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路遥人生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31 08:36:29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路遥人生读后感

路遥人生读后感

《人生》这部小说中,摆在高加林面前有过无数个选择,而他也就是在这些选择中最后走向了悲剧的收场。不只是高加林,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人生的无数次选择,也正是对问题不同的选择塑造了我们一个个鲜活而各异的生命。在文中,作者极力刻画了激烈的矛盾与冲突,但在高加林在巧珍和黄亚萍中的挣扎刻画的不够,这也许是为了让读者对高加林最后的决定不那么的愤怒吧。

高加林他有才情、有身材、有学问、有抱负,这在当时的少女们心中应该是典型的白马王子形象,这样的他能引起巧珍的注意和爱慕这并不奇怪。然而对于高加林巧珍对他的感情他却是在一无所有时才真真醒悟过来,他总是为巧珍与他之间的感情涂抹上名利与阶层的色彩,如果不是因为教师职位被撤、如果不是心中对刘立本和高明楼的报复,他是否会正眼瞧巧珍,是否会心甘情愿的与乡下没读过书的巧珍在一起,这些都是未知数;即使在热恋的时候,他也不忘划清学问的自己和没读过书的巧珍之间的界限,他对乡里人的鄙夷使得在黄亚萍出现时,他对巧珍彻底感到无话可谈。他总是把读书人和没读过书的人划分的一干二净,标榜着所谓的读书人的清高,实际上却是他爱慕虚荣、自负浮躁的借口。

高加林有远大的抱负,不甘满足现状,一心进取,憧憬着繁华都市的美好生活,这一切都无可非议。然而在闭塞的乡村,没有任何“背景”的他只能一次次接受命运的摆弄,而他倔强的性格却又绝不甘于接受命运,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他痛恨自己的贫穷,但他却极度贫穷;他希望在他人面前极尽风光,但却总在人前丢尽颜面。这些都给高加林造成了无限痛苦。

然而事实上,这些痛苦的缔造者正是他自己,因为他自命清高,他爱慕虚荣,他躁动不安,他对生活百般挑剔,他过于倔强而少了对于未来未知的应变能力,他只愿过一种生活而无法接受和适应其他的生活,他不懂得如何在现有生活中处理得当、安心生活,而是不安现状,任凭欲望无限度的膨胀,但却又少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勇于承担后果的决心。他智商虽高,可惜情商不足,一个不会应变、不负责任的人,他能有什么大本事呢?

而与高加林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对他满心欢喜、对他无限依恋的巧珍,巧珍专

一、勇敢、坚定,她善良、宽容、坚强、豁达,她从不曾用金钱和地位衡量过爱情,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特别是在高加林提出分手后,她承受着内心巨大的创伤却依旧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既没有因为高加林的抛弃而寻死觅活,也没有因为别人的流言蜚语而对当初的选择有过任何迟疑,她甚至在高加林被撤职查办后依旧不改我心,为他做着利于他而又不逾规矩的事情,她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决定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负责,即便在高加林撤职后重回故土,她也不愿舍马拴而重回高加林怀抱,因为她知道既已作出决定,便覆水难收。

其实,人生的确是矛盾的,试想如果我们处在高加林的同等境遇,我们敢保证我们会做出比高加林更正确的选择吗?当我们作为乡里人被人奚落和鄙视时,我们就能保证自己仍能保持内心的清醒而不致做出更加狂热的举动来吗?恐怕到时候我们也会感叹悔之晚矣吧。

人生的选择本就无关对错,尤其是在感情方面,但是难的是我们对每个决定负责的勇气。有些道理总要跌过跟头才会真正记在心里,人生总要面对挫折、失败、无奈等种种不如意,可贵的是面对这些仍能保持内心的清亮,尽快调整心态,学会自省和思过,最重要的是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的勇气。《人生》不过是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游戏中某个人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缩影,该作何种选择,该负责还是该逃避,我们就用我们的人生来回答吧。

推荐第2篇:路遥人生读后感

路遥人生读后感

怎么写? 内容详情 作文分类

×

篇1:路遥人生读后感

人生,好像一片海,时而波涛汹涌,叫嚣着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时而又平静死板,似乎星球毁灭也打不破它的安宁。也许有时,平静的海面下却暗暗蕴藏了凶猛的海啸;也许有时,狂暴的风雨却预示着和平的讯息……

当高加林的民办教师工作被村里一把手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了,他对人生啊只有怨恨:三年前的高考落榜如果说是挨了一巴掌的话,那下岗无疑是一闷棍了。然而,落榜了起码还当上个民办教师,也算是生活补偿自己一个甜枣,心里不至于太绝望。况且这两年自己一边认真教学,一边刻苦学习,既赢得了学生娃的尊敬和全村老少的爱戴,又给自己继续上进打下了坚实的铺垫。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时候,偏出了这么一挡子事儿,心里能不难受么!可是生活好像永远会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于是,村口路上,善良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终于给了这受伤的心灵一块灵异的膏药,况且这膏药的愈合作用真好,好到可以让高加林放弃曾经的理想,甘愿作一个农民。在此时,生活似乎又归到了平静,却想不到,又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高加林的叔叔回乡当了领导,村里干部为了巴结他,走后门给加林谋了个城里记者的职位。高加林曾经的已经变灰色的梦想,又鲜活的闪在眼前了!这先抑后扬的手段用的真好,高加林对生活感恩戴德了,并且拼尽全力,很快闯出了一番事业,成了小镇的明星人物。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让他们在缥缈的梦境中忘了自我,开始追求空中的楼阁。加林不就是这样吗?经历一番挣扎,他最终辜负了对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里姑娘黄亚萍在一起了。一切似乎都异常的圆满,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生活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它也决不让幸运的人太圆满。一纸状子,剥夺了高加林到手的一切,然生活转了一个圈子后,又回到了农村。好像黄粱一梦,虚幻一场,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经失去了巧珍,那最可爱的姑娘,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姑娘。

生活好会开玩笑,好像猫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够了再吃掉。究竟是多么强大的对手,在生活那头操纵这一切变局?难道人,永远只能作被动的承受者?抑或物极必反,中庸之美本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聪明的人,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贪图,不过分软弱,终于赢得美好而长久的幸福生活。无奈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懂得知足的人,拥有了一些,便觊觎着更多。贪婪的心,就算倾尽太平洋的海水都填不满。总是盯着自己的空缺,却不注意自己的丰满,这样,即使很富足了都不会快乐,而且往往到头来,追求的东西到不了手,连已经拥有的都保不住!

你见过在在记忆里保持永恒美丽的昙花吗?她拥有一瞬间的精彩,而无法获得平凡的安宁。你见过路旁默默无闻的野花吗?她失去了娇媚的身影,却赢得了可贵的自由。你见过山间奔腾的小溪吗?她时刻繁忙不停息,却怀着奔入大海的理想和勃勃不息的活力啊!人,不是神,没有超越一切的不可凌驾的力量,就不该有过分奢侈的理想和贪得无厌的心灵。拥有一些,注定要失去一些,不同的只是如何取舍。当数量无法改变时,质量便是唯一值得去追求的东西。

人生,无非短短几十年。静心冥想,百分之几的生命赢得了快乐与精彩,百分之几的生命耗费在患得患失的恐惧中?生活是充实的感恩,还是不满的惶恐?

篇2: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心情有点沉重,路遥人生读后感1。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应该怎样调节;当我们面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么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当爱的人被人顶替了教师职位回到家种地时,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伤之后,心里很心疼,给他送药水;当加林提着馒头到县城卖时,她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着他,心里很替他着急,当加林一个馒头都没有卖出去时,她帮他卖..........这些行动都深深的打动了高加林,他俩开始谈恋爱。恋爱中,有一次他俩在草堆中谈话,巧珍对加林说“当我们结婚之后,我要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星期天”,还有一次她到县城里看着爱人的被子薄,便说要给加林续棉花..........这些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巧珍对加林无私真挚的爱。对于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怀才可以这样默默的付出,可以苦自己,却不愿意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处处为爱的人着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爱的人。

对于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无情的抛弃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来来去去最后又回到了黄土,落下一个不好的下场。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高中毕业生,自信、有抱负、有思想,毕业后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被人不公平的顶替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的安抚着他。给予了他无私的爱,让他感受到快乐。但是当他进城工作之后,渐渐的觉得自己与巧珍有差距,开始抛弃在农村的相好。记得那次巧珍到县城看他时,对他说他家里的猪生了十二个猪娃,被老母猪压死一个.......他表现出反感,不耐烦,这预示着这段感情快走到了尽头。加上黄亚萍对他的热烈追求,他更是动摇了。黄亚萍是一个城里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大胆、开朗活泼,对高加林穷追不舍。她与高加林之间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这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最后高加林无情的丢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个女人的怀抱,我想换做现在的一些人也会这样做的。但是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发了他进城工作是靠关系。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所有的东西顷刻之间又没有了,原有的爱人早已离开,邻居视他为负心汉。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已来不及,只能认命了。我们不能把这些全怪罪在他自己身上,造成这种结局的也有社会原因。我们面对他这种情景时,也不敢保证不会像他那样做。在现实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无奈。

到现在为止,看过路遥的好多作品,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触比较深。作为一个南方人,不太了解陕北的文化底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给了我很多想法和启示,其中有句话特别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是啊,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曾经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面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篇3: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这句话一说出来,估计大家都很熟悉。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电子商务时代的风云人物。最近在看访谈节目《财富人生中-马云》中马云有提过《人生》这本书(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天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也许目前很多年轻人都把马云当做偶像,我当然也不例外,《人生》这本书真的对一个人影响这么大吗?我拿起电话,先打电话给创新书店帮忙查询这本书,创新书店说没有库存,而后打电话给解放西的新华书店。店员说还有库存,我就十万火急地去解放西那边买下了这本书。

6月25日,买到书的当天,我便认真地阅读起来。6月28日,把书看完了。(还没这么认真看过一本书,白天,晚上,公车上,路边)

故事中几个人物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主人翁:

高加林(教师,高中毕业,当时年代也算是文化人)

巧珍(没上过学,心里深爱着高加林,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他,刘立本二女儿)

高明楼,刘立本(村里的能人,小干部,有点狡猾)

黄亚萍(干部子女,有点任性)

德顺老汉(村里面的光棍,人生阅历丰富,懂很多人生道理)

高加林的人生轨迹,从县里到农村,农村到县里,最后结局是被贬回村中。高加林的人生是奋斗的一生,心里有很多的人生抱负,从一个人民教师,到被高明楼利用权势赶下台,让他儿子三星当老师。明楼不得不从农民做起,在此期间,巧珍深爱着他,为他付出了很多。高明楼收获爱情以后,心里踏实下来,从农民做起,努力地干活,最后被安排到县里面做通讯干事,当起了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县里面的风云人物。当时的高中同学亚萍也在县里面,在学校里面就曾经喜欢过高明楼,一直很仰慕他的才华,为了他,不顾当时社会的藐视与指责跟相处两年的男友分手,高明楼为了事业,毅然把巧珍给抛弃了。不顾道德观念的影响。受到社会上,村里面的指责。最后,被人举报走后门当了通讯干事,被重新贬回农村当农民。

高加林的人生是充满的矛盾的一生。不得不承认他为了理想,从一个农民踏踏实实地做起。最后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的成功,一心想离开农村,不满足现状,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为之奋斗,的确让人敬佩。但是他为了人生,事业摈弃当时的社会观念,社会现实,最后落的这样的下场,也让很多人嘘唏。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高加林,社会的现实往往跟我们个人理想有矛盾,当社会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我们却能改变对待这个社会的态度。不能偏离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先做人,后做事,无论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

篇4: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关于人生的话题在我心中一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一直无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说:十五而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连而立之年还未经历,又何谈不惑(自我封闭一下)。

一直读季羡林的《谈人生》,季羡林谈自己对生命意义、做人处事、名誉、朋友、压力、困难、爱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种境遇的看法,那么我的一生怎么样完成?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爱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价值?...。

路遥的《人生》则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体背景我没有查证,应该在改革开放萌芽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黄亚萍任性而敢于追求,男性的克强虽也敢于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时时左右他的行为。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这本小说是朋友推荐的,总希望能找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

人最怕面对的是脆弱自己,最强大的是内心的坚韧。

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择也就很多。在面对成绩,成功时要保持冷静,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也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熄灭,此段经历会成为他最为宝贵的财富。人要有梦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劳,要敢于折腾,敢于寂寞。 篇5: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读完路遥的《人生》,有几个小感触,虽然我的阅历有限,但是这其中的道理似乎也明白!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无论哪一个,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其实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选择的。

人们常说,浮的高,跌得重。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做人的根本不能丢……

再有,最重要的一点:人似乎总在追求着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得到的,或多或少就缺少了那么一点点价值。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当你疯狂的追寻着更加新奇,更加具有诱惑力的物品,突然间失去它时,或者再也不属于你时,你才会猛然警醒,这样东西早已融入你的血液………………高加林失去了他的‘金子’,一辈子再也不会有了……纵然他疼得撕心裂肺……

说得再俗一点,我觉得人生就像打麻将,不管手里的这副牌是好是坏,亦或是不留神发错一张牌,你都得按照排场的规矩认认真真的玩下去,不能随便就把牌一推,说,不玩了!

所以,我们都要好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利用这一切去创造我们魅力四射的人生吧!2011年,祝福,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篇6: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读罢路遥成名小说《人生》,感悟良多。

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西北年轻农民,受困于农村传统观念、社会飞速变化中的种种不公,以及自身的自卑心理,怀才不遇、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故事的环境背景是西北农村,与我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差异,然而那种小人物的奋斗故事却可以很快抓住我的心,不仅是因为它和我喜爱的另一部路遥著名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几分相似,更因为它与大多数读者(比如说我)的心理体验相贴近。

没有人的人生路是笔直、顺利的,从小到大,我们的生理与智力都由弱变强,没有人刚刚降生时就强悍,面对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一句话,我们都曾经是弱者,都是经过无数的努力,才成为现在的自己。于是,在高加林身上,我们无一例外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能够体会他被人顶替了民办教师职位后的愤恨,能够体会有知识有抱负的他,面对自己重新成为农民这一现实时的苦闷,甚至当他获得巧珍的爱情时,作为读者的我,内心也浸润着清凉的感动,对加林在不幸中的幸福感同身受。

文学作品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在制造距离的同时,也制造了关联性,让你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让你与作品中的人物不自觉地产生“同感”。

小说的上半部分并不十分精彩,却为下半部的跌宕铺垫着情节与情绪的背景。命运的不公与不幸、逆境中的爱情、冰冷

阅读全部

推荐第3篇:路遥《人生》读后感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路遥《人生》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路遥《人生》读后感一

简单的故事,明朗的线索,所谓的跌宕,名著《人生》即是如此。剥掉它华丽的外壳,呈现于人前的只有一个裸露的,懦弱的高加林,起码我是这样认为,就是我唯一的收获,

不得不承认高加林能干,正直,热血,但这丝毫都无法掩饰他是人生指尖懦弱的颤栗者的事实。他懦弱,并不是指他行为上的逃避,而是指他面对抉择的犹豫,软弱。正是由于他的懦弱,他躯壳表面浮夸的热血被一点点的吞噬,甚至于埋葬了他的爱情与事业,最终成为一具被懦弱之丝牵引着的人生木偶。或许你会说这是时代结出的悲哀之果,但作为幕布的时代何以能够左右真正的演员呢?时代只是客观存在的背景,是高加林自己在一次次懦弱的挣扎中抽干自己的热血,染红了时代,染红了那黑色的幕布。红与黑的交织正是那悲哀的极致色彩。

与腥红的真实的血液相对的无色的精神的血液了,你尽可以用它衡量一个人受过多少良心的谴责,它就是道德的沙漏,只是再没有翻转的机会,高加林就是在懦弱的愚弄下流尽了它最后一滴精神血液。他的血为巧珍而流,为年迈的父母而流,为朴实的村民而流,甚至为他的家乡高家村而流,他辜负了所有,伤害了所有,高加林越是被包容,他越是血流不止,他们越是给予高加林一颗火热的心,高加林的热血越是加快流逝。他必须为自己内心的懦弱付出应有的代价。于是沾染了精神血液的幕布有了自己的意识形态,那是一张张黑色的,嘲弄的笑脸,嘲笑高加林的懦弱。

俄罗斯著名尼耶斯夫彼斯基认为:人生就是在上地眨眼的刹那,倾尽自己所有的血液,在幕布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丝色彩,哪怕只是悲哀。

路遥《人生》读后感二

人生如果选择错误,发展就会出现歧路。每一段人生都有自己该演绎的东西。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年青的农村小伙子高加林一年的人生经历。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当起了小学教师,他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满足地生活着,可是因为村长的儿子高中毕业没事做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农村当农民,在痛苦煎熬的时刻,村里最漂亮但没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进他的生活。内心由彷徨转为宁静。这一切因为叔叔的调回使他返回城里。同原来同学亚萍相见。亚萍与原男朋友分手而不顾一切追求,在都市生活中,加林与巧珍差距越来越大。最后放弃了巧珍,与亚萍好上了。加林走后门被揭发。加林又不得不回到农村,但巧珍已成为人家的新娘。但一切都悔之晚矣。故事简单但寓意深刻。

没有农村生活体验的人,很难理解农村人的世界。即使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如果没有那份真挚燃烧的爱也无法理解他们。在路遥的文字世界里没有极度的坏人,就在于他对这个世界没有绝对恶意的猜测,而是用爱和温暖回报那个给予他生命体验的世界,巧珍和高加林他们都做了一个梦,都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的梦,也都是黄粱一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们俩是一样的。所以人们更多去思考的不是始乱终弃,而是这其中的矛盾与挣扎。高加林的奋斗经历在中国当代社会具有典型意义。高加林作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农村青年,企图以自己的智慧和奋斗,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从表面上看,高加林所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实质上作品揭示的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高加林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个人奋斗与社会境遇的不协调、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小说更深刻地分析了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根源。高加林虽具有比别人更强的能力和才能,但却被毫无理由地挤出民办教师队伍;即使他再有才华,干得再出色,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他就必须被赶出县城。高加林的悲剧,体现他选择了一种与现存的人生观相矛盾的奋斗生活,更展示的是社会现实的不公正。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如果加林没有和巧珍分手那么他也许会在小城里长久地工作下去,但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能和一个大字不识的人生活一辈子吗?如果加林选择的不是亚萍而是另外的一个城市女孩,那么他又会是哪样地生活呢?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也没有理想中的美满,它总是或多或少地让我们的现实与理想相背,一个人的性格与追求往往决定了他生活的大致轨迹。爱是什么?它有多大的力量?生活又会给你这次选择一个什么答案?谁都不知道,所以只有周密而郑重地做好人生的每一次决择,做到不后悔。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人生的路途坎坷,不必贪多,要的是过程。就算人生“对不起”我们,我们也不要做出“对不起”人生的选择,那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我极力推荐《人生》,并非它出色到不行,而是真的可以学到该学到的东西。

路遥《人生》读后感三

关于人生的话题在我心中一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一直无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说:十五而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连而立之年还未经历,又何谈不惑(自我封闭一下)。

一直读季羡林的《谈人生》,季羡林谈自己对生命意义、做人处事、名誉、朋友、压力、困难、爱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种境遇的看法,那么我的一生怎么样完成?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爱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价值?……。

路遥的《人生》则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体背景我没有查证,应该在改革开放萌芽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时时左右他的行为。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这本小说是朋友推荐的,总希望能找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人最怕面对的是脆弱自己,最强大的是内心的坚韧。

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择也就很多。在面对成绩,成功时要保持冷静,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也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熄灭,此段经历会成为他最为宝贵的财富。人要有梦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劳,要敢于折腾,敢于寂寞。

路遥《人生》读后感四

这是我第二次翻看路遥的《人生》,感触远胜于第一次。第一次看《人生》时,我很诧异路遥为何要把《人生》作为小说名。记得第一次看是在读高二时,那时候还不能理解小说的内容,只是一味单纯的以看小说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但上大学后,再来看它时,却是另一种感受。

先来谈谈《人生》的情节吧。小说背景取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陕北农村地区。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年轻的农村人,他高中毕业当上了小学教师,就在他以为自己的才能和抱负能得以实现的时候,命运第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利用关系让自己儿子顶替了他的教师位置,而他也由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在这次人生的低谷中,他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开始与农村姑娘刘巧珍谈起了恋爱,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慰藉,本来照着发展下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命运又垂青了他。没过多久,因转业回乡的叔父的关系,高加林很快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成了一名县通讯干事。此时,加林重新遇到了他高中同学黄亚萍。在黄亚萍猛烈的爱情攻势下,并且有机会到大城市发展,他艰难地舍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开始了与黄亚萍“罗曼谛克”般的热恋。然而,好梦难圆,命运又一次捉弄了高加林,高加林通过关系在县城工作的事被检举揭发,他因此又一次回到了农村。而此时,已是物是人非,巧珍已嫁他人。在听完德顺爷爷的一席话后,高加林也开始真实而深刻地思考“人生”这一命题。

高加林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强坚毅的品格,又同时具有辛勤、朴质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了时代潮流中。然而,真实的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也形成了他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纵观他的人生,总是充满跌宕起伏,不断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后得到,继而又失去。正如路遥在小说中所说:“生活啊,生活,有时候让梦想变成现实,有时候又让现实变为梦想。”而高加林也在其中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什么是人生?无数先哲用事实告诉了我们:人生是从降生到死亡的过程,而这过程怎么走就是人生。我认为人生就是在这过程中对生活的种种选择,或对或错。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但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选择的机会多了,倒让我们手足失措,迷茫了。而从高加林身上我们能看到他缺乏一种坚定的信念,对生活摇摆不定,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致命的缺点。所以,不管我们如何选择,就一定要坚定信念,就算错了,也不必垂头沮丧,过错也是试金石,大不了重头再来。正如小说结尾德顺爷爷所说的:“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后爬不起来,那就变成死狗了……。”

而人生的另一特点就是无法预知,在这一秒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正如高加林在当教师时不知道社会的残酷,会让他再次沦为农民,在他当农民的时候也不知道他能重新回到他梦寐以求的城市,而他在城市正准备好好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时,更不知道他自己又要重新回到农村。也许我们在抱怨社会的种种不公,但我想说的是,社会本来就如此,没有绝对的公平,世界上只有两种事是公平的:一是时间,二是死亡。所以,我们惟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更多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怨天尤人。无法预知又怎样,人生本就如此,也不必太纠结于此,做好当下,足矣!

作家柳青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而我们,也即将踏入社会,也将面临诸多诱惑与考验,如何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人生的选择,选择的人生,或对或错,一切未知!但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不要因为乌云遮住了蓝天而止住我们奋飞的翅膀,也不要因为汹涌的浪涛而打破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慎重选择,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路遥《人生》读后感五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路遥的《人生》。《人生》是以改革时期陕北时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它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叙述了来自农村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曲折的变化过程,其中他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为故事发生的主要矛盾,最终也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再让我们对主人公高加林有深入的了解。他,一个土地养大成才的人,人生之路也是坎坷不平的,但他仍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幻想,令人同情。他,英俊潇洒,文韬武略,对外面的世界无比的向往,幻想最大城市内展翅高飞的生活,他的横溢的才华令人敬佩,他的理想我们可以理解。但对于他对感情的态度,我无言以对。

再让我们对高加林的人生经历作一阐述。高加林,高中毕业为考入大学回到了农村,做了教师,这工作对他来说还算不错,也挺体面,他也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努力工作,争取早日转为民办教师。但好景不长,村中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同样也是没有考上大学,在父亲的帮助下,顶替了加林。伤心欲绝的加林冲到家中,他内心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犹如一幅行尸走肉。但在这片土地上一直爱着他的心地善良单纯的姑娘刘巧珍,给了他内心巨大的安慰给了他重新生活的希望,他也渐渐的喜欢上了这位姑娘,但大家想象,一个才高八斗,一心幻想在大城市生活的青年与一个斗大字不识的农村姑娘能生活在一起吗?即使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又能彼此快乐吗?

后来,加林由于自己远在边疆当兵的叔叔的归来,又再一次回到了城市,成为了一名记者。上天又让他再一次遇到了自己高中同学黄亚萍,一个满腹经纶的才女,他们有共同的话题,相同的兴趣爱好,相处的很好,在一起彼此也很快乐。当黄亚萍抛弃了深深爱着自己的张克南,把爱带给了高加林,并且也谋划了他们的未来。高加林抵挡不住大城市生活的诱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无情抛弃了深爱自己的农村姑娘。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自己很快就要迈进大城市,生活却跟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他进城的背幕东窗事发,他不得不离开自己梦寐以求的城市生活与和自己相爱的黄亚萍,回到农村,得知巧珍已经结婚,他又陷入了无尽的悲哀与失望之中。也就是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青年的追求,也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高加林的生活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又何尝不是有很多的选择,我们做到三思而后行了吗?做出的选择让自己后悔过吗?

同时,人生也让我们认清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高加林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苦苦追求,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年少轻狂的那份激情与挑战,我们才会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但在追逐梦想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不断的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挫折是必然的。挫折之于人,就如狂风之于陋室,巨浪之于孤舟,百事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而意志消沉,万古旷世,有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之人因受挫折而葬身万劫不复的深渊……

因此我们就需时时刻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去认真对待这残酷的现实世界,对待世界上的挫折,要以顽强的个人意志,坚持不懈的去奋斗、去追求,任何的外界因素都不能转移我们的目标,相信最后我们一定能越过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鸿沟!

推荐第4篇:人生路遥读后感

人生路遥读后感4篇

路遥人生,人生一生。读了这本书后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读路遥人生的感想,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路遥人生读后感篇一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这句话一说出来,估计大家都很熟悉。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电子商务时代的风云人物。最近在看访谈节目《财富人生中-马云》中马云有提过《人生》这本书(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天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也许目前很多年轻人都把马云当做偶像,我当然也不例外,《人生》这本书真的对一个人影响这么大吗?我拿起电话,先打电话给创新书店帮忙查询这本书,创新书店说没有库存,而后打电话给解放西的新华书店。店员说还有库存,我就十万火急地去解放西那边买下了这本书。

6月25日,买到书的当天,我便认真地阅读起来。6月28日,把书看完了。(还没这么认真看过一本书,白天,晚上,公车上,路边)

故事中几个人物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主人翁:

高加林(教师,高中毕业,当时年代也算是文化人)

巧珍(没上过学,心里深爱着高加林,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他,刘立本二女儿)

高明楼,刘立本(村里的能人,小干部,有点狡猾)

黄亚萍(干部子女,有点任性)

德顺老汉(村里面的光棍,人生阅历丰富,懂很多人生道理)

高加林的人生轨迹,从县里到农村,农村到县里,最后结局是被贬回村中。高加林的人生是奋斗的一生,心里有很多的人生抱负,从一个人民教师,到被高明楼利用权势赶下台,让他儿子三星当老师。明楼不得不从农民做起,在此期间,巧珍深爱着他,为他付出了很多。高明楼收获爱情以后,心里踏实下来,从农民做起,努力地干活,最后被安排到县里面做通讯干事,当起了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县里面的风云人物。当时的高中同学亚萍也在县里面,在学校里面就曾经喜欢过高明楼,一直很仰慕他的才华,为了他,不顾当时社会的藐视与指责跟相处两年的男友分手,高明楼为了事业,毅然把巧珍给抛弃了。不顾道德观念的影响。受到社会上,村里面的指责。最后,被人举报走后门当了通讯干事,被重新贬回农村当农民。

高加林的人生是充满的矛盾的一生。不得不承认他为了理想,从一个农民踏踏实实地做起。最后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的成功,一心想离开农村,不满足现状,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为之奋斗,的确让人敬佩。但是他为了人生,事业摈弃当时的社会观念,社会现实,最后落的这样的下场,也让很多人嘘唏。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高加林,社会的现实往往跟我们个人理想有矛盾,当社会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我们却能改变对待这个社会的态度。不能偏离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先做人,后做事,无论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

路遥人生读后感篇二

人生,好像一片海,时而波涛汹涌,叫嚣着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时而又平静死板,似乎星球毁灭也打不破它的安宁。也许有时,平静的海面下却暗暗蕴藏了凶猛的海啸;也许有时,狂暴的风雨却预示着和平的讯息„„

当高加林的民办教师工作被村里一把手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了,他对人生啊只有怨恨:三年前的高考落榜如果说是挨了一巴掌的话,那下岗无疑是一闷棍了。然而,落榜了起码还当上个民办教师,也算是生活补偿自己一个甜枣,心里不至于太绝望。况且这两年自己一边认真教学,一边刻苦学习,既赢得了学生娃的尊敬和全村老少的爱戴,又给自己继续上进打下了坚实的铺垫。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时候,偏出了这么一挡子事儿,心里能不难受么!可是生活好像永远会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于是,村口路上,善良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终于给了这受伤的心灵一块灵异的膏药,况且这膏药的愈合作用真好,好到可以让高加林放弃曾经的理想,甘愿作一个农民。

在此时,生活似乎又归到了平静,却想不到,又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高加林的叔叔回乡当了领导,村里干部为了巴结他,走后门给加林谋了个城里记者的职位。高加林曾经的已经变灰色的梦想,又鲜活的闪在眼前了!这先抑后扬的手段用的真好,高加林对生活感恩戴德了,并且拼尽全力,很快闯出了一番事业,成了小镇的明星人物。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让他们在缥缈的梦境中忘了自我,开始追求空中的楼阁。加林不就是这样吗?经历一番挣扎,他最终辜负了对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里姑娘黄亚萍在一起了。一切似乎都异常的圆满,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生活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它也决不让幸运的人太圆满。一纸状子,剥夺了高加林到手的一切,然生活转了一个圈子后,又回到了农村。好像黄粱一梦,虚幻一场,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经失去了巧珍,那最可爱的姑娘,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姑娘。

生活好会开玩笑,好像猫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够了再吃掉。究竟是多么强大的对手,在生活那头操纵这一切变局?难道人,永远只能作被动的承受者?抑或物极必反,中庸之美本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聪明的人,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贪图,不过分软弱,终于赢得美好而长久的幸福生活。无奈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懂得知足的人,拥有了一些,便觊觎着更多。贪婪的心,就算倾尽太平洋的海水都填不满。总是盯着自己的空缺,却不注意自己的丰满,这样,即使很富足了都不会快乐,而且往往到头来,追求的东西到不了手,连已经拥有的都保不住!

你见过在在记忆里保持永恒美丽的昙花吗?她拥有一瞬间的精彩,而无法获得平凡的安宁。你见过路旁默默无闻的野花吗?她失去了娇媚的身影,却赢得了可贵的自由。你见过山间奔腾的小溪吗?她时刻繁忙不停息,却怀着奔入大海的理想和勃勃不息的活力啊!人,不是神,没有超越一切的不可凌驾的力量,就不该有过分奢侈的理想和贪得无厌的心灵。拥有一些,注定要失去一些,不同的只是如何取舍。当数量无法改变时,质量便是唯一值得去追求的东西。

人生,无非短短几十年。静心冥想,百分之几的生命赢得了快乐与精彩,百分之几的生命耗费在患得患失的恐惧中?生活是充实的感恩,还是不满的惶恐?

路遥人生读后感篇三

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心情有点沉重,。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应该怎样调节;当我们面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么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当爱的人被人顶替了教师职位回到家种地时,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伤之后,心里很心疼,给他送药水;当加林提着馒头到县城卖时,她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着他,心里很替他着急,当加林一个馒头都没有卖出去时,她帮他卖..........这些行动都深深的打动了高加林,他俩开始谈恋爱。恋爱中,有一次他俩在草堆中谈话,巧珍对加林说“当我们结婚之后,我要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星期天”,还有一次她到县城里看着爱人的被子薄,便说要给加林续棉花..........这些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巧珍对加林无私真挚的爱。对于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怀才可以这样默默的付出,可以苦自己,却不愿意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处处为爱的人着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爱的人。

对于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无情的抛弃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来来去去最后又回到了黄土,落下一个不好的下场。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高中毕业生,自信、有抱负、有思想,毕业后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被人不公平的顶替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的安抚着他。给予了他无私的爱,让他感受到快乐。但是当他进城工作之后,渐渐的觉得自己与巧珍有差距,开始抛弃在农村的相好。记得那次巧珍到县城看他时,对他说他家里的猪生了十二个猪娃,被老母猪压死一个.......他表现出反感,不耐烦,这预示着这段感情快走到了尽头。加上黄亚萍对他的热烈追求,他更是动摇了。黄亚萍是一个城里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大胆、开朗活泼,对高加林穷追不舍。她与高加林之间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这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最后高加林无情的丢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个女人的怀抱,我想换做现在的一些人也会这样做的。但是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发了他进城工作是靠关系。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所有的东西顷刻之间又没有了,原有的爱人早已离开,邻居视他为负心汉。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已来不及,只能认命了。我们不能把这些全怪罪在他自己身上,造成这种结局的也有社会原因。我们面对他这种情景时,也不敢保证不会像他那样做。在现实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无奈。

到现在为止,看过路遥的好多作品,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触比较深。作为一个南方人,不太了解陕北的文化底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给了我很多想法和启示,其中有句话特别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是啊,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曾经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面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路遥人生读后感篇四

人生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它岔道横生,充斥着许多的困难和挫折。

人生犹如宽阔的海面,它时而平静,时而波涛汹涌,正如高加林的人生一样,有平静也有曲折,艰难困苦与欢声笑语并存着。

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它以高加林的经历为故事线索,展现了一幕幕画面,体现了艰难选择的悲剧。高加林是农民的儿子,但他有理想,也有抱负,高考的落榜使他受到了一次打击,他内心是多么的苦闷啊!而他教师的职业被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替了之后,这个赋有才华的年轻人又一次遭到了打击,我能体会到他那时的痛苦与心碎,他是那么的热爱这个职业,而如今却被他人所取代。无可奈何,他回到了村里,开始了地道的农民生活。在他人生的低潮期,一个可爱、活泼而且善良的女孩巧珍走入了他的内心世界。他们两人开始相爱,初恋是美丽的,也是激情澎湃的,但是好景不长,他们之间面临着父母的责难和乡亲的议论,可慰的是,他们坚持了下来,这样一段纠结的时光飞快逝去,高加林在他人的帮助下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干事,一个有头有脸的,风风光光的?记者?,成为城里引人瞩目的人。()事实上,他的确很出色,他辛勤、朴实,他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显身手。同时他也遇到了昔日的好友??黄亚萍。黄亚萍在认清自己的内心之后,开始狂热的追求高加林。高加林在一番思索中,倾斜了天平。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一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但她与高加林有很多相似之处,他最终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拒绝了巧珍。令人伤感的是,在巧珍被拒绝了之后,她并没有任何怨言,只是担心高加林,但泪水却一刻不停的涌出眼眶。这种无私的爱感动了我,也仅仅是感动,我无话可说。退一步来说,就算高加林拒绝的是黄亚萍,可他的心也不会就此甘于平静,不会去想更广阔的天空。我不懂他为何放弃了那个那么爱他的女子,或许在他的心目中自己的前途才是最重要的吧。

人生亦是这样,变幻莫测,将人玩弄于股掌之中,高加林与黄亚萍的幸福没有维持多久,高加林进城背后的事被人告发,他们的爱情也像空中的蒲公英,随风飘散,各自东西。而在这时高加林才发现自己深爱的人是巧珍,他也为此悔不当初。悲剧便是如此,你未曾珍惜的到最后却是深爱的,烙印在心中一辈子的。他要面对的是再一次回到生他养他的那一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减少了曾经的狂热,冷静的反省自己,接受了村中顺德老人的一席话语,而后一下子扑到在黄土地上。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面对许多个岔路口,或悲或喜,或酸或甜。在这样的旅途中,我们经历了许多许多,同样也失去了很多,人生就是这样一场玩笑。但是有时我又会去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没有人想象笑话一样度过一生,然而人生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它充满了挑战,充满了困难。没有笔直的人生,更没有缺少岔道的人生,而关键就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去选择,去面对。

推荐第5篇:路遥《人生》读后感

《人生》读后感

又一次温读《人生》,又一次热泪满眶,又一次领悟那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读《人生》,让我对未来的未知充满了恐惧,同时又有一种希翼,所以对于现在,我有一种淡然。就像我知道每一种选择都有着他内定的规律,或者尊与现实或者尊于心灵;就像我知道每一次选择我都会坚定的走下去,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一条人生路。

我想故事的结局一定像我们每天所走的路一样,一样的实在。路,可能有花俏的,像满地遍花的羊肠小道,像铺满鹅卵石的小桥,可能还有的设计让水漫上去,等等。可这些终是旅游式的消遣,就像我们偶然通宵达旦的与朋友狂欢,真正称得上路的还是那些结结实实的水泥大道。

其实,孙少平就是高家林未来的写照,一个有韧性血气方刚且能屈能伸的男子汉。无疑孙少平是完美的,是让每个读者都赞扬的那种;而高家林却是那种桀傲浮华爱慕虚荣的,自视过高患得患失的,让人感觉恨铁不成钢的那种形象。可,难道孙少平心中就没有过波澜,他就不想田晓霞死后能再拥有像金秀这么漂亮女人的爱情。我想那是不可能的,这就像是在问一个结过婚的人是不是就没有爱的欲望一样,答案是显然的,可是有一种比爱更重要的责任压在他们身上。他一定也是想的,可他知道自己以不配去拥有这份爱,他没法给她一个温馨舒适的家,没法不让她每天不担心害怕,所有他选择了拒接,选择了煤矿那一个破败却温馨让人留恋的家。而巧珍,是当时朴素善良农村妇女的写照,她和平凡的世界中的郝红梅一样,一样有一种对爱情的追求。她甚至比郝红梅更痴迷,更陷的深,对爱情更执着。可人生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摔倒了,失败了,丢失了,她们站起来,看着那愈来愈远的背影,最终她们都选择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一种更热爱土地的生活。对于黄亚萍来说,这场恋爱只是一次野外漫游的邂逅,只是春天里的一场梦而已,虽然美的让人落泪。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个

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柳青

这是写在《人生》扉页上的一段话,路遥借用柳青的这段话概括了高加林的人生,当然,也启发了我们的人生。

高加林在人生不得志的时候,依然点燃理想的火种,照亮了生命里漆黑的路途。他的生活道路真的遇上很多岔道口。后来,他凭着真才实学平步青云了,但在爱情这个岔道口前,他走错了——他抛弃了昔日和他同甘共苦的爱人巧珍。

“究竟是生活开了他一个玩笑,还是他开了生活一个玩笑?”

是的,在未来的生活里,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岔道口。我们在保持生活热情的时候,或者,真的要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

“我们要有坚强的性格。一个软弱的人不能长期胜任艰苦的劳动。性格的坚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坚定的基础上的。一个人要对社会、事业等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坚定性。而一个经常动摇的人怎么可能去完成一项艰难困苦的事业?

人生,多么沉重的字眼,有谁能在这条道上一马平川。有些事情蹉跎的是岁月,而有些事情却要用整个岁月去怀念。也许人是易忘的,可有一种记忆是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心上,每一次扯动就会疼痛,就会流血,就会进一步的加深它的伤痕。人生这部作品是段朴实而又凄美的爱情悲剧,而这段悲剧之所以凄美,就是因为有刘巧珍的存在。高加林的背叛,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致命打击,但是,“刚强的姑娘,她既没寻短见,也没神经失常,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又从地上爬起来了!”因为“她留恋这个世界,她爱太阳,爱土地,爱劳动,爱清朗朗的大马河,爱大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她不能死!她应该活下去!她要劳动!她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找不到的东西!”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又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这正透露出路遥对土地、劳动对故乡自然的深切热爱和依恋。

借助别人对路遥的评价来说一下————他塑造刘巧珍这个人物,写人在极其困难的景况下战胜苦难的“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基源于对现实生活的道德忧虑,其目的就是要借“困难的时候”人们心灵的“高尚美好”,来“折射今天的现实生活”。

认同传统的美德,赞美利牺牲精神,克己利他的仁爱之心和道德善良,与人类生活的意义和进步密切相关

想起别林斯基所说的那句话:“……生活就意味着:感觉和思索,饱受苦难和享受快乐;一切其余的生活都是死亡。……我们先得有饱受苦难的能力,然后才会有享受快乐的能力,不知道苦难的,也就不知道快乐,没有哭泣过的人,也就不知道喜悦。

人生是我们没法迈过的槛,而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加!就如一阵风,它是能穿越荆棘的。只有穿越过荆棘,这阵风才能吹绿万山遍野,才能吹来万紫千红,才能迎来人生的春华秋实!

推荐第6篇:路遥《人生》读后感

午饭前,抢着时间看完了路遥的《人生》,路遥《人生》读后感。故事情节属于那个年代,也符合那个年代,但故事中的纠葛和波澜却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生中充满抉择,但可能影响一生的也就那么几个。像柳青说的那样:“......在岔道口上,走错了一步可能影响一个时期,甚至一个人生。”

巧珍很好,符合中国历来的道德观念。“土气”中却隐藏着思想上的开明与先进,像一粒金子,吸引着我。在读到“二叔”的部分,我就已经料想到故事的大概结局。接着看无非是想看看路遥是怎么写的。即使这样,还是在读到“大马河桥头的分手”那段时心里起了躁动,涌出了一丝难过。情节的发展也符合这位农村走出来的作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路遥的语言,就好像村中智者德顺老人的大智慧一样朴实。谁都懂的大道理,但有过经历的人和没有经历的人感受起来就是不一样,读后感《路遥《人生》读后感》。

理想是好,但终归要落在现实上。可以憧憬,但不可强求。生活要归于它的本质—活着。继而追求幸福。就是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和理解不同,才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有些行为有目的性,有些则无。目的性过强或者过弱都会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偏离原本的既定路线,使得行为变得难以被他人理解,有时甚至难以被自己理解。最后即使获得了计划内的幸福,也会感觉不值得或者得不偿失。

要不你就狠下心,要不你就尽早放弃。否则理想和幸福就会在你的犹犹豫豫中变得鸡肋,甚至转为折磨。因为追求的路上,很多人都会慢慢地发现自己当初的抱负,雄心,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失,直至最后回到原点,真正的自己,也是最初的自己。

人生中存在着好多循环和因果轮回,有时也让我相信人生本省就是一个大圈。儿时以不尿床为荣,老时以可控制屎尿为乐。出生时,你在产房里哭,周围人在笑;过灭时,你在病床上笑,周围人在哭。除去人生中开始和结束那两块,即使是在你可以恣意翱翔,如日中天之时,也会在一些循环往复中挣扎不出——拼命追求自己想要却无法得到的东西,却不顾那些“东西”究竟是不是你想要的,适合你的。

生活本应该淡如云,静如水。所得之幸福也应如是之清爽。可以回味,可以伤悲,只是不应后悔。当生命中的意外走进人生之时,我们能做的其实就是道一声:“你好,来了啊!”

推荐第7篇:路遥《人生》读后感

路遥《人生》读后感

读完路遥的《人生》,有几个小感触,虽然我的阅历有限,但是这其中的道理似乎也明白!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无论哪一个,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其实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选择的。

人们常说,浮的高,跌得重。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做人的根本不能丢……

再有,最重要的一点:人似乎总在追求着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得到的,或多或少就缺少了那么一点点价值。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当你疯狂的追寻着更加新奇,更加具有诱惑力的物品,突然间失去它时,或者再也不属于你时,你才会猛然警醒,这样东西早已融入你的血液………………高加林失去了他的‘金子’,一辈子再也不会有了……纵然他疼得撕心裂肺……

说得再俗一点,我觉得人生就像打麻将,不管手里的这副牌是好是坏,亦或是不留神发错一张牌,你都得按照排场的规矩认认真真的玩下去,不能随便就把牌一推,说,不玩了!

所以,我们都要好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利用这一切去创造我们魅力四射的人生吧!2011年,祝福,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特此再附上他人写的一片读后感,很不错!!*************

《人生》读后感

《人生》已经读完好长时间了,本来刚一读完就要写读后感的,但没有一点时间就没有写。

一直到现在我还是记忆犹深,《人生》是短篇小说,特别具有吸引力,书中只写了高加林一年内的事业与感情的巨变,但却让人感慨,虽是小说,却又绝的在是太现实了!是啊,人,拥有的时候就好象拥有了一切,什么都朝着自己奋斗的方向发展,自己觉得自己好象很伟大,但当失去的时候却又会失去一切,就在突然之间,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可是,残酷就残酷在这里:人最大的痛苦不是没有得到,而是得到后再失去!!高先生正是这样,他的教师做不成了,呆在家里好象失去了一切,可是,突然之间,他又拥有了一切,事业,爱情,前途,该有的他都有了!!可还是在突然之间,他又失去了一切,什么都没留下,他又回到了自己的起点!!而时间只有一年!!!

推荐第8篇:路遥《人生》读后感

读《人生》有感

________李雯

《人生》一书给我最大的吸引在于它的名字。“人生”——多么广阔的一个词语,一本书能写尽其间的所有吗?满怀一种期待,开始细细品读这本书。

本书描写了农民子弟高加林的人生经历,从教师到农民到记者再到农民的一系列身份的改变,行为的变化,思想的变化,以及与巧珍、亚萍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气息。

从教师到农民这一身份的变化确实让高加林无法接受,而正是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但凡青年,总是富有激情;然而奋斗,却总是充满辛酸;而且爱情,还总是伴随无奈。这就是高加林的真实。

高加林的确具有比别人更强的能力和才干,他有见地,有抱负,关心社会,还像城里的青年一样时尚——会打篮球!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又有什么用?他的身份卑微,只是黄土地上普通平凡的农民的儿子!没有社会关系,没有经济地位,没有权力资源„„这所缺乏的一切的一切,都似乎注定了他最终被书记所排挤,教师的职位被书记公子顶替的宿命!奋斗到最后,又得到什么?当他在失意之时,落魄之际,有一个美丽的女孩向他表达了自己的爱意,陪他度过了那段没有阳光的日子,她就是巧珍。巧珍是个单纯、善良的女孩,简单地爱着加林,可是她当时爱上的是个不成熟的加林,他总是把自己的感情牵强的与自己的前途相联系。我们为巧珍不平,她处处为加林着想,可

是他呢?最后却选择了一个以前是高中同班同学的知识分子,认为人家懂知识,懂文化,家庭条件又那么好,可以帮助他以后的人生,然后找了个自私的理由拒绝了巧珍,伤透了那个单纯的农村女孩的心,亲手毁灭了那片真挚的爱情。这也让我不得不思考感情与这个世界现实的关系。

当高加林再次碰见高中同学亚萍的时候,巧珍那苍白如纸的单纯也就真如纸张,被亚萍那如火的激情所燃烧,所湮灭,荡然无存„„抛弃了那个没有文化、见识,没有共同语言的巧珍的高加林,满怀憧憬地和亚萍走到了一起,他们在一起就会幸福吗?他就能得到他想要的吗?就像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故事类似,上天又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走后门”的事情被人揭发!所有的所有,工作、荣誉、幸福顷刻化为乌有。命运如同迷宫一样扑朔迷离,绕了一个圈子,带着满身的伤痛,他又一次回到了黄土地„„释放青春的激情,有何错?为报负而奋斗,又有何错?追求爱情的美满,更又有何错?究竟人生是什么?为何一连串的对竟得出了一个无情的错!高加林的失败,高加林的悲剧,正是在于他选择了一条与现存的人生观,与现存的社会结构规则相矛盾的奋斗方式。

不管处在什么样的时代,盛唐或者乱晋;不论处在什么样的阶层,帝胄亦或寒衣;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年龄,白首还是垂髻——纵观古今中外历史长河,即使同样的时代同样的阶层同样的年龄,总是同样伴随着成功者与失败者。刘邦与项羽、李世民与太子丹、康熙与光绪„„行笔到此,不得不提路遥书中提到的艾青的话——人生的道路

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还年轻的时候。

“我们这个年代的年轻人,对前途和命运充满渴望与希冀,也有飞黄腾达、出人头地的欲望。为了顺应时间的潮流,为了遵循利益的法则,我们不停地改变着,追随着更体面更充裕的物质生活,哪怕在纷繁的人流中难以呼吸,遍体鳞伤,仍要强忍着华丽外表下内心的焦虑和煎熬。也许,我们早就忘却了小时候第一篇关于理想的习作了。”是啊,人,生来就有权利追求幸福、自由和快乐!可是,在成长的路上,我们逐渐模糊了目标,把金钱和事业等同,把美女与爱情混淆。等到遍体鳞伤的那一天,猛然才发现,我们已迷失,跌倒在人生的岔道上。

书本的最后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 ,这是一种警醒,也是给了迷失的年轻人一个温暖的怀抱,仿佛一个新的黎明又将来临……

人生也就是这样,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看清我们的路,向着光明走下去……

推荐第9篇:路遥《人生》读后感

《人生》是路遥的一本优秀中篇小说,问世不久即轰动全国,反响热烈。由著名导演吴天明拍摄为同名电影后,更是家喻户晓,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人生》已经是路遥的巅峰之作了,但没想到路遥再接再厉,创造出了更有广泛影响力的《平凡的世界》。这固然与路遥深厚的文学素养、写作功底分不开,更重要的是他对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中下层人民艰苦生活的深切体察和呕心沥血的写作有关。以下是小编带来路遥《人生》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路遥《人生》读后感篇1

“当爱面对现实”这是我读完路遥先生的《人生》后,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如果现实是一片海,高加林(以下简称“高”和刘巧珍(以下简称“刘”)曾经同在海的此岸,而黄亚萍(以下简称“黄”)和张克南(以下简称“张”)在海的彼岸,这两对人在他们的世界里书写着爱的篇章。但随着对现实的跨越,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在发生着激烈的变化。

当爱第一次面对现实,高选择了刘,黄选择了张,尽管高与黄之间曾有过懵懂的情感,但现实的鸿沟最终让他们去面对眼前的爱情。转折点出现在高的叔叔复员归来,使得高有了到县里去工作的机会,也正是客观条件的变化,为高与黄再续前缘铺平了道路,由此展开了高在刘与黄之间感情的碰撞。高所面临的并不是两个人的幸福,而是关乎四个人的未来。

当爱第二次面对现实,高经过心理斗争,选择了黄。从此进入了四个人复杂的情感纠葛。高与黄的牵手,似乎是体现了八十年代青年勇敢追逐真爱,尊重个人情感。但这些是建立在背信弃义和刘与张痛苦的基础上,所以他们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当爱第三次面对现实,高丢了县里的工作,而黄因为爱情并没有随他回农村。可见,黄对高的爱是有现实前提的。但此时的刘已经在高离去后心灰意冷,嫁给了她并不爱的马栓,一个一直深爱着她的老实的农村小伙子。而高不得不又再次面对感情和生活的泥淖。

小说的结尾,刘巧珍的爱再次照亮了灰色的现实。她求高明楼,能再让高加林教书。可以说,刘的农村姑娘那种执著的爱和黄因现实而变的自私的爱,是本篇小说所要呈现给我们的两种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人对爱情不同的理念。

读完本篇小说,很多人都为高加林的选择感到惋惜,对他没有和刘巧珍成就郎才女貌的传统婚姻结局而惋惜。但我想说,这就是现实,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每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冷静。看清楚真正对你付出真心的那个人,不要在虚名的覆盖下模糊了双眼。

黄亚萍可以背叛张克南,难道就不会放弃你高加林吗?

路遥《人生》读后感篇2

《人生》这部小说中,摆在高加林面前有过无数个选择,而他也就是在这些选择中最后走向了悲剧的收场。不只是高加林,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人生的无数次选择,也正是对问题不同的选择塑造了我们一个个鲜活而各异的生命。在文中,作者极力刻画了激烈的矛盾与冲突,但在高加林在巧珍和黄亚萍中的挣扎刻画的不够,这也许是为了让读者对高加林最后的决定不那么的愤怒吧。

高加林他有才情、有身材、有学问、有抱负,这在当时的少女们心中应该是典型的白马王子形象,这样的他能引起巧珍的注意和爱慕这并不奇怪。然而对于高加林巧珍对他的感情他却是在一无所有时才真真醒悟过来,他总是为巧珍与他之间的感情涂抹上名利与阶层的色彩,如果不是因为教师职位被撤、如果不是心中对刘立本和高明楼的报复,他是否会正眼瞧巧珍,是否会心甘情愿的与乡下没读过书的巧珍在一起,这些都是未知数;即使在热恋的时候,他也不忘划清学问的自己和没读过书的巧珍之间的界限,他对乡里人的鄙夷使得在黄亚萍出现时,他对巧珍彻底感到无话可谈。他总是把读书人和没读过书的人划分的一干二净,标榜着所谓的读书人的清高,实际上却是他爱慕虚荣、自负浮躁的借口。

高加林有远大的抱负,不甘满足现状,一心进取,憧憬着繁华都市的美好生活,这一切都无可非议。然而在闭塞的乡村,没有任何“背景”的他只能一次次接受命运的摆弄,而他倔强的性格却又绝不甘于接受命运,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他痛恨自己的贫穷,但他却极度贫穷;他希望在他人面前极尽风光,但却总在人前丢尽颜面。这些都给高加林造成了无限痛苦。

然而事实上,这些痛苦的缔造者正是他自己,因为他自命清高,他爱慕虚荣,他躁动不安,他对生活百般挑剔,他过于倔强而少了对于未来未知的应变能力,他只愿过一种生活而无法接受和适应其他的生活,他不懂得如何在现有生活中处理得当、安心生活,而是不安现状,任凭欲望无限度的膨胀,但却又少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勇于承担后果的决心。他智商虽高,可惜情商不足,一个不会应变、不负责任的人,他能有什么大本事呢?

而与高加林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对他满心欢喜、对他无限依恋的巧珍,巧珍专一、勇敢、坚定,她善良、宽容、坚强、豁达,她从不曾用金钱和地位衡量过爱情,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特别是在高加林提出分手后,她承受着内心巨大的创伤却依旧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既没有因为高加林的抛弃而寻死觅活,也没有因为别人的流言蜚语而对当初的选择有过任何迟疑,她甚至在高加林被撤职查办后依旧不改我心,为他做着利于他而又不逾规矩的事情,她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决定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负责,即便在高加林撤职后重回故土,她也不愿舍马拴而重回高加林怀抱,因为她知道既已作出决定,便覆水难收。

其实,人生的确是矛盾的,试想如果我们处在高加林的同等境遇,我们敢保证我们会做出比高加林更正确的选择吗?当我们作为乡里人被人奚落和鄙视时,我们就能保证自己仍能保持内心的清醒而不致做出更加狂热的举动来吗?恐怕到时候我们也会感叹悔之晚矣吧。

人生的选择本就无关对错,尤其是在感情方面,但是难的是我们对每个决定负责的勇气。有些道理总要跌过跟头才会真正记在心里,人生总要面对挫折、失败、无奈等种种不如意,可贵的是面对这些仍能保持内心的清亮,尽快调整心态,学会自省和思过,最重要的是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的勇气。《人生》不过是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游戏中某个人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缩影,该作何种选择,该负责还是该逃避,我们就用我们的人生来回答吧~

路遥《人生》读后感篇3

走在厚实的和陕北高原上,在沟塬起伏的黄土地貌里,我想起了一个人——路遥。他是一位真正用生命在创作的作家,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家乡的黄土地。对无数的后人来说,他留下了一个长久的永远的标记:一个属于陕北的文化情结,一个不息地祈祷着创作的记忆。路遥,于是化为血液,流动在文化的全身;于是成为烙印,镌刻着中华的文坛;于是折射着一种永恒的文化流转。

又一次温读《人生》,又一次热泪满眶,又一次领悟到那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是我情有独钟的地方,人生,确是人生。

读《人生》,让我对未来的未知充满了恐惧,同时又是一种希翼,所以对于现在,我有一种淡然,就像我知道每一次选择我都会坚定的走下去,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一条人生路。

人生的一个特点在于它充满了无数的选择。每次选择之前我们不知道结果是什么,然而选择了就是选择了,再想完全回到从前是不可能。我一直在心里想着高加林和刘巧珍在一起,我估摸着作者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不是他们两人在一起了就是最好的结局,好像也未必,在选与不选之间总是是有着各种的可能,作者没想告诉我们怎么去做,只是让你我们每个人去思考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影响一生。《人生》中,在面对爱情时,高加林背信弃义,他抛弃了深爱他的刘巧珍,而选择黄亚萍。虽然黄亚萍也疯狂的爱上了高加林,但总觉得他们的爱情中或多或少的惨杂了世俗的东西。高加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选择了黄亚萍这个铺自己的路石。但他不知道爱情是美好的、纯洁的,容不得一点瑕疵。当你想利用爱情达到自己的目的时,爱情往往会拒你千里之外,所以对待爱情,我们千万别因抱什么非分之想而去破坏了它的纯洁和美好。人生也让我们认清了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可逾越的差距。

高加林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苦苦追求,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年少轻狂的那份激情。并且只有有了理想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激情和挑战,我们才会打拼出一片自己的世界。但在追逐梦想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不断地遇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挫折。这些压力和挫折是必然存在的,因为这就是生活。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也别千万不能抛开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对于我们,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认识。

回过头来看,巧珍的美是美到极致的。那不仅仅是因为小说中的她是农村远近闻名的俊女子,更是因为她的纯粹。她的无私,她的纯粹,没有半点虚假,也不惨杂半点个人利益。加林的需要,加林仍然在内心爱着她,为了让他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在悲痛中很快地嫁掉了自己。她虽不识字,但她勇于追求,一直坚持自己的生活信念和原则,从未改变。

人生只有一次,正如冯小刚的一句经典台词所说:生命是一个过程,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可悲的是它不能够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所以我们要把握人生,把握人生的未知性,把握人生的抉择,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揣一颗事事平常心,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一本《人生》,走进路遥,他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自觉继承者,他的作品中,不可避免的体现出了他的价值标准。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因为你痛苦,就说明你对生活还抱有希望。我们先得饱受苦难的能能力,然后才会有享受快乐的。没有哭泣过的人,也就不知道喜悦。人生是我们没法迈过的槛,而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加!

路遥《人生》读后感篇4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柳青

允许我擅自做主的化用温斯顿《论奥威尔》中的一段话:\"当一些作家还在为自己及作品尚活于世而庆幸时,路遥呕心沥血完成了他的《平凡的世界》后与世长辞,以致我只能把妒忌换成尊敬和怀念。

巴乌斯托夫斯基在形容对契诃夫的喜爱时,用了一个特殊的词:\"契诃夫感\"。在阅读路遥的过程中,冒昧的涌上一股感受:\"路遥感\"。《人生》这部中篇小说,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与《平凡的世界》难以同日而语。甚至有人不知有《人生》,只知有《平凡的世界》。但其实,人生是平凡的世界的序曲,平凡的世界是人生的展开。

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人生。真如其名一般的难以捉摸,也许是我的愚蠢,读了这些年,究竟没有全然了其意。也许失去了儿时的戏谑相见,多了份庄重与严肃,反而少了许纯真与坦率吧。

人生的道路总是艰难曲折的,小说中的高加林无法避免的遭遇了人生的一场又一场洪荒。也许命中注定、在劫难逃;也许是\"自作孽,不可活\"。但试想,莫不都是人生吗?就像所说的那样:\"人生就像舞台,有喜剧,也有悲剧。\"去伪存真,人生无非一场戏罢了。

虽然都在舞台上演着这出戏,但妆具的背后,有虚伪、讥讽;亦有真情、至善。高加林被名利的大潮卷来卷去,摘去了所谓些许小人的面具,但终究在人生的道路上丢忘了根本,迷失了心性。他的人生跌宕起伏,但他只是茫茫人潮中的小人物,掀不起波澜。在社会的荡涤下,最终消亡殆尽,这是万众人生的缩影。其实,人生的本质没有一帆风顺,只有任凭风吹雨打,方可见雨后彩虹。人生与世间,来去纵横,若白驹过隙。似高加林的人士,短短几年,却仿佛沧海桑田,人事变迁,尝尽世态炎凉,止徒增悲喜尔!

之前讲的好像太过笼统,其实陕北高原上的故事着实需要仔细回味。那个在人们印象中缺水、贫穷、风沙漫天的地方,也许只有煤黑子、硬馍馍的地方,其实也有许多高原上的儿女在原上吊着嗓子唱着:\"上河里(哪个)鸭子下何里鹅,一对对(哪个)毛眼眼望哥哥……\"的悠扬信天游,在这个他们眼里可称之为天堂的地方演绎着一个个奋斗拼搏的故事。因为,这里是他们人生的开端。

小说看似一出悲剧,让人看完除了谩骂,多有心软。正如文中若禅师般具有平民智慧的德顺老汉说的那样:\"人常说,浮得高,跌得重……\"我觉得这足以成为大多数人行走于人生路上的警句箴言。人生无论多么难走,人总得要良心,走起路来踏实,心里头有着落。即使面对无数挫折与苦难,要凛然面对,不要走捷径,心浮气躁,亦不能忘了根本。小说给了我们极大的空间去思考,我认为,《人生》这本书并不算悲剧。因为悲剧是有结局的,而《人生》才刚刚开始……

推荐第10篇:路遥《人生》读后感

再读《人生》

又一次温读《人生》,又一次热泪满眶,又一次领悟那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读人生,让我对未来的未知充满了恐惧,同时又有一种希翼,所以对于现在,我有一种淡然。就像我知道每一种选择都有着他内定的规律,或者尊与现实或者尊于心灵;就像我知道每一次选择我都会坚定的走下去,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一条人生路。

我想故事的结局一定像我们每天所走的路一样,一样的实在。路,可能有花俏的,像满地遍花的羊肠小道,像铺满鹅卵石的小桥,可能还有的设计让水漫上去,等等。可这些终是旅游式的消遣,就像我们偶然通宵达旦的与朋友狂欢,真正称得上路的还是那些结结实实的水泥大道。

其实孙少平就是高家林未来的写照,一个有韧性血气方刚且能屈能伸的男子汉。无疑孙少平是完美的,是让每个读者都赞扬的那种;而高家林却是那种桀傲浮华爱慕虚荣的,自视过高患得患失的,让人感觉恨铁不成钢的那种形象。可,难道孙少平心中就没有过波澜,他就不想田晓霞死后能再拥有像金秀这么漂亮女人的爱情。我想那是不可能的,这就像是在问一个结过婚的人是不是就没有爱的欲望一样,答案是显然的,可是有一种比爱更重要的责任压在他们身上。他一定也是想的,可他知道自己以不配去拥有这份爱,他没法给她一个温馨舒适的家,没法不让她每天不担心害怕,所有他选择了拒接,选择了煤矿那一个破败却温馨让人留恋的家。而巧珍,是当时朴素善良农村妇女的写照,她和平凡的世界中的郝红梅一样,一样有一种对爱情的追求。她甚至比郝红梅更痴迷,更陷的深,对爱情更执着。可人生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摔倒了,失败了,丢失了,她们站起来,看着那愈来愈远的背影,最终她们都选择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一种更热爱土地的生活。对于黄亚萍来说,这场恋爱只是一次野外漫游的邂逅,只是春天里的一场梦而已,虽然美的让人落泪。

人生,多么沉重的字眼,有谁能在这条道上一马平川。有些事情蹉跎的是岁月,而有些事情却要用整个岁月去怀念。也许人是易忘的,可有一种记忆是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心上,每一次扯动就会疼痛,就会流血,就会进一步的加深它的伤痕。人生这部作品是段朴实而又凄美的爱情悲剧,而这段悲剧之所以凄美,就是因为有刘巧珍的存在。高加林的背叛,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致命打击,但是,“刚强的姑娘,她既没寻短见,也没神经失常,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又从地上爬起来了!”因为“她留恋这个世界,她爱太阳,爱土地,爱劳动,爱清朗朗的大马河,爱大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她不能死!她应该活下去!她要劳动!她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找不到的东西!”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又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这正透露出路遥对土地、劳动对故乡自然的深切热爱和依恋。

借助别人对路遥的评价来说一下————他塑造刘巧珍这个人物,写人在极其困难的景况下战胜苦难的“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基源于对现实生活的道德忧虑,其目的就是要借“困难的时候”人们心灵的“高尚美好”,来“折射今天的现实生活”。认同传统的美德,赞美利牺牲精神,克己利他的仁爱之心和道德善良,与人类生活的意义和进步密切相关

想起别林斯基所说的那句话:“„„生活就意味着:感觉和思索,饱受苦难和享受快乐;一切其余的生活都是死亡。„„我们先得有饱受苦难的能力,然后

才会有享受快乐的能力,不知道苦难的,也就不知道快乐,没有哭泣过的人,也就不知道喜悦。

人生是我们没法迈过的槛,而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加!

第11篇:路遥《人生》读后感

人生路漫漫

———读路遥《人生》小感

一个寻常却又不寻常的故事,一个陌生却又倍感亲切的故事,以人生冠名,却是点点滴滴的人生路„„

人生之路跌跌宕宕,坎坎坷坷,谁也不能预料下一刻会发生什么。面对人生路上的一个有一个岔道口,我们该如何选择,我们该何去何从„„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高家林可算得上是一个有文化、有理想的有志青年。他本在县上教书,日子也算过得去,但同村高明楼的儿子三星毕了业,加林就被他顶替了。他回到了农村,却真的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在这里,他所有的理想与抱负似乎都那么遥不可及,他陷入了一种极度的矛盾中。

巧珍的出现,爱情的降临,又燃起了他对生活和这片土地的热爱。白天干活,晚上偷偷地和巧珍谈情说爱。有了爱情的滋润,他的生活还是甜蜜和幸福的。但当他看到有人骑着自行车、夹着公文包,他又陷入了挣扎。和一个农村女孩恋爱,是不是真打算在农村呆一辈子?是不是在一步步走向自我放纵和堕落的深渊?但也只有巧珍那甜美的温柔能让他翻江倒海的心恢复平静。

人生的转折点出现了,高加林。生活也就是这样,没有人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有时真的让我们措手不及。加林的叔叔调到县上工作了,但他拒绝给加林“走后门”。自以为精明的马占胜却已为加林打点好一切,就这样,加林成了一名记者。

重新回到城市的怀抱,可以说是加林梦寐以求的。他很快就融入其中,甚至对巧珍也有些淡忘了。

黄亚平的出现,让他们的生活都变得不平静起来。在学生时代本来就有共同语言、甚至互相欣赏的他们,只因加林回到了农村,一切都没有了下文。而现在,加林也是城市的一员了,于是,他们开始了所谓的“romantic”式的恋爱。加林

将他心爱的巧珍置之不顾了,亚平也对爱她的克男提出了分手。然而,所谓的浪漫,却是一场很苦很累的恋爱,在追寻幸福的过程中,他们得到了什么„„

巧珍放手了,她不会牵绊加林前进的脚步,赌气似地嫁给了对她去暧昧已久的马拴。至少,马栓不会将她抛弃。

空气中似乎已经弥漫着悲哀的味道,暴风雨前的片刻宁静总是让人感觉不爽、捉摸不透。

加林“走后门”的事被揭发了,他那“ro mantic”式的爱情也随之接束,好短暂。也许轰轰烈烈列、看似美好的事物总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加林又回到了农村,那生他养他的的土地。而我愿意相信,并且也应该是这样,加林会像一只雁,终会在他理想的天空自由地飞翔。但他,却永远的失去了一生的挚爱,这毋庸置疑„„

第12篇:路遥《人生》读后感

——路遥

《人生》

读后感

专业:金属材料工程班级:120307 姓名:周文婷 学号:120307131

《人生》有感

这是我第二次翻看路遥的《人生》,感触远胜于第一次。第一次看《人生》时,我很诧异路遥为何要把《人生》作为小说名。记得第一次看是在读高二时,那时候还不能理解小说的内容,只是一味单纯的以看小说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但上大学后,再来看它时,却是另一种感受。先来谈谈《人生》的情节吧。

小说背景取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陕北农村地区。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年轻的农村人,他高中毕业当上了小学教师,就在他以为自己的才能和抱负能得以实现的时候,命运第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利用关系让自己儿子顶替了他的教师位置,而他也由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在这次人生的低谷中,他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开始与农村姑娘刘巧珍谈起了恋爱,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慰藉,本来照着发展下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命运又垂青了他。没过多久,因转业回乡的叔父的关系,高加林很快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成了一名县通讯干事。此时,加林重新遇到了他高中同学黄亚萍。在黄亚萍猛烈的爱情攻势下,并且有机会到大城市发展,他艰难地舍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开始了与黄亚萍“罗曼谛克”般的热恋。然而,好梦难圆,命运又一次捉弄了高加林,高加林通过关系在县城工作的事被检举揭发,他因此又一次回到了农村。而此时,已是物是人非,巧珍已嫁他人。在听完德顺爷爷的一席话后,高加林也开始真实而深刻地思考“人生”这一命题。

在高加林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强坚毅的品格,又同时具有辛勤、朴质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了时代潮流中。然而,真实的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也形成了他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纵观他的人生,总是充满跌宕起伏,不断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后得到,继而又失去。正如路遥在小说中所说:“生活啊,生活,有时候让梦想变成现实,有时候又让现实变为梦想。”而高加林也在其中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人生,好像一片海,时而波涛汹涌,叫嚣着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时而又平静死板,似乎星球毁灭也打不破它的安宁。也许有时,平静的海面下却暗暗蕴藏了凶猛的海啸;也许有时,狂暴的风雨却预示着和平的讯息……

当高加林的民办教师工作被村里一把手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了,他对人生啊只有怨恨:三年前的高考落榜如果说是挨了一巴掌的话,那下岗无疑是一闷棍了。然而,落榜了起码还当上个民办教师,也算是生活补偿自己一个甜枣,心里不至于太绝望。况且这两年自己一边认真教学,一边刻苦学习,既赢得了学生娃的尊敬和全村老少的爱戴,又给自己继续上进打下了坚实的铺垫。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时候,偏出了这么一挡子事儿,心里能不难受么!可是生活好像永远会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于是,村口路上,善良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终于给了这受伤的心灵一块灵异的膏药,况且这膏药的愈合作用真好,好到可以让高加林放弃曾经的理想,甘愿作一个农民。在此时,生活似乎又归到了平静,却想不到,又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高加林的叔叔回乡当了领导,村里干部为了巴结他,走后门给加林谋了个城里记者的职位。高加林曾经的已经变灰色的梦想,又鲜活的闪在眼前了!这先抑后扬的手段用的真好,高加林对生活感恩戴德了,并且拼尽全力,很快闯出了一番事业,成了小镇的明星人物。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让他们在缥缈的梦境中忘了自我,开始追求空中的楼阁。加林不就是这样吗?经历一番挣扎,他最终辜负了对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里姑娘黄亚萍在一起了。一切似乎都异常的圆满,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生活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它也决不让幸运的人太圆满。一纸状子,剥夺了高加林到手的一切,然生活转了一个圈子后,又回到了农村。好像黄粱一梦,虚幻一场,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经失去了巧珍,那最可爱的姑娘,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姑娘。为了所谓的事业去放弃一份如此单纯而执著的感情,是多么无知。高加林所幻想的到大城市展翅高飞的生活那只是生活的表象,人只有在心灵有归属的时候才是最幸福的时候。而这心灵的归属除了爱情还会是什么呢。事业的好没有尽头,快乐来源于心灵而不是物质,忽视心灵的需要,会令快乐失去源泉。

生活好会开玩笑,好像猫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够了再吃掉。究竟是多么强大的对手,在生活那头操纵这一切变局?难道人,永远只能作被动的承受者?抑或物极必反,中庸之美本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聪明的人,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贪图,不过分软弱,终于赢得美好而长久的幸福生活。无奈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懂得知足的人,拥有了一些,便觊觎着更多。贪婪的心,就算倾尽太平洋的海水都填不满。总是盯着自己的空缺,却不注意自己的丰满,这样,即使很富足了都不会快乐,而且往往到头来,追求的东西到不了手,连已经拥有的都保不住!

你见过在在记忆里保持永恒美丽的昙花吗?她拥有一瞬间的精彩,而无法获得平凡的安宁。你见过路旁默默无闻的野花吗?她失去了娇媚的身影,却赢得了可贵的自由。你见过山间奔腾的小溪吗?她时刻繁忙不停息,却怀着奔入大海的理想和勃勃不息的活力啊!人,不是神,没有超越一切的不可凌驾的力量,就不该有过分奢侈的理想和贪得无厌的心灵。拥有一些,注定要失去一些,不同的只是如何取舍。当数量无法改变时,质量便是唯一值得去追求的东西。

什么是人生?无数先哲用事实告诉了我们:人生是从降生到死亡的过程,而这过程怎么走就是人生。我认为人生就是在这过程中对生活的种种选择,或对或错。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但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选择的机会多了,倒让我们手足失措,迷茫了。而从高加林身上我们能看到他缺乏一种坚定的信念,对生活摇摆不定,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致命的缺点。所以,不管我们如何选择,就一定要坚定信念,就算错了,也不必垂头沮丧,过错也是试金石,大不了重头再来。正如小说结尾德顺爷爷所说的:“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后爬不起来,那就变成死狗了…….”最终加林深受感动\"一双失去光彩的眼睛重新飘荡起亮点火星\"扑到在这片土地上。

其实同样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能理解加林的追求和抱负,作为贫穷落后农村中少有的读书人他想摆脱农民的命运、走出大山、闯出一番天地这本无可厚非:对于他对爱情的选择,选择了对他发展有利的有共同语言的亚平,抛弃了深爱他的单纯善良的有着金子般心的巧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情有可原的,最终他也发现了自己真正爱的还是那个可爱美丽的姑娘巧珍,只可惜为时已晚。 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曾经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面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人生只有一次,正如《童梦奇缘》中冯小刚的那句经典台词所说的一样:生命是一个过程,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可悲的是它不能够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所以我们要把握人生,把握人生的未知性,把握人生的抉择,把握人生美好的爱情、把握人生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揣一颗事事平常心,走好奇妙人生的每一步。

高家林人生的跌宕起伏并不是个别现象,这个人物的原型是处于一个时代的广大的青年人,他们血气方刚,靠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生活总不是一番风顺的,有很多的岔道口要去抉择,无论选择的结果怎样,都要自己去承受,痛苦、辉煌、爱情都是人生道路上必须承受的必修课。

人生的特点就是无法预知,在这一秒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正如高加林在当教师时不知道社会的残酷,会让他再次沦为农民,在他当农民的时候也不知道他能重新回到他梦寐以求的城市,而他在城市正准备好好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时,更不知道他自己又要重新回到农村。也许我们在抱怨社会的种种不公,但我想说的是,社会本来就如此,没有绝对的公平,世界上只有两种事是公平的:一是时间,二是死亡。所以,我们惟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更多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怨天尤人。无法预知又怎样,人生本就如此,也不必太纠结于此,做好当下,足矣! 正如书中所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而我们,也即将踏入社会,也将面临诸多诱惑与考验,如何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人生的选择,选择的人生,或对或错,一切未知!但我在这里想说的是,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择也就很多。在面对成绩,成功时要保持冷静,。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不要因为乌云遮住了蓝天而止住我们奋飞的翅膀,也不要因为汹涌的浪涛而打破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慎重选择,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熄灭,此段经历会成为他最为宝贵的财富。人要有梦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劳,要敢于折腾,敢于寂寞。

第13篇: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人生如风——路遥《人生》读后感

作者:王磊出自:联大的天空浏览/评论:8,481/8日期:2011-5-21年

致所有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人生如风,是可以穿越荆棘的!

——题记

毕业在即,寻找工作的事情如翻江倒海的浪潮肆意地扑打过来,在这个岌岌可危的关头,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我像浪尖上一只小船。一切,于我,是那么的无助,那么的艰难。

在这个风雨如晦、步履维艰的人生旅途上,我翻开了路遥的《人生》。原来,我在揭开主人公人生扉页的同时,也揭开了我自己人生的另一页。

“一切毫无办法,严峻的生活把他赶上了这条尘土飞扬的路。”

《人生》的主角叫高加林。和我们一样,他二十出头,有一定的学识,有满腔的热情,有高远的理想。总觉得自己会像一只大鸟,扑腾着翅膀,在祖国的苍穹翱翔。

和很多农村青年一样,他出生于山窝窝,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苦命的父母含辛茹苦供养孩子到县城读书,为的就是孩子今后能吃上一碗“公家饭”,去除身上的牛粪味。

但生活偏偏要对高加林开玩笑,由于社会的黑暗,高加林被人从教师岗位上刷下来,重新变为农民。

为了生活,昔日为人师的他要提上篮子到集市上叫卖。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他的难堪。

有学识的人把尊严看得重于自己的生命,虽然做农民不是一件没有尊严的事,可是一个曾经被人捧上天的人,现在摔下来了,他一定会比其他人痛上一百倍。就像一个气球,吹得很大很大,终于炸得粉身碎骨。

而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旁人的冷嘲热讽。

这多么像现在的我们。四年前,我们考上大学,四里八乡的人都竖起了大拇指,为我们戴上了“知识分子”的高帽。从那以后,我们成为了孩子们学习的楷

模,家长们总说:“看看隔壁家的×××,认真学习考上了大学,将来一定有出息。”

可是,四年后,我们回来了,没有加官进爵,没有衣锦还乡。我们难受的是旁人奇异的目光,更忌讳旁人无心的询问——在哪里工作?月薪多少?

一切毫无办法,残酷的现实把我们赶上了一条更现实的路,四年来无忧无虑的生活结束了。就如一场梦,现在被惊雷炸醒。

“生活的变化真如同春夏秋冬;一寒一暑,差别甚远!三年前这样的夜晚,他或者在明亮温馨的教室里读书;或者在电影院散场的人群里,和同学们说说笑笑走向学校„„

现在,他却拉着茅粪桶,东避西躲,鬼鬼祟祟,像一个夜游鬼一样。” 生活的步伐往往不遵循经济学“等量代换”的原理。人生,常常都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

生活对高加林是不公的,读书的时候,他比别人付出更多,他比别人天资聪颖,他比别人才华更甚。但不意味着,他比别人有更辉煌的事业。我想,让他更无奈的,是这个不公正的社会——很多人走后门,搞关系;是这些不平等的眼光——人们歧视他是农民出身,土包子。

于是他只能走回他父亲的路,用橛子在土地上书写人生的诗行。而昔日的同学,凭借着家里的关系,或是某某局的科员,或是某某单位的储备干部。

生活就是这样不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突然想起郭敬明曾写过的一句话:“十二岁之前的生命都像凝聚成那一个相同的点。而在十二岁那年,生命朝着两个方向,发出迅速的射线。”

的确,二十三岁的我们也一样。也许一年前,我们都坐在同一间教室里聆听同一个老师的同一种教诲。但是十年后,有的人或是飞黄腾达,加官进爵;有的人却要为三餐节衣缩食,奔波忙碌。

看惯这一切的高低错落吧,生活最真实的面貌就是这样。不想和别人的差距拉大,我们只有奋斗、奋斗、再奋斗„„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柳青

这是写在《人生》扉页上的一段话,路遥借用柳青的这段话概括了高加林的人生,当然,也启发了我们的人生。

高加林在人生不得志的时候依然点燃理想的火种,照亮了生命里漆黑的路途。他的生活道路真的遇上很多岔道口。后来,他凭着真才实学平步青云了,但在爱情这个岔道口前,他走错了——他抛弃了昔日和他同甘共苦的爱人巧珍。

“究竟是生活开了他一个玩笑,还是他开了生活一个玩笑?”

是的,在未来的生活里,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岔道口。我们在保持生活热情的时候,或者,真的要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

“我们要有坚强的性格。一个软弱的人不能长期胜任艰苦的劳动。性格的坚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坚定的基础上的。一个人要对社会、事业等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坚定性。而一个经常动摇的人怎么可能去完成一项艰难困苦的事业?

性格也不不完全是天生的,主要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我们不仅要在创作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困难,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不要羡慕安逸和享乐,不要陶醉在一时的顺利和胜利中,我们应不断的强迫自己自找苦吃!

对生活应该永远保持热情!„„”

这段路遥写在《人生》序言里面的话,是我要对我自己以及更多即将走向社会的人要讲的话。

人生就如一阵风,它是能穿越荆棘的。只有穿越过荆棘,这阵风才能吹绿万山遍野,才能吹来万紫千红,才能迎来人生的春华秋实!

第14篇:路漫漫其修远兮路遥《人生》读后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

——读《人生》有感

最初接触《人生》,是因为在初三课堂上无聊才去读的。那时,这本书读起来索然无味,很是枯燥,我看了两、三章便没看了。而今,听到老师在课堂上提及《人生》,感到很奇怪。这样一本枯燥无味的书,为何值得老师再三提起?于是我又从早已铺满灰尘的纸书箱里翻出那本封面有些许泛黄的《人生》,再一次且细细地品尝起来。 其实,我在还不知道《人生》这本书时,我就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本书的主人公——高加林夜进县城掏粪的一个小段。那时,我觉得那故事很不错,本想着再去找一找,可后来,却找不着了。日后,就慢慢的忘记了这么一个精彩的故事。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话,是作者路遥引用另一位作家柳青的话,作为《人生》的开头。我想,这句话也是饱含深意的吧。

没有人的人生路是笔直的、顺利的,面对周围的世界,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在《人生》中,在高加林身上,我看到了以后可能要走的路。尽管我没亲身体验过,我能感受到高加林民办教师被顶替的那种滋味,也能感受到有知识有抱负的他,面对重新变成农民的苦闷,甚至在他获得巧珍的爱时,我也为这个在不幸中获得幸福的人感到庆幸。

高加林有远大的抱负,不甘于满足现状,憧憬着繁华都市的美好生活,这一切都无可非议。然而在闭塞的山村,没有任何“背景”的他,只能一次又一次的被命运所捉弄。而他倔强的性格又使他绝不接受命运的摆弄,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他痛恨自己的贫穷,却又极度贫穷;他希望在所有人面前大放光彩,却总是丢人现眼。这些,都给高加林造成了无尽的痛苦。

然而事实上,造成这些痛苦的始作俑者正是他自己。他爱慕虚荣,自命清高,他对生活百般挑剔。他只愿过一种生活而不去适应和接受其他的生活,一个缺少应变能力的人,能有多大成就呢?

再来说说单纯的农村姑娘——巧珍。这个很久以前就在心底深深爱着高加林的姑娘,最初害怕高加林因为身份嫌弃她,所以,这份爱就被兜进了心里。然而,面对着被下掉民办教师职位的高加林,巧珍又喜又恨。喜是因为她和她爱着的男人终于没有了身份的阻碍,恨又是因为高加林职位被下。面对着自己所心爱的男人,巧珍终于忍不住,沉淀在心底的爱再次爆发。这个单纯的姑娘向高加林表达了自己心中的爱意,而高加林也被巧珍之前为他做的事情所感动,于是,两人就这样坠入了爱河。可生活总是爱开玩笑,紧接着,高加林又因为他叔父当了高官的关系,劳动副局长马占胜又把高加林送到了县城当了一个记者。

到文章后头,高加林因为他那所谓的“为了成大事,必须要牺牲点什么”的狗屁理论付出了代价。他离开了巧珍选择了他高中同学也是干部的女儿黄亚萍,希望借此攀上更好的关系去获得更大的权力。却被爱子心切的克南他妈举报了“走后门”的事实,于是,高加林再次沦落为普通的农民。

人生,多么沉重的字眼。人生无常,我们在高加林身上看到了这四个字,无常的人生中,冥冥之中亦有定数。到文章最后,一切,又回归到原点。高加林变成了农民,身边不再有大小姐黄亚萍那“高雅”的爱,更可悲的是,他把最珍贵的宝贝——痴情淳朴的巧珍早已为他人之妻。

加林就是我们每个人,他和我们一样,有信念,敢追求,但也有我们的弱点。很多人不也和他一样,为了达到目的,出卖了原则。德顺爷爷对加林爱的深切,由爱生恨,但恨都是也爱为基础,恨其不坚持,却不一棒子打死。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会走弯路,跌到了还是要爬起来,人生还要继续。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读者,依然会被朴实、美丽的巧珍感动,会为她的善良以及为爱甘愿奉献一切的纯真赞叹不已,但已经很少有人以她为榜样,只求付出而不问回报了。追求结果

而忽略过程,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原本应有的微妙平衡之间,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这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悲哀。

第15篇:路遥《人生》读后感(优秀)

《人生》是路遥的一本优秀中篇小说,问世不久即轰动全国,反响热烈。由著名导演吴天明拍摄为同名电影后,更是家喻户晓,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以下是小编带来路遥《人生》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路遥《人生》初中读后感篇1

“当爱面对现实”--这是我读完路遥先生的《人生》后,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如果现实是一片海,高加林(以下简称“高”和刘巧珍(以下简称“刘”)曾经同在海的此岸,而黄亚萍(以下简称“黄”)和张克南(以下简称“张”)在海的彼岸,这两对人在他们的世界里书写着爱的篇章。但随着对现实的跨越,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在发生着激烈的变化。

当爱第一次面对现实,高选择了刘,黄选择了张,尽管高与黄之间曾有过懵懂的情感,但现实的鸿沟最终让他们去面对眼前的爱情。转折点出现在高的叔叔复员归来,使得高有了到县里去工作的机会,也正是客观条件的变化,为高与黄再续前缘铺平了道路,由此展开了高在刘与黄之间感情的碰撞。高所面临的并不是两个人的幸福,而是关乎四个人的未来。

当爱第二次面对现实,高经过心理斗争,选择了黄。从此进入了四个人复杂的情感纠葛。高与黄的牵手,似乎是体现了八十年代青年勇敢追逐真爱,尊重个人情感。但这些是建立在背信弃义和刘与张痛苦的基础上,所以他们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当爱第三次面对现实,高丢了县里的工作,而黄因为爱情并没有随他回农村。可见,黄对高的爱是有现实前提的。但此时的刘已经在高离去后心灰意冷,嫁给了她并不爱的马栓,一个一直深爱着她的老实的农村小伙子。而高不得不又再次面对感情和生活的泥淖。

小说的结尾,刘巧珍的爱再次照亮了灰色的现实。她求高明楼,能再让高加林教书。可以说,刘的农村姑娘那种执著的爱和黄因现实而变的自私的爱,是本篇小说所要呈现给我们的两种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人对爱情不同的理念。

读完本篇小说,很多人都为高加林的选择感到惋惜,对他没有和刘巧珍成就郎才女貌的传统婚姻结局而惋惜。但我想说,这就是现实,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每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冷静。看清楚真正对你付出真心的那个人,不要在虚名的覆盖下模糊了双眼。

黄亚萍可以背叛张克南,难道就不会放弃你高加林吗?

路遥《人生》初中读后感篇2

《人生》这部小说中,摆在高加林面前有过无数个选择,而他也就是在这些选择中最后走向了悲剧的收场。不只是高加林,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人生的无数次选择,也正是对问题不同的选择塑造了我们一个个鲜活而各异的生命。在文中,作者极力刻画了激烈的矛盾与冲突,但在高加林在巧珍和黄亚萍中的挣扎刻画的不够,这也许是为了让读者对高加林最后的决定不那么的愤怒吧。

高加林他有才情、有身材、有学问、有抱负,这在当时的少女们心中应该是典型的白马王子形象,这样的他能引起巧珍的注意和爱慕这并不奇怪。然而对于高加林巧珍对他的感情他却是在一无所有时才真真醒悟过来,他总是为巧珍与他之间的感情涂抹上名利与阶层的色彩,如果不是因为教师职位被撤、如果不是心中对刘立本和高明楼的报复,他是否会正眼瞧巧珍,是否会心甘情愿的与乡下没读过书的巧珍在一起,这些都是未知数;即使在热恋的时候,他也不忘划清学问的自己和没读过书的巧珍之间的界限,他对乡里人的鄙夷使得在黄亚萍出现时,他对巧珍彻底感到无话可谈。他总是把读书人和没读过书的人划分的一干二净,标榜着所谓的读书人的清高,实际上却是他爱慕虚荣、自负浮躁的借口。

高加林有远大的抱负,不甘满足现状,一心进取,憧憬着繁华都市的美好生活,这一切都无可非议。然而在闭塞的乡村,没有任何“背景”的他只能一次次接受命运的摆弄,而他倔强的性格却又绝不甘于接受命运,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他痛恨自己的贫穷,但他却极度贫穷;他希望在他人面前极尽风光,但却总在人前丢尽颜面。这些都给高加林造成了无限痛苦。

然而事实上,这些痛苦的缔造者正是他自己,因为他自命清高,他爱慕虚荣,他躁动不安,他对生活百般挑剔,他过于倔强而少了对于未来未知的应变能力,他只愿过一种生活而无法接受和适应其他的生活,他不懂得如何在现有生活中处理得当、安心生活,而是不安现状,任凭欲望无限度的膨胀,但却又少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勇于承担后果的决心。他智商虽高,可惜情商不足,一个不会应变、不负责任的人,他能有什么大本事呢?

而与高加林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对他满心欢喜、对他无限依恋的巧珍,巧珍专一、勇敢、坚定,她善良、宽容、坚强、豁达,她从不曾用金钱和地位衡量过爱情,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特别是在高加林提出分手后,她承受着内心巨大的创伤却依旧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既没有因为高加林的抛弃而寻死觅活,也没有因为别人的流言蜚语而对当初的选择有过任何迟疑,她甚至在高加林被撤职查办后依旧不改我心,为他做着利于他而又不逾规矩的事情,她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决定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负责,即便在高加林撤职后重回故土,她也不愿舍马拴而重回高加林怀抱,因为她知道既已作出决定,便覆水难收。

其实,人生的确是矛盾的,试想如果我们处在高加林的同等境遇,我们敢保证我们会做出比高加林更正确的选择吗?当我们作为乡里人被人奚落和鄙视时,我们就能保证自己仍能保持内心的清醒而不致做出更加狂热的举动来吗?恐怕到时候我们也会感叹悔之晚矣吧。

人生的选择本就无关对错,尤其是在感情方面,但是难的是我们对每个决定负责的勇气。有些道理总要跌过跟头才会真正记在心里,人生总要面对挫折、失败、无奈等种种不如意,可贵的是面对这些仍能保持内心的清亮,尽快调整心态,学会自省和思过,最重要的是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的勇气。《人生》不过是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游戏中某个人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缩影,该作何种选择,该负责还是该逃避,我们就用我们的人生来回答吧~

路遥《人生》初中读后感篇3

走在厚实的和陕北高原上,在沟塬起伏的黄土地貌里,我想起了一个人——路遥。他是一位真正用生命在创作的作家,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家乡的黄土地。对无数的后人来说,他留下了一个长久的永远的标记:一个属于陕北的文化情结,一个不息地祈祷着创作的记忆。路遥,于是化为血液,流动在文化的全身;于是成为烙印,镌刻着中华的文坛;于是折射着一种永恒的文化流转。

又一次温读《人生》,又一次热泪满眶,又一次领悟到那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是我情有独钟的地方,人生,确是人生。

读《人生》,让我对未来的未知充满了恐惧,同时又是一种希翼,所以对于现在,我有一种淡然,就像我知道每一次选择我都会坚定的走下去,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一条人生路。

人生的一个特点在于它充满了无数的选择。每次选择之前我们不知道结果是什么,然而选择了就是选择了,再想完全回到从前是不可能。我一直在心里想着高加林和刘巧珍在一起,我估摸着作者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不是他们两人在一起了就是最好的结局,好像也未必,在选与不选之间总是是有着各种的可能,作者没想告诉我们怎么去做,只是让你我们每个人去思考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影响一生。《人生》中,在面对爱情时,高加林背信弃义,他抛弃了深爱他的刘巧珍,而选择黄亚萍。虽然黄亚萍也疯狂的爱上了高加林,但总觉得他们的爱情中或多或少的惨杂了世俗的东西。高加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选择了黄亚萍这个铺自己的路石。但他不知道爱情是美好的、纯洁的,容不得一点瑕疵。当你想利用爱情达到自己的目的时,爱情往往会拒你千里之外,所以对待爱情,我们千万别因抱什么非分之想而去破坏了它的纯洁和美好。人生也让我们认清了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可逾越的差距。

高加林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苦苦追求,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年少轻狂的那份激情。并且只有有了理想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激情和挑战,我们才会打拼出一片自己的世界。但在追逐梦想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不断地遇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挫折。这些压力和挫折是必然存在的,因为这就是生活。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也别千万不能抛开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对于我们,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认识。

回过头来看,巧珍的美是美到极致的。那不仅仅是因为小说中的她是农村远近闻名的俊女子,更是因为她的纯粹。她的无私,她的纯粹,没有半点虚假,也不惨杂半点个人利益。加林的需要,加林仍然在内心爱着她,为了让他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在悲痛中很快地嫁掉了自己。她虽不识字,但她勇于追求,一直坚持自己的生活信念和原则,从未改变。

人生只有一次,正如冯小刚的一句经典台词所说:生命是一个过程,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可悲的是它不能够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所以我们要把握人生,把握人生的未知性,把握人生的抉择,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揣一颗事事平常心,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一本《人生》,走进路遥,他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自觉继承者,他的作品中,不可避免的体现出了他的价值标准。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因为你痛苦,就说明你对生活还抱有希望。我们先得饱受苦难的能能力,然后才会有享受快乐的。没有哭泣过的人,也就不知道喜悦。人生是我们没法迈过的槛,而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加!

第16篇:路遥人生读后感1

路遥《人生》读后感

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心情有点沉重,路遥人生读后感1。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应该怎样调节;当我们面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么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当爱的人被人顶替了教师职位回到家种地时,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伤之后,心里很心疼,给他送药水;当加林提着馒头到县城卖时,她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着他,心里很替他着急,当加林一个馒头都没有卖出去时,她帮他卖..........这些行动都深深的打动了高加林,他俩开始谈恋爱。恋爱中,有一次他俩在草堆中谈话,巧珍对加林说“当我们结婚之后,我要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星期天”,还有一次她到县城里看着爱人的被子薄,便说要给加林续棉花..........这些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巧珍对加林无私真挚的爱。对于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怀才可以这样默默的付出,可以苦自己,却不愿意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处处为爱的人着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爱的人。

对于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无情的抛弃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来来去去最后又回到了黄土,落下一个不好的下场。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高中毕业生,自信、有抱负、有思想,读后感《路遥人生读后感1》。 毕业后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被人不公平的顶替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的安抚着他。给予了他无私的爱,让他感受到快乐。但是当他进城工作之后,渐渐的觉得自己与巧珍有差距,开始抛弃在农村的相好。记得那次巧珍到县城看他时,对他说他家里的猪生了十二个猪娃,被老母猪压死一个.......他表现出反感,不耐烦,这预示着这段感情快走到了尽头。加上黄亚萍对他的热烈追求,他更是动摇了。黄亚萍是一个城里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大胆、开朗活泼,对高加林穷追不舍。她与高加林之间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这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最后高加林无情的丢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个女人的怀抱,我想换做现在的一些人也会这样做的。但是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发了他进城工作是靠关系。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所有的东西顷刻之间又没有了,原有的爱人早已离开,邻居视他为负心汉。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已来不及,只能认命了。我们不能把这些全怪罪在他自己身上,造成这种结局的也有社会原因。我们面对他这种情景时,也不敢保证不会像他那样做。在现实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无奈。

到现在为止,看过路遥的好多作品,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触比较深。作为一个南方人,不太了解陕北的文化底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给了我很多想法和启示,其中有句话特别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是啊,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曾经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面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人生》读后感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教育09

姓名:刘华

学号:1120309014036

第17篇:路遥人生读后感(推荐)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下面是瑞文小编整理的路遥人生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路遥人生读后感一

简单的故事,明朗的线索,所谓的跌宕,名著《人生》即是如此。剥掉它华丽的外壳,呈现于人前的只有一个裸露的,懦弱的高加林,起码我是这样认为,就是我唯一的收获,不得不承认高加林能干,正直,热血,但这丝毫都无法掩饰他是人生指尖懦弱的颤栗者的事实。他懦弱,并不是指他行为上的逃避,而是指他面对抉择的犹豫,软弱。正是由于他的懦弱,他躯壳表面浮夸的热血被一点点的吞噬,甚至于埋葬了他的爱情与事业,最终成为一具被懦弱之丝牵引着的人生木偶。或许你会说这是时代结出的悲哀之果,但作为幕布的时代何以能够左右真正的演员呢?时代只是客观存在的背景,是高加林自己在一次次懦弱的挣扎中抽干自己的热血,染红了时代,染红了那黑色的幕布。红与黑的交织正是那悲哀的极致色彩。

与腥红的真实的血液相对的无色的精神的血液了,你尽可以用它衡量一个人受过多少良心的谴责,它就是道德的沙漏,只是再没有翻转的机会,高加林就是在懦弱的愚弄下流尽了它最后一滴精神血液。他的血为巧珍而流,为年迈的父母而流,为朴实的村民而流,甚至为他的家乡高家村而流,他辜负了所有,伤害了所有,高加林越是被包容,他越是血流不止,他们越是给予高加林一颗火热的心,高加林的热血越是加快流逝。他必须为自己内心的懦弱付出应有的代价。于是沾染了精神血液的幕布有了自己的意识形态,那是一张张黑色的,嘲弄的笑脸,嘲笑高加林的懦弱。

俄罗斯著名尼耶斯夫彼斯基认为:人生就是在上地眨眼的刹那,倾尽自己所有的血液,在幕布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丝色彩,哪怕只是悲哀。

路遥人生读后感二

人生如果选择错误,发展就会出现歧路。每一段人生都有自己该演绎的东西。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年青的农村小伙子高加林一年的人生经历。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当起了小学教师,他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满足地生活着,可是因为村长的儿子高中毕业没事做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农村当农民,在痛苦煎熬的时刻,村里最漂亮但没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进他的生活。内心由彷徨转为宁静。这一切因为叔叔的调回使他返回城里。同原来同学亚萍相见。亚萍与原男朋友分手而不顾一切追求,在都市生活中,加林与巧珍差距越来越大。最后放弃了巧珍,与亚萍好上了。加林走后门被揭发。加林又不得不回到农村,但巧珍已成为人家的新娘。但一切都悔之晚矣。故事简单但寓意深刻。

没有农村生活体验的人,很难理解农村人的世界。即使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如果没有那份真挚燃烧的爱也无法理解他们。在路遥的文字世界里没有极度的坏人,就在于他对这个世界没有绝对恶意的猜测,而是用爱和温暖回报那个给予他生命体验的世界,巧珍和高加林他们都做了一个梦,都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的梦,也都是黄粱一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们俩是一样的。所以人们更多去思考的不是始乱终弃,而是这其中的矛盾与挣扎。高加林的奋斗经历在中国当代社会具有典型意义。高加林作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农村青年,企图以自己的智慧和奋斗,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从表面上看,高加林所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实质上作品揭示的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高加林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个人奋斗与社会境遇的不协调、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小说更深刻地分析了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根源。高加林虽具有比别人更强的能力和才能,但却被毫无理由地挤出民办教师队伍;即使他再有才华,干得再出色,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他就必须被赶出县城。高加林的悲剧,体现他选择了一种与现存的人生观相矛盾的奋斗生活,更展示的是社会现实的不公正。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如果加林没有和巧珍分手那么他也许会在小城里长久地工作下去,但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能和一个大字不识的人生活一辈子吗?如果加林选择的不是亚萍而是另外的一个城市女孩,那么他又会是哪样地生活呢?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也没有理想中的美满,它总是或多或少地让我们的现实与理想相背,一个人的性格与追求往往决定了他生活的大致轨迹。爱是什么?它有多大的力量?生活又会给你这次选择一个什么答案?谁都不知道,所以只有周密而郑重地做好人生的每一次决择,做到不后悔。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人生的路途坎坷,不必贪多,要的是过程。就算人生“对不起”我们,我们也不要做出“对不起”人生的选择,那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我极力推荐《人生》,并非它出色到不行,而是真的可以学到该学到的东西。

路遥人生读后感三

关于人生的话题在我心中一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一直无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说:十五而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连而立之年还未经历,又何谈不惑。

一直读季羡林的《谈人生》,季羡林谈自己对生命意义、做人处事、名誉、朋友、压力、困难、爱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种境遇的看法,那么我的一生怎么样完成?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爱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价值?……。

路遥的《人生》则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体背景我没有查证,应该在改革开放萌芽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黄亚萍任性而敢于追求,男性虽也敢于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时时左右他的行为。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这本小说是朋友推荐的,总希望能找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人最怕面对的是脆弱自己,最强大的是内心的坚韧。

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择也就很多。在面对成绩,成功时要保持冷静,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也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熄灭,此段经历会成为他最为宝贵的财富。人要有梦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劳,要敢于折腾,敢于寂寞。

路遥人生读后感四

这是我第二次翻看路遥的《人生》,感触远胜于第一次。第一次看《人生》时,我很诧异路遥为何要把《人生》作为小说名。记得第一次看是在读高二时,那时候还不能理解小说的内容,只是一味单纯的以看小说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但上大学后,再来看它时,却是另一种感受。

先来谈谈《人生》的情节吧。小说背景取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陕北农村地区。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年轻的农村人,他高中毕业当上了小学教师,就在他以为自己的才能和抱负能得以实现的时候,命运第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利用关系让自己儿子顶替了他的教师位置,而他也由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在这次人生的低谷中,他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开始与农村姑娘刘巧珍谈起了恋爱,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慰藉,本来照着发展下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命运又垂青了他。没过多久,因转业回乡的叔父的关系,高加林很快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成了一名县通讯干事。此时,加林重新遇到了他高中同学黄亚萍。在黄亚萍猛烈的爱情攻势下,并且有机会到大城市发展,他艰难地舍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开始了与黄亚萍“罗曼谛克”般的热恋。然而,好梦难圆,命运又一次捉弄了高加林,高加林通过关系在县城工作的事被检举揭发,他因此又一次回到了农村。而此时,已是物是人非,巧珍已嫁他人。在听完德顺爷爷的一席话后,高加林也开始真实而深刻地思考“人生”这一命题。

高加林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强坚毅的品格,又同时具有辛勤、朴质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了时代潮流中。然而,真实的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也形成了他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纵观他的人生,总是充满跌宕起伏,不断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后得到,继而又失去。正如路遥在小说中所说:“生活啊,生活,有时候让梦想变成现实,有时候又让现实变为梦想。”而高加林也在其中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什么是人生?无数先哲用事实告诉了我们:人生是从降生到死亡的过程,而这过程怎么走就是人生。我认为人生就是在这过程中对生活的种种选择,或对或错。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但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选择的机会多了,倒让我们手足失措,迷茫了。而从高加林身上我们能看到他缺乏一种坚定的信念,对生活摇摆不定,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致命的缺点。所以,不管我们如何选择,就一定要坚定信念,就算错了,也不必垂头沮丧,过错也是试金石,大不了重头再来。正如小说结尾德顺爷爷所说的:“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后爬不起来,那就变成死狗了…。”

而人生的另一特点就是无法预知,在这一秒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正如高加林在当教师时不知道社会的残酷,会让他再次沦为农民,在他当农民的时候也不知道他能重新回到他梦寐以求的城市,而他在城市正准备好好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时,更不知道他自己又要重新回到农村。也许我们在抱怨社会的种种不公,但我想说的是,社会本来就如此,没有绝对的公平,世界上只有两种事是公平的:一是时间,二是死亡。所以,我们惟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更多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怨天尤人。无法预知又怎样,人生本就如此,也不必太纠结于此,做好当下,足矣!

作家柳青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而我们,也即将踏入社会,也将面临诸多诱惑与考验,如何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人生的选择,选择的人生,或对或错,一切未知!但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不要因为乌云遮住了蓝天而止住我们奋飞的翅膀,也不要因为汹涌的浪涛而打破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慎重选择,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路遥人生读后感五

读完路遥的《人生》,有几个小感触,虽然我的阅历有限,但是这其中的道理似乎也明白!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无论哪一个,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其实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选择的。

人们常说,浮的高,跌得重。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做人的根本不能丢…

再有,最重要的一点:人似乎总在追求着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得到的,或多或少就缺少了那么一点点价值。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当你疯狂的追寻着更加新奇,更加具有诱惑力的物品,突然间失去它时,或者再也不属于你时,你才会猛然警醒,这样东西早已融入你的血液…高加林失去了他的‘金子’,一辈子再也不会有了……纵然他疼得撕心裂肺……

说得再俗一点,我觉得人生就像打麻将,不管手里的这副牌是好是坏,亦或是不留神发错一张牌,你都得按照排场的规矩认认真真的玩下去,不能随便就把牌一推,说,不玩了!

所以,我们都要好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利用这一切去创造我们魅力四射的人生吧!

路遥人生读后感六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路遥的《人生》。《人生》是以改革时期陕北时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它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叙述了来自农村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曲折的变化过程,其中他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为故事发生的主要矛盾,最终也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再让我们对主人公高加林有深入的了解。他,一个土地养大成才的人,人生之路也是坎坷不平的,但他仍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幻想,令人同情。他,英俊潇洒,文韬武略,对外面的世界无比的向往,幻想最大城市内展翅高飞的生活,他的横溢的才华令人敬佩,他的理想我们可以理解。但对于他对感情的态度,我无言以对。

再让我们对高加林的人生经历作一阐述。高加林,高中毕业为考入大学回到了农村,做了教师,这工作对他来说还算不错,也挺体面,他也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努力工作,争取早日转为民办教师。但好景不长,村中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同样也是没有考上大学,在父亲的帮助下,顶替了加林。伤心欲绝的加林冲到家中,他内心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犹如一幅行尸走肉。但在这片土地上一直爱着他的心地善良单纯的姑娘刘巧珍,给了他内心巨大的安慰给了他重新生活的希望,他也渐渐的喜欢上了这位姑娘,但大家想象,一个才高八斗,一心幻想在大城市生活的青年与一个斗大字不识的农村姑娘能生活在一起吗?即使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又能彼此快乐吗?

后来,加林由于自己远在边疆当兵的叔叔的归来,又再一次回到了城市,成为了一名记者。上天又让他再一次遇到了自己高中同学黄亚萍,一个满腹经纶的才女,他们有共同的话题,相同的兴趣爱好,相处的很好,在一起彼此也很快乐。当黄亚萍抛弃了深深爱着自己的张克南,把爱带给了高加林,并且也谋划了他们的未来。高加林抵挡不住大城市生活的诱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无情抛弃了深爱自己的农村姑娘。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自己很快就要迈进大城市,生活却跟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他进城的背幕东窗事发,他不得不离开自己梦寐以求的城市生活与和自己相爱的黄亚萍,回到农村,得知巧珍已经结婚,他又陷入了无尽的悲哀与失望之中。也就是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青年的追求,也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高加林的生活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又何尝不是有很多的选择,我们做到三思而后行了吗?做出的选择让自己后悔过吗?

同时,人生也让我们认清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高加林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苦苦追求,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年少轻狂的那份激情与挑战,我们才会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但在追逐梦想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不断的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挫折是必然的。挫折之于人,就如狂风之于陋室,巨浪之于孤舟,百事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而意志消沉,万古旷世,有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之人因受挫折而葬身万劫不复的深渊……

因此我们就需时时刻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去认真对待这残酷的现实世界,对待世界上的挫折,要以顽强的个人意志,坚持不懈的去奋斗、去追求,任何的外界因素都不能转移我们的目标,相信最后我们一定能越过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鸿沟!

路遥人生读后感七

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心情有点沉重。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应该怎样调节;当我们面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么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当爱的人被人顶替了教师职位回到家种地时,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伤之后,心里很心疼,给他送药水;当加林提着馒头到县城卖时,她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着他,心里很替他着急,当加林一个馒头都没有卖出去时,她帮他卖……。这些行动都深深的打动了高加林,他俩开始谈恋爱。恋爱中,有一次他俩在草堆中谈话,巧珍对加林说“当我们结婚之后,我要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星期天”,还有一次她到县城里看着爱人的被子薄,便说要给加林续棉花……。这些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巧珍对加林无私真挚的爱。对于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怀才可以这样默默的付出,可以苦自己,却不愿意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处处为爱的人着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爱的人。

对于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无情的抛弃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来来去去最后又回到了黄土,落下一个不好的下场。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高中毕业生,自信、有抱负、有思想。毕业后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被人不公平的顶替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的安抚着他。给予了他无私的爱,让他感受到快乐。但是当他进城工作之后,渐渐的觉得自己与巧珍有差距,开始抛弃在农村的相好。记得那次巧珍到县城看他时,对他说他家里的猪生了十二个猪娃,被老母猪压死一个……他表现出反感,不耐烦,这预示着这段感情快走到了尽头。加上黄亚萍对他的热烈追求,他更是动摇了。黄亚萍是一个城里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大胆、开朗活泼,对高加林穷追不舍。她与高加林之间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这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最后高加林无情的丢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个女人的怀抱,我想换做现在的一些人也会这样做的。但是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发了他进城工作是靠关系。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所有的东西顷刻之间又没有了,原有的爱人早已离开,邻居视他为负心汉。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已来不及,只能认命了。我们不能把这些全怪罪在他自己身上,造成这种结局的也有社会原因。我们面对他这种情景时,也不敢保证不会像他那样做。在现实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无奈。

到现在为止,看过路遥的好多作品,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触比较深。作为一个南方人,不太了解陕北的文化底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给了我很多想法和启示,其中有句话特别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是啊,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曾经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面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路遥人生读后感八

不同的选择,就此有了别样的人生。

我们各自的人生中,无一例外,要时时做出人生选择,太多的抉择。而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会伴随着舍与得,失去与得到。重要的是我们在给出这道选择题的答案时,是不是没有丢掉自己的本心、自己最初的梦想,使身随心动。

读完《人生》,走近高加林,我不想从人物形象的表层系统上探讨才子高加林的悲剧性,也无意对他的人格心理作出怎样的深刻剖析。不要说当时社会因素的纷杂,使他失去本我,没了自我。失去本心,纵然空降再多再大的机遇,也无法实现超我的境界。自始至终,高加林是不清楚自己的本心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此错过了太多,空留太多悔恨而终。由此,他的人生得以与茶具为伴,不乏“悲剧”。

“现实不是伊甸乐园,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现实条件的残酷,左右了他的本心。在他的人生中,不论是事业还是爱情有充满着悲剧。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可以有幻想,但是却不能抛开现实,以求得到现实条件下还不能得到的东西。我们需要摆好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对于一个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一个人来自本我的欲望适度,会给我们以激励。而过分泛滥,则会吞噬我们的内心,失去本心,我们则是最大的输家。

贯穿《人生》,我们可以看到高加林无论是事业上还是感情上都伴随着悲剧,伴随最终撕心裂肺的失去。我自身感触颇多,跟随本心,我最大的感触则为他爱情道路的不坚守。

高加林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的感情纠葛是这部书的主线之一。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才子,有才有貌,才貌双全,且文武兼备。他有理想有追求,他辛勤朴实、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注重实干。对于高加林的才能我是欣赏的,对于他事业上的变迁我是同情的,对于他的理想和追求我是支持且有共通的。而对于他的爱情道路的选择,我却是太多话要说,但又仿佛说不出什么。

初恋是美好美丽的,巧珍美丽善良,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姑娘,没有文化,却真真切切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以她充满激情且实际的方式爱着高加林,纯真无暇。被大马河川最美的姑娘深爱着,高加林感觉到了这份幸福。伴随事业上的“腾达”,他离开那片黄土地,来到城市,重逢了黄亚萍。与巧珍相比,她作为现代女性,热情开放,开朗活泼与高加林有着共同的知识背景,共同的交谈话题。

高加林婉言拒绝旧爱巧珍,接受黄亚萍的感情。巧珍含泪答应,坚强着,豁达着,继续着对高加林不变的关心关怀。我不去想高加林于两人间面临怎样的艰难抉择,怎样的内心挣扎,我只想说他的这次抉择预示着上帝绝不会再继续偏爱他,最后爱情道路的一无所有就已经尽不在意料之外。他抛弃了曾经的誓言、约定,曾经的纯真,曾经一切的美好,丢了责任,丢了彼时的本心。

起初,我与同上帝一般、众多读者一样偏爱着高加林,这位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才子。而我却在读完此书之后要说,才子固然讨人喜欢,讨我喜欢,而道德品性是不是更为重要,更为致命呢?而名利地位权利金钱面前,是不是能把握住爱他的人,把握住自己的本心呢?这些问题显得又格外重要。

请守护我们的内心,守护本真,做真自我,才不会惧怕“步步惊心”,不惧怕做出过的选择、在做的选择、将做的选择。

第18篇:路遥《人生》读后感1000字

路遥《人生》读后感1000字一

不同的选择,就此有了别样的人生。

读完《人生》,走近高加林,我不想从人物形象的表层系统上探讨才子高加林的悲剧性,也无意对他的人格心理作出怎样的深刻剖析。不要说当时社会因素的纷杂,使他失去本我,没了自我。失去本心,纵然空降再多再大的机遇,也无法实现超我的境界。自始至终,高加林是不清楚自己的本心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此错过了太多,空留太多悔恨而终。由此,他的人生得以与茶具为伴,不乏“悲剧”。

“现实不是伊甸乐园,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现实条件的残酷,左右了他的本心。在他的人生中,不论是事业还是爱情有充满着悲剧。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可以有幻想,但是却不能抛开现实,以求得到现实条件下还不能得到的东西。我们需要摆好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对于一个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一个人来自本我的欲望适度,会给我们以激励。而过分泛滥,则会吞噬我们的内心,失去本心,我们则是最大的输家。

贯穿《人生》,我们可以看到高加林无论是事业上还是感情上都伴随着悲剧,伴随最终撕心裂肺的失去。我自身感触颇多,跟随本心,我最大的感触则为他爱情道路的不坚守。

高加林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的感情纠葛是这部书的主线之一。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才子,有才有貌,才貌双全,且文武兼备。他有理想有追求,他辛勤朴实、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注重实干。对于高加林的才能我是欣赏的,对于他事业上的变迁我是同情的,对于他的理想和追求我是支持且有共通的。而对于他的爱情道路的选择,我却是太多话要说,但又仿佛说不出什么。

初恋是美好美丽的,巧珍美丽善良,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姑娘,没有文化,却真真切切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以她充满激情且实际的方式爱着高加林,纯真无暇。被大马河川最美的姑娘深爱着,高加林感觉到了这份幸福。伴随事业上的“腾达”,他离开那片黄土地,来到城市,重逢了黄亚萍。与巧珍相比,她作为现代女性,热情开放,开朗活泼与高加林有着共同的知识背景,共同的交谈话题。

高加林婉言拒绝旧爱巧珍,接受黄亚萍的感情。巧珍含泪答应,坚强着,豁达着,继续着对高加林不变的关心关怀。我不去想高加林于两人间面临怎样的艰难抉择,怎样的内心挣扎,我只想说他的这次抉择预示着上帝绝不会再继续偏爱他,最后爱情道路的一无所有就已经尽不在意料之外。他抛弃了曾经的誓言、约定,曾经的纯真,曾经一切的美好,丢了责任,丢了彼时的本心。

起初,我与同上帝一般、众多读者一样偏爱着高加林,这位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才子。而我却在读完此书之后要说,才子固然讨人喜欢,讨我喜欢,而道德品性是不是更为重要,更为致命呢?而名利地位权利金钱面前,是不是能把握住爱他的人,把握住自己的本心呢?这些问题显得又格外重要。

请守护我们的内心,守护本真,做真自我,才不会惧怕“步步惊心”,不惧怕做出过的选择、在做的选择、将做的选择。

路遥人生《》读后感1000字二

《人生》以它所描绘出的浓厚的乡土气息、逼真的生活画面、活生生的人情世态以及主人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尤其是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令人回味不已。

故事中的高加林,他有自己的理想、感情和人生观,他不愿像他的父辈们那样,为了温饱一辈子厮守匍匐在黄土地上,他有知识、有文化,他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渴求一种新的人生。就这点来说,高加林具有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和气质——创造、开拓、不满足于现状。然而,高加林的种种努力并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倒被现实给“嘲弄”了: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他的民办教师地位被无端挤掉,唯一能够显山露水的机会被剥夺了,他痛苦、伤心、愤懑。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的高加林,与高家庄这个落后、愚昧、闭塞的小山村是格格不入的。因此,高加林进城的心理成为必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终于踏进了城里,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一个能让他施展才干,尽情挥洒才华的天地;生活的召唤,理想的憧憬,使他干劲十足。深夜抢险救灾,不顾疲劳连夜改写报道,他切实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着,拼搏着。

高加林那蔑视世俗、自强不息的闯劲和干劲让人感动。然而他也有自身的弱点,当他看到家乡贫穷、愚昧、落后的一面时,不但没有想方设法去改变家乡的现实,反而选择了逃避现实。他认为,摆脱了家乡小山村的羁绊,到外面的世界就可以一显身手了,可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软弱自私,才致使他走过了一段遗憾的人生。

故事中的另一个容易争论的问题,就是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纠葛。有人认为高加林是现代生活中的“陈世美”,而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他们的分手是现实的必然。现代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大多是以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为基础。刘巧珍虽然有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温柔善良、勤劳贤惠、通情达理,而且长得俏丽,然而她缺乏知识、没有文化,与高加林少有共同言语,更谈不上志同道合,他们的爱情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牢固的,所以在爱情和事业的选择上,高加林选择了后者,这是必然的;而后来高加林和黄亚萍分手后,家乡那个曾为他爱至痴狂却又被他抛弃的姑娘巧珍也另嫁了——在这双重打击下,高加林几乎崩溃了,他背着铺盖卷,灰心丧气、满腹辛酸地回到家乡。

山依旧,水依旧,桥还是那座桥,一样的景,两样的情,一曲《叫声哥哥,你快回来》荡气回肠,令人肝肠寸断,得到的失去了,失去的却永远不能再得到,那悲痛的哭声,倾诉了高加林多少的委屈,懊悔和辛酸啊!此时,一条弯曲的路在他脚下延伸,这是一条漫漫的人生路啊!他该怎样去走呢?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我们该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深思,都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路遥《人生》读后感1000字三

人生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它岔道横生,充斥着许多的困难和挫折。

人生犹如宽阔的海面,它时而平静,时而波涛汹涌,正如高加林的人生一样,有平静也有曲折,艰难困苦与欢声笑语并存着。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它以高加林的经历为故事线索,展现了一幕幕画面,体现了艰难选择的悲剧。高加林是农民的儿子,但他有理想,也有抱负,高考的落榜使他受到了一次打击,他内心是多么的苦闷啊!而他教师的职业被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替了之后,这个赋有才华的年轻人又一次遭到了打击,我能体会到他那时的痛苦与心碎,他是那么的热爱这个职业,而如今却被他人所取代。无可奈何,他回到了村里,开始了地道的农民生活。在他人生的低潮期,一个可爱、活泼而且善良的女孩巧珍走入了他的内心世界。他们两人开始相爱,初恋是美丽的,也是激情澎湃的,但是好景不长,他们之间面临着父母的责难和乡亲的议论,可慰的是,他们坚持了下来,这样一段纠结的时光飞快逝去,高加林在他人的帮助下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干事,一个有头有脸的,风风光光的“记者”,成为城里引人瞩目的人。 事实上,他的确很出色,他辛勤、朴实,他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显身手。同时他也遇到了昔日的好友——黄亚萍。黄亚萍在认清自己的内心之后,开始狂热的追求高加林。高加林在一番思索中,倾斜了天平。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一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但她与高加林有很多相似之处,他最终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拒绝了巧珍。令人伤感的是,在巧珍被拒绝了之后,她并没有任何怨言,只是担心高加林,但泪水却一刻不停的涌出眼眶。这种无私的爱感动了我,也仅仅是感动,我无话可说。退一步来说,就算高加林拒绝的是黄亚萍,可他的心也不会就此甘于平静,不会去想更广阔的天空。我不懂他为何放弃了那个那么爱他的女子,或许在他的心目中自己的前途才是最重要的吧。

人生亦是这样,变幻莫测,将人玩弄于股掌之中,高加林与黄亚萍的幸福没有维持多久,高加林进城背后的事被人告发,他们的爱情也像空中的蒲公英,随风飘散,各自东西。而在这时高加林才发现自己深爱的人是巧珍,他也为此悔不当初。悲剧便是如此,你未曾珍惜的到最后却是深爱的,烙印在心中一辈子的。他要面对的是再一次回到生他养他的那一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减少了曾经的狂热,冷静的反省自己,接受了村中顺德老人的一席话语,而后一下子扑到在黄土地上。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面对许多个岔路口,或悲或喜,或酸或甜。在这样的旅途中,我们经历了许多许多,同样也失去了很多,人生就是这样一场玩笑。但是有时我又会去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没有人想象笑话一样度过一生,然而人生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它充满了挑战,充满了困难。没有笔直的人生,更没有缺少岔道的人生,而关键就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去选择,去面对。

第19篇: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起初,读完路遥的《人生》,我想写点什么,写点关于你我她的友情爱情。当看到扉页上鲜明地印着那句“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之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当人年轻的时候”,心里又有些异样。闷闷地想:“这么一句紧要的话,警醒的句子,为什么在我心里却掂不起多大的份量,反而首先想起的是泡沫式的情节?”

是有这么一丝触动牵引我去描述一些感情的细节。可提起感情,我又好像失忆人似的没了印象。时间像磨砂石,把过去的凹凸不平磨得平平整整的,回头望去竟是没留下什么痕迹。也曾努力着想去把过往的记忆,像挤海绵里的水似的,能挤出点水。可,不知记忆倒底是有还是没有,我愣是连挤的力气都懒得去施加了。存在或不存在,都无关痛痒了。唯一记得的是它深深地告诉我: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后来想想,无论哪一方面都应这样,衣食住行更是如此,不要轻易地去比较。就这样又提不起笔了。

没想到的是,下午两三个钟头的党课倒是又让我联想到了《人生》里的种种场景。想起了那时的集体生产和统一分配,那是的生产责任组,以及高明楼为不失势而拖延实施的包产到户、、、、、、耳边听着领导说的那些关于党的种种事迹,心里不禁嘀咕着那句“打开电视,歌舞升平;打开电脑,民不聊生”。也不知这句话到底该不该信。谈及送礼及走后门,不用我说,世人都应心知肚明,这貌似成了一个生活处事的主要渠道。又不禁想到了小说里的情节,那是在改革时期的故事。那时高玉智身为劳动局的局长不敢为侄儿谋一点私利;那时高加林走后门参加工作的问题一经举报,地纪委县纪委就迅速查清落实,立即就被专门列入议题受到重视;那时走后门搞不正之风,无视党的纪律,就会受到严厉处分、、、、、、而今人们呢,如果有个什么事,首先想到的是送点礼。

如今加入党组织的人越来越多,那些嘴里喊着“热爱党忠于党”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也不得而知。而今党组织的领导也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议论的。我只是想说:无论怎样,去适应社会吧。

第20篇: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路遥的《人生》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路遥的《人生》读后感一

简单的故事,明朗的线索,所谓的跌宕,名著《人生》即是如此。剥掉它华丽的外壳,呈现于人前的只有一个裸露的,懦弱的高加林,起码我是这样认为,就是我唯一的收获,

不得不承认高加林能干,正直,热血,但这丝毫都无法掩饰他是人生指尖懦弱的颤栗者的事实。他懦弱,并不是指他行为上的逃避,而是指他面对抉择的犹豫,软弱。正是由于他的懦弱,他躯壳表面浮夸的热血被一点点的吞噬,甚至于埋葬了他的爱情与事业,最终成为一具被懦弱之丝牵引着的人生木偶。或许你会说这是时代结出的悲哀之果,但作为幕布的时代何以能够左右真正的演员呢?时代只是客观存在的背景,是高加林自己在一次次懦弱的挣扎中抽干自己的热血,染红了时代,染红了那黑色的幕布。红与黑的交织正是那悲哀的极致色彩。

与腥红的真实的血液相对的无色的精神的血液了,你尽可以用它衡量一个人受过多少良心的谴责,它就是道德的沙漏,只是再没有翻转的机会,高加林就是在懦弱的愚弄下流尽了它最后一滴精神血液。他的血为巧珍而流,为年迈的父母而流,为朴实的村民而流,甚至为他的家乡高家村而流,他辜负了所有,伤害了所有,高加林越是被包容,他越是血流不止,他们越是给予高加林一颗火热的心,高加林的热血越是加快流逝。他必须为自己内心的懦弱付出应有的代价。于是沾染了精神血液的幕布有了自己的意识形态,那是一张张黑色的,嘲弄的笑脸,嘲笑高加林的懦弱。

俄罗斯著名尼耶斯夫彼斯基认为:人生就是在上地眨眼的刹那,倾尽自己所有的血液,在幕布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丝色彩,哪怕只是悲哀。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二

人生如果选择错误,发展就会出现歧路。每一段人生都有自己该演绎的东西。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年青的农村小伙子高加林一年的人生经历。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当起了小学教师,他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满足地生活着,可是因为村长的儿子高中毕业没事做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农村当农民,在痛苦煎熬的时刻,村里最漂亮但没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进他的生活。内心由彷徨转为宁静。这一切因为叔叔的调回使他返回城里。同原来同学亚萍相见。亚萍与原男朋友分手而不顾一切追求,在都市生活中,加林与巧珍差距越来越大。最后放弃了巧珍,与亚萍好上了。加林走后门被揭发。加林又不得不回到农村,但巧珍已成为人家的新娘。但一切都悔之晚矣。故事简单但寓意深刻。

没有农村生活体验的人,很难理解农村人的世界。即使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如果没有那份真挚燃烧的爱也无法理解他们。在路遥的文字世界里没有极度的坏人,就在于他对这个世界没有绝对恶意的猜测,而是用爱和温暖回报那个给予他生命体验的世界,巧珍和高加林他们都做了一个梦,都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的梦,也都是黄粱一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们俩是一样的。所以人们更多去思考的不是始乱终弃,而是这其中的矛盾与挣扎。高加林的奋斗经历在中国当代社会具有典型意义。高加林作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农村青年,企图以自己的智慧和奋斗,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从表面上看,高加林所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实质上作品揭示的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高加林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个人奋斗与社会境遇的不协调、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小说更深刻地分析了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根源。高加林虽具有比别人更强的能力和才能,但却被毫无理由地挤出民办教师队伍;即使他再有才华,干得再出色,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他就必须被赶出县城。高加林的悲剧,体现他选择了一种与现存的人生观相矛盾的奋斗生活,更展示的是社会现实的不公正。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如果加林没有和巧珍分手那么他也许会在小城里长久地工作下去,但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能和一个大字不识的人生活一辈子吗?如果加林选择的不是亚萍而是另外的一个城市女孩,那么他又会是哪样地生活呢?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也没有理想中的美满,它总是或多或少地让我们的现实与理想相背,一个人的性格与追求往往决定了他生活的大致轨迹。爱是什么?它有多大的力量?生活又会给你这次选择一个什么答案?谁都不知道,所以只有周密而郑重地做好人生的每一次决择,做到不后悔。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人生的路途坎坷,不必贪多,要的是过程。就算人生“对不起”我们,我们也不要做出“对不起”人生的选择,那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我极力推荐《人生》,并非它出色到不行,而是真的可以学到该学到的东西。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三

关于人生的话题在我心中一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一直无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说:十五而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连而立之年还未经历,又何谈不惑(自我封闭一下)。

一直读季羡林的《谈人生》,季羡林谈自己对生命意义、做人处事、名誉、朋友、压力、困难、爱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种境遇的看法,那么我的一生怎么样完成?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爱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价值?……。

路遥的《人生》则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体背景我没有查证,应该在改革开放萌芽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这本小说是朋友推荐的,总希望能找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人最怕面对的是脆弱自己,最强大的是内心的坚韧。

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择也就很多。在面对成绩,成功时要保持冷静,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也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熄灭,此段经历会成为他最为宝贵的财富。人要有梦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劳,要敢于折腾,敢于寂寞。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四

这是我第二次翻看路遥的《人生》,感触远胜于第一次。第一次看《人生》时,我很诧异路遥为何要把《人生》作为小说名。记得第一次看是在读高二时,那时候还不能理解小说的内容,只是一味单纯的以看小说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但上大学后,再来看它时,却是另一种感受。

先来谈谈《人生》的情节吧。小说背景取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陕北农村地区。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年轻的农村人,他高中毕业当上了小学教师,就在他以为自己的才能和抱负能得以实现的时候,命运第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利用关系让自己儿子顶替了他的教师位置,而他也由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在这次人生的低谷中,他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开始与农村姑娘刘巧珍谈起了恋爱,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慰藉,本来照着发展下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命运又垂青了他。没过多久,因转业回乡的叔父的关系,高加林很快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成了一名县通讯干事。此时,加林重新遇到了他高中同学黄亚萍。在黄亚萍猛烈的爱情攻势下,并且有机会到大城市发展,他艰难地舍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开始了与黄亚萍“罗曼谛克”般的热恋。然而,好梦难圆,命运又一次捉弄了高加林,高加林通过关系在县城工作的事被检举揭发,他因此又一次回到了农村。而此时,已是物是人非,巧珍已嫁他人。在听完德顺爷爷的一席话后,高加林也开始真实而深刻地思考“人生”这一命题。

高加林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强坚毅的品格,又同时具有辛勤、朴质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了时代潮流中。然而,真实的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也形成了他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纵观他的人生,总是充满跌宕起伏,不断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后得到,继而又失去。正如路遥在小说中所说:“生活啊,生活,有时候让梦想变成现实,有时候又让现实变为梦想。”而高加林也在其中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什么是人生?无数先哲用事实告诉了我们:人生是从降生到死亡的过程,而这过程怎么走就是人生。我认为人生就是在这过程中对生活的种种选择,或对或错。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但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选择的机会多了,倒让我们手足失措,迷茫了。而从高加林身上我们能看到他缺乏一种坚定的信念,对生活摇摆不定,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致命的缺点。所以,不管我们如何选择,就一定要坚定信念,就算错了,也不必垂头沮丧,过错也是试金石,大不了重头再来。正如小说结尾德顺爷爷所说的:“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后爬不起来,那就变成死狗了……。”

而人生的另一特点就是无法预知,在这一秒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正如高加林在当教师时不知道社会的残酷,会让他再次沦为农民,在他当农民的时候也不知道他能重新回到他梦寐以求的城市,而他在城市正准备好好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时,更不知道他自己又要重新回到农村。也许我们在抱怨社会的种种不公,但我想说的是,社会本来就如此,没有绝对的公平,世界上只有两种事是公平的:一是时间,二是死亡。所以,我们惟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更多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怨天尤人。无法预知又怎样,人生本就如此,也不必太纠结于此,做好当下,足矣!

作家柳青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而我们,也即将踏入社会,也将面临诸多诱惑与考验,如何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人生的选择,选择的人生,或对或错,一切未知!但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不要因为乌云遮住了蓝天而止住我们奋飞的翅膀,也不要因为汹涌的浪涛而打破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慎重选择,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路遥人生读后感
《路遥人生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