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觉醒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01 07:38:03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觉醒——读后感

感谢生活,享受生命

——读《觉醒:在庸碌人生中慢慢苏醒》有感 “黎明时窗旁的白瓷杯,看着阳光流入其内,遇见尚温热的咖啡,于是屋内的浓郁亲吻拥抱了窗外的明媚。

或许生活会在之后的一天中渐渐破碎,但至少,请允许我们带着些许泪水,感谢来自每个人身上微弱的光辉,感谢这来自世界每个角落短暂的心灵安慰。”

——自序

1一书。书中以诗歌般的语言,在在这个近一个多月的放假中,我拜读了《觉醒》○

其中平淡而美好的意境中,通过一篇篇或长或短的散文,缓缓向我们倾诉了这个平凡生命中,那些轻易被常人所忽视的、寻常举动中包含的美好、善意与尊重。而我在书中最大的感悟就是——感谢生活,享受生命。

本书的作者是全球最富盛名的心灵作家、雕刻家、神学家的肯特·纳尔本(Kent Nerburm),他还是现居住于美国明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曾就读于明尼苏达州大学的美国研究课题专业和斯坦福大学的宗教学与人文学专业,毕业之后进入伯克莱研究生技术协会,并在明州大学取得了宗教学与艺术博士学位。著有《非狼亦非狗》《目光中的狼群》《真谛》《隐藏的美丽》《一个印第安人的灵魂》《让我成就你的平和》《走在宽恕的路上》《本土美国人的智慧》《让我耕耘爱》等二十余部作品。

本书分为《前言》、《觉醒》、《清晨的许诺》、《流逝》、《相聚》、《分别》、《尾声》与《关于本书作者》八个部分。期间一直在探寻这样的问题:我们希望生活得荣华富贵,但是每个人却都生活在平凡之中。生命中的每一天,我们从最初的黎明到最终的午夜时分才形成了有意识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于是我们将生命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从内心深处思考最重要的问题——诸如,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爱是什么?死亡的背后是什么?但往往在追寻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有时,答案已经超越了我们的生活阅历。

在书里,每篇文章和道理,都是用一句句短小简练的话,唯美的阐述出来,而其中有这样几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晨开启了新的梦,心灵倍感清爽,在黎明的色彩里万物得到了宽恕。”在《觉醒》的部分,作者就说明了这样一件事:黎明,是一个神圣的时刻。我们必须暂停一切,集中精神,在这完整的一天开始被世俗种种破碎之前,在她分散于大大小小的事情上之前,去花费一个片刻,感受一天得开始,并且崇敬这一天的到来。那么,为什么,这一天是如此神圣的存在呢?

“没有谁能一定拥抱明天,而今天,他所绽放的所有美丽,都是我们拥有的”。这就是作者在《分别》这部分讲述的道理,他在文中讲述了一个朋友的死亡,对他的感触。“没有谁一定能拥抱明天,但今天,它的美丽,它的悲伤,它的复杂,都是我们拥有的。眼前的光也许就是我们在尘世看到的最后一缕。没有什么是肯定的,除了一个事实即有一天我们都不再拥有明天,并且我们不知道那一天什么时候来临。”

“感谢生活,给予我们的恩赐;感谢生活,给予我此刻的光芒。”感谢,或者说是感恩,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这就是我们最需要拥有的,谁也无法保证,我们将会在未来的什么时刻失去什么,所以,要感受现在,要“活在当下”。

“我们都生活在怕被别人评价的恐慌中,然而我们之间的空白正在等待一个简单真

诚的关怀去填补。”这句话是《流逝》这一部分的一句话,给我的感触也非常深刻。在这部分中的《一位邻居和一个朋友》这篇文章里,讲述了作者一个朋友的故事,作者一直担心他的一位教授与自己关系不好,他的朋友却一再鼓励他去热情的尝试,结果在半信半疑的状态下,却发现那位教授居然也是位亲切的人,而在作者与他的教授两人搭肩而去的时候,他看到了自己的朋友正看着他们开怀大笑。

这个故事,让作者意识到:人与人相遇,都带着一种害怕,都在担心对方如何评价自己,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我们敞开心扉,真正地为别人想一想,关心对方的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就能打动每一个人,消除每一寸隔阂。

想要享受生活,其实很简单。“我们的生活是渺小的,但我们的梦想是伟大的。我们满怀信心和希望生活在我们生活的角落里。”我们或许拥有的不多,但每一寸我们拥有的角落,都可以承载我们的希望,为我们提供一个梦想的起航地。不要被生活的大喜遮蔽目光,让我们自私起来;不要被生活的大悲击垮,从此怨天尤人。“大喜让我们爱这个世界,大悲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作者用短短的话语,告诉了我们怎样才可以享受生活。

“我们的灵魂是由风、光和流逝的岁月弹奏的竖琴弦。我们必须去学着听她们的音乐,让她们在我们心中演绎美妙的旋律。”这句话,让我感受到,音乐的根源,不在于多么浩瀚大气,又或婉转灵明,她的本源,应该是演奏者,那一刻感受到的,自己灵魂与精神所感受的世界的旋律。

所以,让我们在未知的下一刻到来之前,在现在这一刻,感谢生活,享受生命。

参考文献

1《觉醒:○在庸碌人生中慢慢苏醒》([美]肯特·纳尔本,李文龙译,现代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

推荐第2篇:觉醒读后感

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发生,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类精神觉醒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觉醒读后感。对于哲学、思想、学术和文化,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未有统一的标准。看过刘家和的《论古代人类精神的觉醒》一文深有感触,他似乎将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加以概括,升华出了深刻的主题。

刘家和用三个部分系统论述“古代人类精神觉醒”这一问题。第一部分是作者个人对“古代人类觉醒”的内涵的理解;第二部分是综合地分析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前三世纪的那次古代人类的精神觉醒的条件;第三部分则是具体地比较分析了古代印度,希腊,中国的人类精神觉醒的特点。通读全文,我们就会对对其观点有一定的思考与不同程度的认同。

关于 “人类精神觉醒”的概念,刘家和指出是“人类经过对自身存在的反省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觉”。可能很多人会将“精神觉醒”仅限于“觉醒”的层面,即简单地认为是人类的“反省”、“反思”、“思考”,或者说是一般的认识,至于对“反省”、“反思”、“思考”及认识的内容就不会太关注,也不可能思考的太深入,更不会考虑到这种“反省”及认识的层次感,当然也就对“觉醒的内容”的认识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因而,刘家和用三个层次的反省使我们认清了这一概念。首先,要反省人与自然或天的关系,达到关于自身对外界限的自觉,也就是人能将自己从自然界中辨认出来;其次,要反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关于自身内部结构的自觉,也就是人要认清自身的内部结构;再次,要反省人的本质或人性问题,达到关于自身的精神的自觉。在这里强调的是,只有实现前两个层次的反省,才能最终达到精神觉醒的层次——对人性问题的反省与自觉。这就体现出一种哲学倾向,也正如文章开头作者提到的:“在中国,印度,希腊等地首次出现了许多哲学家,人类开始了对自身的反省,其精神的潜力遂得以充分展开”。可见,作者肯定哲学在人类精神觉醒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哲学的相关概念也可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哲学,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智慧性因而也具有更广泛而深刻的指导意义。哲学史也就是人类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普通、最一般的规律的认识发展的历史。正如列宁所说:“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哲学笔记》)诚然,这也是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首先表现出的一个特征,即涌现出众多的先哲。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荀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一直到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注意和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在伊朗,祆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提出了一种挑战性的论点,认为宇宙的过程和人世的生活属于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希腊也贤者如云,有诗人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这些名字标志着人敢于依靠个人自身了。哲学家首先出现在世界上,他们象征着人在自己身上发现了最根本的源泉,人以自己内在的世界来抗拒整个外在世界,借此他可以超越自身和世界之上。出现了先哲,有了哲学,人类精神觉醒便开始了。

此外,在第一部分中刘家和还通过分析原始时代和文明时代早期的社会条件,界定了“人类精神觉醒”的具体时间,即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前三世纪,再具体点提到: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泰利士,印度的释迦牟尼和中国的孔子的出现。这是人类系统的哲学思考的开端,也是人类精神觉醒的明显标志。刘家和和雅斯贝斯都认为:原始时代无精神觉醒。刘家和用两例来证明:一是,原始的图腾制度,它使人类把非人类的异物视为自己的同类,这说明人还没有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二是,原始的社会组织——部落,它使人类把本为同类的其他人视为异物,这又说明人对自己的内部结构还没有清醒的认识。这两方面恰恰对应人类实现“精神觉醒”的前两个层次,既然前两个层次都没有实现,如何能达到人类的“精神觉醒”呢?作者同样又认为:文明早期无精神觉醒。文明时代虽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国家的产生,文字的出现等等,而恰恰这些也是人类精神觉醒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因为这一时期,生产虽有发展,但却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遂兴起了,却没有起到一定作用;国家亦产生了,但早期国家发展并不充分,血缘与地缘组织仍然并存,国家还处于一种过渡阶段;文字出现了,却没有关于人类对自身反省的记载。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原始时代(史前时代)与文明时代早期人类并没有出现“精神觉醒”。

正因为史前时代与文明早期不具备这样那样的条件,所以作者在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人类精神觉醒”的条件。刘家和通过具体分析比较古印度,希腊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的条件有三:其一,这一时期铁器广泛使用,经济空前发展,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的开发深度和广度,也扩大了人们在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往来,从而使人有可能由原先的狭小的活动范围和狭窄的眼界中解脱出来;其二,约公元前八世纪以后,印度,希腊和中国都经历了一个血缘关系削弱或解体的过程,血缘组织的解体,使人们得到难得的自由,从而越来越注重个人的存在价值;其三,公元前八世纪以后的几个世纪中,印度,希腊和中国都曾有过小邦林立的状态,邦与邦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冲突,争霸战争频繁不断,读后感《觉醒读后感》。 这种形势下,一方面为赢得战争,各国都会不择手段,重用一切人才,当然也给了广大知识分子以难得的机会,因而相当于古代“哲学家”的人士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战争引发了种种社会矛盾,为了解决各种矛盾,人们不得不注重精神上的思考,关于人性问题的探讨也就理所当然地浮出水面,成为人类精神觉醒的标志。通过这些条件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也正如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期事件事实上是一个关于人类内部的新起点,而不是关于人性整体的共同发展的问题”。(《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它只涉及少数区域。“轴心期并非人类进化的普遍阶段,而是一支独特的历史分叉过程。”(同上)通过总结古代印度,希腊和中国三个古文明的共同条件,我们也清楚了为何“人类精神觉醒”偏偏发生在这个时期的这些地区,而在其他地区其他时间却没有发生。(如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皆因条件不具备,且深受传统所限而与“精神觉醒”无缘。)

最后刘家和比较分析了古代印度,希腊和中国的“人类精神觉醒”的特点,分别加以论述。在人与自然或天的关系研究上,印度形成宗教研究的传统,希腊形成科学研究的传统,中国则形成人文研究的传统;在人与人的关系研究中,印度佛教主张无差别的平等,古希腊学者揭示人类平等中的内在矛盾,而中国儒家则以具有礼的形式的仁使现实的有差别的仁同一起来;在人性问题上,古印度将人理解为宗教的动物,古希腊将人理解为政治的(城邦的)动物,而古中国则将人理解为伦理的动物。从这一部分的比较中,我们对三种古文明的“精神觉醒”的不同特点一目了然。对于异地同时发生的这次突破现象,特点却迥然各异,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而作者的分析阐述,也使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这些特点,从而找到了古今的共通点,那就是“古代人类觉醒”带来的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在印度尤其重视宗教,不仅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在人与人关系上、人性问题上都离不开宗教的影子,因此古印度的这种“精神觉醒”造成的正是它的宗教性文化特征。同理,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黑格尔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感。”(《哲学史讲演录》)后世的欧洲文化都是在希腊古典文化的孕育下发展起来的,古希腊的“精神觉醒”形成的正是那种科学严谨的欧洲文化;而中国则依然继承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人文伦理传统思想,处处彰显中国特色的儒家人文文化特色。

《信仰与觉醒》读后感

在《信仰与觉醒》一书中把康德列在黑格尔之后,这在中外学者中并不少见。这样做实际上是把康德摆到了黑格尔之上的位置。在反形而上学的氛围中,这是很自然的。但我却不是太赞同这种做法。尤其当谈到信仰时,我认为黑格尔还是应当摆到康德之后,后面可以再加一个波兰尼。

康德说,我限制知识,为的是给信仰留下地盘。但他把知识限制得太过了,以至于只把自然科学作为科学,而人文社会科学则全部作为准科学或次科学。新康德主义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截然二分,就是这种做法的延续。如果说近代经验主义(经验论)把物理学作为知识的典范,理性主义(唯理论)把数学作为知识的典范,那么我们就可以说,黑格尔是把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知识的典范,尽管当时作为典范被公认的人文社会科学还不存在。狄尔泰等哲学家的贡献,恰恰在于像康德为自然科学划定范围那样,为人文社会科学划定了范围。信仰与知识的界限,由此才获得了充分的含义。也就是说,信仰与知识的差别,不仅是信仰与自然科学的差别,而且是信仰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差别。

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对立,实际上是由劳动和资本的对立造成的。当劳动从属于资本的时候,人文社会科学必然会被从属于自然科学,而当劳动起而反对资本的时候,人文社会科学也会起而反对自然科学。当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消除之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对立也将消失,“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将成为同一门科学”。

按照波兰尼的看法,不管能否消除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对立都应当消除。至于信仰与知识的对立,在波兰尼看来也应当消除,因为任何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以信仰为前提和基础。这样,波兰尼就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到了黑格尔。

黑格尔把宗教和艺术都作为绝对精神的一个方面,这表明,他混淆了知识与信仰的界限,实际上把信仰当成了最高的知识类型,而知识当成了信仰的最高形式。这当然是错误的。但实证主义者把经过狭隘理解的自然科学作为知识范式,并以此批判黑格尔,更加大错特错。相比之下,马克思划分生活与意识,认为生活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然后把科学作为意识的升华形态,强调科学与生活的统一,这种批判才是真正有效的。

黄慧珍认为,马克思过分抬高了“醒”的作用,忽视了“觉”的作用。这在终结论的意义上是正确的,在过程论的意义上是不正确的。终结论意味着,共产主义(马克思把这之后的社会称为“人类社会”)作为醒的状态,与它之前的阶段(马克思称为“市民社会”)作为“觉”的状态,两者之间有一道截然分明的界限。而过程论则意味着,共产主义与非共产主义之间,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马克思一生既有终结论观点,也有过程论观点,但早期终结论色彩较浓,后期过程论色彩较浓。表现在觉、醒关系上,马克思早年认为人可以完全进入醒的状态,后期则认为觉的状态会永远存在。在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关系中,马克思早期倾向于人类可以超越必然王国,晚年则倾向于必然王国永远存在。

马克思去世以后,马克思观点中的两种倾向分离开来,各自得到了片面发展。这种分离和片面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马克思由此也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和错误的批判。因此,今天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回到马克思,而且是对马克思本人的观点进行批判,表现在信仰问题上,是重新划分“绝对”知识与“绝对”信仰的界限。就我本人的观点而论,我认为共产主义在终结论的意义上是不成立的,在过程论的意义上是成立的,终结论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只能是一种信仰,而不可能成为一种知识。只有过程论意义上的共产主义才能成为知识。

推荐第3篇:觉醒读后感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等均可写作,同时也提供翻译服务

从“真女性”到“新女性”:《觉醒》与美国社会转型期女性意识的觉醒摘 要: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觉醒》是她呼唤中产阶级女性挣脱男权社会制度的束缚,实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扛鼎之作。小说主人公埃德娜不屈不挠的探求自我,实现从“真女性”向“新女性”的自我转变过程,反映了美国转型时期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 真女性; 新女性; 男权社会; 女性意识; 觉醒

中图分类号: I712. 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 -3715( 2012) 03 -0025 -03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觉醒》是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一部经典力作。该书出版于1899 年,正值美国工业化过程中“新女性”等各种“进步主义”思潮滥觞的时代。作为生活在十

九、二十世纪之交美国大转折年代里的知识女性,肖班不仅是位作家,更是一位倡导女权主义思想的先驱。《觉醒》正是肖班对美国社会转型期女性意识觉醒的真实写照,反映了这位女作家呼吁女性挣脱男权社会制度的束缚,实现自我意识觉醒的心声。

一、《觉醒》与美国内战前的维多利亚“真女性”观

《觉醒》讲述了女主人公埃德娜从一个传统的、没有自我意识的家庭妇女逐渐成为一个反叛旧道德规范束缚,追求独立自由的现代女性的过程。小说一发表,便受到了几乎全盘否定,被视为淫书、毒瘤,圣路易斯图书馆将其列为禁书,肖班本人也被开除出文学团体。人是社会的产物,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必然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觉醒》也不免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对该书的出版年代和社会背景进行考察,能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当时人们对其多有诟病的原因。在美国内战前,维多利亚道德观念居于美国社会文化的主流,牢牢地禁锢着众多女性的思想行为,令他们自觉地充当着维多利亚价值观所提倡的“真女性”角色。文学评论家巴巴拉·韦尔特在《真正女性的崇拜》一文中对“真女性”下过这样的定义:“真正的女性”具备四种品质———虔诚、贞洁、服从、温顺。在当时,男女的生理结构差异使人们认为男性生来就是力量与理性的象征,而“女人”便是虚弱与感性的同一语。在多数男性看来,“女人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事实上,她不太聪明。”甚至当时的医学知识也认为女性的脑容量小于男性。当时绝大多数美国女性无缘于学校教育,只有少数中产阶级家庭会送女儿进入校园学习或者为其聘请家庭教师。不过,当时女子教育的目的并非为提高女性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仅止于为社会培养温良恭让的合格家庭主妇。入学女子所接触到的课程以家政服务、宗教信仰和“妇德”修养为主。还有,当时女性在经济上不独立,她们的活动舞台便被禁锢在了家中,为人妻母成为她们整个人生的职责和意义。在两性世界中,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其角色也围绕她们与男性的关系来定性,即女儿、姐妹、妻子、母亲。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美国内战时代前的绝大多数女性根本无法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与女性意识,对自我存在的意义难以突破“真女性”观念的窠臼,她们严格地遵循着男性社会所规定的道德准则,乐此不疲地扮演着“家中天使”的角色: 愉悦丈夫,养育子女,料理家务。肖班在《觉醒》中塑造了一位传统道德标准下的贤妻良母式人物———拉蒂格诺尔夫人,这位被男性社会的“圣母式”人物形象与女主人公埃德娜形成了鲜明对比。拉蒂格诺尔夫人认真地诠释着维多利亚道德标准下的“真女性”形象。她美丽端庄,举

止优雅,严守“妇德”,是完美女性的象征。对丈夫,她温婉顺从,奉为尊者,无论何时何处,只要丈夫开口,她都会认真倾听并不住点头以示赞同; 对幼子,慈爱勤劳,关爱备至。她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并正在孕育又一个小生命。结婚七年,她的双手从未闲过。一年四季,她都为孩子们飞针走线,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在为孩子们缝制御寒的冬衣。她为丈夫和孩子完全地奉献着自己,全身心地生活在男权社会赋予她的这种没有自我的家庭角色之中.

二、走向“新女性”的觉醒历程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一些女性受当时的进步主义思潮影响勇敢地冲破世俗传统的羁绊,挑战传统道德观念,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她们努力打破传统的维多利亚“真女性”观念的束缚,不愿终日以家庭为中心,渴望走向社会,实现自我。现代“新女性”形象开始出现在美国的历史舞台上。转折时期的工业化大发展为“新女性”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首先是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化进程造成了对大量的自由劳动力的需求,这就为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工作提供了条件。其次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家用电器的发明和使用节约了妇女大量的家务时间,为她们摆脱繁重的家务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并使中产阶级白人妇女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来思考自己的发展。再次,工业化也冲击了美国妇女的思想观念。随着女子高等教育的兴起,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逐渐增多,其所受教育的内容也从所谓的“淑女课程”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目转变。截止 1900 年底,有 5000 多位女性从高等学府取得学士学位,而此后这一数字又在逐年递增。再加上那些所谓的“女性大脑容量小于男性”的谬论也随着医学和解剖学的发展不攻自破。总之,这些条件都成为“新女性”诞生的催化剂。这些追求个性、向往自由、充满信心、敢于创新的“新女性”们以崭新的形象出现于美国文坛以及其他领域。《觉醒》中塑造的女主人公埃德娜便是位敢于向传统社会观念提出挑战的新女性。埃德娜艰辛的觉醒之路闪烁着女性意识觉醒的光芒。她是美国南部一位富商的妻子,有着六年的婚姻生活和两个孩子。六年来,她过着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每天只需把自己打扮起来以取悦丈夫,并照看好孩子。可是目睹了拉蒂格诺尔夫人那种完全泯灭自我的生活境况后,埃德娜不禁为她感到悲哀。同时拉蒂格诺尔夫人的生活,也像面镜子映出了埃德娜自己以前那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这些深深地触动了埃德娜的心灵,并促使她思考自己的人生,其心中长眠的女性主体意识也随之开始觉醒。她不愿再做一个无时无刻为丈夫、为孩子着想的客体,不愿再做丈夫的附属品和家庭的奴隶。她想成为一个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主体。埃德娜开始踏上了一条反抗旧观念、旧势力,追求人格独立,构建自我意识的荆棘之路。埃德娜的觉醒之路首先开始于性意识的觉醒。在他人眼中自己与丈夫六年的美满婚姻,在埃德娜心里却是不幸福的,因为他们的婚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而非心心相印的感情之上。丈夫满足她的一切物质需要,视她为一件属于自己的珍藏品。身为妻子,无条件满足丈夫的性需求在时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埃德娜却极其反感。埃德娜不愿再充当男性的玩偶,而渴望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从而能够按照自身意愿在男女关系上拥有自主权。她在与罗伯特的交往中,体验到了爱情的激情,建立起了一种精神上平等理解的关系,这使得埃德娜感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内心性意识的觉醒促使埃德娜义无反顾地爱上了罗伯特,有了当时社会所不齿的婚外恋。更加重要的是,埃德娜也在追求精神上的觉醒。埃德娜认识到自己是个拥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应该按照人的发展与需求实现自我的价值。婚姻这个枷锁束缚了她所向往的自由与独立,女性生育

这一生理结构使她不仅受制于丈夫还受制于孩子。她坚定地打破了已经行之六年的家庭惯例,取消了原本每周二接待丈夫在生意上的朋友的活动,她甚至搬出丈夫营造的豪宅租住进“鸽子窝”里,以绘画谋生,自主安排生活。绘画不仅使她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更使她得以摆脱他人的操控,成为她向社会展示艺术才能、争取自身解放的重要媒介。不仅如此,埃德娜的觉醒更体现在其自我意识在各种角色冲突中的觉醒。她无法认同社会道德要求的贤妻良母式女性角色,她视孩子如生命,却又难以将自己的生活与孩子混为一谈; 她要成为自己的主人,获得真正心灵的解放与满足。身陷于实现自我价值与履行传统女性家庭责任的两难境地中,埃德娜却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顽强的决心: “我可以放弃不一定必要的事物: 可以为孩子舍弃金钱,舍弃我的生命,但是,我不可以为他们舍弃自我。”埃德娜不因爱子而舍弃自我的决绝态度正体现着她对自我的高度重视。

三、结束语

埃德娜这一文学形象反映了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在这一时期,愈来愈多的女性由传统的“真女性”角色转向具有自尊、自强、自爱、自立的“新女性”角色。对于这些“新女性”而言,婚嫁不再是女人生活中的唯一内容,她们开始对男权社会传统进行日益坚决的反叛; 她们不仅“挑战传统的两性地位观念,追求健康开放的生活方式”,而且积极投身社会活动,争取妇女在公共生活中的两性平等权益。在“新女性”群体的带领下,女装改革和户外运动渐趋时尚,严重摧残女性身心健康的维多利亚束身衣和足不出户的“白奴”生活方式日益消亡。越来越多的美国女性凭借自身的能力闯入那些只向男性开放的“女性职业禁区”,在医药、教育、政治等领域里展露风采。《觉醒》正是美国社会转型期女性冲破腐朽的传统道德藩篱,勇敢追求独立人格和自我的真实写照。它为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与性别意识,引领女性走上自尊自立之路作出了艺术贡献。女主人公埃德娜就是反抗旧观念的代表人物,其艰辛的觉醒历程体现出美国社会转型时期众多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并推动了美国现代“新女性”的诞生。

参考文献:

[1]Barara Welter.

从“真女性”到“新女性”:《觉醒》与美国社会转型期女性意识的觉醒摘 要: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觉醒》是她呼唤中产阶级女性挣脱男权社会制度的束缚,实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扛鼎之作。小说主人公埃德娜不屈不挠的探求自我,实现从“真女性”向“新女性”的自我转变过程,反映了美国转型时期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 真女性; 新女性; 男权社会; 女性意识; 觉醒

中图分类号: I712. 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 -3715( 2012) 03 -0025 -03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觉醒》是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一部经典力作。该书出版于1899 年,正值美国工业化过程中“新女性”等各种“进步主义”思潮滥觞的时代。作为生活在十

九、二十世纪之交美国大转折年代里的知识女性,肖班不仅是位作家,更是一位倡导女权主义思想的先驱。《觉醒》正是肖班对美国社会转型期女性意识觉醒的真实写照,反映了这位女作家呼吁女性挣脱男权社会制度的束缚,实现自我意识觉醒的心声。

一、《觉醒》与美国内战前的维多利亚“真女性”观

《觉醒》讲述了女主人公埃德娜从一个传统的、没有自我意识的家庭妇女逐渐成为一个反叛旧道德规范束缚,追求独立自由的现代女性的过程。小说一发表,

便受到了几乎全盘否定,被视为淫书、毒瘤,圣路易斯图书馆将其列为禁书,肖班本人也被开除出文学团体。人是社会的产物,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必然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觉醒》也不免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对该书的出版年代和社会背景进行考察,能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当时人们对其多有诟病的原因。在美国内战前,维多利亚道德观念居于美国社会文化的主流,牢牢地禁锢着众多女性的思想行为,令他们自觉地充当着维多利亚价值观所提倡的“真女性”角色。文学评论家巴巴拉·韦尔特在《真正女性的崇拜》一文中对“真女性”下过这样的定义:“真正的女性”具备四种品质———虔诚、贞洁、服从、温顺。在当时,男女的生理结构差异使人们认为男性生来就是力量与理性的象征,而“女人”便是虚弱与感性的同一语。在多数男性看来,“女人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事实上,她不太聪明。”甚至当时的医学知识也认为女性的脑容量小于男性。当时绝大多数美国女性无缘于学校教育,只有少数中产阶级家庭会送女儿进入校园学习或者为其聘请家庭教师。不过,当时女子教育的目的并非为提高女性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仅止于为社会培养温良恭让的合格家庭主妇。入学女子所接触到的课程以家政服务、宗教信仰和“妇德”修养为主。还有,当时女性在经济上不独立,她们的活动舞台便被禁锢在了家中,为人妻母成为她们整个人生的职责和意义。在两性世界中,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其角色也围绕她们与男性的关系来定性,即女儿、姐妹、妻子、母亲。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美国内战时代前的绝大多数女性根本无法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与女性意识,对自我存在的意义难以突破“真女性”观念的窠臼,她们严格地遵循着男性社会所规定的道德准则,乐此不疲地扮演着“家中天使”的角色: 愉悦丈夫,养育子女,料理家务。肖班在《觉醒》中塑造了一位传统道德标准下的贤妻良母式人物———拉蒂格诺尔夫人,这位被男性社会的“圣母式”人物形象与女主人公埃德娜形成了鲜明对比。拉蒂格诺尔夫人认真地诠释着维多利亚道德标准下的“真女性”形象。她美丽端庄,举止优雅,严守“妇德”,是完美女性的象征。对丈夫,她温婉顺从,奉为尊者,无论何时何处,只要丈夫开口,她都会认真倾听并不住点头以示赞同; 对幼子,慈爱勤劳,关爱备至。她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并正在孕育又一个小生命。结婚七年,她的双手从未闲过。一年四季,她都为孩子们飞针走线,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在为孩子们缝制御寒的冬衣。她为丈夫和孩子完全地奉献着自己,全身心地生活在男权社会赋予她的这种没有自我的家庭角色之中.

二、走向“新女性”的觉醒历程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一些女性受当时的进步主义思潮影响勇敢地冲破世俗传统的羁绊,挑战传统道德观念,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她们努力打破传统的维多利亚“真女性”观念的束缚,不愿终日以家庭为中心,渴望走向社会,实现自我。现代“新女性”形象开始出现在美国的历史舞台上。转折时期的工业化大发展为“新女性”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首先是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化进程造成了对大量的自由劳动力的需求,这就为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工作提供了条件。其次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家用电器的发明和使用节约了妇女大量的家务时间,为她们摆脱繁重的家务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并使中产阶级白人妇女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来思考自己的发展。再次,工业化也冲击了美国妇女的思想观念。随着女子高等教育的兴起,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逐渐增多,其所受教育的内容也从所谓的“淑女课程”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目转变。截止 1900 年底,有 5000 多位女性从高等学府取得学士学位,而此后这一数字又在逐年递增。再加上那些所谓的“女

性大脑容量小于男性”的谬论也随着医学和解剖学的发展不攻自破。总之,这些条件都成为“新女性”诞生的催化剂。这些追求个性、向往自由、充满信心、敢于创新的“新女性”们以崭新的形象出现于美国文坛以及其他领域。《觉醒》中塑造的女主人公埃德娜便是位敢于向传统社会观念提出挑战的新女性。埃德娜艰辛的觉醒之路闪烁着女性意识觉醒的光芒。她是美国南部一位富商的妻子,有着六年的婚姻生活和两个孩子。六年来,她过着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每天只需把自己打扮起来以取悦丈夫,并照看好孩子。可是目睹了拉蒂格诺尔夫人那种完全泯灭自我的生活境况后,埃德娜不禁为她感到悲哀。同时拉蒂格诺尔夫人的生活,也像面镜子映出了埃德娜自己以前那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这些深深地触动了埃德娜的心灵,并促使她思考自己的人生,其心中长眠的女性主体意识也随之开始觉醒。她不愿再做一个无时无刻为丈夫、为孩子着想的客体,不愿再做丈夫的附属品和家庭的奴隶。她想成为一个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主体。埃德娜开始踏上了一条反抗旧观念、旧势力,追求人格独立,构建自我意识的荆棘之路。埃德娜的觉醒之路首先开始于性意识的觉醒。在他人眼中自己与丈夫六年的美满婚姻,在埃德娜心里却是不幸福的,因为他们的婚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而非心心相印的感情之上。丈夫满足她的一切物质需要,视她为一件属于自己的珍藏品。身为妻子,无条件满足丈夫的性需求在时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埃德娜却极其反感。埃德娜不愿再充当男性的玩偶,而渴望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从而能够按照自身意愿在男女关系上拥有自主权。她在与罗伯特的交往中,体验到了爱情的激情,建立起了一种精神上平等理解的关系,这使得埃德娜感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内心性意识的觉醒促使埃德娜义无反顾地爱上了罗伯特,有了当时社会所不齿的婚外恋。更加重要的是,埃德娜也在追求精神上的觉醒。埃德娜认识到自己是个拥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应该按照人的发展与需求实现自我的价值。婚姻这个枷锁束缚了她所向往的自由与独立,女性生育这一生理结构使她不仅受制于丈夫还受制于孩子。她坚定地打破了已经行之六年的家庭惯例,取消了原本每周二接待丈夫在生意上的朋友的活动,她甚至搬出丈夫营造的豪宅租住进“鸽子窝”里,以绘画谋生,自主安排生活。绘画不仅使她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更使她得以摆脱他人的操控,成为她向社会展示艺术才能、争取自身解放的重要媒介。不仅如此,埃德娜的觉醒更体现在其自我意识在各种角色冲突中的觉醒。她无法认同社会道德要求的贤妻良母式女性角色,她视孩子如生命,却又难以将自己的生活与孩子混为一谈; 她要成为自己的主人,获得真正心灵的解放与满足。身陷于实现自我价值与履行传统女性家庭责任的两难境地中,埃德娜却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顽强的决心: “我可以放弃不一定必要的事物: 可以为孩子舍弃金钱,舍弃我的生命,但是,我不可以为他们舍弃自我。”埃德娜不因爱子而舍弃自我的决绝态度正体现着她对自我的高度重视。

三、结束语

埃德娜这一文学形象反映了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在这一时期,愈来愈多的女性由传统的“真女性”角色转向具有自尊、自强、自爱、自立的“新女性”角色。对于这些“新女性”而言,婚嫁不再是女人生活中的唯一内容,她们开始对男权社会传统进行日益坚决的反叛; 她们不仅“挑战传统的两性地位观念,追求健康开放的生活方式”,而且积极投身社会活动,争取妇女在公共生活中的两性平等权益。在“新女性”群体的带领下,女装改革和户外运动渐趋时尚,严重摧残女性身心健康的维多利亚束身衣和足不出户的“白奴”生活方式日益消亡。越来越多的美国女性凭借自身的能力闯入那些只向男性开放的“女

性职业禁区”,在医药、教育、政治等领域里展露风采。《觉醒》正是美国社会转型期女性冲破腐朽的传统道德藩篱,勇敢追求独立人格和自我的真实写照。它为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与性别意识,引领女性走上自尊自立之路作出了艺术贡献。女主人公埃德娜就是反抗旧观念的代表人物,其艰辛的觉醒历程体现出美国社会转型时期众多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并推动了美国现代“新女性”的诞生。

参考文献:

[1]Barara Welter.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推荐第4篇:觉醒的力量读后感

海门中南国际小学·教师每月读后感

2015年11月

读《觉醒的力量》有感

石海芬

《觉醒的力量》是周国平老师的一本散文集,收录了他2011-2014年期间的一些文章。包括他对感恩、幸福、人生的思考,对朋友史铁生的追忆,对教育、阅读、信仰、生活等的思考,还有他为一些友人的书写的序言等等。散文的形式读起来比较轻松,很多部分也能引起我的共鸣,能够感受到用文学的方式传递哲人是思考。

书中有几篇文字谈到了生死和信仰,一处是追忆史铁生先生,一处是身患癌症的周先生最后故事写的序言。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友谊的伟大的无私,信仰的力量,让人能够直面死亡,没有恐怖、甚至痛苦。作者也多次提到,当今社会缺少信仰和法治。当一个人的灵魂没有依附和归属时,遇到困难和挫折难免要承担更多痛苦。信仰本身不是要解决生活中所有的问题,他是让你能够“面对、接受、承担和享受”生命的过程,更好的生活。

书中提到“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灵魂高贵的人因为懂得做人的尊严,一定也是尊重他人的。相反,依仗权财而不尊重他人,正暴露了不知灵魂为何物,于是只能用权财来给自己和他人估价。”越是内心强大和高贵的人,表现的越是低调和谦卑。作者提到了开车的习惯,开始一直搞不懂为什么。后来慢慢体会到,一方面是磨练自己的性情,不着急,慢就是快,另一方面是对行人、骑自行车的人已经其他司机的尊重。一般的情况下,人家都知道你在那儿。做人如果能够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也就拥有了平安。

“心灵奥秘,关于生活价值的哲学思考。梭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如果资质本不平庸,心灵本不荒凉,则何惧之有?”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随着人的长大,被周围的环境做左右,对经验有了固化的概念,为外境所左右,很多时候都是从假我上做判断,“应该怎样”“这个对,那个错”等等,很少拿出时间来与内心对话,探索心灵的奥秘。有的时候连最简单的常识都忘记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能够学习和思考,一个人的成长也是需要身心灵的共同成长,而现在的应试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强调知识的教育,缺失了对心灵的滋养。寂静法师也说过,学习知识是用来引爆智慧的,如果不能触及心灵,内心得不到照亮,心灵的自性光明就无法显露。如果彰显或者说让人有自觉的去唤醒心灵的自性光明,

关于人这辈子怎么活,作者说:“真正活得精彩的人一定不是急于求成之辈,其共同点是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足够的认知,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因而能够从容地走在这条路上,也从容地享受途中的收获。所以从容是基本的好,有了它未必精彩,没有它肯定不精彩。” 1 海门中南国际小学·教师每月读后感

2015年11月

这两年遇到很多有故事的人,他们不是一定要如何如何,而是玩儿和分享,做自己喜欢的事儿,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因为是自己选择的路,所以不需要别人的认可和物质上的收获,可以从容地走,没有了竞争和压力,从容地享受收获。我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还没有足够的认知,后面的日子慢慢摸索和尝试,做好自己的个人规划,做自己喜欢的事儿,随缘去做能力范围的事儿。

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提到了价值观:“人在世上活的就是一个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因此,在价值观的问题上,一个人必须认真思考,自己做主。内心要清醒,要有自己的精神目标。”没有命运,只有选择!每个人生来的家庭和环境不同,儿时的经验会影响到价值观的形成,从而为人处世的想法和做法不同,收获不同的人生。不管怎样,都会面临这样或者那样的选择。如果能够保持觉察和觉醒,不忘初心,活好当下,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内心的清醒和对“小我”的平时训练,可以人一个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至于焦虑、纠结、郁闷和恐惧,当你能够冷静的觉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时候,问题本身可能就不存在了,你只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可以了。记得读过拜伦.凯蒂的一本书《没有你的故事你是谁》,当你能够转念,反观内照的时候,那个“想法”就不能控制你了,你自己也不会在跟“影子”做游戏了。

在回答大学生采访的时候,周老师讲到“我祝愿你们在上学期间坚持独立思考,不被环境同化,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你们的坚持本身就会成为改善整体环境的一种力量。”人是很容易被环境同化的,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是“人家都如何如何”,大学生也是一样,人家都看电影、玩儿游戏、耍朋友、玩社团等等,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去做这件事儿的目的是什么,我选择的目的是什么,我初衷的梦想是什么?其实也是要保持觉醒和觉察,当你有了觉察的智慧,多问几个问什么,内心会自动告诉你答案。

最后的几句话我很喜欢,跟大家共同分享:“我的价值观:做自己喜欢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我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尊重他人,亲疏随缘”“教育就是生长!智,情,德各项精神属性得到健康的生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推荐第5篇:觉醒的年代读后感

觉醒的年代读后感

众所周知,德鲁克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但是继德鲁克之后,世界会倾听谁的声音呢?答案是肯定的—查尔斯·汉迪,这位与德鲁克并称当代最知名的管理大师,“《金融时报》十大管理名师第二名”,“本世纪最具创见的组织行为大师”,“管理界的预言家、哲学家”。这是怎样一位卓越的人,竟能享有如此盛誉,不免令人好奇。于是,我翻开了汉迪的经典著作—《觉醒的年代》,试图在此书中感受一下大师风采。汉迪在此书中着重探究组织和人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当今社会的个人提供了应对严酷的组织的强大压力的精神依据。德鲁克告诉你组织是什么和为什么,汉迪告诉你面对组织时个人该怎么办。如果说德鲁克注重的是体系,查尔斯·汉迪则关注人本身。这本书主要讲述我们身陷文明的森林,彷徨无助,找不到未来在哪里。我们并非天生要当有名无实的“空雨衣”:薪水名册上的编号,经济学或社会学研究中的“原始资料”,某份政府报告里的“统计数字”„„人生的意义,决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增长而沦为某部大机器的无名齿轮,终日疾转,不知目标何在。无论个人还是组织,眼前所面临的挑战,应该如何处理管理现实中的悖论,以及如何将“空雨衣”填满。在《觉醒的年代》中,汉迪总结了当代社会所面临的九大悖论:智慧悖论、工作悖论、生产力悖论、时间悖论、财富悖论、组织悖论、时代悖论、个人悖论以及正义悖论。同时他也给出了平衡悖论的三种方法和穿越悖论的八条蹊径。为我们指出安身立命的因应之道。

其实,人生永远不可能轻松惬意,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完全在意料之中。回顾过去是了解人生的最佳途径,但实际上人生却只能向前,就像书中提到的九大悖论,似乎都是伴随着经济进步而出现的。

1、新型生产工具—智慧。特定类型的智慧,成为了一种新财源。这种好财源别人不可能拿走,智慧是种“附着性”特别强的东西。我们不可能拥有他人的智慧,那些自以为拥有企业的人,实际上已不再掌握生产工具。

2、工作,是福是祸。工作不仅是一项以赚钱为目的的差事,除了有偿工作外,还有形形色色的无偿工作。事实上,假如把工作的价码一律标为零,那么它所涵盖的范围便无限。

3、生产力的迷失。一般而言,只要整体经济的增长率不低于效率的提升率与人口的成长率之和,每个人应该总可在某处找到工作。我们给工作标价,有可能毁掉工作。这种工作固然能促进专业分工与效率提升,但最后却使得一部分新工作因标价过高而无法存在,也导致许多民众丧失技能,而创造出一群一旦失业即无所事事的人。

4、时间商品的困惑。由于人类寿命逐渐延长,加上工作效率日增,缩短了完成工作的时间,因而我们应该会有较多剩余时间。从我们把时间变成一种商品,即公司花钱向人购买时间而非产品起,麻烦就开始了。在这种情形下,时间卖得越多,钱就赚得越多。这样一来,时间与金钱之间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

5、富裕的假象。富国销售出去的东西,发展中国家多半买不起。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还没能够开始购买富国的东西之前,他们常想获得富国的技术与资金,借以制造东西卖给富国。因此,富国只好先投资于未来的潜在竞争者,以支撑眼前

增长。虽然跨国企业已逐渐认清:为了追求利润,应该到较便宜的地方生产,且应输出技术以使这些地方有能力生产。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政府能说服自己的人民接受这一悖论。

6、看不见的组织。现代组织比以往更需要兼具国际性与地方性;更需要在某些方面小,而在某方面大;也更需要在大多数时分权,而在某些时候集权。现代组织期望员工既独立工作,又加强团队合作;期望管理者既做更多授权,也加强控制。“组织的时代”可说已到尽头,但从另一个层面看,组织仍将是构成社会的关键元素。

7、世代差异。人都会老,但每代人衰老的方式不同,此即所谓“世代差异”。每个世代的人都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每一代人都认为自己理所当然与前一代不同,但在规划未来时,似乎又认为下一代应该和这一代相同。

8、个人独尊,团体至上。“个别我”需要结合“团体我”,方能建立真正的“完整的个别我”。“个别我”能在档案柜与电脑的夹缝中,保有多少空间?桑普森引用大诗人豪斯曼的著名诗句提醒我们“我是陌生人,在非我所造的世界里颤栗。”

9、正义的两难。有人认为,所谓正义,就是平等对待每一个人,除非有十足理由说明确有实施差别待遇的必要。这对社会弱势者是公平的,但对那些因为贡献较大,而也许应得较多的人就不公平。可以确定的是,一个被视为不公平的社会,不可能赢得其成员的忠诚与奉献;人们除了有理由自私自利外,做其他事都找不到充分理由,这样的社会注定会走上自我灭亡的道路。

细看汉迪在后文中提到平衡悖论的三种方法和穿越悖论的八条途径,不禁让人深思,面对全球竞争力、不断扩大的组织规模,每天

24小时每周7天的工作,不断地对“人力资源”提出更多的要求,这会对组织中的人,尤其是那些努力工作的核心人员,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是否会像一件无人穿着的空雨衣,光有形,却无实?越来越多的人正处于为了他们的角色而牺牲掉自己个性的危险之中。人们好像比以前更努力地工作,并且也变得更富裕,但却比以往更不快乐。在当今众多的劳动力剩余的年代,天天都有几百万人在寻找自己的工作。书中给了一个很简单的公式“1/2*2*3=p”即在五年之内,公司的核心管理人员人数减半,每人的薪水加倍,产量成为3倍,便是公司的生产力或利润的所在。虽说不是所有公司都如此明确地套用这个公式,但类似做法很普遍:好工作,高薪水,高业绩,但人员更精简。而如何才能在这些公司里面生存下去呢?两个字,效率。我们很容易因为追求效率而迷失自己,误把效率本身当成目标,其实它不过是达成其他目标的手段罢了。但是怎么样才能提高效率呢?每天都按照工作规定工作,减少个人生活上时间的开支,常常加班加点,一星期近7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即是我们所需要承担高薪的代价。这么高强度的工作,我们很容易渐渐地失去个性,犹如作者所提到的在明尼阿波利斯露天雕塑公园里名为“无言”的雕塑(空雨衣)。“空雨衣”即是我们追求效率迷失自己的我们,我们只是暂时在这个岗位上像机器人般的工作,只是空的。

但是如果我是个管理者,当然希望管理的公司内部人员有高效率,无可厚非因为效率高低直接和公司的利润有关。很多公司都以创造利润为主要目标。就如当年汉迪所就读的美国商学院的教授也是这么教

他们的,但是汉迪不这么认为,他所认为的公司最主要的目的绝对不仅是“创造利润”,公司主要目的应该是“创造利润,以便能继续经营,进而越做越好。”看似没有多大区别,其实是用把利润当成一种手段替代了把利润当成目的。这种说法绝非模棱两可的文字游戏,而是一种严肃的道德观点。我们不能把某些必须做的事情看成是目的。在伦理学中,误把手段当成目的,无异于背叛自己。从中可知,我们不仅是为了利润而生存,更多是为了长久之计,这方面当然要更多地往顾客的方面考虑。公司的信条在美国颇负盛名,订立者是前强生董事长罗伯特·伍德·约翰逊。信条中列了公司目标的优先顺序:首先是服务顾客,其次是服务一般员工与管理层,第三是服务社会。也成为日后的公司的管理者定下了一个准则。

当然一个优秀的公司只有几条空荡荡的信条是完全不够的,需要的是一个更好地管理和权力制度。为何要强调这个权力制度?因为这个在我们国家很需要重视。在大部分中国公司,下级对上级有着绝对的服从,和上级对下级有着权威的意义。这会导致什么呢,会导致公司下级初来的有能力的人很难有发挥的空间,像很多公司的管理制度不严。“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不公平的管理制度不仅会降低员工对工作热情,还会影响公司长远的发展。对于员工“空雨衣”的象征概念,促使我们正视一件事,如何在为个人的愿望与决策找到立足的平衡点。但各种文化对个人尊重程度不一,使目前世界各地有一个普遍趋势,那就是个人在面对组织、国家、跨国机构时,无力感与日俱增。除非让每个人觉得自己能够负担起若干个责任,否则没有希望

让人们穿越悖论。所以需要改变管理的组织结构,不能让单一下级完全服从上级。虽然也有部分公司开始改变组织结构把部分权力下放给小单位与地方单位,以开辟出一条途径,虽然引发了许多混乱,但是的确给了这些员工一些工作热情。但是企业对个别员工授权这方面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更近一步,以反映出新权力均衡状态,这也是汉迪所提出的,他认为应该更好地方法是采用联邦制。 联邦制当初设计的时候,目的是要在同一机构里创造出某种权力均衡状态,这种制度让成员拥有最大的独立自主权,又让他们彼此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相互依存关系,它能鼓励差异,却又对此有所限制。这种制度的好处是弱小者也有机会成为强者,能更好展示个人才能。但这么好的制度却并不受欢迎,因为人们通常不愿放弃权力,而且“群龙岂能无首”这点,相信也是不采用此制度的原因。

个人到底该如何摆脱组织给的压力呢?在组织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呢?在社会安适环境下,很难找到一个伟大的目标,我们总希望有个更好的领导人,殊不知,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们必须在自己的地方找到自己的新方向,这样才能在这个社会中发光,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推荐第6篇:母猪的觉醒读后感

母猪的觉醒读后感

猪肉已经是大家不可或缺食品之一,而猪从哪来?这个问题在一般人看来,一定是不假思索的回口大骂:\"还不如猪!\"抛开猪作为一个动物的生物进化史以及在中国文化概念中所引申的各种意义不谈,单就目前现代社会中猪从哪里来的问题,不免也作个简单的回顾:农民先会去找一头母种猪,然后再找一头公猪,交配后产下猪崽,母猪的觉醒读后感。猪崽的命运无外乎几种:一是直接被卖出去,而是养大后被卖出去,三是养大后变成新的母种猪,进行繁育。所以猪从哪里来的问题取决于三个要素:农民、母猪和公猪。动物世界的交配法则亘古不变,本是没有什么好怀疑的。有了公猪和母猪自然就有了小猪,可是农民起什么作用呢?有了农民和公猪缺少母猪是肯定不能生出小猪的,有了农民和母猪,没有公猪,也生不出小猪,可有了母猪和公猪,没有农民,母猪和公猪就不可能在一起(农民伯伯都是将公猪和母猪分开圈养的),毕竟不是繁衍野猪,因为农民要控制交配所产生的结果的优劣以便他们变卖猪卖肉来换取其他的需要。看是一个很简单的连\"猪\"都会答的问题,其实组合起来结果并不简单,三个因素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无法解决猪的问题。纵观一球两极五洋七洲,对于猪肉的需求,有着数千年历史和文化的中国是最饥渴的,以致于猪肉的价格一跃成为自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经济CpI指标的排头兵,所以猪的问题是历届中国政府所要考虑的民生乃至经济领域中的头等大事,改革前猪的问题如此,改革后猪的问题依然如此,既然猪的问题上升到如此的高度,又怎能仅仅只是一个\"猪\"的问题?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来自各大洲大量的黄金白银涌入了中国。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在这些资本的催化作用是分不开的。而作为资本的载体,外资公司便也顺理成章的进入了中国经济领域。于是乎,那自然法则的一幕又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政府将原本在别的圈里(不同文化环境或者缺少饲料)发展的外资公司\"牵\"进来,与本地\"圈养\"的工厂(当时大部分企业还称之为工厂,因为是国有性质)进行\"交配\",\"生\"下了很多中外合资企业。这样的法则在中国各地迅速而广泛的以相同的方式演绎着,外资公司和各种\"皮质\"、各种\"毛色\"以及各种充满浓郁地方\"体味\"的\"圈养\"工厂\"交配\"着,生下了很多\"猪崽\"式合资企业。可随着时间的发展,政府却没有看到合资企业的这些\"猪崽\"们成长为可以交配的\"母猪\",反而都一一夭折了,尤其在遇到类似于金融危机这样\"饲料\"紧张的年代,夭折的就更快,读后感《母猪的觉醒读后感》。 而外资公司这头健硕的\"母猪\"却没有一个饿死的。其实,仅从一个朴素的农民意识角度上来分析,当饲料缺乏时,肯定是要牺牲\"小猪\"的性命来保证\"母猪\"的生存。\"母猪\"是不能够被饿死的,这样看来是无可厚非的。可即便是\"饲料\"充足的时候,\"母猪\"也清醒的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更何况是一只聪明的\"母猪\",是不可能培养猪崽成为自己的替代者,\"母猪\"给\"猪崽\"断奶的事件比比皆是。否则,\"母猪\"就吃不到\"农民\"喂的饲料了。更可怕的是,当\"母猪\"觉醒了(可能是饲料吃饱了),要离开猪圈的时候,就开始讨厌这样的\"交配\"生活并也开始讨厌政府给他们安排的\"猪圈\",不愿意再和本地工厂进行\"交配\"了,那么,中国经济该何如?只能是大量的\"猪崽\"企业纷纷关门,留给\"农民\"的是即不能变成\"母猪\"也不能变成\"公猪\"出售的猪崽的\"尸体\"。于是,猪肉(CpI)真的涨价了,而饲料的采购量(pMI)却大大的减少。

经济学领域的各种高深的知识确实不懂,单借文化一隅苦心思辨: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来\"母猪\"?这兴许和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有关吧,太多文化上的强势造成了我们\"公猪式\"的思维模式,拥有太多辉煌的过去真的就意味着拥有更多辉煌的现在吗?一直奉承着孔孟之道的文化又如何指导者现代经济的思维,礼数之教固然重要,可吃饭穿衣更是礼数之根本。阴谋论、强国论、东方不败论等泛滥于国世,几本书,几个案例激荡着无数荷尔蒙分泌旺盛的鼓手、号手,摇旗呐喊,一定很壮观,此时,可那怎么能说是壮观呢?那是相当的\"壮观\"!民族的崛起了吗?我们可以对\"母猪\"说不了吗?再激起壮观的波澜了吗?未然,这样的历史渊源和所谓的雄心壮志所注定的文化理念是断然不可能产生那样的效果,因为我们太乐意扮演公猪的角色而不愿意充当像母猪一样处于被支配的角色,太渴望得到世界的认可甚至是膜拜了,这样的文化理念我是没有看出来有什么优势性存在反倒让人越来越觉得这是明显的一种劣根性:\"公猪\"式的雄性文化。萧伯纳在《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对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作了如下描述:\"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他自己也变成了那片土,那只猪….\"可是,我们的\"农民\"连那只\"猪\"也不会养了,因为全国正在搞农村城镇化建设,他可能是想尽快洗去身上养\"猪\"的味道吧…

--

感慨吧.我们要自己成为母猪.然后在成为农夫.

推荐第7篇:《父母的觉醒》的读后感

《父母的觉醒》是2013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译图书,作者沙法丽·萨巴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父母的觉醒》的读后感1

拿到这本书,我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专业媒体权威推荐”,其中有一句“别奢望做完美无缺的父母”深深地映入了我的脑海里。是啊,在孩子面前,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瑕,无可挑剔的父母,“我们对孩子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无非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即使我们最有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但很多时候仍旧会落入俗套,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

我需要觉醒,我需要改变,我需要好好学习这本书的精髓。

在第一章节中,“自负感”一词贯穿全文。开始,我把“自负感”当成“自负”的词意理解,读完整篇章节,我才弄明白作者所提出的“自负感”是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自我感觉,它主要是基于他人的意见而形成的,它是一种膨胀的自我感觉,近乎于虚荣。

回想这几年在潇然的教育上,我有没有这种“自负感”?答案是肯定的。幼儿园时期,我盼着他能独立,能自己穿衣,吃饭,上厕所。然而对于动手能力稍差的潇然来说,妈妈的“期盼”是巨大的压力,我常常因为他不会穿衣,不会用筷子或是尿裤子而耽误上学时间去责怪他;学前班时,他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中稀里糊涂,完成不了作业,因此我批评他上课不专心听讲;一年级第一学期,我又常常因为他字迹不工整、不好看而责备他。

现在回想这一切,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我“将自己的主张和期望”投射在潇然的身上,我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我却没有意识到,把我的思维强加给潇然,对他的精神其实是一种桎梏。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这才是他们人格精神的真实反映!”

《父母的觉醒》给了我新的力量和方向,让我在如何为人父母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和修行。

《父母的觉醒》的读后感2

我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到《父母的觉醒》这本书是针对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父母,全书都在讲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做,是在唤醒父母建立一个观念即:家庭教育不是针对孩子的教育,而是针对父母的教育。一提家庭教育,许多父母的误区是:家长如何采取种种措施来教育孩子,使孩子成才。的确,家庭教育中孩子需要教育,但是,父母们要觉醒——家庭教育中更需要教育的是父母!古语说:“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

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孩子的教育不是父母对孩子的说教,而是指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无形的影响。换言之,就是父母要活成孩子的榜样,时时处处做好自己,想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有专家讲:“一流的父母做榜样,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把自己修炼成什么样的人,孩子不听你怎么说,而看你怎么做。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父母需要觉醒,不仅要活成孩子的榜样,还要时时处处学会放手。让孩子活成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而不是父母希望成为的样子。

很多父母心疼孩子,爱孩子,对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代替,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造成了“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使孩子失去了自我,变成没有手脚,没有嘴巴,没有自信,没有能力,更没有思想的活植物人。变得麻木不仁,甚至没有人性。这时,父母反过来抱怨孩子,这个不会,那个不行,甚至口不择言乱给孩子贴标签,什么“笨蛋、废物……”之类伤害孩子自尊的词语一股脑往孩子身上贴,有的孩子默默承受着父母对他们的指责,抱怨;有的孩子就显露出各种问题,变成问题孩子,令老师头疼,家长痛苦。所以父母要觉醒,要学会放手,尤其在家庭里,要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一员,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务,在承担家务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把孩子推到前边,父母在后边跟着,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及时鼓励帮助孩子,而不是包办代替。

父母需要觉醒,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需要父母的呵护和尊重,作为父母要明白,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出来,孩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为有自尊心的孩子才有羞耻心,有了羞耻心才会有敬畏心,人有了敬畏心害怕他做坏事吗?害怕他将来不能成为大人、君子吗?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言行,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而不是想打就打,想骂就骂,不顾孩子自身的感受,这样的父母怎么可能培养出有良知的孩子?所以父母需要觉醒,不断地学习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素养,用自己的改变来带动孩子的改变,用自己的心来唤醒孩子的心,用自己的灵魂来唤醒孩子的灵魂。

父母需要觉醒,学会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父母不能因为孩子优秀就是我的孩子,就很爱孩子,孩子有问题了,他就不是我的孩子了,父母就讨厌他,嫌弃他。父母要明白,孩子选择我们做他们的父母,在某些方面是来唤醒我们的。父母们要明白,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只有父母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改正过来,孩子才会改变。“我是一切的根源,爱是所有的结局”孩子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爱来化解。如果孩子的问题没能解决,说明父母没有了解孩子,不是这个孩子所需要的,孩子没有接受到父母的爱,缺爱的孩子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世界上没有标配的父母,也没有标配的孩子,因此,父母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智慧的大脑,及时发现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给到孩子所需要的,而不是父母自己想给的。

父母需要觉醒,孩子来到父母身边,需要父母的陪伴,使孩子有安全感。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父母陪伴孩子要像《牵着蜗牛去散步》一样,以一颗悠闲地,宁静的心来欣赏路边美丽的风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不断的鼓掌、赞美、欣赏、鼓励……给孩子自信和动力,不断地让孩子丰富和强大自己的内心,慢慢地就变成了生活的强者。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还怕他不优秀吗?

以上的一切都需要父母的觉醒,身为父母我们没有受过任何培训,也没有合格证,但是,我们要觉醒,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父母,在孩子人生道路上,不但给孩子创造丰富的的物质条件,更要通过不断的修炼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做孩子的精神领袖,做孩子一生的榜样,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的觉醒》的读后感3

文中最重要的道理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即如果不经觉醒,那么你童年时在父母那里受到的伤害会进入你的潜意识,让你失去真实的自我,而后,当你有了孩子,这些伤害又会在你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再现。因为一旦孩子的某些行为不幸触到了你的痛点,你就会不自主地用失控的情绪去伤害孩子,而实际上让你受伤的并非孩子本身,而是你自身潜藏的伤痛。举个例子,如果孩子的拖延症会让你大发雷霆,那么你最好审视一下你自己是不是拖延症患者,如果是,那你要意识到你真正受不了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个你不敢面对的自己,如此,你就应该知道,孩子的拖延症是需要纠正的,但你中立公正地去纠正即可,而不用对着孩子发怒————当然,你还要去纠正自己的拖延症。你发怒只会让孩子受伤,如果孩子成年后也未觉醒,那么这些伤痛就只好一代代蔓延下去。

实际上,潜意识里的伤害不仅会伤害孩子,在此之前,它往往已先行伤害了我们的情侣、配偶,然而,因为孩子的幼小和无助,他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摆布,也更容易受伤。但换个思路想,如果对觉醒认识地够及时,我们其实可以在孩子来临之前,在与情侣、配偶的亲密关系中就开始自我疗伤,因为我们与伴侣来自不同的家庭,如果我们的伤痛点恰好不相同,能通过沟通互补疗愈对方的伤口,那是再好不过的。然而有时情况并非如此,也许宝贝在你觉醒前已降临人世,也许你和对方的伤痛点几乎一致,也许你的配偶已经帮你治愈了一部分心结,然而更深的部分还隐藏在你的心中,直至孩子出世。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孩子来为我们疗伤,因为刚刚出世的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最原初,也最本真,借着这面最纯真的镜子,通过努力觉醒,我们也可以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通过孩子找到真实自己的具体做法有些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尊重孩子”,但实际并不一样,“尊重孩子”是我们拿捏着家长的权威,有意识地去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孩子自行发展;而书中“觉醒”是指在精神层面上完全让孩子自由发展,家长只观察和陪伴,却不以权威去指导孩子什么。请不要误解,这里说的自由发展指的是精神层面,如果孩子的具体行为有偏差,那么父母必须及时纠正,比如你的孩子欺负别的孩子,比如偷东西,不按时睡觉等,那你必须立刻马上拿出家长的权威,当即制止。而在面对爱好、专业、信仰及伴侣的选择时,你应当相信孩子的本真,相信他们会选择最好的,不要让他们丢失真实的自我,并通过观察他们找回自己的真实,从而形成父母与子女之间觉醒、良性互动的长幼关系。

实际上,在我看来,对于专业、信仰及伴侣的选择是可以通过从小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慢慢引导的。你可以在孩子初中的时候就告诉孩子每个专业大致是学什么的,对学习者有哪些要求,以后可以做什么,发展前途在哪儿,如果转方向大致又可以转向哪里,等等。而对于伴侣的选择,他青春期的时候你们就可以多少观察下周围的亲戚朋友,看他们的夫妻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然后告诉孩子为什么他们有些人是非常幸福的,有些人却只能以分道扬镳收场,有些人又是貌合神离,这样孩子到了婚龄至少不会受骗。至于宗教,你当然也可以告诉他它们好的地方与不好的地方,然后让他自己做选择。

“我们接纳孩子的程度同接纳自己的程度成正比”,接纳孩子,就是接纳自己。挑剔孩子,实则挑剔的也是我们自己。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事实上也是我们对自身错误的应对。

正如作者例举的,无论是对于我们“形象的、完美主义的、身份的、规范的、渴望控制的”种种的自负感,还是面对孩子“幼年期”、“可怕的两岁”以及初中、高中的挑战,父母的觉醒能够使得孩子与父母的视线由对外在的关注与需索,走向内心的宁静与强大。

现实就是现实。无论好坏。世上不存在“好运”与“不幸”,“生活中的一切境遇都是在为精神的进化提供条件”。

“生活是用来体验的,不是用来战斗和逃避的。”

当我们能够超越“有所作为”的生活形态和教养方式,不在汲汲于茫然的忙碌中时,不执着于生活“应该怎样”的时候,生活的真相就渐渐浮出水面,与孩子一同享受、感受当下的幸福就来了。

而孩子,具备强大内心与精神动力的孩子,终将找到真正的自己。

悟到此节,如作者所言,书中的后半部分的应对策略反而不重要了。大乘在前,小乘就任意撷取罢。

父母觉醒的一刻,在每一个当下与孩子和谐相伴的宁静从此开启。

推荐第8篇:《父母的觉醒》读后感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

梦蓝山

“觉醒”和“改变”

“父母首先努力做到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轨迹里生活;如果父母想做到和孩子心心相印,就必须抛弃自我的优越感;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和孩子们和谐相伴”—— 《父母的觉醒》

每一句话,每一个含义都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内心,震撼了内在的自我。作为新一代的父母,自认为比我们的父辈更专注于孩子的教育、更懂得亲子的互动、更愿意强调尊重和平等。可是当读完这本书,按照作者对于父母的建议去觉醒时,才发现作为一个普通的,出生在那个时代的我,在自身成长的过程里,从原生的家庭环境、父母和兄弟姐妹当中,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了家庭的文化,携带了家庭成员的基因,也塑成了当下自我的性格(这就是本我);可是由于自身在学校、社会、工作和生活中的学习和成长,在改变性格的同时,更多的是隐藏了很多自己都不了解的本我。所以觉醒就是去发现和寻找潜意识的自我,让潜意识走向前台,勇敢的去面对和提升自我,既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成长的根本,也是我们确保孩子们能够寻找到自我的保障。

作者萨巴瑞博士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经验,以及多年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案例,首先强调了父母应该从心理上发现自我,才能真正的感受孩子、尊重孩子;从父母情感上追根溯源,才能够好建立和孩子之间的深入感情,并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的教养孩子,并且成就自我。

“控制”和“接纳”

“一旦开始追求长幼互动当觉醒和意识,我们就会感受到,无论我们到意图有多么的,以往我们的旧模式仍然会出现。”“觉醒”就意味着对我们和孩子之间发生及经历的事情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纳和应对而不是尝试去控制和改变。

回想自己的成长之路,再看孩子一路的成长,我们曾经都是父母拥抱在怀里的宝贝,天真稚气、纯洁可爱、对大人依赖有加;再后来他们迈开小腿,在现实世界里前行探索,满腹狐疑的不断追寻着为什么;最终离开父母,走向学校和社会,逐步形成了自我的性格和自我……父母见证了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曾几何时,父母为了孩子的第一声爸爸或者妈妈而热泪盈眶,为孩子们人生迈出的第一步激动不已,为孩子收获的第一个奖励而兴奋的夜不能寐,为孩子如愿的进入理想的中学而欣喜若狂…….但在更多现实的生活和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定伴随着更多的不满和失望,尤其是当他们计划的成长之路远离了轨道:他或她,因为没有得到满足,而引发当着朋友的面顿足大哭时;他或她,把功课搁置一边,却沉醉于游戏或者电视屏幕前时;他或她,因为不专心上课或者逃课,父母被叫到学校的时……另一方面却是当我们在工作上面临了压力,生活上又要面临更多的忙乱时,于是身心疲惫,一路拥堵至家,辛苦的做好晚餐,然而孩子们却一边玩耍,一边把饭菜搞的满地皆是时……

有多少次我们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用一种觉醒的态度告诉自己,我不是一个受害者“为什么生活会让我如此不幸”,而更是一个幸存者“我怎么样利用这些不幸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样在调整决定命运的人生态度上就寻找到了自我觉醒的力量。如何放弃虚荣心、控制欲去影响和改变孩子,()而是更好的接纳和接受一个孩子们的本性,并且用一种积极和“觉醒”,这样才是真正教育的开始。因为只有父母能够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够真正的帮助孩子去成长。

终于找到了,让我慰籍自己的学术理由:在任何时刻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对待和接受孩子的好与不好,而无需再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计划和意愿行事。

自负和平等

“我们的孩子只会忠于他的自我角色,那时候,他们全然不关心我们这些家长所揪心的事情。在他们的眼里,有没有优异的成绩和特长,浑然不觉。孩子不会心思沉重的看待世间各种事情,只会扎进经验的王国里,对任何冒险都愿意放手尝试一番”。

是啊,就是因为我们一路走来,也许遇见了非常多的困难和问题,也许走了很多的弯路和挫折,也更因此收获了知识和财富,所以我们在孩子面前就有了更多的自负。自负的我们,期望孩子能够达到预期中的那个他,期望孩子能够避免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理由是因为我们的深爱,可是这种不对等的爱、充满期许和回报的爱,恰恰让我们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不平等的关系,也造就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无形的沟壑,沟通的障碍就此形成。

即使我们有最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可是我们越想帮助孩子,自负感超强的我们就越想控制孩子的思想、行为和做事情的方式和计划,失衡的天平即刻会阻碍我们和孩子的良好沟通,因为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真正的灵魂,否则长幼关系每每会被封锁,而不是激发和激活了孩子的精神。

综述:和孩子一起成长

多年前,我不太想要孩子,一方面自己没有长大,贪玩;另一方面,感觉要了孩子感觉比较麻烦,读书、教育持久并且繁琐。后来要了孩子之后,读了多本育儿的书籍,尤其是William Damo的儿童心理学手册,发现对孩子或者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塑造,原生家庭的文化和父母的影响是及其深刻和重要。读完,才发现我坚持的好个性和爸爸的性格紧密相关,急躁的脾气也在成长的过程里,模仿和学习我的爸爸。那时才猛然发现,与其说培养和教育孩子,倒不如陪伴孩子事实上,就是一个自我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所以那时我的MSN的名字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我想这也许,就是特别认可《父母的觉醒》这本书的中心含义吧,所以阅读之后,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因为本书直击我的内心,再次激发了早期为人父母时的冲动。

成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变化的速度和改进的节奏是相当的缓慢,就复杂而言,从个人素养、工作的环境、经济的状况、生活的氛围、家庭的压力等;但简单的讲,懒惰是人的天性,改变和成长就意味着从舒适区走到另外一个陌生,甚至需要痛苦的付出的过程,所以自己在随后为人父母的多年经历里,工作、创业、移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形成的无形的焦躁,让我成为一种不愿和孩子一起成长改变的理由,感谢《觉醒》这本书,重新唤醒了沉睡和懒惰的我,重新审视,自我进化。

孩子们已经在长大,但是我的人生之路还充满了很多的期待和精彩,所以多一份变化和付出,就多一分收获,更何况能够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去成长、去变化又是多么的美妙和令人期待啊,《觉醒》給了我新的力量和方向,继续前行和修行。

反馈:

也许因为读书和理解的功力不够,也许是功利在作怪,总想从书中发掘一些改变和改进的方法,好像是本书中比较欠缺的地方。另外,本书虽然用词精准,文采超越一般学术文章,可是总体感觉全书的结构和逻辑上没有特别的清晰。

推荐第9篇:《父母的觉醒》的读后感

《父母的觉醒》这本书,仅仅是刚开始的两章就震撼了我的心灵!让我原本浮躁的心变得沉静,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什么是自负感?我要在这本书中寻求答案。

教养孩子的过程就好比走钢丝,一步走错就会伤害一个小小的心灵;同样,一个适当的鼓励就可以让他们在空中昂首阔步。在与女儿的相处中我发现了这句话的真谛。在我眼里,一件小小的事情是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女儿就会又快又好的完成,但是如果当时的我是带着情绪的,不耐烦的,那么她就会被我所影响。有一天,晚饭过后陪着女儿做作业,1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看图计算,她很不认真,做错了两道题,我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鼓励着她仔细看题,认真计算,很快自己就发现了两道算错的题,可以看出我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都给了她莫大的信心!

孩子只会忠于他的自我角色,全然不关心我们这些家长所揪心的事情。当我要求她认真完成作业、认真练习舞蹈、认真完成钢琴老师布置的每次任务时,何曾想过我的女儿是不是喜欢着这各种各样的角色呢?但是往往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她期待着我的反馈,期待着我的肯定。可是当我带着情绪去看原本很轻松完成的事情却被她搞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当我要爆发的时候,她胆怯地看着我,原本可以完成的事情却怎么也完成不了。所以正如书所说孩子是慷慨的,可以接纳我的任何情绪,我的错误在孩子眼里都是可以被包容和被原谅的,反过来为什么我就不能包容孩子在我眼里所谓的错误呢?育儿路上有太多的荆棘,拨开荆棘的时候也许会遍体鳞伤,但是荆棘过后何尝不是一片蔚蓝的天空!

推荐第10篇:《文化觉醒,中国崛起》读后感

《文化觉醒,中国崛起——赵涛董事长在全球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上的讲话》读后感

阅读全文,掩卷沉思,才猛然认识到全民文化觉醒之异常重要。

西方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非常重视文化的进步和创新,最熟悉的就是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谈论的美国、英国,他们在不断强大经济的同时,极力激励文化的创新。如今,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其文化也在引领世界。

我们应该反思,当有一天我们变成第一大经济体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文化在引领世界?——因此,我们要认真思考,我们要改革创新,我们要大胆引领。积极吸收传统儒释道文化之精华,坚守仁义礼智信,传播文明礼仪道德,发扬真善美,心系天下,坚定信仰和理想,具备工匠精神,砺造品牌,树立文化自信。

总之,中国的崛起,就在我们这一代。因此,我们要齐心协力,让中华文化觉醒,让中华民族备受世界尊重!

第11篇:《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读后感

《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读后感

于田县加依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发表的《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发出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对伟大祖国的感恩之声,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之声和坚决与“三股势力”作斗争的正义之声,做为国有企业的一名党员,我表示坚决支持,并为其点赞,这也是我们的心声,我们民族是一家,在大家庭下共同肩负起维护祖国统

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疆各族人民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在新疆搞民族分裂活动的是极少数,他们不能代表任何民族,是各民族的敌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我们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促进新疆发展是从根本上增强各族人民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对祖国的认同感,实现长治久安。从全国来看新疆地区相对边远、区情和周边情况复杂,经济相对落后,少数民族聚集,这些年来,境内外“三股势力”也一直借口区内一些边远、局部地区的贫困问题,对我大加攻击,煽动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因此,只有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大力改善人民生活,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对周边国家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优势,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各族人民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感,从而压缩“三股势力”的活动空间,不给罪恶之徒留下任何筑巢的空间。同时,今后我们每一个人要把《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的内容当成自己心中的自觉行动,严格要求自己,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做出贡献。

第12篇:人生观价值观《觉醒的力量》读后感

人生观价值观《觉醒的力量》读后感

在聪爸、寒妈和宽妈喜马拉雅电台的引导下,我购买了周国平老师的《觉醒的力量》,非常喜欢周国平老师的文章,内容平实、深沉,娓娓道来,直抵人的灵魂深处,读后往往会使你和作者产生共鸣。本书分为十辑,内容涉及哲学、信仰、阅读、教育、生活等等。作者认为:哲学的沉思,信仰的追求,经典的阅读,教育的进程,生活的磨练,终极的目的都是为了觉醒。如果不能觉醒,哲学就只能是逻辑,信仰就只是姿态,经典就只是文献,教育就只是培训,生活就只是遭遇,一切都仍然是外在于你的。

但是,怎样才算是“觉醒”呢?作者认为有三个主要标志。第一有坚定的价值观,知道人生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不被社会的习俗和潮流左右;第二有清楚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的禀赋和志业所在,不被偶然的风尚和机遇左右;第三有强大的精神性自我,知道灵魂的高贵和自由,不被外部的事件和遭遇左右。有了这三者,一个人才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人。但觉醒是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巩固和维护,否则会很容易丧失掉。唯有保持警惕,觉醒的力量才得以不断生长。人一旦拥有了这种力量,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持内心的平静,一切外来的负面能量都不能真正把你打败。

在第一辑“觉醒之力”中,作者谈到了人生的三个觉醒,即: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和灵魂的觉醒。人首先是一个生命,才会在这个社会上生活。生命原本是单纯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为了财富、地位、名利等等,而忘记了生命原本单纯的快乐,忘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忘记了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真正意义。而作为一个生命的独特的个体,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要实现“你为之你”的真正价值。自我的觉醒,就是要肩负起这个责任,明白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你的主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实现自我觉醒呢?如何成为自己的主人呢?我认为,要实现自我的觉醒,就要清楚:我是谁;我的存在是否对社会有益?我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社会做些什么?在单位,我的存在是否有助于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和进展,我的存在是否有助于同事间能力的提升和融洽相处?对家庭未来的发展规划有什么蓝图?朋友之间,你能给朋友带来什么正能量的东西,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上,你能够给朋友什么帮助?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孩子未来的发展,自己现在应该做些什么?自己的业余爱好是什么,如何实现工作生活和自己的兴趣不冲突?几年之后,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为此目标你现在要做什么努力?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自己是否从中得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所以,时时保持心的觉醒,过好当下的每一刻。多读书读好书。

平凡如我,如果不能为社会做出多么大的贡献,最起码也要遵守公共道德,尽到一个公民应有的义务,葆有一颗善良的心。积极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多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多说好话多做善事。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对社会上发生的负面新闻要有清醒的认识,时时葆有一颗惊警醒的、清澈透明的心。时时观察这个社会,观察周边的人,观察自己的内心,然后多多思考。在家庭生活中,也要明确自己的位子和责任。上赡养、孝敬父母公婆,下抚养、善待子女。为了家庭的和睦幸福,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和自己的另一半沟通交流,不过多干涉另一半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力争求同存异。在工作中,更要多多向同事们学习,向他们请教工作经验,虚心学习他们为人处事的态度,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什么是灵魂的觉醒呢?作者认为,透过肉身自我去发现你身上的更高的自我,那个和大我相沟通的精神性自我,认清他才是你的本质,这便是灵魂的觉醒。灵魂的觉醒有两个途径,一是信仰,二是智慧。

作为普通人的我,要想实现灵魂的觉醒,看来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首先有了想要觉醒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总有一天会实现灵魂的觉醒的。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明白自己的能力所在,清醒的觉察自己的所作所为。只要自己时时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学习的心,跟着聪爸、巧妈等妈言爸语群优秀的爸爸妈妈们,一起学习一起感悟一起分享,相信自己那颗蒙昧的心总有一天会开窍,总有一天会建立起自己内心强大的精神体系和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会拥有自己的信仰,也总有一天会实现灵魂的觉醒。

第13篇:觉醒太迟

觉醒太迟

任何报道都有延迟性,就算现场直播也是提前排练。这些可以理解,但是对于一件事能延迟好几年年才报道,我深感震惊于无奈。 最近在新闻联播上报道一位下岗工人在自己家里照顾残30多名疾儿童的故事。我很感动,被她博大的胸怀和善良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但对她无比的崇敬之余,我不得不为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和当地的民政部门感到悲哀和羞耻。我就不明白,像这种好人好事,为何要拖这么久,才能在我们的新闻联播上看到,前些年在干什么呢。现在终于报道了,我们当地的领导和民政部门在新闻联播后才去关心,立马出现在爱心小院,不仅慰问而且赶紧挂县里的条幅,还找记者对领导和民政部门的好行动报道那。我就想问问,你们前些年为什么对此事无动于衷,为为什么不来挂个条幅组织一些爱心活动,现在被报道了,就赶紧来占“爱心的光”,我不知你们现在的表现是该赞扬还是应该反思。我们的民政部门就发现不了身边的好人好事吗,非要上面发现报道了,才去伸出援助之手吗?这种结果真让人可气,又让人心寒。我们每天报道很多事,但还有些事似乎没那么大的价值,我们就不能替我们的这些好人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进行一下报道吗?不能呼吁一下大家的爱心吗?

现在的许多报道都觉得自己做的很好,的确你们的报道帮助了这些孩子,但是你们为何来的这么迟。我们的有关部门很让人失望,为何在被别人报道后,你才能知道,你才会提供帮助,当那些孩子还在流落街头时,我们的有关在哪里,当那些孩子面临疾病的时候,你们又在哪里?迟到的“有关部门”的帮助不能弥补曾经在那些孩子身上留下的遗憾。

迟到的报道,有种隐藏的可悲。有些事觉醒太迟,你就会觉得已经变质。作为个人,可以高调从善,可以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慈善事业当中,但作为政府组织就不能高调从善,要提前从善。不要让迟到的报道给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

第14篇:觉醒书

读《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于田县加依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同志在网上发表了《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后,新疆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有感而发,纷纷响应,掀起了一轮坚决反对三股势力的发声亮剑活动。尤其是许多维吾尔族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还有学生都自发的加入到了痛批三股势力,感恩党,感恩伟大祖国,奋力维护民族团结大好局面的行列。每天打开朋友圈,都能看到一篇篇立场坚定,感人至深的文章被大家大量的转发,虽然由于作者们文化水平的差异,有的文章写的全面而又深刻,有的写的则比较质朴,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每篇文章都是那么的真切,那么的坚定,那么的富有感召力。他们这种勇于担当,敢于向三股势力宣战的决心,使我深受鼓舞。在这些先进代表的感召下,作为一名党培养的维吾尔族艺术工作者,这段时间,我的思想境界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更加清晰的认清了三股势力的丑恶嘴脸,更加坚定了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决心,更加明确了“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责任。

如今的新疆大地可以说处在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社会总体稳定,各民族相互团结,互帮互助,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一项项惠民政策使大家切身体会到了党的关怀。是的,现在的新疆各族群众享受着来自全国各兄弟省份的援助和各族人民的关怀与帮助。从自身来讲,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在农村,我们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收入也在逐年增加。在城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崭新的楼房,每家人都基本上拥有一辆汽车,有的家庭甚至有两辆车。再看看农村,我们的农民兄弟们种粮有补贴,养殖有补贴,农机有补贴,盖房有补贴,困难有低保,“五保户”人员有国家供养,就医有保障,有的地区还要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加上“双语幼儿园“的开设,孩子们上学不用交学费还有免费住宿和午餐,这种天堂般的待遇在过去的新疆,在当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做梦都不敢想象的。从大的方面来讲,新疆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此起彼伏,道路,铁路,机场,能源等大型基建项目不停上马,新疆大地面貌大变样。单说说乌鲁木齐,这个拥有四百多万人口的现代化都市,可谓祖国西北边陲上的明珠,像这样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同级城市相比已遥遥领先。再看看新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不但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保护,还在现代文化引领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提升。无数个文艺院团,电视,广播频段,当地网站,数万名文艺工作者为新疆文化的发展,为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贡献着优秀的文艺作品与丰厚的精神食粮。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大好局面下,仍有一些民族败类背历史潮流而行,隐藏在黑暗的角落里,用极端思想这股毒瘤毒害着无知的青少年,让他们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不但残害他人,而且毁灭自己。“三股势力”不但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也是全人类的公敌。我们绝不能姑息他们暴行,绝不能思想麻木的漠视他们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应该团结起来,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的声讨他们的罪行,并敢于向三股势力的倒行逆施发声亮剑。我们应该想一想,如今新疆的大好形势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回想一下,在新疆历史上,哪个时代因为极端主义思想的蔓延而兴盛过,辉煌过?恰恰相反,往往是在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的社会环境下,新疆的历史文化获得了稳步发展。但凡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暴力恐怖主义盛行的阶段,新疆的发展就会陷入严重倒退,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汉唐时期,在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下,作为丝绸之路上连接东西方交通要道的西域地区曾创造出了灿烂而又独特的文化。而在之后的数百年中,连年宗教战争,完全摧毁了这个辉煌一时的文明地带,使新疆退出了丝绸之路文化交融中心的历史舞台,步入了封闭,保守,愚昧甚至极端的泥潭。而现如今,三股势力企图再次把我们拖入黑暗的深渊。他们的这种企图完全是痴人说梦,永远不会实现的,我们也决不答应。在崇尚自由,民主,人权,多元,包容的21世纪,三股势力的丑恶行径是那么的不合时宜,注定会以失败告终。而我们每一个维吾尔族干部群众应该在思想上与行动上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服从党的领导,坚决拥护祖国统一,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决反对三股势力,把他们扔进历史的坟墓。

第15篇:《觉醒》观后感

《觉醒》观后感

安全是什么?安全是企业的生命,是家庭的幸福,是平安,更是一种珍爱的人生态度。春天走了会再来,花儿谢了会再开。然而,生命我们却只能拥有一次!安全上班,安全回家,会让亲人少一份牵挂,父母多一份宽慰,家庭多一份欢乐。

今天我们车间利用车队学习会的时间,组织参加学习的全体职工观看《觉醒》这部安全警示教育片。1997年4月29日,广铁集团————车站,因电务施工违章作业,导致信号显示错误,致使两列火车追尾,造成126人不幸遇难,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对于安全这个话题,带给我们的思考确实太沉重了!天天讲安全,月月说安全,但迄今为止,在我们的身边仍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也时常有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事件发生;管理者的苦口婆心、再三提醒,安全事故血的教训,让我们每一名铁路职工对安全的重大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谁都知道安全关系着我们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快乐,但是在现在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仍大量存在思想麻痹,习惯性违章操作的不良习惯。其实从事故最终调查结果看主要责任在于施工单位违章作业,虽然最终将事故主要责任人绳之以法,但从这些血的教训中我们应该得到更多的启发......在生活生产中还有许多因为一时疏忽大意而发生的惨剧,一桩桩、一件件毁灭了多少了温馨的家庭,带走了多少幸福的梦想?可想而知,安全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说,安全是幸福生活的前提。

说到幸福,人们会想起家人团聚,其乐融融的场景;说到幸福,心中会涌起付出而收获后的成就感;说到幸福,耳畔会响起朋友牵挂的问候……,而这一切幸福的根基是什么呢?是极易忽视,却又重如泰山的安全。安全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责任。在工作岗位上,每一位铁路职工都应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只有保证安全,工作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所以工作中要是时时把安全摆在首位,不要以为安全是个人的小事,它应是重于泰山的大事,是成就事业的保障,是每位职工的责任。 安全就是你我幸福快乐的源泉,而这快乐是我们亲手制造的,如果说幸福是一首美妙的乐曲,安全则是与之并存的音符,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安全的音符谱写生命最美妙的乐章。为了你和他人的幸福,为了家庭的温暖,让安全铭刻在心。让安全时刻陪伴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16篇: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读后感(材料)

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读后感

(一)

这是正义的呐喊

——读《致维吾尔同胞觉醒书》有感

我叫居来提·艾海提,现在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民政府的一名副县长,就在全疆上下按照自治区党委的统筹安排部署,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全面推进稳定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刻,读到了和田地区于田县加依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满怀赤忱和感恩写下的《致维吾尔同胞觉醒书》,言之凿凿、字字珠玑,真是一篇激励我们所有维吾尔族同胞坚定坚决听党话、跟党走的醒世雄文!

读罢此文,既感且愧。感动的是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他用文字倾诉了我们新疆各族群众特别是维吾尔族群众对党的感恩心声。有愧的是自己作为一名党龄长达30年的党员干部,我未能像他高瞻远瞩发出如此充满浩然正气的呐喊。

我本人是在一个普通党员家庭中长大的,我的爷爷、爸爸都是共产党员,他们一心为民、全力奉献的言传身教,让我认识了党、亲近了党,再到后来加入了党。在党的培养下,我不断地成长进步,走上了今天的领导岗位。我的哥哥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下,考上了清华大学,工作以后留在了内地,融入了当地的生活,还娶了一名汉族女同志做妻子。可以说我的家庭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典范,民族团结犹如滔滔流水浇灌滋润着我们一家幸福的生活。而我的家庭生活正是天山南北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真实状态的写照和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引用了一句维吾尔谚语:力生于团结,事成于和睦。我们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让我们这样的家庭走出了领导干部,走出了清华博士。同样我们就要助力民族团结,放眼天山脚下,在工厂里,在田野上,在校园中,正是许许多多普通的干部、工人、农民以及商人、教师的热忱付出,民族团结的和谐之歌广为传唱。可是,总有一小撮人怀着不可告人的可耻目的,向我们的维吾尔族群众散布阴谋和谣言,一些不明所以的群众在他们的欺骗之下喝下了宗教极端这杯“毒药”,成为了他们实施阴谋诡计的工具,这是多么的可悲!

读了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的《致维吾尔同胞觉醒书》,回想起这些年来断断续续发生的暴恐案件,以及由此导致的一条条消亡的生命,一个个破碎的家庭。我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愤怒,也要大声呐喊:我的维吾尔族同胞们,醒来!赶紧醒来!再不要痴迷不悟!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千万不要在破坏祖国统

一、破坏稳定和谐、破坏民族团结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每一名维吾尔族同胞,擦亮我们的眼睛,认清“三股势力”的真实面目——他们就是披着宗教外衣的毒蛇,他们绝不是维吾尔族的福音,而是彻彻底底的祸害。他们用卑鄙的手段欺骗、裹挟我们善良而又缺乏判断力的群众为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奉献钱财乃至生命。党和政府带领人民群众全力以赴保稳定,他们就惨无人道搞恐袭;党和政府带领人民群众竭尽全力促团结,他们就花样百出闹分裂;党和政府带领人民群众集中精力图发展,他们诡计多端搞破坏。()总而言之,他们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不可饶恕的敌人。

作为一名维吾尔族的党员领导干部,我理所应当做好群众的领路人、带头人,在维护祖国统

一、反对民族分裂、促进民族团结上立标树旗、以身垂范,团结带领各族群众特别是维吾尔族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同时,我也要义正辞严警告“三股势力”:你们不是真正的维吾尔人,你们是我们维吾尔族的敌人,等待你们的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霹雳手段和无情打击,与人民为敌的人只有粉身碎骨的下场。我还要告诉广大的维吾尔族群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大团结的祖国怀抱里,我们才能更好的维护好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我们这个民族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和前景。

《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读后感

(二)

陈喜

4月12号,阜冶党群工作部组织大家学习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的《致维吾尔同胞觉醒书》。觉醒书就像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充分反映出一位维吾尔族干部的正义之声,反映出新疆各族干部对“三股势力”的痛恨,以及对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强烈愿望。我要学习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在反分裂斗争中旗帜鲜明,敢于发声亮剑,敢于倡导广大维吾尔族党员干部群众勇于向“三股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通过对觉醒书的学习,我深切认识到团结稳定在新疆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工作和生活在新疆的党员干部,首先应该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自治区陈全国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治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严格对照“四风”“四气”查摆问题,及时整改,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服务质量。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对破坏民族团结的人和事敢于亮剑,珍惜民族团结 “一家亲”活动,逐渐形成民族团结的大爱。民族团结靠大家,让我们共同肩负起维护祖国统

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

第17篇:愧疚与觉醒

愧 疚 与 觉 醒

——《慈母情深》读后感

罗源凤山小学五年(5)班林芷怡

读了《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我感慨颇多。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文章刻画出母亲贫苦、瘦弱、辛劳、通情达理的丰满形象,令读者印象深刻。

这篇文章中许多描写母亲的语句令我感动不已,比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说明了母亲工作的辛劳,身体的疲惫,但她还是一直坚持工作着。这让我想起两年前,母亲在针织场工作,天天加班到晚上十二点,第二天还得帮我做早饭,哄我上学,做家务,可我竟一点儿也不懂得替她分担。由于工作的繁重,母亲竟患了腰椎间盘突出,并且视力越来越差,经常这疼那疼的,那时她才33岁呀!回想种种,我觉得自己真得很不应该让母亲操心。

再比如,“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句话讲了母亲赚钱不容易,是一分一角积攒起来的。这又不禁勾起我的回忆:我的母亲挣钱也是辛苦的,一个月才挣一千多块钱,一个月省吃俭用下来,才勉强能够度日,可我很不懂事,一天到晚,张口闭口就向母亲要钱买吃的,好似母亲是自动取款机,直到上了三年级,这个习惯才慢慢改掉,但是我对家里几乎也见不着油腥子的菜还是诸多挑剔,甚至还与父母拌嘴吵架,实在是愧疚。

文章中最打动人心的,是母亲说的短短的那句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句话充分表明母亲虽说挣钱辛苦,但还是十分慷慨地给“我”钱,足见慈母情深。联系生活,我对母亲,实在是„„哎!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伟大的,像春风拂面令人舒服,而我们对母亲呢?感恩过了吗?我从前对不起母亲的事实在太多,我只能从现在起,好好地去感恩母亲,好好地帮母亲托托地,洗洗碗„„

点 评:

小作者将《慈母情深》中的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呈现给读者。母亲将辛苦积攒的毛票给我,还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过这简单的语言描写,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语言真实流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深感受到了母亲的爱及小作者内心的愧疚与觉醒。

(指导老师:雷兴斌)

第18篇:中学生演讲稿《觉醒》

2016中学生演讲稿《觉醒》

来源

中学生演讲稿《觉醒》 同学们:

中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觉醒》。

据说,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公主被一个巫婆诅咒,沉睡着不能醒来,直到一位王子到来,一个爱的吻破除了魔法。我们十二班沉睡着,我们不是公主,也没有那个王子,我们是一条龙,一条卧龙。我们没有七龙珠,所以我们的觉醒要靠我们自己。

我们欢笑时,龙颜大悦,巨爪生风;我们愤怒时,九霄龙吟,风云骤变。我们有个性,正如龙那般不拘不束;我们有底线,正如龙那般有着不可触及的逆鳞;我们有能力,正如龙那般上至九天下潜北海。没有人可以阻挡我们,因为我们是龙。时间回到1840年鸦片战争,古老的中国被欧美列强用炮火击败,欧美的有识之士认为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其实若然没有革命,这也只是头老狮,必将被取代。但是我们不同,我们身上澎湃着青春,激昂着活力,无论多么痛苦难过悲伤,我们依然可以开怀大笑。

朱熹是历史名人,用一句话说,爱他的人和恨他的人一样多,他认为要存天理去人欲,我不以为然,何为人欲,即人的欲望,人造毛可能没有欲望,一个人便该有欲望,他有爱的人物,他有想要的东西,他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我这么说并不是让你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是想说,并不要对自己想要的产生怀疑和偏差。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它是对是错。

我们要觉醒,便是年级甚至学校的榜样,其影响之大,不可谓不波动全校,为了我们的崛起,Ladiesand乡亲们,觉醒吧!壮哉我大十二班! 来源

第19篇:死亡的觉醒

一直以来最害怕的事情便是:黑夜,坐在冰冷的镜前,灯光忽然熄灭,分明还能触碰到自己,还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而冰冷的身躯却已经从自己的视野里消失不见,宛如生命中死亡的降临„„那份黑暗留给自己的空白,那片空白带给自己的恐惧,宛若将自己投放在了冰冷的海域,冰冷,无助,恐惧„„那一年我七岁,还是一个天真无知的孩子,当母亲穿好白色的上衣,也给我换好了衣服,将一块黑色的碎步绑在我右手的手臂,带我朝外公家的方向走去。母亲红肿着眼睛,紧锁着眉头,一路上沉默不语。我看着母亲不敢开口说一句话,任凭自己的小手在母亲的手里攒着,努力赶上母亲的步伐。刚进外公家的大门,母亲就放开我的手朝堂屋奔去,满屋子都挤满了人,我将头微微探进去,看到外公在床上静静地躺着,母亲跪在外公的床前趴在床边像个小孩似的放声大哭,不知怎么的鼻子酸酸的眼泪便一滴滴从眼角滑落。当我再进堂屋时外公已被放进一个黑色的木盒里,哀鸣的吹奏声整整在院里奏了三天,在哭声中我随亲人们来到外公的墓地,外公睡着的盒子被放在了一个深深的坑里,然后看着盒子慢慢地在自己的视野里被黄土掩埋,哭喊与哀泣的声音早已弥漫了我的双耳。看着外公就这样离我而去,一堆堆的黄土将我与外公隔离,每一抔黄土的堆积都好像是一块块坚石打在我的心上。我落泪了,这泪是真切的为外公而流,与外公相处的一幕幕在眼前闪现,而外公就真的这样永远睡去不再醒来。心里像是缺了块什么东西似的变作了一片空白,之后外公就只活在了我的记忆里。第二次感受到死亡的气息是离高考前的一个星期,降临在姐姐身上的那场车祸。那天不知为什么,心里慌慌的,胸口像是被堵上了一块什么东西似的让人窒息。当父亲把姐姐遭遇车祸的事情告诉我时,已经是姐姐出了抢救室的时候,我从学校跑出来,不顾一切的朝医院奔去。看到姐姐躺在病床上输着氧气,手上、脚上、头上都是淤青的伤痕,我的心像是被千万只蚂蚁咬蚀一般。走到床前轻轻地抚摸着姐姐手臂上的伤痕,不知是怎样的一种疼痛,泪水悄悄地从眼角滑落,一滴滴打落在姐姐的手臂。姐姐慢慢睁开眼睛,轻轻抚摸我的头“傻妹妹,哭什么呀,姐姐这不好好活着吗!”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放声大哭起来,想到七岁那年外公离我而去的恐惧,我不寒而栗。我好怕相同的悲剧再次降临,真的不能想象要是姐姐真的离我而去,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悲剧,我甚至不敢去想。之后姐姐跟我讲她所遭遇车祸时的种种情形,听得我毛骨悚然,然而姐姐却如此坦然没有丝毫惊悚之意,姐姐说:“当我被猛烈撞击而昏迷时,其实我大脑里面是完全清醒的,我想爬起来,想睁开眼睛,可是总觉得有很大的一股力气在压着我,让我感到窒息,怎么也睁不开眼睛!看到家人的脸庞像是放电影一样,一张张从我眼前闪现,我在潜意识里拼命呼喊自己,告诉自己醒来,最后终于醒了过来。”姐姐告诉我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即使它真的到来我们也别无它法,可是活着的人仍然得好好的活下去。一场车祸之后,发现姐姐真的变了很多,看问题跟以前都不一样了,而且什么事都很看得开,包括和哥哥分手给她的打击似乎也早已不复存在。我在想,也许这是姐姐战胜死神,死神给她的别样礼物吧。可是回想起来我还是会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惧,好怕内心又留下一大片空白只能用记忆来填塞。第三次真切的感受到死亡是刚进大一校门的时候。离开家异地求学的前几天,爷爷重病在床,我一直守在爷爷的身边,像小时候爷爷照顾我一样一口一口地给爷爷喂东西吃,当我握着爷爷的手跟爷爷道别要去学校时,虽然不能听到爷爷的声音,可是从爷爷的眼里我能感受到他所要对我说的一切。带着不舍要离开家门时,呆呆地看着爷爷,好想听一听每次我去上学时,他的让人感觉厌烦的叮咛,可是一切都显得太过奢侈。忽然间,我看到爷爷眼角滑落的泪水,我跑到爷爷的床前握着爷爷的手,任凭家人怎么劝我,我也不走,不愿离开爷爷。但最后,我在亲人们的面前屈服了,我含着泪在母亲和大姑的陪同下坐上了远去桂林的火车。然而就在我出门的那个晚上爷爷离开了人世,而无知的我却被蒙在鼓里,听到的都是爷爷病情好转的消息,或许我心里全都明白,只是抱有一丝幻想,幻想奇迹会发生,幻想爷爷会好起来,像从前一样一直陪着我,而甘愿做愚蠢的自欺。几个星期后父亲将爷爷去世的实情告诉了我,秋天的树叶被我哭落了一地,父亲给我打了三个多小时的电话,这是我跟爸爸最长的一次通话,我将我的痛苦与恐惧全都向他宣泄,因为我所抱有的一丝幻想也就此破灭,血淋淋的现实摆在我的眼前,我不知道该怎么接受,怎么面对。我不知道除了了哭泣之外我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然而父亲最后告诉我:“去世的爷爷是爸爸的父亲,我也很沉痛,但爷爷去世已经是事实,我们谁也不能改变,更不能欺骗自己,有一天爸爸也会离你而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我不知道上天为什么会这么残忍,既然让生命降临为什么还要有死亡这种令人生厌的东西,悲痛已经让我散失了理性。之后,爷爷经常来梦里看我,梦里充满了我们美好的回忆,可是醒来之后,只有孤独的漫漫长夜和眼角风干的泪痕陪伴着我。数月之后我回到了家乡,站在爷爷的墓前,我以为,自己会痛哭,宣泄心中久久压抑的痛苦,可是,我没有。当站在爷爷的墓前,我心中有着从未有过的平静,看着爷爷静静地躺在奶奶的身旁,我能感受到那份安详与平静。脚下的这块土地该融进了多少亲人悲痛的泪水,爸爸的,姑姑的,大伯的,哥哥的,姐姐的„„可是它却并未因为融进悲痛而变得贫瘠,它所长出的一草一木柔嫩而富于生气,每一株似乎都是爷爷给亲人们留下的最美的记忆。就像爸爸所说死亡并没那么可怕,它是我们人生的必经之地,我们应该用宽容的心去正视它,去接受它。相信每个人都有一种恋世情怀,都有着一种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对于那些自杀的人,虽然不赞同他们的做法却佩服他们的勇气,因为要做出那样的决定,该经过怎样的内心挣扎!不过每个人对于死亡都只有一次机会,没有御用期,所以要好好把握活活着的日子,剩余的生命。看着亲人离去而自己无能为力,我想这就是天底下最痛苦的事情,然而那终究是每一个生命的最终归宿。死亡虽然让人留下悲痛的回忆,然而不失人生的完美结局,就让我们怀着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她,珍惜现世的光明,珍惜活着的日子。

第20篇:觉醒的绿叶

觉醒的绿叶

我是一片叶子。我的母亲是高大的榕树。

春天伊始,我早已迫不及待的从枝头冒出来,我要舒展舒展我的手脚,也要看看这外面的世界有多缤纷,我探着脑袋向外张望。

啊!天空那么蓝,地上的小孩玩得多开心,我也兴奋不已。春雨频繁的降落在我的身上,春雨是那么温柔,那么柔软,它的汁水是那么甘甜,我喜欢上了它,一直与它嬉戏,是它让我快乐地度过了温暖的春天。

夏天,太阳公公失去了温柔,毒辣辣的阳光直往我身上照,把我那鲜绿的美丽衣裳都“晒”黑了。趁母亲没有留意,我躲在了最底层,就让我的哥哥姐姐们为我受过吧!我可不想阳光晒坏了我光滑细嫩的皮肤。

秋天来了,不知怎么搞的,连我的妹妹们都比我粗壮。我几次禁不住寒风凛冽,差点儿就被吹掉。“呼--”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哎呀!我的叶柄就快抓不住了。“啊--救命啊!”忽然一双温暖的大手保护着我,我的生命才得以延续。原来是妈妈。

“孩子”,母亲温柔的对我说,“这些日子以来,你的一言一行其实我都看得一清二楚。虽然我有无数子女,但毕竟你们都是我亲生的,我怎么会不知道的呢?”母亲一边说一边温柔地抚摸着我。“记得你刚出生时就对我说过,这外面

1 / 2

的世界很美,天空很蓝。其实这都因为有一群空气进化者--树叶,也就是你们。你们拥有他人所没有的功能。在吸收阳光时,能够给我们的家园带来清新空气,同时,也使得自己日益强壮。”

“这么说,我这么脆弱是因为我没有吸收阳光吗?”我问道。

“是的,因为你没有贡献,也就没有回报,所以你不是优质的空气净化者。无论是春雨或是夏日,都是对你们的考验,他们在训练你们,让你们成长。因为你们能经受得了考验,所以天空那么蓝,所以世界会那么美。”

听了母亲的一番话,我恍然大悟,明白了原来我所处的的位置、身份那么重要,那么崇高。

因为我是榕树的叶子,我的生命比其他的树叶更长,我可以有第二次机会去经历春、夏、秋、冬,去磨炼打造自己。我必定要成为优质的空气进化者,因为我不再沉睡,我已经觉醒。觉醒的绿叶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在磨炼下变得更坚强,让我的一生过得有意义。

现在,请你抬头看看吧!树上有无数片像我一样的叶子,他们正在勇敢地接受考验,因为他们都是觉醒了的绿叶!

2 / 2

觉醒读后感
《觉醒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