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桃姐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12 07:58:10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桃姐读后感

《桃姐》观后感

《桃姐》这一部电影,没有过多的渲染亲情抑或悲情。从电影的开头到桃姐生病,再到桃姐的死。一切都那么平淡,如同桃姐这个人一样。没有过多当代电影常有的夸张,也没有反常规的揭露社会阴暗面之类的手段,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

电影创作的本身,利益就很独特。以第三人称的视角,不加任何解说,给我们观众留下了很多想象的成分。桃姐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仆人,他对主人一家忠心耿耿,几乎把一生都献给了他们,到了风烛残年,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老无所依。主人家很感激桃姐对他们的付出,尤其以刘德华饰演的Rager为代表,一直耐心的陪伴她直到最后一刻,把桃姐看作干妈。作为生在社会主义的我们,从没有收到过关于过去大家庭老奴会有如此好报,这对于大陆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颠覆,

桃姐作为一部半纪实的电影,同时反映了很多现代社会的社会病。首先,我们国家老龄化日趋严重。经济发达的香港更是如此。而相应的,我们社会的道德层面依旧没有提升。片中一个老婆婆有一儿一女却无人照应,他们只留意老婆婆的财产归属,在金钱的冲击下,传统的亲情纽带早已荡然无存。反观桃姐,作为一个老仆人,主人家还在她已经没有劳动能力时把她当做亲人,此时那个老奶奶的心情该是怎样的悲凉。知道老奶奶离世女儿后悔莫及,落得个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社会病的另一面则体现在演员探老,纯粹是作秀,而这一轮轮的作秀,对于老人家来说完全是一种折磨!更凸显了他们的孤独和无助。

再有便是一个细节,一个老太太从九十年代开始就靠政府救济,再无家人照顾,这是多么的无奈啊。每年家家团圆之时,只有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太一人,她思念着儿孙,牵挂他们却无力寻找,她唯一的宿命便是孤独死去,无异于阴阳两相隔,这个社会,你怎么了?

《桃姐》这部电影,或悲它承载着世态炎凉;或暖,它尚存温情。

总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指导老师尤维迪高二(12)刘子立

推荐第2篇:桃姐观后感

《桃姐》观后感

看完《桃姐》让我久久不能平息。桃姐不仅真实的反映啦一个普通的女仆形象,更反映啦当时直至现在依然存在的社会现象。

《桃姐》是一部十分贴近生活的作品。在机械的忙碌中抽出一点时间好好观赏这部影片是一次荡涤心灵的选择。影片中没有宏大的场景,没有炫目的特技,有的只有平淡得接近生活的表演。用一个不大恰当的比喻来形容一下这部影片,那就是:它像一碗暖暖的白米粥。虽然无味,但是却融合了人生百味。吃惯了可山珍海味,尝惯了美酒佳肴的人们,不妨静下心来喝一碗白粥,品味一下人间真情,温暖麻痹已久的心。

该片导演许鞍华的功力之深厚不容小觑,她善于从细微处下手,用一些真切感人的细节特写,抓住了观众的视线,深深地拨动着观众内心的琴弦,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这就是这部影片的成功所在。

如桃姐的那只猫。作为一个无儿无女的老人,桃姐养了一只猫,并且十分疼爱它。这是最初让我信以为真的地方。在生活中,很多老人都会养一些猫或者狗,据我观察,一般老人喜欢养的都是猫,因为猫很温顺很安静,与猫为伴,会减少老人内心的空虚感,使得他们的精神生活有所寄托。影片中,桃姐对这只猫(卡卡)百般呵护,仅次于对Roger的照顾。生病后住在养老院的桃姐十分牵挂自己的卡卡,由此可见,卡卡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点十分贴近现实生活。

如Roger家中的灰尘。桃姐生病后,Roger一直一个人生活,他对生活十分茫然,一个从小被伺候大的人的自理能力可想而知。当Roger把身体有所恢复的桃姐带回家时,桃姐一眼就发现了沙发上、柜子上的灰尘。这一特写表现出桃姐是一个极爱干净的人。她的“洁癖”跟她做“保姆”有着很大的联系,六十几年的工作使她在生活细节上有很大的苛求,一丝灰尘也逃不过她的火眼,这可以说是桃姐的职业病了。这一细节也表现出了桃姐对Roger生活的担忧,为接下来桃姐帮Roger找保姆买下了伏笔,也为他们深厚的主仆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桃姐眼里,Roger就像她的儿子一般,自己已经年迈,无力照顾他了,希望有一个人可以帮忙照顾他。

如桃姐看着那对新人的眼神。一开始,我以为桃姐是羡慕年轻人的婚姻,因为她终身未嫁。后来才发现自己太肤浅,那眼神中分明流露出桃姐深深的担忧。Roger已经老大不小,更何况他又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他需要一个人细心地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的人,而这个人最好的选择就是一个妻子,想到这里,桃姐不免黯然伤神。

……

除此之外,这部影片的成功更在于它揭示了主仆深情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情感价值观。

首先,从浅层次上来讲,影片使亘古不变的主题“真、善、美”得到了弘扬,我认为这是传统的回归。在“假、恶、丑”肆意猖獗的现实社会里,真、善、美几乎难有立锥之地:路上跌倒的老人你敢去扶吗?天桥上乞讨的乞人你愿意伸出援手吗?无助的空巢老人你曾去慰问过吗?不敢!不愿!不曾!这就是现实!即是真、善、美永驻心间也未必能付诸行动,这就是现实!我们的现实需要有一股强大的正义的力量去肃清这股不正之风。

《桃姐》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桃姐主老人院时,女主人和roger考虑把一个出租屋收回给桃姐住,让桃姐度过余生。但是有一个穿着破烂的老人却不愿离开,最后roger请人恐吓其离开。这样的做法对吗?也许人家是顽固不化,死皮赖脸,但人家毕竟是孤苦无依的乞丐老人。我不批评roger的做法,因为房子是roger的,出租时间到啦,收回也理所当然。但这样的老人是否应该由社会去关怀呢,是否能有人除援助之手呢,也许桃姐算是可怜的女仆,但人家能花钱住老人院,还有一个像亲儿子的roger照顾。可是这样的老人却连老人院都住不起,我们是不是该做点什么,我们的社会制度是不是该完善下。

由此我更联想到啦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如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然而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如湖南临武城管打死瓜农,无人制止。如上海新华路淮海西路口,一老人躺倒在地,满头是血,围观路人无人敢扶。而类似这样的事件继这以后却依然时有发生。也许影视的力量微乎其微,但令人高兴的是,有人这么做了,有人愿意用行动去说话了!只要有更多的人觉醒,更多的人去弘扬,现实就会不再残酷,人间就会依旧美好!

然后,从更深层次上来讲,本片涉及到了社会道德。Roger并没有赡养桃姐的义务,但他依旧像儿子一样照顾着桃姐,虽然住的是养老院,但Roger对桃姐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我想很多为人子女的看了都会深有感触。

在我脑海中,赡养老人是一个很沉重的概念。我爷爷那一代人,虽然子女众多,但是关于赡养老人总有许许多多问题,有的人甚至过分到对自己的父母不闻不问,最终老死家中也无人知晓。尽管这样的事在农村中很常见,但是我还是觉得很寒心,父母养小,子女养老,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到了现在却成了一个难题,变成了各种利益冲突的源头,亲兄弟因此反目比比皆是。试问世间还有真情吗?!

《桃姐》中反反复复出现这样一个情景让我印象深刻。一位中年妇女到养老院经常和妈妈吵嘴养老费的事情,她虽然刀子嘴,但是豆腐心,每次都能准时支付自己的那一份,而另外那个亲大哥却迟迟不出现,总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交妈妈的费用,也无从得知最后是否交啦。

李鞍华导演用她的镜头告诉我们,“有”!她以平凡的视角,平淡的叙述狠狠地扇了现实社会一个嘴巴!也许父母们对你不够好,也许父母们„„但是创造你的并不真的是上帝或是女娲,是他们,他们给予啦你生命,赋予啦你身体,并且养育啦你,怎能没有一颗感恩的心,从你出生的那一刻,你便肩负啦一种责任,那就是报答父母。不孝,这样的做法你居心何忍?你还有人的感情吗?动物尚有哺育之恩,难道你连动物都不如?昏昏沉沉的人该醒了!内心的良知该醒了!有一份责任需要我们去担,有一份幸福需要我们去分享!

再让我感觉到是重男轻女的现象。上个世纪,生产力落后,许多工作都需要男性出力,女性的工作范围比较局限。再有,民间普遍认为,女人是泼出去的水,女性重要嫁到娘家跟着男性生活,就好比送啦别人一样。等等原因。因此,人们普遍宠溺生男孩。

再拿那个例子,女人虽然总和母亲吵嘴,但总是按时交纳母亲的养老费用。老人却有偏有向一心只想着不孝的儿子。每次roger来老人院看望桃姐,老人经常用羡慕的眼光看着roger,她羡慕桃姐有这样一个孝顺的干儿子。最后老人忽然逝世,女儿办理手续时悲痛欲绝,泣涕涟涟,而儿子却始终未露面。我不想去评价这个女儿的做法,因为相信所有人都不难理解她的行为。 由此可见生男孩不一定比女孩好,男女应该平等。而21世纪的现在,这样的观念,忍比较严重,我们是不是该好好的重新塑造自己的观念呢.叶德娴的演技毋庸置疑,当然刘德华也不容否认。一开始,我怀疑身为大腕明星的刘德华是否能够把握好Roger这个普通市民的角色,看完整个影片后,我不得不佩服,他塑造出的Roger就是那个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的你、我、他,只是他比我们多一份真心,一份真情。离开了桃姐的Roger,生活一团糟:用洗衣机洗衣服都不会,甚至还要查说明书,看看是先放衣服还是先放水,以至于他随便穿了件衣服就出门,最终被误认为是空调修理工。这里不排除导演夸张的情节安排,但它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桃姐在Roger生活中的重要性。

俗话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在盲目地追求了轰轰烈烈的爱情之后;在为了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所追求的不过是平平淡淡的真实生活。生活可以平淡但不贫乏,依然可以有一些小小的浪漫与温馨。当镜头跟随者Roger和桃姐一高一矮的背影向前移动,我的内心荡起层层涟漪,我忘了我有多久没有牵妈妈的手;没有在傍晚一起散步;没有踩着那个被夕阳拉得老长的影子......

推荐第3篇:桃姐观后感

观桃姐之感

最近看了电影《桃姐》,第一感觉,就是没有想象的那么感人。

电影讲述的故事大概就是:桃姐是罗杰家的祖传保姆,一直服侍了从罗杰太爷爷到罗杰这一辈。如同罗杰的妈妈一样。桃姐老了,得了中风,性格中的自强和自尊让她选择了到老人院终其一生。当然,从中我们也能感觉到桃姐不想给罗杰增加负担的用心—也许这也是导演

想要呈现给观众的情感。亲人间的关爱和互相理解,总能让人感动。电影的情节很平淡,没有剧烈的剧情冲突,偶尔出现的小幽默和一闪而过的明星面孔,可能是让你坚持看下去的理由。当然,平淡无奇的情节和生活贴的很近,琐事和细节以及一些生活中不可抗拒的无奈也许会让你鼻子有点酸。

在《桃姐》里,我们总是会看到长长的镜头定格在那些熟悉而又

陌生的静物之上,让我们更加领略到了“人有情而物无情”,就是在这样的调子里,影片让所有的物体都自然而然地染上了一种莫名的孤寂与沧桑。或许就是这几个长镜起承转合,才更加突出了一些主题,让生命的逝去行云流水,继而也更加卑怯。而这些所有对于逝去的渲染,以及对生命的诠释,都让我们想起了很多往事,想起电影里同样的气韵情调。

《桃姐》电影的现实意义很大,我们都要从中学习人与人的互相尊重,这样就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变为现实。 影片中的故事仿佛就在讲再过二三十年之后的中国。人口老龄化使每10个人内就有3个老人、在社会养老保障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老年人老无所依的社会状

况。也在提醒着现代的单身一族以后不要落到像姚姐的下场,尽早找个伴生而育女,到老了有个老伴、多几个亲人,或参加消费养老,让老年生活过的更加幸福。

此片反映了当今社会值得人们深思的几个要点:

1、关爱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不只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子女的应尽义务和责任。

2、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除了工作、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恩之情应该弘扬。

3、通过这段主仆的故事,为现今家政行业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导向。

4、多去健身房,要有好的身体,趁年轻享受生活,抓紧奋斗。

5、一定要结婚,有老伴儿,有孩子,有朋友,一直到老那种,多做好事,老了会有福报。

我觉得这部影片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绚烂的场景,可留给观念的是质朴感人的真情实感,让人感受到罗杰与桃姐间非亲如亲的感情。

推荐第4篇:桃姐观后感

看《桃姐》有感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无法逃避。但是,假如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温暖的情谊陪伴他们,那么衰老过程的害怕和痛苦必定会降低。

看完《桃姐》这部电影后,我浅薄地感受到老年人面对疾病,面容老去,亲人不在身边照顾时的无助和孤单。他们害怕自己成为孩子的负担,宁愿委屈自己去住陌生的老人院,来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天空。

影片中的桃姐虽然患有中风,但是她却一直在自己照顾多年的少爷面前表现的很独立,每件事都尽量做好,表现了不仅仅是桃姐自立自强的尊严,而且反映的是大多数老年人的骄傲——年老不代表不中用。虽然他们年老了,生理机能衰弱,动作思维变得迟钝,但他们依旧是可以照顾自己饮食起居的,依旧可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少爷(刘德华饰演)是个很懂得感恩回报的人,尽管刚开始他不懂得照顾病人——不会给中风的桃姐喂饭,只是干坐着慰问和给予物质上的支持,但是到了后面他慢慢地学会了怎样用火炉,煲汤给桃姐喝,学会了放慢脚步等桃姐颤抖的脚步,并且经常抽空陪桃姐逛街,喝茶,陪她聊天说笑。

反观现实,可能有些人觉得这没什么值得表扬的,子女本应该孝顺的照顾父母颐养天年。但是现实中,能做到像刘德华这种体贴程度的子女少之又少,更何况他们只是雇佣关系。大多数子女会嫌弃年老的爸妈,借着忙于工作和照顾家庭的原因,把他们抛弃在养老院里就撒手不管,很少去真正的关心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出现在爸妈面前,常

常是为了“金钱”,为了获得房产继承权。而父母要的只是单纯的见上孩子一面,很难去理解父母在孩子面前这种伟大的无我精神,也许等我到了为母的时候才能委屈自己。现在的我很想对父母们说:“一直娇惯孩子而盲目委屈自己是不可取的,始终保持着无我精神会害了自己和孩子。不要指望这样做他们能在你年老时照顾自己!”

同时,给自己和年轻人提个醒,切勿重蹈“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也不要等父母百年归老时才大办特办那些子虚乌有的祭祀,以为这样做能让地府的父母过得舒心。其实真正应该做的是把钱和心思用在日常生活里照顾父母身体上,陪他们散散心聊聊天。因为,生命脆弱,命运难测。可能明天就少了一个笑话你小时候出丑的亲人。 尽管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提高了人类的生命长度,老年人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时如何改善老年人空虚的精神世界,孤单凄凉的处境和自身无力感等精神状态问题,依旧需要我们心里专业同学共同努力和思考!

推荐第5篇:《桃姐》观后感

今天看了电影《桃姐》,心里很感动,也很温暖。刘德华不愧是天王、影帝,表演自然,朴实,亲切,而桃姐的扮演者叶德娴也把一个忠厚老实、勤劳能干的佣人表演得让人心生怜悯,并对她充满敬意。对于演员本身,我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去欣赏他,而对于角色,我只能喟然长叹。生活中会有这样的真情吗?

影片中刘德华饰演的罗杰是由桃姐一手带大的,桃姐自然对他是百般疼爱。桃姐从十三岁就来到罗家做佣人,早已把这里当做了自己的家了,所以她对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不存在半点虚假做作的成分。而罗杰在桃姐生病以前一直理所当然地接受着桃姐对她的爱,从来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应该。但是当桃姐生病住院,迅速呈现出老态的时候,罗杰开始观察,开始思考。桃姐主动住进老人院,在那里遭遇一系列不适应之后,罗杰也开始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帮助桃姐度过一道道难关。那种自然的关心,互相的体谅,使他们像真正的母子一样珍惜彼此,也珍惜老天留给他们不多的时日。桃姐不可避免地老去,离开人世,但她没有遗憾,更没有心痛,她有的是安详和坦然,这才是我们最终所要追求的吧?一个人,不管他是怎么来到这个世上的,不管他是男是女,不管他生在贫穷家庭,还是生在富贵人家,出生的时候,他总会得到家人,最起码会得到母亲的爱;可是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却不一定会有亲人的陪伴;又或者即使有亲人的陪伴却缺少亲人的爱。

桃姐是幸运的,她在老了的时候捡了一个儿子,给了她临终的关怀,尽管这是她一生付出的回报,但又有多少老人即使儿女成群却晚

景凄凉呢?或许这正是制片方想让观众思考的问题吧?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人怎样能够安度晚年?即使儿女有孝心,可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时代,又有多少老人能享受足够的天伦之乐呢。如果我们现在不去思考这个问题,不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不久的将来,是我们自己也要面对这个烦恼而徒伤悲了。好在有了这部电影,它让我们更加相信人间自有真情,但愿这样的真情可以让更多的老人安度晚年。

推荐第6篇:《桃姐》影评

电影《桃姐》影评

电影《桃姐》讲诉了: 桃姐是侍候了李家数十年的老佣人,把第二代的少爷罗杰抚养成人。罗杰从事电影制片人,五十多岁了仍然独身,而桃姐也继续照顾罗杰,成为习惯……一日,桃姐如常到街市买菜,回寓所煲汤、做好满桌的饭菜,在等待从内地出差回家的罗杰,桃姐看着窗外的街景打发时间 ,不知不觉间却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在医院,桃姐是中风了!一边手臂不能活动自如,必须利用物理治疗尽量恢复活动能力。

罗杰在百忙工作中为桃姐找合适老人院,期间巧遇昔日电影拍摄认识的草蜢哥,桃姐出院来到老人院,环境陌生,院友怪异,桃姐强装镇定。罗杰工余常到老人院探桃姐,主仆闲话家常一如母子,仍保持互相揶揄调侃习惯,桃姐嘴硬心甜,院友羡慕。

罗杰特意带桃姐参加电影首映礼,桃姐首次刻意打扮准备,取收藏已久的名贵衣服出发赴会;首映礼上桃姐大开眼界,更终有机会见到电影明星,桃姐感叹自己有生之年已然无憾… 看完后让我感触极为深刻,首先:我认为桃姐是幸福的,虽然他膝下无子,但是被她抚养成人的罗杰待她如亲身母亲。罗杰也是尽可能照顾她,而且不只是罗杰,就是他的家人也待她如亲人。其实是自己的亲生子女也未必有如此无微不至的照顾。电影中养老院就有一个老奶奶就是在等她的孩子,可是一直没有出现。这里足以说明亲情可贵与美好。同时也让我联想到,如今的我们,对于自己的亲生父母都可以置之不理。作为一个个体,我认为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啊,所以我觉得最为子女我们有义务去照顾含辛茹苦的把我们拉扯长大的父母。曾今做过的一个令人心酸的数据统计,假如你老家在外地,一年中只有春节回家看看,回家只有七天,除去应酬,聚会,吃饭,睡觉,真正能够陪父母的时间可能每天只有3个小时,一个星期只有21个小时。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假如父母能活到85岁,假设父母现在是55岁。那她们在这个世界只剩下30年。30年*21小时,你能在她们身边的时间是630个小时,也就是26天。。。多么令人寒酸的啊。所以再次呼吁所有的子女,我们在把大把的时间陪朋友之外,应该多抽时间陪陪我们伟大的父母!其次,桃姐这部电影还描述了养老院里的生活,里面有句话,我感触特别深刻:没想到现在养老院会这么好挣钱。这说明什么啊?一方面是可能现在生活节奏很快,而且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子女一般都很忙,所以养老院自然是老人的相对不错的去处。但是这里面却存在很多问题。去养老院的人在增加但是养老院的设施跟不上,老人们的生活得不到很好的照顾,而且在新闻上也经常爆料一些令人心酸的新闻,那就是有人虐老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养老院老人的生活其实不是很是乐观的。所以希望政府能够重视养老院的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就是发展还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可能是我们的社会再向西方式的发展。我们中国的传统是,母养子,子养母,也

就是说,子女有养父母的义务,父母的往年应该在家里度过而不是在养老院,在养老院里度过那是西方的父母。

再着就是关于尊重。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些尊重。有句英文是:More respect and le attack.说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些尊重而不是攻击。桃姐虽然只是女仆,唯一不同的是她是十几年 仆人而已。但是罗杰一家人视她为自己家人。顺她意思给她安排到养老院,罗杰还无微不至的照顾,罗杰的妈妈还特地过来看,罗杰的兄弟姐妹都非常爱桃姐。这个委实够令人感动。这样使桃姐的一生没有任何的遗憾,虽然没有子女,但是她得到了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爱,得到了这个世界上应该有的尊重,也享受了被人的关心。其实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太需要尊重了,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歧视,种族歧视,身份歧视等等一系列。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我们是高官还是富贵无论我们是上层阶级还是领导,我们其实并不比别人特别,只是我们在从事的职业或者是出生不同罢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这个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哪怕他们的力量很微博。就像我们的清洁工人,农民工。。。他们其实是伟大的,因为他们做了被人不愿意做的事,是他们我们的才能够生活在干净舒适的环境里,是他们我们才有了我们居住的房子,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才能这么好的进行。现在我们撇开这些不说,最为一个个体,其实只有我们自己在生活中学会去尊重别人,你才有可能得到别人 尊重。尊重别人是一种美的,得到别人的尊重是一种光荣。多一点尊重,你可能会一次得到美好的东西。

最后我要说的就是老人应该得到跟多的关注。最为子女,我们应该像罗杰对待桃姐那样,不但没有嫌弃她一个仆人的身份,当别人问桃姐这是谁的时候,罗杰说是她的干儿子,不仅仅如此,罗杰在自己的首映礼还带上了桃姐,这本身对于桃姐就是莫大的尊重与认可。就是将他视为自己的亲生母亲。而不是像现在很多的青年男女,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父母是农民工或是身份地位处在社会底层就掀起他们。当他们来学校看望自己时竟然因为怕同学笑话不去见千里迢迢跑来看自己的父母,更不愿意陪父母出去逛一逛。这简直让人觉得可笑,对父母的嫌弃就是对自己的鄙视。

除了子女之外,我们这个社会也应该给予老人更多的帮助、关心、照顾。养老院的设施、服务要跟上;国家的养老金等也要落实等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生活。同时在这里我还呼吁社会应该给予老人更多的尊重,因为他们已经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前半辈子了啊。

看完《桃姐》之后我的感触很多很多,带给我思考,放映社会问题。比那些现在特别流行的庸俗的电影,意味的以低俗的东西来取悦观众,根本没有什么主题,更谈不上带来什么思考了啊。所以对于《桃姐》获得香港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感觉是实至名归。同时我也期待,中国的电影界能够出更多像《桃姐》,像《海洋的天堂》等有很大教育意义以及令人深思的,而不是一味的庸俗的搞笑却毫无内容!

推荐第7篇:《桃姐》影评

《桃姐》影评

——平凡人带给我们的不平凡的温暖

影片《桃姐》塑造了一个侍候了梁家六十多年的平实质朴的女佣形象,讲述的是桃姐(叶德娴饰)在精心侍候了梁家四代人,六十多年以后的一天突然中风,从此身体一直不好,不能再继续照顾梁家的第二代少爷罗杰(刘德华饰),但善良的桃姐为了不影响罗杰的工作,决定搬到养老院生活,少爷罗杰也一直照顾桃姐,直到桃姐去世的故事。

影片中的少爷罗杰由影视巨星刘德华饰演,但是本片并没有过多的波澜起伏的剧情,只是用平实无华的镜头语言,将一个小人物的晚年境遇娓娓道来。影片更多的是采用一种近乎纪实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线来展开叙事,从桃姐生病到离世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真实的表现出了桃姐这个小人物的形象。

桃姐的故事虽然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但是在整部影片中却给人一种无声的感动,直抵人的心灵深处,有现实的残酷,也有如春的温暖。我们为桃姐的善良细心、任劳任怨所感动,同时也为罗杰对桃姐的细心照料感到欣慰,桃姐是不幸的,她从小失去父母,一生未嫁,没有任何亲人,但是桃姐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个待她如亲人的家庭,尤其是刘德华饰演的罗杰,在工作繁忙的时候还会经常去养老院去看桃姐。

其实罗杰的心理在影片中是逐渐变化的,在最开始桃姐并没有病倒之前,他对桃姐的侍候感到理所当然,但在桃姐病倒之后的日子里,他越来越觉得桃姐对他的重要性。慢慢的体会到桃姐的善良和质朴。而桃姐对罗杰的关怀是无处不在的,即使自己住进了养老院也还在惦记罗杰的生活起居,还要张罗着给罗杰再请一个佣人,而且,桃姐怕给罗杰添麻烦,怕他担心,谎称自己在养老院里一切都好,其实不然,桃姐不喜欢养老院,不想离开罗杰,她嘴挑,不喜欢养老院的饭菜,但是为了罗杰,她说什么都好,什么也不缺,其实她知道,只要她说出来,罗杰一定会按照她的心意去办,但是桃姐就是这么善良,宁可自己受委屈,一不愿让罗杰担心,不给梁家添麻烦。这样一个小人物,让我们心里感到了温暖和感动。 本片除了按时间线索来安排剧情之外,其实还暗含着一条情感线索,就是罗杰和桃姐之间的感情,以及桃姐在养老院里和院友们之间的感情,桃姐刚被送去养老院之后,罗杰的心理就有了微妙的变化,看似平常的小事,罗杰都不会应对,甚至连洗衣机怎么用都要看说明书,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桃姐对罗杰照顾的无微不至。一次罗杰在去看桃姐的时候遇

到一个老人去世,罗杰的心理又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因为他意识到桃姐可能也会在某一天也就这样离开这个世界,离开她侍候了一辈子的梁家。在以后的日子里,罗杰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桃姐,在罗杰心里,桃姐与其说是保姆,更像是母亲,因为罗杰是桃姐一手带大的,就像母亲一样,甚至比母亲更加爱他。

桃姐刚到养老院之后一直闷闷不乐,后来遇到了一些聊得来的人,心情才有所好转,再加上罗杰不时的来看她,她的心情自然也就变得越来越好,她以善良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即使像坚叔那样爱耍小聪明骗她的人也是以善良的心态来对待,在罗杰识破了坚叔不断借钱的目的之后还是会借钱给他,虽然她也知道坚叔借钱的目的,但却对罗杰说:“借给他吧!还能找多久!”简单的一句话刻画出桃姐的善良与豁达,即使是对待这些骗她的人。在影片的最后,还有坚叔捧花去参加桃姐的追悼会的镜头出现,反映出桃姐的善良每个人都懂,即使是那些骗过桃姐的人。

本片的导演许鞍华拍电影不为噱头,真情实感,用心来讲故事,是一个偏爱纪实的导演,正是这样的导演让我们看到了小人物身上散发出来而温暖,这种温暖传递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相信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真情还在,它是一味良药,可以解除人生当中的痛苦,带给我们无限的温暖与幸福。

推荐第8篇:《桃姐》影评

《桃姐》:爱是清晨和黄昏的星辰

看罢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护是悲凉现实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继而深感这部包含着爱、尊重以及尊严的影片来的是时候,曾有部老片里有过这样一句台词:“爱是清晨和黄昏的星辰”,似乎可以解释为对情感缺失现象蔓延的含蓄提醒。

富了口袋,瘪了真情,当真心实意已稀缺为奢侈品,人们内心深处大多趋于干涸冰冷、倦怠疲惫。在现实中即便是血缘亲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况非亲主仆?然而,如果彻底舍弃了这种真情实意,生命又有什么意义?《桃姐》的出现恰如一场及时的绵绵春雨,在无声无息间流淌进现代人干瘪而空虚的内心世界,让许多重口味和小清新都显得无趣又乏味。

就整体而言,影片的叙事手法平实而自然,如似水流年般地再现了现实生活的一面,人类真情的一面,某个沉痛话题也能表述的举重若轻,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可以说,影片拍得克制收敛,不煽情不刻意不矫情不做作,很多问题点到为止,却处处能打到人类情感的七寸,这体现了主创人员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梳理和白描的功力。影片的运镜在流畅之余也颇有深意,很多场景于不经意间存有留白,意味绵长。

该片的英文片名叫做《A Simple Life》,简单生活,即便再复杂的经历似乎都能简化为一句概括,特别是事关生死的,但凡生物最终都殊途同归,只是其中的细节与滋味各不相同罢了。要将简单的生活拍得好看有趣、余味绕梁,需要导演拥有极其扎实的功底,陈淑贤的剧本经过许鞍华的消化与外化后,呈现出了许氏惯有的质朴温暖,让那些与生命对话、与生死对话、与生活对话、与传统情感对话的沉重都具有春风化雨般的魅力。

的确,这一回许导再次发挥了她的强项,聚焦了小人物的生活现状,她让没有血缘关系却情同母子的情感呈现得真实自如,颇有深远的存在感,令观众不断意识到,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而非着力营造、刻意堆砌。从片中也可以看出许导想探讨传统人际关系的意思,经由该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令老外了解到了什么是中国传统式的亲情。

影片的细节部分果真属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很多都是在惯常的匆忙中易于遗忘的,许导重拾了这些“人间俗事”,并令其如涓涓细流般润入观众心田,并各取所需地留驻了动人的瞬间。如果看得够仔细,会发现每一处镜头都仿佛浸着人物的心绪,每一个眼角眉梢侧目凝神都是生活的本真。这种细腻贴近总会牵动有生活经历的观众的心,从而产生极大的共鸣,较为年轻的观众或许会在桃姐身上看到喂养过自己的故人的影子,在Roger身上看到自己或朋友的影子。

就表演层面而言,叶德娴的演技已经到了忘我无我的境地,她于举手投足谈笑回眸间,塑造出了一个知分寸、守本分、真善良、很宽厚的桃姐,也再现了一个为家庭服务近60年的堪比家人的忠仆形象。有两处,叶德娴仅仅用表情就说明了人物内心的万水千山,如第一次听到少爷Roger在众人面前认她是干妈时,再如从养老院回家收拾旧物,最后离开家门时回头看的那一眼,这其中的感受几乎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刘德华的表演也较他以往内敛,这个内敛恰好地表现出了富家少爷Roger的内心变化,他和叶德娴所产生的互动效果,令片中母子间的情感交流显得尤为真切,且相映成趣。如两人关于眼光高的话题,再如Roger带桃姐看电影首映,散场后于街头携手散步,一路聊着有趣的话题,Roger将桃姐护在人行道内侧,镜头追随着他们的背影,不远不近,这一幕仿佛人生中温馨而短暂的驿站。

不可否认,影片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涉及了一些社会问题甚至是业内现状,参与这部分表演的诸多名人配角们在将笑声带给观众的同时,也将思索带给了观众。

真实的生活与责任

钟春桃,既桃姐,原籍台山,自幼家贫,出生不久既被人收养,养父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杀,养母无力再照顾桃姐,辗转之下,将桃姐安排到梁家充当家佣,自十三岁起,桃姐先后照顾过梁家四代,共六十多年。

影片的开端,便向大家讲述了影片女主角桃姐充满曲折离奇的身世。桃姐的第一次出场,便是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菜市场,手里拎着大包小包的菜,和小贩们热情的打着招呼,逗逗店家的小猫,精明的挑着大蒜,十分的精神和健忘。随着为主人准备午饭,两人不发一言,桃姐按着顺序依次端出高汤、螃蟹、海鱼、以及饭后水果,给观众的感觉,这是怎样的一位称职合格的家佣。和主人关于牛舌的简短的对话,又可以看出桃姐对于罗杰的关心,已经超出了主仆之间的关系,桃姐早已将罗杰作为亲人。影片主要的便是讲述桃姐在养老院的一些经历,以及桃姐与罗杰在这个过程中的温暖人心的主仆情故事。如同电影的英文名字一样,a sample life ,简单的生活。桃姐很要强。当养老院的同伴说怎么没有家人陪你来的时候,她十分要强的说“他们都在美国”,她不想让别人觉得她没有亲人,没有别人关心。当罗杰问她养老院的一些情况时,她的回答都是好的,她不想让自己成为别人的累赘。桃姐很好面子。当别人说她的名字一听就知道是个佣人的名字,此时的她有些愤怒了,“我得罪你了?”不再和那个人说话。桃姐很讲究。她对一切吃的东西都很挑剔,对于店里的鱼,她认为别人做得太咸了。对于服侍多年的太太来看她,带来的燕窝,她在感谢之余,还要挑剔燕窝没放生姜有些腥味。桃姐很会做人,很大度。当别人送给她礼物时,她一定要包个红包作为回礼。将自己的金戒指,送给梁家的小辈。她会和养老院里的一些朋友,分享那份燕窝。其实,看到桃姐,你就会发现她是你身边的老人一样,他们一样要强,一样的要面子,一样的很讲究,一样的宽容待人和大度,一样的慈善,一样的简单地过生活。影片里,养老院里一个女儿和母亲在闹别扭,这个感觉太真实了,让自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和去世外婆原来之间的磕磕碰碰,其实生活中就是这样,本来都是为了对方好,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只能产生一些小矛盾。喜欢影片里,桃姐卤牛舌的那段镜头,生姜大蒜放入油锅里的滋滋作响,细致的将各种香料放入锅中,最后放入牛舌,盖上锅盖,慢慢熬煮。也喜欢许鞍华导演《天水围的日与夜》中,一个老阿嬷自己买了5块钱的牛肉,那么一丁点肉就这青椒一起爆炒,那种感觉真的很好。生活就是这样充满柴米油盐的。其实对与许鞍华导演的电影,看的并不多。最近几年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系列,以及现在的桃姐,许鞍华导演就是这样一个用心,真诚给大家讲故事的人,这个故事里面有你有我,有她有他,直达内心。现实,很多就是好的电影并不是就有好的票房,《天水围的日与夜》就是这样,即使斩获金像奖多项大奖,还是不能弥补票房的溃败。好在《桃姐》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已经相当的出色,一个用心讲故事的导演,应该得到观众的支持,我们需要更多像许鞍华这样的导演,拍电影不为噱头,只讲真情实感。这大半年来,也看了许多电影,但是能引起共鸣的影片的却太少了,《桃姐》就是这样其中的一部。看完《桃姐》,其实我们不得不面对社会老龄化的问题,其实影片中的桃姐是欣慰的,即使没有任何亲人和子女,但是却有罗杰的一路陪伴。其实现实中,有很多如同影片中那种没有他人照顾的老年人。看完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们应该更多的是需要承担,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承担起像罗杰对于桃姐那样,我妈对于外婆那样的责任。

那段飘在空气里的主仆情

在《桃姐》里看到徐克客串了一角,想到了四十年前的香港新浪潮,那时的徐克、许鞍华都是意气风发,实验意味十足,如今徐克在商业片道路上已是拓出一个新天地,而许鞍华则一直对现实主义题材情有独钟,并且越来越趋于平实,此次《桃姐》正是一部集中显示其成熟风格的作品。

《桃姐》的故事很简单,甚至简单到无法以故事来形容,说的就是一个老佣人和经由她一手带大的少爷的故事。桃姐服侍李家数十年,如今年事已高,刘德华扮演的少爷罗杰因为事业繁忙,不得已把她送进老人院。

这部电影因切中社会“老龄化”这个热点而获得不少关注,但它所表达的涵义却远远不是如此简单。相对于许鞍华的前作,这部电影更是进一步地放弃了对故事脉胳的描述,而是以一个个零碎的小片断缀连而成,不去追求跌宕起伏的情节,不去营造人为的高潮,原原本本地展现出平淡如水的生活,却又不枯燥,不单调,创作来源于最直接的生活,其中更是满溢着化不开的浓烈感情。感情,始终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它若隐若现地飘在空气里,如何准确地攫住,通过情节的交待、演员的肢体表现出来,尤能见出一个导演的功力来。《桃姐》于许鞍华不仅仅是一部诚意之作,更是一部在现实主义里浸淫多年后的她风格转型、返璞归真的作品。

影片中诉说老人问题的“老龄化”固然能让人感动不少,而其中桃姐与罗杰的主仆情却更让我沉迷。桃姐把一生都给了这个家庭,罗杰更是她自小带大,对这个少爷的感情无法言说,罗杰更是尽出自己一份孝心,但主仆之间却始终是被一层无形的生分客气所阻挡,即使桃姐在面对罗杰开怀大笑之时,这层隔膜来自于社会的阶层之分,而两人的感情正是在这个隔膜背后暗自涌动,虽说两人都是极力表现得轻描淡写,但这背后却是有着一份不舍的情谊。国人的内敛与情义被许鞍华拿捏得恰到好处,更是由叶德娴、刘德华演绎得精彩备至。

《桃姐》里的高潮是通过无数生活里的小细节、小场景来表现的。当一干罗杰小时的同学打电话给桃姐,说着儿时编排调侃桃姐的顺口溜时,这样的一个场面感动了无数观众。影片中罗杰带桃姐去看自己投资的电影首映场后,桃姐兴奋地说罗杰父亲肯定会为儿子骄傲,而罗杰却是一脸黯然的否认。这种父子间的芥蒂,与对少爷拥有无私感情的佣仆总是发出如母爱般的不吝赞赏的鲜明对比,更是能击中观众的软肋。与父亲相比,反而是桃姐更能理解他,而他对桃姐所生成的一份犹如对母亲般的眷恋依赖也就不言而喻了。

虽然许鞍华的现实主义与众多电影大师的比较起来,无论摄影还是音乐,都不是那么精雕细刻,影片在叙述的过程、表现的手法中也时不时有生硬插入的痕迹,但这么多年来许鞍华能够坚持下来,香港电影最终能够接受许鞍华,这些就是奇迹。仍记得当初也是叶德娴、刘德华当初的一部现实题材《法外情》,哭得屏幕底下哀声一片,在近三十年之后,巧合的是叶德娴、刘德华再次合演了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大作《桃姐》。香港的电影有时说来真是奇怪,它是以动作片、警匪片、黑帮片闻名于世,在这样的类型片得到承认之前,过去的文化界甚至是把它形容为一块文化荒漠之地,但它的现实主义作品虽然举步维艰,根源却是一直未断,脉胳始终得以延展,近几年《天水围的日与夜》《岁月神偷》都是上佳之作。而具有现实主义深厚土壤,曾经诞生过《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牧马人》这些现实主义巨作的内地反而是日渐沉寂,这几年难得一见的诸如《小武》《图雅的婚事》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国际影坛上赢得不少赞誉,在国内却是以“小众”“先锋”的面目出现,一个本是澎湃磅礴的大类型片品种落到如此地步,不由得让人唏嘘不已。

但《桃姐》依旧是温情的,它没有把人生里最为赤裸裸、最委琐的真相细细地剥开来给我们看。桃姐是幸福的,她受到罗杰一家的感恩,而那个借钱去找洗头妹的阿公,为赡养费三番五次在养老院里发生的争吵,甚至于那个在全家移民到国外、音信皆无、被扔在养老院的阿婆,都并没有提上主线,有的甚至是透过了桃姐清澈的眼睛的过滤之后,再呈现给我们,为此而减去了人生里多少的苍凉与无奈。独独最后的死亡要由桃姐来承担,许鞍华没有给我们安排桃姐苏醒过来的奇迹,这是许鞍华执意要显给我们的生活残酷的一面,这或许也是她所认为的人生的最真实最无奈的一面,即便她在这部电影里展现了无数的温情之后。

十年唯一零差评电影,《桃姐》

我等青少年时代,阅西片机遇较少,大陆片优质者不多,唯港片令人着迷。而文艺片在香港电影类型中非常边缘化,自看过《投奔怒海》之后,我几乎认为许鞍华是同脉香港电影导演里文人气质最浓的一位。可惜的是香港虽然文化言论相对自由,如今的禁区也越来越多,连许鞍华也曾处于无片可拍的境地。当然庆幸的是这位慈祥的女导演坚持了下来,从《投奔怒海》到《《客途秋恨》,从《女人四十》到《男人四十》,从《半生缘》到《千言万语》,从《天水围的日与夜》到《桃姐》……几乎香港最好的社会写实片、市井片和文艺片,都出自许鞍华之手,她在香港电影史上是一个异数,空前是自然的,绝后虽不敢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类似的电影人出现。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句,2012这个香港电影几近堕落到谷底的年代,出现了十年唯一零差评香港电影:《桃姐》。

桃姐》着笔小人物生活,折射香港社会变迁下小人物情感。要看《桃姐》,需要知道下角色背景,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有不少帮人家打工的“马姐”,就是不嫁人的“自梳女”。片中的桃姐自然是常年累月地服务着Roger一家人,随着时代变迁,变成服侍Roger一个人,看着这个家的人成长、结婚生子、成家立室……虽然大家都没直接言语,但事实上Roger一家人心中的桃姐,已俨然是家里的一份子,亲情,早已渗透其中。

桃姐这个传统的小人物,始终带有不安全感、卑微感与死爱面子感,对Roger视如亲生,即便日夜一起生活数十年,也多年如一日的奉行自己职责,当自己是老奴。中风后住入老人院,极爱面子的她又不敢麻烦自己一手带大的“主人”。当Roger对外人说桃姐是干妈时,当为Roger准备他不适吃的牛舌时,当桃姐大年夜孤零零接越洋电话听Roger家人拜年时,桃姐脸上的那份满足让人喜极而泣,叶德娴演的也是触动人心。

许鞍华一直坚持传统的电影叙事方法,《桃姐》的故事都自然生动、完整舒适,细节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令人喜欢。因此,看《桃姐》不同与看一些枯燥文艺片,许鞍华最拿手的,就是将这类沉重的现实题材处理的举重若轻,“主仆”与“亲情”那张薄如白纸的微妙情感的变化,许鞍华抽丝剥茧地在细节处展现。比如:Roger年过四旬的发小还记得桃姐点点滴滴,记得桃姐煮的饭菜;桃姐与Roger打开老式木箱,细数承载岁月痕迹的成长痕迹,每一个道具,都让桃姐回忆的眉开眼笑;桃姐与Roger首映礼归来,“大帅哥”“大靓女”的互相调侃,这种亲近,亲生母亲也难以企及。在摄影技巧上,《桃姐》也没什么花招,也许一些看管商业片的观众会认为落伍,其实摄影师余力为这种纯朴自然的视觉艺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道若拙,极富层次。

如果现在说叶德娴、刘德华演的是多么的好,那都是虚的,影帝影后早已证明。一句话,《桃姐》中叶德娴、刘德华每场对手戏都生动难忘。另外,黄秋生、秦沛、秦海璐、梁天均是好戏之人,何况片中还有邹文怀、洪金宝、徐克、刘国昌、罗兰、宁浩、谭炳文、宫雪花、詹瑞文……哎呀,太多了,数不过来。

亲身母子的感情隔膜,主仆的情深;物是人非与生活不惯;一个国家两种文化;忠诚、善良和自尊;脆弱与坚强;卑微与高贵……《桃姐》动人而并不刻意煽情,不时富有喜感,但一笑之时,却又深深体味到生活的辛酸与生命的感

动,十年唯一零差评香港电影当之无愧。

推荐第9篇:《桃姐有感》

观《桃姐》有感

看完电影《桃姐》之后,心中的酸楚感久久不能散去。桃姐的一生很难用一个词或是一类词去概括。苦命?不算是,至少她的付出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对于一个没有亲人的老人来说晚年已经是很有福了。幸福?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被抛弃了,很难用幸福概括她的一生。她的一生是被不幸的出生,不幸的家庭所注定的。

但是要是从更宏观方面来说,桃姐的一生是社会的产物。她在13岁时,当时有孤儿院;如果当时汽车,火车非常普及;电脑、电视、报纸承载的信息像现在这样丰富。相信桃姐不会去罗杰家做一辈子的佣人。她会像现在的大多数人一样,在城市中打工、挣钱、结婚、生子、买房,拥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靠罗杰家里的施舍般的帮助或是关心。同样的劳动,本来就是桃姐应得的东西,在罗杰家人帮助或是关心她的时候,她却还需要感恩般的道谢。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我不这样认为。我只知道一份付出一份回报,应得的回报没有必要这样。

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为父母担忧的情愫,妈妈善良、爸爸精干能干的影子在脑子里盘旋回荡。想要给他们打电话的冲动油然而生。但是很快就被另外一种想法压下去了,那就是现在我的思想情感跟他们不再一个维度,我打电话时必定感情丰富,但是,他们说不定还在忙什么事,电话中略带敷衍呢,哈哈!这就是人生,看似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却是被像河流一样的社会规律带到固定的轨迹中去。 在剧中还在想一个问题,50-60年代中国家庭都有4-6个孩子,中国在靠他们为中国带来的人口红利大跨步的往前走的同时,是否想过,在他们老去的时候怎么去报答他们带给国家的人口红利呢?其实,与其说是报答,不如说是还债。

这是一部好的电影,因为它能让这个浮躁的社会些许的沉淀一下,冷静一下,反思一下。

推荐第10篇:《桃姐》观后感

《桃姐》观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姐》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姐》观后感1

去看《桃姐》之前,早就听说这是一部催泪大片,主仆深情,老年境遇,乃至对生死的探讨,所以我也备好了纸巾,只等泪闸开放。但真正在影院里看下来,我的纸巾基本没派上用场。是没有被打动么?不是,只不过许鞍华拍得极尽克制,一切可能煽情的桥段都弱化或避开了,甚至连音乐都没有用。我想,《桃姐》并不是一部非得让观众痛哭流涕的电影,但如果你真的看懂了,心里一定会五味杂陈,那种无法言说的感触可能比眼泪更珍贵。

感谢《桃姐》这部电影,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带给我们善待身边人,更在于它能妥帖地关照我们心中的忧伤,看似灰暗的调子却让人豁然开朗。桃姐的一生,不敢说历经艰难,亦是有苦难有心酸,她不仅安慰着电影中形形色色的人,其实也在安慰着银幕前的我们,其中默默流淌的温情,不悲不喜的生死观令人感动之余浮生几分思索。

这部电影也向我们揭露了当今社会丑陋的,或许为人所知的现象——养老院。虽说养老院是老人们乐享天年的地方,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不到,我们看到的只是破旧的设施,平淡的服务态度,以及从那位女工作人员口中得知的养老院背后的种种猫腻,一条条的利益食物链,将老人们本该拥有的幸福晚年捆在了老人身手之外,看似一触即得,实则遥不可及,我们看到的,我们听到的,只是表象,这部电影带给了我们真实,让我们不禁为如今所谓的朝阳产业所担忧,所顾虑,儿女们为了养老费而不和,将孤苦的老人搁置在中间,实在令人心寒……

我们的一生中或许会路过几千里土地,擦肩而过数百万人,只是相交能有几许,知己复有几个?这个世界的转速是在太快,多少人在拼命追赶不敢喘息,生怕被离心力甩脱。然而人性中最善良宽厚的部分却让他们产生了深刻的羁绊,演绎出一段段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别样”温情。

看罢这部电影,也许你会燃起一番冲动,想要去了解和珍惜出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或许身份低微,或许并不起眼,或许本与你瓜葛甚少,或许有着你无法忍受的缺点,但成就一段感情的永远不是外在的标识,而是两扇敞开的心扉。

桃姐是母亲、亲戚、佣人、邻居、朋友,桃姐可以是任何人。当我们在世上拼搏奋斗,在追逐着各种名利的同时,是否能够停一停,静下心来看看属于自己的那个桃姐?罗杰做到了,所以桃姐的离去,并没有留下遗憾。而当我们离去的时候,会否同样的不留遗憾?当我们不停索取的同时,是否能够问问自己,究竟给予过和奉献过什么?其实人生不必一定轰轰烈烈才叫精彩,生活,平淡、简单、真实,桃姐用她的一生来印证了这句话。在最简单平淡的生活里,真诚的去对待每一人、一物、一事,才能感受到最真实的幸福和爱。看着影片中的各种人来人往、悲欢离合、死亡和新生,不停的轮回,这是最根本的自然规律,如何在其中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也许不是物质金钱,也许不是名誉地位,也许不是什么丰功伟绩……而是当成败生死之时,内心是否能够透明纯净。就如影片结尾处,罗杰再次拖着行李走近住宅时,仰望自家,桃姐就在那里,没有悲伤,没有遗憾,没有离开。

那么,你的桃姐是谁呢?

《桃姐》观后感2

今晚看了电影《桃姐》,突然感触。一部电影,100个人看,有100个个人观点,因为经历的不同、家境的不同看完后所领悟的也不同。

别人看到的是描述港人最怀念的那种像一家人似的"主仆"关系。而我领悟的是这世界的道德和孝道。电影中女主角桃姐是一个没有儿女的佣人,养大了少爷罗杰(刘德华),等到了桃姐年迈了,刘德华反过头来照顾桃姐。这难道不是所谓的道德和孝道吗,知恩图报。然而电影中我看到了香港老年人的悲哀,一个养老院,住满了年迈的老人。其中一部分老人没有儿子来看他们,只是每个月给钱养老院然后就不管他们。还有全家移民了,剩下老人在养老院,几年没人来看。

当今社会确实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这也就是道德和教育问题了。年轻人不赡养年迈的父母,让老人流浪外面,ZF的养老政策和医疗政策又不好。每天在微博看到了这社会的很多不公平,ZF却无心去拯救这个社会,这一切都得归于教育问题。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可以用10年的时间来培养我,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他们年迈的时候抽几年的时间来照顾他们呢?结婚生子最终的目的还不就是等自己老了的时候有人来照顾自己吗?要不然生个蛋还能吃,养条狗还能摇尾巴。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如果每一个爸爸都能在爷爷老了的时候做到孝顺,我相信等孩子长大后也会这样对你的。在医院工作了4年了,也见到很多“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例子,确实让人心酸。

缺乏亲情的我特别孝顺,记得读初中那时,我爷爷78岁中风了,左脚走不了路。开始就是我晚上帮我爷爷洗澡、擦背、穿衣服。后来病重了需要两个人帮忙了,就是我伯父是我叔叔两个,有时候我还要去帮忙。那时候爷爷已经有老年痴呆了,脾气也不好,老是讲粗话。就这样服侍了2年多,直到了我上来广州读书。就这样过了6年,那年暑假回去14天后,爷爷就走了,享年84岁。也许就是这样我伯父和叔叔他们的.孝顺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现在的80后和90后很多也都成家立业了,也为了父母了。我们此时此刻要做的就是孝顺,好好对待自己年迈的父母,他们已经辛苦一辈子了,也开始老了,慢慢的也开始糊涂了,也开始像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了。所以我们要细心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这也是回报的时候了,要像小时候他们照顾我们那样。也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做个好榜样,将来我们老了,孩子也会像你现在这样孝顺的。还有在外工作的年轻人要常回家看看,父母无非就是想多看看自己的孩子一眼。有些人在外工作,或是嫁人了,一年只回去一次,假如自己的父母还能活20年,也就是20次,一次回去10天,也就是200天跟自己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多么心酸的数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PS:感觉自己书读的太少了,表达能力有限,词穷。

《桃姐》观后感3

真正的感动是感而不伤,高明的感动是无需煽情。与传说中的泪流满面不同,《桃姐》没有使出催泪弹,但其中默默流淌的温情,不悲不喜的生死观令人感动之余浮生几分思索。

《桃姐》讲述了仆人桃姐(叶德娴饰演)与少爷罗杰(刘德华饰演)之间的故事,桃姐一生未嫁,在罗杰家中服务60年,见证家中五代人的成长。突然中风后,桃姐主动要求住进老人院,从照顾人变成了被人照顾,而她与罗杰之间的主仆情也渐渐产生了变化。

在《桃姐》中,许鞍华放弃了所有可以煽情、可以催泪的手段,只是真实地纪录了整个故事。中秋节时,电视台带明星来老人院慰问,临走时却收回了赠送的月饼,对于这样的社会现象,影片没有批判,只是淡淡带过。除夕夜,老人院主任回到院中陪老人们过年,当桃姐问主任家人在哪儿时,主任轻叹一声却一言不发,其中定然有故事,但影片也只是点到为止。

不仅没有哭天抢地,许鞍华还在片中安排了不少笑点,消解了桃姐渐入老态的悲情之感。电影一开始,博纳影业老总于冬出镜扮演电影公司老板,刘德华扮演的制片人则和洪金宝、徐克扮演的两位电影导演联合起来,耍诈来骗于冬追加一部电影的投资。看看《桃姐》的筹拍背景就会知道,许鞍华在拍片前四处寻找投资,却始终凑不齐钱,最终只好请刘德华出手追加投资,影片才得以开拍。在片中,类似对香港电影人的自嘲等笑料不在少数。

影片在叙事上不悲不喜,《桃姐》所传达出的生死观亦是不悲不喜。老人院中一位老者去世后,她的女儿站在画面中间嚎啕大哭,但在画面的左侧,几位老人照常下着象棋、嗑着瓜子。这样的景象可以解读成人心冷漠,但正如片中神父所言:“生有时,死有时。”人们最恐惧的莫过于生死无常、老无所依,《桃姐》所要讲述的也是这样一个生死之间的故事,但它呈现出一种坦然和笃定,观众在看到桃姐的死去后并不会心生恐惧,反而感到豁然开朗。

《桃姐》中反映的主仆之情,对很多观众来说并不熟悉,但影片对老年人生活真实的记录勾起了观众对亲人的感情。一位观众看片后安慰地说:“我的亲人还在,我还可以去行动,我要去深深地感谢抚养我们的亲人。当我自己老去时,我一定不会等死,会像桃姐一样乐观地去面对生活。”

都说许鞍华是影后制造机,《桃姐》为女主角叶德娴带来了威尼斯、金马奖的影后桂冠,还入围了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而在看完《桃姐》后,叶德娴如入无我之境的表演征服了所有人,在她面前,放弃耍帅、戴上老花镜、穿上蓝色工装的刘德华也失色了几分。

与影片所呈现出的朴实风格一样,叶德娴的表演也是不动声色。第一天进入老人院时,她顺手在柜子上摸了一把,嘴角微微一瘪,观众立刻领会:这个在殷实人家服务了60年的仆人,对老人院的污秽是不习惯的。而当她打开家中的老式木柜,拿出一样样老物件儿时,观众眼中的她已不是桃姐,而是每个家庭里都有的那个慈爱老奶奶。

仆人桃姐与少爷罗杰的关系在片中有几层变化,开篇时,少爷在厅中享用美食,桃姐却站在厨房里吃剩饭,叶德娴呈现出的是一个勤勤恳恳、谨守本分的仆人形象。而当罗杰第一次说“这是我干妈”时,叶德娴脸上闪过一瞬间的拘谨,继而变成幸福,小人物的卑微与不安全感浮出画面。

第11篇:桃姐观后感

影视《桃姐》观后感

电影《桃姐》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罗杰与自幼照顾自己长大的家佣桃姐之间所发生的一段触动人心的主仆情故事。桃姐为少爷罗杰的家族工作了45年,伺候过老少五代人,年逾古稀突患中风,罗杰忙于工作四处奔波无暇顾及,只好把她送去老人院,一段平凡感人的情感徐徐展开。

影片的主题,正如影片中老人院的墙上写的那样:我们,都会有老去的那一天。老,意味着思考记忆能力退化,意味着行动能力下降,意味着失去可以作为正常的社会人的能力。当这一切不可避免的向一个人袭去,他除了接受或为此改变,别无他法:要么积极改变以活出暮年的生命魅力;要么消极等待,等待岁月一点一点的磨去生命的意志。

故事男主人公在为桃姐寻找老人院时没有选择第一家,因为那里的老人除了无助和麻木地等待着死亡之外,没有一点体现生命活力的表现,而且,他们本身就已经放弃了生命意志和追求更好的人生意义的想法。而且,作为老人院的领导和护士,那些人也只是把“挣老人的钱”和把“喂养老人直至其死亡”当成一种程序化的工作,在照顾老人的同时,并没有半点感情的投入。

在第二家老人院,我们看到,老人院的院长和护士都还在和那些老人交流,在吃饭、运动和起居生活照料当中,都还把他们当成一个有生命意志的人,而不只是一个“需要照料的晒老躯壳”。而那些老人,在他们生命的最后光景,没有了和孩子、亲人过琐碎生活的机会,

在相对封闭的一个院落里,和一群年纪相当的老人,慢慢无聊琐碎的事情,但这些无聊碎碎的事情却是对他们自己生命还存在着的印证。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养老”“生活”氛围,男主人公才为桃姐选择了这家老人院,因为男主人公真心地不希望桃姐的晚年在孤寂无助中度过。

说起男主人公与桃姐的关系,不是母子,胜过母子。这种孝心行为与影片中一些人的行为比起来是很大的讽刺,这种讽刺也刺激我们思考:我们将如何对待我们的父母,而当我们老了的时候,又会陷入什么样的境况。

这部影片所想要教育启发的对象,除了我们,还有老人。而它想要教给我们的就是:你的选择,决定你的生活状态。

第12篇:《桃姐》观后感

《桃姐》观后有感

之前一直看到《桃姐》得奖的很多消息和新闻,如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第48届台湾电影节金马奖最佳导演以及代表香港地区出战2012年“第84届奥斯卡颁奖礼”角逐最佳外语片奖 等等。所以一直都想观看下这部影片,昨天刚好有机会,同长者服务的同事们一起来观看这部经典佳作。

开篇影片的英语翻译显示“A Simple Life”,简单道明了影片小故事情节蕴含深刻道理。影片看完后桃姐和罗杰的主仆情谊让人感动,特别是桃姐在罗杰家60年,伺候了几代人,她最大的愿望是临终前看见梁家第五代小宝宝的出生更是让是佩服不已,她把罗杰一家照顾的无微不至,连最后自己中风不能再履行职责挑选下一个接班人时标准堪比选儿媳妇,让现今的佣人觉得她无比挑剔,可见她对罗杰的感情已胜如儿子。

桃姐中风后搬入老人院,老人院的场景让我无比感触和揪心,无法自理的老人被排成一排,护工坐着可以滑动的椅子给每位老人一人喂一口饭,这样来回着,完全不管他们够不够吃或者能不能及时消化,老人院的设配更是差的没法说,并且有禁止携带宠物的规定,让那些平时与猫狗为伴的老人顿时失去了说话、聊天的对象,变成了郁郁寡欢的行尸走肉。特别是那位摇着老人院大门,嘴里喊着“我要回家,我要回乡下”的老人更是让人觉得心痛,此刻观影者都在说所以居家养老对于老人而言是如此的重要,他们就可以在自己的家里有自

由的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精神方面会得到最大的满足,快乐颐养天年。

作为一名老年服务工作者,这次在影片里看到的场面是我完全没有想象到的,之前也在成都市第一福利院和长沙望城县敬老院实习过,那些老人给我的感受很不错,他们居住环境人性化,大家在一起更是热热闹闹,精神生活丰富,老人心态很良好,并且在蓝湾工作以后上门拜访那些年纪大的老人他们还是很乐意去养老院,有专人管吃喝,同年纪的老人在一起聊天、玩乐,并且也省得儿女们麻烦,所以我一直觉得养老院还是不错的,至少大多数老人是接受的。看了影片以后我才觉得自己的思想是多么的局限和狭隘,仅凭那一点点,那很少的一部分群体就覆盖了我对其他更多群体,更多真实情况的探究,更多真相的了解,那一刻我才知道,真正的长者服务是任重而道远! 影片中有几个场景很是让人感触,一则是描写桃姐在第一次中风前于屋中与猫作伴的段落。摄影机以“窥视”般的视角,隔着梁家的防盗门远距拍摄,明确交代了人物此时封闭的内心和桃姐孤独的处境。她一生未嫁,身边没有子女,罗杰外出时那种内心的孤独更为强烈。另一则是桃姐在老人院第一次罗杰来看她的场景。罗杰跟她拉家常,其他的院友趴在窗户上问桃姐:“这是你儿子啊?”罗杰说不是,其他的院友马上说“我就说嘛,他们俩长的一点都不像”伴着交头接耳,桃姐突然就很失望,随后罗杰说“我是她干儿子”,院友们说“桃姐你真有福气啊,干儿子都经常来看你!” 桃姐此刻脸上笑开了花。想想其实桃姐也是希望有儿女们来孝顺的,她不想别人以异样的眼光

看待她,那些趴在窗户上的老人更是希望有儿女们经常在身边陪着,儿女子孙就是他们的盼头,一家在一起其乐融融更是晚年的幸福。

同时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除夕夜,维多利亚港照例烟花璀璨、灯火通明;然而当所有港人聚集在维港两岸举起相机手机记录美景时;镜头却对准了空旷的老人院周边:在看不到烟火的角落,是现代社会“老无所依”的冰冷现实,这部分群体更是需要更多的爱心人士和社会关注的。

本片少有温情,围绕在桃姐晚年的更多是“年轻歌手不耐烦”、“慰问团虚情假意”的图景。那段颇为动人的“梁家邀请桃姐参加婴儿庆生”更多是与之前“老人病故”形成“死亡与新生”的对照。桃姐与梁家的关系早在那番“拜年的越洋电话”中有了明确交代:一面是梁家众人“走形式”般问候桃姐:多人对单人;一面是桃姐“我这也热闹”应答时搭配老人院的一组空镜:热闹与冷清。可以说,梁家的问候和关心始终停留在“念旧情”的层面上,甚至梁母给桃姐的钱、燕窝、围巾都不及坚叔葬礼上的那一个鞠躬来得真挚,“鞠躬”不仅是一个“偷吃不了几回”的老顽童对几百块的感谢,更透着老年人之间相濡以沫的一份情。即便如此,许鞍华对这份情的表达也始终收敛着,只是在片尾借老校长之口低声颂吟: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没有眩目的特效和音响效果,没有艳丽的服装和背景,正如电源的英文名字一样“A Simple Life”,简单的剧情,简单的场景、服

装、音乐,更多的是泛起了年轻人对父母的歉意,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

2012-4-27

第13篇:桃姐影评

桃姐影评

影片用一种类似于生活流的叙事方式来讲述影片不过多的炫耀技巧只是忠实的记录现实中的生活看似平实自然饱含的情感却生动细腻。桃姐上街买菜回家做饭吃饭照顾罗杰的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生活的琐碎串联在一起如果没有任何观影之前的提示的话我们肯定会误以为桃姐与罗杰是母子关系。而罗杰在大街上搀扶着桃姐与桃姐聊天开玩笑的普通生活场景让我们忘记了这是在看电影而更像是发生在我们周围日常生活当中非常普通的一对母子的生活写照。而对于刘德华与叶德娴这对银幕上饰演母子的黄金搭档观众们也早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相比叶德娴之前饰演过的各色母亲形象大部分是如妓女之类的社会底层角色对于饰演一位患有中风的老佣人形象似乎信手拈来。然而对于一个亿万观众的大众情人在许鞍华这种现实主义文艺作品中要放下明星的架子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来说对于刘德华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令人欣慰的是刘德华做到了并且完成的很出色。为了适应影片的现实主义风格刘德华故意去掉了之前拍戏的套路不再是去演绎影片中的人物而是真正的变成影片中的人物好像他就是在演绎自己的生活。当刘德华洗尽明星铅华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刘德华。所以有着如此默契的搭档再加上如此生活化的表演才让我们感觉到影片中的那些场景是那样的自然而熟悉似乎我们都曾亲身经历过一样。

生老病死是许鞍华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命题。《桃姐》便是一部关于探讨老年人生命关怀问题的影片。 影片中有很大一部分场景是在香港的一家老人院拍摄的导演以客观真实的镜头对于老人院里老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忠实的记录让观众了解老人们在生命最后一段路程的真实生活生态。老人院里的生老病死在导演的镜头下是那样的稀松平常没有将死亡悲情化而是将它看做很自然的事情。 影片也以含蓄的镜头语言讽刺社会对于老年人关怀的缺失只是流于形式。社会义工在中秋节带着月饼来到老人院看望老人临走时却又将月饼收回因为接下来他们还要去另一家老人院。而老人院的老人们也被要求继续坐在座位上不许走开因为接下来还有下一波来访的志愿者。当尊爱老人变成一种应付形式与面子工程的时候可想而知社会对于老年人生命关怀的缺失是何其严重。或许《桃姐》中所传递出的那种久违的亲情正是对于如今老年人生命关怀问题的一种回应与呼吁。现年已经65岁的导演许鞍华也算是老年人行列中的一员了然而她却至今未婚和母亲一起租房子住。

我只希望《桃姐》这部电影的票房能够取得一个好的成绩起码不必再为下一步电影的投资发愁。我真的不想看到这样的导演等再年老一点之后也住养老院。在中国像这样的导演真的没有几个了。

《桃姐》的英文名是《A Simply Life》正如电影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平淡之中见真情的简单生活。其实这不是一部电影这就是生活。

第14篇:桃姐观后感

从探望老人来看子女、社会、如何关爱老年人

09级编导二班刘广慧20091110059

在《桃姐》这部电影中,处处散播者平凡而又真实的情感,不是爱情,却又比爱来的自然,不似亲情,又比血更浓。但是,影片不光向我们展示着人间爱,更用一些细微的镜头,向我们揭示了,在当今这个把名利看得比亲情,感情看得要重的社会是多么的可怕,怕的让人难以接受,但却又存在着的这样的一个事实。两种极端的比较,让这部影片洋溢着爱的同时,又让我们时刻反省自己,如何改对待老年人。我们是否应该只一味享受着物质生活带来的快乐,而不再去静下心来去感恩生命,如果这个社会穷的只剩下了钱的时候,我们还会快乐吗,我们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

在电影 42 ''1'161'27''这几个时刻,讲述了一个女人三次来到老人院里看望自己母亲。

影片里第一次女人来看望老人,是因为交费,自己的交了,而大哥的没有交,女人很生气,也是由于老人的传统观念比较强,对于儿子感情始终比女儿要亲,影片当中,导演给了老人一个主观镜头,当她看到罗杰又来看望桃姐时,眼中充满了羡慕,她希望自己亲手养大的儿子可以来看看她,但是却一直都没有来过。镜头里的老人,以一个特写出现,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她此刻的心理。第二次,女人来到医院里是即将过春节的时候,院里的老人会被带回家过新年,她想带母亲回家过年,老人迟迟不肯走,等着说过要带她回家的儿子,女人苦口婆心的说,老人不为所动,儿子迟迟不来,电话不肯接,无奈之下跟女儿走了。第三次是老人带着遗憾去世了,一直都没看见过儿子的身影,女儿在收拾老人的行李时哭了,哭得很伤心,她很爱自己的母亲,但却很生气母亲一直一来疼爱的是自己儿子,可是不管怎样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爱自己的母亲。

人都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可看到影片里的老人,我们试问这个社会怎么了,不是“子欲养而亲不待”而是根本就不想养,含辛茹苦抚养成人,只为老来孤独无依吗?羔羊尚知跪乳,乌鸦也能反哺,为什么这么通俗的道理,在人这个社会里就行不通了呢?我们拍拍胸口问自己,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老了,我们所期待的是什么,是不是膝下可以有儿女作伴,有子孙逗乐?但在我们这个一直追求物质社会的国度里,似乎只为了追逐好的生活,却忘了本真,忘了我们泱泱大国一直追逐的:孝为先,没有了本,也就没有了根,试想,没有了根,我们终究还能支撑多久!

我们不仅希望儿女可以疼爱自己的父母,更希望我们的社会也可以关爱我们的老年人,《桃姐》这部电影里,真真切切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关爱”

在电影1'41"时,来了这么一群人,俗称社会某个机构看望老人,带着一群宠物狗给老人逗乐,还有小明星给老人唱歌,更有领导给老人发中秋月饼,但是呢,最重要的是有摄像机录像,为的是第二天可以上电视,或者报纸头条,以提高知名度。影片中有一处特别引人注目,明星在摄像机前满脸灿烂的唱完歌后,一转头变成一张不屑和厌恶的脸,此时导演给了她一个近景的镜头,整个画面中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她的前后对比,甚是明显,充分表明了来看望老人并不是出自本心,而似乎是一种被安排的任务,又或者说是只为出现在大众面前,假惺惺的伪装出一副关爱老人的样子。尤其是在他们前脚发完月饼,后脚就把月饼收起来了,问的时候还理直气壮地说,这是道具。这句话真的能引起人的公愤,借助

老年人展示某机构关爱弱势群体也就罢了,居然还要收回送出的礼品,仗着老年人没有力量去斥责这种可耻的行为,一再的装腔作势。从小小的表情,举止,我们就看出了人类虚假的情感是经不住时间的洗礼的,只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而付出的爱是永远都不会真正的开心的。

虽然我们的社会一直在鼓励关爱老年人,可是我们有多少人,是为了自己的大好前途而虚情假意的去探望老人呢,打着慰问敬老院的孤寡老人,给他们送去一份关爱和温暖的旗号,只不过为名利一场,金钱和权力充斥着整个社会,去关爱别人已经成了一份奢望,更何况是一些身体都已吃不消的老人呢!影片中已经非常明确的揭露了社会上这样丑陋的事情,导演也是想借此影片去批判我们当今的社会,纸醉金迷,浮夸了事,如果没有了爱,就没有家,没有家就没有了国,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这点我们都做不到的话,我们生活在这样社会里又有什么意义呢!

第15篇:桃姐观后感

《桃姐》观后感之

人生何处不荒冢

系别:国际工商管理系

班级:物流管理1001班

姓名:路咏超

学号

2011年,影片《桃姐》先后在国际国内各大颁奖典礼上斩获多项重要奖项,可谓风光无限。孰知,这部如今口碑盛传的佳作却在当初影片开拍之前由于苦苦找不到投资而无法开机。因为,投资人们都深谙此道:许鞍华的电影不会赚钱。确实如此,2007年许鞍华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在内地票房为500万元,而该片的投资却高达4000万元;2008年投资仅有100万港元的文艺小片《天水围的日与夜》在香港更是以不足十万元的票房成绩回报给投资人。许鞍华的电影似乎成了“票房毒药”。

其实,形成这种高口碑,低票房的尴尬局面与导演许鞍华所一直追求的电影创作风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许鞍华一直执着于现实主义的创作路线,立足于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关照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命运,悲欢离合。很显然,这种追求现实主义创作的文艺气息与如今商业气息浓厚的华语电影界是格格不入的。

而本片《桃姐》依然延续了导演一贯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将镜头聚焦到了香港本土一对毫无血缘关系的主仆身上,轻描淡写的表现两人之间那份细腻真挚的情感世界。影片中处处散发出的对于人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为如今电影市场上充斥着金钱血腥暴力等内容的商业大片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让观众感受到了那久违的人情味。

桃姐钟春桃(叶德娴)是少爷(刘德华)家的佣人,小时父母在日祸(二战日军横行,且称\"日祸\")中罹难,身世凄苦。十几岁到老爷家,服侍老太太、老爷和太太、少爷共历三代,已逾60年,且终生未嫁。期间,桃姐充分显示出传统中国女人的勤恳和朴实,悉心服侍主家,主家的衣食起居,事无巨细,通通操办;其品德性情,也样样使人称心。

影片未着力于旧事追忆,只稍微正面侧面交代了一下。虽非怀旧,但却时时体现出往事的影子。影片也无大的波澜起伏,依据的是桃姐中风住院、入老人院、再得肺气肿病危的时间脉络。期间细节处理很好,导演擅长表现琐碎之事,有无趣,有幽默,有冷漠,有温情,平淡中透露着生活真味。

影片开头是桃姐给出差回来的少爷下厨。少爷刘德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习以为常,始终未多看桃姐一眼,也无多少言语交流。直到某一天,桃姐因为劳碌和老迈中风去了医院,故事才进入正题。

本来少爷的生活中桃姐好像一直在那里,而现在这种变化,使少爷初次思考

起这桃姐这样一个女人来。一个人在你生命中默默照顾你,而你却习以为常地依赖,某一天这人突然离开,你是否茫然无措,是否惘然若失?少爷并不是无情的人,相反很会体贴人,只是他和桃姐的关系太久远了,形成了一种平衡,所以桃姐在时,他不需要对桃姐太多关心,而当桃姐需要关怀时,他就不假思索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份责任。然而角色转换,未学会关心人的人,怎样照顾好一贯关心你的人呢?当桃姐不想给少爷添麻烦说想去老人院的时候,少年居然以为桃姐很想到那里去,就遂了桃姐的意。我们自思一下,生活中,父母长辈有时候会说些善意的谎言,只是为了怕给子女晚辈添麻烦。可惜这种感情,不是每个人都懂的。少爷虽不知其里,尚能抽空陪伴服侍桃姐到最后。而世间一味索取、得寸进尺、不思回报的无情之辈,却是多如江鲫。

虽说香港的老人院设施完备服务正规,但也不见得能让老人颐养天年(大陆就更不消说了,多的是盘剥老人)。有子女赡养的话,谁愿意去老人院呢。一个连假牙都能戴错、处处贪恋小便宜的地方,逢年过节又无亲人陪伴,还得忍受电台学校等组织虚伪的献爱心活动的骚扰,如此终老,想来无味。可见老无所依,于人是很大的悲哀。少爷养尊处优,不懂老人院生活的苦处。但少爷却知道,桃姐,这个老迈的佣人,在病倒后需要他的关心照顾。这出自责任,更多的是人的品性。老人院里,有多少老人不是被自己子女抛弃的?老人院还算好的,又有多少老人被遗弃在空巢里,自生自灭?这个国家,老人不靠子女,还能靠谁?以此看来,桃姐是幸运的。

在少爷的尽心照顾下,桃姐病情稍好,然而后来又不幸得了肺气肿。在桃姐临终前的这段时间内,二人的交流似乎有种天生的默契,能时常互开玩笑,俨然一对母子。少爷重新认识了多年尽心照顾他的老女佣人,更发现了自我。原来照顾帮助别人真的能让自己感觉良好,原来自己也可以温情若此。

桃姐虽然朴实,但也爱美,少爷投资的电影开映展,要带她参加,她欣然答应。回去拿出口红,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细细的整理了一番。展会上端坐大方,是个体面的女人。展后少爷问她电影如何,她拼命说好,满是对少爷的嘉许,少爷却不知她视力不好,只逗她\"你不是后来在睡觉吗?\"二人相对莞尔。有多少人在老的时候,自暴自弃,生活邋遢不修边幅,反而以老者自居,气压晚辈?老人和晚辈应各存尊严,才能和睦相处。

秦沛饰演一位老人院的活宝,每好开玩笑,逗其他老人,他的座右铭是人就

应该开心享受,不必愁眉至死。这样一个潇洒人物,却非常好色,有点钱便去找洗头妹消遣。钱不够,就借桃姐的,桃姐每每慷慨解囊,也不问用处。他拿去嫖妓,某次被少爷撞见。后来又当少爷面向桃姐涎皮赖脸地借钱,少爷当场训斥点破,桃姐却说\"给他吧,也玩不了多久了\"。可见桃姐对于人性有深刻的认识,多能宽容、怜悯可怜之人。人之垂老,且让他风流去吧,此生还有几番寒暑?后来桃姐去世,追悼会上秦沛捧花前来,也算心存感激,尊重短暂相识的朋友。而有多少人在索取不成之后,翻脸无情?又有多少人在索取成功后,不思回报?至于以怨报德之人,更何其多也。由此看来,秦沛虽好色,品性却是温厚。

再后来秦沛又去找老人院里的其他人借钱时,已没人那么慷慨了,当他问一位戴眼镜的老头时,老头不看他,而是自顾自地吟起了李义山的《无题》(相见实难别亦难)。这时秦沛怔住了,内心惘然,倒不是因为嫖资没了,而是其他。皆知这首《无题》里的春蚕丝尽而死、蜡炬泪干成灰,这里配上桃姐的一生平淡无奇的经历,加上老头忘我地吟诵,更是相得益彰,恰到好处。春蚕和蜡炬,皆普通之物,然拼将一生付出亦无悔也。由此引发泪点,让人唏嘘感慨无垠。其实在我心中我很难把《桃姐》当做一部普通的电影来看,因为其中的某些东西带给我的触动是很难用一般电影兔死狐悲式的移情效应来相提并论的,比起影片带给我的伤感和欢乐,我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恐惧,出于对那个每个人必经的离死亡最近的生命存在形式的恐惧,尽管在感情方面很节制,《桃姐》还是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白描方式展现了这一生存状态。即使是有儿女的环伺,但老人内心的孤寂依旧如洪荒一般笼罩着自己灰暗的人生。影片中的桃姐会本能地拒绝来自他人的关照,即使是与自己情同母子的roger,其实这与很多父母的心态是一样的,既留恋着天伦之乐,又不甘成为儿女的负担,死亡的恐惧埋藏在内心独自面对„„每个人的归宿都是一处荒冢,而没有一处荒冢中的灵魂不是孤独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走向归宿的途中彼此搀扶而已。.

《桃姐》是我看过的艺术性和公益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电影,值得每个人去品味,它能让你在心灵上贴近自己正在老去的父母,并且告诉你一个绝对简单而重要的普世人生观,那就是,善待亲人,趁活着

第16篇:《桃姐》 老年人心理

观《桃姐》有感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桃姐》是以人命名的电影,讲述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罗杰(刘德华饰)与自幼照顾自己长大的家佣桃姐(叶德娴饰)之间所发生的一段触动人心的主仆情。钟春桃,即桃姐,原籍台山,自幼家贫,出生不久即被人收养,养父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杀,养母无能力再照顾桃姐。辗转之下,将桃姐安排到梁家充当家佣。自十三岁起桃姐先后照顾过梁家四代,共十六年。

看过《桃姐》后,我觉得老人主要有如下心理特点:

1.退出社会舞台,觉得自己没用,价值感丧失。同时,又很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感。桃姐中风后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在继续工作,就提出去养老院,还强调自己有钱,强调是自己愿意去的。她是觉得自己没有用了,不能做什么,不想给添麻烦,就选择去养老院了。在养老院里很多事情都自己努力做,不要帮忙,还帮同院的老人钉纽扣,体现自己的价值。针对老年人的这个心理特点,要给予他们一定的赞赏与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2.异常敏感,缺乏安全感,易怒,很容易受伤害。桃姐对说她的名字是佣人的名字的人大吼,很气愤;牙齿坏了以后坚决不做假牙,大发脾气。这个时候,对老人要有很大的耐心,不能对他们进行坚决的反对,要采取很温和的方式。

3.喜欢回忆自己以前的美好岁月。俗话说:年轻人有美好的未来,老年人有辉煌的过去。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喜欢留着旧东西,那些东西代表这自己的过去,舍不得丢。桃姐留着第一次的工资五元钱,还很自豪的说:“那个时候的五元钱很值钱的,可以买楼。”脸上满是幸福。罗杰小时候的一张已泛黄的照片,虽然都记不清是几岁的时候拍的,但还是好好的保存在她自己的百宝箱里面。一个以坏掉的缝纫机,零件现在都没有卖的了,没法修,都还舍不得丢。还有一块力士香皂,罗杰问她还有没有,她说只有一块,表示很珍贵,为自己有一个这么珍贵的东西而感到很自豪。和罗杰的妈妈谈论那次用新买的冰箱冻了一个大西瓜,一家人是多么的开心,现在回忆起都是那么的满足。

4.对身体状况更加关注,有一定程度的恐惧感,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无奈。去看罗杰电影首映的时候,给那个年轻人说抽烟要得癌症,表现出对健康的过于关注。在院内一位老人的过世和梅姑的病危使桃姐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桃姐病重,躺在病床上说:“我半截身子都埋在土里的,神会给我们安排的。”表面是一种坦然,其实是一种无奈的体现。

5.对自己职业的习惯性,(特别是年轻时做比较权威的工作的),性格上的小孩子气。一位老校长严厉批评一位吃饭总是掉的老人,还像教育小孩子那样扯他的耳朵。在他眼里那位吃饭掉的老人就是他的学生;而那位被批评的老人哭了起来,活

像一个受委屈的小孩。

6.对故乡的怀念和对新环境不适应的孤独感。养老院老人离开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环境到一个新的地方和一群老年人生活在一起,很难适应。一个老奶奶半晚上的收拾东西要回家,嘴里一直念叨着:“我要回乡下„„”,即使城市条件再好,也没有自己家好。

7.寻找爱的寄托,同时也是消除孤独感的一种方式。桃姐把猫咪卡卡当做自己的朋友,和她聊天、诉苦、玩儿。罗杰整天忙工作,其他的人远在美国,平常就只有桃姐一个人,陪伴她的就是卡卡,卡卡就是她的伴儿。

8.怕被拒绝,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要让人去猜。罗杰到养老院来看她,问她要什么东西就给他说,她说没有。其实从后面和罗杰的对话来看,她是需要睡衣之类的来换洗的。后来她说让带点豆腐乳,罗杰说久了没有吃就不要吃,他回答:“好。”表情表现出的是一种被拒绝的失落感。在照顾老人的时候,就要注意观察老人,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罗杰表面说让桃姐不要吃豆腐乳,实际上还是给她带了来。看着桃姐吃着豆腐乳那个满足的样子,那不就正是幸福。幸福,其实很简单!

第17篇:观桃姐有感

观桃姐有感

桃姐在罗杰家里兢兢业业的做了60多年的家政服务,就像他们的家人一样照顾他们,无怨无悔的,后来,桃姐老了,做不动了,为了不影响罗杰的工作,主动提出去老人院。桃姐这种奉献精神,真的很让人感动。罗杰念及桃姐从小就一直像妈妈一样照顾自己,所以在桃姐去了老人院后,经常到老人院看望她,陪她到街上散步,陪她做手术,并认桃姐做了干妈,让桃姐在心灵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也感到很欣慰,老了,还有个干儿子陪在身边,不会感到孤独,也不枉自己照顾了他那么久。这就是人之间最值得保留的感情吧,大家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在现在这个物质化的世界,还有多少这样真挚的情感。另外,真诚的付出于是有回报的。

现在很多年轻人因为忙于工作、忙于照顾自己的孩子,无法顾及年老的父母,大多选择把父母送去老人院,也少去看望他们。年老的父母亲们在孤儿院日盼夜盼儿女们来看他们,哪怕是说上几句话,但这个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其实,作为儿女的我们,要多替父母着想,他们辛辛苦苦为我们付出了自己的大半辈子青春,现在他们年老了,我们却把他们丢弃在一边,这是不合情的。若是自己年老了,自己的孩子们也会这样,那我们会有怎样的感想?另外,我认为政府应该多支持老人院这些机构,多丰富老人的生活,让他们再老了以后,生活都有所保障。

在影片中,感觉最深的一幕是:在中秋节前夕,一些明星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便带着一大帮人假惺惺的到老人院看望老人 ,为他们表演节目,唱歌,并分发月饼,但他们拍完广告后,竟把月饼收回去,并毫无羞耻心的说,这是道具来的,我们要收回来,还要拿到下一个老人院用的。他们这样的行为,真的很让人愤怒!想立即给他们一拳!毫无爱心,却在这里大肆作秀给观众看,博取观众的眼球。社会上还存着很多这些人,打着到老人院,孤儿院看望老人孤儿的幌子为自己作秀,真是让人感到心痛。这些人来了一批又一批,闹哄哄的,完全不顾老人的感觉,让老人们不得安宁也无可奈何,更不用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希望大家都是真心去那里探望孤独的老人们,并为他们带来快乐的,若不是,请不要去打搅他们宁静的生活,他们需要休养,经不起你们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

希望大家都要孝敬我们的父母。

第18篇:《桃姐》观后感(版)

看完整部电影我并没有哭,也没有觉得故事有多温情多感人,只是觉得整个电影所阐述的故事太现实,以至于我要慢慢回味,细细地摸索才能明白在某个瞬间要表达的是什么。

影片围绕老人院及院里的老人们将故事展开。桃姐与其他老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她膝下无子,从进入主人家开始乃至到疗养院,与刘德华的扮演者Roger的阶级身份永远是主仆。但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从习惯到失去,从拥有到回忆,从亲眼目睹别人的逝去,Roger渐渐以感恩回报的方式为桃姐安度晚年。于是桃姐这个原本卑微渺小的角色从一个看着大家族四代人成长的老仆人,慢慢发光发亮,变成了犹如一家亲的“干妈”。

这个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老无所依”,当一个人慢慢走向衰老,对于自己的身体无法掌控,力不从心之时,无人陪伴左右会是怎样一种心情。面对老人院里简陋的设备,毫无隔音效果的隔板房间,以及连假牙都可以错带的卫生条件。这样的养老院其实真真实实在我们身边,甚至比影片中描绘的还要差很多。或许电影想要以Roger的角色极力展现出社会温情的一面,呼吁大家懂得感恩,关爱老人。但我所理解的,更多是对于父母和自己年迈时深刻的思索。

桃姐是一个坚强的形象,她中风不需要人扶,努力做恢复运动康复身体,她要强的性格铸就了她独立的人格,所以她被人们记住。这个世界有年轻的新生命,也有老去的年迈人。他们都需要人文主义关怀和帮助。无论高低贵贱,无论贫富美丑,都有被爱的权利

第19篇:影视艺术 桃姐影评

广告1001班 范树桦 1019200108

《桃姐》影评

《桃姐》这部电影,我看了三遍,每一遍都能注意到不同的细节,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感触。

第一遍是在电影院看的,那时突然想一个人看电影,到电影院发现只有两部新上映电影,一部是美国英雄电影,一部便是《桃姐》。在电影院里,《桃姐》的海报只有一张,孤零零的立在前台旁边,而美国大片的海报则高高的悬挂着,吸引着每一位顾客的眼球。最后,我选择了《桃姐》,因为看到导演许鞍华,刘德华主演,我相信许和刘的电影一定会比不知名的导演拍的美国快餐电影更有营养,结果没有让我失望。

《桃姐》将镜头对准了香港的老人院,她用一种细腻的平淡的语言讲述了一对主仆之间亲情般的感人故事。相对于美国大片的惊心动魄,整部电影几乎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商业电影惯用的煽情片段,表现的都是些柴米油盐之类的生活细节。但是,就是这样一部平淡到没有票房的电影,却将我牢牢抓住了,随着“生活”的继续,我不自觉的哭了,眼泪不受控制的流下来,没有强烈的悲伤,却不住的流泪。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在老人院里女儿在领死去母亲的遗物的那场戏。画面右边是女儿哭得稀里哗啦和死去阿婆的院友沉痛的安慰,画面的左边则是两个老人悠闲的下象棋,另一个女人若无其事的磕着瓜子。刚看时,伤心这便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了吧,冷漠的城市,冰冷的老人院。但细细品味却又觉得,这并不是在表达一种人际关系的无情,而是对死亡的淡然态度。在老人院这样的一个地方,生老病死其实就只是时常发生的一件普通的事情而已,当每个人都将死亡看成一件必然的事情时,淡然的态度也就成了必然,活在当下才是重要的。当观众都在感叹老人院生活的可怕时,许鞍华或许只是想通过电影来诉说,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

这让我联想到了真实生活中的许鞍华,她今年也64岁了,一生未婚,没有子女,老了以后怎么办恐怕也是她这些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她说,“拍完这部电影后就不那么怕老了,不怕潦倒了。”虽然她的态度乐观,但“潦倒”这个词还是震撼了我,或许在她看来,未来她的去处可能也便是老人院了吧„„

第二遍看《桃姐》是课上老师推荐后看的,再看《桃姐》,却已没有了初次结束时的痛心与压抑,反而有一种平静感。影片的结尾,桃姐静静的离开了,镜头将桃姐以一种洗净铅华的平静呈现给观众,没有不甘的最后挣扎,也没有狗血的回光返照,老有所依,静静地躺在春天里。

罗杰抚摸着桃姐穿袜子的脚底,一时陷入沉默,再回来时人已远去,唯剩老者空叹息。第一次看到这里时,有种感慨,毕竟是主仆,再有感情也是主仆,罗杰还是离开去做自己的事业了,没有像亲人一样陪桃姐到最后。再一次看到这里时,却又有了另一种思考,或许是我认识的太浅了,罗杰并不是感情不够深,而是太深了,他不想看到桃姐的最后时刻,于是请医生代劳了。想起那年,外婆去世的时候,因为上学关系,我没能在她临终前看她最后一眼,当我赶回家时,她已经静静地躺在了棺材里。我现在已经记不清当时她的面部表情是怎样的了,但在我心里,那是消瘦却安详的脸庞,或许我的内心本就不愿记住她真实的最后一面,只愿记得那是一幅安详平静的面孔。我以为看到她的遗体时会悲痛欲绝,但当我站在外婆的遗体旁,静静地看着她安详的躺在那里时,心竟然渐渐平静了,伤心却不悲痛,想着她躺在病床上时的痛苦,竟有一种释然,外婆熬了那么多年,终于可以解脱了„„

第三遍看《桃姐》是写这篇影评前看的,除了感动桃姐和罗杰的亲情,还注意到了另外一些小的插曲。

那个一直骂母亲的女儿,口里总是埋怨母亲疼儿子不疼女儿,但每月付钱的是她;一脸

广告1001班 范树桦 1019200108

凶相抱怨个不停,但到了除夕接母亲回家过年的是她;母亲去世了,到死也没等来她一直念叨的儿子,为母亲送终,哭得死去活来的还是她。这女儿似乎是一个恶角色,却让人真正动容。

有一段,罗杰发现了坚叔借钱的真相,不肯被愚弄,非要戳穿,而桃姐却带着谅解纵容了坚叔的乐子,笑嘻嘻地替坚叔解释:“让他去吧,他找乐子还能找多久。” 最后,在桃姐的追悼会上, 坚叔放在桃姐棺木上的白玫瑰,或许代表了他不愿承受的寂寞,和失去知己的悲凉。

最后想以老者的那首诗作为结尾——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第20篇:桃姐的运气(版)

桃姐的运气

1.最近去看了电影《桃姐》。

以前爱买电影杂志,甭管什么电影,头上映前俩月就已知道了大致的创作班底和片子风格、故事梗概。最近这些年不知道怎么就改了习惯,听说某一电影之后,一旦凭直觉觉得该去看看,就开始有意地躲避着一切剧透或准剧透讯息,包括各路宣传文字、他人评论观感,甚至是官方预告片。

为什么我也说不好,但几年下来,觉得挺舒服。固然也因为事先了解不周而误看了很多垃圾,但总的来说,还是获得了很多以往没有的乐趣的。

这倒是跟我一直起来对于旅行的态度一致——绝不钻研攻略,宁可即兴乱走。

就拿这部《桃姐》来说,进影院之前除了知道许鞍华、刘德华、叶德娴三个名字,别的就都不清楚了。

人生难得随意,现实已多算计。

2.不知道别人看《桃姐》时看到了什么。我坐在影院座椅中边看边感慨的,是尊严。

桃姐是佣人。佣人也有佣人的尊严。桃姐身上无处不在的“范儿”,便是那尊严。Roger一家对桃姐的看重,便来自那尊严。

后来,桃姐老了,住进了养老院——养老院里的老人,也该有老人的

尊严。拿桃姐与养老院中其他大部分老人相较,与众不同之处,便是那尊严。

3.数年前曾去探访过一家临终关怀医院。

是一位记者朋友要去采访,记起我曾说过对此地有兴趣,便叫我同去。 在那医院里盘桓了一下午,差不多走遍了每间病房,见到了每位老人。 固然有坐在轮椅中、瘫卧病床上,仍谈笑自若的开朗长者,却也见到不少已全无生气只是黯然枯坐、或浑噩沉睡的老人。距离近些,就已能听到他们体内毕毕剥剥的衰朽坍塌之声。

志愿者们显然也能听到同样的声音,所以,所见之处,皆是那些阳光老人被十几二十个志愿者团团围住,亲切叙谈。而就在他身边的病床上,就僵卧着一具表情呆滞、完全被无视的沉默老者。

倒也合理,看着却只觉得心中难受。

那些老人的模样,与《桃姐》中带到的很多老人相差无几。

4.据相声老艺人张寿臣的弟子田立禾回忆,老舍当年曾致信张寿臣,但张认为老舍在小说中的描写轻视了相声行当,因而没有回信。贾行家老兄说:“应该说,张误会了老舍,但是这种自尊很了不起。” 陈凯歌的电影《荆轲刺秦王》里,周迅演的是一个盲女,家人都被杀之后,她对刺客说的是:“你杀了我。你不杀我,我就要一辈子跪下来乞食,日子不尊严。”鹦鹉史航兄曾数次提起过这句台词,认为极动人。我也有同感。

就忽然冒出个想法来,有没有哪部大陆电影、或大陆小说,是光明正大地描写、伸张这份尊严的?

我看电影少,读书也不多,想了一阵也没想出来。

5.倒是想起很多没有尊严的时刻来。

前几年,在驾校学车时,从报名到考试,不断有各种前辈给出各种贴心指点——大多是说应该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向教练或考官进行何种贿送才可免除种种不必要的刁难。其时我心存抵触,暗暗对自己说努力挺住,但最后还是一时怯懦,照众人指出的明路,于考试之前在指定摊位以指定价格购买了指定品牌的香烟两盒,按照指定的方式交到了考试场工作人员的手上——现在回想那一刻,仍觉得耻辱。 开始是只觉得自已为了得到本该得到的公正对待而不得不谄媚逢迎而耻辱,后来则也觉得替那考试场的工作人员耻辱——那努力作出的一脸凛然,是只需两盒中档香烟便即刻灰飞烟灭的。或许仍有人将此当做值得夸耀的权柄,但想必也有人自知这背后的轻贱。

与此类似的,是去年所见的一幕:在金边机场进出关口处,柬埔寨海关的工作人员索取小费时的嘴脸,已与乞丐无异。真是叫人看着都觉难堪。

衣冠楚楚的政府官员,为了一两美元,弄得全无尊严。真是可叹。 想起台湾诗人洛夫的诗作《铜像之崩》中的两句——“后来……/据说/那满身绿锈的威严/论斤出售”。

6.当尊严都已任人弃置,或是标价贱卖,桃姐就成了传奇。

能一世活在尊严中,不容易。能死在尊严中,就更是造化,桃姐于是不凡。

可能也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吧?靠操守、靠坚持、也靠天缘凑巧。

而周遭所见,大多还是无力维持尊严、或者已无心保守尊严的人。 亦不知是我们运气不好偏偏生在一个没有尊严的时代,还是我们不够努力。

越想越教人灰心。想来想去,似乎也只能寄希望于好运气——愿我们都能有如桃姐般尊严地生活、尊严地死掉的好运气。

桃姐读后感
《桃姐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