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三顾茅庐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29 07:48:26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国时期,刘备因缺少人才,去拜访了诸葛亮,想请他出山帮刘备打天下。前两次,因为诸葛亮不在,落了空,第三次终于拜见到了这位卧龙先生,在刘备的真诚邀请下,诸葛亮觉得刘备是真心诚意的,于是便随他一起出山,开拓了一片江山。出山后,两人关系一直相互融洽,刘备常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了水啊!” 读完《三顾茅庐》,我不禁掩卷长叹: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好的桥梁。 有了真诚,朋友就会真诚对待你,朋友就会成为我们最好的倾诉对象,成为安慰我们的贴心知已,成为我们快乐成长的伙伴。只要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件事,成功就不会离我们很远。记得有一次竞选班干部,我认为在演讲时只要随便说一点就行了,而其他的同学都经过精心准备。演讲时,别的同学都讲得很好,打动了许多同学和老师,而我仅说了几句,没有体现我竞选的真诚,那一次,我落选了。第二次,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认真准备了演讲稿,竞选时,我说得绘声绘色,赢来了一片掌声,我成功了——真诚帮助我赢得了成功。 刘备不仅对诸葛亮的真诚让我感动,他爱才、尊才的品格也令我久 久难忘。诸葛亮出山后,一生追随刘备,而刘备对诸葛亮也处处尊敬,甚至在临终托孤时,让诸葛亮担起复汉的重任。正是由于这份真诚,让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要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培养自己优秀的品质,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用真诚成就自己的一生。

推荐第2篇: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国时期,刘备因缺少人才,去拜访了诸葛亮,想请他出山帮刘备打天下。前两次,因为诸葛亮不在,落了空,第三次终于拜见到了这位卧龙先生,在刘备的真诚邀请下,诸葛亮觉得刘备是真心诚意的,于是便随他一起出山,开拓了一片江山。出山后,两人关系一直相互融洽,刘备常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了水啊!”

读完《三顾茅庐》,我不禁掩卷长叹: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好的桥梁。

有了真诚,朋友就会真诚对待你,朋友就会成为我们最好的倾诉对象,成为安慰我们的贴心知已,成为我们快乐成长的伙伴。只要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件事,成功就不会离我们很远。记得有一次竞选班干部,我认为在演讲时只要随便说一点就行了,而其他的同学都经过精心准备。演讲时,别的同学都讲得很好,打动了许多同学和老师,而我仅说了几句,没有体现我竞选的真诚,那一次,我落选了。第二次,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认真准备了演讲稿,竞选时,我说得绘声绘色,赢来了一片掌声,我成功了——真诚帮助我赢得了成功。

刘备不仅对诸葛亮的真诚让我感动,他爱才、尊才的

品格也令我久 久难忘。诸葛亮出山后,一生追随刘备,而刘备对诸葛亮也处处尊敬,甚至在临终托孤时,让诸葛亮担起复汉的重任。正是由于这份真诚,让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要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培养自己优秀的品质,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用真诚成就自己的一生

繁星春水读后感400字

“十一”长假,我读了一本书——《繁星·春水》。这是出自大作家冰心之笔,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生活深深的感悟。这感悟是什么呢?是回忆?是叹息?还是„„

此书的第二段深深打动了我:

童年呵!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是含泪的微笑。

这仅仅只有四句话,为何能打动我呢?我想,即使我不说,大家也一定知道。是啊,时光一逝而去,谁能没有童年呢?

人们常说:“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而人一生,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不正是童年吗?往往,最值得回忆的,也只有童年。

冰心说童年,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这个比喻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梦中的真,童年是最具想象力的时候,最具创造力的时候。可能,那只是脑海中的一瞬间,或许,在十年后,二十年后,五十年后,一个火箭诞生了......

真中的梦,童年,一段最真实的时光不过了,似梦般美好,又似梦般,不知何时就会结束。仿佛只是一眨眼间,一个无知的小孩子就变成了一位很有内涵的青年......

童年,是一个艺术品,要会品味。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是一道不同的佳肴,有酸的,有甜的,有苦的,也有辣的!

从现在起,让我们学会品味童年吧!

推荐第3篇:《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后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拜访。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三顾茅庐》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三顾茅庐》读后感一:

暑假中,我读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向人们讲述了发生在东汉末年,以刘备、曹操、孙权为代表的群雄割据、混战,长达百年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中,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

结果第一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飞、关羽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这显示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

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礼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难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

刘备注重以诚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钦佩。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顾茅庐》读后感二:

星期六,我读了《三国演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三顾茅庐》。

这篇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刘备、张飞和关羽想去请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成为他们的军师,就到了诸葛亮居住的地方——卧龙冈。三人遇到了几位农民,正在唱着动听的歌谣,他们问:“农民,是谁创的词?”一位农民回答:“是卧龙先生。”刘备听到后,心里增加了一些敬佩,三人到了诸葛亮门前,刘备轻轻地敲门,出来了一位童子,刘备从童子口中得知,诸葛亮不在家。

过了几天,有人说诸葛亮回来了,并回到了家中,三人再次来到诸葛亮的家,在门口听见读书声,过了一会儿,一位先生出来了,可他并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三人只好回去,又过了几天,三人又去他家,看到诸葛亮正在午睡,就在院子里等,过了很久,诸葛亮醒后见到刘备,刘备流下眼泪,请他出山,帮助他完成大业,他被刘备的诚意感动,就成为了刘备的军师。

我很敬佩刘备诚心诚意、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顾茅庐》读后感三: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向我们叙述了在天寒地冻的冬天,刘备三次骑马去卧龙冈,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

读过这篇课文,让我不由想起了一件发生在我家中的事情——几年前,妈妈报考了全国执业药师考试,在考前一个多月的时候,妈妈一下子就有了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劲头。

在白天的时候,妈妈清晨5点钟就起床,在我和爸爸睡得沉沉的时候,她脸上架着一幅眼镜,坐在电脑前,不断地忙碌起来,有时她的眼睛盯着电脑,似乎在思考什么;有时,她低下头来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有时,她仰起头来,嘴里不时地蠕动,似乎在背诵一些主要的内容……她一直就这样忙碌着,直到时针和分针停留在7:50的那一刻,她才停下手中的忙碌,去上班……

晚上,眨眼功夫时间到了8:00,我已经上床睡觉了,可妈妈还坐在电脑前,不停地往脑子里输入一批一批的知识,妈妈在学习的时候,好像永远也不知道疲倦似的……

现在想起来,觉得那时的妈妈和课文中的刘备还真有点相似。刘备可以说是求贤若渴,而对妈妈来说知识仿佛是一个口干舌燥的人看见了一桶水一样。

你们也能做到吗?

推荐第4篇: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国演义》这本书家喻户晓,众人皆知。而我也不例外,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刘备为了找一个有专长的贤人来帮自己打天下,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而后来诸葛亮被刘备的坚持不懈的诚心诚意打动了,答应帮他打天下。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陷入了沉思,法

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布封曾经说过:“天才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做学问,做研究工作,必须持之以恒。”的确,我们干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作为学生的又能不能想刘备那样坚持不懈呢?

还记得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参加过我们小区的一场跑步比赛,和小区里面跟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一起跑800米。当时我还信心满满的以为自己可以跑个第一名,谁知一圈,一圈半,两圈,两圈半……许多人已经累的气喘吁吁,到大树下乘凉了,我看着他们,自己也想停下来,到树下乘凉。但就在这个时候,我又想到了刘备的坚持不懈,我对自己说:“我不能够放弃,要像刘备一样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就是这样,我坚持了下去,拿了二等奖。

一个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够坚持下去,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说起来,一个人克服一点儿困难也许并不难,难得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后成功。曾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失败,曾经达不到的目标并不意味达永远达不到。过去的成功或是失败,那只代表过去,未来是靠现在决定的。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一直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绝境就是一次挑战、一次机遇,如果你不是被吓倒,而是奋力一搏,遇到什么叫困难都不放弃,也许你会因此而创造超越自我的奇迹。

推荐第5篇:《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茅庐》读后感

记得刚开始寒假时,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我的感触很深。

我认真地读着,我被“三顾茅庐”这个的画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听完,刘备觉得惆怅不已。几天后,刘备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备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我觉得张飞性格急躁,风风火火的,因为他不愿再等候,而说:“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我觉得这段的意思是:哥哥不对,我看这个农村的人,不会是人才,他如果不来,我就用麻绳把他捆来!

关羽有些不识人才,因为他低估了诸葛亮的智商:“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这段的意思可能是:哥哥两次亲自去拜访,这个礼节太过分了,我觉得诸葛亮名不副实,所以躲起来不敢见你,你为什么要这么尊重他!

我觉得刘备很尊重人,他对童子说:“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说诸葛亮在午睡,他就恭恭敬敬地等候。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三分国家,最后取胜的策略,我觉得他是一位多谋多才,智商超高的人,我真的很佩服他!我们一定要向刘备拜访诸葛亮一样,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学习,这样我们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

推荐第6篇:《三顾茅庐》小学读后感

《三顾茅庐》读后感悟上星期,我们学习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

刘备两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想请他出山,但是诸葛亮就是不见他。后来刘备没有灰心,他没有放弃,通过第三次恭恭敬敬地拜访,终于见到诸葛亮,得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以后得到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看着看着,我被“三顾茅庐”的画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听完,刘畚觉得惆怅不已。

几天后,刘畚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备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感觉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说明刘备胸怀大志,尊重人才,善于团结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充分发挥大家的长处,努力提高自己,使整个集体充满战斗力。联系到我自己,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其他同学学习。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我想: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推荐第7篇: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1、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名著,里面的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故事内容十分精彩,故事情节扣人心悬,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话说当年刘备因没有一个好军事愁困不已,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结果第一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关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

这显示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

刘备注重以诚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钦佩。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礼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难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

我喜欢《三国演义》。

2、

上星期,我读了《三顾茅庐》这篇文章。刘备两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想请他出山,但是诸葛亮就是不见他。后来刘备没有灰心,他没有放弃,通过第三次恭恭敬敬地拜访,终于见到诸葛亮,得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以后得到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看着看着,我被“三顾茅庐”的画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听完,刘畚觉得惆怅不已。几天后,刘畚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备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感觉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说明刘备胸怀大志,尊重人才,善于团结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充分发挥大家的长处,努力提高自己,使整个集体充满战斗力。联系到我自己,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其他同学学习。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我想: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读后感《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推荐第8篇:《三顾茅庐》读后感500字优秀

公元207年,刘备遭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并亲自相邀,却被其拒之门外。但刘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终于同意出山,助其一臂之力。

在人们赞赏刘备求贤若渴的同时,我不免为诸葛亮备感忧虑,如果不是徐庶的推荐,刘备的拜访,试问诸葛亮,你能毛遂自荐吗?你的满腹韬略何时得以施展?你心甘情愿看着自己的国家自生自灭吗?值得庆幸的是诸葛亮遇到了刘备,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刘备呢?

西方有句谚语: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依此推断,诸葛亮岂不是弱者?足智多谋,才华横溢,为何不敢脱颖而出?难道要空怀满腹略,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吗?到那时,将诲之晚矣,只好怀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死去,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谁让自己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供手相让呢?

当今社会崇尚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每个人前途命运的主宰,可一些人总是受传观念的影响,坚守古人的高风亮节,含而不露似乎谦虚得将自己贬低,才算维护清高。谁料结果弄功成的,事态反而背道而驰,使得他人对自己的真实情况知之甚少甚至产生误解,岂敢录用?所以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唯有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那种勇气,才不致让自己有不好意思或过分谦虚中客客气气地机会拱手让人。

人们,不需要再等待刘备,只需打破陈规陋习,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把握时间,主动进取,适时夸奖一下自己吧,让社会对我们进行选择。亮出自己的风采。

推荐第9篇:《三顾茅庐》名著读后感[材料]

刘备得到了徐庶的推荐,决定去拜访贤人诸葛亮。

第二天,刘备和关羽、张飞三人直奔隆中。刘备来茅屋前,一位书童应声开门说:“先生出去了。”刘备只好败兴而归。又过了几天,刘备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又和两位弟弟进山去了。此时已经入冬了,天气十分寒冷,但是,刘备全然不觉。为了表示尊重,一进隆中山,刘备就下马步行。结果诸葛亮外出游玩了。刘备接连扑空,为表达自己的仰慕之心,刘备留下一封信让书童转交给诸葛亮,惋惜的回去了。

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刘备没有白跑。诸葛亮果然在家,但正在休息,刘备便站在门口等候。大约过了两个时辰,诸葛亮终于现出庐山真面目,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刘备听完立刻觉得茅塞顿开,恨不得马上依计夺天下。诸葛亮也决定出山辅助。

诸葛亮是一个旷世奇才,本可以闲云野鹤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可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不但出山了,而且追随刘备几十年出生入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忠心耿耿的颂歌。诸葛亮是幸运的,饱学知识后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给自己创造了充分发挥的机会。

诸葛亮也是不幸的,他的一生是忙碌的,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

推荐第10篇:三顾茅庐

第一环节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这是一篇历史题材的文章,它选自中国古典名著,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一定要能激发学生读名著的欲望,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并能从中汲取精神养料的欲望。于是在开头我作了这样的设计,通过上学期有一单元表示人才华横溢的成语的回忆带领学生认识诸葛亮,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那个群雄纷争逐鹿中原的东汉末年,像刘备这样有着统一大业的雄心大志的主子对人才的渴望。以此来吸引学生眼球,将学生的目光定格在为什么像曹操、孙权、董卓这样的拥兵数万,占据险要地段,却得不到诸葛亮,而没有一兵一卒,徒有一皇叔虚名的刘备却能请得诸葛亮是何原因,刘备身上究竟人什么魅力而走进文本。

第二环节让学生到文中发现刘备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诚心诚意。然后让学生和文本进行亲密接触,用心去口味刘备的诚心诚意。

小结课文时让小三国迷来谈谈诸葛亮出山后都为刘备打了哪些胜仗?通过学生自己的介绍来激学生对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读史使人明智,再让学生谈谈刘备求贤渴、礼贤下士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发,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并让他们写成一句座佑铭,就并告诉他们这可是一条成功秘诀,把他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每天读两遍提醒自己,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第二环节的操作我设计了两个语言实践活动.

一、想像张飞、关羽的心理活动感悟刘备诚心诚意

预设:张飞的无理也不是没有理由,请你们读读两资料(补充他们桃园三结义、两次去茅庐未见诸葛亮的资料)想像此次三顾茅庐,张飞说这段话时的心情。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兄弟关羽张飞都不同意。关羽想( )张飞想(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听闻此言,刘备想( )于是他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他们不是手足亲似手足,关羽、张飞的生气是因为体恤兄长,觉得哥哥降低身份放下架子来请了两次,这诸葛亮一介村夫也太不识抬举了。刘备和关羽张飞自桃园结义后,整日形影不离共计大事,而此番却叫张不要去,可见他真的生气了。他气他们的什么?是关羽、张飞的不尊重人才,不能理解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是他们的莽撞性格怕见了诸葛亮惹出乱子,拂了他的一片诚心,因而这里又有一种对兄弟的体贴。因此我补充了两份材料,这样对于刘备的认识会更饱满,他不的尊重人才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敬重。对关羽张飞如是,对诸葛亮如是,所以他能赤手空拳打江山,他的部下大多是别人的降将,却没有一个人再背叛他。这便是刘备的成功之道,也是学生应该从这节课上能得的至宝。

二、想像诸葛亮本人在耳闻目睹刘备的所作所为时的心理活动。

此处通过对诸葛亮心理活动的再现,为下文他君臣二人的亲密无间,如影随形作一个铺垫。以诚待人,使双方都敞开心灵,这样才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君是名君,臣是贤臣,才使无不兵一卒的刘备能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基业,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更使刘备尊重人才的美名得以传扬。

一、导入5 1、出示四年级上学期表示才华横溢的成语

这些成语里可藏着一个秘密,大声地读两遍,爱动脑筋的你一定会发现。 2、在古代才华横溢的人被称为名士、圣贤,再看老师板书。 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读了这些词你又发现了什么?(刘备) 3、简介: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曹操、董卓、孙权各一方,他们拥兵自重,你争我夺都有统一中原的雄心。这就是群雄纷争。即使是无一兵一卒刘备,却也想实现统一祖国的大业,于是他们都迫切地想得到人才。

当时有一个水镜先生,相传他有三个弟子,只要得其一便能帮你实现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他当时隐居隆中,被人称人称作卧龙先生,文中对隆中有一段描写,谁来读一读。 诸葛亮的居住之地有什么特点? 评价:这是他高洁品质的象征

评价:他就是这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所以无论是曹操、董卓、孙权他们都想得到诸葛亮,可是最终却被刘备得到了,刘备身上究竟人什么魅力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经典故事三顾茅庐。

4、齐读课题三顾茅庐(理解词语)既然三顾前面肯定有了两顾。请你来讲讲

5、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他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大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便给童子留个口信:“刘备来拜访过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腊月,刘备又决定去拜访诸葛亮,他俩兄弟不愿意:“这个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一介村夫,还劳大哥亲自去吗?”刘备仍然亲自前去,但仍没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写他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6、出示第一自然段读。(突出诚心诚意)

二、整体感知课文7 1、大声读课文画出体现刘备诚心诚意语句。 2、再一次默默地用心地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想一想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交流学习所得(感受刘备的求贤若渴)15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老师听出来了,刘备很生气,他生谁的气?为什么生气?读出刘备的生气。 2)读张飞的话读出他的粗鲁。

3)他们桃园结义的兄弟,张飞的无理也不是没有理由,请你们读读想像此次三顾茅庐,张飞说这段话时的心情。(补充资料桃园结义)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兄弟关羽张飞都不同意。张飞想(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听闻此言,刘备想(

)于是他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1)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跟呢?

2)刘备不至于半里多路就下马,说明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3)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3、“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封建社会是分等级的。大臣参见皇上的时候是站在阶下,而此时,刘备是首领,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民,刘备却站在阶下,可见他诚意。

4、“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1)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2)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看这个恭字,(指导识写出恭) 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 S:一生表演(两手立正站好) T:一个刘备,还有不同站法吗? S:另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 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

T:噢,更恭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3)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齐读这部分。

5、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他真是诚心诚意、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6、我们来看,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现在,如果你就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2

四、读四五自然段,你体会到什么?

1、诸葛亮确实是雄才大略。听了他的分

析,刘备心中塞满的茅草顿时分开了一条出路。用文中的词说就是——茅塞顿开,引读——老师关送你们一个词——拨云见日。柳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2、刘备能得到这样一个旷世奇才让他兴

奋不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引读—老师再送给你们一个词——如鱼得水。

3、这份鱼水的情谊,让诸葛亮对刘备死心踏地,诸葛亮竭尽毕生所学辅助刘备。你知道他出山后都为刘备打了哪些胜仗?

诸葛亮在博望大败夏侯淳,

他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

他巧借东风草船借剑气死了吴国都督周瑜

他巧设空城计一用一兵一卒骗得司马退兵。

他七摛孟获又放了他七次,最后让孟获对他死心踏地。

这些事实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这些故事这本书里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课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一读。

五、总结课文。3 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刘备求贤渴、礼贤下士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发呢? 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写成一句座佑铭。

这可是一条成功秘诀,把他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每天读两遍提醒自己,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一、导入8 1、出示四年级上学期表示才华横溢的成语

同学们,这些成语里可藏着秘密,你们想知道吗?大声地读两遍,爱动脑筋的你一定会发现。 2、在古代才华横溢的人被称为名士、圣贤,再看老师板书。 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知道这两成语的意思吗?开动小脑筋猜猜看。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故事。 3、简介: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那是一个天下大乱、战火纷飞的时代,曹操、董卓、孙权、刘备各据一方,他们拥兵自重,你争我夺都有统一中原的雄心。这就是群雄纷争。他们个个求贤若渴。

当时有一个水镜先生,他有三个弟子,相传得其一就能得天下。诸葛亮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他当时隐居隆中,被人称作卧龙先生,他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故事就发生在隆中,文中对隆中有一段描写,谁来读一读。 诸葛亮的居住之地有什么特点? 评价:这是他高洁品质的象征

评价:他就是这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所以无论是曹操、董卓、孙权他们都想得到诸葛亮,可是最终却被刘备得到了,刘备就是故事中的另一个主人公,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感受刘备身上独特的魅力。这个故事就是——三顾茅庐。

4、齐读课题三顾茅庐对你是怎么理解三顾茅庐的? A理解词语。

B简介: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他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大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便给童子留个口信:“刘备来拜访过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腊月,刘备又决定去拜访诸葛亮,他俩兄弟不愿意:“这个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一介村夫,还劳大哥亲自去吗?”刘备仍然亲自前去,但仍没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写他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6、出示第一自然段读。(突出诚心诚意)

二、整体感知课文7 1、大声读课文

二、三自然段画出刘备言行的语句。

2、再一次默默地用心地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想一想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交流学习所得(感受刘备的求贤若渴)15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老师听出来了,刘备很生气,他生谁的气?为什么生气? 2)读出他的粗鲁、无理。

3)站在张飞的立场上他的话也不是没有一点理由,此时此刻张飞在想些什么?你能说出张飞的心声吗?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兄弟关羽张飞都不同意。张飞想(

)引读——“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4)听闻此言,刘备是怎么想的呢?刘备想:(

)引读——于是他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1)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跟呢?

2)刘备不至于半里多路就下马,说明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3)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3、“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封建社会是分等级的。大臣参见皇上的时候是站在阶下,而此时,刘备是首领,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民,刘备却站在阶下,可见他诚意。

4、“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1)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2)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看这个恭字,(指导识写出恭) 3)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

4)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齐读这部分。

5、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他真是诚心诚意、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6、我们来看,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现在,如果你就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四、读四五自然段,你体会到什么?10

1、听了他的分析,刘备心中塞满的茅草顿时分开了一条出路。用文中的词说就是——茅塞顿开,引读——老师关送你们一个词——拨云见日。

2、刘备能得到这样一个旷世奇才让他兴奋不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引读—老师再送给你们一个词——如鱼得水。

3、这份鱼水的情谊,让诸葛亮对刘备死心踏地,诸葛亮竭尽毕生所学辅助刘备。你知道他出山后都为刘备打了哪些胜仗? 诸葛亮在博望大败夏侯淳,

他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

他巧借东风草船借剑气死了吴国都督周瑜

他巧设空城计一用一兵一卒骗得司马退兵。

他七摛孟获又放了他七次,最后让孟获对他死心踏地。同学们对这些故事感兴趣吗?出示《三国演义》感兴趣的同学不妨一读。

4、诸葛亮确实是雄才大略,刘备的礼贤下士更是为后人称赞。同学们三顾茅庐的故事学完了,今天回家你能把它讲给爸爸妈妈听吗?还有几分钟老师可以给你帮个忙。

友情提醒:注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用上黑板上的词语,可以自己发挥想象有创造性地讲。

练讲——交流

1)现在老师就是你的妈妈,你放学回来了,

师:听说你们今天学了《三顾茅庐》故事,讲给妈妈听听。

2)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刘备求贤渴、礼贤下士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发呢?

3)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写成一句座佑铭。并告诉他们这可是一条成功秘诀,把他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每天读两遍提醒自己,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第11篇: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为例,以“训练主要内容的概括”为例)

一、导入设疑解“课题”。 1.说到“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这些词,你首先会想到谁?在中国,诸葛亮成了智慧的代名词。这样一个旷世奇才为何偏偏选择了当时尚无立足之地的刘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感人的故事——“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理解关键词:顾——拜访;茅庐——茅草屋。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理脉知“大意”。(词语教学巧在重组)

1、分组出示三组词语。指名读,再齐读。

第一组:刘备 关羽 张飞 诸葛亮

第二组: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三分天下

第三组: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清澈见底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你有什么发现?每组词语写了什么?

联系课文第3自然段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写了哪些景物?这仅是写景物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2、“三顾茅庐”顾名思义,即是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刘备前后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都写了吗?第三次拜访从哪里到哪里?(前两次一带而过.详写第三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扣题直奔课文重点,抓住关键内容理脉、感知大意,训练主要内容的概况。)

三、三顾茅庐表“诚意”。

1、师简要介绍背景及前两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2、自由读读“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如果用一个字表达,那会是什么字?(板书:诚)

3、第l自然段中哪些词让你读出了“诚心”?(两次前往,都没见着,但刘备并不灰心,还准备去第三次。如果第三次还没见着,会怎样?——也许还会有第四次、第五次……直到见到为止)(关键词句的读悟)

四、察言观行话“尊重”。(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1、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重诸葛亮的茅屋,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下面,我们来读第2~4自然段。

2、默读课文,思考:⑴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画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重点品读张飞、刘备的话。

(1)指名读张飞的话,一个“嚷”字让你读出了什么?(表现出了张飞的性格粗鲁,对诸葛亮不屑一顾) (2)再读刘备的话,你又从中读出了什么?(责怪、生气,也表现自己不可动摇的决心) (3)分角色朗渎.对比两人的不同态度,感受刘备对人才的渴求、尊重。 4.指名读第3 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1)“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文中两次用了“轻轻”这个词.给你什么感觉?(刘备举手投足都很小心,生怕惊醒了诸葛亮) (2)指导练读这段话,读出动作的“轻”,读出刘备的小心翼翼、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读出刘备对人才的敬重与爱惜。

(3)刘备等了多长时间?(半晌——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好久;“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

(4)这样算来,刘备至少在台阶下站了两、三个小时,依然不急不躁,恭恭敬敬地等候。这样的态度让我们感觉刘备在恭候一位长辈或上级,事实怎样呢?从年龄上看,刘备那时47 岁,诸葛亮才27岁,刘备比诸葛亮年长20岁;从身份来看,刘备出身贵族,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人称“刘皇叔”;而诸葛亮只是平民百姓一个,隐居山野,种田为生。两人身份地位、年龄相差如此悬殊,而刘备竞表现得如此虔诚,怎能不让诸葛亮感动呢? (5)诸葛亮醒来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你从“快步走进”读出了什么?

5、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的虔诚终于感动了诸葛亮,两人见面、交谈,又是怎样一幅场景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三顾茅庐》(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叩问课题,品“三”韵味 ㈠ 品味“三”字

1、“三顾茅庐”中的“三”字特别有意思。可表示“三次”,引申为“多次”的意思。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同样意思的故事吗?

2、交流:“三气周瑜、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学生讲故事,品味“三”的韵味,增强故事的曲折情节。㈡ 探究“茅庐”

1、出示句子:第一小节 ⑴思考:“茅庐”是什么样子?你发现这景色描写跟人物之间有什么联系?⑵品味比喻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人。再从文中找几句比喻句读品。

2、拓展出示《出师表》句子: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思考:他感激谁呢?为什么感激?

二、学习范例,创编剧本

1、学习范例,了解写法。(出示剧本范例)

2、小组合作,创编剧本。

三、表演入境,求活激趣

表演前——讨论;表演时——鼓励;表演后——颁奖。

第12篇: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可是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溽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亮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亮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

茅塞顿开:

(2)读课文填空。

这篇文章选自我国古典名著《》,作者是刘备拜访诸葛亮的目的是。 刘备的特点。

第13篇: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点

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我们国家有四大名著,你知道是哪些吗?出示图片

2、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顾茅庐》既是三国演义中的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又演变为了现代成语,赋予了它新的意思。

二、板书课题,解释题意

1、板书课题,故意将“茅”少写一笔“撇”,以加深学生对“茅”的正确印象。

2、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拜访

“茅庐”二字要注意他的写法,“茅庐”是什么意思?——茅屋

联系起来解释字面意思,现在用来比喻什么?(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草屋拜访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现在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初读感知

读读课文,同时关注一下文中的生字词,思考

1、谁三顾茅庐,去拜访谁? ——诸葛是复姓子孔明 号卧龙

2、为什么会三顾茅庐?拜访了几次,当时情况怎样? ——前两次是略写,第三次详写

3、事情的结果是什么?

(生默读课文)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刘备带着两个弟弟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诸葛亮的面。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这次成功了。)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一共有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看出来,在文中画出来?

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尊敬诸葛亮,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张飞:做事冲动,鲁莽,心疼哥哥……

诸葛亮:有才华,旷世奇才、雄才大略……

关羽:话不多,……

2、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前两次都是在什么情况天气下去拜访诸葛亮的?(生交流资料)

3、尝试分段。提示:具体写刘备拜访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拜访经过又可以分为几层( “上路前--到隆中--见面后”)

五、解决生字,读一读,说说重点字的意思。

三顾茅庐秀丽宜人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1)秀丽什么意思?——秀美、美丽宜人——适宜人在这里生活居住。

课文中说哪里的秀丽宜人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隆中的景色怎样?作者写了松林、溪流、竹林、,在写山冈的时候用了一个词蜿蜒起伏

(2)蜿蜒是什么意思?

弯曲起伏在人们的眼中就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我们刚才说谁是卧龙?他在等待谁腾飞?

所以说这句话除了说山冈的形状像卧龙,还这句话也暗示诸葛亮有着雄才大略。

(3)你在看松林是——疏疏郎朗溪流是——清澈见底竹林是——青翠欲滴

欲是什么意思啊?

青翠的好像要流出来似的。

(4)比我们校园里的任何一棵树都要绿,所以说隆中的景色秀丽宜人。谁再来读一读?

(5)模仿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方法:如来到一个地方,先找出这个地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再把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找出来。

例句:我们来到小花园,只见碧绿的草坪像一块软绵绵的地毯,几棵桂花树亭亭玉立,上面开满了白色的小花,犹如碧天里的星座,几丛翠竹疏疏朗朗,在阳光的照耀下,简直像一幅水墨画。啊。这儿的景色真迷人。

(5)群雄纷争,雄是什么意思——乱世英雄,在三国时代你还知道哪些乱世英雄?纷争,他们争的是什么?——人才

尤其是诸葛亮这样的千古奇才,这样的人肯定有很多人都请过,为什么只有在刘备请他时才出山呢?

这是我留个大家的一个疑问,请大家回去思考思考。

(6) 茅塞顿开什么意思?本来不明白,现在一下子明白过来。提出了三分天下? (曹操 孙权 刘备)

本来不明白,现在一下子明白过来。这句话说得是刘备本来对天下形势看得不透,经诸葛亮一点拨就明白过来了。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由此你看出了什么?生说:诸葛亮很有才华。)

A、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在这句话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这句话用一个词语形容?师出示:(拨云见日)

过渡:再后来,刘备对他们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说,出示片9,齐读。

B、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①自学要求:在这句话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指名说,(都是比喻句,都暗示了诸葛亮是一个具有杰出才华、雄才大略、旷世奇才的人。)

▲ (),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小偷见了警察,就像()

▲ (),()。

第二课时

一、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课前二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一段。在群雄纷争的年代,诸葛亮以为千古奇才为什么只有在刘备请他时才出山呢?

刘备是靠什么打动了诸葛亮?(诚心诚意)前两次不够诚心诚意吗?(去的两次也是诚心的表现)

2、齐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刘备第三次再度亲自拜访诸葛亮的原因,突出他的雄心大志。

(二)学习课文第2—4段

1、文章具体写三顾茅庐的经过是那几个自然段?

2、细细地读文,按“上路前--到隆中--见面后”的顺序,分别找出哪些语句具体体现出刘备的诚心诚意?(相应的语句勾画出来,并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

4、交流:

(1)、上路之前:

A、课件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B、生练读张飞的话,想:个性嚣张率直的猛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带着埋怨、带着心疼、带着不满)

C、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学生读不到位时,教师可适时范读,引导其体会)

师: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 刘备怎么说?

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一个乡野书生斥责自己誓死相随、桃园结拜的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是多么有诚意呀!

E、这里为了说明刘备的诚意,而着重写了张飞的抱怨,写作手法上是什么呢?(鲜明的对比)

F、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

(2)、到隆中:

A、生默读3节并画出能反映他诚心诚意的句子。

B、交流:(运用句式:我通过﹍﹍ 感受到 ﹍﹍ 。)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你从这句话读到了些什么?下马步行说明什么?指读,齐读。(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这是古人对特别有地位或对自己特别敬仰的人表示极大的尊敬。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是多么尊敬,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是多么高啊!)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2、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结合插图)

1)“轻轻敲门”说明了什么?学生生模仿动作。(怕惊扰诸葛亮)

2)刘备“轻轻地走进去”,说明了什么?(怕打扰诸葛亮的休息)

3)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说明了什么?

4)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谁来做刘备这一连串的动作? 指生上台表演。 齐读。

5)刘备恭恭敬敬地站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6)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外休息 。 为何让两人在门外等?会吩咐些什么? 同桌交流。

3、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一个时辰=2小时,半晌=2时

辰)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从中你体会到些什么?(一位47岁的中年人,还是皇亲国戚,却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齐读这部分。体会到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理解并板书“礼贤下士”。

5、刘备如此求贤若渴,那么诸葛亮真的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地去请吗?谁来说说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3)见面后:(生自读课文4自然段并思考)

指名交流,透过 “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从而明白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课件出示“群雄纷争图”。(师指图可补充:当时曹操在北,孙权在南,诸葛亮要刘备 先拿下荆州为家,再夺取西川建立基业,和曹操孙权形成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隆中决策”。)

师:从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一位盖世奇才。

(三)学习课文第5段

1、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2、老师知道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准备了《三国演义》,说说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吧。(学生交流)

如: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位旷世奇才。

3、讨论理解刘备的话。(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的到水一样!)

4、想像说话练习。猛张飞经过和诸葛先生的接触,再听了哥哥刘备的话,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六、小结

本堂课我们处理了字词,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细细品读了文章,学习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下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环境描写及本文修辞的运用。

(设计说明: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既不能松松垮垮,也不能贪多嚼不烂,适时安排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有效性最优化的体现。后续的故事很多,通过研读本文,鼓励学生了解三国,增加阅读兴趣。)

第14篇: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说课设计

一、学习目标

我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纬度出发,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渚的诚心诚意。

2、在读、说写等拓展性的言语实践中,发展语言。

二、设计思路:

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为纲,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对刘的“求贤若渴”等的体验中提炼出“诚”这条主线,在初读课文中发现成,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成,表达成,通过引入《出师表》这一拓展资料,让学生感悟猪这一人所后来回味到留的成,最后让学生与刘对话,从而来赞美成,升华成。

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

1、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

(2)复述课文。教师问:如果有人要你讲“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可以怎么讲?(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作评论。)今天我们学习抓重点词复述故事,你认为应该重点抓住文中的哪几个词来讲?讨论后,请学生用上“仰慕、急切询问、冒着风雪、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三顾茅庐、辅佐”等词语,简要复述。

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刘备和诸葛亮有哪些了解?从这篇课文中,你看出刘备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一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记下你的新发现。

(设计点评:教师运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学习范例,了解写法教师把自己事先根据课文编写的课本剧(如《草船借箭》)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研究学习,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写法。教师可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以大组为单位,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写课本剧。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编写“三顾”。可以将《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回的有关内容编入剧本,也可以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创作。写完后师生讨论评议,修改剧本。而后布置各组成员的课外任务:①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如马蹄声、风雪声、敲门声、过渡音乐等;②配上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③给演员设计并准备服装;④设计准备道具。各组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在课余时间进行排演。

(设计点评:这一设计可谓巧妙。教师重视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又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为训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根据小学儿童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前,教师组织学生对表演细节加以讨论,让学生细心揣摩并把握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心理,以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大胆表演,看谁演得真实,演得感人。演完后,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最佳配合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让学生在说与动的气氛中增强技能,品尝成功的愉悦。

(设计点评:课本剧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眼神》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眼神》讲述了一个内涵深刻的故事。一位老人在寒冷的冬夜等在

渡口准备过河。在漫长的等待中,老人的身体被冻僵了。这时,终于有几个骑马的人路过。老人截住了最后一名骑手,并请求帮助。摆脱困境的老人的一席话令这名骑手——托马斯.杰弗逊总统深受感动。课文告诉我们:一个真诚的眼神、一种友好的态度会给需要安慰和帮助的人带来机会,更让我们懂得要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课文共有7节,其中第5节是老人说的一段含义深刻的话,直接对眼神的作用进行了描写,语言内涵丰富,是值得反复推敲的。第1节是故事的起因,也就是老人遇到了困难,第

2、3节则写了骑手们对需要帮助的老人所表现的不同行为。这些内容在课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把握好。

这堂课的内容对于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从“眼神”本身而言只能意会难以言传,从故事内容看情节性不强,从描写语句看,课文中人物语言内涵丰富,需要深入品味方能领会。对于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如何做到既能意会也能言传?如何从课本中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眼神”的魅力,又如何从这个故事的本身获得启示,这是本堂课的几个难点。

二、学情简介

我班学生学的是老教材,但从三年级时我就比较注重课外阅读的拓展,常常会寻找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文章推荐给他们,或读或写或品或悟,而新教材的课文就是很好的补充内容。因此,我班学生对学习此类文章是有一定的基础的。然而,从本课来看,不仅是要让学生们从骑者们的眼神中读懂他们对老人的不同行为,更要了解这些行为与眼神的关系,甚至是行为之后所隐含的深刻含义。这样的课文又不同于以往直接抒情的文章,故事情节不是很强,语言文字内涵丰富,要从骑者的眼神中了解他们的行为,又要从老人的行为中想象他的眼神,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推敲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再从其中体会出深刻的内涵,这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

三、教学目标

在研读了课文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我制订了这样几个教学目标:

1、学习联系上下文,结合查字典理解“徒劳”、“无济于事”、“暖人肺腑”等词语。由于课文的语言内涵丰富,出现了许多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在课前的预习中、在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通过随机查字典当场解决这些词语。一方面,理解了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自觉用工具书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教材课文篇幅长,再加上含义深刻,有些词、句文学性较强,所以我有意识地安排了学生自己读课文的机会。我觉得我们不应在朗读上“吝啬”付出时间,因为,朗读课文是对课文内容的再理解,是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与课本的对话,再加上学习老教材的学生对于新教材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更要在课文的朗读上扎实些。教学中,我采用了反复读重点段,引读、自己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悟“眼神”的内涵,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3、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并通过释疑体会人物的品质。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要求,所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我并没有更换这一个目标,(“更换”什么意思?学生在质疑方面是何基础?应具体说明)而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有思考的空间,并能帮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的问题。

4、借助写话训练使学生懂得在别人遭遇困境时,应给予真诚无私的帮助。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承载着道德教育的任务,但是,如果将德育的渗透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悟与训练割裂开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无疑会使语文课失去了味道。因此,对于课文的情感目标的达成,我试图通过写话练习来实现。这样,既有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有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过程

(一)抓住课题,整体进入课文。

1、师表扬学生上课精神饱满。

2、出示课题,齐读。

“眼神”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刚才,老师在表扬大家的时候,你们看到老师的眼中流露着怎样的眼神?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这位老人又读懂了谁的眼神?是怎样的眼神?带着问题轻声读读课文,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找到相关的句子后用直线划出。

(说明:由于“眼神”在生活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课的一开始,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帮助学生了解了“眼神”在生活中的作用,为下文的教学打下了铺垫。同时,就课题进行了提问,抓住了课文的着眼处,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起着推动作用。)

(二)抓住重点段落,学习课文内容。

(说明:在仔细分析了课文后,便能发现第5节是课文的重点段落,这是老人对杰弗逊所说的一段话,分析了骑者的眼神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把握了这一段就能帮助学生了解人物的品质,它具有深刻的内涵。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便以此作为统领全文的线索,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使课文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1、根据学生交流的语句出示课文第5节中老人说的一段话,引出线索。

(1)自己试着读读这段话,不仅要读通,更要读懂。你读明白了什么?

(2)“学贵有疑”,你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

● 对课文中字、词不理解:无济于事、„„之状

● 对课文内容不理解:“这样一个机会”指怎样的机会?“老人最需要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说明: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重点,理解“眼神”在老人和骑者之间所起的作用,我提出了“读懂了什么?”这样,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帮助他们整理出故事发生的整条线索,从而也能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边读边想,在读中产生疑问,在读中解决疑问,从而培养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读懂什么?”之后,又提出了“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根据学生以往的阅读过程,读不明白的往往是课文深层的内涵部分,在课文里也就是“老人是如何能通过眼神分析出骑者不同的行为的?”学生对文章产生了问题,就有了学习的欲望,这对深入学习课文,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抓住线索学习课文第1节,体会老人的处境,体会老人的眼神。

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出问题:“老人最需要的时候”指什么时候?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小节好好读一读。

(1)指名读

(2)这是文中的描写,现在请大家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说说老人当时的处境。

(媒体出示词语):

两鬓苍苍 老态龙钟 凛冽刺骨 焦急万分 抖抖索索 漫天飞雪

(3)自由说、指名说

(4)想象:此时此刻,老人的眼神是怎样的?

(说明:本文除了有人物语言丰富的特点外,还反复渲染了天气的寒冷,并在第1节中着重写了老人在长久的等待中身体被冻僵的场景描写,这是突出了老人所处的困境,为下文作了铺垫,让人感受到骑手给予老人的帮助犹如雪中送炭。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运用词语进行说话的训练点,目的一:体会老人所处的困境,体会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目的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语言运用的能力。)

3、抓住线索学习课文

2、3节,知道骑者们的不同行为,体会眼神与行为的关系。

就在这时,羊肠小道上走来一队骑者,当老人向这队骑者投去求助的目光时,他却看到了不同的眼神。师引导学生再读第5节。

那么,老人对这两种眼神的分析对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骑者不同的行为吧!再读第

2、3节,找到他们不同的表现,用不同的符号划出。

(1)让我们先来看看前几个骑手的行为,请大家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课文第5节来说一说。

突然,冰冷的羊肠小道上由远而近传来了有节奏的马蹄声,老人怀着焦急的心情,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可是这些骑手们,个个流露着的眼神,他想: 。

自由说、指名说、再自由说、齐读填空。

(2)指导朗读描写最后的骑者的句子。

就当最后一个骑手将要和他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看到他的眼神里流露着——(齐说)

于是,便向他提出了帮助的请求,自己试着读读这一节描写骑者的语句,想想该怎么读好它。

指名读(媒体出示红点)、齐读,读好骑者当时帮助老人的行为。

(说明:感悟必须要以语言训练为依托,没有语言文字训练为基础的感悟必然是空洞的。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两者不同的行为(关爱他人、冷漠待人)带给老人的也是截然不同的结果,我设计了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5节进行想象说话。这个填空练习的设计我利用了课文描写中的某些空白处,通过想象帮助学生去体会,同时也让学生能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好方法。)

4、通过引读

4、

5、6节,再次体会老人的那段话。

(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故事到这里结束了,大家一定也知道,这最后一位骑者就是——(托马斯.杰弗逊)(出示媒体)

他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受到人民的爱戴。

2、总结: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想杰弗逊的眼神也反映了他的心灵。怪不得他在成为总统后能受到人民的爱戴。

3、写话练习:相信这位总统在经历了这件事情后,一定受到了许多的启示,那么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会有些什么启发呢?请写

一、两句话。

在阅读了这篇课文后,让我也感触颇深,所以我也写了这样一句话(媒体出示)

(说明: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还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由于学生个人的差异,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内涵的把握都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学完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也是不同层次的。通过写话练习,将课文的含义进行了内化和提升。)(出示学生的写话内容)

如果说《微笑着承受一切》是从广度来挖掘深度,那么《眼神》的设计力求从深度来挖掘深度,也就是要做到“深入浅出”,并且通过反复朗读、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能真正的学到一些什么。我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真实些、朴实些、扎实些。一堂骨干教师公开课让我受益很多,但我也切实感到自己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还留下了些遗憾,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可贵的沉默》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预习(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沉默前的热闹是爸爸妈妈给他们过生日,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知错了,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思考;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想办法弥补。而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懂得了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回报父母的爱。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演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道理。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在学生探究体验,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指谁,老师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2、王老师在今天的这节课上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总结全文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设了课件“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第15篇:刘玄德三顾茅庐读后感(材料)

《三顾茅庐》同学们都读过吧,那豪情壮志,那手足情深,那气势恢宏,那回肠荡气,使每一个好学者,都深深的迷恋,令人心旷神怡。而我最喜欢的那一张,并不是官渡之战;也不是智慧满腹的诸葛亮,不是巧妙的草船借箭,而我最喜欢的是《刘玄德三顾茅庐》。

这一章的大概内容是:刘备从徐庶口中得知卧龙岗上,住着一位奇才——卧龙先生诸葛亮。刘备想:如果我寿这样的一位贤士,让他辅佐我,肯定大业必成!刘备心动不已,决定请他出山。第一次请他出山,门口的童子拦住了去路,他说:诸葛先生有事出去了。

刘备只得败兴而归。而鲁莽的张飞说:大哥,还不如直接把他捆来。刘备瞪了他一眼。第二次,刘关张三兄弟又来相请,却发现有一人极像诸葛亮,问后,却得知是他的弟弟。直到第三次,诸葛亮正在睡觉,三兄弟耐心等候,诸葛亮终被他们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

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一个人想要成大事,身边必须人才济济。那又有什么办法使人才为他人所用呢?一定要善待人才,爱惜人才,重用人才,把它们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还要赏罚分明,这样一来,一定就能成就大业了。

三顾茅庐不一定单单指用于军事上,现在也同样会用到。比如,某企业的人员不充分,突然打听到一位很有才华的人,便三番五次的去拜访,用诚心,对待这些人;同样会受到别人真心的回报。所以,总体来说,就是要善待人才,要讲诚信,要有礼貌。

然而,讲礼貌,懂礼仪,不正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吗?是啊!美德是什么呢?美德时一句安慰别人的话语;美德是一座搭起的爱心桥;美德更是在别人生病的时候,送来的一杯热水。因为,整个世界,没有了美德就不会在和平,让我们携起手,共同把美德发扬光大,让人人都懂得美德!

第16篇:刘玄德三顾茅庐读后感(材料)

《三顾茅庐》同学们都读过吧,那豪情壮志,那手足情深,那气势恢宏,那回肠荡气,使每一个好学者,都深深的迷恋,令人心旷神怡。而我最喜欢的那一张,并不是官渡之战;也不是智慧满腹的诸葛亮,不是巧妙的草船借箭,而我最喜欢的是《刘玄德三顾茅庐》。

这一章的大概内容是:刘备从徐庶口中得知卧龙岗上,住着一位奇才——卧龙先生诸葛亮。刘备想:如果我寿这样的一位贤士,让他辅佐我,肯定大业必成!刘备心动不已,决定请他出山。第一次请他出山,门口的童子拦住了去路,他说:诸葛先生有事出去了。

刘备只得败兴而归。而鲁莽的张飞说:大哥,还不如直接把他捆来。刘备瞪了他一眼。第二次,刘关张三兄弟又来相请,却发现有一人极像诸葛亮,问后,却得知是他的弟弟。直到第三次,诸葛亮正在睡觉,三兄弟耐心等候,诸葛亮终被他们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

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一个人想要成大事,身边必须人才济济。那又有什么办法使人才为他人所用呢?一定要善待人才,爱惜人才,重用人才,把它们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还要赏罚分明,这样一来,一定就能成就大业了。

三顾茅庐不一定单单指用于军事上,现在也同样会用到。比如,某企业的人员不充分,突然打听到一位很有才华的人,便三番五次的去拜访,用诚心,对待这些人;同样会受到别人真心的回报。所以,总体来说,就是要善待人才,要讲诚信,要有礼貌。

然而,讲礼貌,懂礼仪,不正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吗?是啊!美德是什么呢?美德时一句安慰别人的话语;美德是一座搭起的爱心桥;美德更是在别人生病的时候,送来的一杯热水。因为,整个世界,没有了美德就不会在和平,让我们携起手,共同把美德发扬光大,让人人都懂得美德!

第17篇:《三顾茅庐》故事梗概

《三顾茅庐》故事梗概

刘备脱离曹操后,占有荆州自立为王,以皇叔身份招贤纳士。可后来刘备的谋士之母被曹操挟持,谋士被迫投靠曹操。那谋士走前向刘备推荐了能人诸葛亮,要刘备必需亲自去请。

刘备第一次到了卧龙岗后空手而归,因为诸葛亮当时去游山玩水了。第二次去的时候,刘备遇见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诸葛均告知刘备诸葛亮又与一帮贤士好友去山中赏梅了,要一两个月才回来,刘备只好又怏怏而回,不过他留下了一封信告诉诸葛亮自己十分地敬仰他。

第三次来时,诸葛亮恰好就在屋中睡午觉,刘备不愿打扰诸葛亮,就在屋外等候。诸葛亮醒后,将刘备迎进屋中,提出了有名的“隆中对”,出山辅佐刘备成就大业。后来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水淹万军、巧夺三城、火烧赤壁、收服千将、七擒孟获、七伐北魅、火烧上方谷、收姜维„„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川南充市大北街小学五年级:罗御丰

第18篇:《三顾茅庐》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本单元选编了《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四篇名家节选文章。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三顾茅庐》作为古代白话小说节选具有小说的典型特色。小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学好这一课,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单元导语给古代白话小说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导向:要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两年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对小说有一定的阅读欣赏能力。部分学生通过观看电视剧和阅读文学作品对《三顾茅庐》有大致的印象。老师利用学生的初步认知,进一步引导、启发,在了解故事背景的基础上,能够把握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欣赏小说鲜明的艺术特色。文章篇幅较长,文言味浓重,情节复杂,对学生的古典名著积累也要求较高。 三.教学目标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通过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

2.通过勾画、精读人物描写的段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3.通过研读典型句段,欣赏古代白话小说鲜明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圈点勾画出对诸葛亮、刘备、张飞三人的典型描写,说出三人的性格特征,品味作者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典型句段,重点从诸葛亮的出场方式、衬托、铺垫等手法欣赏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

四.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从而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2、讨论分析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3、勾画圈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将重要的字词或存在疑惑的重难点勾画出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非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悬念导入,激兴趣:

【设计原因:好的新课导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创设生动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师开场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

(二)一波三折,构情节

【设计原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读思结合,要带着问题去阅读。】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以“第三次顾茅庐”为切入点,从时间、人物、重点事件入手,用100字左右概括说出情节的主要内容。

可用以下句式来说:三顾茅庐

(时间),

(人物) (事件)。

小结: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三)抓住关键,析人物

【设计原因: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引导他们交流阅读体会,展开讨论,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1.细读课文,从文章中勾画出对诸葛亮、刘备、张飞三人的典型描写,做好批注。

2.学生自主散读思考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个性特点,小组互相补充交流。

3.组内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分析三人的性格特征,师生互评。范例导航:诸葛亮聪睿过人。“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从语言描写方面,写出诸葛亮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可看出他的胸怀大志,雄才大略。“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学生在讨论中,可归纳总结出诸葛亮的聪睿过人,高风亮节,气宇轩昂„„刘备的仁心爱人,求贤若渴,谦虚有礼„„张飞的鲁莽无礼,性格直爽„„

(四)穿越时空,现情景

【设计原因: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注入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我尝试以活动贯穿,学生在演中品,在评中发展自己的思维。】

找出诸葛亮的语言、刘备的语言、张飞的语言,分角色朗读相关片段,还原三顾茅庐的情景,从语气、神情、语调、动作方面演绎出刘备的求贤若渴、谦虚懂礼,张飞的鲁莽无礼,诸葛亮的智谋广远、谨言慎行,其他同学作客观评价。

(五)巧析布局,赏手法

【设计原因: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还要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通过研读典型句段,重点从诸葛亮的出场方式、衬托、铺垫等手法欣赏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

师生交流人物出场的艺术。

教师分享: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

一、“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

二、“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三、“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学生判断诸葛亮的出场属于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学生结合文本感受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魅力: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诸葛亮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又过了一个时辰才醒。

小结: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仿佛东云现鳞,西云现爪,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六)迁移探究,促提升

【设计原因:语文是课内和课外的延伸,如果只是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课堂,那么学生学到的不是语文,只是一些枯燥的实用性不大的知识。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在读写结合中,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1.必做:探究为何《三国演义》经千年传唱成为佳话且经久不衰,写成200字的探究小报告。

2.选做: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三顾茅庐》改编成舞台剧,在读书节上汇报展演。

板书设计:

【设计原因:这一板书,帮助学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第19篇:三顾茅庐小品

三顾茅庐

人物(暂定):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轻风、满月、旁白

旁白:本故事胡编乱造,如有雷同,纯属有缘。话说刘备跃马过檀溪,偶遇水镜先生司马徽,得知欲安天下,必须卧龙凤雏,于是这一日,刘备携关羽张飞二人来至卧龙岗下。 (刘备上)(音乐:滚滚长江东逝水)

刘备:在下刘备,字玄德,乃大汉皇叔,兼任大汉草鞋股份有限公司CEO,可惜天不助我,如今公司已经面临兼并,我已是丧家之犬一般啊(哭状)还好有两个跟班儿,(左右看,找人)二弟、三弟 (关羽、张飞上,关羽右臂受伤,张飞抱着一堆吃的东西)

刘备:三弟啊,别吃了,你看你都胖成什么样子了,我们刚结义的时候,你多么苗条,看看你现在(拉着张飞,转了一圈),还记得,那时候,我们都亲切地称呼你小三儿,现在呢 张飞:3 plus,大哥,反正现在没事,你就让我吃吧

刘备:二弟,你的胳膊怎么样,在华佗大夫那里刮骨疗毒,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吧

关羽:(哭丧着脸)大哥,别提了,我去华大夫那里刮骨疗伤,华大夫,给我刮呀刮呀,刮着刮着华大夫突然大叫“关将军,您中奖了,恭喜,恭喜” 刘备/张飞:中奖了?什么奖

关羽:(拿一个牌子)“再刮一次”,于是,我就又刮了一次。现在胳膊还疼呢 刘备:这是什么鬼啊(把牌子扔到一旁)

关羽:大哥,您不是去见水镜先生了吗,水镜先生怎么说

刘备:水镜先生说:要解决我等现在的困境,有两条路可走。第一,就是集齐传说中的七颗珠子…… 张飞:我知道,只要集齐七颗龙珠,我们就可以召唤神龙了,对吗 刘备:神龙你个头啊,先生说,那七个珠子,叫双色球…… 关羽/张飞:啊?那另一个方法呢

刘备:另一个方法就是到这卧龙岗请出来人称卧龙的诸葛亮 张飞:那还等什么,奔跑吧,兄弟!

旁白:(前面一个人说,后面的人演哑剧)且说,刘备三兄弟第一次来到卧龙岗求见诸葛亮,(轻风和满月上,各拿一个牌子,上面分别写着:我是轻风,我是满月)但是被轻风和满月挡在了门外,说孔明去澳大利亚买奶粉去了(轻风和满月将手中的牌子反过来,一个写着澳大利亚,一个写着买奶粉),原来,就在不久前,诸葛亮的老婆,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阿依土鳖公主响应国家号召,给诸葛亮生了个二胎。说是买奶粉,其实修产假去了(轻风和满月将牌子交给刘备三人,轻风满月下,刘备三兄弟垂头丧气下)。不久之后,刘备三兄弟第二次来卧龙岗,却碰到了雾霾天气,兄弟三人失散(刘备在台上呼喊:二弟、三弟,你们在哪里,刘备下)刘备不小心流落到了一个叫安阳的地方,境况惨不忍睹(刘备头发散乱,拿着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我要回家)。最终,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兄弟三人在一个大雪天气里,第三次来到卧龙岗

(刘备、关羽、张飞手里拿着奶粉盒子,尿不湿袋子,带着防雾霾口罩上)

刘备:哎,兄弟三人访大贤,三上高岗两回难,只要能见孔明面,砸锅卖铁也心甘。二弟、三弟,我们这次一定要见到孔明先生。

关羽:孔明不过一介村夫,而大哥却是大汉皇叔,而且还有军队的背景,几次三番求见,也算给足他面子了

高一剧本 共4页 第1页

张飞:干脆用绳子把他绑回去得了 刘备:二位兄弟不可造次,待为兄前去叫门 (刘备上前) 刘备:孔明先生在家吗

(轻风、满月上,手中依然拿着牌子,上写,我是轻风,我是满月) 轻风:你找先生什么事

刘备:在下刘备,大汉皇叔,现兼任大汉草鞋股份有限公司CEO,特来求见孔明先生,有要事相商。 轻风:想见先生,必须先过了我们两人这关 满月:我们这里有两道题,答上来就给你们引荐 刘备:既然如此,请二位出题

满月:第一题,请给天下的英雄排个座次

刘备:这个简单。第一位,当然是曹操,想打谁就打谁;第二位是孙权,谁打我我打谁

第三位是当今大汉天子,谁打我,我让曹操打谁

张飞:那我们呢

刘备:我们排行第四,谁打我,我骂谁 关羽、张飞:大哥有见地 满月:刘先生果然见识非凡

轻风:请听第二题,如今雾霾横行,能见度低,所以大家纷纷选择徒步出行,可是这街上人太多,不便管理,不知三位有何高见啊 关羽:关某有一计,一定管用 轻风:请讲

关羽:我们可以限号出行。单眼皮单日出行,双眼皮双日出行。一单一双晚上出行。 张飞:那带墨镜的怎么办 关羽:按故意遮挡号码牌处理 刘备:那割双眼皮的怎么办

关羽:按套牌儿处理,不知关某这一计策怎么样啊

轻风:高见,高见。恭喜过关,现在有请孔明先生出场。音乐起 (日本鬼子进村的音乐) (孔明,戴墨镜上,走了几步)

孔明:轻风、满月,我出场怎么能用这样的音乐呢,换,重来 (孔明下,音乐起,红色娘子军的音乐起) (孔明上,走几步发现不对)

孔明:(生气)换,换音乐,轻风、满月,将那个放音乐的人给我拖出去,拖出去…… 台下:先生,饶了我吧

孔明:(换语气)咳咳,在下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啊,哈哈哈哈,(唱)我就是天边最美的云彩,你想学我学呀学不来(最炫民族风)哈哈哈哈(陶醉中) 轻风:(走到孔明旁边,推了孔明一把)先生,刘备求见 孔明:刘备,刘备是谁啊,什么背景

轻风:他自称大汉皇叔,是大汉草鞋股份有限公司CEO,有军队的背景啊

高一剧本 共4页 第2页

孔明:哦,让我前去一见 (见面,作揖)

孔明:不知皇叔驾到,有失远迎

刘备:我等三人有事求见先生,多有打扰,特备薄礼,还望笑纳 (关羽和张飞将奶粉和尿不湿送上来)

刘备:听闻先生喜得二子,故送上一些奶粉和尿不湿 孔明:(脸色平淡)多谢

刘备:现在雾霾很重,特送上防雾霾利器——防雾霾口罩,让您轻轻松松解决雾霾困扰。 孔明:口罩还有这个功能?

刘备:当然了(站起来)君不见,上得了宾馆,下得了病房,防得了雾霾,治得了流氓,2015,口罩很忙!

关羽:防雾霾口罩——谁用谁知道, 张飞:用了防雾霾口罩,他好,我也好

孔明:看来,刘sir很有诚意啊,不过,我并不是一个随便的人,我需要测试一下你们的智商。我出一个哑谜,只要你们能对上来,我就跟你们走 刘备:这?可否让我们商量一下 孔明:请便 (三人来到一旁)

关羽:大哥,诸葛亮不是想玩儿我们吧,猜哑谜,谁能猜过他 张飞(生气):还不如照我说的,直接绑回去得了 刘备:不妥,不妥 张飞:那你说怎么办 (刘备犹豫)

孔明:谁答题,请向前一步 (关羽拉着刘备向后一步) 孔明:张将军,勇气可嘉啊 张飞(环顾左右):这,不是,大哥 刘备:三弟,就看你的了 关羽:我们给你加油 张飞:我来就我来 (上前一步) 张飞:请 孔明:请

旁白:下面由我来为大家解说这场比赛,比赛的双方,一边是以智慧著称的诸葛孔明先生,一方是以贪吃出名的张飞张将军 轻风、满月:先生加油 刘备、关羽:三弟必胜

旁白:比赛开始了,第一回合:孔明先生伸出食指指天 张飞将军伸出食指指地

高一剧本 共4页 第3页

第二回合:孔明先生伸出了三个指头,画了一个小圈 张飞将军伸出了九个指头,画了一个大圈

第三回合:孔明先生拍了拍自己的肚子

张飞将军指了指自己的袖子 好,比赛结束,究竟结果如何呢,大家拭目以待吧 张飞:小气鬼(然后气冲冲下场)

孔明(面向刘备):张将军真是人才啊,孔明佩服,我指天,意为上晓天文,他指地,意为下知地理;我伸出三个指头,画一个小圈,意为:三足鼎立。他伸九个指头,画各大圈,意为九九归一;我拍自己的肚子,意为:胸中藏有八卦;他指自己的袖子,意为袖里自由乾坤。真是厉害啊。轻风,满月,给我收拾行囊,随刘将军出山,我去向夫人辞行。刘先生,一会儿见 (孔明,轻风、满月下) 刘备对关羽:三弟,真的那么厉害 关羽:为什么,三弟说孔明小气呢 刘备:还是问问三弟吧,三弟,三弟 (张飞上,生气状)

刘备:三弟,你为何说孔明先生小气

张飞:他一指天,意为天上下雪,我一指地,意为地上路滑。然后他就想请我们吃晚饭,问我,三个这么小的烧饼够不够吃,我一想,那怎么行啊,我们得九个这么大的烧饼。他又拍着肚子说:要是吃不完怎么办;我一指袖子,没关系啊,我可以装到袖子里面带走啊,二哥,你说他是不是小气 关羽:确实相当小气

刘备:虽然是小气,但是我们有了孔明先生,打牌就不会三缺一啦! 二人:对!不用天天斗地主了,不再三缺一了! 刘备:二位兄弟,随我回去准备,迎接孔明先生 (兄弟三人下)

旁白:就这样,阴差阳错,孔明终于出山辅佐刘备,预知后事如何,且看明年分解。

高一剧本 共4页 第4页

第20篇:三顾茅庐课本剧

《三顾茅庐》

旁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为了天下太平,刘备领兵出战,但是因为缺乏谋士,屡战屡败。经过徐庶的推荐,刘备决定请诸葛亮做军师。刘备连着去了两次诸葛亮的家,却都没见着,便决定再去第三次。

张飞:诸葛亮不过一个村夫,值得大哥你亲自去放三次仁德吗?叫个人来张铁锁连环,把他绑来不就行了。

刘备:胡说!诸葛先生是旷世奇才,怎么可以绑来?你如此无礼,今天不必跟着我去了。

关羽:大哥不必生气,三弟只是见你日夜操劳,担心你太过劳累罢了。

刘备:三弟,你得答应我不再无礼,否则今天不再让你跟去了。

张飞:我不开口便是。

刘备:不行!我怕你鲁莽,先给你一张兵粮寸断! 旁白:三人骑马前往隆中。

张飞:(跑在最前面,手指前方)再有半里就到了。

旁白:刘备赶忙下马。关羽,张飞也随之下马 关羽:大哥,怎么了?

刘备:诸葛先生乃高人名士,我们诚心相请,不能再像前两次一般骑马直闯了。前两次人家一定是看我们有马,攻击距离太远,才不来见我们。辛苦两位贤弟,跟着我步行这一段路吧。

旁白:关张二人极不情愿地“嗯”了一声,跟在刘备身后步行,来到门前。

刘备:今天先生在家吧?

童子:刘皇叔您又来啦,先生正在睡觉,我去叫醒他吧。

刘备:不要叫醒他,这样不礼貌! 你们在门外守着吧,没事不要进来,我先来点万箭齐发,希望能够让他早点自己醒来。

(„„)

旁白: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还没醒。

张飞:什么人啊,这么多闪!我大哥站在门外万箭齐发,他竟然高枕长眠,我去后门放张火攻,看他醒不醒。

刘备:不得无礼!一来要尊重对方,二来你现在连马都没有,攻击距离够吗!

张飞: „„那我进去把他绑了!(破门而入) 刘备:休得无礼!啊,拉不住了!酒!火杀! 张飞:啊!我的藤甲!„„关公,有桃么?

关羽:呃,没有„„桃都在大哥那里呢。 张飞:额。(退下)

刘备:兄弟,对不起呀!待我请到诸葛亮就拿桃救你! 关羽:大哥,这人如此傲慢,我看他是无德无才,不值得您

在这儿浪费万箭齐发,还是快快回去吧!

刘备:连徐庶都自叹不如,必定是有真才实学之人,你不必

多说,和三弟做伴去吧! 酒,火杀! 关羽:啊!我也是藤甲!三弟我去陪你啦! („„)

旁白:三四个小时过去了,诸葛亮终于没闪了。

诸葛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

迟。 唉,我闪呢,都没啦!

童子:刘皇叔已在门外使用了三百多张万箭齐发了。

诸葛亮:为何不早唤醒我,浪费我那么多闪!你先招呼刘皇

叔去,我马上出来。

旁白:听到屋内的声音,刘备十分欣喜,快步进门。 刘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在下刘备,在此等候多时。诸葛亮:不知刘皇叔到来,很是抱歉,皇叔有事吗? 刘备:想请先生出山,助我一臂之力。

诸葛亮:我是山野之人,屡次让您白来,实在太惭愧,只是

我用空城用惯了,无心过问政事啊。一过问,我闪可就真没了。

童子:(上茶)先生请用茶。

旁白:二人对坐,一边用茶,一边谈论国家大事,诸葛亮从

当今时局,谈到三分天下有其一,谈到刘备可一统天下,汉室有望可兴……刘备如获至宝,暗暗叹服。

刘备: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真令我有如茅塞顿开啊。

先生这样的人才,怎么忍心看内奸当道,反贼瞎闹,忠臣没桃,主公上套,更有生灵涂炭,百姓受苦?愿先生助我振兴汉室…… (哭泣,下跪)

诸葛亮:(跪下,扶住刘备)皇叔诚意,孔明明白了,为成

就皇叔大志,孔明愿效犬马之力。

刘备:多谢先生。 诸葛亮:皇叔请起。

旁白:刘备的真诚、谦虚、仁厚终于感动了诸葛亮。有了诸

葛亮这个军师,刘备如鱼得水,他的实力一天天强大起来。赤壁之战后,刘备建立的蜀国,与北方曹操的魏国,南方孙权的吴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演员上台,谢幕)

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茅庐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