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30 08:38:34 来源: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暗恋 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 桃花源》

今年选修了现代话剧艺术欣赏课程,使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真正的话剧,每欣赏完一部作品,都会加深我对话剧的喜爱,即使没有多少艺术细胞,即使鉴赏能力很差,即使无法用语言表达我看后的心情,但每一部作品都深深吸引着我。《暗恋 桃花源》就是其中一部我最喜爱的作品,由于早就听说过它的知名度,因此对这部剧有很大的期待。看完这部赖声川导演创作的话剧,它不拘一格的创作手法,乱中有序的剧情、演员对角色的完美塑造以及对比手法的应用都深深吸引了我。

《暗恋 桃花源》与其它话剧的最大区别在于导演将两部看似毫不相干的剧搬到同一舞台上来一起演,期间还夹杂着两个剧组为争夺剧场的冲突,甚至夹杂着与两个剧组毫不相干的人在舞台上捣乱,整部剧时不时被打断,两部剧时不时要轮流上演,看似场面十分混乱,却用在混乱中找到了两部剧的联系,理出了一条秩序。

从剧本的内容来看,《暗恋 桃花源》讲诉的是由于剧场人员的失误,《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剧组在同一时间来到剧场彩排,眼看演出在即,没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同时排演,于是两个一古一今,一喜一悲的故事就在同一舞台上上演了。《暗恋》讲的是青年江滨柳在上海邂逅了美丽的云之凡,两人本约定江滨柳在上海等候云之凡探亲回来,后来却因战乱,两人一分开就是40年,40年后江滨柳因病危命在旦夕,但心中仍忘不了云,于是登报寻找,却意外发现原来这么多年日思夜想的两人尽然都在台湾,心中的愿望实现了,江终于见到了念念不忘的云之凡,但时间已经回不去了,两人早已各自成家,留下的只有遗憾。观众都不禁为两人戏剧性的命运遗憾,为之伤心。可是刚刚还在伤心,却又因为《桃花源》的上演破涕为笑。《桃花源》讲诉的是武陵人老陶因无法生育且又没有能力遭到了妻子春花的嫌弃,妻子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两人一唱一和气走了老陶,老陶冒死逆流而上寻找大鱼却意外发现了传说中“桃花源”并遇到了一对与妻子春花和袁老板十分相像的夫妻,在他们的帮助下重新振作起来,但老陶仍放不下春花于是回到武陵,却发现春花早已和袁老板结婚生子。《桃花源》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无厘头的剧情博得了观众一阵阵的笑声。

总的来说,在内容上,虽然两部剧名为一出喜剧,一出悲剧,实质上两部剧却悲中透着喜,喜中夹杂着悲。《暗恋》虽名为悲剧,但最终两人还是见到了对方,完成了心中的愿望,虽不能在一起,但各自都有了美满的家庭,何尝不是一个美好的结局。而《桃花源》虽名为喜剧,但老陶对妻子不离不弃却遭妻子背叛;春花和袁老板最终虽结婚生子生活却乱七八糟,何尝又不是一出悲剧。人生也是如此,喜中有悲,悲中有喜,悲喜交加,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从创作手法上分析,在这部剧中,导演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悲与喜的对比,桃花源与现实的对比,对爱情的忠与不忠的对比,造成了观众思想上的冲突,与舞台上两个剧组的冲突交相辉映。但在冲突中又反衬出一种和谐,悲与喜并不对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悲喜交加的过程;桃花源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不满的一种思想寄托,但人终归要回到现实;而对待爱情,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态度。

最后,令我惊讶的是导演在演员的名字上也别出心裁,老陶、春花、袁老板,“陶花袁”的谐音不正是这出《桃花源》的名字吗!

总之,因为剧场的一个不禁意的错误造成了这两部戏不得不同台演出,但正是由于这样别出心裁的安排造就了一部话剧传奇。

推荐第2篇: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昨晚杭城下雨,极冷。终于看了仰慕已久的赖声川话剧《暗恋桃花源》。

这场话剧一个月前就让杭城的小资大资们骚动,四处讨票、买票。不幸地我也赶了次时髦,找朋友要了票子。昨晚的剧院热闹得跟过节似的,果真看到了杭城许多文化界人士。

袁泉很美,但没想到她的声音那么好听。黄磊有点发福,但是演技绝对一流。喻恩泰还是武林外传里那个吕秀才的德性,谢娜演戏如同她的主持毫无区别。传说中的何炅没有来,那个角色换了其他演员。

看完后,我问朋友,一句话总结一下你的观后感。朋友说:“一场笑声不断的悲剧。”呵呵,我倒不这么看。我觉得是:“混乱中的和谐,错位后的回归。”

因为剧院场租的混乱,两个剧团,一个演现代悲剧,一个演古代喜剧,同时在一个舞台上排练。于是产生了混乱,闹糟糟的舞台,一会儿是悲,一会儿是喜。观众的神经一会跟着黯然神伤,一会跟着狂笑不已。如同坐过山车,时上时下,但却没有丝毫不适。因为两个故事,表现的都是同样的悲剧主题。一对现代恋人黄磊和袁泉失散四十年的再相聚,一个古代女人谢娜两次婚姻同样的结局。爱情总是比婚姻美好,得不到的永远会在心里,得到的倒成了怨偶。

人生也跟这舞台一样,经常会发生错位。本以为这场子是你的,却成了别人的。本以为这段感情是你的,却成了他人的。对的时间,错的人。错的时间,对的人。现代的这个,四十年前上海一别,谁会料到从此生死两茫茫,再见已经百发人。古代的这个,嫁了他,却恋上那个他,谁会料到如愿嫁给那个他时,还是一样被婚姻折磨得千疮百孔。可是错也错了,怎么办,只能将错就错吧。这场剧中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幕是四十后的黄磊和袁泉在病房中终于相见了,病房外,黑暗中默默坐着,背对观众的黄磊太太。袁泉走后,黄磊在太太怀里撕心的哭泣。爱情虽然没了,最后温暖他的还是婚姻。另外一幕是两个剧团互不相让,只得将舞台一分为二,各演各的。结果谁都没法演下去,只有再协商成你方唱罢我登场。人生的戏只能一出出的唱,同时唱是唱不好嘀。

刚刚一个朋友短信我说:“垂死的挣扎,挣扎的希望。——-暗恋桃花源观后感”。我说:“有看到希望吗?我只看到无望。”他说:“希望是无所谓有无的,只是一种念想而已。可许称为希翼更妥些。”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就象戏中的那个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无望的寻找,却不停歇。我们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

推荐第3篇: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在我看来,《暗恋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两种时间与空间的巧合,该剧故事很简单:“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舞台上,两个剧团都着急要排戏,互相抢舞台。后来,舞台上的两个剧组终于决定共用舞台,一团一边,各自把自己的戏排完,两出戏因而开始微妙地交织在一起„„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亦因战乱离散;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一见,时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濒临病终。

“桃花源”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渔夫老陶,其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缘溪行,发现桃花源;入桃花源后,遇见的人还是春花和袁老板,但又似是而非,三人度过愉悦的时光;老陶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但家境破败。

《暗恋桃花源》就成了古今悲喜交错差互的舞台奇观。

先说说《暗恋》这部分,粗略看来,戏的内容并不尽同于它的标题,这哪里是“暗恋”,这分明是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苦恋”,或者说,是“绝恋”。情窦初开的男女青年江滨柳和云之凡在黄浦江边甜蜜约会,没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直白得不能再直白的甜言蜜语,也没有观众习以为常的男女玩了命的相互“撕咬”,有的只是“秋千”,“围巾”,几盏昏黄的街灯,和灯下两个安静的人。这时的两个人,正如他们自己说的那样,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了,整个世界就只剩他们两个人。

那时,在他们眼里世界很小,自己很大„„

谁也想不到,两人的下一次见面,竟是在四十年后的台北。病入膏肓的江滨柳在报纸上登出寻人启事,才找到他四十年来朝思暮想的云之凡。 很安静,就像四十年那样,只有只言片语„„

不一样的是四十年前的安静,大概是出于两人的青涩,有那么多的话要说却又羞于启齿,气氛有那么一点点尴尬,可两人却都很享受;可现在的安静,多少是出于无法抑制的伤感和无奈,同样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可是实在是不知道,从何说起。气氛也有点尴尬,可这尴尬让两人更加难受。

就在云之凡要离开的时候,江滨柳颤抖的声音响起:“之凡,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

埋藏了四十多年的眼泪在这一刻终于在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眼中决堤,时隔半个世纪,这两只手终于又紧紧地握在一起。

半个世纪后,江滨柳对年轻人说:在那个大时代下,人都变得好小,好小„„ 时代,造就了这段跨越时代的凄美的“暗恋”。

再说说“桃花源”这一部分,而另一部《桃花源》是古装喜剧,老陶、春花、袁老板都在寻找着心中的桃花源。老陶因妻子春花和袁老板偷情,放弃一切逆流而上,意外地来到了桃花源。世人艳羡的无忧生活,老陶在那里沉淀心思,也被那儿的人与事物所改变。因此他不计前嫌回去邀请春花和袁老板一起前往桃花源。可武陵已物事全非,袁老板与春花也成了夫妻,还有了孩子,每天仍为柴米油盐的事纠结,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他们不愿相信老陶说的关于桃花源的事更不愿与其一同前往。最终老陶一人独自回桃花源,怎知他却找不到回桃花源的路了。前头看似闹剧的这出《桃花源》进行到此时,却悄悄的与《暗恋》连结了,变得使人无奈又感伤。

我认为《暗恋桃花源》这部剧包含多种现实寓意,下面就此分析(仅个人观点)

1.两岸关系

“暗恋”表达的是海峡两岸的骨肉分离,“桃花源”则表现的是在那一种时代背景下,人们迷茫的精神状态。正是因为这一与政治和时代有关的命题,《暗恋桃花源》在20年前曾让很多台湾观众在笑过之后失声痛哭。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 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而与之相对应的两岸的关系也不正是这样吗?海峡两岸关系从几十年前的完全禁严到逐渐放宽政策,其中少不了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民众的争取。话剧《暗恋桃花源》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引起岛内轰动。就我查资料了解,1949年,台湾发布戒严令,从此进入长达38年的“白色恐怖”时期。在这期间,台湾执政者为维护稳定,制造了大量的政治冤狱。据前“立委”谢聪敏统计,自1950年起至1987年解除戒严为止,台湾共发生

29000余件政治相关案件,涉案人数达140000人,其中约3000—4000人遭到处决。而《暗恋桃花源》此剧创作成功,台湾刚刚解除戒严,省内政治文化一片荒凉,百废俱兴,剧作的推出,无疑给台湾文化市场注入首股新鲜血液。据史料统计,1945年-1953年共有约120余万外省人来台,其中撤台军队约60余万人。从1950年起,原本随国民党来台的60万士兵,在台湾实施义务兵役制后,逐步被年轻的本省新兵取代。在台湾经济进步的脚步中,他们仍然是被牺牲的一群,大部分晚景凄凉,少有人关注。几十年来他们的肉体虽然在台湾,但心灵仍然寄托在那遥远的家乡。虽然过了几年开放大陆探亲,但很多人已经等不到那时候,连魂都归不了故土了。当年来台湾的那些老兵现在还健在的已经很少了!他们的根在大陆,他们一生都想着回大陆看看他们的亲人,有的老兵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有的老兵到老都未能如愿……如果他们还健在的话,他们也是最希望让两岸能够统一的人!

所以真切的希望台湾能够和平统一,不要战争,不要让我们这一代人重蹈老一辈骨肉分离的悲惨局面!

落叶归根,谁不想回到生养他的那片沃土?

当时台湾的生活实在太乱了。

而《暗恋桃花源》正是在一个整体混乱无序的环境中展开,也正符合了台湾人民的心声。后来在无序的大环境下又出现了整体的统一秩序(即两个剧组的同台演出),可以说是剧本中的一个高潮,这也表达了台湾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憧憬。切合实际,是《暗恋桃花源》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人生与爱情

江滨柳与云之凡在大上海相恋,却在小小的台北咫尺天涯。一心寻找桃花源的老陶,却在目的地看到一对仙人与自己的爱人和情敌长得一模一样„„还有一位一直穿梭在舞台上的白衣女子,逢人就找“刘子骥”,是为“戏外戏”。无论是“暗恋”、“桃花源”还是“戏外戏”,每个故事的核心都是寻找遗失的爱情。

其实每个人的心底都会藏有两样东西:其一,是一份永远实现不了的爱情,叫“暗恋”;其二,是一个永远到不了的地方,叫“桃花源”。

江滨柳与云之凡的遗憾爱情令人唏嘘不已,而春花、老陶和袁老板之间的感情也让人纠结。

江滨柳与云之凡相恋于上海,失散四十年,而等到四十年后的相逢女方已人老珠黄,男方已病入膏肓了„„每一个剧中人,都有一种宿命。老陶与春花的爱情被袁老板破坏,春花与袁老板看似爱情甜蜜,却也胜不过柴米油盐琐屑家常的烦恼。突然想起了钱钟书的《围城》,想起了孙鸿渐与唐晓芙,想起了《金粉世家》里的冷清秋与金燕西,“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暗恋”中或许江滨柳与云之凡的爱情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他们真正步入婚姻的殿堂后就会是更一种人生了吧!与之形成对比的荒诞剧“桃花源”,老陶一家的琐琐屑屑,在这个崇尚金钱和名利的社会,稍微更显真实一点吧!春花亦是可怜的,她并没有理解真正的爱情,她只知道谁对她好,谁有钱,谁能给她幸福,她就选择谁。《北爱》中杨紫曦为了钱而和吴狄分分和和,小猛为了名利放弃沈冰,但是幸福转瞬即逝,当他们幡然悔悟时,吴狄和沈冰已经不再在原地等着他们了。剧情中没有写老陶回去后,春花后悔的一幕,却写了老陶发现现实不如自己想象的一样美好想再回桃花源时却找不到路的场景,人生就像一部悲喜交加的戏,没有爱的地方,始终是异乡。我猜大多数人在错失真心爱自己或真心对自己好的人后都会咽下后悔的苦水吧!

在我看来,“暗恋”看似是一出悲剧,实则为一出喜剧;“桃花源”看似是一出喜剧,实则为一出悲剧。“暗恋”的最后,分别四十年的一对情人最终见面,了无遗憾;“桃花源”中春花虽背叛老陶与袁老板私通生子,却没有珍惜眼前的幸福,彻底陷入柴米油盐的混乱人生中„„

一喜一悲高潮迭起,前后时空互相交迭、互相融合,很有喜剧色彩也发人深省。想想自己就像那舞台上两部戏的重迭,人生到目前为止有多少错过巧遇等待,在蓦然回首时,往往全成空。每个人或许都会在这两部戏中跳来跳去,偶尔会跳出戏外戏,做会观众,审视自己,嘲笑自己,然后继续过自己的生活„„

推荐第4篇:话剧《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话剧《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赏析课中话剧艺术对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影响

这学期,我选修了中西经典话剧赏析这门课。作为一名工科的学生,我总觉得自己欠缺在艺术欣赏方面的能力,一直似乎很难读得懂这种美。带着这种好奇心来到了课堂上,我却深深地被这门课吸引了。以前,对于话剧,舞蹈,歌剧等表演我只知道看,也曾觉得其很美,但从不知美从何来,也不知道从这些表演上可以得到什么,因此,这些表演对我来说,只是精神上的一个消遣品,但是,上了这门课以后,我不再把它只当做一种表演,一种消遣,我懂得了如何去欣赏,如何去学习。

上了近一学期的课,了解了许多的作品,有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 、《思凡》以及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等等。在课堂上,我最喜欢的还是《暗恋桃花源》 ,这部经典之作对我的影响很深,从头到尾,我哭哭笑笑,但最终还是给我留下深深的思索和回味。在赖声川的部分舞台作品中,多少都掺杂有较为明显的政治隐喻或是敏感话题。初看的时候总觉得是赖声川先生刻意想要借助这些“噱头”来吸引观众的视线,形成探讨的热点。但是越深入分析他的作品之后,越发现那些所谓的“噱头”其实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一直都担当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现在我就讲一下我看完这部话剧后的感想吧。

《暗恋桃花源》(1986年)的灵感,来自赖声川有一次在台湾艺术馆看朋友排戏。下午彩排,晚上首演,可就在中间,还有两个小时要给幼稚园开毕业典礼。舞台上的彩排还没有结束,小朋友们都来了,钢琴啊,讲桌啊,都急着要往舞台上搬。本来,赖声川一直就在琢磨怎样在舞台上表达悲与喜乃是“一体 之两面”;整个大环境的混乱无序,正好给他提供了描述的对象。于是,各自并不完整 的悲剧“暗恋”与喜剧“桃花源”就这样出现在一个舞台上了。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干扰的刺激 ,《暗恋桃花源》这部戏不大可能在那个时候出现;舞台上没有干扰,这出戏就不可能有表演的张力与动力,戏剧根本无法往前走。这里的干扰,各种各样,有悲剧与喜剧的干扰,有演员和演员的干扰,还有导演和演员的干扰、旁观者与演员的干扰 ,等等;可就是这么多种干扰,这么乱,居然从这中间又钻出个秩序来。“暗恋”与“ 桃花源”两出戏同台演出之时,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经典时刻:剧场前台的服务人 员,算准了时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这一时刻回到剧场;演员李立群与顾宝明都亲眼 见到过坐在第一排的观众,有人当场笑得从椅子上翻了下去。对于《暗恋桃花源》的演 出在当时造成的“盛况”,赖声川觉得并不奇怪:这是与台湾人潜意识中的愿望是符合 的。台湾的生活实在太乱了,这是台湾人共同的经历;然而身在其中,人们也能保持着 一种乱中的秩序。这种乱,转变成剧场中的错误,就是把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 这些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后,居然也生长出了它的秩序来。这出戏,统合了台湾观众生活中的许多乱象;它开掘的社会潜意识,综合了台湾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生态 ,甚至也反映了台北都市的百相。这种对社会潜意识的挖掘,再往深一步,表达在戏剧 艺术中,是有意识地提炼一种美学上的追求。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和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时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已濒临病终。“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鱼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偶遇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个寻找男友的疯女人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在剧场中跑,然后在相互协商下大家又分开将彩排进行下去„..赖声川先生所拿手的对于空间碎片的拼贴取舍和对情感真实以及虚幻的巧妙串联能力,在这部话剧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其高明之处在于它“一台两戏”的调度运用,将这部作品编制成为一张无比复杂的大网,让观众在时间和空间的整合撕裂之中感受到岁月流逝和心灵变化所产生的强大戏剧张力。而且《暗恋桃花源》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一出悲剧故事和一出喜剧故事揉捏在了一起,也是因此,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时哭时笑,反复体会着酸甜苦辣,这种奇妙的感受一直保持到了临尾声,老陶放声长叹自己已经再也找不回桃花源的时候,这才发现,原来剧中剧《桃花源》才是真正的大悲剧。那是比另外一组剧中剧《暗恋》更加透彻心肺的悲凉。江滨柳最终盼到了云之凡,两个人却再也回不到从前了;老陶最终回了家,却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个春花了。所有这一切就像老陶对于桃花源的记忆,没人相信他真的到过那儿,但它却真真正正地在他记忆的最深处存在过。我觉得,《暗恋桃花》的高潮部分即剧中两出“剧中剧”的演员最后为了呕气在同一个舞台上排练,激烈的争吵中互相串词儿,造成了奇妙的效果,这时演员过分夸张的表演和手足无措的举动反而就是编剧所希望达到的效果,演员表演奇妙地被统一起来,好似此时此刻,他们在表演同一部戏,这也迎合了该剧的主旨——寻梦,这个高潮段落也是最接近这一主题的时刻。同样在给予演员很大发挥空间的前提下,言语间,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角色的情绪波动和立场的转变。观众的思绪随着角色间表演的互相穿插和转变而和舞台融为一体了,记得赖声川的另外一部戏《乱民全讲》里面有一段说到:“„„其实舞台下的观众以为自己是来看戏,但其实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观众;他们以为自己买了票进场看演员表演,其实他们自己就是演员„„”这句话很颇有道理。我坐在舞台下面随着演员的表演而思考,渐渐地,剧本上白纸黑字的台词冲突幻化成为了我内心中两个声音的冲突。我好像站在了台上静静看着一切发生,好像我脑中所想变成了视觉可见的表演似的。这也是赖声川戏剧的动人之处:能够在和观众心灵的互动之后留下深深的思索和回味。

有人说,生活节奏很紧张,工作压力很大,看话剧就是为了轻松娱乐,这是一个伪命题,人的生命能量不仅仅是为了应付生活,还有更重要的是关照生命内涵,当人们走进剧场之后,应该不只是为了娱乐,这不是话剧存在的唯一理由,如果不去追求精神层次的关注,人就不可能有真正文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不可能再进一步的提升。

其实,这学期我最大的收获是对审美的改变,我想不仅是我,许多的同学也一定和我有相同的收获,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调查,问大学生的审美期待是什么,许多大学生的回答是看故事情节,说明我们大学生的审美还是不完善,我们不反对看故事情节,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的一些价值观念,比如,高尚的爱国情操,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对社会伦理的重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等,我们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会感受到剧中人内心世界的美好,自觉皈依传统的精神家园,建立起健康的理想人格,这种迁移默化是其他艺术所不能代替的,话剧赏析还能培养我们的艺术素质,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力,并且,话剧涉及多方面的审美知识,在欣赏时,需调动多方面的审美知识,欣赏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无形中积累着我们的审美经验,获得完整的审美感受,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我真诚的期盼话剧的艺术能在校园中热起来,进入大学生的生活空间构建校园文化新时尚。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XXX 0702XXXXX

推荐第5篇:话剧《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赏析课中话剧艺术对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影响

这学期,我选修了中外艺术经典剧目赏析这门课,一开始我只是抱着好修学分的心态去上课,但是上了一两节以后,我却深深地被这门课吸引了,以前,对于话剧,舞蹈,歌剧等表演我只知道看,也曾觉得其很美,但从不知美从何来,也不知道从这些表演上可以得到什么,因此,这些表演对我来说,只是精神上的一个消遣品,但是,上了这门课以后,我不再把它只当做一种表演,一种消遣,我懂得了如何去欣赏,如何去学习。

上了近一学期的课,看了许多的作品,我最喜欢的还是表演工作坊的话剧表演,在赖声川的部分舞台作品中,多少都掺杂有较为明显的政治隐喻或是敏感话题。初看的时候总觉得是赖声川先生刻意想要借助这些“噱头”来吸引观众的视线,形成探讨的热点。但是越深入分析他的作品之后,越发现那些所谓的“噱头”其实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一直都担当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课堂上,我看了许多表演工作坊的作品,对我影响很深,课后,在同学的建议下,我看了表演工作坊的经典之作《暗恋桃花源》,这部经典之作对我的影响很深,从头到尾,我哭哭笑笑,宿舍的人还以为我犯神经了,现在我就讲一下我看完这部话剧后的感想吧。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和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时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已濒临病终。“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鱼夫老陶之妻春花与

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偶遇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

老板成家生子。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个寻找男友的疯女人呼喊着男友的

名字在剧场中跑,然后在相互协商下大家又分开将彩排进行下去„..

赖声川先生所拿手的对于空间碎片的拼贴取舍和对情感真实以及虚

幻的巧妙串联能力,在这部话剧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其高明之处在于它“一

台两戏”的调度运用,将这部作品编制成为一张无比复杂的大网,让观众

在时间和空间的整合撕裂之中感受到岁月流逝和心灵变化所产生的强大戏

剧张力。而且《暗恋桃花源》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一出悲剧故事和一出喜剧

故事揉捏在了一起,也是因此,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时哭时笑,反复体会着

酸甜苦辣,这种奇妙的感受一直保持到了临尾声,老陶放声长叹自己已经

再也找不回桃花源的时候,这才发现,原来剧中剧《桃花源》才是真正的

大悲剧。那是比另外一组剧中剧《暗恋》更加透彻心肺的悲凉。江滨柳最

终盼到了云之凡,两个人却再也回不到从前了;老陶最终回了家,却再也

找不到原来的那个春花了。所有这一切就像老陶对于桃花源的记忆,没人

相信他真的到过那儿,但它却真真正正地在他记忆的最深处存在过。我觉

得,《暗恋桃花》的高潮部分即剧中两出“剧中剧”的演员最后为了呕气在

同一个舞台上排练,激烈的争吵中互相串词儿,造成了奇妙的效果,这时

演员过分夸张的表演和手足无措的举动反而就是编剧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演员表演奇妙地被统一起来,好似此时此刻,他们在表演同一部戏,这也

迎合了该剧的主旨——寻梦,这个高潮段落也是最接近这一主题的时刻。

同样在给予演员很大发挥空间的前提下,言语间,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所

有角色的情绪波动和立场的转变。观众的思绪随着角色间表演的互相穿插

和转变而和舞台融为一体了,记得赖声川的另外一部戏《乱民全讲》里面

有一段说到:“„„其实舞台下的观众以为自己是来看戏,但其实他们自

己才是真正的观众;他们以为自己买了票进场看演员表演,其实他们自己

就是演员„„”这句话很颇有道理。我坐在舞台下面随着演员的表演而思

考,渐渐地,剧本上白纸黑字的台词冲突幻化成为了我内心中两个声音的

冲突。我好像站在了台上静静看着一切发生,好像我脑中所想变成了视觉

可见的表演似的。这也是赖声川戏剧的动人之处:能够在和观众心灵的互

动之后留下深深的思索和回味。

有人说,生活节奏很紧张,工作压力很大,看话剧就是为了轻松娱乐,

这是一个伪命题,人的生命能量不仅仅是为了应付生活,还有更重要的是

关照生命内涵,当人们走进剧场之后,应该不只是为了娱乐,这不是话剧

存在的唯一理由,如果不去追求精神层次的关注,人就不可能有真正文明

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不可能再进一步的提升。

其实,这学期我最大的收获是对审美的改变,我想不仅是我,许多的

同学也一定和我有相同的收获,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调查,问大学生的审美

期待是什么,许多大学生的回答是看故事情节,说明我们大学生的审美还

是不完善,我们不反对看故事情节,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的一些价

值观念,比如,高尚的爱国情操,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对社会伦理的重

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等,我们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会感受到剧中人内心

世界的美好,自觉皈依传统的精神家园,建立起健康的理想人格,这种迁

移默化是其他艺术所不能代替的,话剧赏析还能培养我们的艺术素质,提

高我们的艺术鉴赏力,并且,话剧涉及多方面的审美知识,在欣赏时,需

调动多方面的审美知识,欣赏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无形中积累着我们

的审美经验,获得完整的审美感受,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我真诚的期盼

话剧的艺术能在校园中热起来,进入大学生的生活空间构建校园文化新时

尚。

推荐第6篇:暗恋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

一、作品介绍:

《暗恋桃花源》(The Peach Bloom Land)

《暗恋桃花源》(1986年)的灵感,来自赖声川有一次在台湾艺术馆看朋友排戏。下午彩排,晚上首演,可就在中间,还有两个小时要给幼稚园开毕业典礼。舞台上的彩排还没有结束,小朋友们都来了,钢琴啊,讲桌啊,都急着要往舞台上搬。本来,赖声川一直就在琢磨怎样在舞台上表达悲与喜乃是“一体 之两面”;整个大环境的混乱无序,正好给他提供了描述的对象。于是,各自并不完整 的悲剧“暗恋”与喜剧“桃花源”就这样出现在一个舞台上了。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干扰的刺激,《暗恋桃花源》

这部戏不大可能在那个时候出现;舞台上没有干扰,这出 戏就不可能有表演的张力与动力,戏剧根本无法往前走。这里的干扰,各

种各样,有悲剧与喜剧的干扰,有演员和演员的干扰,还有导演和演员的干扰、旁观者与演员的干扰 ,等等;可就是这么多种干扰,这么乱,居然从这中间又钻出个秩序来。“暗恋”与“ 桃花源”两出戏同台演出之时,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经典时刻:剧场前

台的服务人 员,算准了时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这一时刻回到剧场;演员李立群与顾宝明都亲眼 见到过坐在第一排的观众,有人当场笑得从椅子上翻了下去。对于《暗恋桃花源》的演 出在当时造成的“盛况”,赖声川觉得并不奇怪:这是与台湾人潜意识中的愿望是符合 的。台湾的生活实在太乱了,这是台湾人共同的经历;然而身在其中,人们也能保持着 一种乱中的秩序。这种乱,转变成剧

场中的错误,就是把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 这些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后,居然也生长出了它的秩序来。这出戏,统合了台 湾观众生活中的许多乱象;它开掘的社会潜意识,综合了台湾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生态 ,甚至也反映了台北都市的百相。这种对社会潜意识的挖掘,再往深一步,表达在戏剧 艺术中,是有意识地提炼一种美学上的追求。

剧情简介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

排的和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时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以濒临病终。“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鱼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个寻找男友的疯女人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在剧场中跑过„《暗恋桃花源》一剧以奇特的戏剧结构和悲喜交错的观看效果闻名于世,被称为【表演工作坊】的“镇团之宝”。

二、导演介绍:赖声川

赖声川,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籍贯江西会昌,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博士。台湾著名舞台剧导演,现任台北艺术大学教授、美国斯坦佛大学客座教授及驻校艺术家。1984年创立剧团表演工作坊,被誉为“亚洲剧场之翘楚”。

生平介绍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博士,现任台北艺术大学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及驻校艺术家。赖声川29岁开始剧场创作,被誉

为“台北剧场最闪亮的一颗星”。他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使濒于灭绝的台湾相声起死回生,《暗恋桃花源》成为经典舞台剧,二十多年来为喜爱戏剧的人们所称颂。赖声川至今编导舞台剧20多部(包括轰动亚洲的七个半小时史诗《如梦之梦》)、电影2部(包括享誉国际的《暗恋桃花源》)、电视作品300集(包括家喻户晓的《我们一家都是人》),另有剧场导演作品22部(包括莫扎特歌剧3部)等。出版书籍《赖声川的创意学》,这是国内第一本将创意规则化、步骤化的实用工具书。

赖声川1972年就读辅仁大学英语系,同时在台北一家餐厅从事民歌演唱和演奏,玩音乐玩了整整5年。1978年,赖声川申请到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读戏剧艺术,对当时许多人而言,这是不可思议的决定,因为那时台湾是剧场沙漠,很少有人有“看戏”的习惯。

1983年,29岁的赖声川选择回台湾。他认为,台湾没有剧场工业,这是一个机会,他想创造剧场,也创造观众。1984年他的第一部作品《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上演时剧场里只有100多人,直到他采用中国传统的曲艺相声和舞台剧相结合的独创手法创作了《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在17年前,台湾人口只有2000万的时候,该剧的磁带就卖出了100万盒。因此有报纸称:“赖声川拯救了台湾相声。”

随后20多年,赖声川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千禧夜,我们说相声》、《如梦之梦》、《遥远的星球一粒沙》等。今年,赖声川用他的经典剧舞台剧《暗恋桃花源》征服了内地观众,从而也迅速打开了内地市场。

赖声川是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艺术博士,前“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

学院教授及院长,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暨驻校艺术家;曾二度荣获台湾文艺大奖,也曾获选为十大杰出青年;电影《暗恋桃花源》获东京影展银樱奖、柏林影展卡里加里奖、金马奖、新加坡影展最佳影片等;《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于1999年获选为联合报选出之「台湾文学经典作品」;《如梦之梦》并于2003年荣获香港舞台剧奖「最佳整体演出」等三项奖项。

赖声川曾于1998年起在大陆先后推出《红色的天空》、《千禧夜,我们说相声》、《他没有两个老婆》等多部剧目,均大受欢迎。2006年初,中国国家话剧院与赖声川导演主持的【表演工作坊】达成共识,于2006年9月携手共同推出舞台剧《暗恋桃花源》大陆版。自2006年11月18日在北京首都剧场后,已经在中国十个城市演出近60场,观众人数已达12万之众,被纽约时报誉为“当代中国最受欢迎的剧目”。

赖声川于2006年在海峡两岸发布新书《赖声川的创意学》,分享多年的创意心

得。其它出版包括《赖声川:剧场》一至四册(元尊,1999)、《如梦之梦》(远流,2001)、《世纪之音》、《两夜情》、《魔幻都市》、《对照》、及《拼贴》(群声,2005)。《刹那中——赖声川的剧场艺术》(台北:时报,2003)是研究赖声川的专书。2006年9-10月在台北举行的「赖声川国际研讨会」聚集了来自各地的学者,发表了关于赖声川作品之十四篇论文。2007年8月大陆版《赖声川剧本辑之一“暗恋桃花源”·“红色的天空”》出版。

2007年8月,为了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香港话剧团建团30周年、中国话剧百年,香港话剧团特别邀请赖声川导演为该剧团排演了一版以全粤语演出的香港版《暗恋桃花源》,并在香港版和大陆版的基础上创出新意,推出“两岸三地联演版”,别出心裁地以大陆版“暗恋”部分和香港版“桃花源”部分拼贴碰撞,在舞台上分别用普通话和粤语“双语”碰撞,将原剧中两个剧团争一个剧场的戏

剧冲突演化至高峰,也将“暗恋”的悲怆凄美和“桃花源”笑闹鬼马展现得淋漓尽致。2007年中国纪念话剧百年期间,《暗恋桃花源》入选话剧百年十大经典剧目,赖声川也入选中国话剧百年当代名人堂。

被《亚洲周刊》誉为「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赖声川是华文世界最著名的

赖声川 3 剧场工作者之一,从1984以来,以强烈的创意吸引观众涌入剧场,带给台湾剧场新生命,从此持续为中国语文剧场开拓新的领域与境界。在余秋雨的观点中,赖声川和他领导的【表演工作坊】「总能弹拨到无数观众的心弦」。

赖声川被日本NHK电视台称为「台湾剧场最灿烂的一颗星」;美国橘郡记事报称他为「台湾现代剧场的创造者„„世界上很少剧场艺术家有赖声川如此广远的成就。」远东经济评论曾称他的作品为「中国语文世界中最精彩的戏剧」;美国新闻周刊说他的作品「是最新的印证,台湾正创造着亚洲最大胆的中国艺术。」新加坡联合早报说赖声川的戏「为世界华语剧场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悲喜剧经验。」赖声川自己认为,“我是相信戏剧的力量的,它运作好的时候,很少东西力量比它大。因为是真的人,你跟你周围的观众也算是一个群体,那种感觉真的很好。跟看电影又不一样,看电影是一个人在黑暗中看,跟旁边的人没什么关系,你并没有感觉这一晚在这个地方发生的事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电影可以随时放。” 获奖情况

东京国际影展青年导演银樱奖(《暗恋桃花源》、1992) 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暗恋桃花源》、1992) 柏林国际影展卡里加里奖(《暗恋桃花源》、1993) 新加坡国际影展最佳影片(《暗恋桃花源》、1993) 新加坡国际影展最佳导演(《暗恋桃花源》、1993) 新加坡国际影展飞比西国际评审团奖(《暗恋桃花源》、1993) 香港舞台剧奖特别荣誉奖(2000)

现代戏剧谷壹戏剧大赏——年度人物 (2010)

三、演员介绍

1.黄磊

黄磊(1971年12月6日-),大陆影视男演员,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电影学院教师、演员、歌手。 2006年出演赖声川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饰演江滨柳,合作演员:袁泉、何炅、谢娜、喻恩泰。

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毕业的黄磊,一边留校任教,一边接拍电影,间或还出出专辑。

就像是一片最美丽的云烟,时而宁静,时而热闹!一身洒脱和淡然的气息,略带低缓的声音,层层展开的心情,有如云淡风清的随性,又像布满张力的音乐剧情,不知不觉让人听上瘾,像掉进黄磊铺陈的电影情节中!

获奖介绍

19961998199919992008年第三届长春电影节最佳男配角 年全国音乐电视大赛最佳新人奖

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年度音乐最具潜质奖 年第七届中国电影表演学会金凤凰奖

年BQ红人榜与爱妻孙莉同获“年度甜蜜情侣”

2010年腾讯星光大典年度电视男演员(内地)

2011年第一届亚洲彩虹奖最佳男喜剧演员

2011年BQ红人榜“年度风尚艺术红人”

2.袁泉,中戏96明星班毕业,和章子怡、梅婷、胡静、曾黎、傅晶、秦海璐并称“七朵金花”。在影视、舞台、歌唱各个领域如日中天。袁泉曾出演过一系列影视剧,电影《美丽的大脚》获第23届金鸡奖最佳女配角、电视剧《小鱼儿与花无缺》等,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2009年8月30日,夏雨和袁泉委托经纪公司发布结婚声明。这对演艺圈的金童玉女,在经历了10年的爱情长跑之后,终于修成正果。《暗恋桃花源》2006年---2008年饰云之凡 所获荣誉

2011年:主演话剧《简爱》荣获第一届戏剧表演学院奖最佳主角奖

2010年:主演话剧《简爱》荣获中国话剧“金狮奖表演奖”。

2010年:音乐风云榜十年盛典获“十年内地十大金曲”《孤独的花朵》

2010年:被评为《新京报》主办的“2009中国最美50人”。

2009年:“2008北京流行音乐典礼”年度金曲 《木槿花》。

2009年:被评为《新京报》主办的“2008中国最美50人”。2009 年:“ 2008风尚中国榜”获颁“年度风尚女士”。

2009年:“见证十年·真维斯娱乐大典”获得“最具影响力时尚女艺人奖”。

2009年:北京首届观剧“观众选择榜”,被选为“观众最喜爱演员奖”。

2009年:世界明星旅行家颁奖典礼被评选为“10大明星旅行家”。

2009年:\"大爱2008·时尚盛典\"被颁获“2008年度明星行动大奖”。

2009年:“第九届音乐风云榜年度盛典”获“最佳EP专辑奖”。

2008年:《ELLE》20周年风尚大典获得“风尚舞台明星”。

2008年:被评为《新京报》主办的“2007中国最美50人”。

第2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2008年:“城市之心·200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授予2008年度“琥珀之心”奖。

2008年:腾讯网“2008星光大典”荣获“内地年度最佳女歌手”。

2008年:第8届“音乐风云榜”获“年度最佳新人”。

2008年:第八届“华语传媒音乐大奖”获最佳国语女新人。

2008年: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颁出“十大环保明星”。

2007年:第十四届东方风云榜颁奖礼“最佳音乐录影带奖”。

2007年:“2006北京流行音乐典礼”年度金曲 《孤独的花朵》。

2007年:BQ2007年度红人榜颁奖礼“年度最受欢迎女歌手”。

2007年:大学生音乐节颁奖典礼荣获“最受大学生喜爱内地女歌手奖”。

2007年:第十三届全球华语榜中榜“内地音乐录影带奖”。

2007年:新浪网络盛典音乐类“年度内地女歌手”

2007年:入选“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 成为入选者中最年轻的演员。

2007年:“ 2007MTV超级盛典”获得“最具风格舞台表演奖”。

2006年:“2006 《风尚中国榜》”获“年度风尚艺人”。

2006年:“影响2006·时尚盛典”“荣获影响2006明星人物。

2005年:TOM网络娱乐英雄会北京娱乐信报评选“最具影响力的舞台剧”、“影响

2006的10大明星人物”。

2005年:共青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颁发的“优秀文化新人奖”。

2005年:“第二届亚洲女性论坛新人奖 ”。

2005年:《北京青年周刊》主办评选的年度“最佳女演员奖”。

2004年:文化部“文化志愿者活动先进个人”、“优秀团员”、“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2003年:主演《美丽的大脚》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

2003年:主演《美丽的大脚》 获得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奖“金凤凰奖”。

2002年:主演《美丽的大脚》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2001年:主演《蓝色爱情》获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2001年:主演《蓝色爱情》获得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奖“金凤凰奖”。

1999年:主演《春天的狂想》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3.何炅,中国知名主持人,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教师。自1998年起,主持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栏目长达十余年。此外,曾主演《正德演义》等影视剧,并发行过3张音乐专辑和4部文学作品,尤其2004年发行的歌曲《栀

子花开》深受好评

2007 话剧《暗恋桃花源》饰袁老板(至今)。 所获荣誉

2004年“TVB”年度最佳新人奖

2004年 荣获第五届金鹰电视艺术节最受欢迎主持人奖

2005年《可以爱》荣获“雪碧榜”内地金曲奖

2005年“雪碧榜”内地最优秀新人奖

第12届东方风云榜十大金曲奖

(《栀子花开》)

第五届百事音乐风云榜十大金曲奖 (《栀子花开》) 第12届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中国内地最受欢迎男歌手奖 第13届东方风云榜十大金曲奖 (《看穿》) 第14届东方风云榜 “全能艺人奖”:

第14届东方风云榜金曲奖 (《爱,自由》)

2005年 中国电视主持人论坛暨年度颁奖盛典之“2004 年度全国优秀主持人奖”

2005年 MusicRadio中国TOP排行榜内地最受欢迎男歌手

2005年 MusicRadio中国TOP排行榜金曲奖 (《想》)

2005年 雪碧榜内地飞跃进步歌手奖

2005年 雪碧榜传媒推荐大奖

2006年 1“娱乐十年盛典”中国电视十年贡献奖

2006年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25周年暨第五届“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公益活动表彰活动,当选为“中国儿童慈善之星”

2007年 中国原创歌曲总评榜首季十大金曲奖 (《爱,自由》)

2007年 中国原创歌曲总评榜首季最受欢迎男歌手奖

2007年 中国原创歌曲总评榜首季最佳VJ奖

2007年 雪碧榜内地最优秀专辑奖

2007年 荣获华语主持最具个性主持人奖

2007年 荣获北京《收视印象2007》年度观众喜爱主持人

2009年 入围2009亚洲电视节最佳娱乐节目持人奖 (内地唯一入围主持人)

2010年 2月荣获湖南卫视最佳主持人即锋芒尊主持人奖和最受欢迎主持人奖两项大奖

最主至

2010年 3月荣获《新周刊》最佳娱乐秀主持人

2010年 6月第十六届上海电视节获得电视节目主持人30年年度风云人物

2010年 6月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电视主持人排名第一

2010年 8月由《意林》及十余家网络媒体“90后”最受尊敬名人

2010年 9月荣获第八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暨第二十五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主持人奖

2010年11月荣获中国大学生电视节最受欢迎男主持人提名

4.谢娜,中国著名多栖女艺人。因与何炅、李维嘉等人共同主持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而成名,素有“内地综艺天后”之称。以幽默诙谐的搞笑风格而著称,又被誉为大陆版周星驰。2011年9月26日谢娜与内地著名流行歌手张杰在云南香格里拉举行了婚礼。

2006年-2009年《暗恋桃花源》饰 春花、仙女、母亲。 所获荣誉

1998年

第五届全国推新人大赛荣获影视表演组全国十佳金奖

2003年 第五届全国推新人大赛影视表演组金奖

2006年

中国电视节目榜年度电视主持人新人奖

《舞林大会》第一季第二场冠军

2007年

“娱乐大典” 最佳话剧女主角 湖南卫视《舞动奇迹》季军 2008年

“雪碧” 年度最佳新人奖 雪碧榜内地飞跃进步歌手奖

“腾讯” 年度最受欢迎综艺节目奖

亚洲电视节最佳综艺节目大奖快乐大本营 2010年

入围“第十四届全球华语榜中榜暨亚洲影响力大典”-最佳女主持人 首届重庆电影辣像奖最爱女配角奖

荣获第三届中国明星慈善榜“慈善明星”称号 担任《首都艺术家协会文艺新人委员会》主席 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电视主持人 获第七届金龙奖最佳动画配音奖

首届大学生电视节最受瞩目娱乐节目奖-《快乐大本营》 入围中国大学生电视节最受欢迎女主持人 2011年

国家广电总局《第二届全国优秀电视文化栏目》“文艺、娱乐、竞技类优秀栏目”奖-《快乐大本营》

中国网络影响力2010年度主持人

中国网络影响力2010年度最具收视度主持人

中国网络影响力2010年度最具关注度主持人

5.喻恩泰(1977年11月3日— ),生于江西南昌,中共党员。现毕业中央戏剧学院。代表作品:《武林外传》、《房前屋后》等。

2006年 出演赖声川导演的《暗恋桃花源》,在北京、西安、上海等市上演。剧中饰演渔夫老陶一角

推荐第7篇:暗恋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两个剧组对一个舞台的争夺——这是看完之后的恍然大悟;但内心深处的真正感慨是:《暗恋桃花源》其实是不简单,无论是其艺术形式的独特还是其思想意蕴的深邃,都堪称经典。可以说:《暗恋桃花源》是用沧丝冷线编就的华纹锦织。“华纹锦织”是它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就像一匹有着精美的刺绣的华丽锦缎,光彩夺目,灿烂辉煌;“沧丝冷线”则是它深层的思想意蕴,是它带给人的思考和感悟,翻开华美的外表,是深掩其下的苍凉,那是世事沧桑带给人的几分冷冷的残忍,是一种人生的无奈。

一、华纹锦织

《暗恋桃花源》是一匹有着华丽纹饰的织锦,它的戏中戏的重叠,古与今的转换,悲与喜的交织,现实与梦境的糅合,悲情与搞笑的并臵,庄重与戏谑的共存……使得这部戏包含了极多的元素,丰富而复杂,形成了极大的张力,产生一种高潮迭起,精彩层出不穷的的艺术效果,带给观众独特的艺术感受。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暗恋》到《桃花源》,从《桃花源》到《暗恋》,观众的感觉就好像坐着一叶小舟,在一条曲折幽深的小溪中漂流,岸边的景色自是美不胜收,但时常会“行到水穷处”,却绝无“坐看云起时”的悠闲,因为总能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风景一重又一重的扑面而来,给人许多意外的惊喜。

故事是从《暗恋》开始的,时局依旧动荡的上海街头,一对相爱的人——江滨柳与云之凡依依惜别。根据以往的经验,观众知道这一别便不知何年再见了,结局已是分明。谁知,正当台上演员将离愁别绪渲染到极致的时候,戏中导演的出现让这一切戛然而止。观众意外,然后恍悟:哦,原来这不是在讲述《暗恋》的故事,而是如何拍《暗恋》的故事。自以为清楚了,另一重意外却接踵而至,《桃花源》剧组的人出现,然后《桃花源》上演,观众便一点点地忘掉曾经经过的风景,忘记《暗恋》的悲情与凄美,转而融入《桃花源》的搞笑与戏谑。此后两出戏便交替上演,《暗恋》的一别四十年的思念与《桃花源》中武陵人的误入;《暗恋》中两个人经历世事沧桑后的重逢与《桃花源》中武陵人的“尘心未尽思乡县”……观众便在两部戏中进进出出,体会着每一部分结束时的惆怅与新一部分开始时的新奇。

(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果《暗恋桃花源》只是两出戏的交替,那么,当观众熟悉后,审美疲劳也便随之产生,这部戏也不会再有感人至深的魅力与二十年常演不衰的盛绩。《暗恋桃花源》的成功之处便在于其高潮部分的华丽与壮观,当《暗恋》剧组与《桃花源》剧组对舞台的争夺达到顶峰时,美景便出现了,那是“误入藕花深处”,一再争渡后,“惊起一滩鸥鹭”的美丽缤纷,粉荷碧叶,绿水轻舟,白色的水鸟飞翔在灿烂的阳光下……此时那匹锦缎方展现出它最绚烂的部分。

舞台只有一个,但双方的需要同要迫切,彼此只好妥协,于是便有了两出戏,一今一古,一悲一喜,一凝重一搞笑的迥异风格的同台并臵——更为难得的是,在彼此的排练中,双方的台词竟可以环环相扣,衔接的天衣无缝。那对回去还是不回去的为难与执着,反问与劝阻,等等,对于剧中人而言,是彼此的干扰,产生的却是一种汪洋恣肆,蔚为大观的繁丽。进而,在华丽的背后,观众也品到了一丝苍凉的意味,笑已笑出了眼泪,可心中却已有些不是滋味。

二、沧丝冷线

《暗恋桃花源》的悲喜其实都只停留在表层。《暗恋》的悲剧是造化弄人的世事沧桑,但最后的相见多少还让人感受到了几丝脉脉的温情;《桃花源》的喜剧是动作与言语的夸张,但最后武陵人的现实与桃花源的不可回归却带给了人残忍和冷酷。两部戏所贯穿的价值取向和最终传达出的意蕴,其实是一致的,而这,也最终成就了一部完整的《暗恋桃花源》。

(一)相见时那别亦难?别时容易见时难

《暗恋桃花源》中有一些共同的主题:分别,重逢,寻找,回归……《暗恋》中有,《桃花源》中有,整部《暗恋桃花源》便是由它们构成了。它已经不再是“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无助,而是“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无奈,最终感受到“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错失感,沧桑、荒凉,一切只是一场飘渺无痕的梦。

《暗恋》的故事只不过是众多的爱情悲剧之一,匆匆一别,便劳燕分飞,然后饱尝造化无常,天意弄人之苦,也许在历尽沧桑后终会再见,可一生中更多的时间却要在苦苦地追寻和痛苦的怀念中度过。可是,相见也只是《半生缘》中曼桢与世钧重逢后呢喃着“我们回不去”的苍凉;不见则是《云水谣》中碧云和秋水的终此一生的未了牵挂。重逢,一直都是一种奢望!四十年后,当皱纹满面,白发苍苍时,他们终于再见了,可是,相见不如怀念,想象中的激动和互诉衷肠的缠绵没有出现,一条四十年的旧围巾可以让彼此一时忘情,却自始至终都不能系住彼此。病入膏肓的江滨柳终于寻到了自己的梦,旋即便是梦境破灭的悲哀。还好,他的身边还有自己的妻子,那是最后的救命稻草和余生唯一的依靠。

相比之下,《桃花源》中的老陶便没有这样的幸运了。出走是一种漫无目的的寻找,幸运却又不幸的进入了世外桃源,感受到了那里的纯净,自己也像是被净化了,可是尘缘未尽,梦里思念的依旧是背叛自己的妻子,只是不再执着于世俗的恩怨,甚至想给伤害过自己的人以幸福。但执意回归的结果却是被家人当作疯子,想再回归桃花源,却已是灵境难再闻,仙源无处寻。若是曾经的老陶,或许还能继续人间的生活,但经历了桃花源中的洗礼,如果不能回归梦中的天堂,天地之间便不再有他的立足之境。 还有《暗恋桃花源》中那个精神失常的女子对刘子骥的寻找,《暗恋》中的导演对那份逝去的感觉的苦苦寻觅,都是这些主题的一再重复。可是,有多少人能够寻找到,能够与自己的过去重逢,就是真的重逢了又能如何?

(二)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整个《暗恋桃花源》的两种对立风格的并臵,故事情节的交糅,语言上的隐喻、暗指,对经典故事的改写、颠覆,本身便透出了几分后现代主义的荒诞不经,完整看下来,真有满台荒唐言之感,但细细回味,心中也真的要撒出一把辛酸泪来了。

《暗恋桃花源》中两出主要戏剧的悲喜风格本是泾渭分明的,但是在中间时,彼此已经对对方的悲或喜进行了否定,而到了演出最后,更是出现了彼此的交融,甚至真的对自身的既定风格进行了颠覆,因为《暗恋》中的人终于在现实中找到了自己的位臵,而《桃花源》中的人还继续在尘世中寻找,究竟哪个是喜?那个是悲?而两出戏中的现代与古装也是彼此渗透的,《暗恋》是一出现代剧,可是对于世间之情的执著却体现着一份古典情怀,更别说它所表现出的庄重、典雅;《桃花源》虽是古装剧,可是它对于《桃花源记》的改编与结构,以及所表现的无厘头的戏谑,无疑更具有现代气息,那么,究竟哪一个是现代,哪一个是古代?还有它们所体现的时空交错:《暗恋》,弹指四十年,上海、台北;《桃花源》,误入仙境,山中一日,世间一年。一切都像是一场梦,梦醒后,一切成空。可是,人生不也便是如此吗?它所反映的真实,又让人唏嘘不已。

《暗恋桃花源》便是这样的一出戏,用无尽的苍凉编织成了眩人耳目的华美,悲情处会让人泪流满面,欢笑处亦可令人热泪盈眶;好像行到尽头,无处可走,却又可以柳暗花明,精彩纷呈;看似荒诞不经,一片混乱,却又最是真实动人,自然浑融。《暗恋桃花源》之所以有如此充满张力的魅力,也许真的是大家常说的那样,遥远而美丽的“桃花源”是人们永恒的追求,而酸涩而甜蜜的“暗恋”则是人们永恒的情感!

推荐第8篇:暗恋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观看《暗恋桃花源》之后我深有体会,这则故事分为《暗恋》和《桃花源》两场剧。《暗恋》说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怎一个“你那冰凉的小手”了得!

《桃花源》说的是渔人老陶的老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来到了桃花源。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己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日子虽然快乐,但是总还是想回家。等回了家,发现奸夫淫妇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抛开形式,该剧内容上的主要部分其实都不算新颖,甚至是老生常谈得可以,说白了就是一部青春偶像感伤剧加上一部家庭伦理轻喜剧。《暗恋》里的江滨柳给我的感觉像极了《雷雨》里因得不到梅侍萍而郁郁寡欢周朴园,需要以一个女人为借口来摆脱堕落于现实的可悲。典型的精神出轨型知识分子,与那位写《桃花源记》的陶渊明先生恰有几分相似,前者只是把桃花源换成了一个叫云之凡的白茶花一样的女人。

相比之下,《桃花源》这出喜剧倒是俗得多了几分真实感,让人忍俊不禁。软弱的老陶因为对生活的无能为力反而误入太虚幻境一般的桃花源,与理想生活来了个无厘头邂逅,过了几年神仙一般的日子。

细看这两出剧,情节内容虽则完全不同,却处处存有建构解构关系。如《暗恋》里的江滨柳与云之凡满怀着爱情出场,到了《桃花源》的第一幕里则成了老陶和春花的吵架与叫骂。又如两出剧一同排练的时候,虽然两方面的台词几乎是一致的,但指向却完全不同。 《桃花源》里的老陶执意想念现实中的妻子,而《暗恋》里的江滨柳却在幻想记忆里的恋人。可以说《桃花源》的整个情节设计就是理想对现实的打岔;《暗恋》则正好相反,江滨柳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却要在现实中苦熬。这种一边建构一边解构的内容安排让人措手不及,最后只能怀疑一切:到底是现实更好还是理想更好?每一条路都被堵死了,解答变 得徒劳,思想陷入深渊,仿佛进到一间逼仄的小房子里,退无可退。

应该说对于“现实理想”这一主题的反复拷问是我最喜欢《暗恋•桃花源》的地方,陶渊明式的理想主义显然过于虚弱,美其名曰憧憬着一个美好的理想,实则这一理想却是以全然丢弃现实为前提的,是乌托邦式的。江滨柳作为现代陶渊明式的知识分子,把爱情作为理想的唯一寄托物,40年来日思夜想,实际上却一边娶妻生子什么都不误,可见其亦有软弱妥协的一面。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之外,他无疑把云之凡当成了精神补品,用相思这样隐性的自我折磨来虚弱地对抗现实,在显然更像是一种逃遁,而非追求。老陶和江滨柳的不同即在于老陶是个非常现实的人,即使他误入桃花源,也仍然记挂现实中的一切,想要回来。

他的愿望是把桃花源里的三人生活方式移植到现实中,为此他甚至咽下戴绿帽子的屈辱,在这一点上他无疑是一个勇敢的实践者。当然,这里的江滨柳和老陶无疑都是符号化的人物,他们给出了人们在面对“现实理想”这一问题时可能出现的两种不同反应,但无论他们的经历有何不同,最后都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

江滨柳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他看到了40年后的云之凡,但云之凡并没有给他他要的爱情。老陶回到了武陵,春花和袁老板的生活鸡飞狗跳,完全不是他想象的那样,老陶的愿望落空,却无法重回桃花源。在这里,赖声川对于现实的尊重程度几乎到了冷酷的地步,陶渊明式的逃遁已经完全站不住脚,理想的分量让人唏嘘,现实则充满讽刺和伤感意味,使人啼笑皆非。

对于《暗恋》及《桃花源》而言,其实质即是对现实的一再确认,而非对理想的重构。但从《桃花源》这段里,赖声川还是放了一些对理想的想法在里面。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春花和袁老板是一对暗地偷情的狗男女,但到了桃花源里则成了惊为天人的恩爱夫妻,可见赖并不是特别看重道德化社会之下的伦理观,他把这种伦理观念放到理想的园地里给彻底颠覆了。接着他又竭力美化桃花源里的三人生活,无论从布景还是在台词等等方面都有意识地把观众拉离地面,给人仿若上天作神仙的感觉。这其实是他对于神性的一种膜拜,刻意排除人性在桃花源里的种种体现,从而突出神性的普遍存在。也许在赖声川看来,所以理想,即是神性的,而非人性的。在人性的世界里,没有理想可言,也自然没有人可逃遁之处。

在整部剧中,《暗恋》和《桃花源》的内容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大部分演员的表现重心都落在这上面,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双重虚构的内容。说它双重虚构,是因为它不仅对观众而言是虚构,对于整部剧而言,也是虚构。赖声川在《暗恋》与《桃花源》之外,构建了另一重真实,以此来虚化这两出戏的剧情,并在那一处“真实”中设计了一个喊着“刘子骥”名字的疯女人。不得不说这个疯女人的设计非常巧妙,她不停叫喊寻找的刘子骥便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那个终生寻找桃花源未果的“南阳刘子骥”。且不论赖是否认可“桃花源”式的理想,但他对于刘子骥这个人物本身却是有着一定立场的,至少他并非认为这是无意 义的。于是他把关于刘子骥的内容设计到一个疯女人身上,并通过这个女人的嘴巴确定了刘子骥和剧中现实部分的关联。女人说,刘子骥曾与她在南阳街上吃过一碗酸拉面,她记得,于是要不停地找他。女人以与刘子骥极其相似的执著姿态寻找着什么,或许就是《暗恋•桃花源》里的理想圣地?正如导演赖声川所说:“《暗恋桃花源》的成功,在于它满足了台湾人民潜意识的某种愿望:台湾实在太乱了,这出戏便是在混乱与干扰当中,钻出一个秩序来。当时间被叙事填满的时候,我们会暂时忘记它的空洞和残酷。戏剧大概就是这样的手段之一。人们需要这样的安慰来反观自身的处境,来寻找到久已被变幻无常的生活打碎的梦。

现场的哭泣和笑声表明,当叙事元素在舞台上跳跃,人们的心灵在叙事所提供的新的时空范围内,碰触到了某种被无意中淡忘已久的情愫。我们需要戏剧来告诉我们一些事情,需要以一种温柔的和美学的方式来承认一些真相,并重新鼓起勇气去面对我们命该遭遇的一切。

推荐第9篇:暗恋桃花源影评

暗恋桃花源影评

暗恋桃花源影评

(一)

《暗恋桃花源》这部电影剧情很简单,就是两个剧团为了争抢排练舞台而上演的一个荒诞的闹剧。其中一个剧团排练剧目叫《暗恋》,是一部悲剧,声称后天就要演出;另外一个剧团排练《桃花源》,是一部喜剧,更紧急,说明天就要上演。最终双方相互妥协,一会儿排练《暗恋》,一会儿排练《桃花源》,于是我们便看到在同一个舞台上轮流上演悲喜剧的荒唐局面。

影片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定格在舞台上,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更像是一部舞台剧,导演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让观众自由地去体会那两部交错上映的舞台剧。所以《暗恋》和《桃花源》才是这部电影的剧中之剧,是这部电影真正的核心。《暗恋》讲述的是一对恋人江滨柳和云之凡在抗战结束后分开,最终因为内战后台湾海峡两岸对立而无法相聚的悲情故事。而事实上两人都一直住在台北,只是一直没有对方的音信。台湾解禁之后,开放两岸往来,江滨柳终于打听到自己魂牵梦绕的云之凡其实一直都在台北。他在报纸上登载寻人启事,希望能在迟暮之年与自己多年来一直无法忘怀的恋人云之凡相聚。云之凡看到寻人启事之后,最终来到江滨柳所在的医院与之相见。两人彼此之间一直都深爱着对方,但此时两人均已是有家室的人了,身不由己,也许那一幕就是彼此一生中最后的相遇了。当末尾音乐响起,云之凡转身离去的那一刻,我相信所有人都会不禁为他们之间这段旷世之恋深深惋惜,不禁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潸然泪下。相反《桃花源》讲述的是一个喜剧故事。晋太元中武陵渔夫老陶,因为家庭生活不和睦,妻子春花红杏出墙与袁老板私通,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溯游而上偶然找到桃花源,并在那里过着非常幸福安逸的生活。但老陶还是无法忘记春花和自己的家,他毅然回去,希望能够把春花接过来,共享天伦之乐。回到家,老陶发现自己妻子春花与袁老板组建了新家,并且有了孩子,但二人并不像想像中的那般幸福,反而天天为了琐事无休止的争吵,心灰意冷的老陶再次离家出走,但却再也找不到回桃花源的路了。

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故事,因为两个剧团争抢排练场地而相遇,并且在同一个舞台上交替上演。后来由于双方相互妥协,将舞台分成两半,两出剧目同时在舞台上排练,两个剧中的台词竟然能够吻合,引发了一系列爆笑的情景。这显然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而影片中从头到尾都出现一个疯疯癫癫的寻找“刘子骥”的女子,也是导演的有意为之。“刘子骥”何许人也?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最末一段: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刘子骥只是一个虚幻的人物,从头到尾都只是出现在那个谁也不知道来路的疯女子口中。或者说只是一个虚无的念想,是任何人包括剧中所有人都会有的一种不切实际的念想,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无论是悲剧《暗恋》还是喜剧《桃花源》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剧中的所有人都在追求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那些才是自己最期待最美好的梦。江滨柳和云之凡都有了自己的幸福的家庭,但他们心中却仍然无法割舍年轻时代那段无疾而终的爱恋,用尽一生去维护那个从不曾实现的梦。春花和袁老板希望能够永远厮守在一起,不用再偷偷摸摸。老陶却希望妻子能够回心转意,挽救自己的家庭。那个癫狂的女子希望能与刘子骥待在一起,哪怕是十分钟。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不可触摸的梦是多么令人沉醉,多么令人期待。然而,一旦梦变成了现实,或许也不过是那么回事。设想假如江滨柳和云之凡相遇并结婚了,即使他们的家庭是幸福的,那又与他们眼下所拥有的幸福家庭能有何不同?江滨柳有一个对他千依百顺的妻子,云之凡也遇到了一个“人真的很好”的丈夫,而他们在一起也许也未必能够如眼前般幸福吧。春花和袁老板憧憬的“天涯海角”很快就被现实无情击碎,袁老板因为赌博败坏了家业,春花因整日洗尿布而抱怨,柴米油盐的生活很快将激情消磨殆尽,余下的是两人无休止的争吵。老陶有幸遇到了桃花源,但从此他也失去了桃花源,再也找不到回去桃花源的路了。

梦,当你憧憬它的时候,它就像喜剧;当它照进现实了,也许就变成了悲剧。人活着要为那些不着边际的梦或喜或悲,看起来很荒唐,就像这个舞台上时而上演悲剧时而上演喜剧一样荒唐。其实,这世界本没有喜剧也没有悲剧,喜剧抑或是悲剧多是人们心中的想像吧。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芸芸众生,多数人都只是凡夫俗子,只能用世俗的思维方式去对待身边发生的一切,有多少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如果真能像佛家那样六大皆空,那么在尘世中的生活或许就索然无味了。或许我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欠缺,都会对现实中这样那样的诱惑怦然心动,都会有这样那样异想天开的想像,但是正因为这些残缺让我们平凡的人生变得多姿多彩,让我们的枯燥生活显得更精彩。当然这不意味着你可以毫无忌惮,可以无法无天。残缺也可以体现美。爱神维纳斯的雕塑正因为断臂而成就举世美名;比萨斜塔因为倾斜不倒而闻名于世;圆明园被付之一炬了才使得人们能够凭残垣断壁去想像它曾经的荣耀与恢宏。看完这部电影,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导演或许是想透过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人生就是这样,有许许多多的遗憾,有许许多多的不如意,但是完美的人生是不存在的非现实的,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残缺从另一种意义上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完整。

暗恋桃花源影评

(二)

在深圳错过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在深圳大剧院的话剧演出。大陆的演员名单包括黄磊、袁泉、喻恩泰,何。谢娜。好评如潮,一票难求。

前几日,淘到话剧和电影版合并的碟,抱着学习和观瞻的目的开始看。渐渐被吸引。分两天,先是93年电影的版本,后是99年话剧版本,我觉得如果不是亲自去现场看话剧,电影版是比话剧版更合适的选择,虽然很多人不同意这种说法。

电影版是林青霞、金士杰、李立群、顾宝明。话剧版保留了金士杰、李立群换成了赵志强。我也不知道这个赵志强的身份,只觉得面熟。网上的故事是说,赵志强十年前看过这部戏,一直心向往之。有一天导演给他电话邀演角色,自然心中大喜,但不忘谨慎负责的说,演江滨柳会不会显得老了一些。自然尴尬,因为导演分给他角色的是打鱼的老陶而已。

也是我的分心,不肯紧锁双眉,目视前方,心怀激动,挥斥方遒。散漫的看完电影版竟然没有什么感动和感触,于是觉得大逆不道,暴殄天物。赶紧去网上看了评论,思考和学习了半天。

第二天继续看话剧版,看了开头的两场,后面匆匆快进代过,转回头倒是又复习了一遍电影版。实在是过瘾。同是舞台剧,场景相同,电影版实在好太多。

从演员上看,电影版是黄金组合。我第一次如此欣赏的看林青霞表演。之前我只知道她是大陆去的女演员,嫁了ESPRIT的老板,管着GIODANO,是明星里幸福的,她很漂亮,看不出年纪。但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分不清胡慧中林青霞张敏钟楚红和温碧霞。对我来说她的第一个角色是在《重庆森林》里,记得金城武一定得顺便记得林青霞,她带墨镜,有着很浓王家卫痕迹。

出场就是金士杰和林青霞的戏,金士杰儒雅,林青霞端庄。端的是才子佳人。江滨柳吟唱,云之凡坐在秋千上幻想。两个人有浪漫和闲定的气质,爱的有分寸让人心生羡慕。江滨柳说即使我们不在上海相遇,十年后我们会在汉口相遇,或者三

十、四十年后在海外相遇。云之凡说,那时我们不都老了。江滨柳说,老了也很美啊。

一晃多少年,他们果然都老了,遗忘了秋千上的梦,但依然气宇轩昂。收拾整齐的林青霞,满头白发的金士杰,最后很纠缠,但依然美丽。他的结发之妻,只是陪伴他,然后他报答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感情,我们只能在话剧和电影里幻想。

另一个故事同样精彩,李立群的出场就很张扬,拔瓶塞,跟饼对话,情绪非常到位,动作也好,一个多余的都没有,后来看话剧版,不是跳的不到位,就是显得笨拙木讷,饼扔远了,又拣回来,连个舞蹈动作,都像刚排好的集体舞。顾宝明一人分饰两角,导演和袁老板。他的样子乍看像年轻的午马,李立群则像年轻版的单田芳,皱纹一大把。

布景上,那个蓝色绸缎的河流以及牵拉的船头我很喜欢,还有进了桃花源在群山里绕弯路,靠布景前后左右的移动来造成人在走的视觉效果,比京剧的走台还要有舞台效果,这些在话剧版被省略了。另外一棵逃离的桃树电影版用的是块云的形状,用PT版单独立出来,话剧好像是一个石头样的东西,并有意的疏忽了。话剧还增加了补背景画桃树的环节,我觉得其实并没有必要。

话剧在灯明暗和布景转换时时间太久,而且导演没有突然喊停,这个效果就差很多,因为完全是一种解构,一定要戏里戏外的反差才能让观众游离。话剧每次都是导演站在台上站好了位置,才亮灯走场,感觉衔接的比较差。

但话剧也有好处,就是观众的互动性好,导演说到你前面不是黄浦江,你看到的是淡水河,台湾的观众就笑了,据说在北京演的时候,台词是前面不是黄浦江,你看到的是亮马河。我觉得这种方式好,不拘谨古板,及时跟观众交流,这是话剧的好处。而且用话剧演话剧故事,也的确需要额外的真实感。

故事和舞台方法已经太多的分析,我也不想弄懂这个故事,更不想非要牵强个什么道理出来,我不愿意去抽象,我想保留这些对白和画面在脑袋里,因为我喜欢这样明细清澈的表演,我想让他们多盘旋一会,说不定哪天想到了什么真会泪流满面。

暗恋桃花源影评

(三)

一年前看到《暗恋桃花源》这几个字,如同闻到了桃花的暗香,眼前闪过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心想应该会相遇的吧。现实的结果还是错失,错过了冬季,又错过了夏季,最后还是应验了剧中那句台词:即使我们没有在上海相遇,我们也会在十年后的香港相遇,即使我们没有在十年后的香港相遇,我们也会在四十年后的台湾相遇,总之,我们会相遇的。那是开幕第一场戏中江滨柳对心爱的云之凡的台词。

在上海深秋的夜晚看一场在上海的夜晚离别的戏,几乎是在相同的地点,不同的是时间:在60年前的夜上海,在梧桐和灯光下的秋千架旁,是一对正在告别的恋人。因为青春,因为对爱的坚信,离别仿佛是构思一场诗意的戏剧,思念、等候、围巾、情书,每一个元素都是为了更好地体验爱的纯美,那是他们拥有的爱,即使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即使分离就在此刻的夜,在一个大时代里,两个小人物心里的爱还是完整的。然而命运并不是他们曾经预演的戏剧,命运让他们分离了40年,从青春年少到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晚年,他们最终是在台北相见了,不再是秋千架旁,而是江滨柳的病床边,真的是隔了八千里路云和月,千金纵买相如赋,默默此情谁诉,只能不甘地问一声:这些年来,你想过我吗?

然而《暗恋桃花源》并不是这样单一线索的剧情,这只是戏中的“暗恋”部分,与之对应的另一部分是“桃花源”。“桃花源”讲述的是武陵人老陶和妻子过着贫乏的日子,妻子移情别恋,希望他远走高飞,他无奈离家,按妻子的要求到上游去捕鱼。无意中进入了桃花源。桃花源中怡然的生活,温暖的人性让他重新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待,他决定回去寻妻,但他看见真实的一幕是:想象的美好早已在现实中千疮百孔。她的家并不是如愿以偿的桃花源,而是弥散着琐碎而凌乱的矛盾。她的确是和曾经所爱的人在一起,却连对爱的想象和信念也失去了。也许他们从来就和爱无缘,只是一种相互的需要。

剧情的结构方式如同可以拆卸的积木:“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先是你一场,我一场,彼此打断,后来是分割舞台,“暗恋”和“桃花源”同时在剧场中彩排,对接的台词,反讽的效果,成就了一出古今交错悲喜交加的舞台魅影。“暗恋”的时间背景是现代的,人物的情感是理想的,古典的;唯美中透着爱的诗意,忧伤中蕴涵着温暖和隽永,“桃花源”的时间背景是古代的,人物的情感却是现实的,现代的,杂乱中显示着爱的碎裂,喧闹中渗透着悲凉和无奈。

一个神思恍惚的红衣女子,她既不属于“暗恋”,也不属于“桃花源”,她穿越在这两个剧中,也穿越在不同的时代,寻找着她的生命中依依不舍的人,刘子骥。这样的两个剧,三个层面的情节,相互交错,相互间离,相互消解产生强大的张力,这种开放性的结构使得《暗恋桃花源》的内涵变得丰富而多元,有限的舞台变成了开阔的时空,具有无限阐释的可能性。

《暗恋桃花源》的策划水晶女士说:“诗意的人生,抑或失意的人生,常常不过是同一段人生透过不同角度的解读而已。”而我想,“暗恋”的情结,“桃花源”的故事可以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同阶段的故事,也可以是不同人的人生中经历的故事。驳杂的剧情就是斑驳的人世间芸芸众生的写实。

爱,真是一种强大的能量,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她留存的方式,爱的匮乏会让生命如缺氧般窒息,爱,又是一个深远的主题,从过去到现在,人的理性和感性还是无法穷尽,有的人想用一生去忘记;有的人要用一生去寻找,有人说,唯一好的恋情,便是没有来得及发生的那种;有人说,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错失了爱的表达……舞台上的红衣女就是一个隐喻,人往往在现实中无望地寻找着理想,人在迷失中还要寻找存在的意义。

今年为了纪念《暗恋桃花源》首演20周年,赖声川再次排演了这部作品,20年的《暗恋桃花源》凝结着多少人的青春和华年,在岁月的旷野里蔓延出一片记忆的桃花源。

在年复一年的春风里,桃花盛开着,沉醉着,然后飘落……爱如飘落枝头的花瓣,零落在现实的泥泞里,粉色的,娇美的花瓣慢慢地憔悴、枯萎,被碾作尘土,唯有暗香如故,丝丝缕缕随风飘散着,在虚无和现实之间,在澄明的月光下,在恋花者的心里。

推荐第10篇:梦中暗恋桃花源

编者按:梦里依稀桃花开,天上人间桃花源。为情动,为爱静,爱至尊,归山隐,独恋世外桃源。人生的理想,就是要做情智勇。赞!语言优美,意境妙!推荐!问好作者!

这世界永远是坐在山顶的人编故事,坐在山腰的人讲故事,坐在山下的人听故事……

--写在前面

昨夜未眠,晨曦终于把黑夜赶走了,可我的梦却揭开了新的篇章,梦里飞翔,我的意象也在疯狂地飞。

长8丈深几许?高9丈院阔多少?依山旁水自不必说,眼前的桃源盛开,海棠依旧。阡陌纵横,守望野荷与稻花的香。梦里一直萦绕这句话。

我有两种方案可以诠释这句话。一曰世外的桃源,乃人间的天堂。二曰精神诗意的居所,乃灵魂禅意的归隐。

梦中营造的场景如下:云穿画堂,凤落室墙,挂满绿柳花红,泼洒的色彩混杂的很是柔美。雕梁画栋自不必说,但就斗拱飞檐如玲珑直插云天。

山是不高,但很秀;水也不深,但见鱼儿淡然的悠游;苔痕也上了阶绿,草色也入了帘青。粉桃棠妍,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欲穷无尽。

半蜗茅屋归吹影,数螺苔石压波光。湖上云如烟,鲜风唱尽蝉。渔榔静,独奏棹歌。配以丝竹素琴,鸳鸯笑,万斛生香。

鸿儒邀霓裳醉清觞,舞人生。此景,天上人间,唯德馨照乘之仙莫属,不过世间实属罕见。

前世一杯水,今生若黄连。君汝未相见,枉了凡人百年。若缘不擦肩,无意间,写小悠闲。掏出心中地与天,恍如遁回桃花源。世间的尘与烦,一壶清酒浓半山。罢了情愁,归隐深山。

我的桃源只须半蜗半园,其余的让僧让白云半间。我只想清净淡然,弃烦就简。我与枯树的心叶对话,我与自然相溶。今生的凡尘俗世,我不再留恋,只因心累伤感。

对影对月我不孤单,只是暗恋我心中的桃源。星语幽怨与我何甘?我用我心换自然,我的生命当逝去依然还恋自然,魂系宇寰。

我于今世的追求,不求伟大,只求普通平凡。我于生活中绝不不能忘记真正的自我,为了吃掉一只螳螂而忘记了自身的危险,而那只螳螂又为要吃掉一只蝉忘了自身的危险。

我于人生的理想,就是要做情智勇。情者,热诚。智者,悠闲。勇者,无惧。孟子列述的曰为仁智勇,我把仁改为情。情之一字,维持世界。才之一字,粉饰乾坤。无情,人生就没起始,故,用情感营造诗意的人生,为真谛。

情为生命的灵魂,星晨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欣,飞禽的羽毛,女人的艳色,学问的生命。没有情的灵魂正如没有音乐的表情一样。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火。清净为天下正。为情而动,为爱而静。为人生俗尘而若拙若讷,止水胜寒,动静相宜。抛尘埃定魂兮,除却凡间俗世,为大爱至尊。归隐山林,之半足矣,独恋世外桃源。

第11篇:暗恋桃花源(定稿)

编导影评分析范文中国台湾电影《暗恋桃花源》

台湾话剧导演赖声川被《洛杉矶时报》称为“台湾剧场最明亮的灯”,而他的《暗恋桃花源》也做为其代表作被对台湾话剧有兴趣的观众所注意,而对于该剧所表现的主题历来就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由于该剧有话剧和电影两个不同的版本,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所要讨论的是根据话剧《暗恋桃花源》所改编的电影。

先看《暗恋桃花源》的主要剧情,应该说,《暗恋桃花源》是借由两个三流剧组《暗恋》和《桃花源》在公演前一天抢夺剧场开始彩排而展开剧情的。其中《暗恋》是讲一对乱世爱侣江滨柳与云之凡相爱又不能相守的悲剧,《桃花源》则以渔夫老陶(桃)、春花(花)夫妇,与袁(源)老板之间错综的三角关系为经纬编织桃源和武陵的落差。表面上看,这两部话剧一部是庸俗小资情调的怀旧戏,一部是民间曹台班子的闹剧,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意义。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反对去把《暗恋桃花源》的具体情节做任何过渡诠释。我们认为,《暗恋桃花源》的第一个意义在于他的结构上而并非内容上。

自有剧场演出以来,人们普遍形成了艺术高于生活的共识,在审美的定义下,艺术和生活的空间越来越被人为的分割,直到自然主义提出的“第四面墙”理论为极至。这种分割固然可以保证剧场演出的严密性,但也限制了剧场空间的扩展,观众在剧场中完全成为了客体,失去了主动参与戏剧的可能,也使戏剧被禁锢在简单的“虚构”和“真实”之上而不能自拔。大多数话剧观众对话剧的欣赏仅仅停留在“像”与“不像”的阶段上。而随着现代声光技术的发达,剧场中的 “像”与“不像”显然已经毫无意义,这个时候,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打破这“第四面墙”,如何在空间上造成融合了。

在《暗恋桃花源》中,导演使用了套层结构,即戏中戏的形式。整个电影在一个大故事(两剧团争剧场)的故事之下又有两个话剧的演出。我们注意到,《暗恋桃花源》讲的是“现在”。对全片来说,电影时空几乎是和现实时空同步的;“暗恋”讲的是“过去”,是戏中戏之一,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电影时间;“桃花源”讲的是“遥远”,是戏中戏之二,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电影时间;而当两剧组同在舞台上并发生冲突时,是戏本身,一个不断来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暗示了影片基本电影时间架构的现在时态。这种套层结构的使用很明显,就是让片中片/虚构中的虚构与影象叙事的另一部分/虚构中的真实形成两相对照的镜像文本,他们彼此折射、彼此包容与说明,以及另一互文本的方式构成同一文本叙事。也就是说,实际上两个话剧起了结构上互相支撑,文本上互相解读的功能。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坚持认为不能将其中任何一剧单独拿出来分解。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影片所讲述的是三个故事,而这三个故事的比例大概为2:4:4。根据剧情,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解读出来《暗恋》和《桃花源》的关系,即互相对照。桃花源中武陵即暗恋中做为凡人的江滨柳的生活,而桃花源则是江滨柳心中的云之凡。按照赖声川的说法,《桃花源》是补充说明《暗恋》的,也就是说,《桃花源》是《暗恋》的又一个结局,《桃花源》的最后袁老板和春花陷入无奈的生活中就是江滨柳和云之凡的又一结局。有人就此在这个层面上指出,《暗恋桃花源》讨论的是爱情和幸福的或然性和必然性。这当然是一种解读,但总还是太过表层,这种解读只解决了两个独立的文本之间的表层联系,没有很好的深入内部。

让我们注意一下做为话剧的《暗恋桃花源》的创作时间,《暗恋桃花源》的首演,是在1986年3月3日,熟悉台湾历史的人都知道,1986年是台湾的临界点,正是台湾戒严与解严交接的日子,此时的台湾正处于变化和不变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暗恋桃花源》的出现如果仅仅是对爱情和幸福的探讨,那也就不会如此的受关注。如果我们注意到江滨柳这个人物,就会发现,赖声川借此所做的是台湾历史和未来的思考。正如朱天文所说:赖声川的戏剧每次公演,都成为负有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的社交活动。而如果我们从文化的意义上考虑,则会发现,在两剧交替演出和台词的穿插的背后,两个戏剧即进行了相互诠释和影射,也做了相互的解构。

在《暗恋桃花源》中,我们应该可以看到两种话语权的斗争,《暗恋》所代表的传统正剧话语受到了《桃花源》所代表的解构性话语的挑战,将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话语放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斗争,正如巴赫金所说:“自我“永远无法获得完全的自主性”,每一种话语都试图在与别种话语的交谈中“成为标准的、特权的话语”。而在《暗恋桃花源》中,这种话语的斗争直接体现为谁占据“舞台”,谁成为权威话语。甚至到了最后,导演干脆让两剧发生正面冲突:

“桃”导演:我好好一出喜剧,被你们弄得乌烟瘴气的……

“暗”导演:好,老弟,你不说我还不好意思说,我看你的喜剧,我好痛心啊,我最崇拜陶渊明了。

“桃”导演:好好好,没有关系,你不讲我也不讲。我看你的悲剧我很想笑。

“暗”导演:什么话

“桃”导演:什么话?你自己看看,一个快要死的病人,从床上爬下来,嘴里哼着歌去荡秋千啊!这叫什么玩艺儿!啊?还有山茶花,山茶花怎么演?你现在演给我看,你演,你演!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已经清楚的获得了导演发送的信息,那就是,他所要讲述的,与其说是关于幸福的问题,不如说是更深远的关于文化的问题,由此我们说,《暗恋桃花源》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寓言。

让我们从电影的镜头和布景入手去进一步解释这个问题:

在《暗恋》中,色彩暗淡沉重,顶光使用逐渐减少,侧光增加,给人凝重又真实的感觉。而当影片进入到《桃花源》时,色彩顿时转为明快夸张,多用绿,粉红,蓝色系,使用全光,少有补光,这种非写实性的光色设计和大量的正面长镜头突出了剧场感。而《桃花源》的布景则采用传统的山水画,这样的设计充分运用了中国文化传统符号,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意识,也是台湾外省移民心中的家园形象,是一个美好的“中国“形象”。但当观众发现这样和谐的布景上有一块完全的空白的时候,文化上的断裂感就以直观的形式出现了。在这里,我们实际上看到的是中国人共有的传统文化意向被割裂后造成的景观。凝滞而沉重的历史和虚幻的未来同时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也就是接受美学所津津乐道的召唤结构。而在赖声川那里,这个裂痕也就是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对比和呼应,而这种呼应不但是台湾和大陆关系的隐喻,也是历史和未来的隐喻,正是基于这一点,才使《暗恋桃花源》获得了更深远的意义。

如果要解读《暗恋桃花源》,那语言也是一把不可获缺的钥匙。

我们看到,《桃花源》刚开始是老陶在开酒瓶。这酒瓶有瓶盖但就是打不开。老陶说了一系列的“什么”——“这叫什么家?这叫什么刀?这叫什么饼?”而到了桃花源之后,老陶又发现,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竟连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正是雅克布森所谓人类换喻能力的失灵,而其背后所体现的恰恰是索绪尔对于语言共时性的理论。我们注意到,当武陵和桃花源都只成为所指的容器的时候,其中任何的词语都可以被取代,而这种取代则意味着对于《桃花源记》这样的经典的符号偷换。即使一个人对于周围的事物的都说不出来,形容不上来,这些事物也依然存在,变化的仅仅是事物的名称。这样,就可能形成一种失去语言的历时性后重新凝结的共时性。赖声川的尝试在于,用历史切割历史,进而形成新的共识。这就使得《暗恋桃花源》在讲述贝尔托鲁奇“个人都是历史的人质”这一命题的同时获得了一种向外突破的张力。我们注意到,桃花源人恰恰是武陵人的后代,这样的设计也就有了非常明显的意味,那就是:向前看。而影片中两个话剧占据一个舞台时因为搭错词而造成的互相诠释、对峙又互相攻击的情节则是对布莱希特理论最彻底的贯彻:“间言之,不能让观众陷于神志昏迷的状态,给观众一种幻觉,好像他们所看到的是一个自然的、没经排练过的一个事件。”整个影片将观众放置在认同与间离之间,即反对完全理性审视,又反对完全投入感情,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艺术克制。

在电影的最后,“时钟”出现在《桃花源》的背景中,“落英缤纷”又影响了《暗恋》。过去是无法挽回,记忆是无法重建,就如桃花源也无法回去一样,到了最后,连寻找桃花源的刘子骥都丢失了,生活/舞台,理想/现实,过去/现在,记忆/忘却,这样的冲突充满了张力,而这种文化寻根的虚幻和对未来毫无把握的焦灼才是赖声川等台湾艺术家心中永远的伤痛。

第12篇:暗恋桃花源影评

追寻暗恋 追寻桃花源

要说《暗恋桃花源》,我不知道从何说起,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会说,而是对这部话剧感触太多,想说的太多,毕竟这部话剧是我大学的精神暗恋,是我艺术人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我第一次思考人生,是我第一次开始追寻,追寻我的暗恋,我的桃花源„„ 这是我第三次看话剧《暗恋桃花源》。大一,我和它感性的相遇,大二我经历了它,大三再次相聚,我对它“另眼相看”。大学中,有了暗恋桃花源,生活不再寂寞无趣;大学中,有了话剧,人生充满了希望。

大学之前,我重来没有接触过舞台剧,也曾不想有一天我会站到舞台上去亲自感受它„„

话剧开头男主角唱了《追寻》,也可以说大学我始终追寻这部《暗恋桃花源》。

最初的相遇,感性了人生

突然发现,人生的悲剧似乎总会夹杂着某些主题:忘却、寻找、回不去„„因为曾经拥有,所以不能忘却,因为忘不掉,才会去寻找,可当我们再次寻找那人生中桃花源般的美境时,我们却再也回不去了。

以前总以为悲剧总会让人流眼泪,当我看《德伯家的苔丝》时,我被苔丝悲剧的命运所牵动,女主人公苔丝在少年是被人夺去了贞洁,接着又失去了孩子,当她和男主角从相遇相识到相爱再到误解分离时,最后落到坏人的手中,当心爱的人再次回到自己的身边时却永远也不可能再回去了,苔丝只能以死来抗争,这就是悲剧,那一次我哭了,当我看到林黛玉焚稿断魂时我也哭了。有位老师曾经说过:让人流泪的东西都是肤浅的。我并不完全同意这句话,但我想反过来说:深刻的悲剧不会让人流泪,只有内心的窒息的纠结和无奈,只有无尽的感慨和悲伤,因为当人生的陷入悖论时,人越是努力反抗反而就越是陷入悲剧之中,读《俄狄浦斯王》时就是这种感觉。

我想说《暗恋》、《桃花源》是前者,《暗恋桃花源》是后者。暗恋本身的悲剧性让我随着悲剧性的音乐而流泪,《桃花源》本身是喜剧的,但是老陶最后的结局却同样是悲剧的,而整部戏中戏的《暗恋桃花源》却是深沉的悲剧,是爱情的悲剧,是理想的悲剧,是艺术的悲剧,是人与生俱来的悲剧。

有些事不是说忘掉就能忘掉的,有些事一辈子也忘不掉,就像男主角忘不掉曾经,忘不掉爱情,老陶忘不掉春花,疯女人忘不掉刘子冀,江滨柳忘不掉云之凡,导演忘不掉曾经。 错过了,就不可能回去,爱情也好,理想也罢,曾经的爱情因为时代的风云的变换,因为命运的捉弄,彼此相爱的人不能相守。江滨柳辗转到了台湾,云之凡也到了台湾,“偌大的上海让我们相遇了,小小一个台北却把我们困住了”,命中注定走不到一起。两人不是不能坚守自己的爱情,当面对现实的生活,两人终究不能在希望中等待,不能再等待中消耗了青春。四十年的渴望,四十年的期盼,四十年的幻想,四十年的不舍,四十年的追忆,四十年的思念,当人生只有三个月时,在最后的岁月中,放不下的仍旧是旧上海滩上的坐在秋千上的美丽回忆。那段情感不是“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惆怅,而是再见时的悲情,旧人重逢,物过境迁,云之凡也不再也原来梦中留着两条长辫子的云之凡了,即使最终问出在梦中问过一千遍的遗憾:你有没有想过我?那又有什用,时间会消磨一切。痴情的江滨柳就为这一句话,他坚守了四十年,明知道结果的不幸,明知道再也回不到重前,他还是问出了藏在心中四十年的痴情。

人生的悲剧就在于此,不在于错过,而在于命运。命运的捉弄,让两个相爱的相互错过,

让他们在错过的同时一错再错,当命运再次让他们重聚时,剩下的只有再也回不去的伤情„„

《桃花源》的悲剧就在于理想的破灭。老陶的性无能导致了自己媳妇春花的出轨,在春花和袁老板的刺激下,老陶冒着生命危险逆流而上去捕大鱼。误打误撞闯进了世外桃源,在怡然自得的环境中,老陶本可以享受幸福的生活,可是他却忘不掉春花,回来寻找却失望而归,就连桃花源也是一去不复返。

袁老板与春花在开始时可以说也是真心相爱,在热恋中的他们有着伟大的抱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可是一旦结婚生子后,就会陷入残酷无情的现实,当初的激情没有了,剩下的只有无尽的生活琐事与烦恼以及对老陶的无限愧疚,那桃花源般的理想也烟消云散了。现实就可以把人的理想彻底平庸消磨殆尽。他们亦曾象江与云“执子之手”那般期待过“与子偕老”,而真到一起时,才发现所谓的美好竟是镜花水月。原来,纵使有海誓山盟,终归敌不过时间的磨蚀!那么,江滨柳与云之凡即便真的就一直在一起,一定就会幸福长久吗?从这个意义上说,老陶、春花和袁老板则是江滨柳和云之凡的爱情的延续,果真这样,那还不如彼此珍藏着最美的对方与最美好的回忆。这就是生活的常态与人生的悖论。

当老陶决定回来寻找春花时,本以为他们一起到桃花源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春花和袁老板把他当成了鬼魂,当老陶描述他在桃花源的神秘的旅程后,春花把他当成了疯子,真是很有讽刺性,拥有理想的人在生活中就是老陶那样的疯子,理想是见不得的光的,只能埋藏在自己的内心然后最终无声无息的消逝,这就是世俗的可悲!

春花和袁老板的子子孙孙的理想破灭了,老陶寻找春花去桃花源的理想也破灭了,不是不能坚守自己内心的期望,而是一切都不是活在理想之中,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在现实的生活机械的重复着机械的生活。

再次的相识,理性地剖析

第二次则是我亲身见证了他。我的同伴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演绎了暗恋桃花源。从他们的身上我发现了一种叫青春梦的东西。话剧老师每次站在舞台上都会重复这一句话:大学需要坚守一些东西。而话剧就是他的坚守,同样也是我们展示和表达的舞台。因为有了话剧,大学的理想色彩就浓了一笔,从背台词、排练,服装、道具到演出,中间付出了多少青春的汗水,在收获华丽的谢幕后背后,身后留下的是青春梦的见证。很感谢大学生涯中有这样一位老师,在当今这种世俗功利化的大学中,有这样一位坚守梦想的老师带领着以一些同学疯过、玩过、笑过、哭过,在河畔朗诵海子的诗歌,在图书馆门口朗读史铁生的作品来纪念。我永远记得那些晚上,有一个颇具艺术感的长发男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在月夜下大声诵读,想一种祭读,又似宗教般的痴狂。

因为《暗恋桃花源》,喜欢上了赖声川,因为赖声川,我喜欢上了话剧,自己尝试写过话剧剧本,演过话剧,在经历的同时我更加迷恋《暗恋桃花源》,我看过不同版本的暗恋桃花源,有话剧的,有电影的,有大陆版的,有台湾的,有旧版的,也有新版的,一次都不错过。

话剧都是悲剧的,就像人生都是悲剧式的,出生的那一天就逐渐临近死亡。从古希腊最早到悲剧开始,到莎翁的四大悲剧,西方的悲剧无不揭示着悲剧式的人类生存状态。而喜剧诞生的同时兼有讽刺的效果。赖声川融合悲剧和喜剧,采用戏中戏的结构,在有限的舞台上穿越时空,一悲一喜,一静一闹,像人们展示复杂的人生悲喜剧。可到最后都成了人生悲剧。

赖声川导演的这部话剧突破了传统的话剧,在结构上创新,在语言上创新,思想上深刻而开放,处处有着寓意和象征。而不同的是,每一次重排都是又一次创新,最近一版把话剧和越剧的结合,这就是本人为什么不断地追寻《暗恋桃花源》

大众传媒的时代,电影和电视成为人们的消费的对象,而网络更是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

得到视听享受。而像传统的戏剧,戏曲也好,话剧也好在当今市场上已经没有一席之地,失去了大批的观众,一方面是传统的东西不适应当今的局势,对于大众来说,太过于雅化,另一方面戏剧自身的发展也陷入了僵局。此时,传统的艺术必须得学会自身的更新,在艺术上创新,在思想观念上要贴近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就像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的经久不衰,就像青春版的《牡丹亭》的成功,无一不证明创新的重要性。

《暗恋桃花源》用现代的语言,看似闹闹哄哄,低俗欢乐,让底下的观众开怀大笑,可是笑过之后却留有思考的空间,或者是一种笑中含悲的笑。把雅和俗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在欢乐有趣的同时不失深刻的思考,对人生生存状态的思考面,对艺术的思考。

暗恋桃花源的背景音乐制作地非常到位,《暗恋》主题曲那悲凉的的乐调不由让我悲从衷来,主人公那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徘徊之间的音乐,在男女主人公的最后见面时的小提琴的主题音乐中,我的眼泪不禁地流下来了,可以说,这首主题曲使这部话剧成功了一大半,大大增强了话剧的悲剧意味。《桃花源》的主题曲同样也给人无尽的悲凉和无奈,老陶拿着鱼竿在悲凉的音乐中无奈离开,让人的心中顿时堵塞喉头梗塞。

最后的离别 生命的成长

就像话剧中的剧情一样,云之凡和从相遇相识到分离再到重聚,老陶的对春花的离去和忘不掉,我对《暗恋桃花源》也是不舍地离去,现在的我即将告别我的大学生涯,《暗恋桃花源》给我的大学生涯加上了一层艺术的光圈。

第13篇:暗恋桃花源1

话 剧 鉴 赏

程 论

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会计学 班级 :会计本10-4班 姓名 :王晓燕 学号 :321010020420

观《暗恋桃花源》有感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舞台上,两个剧团都着急要排戏,互相抢舞台。后来,舞台上的两个剧组终于决定共用舞台,一团一边,各自把自己的戏排完,两出戏因而开始微妙地交织在一起……

无论是“暗恋”、“桃花源”还是“戏外戏”,每个故事的核心都是寻找遗失的爱情。

该剧总策划水晶表示,这出长达3小时的戏,其实是一座迷宫,每个人的感受都会不同。看第一遍只是了解了剧情,意蕴是回家后自己去慢慢体会的。观众表示,每一次看“暗恋”都比上一次更感慨爱情无常,但是“桃花源”的喜剧性在第二遍看的时候就不那么突出了。

而在我看来,这是悲伤时唱首歌的心情,笑中带泪。冬到尽处桃花开,悲到极致而美丽。一种难以名状的悲伤轻轻地,压在心头,挥之不去。每一个剧中人,都有一种宿命,是名如其人,抑或是人物造就了这个名姓?莫道是一语成谶。

云之凡:流云降凡间

“你是晴空的流云,你是子夜的流星”帷幕一开,就听到江滨柳这句带着男性磁性嗓音唱的歌。仿佛是预示了他们之间终究未竟的爱情,云之凡就像是晴朗蓝天上飘过的白云,像漆黑子夜里划过的流星,只能够有相遇的刹那,却不能够享受拥有的幸福。 山茶花的花语是“谦让和理想的爱”。它总是在晚秋天气稍凉时,静静地开在庭院之中。山茶不像有的花,整个花朵掉落下来,它是花瓣一片片地慢慢凋谢,直到生命结束。那么小心翼翼的凋谢方式,不就和人们追求理想中伴侣的态度一样吗?所以渐渐地山茶花就成为对心中爱慕女性表答心意的代言人了。在几乎所有的花朵都枯萎的冬季里,山茶花的盛开格外令人觉得温暖而生意盎然。唯一的缺点就是花朵容易凋落。而在山茶花的品种来说,红色多见,而白色少见。而剧中云之凡的命运也正如这白色山茶花一样,相思的痛苦折磨是横贯一生的,伴随着慢慢地老去。没有轰轰烈烈,只像花瓣一片片地凋零。

云之凡这个人物设计,就是通过“流云”和“白色山茶花”这两种事物,运用象征手法,将人物命运暗合到其中,意蕴悠长。

江滨柳:浦江柳依依

整出戏剧的第一场,就是发生在黄浦江边,或者说江滨柳与云之凡那短暂的一季相恋,都是发生在这黄浦江边的外滩公园。江,就是黄浦江。江滨,就是“连水里面的灯都停止了”的浪漫的外滩。

整部《暗恋桃花源》只有两幕戏,却如此深刻地演绎了一段让观众唏嘘不已的恋爱,让人生发出“悲伤得让人想结婚”的愿望,这正是话剧内容所体现出的高度浓缩性所引起的效果。将悲伤浓缩,让舞台跨越时空来演绎,从年轻时代那场依依不舍却对未来充满重逢希望的分别,一下子进入到垂垂老矣濒临生死别离的场面,这样的安排,有点“残忍”。

导演说“这场戏你不给我好好地演,等到下一场戏你老了,躺在病床上,就没有回忆了。”这部话剧里运用得最多的手法之一就是潜台词的双关性。导演的话不仅仅是字面的表达,它也暗寓了江滨柳的命运:一辈子的记忆都模糊了,或是飞快地穿越生命以至于我们都没有机会了解,生命走到尽头时,只有这短暂的一幕,成了记忆中的唯一的永恒。是啊,如果没有这么刻骨铭心的一个夏天,就会正如江滨柳所说“我……我没有办法想象,我们如果在上海不认识的话,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空虚啊!”可是这一生却从此被填得满满的,被思念填满了充斥了,生命似乎再也不能容下什么。然而丰满至斯,又应作何感想?

柳绿桃红微时再?杨柳依依话今昔。

春花:春桃不胜艳

跟白色纯洁的山茶花相对的,应该是红色活泼的桃花吧?正如“暗恋”与“桃花源”这一今一古、一悲一喜的相互对照一样。白色山茶花的哀愁还余留,那边厢,随着轻快的京剧式的鼓点伴奏,妖娆多情的春花就正式上场了:手里拎着一束花,提了一包东西,嘴里悠悠扬扬地唱着和情人袁老板的“情歌”,摇曳生姿地步入舞台。说桃花是春花一点没有错。以春花的平凡姿色,却能够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最终又等同于失去了两个男人,真可谓是空有春花灿烂,桃花逐水空自流。

春花在这里指代了桃花,也指代了桃花源。春花、老陶和袁老板,他们是上了发条的铁皮玩具,总能找到动力,自得其乐。 在《桃花源》里永远不怕有冷场。但实际上,这冷场,比起《暗恋》更凄凉。如王国维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暗恋》里的悲剧,是以战乱纷飞的大时代为背景的。正如江滨柳的一句台词“在那个大时代当中,人变得好小,到今天这个小时代,人变得更小了。”《暗恋》的悲可

以归因于时代,《桃花源》的悲却要归因于“人”本身。我们总是想要太多的“如果”,结果有些东西因此永远地失去了。诗意的人生,抑或失意的人生,常常不过是同一段人生透过不同角度的解读而已。我们无法以微薄的个人之力扭转时势,所以我们会咬咬牙认命。但如果是亲手打破了从前自以为的美好,就会是一出让人哑言的悲剧。因为那是可以逃避以至于不发生的。

故所以笑中带泪,春花的悲剧比起云之凡的来说,更深一层。

云之凡和春花,一个是遗失了爱情,一个是在爱情里遗失。

老陶:落寞陶然人

桃花源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理想国。赖声川用一种颠覆性的喜剧形式让《桃花源》成了一个貌似喜剧的悲剧。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梦想中的桃花源到底在哪里?答案是:真正的桃花源其实是在我们心中,就像《暗恋》里江滨柳用一辈子来思念云之凡那样。从本质上来说,《暗恋》和《桃花源》讲的其实是一回事。诚如第一个“老陶”李立群所言:快乐是痛苦的缩短,痛苦是快乐的延长。而二者相得益彰,才可以在掐架和嬉笑怒骂间成为经典。

老陶是注定属于落寞的——却不是失败。他的生活里处处都不如意,“我就不信……”成了后面所有行为的语言契机。他有什么都不相信的自负,所以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容易造成心理落差,再加上他的急性子——开酒不成就用刀劈——而且他又偏偏是一个无能改变这一切的人,所以他是注定要落寞的。只有空喊“武陵这个地方,它根本不是个地方,穷山恶水,泼妇刁民……”

但是他确是整部话剧中唯一超脱(或者说是解脱)的人。所以,老陶溯洄而上,所以,老陶又回到武陵。

桃花源是一个好地方,把老陶一身俗气和尘世的烦躁全都涤荡而去,反令他带了些许超然的仙气而回。在桃花源里呆了许久,老陶却也开始想念起并不美好的家庭生活和移情别恋的妻子。他要去找她,即使她不爱他了,他也要去找她,因为有这么美好的地方和事情应该要她知道,包括第三者袁老板也都可以一并原谅。 在桃花源那里,他从惊愕于白衣男女的长相,继而抓狂,直到后来面对着为生活折磨的憔悴而市井的春花和袁老板,飘飘乎说着“不足为外人道也”。

有时会禁不住地想,如果老陶不回武陵,春花会不会一直供着他的牌位并在又一次婚姻失败后开始想念他?

在《暗恋桃花源》里,他的角色是一个三流戏剧剧团的老板,也是剧团的演员“袁老板”。在《桃花源》里,他既扮演着房东“袁老板”,同时也是春花的情人。戏里戏外,呼呼喝喝,极有排场。然而,在这样高分贝的话语掩埋着的是所谓“胜利者”的失败。 从“理想化的熟人”——租房给老陶夫妇并且为老陶代售小鱼的袁老板,到“熟悉的陌生人”——和春花生活在一起的让春花边叠尿布边愤而发问“你是什么男人”,袁老板这个形象,从理想的神台上走下来,走进了真切的现实中。

这就是审美距离感在起作用。传统美学总是要求审美尺度具有一种距离感,旨在表明:艺术不同于生活,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必须高于生活。走得如此近,解剖得如此赤裸,即使握在手里,又能怎样呢?到头来不是失却了一份绚丽的美?保持距离,存留空间,正所谓远观并不亵玩。这应是对美好事物的最好认可与欣赏!

刘子骥:南阳故音也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序》中的最后交待。细细想来,原来这痴痴寻找刘子骥的女人便是穿缀全篇的线索,是话剧的魂!

人世间所有飘落的花瓣,每一片都是我们的故事,是爱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盲乱和期冀中寻找着永恒而真实的爱,谁会最终找到呢?是江滨柳与云之凡太早地相遇相恋在少年时代,而付出了一辈子的相思和寻觅?是渔人老陶溯洄而上,为了赢回在妻子面前的自尊,又因为不舍,从桃花源而重返,而终又离开?是春花和袁老板在遮遮掩掩之下憧憬着美好的生活,然而又在吵吵闹闹中发现了这遗憾的平凡?

桃花源,是悲伤时唱首歌的意境。它用本身的梦幻绮丽,反照了人世间纷繁琐碎的喧嚣生活,它用自身的不可捉摸,指引着人们永远朝着美好、怀着理想去发展。在悲伤时不哭泣,唱首歌,换种情绪,继续出发。这也许是赖声川想告诉我们的吧!

第14篇:《暗恋桃花源》影评

《暗恋桃花源》

—冲突下的闪光点

一个舞台,上演着完全不同的两出戏,这不是某种巧合,而是冥冥中的定数。 《暗恋》作为一部悲剧色彩的剧目,在与《桃花源》形成了强烈艺术风格的反差下,不仅没有破坏整体的美感,而且化腐朽为神奇,使舞台达到了喜剧不喜,悲剧不悲的相融效果,并且,将严肃与荒诞、内敛与夸张、悲伤与欢乐、梦境与现实的冲突一一化解开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结构,从而使影片的美感更加强烈,让人欲罢不能,难以割舍。 赖声川的东西很有力量,批判的现实色彩从未被略去过过,《暗恋桃花源》也是隐性的代表之一了。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舞台剧在最后居然在交错中,串了台词,在内心与现实交融中,成为最经典的错位。由它,成就了整部《暗恋桃花源》的精华所在。

“暗恋”在特定政治背景下,一双情人因战乱而分离,苦苦思念一辈子,直到老去了的时侯才知道彼此在同一片土地上相知,却始终无法相遇。“暗恋”的内敛、深沉、严肃、悲伤,都反射着“桃花源”的荒诞、疯狂。后者类似先锋戏剧,以喜剧的效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没有归宿,所以说,这是一个悲剧的主题。时光不会倒流,他们再也没有办法回去了。风马牛不相及的情景交融,才是主题的关键所在。在两个剧外还有一个寻找曾经恋人的女子,呼唤着相约却迟来刘子骥。她如同剧终那样,再也回不去了。两个独立的剧本通过一种奇妙的空间交错,交融的部分形成奇妙的画面,整体再独立起来,就变成了一部新的作品,这是多么奇妙的感觉,似如梦中归来,却又置身于现实之外,也许,这就是一种新的境界吧。

爱情,永远是最容易感染观众的素材。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爱情;踏破铁鞋无觅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也是爱情;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魂照影来,这还是爱情。不管到了何时年月,都不会失去色彩。老陶误入桃花源,他看到那些梦一般的场景,一切都那么温馨,只会让人忘记悲伤。桃花源里生活着的袁老板和春花幸福美满,而在现实,确是

在琐碎的生活里将理想扯的支离破碎。他们的幸福,只是过早的被时间埋葬了,而过去了,就真的再也追不回去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里也藏有有众多奥妙。“桃”与“逃”,“柳”与“留”的谐音,在《暗恋桃花源》鲜明的冲突上,又仿佛盖上一层轻纱,露点而不露面,更是增加了电影不少的不少韵味。

两出剧目最后能巧妙的拼在一块,是因为深藏在其中的意义都相差不大,大家都在寻找一份永恒感情的同时,却陷入了苦苦挣扎的结局和摆脱不了的命运。或许是春花跟袁老板的结合,或许是找不到相思之人的江滨柳,他们都始终没有办法去改变故事的结局。所以最后,两出剧目一闹一笑,就这样用大笔的留白结束了,带给观众的是无限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两个剧组在一个舞台上划界同台飚戏是影片的高潮部分,这也是导演一种高明的掌控手段。因为,这种效果的运用,不但没有造成场面失控,反而成为了一种经典的戏剧美。例如一段中,护士说:“你还在等她,我看不必了耶!”老陶插:“我怕她在等我。”另一段中,袁老板说:“不要回去,你回去只会干扰他们的生活。”护士插:“我是说云小姐如果真的的来的话,事情可能会更麻烦。”老陶插:“这话怎么说?”护士插:“因为你可能会更难过。”由于两剧在爱情主题上的冥冥暗合,电影的“缺席的在场”与戏剧的“现场感”、“间离性”不露痕迹的找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

暗恋桃花源的梦想与现实冲突不停的。其实不管是《暗恋》也好,《桃花源》也好,单独起来的一老个故事,并不会有多出彩。但是多出的、在剧外的一个痴情女子,她神奇般的在这两个剧目里穿行,也穿越在不同的时代,寻找着她的生命中牵挂最深的刘子骥。这样的两个剧,三个层面的情节,相互交错,顿时把影片的的内涵变得丰富而多元,让有限的舞台变成了广阔的时空,让想象力无限的大放光彩,从而使影片意味更加深重。两出截然不同的话剧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相对、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交错的喜感十足,在不经意相互影响下,使艺术效果更大化。江摈柳在弥留之际仍惦念着少年时代的恋人;渔人老陶溯洄而上,为了理想的桃花源;春花和袁老板则在遮遮掩掩之下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可是,他们要找的又在哪里呢?她们一样地需要面对梦想与现实的矛盾,最终还是没有办法逃离该有的命运吧。

影片的尾声,江滨柳终于见到了云之凡,其实两人早生活在了同一个城市里,却偏偏没有机会相遇,造物弄人,也许本就如此。但是,既然不能逃离现实而躲进理想的桃花源中,那么他们应该感谢命运把对方最好的时光定格在了自己的记忆里,彼此都还有梦,还是能安慰自己曾经的过失。

人生,往往都是这样,让你不知道何时该哭,何时该笑,而更多的时候,就是让你哭笑不得去面对更多的悲欢离合。关于感情,关于爱情,我们有太多的割舍与来不及,有时候明明痛的撕心裂肺血肉模糊,却还是念念不忘至死无悔。在显示与梦想的冲突下,我们究竟该在哪里。

第15篇:《暗恋桃花源》读后感

《暗恋桃花源》读后感

有人觉得暗恋桃花源讲的是两个故事,两个剧团的争执,两队戏中情侣的纠结。而我觉得,在大笑的喜剧和伤感的悲剧之后,其实并不止是这些。

老陶和春花,令人爆笑的典型喜剧,经典的《桃花源记》被改得无厘头。从春花出轨老陶被迫离家,到最后老陶回家请春花去桃花源,都充满着笑点。不明白春花是否真正爱着老陶,即便是老陶走后她日夜烧香,也许也只是为了减去些许内心的愧疚。老陶却依然惦记着春花,虽然他知道春花正大光明地出轨,但是其实老陶再怎么寻找,也找不到像桃花源一样的春花。因为春花还是春花,却从来不是老陶心中的春花了。老陶得不到的,是一个爱她的春花。

云之凡和江滨柳,看完有点淡淡的感伤。虽然情节很俗套,曾经懵懂的男女,分别后老时才相见。时间没用抹去这段感情,反而越积越沉,永远像一块石头压在自己的心口,拼命地呼吸却透不过气来。最纯真的感情,还是败给了时间和现实。人在最脆弱的时候,总是会想起那么一个人。因为有太多的遗憾,因为最后跟自己经历风风雨雨的人不是她。江滨柳得不到的,是一个和他在一起的云之凡。

还有那个陌生的女子。刘子骥是她每句话的关键词。她在寻找刘子骥,一个抛弃他的人。我们不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但是她一直在寻找刘子骥,就像在寻找桃花源。没人知道刘子骥是谁,没人知道他在哪。那个女子却有满满的回忆,不顾众人的眼光追寻着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的刘子骥。最后当舞台只剩她一人,当灯光打在脸上,在漫天飞舞的花瓣里,她仿佛真的找到了她的刘子骥。那一刻在我看来真的很美。因为她也许真的得到了那个得不到的刘子骥。

老导演一直为演员的演技为苦恼。也许一般人看来他们的表演已是极好的,但是老导演永远不会满意。没人能够演出他心中的那个时代,因为没有人有过与他共同的经历,没有人又跟他相似的心情。也许江滨柳就是他自己,他也有过一段令人惋惜的感情。所以他才会暗自神伤,甚至没有情绪继续拍戏。他得不到,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时代。

春花的回忆是老陶的桃花源,老陶的回忆是春花的桃花源,刘子骥的回忆是神秘女子的桃花源,旧时代的回忆是老导演的桃花源。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其实人生最美的,莫过于暗恋与桃花源。因为得不到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美的。

第16篇:暗恋桃花源影评

《暗恋桃花源》这部电影剧情很简单,就是两个剧团为了争抢排练舞台而上演的一个荒诞的闹剧。其中一个剧团排练剧目叫《暗恋》,是一部悲剧,声称后天就要演出;另外一个剧团排练《桃花源》,是一部喜剧,更紧急,说明天就要上演。最终双方相互妥协,一会儿排练《暗恋》,一会儿排练《桃花源》,于是我们便看到在同一个舞台上轮流上演悲喜剧的荒唐局面。

影片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定格在舞台上,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更像是一部舞台剧,导演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让观众自由地去体会那两部交错上映的舞台剧。所以《暗恋》和《桃花源》才是这部电影的剧中之剧,是这部电影真正的核心。《暗恋》讲述的是一对恋人江滨柳和云之凡在抗战结束后分开,最终因为内战后台湾海峡两岸对立而无法相聚的悲情故事。而事实上两人都一直住在台北,只是一直没有对方的音信。台湾解禁之后,开放两岸往来,江滨柳终于打听到自己魂牵梦绕的云之凡其实一直都在台北。他在报纸上登载寻人启事,希望能在迟暮之年与自己多年来一直无法忘怀的恋人云之凡相聚。云之凡看到寻人启事之后,最终来到江滨柳所在的医院与之相见。两人彼此之间一直都深爱着对方,但此时两人均已是有家室的人了,身不由己,也许那一幕就是彼此一生中最后的相遇了。当末尾音乐响起,云之凡转身离去的那一刻,我相信所有人都会不禁为他们之间这段旷世之恋深深惋惜,不禁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潸然泪下。相反《桃花源》讲述的是一个喜剧故事。晋太元中武陵渔夫老陶,因为家庭生活不和睦,妻子春花红杏出墙与袁老板私通,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溯游而上偶然找到桃花源,并在那里过着非常幸福安逸的生活。但老陶还是无法忘记春花和自己的家,他毅然回去,希望能够把春花接过来,共享天伦之乐。回到家,老陶发现自己妻子春花与袁老板组建了新家,并且有了孩子,但二人并不像想像中的那般幸福,反而天天为了琐事无休止的争吵,心灰意冷的老陶再次离家出走,但却再也找不到回桃花源的路了······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故事,因为两个剧团争抢排练场地而相遇,并且在同一个舞台上交替上演。后来由于双方相互妥协,将舞台分成两半,两出剧目同时在舞台上排练,两个剧中的台词竟然能够吻合,引发了一系列爆笑的情景。这显然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而影片中从头到尾都出现一个疯疯癫癫的寻找“刘子骥”的女子,也是导演的有意为之。“刘子骥”何许人也?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最末一段: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刘子骥只是一个虚幻的人物,从头到尾都只是出现在那个谁也不知道来路的疯女子口中。或者说只是一个虚无的念想,是任何人包括剧中所有人都会有的一种不切实际的念想,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无论是悲剧《暗恋》还是喜剧《桃花源》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剧中的所有人都在追求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那些才是自己最期待最美好的梦。江滨柳和云之凡都有了自己的幸福的家庭,但他们心中却仍然无法割舍年轻时代那段无疾而终的爱恋,用尽一生去维护那个从不曾实现的梦。春花和袁老板希望能够永远厮守在一起,不用再偷偷摸摸。老陶却希望妻子能够回心转意,挽救自己的家庭。那个癫狂的女子希望能与刘子骥待在一起,哪怕是十分钟。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不可触摸的梦是多么令人沉醉,多么令人期待。然而,一旦梦变成了现实,或许也不过是那么回事。设想假如江滨柳和云之凡相遇并结婚了,即使他们的家庭是幸福的,那又与他们眼下所拥有的幸福家庭能有何不同?江滨柳有一个对他千依百顺的妻子,云之凡也遇到了一个“人真的很好”的丈夫,而他们在一起也许也未必能够如眼前般幸福吧。春花和袁老板憧憬的“天涯海角”很快就被现实无情击碎,袁老板因为赌博败坏了家业,春花因整日洗尿布而抱怨,柴米油盐的生活很快将激情消磨殆尽,余下的是两人无休止的争吵。老陶有幸遇到了桃花源,但从此他也失去了桃花源,再也找不到回去桃花源的路了。

梦,当你憧憬它的时候,它就像喜剧;当它照进现实了,也许就变成了悲剧。人活着要为那些不着边际的梦或喜或悲,看起来很荒唐,就像这个舞台上时而上演悲剧时而上演喜剧一样荒唐。其实,这世界本没有喜剧也没有悲剧,喜剧抑或是悲剧多是人们心中的想像吧。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芸芸众生,多数人都只是凡夫俗子,只能用世俗的思维方式去对待身边发生的一切,有多少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如果真能像佛家那样六大皆空,那么在尘世中的生活或许就索然无味了。或许我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欠缺,都会对现实中这样那样的诱惑怦然心动,都会有这样那样异想天开的想像,但是正因为这些残缺让我们平凡的人生变得多姿多彩,让我们的枯燥生活显得更精彩。当然这不意味着你可以毫无忌惮,可以无法无天。残缺也可以体现美。爱神维纳斯的雕塑正因为断臂而成就举世美名;比萨斜塔因为倾斜不倒而闻名于世;圆明园被付之一炬了才使得人们能够凭残垣断壁去想像它曾经的荣耀与恢宏。看完这部电影,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导演或许是想透过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人生就是这样,有许许多多的遗憾,有许许多多的不如意,但是完美的人生是不存在的非现实的,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残缺从另一种意义上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完整。

第17篇:观《暗恋桃花源》有感

观《暗恋桃花源》有感

云之凡,一朵白色的山茶花;江滨柳,一个世纪的孤儿,两个年轻的生命相遇在抗战胜利后的上海。 之凡要回云南老家过年,两个人在外滩公园的秋千外分别,说好音书传讯,来年再见。 不料这一别,竟是50年光阴。江滨柳已病入膏肓,仅剩3个月的时间,云之凡也从美丽的“山茶花”变成了白发背驼的老妇人。50年的错过和分隔,让江滨柳不禁感叹:“好大的上海,我们还能在一起,想不到„„小小的台北却把我们给难倒了。 ”也许,这是把两个人的悲剧归结到空间上去,然而如果没有50年的聚散迁徙,又怎么会有从上海到昆明再到台北的分分合合呢?时光,是一个极为抽象的名词,看不见、摸不着,却往往以各种具像的存在来展示它的沉重:历史、战争、逃亡、生死,都被装在时光的车上,带来又带走。 在这样的时光面前,人的个体境遇、悲欢离别,永远是脆弱而微不足道的。 所以病榻上的江滨柳才会对一个少不经世的18岁小护士说:“在那个大时代里,人在里头好小,在这个小时代里,人变得更小。 ”

江太太是个无法了解丈夫内心世界的可怜人,但她也能感受到时间带来的悲哀,“好久了!从1971年我们结婚就从屏东搬到了台北来了„„那个时候,台北不是这个样子的。 没有这么多的车子,也没有这么多的人。 变得好快,从我眼前这么一晃就过去了,我还来不及看懂,人已经老了” 。江太

一床被子像一场大幕,将老陶和春花与袁老板隔开,伴着京剧中的锣鼓点,让春花和袁老板得以实现“偷人”的意愿;一条溪流和漩涡,将武陵与桃花源相隔离,一个世俗、一个理想,一个是大饼、破屋、尿布,一个是桃花、芳草、蝴蝶。桃花源美则美矣,可用老陶的话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这怎么可能嘛?”其中的男女虽然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却天真得几乎白痴,连喝口水也要对井水说声谢谢。 尘世中的武陵虽然不好,却会“放轻松”的老陶再次回到武陵之后,喜剧的冲突就再次上演了。

老陶要带春花去那个世外桃源,甚至可以不计前嫌带上已经破落的袁老板,但袁老板和春花却以为他是来要他们的命;老陶说那是一个幸福纯净的地方,袁老板和春花却以为那便是阴曹地府;老陶说那里的人境界比武陵人高,袁老板有老陶念念不忘的春花。这世界上除了现实就是地府,根本没有什么桃花源!袁老板和春花理解不了什么是桃花源,也寻找不到什么是幸福,在他们的眼中,“人生就是这样不断重复, 所以,我们也就很容易地发现饰演袁老板和春花的演员无法理解“暗恋”剧组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看来江滨柳这样一个快要死掉的病人从床上爬下来嘴里哼着歌跑去荡秋千就是神经病!这是世俗人生对文艺腔调最大的不解和蔑视,不要那些多愁善感、没有那些爱恨悠悠,生活就是一出喜剧,即使最后老陶没有找回自己心爱的老婆,春花和袁老板也没有

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但这样不快的人生也应该表现为一种喜剧,甚至是闹剧。

文编(2)班20100705225王玉成

第18篇:《暗恋桃花源》话剧公演主持词

大型话剧《暗恋桃花源》公演流程

主持人:王立飞

杜云

一、时间:12月13日晚6:30

二、地点:音乐系小礼堂

三、公演流程:

1、演出前5分钟静场(6:25)

2、主持人致开场白

3、话剧公演

4、主持人致闭幕词

A:尊敬的各位领导, B:各位来宾 A:敬爱的老师 B: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晚上好 A: B: A:岁末年初,元旦将至,读者协会话剧组向全校师生献上了他们的贺岁大剧《暗恋桃花源》

B:《暗恋桃花源》是著名编导赖声川的作品,情节曲折离奇,内容丰富而富有深度,极具观赏性和文艺性。

A:本次话剧公演由院团委、图书馆主管,音乐系协办,读者协会话剧组承办,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石家庄学院

B: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 欢迎。

A:回首2009年,读者协会秉持着“让阅读的世界生动起来”的宗旨。开展活人图书推广项目,进而把阅读的范围从读书拓宽到读人。

B:筹建话剧组,将图书世界变为生动的现实世界,此次话剧的创作,导演组也是怀着学习的态度通过自己对赖声川作品的理解进行了再次创作,在此基础之上融入话剧组自己的特色。

A:本次话剧公演旨在丰富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积极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向上发展。

B:同时,为读协话剧组成员提供一次自我锻炼的机会,也为会员的个人发展和话剧组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A:现在我宣布石家庄学院读者协会话剧组《暗恋桃花源》公演活动正式开始 B:为保证演出效果,请观众们保持现场秩序并将手机调为振动或静音 A:在演出过程中请不要随意走动,不要大声喧哗,保持现场安静

B:我们演出之后所有演职人员将会再次登场与大家见面,让大家一睹他们的风采,谢谢! A:一个剧场 B:两个剧团 A:《暗恋》 B:《桃花源》 (合):不期而遇。

A:三个爱情故事,两部好戏,戏中有戏; B:一今一古,一悲一喜,同台展现舞台奇观。 A:从混乱到和谐, B:从笑闹到沉思 ; A:前一秒是喜剧, B:后一秒是悲剧, A:五十年近代史, B:五千年文明史, A:话剧《暗恋桃花源》即将为您诉说、追问永恒的爱情,探寻诗意与失意的人生 ;体会泪与笑、悲与欢的情怀。

B:那么说到这里了,大家是不是已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暗恋桃花源向我们诉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A:下面请欣赏读者协会话剧组作品《暗恋桃花源》

闭幕词:

(在《我的未来不是梦》歌声中) B:各位领导 A:各位嘉宾

B:话剧《暗恋桃花源》演出至此结束,有请演员及创作组人员闪亮登台,他们是: A:韩晶饰云之凡来自石家庄学院教育系09级学前教育专业 B:李宝柱饰江滨柳来自石家庄学院音乐系09级声乐专业 A:蒲鹏饰《暗恋》组导演来自石家庄学院美术系09级美学专业

B:张晓芝饰《暗恋》组副导演来自石家庄学院教育系09级学前教育专业, A: 王磊饰江太太来自石家庄学院历史文化系09级人文教育专业 B:高艺饰护士来自石家庄学院教育系09级学前教育专业 A:董婉晴饰疯女人来自石家庄学院教育系08级学前教育专业 B:孙雷雷饰老陶来自石家庄学院经管系09级市场营销专业 A:刘天月饰春花来自石家庄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09级会计专业 B:孙伟饰袁老板来自石家庄学院经管系09级市场营销专业 A:边富凯饰顺子来自石家庄学院经管系09级市场营销专业 B:曹光伟饰小林来自石家庄学院化工学院09级化本专业 A:焦亚光饰管理员来自石家庄学院体育系09级体育教育专业 B:金雁担任《暗恋》剧组导演来自石家庄学院音乐系08级钢琴专业

A:仝佳维担任《桃花源》剧组导演来自石家庄学院教育系08级学前教育专业, B:严晓冬担任《暗恋桃花源》剧组总导演来自石家庄学院化工学院08级化本专业 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辛苦排练创作2个月的他们 A:此次公演活动至此就圆满结束了

B:我们的《暗恋桃花源》剧组将会根据演出效果在南北院适当安排数次演出! 感谢领导老师的到来和同学们的参与!

A:同时对所有参与《暗恋桃花源》话剧创作及演出的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B:也对支持读者协会及读者协会话剧组的同学们表示感谢!

A:最后我们祝愿读协话剧组的明天会更好,期待他们为大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 品!

(合):谢谢大家!

第19篇:观暗恋桃花源后感

观《暗恋桃花源》后感

——每个人都有一个\"桃花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故事就这样娓娓道来。一古一今,一悲一喜,一怒一嗔,最后让人笑中带泪,不禁怅然若失。

这样一出话剧中有两个风格迥异的话剧,《暗恋》的阳春白雪,《桃花源》的下里巴人,高雅与世俗地不断切换,情绪不停地被带入带出,戏中戏的戏里戏外,一切都似戏非戏,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令人不忍咂舌道\"人生如戏\"。第一次看这部话剧时,只顾不停地笑,不停地感叹。江滨柳的痴情,云之凡的烂漫,老陶的纯粹,春花和袁老板的世俗,桃源人的自然,顺子的傻气,和一直嚷着要找刘子骥的女人的疯癫,演员在近乎夸张的演绎下将这些角色展现的有血有肉,似乎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真切、感人。

《暗恋》第一幕中云之凡对江滨柳说道:\"有时候我在想,你在昆明呆了三年,又是在联大念的书,真是不可思议,我们同校三年,我怎么会没见过你呢?或许,我们曾经在路上擦肩而过,可是我们居然在昆明不认识,跑到上海才认识。这么大的上海,要碰到还真不容易呢!如果,我们在上海也不认识的话,那不晓得会怎么样,呵。\"两个人要在偌大的上海相遇,那一定不容易,在战乱时相爱,共同承受颠沛流离,又需要多大的勇气。不难体会,漂泊无依的江滨柳在遇到云之凡之前是多么寂寥孤独。想必导演一再强调的\"白色山茶花一样的云之凡\",定是为江滨柳带去了无限的安慰与欢喜。要忘掉刻骨铭心的事情一定不容易,但是为爱迎接无法预知的未来又是另一种勇气了。

自上海一别,四十余年未见的二人在滨柳的病房中再次相见。\"之凡,你有没有想过我?\"滨柳歇斯底里地喊出这一句话。四十多年的愁苦仿佛通过这一句话通通倒出。然而之凡,无能为力。毕竟,这四十多年,足以将两个人划到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偌大的上海他们能够相遇,小小的台北却把他们难倒。想与不想,爱与不爱,又怎能穿越时间与空间去弥补两个人缺失的岁月?

\"我真的该走了。\"真的该走了,江滨柳心心念念的\"之凡梦\"也真的该烟消云散了。上海的那朵白色山茶花,也渐渐凋零了。《暗恋》最后一幕蓦然响起的滨柳最爱的音乐,将上海一别的画面带到我的眼前,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爱,值得一个男子在历经滚滚红尘依然不能忘却,找爱人就像找一个日夜追寻的答案一样痛苦迷离。

\"之凡,你有没有想过我?\"答案对这两个垂暮之人已不再像当初那样重要。时过境迁,东风依旧,物是人非。曾经想要为对方付出一切,如今只能望着背影惟愿对方安好。

与凝重忧伤的《暗恋》相比,《桃花源》应该是一部喜剧。

武陵捕鱼人老陶,夫妻失和,家庭破碎,愤世嫉俗,情绪失调。全剧第二幕中,老陶一个人与家中酒瓶、菜刀、饼发生的冲突好笑又暗示了老陶的生活状况。始终打不开的瓶盖和喝不到的酒暗示了老陶生活的不尽人意;不时挥舞的菜刀暗示了家中隐藏的矛盾冲突;两张老陶拼命想压死的饼象征着稍后将上场的两个重要角色——春花和袁老板。面对春花和袁老板两人之间再明显不过的挑逗,老陶对发生的一切,心知肚明。\"武陵这是个什么地方,这根本就不是人住的地方!\" 婚姻和事业的对老陶的双重打击,使得老陶对现实生活没了留恋和憧憬。在春袁二人的逼迫下,去了水流湍急的上游……

误入桃花源,老陶遇到了和袁老板春花长得一模一样的大哥和大嫂。三人在桃花源中相处和睦,老陶也受到了桃花源中自然淳朴的浸染熏陶。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老陶对现实生活的愤懑渐渐被化解,一切似乎都停止了,好像梦中的景象。然而唯有对武陵家中春花的挂念一日没有消减。

\"这些年来,我发现很多事情,都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看起来好像走投无路了,可是,只要换一个观点,就可以立刻获得一个新的方向。\"——美梦在接近现实之前都是无暇完璧。

回武陵之后才发现一切都物是人非。春花和袁老板二人有了孩子,家里的生活却鸡犬不宁。老陶本想将春花带回桃花源,世俗的羁绊却让这件事不了了之。老陶的\"桃源梦\"似泡沫一般遇到尖锐无情的现实就一触即破。心灰意冷的老陶离开武陵,想要在回到桃花源,\"我的记号呢?我的浮标呢\"——不得归路。美好时光太难永驻,似梦非梦的桃花源只能永远停留在老陶的回忆中,既往不归。

说是一出喜剧,也看惯了嬉笑怒骂,在老陶再也找不到来时的路时,我们不禁惘然若失,将对老陶怜惜的情绪转向自己,产生了现实中找寻愿景时,不得门路而颓然的共鸣。

戏剧高潮处,两个戏剧同台排练,甚至台词都能相互吻合。回去与不回去,是两部戏剧高潮处共同争论的主题。我们将整个\"找寻\"上升到人生的高度,不难看出,现实与理想的疏离,过去与如今的差距,将人的力量和世事映衬得弱小和沧桑。《了不起的盖茨比》最后一句话这样说道,我们继续奋力向前划,逆水行舟,不停地倒退,回到往昔。暮年的江滨柳苦于追寻昔日的恋人与回忆,摒弃现实的老陶苦于追寻理想的桃源,奋力地寻找,却被时光的漩涡卷入,最后只剩徒然嗟叹。

剧中《暗恋》的导演,也在找寻。排戏的时候导演不时地出来喊道,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感觉,你要了解你这个角色的遭遇,不是当时的感觉……导演近乎苛刻的要求似乎想要将自己的过去带到观众的眼前。导演一直强调感觉,一直想要重现自己脑海中的影像,似是有一种忧愁难以诉说,有一种情绪难以释怀。不断找寻,契而不舍,心中定有一个\"桃花源\",装满了安宁与美好。

一直寻找刘子骥的神秘女人,乍看起来突兀得厉害,让人疑惑不解。为什么会有一个女人一直找一个在剧中从未出现的男人?再次拜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方才豁然开朗。\"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赖声川导演技法的高妙正在于此。一个现代的女人,一直寻找着千年前的男人,这是爱还是信仰,是恋还是情怀。神秘女子将两场话剧巧妙地串在了一起,共同演绎着\"找寻\"的主题。\"那一年,在南阳街,有一棵桃树。桃树上面开花了,刘子骥,每一片都是你的名字,每一片都是你的故事。\"神秘女子最后说出的这句话,拨云见月般点醒了每一个人。厚重的历史变得浪漫动人,关于桃花源的爱恋穿越千年,至今人们还在苦苦寻找。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如梦似幻,承载着美好与希冀,饱含爱意真情。就算是一碗小小的酸拉面,也足以用余生去爱恋。

第20篇: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2000字论文

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

摘要: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话剧作为一门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的文体特点和要求,并制约着读者对它的接受和欣赏。而《暗恋桃花源》堪称话剧中的经典之作。本文简要介绍话剧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话剧文体的艺术规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对《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内容结构

《暗恋桃花源》的内容

话剧内容话剧欣赏的内容层面指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即一部剧作看完以后能知道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这是读者能否和作者进行对话的前提。

《暗恋》说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怎一个“你那冰凉的小手”了得!如果说前一个对面无缘,带来的是上海相识的惊喜,那后面一个的对面无缘,则绵延了40年的悲哀。如果说战争的残酷,那么战争并未把他们分隔多远,只是小小的切断了一下他们的联系而已。残酷的是生活吗?谁知道。

《桃花源》说的是渔人老陶的老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来到了桃花源。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己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日子虽然快乐,但是总还是想回家。等回了家,发现奸夫淫妇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两出戏挤在一个台上演,高潮处连台词都能相互接上,让人对导演的水准叹为观止!而这两出戏又相互映射,中间由一位神秘女子连接起来,讲述“找寻”这个主题,谈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观众在剧场里,看戏中戏,不知不觉之间自己也成为这戏剧的一部分,舞台无限扩大开来,端的是NB无比。形式上看,有话剧、相声、小品甚至日本的谐剧的成分,全部能在一个舞台上展现开来。

四、五样道具,

六、七个演员,居然也成就那么一出复杂的戏剧,我对赖声川和李立群的敬仰之情有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幸福在于当下,而非荒诞与虚无的未来。一场喜剧,一场悲剧,两种戏在同一个舞台上演。这个舞台就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悲剧和喜剧,交错着纠缠着在上演,破碎的片段,贯穿了时间。而且我们都是演员,不管遇到多少干扰,都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幕。

(二)《暗恋桃花源》的结构

所谓结构,就是剧作家在一定的舞台的时间、空间内如何安排戏剧冲突,组织动作发展的问题。

《暗恋桃花源》是借由两个剧组《暗恋》和《桃花源》在公演前一天抢夺剧

场开始彩排而展开剧情的。其中《暗恋》是讲一对乱世爱侣江滨柳与云之凡相爱 又不能相守的悲剧,《桃花源》则以渔夫老陶(桃)、春花(花)夫妇,与袁(源) 老板之间错综的三角关系为经纬编织桃源和武陵的落差。表面上看,这两部话剧 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意义。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反对去把《暗恋桃花源》的 具体情节做任何过渡诠释。

首先,在《暗恋桃花源》剧本中,导演使用了套层结构,即戏中戏的形式。 整个电影在一个大故事(两剧团争剧场)的故事之下又有两个话剧的演出。我们 注意到,《暗恋桃花源》讲的是“现在”。对全片来说,电影时空几乎是和现实时 空同步,“暗恋”讲的是“过去”,是戏中戏之一,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电 影时间;“桃花源”讲的是“遥远”,是戏中戏之二,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 电影时间;而当两剧组同在舞台上并发生冲突时,是戏本身,一个不断来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暗示了影片基本电影时间架构的现在时态。这种套层结构的使用很明显,就是让片中片/虚构中的虚构与影像叙事的另一部分/虚构中的真实形成两相 对照的镜像文本,他们彼此折射、彼此包容与说明,以及另一互文本的方式构成同一文本叙事。也就是说,实际上两个话剧起了结构上互相支撑,文本上互相解读的功能。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坚持认为不能将其中任何一剧单独拿出来分解。

其次,《暗恋桃花源》戏中戏的设置稳中求变,将戏中戏与复合主题、双线索相结合,剧本三线并进、内外共举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对戏剧本身的一次探索。

最后,戏剧《暗恋桃花源》所讲述的是三个故事,将戏中戏与复合主题、双线索相结合。让观众很容易的解读出来《暗恋》和《桃花源》的关系,即互相对照。桃花源中武陵即暗恋中作为凡人的江滨柳的生活,而桃花源则是江滨柳心中的云之凡。按照赖声川的说法,《桃花源》是补 充说明《暗恋》的,也就是说, 《桃花源》是《暗恋》的又一个结局,《桃花源》 的最后袁老板和春花陷入无奈的生活中就是江滨柳和云之凡的又一结局。结构明晰,层次分明,彼此交融。

结束语

话剧毕竟是一门舞台艺术,要多看演出,少看剧本,注意体会舞台布景、灯光、音响、舞美、导、表演等多方面的艺术效果,实际上,只有在剧场里才能加深我们对话剧作品的理解。同时,话剧是舶来品,一部中国话剧史就是一部接受外来戏剧影响的历史,所以要多看西方剧作家作品,了解戏剧发展的趋向,这对提高我们话剧欣赏的水平和能力都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赖声川.话剧《暗恋桃花源》 ,1986.

[2] 陈军.怎样欣赏话剧的艺术性[J],财政监督,2010.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