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6 09:01:30 来源: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是我在科教频道中最喜欢的栏目之一,可以说是天天都看。看着主讲人们在讲坛上绘声绘色、挥洒自如地讲述着,时常让我沉醉其中。

在商传先生的《永乐大帝》中,我看见了一代明君的成长、发家,在靖难中夺得皇位,君临天下,治国安邦,御驾亲征,直至踏上最后的征途,结束他辉煌的一生。

我又在《汉代风云人物》中认识了忍辱负重,熟读兵书的伟大军事家、战略家韩信,为他的命运扼腕;了解了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善于听人劝告,总是问“为之奈何”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 ;见识了勇猛过人,力能扛鼎,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最后因为政治糊涂,失去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

在蒙曼的《武则天》中,我见到了一代女王武曌的入宫、出宫,及再次入宫,由天真的少女蜕变成叱咤风云的女王,励精图治,成就了唐朝的盛世。

钱文忠娓娓道来,在一个个小故事中,《三字经》、《弟子规》也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周思源正说三国人物,揭示了许多历史真相——刘备并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鞭打督邮居然是出自于刘备之手,周瑜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他反而是一个豁达、心胸宽广的人,也没有总在诸葛亮之下。相反,诸葛亮在历史上只是一个无名小辈,他几乎成为《三国演义》的主角的原因竟然是因为相比之下他去世最晚……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让我在娱乐中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

推荐第2篇:百家讲坛观后感

第一集

从现代意义上来讲,《西游记》既是一部魔幻小说,也是一部成长小说。因

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西游记”, 需要在向理想高峰攀登的过程中不断成

长。虽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当你取得人生的“真经”后,就会发现,所有的磨

难都只是一种磨砺,所有的坎坷终将成为生命中的财富。孙悟空的磨难可以说是

与生俱来,他只是一个猴子,虽然被称为神猴,其实只是一只无父无母的野猴,

在他出生的那一刻,虽然发生了石破天惊的一幕,乃至惊动了天上的大老板玉帝,

风头可谓十足,然而这并没能给他带来命运的契机。那么,石破天惊的一幕究竟

是怎么发生的?作为一介“草根”野猴,孙悟空又是如何把握住自己的命运的呢?

从本期开始,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游记》原著,听河北大学韩田鹿教授《大话西

游》第一集《石头里生出美猴王》。

第二集

天产石猴称王之后,在花果山过了三百多年的逍遥生活,他虽然生活自在也

只不过是一只猴子,然而是金子总会闪光的。没有背景,没有阔亲戚的石猴,深

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要向命运开战,三百多岁的石猴毅然孤身一人出国

留学,历经磨难,最终拜到须菩提祖师门下,恩师给他赐名孙悟空,可别小看这

个名字,这个名字让石猴实现了从猴到人的华丽转身,从此他上了新台阶。那么

石猴究竟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下,遇到须菩提祖师的呢?悟空学艺的过程,又带

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呢?敬请关注河北大学韩田鹿教授评说《大话西游》第二

集《猴王修成孙悟空》。

第三集

练得长生不老之术,让孙悟空脱胎换骨;学会七十二变和筋斗云,让孙悟空

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是这些神通对须菩提祖师来讲,只是雕虫小技。按理说,

勤学上进的孙悟空,应该再接再厉,多跟师傅学几手,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悟空

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竟然惹恼了师傅,最终被师傅逐出了山门。那么孙悟空究

竟做错了什么呢?回到花果山自立门户的孙悟空,又是如何继续自己的修炼之路

呢?这背后我们又读出,怎样性格的一个孙悟空呢?让我们走进《西游记》原著,

一起听河北大学韩田鹿教授《大话西游》第三集《初闯江湖露峥嵘》。

第四集夺了金箍棒,撕掉生死簿的孙悟空,在人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小日子

过得不亦乐乎。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招惹的龙王和阎王可不是好惹的,他们是

天庭编制下的正式员工,吃了亏的龙王和阎王,最终一纸诉状把野势力孙悟空告上了天庭。无法无天的孙悟空招惹了正规军,注定是要吃亏的,没想到他竟然被召上天廷,幸运地成为体制内的一员。然而孙悟空没有把握住这个难得机会,最终与天庭势不两立,大闹天宫,落得个被压在五行山下,整整五百年的惨痛教训。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让我们走进《西游记》原著,一起听河北大学韩田鹿教授《大话西游》第四集《闹天宫的代价》。

第五集

被镇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经过五百年的思考与反省,终于要走上新生的道路了。救他出山,领他上路的,就是很低调、来头却很大的唐僧,他奉大唐皇帝唐太宗之命去西天求取真经。孙悟空一刑满释放,就加入了西天的取经队伍,这其实是一件双赢的好事,对孙悟空来说,他获得了久违的自由,还解决了上岗再就业的问题,对唐僧来说,他艰险的取经之路则有了安全保障。然而二人的蜜月期不久,弱小的唐僧就用紧箍咒,牢牢地控制住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唐僧师徒之间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中,他们分别经历了怎样的情感纠结呢?在悟空的成长过程中,紧箍咒对他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西游记》原著,一起听河北大学韩田鹿教授《大话西游》第五集《紧箍咒的秘密

推荐第3篇:百家讲坛观后感

2012年百家讲坛观后感

观(探索发现-清宫秘档)有感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衰败的契机是一场局域的国际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讲这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当时的国人

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了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且经后世学者不断增补,历久弥新。《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获得了崇高的文化地位,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

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

址转载请注明出

推荐第4篇:百家讲坛观后感

观后感

工程132谢仕琳2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有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直到今天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礼仪就是其中之一。礼仪是祖先留给我们一笔丰富的遗产。所谓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

今天晚上,看了关于“娱乐与礼仪”的视频后,我深感羞愧,我对社会上的礼仪了解甚少。作为学生,我们接触到的交际范围比较小。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所用的礼仪都是最基本的,并没有太多的讲究。但看了视频后,我对礼仪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大部分人对礼仪还是很陌生。所以,我们学习更多有关礼仪的知识。

当我们参加别人的生日晚宴时,客人不能打扮得比主人更美丽。如果客人比主人打扮得更美丽,就是对主人的不尊重。在宴会上,一定要带异性伴侣,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男女比例平衡。目的之二是为了避免在场的人没有舞伴的尴尬。跳第一支舞的时候必须和自己的伴侣跳。如果有机会,尽量去邀请主人跳舞,那是对主人的一种尊敬。在晚宴上,不仅自己的举止要有礼貌,而且说话也要有讲究。当别人请你跳舞时,你不想跳了,要学会用委婉的语言来拒绝。为了避免这种场合闹出笑话,我们还得对一些晚宴说的话有所了解。比如,当别人说:“小姐,可以请你跳支舞吗?”可以回答“我刚才已经跳过了,谢谢。”这时,你应该明白那位小姐的意思,不能再对别人纠缠了。礼仪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素质,道德修养,审美修养与文化品位。公众可以从礼仪水平上来评价一个人或一群体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

中国的礼仪文化与西方不同,为了世界的人都能够更友好的相处,我们不仅要了解和学习中国的礼仪文化,而且还要学习西方的礼仪文化。如果想请西方人唱歌,刚开始的时候就不能放《友谊长存》这首歌。在中国人看来,这首歌是表示我们对朋友的欢迎与重视,表达我们的友谊很深。但是在西方人看来,这首歌就是要在结束的时候放的。一开始就放这首歌,在西方人看来就是要赶他们走,表示对他们不欢迎。由此看来,西方礼仪我们也要学习和了解,这样我们的礼仪知识才能更丰富。

礼仪无处不在,它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社会精神文明的构成,都离不开礼仪氛围的创造。任何人都应该学习礼仪,那样才能在社会交往中避免尴尬的场面,才能体现自身的素质与道德修养。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的态度。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自己得礼貌待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我们要善于展现自己,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去表现礼仪之美。如果我们都能礼貌待人,那么世界将会更和谐更美好。

推荐第5篇: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亮剑》是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去年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首轮播出的时候,平均收视率达到了10.3%,排在了2005年电视剧收视率的榜首。后来,又很快进行重播,仍然很受欢迎。李云龙这个形象就是《亮剑》的主人公,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富有魅力的英雄。同时,由于这部电视剧的热播,也带动了小说原著的畅销。不少报刊也对同名小说《亮剑》,纷纷进行连载。一时之间,在文艺舞台上出现了引人注目的《亮剑》现象。

那么我们要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好评如潮呢?李云龙这样有些另类的军人形象,为什么会得到老百姓喜欢呢?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地品位,好好地来品评。那么我们来考虑一下,李云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呢?

李云龙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先来看看在他的上级眼里,在他的友军眼里,在他的敌人眼里,李云龙是个什么样的人?先看在上级眼里。在李云龙的长官那里,比如八路军的总部,李云龙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承认这小子是块打仗的料,使起来也很顺手。”

;

可是,李云龙也很难驾驭的,是一匹烈马,一不留神就会给人闹出乱子来,所以领导对他的评价,是既喜欢又头疼。陈庚旅长就说过:趁早毙了他,也好给我省省心。当然这是气话,不能当真的,但也反映了李云龙是这样一个很别致的人物。那么在友军眼里,怎么样呢?这里所说的友军,是指的阎锡山的部队晋绥军,和李云龙打交道的有一个358团团长叫楚云飞,他比较典型地代表了国军方面军人的形象。在楚云飞眼里李云龙怎么样呢?说他是:有勇有谋,不循常规,是胆大包天的骁勇战将,他是土包子出身的作战天才。没有经过军校,他也是有英雄气概的,值得交往的一个血性汉子,是个硬汉子。当然,在楚云飞眼里,李云龙也有很不好的一面,就是这个人是个只能占偏宜,不能吃亏的主。在有些时候有些无赖,有些难缠。他的政委就曾经开玩笑说,楚云飞和李云龙打交道,叫做君子碰上了小人了,你君子就占不着便宜,这是在友军眼里李云龙是这样的形象。

那么在敌人眼里怎么样?在日本鬼子那里,李云龙是不循常规出牌的,一种神秘可怕的对手,当然也是恨之入骨的敌人。日本人一开始,根本没把他看在眼里。但是吃了几次大亏以后,日本人开始发动了他们的情报部门,来好好地研究他,研究这个人物究竟是什么来路。那么研究的结果,情报部门给出这样一个结论,说:李云龙性格桀骜不驯,胆识过人,意志坚毅,思维方式灵活多变,多采用逆向思维;处事从来不拘泥于形式,是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纪律性差,善做离经叛道之事,不是个守规矩的人。关于他的军事素质怎么样?日本人是这样解释的:实战经验丰富,战斗中心理素质极其稳定;精通射击术,能够双手使用手枪,达到首发命中;受过格斗训练和刀术训练,科目是中国武术,级别不详。日本人的材料可以说是,搞得相当地细致的。

那么我们现在来进一步看一看,李云龙究竟是个什么人。报一下他的简历,他是大别山区人,当过蔑匠,就是编竹筐的竹匠,据说读过一年或者三年私塾,但是无可考证了,有没有文化,上没上过学是无可考证的。他是很早就参加了革命,红军长征时期,就当过红四方面军的主力团长,是当年徐向前元帅的老部下,资历是很老的。可是他因为老是闯祸,这中间经历了五上五下这样一个波折。到了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团长。这个团长的经历都已经十几年了。大家知道在那样一个抗战的年代,部队的牺牲是很大的。很多时候,越级提拔都是常见的,军事干部很缺。可是李云龙因为屡犯错误,还是个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当了

师长,这个师长怎么来的呢?还是粟裕将军,发现了他的军事天才,破格提拔,没当过副师长,直接当师长。新中国成立以后,当了副军长、代军长和军长。他的大体的一个履历,就是这样的。

李云龙身上表现了,很多复杂和矛盾的地方。比如说,我们概括一下,能不能从这三个方面看他的复杂性。他有着传奇般的战斗经历,屡建奇功。他要不是屡建奇功,早把他拿下去撸了,但是确实是个军事天才。但是他也是个惹事精,一不留神就弄出麻烦来了,这是一个矛盾。第二个矛盾,他是顶天立地,好奇豪气干云的大英雄,可是又是脏话连篇,喜欢吹牛,缺乏文化修养的粗人。一个地道的农民、粗人,这是第二个矛盾。还有第三个,他率真、义气、性情粗犷,又精于算计。他不仅仅是一个猛张飞,他又粗中有细,精于算计,从来不吃亏,有粗中有细的这一面等等。他就是这样一个复杂性格的结合体。然而在李云龙和他的部队身上,最闪光的,也是最有感染力的是什么呢?那就是:逢敌必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战斗意志。请注意这里说的,逢敌必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是这样一种战斗意志,是驰骋沙场,快意恩仇的大智大勇,是不畏强敌放手搏杀的一种英雄气概。

显而易见,《亮剑》中的李云龙是一个很有个性的英雄人物,他与我们以往所熟知的那些英雄不太一样,甚至可以说很不一样。那么,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呢?看来,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分析一下,李云龙他到底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按照我的看法,李云龙的性格特点,可以提炼成三种特点。第一,他是强悍好斗,桀骜不驯,执着而且倔强。而且李云龙是很难驾驭的,他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霸气和傲骨,他是个硬汉子,不愿意服输,不能吃亏,甚至是不惜抗命也要表现他的一种血性和勇气

有人说,李云龙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就是又像正面人物,又像一点反派人物,叫“亦正亦邪的人物”。说他生性好斗,桀骜不驯,满口脏话,好酒,喜欢喝口酒,耍赖、蛮横、霸道,没有文化,缺乏修养,身上带有一些兵痞的气息,甚至是有点匪气。这应该说,讲对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李云龙他确实文化水平比较低,又没有经过像黄埔军校、保定军校,或者上什么讲武堂这样的军事院校,接受正规的培训。就是文化的底子比较差,又没有经过军校的培训。他也的确有好酒、吹牛、骂骂咧咧、蛮横、霸道的这样的习性。大家如果对剧中他的台词有印象的话,可能印象比较深的,好说“老子”怎么样,“你小子”怎么样,很有“他娘的”怎么样。

“老子打的就是精锐,传我的命令,全体上刺刀,准备进攻。”

“你小子敢发牢骚,小心我揍你。”

“什么他娘的精锐,我就不信这个邪。”

这好象是他的口头禅一样,似乎和李云龙整个形象是融为一体的一种语言,骂骂咧咧、霸道的习气。另外,还有他多次违反军纪,胆大妄为、起哄闹事,确实是存在这些问题。但是应该看到,这些方面和李云龙其他方面是融合在一起的。就是李云龙的这些缺点,又是他的独特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他的勇猛顽强、多谋善断,还有豪爽义气,与他的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与他的“逢敌必亮剑”、“快意恩仇”等等,与这样一些精神品质是融合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李云龙形象的丰满的血肉,共同体现了李云龙这个形象的魅力,我们应该这样来看问题。这样的李云龙形象,的确并不完美,可以说毛病多多。但他更

加真实,更加典型。

徐放鸣先生为什么这样说呢?为什么会说,李云龙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典型呢?他这样说,是否真的有道理呢?因为少稍有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文艺形象,应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李云龙这样一个艺术形象,他在形象的塑造上,总让人觉得,多少还是显得太原始,缺少应有的升华。那么,这样的人物形象真的具有普遍性吗?他真的能够代表当年,我们军队将士的形象吗?

因为他真实地还原了,当时战争环境当中与日寇殊死搏杀的八路军将士的形象,成为当时众多的泥腿子出身、土包子出身的八路军将领的典型代表。咱们试想一下,当年在八路军的团队里边,真正受过正规教育的,正规军事院校培养的有几个人呢?比如说,进过黄埔军校、保定军校的有几个指挥员呢?很少很少,绝大部分都是像李云龙这样的苦出身,是这样一种土包子出身的作战天才。但是他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身经百战当中,在血与火的考验当中成为优秀的指挥员。这一点应该说,也是一个基本事实,就拿李云龙来说,他可以不知道拿破仑是谁

可以说这段话,也是李云龙在军事学院学习以后,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一种新的升华,新的表达。回想一下,最初他讲“亮剑”,讲这种“亮剑”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是进古代剑客遇见高手。明知对方是第一剑客,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那是“亮剑”。而现在,他把它解释成是一支部队共同的精神气质,把它看做是一种性格,一种气质,一种意志品质,还有是一种竟是风貌,是一种从个人到整体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军魂,上升到军魂的高度,认为这就是我军能够打胜仗的最根本的精神动力。

这的确是整部戏所体现的军人气概的一个恰当的总结,应该是一个恰当的结尾。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情节结构,也是一个圆满的大团圆结局。我们说是一个封闭式的结构,意味着李云龙通过了抗战时期的殊死搏杀,通过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一种奋斗。到了1955年授予少将衔,反映了一个从农民到将军的历程完成了。从一个意义上来讲,是封闭的,就整个《亮剑》的电视剧来说是可以这样结束了,可以这样处理了。这应该说也反映了大团圆结局,是大家心理的一种共同的渴望。

集中的说,《亮剑》有三大看点。一大看点就是人物性格,李云龙也好,楚云飞也好,人物性格十分生动。第二大看点,就是战争场面,战争场面的悲壮惨烈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印象。第三个看点,那就是人物关系,敌手关系还是爱情关系,人物关系相当的复杂动人,。所以这三大看点决定了,这部电视剧是成功的。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好作品,有更多的像《亮剑》这样的好作品能够取得叫好又叫座的这样一种双重的艺术效果。相信我们的文艺舞台上,人物形象会更加富有魅力,更加富有多元化的魅力。

EET103李心硕

推荐第6篇: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百家讲坛观后感

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非常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和他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焚书”应该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呢?那么每天中午12点45分,我们就相约《百家讲坛》吧!

篇2:百家讲坛观后感

电视上的《百家讲坛》大家应该都看过吧!它教给我做人的道理,真是我的好老师。

近期的主题是钱文忠教授讲《弟子规》。《弟子规》经过钱文忠教授的剖析讲解,顿时变得浅显易懂,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期特别让我受益,接下来就让我讲给给你们听吧。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这是《弟子规》里其中的两句。意思是只要说话,必须要重而且舒缓,不能急也不能咬字不清楚。钱教授还举了两个例子:裴楷,人称“美男子”,又称“玉人”。这不光因为他外表美,而且说话字字句句声音洪亮,咬字清楚,所以被称为“玉人”。侯思正,虽然很有才能,被武则天提拔,但因语速太快,咬字不清,使他没有再得到很好的重用。

这一期的《百家讲坛》给我震撼很大,想想我自己,虽然语速快捷,但有时也吐字不清。真想不到,语速太快,吐字不清还有那么大的害处呢!以后我一定好好改正。钱文忠教授教给我的这个做人的道理,我会铭记于心,我要不懈的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篇3:百家讲坛观后感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袁腾飞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着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老师说,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推荐第7篇:《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百家讲坛》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百家讲坛》观后感1

《百家讲坛》是一个老少皆宜的节目,在这里,教授们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演讲,常常使我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以前我看过了《百家讲坛》的一个系列片,是《跟司马懿学管理》,主讲是赵玉平。其中的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计”这个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别人看了这个故事,都只为诸葛亮的机智勇敢而称赞不已,但谁会想到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的一个特点——谨慎。他是因为害怕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万大军,被仅仅拥有两千余人给吓走了。这足以看出司马懿的谨慎,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绝对不会去冒险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领死工资过日子,积攒下来的钱,要么存银行,要么买国债,连房子有时都怕贬值不敢买。相反就是一些敢于投资的人,这种人占社会的小部分,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搏一搏,这种人要么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么一举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这种人是敢于冒险的。司马懿就是现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当他听说诸葛亮的实际兵力时,就像一个不肯投资的小市民,当听说自己不肯投资的东西现在能够赚一大笔钱一样,肠子都悔青了。

司马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忍耐。《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是这样的: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于是便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马懿的部下纷纷要求出战,可是司马懿却忍住了,一直等到诸葛亮死,司马懿才放心大胆地调兵攻击。同样,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司马懿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缩.,有时能有大丈夫的气概,有时又能给人装孙子,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这种人,用“心狠手辣”来形容毫不为过,可正是这种像司马懿一样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当今社会才是干大事的人。

《百家讲坛》是一个精彩的节目,它让我们收获知识,做人的道理,我爱看《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观后感2

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古人云:“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十分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和他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焚书”就应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明白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呢?那么每一天中午12点45分,我们就相约《百家讲坛》吧!

《百家讲坛》观后感3

利用这个假期,我观看了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栏目。而这次的《百家讲坛》是讲明朝皇帝之一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11岁封为燕王,封地在北平,21岁就藩北平,40岁发动“靖难之役”,43岁登上皇位。这样的成就看起来是很伟大的,但万万没想到他的皇位得来是经过了千难万险。

朱棣原本可以快乐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天下。而朱棣称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夺当时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势单力薄的力量,怎能对付南京朝廷数以百万计的围剿军队呢?再加上篡夺皇位本来就是大逆不道,但为了称霸,朱棣不得不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难,要去解救皇帝”为由,发生了“靖难之役”。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称王。

是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是朱棣派郑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谋士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而这丰功伟业背后蕴含着许多故事,也显示出朱棣的性格。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训》来证明自己的合理。不过他很聪明,把其中的一句话“训兵待命”给去掉了。从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谋。《永乐大典》的撰写也说明了朱棣选用人才的独特之处,一些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甚至来科举考试也没参加的人最终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谋士。当然,朱棣也有残忍的一面。他在请方孝孺写诏书时,方孝孺拒不肯写,朱棣被逼得是无可奈何,最终方孝孺被朱棣处以“诛灭十族”的惩罚。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据记载这次是大屠杀杀了873人之多,悲惨的场面可想而知。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仅古代人看清自己,也让现代人了解自己。其实,人是双面的,你既要看到他坏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好的一面,不要用老眼光看人,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人。

《百家讲坛》观后感4

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里面给我们分析了书里的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智深系列里拳打镇关西那段。我最喜欢的是描写鲁智深打镇关西的那段话。

那段话是这样写的:“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这段话让我记忆犹新。鲍中山教授讲,它把鲁智深打人的情节描写得生动具体。鲁智深一共打了三拳,第一拳里面“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把那血肉模糊的画面描写了出来。

鼻子,是用来闻味道的.,所以打到鼻子,才会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在眼睛那里,“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打到了眼睛,色彩就全出来了。第三拳是打到太阳穴上。“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打到了太阳穴上,又会怎样呢?磬儿、钹儿、铙儿的声音都出来了。为什么《水浒传》里每写到搏斗厮杀的地方,总写得很血腥呢?鲍中山教授说,作者施耐庵生长的时代,战火不断,充满了战争。所以他才会把厮杀的画面写得那么血腥。我们一定要热爱和平,制止战争,世界才会更美好。

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还让我更喜欢看书,喜欢了解历史。我以后一定要多看《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观后感5

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与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与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与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非常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与他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焚书”应该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呢?那么每天中午12点45分,我们就相约《百家讲坛》吧!

《百家讲坛》观后感6

今天看了百家讲坛,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讲的是“合纵连横”,说实话,刚刚听到这个词的确有点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来说说什么叫合纵连横吧!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与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讲一个关于合纵连横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与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与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与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就是一种外交的国策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历史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百家讲坛》观后感7

在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是由教授于丹讲的《论语》。她在这里讲述了如何以道德的观念,来对待人生。对待身边的一切事情。听着她的演讲,我一次次地感悟着。畅想着……于是我写出了自己对道德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论语》就是讲道德的,

刚才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发的对待中国游客提出了几条建议和意见,让大家遵守道德的规范,其实这些建议都是在《论语》里说过的话,也是孔子让人在小时候树立的礼貌行为。如果我们在小时侯都能学学"论语","论语"是孔子教弟子在课堂上的课堂笔记,后来让学生们整理出来的教材。其实如果这些良好的品德就会从小树立起来。那么每个中国人的素质就会提高一些。就不会有说随地吐痰和出口不逊的事情出现。于丹教授说:学论语对创造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就是当前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播放学习论语的原因。

论语里述说的就是要学会感激。于丹教授说:学会了感激,就学会了如何乐观的生活。她还说:如果你对经常为一些小事流泪,那么你就看不不见星星和太阳。对世界上的万物,要心存感激,人生就不再单调,而会显得更加美好。一个人要懂得学会感激,感激是一个人应树立的美德。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素质。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是啊,我认同于丹教授的观点,也同意论语里说的哲理性的话语。我认为:要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错,那是一种豁达和宽容的体现。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心胸就会是宽广的。

退一步海阔天空。你的胸怀是无比的宽大。人生是一场战斗,需要你有技巧,让你有睿智和智慧。

《百家讲坛》观后感8

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讲坛》大量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历史教师通过借鉴与钻研,一样可以做到。

“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之所以现在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9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由王立群老师为我们解读《史记》———秦始皇之唐人论秦。

本节主要讲了唐朝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他们评价秦始皇有什么特点。

通过王立群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评价,有批评也有肯定,但从很多评秦的史料来看,秦始皇备受唐人的关注。但他也成了一个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员,王立群老师说,皇帝是需要人来约束,没有约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权,正是因为这点,大臣们才有机会教育皇帝,于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选,便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对许多皇帝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晚唐大诗人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提出,秦国的速亡,是因为秦王太过于骄奢淫逸,太重视自己的享乐了。而且,一个帝国的灭亡自身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只要对他的臣民不施仁义,不爱自己的老百姓,心里没有老百姓,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会抛弃这个君王。在后人感叹秦国的速亡的时候,没有吸取到秦国速亡的经验,结果自己又亡国了。在秦朝,还有一件大事——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有两种记载,一是司马迁,二是卫宏,在卫宏的记载中,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司马迁的记载中,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事出有因的。但唐朝的四位学者——颜师古、张守节、李善、李贤在为古书作注释的时候都选择了卫宏的说法。由此可见,在唐朝人的心中,秦始皇是一个及其阴险的暴君。

在唐人对秦始皇的评价与王立群老师的讲解中我明白了:事情是有多样性的,每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不一样。

《百家讲坛》观后感10

今天看了百家讲坛,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讲的是“合纵连横”,说实话,刚刚听到这个词的确有点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来说说什么叫合纵连横吧!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讲一个关于合纵连横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就是一种外交的国策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历史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推荐第8篇: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血与火的熔炼,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展现给世人的是绚丽多姿的人文风情与风格恫异的宗教信仰不断碰撞、交融、演变后的一部历史巨卷,中国悠久的历史犹如一窖烈酒,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积后,迸溢出缕缕幽香,味淡而绵长,清洌却醉人。

的确,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值得我们骄傲和引以自豪的,然而我们一谈到五千年华夏文明时,往往是“勤劳”、“勇敢”一类的词藻,一说到中国文化时,无不产生“博大精深”的敬仰,其实这种枝离破碎的民族美德抑或是民族传统显然不能与中国文化划上等号。

不可否认,中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每一代人。它所倡导的“仁”、“礼”正固然有它的独到之处与先进一面。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儒家思想至始至终都未能成为中国历代帝王所采用的“官方政策”。 为什么中国老百姓所信奉的儒家思想并未真正的被统治阶级认可过。究其原因也许就在于儒家思想并不能平衡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吧!

然而正是如此的一种一边是老百姓所遵循的“道德准则”而另一边是统治阶级拼命叫嚣为“另类思想”并加以控制抵毁的对立状态一直经历了几个世纪后,使儒家思想在很

大程度上已远远偏离它所倡导的主旨。也正是由于这种在意识形态上不能统一的“历史惯性”,注定了中国文化“左右不定”、“模糊不清”的艰难发展历程。中国人的思想体系一直在这样一种畸形模式下生长、发育……这种根深蒂固的“畸形”形态逐渐变异成“内敛”文化。

举一个简单例子:我们看到奥运领奖台上国外运动员的喜形于色的兴奋之情:获奖的兴奋、大叫、手舞足蹈,和着国歌而歌唱……而中国运动员却显得较为“含蓄”,给人感觉似乎十分“镇定”,相信大家对此深有同感。难怪有人这样形容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一个夫妻团聚的场景,丈夫在机场迎接回国的妻子,西方人可能会紧紧拥抱,会把自己的情感现场就渲泄出来。而换成中国人,可能就只是丈夫走上前去,帮着拿行李,握住妻子的手,问候一声“还好吧”?虽然这种说法言词较为绝对,但我们仍可从中藐出端倪,那就是中国人不善于、不敢于“秀”出自己。这也难怪,每当我们一谈到中国文化时,不是进行较为尖刻的抨击;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在这并不是鼓吹西方文化的高尚或是先进,也并非贬低中国文化之意,恰恰相反我们在此向大家阐明的是:我们所抱怨的,抨击的所谓“中国缺乏自身的文化”,实际上就代表一种文化形态,一种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产物——“内敛”文化。希望这种抱怨、抨击是中国人重新开始审视自我的开始。

推荐第9篇:百家讲坛《焦裕禄》观后感

百家讲坛《焦裕禄》观后感

百家讲坛《焦裕禄》我不知观看了多少遍、流过多少次感动的眼泪,焦裕禄那高扬信仰的旗帜和心中装着人民、对党无比忠诚的崇高风范,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自焦裕禄同志1964年5月14日因病逝世距今已有48年了。48年来的风雷激荡,中华大地却依然记着焦裕禄这样一位共产党人的名字,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焦裕禄在兰考只担任了1年零3个月的县委书记。他去世后在兰考安葬时,一铲铲兰考土洒在他的棺木上,人们看到的是老百姓撕心裂肺地呼喊、悲痛欲绝地痛哭,送葬队伍绵延数里。看到这个画面,我实在想不出最好的词语来形容人民群众对焦裕禄的怀念。虽然他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奋斗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00多个日夜,但是,他却留下了闪光的焦裕禄精神,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终身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重访兰考时说:“我们50年代出生的这代人都深受焦裕禄精神的影响,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的。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和参军入伍,特别是后来当县委书记、市委书记,一直有焦裕禄的影子伴随。见贤思齐,总是把他作为一个榜样,对照自己。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选择兰考,因为兰考是焦裕禄同志生活工作的地方、焦裕禄精神发祥地,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正能量。”

百家讲坛《焦裕禄》,使我接受了一次次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净化,焦裕禄同志的事迹给与我新的感受、新的启迪,使我再一次认真思索着人生的真谛,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员干部,我将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公仆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不怕困难、不惧风险的大无畏精神;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奉献精神。把学习焦裕禄精神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全面学习,深刻领会,求实求效。要自觉以焦裕禄为榜样,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实际行动助推社会发展。要坚定信仰葆本色,保持清正廉洁,注重实干,时刻把群众装心中,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推荐第10篇:百家讲坛观后感(初中版)

《百家讲坛》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由王立群老师为我们解读《史记》———秦始皇之唐人论秦。

本节主要讲了唐朝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他们评价秦始皇有什么特点。

通过王立群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评价,有批评也有肯定,但从很多评秦的史料来看,秦始皇备受唐人的关注。但他也成了一个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员,王立群老师说,皇帝是需要人来约束,没有约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权,正是因为这点,大臣们才有机会教育皇帝,于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选,便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对许多皇帝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晚唐大诗人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提出,秦国的速亡,是因为秦王太过于骄奢淫逸,太重视自己的享乐了。而且,一个帝国的灭亡自身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只要对他的臣民不施仁义,不爱自己的老百姓,心里没有老百姓,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会抛弃这个君王。在后人感叹秦国的速亡的时候,没有吸取到秦国速亡的经验,结果自己又亡国了。

在秦朝,还有一件大事——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有两种记载,一是司马迁,二是卫宏,在卫宏的记载中,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司马迁的记载中,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事出有因的。但唐朝的四位学者——颜师古、张守节、李善、李贤在为古书作注释的时候都选择了卫宏的说法。由此可见,在唐朝人的心中,秦始皇是一个及其阴险的暴君。

在唐人对秦始皇的评价与王立群老师的讲解中我明白了:事情是有多样性的,每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不一样。

第11篇:百家讲坛溥仪观后感

溥仪在皇宫的日子

生活于现代的我们对于过去的皇帝总是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好奇,对于庄严奢华的清王朝更是有兴趣,清宫剧的热播就是人们渴望了解清朝王室生活的表现,可是甄嬛传之类的电视总是讲背景建立在繁盛的清朝,那末代的清朝是怎样的呢,末代的皇帝,又有着怎样的生活呢,众所周知,溥仪后来做了日本人的傀儡,可是他在做傀儡之前的日子是怎样的呢。怀着对于溥仪宫中生活的的好奇,我看了喻大华教授主讲的末代皇帝溥仪。 溥仪和其他的皇帝不同,其直系亲属中没有皇帝(太爷爷的道光皇帝),但是当时的清朝人丁不兴旺,而且光绪皇帝在血缘关系上为他的叔叔,溥仪变成了血统最近的皇室子孙。光绪皇帝没有子嗣,其继承人首先应在其亲侄子中寻找,慈溪便“创造”了一个让她满意的继承人。慈禧将荣禄之女赐给载沣,那么生下的孩子也就是溥仪,会因为顾忌其外祖父荣禄,慈溪的心腹,的名誉,不为他叔叔光绪,慈溪的对头,平反。在慈禧看来选择溥仪、培养载沣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政治赌博。慈禧太后七十四所的时候身体突然出现问题,打乱了他原本的计划,只得让溥仪提前进入紫禁城。慈溪将对溥仪继位有威胁的奕劻派遣去他地远离京城,又将袁世凯心腹段祺瑞的军事力量调离京城,再将自己的人张之洞召来京城,做好了准备后,便将三岁的溥仪接来了京城,不久光绪皇帝死亡。可笑的是,在为光绪皇帝哭丧的时候,小小的溥仪不愿意在哪里跪着,哭得十分响亮,竟然得到了孝顺的赞誉。在宣布溥仪为新皇帝后的第二天,慈溪死亡。溥仪当时还未断奶,便由摄政王载沣代为行使皇权。第二代恭亲王溥伟表示很受伤,末代公主荣寿也是不满意,有大臣提出让载沣住进紫禁城,隆裕太后又哭又闹,这一切都让载沣焦头烂额,但是更让他感到焦虑的是大清颓势,人心尽丧。载沣先是采取了两个措施让自己站稳,然后提出为民造福的口号,尽量展现出新异的姿态,可是他的努力无法改变人民对于大庆的看法,所以,他打算有点大动作,对大贪官奕劻下手。但是他又不敢这么做,所以选择了别一个打击对象,决定拿他做典型,搬开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这个打击对象就是时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的袁世凯,但是在这件事上,载沣却走了一步烂棋,他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威直接将袁世凯杀掉,而是采取了军机大臣工头的方式,结果只是将袁世凯罢免。袁世凯到了天津,彻底和大清站在了对立面。面对后来的袁世凯的东山再起,载沣也只能一辈子悔恨了。

一九一一年,溥仪六岁,开始接受君主塑造了,可是他已经是皇帝了,再厉害的老师也无法正常的对其授课,学业基本荒废。溥仪的父亲载沣也没有闲着,他要收拾慈禧的烂摊子。载沣施行了君主立宪制,但是他又想树立权威进行集权,他把他兄弟们委以重任,又将一些没才能的新贵放在重要位置,加剧了朝内朝外对他的不满,在立宪派的逼迫下,清政府进行了有名无实的君主立宪改革。改革派最终爆发,发起了武昌起义。载沣为了应对这一切,不得不听信奕劻和那桐,重新启用袁世凯,可是最终袁世凯将政府管理者换成了自己人,又采取手段是清帝退位,最后,溥仪变成亡国之君。中华民国建立之后,袁世凯和孙中山翻脸,窃取了革命成果,自己当了皇帝,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举国的反对,最终他只得宣布取消帝制。不过后来,在张勋的努力下,溥仪又做了几天的皇帝。 溥仪在紫禁城内过着君主制的生活,而城外便是共和制,李鸿章的儿子给溥仪找了个外国人,教他英语,这个人对于城内思想的落后大为震惊,就不仅教溥仪英语,还在向他传授先进的思想。溥仪很相信这个帮他配了眼镜的外国先生,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对的,在听到了他对清朝辫子的看法后毅然剪掉了自己的辫子。溥仪变成了一个时髦的人,穿西服喝咖啡,还和胡适用白话聊天,做慈善,即使是后来他穷困的时候还是很慷慨。溥仪长大了,思想也先进了,他开始思考《优待条件》能持续多久。溥仪后来居然主动提出不要优待条件了,要出国留学,这让那些王公贵族很不满意,要逼迫溥仪结婚。溥仪以随便的心态选了一后一妃,在国民政府的配合下,婚礼顺利完成。虽然是亡国皇帝,生活的还是很奢华,国民政府的经费又迟迟不拨下来,内务府很快捉襟见肘,只能通过变卖或是抵押宫内珠宝来维持巨额的开销。一个没有权利的城内国家,一个没有权利的国王,却有着几百年积累下来的财富,宫内人便监守自盗,甚至有人蓄意防火烧毁紫禁城,溥仪感到了深深的恐惧。溥仪为了自己的安危将太监驱逐出宫,这一行为受到了很多城外人的赞誉,以后就不会有男孩在小的时候就被阉割了,但是对于被驱逐的太监,却是太难以接受了,有的甚至直接投了护城河,在溥仪老了,去寺庙里见到那些老了的太监的时候,他不停的鞠躬表示自己的歉意。

在城内的生活被外面的世界打扰了,冯玉祥要拿小朝廷开刀,清除掉民国最后一个污点。溥仪被逐出了宫,送回了醇王府。虽然远在广东的孙中山表示同意他的做法,但是外国人和一些文人反对,并且军阀张作霖反悔了原来和冯的约定,所以最终,冯玉祥下台,溥仪又回到了他的小朝廷里。但是不久,溥仪便被亲日分子郑孝胥领进了日本公使馆,走出了他与日本恩怨纠缠数十年的第一步错棋。溥仪的宫中生活就此结束。

第12篇:小小百家讲坛观后感

小小百家讲坛观后感

袁腾飞还是给暑期档的《百家讲坛》激起了不小的浪花,让这个老牌的国学节目展现出了那么一点儿青春的风采哦!袁腾飞被网友称为“袁历史”,还有个“史上最牛历史老师”的称号,其讲课视频便迅速走红网络,经常引来网友们的哄堂大笑,一个月内点击量就突破了100万次!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百家讲坛》这节目中许多老师都能将自己读史的心得和体会--通过自己所讲的主题内容向观众传播。

我觉得普通大众如果不是透过兴趣和爱好去读史的话,相信80%的人都愿意去看言情小说或漫画或网络游戏。

因为如果没有人指导的话,能透过古文中的艰涩难懂的文字去品味史学家笔下的人物真是很难很难的事情啊!

许多人说袁腾飞京腔滑调,评书味浓厚,我也只能说他还是比较年轻,和一些研读历史多年的专家暂时无法相比,甚至缺少了一种史学家身上特有的凝重和沧桑,但我看了“两宋风云”后觉得:无论是他的历史功底,还是幽默感绝对不是一般的历史老师所具备的,如果假以时日,定能成为史学大家。至少比那些自以为是的所谓史学专家强之百倍吧。

历史上的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公元1127年,中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国,一举占领了宋朝东京汴梁,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

靖康二年,赵构登基为宋高宗,建立了南宋政权。金军再次出兵灭宋,于是宋金两国硝烟四起。

那么在两宋期间,中华大地都发生了哪些惊心动魄的事件?亡国之君宋徽宗,开国皇帝宋高宗,南宋中兴四将中的岳飞、韩世忠;金国百战名将完颜兀术,完颜亮等等,都是些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他们和民间传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百家讲坛》的袁腾飞从北宋灭亡,到南宋与金国多年交战,最终达成和议的这段历史。其中包括两宋期间,著名的历史事件,并分析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对历史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讲了许多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揭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特点。

袁腾飞讲述的《两宋风云》可谓讲解颇细、建树颇丰。

但是,人们在听取那些“忠臣”、“奸臣”、“昏君”“明君”的过程中,在扼腕叹息那些“令人遗憾”“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是是非非的斗争中,常常莫名惊诧于宋朝人怎么没有一个说“民为贵、君为轻”的人?!

宗泽起兵、岳飞起兵为什么都要高扬“迎回徽钦二帝”的大旗?!为什么那么多的英雄、那么强大的国力竟然这么窝囊?!

按说,本来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一位“明君”,他重视民生,休养生息,截止杀戮,颇有当代“为老百姓坐天下,为国家安定执政”的风范,甚至可以认定,他以文官统兵、“杯酒释兵权”等等措施,也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定和社会发展,然而,他的这种“民本思想”为什么得不到后来宋皇们继承和发扬呢?!

《两宋凤云》里面有一特牛逼的抗金英雄叫宗泽。名头虽不如岳飞,但他是岳飞的上司,是岳飞的伯乐,一手把岳飞提拔起来的。在靖康之变后,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原大陆,宗泽横下报国决心,招募土匪为义勇军,与官兵联合抵御再次南下的金军。宗泽的个人领导能力在这次抵御金军外侵的战斗中起了决定作用。所有的官兵以及义勇都完全听命于他。其中,当时一只义勇军,为了显示自己坚决的抗金报国决心以及不辱宗泽提携的历史使命,每名士兵在自己的脸上刺下“赤字报国,誓杀金贼”的字样,这就是当时有名的“八字军”。这从侧面也能体现出宗泽的领导能力。官兵与义勇,大家齐心协力,共讨外贼。在中原一系列保卫战当中,作战英勇,视死如归,一次次打退外贼的侵扰。但就当形式好转之时,当时南宋皇帝宋高宗,由于惧怕“你把徽钦二帝迎回来,我还做皇帝吗?”的思想,拒绝接受宗泽的军事意见,宗泽好多爱国主张也被奸佞阻碍。后宗泽病倒,只能以泪洗面的吟诵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绝句,最后在临终之时大吼三声“过河,过河,过河”含恨而终。此情此景,无不令人哀叹愤慨!

宗泽致死都不明白:宋高宗赵构在少年时候在宋宫里受欺负时一心励志,在北国做牛马时候一心打算复仇,但是做了几天锦衣玉食的皇帝以后,就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了,以一个人为中心了,哪里还管得了“雪靖康耻,保社稷和谐”?!哪还管得了你是忠臣还是良将?!

再说说最令人裂肠的、千古奇冤的、让正常人痛惜的、让善良人心碎的大英雄岳飞-- 他的死还是和宗泽一样,也是因为不懂得揣摩赵构的心思啊!

因为“政治思想太幼稚”!!

赵构不能生育,你一个武将非要在朝堂上劝他立太子;赵构内心怕徽钦二帝又回来和他争权,你却要“直捣黄龙府”;赵构在杭州耍的得劲,你岳飞却进言让他回开封统帅军队;

一次一次傻乎乎的劝谏,一步一步把自己逼上了死路。

岳飞啊岳飞,英雄啊英雄,但是他始终没有摆脱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桎梏,虽然他爱民抚民。

为什么从小说《岳飞传》到《两宋风云》,宋朝的话题总是让国人反复咀嚼、扼腕叹息的根本原因,就是“民本”和“君本”思想,让人们不断地深刻反省

一年七班

张鸿远

第13篇:百家讲坛溥仪观后感

溥仪在皇宫的日子

生活于现代的我们对于过去的皇帝总是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好奇,对于庄严奢华的清王朝更是有兴趣,清宫剧的热播就是人们渴望了解清朝王室生活的表现,可是甄嬛传之类的电视总是讲背景建立在繁盛的清朝,那末代的清朝是怎样的呢,末代的皇帝,又有着怎样的生活呢,众所周知,溥仪后来做了日本人的傀儡,可是他在做傀儡之前的日子是怎样的呢。怀着对于溥仪宫中生活的的好奇,我看了喻大华教授主讲的末代皇帝溥仪。 溥仪和其他的皇帝不同,其直系亲属中没有皇帝(太爷爷的道光皇帝),但是当时的清朝人丁不兴旺,而且光绪皇帝在血缘关系上为他的叔叔,溥仪变成了血统最近的皇室子孙。光绪皇帝没有子嗣,其继承人首先应在其亲侄子中寻找,慈溪便“创造”了一个让她满意的继承人。慈禧将荣禄之女赐给载沣,那么生下的孩子也就是溥仪,会因为顾忌其外祖父荣禄,慈溪的心腹,的名誉,不为他叔叔光绪,慈溪的对头,平反。在慈禧看来选择溥仪、培养载沣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政治赌博。慈禧太后七十四所的时候身体突然出现问题,打乱了他原本的计划,只得让溥仪提前进入紫禁城。慈溪将对溥仪继位有威胁的奕劻派遣去他地远离京城,又将袁世凯心腹段祺瑞的军事力量调离京城,再将自己的人张之洞召来京城,做好了准备后,便将三岁的溥仪接来了京城,不久光绪皇帝死亡。可笑的是,在为光绪皇帝哭丧的时候,小小的溥仪不愿意在哪里跪着,哭得十分响亮,竟然得到了孝顺的赞誉。在宣布溥仪为新皇帝后的第二天,慈溪死亡。溥仪当时还未断奶,便由摄政王载沣代为行使皇权。第二代恭亲王溥伟表示很受伤,末代公主荣寿也是不满意,有大臣提出让载沣住进紫禁城,隆裕太后又哭又闹,这一切都让载沣焦头烂额,但是更让他感到焦虑的是大清颓势,人心尽丧。载沣先是采取了两个措施让自己站稳,然后提出为民造福的口号,尽量展现出新异的姿态,可是他的努力无法改变人民对于大庆的看法,所以,他打算有点大动作,对大贪官奕劻下手。但是他又不敢这么做,所以选择了别一个打击对象,决定拿他做典型,搬开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这个打击对象就是时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的袁世凯,但是在这件事上,载沣却走了一步烂棋,他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威直接将袁世凯杀掉,而是采取了军机大臣工头的方式,结果只是将袁世凯罢免。袁世凯到了天津,彻底和大清站在了对立面。面对后来的袁世凯的东山再起,载沣也只能一辈子悔恨了。

一九一一年,溥仪六岁,开始接受君主塑造了,可是他已经是皇帝了,再厉害的老师也无法正常的对其授课,学业基本荒废。溥仪的父亲载沣也没有闲着,他要收拾慈禧的烂摊子。载沣施行了君主立宪制,但是他又想树立权威进行集权,他把他兄弟们委以重任,又将一些没才能的新贵放在重要位置,加剧了朝内朝外对他的不满,在立宪派的逼迫下,清政府进行了有名无实的君主立宪改革。改革派最终爆发,发起了武昌起义。载沣为了应对这一切,不得不听信奕劻和那桐,重新启用袁世凯,可是最终袁世凯将政府管理者换成了自己人,又采取手段是清帝退位,最后,溥仪变成亡国之君。中华民国建立之后,袁世凯和孙中山翻脸,窃取了革命成果,自己当了皇帝,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举国的反对,最终他只得宣布取消帝制。不过后来,在张勋的努力下,溥仪又做了几天的皇帝。 溥仪在紫禁城内过着君主制的生活,而城外便是共和制,李鸿章的儿子给溥仪找了个外国人,教他英语,这个人对于城内思想的落后大为震惊,就不仅教溥仪英语,还在向他传授先进的思想。溥仪很相信这个帮他配了眼镜的外国先生,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对的,在听到了他对清朝辫子的看法后毅然剪掉了自己的辫子。溥仪变成了一个时髦的人,穿西服喝咖啡,还和胡适用白话聊天,做慈善,即使是后来他穷困的时候还是很慷慨。溥仪长大了,思想也先进了,他开始思考《优待条件》能持续多久。溥仪后来居然主动提出不要优待条件了,要出国留学,这让那些王公贵族很不满意,要逼迫溥仪结婚。溥仪以随便的心态选了一后一妃,在国民政府的配合下,婚礼顺利完成。虽然是亡国皇帝,生活的还是很奢华,国民政府的经费又迟迟不拨下来,内务府很快捉襟见肘,只能通过变卖或是抵押宫内珠宝来维持巨额的开销。一个没有权利的城内国家,一个没有权利的国王,却有着几百年积累下来的财富,宫内人便监守自盗,甚至有人蓄意防火烧毁紫禁城,溥仪感到了深深的恐惧。溥仪为了自己的安危将太监驱逐出宫,这一行为受到了很多城外人的赞誉,以后就不会有男孩在小的时候就被阉割了,但是对于被驱逐的太监,却是太难以接受了,有的甚至直接投了护城河,在溥仪老了,去寺庙里见到那些老了的太监的时候,他不停的鞠躬表示自己的歉意。

在城内的生活被外面的世界打扰了,冯玉祥要拿小朝廷开刀,清除掉民国最后一个污点。溥仪被逐出了宫,送回了醇王府。虽然远在广东的孙中山表示同意他的做法,但是外国人和一些文人反对,并且军阀张作霖反悔了原来和冯的约定,所以最终,冯玉祥下台,溥仪又回到了他的小朝廷里。但是不久,溥仪便被亲日分子郑孝胥领进了日本公使馆,走出了他与日本恩怨纠缠数十年的第一步错棋。溥仪的宫中生活就此结束。

第14篇:百家讲坛秦始皇观后感

百家讲坛秦始皇观后感

篇1:电视剧秦始皇观后感

电视剧秦始皇观后感

秦始皇是一代枭雄,他在中国历史上的丰功伟绩是任何一代帝王也无法比拟的。他是第一个让中国统一的君主,不仅是土地的统一同时也统一了全国的文化。这在中国历史中,他是前无古人的一位君王,让后辈们只能仰望。

毛泽东曾经评价过秦始皇,认为他是中国的一代伟人,其功绩不可抹杀。人们都知道秦始皇是一位暴君,嗜杀成性,残暴得令天下人闻之丧胆。可谁知道,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若没有秦始皇这样的人物,中国又如何能一统?

最近我一直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秦始皇》,心中有些感概。

《秦始皇》是央视雪藏了六年的大片,为什么迟迟不肯播放呢?究其原因,应该是这部片子拍得太乱了吧!在片中,赢政居然是相邦吕不韦与太后的私生子,作者的想象力也真奇特,硬把这位千古一帝的身世编得一塌糊涂,让他成了吕不韦的儿子。

我不知道作者的用心,或许只想让故事更有传奇性,可他的做法适得其反了,这样杜撰伟人的身世,只会让观众大掉胃口。我也不知道秦始皇的真实身世,但我想的是他应该是赢氏血统,而不是杂种。

让我们更不赞同的是作者还让自己的父亲死在自己的手里。那时,吕不韦已经不参予朝政,按理说对秦始皇没有什么威胁了,他用不着赐吕不韦一死。何况吕不韦不仅是他的生身之父,同时也是他的授业恩师。可以说,没有吕不韦,就没有秦王赢政。他们的关系在作者的笔下是如此水乳交融,作为人子的秦王,他不可能忍心杀死一个对自己并无多少真正的威胁的父亲。他完全可以用别的办法来对付吕不韦的门生们,而不该让吕不韦去死。

还有荆柯剌秦王一节,在这部电视剧中,绝对是一败笔。荆柯的匕首已经架到了赢政的脖子上,可他迟迟不肯下刀,以至于让赢政逃脱,让自己的命丢在那里。导演大笔墨渲染了荆柯出征前的篇幅,却在剌秦王时,只轻描淡写地拍了个镜头。作为观众,看起来不过隐。

象这种场面,在这部电视剧里俯首皆拾,给这部片子抹黑不少。

秦始皇的母亲赵太后在剧中是一*荡女子,这有史可查吗?如果是拍一喜剧,作者可以胡编,编造得越离谱越有意思,可这部片子的本意并不是拍一闹剧啊!你看剧中的赵姬多么荒唐,与一“阉人”生了两个孩子,让赢政有了两个弟弟。遗憾的是赢政让这两个同母异父的兄弟死于非命,没有后来的故事了。

让我们更不满意的还有征讨六国的情节,在剧中并没有多加交代。我认为秦王征六国是大戏,不该如此草率。秦始皇灭六国一定不是轻易的事,而在剧中,显得太容易了。作为一名前无古人的始皇帝,赢政在军事上一定有着过人之处,虽不能与诸葛孔明一较高低,但一定不会输过刘伯温。在灭六国中,秦始皇一定有着许多精彩的表现,可惜在这部糟糕的电视剧中,我们看不到这些。

秦始皇的统治并不长久,死后不久,他的政权就被别人推翻了。他想象的千秋万载并没有实现,他的残暴却世代相传。

这个赢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真的就象大家所说的残暴吗?也许你要说,有史为证,他的残暴是千真万确的。我这人不太相信历史,历史是人来编写的,是真是假还不可知。无论后人怎么评说,秦始皇作为开天辟地的一代君主,他所作的贡献是众人有目共睹的。流水悠悠,时光荏茬,只有功绩是耀眼的。赢政的巨大贡献让人叹为观止,他废谥法,以世计,废封建,行郡县,以集权中央;统一度量衡与文字;开辟驰道,修筑长城,以巩固国防,因为这些举视瞩目的业绩,人们不得不尊敬他,瞻仰他。试问在秦始皇之前,有哪一位帝王做了这些事?在他之后,又有谁比他更强?

残暴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后果,没有秦始皇的残暴,又怎能让天下真正地归一?秦始皇的残暴是时势造就,不能一个劲地责怪他。

至于央视热播的《秦始皇》,实在是拍得太差劲了。我也因此猜到了这部电视剧为什么迟迟不肯播出的真正原因。

不过,现在是经济时代,谁还会去为一部脱离史实的电视剧而义愤镇鹰兴师问罪呢?央视大可不必雪藏这部电视剧。

即使篡改了史实,也不可能让秦始皇的功绩抹杀掉。一代枭雄赢政,他的形象也会象他的业绩一样,世世相传,代代乐道。只要我们登上万里长城,只要我们还读一点史书,我们就不会忘记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千古一帝。

篇2:秦始皇第三十二集观后感

秦始皇第三十二集观后感

自知来日无多的始皇星夜赶往蒙恬驻军大营,要向扶苏交待后事。赵高也严令手下,未经他的允许不准任何人接近皇帝。始皇夜召李斯,望他能够辅佐扶苏继续大秦的伟业,李斯也知道始皇已经不行了,但是坚持犯忌讳的话一句不说。

夜半,始皇知大限已到,遗命赵高将军国大权交与扶苏蒙恬,千古一帝就这样在荒郊旷野里无声地去了。隐忍了四十年的赵高终于露出野心家的狰狞,在赵高威逼利诱下,李斯与之合谋篡改了遗诏。上郡大营内,扶苏手捧“遗诏”质问李斯,大秦的未来在哪里。苍苍大地,莽莽长城,只有已被赐死的扶苏的声音在回荡着?? 哎!秦始皇他其实是一个挺好的皇帝,政治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央设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称为“三公”,“三公”下设九卿。在地方废分封,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郡,每一个郡有守、尉和监各一,郡下设县。主要官吏均由皇帝直接任免,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2)经济上: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又称秦半两钱;同时,统一了度、量、衡。为发展全国陆路交通,实行“车同轨”,修建驰道和直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3)在文化方面:统一文字,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不过呢,有功就有过,他征敛无度,赋税奇重。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秦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多达70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200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能忍受。严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箝制思想,焚书坑儒。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思想上实行了严厉的政策──“焚书坑儒”。“焚书”是指除秦朝中央收藏的书籍、秦国史书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外全部焚烧,对违抗命令的人一律处死。全国百姓和士人敢有私藏经书和诸子百家典籍者被处以灭族的酷刑。后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焚书坑儒”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但这种文化专制主义,毁灭了大批文化典籍,极大地摧残了中国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是秦朝暴政的集中体现。

秦始皇在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树立起一块新的里程碑,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极少数人能与之相比,无愧为后人所说的“千古一帝”。但是,秦始皇又是一位暴君,他横征暴敛,农民不仅上交收获物的三分之二,还要负担沉重的徭役,被征去修筑阿房宫、陵墓、长城的达200多万人。秦始皇的暴政,最终导致二世而亡,其中的历史教训足以警世后人,引以为鉴。总的来说,秦始皇功大于过。

篇3:《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个人读后感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掀翻一个世界,自是千古一帝

2012年7月28日到8月25日,在上并结合图书观看了《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全)(共47集,上部24集,下部23集)被深深吸引,谨以此文作为第一次观看后的感想,并希望运用这些精神财富开阔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对今后的人生有所启迪。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是一个统一而连贯的不断发展的整体。每一集,王立群老师都在充分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引经据典,用历史的本来面貌,带我们还原历史现场,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而从整个节目着眼,我觉得,整个秦始皇节目可以被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秦国崛起和横扫六合;第二部分讲秦朝兴亡;第三部分讲的是后人论秦。

王立群老师用前二十六集向我们展现了秦国崛起和横扫六合的整个内容。从前十二集中我们能够很清楚的看到,秦国的崛起先后历经六百年,经历了三十五代国君。其中秦国经历了非子封秦、襄公立国、穆公东扩、孝公变法、连横破纵、召襄王称霸、异人奇缘、李斯为政、通天大计等等事件,这些明君的雄韬伟略最终增长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始皇吞并天下建立秦朝打下了坚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基

础,可以说秦始皇吞并天下和建立秦朝后实行的统一制度都是出于先辈们的奋斗与总结。在接下来的十二集中,王立群老师带我们还原了秦王扫六合的宏伟场景。通过韩氏初兴、三家分晋、韩国灭亡、长平之战、邯郸之战、赵国之亡、水灌大梁、秦灭燕国、楚国之亡、不战而亡等,王立群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国家的兴与亡,为我们讲解了每个国家衰亡的真正原因,并从反面说明了秦国横扫六合的历史必然性。接下来的两集股肱之臣和六世余烈中,王立群老师着重分析了秦国的优势以及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我们不难看出秦国之所以能灭六国,最重要的是因为秦国具有统一天下的“历史必然性”,这些历史必然性表现在七代明君,代代重才。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图强;秦惠文王重用张仪,以连横破六国合纵;秦武王重用甘茂,抓住时机,东进中原;秦昭襄王重用魏冉、白起、范雎,运用“远交近攻”策略摧毁六国生力军;秦孝文王在位三天无功无过,姑且称之为明君吧;秦庄襄王重用吕不韦,切断六国南北合纵通道;秦王嬴政虚怀若谷、知人善任,重用王翦、王贲父子、蒙骜、蒙武、蒙恬祖孙三代、尉缪、吕不韦、李斯、蒙毅等人最终统一六国。期待国军都奉行唯才是用、用人不疑、礼贤下士的人才政策,他们有强烈的历史使命,又将重用人才当作实现统一天下的重要手段。当然历史有必然性就一定会有它的偶然性,而且有些情况下偶然性也能占到很大一部分。在这些“历

史偶然性”中最重要的就是六国所犯下的无法弥补的错误以及秦国的七代国君的继位和代代贤明重才都很偶然。在这些大趋势之下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当属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在注重诚信、不畏权贵、先经济后政治以及法典化原则下为秦国打下了经济、政治、文化根基,为秦国崛起做了充足准备。秦国统一天下的第三点原因当属“国策正确、军事外交政策得法”。这些都跟明君贤主和重用人才分不开。

而相对于秦国而言,六国所犯下的错误是导致六国最终积重难返的根本原因。而且这些因素中每一项失误都是致命的。一曰“昏君庸主谗相”所导致的国策失误。接下来是一连串联动效应。二曰“改革失利”,战国末,各国都有变法,但六国变法时间、广度和深度都不及秦国,大多失败。三曰“政治腐败”,统治者穷奢极欲,谋臣更是为了个人利益不惜卖国。四曰“人才流失”,各国人才不能在本国转化为政治资本,纷纷流向秦国。五曰由于各国不同的利益、国情,各国不明大势、主次不分所导致的“合纵失败”。

紧接着,王立群老师用接下来的十七集给我们介绍了秦朝兴亡。其中前五集向我们展示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所建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统一制度、修筑万里长城、大求仙药、焚诗书坑术士等。后十二集通过叙述秦始皇死后沙丘政变的发生,李斯、胡亥、赵高的专权弄

权乱纲,最终子婴亡国,盗陵毁陵之谜向我们展示了大秦帝国从兴亡走向没落的过程。

最后,王立群老师用最后四集着重向我们介绍了汉代、唐代、明清时期、民国时期以及王立群老师自己对于秦始皇的千秋功过的评价。我们应该从正确看待这些评价。古人对秦始皇的评价,最早可追溯到秦汉之际刘邦和项羽。他们认为做人就应该像秦始皇一样。从汉代开始,贾谊的《过秦论(全)》基于刘汉政权合法性的现实政治目标,对秦朝二世亡国所做的议论,把秦始皇塑造成了一个暴君,对秦始皇在秦亡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指出秦朝速亡的四大原因:第一,三主失误,秦始皇负有主要责任,二世加速秦国灭亡、子婴临危受命,无力回天;第二,皇帝制度导致大臣失语;第三,不是仁义;第四,民心尽失。汉儒们想以此作为新朝代的前车之鉴。在唐人那里,秦始皇被视为一个警示的样板,不断从历史中翻出来作为恫吓当朝君主的有力武器,这种警示作用在不断强化着对秦始皇的负面评价,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证明。唐代柳宗元则从反对藩镇割据的立场出发肯定秦始皇。随着历史的发展,对于秦始皇进行评价日趋集中,郡县制、“焚书坑儒”成为不断被拿来评价秦始皇功过的证据。在这个过程中对“焚书坑儒”的评价逐渐博取了主观色彩,人们开始多角度多层次地对这一事件以及前人的夸张说法进行重新审视。明代李贽给秦始皇以高

度评价,说秦始皇横空出世,“掀翻一个世界”,把秦始皇视为千古一帝的言论亦出现在其《藏书》中。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十个钟评价的综合体。只有整合正面的、负面的各种“片面的、深刻的”评价,才能认识真正的秦始皇。一味地歌颂与一味地批判同样是偏颇的。而王立群老师从秦始皇的不同阶段出法,对秦始皇的一生进行了评价。他把秦始皇的一生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生至十三岁)一个没有权利的孩子;第二阶段(十三岁至二十二岁)无权,权忍等待;第三阶段(二十二岁至三十九岁)评定嫪毐和吕不韦两大政治集团,加强君主全力,准备并开始发动统一六国的战争——主功;第四阶段(三十九岁至五十岁病故)有功有过,越老越糟糕。而王立群老师认为秦始皇之所以被人们关注的原因有三:一曰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二曰后世的“骂”;三曰秦朝速亡的三大原因(同志思想缺儒、贵族的腐朽、秦始皇对接班人选安排的失误)引发了后人无尽的思考。

在这些节目中,王立群老师还就秦始皇的五大谜团为我们做了一一解读,使我们对于当时的情境和秦始皇的心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此同时,王立群老师还穿插了一些有关的历史寓言、成语故事还有人生的哲理,比如李斯的 “老鼠哲学”、“人生四行”等,在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和栩栩如生的图片,让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历史,铭记历史

第15篇:百家讲坛嘉靖往事观后感

百家讲坛嘉往事观后感

8月30日中午12:40分,江西电大副校长、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方志远教授亮相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节目。观看了方教授的演讲,我对嘉靖皇帝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明朝众多的皇帝中,嘉靖皇帝是最独特的一个。他有天上掉馅饼的好运气,更有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权力手段。他一生与大臣斗智斗勇,赢得了尊严,却输掉了民心。也正因为嘉靖皇帝的个性,开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嘉靖时代,让海瑞、戚继光、严嵩等明朝著名的人物有了各自的舞台。这里,有君与臣的博奕,忠与奸的对峙,更有公道自在人心的明辨是非。

嘉靖往事应该从哪里说起,也许,嘉靖皇帝这个从天上掉下来的皇位,就是打开嘉靖一朝往事的钥匙。有人说,嘉靖一朝很平淡。但这一朝在中国历史上却绝不平庸,它是一个经济日益繁荣、思想日益自由、文化日益昌盛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明朝最著名的奸臣严嵩,最著名清官海瑞,最善战的将领戚继光,都生活在这个朝代。方教授在文死谏一集中说到杨最杨爵等的死谏忠臣。确实是这些忠臣才支撑起了嘉靖时期的大明王朝,正如鲁迅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的中国的脊梁。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说,明朝本应该是封建社会和制度由盛转衰的朝代。为何在嘉靖年间会出现经济繁荣发展,甚至是由经济影响到思想乃至文化的时代。归根结底还是那时经济制度的部分转变,在江南部分地区的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存关系的产生。所以才会出现李贽一类的,早起民主启蒙思想。

嘉靖皇帝虽然正值青年登基,羽翼尚未丰满,但是在即位之时不动声色的,将自己的皇帝地位巩固的名正言顺。嘉靖利用宦权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力量,同时又用士大夫的力量来制约宦权的力量。当自己真正处于权力的中心时,在逐一排除,形成属于自己的实力。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就这样不动声色的掌握了政权。

然而嘉靖皇帝却在中年的时候,犯糊涂。也许是先天环境的影响。荆楚之地本就是道教的源头,嘉靖的父母也尊信道教,耳濡目染对嘉靖的影响不言而喻。嘉靖个性很强,认定的事大多难以改易,他不仅本人信道,当上皇帝以后,还要全体臣僚都要尊道,尊道者升官发财。如此荒谬之道,令人叹为观止。明朝嘉靖皇帝一生笃信道教,中年后更是达到痴迷的程度,不问国事,一心修道。为此他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来修建祭坛、供养道人。皇帝有需要,自有心怀鬼胎的人投怀送抱,一位名叫段朝用的术士出现,他谎称自己有化水为银的“黄白术”,能为皇帝提供赞助,嘉靖皇帝喜之不胜,段朝用由此获得宠信。但数年过去,银子却不曾见,最终谎言被戳穿。那么,当骗局败露后,一向孤傲清高的嘉靖皇帝会怎样惩罚他们的欺君之罪呢?而这一切又将给大明王朝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这种影响可能会给大明朝的国力带来相应的影响。真可谓是要算就算政治账。数十年后,得到了印证。

在嘉靖掌权的时候,有过奸臣,也有过忠臣。有过虚妄荒诞的炼丹术,也有过震惊海外的戚继光抗倭。众说纷纭,实乃都是历史人物,然在观看的方志远教授详细透彻的演讲后,我深刻的体会到作为现代人应该反思前人,以史为鉴,方是正道。

09公管教研社黄晨

第16篇:某年百家讲坛观后感(版)

XX年百家讲坛观后感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非常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和他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焚书”应该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大约成书于距今九百多年的宋朝。《三字经》来历无从精确考证,但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了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且经后世学者不断增补,历久弥新。《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获得了崇高的文化地位,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袁腾飞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老师说,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17篇:百家讲坛嘉靖往事观后感

百家讲坛嘉往事观后感

8月30日中午12:40分,江西电大副校长、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方志远教授亮相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节目。观看了方教授的演讲,我对嘉靖皇帝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明朝众多的皇帝中,嘉靖皇帝是最独特的一个。他有天上掉馅饼的好运气,更有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权力手段。他一生与大臣斗智斗勇,赢得了尊严,却输掉了民心。也正因为嘉靖皇帝的个性,开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嘉靖时代,让海瑞、戚继光、严嵩等明朝著名的人物有了各自的舞台。这里,有君与臣的博奕,忠与奸的对峙,更有公道自在人心的明辨是非。

嘉靖往事应该从哪里说起,也许,嘉靖皇帝这个从天上掉下来的皇位,就是打开嘉靖一朝往事的钥匙。有人说,嘉靖一朝很平淡。但这一朝在中国历史上却绝不平庸,它是一个经济日益繁荣、思想日益自由、文化日益昌盛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明朝最著名的奸臣严嵩,最著名清官海瑞,最善战的将领戚继光,都生活在这个朝代。方教授在文死谏一集中说到杨最杨爵等的死谏忠臣。确实是这些忠臣才支撑起了嘉靖时期的大明王朝,正如鲁迅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的中国的脊梁。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说,明朝本应该是封建社会和制度由盛转衰的朝代。为何在嘉靖年间会出现经济繁荣发展,甚至是由经济影响到思想乃至文化的时代。归根结底还是那时经济制度的部分转变,在江南部分地区的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存关系的产生。所以才会出现李贽一类的,早起民主启蒙思想。

嘉靖皇帝虽然正值青年登基,羽翼尚未丰满,但是在即位之时不动声色的,将自己的皇帝地位巩固的名正言顺。嘉靖利用宦权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力量,同时又用士大夫的力量来制约宦权的力量。当自己真正处于权力的中心时,在逐一排除,形成属于自己的实力。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就这样不动声色的掌握了政权。

然而嘉靖皇帝却在中年的时候,犯糊涂。也许是先天环境的影响。荆楚之地本就是道教的源头,嘉靖的父母也尊信道教,耳濡目染对嘉靖的影响不言而喻。嘉靖个性很强,认定的事大多难以改易,他不仅本人信道,当上皇帝以后,还要全体臣僚都要尊道,尊道者升官发财。如此荒谬之道,令人叹为观止。明朝嘉靖皇帝一生笃信道教,中年后更是达到痴迷的程度,不问国事,一心修道。为此他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来修建祭坛、供养道人。皇帝有需要,自有心怀鬼胎的人投怀送抱,一位名叫段朝用的术士出现,他谎称自己有化水为银的“黄白术”,能为皇帝提供赞助,嘉靖皇帝喜之不胜,段朝用由此获得宠信。但数年过去,银子却不曾见,最终谎言被戳穿。那么,当骗局败露后,一向孤傲清高的嘉靖皇帝会怎样惩罚他们的欺君之罪呢?而这一切又将给大明王朝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这种影响可能会给大明朝的国力带来相应的影响。真可谓是要算就算政治账。数十年后,得到了印证。

在嘉靖掌权的时候,有过奸臣,也有过忠臣。有过虚妄荒诞的炼丹术,也有过震惊海外的戚继光抗倭。众说纷纭,实乃都是历史人物,然在观看的方志远教授详细透彻的演讲后,我深刻的体会到作为现代人应该反思前人,以史为鉴,方是正道。

09公管教研社黄晨

第18篇:观后感600字

观后感600字

篇1:变形记>观后感600字

“如果有一天>我的理想被风雨淋湿,你是否乐意回头扶我一把,如果有一天我无力前行,你是否愿意陪我一个微暖的午后,如果我问你什么,你是否想到,妈妈梦中的惊起,如果那是一个你不熟悉的家,你会不会把善良当作路牌,如果这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你是否让他酣睡,不在彷徨。”这是湖南变形记每一期节目开始时的话语,语言质朴,纯真。

变形记是农村孩子与城市叛逆孩子互换生活的一档节目,它给农村孩子一个进入大城市的机会,让他们看一下外面的繁华,作为走出大山的动力。给城市孩子一个接触淳朴人心,净化心灵的机会,在这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本心,自己纯真善良的一面。

参加变形记的城市孩子都是在我们眼中的坏孩子,他们不爱学习,打骂老师,迟到旷课,不思进取,都是爸爸妈妈已经无力管教的问题少年,甚至有的孩子还是警察局里的常客。参加变形记的农村孩子也都有共性,他们都是学校里的优等生,老师父母眼里的好孩子,在学校帮助同学,在家照顾弟弟妹妹,他们最大的共同点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大都不在家,他们都是留守儿童。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赐给爸爸妈妈的>礼物,他们本身都是善良听话的好孩子,就像古语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他们都是洁白的天使,只是生活中的一些身不由己使他们改变了自己。像易虎臣,那是一个虎头虎脑的小伙子,以前,他在学校从不听课,而且打骂同学,说老师讲课是在咆哮,最爱干的事情就是与同学攀比,十分注重自己的发型,时时刻刻都在拿着梳子梳理头发。在互换的生活中,大自然激起了他的本心,他会关心>孤独的小黑,回访时会为这儿的小朋友买他们需要的学习用品,知道妈妈生病会焦灼难安,妈妈生日会送上祝福,对待妹妹易蓉也有哥哥的样子了。是变形计让他找回了自己,曾记得不知道哪一期的主人公说过“不知道变形记有什么魔力”,我想不是变形记有魔力,是大自然的亲切和乡里人的淳朴让他们找到了自己,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他们都是国家的未来。

“人就像蒲公英,被风吹到哪里,就会在那里生活”,我们无法选择我们被风吹到的地方,但是我们要保持自己那一颗善良的本心。苦难催生翅膀,逆光飞翔会更有力量,待到下一次振翅时,会更善闪亮。

篇2:当>幸福来敲门观后感600字

在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是为幸福、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的人;一类是没有目标、没有理想而永远成不了大器的人。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就是一个为幸福、为梦想而奋斗的人。

克里斯?加德纳是一个生活拮据的医疗产品推销员,妻子因生活的艰苦离开了他,他带着儿子开始了令人无法想象的艰难生活。他付不起房租和旅馆的费用,又排不到收容所的床位,只能和儿子住在地铁站的卫生间里。克里斯?加德纳甚至为了生活而卖血,经过六个月没有收入的实习期,终于通过考核,成为一名证劵经纪人。 “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守护它。”在克里斯?加德纳的生活步入最低谷的时候,他仍然不忘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证劵经纪人。他仍然不忘鼓舞儿子,让五岁的儿子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克里斯?加德纳为梦想,更为自己和儿子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很多、很多„„他说过一句话,让我记忆十分深刻:“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扞卫它。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想告诉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努力去实现。就这样。”即使我们面临的是严峻的考验,也会使我们受到锤炼,在最艰难的时刻,能帮助我们的人只有自己。 有梦想,就要守护,就要扞卫;有理想,就要努力,就要付出,并去实现它。记得二年级的时候,妈妈为我报了毛笔书法班,第一学期的时候,每次都练横竖撇捺,练一些简单的字。

第二学期的时候,每节课都要临摹,抄古诗,抄词语,还有很多练习作业。虽然那时我还想长大成为一名书法老师,但我因为觉得书法枯燥无味,便放弃了。可是克里斯?加德纳却不一样,他不怕艰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们也一样,只要心中有信念,有目标,有梦想,再去付出,去努力,去坚持,梦想一定能实现! 华丽的灯光照在梦想的舞台上,让我们舞出梦想,舞出灿烂未来的火花!

篇3:老大的幸福观后感600字

中央电视台一套近日热播电视剧《老大的幸福》,主题歌歌词说:“得到是福,舍得是福”;“你幸福我才幸福”;“知足是福”„„电视剧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对“幸福”的诠释,都反映了人生哲理。至理名言,可以作为人们的座右铭。我这个年逾古稀的老者,对“知足是福”的感受尤深。

电视剧中的老二傅吉安,是>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富商巨贾,名满京城,但他的家庭有缺失,又苦于资金难以为继,寻死觅活,他不幸福。老三傅吉兆,位居文化处副处长,养尊处优,然而妻子小南天天天逼他去拉关系,升迁正处,他不情愿,日子过得很窝囊。老四傅吉星当演员,拍电视,收入不菲,妻子也很贤淑,但他贪图享受,宁要别墅不要孩子,生活得苦和累。老五傅吉平,本来有一份不错的教授钢琴的职业,调琴师小朱给她真诚的爱情和幸福,她不以为然,而去追求富贵与奢华,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已经拥有的不珍惜,而希望得到的又不切实际,哪来幸福?只有老大傅吉祥,不被兄弟的“幸福”所绑架,直面现实,过着实实在在由自己营建的幸福生活。

幸福生活是人人向往的;但什么是幸福,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理解。我认为,过日子是自己的事,不要左顾右盼,也无须比上比下,只要自己觉得舒心、安然就行。我们这些退休老人,有退休金,有房子;能吃能动,身体健康,应该算是幸福。诚然,一个人总是有喜有忧的,若以平常心待之,遇上开心的事不狂喜,遇上闹心的事不忧愁,把得与失当作一闪即逝的东西,就不会耿耿于怀,自寻烦恼了。

我很珍惜现在的生活,深深感到知足是福,平安是福,健康是福!

篇4:爸爸去哪儿了观后感600字

星期五的晚上、我坐在椅子上无聊的看着电视。爸妈都在加班,我调到湖南卫视,“滴滴答答”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咦?这是什么?”我看见电视屏幕上出现一个爸爸、一个孩子与一个小鸡的动画,可爱极了,过后,我就被这个综艺节目给深深的吸引了。

这个电视主要反应了当代明星父亲工作压力大、根本没有时间陪孩子、也不会孩子们日常的一些事,有些爸爸头发不会给孩子梳,有的爸爸不会做饭,正是这个节目锻炼了爸爸们的动手能力,也增进了爸爸与孩子们的感情。是很励志的一个>故事!

石头是孩子们中最勇敢的一个,他总是护着弟弟妹妹,很值得学习!天天也很棒,在最新的一期里,天天没能护住鸡蛋,撒谎说另一个是自己的,最后还是被爸爸看出来了,其实是不想让爸爸失望。这个举动令现场爸爸都感动了。Kimi我认为是最可爱的,但是有点胆小,每次出任务都要爸爸在一起,我想,这可能是因为爸爸工作太忙长时间不在家导致的吧„„王诗龄也很可爱,第一期与羊对叫我觉得很好玩。Cindy是女孩中最棒的!不仅帮妹妹提篮子,还跑得那么快,不愧是奥运冠军的女儿!而且Cindy还从爱哭小女孩转变成了勇敢女孩子。

明星爸爸与明星宝宝们都很棒!使我认为节目最大亮点的是孩子与爸爸们的一颗坚持不懈的心哪!

希望这个节目能永久流传下去,我会每一期都收看的,我可是你们的忠实粉丝哟!呵呵。

Kimi、天天、石头、Cindy、王诗龄你们一定要加油哦!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不要让你们的爹地失望!

篇5:沂蒙六姐妹观后感600字

《沂蒙山六姐妹》想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先人为祖国的稳定、繁荣昌盛所做的牺牲,所奉献的汗水,它更多地是想警示我们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在我们抱怨现在的不如意,在我们为游戏、电影而荒废时光的时候,想想先人们所付出的努力、鲜血,想想沂蒙山的人们,希望《沂蒙山六姐妹》能让我们有所触动,有所改变。

作为红色革命教育片——《沂蒙六姐妹》,这个故事发生在沂蒙老区的真人真事,再现了六姐妹为支持解放战争,做军鞋、做煎饼、到前线去抬受伤的战士。她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战士的英姿,可她们的行动无愧为哪个时代,祖国的今天有着极大的贡献。

影片的前段六姐妹中,有一个当时叫月芬的姑娘,她嫁给了一个战士,可这位战士上前线去了,按当地的风俗,嫂子抱了一个公鸡代她的老公拜堂,就算过门了。她嫁给这户人家有一个老母亲,公公也是在支援前线中牺牲了,还有就是一个哥哥,也在前线,家中就是嫂子、婆婆和一个侄子。

影片的中段,月芬因借粮回了娘家,与即将奔赴战场的丈夫失之交臂,月芬极大悲痛。和其它女孩子一起,自己吃不饱,也省下口粮支援前线,她们跳下河,为解放军搭起人字水桥,她们同样逝死如归。

影片的后段,月芬毅然决定支援前线,在医生需要捐血——男人可以捐血的时候,她忍不住怒吼:“我们沂蒙山的男人全在前线呢”,把自己压抑了许久情感一下子倾泻了出来。孟良崮战役结束了,老人失去了两个儿子,妻子失去了丈夫,以及未见面的丈夫,善良的女人们用所拥有的一切去支持——支持革命,这种伟大让我看到了成千上万沂蒙百姓支持革命的缩影。博爱、至爱无言,就像沂蒙人这种对革命的爱,是伟大的,是无声的。

今天的人们,好好珍惜现在稳定、祥和的美好生活吧!让我们铭记那些为革命做出牺牲和奉献的人,

向六姐妹表示深深的敬意,逝者安息,生者健康!

篇6:中国合伙人观后感600字

电影《中国合伙人》故事的蓝本不言而喻,从剧作上来说,它通过抽丝剥茧的细节设置,还原了一个“中国梦”的实现过程:甘为人下的谦卑态度、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趋利避害的实用主义原则,以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终于换得扬眉吐气、衣锦还乡的成功,简而言之:鸡血加鸡贼,无限约等于鸡犬升天。过程的确很有意思,细想想有点儿没意思,但再琢磨,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梦好不好?中国梦对不对?这两个问题就没有办法,获得一个统一的答案。

我觉得世界人生最大的无趣在于,我们不认同别人认可的标准,却又渴望别人的认可,爱情如是、事业如是、生活亦如是。前者是我们渴望脱俗,后者是我们又未能免俗。当我们在对方的标准里做不到最好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怀疑自己的标准是否牢靠。所以,一辈子,我们都在征服对方和劝服自己之间不停徘徊纠结,大部分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度过了一生。

在这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个艰难的历史选择,说到底我们还是背负了历史的包袱。我们那么渴望坚持自我,又那么渴望他人的承认,而后者本身就是对前者最大的否定。所以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不用继承某种屈辱、不用承担某种压力,不用奋力站起来证明我们能站起来,能想躺着就躺着,只因为我们真的喜欢躺着。总之一条,不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最后想说,成冬青诠释的中国式成功,充满了某种实用主义的得意。而王阳诠释的中国式幸福,则有自欺欺人的妥协。这种的态度,充满了某种无奈,也或者,才是我们每个人寻找答案的开始。

胡乱写了这些,再胡乱写个结尾。

风往哪里吹,树就往哪里倒正青春,我们以为我们是风,青春后,我们才知道我们是草。

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第19篇:观后感600字

篇1:变形记观后感600字

“如果有一天我的理想被风雨淋湿,你是否乐意回头扶我一把,如果有一天我无力前行,你是否愿意陪我一个微暖的午后,如果我问你什么,你是否想到,妈妈梦中的惊起,如果那是一个你不熟悉的家,你会不会把善良当作路牌,如果这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你是否让他酣睡,不在彷徨。”这是湖南变形记每一期节目开始时的话语,语言质朴,纯真。

变形记是农村孩子与城市叛逆孩子互换生活的一档节目,它给农村孩子一个进入大城市的机会,让他们看一下外面的繁华,作为走出大山的动力。给城市孩子一个接触淳朴人心,净化心灵的机会,在这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本心,自己纯真善良的一面。

参加变形记的城市孩子都是在我们眼中的坏孩子,他们不爱学习,打骂老师,迟到旷课,不思进取,都是爸爸妈妈已经无力管教的问题少年,甚至有的孩子还是警察局里的常客。参加变形记的农村孩子也都有共性,他们都是学校里的优等生,老师父母眼里的好孩子,在学校帮助同学,在家照顾弟弟妹妹,他们最大的共同点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大都不在家,他们都是留守儿童。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赐给爸爸妈妈的礼物,他们本身都是善良听话的好孩子,就像古语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他们都是洁白的天使,只是生活中的一些身不由己使他们改变了自己。像易虎臣,那是一个虎头虎脑的小伙子,以前,他在学校从不听课,而且打骂同学,说老师讲课是在咆哮,最爱干的事情就是与同学攀比,十分注重自己的发型,时时刻刻都在拿着梳子梳理头发。在互换的生活中,大自然激起了他的本心,他会关心孤独的小黑,回访时会为这儿的小朋友买他们需要的学习用品,知道妈妈生病会焦灼难安,妈妈生日会送上祝福,对待妹妹易蓉也有哥哥的样子了。是变形计让他找回了自己,曾记得不知道哪一期的主人公说过“不知道变形记有什么魔力”,我想不是变形记有魔力,是大自然的亲切和乡里人的淳朴让他们找到了自己,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他们都是国家的未来。

“人就像蒲公英,被风吹到哪里,就会在那里生活”,我们无法选择我们被风吹到的地方,但是我们要保持自己那一颗善良的本心。苦难催生翅膀,逆光飞翔会更有力量,待到下一次振翅时,会更善闪亮。

篇2:当幸福来敲门观后感600字

在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是为幸福、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的人;一类是没有目标、没有理想而永远成不了大器的人。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就是一个为幸福、为梦想而奋斗的人。

克里斯?加德纳是一个生活拮据的医疗产品推销员,妻子因生活的艰苦离开了他,他带着儿子开始了令人无法想象的艰难生活。他付不起房租和旅馆的费用,又排不到收容所的床位,只能和儿子住在地铁站的卫生间里。克里斯?加德纳甚至为了生活而卖血,经过六个月没有收入的实习期,终于通过考核,成为一名证劵经纪人。 “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守护它。”在克里斯?加德纳的生活步入最低谷的时候,他仍然不忘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证劵经纪人。他仍然不忘鼓舞儿子,让五岁的儿子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克里斯?加德纳为梦想,更为自己和儿子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很多、很多……他说过一句话,让我记忆十分深刻:“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扞卫它。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想告诉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努力去实现。就这样。”即使我们面临的是严峻的考验,也会使我们受到锤炼,在最艰难的时刻,能帮助我们的人只有自己。 有梦想,就要守护,就要扞卫;有理想,就要努力,就要付出,并去实现它。记得二年级的时候,妈妈为我报了毛笔书法班,第一学期的时候,每次都练横竖撇捺,练一些简单的字。

第二学期的时候,每节课都要临摹,抄古诗,抄词语,还有很多练习作业。虽然那时我还想长大成为一名书法老师,但我因为觉得书法枯燥无味,便放弃了。可是克里斯?加德纳却不一样,他不怕艰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们也一样,只要心中有信念,有目标,有梦想,再去付出,去努力,去坚持,梦想一定能实现! 华丽的灯光照在梦想的舞台上,让我们舞出梦想,舞出灿烂未来的火花!

篇3:老大的幸福观后感600字

中央电视台一套近日热播电视剧《老大的幸福》,主题歌歌词说:“得到是福,舍得是福”;“你幸福我才幸福”;“知足是福”……电视剧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对“幸福”的诠释,都反映了人生哲理。至理名言,可以作为人们的座右铭。我这个年逾古稀的老者,对“知足是福”的感受尤深。

电视剧中的老二傅吉安,是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富商巨贾,名满京城,但他的家庭有缺失,又苦于资金难以为继,寻死觅活,他不幸福。老三傅吉兆,位居文化处副处长,养尊处优,然而妻子小南天天天逼他去拉关系,升迁正处,他不情愿,日子过得很窝囊。老四傅吉星当演员,拍电视,收入不菲,妻子也很贤淑,但他贪图享受,宁要别墅不要孩子,生活得苦和累。老五傅吉平,本来有一份不错的教授钢琴的职业,调琴师小朱给她真诚的爱情和幸福,她不以为然,而去追求富贵与奢华,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已经拥有的不珍惜,而希望得到的又不切实际,哪来幸福?只有老大傅吉祥,不被兄弟的“幸福”所绑架,直面现实,过着实实在在由自己营建的幸福生活。

幸福生活是人人向往的;但什么是幸福,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理解。我认为,过日子是自己的事,不要左顾右盼,也无须比上比下,只要自己觉得舒心、安然就行。我们这些退休老人,有退休金,有房子;能吃能动,身体健康,应该算是幸福。诚然,一个人总是有喜有忧的,若以平常心待之,遇上开心的事不狂喜,遇上闹心的事不忧愁,把得与失当作一闪即逝的东西,就不会耿耿于怀,自寻烦恼了。

我很珍惜现在的生活,深深感到知足是福,平安是福,健康是福!

篇4:爸爸去哪儿了观后感600字

星期五的晚上、我坐在椅子上无聊的看着电视。爸妈都在加班,我调到湖南卫视,“滴滴答答”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咦?这是什么?”我看见电视屏幕上出现一个爸爸、一个孩子与一个小鸡的动画,可爱极了,过后,我就被这个综艺节目给深深的吸引了。

这个电视主要反应了当代明星父亲工作压力大、根本没有时间陪孩子、也不会孩子们日常的一些事,有些爸爸头发不会给孩子梳,有的爸爸不会做饭,正是这个节目锻炼了爸爸们的动手能力,也增进了爸爸与孩子们的感情。是很励志的一个故事!

石头是孩子们中最勇敢的一个,他总是护着弟弟妹妹,很值得学习!天天也很棒,在最新的一期里,天天没能护住鸡蛋,撒谎说另一个是自己的,最后还是被爸爸看出来了,其实是不想让爸爸失望。这个举动令现场爸爸都感动了。Kimi我认为是最可爱的,但是有点胆小,每次出任务都要爸爸在一起,我想,这可能是因为爸爸工作太忙长时间不在家导致的吧……王诗龄也很可爱,第一期与羊对叫我觉得很好玩。Cindy是女孩中最棒的!不仅帮妹妹提篮子,还跑得那么快,不愧是奥运冠军的女儿!而且Cindy还从爱哭小女孩转变成了勇敢女孩子。

明星爸爸与明星宝宝们都很棒!使我认为节目最大亮点的是孩子与爸爸们的一颗坚持不懈的心哪!

希望这个节目能永久流传下去,我会每一期都收看的,我可是你们的忠实粉丝哟!呵呵。

Kimi、天天、石头、Cindy、王诗龄你们一定要加油哦!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不要让你们的爹地失望!

篇5:沂蒙六姐妹观后感600字

《沂蒙山六姐妹》想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先人为祖国的稳定、繁荣昌盛所做的牺牲,所奉献的汗水,它更多地是想警示我们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在我们抱怨现在的不如意,在我们为游戏、电影而荒废时光的时候,想想先人们所付出的努力、鲜血,想想沂蒙山的人们,希望《沂蒙山六姐妹》能让我们有所触动,有所改变。

作为红色革命教育片——《沂蒙六姐妹》,这个故事发生在沂蒙老区的真人真事,再现了六姐妹为支持解放战争,做军鞋、做煎饼、到前线去抬受伤的战士。她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战士的英姿,可她们的行动无愧为哪个时代,祖国的今天有着极大的贡献。

影片的前段六姐妹中,有一个当时叫月芬的姑娘,她嫁给了一个战士,可这位战士上前线去了,按当地的风俗,嫂子抱了一个公鸡代她的老公拜堂,就算过门了。她嫁给这户人家有一个老母亲,公公也是在支援前线中牺牲了,还有就是一个哥哥,也在前线,家中就是嫂子、婆婆和一个侄子。

影片的中段,月芬因借粮回了娘家,与即将奔赴战场的丈夫失之交臂,月芬极大悲痛。和其它女孩子一起,自己吃不饱,也省下口粮支援前线,她们跳下河,为解放军搭起人字水桥,她们同样逝死如归。

影片的后段,月芬毅然决定支援前线,在医生需要捐血——男人可以捐血的时候,她忍不住怒吼:“我们沂蒙山的男人全在前线呢”,把自己压抑了许久情感一下子倾泻了出来。孟良崮战役结束了,老人失去了两个儿子,妻子失去了丈夫,以及未见面的丈夫,善良的女人们用所拥有的一切去支持——支持革命,这种伟大让我看到了成千上万沂蒙百姓支持革命的缩影。博爱、至爱无言,就像沂蒙人这种对革命的爱,是伟大的,是无声的。

今天的人们,好好珍惜现在稳定、祥和的美好生活吧!让我们铭记那些为革命做出牺牲和奉献的人,

向六姐妹表示深深的敬意,逝者安息,生者健康!

篇6:中国合伙人观后感600字

电影《中国合伙人》故事的蓝本不言而喻,从剧作上来说,它通过抽丝剥茧的细节设置,还原了一个“中国梦”的实现过程:甘为人下的谦卑态度、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趋利避害的实用主义原则,以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终于换得扬眉吐气、衣锦还乡的成功,简而言之:鸡血加鸡贼,无限约等于鸡犬升天。过程的确很有意思,细想想有点儿没意思,但再琢磨,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梦好不好?中国梦对不对?这两个问题就没有办法,获得一个统一的答案。

我觉得世界人生最大的无趣在于,我们不认同别人认可的标准,却又渴望别人的认可,爱情如是、事业如是、生活亦如是。前者是我们渴望脱俗,后者是我们又未能免俗。当我们在对方的标准里做不到最好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怀疑自己的标准是否牢靠。所以,一辈子,我们都在征服对方和劝服自己之间不停徘徊纠结,大部分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度过了一生。

在这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个艰难的历史选择,说到底我们还是背负了历史的包袱。我们那么渴望坚持自我,又那么渴望他人的承认,而后者本身就是对前者最大的否定。所以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不用继承某种屈辱、不用承担某种压力,不用奋力站起来证明我们能站起来,能想躺着就躺着,只因为我们真的喜欢躺着。总之一条,不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最后想说,成冬青诠释的中国式成功,充满了某种实用主义的得意。而王阳诠释的中国式幸福,则有自欺欺人的妥协。这种的态度,充满了某种无奈,也或者,才是我们每个人寻找答案的开始。

胡乱写了这些,再胡乱写个结尾。

风往哪里吹,树就往哪里倒正青春,我们以为我们是风,青春后,我们才知道我们是草。

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第20篇:西汉吕雉——百家讲坛观后感

列入帝王本纪的女人——西汉吕雉 关于吕雉,这个汉王朝的开国皇后,易中天是这样评价的:吕雉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因为她一是有气魄,二是有政绩。在吕雉垂帘听政和临朝称制的十五年中,天下安定,战乱不起,盗贼不生,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称的上时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几乎可以和杜甫《忆昔》中所描写的“开元盛世”相提并论。可在中国人的眼里。吕雉几乎已经成了一种邪恶的代名词。这是为什么呢?

吕后为人有谋略而凶残,在排除异己方面可谓是不择手段,残忍至极。

高帝十年,陈豨谋反,刘邦率兵亲往平定,吕雉留守长安,听说韩信阴谋诈赦诸官徒奴发兵策应陈稀,遂与萧何商议,骗韩信入宫后处死,并夷三族。刘邦击陈豨,至邯郸,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不往,被刘邦废为庶人,徙居蜀地。吕后认为不可遗患,又指使人诬告彭越谋反,夷灭其宗族。

高祖刘邦嫌刘盈柔弱,生前曾打算另立宠姬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吕雉所生的儿子刘盈的确不象刘邦,他看到刘邦这个父亲就如避猫鼠一样,怕得很。无论是谁,一个才几岁小孩子在逃难时,后面追兵赶来,本来就怕得很了,忽然看到父亲面目狰狞地说:“把这两个小崽子踢出去马车就能够跑得快些了!”然后他和姐姐就被亲生父亲一脚一个踢下来,踢给后面追来的项羽兵马。就这样先后被踢下去两次,若不是后面的臣子们赶上来抢救,他现在根本不可能再站到父亲面前。

童年所受的创伤阴影太大盈这一辈子看到父亲时就忍不住心里头发毛,爱不起来,亲近不起来,缩手缩脚的。刘邦看到刘盈这副样子就恨不得再踹上一脚,反之,天真可爱的刘如意,会看到父亲就开心地扑过来,撒个娇,因为如同他的母亲一样,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刘邦的负面形象。

戚姬有了刘邦这种有意无意的纵容,既然有人给她撑腰,就会有人给她出主意,所谓手握凶器杀心自起,哪怕戚姬是个蔓藤一样的弱女子,她也敢向皇后吕雉动刀子。

吕雉知道自己母子三人的命运掌握在刘邦的手中,而现在凭着夫妻父子之情,已经无法打动刘邦,凭着自己历尽沧桑的容颜,亦是无法留住刘邦的心。想

要取悦已经冷落她多年的刘邦,只有凭借着自己在政治上能够辅佐他,替他出主意,下决断,甚至是——替他杀他想杀又不能亲手杀的人,让自己的手替他染血。

刘邦想杀的人是韩信,韩信功高震主,不可杀他的理由是“功高”,必杀他的理由是“震主”。吕雉主动请缨要为刘邦解除这一隐忧时,既出乎刘邦意外又令得他如释重负。他按着吕雉的布署,宣布外出巡视,把朝中事务全部交给皇后。然后,等他回来时,吕雉向他回报,韩信已经除去。刘邦不禁对这个妻子的能力和智慧刮目相看,从此更为倚重。

吕雉在这一役中,收伏了宰相萧何,也收伏了朝中文武大臣的心。

此后,吕雉辅佐刘邦,平定了各路诸候后,那些过往被乱纷纷朝政暂时掩盖着的矛盾又立刻凸现出来。皇储之争,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而诸候王一一被诛灭,刘邦觉得河清海宴,此时皇后吕雉在刘邦出征时安定朝纲,在刘邦犹豫时帮他下决断的作用已经无足轻重,那种沉稳如山的女人已经不再成为他需要了。他又回到了戚姬的怀抱着,看着她的撒娇,听着她的哭泣,对于自己未能够兑现在这个小女人面前的承诺而羞愧。重新废立太子的事,又摆到了他的议程上。

对此吕雉亲至谋士张良的府中,问计于张良。此后不久,在宫中的一次盛宴上,也正是刘邦在戚姬的苦求下,正式下定决心要废除太子刘盈的时候。刘盈翩然出现,后面跟着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就是当世闻名的商山四皓。刘邦这一惊非同小可,商山四皓是名震天下的四个隐士,自己多方派人去请竟然请不到,不料这四人却已经站在了刘盈的身后?

这一顿宴席吃得刘邦食难下咽,回到内宫时,已经脸色灰白,知道自己这一战,已经彻底地输了。他知道太子羽翼已成,不可废除了。这当然不是因为商山四皓这四个老头子,能够有多大的力量。这种隐士对于帝王来说,犹如盛宴上装点的萝卜雕花,装饰作用大于实际功用。请他们出来,犹如后世赵匡胤利用华山陈抟一样,表示现在太平盛世真的到了,你看连这样的老隐士都出来登台走秀了,仅此而已。

但是刘邦却从商山四皓的出现,才真正感觉到他的对手,他的妻子羽翼已成。谁给吕雉出找商山四皓的主意,谁给吕雉跑腿牵线,谁给刘盈一步步策划行动指南?这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一批人去做,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瞒着皇帝

做成这样一件事。这么多朝中的大臣们,替皇后办事出力,居然比给皇帝办事出力还要用心还要卖力?

这,才真正是刘邦觉得恐惧,觉得悲凉的事实!

直到这个时候,刘邦才忽然如梦初醒,回顾这多年来一直被他忽视的事实。吕雉多年来一直镇守朝中,在内有她的两个哥哥周吕候吕泽和建成候吕释之掌握京中军权,在外有由她的妹夫名将樊哙手握重兵,以及大量开国时立下战功的吕氏族人在军中翰中已经占据要职。谋士方面,商山四皓事件,隐隐可见张良的身影;诛杀韩信事件中,萧何已经站在了吕雉的身后。

吕雉羽翼已成,她的力量已经强大到他动不了。“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缯缴,尚安所施!”她的势力已经形成,我无可奈何,虽然有再多的主意手段,也已经无所施展了。

这样一个女人,你能说她不坚韧不聪明吗?

公元前195年,刘邦死了,对于吕雉来说,在她掌握这个国家之后她发现她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她要帮着新皇帝顺利登基,她要防着诸候作乱,她要防着匈奴进入,她要对付千万种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于是当她身边的侍从问她如何处置后宫那些曾经与她夺宠争位的女人们时,她只是下令都放走,放她们回她们儿子的封地去做王太后。比如说:薄姬的儿子刘恒成了代王,于是薄姬就成了代国太后。

只有戚姬,她下令,剪去她的头发,让她去做粗活。如果戚姬是吕雉,那么她就会忍下去,吕雉在项羽军中作了两年的囚犯,她能够忍得等得。纵然刘邦无情,她为了儿子刘盈,也会活下来,因为她的儿子需要她。

但是戚姬不是吕雉,她本来就没有经历过风雨,她被刘邦早就纵容坏了。她的能力,她的见识,她的经历都不足以去学会这些事,她不是一棵树,她只是一株蔓藤。温室中的兰花一旦离开庇护就迅速枯萎,而路边的野荆却能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戚姬只是看到自己的生活一落千丈,以前刘邦会庇护她,现在她则完全寄希望于她才十余岁的儿子能够来救她。于是她整夜地哀哭,她编了一首曲子希望能够传到她儿子的耳中,而她的儿子就会来救她。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隔着重重宫墙,数千里地,歌声没有传入如意的耳中,却是先传入吕雉的耳中,

这歌声勾起了她的旧恨新仇,也让她想起了了千里之外对刘盈的帝位会产生威胁的赵王如意。

戚姬万没有想到,自己的一首歌,将儿子送上了死路。

惠帝刘盈得知吕雉召如意进京,立刻赶在吕雉之前,把他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同吃同睡,愣是让吕雉找不着机会下手杀如意。史说刘盈性子宽厚,是有其理。但百密总有一疏,某天早上起来,刘盈看到如意还在熟睡,不忍叫他起来,于是自己先出去了,等到回来,如意的尸体已冷。最后连戚姬也被斩去手脚,割去鼻子,挖眼熏耳,用药使之变哑,置于厕中,名曰“人彘”。吕雉带着儿子刘盈去看她的这个活教材,她要让儿子知道,政治不是请客吃饭,而是活生生的血肉博杀,政治就是如此的血腥而残忍。

她是这样一个女人,爱着自己的儿女,为保护着自己的儿女不受伤害,隐忍着一切委屈,同时又凶残如恶魔般,她的残忍让人胆战心惊。

吕雉虽性凶残,但是她在政治上的功绩还是不可磨灭的,吕雉的执政期间,历载:“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稀。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吕后虽实际掌握大权,但她是遵守刘邦临终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遗嘱的,相继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而这些大臣们都以无为而治,从民之欲,从不劳民。在经济上,实行轻赋税。对工商实行自由政策。在其统治时期,不论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各个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她虽然没有正式称帝,但是她的生平被历代史家列入为皇帝作传的本纪中。中国五千年历史上,被列入帝王本纪的女性,唯有吕雉与女皇武则天。吕雉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第一个女性掌权者。相较之后来的朝代,同样是父系社会,却还只是初期,仍然隐隐可见母系社会的遗留痕迹。所以,汉代人对于吕雉的执政,亦是视其为一代帝王。

历史上对吕雉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无论如何,在我们的年代,看到的是她在当时为她的子民所作出的成绩为定论的。所以仅在这一方面,对她的评价应该是正面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