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心得体会

采访老兵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2:32:08 来源:其他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抗战老兵采访提问

抗战老兵采访

【抗战老兵——梁德恩】抗日战争时期,梁德恩的父亲随军出征,抵御外敌。受父亲的影响,当年年仅13岁的梁德恩来到了部队。由于年龄小,梁德恩在部队里主要学习医护知识,参与救治伤病员的工作。 1933年1月17日生,现年82周岁,昌平东崔村人,抗日复员军人。1945年2月28日入伍,在部队里学医,学成之后,分到连队担任司药员一职,负责给伤病员进行救治。1945年6月精兵简政复员回家。 抗日战争时期,梁德恩的父亲随军出征,抵御外敌。受父亲的影响,当年年仅13岁的梁德恩来到了部队。

虽然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老人对当时的工作依然记忆犹新。 如今82岁的梁德恩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不大的农家小院收拾的干净整洁,一切看起来都和普通的农村老人没什么区别,只是,屋子墙上挂着的老照片,以及老人珍藏的纪念章,记录下了老人区别于普通人的那段特殊经历。

王:能说说您在部队医护队里的经历吗?

卫:抗战中遇到的最艰苦的情况是什么?

许:在部队里上您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卫:在部队呆了这么多年,军旅生活给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魏:70周年的阅兵仪式对我们来说是对当年的铭记,提醒我们前辈们浴血奋斗的历程。那么对曾经参与其中的您来说,它有没有什么其他的特殊意义?

许:梁老,您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和您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相比,缺少了什么精神吗? 魏:我在网上看到一些采访您的资料,其中很多都提到了参加抗日是来自小时候您父亲对您的影响,您能给我们讲讲他吗?

卫:与家人怎么联系?若是通过书信,多久可以收到?收到家里来信心情如何?

张:前几天我去了国家图书馆,里面有一个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主题展览,看到了许多英雄事迹,深深感到没有前辈们的奋勇拼搏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对于我们年轻一代,你觉得我们怎么做,才能像您当年一样,在社会中贡献更多自己的力量?

推荐第2篇:抗战老兵采访稿

抗战老兵采访稿

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抗战老兵采访稿范文一|

我们在山西的候马、降州一带,开始和日本兵接火,我们这个营在第一线。我正式成为一线救护站负责人。本来有两个护理,团里支持一个担架排(二三十个人)、一个医生。救护战在连部后这、营部附近树底下插一个十字旗,备下止痛、止血药、止血带、夹板、绷带。那年

四、五月份,我们已经换了单衣,先开始接到命令,团部发来相关的物资和支援的人手,营长在开会时就交待了救护站的位置和相关的安排及作战时间。我就在营部附近设了救护站待命。当时所有的药都是国产的西药,没有美械美药。

第一次是拂晓时分,我们部队开始攻击。没有炮兵支援,也没有迫击炮支援,只有机枪。第六连步兵开始进攻日本人的阵地。救护站离第一线有三百米左右,不光打枪听得清楚,子弹嗖嗖地往身边飞,我们都找了地方边掩护边工作。我们进攻时日本人不出来,只是叫援兵。拂晓作战到中午,日本人的援兵到了,受伤几人,没有死亡。第一次作战没有太多的伤亡。

日本人的援军到了以后反击得非常凶,团里无法顶住,撤到附近的高地,在高地上打得很凶。我的救护站也跟着撤到山头,离第一线还是三两百米。这个时候日本人和我们开始打得十分激烈。日本人的山炮打得很凶,一打就是排炮打,一条线来回扫着打。部队伤亡很大,连着一两个月冲杀声、肉搏声、枪炮声听得清清楚楚。营部一吹冲锋号,兄弟们带着刺刀往前冲。四川兵的喊声特别清楚,“格老子的往前冲啊”。重伤的一般只能抬下来,轻伤的扶下来。腿上受伤的把绑腿剪开,手上受伤的剪军衣,然后止血、消毒、止痛。一面包扎一面开伤票,让到后方医院入院。填了伤票,止血包扎后轻伤的指个方向,赶紧让他走到团救护站,重伤的抬到团求助站,一级一级往后送。日本人的山炮打得很凶,飞机也很凶,在地上都能看到日本人的脸清清楚楚,往地面扔炸弹、打机关枪,一点也没有把中国人放在眼里。我们也往天上打枪,但没有打下来的。

冲锋战是吹号的,肉搏战就没吹号了,和日本人拼到一起,看谁刺死谁。叫骂、哭喊声就在不远的地方,一群人绞成一团,兄弟们都没什么说的,所有人都拿勇气在上面打,这是我亲眼看到的。打死的埋都没有法子埋,就丢到那里的也有。好多报阵亡的连抚恤也没有,都是陷命沙场的。山头战打得十分惨烈,救护站只有两个医生在救护,有时一天三十个人,有时一天二十个人,反正来了人赶紧救,然后送团部,团部治不了再往师部送。日本人一定要歼灭我们,我们始终不让它歼灭我们,就是轮流拉锯战。团里没有粮了,买不到,只好到地方去征粮。老百姓也苦,没吃的,有的也会把粮埋起来,不让拿走。打仗时大家都吃干粮袋里的炒米,平时买点菜,再采些野菜。老百姓后来也对我们好了,知道我们打日本人,杀猪给我们吃。日本人非常残暴,平时躲在据点里,要乡公所给女人,出来就四处强暴妇女,污辱完了还要用刺刀捅下体杀死。老百姓十分愤慨。

当时老百姓淳朴得让人奇怪。作战以前,一个卖菜的来部队卖菜,部队十分奇怪,哪里有这样卖菜的,就报营部,抓来问他到底干什么。结果对方就说,皇协军让我来卖菜,顺便看看你们有多少人、是什么番号的。营长大怒,说,你这不是探子么?就抓出去枪毙了他。我还问营长,一个好好的人你就这么杀了么,营长气愤愤地说,我们的探子他们抓到了不也是杀么?就这样,一条三十来岁的老实汉子就这样死了。现在想起来还是不该。 抗战老兵采访稿范文二

我叫刘海波。我的老家是祖国河南省延津县,我是一个乡下孩子,在乡下长大。我是家里的老大,外祖母只有我母亲一个,所以对我很疼爱。我幼年的生活、求学都是在外祖母家的乡下里。家里有些地可以种,靠天吃饭,不能说小康,但是能保证吃饱。十五岁那年我才回到家乡。家乡本来有弟弟妹妹,今年一个妹妹过了。

在七七事变以后,我家乡有一个少尉军官,叫周道明,他是我临近乡村的一个人,到家乡说,日本人侵略中国,要我们亡国灭种,说三个月亡中国。如果爱国就要当兵。这样约四五十个人,都是二十岁上下,同学同乡一伙在九月二十号离开了家乡。我当时带了家里的三块银元和一个饼,经过了新乡集合,制定了时间、地点,搭车上火车到了汉口。那条铁路当时叫“平汉路”,现在好象叫“京广线”了。我们坐船到武昌,在武昌的一个中学里面正式入了伍,剃了头、换军衣。那时我还穿着妈妈给我缝的长袍,在武昌剃了光头后,就把长袍卖了三块钱,穿上了军衣,分在当时在陆军预备第五师六五四团,直到此时我们才知道周道明是我们连的连长。当时只发了一套军衣和帽子,没有鞋,枪也没有。编组后成立一个连,开到武昌一个郊县叫“葛店”,是靠江边一个镇,开始集训。此时已经过了一两个礼拜,每人又发了一个毛毯。集训是徒手训练:跑步、拨慢步(一种不实用又特别累人的步法,现已不再有此项目)、正步、分列式等。不到一个月,还没领到饷,北方战事已经打得很激烈了,上海也失陷了,上面有命令挑医兵(就是医务兵)。连长知道我读过书,就让我去当了医兵。这样,参军一个月左右我就离开了连队,到团里报道,去了训练班去当了一名医兵。

当时训练班主任姓范,训练时还会打人,我没挨过打,但别人有挨过的。我们在训练班里讲卫生常识、急救教育、环境卫生等。过了两三个月,我们整个师都归了一百零九师(该师的底子是原东北军的部队,才从台儿庄战场上撤下来,由两个打残的师并起来,再加上新兵,才凑齐一个师,给了新番号。师长记得原来叫赵毅,从前张学良手下的旅长,我们一来就换成了中央派的,叫胡松林)。接着部队从葛店去了江西,我们团到了新余,我在卫生队当看护兵,一面受训。那时已经开始照顾部队里的病人了,还碰到四五个军人得了天花,但是老百姓却没有得天花

推荐第3篇:对抗战老兵的采访

99岁川军老兵:抗战剧都是乱编 侵华日军很强大

来源:华西都市报

马定新演示刺刀训练科目。

建川博物馆展出的侵华日军罪证。

画家古月的油画作品《铁血长城——抗日战争中的川军》。

残忍、高效、现代化,中国军队到底面对着怎样的敌人?

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杨力摄影杨涛2015年8月14日,四川广汉的一处农家中,99岁的马定新看着电视里播放的抗战剧,叹了口气说:“抗战哪有这么容易,几个人就轻易干掉鬼子的一个联队?如果真的这样,我们还用牺牲那么多兄弟,艰难地抗战8年吗?”

随着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有关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在荧幕上不断上演。但一些抗日剧中的主人公被披上神化的外衣,一出手就是手撕鬼子,手榴弹炸掉飞行的飞机,甚至一个人单挑日军一个联队„„

抗战真的这么容易吗?相关数据统计,自“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抗战结束,中国的抗日历史长达14年,付出3000多万军民的生命,才换来70年前的胜利。

成都健在的抗战老兵,回忆与日军的对战都是心酸的:与鬼子对战,一旦有丝毫的疏忽,都是致命的。华西都市报记者通过寻访抗战亲历者以及抗战史研究者,真实还原当年中国军人到底面对的是怎样的敌人,抗战到底是怎样的一段艰辛历史。

战术篇

侦察气球升空 炮弹像长了眼睛

2015年4月,上海大场,高楼林立,一派繁华,看不出有过丝毫的战争痕迹。华西都市报记者通过多日寻访,昔日川军血战过的顿悟寺、王爷庙等建筑,早已没了踪影。当地居民也大都不清楚,在这里曾发生过大场保卫战。尽管如此,不难看出,这里是一片江河冲击形成的平原,四周地势十分开阔,无险可守。

淞沪会战唯一健在的川军老兵、96岁的张文治回忆说,1937年10月13日,杨森率领川军20军防守上海桥亭宅、顿悟寺、蕰藻浜、陈家行一线阵地,迎战日军第3师团、第9师团和近卫师团。

“那时的大场是芦苇荡连着棉花地,根本没有什么掩护。此前退下的友军部队,修筑的工事也十分简陋。”张文治说,在这里,他们遭遇了日军战术级作战使用的“侦察气球”,“鬼子的炮弹就像长了眼睛一样,打进我们阵地。不少士兵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就被炸死了。”

后来,张文治才知道,让川军吃大亏的奇怪气球,是日军放飞的侦察气球。通过热气球,带动吊篮里的观察兵升空,可以俯瞰整个川军的阵地部署,并通过无线电等方式告知炮兵攻击位置。

资料记载,二战期间,这种军用气球分为预警侦察气球、宣传气球、防空气球和轰炸气球。《申报》曾报道,南京、石家庄等战役时,日军利用侦察气球先观察中国军队的部署情况,再进行攻击。

张文治说,抗战初期,这种赤裸裸探知情报的方式,往往让中国军队失去先机,“尤其是在空旷地带,所有的埋伏,都被鬼子识破,我们只能被动还击。”

闪电战迂回战 中国军队吃大亏

二战时期,法西斯国家大都擅长闪电战,凭借飞机、坦克,以机动性极高的作战部队,发动迅速而猛烈的袭击,摧毁对方的防御力量。

“日军不仅使用闪电战,更擅长使用迂回战。”四川巴蜀抗战史研究院专家何允中说,抗战时期,日军一般都会先以飞机、坦克、重炮对中国军队进行攻击,企图快速吞并。一旦出现僵持情况,日军立刻会使用迂回战,“类似于声东击西,猛烈攻击中国守军一侧,再派一支部队迂回绕后,攻击防守薄弱地方,打开突破口。”

这种“升级版”的闪电战,一度让中国军队损失重大。何允中说,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以猛烈的火力攻击上海北面,试图快速吞并上海,快速灭亡中国。但令日军没料到的是,中国军队死守上海,喋血疆场,抵挡住了日军的疯狂攻击。

僵持两月后,日军偷偷调集一支舰队,迂回绕道上海南面。乘中国守军支援北面战场时,看准时机,在杭州湾迅速登陆,对上海进行夹击。此后,上海沦陷,日本宣布死伤4万多人,而中国军队则伤亡了近30万人。

“不只是淞沪会战,山西东阳关战役、娘子关战役等,日军变着花样使用闪电战、迂回战,各种战术紧密配合,攻击中国军队。”何允中感叹,抗战初期,缺乏战斗经验的川军,面对的是一支能快速进行战术转换、训练有素的日军。可想而知,这需要付出多大牺牲才能阻挡鬼子的铁蹄。

补给篇

物资空前匮乏 几个月没米面吃

2014年,华西都市报记者在成都永丰路附近,采访了90岁的八路军老战士张文辉。张文辉说,他14岁那年,日军占领山西长治,他被迫离开家乡,加入八路军参加抗战。后来,他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多个战役。但他提得最多的是,八路军在敌后打游击的艰苦。

“部队在太岳山化整为零打游击,分散在沁水县、阳城县、长子县等一带山区,发动群众抗日,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常和扫荡的日伪军战斗。”张文辉说,物资补给空前匮乏,困难时期,有时好几个月吃不上米面,尽吃高粱、黑豆,干粮是糠窝窝的炒面。“连这些粗粮,都要靠武装掩护,到四五十公里以外接近敌占区的地方背回来。”

张文辉说,有一段时间,鞋袜供应成了问题,干部就号召大家打草鞋,赤脚走路。也是在那时,张文辉学会了打草鞋的手艺。

川军装备奇差 劫阎锡山军火库

1937年9月,邓锡侯率领川军22集团军自筹路费,奔赴前线抗战。粗布衣服、斗笠草鞋,外加一支川造或汉阳造步枪,就是他们的“标配”装备。此外,每个师也只有数门迫击炮,山炮、野炮一门都没有,步枪也是打两下就哑火的清朝“古董”。

邓锡侯曾告诉部下,他们是抗日队伍,领饷的事就暂时别提。部队刚到山西,邓锡侯就接到上峰指示,奔赴娘子关阻击日军,但对日军的兵力等情况,丝毫不知。

出川打国仗的川军,第一次遭遇飞机、坦克、重炮的疯狂打击,连日军人影还没见到,就已损失惨重。

打了几仗后,邓锡侯一部粮草告急,只能吃喂马的胡豆。他拿着蒋介石的手令,找过中央军蒋鼎文,想领装备、换棉衣,但蒋鼎文不认。后来,又去找阎锡山,阎锡山只给了一点破旧装备打发他们。

没得装备、粮草补给,还要随时准备与日军对战。迫不得已,邓锡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手下人劫了阎锡山的军火库。阎锡山怒火中烧,立即将这支川军部队赶走。

战斗力篇

日军单兵厉害 协同作战能力强

新四军老战士孔诚,向华西都市报记者讲述了一次惊心动魄的伏击战。孔诚说,那次战役,他们集中数倍于日军的兵力,攻打车桥据点的同时,伏击日军的援军。

“当时我们占据了地理优势,日军根本不会想到我们会有这么多人等他们过来。”孔诚说,这场战斗注定是瓮中捉鳖,战斗一打响,附近驻守的日军,果然驰援车桥。等到日军进入埋伏圈后,新四军立即炮火覆盖,当即打死打伤大量日军。

重兵埋伏,又打的是后勤部队,战斗理应迅速结束。然而,令孔诚等新四军战士没想到的是,这几百人的日军,在遭到猛烈袭击后,很快寻找隐蔽点,形成交叉火力掩护进行反击,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随后,新四军战士与日军进行激烈的白刃战,原本很快就能结束的战斗,竟从上午一直打到当晚10点,付出大量战士的生命,才将这股部队吃下。一名日军军官,身负重伤仍狂呼乱叫,经被俘日军辨认,此人是指挥官山泽大佐。

战役结束,经统计,共击毙日军400多人,俘获24人。对于日军的快速反应,以及快速的反应能力,孔诚至今印象深刻,这是很多中国军人在战争初期所不具备的。

日军枪法精准 冲锋起来不怕死

大多数健在的抗战老兵,对日军的评价有一个共同点:日军不怕死,枪炮奇准。

参加过山西中条山战役的老兵郑维邦,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时任排长的郑维邦,奉命率部参加中条山战役中的夏县文德村战役,遭遇鬼子扫荡,距离鬼子200米远时,他指挥士兵埋伏起来,下令“等鬼子挨近了再打”。

然而,一位年轻士兵由于紧张,误放了一枪。枪一响,躲在墙后的郑维邦等人,立即遭到日军炮火攻击。郑维邦赶紧叫战友趴下,几名士兵想反击,刚一露头,就被子弹打中要害。郑维邦流着泪把伤者转移,他把帽子固定在石头上,吸引鬼子火力,“帽子刚一挂上去,几下就被打飞了,可想而知,他们打得有多准。”

“鬼子就像不怕死一样,疯狂冲锋,我用马克沁重机枪不知道打死了多少。”担任过重机枪手的马定新说,重机枪的狂扫,就是鬼子的噩梦。正因如此,机枪手也成了狙击手以及炮兵的重点清除目标,“我能活下来也是幸运,我们连队的重机枪手不知道被打死、炸死了多少。”

令马定新震惊的还有,日军自杀式的冲锋,“一旦下了冲锋令,鬼子就像不要命了,一直往前冲。”

“日军的这一点,不得不让人佩服。”何允中说,日军很小时就在军事训练,而且崇尚武士道精神,“能对自己狠,对对手就更狠。”

训练篇

花枪刺法没用 学日军刺刀技术

看到抗战神剧里,中国军人拿着刀,耍起功夫华丽地砍杀鬼子,曾在战场上与日军直接厮杀的马定新,摇头叹息:“都是乱编的,要是遇到小鬼子,这样的刀法不知道会死多少次!”

“川军花枪刺法,装装样子还行,但根本不实用。”马定新说,他的部队有一个秘密,“其他部队的情况我不晓得,但我们部队的刺刀技术,都是从日本人那儿学来的,他们的刺刀技术最为直接、实在。”

经过多次白刃战,牺牲不少川军兄弟后,马定新所在部队发现鬼子的刺刀方式更为直接有效。一旦能俘虏到日本人,他们就会进行收编,让日本人做教官,教授日军刺法。

“除了刺刀方式,我们还学习他们的《步兵操典》,进行训练。”马定新提到的《步兵操典》,正是“国民”政府根据日军操典进行编撰的。

70多年后,马定新仍然清楚记得当年的刺刀战。他端起木棍作枪,演示起来:一手握住“前护木”,一手托住“枪托”,稍稍下垂到支撑腿的一侧,并使“刀尖”略与眉平,随着“杀”的一声出口,“刺刀”刺向前方。

日军军事素质 远胜于中国士兵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台儿庄会战指挥官李宗仁曾回忆说,日军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

单兵作战能力,以及军事素质的优秀,源于日军优良的兵源与严苛的训练。

资料显示,1907年,日本小学就学率已达97.83%。1940年,日军颁布《步兵操典》规定,步兵单兵及大队以下步兵分队训练包括单兵教练、中队教练和大队教练。新兵入伍以后,每月用于实弹射击训练的子弹,步枪不得低于150发,机枪不得低于300发,每年用于训练的步兵子弹为1800发(由于日军实际资源紧缺,子弹数量可能会有所减少)。

但据一些抗战老兵回忆,许多日军士兵在乘车行进时举枪射击,仍能较准确地打中百米内的人形目标,对重炮等技术兵器的操作、保养水平,更是远优于中国士兵。

正视历史差距才是尊重老英雄

从去年开始,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访了近百位健在的抗战老兵。面对这些抗战亲历者,无论是当年的普通士兵,还是高级军官,回忆起8年的战火硝烟,他们都会为抗战胜利而高兴,也在谈到战争惨烈时出现沉默。

老兵喜欢讲抗战史,无论被人问起多少遍,他们都会一遍遍耐心地讲。“对于老兵来说,只要有人愿意听他们讲抗战故事,记录他们经历过的历史,老兵都是兴奋的。”巴蜀抗战史研究院专家何允中说。 但当前的抗战神剧,以及不合逻辑的小说,都在试图通过神化当年的中国军队,讥讽、贬低日军军事素质和实际作战能力,以博得一些青年的娱乐心理,让更多的年轻一代对历史产生错误的认识。

对此,何允中说,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随意丑化抗战历史,传播错误历史的行为,都是对全民族抗战的不尊重。抗战胜利70周年,社会对抗战老兵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只有正视历史,正视差距,才是对老英雄们最大的尊重。

编辑:李江雪

推荐第4篇:抗美援朝老兵采访稿

光辉不朽身,纸虎化为尘

升平街巷,华灯初上,在和平年代的风和雨顺里再去回首那些年战火硝烟,隔着历史的藩篱,却尽显了厚重与沧桑,大气与凛然。当年,鸭绿江南花胜锦,北陵园畔草成茵;当年,峻极高山齐仰止,誓将纸虎化为尘;当年,17岁的,未及弱冠便毅然从戎,投身于22军64师192团3营8连,在朝参战3年,连任工委委员。

“谁是最可爱的人”——既有细水涓流的感人心扉,又有英雄气概叫人嗟叹不已。我们亦是读着邱少云、黄继光,看过《英雄儿女》、《上甘岭》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战场上的他们,有爱、有敬慕,更多的是深深的感念。老人,已近耄耋之年,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兵士,然而奔赴前线,戍卫祖国,他从枪林弹雨中活着走出战场。老兵本身就是战争的烙印,是帝国主义屠戮的最好见证。

交谈时,老人坐在竹编椅上,身后氧气筒。家人介绍说,从朝鲜高寒的战场上回来,老人便染上了肺大泡。所患日本血吸虫病也是染自当年的“细菌战”。老人给我们介绍起“细菌战”——煤气罐子一样的的从天而降,摔成两半,全是些苍蝇、跳蚤、蚊子。语气里尽是难掩的气愤。又说起美军飞炸而过,整个天幕黑压压的一片,耳边、头顶还响着子弹横扫的“嗖嗖”声。听老人的讲述,仿佛置身于那一片战场,天地都是灰沉的,死亡一次次擦身而过,生命像这样不堪一击。笔者无法不被那样的惊心动魄动容,感念战场上那一个个可爱的人,那些被帝国主义、被残酷屠戮迫不及待剥夺走生命的年轻的兵士们。

英雄气魄垂千古,国际精神召万民。中国人民的牺牲是正义的,光辉的,将一直被世人感怀与追念。抗美援朝战争过去已60余年,死亡的胁迫早已淡褪,当年的残迹与参与者也已渐渐消逝于历史。然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光辉典范的志愿军战士们,他们戍国卫家,为和平而战的伟大精神,为正义而战的民族气节,永远值得铭记。

推荐第5篇:访问抗日老兵活动采访文稿

长沙师范学院 访问抗日老兵活动

采 访 文 稿

访问老兵:徐明辉

访问人:李傲、王媛、戴诗意、李金栋 访问时间:2015年7月25日-26日

一、活动目的

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帮助学生了解抗战历史,牢记国耻,同时也为了宣扬老兵抗日事迹,帮助老兵解决困难。

二、活动时间

2015年7月25日-26日

三、活动地点

长沙市望城区恒大名都小区

四、老兵档案

徐明辉,1923年生,江西人。国民革命军第14军94师步兵,1944年入伍,曾在上海与日军展开正面交锋。1950年当做“反革命”分子被捕入狱,1960年下放至江西,后到湖北监利人民大院农场做工。

五、老兵事迹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生活当中。那个时候,国民政府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按照“三丁抽

一、五丁抽

二、独子免征”的原则对年满18岁至45岁的兵役适龄男子登记于册。每年由保长采用抽签的办法,决定谁去当兵。

徐明辉一家,有兄弟三人,他是最小的。1944年,他应征入伍,编入国民革命军第14军94师。

徐老记忆最为深刻的便是在上海的作战经历。据徐老回忆,当时日本鬼子乘炮艇登岸后,便与其展开游击战。那个时候几乎是天天打仗,一遇到日本鬼子就打,战斗激烈的时候,根本看不见人,人只能躲在壕沟里。

徐老跟老伴对当年的事件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回想起来,却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徐老的老伴情不自禁的唱起了当年的歌曲《难民曲》,“日本鬼子的大炮,轰毁了我们的家,枪杀了爸爸又拉走了亲爱的妈妈,哪一年哪一月才回到自己的老家„„”经过多少次的浴血奋战,经过多少回的斩将刈旗,1945年日本鬼子终于无条件投降了。

徐老于1948年结婚,然而还没享受到儿子降生带来的喜悦,就在1950年,被莫须有的原因贴上了“反革命”的政治标签。“当时枪毙了好多人,我们吓得要死,还好他没做什么坏事,就判了四年刑。”徐老的老伴回忆道。再后来,文化大革命,徐老又被下放到江西老家,在老家做工两年不到便到湖北监利人民大院农场做砖,这一干便长达二十年之久。在农场做工的二十年时间里,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赶到长沙与家人团聚。

当时在长沙生活的妻子跟儿子,生活也是十分艰苦。徐老的老伴说:“当时街道办了一个砂石厂,我就在砂石厂做挑沙之类的工作。”“白天的时候,我大儿子跟二儿子就出去捡烂布头之类的换钱贴补家用。但是他们不在家附近捡,怕别人认出来丢了家人的面子。”

徐老的老伴还回忆说,当时儿子们出去捡烂布头,就在腰间挂一个竹筒,在竹筒里装些米饭,中午的时候就吃又冷又硬的饭。晚上的时候,一家人就吃一些野外挖来的诸如马齿苋之类的野菜。

谈起儿子,徐老仍然显得有些愧疚。因为自己的历史和身世问题,使得儿子们都没有分到好的工作单位。大儿子跟二儿子高中还没读完便辍学打工了。

说起现在的抗日“神剧”,徐老说:“那都是做的,不是真的,实际的不是那么一回事。”问起当年参军是否后悔,徐老说:“这没什么,国家当时正是危难之际,我们必须站出来保家卫国。”

几十年风风雨雨,满是艰辛困苦,满是凄风楚雨。当年英勇抗战的抗日英雄,如今只留下一副消瘦的身躯和不太方便的腿脚。现在生活终于安稳平静下来,可是徐老却也终归到了耄耋之年。

抗战老兵是民族英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无论他们是何身份、是何党派,只要他们曾经参与过那场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付出过,那么,他们就是我们最值得敬佩的人!

主撰稿:李金栋

六、采访心得

(一)

访问抗日老兵徐明辉老人,实属偶然。因为当时学校提供的老兵信息中并没有徐老的信息而只有一位郭姓老人的信息,7月25日,我们去到恒大名都小区访问郭老的时候没有找到。在物业的帮助下,我们便找到了另外一位抗战老兵徐明辉。 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到徐老的家,开门的是徐老的老伴,当时徐老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见到我们来徐老立即起身,我们也十分高兴的同徐老握手。我向徐老说明了我们的来意,给他看了我们的学生证和资料,他十分高兴的连连点头。

首先,我们问了徐老姓名、年龄、入伍时间、部队番号等基本的信息。慢慢的,开始尴尬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我们也放开来,耐心地听着徐老和老伴讲述他们的抗战经历和当时的生活条件。或许是事情太过久远因而记得不是太清楚,又或许是因为往事太过酸楚,不忍回忆,徐老对于抗战的经历谈的不算多,我们也只能从只言片语中去感受当时的情景,去体会那是的苦楚。

我们为了进一步的了解情况,第二天又带着果篮去到了徐老的家中。这一次我们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写好了采访提纲和问题,问的问题也更加深入和具体。徐老跟老伴仍然热情耐心的为我们讲述。

为了进一步的做好访问,我们还拍摄了视频。后来,我为了写好采访文稿,把视频反复看了十余遍,对于当年的情况和老人们说得一些不清楚的地方,我还上网找资料进行了补充。

我想:当年的抗战老兵现在大多已是耄耋之年,没有他们当年同日本鬼子殊死搏斗,浴血奋战,没有他们当年为了国家,挺身而出,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社会,没有现在美好和平的生活。我们应该尊敬他们,感谢他们,学习他们。我们也要时刻谨记,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自不易,要好好珍惜并且为之不断努力奋斗。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13计控301班 李金栋

(二)

人民若有记忆,记得亲,记得痛。国家若有记忆,识来路,知归途。抗日战争胜利至今已将近70周年。岁月荏苒七十载,黑白影像中的年轻军人们如今已是白发如雪,满面沧桑;抗日战争,这是一段因为历史原因而长期模糊不清的历史;抗战老兵,这是一群曾经浴血卫国却长年不为人知的英雄群体。今年暑假我有幸成为了一名寻访抗战老兵的志愿者,美国二战名将麦克阿瑟说过一句十分有名的话——“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其实每个老兵都承载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记忆,然而相对美国而言,我们抗战老兵口述史料的收集工作因起步晚、志愿者不足等因素显得更加困难和艰巨。如今抗战老兵平均年龄皆在90岁以上,而每一个位老兵的离世,都代表着一段“国家记忆”的消失。70年过去了,当年意气风发、慨然从军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是耄耋老人。几十年来,他们的抗战历史不为人所知,他们的身份也不为人所敬。在这里我想与大家一起分享我在寻访抗战老兵途中的种种经历与感想。

2015年7月25日,我来到了抗日战争老兵徐明辉的家里,对他进行访问,他今年92岁,身体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腿脚不便,不能走太远,所以平常他主要是呆在家里看看电视,他是来自国民党第14军94师,主要是在上海作战,连长是钱锡光,而他是一名步兵,老人有三个儿子,听了老人讲诉的生平我们都很难过,因为是来自国民党军,所以,在1960年的时候被下放,下放出来之后就去了人民大院农场,与家人两地分离20几年,期间老人的大儿子还不幸被饿死了,老人的妻子今年83岁,每每回忆起那段记忆总是会难过不已,我问老人:“后悔参加战争吗?”老人说:“没有什么后不后悔的,那时每家必须出一个,家中儿子多。但是现在生活安定了,每月也有国家的抗战老兵补贴。通过采访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抗战老兵的不易,如果不是他们,哪有如今太平的生活,我真的十分钦佩他们,老人们沉浮的一生,折射出了老人所在时代的人情冷暖。在民族大义,国家存亡之际,不管是被卷入战争还是投笔从戎亦或是愤而从军,他们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在保护这个民族、保卫这个民族所生存的土地,他们的行为不需要政治来为他们标签。我们看向他们的目光也不需要隔着一层政治的有色眼镜。如果说人有其魂,那么他们就是中国人的魂,就是中华民族的魂。正因如此,我也非常赞同孙春龙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对抗战最好的纪念,就是丢掉内战的包袱。

最后,真的很庆幸自己能有一次与老兵这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很有收获,我希望我们有更多的同学行动起来,一同加入到发现英雄、记录历史、感恩老兵的志愿者队伍中来。我们的民族英雄就在身边,无论他们是何身份、是何党派,只要他们曾经参与过那场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付出过,那么,他们就是我们最值得敬佩的人!

初等教育系

13小教403班 王媛

(三)

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小分队特意来到恒大名都小区,访问到了一位92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徐明辉!在与徐爷爷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他要不是上了年纪事情记不起了,肯定能讲他的经历给我们说上大半天。当时抗战多数是被抽壮丁去的,徐爷爷就是其中的一人,当我问到您在打战时抱着怎样的心态的时候,他脱口而出拼命二字,当时大上海处处弥漫着硝烟战火,生活条件很差,可是那又怎样呢!我想当时的老兵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为国家牺牲自我。他们都是我们心目中的大英雄!我还问到抗战胜利之后生活状况怎样。徐爷爷摇摇头,说那时候是很苦的,作为国民党出身的他更是什么也没做就要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反革命。入狱四年后下放到湖北,一个人孤零零地在砖厂生活了二十年呐!无论生活怎样的艰难,徐爷爷坚强地活下来了并给后代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未来,真是太了不起了!

经过今天的采访,我更加地对抗战士兵敬佩有加。感谢在那样混乱的年代,他们愿意挺身而出,保家卫国,征战四方!中华民族正是有了你们才更加强大,我们定会继承革命先烈的精神,传承名族精神!

初等教育系

13小教402班 李傲

(四)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日本鬼子的大炮轰坏我们的家„„哭有什么用处,参加新四军,打走日本强盗,才是我们难民的光明”。这首歌直到现在还一直回荡在我耳边,这是徐明辉先生的爱人所给我们唱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还是当年小学课堂上老师所教,现在都记不清了,老奶奶笑着向我们说。

来到徐明辉老先生家,徐明辉老先生的老伴开的门,迎来的是老奶奶的笑脸。见到徐明辉先生的时候,他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见到我们的到来老先生很开心,爷爷奶奶都带着童真的笑脸,感觉非常和蔼可亲。 上战场

爷爷向我们讲到,在战场上时时刻刻都有着危险,日本人都是开着炮艇过来,直接打,没有上岸,不是面对面。听到这些,又让我不禁的想到现实的电视剧当中的情节,我想打仗的时候应该比现在这种战斗片日本人来得更凶猛一些吧,可能我们无法感受到爷爷当年在战场上所受的这些苦吧,这些老兵,当年吃过的苦,遭受的磨难,是后辈难以想象的。徐明辉先生回忆说:“当年苦哇!中国士兵装备就比日军差,八路军士兵条件更差,很多人没有抢,得从日本鬼子手里抢,抢到枪也没有用,没有子弹啊......” 那些经历

27元钱工资5个人吃饭,两个儿子经常会去外面捡烂布头换钱,在家里带点东西蹲在桥下吃。2元钱买十斤米,9毛钱一斤。小菜、饭、油都要计划,每个月都要借两块钱买米。上班一个月休息两天就是好事。晚上加班到12点下班才有一两个馒头吃。听到这些我们眼睛都湿润起来,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有时候还浪费,不禁感到对我们之前的行为十分愧疚,现在我们这么好的生活都是老兵们用鲜血换来的,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节俭节约,传承老兵们的优良传统。

1945年,抗战胜利了,日本被迫签订了投降条约,我们需要共同去见证,战争的惨痛,需要我们去牢记。那些逝去的忠魂,需要我们去保护与铭记,那些尚还在人世的老人,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故本次采访老兵就是为了让我们年轻的一代去解开历史的真相,还原那段血腥却又该被牢牢记住的历史。再者,本次采访很有现实意义,真正做到了将历史与现实挂钩,通过走出校园,用勇气接受社会各方面的挑战,对于我们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过去的生活艰苦是人人都不否定的,现在的我们生活虽然过得还算不错,但是是过去军人通过热血换来的,在过去中国饱受外来国家的侵略,我们的先辈用自己的智慧和身躯为我们打造了今天这个幸福的局面。

我们现在对于他们我们更不能忘记,应该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力度,鼓励广大爱国志士相信我们的国家,我们应该对所有老兵给予更多的补贴让他们衣食无忧。我们不能忘记艰苦卓绝的战争,不能忘记中国军民用血肉与敌相搏的抗战,不能忘记那些为国家捐躯的英烈们。

数字出版印刷系

14出版美术设计301班 戴诗意

七、活动照片

徐明辉老人同老伴的合影

徐明辉老人及老伴同访问同学的合影

徐明辉老人及老伴同访问同学的合影

八、活动经费

果篮:52元;打印照片:3元

李傲、王媛、戴诗意、李金栋

2015年8月4日

推荐第6篇:采访心得体会

采访决策决定着文献采访的行为和状态,引导文献采访工作的方向,作为一名记者,在采访实践中成长,得到的心得将会是宝贵的经验。下面给大家分享采访心得体会,一起来看看吧!采访心得体会1

刚接到这个暑假作业的时候,我十分苦恼。因为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一个校友,并且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另外我家远在辽宁。如果这个作业是在学校期间布置的,我想我会完成的很好。就是这样一件让我一筹莫展的事情,却让一件十分偶然的事情解决了。我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我的暑期任务,而且还受益匪浅。

采访前我通过各种关系了解了校友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其次我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方式,搜集了大量与采访有关的资料。这样我可以在了解采访对象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提问及采访技巧来使此次采访顺利的进行,从而挖掘一些我想要的答案。

毕业的她,已经工作8年了,现在也已经是2岁孩子的妈妈,但当我问及她的大学生活,从她嘴角露出的微笑,我能感觉到她心里的那份快乐与幸福。\"大学生活是难忘的,值得回忆的\"她肯定的说。随后她回忆江财的校园,一草一木,问我学校的变化,就这样,我们的谈话在回忆与现实这八年的对比中开始了。

清晨湖边的琅琅读书声,中午食堂里拥挤的打饭场景,还有夜晚宿舍的卧谈,这些都是我们的共鸣。当我说起江财的变化时,学姐露出惊讶和羡慕的神情,说\"条件是越来越好了\"\"什么时候回去看看母校,看看老师,那里的花草,我住过的宿舍,我走过的江财的每一条路。都是回忆。\"\"忆往昔\"的开场,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打开了被采访者的心。回忆就像老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一幕幕的上演。她的脑海里是江财的过去,我的话语中是江财的现在,就仿佛我们做了一次时空的转换,我回到了过去而她旅了一次游,我把她带回了母校。

不知为什么,突然在想:三年后,我真正的离开了江财,会是什么感觉,什么心情,悲伤?喜悦?恋恋不舍?迫不及待?可能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就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喜忧参半吧!但有一点我敢肯定地是,我不会忘记,我的大学生活,我的老师同学,我的母校。不论我在哪里也不论我在干什么,我依旧是江财人。也许两年,也许十年,抑或是更长的时间,我才会回到母校,我希望看到江财的变化,我希望听到令我惊讶的消息,就像现在学姐的表情一样,为江财的进步而骄傲,也为自己曾经是江财人而自豪。

接下来,我就开始提问我最关心的话题了。学姐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工作,作为一个女人来讲,真的是很好了。可我要问的是这样的生活就是她想要的吗?与她上大学时候的梦想,以及大学毕业时的梦想是一样的吗?她没有正面地回答我,只是说理想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你不能坚持你的理想,那么就要接受现实。也许你会说你可以坚持下去,但有些时候要付出意想不到的代价。

\"能简单的说说你的理想吗?简单的谈谈大学刚毕业时的理想就行。\"\"大学刚毕业时,说实话我很矛盾,一点也不兴奋,因为我在考虑留在南方还是回来(回辽宁),江财在南方还是很好的,所以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是现在南方找找工作,闯一闯,因为还年轻,我想有我自己的事业。但我的父母是反对的,因为我是独生女,这四年在南昌我们每年就只能寒暑假的时候见面,他们说很想念我,并且我一个人在南方他们不放心,南方那边没有亲友,就只能我一个人,他们坚决不同意。一直劝我回来。在加上我没有找到令我可心的工作,最终,我还是妥协了,我回来了。\"\"你我一样,背景差不多,所以你也要考虑到这一方面,除非你很有把握,在南方会有更好的发展。\"\"那是不是也就意味着职业规划是没有用的呢?理想会被现实打败?\"我继续追问,也不全是这样的,如果当初我回来后的情况很糟糕,也许我还会去南方追寻我的梦想。理想就是一把尺子,一直在衡量现实的差距,一直在提醒着你的人生是否偏离了轨迹。也许你没有达到理想中的那么完美,但也会达到一定的高度。这就是规划的作用。\"

大一的时候,学校要求我们每个人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我认为很简单,因为我的头脑中一直有未来的规划图,有时候我很明确我想要的是什么,我该向哪个方向努力。但真正动起笔来形成文字,我苦恼了。我觉得我的理想就是一个海市蜃楼,只能远远的看见,我甚至连怎样去实现理想都不知道。我试图寻求一种可以快速、顺利实现理想的路,我在思考毕业后的选择,大学中该怎样生活,该掌握什么知识…可我陷入了更加迷茫的境地,最后我不得不用\"走一步看一步\"这句话来安慰自己。

这次与学姐的谈话,让我有了再一次规划的想法。没错,有理想的人就像看到灯塔的船,内心总是温暖的、踏实的,不论现实有多么的残酷,也都不会被打败!

大学学什么?大学学到了什么?这一直是我关心的话题。记得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就是忘掉一切后表现出来的东西。我很认同这个观点,所以我想求证。

学姐现在从事的工作并不是自己所学的专业。我很想知道她对大学的态度。她告诉我,尽管这样,大学时光以就是她最怀念的,人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是在那段时光最终形成的,那才是她真正的成长。\"不仅仅学知识\"她肯定的说,\"就像现在我还在依旧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大学中有很多事需要学习的,如果你仅仅看到了专业课的那点东西,你肯定不会走很远。其实大学的学习全靠自己,你肯定都听了很多遍了,但有时候听到不代表做到,你真的做到了吗,自主学习?\"我惭愧的摇摇头。\"图书馆的资源是很丰富的,你可以涉猎很多知识,你感兴趣的课程都可以去旁听,这就是大学,每人去干涉你的生活,一切由你做主,这真的是我的青春我做主啊!\"没错,我也是深有同感的,衣食住行全靠自己安排,逐渐形成自己的做事风格,自己的思想。\"还有一项更重要——要学会怎样建立自己的人脉,建立自己的关系网,提高自己与别人说话办事的能力。\"终于说到我最痛疼得事了,人际关系是我一直很重视的环节,但有时并不如我所愿。\"没有人一出生就会做得很好,有可能你和陌生人接触的少,没有找到谈话的技巧,慢慢来相信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可以做的很好的。待人关键就是要真诚,真诚是很重要的,通过和你的谈话,我觉得你的沟通能力还是很强的。\"\"谢谢学姐给我的鼓励,我会记住你说的话的,努力做得更好!\"

最后一个话题——情。友情,师生情,爱情。宿舍就是一个家,宿舍的四个人朝夕相处,总会有摩擦,来自天南海北,家庭环境都不相同,所以这也更能培养宽容的胸怀。\"还记得我们寝室四个人每天晚上都会有卧谈会,每天一个话题,我们按生日大小派名,现在想想觉得挺好玩的,我们之间的友谊还是很纯的,即使吵架也都是些生活上鸡毛蒜皮的小事,吵过了事情也就过去了。不会有人太往心里去。\"

师生情与其说是珍贵不如说是难得。有时只有上课的时候见到老师,时间很短,这就更需要自己多与老师沟通,交流学术问题,这就看你思考有多少了,老师还是很喜欢能够有自己的想法,注重学习的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你也会得到的更多。有些知识来的更直接。

爱情,最敏感的话题。此刻学姐的表情是甜蜜的。\"回忆起曾经的他了?\"\"都已经过去了。\"\"那你们还有联系吗?\"\"没有了。\"就让甜蜜留在她心里吧。鉴于她已经结婚了,我就没有过多的问下去,因为那是她的独家记忆。爱情不能强求,我依旧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那份真情的出现。

三个小时的聊天采访很快就过去了。但这次谈话内容却让我终生受益。这是一次老乡校友间的亲密谈话。感谢学姐的配合,我才完成了这次任务,更重要的是完成了我内心的任务。

暑假过后,我就是一名大二的学生,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定位十分重要。这次谈话让我梳理了自己的思路,让我知道了该做什么,该注意什么。大学学什么?总结一句话就是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各方面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工作能力,生活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会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超越。人生的成功就在于每一天都在进步,即使它是一小步。

采访心得体会2

这学期前前后后也采访了许多人,涉及的面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广泛的,但是没能采访到真正的“高层”人物还是比较遗憾。从刚开始的紧张羞涩,渐渐地到驾轻就熟,对于刚开始接触的人物采访我自己还是有着较多的感受。

采访对象的选择

对于采访对象的选择,我认为是能否造就一篇优秀人物采访的关键所在。小组作业时,我们的选题是“父亲节”。这个选题,对于采访对象的要求其实比较简单——成年男性。但是成年男性这么多,如何挑选更适合这个选题的人物呢?

刚开始因为小组分工并不完善,大家对于采访对象的挑选更偏向于自己的片面理解。我也就找到了某位男教师开始了采访,结果就是采访十分顺利,老师十分配合,但写出来的稿子没什么新意。而小组其他成员的稿子内容则更加吸引人。有人选择了有3个孩子的南区水果店老板,有人则选择了离家在外与父母妻儿相隔千里的学校保安。对于采访对象的选择上,显然他们的更具有代表性与“新意”,而我的选择出发点停留在了任务的完成度上而非质量之上。青年教师也许更适合采访,他们的语言能力会使采访更顺利,但在这个选题之下,显然其他的选择更能表现主题使选题的新意体现出来。

所以对于今后的采访,挑选一个更具代表性的人物才能更好地将主题体现。采访也不能一味求稳,追求一些新意或许才能获得更好的内容。

采访的背景准备

完成一次好的人物采访,我认为不仅要对采访的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对于整个话题的背景也应该要有相当完备的背景知识。不然或许就会遭遇我所遇到过的尴尬。

学期后半段有幸来到解放日报体育部做关于世界杯的专题报道。我主要负责电话采访一些足球教练纪录他们对于某一场比赛的看法。我自以为对采访对象十分了解(大多为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知名教练与体育评论员),但实际采访中却是漏洞百出。

首先,语言上遭遇了危机。由于一些主教练来自上海讲着一口地道的上海方言,对于我来说理解起来就成了大问题。即使后来用普通话对话也时常在一些关键语句上因为口音问题而不能正确理解意思。记得一次采访一位沪上著名教练,因为前期没有心理准备,电话采访时才发现采访对象的语调“惊人”的低。低沉的语调使很多话变得含糊不清,那次的采访最终也因此失败。

除了采访对象的准备外,背景知识的准备也必须充足。还是在实习期间,一次采访圈外人士预测比赛时又出现了新的状况。由于前一场比赛我自己也没有看,而采访对象对于足球也不够专业,就出现了采访过程两个人无话可说的境地。

两次失败的经验也提醒我做好采访前背景了解的重要性。对于采访对象,适当了解他的身份有助于更顺利的进行采访;对于采访选题的背景,完备地做好先前功课才能在采访中更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流。

采访稿的撰写

刚开始接触采访稿的撰写,我也犯下了不少毛病。由于不能熟练地掌握采访稿,我的第一篇采访稿被小组成员批为过于客观,缺乏适当的文学性修饰。当然,对于一篇采访稿尊重采访者话语的客观性是最重要的,但是将话语转变为文字又不能少了文学的修饰,不然采访稿就会显得索然无味缺乏可读性。

而实习时,我的一篇采访稿也被老师批评了。由于我对于采访对象的话题有着自己很多的见解,于是在文章中有意无意的加入了我的意见倾向。这也就造成了一些话语方式与采访对象身份不符的现象。

在采访稿的撰写之中,如何将事实的客观性与文字的文学性更好地结合显然是我需要不断加强的地方。从采访者的角度出发,尊重受访者的意图,而在文字上则需要部分润色,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却也需要不断的实践作为基础吧。

采访的策略选择

对于不同的采访对象我认为应该是选择不同的采访策略。策略的内涵即是选择不同的话语方式、不同的语言氛围以及不同的话语量。比如采访“下层”受访人时,我大都会比较主动,尽量将语言氛围变得轻松使受访者能够较为自然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在采访中我也会适当的掌握主动权,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受访者整理自己的思路与看法。

而对于“中高层”受访者,我一般不会过于主动,而是将采访的掌控权交予对方,给受访者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表达展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两种不同的策略,也是基于两类受访者不同的社会身份、教育水平等因素。相对而言,“中下层”受访者可能受到文化水平的影响相对怯于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同时表达中也可能会因多种因素造成表意不清等问题;而“中上层”受访者相对文化水平较高,对于特定问题相对有更多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仍然选择给予对方过多的引导势必将使受访者感到唠叨琐碎。

所以在这样的考虑下,针对不同的受访者采取不同的采访策略既能使采访顺利的进行也能建立更好的互动环境。

这个学期开始全面的接触采访与写作,实地采访与电话采访都做了不少,但是我感觉还是远远不够。实习期间指导老师也告诉我,采访只有做了多了才能有感觉,文字、语言上面才能有进步。或许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反复强调的实践的重要性的很好体现吧。

同时,在采访中我也发现自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面对不同的受访者,可能会因对方身份的不同而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对于普通的农民工或许我更能放得开,而面对著名运动员或者知名教授则会显得拘谨。起初,我也是总因为紧张而使采访不那么顺利,但随着采访次数增加自己也变得自信,并且能够做到与受访者一定量的有效互动,不再只是那个被动的记录者,开始成为了互动者。而这样自信的由来,既来自战胜自我胆怯心理的一次次实践,也源于对受访者、采访背景的充分准备。

在采访的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信息提取方面急需提高。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受访者特别健谈,于是便需要将他的大篇幅内容微缩到小篇幅;有时候则会遇到受访者迟迟不能点到问题的内核而游离与提问之外。第一个问题考验的是自己的文字压缩能力,第二个问题则考验的是记者的提问技巧。在采访中,我也发现,问题的设计往往赶不上实际中的变化,所以在提问过程中设计问题显得尤为关键。而设计的串联点就是和受访者的良性互动,通过互动将自己的观点传递,同时将自己的疑问抛出将受访者引入自己的设计之中。这样,才能得到自己所想要的采访内容。

这学期的采访与写作课使我受益良多,汲取了许多采访的理论知识。而实践中,一次次的采访经历则让我明白了理论与现实结合的重要性。既不能脱离理论而自成一套也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知识而无视实践中的变化。

现在只是一个起点,希望这样的总结与体会能够给我今后的采访以提醒,也希望未来越来越多的采访实践又能给予这份体悟以更多的内涵。

采访心得体会3

身为新闻学专业的我们在采访中体验了一把当记者的感觉,这是我们初次将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第一次采访带给我们的是欣喜与好奇,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我们所学的专业;第二次采访我们多了一些熟练与从容,没有了第一次的兵荒马乱,更加地懂得合作。第三次采访增强了我们团队的凝聚力,懂得了身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

采访中,遇见了许多善良又可爱的人。第一位接受我们采访的叔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抱着孩子欣然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全程都非常自信并且谈吐大方,举止有度。结束之后他坦言:他也是从我们这个阶段过来的,所以他十分地理解我们,也愿意配合我们完成这次的作业。正是有了这样的开端才让我们信心倍增。在这次采访中,不仅有个人的力量为我们加油助威,更有一个团体的力量为我们锦上添花。那是一个公司的团队周五来进行团建活动,他们邀我们一起做游戏并且接受了我们的采访,结尾处甚至还为我们拍了视频喊口号应援。而更巧的是,我们在第二次采访中竟然又遇到了他们,可以说是非常有缘分了。这一次的偶遇显得格外珍贵,他们还关心地问我们作业完成得怎么样。

这三次的采访都让我们感动满满,或许有拒绝我们的人让我们稍微沮丧了那么一小会,但最终让我们记住的却是这些善良真挚,愿意帮助我们的人。更让我们小小地了解了当一名记者的不容易,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我们的专业,体会到在这条路上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希望在以后的采访中会越来越优秀。

采访心得体会4

其实在新闻采访方面,我是一个新手,一只“菜鸟”。说来惭愧,进校报的这一年里,真正意义上的采访其实不多,只有四次。中间自己也得出了一些拙见,现在就写出来,跟大家交流分享下吧!

我的第一次个人采访是在军训的时候。因为其他的一些原因,我跟文学院的新生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军训表彰大会上,“詹丽璇”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其实他一入学辅导员就跟我说了,要特别关注她的举动)。后来师姐说让我们挖掘军训的人和事,我第一个念头便想到了詹丽璇。后来我通过其他人了解了她的信息后,感觉师妹身上有能够代表这一届新生在军训中蜕变的闪光点,就跟碧岚师姐主动请缨,说我要去采访詹丽璇。

师姐同意了,我是第一次采访,还是一个人采访,自己不免内心紧张。后来我从图书馆找来了通讯写作的书籍,可总觉得里面的那些原则宝典之类的不适合现实中的采访。我开始苦恼,幸好这时碧岚师姐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她通过电话引导我摸索,最终,我把那些问题想好了,列好了,也顺利采访好师妹。

这一次充足的采访前期工作是那次采访成功进行下去的关键。因而在做人物采访前,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希望能够尽可能地收集被采访者的信息及别人的一些看法,这对采访中挖掘人物的闪光点至关重要。

好的采访是成功的采访稿的一半!在我的第二次采访中,我感受最深的也是这点。第二次采访的是一位现从事媒体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师姐。由于当时师姐在海南,我只能通过qq对她进行采访,而我对那位师姐的所以认识就只有那张纸上的信息。那段时间很忙碌,没怎么好好地琢磨那次的采访,在还没做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就贸贸然地采访了师姐。很快,师姐就指出了我采访的不足,她说我问的都是一些表层次的东西,而且问得比较乱。我心惊地接受了她批评,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采访,发现真的有许多漏洞。

那次采访稿最后世师姐也帮我修改了不少,这让我觉得很惭愧,也更加意识到我们采访者的责任和采访上自己存在着的不足。

说了那么多了,好像都在强调采访前期的准备和信息收集的重要性。其实我还觉得,在采访过程中,我们的表现同样很重要。就算是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人采访还是会有不同的风格。这在电视上我们也可能看到,鲁豫的采访和王志的采访风格就算两种几乎完全不同的风格。而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的是鲁豫式的闲话家常的采访,而不喜欢王志式的咄咄逼人的采访。可能大家刚看这两张风格都会不由自主地选择鲁豫,可一旦真正进入采访,还是会有人就不知觉地扮演起王志来。当采访着说出一个对我们而言十分有利的信息时,我的观点是,请做温柔的鲁豫,一步步引导采访者继续说下去,而不做尖锐的王志,立刻单刀直入,令采访者汗颜。

好了,说了那么多,也该搁笔了。真正的采访经验采访感受恐怕还是要我们自己去体验才能找到属于我们每个人的风格和感受!

推荐第7篇:采访心得体会

采访心得体会

尹世帅:(绝大多数内容在陈威报告中已经提到,自己就结合自身谈谈体会) 1.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在我和陈采访尹学长时,学长说了这样一段话,大概是,这世上什么都不是自己的,只有身体是自己的,现在不养好身体,等工作了就更没机会了。不难预想,将来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无论什么职业,什么工作性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人是更容易取得成绩的。大学本来就是一个为踏入社会积攒本钱的时期,除了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也不要忘了积攒身体的本钱。

2.如果让我重上一次大学,我会舍弃一些学生干部的工作,而尽量去多认识一些专业技术过硬的学长学姐,找一些专业相关实习,多提升一下自己专业方面的业务能力。就我个人观点,大学这几年从事学生工作所积累的经验与能力,还不及参加工作后一周所获得的经验与能力多。但是想通过这些课外活动认识更多的人,扩充自己的人脉,就另当别论了。

学长的这一观点不无道理,参加学生工作的确能培养一个人与人沟通等诸多能力,但这只是大学课余生活的一部分。在我们这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更强调的是学生的专业业务水平。在课余时间,或许我们更应该将时间花在自己的专业上。而找跟专业相关的实习与兼职,就是一个提高自己将来在社会竞争力的良好途径。

推荐第8篇:谢兆建采访 金门之战老兵

谢兆建采访 00:08 谢兆建:我是第十兵团,就是地坛野战营第十兵团28军82师,246团。

记者:当时您的职务是什么?

谢兆建:当时我的职务是,我的政委警卫员。

记者:政委叫什么?

谢兆建:政委叫刘进。我就是刘进政委的警卫员。

记者:怎么南下的,怎么到达厦门这块的?简单跟我们说一下。

谢兆建:我们就是这个,就在这个新沂,被抓到新沂,到新沂呢,我姨娘的哥哥,他是46年参军。我们弟兄俩,不能是你当国民党,你当共产党,是吧。那我的心意呢,他是46年去的,我是48年,我也考虑这个事,我还得想我的哥哥。 01:39 谢兆建:那是战争年代,生死都不一定,我这个思想呢,我这个不能干。国民党抓去不能办,我得想办法出来。想办法出去呢,这边这个政局我明了,我知道。我回去我一说,我的哥哥是参军出身的,他不会组织我的。我说一到八路这边,对我的威信很好,说你这个同志过来就是参军,你找你哥哥我们给你联系,你哥哥(先行屈驾),我们再根据现行屈驾,这都渠道联系,你们弟俩同时革命。我就从那入伍了。 02:34 谢兆建:从那入伍,接着就淮海战役,接着怀疑战役呢,我们那个部队,就是现在的第十兵团,第十兵团是(叶飞)吧,他这个司令员。他是打的徐州打的阻击,他那回就是淮海战役第一个战役就是打阻击战,两个月零五天。最后呢,国民党还剩13万人,那共产党这边下命令,说歼灭国民党13万人,全部歼灭光,真正的歼灭光。我们那回13万人一下就歼灭了,那一夜就歼灭了。 03:48 谢兆建:那我们打进以后,这个部队一打进去以后,光听人家放枪,不听我们打枪,那什么原因呢,那就是迷惑他们人的,我们进去以后不打一枪,他们那里边也有的打枪,哪里人怎么不打,我们自己人还是什么人,所以他不明了。我们到里边,那是个(清理局),那是国民党的兵团部。那一到那里边呢,一打这信号,就说明我们部队全进去了,这才准许打枪。一打信号,从里向外打,外向里打,一下13万人歼灭了,那很艰难的事。那喊话筒那什么,那全喊的你出来投降,你把枪放下,你想当兵这都给你当兵,不想当兵把你送回家,那一听这个,那个兵还能打吗,全来听话,全来集合,所以淮海战役三个阶段打的呢,我不能说时间大,就很艰难,65天消灭敌人60万。 05:36 记者:打淮海战役的时候你们取得这么大的胜利,紧接着就南下了?

谢兆建:是。上那个南边学习去了,淮阴,淮城,两淮,上那学习,学习河川战斗,那是准备过江。那回呢,发一颗手榴弹,就是浙江人都教我。我解放下江南,大小城市几百座,都要归到人民组织几个字,我也学会了,我们学习河川战斗,那每一个当兵的都要会开船。那渡江师傅要找的民船要打怀州人不会开船能行吗,你要打怀州人,黑夜他要跑了这个人,我们当兵哪个都能开,谁都能开。就因为这个才学习河川战斗,江阴打仗。 06:55 谢兆建:我们过江就是在,战役就是打的那的。

记者:您是从江阴过江的?

谢兆建:江阴,江阴不是江阴县嘛,就去那过的江。去那以后,一直(宜兴)、嘉兴,到吴兴这些城市路过以后,就加入这个上海战役。上海战役,我们那个部队任务是(护送)的任务。我们那有个团的任务就是护送电台,那是我们团的任务。 07:46 谢兆建:我在吴淞口,那会儿我就到这个团部了,就给政委当警卫员了,那回我立一次功,我现在这个小本还有。有了立功证,你立功没有证据不行,所以以后呢,南下打上海战役结束,14年打开的,结束又赴福建了。因为我们司令员他老家是福建,他要求中央进军福建,本来是我们打了上海战以后,在苏州住,解放苏州建设苏州,要求,上级还不批准吗。进军南下,打福州,打过平潭岛,打了几回。

记者:打平潭岛你参加了木? 09:12 谢兆建:平潭岛我参加了。

记者:你说说当时平潭岛怎么打的?

谢兆建:平潭岛那回也是坐船去的,我们部队刚登岸以后,那里边缴枪。缴枪就那么简单,平潭岛不费一点劲。那结果以后平潭岛一打开以后,这就结束这个歼灭的任务了。

记者:打厦门的时候是怎么打下来的?

谢兆建:厦门俺没去。厦门是29军打的。

记者:从淮海战役到渡江战役,到解放上海,到打福州,打平潭,你所在的部队是不是一路所向披靡,一路打胜仗? 10:24 谢兆建:这个一路没有一个败仗,步步胜,所以我们28军的军长,光打胜仗,他不考虑这种事。那不考虑这事,骄傲了。骄傲自满就等于失败,你要不骄傲你能失败吗?

记者:那个时候从你的领导,包括你本人,对国民党怎么看,是不是不紧打?

谢兆建:那回的看法呢,这个共产党打仗,这个战术好。人说这个(咂舌咂头),就我们这个临消灭国民党的74师,那国民党74师是最棒的队伍,搁国民党当中是最棒的,你越棒我越打你,我不惜一切代价去打你,打胜你,打垮了。人家那个部队装备好,人家那个部队有(管大),所以他步步失败,就这个原因。 11:57 谢兆建:我们共产党打仗有战略,那指挥能力是行。

记者:到了你接受金门任务之前,整个部队的思想状态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不怕国民党烧,就怕国民党跑了,不把国民党放在眼里边。

谢兆建:那回考虑呢,这个金门岛战役,那还是俺打吗,那我们打那个金门岛是部队一个思想来说,就没有打错的一个地方。哪个部队,淮海战役五个兵团,都不胜俺打,他能胜俺打吗。那渡江百八万大军,安全渡过去,他能胜俺打吗,小小一个岛屿,就没起它,就这个原因。要重视它,还不会打败仗呢,不重视它。所以这个骄傲,骄傲的失败,自满不行,骄傲自满都是失败原因。 13:33 记者:您整个部队的气氛接到打金门的这个命令之后气氛怎么样?

谢兆建:不好。

记者:怎么不好?

谢兆建:打金门岛之前,我说的话呢,部队状况不大好,好像精神不足。勇气不大,那我这个想法,这么多的部队,那个当兵的,在金门岛牺牲那么些,那有个原因。那光说不怕,怎么失败呢?也有原因。

记者:这个打金门岛的时候,我们所了解的情况,就感觉到从上面的指挥员到他的战士,普遍的轻敌。 14:49 谢兆建:是,就没他怎么怎么样,比方咱俩要打仗,我得准备准备怎么能把你打败,轻敌,还不成功,那1949年9月28日,那全乡那个喜报,也有庆祝,还差两点,那个喜报每天来,天天来喜报,那我们精神也好,就庆祝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也有将,也有慰劳的,这也来慰劳他也来慰劳,精神多么好。那回人希望,打了个胜仗,回来咱能有好日子过了。思想上、精神上,就那一败了。

记者:当时你在部队的时候,在打金门岛,接受这个任务之后,部队经没经过一些准备和训练? 16:20 谢兆建:没有训练,接着平潭岛打下来以后,就(撤上一米),部队撤上一米。那走在金门岛这边,有个大灯泡,又有海啸,人说海啸,当地的人说这海啸是60年一次。

记者:叫天文大潮。

谢兆建:那个潮非常大,每天那个潮,比方涨了一公尺,现在涨一公尺(五个多),那就叫海啸,那水涨得非常大。我们打金门岛水非常大。

记者:你们当时部队训练了吗?在海上怎么打仗,训练不训练?

谢兆建:没有,在江北训练过的,在江北训练过江的,就是那些船我们都可以用,就搁现在,你叫我开什么船,我都可以开,我也能掌舵,也能拉棚,就什么我都管,学过的。所以接触金门岛这个不用再说了,就这个原因。 17:53 记者:后来到船上,你觉得在长江里边渡江,跟海上边渡海一样吗?

谢兆建:他那个浪头,15以后的海水这个浪头不大。那浪头不大呢,船也摇摆。那也说,再怎么摇摆都歪了,你要上这边这边歪,也学过的。知道这个上船规律。

记者:你在上船之前,在打金门之前,有过渡江战役的经验了,你觉得海里边跟江里边一样的。

谢兆建:一样的水,它也是木船,渡江也是木船,这打金门还是木船,船要没人开,你说你的船怎么样呢,我们部队全部是渡过江的人多,那上海战役渡的人也不少,他就听俺老兵的话,俺要你怎么干你就怎么干。 19:29 记者:会不会水?

谢兆建:会水。我现在300米、200米水深,我会。

记者:学凫水在哪学的?

谢兆建:渡江之前,在江北,那演习河川战斗。我要漂一漂,那三百公尺二百公尺,有一点水就过去了。

记者:参加过渡江训练的这些老兵,过长江不过如此,过海也就这样?

谢兆建:是的,无非都是水,渡江过海一样的道理,渡海怎么样,渡江怎么样,一样的。那个当兵的经验也都是这样,一样的,全是水,那也是木船,俺这也是木船。

记者:有没有战士或者干部提出来,在打金门之前要进行一下好好的训练? 21:02 谢兆建:没有。训练根本不需要,过江之前提出来的,那个争论,那部队争论嘛,提出来一切的困难,没过江之前,那困难一大堆,那渡江怎么办,人家有海有经验,咱们这个木船怎么办呢,要跟人打起来怎么办,这提一百个困难。一百个困难怎么一块就解决。

记者:很有意思,就是说后来为什么既然过长江都没有问题,不需要训练可以了,结果为什么部队出发以后,这个船就到不了指定位置呢?什么原因呢? 22:10 谢兆建:到位置了,到指定的位置,一定到了。你不到指定的位置你怎么能下船去登岸呢。

记者:当时你这个船是在金门岛什么位置登岸的?

谢兆建:金门岛在飘带东北吧。这有这个炮轰过以后,咱们上船以后这个炮就轰了,就轰金门岛的前沿,那前沿全轰了,打破前沿那个部队,咱登岸了。

记者:当时你在246团的时候,你们团的装备怎么样?

谢兆建:装备好,我们装备接受上海战役的武器,装备全。装备说炮什么的。

记者:一个团多少炮?

谢兆建:一个团有两个炮连吧,以前就有一个迫击炮连,这以后增加一个步兵钢炮炮连,两个炮连。

记者:战士用的枪啊什么都是什么武器?

谢兆建:枪一般的,也有乱七八糟枪,也有三八大盖,也有(中等射),就步兵使这些枪。那机枪也有这个日本鬼子机枪,歪靶子,也有这个水压机关枪,重机枪这些。上海战役结束,装备兵力大了,这个团估不出来多少人。 24:55 谢兆建:那四四编制,那一个班就是22个人,有两个班。这一个排就是四个班,那怎么能叫四四编制呢,所以这一个单位,俘虏国民党那些兵,你不能装备使不万,那我俘虏这些战士,那还能给你吗,还能给你成立吗,在哪个部队就是装备哪个部队了。

记者:当时打金门之前,有船吗?从哪弄船?

谢兆建:船是找这个民船,各处的民船都调来了,使老百姓的民船,打鱼的船,做生意的船都弄来了,集中来了。集中够金门岛用的,能渡过去,这个船足够。就缺乏这个机器船,因为没有海军,你哪来军舰什么的,那会儿哪有这些玩意,没有。 26:25 谢兆建:金门岛战役最后打一个第22次突击,那眼看就要回来,打电话回来,到后方去支援。有个办法,部队在那等着,你没有船我怎么上去呢,就发急。我们部队,我们共产党的部队,那这个人打败仗,我们一样的担他的心,不是国民党,你打关我什么,国民党是这个样,你不叫我打我还不打呢。共产党不行。去了一个汽油(花),给他命令的,说你把前方的部队,伤号给我拉回来。把前方指挥部联系好,你才能回来,你要联系不好回来,不准你回来。 27:48 谢兆建:他这个汽油(花)一在金门岛前面一停呢,这个同志赶紧上指挥部去联系了,你打怎么样,我回去好汇报。一去,他一下命令,这个汽油(花)不准你动,那海水不是有涨潮落潮吗,等会儿一落潮不在地里了吗,落干了,牵住了,水下去了,所以没了有汽油(花)去。

记者:您那会儿船上的船工是不是当地的人?

谢兆建:是当地人,谁约的船,你得去开。那根本不用再开回来,再还你。

记者:你觉得那的老百姓和那的民工对解放军什么态度? 29:12 谢兆建:什么态度,那个民船,老百姓没经过训练的,他一到战争就先发,那也有跳回来的,也有会水的。我发现有这样的,也不要紧,咱的部队会开,咱船照样走。不耽误事情。

记者:您觉得那边的老百姓、民工,跟老区的老百姓有什么不一样?

谢兆建:他那些人,咱要说话呢,就是一般的听不懂他话,他话呢,他说话,那我呢也就是能听那个三句五句,因为我们这个当兵的,要住在哪里就要学哪里的口语,你不学他的口语,你想借个东西什么的,他不知道,就得学他口语。他胆量不行。 30:36 谢兆建:那老百姓的胆量跟咱当兵的胆量差很远,那他还管你什么吗,我想跑我得跑,他是这样的。当兵的,那是咱的任务。

记者:在金门岛战之前,您当时是多会儿上的船,多会儿到的金门岛?

谢兆建:那是12点上船,那头头晚上就说过的,今夜夜间12点上船,大概上船走就四至五点就登岸。

记者:从哪上船的?

谢兆建:就从大登岛上船。

记者:从大登岛上船能这么长时间到金门岛吗?很近的。

谢兆建:不远,从大登岛上船,我们在大登岛出发的。兵力全运到(海岩)。 31:57 记者:船一直给你们送到岸边?

谢兆建:那船准备好,那也有人准备船,当兵就管这个活,你来船我就上,你让我上哪个船,我就上哪个船。当指挥那个,那也得准备,你这个船拉多少人,你要上哪块去,准备拉人。船有计划的。

记者:登船是有计划的?登陆之后是不是一直开到岸边?

谢兆建:开到岸。

记者:不怕落潮吗? 32:42 谢兆建:那回这个潮水也是按时间来的,就那回潮就能入到金门岛前沿,要离很远,那能淌水上去吗,就利用那个潮水,这个船,下船就登岸。

记者:回不来了呢?

谢兆建:没回来一个,国民党撂燃烧弹,全部烧完。他的目的呢,要烧不完这个船,就得打,他要打不过你,他会跑。他再坐船回去,国民党这个战术。那指挥者,国民党的指挥者高,那是军事家指挥家,你怎么知道的,以后听人讲嘛,战争结束以后,人家说了,什么不要,光要燃烧弹去烧他的船,船时间不大就烧完了。一看船一块板一块板散了,那有的同志说,有的有经验的人说,我们回不去了,我们没有船怎么回去,敌人打的左路,那就是左路,回不去了。

记者:回不去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后续部队上不来了。 34:57 谢兆建:上不来,没有船了,那个船要不烧,这个回去再一拉人,再一增加力量,咱不怕他人多了,咱后边部队人多。你没有船了,这个渡海你怎么去打仗。

记者:当时你看到那船被烧了吗?

谢兆建:望着了,金门岛一共15里,那是人报告的,15里长,7里半宽,就这么大的地方,那一说这么大的地,咱部队也感觉很艰难,就那15里长,就那么宽的地方,就有这样的思想。

记者:当时你一看到船被烧,火光出现,你当时什么心情?

谢兆建:我当时也是情绪低落,这回不大好办了,那再想回去也回不去。共产党就是讲这个,我那回上淮战役我入党,我那回入党我没有候补期,我跟政委当警卫员,政委参谋长两个人介绍我入党。所以你入党,你入就是共产党,就是正式的党员,没有你的候补期,政委非常相信我。 37:01 谢兆建:我立了功能不相信我吗,所以这个共产党,我也相信政委,比我父母都亲。我怎么办,我是他警卫员怎么办,我当时我也有这种想法,我一有这个想法。我一掏枪,我一拿来,把这个扒开,没有子弹。那心里都怪恨他,打一个赚一个吧,打完了不知道子弹有还是没有,还想打。你把我打伤,我能让你了吗,还想打,没有子弹了,不能打了。四天没下战场,就在地瓜沟地里四天,没有吃也没有穿,当地那个妇女就在(××村),去刨地瓜,福建这有地瓜,她刨地瓜,我会说两句土话,我也说我要吃,我四天没有吃饭,那这妇女很好,到家里盛给我(听不懂)。 39:54 谢兆建:一端,我一看,思想上感觉你不多盛点,这能够我吃,我四天没吃饭。吃了两块没吃完,吃不下去了。就是我也没吃完(40:20听不懂)。那就没吃。第二天上午,共产党搜索战场了,抬担架满户的去找。一拍脚起来,快上来抬,那上去抬走了。上船了,上船拉到台湾了。一到哪里,问你,你在八路里你干什么,是官是兵,我也不是官,你是共产党吗,是党员吗,我也不是。你是团员吗,我也不是。你是哪里人,我山东人。你山东人就是(弯矩),我不信你不说,你山东人不是官就是共产党。 41:59 谢兆建:我也不说。把我关起来了,关起来就是大桌子这么宽,这个方圆一米的,就关这个小屋子。这个小屋一进去,这个木头钉着,桌子这个条子,全刻成尖,二尺远一个,就给你一个(扩头)那一进去傻眼了,脚一到那里,(43:05)。我把褂子脱下来,叠了叠,搁在这地方。(扩头)的叠巴叠巴搁在这地方。共产党那个干部,我要是说起来,比我爹都强。我们那里一年前,我在部队还没有给政委当警卫员,我们部队有一个排长,他是共产党员,他一去送饭给我吃,就没说旁的,小谢,你一定要坚持住,送饭给我吃,那都不给我吃。那算是(勺子饭),一人都有一碗, 一碗米汤,他们吃。 44:47 谢兆建:我知道一人一碗,全是一碗饭,那他这碗饭是我送给我吃的,这人姓贾,叫(贾孝山)。那会儿我是很尊敬他,他是爱惜我这个人,是非常爱惜我。说小谢,把这碗饭吃了,我不喊那官会了,他贾孝山,我说贾,我这个饭不能吃了,人男的一个星期不吃饭就能饿死吗,你别叫我受罪了,我还吃了这一碗饭我不还受罪吗,我哪天能死。我一直看他眼泪哗哗,他说谢,一定要坚持住,说坚持住就胜利了,还是我们的。我说贾,我们的胜利,在敌人看管之下,那是集中营,国民党这叫集中营,共产党呢,国民党叫牺牲营,我们共产党叫集中营,那有台湾集中营,上海有集中营吧,上海也有集中营。 46:47 谢兆建:我说你别给我送饭了,我这碗饭我不能吃,你说他怎么着,他眼泪掉着,还向我下命令。共产党,到那个时间还向我下命令,声音不大,小谢,我命令你吃。你听不听我的话,指着我头皮你听不听,我说绝对听你的话,我死也听你的话,我不让你死。你不吃不行,还有不想吃的,那我说得没有法,横竖不能死,赶快吃。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想,我们在敌人看管之下,你还有什么法想,没有法想。不,我们有法,有的是办法,是不是给我壮胆呢。 48:12 谢兆建:吃过以后,第二天把我放出来了,这个训话不能时间大,时间大人受不了。把我放出来提我问,提问我来气不来气,你给我这样罪受,还来问。你别问,你问一百遍还是这话,还是没有重复的话。我心里想,那学习过,共产党能折不能弯,我不是共产党员吗。我想我们政委英勇牺牲了,他不也是共产党员吗,那我又那我的命那么值钱,那他越问我越来气,不好了。怎么情况呢,这个南侧的(八到缸),就那么粗,灌上水,这个水呢,就能到脖颈,那么深的水。你不能起来,这个盖子,一顶一抬头,也不敢抬头望。你一晃,水乱多,这个水晃,你不喝水吗,这么大的一缸水,你能喝得完吗,不能那么。 50:36 谢兆建:18个小时,才放出来。18个小时放出来瘫了,累,放出来哗哗这个水。我们同时(贾孝山)又哭了,贾孝山累止不住了,他说你受这个罪,他不如给咱一枪。说你坚持住,坚持住我想办法,那我还说一样呢,敌人眼皮之下,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想,我说你也没有办法想,你也别担我这个心,我不一定哪天,反正回不去了。我也考虑,那还能叫他喝吗,一听扑通,那以后不行你再不敢了。 52:10 谢兆建:我们这个贾孝山同志,对全县的看法,贾孝山也就是说因为国民党是什么政策,来给你讲理了,说我们政策跟你们政策没有什么分别,我们优待俘虏,你们不给我俘虏过来了吗,我优待你们,我说你们优待我们,是的,你就给我看行吧。说我给你看什么,我看你们优待我们的生活,我就带你看。我们想给你看,你怎么样优待我们,就这样优待我们同志的,就把我放出去,贾孝山同志给地眼神让我不要出去,我明了他的心情。 53:51 谢兆建:这个宪兵要把我带出去,我不出去,你怎么不出去呢,我说你不够格,添油加醋,把我放出去,你能当这个家,我不出去,你把我放出去,再回来比这个罪还大,我说不出去。说我叫你出去你不出去,要出了问题,我替你对。说你说话算话不算话,说我们宪兵看管你,我说话不算话,哪个人说话能算。就他叫你蹲那个,他说话也不算,他不当我的家,我这个兵,他当不了我的家。我把他放出去,他要再关你,我替你干,行不行。那贾孝山的(话)。就是这样的曲折。以后才回来的。 55:40 记者:你是坚决要求回来的?

谢兆建:那是送回来的。

记者:我听说国民党说你们思想上被共产党赤化,说的山东的老八路不能要,送回去,年纪大的不要,身体差的不要。贾孝山后来怎么样?

谢兆建:贾孝山后来回来了,我现在很怀念他,我一想贾孝山这个同志,我得流泪。我那一次没有什么吃的,他给我一个(灌肠),一个(裤头),两身衣裳,灰色的,他脱下大褂子,换四个油条,没有钱,想买他没有钱,我们哪来的钱,换四个油条给我吃,下命令给我吃的。 56:59 谢兆建:我没有话说了,我在任何时间都向你下命令,你这个共产党,是个好同志,是个好共产党员,我不能那样哄你,我怎么着,我一想他这句话,我一想贾孝山我就流泪,一想起来我就流泪。那个同志对我不管不怕,你对我怎么着,我得要说,不怕。那样的共产党,你说搁那共产党,我入党时间也不长,我的那些共产党员对我关怀这个事,那能不爱惜我们吗。我说呢,贾孝山同志这样爱我,比我父母爱我,那不吃,省着给我吃。 58:29 谢兆建:你说那样的同志,我死后不能忘他,这样的共产党员,我死后不能忘他。

记者:后来贾孝山跟您一起回来的,见过面吗后来?

谢兆建:也见过他。我复员回来,我跟他通讯,我不管再有多远,你写你一个地址给我,我就上你家去,去怎么呢,我是人对待我有恩的,我要忘了人家,我还算人吗。我的心里的想法呢,我不管怎么样,我不能忘人,我得去。不能来信,这个人死了。那个人岁数大点。 59:50 记者:这些战友永远在心里边,我们不会忘记他。

谢兆建:是的。

记者:你呢,再给我们这些年轻的孩子们,再讲讲。你就说说你登陆以后,那个仗怎么打的? 谢兆建:金门岛战役很短促时间,夜里12点上船,中午11点多结束战斗,就是这么长的时间。我这个上海战役,我立过二等功,我立功时间呢,我当兵也是很勇敢的。我当上警卫员,要我去呢,你来的都行,也不是,叫我去当警卫员。我那个时候岁数小,人家参谋长、团长、政委岁数大,二十五六,二十四五,我那十七八岁,没有作战的经验,团长呢看我不错,就叫我去当警卫员。 61:52 记者:您登陆以后是不是一直跟着政委?

谢兆建:一直跟着,那个警卫员也不能离他身旁,他到哪,他走急你走急,他走慢你走慢,那个警卫警卫嘛,你在他身旁,他用照顾你?

记者:政委当时什么状态?

谢兆建:也是勇敢的状态,那个意思呢,这个战役意思呢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事,可以打。

记者:打到后来呢?

谢兆建:后来不行,后来一看船一烧了,那就不行了。有的思想有精神没精神,看都看出来。

记者:刘政委是在什么情况下自缢的,当时什么情况什么样子?

谢兆建:那是反击,那有三次反击,第一次反击,我们冲上去,冲到金门。第二次反击,上不去。人家兵力怎么样,我们力量薄弱,我们力量就是打死一个少一个,人家打死还能添,我们力量就薄弱了。 63:51 谢兆建:那再组织力量,那打仗还有什么组织力量,你这个连单位死了有一半,他这个连也死了三分之一,他这个连死了三分之二,这个部队就是得组织,要组织力量,再冲。我们第二次反击,为了诱惑敌人,我们政委下命令,我们246团,就那个火箭筒,火箭筒全给我调回来,一调回来,金门岛有个大沙沟,这个部队在那里,我们部队也在里,他那部队也在里。他有组织力量,把这个火箭筒调回来,火箭筒打硬的不打软的,这个不打软的这个炮弹,可能把人撞到,气火撞到你,就省我们打,我们打子弹光能打费多少劲,这一撞多少个,火箭筒一撞多少个。 65:51 谢兆建:火箭筒打,打完了。所以打完了,火箭筒后面怎么加,那死的伤的,他不能打了,咱得拿他枪打,敌人又上人了。一看不行自尽了,他一自尽,我也受伤。

记者:你看到他自尽了?

谢兆建:看见了。

记者:当时他自尽前阵地上什么状态?

谢兆建:那喊共产党万岁。那个政委,这个好党员,先共产党万岁,先毛主席万岁,那我受伤,我要起来拽他的时候不能起来了,起不来了。那他自尽了。 67:21 谢兆建:那个政委,我的思想留念,这个共产党,我说那会儿的共产党,不是现在。那会儿共产党怎么这么样好呢,我一提起来这个贾孝山跟政委这两个人,我一提起来就流泪。

记者:当时整个部队伤亡情况怎么样?

谢兆建:伤亡那都是大部分完了,金门岛那个沙沟,就是人到里边呢,似露头似不露头,光咱死他不死吗,连他的带咱的,就这么情况。那也不是说全是死了,那有伤的,也没有人去拽他,也没有人去抬他,谁去抬他,那光打都打不下了,那个伤员也在底下。死的也在底下,大部分伤员爬不起来,伤重的他爬不起来了。 69:05 记者:你身边的战友大部分都受伤了或者牺牲了吗? 谢兆建:牺牲、受伤,就光看着那些人,也不知道他是伤轻还是重,我们也看不出来。哪个同志乱呼吁,咱去拉他,没有这个空隙去拉他,那还得打呢。那个抬伤号,没有法抬,怎么抬,有抬他时不如拿枪去打,那到那样的状况。

记者:您登陆以后,在金门的这个作战过程当中,碰到过国民党的坦克吗?

谢兆建:没有坦克,金门岛没有坦克,他光是步兵。

记者:246团那个时候从那走没碰到坦克,24团是碰到坦克的,24团在那边是碰到坦克的,是美式的坦克,你们没有碰到坦克。

谢兆建:没坦克。 70:44 记者:你参加平潭岛这一仗,你说不费劲。

谢兆建:一点劲没费。

记者:当时平潭岛是几点钟出发,几点钟上岛的?

谢兆建:那是白天,那是上船那是早晨吃完饭就上船,就国民党飞机撂几个炸弹,我们船左右,炸这个炸那个,没有。平平坦坦的,进军。

记者:当时还有多少国民党兵?

谢兆建:那得多少人不清楚。

记者:就基本上没打?

谢兆建:那算没打。俺那个部队上去登岸以后没响枪,说平潭岛解放了,说国民党投降了。那再回去吧,还做啥,回去。连留守部队都没有。 72:26 记者:您那会儿从夜里12点,从大登岛出发,到金门可能是凌晨四五点?

谢兆建:反正就在四五点钟时间。天还不大亮。

记者:你知道当时船上边您的那些战友有没有晕船的?

谢兆建:晕船,没有晕船。因为我们那些人呢,曾经训练过的。在渡江之前训练过的,不晕船。

记者:上岸以后,到了金门岛上边,上岸以后你都遇到什么困难了?

谢兆建:没遇到,那登岸以后,就向里边冲,一直打到金门,没有困难。

记者:敌人的飞机来撂炸弹,是什么时候? 73:34 谢兆建:那是在七至八点的时候。那会儿我们冲到里边。

烧船,就在这个时间烧的。

记者:完整地给我们说一下,大概七八点钟,敌人来撂燃烧弹。

谢兆建:是的,就敌人七八点钟时间,飞机来撂燃烧弹来烧我们的船。

记者:当时你在什么位置?

谢兆建:烧船那会儿我还没上呢,那会儿还打着呢。

记者:在什么地方打的?

谢兆建:那会儿就在这个沙沟。

记者:就在部队在沙沟打的时候,你就看到敌人飞机来撂炸弹了?

谢兆建:那回打的,那回正在打着,有敌人的飞机来轰炸,那一回呢,七八点钟的时间,就轰炸,燃烧弹烧船。飞机撂炸弹,一看就那么大一个糖球弹,只要奔你来,越来越近。 75:54 谢兆建:这飞机一撂炸弹,哪有那么巧落到那,它爆炸也没有关系。

记者:过长江那会儿,您是从江阴过江的。那会儿渡江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谢兆建:渡江,实际上我们渡江的头一天渡江,敌人飞机轰炸,在江北在珠海岸,我们部队全运到江沿,渡江,白天在那留着。那个帽子上弄草搁上,好叫他望不着飞机。白天的飞机轰,我们也不能暴露,你要暴露被敌人知道了,他不做准备吗,没有,不动。

记者:过江的时候,对岸有多少门大炮? 77:41 谢兆建:从江阴渡江,上去有不到一路左右,登岸以后,那有个(沈港镇),上来就打那个(沈港镇)。那会儿我还没到团部,在江这边,我们的营长受伤,头被炸着了。一抬下来以后,我们部队就冲上去了,一冲,这个国民党这个炮,那跟后都断不上。那天天下雨。那天穿(两双鞋),咱这八路后方铺着底那么厚那个鞋,线纳的底,渡江后那个工步上石子,石子一刮,那时间不长,不到上午,这后边出来窟窿了。一出来窟窿,这个脚一泡伤,再换。下午又穿一双。追到现在这个宜兴市,追到宜兴了。 79:38 记者:一路追国民党?

谢兆建:是过了宜兴以后又到嘉兴,嘉兴是个镇,那有两门(药材炮),我们那个部队246团就在嘉兴有任务,我们任务就是打这个嘉兴。一打嘉兴以后,这个部队断不上他,咱断的,他在前面也跑得紧,他也是个人,咱也是个紧。我们那有一个团长下命令,把嘉兴给我拿下来,一个军的人拿下来,那个当兵那说怎么样?说那么容易呢,一上去,在前面(81:09听不懂),就那么简单。 81:18 谢兆建:有两门(药材炮),是两个坦克拉着一个炮筒,我让你看的那么粗的玩意,有人说这是药材炮,这个炮搁那不能动。我一看说那个坦克拉着给它断下来。这个八路要想打哪个地方,有一切的办法,那个能找回来。

记者:您在打上海的时候,你立过一个二等功,这个二等功怎么立的?

谢兆建:这个二等功也得十分钟时间。打上海战役我立的二等功,我是政委警卫员。政委带的一个二营,他就指挥这个二营,参谋长指挥一个营,团长指挥一个营,副团长,后勤、团部什么的,炮兵连什么,指挥这个。 82:56 谢兆建:我们这个国译电台就是246我的任务,这个国译电台,我们一起打,这个任务会艰巨,我本人包围这个,全包围起来了。人家又把我们那个二营一下子包围起来了。咱包人家包在里边,人家又把咱包在里边,这是政委的任务,政委带着一个营,政委带着一个营,一个营给人家包围起来,政委发急了。这个政委想什么办法呢,说警卫员跟那个营长说,你叫他给我冲出来,我们外边向里打,里向外打,把他解出来。没到半路,打倒了,穿插着呢,不管在哪你进不来,你一进来就打你,他不至于扫射了。我一看呢,就在半路,政委带着望远镜就跟着看,政委这个望远镜就不看了,就给我了。 84:56 谢兆建:他一给我,我也看看,这个地势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地势,一有什么过不去,就会来打。我一看敌人火力被我们火力压着,抬不起来头,你想过去也过不去,这又派第二个警卫员,他派去,跟他一块参军。这个警卫员,他舍不得叫他去,你不去不能完成,我就派你去,把那个一营给我带出来。这个警卫员说了,说政委我家里还有个老娘,我知道你有个老娘有党招待她,有党,有党养着她。共产党养着你,他又不是白吃饭的。这回一到半路,又打倒了,又没完成。这个三个警卫员,他自己弄三个警卫员,我说报告政委,人说当兵打仗能在阵前死不能在阵后亡,派你去你也得去,那不如自己报名去了,那还要图什么呢。那叫你去死你也得去。 87:15 谢兆建:我说报告政委,我去,没来理我,那因为我岁数小,我到这时间不长。没来理我,转来转去发急了,想什么办法,把这个一营带出来呢。那转来转去,就没来理我,等转着,我还得说。我说报告政委,我去吧。瞅瞅我,你能去啊,那两个比你经验多了,都没完成,你能去,白送死嘛,白送死是小事你不耽误我工作,不耽误事嘛。那我又说,我说政委我去,政委说你行啊,就嫌我逞能。我去了,我去有一条,我还得要一个条件,你要什么条件,你说我说空话,打仗这个也能调人冲锋,起着指挥的。 89:29 谢兆建:说你去干什么,我说我望着那没有完成,有个原因,我们在敌人的火力压着之下,完不成,我说我得调动机炮连,就调这个重机枪,调来我就能完成任务。我调不来,什么都没有也完不成。他一想呢。

记者:给你那个政委要那个小旗子你干什么了? 90:33 谢兆建:问政委要小旗子,这个政委瞅我,那两个警卫员没完成,你要旗子干什么,政委对我这个想法,你要旗子做什么呢,那我的旗子,我说我能完成任务。我要不要旗子,没有机枪来掩护我,我去了白送死是小事,一耽误这一个营多少人,这里问题就严重。那我要的,我思想打算,我说没有这个旗子,我这个当兵的到那块这个营长听我不听我的不一定,你原来是个警卫员,你要打报告,才能行呢。我们火力压不住敌人的火力,回不来。 92:15 谢兆建:他说你去。我说政委我这样要求行吗,我允许你。允许我,允许我,当时那回去的,我心里也知道。那个旗子怎么用法,学习过的,我左右,左画三圈,右画三圈,这是调兵的,把这个机炮调来了。那个连长一调来之后,我小旗一指,政委命令你听我指挥,这他就得听你我,他说我们什么任务,我说我们部队跟人家围了一个营,把这个一个营的部队带出来,政委就给我这个任务,要不你能听我指挥吗,服从吧。没有时间了,我说你服从,我服从。 94:02 谢兆建:六个机炮连,六组重机枪,每个机枪要准备三箱子炮弹,他打不完你给我接着,你打不完他又接着,把敌人封锁得抬不起来头,他火力发不出来,我就能进去,我走这个路,地点,我给你指,我就奔那块去。有一个枪封锁敌人的碉堡眼,我才能进去,敌人发不出来火力,我就进去。实际我说是这样,还就是这样。那机枪,我现在我就开始进攻。那个枪都开始了,那两挺重机枪,他打不完他就打,这个实际一百多公尺距离,一跑就跑到了。我接近这个营长了,营指挥部就在我正前方那个地方。我也没报告,我说营长,政委叫你听我的命令,我用小旗子指指,他看旗。我说你服从吧,他说服从。 96:04 谢兆建:服从政委的旗子,他说服从,我说政委叫我命令你,你自重武器全部调出来,就是轻机枪我端着打,冲锋枪,那就叫自重武器,我说你向前冲,我把你带出去,我们前方向里边打,咱向外边打,咱就能冲出去。我说政委还叫我命令你保护我,我好完成任务交差,他说是的。在指挥部,全部向外冲,手榴弹一人准备一个手榴弹,手榴弹爆炸以后,这后边自重武器枪连发打,白天打得晕头转向。 97:29 谢兆建:一冲出去,我一到那,那个政委把我抱起来,好像怪爱惜我,怪疼我。这个政委说,你能完成这个任务。我给你记二等功,我就从那立的功。

记者:了不起,你救了一个营。

谢兆建:这一个营这个力量不小。

记者:打上海的时候您觉得当时打的时候难不难?

谢兆建:打上海那是上级的准备是打半年的,那结果我们14天就打出来了,我们团的任务吴淞口的。

记者:也就是国民党不禁打。 98:43 谢兆建:那也怪顽固,咱把他包围起来,他又把咱我包围起来。那也有能干的部队,也不全是攮子包。14天,准备打半年的,14天就打完了。

记者:您也会游泳,也会使船,都是渡江战役前训练的,那个时候训练具体都训练些什么内容?怎么训练的?

谢兆建:那是训的河川战斗,在船上,你也可以开着船,那是上边给我们的船去学习的,搁船上也可以打枪,也可以打炮,怎么样打法呢,那是你灵活使用。那也是就在那学习,没渡江之前,提了一百个困难,国民党又是(冰雁)又是什么的,你学木船渡江那么容易呢。当兵的思想不大统一,一学习过了以后,思想就统一。 100:27 记者:还记得当时学什么学得最有印象吗?

谢兆建:我那会儿学习,那个开船,一开始向那个方向去,错了方向。大船有舵,就是这个扳在后边,向这一扭向这拐,向那一扭向那拐。

记者:那会儿您学会使船了?

谢兆建:船会使。就是风船也能使,就现在我还行。

记者:凫水怎么学的?

谢兆建:凫水,你可以走,两个手在底下,这个水就能捧着你,那一脚一蹬,脚一蹬这个水向前走。你看人家游泳不用那个法,那是准备走的路远,那百十公尺就算了,你加上路有点远,你也那样使劲,那得累着你。人要在水里要累了,那就不好办了,不能叫累着,你得慢慢走。 102:42 记者:那会儿是一路南下,从山东到淮海战役,然后再过长江之前,部队头一次进行河川训练,积极性高不?

谢兆建:那回的情绪很好,咱要会开船就行,打仗什么都能干。

记者:那会儿马上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那会儿精神怎么样?

谢兆建:精神行,全国要解放嘛,提出来那个口号,解放大军下江南,要驻上海(河南营),大小城市几百座,都要解放。我们都学,我那时候不认字,就这个我也能写,能认。 104:06 记者:有人说山东的都是旱鸭子,都不会水,都不懂水,看来是哄人的。

谢兆建:那都是哄人的,那怎么会呢。那你渡江要不会点水,那行了吗。那江北的学习那三个月。

记者:但是后来打平潭岛,打金门就没再训练?

谢兆建:那没训练。在江北训过练了,就不用再教了。因为他会了嘛,耽误那个时间。

记者:新兵怎么训练的?

谢兆建:新兵听老兵指挥,那上级也讲了,说新来的同志不知道,你们老同志呢,他就听你指挥,你叫他怎么干他就怎么干。你也可以练习给他看一看。

记者:这样练习搞了几回? 105:39 谢兆建:也练习,在江北那个去了一部分,插入部队,那给他看。怎么样打法,怎么样干法,也练给他看一看。

记者:在哪里练的?

谢兆建:那是在这个河上,在江北那个河沟子,把船开过来。 记者:为什么不到海里去练呢?

谢兆建:那在江北也没有海。

记者:后来打金门的时候?

谢兆建:那也没教练。

记者:把船给炸了。

谢兆建:那回也没有时间训练的,没有时间呢,这个老兵全会,练不练都行,叫出去就打仗。那时候上级指挥呢,我这个部队,你在江北都点过了,还练什么,他就能行。所以就打了。

106:56 记者:你当时到金门那边准备打金门的时候,在大金岛这边,当地福建的老百姓给你什么印象?

谢兆建:老百姓吃他的用他的,他也是怎样的。那个老百姓思想不统一,他也不想去,可是这个船他去不行,根据我们向上级去,我们做什么样的准备,这个老百姓不能跟我们一心,他要遇见困难的事,遇见炮火的事他要发生问题,他要怕。开船哪有不会水的,他要跑我们船怎么办,我们自己同志开,不耽误我们的事。所以这么做的。 108:08 记者:那个时候在当地的老百姓对部队的感情跟山东这边老家的有什么区别?

谢兆建:山东的,老家的,我们这个江北来说吧,山东这个老百姓吧,是支援部队,他有东西可以拿出来,也可以贡献他的力量,他也可以抬担架,他也可以搞运输,福建不行。在乎地方的事,讲解放他没教育透,他能给你支援吗,那福建才讲解放,那解放他的思想就不同,所以他就不能。

记者:群众基础还很薄弱。 109:17 谢兆建:达不到。那地方的人,他想教育好,但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记者:您这一辈子很了不起,您现在离开部队这么多年,你对共产党,你对我们解放军,现在心里怎么想?

谢兆建:我现在想,是想过去的共产党员,过去共产党员带给我的好处。共产党员又不是俺爹娘,他对待我那么好。我对一些老同志,我一看一些老同志,我心里怪感激他们的。我对共产党,他救过我的命,我能不要良心吗?他也不是简单两句话,我说出来没意思,不是那样,在敌人压迫之下,就敢说这句话不容易。把你拽出去,人家就能对待我这样呢? 111:17 谢兆建:你说我拍拍我良心,那样的共产党员那样对待我,在敌人面前还向我下命令,就知道我这个人会服从的,任何之下下命令,他会听。要不他能向我说这话吗,他向我下命令,没有用他说吗,我到任何时间,我不会屈服敌人。屈服敌人,你说好话,还是这么事,你说孬话还是这么事,你就是这个罪。我就不承认,我是共产党,我要承认我的罪。所以我得排死,我不能向你交代。我说那个话,还是那一句话,你别想再问我其它的身份,我没有。 112:47 记者:你跟着刘政委当警卫员,刘进政委在带着您上船,准备上金门岛的时候,做没做过上岛以后打了胜仗开庆功会的准备?

谢兆建:没有这个,他也没有这样讲,没有说。

记者:刘政委没说?

谢兆建:没有说。

记者:246团的政委还是比较明智的,有的团是准备连庆功会都要开了。刘政委还是很理智的。 谢兆建:是。

记者:您曾经是加入过中国共产党,你是什么时候入的党,谁做你的介绍人,为什么现在党籍还没有恢复,你想不想恢复? 113:56 谢兆建:我是48年,49年解放上海,就用我这个打这个(吴淞沪)国际电台,我救了一个营的部队,我立下了二等功。那就政委就介绍我入党,介绍我入党的时候,也没有候补期,我们介绍你入党,你就是共产党员,就向我说这话,所以政委跟参谋长介绍你的,就说两句话。

记者:参谋长叫什么?

谢兆建:参谋长叫什么我就不清楚,忘记。我就跟着政委的。

记者:回来以后党籍现在还没有恢复?

谢兆建:没有。

记者:还想恢复吗?

谢兆建:也还想。 115:21 记者:这么多年了,您为什么还想?

谢兆建:我给共产党立过功,共产党是光荣的党,他是解放人民的党,唱这个歌,唱歌怎么唱的,打仗打得好,行军立功劳,行军好立功劳,革命成功,革命成功能提高。我们现在共产党一个月给我五百块钱,我们家人生活绰绰有余。我感谢共产党,要不给你这个呢,你不也得过吗,这是共产党。我上哪去,我跟我儿子出去,我把我的参军证里头,人家给发钱不发钱,那个过桥费拿钱不要。

记者:你也想当刘政委那样的,和老贾那样的共产党员?

谢兆建:是。一提这两个人,我心酸掉流。

记者:你就想当这样的共产党员? 117:22 谢兆建:是的,我一提起这个,我就心酸流泪。

记者:你现在还想入党,是不是受他俩影响?

谢兆建:是,这两个人对待我好,我不说嘛,这两位党员比我父母都强。

记者:你也要做这样的党员?

谢兆建:是的。

记者:你最后跟我们观众说一句,你说我就要做这样的党员?

谢兆建:是的,我思想就是这么样。我活一年,这两个共产党,我本来跟他的时间也长,他对待我亲情好,我一提起来就好像有心酸。他要对待我不好,你说我心酸不。是不是?人得有一个良心。人家共产党员是怎么当的,我的良心呢,怎样对待人,陈都有良心。 119:06 (完)

推荐第9篇:看采访和报导“抗战老兵”有感

看采访和报导“抗战老兵”有感

改开以来,尤其是在每年的抗战纪念日来临之际,都会通过各种媒体看到有关抗战老兵的采访报导。尽管老兵的经历各不同,但是,每一位老兵都会说,因为不愿意打内战,抗战结束了就回乡务农了,或者改行了。这话简直就是放屁,亏他还当过兵,这话也能说出口,当过兵的人都知道,无论当什么兵也不是自己想回家就能回家的。尤其是当国民党的兵,大多数都是被迫来当兵的,不是抓来的,就是被赶来的,哪有自愿的。能回乡的,不是伤兵就是被整编裁员的才能退伍的。哪有一个兵是因为不愿意打内战解甲归田的?

以前也没有听过哪个国民党的兵是因为不愿意打内战而退伍回乡的,除非是被解放军抓了俘虏放回家的。不愿意打内战,是一个国民党小兵说了算的吗?不是因为美国帝国主义出钱出枪,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派是不敢发动内战的。内战的罪魁是蒋介石,后台是美国鬼子。国民党小兵只不过是美国的走狗炮灰而已。他们只有盲目地跟着上战场送死,根本不可能有那么高的阶级觉悟,不愿意打内战!(都是汉奸媒体安排这样说的)

这场内战不是人民发动的,人民也不愿意打内战,但是正义的人民赢得了战争。人民解放军打赢了解放战争,战胜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人民没有错,解放战争的胜利也没有错,错的国民党反动派和美帝国主义。那种企图以抗战老兵的口吻来否定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徒劳的也是可耻的。抗日战争是外战,参加过抗战当然是光荣的,牺牲了的,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也有他们的英灵寄托,但是,没有因为抗战而牺牲的后来又跟着老蒋打内战的都属于战争罪犯之列,不能因为有过抗战的经历还依然是英雄。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才是人民英雄。这就是历史,历史已经定格了,想否定没门!

所谓抗战老兵的提法也是不准确的,国名党的兵,地方军阀的兵,还有山寨土匪的兵,是什么兵就是什么兵,民兵就是民兵。不能因为参加过抗战过,就没有区别了,都姓一个姓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成员,叫做战士,他们都是革命战士,不叫什么老兵。革命战士和所谓的抗战老兵是有区别的。历史是不能随意混淆的,老红军和国民党老兵也不能混淆,不能把国民党老兵当做老红军一样对待,老红军是革命臣,一定要分清楚。给国民党老兵的政策是优待俘虏,属于革命的人道主义。历史功臣和历史罪人就是要有区别。

不能给下一代人造成历史错觉,内战错了,共产党毛主席错了,这是混蛋逻辑。错的罪的是老蒋这个老朋友,还有美帝那个王八蛋。朋友归朋友,错误归错误,罪行归罪性,王八蛋滚远点。

推荐第10篇:观看《沙海老兵》心得体会

观看《沙海老兵》心得体会

从中我深刻的感受到沙海老兵平叛剿匪、建立政权、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他们不畏艰险、顽强作战的精神品质。

1949年冬,为及时粉碎聚集在和田的国民党残余势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主力部队1800余名指战员,克服了狂风暴沙、饥饿干渴等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昼夜兼程15天、行程1585里(792.5公里),胜利解放和田,开创了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奇迹。从此,这支部队就留在了这里,组成了今天的四十七团。

铸剑为犁,屯垦戍边,手中的枪杆子变成坎土曼,这对战士来说,是一次人生抉择、是角色的置换,当初选择留下来的战士心中该有着怎样的波澜?但让人惊讶的是,时至今日,当健在的老战士们被问及当初留下来的心情时,他们仍是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是党的部队,党指到哪,我们就打到哪。”

变战斗英雄为生产模范,一句简单的口号,却让战士们为之付出了太多心血、汗水、甚至是生命。

“坎土曼大王”张远发嫌部队用废铁打制的坎土曼太小,抡在手里不过瘾,就自己掏钱到铁匠铺打了一把3公斤重的大坎土曼,一人干三个人的活,一天挖花生4亩至5亩,一坎土曼一窝。拾棉花也是第一名,一天能拾100多公斤。

一口大锅从阿克苏背到和田的老战士郭学成,一班岗站了一生,一身军装穿了一生,现在老人只记得两件事:一件是部队番号,一件是提醒女儿别忘给自己交党费。

高唱“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扩大生产为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各民族,建设我们的新新疆”的老战士李炳清,“党叫干啥就干啥”浓缩了他一生的精彩,展现了战士应有的品质。

副连长吴永兴在开荒地里冬灌,不小心掉进老鼠洞里,再没能上得来。

老战士季雨亭1990年患了重病在团卫生队住院,眼看不行了,还交代爱人快把卫生队的账结了,不要欠公家一分钱,等爱人结了账,他才瞑目……

老战士们的事迹让我们心灵收获感动,精神得到振奋。

“老兵精神是井冈山精神、南泥湾精神的直接传承,是兵团精神的直接源头,是兵团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是激励我们不断奋斗的强大动力。”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如是说。

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声中,首届中国・新疆兵团沙海老兵节在十四师四十七团隆重举行,以此纪念老战士们当年徒步横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和田平叛剿匪这一历史壮举,进一步传承沙海老兵精神。

如今,沙海老兵节已连续举办了两届,沙海老兵的故事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为人们了解兵团历史,更好地理解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支持兵团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十余载光阴飞逝,如今四十七团老战士只余7名,其中年纪最小的也已是82岁高龄。岁月磨砺了老战士的精神,生命会流逝,但沙海老兵精神却能够在后辈们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得以永生!

第11篇:实习采访心得体会

故事的开头往往不尽人意

7月的西安,闷热的让人有种想要爆发的冲动。等待了大半个月的实习活动终于按部就班的展开了。火车上,大家都很激动,吃着,聊着,玩着,一晚上躁动的不能安睡,整个车厢都是我们的声音。当时,我靠在窗户上,置身事外般的看着朋友的笑脸,就想,我们还能这样笑多久?不是我装深沉,是真的感觉到时间的无情,晃眼间我们已经告别大二,社会的残酷离我们越来越近,如今的朋友不久后也会各奔东西。以后的我们一定会时常回忆现在这个时候,这个让我们笑得无忧的时光。只是不知道我们采访的对象是不是和我一样,也这样想过?

安顿好了一切,踌躇的等待着事情的发展。

第一件让人郁闷的事发生了,我们几个女生和带队老师有了不愉快。其实这件事是双方面的,不能单从一方面来看。老师很早前就清楚的交代过,只是传达的时候出了差漏,然而我们理解的也不够,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倔强不肯退步的和老师对峙着。所以,第二天没有参加集体活动,各自干着各自的事。现在平静下来问自己后悔吗?我也矫情的说不后悔,因为我认为那些去过的地方再花钱去真的没意义,毕竟家里不是很富裕,现实不容许我挥霍。但是,我同意老师的观点,到一个地方去采风,就必然要到当地的文化故地,去了解这个地方的底蕴,去接地气,才会对自己的采访有所帮助。所以,经过这件事,我想最应该做的是,以后不论做什么,一定要在最初就打好招呼,把准备工作落到实处。也要多换位思考,多方面多角度的去理解一件事,个人主义的想法要分轻分重,不能再那么自以为是了。

第二件让人无奈的事接踵而至,采访对象的一换再换,让我们措手不及。起初的采访对象是西安市雁塔区宣传部副部长白小平学长,可惜他因为个人原因无法接受我们采访。然后我们转换对象,采访西安市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刘迪学长。然而,因为其他小组的疏忽等原因,在到西安后的第一天晚上,我们的采访对象又换成了省人大秘书詹智勇学长。这样的一波三折,让我们在这个闷热的城市显得特别的烦躁。心中难免有些抑郁,无奈的情况下,也只能坦然接受。还好,接下来的事很顺利,像是对之前的委屈一种安抚。詹智勇学长很热情的答应了我们的请求,也极其平和的配合我们的采访。

谁家少年郎不想仗剑走天涯

谁的年少不轻狂,谁的青春不张扬,那些年的自己在回忆里叫嚣,长长来时路早已载满深深往事。初见詹智勇学长,是很斯文很内敛的模样,感觉他应该是一个含蓄不善言谈的人。当我们在时间中挖掘过去时,往事突袭,学长的年少气息,豪爽张扬一下子就展露出来。那些青春的故事就那么在一言一语中铺展开来。

大学时代的人,都有一种朝气,有一种天真的烂漫。在回忆中,在讲述中,在慨叹中,岁月雕刻过的面容也渐渐柔和,也孩子气的牢骚着。那个时候的学校,没有现在的规模。后湖,咖啡店都是想象;那个时候的学生,没有如今的优越。手机,电脑什么都是浮云。学生都是在学习,运动,侃大山中度过自己的青葱岁月。也就是因为这样的简单,所以感情才很真挚,很干净。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三年就是一个沟”,更何况我们与学长之间隔着15年的光阴,所以很多故事都透着一件朦胧的纱。尽管不是很通彻,但总能在故事中感受到那种单纯的美好。

记得,那时候的学校叫二民院,那时候的中文系在学校比其他系的学生都有优越感。因为中文系的我们,不用每天苦恼的记着笔记,背着公式,想着定律...我们只需要感悟生活,体会人生,很轻松的过着大学的生活。也就是这样的中文系,这样的二民院,让学长的性情带了点洒脱,带了点不羁。在历经生活和工作的磨练之后,没什么忠告,只有一些自我的体会告诉我们。第一,不要认为二民院出来的就不行;第二,不要认为本专业出来就不行或者行。

记得,那时候的银川风很大。记忆最深的是书法课,有一次,老师来上书法课,像往常一样,一根长长的线挂满了老师的大作让同学欣赏。突然狂风乍起,纸张翻飞。全班同学在狂风中关窗,捡纸...就这样一节课过去了。风还在吹,起初大家都还是兴奋的样子,2小时候,天变颜色了,阴沉的模样开始让这群年轻的孩子感到恐惧了。记忆中,那年的风真大!

记得,那时候的毕业很煽情。在八一公园旁的一家大盘鸡店里,全班同学和老师导员们一起喝着酒,倾诉着离别的伤情。每个人都眼红红的,男生也许还能忍住自己的不舍,女生早已泣不成声。怎么说感受呢,学长说他是差不多把每一个同学送完后才走的,所以在一遍遍的离别中淡化了那份感伤。只是当自己走出校门的时候,伤感还在,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待。不考研不留校不作停留,一心想要出去闯一闯,也许属于自己的未来才刚刚开始。尽管现在偶尔听听《老男孩》这类的歌,还是会感伤不已。

故事总是这样反复上演

听完学长的回忆,我们在谈笑中也感慨不已,他们曾经历过的事我们正在经历着,回忆正在时间的洗涤中沉淀着。也许我没有学长那样豁达的性格,没有他那般洒脱的魅力,但我总有一样可以做到,就是如同他那样,抱着体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种种难题。不论学习还是生活,前进的路都是需要自己去感悟的。

停留在西安的时间很短,很快我们就要结束这次实践活动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或多或少的在这里成长了。每一天都是一次成长,需要的不多,只要我们有足够坚强的心去面对,去接受挑战。所以,谢谢这次实践,教会我用体验去成长!

第12篇:校友采访心得体会

校友访谈心得体会

校友采访心得体会

今年寒假,我有幸参与了学院组织的校友采访活动。在分好小组并参加了访谈培训之后,我们就开始准备采访的材料,收集校友的信息,整理采访提纲„„我们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力求准备得最充分。

几天后,我们与本组的采访对象取得了联系,并初步确定了采访时间。并最终于2月15日,怀揣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踏上了采访的旅程。激动是由于我有机会向已经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前辈取经,而忐忑则是出于不知如何与有着年龄和阅历差异的校友们交流。在一番周折之后,我到达了我们与校友赵阳先生约好的饭店。约在饭店而不是赵先生的工作地点是赵先生考虑他的工作地点沈北新区离沈阳市内较远,不太方便我和我的同伴,由此也看出了赵先生的体贴照顾。见到学长之后,他对我们相当热情,那种亲切感将我们之前的不安与忐忑完全融化,这也深刻体会到母校所给予我们的坚固联结。即使学长已经离开了母校,可他和我们都在同样的校园里度过最珍贵的青春,彼此之间有着更多的亲切和温暖。

从与学长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了另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去向——选调生。不同于公务员,选调生是通过大学四年的积累而争取的,不仅仅靠考试通过就行。学长在选调成功之后被分配到沈北新区土地办公室,为农民服务,颇有‘大学生村官’的风范。学长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平时勤勤恳恳的工作来积累更多的经验才能做到厚积薄发,而如果选择从政就一定要不断培养自己的政治素养,不然你就不会有更好的发展。同样的,在企业工作也一定要多跟前辈学习不懂的就要多请教,有工作不能逃避要主动争取,要相信任何一个交给你做的工作都会从中得到锻炼。

其次我认识到了一些基础技能的重要性,比如英语、基础的office办公软件等等。还有我们所学的基础专业课,像是管理学和经济学,原来这些都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希望以后自己在工作中不要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吧。同时我们还要多在大学期间积累社会经验或者多争取一些锻炼机会,比如社团和学生会,也许在以后找工作的过程中都能不知觉中体现出优势。

说起来自己算是个很不服输的女生,有过许多个创业梦想,总是觉得男生可以做到的事情女生也可以。但在经过这次采访之后我认识到了创业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要有充足的准备才能取得成功,这其中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我想我真的不一定能承受的了这其中的艰辛或者挑战吧。还是踏踏实实的务实工作比较实际,也许创业真的只是一些少数人才能承受的大任务。

在这次寻访校友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同时也有很多的感触。我学会了如何和陌生人拉近距离,学会了如何鼓励自己更好的完成计划,我一定要将这次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去。而且我对于自己所学的管理专业以及个人发展的前景也有了一些明确的认识,有了学长的指点,对于以后的路,相信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方向。对于我而言,学长取得的骄人的成绩是我的榜样,也是我今后奋斗的方向,我想我今后会更加努力学习,认真实践,积极做好准备,端正态度努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具备相当素质能力的人,一个具有黄牛精神勤勤恳恳的人,一个热爱本职工作和学习的人!

同时,这次与学长的交谈中,我也越发感受到校友间诚挚的情谊,即使素昧平生,只因我们是带着母校的关怀而来,身上同样有着朴实无华、坚韧顽强、勤勤恳恳的精神,学长便对我们坦诚相待、关怀备至。

在此真诚地祝愿学哥学姐们顺利建成!!

第13篇:人物采访心得体会

人物采访心得体会3篇

人物专访属于记叙文范围,是一种类似小报告文学的新闻形式。下面是人物采访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人物采访心得体会

伊能静的访谈大概是两个星期之前看的了,但是这期节目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慨于伊能静坎坷的人生经历,感慨于她的奋力拼搏,感慨于她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这样一个女子,让人既敬畏,又爱怜。

关于伊能静,我不想再多作介绍。我想说的是,16岁就出道,全家都靠她养,这样一个外表柔弱而内心无比强大的女子,是多么地让人肃然起敬!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她没有低头,而是选择坚强地面对一切困难,用她那瘦小的肩膀,背负起种种的压力和责任。

牵手事件让她陷入舆论的种种指责,将她推上风口浪尖,这一刻,她似乎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不明真相的群众和媒体被蒙蔽了眼睛,只是一味的人云亦云,却不知,这些,对于这样一个弱女子,是多么大的压力!然而她没有怪谁,也没有恨谁,她只是将自己关在屋里,安静地思考,她甚至找过心理医生。**过后,是一个更加强大的伊能静。很多人都说,她是一个钻石女人,所经历的磨难越多,就像钻石一样,被打磨地越多,就越是折射出璀璨的光芒。

她是一个真正的性情中人,没有人知道,她和庾澄庆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事情,他们的婚姻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她也不会去告诉任何不相关的人,而我们,也没有必要知道这些。也许是不爱了,也许是有外部的因素。那又怎样呢?我们只需知道结局,他们分开了。

相爱时一切美好,传统的观念也总是在谆谆告诫着我们,无论如何,即使以后不爱了,离婚也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离婚真的是不负责任吗?将自己捆绑在一个让自己痛苦万分的婚姻之中,整天面对着一个你早已不爱的人,这才是最大的不负责任,你对自己都不负责,你怎么对其它人负责?也许有人会说,离婚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阴影,但是我想,如果不离,也未必不会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吧?因为你们的爱已经不存在了,这个家,也没有了爱。关键是你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一如伊能静,我相信她的小王子是充满爱的,因为伊能静给了他很多的爱,而没有向小王子传输任何的一如我恨你爸爸之类的信息,她说,不要教他恨,因为长大后,他也会恨你,要给他爱,满满的爱,这样他才会爱你,爱这个世界。

她还说,你一定要先搞定一个馒头的问题,那表示你有能力,你没有能力,你就没有资格谈梦想,因为梦想是需要能力来完成的。一如我在萧亚轩访谈感想里所说,梦想,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梦想,不是白日梦。并且,我们,终究只是世俗的一份子。

这样一个外表温柔美丽而内心强大的女子,这样一个敢于爱敢于做多女子,让人不得不欣赏。欣赏她的才情,欣赏她的坚强,欣赏她的魅力,欣赏她的言谈,欣赏,这样一个——伊能静。

篇二:人物采访心得体会

校友是重要的人力智力资源、物力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校友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做好采访校友工作,已成为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意义深远。有人把校友会的工作比喻为筑桥工人,是它构建了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母校与社会间的桥梁。为了对以后的学习有更好的帮助,我们走访了于我校毕业的缪爱雪校友。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早上八点钟赶到,我们开始了校友采访。简单的问了一些基本情况,校友开始很认真的跟我谈起他认为当代大学生以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做。她以丰富的经验侃侃而谈,让我感受颇深,对我也很有帮助。

"八小时工作,二十四小时思考。"

"从基层做起,不要好高骛远。"

这是03级校友缪爱雪的座右铭与人生感悟。她通过她的人生经历及感悟,让现在的我对未来的就业与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与看法。

"干一行,爱一行,钻三行,出色于多行。"是缪学姐的人生格言,它清楚的告诉我,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我,才能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学习是人一生中的重要一课,"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歹。" 须在学习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更要通过实践获得更新的感悟与认知,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从基层干起,不要好高骛远。""服从工作需要,把个人兴趣爱好和社会结合起来。""把工作看成事业,要有敬业精神。"这是缪学姐就业的经历写照,在金融学院学习的她,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建设银行杭州分行工作,从零柜做起,她的经历告诉我们,不管做任何事,要"既来之,则安之",以认真的态度,做好自己的工作,肩负好自己的责任,踏踏实实做人,勤勤奋奋做事。付出不一定会有回报,但不付出一定不会有回报。从基层做起,不做无谓的好高骛远,做有目标的奋斗,有的放矢,逐步提高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因为"是玫瑰总有开放的时候,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干好你的本职工作,如果你的领导上司不重用你,不是你的错,是他的损失。"拥有认真负责精神,不断进取的自我总是会曲径通幽"守得云开见月明的"。

缪学姐说,她会投身于自己所喜爱的这个职业,并为之拼搏不止,奋斗不息,但毕竟路还很长,还会有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和许多新出现的问题,这些要靠我们的一起努力。

随着采访结束,我们走出了建设银行的办公大楼,学姐的亲切微笑还在眼前。背负着学姐的殷切希望,我们"望望头上的天,看看脚下的路",轻松而愉悦的,迈上了新的旅途。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如果不好好把握却很容易蹉跎光阴。这次寻访之行确实让我受益良多,写着这些文字,我还在想着校友对我们的忠告,我会牢记在心,并落实到行动上,向校友学习,做一个有贡献的人。

篇三:人物采访心得体会

最近看了很多的访谈节目,颇有感触,遂把一些感想记录于此。

昨天看了萧亚轩的访谈。小时候的萧亚轩由外婆抚养大,外婆对她的教育很严格,让她学习琴棋书画。后萧亚轩到温哥华学习服装设计,在这期间,她被别人拉去参加了一个比赛,结果在比赛中表现不俗,而后进入娱乐圈,一举成名,可以说,她是幸运的。然而成名后忙碌奔波的生活却让她最终不堪重负,她选择了逃离,在国外休养了2年多。然而在她准备好一切,调整好自己,准备重新开始蓄势而发时,不幸却接连降临到她的身上,先是跳舞时太累扭伤了脚,很严重,后是妈妈得了重病,最终离她而去。可以说,在事业上的萧亚轩是幸运的,她没有经历过所谓的低谷,即使有,也不是因为她的音乐的问题,而是她太红了太累了或者是公司的问题;然而她也是不幸的,她的妈妈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抱到孙子孙女,然而却再也等不到了,萧亚轩也再也无法孝敬妈妈了。

我想萧亚轩之所以能成功,与小时候外婆对她的严格教育也是分不开的,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有实力的人,她能成功,必然与她本身的实力有关。当然,她骨子里的那种坚强也是她能够成功的极大动力和支持。

有时候成功不仅仅要靠努力,拥有天赋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在艺术这块领域。梦想必须要建立牢固的基础之上,一定不要好高骛远,比如唱歌,如果某个人想要成为歌手,但是他五音不全,即使再努力,也许他也无法追赶那些具有一定天分的人的脚步。梦想固然可贵,但是梦想不是白日梦,在梦想面前,我们也应该客观地审视自己,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而Elva,显然地,她是具有唱歌和表演的天赋的,这也是她能够成功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生活总是不缺少意外的,或大或小,或悲或喜,而在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时候,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颗平和乐观的心,不要抱怨生活,不要埋怨命运。每个人的道路都不同,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同,每个人的命运也都不同,也许就是有那么些人,从始至终,都非常地幸运,人生非常地平坦顺利,然而这未必就不是一种不幸。不要跟任何人去比,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好好地享受生命和生活赋予你的这一切,安然地接受,乐观地面对,开心地生活。

第14篇:校友采访心得体会

校友采访心得体会

今年寒假,我有幸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寻访校友,感悟成长”活动。在参加了院里的培训之后,我们就开始准备采访的材料,收集校友的信息,整理采访提纲„„我们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力求准备得最充分。

几天后,我们怀揣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踏上了采访的旅程。激动是由于我们有机会向那些已经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前辈取经,而忐忑则是出于不知如何与年龄和阅历差异较大的校友们交流。在一番周折之后,我们到达了我院校友王子鹤的工作地点,沈阳市沈河区区委。让人意外的是,学长对我们相当得热情与亲切,将我们之前的不安与忐忑完全融化,这也深刻体会到母校所给予我们的坚固联结。即使学长们已经离开了母校,可他们和我们都在同样的校园里度过最珍贵的青春,彼此之间有着更多的亲切和温暖。

从与学长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了另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去向——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就是指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我们还了解到,2010年4月29日,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从5年内选聘10万大学生村官增长到5年内选聘20万大学生村官。这一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的就业压力。并且,如果能够当上大学生村官也能为我们以后成为公务员做铺垫,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正因为如此,想要成为大学生村官的同学越来越多,增加了竞争力的同时,也使部分同学忘记了当村官的目的,那就是要努力建设农村。学长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如果想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那就要懂得它存在的意义,要不断培养自己的政治素养,不然你就不会有更好的发展。

在这次寻访校友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同时也有很多的感触。我学会了如何和陌生人拉近距离,学会了如何鼓励自己更好的完成计划,我一定要将这次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同时,这次与学长的交谈中,我也越发感受到校友间诚挚的情谊,即使素昧平生,只因我们是带着母校的关怀而来,身上同样有着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的精神,学长便对我们坦诚相待、关怀备至。

在此真诚地祝愿学哥学姐们顺利建成!!

信科08-1班

第15篇:采访名师心得体会

采访名师心得为响应学校“博雅教育”,推进教育进程,学校开展了学生走访名师、名校长的活动。暑假期间,我到**市**县九市镇旧圩中心小学访问了资深校长—林瑞坚校长。林瑞坚校长教龄已达三十年,在当地人心中威望颇高。听闻我介绍后,林校长热情地招呼我,并详细认真回答了我的提问。问:林校长,针对目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状况,您有什么看法?林校长沉吟一会,答:国家把“科教兴国”作为重要战略之一,教育发展得越来越好。总体来说,当前教育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近几年来。九年义务教育将中国推进一大步。不远将来,国家还将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这表明,中国教育正趋步向前。至于教育改革,当前正向多元化、深程化方面发展。以前只是一味地追求德智体方面发展,现在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也应当追求。国家教育在这几方面也曾提出改革,尤其是第二课堂的开展,这大大增加学生的兴趣。上学不止是死读课本,还有很多东西。当前基础教育逐渐变得人性化,追求发展学生特长,而不是一味灌输学生知识。不过,现阶段,中国还停留在填鸭式教育,这跟外国很多国家存在差距。近几年,不少地方在尝试改变这种方式。**也曾试推外国教育模式,作息时间一样。但是效果一出来,令人大吃一惊。那年**高考成绩差得令人咋舌。迫于压力,**不得不放弃这一教育方式。是外国教育模式在中国走不通吗?我想不是的。

第16篇:实习采访心得体会

实习采访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故事的开头往往不尽人意

7月的西安,闷热的让人有种想要爆发的冲动。等待了大半个月的实习活动终于按部就班的展开了。火车上,大家都很激动,吃着,聊着,玩着,一晚上躁动的不能安睡,整个车厢都是我们的声音。当时,我靠在窗户上,置身事外般的看着朋友的笑脸,就想,我们还能这样笑多久?不是我装深沉,是真的感觉到时间的无情,晃眼间我们已经告别大二,社会的残酷离我们越来越近,如今的朋友不久后也会各奔东西。以后的我们一定会时常回忆现在这个时候,这个让我们笑得无忧的时光。只是不知道我们采访的对象是不是和我一样,也

这样想过?

安顿好了一切,踌躇的等待着事情的发展。

第一件让人郁闷的事发生了,我们几个女生和带队老师有了不愉快。其实这件事是双方面的,不能单从一方面来看。老师很早前就清楚的交代过,只是传达的时候出了差漏,然而我们理解的也不够,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倔强不肯退步的和老师对峙着。所以,第二天没有参加集体活动,各自干着各自的事。现在平静下来问自己后悔吗?我也矫情的说不后悔,因为我认为那些去过的地方再花钱去真的没意义,毕竟家里不是很富裕,现实不容许我挥霍。但是,我同意老师的观点,到一个地方去采风,就必然要到当地的文化故地,去了解这个地方的底蕴,去接地气,才会对自己的采访有所帮助。所以,经过这件事,我想最应该做的是,以后不论做什么,一定要在最初就打好招呼,把准备工作落到实处。也要多换位思考,多方面多

角度的去理解一件事,个人主义的想法要分轻分重,不能再那么自以为是了。

第二件让人无奈的事接踵而至,采访对象的一换再换,让我们措手不及。起初的采访对象是西安市雁塔区宣传部副部长白小平学长,可惜他因为个人原因无法接受我们采访。然后我们转换对象,采访西安市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刘迪学长。然而,因为其他小组的疏忽等原因,在到西安后的第一天晚上,我们的采访对象又换成了省人大秘书詹智勇学长。这样的一波三折,让我们在这个闷热的城市显得特别的烦躁。心中难免有些抑郁,无奈的情况下,也只能坦然接受。还好,接下来的事很顺利,像是对之前的委屈一种安抚。詹智勇学长很热情的答应了我们的请求,也极其平和的配合我们的采访。

谁家少年郎不想仗剑走天涯

谁的年少不轻狂,谁的青春不张扬,那些年的自己在回忆里叫嚣,长长来时路早已载满深深往事。初见詹智勇

学长,是很斯文很内敛的模样,感觉他应该是一个含蓄不善言谈的人。当我们在时间中挖掘过去时,往事突袭,学长的年少气息,豪爽张扬一下子就展露出来。那些青春的故事就那么在一言一语中铺展开来。

大学时代的人,都有一种朝气,有一种天真的烂漫。在回忆中,在讲述中,在慨叹中,岁月雕刻过的面容也渐渐柔和,也孩子气的牢骚着。那个时候的学校,没有现在的规模。后湖,咖啡店都是想象;那个时候的学生,没有如今的优越。手机,电脑什么都是浮云。学生都是在学习,运动,侃大山中度过自己的青葱岁月。也就是因为这样的简单,所以感情才很真挚,很干净。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三年就是一个沟”,更何况我们与学长之间隔着15年的光阴,所以很多故事都透着一件朦胧的纱。尽管不是很通彻,但总能在故事中感受到那种单纯的美好。

记得,那时候的学校叫二民院,那

时候的中文系在学校比其他系的学生都有优越感。因为中文系的我们,不用每天苦恼的记着笔记,背着公式,想着定律...我们只需要感悟生活,体会人生,很轻松的过着大学的生活。也就是这样的中文系,这样的二民院,让学长的性情带了点洒脱,带了点不羁。在历经生活和工作的磨练之后,没什么忠告,只有一些自我的体会告诉我们。第一,不要认为二民院出来的就不行;第二,不要认为本专业出来就不行或者行。

记得,那时候的银川风很大。记忆最深的是书法课,有一次,老师来上书法课,像往常一样,一根长长的线挂满了老师的大作让同学欣赏。突然狂风乍起,纸张翻飞。全班同学在狂风中关窗,捡纸...就这样一节课过去了。风还在吹,起初大家都还是兴奋的样子,2小时候,天变颜色了,阴沉的模样开始让这群年轻的孩子感到恐惧了。记忆中,那年的风真大!

记得,那时候的毕业很煽情。在八

一公园旁的一家大盘鸡店里,全班同学和老师导员们一起喝着酒,倾诉着离别的伤情。每个人都眼红红的,男生也许还能忍住自己的不舍,女生早已泣不成声。怎么说感受呢,学长说他是差不多把每一个同学送完后才走的,所以在一遍遍的离别中淡化了那份感伤。只是当自己走出校门的时候,伤感还在,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待。不考研不留校不作停留,一心想要出去闯一闯,也许属于自己的未来才刚刚开始。尽管现在偶尔听听《老男孩》这类的歌,还是会感伤不已。

故事总是这样反复上演

听完学长的回忆,我们在谈笑中也感慨不已,他们曾经历过的事我们正在经历着,回忆正在时间的洗涤中沉淀着。也许我没有学长那样豁达的性格,没有他那般洒脱的魅力,但我总有一样可以做到,就是如同他那样,抱着体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种种难题。不论学习还是生活,前进的路都是需要自己去感悟

的。

停留在西安的时间很短,很快我们就要结束这次实践活动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或多或少的在这里成长了。每一天都是一次成长,需要的不多,只要我们有足够坚强的心去面对,去接受挑战。所以,谢谢这次实践,教会我用体验去成长!

校友采访心得体会

今年寒假,我有幸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寻访校友,感悟成长”活动。在参加了院里的培训之后,我们就开始准备采访的材料,收集校友的信息,整理采访提纲??我们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力求准备得最充分。

几天后,我们怀揣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踏上了采访的旅程。激动是由于我们有机会向那些已经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前辈取经,而忐忑则是出于不知如何与年龄和阅历差异较大的校友们交流。在一番周折之后,我们到达了我院校友王子鹤的工作地点,沈

阳市沈河区区委。让人意外的是,学长对我们相当得热情与亲切,将我们之前的不安与忐忑完全融化,这也深刻体会到母校所给予我们的坚固联结。即使学长们已经离开了母校,可他们和我们都在同样的校园里度过最珍贵的青春,彼此之间有着更多的亲切和温暖。

从与学长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了另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去向——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就是指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我们还了解到,2014年4月29日,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从5年内选聘10万大学生村官增长到5年内选聘20万大学生村官。这一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的就业压力。并且,如果能够当上大学生村官也能为我们以后成为公务员做铺垫,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正因为如此,想要成为大学生村官的同学越来越多,增加了竞争力的同时,也使部分同学忘记了当村官的目的,那

就是要努力建设农村。学长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如果想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那就要懂得它存在的意义,要不断培养自己的政治素养,不然你就不会有更好的发展。

在这次寻访校友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同时也有很多的感触。我学会了如何和陌生人拉近距离,学会了如何鼓励自己更好的完成计划,我一定要将这次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同时,这次与学长的交谈中,我也越发感受到校友间诚挚的情谊,即使素昧平生,只因我们是带着母校的关怀而来,身上同样有着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的精神,学长便对我们坦诚相待、关怀备至。

在此真诚地祝愿学哥学姐们顺利建成!!

信科08-1班

采访心得体会

尹世帅:

1.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在我和陈采访尹学长时,学长说了这样一段话,大概是,这世上什么都不是自己的,只有身体是自己的,现在不养好身体,等工作了就更没机会了。不难预想,将来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无论什么职业,什么工作性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人是更容易取得成绩的。大学本来就是一个为踏入社会积攒本钱的时期,除了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也不要忘了积攒身体的本钱。

2.如果让我重上一次大学,我会舍弃一些学生干部的工作,而尽量去多认识一些专业技术过硬的学长学姐,找一些专业相关实习,多提升一下自己专业方面的业务能力。就我个人观点,大学这几年从事学生工作所积累的经验与能力,还不及参加工作后一周所获得的经验与能力多。但是想通过这些课外活动认识更多的人,扩充自己的人脉,就另当别论了。

学长的这一观点不无道理,参加学

生工作的确能培养一个人与人沟通等诸多能力,但这只是大学课余生活的一部分。在我们这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更强调的是学生的专业业务水平。在课余时间,或许我们更应该将时间花在自己的专业上。而找跟专业相关的实习与兼职,就是一个提高自己将来在社会竞争力的良好途径。

校友访谈心得体会

校友采访心得体会

今年寒假,我有幸参与了学院组织的校友采访活动。在分好小组并参加了访谈培训之后,我们就开始准备采访的材料,收集校友的信息,整理采访提纲??我们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力求准备得最充分。

几天后,我们与本组的采访对象取得了联系,并初步确定了采访时间。并最终于2月15日,怀揣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踏上了采访的旅程。激动是由于我有机会向已经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前辈取经,而忐忑则是出于不知如何与有着

年龄和阅历差异的校友们交流。在一番周折之后,我到达了我们与校友赵阳先生约好的饭店。约在饭店而不是赵先生的工作地点是赵先生考虑他的工作地点沈北新区离沈阳市内较远,不太方便我和我的同伴,由此也看出了赵先生的体贴照顾。见到学长之后,他对我们相当热情,那种亲切感将我们之前的不安与忐忑完全融化,这也深刻体会到母校所给予我们的坚固联结。即使学长已经离开了母校,可他和我们都在同样的校园里度过最珍贵的青春,彼此之间有着更多的亲切和温暖。

从与学长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了另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去向——选调生。不同于公务员,选调生是通过大学四年的积累而争取的,不仅仅靠考试通过就行。学长在选调成功之后被分配到沈北新区土地办公室,为农民服务,颇有‘大学生村官’的风范。学长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平时勤勤恳恳的工作来

积累更多的经验才能做到厚积薄发,而如果选择从政就一定要不断培养自己的政治素养,不然你就不会有更好的发展。同样的,在企业工作也一定要多跟前辈学习不懂的就要多请教,有工作不能逃避要主动争取,要相信任何一个交给你做的工作都会从中得到锻炼。

其次我认识到了一些基础技能的重要性,比如英语、基础的office办公软件等等。还有我们所学的基础专业课,像是管理学和经济学,原来这些都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希望以后自己在工作中不要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吧。同时我们还要多在大学期间积累社会经验或者多争取一些锻炼机会,比如社团和学生会,也许在以后找工作的过程中都能不知觉中体现出优势。

说起来自己算是个很不服输的女生,有过许多个创业梦想,总是觉得男生可以做到的事情女生也可以。但在经过这次采访之后我认识到了创业并不像

想象中那样简单,要有充足的准备才能取得成功,这其中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我想我

真的不一定能承受的了这其中的艰辛或者挑战吧。还是踏踏实实的务实工作比较实际,也许创业真的只是一些少数人才能承受的大任务。

在这次寻访校友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同时也有很多的感触。我学会了如何和陌生人拉近距离,学会了如何鼓励自己更好的完成计划,我一定要将这次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去。而且我对于自己所学的管理专业以及个人发展的前景也有了一些明确的认识,有了学长的指点,对于以后的路,相信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方向。对于我而言,学长取得的骄人的成绩是我的榜样,也是我今后奋斗的方向,我想我今后会更加努力学习,认真实践,积极做好准备,端正态度努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具备相当素质能力的人,一个具有黄牛精神勤勤恳恳的人,一个热爱

本职工作和学习的人!

同时,这次与学长的交谈中,我也越发感受到校友间诚挚的情谊,即使素昧平生,只因我们是带着母校的关怀而来,身上同样有着朴实无华、坚韧顽强、勤勤恳恳的精神,学长便对我们坦诚相待、关怀备至。

在此真诚地祝愿学哥学姐们顺利建成!!

关于这次运动会采访的心得体会

作为运动会新闻采访组的一员,我这次的个人目标是采访我们的班主任杨剑老师,我们组分工明确,比如,由我采访班主任,夏雪采访我们班级团队活动策划者王凡,有郑智丽和夏倩倩来负责ppt的相关制作和后期材料整理。基本上做到了采访分工明确,细致到部分了。

当然。作为第一次采访和设计采访新闻活动,我们也有需要注意的。至少我这方面,等采访结束了,我才发现。我们采访面积太过狭小,同时,采访深度不够。以及采访设施道具准备的不完

整。都是一个个遗憾。

从当初设想开始,我们是打算采访参与评分和宣读班级感言的运动会播音员。可惜由于关系问题。无从下手。最后只好作罢。从新闻广泛性方面来讲,我们有严重额缺漏。

我们部的王凡,身体一直不适,人员分配不太合理。人手不够,这也是一个问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让我们知道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下面我再谈谈个人采访的感受。

我对杨剑老师的采访在组内应该算是个轻松活。可是我做了我才知道不容易,有时候采访对时间,对场合,对被采访人的心情都有很重要的联系。第一次与杨老师商谈采访事,杨老师在开会。挂下电话。不得作罢。第二次采访,由于临近周末,繁琐事甚多,也不合适。 在后一次补假条的时候,借故问老师何时有空可以就运动会做出采访时,杨老师依然很为难说时间紧张,却在百忙中

抽出时间答应我说在扣扣上接受采访。

从学校采访的难度,让我知道了社会采访的艰巨性。其实这不仅仅是个实践,也是个很好的历练。

运动会好坏我不谈,但是对于我们班级的表现。真的很不错。我觉得我们自己组采访自己班级有点自夸自擂,所以真实性也不好说。其实。个人感觉,我们采访的也是很真实了。 其实从整体上感觉,我把握了新闻采访的方向,不过问题过于单调和乏味。缺乏鲜活性。自认是一个弊端,其次,个人感觉采访时间不够。不能当面交流,不同的身份话语语态及各种连锁现象的认知不足。也是一个深刻的问题。

记得问起杨剑老师对我们班级现在的表现得时候,我发现他犹豫了会,打了几次字都删掉了,再用持表扬的文字描述了我们班的情况。

其实个人感觉这点不真,班级这一两年有许多事做的并不是很好,班级内部矛盾也是有的,思索着,其实班主任

也担负了很大的压力。我的问题不是很好回答,班主任却做到了避重就轻,巧妙的用这次运动会表扬来绕开话题,其心思和观察反应能力也是很强的。

记得第一次询问采访事宜的时候,班主任正在开会,接了我的电话。我立马识趣的说那有空再说,挂了电话。班主任接了电话已充分说明了其态度,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采访而忽视个人感受,这也是我个人的一个心得。

对于班级现状这个事实,其实结合杨老师的话,我们不难发现,问题是有的,班主任说,在学校这方面,有较大提高,这个较大词语,不好说。可以说好,有了提升,也可以说不行,人家都在改变,你却只有较大的改变。这却就成了批评的话了。

杨老师也说了,我们可以少玩电脑游戏,可是事实呢,大学生活绝大多数在宿舍都是“游戏人生”,错了吗?没错,你在大学为什么不能玩游戏,这是你个人的自由。错?也错了,大学生上大学

不是为了学习那不如回家慢慢打电脑游戏,交钱玩游戏,何必呢?

人都知道这个理,但是说出容易作出难,杨老师也可以说,借这次采访,也间接的批评我们了,该学习就要学习,其实也是。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批评”不得,要面子,借采访之说,也容易让人接受,我们作为学生采访的局限性也就出来了,权威性不足! 这个很致命,所以只能靠个人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人脉坏境等等。

我对杨老师这个采访,个人感觉底气不足,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注定产生这种问题,同时,

时间压力大,我当时说老师你可以聊多久。杨老师说时间不是很多,要我尽块。我们匆忙的开始,匆忙的结束,无暇问起更多的涉及关键的问题,比如,对班级的具体建议,对班级个人的哪些事不对,我们要注意,等等等等。都是在遗憾中落幕。

有经验总是好事,经验也不是那么

好来的,采访这种经验更是可遇不可求,多点历练机会,对以后有很大作用。

我希望我以后可以更好的利用实践磨练自己,提高自己的新闻采访能力。从这次采访经历,我还发现了很多以后不知道的。个人感觉新闻工作者是新闻素质,文学修养,口才能力,体力及社会交际能力缺一不可的综合体。对每个方面要求都很严格,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才能在以后的工作社会环境下不被淘汰。笑到最后。

下面附上采访详细内容,是以qq形式进行的采访:

to be with you forever 12:32:59

杨老师,关于这次运动会我们班获得团体一等奖,有什么看法。

杨剑 12:33:55

这次能获得一等奖我感到无比欣慰,成功离不开大家的齐心协力,特别是班干部的组织和一些同学的积极引导

to be with you forever 12:34:53

杨老师,对于我们班级团体排练时

您持有什么样的态度。您当时觉得我们班的策划整体水平如何

杨剑 12:35:15

排练之前,我就对大家说,这个策划很有创意,我完全赞成,遇到什么问题我会帮大家解决,正因为我的支持和大家的配合才会把这台戏唱好的

to be with you forever 12:35:51

杨老师,你觉得我们班级在哪些方面有待完善?

杨剑12:36:31

演出时,动作的流畅性和熟练度方面稍有不足,气势方面也待加强

to be with you forever 12:37:31

杨老师,你对我们班目前的学习氛围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和要求吗? 杨剑12:38:31

进入大二这一学期,我觉得大家的学习氛围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在辩论赛、知识禁赛等院系活动中都有所突破。我觉得大学生活,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去

参与,太多的电脑游戏会消磨自己的青春。为使自己得到历练,大家应该在学习之余,参与一些文化体育活动充实自己,多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to be with you forever 12:39:08

杨老师,总结这一年半,大学生涯已过近半,您对我们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吗? 杨剑12:40:28

大学生涯过半,同学们一直都很配合我这个班主任的工作,在此表示感激。希望大家在余下的大学生活中找准人生目标,顺利完成学业,加强人际沟通,丰富课余生活,预祝大家今后都能实现人生的辉煌。

to be with you forever 12:44:02

谢谢杨老师可以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杨剑12:44:47

谢谢!

第17篇:实习采访心得体会

实习采访心得体会

故事的开头往往不尽人意

7月的西安,闷热的让人有种想要爆发的冲动。等待了大半个月的实习活动终于按部就班的展开了。火车上,大家都很激动,吃着,聊着,玩着,一晚上躁动的不能安睡,整个车厢都是我们的声音。当时,我靠在窗户上,置身事外般的看着朋友的笑脸,就想,我们还能这样笑多久?不是我装深沉,是真的感觉到时间的无情,晃眼间我们已经告别大二,社会的残酷离我们越来越近,如今的朋友不久后也会各奔东西。以后的我们一定会时常回忆现在这个时候,这个让我们笑得无忧的时光。只是不知道我们采访的对象是不是和我一样,也这样想过?

安顿好了一切,踌躇的等待着事情的发展。

第一件让人郁闷的事发生了,我们几个女生和带队老师有了不愉快。其实这件事是双方面的,不能单从一方面来看。老师很早前就清楚的交代过,只是传达的时候出了差漏,然而我们理解的也不够,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倔强不肯退步的和老师对峙着。所以,第二天没有参加集体活动,各自干着各自的事。现在平静下来问自己后悔吗?我也矫情的说不后悔,因为我认为那些去过的地方再花钱去真的没意义,毕竟家里不是很富裕,现实不容许我挥霍。但是,我同意老师的观点,到一个地方去采风,就必然要到当地的文化故地,去了解这个地方的底蕴,去接地气,才会对自己的采访有所帮助。所以,经过这件事,我想最应该做的是,以后不论做什么,一定要在最初就打好招呼,把准备工作落到实处。也要多换位思考,多方面多角度的去理解一件事,个人主义的想法要分轻分重,不能再那么自以为是了。

第二件让人无奈的事接踵而至,采访对象的一换再换,让我们措手不及。起初的采访对象是西安市雁塔区宣传部副部长白小平学长,可惜他因为个人原因无法接受我们采访。然后我们转换对象,采访西安市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刘迪学长。然而,因为其他小组的疏忽等原因,在到西安后的第一天晚上,我们的采访对象又换成了省人大秘书詹智勇学长。这样的一波三折,让我们在这个闷热的城市显得特别的烦躁。心中难免有些抑郁,无奈的情况下,也只能坦然接受。还好,接下来的事很顺利,像是对之前的委屈一种安抚。詹智勇学长很热情的答应了我们的请求,也极其平和的配合我们的采访。

谁家少年郎不想仗剑走天涯

谁的年少不轻狂,谁的青春不张扬,那些年的自己在回忆里叫嚣,长长来时路早已载满深深往事。初见詹智勇学长,是很斯文很内敛的模样,感觉他应该是一个含蓄不善言谈的人。当我们在时间中挖掘过去时,往事突袭,学长的年少气息,豪爽张扬一下子就展露出来。那些青春的故事就那么在一言一语中铺展开来。

大学时代的人,都有一种朝气,有一种天真的烂漫。在回忆中,在讲述中,在慨叹中,岁月雕刻过的面容也渐渐柔和,也孩子气的牢骚着。那个时候的学校,没有现在的规模。后湖,咖啡店都是想象;那个时候的学生,没有如今的优越。手机,电脑什么都是浮云。学生都是在学习,运动,侃大山中度过自己的青葱岁月。也就是因为这样的简单,所以感情才很真挚,很干净。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三年就是一个沟”,更何况我们与学长之间隔着15年的光阴,所以很多故事都透着一件朦胧的纱。尽管不是很通彻,但总能在故事中感受到那种单纯的美好。

学长说那时候的他们,曾住过二十几人的集体宿舍,条件虽然艰苦,但感情很深厚。有时候晚上,一个人心情不好或一群人兴致来了,就提着一瓶酒和一块油的发亮的面包,围坐在一堆,吃着喝着聊着。白天又总是和全校各个系的哥们儿一起踢球,挥洒青春过剩的精力。兄弟之间的感情就是在这样的日子中日积月累的。突然,很感慨,那时候的他们条件虽然不好,但依旧珍惜上天的恩赐。而如今的我们,住着4人公寓,用着手机电脑,看着小说,玩着游戏,感情却越来越冷漠。四年下来,情分也许也只比陌生人多一点。想到这,不禁有些唏嘘。

学长说,那个时候的自己有点张扬,由于在校足球队,所以人缘不错,在全校很吃得开,不论老师还是同学,都能混成一片。而且,自己又是班级里的学习委员,在老师和同学之间起桥梁作用,两边跑两边说的能力十分强悍。那个时候,学长靠自己在大学里还是很富裕的。有着校队的补贴,广播站的经费和自己的奖学金,已经十足十的赚了一笔。其实,学长是有自己的创业梦想的,想做一些和广告有关的事,只是后来因为很多现实原因不了了之了。关于大学,最大的遗憾,他说是自己没有去考研。因为他们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如果考研,那么以后的选择将会有所局限,发展空间不大。所以在种种选择下,他选择了直接毕业,考取公务员。很幸运,他第一次考就成功了,此后仕途一片明朗,副乡长、县委办公室、省环境厅、省人大秘书处...一路走来,有压力也有乐趣。感触最深的是,学长的态度,怀揣着一种对生活对命运的体验与享受。困难,磨难,压力...不是没有,只是我们要学会去把它们当做人生财富,去体验它们给予我们的宝贵经历。人生,难得有几回这样的体验。

时光荏苒最是难忘母校情

久经职场的人最不想做的事就是回忆过去,总结人生。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苦痛并快乐的折磨。既要承认岁月的无情,美好的不再,还要接受回忆的甜美,这种纠结最是难熬。经不住我们的请求,学长开始追忆年轻的时候。阔别多年,母校年轻的样子浮现在眼里,那些可爱的人儿好像还在身旁大笑。

记得,那时候的自己很轻狂,该做的不该做的都做过。有好好的学习,干学生会工作,拿奖学金,办广播站,踢足球搏荣誉...也有喝酒,翻墙,插科打诨。总之,那时候的自己就像一股握不住的风,席卷了自己的整个大学生涯,淹没了自己的所有青春时代。

记得,那时候是八人间的宿舍,一群好兄弟,感情很深。有个新疆的同学,最头疼的是他,喝醉了总爱缠着人胡扯,总爱不讲道理的揍别人一顿,然后第二天眼巴巴的扯着你的衣袖,哭着说对不起。有一次,新疆的同学喝醉了,一身酒气的跑到学长床前,吵闹着要学长起来陪他喝酒。学长假装睡着了憋着没理他。然后他脸贴脸鼻贴鼻的对着学长大喊,无奈了,学长跳起来问他“你要干嘛!”。令人咋舌的是这可爱的新疆同学竟然说“你不和我玩!”。那时候,每个人都单纯可爱,令人难忘。

记得,那时候的男女之间都很朴实,不做作也不浮夸。有一次,在自习室里,经常一起打闹玩耍的外语系女生突然从前排转过头去,大声的告诉学长“诶,我喜欢你”。那时候的学长也只是当做开玩笑,就一笑而过了。后来当学嫂因为帮学长记笔记拿下学长后,外语系的姑娘在毕业后的聚会上告诉她时,学嫂特别的自豪。也只有在那个时候,大家才会有那样纯真的感情。

记得,那时候的学校叫二民院,那时候的中文系在学校比其他系的学生都有优越感。因为中文系的我们,不用每天苦恼的记着笔记,背着公式,想着定律...我们只需要感悟生活,体会人生,很轻松的过着大学的生活。也就是这样的中文系,这样的二民院,让学长的性情带了点洒脱,带了点不羁。在历经生活和工作的磨练之后,没什么忠告,只有一些自我的体会告诉我们。第一,不要认为二民院出来的就不行;第二,不要认为本专业出来就不行或者行。 记得,那时候的银川风很大。记忆最深的是书法课,有一次,老师来上书法课,像往常一样,一根长长的线挂满了老师的大作让同学欣赏。突然狂风乍起,纸张翻飞。全班同学在狂风中关窗,捡纸...就这样一节课过去了。风还在吹,起初大家都还是兴奋的样子,2小时候,天变颜色了,阴沉的模样开始让这群年轻的孩子感到恐惧了。记忆中,那年的风真大!

记得,那时候的毕业很煽情。在八一公园旁的一家大盘鸡店里,全班同学和老师导员们一起喝着酒,倾诉着离别的伤情。每个人都眼红红的,男生也许还能忍住自己的不舍,女生早已泣不成声。怎么说感受呢,学长说他是差不多把每一个同学送完后才走的,所以在一遍遍的离别中淡化了那份感伤。只是当自己走出校门的时候,伤感还在,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待。不考研不留校不作停留,一心想要出去闯一闯,也许属于自己的未来才刚刚开始。尽管现在偶尔听听《老男孩》这类的歌,还是会感伤不已。

故事总是这样反复上演

听完学长的回忆,我们在谈笑中也感慨不已,他们曾经历过的事我们正在经历着,回忆正在时间的洗涤中沉淀着。也许我没有学长那样豁达的性格,没有他那般洒脱的魅力,但我总有一样可以做到,就是如同他那样,抱着体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种种难题。不论学习还是生活,前进的路都是需要自己去感悟的。

停留在西安的时间很短,很快我们就要结束这次实践活动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或多或少的在这里成长了。每一天都是一次成长,需要的不多,只要我们有足够坚强的心去面对,去接受挑战。所以,谢谢这次实践,教会我用体验去成长!

第18篇:记者采访心得体会

记者采访心得体会3篇

记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行业。主要从事新闻纪录,新闻报道等。下面是记者采访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记者采访心得体会

刚刚参加了全省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工作会议的电视拍摄采访报道,较为辛苦。辛苦之余,觉着有必要把自己从业几年来的重大会议电视拍摄采访报道的经验心得总结于此,以便自己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也是和广大同行及博友交流切磋的一个平台。

重大会议新闻开始之前,电视记者和其他媒体记者一样,需要提前到达会场。时间相对讲越早越好,以便做好现场的熟悉工作,机位的选择、最佳拍摄角度的选择,熟悉会场光线、搭设脚架及其他情况等。应该收集好会议相关文件,了解会议议程,做到会议各个环节及时间掌握上心中有数,在拍摄时也就能从容不迫了。

如果会议主办方事先没有安排摄像机位的空位,在有必要前提下提前到会场,可以及时跟会议筹备方沟通协调,调整座次,留出摄像区域。如若不行,则必须退而求其次,另外选择机位区域了。

拍摄前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调整摄像机白平衡。很多记者(包括很多老记者)往往没有选择最佳的调整白平衡的位置,一般在会场的任意一个位置完成校白。这样做其实是不恰当的,应该到会场主光源的中心区域进行校白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充分还原会场色彩,避免偏色等情况的出现。

拍摄之前还应该检查摄像机的声音拾取的按钮选择。如果没有插话筒采访线,也就是直接用摄像机外接话筒拾取声音,最好事先预录一段听声音正常否,不正常则须立即调整摄像机声音拾取按钮(一般的摄像机声音拾取按钮处于调整范围的中间处,差不多是摄像机出厂的设置标准),或沟通主办方调整会场讲话声音等设备。

拍摄之前还应仔细检查录像带、磁卡(如P2卡)等记录设备是否正确安装,是否有足够录制空间(很多记者同行往往在拍摄中间出现录像带或磁卡已满等情况),且应备足录像带或磁卡,因为现场有许多事先不能预料的情况发生。如果拍摄中记录设备已满,基本不可能返回单位取,如果在乡镇或者出差的情况下,更是难以完成采访报道任务了,陷入无比尴尬的局面。

在拍摄时应该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应从全景、大景、中景、近景、特写这样一个顺序进行。会议新闻一般拍摄顺序为:会场全景——领导席——主要领导近景——其他领导近景——主席台下方参会人员全景、近景(如人物拍摄左一排、右一排)。领导拍摄其实很有讲究和学问。主要领导景别相对较小一些,在画面中要突出一些。其他领导在画面中则稍微小一些。据同事讲,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常常会在节目直播过程中临时加入一些刚刚收到的消息,这种新闻对电视摄像记者的要求就很高。因为要运用到\"无剪辑拍摄\"模式,后期基本不用剪辑,直接可以供导播播出。这种拍摄对镜头、领导拍摄的先后顺序,镜头时长等有着相当严格甚至近乎苛刻的要求。

在拍摄中还应该注意和同行之间的默契配合。比方说别的电视摄像记者正在拍摄,你又想经过他的面前去另外的角度拍摄,就需要等待同行一个镜头完毕之后或者示意其你要经过,否则你的大脑门或者上半身充斥于同行的镜头当中,造成别人的废镜头。还有在有的重要时段或领导讲话等情况下,很多记者会一哄而上,这时候你必须\"冲上去\"抢占最佳位置,但是需要特别注意不要相互挤压阻挡,应该注意采访安全和职业道德。

在会场拍摄需要来回走动时,应该尽量做到步伐轻、速度适中,不能太快也不能过慢,有时需要弯腰则弯腰,弯腰不代表你低人一等,相反你会赢得别人的肯定和好评,别人会认为你\"懂事\",与会场气氛和谐相融。

在会议正式开始之前,你需要打开摄像机,进入录制模式,架好机器,选好景别,聚焦清晰,随时准备按动\"REC\"键。另外会场光线暗,可以用手动光圈适当补光。拍摄背景为明亮的窗户的人物时,需要打开背光模式。

不光会议新闻电视记者需要做到这些,其他的采访任务也是如此。在包括重大会议新闻等新闻报道之前,应该充分休息好,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展现出新闻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个人气质。

总体上讲你需要做一个有心人,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做到事情了然于胸,胸有成竹。自己还需要关注和\"审视\"自己的镜头,注重总结不足、汲取经验,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重要会议等电视新闻的拍摄采访报道任务。

篇二:记者采访心得体会

林丹,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福建人的骄傲!在亚运会男子单打比赛中,他打得非常精彩,好几次倒地救球,完成了好几个看似不能完成的救球,林丹是有一种霸气,但他的霸气不是写在脸上,而是藏在心里的。

获得冠军后,胜利的喜悦让赛场上的冷静化为激情的庆祝,林丹欣喜若狂地脱掉球衣,向观众敬了个军礼,在观众的热情感染下,他把球衣和球鞋都扔向观众席。他紧紧地拥抱了自己的教练。相信林丹为胜利付出了很多努力和汗水,他的教练最清楚,所以也是此刻最能够和他分享胜利的人。

果然在赛后的记者采访中,记者也问到:听说你是训练中最不听话的队员,经常自己延长训练时间。林丹回答说他并不是训练最刻苦的队员,还有很多队员比他更刻苦。有人说林丹是一个天才加勤奋的运动员,林丹自己也提到希望能够尽量保持状态,在有限的运动生涯里尽可能抓住每个机会。

央视的一个女记者在采访林丹时,很没有水准地又提到有关\"走下坡路\"的问题,其实只要看过之前对林丹的访谈,就知道林丹其实有非常强烈的危机意识,又何必再提到这个问题呢?或者至少换一种比较婉转的提问方式:\"作为你的球迷,我们希望能一直在球场上看到你,不管是胜利还是失利,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离开这个赛场,羽毛球运动也将会失色不少的。\"

篇三:记者采访心得体会

5月22日星期六,早上一早我就来到中国小记者济南活动基地中国小记者选拔活动现场,进行第一次采访实践活动,此次采访的对象是参加中国小记者选拔活动的同学及其家长,心里好紧张呀!

活动让我感触特别深,当我选定采访对象时,总是不敢靠近,心里想了好久才敢过去采访.在采访第一个家长时心里好没底呀,不知道他会不会接受我的采访,我当时采访时心里好紧张,生怕做错了什么、说错了什么、可是当采访完了心里就平静了许多许多......采访完几位家长我还采访了几位同学,通过采访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当小记者:能增长知识、提高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从中我体会到:同学们那种想提高自己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采访中我还收获了不少、知道了不少:

参加中国小记者选拔基本上都是孩子自己的意愿,从而感到这些孩子是多么期待自己能当上中国小记者!但我认为如果这次没有被选拔上的同学也不要紧,就当这是一次小小的考验,不要气馁、不要放弃这个理想,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争取下次选拔机会,加油吧!

另外,大多数的家长都是支持自己孩子参加中国小记者的系统培训课程以及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自己的孩子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成为一名优秀的小记者!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中获取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例如提高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写作能力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参加中国小记者的系统培训真正能够让同学们得到实际锻炼和提高一些自己本身所缺少的知识和能力!

说实话,这次采访活动让我发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胆怯,语言表达能力、现场采访水平和提问问题等方面能力的不足和欠缺......总结了这次的经验,相信我会更加努力,下一次采访就会更加完美!

第19篇:新闻采访心得体会

新闻采访心得体会3篇

新闻采访是现代新闻实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新闻采访更是其不能忽视的新闻实务环节。下面是新闻采访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新闻采访心得体会

其实在新闻采访方面,我是一个新手,一只\"菜鸟\"。说来惭愧,进校报的这一年里,真正意义上的采访其实不多,只有四次。中间自己也得出了一些拙见,现在就写出来,跟大家交流分享下吧!

我的第一次个人采访是在军训的时候。因为其他的一些原因,我跟文学院的新生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军训表彰大会上,\"詹丽璇\"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其实他一入学辅导员就跟我说了,要特别关注她的举动)。后来师姐说让我们挖掘军训的人和事,我第一个念头便想到了詹丽璇。后来我通过其他人了解了她的信息后,感觉师妹身上有能够代表这一届新生在军训中蜕变的闪光点,就跟碧岚师姐主动请缨,说我要去采访詹丽璇。

师姐同意了,我是第一次采访,还是一个人采访,自己不免内心紧张。后来我从图书馆找来了通讯写作的书籍,可总觉得里面的那些原则宝典之类的不适合现实中的采访。我开始苦恼,幸好这时碧岚师姐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她通过电话引导我摸索,最终,我把那些问题想好了,列好了,也顺利采访好师妹。

这一次充足的采访前期工作是那次采访成功进行下去的关键。因而在做人物采访前,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希望能够尽可能地收集被采访者的信息及别人的一些看法,这对采访中挖掘人物的闪光点至关重要。

好的采访是成功的采访稿的一半!在我的第二次采访中,我感受最深的也是这点。第二次采访的是一位现从事媒体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师姐。由于当时师姐在海南,我只能通过qq对她进行采访,而我对那位师姐的所以认识就只有那张纸上的信息。那段时间很忙碌,没怎么好好地琢磨那次的采访,在还没做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就贸贸然地采访了师姐。很快,师姐就指出了我采访的不足,她说我问的都是一些表层次的东西,而且问得比较乱。我心惊地接受了她批评,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采访,发现真的有许多漏洞。

那次采访稿最后世师姐也帮我修改了不少,这让我觉得很惭愧,也更加意识到我们采访者的责任和采访上自己存在着的不足。

说了那么多了,好像都在强调采访前期的准备和信息收集的重要性。其实我还觉得,在采访过程中,我们的表现同样很重要。就算是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人采访还是会有不同的风格。这在电视上我们也可能看到,鲁豫的采访和王志的采访风格就算两种几乎完全不同的风格。而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的是鲁豫式的闲话家常的采访,而不喜欢王志式的咄咄逼人的采访。可能大家刚看这两张风格都会不由自主地选择鲁豫,可一旦真正进入采访,还是会有人就不知觉地扮演起王志来。当采访着说出一个对我们而言十分有利的信息时,我的观点是,请做温柔的鲁豫,一步步引导采访者继续说下去,而不做尖锐的王志,立刻单刀直入,令采访者汗颜。

好了,说了那么多,也该搁笔了。真正的采访经验采访感受恐怕还是要我们自己去体验才能找到属于我们每个人的风格和感受!

篇二:新闻采访心得体会

埃德加·斯诺、法拉奇、霍默·比加特、威廉·劳伦斯、乔恩·富兰克林这些知名记者的背后故事有很多,这些日子在网上细细浏览了他们的资料,心中感触很大。其实对于一名记者,我理解的层面还是停留在中学时代那就是为人们呐喊。单纯的理想让自己报了这个专业,在学习中我曾经徘徊过,也曾经骄傲过,记者是一个\"杂\"家,更是一个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事业。

暑假实习的时候,开始的时候是自信满满,觉得终于可以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了,终于可以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就这样带着七分兴奋和三分胆怯走进了报社,走出了自己的第一步,后来就有了我的第一次采访,第一次感动,第一次开始思考自己的专业,第一次开始有感于新闻采访,有感于记者这个职业。

记者,这个被冠于\"无冕之王\"的角色,是一个在社会上有很多争议的职业,在面对一些涉及信仰涉及利益甚至是涉及生命的时候,记者这个角色就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法拉奇这个传奇女子,采访了著名的越南战争、印巴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采访过邓小平,采访过基辛格,每一次的采访都作为了现代采访界的典范永久被珍藏。这个被称为\"世界政治采访之母\"人物无论是在采访战争还是在采访政坛风云人物的时候,她的智慧、她的立场、她的视角,总是那么闪耀和无法企及。记得暑假实习那会总是会遇到不知从何采访起的尴尬场面,有时候草草的收场,以至于收集不到好的新闻线索写稿子的时候无从下手。

采访前充足的资料准备,是取得采访独立性的\"敲门砖\"。法拉奇采访基辛格的时候正是有这种充足的准备才在采访的过程中不畏不惧,尖锐提问,态度上保持独立性。欣赏法拉奇的人都知道她采访的个性,讲究的是独立和现场。法拉奇的独立是她看问题的角度。新闻的真实性也正是以这种方式得以实现的,只有在现场才能真正的见证事实,就如威廉·劳伦斯搭乘携带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的飞机,写下了著名的空中目击记《长崎投弹记》。有了真实的体验在能够把自己的新的体会写在新闻报道中让人们去体会。

想起了我在暑假实习的时候采访一个聋哑的清洁工,不会说话更是听不懂别人说什么。采访的那天天气很热,因为开始之前有一个采访,采访完之后就已经快中去了,想到采访这个肯定又要花很长时间不说采访未必会成功,于是就回家了。在网搜上果然有一篇类似的稿子于是投机取巧,自己又重新编了一篇稿子给了老师,后来老师打电话来说这个稿子没写好,并一直说不要以为是聋哑人就采访不到信息,说了一大堆批评自己的话,于是心中很是后悔过意不去。这件事是在实习的时候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

做新闻就是讲究的是一个真实,失去了真实,还有什么资格称的上新闻。霍默·比加特能够走进《原子弹轰炸下的广岛》,那种恶劣的环境,那种时刻会丢掉生命的环境,都能够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我们还有什么值得去畏惧。没有亲身体验过是无法去体会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个前辈记者告诉我,亲身经历的东西会感受更深,会更有东西写。这句话是真理,是一个值得大家去理解和记住的真理。

还有就是一个人的信仰,记者的信仰很重要,因为一个记者的信仰关乎着这个记者的道德品质,埃德加·斯诺是我最欣赏的记者之一,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能够一直坚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努力着,为世界的和平努力着。作为一名美国记者、作家,斯诺把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人民的苦难和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真实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是多么的伟大!

记得实习的时候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到《楚天都市报》的记者陈世昌,是一个很具有正义感的、敢于说真话的记者。心中很是敬佩,觉得这个记者真正是个能干的人,或许这种记者就是自己未来心中向往的那种。

采访写稿子这些都在不断的交替之中,实习中记忆就是问路采访然后回家抓紧写稿。写稿子是一个对采访的验收吧,暑假里面老师不停的告诉我们要抓新闻点写,要在一件事情中挖东西写,要注意细节......写稿子不是我的专长,我是一个理科生,经常会被班上学文科的同学调侃说\"在文学的地盘上面滥竽充数\"。其实写新闻高并不是要多大的文采,但是却要有自己独到的创新和不错的文笔,这个是我欠缺的。乔恩·富兰克林的《凯利太太的妖怪》这是一篇新闻稿,写的像小说一样,但是它确实像描写一样把一个手术给活化了,细节抓的也恰到好处,这行新闻界值得借鉴的。

以上是我对新闻采访的一点感悟,其实不仅是这些大家记者,更是这个暑期实习给我的。

篇三:新闻采访心得体会

12月份以来,我们所学的《新闻采访学》几乎都是以实践、实习为主。正所谓理论联系实践。之前学了那么多的有关采访的理论知识,都从没有用到实践中去过,只是系统的把那些新闻采访知识输灌进了脑袋,但却没有用来指导实践过。而如今,老师在有限的条件下给我们安排实践实习的机会。不管是学习他人的实践经验,还是让我们自己去体会,我都觉得很有必要,也很感谢老师为我们争取机会而付出了那么多。

第一次的实践活动应该是我们班举行的模yi答记者问。我和另外4位同学有幸成为被采访者,其他的同学对我们五个人分别提出问题,我们做出回答。陶艳的回答确切、具体;胡文茜快言快语;林蓉蓉纯真无邪;张国平的语言犀利;我呢?很真诚、很用情,不过我觉得我太情绪化了。虽然我们这次模yi答记者问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地方不规范,但通过老师的点评后,我们都知道了哪些地方不规范,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日后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不管怎样,我们的实践活动还算的上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吧。因为我们5个人的回答各有千秋,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很有水准,只是我们在程序以及礼仪上存在一些小毛病。

第二次的实践体会是江西日报的高级记者程娟来给我们班上课。程娟老师把她自己的采访经验结合理论知识传授给了我们。《我能摸摸火车吗?》让我知道了在采访的过程中要做个有心人,也让我知道了程娟记者是如何做到与别人不一样的;《袁政海班组》的系列报道让我更坚信了\"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那句话语;有关铁路、公路的开通的报道让我知道了原来新闻也可以写成那般的诗化和散化,我想这与她平日里爱阅读散文,写散文文章是分不开的;对\"金圣\"烟的报道表现了她独有的睿智······说实在的,我很羡慕她,羡慕她能写出那么漂亮的文章;但我更佩服她,她那不断上进的心与那吃苦的劲把我给折服了,她一个劲的重复那句\"一定要吃的了苦\",我想做新闻工作的应该都很辛苦吧!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更应该强健体魄,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能力,以便日后投入到新闻事业工作中去。

第三次是老师带领我们做校车去感受南昌的变化。第一个目的地是秋水广场,广场的最高喷泉是108米,据说是中国的第一高喷泉。我们在那逗留了半个小时又奔向了另一地点------摩天轮,据称是亚洲第一高的摩天轮。在它的旁边正在完善一个赣江公园,它的建立与完善不仅会给人们提供了又一娱乐场所,而且还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让人们更加关注昌北的建设与发展。摩天轮的对面有一个\"嘉年华\"娱乐场地,也还在完善之中,不过应该快要竣工开张了,因为有好多大学生在那求职,大概有300多个人在那排队等待,据我们了解,该娱乐场地计划12月24日开张。在那逗留了近一个小时,回到校车上准备打道回府。不过我们并不是按原路线往回返,而是开上了生米大桥,那座桥很长、也很雄伟······ 我们一路上有说说笑,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回到了我们的学校,结束了我们的感受南昌变化的体会活动。

这就是我们的三次实习体会活动,那三次活动让我明白了新闻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有一双敏感的眼睛。让我们做个有心人,为新闻事业而奋斗终生吧!

第20篇:采访的心得体会

采访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采访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采访的心得体会1

在采访之前我就一直很不安,因为想了很久都想不到要怎样开始着手。不知道要准备些什么,也不知道要采访的对象是谁,怎样选择采访材料,因此一直都没办法开始怎样做这个采访的大型作业。 可是作业还是得做,采访还是得进行。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了以前的部长—庄经荣师兄。因为师兄在我们学院也算是个“风云人物”了,8000元的奖学金、组织部的部长、“美在海滨”得奖者之一……以及其它很多的得奖。相信在我们学院应该没人不知道的了,所以我选择了他作为我的采访对象。可由于他人在主校,而且时间也不怎样允许。因此我选择了在网上跟他进行一次采访。

在采访之前,我先进行对他的一些简单的了解:应电081班班长,文秘091班班助,25期预备党员。曾获得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一等奖” 学金、国家奖学金、各项工作积极分子、优秀团员、优秀团干等荣誉称号。积极参加各项竞赛、文体活动,并获得相应奖项。可谓是成绩辉煌、工作学习两不误!因此我也准备了一些关于学习、工作的问题,包括如何的安排学习与工作的关系等,以及他对组织部这个部门是怎样进行管理的。在生活方面,我也准备了一些有很意思的问题:包括一个月多少生活费用、喜欢什么颜色、最有纪念的一件事是什么、还有你对大学生谈恋爱有什么看法等等。

一切准备完成后,我就跟他约了一个有空的上网时间,然后进行对他简单的网上采访。

在采访过程中,虽然没有看到对方的面,但在他回答的时间段来看,他还是很认真的对我的问题进行回答,能感受得出他有认真思考过。因此我也很相信这大部分是他个人的意见,而且用文字的方式回答也可以把它内心的真正想法更好地表现出来。当采访的问题我都差不多问完了,然后我们还聊了一些学习上的问题并请教了他一些学习心得,谈谈家常之类的。发现他除了学习好,工作好之外!他还是个性格很开朗的人,说起玩笑来还真能把人雷倒,这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另一面。

采访结束后,我整理了一下记录,然后加上自己的一些语言修饰。修改了一下语言的逻辑,最后整合成一篇采访稿。时间用了整整一个晚上,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都完成了。总之,从开始准备采访到采访结束,我明白到真正要做好一件事,还真不简单。时间要合理安排,准备要充足,还要做好记录、整理,每一步都不能缺少。我想这也是老师要我们做大型作业的真正原因吧,是让我们明白到。不亲身经历做过,成绩是不会出来的。

采访的心得体会2

最近我有幸参与了我们小组组织的人物访谈活动。在分好小组并参加了访谈之后,我们就开始准备采访的材料,收集被采访者的信息,整理采访提纲,我们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力求准备得最充分。

几天后,我们与本组的采访对象取得了联系,并初步确定了采访时间。并最终于周六,见到学长之后,他对我们相当热情,我们之间的交流变得畅顺,这也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使他是学长,我们把他当朋友,这样我们的谈话显得没有拘束。

从与学长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不容易,特别是找好工作。我们要有一定的能力和看清行业的发展状况,不能眼高手低。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自身素养,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对自己以后的路又一个好的规划。在学校里,我们要把每天过好,该考研就好好准备,不想考研就多关注就业形势和提高自己专业课的知识。

其次我认识到了一些基础技能的重要性,比如英语、基础的office办公软件等等。还有我们所学的基础专业课,像机械设计和数控技术,原来这些都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希望以后自己在工作中不要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吧。同时我们还要多在大学期间积累社会经验或者多争取一些锻炼机会,比如社团和学生会,也许在以后找工作的过程中都能不知觉中体现出优势。

说起来自己算是个很不服输的男生,有过许多想法,高考失利后不甘于专科文凭,考了专升本。现在在本科里,又不甘于一个本科文凭。经过这次采访之后我认识到了文凭的重要性。当然找工作不像想 1

象中那样简单,要有充足的准备才能取得成功。考研也一样,要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力,坚持到最后,其中的苦闷肯定是很多,但再苦也就一年,用一年的苦换一辈子的甜,我认为是值得的。 在这次寻访校友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同时也有很多的感触。我学会了如何和陌生人拉近距离,学会了如何鼓励自己更好的完成计划,我一定要将这次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去。而且我对于自己所学的机械专业以及个人发展的前景也有了一些明确的认识,有了学长的指点,对于以后的路,相信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方向。对于我而言,学长取得的骄人的成绩是我的榜样,也是我今后奋斗的方向,我今后会更加努力学习,认真备考,积极做好准备,端正态度努力复习,不怕吃苦,考上自己梦想的学校。

同时,这次与学长的交谈中,我也越发感受到校友间诚挚的情谊,即使素昧平生,只因我们是同一个学校,身上同样有着朴实无华、坚韧顽强、勤勤恳恳的精神,学长便对我们坦诚相待、关怀备至。

学习应该讲究方法和计划性。有计划的学习比盲目的学习要事半功倍的多,更容易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复习时注意交流,要避免因一个问题而过多纠结,掌握好复习的方法;不懂就要要多与同学交流,探讨解答问题的方法,和对不同问题的意见,将更有助于拓宽思路。 2

采访的心得体会3

作为一名应届大学生,真的很感谢黔东南电视台给予的这一次实习机会,相比在学校的理论学习,这次实践机会真的十分的考验我,更让我学会了太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回想起去年在电台的实习,我看到了作为媒体工作者的精神,当我决定报考电视台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条路对于我还很漫长,现在我只是迈出了我的第一步。

我大学时期的专业是动漫,接触了一些电视的后期制作,那时起就和电视有了不解之缘,在校期间,我更是凭着喜爱成为了院广播台台长,播了两年的散文。从大一起我就十分的热爱播音主持,也曾代表学院参加过几次省级比赛,并且在这项工作上一坚持就是3年,所以在报考时我选择了播音主持岗位。

进入实习期后,我跟着付老师才算是真正的走进了播音的世界,在学校由于校园广播和电视新闻相差太远,在实习期间对于播音我还是差了太多,第一天付老师就说指出了我后鼻音发的不到位的问题,于是我查字典列出了所有的后鼻音字,第四天的时候就没有在犯这个错误,但是对于顿字、轻重音、新闻的感觉、音色、音质,我还是差的太远了。我明白播音不可能速成,于是我开始接触一些新闻采访,第一次和杨帆老师去采访了会议,看了一些写新闻的稿件,知道了新闻性并不完全在于会议本身,而是会议中能够作为新闻点的一个部分,会议中有哪项内容与老百姓的生活相关,而新闻稿中一定突出这项内容,才是会议新闻真正的新闻价值。想写好会议新闻一定要抓好那个价值点。

第二次和陈阳老师采访了一名优秀的老师,是一个专题片,我才发现一名新闻工作和要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并且要把握新闻的主体,清楚采访的真正目地,做到重点突出有头又有尾,对于拍摄它不像新闻拍摄那么简单,而是要有自己独到的东西,特写和细节必不可少,不仅仅单纯的采访故事主人,对于他的同学和同事也要采访才能从侧面突出老师的好。那条新闻我觉得陈老师可以给更多学生一些特写镜头,祖国花朵发自内心的笑容是对他老师的最大感谢。也可以给老师一直工作的讲台,甚至很平常的黑板擦给特写,我想效果也是很不错的。

第三次是和舒老师去下司,采访我州肖副秘书长检查中国国家皮划艇队训练基地。到了下司我跟随检查队一行记录检查的过程,跟着舒老师一路跟拍,这个新闻的价值相当的高,而我也在心里很认真的对待,随后我们迎接了皮划艇的孟领队,在和他的交谈中我体会到了,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对新闻很敏锐,仔细发现每一个点,就可以发现无穷的价值。

去黄平当出镜记者那次,让我学到了太多,看到强哥抬着脚架爬山的时候我才知道,记者是不能怕苦的,我要明白往往艰苦的工作回报却越丰厚。那次出镜我不足太多,由于风大我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我怕话筒杂音太大于是那天我把出镜词说的很大声,回来之后听起来效果很差,让我十分的惭愧。第一次面对镜头由于看的人比较多,说真的我还是很紧张,拍了3到4次才好,最后在强哥耐心的帮助下才完成出镜。这次是最好的锻炼,最好的学习机会。我很珍惜甚至感激那次采访,我的出镜词是我自己写的,并且强哥也让我写了新闻稿,让我彻底的实践了一把。

最后一次是和陈阳老师去采访先进大学生创业的新闻,但是由于采访有要换地方,车坐不下了所以我没有全部采访完,最后一周我坚持一天录一条新闻,出了头像,并且试着制作,剪了一条新闻。做了一个黔东南新闻的片头。唯一一个月的实习落下了帷幕,这一个月我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如何工作更是一种精神,每次开会我总会感受到我的不足和缺点,记得面试的时候考官提问到:你觉得你做播音主持有什么优势和不足?那时候我滔滔不绝的说着我是多么的热爱这份工作,我大学的时候拿到了多少的朗诵演讲的奖状现在想想觉得很是可笑,对于播音主持其实我一点优势也没有,我不是科班出身、我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新闻、我没吃过苦、流过汗、没付出任何东西,这一个月让我彻底明白了自己还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但是不怕,这些从没动摇过我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我会更努力,更刻苦的学习,强化自身。感谢这一个月台领导的帮助和支持更感谢各位老师耐心的教导。

虽然我在这一个月中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水平和才智,但是要相信我是怀着最真诚的心走进电视台的,真的很希望台领导能给我工作的机会,让我真正的能在这个大熔炉里面燃烧,能够在这里成长,而我一定会拿出实际行动回报领导对我的栽培,我不怕苦,不怕累,怕的是没有机会。年轻的我是需要时间来考验的,相信我给我一个舞台我一定会还你们一个惊喜。

采访的心得体会4

在这次采访活动中,我有目的性地选择了两个差异性比较大的单位。一个是外资企业,一个是公办单位;一个是规模比较的的公司,一个是人员比较少的教学点;一个是工业制造行业,一个是学前教育行业……我想,通过采访有比较大差别的两个单位的管理者,更加能够通过比较,得出一些启示。下面是我根据两位管理者的回答,对采访问题的一些总结和感想。

一、关于中国的国际化发展,对单位的影响

两位管理者一致都认为中国目前越来越国际化,对单位的经营战略、运作模式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的国际化发展必将给中国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那么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抓住可能的机会和挑战,争取在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为企业或单位争取最大的收益。

二、关于管理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及解决方法

在不同的工作中,遇到的工作难题是不同的,这由工作的性质、方式等决定。但明确的一点是完善的管理制度必定会大大减少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因为在制度下,就有了一定的约束和规范,而当所有人都严格按照规范行事时,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的难题。因此,管理者应该尽可能地制定较完整的管理制度,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效益。

三、关于处理上级、平级和下级关系的建议

通过对两位管理者的采访,我明白了如何处理与组织中各个级别之间的关系也是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对待上级,应该要尽可能地实施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如果在实际情况中的确实施起来有困难,应该及时向上级反映,与上级沟通,制定解决的方案,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工作的完成。其次,对待下级,不应该有居高临下的感觉,而是应该尊重下属,真诚地对待下属,善于倾听下属的意见,做到一视同人,并且做到唯才是举,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对待平级,由于工作中可能会有比较多的交集,所以应该要多沟通多联系,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并且为部门间的合作奠定基础。

四、关于组织的决策与实施

组织中必定有很多决策的时候,那么在决策中,我们应该要注意决策的正确性、可执行性以及可控性。当然决策的计划和实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误差,这就需要管理者发现误差、找出原因并且及时弥补解决。决策的.制定与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只要管理者有条理地、有方法地去做,就能做出比较好的决策。

五、资源配置以及时间安排

组织中的资源包括物质、人力、时间等等,做到资源的最优化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那么如何做到最优化呢?这就是管理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管理者应该要充分认识到所在组织都有哪些资源,分别有什么特点,然后进一步分析如何整合利用这些资源,做出比较细致的资源分配,这样才可以使物质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人力资源得到最优的分配,时间资源更加合理化。

六、业绩考核

管理者的工作当然包括对员工业绩的考核。而在考核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平公正公开,有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在考核结束后也应及时做好奖惩工作,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大蛋糕现象,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七、如何培养管理能力及对在校大学生的建议

两位管理者同时都提到了实践以及工作经验的重要性。确实,管理并不是纸上谈兵,纯理论的学科,我们在大学中,也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多争取一些实习、实践的机会,在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相信这些经验会对我们今后的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采访的心得体会5

我分别采访了国企和民企的管理者,我发现因为行业及管理者本身性格的差异,所以在面对很多同样的问题时,他们思考的方向也是异同并存的。

比方说在聊到如何提高员工敬业精神这一问题时,民企的管理者认为可以通过“提高员工对企业和老板的认同感”,而国企管理者则觉得应该侧重于培养员工,让其了解自己的工作意义。我想这是因为民企的亲切感在一定程度上是大于国企的,民企的老板更容易影响、鼓舞到员工。

但在有些方面,管理的经验是跨越行业的:在处理上下级关系时都需要尊重、真诚;在处理平级关系时需要多沟通、少挑剔;而在处理“大蛋糕”现象时可以采用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此处的“劳”显然并不单纯指工作强度,而是与工作效益有关,管理者应当引导员工用最经济的方法做最大化的成果)。

对于这次采访提纲中的问题,我都事先问过自己“如果是自己会怎样处理”。但在听了两位管理者的想法后,我发现要去学习、去经历的还有很多。

在面对“大蛋糕”问题时,赵四九建议可以从多个方面鼓励员工的积极性:竞争上岗(你的基础工资直接与所处岗位有关)、工作绩效(与个人绩效有关)、超额奖(获享集体总体收益)。我只想到了通过个人工作绩效来提高积极性,而我现在就觉得“超额奖”是一味很好的佐料:让员工获享集体的收益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认同感,并通过了物质奖励给员工以激励。

在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之前,你首先要学会做人。在工作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在生活上关怀,体谅周围的人。

在聊到如何处理与上下级及平级之间的关系时,两位管理者反复提到的字眼是“尊重”、“真诚”、“理解”、“宽容”、“公平”。我想作为一名管理者,他需要人格魅力、需要以身作则、需要让人信服,只有在这样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管理者的带领下,企业的发展才能事半功倍。

现代社会的管理者们早就抛弃旧理论中把员工定义为“经济人”的观点,即除了工作之外,员工应当更多地被关怀(无论是心理上、生活上、还是未来发展上),我想当员工处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时,他们的潜力更能被有效挖掘,也更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上级提出的错误。

通过采访两个管理者让我明白,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应该多接触各种管理者的最新想法,通过多方面的阅读和思考来完善武装自己的观念储备。管理是门很深的学问,没有万能的答案可以应对所有难题,这就需要管理者有敏锐的行业前瞻力、组建高效率的组织结构、强有力的执行能力和其他方方面面的综合,并根据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的行业来做调整。

对于管理方面的收获我有很多,现就我感到意料之外的、很有启发的几点写一下感想:

1、关于国际化对组织的影响与制定组织长远发展计划方面

根据他们的回答,我深深地感到这两者很大关系。

首先因为中国越发的国际化,很多公司先前的经营模式完全被打破,因而长期发展计划必须要变化。长期计划又需要根据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公司的经营情况而不断的慎重的修正,而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公司的经营情况又或多或少的取决于应对国际化的策略如何。其中关于长远发展计划中田磊举出的公司租用写字楼的例子就十分贴切。

但对于银行业来说,国际化程度还很低,当经济危机世界银行业遭到了重创时,中国银行业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运行状态与经营绩效。但是中国银行业越来越有必要加快国际化发展,以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这边在它们的长期计划中,如:不断地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业务上,重点致力于加快发展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中小企业业务。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和收入结构。管理上,采取进一步改进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经济资本管理、提升贷款定价能力、降低成本费用开支和完善组织管理体制等举措。

可见不同行业对二者的要求不一致,但都要根据自身行业特点来应对国际化对组织的影响和制定组织长远发展计划。

2、关于解决“忙不过来,时间不够用”的问题方面

如果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就会说:那就要更加努力了。但是田磊的答案却给出了更加开阔的理解。

他把这个问题看作是工作不到位的结果。出现这个问题只有两种情况:领导分权有问题,对下属的培养不够;大家忙的内容并非都有价值。并且提到“领导扮演的是教练的角色”令我受益匪浅。而李明则说到挤时间、统筹安排、分工协作等办法,也让我深受启发。

3、关于解决“员工不遵守规章制度”的问题方面

我本以为这是个答案很显然的问题,无非是要求员工必须遵守制度,违反规定的人必然要按规章受到严格的惩罚。

但是,李明却说,首先是制度制定要科学、合理、到位、易操作,要充分听取广大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制度完善、健全。并且那位公司业务部经理也告诉我:“规章制度是严格的,但组织是有人情味的,不应当只是个机器,否则成员的归属感将会降低。”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这与员工的归属感与关,不过仔细品味也的确是这样。如果组织失去了人情味,谁又会有动力去努力工作呢?他还指出了规章制度的种类问题,有重要的“雷区”与不重要的部分,使我开阔了眼界。

4、关于对大学生学习管理的忠告

开始我只是认为学习管理无非是要掌握理论,多找机会实践就好了,但是看了他们的回答,我才知道我是多么的知之甚浅。

我还需要多关注一些国内知名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的发展动态,从具体案例中提炼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我还明白了这是一门深奥的社会学科,是人际交往的艺术,我们既要了解人的社会属性,又要洞察人心!

当然除了这几条,还有很多也启发了我对管理工作的认识,如:对下属要率先垂范、要看到下属部门工作中的困难、对平级部门要以诚相待、要不断提高市场敏感度等等。

通过这次难忘的采访,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是管理方面的知识,也有与人打交道方面的技巧。这些所学也许不是立刻就在我的成绩单上显现出来的,但是我相信它将会给我今后人生的选择、定位、思想指导等等很多方面以积极的影响,并已经、正在、将会使我受益匪浅!

采访老兵心得体会
《采访老兵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