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心得体会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心得(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22 15:05:59 来源:其他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孩子,你慢慢来》读书心得

初次接触龙应台和龙应台是在高中时候,那时“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老师装酷,喜欢针砭时弊的龙应台,她犀利和一针见血,比如:“”

如今年龄越大越反而不喜欢锋芒毕露,喜欢小桥流水,细水长流。于是当看到犀利的龙应台居然会写《孩子,你慢慢来》这样温柔、细腻的文字,于是怦然心动。 蝴蝶结

孩子的视角和大人不同,因此孩子世界也和大人不同,我们要做不是催促、咆哮和责骂,我们只需要的是理解、等待、指导和分享。 下面就具体的事例来谈一谈。

“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算是一个沉重的开头。婆婆对孩子的呵斥,也许只是一种对客人的尊重,而作者对孩子的耐心等待,让我看到了一种对孩子的尊重。“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作者对孩子打蝴蝶结时细腻的描写,我仿佛真的看到一个孩子正在耐心地用草绳编蝴蝶结,由于还是个五岁的孩子,手眼并不是特别的协调,因此,总是穿不进洞里,但是他没有着急,仍然不紧不慢的做着,仿佛这个杰作能给他带来很大的成就感。这种属于孩子的内心的平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可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对母亲而言,对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作为孩子在平日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女性长辈之一,作为对孩子们的生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的我们,更应该对这句“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有深深的思考和认识。

这本书中,第二个故事提到了一个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被老师责骂,最后,带着三个弟妹,在爱河边跳了下去。看到这里,我的心狠狠的纠了一下。其实,我一直没有看懂这段文字被放在这里的目的,也许是想说,若是这位教师能给孩子一个“慢慢来”的机会,孩子就不会因为压力与鄙视而自杀;也许,是想让教师也能和作为母亲的一样,关心孩子,耐心地对待孩子。

这本书的封面,是一个孩子低着头,默默地走在一片落满枯黄树叶的路上。他小心翼翼,又仔仔细细,看似一个在落叶中寻找宝藏的考古学家。这个年龄的孩子,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他们研究着身边的任何事物,包括他走的路和路边的风景,又比如,枯树叶中的奥秘。《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夹杂着许多母亲与孩子在一起的照片,那是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它记载着一个个母亲用爱浇灌着孩子,用耐心哺育着孩子的感人故事。边上那些美丽的文字“孩子将我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在漠漠穹苍和茫茫大地之间我正在亲身参与那石破天惊的‘创世纪’„„”,让我深有感触。幼儿教师,正如孩子们的母亲一般,我们照顾着他们的起居饮食,熏陶着他们的审美,丰富着他们的学识与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但是,他们带给我们的却是孩童般的心灵,他们为我们展示着这个社会各种的美好面。这难道不是一种天赐的恩惠吗?

孩子们的世界,和我们成人是不一样的,孩子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尴尬,就不能只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出发,应该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其次,小孩子与生俱来,对外界新奇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就会问一些奇怪或让我们惊奇的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培养孩子的这种质疑能力。再者,孩子们的观察力又有着他们独到的一面,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观察结果,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观察这个世界。所以,幼儿教师要做好这份育人工作,首先要当一个合格的倾听者,能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谈,不添加任何的主观色彩。

让孩子自己独立地尝试着去完成一件事,这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它能极好地锻炼孩子的能力。事实上,只有孩子自己做过或主动尝试的事情,才能让他们即喜欢,又印象深刻。往往教师、家长逼着做的事情会让孩子很反感,效率也低下。幼儿园的孩子,能力毕竟还很有限,对于一些事情,他们不能很快的,很利索的完成,这时,作为教师,我们万万不可着急,我们要耐着性子,让孩子慢慢来。我在给小班新入园的孩子上美术课时,教他们如何正确使用水彩笔,如何整理好用好的彩笔,在请他们演示操作时,他们不停地回忆老师是怎么做的,动作放到了最慢,当时,为了整节课进度的我,真想接过孩子的笔替他完成之后的操作,可是,我们的教育,不正是以培养孩子的习惯和能力为目的的吗?为此,我还是选择了耐心地等待。孩子们也会有着急的时候,拿杯子接水的时候,排队去玩的时候,上课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他们都会露出焦虑着急的神情,有的甚至是用身体语言和眼泪来表达的,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劝他们不要着急,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在现代如此快节奏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对人生的态度也显得越来越急躁,不知是谁高喊出了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千万家长整装待发摩拳擦掌,千万幼教机构调整课程加速发展,千万早教中心拔地而起日进斗金,在这千千万万的希望与期待下,孩子们收拾起童心,规范地坐在课桌前,从“你我他”到“123”而后又是“ABC”“ あいう”,从钢琴到小提琴而后又是琵琶古筝,从画画到书法而后又是围棋象棋„„林林总总,家长用自己曾经想学的,认为孩子要学的种种课程填满了孩子的童年。当听着家长们交流“成功经验”,逢人就要求孩子表演一个,为自己孩子的多才多艺自豪不已时,敢问孩子们是快乐的吗?那些被逼着学来的东西真的全都会被坚持吗?而填鸭式的教育到底是帮助孩子提早了解了更多,还是毁了孩子的好奇心让他在今后会少了解更多呢?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真的能让孩子成长的更快,还是反而毁了孩子的天真烂漫,天生的创造力呢?成人们,我们何不让孩子慢慢来,让孩子慢慢的地学会识字,让孩子慢慢地与人交往,让孩子慢慢地观察世界。而作为一名老师,要去改变父母的教育理念上是需要长时间沟通的,但是努力在自己的工作中为孩子寻找乐趣,引发他们的兴趣却是一定要坚持实施的,多给孩子一些时间与耐心,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来给予教育与指导,这样的教育理念应该更值得推广。

“我的手还小,请别要求我在整理床铺、画画和打球时做得很完美。我的腿还短,请你走慢些,好让我能跟上你的步伐。我的眼睛还没有看到你所看到的世界,请让我自己观察。我的年纪还小,请拿出时间和耐心向我解释世界上的精彩事情。我的感情还很脆弱,请照顾我的需要,不要一天到晚指责我。”孩子是一个人,所以我们要用待人的方式去待他们;孩子是一个还未完全发展成熟的人,因此,我们又不能用对待成人的方式去对待他们,他们需要的是我们更多的关心和耐心。“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那是不是更多的是对我们成人说的呢?

书的最后,龙应台说写道: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也是必要的。我知道,这很难,难极了,但是如果你记得我们儿时的甜蜜时光„„所以,回过头去看第一个故事,婆婆呵斥着孩子的动作太慢,但她却又能放手让孩子帮助她,去做这些为客人服务的事情,看得出来,婆婆已经将这个最难的“放手”做到了,这种信任,又是对孩子怎样的一种尊重啊!

孩子,请你慢慢来;成人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也请你们慢慢来啊„„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因为他们爱我们] 《孩子,你慢慢来》是龙应台女士以温柔笔触描写了亲子间的亲密互动,用温婉细腻的笔法表达了自己身为人母的点滴感受,《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因为他们爱我们.可见,每个人对待孩子的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其中第一篇《孩子,你慢慢来》让我感触颇多.第一篇《孩子,你慢慢来》中的最后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顿时,让我想到了著名教育学家加得纳在南京发生的一件事.加得纳带着孩子入住南京某一酒店,晚上回酒店时儿子主动要求开门,但是遇到了困难,不知如何打开房门.就在这时,侍者看见了主动并且微笑地向孩子伸出援手,帮助其打开了房门.没想到的加得纳气愤地训斥了这位热情的侍者……

孩子的成长需要过程,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在完成一件任务的时候,就是他一个学习的过程,正是他采用的最为自然的、自主的学习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原因使得父母,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给予孩子慢慢来,读后感《《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因为他们爱我们》.孩子衣服穿得慢上学来不及了,帮一下;孩子完成学校任务,代一下;孩子与同伴外出活动,跟一下……等等这些都来自于家长的不放心和家长的不忍,难道这些就是所谓地“帮助”孩子吗?试问,孩子失去了什么?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失去了体验快乐的机会,失去了自我的判断力,失去了……

每一种生物的成长都需要遵循其自然规律,尤其面对人,这种复杂的生物.他既有成长的共性问题的存在,也有其个性问题.无论作为父母,还是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应该随着孩子的成长特点进行相应改变,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才易于接受,同时也会及时学到应该掌握的东西.首先就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有一个较合理、较现实的期望值.如果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向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这样孩子没有能力达到标准,会产生自卑,丧失自信.其次,不可“揠苗助长”,允许孩子点点积累,循序而进.第三,让孩子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如果强迫他们做一些他们不愿意的事情,会适得其反.孩子如此弱小和纯真,让我们卸下我们的强制和权威,让我们用一颗平常心面对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用一颗宽容心包容我们的孩子.因为他们对我们的爱远远多于我们对他们的爱.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因为他们爱我们〕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对于做妈妈的我来说,文中这段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孩子本来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天下母亲做女人的礼物。

在这本书中作者偏重于孩子能否在精神和思想上顺其自然的不受伤害不被扭曲的成长,如:安安和弯腿的昂弟在抢一辆小卡车,昂弟抢赢了,把东西紧紧抱在怀里,死命抵抗敌人的攻击。妈妈看见安安突然松了手,退后一步。

她正要安抚他,却见这两岁小娃儿端起两只小手臂,做出猎人射击的姿势,对准昂弟,口里发出“碰碰”的枪声,然后满意地说:“死了!”妈妈觉得惊心动魄,只有她知道安安“杀人”的灵感来自哪里。孩子爱听故事,妈妈给孩子讲过《小红帽》,他就是模仿故事中猎人的动作,有了“杀人”的动机。

妈妈为了不让孩子看到某些童话里的残酷和暴力,她用心去为儿子选择,哪些书该让两岁的孩子读?哪些不能读?她看了《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四十大盗》后,就自言自语起来:我怎么能跟两岁的孩子讲这种故事?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

人的快乐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贵!她很谨慎地把这些有残酷和暴力的书移到书架上最高一格,保证她的儿子即使搬来小椅子也够不到的地方,把对孩子有益的书放到下一格让孩子看。从她的言行中,我们能看到,母爱,让她理性思考。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看看我们的孩子,周末、暑假有补不完的课、上不完的兴趣班,根本没有时间自己休闲,根本没有时间慢慢来。

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总以为给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但事实上呢?我们的孩子并不快乐,他们小小的年纪真的能接受这些额外的知识吗?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现代版的“拔苗助长”。

曾经我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幼儿园的孩子真的有必要学英语吗?在我看来根本没必要,有很多家长跟我交流过,孩子上了小学后经常把英语和拼音混在一起,弄得孩子非常辛苦,其实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他自然而然的就会接受很多事情,不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要谨记: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

我趴在书桌上打了一会小盹,醒来,看见从落地窗透过的午后阳光,内心开始活跃了起来。我总是这样,在写作业之前要折腾一番才肯动笔。于是,我打开收集博文的那个文件夹,再次重温了Days with My Father,轻抚了一下电脑屏幕上那老人慈祥的脸。之后,不经意间打开《书籍》文件夹,“孩子你慢慢来”这几个字尤其入眼,感觉这话是对我说,是对一个被作业缠身的孩子的安慰„„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漂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我喜欢龙应台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温情;其中带着女性细腻的美与善,又有令人倾慕的大智。我喜欢上这部作品之前并没有看过任何简介和引言,只这样一行字就足以让我陷于其中。于是,在接下来的这几天,我一有时间就打开电脑,完完全全投入于阅读中。这是第一部我可以在音乐的伴随下认真看的作品,因为即使听着音乐,我也可以完全过滤掉一切无关的干扰,要的只是能够让我凝神静http://www.daodoc.com/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漫长人生慢慢走---《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丁蜀中心幼儿园 鲍轶楠

暑假把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看完了,躺在沙发上看着书,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扬。这样美好的感情,这样温柔的成长,让我心亦变得如斯温柔。

龙应台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著称,但这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无有突兀,但美如画卷。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中以及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国台湾女子,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女人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忍俊不禁,无数的低回温柔。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

龙应台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这样一个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所有的育儿书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我们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

是的,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

想起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卷首语:“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龙应台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扪心自问,我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看着自己渐已长大的儿子,我越来越觉得做母亲是一门学问,一门很伟大很深奥的学问,远远难于做一位老师的角色!有时候很茫然,有时候很疑惑,有时候又沾沾自喜。看着学习上不优秀的儿子,缺忽略了他身上很多的闪光点:他阳光,他自信,他对未来充满自信,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待人处事从容文雅,他生活上不用你操心,还会倒过来劝解你、安慰你,他坚持自己的爱好,在音乐上有天赋、肯努力„„呵呵,一个健康的孩子,我为什么仅仅因为他不适应应试教育而责备他?给自己一个信念:做像龙应台一样的母亲!只想对儿子说,人生的路很长,你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启,让我们慢慢地、美美地、坚强地一起走!

推荐第2篇:《孩子你慢慢来》读书心得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心得

最近一段时间把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看完了,躺在沙发上看着书,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扬。这样美好的感情,这样温柔的成长,让我心亦变得如此温柔。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这独特的封面所吸引了,一个只有5岁左右的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独自一人徒步在金色树叶铺成的小路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那么安静。封面上还有这么一段话: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段话慢慢的,似乎还有很多的话,很多的言语,但是全部已经不重要了,作者龙应台已经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等待,来欣赏……

龙应台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着称,但这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无有突兀,但美如画卷。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中以及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国台湾女子,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女人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

看到封面我没有认为封面及插图跟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才慢慢发现了其实每张插图都是真实的照片。看得出来,每张照片的颜色都不是那么鲜艳甚至有些泛黄,家具及汽车也都和现代挂不上钩,即便如此,我却从中发觉每张照片都是那么的温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照片中的环境是那么的优美--有绿草红花,也有金黄的落叶。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是日记,又像散文。她记录了孩子的成长过程。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书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也生出很多感慨。

现在有些家长,很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一下子就成功,一下子就望子成龙,于是就给孩子报了许多的兴趣班,一个周末就只有半天的时间回家做作业,时间紧张极了。我认为,这样不但让孩子学不好学校里的课,更使孩子外面上的课没有学懂、学透,这样,又花钱,又花时间,还在弄个体力透支,这样又有什么用?

这些家长应该好好问问自己,好好反省自己。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母亲的本能,给我们自己的尊严,却不是每一个家长所能办到的。在我们的传统中并没有将孩子和成人当成平等的人。这些家长应该学学向龙应台这样的母亲,尝试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耐心倾听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

有些孩子一下子周末就要上一天半的课,这样忙碌的孩子,又让他们怎么慢慢来呢?为了不甘人后的家长们陪着孩子们学这学那,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们的未来”,那样的想当然,可是,可曾想过孩子是否真的喜欢呢? 还是给孩子多一点“慢慢来”的机会吧。

推荐第3篇:《孩子,你慢慢来》读书体会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体会

谢琇卿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这本书里德龙应台是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生活散文。

我花了很短的时间就把整本书看完了,还重复浏览了一遍,一种温馨的感觉一直萦绕在心间。每一篇小文章里,孩子的纯真无邪和妈妈对孩子的爱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让看的人也沉浸在他们的幸福氛围中。

从孩子的出生开始,龙应台的生活就被孩子包围,她给孩子洗澡、喂饭、换衣服、带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读故事书给他们听。在《初识》中,8个月大的安安虽然还不能人语,但已会咿呀做声了,而且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新鲜感。于是,每天早上,在去猫川幼儿园的路上,“两个人都很忙碌,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她。”妈妈每天晚上都给安安念故事,但她会有选择地念,一些暴力血腥的故事书一律不要。因为“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贵!”我认为这句话特别有道理,这也就是龙应台独特的教育艺术:慢与爱。现在中国的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说白了其实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就让孩子早早地进入早教班。以至于现在的幼儿园提早变成了小学,孩子们要上认字课、美术、音乐、体育、算术,还有英文„„过早学会识字的孩子便在入学后坐在教室里发呆,因为他们都已经学过了。而其他没学过的小伙伴们却叽叽喳喳兴奋地发现字的世界,“那种快乐,确实像一个瞎子突然看见了世界,用张开的眼睛。或许幼稚园里不教认字是对的,急什么呢?童年那么短,那么珍贵。”

“《经济学人》周刊上有个统计数字让妈妈眼睛亮了一下。一年级学童每个星期要花多少时间在家庭作业上?美国:1.8小时,日本:3.7小时,中国台湾:8小时。”孩子的童年那么短暂,以后有的是时间去写作业,现在就应该拿来玩。在玩中,孩子的创造、探索精神会被发掘出来,而且也能更快地学会分享、感恩。就像安安,他特别聪明,妈妈只教了他具体的“龙”长什么样子,他就能对着窗外马路上堵车的情景喊“龙”,他明白那是“车水马龙”;安安的爸爸讲德语,妈妈讲中文,爸爸妈妈之间将英文,但没有人教他英文,他听着听着居然也会了;安安和他的弟弟飞飞对小动物特别有爱心,他们会在雨后帮助柏油路上的蚯蚓回到原来的地方,以免他们被不知情的自行车轮和脚步轧过;他们会求妈妈救一只困在垃圾桶里的小老鼠,会把妈妈买来的蝈蝈放生,因为他们觉得它太可怜了。读着这些故事,让我觉得很窝心,龙应台就是这样在生活中用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她的孩子教育成了一个“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然而,她也是个有思想有理想的独立女性,如果没有孩子,她会有很多计划,而她却甘愿放弃那些计划,全心全意地投入两个孩子的教育中,这和她一贯那种针砭时弊的犀利是截然不同德。她给的答案是这样的: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地内在空间的个人,像一匹野狼,不能没有它空旷的野地和清冷的月光。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当她的好友若冰问她是否后悔过,她回答说:还好,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是啊!没有做过父母的人怎么能体会那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那个小生命是用父母全部的爱筑成的,如果没有他,其他的一切都缺少了意义,人生仿佛缺了一块。同时,我也看到了作为父母的艰辛,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为了抚养我们也放弃了很多东西,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他们的恩情,以后要好好报答他们。

这本书不仅适合已经做或将要做父母的人看,也适合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看,它是温情与理性交融、母爱的光泽与孩童的谐趣洋溢的生活散文,你会被慢与爱的教育艺术所感染,学会真正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发挥孩子的天性,抛却功利心,培养一个健康、阳光的孩子。

我曾以为,照看孩子是劳人累心的一件事。几乎不会有闲暇来拼读一本书或是像以前那样静下心来用文字来释怀某些情感。但这些所谓的埋怨和劳碌在看完

这本书之后统统散去到九霄云外了。龙应台女士的文字如流水般细腻,犹如暖阳般舒服,字里行间散发出作为一个母亲的温柔和善良,作为一个大家的睿智和博爱。当我读完这些文字之后,看着自己刚刚俩岁的儿子,忽然间很庆幸,庆幸自己这么及时看了一本让我和我的孩子都终生受益匪浅的一本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常说不仅要做学生的老师,还要做孩子的朋友,更要做孩子的母亲,如果我们把每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那么让我们用宽容和慈爱的心告诉他们:别怕,孩子,慢慢来,你能做到!

推荐第4篇:孩子,你慢慢来读书报告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

——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能够坐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这个学期,我是个幸福的人,因为自身的特殊原因,领导和老师们都特别的照顾我,我没有承担太多的教学任务,每天上班有了很多空闲的时间,记得李爱军老师常和我开玩笑说,“小翟,你看看你,光坐在主任办公室里玩,也不干活。”我回应他“我咋不干活,人家忙着呢,你师德演讲的稿子不合格就是我审出来的”虽是玩笑话,可感激庆幸之余真是格外的珍惜,觉得自己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做点自己喜欢却没时间做的事情了。读书、练字,我每天都乐此不疲,坐在办公室里,看到老师们匆匆忙忙的身影,竟有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与悠闲,这段美好的时光快要结束了,真的是分外宝贵。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读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的感受。 龙应台是一位台湾的女作家,作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比如,她写的《野火集》抨击时弊,对台湾甚至大陆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但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一篇篇散文就是一个个生活的真实故事,我想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能写出这样的生活散文。读这本书,我经常被书里那宁静的心,那真挚的爱所打动。在这里,引一小段和大家分享:

“长长的路,慢慢的走!

我在台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的打着那个蝴蝶结:绳子传来传去,刚好可以拉到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的捏着细细的草绳。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凌乱的花铺。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凉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龙应台笔下的文字,她文字里的情和境,就如同秋日午后的阳光恬淡、娴静,让人留恋!读完了她的书,我不由得想,作为老师,我是否有这样的心境,耐心地和我的学生说一声“孩子,你慢慢来!”还是焦急地催促着“快点写、快点做、快点交,快点扫,”

在我曾经担任班主任的班级里有这样两个学生,或许我们之间的故事能讲述我的心路历程。他当年14岁,个子在同龄人中中等偏上,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上课的时候你总是见他低着头,眉头紧锁,如果你点名叫他回答问题,他总是慢吞吞的站起来,眉头皱的更紧,咧着嘴,一副很痛苦的样子,不时抬起眼睛怯生生的看你一眼,好像陷入了一场无法躲避的劫难。经常会听其他任课老师生气、无奈又有些许嘲讽的对我说,他简直笨得无可救药。是啊,他不但是全班倒数第一也是全级倒数第一,他各科的考试成绩都少的可怜。除了是他的班主任,我还是他的语文老师,从他横七竖八的书写上就可以估量出他的基础有多差。而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在辅导他做数学题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他竟然无法计算出两位数的加减乘除,乘法口诀更是不熟练,这不得不让许多有心的老师望而却步,因为他已经是初一的学生,简单却又基础的小学知识又从何补起。面对他我时常感到很绝望,很心痛。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他,当自己对他的无知束手无措的时候我经常会这样想。是啊,我不是普及众生的救世主,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改变他,或许真的是我力所不能及的。

然而,当你看到他作为孩子的另一面,想必会和我一样改变看法。 那个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愁肠百结、痛苦万分的男孩子,当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就像复活了一样。可能在我们固定的思维里,上课沉默下课欢乐是成绩不好的学生共同的特点,可是在他纯真的笑脸上,你还是会找到属于孩子最快乐的天性,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胆怯的眼睛眯成一条缝,里面全是欢乐的光彩,爽朗的笑声在教室里回荡着,我不由得在心里默念一句“还只是个孩子”,于是那因他而来的愁云惨淡的心情便也消失了。

长时间的相处会让你发现这个愚笨的男孩子身上更多美好的本性。 每当周末或者节假日,他总会从枯燥的英文单词,解不开的数学题,还有那咿呀古诗词里逃出来,跑到视野开阔,景色宜人的开发区去游玩,或骑车到离家很远的村落里探险,孩子的天性让他渴望自由,我想正是这种对于自由与大自然的向往,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子,当好的学习成绩离他越来越远的时候,大自然的自由与灵性赋予了他绘画的才能,他对于绘画的执着与坚持让你感动,让你同情,让你不忍心放弃。

记得有一次在征集学生对于班级管理的意见时,他很认真的在纸条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希望老师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一时百感交集,为曾经的偏见羞愧难当。

有时坐在他的身边看他做数学题,会哑然失笑,也会怒发冲冠,可我知道我没有权利去责难他的愚笨,却有责任去帮助他突破困境。慢慢讲,慢慢引,慢慢来。

我们常说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有些孩子的作文水平却着实让人头疼。每次看到那潦草的字迹,那不成句的语言,那残片断节,都觉得批作文是一件苦差事。

李思聪,是班里一个非常可爱的男生,字如其人,字也如人一般“可爱”。他喜欢模仿糖糖部落格的风格,把字写得像花一样漂亮,可这些变了形的艺术字连在一起却让作文潦草不堪。他人比较懒,写起作文来,更是随心所欲,什么段落格式,什么线索中心,什么语言连贯,全然与他无关,字数要求更是不放在眼里,想写就写,没心情写就不写。可这个可爱的男生也有他可爱的地方。他的笑点很低,一点点小事就能让他笑得前仰后合,这样的性格映照在作文里,字里行间充满了幽默和搞笑,有时读来不禁开怀一笑,为他的幽默才能所折服。所以,他的作文虽然不尽如人意,但也有可取之处,我希望能够通过指导,让他发挥优势,改变不足。

开学来的第一次考试,作文的话题是朋友,文章的开头,他的语言表达还算不错,更出人意料的是他还举到了比尔盖茨的例子,必须承认这个例子是非常恰当的。他写了自己的朋友小左,这种称呼,亲切中不乏幽默。他描写了朋友其貌不扬的外表,还是一贯的搞笑风格。让人捧腹。可令人遗憾的是,关于朋友的故事,他却只略写了一小段就戛然而止了,作文的主旨没有表现出来,让人意犹未尽,倍感惋惜。这本该是一片不错的作文,却只写了四百来字就夭折了。所以我打算引导他重写。

这个可爱的大男孩,没有这个年龄段叛逆孩子身上的固执,还保留着属于孩子的那份纯真,虽说有些懒散,但对老师的指导,他总是欣然接受。所以,关于作文的讨论,我们进行的很顺利,说到优点,他美滋滋的,说到不足,他也明白确有道理,所以重写的尽头很足。

又一次作文批改,他写了足足有七百多字,明显的进步让我觉得心情很舒畅,继续阅读,发觉他不仅修改了段落结构,详写了朋友的故事,而且感情更加充沛了,有些语言的表达更是妙不可言。虽然在文章中还存在一些不完美的地方,可从文章里洋溢出来的写作激情却很感人。

喜欢偷懒不喜欢写作业的他,总愿意躲在课外读物里不出来,这种方式无形之中滋养了他的语言,慢慢的引导,他开始真正的爱上阅读,爱上写作,变偷懒为喜欢。

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学生,总会遇到各种的不尽如人意,可作为老师,我能做的是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坚持,多一份“慢慢来”的宽容。

龙应台以缓慢的笔触记录下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有些文字甚至只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念念碎语,好像毫无价值,可细细品来,却别有一番滋味。也许运动场上,我们关注的是谁最先冲到终点,可在生命的旅程中,长长的路,要慢慢的走。

还记得上次自己做读书报告会的时候,读的是《班主任兵法》有一句话,我还记得,那就是““下猛药,治重症”,是啊,我们的生活里也有“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可是,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慢,需要低、需要软,慢得像银杏的生长,心才能得以饱满和从容;低得像广袤的大地,心才能得以丰饶和深沉;软得像清水和阳光,心才能得以柔韧和慈悲。

蹲下身子,“慢慢来”,让一颗小苗去充分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或许我们能成就不一样的美!

我的报告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推荐第5篇:《孩子你慢慢来》读书体会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体会

前一阵子,在去往青岛的火车上,我把它带上了车。在上铺的小男孩看着我捧着这本书,天真的对妈妈说:“我很好奇,这个姐姐又没有孩子,为什么看这样的书?”的确,我虽然还没有做过母亲,但是这本书的题目终究吸引了我。“孩子,你慢慢来”,在当今迅猛发展的社会,追求速度的社会,“慢慢来”似乎是一种不太可能的事情。带着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或许你会抱怨现在的教育急功近利,一年级要读二年级的学业,二年级要读三年级的学业„„纷繁的早教机构、亲子教育无孔不入,婴儿出生后就面对了一个竞争如此残酷的社会,父母时刻被提醒着要为孩子的教育早作准备,让孩子学得快、学得多,恨不得一夜成才。父母们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难免会浮躁、会困惑——教育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一种快餐消费呢?吃快餐的确能管快管饱,但是最终的结果必定是消化不良、恶性循环。我们常常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

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当宝宝跌倒时,不要急着上前扶他,看着他如何笨拙地从地上爬起;当宝宝搭的积木倒塌了,不要急着帮他拾起,看着他如何不厌其烦地重新搭建;当宝宝

不原意和别人分享玩具时,不要急着教育他把玩具递给别人,看着他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学会与人共处„„看着孩子一点点长大,同他一同体会成功的喜悦,享受这样的过程,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其实,孩子在不经意间,已经长大。 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纯真、可爱、充满好奇心,无意中能给成人最大的喜悦和安慰,但不是每个妈妈都像安安的妈妈一般耐心、细心。而我们面对着这么多孩子的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孩子们从感知父母家人的抚爱开始,认识周边的寸土、花木、虫鱼,了解身边的人和语言,然后再渐渐接触更多无形的东西,他们开始知道人间有美丽的传说和信仰,也有残酷的战争和杀戮。这一条长长的细细的成长之路,一切都要慢慢来。在一个班级的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家庭环境地的不同也使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不同。我们老师是不是也能对慢一些的孩子们说一声:孩子你慢慢来呢?

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作为老师,作为母亲,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推荐第6篇:《孩子你慢慢来》读书感悟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感悟

与洋洋战斗了一个寒假,感谢他每天雷打不动的2小时午休,终于断断续续,浮光掠影的读完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躺在沙发上看着书,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扬。这样美好的感情,这样温柔的成长,令自己羡慕,令自己惭愧。

龙应台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著称,但这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没有突兀,但美如画卷。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中以及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女子,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女人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

• 最近突然有一种想法:判断一个人是否理智成熟,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他(她)生一个孩子养

养吧”。你的宏大抱负;你的满腹经纶;你的兴趣爱好;你的任性自尊。请统统收起来,你现 在只需要的一个最可贵的品质—---耐心

龙应台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这样一个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所有的教育书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我们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

是的,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

推荐第7篇:《孩子你慢慢来》读书体会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体会

前一阵子,在去往青岛的火车上,我把它带上了车。在上铺的小男孩看着我捧着这本书,天真的对妈妈说:“我很好奇,这个姐姐又没有孩子,为什么看这样的书?”的确,我虽然还没有做过母亲,但是这本书的题目终究吸引了我。“孩子,你慢慢来”,在当今迅猛发展的社会,追求速度的社会,“慢慢来”似乎是一种不太可能的事情。带着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或许你会抱怨现在的教育急功近利,一年级要读二年级的学业,二年级要读三年级的学业„„纷繁的早教机构、亲子教育无孔不入,婴儿出生后就面对了一个竞争如此残酷的社会,父母时刻被提醒着要为孩子的教育早作准备,让孩子学得快、学得多,恨不得一夜成才。父母们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难免会浮躁、会困惑——教育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一种快餐消费呢?吃快餐的确能管快管饱,但是最终的结果必定是消化不良、恶性循环。我们常常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

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当宝宝跌倒时,不要急着上前扶他,看着他如何笨拙地从地上爬起;当宝宝搭的积木倒塌了,不要急着帮他拾起,看着他如何不厌其烦地重新搭建;当宝宝不原意和别人分享玩具时,不要急着教育他把玩具递给别人,看着他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学会与人共处„„看着孩子一点点长大,同他一同体会成功的喜悦,享受这样的过程,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其实,孩子在不经意间,已经长大。

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纯真、可爱、充满好奇心,无意中能给成人最大的喜悦和安慰,但不是每个妈妈都像安安的妈妈一般耐心、细心。而我们面对着这么多孩子的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孩子们从感知父母家人的抚爱开始,认识周边的寸土、花木、虫鱼,了解身边的人和语言,然后再渐渐接触更多无形的东西,他们开始知道人间有美丽的传说和信仰,也有残酷的战争和杀戮。这一条长长的细细的成长之路,一切都要慢慢来。在一个班级的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家庭环境地的不同也使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不同。我们老师是不是也能对慢一些的孩子们说一声:孩子你慢慢来呢?

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作为老师,作为母亲,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撒哈拉故事读后感(篇1)

翻开《撒哈拉的故事》,品味着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感受别有一番风味。

本书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浓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开始浸润„„

三毛是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贫瘠广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满了无穷的诱惑。她勇敢地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水源奇缺、物质匮乏。还有那置于大坟场的破旧沙土房: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上还有一个大窟窿„„,但是这一切难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头扎进去,甚至将生命中最神圣、最憧憬的婚礼也“搬”到了沙漠。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和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积极乐观地一步步建设着充满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还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引得人不禁赞美:“你把罗马建成了” ,三毛自豪地回应:“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与此同时,三毛也尽一切可能走进浩瀚的沙漠探寻她真实的面目,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作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东方女性,她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与侠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同时,她也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古老文明与沙漠旧俗,并生动地记录着她在沙漠的所见所闻所感。她在《沙漠观浴记》描述了撒哈拉人的肮脏、奇异生活习俗。由于沙漠缺水,她们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闻所未闻,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还用海水灌肠,让人真实地感受到沙漠环境的恶劣与生活方式的落后,也为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

三毛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她犹如开在沙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份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里„„

撒哈拉故事读后感(篇2)

最近清理自己的书(因为我从不整理,所以都成书堆了>

三毛的文字从感觉上让人觉得很舒服,就像一阵微风吹过,有一种清爽的感觉,却不留痕迹。我一直都很排斥那种用华丽的辞藻堆积起来的文章,觉得都只是一些花拳绣腿,华丽但没有实际的意义,印象中,真正的好文章即使只是用最平淡的文字中也能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波澜壮阔。

在整本书中,给我震撼最强烈的是一篇叫做《娃娃新娘》的文章。

我一直都是一个很正统的女权主义者,一向BS欺负女人、看不起女人的男人。要知道,这世上,没有女人哪有男人的存在。我明白古代的重男轻女是很严重的,可却没想到当朝代气息退去,还有这种不堪入耳的事情。

新娘坐上迎亲的车,居然要被车上的男人一直殴打到男人家,并且有风俗说:“结婚不挣扎,事后要被人笑的。这样拼命打才是好女子。”这是哪门子道理!难道被打进婆家象征着对丈夫的顺从?结婚初夜,也只是公然用暴力夺取一个十岁小女孩的贞操而已。真是不公平。凭什么男人就有权可以霸占女人,把她们作为自己的玩物?女人又凭什么要屈服于男人,失去自己的尊严?这一切听起来是多么荒唐!撒哈拉人以胖为美也就算了,这只是观念上的不同,可是男尊女卑这难道也可以算作是单纯的观念的差别吗?时代是进步的,大概撒哈拉的简单生活并没有被影响到,可是终有一天,女人不会再受到压迫。

书中还有一篇很玄乎的文章——《死果》。说的是作者偶然捡到一个带有诅咒的小布包,结果却引发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自从小时候作第一次飞机,没有发现所谓的“天庭”之后,我就不相信有神的存在。有些人和事我都只是当成巧合。可《死果》这文章实在太玄了,用巧合来解释似乎不现实。这世界上未解之谜太多,或许这只是所有谜团中的一小部分,可是真的有神、鬼之类的吗?我们说没有,只是因为没有发现就觉得是存在的,人依然是靠眼睛判断事物的物种。或许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无法识别那种神、鬼之类的呢?有时候真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可能有人会说我迷信,可是这种事谁也说不好。总之,这么久了都没事,说明即使是有,他们也是善良的吧。

读完整本书下来,发觉三毛是一个坚强的人。身边的人,很多都是其实很脆弱却装作非常坚强的样子。真正坚强的人,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大家都因为失去过什么而悲伤失落。可是,有些东西真的是天注定的,强求不来,何不泰然的接受呢 撒哈拉故事读后感(篇3)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就是这首《橄榄树》,中学时代的我就知道并喜欢上了三毛。这以后,断断续续看过一些她的作品,不算多。前年,从贾平凹选编的《影响了我的三十二篇美文》(百花文艺出版社)中,又看到了她的《沙漠观浴记》,捧腹之余,便存了细细看一看《撒哈拉的故事》的念头。

手中的这个版本是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9月印刷,拿到手就很喜欢,封面一派沙漠气象,神秘幽邃,据说是台湾著名设计师聂永真设计的。整本书分为正文、附录、书信三个部分,约二十二万字。主体部分就是正文收录的十七篇散文;附录包括《回乡小笺》、《尘缘》;书信都是三毛从撒哈拉写给台湾爸爸姆妈的。

初时,夜深人静坐在灯下阅读,觉得很是轻松悠闲。《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芳邻》《素人渔夫》《白手成家》,哈哈一乐之余,觉得三毛非常会过日子,特有智慧。待到《娃娃新娘》《爱的寻求》《荒山之夜》《死果》时,轻松不再,一步步看到的是沙漠生活的无奈和惊险,感受到的是生命力的顽强不屈。再到后来,读到《沙巴军曹》《哑奴》和《哭泣的骆驼》这几篇时,竟久久不能释怀。

三毛与沙巴军曹的相识是缘于军曹醉酒为撒哈拉威人欺负,对他的好奇是由他手臂上的俗气纹身引出的与撒哈拉威人之间不共戴天的仇恨。刻意遗忘姓名的军曹却不忘向给予他帮助过的三毛道谢。在遭受杀戮的弟弟遗骨将要回归故里时,脸上不是恐惧愤怒,而是“一片近乎温柔的悲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危急时刻,他竟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了他一向视作仇人的撒哈拉威孩子们的性命。为什么?实在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只觉得是人性使然,是军人对百姓、成人对孩子、强者对弱者的卫护。想来三毛用“沙巴军曹”为题亦是着意于此吧!

哑奴,用什么词来概括他呢?谦卑——弯腰敬礼,死活不肯进三毛家的客厅避暑;有礼,我不愿意用主次感强烈的“感恩”,选用“有礼”是基于人格得到尊重时的礼尚往来,也区别于撒哈拉威人的“无礼”;贫穷——身上只有破布片遮体,家中一贫如洗;聪明——会干许多活,是当地最好的泥水匠、会管羊、会帮骆驼接生;爱护家人——好吃的东西舍不得自己吃,要带给太太和孩子们„„这样的人,却只是主人挣钱的工具,任其随意买卖的牲畜。在被孤身卖往毛利塔利亚即将离别故土的最后时刻,难舍的还是亲人,拼了命地跑回家把三毛赠予的毛毯围在太太和孩子身上,钱塞给太太,风吹起他花白的头发,被押上车的他是那么的茫然无助,三毛的泪像小河一样地流满了面颊。手捧书卷的我亦早已悲愤难掩,泣如雨下了。

还有美丽善良的沙伊达,因为信仰的不同,为乡里乡亲所不容,不能公开自己的人妻人母身份,从事助产工作时还被无情地赶了出来„„那么出众的一个姑娘,最终极其悲惨地死在了同胞们的无知、偏见、嫉妒、暴戾之下,令人扼腕叹息。

《撒哈拉的故事》,让我想起李娟写的《阿勒泰的角落》。两者似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是人烟稀少的地方,绝美的景致,将日常生活趣事娓娓道来。但《阿勒泰的角落》刻画的是人们心中的牧歌,温暖阳光。而《撒哈拉的故事》则更具立体感,在看到了万水千山外另一个世界的新鲜新奇之余,让人对苦痛的理解更深了。三毛在给其爹爹姆妈的信中说,这种 “三毛文学”正如许多朋友所说,是别树一格,好似在听“我”说话,但是生动有余,深度不足(一九七四年十月十一日)。可我却以为,比起那些有深度的却让人难以读懂领会的文章,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给予我心灵的震撼更具力量。

推荐第8篇: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样一段满含爱意的文字,让我们深切的感受着一位母亲对孩子成长的关切,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包容,让我们这些教育孩子们的师者心生出许多的汗颜。

《孩子,你慢慢来》看到这本由文汇出版社发行的龙应台十年纪念版图书时,就被封面吸引了。黑色的封面上,母子亲切互动,那么的和谐,那么的吸引人。不觉站立沉思:我们在日常有给予过孩子们慢慢来的机会么?如果我们曾经给过,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一直有充分的慢慢来的机会呢?

我的孩子在3岁上幼儿园时,老师上课教小朋友们写“1”,并规定在放学回家后用田字格规规矩矩的写一页,这项任务可让刚上幼儿园一月余的孩子头疼极了。她在书写的时候情绪激动,极度排斥,吵闹不止,一再强调自己不会。在我的一番鼓励之下,孩子很憋屈的写了一行,然后就死活不写了,把笔扔下,揉着手,唠叨着:“要累死我啊!手都疼了。”想想看,孩子稚嫩的小手发育尚且不全,笨拙的拿着铅笔,要写下满满一张的小棍“1”,是多么的不易啊!我

们家长、老师,不经常在做这样的事么?要求孩子们在规定时间内写出漂亮的文字;在孩子计算时,又提出计算准确、迅速的要求。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孩子,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不足以胜任这一切的时候,我们成年人又何尝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思考过呢?记得当时我又生气,又不舍得,就那么纵容孩子随意了。

可如今,孩子已经上学了,每天一放学回家就赶紧写作业,且写得规规矩矩,漂漂亮亮,多次得到老师的表扬。回想起来,很庆幸当初纵容了孩子,给了孩子一次不写一页小棍一的机会,让她没有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卢勤老师著有一本题为《长大不容易》的书,我们很容易发现,越是在孩子教育上有所建树的人,都是极为体谅孩子的,不管是让孩子慢慢来,还是认为孩子的成长不容易,她们都给予了孩子充分的信任,让孩子自由成长。有人会说,孩子自由成长怎么能行?就像小树,园艺师总是要对树木进行修剪的啊。是的,辅助手段是要有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是辅助,而非强制或者粗暴简单的解决。

在学校,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不写作业的孩子。我们教师通常会怎么做呢?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简单的批评一通,敦促孩子们补上。效果如何呢?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效果甚微。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无非是开始作业量大,孩子们写不完;亦或者是作业难度大,孩子们不会写。这种状况持续

几次,如果都遇到老师不纠原因的批评,孩子就很容易形成不完成作业的习惯。我想,如果我们在最初遇到有孩子不完成作业,就能跟孩子还好沟通,给他们申诉的机会,了解原因,耐心的帮助他们,分层次布置作业,那么我们不完成作业,学习差的孩子是不是会减少很多啊!

慢慢读着龙应台的这本书,心生出许多的温暖,让我们多多的包容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未来的路长长的,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师者与孩子们一起慢慢地走„„

推荐第9篇:孩子你慢慢来

做个轻松的教育者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凡是做母亲的,都应该读一读龙应台的书,那是作者作为一个母亲的真实心声,真实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境,热切地传达出她对生命起步最质朴的爱,她不是传统的歌颂,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也许正是这样的语言,更显得真实,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对于做妈妈的我来说,文中这段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孩子本来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天下母亲做女人的礼物。

在这本书中作者偏重于孩子能否在精神和思想上顺其自然的不受伤害不被扭曲的成长,如:安安和弯腿的昂弟在抢一辆小卡车,昂弟抢赢了,把东西紧紧抱在怀里,死命抵抗敌人的攻击。妈妈看见安安突然松了手,退后一步。她正要安抚他,却见这两岁小娃儿端起两只小手臂,做出猎人射击的姿势,对准昂弟,口里发出“碰碰”的枪声,然后满意地说:“死了!”妈妈觉得惊心动魄,只有她知道安安“杀人”的灵感来自哪里。孩子爱听故事,妈妈给孩子讲过《小红帽》,他就是模仿故事中猎人的动作,有了“杀人”的动机。妈妈为了不让孩子看到某些童话里的残酷和暴力,她用心去为儿子选择,哪些书该让两岁的孩子读?哪些不能读?她看了《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四十大盗》后,就自言自语起来:我怎么能跟两岁的孩子讲这种故事?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贵!她很谨慎地把这些有残酷和暴力的书移到书架上最高一格,保证她的儿子即使搬来小椅子也够不到的地方,把对孩子有益的书放到下一格让孩子看。从她的言行中,我们能看到,母爱,让她理性思考。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看看我们的孩子,周末、暑假有补不完的课、上不完的兴趣班,根本没有时间自己休闲,根本没有时间慢慢来。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总以为给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但事实上呢?我们的孩子并不快乐,他们小小的年纪真的能接受这些额外的知识吗?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现代版的“拔苗助长”。曾经我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幼儿园的孩子真的有必要学英语吗?在我看来根本没必要,有很多家长跟我交流过,孩子上了小学后经常把英语和拼音混在一起,弄得孩子非常辛苦,其实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他自然而然的就会接受很多事情,不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要谨记: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慢与爱的教育艺术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报告

摘要:

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个母亲,用耐心和爱心浇灌着自己的像小树一样的孩子,她提到的中外幼儿教育的差别让我们开始反省中国现在的幼儿教育太功利了,使孩子失去了本该拥有的美好童年。她提倡慢与爱相结合的教育艺术,让我受益匪浅。

关键词:

幼儿教育、慢、生活、母爱、童真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

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用他5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这本书里德龙应台是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生活散文。

我花了很短的时间就把整本书看完了,还重复浏览了一遍,一种温馨的感觉一直萦绕在心间。每一篇小文章里,孩子的纯真无邪和妈妈对孩子的爱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让看的人也沉浸在他们的幸福氛围中。

从孩子的出生开始,龙应台的生活就被孩子包围,她给孩子洗澡、喂饭、换衣服、带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读故事书给他们听。在《初识》中,8个月大的安安虽然还不能人语,但已会咿呀做声了,而且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新鲜感。于是,每天早上,在去猫川幼儿园的路上,“两个人都很忙碌,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她。”妈妈每天晚上都给安安念故事,但她会有选择地念,一些暴力血腥的故事书一律不要。因为“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贵!”我认为这句话特别有道理,这也就是龙应台独特的教育艺术:慢与爱。现在中国的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说白了其实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就让孩子早早地进入早教班。以至于现在的幼儿园提早变成了小学,孩子们要上认字课、美术、音乐、体育、算术,还有英文„„过早学会识字的孩子便在入学后坐在教室里发呆,因为他们都已经学过了。而其他没学过的小伙伴们却叽叽喳喳兴奋地发现字的世界,“那种快乐,确实像一个瞎子突然看见了世界,用张开的眼睛。或许幼稚园里不教认字是对的,急什么呢?童年那么短,那么珍贵。”“《经济学人》周刊上有个统计数字让妈妈眼睛亮了一下。一年级学童每个星期要花多少时间在家庭作业上?美国:1.8小时,日本:3.7小时,中国台湾:8小时。”孩子的童年那么短暂,以后有的是时间去写作业,现在就应该拿来玩。在玩中,孩子的创造、探索精神会被发掘出来,而且也能更快地学会分享、感恩。就像安安,他特别聪明,妈妈只教了他具体的“龙”长什么样子,他就能对着窗外马路上堵车的情景喊“龙”,他明白那是“车水马龙”;安安的爸爸讲德语,妈妈讲中文,爸爸妈妈之间将英文,但没有人教他英文,他听着听着居然也会了;安安和他的弟弟飞飞对小动物特别有爱心,他们会在雨后帮助柏油路上的蚯蚓回到原来的地方,以免他们被不知情的自行车轮和脚步轧过;他们会求妈妈救一只困在垃圾桶里的小老鼠,会把妈妈买来的蝈蝈放生,因为他们觉得它太可怜了。读着这些故事,让我觉得很窝心,龙应台就是这样在生活中用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她的孩子教育成了一个“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然而,她也是个有思想有理想的独立女性,如果没有孩子,她会有很多计划,而她却甘愿放弃那些计划,全心全意地投入两个孩子的教育中,这和她一贯那种针砭时弊的犀利是截然不同德。她给的答案是这样的: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地内在空间的个人,像一匹野狼,不能没有它空旷的野地和清冷的月光。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当她的好友若冰问她是否后悔过,她回答说:还好,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是啊!没有做过父母的人怎么能体会那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那个小生命是用父母全部的爱筑成的,如果没有他,其他的一切都缺少了意义,人生仿佛缺了一

块。同时,我也看到了作为父母的艰辛,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为了抚养我们也放弃了很多东西,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他们的恩情,以后要好好报答他们。

这本书不仅适合已经做或将要做父母的人看,也适合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看,它是温情与理性交融、母爱的光泽与孩童的谐趣洋溢的生活散文,你会被慢与爱的教育艺术所感染,学会真正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发挥孩子的天性,抛却功利心,培养一个健康、阳光的孩子。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亲,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母亲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忍俊不禁,无数的低回温柔。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

看了本书后我意识到到小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并且小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可能跟我们成年人不太一样。在教育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尴尬,就不能只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出发,应该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其次,小孩子与生俱来,对外界新奇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就会问一些奇怪或让你惊奇的问题。比如昨天在做完一篇有关近视眼镜与老花眼睛的文章后,一个学生跑来问我,为什么我不用戴近视眼镜或老花眼镜呢。但要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并不简单,这涉及到许多科学知识,以她现在的年纪也并不能理解。但她已经开始深层次思考问题了,这一点很好,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种质疑能力。最后,我感悟到老师要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当一个合格的倾听者,能心平气和地与学生谈话,不添加任何的主观色彩。 虽已认识到这些的重要性,但要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只能慢慢努力,朝这个方向靠近。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只是往挪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著汗,喘著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甚么?

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吹来,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

慢著!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是上帝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推荐第10篇:孩子你慢慢来

我读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初识龙应台源于她的《想念草地郎》,认识一个国家应从下水道开始,文笔很好亦很锋利。很难想象这位以犀利闻名的女人在生活中如此细腻与温柔,安安的母亲给安安当自行车上的司机导游,会像个电话侦探急切的搜寻安安,可以读水浒读到心惊肉跳的朗读者。身份很多,但最为关键的就是安安的妈妈,一个照顾安安衣食住行,如何做人,亦从中体会孩子的童真。

《孩子你慢慢来》开篇用了一个和安安没关的事件,但是你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无关更显珍爱。在此我想引用文中的两段话——“小孙儿大概只有5岁,清亮的眼睛,透红的脸颊,咧嘴笑着,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他很慎重,很欢喜的接过花束,抽出一根草绳绑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只有一个爱孩童的人,才能如此细腻的去观察孩子,年龄的揣测,外貌的描摹,动作的记录,心态的拟想,我想龙应台当时拿着那二十几束桃红色的玫瑰必也没有她那笑容迷人,这是母亲的慈爱。“那一年,我们11岁。”似乎如此唐突的引用过来无法给别人一个适合的环境去想象,那么我扩充一下句子——那一年,我们十一岁,王爱莲永远停在了11岁。如果还不能明白,我在扩充一下——那一年,在学校,我们十一岁,读着书想着逃,王爱莲永远11岁,因为她终于不堪重负跳了河。相交前面温情的说话,这个被插叙在中间的故事就像一道伤疤,恶狠狠的刺目。孩子你慢慢来,应我见证过不幸之事。

如题目一样孩子你慢慢来,你还年少,若痴傻便痴傻,若稚嫩便稚嫩,你的肩还太细,脚还太小,太重的书包不用背上,你也不必逆着风跑。

书里的故事很平淡,安安的照片让我很喜欢,尤其是往马桶里观望的那张,不是因为搞笑,而是照片背后的一些内容,一是这个母亲对于孩子的行为的观望,既然有照片说明母亲在关注自己的孩子,同时母亲并没有制止孩子去看马桶,要知道如果我干了这种事,我亲爱的老妈一定会像提小鸡一样把我给拎出来,不容反抗,二是处于安安这般年纪的孩子仍充满好奇与探望的心是多么可喜的,我记得我那般年纪时不是在咬铅笔诅咒书包坏掉就是希望第二天刮大风不用上学,多么羡慕啊,我们被父母的期望,学校的期望推着走,一如在拥挤的人群中,有无形的力在促使你向前,若我何时为父了,我希望一如龙先生一样,孩子你慢慢来。

第11篇:《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亲,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母亲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忍俊不禁,无数的低回温柔。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

看了本书后我意识到到小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并且小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可能跟我们成年人不太一样。在教育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尴尬,就不能只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出发,应该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其次,小孩子与生俱来,对外界新奇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就会问一些奇怪或让你惊奇的问题。比如昨天在做完一篇有关近视眼镜与老花眼睛的文章后,一个学生跑来问我,为什么我不用戴近视眼镜或老花眼镜呢。但要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并不简单,这涉及到许多科学知识,以她现在的年纪也并不能理解。但她已经开始深层次思考问题了,这一点很好,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种质疑能力。最后,我感悟到老师要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当一个合格的倾听者,能心平气和地与学生谈话,不添加任何的主观色彩。 虽已

认识到这些的重要性,但要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只能慢慢努力,朝这个方向靠近。

第12篇:孩子你慢慢来

慢与爱——《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我喜欢龙应台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似火般温情;其中带着女性细腻的美与善,又有令人倾慕的大智。不用看书的内容,只这样几行字就足以让我陷于其中。喜欢上这部作品还源于上次读书交流会上刘培菊老师的精彩演讲,“教育是慢的艺术,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她那深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话语深深吸引了我。借来《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我并没有一口气把它看完,而是慢慢的去咀嚼和品味。

龙应台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扪心自问,我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纯真、可爱、充满好奇心,无意中能给成人最大的喜悦和安慰,但不是每个妈妈都像文中安安的妈妈一般耐心、细心。而我们面对着这么多孩子的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一个班级的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家庭环境地的不同也使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不同。我们老师是不是也能对慢一些的孩子们说一声:孩子你慢慢来呢?

我也很爱班级里的孩子,但很多时候在教育自己孩子时却会失去

耐心而对他们面目狰狞。读了龙应台女士的《孩子你慢慢来》,不禁被她内心深处的母爱和款款深情所打动,文中所描述的一位母亲照顾教育两位儿子的生活点滴,宛如涓涓细流抚平了我躁动的心灵。平时班级里孩子的顽皮、天真、可爱历历在目,但不知从什么时候,我对孩子少了一些温柔,多了一些粗暴。现在细细想来,我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对自己班级的孩子寄予了太大的希望,给他们过多的要求,比如因为担心孩子们在走廊里追逐,会发生危险,我告诉孩子们可以在操场上可以跳绳、踢毽。如果发现他们在操场上抡绳,我又会让他们在操场上跳皮筋。总觉得这样不好,那样又会危险。所以很多的孩子只是在教室里坐着聊天,这真的是一种煎熬。还有班级里的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在起跑线上掉队,一窝蜂地都去学钢琴、学古筝、学绘画、珠心算、围棋等,把孩子当成了集万千期待于一身的无奈选手,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不免会急躁,而不会让孩子“慢慢来”。

所有的育儿书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我们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

是的,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我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

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

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作为老师,作为母亲,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

“慢”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开始被我们遗忘的教育真谛。一切都以“快”字当头,这是我们现代社会的特点吧。但是,教育是需要期待的,它是一种固守,一种耐心;是一份信任,一份宽容。正是急功近利让我们渐渐地疏远了这份耐心,渐渐地不再习惯于等待。因为恨铁不成钢,我们恼怒不已,批评指责;因为恨铁不成钢,我们越俎代庖,揠苗助长;唯独忘了对孩子轻轻说声:别急,我等你……孩子,你慢慢来。大人就要慢慢来,这样的慢慢与速度无关,却是真实而真诚的态度。在“慢”中期待、在“慢”中教诲、在“慢”中践行我们爱的教育, “慢”的过程就是信任和宽容,是孕育惊喜的历程。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第13篇: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

——说说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作者龙应台。初次接触她是高中时,做语文阅读时是她的作品《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当时,被她犀利的文风,大胆的精神所折服,当时我还不知道她是一位女性,后来又接触了她的《人在欧洲》,从中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动荡不安;还有《野火集》那种不同与一般女性的犀利与大胆,她那独特而有宽广的视觉与人性的高度更是吸引着我。后来,好友给我发了《孩子你慢慢来》的TXT,我一口气把它看完了,这本书不同与《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不同于《人在欧洲》也不同于《野火集》,没有了“龙卷风”般的逼人气势,它给我们的是一种亲切而又温暖的感觉,那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和自己可爱的孩子们的低语,那是一个母亲的轻声的呼唤,但是依然让你逃不出它的漩涡。这是爱的漩涡,更能拨动我们内心深处的那根弦。在这本书中,龙应台给我们的映象不再是知性作家,也不再是独立女性,而只是一个纯粹的母亲,一个幸福的女人。

《孩子你慢慢来》,一看到这个书名就有种莫名的温暖,温柔,安静的感觉,就像是自己的妈妈在用她那温柔的眼睛望着我,抚摸着我。不管自己现在是多大,看到这个书名时,就情不自禁的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个孩子,一个依偎在妈妈怀里的孩子,心一下子就静了下来,回味着孩提时的点点滴滴。

我想起了孩提时自己的天真无邪,想起了爸爸妈妈对自己无尽的爱。我的童年是很幸福的,因为我有一个幸福而又温暖的家,家里有

爱我爸爸妈妈。我的爸爸妈妈就跟书中的母亲一样,以他们的方式在对我说“孩子,你慢慢来。”爸爸妈妈一直一来对我都是用鼓励代替责备,在我的印象里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因为我不小心做错事或是考试没考好而打骂过我。做错事时,他们不会像有的家长一样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打,他们会耐心教导我,记住以后不再换同样的错误;在成绩不理想时,也不会想有些父母一样破口大骂“一天到晚都在干些什么啊?”更有甚者有武力解决了。他们总是在不断鼓励我,“孩子,你很聪明,你很棒,相信下次你一定会取得进步的。”在爸爸妈妈的关爱下,我健康,快乐,自信的成长,真的很感谢爸爸妈妈的包容与理解。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么幸运的,像作品序言《蝴蝶结》中讲述的那个故事,一个五岁的小男孩,笨拙但很认真地包扎一束玫瑰,可是换来的却是老祖母粗声骂起来,还被老祖母不耐烦用力地推了一把,这样一个幼小的生命就被被摧残了。龙应台痛心的说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还有那个被老师逼得带着三个弟妹跳河的王爱莲同样触动了作者的心弦。是的,面对幼稚的生命,面对可爱的孩子我们无法催促,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维和视角来对他们,我们只有等待,这是人伦,更是常识。不是说都要学会换位思考的吗?对啊!孩子,他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不能以一个成年人的威严来摧残他们啊,我们应该想想,当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

候又能做些什么呢?为什么要用成年人的要求来压迫可爱的孩子们呢?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他们需要的是父母对他们的爱,特别是童年时期,小孩子是脆弱的,他们幼小的心灵更需要做父母的去呵护、去关爱、去理解。并且童年时期都一个孩子以后的成长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需要的是一片温暖的充满爱的土壤。龙应台用她的方式为我们诠释了母爱,诠释了“孩子你慢慢来!”她把一位母亲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我们,把最热烈最深厚的爱呈现给了我们。这位母亲一直在耐心的慢慢的教着她的孩子,“妈妈骑车载着华安往回家的路上,看见一道古旧斑驳的小木桥,横枕着悠悠的流水,心里有点凄凉,于是侧脸对华安说:“小桥――” “小桥――”安安用脆脆的声音回答。

“流水――”“游水――”

“人家――”“鸭鸭――”

“古道――”“五道――”

“西风――”“蜜蜂――”

“瘦马――”“狗狗,妈妈你看,狗狗――”

脚踏车上两个影子,沿着小河渐行渐远,渐渐融入了天的颜色,就看不见了。”这难道不是一幅很美很美的画吗?尽管孩子没念对几个,但是妈妈仍不停的耐心的慢慢的教着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中孩子是快乐的,是天真的,妈妈是幸福的。

的确,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不管是大的孩子还是小的孩子都

需要关爱。在我们周围的有两个孩子的家庭里,有的很难处理好对两个孩子的爱,有的父母有了有了弟弟或妹妹后就忽略了哥哥姐姐,顿时让孩子有种失去爱得感觉,孩子们把一切原因都归于弟弟妹妹,于是当当弟弟妹妹出生的那一刻就产生了一种厌恶情绪。而龙应台却用她那颗温暖的心让安安和飞飞都健康的成长,这是需要一种魅力和细腻的。这种爱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不断练习的。

在作品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我们跟西方的教育方式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作品中写到一个想象就是台北和德国的学校对比。“在德国的幼稚园里,房间不像“教室”,倒像个家庭起居室。一个角落里是玩家家酒的地方,放着娃娃的床、衣柜、玩具厨房、小桌小椅。另一个角落里叠着厚厚的海绵垫,是聊天和翻滚的地方。右边的墙角下铺着一张地毯,玩积木造房子就在这张地毯上。左边的墙角下有一张矮胖的方桌,四周围着矮胖的小椅子,剪纸劳作就在这张桌上。其他还有几落桌椅,散置各处。“而台北确实另一番景象,“我们校车一大早去巡回接小朋友,到校时间大约是早上八点。”园长指了指停车场上一列排开的娃娃车。德国的幼稚园不会上课,主要就是让孩子们发挥他们的天性,孩子们要做的也只有一件事,就是玩、玩、玩„„!”而台北就不同了,他们还要上课,有认字课、美术、音乐、体育、算术,英文等等。那些三岁大的孩子们一个个被要求坐的端端正正,也许还要把小手背在后面,甚至他们还是集体排着队去上厕所,这些都使习惯了德国教育方式的华安和妈妈感到诧异。

从上面的两种教育方式的不同可以看出,我们中国的教育,我们

中国的老师,我们中国的父母已经慢不下来了,已经缺少了应有的淡定了。我们总喜欢把我们成人世界的危机感转化到孩子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凌厉的现实,面对着残酷的竞争,我们自己恐惧了,害怕了,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以后会像自己一样,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打着爱的幌子,高举这爱的大旗,开始限制孩子的自由,开始不停的剥夺孩子的快乐,我们把孩子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把孩子的送进一个个补习班特长班,不管孩子喜不喜欢或是愿不愿意,我们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生怕比别人慢了半拍,生怕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我们不顾孩子的感受,不顾孩子的想法而努力的做着一切,并且还美其名曰“这是爱,孩子,我们是为了你好,以为你就会明白的。”其实我们实在在爱的名义下,一步一步的扼杀掉了孩子们的天性,一步步的让本来应该在纯真时光快乐成长的孩子们过早地担起了本不属于他们的担子。这样看来,我们难道还不够残忍吗?

其实,在我看来我们每个人,不管你的年龄是多大,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孩子的子人格,都存在这一个小孩子的形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活节奏的不断提高,竞争似乎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但是当我们在这种高节奏、高竞争、高压力中呆久了,我们的内心开始变得空虚起来,开始产生了小孩子的恐惧感,这个时候也也许就需要我们对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小孩子说:“孩子,累着你了,真的很对不起,孩子慢慢来吧,我爱你!”龙应台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我们怎么对孩子,还教会了我们对待自己。

《孩子你慢慢来》这是一本柔软细致的书,它有女性的细腻和深情,有母性的博大和光辉。它展示了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是身体走向成熟的记录,也是心灵渐渐丰满的日记。在写作中,龙应台是柔软的,也是骄傲的,因为她不再是传说中的斗士,而是真实可感的母亲,到处洋溢着的是作为两个孩子母亲的爱,细腻而又绵绵的。它带给我的不仅是感动,更是爱的传播!

第14篇: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來

——读龙应台《孩子,你慢慢來》有感

矿业一中张海涛

小孙儿大概只有五岁,清亮的眼睛,透红的脸颊,咧嘴笑着,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他很慎重、很欢喜地接过花束,抽出一根草绳绑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

“死婴那,这么憨馒!卡紧,郎客在等哪!”老祖母粗声骂起来,还推了他一把。

“没要紧,阿婆,阮时干真多,让伊慢慢来。”

安抚了老祖母,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回教徒和犹太人在彼此屠杀,衣索匹亚的老弱妇孺在一个接一个地饿死,纽约华尔街的证券市场挤满了表情紧张的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这是龙应台的散文《孩子,你慢慢來》中开头的一个片段。5岁的孩子要把玫瑰扎好,打个蝴蝶结,可绕来绕去,总也打不起来。此时龙应台内心平静,溢满慈爱,她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我的内心被这些文字狠狠地咬了一口。回首往昔,我曾是那么地没有耐心、不会等待。

记得那时儿子还抱在怀里,我教他数12345……教了几遍,数不上来,我愤怒了。抱起他,摁着墙上的电话,大声地让他数1234……孩子慌了。

上学后,每当放学把考试卷子拿回来,错了的题目,我会给他出五道、甚至更多同类的题给他做。恨不得让他一天就学会了。

跟着老师学电子琴,孩子不愿意练。我没想任何其他的办法,只知道举起手来打他。孩子趴在我的怀里,我却依然生气。

星期天,孩子想出去玩。我却在他写完作业之后要求他复习。孩子生气了,我便愤怒了,不讲道理,有时讲的也是孩子听不进去的老一套。

孩子成绩下降了,我就变本加厉。

……

我从来都没能耐心地等着孩子慢慢长大,从来都急不可耐地让他按我的心意去做。似乎不这样天空便会暗淡,世界末日就要到来。现在,我懂得,孩子,无论是5岁还是15岁,相对他面对的世界都是稚嫩的。师长应该始终以无比的宽容、无比的慈爱,耐心地等待他慢慢长大,而不是呵斥,更不是鄙视、嫌弃。

由此,我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哪一次和学生发火,不是因为没有耐心呢?烦他们学习成绩没上去,烦他们纪律总出问题。也总听同事感叹:讲了三遍都不会!这正是没有耐心的表现啊!孩子个性不同,水平参差不齐,智力结构相异,也许有的孩子就需要四遍五遍,这是客观存在,教师唯有耐心等待。知识

的学习如此,品德的培养何尝有别?常听说:立事早、立事晚。有些道理,有的孩子小学就懂了,有的孩子到高中还模糊呢。相关因素众多而复杂,作为教育者,应该慢慢引导,始终期待,切不可早早给孩子下了定论,弃之不顾。这不是误人子弟又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有时对孩子没有耐心主要是因为心中的欲求没有得到满足。望子成龙是其一,职业成就感是其二。调整心态才能避免急躁、拥有耐心。什么是龙?现在许多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依然处于狭隘的境地中。李希贵在《教育,为了自由的呼吸》中说得非常好,多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我们有多少人几十年来还是一把尺子啊。什么是职业的成就?高考考出了高分就是吗?对于孩子综合素质、对于孩子的终身发展,高考成绩站了百分之多少?至少不是百分之百啊!

孩子步入社会之前,乃至步入社会之初,都相当于蹒跚学步的幼童。想想那摇摇摆摆、跌跌撞撞的学步姿态,怎不惹人怜,怎不惹人爱,怎让人狠下心来怒斥、恶吼?孩子前方的路何其漫长,我们要耐心地等着他抬脚,摇摇晃晃着放下,再抬脚,跌跌撞撞中前行。

心中要谨记呦:孩子,你慢慢来,我们用一辈子的耐心等待……

第15篇: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暑假里我看完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每次我想起它,我的嘴角都会不自觉的上扬。

龙应台的文章就像她这个人一样——豪气万丈,却在这本书里体现出了她的温柔与细腻。

当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让我懂得了做母亲的辛苦与伟大的母爱。每一个母亲面对自己的孩子似乎就变得细心和温柔。文章中的母亲也一样,不,她更加的耐心,她会耐心的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做孩子的一个忠实观众,会陪伴孩子走下每一步,而不是对孩子十分的严格,只想让他按着自己脚步去下去。

“你在干什么,宝宝?”宝宝情急地喊出来,“妈妈,不要动……”一边用两只手指撑开母亲的眼帘。“你在看什么?”“我在看——”安安专注地、深深地,凝视着母亲的眼睛,声音里透着惊异和喜悦,一个字一个字地宣布:“妈妈,你的眼睛,眼珠,你的眼睛里有我,有安安,真的……”说着说着激动起来,伸出手指就要去抚摸妈妈的眼珠——“真的,妈妈,两个眼睛里都有……”妈妈笑了,她看见孩子眼瞳中映着自己的影像,清晰真切,像镜子,像湖里一泓清水。

每个孩子都会有强烈的好奇心,每个孩子都是纯真与可爱的,或许不需要迫不及待得灌输太多知识。他们只需要慢慢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的接受更多的知识和更多的事理。急切得期盼孩子长大,接受各种额外的知识,或许会揠苗助长,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脚步、自己的速度。父母需要的或许是更多的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自然、快乐地成长。

回澜初中709班顾舒雨

第16篇:孩子你慢慢来 教师读书演讲稿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风华正茂,情溢涪江,我是茂江!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长长的路,慢慢地走》。

作为华人世界有影响力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着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原来也可以款款深情。 它不同于小说,没有起伏跌宕的情节;不同于诗歌,没有朗朗上口的韵脚。但孩提的童真,却跃然纸上。一个个故事,诱出深藏在心底的记忆。

慢慢地行走,沿途依旧有别样的风光

李政涛教授曾经告诉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但当我们面对孩子们慢吞吞或是停滞不前时,总免不了提醒他们加快脚步,或是用言语呵斥,以期待他们能成长得更快些。但心灵的顿悟,情感的熏陶,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孩童般与安德烈对话的妈妈。一个不厌其烦纠正儿子发音的妈妈,一个可以无限放大孩子优点的妈妈,一个充满赞许,饱含母爱的妈妈。相比于政客的龙应台,俨然有不一样的色彩。慢慢地行走,慢慢地走近孩子的心灵,你也许会发现,窗外的世界变得更加多彩。

慢慢地等待,静静地倾听时钟的滴答。

我们在潜意识里期许班里的孩子如何听话,期盼他们快些长大,每个孩子都变得那般优秀,企盼他们乖巧听话, 不招惹任何麻烦。但却忘记了,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

学会宽容,学会等待,学会包含,学会陪伴,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等待精灵进步的点滴,等待初开的欣喜,等待绽放的芬芳。温柔的坚持,悉心的呵护,让生命恢复它美丽的面目。

慢慢地回味,涂抹孩子七彩的童年。

三尺讲台,充盈着孩子七彩的梦。园艺之巅,绽放孩子童真的心。

教育,一门多样的艺术,教育,一种从容地等待。孩子的世界,也需慢慢理解,慢慢观看,慢慢陪伴,慢慢等待„„

长长的路啊,蜿蜒在前方,欣赏沿途的风景,等待花开的芬芳,我,与你同在,我,与你慢慢地行走!

正如《孩子,你慢慢来》的卷首语中这样写到: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

望着这个眼睛清凉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让他从从容容的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用他的5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 慢慢来。

第17篇:读书心得—孩子你慢慢来(4月)杜盈艳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孩子你慢慢来”,我很喜欢这个句话,因为它亲切,因为它柔软,因为它沉静。在今天,当我们说出让孩子慢慢来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一方面,在许多成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却需要时间,我们不能焦急,更无法代劳,我们只能慢慢等待,这是生命的过程;另一方面,置身这个崇尚速度的年代,我们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落在同龄人的后面,留下永久的遗憾,这是社会的法则,我们依然无法躲避。我们也想给孩子自由和快乐,但是不能,这是理性对情感的胜利,就这么简单。

这本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是日记,又像散文。她记录了孩子的成长过程。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书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也生出很多感慨。龙应台女士教育孩子的方法值得我借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感动于其中母亲对孩子细腻的呵护和理解,那种出于天性的怜爱,那种出于生命的尊重,那种出于血缘的责任,让滚滚红尘中的理性选择显得左支右绌和微不足道。在母亲的眼里,孩子的一切都有它可爱的道理,都有它必须经历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舞台上的主角,母亲不过是剧务,负责提供他成长需要的道具,如此而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没有把约定俗成的成才观强加在孩子身上。她不关心孩子成不成才,那是孩子

以后的事情,她关注的是孩子当下此时的健康和快乐,身体与心灵。所以,她才会把那些在学校里被推荐阅读的童话经典束之高阁,她才义无反顾地把孩子从一天要上七个小时课的台湾幼稚园里领出来,让孩子享受那以玩为目的的漫长假日。有一个开明、豁达的母亲是幸福的。

读了将近一个星期,我终于合上了《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这是一本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好书!这本书有太多的内涵,在阅读的时候,我不仅想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与龙应台的差距。作为母亲,我也很爱我的儿子,但很多时候在教育自己孩子时却会失去耐心而对他们面目狰狞,不知从什么时候,我对孩子少了一些温柔,多了一些粗暴。现在细细想来,我和大多数母亲一样,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太大的希望,给他们过多的要求,把孩子当成了集万千期待于一身的无奈选手,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免会急躁,而不会让孩子“慢慢来”。

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作为母亲,我今后要多一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我得慢慢来。

杜盈艳

二〇一四年五月一日

第18篇:孩子你慢慢来 读后感

读书笔记——《孩子,你慢慢来》 中国海洋大学 13级

文化产业管理 王可欣 13140051033

“阿婆我要这一束!”

黑衫黑裤的老妇人把我要的二十几支桃红色的玫瑰从桶里取出,交给小孙儿,转身去找钱。

„„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在经过别人的推荐下我读了龙应台的这本《孩子,你慢慢来》,读了两遍,第一遍是温暖与感动,第二遍是对书中内容的一些思考。那么就像题目直白表露出来的以及文章的开篇的小故事最后一句提到的,让我本能的想到了一个词,那就是“耐心”。

且不论如今这个浮躁又快节奏的社会下,母亲是多么急切的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就连孩子自己都紧赶慢赶要去适应这个社会。就拿我身边的故事举例,我有一个00后的表妹,她居住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现在已经在读初二,她从很小的时候就补习,所有的课都提前学好,长到这么大就没有一个闲着的周末和假期,逢年过节也极少能腾出时间大家聚一聚,即使在我初

三、高三期间都不曾忙成她那个样子。她现在如愿以偿的进了北京八中,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甚至比我这么一个大学生都好。照这个状况发展下去我基本能肯定她的未来很有前途。可是生活不是只有这么光鲜亮丽的一面的,那些我们所看不到另一面却也是真真正正存在着的,比如她不得不放弃了她热爱的芭蕾,小小年纪就戴上了600度的眼镜,过于早熟使得她丧失了小孩子本应有的幼稚与天真,说起话来总是比我还深谙世事一般,从小就懂得竞争的压力,还会一本正经的说以后不想要孩子,太累。

她知道没有人会等她,她知道她必须咬着牙使劲跑在前面否则一不留神就会被丢下,她不能慢慢来。

我是有些心疼他们这一代的孩子的,我想我不会羡慕她们光明的未来,因为我深知这个代价我承受不来。

龙应台带给我最大的感动就是这样一份耐心,我认为她是像对待一个孩子一样对待她的孩子,这话听起来或许有些可笑,但反观现代社会,无论是母亲还是老师还是这个时代,他们做到像对待一个孩子一样对待孩子们了吗?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我不禁在想,到底是孩子们辜负了家长们的期望还是这个时代辜负了孩子们的童年。

初读这本书时我便被一下子吸引住了,没看明白的地方还读了好几遍,其中穿插的王爱莲的故事想必是龙应台在等待过程中的回忆吧,这个回忆有些残酷,有些黑暗,和她在阳光下安安静静地去等一个孩子扎蝴蝶结这个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正因为这样强烈的对比使得这种等待更珍贵更有必要。

“事情,是这样开始的。”

故事从安安会说话延续开来„„一点一滴,琐碎的、细小的、被作者用温柔细腻的笔触勾勒拼凑。我想我可能是一个很容易感动的人,更多时候我是微笑着读这本书的,那些细微的小感动是很难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感触太多就只能就其中印象深刻的某几点来谈一谈了。

给我最大影响力的就是龙应台对于那些儿童文学的新的见解,母亲总是想的很多,在孩子适合读什么这方面会更细致一些,也因而会发现那些过去我们常常忽略的东西。比如龙应台提到童话里的残酷与暴力,如《小红帽》里野狼被开膛破肚;《白雪公主》短短情节中有各形各式杀人的方法:用刀子砍头,用剪刀剖开胸膛取出心脏,用丝带套住脖子把人勒死,用毒药给人吞下„„;《阿里巴巴四十大盗》39个强盗被女仆用热滚滚的油烫死。原来我从未想到这些层面,经她这么一说,我细细回顾那些幼时的童话故事惊奇的发现很多的故事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现在想来也确实是毛骨悚然,比如《灰姑娘》里她的姐姐们为了穿上水晶鞋把脚后跟砍去;善良的三弟赢得公主,大哥二哥跳井自杀;美丽的小妹得到金钱和王子,丑陋的姐姐得到一头染满柏油永远也洗不掉的脏头发,然后痛苦的死去;残忍的后母和姐姐们为了自己的恶行被装进装满钉子和滚烫的猪油的木桶里滚下山去,等等诸如此类。因为恰好目前也在上儿童文学研究这门课,所以使得我对于给孩子看的童话故事到底适不适合给孩子看以及应当给孩子读什么样的故事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希望能在课上找到答案。

“我每天还在想着那许多想做的事情。我想把最新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好好研究一下。我也很想深入了解一下东欧的当代文学,我还想大量地读当代大陆作家的小说,从北到南,一本一本读,然后写批评,一本一本批评。我还想旅行。和你一样,到大陆去。我想到西藏待两个月、陕北待一个月、东北待一个月。上海北京各待一个月。还想到内蒙古。还想到法国南部的小乡村,一村一村地走,一条河一条河地看。还想写一流的采访报道,以国家为题目,一国一国地写。用最活泼的方式深入写最枯燥的题目,把活生生的人带到读者眼前。还想制作电视节目,我想做一个欧洲系列,每一个国家做一小时的录影。还有就是出一系列孩子的书„„” 龙应台的老朋友来看她,聊到当初的生活理想生活计划她如是说。“这种种理想、计划,做了妈妈以后都不能实现了,对不对?”“对!”“你后悔吗?”“还好!”。读到这里我心里想的是作者应当还是不后悔的吧,即使她说这些理想的时候可能眼睛里闪着光,即使她很希望实现这些梦想,但是毕竟有失必 有得,放弃了什么又坚持了什么可能只有自己亲身体会才能有所感悟吧。“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

现今社会,婆媳关系一直是热门话题,我非常欣赏以及赞同文中婆婆与母亲对于丈夫与孩子这个问题的观念与方式。对于龙应台的丈夫,婆婆深知这个男人的过去属于做母亲的她,但现在的他却完全属于做妻子的龙应台。我想如果所有的婆婆都懂得此理的话,就不会出现两个人同时掉进水里你救谁这样愚蠢的问题了。对于孩子,在中国的大部分家庭如果婆媳意见不统一最后总是要听婆婆的,因为婆婆地位尊贵,婴儿属于整个大家庭,是负传宗接代大任的长孙,而不单纯属于生他的女人。而在西方的家庭里,孩子的母亲有最大的权利,婆婆很清楚的认知:宝宝首先是他母亲的儿子,其次才是我的孙子。对孩子的教养,她可以从旁帮忙,或是提供过来人的经验,甚至于表示不同的意见,但她永远知道决定还是在于做妈妈的。我喜欢这个方式,上一代与下一代的经验不同、观念有异,客观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中。对孩子的教养观念绝对是差异多于同意的。两代人同时争取对孩子的“主权”,冲突就避免不了。那么这个“主权”究竟应该给做母亲的,还是给做奶奶的呢?我相信母亲有天赋的权利,任何剥夺母亲生、养权利的制度都是不合生物原则的。

“为什么一个男人忙于事业,就没有人想到要问他:你怎么照顾家庭?为什么一个女人忙于事业,人们就认为她背弃了家庭?这是什么白痴的双重标准?为什么你公务繁忙是成功的表现,我公务繁忙就是野心太大、抛弃母职?”龙应台问出了这样的问题,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我想这样的思想观念是中国的传统家庭遗留下来的观念,在过去是有一定道理的,古时候是男人挣钱养家而女人在家带孩子。也让我想到徐向昱老师上课讲到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说是“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同样的,这句话也不适应于现今社会,女人有了自己挣钱的能力不再依附于男人的钱过活了。所以到了现在这个女人也工作、也挣钱的社会,类似于这样的一些观念对于女性就显得不那么公平了,我并不否认女人有这样的责任,与此同时是不是也该对男人有多一些的要求,将照顾孩子这样的重担分担一些。

而在妈妈就这个问题同丈夫吵了一架后,安安对妈妈说出了一段另她妈妈很震惊的话:“妈妈不要不快乐。安安快乐,妈妈快乐。妈妈快乐,爸爸快乐。”这个不及草高的小小人儿,他的世界是那么简单纯粹,才能说出这般简单温暖而我们却很难想的的话语,因你的快乐而快乐是多么富有温情啊。我想这话也可以理解成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安安。

虽然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我们这一代大多家里都是一个孩子,但一家多个孩子的情况还存在着,那么母亲对于母爱的分配上就要多花些心思了,那些姐妹吵架、兄弟打架的故事可没少听,谁都不希望自己被亏待,因而很多生两个小孩的母亲对于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平均分配都显得格外小心与仔细。像我身边的一位老师给我讲故事就讲到家里两个孩子是如何小心翼翼做到不厚此薄彼的。也让我想到曾经不知道哪里看来的文章,说是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错了,母亲根本不应该拿大小差距很大的梨来让孩子们挑,身为一个母亲应该有起码的常识,不应该让小小孩子就有这种梨大小不一需要面临选择的意识。

另外,还有一处是我过去没有想到的,那就是在去别人家看新出生第二个的婴儿时应该注意不要忽视那个大的。

另外,文中提到国内的教育问题,幼稚园的时间、空间、行为的三重规格的考验,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自由从幼稚园就已经被禁锢了,中国教育这个问题要是展开的话可以说的内容有很多,很多学者对此也发表了很多自己的见解,我个人认为还是应当有所改变的。在此也就不赘述了。

整本书虽然写的是母子情,写的是那些作者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很多细节都感动着我,但在情之外有更多值得思考的东西。我想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

第19篇: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孩子你慢慢来一直觉得这是一本好书,我们现在,又或者是等到为人父母,都可以读一读。初读龙应台的书,便是这一本《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的作品,几乎都是铁骨铮铮,有着女权主义意识,针砭时弊的。然而这一本,却是例外,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女子与小人》里的为女权抗争的胡女士,不再是《野火集》里追求民主的评论者,有的,只是讲述,或者说是记录,自己作为母亲,和两个孩子一起成长的经历。

文中的龙应台,是不是初为人母的欣喜,才决定用这样细腻温情的文字,这样充满母爱和童真的片段,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只看了几页,我就醉心于她的文字,才发现,这个以笔为剑的作家,竟也有万丈柔情的一面,也许是同许多家长们一样,一被加上妈妈或者爸爸的角色,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见证孩子的成长,欣喜地与我们分享。也许,之所以爱上这本书,也是爱上那种关怀孩子的感觉,不掺杂多余的情感,只是出于自己的疼爱。

读到后来,在那些文字里,也找不到一处刻意修饰的温情。龙应台习惯把文中的称自己为“妈妈”,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她就像是和读者一起,看着这两个调皮又可爱的孩子,和他们温柔的妈妈,在这小小的册子里,一起经历天真烂漫的童年。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岁月自然不会总是快乐,无忧无虑的,也会有孩子的吵闹调皮,会有自己感觉累的时候。然而,在书中,并没有看到作者絮絮叨叨抱怨的一面,也没有太深情的言语,甚至于没有刻意分享的喜悦,没有标榜自己的教育理念,龙应台只是用自己淡雅的文字,记录下自己和孩子一起,那些看似琐碎,不经意的细节,比如妈妈耐心地教孩子认识周围的事物,偷偷跟在孩子后面看他回家,警惕童话故事里残酷、不符合准则的情节,当孩子偷拿了超市东西的时候,手捧鲜花和孩子一起向老板道歉,也就是在这些细节中,表达自己对于孩子们的爱和期盼,希望他们都能成为“像树一样正直的人”。

龙应台在书中说,见证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大人成长的过程。因为知道了如何去关爱

一个更弱小的人儿,如何用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学会了耐心,学会了处理孩子们的各种问题。她始终认为,孩子是上帝给予母亲的天使,所以并不遗憾孩子占用了自己太多的时间,在朋友来欧洲拜访她的时候,她还得满足孩子的愿望,以致于和朋友交谈几句的时候,还给抽出时间给孩子讲故事。当朋友问起她遗不遗憾孩子打乱了自己计划时,她觉得陪伴自己的孩子是幸福的,也就没什么遗憾可言了。文中龙应台对于孩子的爱,也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她尊重孩子的权利,耐心尽到自己的义务,也教导他们不能因为是孩子就能随意犯错。她并不刻意要求孩子们去达到什么目标,但却关心他们能不能成为有真正道德的人,正因为如此,在看到孩子们能够知错改正,内心逐渐成长时,我也总是能够在字里行间,细节之处,体会到她作为母亲的幸福。

不同于“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龙应台的教育观是“孩子你慢慢来”,她不主张消灭孩子的天性来强迫孩子,不认为调皮捣蛋的孩子就不好,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善良而纯真的,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用平等的身份来对待孩子,孩子如果犯了错,就应该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让他们的内心逐渐成长。但是,她也注意不让孩子过早接触到过于世俗化的东西,比如比较残酷的故事情节,她会把《水浒传》放到高高的书架上,不让孩子们拿到,讲童话故事的时候会警惕一些不适宜的情节。孩子犯了错,她会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们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武力。慢慢来,因为龙应台希望孩子们可以珍惜他们的童年,期盼他们能够学会独立自主,慢慢成长为“正直的小树”,而不是过早地接触这个社会,和那些本不应该过早出现在孩子世界里的东西。并不是跑的早就一定能够坚持到底,最先冲到终点,慢慢起步,也未尝不能后来者居上。

“你在想什么,妈妈?”钓鱼的小男孩提醒深思的母亲。母亲叹了口气,说:“妈妈不快乐!”伸手去揽那小小的身体。小伙伴却站直了身子,摸摸妈妈的脸颊,正经地说:“妈妈不要不快乐,安安快乐,妈妈快乐。妈妈快乐,爸爸快乐。”母亲像触了电似地抬起头来,

不可置信的问:“你说什么?你说什么?”“安安很快乐呀。安安快乐,妈妈快乐。妈妈快乐,爸爸快乐。”孩子的内心单纯,简单,慢慢来,不也挺好的。

第20篇: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最早知道这本书的书名是在我生宝宝的时候,“孩子,你慢慢来„„”,我仿佛听到一个母亲内心深处深情的独白。一年后,我的宝宝已经学会走路,当我静下心捧起这本仰慕已久的书时,感触颇多。

这本书里,没有了作者以往“万丈豪气”的笔触,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个母亲的深情和丰富的爱。有生命场景的写实、和孩童的对话、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内心的疑惑。读者在作者的指引下,一步步见证生命的成长,蜕变、惊喜。

书中文字的节奏如同书名——平缓、从容、自然,让人丝毫没有紧张、焦虑、沉重的情绪。一个个片段,让人忍俊不禁,回味无穷。从那个叫安的男孩身上我看到了我们自己小时候的影子,还有现在我的宝宝的影子。作者是一个非常细心的母亲,将发生在孩子身上的点滴以及当时的心情轻柔地记录下来,小心地保存,她教会我们怎样做一个旁观者,而不是主宰者。每个孩子成长的轨迹应该由孩子自己决定,或快或慢都是他们人生的一种花纹,就如同指纹一样没有重复,不可复制。

因为自己也是一个母亲,同时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面对自己的孩子和学校的学生时,时常会有困惑:现在的教育急功近利,一年级要读二年级的学业,二年级要读三年级的学业„„纷繁的早教机构、亲子教育无孔不入,婴儿出生后就面对了一个竞争如此残酷的社会,父母时刻被提醒着要为孩子的教育早作准备,让孩子学得快、学得多,恨不得一夜成才。父母们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难免会浮躁、会困惑——教育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一种快餐消费呢?吃快餐的确能管快管饱,但是最终的结果必定是消化不良、恶性循环。

孩子不是我们实现自我理想的工具,不是社会竞争激烈的牺牲品,如果他们长大后回忆起他们的童年时能感到快乐,就足够了。

当宝宝跌倒时,不要急着上前扶他,看着他如何笨拙地从地上爬起;当宝宝搭的积木倒塌了,不要急着帮他拾起,看着他如何不厌其烦地重新搭建;当宝宝不原意和别人分享玩具时,不要急着教育他把玩具递给别人,看着他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学会与人共处„„看着孩子一点点长大,同他一同体会成功的喜悦,享受这样的过程,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其实,孩子在不经意间,已经长大。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心得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