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青岛版六三制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20:47: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野营

——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备课

一、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

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三、突破重难点措施

1、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进行教学。

2、

注重动手操作,丰富直观表象。

3、

引导学生用有余数出发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尊重学生差异,逐步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形式。

2、

动手操作。

3、

加强计算练习。

五、课时:6课时

六、学具准备:小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水果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愿意参加些什么样的活动呢?二年级一班的同学一起去郊游。看看他们都带了些什么?

9个蛋糕、10个苹果„„

2、猜一猜他们接下来要做些什么?是怎样想的?

二、探求新知

1、看来大家急着想把这些好吃的来分一分,那就赶快行动吧!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列算式算出来的,说一说算式的意思,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教师边小结边板书:9÷4=2(个)„„(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师:和同位说一说9个面包平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算出的。

„„学生回答(一般情况都会列算式来表示)我1个1个地来分„„我2个2个地分„„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用算式表示:9÷4=2(个)„„(个)学生说出9÷4表示的意思和怎样进行计算的

2、其他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大家在小组里一起分一分,看看结果是怎样的?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师小结。

生:那么多好吃的,咱们4个人来分一分吧。 学生同位讨论,加深理解。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把算式写在本子上。(讨论时要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也可以动手操作算出结果)

香蕉:17÷4=4(根)„„1(跟) 酸奶:15÷4=3(瓶)„„2(瓶) 香肠:14÷4=3(根) „„2(根) 生: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3、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师:还需要知道些什么呢?你打算每人分几块? 师:假如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几人呢?3块呢?还可以每人分几块?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算一算。师: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又有什么发现?为什么那么多的算式都有余数,为什么产生余数?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学生会有些疑惑。学生想出少了些什么,这样问根本不知道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

学生回答:我想每人分2块,

我想„„18÷2=9(人)18÷3=6(人) 学生独立完成。

18÷4=4(人)„„2(块)18÷5=3(人)„„3(块) 生: 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三、小结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9÷4=2(个)„„(个) 读作:9除以4商2余1。

课后反思

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窗一 达标检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水果教具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第四题、摆一摆、填一填 8÷3=□„„□ 13÷5=□„„□ 9÷2=□„„□ 23÷4=□„„□ 第一题连一连,填一填农民伯伯的蔬菜丰收了,他们打算先把蔬菜进行包装,然后再运到超市去卖。我们看看每种蔬菜可以装成几个盒子?

同位互相说一说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观察一下除数和余数谁大谁小。 (1)11÷3=3(个)……2(个) (2)21÷4=5(个)……1(个)

第三题,百货店新进了一批杯子,打算进行包装后再售出,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算一下,这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只?

14÷4=3(盒)……2(只) 12÷8=1(盒 )……4(只) 15÷6=2(盒)……3(只)

4、聪明小屋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并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

14÷4=3(盒)……2(只) 12÷8=1(盒 )……4(只) 15÷6=2(盒)……3(只)

课后反思:

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学的还不错,但在“发现余数比除数小”这个规律时,我是指名学生板书连续的算式,原先是想这样会缩短时间,由于学生在板书过程中没有把各数对齐,使学生没能很快的观察出这个规律,反而花的时间更多,如果由老帅自己来板书可能效果会更好,学生可以很快地发现余数

1、

2、

3、

1、

2、

3、。。。。。。都是比4小的,没有超过4的,从而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窗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野营小队的小伙伴吗?瞧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猜一猜他们会遇到哪些数学问题?同学们,你愿意帮助伙伴们解决数学问题吗?

学生回答:有的在忙着找吃的,有的在忙着搭帐篷,有的在忙着烤玉米吃…… 每人分4 个,13个玉米可以分给多少人? …… ……

48个蘑菇,平均分给9个人,每人分几个? 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 ……

二、探求新知

1、每人分4个,13个玉米可以分给多少人?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你是怎样的?有余数的除法也可以用竖式来表示,试一试吧!

教师板书:4×□<13,□里最大能填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3÷4=3(人)……1(条) 学生学习有余数的竖式

有48个蘑菇,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用算式表示出来,再用竖式计算。观察一下余数和除数,你有什么发现?还可以看看前面做过的有余数的除法,再比较一下。

48÷9=5(个)„„3(个) 学生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重点理解是因为不够再分成一份了。

吃完晚饭,小伙伴们又要忙着搭帐篷,我们去帮帮忙吧!需要搭多少个帐篷呢?赶快用你学过的知识来算一算吧!(列算式解决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合同位商量一下需要搭多少个帐篷。

学生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17÷3=5(顶)……2(人)

三、小结 同过今天这节课你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象、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第四课时达标检测

教学内容:信息窗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里最大能填几?

4×( )27 ( )×4<3 19×( )<46 7×( )<67 ( )×5<14 6×( )<29 学生填完后说出是怎样想的

自主练习第3题竖式计算。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第4题,超市刚买来一些可乐、牛奶,还要把它们装到箱子里去,各需要多少箱呢,让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吧!

学生自己观察图意,列出算式:

可乐:28个,每箱装8个,至少需要多少个箱? 牛奶:15盒,每筐装6个,至少需要多少个箱 第5题

填一填25÷()=□„„□

第6题做一件小风衣用2米布,11米布最多可以做( )件。 要求学生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11÷2=5(件)……1(米)

聪明小屋爸爸妈妈买回来一些苹果,让小文和小明来分一分。 小文说:我6个6个地分,最后余3个。

小明说:我3个3个地分„„按小明的分法,最后余几个?

二、小结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课后反思: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第二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备课

一、单元学习内容简析

1、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内容有: (1)千以内数的认识。(信息窗1)包括: a 认识计数单位千 b 千以内数的读写

(2)万以内数的认识。(信息窗2)包括: a 认识计数单位万 b万以内数的读写

(3)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近似数。(信息窗3) (4)估计。(信息窗4)

(5)整百整千的加减法口算。(信息窗5)

2、知识基础及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和作用

a万以上数的认识的基础 b 万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 c 数感的培养 知识基础 a 20以内数的认识 b 100以内数的认识 c 小数目的估计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够运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二)情感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识别各数位上熟悉的意义;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够用词语和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初步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以及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2、经历用万以内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建立初步的数感;经历用万以内的数估计事物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估计的意识。

3、通过用数来描述现象,交流信息,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观察、归纳、推理的过程,初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严谨性与合理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以及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四)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1、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手拉手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借助“摆一摆,数一数”,体会一千是多少,一万是多少。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实物感受大数的意义,避免抛开教材提供的情境,单纯地进行读数、写数训练。

2、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学习新知识。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及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一次大的飞跃。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等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想象,并结合情境感受进一步认识千以内的数,进而借助千以内的数想万以内的数,建立较大数的概念。

3、注重操作与演示,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千和万是比较大的计数单位,生活中比较难找合适的实物来代替。教学时,教学要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百位、千位、万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体会计数单位“百”、“千”“万”的意义,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的概念。

4、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数感。

为发展学生的数感,本单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估计物品的数量,交流估计的策略,使学生体会到估计策略的多样性。还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寻找素材进行估计,进不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5、提倡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通过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三、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数数用的实物、口算卡 四、课时数 5课时

信息窗1:10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游览北京-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所以教学时,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等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想象,并结合情境感受进一步认识千以内的数,建立较大数的概念。为了发展数感,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教学资源。用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的游览北京的所见所闻,有利于学生经历用大数来表示多种事物的过程,联系现实生活充分地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会读、写千以内的大数。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会读、写千以内的数。

3、通过用数来描述现象,交流信息,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教程:

一、复习旧知

1、巩固数位顺序器的知识

2、100是多少?你能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吗?

二、导入:

以故事的形式介绍游览北京看到的情景。出示情境图,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引出新知。

三、新授:

1、读数、写数及数的组成。

我们来解决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在计数器上拨出一百九十八)这个数是多少?

试着在纸上写出这个数,指一名到黑板上写。 学生评一评。

(2)想一想,198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学生各抒己见。再同桌互相说一说198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教师要巡视。

(3)计算器的读书大家都知道了,那么大家能在计算器上从一百九十八拨到二百零一并且写出它们吗?(可先在计数器上拨出来,然后在写。学生试写,一名到黑板上写)

学生评。 学生汇报。

2、认识计数单位“千”。

(1)你认为一千是多少,谁来说一说?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下面请大家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一本100页的稿纸、一盒200根的牙签和一盒500粒的豆子)先自己推想1000是多少,然后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看哪个小组合作得好。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倾听并指导。 (3)小组汇报可能出现:

第一种,一本稿纸是100页,10本这样的稿纸是一千页; 第二种,一盒豆子有500粒,2盒就是一千粒; 第三种,一盒牙签200根,5盒这样的牙签就是一千根; (4)同学们摸一摸一本稿纸有多厚,估计1000页稿纸有多厚? (出示10本稿纸)

再把两盒子倒在一起,让学生感受1000粒豆子有多少; 最后让学生感觉1000根牙签有多少。

(5)出示计数器:一百一百地数,从一百数到一千。 现在同学们知道了多少个一百是一千,也可以说,一千里面有多少个100?(师板书)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千,下面同桌合作,一人拨,一人看,试着在计数器上拨出1千。请一对同桌到前面拨给大家看。

(6)你能不能在计数器上也一百一百的数,从一百数到一千? (7)同学们认识算盘吗?怎么用算盘表示大数呢? 师展示算盘,并教授算盘计数方法,用算盘表示587。 同桌合作,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演示

3、练习

1、自主练习

2、3

2、找朋友,连一连

2个百6个十7个一

500 五百

390 三百九十

108 一百零八

735 七百三十五

240 24个十

267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个百6个十7个一

500 五百

390 三百九十

108 一百零八

735 七百三十五

240 24个十

267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从数十个、百个、千个方块引入课的内容《千以内数的认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数数,并在数数的过程中,运用小棒捆绑形象的介绍数位顺序表,让学生体会了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的关系,理解“满十进一”的道理。这两方面我觉得自己预期的效果基本达到了。

第二课时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手拉手学校的同学今天来到了数学王国,他们想邀请你们和他们一起闯关,去探寻数学的奥秘,你们想去吗?

学生充满快乐地开始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利用闯关游戏的形式,学生更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闯关练习,巩固知识:

1、拨珠数数游戏:

谈话:请你先拨出178,然后在个位上再拨上1颗珠子,用计数器边拨珠边数数,读出“179”,接着照样子继续边拨珠边一个一个地数下去。

让学生先自己数一遍,再在小组进行交流,重点交流从179数到180的过程,一直数到191。 请学生照着这样的样子,再多举几个例子,边拨珠边数数。

2、拨珠写数游戏:(自主练习3)

谈话:刚才大家都能够正确地拨珠数数,那么写数呢?请你自己试着写写拨出的数,看看每个数中“4”表示的意义,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在小组里多加一些相应练习,多拨珠写数。

教师要加强这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

【设计意图】互动是一种师生间、生生间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活动。在互动中,师生、生生间的思维撞击,有利于学生主动快乐地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利用计数器,通过一些列的拨珠,在充分的读、写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的掌握了千以内数的读、写方法,而且学习的很有乐趣。

3、看图填数游戏: 出示情境图(自主练习2)

先让学生独立地观察图写出数,再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写出的,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蝴蝶采蜜:(自主练习11)

谈话:这些蝴蝶都到哪朵花上采蜜?请你连一连。 挑选267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数都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的设计都重在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数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不同,能够对数位、计数单位有更加深入地感知,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5、我当口算小能手:(自主练习10)

请学生快速计算出这些口算题,再在小组中进行批阅和交流,请计算错误的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全班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口算在这里并没有作为重点内容,但却是认数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放到小组中进行练习并批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只要适当帮、扶一下,指点错误之处的关键,便一样能够轻松得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6、你说我写:(自主练习7)

活动时,可以2人一组,一人说数,另一人写数;也可以3人一组,一人说数,两人写数;还可以变化形式,一人说数,一人说组成,其它人写数,加强熟练程度。

【设计意图】倡导着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他们在学习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帮助,体会着合作的重要性,实现学习互补、思维互补,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7、课外实践

学生自由阅读后,同桌互相找一找=生活中较大的数。

三、总结提升: 谈话:愉快的旅程就要结束了,看来今天大家都有了很多的收获,你都来说说吗?其实,还有很多数比1000还要大,下节课让我们和手拉手学校的同学继续我们的数学旅程吧,相信你会更有收获的。

板书设计:

数数游戏

267是由()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课后反思:

本堂课对时间的控制有待改进,并且学生的练习仅限于口头上的数数,练习的量不够,应该适当增加一些动笔的练习,这样才不至于使学习流于表面。

课堂上还应更注重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加强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10000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这幅情境图呈现的是人民大会堂的壮观场面,参观人民大会堂的万人礼堂、宴会厅的情境。借助不同场所提供的丰富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有关万以内数的认识的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的能力。

3、通过用数来描述现象,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德育目标: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策略。 课前准备: 计数器。 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来游览北京的同学,我们去人民大会堂参观啦!(出示情境图)

2、仔细看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情境图的内容,可能说出人民大会堂的各层的座位,宴会厅可以容纳用餐的人数。)

二、新授

1、我们来解决怎样写出三千六百九十三:(在计数器上拨出三千六百九十三)

试着写出这个数[三千六百九十三] 请同学们联系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这个数,谁想在黑板上写一写?

2、学习数的组成

(1)想一想:3693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2)说一说: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出3693呢? (3)师小结:3693里面有几个百、几个

十、几个一? (4)思考:1500、3005和6050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呢?

3、认识计数单位万。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解决“一万是多少呢?”的问题好吗? 你认为一万是多少,谁来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出: 一万就是10个一千。 一万就是100个百。

2个5000是一万,5个2000也是一万。

4、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下面请大家利用老师手中的一本1000页的辞典,先自己想像一下10000是多少,然后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估计10000页有多厚。看哪个小组合作得好!

[一本辞典是1000页,10本这样的词典是一万页。]

5、然后请大家利用学具盒里的学具摆一摆、数一数。

6、小结:10个一千是一万,也可以说,一万里面有10个1000;千位左边的一位就是万位,万位上的一个珠子就表示1万

三、巩固新知

1、3693大家会写了,一千五百、三千零五十和六千零五会不会写?如果不能直接写出,可以先在计数器上拨出来,然后再写。大家试着在练习纸上写一写,谁来黑板上写?

2、1500中的“1”、“5”各表示多少呢?同桌相互说一说3050和6005的组成。

可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先试拨再说。

3、总结万以内数的读法法则。

从高位读起,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

4、学生对“末尾的0不读”“中间的0只读一个”的概念了解得不够透彻,是否再出示一些相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强化。

5、发散练习:按要求写数。 (1)4个千和9个百组成的数是( )。 (2)4个千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 )。 (3)4个千和9个一组成的数是( )。

(4)1个万、6个千、4个百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 (5)写一个比 3205 小的四位数。 (6)写一个比 9080 大的四位数。 (7)写一个最接近10000 的四位数。 (8)写一个比 7839 小 2000 的数。 (9)写一个比 6045 大 5 的数。

(10)组数游戏:请你用0、

6、0、1组成四位数并读一读,写一写。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万的认识 一万就是10个一千。 一万就是100个百。

课后反思:

1、注重学生表达概括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对万以内数的知识比较熟了,所以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对学生来说是不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准确概括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充分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用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全班再汇报交流。通过反复交流讨论,使学生的表达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2、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知识,体会数学的价值。在学习比较大小时,比较两种电器谁贵,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大小是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从而产生学好知识的愿望。在教学近似数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理解近似数是生活中为了方便记忆,与准确数很接近的整百或整千数。

第二课时

谈话:同学们,谁想谈谈上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咱们就来比一比谁会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好吗?

活动一:基本练习

1、接力数数(课本第22页第1题。

学生分组用小纸条接力,一个同学做完就传给下一个同学,直到全组都做完。哪个组先做完、做对的是赢家,并给这个组奖励。

2、填空。

9089的下一个是( ),9799的下一个是( ),9899的下一个是( ),下一个是( ),9989下一个是( ),9999的下一个是( ),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接力数数,在快乐的气氛中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3、课本第22页第

2、3题,并补充以下练习(课件出示)。 (1)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长4589米,铁路桥长6772米 (2)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共有鸟类1189种。 (3)南浦大桥是上海市区第一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全长8346米。

4、填一填

(1)3560读作( ),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组成的。

(2)5316读作( ),是由( )个千、( )个百、( )个一组成的。

(3)9998再数( )个一就是10000。 (4)9920再数( )个十就是10000。 (5)9800再数( )个( )就是10000 。

5、抢答题(课本第23页第6题)

把口算题制成不同的动物头形,先在组内抢答,谁做对谁得到头像,谁就是裁判。哪个小组先做完,哪个小组就得到一个大的动物头像。

教师宣布比赛规则, 教师宣布比赛开始, 给有关组奖励。

[设计意图]在学习中引入竞争意识,让学生人人参与,在竞争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竞争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在竞争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二:变式练习

摆数游戏:教师出示写有数字的小棒,请你用2个4和2个0组成以下各数: a、摆出只读一个0的四位数。 b、摆出不读0的四位数。 摆出之后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1)3560读作( ),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组成的。

(2)5316读作( ),是由( )个千、( )个百、( )个一组成的。

(3)9998再数( )个一就是10000。 (4)9920再数( )个十就是10000。 (5)9800再数( )个( )就是10000 。 课后反思:

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读、写、比大小掌握非常好。对于整千、整百数的加、减法,学生初学时总是多一个0或少写一个0,因些我下大力气让学生学会把它们化成几、几十几个千或百,学生最终基本能够利用几、几十几个千或百准确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口算。

信息窗3:参观学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参观学校。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计,体会估计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估计的策略与方法。

2.掌握数位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方法;

3.掌握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并认识近似数。 教具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青岛的小朋友非常好客,今天他们邀请我们去参他们的学校,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好吗?(出示教学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找到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这节课主要解决近似数和比较多少)

二、探讨新知

1、近似数

一楼餐厅大约能坐多少人呢?二楼呢? 同学讨论,后小组汇报展演。 师总结:画一画图来进行估算。

600就是597的近似数,500就是508的近似数。 生活中,有时不需要用准确数,用近似数会更方便一些。

2、数比较大小。 活动一:数学王国擂台赛 出示图书室的丛书,并标明页数。你来当裁判选出那本书的页数最多?

学生分小组交流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比较方法。 活动二: (1)怎样比较1672和654的大小? (2)方法一:

学生根据数位的多少来比较,得出四位数比三位数大,1672>654 。

方法二:

学生根据数的组成,里面有几个百,进行比较,1672 > 654 。 方法三:

学生借助标准数1000来比较,得出1672 > 654。

(3)鼓励、肯定:同学们用各自的方法,均得出1672 > 654,这说明哪个本书页数多?

活动二:相同数位的数比较大小

我们再来解决故事书和科技书谁多的问题吧。 康熙字典有2955页,英汉双解词典有2046页, 学生充分讨论,全班交流: 介绍一下你比较的方法和结果好吗? (1)数位相同,从高位比起。

2955和2046百位相同比十位,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所以2955>2046 。 活动三:手指裁判。(打手势判断:是<的,伸出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其余手指握紧;是>的,则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

1001○999 123○96

765○769 【课堂小结】

介绍一下,你解决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问题的方法。 如:不同数位„„相同数位„„学生交流。 •

《多位数大小比较歌》 •

位数不同比大小, •

位数多的大, •

位数少的小, •

位数相同比大小, •

高位比起就知道 【课后总结】

同学们,相信你们今天的收获肯定不小,将今天所学内容以一篇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好吗?

板书设计

位数不同比大小, •

位数多的大, •

位数少的小, •

位数相同比大小, •

高位比起就知道 课后反思:

在认识近似数时,我借助数轴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一个数取近似数的方法,多让学生讨论,怎样取一个数的近似数。

在练习中我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顺序、有规律、不遗漏地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达标检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基本练习

1、数字王国擂台赛。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先将计数器表示的数写出,再比较大小。

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第一题百位上8比3大,所以803大于308,第二题999是三位数,1000是四位数,三位数比四位数小,所以999小于1000)

2.手指裁判。(打手势判断:是<的,伸出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其余手指握紧;是>的,则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

1001○999

123○96

765○769

3.复习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

先知名学生回答,师生再共同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就小。位数相同的数比大小,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后面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真思考、自行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发挥了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搭桥引路,让学生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已是水到渠成,从而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

活动二:自主练习

1.第1题: 给学生规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内容。

2.第2题:进行连线,学生在做完后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第3题:是结合现实情境比较大小的题目。

题目中出现了位数相同和不同的数的比较两种情况。教师可多为学生提供现实性的素材,如两个书架上图书册数的比较、两本书的页数的比较、两页纸上字数的比较等,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对现实生活中较大数的感性认识,为以后估数打下基础。

4.第5题:是一道通过语言描述确定数的大小的练习题。 练习时,要指导学生体验大(小)得多与接近的差别,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连线。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地扩充,如让学生说一个比800大得多、小得多、大一些、小一些等等的数,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6题:让学生在小组的范围内进行。 第7题:是一道用三张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三位数,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题目。

教师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交流。这个问题答案不唯一,要让学生养成按照一定规律排列数字的习惯。可能有的学生摆不全,但只要思考了,教师就要给与肯定。

这些练习题的设计,形式活泼、富有弹性,诱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因材施教。用操作学具设置开放性习题,既使学生思维辐射到与同题相关的知识点上,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的意识。

课后小结: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给予总结

板书设计:

出示习题

课后反思:

学生没有学过“四舍五入”的方法时,为加深印象,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数轴来直观形象理解取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中发现,对于接近整千整百的数,比如:580

7、396等题, 学生能很快估计出来,而对于像:258

6、1985等题,学生在估计时有困难。

信息窗四 游览长城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情境延续了“游览北京”的线索,通过情境图提出加减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对新知的探究。本课的知识内容繁多,包括“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几百几十加减几十的口算”以及“几千几百加减几百的口算”。这些知识是建立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和“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基础上的,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知识作为本课的学法渗透和迁移;同时在观察、比较、反思及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思想。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会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这是学生学习本信息窗的知识基础。另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教学中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对就新知识的探索。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明确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算理,掌握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学生对口算的不同角度思考,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优化的算法进行口算。

3、初步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灵活性。

4、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正确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及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答

20个十是多少? 36个百是多少? 5个千是多少?

2、口算

70+20= 90-50= 80+5= 47-40= 38-8= 4+50= 30+70= 80-20=(个别交流口算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北京的第4站是“万里长城”,小力和小宇可高兴了,看他们都说了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从这些情境中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课堂预设:

1、从入口到北四楼有多长?

2、从入口到北三楼的长度比从北三楼到北四楼的长多少米?

3、小力比小宇多登多少级台阶?

4、小宇比小力少登多少级台阶?

5、小力和小宇一共登了多少级台阶?„„

(二)探究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算法

1、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从入口到北四楼有多长? 师:如何列式解答?(学生列式:500+300=)

师:口算这道题可以怎么想?先动脑筋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哪个小组来交流你们的想法?(全班进行交流。) 课堂预设:

①借助计数器拨一拨;

②500是5个百,300是3个百,5个百加3个百是8个百,8个百是800;

③因为5+3等于8,所以在8后面加两个0就是500+300=800; ④个位0+0=0,十位0+0=0,百位5+3=8,所以是800(对这种相同单位上的个数相加的办法给予特别关注与引导,为后面几千几百加减几百作铺垫);

⑤用笔算方法;

2、算法迁移,解决问题:从入口到北三楼的长度比从北三楼到北四楼的长多少米?

师:如何列式对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列式:500-300=) 师:你想怎样口算这道题?(学生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对学生不同的算法,教师都给予肯定。)

3、巩固算理,优化算法。 出示第一组口算题: 500+300 600-200 200+700 900-500 600+300 800-400(学生口算,并说算理。)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口算得又对又快,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板书课题: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

师: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可以怎样想?你喜欢哪种口算方法?(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发表自己的意见,选出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

(三)探究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算法 (课件出示第二组题): 5000+3000= 3000+2000= 9000-6000= 7000-2000= 师:同学们这组题与第一组题有哪些不同?(板书: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你想怎样口算?(学生类比、推理出算理并口述,教师强调数位要对齐。)

(四)探究整几百几十加减几十的口算算法:

师:如何列式解答“小力比小宇多登多少级台阶?”(学生列式:110-90=)

师:你想怎样计算? 课堂预设: 1:拨计数器

2:11个十减9个十等于3个十,所以110-90=30 3:个位上0-0=0 ,十位上1减9不够要从百位退1当10,十位上是11-9=3,所以110-90=30.4:总结算法

师:你能解答“小力和小宇一共登了多少级台阶吗?”(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口算方法。)

师:同学们这两道题与第一组题有哪些不同?(板书:几百几十加减几十的口算)

师: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那种方法?(学生谈想法和理由。)

(五)巩固练习第一组:

270+20= 450+40= 980-50= 690-90= 330+40= 560-20=(学生独立完成后说算法。) 第二组:

1200+400= 6400+500= 8500-300= 8900-600= 9900-900= 4800-700= 7600-7000= 6300-300= 师:第二组和第一组有何不同?你想怎样算?(学生交流方法)

三、综合应用 1.开火车

480 – 40 + 80400 + 50 7200 – 200 +2000 -800 -200 -600 2.放鞭炮:自主练习① 3.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④,集体交流反馈。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在哪些地方有所提高?

板书设计:500+300=800 5个百+3个百=8个百

课后反思:今天的这节课比较简单,有了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孩子们对于计算整百数、整十数的加减法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计算一直可以说是孩子错误率最高的地方。所以在计算课上,不仅要讲清算理,更加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把计算的错误率降到最低。

第二课时达标检测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一起来抢答好不好?(教师出示口算卡)教师随手抓起一张,生集体抢答!

适当给予表现突出的学生表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整百整千加减法的口算

(一)解决问题③

谈话:如何解答问题③? 学生列式:1400+600? 谈话:你想怎样计算?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1:拨计数器

2:去掉2个零,计算14加6等于20,然后再添上2个零,得到2000.3:口算或笔算。1400+600 谈话:口算这道题可以怎么想?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想法: 借助计数器拨一拨

1、用笔算方法

2、巩固算理,优化算法 出示第一组口算题:

150-90= 160-80= 400+700= 800-500= 700+300= 900-400= 学生口算,挑几个说明算理。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口算得又对又快,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教师顺势板书课题: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

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可以怎样想?你喜欢哪种口算方法?

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发表自己的意见,选出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

二、自主练习,

三、第二题

教师制作卡片分别为算式和结果到不同的学生手中,拿结果的同学站起展示自己的数字,那算是的学生判断是否是朋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交换顺序。

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30第

5、6题,集体交流反馈。

三、全课总结

本课通过在观察、比较、反思及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思想。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板书设计:

出示习题

课后反思: 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学生理解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后,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读商场中电器的价钱,记录大自然中有趣的数据。这样学生即再次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增强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感悟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信息窗五

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估计事物数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估计的意识。 2.培养学生数感,学会估计。 教学重点:依据的按一定的策略去估。

教学过程:

今天老师带来一篇日记,选择一篇你能看出这篇日记大约有多少个字。你能快速数出来吗?

学生可能会凭感觉猜着估,这样估的结果可能与实际相差很大,引导学生寻找估计的策略,两种估算的方法:一种是一行大约10个字为单位进行估计,一种用圈出部分大约20个字为单位进行估计。

选择一种进行估算,通过交流,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这张班报大约有多少个字?生先独立估计,在组织学生交流估计的策略与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

三练习:自主练习第一题

估计一段文字大约有多少字的练习,先让学生自己估计,然后交流。

第2,3题根据已知部分估计整体题目, 第4题圈一圈,估一估。

第五题根据书架上摆放的图书估计图书数目的选择题,先用估一段的估算方法。

第6题口算练习, 第7题估数问题实际应用, 聪明小屋 板书设计:

出示习题

课后反思: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重点看学生是否按一定策略进行估计,是毫无依据的估还是按一定的策略去估。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 第三单元 分米毫米千米的认识

单元备课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 难点: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

三、突破重难点措施

1、充分利用信息窗呈现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2、在实际测量中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重视对学习活动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

1、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形式。

2、动手操作。

3、加强练习。

五、课时:4课时

六、学具准备:尺子。

信息窗1: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方法

1、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形式。

2、动手操作。

3、练习教学准备 尺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大家喜欢孙悟空吗?谁能介绍一下孙悟空的本领?有一个小朋友叫甜甜,他也很喜欢孙悟空,晚上在梦中还和孙悟空比本领呢!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在比什么?(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动画片放完了,你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1毫米。 (1)猜测。

谈话:孙悟空把金箍棒变成5毫米长,请猜一猜,5毫米有多长?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猜测的长度。

(2)验证。

谈话:5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说一说。

(3)班内交流,认识1毫米。

谈话:那个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交流一下?(引导学生说出一小格是1毫米,5小格就是5毫米 )

(4)巩固对1毫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毫米呢?(学生交流)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毫米有多长。

(5)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思考一下毫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有什么关系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2、认识1分米。 (1)、猜测。

谈话:后来,孙悟空又把金箍棒变长了,变到10厘米长了,你认为现在的金箍棒有多长?把它在练习纸画下来。

(2)验证。 谈话:拿出直尺,验证一下,你刚才猜的怎么样?同桌互相说说。

(3)班内交流,认识1分米。

谈话:谁愿意说说10厘米到底有多长?(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认识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 )

(4)巩固对1分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分米呢?(学生交流)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小结。

谈话: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 (1)同桌交流。

(2)教师说长度,学生用手势表示。要求:速度要快而且要准确。

2、自主练习第2题。(量一量) 量一量曲别针长度是( ) 量一量钉子的长度是 ( )

3、自主练习的第3题。(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四、自我评价: 这节课我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课拾,我和学生一起回忆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通过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引发学生对原有经验的记忆。通过随意的谈话式问题引出1分米的概念,我问:测量一支铅笔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好?再问:(手里拿一张纸条)如果测量这张纸条的长应该用什么作单位?学生自然会说用厘米,这时我就让学生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当学生剪完后举起来给我看时,我就说:“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用已有知识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第二课时(达标检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练习:

(1)计量比较短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是( ) (2)计量比较长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是( ) (3) 3米=( )分米 7厘米=( )毫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厘米

2、手势比划练习(本题要点:学生能正确用手表示长度单位,加深理解)

师快速变换长度单位,学生快速用手比划其长度。(注意纠正学生长度不规范的手势)

3、填写长度单位 (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 谈话:刚才,同学们能用手来表示其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的估计能力,看谁能准确填写上长度单位。 一棵树高7 ( ) 铅笔盒的长度是20( )

一把小刀长6( ) 课桌高70( )

二、自主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一厘米。1分米,1米的长,再从直尺上找出,然后脱离直尺打手势,建立空间观念。

1、做自主练习中的第5题。(重点指导学生量的方法) (1)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测量。 (2)班内交流。

2、做自主练习第10题 (重点让学生理解算理) (1)引入

谈话: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不错,下面我们来个长度单位换算的小游戏,好吗?(教师

把第10小题变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进行换算。如:1分米-3厘米=(

)厘米,可以变长一分米的粉笔,去掉3厘米,还剩多少厘米„„)

(2)学生抢答,并说清算理。

3、做自主练习第7题,简单的换算单位。 (1)学生独立填写。

(2)班内交流。(学生说出填写理由)

4、自主练习第11题

(1)先让学生读一读,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三、实践测量。

谈话:同学们知道了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下面我们就用我们

手中学具来量实物,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1、量一量手中铅笔的长度。

2、量一量手指的长度。

3、量一量文具盒的厚度。

先让学生独立测量,班内交流时说一说测量方法。

四、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3米=( )分米 7厘米=( )毫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厘米 教学反思:在进行换算长度单位有同学的存在错误,对长度单位的空间观念掌握不够好。尽量让学生掌握,避免死记硬背转化方法的机械化训练。

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

一、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引导: 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1千米有什么用, 1千米到底有多长

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

2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千米的这些知识同学们在你的印象里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二、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联系实际: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方案一:用米尺要量1000次。

方案二:走这样100米的路,要走10次。

方案三:走100米的路大约200步,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2000步。

方案四:绕学校200米的操场要走五圈。 方案五:绕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3分钟,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需要15分钟。

三估计1千米的距离

1、初步估计: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学生估计,师生共同评价

2、引导(播放录像):让我们跟着摄像机的镜头从学校门口出发到街上走一走,看看1千米究竟有多长

3、想象: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

4、体会感受: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5、进一步估计:(出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 师:老师还准备了一张学校周围的交通图,你们的桌上也有一张请你画一画, 从学校出发走1千米,还可以到哪些地方学生独立操作后交流汇报:(学生能汇报几种就几种

三、千米的应用

一引导学生举例师:千米也称公里,用字母km来表示.(板书:公里,km), 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千米 ?

(公路上,摩托车表盘上等)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七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六三制三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青岛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青岛版

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计算器》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六三制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六三制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