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22:16: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单元 水

1、认识水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水的物理性质,认识到水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液体。

2、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和描述实验结果。

3、初步认识水占据空间。

4、在活动中能够细心观察;能够合作互助;能用证据说明问题。 教学重点:

观察水、辨别水,认识水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水无固定形状。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 1号材料袋

演示材料: 1个透明塑料桶、石头、小石头、细沙、水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观察水

1、老师口渴了,带了一杯纯净水。水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观察水、认识水。

2、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这杯水呢?(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

3、教师指导:

●用眼睛看发现水有什么特点?(无色、透明的)

1 ●“闻”有种科学的闻的方法——扇闻法。大家用这种科学的方法闻一闻,发现水有什么特点?(无气味)

●“尝”,对于不明的物质我们千万不能随便尝,今天我准备的是纯净水,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尝。尝也有方法,我们用吸管蘸取一点放舌头上尝尝。大家用尝的观察方法又发现水有什么特点?(无味道)

4、小结过渡:我们通过看、闻、尝,发现了水的哪些特点?(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的)我们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形状,西瓜是球形,粉笔盒是方形……,那水有形状吗?我们把水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

5、在这几个容器里,水是什么形状?你还能制造不同形状的水吗?如何制造呢?(气球装水,可以变各种形状,材料袋里配有气球,可课后试试)

6、完成活动手册第一课涂色题。把水放入以下几个容器,水是什么形状的?用你喜欢的颜色画出水的形状。

7、想一想:水有固定的形状吗?

8、看板书,总结水的特点。

9、像水这样能够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的物质叫做液体。(板书液体)像水这样能够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的液体还有哪些?

二、活动一:辨水识水

活动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水的基本特征啦,让我们利用这个知识来解 决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吧。

1、提出任务:

(牛奶、醋、水、食用油、盐水)

师:每个小组桌上有五杯物质,分别标明了

1、

2、

3、

4、5号,其中就有纯净水,我们试着找找纯净水。大家在找的过程中觉得可能是纯净水的放桌面,觉得肯定不是纯净水的交上来。

2、分组活动:

(1)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说说方法和理由。

(3)回顾刚才的活动,你们刚才是用了哪些方法找到这杯纯净水的?首先用的什么方法,然后用的什么方法?填写记录单。

(引导学生分析辨识的顺序,什么样的顺序更合理、安全、快捷。最后能得出人们辨识时一般遵循一看二闻三品尝的原则。)

三、活动三:水占空间

1、观察魔术: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塑料盒,(展示一下)里面是空的。下面,我要表演一个魔术。我先往里面装几个大石头,装满了,还能装这样的大石头吗?再装一些

3 小石头,不能装小石头了。还能再装一些细沙吗?细沙也装进去了,又装满了。还能装吗?装什么?为什么还能装水?

(里面还有空间,水因为可以流动,还可以装进去,水可以占据里面剩余的空间。)

2、归纳概念:

师:适时板书,水占据空间。看来大家对水的认识又进一步了,有了新的发现。

师:反过来,假如:先装满水,还能装石头吗?

四、拓展:说说大自然哪里有水

1、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水,自然界中到处都有水。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 水?这些水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利用PPT出示一些自然界中水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水域。图片或资料中,可有隐含水的形态变化的内容, 如教材展现的有晶萤剔透的露珠,也可以展示雪山上覆盖的冰层,以此拓宽学生的认识。)

板书设计:

用气泡图形式板书水的特点

2、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提炼“统一标准”的思想方法。

2、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并实施。

3、动手自制刻度杯,了解刻度杯的优点。

4、尊重证据,用证据来说话。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能积极思考。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难点:

提炼“同一标准”的思想方法,并能想办法利用标准小杯制作刻度杯。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2号材料袋和3号材料袋。

教师准备材料:两个盛水瓶(瓶子相同、水位不同)、两个盛水瓶(瓶子大小不同,水位相同)、两杯水(直径大的杯子里水位低,直径小的杯子里水位高)、红墨水、已制好的刻度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一组:出示两瓶水(水位不一样,瓶子相同)比谁多。 第二组:再出示两瓶水(水位相同,瓶子大小不一样)比谁多。

第三组:再出示两瓶水(水位不同,瓶子大小不一样)比谁多。并说出理由。 (逐步引发思维冲突。 表面上是结果的冲突,其实质是学生比较思维中标准不统一的冲突,这就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活动1 哪杯水多

1、到底哪杯水多?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想?你有什么好办法么?

2、口头设计实验,进行交流。

3、学生进行实验。

4、分组汇报。(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比较方法虽然很多,但都是有一个比较标准的。)

5、比较的方法虽然不同,但用这些方法比较时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发现那就是都确定了一个标准来进行对比。至此完成思想方法的提炼 ——就是“统一标准”。 )

三、活动2自制刻度杯

1、我们比较出来这两杯水哪杯多?那多多少呢?

2、用小杯子装水,看看各能装满几小杯,最后再来比多少。

3、过渡: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出水的多少,但操作时,麻烦费时,且容易将水洒出来。如果要比较更多杯的水,怎么知道多多少呢?

4、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刻度杯。(出示老师做好的刻度杯,引导学生思考“刻度杯”的制作关键:装满一小杯水倒进大杯里,在水面处做记号。)

5、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完成制作。

6、再用自制的“刻度杯”去比较水的多少。

7、“刻度杯”有哪些优点?

8、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刻度杯”及用途。 板书设计:

2、比较水的多少

统一标准比较 自制刻度杯

3、小水轮

教学目标:

1、知道流动的水有力量并能举例说明。初步了解人类科学利用流水的历史。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3、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4、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注重实践,尊重事实。能意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初步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

知道流动的水有力量。 教学难点:

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4号材料袋(制作小水轮的材料)。 教师准备材料:与流水有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水转筒车图片。也可利用筒车相关视频导人,介绍它带来的好处。

2、提问:它是怎样转动的?

3、过渡:我们自己制作一个小水轮来进行探究吧。

二、活动1 制作小水轮

1、学生根据材料说明书进行组装,教师可示范。

2、组织学生对小水轮进行展示,并交流安装经验。

3、教师可视具体情况要求学生改进制作。

三、活动2让小水轮转起来

1、怎样让小水轮转起来呢? (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去发现:小水轮是靠流水的力量转动起来的)

2、各组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不同。趁势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转得更快呢? (引导学生分析并进行实验尝试)

3、汇报展示。

四、拓展活动

1、课件出示图片。(竹排、水力发电站和洪水决堤)

2、流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呢?(从正反两方面提醒学生要用辩证的观点科学地看待自然事物,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

3、我们要利用科学来减少水害或者其他自然伤害的发生,并将它们作为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福人类。

板书设计:

3、小水轮

靠流水的力量转动

第二单元 空气

第1课 哪里有空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 2.科学探究

能借助其他物体(塑料袋、气球、扇、水等)直接观察空气,在观察空气的活动中,会利用提供的器材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和描述实验结果。

3.科学态度、STSE 对周围的世界的探究兴趣,学会用证据说明问题,体会看不到的东西不一定不存在。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薄而透明的塑料袋(不能漏气)3个、扇1柄、气球3个、泡沫塑料1块、粉笔1支、碎砖块1块、海绵1块、小卵石1枚、水槽1个、矿泉水瓶1个、手钻1支。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二)新课学习

1.袋子里有什么

9 (1)展示3个塑料袋(袋口用细绳捆紧),第一个塑料袋空的,不装肉眼可见的东西;第二个塑料袋装一些水;第三个塑料袋装一个苹果。

(2)提问:第二个袋子里有什么?第三个袋子里有什么? (3)提问:第一个袋子里有什么?怎么证明?

(4)学生讨论,想办法(看、捏、扎个小孔听声音、浸入水中松口子冒气泡等办法)

(5)师生共同验证。

(6)小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听得到,借助水甚至能“看”到空气(气泡)。

2.找空气

(1)提问:怎样可以找到周围的空气?

(2)用塑料袋、扇、气球、杯子、水槽、注射器等找空气

例如:吸管完全插入水杯,对着吸管吹气,发现许多泡泡不断出现。

对着空气球吹气,能将气球吹大。

将充入空气的注射器插入水槽,并推动注射器,发现出现泡泡。 (3)用泡泡图整理:哪些方式能让我们找到空气?

(4)设计实验,发现泡沫塑料块、粉笔、小卵石、碎砖块等物体里的空气 (5)把猜想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第3页下方表格的预测那一行内。 (6)验证实验结果,并将验证的结果填入活动手册表格的结果那一行内。 (7)小结: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 3.拓展

(1)在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空气,人们叫它大气层。

10 (2)教师简单介绍大气层的作用。

(三)整理,下课

第2课 认识空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气体。

2.科学探究

能像观察水那样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 3.科学态度

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4.STSE 认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塑料袋、扇子、书本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空间充满了空气,那么空气是什么样的呢?

(二)新课学习1.空气是什么样的?

(1)提问:空气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知道?

(2)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并提示可按照观察水的方法观察空气。 2.观察空气

12 (1)引导学生像观察水那样去观察空气。例如颜色、形状、气味等。 (2)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是怎样观察空气的,并说明空气是什么样的。 (3)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过程和结果。

(4)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空气的特性,并与水的特性做类比。 (5)引导学生对空气的形状进行重点探究。 (6)提问:空气有固定形状吗?你是怎样发现的?

(7)小结:空气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气体。3.读一读

(1)展示教材图片,学生自行阅读教材文字。 (2)保护大气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做起。

(三)整理材料,下课。

第3课 小风车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空气能够流动,有力量。

2.科学探究

利用剪刀和简单的材料来制作小风车。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3.科学态度

对科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4.STSE 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可以用科学技术来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5厘米×5厘米的绘图4-6张、图钉4-6枚、小木棍(或竹筷)4-6支、小剪刀、电风扇等。

教师准备材料:人们利用风车的科技史图文资料或视频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展示做好的小风车。问同学们玩过小风车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小风车吧!

(二)新课学习1.制作小风车

14 (1)看图,说出制作步骤。

(2)让学生拿出小风车资源包,清点一下各个小部件是否齐全。 (3)教师演示折纸、剪纸、组装技能,并进行安全教育。 (4)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5)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做出小风车。 (6)展示自己制作的小风车。 2.让小风车转起来

(1)提问:我们玩小风车时,是怎样让小风车转起来的呢? (2)学生回答,并进行演示。 (3)提问:怎样让小风车转得更快?

(4)打开风扇,风速调至低档,让纸风车靠近风扇。 (5)让学生上来演示。

(6)想一想:小风车转起来说明了什么?

(7)学生作答,教师总结。例如:空气流动使小风车转起来。 3.读一读

(1)展示教材16页风车图片,学生自行阅读。

(三)整理材料,下课。

15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科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科学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