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习记录

发布时间:2020-03-03 11:14: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学习收获

(一)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

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它具有如下特征:

1、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如果不考虑影响解决方案实施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那么设计出来的解决方案就无法达到其预期的目标。

2、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资源、方法、活动等,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就是对这些影响教学效果的各个要素进行具体的计划的过程。

3、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转换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案,它不是为了发现客观存在的尚不为人知的教学规律,而是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学系统设计的成果或产物是经过验证的、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教学系统实施方案,包括教学目标以及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活动和实施计划以及相关的支撑材料(如教材、学习指导手册、多媒体教学软件、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评价手册及测试题等)。

(二)教学设计的特点 1.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性

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 4.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性

(三)教学系统设计的作用

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四)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1、肯普模式

这一模式由肯普(J.E.Kemp)在1977年提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改才逐步完善。该模式的特点可用三句话概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强调四个基本要素,需着重解决三个主要问题,要适当安排十个教学环节。

⑪ 四个基本要素:是指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肯普认为,任何教学设计过程都离不开这四个基本要素,由它们即可构成整个教学设计模式的总体框架。 ⑫ 三个主要问题:肯普认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是为了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① 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确定教学目标);② 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如何进行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③ 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

⑬ 十个教学环节:是指①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为此应先了解教学条件(包括优先条

件与限制条件);②选择课题与任务;③分析学习者特征;④分析学科内容;⑤阐明教学目标;⑥实施教学活动;⑦利用教学资源;⑧提供辅助性服务;⑨进行教学评价;⑩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

2、史密斯—雷根模式

这一模式由史密斯(P.L.Smith)和雷根(T.J.Ragan)于1993年提出,并发表在他们两人合著的《教学设计》一书中。该模式是在第一代教学设计中有相当影响的“狄克—柯瑞模式”的基础上,吸取了加涅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环节中注意对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进行认知分析的优点,并进一步考虑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内容组织的重要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由于该模式较好地实现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结合,较充分地体现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并且雷根本人又曾是美国AECT理论研究部主席,是当代著名的教育技术与教育心理学家,因此该模式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 (1)史密斯—雷根模式的特点

由于史密斯—雷根模式是在狄克—科瑞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教学分析”与“确定学生初始行为及特征”(即“学习者特征分析”)分成两部分,并把二者分析的结果用更具体的“行为目标”表述;而在图1-5-2中则把“学习者特征分析”和“学习任务分析”(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两部分)都归入“教学分析”模块中,并对这一模块补充了“学习环境分析”框,与此同时,还取消了图1-5-3中较为具体、琐细的“行为目标”表述框。显然,这一改进不仅使图1-5-2的“教学分析”模块内容更充实,而且在结构上也显得更为简洁、合理。

3、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何克抗教授在1998年提出的。他在深入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研究所出现的忽视教学目标分析、忽视教师主导作用以及过分强调学习环境设计而忽略自主学习设计等偏向后,提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1)教学目标分析

(2)学习者特征分析 (3)学习情境创设

(4)信息资源设计与提供 (5)自主学习设计 (6)协作学习设计 (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4、“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教学分支;

(2)在“传递—接受”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同时也可采用其他的“传递—接受”策略(甚至是自主学习策略)作为补充,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3)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也可充分吸收“传递—接受”教学的长处(如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和促进知识的迁移等);

(4)便于考虑情感因素(即动机)的影响:在“情境创设”框(左分支)或“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框(右分支)中,可通过适当创设的情境或呈现的媒体来激发学习者的动机;而在“学习效果评价”环节(左分支)或根据形成性评价结果所作的“教学修改”环节(右分支)中,则可通过讲评、小结、鼓励和表扬等手段促进学习者三种内驱力的形成与发展(视学习者的年龄与个性特征决定内驱力的种类)。

(五)教学目标分析

1、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这里将三种分类法分别做一简介,以便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加以选择和综合运用。

第一个是辛普森(E.J.Simpson)等人于1972年提出的分类系统。这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分类体系。辛普森(E.J.Simpson)等人于1972年提出将动作技能目标分成下面所列的七级:

① 感知:② 准备③ 有指导的反应:④ 机械动作:⑤ 复杂的外显反应:⑥ 适应⑦ 创新 第二个是哈罗(A.J.Harrow)于1972年提出的分类系统。哈罗把动作技能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反射动作、基础性动作、感知能力、体力、技能动作、有意交流。由于反射动作和基础性动作是随着身体发育而自然形成的,不是习得的技能,所以教学中不设定这两方面的低层次的学习目标。其他四类较高层次的动作技能分别介绍如下: ① 感知能力:② 体力:③ 技能动作:④ 有意交流:。

第三个是基布勒(R.J.Kib1er)等人于1981年提出的分类系统。基布勒提出应把动作技能分为四类:

① 全身运动:② 细微协调动作:③ 非言语性表达:④ 言语行为: (3)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1964年克拉斯伍(D.R.Krathwohl)等人制定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他们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情感领域的目标共分为五级: ① 接受或注意:② 反应: ③ 评价 ④ 组织

⑤ 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是继布卢姆之后,又一位对目标理论有重大影响的心理学家。西方教育心理学界认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都是指导学习目标设计的很有实用价值的学说。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3、国内对教学目标的研究

4、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确定下来后,要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用可评价的方式将教学目标描述出来。在描述教学/学习目标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正确定位目标对象

(2)学习目标的编写应尽可能明确、具体 (3)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

(六)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分析

2、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

3、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析

4、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有待改进案例

1.语文

高中

【教材内容概述】

立意于找准切入点和联想丰富的写作指导课。

【教学目标分析】

1、借助联想发散思维,打开思路。

2、在审题中,深入挖掘素材内涵,选取切入点,确立中心。

(点评:阐述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而不是通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没有按新课标维度进行分类,阐述模糊,不清晰明确。)

改进后的案例

高中 【来源】

联想写作指导课平顺县一中 【教材内容概述】

联想写作指导课是人教版新课程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学习综合实践的内容。它是在学完整个单元的课文内容之后所写的一类作文。本次写作主要在于让学生能够找准写作的切入点,并能从此出发,进行联想和想象,顺利完成本次作文。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想象和联想;

(2)认识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3)能够在审题中,深入挖掘素材内涵,选取切入点,确立中心。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提出不懂的语文写作术语,并通过交流来了解术语含义; (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能够借助联想发散思维,打开写作思路;

(4)能够通过读素材,挖掘其内涵,概括中心,进行选取好的切入点;

(5)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将写作的技巧和学习写作的心得体会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2)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3)利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力,独立完成一篇作文,体验写作成功的喜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有待改进案例

1.语文

高中

【教材内容概述】

立意于找准切入点和联想丰富的写作指导课。

【学习者特征分析】

1.面对题目思维滞涩。 2.下笔千言,不知所云。

改进后的案例

【来源】

联想写作指导课平顺县一中

【教学内容概述】

联想写作指导课是人教版新课程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学习综合实践的内容。它是在学完整个单元的课文内容之后所写的一类作文。本次写作主要在于让学生能够找准写作的切入点,并能从此出发,进行联想和想象,顺利完成本次作文。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平顺一中的高一学生;

2、学生在面对题目思维滞涩;

3、学生已经学过一个单元有关想象和联想的文章,其中学习了这些文章的写作手法;

4、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读过和写过一些关于想象的小短文;

5、学生能够从一些简单的事情中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6、学生虽然学过一些写作技巧,但下笔千言,不知所云。

学习记录

学习记录

学习记录

学习记录

学习记录

学习记录

学习记录

学习记录

党小组学习记录

3dmax学习记录

学习记录
《学习记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学习记录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