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随笔

发布时间:2020-03-03 20:40: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批评是一门艺术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时期,由于学生在每个年级的环境和学习任务不同,在小学阶段不同年级学生表现出的问题行为也不同。 一年级学生经常出现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做事情邋遢、好奇心强、好动等问题行为。

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水平低,有的行为看起来好像是不道德的,但是仔细分析分析,这是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例如:我校有的老师的自行车比较新颖或带有报警器。一天早晨,我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对着一辆新车踢了一脚,报警器骤然响起。在调查中知道是二年级二班的张春涛,因为他是从齐齐哈尔转入我校的学生,对新环境、新事物感到好奇,但又害怕别人说他是个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就没主动承认。面对此情景,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巧妙地采取了了解、尊重、关心和爱护有问题行为学生的策略。没有严厉地批评他,而是耐心地对他说:“你对这个东西很好奇,这没有错,但是处理的方法不正确。如果换了它是你,别人都对你很好奇,都过来踢你一脚,你有什么感受呢?„„”这位学生终于向我主动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以后再不做类似的事情。

严厉的批评,会导致小学生的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变得自卑、离群甚至受到了同学的歧视,变得孤独起来。批评可以说是一门艺术。面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不是突如其来的,它常常有一个由潜伏到显现征兆期,只要我们及时发现并善于抓住这些征象,配之以适当的批评教育,就能起到防微杜渐、事半功倍的效果。

触动

开学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是我第一次感到无比的轻松快乐,这才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那就是孩子的满足,孩子的笑脸„ 你的笑容会让孩子们露出天使般的笑脸,天使的感染会让你变成一个孩子。

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此刻内心的感受,我想是感动吧,更多的是思考,原来这就是教育„轻松,愉快,有效,井然有序„孩子们,你们是幸福的,真心的羡慕,如果我有孩子,一定送到您的班里,感谢„

同时,最后快下课全体起立的时候,我看到一位大个子同学感觉自己挡住了后面同学的视线,微微地曲腿,我知道他那样很难受,但为了后面同学能够看到屏幕上的字,他还是那样做了„

如果可以恳请分享《不乱起外号》上课录像,很想回味!

学生之间闹矛盾,家长该不该参与?

近日,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学生甲某和他的同位乙某因说话时意见分歧而起争执,两人相互指责,谁也不肯相让,直至老师来上课,两人才闭口不语。

时至中午,乙某回家向爸爸、妈妈哭诉此事,爸爸心疼孩子,怕自家孩子吃亏,当时就拨通班主任的电话,要求老师给孩子调位与甲某分开。下午,学生到校后,班主任找到甲某与乙某,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并对其两人进行了说服教育,两人都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相互道歉。

本以为,两个孩子表现不错,此事应该顺利解决了。可是事与愿违,乙某的妈妈当日下午放学接孩子时,把甲某叫住,当着其他学生的面狠狠的训斥了一顿。甲某当时没敢说话,但却满肚子委屈,回家后又将此事告诉了自己的妈妈。甲某妈妈非常生气,就拨通了班主任的电话,要个说法。班主任也觉得乙某的妈妈确实有些过分,不应插手此事。于是就好言相劝甲某的妈妈,表示一定和乙某妈妈好好谈谈。做通了这边的思想工作,又拨通了那边的电话,给乙某的妈妈讲明了道理,双方家长总算握手言和了。 事情虽小却发人深思,试想,如果乙某的妈妈训了甲某,甲某的妈妈第二天再训斥乙某,反反复复,结果会怎么样呢?很显然,双方家长必然针锋相对。这样,家长成了仇人,孩子也成了冤家,何苦呢?何况,有学校,有老师,家长插手,会给学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本是朝夕相处的同学,发生一些小纠纷在所难免,而家长盲目介入,同学之间的情谊荡然无存。家长这种盲目解决问题的方式,势必会给孩子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再说,当家长还在为孩子的事情舌剑唇枪的时候,两个孩子也许又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呢。

通过这件事,使我想到了现在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掌上明珠,又过分的依赖父母亲,受不得半点委屈,一点小问题就好象是天大的事情,动不动就告知家长。家长呢?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受委屈,常常是一气之下,头脑发热,不管三七二十一,出了气再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子女,难道眼里还能揉得进一粒沙子吗?心里还能装得下别的人吗?久而久之,为所欲为,自私霸道成了孩子的个性。于是,一桩桩家长参与学生纠纷的事情就发生了。 人不可能活在真空里,学会与人相处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程,明智的家长应该正确地加以引导。孩子之间有些小摩擦,家长不要随便介入,还是让孩子自己学会相处吧。

多一些宽容,多一份鼓励

最近,我班有几名同学特别怕写作业。按照惯例,我总是把这些特别怕写作业的学生先找来“训”一通,讲上些道理,最后让他们把作业补上。然而,这种方法所引起的效应往往只能维持几天。不长时间,他们的“老毛病”又犯了。为此,我伤透脑筋,特向老教师请教,他们说也只能如此,别无高招。 听了我校组织的名师汇报会后,我受益匪浅,我改变了以往“训”的做法。那是个星期五的早上,和往常一样,我找小组长及时了解作业情况,因为星期五是学生作业不全的“高峰期”。到了教室我对同学们说:“从今天起我们家庭作业的检查采取先自评、后小组长记录情况、再教师批改、最后记‘☆’的方法。最后我们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得的‘☆’多。”当然我这种想法的产生,只是偶然因素,估计学生积极性也不见得有多高。然而,令人意外的事发生了,当我第二天走到教室找小组长了解作业情况时,小组长说每个同学都做的不错,但小组长告诉我他们的作业是利用课余时间将作业补好的。本想来重重的批评一下,以便于班级好管理,但我转念一想,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于是我大声讲:“昨天的作业情况是‘良好的开端’”,并尤其表扬了那些办公室里的“常客”。课后,这几个同学中有人主动跑来找我,说:“老师,你今天的表扬太令我感动了,从来还没有人这样真诚的鼓励过我,以后我的作业一定认真做。”当然,以后怕作业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这个案例中,教师对学生“错误”的宽容,反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这说明什么呢?当学生犯一小错误时,教师不必毫无情面的指出,应尊重其人格,不断激励,使其利用自身的力量来克服,让其树立“我能行”的自信。课堂上,教师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信任的动作,都会具有神奇的力量,一个充满爱心的笑容远比任何丰富的学识更有助于感染学生,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达到师生和谐的境地。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师生间不仿多一些宽容,多一份鼓励。

像欣赏自己的孩子那样欣赏每个学生

刚读完一篇教育案例,说一位优秀班主任,无论多么难弄的班级交给她都会被带得井井有条,学生们都亲热地称呼她“妈妈”,老师们纷纷让她介绍她的经验,她总结的一条经验让我回味了很久:“像欣赏自己的孩子那样欣赏每个学生。”她说:“我自己的孩子因为难产造成智力障碍,做母亲的我从来没有嫌弃过他,还是能够从他成长的过程中看到很多值得我欣慰的闪光点,我的任何一个学生的智力都比我的孩子要好,所以我能以一颗母亲的平和之心去欣赏每个孩子,给他们以鼓励。”

其实老师张口表扬一个孩子并不是件难事,可我们为什么会如此吝啬呢,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既然能使孩子们变好,又不麻烦,我们为什么不多试试呢? 教育要让受教育者感到成功——不仅在学业上,而且在个性的发展上,在生命意义的发现上,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上!

学会倾听

随着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因此,课堂上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无论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无论是说得清楚明白还是语无伦次,教师都要专注地倾听,不能有半点不耐烦,更不能打断他们的话,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困惑、理解力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等。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倾听习惯,还必须具备敏锐的分辩能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这样才能捕捉到教学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极有开发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因此,课堂上当学生困惑时、当学生烦躁时、当学生欲言不发时教师都应及时用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加以帮助。倾听本身就是褒奖对方谈话的一种方式,是接纳对方、尊重、理解对方的具体体现。教师学会了倾听,就是其教育观念一种转变,就等于告诉学生你的态度,无形之中会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生活点滴

记得在小学时候,自己就特别喜欢写作文,偶尔还能在全班的面前“一展风采”,那也就更加深了对写的爱好。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知道什么原因自己对写越来越陌生了,可能是往日的自信不见了吧!直到上了师范,自己曾一度的在尝试着拿起笔去写,但都因为自己的懒惰而没有什么大的进步。虽然同窗好友还会简单的夸奖几句,但除了遗憾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的东西。 直到接触了新学校,接触了教育随笔,才使自己曾经的遗憾在一次的拣回来了。刚开始接触随笔,确实也使自己兴奋了好久,那感觉就像和多年发老朋友在次相遇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名师的对话、和精神食粮的交谈 通过和老师的交流、和学生的接触,使自己深刻的认识到随笔是自己教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记载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记录着自己和学生的点滴、更反映自己课堂的多姿多彩。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每天生活在学生中间,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我们常常会惊奇地发现: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待读的书,每一颗心灵都是一副绚丽的画,班级里每一个小小的**,和孩子的每一次倾心的谈话,甚至他们犯了错误之后破涕为笑的乖巧可爱„„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育随笔。有人还这样说过:教师的劳动是艺术的劳动,一个期待的目光,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点头,甚至于一喜一怒都需要艺术的手笔,精雕细刻。的确,只要我们有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爱,异彩纷呈的教学实践最能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成为教育随笔的写作源泉。所以,当我们在教学中产生了切身的感受,在教育过程中有了太多的感慨,应该及时把自己的感受与体会记录下来,对成长中的教师来好说,这是一种鞭策、一种促进:促进我们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促进我们勤于动笔,抒发一个当代教育者的情怀。当然,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所谓有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眼光;有正确的眼光,才能有精彩的发现,只要有了精彩的发现,还会没有精彩的随笔吗? 文章如果是一杯水,那么思想的调味品能使这水变得有滋有味,留有余香;如果文章是一张纸,那么思想的色彩会使它顿时生机勃勃、多姿多彩!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是我的奋斗目标,在前进的路上,我不会停息!虽然我的文章都是零碎的,不成体统的,肤浅的,没有理性提升的,但都是岁月中的回忆,更是自己工作中一些财富。从一篇篇的碎片中我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足迹。我通过写随笔时刻反思自己昨天的教育,畅想着教育的美好明天。 和教育随笔一切走过的这些日子,我体验过其中的苦 ,品尝过其中的累,但还是执着地陶醉于耕耘的快乐,我会一如既往地用我心中的语言,表达生活中那最微妙,最精彩,最美丽,最动人的情感,我想,这是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老师们,拿起你手中的笔,去谱写你眼中的学生,去抒写你的快乐和烦恼„„让教育随笔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 捡拾自己的珍珠,编织美丽的项链,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讲述着教育的丰富和幸福;一行行真诚的文字,抒写着明天的憧憬和传奇。让我们一起反思着,快乐着!工作着!幸福着!

生活中的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此,我们必须摒弃过去“斩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一) 寻求知识背景 激起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 利用生活原型 帮助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佷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三)用于现实生活 领略数学风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准确把握教材,放飞学生思维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怎样才能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如何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要做好以上这些问题,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品味教育细节

我们看到:在大多数的时候,教育的过程很少会有惊天动地、荡人心魄的事件,而呈现出来的常常是一些微不足道、平平淡淡、不成体系的片段或细节,悄然而至,挥手即去,好像说不清楚其魅力何在,更难以支撑起教育的完整过程。尽管有许多的成长经历会牵动出许多动人的故事,让人们豁然发现:成功的教学案例和教育奇迹的发生竟然总是源于那些不经意间的小事,甚或是师生之间一次简短而平和的会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个期望、一个微笑,其间饱含着教师浓浓的真情,传递出师生间短距离心灵交流的火花,而经由这些细节,真正的教育才开始进入孩子的心灵,并持续影响其一生的成长。品味教育过程,确实,有时很难用一段准确的言语加以描述。这不是人类语言词汇的贫乏,而实在是教育的丰富性、个别性、创造性等使然。在这个时空环境里产生巨大教育影响力的教育教学方案,换了一个时空环境却变得毫无效应;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教育教学行为,作用到另一个孩子身上却起了反作用,或许,这正是教育的困惑和挑战,也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吧?!

然而,教育的过程丰富多姿,教育中的细节奇彩斑斓,细细品味,却总能找到一种东西——如一位学者所说: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最短的时候。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的丰富创造常常在于用真情获取心与心的碰撞、交流与对接。在这一过程中,细节似乎显得尤为重要,她闪现出教育者睿智、灵感、真情和思维的品质!

如此而言,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细节的品尝与回味,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无疑也是教育的财富之一。

品味教育细节可以让我们了悟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是能够震撼、触摸、牵引人的灵魂的教育,这种教育一定饱含着教师和社会对孩子成长倾注的爱与真诚。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告诫人们:“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我们可以去仔细品味那些给孩子以深刻教育的细节,从中来咀嚼今天的教育应该带给孩子什么,我们应该带给孩子怎样的爱与真诚。记得几年前读到爱因斯坦所说的“当你把学校交给你的东西都忘记之后,剩下来的就是教育”这句话时,觉得很奥妙,今天细细品味才“嚼”出各个中滋味。原来,爱因斯坦是在告诉我们,教育的永恒是那已站立的灵魂!

品味细节教育可以引领我们从实践中寻求转变观念、建树新理念的基点。教育不能总是制造学业的失败者,教育要指给孩子迈向成功和追求终身幸福的阶梯;教育也不能总是居高临下,俨然一付拯救者的姿态,教育必须切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经验系统。既然我们已经普遍地认识到传统灌输教育的害处,我们就必须付出情感,以真诚的教育行为感动学生,为学生自主而可持续发展搭建舞台,提供广阔空间。教育的过程不是细节的简单堆积,而是将系统的教育引导通过细节展现出来。

品味教育细节可以让我们感受教育的力量。一个人一生的轨迹,常常是由一个又一个或许并不起眼的的关节点连接而成的。在大多数转折点出现的时候,人们所作的选择,往往同他的个性、持有的世界观、适应与应变能力、不同层次的需要等有密切关系。问题在于:人一旦作出选择,生命的轨迹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而这种已经形成的轨迹是无法重新再来一遍的,这就是生命的严肃与严峻。对处于懵懂状态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对生命理应承担的责任感悟不深,应对挫折、选择生活的能力常常令人担忧。学校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为他们“指点迷津”,让他们在体验生活与合作交流中学会选择,学会调适,学会生存与发展,关注细节,就是善于捕捉孩子成长的细微变化,抓住最有利的教育时机,创造最有效的教育艺术和情景,以产生最具震撼力的教育力量。这其中,教师应当首先确立人人平等、独立的基本价值理念,并以此作为尊重与信任的基础,只有这样,教育才可能在真与美的细节中生发出令人欣慰的力量和光辉!

我期望:在教育的过程真实描述的追寻中,有更多更可贵的教育细节涌现出来,汇集成素质教育的洪流,促成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也期待有更多的老师来挖掘自身的矿藏,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来引导孩子成长,并在此期间感受自身成长的幸福!

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

教育 随笔

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1教育随笔 教育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