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负荆请罪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19:50: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任务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恶劣这个剧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此题不作过高要求。

(3)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精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4、讨论:

出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

(3)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5、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揭。斜面我们来看文中插图,想像一下他们当时的神情、心理活动。

6、知道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

将剧本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剧本。

过渡: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临行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二、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2、分组讨论。

4、指名说。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5、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6、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三、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对不住你

过去的事别提了

要是„„

宽恕我

背荆条

扔在一边

避让

跪下

扶起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为了赵国的利益

课时任务:

1.检查预习情况,读通通顺课文。

2.结合“坍塌”、“震撼”理解课文4-8小节,结合语言文字感受危急关头那“最后的姿势”。

一、导入新课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每个中国人都难以忘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汶川地震,我国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数以万计的同胞顷刻间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今天,我们一起认识灾难中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指读)

二、交流预习情况

昨天,同学们已经利用学案预习了第六课,咱们先交流一下,谁来读读词语?

1.洗漱吱吱声废墟摇晃坍塌震撼深凹诠释

2.在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些生字的字形要提醒大家注意?

漱(右边不是反文旁)释(左下部分是“米”字)凹(写一个)

3.请同学读读这篇课文。

4.再次读完文章,你能用这三个词语概括主要内容吗?

三、结合词义讲读课文

(一)坍塌

1.理解词义板:坍塌

2.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坍塌的情景?请你快速浏览4-7小节并勾画下来。

出示: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坍塌了。

这些都是地震时的环境描写,这样的环境描写是一个整体,把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3.我们不愿触碰那些画面,记忆却已刻骨铭心。(播放视频)

大灾无情,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段描写。

4.在教学楼即将坍塌这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你感受到了什么?

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小声读读这段话,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

他用双手撑起的是什么?

撑起了存活的希望,撑起了避难的港湾,撑起了爱的大伞,撑起了对责任的担当。

5.齐读

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选择了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过渡:刚才,我们循着坍塌走进了惊心动魄的一刻,走进了最后的姿势。2008年5月12日那一天,山崩地裂,家园变色;2008年5月13日那一晚,凄风苦雨,震撼人心。

(二)震撼

1.人们被什么震撼了?你能在文章第8小节找到描述的画面吗?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画面中哪些词语让你触目惊心?放开声音读读看。

面对灾难,面对死神,谭老师在用血肉之躯与之抗衡)

齐读

小结:此情此景,怎能不震撼着每个人的内心。然而,更震撼人心的,还有废墟下谭老师的声声鼓励,那成了人们记忆深处的绝响。

2.人物对话补充

不知过了多久,同学们听到了谭老师的声音:“不要哭,不要喊,要坚强,要保存体力!”听了谭老师的鼓励,学生们不再哭喊了。

“不要害怕,一定要冷静,沉住气等待救援。坚持,只要坚持就有希望!”谭老师鼓励着学生们,但不久大家发现他的声音越来越微弱。原来,谭老师的右臂被一块水泥板砸得血肉模糊,后脑也被重重地击中。

谭千秋的血一滴一滴落在学生身上,几个孩子吓哭了:“谭老师,您受伤了吧?”为了安慰学生,谭老师说:“没事,只是手被划了,没关系。记住,你们一定要互相鼓励,一定要坚持!永远不要放弃! ”

就这样,谭老师每隔一段时间,便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直到„„

是什么,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谭老师的身体,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是他鼓励学生们燃起生活的勇气

对孩子的爱已经融进了他的血液里

3.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齐读

爱与责任筑就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四、设疑

这最后的姿势诠释了什么?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录像、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指名2人,说一说)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指课题)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指名王晟读谭千秋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ppt出示自读要求

A、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5分钟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用直线划出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4、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B、检查、交流

1、读词语(ppt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大声一点)指导写凹,把书翻到33页描红。

2、交流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3、交流你所划出的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共3句,找全后ppt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交流:①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你怎么分段的?

C、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ppt出示要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A、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己说说

B、交流

(四)课文第二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可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

二、三两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明了侧面烘托的写法以及侧面烘托的好处。

(五)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认识了()的谭老师。(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谁来说说?后面说的同学不能和前面同学重复。指名说)

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写他那最后的姿势的句子,把他那最后的姿势铭刻在心里。ppt切换到课文中写最后的姿势的三句话

(六)作业:

完成思考题。

负荆请罪教案

负荆请罪教案

负荆请罪教案

负荆请罪教案

负荆请罪教案

负荆请罪教案

5、负荆请罪教案

负荆请罪2教案

负荆请罪课本剧教案

5 负荆请罪教案

负荆请罪教案
《负荆请罪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