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博物馆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12:26: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平顶山博物馆观后感

平顶山博物馆南望平西湖,北依大香山,风景秀美,气度悠长。平顶山博物馆于2006年11月立项,历时6年精心筹备,在全国重视文化建设的春风中应运而生,肩负着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重要职责。2012年5月15日,平顶山博物馆揭开神秘面纱,开馆迎客,与市民正式见面。该馆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外形理念源自我国古书竹简的形象,墙体由一片片抽象的竹简构成,造型雄浑大气,古韵盎然,同时也寄寓着博物馆作为文明使者的传播功能。据馆长张水木介绍,平顶山博物馆占地面积约54亩,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是我市规模宏大、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综合性公益文化设施,是群众领略深厚文化底蕴、触及悠久历史脉络、享受文化建设成果的人文殿堂,也是平顶山市历史上的第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平顶山博物馆工程建筑面积约30000平方米,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及室外部分。

走进这座外形颇像一卷竹简的博物馆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高雅恢弘的大厅,记者跟随人流的涌动,走入四个历史文物陈列展厅,摒气凝吸触摸着历史的脉搏。

在整个展览的序厅,很多市民不由自主的被一幅巨大的油画所吸引,画面中,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的翅羽上,端写着“鹰城古韵”四个大字。这幅图画,表现出鹰城平顶山有名的名瓷器物以及经典的人文故事,像鹳鱼石斧图陶缸、北宋汝官窑瓷器、刘

累御龙、墨子讲学、牛郎织女、鲁山缫丝,香山寺、风穴寺以及有长城鼻祖之称的楚长城等经典再现,这些悠久灿烂的文化,提纲挈领地贯穿了平顶山地域文化深刻的内涵。

人们聚集在这幅油画前面,津津有味的欣赏品读着,市民蒋先生一家三口也在这幅图画前久久流连,妻子一幅一幅地将这些经典的人文典故讲给女儿听,被问及对博物馆的印象如何时,蒋先生热情地说:“我们刚刚进入博物馆,这是参观的第一个展厅,整体的感受就是感觉非常好,很期待再往下参观。”

这里展现了在平顶山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旧石器时代张湾遗址到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共同构成的平顶山丰富灿烂的史前文明。在裴李岗文化的汝州中山寨遗址展柜中,有一只精巧的骨笛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好奇的目光。据张水木介绍,这只骨笛是中山寨文化类型的杰出代表,骨笛的两端残缺,器身有两排相错位的小圆孔,经专家鉴定可能是远古先民们用于校音的笛子,堪称音乐史上的奇迹。

走入仰韶文化部分,墙壁上神秘多彩的岩壁画让人们有了一种走入古老时空的错觉,一位市民在询问有关这些绘画的根源时,张水木说:“彩陶是一种在世界许多地区都普遍发现的艺术遗存,彩陶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仰韶文化不仅包含着史前时期众多神秘的社会信息、文化信息,同时它创造了中国画最早的形式。

整个展厅中心位置的一只大型的红陶缸上。展柜四周的人员

纷纷询问这个红陶缸图案所代表的含义,张水木回答道:“距今约5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因丰富神秘的彩陶文化而洒辉史册。在仰韶文化时期的阎村遗址出土这件器物,就是一朝惊世现,从此天下闻的——鹳鱼石斧图陶缸,是第一展厅最为珍贵的一件展品,它的真品被国家博物馆所珍藏。它是我国罕见的最早的、最大的一幅绘画。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规定64件文物永久不能出国(境)展览,这件鹳鱼石斧缸就被列为第二位。

在展厅的结尾处是蒲城店遗址的场景复原。蒲城店遗址位于平顶山市卫东区蒲城店村,2004年为配合许平南高速公路的引线工程进行了开发挖掘,发现了这座城址,从而将平顶山市的建城历史上溯到了4300年前。

刚一走进“应国印象”展厅,张水木就娓娓而谈道:“应国早在商代已经建国。在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中有关于应国的记载,今本《竹书纪年》记载:“盘庚七年,应侯来朝。”《水经注·滍水》有云:“汲郡古文,殷时已有应国。”历史上的古应国都城和滍阳镇所在地是同一个地方,1964年因白龟山水库建成使用,原滍阳镇迁出后,分为西滍、东滍、北滍三个自然村。原滍阳镇也就淹没于白龟山水库之中,古应国旧址就在烟波浩渺的白龟山水库中与世隔绝了。值得庆幸的是,应国长期隐于史载,但终于随着滍阳岭上的应国贵族墓地发掘,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真实的历史全貌逐渐彰显出来。应国故都虽然被淹没于水下,但在大

湖侧畔,应都之旁的平顶山脚下,又崛起了一座新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平顶山”。再看,正在参观该展厅的市民们一个个听的入神而有味。

在第二展厅我们看到了一件最为珍贵的展品,一件具有族徽意义的重要文物----白玉线雕鹰,这让许多市民瞪大了眼睛,仔细的观赏着这件玉器,“1986年,在应国墓地一号墓发掘中,出土了一件鹰形玉佩。这件玉佩用新疆上等和田玉雕刻而成,青白色,温润透明,玉鹰整体作展翅飞翔状,两爪蜷曲于身下,头部扭向右侧,尖喙衔右翅形成一个穿孔,用以系绳佩戴,造型生动有趣,栩栩如生。玉鹰头等那一小块红色斑点,是在古代玉器的加工过程中,工匠利用玉料所呈现的不同颜色的瑕疵,因形就势将其设计成动物的某一部位,藉以画龙点睛,这是一种‘俏色’的雕刻方法。这块斑点,正是这种琢玉技法的娴熟运用,为玉鹰的灵动神韵更增加了几分生动。红色的斑点正点映在玉鹰的头部,正所谓鸿运当头。” 当听完讲解后,市民张丽萍恍然大悟道:原来我们鹰城的名字是这样来的。据张水木介绍,当时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郝本性先生向市政府建议,“应”字与“鹰”字为同一个字,所以将此玉鹰做为平顶山市的市徽标志,因此,我们脚下的这片古应国的故地,就别名为鹰城。

以铜鼎为代表的青铜器文化博大精深,对后世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汉语成语中就有很多带鼎字的词汇,像一言九鼎、三足鼎立、力能扛鼎、大名鼎鼎,钟鸣鼎食,人声鼎沸等,在第

二展厅应国印象,青铜器精品比比皆是。

在应国墓地出土的传世铜器中,有的是应国贵族制作的用于祭祀或纪念的器物,有的是朋友之间相赠送的友情礼物,有的是为两国之间的婚姻关系而制作的陪嫁礼品。

在应国墓地出土的文物中,不仅有神秘庄重的青铜器,也有工艺精美的玉器,以及在商代至西周中期流通的货币海贝和骨币、原始瓷、青铜兵器和车马器,这些珍贵的文物反应了古应国时期生活的方方面面。

“楚汉文明”展厅,无疑是小朋友最多的展厅了。楚汉时期高度的文明使这一展厅的珍贵文物和精美乐器陈列非常之多。尤其让小朋友们喜爱的是高科技多媒体应用——触屏电子编钟,许多小朋友围在电子屏幕前面,用手有节奏的轻拍电子编钟的图案,就会发出该序列里这个编钟的音乐之声。原本彼此陌生的小小的面孔,在电子编钟的乐声里变得熟悉和愉快。

据馆长介绍,这一组编钟共17件,出土于战国应国墓地313号墓。从这一组编钟中便能看出楚夏交融之态,楚灭应国之后,原应国地域内的文化主体属于典型的楚文化系统,但受到北方晋文化及东方吴越文化的影响,这里的文化兼具楚文化、周晋文化、吴越文化等多重文化特性,进而成为我国南北方青铜文化交融的平台。平顶山地处东周时期楚国北部边境,南北交通的要道。楚人北进中原,拓地千里,“县申、息,朝陈、蔡,封畛于汝”,其势力范围已达中原。而楚国的叶城是春秋晚期以来楚国贵族叶公

子高沈诸梁的世袭封地和重要的北方军事重地。同时应国墓地北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式墓葬,传递出楚国在与中原交往的碰撞与融合中,楚国文化既保持了自己的特征,又显示了其与中原文化的亲缘关系。因此来说,鹰城是楚文化和华夏文化相交、相融、相通之地。

在第三展厅不得不说的是望城岗冶铁遗址。一个形象逼真的望城岗冶铁遗址场景复原前面聚集了很多耐心的观众,对这个遗址内生动的劳动场面,辛劳的冶铁工人投注了尊敬的目光。复原遗址前一位讲解员正在为观众讲述着这段历史:“鲁山沙河下游北岸平原上发现了迄今最大的汉代冶铁遗址。附近有丰富铁矿蕴藏的山岭,沙河提供了生产生活丰沛的用水,周围还有茂密的树林,为冶铸提供了足够的燃料。”

二层北侧三号展厅,是楚汉文明展厅。从春秋初年起,楚国从江汉之地进发,走上了问鼎中原的强盛之路,应国以及周文化范畴的汉淮诸国,均为其所灭。在展厅内,无论是父城故城、叶邑故城的图版,还是多媒体正在讲述的孔子、叶公、墨子等历史名人的故事,抑或束腰垂鳞纹升鼎、跽坐铜人、编钟等精美文物和可考证的考古史料,都能印映出这段历史的璀璨辉煌。

进入四号展厅唐宋遗韵展厅,一股清凉的感觉扑面而来,这里是名窑名瓷的“圣地”。目前,全市共发现唐、宋、金、元时期各类窑口100多处,其中鲁山段店窑、宝丰清凉寺汝官窑、汝州张公巷窑是我市的典型代表。在此,您都可以一饱眼福。

置身于平顶山博物馆,仿佛穿越了一条时空隧道。心中遥想起七千年前,当裴李岗上燃起了第一颗火种,平顶山这片沃土就开始孕育文明的种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这块古应国故地是如此这般地走过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岁月变迁。站于博物馆门前,南望之余,这平湖丽水之畔却又崛起了一座新兴的工业之城——平顶山,它正在以稳健、有力的步伐走向新的辉煌。

平顶

山 博 物 馆 观 后 感

博物馆观后感

博物馆观后感

博物馆观后感

博物馆观后感

博物馆观后感

博物馆观后感

博物馆观后感

博物馆观后感

博物馆观后感

博物馆观后感

博物馆观后感
《博物馆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