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7 06:01:4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反思及案例分析

《画角》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画角》一节。

教学设想:在学习了量角的基础上我又带领学生学习画角的知识和技能,因为学生对量角器、三角板的认识与使用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画角时的困难比量角时的困难减少了。于是在教学画角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实践中体会、总结出画角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掌握角的画法,会用量角器正确地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3、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4、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教学设计: 兴趣引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活动2: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85°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活动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4:画70°,115°的角。

1、说说你想用什么工具帮助你画出这些角?(用量角器画这两个角。

2、学生动手画角。

3、活动后师及时问,怎样使用量角器画角 活动5: 归纳总结

1、先让学生说说画角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让学生同桌讨论:画角时,当量角器有两圈刻度时,是看里圈还是看外圈?

小结: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如果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外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

3、用量角器画55度和140度的角,说说画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4、初步判断所画的角是否正确。

学生举例。例如要画一个120度的角,结果画了一个锐角出来,利用角分类来判断就知道是画错了。

三、巩固练习。

1、用一副三角板画出75和45度的角。

2、用量角器画出

15、80和165度的角。(1)合作交流; (2)集体校对。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

45、135的角,让学生演示其折角的过程。板书: 画角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教学反思:

一、学习角的知识,并非仅仅是明确地提出需要达到的结果性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教材的充分挖掘,创设情境,把握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维的切入口,由此形成有助于学生发展的体验性目标。我在本课教学时重点放在学生动手操作上,通过“画角——记录——总结画角方法”的路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直观、有趣。在小组共同活动中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愉悦。达到了在潜移默化中的情感交流。实现了新课标的:“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的要求。

二、学生在活动中有的用三角板上的60°的角描画出60°的角,有的用量角器画出60°的角。活动后我让学生代表展示这两种方法。当同学们讨论的时候,有的同学提出用三角板画出的60°的角不够标准,因为三角板的尖角不好描画,可是另外一个同学马上反对,他说,只要先描画出两条边,再延长两条边相交,角就出现了,而且也很标准。看到同学都赞许地点头,我不禁也露出了真心的微笑。这样,同学一致认为两种方法都很好。

在活动中还有的学生在画直角时使用课本的一个角来画,我及时表扬了学生善于观察和运用,指导他们用三角板的直角去验证。这恰好说明了学习数学利用生活中的素材、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评析: 在这一节课中,高坤善老师以用什么方法画60°、85°角的的认知冲突作为目标,主导全课,并在画角时提供各种材料,让不同的学生自主选择符合自己体验的信息,在关于画角的方法的对话交流中整合目标的差异性。

高老师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活动体验来自主建构对画角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这时的工具是可选择性的,操作的方法也是多元性和立体性的。那么,协商交流更具有开放性、和平共处生成性。所以,在画角的活动中,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学生目睹了他人的思考方法,习得了观察、比较、分析和评价的思维方法。因此,课堂教学反馈就呈现多样性,各种疑点和亮点也纷纷登场。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创设有效的情境要有“大问题”意识,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课上吴老师利用“画60° 的角,你想用什么方法?想动手画一画吗?”将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真正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进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进入了“活”的思维状态。其次,要有一定的新颖性,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利用三角板能画哪些角的时候学生对这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产生了学习欲望,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最后,要有灵活性和技巧性。这要通过教师的设疑和适时的评价,让学生直奔主题,很快进入探究状态。我觉得这一点教师做得不够到位,以后的教学要准备充分。

推荐第2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及案例 (500字)

教学情境一:( 问题引入 )在abc中,已知两边a,b和夹角c,作出三角形。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应问题1.第三边c是确定的,如何利用条件求之?

首先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b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设cb?a,ca?b,ab?c,那么c?a?b,则 bc

???c?c?a?ba?b?? ?ab?b??2a??b c a??2a??2 ?a?b?2a?b?2

从而c2?a2?b2?2abcosc,同理可证a2?b2?c2?2bccosa,b2?a2?c2?2accosb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a2?b2?c2?2bccosa;b2?a2?c2?2accosb;c2?a2?b2?2abcosc

教学情境二 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定理的推论

对应问题2 公式有什么特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等式为二次齐次形式,左边的边对应右边的角。主要作用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对应问题3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由学生推出)

b2?c2?a2a2?c2?b2b2?a2?c2

; cosb? ; cosc? cosa?[理解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三个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中,c=90?,则cosc?0,这时c2?a2?b2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教学情境三 例题与课堂练习例题.在?abc

中,已知a

?cb?600,求b及a

⑴解:b2?a2?c2?2accosb

=2?2?2?cos45

0=12?2?1)=8

∴b?

求a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b2?c2?a21⑵解法一:∵

cosa?, ∴a?600.

asin450 又 a<c,即00<a<900, ∴a?600.解法二:∵sina?sinb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的取值范围。 课堂练习在?abc中,若a2?b2?c2?bc,求角a(答案:a=120°)

教学情境四 课堂小结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3)正、余弦定理从数量关系的角度解释了三角形全等,已知边角求做三角形两类问题,使其化为可以计算的公式。

习题设计

1. 在?abc中,a=3,b=4,?c?60?,求c边的长。

2. 在?abc中,a=3,b=5,c=7,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数。

3. 若sina:sinb:sinc?5:7:8,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的大小。

2224. △abc中,若a?c?btanb??

?,求角b的大小。

???abc的三内角a,b,c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b,c设向量p?(a?c,b),q?(b?a,c?a),若p//q,求角5.

c的大小)

(本案例由河北师大附中 刘建良设计,由汉沽五中 纪昌武 在目标设计和习题设计方面略作改动)

编写要求:

1、页面设置:a4,上、下、左、右边距都为2cm;教学课题:小四宋体加粗;问题设计:课本上没有的有价值的情境、问题、例题、习题用五号黑体字,并简要说明设计意图。其他都用五号宋体。“目标设计、情境设计、问题设计、习题设计”要加粗。

2、目标设计主要写知识目标的设计。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可测性。

3、习题设计:每节课的习题5个左右,其中前两个可作为当堂测验题,要求的难度:只要上课能认真参与的同学基本上都能作对。后三题可根据各校学生水平适当提高,但应紧扣本节课教学目标,难度最好控制在0.8左右。对于所选课本上的题要注明,并具体写出来。

4、把寒假交流的内容,按统一模作板适当修订,并于3月15日前传至学科牵头人处。

推荐第3篇:《泉城》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泉城》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品德。

⒉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景。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重点:品读课文,了解各泉水的特点,体会泉水的美。

三、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四、关于著名的珍珠泉、五龙泉、黑虎泉、趵突泉的多媒体图片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⒈读课题。

⒉谁知道\"泉城\"指什么地方?为什么人们称济南为\"泉城\"呢?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第1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三句)

指名读第一句。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出示:

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好像银华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

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读这句话。

回答问题。(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行,后两句写泉的声音。)

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

(有的„„有的„„)

谁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指导朗读第二句。(

一、三两句声音高些,

二、四句声音要低缓)

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济南72泉,最著名是哪些?

读第三句。

\"著名\"是什么意思?(有名)

(三)练习

⒈朗读课文

⒉观察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些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

(四)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

读后回答。(第一句写珍珠泉的位置,第二句写珍珠泉池的大小,三四句写泉水的样子)

把描写珍珠泉样子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像一串串珍珠。

这两个句子那个好,为什么?

欣赏\"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拧到水面上来。\"

\"拧\"是什么意思?大家做做拧的动作。

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自然段具体写了珍珠泉美丽、神奇的景象。

⒉自学第3,4自然段。

⑴出示学习要求。

①默读3,4自然段。

②数一数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③五龙潭、黑虎潭分别在什么地方?(用:\"____\"画出来)有什么的特点?

⑵学生自学。

⑶检查。

①看图

②填表。

⑷学生练读。

⒊学习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趵突泉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趵突泉样子的句子。

\"七十二泉之首\"是什么意思?

\"差不多占了大半公园\"说明什么?(泉池大)

那句话描写了趵突泉的神奇景象?

欣赏\"泉池正中有三股比水桶还粗的清泉,„„如同三堆白雪\"

看图理解。

指导朗读。

小结: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景观尤为壮观。

⒋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泉城的景色多美呀!是什么创造这奇迹?对,是大自然。让我们再次细细朗读课文,欣赏那一幅幅如画的风景吧!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以导游的身份,向家人介绍泉城——济南。 案例分析

《泉城》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介绍了泉城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我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到: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在要求学生把握全段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写泉的4个分句。

一、第二两个分句,作者用了“好像银花盛开”与“好像明珠散落”两个比喻来绘形;第

三、第四两个分句,作者又用“如虎啸狮吼”与“如秋雨潇潇”两个比喻来摹声。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朗读,默读课文,想象泉水喷涌的种种形态和声音,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意思和情味,感受作者描绘的真切细致。在此基础上,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味。

二、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仍采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思路:通读全段,感知主要内容;品读词句,理解主要内容;诵读课文,表达思想感情。在引导学生品读词句时,要让学生充分读书,想象课文描绘的图景,通过“清澈见底”、“往上涌”、“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拎到了水面上”等词语体会珍珠泉的神奇;通过“石头雕成”、“喷吐”、“水声喧腾”、“昼夜不息”等词语体会黑虎泉的气势;通过“开阔”、“水很清”、“往上冒”、“三堆白雪”等词语体会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的缘由。在对课文进行充分品读之后,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说说对文章的理解,谈谈自己品读的收获。

三、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比较简单,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自读填表来体会泉的特点。整节课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情绪,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收集和整理的简单方法。课上孩子们学得相当主动,积极,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在这样充满活力的学习中,孩子们真正体验到了发现的喜悦和探索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教学效果很好。课堂时间仓促,学生表演机会少。

推荐第4篇:教学案例设计

自主 合作 探究——小学一年级美术《小挂饰》教学案例设计

一、设计理念: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小挂饰》是人教版第二册当中的一堂造型表现课。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自主学习、与人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线索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挖掘创造潜能,并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充分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二、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星球,如何保持它的美丽并使它更加易于人类居住是每个地球公民的责任。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些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纸餐具,但稍加改变,就可以成为情趣盎然的艺术品。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蕴含着美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一件件废旧物品给了孩子太多的启迪,在这里孩子们找到了联想的立足点,擦亮了思维的火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创造美、表现美、点缀美好生活的兴趣和欲望。

三、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实践活动,触发学生能够对手边材料去发现和认识,能够考虑到物体的特性灵活运用、适时造型,使这些废旧物品焕发新的光彩。

情感:通过尝试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生活处处隐藏着美的构件,激发学生从小懂得依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点缀生活的兴趣和欲望,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能力:通过对各种废旧材质进行造型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对艺术作品的造型表现能力,大胆创造的创新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不同材质形态,使用多种手段进行新的造型表现。

难点:对不同材质形态的联想迁移。

五、教学准备:

教师:纸杯、纽扣、纸盒、吸管等废旧物品,废旧物品做成的图片课件。

学生:收集彩色纸、吸管、果核、落叶、纽扣一次性纸杯等废旧物品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

1、变魔术:

小朋友,你们看过变魔术活动吗?

你们想不想看老师变魔术呢?

教师边说边用早准备好的一次性纸杯快速穿成一个挂饰,并把它挂到脖子上,让学生欣赏。

(教学意图: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老师边学模特展示项链边提问:“你在看老师的魔术表演吗?你能告诉大家这项链是怎么变出来

(教学意图:以这种形式让孩子们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及时回顾“变”的过程,形成初步的适时造型意识。)

2、看谁脑子转得快:

教师将纸杯、吸管、费旧纽扣、果核等一一展开,让学生观察,然后随意组合,看一看谁能马上联想到最好的组合方式。

(教学意图:联想是再创造的基石,没有生动的活跃的联想,艺术作品就缺少打动人心的闪光点。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学生放松自己的思维神经,为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打下良好基础。)

(一)小组合作联想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准备好的费旧物品摆放在一起,通过大家动手拼一拼、合一合、剪一剪等方法共同探讨各种造型。

(教学意图:再次联想,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究放飞理想的空间。在合作探讨的同时培养了一种共同努力、互帮互学的协作精神。)

(二) 反馈交流结果

1、小组汇报

用什么材料经过怎样改造能做出什么?

为什么这样组合?你是怎样想到的?

(教学意图: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总结探讨的结果,由此上升到一个提炼经验的高度,让学生初次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在听取别人成果经验的同时也补了自己的短处。)

2、点拨引导

教师把堆纽扣和一张纸放在一起问:看着它们,你想怎样利用它们呢?还需要进行那些方面的改进?需要镂空或者什么呢?

(教学意图:让学生知道将它们改造成想象中的东西,还可以用许多手段去修饰,保留它们原有的美,稍加改进就可创造出各种美丽的小挂饰。)

(三)小挂饰造型图片欣赏

看了这些图片后自己的想法?你觉得这些作品哪一件最有趣?你最喜欢?它是巧妙地利用了什么装饰变形的?

(教学意图:启发学生联想,为下面的创作学习做铺垫。)

(四)各小组活动学习

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学生的创作活动,帮助解决学生作业中的问题。

(五)展示评价

一段激情飞扬的音乐响起。

1、以小组为单位,各成员带着各自的作品上台展示,请小组长当解说员介绍本小组制作的成果。

2、教师手拿纸话筒以记者身份进行采访活动:

1)你们小组制作出这么多的作品,真是厉害!谈谈你们现在的心情好吗?

2)你们是怎么想到这些方法的呢?

3)看了他们的作品各位观众有什么话想对作者说吗?

(教学意图: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表现的愿望,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教师以“记者”的身份加入到评价展示活动中,既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可随时调节学生们的学习评价方向。)

3、小组和他们的创作成果拍照留念。

(教学意图:让学生感受收获的无比喜悦,增强了小组集体荣誉感。)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告诉大家吗?

(教学意图:回顾学习过程,加深对课业内容的理解。

(七)课后延伸

结合班会课等时间,充分利用学生们创作的作品,作为道具,设计童话情景,进行与环保有关的剧情表演。

(教学意图:拓展延伸,升华主题思想,提供一个展示个性的空间。)

七、反思: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是创新的前提。有位名人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且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平等的学术氛围,让学生相信自己是具备巨大的创新潜能。但我们看到仅有创新的勇气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保护好他们独特的视觉语言形式,张扬每个孩子的独特个性,有效地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二)合作意识的形成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习方式是单调的,传授式的教学几乎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特别是在学习技能、技巧的课上,教师忙于示范,完全成了知识的

传授者,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的一切。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美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性学习方式,是不同以往的学习方式,它把学生立于主人的地位,教师从课堂中的主导者变成幕后的引导者、共同学习交流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合作学习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这里学生不仅能够充分体验到平等、民主、友情,也感受到在集体中探求知识、积极参与的乐趣。在未来的社会中,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需要,取得更大范围内竞争优势。

(三)教学评价的综合性

传统的美术教育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美术课的作业,而对于学生是如何完成这张作业并不是十分关心,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完全是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单一的美术作业好坏的肯定与否定来实现的。这样,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创造空间和创新意识,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体现。教学中,我们应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创作动机、创作环境、创作条件、年龄性格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多的关注学生求知、探索和努力的过程,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耐心的运用恰当的评语说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让孩子们感到老师是关心帮助和尊重欣赏他的。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推荐第5篇:教学设计案例

《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要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要比一比,看谁学的快,看谁教学会的徒弟多,看谁教的徒弟运算的正确率高?你们说好吗?揭示课题:学与教大比武

二、学与教大比武

1、出示

60+240÷[(30-10)×2] ⑴区分会与不会

⑵开始学与教大比武

⑶汇报学与教的情况

自己学会了吗?教会了几个徒弟?

2、考核(过五关)

请徒弟们接受老师的提问,同学们当评委,指出讲的不好的地方,和精彩之处。

⑴提问:

[ ] 是什么括号?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里面的。

⑵划运算顺序

118+1536÷[12×(63-59)]

[60+240÷(30-10)]×2 [(60+240÷30)-10]×2

(60+240)÷[(30-10)×2] ⑶下面的运算对不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00-(600+300÷15)]×2

第一步运算顺序错误

=[700-(900÷15)]×2

=[700-60]×2

=640×2

=1280 ⑷实力比拼

用递等式计算

[514-(123+217)]÷(29×6)

⑸评选 先秀师傅

出色徒弟

三、课堂练习

课本练一练

第14页

第3、4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最满意的是什么?最大的改获是什么?

“年、月、日”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练习一 目的要求:通过练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年月日等相关的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整理与应用 教具: 幻灯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的复习

1、学生自由回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时间单位:

年————月——日——时——分——秒

31

24

60

60

7、

4、1) 30

29(30) 计时的方法:

⑴普通计时法 (12小时计时)

⑵24小时计时法 主要让学生举例说明互相转化的方法 求经过时间

⑴求经过的小时数

⑵求经过的天数

⑶求经过的年数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年=(

)个月

1日=(

)小时 1小时=(

)分

1分=(

)秒 讨论

1年=(

)天

2、把下列时刻用普通计时法写出来。

19时

8时

22时30分

5时13分

24时

3、把下列时刻用24小时计时法写出来

上午10:50

早晨3:20

下午 2:25

晚上9:45

4、练习一的第

4、

5、

6、7题

采用的主要形式 生报生写

师报生写

三、加深练习

练习一的第8 题

讨论后反馈

方法 ⑴先加小时数

⑵再加分数

⑶满60进1小时

实际应用: 计算是否过保质期

四、课堂练习

作业本

“三步计算应用题

(一)”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20页

应用题例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学会验算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正确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学会验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验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先补条件再解答 生产小组要加工780个零件。

1、

,实际用了多少天?

2、

,实际每天加工多少个? 师:补条件应根据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来进行。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1 : 玩具厂要生产3000套电动智力玩具,计划用12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50套,实际用了多少天? ⑴默读题目,想一想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⑵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⑶提问:要求“实际用了多少天?”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这两个条件都知道吗?应先求什么? (先求实际每天的工作效率)怎 样求呢?

⑷学生列式计算

并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反馈:教师出示解答过程

请一位同学列出综合算式。

提问:这些应用题比较复杂,容易出错,所以要进行检验,你觉得如何来检验呢? 先让学生讨论方法:验算已知条件是否相同。 ⑸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方法进行验算 反馈时让学生说清验算什么及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试一试

要求学生先解答,再验算。

服装厂要生产1000套衣服,计划每天生产40套,实际比计划少用了5天。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套?

反馈时着重让学生自己讲解题方法及验算的方法。

3、总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⑴学生同桌讨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⑵指名交流 在交流中逐步出示

课本第21页

方框中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先说解题思路再列式 ⑴ 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每天读15页,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5页。实际用了多少天? ⑵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8天读完,实际比计划少用2天。实际每天读多少页? ⑶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8天读完,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5页。实际用了多少天?

⑷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每天读15页,实际比计划少用2天。实际每天读多少页?

2、课堂练习练一练

第2、

3、

4、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那些新知识?

推荐第6篇:案例教学设计

《南北气温的差异》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这是一所农村初中校,这是一个活蹦乱跳的班级,这是一堂临时接到通知的公开课,这是一名有十几年教龄的老师,这是一群刚刚接手的学生。

前天,教研组长临时通知我说今天要开一堂学校的公开课,并说要请摄像师随堂拍摄。完了,只有一天的时间准备,太急了!按照教学计划,我这一堂课要上的应该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公开课倒是上过不少,但面对摄像机还是头一遭,学生们也是如此,并且时间这么急,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没办法了,只好抓紧时间搜集资料、备课,制作课件。

【案例描述】

课前,同学们纷纷走进多媒体教室,教室后面齐刷刷地坐着一排老师,一前一后摆着两台摄像机,这阵势真的是有点让人“毛骨耸然”,就连我这身经百战的老师都有点腿软。事实证明,这两名“大炮”还是相当有杀伤力的,原本活跃的班级在它们的“火力覆盖”下变得战战兢兢、鸦雀无声,这让我费了不少力气,努力调动课堂的气氛,所以也浪费了不少时间。

上课铃响了,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并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帮忙。这时,学生们满脸疑惑:老师竟然要我们帮忙?于是,我顺势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寒假来临,刘星的妈妈准备带上刘星去北极村感受北国的风光;夏东海准备带上小雨、小雪到海南旅游。一家人在讨论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该如何准备去两地旅游的衣物呢?请大家帮帮忙。用这几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电视角色来导入新课确实很不错,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纷纷给出了建议,从而打破了刚才的恐惧心理。其实这个问题我并不要求学生给出准确的答案,只不过想调动一下气氛并给学生建立“南北温差大”的初步印象。接下来好戏开场:我模仿电视节目创设了这样一个环节:“大家猜猜看”并进行了抢答,用大屏幕打出几幅照片并配上文字说明,让学生猜这是我国的北方或南方,具体是什么地点?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起来,最终,学生们猜出了哈尔滨和海南三亚,这时我顺便也引导学生复习了“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巩固了旧知识也初步认识了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的特点。

“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这几幅图是真的吗?我们能不能来验证一下呢?”学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于是,我请同学们打开了“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阅读了本图的图例,接着要求学生讨论几个问题:(1)分别读出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的气温值。(2)找出1月0℃等温线的位置并用彩笔描出。(3)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经过了各组的讨论之后,我每个小组各抽出一名同学来读出上面4个城市的气温并按照南到北的顺序把这4个城市的气温写在黑板上,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随着纬度的不断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接着,我又请了一名学生上台指出了1月0℃等温线的位置,并说出这条线最弯曲的部分在哪里,学生调用了上节课的知识指出最弯曲的部分在横断山区,从而复习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最后,我请一名学生上台计算出了海口和漠河的温差是44℃。经过一步步的启发和引导,培养了学生阅读“气温分布图”的能力并最终得出:“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的结论,从而也验证了上个环节中同学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且知道了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影响。有了前面的经验,我又要求学生阅读了“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并和“1月平均气温图”进行比较,同时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得出了:“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得出青藏高原夏季气温低的原因是地势太高造成的。

“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现在能不能初步知道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在哪里呢?”这时,有学生说冬季最冷地方在黑龙江,夏季最热的地方在海南。为了验证学生的答案,我引导学生们齐读了书本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同时要求学生把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地方一一在地图上标出,并且与学生们探讨了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之所以出现在吐鲁番的原因。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南到北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区,到底是哪些呢,大家看一看书本的地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在学生们看图的时候,我很快在黑板上画出了中国轮廓图,说实话这幅板图一直都让我引以自豪也是学生们佩服我的一个地方。接下来,我请了一名学生在我的轮廓图上填出了这几个温度带的名称,至此,学生们对本图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们认识了这几个温度带在位置排列上的规律,巩固了知识。这时,我又卖了一个关子:唉,这幅图上有几条分界线我们似曾相识!于是,我又请了几名学生在我的轮廓图上分别标出了:北回归线、1月0℃等温线、地势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至此,学生们深刻地认识了温度带的划分与旧知识的关联。在画线的时候有个学生用一条直线表示了北回归线,我马上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纠正,这时同学们都意识到北回归线应该用虚线来表示,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能力。

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学校所处的是哪个温度带?学生马上答出是亚热带。接着我又分别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几个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名称。至此,中国温度带的划分这一幅地图已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并且也很好地复习了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图。

不同的温度带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老师则在大屏幕上打出了不同形式的建筑、不同的运动方式、不同的水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且得出答案。至此,本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融洽的气氛中,学生们通过读图、画图、讨论、计算等方法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老师又引导学生通过分组抢答的方式完成了本课的随堂练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在抢答的过程中,一位平时被学生们称为“傻子”的同学表现十分积极,所以我又引导学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可以看得出这位学生满脸的欢喜,我想,学生的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案例反思】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1、学习生活化的地理,挖掘生活素材,把枯燥的地理知识融入其中。本课中,“大家帮帮忙”和“猜猜看”这两个环节,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气氛空前活跃。我想,难怪新课程要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策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一些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培养良好的地理观。

2、师生关系的融洽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这一切的实现就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一堂课,师生若能在轻松活泼中自由交流,激热讨论,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你了,学习积极性高了,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

3、学生的读图和作图能力要用心去培养。新课程倡导“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读图和作图以及应用知识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就是学生非常重要的地理能力,也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能力,所以值得我们用心去培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在教学中重视地图教学,帮助每位学生不仅学会读图与析图而且用好地图,用活地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与能力,这既是学好地理的关键,又是提高学生能力促进终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4、学生的自信心需要我们去保护和激发。“傻子”在抢答中的表现让我动容,值得我们去关爱和保护。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常说“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想,这就是了。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自信,他将有无穷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印度》教学案例及分析 南安市实验中学黄柳耀

一、案例背景:

七年级地理下册学习的是区域地理,学生通过亚洲、日本、东南亚的学习,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已初步具备读图分析一个国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能力和具备从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案例主题: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第三节是《文明古国—印度》,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结构我在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等方面的教学中,事先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并以地理“导学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利用地理“导学案”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地理课堂更高效。

三、案例过程: 片段一

师:我们已经学了亚洲、日本和东南亚,学会了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那印度在哪里呢?请大家看地理导学(教师事先设计与准备并在课前分发)

展示学习任务一:认真观察图7.

31、7.34,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邻国位置。(1)印度的地理位置

a.半球位置:从南北半球看,位于 半球,从东西半球看,位于 半球。

b.纬度位置:印度大部分在 纬线和 纬线之间, (纬)线从其中部穿过,所以大部分属于 带。

c.海陆位置:位于 洲南部、南临 洋、东临 湾、西临 海。 (2)找出邻国位置

东北部与、国家相邻,西北邻 国 ,东邻 国、国。南与岛国 隔海相望。 我让前后桌四个同学进行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相关内容。话刚一落下,全班同学就讨论开了。而我巡视整个教室,悄悄地走到学生小组中,倾听学生的讨论并适时地给予指导。讨论结束后,我请两三个学生上讲台利用相关地图对学习任务一中的每一个该掌握的知识进行说明,并让其他同学充当评委进行评价。最后我总结“不管学习哪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重点都是找出重要的纬线和周围的海洋与相邻的国家。” 片断二

师:先与学生共同复习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及其特点,并抛出问题“请大家思考:如何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描述地形的特点与地形的分布特点?”

这一问题一抛出,全班沉默了,我看到这一情况,鼓励大家说到“同学们,请先别着急,再想想,如若真的无从下手的话,请先完成地理导学中的学习任务二并进行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一小组更有效率,答案也更准确,更规范。”

展示学习任务二:读图7.34“印度的地形”,完成下面任务

(1)查找并标记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

(2)总结印度地形分布特点:印度北部为 山脉,中部为平原,南部是面积广大的 高原。印度的地形特点是地形类型以、地形为主,大部分地区地势 。

听到这话,全班又讨论开了,我又一次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我发现,这一次学生的讨论更激烈也更投入,似乎都想着尽快地把问题的答案找出来。很快就有了结论,我请一位学生代表上讲台指着图进行回答“首先应该看图例,确定哪种颜色表示的海拔高度,颜色越深,表示海拔越高,平原用绿色来表示;地形分布特点通常描述为哪个方位有什么样的地形类型,地形的特点则通常描述为‘地形以什么类型为主’”然而我发现该学生在指图的时候,不管是山脉,还是平原高原都只是指着某一点来进行说明。为此,我首先肯定了该生的回答并指着地图补充到“山脉在地形图上是用线来表示,而高原平原是用面来表示。

四、教学反思:

这是地理课堂教学中两个普通的案例,却始终围绕着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而进行的。所谓“有效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进步和发展,实现教学目的,达到预期效果显著,实现投入与产出比率的最大化。具体体现在:

(一) “地理导学案”的应用让学生易学。

在导学案中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而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的目标来进行,设计的问题也比较有讲究,既让学生容易理解,又突出了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真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学案的设计突出“地图和图表”。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牵涉到方方面,都是以一定空间分布作为基础的。教学中牵涉到某个地理事实、地点或者地区,无论其大小,应该在落实在地理空间上,也就是地图中。通过地图,判断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周围的环境及其相互影响。所以,教师事先进行地理导学案设计,设计时始终坚持“以图导学”的原则,比如“请大家观察图7.

31、7.34,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邻国位置”等;在课堂教学中也始终要求学生一定要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来学习,在进行总结的时候也总是围绕着地图来进行,将读地图、用地图贯穿在地理课堂的始终,紧扣学科特点。

2、导学案的设计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事先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分层次安排成员,即基础好与基础一般和基础较差的相互搭配。设计地理导学案时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并注意分层次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毫无目的。教学中以学生分小组讨论和小组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小组间的互动,让学生以“主人”的角色融入到课堂中,学生乐学课堂也更高效。

(二)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学

“我巡视整个教室,悄悄地走到学生小组中,倾学生的讨论并适时地给予指导”、“鼓励大家说到“同学们,请先别着急,再想想”等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和谐,学生在参与讨论时更投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师不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而是置身于学生当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搭起平等交流的桥梁,使学生真正投身到地理课堂的学习中来,变被动为主动。

推荐第7篇: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水变成水蒸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

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蒸发现象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水单元(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请你猜测一下,这个“水”会有什么变化? 2.学会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 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

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板书)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现象吗? 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1.从刚才的回答中,唐老师发现大家在平时生活中都是一个有心者,这一点唐老师非常喜欢。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经验怎么样。比如说,唐老师这儿有一块湿毛巾,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让上面的水蒸发掉呢?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较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较好。 5.小组讨论。

汇报时注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

7.唐老师事先准备了几样实物,但还有几组的同学只能对不起你们了,加入到其它组去吧,好吗?

8.分组实验

9.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10. 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

三、巩固,小结

1.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蒸发,关于这水和水蒸气,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唐老师倒准备了几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盐是从哪来的吗?(出示盐)

现在,唐老师把它放入烧杯中,搅拌一下(边说边演示),现在,我又想把放进去的盐取回来了,你有办法吗?

(2)有1号和2号这样两杯水,我想让1号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发掉,你有什么办法?你能让2号中的水尽量不减少吗?

温度与温度计

教材依据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二册(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

教材共有3页,由3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观察几种温度计。先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一课所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温度计和温度的概念。这个活动分3层,第一层是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温度计主要是由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水银、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刻度3部分组成的。最好配备多支温度计,以供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呈现了观察提示,也是观察目标,教师要介绍摄氏温度计的标定方法。第二层是指导学生认识温度计制造的原理。教材提供了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和温度计的比较图,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认识到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设计的。第三层是观察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最好用实物。插图中有干湿球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体温计,液晶显示温度计,摄氏温度计,水温计。

活动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认读和记录摄氏温度。教材对25℃、8℃的读写方法做了示范。这两个温度都是整数,比较容易认读,重点是零上和零下的区别。可以增加几组温度,如0℃、36℃、-5℃ ,以便加以巩固。这几个温度的认读稍复杂,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温度计模型组织学生认读、书写。要强调零下温度自0℃ 向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活动三: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这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这是科学技能的训练,教材的插图对学生的活动具有指导意义。读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时应注意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行,并消除一切对测定温度的不利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一课积累了与温度相关的知识与经验,部分学生通过看天气预报对温度已经有所了解,有的同学家里有温度计对温度计的用法也有所了解。但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温度,也没有学习和探究过温度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构造。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物体冷热的程度可以用温度来表示,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设计制造的。

过程与方法:能仔细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能说出温度计的制造原理;能正确地读写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能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意识到“利用温度计能准确地了解物体的冷热程度”;意识到“为了观测比较正确的温度,人们对观测温度的方法作了一系列的规定”。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能认真细致地观察;乐于提出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

重点: 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难点: 正确的使用温度计。

教学准备:温度计、各种温度计的图片、记录中卡、冷热水、烧杯、筷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你感觉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设计目的:教学开始的导入,以学生为本位,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今天的天气进行判断,在谈话中理解温度,引出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知道准确的温度,光靠感觉是不行的。要使用工具——温度计。

(板书:温度与温度计)

(二)学习温度的读法与写法。

1、猜一猜今天13:00时操场上空气的温度?

(距地面1,5米处)

2、猜一猜操场地表的温度。

3、你们知道养蚕的最佳温度是多少么?

4、猜一猜合肥地区的历史上最高温是多少?

5、猜一猜合肥地区的历史上最低温是多少?

(要求:请学生把所猜测的温度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科学活动手册上记录。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读法与写法。)

设计目的:猜测与假设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这里让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信息上做一定猜测,既训练学生推理思维,又激发了利用温度计的欲望;还可以了解当地的气象史;学会科学的养蚕。(养蚕是本学期科学课的重要内容。)而预测地表和距地面1,5米处的温度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为百叶箱的高度是距地面1.5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游戏中完成了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三)认识温度及温度计

1、回忆你所见过的温度计是什么样子。

2、观察、了解温度计的构造。

3、小组观察、交流、汇报:

(1)温度计由哪几部分组成?

(2)同学们在观察温度计时发现了什么意外的现象?引发对这种现象的探究,从而得出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设计制造的。

(3)关于温度计你还知道哪些?引出温度计的发明史。

设计目的:告诉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和制造原理,渗透温度计的发明史。

(四)分组测量一杯水的温度。

1、小组汇报测的数据。

2、为什么一样的温度计、一样的水测得温度不一样?

3、师生共探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4、再次测量烧杯里水温度。

5、小结。

设计目的:学生第一次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由于学生还不会使用温度计,测量结果可能会相差很大。这里我们可以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将错就错”地让学生动手测量,满足他们的欲望。因为满足了第一次接触这个材料的兴奋,又发现生活经验与事实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时,当再次分小组观察时,学生的头脑是冷静、理性的,观察目的是明确的、观察活动是带着“思维”的。第二次测量温度,并比较两次测量的结果说说感受与事实产生矛盾冲突时,通过有效的观察与了解后让学生反思起先测量的过程,学生就能自发地对已有经验进行重新的审视与自我构建,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也有了新的感受与体验。它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探究活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使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六)认识不同的温度计。(多媒体课件)

设计目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课后学习研究温度计的热情。

(七)作业:用温度计测冰水和冰盐水的温度。

设计目的: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可以更好地了解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来历。

(八)板书设计: 刻度平

玻璃管 上

液柱 停

液泡 里

推荐第8篇: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案例

高考中的线性规划问题探究

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刘蓉蓉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线性规划问题从2004年进入高考后,逐步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命题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随着这部分内容研究的深入,线性规划的试题从单

一、静态的线性规划发展到较全面、动态的线性规划问题。

本节课作为一节高三线性规划问题的复习课把重点放在对含参数的线性规划问题的讨论与解决,及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的培养和渗透。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这是进一步顺利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前提条件。

2.掌握简单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解决方法,以考查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为重点,并进一步涉及代数式的其他几何意义(如斜率、距离、面积等)。

3.掌握含参数的线性规划问题的解决方法,从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简单的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已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但是对含参数的线性规划问题,由于平时接触不多,而且含参数就意味着该问题是运动变化的,解决的过程中必将遇到很大的困难。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就是本节课要去重点设计和安排的。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问题诊断分析,将采取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支持条件:

1.本节课借助几何画板软件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线性规划问题中的运动变化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含参数问题的顺利解决。

2.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利用教室的实物投影将部分有代表性的学生的推导过程或者解题过程展现出来,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对话。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巩固提高

xy2,引例:(09浙江高考题)若实数x,y满足不等式组2xy4,则2x3y

xy0,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设计意图:复习巩固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的求法,同时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高考题,了解高考的动态和难易程度。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教师巡视并在一旁指导,选取学生当中有代表性的解法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解法一】

画出其平面区域,作直线l0:2x3y0,将其

2平移,可知直线yxZ过点A2,0时,

32x3ymin4

【解法二】

采用特殊值法,将顶点A(2,0),B(4,4),C(1,1)分别代入目标函数,可知在点A2,0时,2x3ymin4

思考:你能结合向量的数量积及几何意义找到其他解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用向量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加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宽解题的思路。

师生活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寻找解题思路。 【解法三】

设OM(2,3),OP(x,y)

Z2x3yOMOP|OM||OP|cos13|OP|cos

故2x3y的最小值转化为确定OP在OM方向上的投影|OP|cos的最小值。

2 所以结合图形,在点A时,ZminOMOA(2,3)(2,0)4

探究:在可行域不变的前提下,你还会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这个探究问题,能促使学生去整理归纳这部分的知识,同时复习如斜率、距离、面积等涉及代数式的其他几何意义的问题,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师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请学生代表口述,并简要说明解题思路。 学生1:求x学生2:求2y2的取值范围

y的取值范围 x学生3:求2x3y的最小值 学生4:求ABC的面积

小结:抓住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

二.化静为动,突破提高

xy2,例1.若实数x,y满足约束条件2xy4,目标函数zaxy仅在点(2,0)

xy0,处取得最小值,求a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此题属于目标函数中含有参数的线性规划问题,是由09陕西高考题改编,保留了引例中的可行域,从而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的核心。

师生活动:因为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故要预留充分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请解法典型的学生口述解题过程,同时借助几何画板演示运动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解法一】

3 在A(2,0)处,目标函数z=2a 在B(4,4)处, 目标函数z=4a+4 在C(1,1)处,目标函数z=a+1 目标函数zaxy仅在点(2,0)处取得最小值

2a4a4,解得2a1 2aa1【解法二】

目标函数可化为yaxz,结合图形可知 当a0时,显然成立

当a0时,akAC10a1 当a0时,akAB22a0 综上得 2a1 【解法三】

问题转化为当直线l:axyz0经过点(2,0)时,点B,C在直线的同侧,此时直线l:axy2a0

要使点B,C在直线的同侧,则(4a42a)(a12a)0 即(a2)(a1)0,解得2a1

评注:解法一简单易行,但解法不严谨不适用于解答题;解法二对实数a进行分类讨论,容易讨论不全;解法三联系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巧妙的解决了此题,但是不容易想到。

小结: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

xy2,变式1:若实数x,y满足约束条件2xy4,目标函数zaxy取最小值的最

xy0,优解有无穷多个,则a=

xy2,变式2:设x,y满足约束条件2xy4,若目标函数zaxby (a>0,b>0)的最

xy0,41大值为4,则的最小值为 ab设计意图:变式1是对例1的补充,通过这一变式让学生掌握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的各种情况。变式2是对例1的延续,本题改编自09年山东的高考题,目标函数中出现了两个参数,同时还与基本不等式相结合,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师生活动:由学生各自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对此类问题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加以辅导。

xym,例2.若实数x,y满足不等式组2xy4,如果目标函数z2x3y的最小值是4,

xy0,则实数m= 设计意图:此题属于可行域中含有参数的线性规划问题,是由08陕西高考题改编,保留了引例中的目标函数,方便学生进行思考。

师生活动:鼓励学生相互间讨论,合作探究,同时借助几何画板演示运动变化的过程,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解析】

整个可行域是一个随着m变化而变化的三角形,求目标函数z2x3y的

2z最小值即求直线yx的纵截距

33的最小值。

由图可知直线2xy4与直线xym的交点出取得最小值。

5 由4m2m42xy4,得交点A() 33xym4m2m434,解得m=2 33代入2x3y4得2评注:解题关键是抓住问题中不变的量,变动为静来破解。

三.练习反馈,归纳小结 练一练:

x2y501.(07浙江卷)设m为实数,若(x,y)3x0{(x,y)|x2y225},

mxy0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x0,2.(08浙江卷)若a0,b0,且当y0,时,恒有axby1,则以a,b为

xy1坐标点P(a,b)所形成的平面区域的面积等于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检测出学生的掌握应用情况。另外,通过这一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把握近几年的浙江高考卷对线性规划问题的考查内容和变化趋势。

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抓住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

2.遇到含参数的问题,要变动为静,以静制动

3.在解题中要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 ……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整理归纳所学,将其内化。 师生活动: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问题研讨】

1.对于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的解法有很多,除了本课中提到的三种解法外,还可以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或是变化角度,作出z0y的可行域,又或者是利用增元代换等等。到底哪些方法要介绍,介绍几种方法为宜,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6 2.本课中设置了一个探究问题:“在可行域不变的前提下,你还会出什么问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果让学生一直探究下去,那势必会影响本节课的整个设计安排。但是如果学生能进一步编出含参数的问题,那学生从中收获到的肯定比现在要更多。因此,如何把握开放题的收和放,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去思考。

3.对于高三复习课,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大多时候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先复习知识点再讲解典型例题,一是由典型例题回顾归纳知识点。到底怎样的复习模式更能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更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还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摸索和探究。

推荐第9篇:案例教学设计

《 餐桌上的发现 》教学案例

活动目标:

1、通过一些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2、在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农业与各行各业的关系,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实物投影,餐桌上的食物图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图片,课件。

2、学生准备:走访调查父母或邻居的工作单位,完成表格;与爷爷奶奶等长辈聊天,了解他们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状况。 活动过程:

一、情趣导入

播放一个家庭早餐的课件。

师:你家一日三餐都吃些什么呢?今天老师也为同学们带来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你们想知道都有些什么吗?

生回答后师出示:肉、蛋、奶、水果、米饭等。

师:不断变化着的一日三餐,为我们的健康提供了保障,那你知道这些食物的原料都来自于哪里吗?

生回答,师板书课题:餐桌上的发现。

二、探究学习

1、了解食物的分类。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很多食物,如果按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分类的话,这些食物分别属于哪类呢?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出五种或五种以上的食物,然后

把它们分类,填在你们手中的表格里,最后在班上汇报交流。 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

2、衣食住行与农业生产。

师:不仅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有农产品加工而成的,就连我们住的房子、穿的衣服、书包里的学习用具都和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请一位同学上来) 师:你知道他身上的衣服的原料是什么吗? 生回答后师出示棉花的图片。

那你知道我们平时用的铅笔的原料是什么吗? 生回答后师出示树木的图片。

(师继续出示橡胶树的图片)这种橡胶树又是谁的原料呢? 生回答后师给予鼓励,并出示汽车轮胎的图片。

3、农业生产与各行各业的关系。

师:看来,农业生产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板书:衣食住行),其实,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课前老师让同学们作了一个调查,了解你的父母或邻居的工作单位,看看他们工作与农业有着怎样的关系。谁来汇报你的调查结果? 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调查结果,师相应的板书。

4、农业与人们的生活质量。

师:同学们,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的长辈都经历了粮油不足、副食品短缺的困难,你的爷爷奶奶都经历了那个年代。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了解他们那个时候是怎么生活的,你们都做了吗?有什么感受? 生纷纷说出爷爷奶奶那个年代的生活状况,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到了那个年代买东西要凭“票”购买,那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发展缓慢,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使粮食粮食产量不足、各种副食品供应紧张。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农业发展了,商品丰富了,鱼肉蛋奶等应有尽有,过去人们想的是怎么能吃饱,现在人们想的是怎么能吃好、吃的健康。很多农产品除了满足国内需求以外,还远销国外,为国家换回了大量的外汇,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师出示农产品出口的图片)

三、总结结束

师:同学们,由此可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农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推荐第10篇:教学设计案例

自己去吧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阁第一小学 兰海燕(068350)

E-mail:fnlanlan123@126.com

一、概述

《自己去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第14课。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鸭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学会了游泳;小鹰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学会了飞翔。故事内容鼓励学生自强自立,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设计理念:第一课时以语言运用为中心,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利用多种方法识字、灵活用字,利用生字口头创编小片断或小故事;第二课时以读为主,以读促悟,以语言运用为中心,说写结合,仿编、续编或创编出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小故事或小片断,在读写的过程中进行思维深层次加工训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能准确读出生字卡片上和含有生字的文字片断或小故事中的生字字音并且认清字形;

(2)会写“自、己、东、西”四个生字,书写端正整洁,笔顺正确,间架结构规范; (3)认识偏旁“学”字头,能够说出学过的或认识的带“学”字头的字; (4)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至少能用三个新学的生字在8~10分钟内口头组词造句或创编谜语、儿歌、小故事;

(6)能够根据提示在10分钟内仿编、续编或创编写出与主题相关、语言流畅的儿歌或小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进一步掌握和体验识字的方法;

(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能够通过仿、续或创编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4) 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生字识记方法或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注意到写字姿势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认同从小就要树立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一思想,能够完成一篇语句通顺的、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主题的小儿歌或小故事。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经历和体验,比如自己整理书包、系红领巾等;

4.学生已有一定的拼读能力,能借助汉语拼音阅读拓展材料;

5.学生已经认识“氵”、“口”、“心”三个偏旁和“自”、“己”、“吧”、“那”四个生字;

6.学生对于识字兴趣很高,识字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生字,并且能自己创设情境来巩固、应用生字;

7.学生能根据提示仿、续或创编写故事,并乐于表达。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自己提出不认识的生字或生僻字(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自主运用谜语、儿歌、组词造句、加减、同音、形近等方法识记不认识的字(解决问题);b.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如鸭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鸭去游泳呢?)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如:“过了几天”、“自己去游吧”)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和进行创新写作,在深入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识字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打印的拓展资源、自制教学图片。

六、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位朋友,看,它们来了、(贴小鸭、小鹰的图片)老师想通过《自己去吧》这篇课文,让大家对它们有所了解,可以吗?

2.学生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自己去吧

3.随机识字:自、己、吧 (师:作标记的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谁有办法记住它们?) 4.学生说出自己识记上述生字的方法,教师适时鼓励。(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把学生说的字或词快速书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一边读,一边圈画生字,标出自然段。

2.例举生字:课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你还和哪一个没有交上朋友,把他请到黑板上来吧! 3.自主识字:谁愿意帮助他们记住这些生字朋友呢?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4.教师学生互出谜语,利用谜语来识字。(强化学字头。)

5.学生自读教师在PPT上列出的扩展词语或句子。(教师同时指导个别同学。) 6.再读课文。

(三)扩读儿歌(学生阅读打印的拓展材料上的“识字通”)

(四)口语表达训练

要求:一个个生字娃娃手拉手组成了优美的句子,好听的故事,你可以采用说一句话、说一段话,或者编一个小故事、编儿歌等方式来和生字做游戏,至少用上三个今天学过的生字,能多用就更好了。 1.学生自己练习。 2.反馈说话。

(五)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书中生字的笔顺、占格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

第 二 课 时

(一)片段导入,引出新课

1.师:生字朋友要和大家捉迷藏,看看你还认识它们吗? 2.学生自读PPT上的生字故事。 3.指名读。

(二)自读课文,理解感悟

1.第1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自己思考,同桌讨论交流。(教师点拨:A、小鸭为什么不敢自己去?B、鸭妈妈为什么不带他去?C、“过了几天”是什么意思?)

(4)学生想象:小鸭在那几天中能够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如果自己是小鸭,会怎样做?

(5)指导朗读。 2.第2自然段

(1)自读第2自然段,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2)汇报说。

(3)指导读。

3.诵读全文,尝试记忆。

(三)扩展阅读,深化主题

过渡:小鸭通过努力,学会了游泳;小鹰通过努力,学会了飞翔;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它们都是通过努力,学会了生活的本领,让我们共同走进“阅读天地”吧!

(四)创新写作,思维训练

要求:编一个能说明“自己的事自己做”道理的小故事,可以仿照《自己去吧》编,也可以自由续编、创编。相信你能成功!

1.学生构思;2.创新写作;3.汇报反馈。

(五)教师寄语:能够独立自主的孩子是多么讨人喜欢呀!孩子们,你们不要做什么事都依赖父母的“小皇帝”呀,要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

第11篇:教学设计案例

《密度知识应用交流》活动课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节课的交流进一步巩固密度概念及其应用,同时练习天平、量筒等实验室常用器材的使用。

(2)通过交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揭示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交流活动,熟练掌握测算液体和固体密度的一些方法。

(2)学会利用密度公式,间接地测定某物理量(如体积或质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使学生从实验中体味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 m 和V 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平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我听说了,有些小组有“新”的发现,今天各小组将把自己

1 的探究课题的进展情况,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课件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第一组:我们选择的探究课题是: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体育器材室选择了一个铅球,体育老师告诉我们这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 V水 = V铅球 = 0.38L 学生甲:根据

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

=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

<ρ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

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

3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 m=60.5g 。

3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 ,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 = 20cm3 V =60cm3

V砖 = V -V水 = 60cm3- 20cm3= 40cm

3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 V糖水=20ml 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

4 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 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33学生乙:(操作并计算) V1= 40cm V2= 80cm V样本= V2- V1= 40cm

3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示数V2。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五、家庭小实验(进一步对知识加以巩固)

这是一项挑战性的活动!

给你“8个黑瓶子”,每个瓶子中都装满了某种材料。瓶中都被封住,并且表面积都被涂黑了,使你不能看到里面的东西,而且只能靠动脑筋、想法子。已知,每个瓶中装的都是同种材料,8个瓶子中共装了4种。在不打开瓶子的情况下,请你想办法将瓶子归类,若判定瓶子内装的材料相同就放在一起。对于每一个“黑瓶”,我们都提供了一个空瓶子(同样的瓶子,只是没有被涂黑,没有装东西),同样提供了量筒、弹簧秤和水供你使用。

(此实验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密度、质量、体积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一

5 种物理研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12篇: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课时 《观潮》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2

(一) 知识目标 .............................................................................................................2

(二) 能力目标 .............................................................................................................2

(三) 情感目标 .............................................................................................................2

二、教学重点 .........................................................................................................................2

三、教学难点 .........................................................................................................................3

四、教学步骤 .........................................................................................................................3

(一) 导入 .....................................................................................................................3

(二) 诵读 .....................................................................................................................3

(三) 理清思路 .............................................................................................................3

(四) 串讲 .....................................................................................................................4

(五) 小结 .....................................................................................................................4

(六) 拓展延伸(略) .................................................................................................5

(七) 布置作业(略) .................................................................................................5

(八) 板书设计: .........................................................................................................5

第二课时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6

(一) 知识目标 .............................................................................................................6

(二) 能力目标 .............................................................................................................6

(三) 情感目标 .............................................................................................................6

二、教学重点: .....................................................................................................................6

三、教学难点: .....................................................................................................................6

四、教学过程: .....................................................................................................................7

(一) 导 入 ...................................................................................................................7

(二) 诵读 .....................................................................................................................7

(三) 学习字词 .............................................................................................................7

(四) 朗读课文 .............................................................................................................7

(五) 串讲课文 .............................................................................................................7

(六) 概括寓意 .............................................................................................................7

(七) 总结 .....................................................................................................................8

(八) 布置作业 .............................................................................................................8

(九) 板书设计 .............................................................................................................8

*内容参考网址:http://resource.ahedu.cn/statics/jspx/czpd/xkjx/c2yw/c2yw.htm 1

第一课时《观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字的读音:霆、艨、艟、履、倏、舸、泅、鲸、溯、仞、绮、僦、赁。

2.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既望、际天、沃、岁、艨艟、乘骑、弄旗、标枪、履、倏尔、略不、舸、逝、文身、溯、出没、万仞、腾身百变、江干、溢目、倍穹、僦赁、席地、容。

3.掌握重点虚词:以、而、于、既而、为、虽。4.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能力目标

1.学习生动简洁地描绘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的笔法。2.学习对比映衬的写法 3.学习简练生动的语言。

(三)情感目标

体会文章所描写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学习字词,理清思路,学习描写景物的笔法。

三、教学难点

映衬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钱塘江大潮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大奇观,钱塘江观潮的盛事古已有之,南宋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潮来之前有水军操练,轰轰烈烈;潮来之时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技艺奇绝。那时从宫廷到民间,万人空巷,观潮者黑压压挤满江头,场面热闹非凡。今天,我们学习南宋作家周密写的《观潮》。题目中的“观潮”,就是观看钱塘江大潮。

简介作者周密及其作品。

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钱塘江大潮的景况。

(二)诵读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画下生字词。可以采用幻灯片展示课文,需要突出的字词用红字强调。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准确读出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如个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轮读。巩固生字读音,熟悉课文内容。

(三)理清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讨论,总结。 第一段: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第三段:写吴儿弄潮的高超技艺。 第四段:写江岸观潮的盛况。

(四)串讲

学生串讲课文第

一、二段:

结合语言环境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边解词边翻译句子。 既望、际天、沃、岁、艨艟、乘骑、弄旗、标枪、履、倏尔、略不、舸、逝;

以、而、于、既而、为。 讨论这两个段落的内容和写法。

(五)小结

文章结构清晰,紧扣“观”字,突出“潮”字,抓住典型场景,集中描述,从几个侧面把江潮壮阔景象和观潮的热闹场面艺术地再现出来。

第一段起句点题,提挚全文,接着采取居高临下、由远渐近的写法,着眼于色彩、声响、力量、气势几个特点,正面描写江潮,然后以“势极雄豪”一语收结,并引诗印证形象,使读者一开始就对此“天下之伟观”,获得强烈的印象。 第二段聚焦于水军演习。水军演习,虽然仅是每岁一次,但它选择在潮盛之日,作为一项盛大的活动,这一段的描写与对江潮的描写映衬呼应,共同构成雄伟的奇观。

学生进一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文章结构单纯,但内容却丰富多彩,原因何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本文突出地运用了映衬手法。在第

一、二段中,以滔天的江潮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水军操练的盛况反过来也衬托了江潮的波澜壮阔。

文章第

一、二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银线”“玉城雪岭”的形象比喻,使大潮自远而近滚滚而来的镜像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吞天沃日”“鲸波万仞”的惊人夸张,令读者感受到江潮的澎湃的气势。

总结:

4 文章前两个自然段生动描写了钱塘江潮水的雄伟景象,那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的潮头,那一年一度动人心魄的水军演习,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人恍如身临其境,目不暇接。阅读此文,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能唤起我们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延伸(略)

(七)布置作业(略)

(八)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字的读音:祠、卮、椟、椒、竽、廪、湣、遽、髀、跛。

2.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卮、子、亡、椟、辑、说、廪、立、术、居、将、吊、引弦、

十九、跛、相。

3.掌握重点虚词:之、安能、遂、为、以、何遽、其、而。4.关于寓言的常识。

(二)能力目标

1.串讲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概括寓意。

(三)情感目标

联系实际,从寓言中受到启迪。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

使用成语造句。

四、教学过程:

(一)导

今天学习《寓言四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九)板书设计

寓言四则

画蛇添足 —— 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买椟还珠 —— 取舍不当舍本逐末

8 滥竽充数 —— 鱼目混珠投机取巧 塞翁失马 一一 安知非福祸福无定

第13篇: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磁现象和磁场》

【教材分析】

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学生分析】

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场、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

2、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对磁的应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设计思想】

1、这是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教学过程应重在显示学生对磁这一知识的了解和对磁知识的生活的体验。为此,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主线、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思维的启动点和切入口,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理论支持。

2、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设计中可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思想,在这基础上再提出奥斯特的实验及其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然后自然得过渡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上来。

3、在天体磁场的教学中,本设计注意用多媒体手段,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地磁的应用及其它天体磁场的认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调查、准备

教师提出问题:

1、你对生活中有关磁的现象和应用了解多少,能否举出你所熟悉的一些现象和应用呢?

任务:在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去获知磁有关的知识

二、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1、利用磁钢堆硬币积木。

实施过程:在木凳的下方可事先藏一小块磁钢,在木凳的上方在磁钢的磁化作用下可堆起四层高的硬币积木。

2、演示“磁悬浮”小实验

师:以上两实验的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呢?具体的奥妙在那里呢?

学生非常新奇,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猜测各种原因,激起学生学习磁知识的兴趣

三、实验探索、新课教学

师:在初中我们已接触了一些磁有关的知识,生活中有哪些与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同学之间可互相讨论。

(因课前有准备,学生相对比较活跃,要充分把学生所知道的知识表述出来) 师:对磁的认识和应用,早在我国古代就开始了 多媒体投影补充说明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1、天然磁石(成分:Fe3O4)

2、司南的照片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写道:“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3、磁悬浮列车

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西起上海地铁龙阳路站,东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列车加速到平稳运行之后,速度是430公里/小时。这个速度超过了F1赛事的最高时速,车厢里上下颠簸很小,左右摇摆得相对还大一些。

4、飞鸽依靠地磁场识路等

从学生最熟悉的磁知识着手,引出磁的一些概念: 磁铁吸引铁质物质

5、实物投影指南针的指向 磁性:磁体能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

磁极:磁体中磁性最强的区域。从中引出N、S极的定义。

让学生从磁铁使铁质物体磁化联系到电能使铁质物体磁化,从而来说明电与磁的关系,引出奥斯特电流磁效应现象。

师:磁铁能吸引铁钉,铁钉是磁铁吗?为什么磁铁可以吸引铁钉? 学生回答:铁钉被磁化

师问:那么在自然界中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能使铁质物体磁化的呢? (请同学互相帮助想一想,然后回答) 学生:电流可以使铁质物体磁化

可以向学生说明:1731年,英国商人发现雷电后,刀叉具有磁性。1751年,富兰克林发现莱顿瓶放电可以使缝衣针磁化。

另师:自然界中磁铁的相互作用早已被人所知,同名磁极排斥,异名磁极吸引,这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力的作用很相似?

学生:电荷之间的作用力相似。

师:那么会不会说明两者存在联系呢?如果让你去研究电与磁的关系,你会如何去设计?

学生由于已受初中磁知识学习的影响,大部分都提出让通电导线对小磁针作用。

投影介绍奥斯特的生平

实验演示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

师说明:在奥斯特研究的最初,他受到力总是沿着物体连线方向这个观念的影响,总是在沿电流的方向放置磁针,使磁针在导线的延长线上,均以失败告终。1820年4月,在一次讲课中,他偶然把导线沿南北放置在一个带玻璃罩的指南针的上方,通电时磁针转动了

老师在此说明奥斯特的生平和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历程,让学生知道每一次科学新发现是艰难的,需要付出的是前期不断的努力和对科学的执著、自信。

实验说明:通电导线会产生磁场,对磁针产生力的作用。

提问:既然电流对磁铁有力的作用,那么磁铁是否也应该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应该有。但可能有部分学生因没有普遍联系的观点而不知如何进行逻辑推理。

提问:综上所述,磁铁与磁铁的力,磁铁和电流的力,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呢?是通过什么去实现这力的作用呢?

学生:磁场

因磁场是一种抽象的物质,学生对其了解较少,故可能有一些疑问。 多媒体演示磁场是力发生的媒介,让学生对磁场的作用有更形象的理解。 师问:司南、信鸽传书等都是利用了地磁场对它们的受力作用,那么地磁场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分布的呢?同学们对此的了解有多少?

(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此的认识,可分组讨论,最后由代表发言) 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后通过视频说明:

地磁场的分布及与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的方向关系 视频介绍:

地磁场形成的一种原因。

投影介绍地磁场的衰减及其可能的原因 介绍磁偏角的概念及其发现的实际意义

指南针所指的南北(磁场的南北极)与地理上的南北极并不完全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着偏角,即磁偏角。

师指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磁偏角的记载。

师问:除了地球有磁场外,其他天体是否也有磁场呢?

有些学生的课外知识较广,可请个别学生把自己对其他天体的磁场的认识阐述一下。

师投影介绍:地球的磁场不是独立的,太阳、月亮等天体都有磁场,并且太阳光、太阳黑子、极光形成都与太阳磁场有关。

视频介绍:太阳黑子的形成

视频介绍:太阳风、极光的形成原因

本教案设计保留了传统教案的一些优点,采用了问题讨论式探究的模式,通过精心创设情景,一路与学生一起摸索,相互讨论,得出结论,再引发新的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磁场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这节课通过大量的图片介绍古代和现代对磁的应用,了解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地磁场分布,使学生从中了解磁偏角的概念、让学生能了解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知识面,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整节课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发现,让他们自主寻找问题的根源,注重情感教育和德育渗透。

第14篇:教学设计案例

测量旗杆的高度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相似三角形”和“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之后的一节研究活动课。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理解了相似三角形的特征,掌握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具备了利用三角形相似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的基本知识;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本节课根据“理论——实践——理论”的指导思想,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某建筑物的高度,学生活动中所需的工具与活动所需测量的数据都是给句问题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在具体活动中,测量长度的过程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而方法二中对于如何调节标杆,使眼睛与杆顶端、旗杆顶端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和方法三中如何调整镜子的位置,找出最佳反射点都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和综合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旗杆的高度,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课后分组合作活动的方法进行实践以及进行全班交流,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情感与态度: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培养学生积极的进取精神,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体现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解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如何与课本中有关知识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活动课的方式学习,先集中讨论、确定测量方案,后分散实际操作,最后再集中总结交流.活动的展开主要以“引导发现—学习探究—归纳拓展—分组实践—交流总结” 的模式进行.学生通过猜想、推理验证、实践和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测量高度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师:我们要上一节活动课,任务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测量升旗台上旗杆的高度。首先请同学们回忆判定两三角形相似的有关方法,以便设计可行的方案。 学生回答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①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②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③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第一环节 原理探究

活动内容: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引导、学生课上讨论,归纳总结出测量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的方法:

1.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如图4-20’:

图4-20’

操作方法:一名学生在直立于旗杆影子的顶端处测出该同学的影长和此时旗杆的影长.

点拨:把太阳的光线看成是平行的.

图4-20 ∵太阳的光线是平行的,∴AE∥CB,∴∠AEB=∠CBD,

∵人与旗杆是垂直于地面的,∴∠ABE=∠CDB,∴△ABE∽△CBD ∴CD=ABBD BEABBE 即CDBD因此,只要测量出人的影长BE,旗杆的影长DB,再知道人的身高AB,就可以求出旗杆CD的高度了.此法中学生站位可以灵活,关键在同一时刻测量数据。

2.利用标杆测量旗杆的高度

操作方法:选一名学生为观测者,在他和旗杆之间的地面上直立一根高度已知的标杆,观测者前后调整自己的位置,使旗杆顶部、标杆顶部与眼睛恰好在同一直线上时,分别测出他的脚与旗杆底部,以及标杆底部的距离即可求出旗杆的高度.

如图,过点A作AN⊥DC于N,交EF于M.

图4-21 点拨:∵人、标杆和旗杆都垂直于地面,∴∠ABF=∠EFD=∠CDH=90° ∴人、标杆和旗杆是互相平行的.

∵EF∥CN,∴∠1=∠2,∵∠3=∠3,△AME∽△ANC,∴

ANCN AMEM求出CN,∵∠ABF=∠CDF=∠AND=90°,∴四边形ABND为矩形. ∴DN=AB,∴能求出旗杆CD的长度. 还有别的方法吗? 3.利用镜子的反射

操作方法:选一名学生作为观测者.在他与旗杆之间的地面上平放一面镜子,固定镜子的位置,观测者看着镜子来回调整自己的位置,使自己能够通过镜子看到旗杆项端.测出此时他的脚与镜子的距离、旗杆底部与镜子的距离就能求出旗杆的高度.

点拨:入射角=反射角

图4-22 ∵入射角=反射角 ∴∠AEB=∠CED ∵人、旗杆都垂直于地面 ∴∠B=∠D=90°∴△ABE~△CDE ∴

ABBE CDDE因此,测量出人与镜子的距离BE,旗杆与镜子的距离DE,再知道人的身高AB,就可以求出旗杆CD的高度.

活动目的: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测量某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因此首先要明确测量方法.

活动的注意事项:

1、对学生在讨论中的可能的想法要及时予以点评、指导.

2、在总结测量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运用方法1时可以把太阳光近似地看成平行光线,计算时还要用到观测者的身高. 运用方法2时观测者的眼睛必须与标杆的顶端和旗杆的顶端“三点共线”,标杆与 3

地面要垂直,在计算时还要用到观测者的眼睛离地面的高度.

运用方法3时应注意向学生解释光线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现象. 第二环节 丰富联想

活动内容: 通过以下问题的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想一想]同学们经历了上述三种方法,你还能想出哪些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你认为最优化的方法是哪种?

思路点拔:

1、如果旗杆周围有足够地空地使旗杆在太阳光照射下影子都在平地上,并能测出影子的长度,那么,可以在平地垂直树一根小棒,等到小棒的影子恰好等于棒高时,再量旗杆的影子,此时旗杆的影子长度就是这个旗杆的高度.

2、将一个45度角的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放置水平,然后眼睛从斜边的一端沿斜边望去,移动自己与旗杆的距离或者拿三角板的高度,使得斜边对准旗杆的顶端。然后测出三角板的高度以及旗杆离三角板的距离。两者加起来就是旗杆的高度。

3、可以采用立一个已知长度的参照物在旗杆旁照相后量出照片中旗杆与参照物的长度根据线段成比例来进行计算.

4、拿一根知道长度的直棒,手臂伸直,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使直棒刚好完全挡住旗杆,量出此时人到旗杆的距离、人手臂的长度和棒长,就可以利用三角形相似来进行计算.等等.活动目的:通过本环节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活动的注意事项:注意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上来. 第三环节 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将全班学生分成五人小组,选出组长,分头进行户外自行寻找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被测物不一定是旗杆,也可以选择楼房、树等进行测量.

活动目的:通过实践,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活动的注意事项:

1、教师要提前将学生分组,活动工具必须课前准备好,各小组都必须准备小镜子、标杆、皮尺等测量工具.

2、教师在活动中要加强巡视观察、引导,对学生测量中的不当之处要立即纠正.

3、学生实际测量后回教室进行计算,小组间交流测量结果.

4、在实际测量时,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5、进入小组汇报总结阶段时,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寻求最优化意识.

第四环节 活动评价

活动内容: 问题: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教材中给的三种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3、在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实践过程中,你是否想到最优的方法?

4、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中,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5、你的同伴中你认为最值得你学习的是哪几个人? 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反思提炼

课本144页习题4.9第

1、

2、3题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分组活动,交流研讨,介绍测量旗杆的高度的几种常用方法,了解其中的数字原理——相似三角形偶那个的有关知识,初步积累数学建模的经验。

1、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加强了对同学的了解,在合作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方式;

2、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在解决同一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这里面就可能出现不同的解决方式、不同的限制条件以及不同的难度,所以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理解问题,分析各种方法的优越性,最终顺利解决问题。

测量旗杆的高度

王菲琴

、5

6

2011

第15篇:教学设计案例

走进实验室 学习科学探究

【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实验室仪器。 【教学目标】

(1)参观实验室;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

本节是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入门课,往往会给予学生科学探究的初步印象,长远影响学生对探究式学习的态度。

这节课应走进实验室,以参观的形式进行教学,分三个教学板块:(1)参观实验室;(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1.参观实验室

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奇妙自然现象的视频,或观察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规律的欲望。

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触摸,不必详细介绍。参观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认识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可以通过挂图来讲解,也可以补充一些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具体事例来予以说明,如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多年以后,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阅读了以上材料,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1 建立你的家庭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家庭小实验活动的重要物质保证。为此,与教科书配套的课程资源为学生设计了“微型物理实验室”,可以在课堂上完成教材中的大部分实验探究,建议有条件的学生能配备。在本套《物理教师教学用书》以及《物理学生活动手册》中,还列出了需要学生课外收集的一些实验材料。这些都是家庭实验室的必备材料。此外,家中的一些电器、工具等也是学生课下探究的器材。

最后,可以让学生参观一些自制的小制作和小发明。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还非常好玩!

通过以上教学,体现物理学的实用性、趣味性,以及物理学习的实践性、规律性,可以让学生初步形成对物理学习的认识,接受包括探究式学习在内的多元学习方式,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几个有趣的小实验

实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有趣的现象包含着重要的物理知识,学习物理,

2 就是要探索其中的道理。

附:中小学实验教室规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场所,不得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二、中小学实验教室要配备足够有效的灭火器材,并制定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三、中小学生必须熟悉实验教室的安全规则,并要严格遵守实验教室的纪律。

四、中小学实验教室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及时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以及实验时产生的废液。

五、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允许,任何人不得动用仪器、药品及其他实验材料,不得擅自拆卸仪器、设备,实验教室的公共财产不得带出室外。

六、实验前,学生应按教师的要求,检查仪器、药品及有关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和完好,如有缺损,及时报告。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批准,不得进行实验。

七、实验时,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仪器设备,要节约药品、水、电等实验材料。

八、实验完毕,学生应按要求整理好仪器、药品以及其他实验材料;仪器、设备若有损坏或丢失,要及时报告任课教师,并如实填写仪器报损单。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协商后,可根据有关制度准予报损或责成赔偿。

九、经任课教师允许后,学生方可离开实验教室。

十、任课教师、实验教师和学生课代表应按要求填写《实验登记表》。

第16篇: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案例-《苏州园林》

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苏州园林》

计划学时

2 1.本篇课文准确地把握了事物的特征,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学习内容分析 3.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这一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已经具备的对景观的欣赏能力,但还不能从多角度、全面的认识建筑。在写作学习者分析

方面,对说明文还了解不够。

课程标准:1.这是一篇准确把握事物特征的优美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2.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知识与技能:1.积累“败笔、邱壑、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练习说话。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方法,培养审美情趣。3.了教学目标 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2.学习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说明中揉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2.揣摩语句,理解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解决措施:1.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措施

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教学要点

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一、导语设计;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教学设计思路

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五、难点探究;

六、课堂练习;

七、布置作业。

依据的理论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能够了解作者、能够正确作者简介;正音,释词;流利读出文章,理清文章多媒体计算机、录音林的音像资料、显示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文章结构顺序及运用的顺序、学会运用文中的说机、示范朗读磁带。 的相关简介、放录音磁带审美情趣。

说明方法。

明方法。

一、导语设计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富有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吧。

多媒体显示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课堂教学过程 多媒体显示: 1.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

示范朗读。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多媒体显示有关苏州园

使用效果 启发式教学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

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

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

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

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学生练习朗读

3.教师检查预习,注意正音。 多媒体显示:

(1)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邱壑(hè)、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镂(lòu)空、蔷薇(qiáng wēi)

4.学生轻声读课文,请学生小组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提示(多媒体显示):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来分析、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来分析、介绍的。

四、朗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1)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2)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3)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

3、

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课堂练习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选三位同学回答。

明确: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七、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反思 专家点评 尽管教师使用了信息技术,但学生仍然有点被动,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第17篇: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级乡镇中学 2.学科:英语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①预习并自学生词

②预习Grammar Focus

二、教学课题

新目标九年级Unit 2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

Period 1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核心话题为“talk about what you used to be like”,围绕着谈论过去自己和他人过去经常做的事,谈论自己和他人过去的外貌\\性格\\爱好。本课时,主要针对人物的外貌进行谈论。以观察图片、听力理解等训练方式和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完成任务等形式完成目标语言的输入,学习句型“used to” 为主要学习任务,通过对于前置性作业的完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且设置任务型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学会如何正确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重在培养学生的习得语言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意识。 知识目标:

1.学习有关 “ used to”的用法。 2.学习句型:Mario used to be short. You used to be short, didn’t you? 3.如何利用 “ used to” 谈论过去的外貌。 能力目标:

1.依托本单元的语言素材提高学生听、说、读及自主学习、创新和沟通能力。熟练掌握“used to” 句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听说、乐于听说的良好习惯和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在表演中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2.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学会纵向比较,客观认识自己的成长变化,使自己健康成长。 学习重难点:“used to”句型。

运用“used to”句型谈论自己与他人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

采用视听法、问答法、情景交际法和小组协作学习,并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录影机等。

六、教学过程 Step Ⅰ Revision (1) Check the homework exercises. (2) Ask some individual students their ways of learning English. T: How do you learn English, A? SA: I learn English by listening to caettes. T: What about you, B? SB: I study with a group. T: Do you learn English by practicing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C? SC: Yes, I do.I think it helps. T:„ Step Ⅱ 1a The activity introduces tile key vocabulary.Call students’ attention to the chart with the headlines Appearance and Personality.Say, You are to fill in the chart with words describing people.The words under Appearance will describe how people look and the words under Personality will describe what people are like.Ask two students to say the sample answers.Then elicit one answer to each column from the cla.Get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chart individually.Check the answers by asking different students to read their lists to the cla.Make sure that all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what each word means.Note: Answers will vary from the sample answers below.Sample answers Appearance: tall, straight hair, long hair, short hair, curly hair, short, fat, thin, slim, good-looking, pretty Personality: outgoing, funny, quiet, kind, warm-hearted, friendly, shy, easygoing.Step Ⅲ 1b The activity gives students practice in understanding the target language in spoken conversation.Write two dates side by side on the blackboard.The first is today’s date, including the year, and the second is the same day, but ten years ago.Ask a student to stand up.Use words or phrases to describe that student now.Ask students to suggest words Or phrases that describe him/her ten years ago.T: Liu Chang is tall now.Was she tall ten years ago? S1: No, she was short.T: She has long hair.Did she have long hair ten years ago? S2: No, she has short hair.(You may wish to ask Liu Chang to answer the question) T: „

Ask some more questions and add more examples to both columns.Ensure that the blackboard ends up like this: Sep.10,2004 Sep.10,1994 Tall short long hair short hair „ „

Say, we use \"used to\" to talk about things that have changed.Write the following on the blackboard: Liu Chang used to be short, but she is tall now.She used to have short hair, but she has long hair now.Read the instructions to the cla.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Say, You will hear someone in the recording say that Mario used to be short.Listen and fill in the other blanks with words you hear.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first time.Students only listen.Play the recording again.This time, students listen and fill in the blanks.Check the answers.Answers Mario used to be short.He used to wear glaes.Amy used to be tall.She used to have short hair.Tina used to have red and curly hair..Step Ⅳ 1c This activity provides oral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Read the instructions to the cla.Call students’ attention to the conversation in the box.Invite a pair of students to read it to the cla.SA: Mario used to be short.SB: Yes, he did.Now he is tall.Write it on the blackboard.Then demonstrate a new conversation with another student.T: Mario used to wear glaes.SC :Yes, he did.Now he wears contact lenses.Say, look at the picture in Activity 1b.Have a conversation with a partner about people in the picture.Talk about how the People look now and how they used to look.As students work, listen in on various pairs checking progre and helping with pronunciation as needed.After students have had a chance to practice several exchanges, ask pairs to come the front of the room and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Step Ⅴ Summary Say, In this cla, we’ve learned the key vocabulary words used to and dark.And we’ve also learned the target language Mario used to be short.Yes, he did.Now he’s tall Step Ⅵ Homework Take out the pictures of people cut out from magazines or newspapers.Hand them out to students.It’s better to find colorful, full-length photos.Ask students to write about the person in the picture as they are now and as they were ten years ago.Students may collect pictures and information of the person they like best.Then write a paage about the person.板书设计

Unit 2 Sectiom A

You used to have long hair, didn’t you?

Yes, I did.Mario used to be short.Yes, he did.Now he’s tall.

七、教学反思

1.根据新课标教学理念,尽量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2.运用图片的呈现使动作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多媒体图片教新单词和句型,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更直接更立体地记忆,加深了对单词的理解,也降低了难度,以免学生抽象地记单词和句型,能清晰,直观地操练和巩固句型,突出了重点。在说的过程中予以图片加以配合,帮助理解;由模仿到练习,反复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运用。 3.利用多媒体播放听力内容,可以反复播放,不用倒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再用录音机加以配合,让学生跟读,练习了朗读。

4.对话使用角色表演。结合课文内容,每教一个情景句型,让学生用当天所学的,来表演。尽量创设真是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训练所学句型,提高了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

5.不足之处,在于初三学生英语两极分化现象特别严重,因此教学中部分学生和学习小组跟不上节奏,未能进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多多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乐学,并学有所得,使教学走向希望。

第18篇:爆破设计及案例

案例

1、提高我国岩巷孔的相关参数,掏槽效工之前,应制定出严格础上,尽量缩小每次爆响正西,以减少飞石滚掘进速度的技术措施有: 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的施工组织图;施工时破规模,减小爆破振动石对周围环境和建筑到每循环进尺量。其次,责任到人,协调好各。2 )控制最大同段药物的影响。( 8 )安全

环节之间人员、设备的量。爆破振动的强度与防护。在开挖区和保护(1)采用中深孔光面爆选择正确的光面孔参破技术,在岩巷掘进过数及装药结构、装药量调配,认真按施工组织最大同段药量成正比,对象之间采用预裂爆程中,尤其是在大断面、起爆顺序等,并根据图施工。并在施工过程所以通过采用逐孔起岩巷掘进时,采用中深岩性,选择合适的炸药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破,事先形成预裂缝,

爆,甚至是单孔起爆,从而可以大大低主爆

区爆破时对保护对象孔爆破技术,可减少钻,以达到满意的爆破效灵活应变,将安全、效可以有效地减少最大孔数目,提高钻孔效率果,加快施工速度和质率、效益集中体现出来同段药量,达到降低爆的振动影响。 ,增大一次进尺量。加量。( 3 )设备因素,,最大限度也提高施工破振动的目的。( 3 )例4 : 快掘进进度。采用光面采用大型钻眼台车和

进度。

优化爆破参数。可通过采用以下方法可以控减小爆破参数(缩小直制块度级配和降低粉爆破技术,可以提高壁重型凿岩机具。采用中案例2 : 可根据经验面质量,减少超挖、欠深孔进行岩巷掘进时,法确定炮孔深度。当断径,减小孔网参数), 矿率:( l )装药结构挖量,减少支护量,加由于炮孔直径加大,钻面面积s >12平方米 ,改善爆破效果,避免大。采用空气间隔装药,速施工进度,提高掘进孔时的阻力加大,所以,岩石坚固性系数7-20 块的产生。同时,可以可以降低炮孔中炸药速度,将中深孔爆破技应研制新型大型钻眼术和光面爆破技术结合起来运用到岩巷掘

时,炮孔深度

降低同段药量,达到降爆炸时在孔壁上产生台车和重型凿岩机具,=1.5-2.2m。本题中s = 低爆破振动的目的,并的峰值压力,压缩圈半并应用到实际钻进工

12 .16m ,f=14 ,所以控制飞石的产生。( 4 )径,降低粉矿率。( 2 )进中,可以大大提高掘作中,以便加大钻进动选择炮孔深度为2.1m 起爆网路。采用逐孔起线装药密度.通过采用进速度。(2)影响岩力,以适应实际需要,是合理的。在已知巷道爆技术或单孔起爆,控不耦合装药结构,适当巷掘进中深孔爆破速加快钻进速度,缩短钻断面面积和岩石坚固

制最大同段药量和抛

减小线装药密度,降低度和质量的技术因素,孔时间,提高掘进速度性系数的前提下,可以掷方向,控制飞石和爆孔壁峰值压力。可以降岩石的性质是决定中深孔钻进速度和质量。( 4 )加强施工组织用下述公式计算出合

破振动的强度。

低粉矿率( 3 )单位炸管理。在巷道掘进过程理的炮孔数目:N=3.3( 5 )炮孔填塞。采用药消耗量。适当地减小

大密度物质作为炮孔

单位炸药消耗量,可以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中,通常要经过钻孔、(fs2)1/3=3.3*(在施工之前必须做好装药、连线起爆、通风14*12.16*12.16)

的填塞物,减小填塞长增大爆破后岩块的块度,提高装药高度,降度,减少粉矿率。(

4)炸药爆速。采用低爆地质调查工作,掌握岩除尘、撬顶除碴等工艺1/3=42个,实际布孔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环节,有的还需要支护41个,与计算值接近,低包孔口部位产生大天然的断层、解理、裂。由于工艺环节繁多,所以布置41个是合理块的几率。( 6 )间隔速的炸药,同样可以降隙等清况。根据岩性,所以施工组织管理工选择适合特定性性的

的。

装药。适当地采用间隔低孔壁上的峰值压力,装药结构,使炸药在炮减少矿粉的产出率,增孔中分布得更均匀,改加块石的产出率。( 5 )作显得尤为重要。施工案例3 \' 钻机(台车),进行钻组织得好,各环节之间为了有效降低爆破振孔 , 提高钻孔精度和衔接得好,可以节省时动效应、防止飞石滚石善爆破质量,攀低大块抵抗线和孔间距。为了速度,保证钻孔的质量间,缩短每循环周期,和确保爆破块度均匀,率,减小爆破振动。( 7 增大矿石的块度,可以。爆破参数对岩巷中深加快施工进度。反之,取得满意的爆破效果,)工作线的布置方向。通过增大抵抗线和孔孔爆破速度有很大影不但施工进度慢,而且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通常爆区的抵抗线方

( l )控制爆破规模。向产生的个别飞石最

间距,达到弱松动爆破的效果,从而增加块石响,所以应优化设计参会造成巨大的时间和数,尤其是设计好掏槽资金浪费。所以,在施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基远,所以抵抗线方向应的产出率。以上的措施应综合考虑,统一实施计与施工的方案审查压力,降低对岩块的破,单位炸药消耗量应控(25-45 ) d ,对于灰,以达到生产对块度的与监理制度;爆破技术碎和推移作用,使岩块制在0.4kg/m ,为宜,岩,可取35d , b = 3 要求,同时又要考虑施人员的分类管理与培工的方便性和生产成本。

的移动速度与底部岩

而该设计选为l

.2m ,按三角形布孔,训体系;爆破作业与爆块移动速度基本一致,.2kg/m,高出太。三是a = 1.15 b=3.7m 。( 3 破安全的管理与奖惩

块度破碎更均匀。为了单孔装药量高:对于孔)孔深过大,一般来讲达到同样的效果,可以深从0.6m 到5 .6m 的,炮孔深度与炮孔一直

径成正比关系,对于直案例5 : (参见220- 制度等。

221 页)在实际爆破工案例6 : ( l )控制全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选炮孔,平均每孔装药程设计与施工中,通过耦合装药长度的方法:择低威力炸药,即选择22.7/1436=15.8kg ,径为90mm 的炮孔,孔以下几个方面体现精首先确定全耦合装药

爆速低、密度小的炸药炸药单耗又高,所以单深不宜超过8m .该爆细爆破理念:( l )定长度。通常底部全耦合,降低炸药爆炸时的威孔装药量也高,致使爆破设计中全部炮孔孔量化的爆破设计。包括装药段的长度不小于

力。二是减小炸药装填破地震效应等有害效

深都为10m ,显然偏大:爆破设计理论和方法1.3 倍底盘抵抗线,即密度,在炸药威力一定应突出。四是起爆器材,而且爆破后,台阶平;爆破效果的预测;爆l.3X4 = 5.2m ,选取的情况下,减少装药密选用导爆索:爆破时共面不平整,所以应该根破负面效应的预测预为6m 。其次根据炮孔度,同样可以降低炮孔消耗导爆索9600m ,其据地形高差的变化,调

整每个炮孔的深度,最大不能超过8m ,并保报。( 2 )精心施工。直径、长度计算出装药中峰值压力,达到同样中地表敷设4000m , 包括:精确地测量放样量。第三采用散装炸药的爆破效果。三是采用导爆索本身具有很强与钻孔定位;基于现场.第四在装药过程中控空气间隔装药和全长爆破条件的反馈设计

的起爆能力,所以敷设证孔底在同一水平面制装药量,并实时测量不耦合装药, 根据破在地表,会产生强烈的上.

( 4 )装药过程中,工与施工优化;精心的装药高,控制(2)上部碎岩体所的装药量,确冲击波和爆破噪声以药、填塞、联网和起爆装药量减半,对爆破效定空气间隔装药的间

及爆破振动。五是齐发人将整包炸药直接倒作业等。( 3 )精细化果影响如下:在炮孔不隔长度,或是确定不耦起爆,同段药量过大:入孔内,操作方法不当管理。包括两一是实时同深度对应的岩体受

合装药合不耦合系数,该次爆破共消耗22.7t · 装药时应根据设计

炸药,使用导爆索连接定量装药,而且装药过监控,二是科学管理。到的约束是不一样的,分别采用空气间隔装实时监控包括:爆破块在底盘抵抗线附件,岩药和不耦合装药,都可网路,属于齐发起爆,程不能过快,应缓慢地度和堆积范围的快速体受到的夹制作用最

以达到降低炮孔孔壁

同段药量过大,造成民进行.( 5 ) 采用石渣量测;爆破影响深度的大,阻力也高,所以应峰值压力的目的,从而房受损等爆破危害。案进行炮孔的填塞,填塞及时检测:爆破振动、加大装药量,通常采用减小单孔装药量,确保例8 :该爆破设计与施质量得不到保证,爆破冲击波、噪声和粉尘的全耦合装药,而在中上爆破质量案例7 : 跟踪监测与信息反馈;部的岩体,由于台阶坡本设计中存在的不中炸药与起爆器材性能

工工艺存在以下不合

时容易产生飞石,而且

理和不安全因素: ( 1 会影响爆破效果。应选面的存在,提供了自由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是)开挖过程中,同段孔用细沙、尾砂、沙土,参数的检测;爆破监控面,岩体受到的阻力较孔网参数过小:采用直数多,同段药量大,每等物质进行填塞。( 6 ) 信息的及时反馈等。科小,需要炸药的能量较径150mm 钻机,孔距为次爆破时对附近水库

起爆时,两排为一段,学管理的内容包括:建低,所以降低装药量,2.3m,排距2.0m,爆破的坝体等建(构)筑物共十四排,分别采用M1立考虑爆破工程类型、避免爆破后,该部位的对象是砂岩,属于中硬产生较强的振动,严重引至MS7 段导爆管雷规模、重要性、影响程岩块过分粉碎或过分度和工程复杂程度等因素的爆破工程分级

及以下岩体,孔网参数时会造成坝体产生裂

管,实施孔内分段延时前抛,适当减少中上部明显太小。二是炸药单纹等缺陷,影响坝体的起爆,起爆网路设计不装药量,可以降低炸药耗过高:对于中硬岩体稳定性。( 2 )孔网参合理。首先不应该将两

,进行露天浅孔爆破时数偏小,取排距b = w =排作为同段起爆,十四管理办法;爆破工程设爆炸时炮孔中的峰值排炮孔至少要分十四

径相匹配,属于中深孔

段延时起爆,即实现排爆破时,应调整起爆顺爆破掘进,进尺大,效

间微差起爆。其次排间序,改变抛掷方向,减率高。其次,炮孔布置

微差起爆时间应随排轻爆破对边坡的影响。参数非常合理。掏槽时

数的增加而增大,不能为了减小爆破对边坡采用两阶掏槽,一阶孔都使用相同的时间间的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深2.5m 二阶孔深5.2m 所以在邻近边坡进行

隔,考虑到水库坝体等施:( l )控制邻近边,比其他炮孔深0.2m 。 构筑物的安全,应采用坡的爆破规模,减少一掏槽孔间距选择较小逐孔起爆,降低同段药次起爆药量和最大同

值,有利于掏槽腔的形

量,减小爆破振动等有段药量,降低爆破对边成。对于辅助孔而言,害效果。案例9 : 爆破坡的影响。( 2 )邻近由于掏槽腔的形成为对边坡的稳定有以下边坡爆破时,在边坡界其提供了自由面,所以影响:( l )邻近边坡线处采用预裂爆破,先爆破条件较为有利,选爆破时,爆破后岩体中形成预裂缝,降低主爆择较大的孔间距也是的裂缝会延伸到边坡区爆破时对边坡的损

合理的。周边孔的间距

中,对边坡岩体造成永伤。( 3 )改变起爆顺最小,主要是为了形成 久性损伤。这种损伤程序,使爆破的抛掷方向光面爆破的效果,保证度随着爆破规模的增与边坡走向平行,减小井壁平整,并减小对井

壁的损害。

大而增加,随着爆源距爆破振动对边坡的影离的缩小而增加。( 2 )响。( 4 )对于边坡上再次起爆顺序合理,按爆破产生的振动会对存在贯通节理、断层等照掏槽孔― 辅助孔―

边坡产生累积损伤,这缺陷时,可以采取打抗周边孔,从里到外一层 种损伤累积到一定程滑桩、用长锚索锚固等层顺序起爆,符合爆破

度时,也会造成边坡的增加边坡阻滑力措施。规律,可以达到较理想 位移,甚至是滑坡等危也可以清理边坡上部

的爆破效果。炸药单耗

害。爆破振动对边坡的不稳定的被断层、节理为2.1kg /m3 ,也在情影响程度也随着爆破割裂的岩体,减少下滑理之中。虽然该竖井的规模的增大而增加,随力,保证边坡的稳定性断面尺寸较大,炸药单着爆源距离的缩小而增加。 。案例10 : 对于竖井耗应该小些,由于钻孔掘进,炮孔利用率达90 深度大,岩石受夹制作

( 3 )起爆顺序和地质%以上,说明该工程爆用增大,所以炸药单耗 条件对边坡承受爆破损伤的能力有较大影破参数的选择较为合

相应增加。

理,爆破效果较理想。

响。当岩体抛掷方向与首先对于井筒断面较台阶坡面垂直向外时,大的竖井掘进,选择在爆区的后方(边坡)YGZ-70 型凿岩机进行产生的振动强度最大,钻孔,孔径选择合理。对边坡的影响也最大。孔深为5m ,与炮孔直

浅孔分层台阶爆破,边(2)预裂爆破参数设严格控制最大同段药坡采用预爆。

量不超过0.5kg,预裂

将7.5m分5层进行爆d=40mm,a=(8~12)d,爆破和台阶爆破时都破,每层H=1.5m。

取10d=10×40=0.4m

采取单孔顺序起爆。为

(1)由于是浅孔爆破,预裂孔采用垂直孔了防止爆破时产生飞所以选

d=40mm,L=1.7m

石,在每个炮孔孔口用

Q=0.45kg﹤0.5kg,药L线=250~350g/m,由沙袋压盖,在被保护的卷直径32mm,长度于炮孔较浅,取小值,石碑和凉亭用草帘或200mm,单卷药量150kg故L线=250g/m 的炸药。 L1=3×200=0.6m

帆布进行防护,以防个

L2=(10~20)d 取15 别飞石飞溅到石碑和d=0.6m

凉亭上时对他们造成

W=(24~45)d或W=L1=L-L2=1.7-0.6=1.1损伤。 (0.4~1)H W=0.8H=0.81.5=1.2m Δ

h=(0.

1m

设计2简述你曾参与的

×Q=L1×L线=1.1×预裂或光面爆破工程250=275g

技术设计。。。。。。

~装药结构:不耦合装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0.15)H=0.15~0.225,药。底部0.2m采用加(1)控制预裂或光面取0.2m L=H+Δh=1.7m

强装药L线=400g/m,爆破地段的地质情况: 装药量80g,中间0.6m(2)控制爆破参数:

采用三角布孔,正常装药L线=250g/m,(3)起爆方式: m=a/b=1.15

装药量150g,上部0.3m(4)爆破效果:

由于Q=q·a·b·H,将采用减弱装药L线(5)爆破设计的调整 已知数据代入算出=150g/m,装药量45g.爆破后出现下列现象,b=0.85m a=1.15b=1m 填

(3)起爆网路设计

分析原因并说明如何

每个台阶爆破时,预裂调整爆破设计

度孔先爆,由于受同段最(1)表面未产生裂缝

L2=L-L1=1.7-0.6=1.1大药量的限制,预裂孔原因:孔间距大、装药m

起爆时按单孔起爆。正量不足、岩石坚硬。调

装药结构:连续装药。常台阶浅孔爆破时也整爆破设计的方法:缩即每个炮孔从孔底向采用单孔起爆。主炮预小孔间距,增加线装药上连续3个药卷装入,裂缝形成的条件下,按密度。

(2)孔口破坏严重,壁面也有破损 原因:设计1某风景区改建对装药长度0.6m,其余单孔顺序起爆。 山坡开挖。。。。。。采用1.1m 全部用于填塞。 (4)安全防护措施 线装药密度大、填塞长总体方案:采取全断面(66-4)×2.8=185.6m 总装药量Q=81.15kg 岗岩,属硬岩,K和a度小、岩体完整性差。开挖,垂直孔掏槽,中每次循环爆破方量V=S单位体积消耗量分别取100和1.4,调整爆破设计的方法:间魏89mm空孔,在周×L

进=23.6×q=Q/V=81.15/59=1.38R=20m。可得:

kg/m3

钻孔量(4)起爆网路图

Q=2.95kg 从计算结果分析一次开挖4m可降低线装药密度,孔口围均匀布置4个掏槽2.5=59m3 部位的线装药密度降孔,周边孔使用光面爆每低得多些,增加填塞长破。 度。

m

3=185.6/59=3.15m/m3 每个炮孔内装一发导行。

(1)掏槽孔数N1=4个,取掏槽孔填塞长度为爆管雷管,段别与图3(1)沟槽爆破参数

(3)孔口破坏严重,辅助孔数N2=32个,周装药长度的0.25 倍,中炮孔顺序一致。孔外采用垂直浅孔松动爆下部壁面质量正常 边孔N3=30个,炮孔总辅助孔和周边孔的填使用瞬发导爆管雷管破,爆破参数选取如原因:上部线装药密度数N=66个。掏槽孔布塞长度为装药长度的进行网路连接,采用下: 大、填塞长度小。调整置如图,4个掏槽孔均0.3倍,则有

“大把抓”的方式,将d=40mm,

h=(0.

1~爆破设计的方法:减小匀布置在半径为20mmL2掏=3×0.25/(1+每8~10个左右的导爆Δ上部线装药密度,增大的圆上,拱顶a顶0.25)=0.6m 填塞长度。 =0.55m,边墙a边L1掏=3-0.6=2.4m

管绑扎在1个连接雷管0.15)H=0.4~0.6,取上,再将连接雷管连接0.5m (4)孔口破坏严重,=0.65m,底边孔a底L2辅、周=2.8×0.3/在1个总起爆雷管上即L=H+Δh=4.5m 但下部未出现裂缝 =0.6m,辅助孔a辅(1+0.3)=0.6m

可。

ƒ=16

q=0.5~1.2kg/m3,取原因:孔口部位岩体解=0.75m,光爆层厚度L1辅、周=2.8-设计4沟槽 理裂隙发育或线装药0.61m,周边孔的炮孔0.6=2.2m

总体方案:为了保证在0.9 kg/m3 密度大了或填塞长度密集系数m周=0.9,周掏槽孔和辅助孔都采沟槽开挖过程中,爆破采用三角形布孔,不足,下部线装药密度边孔距开挖轮廓线用Φ32×200mm,质量时在住宅楼产生的震m=1.15 小了。调整爆破设计的0.1m,外倾角4º,使孔150g的药卷。周边孔线动不超过《爆破安全规填塞长度L2=(20~30)方法:减小孔口线装药底在轮廓线外0.1m。 装药密度取值为程》允许标准(一般砖d=0.8~1.2m,为控制密度,增加填塞长度,(2)总钻孔数:

320.3kg/m 房v=2.5cm/s),所以采飞石,取L2=1.1m,用增大下部线装药密度。 N=3.3√(ƒs)= 68 实Q掏=4×2.4/0.2×用预裂爆破、松动爆破炮泥进行填塞。 (5)下部壁面很好,际布置炮孔数为66个,0.15=7.2kg

和毫秒延期起爆技术。L1=4.5-1.1=3.4m 但表面未产生裂缝 与计算结果相近,比较Q辅=32×2.2/0.2×为了加快开挖进度,开采用药卷直径32mm,长原因:下部药量不足。合理。设炮孔利用率为0.15=52.8kg 调整爆破设计的方法:90%,已知每循环进尺Q

挖顺序从两端向中间度200mm,单卷药量

的炸药,

×

周=30×2.2×同时推进,但两端不能150kg增加下部线装药密度。 L进=2.5m,所以炮孔深0.3=19.8kg 设计3隧道

同时起爆。开挖时,深Q=L1/0.2度为L=2.5/90%=2.8m,为了将爆破后的岩渣方向一次爆破高度4m,0.15=2.55kg

W=(24~45)d或W=绘出隧道断面形状,经掏槽孔深度比其他孔抛出,每个底部1卷药,即台阶高度H=4m。

1/3计算断面的面积加深0.2m,即为3m。 9个共增加1.35kg炸有公式V=K(Q/R)ª,(0.4~1)H S=23.62m2 总钻孔量L总=4×3+药。

爆区岩石为中风化花W=0.8H=0.8

×1.5=1.2m Q=L1×L线=3.7×行布置炮孔,在沟槽的b=a/m=2.2/1=2.2m 药。炮孔直径65mm,药采用三角布孔,250=0.925kg m=a/b=1.15

中心线上钻一排稍密d:按照b=w=(25~45)卷直径58mm。

由于允许的最大同段的炮孔其他炮孔参数d,岩性中等硬度,故(2)爆破网路设计

由Q=q·a·b·H,将已药量为2.95kg,所以预正常。起爆时,预裂孔取35d,则d=b/35=63mm,采用逐孔起爆,选用高知数据代入算出裂孔同段孔数为起爆后中心线的主炮选用HCR-C180型潜孔精度导爆管雷管,孔内b=0.80m a=1.15b=0.9m 2.95/0.925=3个

孔先起爆,之后中心线钻机,钻孔直径采用200ms高段延期导

爆管雷管,孔外主控排装药结构:不耦合装两侧炮孔依次起爆。 d=65mm.注:布置炮孔时,保证药。将药包捆绑在导爆设计5巷道(与设计3Δh:Δh=(8~10)d取中间孔先起爆,相邻之主炮孔孔底与预裂孔索上,用孔内导爆管雷类似,直孔掏槽改斜孔9d=9×65=0.6m 之间保持0.2m的距离。 管引爆导爆索,导爆索掏槽)

L:L=H+Δh=7.6m

间保持17ms延期间隔,排间延期时间间隔为装药结构:连续装药。长度与装药长度一致。 总体方案:全断面开L2=(20~30)d=25×25ms。起爆网路如图 每次单孔装药量与最(4)起爆网路

挖,采用复式锲形掏65=1.6m,

设计7:爆破治理某地的危岩体 大允许同段药量接近,沟槽开挖时,每个开挖槽,周边采用光面爆L1=7.6-1.6=6m 所以采用单孔起爆,每段内先起爆预裂炮孔,破。掏槽孔布置如图 炸药:由于炮孔直径较总体方案:采用定向崩次起爆最多30个孔。 3个预裂孔为一段顺序设计6地下厂房

小,选用改性铵油炸药塌控制爆破,采用台阶(3)预裂爆破参数设起爆。再起爆主炮孔,按题意要求,开挖区为药卷,药卷密度中深孔(必要时采用浅计 主炮孔单孔起爆,最多第二层中间的槽挖部1g/cm3,药卷直径孔)松动爆破处理危岩d=40mm,a=(8~10)d,不超过30个,考虑到位,为了保护岩锚梁岩58mm,长度400mm,单体E块和D块,采用扇取10d=10×40=0.4m 每排炮孔为4个,所以台,两侧留3~4m,则卷药量1kg

形中深孔定向坍塌危预裂孔倾角:与开挖沟每次起爆以7排为宜。 开挖的宽度为33.4-2 Q= L1/0.4×1=15kg 岩体A块和B块。钻孔槽边坡的角度一致,与(5)安全防护 水平的夹角为80º Δh= 0.5m

×3.5=26.4m,高度为q·a·b·H,将已知数时,避免站在AB块的

据代入算出b=0.80mƒ上方直接钻孔,以防危

岩滚落。

Q/ 处理危岩体的顺序是:为了保证爆破时住宅7m。

楼的安全,减少爆破震总体开挖方案:采用垂=16 预裂孔深度:L=H+Δh 动和飞石的危害,采取直深孔台阶松动爆破,q= =4.5m,预裂孔长度L预预裂爆破和微差爆破在开挖连线设置预裂(a·b·H )=0.44kg/m3,从上向下,逐层处理。=L/sin80º=4.6m 技术,填塞时保证填塞炮孔。

爆破区段为软硬相间具体地讲,在任何一个L线=250~350g/m,由的长度和填塞质量,使(1)梯段爆破参数设的砂岩和泥岩,所以炸南北垂直剖面上,保留于炮孔较浅,取小值,用炮泥进行填塞。并采计 故L线=250g/m

药单耗应介于0.4~A块不动,先处理E块取以下防护措施:采用a:由于每排布置12个0.5 kg/m3之间,因此和D块的上部,当处理

以取

到A块的中部时(此时L2=0.75~1.0m 取汽车外胎覆盖爆区,并炮0.9m 用沙袋压在轮胎上面。 a=26.4/13=2.2m q= 0.44kg/m3比较合A块已高出DE块),在

A块北侧上部的岩壁上L1=L-L2=4.6-0.9=3.7注;沟槽开挖时,也可b:采用正方形布孔,适 m 采用直线掏槽方式进m=

1,装药结构:不耦合装钻垂直扇形孔,然后,再降低D、E块的高度,的选择 水下4米,所以爆孔上5---10昼夜铲装要求,*H=435m

一次应起爆的总孔数:

3再在A块北侧下部的岩由于在水下爆破,所以面的水可以起到填塞取6天

壁上钻垂直扇形孔。将选用抗水型的乳化炸的作用,不用其他填塞每天爆破规模:n=VD、E块处理完毕后,在药震源药柱,直径材料进行填塞了。 B块上钻扇形炮孔,将90mm,长度600mm,每个(3) B块一次处理掉。处理药卷质量4kg,选用导顺序如下图所示:

Vg=6667*6=40000m

3/V=40000/435=92个

起爆体和选择单位炸药消耗量求出最大d洞段装药起爆网络 q=0.4kg/m3(f=8左右) Qmax:

线

:由公式V=K(Qmax/R)导出Qmax=R(V/K)式

33/a 1/3

a爆管进行爆破网路的每个炮孔中采用两发抵扇形孔爆破参数设计:连接和起爆。 孔径D=60MM(一般50~(2) 75mm); 孔深采用

高段别的导爆雷管进W=(25-45)d=30d=5m 爆破参数行起爆,孔外(水面)排间距:b=W=5m 的确定

相邻孔之间采用短延采用三角形布孔:R=300m,V=1.0cm/s,对

于中硬岩石,K=200,a=1.65,將已知12m(一般为10~15m) ;由题意可知,期雷管连接,以实现逐m=a/b=1.15 最小抵抗线W(一般H=2.2m,q=2.0kg/m;

3

孔起爆。 a=1.15b=5.8 25~35d)采用1.4米;孔径直径d,选用潜孔(4) 炮孔间距:a=(1.1~钻机进行钻孔,1.5)w或a=mw,式中md=115mm

爆破施工h=(8-12)d=10d=1.6m 数据代入上式,计算得工艺流程 L=H+b=1.6m(垂直深Qmas=1769kg

钻孔平台进行施工现孔) 最多洞段孔数n洞密集系数的选用常根超深h,h=(8-12)d,取场——确定孔位——L1=(20-30) d=25*=QmaxQ=1769/174=10据经验来确定,扇形孔10d,得h=1.2m; 时密集系数为0.9~孔

下套管——钻孔——165mm=4.1m

深装炸药——拔套管—Q1=q*V=q*a*b*(2) 最低爆破振

动的技术措施 a、采用毫秒延期爆破,尽量减少最大洞段装药量,將其控制在1769kg以内,即最多同段孔数控制在10个以内。

b、每次起爆4排,

度每排23个炮孔,总孔1.5,以1.0~1.3较多,L=H+h=2.2+1.2=3.4m; —连接爆破网路——H=0.4*5.8*5*因此选用m为1,炮孔装药长度Lc,每个炮孔钻孔平台撤离——起15=174kg 间距a=1.3m;单位炸药装4卷炸药,爆——移动钻孔平台选择铵油炸药,装药密

至新的位置。

度0.8g/cm

3 耗量根据经验查表选Lc=4*0.6=2.4m; 用0.5 kg/m,先算出每-3孔装药量设计9:露天深孔爆破每米炮孔装药量设计

Q1=(d/2)*3.14*100

2每排孔的装药量,Q=4*4=16kg; QP=qWS 再按照每排长孔距a和排距b,采用爆破方案:露天深孔松*0.8、1000 度和总填塞长度,求出三角形布孔,动爆破,为了降低爆破Q1=17.1kg/m 每1m孔的装药量。(具a=mb=1.15b.体略) Q=q*a*b*H,

由震动,采用逐孔起爆。 装

的(1) 露天深孔台L2=Q/Q1=174/17.1=10.数为92个。这些炮孔

阶爆破设计 2m

采用Orica高精度导爆度管雷管进行网路连接:设计8:航道治理炸醮Q=1.15*q*b*H,将数据工程 代入,

得H=15m,d=165mm 总体方案:采用钻孔爆b=1.8m,a=1.15b=2.1m每天爆破规模:L3=L-L1-L2=16.6-4.1-孔内统一采用400ms延破船进行钻孔、装药。 .(1)

200/300=6667m

310.2=2.3m 期间隔,孔外主控排相爆破器材填塞方式:由于礁石在每天爆破量满足单孔爆破方量:V=a*b邻孔之间采用25ms等间隔,排间采用50ms每天爆破方量V天=30潜孔钻机所需数量) 等间隔,实现逐孔起万方m3/(实方),

L每班需钻孔米数

η—班工作时间利用系数,取值60%。 将数据代入上式,

20t

T自卸汽车班工作时间,取值8.爆,使最多同段炮孔数每次爆破量满足5—10=39.3m 降低到4个,最大同段天,铲装要求,取7。5Pi钻机台班效率30m/Vb=715.2m3/(台。班)。 k1自卸汽车载重系数药量降低为696kg。 天,,则一次爆破规模台班

次=V

所需挖掘机数量1台。 取0.85 c、采用气体间隔为天e废孔率3%~6%,取5% 选用自卸车进行运输,η自卸汽车班工作时代入上式N钻

车厢的容积与铲斗的

间利用系数,取值器进行中间间隔装药,*7.5=7500M3;

底部装药高度4m,中间每次爆破岩石量Q次:=L/(Pi(1-e)=1.38台,容积比选为5,得车厢0.75。 间隔2.3m。这样可以降设石灰石的密度 P岩取2台

低炸药爆炸时生产的=2.6 t /m3,则有:Q=V根据矿山规模,选用

的容积为10m3,所以,t自卸车的运输周期,选用载重量为20t的汽min,该值对汽车的需峰值压力,从而进一步次×P岩=7500 ×2m3的挖掘机铲挖,其车。自卸车的需求量可求量影响很大,主要取降低爆破振动。 2.6=19500 t ; 年产量生产效率V挖

用下式计算:

决于装车时间,行驶时d、合理布置采场Q年=30万m3×P岩=78=V·n·Kc/Ks N=(Qyk2)/(mNbQbk3) 间,卸车时间,等待装

车时间。行驶时间取决工作线方向。爆破时,万t >50万t ,属于式中:V挖--挖掘机生(1) 抵抗线的方向与工作中型矿山。

产率m3/h

N自卸汽车需求台数 于运输距离和行车速

度。假设运输距离为3Km,汽车平均运行速线方向垂直或斜交。抵由于岩石是石灰岩 V—铲斗容积,取值为台 抗线方向产生的爆破F=8-10 属于中硬岩2,

Qy露天矿车运输量

振动最小,相反方向生石,炸药单耗n—挖掘机每小时循环t/a,Qy=30×2.6=78万度为30kmH,则产的振动最大,而两侧q=0.4-0.5kg立方左次数,取值为160.

t

t=18min。

将数据代入公式(1),计算得:QB=340t/(台班)。再将数据代入公式(1),计算得N=5.6台,取N=6.(2)爆破参数 孔径:d=100mm,超深生产的振动居中。但由右,根据爆破参数计算Kc—铲斗充满系数,对Qb自卸汽车的台班生于抵抗线方向易产生得炸药单耗q=0.46kg 于岩石取0.5~0.9,取产力 t/台班 飞石,不该直接对着保m3,选取台阶高度值0.7.护对象。所以,布置工H=10m,.

Nb每日工作台班

Ks—松散系数,取1.5 Nb=2 作线时,应使民宅处于每次爆破所需总药量Q将数据代入上式,计算m矿山工作日总数 工作线的端部,即爆区总=qV次=0.46×的侧面,以降低爆破振7500=3450kg

得V挖=149m3/h。

m=300d

挖掘机的台班效率,按k2自卸汽车不均衡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 每次爆破所需总孔数n下式计算:VB=V挖Tη 数,=1.1~1.15,取1.1 h=(10-12)d,取10d,10.总体方案:露天深总=V次/(a·b·H)孔台阶松动爆破。 (1)爆破方案:

式中VB—挖掘机台班

k3自卸汽车的出车率,得h=1m,孔深取0.75

L=H+h=11m,填塞长度

:Lt=(20-30)d=7500/(4×3.5×10)实际生产能力。 =54个

V挖—挖掘机技术生产Qb用下式计算 能力。 已知石灰石的松散系每次爆破所需总延米数Ks=1.5,年产量30数L总=×L=54×万方(实方); 11=594m

Qb=60qTk1η/t 取28d=2.8m。装药长度

Lc=L-Lt=11-2.8=8.2m

T—班工作时间,取值(2) 8.

q自卸汽车载重量,t,无水的条件下可以采用銨油炸药,装药密度Rf=20KfnW

2一般民宅最小的允许为0.8,则每米长炮孔Kf安全系数一般取1~震动速度也在1,所以可装药7.85Kg。 单孔装药量1.5,取Kf=1。25

该矿山的爆破不会对n爆破作用指数,该露周围的民宅及其他建Q=7.85*8.2=64.37kg;天爆破是松动爆破,n筑物产生破坏性影响,排距b=魏(25-45)d,应小宽孔距,小抵抗线距离较远时,甚至都感取35d,则b=3.5m。采方式,所以起爆时采用觉不到爆破震动。 用三角形布置炮孔,的是于1,但由于n值

a=m*b=1.15*3.5=4.单应适当增大,取n=1 位炸药消耗量q=Q/W最小抵抗线 W=3.5m

(abH)=0.46kg/m3.将数据代入公式,得(3)起爆网络设计 Rf=87.5m

毫秒微差斜线起爆(大(5)爆破震动影响分孔距、小抵抗线),起析

爆网络如下图所示。 从起爆网路图可以看采用高精度导爆雷管出,最大同段孔数3个,起爆。孔内采用400ms最大同段药量延期的导爆管雷管。孔Qmax=64.3,7*3=193kg.外相邻之间统一使用考虑石灰石矿岩性属25ms延期雷管连接,连于中等硬度,所以爆破接方法如上图。 (4)飞石安全距离 震动公式中的k和a取值分别为200和1.65,按照《爆破安全规程》警戒线位置距爆区的的规定,露天深孔爆破距离为R=200m,代入公时,个别飞石对人员的式V=K(Q的最小安全距离为(1/3)/R),计算

a得V=0.577cm/s.计算200m.露天爆破个别飞结果表明,在警戒范围石安全距离可以参考硐室爆破个别飞石的以外任何位置所产生的爆破震动都小于0.6 安全距离计算公式: cm/s,而安全规程规定

第19篇:《对花》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第九课 《对花》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

学校:广西师大附中德明外国语学校 教师:魏老师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对花》这首歌曲;

2.听赏笛子二重奏《顶嘴》,体会笛子的音乐特色;3.学习滑音、对唱和表演唱的音乐知识; 4.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重点:

演唱歌曲《对花》,听赏《顶嘴》感受其音乐特点,掌握滑音、对唱和表演唱的音乐知识。 教学难点:

滑音,对唱和表演唱的实际运用。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红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快过年了,你们家里都是怎么欢庆节日的呀?

(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家里过节的方式真是多种多样,好热闹呀!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看我国华北地区的人们他们是怎么过节的。

(播放视频,华北农庄里的人们在扭着秧歌,欢庆节日)

师:看到这里,有谁认出了这种舞蹈叫什么了吗?

生:……秧歌

师:你知道的真多,那么远的地方的舞蹈你都认识。没错,这就是秧歌,流行于我国华北地区。说到华北的舞蹈和民间文化,就不得不提到他们的乐器,接下来你们来听听,你能猜出这里面的乐器来吗?(评析:导入简洁,吸引,以视频导入,贴近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氛围)

二、听赏《顶嘴》

(播放《顶嘴》)

师:听到这里,你听出来里面有哪些乐器了吗?注意,这是我国的一首民间乐曲。(意图:提示乐曲中不会有西洋乐器)

生:自由回答……

师:那么主旋律又是由谁演奏的呢? 生:笛子。

师:听的真仔细。没错,是笛子,有几支呢? 生:2,3,4……

师:这首曲子里有2支笛子在吹奏,那他们在干吗呢? 生:自由发言……对话!

师:对的,他们在对话,好像在攀比谁家过节更热闹一样,多有意思啊~为什么笛子能吹出这么生动,形象的情景出来呢,这就要说说滑音这个知识了。

(打出‘滑音’的知识点)(评析:很好的引导学生感受笛子的音域特色,演奏技巧的认识,如果能加入让学生说说乐曲的情绪,避免老师的直接说教,效果会更好)

三、学唱《对花》

师:那咱们怎么唱出滑音的效果呢?进入我们今天的重点,《对花》的学习。

(打出全谱)

师:30秒时间观察歌词,为什么歌曲要叫对花,为什么不叫开花,戴花呢?

(学生可以三两小声讨论,汇报)

师:对啦,因为又2个人演唱,来看屏幕 (打出对唱和表演唱的音乐知识)

师:原来这种演唱形式是对唱,我们来听一遍,这种歌唱形式的感觉。

(初听《对花》感受其音乐表现)

师:这歌真有意思,想要唱好这首歌,得先解决下面2个难点: (打出谱例,由老师引导学生解决节奏问题,用钢琴弹奏旋律,感受音高的具体位置)(评析:教学重难点突出,解决彻底,使学生在歌曲的学唱上减少了不少弯路。)

解决难点后,1分钟时间学生自己试着把词填入歌曲。(评析:充分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歌曲学唱,使学生在识曲唱曲技能上得到锻炼)

由老师范唱全曲,提出要求,让学生注意装饰音和节奏密集的地方。

师生一起演唱全曲,引导学生解决音准和节奏问题。

将学生分成2个小组,进行对唱练习,最后跟着伴奏演唱。 (评析:师生共同合作,演唱,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音乐活动:

师:大家唱的很不错了,但是看起来很枯燥,咱们把秧歌的一些动作加到这首歌曲里,这就变成一个表演唱的节目了。

先由老师示范秧歌基本步——十字步,然后师生共同练习(播放《对花》师生共同活动)

(评析:活跃了课堂气氛,分为融洽,使课堂达到一个高潮,感受到了音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效果非常好)

五、小结:

师:我们今天都学习了什么?

(滑音、对唱、表演唱等音乐知识,学会了歌曲《对花》,还跳了跳秧歌)

师:希望同学们能在不久的春节,把这份快乐传递给你们的家人,让我们在《对花》的欢乐中,结束今天的课程。

在《对花》的背景乐中走出教室

第20篇:“任务型”语言教学设计及案例

浙江余姚舜水中学 葛意娟浙江余姚教育局教研室 黄百安为了减少和克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实施之前对其进行全面周密的策划和精心巧妙的设计。教学设计的提出,正是人们对教学活动规律性的科学认识和理性思考的结果。它是规范教学活动并使其逐步达到最优化的最佳的设计方案。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对参与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所进行的一种系统分析和策划,以期使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教与学的活动。它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主要途径。如今的英语课堂教学已经从以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使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也不再是只要拥有一支粉笔和一本教科书就能上好课。社会的不断进步,语言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等等,都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媒体和教学对象等进行分析和设计。新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途径。“任务型”语言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运用所学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已经具有的基本技能,完成所设定的任务目标。[!--empirenews.page--]开展“任务型”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像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任务型”教学活动强调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英语学习的交际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2)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形式要尽量真实;(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4)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5)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活动不应仅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7)任务设计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8)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深入;(9)任务设计要有启发性和创新性。下面是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设计的《人教版》初二英语第 14 课的教学案例。[!--empirenews.page--]

一、学习任务的设计(1)让学生谈论他们所了解的农场;(2)谈论中美农场的区别;(3)辩论城市与乡村生活的差别与优劣。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本课的学习任务就是谈论农场,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可以扮成一个从美国来的农场主(farm owner)。由于大多学生居住在城市,对农场的生活知道得并不多,这就为学生谈论农场设置了障碍。为什么教师要扮成从美国来的农场主呢?因为学生对中国的农场也了解得不多,更何况外国的呢?因此教师可以将一个美国的大农场通过大屏幕介绍给同学们,这为学生下一步谈论农场作好了铺垫。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语言知识目标①掌握描述农场的词汇、句子等;②掌握、巩固、运用语法: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③使学生学会比较中、美农场的不同、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二)语言技能目标①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 Two Farms 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②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用英语自如地谈论、描述农场,自己未来的农场,中美农场的不同,城市和乡村生活的差别等。

(三)情感态度目标①通过学习了解更多的关于农场的知识,把中国的农场建设得更好;②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珍惜果实;[!--empirenews.page--]③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呈现教师扮成一个刚从美国来的农场主,说明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一份关于中美农场的报告。由于他不了解中国农场的情况,他专程来寻求中国学生的帮助。这样同学们就明确了这一课的任务,为下一步介绍中国农场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操练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有关这篇课文内容的问题叫学生来回答,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叫学生进行操练,直到熟练为止。

(三)讨论学生们在美国农场主的带领下已经参观了美国的农场,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农场的词汇、信息。在参观了Ji Wei’s farm和John’s farm后,他们渴望将自己的想法用英语表达出来,进行交流。这时教师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学生完成谈论中国农场的任务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讨论可以培养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思维能力。

(四)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想像能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在讨论中国农场的时候,学生就会发现中国农场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发挥想像,叫学生去设计一个自己满意的未来农场,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五)辩论本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让学生辩论自己喜欢城市还是农村。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发展学生用英语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最终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创新人才。[!--empirenews.page--]

五、教学媒体的设计利用多媒体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中让学生了解有关农场的词汇、短语、句型,大量生动的图片和画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城市与农村、中国与美国农场的区别,使教学更直观、更具体。同时也可利用实物投影仪使学生设计的农场迅速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受到启发。

六、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总之,“任务型”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兴趣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把语言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对话、讨论、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