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查报告

动物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20 08:02:42 来源:调查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学校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发病情况的初步调查报告

2004年2月25日上午10时30分,我区疾控中心接到××儿童医院医务科电话报告:“该院发热门诊接诊一名××学校的学生,临床诊断为肺炎。据该学生反映,近期其所在学校有数十名学生有发热。”接到报告后,我区疾控中心立即和该学校取得联系,核实相关情况,并及时将初步核实情况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为进一步了解发病情况,控制疫情发展,我区疾控中心于10时45分派员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学校,位于××区××路××号。该校为寄宿制学校,有48个班级,在校学生1380名,教职员工165名。

(二)发病情况:自2004年2月17日起,该校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例,截止2月25日下午3时,累计发生91例,分布在22个班级。经调查,首发病例周××,女,10岁,四(6)班学生,住×××宿舍。该患者于2月17日出现发热(40℃),伴有咳嗽、头痛、流涕等症状,当天前往我区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上感”,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后,目前已恢复正常返校上课。 患病学生发病时间分布情况见表2—4。

患病学生班级分布情况为:四(6)班12人、四(2)班6人、五(3)班5人,其余班级均有1~2人。

91名发热学生中,目前体温恢复正常并返校上课的有50人,其余41名学生均离校回家正在治疗或恢复中。

对2月25日发病的8名学生调查表明,8名学生均有发热(38~39.5℃)伴咳嗽、头痛、畏寒等临床表现。其中有2名学生已就诊,1人诊断为肺炎,1人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其余6人已前往医院就诊,目前诊断结果不详。

(三)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学生中仅有1名有流感疫苗接种史。所有发病学生均否认发病前1周内有外出、外来史。教室和寝室均有空调,但本学期开学后一直未使用。每间宿舍有6~7名学生住宿,学生来源于全市各区、县。

(四)病原学检测:对2月25日8名新发病例中2名具有典型症状的学生采样后,立即使用快速诊断试剂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2例标本均为甲型流感阳性。

(五)初步调查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原学快速检测结果,认为此次发病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高热聚集性发病。

(六)采取措施:我区疾控中心已将现场调查处理情况及时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并要求××学校落实以下工作。

1.加强学校晨检。各班每天由班主任负责统计学生中具有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数,并填写“学生发热情况统计表”。每日上午8;00时和下午l4:00时前将统计数据告知学校卫生老师,整理汇总后传真至我区疾控中心;遇有特殊情况,及时与我区疾控中心联系。

2.对出现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劝告其暂停上课,建议在家休息,待体温正常1周后再返校上课。

3.加强教室、寝室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指定专人负责每日对教室、寝室进行空气消毒(可采取食醋熏蒸消毒和无人时紫外线照射消毒方法),对所有空调进行一次统一的消毒。 4.利用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呼吸道疾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体育运动前后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防止着凉。

5.建议有发热学生的班级和同寝室学生服用板蓝根等中成药预防病毒感染。6.近期学校停止举行集体性活动和使用公共教室。 我中心将每天及时报告该校学生发病的最新进展。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4年2月25日

南昌市甲型H1N1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和疫情处置现场指导

意见书的撰写要求

点击数:

126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一、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

1、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特点

调查报告属于上行文,呈报单位是上一级行政、业务主管部门,一般是一事一文,即一份调查报告一起事件,逻辑性要强,环环相扣,事实要清楚,简明扼要,不要带主观论断,结论一定要科学。注意不要把调查报告写成鉴定书,也要与作论文发表的调查报告有所区别。

2、起草前的准备

写调查报告的前提是掌握详细的调查资料,报告写得好与不好关键在于调查的充分不充分。 因此动笔前首先检查一下资料的收集是否完整,所下结论是否有把握,需要向上级汇报哪些情况,还要预见到本事件报告上去上级部门有什么反应。

3、格式

1) 标题 2) 引言 3) 基本情况 4) 实验室检测情况 5) 处理措施

4、标题

标题应明了、醒目。一般用“关于××(单位)××(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即可,这样可通过阅读标题基本了解文章内容。有时要分初始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等。

5、引言 调查报告常常在正文之前,写一段不加任何小标题的文字作开头。较常用的两种开头方式,一是概括全文的内容。这种开头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把事件的要点突出鲜明加以概括,使人一目了然。另一种开头着重交代调查的时间、地点、经过。

6、调查报告的主体

核心内容:把所有调查结果列出,是摆事实讲道理。因此此部分要求:层次清楚,平铺直叙,有所侧重,围绕结论,详简适当。主体写作一般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检验结果的顺序。

1)基本情况

包括事件(首发病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病人的主要症状,治疗经过和转归情况及其密切接触者的情况(单列)。着重描述病例的出现时间、发病的高峰时间和病人出现的共同症状及治疗的用药情况。

2)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 确定使用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病例个案调查 2) 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

①人群分布包括性别、年龄、职业不同人群间的发病情况。

②地点分布包括各班组、家庭和不同宿舍及工作场所间的发病情况。

③时间分布包括各时间段(小时或天)的发病情况,一般绘制成流行曲线,它能清楚地反映病例的集中趋势。

3)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

1、确定事件是否为爆发或流行;

2、找出流行特征,阐明发病的可能病因及来源,为查明病因、治疗病人和预防控制提供线索。

3、要了解病人是否有共同的暴露因素,病人是否在一个潜伏期内出现,有没有人与人的现象等流行病学特征。

4、外出史。

7、检验结果实验室检测情况

最好列表表示。阴性结果也要写明,对诊断起关键作用的检验要注明样本采集和检验方法。

8、处理情况及建议

阐明针对本事件作出的预防控制措施及建议。

9、调查报告的结尾

做出结论时必须慎重,要权衡实验室的结果。事件的判断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主要依据,实验室阳性结果加强诊断,但阴性不能否定结论,疑难个案要集体充分讨论分析,一定要有一个初步的结论。

二、疫情处置现场指导意见书的撰写要求

1、疫情处置现场指导意见书的特点

指导意见书是出具给被检查、督导的单位的指导意见的文书,事实要清楚,简明扼要,内容要具体。

2、起草前的准备

写指导意见书的前提是一定要下现场调查、掌握详细的情况, 因此动笔前要征求机动队所有成员的意见,由机动队队长确定主要内容,指定专人完成文书的填写,如内容较多写不下可增加附页。

3、格式 1)检查情况 2)意见与建议

4、检查情况

先写明并肯定被检查单位开展和落实的工作,再写目前存在的问题,问题要具体,不能太笼统和含糊。

5、意见与建议

内容要全面,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要有针对性、操作性强,要符合各种技术规范的要求,切忌主观随意,撰写之前可先与被检查单位的沟通,原则性的要求一定要提出并要求落实。

二、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

(一)格式及各部分的写作

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在实际的现场工作中应用较广,他的格式不象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那样固定,尤其是紧急疫情时的调查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需要把主要内容:“卫生事件的背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对今后的建议及疫情预测”叙述清楚即可。但也可以按照以下格式书写——“题目、前言、正文、署名及时间”四部分,若有需要,可在“前言”之前加上“提要”。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各部分的写作方法。

1、

1、题目:指明现场调查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根据需要时间、地点有时可省略。题目应简练、准确。例如“某区一起霍乱O139及不凝集弧菌引起的腹泻爆发疫情汇报”。

2、

2、提要:将本次调查的卫生事件的概貌、调查结果及主要结论、意义等用十分精炼、准确的文字介绍。它能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确切地了解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3、

3、前言:介绍本次现场调查的由来与背景、目的和意义,引出本调查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例如:

“2001年10月28日,我市某区发生一起因婚宴所致、由霍乱O139及不凝集弧菌引起的腹泻疫情。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同时就餐的人数为100人,至10月31日止,有67人出现过上吐下泻、伴较明显的腹部痉挛痛的症状,罹患率为67%;共有4人住院,1人留院观察;对就餐者100人采样检验,检出霍乱O1392株,(其中1例病人、1例携带者),另从有明显症状的58人中检出不凝集弧菌17株,(其中3人住院治疗)。疫情发生后,该区及市卫生防疫站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未发现有二代病人出现,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仍在进行中。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4、

4、正文:这部分内容是调查报告的主体,包括三大内容:事件的背景、处理过程及结果、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1)事件的背景及经过

首先,介绍卫生事件的背景资料,这些背景资料包括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反映了事物产生的客观基础。例如调查现场所处地区的人口、地理特征等。

然后,描述卫生事件的经过。这种描述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一般来说分为三部分:

一、基本情况;

二、发病情况;

三、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对于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应作详细描述,主要包括描述性资料、分析性资料、实验室检验资料三部分,根据实际情况,可有适当增减。

现摘录上述调查报告中的卫生事件经过的描述,如下: “

一、基本情况

2001年10月28日中午12时,某公司职工×××和×××邀请亲朋好友及同事100人,在某区××酒店举行婚宴。当日晚上12点钟左右,就餐者中陆续有人发病,主要表现为上吐下泻、伴较明显的腹部痉挛痛,不发烧。29日中午止,有9人到该公司××医院肠道门诊看病,3人因脱水较重收住院。因就诊者都有聚餐史,该院向该公司卫生防疫站报告,公司防疫站立即向所属辖区某区卫生防疫站汇报,当日下午,该区防疫站即以食物中毒对该酒店进行了处置。

10月30日上午十点半左右,聚餐者之一×××在××医院检验科检出霍乱弧菌O139阳性。该公司卫生防疫站接到疫情报告后,及时按霍乱处理原则开展疫情处理工作,向区、市防疫站报告了“发现一例霍乱”疫情。30日晚9时,该公司卫生防疫站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该例病人有聚餐史,立即将新情况报告了市站。

10月31日上午9时30分,市站召集该区卫生局、该区卫生防疫站、该公司卫生防疫站的有关领导在该区卫生防疫站召开控制疫情的紧急会议,在该株霍乱弧菌O139得到市站、省站确认,流行病学初步调查显示该批聚餐人员中目前已知有10人就诊、4人住院、1例确诊为霍乱,且仍有病人出现的背景下,为便于疫情控制工作的落实,初步把此起疫情定性为“一起因聚餐引起的霍乱O139爆发疫情”。

二、发病情况

×××,女,24岁,××厂职工,家住该区106—85—11,10月28日中午12时参加婚宴,29日零时发病,凌晨3点到××医院门诊肠道科就诊,并收住院,表现为上吐下泻,剧烈腹部绞痛,30日上午10点半由检验科检出霍乱弧菌O139阳性。

×××,男,35岁,住该区7—60—1,10月28日中午12时与父亲一起参加婚宴,29日大便3次,稀软便,无明显发病症状,未就诊,未吃药,11月2日下午由该公司防疫站检出霍乱弧菌O139阳性,为霍乱弧菌O139携带者。

三、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从10月28日晚12时起,陆续有67人出现以上吐下泻,伴程度轻重不一的腹部痉挛痛为特征的临床症状,约有20多人先后到医院就医,就医较集中的医院为该区××医院,其中3人因脱水程度较重而收住院,其余经输液后回家继续服药治疗。所有有症状的病人病程在半天到7天之间,经治疗或自行服药后痊愈。对住院的3位病人和另4位病情较重病人作霍乱检查,仅检出不凝集弧菌。

就餐食物原料包括海参等三种水产品、数十种其他材料,对于何种食物及原材料被污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正在进行中。”

(2)处理过程

卫生事件的处理过程可先描述处理原则,然后描述具体措施,以及达到的效果。其中具体措施部分可按实际工作的先后顺序如实描述。摘录实例如下:

“根据霍乱疫情“早、小、严、实”的处理原则,该区、该公司卫生防疫站对本起霍乱疫情及时进行了严格处理。

10月29日、30日、31日连续3天,该区防疫站对该酒店工作人员及外围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肛拭采样、预防性服药,酒店内环境、其下水道及周边环境消毒,采集食品原材料、水产品样本6件,所有样本都未检出沙门氏菌及霍乱弧菌。

该公司卫生防疫站接到疫情后迅速在该医院内4间病房对霍乱病人进行了访视及流行病学调查,对病房消毒200多平方米(有效氯10000mg/l),5Kg高氯精(60%)冲入厕所化粪池。转移病人到另一医院传染病房隔离治疗。随后到病家进行疫点处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采样及预防服药,外环境及物品、食物进行采样检测150件,病家消毒100多平方米,厕所下水道用5Kg高氯精(60%)冲入化粪池消毒,家具、衣物、餐具等物品用健之素2瓶消毒,按1000mg/l使用。

10月31日下午、11月1日、11月2日该公司防疫站对参加婚宴的所有人员共93名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一律给予诺氟沙星胶囊3天量进行预防性服药,使用诺氟沙星胶囊3000多粒,并进行肛拭采样检测;家庭发放健之素共计120瓶,带回自行消毒;对××公司4队车间进行了消毒,合计面积2500多平方米,消毒厕所5个。

11月2日下午3点,该公司防疫站从聚餐者中又检出1例霍乱弧菌O139阳性带菌者,立刻组织机动队到病家进行处理,对该携带者所在幼儿园的小班及厕所进行了消毒,对该小班的幼儿布置了预防服药,嘱咐该幼儿园密切注视小儿腹泻情况,加强幼儿园饮具消毒及幼儿各类玩具的消毒。最后将该病原携带者送传染病房隔离观察。

截止11月8日,该区疫情报告显示未出现二代病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所有住院人员皆已康复出院。”

(3)建议及预测

应根据调查结果,对于如何控制卫生事件的发生或流行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建议,并对未来的疫情作出预测。摘录实例如下:

“由于这起食物中毒事件涉及人员众多、身份各异,居住分散,部分聚餐人员下落难以查找,给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带来很大难度,现有调查资料不完整,究竟该酒店何种食品带菌,尚待进一步分析。建议增加人员,加大调查力度,以得出引起本次爆发的污染食物来源的准确结论。并加强对该酒店的监测和监督,以杜绝同类事件的发生。”

5、署名及日期

参加现场调查的往往有很多人,涉及到多个单位,因此,此类调查报告的署名不象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那样为参与调查设计及调查过程的个人的名字。而此类调查报告通常是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汇报,因此它的署名通常为直接主管本次调查的疾病预防机构的名称。另外,应该在调查报告的末尾署上调查报告撰写的日期。

(二)写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1、无固定格式:实际应用型的调查报告为了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而撰写的,他通常不拘泥于形式(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之下),而是将主要问题如卫生事件的背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建议及疫情预测等做一报告,以便能及时地将信息反馈到相关的机构和个人。

2、写作重点依据对象而不同:根据阅读对象及报告的目的不同,其报告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如果阅读对象是卫生行政机构及卫生防病机构的专业人员,则写作的侧重点在于调查经过、结论以及实际存在的问题、建议。如果阅读对象是公众,则仅仅告知调查的结论及对公众的建议即可。

3、报告的用语依据对象而不同:根据阅读对象及报告的目的不同,其报告的用语也有所不同。对于卫生行政机构及卫生防病机构的专业人员,报告的用语学术性较强,而对于公众及某些行政机构的非专业人员,报告的用语学术性应减少,应清楚明白,要使受过教育的人看得懂,以免读者发生误解。

4、主体部分写作以时间为序: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是按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设计思路进行撰写。写作时,从研究对象的选择、样本大小、研究方法的类型、资料处理方法,而后写到结果——对疫情的描述及分析结论,最后是讨论。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不同于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一般来说,其正文部分包括“卫生事件的背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对今后的建议及疫情预测”这三部分。写作是按照实际的现场工作的时间顺序进行的。

5、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部分较简略:对于正文中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部分的写作原则参见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的写作,但相对来说,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较简略。

(三)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

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的写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在报告的题目、提要及前言部分出现的问题较少,在正文部分出现的问题较多,列举如下:

1、

1、事件的背景及经过:

(1)相关背景部分描述过于简略或详细,无关的背景夹杂其中; (2)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部分描述不全面,列举材料不充分; (3)仅列举对结论有利的材料。

2、

2、事件的处理经过:

(1)事件的处理经过描述不全面; (2)重点不突出。

3、

3、预测及建议: (1)建议不具体; (2)建议操作性不强。

推荐第2篇: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县××镇××中学一起疑似流感的流行病学

调 查 报 告

××年6月12日17点20分,我中心疫情室接到××镇中心卫生院××同志电话报告:××中学八(5)班有疑似流感病例15例。接到电话后,疫情室立即将此信息报告给疾控中心主任××、卫计局副局长××、分管副主任××、急控科科长××。疾控中心决定由急控科科长××带队及相关流调人员前往调查处置。流调组于17点30分出发,21时到达现场,22时处置完毕,现将调查处理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城北面,距县城138公里,东抵××镇,南与××镇接壤,西与××镇相邻,北与××镇相连,全镇面积176.7平方公里,有8个行政村、60个村民组,总人口:26354人,现有学校9所(其中:中学1所)。

××中学位于××镇××村××街上,共有学生××人,教师××人,共有三个年级××个班。其中:七(1)班有学生××人,七(2)班有学生××人,七(3)班有学生××人,七(4)班有学生××人,七(5)班有学生××人,七(6)班有学生××人,八(1)班有学生××人,八(2)班有学生××人,八(3)班有学生××人,八(4)班有学生××人,八(5)班有学生××人,九年级共××人。经现场调查,现有症状学生10名,均为八(5)班学生。发病年龄在14-16岁之间,以15岁组为高发,均以咳嗽、流涕、头痛、咽痛、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轻中度发热为主要表现,偶有高热,恶心,乏力等症状。

二、调查结果:

首发患者××、男、14岁、××中学八年级(5)班。家住××镇二××村××街上新区,于××年6月8日发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咽干、流涕,最高体温39.1℃,发病前未外出。截止6月12日类似病例增至10例。三间分布情况见表

1、表

2、表3。

1、发病时间分布表

发病时间 6月8日 6月9日 6月10日 6月11日 6月12日 发病数 构成比% 1 10

1 10

2 20

2 20

4 40

合计

10 100 表

2、发病年龄分布表 发病年龄 发病数 构成比% 14岁 2 20

15岁 7 70

16岁 1 10

合计 42 100 表

3、发病人群分布表

年 级 学生数 发病数 发病率%

三、流行病学特征

10例病例全部集中在八(5)班,其余班级均无发病情况,发病的10例学生中男生 6名,女生4名,男女构成比为1.5:1。

四、调查分析:

八(5)班

46 10 21.74

其余15个班

合计

××

0 0

××

×× 根据临床表现、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初步诊断流行性感冒(已采集现症病人咽拭子10份送往市CDC实验室,结果待定)。 引起本次流行的主要原因:

1、首例病人发病后未引起家长和老师的足够重视,加上近段时间气候很不稳定,也是流感的发病季节,传染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导致传播给其他学生。

2、该校通风条件较差,部份学生不爱户外活动。学习用品、日常用品、课桌及环境消毒达不到要求。

3、该学校多数学生都未接种过流感疫苗,学生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没有建立免疫屏障。

五、处理措施:

1、立即成立疫情领导小组和医疗救治组。

2、对现症学生进行对症隔离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病例集中的班级建议停课一周。

3、作好环境消杀工作,由卫生院派专人指导学校进行消杀,对患者的生活场所和就诊医院进行彻底消杀,每天至少两次以上,并作好记录,同时加强对教室、图书室(阅览室)教研室等学生和教职工,学习、工作、生活场所的卫生与通风,保持空气的流通,直至本次疫情结束。

4、每天观察是否有新发病例,由该校和卫生院负责人每天向疾控中心报告疫情的发展动态及疫情控制情况,监测到本次疫情结束;同时对辖区内其它学校进行主动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5、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普及流感防病知识,倡导健康生活,科学洗手等卫生行为,提高广大学生、教职工对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6、学校要落实好晨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发现类似的疫情要第一时间报告给卫生和教育行政部门。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县××镇中心卫生院 ××年6月12日

推荐第3篇: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梅河口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9年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方案

为摸清动物疫病发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掌握本地区主要动物疫病的发生规律,科学评估动物疫病的发生风险和流行趋势,为动物疫病预报预警提供技术储备和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结合农业部、吉林省有关文件要求,按照目标明确、系统规范、科学有效的工作原则,制定本方案。

一、职责分工

(一)梅河口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科负责全市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技术指导工作,制定和发布全市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成立由梅河口市畜牧业管理局防疫科和梅河口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科工作人员组成的市级动物疫病流调队,组织实施畜禽和宠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定期向通化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送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二)各乡镇畜牧兽医站负责辖区内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依据本方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辖区具体工作方案;并组建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队,由专人负责,具体实施辖区内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定期向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科报送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三)村级防疫员负责所辖行政区域内动物饲养和动物疫病发生情况的日常统计和巡查工作,认真填写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和动物存栏调查表,并定期上报乡镇畜牧兽医站。

二、流行病学调查范围

梅河口市的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覆盖面要求达到100%,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调查区域

涵盖全市21个乡镇,其中梅河口市城区以宠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为主;其它乡镇以畜禽重大疫病和常发病调查为主、宠物疫病调查为辅。

(二)调查对象

包括养殖场/户、动物诊疗机构(含畜牧兽医站)、屠宰场、等。

(三)动物种类

包括鸡、鸭、鹅、猪、牛、羊、马、、犬、猫等。

(四)疫病种类

1、重大传染病。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猪伪狂犬、猪蓝耳病、布病、结核病、马传贫、马鼻疽、炭疽、疯牛病、痒病、狂犬病、布鲁氏杆菌病、弓形虫、等。

2、常发疫病。包括:猪圆环病毒病、禽白血病、衣原体病、细菌性疾病、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犬腺病毒、犬冠状病毒、猫瘟热、猫白血病、猫传染性腹膜炎等。

三、工作内容

(一)市级流行病学调查

1.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随机选取有代表性的流调点,通过部分实际调查结果来推断整个动物群体的一种

统计调查方法。

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星期到2个乡镇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每个乡镇负责4个养殖场及10个养殖农户的联系和确定工作。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填写流调表、临床解剖、采集病料并开展实验室检测等形式进行,诊断结果和防治建议于7-10个工作日内反馈。

2、流行病学定点调查

通过有代表性的定点抽样调查,更准确地了解梅河口市动物疾病的流行状况,定向监测动物疫病流行的变化情况,为宏观和科学分析评估、预警动物疫情、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在本辖区内设立猪、鸡、牛、羊四种动物各一个饲养场做为市级定点调查对象,负责日常疫病动态观察,每周填写《养殖场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并按规定时间上报;每月至少收集和留存病例样品四份以上(同畜种或不同畜种),以备市兽医实验室及时接样诊断。

3、流行病学紧急调查

当梅河口市区域怀疑或确认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疯牛病和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出现、猪瘟等主要动物疫病流行特征出现明显变化、牛瘟等已消灭疫病再次发生时,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将紧急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程序,组织实施现地调查,填写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根据调查情况,流调队要描述动物疫情现状(空间、时间和群间分布等),分析疫病来源,判断疫情发展趋势,提出控制措施建议,形成调查评估报告。怀疑疫情扩散时,应在高风险地区开展追踪调查。

4、流行病学专项调查

围绕特定目的,灵活设臵的调查项目。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全市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问题影响因素,适时开展各种专题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二)乡镇级流行病学调查

各乡镇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和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月至少对猪、禽、羊、牛养殖场各2个,开展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关于紧急流行病学和专项流行病学调查,各乡镇要根据本方案要求,制定流行病学调查预案或方案,并根据需要积极配合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相关工作。开展常规流行病学调查时应包括以下信息来源:

1、畜禽养殖场:地理特点、饲养数量、疾病种类、发病数、死亡数、发病率、治疗情况、损失程度,免疫情况等信息;填写《养殖场流行病学调查表》。

2、动物诊疗机构(包括乡镇兽医站):通过对辖区内动物诊疗机构的调查,了解动物疫病的发生情况,填写《动物疫病诊疗机构畜禽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和《动物疫病诊疗机构宠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3、屠宰场:通过对屠宰场检疫过程中,发现疾病的流行情况并填写《动物屠宰场动物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4、动物饲养数量动态调查:通过对辖区动物的引入和转移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辖区内动物的饲养情况并填写《动物存栏情况调查表》。

四、分析评估与信息交流

(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辖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工作机制,结合本地畜牧业生产、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数据,定期评估疫情发生风险。

(二)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对疾病诊断结果及时反馈养殖场,指导畜牧生产,要及时与各调查点交换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意见。

五、其他工作要求

1、各乡镇兽医站于每月十五日前将流调情况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科。

2、市动物疫控中心于每月二十日前将流调情况报通化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科。

3、各乡镇兽医站于每月二十日前上报《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月报表》。

推荐第4篇:太平镇主要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监测

2009年太平镇主要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监测、调查方案

为掌握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状况, 了解疫病发生情况和流行规律,评估动物疫病发生风险,提高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能力,规范主要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按照目标明确、系统规范、科学有效的工作原则,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分工

(一)组成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吴凤海

副组长:马文利

组员:窦华通韩永彬师艳松季云东及各村防疫员

二、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一)范围

1.怀疑或确认发生以下情况时,由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1)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

(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布氏杆菌病等主要动物疫病发病率或流行特征出现异常变化;

(3)小反刍兽疫、疯牛病、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

(4)牛瘟、牛肺疫等已消灭疫病复发;

(5)新发病以及其他呈暴发流行或病因不明的疫病。

2.发生其他动物疫情时,由区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本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必要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二)工作目的

1.查明病因,寻找病因线索及危险因素;

2.确定疫病的可能扩散范围;

3.预测疫病暴发或流行趋势,提出控制措施建议;

4.评价控制措施效果。

(三)工作程序

1.兽医站接到紧急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核实信息,进行初步调查,并按规定报告疫情。由当地区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本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2.现场调查人员进一步核实情况后,应参照相关动物疫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设定的有关内容,调查疫情现状,追溯疫病来源,追踪病原去向。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他动物疫病发生时,可参照上述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开展调查。

3.现场调查人员应根据调查情况,描述动物疫情的空间、时间和群间分布,分析疫病来源,判断疫情发展趋势,提出控制措施建议。必要时,应在高风险地区开展追溯和追踪调查。

4.对于特定重大动物疫情,要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组织开展经济损失和防控措施评估等专项调查。

(四)报告

兽医站要明确专人负责动物流行病学调查表填报工作。

三、定点流行病学调查

(一)常规流行病学调查

1.每年6月份填报上年度畜牧业生产、屠宰加工和流通贸易信息;

2.月底前填报上月畜禽产品价格信息。

(二)重点动物疫病抽样调查

通过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疫病,以及畜禽养殖场致病微生物污染状况进行定期抽样调查。

1.禽病调查。

(1)目的:分析禽群主要疫病种类和经济损失,掌握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感染发病情况,评估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效果,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2.猪病调查。

(1)目的:分析猪群主要疫病种类和经济损失,了解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牛粘膜病、猪链球菌病及猪圆环病毒等主要猪病病原感染状况及发病动态,开展分子流行病学和病原遗传演化规律研究,判断猪群疫病可能发展趋势,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2)范围:在辽宁、河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西、云南、四川、陕西等10个省份,各选择3个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以所在县为重点区域,选取一定数量的养殖场户和屠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检测。

(3)承担和参与单位: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上海分中心、相关省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3.牛羊病调查。

(1)目的:分析口蹄疫、蓝舌病、布病、结核病等发病情况和传播、流行风险因素,评估口蹄疫免疫效果。

(2)范围:在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山西、重庆、甘肃、新疆、青海、广西、上海等10个省份,各选择牛羊饲养量较大的2个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以所在县为重点区域,选择一定数量散养户、规模养殖场和屠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检测。

(3)承担和参与单位: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兰州分中心、相关省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4.养殖场环境致病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

(1)目的:了解环境致病污染状况,分析与动物疫病发生情况之间的关系。

推荐第5篇: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提纲

附表3-9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提纲

一、背景

调查任务来源(何时接报或接到上级行政部门调查指示)、事故简单描述(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波及范围、基本经过等)、参与事故调查的机构与人员、调查目的简述。

二、基本情况

事故发生地的基本情况,如气候、风俗习惯、人口数、社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学校/工厂/企业规模、住宿非住宿、食品企业的日常活动和操作等。

三、调查过程

(一)目的:开展调查时需要达到的目标,目的描述要简明扼要、有逻辑性;

(二)方法:包括流行病学的内容(调查人群描述、病例定义、如何开展病例搜索、如何选择病例和对照、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等)与实验室检测的内容(样本采集与运送方法、采用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

四、调查结果

描述所有来自临床、实验室、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食品卫生学调查方面的结果(可以按照“方法”部分的顺序来描述结果,但不要在此部分解释或讨论数据)。

(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总发病数、罹患率、疾病临床信息(症状体征、住院转归、临床检验结果)、疾病潜伏期(最短、最长、平均)、病例三间分布特征、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发病前72小时或重点可疑餐次的饮食史、可疑食品进食时间与数量)、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等;

(二)食品卫生学调查:可疑食品及其原料的来源、剩余数量及流向;可疑食品的制作时间、配方、加工方法和加工环境卫生状况;成品(包括半成品)的保存、运输、销售条件;食品制作人员的卫生和健康状况;分析造成食品污染的环节。

(三)实验室检验结果:所采集的样本类型与数量、实验室检验项目与结果。

五、调查结论

概括事故调查中的主要发现和特点,作出结论的主要依据、理由。调查结论内容应当包括事故范围、发病人数、致病因子、污染食品及污染原因。不能作出调查结论的事项应当说明原因。

六、建议

提出防控建议,如发布食品消费预警,召回相关食品,对污染食品的无害化处理,清洗消毒加工场所,改进加工工艺,维修或更换生产设备,调离受感染的从业人员,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开展公众宣传教育等。

推荐第6篇:关于恙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恙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湖北省郧西县羊尾镇板桥村2013年5月14日发生了一例恙虫病感染病例,经过灭鼠、灭螨等综合防控措施后,疫情没有出现暴发流行趋势。现将报告如下:

1、获得疫情材料与方法

疫情资料来源于郧西县疾控中心及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人口信息来自患者本人,以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本次恙虫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疫情控制情况进行分析。

2、调查结果

本次恙虫病没有爆发流行,发病区域内共报告一例病例,为实验室诊断病例,无死亡病例报告,该病例集中在羊尾镇板桥村五组。发病时间为2013年5月7日,患者姓名张汉阳、男、70周岁,个案调查显示本病例有野外作业史,居住环境较差,靠山、阴暗潮湿,且多有啮齿类动物出没。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见十堰市人民医院出院小结。(附:十堰市人民医院出院小结)

3、预防控制措施

疫情发生后,郧西县疾控中心迅速出动机动防疫队,到疫区实施防控疫情措施,同时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疫区群众对该病的知晓率,加强了群众防控力度,降低了疫区群众的恐慌情绪,有效的防控措施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羊尾镇中心卫生院

2013.5.24

推荐第7篇:某生猪流行病学情况调查报告

xxxx生猪流行病学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xx转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生猪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新牧密电【11】5号)要求,于8月1日xx畜牧兽医局召开紧急会议,进行专门安排和部署,要求对xx区域内生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等普通传染病进行拉网式普查同时对影响畜产品安全生产的其它因素进行了解和调查,在2011年8月3日至8月20日期间,xx动物疫控中心牵头、动物卫生监督所配合分别与各县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人员组成调查组对各县市规模猪场和部分养殖户进行了入户调查,通过询问、谈话交流、查看免疫记录、圈舍养殖情况、填写调查表格等方式,全面了解了当前地区生猪养殖、疫病防治的情况,重点对腹泻病流行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目前生猪年末存栏xx万头。xx县2010年末全县生猪存栏xx万口,规模化养殖场xx个,主要饲养地在xx。xx生猪存栏xx万头只,主要饲养地为xx乡、xx乡、xx、xx乡、xx镇。xx县生猪存栏xx万主要饲养xx。

二、生猪疫病调查情况

经过问卷调查和走访查看等方式,对生猪的疫病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重点对生猪的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发病情况作了调查,就初步调查前况来看,腹泻类传染病呈点状散发流行。

从入户调查和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出现的病名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仔猪黄白痢、伪狂犬、猪流行性腹泻、肺炎等,这些病种的确诊均没有经过实验室诊断,仅从临床症状来判断,准确性有待确定。从流行的时间来看,除xx县xx外,半年内没有发生腹泻类传染病大量致死的调查记录,已有的仔猪死亡情况多发生在1-3年前。xx县xx近期有个别养殖户反映仔猪有腹泻死亡情况。死亡数量一般在10头左右。

发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原因,冬春、秋冬气候交替时节,容易造成仔猪的死亡,加上很多养猪场保温措施不全造成仔猪死亡率上升,通过此次调查xx基本上仔猪死亡率较高时段就在这两个阶段,约30%仔猪因此原因死亡。

2、消化不良和大肠杆菌交叉感染:饲养管理不善,造成仔猪消化不良和大肠杆菌病感染,造成一部分死亡。

3、饲料霉变:由于饲料发霉,在喂食生猪时造成母猪流产,造成仔猪死亡。

4、主要疫病造成仔猪死亡,仔猪副伤寒、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等是造成死亡的主要病种。目前这些病种的确诊工作滞后,没有明确的实验室诊断。

三、存在的问题

1、政府和养殖户对普通传染病的重视力度不够,对普通病的监测不够重视。

2、养殖户对动物环境卫生认识不强、重防疫轻卫生、缺乏综合性防治意识。

3、对中小型养殖户补免工作、免疫档案监管力度不太强。

4、xx县(市)对疾病的快速诊断能力较弱、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目前的疾病快速诊断的需要。

5、猪瘟抗体检测采样数量少,覆盖面不够广。

三、防治对策

1、认真做好猪厩、环境卫生清洁及消毒工作:猪舍、饲养场地、用具、饲槽、产床等需每天清扫、洗刷,每周至少消毒1次,同时做好灭鼠灭蝇工作。

2、加强针对生猪的疫情监测,特别是针对腹泻类病种的检测。对造成死亡的病种进行实验室的确诊。

3、增强圈舍保温和抗风寒能力,尽可能提供恒温的饲养场所。

4、加强饲养管理。在饲料和管理方面引起重视,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选择适当的预防用抗菌类药物和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并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预防猪群疾病感染,提高健康水平;降低饲养密度,做好猪舍清洁、干燥、通风降温工作。

5、加强免疫工作,在重大疫病疫苗普遍得到重视的同时,要进一步重视普通传染病疫苗的推荐和推广工作,一些新的防疫技术应该得到大力推广,例如有一种免疫调节剂产品受到了部分养殖户的推荐和欢迎,有关单位应该及时了解此类信息,为养殖户提供客观评价信息。

6、建议专题开展猪病试验室检测课题,通过课题掌握猪普通传染病发生流行的实验室确诊数据,为猪普通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7、猪瘟抗体监测采样覆盖面要扩大,应引起高度重视,对猪瘟的监测应扩大到两县一市各大养殖场。

四、猪传染病发生及流行趋势分析评估

根据此次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目前xx区域仔猪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猪圆环病毒病、猪附红体细胞等疾病没有疫情报告,仔猪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这两种病腹泻类传染病呈点

状散发流行,疫苗能够及时足量供应,爆发的可能性小。同时xx疫控中心xx监督所印刷相关宣传单上万张宣传材料发放到两县一市进行入户宣传 ,使提高养殖户综合防治意识,畜产品的安全平稳生产将不会受普通传染病太大的影响

推荐第8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撰写基本要求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撰写基本要求

现场调查报告,是一种全面的总结形式,与科学论文相比,它可能不够精辟和深入,方法学方面不够严谨,但是更加全面。由于现场调查的题材千差万别,因此现场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也不尽相同。针对群发性疾病(如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调查,可能侧重于流行病学与统计学方法的综合应用;针对个案病例的调查,则可能侧重于对病例临床特征、检测结果的描述,以及逻辑推理在调查过程中的应用等。但不管是什么题材的调查报告,一些基本要求必须得到满足。

在此,总结经验,对现场调查报告所包涵的要素提出一些要求。根据不同题材调查工作的要求,其报告可能侧重于其中的某些要素,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完整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包括如下要素:

1.标题

2.前言(事件经过)

3.基本情况

4.核实诊断

5.流行特征(描述流行病学)

6.病因或流行因素推断、验证(分析流行病学)

7.防制措施与效果评价

8.问题与建议

9.调查小结

10.落款

一、标题

“标题”是现场调查报告内容的高度概括,必须简明扼要地向读者展示所做工作的主要成果。标题应该简练、准确,可包括时间、地点及主要调查内容等要素,有时可省略时间、地点相关信息,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标题的表达形式:“关于+地点+事件名+的调查报告”。但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标题常常有所变化,如“关于XXXX的调查报告”、“关于XXXX的评价报告”、“XXXX调查”等。

二、前言(事件经过)

“前言”部分主要对事件的发现、报告、调查经过进行简单概括。一般篇幅不宜太

长,200-500字即可。“前言”部分可包括以下内容:

1.本次现场调查的由来与背景、目的和意义,引出调查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2.简述发现事件的信息来源,包括接报及上报情况等。

2.交待事件发生经过,以及调查工作的任务来源(如下级请求或上级要求等)。

3.简述现场工作经过,包括调查的地点和时间、参加单位与人员、调查方法、调查工作经过、调查处理结论等。

三、基本情况(背景)

“基本情况”是对事件发生地的背景信息进行描述;此部分所包含的内容,应可对调查和分析结论起到支持作用,应避免提供与主体内容毫无关联的信息。一般来说,基本情况可包括如下内容:事件发生地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条件、人口构成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卫生服务机构、平时疾病流行情况或历史上该疾病在该地区流行状况、该地区有关的预防接种情况等。应重点说明与事件性质和原因有关的本底情况,如虫媒传染病应说明媒介种群、密度与变化情况,肠道传染病重点说明当地卫生状况,等。

四、核实诊断

针对传染病群体性事件的调查,首先要对疾病进行核实诊断,证实暴发或流行的存在。因此,该部分主要对疾病的临床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展示。主要内容:

1.临床表现:描述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上的分型及其特点。

2.辅助检查:各种临床辅助检查的结果。根据调查的病种,展示的辅助检查结果应各有侧重,如呼吸道传染病(如SARS)可重点展示肺部X线检查及肺部通气指标,胃肠道传染病应重点展示大便标本检查结果等。

3.主要诊断依据:一般参考各法定传染病的国家诊断标准。如果疾病无公认的诊断标准(如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应列出病例定义和分级定义。

如果是新发传染病,则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应为调查工作重点,以便弄清疾病的特征,为诊断、治疗及防控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五、流行特征(描述流行病学)

针对一起群体性传染病事件,应将事件的真实面貌完整呈现,即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主要内容:

1.疾病流行强度:总发病数目、发病率、死亡率和死亡率等信息,以及事件的波及范围及人群等信息。

2.疾病流行特征:即“三间”分布----时间分布、地点分布、人群分布特征。

流行特点的描述,亦应有明确的目的,应可为下一步的病因推断(分析流行病学)相关工作所利用;如不能为分析流行病学服务,可不必事无巨细地展示所有资料信息。这一部分内容为调查报告的专业核心内容之一,应尽可能地用图表来表示,以求简单明了;在信息量较为丰富的情况下,应避免仅以大段文字来描述疾病的流行特征。另,图表制作应从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忌形式主义;图表制作时要简明扼要,应有序号、标题。制表要求重点突出、主谓分明、结构完整、有自明性;表内的标目排列要合理。

六、病因或流行因素的推断与验证(分析流行病学)

并非每一项调查均可以做分析流行病学的总结。如果调查设计与信息资料足以支持这一部分的分析,则该部分将是调查报告中最重要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

1.提出病因或流行因素假设:综合临床信息、流行病学特征等内容,提出病因或流行因素的假设。与前面的描述性内容无关、缺乏依据的假设,是不科学合理的假设,只能使人对本次调查的结论提出怀疑。

2.验证假设:根据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以及关联强度、剂量-反应关系等指标,对病因假设进行验证。

3.传染来源与相关因素调查结果的分析结论。除了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以外,逻辑推理思维也必不可少。

4.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病原学、免疫学检测结果,是确定病因的强有力的支持资料。

5.干预效应:如落实了干预措施,则干预效应可为病因推断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6.病因判断:病因判断的结论;支持本病因结论的理由;排除其它可能原因的理由,等等。

七、防制措施与效果评价

流行病学调查、查因,是为了控制疾病而服务的;控制(干预)措施的落实,应与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开展。因此,完整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应包括防制措施与效果评价内容。要求如下:

1.描述各种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包括采取措施的时间、范围和对象等。

2.选择过程性指标进行描述,如疫苗接种率、传染源的隔离率等。

3.防制措施实施后,应对其防控效果作出评价,同时也是验证调查分析是否正确。如果效果不佳或发生续发病例,应说明原因,分析指出需要修正的控制措施。

4.已采取防制措施和即将采取防制措施分开描述。

八、问题与建议

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与教训,是提升调查工作意义的必需步骤。同时应提出针对性的工作建议,旨在减少今后类似事件的发生,或为今后类似事件的调查提供指导意见。要求如下:

1.存在问题及教训: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卫生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对处理不当或效果有限的措施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总结经验:对疫情处理过程中所采取的成功或关键措施进行介绍。

3.提出建议:综合调查结果、流行因素分析及控制实践经验等内容,分析预测事件可能发展趋势,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包括开展进一步调查研究、尚需采取的对策方法等建议,以及预防今后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建议。建议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九、调查小结

现场调查报告,是最为全面的一种业务总结形式。如果整个调查控制工作比较复杂,则报告内容可能冗长难读,因此可将主要结果与结论进行摘要小结,以方便参考。调查小结不一定是报告的必要组成部分,篇幅宜短,可为几行文字或一个段落。调查小结的内容可包括:调查报告的主要观点、最终结论、针对性建议等。

十、落款

报告的最后为“落款”,包括署名及日期。调查报告通常是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汇报,或向有关单位进行报告,因此其署名通常为直接负责本次调查的单位和主要流调、实验室检测、防制措施实施人员。

调查报告的末尾还应署上调查报告撰写的日期。

以上所列为调查报告的内容要素,并非调查报告固定提纲。调查报告的提纲,可以上述内容要素为依据,进行调整或修改;应根据调查目的及过程的不同,重点突出地展示调查成果。

一般情况下,包含事件经过、核实诊断、流行特征、病因分析、措施及效果、调查结论等几部分内容的调查报告,已属较为完善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推荐第9篇:动物调查报告

广西区内野生动物调查报告 2011-17班 吴虹熹 53号

近来,野生动物的急剧下降让人类意识到,保护动物,关心生态大自然,就是关心人类自己。就此,我调查了广西区内野生动物目前的生存状况。

据我调查,广西区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自治区级23处,地市级和县级31处。如下:

1花坪自然保护区

花坪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临桂两县交界处,1960年被广西区批准为保护区,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珍稀孑遗树种银杉和典型常绿阔叶林带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花坪自然保护区是珠江源头,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坪自然保护区最重要的身份是活化石银杉的发现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珍稀孑遗树种银杉和典型常绿阔叶林带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地质古老,具有古陆性质,想体验史前一万年的感觉的朋友可以考虑来穿越一番。

保护区内物种丰富,被誉为“花的世界,绿的海洋,动物的王国,银杉的故里,瀑布的天堂”,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花卉基因库,所以此地的名字原写作“花瓶”,十分贴切。但进入花坪保护区需要完备的装备和足够的胆量,因为夏天,花瓶里除了处处繁花还有随处可遇见的蛇??但对于色友们来说,蛇的原生态曲线美带给他们更多的是创作的热情。 花坪特色生物推荐: 蛇 花坪除了花多就是蛇多,不拍蛇算是枉去花坪一趟了。蛇虽然看起来恐怖,其实只要了解蛇的习性,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安全的拍摄蛇的美丽身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胆量一定要大,足够拿稳相机,但也不建议胆大的同志没事抓蛇玩。

白鹇 别名银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著名的观赏鸟类。李白曾作《赠黄山胡公晖求白鹇》一诗表示自己对白鹇的喜爱。白鹇外形素雅,性情高傲,生活习性独特,但它们又能和粗鲁的野猪十分要好,有野猪的地方常常就会有白鹇,两者关系十分另类,似动物界的伯牙与子期。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白鹇的天堂,白鹇群数较多,大的群有超过100只白鹇共同生活着。漂亮的外形,独特的气质都让白鹇成为本系列重点推荐的动物之一,如果顺便能拍到野猪,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银杉 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树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3年前在花坪第一次发现银杉存活,引起世界植物界的巨大轰动,和水杉、银杏一起被誉为植物界的“国宝”。到了花坪,如果忽略了这种国宝级的树种,那此行着实虚得紧了。 2 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景观九万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省北部,生物资源异常丰富,特有种类繁多,是广西三个植物特有现象中心之一,是中国亚热带地区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同纬度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九万山自然保护区连片面积大,保存完好,森林覆盖高,为世界同纬度地区所罕见。它是生物学、生态学、生态地理学不可多得的科研试验基地,对开展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广西西南部,左江上游龙州县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热带北缘,区内群峰嵯峨、山弄密集、溪流时隐时现、喀斯特地貌典型,植被为世界上罕见保存最完好的岩溶地区热带季雨林。,是我国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14个关键地区之一,也

是林业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选定的40个a级保护区之一。它于 1979年建立,总面积达10080平方米,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选择。与广西众多森林保护区不同,弄岗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石山连绵,悬崖绝壁、岩溶溶洞随处可见,进行穿越的难度较大,在此开展户外运动需要极好的运动能力和技术。弄岗保护区有120多种鸟兽,最为珍稀的是白头叶猴,这是我国特有动物,也是《可爱广西》丛林穿越系列中要特别关注的生物之一。 弄岗特色生物推荐:

白头叶猴:仅分布在广西的左江和明江之间的一个十分狭小的三角形地带内,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性情机警,活泼好动,极善跳跃,集群生活,早出晚归,生活很有规律,但种群数量稀少,繁殖难度大,加上人类逐渐扩大生活劳动的范围,白头叶猴仅存的生存区域受到严重威胁。《可爱广西》邀请生物专家和驴友们共同勘查白头叶猴生活的现状,探讨保护这一珍稀物种的方法,如果你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想要参加我们的团队,请赶紧报名,为保护我们的世界贡献出你的智慧。

金花茶:闻名遐尔的国宝级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该品种于20个世纪60年代在广西发现,目前仅有3个品种和1个变种,是山茶花中唯一金黄色的类群,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享有“茶花皇后”的美誉。11月开始开花,花期很长,可延续至翌年3月。 金花茶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的园艺界,受了国内外园艺学家的高度重视。认为它是培育金黄色山茶花品种的优良原始材料。 4北仑河口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于1990年建立,2000年4月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生态系统。本区的滩涂和沿海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有27种,大型底栖动物有84种。由于保护区位于亚洲东部沿海和中西伯利亚中国中部两鸟类迁徙线的交汇区,为候鸟的重要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已观察到的鸟类有128种,其中有13种鸟类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另一方面,北仑河位于保护区西端,是我国和越南的界河,历史上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本区的原生红树林损失66%左右,导致北仑河主航道偏移和中国国土的流失。因此,保护区的建立不仅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防目国土流失、保护领土和领海权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5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处广西中部偏南的南宁市武鸣、上林、马山和宾阳四县交界处。保护区管理局设在武鸣县两江镇汉安村那江屯南侧。地理坐标为东经108°20′~108°24′,北纬23°24′~23°30′。保护区呈西北至东南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21km,东西宽19km,一般海拔1200m左右,主峰龙头山在山体中部之武鸣与上林两县交界处,海拔1760.4m,相对海拔1563m,是广西中部最高的山峰。保护区总面积16994hm2 ,林地权属全部为国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著名森林公园,主要保护对象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一级保护动物有黑叶猴、蜂猴、金钱豹等;二级保护动物有大灵猫、黑熊、苏门羚等。

“广西庐山”、“南宁后花园”,“北回归线上的明珠”??林林总总的头衔早已让大明山为广西人所熟知,其环境地形物产就不赘述了。但不可忽略的是,这个保护区分布有原始森林、多种珍稀生物,特有物种及古老的地层,是一个巨大的自然生物宝库。

大明山特色生物推荐:

1、短尾猴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称红面猴,年老者颊部毛长似胡须,尾光秃无毛,长在河谷地带抓螃蟹、青蛙,活动场面比较有趣,适合拍摄。

2、桫椤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活化石,造型独特,视觉印象比较好。大明山保护区是广西植被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所以珍稀树种是必须进行了解的。

这些自然保护区体现了广西区领导对野生动植物的重视与保护,目前它们生化环境良好,且较安全。我们广西不仅设立自然保护区,而且人们对动物十分友好。 2011年4月5日晚,一只不明动物突然出现在南宁市青环路的一家店铺几名店员面前,员工们好心把它收留喂养。经查实,该动物为懒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次日,这只懒猴被送往有关部门处置。接到员工黄先生的电话后,记者来到南宁市青环路的一家店铺。懒猴被放在一个纸箱里,当记者拍照闪光灯亮起时,它才懒洋洋地睁开眼睛。“5日晚11时许,我们几个员工下班回宿舍区,在二楼楼梯见到这家伙。”黄先生称,他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动物,但感觉很可爱,“第一想法就是将它保护起来”。黄先生很容易地便将懒猴装进了塑料桶里,然后到小卖店买来水果,“我们喂它喝水,还给它香蕉、苹果吃”。当看到着懒猴吃相憨态可掬,黄先生和同事忍不住笑了起来。黄先生称,这家伙当晚在员工宿舍过夜。4月6日,森林公安人员接报后赶到,证实该动物为懒猴。公安人员称,懒猴怎么会跑到员工宿舍区,原由还不清楚。他们会将懒猴送往相关部门妥善处置。 2005年5月31日广西南宁市动物园宣布,中国首例人工繁殖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蜂猴,在广西动物园顺利成活。小蜂猴身体状况良好,活泼可爱。截止该小蜂猴出生,广西南宁市动物园共有四只蜂猴。

南宁市动物园工作人员称,人工繁殖的蜂猴极难成活,刚出生的小猴只能吃母乳,不能人工喂养,该园此前生下的两只蜂猴仔都因参观人多,母猴情绪烦躁不哺乳而死亡。这次,动物园吸取教训,早早就把怀孕的母猴安排在游人稀少的园区,让母猴吃好睡好,加上在夏季生产,大大有利于猴仔的成活。这只小蜂猴刚出生时只有一百克,能正常地吃母乳。

有蜂猴分布的自然保护区在云南,有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绿春黄莲山自然保护区、沧源南滚河自然保护区;西部的盈江铜壁关自然保护区,中部的景谷威远江自然保护区、景东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和新平哀牢山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对蜂猴在中国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估计它们已包括了中国蜂猴80%以上的种群。

懒猴又名蜂猴,因受人类捕杀而濒临灭绝,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70年代以来云南南部和西部热带森林的大片被砍伐,已造成本种栖息生境的大幅度减少,使大多数蜂猴仅在保护区中生活。因此, 加强有蜂猴分布的现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保护和改善蜂猴的生存环境是一项首要措施;

2、加强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宣传蜂猴入药并无科学根据的道理,制止由此而产生的偷猎、滥捕蜂猴等的行为;

3、进行中国蜂猴的数量调查和资源评估,合理审批用于动物园展出或出口的额度。加快建好一个以现有饲养种群为基础的人工繁殖群,建立谱系,以满足中国动物园展出及国内外交换的需要。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无不告诉我们:动植物也是地球中的一员,我们没有权利伤害它们,伤害它们,其实也是伤害我们自己。 在此,我也呼吁人们,不要再破坏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不要再乱杀一禽一兽,不要再杀害我们的朋友,要保护好自然界中的一个个生灵。消灭动物,就是在消灭人类自己。如果有一天世界上的动物全都消失了,那人类还能生存吗?要保护动物,珍惜这自然界里的每一个生灵吧。

朋友们,动物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无价之宝,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们的生衍死灭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动物的大量毁灭对人类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造成生态严重不平衡,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保护动物,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吧!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篇二:动物调查报告

动物的调查报告

夏庄小学 六年级一班 栾文雪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常在电视里看到动物生活的一些精彩镜头:一头狮子将它的利齿插进一匹斑马的脖颈里;一群野牛奔驰而过,扬起了冲天飞尘;一对丹顶鹤缠绵交颈翩翩起舞??但是在真实的大自然中,这类场面是很少出现的。动物们在多数时间里的表现都是很“低调的”,它们会努力地掩饰自己,尽力让自己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它们就像变魔术一样,凭空“消失”在周围的环境中,必须仔细地“找”,才能发现它们的踪迹。这些动物是如何伪装的呢?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确定有代表性的动物的伪装作为具体研究对象。 2.搜集变色龙等会伪装的动物的伪装方式的资料。 3.整理,归纳搜集到的资料

(1)变色龙:善于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变色既有利于隐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猎物。变色这种生理变化,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调控下,通过皮肤里的色素细胞的扩展或收缩来完成的;

(2)章鱼碰上敌人,会喷出黑色的墨汁,以便于脱身;

(3)羚羊跑得飞快,用来躲避强大对手的攻击;

(4)乌龟有一层厚厚的、坚硬的外壳,如果有人要碰它,它马上就会把头缩进壳里,保护自己;

(5)刺猬碰到敌人,就缩成一团,以防御敌人;

(6)河马以自己的大嘴巴,来吓跑敌人;

(7)蜘蛛为了保护自己,织了一张网,如果昆虫来会被粘在上面,蜘蛛用它的毒牙咬住昆虫,注射毒液;

(8)蛇伸出舌头,来吓唬敌人;眼镜蛇碰到敌人,会喷出毒液,保护自己;

(9)马站着睡觉,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它一遇到猛兽来袭击,能快速逃跑;

(10)黄鼠狼遇到敌人,会放臭屁,掩护自己逃脱;

(11)壁虎遇到危险,自断尾巴逃走,不过几天就能长出新的尾巴了;

(12)螃蟹在争斗中,会脱落钳子,但过一段时间会长出来;

(13)斑马身上的花纹能起到保护作用,使猛兽在草丛中难以发现; (14)鱼靠身上美丽的色彩来伪装自己,适应环境,迷惑水中的敌人;

(15)峨眉山枯叶蝶是昆虫里伪装的最巧妙的。它停在树上,双翅合并竖在背上,翅的腹面颜色和树叶一致,翅膀很像叶脉,后翅的尾突恰好像是叶柄,一动不动,简直很难被发现;

(16)小野鸭通过装死,来逃脱猛兽的追捕; (17)海龙是个伪装高手,身上长满了像海草一样的东西,它躲在珊瑚丛里,敌人很难发现它;

(18)鸵鸟遇到敌人,把身体紧贴地面,由于它们身上羽毛颜色和黄草、黄沙相似,很容易瞒过敌人;

(19)竿竹虫把自己伪装成竹竿一样,别人很难发现这是虫子;

(20)黄貂鱼的尾巴上有一根有毒的刺,这是一种可怕的武器,这种鱼潜伏于泥沙之中,身上的天然保护色使它们很难被发现;

(21)鲸的角可以抵御敌人,敌人来了可以用角攻击敌人。葵和海百合利用酷似植物的外形作掩护而捕捉食物;

(22)角蝉(也叫棘刺虫),可模拟玫瑰刺而取食;

(23)食蚜蝇吸食花蜜,飞行时可在空中停住身体,酷似蜜蜂;

(24)竹节虫模拟竹的枝条,神态逼真,惟妙惟肖;

(25)尺蠖停止不动时,样子呈干树枝状;

(26)眼珠蛙除了头部上方正常的两只眼睛之外,在它的背部两侧,也有着两个与眼睛一模一样的花纹 ,捕食者对眼睛最为敏感,它们一看到眼睛,第一反应就是被对方发现了,从而造成短暂的惊吓,这样就使眼珠蛙有机会逃跑;

(27)鲮鲸鱼的背鳍经过拟态成为了海藻的样子,可以用于吸引以海藻为食小鱼前来美餐;

(28)蝇类和蛾类模仿蜜蜂和黄蜂,可逃避鸟类的捕食; (29)一种适合捕食者口味的蝴蝶模仿另一种不适口或不可食的蝴蝶亦能逃生;

(30)巴西丛林中一些亲缘关系很远的蝶类之间在色斑上的相似性,有些不可食蝴蝶与另一些分类地位相距甚远的可食性蝴蝶(粉蝶科)具有相同的色斑。

4、为了更好的研究,我制作了一张图表:

代表动物食蚜蝇鲮鲸鱼 马

生活习性吸食花蜜吃以海藻为食的小鱼们站着睡觉

如何伪装由于酷似蜜蜂,可以躲避敌人袭击。背鳍经过拟态成为了海藻的样子,可以用于吸引以海藻为食小鱼前来美餐。

一遇到猛兽来袭击,能快速逃跑。

二、研究结果

动物是多么地聪明啊,能够以自己的样貌和生理习性来伪装自己,这是人类想做却做不到的啊!我们了解了动物的这么多伪装的知识,帮助了我们进一步走进了这神秘的动物世界!篇三: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调查报告

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

调查内容:灭绝的动物:西、东袋狸分别为于1910年和1940年灭绝。

美国北部的白狼于1911年灭绝。基奈山狼于1915年灭绝。 新墨西

哥狼于1920年灭绝。 中国犀牛于1922年灭绝。澳豚足袋狸于1926 年灭绝。澳花袋鼠于1927年灭绝。澳巨兔袋狸于1930年灭绝。 北

美旅鸽于1930年灭绝:数十亿只不到一个世纪时间绝种。中国豚鹿

于1960年灭绝。台湾云豹于1972年灭绝等等。 濒临灭绝的动物:白眉长臂猿、黑长臂猿、大猩猩、黑猩猩、白

鳍豚、小熊猫、大熊猫、雪豹、大鲵、白鲟、中华鲟等等。

原因:

1、环境的恶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工业

垃圾也越来越多,所以人们只能把垃圾倾倒在野外。久而久之,动物

们赖以生存的那片青山绿水,就变成了臭气熏天的垃圾场;从而 导致了动物们失去食物、失去家园。还有,人们不太注重植树造林,

肆意乱砍乱伐,导致绿地沙漠化,使动物们没有了栖身之地。

2、人类的贪婪: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方面的要求

也越来越高,商家为了利益,四处捕杀野生动物,供人们食用、制作

皮具、装饰品,毫无怜悯之心,用极其残忍的方法捕杀,然后再将其

杀害。试想一下,如果人们对野生动物怀有一点怜悯之情,如果商家

没有被利益蒙蔽住双眼,如果人们还怀有一丝血性,会对那些可怜的

动物们下此毒手吗?

3、人类无节制的杀戮:如果我们杀尽了兔子、鸡、牛、羊等等这些食物链最底层的动物们,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种连锁反应——它们灭绝,吃它们的鹰、老虎这些动物怎么活?最终还是因为没有食物供它们食用而灭绝。

调查感想(收获):动物们的生存与我们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动物,或者连动物都生存不下去了,我们人类还能生存下去吗?保护野生动物从我做起:不污染环境,植树造林,还给它们一个美丽的家园。不伤害动物,对他们怀有一颗爱心。保护动物,我们责无旁贷!篇四:关于动物保护调查报告

关于动物保护调查报告 引言

“告诉你的孩子们吧,世界上有很多存在过的,却不被他们知道的,已经灭绝的物种,这个就是,这个也是。他们花了几百万年进化,却仅仅在几十年间就灭绝。一共有多少物种灭绝了呢?现在又有多少处在濒临灭绝的危险之中?灭绝还会不断的继续下去么?正是因为人类的漠不关心才造成了物种的灭绝,现在我们有义务保护这些生命”这一段话是摘自09年的法国电影《海洋》。这一段话深刻的指责着人类的出现对于动物大量灭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强烈呼吁人类应该在此时此刻负担起对生命的保护的职责。

中国动物保护现状 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价值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虽然野生动物是国内唯一受到法律保护的动物,但它们也时刻面临着厄运。在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区里随时可以见到被人捕杀后的藏羚羊的残缺不全的尸体;在广东那里的人们至今还在食用在国家保护范围内的蛇、穿山甲、果子狸等等野生动物;最近辽宁省沈阳市野生动物园里又发生了饿死11只东北虎的事件。

至于驯养动物在我国的保护根本谈不上,近年来一系列的有关人类危害动物的丑闻频繁出现,虐待动物的现象更是怵目惊心:刘海洋泼硫酸烧伤动物园的熊;某女子用高跟鞋踩死小猫;动物园“克扣”大熊猫的食物;某野生动物园杀了老虎卖虎骨酒;以及令人震惊的“活熊取胆”事件,等等,这些个事件层出不穷,不断被曝光,引得读者们当下的感慨、深思,更是基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专家建议稿)项目组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第一节“扰乱公共秩序罪”中增设“虐待动物罪”、“传播虐待动物影像罪”和“遗弃动物罪”专条,希望用法治来推进社会道德的建设。 引起现状的原因 1.文化传统

我们经常说“吃什么补什么”,吃胆补胆,吃肾补肾,吃血补血,大量的动物被我们当成食材,更有一些人是什么稀有吃什么,什么昂贵吃什么即便是国家明令的珍惜动物也要吃,这当中常见的就是蛇胆、熊胆等,像是上文提到的“活熊取胆”。 2.经济利益

为了压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养殖动物场所残暴虐待动物,包括给活猪,活牛上市前活生生地注水;活剥动物皮毛。甚至不是农业动物的家猫,流浪狗被偷走贩卖,在市场上活活被热水烫死,用棍棒打死。还有在商业利用动物的驱动下滥建动物园和所谓的野生动物园,发生广泛的虐待动物问题,大部分动物园急于引进动物牟利,使绝大多数动物被囚禁在条件极为低劣的环境里。又因亏损或经营不良,使大批动物常年处于饥饿和疾病的痛苦中,慢慢地在死亡。更有甚者,很多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开办马戏表演,用毒打和饥饿强迫动物做把戏,走钢丝、钻火圈。老虎被拔牙、拔指甲后用铁链拴在水泥地上让游客拍照。 3.法制缺陷

我国在动物保护方面的法律很不健全,依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和环境状况公报结果看我国仅保护濒临灭绝的稀有野生动物,没有普通动物和养殖动物,并且没有考虑到动物的基本利益其次对残害动物的制裁不足,因而导致极多故意伤害动物的事件。例如,尽管亚洲黑熊在野外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已列入附录i受到严格保护并严禁国际贸易,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却只将亚洲黑熊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并允许养殖和利用。这非但未能减少野外盗猎的发生,而且造成了国内归真堂“活熊取胆”为目的饲养场的泛滥。但尽管残酷虐待动物的行为以遭到广大公众的谴责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近年来这些活熊取胆场中黑熊的数目却仍是有增无减。 4.观念问题 我国在动物保护方面的工作开展较晚,国人在这方面的观念浅薄,还是有大量的乡村城镇人认为人是动物的主人,人可以利用,猎杀,关押动物并不负有法律责任。

动物保护现状的完善

首先应该完善我国相关动物保护的一系列法律条例,并可以在相关地区制定相关制度,严格保护动物切身利益,让人们树立起对动物保护的法律意识;我们应加强动物保护工作经验的国际间交流和合作,与世界同步,大力在社会上宣传保护动物的相关内容,特别是要给偏远地区的人们普及动物保护知识;最后一点,我国要坚决严厉制裁偷猎和贩卖动物者,严厉打击因自身商业利益猎杀动物、利用残忍手段从活体上取皮、取角、取药等严重行为。

总结

人和动物理应和谐相处,但却因为人们的各种欲望,使得动物不断地走向灭绝和濒临灭绝,就像《海洋》的导演在访谈时说的“ 我觉得人与动物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在很多年前,人类很害怕大型的食肉动物,但是现在这种关系好像反过来了,因为人的存在,大型的食肉动物变得越来越少,我们不再害怕它们,甚至要把它们灭绝。其实,这真的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我记得有一位名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什么比只剩下人类的世界更不人道的了。”篇五: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的调查报告

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关于动物性食品的调查报告 访谈对象:某动物性食品研究者

访谈提纲:①动物性食品的准确概念是什么呢?

②动物性食品具体包括哪些,是怎样分类的?

③那么它们各有什么营养价值呢?

④动物性食品的营养特点与其他食品有什么区别?

⑤尽管有这么多营养,但它们是否安全呢?我听说常有卫生隐患。 ⑥现在销售最多的食品是哪一种呢?

⑦牛肉的营养价值、选购方法、保存方法以及怎样吃最健康。

记录详实:

我:阿姨,您好!请问我能作为一位小记者来采访你关于动物性食品的一些知识吗?

阿姨:嗯!好啊!

我:首先问您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动物性食品的准确概念是什么呢?

阿姨:其实这个是人人皆知的,动物性食品就是指“动物来源的食物”,通俗的讲就是把动物当作食物来吃,有的可以生吃,有的就要烹饪了。

我:哦,我知道了。您很幽默啊!那么第二个问题了。请问动物性食品具体包括哪些,是怎样分类的?

阿姨:这个就有点专业了,动物性食品呢主要包括畜禽肉、蛋类、水产品、奶及其制品等等;这其中畜禽肉又包括畜肉和禽肉两种,前者包括猪肉、牛肉、羊肉和兔肉等,后者包括鸡肉、鸭肉和鹅肉等等;常见的蛋类有鸡蛋、鸭蛋、鹅蛋等等;水产品有很多都是的,鱼类、虾、蟹、贝类和海藻类(海带、紫菜)等,其中以鱼类为最多;至于奶,通常有牛奶、羊奶,而奶制品就是乳制品,意思就是用动物的奶加上其它辅料制成的食品,奶豆腐、奶粉、酸奶、奶酪等等都是。 我:您分得可真细啊!呵呵!那这么多种类它们的营养价值是都差不多呢,还是各有千秋?他们的营养价值是什么?

阿姨:首先,肉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碳水化合物较植物性食物少,不含植物纤维素。肉的组分变化不仅取决于肥肉与瘦肉的相对数量,也因动物种类、年龄、育肥程度及所取部位等不同而呈显著差异;其次,鸡蛋蛋清中的蛋白质较少,水分较多,而蛋黄中的则有50%的水,与大量蛋白质与脂肪,此外,鸡蛋还含有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色素等,所以胆固醇高的人就得少吃蛋黄了,而且一天不能吃太多的鸡蛋哦,不然吸收不好的;然后是鱼类,嗯——鱼类的营养成分因鱼的种类、年龄、大小、肥瘦程度、捕捞季节、生产地区以及取样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总的来说,鱼肉的固形物中蛋白质为

主要成分,脂肪含量较低,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较多,鱼肉还含有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特别是海产咸水鱼含有一定量的碘盐和钾盐等。这对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你们小孩子要多吃哦!奶类是一种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食用价值很高的食物,不仅含有蛋白质和脂肪,而且含有乳糖、维生素和无机盐等,牛奶是人类最普遍食用的奶类,与人乳相比,牛奶含蛋白质较多,但所含乳糖不及人乳,所以用牛奶替代母乳时应适当调配,有些父母不要只以为牛奶的营养很丰富,而省略的母乳的喂养,这是不对的!

我:哇!动物的营养可真丰富呢!像什么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无机盐都有呢!我听生物老师说这几样是最重要的,那是不是只吃动物性食品就能维持生命活动了呢?动物性食品的营养特点与其他食品有什么区别?

阿姨:光吃动物性食品可不行,还得吃些蔬菜水果才行呢!不论是什么总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动物性食品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五点,记好咯!

一、蛋白质量多质好;

二、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较高;

三、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碳水化合物含量低;

四、无机盐含量比较齐全;

五、维生素含量丰富。至于详细的营养我就不跟你讲那么多了,你只要记得这五点就好了。那么从这五点中,也不难看出:

一、动物性食品的不饱和脂肪酸不是很丰富,而这种它恰恰有利于血脂的运输和心、血管系统的健康,能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

二、食物纤维太少了,而它恰恰又能促进肠的蠕动,减少肠癌的发病率;

三、缺少叶绿素,而它又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四、钾、钠、锌等无机元素较少。而这以上几点都是在蔬菜水果里有的,所以,我们要既吃肉,又吃蔬菜哦!

我:嗯!我知道了。我一定告诉同学们不能挑食,不能只爱吃肉了,要多吃蔬菜水果,让自己健康成长!还有一个问题,尽管有这么多营养,但它们是否安全呢?我听说常有卫生隐患。

阿姨:呵呵!你这么小就能想到这一点,很不错了,来我简单地告诉你吧!其实这一点你不必了解太多的。动物性食品中会有危害我们的五中超标成分,一是蛋白质过量,一旦你的蛋白质摄入量超过需求,身体就会自动清除多余的蛋白质,主要是通过肝脏和肾脏清除。如果你的汗液和尿液散发出很强烈的尿素的味道,你就该意识到摄入的蛋白质过量了。对于肾脏和肝脏已经功能不全的人群来说,摄取过多的蛋白质会加速病程以致引起彻底的器官衰竭。过量的蛋白质还会损害骨骼。若饮食中的蛋白质摄入量加倍,那么随尿液流失的钙质就会增加50%,这样的结果是引发骨质疏松和肾结石;二是脂肪过量,饮食中和身体上的过多脂肪会改变你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并通过多种已知制引发癌症;三是胆固醇过量,沉积在动脉中的胆固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过多的胆固醇也会致癌;四是过量消耗了含硫的氨基酸,硫促进癌性肿瘤的生长,毒害肠道组织;五是酸性成分过量,动物性食品中的酸性成分会提高体内可的松(类固醇)水平,过量的类固醇是造成骨成分进一步流失的原因,慢性酸中毒的最终结果是肾结石和骨质疏松。

我:这一段儿也太深奥了吧!还是不太懂诶!

阿姨:呵呵,没关系的,刚刚那些你了解就好了。

我:那么还有一个问题,现在最销售最好的食品是哪一种呢?

阿姨:我看看,除了猪肉以外最畅销的就是牛肉吧!

我:那么就牛肉来给我们说说它的一些小知识吧!例如它的营养价值、选购方法、保存方法以及怎样吃最健康。听说牛肉放久了反而更好吃,对吗? 阿姨:牛肉的特点是含蛋白质特别多,达到20%左右,比猪肉要多3.3%,比羊肉要多10%。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d1 、尼克酸、少量维生素我原、钙、磷、铁、胆固醇、能量。由于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所以味道鲜美,受人喜爱,享有“肉中骄子”之美称。至于牛肉的选购,应选购刚切开的牛肉,其标准在于肉的颜色。牛肉中的肌动阮的红色肉色素,尚未与空气接触而氧化的新鲜肉包是略带暗红色,切成片之后;会因若干程度的氧化而使颜色变得鲜红。而肉色重叠的部分如果呈现较暗的颜色,则可证明是尚未氧化的牛肉。如果是完全呈现著晦暗颜色,且发出腐臭的味道的,表示已经因腐败而变色,因此千万不要吃。同时,颜色的深浸与肉的部位及牛的年龄也会有所差异。颜色深是表示该部位的运动量多,即肉质较为坚硬,也是由于含有多量铁分及热量等营养成分。例如小牛的运动量较少,其肉的颜色便较淡且柔嫩。牛肉正确的保存方法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的,有人认为当牛肉开始腐烂时的味道最为鲜美。其实这是极其荒唐的说法。虽然在屠宰后的肉熟成时期比其他肉类久,但却因为到店铺陈设之前,已经完全熟成,而可放在家中的日期只有三到四天,整块肉则以一周为限。同时为了防上氧化而变质,应置于冰箱保存。再告诉你做各种牛肉应选用什么样的牛肉吧!你可以去教教你的父母。炒、爆、汆牛肉等,可选购上脑,外脊和里脊部位的嫩牛肉;如想酱、烧、卤牛肉,可选购肉质较老的牛肉,包括腱子肉和尾根肉等;如用以制作肉馅或炖汤,可以选购肥瘦兼备的脖子和脯腹等处的牛肉。 我:这一部分我喜欢!呵呵!对于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很有价值!回去了我一定去告诉我的爸爸妈妈。

阿姨:嗯呢!看来你也是一个好吃鬼吧~ 我:?? 启示:动物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推荐第10篇:动物调查报告

动物的调查报告

夏庄小学六年级一班栾文雪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常在电视里看到动物生活的一些精彩镜头:一头狮子将它的利齿插进一匹斑马的脖颈里;一群野牛奔驰而过,扬起了冲天飞尘;一对丹顶鹤缠绵交颈翩翩起舞„„但是在真实的大自然中,这类场面是很少出现的。动物们在多数时间里的表现都是很“低调的”,它们会努力地掩饰自己,尽力让自己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它们就像变魔术一样,凭空“消失”在周围的环境中,必须仔细地“找”,才能发现它们的踪迹。这些动物是如何伪装的呢?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确定有代表性的动物的伪装作为具体研究对象。

2.搜集变色龙等会伪装的动物的伪装方式的资料。

3.整理,归纳搜集到的资料

(1)变色龙:善于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变色既有利于隐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猎物。变色这种生理变化,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调控下,通过皮肤里的色素细胞的扩展或收缩来完成的;

(2)章鱼碰上敌人,会喷出黑色的墨汁,以便于脱身;

(3)羚羊跑得飞快,用来躲避强大对手的攻击;

(4)乌龟有一层厚厚的、坚硬的外壳,如果有人要碰它,它马上就会把头缩进壳里,保护自己;

(5)刺猬碰到敌人,就缩成一团,以防御敌人;

(6)河马以自己的大嘴巴,来吓跑敌人;

(7)蜘蛛为了保护自己,织了一张网,如果昆虫来会被粘在上面,蜘蛛用它的毒牙咬住昆虫,注射毒液;

(8)蛇伸出舌头,来吓唬敌人;眼镜蛇碰到敌人,会喷出毒液,保护自己;

(9)马站着睡觉,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它一遇到猛兽来袭击,能快速逃跑;

(10)黄鼠狼遇到敌人,会放臭屁,掩护自己逃脱;

(11)壁虎遇到危险,自断尾巴逃走,不过几天就能长出新的尾巴了;

(12)螃蟹在争斗中,会脱落钳子,但过一段时间会长出来;

(13)斑马身上的花纹能起到保护作用,使猛兽在草丛中难以发现;

(14)鱼靠身上美丽的色彩来伪装自己,适应环境,迷惑水中的敌人;

(15)峨眉山枯叶蝶是昆虫里伪装的最巧妙的。它停在树上,双翅合并竖在背上,翅的腹面颜色和树叶一致,翅膀很像叶脉,后翅的尾突恰好像是叶柄,一动不动,简直很难被发现;

(16)小野鸭通过装死,来逃脱猛兽的追捕;

(17)海龙是个伪装高手,身上长满了像海草一样的东西,它躲在珊瑚丛里,敌人很难发现它;

(18)鸵鸟遇到敌人,把身体紧贴地面,由于它们身上羽毛颜色和黄草、黄沙相似,很容易瞒过敌人;

(19)竿竹虫把自己伪装成竹竿一样,别人很难发现这是虫子;

(20)黄貂鱼的尾巴上有一根有毒的刺,这是一种可怕的武器,这种鱼潜伏于泥沙之中,身上的天然保护色使它们很难被发现;

(21)鲸的角可以抵御敌人,敌人来了可以用角攻击敌人。葵和海百合利用酷似植物的外形作掩护而捕捉食物;

(22)角蝉(也叫棘刺虫),可模拟玫瑰刺而取食;

(23)食蚜蝇吸食花蜜,飞行时可在空中停住身体,酷似蜜蜂;

(24)竹节虫模拟竹的枝条,神态逼真,惟妙惟肖;

(25)尺蠖停止不动时,样子呈干树枝状;

(26)眼珠蛙除了头部上方正常的两只眼睛之外,在它的背部两侧,也有着两个与眼睛一模一样的花纹 ,捕食者对眼睛最为敏感,它们一看到眼睛,第一反应就是被对方发现了,从而造成短暂的惊吓,这样就使眼珠蛙有机会逃跑;

(27)鲮鲸鱼的背鳍经过拟态成为了海藻的样子,可以用于吸引以海藻为食小鱼前来美餐;

(28)蝇类和蛾类模仿蜜蜂和黄蜂,可逃避鸟类的捕食;

(29)一种适合捕食者口味的蝴蝶模仿另一种不适口或不可食的蝴蝶亦能逃生;

(30)巴西丛林中一些亲缘关系很远的蝶类之间在色斑上的相似性,有些不可食蝴蝶与另一些分类地位相距甚远的可食性蝴蝶(粉蝶科)具有相同的色斑。

4、为了更好的研究,我制作了一张图表:

代表动物食蚜蝇鲮鲸鱼 马

生活习性吸食花蜜吃以海藻为食的小鱼们站着睡觉

如何伪装由于酷似蜜蜂,可以躲避敌人袭击。背鳍经过拟态成为了海藻的样子,可以用于吸引以海藻为食小鱼前来美餐。

一遇到猛兽来袭击,能快速逃跑。

二、研究结果

动物是多么地聪明啊,能够以自己的样貌和生理习性来伪装自己,这是人类想做却做不到的啊!我们了解了动物的这么多伪装的知识,帮助了我们进一步走进了这神秘的动物世界!

第11篇: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率是表示一定条件下某现象发生的实际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之比,说明单位时间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与强度

比也相对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值,说明两者的相对水平

疾病流行强度指某病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某人群中发病率变化及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

散发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暴发指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移民流行病学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民地当地人群和原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是一种综合描述疾病三间分布的方法。

短期波动指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季节性指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发病频率升高的现象

周期性指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

现况调查指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普查指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每一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

抽样调查指在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某一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组成样本进行抽样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

队列研究指某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水平分为亚组,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联系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

暴露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状态或特征。这些因素、特征和状态即为暴露因素。 危险因素只能使疾病发生率增高的因素 匹配过度指如果将不起混杂作用的因素作为匹配变量进行匹配,将导致匹配过度 随机对照试验是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实验人群后,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措施的效果。

单盲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的分级和所接受处理的情况,但观察者和资料收集分析者知道。

双盲指研究对象和观察者者不知道分组情况,也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 三盲指研究对象、观察者和资料整理分析者均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和处理情况。类实验即非随机对照实验,是一类有对照组但没有随机分配,或完全没有平行对照组的实验研究。

诊断试验应用各种实验、医疗仪器等手段对病人进行检查,以确定或排除疾病的试验方法

金标准亦称标准诊断,指当前医学界公认的诊断或排除某病最可靠的检测方法

病因就是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传染感染病原体对宿主寄生现

冰山现象指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往往隐性感染者所占比例较大,只有一小部分感染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严重病例和死亡病例更为罕见。此种感染状况流行病学称之为

感染谱是指宿主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轻重程度的频率谱。 为危险因素;RR75%可切①②③④⑤ 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认为找到了主因。②人群归因危险度,经水传播:饮用水①病例范围与供水范围业中毒、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PAR=全人群的发病率—非暴露组的发病一致,具有引用同一水源水历史②除哺乳公共健康的事件。 率;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100%=婴儿外,发病无年龄职业性别差别③水源疾病监测指长期连续系统的收集有关疾病(全人群的率—非暴露组的率)/全人群的经常受到污染,病例终年不断④停水或净的动态分布及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率*100% ③标化比适用条件,研究对象数化水源流行平息;接触疫水①病人有接触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目较少,结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低时。最疫水史②呈季节性或地方性特点③大量易施并评价其效果。 常用标化死亡比,SMR=研究人群中观察死感人群进入流行区,可呈爆发或流行④对留验又叫隔离观察,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亡数/全人口预期死亡数。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可控制疾病者,将他们收留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队列研究见偏倚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发生 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 息偏倚;混杂偏倚。 经食物传播①病人有进食同一食物历史不医学观察指乙丙类传染病接触者可正常工队列研究优点①资料可靠回忆偏倚相对较食者不发病②如系一次大量污染,在用餐作、学习,但要接受体检,测量体温、病小②可直接计算RR等指标充分而直接的者中可呈爆发,其潜伏期较短,临床表现原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 分析暴露的病因作用③检验病因假说能力往往较重③停供污染食物后,爆发很快平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观察性研究①描述较强④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自然史⑤可以息④持续时间短,不形成慢性流行 性研究a病例报告b生态学研究c现场调分析一种原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也可以经接触传播①呈散发,无明显季节性②与查②分析性研究a病例对照研究b队列研分析多种原因与一种或多种疾病之间关个人卫生习惯和条件有关③防治主要靠加究(2)实验性研究①临床试验②现场试验系;缺点①不适于发病率较低的疾病病因强管理和卫生宣教 ③社区干预实验(3)理论性研究①理论研研究②随访时间较长已发生失访偏倚③耗虫媒传播①地方性②季节性③职业特点④究②方法研究 费人物财力时间较多④对设计要求严密,年龄差别⑤无人传人的情况 流行病学研究特征①群体②对比③概率论不易实施⑤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的引入和还有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 ④社会心理特征⑤预防为主特征⑥发展的已知变量变化使分析复杂化。病例对照研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因素:新生儿增加、特征 究优点①适于研究罕见潜伏期长的疾病结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减退、发病率指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局②省力时钱易组织实施③适于多种暴露免疫人口死亡降低主要因素:计划免疫、病例出现的频率。计算:发病率=一定时期因素与某一种疾病关联的研究,也可进行传染病流行、隐性感染 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多种因素间交叉作用的研究④应用于病因形成疫源地的条件①有传染源存在②病原人口数*k;意义:衡量某时期地区人群发探讨及其他方面研究。缺点①易发生各种体能够继续传播 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对疾病发生过程偏倚②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较低的疫源地的消灭的条件①传染源被移走(如的一种指标。 因素③难以确定暴露于疾病的先后顺序④隔离、死亡)或已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的状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不能直接计算疾病率,只能估计相对危险态。②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计算:患病率=特定度 彻底清除(消毒、杀虫)。③所有易感接触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病例对照研究基本特点①属于观察性研究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人口数*k。 ②设立对照③由果到因追溯调查④一般不证明未受感染。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能确立因果关联。研究类型(1)非匹配病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了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例对照研究(2)匹配~ ①成组匹配~②个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时间内死于所有原体匹配~实施步骤①复习文献提出假设②传染病针对传染源病人要早发现诊断报告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制定研究计划③收集资料④资料的整理和隔离治疗,五早。对接触者:留验、医学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分析⑤总结并提出研究报告偏倚(1)选择观察、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对易感者:年平均人口数*k。 偏倚①入院率~②现患病例-新发病例~③免疫预防(五苗防七病,卡介苗、脊髓灰疾病的三间分布:地区分布:从国家(国检出症候~(2)信息偏倚①回忆~②调查~质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家间、国家内的分布)到城乡分布 (3)混杂偏倚 乙型肝炎疫苗,结核病、~~~)、药物预防、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临床疗效研究的特点:具有实验性研究的个人防护。 长期趋势 特性、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考虑医学伦消毒包括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随时人群分布:年龄分布、性别~、职业~、种理学问题、科学评价临床疗效 消毒和终末消毒) 族和民族~、婚姻和家庭~、社会阶级、行实验性研究设计原则①对照原则②随机化初级卫生保健的四个方面:增进健康、预为、流动人口;如年龄、性别、职业、种原则③盲法原则④重复原则⑤均衡原则 防疾病、治疗疾病、康复服务 族、民族、婚姻情况、文化水平、收入 随机对照试验特点随机分配、设立对照、影响健康的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和行年龄分布研究方法:横断面分析、出生队前瞻性研究、人为施加干预,最好采用盲为习惯、人类生物学因素 列分析。 法观察结果。常用对照方法标准对照、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突然发生、影响面移民流行病学目的:分析疾病病因中,环慰剂~交叉~相互~自身~广、对人和环境危害大,造成政治、社会、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作用大小。 诊断试验评价真实性、可靠性和实用性三心理紧张与恐慌。 生态学研究基本单位是群体。局限很容易方面评价。评价指标①灵敏度真阳性率Se,慢性病特点①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产生生态学谬误。 实际有病而被该诊断试验正确判断为有病控制率低②并发症发病率、致残率、死亡队列研究基本特点①在时序上由前向后,的百分比,反映了检出病例的能力。假阴率高③终生性疾病,需长期管理④慢病病属于前瞻性研究②属于观察性研究③研究性率FN=1-Se②特异度真阴性率Sp,实际因,病情复杂,具有个体化特点⑤导致沉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④是从“因”到无病而被该诊断试验正确判断为无病的百重疾病负担 “果”的研究。 分比,反映了排除非病例的能力。假阳性慢性病防治关键点:三个环节(控制危险队列研究研究人群(1)暴露组的选择①职率FP=1-Sp③阳性预测值+PV,诊断试验结因素、早诊早治、规范化管理)三个人群业人群②特殊暴露人群③一般人群④有组果为阳性者中真正有病的概率。阴性预测(一般、高危、患病人群) 织的人群团体(2)对照人群的选择①内对值-PV~ 三级预防:一级又称病因预防,包括健康照②外对照③总人口对照④多重对照。 影响可靠性的因素受试对象生物学变异、促进(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队列研究中率的计算①累积发病率,CI=某观察者变异、试验方法的差异; 监测)和健康保护;二级又称临床前期预观察期内发病人数/同期的暴露人口数。使评价可靠性指标变异系数、准确度、诊断防,早发现诊断治疗三早预防;三级又称用条件:研究人群的数量比较多,人口比试验的一致性分析 临床预防,使病人达到病而不残残而不废 较稳定,固定人群。②发病密度,ID=某人提高诊断试验效率方法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在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观察期内的观察群、采用联合试验 对象人年数。分母即观察人数和观察时间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的乘积。适用条件:无限制,非固定人群。 研究、实验性研究 队列研究中效应的估计(1)相对危险度,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类RR=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非暴露组的推法、排除法 发病(死亡)率。表示暴露组发病死亡率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关联的强度、关联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是反映暴露与发病的时间顺序、关联的特异性、关联的可重死亡关联强度的常用指标,只具有病因学复性、剂量反应关系、因素与疾病分布的意义。RR离1越远,表明暴露的效应越大,一致性、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实验证据 暴露与结局的关联强度越大。RR>1暴露组潜伏期意义①判断受感染时间,以追踪传

第12篇: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计划

2014年某市主要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计划

为全面掌握和分析我市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主要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进一步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监测评估能力,科学指导动物防疫工作,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根据浙江省、嘉兴市主要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计划。

、工作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国家动物疫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和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等优先防治病种的防治计划,按照日常监测与集中监测相结合,全面监测与定点监测相结合,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对主要动物疫病开展血清学监测,全面掌握免疫效果,分析把握疫情动态,及时诊断动物疫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科学指导动物防疫工作。2014年我市重点开展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氏菌病等疫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重点防范小反刍兽疫、非洲猪瘟、疯牛病等外来动物疫病。

各镇(街道、管委会)要充分发挥监测数据在动物防疫工作中的指导作用,把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工作作为评价免疫质量、畜禽及其产品调运风险评估、动物防疫服务站工作人员的考核、科学指导免疫工作的重要手段。发现动物群体免疫保护水平下降,要调查原因,立即实施补免;发现畜禽异常发病情况,要及时开展紧急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迅速组织实施疫源追溯和追踪调查,提高早期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工作的科学性。

二、职责与分工

市畜牧兽医局负责全市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提出年度主要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计划;负责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H7N

9、新城疫等疫病的监测和其他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的监测工作;负责布病监测;完成市级以上集中监测、定点监测样品的采集和送检工作;组建市级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队,负责实施流行病学调查和评估工作。

各镇(街道、管委会)负责辖区内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H7N

9、口蹄疫、新城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的样品采集和运送工作;协助完成辖区内布病抽样工作;协助完成市级以上集中监测、定点监测样品的采集工作;组建镇级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队,完成辖区内流行病学调查,并协助市畜牧兽医局完成流行病学的调查和评估工作及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

三、监测抽样任务

1.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轮到抽检的镇(街道、管委会)农业经济服务中心在该月随机至少抽检3个家禽养殖场点(包括种禽场、商品代饲养场、活禽交易市场和农贸市场),高致病性禽流感Re-6抗体检测抽样量不少于60份,高致病性禽流感Re-4抗体、禽流感H7N9和新城疫抗体检测抽样量分别不少于40份/月。各养殖场点≥20份/场(散养户以村以单位)。各镇(街道、管委会)应确保辖区内种禽场和自免规模场每年至少抽检一次。

2.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每月至少监测2个场点(包括规模猪场、规模羊场、屠宰场),O型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抗体检测抽样量不少于40份。各场点血清样品≥20份/场,各镇(街道、管委会)应确保辖区内的自免规模场每年至少抽检一次。

所抽检血样须在该月20日前送至**市畜牧兽医局动物疫病检测中心,进行血清分离,抗体检测。有条件的镇(街道、管委会)可先进行血清分离,然后再送样。此外,市畜牧兽医局将不定期对全市各畜禽养殖户进行口蹄疫、猪瘟、禽流感、新城疫等疫病的监测,加大对全市动物防疫工作的监控力度,以整体把握全市各种疫病的免疫情况和流行动态。

同时,各镇(街道、管委会)要加大对调入畜禽的重大疫病监管力度,每月采集样品中须保持一定比例的外来畜禽,严防外疫传入。

四、流行病学调查任务

流行病学调查任务:各镇(街道、管委会)应组建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对所辖区域内的畜禽的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调查,并及时把调查情况反馈给市畜牧兽医局。夏季高温季节出现流产、死胎或高热为特征死亡病例时,应及时采集组织病料和血清,组织病料应包括脾脏、淋巴结、肺脏、肾脏、死胎,同时准确完整填写采样登记表和流行病学调查表,并及时送到市畜牧兽医局。

五、采样、送样注意事项

1.采样时必须详细了解被检畜禽的免疫背景、发病史等情况,详细填写样品采集登记表(规模场与散养户需分开填写),特别是要完整准确填写畜禽种类、饲养类型、免疫次数、疫苗类型(如灭活苗、弱毒苗、灭活高效苗、细胞弱毒苗、组织弱毒苗、脾淋弱毒苗等)、毒株类型(如Re-4或Re-6或双价禽流感灭活苗)、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等免疫背景数据,为疫苗和免疫质量评估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2.要确保免疫抗体监测覆盖面。以规模场或行政村为单位,做到抽样检测面达到100%,对免疫合格率未达到要求,特别是免疫合格率为零的场(点)要进行重点跟踪

监测。

3.在进行样品采集、检测等工作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并注意对养殖户畜禽的保护。

4.每只家禽及家畜的血样采集量不少于2ml。抽样完成后,立即编号,及时放入冰块,并在8小时内送**市畜牧兽医局动物疫病检测中心进行血清分离、抗体检测。

5.市畜牧兽医局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并及时反馈各镇(街道、管

委会)。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新城疫、猪瘟等主要疫病免疫合格率低于70%的场(点),各镇(街道、管委会)要调查和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将原因分析和处理情况的材料一并上报。

6.各镇(街道、管委会)要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各镇(街道、管委会)抽样、送样工作的完成程度和免疫抗体检测结果将作为评定各镇(街道、管委会)动物防疫成果的重要依据。

第13篇: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材料)

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摘要] 目的

调查食物中毒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措施。方法

通过现场卫生学调查及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建立可疑病因假设;采用电话问卷调查,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验证假设。采集样品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结果

发病时间分布呈点源传播模式,潜伏期4.5~19h。电话调查33人,其中病例22人,罹患率67%。队列分析显示:山椒木耳及凉拌耳片RR=2.8,95%CI =1.1~7.2。3例病例肛拭、3份生熟砧板刮取物及4份食品等12份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1名病例肛拭、3份生熟砧板刮取物及2份食品中检出变形杆菌阳性。结论

排除变形杆菌致病因素,这是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经交叉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2012-06-27凌晨4时许,成都市新都区疾控中心接到辖区内某卫生院报告1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随后,邻近青羊区、金牛区、成华区疾控中心陆续报告有在新都区同一酒楼就餐疑似食物中毒患者发现,累计报告发病66人,无重症,无死亡病例。为查找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险因素,新都区疾控中心组织工作人员,按照现场流行病学处置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调查。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定义

2012-06-26,在新都区某酒楼参加中午和/或晚餐就餐的人员中,72h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任何两项症状者。

1.2调查方式

设计调查表,根据酒宴主人提供的客人名单及电话,逐个拨打电话,调查基本信息、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共同就餐史。

1.3实验室检测

病例及服务员肛拭、手拭样品,砧板刮取物样品及剩余食品进行霍乱弧菌、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培养。

1.4统计分析

Epidata 3.1双录入,一致性检验;Sp 18.0队列分析,检验水准α= 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

6月26日中午及晚上,新都区某酒楼共计接待5批人员就餐,具体为:LFC婚宴12桌,TL乔迁14桌,LJH朋友宴6桌,WXJ乔迁宴5桌,LXW生日宴5桌,共计42桌,计420人。这5批宴席均设有中餐和晚餐,五批宴席中餐的冷盘(熟食和凉拌菜)以及晚餐的菜品为共用,但菜品的品种有所差异。

气象资料显示:6月25-26日,新都地区气温20℃~26 ℃ ,相对湿度60%~90%。 2.2临床表现

首例患者,ZXH,女,31岁,于26日下午16时40分出现恶心、腹痛等症状,就医。随后,在该酒楼就餐的人员中,陆续出现腹痛、腹泻伴恶心、呕吐等症状,累计报告发病66人。临床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于1~4d内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100%)、腹泻(74%)、恶心(68%)、呕吐(53%)、头晕(30%)、头痛(15%),发热(4.5%)。呕吐次数1-10次/24h,中位数2次/24h;腹泻次数1-30次/24h,中位数5次/24h,腹泻物主要为黄色稀水样便(80%),洗肉水样便(7%)。患者多为腹泻后呕吐。腹痛部位主要是上腹部(74%)。

临床检查结果:60%病例白细胞总数升高(10.1×109/L-24.9×109/L),12%病例大便隐血阳性。

2.3流行病学特征

首例发病时间:6月26日16:40,末例发病时间:6月27日7:00。流行曲线见图1。流行曲线提示点源暴露。

病例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83岁,中位年龄37.5岁。男性病例22人,女性44人。 2.4进餐史分析,建立假设

据调查,5批宴席均有病例发生。病例中有部分人仅吃了宴席午餐并未吃晚餐出现了发病,结合首发时间(26日16:00)及中位发病时间(27日1:45)推断, 6月26日午餐引起本次事件的可能性大。

通过对5批宴席午餐菜谱比较分析可知,热菜中,各宴席之间食物或食物原料相同程度较高的有:蟹、鲍鱼、籽姜美蛙、剁椒老虎斑4种食物。各宴席午餐使用了同样的冷菜。结合卫生知识推断,冷菜是可能危险因素。

2.5回顾性队列研究,验证假设

本次食物中毒涉及行政处罚与民事赔偿,调查期间正值敏感期,为了减少事件影响,选择了配合度较好的WXJ乔迁宴的5桌就餐人员(45人)作为调查目标人群,开展了局部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酒宴主人WXJ提供的客人名单(共17户)及电话,逐个拨打电话,共调查到12户,33人,其中符合病例定义22人,罹患率67%。 2.5.1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进食晚餐无发病风险(RR=1.1,95%CI 0.60-2.0),见表1。所有病例均进食了6月26日午餐,故考虑可疑餐次为6月26日午餐。由此推断本次发病潜伏期最短4.5h,最长19h,平均14h。

对6月26日5批宴席午餐共同的食物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进食过凉拌耳片(RR=2.8 95% CI= 1.1~7.2)和山椒木耳(RR=2.8 95% CI =1.1~7.2)发病风险高于未进食的发病风险(表2)。

但对这两种可疑危险食物进行分层分析,未见统计学意义(表3)。

2.6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现场采集样品93件,其中患者肛试18件,厨师、服务员肛拭样品9件,厨师、服务员手拭样品9件,剩余食物及半成品23件,潲水1件,下水道污水1件,食品公用具涂抹样品29件,生熟砧板刮取物样品3件。检测项目:霍乱弧菌、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 结果:3名病例副溶血性弧菌阳性(阳性率16.7%),其中1名病例同时检出变形杆菌(5.56%);1名服务员手拭子副溶血性弧菌阳性;3份生熟砧板刮取物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均阳性;1份绍子海参、1份凉拌耳片和1份炒蟹副溶血性弧菌阳性;1份鸡肉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阳性;1份绍子海参变形杆菌阳性;1份下水道污水副溶血性弧菌阳性。

2.7现场卫生学调查

该酒楼持有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餐厅总面积是1100 m2,厨房面积200 m2,有独立20 m2凉菜间,卫生设施齐全。厨师及服务员等直接从事餐饮工作人员均能出示合格的预防性健康体检证明。厨房内基本卫生一般,冰箱内熟食品存放过多、食品库房内较乱,购进的食品索证不全。经现场访谈该酒楼负责人、行政总厨、后厨主管、厨师等相关人员,发现该酒楼6月26日餐饮人员接待量是平常接待量的2~3倍;6月26日共同使用的凉菜中鸡肉和肺片是6月25晚9:00时前做好放冷后直接用容器盛装存放在凉菜间内,26日9:30时开始切配,用蒸柜加热10分钟再制作装盘,其余凉菜和热菜是26日9:30时开始粗加工,11:00时开始炒菜,12:10时供餐。 3结论

综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患者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依据《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1-1996)及《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9-1996),排除变形杆菌为致病危险因素,判断这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中毒餐次为6月26日午餐。

中毒的原因是本次宴席中使用的海产品(蟹)携带的副溶血性弧菌经交叉污染(3份生熟砧板刮取物副溶血性弧菌检测阳性),广泛污染了食品的加工制作环节(1份服务员手拭、鸡肉、拌木耳检测副溶血性弧菌阳性),且凉菜在做熟后长时间(12.50h存放未采取低温存放,导致病菌大量繁殖,同时食用之前未进行充分加热消毒所致。 4讨论

副溶血性弧菌为海洋性细菌,广泛分布于海水、鱼贝类中,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2],我国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数据显示,副溶血弧菌引起的暴发居微生物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首位[3-5]。本次宴席使用了蟹、鲍鱼、海参等海产品,且在蟹中检测出了副溶血弧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因。

变形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水、土壤、腐败有机物中以及动物肠道中都有存在。为肠道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食品被变形杆菌污染通常无感观形状的变化[1]。变形杆菌只有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大量繁殖引起机会性感染才会致病。本次调查中,仅在1例患者肛拭(5.56%)、3份砧板刮取物、鸡肉及绍子海参样中检测出变形杆菌,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不足以作为证据支持变形杆菌的致病作用。

本次调查的局限性在于:没有及时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队列分析获得的样本量较少,可能直接导致了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分层分析结论;电话问卷方式与现场面对面问卷调查信息相比,可能失真;没有深入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凉菜用蒸柜加热10min进行评估,食品未充分加热结论有待证实,且由于食品索证不全,直接导致食品污染源的追踪工作无法继续。 发生食物中毒的酒楼是新都区一所较大型酒楼,具有合法的营业资质。在超能力承接大量宴席业务的情况下,要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食物,这使得食品加工人员不得不改变常规操作规程,对前一天加工的熟食品不冷藏,加热不彻底,致使食品产生交叉污染,导致本事件的发生。建议在加强防控意识的基础上,熟食和凉拌菜要配备加工专间,配备专用砧板和刀具,专人操作;提前制作好的凉菜和熟食,要注意低温保存;食前充分加热;对加工海产品的器具必须严格清洗、消毒;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加工过程中生熟食品用具要分开。

第14篇: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08-201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最为多见。

其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典型临床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及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1周左右自愈,而少数重症病例可快速进展为神经系统疾病等致命性全身并发症,尤以与患儿感染EV71有关。

196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首次发现EV71,之后15年内该病毒在整个亚太地区迅速播散,按发病顺序依次为马来西亚、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越南、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柬埔寨。 检索1995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期间PebMed上手足口病相关信息,发现所有相关文献仅为描述性报道,很少有报道考虑发病地域因素、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或分析发病季节。 中国2007和2008年年初分别爆发了几起手足口病疫情,随即启动紧急应对策略,于2008年5月建立国家手足口病强化监察体系。为了解国内手足口病流行病学情况,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余宏杰博士等开展相关研究。

该研究重点对2008-2012年国内手足口病发病年龄、季节、地域等特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该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等干预措施积累参考数据。该报告发表在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杂志上。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2008年1月1日-5月1日,国内所有手足口病确诊及疑似病例以自愿原则上报给位于北京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但是,自2008年5月2日开始,国家法定上报手足口病病例,于是中国手足口病强化监察体系应运而生。

监察体系中对病例进行分类、分型管理:手、足、口腔或臀部等部位出现小疱疹,合并或不合并发热症状的患儿,定义为手足口病疑似病例。

通过RT-PCR或病毒分离方法对疑似病例获取肠道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证据(包括EV7

1、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类型),定义为手足口病确诊病例。

若患儿出现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急性弛缓性麻痹或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心肺并发症(如肺水肿、肺出血或心肺功能衰竭),归类为手足口病重症患者,其余则为轻症病例。

研究人员针对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上报给国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手足口病病例中,调取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数据,按照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实验室证据情况以及感染肠道病毒类型进行分层,分析所纳入病例资料的气候、地域和人口基本资料统计信息。

研究共纳入7200092例手足口病登记信息,2010-2012年期间该病年发病率为1.2例/1000人-年;其中,267942例(3.7%)为经实验室证据确诊病例,2457例(0.03%)死亡。 12-23个月龄儿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2012年期间该年龄组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8.2例/1000人-年、1.5例/1000人-年。5岁以下男童发病可能性是同年龄组女孩的1.6倍。

2008-12年国内手足口病疑似/确诊病例年龄分布与临床严重程度

统计发现,患儿从发病到确诊、从发病至死亡以及从确诊到死亡的中位持续时间分别为1.5天、3.5天和0.5天。发生心肺或神经系统合并症患儿绝对值例数为82486例(1.1%),其中2457例病情极重导致死亡(在重症中所占比例3.0%)。1737例经实验室确诊且死亡病例中,1617例(93%)与EV71感染有关。

国内实验室确诊手足口病严重程度不同组感染肠道病毒比例情况

虽然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时间和流行周期随地区所处纬度不同有很大的差异,但总体看来该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气候温暖的时期。

国内发病集中时间在南、北两地有所不同:每年6月是中国北方手足口病的高发期,而南方地区在5月到

9、10月期间几乎半年时间均高发。

季节性差异与当地降水量、日照时间、温度和气压有关,但是单一气候因素不足以解释全国手足口病发病季节复杂性。基于季节因素的发病地理差异性与气候、人口因素呈不显著相关。

2008-2012年国内不同省份手足口病监测数据热点图:图A显示每周手足口病疑似和确诊病例上报情况时间轴,通过年发病数进行标化;图B显示手足口病季节分布情况,记录2008-2012年期间每周发病比例中位值绘图;A图和B图地区按照纵坐标从上到下示意由北方到南方;图C显示手足口病每周发病数

国内手足口病发病周期和高峰时间分布图:A图从浅红到深红显示年度发病幅度;B图突出显示半年发病活跃性,用半年周期发病幅度除以全年周期发病幅度+半年周期发病幅度所得比值来衡量,浅绿显示全年疾病流行较强,深绿显示半年期发病较为活跃;C图显示手足口病每年发病高峰持续时间,从浅蓝到深蓝显示周数时间长短。 该研究是目前以人群为基础开展的手足口病相关规模最大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国内EV7

1、CV-A16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手足口病发病和死亡率,对5岁以下儿童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中,低龄、感染EV71以及生活在农村地区是发生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

总体上,该研究为佐证优先给予EV71疫苗以及优化地区接种时机,提供了强有力的、基于人群的全国性数据证据;此外,这项研究结果还可作为与未来干预后相对比的疫苗接种前基线数据资料;鉴于该病在亚太地区发病逐年上升趋势,有必要针对相关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免疫情况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第15篇: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的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和促进健康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Incidence:发病率,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占同期暴露人口数的比例。

生态学研究:是以群体为单位,收集、观察分析群体中某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的相关关系,通过比较不同群体暴露与发病率(死亡率)的不同,探索病因线索。

理论流行病学:是通过数学模型研究流行病学。用数学公式明确、定量地表达病因、宿主与环境所构成的疾病的流行规律,评价流行趋势及措施效果。。

计划免疫:通过分析疾病疫情和人群免疫状况,按照免疫原理所规定的免疫程序,对人群进行有计划地免疫接种,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甚至消灭所针对的疾病的目的。

爆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例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

现况研究:是研究特定时点或时期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即是调查这个特定群体中的个体是否患病和是否具有某些变量或特征的情况,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情况与疾病或健康的关系。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伤害流行病学:是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描述伤害的发生频率及其分布,分析伤害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提出干预对策与措施,并对措施效果作出评价的一门流行病学分支学科。

Hawthorne effect:霍桑效应,指人们因为成了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注意的目标而改变了其行为的一种趋向,与他们接受的干预措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

疾病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配比: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

双盲: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试验分组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实验。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选定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可以是住院病人,也可以是非住院病人,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病人施加某种预防或治疗的干预措施后,随访并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病人的发病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预防或治疗效果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混杂偏倚: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相关(关联)程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或干扰。

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 (DALY):伤残调整寿命年,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两部分。

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

screening:筛检,是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它是从健康人群中早期发现可疑病人的一种措施,不是对疾病作出诊断。

归因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可分前瞻性和回顾性两类。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是在研究开始时根据一定的条件选择某一人群作为队列,然后前瞻性地随访一定的时间确定病例组和对照组,该方法在时间上的特点为从现在到将来。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是根据研究开始之前的一段特定时间的情况选择某一人群作为研究队列,根据现在的情况确定病例组和对照组,该方法在时间上的特点为从过去到现在。

现场试验:亦称社区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社区或一现场环境下进行的实验。以尚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试验接受干预的基本单位不同,可分为个体试验和社区实验。

信息偏倚:是来自于测量或资料收集方法的问题,使得获取的资料存在系统误差。

计划免疫: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的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性疾病的目的。

散发: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的散在发生。

理论流行病学:它使用数学公式明确地和定量地表达病因、宿主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疾病流行规律,同时从理论上探讨不同防制措施的效应。

抽样调查:按一定的概率或特定的方法抽取某研究人群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进行调查,以所得的结果估计该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的情况,即以样本推论总体的调查方法。

Matching:即匹配(配比),是以对结果有干扰作用的某些因素或特性作为匹配因素,使对照组与病例组在匹配因素上保持相同的一种限制方法,可以消除匹配因素的作用,还可以用较小的样本提高分析时的流行病学调查效率。

Risk ratio:即相对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比值,说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倍数。

Selection bias:即选择偏倚,指由于研究对象与目标人群的特征存在着系统误差,使效应估计值与真值之间发生的偏差,可产生于研究开始选择研究对象时,也可产生于收集资料过程中出现失访或无应答时。

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Blindne:即盲法,指为避免由于主观因素的作用而产生信息偏倚,研究中使研究对象或研究者不了解治疗情况或分组情况的方法,有单盲法、双盲法和三盲法之分。

流行: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Cro-sectional study:即现况研究,是研究特定时点或时期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情况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Matching:即匹配,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上与病例保持一致。

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就可被认为是疾病的病因,当其中的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疾病的频率就

下降。

Confounding bias:即混杂偏倚,由于一个或多个混杂因素的存在,歪曲了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

疫源地:是指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可能波及的范围,也即易感者可能受到感染的范围。

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医院职工、就诊病人、探视者或陪住者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性疾病。

配比:又成为匹配,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一致,目的是在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筛检: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是表面上健康的得人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来。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仅是一种初步检查,对筛检试验阳性或可疑阳性者必须进行进一步诊断,以便对确诊病人采取必要的措施。

预防接种:使用疫苗针对以感人群采取的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是提高机体免疫水平的一种特异性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相应的疾病,是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计划免疫的主要内容。

流行:某地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一般发病水平时称为流行。

自然疫源性: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不依赖于人类就能在自然界中生存繁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传播给人。这种特点叫做自然疫源性。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除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疾病分布: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存在方式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疾病的周期性:疾病的发病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有规律的起伏波动,每个若干年出现一个流行高峰,称为疾病的周期性。

传播机制: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生活在外环境及入侵易感者更换宿主的过程。

串联诊断试验:又称为系列试验,采用几种筛拣方法检测疾病,只有全部结果均为阳性才能判断为阳性,只要有一项结果为阴性即判断为阴性。

混杂因子: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者几个外来因素的存在掩盖或者夸大了研究因素同疾病或者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部分或者全部的歪曲了两者之间的真实联系,这些因素被称为混杂因子。

双盲试验:研究的观察者和研究对象都不知道每个对象被分到了哪一个组,需要由第三者来安排控制整个实验。

病因:在群体中,由于某一因素或多个因素的存在使有关疾病的发病率增高,而当其被消除后,又可使疾病的发病率降低,这种与疾病消长有关的因果联系称为该病的病因。

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传播的群体现象叫做流行过程。

散发:某病的病例在人群中零星出现散在发生数量不多,强度相当于历年来的一般发病水平,病例之间没有明显的时间空间联系和相互传播关系。

自然疫源性疾病: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不依赖于人类就能在自然界中生存繁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传播给人。这种特点叫做自然疫源性。具有这种特点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区域,即可能发生新的感染的地区范围。

疾病的季节性: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里发病率增高的特点称为疾病的季节性。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可以用人群中可能发生感染的比例来衡量。

诊断试验的真实性:又称为效度或者准确度。是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的吻合程度。

混杂: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或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两者之间的真正联系被错误地估计。

vaccination:预防接种是利用生物制品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是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保护易感人群,以预防传染病。

血清库:是一个贮藏血清标本的系统,是专为今后的研究分析而建立,标本的来源是一次或多次研究所收集、积累的。它要保证所藏标本处于最佳稳定状态,并能够准确地追溯其来源。

genetic epidemiology:遗传流行病学是研究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病因、以及制订预防和控制对策的学科。它着重研究疾病发生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作用的后果和控制的方法。

疾病监测:是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以便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病因网络模型:根据生态学模型或疾病因素模型提供的框架可以寻找多方面的病因,这些病因相互存在联系,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个病因链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一条病因网,这就是病因网络模型。

筛检: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可能无病的人区别开来。

ecologic studies:生态学研究是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即以群体为观察、分析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情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流行病学数学模型: 使用数学公式明确地和定量地表达病因、宿主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疾病流行规律,同时从理论上探讨不同防制措施的效应。

霍桑效应:是人们因为成了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注意的目标而改变了其 为的一种倾向,与他们接受的干预措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是患者渴望取悦于他们的医师,是医师感到其医疗活动是成功的。

Neyman bias:奈曼偏倚,在病例对照研究或现况研究中,用于研究的病例一般是研究时的现患病人,而不包括死亡病例和那些病程短、轻型、不典型的病例。此外,某些病人在患病后,有可能会改变其原来的某些因素的暴露情况。这样由于研究的病例类型(现患病例)显然会与队列研究或实验研究不同,它们多用新病例,由此而产生的偏倚即为奈曼偏倚。

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体内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

遗传度:在多因子遗传病中,遗传对易患性所起作用的大小程度称为遗传度。越高,说明遗传因素在某病发病中的作用越重要。

seroepidemiology:血清流行病学是用血清学的技术和方法来进行流行病学工作,它通过对血清中各种成分(包括抗原、抗体、代谢产物、生化物质、营养成分和遗传因子等等)出现和分布的研究,以阐明疾病及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在采取相应仿制措施后用血清学方法来考核其效果。

ecologicial fallacy:生态学谬误,它的产生是由于生态学研究是由各不同情况的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为观察、分析单位,以及存在混杂因素等原因造成其研究结果与事实不相符,在一般情况下生态学谬误常难以避免。

移民流行病学:通过观察某种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及原住国人群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探讨疾病的病因及其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霍桑效应:是人们因为成了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注意的目标而改变了其行为的一种倾向,与他们接受的干预措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是患者渴望取悦于他们的医师,是医师感到其医疗活动是成功的。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疾病的感染谱:机体对病原体反应轻重频率称为传染梯度,又称感染谱。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是将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相结合的一种研究方法。首先进行队列研究,收集每个队列成员的暴露信息以及有关的混杂资料,确认随访期间内发生的每个病例,然后以队列中的病例作为病例组,对照组来自同一个队列,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第16篇:流行病学 空白

1.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制定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

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基本原理:疾病和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发病的过程,病因论,

病因推断的原则,疾病预防的原则和策略,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3.实际应用:疾病的自然史,疾病防止效果的评价,疾病的监测,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

研究,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4.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特征,预防为主的特

征,社会心理特征,发展的特征

5.

6.疾病分布的意义: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病因的基础;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

信息;为合理的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提供重要依据

7.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

8.出现散发的原因:该病在该地区常年流行或因预防接种使人群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隐

性感染的疾病;长潜伏期传染病;传播机制不容易实现的疾病

9.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10.流行:发病率超过该地历年发病率水平

11.大流行:发病率超过某一历史条件下的发病率水平

12.短期波动:同暴发,适用于大数量人群

13.传染病季节性特点:严格的季节性,季节性升高

14.周期性:疾病发病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现象

15.疾病的地区聚集性:疾病频率高于周围地区

16.地方性疾病: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17.判断地方病的依据:各类居民,任何民族都可发病;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中发病率

低;迁入一段时间后发病率一致;迁出后发病率降低;易感动物也可发病

18.

19.描述性研究的内容:历史性常规资料分析,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随访研究

20.描述性研究目的:掌握目标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

确定高危人群;评价预防接种,疾病监测等防治措施的效果

21.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特点:普查的优点:三早,多种疾病,不存在抽样误差缺点:患病

率低不可以,容易漏查,不能统一化抽样调查:省钱省力省时间,患病率低不可以,设计复杂

22.抽样方法的特点:系统抽样,单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23.

24.队列研究:按是否暴露于某种因素分为不同的亚族,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

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联系及关联大小的观察性研究

25.队列研究分类: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

26.队列研究的目的:检验病因假设,评价预防效果,新药上市后的监测,研究疾病的自然

27.不同研究类型的选用原则:

28.结局:随访观察中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

29.自然终点:结局

30.暴露人群:职业人群,一般人群,特殊暴露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31.对照人群: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

32.计算样本量考虑的问题:抽样方法,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比例,失访率

33.队列研究的特点:属于观察法,设立对照组,由因及果,确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联系 34.

35.匹配的目的:提高研究效率,控制混杂因素

36.衍生的研究类型:巢式病例研究:先选病例,匹配选择对照病例队列研究:先选对照,

再选病例病例交叉研究:急性事件单纯病例研究: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病例时间研究:慢性病

37.确定样本量:暴露率,相对危险度和暴露比值比,把握度,显著性水平

38.暴露:研究对象曾接触过某种因素,具有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39.常见偏倚及控制:选择偏倚入院率偏倚:从多个地方选择病例奈曼偏倚:新发病例

检出症候偏倚:早中晚期病人时间效应偏倚:敏感的早期检查技术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40.

41.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特点:属于前瞻性研究,随机分组,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有干

预措施

42.实验设计的原则:随机,对照,重复,盲法

43.设计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临床医从性,临床不一致性,安慰剂效应,向均数回归,沾

染和干扰问题,不良事件观察记录和分析

44.临床试验: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现场试验: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疫苗社区实验:评

价防治措施效果

45.结局的选择:相关性,可行性,客观性,灵敏性和特异性,可接受性

46.

47.筛检: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测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

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区别开来

48.串联提高特异度,并联提高灵敏度

49.为什么要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海量资料需要整合;客

服传统文献综述的缺陷;链接新旧知识的桥梁

50.偏倚:系统误差部分

51.选择偏倚:由于对象选择的方式问题,导致入选对象与为入选对象之间存在偏差

52.信息偏倚:由于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出现问题,使获取的资料存在系统误差

53.混杂偏倚: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54.

55.病因:能够引起人群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

56.科学实验五法:求同法,差异法,同异并用法,剩余法,共变法

57.统计学关联:狭义上是分类变量的相关,广义上等同于相关

58.因果推断标准: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关联的合理性,关联的可重复性,研究

的因果论证强度

59.疾病监测的种类:传染病监测,非传染病监测,症状检测,事件监测

60.

61.传染病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62.疾病预防策略: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加强人群免疫,改善卫生条件加强传染病

的监测传染病全球化控制

63.

64.伤害: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和放射线的能量交换超过机体耐受水平引起组织损伤

或由于缺氧引起的窒息,以及这些因素引起的心理损伤的统称

65.伤害发生的原因:致病因子:能量宿主:人口学特征年龄 性别 种族 职业心理

行为特征:饮酒,安全带,心理因素环境自然环境 生活环境 生产环境社会环境

66.伤害的预防策略:三级预防 主动干预 被动干预

67.四项干预措施:强制干预,工程干预,教育干预,经济干预

68.疫苗评价:保护率,效果指数

69.

7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危害的重大传染病

疫情,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重大职业食物中毒或其他损害公众健康的事件

7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征:群体性,突发性,时间分布各异,地点分布各异,社会

危害严重,应急处理的综合性

7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期:间期,前期,打击期,处理期,恢复期

73.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性疾病:较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突然出现具有相同临床

症状的多个患者,而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但又暂时不能明确病因的疾病。

74.*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应急准备:制定策略和措施,建立信息系统,建立预警系统,危

险评价,物资储备,教育培训,监督评价,科学研究,机构建设,制定预案

75.处理措施:处置病员,公共卫生管理,稳定群众情绪,寻求援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

息后的工作

76.

77.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健康相关标志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医学相关生物群

体特征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制定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的策略和措施。

78.生物标志物:暴露标志物,效应标志物,易感性标志物

79.

80.根据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人类疾病分类: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基本上由遗传因素

决定的疾病,多因子遗传病,基本上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疾病

81.家族聚集性的原因:遗传因素,共同暴露的环境因素,教育传递

82.

83.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研究恶性肿瘤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索恶心肿

瘤的病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并评价这些措施的效果

84.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变动类型:幼年高峰型,持续升高型,升高后下降型,双峰型

85.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环境理化因素,遗传易感性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学危险因素 86.

87.HBV感染者的三种颗粒:大球形颗粒:感染标志小球形颗粒:有抗原性无感染性管

形颗粒

88.大三阳,小三阳:表面抗原,HBSAg nbeag hbchbsag hbc hbe

89.表面抗原阳性可见于:注射乙肝疫苗,隐性感染,恢复期

90.异抗原阳性见于:慢性感染,传染性强

91.HBV预防策略和措施:强化乙肝疫苗接种;切断传播途径,控制HBV传播;管理传染

源;加强全民乙肝防治意识

第17篇:口腔流行病学

第一节内容概要

一、口腔流行病学的概念、作用及其发展 (一)口腔流行病学的概念

口腔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即用流行病学的原则、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口腔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二)口腔流行病学的作用

1.描述人群口腔健康与疾病的分布状态

2.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3.研究疾病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4.监测口腔疾病流行趋势。

5.为制订口腔卫生保健规划提供依据。

二、口腔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描述性流行病学

断面研究:调查目标人群中某种疾病或现象在某一特定时点的情况

纵向研究:研究疾病或某种情况在一个人群中随着时间推移的自然动态变化 常规资料分析:对已有的资料或监测记录做分析或总结

分析性流行病学 病例-对照研究 群组研究

实验流行病学

特点:①有干预措施;②设立对照组

三、龋病流行病学

(一)龋病常用指数

1.恒牙龋、失、补指数 用龋、失、补牙数(DMFT)或龋、失、补牙面数 (DMFS)表示。“龋”即已龋坏尚未充填的牙;“失”指因龋丧失的牙;“补”为因龋已做充填的牙。

2.乳牙齲、失、补指数 指乳牙的龋、失、补牙数(dmft)或齲、失、补牙面数(dmfs)。

3.龋均和龋面均 龋均指受检查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龋面均指受检查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面数。

4.龋面充填构成比 指一组人群的龋、失、补牙面之和中已充填的龋面所占的比重,常用百分数表示。

5.患龋率 指在调查期间某一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常以百分数表示。 6.龋病发病率 指至少在1年时间内,某人群新发生齲病的频率。 7.无龋率 指全口牙列均无龋的人数占全部受检查人数的百分率。 (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齲病的流行特征 从地区分布上看,各国齲病患病率差别悬殊。从时间分布上看,发达国家患龋率逐渐下降,发展中国家龋病患病率逐渐上升。从人群分布看,乳牙、年轻恒牙和老年人牙龈退缩后的恒牙易感齲病。乳牙患龋率男性略高于女性,而恒牙患龋率女性略高于男性。一般城市居民的患龋率高于农村。民族之间的患齲情况不同。

2.影响龋病流行的因素 常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因素、氟摄入量、饮食习惯和家族影响。

四、牙周病流行病学 (一)牙周健康指数

1.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HIS)是 Greene和 Vermillion对他们在1960年提出的口腔卫生指数(OHI)加以简化而成。OHI-S只检查6个牙面,包括简化软垢指数(D1-S)和简化牙石指数(CI-S)。

2.菌斑指数(PLI)是根据牙面菌斑的厚度而不根据菌斑覆盖面积计分。可检查全口牙面,也可检查选定的几颗牙。每颗牙检查4个牙面,每颗牙的计分为4个牙面计分之和除以4,个人计分为每颗牙计分之和除以受检牙数。

3.Turesky改良的Q-H菌斑指数 先用菌斑染色剂使菌斑染色,再检查指定的六颗牙的牙面菌斑面积得到计分。

4.牙龈指数(GI)只观察牙龈情况,检查牙龈颜色和质的改变,以及出血倾向。5.龈沟出血指数(SBI)检查用视诊、探诊相结合的方法,所用探针为钝头牙周探 针,检查时除观察牙齦颜色和形状外,还须用牙周探针轻探龈沟,观察出血情况。 6.牙龈出血指数(GBI)可以检查全部牙齿或只检查指数牙。检查采用视诊和探诊 相结合的方法。检查时使用牙周探针轻探牙龈,观察出血情况。

7.社区牙周指数(CPI)使用CPI牙周探针检查牙龈出血、牙石和牙周袋深度。使 用CPI时将口腔分为6个区段,可用10个指数牙。检查时可以检查6个区段中的每个牙,也可以只检查指数牙。每个区段中以计分最高的牙齿代表该区段的值,6个区段中最高的计分作为个人CPI值。 (二)流行特征及其有关因素 1.牙周病的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不同地区的患病情况不同,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农村居民的患病程度高于城市居民。

(2)时间分布:70年代后期,工业化国家青少年儿童和成年人的龈炎患病率持续下降。

(3)年龄分布:牙周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4)性别分布:关系不明确,但多数报道为男性重于女性。 (5)民族分布:不同民族牙周病的患病情况差异很大。

2.影响牙周病流行的因素 包括口腔卫生、吸烟、营养和全身疾病。

五、其他口腔疾病的流行概况 (-)氟牙症

1.Dean分类法根据釉质颜色、光泽和缺损的面积来确定损害的程度。根据氟牙症的分类计分系统,可以换算出社区氟牙症指数(CFI)。社区氟牙症指数的公共卫生意义是根据指数采取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 2.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其发病与当地水、土壤、空气中的含氟量过多密切相关。

(2)城乡分布: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 (3)年龄分布:乳牙较少。6岁以后恒牙患病率逐渐升高,12岁左右稳定,中年以后 患病率下降。

(4)性别分布:男女性别未发现显著不同。

(5)牙位分布:最严重的是上颌牙齿的颊侧面。 (二)牙本质敏感

1.评价方法 电子压力敏感探诊记数和Schiff冷空气敏感指数。 2.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不同的国家患病率不同

(2)牙位分布:以尖牙和前磨牙的颊侧面居多,牙周病患者好发。 (3)年龄分布: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好发年龄在50~69岁年龄段。 (4)性别分布:牙本质敏感好发于女性。

(5)地区分布:农村人群的患病率要高于城市人群。 (三)口腔癌

1.指标 衡量口腔癌的患病情况多用患病率和发病率。 2.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不同地区发病率不同,以东南亚地区发病率最高。 (2)时间分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病随时间而变化。 (3)年龄分布:可发生于所有人群,成年人好发。 (4)性别分布:男女都可发生,但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5)种族分布:有咀嚼烟草习惯的种族口腔癌发病率高。 (四)口腔黏膜疾病

口腔黏膜疾病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和口腔软组织的多种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发于口腔黏膜的疾病,一类是全身性疾病在口腔的表征,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损害。口腔黏膜病多好发于颊、舌、唇、软腭等黏膜,也可与皮肤同时发病。口腔黏膜疾病的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 (五)牙颌异常

1.指数 WHO推荐采用牙美观指数,用于12岁以后的年龄组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的计分标准。 2.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各国和各地区的患病率从28%到90%不等。 (2)年龄分布:患病率随年龄而升高。 (3)性别分布:男女之间无差异。 (六)唇腭裂

1.指标 唇腭裂的患病情况常用发生率或患病率来评价。 2.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可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2)城乡分布:农村高于城市。 (3)性别分布:男婴比女婴高。

(4)种族分布:不同民族之间有差异。

六、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一)调查目的

1.查明口腔疾病在特定时间内的发生频率和分布特征及其流行规律。2.了解和分析影响口腔健康的有关因素

3.为探索病因,建立和验证病因假设提供依据。4.选择预防保健措施和评价预防保健措施的效果。 5.评估治疗与人力需要。 (二)调查项目 1.一般项目。 2.健康状况项目。 3.问卷调查项目。 (三)调查表格设计

应根据具体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 (四)指数和标准

根据调查的目的确定使用的指数和调查标准。常用的齲病指数有DMFT、DMFS等, 牙周健康状况用CPI指数,氟牙症用Dean指数 (五)调查方法

1.普查 是指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对特定人群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的调查或检查 2.抽样调查 抽样即从目标地区的总体人群中,按统计学随机抽样原则抽取部分人作为调查对象,被抽到的人群称为样本人群;抽样调查是用样本人群调查的结果,推断总体人群的现患情况

3.捷径调查 指只调查有代表性的指数年龄组人群的一种调查方法。目的是为了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某群体口腔健康状况,并估计在该群体中开展口腔保健工作所需的人力和物力。 (六)样本含量

样本含量的确定随所采用的流行病学方法类型不同而不同,依据调查对象的变异情况、患病率大小、要求的精确度和把握度大小而定 (七)误差及预防方法

1.选择性偏倚 在调查过程中,样本人群的选择不是按照抽样设计的方案进行,而是随意选择,由于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很差,破坏了同质性,使调查结果与总体人群患病情况之间产生误差,称为选择性偏倚。防止的措施就是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流行病学抽样设计进行抽样。

2.无应答偏倚 在随机抽样时,属于样本人群中的受检者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未能接受检查,超过一定比例后结果就难以用来估计总体的现患率。防止的方法是在调查前做好组织工作,改善调查方式。

3.信息偏倚 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出现各种误差,结果产生了偏倚,称信息偏倚。主要有:因检查器械等造成的测量偏倚、因调查对象引起的偏倚、因检查者引起的偏倚,后者又包括检查者之间的偏性和检查者本身的偏性。对信息偏倚的防止办法包括:按规定使用标准检查器械,保持稳定的环境条件;设计中尽量提供可能的回忆目标,对一些敏感的问题采用间接询问法、对象转移法等技术以保证信息的可靠。对检查者偏性的防止办法是:①疾病的诊断标准要明确;②调查前要认真培训,对于诊断标准要统一认识;③调查前要做标准一致性试验

4.标准一致性试验 标准一致性试验也就是可靠度的检验,包括检查者本身可靠度检验和检查者之间可靠度检验。更可靠的评估检查者之间一致性的方法为 Kappa统计法。 (八)数据的整理和统计

1.数据整理 一般分三步:核对、分组和计算。

2.变量计算 常用的统计指标有:平均数、标准差、标准误、可信区间、率和 成比。

七、口腔健康问卷调查及问卷设计 (一)口腔健康问卷调查的内容 1.研究对象的属性; 2.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 3.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4.其他方面。

(二)问卷结构的组成

1.首页 包括封面信、调查对象编码和基本情况、调查日期等。 2.题目 一个完整的题目由问题、答案和编码三部分组成。 3.联结部分 包括指导语、过渡语和结束语。 (三)问卷设计的原则

1.围绕调查目的设计问卷。

2.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设计问卷,使其容易回答,也愿意回答。忘本符 3.针对调查内容设计问卷。 4.便于资料处理和分析。 5.考虑问卷使用方式 (四)问卷设计的步骤 1.问卷设计的基本步骤

(1)根据调查目的,确定所需收集的信息

(2)确定问题的顺序,问题的排列要有关联、合乎逻辑。 (3)测试与修改问卷 2.问题的设计。

3.问题的形式 有填空式、二项式、列举式、多项选择式、顺位式问句、多项任选式、评分式问句、矩阵式。

4.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应遵循注意科学、明确、艺术的原则。 5.答案的设计原则。 (五)常用的调查方式 1.自填式问卷调查 2.访谈式问卷调查 (六)问卷的质量控制 1.问卷的信度; 2.问卷的效度; 3.预调查

4.问卷调查员培训;5.问卷回收率。

八、临床试验方法

(一)临床试验的定义和用途

1.临床试验的定义 是指以人体作为观察对象,以临床为研究场所,对口腔诊断技术、口腔治疗方法和口腔预防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的研究方法。

2.临床试验的特点 首先,临床试验的设计应符合三个基本原则,即随机、对照和盲法。其次,临床试验的研究对象是人,因此需要试验对象自愿参与并有良好的依从性。第三,临床试验是一种特殊的前瞻性研究,它被人为地给予了干预,包括分组以及干预措施。最后,临床试验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周期

3.临床试验的用途 包括:临床效果观察、对人体副作用评价和致病原因研究 (二)临床试验的基本分类 1.历史性对照研究。 2.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 3.随机对照试验。 4.交叉设计临床试验 5.序贯临床试验

(三)临床试验的设计

1.选择研究对象 应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2.估计样本量

(1)两样本率比较时样本量的计算。 (2)两样本均数比较时样本量的计算。

3.设立对照组 有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

4.随机化分组 有完全随机化分组、区段随机化分组和分层随机化分组。 5.控制干预措施质量 统一的干预方案,有保证依从性的措施,避免沾染和干扰。

6.注意伦理问题。

7.盲法试验 包括单盲和双盲。 8.确定临床试验周期。 (四)临床试验结果的评价 1.设计层面评价 2.测量层面评价

3.文献分析层面评价

第18篇:主治医生——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分描述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监测、生态学研究,产生假设;

分析流行病学(病倒对照、队列研究);检验假设。

2、实验法,也称实验流行病学:临床试验和现场场试验(个体和社区试验);验证假设。

3、数理法,也称理论流行病学。

描述流行病学可以;①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②掌握疾病和病因的分布状况,为疾病防制工作提供依据;③用来评价防制策略和措施的效果。

现况研究 :又称横断面研究或患病率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并对资料的分布状况、疾病与因素的关系加以描述。根据研究目的,现况研究可以采用普查也可以采用抽样调查。

(1)普查(census):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每一成员进行的调查。普查分为以了解人群中某病的患病率、健康状况等为目的的普查和以早期发现患者为目的的筛检。

(2)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按一定的比例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称为抽样调查。随机抽样和样本含量适当是保证样本代表性的两个基本原则。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等。

(三)分析流行病学

1.分析流行病学概念与分类分析流行病学(analytical epidemiology)也称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 study),它是进一步在有选择的人群中观察可疑病因与疾病和健康状况之间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分析流行病学主要有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两种方法,目的都是检验病因假设。估计危险因素的作用程度。

2.病例对照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概念:病例对照研究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各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危险因素的比例或水平

1)病例的选择需要考虑:①疾病的诊断标准;②病例的确诊时间;③病例的代表性;④对病例某些特征的限制。病例来源主要来自医院和社区。

2)对照的选择:对照是病例所来源的人群中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选择对照时应考虑:①确认对照的标准;②对照的代表性;③对照与病例的可比性;④对照不应患有与所研究因素有关的其他疾病;⑤有时可同时选择两种以上对照。对照的来源:①同一或多个医疗机构中诊断的其他疾病病例;②社区人口中未患该病的人;③病例的邻居中未患该病的人;④病例的配偶、同胞、亲戚;⑤病例的同事。

(3)病例对照研究样本含量的估计:分别有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分类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和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分类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具体计算方法请参阅有关教材)。

(4)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比值比来估计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强度。比值(odds)是指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发生的可能性之比。比值比是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

(5)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①该方法收集病例更方便,更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②该方法所需研究对象的数量较少,节省人力、物力,容易组织;③一次调查可同时研究一种疾病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既可检验危险因素的假设,又可经广泛探索提出病因假设;④收集资料后可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

2)局限性:①不适于研究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含量;②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③选择研究对象时易发生选择偏倚;④获取既往信息时易发生回忆偏倚;⑤易发生混杂偏倚;⑥不能计算发病率、死亡率等,因而不能直接分析相对危险度。

3.队列研究 (1)队列研究概念:队列研究(cohort study)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2)队列研究的用途:检验病因假设和描述疾病的自然史。

(3)队列研究分类:依据研究对象进入队列时间及观察终止时间不同,队列研究可分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和双向性队列研究三种。它可根据队列中研究对象是相对固定还是不断变化情况,分为固定队列和动态人群。

(4)研究对象的选择

1)暴露组的选择:要求暴露组的研究对象应暴露于研究因素并可提供可靠的暴露和结局的信息。如可根据情况选择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或有组织的团体。

2)队列研究的对照组:应是暴露组来源的人群中非暴露者的全部或其随机样本。除研究因素之外,其他与结局有关的因素在暴露组与非暴露组间皆应均衡可比。可有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和多重对照等形式。

(5)样本含量的估计: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使用的样本含量估计公式一样,但队列研究比较的是结局的发生率,因而P0和P1分别为非暴露组和暴露组结局的发生率。(具体计算方法请参阅有关教材)

(6)队列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队列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是暴露因素导致疾病的强度——发病率,包括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估计暴露与发病的关联强度一般用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人群归因危险度以及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等。另外当用全人口发病(死亡)率作比较时,可计算标准化发病(死亡)比。

(7)队列研究时的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①研究结局是亲自观察获得,一般较可靠;②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较强;③可计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能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强度;④一次调查可观察多种结局。

2)局限性:①不宜用于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②观察时间长,易发生失访偏倚;③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④设计的要求高,实施复杂;⑤在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引入人群,或人群中已知变量的变化等,都可使结局受到影响,使分析复杂化。

4.实验流行病学

(1)实验流行病学概念:是将来自同一总体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实验因素,对照组不给予该因素。然后前瞻性地随访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别的程度,从而判断实验因素的效果。

(2)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特征:①要施加干预措施;②是前瞻性观察;③必须有平行对照;④随机分组。

(3)实验流行病学分类:分为现场试验和临床试验两类。现场试验还分为社区试验和个体试验。

(4)临床试验的概念及设计 :是将临床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某临床干预措施,对照组不给予该措施,通过比较各组效应的差别判断临床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常用的随机化分组的方法有:简单随机分组、区组随机化、分层随机分组。

2)对照组:有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标准疗法对照,以及不同给药剂量、不同疗程、不同给药途径相互对照。

3)资料收集过程的要求:盲法观察(单盲、双盲、三盲),规范观察方法,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

4)常用的分析指标:有效率、治愈率、生存率。

严格掌握禁忌证

(1)一般禁忌证:急性传染病,包括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而未过检疫期者;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较重的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疾病;哮喘、荨麻疹等过敏史者;严重的湿疹或化脓性皮肤病者;有癫病或惊厥史的小儿;慢性疾病急性发作者;以及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

(2)特殊禁忌证:有过敏史者慎用动物血清制品;体温高于37.5oC,或一周内每日腹泻4次以上的儿童,严禁服用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如放射治疗、糖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物和细胞毒药物均能降低对疫苗的免疫反应,应尽量推迟常规的预防接种;近1个月内注射过丙种球蛋白者,不能接种活疫苗;各种制品的特殊禁忌证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执行。

4.操作要点

(1)严格查对:一般接种活疫苗后需隔4周,接种死疫苗后需隔2周,再接种其它活或死疫苗。

(2)生物制品的准备:在空气中放置不能超过2小时;接种后剩余药液应废弃,活菌苗应烧毁。

(3)局部消毒:用2%碘配及75%乙醇消毒皮肤,待干后注射;接种活疫苗、菌苗时,只用75%乙醇消毒,因活疫苗、菌苗易被碘配杀死,影响接种效果。

5.预防接种的反应及处理

(l)一般反应

(1)局部反应:接种后24小时左右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有时伴有淋巴结肿大,红肿直径在2.5cm以下为弱反应,2.6~5cm为中等反应,5cm以上为强反应。局部反应持续2~3天不等。接种活菌(疫)苗后局部反应出现晚、持续时间长。个别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5~7天出现皮疹等反应。

(3)全身反应:于接种后5~6小时体温升高,持续1~2天,但接种活疫苗需经过一定潜伏期才有体温上升。体温37.5oC左右为弱反应,37.5~38.5oC为中等反应,38.6oC以上为强反应。此外,还伴有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不适等反应。

(2)异常反应:只有少数人发生,反应较重。

(1)过敏性休克:于注射后数分钟或0.5~2小时内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日周青紫、四肢湿冷、呼吸困难、脉细速、恶心呕吐、惊厥、大小便失禁以至昏迷。如不及时抢救,可在短期内有生命危险。此时应使患儿平卧,头稍低,注意保暖,并立即皮下或静脉注射1:1000)g上腺素O.5~lml,必要时可重复注射,有条件时给氧气吸人,病情稍稳定后,应尽快转至医院抢救。

(2)晕针:儿童常由于空腹、疲劳、室内闷热、紧张或恐惧等原因,在接种时或几分钟内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乎足冰凉、心跳加快等症状,重者知觉丧失。

呼吸减慢。晕针是由于各种刺激引起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所致的一过性脑缺血。此时应立即使患儿平卧,头稍低,保持安静,饮少量热开水或糖水,短时间内即可恢复正常。数分钟后不恢复正常者,可针刺人中穴,也可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每次0.01~0.03ml/kg。

(3)过敏性皮疹:以尊麻疹最为多见,一般于接种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出现,经服用抗组胺药物后即可痊愈。

(4)免疫系统有原发性严重缺陷或继发性免疫防御机能遭受破坏(如放射病)者,接种活菌(疫)苗后可扩散为全身感染。一般人群免疫水平达80%以上,才能取得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效果。

第19篇:农经局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农经局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为全面掌握和分析我市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主要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进一步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监测评估能力,科学指导动物防疫工作,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根据浙江省、XX市主要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计划。

一、工作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国家动物疫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和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等优先防治病种的防治计划,按照日常监测与集中监测相结合,全面监测与定点监测相结合,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对主要动物疫病开展血清学监测,全面掌握免疫效果,分析把握疫情动态,及时诊断动物疫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科学指导动物防疫工作。2014年我市重点开展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氏菌病等疫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重点防范小反刍兽疫、非洲猪瘟、疯牛病等外来动物疫病。

各镇(街道、管委会)要充分发挥监测数据在动物防疫工作中的指导作用,把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工作作为评价免疫质量、畜禽及其产品调运风险评估、动物防疫服务站工作人员的考核、科学指导免疫工作的重要手段。发现动物群体免疫保护水平下降,要调查原因,立即实施补免;发现畜禽异常发病情况,要及时开展紧急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迅速组织实施疫源追溯和追踪调查,提高早期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工作的科学性。

二、职责与分工

市畜牧兽医局负责全市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提出年度主要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计划;负责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h7n

9、新城疫等疫病的监测和其他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的监测工作;负责布病监测;完成市级以上集中监测、定点监测样品的采集和送检工作;组建市级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队,负责实施流行病学调查和评估工作。

各镇(街道、管委会)负责辖区内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h7n

9、口蹄疫、新城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的样品采集和运送工作;协助完成辖区内布病抽样工作;协助完成市级以上集中监测、定点监测样品的采集工作;组建镇级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队,完成辖区内流行病学调查,并协助市畜牧兽医局完成流行病学的调查和评估工作及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

三、监测抽样任务

1.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轮到抽检的镇(街道、管委会)农业经济服务中心在该月随机至少抽检3个家禽养殖场点(包括种禽场、商品代饲养场、活禽交易市场和农贸市场),高致病性禽流感re-6抗体检测抽样量不少于60份,高致病性禽流感re-4抗体、禽流感h7n9和新城疫抗体检测抽样量分别不少于40份/月。各养殖场点≥20份/场(散养户以村以单位)。各镇(街道、管委会)应确保辖区内种禽场和自免规模场每年至少抽检一次。

2.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每月至少监测2个场点(包括规模猪场、规模羊场、屠宰场),o型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抗体检测抽样量不少于40份。各场点血清样品≥20份/场,各镇(街道、管委会)应确保辖区内的自免规模场每年至少抽检一次。

所抽检血样须在该月20日前送至XX市畜牧兽医局动物疫病检测中心,进行血清分离,抗体检测。有条件的镇(街道、管委会)可先进行血清分离,然后再送样。此外,市畜牧兽医局将不定期对全市各畜禽养殖户进行口蹄疫、猪瘟、禽流感、新城疫等疫病的监测,加大对全市动物防疫工作的监控力度,以整体把握全市各种疫病的免疫情况和流行动态。

同时,各镇(街道、管委会)要加大对调入畜禽的重大疫病监管力度,每月采集样品中须保持一定比例的外来畜禽,严防外疫传入。

四、流行病学调查任务

流行病学调查任务:各镇(街道、管委会)应组建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对所辖区域内的畜禽的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调查,并及时把调查情况反馈给市畜牧兽医局。夏季高温季节出现流产、死胎或高热为特征死亡病例时,应及时采集组织病料和血清,组织病料应包括脾脏、淋巴结、肺脏、肾脏、死胎,同时准确完整填写采样登记表和流行病学调查表,并及时送到市畜牧兽医局。

五、采样、送样注意事项 1.采样时必须详细了解被检畜禽的免疫背景、发病史等情况,详细填写样品采集登记表(规模场与散养户需分开填写),特别是要完整准确填写畜禽种类、饲养类型、免疫次数、疫苗类型(如灭活苗、弱毒苗、灭活高效苗、细胞弱毒苗、组织弱毒苗、脾淋弱毒苗等)、毒株类型(如re-4或re-6或双价禽流感灭活苗)、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等免疫背景数据,为疫苗和免疫质量评估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2.要确保免疫抗体监测覆盖面。以规模场或行政村为单位,做到抽样检测面达到100%,对免疫合格率未达到要求,特别是免疫合格率为零的场(点)要进行重点跟踪监测。

3.在进行样品采集、检测等工作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并注意对养殖户畜禽的保护。

4.每只家禽及家畜的血样采集量不少于2ml。抽样完成后,立即编号,及时放入冰块,并在8小时内送XX市畜牧兽医局动物疫病检测中心进行血清分离、抗体检测。

5.市畜牧兽医局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并及时反馈各镇(街道、管委会)。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新城疫、猪瘟等主要疫病免疫合格率低于70%的场(点),各镇(街道、管委会)要调查和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将原因分析和处理情况的材料一并上报。 6.各镇(街道、管委会)要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各镇(街道、管委会)抽样、送样工作的完成程度和免疫抗体检测结果将作为评定各镇(街道、管委会)动物防疫成果的重要依据。 2012年,按照市爱卫会工作部署要求,在街道党委、办事处领导下,爱国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如何巩固“国卫和省卫”的创建成果,进一步贯彻“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爱国卫生工作方针,在巩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农民健康工程”和农村“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活动,加强城乡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整治环境卫生,消灭“四害”,开展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全街道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公共卫生状况,努力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爱国卫生工作方针。牢牢树立全局观念,出色完成市爱卫办下达的工作任务和指标。不断加强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建设,加大城乡环境卫生创建工作力度,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环境面貌再上新台阶,促进我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

二、具体工作任务

(一)强化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创建成果

1.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卫生街道创建成果的同时,按照街道党委、办事处要求,继续推进卫生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努力将巩固创卫成果与创建“卫生先进单位”活动有机结合,借助“创建”活动契机,巩固和拓展创卫成果,进一步提升辖区环境综合水平,并协调辖区爱卫会各成员部门明确创建工作职责、任务分解要求及按预定计划给予业务指导,完成阶段性工作目标任务。

2.积极推进农村卫生村创建活动。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创建省、市卫生村活动,各村在自身开展创建活动的同时要指导辖区单位开展各类“卫生先进单位”的创建,树立一批农村爱国卫生的先进典型。2012年,全街道计划创建省级卫生村1-2个,XX市级卫生村1-2个,省级和XX市卫生先进单位1-3个,XX市级卫生先进单位10-15个。 3.进一步巩固创卫成果,积极推进卫生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提高创建质量。各村、社区对在辖区内开展卫生先进单位创建的单位要给予指导,以达到发挥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创建成效。落实奖励机制,村、社区应指导辖区单位开展各类卫生先进单位的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以巩固“国卫和省卫”的创建成果。每个村、社区原则上至少要指导一家创建卫生先进单位,若顺利通过创建验收和命名的,街道将对村、社区在指导有力上予以奖励,XX市级卫生先进单位/奖励500元,XX市级卫生先进单位/奖励800元,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奖励1500元的标准奖励给村、社区(2012年至2014年有效)。

4.广泛深入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活动。各村、社区不仅要开展创建“无烟”单位,还要在辖区内开展“无烟”创建活动,特别是做好控烟宣传工作,在禁烟区域、禁止各类人员吸烟,禁止销售烟草制品,禁止进行任何形式烟草赞助及促销活动。每年“5·31”重点开展禁烟咨询宣传活动,发动辖内各个商铺停止销售香烟一天活动。积极倡导公共场所做好禁烟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健康、清洁、劝导禁烟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强化环境整治,巩固提高整治成效

通过几年连续创建整治活动,辖区环境卫生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我街道地处城乡结合部,城市社区、农村社区与村并存,环境卫生还存在管理空档和死角。

1.对于一些出租房屋多的居民区和城郊居民区的日常卫生管理、农村村组的垃圾倾倒上以及道路沿线地段的垃圾乱倒、城市“牛皮癣”顽疾等问题上都还有待于花大力气去解决。因此,各村、社区在治理和整改上不但不能松劲,还应该加强力度,特别是找准问题的症结,认真制定整改措施,予以彻底治理,使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面貌。

2.农村主要是要加大整治力度,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改善村容村貌。一是垃圾清扫保洁、收集处理,特别是保洁工作要到位,村要有专兼职卫生清扫保洁人员,负责村庄道路、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工作。二是建立密闭垃圾收集池(房)并及时清运。三是宣传动员广大居民群众自己动手搞好室内卫生。

3.各村、社区和单位要健全组织,落实职责,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一要坚持重心下移,完善卫生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各单位建立健全爱国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建立卫生监督制度,对本区域内的环境卫生状况进行日常监督,有效地控制乱倒、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

4.各村要签订好卫生保洁员协议书,明确保洁责任,建立保洁员考核制度(对保洁员责任段环境卫生的检查考核每月不少于1次并做好相应的检查记录)。

5.各村、社区要建立和健全村、社区和单位的卫生日制度。通过卫生日活动,彻底清除村、社区和单位范围内的各种生产、生活垃圾和卫生死角。以干部为榜样带动居民积极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整治活动。 6.要建立和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街道爱卫办将加强对村、社区和有关单位的卫生工作督查与考核,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用抄告单的形式要求限期整改。

7.加大宣传,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通过宣传使广大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人人讲卫生,人人爱护环境卫生,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这是爱国卫生工作的根本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各村、社区坚持不懈地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是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故要把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作为爱卫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要以鲜活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开展好宣传教育活动。在宣传教育中,要创新方法,创新形式,创新内容,使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并见之于行动之中,收到好的效果。

(三)继续巩固除“四害”成果,有效控制病媒生物疾病

除“四害”是预防疾病、净化环境必须长抓不懈的工作。此项工作技术性和安全性要求强,要落实专人负责,并抓好培训工作。要重点开展好春秋两季的突击灭鼠活动和夏、秋季节的灭蚊蝇、蟑螂活动,使“四害”密度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对人不足为害的范围内。

1.各村、社区要结合开展卫生创建、爱国卫生月和不同时期的爱国卫生运动,科学开展除“四害”活动。举办除“四害”技术培训班,确保除“四害”工作安全、有序、有效的开展。在“四害”繁殖高峰期发动群众整治环境卫生,清除四害孳生地,抓好灭鼠、灭蝇、灭蟑达标成果的巩固。 2.各社区要定期开展“四害”密度监测,根据市爱卫办和市疾控中心的有关要求做好病媒生物的监测工作,为有效控制“病媒生物”密度,切实加强“四害”密度监测工作,以提供消杀科学依据。

3.农村各村要根据街道农办和卫生部门的要求,坚持“四统一”,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春秋两季的大规模农村灭鼠活动;在鼠疫疾病多发地区或疫源地,要确保人、财、物力落实,将鼠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程度。

(四)认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

1.四月份继续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各村、社区要结合实际,精心部署,发动群众,着重在环境整治,铲除四害孳生地上下功夫。 2.各村、社区和单位要积极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努力改善环境卫生面貌。

一要积极开展“第二十四个爱国卫生月”宣传活动,并在活动期间掀起一次大规模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热潮,继续开展清除垃圾沟渠杂草、清除牛皮癣,整治环境卫生脏、乱、差为重点的“清洁河道”等卫生整治活动,使环境卫生面貌有明显的改善。

二要深入开展“四位一体”工程。按照实施四位一体的有关要求,完善卫生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各村社区要健全爱国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建立卫生监督制度,对本区域内的环境卫生状况进行日常监督,有效地控制乱倒、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

三要建立和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积极开展“整洁庭院内外,共建美好家园”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使农居房的房前屋后做到整洁干净。

四要开展对“十小行业”的综合整治,加强对学校与企业食堂的卫生管理,对照新要求,查漏补缺,限期整改。

第20篇:关于动物保护调查报告

关于动物保护调查报告

引言

“告诉你的孩子们吧,世界上有很多存在过的,却不被他们知道的,已经灭绝的物种,这个就是,这个也是。他们花了几百万年进化,却仅仅在几十年间就灭绝。一共有多少物种灭绝了呢?现在又有多少处在濒临灭绝的危险之中?灭绝还会不断的继续下去么?正是因为人类的漠不关心才造成了物种的灭绝,现在我们有义务保护这些生命”这一段话是摘自09年的法国电影《海洋》。这一段话深刻的指责着人类的出现对于动物大量灭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强烈呼吁人类应该在此时此刻负担起对生命的保护的职责。

中国动物保护现状

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价值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虽然野生动物是国内唯一受到法律保护的动物,但它们也时刻面临着厄运。在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区里随时可以见到被人捕杀后的藏羚羊的残缺不全的尸体;在广东那里的人们至今还在食用在国家保护范围内的蛇、穿山甲、果子狸等等野生动物;最近辽宁省沈阳市野生动物园里又发生了饿死11只东北虎的事件。

至于驯养动物在我国的保护根本谈不上,近年来一系列的有关人类危害动物的丑闻频繁出现,虐待动物的现象更是怵目惊心:刘海洋泼硫酸烧伤动物园的熊;某女子用高跟鞋踩死小猫;动物园“克扣”大熊猫的食物;某野生动物园杀了老虎卖虎骨酒;以及令人震惊的“活熊取胆”事件,等等,这些个事件层出不穷,不断被曝光,引得读者们当下的感慨、深思,更是基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专家建议稿)项目组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第一节“扰乱公共秩序罪”中增设“虐待动物罪”、“传播虐待动物影像罪”和“遗弃动物罪”专条,希望用法治来推进社会道德的建设。

引起现状的原因

1.文化传统

我们经常说“吃什么补什么”,吃胆补胆,吃肾补肾,吃血补血,大量的动物被我们当成食材,更有一些人是什么稀有吃什么,什么昂贵吃什么即便是国家明令的珍惜动物也要吃,这当中常见的就是蛇胆、熊胆等,像是上文提到的“活熊取胆”。

2.经济利益

为了压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养殖动物场所残暴虐待动物,包括给活猪,活牛上市前活生生地注水;活剥动物皮毛。甚至不是农业动物的家猫,流浪狗被偷走贩卖,在市场上活活被热水烫死,用棍棒打死。还有在商业利用动物的驱动下滥建动物园和所谓的野生动物园,发生广泛的虐待动物问题,大部分动物园急于引进动物牟利,使绝大多数动物被囚禁在条件极为低劣的环境里。又因亏损或经营不良,使大批动物常年处于饥饿和疾病的痛苦中,慢慢地在死亡。更有甚者,很多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开办马戏表演,用毒打和饥饿强迫动物做把戏,走钢丝、钻火圈。老虎被拔牙、拔指甲后用铁链拴在水泥地上让游客拍照。

3.法制缺陷

我国在动物保护方面的法律很不健全,依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和环境状况公报结果看我国仅保护濒临灭绝的稀有野生动物,没有普通动物和养殖动物,并且没有考虑到动物的基本利益其次对残害动物的制裁不足,因而导致极多故意伤害动物的事件。例如,尽管亚洲黑熊在野外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已列入附录I受到严格保护并严禁国际贸易,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却只将亚洲黑熊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并允许养殖和利用。这非但未能减少野外盗猎的发生,而且造成了国内归真堂“活熊取胆”为目的饲养场的泛滥。但尽管残酷虐待动物的行为以遭到广大公众的谴责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近年来这些活熊取胆场中黑熊的数目却仍是有增无减。

4.观念问题

我国在动物保护方面的工作开展较晚,国人在这方面的观念浅薄,还是有大量的乡村城镇人认为人是动物的主人,人可以利用,猎杀,关押动物并不负有法律责任。

动物保护现状的完善

首先应该完善我国相关动物保护的一系列法律条例,并可以在相关地区制定相关制度,严格保护动物切身利益,让人们树立起对动物保护的法律意识;我们应加强动物保护工作经验的国际间交流和合作,与世界同步,大力在社会上宣传保护动物的相关内容,特别是要给偏远地区的人们普及动物保护知识;最后一点,我国要坚决严厉制裁偷猎和贩卖动物者,严厉打击因自身商业利益猎杀动物、利用残忍手段从活体上取皮、取角、取药等严重行为。

总结

人和动物理应和谐相处,但却因为人们的各种欲望,使得动物不断地走向灭绝和濒临灭绝,就像《海洋》的导演在访谈时说的“ 我觉得人与动物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在很多年前,人类很害怕大型的食肉动物,但是现在这种关系好像反过来了,因为人的存在,大型的食肉动物变得越来越少,我们不再害怕它们,甚至要把它们灭绝。其实,这真的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我记得有一位名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什么比只剩下人类的世界更不人道的了。”

动物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动物流行病学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