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查报告

江苏人口调查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26 21:00:23 来源:调查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江苏钢材市场调查报告

江苏钢材市场调查报告

今年五月份是全国钢材市场波动较大的一个月,江苏钢材市场调查报告。作为我公司优钢的主要流向区域的江苏省,公司产品的销售情况如何,有多大的市场潜力,以及与相关钢厂的差距等,是我们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为此,5月16日-5月24日,我们一行对江苏的南通、无锡、苏州等市场以及淮钢、南钢进行了实地调查,主要采取对经销商访问,深入客户工厂调查访问,货场观察及访问,竞争对手钢厂调查等形式。以下,我们将就具体情况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一、南通市场

⑴、地理位置优越。南通“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隔江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南地区相依,被誉为“北上海”;北接广袤的苏北大平原,通过铁路与欧亚大陆桥相连;从长江口出海可通达中国沿海和世界各港;溯江而上,可通往苏、皖、赣、鄂、湘、川等六省及云、贵、陕、豫等地,调查报告《江苏钢材市场调查报告》。 苏通长江大桥在年底建成以后,将使南通进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南通面临海外和内陆两大经济辐射扇面,与上海有着相似的地理区位优势。

⑵、市场容量大。南通钢材市场一直是我国最大的优线集散地与消费地,也是我公司碳结线的主要流向地。优线主要集中在硬线、拉丝线、轴承线以及弹簧线等品种,据了解,南通硬线的年总需求在75-80万吨左右,平均一个月的需求量在6-7万吨左右,而其它轴承线与弹簧线的月需求量约在2000吨左右。

⑶、成本低廉。南通市人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开发区农场一带为新兴的工业园。市场上多为家族作坊式企业,总计有300余家钢丝绳生产企业。仓库与生产厂房连为一体,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从原材料进货、加工、成品、包装、打标、销售等一条龙的生产工序。另外,运费便宜也是南通市场的一大特点。我公司运到南通市场的运费大约在85元/吨左右,再加上各家自有的吊装设备,基本上就可以直接运到客户的仓库里,而其它钢厂像有水路运输的如青钢、沙钢,运输成本就更低了。

⑷、市场格局。当前,南通市场硬线的格局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梯队是以青钢、沙钢、鄂钢为主;第二梯队是以新钢、首钢为主;第三梯队是以北台、邯钢、安钢、湘钢、马钢为主;另外,宝钢也有一部分特殊线材,如弹簧线和一些特定客户特别要求的线材销售。我公司60-70#优线的份额已经逐渐流失,主要原因为:一是价格过高,较35-55#线高50元/吨,市场普遍不认可。现市场上35-70#基本为一个价格;二是质量有问题。经常出现空心脆断,对钢丝绳制作来讲,影响较为严重。最近这种质量问题还有向55#优线延伸的迹象。而我公司空缺出来份额已被新钢、青钢、石横所瓜分。其中新钢占据了60-70#优线80%的份额。

⑸、南通优线市场资源状况表

单位:吨

推荐第2篇: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范文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下面小编跟大家分享几篇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以供参考!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资料显示:人口老龄化将是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了,而这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正确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我县人口老龄化情况介绍

(一)调查情况

我县老龄办在全县范围内对老龄人口基本情况进行了一次初步调查,全县总人口****人,其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人,占总人口的**%;65岁以上****人,占总人口的**%;80岁以上****人、90岁以上**人、100岁以上*人。全县空巢和独居老人***人,占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有保障或受到救助的老人***人;全县老少人口比为**l**。

(二)成因分析

促使我县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另一方面,成功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日臻完善,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1964年“二普”时人口死亡率为‰,1982年“三普”时下降到‰左右,下降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年增长,1989年为岁,达到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四普”以来的17年是我县老年人口增长较快的时期,以近10年发展最快。同时,1980年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县人口出生率下降,由1964年的‰下降至的‰,少儿人口逐年减少,从1990年的111491人下降至的39135人,从而更凸显了我县人口老龄化的局面。

(三)发展特点

1、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从最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推测,我县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用了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进入老年型以后,又以每年接近4%的高速发展(全国为3%,湖北省为%;)。

2、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受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影响,我县乡镇之间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平衡。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是磨坪乡(25%),最低的是茅坪镇(%);超过全县平均数%的有6个乡镇(磨坪、郭家坝、周坪、屈原、归州、梅家河),低于15%的有5个乡镇(茅坪、水田坝、沙镇溪、两河口、泄滩)。

3、高龄老人增速较快。虽然目前我县仍以60—69岁的低龄老人为主,但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增长速度较快,目前高龄老人已达7117人,占老龄人数的%。

二、我县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我县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会在21世纪继续发展。理由有三:其一,我县少儿人口比重逐年下降,按前10年的速度推算,到20**年将下降至9%。其二,老年人口呈阶段性增长。目前至20**年,我县老龄人口年增长速度仍保持在4%左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将达到万,占总人口的%;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万,占总人口的%。由于我县50—60年代有过两次人口出生高峰,20**年至20**年,50—60年代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老年期,年增长速度将突破6%,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万多,占总人口的21%;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万,占总人口的%;20**年至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其三,老年人口内部的高龄化发展较快。目前至2020年,我县老年人中仍以60—69岁的低龄老人为主,20**年以后的2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比例将逐年增大,逐渐达到20%。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种种挑战,目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抚养体系发生变化,地方负担加重

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三普”时我县的总抚养比为%,其中少儿抚养比为%、老年抚养比为%;“四普”时总抚养比为%,其中少儿抚养比为%、老年抚养比为%;“五普”时总抚养比为%,其中少儿抚养比为%、老年抚养比为%。虽然从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抚养比却在逐步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时间,少儿人口相对稳定,其抚养比不会再下降,而老年抚养比仍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快速增长,势必加重国家或地方的负担。

(二)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赡养问题突出

随着高龄老人的不断增多及老龄人口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断减弱,而现代家庭不断“小型化”,老年人与其子女“

分家”现象极为普遍,加之劳务经济的兴起使得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这些老龄人口难以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或无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年配偶之间的相互照顾或自我照顾。尤其是

一、二十年以后,社会上将大量出现“四二一家庭”,即一对夫妻要照料四位老人和一个子女,届时家庭养老的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子女即使在主观上有十分孝敬老人的愿望,客观上却无照料老人的条件和能力。

(三)老龄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设施无法满足需求

老龄人口大多患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医药费。据统计,我县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而目前我县农村医疗点设施落后、医治水平不高,加之近几年医药费上涨幅度较大,许多老年人因医疗条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得到较好的治疗。我县现有城乡福利机构21家,共有床位1600张,容量十分有限。同时,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目前能供养老年人活动的场所较少,已有的活动场所由于活动器具少、无人组织、内容枯燥等而无法较好地开展,仍以打麻将、看电视为主的老年生活单调而无味。

(四)老年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对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听器等)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县范围内适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远远大于供,直接给老龄人口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同时由于老龄产品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缩小或削弱了我县社会消费。

四、迎接挑战的基本途径

早在,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对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我们应进一步强化认识、高度重视,正确认识我县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早做好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积极迎接我县人口老龄化高潮的到来。

(一)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

建议县委、县政府每年集体听取一次全县老龄工作情况汇报,对全县的老龄工作提出任务和要求,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尽快理顺我县老龄工作机构,明确其任务和工作职责,配强工作人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乡镇、街道一级配备老龄工作专职干部,村一级设老年协会,确保老龄工作任务落实到基层。对农村老龄人口、贫困老龄人口,在工作力度和财力支持上给予适当倾斜。

(二)将老龄事业列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社会问题,时间跨度大,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考虑长远计划,应将老龄事业列入县、乡(镇)、村三级长期发展规划,在资金安排、市政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使老龄工作与其它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尽可能符合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目标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并将老龄事业的发展规划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年终进行检查考核,避免计划落空。

(三)不断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坚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各村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对现有的老年人实行集体所能承受的养老生活补助,努力让农村老龄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加快实施城镇养老金社会统筹步伐,不断扩大养老保险收缴面,改变养老金现收现付,甚至入不敷出的局面,真正实现社会统筹“积累储备”的功能,确保养老保险广覆盖、养老金正常发放。

(四)着力完善基层、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努力加快村(居)老年服务设施和为老服务组织建设,一方面将老年生活、活动设施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做到每个村(居)都有活动室、医疗室、托老所和老年教育点;另一方面成立一批老年服务队伍(包括志愿者),为老年人开展低偿或无偿的医疗、娱乐、生活照料等服务。

(五)加强教育,促进健康老龄化

对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开展各种健康知识宣传,为健康进入老年期、延长老年健康期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敬老养老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力普及老年保健知识,鼓励老年人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修养,确保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实现健康老龄化。

(六)合理开发老龄产业,扩大社会消费。充分考虑老龄人口的各种现实需求和供应缺口,将大力开发老龄产业转到积极调整老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上来,既解决老龄人口之所需所急,又有效拉动社会消费。政府应加强产业引导,为相关企业提供老年消费需求信息,提供商品开发、产品生产的政策支持;同时引导老龄人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帮助老年人合理消费,愉快生活。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二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问题与老龄事业发展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为了解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状况,解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市政协于近期组织调查组,就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定义: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的人口结构称为“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4%、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20%,称为“老龄社会”。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年11月,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了881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已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截止到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亿,占总人口的%,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我市相对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言,人口老龄化发生时间更早,发展速度更快,最近十几年,本市人口总量连续负增长,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且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速度持续加快,势必对经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老年抚养比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老年人养老金支出总额将不断增大;二是人口老龄化改变了消费人口和生产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等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催生老龄产业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三是老年阶段慢性病取代了急性病和传染病,成为健康的主要威胁,医疗模式向侧重长期保健和疾病预防方面转变,高龄人口的增加将导致医疗保障资金的迅速增加;四是“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和高龄老人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将引起代际关系在供养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往和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部分向社区和社会养老转移已成为必然,导致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加大;五是在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老年人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我市老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市委、市政府以及民政、社保等职能部门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制定了一系列的老龄政策,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政策不断得到调整、补充和规范,已渐成体系,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得到了较大发展,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总的说来,该体系尚不完善,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老龄事业的总体要求和老年人的期盼与需求还不尽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本养老保险“空账”运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试行的是现收现付加部分积累的“统帐结合”制度,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时,政府没有承担相应的转制成本,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被挪用去发放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十几年来一直处于“空帐”运行状态,财政承受的现收现付运营方式的压力很大。

二是老年社保总体水平不高。我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覆盖了城乡全体居民。尽管能够将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全部纳入在内,但当前能够实行的只是广覆盖、保基本的低水平保障,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与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相比,城乡居民养老金基数太低,仅能起到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

三是养老设施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我市有各种养老机构82处,总床位万张,占老年人口总数不足%。该比例离欧美地区5%—7%的水平相距较远,现有养老设施在数量上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另外,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与先进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四是老年社会救助能力偏低。当前,严格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于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排除在外,且由于老年医疗保障整体水平较低,少数老年人家庭还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而在社会慈善事业还没有完善的社会捐赠法规、未形成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在老年社会救助方面的能力还偏低。

五是公共服务力度仍需加大。我市实行老年社会优待政策以来,受到了广大老年朋友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受当前公共服务能力的制约,再有,由于部分服务场所属于非政府投资主办或控股,在对老年人提供免费、优惠服务方面,还缺少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因此对老年人的优待力度还比较小。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几点建议

据专家分析预测,**年—**年,我国将进入加速老年化阶段,预计到**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1%以上。我市老年化进程相对全国来得会更早,来势会更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民生目标,营造关心关爱老人的社会氛围,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老龄事业,促进老有所养制度化、常规化。“白发浪潮”来势很猛。老龄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个人、老年人家庭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必须着眼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充分认识解决老龄问题的艰巨性、长远性,在现阶段老龄化形势相对缓和的条件下,未雨绸缪,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以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一是加强政策研究。吃透国家关于养老、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精神,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普惠政策,逐步完善养老金支撑体系。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基金筹集模式。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单位建立企业和职业年金,鼓励个人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增加养老储蓄,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对社会养老事业的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在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纳入到保障范围中。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改革公费医疗制度,提高城镇居民大病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水平,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二是加快设施建设。建议市及各市区政府拿出部分资金,抓紧对现有养老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对一些农村敬老院,要由市民政局制定统一的改造标准,统一进行资金调拨和改造验收,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机构承载能力。要有计划地投资兴建一批示范性老年设施,根据实际需要,修建集居住、休闲、文化、康复、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颐养中心、养老院、敬老院等。对一些闲置的场地如空闲的托儿所、小学、培训中心等,可转办成为养老设施。三是加大扶助力度。完善社会敬老优待政策,适当扩展优待项目,适度扩大优待人群,以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便捷、优惠的社会敬老优待服务。制定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和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责任感,建立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拓展慈善资金劝募方式,拓宽老年社会救助面。建立贫困老人应急救助制度,对因突发事件陷入特殊困难(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老年人给予应急救助。

二、扶持培育老龄产业,促进老有所养市场化、社会化。老年人群是“夕阳人群”,而老龄产业却是货真价实的“朝阳产业”。不断壮大的老年群体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消费大军,无论是对食品、饮品、保健品、医疗药品、保健器械还是娱乐用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从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能力,推动老龄产业理性发展着眼,当前应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发展规划。把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列入服务业整体发展中综合运筹,在制度规范、政策引导、计划协调、经费支持、宣传教育等方面,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建设用地上早做打算,提前编制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将养老服务项目需要的土地指标落实到空间布局上。各级政府设立的服务业发展扶持资金中,应安排给养老服务业一定份额,主要用于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二是鼓励社会投资。启动社会投资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实行“谁投资、谁管理”,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包括给予政策扶持,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如优先审批建设用地、享受减免税政策、优惠贷款、优惠用水用电等,鼓励养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三是发展相关产业。随着老年人需求层次的提高,养老服务形式和内容将逐渐走向社会化、多样化。要顺应老年人物质、文化消费等需求,引导支持各医疗机构开展老年护理、医疗保健、临终关怀等服务,引导支持家政服务业,开展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服务等等,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镇(街道)敬老院、老年公寓要努力扩大服务范围,向居家老人提供日间托养、短期寄养、配送餐等服务,开放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集供养、寄养、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

三、着力规范老龄行业,促进老有所养专业化、规范化。当前为老年服务的大市场尚未完全形成,落实各项老龄政策,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需要大力加强老龄行业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一是制定行业规范。抓好养老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扶持培育行业组织,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自我管理能力。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建立居民与行政机关沟通的有效桥梁,将老年人的需要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再针对需要对实行中的政策和规范及时做出调整。充分发挥各级卫生作用,加强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降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和生活活动的失能率。

二是建立专业队伍。有计划地在高校、职业院校、中等技校增设养老服务的相关专业和课程,为服务老龄人群打下良好基础。经劳动部门批准,有关机构和单位可以开展养老服务培训业务,利用专业培训班、社区学校等形式,加快培养社会义工、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三是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和服务人员素质,定期进行养老服务工作专业教育、在职教育,走老年社会服务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之路。同时推动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和规范化。民政部门组建以医疗机构和志愿者为主的家访服务队,重点对高龄老人、残疾老人定期进行保健知识传授和辅导。重视预防体系建设,使只需生活护理的老人从医疗体系中剥离出来,让医疗保险制度起到应有的实效,节约医疗。

推荐第3篇: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会泽县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根据会泽县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老龄化发展趋势,通过

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市场调查,发现会泽县老龄人口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给予会泽

县老龄人口进行分析和一些建议。

关键词:会泽县;人口老龄化;预测;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中国

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纪后期,

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

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

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

老龄化高峰。 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

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

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

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

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

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

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

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

总人口的6.96 %;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比

重已升至8.2%。按照根据联合国制定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

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类 型,这意味着我国已开始迈入老年型社会。而其中会泽县

总人口为844485人,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57362,占会泽县总人口的6.79%,

这说明我县的老龄化问题已经在开始严重[3]。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年级结构:高中占68%,初中占32% 。

性别结构:男生占66%,女生占34% 。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问题涉及会泽县人口现状、老龄化的程度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此的

解决的方法,通过数据对比、更加清晰的分析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程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

数超过人口总数10%,或65岁以上人口数超过7%,就称其为老龄化国家或老龄化地区[4]。其

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人口的平均寿命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提高;二是由于

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地理位置、气候、风俗习惯、劳动就业制度等

的不同,国家之间人口的平均寿命和就业者的退休年龄差异较大。但为了研究问

题方便,无论是人口学家,还是普通的研究者,对于一个国家人口类型的划分还

是有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和界限是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是否大于7%。我县步入老龄化如此开始迅速,不可否认,我县的计

划生育政策是推动和加速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近20年我县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在疾病控制、卫生条件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得到很大改善也是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原因。人口老龄化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我县社会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老龄化社会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赡养负担。据一项研究测算,2000年, 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个老年人,2050年则要负担48.5个老年人。专家认为,在未来50年内,前20年,我国存在一个低抚养比时期,这期间儿童人 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已经下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刚刚上升,总抚养比处于从下降到上升的低谷,呈V字形。而且我县老龄化的人口在开始增加,这就意味着我县的各种社会制度在慢慢变好,但是也意味着我县的青年劳动力的负担增加了很多。

其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尤为突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建华认为,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普遍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这在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立。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寿命的延长,因疾病、伤 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的数量显著增加,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 重负担,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但是这个问题在我县还没有出现,这是对我县是一个好的信号。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社会保障重在城镇,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基本框架虽已初步形成,但正经历着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考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大批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根据建设部对城市住房需求的预测,2020 年将新增城市人口2.6亿,2050年将再增3.3亿。届时,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在 城镇化进程中,结合小城镇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的养老保险办法亟需研究出台。因而我县根据实际情况对此作出了种种的调整,新建了许多小区以供住房需求等。

另外,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据调查表明,中国有大约1/3的老年人存在失落、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城市部分老年人体重超重,农村部分老年人营养不良;个体在体力和智力上的差异被忽视,“一刀切”的退休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老年人才的丧失,使老年人过早处于被“养”起来的生活状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老龄化人口大国,我国还没有正规的老年病医疗研究机构, 人口老龄化需要的护理人员严重不足。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目前各类福利院的床位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养老机构总量满足不了需要和养老院利用率不高的矛盾同时存在。对此我们进行调查,我县专门组织人员去各个镇进行老年人慰问,给老年人心理上的负担减轻,同时我县也宣传青年人应该对老年人经常的问候,使老年人感觉到不孤单,而且我县也组织医务人员去各镇进行老年人体检,对老年人的身体进一步的检查,同时提醒老年人身体健康应该注意的问题。

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是构成生产 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虽然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劳动力资源却十分丰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劳动力老化的问题将十分明显。老年问题对社会稳定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现收现付的养老社会保险体制,养老金是直接从企业收入中支付的,如果企业的退休人员多,企业用于养老的负担就重,在职人员的收入就可能受影响,这样,就可能导致在 职人员的不满,从而引发在职和退休

的两代人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而实际上,退休人员所领取的养老金,是他们过去所创造的财富的一种补偿。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上表现为直接从在职人员创造的价值中支付,所以容易引起在职人员的误解。

最后,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过快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人均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1] 。会泽县开展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允许生育一个或两个孩子,这一举措使会泽县的总和生育率下降很快。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以及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期,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发达国家独居与夫妇空巢户高达70%~80%的比例相比,中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2]。据调查显示,无子女家庭养老和空巢老人的养老风险比多子女家庭养老风险大得多,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必将给安徽省的社会养老机制带来挑战。我县龄抚养比近年来上升较快。2000年已超过10%,比10年前提高了1.7个百分点。但是我县经济发展水平低,“未富先老”。 乡村老龄人口大大高于城镇。

采取建议与意见

通过上述分析和调查,我们对我县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 ,并归纳出了中国老龄化的一些特点。即,速度快,规模大;老龄抚养比提高的速度先慢后快;经济发展水平低;“未富先老”;乡村老龄人口比重大;老龄人口高龄化速度较快等等。要实现我县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必要可行的措施和多方面的配合。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研究制定适中的人口政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们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按照国家人口长远战略规划,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要实现人口零增长,所以,控制人口总量发展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针对城乡区域性老龄化程度不平衡、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户等情况,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适当调整人口生育率,通过合理的生育政策,逐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向稳定方向发展。

(2)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为老龄化提供根本的经济保证。只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发展,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才能满足老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只要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国民收入的增长大大超过因老年人增加而加重的负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就会减轻。 (3)发挥老年人余热作用。老年人是社会的共同财富,也是智力库,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相当一部分人身体健康,乐意且能够为社会作贡献,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迟了人类的衰老过程,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劳动年限延长。因此,我们要积极挖掘这一资源,以智力开发为重点,采取各种形式,开拓老年人的就业市场,

为老年人的再就业创造条件,给老年人发挥余热创造一个适宜的平台,使之既可以减轻由于老年人口增多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又可以使老年人进一步实现其自身价值

五、总结

老年问题还会加重现代家庭的负担。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的推 行导致了我国“4-2-1”家庭格局的出现,这意味着一对夫妇要面对供养双方的父母和抚养一个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负担。老年服务业方兴未艾近年来,我县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与社会保障已得到较大改善,但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庞大的老年群体在入住养老机构和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心理调适、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 急救助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呈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养老服务市场产生了多样化的细分要求,当前人口迅速老龄化,与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亦不相适应,矛盾日渐突出。例如服务设施短缺、服务主体过于单

一、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服务质量相对较低等等,因此,发展老年服务业大有可为。我们认为应该居安思危,用战略眼光,及早动手研究,并提出与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养老保障需求相适应的人口政策。 参考文献

[1] [1]周战超.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经济体制比较(双月刊),2007,(1):121-125.

[2]秦娟.老年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09,(23):32-33.

[3]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

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

社,2002.

[4] 刘俊人口老龄化研究简述[期刊论文]-科教导刊 2010(11)

推荐第4篇: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人:宋伟物流112401201124030118

指导教师:谭桂娟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

6.96 %;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已升至

8.2%。按照根据联合国制定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类 型,这意味着我国已开始迈入老年型社会

一、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问题涉及我过人口现状、老龄化的程度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此的解决的方法,通过数据对比、更加清晰的分析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程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首先, 老龄化社会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赡养负担。据一项研究测算,2000年, 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个老年人,2050年则要负担48.5个老年人。专家认为,在未来50年内,前20年,我国存在一个低抚养比时期,这期间儿童人 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已经下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刚刚上升,总抚养比处于从下降到上升的低谷,呈V字形。

其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尤为突出。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寿命的延长,因疾病、伤 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的数量显著增加,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 重负担,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另外,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研究表明,我国有大约1/3的老年人存在失落、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城市部分老年人体重超重,农村部分老年人营养不良;个体在体力和智力上的差异被忽视,“一刀切”的退休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老年人才的丧失,使老年人过早处于被“养”起来的生活状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老龄化人口大国,我国还没有正规的老年病医疗研究机构, 人口老龄化需要的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是构成生产 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虽然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劳动力资源却十分丰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劳动力老化的问题将十分明显。而实际上,退休人员所领取的养老金,是他们过去所创造的财富的一种补偿。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上表现为直接从在职人员创造的价值中支付,所以容易引起在职人员的误解。

三、采取建议与意见

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必要可行的措施和多方面的配合。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研究制定适中的人口政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

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们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按照国家人口长远战略规划,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要实现人口零增长,所以,控制人口总量发展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针对城乡区域性老龄化程度不平衡、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户等情况,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适当调整人口生育率,通过合理的生育政策,逐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向稳定方向发展。

(2)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为老龄化提供根本的经济保证。只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发展,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才能满足老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3)发挥老年人余热作用。老年人是社会的共同财富,也是智力库,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相当一部分人身体健康,乐意且能够为社会作贡献,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迟了人类的衰老过程,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劳动年限延长。

推荐第5篇:某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XX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范文

高度重视老龄事业,促进老有所养制度化、常规化。以下是小编搜罗的XX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范文,欢迎参考和借鉴!

XX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范文【篇1】 :

一、我市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定义: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的人口结构称为“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4%、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20%,称为“老龄社会”。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年11月,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了881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已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截止到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亿,占总人口的%,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我市相对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言,人口老龄化发生时间更早,发展速度更快,最近十几年,本市人口总量连续负增长,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且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速度持续加快,势必对经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老年抚养比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老年人养老金支出总额将不断增大;二是人口老龄化改变了消费人口和生产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等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催生老龄产业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三是老年阶段慢性病取代了急性病和传染病,成为健康的主要威胁,医疗模式向侧重长期保健和疾病预防方面转变,高龄人口的增加将导致医疗保障资金的迅速增加;四是“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和高龄老人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将引起代际关系在供养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往和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部分向社区和社会养老转移已成为必然,导致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加大;五是在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老年人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我市老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市委、市政府以及民政、社保等职能部门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制定了一系列的老龄政策,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政策不断得到调整、补充和规范,已渐成体系,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得到了较大发展,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总的说来,该体系尚不完善,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老龄事业的总体要求和老年人的期盼与需求还不尽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本养老保险“空账”运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试行的是现收现付加部分积累的“统帐结合”制度,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时,政府没有承担相应的转制成本,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被挪用去发放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十几年来一直处于“空帐”运行状态,财政承受的现收现付运营方式的压力很大。

二是老年社保总体水平不高。我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覆盖了城乡全体居民。尽管能够将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全部纳入在内,但当前能够实行的只是广覆盖、保基本的低水平保障,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与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相比,城乡居民养老金基数太低,仅能起到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

三是养老设施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我市有各种养老机构82处,总床位万张,占老年人口总数不足%。该比例离欧美地区5%—7%的水平相距较远,现有养老设施在数量上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另外,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与先进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四是老年社会救助能力偏低。当前,严格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于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排除在外,且由于老年医疗保障整体水平较低,少数老年人家庭还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而在社会慈善事业还没有完善的社会捐赠法规、未形成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在老年社会救助方面的能力还偏低。

五是公共服务力度仍需加大。我市实行老年社会优待政策以来,受到了广大老年朋友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受当前公共服务能力的制约,再有,由于部分服务场所属于非政府投资主办或控股,在对老年人提供免费、优惠服务方面,还缺少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因此对老年人的优待力度还比较小。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几点建议

据专家分析预测,**年—**年,我国将进入加速老年化阶段,预计到**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1%以上。我市老年化进程相对全国来得会更早,来势会更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民生目标,营造关心关爱老人的社会氛围,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老龄事业,促进老有所养制度化、常规化。“白发浪潮”来势很猛。老龄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个人、老年人家庭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必须着眼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充分认识解决老龄问题的艰巨性、长远性,在现阶段老龄化形势相对缓和的条件下,未雨绸缪,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以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一是加强政策研究。吃透国家关于养老、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精神,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普惠政策,逐步完善养老金支撑体系。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基金筹集模式。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单位建立企业和职业年金,鼓励个人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增加养老储蓄,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对社会养老事业的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在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纳入到保障范围中。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改革公费医疗制度,提高城镇居民大病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水平,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二是加快设施建设。建议市及各市区政府拿出部分资金,抓紧对现有养老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对一些农村敬老院,要由市民政局制定统一的改造标准,统一进行资金调拨和改造验收,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机构承载能力。要有计划地投资兴建一批示范性老年设施,根据实际需要,修建集居住、休闲、文化、康复、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颐养中心、养老院、敬老院等。对一些闲置的场地如空闲的托儿所、小学、培训中心等,可转办成为养老设施。三是加大扶助力度。完善社会敬老优待政策,适当扩展优待项目,适度扩大优待人群,以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便捷、优惠的社会敬老优待服务。制定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和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责任感,建立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拓展慈善资金劝募方式,拓宽老年社会救助面。建立贫困老人应急救助制度,对因突发事件陷入特殊困难(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老年人给予应急救助。

二、扶持培育老龄产业,促进老有所养市场化、社会化。老年人群是“夕阳人群”,而老龄产业却是货真价实的“朝阳产业”。不断壮大的老年群体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消费大军,无论是对食品、饮品、保健品、医疗药品、保健器械还是娱乐用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从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能力,推动老龄产业理性发展着眼,当前应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发展规划。把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列入服务业整体发展中综合运筹,在制度规范、政策引导、计划协调、经费支持、宣传教育等方面,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建设用地上早做打算,提前编制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将养老服务项目需要的土地指标落实到空间布局上。各级政府设立的服务业发展扶持资金中,应安排给养老服务业一定份额,主要用于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二是鼓励社会投资。启动社会投资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实行“谁投资、谁管理”,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包括给予政策扶持,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如优先审批建设用地、享受减免税政策、优惠贷款、优惠用水用电等,鼓励养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三是发展相关产业。随着老年人需求层次的提高,养老服务形式和内容将逐渐走向社会化、多样化。要顺应老年人物质、文化消费等需求,引导支持各医疗机构开展老年护理、医疗保健、临终关怀等服务,引导支持家政服务业,开展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服务等等,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镇(街道)敬老院、老年公寓要努力扩大服务范围,向居家老人提供日间托养、短期寄养、配送餐等服务,开放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集供养、寄养、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

XX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范文【篇2】

一、调查时间

20**年3月7日和8日

二、调查地点

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

三、调查的必要性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能力锻炼,使我们能更好的了解整个社会,更好的关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觉得有必要做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

四、概况

在中学时老师就提到过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当时没怎么在意这个问题,随着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问题.通过络.查阅图书.实际调查等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五、调查数据

总调查人数:300人其中城市人口183人农村117人

六、调查数据分析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人口比例中最大的是青年,但是老年人的所占比例已达到30%,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因为它已经和青年人的比例持平了。且少年的比例只有仅仅的15%,也就是说我们所调查的这个地方已经进入老龄化。

七、产生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1、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得到了保障,以及医学水平的进步,使得人口平均年龄大幅度的提高。

2、由于计划生育及生育时间推后,造成出生率的降低。

3、人口迁移造成的地区性人口老龄化。

八、本地养老体制

1、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估

2、老年人收支情况及养老保障覆盖率

(1)老年人领取退休金(养老金)的比率

城市老年人为%,农村为%。城市享受退休(养老)金的老年人平均月退休金为990元;农村684元。

(2)老年人平均年收入和支出情况

城市老年人平均年收入为11963元,支出为10028元,其中由自己承担的医药费平均885元;农村老年人平均年现金收入为2722元,支出为2691元,其中由自己承担的医药费平均287元。

由上可知,城乡的养老体制存在着差异,这会在很大的程度上让农村的老人感到不公平,觉得自己过得不幸福,因此,必须完善养老保障体制,让老人觉得老有所养,老友所依。

九、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

第一、人口老龄化深深的影响着我国经济生活和经济发展,它会引起劳动力,劳动力就业,劳动力生产率,消费品构成等方面,影响社会经济的运行。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要用更少的劳动力来抚养更多的人口,即社会总抚养比上升;2.劳动力人口相对减少,甚至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3.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国家竞争力,甚至关系到民族存亡;4.人口老龄化会影响社会的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

第二.社会分配和供给矛盾重重,人口老化指在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的动态过程给社会经济带来调整问题。对家庭而言,老人主要照顾者为家庭成员,照料年限之长,每天花费时间之多,都是很难想象的。显然,单独依靠家庭来解决大面积,旷日持久的老人照顾是不可能的。

第三.人口老龄化会引发新的老年贫困人口的出现。我国人口老龄化分布是:农村大于城市,汉族地区大于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这样的分布可引发一下问题:1.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滞后作用;2.使这些地区教育得不到较快发展;3.使这些地区老年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女性老年人口在晚年成为寡妇或独居的可能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加,高龄老年女性人口成为一个特殊的人口群,他们的晚年的晚年处在极度悲惨的境地。

总之,人口老龄化将带来越严重的问题,我们只有重视这一问题,从建立合理的年龄结构开始,才能最终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并使我国朝着更合理,更健全,更快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方向。

十、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1、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力,这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建立符合国情的保障体系。

3、积极推进老年立法,建立老年法规,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1996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4、大力发展老年人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为有贡献的老年人鼓励,刺激更多的老年人为社会贡献。

5、放宽计划生育的政策,及时且有效的推行二胎政策,从而提高出生率。

十一、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它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经济生活与发展,社会总抚养比上升,劳动力供不应求,国家竞争力下降。 人口老龄化虽然是个问题,但是它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昔日凋谢的玫瑰;老龄人口也是我们群体中的一员,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这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义务与权力。

推荐第6篇:人口老龄化社会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常州,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到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64.28万,占全市总人口358.74万的17.91%。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6%,占老年人总数的15.39%;90岁以上老人1.0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29%,占老年人总数的1.62%;百岁老人180人。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6.84岁。我市人口再生产从传统型过渡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必然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老龄工作和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行政策扶持的意见》等文件,推进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团组织建设,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组织开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活动,等等,不断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使全市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逐步提高。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式

为积极践行和谐老龄化战略,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服务理念,有效解决养老服务需求,从今年3月份起,常州市民政局和常州市老龄办组织开展了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调查采取实名填写问卷形式,利用民政和老龄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对市区城镇户口按一定比例抽取了10084名老年人。在地区分布上,武进区2300人,新北区1155人,天宁区3218人,钟楼区2711人,戚墅堰区700人;在性别比例上,男性占49.53%,女性占50.47%;在年龄结构上,60-69岁的老人占35.99%,70-79岁的占51.74%,80岁以上的占12.27%。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调查的科学性。主要内容包括老年人就餐、日间照料服务、精神关爱等方面需求情况。整个调查经历了准备、实施和汇总三个阶段,总共历时两个月的时间。

本次调查严格按照社区准入制要求,贯彻费随事转的原则,由各区按抽样调查老年人数印发《常州市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由社区具体组织填写,并将收集的信息录入网上填报系统,由社区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社区干部认真负责,有的利用星期天和晚上深入到老年人中间耐心调查,然后将调查问卷逐份上报,一旦发现差错及时纠正,问卷回收率达到100%。这次调查的一个明显特征之处在于采用实名制填写的形式,防止出现虚报谎报的现象,也便于以后的抽查,确保了此次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这次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基本摸清了居家养老、社区就餐和日托服务等方面需求,为我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加大老年设施投入和发展老年服务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市区老年人需求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一)老年人基本状况

1.文化程度偏低

在被调查的10084名老年人中,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分别占总数的11.57%和31.85%,初中、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分别占29.64%、8.42%、9.51%,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的仅占5.86%和3.15%,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的特征很明显(见图1)。

2.63%以上的老年人是“空巢”老人

从居住方式来看,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独居和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分别占11.38%、52.49%,与子女同住或与孙子女同住的占35.17%,老年人“空巢”现象日趋严峻。

3.身体状况与生活自理状况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身体健康或一般的分别占32.53%、35.98%,有慢性疾病或有严重疾病的占27.60%、3.89%(见图2),说明我市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总体处于较佳状态。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调查总数的87.98%,半自理的占10.26%,不能自理的占1.76%,具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

4.配偶与子女情况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配偶健在的占总数的74.21%,配偶不在的占24.26%,没有配偶的为1.53%。再从老年人子女的数量来看,有1个、2个、3个子女的分别占14.75%、37.50%、26.88%,居前三位,有4个和5个及以上子女的占12.22%、

7.32%,无子女的占1.33%(见图3)。目前,多子女老年人还占多数,但已明显呈现日趋减少趋势,独生子女老年人目前虽还居少数,但也明显呈现日趋增多趋势,家庭小型化趋势不可逆转。

5.60岁前主要从事的工作

从被调查的老年人60岁前主要从事的工作来看,21.72%是干部、43.17%是工人、21.82%是农民、6.88%是科技人员、2.21%是自由职业者、0.90%是军人、2.97%是无业人员,还有0.33%是其他工作(见图4)。

6.月经济收入情况

从经济收入来看,月收入在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1500元的分别占21.13%、12.88%、36.25%,月收入在1500-元、元以上的占18.11%、9.65%,1.98%的老年人没有经济收入(见图5)。由此可见,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

7.养老金来源

选择离退休金是养老经济主要来源的有3050人,另外子女给予、最低生活保障金等也是老年人的重要经济来源。

(二)老年人最迫切需求情况

1.精神赡养是最需

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精神赡养的需求是烈的,40.44%的人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精神赡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养老保险面逐步扩大以及子女的经济扶养能力日益提高,老年人物质生活质量基本有了保障。但是生活的幸福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还包括精神上的享受。从这项调查显示,老人们更渴望情感上的关爱,企盼心灵上的充实。

2.家政服务市场大

调查显示,29.97%的老年人最需要家政服务。现在社会节奏加快,子女大都忙于工作,不在父母身边的情况比较多,没有时间料理老人的生活,所以对于家政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也促使家政服务的市场不断扩大。我们可以推测,今后家政市场的发展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将会起到一定作用。

(三)老年人助餐服务与日托服务需求情况

1.目前老年人吃饭的提供方式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20.73%的人认为吃饭是个问题,79.27%的人认为吃饭不成问题。目前自己做饭的占总数的85.20%,由子女、钟点工、全职保姆做饭的分别占10.59%、1.32%、1.01%,到社区助餐点、与他人搭伙、叫快餐或去饭店吃饭的分别占0.63%、0.33%、0.11%,其它方式占0.81%(见图6)。由此可见,目前老年人自己做饭的占绝大多数,这与68.51%的老年人身体健康或一般,87.98%的老年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情况相符合。

2.对社区助餐点的调查

在这次被调查的对象中,37.86%的老年人听说或了解社区助餐点,62.14%的人没听说或不了解,可见老年人对社区助餐点还是比较陌生的。通过阅读问卷上有关社区助餐点的介绍后,选择愿意由助餐点提供吃饭的有4198人,占调查总数的41.63%,这次参加调查的人数仅占市区老年人总人数的5.042%,按调查比例推算,市区共有8.326万名老年人乐意接受助餐服务,这说明助餐点在我市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老年人助餐点是由政府资助建设,以社区为主导,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膳食加工配制、外送、集中用餐等服务的场所(价格通常在5-15元:一顿中餐5-7元,一日三餐10-15

元)。目前,天宁街道斜桥巷社区、西新桥居家养老服务站以及天皇堂弄居家养老服务站等等已经有了为老人提供就餐的服务。但从全市来讲,老年人助餐点的数量还很少。从总体而言,还有很多老人不愿意选择到助餐点吃饭,究其原因,主要是87.91%的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和85.20%的人平时是自己做饭的,所以不需要由助餐点提供吃饭。

在愿意由助餐点提供吃饭的老年人中,因为省事方便的占62.04%,因为价廉物美的占15.20%,其它原因的占22.76%。在不愿意由助餐点提供吃饭的老年人中,因为不喜欢的占23.69%,因为口味不适的占21.36%,其它原因的占54.95%。

3.对老人日托所的调查

在这次被调查的对象中,33.26%的老年人听说或了解日托所,66.74%的人没听说或不了解,可见老年人对日托所也不熟悉。通过阅读问卷上有关日托所的介绍后,选择一定去日托所的有405人,占调查总数的4.02%,按调查比例推算,市区共有8033名老年人一定去日托所。此外,在被调查对象中,有5046人会考虑去日托所,这说明日托所在我市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日托所,即“老人之家”,像小孩入托那样,白天到日托所,晚上回家。老人在日托所可看书读报聊天,也可打牌弈棋,或开展其他有益的文体活动,还可以就餐,日托所的优点在于收费低于养老机构,对半自理的老年人可以提供护理。由于日托所对于半自理的老年人可以提供护理,所以对于10.26%的生活半自理人群应该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愿意进日托所的老年人中,有47.66%的人是因为年龄较大且无人照料,24.30%的人是因为要满足精神文化需求,22.80%的是因为身体欠佳,5.24%的是因为日托所收费低于养老机构。

4.志愿者服务

在我们这次的调查中发现,18.09%的老人愿意帮助日托所做些志愿者服务,48.71%表示偶尔可以做一点,26.03%不愿意做志愿者服务,7.17%未选择。在宁波市海曙区,有一支专门为独居困难老人提供服务的义工队伍,他们服务的内容和时间可以像银行存款一样进行储蓄,等到自己年老时又可以提取储蓄,享受服务。群众将其称之为“义工银行”。而我们的这次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市开展“义工银行”存在一定的群众基础。

(四)养老形式调查情况

1.居家养老是首选

调查显示,80.27%的人最愿意选择的养老形式是居家养老,11.56%选择机构养老,6.34%选择老人日托所,1.83%未选择(见图7)。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主要是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逐步向精神慰籍领域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主要是上门进行个案服务,同时发展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对老年人进行综合性的集中服务照料。居家养老服务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对破解日趋严峻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发展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

“居家养老”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市区已建有2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3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基本做到了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市、区两级财政共拨付养老服务补贴250万元。

2.选择养老机构的档次

在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中,选择500-800元/月和800-1200元/月底分别占58.30%、31.52%,仅有6.49%、3.69%的人分别选择1200-1500元/月和1500元/月以上(见图8),这与当前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有很大的相关性。

(五)子女对老人精神赡养情况

1.大多数老人不感到孤独,九成以上子女愿意陪老人聊天

调查发现,80.97%的老年人不感到孤独,19.03%感到孤独的老年人更愿意找亲人或朋友聊天。90.91%老人的子女愿意陪其聊天、听其诉说,只有9.09%老人的子女不愿陪他们聊天。对“给钱给物让老人衣食无忧就是孝顺,您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这道题选择对、不完全对、不对的分别占15.01%、64.51%、20.48%。由此可见,我市的子女比较注重与父母的谈心,从精神上来关爱父母。

2.子女对老人的孝顺情况

在这次被调查的老年人中,57.66%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很孝顺,39.88%的认为子女比较孝顺,认为不孝顺的仅占0.83%(见图9)。子女经常来看望的有82.68%,占大多数,偶尔来、生病时才来、节假日才来到分别占9.53%、0.66%、3.82%,只有0.35%的子女从不来看望老人。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常州子女对老人的孝顺状况令人可喜。而子女不常来看望的有81.57%是因为子女工作忙,6.20%是因为子女在外地,0.88%是因为有矛盾冲突,11.35%是因为其他原因。而子女关心老人的主要方式是上门看望和打电话。

3.老年人与孙子女的关系

调查显示,在有孙子女的老年人中,有62.78%的老年人替子女照顾第三代,37.22%不照顾第三代,这说明我市的老年人对第三代很有爱心,所谓的“隔代亲”。而且调查还显示68.37%和29.51%的孙子女经常来或有时来看望老年人,2.12%不来看望,说明第三代也很关心老年人。

4.老年人活动场所和活动内容

小区休闲广场和公园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平时经常锻炼或参加其他娱乐活动的9791名老年人中,经常去小区休闲广场和公园的分别占38.62%、21.91%,老年人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看电视、与朋友聊天、读书看报、打牌搓麻将等,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外出旅游的居少数。

三、满足市区养老服务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关爱“空巢老人”,重视精神赡养

全社会都要来重视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家庭成员要负责,年轻人要多承担体力劳动,给足老人生活费用,抽空常回家看看,多给老人们精神慰藉。社会服务功能要强化,社区要为他们提供面对面、心贴心的服务,要扩大志愿者队伍,开展形式多样文体活动,使“空巢老人”空巢不空,独居不孤,欢乐常伴。

继续开展“牵挂你的人是我”龙城志愿者与空巢老人共度元宵佳节活动。市民政局和市老龄办连续两年组织了“牵挂你的人是我”龙城志愿者与空巢老人共度元宵佳节活动。这项活动给老人们送去了关怀和帮助。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好这项活动,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要扩大此项关爱活动的影响,让更多的人来关爱空巢老人。

抓好老年精神关爱示范点建设,推进全市老年精神关爱工作。积极探索老年心理研究,在做好老年人精神关爱工作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撰写有质量的调研报告。继续做好常州老年服务中心开展的老年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积极为基层做好示范作用。扎实抓好全国老年精神关爱江苏示范基地常州示范点建设,总结推广钟楼区老年心理关爱示范点心理咨询室和社区心理咨询室试点的经验,努力推进全市老年精神关爱工作。

(二)提高养老金待遇

尽管我市已连续几次上调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待遇,但调查显示,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总体生活水平不高。加上近年物价上涨幅度较快,因此,要继续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金待遇,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使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

(三)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

要进一步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真正建立面向所有老年人的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要逐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立监督机制,及时评估中介机构服务效能,确保服务落实到位;要对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制定上门服务制度、服务监督制度、服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规章制度,确定生活服务标准、养老护理标准、服务效果评价标准等各项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内容,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实行资格认证、持证上岗,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四)建立社区助餐点和老人日托所

政府要出资在老年人集中的社区设立老年人助餐点和日托所试点,并对助餐点和日托所的的性质、任务、要求、运行机制等都要有配套政策及相关规定,培训工作人员和招募志愿者,建立后招标按市场化来运作,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助餐点和日托所日常运作予以相应支持,并在试点运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满足高龄、独居、纯老家庭的老年群体一日三餐的需求以及生活照料的需求。

(五)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满足老年人入住需求

尽管调查显示,只有11.56%即1166名老年人最愿意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但即使按照这个标准,市内养老机构床位也应达到2.31万张,而目前仅有1.28万张,尚有1.03万余张的缺口。因此,要落实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以及外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规划建设不同档次的养老机构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入住需求。对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逐步改变目前较高收入人群大量占用公办养老机构资源的现象,在合适的时机,为中低收入老年人群发放养老服务专项补贴,使中低收入老年人能够住得起养老机构。

(六)大力扶持,多形式发展社区家政服务

出台相关政策,培育家政服务业,吸引家政服务的相关企业加盟,同时进一步扩大政府援助服务对象范围,完善送时服务机制和制度,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有偿、低偿和无偿的家政服务。

(七)加快各级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建设

加快市、区及基层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按照老年人口的分布和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活动需求,形成档次不同、面积不等、配套事宜的梯次排列格局。增加室内活动场所和室外活动设施,方便老年人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引导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度过幸福的晚年。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物美价廉的旅游线路,开拓老年旅游市场,满足老年人出游需求。积极兴办老年大学、学校,发挥市和各区老年大学的示范带动作用,抓好街道(镇)和社区(村)老年学校建设工作,逐步完善老年教育4级办学网络,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满足老年人的求学需求。

推荐第7篇:晋城市困难人口调查报告

文章来

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从2009年4月1日至5月30日,我市近万名党员干部,深入全市84个乡(镇、街办)、2334个村(居)委,对城乡困难群众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并结合调查摸底对现有城乡低保对象进行了普遍复核,主要情况如下:

一、调查结果及综合情况分析

全市现有城乡困难人口共62893户、11400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1%。其中:农村困难人口48541户、81468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5.0%;城市困难人口14352户、32540人,占城镇人口总数的6.1%。

按照绝对困难和一般困难人口划分,全市共有绝对困难人口14711户、23047人,占困难人口总数的20%。其中:农村12041户、18504人,占农村困难人口的22.7%;城市2670户、4543人,占城市困难人口的14%。全市共有一般困难人口48182户、90961人,占困难人口总数的80%。其中:农村36500户、62964人,占农村困难人口的77.3%;城市11682户、27997人,占城市困难人口的86%。

城乡困难人口调查统计表

农 村

城 市

绝对困难人数

一般困难人数

合 计

绝对困难人数

一般困难人数

合 计

人数

占农业人口比例(%)

人数

占农业人口比例(%)

城区

39

32279

267

24.3

776

9409

1018

53.7

泽州

519

414053

19247

4.3

52

2958

3010

6.

1高平

4440

13954

19128

4.7

1132

4257

5389

7.4

阳城

2707

13201

13879

4.4

521

5086

5607

8.3

陵川

3121

13703

16824

7.4

545

4328

4873

17.0

沁水

2649

7212

9718

5.9

1517

1959

3476

8.3

合计

18504

64402

81468

5.0

4543

27997

32540

6.1

综合分析城乡困难人口的现状,主要有四个特征:

1、贫困人口总体规模变化不大。2003年、2006年,我市曾先后两次对全市农村贫困人口进行过粗略排查,当时的排查结果分别是7.9万和8.1万人。这次调查为8.2万人,与 2006年相比,增幅为1.2%,贫困人口总体规模变化不大。这次调查贫困人口略有增加,主要一是因为贫困人口构成是动态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部分农村家庭因病、因子女上学、因突发事故等原因使本不稳定的生活受到打击,造成致贫返贫;二是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农民打工就业渠道变窄,收入锐减,造成部分家庭生活困难。在贫困人口分布方面,陵川县贫困面达到7.4%,沁水也达到6%,而其他县区基本都在5%以下。全市5.1%的贫困面,相对全省而言居中偏下,比较符合我市实际。

2、现有制度对贫困人口救助效果比较明显。十六大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强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我市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日趋完善,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2008年底,我市的城乡困难群众有9.5万人已享受了城乡低保救助,0.5万余人享受了五保供养待遇,累计11万余人次得到了城乡医疗方面的救助。这些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下岗失业、因病因残、因灾因祸等城乡困难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缓解了城乡困难群众看病难等问题,对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结合这次调查,对已享受现有救助制度的对象进行了复核,根据保障对象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的原则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低保扩面的要求,在一部分人退出低保的同时,将有一部分人被新纳入低保、五保范围,从而使我市的社会救助工作惠及人数更多,基础更扎实,保障更有效。

3、农村贫困人口自我脱贫能力弱化。一些贫困群众之所以长期陷入困境,处于不救不活、不救难活的状态,根本原因就是因老弱病残造成丧失劳动能力,自我脱贫能力严重弱化。突出表现在两类人员身上:一是年老体弱人员。全市现有孤老孤儿5552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6.7%;农村贫困家庭中65岁以上老人21667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26%。这些困难人员既无劳动能力也无其他经济收入,孤老和孤儿也没有赡抚养人,其他老人的家庭成员大部分自身难顾,无力履行赡抚养义务。二是因病因残致贫家庭。全市现有久病无劳动能力人员17603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21%;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8449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10%。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一人不幸患重病(有的家庭甚至是多人病残),整个家庭将会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因无钱治病,这些家庭的患病成员大部分是小病拖、大病扛,有的常年卧病不起,其他成员也深受其累,无法从事生产劳动,久而久之,加剧了家庭的贫困程度,甚至出现贫困代际转移的问题。陵川县平城镇扬寨村民焦宝宝,现年46岁,一家四口人,其本人和17岁的女儿都是残疾,基本上丧失了劳动能力,13岁的儿子还患有肾结石病,全家仅靠妻子一人种地维持生活,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全家人虽然按最高标准享受了低保待遇,但也只能对其困境起到缓解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农村困难家庭中无劳动能力人员情况表

类 别

“三无”人员

重残

久病无

劳动能力

65岁以上老人

子女

上大学

单亲户

人 数

55

528449

1760

321667

1849

9170

占贫困人口比例

6.7%

10%

21.3%

26%

2.2%

18%

4、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势在必行。这次调查确定的11.5万城乡困难人口,有将近一半是因为家庭缺乏劳动力、因突发变故或遭受自然灾害、因子女上大学或单亲家庭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暂时性困难的,这类家庭有一定的自救能力,只要政府和社会实施及时救助,帮助渡过眼前难关就可以使他们缓解或摆脱困难状态,重新走向正常生活。例如一个家庭有2名以上子女上大学,政府和社会只要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和扶持适当就业,就可使一个家庭彻底摆脱贫困。又如一个人突然患急病或遭遇事故后,只要给予应急救济,就可缓解他们的困难。因此,建立和完善临时性救助制度很有必要,不但能为急需帮助的困难人口雪中送炭,而且有利于降低和减少救助成本。

二、调查摸底工作的积极效应与不足

这次调查摸底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摸清了国际金融危机下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1、党委政府重视,把调查活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各级党委政府都把这次调查工作与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加强领导,有力地推动了调查工作的开展。今年3月,市委书记张茂才同志主持召开了全市城乡困难群众调查摸底工作座谈会议,并在有关会议上多次强调和安排调查工作。市长王茂设多次深入乡村,督促了解调查工作开展情况。市委常委、副市长赵学梅多次到基层研究解决调查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民政局牵头制定了《晋城市城乡困难群众调查摸底工作实施方案》,对调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调查范围和内容、调查时间和方法步骤,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市、县(市、区)两级都建立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城乡困难群众调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摸底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调查工作开始前,市、县两级先后召开了动员会议,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在调查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保证了调查工作层层有人抓、有人负责。调查摸底实施过程中,市、县两级调查领导小组对基层的组织实施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及时协调解决调查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市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总结推广了部分县、乡镇和村委开展调查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对基层调查摸底工作起到了示范指导作用。

2、党员干部广泛参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这次调查工作的实施主体是县乡级政府,各县(市、区)组织近万名党员干部开展了“进万家门、察万户情、暖万人心”的活动,既保证了调查工作顺利进行,也使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增加。从4月1日至11日,各县(市、区)和所属乡(镇、街办)、村(居)委层层发动,共抽调20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8000多名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组成了2300多个调查小组,用3-5天的时间集中进行动员培训,讲清了调查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了调查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建立了乡(镇、街办)干部分片包村、村(居)委干部包户到人的工作责任制。并按照“组织准备、调查实施、总结汇总”三个阶段,逐日做出计划安排,制作成调查工作流程图表,印发调查成员人手一份,统一了调查工作的时间和进度。在此基础上,从4月11日开始,近万名党员干部深入村庄窝铺和街道社区,全面展开了对城乡困难群众的调查摸底工作。为及时掌握调查摸底工作的进展情况,加强对调查工作的协调指导,有的县和乡镇政府还建立了调查工作定期分析会议制度,要求包村党员干部都要建立调查工作笔记,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每周组织听取一次汇报、查看一次调查笔记,集中研究解决调查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保证了调查摸底工作的顺利进行。一些机关党员干部深有体会地说:这次调查工作,使我们对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今后,我们不仅要做“锦上添花”的工作,更要做好“雪中送炭”的事情,多为困难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对得起一个党员干部的良知。许多困难群众在调查过程中也深受感动,对调查工作给予了赞誉。陵川县平城镇东街村民王满富身患直肠癌,两次手术下来不仅将几万元积蓄花了个精光,还欠了不少外债,两个上高中的儿子面临辍学。这次调查把他们家确定为特殊困难对象给予救助,使王满富深受感动。

3、强化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促进了基层民主建设。为保证调查工作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各县(市、区)和基层组织都尝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既增强了调查工作的公正性,也对基层民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是公开政策规定。各县(市、区)都把这次调查摸底的目的意义和政策规定印制成宣传资料,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在街头巷尾张贴,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二是把好“四个关口”:民主评议关。民主评议会议必须由村支两委全体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评议结果必须超过参会人员的半数以上同意方为有效。有的村支委还采取了“实名制”投票评议的办法,较好地防止了个别参会人员不负责任乱拉选票等问题;入户调查关。必须由乡镇干部、村支委干部和村民代表三人以上共同入户查看,共同签字以示负责;张榜公示关。评议结果必须在村(居)务栏内公示5日以上,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调查复议;复核审查关。乡镇党委政府召开评审会议,听取包村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对上报对象逐村逐户评审把关。调查结果统计:全市共退出经济条件好转的农村低保对象4400多户、11135人,城市低保对象2200多户、4174人;新增城市低保对象1583户、3900人,农村低保对象13528户、25792人。

三是严格工作纪律。调查摸底过程中,市、县(市、区)都明确规定: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少数干部优亲厚友、拉关系、送人情等错误行为。调查人员要秉公办事,不为关系所扰,不为人情所动,入户调查人员对其调查的结果负责。对在调查中弄虚作假或干扰调查工作的,要及时进行处理,严肃追究责任。陵川县还明确规定了“四个不准”,即:现任村(居)委主干、会计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父母不准享受低保待遇;在行政或企事业单位担任副科职以上职务并领取工资的干部本人及配偶、子女、父母不准享受低保待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有领取财政工资的家庭不准享受低保待遇;户籍已迁出本县区域的不准享受低保待遇。调查过程中,陵川120多名村干部主动放弃了低保待遇,受到了群众的好评。群众反映说,这次调查摸底,参与人数多,指导力度大,规定程序严,不亚于一次村委会换届选举。

这次调查工作虽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少数村(支)委班子软弱涣散,影响了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的村、支两委不团结,在评议贫困对象时,以派性划线,各持己见,无法形成共识,使个别确有困难的对象不能及时得到救助;有的责任心不强、能力弱,不能有效地发挥班子的决策作用,在民主评困时,吵架、上访告状的比较多。二是城市社区建设比较滞后,基层民主评困环节出现了断层。目前,除城区外,其他县(市)城镇社区居委会都不健全,困难群众申请低保找不着相应的机构,调查工作无人组织实施,民主评困无人负责,严重影响了城市困难人口的调查工作。

三、帮扶困难群众的建议

为有效保障我市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逐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真正使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举措落在实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晋市政发〔2007〕42号),群策群力做好以下工作:

1、落实现有政策,对城乡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认真落实省、市政府为民办实事任务,适度扩大我市农村低保覆盖面,将现有7.7万农村困难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针对特殊困难群众的实际情况,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的分类施保制度,发放低保金时给予重点照顾、适当倾斜;把符合条件的5552名农村“三无”对象全部纳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三无”对象,由县(市、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对困难家庭中的患大病成员,按照我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意见》给予医疗救助。

2、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社会救助工作的合力。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帮扶困难群众的合力。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社会救助资金预算自然增长机制,每年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救助人数和所需资金,按规定比例分级足额列支。建议将各县(市、区)政府救助资金的投入配套情况,列入年度工作考核指标。医疗卫生部门要设立困难群众看病定点医院,开辟就医绿色通道,门诊、床位、医检等方面费用给予适当减免,以减轻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压力。城建部门要加快城镇经济实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的步伐,建立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和建房财政补助制度,解决好城乡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劳动保障部门在免费开展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时,要优先照顾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优先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使他们通过就业摆脱贫困。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和贫困家庭的法律援助工作,保证他们享有同等受教育和受法律保护的权益。

3、发动社会广泛参与,推进救助工作社会化。要发动社会力量,发展和扶持慈善协会、红十字会,各种公益基金会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救助机构,为困难群众提供有效保障。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服务网络,探索新的社会捐助方式,在政策救助的基础上,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更多的物资救助。要加强社区建设,以社区为依托,组织社会救助工作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义工”服务、“结对帮扶”、社区互助、邻里互助等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互助之风,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地方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形成龙头企业与贫困群众的利益共同体。今后,凡市、县(市、区)所属企业,在招聘协议合同工时,要优先照顾接受低保家庭中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成员。

4、以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组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各级党委、政府在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教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观念,分期分批地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政府机关和乡镇党员干部与所在地的特殊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一对一地进行帮扶,并形成制度,坚持下去。在帮扶活动中,既要给他们物资上的帮助,也要给他们摆脱困境能力上的帮助;既要帮助他们渡过暂时困难,也要帮助他们做好脱贫致富的长远打算。所有帮扶干部每年至少要走访一次帮扶对象,帮助解决一个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提出一个脱贫致富的有效办法。从而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四、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足额列支配套资金,保证困难人口应保尽保、按标施保。

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各级政府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足额落实配套资金,保证困难人口应保尽保、按标施保。根据省、市政府关于农村低保扩面的要求,下半年,全市农村低保对象将增加到7.7万人,城市低保及五保供养人数也有一定的调整和增加,市级财政和各县(市、区)财政都要按民政部门新调查核定的人数,足额列支配套资金。不能因中央、省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而减少本级财政投入,更不能虚列或列而不支。凡因资金不到位,应保对象得不到保障,出了问题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新增的救助对象所需救助资金,仍按省财政厅、民政厅晋财社〔2007〕118号文件规定执行。

2、认真解决全市社会救助人手不够、经费不足问题。

全市现有城乡贫困对象十多万人,市、县(市、区)两级管理人员只有35人,绝大部分乡(镇)和街道办事处都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只有1名民政助理员兼职管理,而且还承担着大量的其他事务,很难集中精力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建议按市政府晋市政发〔2007〕42号)文件精神,在乡镇(街办)成立社会救助工作站,按当地人口每1万人配备1名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当地的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城镇社区居委会的步伐,完善基层社会救助功能,在每个社区和村(居)委会确定1-2人负责本居委、村委的社会救助工作。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工作经费,按民政部规定的每1名低保对象每年20元给予补助,所需经费由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按1:1比例列支,民政部门统一发放,做到费随事走,责权统一。

3、扎实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增加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这次调查工作,又暴露出一些班子不团结、软弱、涣散等“难点村”的问题。实践证明农村各项工作解不解决好,关键在基层组织,特别是“两委”班子。5月6日,省村务公开协调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贯彻中纪委、中组部、民政部等12部委《关于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从今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开展这项工作,我们也应尽快安排部署,认真做好“难点村”的调查摸排,组织治理工作组,制定一村一案、一村一策的治理方案,推动治理工作有序进行。(晋城市民政局)

文章来

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推荐第8篇:晋城市困难人口调查报告

晋城市困难人口调查报告

卫永太 魏长卿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从2009年4月1日至5月30日,我市近万名党员干部,深入全市84个乡(镇、街办)、2334个村(居)委,对城乡困难群众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并结合调查摸底对现有城乡低保对象进行了普遍复核,主要情况如下:

一、调查结果及综合情况分析

全市现有城乡困难人口共62893户、11400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1%。其中:农村困难人口48541户、81468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5.0%;城市困难人口14352户、32540人,占城镇人口总数的6.1%。

按照绝对困难和一般困难人口划分,全市共有绝对困难人口14711户、23047人,占困难人口总数的20%。其中:农村12041户、18504人,占农村困难人口的22.7%;城市2670户、4543人,占城市困难人口的14%。全市共有一般困难人口48182户、90961人,占困难人口总数的80%。其中:农村36500户、62964人,占农村困难人口的77.3%;城市11682户、27997人,占城市困难人口的86%。

综合分析城乡困难人口的现状,主要有四个特征:

1、贫困人口总体规模变化不大。2003年、2006年,我市曾先后两次对全市农村贫困人口进行过粗略排查,当时的排查结果分别是7.9万和8.1万人。这次调查为8.2万人,与2006年相比,增幅为1.2%,贫困人口总体规模变化不大。这次调查贫困人口略有增加,主要一是因为贫困人口构成是动态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部分农村家庭因病、因子女上学、因突发事故等原因使本不稳定的生活受到打击,造成致贫返贫;二是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农民打工就业渠道变窄,收入锐减,造成部分家庭生活困难。在贫困人口分布方面,陵川县贫困面达到7.4%,沁水也达到6%,而其他县区基本都在5%以下。全市5.1%的贫困面,相对全省而言居中偏下,比较符合我市实际。

2、现有制度对贫困人口救助效果比较明显。十六大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强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我市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日趋完善,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2008年底,我市的城乡困难群众有9.5万人已享受了城乡低保救助,0.5万余人享受了五保供养待遇,累计11万余人次得到了城乡医疗方面的救助。这些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下岗失业、因病因残、因灾因祸等城乡困难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缓解了城乡困难群众看病难等问题,对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结合这次调查,对已享受现有救助制度的对象进行了复核,根据保障对象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的原则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低保扩面的要求,在一部分人退出低保的同时,将有一部分人被新纳入低保、五保范围,从而使我市的社会救助工作惠及人数更多,基础更扎实,保障更有效。

3、农村贫困人口自我脱贫能力弱化。一些贫困群众之所以长期陷入困境,处于不救不活、不救难活的状态,根本原因就是因老弱病残造成丧失劳动能力,自我脱贫能力严重弱化。突出表现在两类人员身上:一是年老体弱人员。全市现有孤老孤儿5552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6.7%;农村贫困家庭中65岁以上老人21667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26%。这些困难人员既无劳动能力也无其他经济收入,孤老和孤儿也没有赡抚

养人,其他老人的家庭成员大部分自身难顾,无力履行赡抚养义务。二是因病因残致贫家庭。全市现有久病无劳动能力人员17603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21%;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8449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10%。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一人不幸患重病(有的家庭甚至是多人病残),整个家庭将会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因无钱治病,这些家庭的患病成员大部分是小病拖、大病扛,有的常年卧病不起,其他成员也深受其累,无法从事生产劳动,久而久之,加剧了家庭的贫困程度,甚至出现贫困代际转移的问题。陵川县平城镇扬寨村民焦宝宝,现年46岁,一家四口人,其本人和17岁的女儿都是残疾,基本上丧失了劳动能力,13岁的儿子还患有肾结石病,全家仅靠妻子一人种地维持生活,全家人虽然按最高标准享受了低保待遇,但也只能对其困境起到缓解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4、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势在必行。这次调查确定的11.5万城乡困难人口,有将近一半是因为家庭缺乏劳动力、因突发变故或遭受自然灾害、因子女上大学或单亲家庭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暂时性困难的,这类家庭有一定的自救能力,只要政府和社会实施及时救助,帮助渡过眼前难关就可以使他们缓解或摆脱困难状态,重新走向正常生活。例如一个家庭有2名以上子女上大学,政府和社会只要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和扶持适当就业,就可使一个家庭彻底摆脱贫困。又如一个人突然患急病或遭遇事故后,只要给予应急救济,就可缓解他们的困难。因此,建立和完善临时性救助制度很有必要,不但能为急需帮助的困难人口雪中送炭,而且有利于降低和减少救助成本。

二、调查摸底工作的积极效应与不足

这次调查摸底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摸清了国际金融危机下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1、党委政府重视,把调查活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各级党委政府都把这次调查工作与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加强领导,有力地推动了调查工作的开展。市委书记张茂才同志主持召开了全市城乡困难群众调查摸底工作座谈会议,并在有关会议上多次强调和安排调查工作。市长王茂设多次深入乡村,督促了解调查工作开展情况。市委常委、副市长赵学梅多次到基层研究解决调查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民政局牵头制定了《晋城市城乡困难群众调查摸底工作实施方案》,对调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调查范围和内容、调查时间和方法步骤,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市、县(市、区)两级都建立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城乡困难群众调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摸底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调查工作开始前,市、县两级先后召开了动员会议,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在调查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保证了调查工作层层有人抓、有人负责。调查摸底实施过程中,市、县两级调查领导小组对基层的组织实施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及时协调解决调查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市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总结推广了部分县、乡镇和村委开展调查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对基层调查摸底工作起到了示范指导作用。

2、党员干部广泛参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这次调查工作的实施主体是县乡级政府,各县(市、区)组织近万名党员干部开展了“进万家门、察万户情、暖万人心”的活动,既保证了调查工作顺利进行,也使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增加。各县(市、区)和所属乡(镇、街办)、村(居)委层层发动,共抽调20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8000多名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组成了2300多个调查小组,用3-5天的时间集中进行动员培训,讲清了调查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了调查工作的目标和任

务,建立了乡(镇、街办)干部分片包村、村(居)委干部包户到人的工作责任制。并按照“组织准备、调查实施、总结汇总”三个阶段,逐日做出计划安排,制作成调查工作流程图表,印发调查成员人手一份,统一了调查工作的时间和进度。在此基础上,近万名党员干部深入村庄窝铺和街道社区,全面展开了对城乡困难群众的调查摸底工作。为及时掌握调查摸底工作的进展情况,加强对调查工作的协调指导,有的县和乡镇政府还建立了调查工作定期分析会议制度,要求包村党员干部都要建立调查工作笔记,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每周组织听取一次汇报、查看一次调查笔记,集中研究解决调查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保证了调查摸底工作的顺利进行。一些机关党员干部深有体会地说:这次调查工作,使我们对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今后,我们不仅要做“锦上添花”的工作,更要做好“雪中送炭”的事情,多为困难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对得起一个党员干部的良知。许多困难群众在调查过程中也深受感动,对调查工作给予了赞誉。陵川县平城镇东街村民王满富身患直肠癌,两次手术下来不仅将几万元积蓄花了个精光,还欠了不少外债,两个上高中的儿子面临辍学。这次调查把他们家确定为特殊困难对象给予救助,使王满富深受感动。

3、强化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促进了基层民主建设。为保证调查工作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各县(市、区)和基层组织都尝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既增强了调查工作的公正性,也对基层民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公开政策规定。各县(市、区)都把这次调查摸底的目的意义和政策规定印制成宣传资料,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在街头巷尾张贴,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二是把好“四个关口”:民主评议关。民主评议会议必须由村支两委全体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评议结果必须超过参会人员的半数以上同意方为有效。有的村支委还采取了“实名制”投票评议的办法,较好地防止了个别参会人员不负责任乱拉选票等问题;入户调查关。必须由乡镇干部、村支委干部和村民代表三人以上共同入户查看,共同签字以示负责;张榜公示关。评议结果必须在村(居)务栏内公示5日以上,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调查复议;复核审查关。乡镇党委政府召开评审会议,听取包村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对上报对象逐村逐户评审把关。调查结果统计:全市共退出经济条件好转的农村低保对象4400多户、11135人,城市低保对象2200多户、4174人;新增城市低保对象1583户、3900人,农村低保对象13528户、25792人。三是严格工作纪律。调查摸底过程中,市、县(市、区)都明确规定: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少数干部优亲厚友、拉关系、送人情等错误行为。调查人员要秉公办事,不为关系所扰,不为人情所动,入户调查人员对其调查的结果负责。对在调查中弄虚作假或干扰调查工作的,要及时进行处理,严肃追究责任。陵川县还明确规定了“四个不准”,即:现任村(居)委主干、会计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父母不准享受低保待遇;在行政或企事业单位担任副科职以上职务并领取工资的干部本人及配偶、子女、父母不准享受低保待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有领取财政工资的家庭不准享受低保待遇;户籍已迁出本县区域的不准享受低保待遇。调查过程中,陵川120多名村干部主动放弃了低保待遇,受到了群众的好评。群众反映说,这次调查摸底,参与人数多,指导力度大,规定程序严,不亚于一次村委会换届选举。

这次调查工作虽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少数村(支)委班子软弱涣散,影响了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的村、支两委不团结,在评议贫困对象时,以派性划线,各持己见,无法形成共识,使个别确有困难的对象不能及时得到救助;有的责任心不强、能力弱,不能有效地发挥班子的决策作用,在民主评困时,吵架、上访告状的比较多。二是城市社区建设比较滞后,基层民主评困环节出现了断层。目前,除城区外,其他县(市)城镇社区居委会都不健全,困难群众申请低保找不着相应的机构,调查工作无人组织实施,民主评困无人负责,严重影响了城市困难人口的调查工作。

三、帮扶困难群众的建议

为有效保障我市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逐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真正使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举措落在实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群策群力做好以下工作:

1、落实现有政策,对城乡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认真落实省、市政府为民办实事任务,适度扩大我市农村低保覆盖面,将现有7.7万农村困难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针对特殊困难群众的实际情况,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的分类施保制度,发放低保金时给予重点照顾、适当倾斜;把符合条件的5552名农村“三无”对象全部纳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三无”对象,由县(市、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对困难家庭中的患大病成员,按照我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意见》给予医疗救助。

2、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社会救助工作的合力。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帮扶困难群众的合力。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社会救助资金预算自然增长机制,每年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救助人数和所需资金,按规定比例分级足额列支。建议将各县(市、区)政府救助资金的投入配套情况,列入年度工作考核指标。医疗卫生部门要设立困难群众看病定点医院,开辟就医绿色通道,门诊、床位、医检等方面费用给予适当减免,以减轻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压力。城建部门要加快城镇经济实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的步伐,建立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和建房财政补助制度,解决好城乡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劳动保障部门在免费开展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时,要优先照顾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优先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使他们通过就业摆脱贫困。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和贫困家庭的法律援助工作,保证他们享有同等受教育和受法律保护的权益。

3、发动社会广泛参与,推进救助工作社会化。要发动社会力量,发展和扶持慈善协会、红十字会,各种公益基金会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救助机构,为困难群众提供有效保障。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服务网络,探索新的社会捐助方式,在政策救助的基础上,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更多的物资救助。要加强社区建设,以社区为依托,组织社会救助工作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义工”服务、“结对帮扶”、社区互助、邻里互助等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互助之风,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地方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形成龙头企业与贫困群众的利益共同体。今后,凡市、县(市、区)所属企业,在招聘协议合同工时,要优先照顾接受低保家庭中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成员。

4、以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组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各级党委、政府在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教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观念,分期分批地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政府机关和乡镇党员干部与所在地的特殊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一对一地进行帮扶,并形成制度,坚持下去。在帮扶活动中,既要给他们物资上的帮助,也要给他们摆脱困境能力上的帮助;既要帮助他们渡过暂时困难,也要帮助他们做好脱贫致富的长远打算。所有帮扶干部每年至少要走访一次帮扶对象,帮助解决一个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提出一个脱贫致富的有效办法。从而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四、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足额列支配套资金,保证困难人口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各级政府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足额落实配套资金,保证困难人口应保尽保、按标施保。根据省、市

政府关于农村低保扩面的要求,2009年下半年,全市农村低保对象增加到7.7万人,城市低保及五保供养人数也有一定的调整和增加,市级财政和各县(市、区)财政都要按民政部门新调查核定的人数,足额列支配套资金。不能因中央、省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而减少本级财政投入,更不能虚列或列而不支。凡因资金不到位,应保对象得不到保障,出了问题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新增的救助对象所需救助资金,仍按省财政厅、民政厅晋财社〔2007〕118号文件规定执行。

2、认真解决全市社会救助人手不够、经费不足问题。全市现有城乡贫困对象十多万人,市、县(市、区)两级管理人员只有35人,绝大部分乡(镇)和街道办事处都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只有1名民政助理员兼职管理,而且还承担着大量的其他事务,很难集中精力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建议按市政府晋市政发〔2007〕42号)文件精神,在乡镇(街办)成立社会救助工作站,按当地人口每1万人配备1名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当地的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城镇社区居委会的步伐,完善基层社会救助功能,在每个社区和村(居)委会确定1-2人负责本居委、村委的社会救助工作。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工作经费,按民政部规定的每1名低保对象每年20元给予补助,所需经费由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按1:1比例列支,民政部门统一发放,做到费随事走,责权统一。

3、扎实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增加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次调查工作,又暴露出一些班子不团结、软弱、涣散等“难点村”的问题。实践证明农村各项工作解不解决好,关键在基层组织,特别是“两委”班子。我们应尽快安排部署,认真做好“难点村”的调查摸排,组织治理工作组,制定一村一案、一村一策的治理方案,推动治理工作有序进行。

(作者系市民政局局长,市民政局副局长)

推荐第9篇:沈阳市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沈阳市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沈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查

前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在于中国人口的数量控制上,因为快速增长的人口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这些原因,中国长期以来的人口政策都是偏重于数量控制的,然而,近些年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着强烈的改变,中国正逐渐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了解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现状,为解决现阶段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一些建议和对策。在2013年10月28日到29日对沈阳的一部分社区进行了走访,对城市居民的的家庭收入和支出、老人的养老和社会保障情况、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此次的调查对象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

二.调查内容

(1)老年人性别和年龄结构

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6.7%,女性占53.3%,女性老年人略多于男性老年人。 按照年龄结构分组,60-64岁老年人占全部老年人的比例为33.6%, 65-69岁占22.2%,70-74岁占22.3%,75-79岁占10.3%,80岁及以上占11.6%。

(2)老年人口的教育程度

从受教育程度上看,城市没上过学的老年人占15.1%,小学占37.8%,初中占20.3%,高中(中专)占17.8%,大专以上占8.8%;

(3)老年人家庭户结构

城市老年人独立居住的比例占47.7%,其中独居户占9.3%,夫妻户占42.4%。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52.3%

(4)老年人居住意愿

城市老年人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的为27.2%,无所谓31.0%,不愿意的为38.4%。城市地区老年人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8.5%,

(5)生活自理能力

城市老年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75.4%,能部分自理的占20.6%,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4.0%。城市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为9.9%, 79岁以下的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占6.7%,而80岁以上则为33.1%

三.问题和建议

1.人口老龄化产生的问题

(1) 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压力急速膨胀 :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可持续运行的前提是医疗保障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发展,事关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关系民生和国民健康素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老年人口总量的迅速增加,这将导致医疗保障资金的需求迅速膨胀。

(2) 养老金需求压力直线攀升 :充足稳定的养老金供给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攸关社会安全和社会和谐。我国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膨胀和出生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导致抚养结构的根本性转变,造成养老金缴费者急剧减少和领取者大幅增多,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3) 长期照料服务需求压力业已凸显 :长期照料服务不同于一般性的为老社会服务,专业性较强,涉及到医疗、康复、护理、心理、临终关怀以及管理等多学科内容。如此庞大人群的长期照料服务需求,仅靠家庭是解决不了的,政府也不可能包办,出路在于大力发展长期照料服务机构,加强专业服务队伍建设,积极兴办相关服务设施,尽快建立长期照料服务制度,特别是长期照料保险制度。应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是,这些工作的基础有的非常薄弱,有的还是一片空白,我们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

2.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

(1)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 :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提高家庭养老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口的生活问题。其次,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兼 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乡有别、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社会体系。最后,要鼓励私人养老机构的

建立,并形成利益导向机制,充分发挥 市场的作用。

(2)发展社区医疗服务 :要解决老年人普遍反映的看小病问题,必须在城镇或者农村,建立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医院门诊和社区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可以用最少的资源,以最灵活的方 式,向一定区域内的最大多数人群,提供最基本的卫生服务。将社区医疗服务与居家养老相结合,并通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招募文化素质较高的社区医疗服务人 员。建立高龄老年人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医护人员为本地高龄老年人开展巡诊、送医、送药上门服务。

(3) 扩展高龄、低保老人生活补贴 按政府分级负责、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省、市(州)和县(区、市)分别对高龄老年人发放高龄生活补贴,建议对高龄老人补贴的起点年龄由90岁 降到80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扩大老年人口补贴的覆盖面;逐步实现老人免费乘公交,免费游览公园;将城乡符合低保条件的老年人全 部纳入低保范围。此外,对低保老人,建立城乡生活无保障老年人救助长效机制,将城乡符合低保条件的“三无”和“五保”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4)关注老年人心理需求 :老年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付出了青春和活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旦离开工作岗位可能会情绪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 去,则会引起抑郁和消沉,为疾病埋下祸根。各事业单位、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社区(村)委员会,都要积极开展为老年人排忧解难办实事活动,促进尊老、爱老、敬老风气的形成。要关心老年人生活和心理需求,逢年过节要组织人员慰问、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慰藉。

四.总结

老龄社会不仅是人口类型转变的标志,也是社会、经济、科技、医疗卫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老年问题既是家庭问题更是目前的社会问题。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自己的老年。除了物质上的关照外,老年人更需要的是感情上的关注。我们应该都来关心、爱护他们。社会对年轻人的道德培养和尊老教育方面还得重视,社会应该从各个方面来关爱老年人,理解老年人,重视老年人,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幸福愉快的晚年!

推荐第10篇:我国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我国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是宝贵的一手资料,从中揭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根据国际通行的判断标准,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从我国第六次普查数据可以看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占8.87%,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更确切地说,我国早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龄化加剧。

三、老龄化社会的形成原因:

目前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主要是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出生率的下降引起的。

四、老龄化社会的应对方法:

1、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的医疗和养老体系,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仍旧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并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过渡到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

2、建立和健全关于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和法规是我国司法部门将要面对的问题。另外,我们也应该加强社会道德宣传,重拾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全社会共同关爱老年人。

3、重视“银发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4、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在医疗保障中,不仅要有身体保障,还应有精神保障。

5、充分利用老年人多样的人生历练、丰富的社会经验、积极平和的心态,让一部分有能力、也愿意为社会发挥余热的老年人,在社区建设、文化交流方面占据一席之地。

第11篇:人口信息及社会环境调查报告

人口信息及社会环境调查报告

积玉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0-

2积玉桥街社区人口信息及社会环境调查报告

一、现有资料来源

 武昌区公安分局积玉桥街派出所,武昌区统计局统计年鉴提供社区人口,自然环境和卫生资源状况等资料。

 武昌区疾病预防中心提供的相关资料

 武昌区积玉桥街街道办事处提供政策支持的资料。

 个社区居委会协助调查。

二、.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 样本来源:积玉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不同医疗团队,分别调查纺织村、民主里、幸福里、新生里、康乐里、新河街、华兴里、三角路8个社区中的3300户共9682人。调查项目:一般状况,疾病情况,住房面积,个人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习惯,医疗付费方式,人均收入,既往病史,家族史

 质量控制:慢病指导小组;社区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照质控要求执行建档程序。

三、社会学环境调查

◆社区概况:

1、人口结构:我辖区总人口数30035人,女性人口数14925人,占总人口数的49.69%。

2、环境状况:我中心濒临长江南岸,毗邻沙湖,位于新生路特1号。新生路像一条纽带将临江大道、和平大道、友谊大道连接起来,新建的过江隧道驻足门前,本中心服务范围3.14平方公里,属于旧城改造区。拨地而起的高层建筑与待拆的低矮楼房及大片的建设工地相互错落。因此,人流量大,绿化差,空气质量差,这些因素都给居民生活、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3、居民的经济收入:我辖区属武汉市的纺织老区,昔日的国棉五厂、国棉六厂、天一印染厂都已破产。因此下岗职工多,生活困难的居民多,低保户多,整个辖区居民平均经济收入在武汉市区偏低。

4、社区卫生资源:我中心是辖区内唯一一家由政府举办的具有医疗保险定点医疗资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下设一个卫生服务站,长期担负辖区内的基本医疗保障工作,与其它街比医疗卫生资源偏少。因此,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我们这里更显重要。

四、社区人口信息调查

2009下年度下辖社区调查个年龄组人口构成表

男女

年龄组

人数构成比(%)人数构成比(%)〈30283626.18284625.47

30-40145713.45156213.98

40-50246522.76230720.64

50-60202618.7192617.56

〉60204818.91253522.68

合计1083210011176100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2009年大于60岁的年龄组人数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为:男性18.91,女性占22.68。积玉桥街卫生服务中心下辖人口老龄化较明显。

积玉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09-2

第12篇: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按照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时,标志着该地区或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1999年中国政府宣 布正式进入老龄社会。而贫困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结构并不是依靠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导致的生活水平提高而进入老龄化社会,相反,却是依赖强 制性的人口政策降低人口生育率和人口死亡率从而使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日趋增大。这是一种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同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方式,我国只用了 2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要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这并不能正确反映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之间的 关系。截至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为14408万人, 占总人口的11.0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0.67个百分点,而其中大概有8500万人生活在农村。 因此,贫困老龄化问题主要发生在人口众多的农村,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世界上仅次于日本排列第二,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又是城镇居民人口老龄化 速度的几倍。人口老龄化,尤其是贫困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国家政策制定等都将产生重 大影响,同时,由于人口贫困老龄化产生的农村养老问题向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 度提出了越来越紧迫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贫困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根据笔者的调查,路边村2005年总人口达到2560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620人,占总人口比重的24.3%,总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全 国人口普查时的2397人增长了6.8%,年均增长1.1%,高于全国人口的年均增长率0.63%[⑧],60岁以上人口数与2000年的556人相比增 长了11.5%,高于全国0.76%的增长水平。

由此可见,农村贫困老龄化的速度要高于城市,这样一高一低,才使全国60岁以上人口的增长速度维持在 0.63%左右。到2012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处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将进入60岁的人群范围,届时,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1.2亿。而农村是中国人 口在生育高峰期的主力军,由于受到“人多力量大”等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在以手工劳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村,能够养育更多的子女以增加家庭的劳动力数量从而 谋求更多的“工分”成为人们在人口生育方面的主要追求,“二老加三四个子女”的家庭模式成为普遍的家庭人口结构。在笔者所调查的十几户家庭里,受访老人的 兄弟姐妹平均在三个左右,且这些兄弟姐妹要么已经年迈60或者即将迈进入60高龄,有的甚至有五兄妹之多。足以可见,农村在推动中国人口老龄化方面所发挥 的重大作用。但是,中国农村农民的生活现状并没有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得到明显的改善,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龄人,他们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获得的好处 也仅仅局限于基本的温饱问题的解决。由于中国的农业经济并没有得到像工业经济一样深刻的改革, 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无论从技术革新、制度改革还是收入增长方面来说,农村经济都不及工业经济的成效显著。传统的农业生产方 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对农村的经济制度改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农民收入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就难上加难。如此,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就不会像 发达国家的老年人一样衣食无忧,贫困老龄化成为现实。此外,虽然医疗条件和医学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只对城镇居民的老年人才是福音,因为他们可以 靠退休工资、或医疗保险、或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儿女的经济支持来享受先进的医学治疗,而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因而也只能“望医兴叹”。 这对控制农村人口的死亡率的作用不及对城镇人口死亡率的显著。在笔者所调查的村子,80岁以上老人为61人,约占60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8%[⑨],低 于全国12%的水平,这可以说明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并没有为提高该地区人口寿命起到预期的作用。

2.农村的贫困老龄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总的来说,中国的贫困老龄化是在中国经济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是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人口政策所造成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有着不同的成因。在发达国家,一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生产社会化、商品化和人口再生产现代化的出现而产生的。经济的飞速发展,增强了社会福利保 障能力,因而生育率持续下降,而现代科技的进步,医疗条件大为改善,死亡率锐减,人口寿命延长,导致人口年龄结构逐步老化。人口的老龄化和经济发展是正相 关的。而在中国,人口生育率的降低是长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在1999年中国政府宣布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在70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也只有中 国、格鲁吉亚、摩尔多瓦、亚美尼亚四个国家的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而当时日本的人均GDP为35567美元,美国为34047美元[⑩],这种收 入之间的差距是非常悬殊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年,中国的城市化、商业化和工业化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各个不同城市的面貌可以说都焕然一新,这从近年来房地 产市场价格的飞涨就可以得到证实,但根据笔者之前在农村生活的所见所闻与此次调查的对比,笔者发现,农村生活面貌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村舍依旧维持着七 年以前的样子,只是多了些许新楼房,而这种房屋的翻新并不占大多数。此外,由于当地经济条件有限,该村道路多年失修而泥泞不堪、坑坑洼洼,这与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标准相差甚远。而在笔者调查的所有农户中,仅有三户家庭能够达到人均1000美元的水平,但仍然达不到2005年的全国人均2000美元的水平,而且在这些收入相对较好的家庭,其收入主要是家庭中的儿子儿媳在广东打工获得,并不是依靠农业生产所得。尽管大部分家庭的主要劳动力都在广东务工,但 各个家庭的务工收入却有着很大的差距。如在笔者所调查的农户里,务工年收入最高的可达30万,最低的不到2万元,[11]该村外出务工人员约有900人, 占人口总数的31.2%,年龄大多在18岁至50岁之间,其中18至40岁之间的人口约占80%,因此留在家中的就只剩一些小孩和老人,由于缺乏农业生产 的劳动力,加上近几年农资产品价格高涨而粮食价格又偏低,农民失去了种粮的积极性,也就出现了当地由“双季稻”改种“一季稻”的状况。这不能不算是当地劳 动力流失的人口结构造成的,而与此同时也是适应了人口流动发展的结果。

3.人口老龄化和对杜会和经济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老龄问题也日渐突出,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保障问题突出。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停产关闭,离退体职工不能及时、足额领到养老金,造成生活水平下降;二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部分老人负担过重,子女“吃老”、“刮老,现象较严重,部分老人缺乏照料,相当多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等。三是困扰国家经济发展,甚至影响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有人预测到2030年,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总额将达到73219.5亿元,2050年将达到182195.2亿元。这个庞大的数字会对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困扰。四是导致劳动力不足。目前一大批中青年劳动力在若干年后也将步入老年,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老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对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一些建议

1.发展社区医疗服务

要解决老年人普遍反映的看小病问题,必须在城镇或者农村,建立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医院门诊和社区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可以用最少的资源,以最灵活的方 式,向一定区域内的最大多数人群,提供最基本的卫生服务。将社区医疗服务与居家养老相结合,并通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招募文化素质较高的社区医疗服务人 员。建立高龄老年人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医护人员为本地高龄老年人开展巡诊、送医、送药上门服务。

2.开发老龄资源,发展老龄产业

据有关学者预测 ,陕西省在今后七年中老年人口比重还保持一个持续增长的趋势,持续增长的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将很旺盛。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老龄产业将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吸 引力的朝阳产业,发展老龄产业大有可为。应当抓住老年人口的增多和预期寿命延长的机会,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源不断向老年人需要的饮食业、保健业、旅游 业、医药业、教育业和各种服务业转移以促使老龄产业的发展。 老年人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老年人力资源是整体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可以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可以加强对老年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 。

(四)结语:

人口老龄化将带来越严重的问题,我们只有重视这一问题,从建立合理的年龄结构开始,才能最终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并使我国朝着更合理,更健全,更快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方向前进。

作者:缑奕轩

第13篇: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 %;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已升至8.2%;2005年底全国百分之一的人口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的7.7%。按照根据联合国制定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类型,这意味着我国已迈入老年型社会。

面对如此众多的老龄化人口,前段时间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做出的政府报告中曾指出:“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而中国社科院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老有所养”,无疑是迫在眉睫的民生议题。

我认为真正的老有所养要涵盖很多方面。除了老人拿养老金,还必须要“老有所医”,就是有医疗保障;要考虑到老年人精神生活,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事”,就是老人要有东西学,有事情做。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老有所养”的范围和深度也应该与之呼应。现在,让我们看看国外老人的退休生活吧!英国老人为了消除孤独和寂寞,他们喜欢开个咖啡馆、小饭馆,或当个企业顾问,办个公司。法国老人喜欢一些热闹的场合,乐于做一些社会公益事业,为了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辅导。美国老人最大的乐趣是做力所能及,又有精神寄托的社区义工。另外他们不改往日冒险的精神,外出探险,周游世界。当然,你可能会说我们的国家还处在发展中,不可能和那些发达国家相比,但我们确确实实应该借鉴国外对待老人的政策,多多关心老年人的生活!纵观中国整个国家的老人生活,我想,作为老人,最关注的便是退休养老金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退休人员增多,在缴费人员不变或略微减少的情况下出现时,社保的当期养老金就会出现问题。这时有两个途径可以补贴,一是拿原来的养老金的节余填补。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28年、2029年我们会有一千多个亿的节余可供补贴。第二就是说政府补贴。所以我觉得不用太担心这个问题。我倒是不担心我们老了以后没有养老金的保障。因为我们的政府维系着群众,我相信,这么重大的民生问题政府一定会解决的。未来要解决养老金缺口的问题,

有很多种方法。比如,提高缴费率、延迟退休、扩大社保覆盖面、加强单位征缴、基金委托投资运营等几个方面来解决。

虽然国家正在加紧城乡统筹设计。许多地方已经提出了城乡低保救助,将城乡一体化,但现如今城乡的社会福利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农村社保与城市社保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其次,近十年来,农村的社会保障发展得非常迅速。从社会救助到推广、发展,到后来的新农合,再到现在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但是,农村的社会福利与城市相比差距比较大。农村养老的标准比城市的低很多。城市的低保救助假如是300元的话,农村的肯定在150元以下。

养老服务这项事业,随着社会发展、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如果抓养老服务工作能够像抓计划生育、抓教育这样的力度,一定会有更好的成效。目前来讲,制约养老服务工作发展的问题,一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保障问题,二是公共财政投入还需要切实加大,三是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现在养老服务人才短缺,养老服务事业需要吸引更多有专业技能、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群体参与。要改善从业人员的实际待遇、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加大对他们的专业的培训。在目前的养老服务行业,社工的参与是一支生力军,其中许多人才接受过高等教育——广州就有7所高校有社会工作的专业,他们的参与提升了养老服务工作水平,专业化、个性化、人性化地把社会工作的理念、手段、方法运用到为老年人服务。

我觉得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服务系统,一个是资金系统。我们城市里的老年人,他虽然有退休金,但退休金并不能保证他有一个非常开心、快乐、满意的生活状态。所以,养老服务应该要积极发展。那么如何来发展?我认为一个是走社会化的发展道路,鼓励民办养老院,鼓励社区养老,鼓励居家养老。发挥传统的力量、家庭的力量、社区的功能、市场力量参与的功能,使得我们服务的资金来源能够多样化。其次,我们国家也在做一个专业化的推进,我们国家每个城市每个区都有家庭服务中心,就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来购买。

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老年人不愁吃、不愁穿,容易忽视和缺失的是情感的需要,这就要为他们多提供精神关爱和情感呵护。现在“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子女做不到的,社区、街道要主动去留意,经常找老人拉拉家常、陪他们聊聊天,使他们的心灵不再寂寞。子女在外地打工的,要多劝导他们充分理解老人的感受,“常回家看看”。针对老年人的情绪变化比较大,心理问题比较多的实际,应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使他们保持健康的身心。此外,还要注意鼓励老年人老有所乐,组织他们参加诸如棋、牌、书画、球类、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美好的精神乐园。有时儿孙一句宽慰的话语、一封平安的家书、一个温馨的电话、一件有意义的礼物,就会给老年人一个惊喜、一丝慰藉、一点温暖。

老龄社会不仅是人口类型转变的标志,也是社会、经济、科技、医疗卫

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老年问题既是家庭问题更是目前的社会问题。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自己的老年。除了物质上的关照外,老年人更需要的是感情上的关注。我们应该都来关心、爱护他们。社会对年轻人的道德培养和尊老教育方面还得重视,社会应该从各个方面来关爱老年人,理解老年人,重视老年人,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幸福愉快的晚年!

2011级思政 丛龙洋 201101111029

第14篇:关于人口经济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人口经济问题的调查报告

有人说,西方农民不是农民,是‚农场主‛,所以,他们有集体行动能力,而中国‚农民‛就没有这种本事,需要政府‚组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因此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说一直都在进行。自中国土地改革以来,关于土地的问题接踵而来。中国的土地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从最初的土地私有制到土地公有制,再到今天的土地承包制。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从何而来,当然是从土地里而来,可见,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支柱。

1.古今奇观——土地补偿款死人竟然有

人口死亡后长时间不销户,继续享受国家的政策待遇。

村官利用死者的名义冒领土地补偿款。贾庆贵一个地道的‚村官‛。在他任职四年内,恰逢工厂以及高速公路修建要占用该村的土地,当大笔的土地款摆放在他面前时,这个‚小村官‛没能经受住诱惑,伙同本村支部成员贾庆国、尹延明等人,采用虚构、虚增征地房屋、树木、墓地等拆迁项目,收入不入账等方式,贪污、侵占村土地补偿近百万元。

死人分走活人的土地(随之领取土地补偿款)。九龙坡巴福镇五根村12社,2006年开始集体土地收益不知什么原因还要分给七八个死人,每年3330.6斤折合现金2000多元,而且每个家庭如果有死人还要一洗性补助10000元的‚土地补偿费‛,而村里的新增人口反而没有任何补助。

人死亡时,即丧失了持有土地使用证的主体资格和权利能力。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北街道高滩村委会无视法律法规,不仅让死去多年的人和户口早已转走的人享有土地使用权,而且还让他们获得土地补偿款,而生活在村里并具有村民资格的妇女和孩子(82年后取来的媳妇和出生的孩子)却不能享有此权. 死去多年的人享有村民资格取得土地补偿款而生活在村里的村民资格的人却不能取得,说是古今奇观一点也不夸张。

2.女儿嫁出去后娘家婆家都享受土地补偿款

一般女儿出嫁后户口随之也就迁到婆家,在特殊情况下才会继续在娘家。 ‚农嫁女‛土地权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嫁居‛情况,农村妇女基本上无二轮承包土地,结婚后,农村要求妇女把户口迁出,而因为男方是居民,女

方的户口往往不能落实,从而女方分不到土地。二是土地承包时女方的承包田测算到男方名下,双方离婚时女方根本没想到要土地,即便想到了,男方和村也不同意把土地分给女方。三是一些村把过了晚婚年龄的大龄妇女的土地承包权也取消了。四是大多数的新戤社户都没有土地。

农嫁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主要反映的是以下三类农嫁女的问题,一类是农嫁农,一类是‚农嫁居‛妇女,一类是离婚丧偶妇女。据我市调查统计,三年来,农嫁女土地权益问题信访件53件,涉及人数89人,占土地信访总量7.2%;农嫁农情况的有29件,占土地信访总量54.7%;农嫁居情况的有20件,占土地信访总量37.7%;离异或丧偶情况的有21件,占土地信访总量39.6%;妇联信访中因土地权益问题引起3人以上集体上访有5批,涉及的人数有25人。农嫁女土地权益问题已经成为妇联除婚姻家庭问题之外又一上访的重要事件,也成为妇女权益受侵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未能得到很好落实的具体表现。其受侵害的权益主要表现为:一是土地承包权,二是宅地分配权,三是征地补偿款分配权,四是股份分红和集体福利。

现在就有出嫁女在娘家有土地,在婆家也有土地,这样无形之中人均占有土地两就减少,而且,两边都享有国家的政策优惠。

农村现在好多和村长、组长关系好的人家出嫁的姑娘土地还在继续耕种。 为充分发挥卫片执法检查在发现和查处土地违法行为上的重要作用,有效遏制土地违法行为,促进卫片执法检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增强卫片执法检查的客观性、公正性,提高工作效能,制定本规范。

这些年以来,许多的地方政府官员常常为了一己之私,侵占国家利益,侵占百姓利益。这几年最常见的就是土地问题,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泱泱大国,在以前,土地就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饭碗,近几年以来,对土地垂涎欲滴的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外,又多了一个新的群体,就是一些大权在握的国家官员。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在土地上大做文章,例如:某地建设了一大批的安臵房,所谓拆迁安臵房是指因城市规划、土地开发等原因进行拆迁,而安臵给被拆迁人或承租人居住使用的房屋。安臵的对象是城市居民被拆迁户,也包括征拆迁房屋的农户。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政府尽可能新建更多的安臵房,不断满足拆迁户的需求已迫在眉睫。因为其安臵对象是特定的动迁安臵户,

该类房屋的买卖除受法律、法规的规范之外,还受到当地政府相关的地方政策的约束。所以和一般的商品房交易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某地旧城改建指挥部领导利用职权将拆迁房中最好的顶层房、跃层房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给自己和相关官员员购买,住进去的大部分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地方官‛。 他们以最低的价格购买到了最好的房子,但是,真正因房屋资源紧缺的住进去的几乎没有。他们购房后往往是转手以高出购房的价格卖给其他的人,或者是让它闲臵在那里,等到市场上的房价有所提升以后再脱手转卖出去,他们看重的仅仅就是这一进一出的差价。然而为了这点钱,他们却让真正困难的人买不到房,找不到居住的地方,增加了社会的负担,使百姓有苦难言。人人都说,当官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谋利益,而他们的却真真的侵害的老百姓的利益。

还有一些人,利用职务之便伺机大量圈占着国家的土地,让大片的土地闲臵着,得不到有效的开发,损失了大量国家的利益,一部人是想让开发商给自己送礼送红包,以很低的价格卖给他们,从中得到好处,也有一部分人是以低价购得土地,等待时机,如果房价上涨,他们就会立即以高出原价好几倍的价钱把它卖出去。

这几年我国全国各地的房子全价一直就是此涨彼停的,而导致我国房价轮动效应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公权力与开发商的联姻,造成了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共同分享房市财富的局面。一位在珠三角和广西、云南多年从事楼盘开发的房地产开发商向媒体坦言:‚楼盘开发成本只占房价20%,开发商能够拿到其中40%的利润,余下超过40%的利润全部被相关职能部门‘层层消化’掉了。‛

开发商自曝出来的内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透露出来的一个重要信息是:由于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在利益上具有同向行,房价上涨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地方政府得到了财政收入的提高和GDP的增长,开发商得到了巨额利润,并且,其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暗箱操作、灰色交易,这催生出了两者的联合。而这一情况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带还是在中西部地区,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官商勾结依然是推动房价上涨的动力所在。官商勾结没有地域之分,官商勾结所导致的房价上涨结果也没有地域之分。这是构成我国目前房价轮动效应的基础。倘若房市调控不能从根本上打破官商勾结的链条,房市调控的难度恐怕会变得越来越大。

从上面的例子又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在又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官商结合,以部分地方官员成为了官僚主义的保护伞,同时,还潜藏着另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同时也是黑势力的靠山。一些地方的警察和小偷能成为‚好朋友‛,收取小偷上缴的‚保护费‛,因此,对于小偷的偷盗行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过去了。火车站,汽车站前都不乏一些不法商贩,呃旅客的钱财,而有些警察,与他们也能窜通一气,如果受害者是本地人或是有一定背景的,他们会充当‚和事佬‛的角色,而对于那些外地游客或是没权没钱的‚小人物‛,那他们就会站在他们觉得‚正义‛的一边,对另外一方就会‚公事公办‛。

有关报道说某区一处老区拆迁,因住户与承建的黑势力未达成搬迁协议,未能拆迁黑势力竟雇用黑手日夜打砸,骚扰住户。公然把一身带残疾的家住那里的穷汉打伤住院。砸窗打人,居民生活在一片恐怖之中,奔走求告。

这一目竟发生在我们身边,我无法想象如今舆论监督,法制社会,政府的形象,平时治安松懈,任由其胡来,政府的高大形象日益淡出老百姓心中,还有何颜面谈绩效啊!

几年前曾有人提醒:小心官员傍大款。随着去年以来打黑斗争的深入,提醒的词变成了:小心官员傍大哥。一般说来,‚大哥‛还是大款,只是那款是黑的。当然大哥和官员的关系很难说清究竟是谁傍谁,但有一点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黑的镀了红肯定会更大更黑,而红的沾了黑就只有一个腐败的结局。

近来揭出的一些黑势力与腐败分子勾结的大案令人触目惊心,甚至还有的走私分子通过重金收买和色相诱惑,层层打通海关、公安边防、海警、船务代理、商检、港务等监管环节,导致整个湛江口岸监管失控,国门洞开,出现了一条走私分子及其货物可以自由进出的黑色通道。

其实,中国对黑社会的打击力度不可谓不大,但黑社会势力仍有扩大的趋势,可以肯定地说,这中间最大的问题,是有腐败在作祟!

毋庸讳言,具有黑社会性质的集团犯罪活动以及极有可能按黑社会模式运作的地下经济组织在我国已形成一定声势。在近期严打黑社会犯罪的行动中,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现,影响较大的黑社会和地下经济组织大多具有腐败官员支起的保护伞为其撑腰。黑恶势力的迅速蔓延得益于他们用金钱编织出的那张庞大的关系网和保护伞。腐败是黑恶势力滋生的社会条件,警方破获的几乎所有黑社会

性质组织的背后都能找到腐败的影子。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有一定影响的黑社会性质案中都能找到腐败的影子,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夸大黑势力向权力渗透的程度。

当然,许多案件确实暴露出黑社会势力或地方黑色经济势力与官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官员出于个人经济或地方保护等原因,形成了对地方黑色势力的事实上的保护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与黑势力相联系的腐败案件在数量上所占的比例虽然是较小的,但它们造成的危害往往却是很大的。因为这样的案件往往形成地方恶势力,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造成极大的影响。这种案件的最大特点是带有地方性,在发案地区一抓就是一窝。这种案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涉案金额往往特别巨大,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它数量上少,但带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绝对不可以忽视。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案子往往带坏了一个地方,在某种程度上在这个地方弱化党的领导权,践踏法律的尊严,造成极大的民愤。可以看出,一旦黑社会和黑色经济在一个地方横行,必然会有介入人员多、周期长、涉案金额大的特点。在这种犯罪猖獗的时候,有可能造成当地经济的虚假繁荣,但这种畸形发展实际上最终将给这个地方的经济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但在目前全国各类官商‚合作‛的案例分析看来,为了破除政经不分、官商合一的旧体制的弊端,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千百万人的习惯是最可怕的势力‛(列宁语),这些措施还有待认真落实,消除政经不分、官商合一,实现政经分离、官商分立,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所以我想我们的领导也应该再做些更有力更果断的行动,不充当黑手的保护伞!同样,也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而真正需要政府的保护的都是最低层的穷苦大众!这样,我们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国家才能进步,社会才会发展,人人才能得到最实惠的利益。百姓才会更加拥护我们的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的形象才会在人们的心中日渐高大。

针对在人口经济中存在的各种人口问题,我们进行了各方面的人口经济调查。

一、人口死亡后长时间不销户,继续长期享受国家不该享受的有关政策待遇;

二、子女出嫁后,不消户,两头享受国家不该享受的有关政策待遇;

三、不干实体的部分人员,钻国家的政策空子,虚报项目,低价占用国家大量土地,不搞项目建设,造成大面积土地闲荒,真正搞实体投资的项目拿不到土地使用权,导致优质项目得不到实现,虚报项目的占地户不但浪费了国家资源,

而且用国家的土地资源高价转让,牟取高利,严重导致社会经济不能平衡发展;

四、非法经营企业成为部分特权人的摇钱树:国家三令五申的要求任何经商企业必须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所需的经营相关手续,取得合法经营,照章纳税,这也是经商者应享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可在相关手续办齐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管理部门比较多,产生的费用就相对增高,手续完善的企业同时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无条件办理相关经营手续的企业,进行非法经营,应该受到相关部门的清理和责任追究,可该管的相关部门到经营现场后,只要个人拿到好处,照常可进行经营,这样以来,合法经营与非法经营成为两不分明,非法经营的企业不但未得到清理和打击,反而管理部门少,费用低,竞争手段恶劣,又成为部分特权人的摇钱树,导致市场管理混乱,给合法经营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二00九年五月四日

第15篇: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问题与老龄事业发展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为了解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状况,解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市政协于近期组织调查组,就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定义: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的人口结构称为“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4%、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20%,称为“老龄社会”。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11月,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了881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已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8.87%。我市相对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言,人口老龄化发生时间更早,发展速度更快,最近十几年,本市人口总量连续负增长,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49.0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9.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且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速度持续加快,势必对经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老年抚养比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老年人

养老金支出总额将不断增大;二是人口老龄化改变了消费人口和生产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等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催生老龄产业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三是老年阶段慢性病取代了急性病和传染病,成为健康的主要威胁,医疗模式向侧重长期保健和疾病预防方面转变,高龄人口的增加将导致医疗保障资金的迅速增加;四是“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和高龄老人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将引起代际关系在供养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往和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部分向社区和社会养老转移已成为必然,导致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加大;五是在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老年人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我市老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市委、市政府以及民政、社保等职能部门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制定了一系列的老龄政策,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政策不断得到调整、补充和规范,已渐成体系,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得到了较大发展,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总的说来,该体系尚不完善,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老龄事业的总体要求和老年人的期盼与需求还不尽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城乡老龄事业的政策性建议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城乡老年人

基本生活权益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在建设“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把广大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摆到重要位置,当前要着力解决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养”和“医”的问题,把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 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发展和完善遗属保险、护理保险、以房养老等新的保证措施,使城乡老年人都能尽快做到最基本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2是养老设施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我市有各种养老机构82处,总床位1.3万张,占老年人口总数不足2.7%。该比例离欧美地区5%—7%的水平相距较远,现有养老设施在数量上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另外,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与先进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3是老年社会救助能力偏低。当前,严格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于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排除在外,且由于老年医疗保障整体水平较低,少数老年人家庭还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而在社会慈善事业还没有完善的社会捐赠法规、未形成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在老年社会救助方面的能力还偏低。

4是公共服务力度仍需加大。我市实行老年社会优待政策以来,受到了广大老年朋友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受当前公共服务能力的制约,再有,由于部分服务场所属于非政府投资主办或控股,在对老年

人提供免费、优惠服务方面,还缺少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因此对老年人的优待力度还比较小。

对此我们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分别是

在政治层面上,要大力提高政府和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视程度,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制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中长期政策和长远规划。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承担起各自应尽的职责和责任。在这一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中,政府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政府职能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都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现象和问题,在改革中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用产业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推进安老、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老年人在物质、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需求,逐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在经济层面上,充分利用当前人口红利期,以较短的时间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壮大经济实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预计下一个世纪我国老年人在2015年前后达到2亿,在下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老龄化高峰时我国老年人将在4亿以上,占全国人口的1/4,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估计为下世纪中叶)在8000万—1亿,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1/5以上。下世纪前半叶,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即或能占

到世界10%,但仍要负担世界20%—25%的老年人,物质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困难仍是很大的,应未雨绸缪,早作筹划。

3、在社会层面上,要大力弘扬中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实行“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式。从总体上讲,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不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我国众多的老年人口,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目前我们还不能照搬西方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只能从我国国情出发,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量力择路,构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从当今世界的普遍状况来看,90%以上的老人最终都要在家中安度晚年,养老回归家庭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重礼节、讲孝道的民族,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儿女绕膝、天伦之乐是对老人最大的安慰

第16篇:广东老年人口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广东地区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报告出炉

http:// 2011-03-21 来源:老年日报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广东地区》调查报告近日出炉,广东省城乡老年人居住、收入等状况均得到改善,但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仍是老人关注和担忧的重点。广东省老龄办开展的此次调查抽取了全省8个市、100个居(村)委会的100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与5年前调查相比,广东省城乡老年人基本状况发生一定的变化和改善。老年人口居住状况得到改善,城市老年人中有产权属于自己(或老伴)房子比例的由75.4%上升到78.4%,而农村老年人中有产权属于自己(或老伴)房子比例的也由56%上升到60.8%。

调查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中独居户占9.4%,夫妻户占35.8%,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54.8%;农村老年人中独居户占6.2%,夫妻户占29.0%,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64.8%。城市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增加较快。

从医疗保障方面来看,城乡老年人的医疗保障覆盖率有所上升,且已覆盖绝大多数老年人。但他们的医疗保健支出在消费结构中仍占较大的比例,担心生病时没钱医治的城市老年人占52.5%,农村老年人占50%。

根据追踪调查数据显示,广东省有7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主要是高血压,其次为关节炎,再次是类风湿和颈腰椎病。

超过半数的老年人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而有28.6%的老年人表示无所谓,同时有10.9%的老年人不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城市地区老年人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0.8%,平均每月可承担费用为1507元;农村地区老年人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5.8%,但平均每月可承担费用仅为357元,对比城市则有巨大落差。可见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养老的仍占少数。

第17篇:广州市人口流动状况调查报告

广州市流动人口状况调查报告

有调查表明,流向广州的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者占76.43%,而大专以及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仅占4.35%,与长三角的14.24%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吸引更多的高学历人群,已成为广州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广州市人口流动状况调查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广州市有流动人口394万人,占广州市普查登记人口994万人的40%。居住半年以上331万人,占广州市户籍人口47%,占普查登记人口的33%,居住半年以下的63万人,占广州市户籍人口的9%,占普查登记人口的6%。几乎每10个人中便有4个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市人口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年龄分组,外来人口中15—34岁年龄组占人口的74.86%,户籍人口这一比例为33.66%。说明外来人口的年龄几乎高度集中在15—34岁年龄组,年龄跨度仅为20岁,是一个青春、朝气蓬勃的年龄组。而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则呈正态分布,经济活动年龄从15—54岁,跨度有40岁,两者比较足足相差一倍。

外来人口以初中为主体,文化程度低的和文化程度高的均少于户籍人口。省外的外来人口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体,省内的外来人口以小学文化程度居多。

从流入的地区来看,离广州越近的省份,流入的人口越多。在全市215万外来人口中,来自湖南省的最多,有63万人,其余依次为四川省、广西省、江西省、湖北省、河南省,流入人口数均超过10万。上述6省共151万人,占全市外来人口总数的70.27%。再其次为贵州省、重庆市、安徽省、福建省、江苏省、浙江省、陕西省,流入人口有几万,其余各省市流入人口均不足一万人。

二、分析

从以上调查情况来看,全市流动人口较多,但大多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劳动力型人口。大批的流动人口涌入广州,对促进广州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保障城市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以及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具有积极作用。

首先,流动人口为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缓解了广州部分行业劳动力匮乏的局面,从而支撑了城市的的经济发展。而且流动人口大多来自周边省市的偏远、贫困地区,没有过高的福利要求,所以成本低廉,又易管理。而外来工多集中于我市劳动力较缺、劳动强度大的第一线及苦、累、毒、险等工种,缓解了这些行业、岗位劳动力短缺的矛盾,保证了相关产业的生产和发展。

流动人口还促进了广州的文化传播。广州的流动人口除了汉族人口居多,还会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和外来人士。外来流动人口在广州经商、长久居住,有利于广州的物质文化交流和民族间的融合。

流动人口也扩大、刺激了广州的消费。流动人口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流动人口带来了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这就刺激了消费,也刺激了为流动人口服务行业的产生和发展。

三、结论

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和市民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流动人口。但流动人口普遍文化素质低,只能做用体力的工作。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人口间的流动同样也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

城市的容纳空间是一定的,当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时,势必会出现拥挤现象,给城市造成一定的负担。所以,如果预先不正确看待农村大量涌入城市的问题,到时可能会花费更多的

人力、物力、财力。

在素质方面上,流动人口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在环境保护和文明方面都没有注意,这对城市的生活环境等很多方面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所以说,人口的流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要适当的限制,希望能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作出适当的调整和采取适当的措施,维护城市社区稳定,向繁荣进一步发展。

第18篇:江苏高考改革调查报告

关于江苏考生对于江苏高考改革方案及未来动向看法的调查报告

一、摘要

通过对100名在校高中生进行调查,得到高中生对于江苏高考改革方案及未来动向看法的相关情况,然后进行分析,得到调查结果,根据结果分析出高考方案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

二、引言

作为教育强省,江苏一直没有停止过高考改革的步伐,自2000年来改革方案频出,对于即成方案的修改也从未间断,无论2000-2001年和2002年都实行仅仅一年的“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和“9门统考方案”,还是2003-2007年实行的“3+1+1”,乃至现今仍在实行的“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都在见证着江苏高考改革的演进。故而我所选取的调查重点是当前正在实施的高考方案,而对于其他的方案也同样兼顾,力求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校高中生对于高考改革的看法。而对于当前的高考方案几经修改基本定型,现简述如下:

1.统考科目:

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 三门统考科目的分值设定为:语文160分,数学160分,外语120分,共440分。语文、数学分别另设附加题40分。普通类考生三门统考总分为480分,艺术类、体育类考生三门统考总分为440分。

2.学业水平测试

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七门。普通类考试设选修测试(简称选测)科目两门,必修测试(简称必测)科目五门。其中选测科目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中选择一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择一门。七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中,考生选定的两门选测科目之外的五门为必测科目。

不兼报普通类的艺术类、体育类考生,七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可均选择必测科目。兼报普通类的艺术类、体育类考生,其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与等级要求与普通类考生相同。

选测科目各科满分为120分,按考生成绩分布划出六个等级。

A+ :前5%(含5%)A:5%-20%(含20%) B+ :20%-30%(含30%)B:30%-50%(含50%) C:50%-90%(含90%)D :90%以后

必测科目各科满分为100分,分为四个等级,用A、B、C、D表示。

A:100分-90分B:89分-75分 C:74分-60分D:59分及其以下

技术科目分为合格、不合格,不合格视为D级。

选测历史的考生加试语文附加题;选测物理的考生加试数学附加题。不兼报普通类专业的艺术类、体育类考生不加试附加题。

3.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分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

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三方面,凡符合基本标准者,可评为合格;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三方面,分A、B、C、D四个等级。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单项达到A级且其他三项均为合格的,高校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取;均为D级的,高校可以不予录取。

三、调查计划

1、调查内容:江苏考生对于江苏高考改革方案及未来动向看法

2、调查地点:在校高中生家中等随机地点

3、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4、调查时间:2012年7月16日至7月26日

5、撰写日期:2012年7月30号

6、样本数量:100份

7、调查人群:江苏徐州在校高中生

四、问卷分析

1.在校高中生对于当前高考方案的反映及看法

本次问卷调查,男生偏多些占56%,女生则为44%,其中文科生约占32%,理科偏多为68%,基本符合以往预期,与过往几届江苏文理科人数比例相差不大,说明高考方案的改革对于文理科人数的比例影响不大,尽管据报道文理科分开划线以前,文科人数一直增加,因为文科上本的希望更大,但随着2010年的分开划线以来,文理科比例逐渐趋于合理化。从选科组合看,物化居多,超过一半,史政次之,占21%。从选科原因看,61%的高中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科,43%的来自父母的建议,当然也有一部分跟风,没有主见,比较迷茫,或者简单的根据科目难易度决定。对于近年来实行过及当前的高考方案,有些学生尽管没经历过,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多数认为还是3+1+1方案比较适合自己。对于当前的高考方案尽管实行了四年,一直在不断完善,但是仅有19%的同学比较欣赏它,对于它的公平度认可,多数同学也只是认为一般。虽然35%的同学认为它比较适于开展素质教育,但从笔者切身感受来看,素质教育也要分地区看待,苏南地区开展的比较好点,但在相对落后的苏北基本无从谈起,几乎为零。而45%的

同学明显感受到学习压力加大,因为会考为小高考取代,考试难度和正规度增加,加上学校为了自身荣誉加紧了考试的准备工作,整个高中期间的学习强度较之以往有所加大。

2.在校高中生在当前高考方案的下的状态

对于自己当前的学习状态,主动按兴趣学习的仅占三分之一,一半同学靠的是责任,当然也有部分同学是完全按照个人喜好行事,有点不对自身未来负责。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在当前高考制度下的显现更为明显,46%的同学对于高三不学习的科目完全持忽视态度,依旧很关注的,仅占12% ,这显示了应试下学生的无奈性,毕竟大家上高中的目的都很短视,只是为了上个好大学,其他的暂且只能放在一边了。对于高中学习的收获,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它增加了自己的知识,开拓了视野,也为自己锻炼了建立知识架构的能力。

3.在校高中生对于未来高考改革方案的看法

对于江苏近十年来大大小小频繁的改革,多数同学难以接受,只有18% 的同学表示满意,这点从对来改革看法上亦可看出,67%的同学希望改革保持稳定,只有22%的希望大踏步改革,对于江苏高考改革前途,半数同学表示尚在观望,不好做判断,而不看好者占了22%。对于多数来自专家们闭门造车式的改革,媒体多有鞭挞,从媒体及考生和家长的反映看,改革不尽如人意。

五、总结与建议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介绍江苏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时说:“十五”以来,江苏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项教育改革有序推进,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持续位居全国前列,进一步巩固了教育大省的地位,江苏教育已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江苏的教育普及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年来江苏为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从1999年到2008年,江苏不停调整高考方案,渴望找到一个最合适的,都未尽如人意。10年中用了6个方案,其中实行时间最长的是94年到98年的“3+2”模式,5年。99年“3+3”模式、2002年“3+大综合”这两种模式只实行了1年就停止了,现在实行的是08年“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新方案,结果是矛盾重重。

从江苏省高考方案的不断调整中可以看出我省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改革的迫切和决心,因为教育是关于孩子成长、家庭幸福和国家发展的大计,然而改革急不得,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目前山东省的教育改革还在试行中,可以为我们带路。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各方努力下江苏省的高考制度会逐步走向健全。

结合实际情况反复思考:江苏高考方案改革能否从以下10个方面做起?

1、高考制度不能取消,但可以完善。让笔试和实际操作(实践能力)测试并行,目前实行的08年“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新方案要求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纳入高考,具体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仅靠一些文字材料能证明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吗?必须要有严格、公开、公平的检测制度。

2、08年“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新方案有一个新的变化:变“一考定终身”为多样化考试,就是把学业水平测试也纳入高考体系,结果导致全省各地高二学生狠学四门小高考科目,大大加重了高中学生的负担。而那两门选测

科目虽然是定级无分,却是学生上大学的一个门槛,十分重要。而语数外直接算作总分作为录取高校的依据,学生更是马虎不得。我不禁很困惑:难道改变“一考定终身”没有更好的方法吗?其实,对待必测学科,我们可以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分成三次考,比如语文可以分成现代文学、古代文学、作文,每年都设置这些科目的考试,学生三年内可以自由选择要考的科目,如果成绩不理想还可以再考,取其平均分计入高考分数。这样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重视了学习的过程,又兼顾了个人能力和兴趣,岂不是一举三得?

3、变“逼着学生学”为“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学”。对待必测科目以外的选测科目任学生从中选择(不少于两门),选测科目除了我们现在规定的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还可以增加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考生在选考科目时要考虑到今后填报高校志愿时高校(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更多的选测科目参加学习,自己决定是否考试,选测科目三年内可以考多次,取最高成绩,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促进学生自我不断提高。

4、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实践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目前的高中生缺乏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学校关于“生命与健康”方面的教育严重缺失,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缺少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容易走极端,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注意。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教育者经常强调先成人后成材,然而在实际的教育中似乎学生有分数就有才,忽略了学生的品行和实践能力。这些科目的学习可以以学分的形式强制性地要求学生高中三年修习。

5、注重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过程性评价,更有效地规范学生在校时的言行态度。现在都说学生难管,为什么难管?因为高校录取时最后只看高考考试成绩,而学生平日的学习态度、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则不在考虑范围。现在的教育只注重结果,完全忽视了过程,从素质教育层面看,不注重过程,怎么会有好结果呢?让科任老师根据学生平日的作业和学习态度给学生打分,最后计入高考成绩,这样可以有效地规范学生在校时的言行态度,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加强学校的教学效果。当然,这样必须要求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以公开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评价,建立严格的监督体制,严惩腐败现象。

6、让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尽快接轨。国外早就大力推进这一制度,让对书本理论知识感兴趣的孩子深造继续理论研究,对技术劳动感兴趣的孩子从事劳动进行社会生产,不但顾及孩子的个人爱好,还可以大大缓解目前社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实际上,很快,中国社会的实情会证明:文凭并不等同于能力。种田不需要大学本科、硕士生学历。中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其实在现代社会,老百姓应该明白学习书本的理论知识最终是为了实践,死学理论知识,不懂实践操作、人际交往,最终培养出来的只是“书呆子”,这么多年以来,中国培养出来的书呆子还少么?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不要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大学生毕业后还要进入技校学习,这不是充分说明

“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带来的严重问题吗?把寒暑假原本用来补课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进行社会实践,写实践心得和报告,让孩子在社会实践的天地中享受到充分的自由和乐趣,因为,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7、目前江苏普通高中一个班的人数一般都在50人以上,甚至达到70人。人数太多,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建议实行小班教育(40人左右),如果教育改革后能够分流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或进入社会工作,可以大大减轻高中教育的压力,,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受到更好更细心的关注。

8、消除公办高中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学校本来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地方,现在在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激烈的竞争中,学校变成了培养考试机器的地方,提升学生的素质变成了只要提升学生的分数就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明知道教育出了问题,可是不得不去狠抓死抓学生,同时也是最大的“受害者”,身心承受着考试分数的巨大的压力,甚至比学生更害怕考试。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生存的无奈,当然也涉及到个人的物质利益,如果让教师工资全面“阳光”,学校不得另外发放其他各类名目的费用(补课、加班、高考奖金等),就可以从利益上遏止教师一味问学生要成绩的行为,同时一定范围内教师实行轮岗,公平公办高中的资源,促进学生划片录取制度推行。不得仅凭学生平日分数评价学生,不得以学生成绩对教师进行考核。而采用其他更科学的方法考核教师,把学生和教师都从分数中解放出来。

9、学习山东省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高考成绩不公布,严禁炒作升学率”方案。每年高考之后,学校之间、市地之间都会上演一场分数大战,考上北大、清华的人数、考上一本的人数都会成为较量的主要指标。为了提高升学率,一些市地、学校一切围绕高考转,有的甚至提出“抓高考要抓出血来”这样血淋淋的口号。现在高中教育陷入了加班加点的恶性循环之中。高中教育不能再靠升学率“一俊遮百丑”,应该有全面而多元的价值追求,要引导学校从拼体力向拼育人转变。所以山东省禁止将考生个人成绩提供给各市地教育部门,禁止有关高考录取数量的考核、奖励与公布,从根本上解决各地存在的炒作升学率问题。江苏省可以仿效山东省这一做法,让学生凭密码自己查询考分和录取院校,高考成绩是他们的隐私,学校无权干预,更不得公布。

10、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为了保证改革得到切实推进和落实,教育厅必须要发挥自己的监督职能,加强暗访制度,发现学校有违规行为,一律严惩。否则,一切只是空谈。改革只是变相的加压,会引发更大的矛盾。

第19篇:江苏华西村调查报告(优秀)

走进华西村——毛概社会实践报告

前言:

2010年11月6日,我跟随学校组织的毛概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进行社会实践。说实在的,对于能参与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我感到既激动又幸运,因为每个班级只能报上3个名额上去,恰巧我抽签时被抽中了。在活动之前,我从各个渠道深入的了解了华西村的背景以及资料。众所周知,华西村是全国著名的先进典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华西村的社会进步是全国都有目共睹的,也因此华西村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村”。

我经过前期调查得知: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区东,华士镇西。华西于1961年建村,最初面积0.96平方公里,人口1500多人。40多年来,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人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务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建设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来,华西村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殊荣。并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 “天下第一村”!华西金塔是它的标志性建筑,七级十七层,高98米。经过实践奋斗,华西村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华西新农村之路。

经过前期的资料整理,我们的华西村社会实践之旅也由此展开了。 关键词:华西模式实事求是共同富裕

实践小组成员:XX

正文:

11月6日凌晨5点20分,我跟调研团队的其他组员一早就来到东院门口,等待学校组织出发。上车之后,经过路途中3个小时左右的颠簸,华西村村貌完整的展现在我们眼前——整齐的小洋房,以及参差不齐的红塔。这一幅幅画面,一点都不像农村的景象。而此次实践活动,我们是进行实地考察走访、听讲座、感受华西村的氛围、拍照记录等形式展开的。

此次实践之旅,我感触颇深。华西村“中华第一村”的美誉决不是图有虚名的,因为他们在经济上真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最大的特点是这些成绩打上了深刻集体经济的烙印,这一直都是华西村人所津津乐道的。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而华西村,就是这条路线的亲身实践者。冯治(江苏小康与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曾说过:“人无精神难成大事,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精神内核外化裂变的成果。我认为实事求是当之无愧为华西精神的内核!”

实事求是,多数人都已耳熟能详,但在华西村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和震撼力,华西用毕生的努力和心血,都在为它做实践、探索、诠释。华西村坚持走实事求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踏出了一条成功的农民的道路。华西村书记吴仁宝带领其他党员干部在困惑中磨砺出一把思想之剑——“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

1难,只要实事求是,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是华西的名言,也是华西探索建设道路的心路与思想历程,充分体现了华西的智慧、胆识和人格魅力,具有极为深刻丰富的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走华西特色的道路,这是华西青春常驻、华西村红旗不倒的成功秘诀之一,是“华西精神”具有普适性的“精髓中的精髓”,也是最可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之一。(此资料摘自2010年9月7日《新华日报》,有所改编)

到华西的第一站,我们就去听了华西村书记吴仁宝的演讲报告。吴仁宝书记用农民兄弟听得懂、学的会的语言,把“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等这些道路讲得深入浅出,明明白白,引得场下观众纷纷拍手叫好。他是中国农村最基层的实践者,对现实的许多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看法。

吴仁宝在报告中提到:讲实事求是,就要做到听领导的不走样,听国外的不走神,听百姓的不走偏。多少年来,做决策、搞转型,吴仁宝始终跟着民意走,做到了“听民众的不走偏”。他还提到华西村的“图腾”是一头“拓荒牛”,这代表了华西人渗入骨髓的与时俱进精神。不仅如此,他还提到人民幸福是“本”。“华西村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这句华西村歌的歌词深深的感染了我,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那就是相信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华西村是\"亦土亦洋,亦城亦乡\",此话已经将华西村的村貌都概况进去了。

听完报告后,我们兴奋的走出报告厅,迎面而来的是远处华西增地空中大楼,这个与首都北京最高大楼拥有相同高度的大楼,也静静地阐释着“与时俱进”的精神。

华西第二站,我们来到华西村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华西公园。据我了解,华西村近几年来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形成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生动局面。并且目标设定为实现“新三化”,即农业现代化、工业国际化、环境生态化。建设“新三园”,即生态园、幸福园、健康园。一路欣赏着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种种植物、蔬菜、花木、畜禽等优良品种,我感受到华西村正在向农村现代化目标迈进,大力发展着现代旅游观光农业。

华西第三站,我们来到村民家中进行实地考察。我们考察的是两户居民的家中。一路走来,穿过彩绘画栋的万米长廊,眼中满是一幢幢的小别墅,而且目测大概占地400平方米。走进农民家中,电子家电一应俱全,家里大概都有1~3辆小轿车,村民基本上都已经达到中产阶级的程度了。据导游所说,上次华西村为了奖励华西股东居民,给每位华西居民无偿添置一辆别克轿车。由此可知,华西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较为完善了。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时在华西铜钟景点处进行了合影留念,活动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华西村模式也因此引发了我诸多的思考。

结束语:

千百年来,从中国农村里只走出去过零星的暴发户,一个区域的整体富裕则是从未有过的事。华西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组建的,它冲破单一农业经济,走上了农副工综合发展之路。1995年,该村为中国乡镇企业最大经营规模第三名,最高利税总额第一名。在2009年,华西集团更是名列全国500强第110名。村民收入来源有基本工资、超产增效奖金和公共福利。村里没有一个暴发户,也没有一个贫困户。 党支部和村委会是华西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者,村里保持着\"

一套班子、几块牌子\"的组织结构,下属\"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负责具体策划实施。华西村党支部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由来已久。一路调查走来,见过华西的特色地方:展现创业历程的华西之路农民公园;贯通全村、彩绘画栋的万米长廊;作为华西村象征建筑的华西金塔;功能齐全的体育,天下第一村\"的气势,又兼顾了教育与实用的功能。例如华西之路农民公园既是村史教育基地,同时也是休憩场所;多少年来在农民心目中视为神圣之物的宝塔,现在成了华西人接待亲朋、饮食购物娱乐的宾馆;而汇集了各国代表性建筑的世界公园,则不仅是只供观赏的建筑模型,还是可以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所有这些,都体现出华西人讲求实际、不务浮华的农民的智慧。

总结华西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概括地说,是体现在他们重实质不重模式,较好地做到了四个方面的结合:1.新与旧的结合。 2.物质鼓励与精神激励的结合。3.宣教内容与村民水平的结合。4.严肃紧张与生动活泼的结合。

而我们又要学习华西村哪些新经验呢?

(1) 我认为,学习华西村经验,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发展新

阶段确立更高目标追求;

(2)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经济快速、稳定的发

展;

(3) 坚持“两手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和谐社会;

(4) 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优先,高度重视人的素质建设,努力做到人尽其才,

不浪费人才;

(5)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诚实守信。诚信也是生产力,只有诚实守信,

才能最终赢得市场;

(6) 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吴仁宝说过:“小才大用,基本有用;大材小用,

基本没用;外才我用,关键在用。”足以见其华西村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了;

(7) 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8) 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幸福的新农村提供坚强保证。

我相信,只要像华西村那样,具有“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幸福人民”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幸福为己任,有敢闯、敢拼、踏实肯干的精神,就能走出一条新路,干出一番新事业,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从一个华西村,再发展为许许多多的“华西村”,相信中国最终能走向共同富裕之路,走向全面和谐社会之路!

第20篇:江苏白酒市场调查报告

江苏白酒市场调查报告

第一:江苏白酒市场整体分析

江苏白酒市场综述

江苏是中国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也是白酒的产销量大省。据有关机构估计,江苏省年白酒销售额在70亿元以上:高端白酒茅五剑、水井坊、国窖1573等有近17个亿的销售额,中低档白酒的消费在30—40亿元左右,剩下的则为中档白酒份额。

江苏白酒竞争概况:

1、整体来看,江苏白酒市场竞争激烈,苏南、苏北竞争格局相差较大:苏北主要是省内品牌之间的竞争;苏南是省内外多个品牌竞争;省内外品牌在苏中地区如扬州、南京、镇江全面交锋,目前胜败难分。

江苏省内知名品牌“三沟一河”仍是地产酒的佼佼者,在各自的区域均有较好表现,洋河在全省高端市场销售状况都很好。除此以外,部分新兴品牌如南通市场的“品王”亦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2、苏北是江苏的酒乡,“三沟一河”全部在苏北地区,地产酒能占到75%左右的市场份额,主流品牌为洋河、双沟、今世缘(高沟)、汤沟,各品牌主力市场均在本地。

苏北地区的徐州是特例,其地理位置在四省交界,消费者性格与苏南差别很大,市场表现较好的是徽酒和川酒品牌,如迎驾、五粮醇、高炉,高档酒口子、五粮春尚可,洋河蓝色经典表现一般。

3、苏南地区主要是徽酒、川酒和省内品牌在竞争。整体看省外品牌优于省内品牌:徽酒迎驾、高炉、口子,牢牢占据中高档份额;川酒五粮醇、五粮春有一定份额,但已经走下坡路;泸州低档系列依靠常年买一赠一促销在低档市场表现尚可;省内品牌洋河、今世缘较活跃,其中洋河蓝色经典在高档表现最好;今世缘产品线较长,无明显主力产品;其它省内品牌活力不足。

一、市场竞争格局

① 江苏本地品牌以“两沟一河”表现最好,汤沟、品王也有一定表现。

② 在各品牌势力分布方面,除洋河(主要是蓝色经典)形成全省覆盖以外,其它各品牌格局均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双沟、今世缘(高沟)主要销量集中在其酒厂所在地及周边区域。 ③ 双沟主要势力范围在泗阳、泗洪、宿迁、新沂一带;今世缘(高沟)主要势力范围在淮安、涟水及扬州一带;汤沟势力范围在灌云县及连云港地区;海安地产酒品王除占据海安县以外,已经延伸至南通市,产品、价格等规划合理,发展势头良好,不可小视。

④ 总体来说,江苏酒内部的竞争较为规范和合理,洋河、今世缘(高沟)、双沟主销产品分别占据高中低档位。

二、消费形态

1、消费档位

从普通家庭消费来看,苏南、苏北地区之间的消费档位相差不大。苏北日常家庭消费档位在10—40元左右,主要集中在10—20元区间,以地产酒消费为主。苏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消费水平相对较高,普通家庭消费在20—60元左右,在25—45元区间尤为集中,以知名品牌的中低档白酒为主,省外品牌占优势。

从聚饮消费档位(中档消费)来看,苏南、苏北有明显的差异。苏北的中档消费档位在40—80元,以地产酒为主,主流产品有:洋河蓝瓷、洋河美人泉系列、五粮醇。徐州地区例外,因为与安徽相邻,徽酒影响较大,五年口子窖与迎驾系列表现较好。而苏南的中档消费档位在70—90元,明显高于苏北地区,徽酒占据主要市场,主要产品有:五年口子窖、普通高炉

家酒、四星百年迎驾。

从高端白酒消费档位来看,苏南、苏北均为100元以上。洋河蓝色经典系列在全省占据主要份额,尤其是海之蓝在全省高端白酒消费中居首位。苏南地区,茅五剑占据了一定的高端市场份额。苏北地区除海之蓝以外,地产白酒的高端品牌在本土市场上也有一定影响力。如:今世缘国缘系列、双沟珍宝坊、双沟苏酒系列、汤沟窖藏。

2、主流消费度数

江苏省白酒的主流度数在42—46度之间。

洋河、今世缘主要产品均为42度,高炉家酒主要是42度、43度,五粮醇43度,迎驾43度到45度,双沟主要产品为46度。

3、消费心理

从整体市场上看,相比其他省市而言消费者是一个成熟、稳定、理性并且有着明确消费需求的群体。

①自饮讲实惠,聚饮(送礼)讲面子

消费者在不同场合饮用不同的白酒产品。自饮白酒以实惠型的中低档白酒为主。普通商务政务接待选用知名品牌的中高档产品,高级商务政务接待选用高端知名品牌。这种消费习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档酒较少,消费两极分化。

②消费者对品牌有明确价位认知

不同白酒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拥有不同的心理价位,各畅销产品之间价格区间明晰。

100元以上洋河蓝色经典占据较大市场份额,80—90元五年口子窖最为畅销,60—80元高炉家和洋河蓝瓷销量最大,三星迎驾占据30—40元档位。

③品牌关注度高

江苏消费者对品质和产品知名度较为关注。高中低档白酒消费,都是建立在对品牌了解的基础上。非知名品牌只能在县级市场进行机会型销售。地方性品牌只能在区域范围内动销。整个江苏省白酒市场,由省内强势品牌“三沟一河”、茅五剑、徽酒、金六福、稻花香等全国知名品牌构成,预估以上品牌占市场总额的8成。

4、消费形态的南北差异

①消费结构

苏南经济较为发达,消费层次较高,中高档约占总体销量的60%。消费结构呈纺锤状,较为合理。

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苏南较低,中低档白酒是销量的主要来源,约占总销量的60%。同时,由于商务政务接待需要,高端白酒销量较稳定。由此,苏北地区白酒消费结构呈哑铃状,中档白酒市场份额较少。

②消费者区域性格差异

苏北地区民风朴实,男人性格直爽,酒量较大,饮用度数相对较高,多为46度。尤其是徐州地区,语言、习俗与苏南差别较大,与苏北其它地区也有一定差异,洋河蓝色经典在徐州地区的非畅销正反映出这一点。苏南地区民风柔韧,男人性格温和,饮酒适度,相对饮用度数较低,多为42度。

③替代消费品接受状况

苏南地区受上海、浙江地区影响。红酒、黄酒等品类近年在苏南地区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已经牢牢占据细分市场,正在进一步分化白酒市场。苏北地区较为传统,白酒、啤酒两分天下,红酒有一定表现,黄酒基本没有市场。

四、市场管理

1、产品线下推广

在产品线下推广方面,江苏市场在有外来强势品牌介入区域和无外来强势品牌介入区域呈现两种不同的特点。

①无外来强势品牌区域

代表城市:宿迁

市场特点:此类市场主要竞争在省内品牌洋河、今世缘、双沟之间进行,三者主力产品分别占据高中低三个档次,缺少直接交锋的价位,故市场竞争并不激烈。

促销推广:由于此类市场的竞争特点及目前刚进入消费旺季,在终端未见促销员及针对消费者的买赠等活动,服务员开瓶费金额也不高,线下推广活动基本没有。

②有外来强势品牌区域

代表城市:无锡

市场特点:此类市场有外来强势品牌进入,如徽酒及泸州系列,各主流价位之间均有多品牌多产品展开争夺,竞争相对复杂、激烈。

促销推广:虽然竞争激烈,但形式相对简单,手段较少,多为省外品牌动作,如泸州系列常年开展买一赠一活动。徽酒将重点放在终端维护,积极采取灵活的买赠活动。江苏酒少有相应措施和其它推广方式,表现不活跃。

2、终端管理

①江苏酒

侧重点放在商超的陈列堆放上,尤其对其主打产品,借助大规模的堆放造成对消费者视觉的冲击。堆放陈列整齐有序,重点商超显眼处有海报张贴,说明业务人员对商超终端的维护力较强。此外,部分酒店有小型门头。

②徽酒

商超和酒店均表现出较强的维护意识和维护能力,受徽酒终端操作的风格影响,维护重点仍放在酒店终端。

徽酒的重点产品均放在酒店陈列柜的中间及其它显眼的位置,部分大型酒店显眼处有POP展架。

大部分酒店、商超的服务员会把徽酒作为他们的首推产品,说明徽酒的终端客情维护能力和意识要优于江苏酒。

③城市生动化

可能是由于城市管理较为规范的原因,除个别县级市外,江苏各城市的生动化普遍显得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公交车体、户外高炮、灯箱。

第二部分:各品牌营销状况分析

一、洋河

1、市场现状

洋河知名度与市场表现在省内居首位,整体铺货率较高,品牌概念突出,蓝色经典系列在省内占据相当的份额。

2、产品线分析

高档产品为蓝色经典系列,三款产品占据128—400多元的价格区间,在江苏省内绝大部分市场畅销,主力产品海之蓝牢牢占据江苏白酒市场的百元价位,售价基本稳定在128元/瓶左右。

洋河蓝瓷是洋河的一款中档产品,在江苏部分区域(如宿迁)有较好的销量表现,但受徽酒影响,部分区域表现不显眼,商超终端售价约为60—80元/瓶。在宿迁地区,洋河美人泉系列表现优于蓝瓷。

敦煌系列是洋河的低端产品,但识别性不统一,有些产品凸显洋河,有些凸显敦煌。此系列产品价位在30元以下,在苏北市场有较好的铺货率,在部分县级市场(如泗阳)有较好的

表现。

总体而言,洋河各档位产品结构清晰,各系列产品无相冲突的价格区间,铺货较为到位。产品线规划优于其它品牌。

3、问题与机会

作为江苏省内第一品牌,洋河无论在市场面还是在传播面上的工作,做得都相对细致和深入。但是,在整个考察过程中,我们仍然发现洋河市场上的一些问题,直接或者间接地阻碍着洋河的进一步发展。

问题:

①重视品牌面传播,而忽视了对终端(尤其是酒店)的管理。这一点是江苏酒的通病,洋河也未能摆脱,缺乏终端维护意识和技巧,导致消费者在终端被外来品牌截流,丧失部分销售机会。

②受徽酒阻碍,中档价位延伸无明确有效方法。由于中档被今世缘和徽酒的百年迎驾、五年口子等品牌占据,价格档位的阻力过大。

机会:

①虽然中档市场有徽酒坐庄,但并不是没有机会。洋河若在副品牌上处理得当,针对中档消费群体挖掘一种概念,既不会影响到洋河高端的品牌形象,又能借助强大的品牌优势。 ②省内消费者普遍对洋河品牌认同,若能加强市场统一管理尤其是终端的管理和维护,凭借洋河的品牌优势和地缘优势,将再次迎来增长高峰。

二、双沟

1、市场现状

双沟主要市场在苏北,中低档表现较好,近年连续开发珍宝坊、中国苏酒、双沟100系列进军中高档市场,迫切希望提升产品结构和利润,总体铺市率较高,但其推广策略和终端管理存在一定问题。

2、产品线分析

双沟在高端主推珍宝坊系列,中高档主推苏酒系列,同时在本地市场主推双沟100系列(与苏酒几乎同档),低档为双沟大曲系列,它们共同构成双沟高中低档结合的产品线。

珍宝坊系列的价位与洋河蓝色经典系列的海之蓝、天之蓝价格区间基本重叠(珍坊128,珍宝坊16

8、238),直接与洋河蓝色经典系列进行竞争。目的是抢夺蓝色经典高档白酒市场中的份额,但直面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会使自己的投入产出比不高。

苏酒系列产品众多,从80元到200元不等,主力档位在100—120元区间。苏酒既避开“双沟”品牌的中低档形象认知,又错开蓝色经典的强大竞争压力,有能力吸引一部分蓝色经典的消费者下移,同时拉升一部分中档消费者,形成固定消费群体。如果策略得当,将是双沟企业非常有前途的一个系列。

双沟大曲系列是双沟酒业目前的主力产品系列,主攻中低档大众消费市场,销量较大,主要在10—35元这个档位。品牌知名度高,消费者认可度高。

3、问题与机会

双沟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推广无序,企业有强烈的进取心,但同时推广两、三个中高档系列产品,不能集中于一点发力,形成多腿走路及多腿疲软的现象。珍宝坊与洋河蓝色经典的直面竞争牵制双沟很多资源,导致对苏酒的推广资源分散,使得原本很有前途的产品没有能出现理想的状况。

双沟100系列与苏酒系列存在重叠现象,消费者品牌认知难以支撑100元左右的价位,如果作为长线产品则命运难断。

在双沟的中高端系列,双沟首先要梳理品牌架构和产品线,珍宝坊、苏酒、100只能取其一

在同一时间内做重点推广。从目前来看,可以集中资源将苏酒打造成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 双沟大曲在中低档酒市场占据优势,继续深耕中低端市场,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的稳固购买关系,将其打造成江苏中低端市场的第一品牌。在资源和精力允许的范围内,双沟可以尝试向中档市场延伸,但必须在名称上谨慎。

三、今世缘

1、市场现状

今世缘2010年销售状况良好,其婚宴用酒的差异化定位,经过多年已得到市场认可。今世缘在江苏省整体表现活跃,终端管理较强,传播较为突出,产品包装设计风格较统一。 今世缘主力市场在本土淮安、扬州、泰州地区,其高端产品今世缘9513(地球产品升级)在扬州已成为最畅销的高端品牌。

2、产品线分析

今世缘酒业有高沟和今世缘两个品牌。

高沟品牌老化,价格走低(60元以下),主要在区域市场内进行销售。

今世缘品牌在全省推广,并且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主要有高端国缘系列,中高档今世缘厚一带系列等,以及中低档新纪元系列等。

3、问题和机会

今世缘酒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多品牌规划不清,高沟从光瓶到60元不等,今世缘从十几元到100多元,两个品牌存在交叠,出现了结构性内耗。建议今世缘酒业把30元以下市场用高沟品牌进行操作,今世缘品牌用来操作30元以上市场。

今世缘品牌没有主力产品,几十种子品牌的主识别系统均为“今世缘”品牌字体,从16元左右的“今世缘黄一帆”到122元的“今世缘9513”都在使用,过多的子品牌给消费者产品记忆混乱的感觉,必须打造一款能代表品牌形象的主力产品。

高档品牌国缘作为形象产品,用来提高企业形象。主做高档礼品和高档酒店消费市场,高于洋河蓝色经典、双沟珍宝坊,争取超高档消费群体。

四、汤沟

1、市场现状

汤沟主力市场在灌南县和连云港,在这些市场,低端的汤沟系列酒以及汤沟中端产品贵宾、嘉宾达到全渠道覆盖,占有率极高。在江苏其它市场,汤沟酒有少量铺货,产品多集中在低档,种类繁多,市场占有率不高。新推中档产品两相和系列,销量有待观察。

2、产品线分析

汤沟低端产品种类繁多,无主力产品可言,中端主力产品为贵宾和嘉宾,超市售价分别为55元/瓶和78元/瓶,高端产品汤沟王为连云港政府招待用酒,但在除灌南和连云港以外的市场中表现不如洋河蓝色经典。

3、问题与机会

问题:

汤沟酒相对依赖经销商的资源来完成销售,如以30万元为合作底线,经销商从汤沟酒厂购得买断产品后销售,利用差价赚取利润。由于每个经销商都有自己的买断产品,使得以汤沟酒命名的产品能达到上百种,各产品的专卖店遍布市场。虽然汤沟的品牌知名度因此得到了充分的宣传,但由此也产生了负面效应。

①厂家无法对产品线进行有效管理,导致产品线混乱,各产品冲突严重,无明显的主力产品,消费者认知模糊。同时,产品低端化比较严重,妨碍了汤沟向中高端延伸的进程。

②由于大规模采用买断产品经营,导致厂家对经销商管理混乱,削弱了非买断产品销售的经

销商的利润,市场积极性日渐低下。

机会:

若汤沟能加强对经销商及产品的管理,清晰产品线,突出重点产品,则凭借其在连云港及灌南县的知名度和消费者认可度,汤沟品牌有希望在连云港及周边地区成长为区域强势品牌! 两相和系列主攻中档,企业集中资源推广,可将其培养成区域性强势产品,作为企业的利润来源。

五、徽酒

徽酒以百年迎驾、口子窖和高炉家等品牌为代表,占据江苏白酒市场一定份额,其中以苏南、苏中为主。苏北(除徐州)表现不佳。主要产品包括三星、四星百年迎驾以及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的高炉家酒和五年口子窖。

整体看来,徽酒在线上推广没有江苏品牌积极,但极其重视对终端的管理。随着洋河、双沟、今世缘等江苏地产酒的崛起,加之泸州老窖的常年促销活动,徽酒在江苏的整体市场份额可能出现下滑。

1、迎驾

市场现状:迎驾主要份额在中低档市场,产品品质得到消费者认可,重视对终端的管理,针对白酒销售周期采取灵活的促销活动,在苏南、苏中及徐州等市场表现较好。

产品线分析:主打产品为三星百年迎驾,商超零售价为38元/瓶左右。此价位主要是朋友聚饮和家庭消费,暂时没有强大竞争对手与其竞争,加之品质良好,使得产品在此档比较强势。 四星相对三星表现稍差,被普通高炉家酒分流一部分消费者。

问题与机会:品牌传播力度小,档位认知明确,使得迎驾相对稳定的保有现在的份额,自己的强势档位无人竞争,向上延伸无力,虽有中高端产品迎驾之星切入市场,但受到口子窖与洋河的阻碍而难以发展。

从目前看,迎驾最好的策略就是继续巩固其中低档市场强势地位,在三星的两侧开发侧翼产品保护主力产品,免受其他品牌的竞争。

2、口子窖

市场现状:口子窖主做中高端市场,品牌知名度高,重视终端管理以及产品美誉度和酒文化的传播,在苏南、苏中及徐州等地中高档市场拥有一定份额。

产品线分析:主打产品是五年口子窖,商超零售价为88元/瓶左右,正面与精制洋河大曲竞争,但精制洋河大曲并没有影响其份额,反遭高炉、五粮醇、洋河蓝瓷等下游产品和洋河蓝色经典、双沟珍坊等上游产品的夹击,情况不容乐观。

问题与机会:口子窖在江苏市场后劲不足,各类广告和市场推广活动不多见,品牌略显老化。想要保住88元档位,必须开展系列市场活动激发其品牌活力。

3、高炉家

市场现状:高炉家主做中高端市场,厂商重视对终端的管理和品牌的传播,赢得了苏南、苏中及徐州等地区中高档白酒市场的一定份额。

产品线分析:主打产品为普通高炉家酒,商超零售价为68元/瓶左右。同一价位的江苏本地产品较多,包括洋河蓝瓷、今世缘、品王等,本地酒逐渐形成气候,与其争夺中档市场份额。新品徽风皖韵、水晶家推广不力。

问题与机会:高炉凭借家的概念和终端管理技巧在苏南市场占据70元价位,但其两端均受到省内外多个品牌的夹击。引入水晶家和徽风皖韵等新品,争夺中高端的市场份额,其价位与五年口子窖、洋河大曲精制等强势产品相当,所以,高炉家新品要想获得成功还需要一段路程要走。

第三部分:苏酒走向和机会

纵观全省市场,省内品牌积极开拓,在保住中低端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向高端延伸,但中档表现不佳,省外品牌则抓住地产酒的弱点,主攻中档价位,尤其在苏南地区,牢牢占据一席之地。市场操作层面,省内企业注重品牌概念和设计,但营销基础工作不扎实,省外品牌则是概念加终端的营销方式。

在中低档市场,本地品牌将继续保持其地位,但要警惕外地著名品牌低档系列以大力度促销方式进入,如在苏南市场的泸州系列。

中档市场是苏酒的软肋,省内产品在此档位缺乏鲜明的品牌策略,但市场机会明显,如果在品牌名称上处理得当,并有明确的概念支持,加上地产酒情结,以系统的策略开发中档市场,是很有机会成功的。

中高档市场,除茅五剑等全国强势品牌外,洋河会继续保持其份额,双沟、今世缘的高端产品按目前操作方式很难短期撼动洋河的地位,口子、五粮春正在走下坡路,它们的一部分消费者正被高炉等稍低一点的品牌拉走。

随着替代品的市场接受度日高,未来竞争会更激烈,但格局变化不会太大。苏南苏北继续保持着差异性。本地酒传播活跃,外地酒终端活跃,省外品牌再进入江苏市场将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品牌概念上有省内品牌占先,终端上有徽酒封锁。

未来的变化主要是省内各品牌势力的分割,谁的策略得当,并有着丰厚资源,谁的盘子将变得更大。

江苏人口调查报告范文
《江苏人口调查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