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改革 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14 08:34:22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殡葬改革调研报告

殡葬改革调研报告

殡葬改革调研报告

近期,县民政局围绕解决城区居民乱埋乱葬和殡葬难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县城区内有2个街道办事处,4个社区居委会,10个村(居),人口约11万人。建有两处公益性公墓(分别位于东关居和大佛寺村),一处经营性公墓青龙山安息园,占地26亩,可安置穴位4000个。近年来,我县不断推进殡葬改革,xxxx9年,县民政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规划的通知》,明确了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规划原则、期限和职责部门分工。xxxx0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区殡葬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乱埋乱葬现象严重。通过调查,县城周围山林、风景区、道路旁坟墓林立,墓型多样,占地面积大小不一,成为城市化进程的“绊脚石”。

(二)无序殡葬增加了城市建设成本。按6‰正常死亡率测算,城区每年应安葬的逝者约660人左右,以土葬平均每个墓穴占地6平方米计算,每年占用土地面积为3960平方米(约6亩),加之墓地多分布在县城规划区内,既浪费了土地,又影响了建设工程施工。

(三)城市扩容使逝者无处可葬。xxxx0年,全县城区死亡人数约700人,经火化后,8%安葬在合法的经营性公墓,40%安葬在自家坟墓,50%埋葬在县城周边。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县城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死亡人数随之不断增加,城区内无一处合法公益性公墓,经营性公墓容量有限,将出现逝者无地可葬的局面。

(四)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受传统观念和迷信思想的影响,部分城区居民相互攀比,追求大坟头,高墓碑,看风水建墓、超标准建坟现象日趋增多,侵蚀了社会风气,阻碍了殡葬改革。

二、成因

(一)思想观念陈旧。群众深受几千年丧葬陋习根深蒂固的影响,70%的群众存在“入土为安”丧葬理念,必须按封建迷信习惯把亲人遗体安葬在“风水宝地”。

(二)法律法规不完善。现行《殡葬管理条例》对殡葬改革和管理只进行了原则性规定,对违纪违规丧葬行为没有明确具体的处罚措施和办法,惩罚力度小,违法成本低,难以遏制违法行为发生。

(三)部门合力尚未形成。殡葬管理涉及公安、建设、国土资源、林业、城管执法等部门,由于缺乏专门机构牵头,尚未形成推动殡葬改革工作的合力。加之街道办事处、村居、社区认识仍不到位、监管不到位,殡葬改革基层基础仍比较薄弱。

(四)执法机构不健全。作为殡葬主管部门,县民政局没有专门的执法编制、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缺乏应有的设备设施和经费,执法力量薄弱,执法不到位,使乱埋乱葬现象不断蔓延。

(五)公墓建设滞后。城区内只有青龙山安息园一处经营性公墓,榆山办事处东关居和大佛寺兴建的公墓未办理土地使用和公墓审批手续。城区居民只有选择将亲人骨灰有偿安葬在经营性公墓或随意埋葬在县城周边。

三、建议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根治乱埋乱葬现象发生。一是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发展殡葬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治理乱埋乱葬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建议成立全县殡葬整治联合指挥部,协调民政、公安、林业、国土等相关部门开展工作。以县政府名义出台《平阴县殡葬管理办法》、《平阴县治理“乱埋乱葬”工作方案》、《殡葬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严禁在“三沿五区”、城市规划区、工业园区范围内埋葬,已埋葬的散墓逐步迁至公益性公墓集中安葬或就地深埋,不留坟头、不留标记、植树绿化,对新增死亡人员,一律集中安葬。二是明确职责。民政部门搞好牵头协调,做好殡葬事务的管理、执法、监督和检查工作,对城区内已形成的非法公墓限制其扩大规模,指导完善相关审批手续,加强管理,待时间成熟后进行搬迁。公安部门要加强防治管理,对丧葬活动中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给予处罚。住建委、国土等部门要加强殡葬用地的规划审批管理,对丧葬滥占土地、私修乱建坟墓者,给予查处。林业部门要依法加强林地保护和管理,认真查处毁林造墓等违法行为。工商部门加大行政管理和查处力度,搞好殡葬市场整治,对于违反经营资质、税收政策、物价规定的严肃查处。编制部门适当增加编制,财政部门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为殡葬执法工作提供保障。各街道办事处要认真做好本辖区殡葬管理工作,各城区驻地村、社区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监管,根据历史上形成的埋葬点,设立面向本村居户籍人员的集中埋葬点,禁止外来人员埋葬。三是扩大宣传。大力宣传殡葬管理办法,在集中埋葬区、三河五沿区设立广告牌匾,禁止在城区内乱埋乱葬。四是加强执法。民政、公安、林业等部门抽调专人,组建联合执法大队,按照职能分工,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开展专项治理,从源头上堵住乱埋乱葬行为。五是明确重点。重点解决城区范围内国家公职人员、党员干部乱埋乱葬问题,对出现问题的公职人员和党员干部采用行政和党政等手段,追究其责任。

(二)明确要求,规范建设,规划建设公益性公墓。建议以政府为主导,以街道及所辖村居(社区)为基础,各部门协作为支撑,共同推进城区公益性墓地建设。出台《城区公益性墓地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公益性墓地的审批、建设、管理,确保公益性墓地建设规范有序进行。县城公益性公墓建设应以榆山街道办事处和锦水街道办事处为主体,并按照政策规定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民政部门依据有关殡葬改革的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指导与监督。住建委、公安、国土等部门做好配合。在选址上,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稳步推进”的原则,围绕“有利于保护土地,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由国土、规划、林业、民政等部门共同确定公益性墓地的地址。在建设标准上,县城公益性公墓要有前瞻性、高起点规划,规范化、标准化、园林化建设。根据县城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控制公墓规模与数量,公墓建设用地面积标准,按每年人口6‰的死亡率来确定建设面积,并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逐步完善道路、停车场、祭奠厅和纪念亭,硬化园陵甬道等相应配套设施。在筹资措施上,县财政应在公墓建设上给予一定扶持。交通、水务、供电等部门负责解决道路、供水、供电等问题。

(三)移风易俗,统筹兼顾,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工作。以倡导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为主线,坚持土葬改革与丧俗改革两手抓,两手硬,充分发挥村居红白理事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作用,逐渐形成丧事简办,不大操大办和革除丧葬陋习。县城殡葬改革要以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具体问题为突破口,对殡仪服务收费标准、服务项目和程序进行公开,方便丧户办丧事,让丧户明明白白消费。实行困难救助制度,继续实施针对农村五保户、低保人员、城市三无人员或特殊困难家庭的丧葬补助。

(四)多措并举,加强引导,建设村级公益性骨灰堂。骨灰堂占地少,可以多个村(社区)联办或街道集中兴建,既节省建设经费,又方便群众,可以作为公益性墓地建设的补充和今后骨灰安葬的发展方向。建议,在加强公益性墓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学习济阳公益性骨灰堂做法,开展骨灰堂建设的试点工作,引导居民逐步接受新的安葬方式。

推荐第2篇:改革创新调研报告

沁裕煤矿改革创新方案调研报告

2017年是公司建设、发展中极为关键的一年,在经历漫长的停工停产期后,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力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项目复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二期工程招标、签订合同工作;完成了开工报告批复工作。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全面推进二期工程建设,为优化公司管理,我多次深入基层,为我公司改革发展、转型升级之路,与广大干部职工进行了密切交谈,结果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公司从2015年元月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后,由于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煤炭市场低迷等各种复杂的原因,一直处于“一停四不停”的状态,广大干部职工迫切希望公司能早日复工建设,对二期工程的启动更是翘首以盼。为给予广大职工一个满意答复,为公司在建设期、投产经营期都能完成效益最大化,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是公司更快、更好、更高效的发展。

二、基本方略

1、深挖内部潜力,完善矿建预算、结算流程

广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技术人员在公司一期工程施工过程中,不断学习、实践,具备了按职责规范、技术要求、规程措施进行正常矿井掘进的能力;在特殊地质、地形下的开拓掘进也具备一定的攻坚克难能力;在完成副斜井过大采空,回风斜井大倾角、大拐弯运输的经历后也增加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我相信公司广大职工具备完成矿建二期、三期开拓工程的能力,也具备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但是在矿建一期工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公司的广大职工是由生产矿井调到基建矿井工作的,基本具备安全生产、开拓掘进的能力,对于矿山建设中预算、结算知识却所知甚少,进而导致在一期工程结算时遇到诸多问题。为优化对施工方管理,避免在竣工结算时出现不必要纠纷,也为降低施工成本增加效益,公司有必要在二期工程施工前建立、完善一套详细的矿建预算、结算流程,并设法鼓励职工在学习生产技术同时,学习矿山经济、建造、造价等方面知识,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

2、节能降耗,建设安全、环保、节能的现代化矿井

节能降耗体现在公司建设和生产中的方方面面,依靠科技进步,根据具体的地质采矿条件,从公司的实际情况、自身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长远潜力出发,采用使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加强生产管理,达到较为显著的节能效果。

(1)在公司二期工程的巷道掘进布置时要优化工程开工时序,统筹处理临时和永久工程关系,简化巷道布置,减少生产环节,初期系统简单,占用机电设备少,安全可靠能耗较低。对不影响系统完整性,初期用不着的工程暂不施工,待需要时再施工,使初期减少巷道掘进工程量,减少初期投资。 (2)节约电能应是公司降低总能耗的重要环节和主攻方向,为兼顾正常生产、生活用电需要和节约用电的宗旨,需要加强电能基础管理,推广应用节电产品,使供电科学化,生产工艺科学化。

(3)在今后掘进生产中选择技术先进、系统可靠、效率高、工况合理的设备能大幅降低能耗。

(4)在矿井建设中优化给水系统和给排水设备,根据公司工业场地各用水点对水质水压要求不同,采用分质分压供水。防火灌浆用水要求压力较高,单独设加压泵直接供水,经处理的矿井水直接流入消防洒水池;生活用水采用变频速水泵统一供水,可节省设备常年运行费用。

(5)针对目前环保要求严格,需对各种污染物的防治,均需采用优化后的方案,坚持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原则。采用低能耗的处理工艺处理废水废气,能回收的尽量回收利用、井下排出矸石用于制作矸石砖等。

3、在公司建立内部市场化运作。

我在与职工交谈中发现多数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工作中只是被动的去工作,一切工作听领导安排,工作中积极性不够、创新性不够。另外在职工中存在吃大锅饭、混日子的现象,工作干多干少一碗水端平,工资都一样的现象。为切实提高广大职工的战斗力、凝聚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公司需改革管理,转型升级,寻找更为先进管理方法,管理经验。 当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技术创新频率加快、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形势下,依靠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多企业都着眼于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煤矿企业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是煤矿企业谋求更快、更好、高效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煤矿企业从落后的粗放型管理向现代化集约型管理迈进的转折点,是煤矿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煤矿内部市场化可以使

1、每一个生产者都是经营者

煤矿通过细分市场主体,细化生产要素价格,规范市场运作,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了合理优化配置。企业内部各个单位、各个专业,各个岗位以及每名员工,都成为市场竞争的参与者,生产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各级市场主体的利益和每名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效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个生产者都成了经营者。

2.每一种生产要素都有价格

为确保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有序运作,煤矿必须配备齐全各种水表、电表、气表和计算机网络等设备设施。从大到做一项工程,小到摆一盆花、沏一杯茶,都有价可计,价格无处不有,“市场”无处不在。

3每一天都知道经营效果

通过实行内部四级市场价格结算,即:煤矿与区队、科室,区队、科室与班组,班组与个人(岗位)之间的结算,生产经营可以做到“日清日结”和“班清班结”,并通过企业内部网络于每天下午下班前将全矿各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生成“四级核算汇总表”,矿领导可以方面快捷地了解各个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结果。

4 每一个市场行为都能有效控制

为有效地解决内部市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经济纠纷,煤矿可以采取生产经营负责制、经营风险抵押金制、全面预算管理、价格调控、经济仲裁等多种有效手段,抓好事前控制,强化事中管理,严格事后考核,对每一个市场行为进行有效控制,以此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效果。

5.每一项工作都讲求投入产出

通过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煤矿每一个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形成了一种共识,即“多花就会少得”,赔本买卖坚决不干,无效益工作坚决不干,做到了先算后干,边算边干,算好再干,增强了员工当家理财的意识。

为降耗节支、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职工凝聚力和提高员工收入。我建议能在公司开展内部市场化管理建设,力争在公司投产运营时完成规范的体系。

煤矿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多,需要开展的工作很多,需要我们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我相信在公司党政的正确领导下,沁裕煤矿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推荐第3篇:公务用车改革调研报告

公务用车改革调研报告

根据

号文件精神和即将召开的市公车改革座谈会确定的主要议题,我院结合本院实际,对公车改革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公车改革前后经费支出总量变化情况测算 2010年至2013年,我院年均拥有公务车辆

辆,公车消费年均

万元,每辆车年均费用为

万元。根据中央确定的车补标准(不提高30%)计算,执行车改后,我院一年的车补将为

万元,比原来少

万元,节省

%。

二、公车改革后还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出现车改不彻底或车改走回头路的现象,出现车改的向未车改的借车、摊派车辆,或者一边领交通补贴,一边使用公车的现象等情况。

二是腐败的监控问题。一些拥有职务的领导,他们可以把车改补贴直接变成个人的福利待遇,而其交通产生的费用通过餐饮费或者其他差旅费报销。

三、对公车改革标准的几点意见

一是要科学适当制定补贴标准。分配标准关乎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和保证被分配者的利益是否适当,利于工作。分配标准过高,财政承受压力大,达不到节省公车消费的目标;分配标准过低,造成不够用,会影响工作积极性,因此要紧密结合我市市情,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做到科学分配、补贴适当。

二是要公平合理确定级别差距。分配级别差距过大,则有失公车改革的公平与合理,底层干部就会有怨言,相同级别的虚职领导也难适从。因此,相邻级别之间的补贴差距不能过大,相差要有一个合理的标准,最好设定在200-400元之间。

三是要适当留配公务用车。以保证车改单位大型公务活动接待、重大应急突发事件处置、重要执法公务活动、特殊机要文件专递等专项集体公务活动用车,以及为到公务交通设定区域外执行公务活动提供一定的用车服务,达到保证公务活动的正常运转的目的。与适当留配公务用车的措施相对应,建议成立公务用车服务中心或者说公车租赁单位,以对留配的公务车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四是要坚持透明公开。公车改革关乎大众利益,社会影响反响巨大,因此,要对公车改革执行的程序和内容进行公开和宣传,介绍好经验、好案例,让社会认识到公车改革的好处,获得社会的支持。

四、改革后必要公务出行的意见

车改时,要设定公务交通区域范围。在公务交通区域范围内,取消了公车的实物配给后,公务人员出行要采取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式,自行解决公务交通工具。提倡和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对以乘坐公共交通方式解决远程公务交通工具的,经审核可按公共交通费用标准给予补贴。当然,采取实物保障就不能领取车改补贴。

五、改革后交通费、差旅费的处理

我们认为,确定公务交通区域范围后,在设定区域内从事公务活动的,依规定领取车改补贴,在设定区域外从事公务活动,其交通工具自行解决,按照现行差旅费报销规定执行。

六、执法执勤用车改革的意见

当前正处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公安、法院等执法、司法部门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压力日益巨大,因此,暂时不应将执法执勤用车纳入改革范畴。

七、其他建议

一是要领导带头,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抛弃“特权”思想,要率先垂范,从自身乘坐的车辆改起。同时,要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核心的相应的领导和工作小组,对改革落实加强具体监督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将此次改革进行到底。

二是要妥善安置失岗司机,防止引发社会不稳定。应当根据保留公务用车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司勤人员岗位。对失岗司机,可向保安、保洁等岗位转岗或者提前退休,不能简单推向社会。

三是要规范公车拍卖,严防国有资产流失。车改单位原有公务用车经清理后,由市车改办统一收缴,在办理国资核销手续后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向社会公开拍卖,并办理车辆转移登记手续。由车辆评估机构对拟公开拍卖的公车统一集中评估,对符合拍卖条件的公车采取车、牌分离方式统一拍卖,车辆拍卖所得上缴市财政,牌照由公安车管部门统一收回。

四是要加大监督力度,防止出现“既拿补贴又坐公车”的现象。要设置明显的公车标识,广泛公布公车号牌,便于接受媒体和群众的监督。同时,对群众举报的超标、违法、违纪车辆,相关部门查实后,给予一定数额的物质奖励,以调动群众监督举报的积极性。

根据单位工作性质和繁忙程度,经车改单位正职互评、市级领导测评、车改领导小组审定,将车改单位分三类核发补贴。 。

公务用车补贴在车改单位公用经费中列支。车贴为公务活动交通费用,不计入个人工资性收入,全部存入市民卡专用账户,用于跟交通有关的支出,如加油、保险、汽车维修等费用,不可提现或挪作他用。

涉改人员退休(退职)、辞职或调离车改单位的,自正式办理手续的次月起停发车贴;涉改人员职务发生变化的,自职务变动的次月起按新职级标准发放车贴;新调入车改单位人员符合有关条件的,自调入次月起发放车贴。车改单位工作人员因病休、事假或其他缺勤,连续在15天以上的,停发当月个人公务用车补贴。

设立单位公共交通专项经费,深圳市财委依据拨付车改单位全年公务交通补贴总额10%的比例安排部门预算。 会根据车改单位在职公务人员的现任职务职级,每月发放适度交通补贴,纳入车改单位部门预算,作为公务活动交通费用,该补贴从统一收车的当月起发放。相关标准会根据深圳公务交通实际发生的费用测算,按有关规定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扣除。

推荐第4篇:公务用车改革调研报告

一、公务用车的现状及问题

我市原有的公务用车体制同全国一样,是计划经济产生并沿袭下来的传统模式。20xx年至20xx年,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平均每年每辆单车帐面直接支出为2.7万元,加上司机工资、补贴、车辆保险、车库折旧、大修等费用,每辆单车年实际平均支出为7.7万元,三年公务用车实际总支出为2725万元。同时,三年新购车辆206台,购车支出1615万元,年均购车支出539万元。公务用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9%。

这一体制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公务用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调查显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至少7万元,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加上每年财政负担的大修费用等,公务用车支出的口子越来越大,财政及各单位早已不堪重负。二是公务用车私用严重。公务用车消费在民间早有“三三制”之说。即在公务用车使用中,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三是公务用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据调查,社会其他营运车辆每万里运行成本平均为8215元,而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出租车的使用效率约为公务用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务用车的13%。四是超标、超编配车问题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干部形象。

二、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是因地制宜,反复论证,出台实施方案。制定好实施方案是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关键。为使方案切实可行,齐齐哈尔市抽调专门人员组成公务用车改革办公室,采取调查摸底、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调研、多次论证的基础上,20xx年4月形成了《齐齐哈尔市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实行货币管理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

二是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方案》20xx年5月在市直83个机关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同时确定了富裕县、铁锋区作为县(市)、区试点单位。

三是制定原则,规范操作。为确保公务用车改革顺利实施,我市确定了七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传统公务用车模式,实行货币补贴的原则;二是坚持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的原则;三是坚持有利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节约财政支出、减轻财政负担的原则;四是坚持保证工作需要,任何时候在规定范围内不影响公务活动的原则;五是坚持从领导干部公务用车支出情况和各单位工作量及职能特点出发,分类、分档确定补贴标准的原则;六是坚持分步进行的原则;七是坚持市直单位自愿参加的原则。

四是合理分类、分档确定补贴标准。补贴标准的确定,是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既不能偏离改革方向,又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更要保证实际工作需要。为此,我市明确了以下分类、分档的原则:

1、参加公务用车改革的单位按前三年单车实际支出及工作量大小分类;

2、保证特殊职位工作需要,据实发放;

3、市直行政及财政全部供养事业单位的交通补贴费,由市财政按方案规定的档次核拨;

4、财政部分供养和不供养的事业单位的交通补贴费由单位自行解决和市直机关分类核定补贴(主要是根据前三年车辆费用支出实际情况采用基数法确定的补贴标准)。并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明确了公务用车个人补贴标准最高限额和财政补贴经费的档次。

五是以人为本,妥善安置司勤人员。富余人员安置是公务用车改革顺利推进的前提。齐齐哈尔市从稳定大局角度出发,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如提前退休、退养、解除劳动关系、就地转岗、停职留薪创办和领办企业等安置方式,做到了“退养的愉快、转岗的安心、解除关系的称心”。

六是规范运作,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原有公务用车统一上交市财政局,经中介机构评估后,带原牌照按照依法、公开、规范、透明的原则,实行公开竞价拍卖。同时,为保证各单位公务用车改革后工作用车需要,市政府采取公开招标方式,运用市场化手段组建经营性公务用车服务公司。公务用车服务公司按市场化运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

七是严明纪律、强化监督。公务用车改革工作涉及诸多环节,涉及各方面利益,必须严明纪律。为此,齐齐哈尔市专门成立了由市纪委、市监察局参加的公务用车改革工作纪律监督组,出台了《全市公务用车改革纪律若干暂行规定》,并及时下发《关于严明公务用车改革纪律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对车辆搞好登记造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取得的成效

(一)堵住了体制漏洞。

推行公务用车改革后,明显堵住了两个方面的漏洞:一是公务用车带来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得以杜绝。特别是相互攀比购车、以车顶债、车辆修理费用畸高等诸多问题都不再存在。二是公务用车私用得以根治。存在多年的公务用车消费“三三制”问题从源头上得以解决。

(二)减轻了财政负担。

推荐第5篇:公车改革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公务用车改革的调研报告

公务用车,既是一种行政资源,也是一种公共资源,理应发挥其必要的社会功用。中国公车消费现象其实是‚公地悲剧‛的写照,即在一个由众多牧民共同行使产权的草原上,每个牧民的最优选择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加牲畜数量,而不去考虑草原承受能力。那么,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减少牲畜(公车)的数量,可以较低成本的实现这项改革。公车改革是经济改革、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就是要最大限度发挥公车的社会功用,节约行政成本,避免浪费,减少社会开支。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发挥公车的最大经济效益。

从概念上来看,公务用车,一般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组织和个人用于工作、业务、接待等公务活动的各类汽车。作为职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车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和腐败现象,不仅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超标配臵小汽车、公车私用等问题做出过不少规定,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区也曾出台过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对全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为了加快我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步伐,我们对全区机关近年来公车购买、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深入分析了现行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的弊端,在认真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细化我区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和政策建议,供领导完善决策和部门实施公车改革时参考。

一、我区公务用车的现状情况

我区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基本上沿用了供给制,以行政配臵为手段,靠计划审批来控制,从买车、管车、养车到用车各个环节,一切费用都由区财政来支付。据调研统计,我区目前在用车辆共有908辆:其中,公务用车420辆,执法用车139辆,工具用车296辆,校车53辆;2011年总的公务用车消费为1523.78万元,其中,汽油835.56万元,保险173.38万元,维修509.09万元,年检5.76万元。

近几年来,我区对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加强了管理;制定了一些政策,对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的编制、标准配备、购臵更新等进行规范化管理、阳光操作;也加大了对违纪使用公车案件的处臵力度;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作了一些探索,在规范公车使用、降低财政支出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现有公务用车制度的弊端仍然十分突出,公车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我区公务用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制度的不规范,所造成公务用车问题,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也大同小异,就我们南关区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的突出问题:

1、公务用车的费用过高,财政负担沉重。公车理应用于执行公务,但在使用过程中很多单位和个人往往不计成本,不管办事的距离远近,能用公车的一律用公车,有时到一个地方开会,会出现四个人驾驶四辆公车的现状。再加上用公车办私事个人不必付任何费用,上班时间外出办理个人事件,午休时间外出会亲访友,结伴用餐,只要是外出,还有可利用之公车,大都存在着同一种心里,就是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何乐而不用?同时监督管理制度有漏洞,公车消费中存在腐败行为。公车维修的‚猫腻‛最多,吃回扣已是公开的秘密。有的汽车修理厂为了留住客户,以不正当手段吸引公车司机经常上门修车,按修理费用的一定比例返还司机,甚至扣掉税点全额返还,有的司机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是不是公车配套所需,只要司机开口就给,有的则按司机的要求开发票,单位能报多少,发票就开到多少,反正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有公家负担,其结果是公车修理费用大大增加,甚至出现新购买的公车,一年之内的维修费用竟然达到数万元。公车加油也有不小的‚黑洞‛,偶尔会出现,多开、虚开发票现象。这样一来,公车的运行成本远远高于其他车辆也就不足为怪了。

2、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成为权力象征。由于制度缺乏约束力,导致公车私用现象屡禁不止。公务车早已成为主人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不少领导干部都是一人包一辆车,到了无车不出门的地步,严重脱离了群众。单位或部门的公车使用虽有相应的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形同虚设,因为公车费用不仅全部由财政承担,而且驾驶员有时还享受出车费、加班费等补助。正因为如此,政府虽然三令五申,公车不公、公车私用等不正之风愈演愈烈,公车迎亲、公车旅游、公车扫墓、公车钓鱼、公车练习驾驶、公车接送子女上学等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少数人更是凭借手中的权力或职务上的便利,使得公务车几乎成了他们家的‚私家车‛,上下班哪怕几分钟的路要用公车、下班后赴宴要用公车、节假日走亲访友要用公车,甚至家属子女、七姑八姨办私事也要用公车。据调查,在我区公务车公用占三分之

一、干部私用占三分之

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公车不‚公‛日益严重。有的领导干部上班时间由司机驾车、下班后和节假日自己开车,更有部分领导干部干脆自己驾车,让在编司机‚休息‛。

3、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资料表明,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左右,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运行成本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至少为公车的5倍以上,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效率的低下,造成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现任领导都有相对固定用车,有的则成了专车。由于是领导的专车,其他需要用车的业务科室却很难用到车,造成了公车的闲臵浪费。

4、公车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情况严重。2011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中办发【2011】2号文件,《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文件第五条明确规定,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实行编制管理。车辆编制根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和工作需要等因素确定,中央和国家机关一般公务用车编制按每20人不超过1辆确定,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一般公务用车编制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中央和国家机关标准,结合工作需要和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第七条规定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1.8升(含)以下、价格18万元以内的轿车。

但纵观我区实际情况,各部门、各单位超编制、超标准配臵使用公车情况严重,有的部门不仅领导每人配备一辆公车,就连科级干部也配备了公车,有的部门配备了排气量2.0以上的轿车或是吉普车,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大大增加了我区的财政支出。

5、公车管理不规范。我区一直未制定切实可行的公车管理制度,现行的公车管理相当混乱。在公车管理上如加强制约,也会减少相当大的一部分财政支出,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司法局的做法,每到周末或者是法定假期,司法局都会将所属公车统一停放到后楼停车场,不允许任何个人以任何名义将公车开回家中,这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制约了公车私用,也有效控制了财政支出。

三、公车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与建议

改革公务用车制度不仅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也是各级机关一直在努力解决的现实问题。从1998年起,我国公车改革进入‚快车道‛,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改革现行公车制度弊端的有效方法。连续十年呼吁公车改革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导、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公车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公车改革要真刀真枪的做,建议按以‚货币化为主、社会化为辅‛,改革配车制,给官员发车补。

从现行改革的地方情况分析,改革的思路和举措大体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公车服务市场化。一是实行‚公车租用‛、即部门、单位相对集中的区域将车辆集中管理,成立车辆管理服务中心,将党政机关现有公车整建制转为经营性实体、模拟市场经营实行有偿服务。按市场租车计价方式,向部门、单位和个人提供有偿用车服务。公务人员按照级别、岗位发放交通补贴或实行费用包干,需用公车时按里程、车型缴纳费用。这种改革方式的最大好处是积极稳妥,既在很大程度上降级了原有公车制度的弊端,又照顾到目前驾驶、后勤人员无法安臵的现状。二是实行‚私车公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车辆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机关工作人员,私车公用就是指当公务需要时,由单位指派干部驾驶自备车招待公务,补助标准以二人乘坐公交车及三轮车计算。其优点就是能有效解决派车难、节约经费开支、提高工作效率等问题。也能达到减少公车数量、方便工作的要求,针对目前的公务用车制度也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公车分配货币化。取消或保留少量公务用车,发给一定交通补贴。公车分配货币化,即实行‚岗位补贴‛,就是公务人员(有些地方是主要领导除外)彻底取消公车待遇,按级别、岗位发放交通补贴,从而变过去的‚暗补‛为‚明补‛。与‚公车租用‛相比,‚岗位补贴‛更符合职务消费货币化的市场经济法则,也与国际惯例相接轨,是一项从根本上杜绝公车弊端的改革举措。从目前情况看,已进行车改以及将要进行车改的城市,大多数采取了此类方法。

(三)公车管理规范化。完善现有的公务用车制度,控制车辆的购臵、使用和维修,堵塞公车管理中的漏洞。在完全取消公车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一些地区通过严格控制公车购买,规范公车使用、维修制度等,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监督和管理,为下一步公车改革做好准备。

如上所述,总体来看,各地车改试点归纳为三类模式,即:一为公车货币化,二为公车集中管理,三是两者模式的结合。公车货币化模式以广东珠三角、辽阳弓长岭区为代表,曾长期被认为是公车改革的方向。其措施是公车全部收回,公务人员按照行政级别给予补贴。公车集中管理则以昆明为代表,其措施是党政机关的所有公车全部停用,或上缴至各区组建的机关公务交通服务车队,或拍卖收回部分财政经费。第三类模式则以杭州为代表,取消单位的公务车,所有公务用车集中至杭州市机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单位公务用车可向中心提前预约租用,同时按级别给公务员发放车贴。不同的是,杭州车改没有采取“货币化”现金补贴的模式,而是将车贴全部打入“市民卡”IC卡中。 无论目前车贴有多么不合理,也比车改前的花费要小得多。就以杭州地区最高补贴2600元为例,一年也就3.02万元。而一辆单价20万的公车,每年仅保险费、油费、维修费就远远不止3万元。也有人担心,在现有体制下,一些公务员尤其是掌握实权的官员一边拿着财政发放的车贴,一边以私人名义向下属单位或所辖企业长期‚借车‛或转嫁费用。

针对这种疑虑和担心,我们在车改过程中有必要用制度、规章制约。对此,杭州市已配套出台了相关的《市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纪律规定》,对可能发生的不正之风进行提前廉政预警,并对车改单位和人员的公务用车、车贴发放、财务结算及廉洁要求做出具体规定。纪委监察部门全程参与车改过程,监督车改单位和人员的行为。凡违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有关规定的,一旦发现将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扣发车贴;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以上做法确实具有可借鉴之处,但不可完全效仿,应结合我区实际,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四、公车制度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公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改革方式,应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我们可以在对上述各种改革方案的综合分析和比较重,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并结合我区的实际,提出一个既切实可行又有所创新的车改方案。但在改革中,要注意:

1、公车货币化改革,标准制定要科学。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以工作岗位所承担的任务、性质和公务活动量为依据确定。补助标准制定一定要合理、科学,要切合当地实际,严禁借改革之名滥发奖金、津贴。如果不顾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顾财政的承受能力,将补贴标准定得很高,那么改革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公务交通费补贴的发放范围要适当。

2、公车改革要防止‚一刀切‛。公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绝不是简单的‚取消公车、代之补贴‛的‚彻底革命‛。各地方各单位各部门要区别对待。某些特殊公务的用车要有保障。车改后,可视情况建立机关出租车队或保留少量用车,保障执行机要交通、接待、老干生活等方面的特殊公务的需要。对保留的公车要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防止出现‚公车照用,补贴照拿‛的现象。

3、谨防特权现象,避免‚虚改实捞‛。因为‚不搞‘一刀切’‛,给公务用车改革留下了诸多自我掌控的空间。对于没有费用列支审批权的一般公务员来说,落实起来不仅没什么可难的,而且也肯定‚虚‛不到哪里去。可是对于大权在握的领导来说,人们最担心的,正是这些人可以利用职权,让自己或小集团既享受诸如‚交通费用补贴‛这样的实惠,又可以通过虚列开支等手段,不花自己一分钱地继续享受公费用车,而变为‚虚改实捞‛。

4、公务用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注意均衡推进。如果不从行政体制上进行改革,包括公车改革在内的职务消费改革,就不能彻底成功。首先实行财政法制化。财政预算理发后,必须严格执行,违反预算,就是违法。职务消费的各个要素的改革要同步进行,平衡开展,不能把公车改革单独拿出来。改革必须在全市范围和整个行业内同时进行。改革必须从上级开始,至少也是上下级同步。

公车改革是精细化管理、科学管理的系统工程,技术核心方向是合理压缩公务车全流程的各项开支,政策核心方向则是以公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公车数量和支出费用公开则是改革深入进行的大前提。公车制度的改革,其基本方向应是尽量减少公车使用的总量,提高公车使用的有效性,用发放交通补贴的发放逐步取代目前公车私人专用的现象,使公共交通工具也成为领导干部、行政管理机关主要的交通工具。其核心思想就是限制领导干部和政府机构利用职权,超越工作需要在公车使用上的特权,是‚执政为民‛的具体表现,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当特权思想包袱被抛弃之时,就是公车制度彻底改革成功之日。

综上,作为一名公务员,人民公仆,我们应该明确,公务用车改革的宗旨就是提高公务用车的效益,明确公务用车的费用使用程序,避免浪费;杜绝或减少不必要的公务用车行为;规范公务用车的使用范围(使用人、费用大小、责任明确、用车用途等);明确公务用车的使用、保养和维护及其费用承担;明确公务用车的封停与启用程序。这是对现有公务用车制度的一种补救和完善措施,务必落到实处。

推荐第6篇: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在探索中前进

在反思中发展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县认真探索,大胆实践,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抓住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优化教学过程这一核心任务,以课题研究为支撑点,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过程的活动规律,全面更新学校和教师的观念,在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师资培训、教学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现将一年来课程改革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课程设置为切入点,完善课程结构

加强课程设置管理。我县严格要求学校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指导学校科学设置课程。大部分学校克服了学科性教师缺乏等困难,创造条件开全了信息技术、劳动技术、音乐、美术、科学、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课程,并实现了有教材学科规范上,无教材学科灵活上,基本达到国家课程设置要求。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我县积极引导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努力拓展校本课程开发途径,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二小的《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新疆舞》;二中的校本教材《雪岭云杉的故乡——巩留》、《英语经典美文阅读》、《化学与生活》、《巩留旅游资源》、《作文写作创意》、《巩留地方史》;y乡中学的《烹饪》、《乡土文化》;牧业小学的《我与家乡》\\《剪纸艺术》;中学的《蔬菜种植》;小学的《人类的起源》、《红旗村发展史》等,我县上报8项作品参加自治区校本课程评选活动。

深入实施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占15个学分。我县高级中学要求学生3年内参加5个课题研究,每个研究课题3学分。为深入落实此项工作,高级中学做了相应工作。一是加大研究性学习教育宣传;二是成立课题管理小组,负责课题征集、筛选、确定、印发工作, 1 组织学生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表等表册,实施研究性学习及指导结题工作;三是指导教师对课题进行解析指导,科学安排,督促每位学生深入、全面参与并掌握课题研究方法,真正让学生走向生活、转变学习方式、发挥特长兴趣、获得切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四是组织学生参加自治区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优评奖活动。2012年向自治区选送10件研究性学习成果,其中有5项获奖,学校对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举行了表彰奖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积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巩留县积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各校大力支持并积极参加活动。如巩留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向全县各校开放25次,各校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达3500余人次;学生还参加了“科普知识进校园”、“州科协大篷车进校园”、“巩留县第三届科技航模展示”、“巩留县第二届夏令营活动”、“县中学生运动会”、“县少年杯足球比赛”、“县中小学生武术健身操比赛”、“2013年中小学生放飞梦想风筝比赛”及“2012年中学生激情滑雪培训活动”、“2013年快乐寒假小学生滑冰培训活动”等活动,丰富了课程资源,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以优化课堂为着力点,增强课改有效性

课改最本真的工作无疑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是我县新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

集体备课搭建互助平台。在组织形式上,部分学校能根据教师实际情况,确定相对合理、稳定的备课组。备课组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及活动时间。通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我县部分学校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个人初备—集体研讨—执教研课—优化完善—分头实践—反思—总结”的集体备课教研模式已初见成效。如县高级中学、第二小学、第二中学、东买里乡中学等。

2 课堂教学竞赛机制不断优化。我县积极组织县级课堂教学技能大赛,经过学校初赛、学区复赛,选拔出305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全县决赛,获奖教师90名。教研室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坚持“备、上、说、议、学”的课例研讨,力争使每一次赛课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参与教师最多。中老年教师展示优质课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培养一批实施新课改的中坚力量,传送最新的课改理念。“以教带研,以研促教”,大面积地提高我县教师承担新课改工作的能力,保证了我县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送课下乡”传播新课程理念。本着“基层需要什么,我们送什么”的原则,通过骨干教师示范课、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为一线教师送去新的课改理念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于农村和山区学校更要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教研员深入基层,与老师、学生一起探讨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把新课改的理念最直观地呈现给老师们。本学年,我县共组织送课29节次,研讨会29场次。送教所到之处,大部分教师能认真听课,做好记录,课后积极交流,踊跃发言,各自阐述教学观点,不同的问题引发了教师不同的思考与反思。在互动交流中,以送教课为案例,拓展到整个新课程,这样的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更新了基层教师的观念,提高了教师执行课改的能力,受到了基层教师的普遍欢迎。

课堂教学视导督促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本年度,教研室对我县中小学校进行了教学视导。视导通过看(实地观察)、听(按课表随机听课)、查(教学常规、教研活动开展情况抽查)、谈(与教师座谈交流、在全校召开反馈会)等方式进行。教学视导活动共听课229节,抽查教案229本、抽查作业30%,召开反馈会24场次,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探索实施“一二三四课堂教学模式”。县高级中学针对学校部分教师教学随意性大,缺乏规范性、效率低的现状,借鉴各地经验,选择班级作为试点,尝试实施“一二三四课堂教学模式”。一指一个目标:提高教学 3 质量。二指两项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指三个阶段:课前预习、课堂优化、课后巩固。四指四个环节,即课堂45分钟分为四个环节(阶段):提出目标问题,组织学习交流,训练评价反馈,巩固深化总结。组织教师深刻把握该模式,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效果较好。

三、以课题研究为支撑点,提高课改科学性

科学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需要发挥教育科研的专业支持和带动作用。 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以研究的视角看待常规教研工作,努力寻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是我县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课题研究的整体定位。在课题管理上,我县突出教研员对研究过程的监控、指导作用。要求教研员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三到位”即:时间到位、指导到位、管理到位。一是要求教研员每学期要安排时间,参与本学科的课题研究活动;二是要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月总结活动,包括听课、评课、议课、案例反思与总结等;三是要督促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中重要数据、重要案例、重要活动进行收集和记载,做好阶段性总结。

本学年,我县完成30项2010-2012年度伊犁州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结题评审工作,28项通过州课题评审委员会结题;申报34项“2012年自治区校本课题研究”,立项16项,现正在结题之中;申报2013—2015年度州级课题70项,正在审批之中;个别学校承担了国家十二五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策略与方法研究”、“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自治区“提高中小学书法写字教育质量与效益的结合研究课题”等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课题的子项目研究任务。

扎实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在课改之初,县教研室下发了《县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各校以新课改为背景,深入开展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工作,力争以教研模式的变革和教研实效的提高,来促进课堂教学 4 模式的转变和教学实效的提高。目前,我县校本教研工作初显成效。一是部分学校建立了较完善的教科研运行机制,形成校长室—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或课题组的教研管理网络。如二小、二中、等。二是部分学校制定了合理可行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制度、规划、计划。三是教研室积极开展“校际交流、联片教研”,加大学区间的交流与合作,认真指导学校做好校本教研工作,提高我县教研的整体水平,以教研促教改。目前为止,大部分学校能根据校本教研要求有序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全县教师在州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获奖论文500余篇。

通过课题研究活动,既调动了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又引领了课改工作,同时也培养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以队伍建设为先导,提升课改执行力

推进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程度。

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提升理论水平。一是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各校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学习。本年度,全县选派教师参加“国培项目”、自治区小学英语教学观摩与教材培训、自治区中学语文教师培训、伊犁州直高中课改联合教研、自治区高中骨干班主任培训等培训、观摩活动90人次;组织了4期骨干教师赴张家港培训近百人。二是结合我县实际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学校教师积极参训。随着新课程不断推进和各学科2011版课程标准的推行,为适应新形式,我县邀请了3批教育专家进巩留讲学培训,参训教师达900余人次;针对我县双语师资薄弱,举办了“双语教师培训班”和“小学语文培训班”,参训教师120人次;组织了“2013年中小学教师白板培训”,参训教师300人次;在 “自治区2012年高中骨干班主任远程培训” 、“2012年新疆中小学书法教材培训”、“2012年自治区中小学中青年骨干班主任培训”远程直播培训中,参训教师139人次;“2013年自治区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培训” 远程直播培训中,参训教师200余人; 5 2013年中考研讨活动160余人参加研讨等。三是学校认真组织校本培训。学校以各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涉及各学科课程标准、课题研究常识、研究性学习知识、教学常规要求等内容。学习的内容贴近教学实际,指向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与科研水平。学校采取测试考核、撰写论文、教学展示等方式督查评价学习效果。如县高级中学、塔斯托别乡中学等。

落实青蓝工程,实施任务驱动。我县各校将落实青蓝工程作为培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要求导师采取听课评课、疑难解答、检查指导等方式,从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管理学生、课题研究、专业成长等方面指导年轻教师。年轻教师虚心学习,自觉上进,夯实教学基本功,提高素质,向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发展。特别是高级中学实施了任务驱动,对作为徒弟的年轻教师提出“六个一”要求(即每周做一套高考试卷,每位青年教师承担或参与一项研究课题,研读一本教改论著(文章),拟制一份合格试卷,上好一堂汇报课,写一篇教学感悟论文),期末撰写跟师总结,完成六个一要求,并对结对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价,效果明显。另外,高级中学还借助援疆教师,深入实施“青蓝工程”。

积极组织比赛,搭建展示平台。学校积极组织说课、教师解题能力比赛及教学论文评比等各类竞赛,检阅展示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课堂教学水平,树立榜样,总结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锻炼能力,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比赛,取得佳绩。如参加自治区中小学语文录像课评比2人获奖;区中小学综合实践说课比赛1人获奖;区小学数学录像课比赛1人获奖;州中小学数学教师论文大赛4人获奖等。

五、以评价改革为突破口,体现课改创新性 课程评价主要从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两个方面开展。

建立有利于教师主动发展的评价机制。一是教师自我评价。每学年学校要求教师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工作作出客观的评价。二是学校考核评价。 6 突出多元性、发展性,不再简单地以考试成绩评定教师,多方面综合评价。如部分学校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教育实际,学校制订了鼓励教师创新的各项规章制度,奖励在教育科研、教育改革上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以此调动教师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级中学从教师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力度与实效、教学效果、选修课开设情况、课题研究成果、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目前教师评价已制定评价细则并据此进行学年综合评价等。

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评价机制。一是采用“自我评价、家长评价、老师评价”三结合方式,从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学业水平、日常表现、考勤等方面进行,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创新性、互动性;二是使用“赏识”评语制度。我县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语时要用第二人称的语气,同时要求坚持“赏识学生”的原则,给学生人文关爱,体现教师、学校对学生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的肯定,指明努力方向;三是实行学分制管理。高级中学制定包括综合评价、公示学分、认定学分、认定注册、建立学生学分档案在内的学分认定程序,力求学分制管理有序进行,确保学分认定的公平性、权威性、导向性。目前学生评价方案正在制定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基础的综合评价体系。

六、以反思总结为动力,推进课改进程

全县初中新课程改革进展顺利,成绩显著,但从整体看,发展不平衡,在实施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新课改认识不够,观念转变不够彻底,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师生有效互动的课堂仍然偏少;二是新的评价体系尚在探索之中,教师既有的教学价值观难以扬弃;三是师资队伍结构性缺编,尤其是部分农村学校在音、体、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上师资缺乏;四是全县各个学校的课改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学校重视不够,教研活动组织不到位,课改工作相对滞后。

7 为推进课程改革,需要不断反思,认真总结,努力从以下方面改进。一是加强新课程实践研究,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是聚焦课堂,加强常态课课堂教学的评估指导,全面提高课堂效率;三是改进教师研训方式,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的重点;四是关注师生身心发展状态,完善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五是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促进学校教学均衡发展;六是加大督导检查的力度。

在课改历程中,面对改革进程中诸多困惑和变数,我县努力用改革的思路克服工作中的困难,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使课程改革成为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有力抓手,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载体,成为学生自我完善的空间,成为教育事业腾飞的平台。

推荐第7篇:户籍改革调研报告

户籍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一、户籍制度改革的特殊意义

户籍问题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核心问题,现行户籍制度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影响着外来流动人口为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影响着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是造成贫富差距的基本因素之一。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需要,有利于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有利于农民和其他流动打工经商者这样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社会群体融入其所工作生活的城市,有利于流动人口利益诉求得到回应和保障,使他们关心所在城市的发展。

我认为改革户籍制度是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需要;是促进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

二、开发区人口构成现状

开发区的人口构成主要为本地户籍人口、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私营企业人员(大部分外来流入人口)。

1、历年来流动人口情况。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3年,2003年登记流动人口数为813人,截止到目前,流入人口已达48000余人。随着开发区龙头企业的不断增多和东扩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数量将继续保持持续上升态势。

2、流入地分布情况。重庆开发区流动人口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重庆市内的人员流动,其中以本市几个县市人员居多;另一部份

主要来自全国其他省市,主要以贵州、四次湖北、安徽、河南、湖南、云南等省为主。

3、居住类型。流动人口居住主要以出租房屋、企业宿舍、工地工棚为主。

4、从事行业及生存现状。目前,重庆经济开发区内的流动人口主要以从事企业、建筑业等工作为主,承担比较繁重的体力劳动,当然也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中层和技术、业务骨干。有相当部分外来人员是出于邻带邻、老乡带老乡出来务工的。

三、户籍制度改革人群意愿调查

通过随机调查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外来流入人口进行了入户重庆的意愿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740份,将调查具体情况统计如下:接受调查人员中有361名男性、379名女性;30岁以下326人、30至40岁269人、40岁以上145人;学历在初中及以下303人、高中256人、大专及以上181人;户籍地在省内的463人、省外277人;收入情况1500元以下215人、1500元至3000元328人、3000元以上197人;农村户口526人、城镇户口214人;654人认为因户口问题带来过不便;493人认为目前的户籍制度造成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的不平等待遇;708人认为目前的户籍制度造成本地户口与外来户口的不平等;689人认为目前的户籍制度户口改动很难426人认为目前的户籍制度成为工作和生活的障碍;255人愿意入户重庆,占34.5%;愿意入户重庆的人中61%的想参加城市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

四、户籍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保障问题。对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些政策,中央和地方存在一些不一致,那么我们实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否会与现行的法律法规发生冲突。

二是户籍制度革的门槛设置问题。门槛是一种事先批准的机制,它的内容包括:规定固定住房中对住房面积的要求,对住户居住年限的要求;规定稳定收入中对收入数额的要求;以及对人们的学历、技术、投资资金、纳税金额等其他方面的要求。设置门槛的目的主要是保护城市,在人口自由流动和城市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矛盾中起到一个平衡器的作用,让城市自己表达意愿,让能在城市生存下去的人们生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降低了人口流动的风险。那么如何设置合理的门槛是我们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

三是户籍制度改革办理的责任单位与程序设置问题。户籍制度改革是项程序复杂的工作,所以户籍制度办理的责任单位的落实与程序的设置关系到户籍制度改革的成败与否。

四是城市人口增长过快问题。户口迁移的限制减少,城市人口机械增长速度可能加快,随之给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优抚安置、教育以及基础设施等造成压力。一方面是城市公共资源较难承载过多口人口;另一方面,新进城的人仍有很多相关利益享受不到。

五、兄弟省市值得学习借鉴的成功模式

一是河南新一轮户籍改革的内容包括:直系亲属投靠不受年龄、婚龄限制;规划区范围内人均土地不足三分的“城中村”农民,成建

制地转为城市居民;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人才可自愿选择就业居住地,先落户再就业。

二是嘉兴市的“农业户口”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嘉兴市建立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城乡统一的户口迁移制度和按居住地划分的人口统计制度,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分类管理模式,全市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三是山西省万荣县制定了《流动人口管理改革办法》,对辖区所有暂住人口实行常住化管理,废止《暂住证》,全部发放与当地居民相同的户口本。

六、户籍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第一,在户籍制度改革的初期,实行公民在现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形成由户口登记、迁移为基础,居民户口簿、公民身份证两种证件和常住、暂住两种户口组成的管理制度,在工作中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发展要求的户籍管理制度。

第二,逐步放宽户口迁移的限制。以具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调整城市户口迁移政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社会的综合承受能力来确定户口迁移条件。

第三,合理设置准入门槛。在设置准入门槛时考虑外来人口的就业年限、社保缴费年限、住房情况、收入情况以及学历、技术、投资资金、纳税金额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对新生婴儿、孤儿收养、夫妻和子女投靠等相关人口的入户设置具体条件。

第四,完善与户籍制度配套的管理和服务制度,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后,在初期阶段,外来落户人员会呈现一次阶梯式的增长,迅速增加的户籍人口规模,对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就业、教育和退伍安置等政策的落实都将带来现实挑战。如在计生管理方面,由于外来落户人员的基础资料难以全面掌握,过去行政性管理方式又难以奏效,管理的手段、方式都亟待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必需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避免重建轻管、资源配置不合理、社会事业滞后等问题。

推荐第8篇:团场改革调研报告

XXX单位改革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1、XXX单位辖区面积:XXX平方公里;人口数量:XX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XX人,流动人口:XX人;职工人数:XX人;从业人员:XX人。

2、XXX单位产业结构:第一产业:XX万元,第二产业:XX万元,第三产业XX万元;经济总量:XX万元;固定资产投资:XX万元。

耕地面积:XX万亩;农业种植结构:小麦:XXX万亩,棉花:XX万亩,瓜菜:XX万亩,其它作物:XX万亩;从事农业生产人数:XX人。

二、职工及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1、在团场小城镇生活的居民有XX人;连队职工家属有XX人;吸引外来人口:XX人。

城镇化让职工群众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从几十年前无一块条田、一条林带、一段公路、一幢房屋的万古荒原,到绿树成荫、公路通畅、楼房耸立、万家安居的今天,土坯房彻底退出了职工群众的生活,在各农业连队,职工群众纷纷从灰扑扑的砖混结构住房中搬出来,住进小径通幽、草坪碧绿、配备健身器材的各式小区。我团城镇化成效显著,有目共睹。

城镇化让职工群众居民素质得到了提高,在享受城镇化方便的同时,也改掉了以前随意丢垃圾、随地吐痰、乱停车、乱

1 搭乱建、乱堆乱放等不文明习惯,居民成为社区文明环境的守护者,文明之风也根植到了居民的心中。

2、XX年XXX单位职工人均收入XX万元,比“十一五”增加XX万元;连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元,比“十一五”增加:XX元;收入结构变化为:工资性收入:XX元,经营性收入:XX元,财产性收入:XX元,转移性收入:XX元。

下一步,我团把促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工作抓手,深化团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全力落实团场职工多元增收三年攻坚行动计划,促进职工增收,团场增效。

三、兵地融合发展

我们要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促跨越,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合力攻坚,把支持加快民族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优先解决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全面地改善我团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培育壮大富民产业,让全团各族群众紧密团结起来。

四、团场综合改革

(一)强化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加强党的领导,是确保我团改革发展稳定正确方向的根本,是广泛凝聚改革共识、最大限度聚集改革合力的保证。党

2 的建设搞得好不好,党的领导作用发挥得好不好,事关我团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事关我团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所以,我们必须搞好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作用发挥好。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强化党在重大事项上的民主决策,党内民主决策团场各项事业大的发展方向,各农业连队、团直单位发挥主观能动意识,积极配合执行落实团党委的各项决策,从而实现团党委统揽全局的作用。

(二)健全和转变“政”的职能

我团就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常态自加压力,要求对转变政府职能工作必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并做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提升我团政府监管意识,落实监管责任

重点是改变重审轻管、有权无责的现象,做到权责对应,切实将监管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从根本上破除“懒政”、“怠政”思维,清除“监管认知盲区”。

第二,完善制度建设,创新监管方式

建立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我团通过认真落实绩效一级管理目标,促进带动二级管理目标,加强团场机关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转变工作作风、激发干部工作热情,努力构建一支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和廉洁型的团队,优质高效的完成各级党委和上级部门布署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三,鼓励社会监督,强化行业自律

3 鼓励社会公众,尤其是利益相关方参与社会监督,提升公众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彰显“军”的属性

维稳力量的建设,还要有与其担负的任务使命相适应的组织构架和体系;要求继承和发扬听党指挥、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还要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等工作体制、工作体系的保障。这几个方面有骨有皮、有血有肉,有机统一。不管哪个方面受损,都将影响到兵团的发展壮大。当前,兵团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兵团要“彰显‘军’的属性”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兵团特殊作用,让“三股势力”胆寒,让群众满意,让中央放心。

(四)确立“企”的市场主体地位

企业文化是助力我团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我团要加强企业文化整合与品牌建设,创新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激励职工群众助力我团企业现代化建设。加强对我团国有资产、财政财务的管理,增强我团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树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将企业文化贯穿于我团企业发展、管理之中,不断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向着打造一流兵团企业的目标迈进。

五、团场政企分开改革方面

团场政企分开改革建立符合我团城镇化管理的组织架构,强化团场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团场行政管理效

4 率,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积极推进在市域范围内条件较好的团场设立建制镇,完善各种行政功能。推动了一三三团团场行政管理体制建设和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创新迈出坚实的步伐。

六、团场政企不分的弊端

1、团场政企不分体制下对农业生产管理的弊端 团场政企不分体制下对农业生产管理不利。目前,团场行政管理地位的现状是党政不分,政企不分,职能交叉,职责权限不明,目标定位困难,权力高度集中,监督机制较弱等方面,同样特殊的行政体制赋予团场行政管理特殊的作用,不仅对民族团结有影响,还表现在团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中。团场农耕都要团场统一安排,农产品统一收购,统一定价等五统一的方式。

2、目前团场与职工利益关系存在哪些问题

团场的政治地位与其承担的“屯垦戍边”的任务不相称。现在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把团场当企业看待,认为“团场在挤占地方”,团场法律地位的不明确,使得团场政治地位低下。团场职工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团场职工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因为体质的特殊性,只能参加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3、解决办法

(1)明确团场的法律地位。

首先,要明确团场行政体制的法律地位,出台并完善相应

5 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使团场的基本制度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把各项工作都纳入到法律的轨道,杜绝个人的任意和随意。从而改变团场以往在管理中个人的权力过大,人治因素浓厚的不利因素。其次团场的发展要靠政策 支持和资金投入。

(2)优化团场行政管理体系

建设适应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的现代行政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组织结构和职责权限,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管理科学、行为 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具有兵团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努力推 进团场依法规范行政、高效优质行政、民主透明行政和清正廉洁行政。

(3)改革和完善团场决策机制

团场应完善和规范政策的制定规则和程序,建立与职工群众利 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的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增加政策制定过程的透明度和广泛的参与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度和责任制,通过规范和完善机制,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4)大力推进“三化”建设,实现团场经济快速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团场其他工作的基础。因此在理顺行政 体制、组织关系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是团场的工作重

6 点。根据某单位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是团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性目标。

七、团场政企分开改革后,必须成立农业公司

(一)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受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带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我团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多年的实践证明,优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带动产业链条延伸,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是探索发展特色农业之路的有效形式和必然选择。

(二)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事关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产品安全。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优势产区域发展主导产品,有利于资源、政策、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充分挖掘生产资料、品种、技术和物质装备等潜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优

7 势产区和规模优势,是多数地区增强农业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有利于把优势区域率先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节本增效,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夯实产业基础、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努力缩小差距,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在优势区域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打牢产业基础,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集聚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可以有效带动农产品加工、贮藏、包装、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八、实行“连社合一”

团场政企分开改革的过程中,界定生产经营和社会管理职能的主要任务是:

(一)贯彻上级的方针政策,落实团场下达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和考核指标,负责连队社会稳定工作,开展平安连队和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设。

(二)组织和协调连队各种承包关系,推广农业先进适用

8 技术。

(三)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职工学习教育培训,组织引导职工按照市场需求发展庭院经济、自主创业。

(四)团场安排的其他任务。虽然各个阶段连队的主要任务和生产组织的方式有所不同,但连队具有生产组织、社会管理和维稳戍边的功能一直没有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连队本身就是连社合一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整合。把距离团场小城镇较远的中小连队整合为中心连队。二是集中。把团场小城镇附近连队职工群众集中到团场小城镇。三是统一。由团场层面对社区进行规划管理。这种整合、集中和统一,首先是符合职工群众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团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大量的积累和投入,为团场小城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对口援建为团场小城镇带来巨大推力。许多以往居住条件落后的贫困团场、边境团场在对口援建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团场小城镇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是以往发展条件较好的团场小城镇,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提档升级,软硬件条件都有了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其次是符合中央提出的建城戍边的要求。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兵团的“三化”进程中,把城镇化放在了第一位,起到了聚集产业,提升经济实力的作用,起到了聚集人口,提升戍边能力的作用,起到了改善职工群众生活条件,丰富了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团场

9 的凝聚力。第三是有利于团场发展方式的转变。人口向团场小城镇集中,面对的是需求多样、就业充分、资本流动远比农业生产高效的市场,为团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XXXXX XXXX年XX月XX日

推荐第9篇:改革的调研报告

我县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调研报告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点击数:203 【字体:大 中 小】

我县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调研报告

2010年,县教育局在全县梯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首批确定了32所中小学(其中小学16所)试点学校。一年多来,全县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如何推行的?效果怎样?存在哪些问题?今后该怎样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政协科教文委民族宗教委员会按照常委会2011年的工作安排,于5—6月份适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情况

顾名思义,课堂教学改革就是按照科学的教育理论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结构,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坚决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实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的三维教学目标。

2010年,面对我县学校课堂教学教法陈旧、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育教学质量低,社会评价不高的情况,伊川县教育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及时提出“两轮驱动”(即一手抓课程改革,一手抓质量检测)战略,凝心聚力谋教育新发展,一心一意树教育新形象。3月31日,全县课改动员会召开,拉开了强力推进课改的大幕。

我县的课程教学改革采取稳妥开展、梯次推进的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地分三步走。第一步,2010年在32所中小学(其中小学16所)进行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第二步,2011年在100所中小学重点推行,以点带面,扎实推进;第三步,2013年在全县中小学推进。

一年来,全县的课改工作按照预定的四个阶段(宣传发动、学习探索、展示交流和评估总结阶段)稳步推进。县教育局共召开课改动员会1次、课改现场会1次、课改座谈会6次、课改研讨会、培训会、观摩会29次;印发课改方面的“教学动态”86期;组织课改实验教师“课改大比武”活动2次;课改论文、小论文评比5次;对课改实验学校全面视导4次、大规模调研6次。同时,各乡镇中心学校相继召开课改动员会20次、课改现场会22次、课改促进会25次,到课改先进学校学习累计2700人次。

在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学校和优秀教师典型,先进学校有城关周村小学、高山矿校、平等马庄小学、酒后和乐小学、葛寨小学、水寨小学、半坡小学、白沙小学等;优秀教师典型有城关周村小学的代彦芳、高山矿校的张艳伊、平等四合头小学的任秋龙、鸣皋二小的吴彩娜、酒后和乐小学的苗素娟、葛寨小学的张义、白元省源头小学的王贵锋、水寨小学的赵丽、白沙小学的张雪栋、半坡小学的戴亚利、江左小学的范锦、吕店小学的范晓娜、彭婆东高屯小学的闫小品、实验小学的韦晓丽、西场学校的刘光霞等。

二、小学课改的成效

一年来,我县的课程教学改革工作迈出了一大步,上了一个新台阶,可以概括为“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轰轰烈烈”主要表现为四个高潮。

第一,学习课改先进经验掀起了高潮。一是到鸦岭一中学习掀起了高潮。县教育局在鸦岭一中召开课改现场会后,截止到去年底,平均每天都有3个学校到鸦岭一中学习,最多的时候每天有5个学校到鸦岭一中学习;平均每天学习人数在100人左右,最多时候每天有200多人。有的学校还不止一次到鸦岭一中学习,最多的连续分批去学习过3次。城关周村小学、酒后和乐小学、白元省源头小学等在学习先进方面做得尤为突出。二是大部分乡镇掀起了召开本乡镇课改现场会的高潮。去年,大部分乡镇相继召开了本乡镇的课改现场会,结合本乡镇(校)实际确立了各自的课改模式。12月1日,葛寨乡中心学校召开了课改现场会,全乡成建制小学的校长、教导主任、课改教师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学习推广葛寨一中课改的“三落实”经验;12月3日,白沙镇中心学校在白沙小学召开白沙镇课改现场会,全镇有近70名校长、教导主任、课改教师参加了会议,大家共同研讨、学习了白沙小学的518课堂教学模式。三是部分乡镇掀起了再动员、再学习课改的高潮。11月22日下午,吕店镇中心学校召开全乡中小学校长会议,针对本镇课改行动的后劲不足,校长认识不到位、教师参与率低、效果不太明显等问题,提出了下一步课改的具体工作要求;11月23日,彭婆镇中心学校召开课改学习交流会,让全体中小学校长就课改工作做表态发言,并修订了教研教改方面的奖惩制度;11月22日,白沙镇中心学校召开中小学校长、课改教师再动员促进会,进一步明确了下一阶段课改的具体目标和工作措施。

第二,学习、研究导学案掀起了高潮。一是研究、实践导学案的学校数量迅速增加。县教育局在鸦岭一中召开课改现场会后,高山矿校、鸣皋二小、酒后和乐小学、城关周村小学等7所小学都积极进行导学案的研究和实践,研究、实践导学案的学校由我县原来的3所学校迅速增加到14所,占课改实验学校的43.8%。二是在印制导学案上舍得投入。据不完全统计,有68%的课改实验学校正在积极筹措资金购买印制导学案的设备——一体机。高山矿校、鸣皋二小、半坡小学、葛寨小学、白沙小学等小学已购买了一体机。

第三,掀起了一个营造课改氛围的高潮。为了激励教师、学生的课改信心和课改的激情,对外树立课改学校的良好形象,不少课改学校注意营造比较浓厚的课改氛围。高山矿校、酒后和乐、城关周村小学、半坡小学等学校就比较注重营造课改氛围,这些学校不管是校园、还是教室,不仅有课改方面的横幅、课改方面的名言,而且还有教师、学生在课改方面的感言,极大地推动了课改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四,非课改学校掀起了一个加入课改学校的高潮。一是一些学校志愿加入课改学校。城关实小、县直二小、县直三小等学校目前已经志愿加入课改学校行列,有序进行自己的课改工作。二是部分乡镇有序扩大实验学校。葛寨乡中心学校、白沙镇中心学校和城关镇中心学校分别组织本乡镇的7所、5所和7所成建制小学整体在本学校提前进行课改。“扎扎实实”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课改实验学校明确提出了各自的课改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所有课改实验学校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明确了各自的课改理念,用以指导各自的课改实践,克服课改的盲目性。这些理念都能体现课改的总体目标和课改的精髓,同时又朗朗上口。如,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而追求(城关周村小学)、打造生活课堂、点燃思维火花、保护纯真童心(高山矿校)、课堂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鸣皋二小)、培育阳光生命、奠定智慧人生(白元省源头小学)、我学习我精彩,我精彩我快乐(水寨小学)、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课堂中找到自信(江左小学)、每天成功一小步,携手踏上成才路(葛寨小学)、给学生美好生命,奠定智慧人生(实验小学)、立足大班额,打造高效课堂(西场学校)。

第二,课改学校相继确定了各自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体现了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性。但作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毕竟有规律可循。因此,所有的课改实验学校的都依据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水平、学校固有的传统,确定了适合自身校情、师情、学情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模式更能体现课改的总体目标和最高目标,更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如,“二五导学案模式”(城关周村小学)、“六步学案导学”(高山矿校)、“五步导学法”(鸣皋二小)、“126模式”(酒后和乐小学)、“六步教学模式”(葛寨小学)、“5+1互动教学法”(白元省源头小学)、“231课改模式”(水寨小学)、“518模式”(白沙小学)、“131课堂模式”(半坡小学)。

课堂教学模式一经确定,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很快被熟练地掌握,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载体。

第三,大部分学校课改教师数量大幅增加。

课堂教学改革的明显成效极大地激发出广大教师投身改革的热情和激情,教师的主动性增强了,参与面广了,教改的氛围浓了。

2010年4月课改伊始,60%的实验学校只有2—3个教师参与,且只在个别班级进行实验。到年底,有78%的实验学校增加了实验教师数量,小学3—6年级的教师几乎全部参加。第四,大部分学校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师生在课堂上的逐步默契,大部分学校的课堂正在向高效课堂迈进,并且有些学校迈进的步伐非常地快,课堂的变化明显。一是课堂越来越开放了,教师讲的越来越少了,学生活动越来越多了;二是大部分学生敢说了、会说了、主动说了、乐于说了;三是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了、学习兴趣浓了、参与学习过程的多了、课堂睡觉几乎没有了、厌学的少了;四是小组合作学习多了、讨论多了、会讨论的多了;五是学生展示积极了、展示精彩多了、分类展示多了;六是学生课堂训练量增加了、训练形式多了、趣味性强了。

三、小学课改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这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有许多方面需要探索、有许多细节需要完善,有许多经验需要提炼。

调研中我们发现有7个具体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1、学生预习没有实效。主要表现为预习时间不充分、预习内容没有问题化、预习没有在课前进行、真正预习的学生少。

2、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有的合作时机不恰当、有的学生不会合作、有的合作乱而无序,真正合作的学生少。

3、学生展示不充分。主要表现为有的展示的问题价值低、有的展示的形式单调、有的展示没有重点、有的展示随意性大,真正展示的学生少。

4、教师点拨拓展不力。重点是有的抓不住学生问题的闪光点、有的解决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该点拨时不点拨、有的该拓展时不会拓展,教师的导学作用没有真正的发挥。

5、学生的“动”是表面的动。体现为有的学生身动而心未动、有的仍然是被动而非主动、有的课堂只是浅层次的“动”,课堂追求的只是表面的热闹。

6、课堂反馈检测不落实。有的没有检测内容、有的没有检测时间、有的检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检测,课堂检测、堂堂清成为一种空想。

7、课堂开放是“伪”开放。主要表现在有的课堂教师仍然讲的多、有的课堂学生有效活动少、有的课堂教师仍然不相信学生,总是忍不住要讲一通、灌输一把,教师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这些问题,需要县教育主管部门、县基础教育教研室和每个课改实验学校认真思考,加强研讨,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加以解决,为我县课改向更高层次迈进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我县的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才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四、今后课改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第一,课堂教学模式需进一步完善。

就目前我县课改情况看,课改实验学校当中,尽管全部明确课堂教学模式,但还有34%的学校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完善。一是需要完善自主学习,把预习真正落到实处,尽可能在课前预习,使学生能充分预习;二是需要完善反馈检测,要求每节课都能当堂进行检测,使“双基”真正落实,达到堂堂清。

第二,导学案的研究与实践需进一步加强。

采用导学案进行教学,从县教育局领导到广大教师,已经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但导学案的研究与实践还需进一步加强。今后,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学科带头作用,在小学五年级部分学科使用统一导学案。县基础教育教研室切实加强对基层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要组织各学科进行导学案的编写工作,并积极召开导学案方面的研讨会。

第三,需加强对课改操作层面具体问题的研究.

对于我县部分课改学校还停留在喊课改口号的,要解决课改思想认识问题和营造课改氛围阶段,着重解决课改中具体的操作性问题,要从形式向内容过度,向课改的深水区发展

推荐第10篇:公车改革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公务用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05年以来,我市按照省纪委关于开展车改试点的要求,积极采取“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方式,大力推进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并富有成效的公车改革路子。近日,我室会同市纪委党风室对我市车改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公车改革成效初显

我市于2005年9月1日,正式启动了公务用车改革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市直单位共有68家单位参加车改,未实施车改的单位有7家,拟实施车改的单位1家,涉改人员1683人。从车改前后费用情况看,按照目前已实行车改的68家单位、涉改车辆209辆计算,车改前车辆运行费用1965万元,车改后车贴费用约1400万元,节支率28.7%以上。从目前车改整体效果看,车改范围进一步扩大、车改运行基本平稳、车改效果达到预期、社会各界基本认同。

(一)大胆实践,推行公车分配货币化。

1、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公车改革试点城市后,在广泛开展调研、征求有关单位或部门意见,进行总体评估分析、经费测算、出台政策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率先在全省启动公务用车改革。一是开展广泛宣传。早在1999年,我市就着手研究公务用车改革,及时了解各地车改动态,广泛宣传车改意义,使广

1 大公务员从“为什么要车改”、“怎么样搞车改”到“什么时候车改”的转变,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市纪委书记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铜陵市公务用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日常办事机构,协调处理车改日常事务,确保车改工作稳步推进。三是制定改革方案。在对车改以前三年全市党政群机关人员状况、车辆状况、公务用车的实际运行成本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先后赴大庆、齐齐哈尔、威海、无锡、南京、惠州、东莞等地考察调研,市车改办着手修改、制定车改政策文件和相关配套措施,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和征求不同单位、不同类别人员意见,先后对全市各县区、市直各部门印发《铜陵市市直机关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办法》等8个文件,并印制成《铜陵市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文件汇编》。去年年初,又制定了《市直机关服务车队组建方案》、《关于执法车辆保留、使用和管理的意见》等后续文件,以进一步完善相关保障制度,保证车改工作顺利推进。

2、先易后难,稳妥推进。2005年9月,我市首批选择市卫生局、统计局开展试点,后又陆续增加了市港口局(原省管单位)、文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扩大试点。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和社会承受能力,参照私人养车和乘坐出租车、公交车等方面的费用,以职级确定了每人每月200至2400元不等的补贴标准。一是划定车改范围对象。为财政供给的党政群机关以及参照公务

2 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在编在职在岗的公务员(含工勤人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工作人员)纳入车改范围;对副地级领导按照自愿的原则参加车改;公安等执法单位暂不列入车改范围。二是制定车改补贴标准。以工作职务、工作职责、车辆消耗、公务活动量为基数,结合是否购车等因素确定补贴标准,并随公务员津补贴的调整而同步调整。对经批准购车的人员,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加1.5系数执行。三是确定车贴支付形式。不购车人员以现金方式按月发放;经批准购车人员,其享受不购车人员补贴标准部分,以现金方式按月发放,对增加系数的补贴通过公务卡结算,专项用于车辆加油、保险和维修。设立了公共交通费用,弥补同一职级不同岗位、同一岗位不同工作量差异的矛盾,对不同职级人员补贴标准,根据岗位职能和工作需要进行确定。

(二)围绕保障,实现公车服务市场化。

1、组建机关服务车队,实行市场运作。根据《关于执法车辆保留、使用及管理办法》,车改后,不再保留临时性执法用车,对确需保留的,严格履行批准程序,由车改单位提出书面申请,说明保留的政策依据,报市车改领导小组批准。为保证车改后特殊公务用车活动需要,在车改过度期内,组建机关服务车队,实行市场化运作,主要承担重大活动、重要接待、突发应急事件、必要执法用车及涉改单位特殊公务租赁等。执法车辆在单位现有车辆中留用或由市车改办调剂解决,加喷执法标志,实行统一管理。

2、设立公共交通费用,倡导私车公用。根据《铜陵市车改单位公共交通费管理办法》,按个人车贴总额的10—30%安排公共交通费,专项用于特殊公务活动,具体比例由各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申请,市财政按所在单位全年车改补贴总额的10%核定,对超过10%的部分,一半从个人车贴中调剂。在确保降低车改费用的前提下,鼓励购置“私车”,对“私车”用于特殊公务活动和下基层调研给予适当补贴。鼓励私车用于重大接待、重大活动及边远地区的特殊公务活动,对市区内私车公用超过15公里行程的,原则上按每公里给予0.4—0.6元补贴,一天最高不超过50元。

(三)转停并退,凸显公车改革人性化。

1、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多渠道分流。按照“灵活多样、保证稳定”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做好驾驶员的分流安置工作。鼓励具备条件的机关驾驶员报考公务员或其它岗位;愿意退位后自谋职业的,按有关政策办理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条件;不愿意提前退休和自谋职业的,就地转岗,由所在单位安排适当工作,原身份不变,自愿到事业单位工作的,及时办理有关调动手续;对聘用驾驶人员按照《劳动法》有关规定办理解聘手续;成立过渡时期机关服务车队,解决部分人员的安置问题。

2、鼓励提前退休,实现自然性递减。已到或接近退休年龄的,按政策办理退休或提前退休手续;凡经批准,实行公车改革的单位中在编在册的驾驶人员,工作年限满

4 25年,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并按照有关政策调整和增加岗位工资。

(四)建章立制,促进公车管理规范化。

1、阳光操作,规范公务用车处置。对参改单位车辆收缴严把“申报、登记、公示、确认”四关,逐辆核实,防止瞒报漏报、弄虚作假、转移国有资产。委托有资质的拍卖行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带原牌照统一面向社会公开竞价拍卖。各涉改单位共上缴原公务车辆254辆,其中,已分批通过拍卖公司组织公开拍卖195辆,拍卖总成交价905.6万元,扣除评估费和拍卖佣金,拍卖收入全部上缴市财政。

2、优化机制,加强公车改革管理。一是严肃纪律。根据《铜陵市直机关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纪律规定》,实行车改后,所有车改单位及公务员不准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借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的车辆供本单位或个人使用,不准到下属单位和服务对象单位报销个人用车费用等五项纪律,违规者将视不同情况分别给予扣发个人全年交通补贴、通报批评等方式处理,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二是强化监督。对所有确需留用的执法执勤车辆,统一制作、悬挂识别标志,面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方便群众识别和监督。经群众举报查实的,按查处收缴金额及扣发个人货币化补贴的20%奖励举报者。三是建立机制。市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行管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参改单位执行车改政策情况组织开展检查,检查结

5 果在一定的范围内予以通报。

二、公车改革问题尚存

从这几年公车改革的运行情况看,我市车改达到了“有利于节约、有利于廉政、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稳定”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从总体看,这项改革尚处在摸索过程中,远未达到成功的阶段。

(一)交通补贴制度不尽合理。一是统一的交通补贴欠缺激励机制。领取的交通补贴,节余归已,超支自付,未能做到“奖勤罚懒”,却形成“多做多吃亏,少做少吃亏”的情形。二是单纯以职级作发放交通补贴标准依据不够全面。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由于分工不同,一些用车较多部门存在交通补贴不够用的情况,一些用车较少的部门则存在节余过多的情况。三是交通补贴的弹性机制尚未建立。2009年以来,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变化,国内油价经过几次大的调整,涨幅己达20%以上,但车改人员的交通补贴没有作相应调整。

(二)车改政策保障仍有缺失。一方面,我市车改范围确定为市财政全额供给的市直党政群机关以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一些省市直部门二级单位、尚未进行车改的单位仍未纳入车改范围。由于自上而下推动机制和车改政策保障的缺失,出现了有的单位实行了车改,还使用下属单位的公车,未车改单位,若一个地区或一个系统上下没有同时进行车改,就会出现车改地区或部门向未车改地区或部门借车、摊派车辆、转嫁交通费用开支等情况,

6 甚至出现一边领交通补贴,一边使用公车的现象。一方面,车改财力保障不足较为突出。从长期看,车改符合改革方向,减轻财政负担,但车改“暗补”改“明补”,短期内将会给地方财政带来较大压力,而一味降低补贴标准,既不利于保证工作需要,又无法顺利推进车改。同时,实行车改后,私车公用在所难免。虽然有相应的补贴,但一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其损失可能是车改人员所难以承受的。

三、公车改革亟待完善

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针对实际运作中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思考,研究对策,使我市的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与建立廉洁高效政府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相适应。

(一)以货币化改革为主体,规范“双轨制”改革模式。公车分配货币化、公车服务市场化是推动公车改革的基本方向。借鉴国外公务用车模式,进一步规范“双轨制”公车改革模式,是全面推进我市公车改革的重要举措。一是全面推进货币化公车改革。认真总结车改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车改保障制度。根据不同部门、岗位、工作需要的特点,合理确定车改范围、车改对象和交通补贴标准。建立健全与公务员绩效考核相配套的规章制度。细化对公务员勤政廉政表现的日常考核指标,避免车改后公务人员因吝惜交通包干费而不愿意外出执行公务等现象发生。二是坚持公车服务市场化运行模式。通过机关服务车队、定

7 点联系出租车公司、租车等市场化运作办法,解决机关公务用车的需求。

(二)以市场化油价为基础,建立车贴随调机制。车改交通补贴,关系到公务员的切身利益,是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的核心环节。2009年以来,国内油价涨幅较大,而车贴标准却未作相应调整。建立交通补贴标准与油价随调机制,做到交通补贴与油价涨幅相适应,并同步调整,是保证公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建议以现行的补贴标准为基础,以2009年底油价为基准,以年度为单位,根据油价的调整幅度,一次性的对车贴进行调增或调减。

(三)以目标化管理为抓手,加强公务用车管理。推动未纳入公车改革范围的机要、执法等特殊部门公车的规范管理,通过推行“四定”、“四统一”的节约型公车管理模式,提高公务用车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四定”:一是严格车辆定编管理,明确定编依据,实行归口管理,执行不打折扣。二是实行经费定额管理,对车辆配备、更新、加油、维修、保险等环节实行全程统一管理。三是实行加油定点定量管理,制定合理的公务用车燃油使用及消耗标准。四是实行维修定点定额管理,按不同型号车辆和维修等级选择不同资质或类别的维修企业。“四统一”:一是统一车辆保险管理。对车辆实行统一保险,费率一般可优惠50%左右。二是统一车辆政府采购。通过政府采购将车辆采购、定点加油、定点维修、统一保险等业务集中于政府采购管理平台,实行“网上报价、网上结算、网上监管、统

8 一支付”的网络化管理工作机制。三是统一特殊业务用车管理。特殊部门的业务用车做到定位准确,标准统一。四是统一开展有偿服务。将部分编制外车辆进行集中,由机关汽车服务中心管理,建立机关公务车辆有偿服务机制,统一保障各单位的接待用车、会议保障用车等。

(四)以多元化担责为方向,保障私车公用的安全。随着私车拥有率的提高,公务员利用私家车履行公务活动的情况较为普遍。如何化解私车公用给执行公务带来的风险,己成为公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议依据新的交通管理条例规定,进一步界定私车公用带来的事故风险理赔责任和义务,实现私车公用风险责任多元化。通过鼓励私车购买全保、建立公务员交通事故补偿资金、签订私车公用事故赔偿合同等方式,保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减少事故风险给财政和公务员个人带来的压力;还可以通过加强驾驶技能培训、定期检测车辆等方式,尽量避免和减少私车公用交通事故的发生。

第11篇:铁路货运改革调研报告

铁路货运改革调研报告

铁路货改大背景

1 铁道部拆分

货运是铁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货运改革面临着既得利益群体的阻力。而铁道部被分拆,整个原有利益格局被打破,铁路货运改革迎来最好的契机。

铁道部被撤销后,原有职能被一分为三: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展,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负责拟订铁路技术标准,监督管理铁路安全生产、运输服务质量和铁路工程质量等。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负责铁路运输统一调度指挥,经营铁路客货运输业务,承担专运、特运任务,负责铁路建设,承担铁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

2 铁路货运量持续下跌

铁路运输收入的约70%来自货运,长期以来都是“以货补客”。然而近期以来受困宏观经济形势萎靡,铁路货运量持续下降。

2013年,全国铁路货运量除1月份同比增长1.6%外,2-6月份同比持续为负。而在铁路货运量下降的同时,全社会物流却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铁路货运服务方面,存在着办理手续繁杂、运输组织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输收费不规范和运力分配不够透明等问题。有必要通过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铁路货运服务的问题,提升铁路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铁路货运改革及其存在的问题

中国铁路总公司于2013年6月6日宣布将实施货运组织改革方案,推出简化受理、改革运输、清理收费、提供“门到门”服务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1 方案:简化受理、改革运输组织方式

改革货运受理方式:简化手续,拓宽渠道,敞开受理,随到随办;改革运输组织方式:根据客户的运输需求编制运输计划。

目的:敞开受理,让货主随到随运,避免“请车”、寻租

以往客户通过铁路办理货运要用一个“请”字,不仅要申报请求车计划、申报月度计划,还要联系货物的受理和装车;不仅要找铁路货运部门,还要联系铁路调度和运输部门,计划色彩浓厚,手续相当繁琐,其中各个环节都存在寻租空间。前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案中,就涉及通过批复火车车皮而受贿。而改革后期望的达到的效果是,只要一个电话或点击网络页面,就可以联系铁路发货,甚至可以直接上门取货。

缺点:只在运力宽松时适用;一旦经济形势好转、运量回升,仍然会发货难。

这项改革所改的只是申请运输的流程,到是否能随到随运是由市场供求关系、运力决定的,待经济复苏运量增大时,“车皮”再度成为稀缺资源时,恐怕还是会成为卖方市场,无法随到随运,货主发货难仍会出现。 2 方案:“一口价”

所谓“一口价”,就是将铁路以往花样繁多的收费项目进行整合和简化,根据服务区间和服务内容的不同单独核定服务成本,单独定价报给货主,做到“一口报价、一张货票核收”,使货主不再分头缴费;然后铁路内部再自行进行切分清算。同时可保证明码标价,公开透明。 目的:挤压价外收费空间,减少寻租,避免乱收费,明码标价、空开透明。

以往的铁路收费项目有很多项:运费、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电气化附加费用,各个路局自行收取的延伸服务费用等等,货主往往要多头缴费,不但诸多不便,而且收费项目不规范,乱收费频发。

缺点:仍然是政府定价,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只在运力宽松时适用。“一口价”虽然做到了公开透明、明码标价,但是其本质仍然是政府定价,计划性太强,与铁路货运改革整体的市场化方向不符。必须尽快建立起货运定价机制,让各个地方的铁路经营主体根据货流量、客流量冷热程度做出价格调整,才能保证货运改革顺利展开。

另一方面,“一口价”只有在铁路货运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有实施空间,若经济回暖、运量增加,车皮再度成为稀缺资源时,,“一口价”政策就有反复的可能,既得利益团体还会重新登台,“点装费”、“车皮费”等额外收费会回潮。 3 方案:从“站到站”变成“门到门”

大力发展铁路“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推动铁路货运加快向现代物流转变。 中铁总直属的三大货运公司——中铁快运、中铁集运和中铁特货进行重组,其运力资源划拨给各地方路局。有铁路相关人士称,未来趋势是“站到站”的业务划拨给各个铁路局,“门到门”的业务保留在三达货运公司。

目的:是铁路加快向现代物流转变,与其他运输形式竞争。

以往铁路提供的一般仅是“站到站”服务,而从仓库到车站、车站到仓库的接驳往往要货主自行解决。而此次货改提出要实现“门到门”,即是说铁路公司要全面参与现代物流竞争,与其他运输形式争抢货源。

缺点:以铁路系统目前的运营能力恐无法实现“门到门”。此次货运改革方案部分效法了美国的铁路货运模式,但中国铁路的状况与美国截然不同。美国的7家一级铁路公司不少兼并了公路运输公司或者与公路运输公司有合作协议,因此美国铁路有能力给货主提供门到门的货运服务,中国铁路的运力资源与此还有很大差距。

铁路货改的改进建议

1 实现市场化定价

中国铁路部门一直没有运价决策权,此前货运价格大约每年调整一次,是铁路部门提出建议性的运价,再依次上报发改委、国务院批示。然而今年货运市场化改革实施后,定价机制上的政府定价已明显与市场化方向不适应,必须尽快推进货运定价机制改革,允许经营主体根据成本、运量变化自主调整运价,才能保证货运改革顺利展开。 2 与公路、快递等其他形式运输公司合作

铁路货运改革绝不是铁路一家出演的“独角戏”,若想真正实现“门到门”的全程服务,铁路部门需要主动融合各方利益,让公路运输公司、电商、快递企业等共同参与进来。在铁路货运“门到门”的过程中,铁路运输完成“站到站”,而“门到站”、“站到门”则多有公路运输完成,因此如果现在的铁路公司没有能力或权限收购、自建公路运力,则可以通过与公司企业合作来实现;社会物流企业在近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市场。铁路可以顺丰、“四通一达”等快递企业合作,开辟定时、定向、定点的高铁快递业务,实现优势互补。 3 推广集装箱运输

推广集装箱运输是铁路货运融入现代物流系统的重要条件。集装箱又称货柜,是指具有一定强度、刚度和规格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装货容器。使用集装箱转运货物,可直接在发货人的仓库装货,运到收货人的仓库卸货,中途更换车、船时,无须将货物从箱内取出换装,有利于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接驳,以实现“门到门”服务。

而目前中国铁路集装箱运量占全路货物发送总量不足3%,大量的适箱货物仍以铁路整车等方式运输,而在美国这一占比约为40%,因此中国铁路货运的集装箱运输还有很大提高空间。

铁路货改的效果及影响

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日均完成836万吨,同比持平,货运量止跌回升,改革成效初步显现。所谓“改革成效”其实并不十分明显,整体货运水平依旧呈现下跌态势,不过下跌幅度确实有所收窄。且从货物运输的总类来看,主要运输物资还是属于传统“黑货”范畴,“白货”(相对于煤、石油的货物)运输量增幅不大,仍有持续下跌趋。

但从部分地方铁路局数据看,货改的推行对招揽“白货”起到了一定作用。2013年6月15日以来,北京铁路局日均装车量11887车,发送量76.7万吨,收入6454.5万元,较改革前“白货”日均增加装车135车,增加发送量7628吨。

重要的是,铁路在实行货运改革后短短一个月快速实现了转型,同时,铁路自身也增强了市场意识和服务理念,吸引了更多潜在客户的关注。

第12篇:铁路货运改革调研报告

铁路货运改革调研报告

铁路货运组织改革最近有大动作,据说这次改革势大力沉,“试水”之深前所未有。近年,铁路建设突飞猛进,客运增幅明显,但货运却不如人意,甚至可用“每况愈下”来形容。这里,有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而就社会年度运输总量稳中有升的走势看,铁路货运市场萎缩不能全部归罪于外部环境,其特殊的经营管理机制显然已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铁路货运市场的“冷和热”,历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晴雨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谈及经济运行三大指标,首先提到的就是铁路货运量。可见,铁路货运对于国民经济之重要。

然而,重要不代表铁路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仍具垄断性和唯一性,民航货运业的发展,蜘蛛网式的高速公路建设,以及互联网“电商”崛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类物流公司,已大大挤压了铁路货运的市场空间,而这其中,有的是铁路自己放弃的,有的是别人抢占的。如果,铁路始终“踩着不变的步伐”,无疑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货运改革之前,铁路货运市场主要面临着这样几个问题:

1、铁路货运系统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铁路货运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不用自己找货源,而是由货主来申报、请求车皮,这种思维方式在过去供小于求的情况下自然不成问题,但随着公路等货物运输方式日渐兴起,公路运输具有快捷、方便、及时等优势,相比之下部分货主就会倾向于选择公路而放弃铁路,导致铁路货运份额不断降低。

2、铁路货运在时效性上不能很好的满足客户需求。这是因为在运输系统上,需要先满足客运再满足货运,有时为了给旅客列车让道,一趟货运列车往往需要等待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这就不能满足对货物到达时间有较高要求的客户需求了。

3、货运管理不够透明。铁路货运最大的优势是价格低廉,然而过去铁路货运收费杂碎,环节多,不透明的收费多,运一车皮货物需要交纳各种杂费,名义上的货运运价偏低,但是实际上收取的总价并不见得低,大大抵消了铁路的运输价格优势。

4、客户申请货运方式较复杂。对于客户来说,能简单便捷的申请送货可以使客户工作效率提高,而铁路货运在有需求时想要申请铁路货运的手续较多交杂,与其他物流方式的申请程序相比就显得十分繁琐了。

货运改革之后,铁路总公司向客户作出了“简化受理、随到随办、规范收费、热情服务”的承诺。改革后,铁路货运受理手续大大简化,取消了货运计划申报、请求车、承认车等繁杂手续;受理渠道也大为拓宽,客户可以选择电话、12306网站和营业所直接办理等5种形式联系发货;同时,随到随办,大力发展铁路“门到门”程物流服务,收费也将实行“一口报价、一张货票核收”。

据悉,铁路这次货运组织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即实货制、“简快好”、一口价。目标实现“六个转变”:一是由客户找我办向为我帮客户办的转变;二是由柜台式办理到网络化办理的转变;三是由多部门管理向一体化管理的转变;四是由能力紧缺型向能力满足型的转变;五是由主业、多元分开办到合并一起办的转变;六是由多头收费向“一口价”的转变。

上述改革,说白了,就是要让货主到铁路切实感觉到“程序更简便,取送更快捷,价格更实惠”,让铁路货运业重现活力。因此,在现代物流业日趋发达完善的今日,铁路货运改革这次“大破大立”的艰难转身,或具“颠覆性”意义,虽不算早,但也不算太晚。接下来的问题是,体制机制的转换,经营流程的再造,能否经受市场的检验,体现改革的成效。 这次货运组织改革意义重大,为铁路走向市场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铁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能不能适应市场的一个关键。在铁路运输中,货物运输能够充分体现铁路运输的特点和整体水平,通过改革货运组织方式,可以推动铁路运输组织由内部生产型向市场导向

型转变,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铁路运输整体改革,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铁路运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运输质量和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抓住货运组织改革这个“牛鼻子,就抓住了转变铁路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就能够在转变铁路发展方式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推进铁路货运组织改革,是铁路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重要举措。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服务是铁路的本质属性,也是检验铁路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但是,改革不是剪一根辫子、喊两声“革命”就可以轻易完成的,尤其对于铁路这样一个“航母型”的超级企业,其改革成功与否,是铁路这次政企分开的一个重要“风向标”,难度和压力不容小觑,必须要有“主动适应”、“自我革命”的决心,必须要有“釜底抽薪”、“壮士断腕”的勇气,从目前掌握信息看,铁路这回确实“豁出去了”,对此,我们有理由抱有“谨慎的乐观”。

期待铁路货运改革的成功,还不仅仅是希望铁路多几车货物,多一些效益。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铁路货运组织改革的“一池春水”,来搅活整体的物流市场,带动更高效、更有序的运输市场竞争,促进国家现代物流业的科学发展,而最终给社会、给老百姓带来更多更大的方便。因此,这也正是国家对铁路改革所期待成功的良好开始。

第13篇:都匀市殡葬改革调研报告

都匀市殡葬改革调研报告

2011年7月7日

殡葬改革是体现社会文明进步,提倡移风易俗,改变丧葬陋习的重要举措。我市积极按照国家殡葬改革政策推动我市殡葬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市仍然处于祖国大西南的内陆区域,人民群众的殡葬意识依然保守,在一定程度上仍阻碍了殡葬改革的进程。现就我市近年来的殡葬改革历程阐述如下:

一、都匀市殡葬改革历程

1970年都匀市殡葬改革正式推行,成立都匀市火葬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改革初期火化炉是燃煤式反射炉,接尸工具是人力板车,年火化量仅为30来具,殡葬事业举步维艰。进入80年代初,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加大投入和宣传力度,改善殡葬基础设施,挂牌成立了都匀市殡葬管理所(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编制21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使都匀市的殡葬服务工作辐射整个黔南地区,年火化量上升到360具左右,且逐年呈上升趋势,1999年火化量已经上升至1020具,使得都匀地区殡葬事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2000年都匀市殡仪馆正式成立,当成立之初采取置换方式由私人经营,由于经营期间出现诸多问题,并于同年在原火葬场区域内采取质押贷款的形式改扩建殡仪馆,2001年经市政府、民政部门和经营商协商,收回私人经营权,由都匀市殡 1

葬管理所自主经营,在殡仪馆经营活动中,殡葬管理所每年不断注入投资,逐步完善相关基础建设,目前已基本能满足城区集中治丧需求,年集中治丧800余具,年火化量达1285具。

二、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大量的殡葬改革政策宣传,绝大部分居民对殡葬改革政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厚养薄葬的理念已经深深植入老百姓的脑海,城区居民死亡人员集中治丧达80%、火化率达95%,农村死亡人员火化率20%左右。

火化率上升缓慢甚至出现土葬反弹现象的主要原因主: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经济收入不断上升,一些群众思想滋生了“为逝者寻风水宝地、设坛做道场、遗体入棺土葬、大肆操办摆阔”等等严重阻碍殡葬改革进程的旧思想和不良行为。二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有关执法部门在殡葬执法过程中,对于违反《殡葬管理条例》的行为只采取劝说方式,不强制执行,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旧思潮。三是老百姓的思想还没有真正升华到与时代同步的境界,不管是不是少数民族地区,入土为安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虽然我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殡葬改革非常重视,也有《殡葬管理条例》作为支撑,但殡葬改革依旧任重道远。

三、殡葬改革的方向

(一)充分体现殡葬公益性。殡葬原则上应该由政府主导,切实承担起殡葬单位的设备设施投入及殡葬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等,严格执行殡葬消费品的定价规则,杜绝垄断行业的暴

利行为,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公益性。应当针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农村人口实行政府补贴(补贴额度在1000——2000元)。建立殡葬改革基金,面向城市“干居民”发放丧葬抚恤费,促进全面推行火葬和集中治丧及骨灰安置在规范性公墓或骨灰堂。都匀市殡葬管理所在2006年就制定并实施了特殊群体火化减免政策和标准,其中有对部分群体实行完全减免的规定,充分体现了殡葬改革的初衷。

(二)实行多元化骨灰处理。除现行的公墓葬、寄存、树葬、深埋不留坟头、抛洒等方式外,能否将骨灰掺和其他一些材料,做成故人塑像,寄存于骨灰堂或家中,这样既节约公墓用地又节约逝者家属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增加了故人和家属的亲和感。

(三)加强殡葬设施配置。殡葬改革关系千家万户,凡城镇人口在10万以上的县城均应配置殡葬服务机构及设施,以满足本辖区殡仪服务需求,以之作为载体推进本地区殡葬改革的实施,以逐步实现农村土葬改革。

四、现行《殡葬管理条例》的局限性

(一)殡葬条例在实施过程中的确存在执法难的问题。由于执法权移交城管部门,原来的主动执法,变为被动执法,严重制约了殡葬执法的威严,在一定程度上助涨了不文明治丧风气,制约了殡葬改革发展。

(二)严禁各乡镇、村、组及村民擅自为本乡镇、村、组以外的丧家提供和买卖墓地、墓穴,严禁在林地、耕地、城市

公园、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和饮用水资源保护区、水库周围及河流两岸、堤坝300米以内,路、公路主干线两侧和市区有碍观瞻的区域及城市建设规划区内建墓立碑等规定中严禁事项依法强制执行,应当将这些条例上升为法律。

(三)公安、国土、林业、城管等部门在殡葬管理活动中的密切配合,对于加大殡葬改革宣传力度,积极倡导厚养薄葬、节俭文明办丧事,推行绿色殡葬,生态殡葬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需要政府协调,督促其认真贯彻殡葬条例规定的职能职责。

六、推行殡葬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一)尽快将《殡葬管理条例》上升为殡葬法规。政府部门加大对殡葬事业单位基础设施的投入,使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全面推行殡葬优惠政策,实行政府买单制。

(二)殡葬行业是社会服务业而不是一种产业,严格制定殡葬用品定价规则,包括出厂价和销售价,确保殡葬低消费,真正体现殡葬行业的社会公益性。

(三)建立上档次上规模的骨灰堂,骨灰以塑像为主,安葬公墓为辅。骨灰以寄存于骨灰堂和家中为主。大力倡导骨灰抛洒和树葬等绿色殡葬。

(四)建立殡葬改革专项基金,对火化区和非火化区死亡人员没有抚恤费开支渠道的对象发放抚恤费。严格规定丧事活动的规模。对于火化区偷埋乱葬的一律采取强制措施。农村非火化区实行由火葬与土葬并存过渡到火葬或深埋不留坟头。

二0一一年七月十一五日

第14篇:县殡葬改革调研报告

我县殡葬改革工作开展较早,自1994年以来,我县就开始在县城区推进殡葬改革,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修水县人民政府关于县城殡仪事务管理暂行规定》、《修水县关于县城公墓区管理实施细则》、《修水县殡葬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在县城义宁镇走马村建立了占地327.5亩的公墓区,设立了县殡葬管理所,为殡葬活动的规范和管理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2005年,我县又一次性迁移了县城规划范围内哨子山、山窝口、东门岭坟墓2800余座。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历经十余年的逐步推进,城区殡葬改革已深入人心,不仅极大地转变了城区居民的传统殡葬观念,也为改善县城周边环境、创建“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切实的成效。

但是,在城区殡葬改革朝着规范化深入推进的同时,我县农村殡葬现状却不容乐观,与我县生态大县的形象极不相符。如何推进农村殡葬改革,服务生态、文明修水建设,县政府经研室就我县农村殡葬改革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殡葬现状

受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我县的丧葬习俗主要以自家操办、邻里帮忙为主,丧葬活动都是在自家有限的院落或所在居民区公共活动场所进行。丧葬活动迷信盛行,大操大办,奢华、铺张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丧事活动动辄三四天甚至一星期;出殡时敲锣打鼓、燃放烟花、点放炮竹、抛撒纸钱等招摇过市,出殡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出殡车辆多达60多辆,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由于受传统“逝者为大、入土为安”习俗的影响,广大群众对丧葬中出现的噪音扰民、占用街道、堵塞交通等各种问题敢怒而不敢言。同时,我县农村殡葬以传统的土葬方式为主,由于缺乏规范和管理,农村殡葬活动无序而混乱的现象非常突出,普遍存在着乱埋乱葬、随意建坟的现状,山头田间、干道两旁、村前屋后,到处都是三三两两的坟地,甚至在有些地方还流行着建生茔的陋习。有些坟墓占地面积大,建造十分豪华,争面子、摆排场的现象十分突出。

农村殡葬陋习不仅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文明新风不相符,而且不利于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突出的问题:

一是浪费土地资源。据统计,我县农村每年平均死亡4500人,按每人平均占用5平方米的安葬土地计算,每年将造成2.25万平方米土地资源的破坏,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尽管坟地大都位于荒地上,极少占用耕地,但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的今天,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土地整体规划和集约利用。

二是破坏生态环境。我县生态优良,风光秀美,有着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农村深受传统观念影响,信迷信、信风水盛行,许多坟墓都建在山林路边,特别是在高速公路连接线、柯龙线、修铜线等省道和通乡主干道两旁可视范围内随处可见,大煞风景,严重影响了我县的文明形象,不利于我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三是带来安全隐患。我县是山区林业大县,森林资源丰富,易发生森林火灾,且山火扑救难度大,一旦发生火灾,破坏性很强。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但由于农村没有公墓区,祭扫行为难以管理,因此每到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往往造成四处冒火、八方冒烟,给乡镇防火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严重的火灾损失。

四是制约兴城发展。近三年来,随着我县“强工兴城”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县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区框架不断拉大,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心城区建成面积由2009年的6.9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20平方公里,以良塘新区为核心的“一心、两河、六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当前,我县正朝着“城区规划面积128平方公里,建成面积3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万”的三省九县环境优美、商贸活跃、宜居宜业的生态园林城市的远景目标坚实地迈进。但由于农村殡葬改革未能及时有效地跟进,落后的殡葬现状已经制约着我县“强工兴城”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县作为一个国家卫生县城和国家园林城市,目前又正在全力以赴创建国家文明城、省级文明城、省级森林城、全省生态县,因此,加大殡葬改革,树立文明新风显得尤为重要、势在必行。

二、农村殡葬秩序整治工作开展情况

为革除陈规陋习,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造福子孙后代,提高文明形象,自今年3月份开始,我县启动了农村殡葬秩序专项整治活动。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成立修水县殡葬秩序整治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加快建设生态修水,全面开展殡葬秩序整治活动的实施方案》、《关于农村公益性墓地(骨灰堂)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成立修水县殡葬综合执法大队的通知》、《关于殡葬执法任务分解的通知》、《关于殡葬秩序整治重点乡镇(村)责任单位责任人的通知》、《关于对殡葬秩序整治活动情况进行督查的通知》、《关于开展全县殡葬秩序整治活动评先工作的通知》等8个文件,为殡葬整治活动提供了法

律法规准绳和执法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也拉开了农村殡葬秩序整治的序幕。通过半年来的工作,取得了切实的成效。

(一)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殡葬秩序整治工作,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等一系列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殡葬整治工作,将殡葬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认真落实,抓紧抓好。

一是高位推动。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王金初为组长,县委常委、农工部长卢治轩,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余小康,县政府副县长刘松,县政协副主席朱啸为副组长,民政、林业、国土等32家相关部门负责人和16个重点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县殡葬秩序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确保组织领导到位。二是上下联动。为使殡葬整治活动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县广泛动员,层层发动,召开全县动员大会及乡、村、组多层次会议,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介,采取制作报纸专版、电视访谈专题、印发宣传单、悬挂宣传标语和设立永久性广告牌等方式广泛进行宣传,使殡葬改革政策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为整治活动营造了浓厚氛围。同时,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殡葬改革组织网络,成立了县整治办公室,各乡镇相应成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的殡葬整治领导小组,各村组也建立了殡葬整治组织网络,做到责任层层落实,任务层层分解,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联动体系。三是强化促动。为促进整治活动取得切实的成效,我县从民政、公安、城管、执法、工商等相关部门抽调人马,专门组建了综合执法队伍,指导、监督殡葬整治工作。强化督查推进,县委督查室、县政府考评督查室以及县民政局核查组多次组织人员到重点乡镇督查,第一时间通报各乡镇的工作进度和工作情况,有力推动了殡葬秩序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多措并举,力求实效

此次殡葬秩序整治活动,整治重点为县城规划核心区及高速公路、修铜公路、柯龙公路沿线两旁可视范围内的16个重点乡镇、72个村。在整治活动中,我县坚持做到“遮、拆、禁”三措并举,促进了殡葬秩序整治工作的有序推进。一是重点遮。对此次整治活动涉及到的16个重点乡镇、72个村的3749座老坟,全面做好老坟遮挡工作,全县共调进绿化苗木45000余株,按每座坟墓栽种10—15株苗木的标准进行遮挡,成效明显,基本上达到了“见绿不见墓”的效果。二是着力拆。在有生之年筹建生茔,是我县传承已久的乡土观念,实行移风易俗阻力很大。各重点乡镇积极做动员、想办法、出措施、破难题,有些乡镇专门成立了由当地干部和离退休干部组成的工作组,上门说服群众;同时,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率先拆除家中老人已建好的生茔,反响热烈,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目前,全县93座生莹已拆除69座,剩余24座因为是合葬生茔,大多已经葬了一半,不宜拆除。对不宜拆除的,通过采取绿化遮挡、新砌围墙等方式予以遮挡,效果明显。三是强力禁。自5月5日起开始实施“零点行动”,充分发挥村委会、理事会、驻村干部等各方力量,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确保达到了“沿线不添新坟、杜绝生茔新建”的目标。火化率明显提高,截至6月14日,总计火化遗体166例,入县公墓安葬27例,火化率同比提高了58%。

(三)多管齐下,巩固成果

为巩固整治成果,我县建立了各项工作机制,为保障农村殡葬改革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建立零报告制度。抓好重点乡镇和医院的每天报告制,第一时间告知县殡葬管理所。同时,统一印发《致丧者亲属的一封信》,并第一时间送到家属手中,确保殡葬改革的宣传、告知到位。二是出台奖励政策。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对县城规划核心区内城中村农户去世的,实行公益性墓地购置费用适当补助;鼓励县城规划区外的村(居)民去世后实行火葬,对全县无丧葬补助费的城乡居民由县财政补助遗体接运和火化费用。三是推进公墓建设。各乡镇以村自筹为主、县乡两级适当补助的方式,大力推进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到目前为止,已批准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点65个,其中整治重点村47个,非重点村18个。除县城规划区内14个村外,其他11个重点村也正在进行选址、申报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殡葬改革对广大群众来说是一件新生事物,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县殡葬秩序整治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仅仅是刚起步,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深入推进农村殡葬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由于受几千年来传统殡葬文化理念、思维方式和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在广大农村人死后“入土为安”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丧事攀比之风亦愈演愈烈。近年来,我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殡葬改革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但部分干部群众对殡葬改革的认识不一,有的在思想上还转不过弯,认为殡葬改革没有必要,对殡葬改革一时难以接受,甚至有抵触情绪,移风易俗、革故鼎新困难重重。

二是殡葬管理困难突出。殡葬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全县各乡镇、民政、国土、林业、卫生等多个职能部门,需要乡镇、部门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但在殡葬管理中,由于乡镇、部门认识上有偏差,加上多头管理,往往导致无人管理、无人负责,工作上难以形成合力,民政部门处于孤掌难鸣的境地,管理上力不从心、难以到位。

三是公益墓地建设滞后。要确保殡葬改革顺利推进,公益性墓地、骨灰堂的建设是前提和基础。但我县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起步晚,全县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均未建设公益性墓地、骨灰堂,死者无公墓区可安葬,火化后也无处安置和寄存,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急需加快跟进。

四、深入推进殡葬改革的几点建议

搞好殡葬改革,规范殡葬秩序,实行文明、节俭办丧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工作中必须把握重点,规范运作,稳步推进,讲求实效。

1、破陋习,树新风,转变殡葬观念。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殡葬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殡葬法规的宣传力度,采取报纸、网络、电视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遵守、维护殡葬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倡导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二是健全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农村“文明红白理事会”,制订文明规范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其约束和引导作用,教育引导群众转变传统观念,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文明治丧。三是转变传统观念。提倡厚养薄葬,让广大群众把精力和金钱用在关爱家庭、赡养老人、发展生产上,破除互相攀比,争面子、讲排场等铺张浪费现象。

2、重引导,强管理,倡导文明殡葬。一是实行定期汇报。建立乡镇殡葬工作定期汇报制度,由乡镇民政所定期将本辖区范围内死亡人员的火化、骨灰寄存、有否乱埋乱葬等情况向民政部门汇报,民政部门则根据汇报情况进行核查。二是规范骨灰管理。落实专人负责骨灰安放,加强后续管理,坚决杜绝骨灰装棺二次土葬的占地行为,逐步实现骨灰处理多样化、科学化。同时,积极推行骨灰植树、撒河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处理骨灰的方式,促进殡葬改革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加大处罚力度。对违反殡改政策的各类案件,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查处,特别是对一些私葬乱葬的现象,要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依法从重从严处理,对参与违纪的有关领导干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3、强配套,优服务,推进殡葬改革。一是加快公墓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安排适当的建设资金,也可采取以奖代补、社会捐赠、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和农民群众集资等方式筹措资金,解决兴建公益性公墓所必需的经费,并把公益性公墓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满足农民群众生态殡葬的需求。二是加快骨灰堂建设。进一步加大骨灰存放设施的建设力度,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骨灰堂(楼、塔),为实施骨灰寄存提供便民利民措施。民政部门要大力推行骨灰寄存和其他少占或不占土地的安置方式,倡导和鼓励骨灰抛撒、树葬、草坪葬等文明、节地殡葬方式。三是大力推进火化。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国有企业(含改制企业)社保享受对象和县城规划核心区范围内的村(居)民去世后一律实行火葬。鼓励县城规划区外的村(居)民去世后实行火葬,落实好对无丧葬补助费的城乡居民实行县财政补助遗体接送和火化费用等各项优惠政策。

4、抓示范,强带动,规范有序推进。一是采取试点先行。在柯龙公路沿线或修铜公路沿线选择一个基层基础较好、经济基础较强、村民素质较高的乡镇率先开展全方位殡葬改革试点工作,县财政给予适当扶持,在做好硬件建设的同时,着重从移风易俗、建立机制、强化监管等方面入手,抓试点、刻样板、树标杆,带动全县殡葬改革纵深推进。二是注重示范引导。每个乡镇选择一至两个村民积极性高、村庄环境优美的行政村高标准、严要求建设公益性墓地,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美化环境,逐步实现墓区规范化、环境园林化,打造成为示范性公益性墓地。以公益性墓地建设为切入点,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和带动其它行政村高标准建设公益性墓地,深入开展殡葬改革。三是加强典型宣传。在推进殡葬改革的过程中,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宣传栏等媒介,着重宣传具有典型意义的乡镇、村组及个人,大力倡导绿色殡葬,发挥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促使群众积极支持配合工作,营造殡葬改革的浓厚氛围。

5、抓协调,建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一是部门齐抓共管。殡葬改革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民政部门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群众丧事新办,破除丧葬陋习;加强殡葬职工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增强优质服务意识,提高殡葬服务质量和水平。工商部门要坚决查处无照生产、销售丧葬用品的违法经营活动,做好市场监管。公安部门要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和乡镇做好宣传和执法工作,对阻挠起尸火化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国土、环保、林业部门要对毁林造坟、毁地建墓、污染环境等乱埋乱葬行为进行清理查处。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形成党政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殡葬管理体系,不断开创殡葬改革工作新局面。二是明确属地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各村(居)党支部和村(居)委会为责任主体,各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是主要责任人。乡(镇)党委、政府要抽调人员组成督导组,分包各村实行蹲点督导,联责奖惩,把深化殡葬改革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强化责任追究,严格落实奖惩。三三三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切实加强人员死亡后治丧、火化、安葬等方面的管理,堵塞漏洞,防范和制止殡葬违规行为。老坟坚持坟主自我管理、责任自负的原则,确保坟墓绿化深入持久,真正达到治理的目的。将坟墓治理和监管工作纳入部门和乡镇的重要工作议程,纳入村(居)委会自治的主要内容,规范日常管理,使坟墓治理真正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修水的一项重要措施常抓不懈、常抓常新。

第15篇:中国医疗改革调研报告

中国医疗改革调研报告

(一)中国医疗被毁于“政治化”

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问题,都没象中国这样复杂,医患关系,都未象中国这样紧张,大家对医疗问题看法莫衷一是,越治理问题越多,原因到底出在哪?本文今天一针见血地指出原因在于:“医疗问题已被政治化”了,而政治的焦点是“医德”。

如不是被政治化了,一次涉及13亿人利益的医改,政府要把百姓“免费看病”待遇,变成“自己掏腰包看病”的商品化,老百姓非但没人问责政府,几乎一边倒的跟着记者大骂医生侵吞了他们的医疗利益,原因是“医德沦丧”。世界哪个国家能做得这么漂亮?

政治也是一种思想和利益上的对立,一旦引入“政治”,对问题的看法也将偏离客观公允,医患双方必然变得对立敌我,难以调和。

于是国家在医患喋喋不休的争吵中,每年都能节省了占GDP4-6%医疗费用,成为医改最大受益者,结果能不“看病贵”?多年没投资医疗建设,能不“看病难”?政治思维影响了百姓对客观问题的判断力,才使人坚信医疗问题都是医生思想(医德)变质的结果,于是因投入不足造成的矛盾得以转移,医患迅速对立。政治化的思维使人容易偏激,就像*时期相信“右派”思想都是要预谋反革命似的,百姓对一件普通医患态度问题,都容易上升到“医德问题”。一件普通的医疗事件,极易上纲上线到敌我关系。

而对他行业出现的重大问题或事故,都能被心平气和地理解为“偶然”,对屡禁不止的贪污腐败能被理解为“个别”和前途光明;而对少数医生的医疗差错则认定1

为群体的“医德沦丧”,医生的红包回扣数额虽小,却更令人痛恨。

此时尽管医管部门已经公开向社会宣布医改失败的原因:是“体制问题”,是“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本该逐条去解决。可网络中至今有人仍固执的认为不先改变医生的医德,国家增加几万亿投入、建立多少医院都将是“喂了白狼”。而医管部门却也糊涂地始终专攻“医德教育”,更坚定了百姓的信心。

何以至此?只有这样医疗矛盾能得以转移,相关部门能免于被问责,同时赢得了改正的时间,不必对因处理,只要医德教育就能赢得满堂喝彩!

但代价也是巨大的,医患关系紧张,医闹频发;不得不为缓解一个旧矛盾替而制造几个新矛盾,问题积重难返;新医改也因此耽搁了,且改革不得不避开被“政治思维”残绕的象粽子一样的旧医疗体制,在外围和防未病想办法。

过去的教育事业和今天的医疗行业一样,也被记者引向政治化过,教师处境就象今天的医生一样:社会关注,媒体天天爆料,教师总是挨骂,所有教育问题的根源也都直指教师的“师德”。实实在在的客观矛盾不被重视,越搞“师德教育”问题越多……

直到有一天,媒体记者松开了紧咬教育的口,转向医疗行业。于是教育行业才得以重归理性,认认真真地、逐一处理多年来积攒的具体矛盾和问题,教育行业才得以好转!

(二)医疗资本主义?

市场在医院里确实起作用。 因为医生拥有比病人更多的知识, 这使得许多聪明人选择学医, 也是我们需要好医生的原因。 培养医生要花很多年, 因为你需要有特殊领域的知识。 病人不知道得了什么病或者有什么疗法, 他们只知道发烧了, 感到疼痛了或者不能进食了。他们得看医生以得到诊断和治疗。 所以医生有可能利用这种优势剥削病人,而这种现象在中国已经存在。

但是最近在中国有一个争论: 有人说中国医疗系统的私有化或市场化不是真正的市场化, 因为政府控制了价格和所有资源。 结果这导致医疗服务的提供不足。 所以我是否可以说您的建议是政府进一步调控医疗系统,而不是让其进入市场? 首先, 中国并不缺乏病床和医生。事实是中国在城市拥有太多的医院和医生。 甚至在大多数小县城有更多病床。 所以中国的不是缺乏医生,病床或技术, 而是好的专家。 中国有太多的缺乏良好培训的普通医生, 他们不知道如何作出正确的诊断或给予适当的治疗。 所以中国缺乏高质量的医生,特别是专家。 因为疾病谱已经改变,现在癌症成了常见病, 而以前不是。 高血压,心脏病也是如此, 而却没有必需的心脏病专家。 因此中国在一方面过剩,在另一方面短缺。 请不要混淆认为中国只有一个要么医生,病床过剩,要么过少。 实际情况比这复杂得多。 我说中国没有适当地调控并不是说中国需要更多地调控, 比如中国就不应该错误地控制药品价格。

(三)那他们应该调控什么?

应该调控付费机制。 中国不应该执行按服务收费, 在这种机制下开的药越多,获利越多。这就是医生开大处方的原因。 中国需要一个大的整改,而不是在边边角角修修补补。 我担心的是中国不进行大的整改,就像把大量的钱投入医疗系统,却没有变成对人民的服务。 医院和医生过得很舒适,他们不想看到任何改变。 他们只想看到钱流进自己腰包。 老实说,这就是中国面临的困难。

(四)您是说医生,医院不想有任何

改变?是的。 特别是医药公司,他们是提供方,美国的药物公司,大多数医生、医院不想有任何变化, 他们只喜欢看到更多钱流入医疗系统。 所以人们总是抱怨不得不为医疗服务付费过多。 在此过程中, 医生医院还期望得利更多。

但是就我所知有这样一个现象, 统计数字显示近年中国医生数量的增加停止了,虽然医学院还招学生, 但没有多少医学生进医院工作,这意味着医疗领域并没

有我们认为的那样有吸引力。

你错了。 你知道有多少医生变成了医药公司的销售员? 因为销售员工资更高,并给医生红包。 在中国, 医生的正式工资确实很低。 医生应该得到更多的报酬。 但有了红包, 中国医生报酬很不错, 不过这是错误的谋生途径。 很多正直的医生都走上了这条路。 说句不好听的话,这叫” 逼良为娼”。 医生被迫不合法地收取红包。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医生都报酬太低。 但是医药公司还会付得更多,因为他们需要这种和医生的关系,利用红包达到目的:”你开我们生产的牌子的药品。 ”

(五)那么在所有这些问题中, 优先的解决办法是什么?首先, 我不是总理或主席。 其次,我并不羡慕他们。 我的确相信胡锦涛和温家宝真的是想做正确的事情, 他们真的想促进人们的医疗和福利。 但是,某些政府官员并不这么认为。 卫生部在国家层面上所做的所有事情就是要更多的钱,保护医生、医院, 没有充分地让人民更健康。 看看新农合吧, 那些钱让乡镇卫生院设备更好,赚钱更多, 大多数钱没有帮助到人民。所以这才是总理和主席面临的。 他们是想为人民做好事,但他们的部长们却不这样想, 比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想着要更多的钱, 这样就可以盖更高的房子, 有更多的钱去管理。 但他们是否给城镇职工购买了正确的医疗服务呢? 他们也没有。 这是中国面临的基本。 卫生部没有真正想为人民服务。 但总理和政治局的官员又的确想为人民服务,因为他们要维持社会稳定。 不过社会稳定的现在捏在卫生部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手中。

(六)如何用这些钱获得最大的健康回报?

我称之为”如何将资金转化为给人民的服务,促进人民健康并防止因病致贫。” 是投入到通过新技术赚更多钱的大医院。

(七) 医疗系统中市场的作用是什么?

市场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但需要调控和监管, 我们称之为”监管”。 供方之间的竞争就是适当的监管。 他们在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上竞争, 否则他们就会剥削病人。 所以中国应该在政府适当的调控和监管下促进竞争, 但政府在理想情况下不应该管医院的运作,否则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政府和公务员。 但是在农村无法推行竞争,因为在乡镇一级只有一家乡镇卫生院。 而在城市基本医疗卫生, 像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政府应该试着放开竞争, 不要只是政府来建。 让能最好地为人民提供这些服务的医院或组织来竞争, 以最便宜的价格来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允许其发展壮大。 而不要说你是政府的机构,就有特权提供这种服务, 养一批闲人在那里。 现在有很多人持一种过于简单化的观点, 要么市场要么政府, 要么任何一个都不起作用。

有些人称为美国模式或英国模式。 如果走市场之路,就是仿效美国模式, 得交很高的保费。 如果走英国模式, 就可能为了一台手术等上几个月甚至几年。 人们只是简单地认为我们只有这两种模式。

实际上, 英国已经不再是以前那样了。 英国试着引入竞争。 美国也没有完全自由的市场, 也试着监管医疗。 而如我所说, 中国的专家, 就像卫生部长,政府官员过于简单化地提出极端方案。

调研人:11300163 林彬

2011级电信一班

第16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学校:绵阳师范学院 班级:历管院09级1班 姓名:罗婷 学号:0903040122 实习学校:四川省叙永县第一中学

一、高中历史课改实践进展的积极方面

(一)高中历史教师们意识到教学观念和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应有所改变

这次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是我国的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提出好几年了,然而,在实际中制约素质教育的因素很多,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抓根本性的问题,首先是是课程和教材的改革。这次课改的总体方向、基本思路都是对的,是要全面和整体地设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及高中阶段的教学计划,建立起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图改变课程结构单一的问题,使学校课程具有综合性、均衡性及选择性,实现课程及教学的多元化和现代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历史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知识密度大,专业化倾向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繁、难、偏、旧的情况,使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机械的,成为一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过程,不必要的学习负担比较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课程的改革就是最核心的问题。

这次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基本精神符合当今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而且也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正因为如此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各高中的历史教师在参加了国家、省、市三级培训后,他们或多或少的都意识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确实应该有所转变。

这应该是我市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从目前的情况看最大的收获。

(二)高中历史教师越来越关心历史教育的本义

历史教科书在版本上由小变大;在体例上由章节体而“课题体”,有套红、有大小字,还有提要,但是学科教育的主体架构没有太大的变化。如今新版教科书在形式上的变化更大。我们看到,凡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中说得通的教学道理几乎都被揉了进去。在主观上学科教育理念在“求新”,在形式上教科书也的确活泼了许多。但是,学生并没有让思想进入历史课,教师则反而产生了更多的困惑。如果是“一切为了学生”,那就要真正看学生因此在哪些方面获益,又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发展。当高中历史教师在经历了这些表面的让人眼花缭乱的变革之后,冷静的思考让他们逐渐关心起象“历史教育究竟应如何定位?”这样的问题。我始终认为,历史教育是人性培养基础,历史教育蕴藏着人类的终极关怀,“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一类问题,它不应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中断,相反,应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深入。历史教育如果不是在这个立场为自己辩护,它必将在越来越功利世俗的社会中被抛弃的更远。 历史教育究竟应当给人以什么?

——给人以思想(独立,反省,思辨)

——给人以眼界(深邃,多维,升华)

——给人以胸怀(博大,宽厚,自信)

——给人以情感(向真,向善,审美)

——给人以“文化”(品格,素养,境界)

历史教育的责任:

——锻造思想与涵育人格。

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

——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所谓“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是否至少就意味着:要教给学生有思想的历史;要教给学生有情感的历史;要教给学生有生活的历史。“历史课的最高境界应当是——震撼,以及震撼之后带来的长久的思考!”这些观点在以往提及时,往往会被认为是迂腐和脱离实际的想法,但是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师们也正在认真的思考和逐渐接受这些观点,这不能不说一种可喜的现象。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高中历史教师发现现在的学生逐渐变得越来“不安分”了,他们思维比较活跃,愿意表现自己,像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他们的观点有还显得很幼稚,但他们敢于很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愿望,给如今的高中历史教师以强烈的印象,也从另一个角度冲击着教师们的教学观念。一方面高中历史教师感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另一方面教师们也在不断的困惑中思索着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自己的教学方式。这也是这次调研给我的以强烈的启示。

(四)高中历史教师们逐渐对新课改的理论产生了兴趣。

教师这个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年复一年上课下课,年复一年重复着自己的教案,很多教师在评上高级职称后,再也没有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动力,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了激情,但是,自课改培训以来象教研理论、公开课„„这些以往只有那些还没有评上高级职称教师才会关心事情,现在成了很多老师都主动关心的事情,新课改使高中历史教师们逐渐增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愿望。对公开课的评价越来越热烈,对新课程理论的求知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事实上,历史教育理论与历史教学实践之间是存在沟壑的。而历史教师的日常自觉性教学研究恰恰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因为它是以历史课堂教学为视界促使理论向实践的渗透,又以理论为引领推动历史课堂教学具有理论的跃升,从而促进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交融。作为课堂教学“亲历者”的历史教师,通过自己的研究来追忆自己的教学过程,述说自己的教学思考,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评判自己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实际上正是形成个人内在理论,并实现自我超越的教学科研经历。课堂实践是历史教师成长的基石,也是历史教师产生教育灵感的源头,更应该是历史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着眼点和归结点。

二、课改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不足及解决的办法

课程标准应该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历史教育的政策与发展方向,反映学科教育的学术研究水平,尤其应该体现一个国家在学校历史教育方面的基本性格。应该看到,此次历史课程改革的整体理念是进步的,不过,在我们的改革取得进步的同时,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抽象与多歧的概念所产生的困惑,盲目的乐观主义与琐碎的教育理念交织出的无所适从的感觉,也一同摆在了教师的面前。在调研中与许多老师接触之后,越发感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针对课程标准检讨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以便在课程标准修订期间对它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否则学校的历史教育依然会面临无法摆脱的困境。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最大动作,便是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课程结构。依据《标准》所言,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是构建高中历史课程新体系的基础, 寻着这个思路,在《标准》中找到对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特点的新解释,结果没有答案。于是又找到《标准解读》和为培训新课程教师准备的《研修手册》,一样没有满意的答案。有人会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学历史的或教历史的人,还不知道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吗?可事实是,大家真的不知道。

由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较原则,只规定了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对知识点的取舍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理解,选择的知识点或案例不一样。许多教材是原必修教材的浓缩,缺少知识铺垫。有些地方还出现初、高中脱节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补充大量高中学习必备的知识。加上高考方案迟迟未出台,出于对学生的高考负责,一些教师贪多求全,课堂容量增加,节奏加快,难度加深,作业偏多,导致学生的负担明显加重。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我认为还是要强调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注意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循序渐进。要

2 清晰地理解必修模块中选取的知识内容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本学科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中,有哪些放在必修模块,哪些放到选修模块,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结构,每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模块中分别应该把握什么程度的要求,坚决放低起点,减小容量,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走进新课程,接受新课程。这实际是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功底发挥课标的刚性指导作用,并尽量减少课标现有的不足给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了十分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选取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点改变了,知识内容的编排体系、逻辑结构改变了,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改变了,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运用。面对高中历史教材变化,几乎所有的历史教师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惑。许多历史教师感到课时不足,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矛盾很大。教材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同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要求之间、教材内容与课后习题要求之间存在差距;教材要求与初中教学衔接不够,例如,锦州市区初中的《历史与社会》,采用的是专题教学,但是这些专题于高中新教材的专题,缺乏必要的联系和衔接,到很多专题与高中的重复,而且相关教学内容顺序颠倒,知识的铺垫不足,一些尚未学习的概念提前出现,甚至个别地方中出现了不少科学性的问题等。

针对教材出现的上述问题,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尽可能系统地研究整套教材的体系,重点研究好必修模块的知识体系和双基要求。通过系统的研究,提高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教材的研究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运用课例研讨的方式进行新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把对教材的体系、内容、能力要求的研究放到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去进行,为此,我希望加强了集体备课和有经验教师的引领作用,做到制度性和非制度性集体备课相结合。在规定的备课时间内开展有效备课,不仅仅是统一进度和作业等,而是就每一节课的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合理取舍知识点,对每个知识点讲到什么深度都一一进行研究,最后由备课组长拿出优化的教学方案。非制度性的教研日益常规化,同一备课组的教师经常在一起研究问题,群体优势和个人特长的发挥相结合,共同走出课改的新天地。

(二)如何处理公开课和常态化教学之间的关系

当前的公开课上“教师讲授”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似乎讲授法就意味着“注入式”,就是“满堂灌”,以致连讲得精彩的教师也唯恐避之不及,谁也不想与“灌”字沾上边。然而常态的教学又如何呢?教师讲授一统课堂的情况仍不在少数。据说,有的地方迫于无奈便对一节课中教师讲授的时间做出硬性规定,若教师讲授超过15分钟即为不合格的课。两种迥然不同的价值观值得深思。一段时间以来,公开课的浮华表演之风日盛,如今的教学研究者似乎不太在意教师的讲解如何,而是关注一节课中学生活动时间的长短,因而有些教师在公开课上一会儿多媒体演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组织学生讨论,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教学情境的过于晃动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作深层次的挖掘,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必要的价值引领,导致课堂华而不实。而在平时的“家常课”上,不少教师又在拼命地讲(也可以说是“灌”),唯考试是瞻的教育评价将师生带进了急功近利的误区,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活动和感悟,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书本知识和应试技能,却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不顾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目前这个阶段还是应该从常规教学入手,当然按照本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新课程教学的灵魂是创新,它需要教师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需要教师的智慧和教育机智。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新课程下无常规,也不应有常规,循规蹈矩的教学是与新课程精神相背离的。然而,在现实国情下,作为规范、引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教学常规还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原因包括:一是新课程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才刚刚起步;二是传统的教学常规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有着深刻影响;三是整个高中历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我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就达到新课程的理想状态。所以,只有找准“切人点”,不断保持学校常规管理的耐力;找准“兴奋点”,不断提升学校常规管理的眼力;找准“落脚点”,不断锤炼学校常规管理的功力。以新课程的理念制定教学常规,让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成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使广大教师真正健康地走进新课程。 为此,首先,高中历史教学常规要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的推行,因此,制定教学常规须关注并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符合新课程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高中历史教学不再是一种简单

3 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的多样化统一。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研制者和开发者,这多重的、内涵丰富的角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新的教学常规应该是能够引领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只有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常规下,教师才能转变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才能促使自身的专业发展,实现师生双方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特别重视课前设计、授课、课后反思三个教学环节的常规管理。总的要求是变常规性备课为教学设计。做到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要因人而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常规应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高中历史教师要对教材作“问题化”处理,使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将知识串联起来的线索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从而强化认知冲突,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亲历性活动设计。

正是鉴于以上教学常规的新思路新策略,我认为应正确把握历史课堂活动、探究学习的“度”。历史教师应取得以下几点共识:(1)活动是必须的,但活动不是课堂的全部;(2)活动不等于表演,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讨论辩论等都是活动;(3)就活动本身而言,应该把活动安排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正所谓“大难大动,小难小动,不难不动”;(4)活动中应当关注全体学生。不管哪一种形式的课堂活动,都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而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特别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对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教师该讲授的地方就讲授,该探究的地方就让学生真正探究,逐步做到了传授知识与探究性学习、知识积累与素质积淀、归还学生时间与归还学生思维过程、解决问题与创设问题情景的平衡。

(三)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改革的空间有多大?

国家在推进课程改革时,课程评价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也同时出台,但由于社会对评价认识的偏差以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评价改革的整体方案迟迟未能出台等诸多因素,评价改革滞后于甚至制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深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评价改革虽然与高考改革有紧密的联系,而高中历史教师在评价改革中却不必作茧自缚。恰恰相反,历史教师不仅有评价改革的空间,而且可以大有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让一线教师成为评价改革的主要参与者、设计者。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改变评价的单一途径,把评价融入到学生所喜爱的活动中,渗透到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评价标尺的多元化,才能使学生从评价的畏惧感中解脱出来,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也才能使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作为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评价改革必须是对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的、积极、有效的改革,而不仅仅是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改革,应该是多元的、全方位的、发展的改革,而不应该是单一的、片面的、固化的改革。评价的对象也不应该单纯是学生,还应包括教师。

当然,虽然高中历史教师在评价改革中可以大显身手,但由于应试观念的影响,高考等终端评价改革在评价改革体系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改革的空间取决于高考改革的力度。

三、结语

高中的历史教育应该也必须得到重视,这是因为对公民素质、人文精神乃至最为基本的国民意识养成而言,它都较义务教育阶段更为重要。历史教育无疑要培养国民的自信力,这种自信力是建立在坚实的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认同,以及宽阔的国际视野基础上的,亦源于对现代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自省。所以,说到历史教学的特点,就不能不遵循维护国家利益、养成国民意识,以及学科特性和学生学习规律的一般原则。我相信广大高中历史教师是真心地希望找到回归学校历史教育本义的途径。首先是用“发展”的观念代替“塑造”的观念,其次是要特别强调历史学科教育于合格公民养成方面的作用,将这两条做到了,历史教育的民主大门也就打开了,知识性的历史课程就会向生命性的历史课程转变了。 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而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让教师主宰课程,即教师不仅要是专业课程的实施者,还要是专业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的经验仍然重要,但不再是复述书本知识经验,而是建立在学科教育理论和专业学识基础上因思想而获得的经验。为此,教师要会走学术的路子,成为学者型的教

4 师。

高中历史教师做学问、搞研究,不是奢望,而是现实。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需要学问和研究,创新教育更需要学问和研究。指导学生的发展需要学问和研究,促进教师的自身成长也需要学问和研究。没有学问,无从指导学生和提升自我;没有研究,无从产生自主的认识。历史教育或说历史教育课程是一门系统的学问,需要做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总之,追求历史教育的本质,一是为学生开创历史教育的新局面,二是让学生从历史课程中学到乐趣、学到技能、学到智慧、学到自信。

第17篇:法院量刑改革调研报告

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Style Definitions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范文,作为参考!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计划和主任会议安排,10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对市法院量刑规范化改革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组听取了市法院工作情况的汇报,现场旁听了刑事庭审,查阅了有关案卷资料,并召开了由法院相关负责同志、职能庭室负责人和部分代表、群众参加的座谈会。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市法院认真按照上级法院的统一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积极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1-10月份,全院共受理改革范围内的15类案件288件,审结237件,分别占同期全部刑事案件收结案总数的84.7%和85.3%,其中上诉7件,一审服判率97.1%,上诉案件二审全部维持原判。法院刑事审判庭先后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人民满意政法单位”,并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被省高院表彰为“刑事审判工作先进单位”。

(一)强化工作措施,保障量刑规范化工作顺利实施

一是精心组织,激发动力。法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全体刑事审判人员参加的量刑规范化改革工作小组,负责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和具体实施。同时,组织召开会议,传达上级法院量刑规范化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学习研究,开展讨论交流,充分认识量刑规范化的意义、作用和内容,进一步激发了审判人员积极参与量刑规范化工作的积极性,为量刑规范化工作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是加强学习,提高能力。采取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形式,组织刑事审判工作人员对最高法院《量刑指导意见》、《量刑程序指导意见》和省法院《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进行学习,使法官尽快熟悉并掌握新的量刑方法和量刑幅度。通过组织开展庭审观摩,交流学习,全体审判人员逐渐适应了量刑规范化的庭审程序,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量刑步骤和量刑方法。

三是加大投入,增强实力。市法院将量刑规范化改革列入法院重要工作,认真研究制定方案,明确任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全力保障。根据改革工作的需要,抽调一名具有一定调研能力的刑法研究生充实到刑庭工作。专门为量刑规范化办案系统配备一台服务器,明确具体的系统维护人员,为刑事审判人员配齐电脑、打印机等设备,为扎实稳妥推进量刑规范化办案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四是加强沟通,形成合力。法院加强与检察、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对公安、检察、法院、律师在量刑规范化工作中的定位和分工进行了明确,就量刑建议的提起、对庭审中量刑事实的调查与辩论等问题与检察机关作了进一步沟通,确保了量刑规范化工作顺利推进。

(二)围绕三个并重,推动量刑规范化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定罪与量刑并重,切实保障量刑公开透明。在向被告人送达起诉书的同时,将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书一并送达被告人,并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在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阶段,注重突出量刑程序,注重查明量刑方面的事实和证据,注重听取控辩双方对量刑的意见,充分保障公诉人、辩护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就量刑问题发表意见,保证了量刑的公开透明。今年以来,市检察院共提出量刑建议180余份,法院均在建议幅度内予以判处。

二是说理与判决并重,着力规范量刑自由裁量权。加强刑事裁判文书的量刑说理,要求承办法官将是否采纳公诉人、被告人和辩护人发表的量刑建议及理由在刑事裁判文书中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论理。加强判后释明,宣判之前或宣判时向控辩双方及被告人说明量刑的过程和结果,告知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所对应的基准刑、各种量刑情节对基准刑的调节幅度等,引导被告人息诉服判。

三是实践与创新并重,不断丰富量刑规范化内容。一方面,对照省法院《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对常见的罪中、罪前、罪后量刑情节中涉及到的量刑幅度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例如,《实施细则》规定:对于累犯可以增加基准刑的10-40%,确定为25%;对于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七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50%,确定为30%。这样,使《实施细则》在实践中更具有操作性,量刑也更加规范、具体、均衡。另一方面,对未列入改革范围的刑事案件,也比照《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根据被告人罪中、罪前、罪后量刑情节,在相应量刑幅度内进行量刑,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量刑规范化的形式和内容。

(三)全面落实要求,确保量刑规范化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量刑过程更加公开透明,规范量刑意识明显增强。改革前,庭审主要围绕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罪名进行控辩,在法庭上不涉及量刑,量刑工作主要由承办法官、合议庭、审委会确定,因量刑不透明,导致有些公正的判决当事人也不服判。量刑规范化改革后,将量刑纳入庭审,作为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注重犯罪事实、证据调查的同时,也注重量刑情节的调查和辩论,使检察机关和律师也参与到量刑活动中,从而使量刑行为更加公开透明,有效减少了量刑的随意性。

二是量刑活动更加公正均衡,办案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通过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减少了案情相同或相似案件的量刑差异,个案之间的量刑更加均衡,而且量刑公正被社会、公众所看到,被参与诉讼各方直接感受到,被案件当事人切身地体会到,当庭认罪率、当庭宣判率和服判息诉率明显上升。

三是对当事人的权利保护更加有力,办案的效果明显提升。将量刑调查等纳入庭审,将量刑标准公布于众,有力保障了被告人的合法权利,特别是将赔偿和退赃明确作为量刑情节后,被告人及其亲属为获得从轻处罚,积极赔偿、退赃退赔,维护了被害人合法权益,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四是监督渠道更加通畅便捷,司法公信力和权威性明显提升。通过量刑规范化改革,法官的量刑思路清晰可见,自由裁量权的运用有章可循,裁量尺度的大小有据可查,社会各方对量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保障,对刑事审判工作更加满意、更加理解、更加支持,进一步树立了司法权威和公信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二、存在的问题

从前段工作看,市法院的量刑规范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传统量刑模式对量刑的影响仍然较大。一方面,由于传统量刑方法简单、快捷,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个别审判人员为了加快办案进度,对传统估算的量刑方法还没有完全摒弃;另一方面,对于比较复杂的案件,还不能灵活掌握量刑规范化的方法和技巧,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机械、僵化地运用量刑规范的现象。

第二,相关部门之间协调与配合仍需加强。个别案件侦查机关收集证据不够全面,尤其对酌定量刑情节以及对犯罪嫌疑人量刑有利的证据材料收集不够或者不够详细,加之被告人收集、提供证据的能力较低,在庭审过程中难以就量刑问题进行有效辩论,影响了量刑辩论程序的开展。

第三,宣传普及工作任重道远。量刑规范化改革在法院系统开展不到一年,与改革相关的侦查和检察机关、律师和当事人对量刑规范化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全社会对量刑规范化改革工作还不够了解,对改革工作造成一些困难,加大宣传力度势在必行。

三、意见建议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转变思想观念。量刑规范化改革是新中国刑事法制发展过程中又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政法部门特别是人民法院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不断提高刑事审判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确保如期完成改革任务。

二是加强环节把握,规范量刑工作。下步工作中,市法院要以《量刑指导意见》为基础,注重环节把握,把量刑规范化改革引向深入,使量刑事实查明在法庭、量刑轻重辩论在法庭、量刑结果满意在法庭,实现阳光审判、透明司法,提高服判率,减少司法成本,维护社会和谐。

三是加强协调配合,推进改革进程。量刑规范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侦查、起诉、辩护、审判,都需要通力配合,步调一致。市法院要及时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取得上级支持。继续加强与政法其他部门的相互配合,沟通情况,解决问题,形成合力,并形成制度,坚持下来。

四是强化宣传引导,提高社会共识。市法院积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不断加大对量刑规范化改革工作宣传的力度,使其精神和要义,为社会所认知。要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特邀监督员参加刑事案件旁听,诚恳接受监督,虚心听取社会各界对这项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依靠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这项改革工作深入实施。

第18篇:国有林场改革调研报告

国有林场改革调研报告

国有林场改革调研报告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背景下, 2015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中发办[2015]6号)。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林业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里程碑,意义非凡,影响深远。**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已成立,自治区主席陈武,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常务副主席**、副主席**分别出任**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正副组长。市人民政府将**、**、**三个县作为我市改革试点县已上报**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如何顺应潮流,未雨绸缪,使林场获得重生,身为林场大家庭的一员,下面就我县国有林场改革谈谈个人疏浅认识。

一、我县六大国有林场基本情况

**县共有**、**、**、**、**、**等6大国有林场,林场性质均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经营总面积66.25万亩,共有职工1254人(在职职工816人,退休职工438人)。**林场总经营面积14.95万亩,公益林面积3.81 万亩,公益林比重25.48 %,现有干部职工701人(在职职工402人,退休职工299人);**林场总经营面积为15.38万亩,公益林面积 9.3万亩,公益林比重62%,现有干部职工164人(在职职工112人,退休职工52人);**林场总经营面积10.56万亩,公益林面积6.86 万亩,公益林比重65 %,现有干部职工98人(在职职工90人,退休职工8人);**林场总经营面积约7万亩,公益林面积3万亩,公益林比重38 %,现有干部职工94人(在职职工84人,退休职工10人);**林场总经营面积15.34万亩,公益林面积10.67

万亩,公益林比重79.4 %,现有干部职工125人(在职职工73人,退休职工52人);**林场总经营面积3.02万亩,公益林面积2.1万亩,公益林比重69.53%,现有干部职工72人(在职职工54人,退休职工18人)。各大林场主要造林树种有杉木、松木、秃杉、西南桦、红豆杉、桉树等,主要经济林有板栗、毛竹、八角等。

二、六大国有林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功能定位不清,管理体制不顺

我县六大国有林场虽为事业单位,却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费自收自支,这种功能定位不清、管理体制不顺导致林场长期既得不到事业单位正常发展应享受的公共财政扶持政策,也得不到企业应享有的自主权和经济政策,“不城不乡、不工不农、不事不企”是林场现实写照。

(二)侵权问题突出,林场维权难度大

六大林场中,除**、**林场林地权属相对稳定外,**、**、**、**等林场建场时间较晚,所经营的林地多为县人民政府、林场、村委、村屯群众代表签订的山界林权协议,没有取得《林权证》,时过境迁,群众受利益驱使采取蚕食土地、阻挠生产、哄抢林木、设置关卡等方式破坏林场正常生产经营和林区稳定,林场维权极其艰难。

(三)政策边缘化,基础设施落后

我县六大林场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未能纳入地方统筹发展计划,基本没有享受国家基础设施建投入的资金,林场虽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风,自筹资金解决职工住房、水、电、路基础设施,但基础设施建设是在“解决广大职工温饱问题”后实施,资金有限,因陋就简,当前各林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村屯是不争的事实。

(四)人才的交流、引进机制不健全,职工队伍老龄化严重

我县国有林场总经营面积66.25万亩,占全市国有林场总经营面积188.8万亩的35%,作为全国林业重点县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毋庸置疑,六大林场是该领域的主力军。但将近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优秀人才几乎没有一个人敢到林场工作,在林场工作的人更难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将近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几乎没有一个重点林学院校林学专业的本科生跨过龙王坡到我县工作。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加强国有林场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同时,六大林场职工队伍老龄化严重。

三、林场改革意见和建议

六大国有林场是我县造林绿化的中坚力量,管护着我县最优质、最稳定、最完备的森林资源。此次国家层面出台《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将国有林场主要功能明确定位于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在林业发展历史转折节点,如何发挥国有林场自身的优势,继续成为我县林业发展的尖兵和主力军,扮演好历史的角色。对此,本人的意见和建议如下:

(一)利用国有林场改革契机,把六大林场整合为公益一类自治区级国有生态型林场。理由:1.国家将国有林场主要功能明确定位于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国有林场改革要坚持公益性改革方向,林场整合定性为公益一类自治区级国有生态型林场符合国家实施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和改革精神。2.全区13家区直国有林场分布在各市,唯一有我市没有区直林场,市林业局、自治区林业厅对此高度关注,我县六大林场森林资源丰富、立地条件好、负债率低,社会保障机制完善,人才结构合理,具备整合条件。3.自治区林业厅发放的《全区国有林场改革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整合成为公益一类自治区级国有生态型林场是职工愿望。4.**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副主席对**情况熟悉。综上,把我县六大林场整合为公益一类自治区级国有生态型林场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二)林场整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县林业资源优势,做强做大**林业产业,全面提升森林经营质量和综合效益。整合升级后,可将林场重新划分为两大功能区:一是打造国家储备林战略功能区,建设高产、优质大径材基地。该功能区利用**林场土地资源、人才资源、全国优秀林场美誉度资源为依托,利用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达成利用贷款建设国家储备林项目资金,打造成国家储备林样板基地。国家开发银行在“十三五”期间,投放给**建设国家储备林贷款280亿元,该贷款期限30年,国家给予贴息,贷款宽限期为8年。同时,营造国家储备林每亩造林补贴约500.00元,抚育补贴约为100.00元,该利好政策千载难逢。二是以“养生福地、生态**”旅游定位为抓手,以“森林王国、水上**”之美誉为推力,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区。**、**、**、**、**等林场地处国家大型电站——龙滩水电站重点水源涵养区域,宜将以上林场经营的全部林木资源划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该区域森林资源质量高、绿水青山、景色优美、空气清新,是社会公众休闲游憩和度假养生的理想场所,走进森林、享受自然、康体养生游正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通过国有林场改革,整合资金、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这一举措符合我县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利国利民。

(三)林场整合,有利于林区治安稳定。近年来,受利益驱使,林场正当权益受到严峻挑战,群体事件时有发生,场群关系日益突出,政府为妥善处理场群关系亲力亲为,林业公安部门执法不阿,但林场维权难度仍然非常大,把**、**、**、**、**等林场经营的全部林木资源划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后,诸多困难和问题将迎刃而解。

(四)林场整合,有利于广大林业职工脱贫致富奔小康。我县六大林场林地资源、森林资源得天独厚,是发展三特水果、核桃产业、油茶产业、林下经济产业最理想场所。近几年来,在县委、政府正确引导、精心扶持下,借助优良的生态环境,创新推广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全县众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林场职工不作为,心何甘?

(五)六大林场整合为公益一类自治区级国有生态型林场,引资更为顺畅,争取项目资金将更为给力,得到社会的关心关注与现在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林场发展了,绿水青山拿不走,财富税收留**。同时,可减少占用**紧缺的编制和减轻财政负担。福建省是全国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七个省份之一,2011年开始改革,2014年验收通过,其中成功经验之一便是改革后将103家国有林场实行省级(林业厅)直管,效果显著。

四、厘清误区,放眼未来

(一)关于国有林场改革改与不改的问题。国有林场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为改革两大目标,明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对国有林场改革负总责,改革势在必行。

(二)国有林场改革成本等费用由谁承担的问题。《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明确指出中央财政安排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省级财政安排资金,统筹解决国有林场改革成本。

(三)国有林场改革是否增加地方财政负担和养懒人的问题。全国有4855个国有林场,将国有林场纳入公共财政的支出框架之内,不是增加地方财政负担,不是回到以前的大锅饭,不是养懒人,更不是干与不干一个样,而是着眼长远,通过森林抚育经营,更好地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让全民共享生态保护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台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吹响了国有林场改革的号角,广大林业职工期盼改革,期盼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期盼与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最后作者认为,只要扎实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生态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将为子孙留驻一个绿色**、美丽**。改革势必要有所担当,正如县委韦桂元书记在**先锋网发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一文所说“只要惠及子孙,成功未必在我”。

**县国有林场明天会更好!

第19篇:江苏农村税费改革调研报告

百有论文网()

江苏农村税费改革调研报告

百有免费在线资料库() 收集

江苏是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地区,改革历时已有一年,认真回顾总结农村税费改革的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研究化解矛盾的途径和办法,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巩固和发展改革的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的基本情况和初步效果

1.农民的减负目标已基本实现。农村税费改革的核心和主体目标是减轻农民负担,江苏各地围绕这个主体目标,深入发动群众,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实施,顺利完成了方案制定、上报审批、组织归户、检查验收、夏秋两季征交等各个阶段的工作,保证了税费改革平稳有序的推进。税改后全省共征收农业税25.61亿元;农业税附加5.08亿元,农业特产税0.9亿元,农业特产税附加0.18亿元,一事一议筹资8.8亿元,合计40.59亿元,农民人均负担77元,较改革前税收及合同内、外人均负担154元,减少77元,减幅为50%。“两工”提取1.67亿个,较上年减少 2.6亿个;以资代劳总额3.86亿元,较上年减少6.8亿元。

2.各项配套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1)大部分地区的乡镇村区划调整、人员分流工作已基本完成。全省乡镇数已由改革前的1974个减至1372个,乡镇平均人口由3.1万增至4.5万;行政村由35258个减至20219个,缩减幅度为42.7%;村组干部由43万人减至22.65万人,其中村干部减少8.7万人,仅此一项减少农民负担4.4亿元。(2)推进了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税改中江苏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由编制部门重新核定教师编制,人事部门核准人员和工资,财政部门核拨经费,委托银行代发到人,使部分地区过去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按照适度规模办学的要求,调整了农村教育布局。(3)推进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通过采取综合设置、精简人员编制、建立用人竞争机制、确定事业单位法人地位等措施,对原来的“农村七站八所”,加以辙并改建。全省大部分地区的乡镇事业单位已由原先的20个左右调并为现在的6—8个,精简人员编制达到30%。并从有利稳定、人尽其才的原则出发,对精减人员实施了多渠道分流。

3.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规范了农村税收的征收行为。为了保证税改后的村级组织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以及计划生育等工作的开展,江苏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规定转移支付资金必须优先保障村级基本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江苏去年上述各项到村资金10.03亿元,高于改革前1999年村三项支出9.27亿元的水平,使大多数村的基本开支得到了保障。为了规范征税行为,江苏按照中央要求,将农业“两税”以及附加的征收职能归口为乡(镇)人民政府财政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村级范围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的意见》。与此同时,还针对涉农收费问题采取了一些专门措施。

4.改革使农村长期积累的许多矛盾得到初步化解。其中包括计税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符、第二轮承包政策落实不到位形成的机动田、黑地、两田制、、宅田合一等问题,有力地维护了农村的稳定。农村税费改革还增强了各地清理、化解乡村债务的紧迫感。各地采取措施,清理账目,已分类处置了一批历史债务。

二、改革留有难题和大量的后续性工作

1.税改后一部分乡(镇)村的可用财力明显减少,难以维持低水平运转。在苏南如果以每年10万元为基本自给目标,有缺口的村约占10%;在苏中如果以7万元作为基本自给目标,有缺口的村约占30%;在苏北如果以5万元作为基本自给目标,有缺口的村也要达到30%。全省2.1万个村,大致有6000个左右的村存在缺口。税改后出现了一些减支因素,

但总体上要保证这些村的正常运转还相当困难。

2.一部分乡(镇)陈欠债务数额大、清偿难。有的村仅农民手中的各类债务凭证就有十几万元。大部分负债乡村缺少可以盘活的集体资产和可以用于清偿债务的资金来源。因为负债,有的乡村受到了司法诉讼和冻结账户、查封财产的法律处罚,分散了干部精力,也给农业税征收增加了难度。农民以债据抵税成为今后税收中难以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3.经济贫困地区对配套改革的承受能力较弱。一部分经济贫困地区因缺少对改革的成本投入,出现了教育布局调整难、事业单位改革推进难、人员分流落实难等一系列新的矛盾。宿豫县辙并村组以后,精减村组干部 4442人,一次性补偿需要资金617.18万元。灌云县农村教育负债4496.98万元,目前亟待解决的学校危房有10万平方米,需投入6000万元,经费的筹措十分困难。

4.由于筹资筹劳数额小,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村难以举办公益性事业。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大型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乡村公益事业受制于投资主体受到一定影响;一部分乡(镇)村的道路、桥梁、水渠急待修理;关系到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积累性问题更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仅靠筹资筹劳,要上那些使公众受益的社会项目难度很大。

5.农业税收任务因缺少征收保全措施增加了难度。税改后,农业税的征收主体是农税征管机关,乡镇只属于委托代收机关,农税部门限于人力、物力和缺少应对手段,要完成当期的农业税征收任务和清收尾欠税款难度较大。发展下去,势必造成拖欠越来越多,尾欠越来越大。

6.一部分种粮大户和纯农户因税改反而增加了负担。据丹阳市测算,税改后,种粮大户每户增加负担约50元,增负20%左右。

7.水利:工程水费等涉农服务性收费标准提高给农村税费改革造成了负面影响。

8.“一事一议”的规范要求与农村的实际情况不尽吻合。许多地区由于受到议事内容、议事条件、农民民主议事素质等方面的制约,影响了议事效果。议而不决、议而不行或根本就无法议事的事情累累发生,一些地区已经将一事一议“束之高阁”。

改革是权力与经济利益的调整,在农村税费改革的主体任务基本完成之后,由于旧体制的“惯性”作用,以及对解决旧体制遗留问题的思想准备、政策准备和经济准备不足,方法欠妥,仍然存在一些矛盾,这是正常的。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着力化解问题和矛盾,认真做好改革的各项后续性工作才能实现改革的各项预期目标,不断深化和发展改革的成果。

三、积极探索税改难题的解决途径

(一)坚持“治本之策”,用发展的办法化解矛盾

1.坚持“治本之策”,明晰农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目前,江苏农业在增长方式上,还是以粗放经营为主;在生产方式上,还是以家庭式的小规模生产为主;在经营方式上,还是以对计划的依赖性为主,特别是粮食、棉花、蚕茧生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贸、工、农分割。这个“三为主、一分割”是导致一部分地区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慢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道路。一是要大力推进农业的市场化。就目前的情况来说,适应市场化的信息问题、市场体系问题、市场主体的培育问题都做得不够,走向国际化更不够。江苏要发展集约化农业,大踏步进入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二是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水平。不能再满足于家庭式的经营。因为家庭式经营无法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三是用先进的科技来提升农业的发展水平、扩大消费的需求。四是积极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只有产业化才能打破贸、工、农分割的局面,留住加工、流通这两块的利益,解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问题。江苏结合农村税费改革的实际,加强对推进农业市场化、专业化、科技化、产业化的研究,即规模农业与效益农业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2.坚持“治本之策”,积极推进城市化带动战略。江苏结合农村税费改革,推进了行政区

划的重大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行政区划与城市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通过发展城市,增强其辐射与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全省共有13个地级市、30个县、28个县级市、50个辖区先后进行了调整,调整后中心城市的区域范围得到了扩大,为城市的扩容和资源的优势互补创造了条件。

在农村税费改革调研中,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一个农民当他由农村迁入城市以后,其消费水平会增长2—3倍,一次性的消费支出会高达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农民进城以后,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具有经济实力,可以在城市投资办工业、办商业以及其它产业。因此,用“拆除门槛放农民进城”的办法,不仅可以减少农民,有利于推进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使留在农村的农民富裕起来,而且可以有效地刺激需求,拉动消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化解矛盾

1.以创新的思维和办法主动积极地化解农村集体债务矛盾。

农村集体债务过重是诱发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造成农民负担过重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重阻力。解决乡(镇)村的陈欠债务问题是江苏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后续性工作。

如何解决乡村集体债务问题,江苏各地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除已经清偿了一批历史债务外,还创造了一些好的做法,推广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组织财政、审计或中介机构对乡(镇)村债务复审,挤掉债务水份,分清债务性质,鉴定落实还债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对于确应由乡镇承担的债务,通过组织收欠还债、核销减债、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以及调减、免利息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又如通过转让、出租、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化解债务矛盾。江苏的乡镇和企业大都有一定数量可以利用的存量资产,有的是闲置厂房、土地和设备;有的是技术、专利和品牌。将各种有形与无形资产加以充分利用,发挥其效益,对于化解债务矛盾是十分有利的。

2.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积极稳妥地搞好农村教育布局的调整。农村税费改革所涉及的教育布局问题和财政负担问题,在江苏大部分地区表现得都比较突出,即使是在比较富裕的苏、锡、常地区,也有一些乡(镇)反映强烈。大家普遍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关心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教育投入已经成为一项大宗投入。大多数农村学校的面貌与教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变,进行教育布局调整不能搞成新一轮的达标升级活动,而应该以教育资源的内部调整为主。要防止和纠正少数地区在教育布局调整上的贪大求洋倾向。对于那些原本就存在着生源不足、而要在调整中扩班招生的学校应首先搞好内部挖潜。

教育布局的调整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要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以及农村人口将大量转入城市等现实因素,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地搞好调整,并尽可能将学校向城市和农村中心集镇集聚。应允许和鼓励农民选择学校,送子女进入城市求学。这可以作为义务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

3.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解决税改中的其它难题。税改中的其它一些难题,也应该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去加以解决。许多办法和创意在群众之中,关键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做好调查研究和集思广益的工作。

例如,一年一度的农村筹资筹劳问题,有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就建议采取并年集中使用的办法。用这种积少成多的办法可以办成一两件大事。当然这样做必须征得大多数村民的同意,必须先积攒、后使用,先积攒的资金要专户储存,不准挪作它用,还有的人建议在郊村之间可以开展筹资筹劳等方面的互助互济。今年先办你们村的事,明年再办我们村的事。关键是村与村之间要建立信用,不搞“平调”。

又如,农村的水利建设问题。由于税改以后,资金投入机制发生变化,“两工”和公积金

取消,村内的农田水利工程由村民实行“一事一议”来解决。但占农村水利工程总量70—80%的跨村、跨乡工程谁来负担,谁来投入,谁来组织实施?为了保证农村的水利建设,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国家对农业的补贴,要逐步转到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大型水利工程要继续坚持以政府组织引导为主。跨地区工程要由受益范围内的单位与个人共同出资、统一兴办。

再如,许多地区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建议:税改后农民的税负轻了,一年的税负可以一次交纳,不必再分为夏季与秋季两次征收,这样还可以大大减轻农税部门的征收压力,减少税收成本。对于纯农户和种田大户负担较改革前减幅不大甚至有所加重的问题,也有不少地方的同志提出改进建议。他们认为,改革前农业税是按田亩征收,而“三提五统”是按人征收,费改税后一律按田亩征收,农民负担由人口向土地转移,形成了种田越多负担越重的反常现象。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农业税附加可以考虑改为以村为单位按劳负担。

(三)克服旧体制的惯性作用,坚定农村税费改革的必胜信念

江苏的农村税费改革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局,但由于旧体制的惯性作用,化解各种积累性矛盾的难度很大。因此,当前江苏的农村税费改革一定要在巩固和深化上做好文章。一方面要防止滋生松懈、畏难和厌战情绪,继续发扬知难而进、知难而上、持之以恒、连续作战的作风,把工作做得更好。另一方面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认真地“回头看”,针对存在问题及时地、实事求是地调整政策和工作部署。

第20篇: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模式正在被打破,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方向将直接影响着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是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根本,也是一个专业能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平面广告行业的被关注度不断在提高。这一趋势可以体现在人们对文化、居住、休闲和商业活动高品质要求上。平面设计师通过良好的设计和规划方案提供了一系列高质量的专业性服务,从而使产品在经过设计之后创造出超越其实用功能的综合美学价值。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和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平面广告设计面临着巨大的用人市场。全国各地经济建设的加快,促使各地众多的平面广告设计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预示着平面广告未来发展的趋势,该行业所提供的专业服务将为更多人所需求。随着这种需求日益增长,平面广告的价值和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会越来越广泛。可以这样说,在重视生活品质的当今时代,平面广告平面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说明平面广告设计这一行业在当今和未来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重要性。

平面广告这一行业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职业,该职业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热门职业之一。平面广告作为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业生产、现代文明以及现代社会商业生活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近年来,平面广告在功能上不断细化,在应用领域上不断扩展,从而引发社会对设计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随着设计逐步深入到商业

活动乃至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一职业的发展前景愈加乐观。另一方面,在广告设计向商业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同时也带动了社会企事业单位对设计人才的广泛需求。平面广告设计在产品的外观、结构、人性关怀、环保性能、乃至包装、宣传等方面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活动几乎涉及到了商业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各类媒体所发布的人才招聘信息当中,设计人才的招聘信息占有相当的比例,具备高素质与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设计师更是人才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抢手人才。

从平面广告的长期发展趋势来看,设计师这一职业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在目前,国内进行专门设计人才培养教育的专业高等院校较多,但高素质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明显不足,具有较高教学质量的中等职业学校更是为数不多。因此,平面广告中等设计的实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明显不足,人才供需比例失调。这种状况下,对具备熟练操作水平的平面广告人才成为国内外业界争夺的焦点,众多的用人单位纷纷开出优厚的待遇和条件,招揽优秀平面广告设计操作人才。由此可见,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广的,同时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因此,作为培养平面广告平面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中等职业院校则肩负着重任。

通过近五年对广告公司、出版社和设计艺术公司等与之相关的行业调查,行业对平面广告设计人才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必须具备学习、继承与创新的能力

飞速发展的信息产业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快节奏进步,人们处在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里新事物不断出现,而在信息传播中起着关键媒介作用的现代设计更是要能顺应这种发展与变化,设计界有人预测Internet互联网将是视觉设计新的媒介,其信息资源无限、图文互动、高速高效的特点将对传统的印刷媒体有巨大的冲击。那么,对于直接从事电脑操作的设计人员来说,就意味着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电脑硬件和软件,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汇的表达。 这势必对我们的设计从业人员在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不管是在校学生或是已经从业的人员都必须具备能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2.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如今在人才市场,大多数行业在招聘时都强调一点就是具有相关行业的实际操作经验,在平面广告尤其显得突出,因而对于培养具备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是企业对职业教育提出一项最根本的任务。

3.“一专多能型”人才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随之所带来的人才结构变化就是对各行业领域大量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校近三年就业情况表明,企业用人单位特别需要宽领域、大专业、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的人才,尤其是既懂专业又能熟练操作复合型人才。包括设计制作在内的各个行业无时不要面临行业的扩展、提升与转型。这样势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转型的专业能力。同时,新的就业结构也造就了一个人不可能在一个行业几

十年不变地从事一项工作。例如:继印刷媒介(报纸、书刊、杂志)、广播媒介、电视媒介后,第四媒体——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平面广告,它渗透到了设计界的各个分支领域(环境艺术、出版物设计、广告设计等),从而使各领域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4.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平面广告本身与多门学科有着深刻的联系。同时,作为广告从业人员来说,其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自身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名设计工作人员工作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他工作态度、工作经验、社会经验、公共关系与组织协调能力。从业人员只有具备了与之相关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在其所在的行业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也只有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变化需要。一个企业需要的不是一种工具型人才,而是真正能够胜任这一岗位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人才。

要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最根本的就是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目前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中,还没能形成平面广告职业教育的校际特色和区域特色,这也正是我们平面广告设计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平面广告设计专业职业教育的差距。因此,课程教学模式急待改革与创新。

一、专业和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

根据现在社会需求与平面广告分布特点设置专业方向,根据行业要求和取业内人士的建议设置课程结构,走出设计教育的职业特色。课程的设置不能仅仅延用以前的传统课程教学体,应根据行业发

展的现状及时更新与调整。在职业教育的办学上形成相对的地域特色与学校特色。

二、课程结构与体系改革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我们理所当然的将整个体系划分为专业基础课、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三大类。然而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脱节、技能操作与设计应用脱节却又成为了最突出的滞后点。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往往容易忽略前后课程之间的联系,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基础课程与计算机软件操作类课程的教学上。在学生低年纪时没有将平面广告必须具备的设计思维贯穿在教学之中,单纯只教授给了学生技法与技巧。这就好比是一个学会了使用各种画笔的孩子,却不懂如何画出一幅好的作品。职业教育不像普通文化课教育,它一般只有3年的学习时间,并且最后一年的时间还要用于实践实训,所以用于课堂学习的时间相当有限。课堂教学的安排如果忽视职业教育的特点,到了三年级的专业课上再来强调思维与创新却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因此,必须在学生进入基础训练阶段就注意调动其思维创新,在基础课程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图像教学中有意设置主题性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在广告设计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制作,从而把一直以来用于手工制作时耗费在精工细作上的大量时间用于计算机设计的操作与构思上,真正意义上利用了电脑来进行平面广告设计。这样才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实训教学改革

虽然实践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已被广泛认识,然而实践课程的实训难以落实到位。就平面广告设计专业来说,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的平面广告设计专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建立了较好的实训机制,让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以实施,而大多数职业院校却无法吸引有实力的用人单位和相关行业参与培养人才,只能与一些小公司取得联系,这些公司由于自身的规模和运作方式的局限性根本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场所,也不可能接纳学生参与实践,最多不过是让学生能够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因此,这种只建立在与行业表面联系层次上的实践课程不可能让学生真正地得到训练。目前,在我国相继成立了不少的设计协会与相关组织,不定期的举办一些职业竞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学校与行业的交流,可是由于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像国外那样形成一套成熟的实训教学体系。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喜地看到不少的平面广告设计专业院校都开始了自建实训基地的探索,主动参与社会服务,从事各类设计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设计实践之中,并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工作做起,不定期举办设计征稿,放手让学生为学校各类活动进行设计实践等。

新的课程改革的中心是教学实践中贯彻工作过程系统化。在几年的教学改革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要使学生的学习和训练能够和实际工作有条不紊的接轨,实训课内容的安排起到关键的作用。我校在09级平面设计专业和10级平面设计专业率先推出模块式教学模式改革,即在短时期内以讲授一门专业课程为主,这样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时刻围绕职教的培养目标抓学生的“双基”,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讲求

实用性,重点在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上,在完成任务的训练中去了解和理会基础知识的概念和含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的动手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这些成效恰恰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课程改革的过程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整合的过程:

理论是实践必不可少的指导依据,但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要调整理论课在课程体系比例。以往职业教育中过多强调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的重点便是理论教学。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时间水平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生产,是职业教育落后于职业技术的发展。通过多年一线的生产教学我们认识到平面设计专业课的教学是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教学重点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的要求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项生产任务。而现有的教材和参考书目很难有这样的具体任务,并且教学内容已陈旧滞后于实际生产工艺,很难适应职业教育抓“双基”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将教材的内容结合现代的生产工艺设计出适合学生特点,符合教学规律和职教培养目标的要求的生产任务,学生在完成这些具体生产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学习专业课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我校应当结合这一特点,学习一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走出有自己职业教育特色的路子。

改革 调研报告
《改革 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