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农村法治建设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24 08:37:59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并把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法制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多年来,我区经

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我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应当看到,我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仍然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地方。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取得的可喜进展

从调研的情况看,我区以“四民主”、“两公开”为抓手,全面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村干部及广大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通过民主法治建设,带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民主选举在农村基层普遍开展,村民的民主意识日趋成熟。一是民主选举产生村党支部。各村均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实行“两推一选”办法,即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时,在征求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共青团、妇联主要负责人意见的基础上,由党员无记名投票推荐初步候选人,再经街道党委根据推荐票数,按照组织程序产生候选人名单,然后提交村支部召开党员大会投票选举产生支部委员。全区100%的村党支部都能顺利完成换届选举任务。二是海选产生村民委员会。各村根据村委会组织法、《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规定,由村党支部主持,选民推选选举委员会,经过两委联席会议提出选举委员会建议名单,提交村民代表大会选举,确定选举委员会,再选村民代表。在此基础上,实行无记名和差额选举的办法选举村委会。在选举村委会过程中,坚持候选人条件公开、选举程序公开、选举办法公开、选举结果公开,最大程度地保障选举的民主性,切实维护选民的合法权益,全区村委会选举村民参选率达98%以上。这种直接的民主选举,标志着村民民主意识正在逐步提高。

(二)民主决策在农村基层普遍得到贯彻,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明显增强。实行民主决策,是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从调查走访的情况来看,**农村基层普遍实行了民主决策,程序也比较规范。村里重大的村务,一般都实行“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程序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民主决策,如村建设规划、经济发展、道路水利等公益事业,土地承包、企业承包、计划生育政策、宅基地使用方案、土地征用等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中,基本上形成二种模式,一种是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先召开支委会研究并提出决策方案,由党支部召集主持村“两委”会议讨论,再由村民代表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表决通过,最后由“两委”付诸实施,前所各村一般采用这一模式;另一种是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村“两委”提出议案,然后将议案交由党员大会讨论,经讨论修改通过后再交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最后由村“两委”付诸实施,三甲、下陈各村普遍采用这种模式。

(三)民主管理在农村基层普遍得到推行,村民自治管理已有比较稳固的基础。据了解,全区农村大多数行政村都制订了各项村民自治制度,有些相当规范,把村规民约、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村务公开工作规范等等各项自治制度进行汇编,装订成册发至各村民手中,如下陈街道下陈村、海门街道东方红村、前所街道前所村等。通过村规民约等各项制度,把村民的权利和义务、村级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工作程序以及经济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要求,规定得明明白白,加强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四)民主监督在农村基层普遍得到实行,上级监督和群众监督、制度监督和人的监督得到较好的结合。从调查走访的情况看,全区各村普遍实行了“两公开和民主评议”制度,确保落实民主监督。在制订各项制度,确保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基础上,把制度监督与村民监督有机结合,街道(镇)监督与村民理财小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全区普遍实行村帐镇(街道)管的办法,统一了各村的财务制度,增加了财务管理和力度,有力地纠正了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同时各村都实行了村务、财务定期公开,增强了透明度,有力地保障了村民的监督权利。

二、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民主化法制化建设稳步推进,村民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但也应清楚地看到,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一)农村干部和群众的学法、用法工作明显滞后。通过四个五年的普法教育,全民的法律意识、学法用法的自觉性不断

增强,但从面上的情况来看,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村民的普法教育工作力度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活动远远少于城镇,尤其是村级自行组织的普法教育活动极少,对农村老年人的普法教育工作几乎成了死角,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与市民相比较淡薄得多;二是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相对滞后,部分农村干部依法管理村级事务的意识、能力和做

法与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三是村干部和村民遇事用传统习惯的方法解决问题多,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少,村民在合法权益受侵害后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的少。

(二)村级制度建设和各项管理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务、财务公开的时间不规范。从调查走访中看到,有的是按季公开,一个季度公开一次,有的是每半年公开一次,年中和年终各公开一次;也有少数行政村一年公开一次,在年终公开,并且是迫于制度不得已公开一下。二是村务、财务公开的内容不规范。大多数村委会能够如实具体地将公开的内容按规定全部公开,但也有一些村委会将一些大的方面公开,而有关村财务一些关键性或比较敏感的内容不予以公开。三是各项规章不够规范。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个别村在制度整合、完善和落实上还不到位,甚至制订的村规民约还有罚款等违法条款的存在。

(三)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工作进展不够平衡。就全区范围而言,各村民主法治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些村各项制度完善,“四民主”、“两公开”搞得扎实完备,但有个别村则明显滞后,存在较多问题,如因村级财务管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农嫁居等引发的村民集体上访事件等热点、难点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

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几点思考

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农村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具有全局意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必须围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民主建设与法治建设,民主法治建设与农村基层党建、注重法制实践与完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加大农村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特别是要加强村“两委”干部的法制培训工作。应充分利用党校,举办基层干部法制培训班,集中时间对农村干部分期分批进行轮训,也可以以会代训,或结合工作实际举办相关的法制讲座。法制宣传教育部门应承担起首要的责任,切实做好农村干部的法制培训教育工作。要调动农村干部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对农村干部的学法培训状况进行考试考核,把学法成绩作为基层农村干部管理的重要依据,促使农村干部掌握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并运用法律知识指导和管理村务,推动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二)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农村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地处**市主城区,因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不少行政村渐渐被城市“包围”。由于土地被大量征用,村集体获得了可观的土地出让金,一些村民转为城市居民,外来人口逐渐增多,村情日益复杂。因此在实行民主选举,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以保证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显得迫切,更为需要。要把在街道(镇)党工委(党委)领导下的农村党支部建设作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靠得住的“领头雁”,保证和监督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三)进一步完善制度,不断强化基层农村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要在现有村规民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等基础上,依法完善相应的村民自治和管理制度。如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重要村务、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度,村委会干部工作守则,村委会干部责任制等。这些规章制度既管“村官”,又约束村民;既是村干部依章理事的依据,也是广大村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有力保证。通过这些规章制度,促使村“两委”班子在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努力做到既不唯上,又不唯我,而是面向群众。村务、财务公开要进一步规范。凡是涉及到村民利益的事务,如财务收支、计划生育指标、宅基地划拨、最低生活保障等,应在确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或每季度向村民公开一次,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群众不满意或有疑问的公布内容,由村委会进行面对面的说明,并提供政策和法律依据及财务根据,以确保“两公开”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基层农村的社会稳定。热点、难点问题的存在,困扰了农村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了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单凭村干部是解决不好的,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可以解决的先予以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说明理由,消解热点中“热”的因素,为解决难点创造条件。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对后进村,要加大民主法治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对个别村还应做好帮扶工作,重点突破,彻底解决症结问题。

推荐第2篇:建设法治××调研报告

今年11月,区委、区政府部署开展了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近日,调研小组对萌水镇、丝绸路街道、凤阳集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其在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中的措施和先进经验,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各单位对建设“法治**”、打造“平安**”高度重视,将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抓好。

1、党委、政府重视,工作思路清晰,奋斗目标明确。萌水镇、丝绸路街道、凤阳集团将建设“法治**”、打造“平安**”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民心工程来抓,迅速进行了动员部署。其中萌水镇部署开展了建设“法治萌水”、打造“平安萌水”工作,丝绸路街道部署开展了建设“法治街道”、打造“平安街道”工作,并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确定工作人员,并要求辖区内的村、社区居委会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做到了工作事事有人抓、有人管。同时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奖惩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措施切实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综治组织和群防群治组织的作用。从调查情况看,做好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必须从基层领导干部抓起,从基层基础工作抓起,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综治组织和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形成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的防控网络。萌水镇以“三级联创”活动为依托,调整了5个落后村的领导班子,不断加强110报警服务体系建设;丝绸路街道健全了辖区内的群防群治组织,以公安派出所专职巡逻队为主要力量,结合各种义务巡逻队,构建了完整的巡逻控制网络;凤阳集团配齐配强了企业保卫处的力量,为保卫人员配备了必要的交通、通讯工具,并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企业的物防、技防措施。

3、坚持严打和集中整治,做好“处法”工作,维护大局稳定。萌水镇、丝绸路街道坚持打击和整治双管齐下,一方面他们按照上级的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对刑事犯罪分子狠狠地予以打击,其中萌水镇2003年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5起,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51%,严打效果明显;另一方面,对治安落后村、后进单位实行集中整治,实现了由乱到治。丝绸路街道在“处法”工作中,以“三无”创建活动为总抓手,全力抓好“处法”工作,认真做好了辖区内109名原“**功”练习者的教育转化工作。

4、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积极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狠抓了定期排查、检查指导等制度的全面落实。2003年萌水镇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6起,调处成功15起;丝绸路街道建立健全了54个基层调解委员会和212人的调解队伍;凤阳集团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的作用,和员工及时沟通,防止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

5、加大宣传,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各单位在辖区内采取多种方式广造舆论,使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深入人心,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件进行了广泛宣传,为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普法教育,大大提高了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对中小学都聘请了法制副校长,避免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存在问题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加强:某些基层政法部门的工作作风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依法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够高,寻求法律援助比较困难;群防群治力量薄弱,人员构成不固定,报酬不落实,防范专业化不强;租赁房屋、暂住人口、流动人口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农村班子问题造成的矛盾越来越多,处理不慎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现有公安派出所勤务制度与实际情况不适合,社区警务建设滞后。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增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一是抓住深入学习不放松。要抓好经常性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领导班子要有强烈的学习意识,以此影响和带动干警加强学习,形成浓厚的氛围和良好的学风。二是抓住突出问题不放松。尤其要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彻底解决,坚决防止反复。三是抓住制度建设不放松。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激励机制,实现“说了算、定了干”的抓落实的良好作风。四是抓住教育培训不放松。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方法,积极探索干警自我教育的新途径。五是抓住争创活动不放松。以争创“五好”基层政法单位为契机,使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实效。

2、加大普法力度,纵深发展法律援助工作。要以依法治区、执法为民为主题,大力实施“四五”普法规划,继续深入开展“千名农村干部法律素质培

推荐第3篇:贵溪市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贵溪市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一班

姓名:吴亦钦学号:2011269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成长、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成长的规定,并把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法制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多年来,我市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一同努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我市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应当看到,我市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仍然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地方。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取得的可喜进展

从调研的情况看,我市以“四民主”、“两公开”为抓手,全面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村干部及广大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通过民主法治建设,带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成长。

(一)民主选举在农村基层通通开展,村民的民主意识日趋成熟。一是民主选举产生村党支部。各村均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实施“两推一选”办法,即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时,在征求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共青团、妇联主要承担责任人意见的基础上,由党员无记名投票推荐初步候选人,再经街道党委根据推荐票数,按照组织程序产生候选人名单,然后提交村支部召开党员大会投票选举产生支部委员。全区100%的村党支部都能顺利完成换届选举任务。二是海选产生村民委员会。各村根据村委会组织法、《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规定,由村党支部主持,选民推选选举委员会,经过两委联席会议提出选举委员会建议名单,提交村民代表大会选举,确定选举委员会,再选村民代表。在此基础上,实施无记名和差额选举的办法选举村委会。在选举村委会过程中,坚持候选人条件公开、选举程序公开、选举办法公开、选举结果公开,最大程度地保障选举的民主性,切实维护选民的合法权益,全区村委会选举村民参选率达98%以上。这种直接的民主选举,标志着村民民主意识正在逐步提高。

(二)民主决策在农村基层通通得到贯彻,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明显增强。实施民主决策,是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从调查走访的情况来看,我市农村基层通通实施了民主决策,程序也比较规范。村里重大的村务,一般都实施“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程序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施民主决策,如村建设筹划、经济成长、道路水利等公益事业,土地承包、企业承包、计划生育政策、宅基地使用方案、土地征用等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中,基本上形成二种模式,一种是在听取各地方意见的基础上,先召开支委会研究并提出决策方案,由党支部召集主持村“两委”会议讨论,再由村民

代表讨论,在此基础上开展表决通过,最后由“两委”付诸实施,前所各村一般采用这一模式;另一种是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村“两委”提出议案,然后将议案交由党员大会讨论,经讨论修改通过后再交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最后由村“两委”付诸实施,三甲、下陈各村通通采用这种模式。

(三)民主管理在农村基层通通得到推行,村民自治管理已有比较稳固的基础。据了解,全区农村大多数行政村都制订了各项村民自治制度,有些非常规范,把村规民约、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村务公开工作规范等等各项自治制度开展汇编,装订成册发至各村民手中,如下陈街道下陈村、海门街道东方红村、前所街道前所村等。通过村规民约等各项制度,把村民的权利和义务、村级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工作程序以及经济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地方的规定,规定得明明白白,加强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四)民主监督在农村基层通通得到实施,上级监督和群众监督、制度监督和人的监督得到较好的结合。从调查走访的情况看,全区各村通通实施了“两公开和民主评议”制度,确保落实民主监督。在制订各项制度,确保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基础上,把制度监督与村民监督有机结合,街道(镇)监督与村民理财小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全区通通实施村帐镇(街道)管的办法,统一了各村的财务制度,增加了财务管理和力度,有力地纠正了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同时各村都实施了村务、财务定期公开,增强了透明度,有力地保障了村民的监督权利。

二、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民主化法制化建设稳步推动,村民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但也应清楚地看到,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一)农村干部和群众的学法、用法工作明显滞后。通过四个五年的普法教育,全民的法律意识、学法用法的自觉性不断增强,但从面上的情况来看,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村民的普法教育工作力度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活动远远少于城镇,尤其是村级自行组织的普法教育活动极少,对农村老年人的普法教育工作基本上成了死角,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与市民相比较淡薄得多;二是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相对滞后,部分农村干部依法管理村级事务的意识、能力和做法与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规定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三是村干部和村民遇事用传统习惯的办法解决问题多,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少,村民在合法权益受侵害后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的少。

(二)村级制度建设和各项管理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务、财务公开的时间不规范。从调查走访中看到,有的是按季公开,一个季度公开一次,有的是每半年公开一次,年中和年终各公开一次;也有少数行政村一年公开一次,在年终公开,并且是迫于制度不得已公开一下。二是村务、财务公开的内容不规范。大多数村委会能够如实具体地将公开的内容按规定全部公开,但也有一些村委会将一些大的地方公开,而有关村财务一些关键性或比较敏感的内容不予以公开。三是各项规章不够规范。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个别村在制度整合、完善和落实上还不到位,甚至制订的村规民约还有罚款等犯法条款的存在。

(三)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工作进展不够平衡。就全区范围而言,各村民主法治建设成长不平衡,有些村各项制度完善,“四民主”、“两公开”搞得扎实完备,

但有个别村则明显滞后,存在较多问题,如因村级财务管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农嫁居等引发的村民集体上访事件等热点、难点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

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几点思考

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农村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具有全局意思。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必须围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民主建设与法治建设,民主法治建设与农村基层党建、注重法制实践与完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成长。

(一)加大农村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特别是要加强村“两委”干部的法制培训工作。应充分利用党校,举办基层干部法制培训班,集中时间对农村干部分期分批开展轮训,也可以以会代训,或结合工作现实举办相关的法制讲座。法制宣传教育部门应承担起首要的责任,切实做好农村干部的法制培训教育工作。要调动农村干部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对农村干部的学法培训状况开展考试检测,把学法成绩作为基层农村干部管理的重要依据,促使农村干部掌握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并运用法律知识指导和管理村务,推动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二)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农村得到全面贯彻执行。擂鼓岭地处贵溪市主城区,因城市建设的迅速成长,不少行政村渐渐被城市“包围”。由于土地被大部份征用,村集体获得了可观的土地出让金,一些村民转为城市居民,外来人口逐渐增多,村情日益复杂。因此在实施民主选举,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以保证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显得迫切,更为需要。要把在街道(镇)党工委(党委)领导下的

农村党支部建设作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靠得住的“领头雁”,保证和监督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三)进一步完善制度,不断强化基层农村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要在现有村规民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等基础上,依法完善相应的村民自治和管理制度。如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重要村务、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度,村委会干部工作守则,村委会干部责任制等。这些规章制度既管“村官”,又约束村民;既是村干部依章理事的依据,也是广大村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有力保证。通过这些规章制度,促使村“两委”班子在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努力做到既不唯上,又不唯我,而是面向群众。村务、财务公开要进一步规范。凡是涉及到村民利益的事务,如财务收支、计划生育指标、宅基地划拨、最低生活保障等,应在确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或每季度向村民公开一次,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群众不满意或有疑问的公布内容,由村委会开展面对面的说明,并提供政策和法律依据及财务根据,以确保“两公开”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基层农村的社会稳定。热点、难点问题的存在,困扰了农村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了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单凭村干部是解决不好的,需要各地方形成合力。可以解决的先予以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说明理由,消解热点中“热”的因素,为解决难点创造条件。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对后进村,要加大民主法治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对个别村还应做好帮扶工作,重点突破,彻底解决症结问题。

推荐第4篇:建设法治城市调研报告

建设法治城市调研报告

今年11月,区委、区政府部署开展了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近日,调研小组对萌水镇、丝绸路街道、凤阳集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其在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中的措施和先进经验,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各单位对

建设“法治××”、打造“平安××”高度重视,将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抓好。

1、党委、政府重视,工作思路清晰,奋斗目标明确。萌水镇、丝绸路街道、凤阳集团将建设“法治××”、打造“平安××”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民心工程来抓,迅速进行了动员部署。其中萌水镇部署开展了建设“法治萌水”、打造“平安萌水”工作,丝绸路街道部署开展了建设“法治街道”、打造“平安街道”工作,并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确定工作人员,并要求辖区内的村、社区居委会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做到了工作事事有人抓、有人管。同时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奖惩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措施切实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综治组织和群防群治组织的作用。从调查情况看,做好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必须从基层领导干部抓起,从基层基础工作抓起,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综治组织和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形成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的防控网络。萌水镇以“三级联创”活动为依托,调整了5个落后村的领导班子,不断加强110报警服务体系建设;丝绸路街道健全了辖区内的群防群治组织,以公安派出所专职巡逻队为主要力量,结合各种义务巡逻队,构建了完整的巡逻控制网络;凤阳集团配齐配强了企业保卫处的力量,为保卫人员配备了必要的交通、通讯工具,并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企业的物防、技防措施。

3、坚持严打和集中整治,做好“处法”工作,维护大局稳定。萌水镇、丝绸路街道坚持打击和整治双管齐下,一方面他们按照上级的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对刑事犯罪分子狠狠地予以打击,其中萌水镇2003年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5起,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51%,严打效果明显;另一方面,对治安落后村、后进单位实行集中整治,实现了由乱到治。丝绸路街道在“处法”工作中,以“三无”创建活动为总抓手,全力抓好“处法”工作,认真做好了辖区内109名原“××功”练习者的教育转化工作。

4、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积极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狠抓了定期排查、检查指导等制度的全面落实。2003年萌水镇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6起,调处成功15起;丝绸路街道建立健全了54个基层调解委员会和212人的调解队伍;凤阳集团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的作用,和员工及时沟通,防止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

5、加大宣传,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各单位在辖区内采取多种方式广造舆论,使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工作深入人心,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件进行了广泛宣传,为建设“法治××”、打造“平安××”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普法教育,大大提高了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对中小学都聘请了法制副校长,避免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存在问题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加强:某些基层政法部门的工作作风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依法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够高,寻求法律援助比较困难;群防群治力量薄弱,人员构成不固定,报酬不落实,防范专业化不强;租赁房屋、暂住人口、流动人口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农村班子问题造成的矛盾越来越多,处理不慎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现有公安派出所勤务制度与实际情况不适合,社区警务建设滞后。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增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一是抓住深入学习不放松。要抓好经常性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领导班子要有强烈的学习意识,以此影响和带动干警加强学习,形成浓厚的氛围和良好的学风。二是抓住突出问题不放松。尤其要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彻底解决,坚决防止反复。三是抓住制度建设不放松。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激励机制,实现“说了算、定了干”的抓落实的良好作风。四是抓住教育培训不放松。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方法,积极探索干警自我教育的新途径。五是抓住争创活动不放松。以争创“五好”基层政法单位为契机,使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实效。

2、加大普法力度

,纵深发展法律援助工作。要以依法治区、执法为民为主题,大力实施“四五”普法规划,继续深入开展“千名农村干部法律素质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同时,法律援助工作要继续向纵深发展,向村居延伸,法律援助工作者可以上门服务,就地办案,将法律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也让在场群众接受法制教育,在无形中起到“解决

一件,教育一片”的作用。

3、建立专业化的群防群治队伍,完善治安防控网络。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化的群防群治队伍是治安防范的生力军,要规范运作,努力提高其素质。一要全面规划,做好组建工作。大力宣传组建专业治安联防队的重要意义,提高企事业单位参与组建专业化防范队伍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要订立合同,保障队伍的稳定性。严格标准,选聘政治可靠、文化程度高、身体健康的人员,由本人、所在单位和派出所三方共同签订合同,有效保证队伍定岗、定责、定时、定位的要求。三是多渠道筹集经费。可以由政府补贴一部分,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由受益单位出一部分,同时以存车收费等费用支付一部分。四是加强队伍的教育管理。由公安部门统一培训管理,把治安联防队伍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4、严格实行房屋租赁管理制度,加大对暂住、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各派出所要严格按照规定,对辖区内的出租、闲置房屋进行全面的清查登记,对房屋租赁实行动态管理,实行出租房屋挂牌制度,房屋出租人必须出示房屋所有权证明,由房管部门办理《房屋租赁许可证》后向当地所在派出所提出申请,填写好《出租房屋审批表》和《治安责任担保书》后,方可办理出租合同。基层派出所要加大对房屋承租人的监管力度,经常进行检查,特别是对承租房屋进行废品回收,无固定职业人员进行严格控制,避免一部分人以此作掩护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对暂住、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公安机关要组织专门人民展开经常性的排查,堵住这些地方在暂住、流动人口管理上的漏洞。

5、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切实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大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建立校内法制教育室和法制宣传园地,做好有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深入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秩序集中整治和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对辖区内的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服务场所和音像制品、图书报刊要加强管理,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经营,努力消除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

6、高度重视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做好这部分人员的安置帮教和转化工作,对确保社会稳定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帮教小组到位,档案齐全,明确责任,切实做到政治上不歧视,生活上给出路,管理上不断线,降低其重新犯罪。加强对监视居住、假释、缓刑、保外就医、管制等外执犯的管理、教育工作,确保不脱管、不漏管,不发生任何问题。

7、抓好农村“两委”班子建设。要针对农村班子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专门成立班子建设指导组,重点解决农村班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无班子的村配齐班子,落后班子的村配好班子,一般班子的村配强班子。要治穷治乱同步进行,督促“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搞民营经济,为群众多办实事,带领村民共同富裕。

8、改革派出所勤务制度,大力推进社区警务建设。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继续深化派出所工作改革,要考虑不同区域派出所的环境差异,在指导和考核标准上不搞形式主义和整齐划一,使派出所的工作适应于辖区经济的发展和群众需要,适应治安形势的需要。二是城区派出所改革必须与社区警务建设同步进行。以预防和减少犯罪为目标,把派出所民警的工作重心由传统的事后打击转移到事前防范上,依照社会公共力量抵制犯罪,逐步实现社会治安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推进社区警务建设,在社区设立警务区,各警务区在街面上建立规范的社区警务室。社区民警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收集掌握情报信息、加强实有人口管理、组织治安防范、加强治安管理和为群众服务,构建严密的辖区治安防控网络。三是要大力推进派出所队伍建设,走依法制警,以德育警,科技兴警之路。治安防范中突出科技兴警,建立连接派出所和警务区、警务站、警务室的畅通通信联系,装备良好的交通工具,做到纵横联动、快速反应。

第三调研组人员名单:

略。

推荐第5篇: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调研报告

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动身,掌控大局,整体谋划,突出重点,遵守规律,扎实推动,确保实效。

一、掌控大局,整体谋划,扩大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张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全局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规划,实事求是,科学发展,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整合各方资源,加强调和配合。

(一)纳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目标。积极将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作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予以高度重视。要从我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高度进行通盘问虑,整体谋划。在“依法治国”方略的同一指导下,在“法治城市”、“法治区县”建设的同一规划下,积极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制定计划,明确任务和要求,并纳进城市文明和谐建设考核评估体系,进行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表彰。

(二)融进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过程,深进到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具体细节中。要牢牢捉住发展这一中心工作,将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融进到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建设全过程当中,融进到基层工作的各个角落,融进到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将民主法治建设的要求和措施贯彻落实到基层社会的各项实践中,积极展开各种活动,大力展开法制宣传,宏扬法治精神,强化民主法治建设;增进干部依法办事,企业依法经营,群众依法维权,完善基层管理民主自治,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整合资源,构成协力。社区、村和单位是社会基层组织的基本细胞,构成了深进到社会各个角落的大网络。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基层事务民主管理,建立良好的基层社会秩序,构成和谐幸福的社会基础。这项工作触及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量大,必须动员社会各方气力,特别是发挥政府各部分的资源上风,将本职工作与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明确目标,细化分工,相互调和,积极配合,构成整体协力,争取最大成效。避免各自为政,只顾本身的工作和利益,乃至相互掣肘,浪费资源,构成内耗。

二、掌控关键,突出重点,激起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活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内容繁多,工作千头万绪,必须坚持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尊重人民群众主人翁的地位,发挥基层群众的积极性,激起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的活力。

(一)将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中的作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所以要十分重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活动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关注基层党员和党支部一班人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中的组织领导和先锋模范作用。同时,积极将党内民主建设与基层民主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党内民主建设,增进了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构成良好的民主政治社会氛围。

推荐第6篇:推进法治建设的调研报告

推进法治建设工作情况的

调研报告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在领导力度、工作深度、覆盖广度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xx县先后被评为“六五”普法中期验收全国先进县、第三批全国法治创建工作先进县。随着“七五”普法的不断深入、xx县经济高速发展态势,如何正确处理新时期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突破现有成绩,成为当前创建的新任务。本文结合我县法制建设的做法和成效,对进一步推进法制建设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法制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法治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认真落实市、县“七五”普法规划,成立了法制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法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法治建设考评体系,将法制建设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县人大每年组织一次普法依法治县工作的督促、检查;组织、人事部门把学法用法考试结果作为考核干部和公职人员年度岗评的重要内容;全县初步形成县委统一领导、人大政协监督、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法治工作体制和运作机制。

(二)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多样。把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和外来人口等人群作为宣传教育重点对象,注重开展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计民生、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并针对不同群体特点采取不同的宣传教育形式,进一步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

(三)司法公正公开深入人心。大力推进司法公证、政府政府公开。开辟“网访”平台,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各乡镇设立了检务公开电子显示屏,组织案件下乡巡回庭审;把推进法治建设与保障民计民生相结合,积极开展“法治惠民工程”,在全县形成“服务民生,法治先行”工作理念;大力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使法律之光惠及更多困难群众;建立健全信访维稳工作长效机制,一批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四)法治建设效果初步显现。坚持一手抓普法,一手抓依法治理,把普法融入全县中心工作,把法治建设贯穿于社会法治化管理的全过程,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认真履行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服务管理水平;把法治建设与完善社县基层组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积极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按照“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方针,深入推进“平安xx”建设,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领导干部法治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水平不高。有的对学法用法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法流于形式,往往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有的学法与用法相脱节,虽然略知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知行不一,仍习惯于以人治思维处理工作、解决问题,以言代法、以情代法、以权压法问题时有发生。有的基层领导干部不善于运用法治手段解决社会矛盾,奉行“花钱买平安”、“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解决”的权宜性治理方式。

(二)部门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能力不强。一些部门行政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不高。有的部门运行执法权力不够公开透明,个别人员执法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一方面随意执法、越位执法、不按法定程序执法现象仍未杜绝,另一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时有发生,因此出现“同案不同罚,同事不同办”现象,导致各类矛盾纠纷的产生和激化。

(三)部分群众的法律素养不高。我县社会法治化程度还不高,普遍存在信钱、信权、信访、信关系、不信法现象,法治观念有待转变。群众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新的法治环境还需要进一步营造。

(四)法治建设监督和保障机制有待健全。行政权力的监督问责相对弱化,有些监督程序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失去了监督的实效性和威慑力。法制建设绩效考评指标反映出一些明显缺陷:如绩效考评观念比较落后,考评内容重点不够突出,定性指标表述不够准确等。有的单位片面认为法治建设就是普法,普法就是司法部门的工作,与其他单位关系不大;有的单位缺乏大局意识和合作精神;全县在法治建设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上也有很大提升空间。执法司法编制短缺,存在体制上进口不活,出口不畅,进人难、留住人才更难的问题。处突、维护稳定任务重,执法压力大,职业认同感、归属感下降。

(五)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增强。目前法治宣传教育形式依然沿用老套路、老办法,以摆摊咨询、发放资料、橱窗宣传、张贴标语、举办讲座、知识竞赛、开卷考试等传统方式居多,在方式和载体上创新不够。许多临时性

主题宣传活动常常是热闹一阵,活动过后了无痕迹,“内容高大上、形式一阵风”,没达到形式与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进一步推进法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今年是全面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依法治国方略的开局之年,是“七五”普法的全面推进之年,法制建设迎来了新机遇,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机制。调整法制建设领导小组,充实办事机构;在全面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完善法制建设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督促检查机制、激励引导机制;把法治建设作为全县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提高其在绩效考核中的分值比重,丰富考评内容、突出考评重点,准确表述定性指标。全面落实相关职能部门“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办公室与各成员单位要建立信息反馈和情况交流制度,健全职责清晰、运行畅通的工作机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举全县之力,形成优势互补、有序运行的法治建设联动、协动和互动机制。

(二)进一步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继续落实中心组学习、办公会前学法、法律讲座、法律培训、法律知识考试等制度,通过长期稳定的学法机制,确保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实效。加大对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全面检查领导干部的年终述法、任前考法、出庭应诉、执法资格考试等情况,掌握其是否认真学法、真正懂法、准确用法、自觉守法的真实情况,并以此作为选拔干部的硬要求,作为考核政绩的硬标准,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决策程序。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落实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完善行政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行政决策透明度和政府公信力;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按照“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突出公开重点,把财政预决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作为公开的重点领域,努力促进政务公开取得实效;借鉴发达地县经验,对涉及公众利益、需要公众广泛知晓并参与的行政会议可公开举行,允许公民或各类组织的代表旁听。

(四)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把“法治xx”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作为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开展“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单位”和“法治机关”两大创建活动。全县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社区都建立了巡逻布控、卡点堵控、社区管控、单位自控、科技监控的“五控”治安防控网络;乡镇建立了矛盾联调、问题联治、治安联防、工作联动、

平安联创的“五联”机制。率先组织律师参与县长接待日活动,引导上访群众把属于法律程序解决的上访问题引入法律程序或进行诉讼外调解,做到事前讲法,事中明法,事后析法,实现从信“访”到信“法”的改变。

(五)进一步创新法治宣传教育载体。探索“百法讲坛“活动和干部学法用法的有机结合,“法律明白人”评选和“边界普法”新模式,实现普法低成本全覆盖;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短信普法、法治电视节目等新媒体方式,增强法治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加强宣传针对性,选择婚姻家庭、赡养继承、房屋买卖等群众关注的法律法规和贴近群众生活的典型案件,进行跟踪报道和深度宣传,以案说法,提高法律权威。实施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落实;针对当前基层群众对法律服务需求,把政府履行职能过程中的部分公共服务事项,如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制宣传等,作为购买项目,交给社会组织承接。

(六)进一步坚持法治道德并行并举。注重法治与道德的相互支撑,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意识,引导人们尊法、向善。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使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完善市民公约、邻里规则、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道德更加深入人心,为推进

法制建设培育丰厚的道德土壤。

推荐第7篇: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调研报告

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调研报告

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调研报告

对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法治财政建设是一个业务性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局虽然是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示范点,但是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提高财政干部法治思维、提高创建工作效率、提高法治财政建设水平。

关键词: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思考

近年来,我局以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为目标,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依法办事意识明显增强,财政制度建设不断加强,财政执法水平持续提升,财政权力运行逐步规范,促进了财政职能发挥。经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局连续三年获得法治财政标准化先进单位,2014年被评为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示范点。

一、法治财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思维还未完全树立,依法理财观念有待加强。近年来,我们虽然开展了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工作,但是部分同志仍然缺乏一定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没有充分认识到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片面认为省厅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要求太高,一方面认为“完善财政业务管理机制”考核点中相关指标对于我县经济薄弱地区来说难以完成,有点不切实际,而这些指标恰恰是法治财政建设必须长期坚持和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认为“提升财政行政管理水平”等考核点务虚成分太多,财政工作比较忙,没有精力做那些琐碎、程序性的事情,没有时间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财政法律法规学习,但是这些考核点恰恰也是提升法律素质,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的必然要求。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有的人将法治财政建设当作软任务,没有从法治的高度,统筹谋划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以致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积极性不高,存在应付了事的心理。

(二)依法理财动力不足,创建手段还显单一。虽然经过多年的法制培训教育和依法行政工作实践,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部分人员由于缺乏法治思维,还不能自觉运用法律手段,习惯于用老的方法解决问题,创新能力不够。有的业务科室没有认真研读涉及本科室的考核点,没有积极思考如何实施好考核点内容,反而问办公室该考核点如何完成,要求办公室为其把关,丧失了业务工作的主动权,其实办公室也只是起个牵头作用,个性化的考核点还应由各科室完成。有的业务科室只是简单对照考核点来找资料,照葫芦画瓢,没有认真思考如何将工作做得更好,没有主动向先进地区学习,未将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三)各自为政思想存在,大局意识不强。法治财政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几乎涉及到财政局所有科室,有的科室还是某个业务考核点的牵头科室,负责提供相关共性资料,界定相关指标,联系其他科室共同完成好相关指标,最后还要审核其他协办科室所提供的资料。但是工作实践中,这些科室的牵头协调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各敲各的鼓,他们只负责本科室考核点需要的东西,不主动向其他协办科室提供相关资料,更谈不上对其他科室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核,一味指望办公室进行审核,有的协办科室也不主动和牵头科室联系,以致在省厅考核验收时同一考核内容以不同的数据出现,闹出笑话。

(四)整改落实不彻底,工作重点不突出。每次考核省厅都对我局提出了整改意见,要求我局及时整改,但是有的科室认为这些整改事项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或者主动整改意识不强,存在一定的应付思想,整改不彻底,落实不到位,负责整改的考核点年年考核年年还是要求整改,给省厅留下不好的印象。有的科室虽然注重业务工作,但是对“提升财政行政管理水平”考核点中的一些重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如应该按照规范性文件要求管理的文件,他们嫌麻烦,以其他部门或者上级处室也没这样要求为借口,规避以“宝财规”文号印制文件;同时对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工作还未跟进,只知道制定,不知道有些规范性文件随着各项新规定的出台,有可能不合时宜,甚至违规,从而远离了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目的。

二、多措并举,全面推进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

(一)营造浓烈学法氛围,提高财政干部法治思维。

以“六五”普法为抓手,创新财政普法形式,持续推进财政普法工作。一是深化普法内容。按照规划纲要部署,深入宣传学习《宪法》、《刑法》、《民法通则》、《担保法》等基本法律,深入宣传《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等行政法律制度,深入宣传学习《预算法》、《政府采购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财经法规,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宣传和营造法治文化。二是突出普法重点。积极向领导干部普法,加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培养;积极向财政干部尤其是基层财政干部、执法干部普法,提高财政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处理事务的水平;积极向广大财会人员普法,增强遵守财税法规制度的自觉性。三是扩大普法方式。放大财政局网站宣传功能,全天候向社会公众宣传财政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对财政法规制度和财政政策的了解;继续做优“财政讲坛”,提升财政干部业务水平和法律法规运用能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形式,组织财政执法实务观摩,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善于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进行教育,以案说法,警示违法后果。开展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研讨和征文活动,调动执法岗位人员思考进一步做好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的积极性,以巩固普法活动成果。四是严格执行普法制度。强化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党组中心组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学法活动,党组成员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并积极参加省、市财政部门和县政府法制办组织的各类法律学习培训;落实好新录用人员岗前法律考试制度、中层干部任职前法律考试制度,对补考仍未过关的,一律不予上岗、任职,促进财政法治建设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五是健全普法架构。理顺普法机制,县财会教育中心负责财政普法培训的组织、管理、培训,各业务科室负责明确综合培训和业务培训内容,形成职责分工明确、工作范围清晰的普法培训架构。

(二)完善创建手段,提高创建工作效率。

一是决策程序和实施过程要留痕。法治财政建设突出“完善集体领导决策机制”,同时要求规范性文件出台前要经局办公会议讨论决定,目的是提高决策水平,确保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而我局一些“三重一大”事项虽然经过集体决策,也作了会议记录,但是没有形成经局长签发的会议纪要,目前规范性文件虽然经局长审阅签发,但是没有经过局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决定,这样降低了法律效率,影响了依法决策水平。所以,以后凡是涉及集体决策的事项都要形成经局长签发的会议纪要,留下决策痕迹。省厅法治财政考核重点检查各个考核点的备查资料,要求凡是备查资料不在检查现场的,一律不予认定,相应考核点不得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做好平时的法治财政建设工作,而且注意保留工作开展时的痕迹,如前几年有的科室没有将县人大批复预算调整的人大会报保管好,以致省厅考核前就请人大帮忙提供材料。为防止此类事情再次发生,局办公室现在已将涉及财政部门的人大会报以正式文件形式编号,流转给预算科保管。二是牵头责任科室要尽责。因为法治财政建设是一个业务性较强的综合工作,所以牵头责任科室的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办公室、预算科、监督检查科等牵头责任科室要认真研读相关文件,正确解读、把握好每一个考核点的具体要求;同协办科室统一好政策口径;审核、过堂、把关本科室和协办科室收集整理的资料,对资料不完善、不符合要求的提出整改意见。三是考核机制要注重平时。法治财政建设考核指标中除了预算执行相关的数据要到决算数据出来才能有完整的反映,而其他考核指标要突出平时工作开展的质量、序时、进度,可以由办公室和牵头责任科室实行半年一次的预考核,督促各科室把法治财政建设的功夫做在平时,提高法治财政建设质量,避免考核前花费时间突击整理资料,导致忙中出乱。

(三)主攻工作重点和薄弱点,提高法治财政建设水平。

近年来省厅对我局考核提出的整改建议,都集中在完善相关制度、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高预算执行到位率、开展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加强绩效评价工作等,这些既是法治财政建设的重点,也是我们近年来工作的薄弱点,这些整改要求固然有我县财力因素等客观原因,也有我们工作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进行超前思考,统筹谋划。

一是优化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机制。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相关业务科室要按编制规范和软件编制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社保基金、国有资本经营以及政府采购预算,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细化部门预算项目支出,严格执行“二上二下”预算编制程序,推进以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非税收入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改革。国库科要定期通报预算执行进度,各业务科室要加强预算管理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不断提高部门预算年初到位率。细化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公开内容,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对预决算公开过程中社会关切的问题,要规范整改、完善制度。二是创新资金分配机制。预算科要担负起专项资金管理职责,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宣传、引导,积极争取政府和部门支持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制定全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打破财政局科室之间、部门之间壁垒,清理整合各类专项资金,统筹使用专项资金,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严格实行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推进财政专项资金分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专项资金申请、审核实行承诺责任制,进一步增强专项资金申报、审核、使用等各环节相关人员责任。三是完善财政大监督机制。会计科要担负起绩效评价工作职责,加大绩效评价工作的宣传和业务开拓,加强与业务科室、专项资金使用单位的联系,严格要求重大专项资金按规定提交绩效目标并开展目标论证,逐步使项目单位树立起“纳税人的钱不能随意花,支出要讲绩效”的理念,减少和杜绝无效支出。监督检查科要加大重大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力度,引导业务科室依法强化对财政资金运行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牵头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经验交流,不断提高监督检查工作水平和能力。实行绩效评价、财政监督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工作,促进用款单位严格执行预算。四是健全约束机制。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廉洁性评估、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办公室要牵头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落实财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财政执法持证上岗制、财政执法文书审核制、财政执法责任考核制、财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提高财政工作人员依法理财的自觉性和规范性。五是健全全面监督机制。依法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监督,不断完善监督体系。依法向同级人大报送预算编制、执行以及决算的相关资料,认真落实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和要求,依法接受人大的监督和质询。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不断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开展预算信息公开工作。依托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通过“**县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文明微博等新媒体,广泛宣传财政法律法规和财政工作,增进社会各界对财政工作的支持、理解和监督。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

[2]江苏省财政厅深入推进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

推荐第8篇:农村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因此,如何以信息化带动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十六大进一步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是既包括城市信息化也包括农村信息化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农村信息化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的机遇。我国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信息化。在信息时代,就像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企业必备的手段一样,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特别是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城乡之间“数字鸿沟”仍在扩大的情况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第一,这是信息化工作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信息化工作的根本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加强薄弱环节,重视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统筹城乡信息化发展,努力实现城乡信息化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第二,推进农村信息化是抓住机遇、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措施。农村城市化要以信息化为前提,首先必须建立畅通发达的信息渠道,以信息流激活物流、资金流、人才流,用信息化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是抓住一次重要战略机遇,把信息化和工业化、城镇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农村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第三,这是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加快农村信息化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第四,农村信息化是农村改革的需要。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受到世界各国政治家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是全社会中最大的信息拥有者、最大的信息技术的用户,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勤政、廉政、精简和有竞争力的政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信息技术能够使人民更好地参与各项决策活动,从而促进全社会的进步。信息化使许多政府原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不仅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快、更好,帮助政府实现对国家的有效管理。现今,无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或者国家安全的保障,都不能没有信息化的支持。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整体水平落后,所以今后在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资大、风险高。受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农村人口分布稀疏、地域广阔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农村地区加大信息化建设,始终面临高成本、高风险的投资瓶颈。同时,农村通信的技术接入手段遭遇政策限制,实现普遍接入没有好的解决办法。由于农村幅员辽阔,部分区域后期维护、服务等工作也存在困难,农村光缆被盗现象严重。部分偏远区域通信基础设施铺设到位后,电话、宽带入户率难于保证,而农村电话由于农民收入的原因使用率非常低,热装冷用现象严重,基本上是接电话的多,打电话的少,这就导致通信投资大而收益小,投入产出倒挂相当严重。

二、农民对信息化需求有限。目前农村宽带市场增长较为困难:一是由于农民经济水平不高,难以承受电脑终端价格、宽带月使用费等成本支出;二是通信网络科技含量高,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普遍缺少电脑知识,难以熟练掌握和使用通信网络,尚未形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三、农业信息资源缺乏,使用不便。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产品市场瞬息万变。农民生产生活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农产品买卖信息、价格信息和农业科技知识等。而实际生活中,适合农村的信息资源严重匮乏,信息不灵和不对称导致了农产品生产和销售难的问题时有发生。我们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发布能力较低,信息资源开发缺乏总体规划,尚未建成采集、加工、发布、反馈等一条龙式的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信息化的运行机制还不活,一些涉农网站对农民的真正需求了解不够全面,缺乏从上到下了解农村的信息人员,尤其是最基层负责信息采集、整理加工和推广应用的人员,从而导致信息不实用,更新也不够及时。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农村改革以来,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在信息化的挑战面前,如果农村不能与时共进,城乡差距将再次被拉大,如果占人口70%以上的农村仍被排除在信息化进程之外并因此拖住中国现代化的脚步,中国同样将面临被世界抛弃的危险!因此农村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

一、加快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时代,

建设通信网络是发展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必经之路。没有通信接入能力,农村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市场化就无从谈起。

一要加强有线电视的网络建设,为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服务;二要扩大电话的服务功能,为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水平服务;三要加快农村的互联网建设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二、加强农村信息化宣传培训。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不强,农村懂信息化技术的人才更是缺乏。一些乡村对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认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可有可无。据了解,农民对电脑的用途知之甚少,能独立上网的农民更少。农村信息服务站上网历史记录中显示,经常访问信息网站,查看农业信息,进行农产品交易的并不多。掌握信息化应用技术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前提条件。否则,网络对农民来说就如同聋子的耳朵,成为摆设,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政府要加强农村信息化的宣传和引导,利用各种公开场合进行信息化功能和成果演示,广泛宣传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激发起农民强烈的兴趣。同时,认真总结农村信息化成功经验,推广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

三、切实加强对农民信息化培训工作的领导,全面普及计算机和信息网络应用基本知识,义务帮助解决农民信息技术薄弱的问题。在培训中要统一培训规划、培训教材、培训经费,避免分散培训、重复培训、低效培训等弊病。根据实际需要,区分主次,重点抓好专业信息员和普通农民的培训。同时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特点,确定不同的信息化教育课程,让农民自愿报名,自主选择参训课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使农民群众尽快掌握信息化操作技术,真正实现信息化下乡、进村、入户。

四、降低农村通信服务成本。根据农村通信投入大、产出低的现实情况,各级政府要积极鼓励通信运营企业发展农村通信和农民使用通信,向通信运营企业适当返还农村通信营业税,并在机房用地、青苗赔偿、施工赔补等方面减免费用。通信运营企业要逐步降低农村区间电话、移动电话和宽带等通信费,让利农民,刺激农民的通信消费欲望,提升用户量和消费量,实现规模效应。同时设计简易好用的电脑或手机终端产品,方便农民使用,使广大农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通信服务。在宽带网络建设上要因地制宜,选择重点人群和地区,不能搞不切实际的遍地开花,强求每个农户都上宽带,应初步考虑每个行政村设立一个信息服务站,担当“二传手”角色,为农民提供宽带服务。待条件成熟后,再扩大网络覆盖面,以避免资源浪费。

五、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防止重复建设。这是深化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施政效率的重要保障。为此,农村信息化既要总体考虑,又要利于解决当前阶级社会发展当中的突出问题,为民、利民、便民,才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益。对信息化的各个方面,要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协调发展。对“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开发,以及各个业务系统建设都要有总体规划,坚决防止由于软预算约束条件的存在造成的重复建设,要做到全国一盘棋,力求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使公用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使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总之,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正常运转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企业的积极参与、农民的观念转变。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拉动作用,就一定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推荐第9篇: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调研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俊德曾指出“农村信息化不仅是能打电话、能上网,更应该满足农民获得、交换信息的需求。除了农村通信实现基本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设也必须得到重视”。“村通”的目的是要促进农业发展,而农业发展的出路是在于帮助农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农村信息化恰恰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针对**基区所辖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此项报告。

一、农村网络现状

**区下设两乡,共有行政村10个,总人口3.39万人。根据实地调研,目前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业务已经全部覆盖;宽带互联网业务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个村实现了光纤到村、宽带到户;无线数字电视实现村村通。另外,**基区的十个村屯现已经具备了基于固定电话业务开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实现了村民危难时能够自救,而且还实现了村民之间的互助功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农村信息化应用状况

(一)在七个农村中小学中,除了海格村外,均开通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实现了农村学生的互联网内容教学,但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方面,由于资金问题,均没有实现。

(二)农村部分农民家庭购买了电脑,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达到了在网络上索取农业信息、与外界沟通的作用。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517户农民家庭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占农民家庭总户数的4.26%。农民目前对电视、互联网的应用还基本停留在娱乐休闲上,还没有真正把信息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缺乏正确引导。

(三)所有的村均没有建立信息服务站,没有一个公共的、可供全村农民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农村信息服务的推广和应用上的引导。致使绝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袭传统的耕作意识,从众意识强,思想落后,距离建设新农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我区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但农民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乡村后,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对信息情报反应迟钝、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敏感性。因而对信息技术需求欲望低。这种现状,使农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畅,生产、销售和需求相脱节,一些农产品被压等压价,甚至出现滞销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这一点必须形成共识。

(二)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农民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农村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实现信息化,人才是关键。由于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信息技术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更少。同时受经济能力制约,很难吸引外地人才。

(三)农村信息服务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农村信息服务推广离不开政府统筹协调,才能使各个领域协调一致地将涉农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过信息服务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农户收入的目标。这不仅需要对此项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中,增大财政投入。由于财政困难,信息化建设缺乏专项资金扶持,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

四、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农村的风貌。农民可以通过上网查价格、上网查政策、上网选择良种、上网销售和采购,在网上听课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网络信息在农民心中会成为一种依赖,成为学习实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信息化不但能增长农民的见识,还会增强公民意识,渐渐学会运用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将会明显提高。

(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如今电话、电视、电脑多源的信息渠道使农产品价格公开透明,销路增多,农产品坐地增值。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直接影响了再生产取向,也将自发地引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譬如山西省应县龙泉村以产胡萝卜为主,过去没有网络,胡萝卜找不到销路,只好喂牛。自从有了网络后,从未滞销,而且价格高。通过网络还从日本引进了新的优良品种。如今按订单生产,远销东南亚。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了6000亩,占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户均收入两万元,人均6000元。胡萝卜的大量生产,又带动村里发展起了胡萝卜科研、加工、冷库储藏等产业链。龙泉村先后上马5座冷库、4个储藏库、1个高产试验中心。村支书刘建银说:“鼠标和键盘已经成了新时代农民的锄头和镰刀,是离不开的生产工具”。

(三)推动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目前远程医疗、网上门诊、住院预约、远程视频诊断等等网上医疗功能均面向社会开放,极大方便了社会就医途径。另外,农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种疾病的防治、预防和保养。农村信息化工程带来了农村远程教育。通过有效建设远程教育网,使农村中小学连上北京101远程教育网,通过互联网,成立好课堂。以此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拉近城乡教育差距,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缓解农村师资匮乏的问题。

五、几点建议

(一)增强信息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农村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协调信息化建设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二)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依靠资金支持。一是政府每年财政预算中要有计划地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二是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信息化建设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三是千方百计向上争取专项资金。通过信息化手段帮扶农村脱贫致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

(三)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应用管理,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宋俊德教授提出“内容建设比网络建设更为重要,而这项工程通信运营商是无法独自完成的,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宋教授建议“在通信运营商搭建了信息沟通的平台后,各级政府、研究院所、科技单位应该有意识的在农村信息化问题上形成共识与合力,依据各自的长处为农村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如先进的种植方法、防灾方法、预警信息等。同时,政府应该给予实施内容交流平台建设的单位一定的支持,如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我区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应该在各村建立信息服务站,聘用专兼职信息员。作好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具有指导性,推动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村各专业协会、农研所、村干部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信息内容的本地化,增强时效性、正确性和实用性,最终使信息服务惠及广大农民。

(四)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为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大培训力度。一是对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二是积极探索合适的方式,组织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通大户、有文化的农民学习信息网络知识,通过组建农民信息协会、农民科技协会等形式,开展“网络联乡村,信息进万家”活动,组织带动农民上网利用信息实现增收;三是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推荐第10篇:农村敬老院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敬老院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敬老院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工作安排,4月22日,县政协副主席方世根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常委,对我县农村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实地参观了连江镇敬老院和县社会福利院,并在民政局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有关部门情况汇报,并就该项工作进行了讨论交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xx年以来,我县紧抓民生工程建设机遇,按照“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多方筹资,建管并举”的原则,对全县农村敬老院及社会福利院进行了新建、改建和扩建,全县累计投资6000多万元,完成建筑面积40000多平方米,新增土地面积150多亩。截至目前,全县22个敬老院、1个福利院全部得到了新建或改扩建。xxxx年又争取了3所农村敬老院、300床位改扩建项目。完工后全县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床位将达到4560张,集中供养率将达到56%。截至xxxx年3月份,全县五保供养对象8058人,其中分散供养五保对象3884人,集中供养五保对象4174人。集中供养标准年人均3410元,分散供养标准年人均2560元,均按季度由县财政实行一卡通打卡发放。xxxx年我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县,是安徽省唯一受表彰的县。

二、存在问题

(一)入住率偏低。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之宣传引导不足,已建成的农村养老院和福利院普遍存在入住率低的问题,目前按照民政部门提供的数字,全县五保供养对象8058人,集中供养只有4174人,入住率不足52%,这与上级要求在十二五末集中供养率必须达到70%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二)管理服务人员不足。目前各乡镇敬老院管理人员缺少,工作人员年龄大、文化低,素质不高。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与供养对象比例为1:20左右,与省里要求1:10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工作人员待遇偏低,人员队伍不稳定。目前,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大都是聘用制,他们每月的平均工资为500-600元,均没有参加各类保险。

三、工作建议

(一)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五保人员集中供养比例。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乡镇及县民政部门应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加大政策和工作宣传力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组织动员符合集中供养条件的农村五保对象参加集中供养,提高床位利用率,促进社会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稳定人员队伍,调动管理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为适应敬老院管理工作的需要,各级都要加大投入,加强敬老院、福利院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及时配齐配强管理人员,切实解决好敬老院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参照相关政策落实其养老、医疗等福利待遇,消除后顾之忧,促使其安心工作,稳定队伍,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三)加强敬老院规范管理。从建章立制入手,建立健全敬老院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职责,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人性化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建议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将敬老院列入事业单位,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并将敬老院管理配套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敬老院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四)加大敬老院福利院建设和管理投入。县财政应加大对敬老院和福利院建设管理经费投入,不断改善五保集中供养条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务,关心支持社会养老事业。已建成的敬老院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一方面可以试行公办民营,提高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闲置土地,发展院内种养项目,增强敬老院自身发展能力,努力推动我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11篇: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调研报告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指政府财政通过预算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对村级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成的公益事业项目进行奖励或补助的行为。xxxx年,我县被省综改办确定为全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后,我们严格按照《湖北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方案》精神,积极实践探索财政奖补工作,加快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全年共

有194个行政村实施289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项目,其中:新建和维修村内道路179条、281公里,建成小型排灌泵站18座、桥涵30座,疏扩各类沟渠392公里,实施人畜安全饮水工程8处,新建村内公共活动场所5300平方米。完成项目总投资3566.8万元,其中:参加一事一议筹资42.2万人,筹资600.79万元;实际投工投劳174.6万个,折资1396.5万元;村集体自筹161.82万元,社会捐资98.65万元,其它筹资21.39万元;申请财政奖补资金1287.65万元。

一、主要作法

(一)加强领导,营造氛围。县政府成立了财政奖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由县综改办负责财政奖补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协调,财政局负责筹资、筹劳和奖补资金的使用管理,综改办、农监办、财政局联合负责筹资、筹劳程序和标准的审核。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财政所负责本乡镇财政奖补工作的日常事务,县、乡两级均形成了较强的工作合力。为推动工作的开展,县政府召开了财政奖补工作动员大会,各乡镇召开了业务培训会,各村召开了政策宣传会,分层次对财政奖补工作的目的意义、奖补原则、奖补标准和配套措施等进行了讲解和宣传,做到了干部熟悉流程,群众理解政策,推动了财政奖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严明纪律,规范操作。严格按照省、市关于财政奖补工作的相关要求,结合县内实际,针对项目资金的申报、审核、验收等各项环节工作,设计了筹资筹劳项目预案表、筹资筹劳基本情况公示表、筹资农户签字表、筹劳农户签字表、筹资筹劳审批表、奖补项目申报表、项目验收报告表、资金拨付申请表、项目汇总表、资金拔付汇总表、奖补成果表等11套表格,并对每套表格的填报要求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为确保财政奖补工程项目落到实处,专门召开了乡镇负责人督办会,要求奖补工程项目保质量、保工期,并强调了“五个不准”的工作纪律,即不准以财政奖补名义,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捐资;不准通过项目包装,骗取补助资金;不准将公共财政承担的项目变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套取和转移补助资金;不准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变成形象工程,浪费补助资金;不准平调、挪用筹集的资金及奖补资金。县综改办还开通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监控系统,对奖补项目的工程进度、资金拨付等信息实时监控,全年无违纪违法的事件发生。

(三)加强监管,确保实效。一是严把项目规划关。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先由乡镇上报项目规划,县政府再根据各地上报情况和中、省下达我县的奖补资金情况,审核确定享受财政奖补政策的乡镇和村,保证了项目规划与三级政府奖补资金的基本吻合。二是严把申报审批关。要求奖补项目的申报手续,必须符合《湖北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和《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规定,并遵循“村民自愿、群众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程序规范、上限控制、使用公开”的原则进行申报,由县农监办、农财局、综改办联合审批。凡不符合筹资筹劳使用范围、超过筹资筹劳限额标准、没有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筹资筹劳程序不规范、举债兴办建设项目、过去已建成重复申报、只收费不建设虚报、投资规模超过50万元的项目一律不批。三是严把工程质量关。财政奖补项目按其规模分别采取招标、议标确定施工主体,招标、议标全部在乡镇“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公开进行;坚持单项独立核算、招标、决算、审计公示;成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质监会,聘请有资质的质监人员组成监理专班,对项目进行全程监理,并出具监理报告。四是严把项目验收关。对财政奖补项目工程实行三级验收责任制,项目竣工后,分别由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县联合验收专班逐级验收把关并签字负责。凡验收不合格的工程项目,一律不予拨付奖补资金;完成标准和质量还有欠缺的工程项目,按实际完成情况拨付一定比例的财政奖补资金。xxxx年,共有7个验收不合格的项目,涉及5个行政村,取消奖补资金37.43万元; 有3个村的项目工程量验收不达标,减少奖补资金4.5万元。五是严把资金管理关。所有奖补资金直接拨付到乡镇财管所村级财务资金“双代管”账户,并严格按照报账制的要求,凭项目工程建设单位提供的合同、报账凭证、项目竣工验收报告、出资人交款凭证、经公示认可的奖补资金明细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拨付申请表等相关凭证,将奖补资金直接拨付到施工单位。

二、工作成效

(一)激发了农村建设公益事业

的热情。财政奖补政策与以往的其它惠农政策相比,带有明显的奖励性质,只有建了项目才有奖励或补助,不建则没有。这一规定也逐步改变了农民“等、靠、要”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提高了农民自我发展的意识,不仅由“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而且还“抢着干”,有限的奖补资金带动了发展大投入,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财政奖补政策的驱动下,村干部有

加快建设的积极性,农民群众也有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各地修建村组生产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热情普遍高涨,村级基础设施面貌大为改观。如狮子口镇新联村村级排灌主渠道长年失修,淤塞老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农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通过实施财政奖补项目,排灌主渠道疏洗一新,彻底解决了该村群众最关注、最期盼、最现实的问题,农民群众无不拍手称赞。

(二)缓解了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不足的压力。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来由乡村自行承担的公益事业建设失去了财力保障,而新的农民负担管理政策规定,农村一事一议筹资人年平不得突破15元。即使按一事一议的最高标准筹资,“小”村筹资难以达到两万元,“大”村筹资难以超出四万元,根本满足不了村级开展公益事业建设的资金需求。通过财政奖补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级因财力不足导致公益事业发展受阻的予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如斑竹当镇的几座大型泵站改造升级后,存在沟渠不配套,不能有效发挥排涝功能的问题,该镇抢抓财政奖补政策机遇,积极申报项目,对天子庙等20个村的排灌渠道实施了疏扩工程,全镇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三)增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通过财政奖补项目的不断实施,各地农村基础设施滞后,旱涝不能保收等状况得以逐步改善,长期以来由于村级无钱办事、无力办事,导致干部作风涣散,干群关系紧张的情况也得以明显好转,村级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借助“一事一议”,村民积极参与村务决策、管理和监督,共同谋划长远之计,形成了良性发展态势。孟家溪镇黄田村过去干群关系十分紧张,该村争取财政奖补政策对村组公路进行提档升级,解决了群众呼声最高的出行难、农副产品运输难的问题,群众称之为致富路,干群关系也因此逐渐融洽,促进了村级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问题和建议

财政奖补政策实施一年来,我县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有效激发了农村发展的活力。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三个方面较为明显的问题,影响了政策实施和项目建设进度:一是议事难。一方面,仍有少部分村民对公益事业建设漠不关心,始终认为村内公益事业建设是“公家”的事,是干部的事,与已无关,缺乏参与热情,不愿参与开会议事;另一方面,议事过程中只关心涉及个人利益的事,不是建在自家门前的项目往往采取反对态度,导致一事一议因意见不统一形成不了决议。二是筹资难。对于民主议事会议定的建设项目,在筹资过程中大部分村民出资出力较为积极,但仍有少部分持反对意见的村民,以没有直接受益等各种理由迟迟不肯拿钱,或者少拿钱;也有部分村民签字后互相攀比、观望,只要有一户不交,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最终使议定项目筹资难以全额及时到位。同时,大量在外务工人员因春节前后才能回家,筹资较为困难。三是财政压力大。按照财政奖补政策规定,县、乡都必须配套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公益事业项目建设,随着建设项目的增加,配套资金总额肯定会相应增加,尤其从今年起,财政奖补政策将在各地全面推开,必将引发争取财政奖补项目资金的热潮,对我县本不富足的县乡两级财政将形成一定的压力。

针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工作现状,我们建议: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仅要让群众知晓政策,更要让群众吃透政策,领会政策意图,真正激发农民群众参与、配合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二是适当扩大奖补比例。目前我县奖补比例达到了40%,但对于部分经济薄弱村来讲,奖补比例仍然过低,村内建好一个项目,资金仍有较大缺口。三是加强项目资金监管。所有村级招投标事项必须到乡镇“三资”管理服务平台进行;对村级非招投标事项委托乡镇“三资”管理服务平台指派专人管理,切实把奖补项目打造成为阳光工程,造福农村群众。

第12篇:农村文化场所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场所建设调研报告

在侯家沟社区、兰家疙瘩社区走访中,群总普遍反映没有文化设施。我便利用休息时间对全县和平时所到之处的文化场所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整理归纳,以供参考。

一、社区文化场所现状及思考

吉县现有的文化场所,我调研期间去过的有文化广场,小广场,西关广场、锦屏山公园、清水河沿岸。这5个公园为所在社区,乃至全县城的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在对这五个场所进行研究后我得出以下结论:

1、文化场所需要足够的面积。相对来说,小广场人员聚集但是环境限制使其承载能力有限。

2、文化场所要远离交通要道。锦屏山公园山上适合晨练,人来人往,但是山下却很少有人驻足,主要原因首先交通繁忙不安全,其次是汽车尾气多,空气质量不好。

3、文化场所要交通方便。清水河沿岸是一个近水的好去处,却因为进出不方便,大大限制其功能发挥。

4、文化场所要有足够的设施。西关广场的篮球场,就吸引大量篮球爱好者专程前往。

二、吉县居民在社区文化场所进行的主要项目

1、锻炼身体。跑步、做操、散步、打拳,尤其是早上。

2、踢毽子。吉县好多人喜爱踢毽子,在吉县现有的社区文化场所活动的大都是踢毽子的,踢毽子受场地、风力、人员等因素限制小,只一个毽子,投资小,几个人围一圈就可以进行,随时可加入,随意可退出,加上入门技术含量低,成为很多人热衷的项目。

3、滑板和轮滑。这是小孩子喜欢的项目,特别是在文化广场,到处都是轮滑的孩子。

4、跳健身舞。参加此类活动的多为中年妇女。他们有固定的活动时间,有人教,有固定的舞步。

5、其他活动。这段时间有不少大人带小孩放风筝,这项活动具有季节性;也有些打羽毛球之类的活动。

三、在医院搬迁后原址建立文化活动场所的可行性探究

1、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新华西街主干道,靠近学背后村委,远离滨河路运输干道,交通方便安全;医院搬迁后将腾出大片土地,面积适中。

2、服务辐射范围广。桥南广场改为自由市场后,现在新华西街紧缺文化活动场所,建成后将辐射自县委以下到一中门口所有社区,包括现在在建的两处高层住宅楼。部分桥南片区的居民也能受惠。

3、促进学背后村城镇化建设。广场建成后,学背后地段将空前繁华,促进学背后村向从棚户区高层住宅搬迁改造。

根据吉县居民在社区文化场所进行的主要项目,以及其他县市文化广场的实际情况分析,在场所建设上可以考虑一下几点:

1、广场尽量设立个观礼台。有观礼台方便搞活动。群众自编自演的节目什么的都可以演;放个电影,搭个戏台能有个场地。

2、平整不需要到处是台阶。在广场活动的小孩多,有台阶容易受伤,更不利于轮滑。

3、设立一些简单的体育健身设施。场地足够的话,也可以考虑设立几个乒乓球台,或篮球架。

4、在广场的边上设立门球场。门球是老年人中间最流行建设活动,在我见过的文化场所大都设置了门球场地。老年人时间充足,平时,门球场就是广场的人气场。

5、在广场护栏等位置设置文化栏。昔阳的松溪公园里有一组计生文化雕塑,描述一个人从襁褓到耄耋,每个阶段一个雕塑,期间点缀大量名言警句的石牌,十分引人注目。

四、对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几点思考

1、引导群众走上健康向上的生活道路。文化活动场所可以把居民凝集在一起开展文艺、体育、科技、图书等各种活动。风气正了,人心齐了,打麻将赌博的没了,想致富要致富的人多了。

2、培养了大批文艺人才。文化活动场所在满足了群众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为当地培养了大批文艺人才。

3、化解了干群矛盾。在文化活动场所的活动中,基层党组织可以因势利导,把各项工作与文化活动融合在一起,号召力和办事成效就会大大提高。党员干部也因为经常参加活动,深入群众,社区矛盾也有新的化解之路。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九日

第13篇:农村民主法治建设

切实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我国虽然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但总体上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基本国情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5%以上。因此,强化农村基层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促进农村基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扩大基层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精神,国家相关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新时期,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党建,特别是基层民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重点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立法工作;继续推进司法行政体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

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税法费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党建不断加强,治安局势比较平稳。这为我们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农村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在经济方面,农民收入增长减缓,有的地方农民负担还比较重,有些地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压力还比较大,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土地征用、村委会直选,以及家庭、债务、违章建筑、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这对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我们一定要从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农民群众有“四盼”,即盼富裕、盼稳定、盼公正、盼尊重。这“四盼”就是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种反映。每一“盼”都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密切相关。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抓住“村”这个环节,全面落实民主法制建设的各项措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一、农村社会稳定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局,农村社会稳定是当前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公共事业建设后遗症是新农村稳定的重要隐患,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是新农村肌体的毒瘤。近年,党中央以解决民生为根本,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减免了农业税,实行了种植粮食及油菜补贴,10亿农民群众受益,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但在不断建设的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农村群体性事件,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及发展。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一是要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法制。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平稳运行,为百姓谋利益。总结实践经验,我们发现,一个区域的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往往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工作中要坚持把民主法制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推进农村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现实动力,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大力推行问责制度,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规范干部的行为,做到干部依法办事,不以权利谋私。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农村出现的新问题;要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发现、解决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种纠纷,防止矛盾激化;要深入贯彻“严打”方针,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农村治安秩序的犯罪活动,特别是黑恶势力团伙,要坚决打掉。二是要积极改进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事情的真善美,人起到决定的作用,村镇干部的素质决定着农村经济事业发展,继续解放思想,改变干部作风,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群众的贴心人。大力推行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联动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按正常的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努力做到一般矛盾不出村,重大矛盾纠纷不出乡镇。

二、农村民主管理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把“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作为今后农村工作必须加强的六项制度建设之一。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实行民主管理,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农民是我们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也是我们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保护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历来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使农村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有利于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活跃农村民主生活,保障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员和群众对干部的监督,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引导农村干部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正确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和党的政策,按章办事,做好工作。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注意双向制约,不仅要“约民”,更要“约官”。各级各部门都要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要建立健全村民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规范村级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程序,凡是与村民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都要进入民主决策程序,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保障群众当家做主。

(一)实行民主选举机制,实现村官村民选

实行民主选举,实现群众的愿望,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亲民为民之举,安民为民之道。村党支部委员会委员、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实行“两推一选”,即党内推荐、群众推荐、党员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委员、主任、副主任,实行“公推直选”,即由村民公开推荐、村民直接差额选举产生。针对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由不同方式选举产生,两者群众基础各不相同,导致互不“买帐”的问题,采取民主管理的办法,着力理顺村“两委”的关系,确保“两委”协调运转。村干部是老百姓自己选举的,自然信得过,村民就会齐心协力支持村“两委”班子的工作,村级各项事业的发展就能够迅速地步入快车道。要抓好“两个规范”。即规范干部行为:针对少数村干部讲“人治”不讲“法治”,擅长下命令,不愿意搞服务,重政策、轻法律,说话办事随意性大等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干部行为。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加强教育引导,使村干部工作理念上由“人治”向“法治”和“德治”转变,工作方法上由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同时要加强制度约束,制定完善《村民委员会工作规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制度》,要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和村民大会对规范干部行为的作用,把各项工作真正纳入“公开、民主、规范”的轨道。规范群众行为:针对少数村民只要权利,不尽义务,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文明,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等问题,着力规范村民行为。

(二)要抓好民主决策制度的落实。从深化村务决策机制入手,以规范村民代表会议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从制度上保证村民的民主决策权。凡对关系村集体利益和村民利益的事项以及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本村各类经济合同完善、变更和解除,集体财产发包、处理,土地承包、税费征收、财务收支等重大村务事项 ,都实行民主决策。由村“两委”会议商议后,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并做到会前向村民广泛征求意见,会后公布表决结果。在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前,村民代表主动征求村民的意见,让村民代表真正代表村民。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酝酿是否切实可行。遇有重大事项,根据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提议,随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策,决定重大问题要进行票决,获得应到会人员半数以上赞成票方可通过。意见分歧较大,一时难以决定的事项,先缓议,待意见基本一致后,再讨论表决或请示上级组织裁决。实行民主决策,村干部能更好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民主决策,体现了民意,集中了民智,保障了村民的民主权利,有效地避免和减少决策失误,从根本上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要抓好村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的落实,实现村事村民管,村情村民知。要加大对村干部的管理力度,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和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年初,对每名村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责任目标进行全村公示,请村民监督。年底由上级党委派人主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对村党支部成员、村委成员进行民主评议,综合考虑德能勤绩情况打分,评议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以达到干部有压力,群众有动力,干部服务群众、群众监督干部的目的。针对村民普遍关心的村务、财务公开问题,将“两公开”作为落实“四民主”的重要内容列入各村目标责任制考核,要将村务、财务及党务工作中不涉密的有关内容,涉及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救助、合作医疗、土地征用、财务收支状况、农村“两个直补”等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内容进行公开对财务公开这个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要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公开模式、统一公开时间、统一公开内容”以提高财务公开质量,增加工作透明度,强化对农村干部的监督约束。这样,可以有效密切干群关系,激发村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推进村级组织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只有健全完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才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健全完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才能在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健全完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才能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只有健全完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才能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

三、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要切实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教育

首先要抓好村级党员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党建远程教育网络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联户组织送法上门、电视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抓手,加强道德教育。通过开展文明家庭的创建活动,大力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推动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要按照“四五”普法规划要求,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各类宣传方法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要重点抓好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的动态管理,落实监管、帮教和安置措施,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要充分发挥村级关工委的作用,努力把辍学生、失学生、学校中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社会闲散青少年等作为关心的重点,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和家庭的综合教育作用。结合“严打”整治斗争,继续抓好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清理整顿,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所处的环境、背景以及面临的形势与任务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标志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农村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农民从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大环境、大背景发生了新的变化。二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党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社会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为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三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能不能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至关重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人和机制是两大重要因素。党领导下的农村民主治理新机制,经过不断创新、规范和完善,已经成为一套比较科学的治村好机制。有了好机制,还需要有好人,特别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支部书记队伍做保障,这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和基础,抓住了这个根本,新机制的运行才能有肥沃的土壤。只有好人与好机制实现有机的结合,才能开创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后,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又概括出“五个好”的建设目标,即: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尤其要有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培养锻炼一支好的队伍;选准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完善一个好的经营体制;健全一套好的管理制度。这“五个好”中,最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班子,尤其是要有一个好的支部书记。有了好班子、好支书,还要选好一条带领群众致富的好路子。这在当前显得很重要。但村级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不少:一是许多后进村一般都地处偏僻地区,条件差,基层干部观点滞后,思想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式,转化难度大。二是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村级基层组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工作方法和手段滞后,与村民之间缺泛沟通。三是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存有一定问题,发展新党员任务很艰巨。近几年农村新经济组织大量发展,而党的工作跟不上,有的至今还是空白点。农村基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薄弱的问题,是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因势利导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和完善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建设具有较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我们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乡镇工作发展的整体规划,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在基层有人抓能落实,要大力加强派出所、法庭、司法办等基层政法组织的建设,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治保调解会等配套组织建设。切实做到组织、人员、工作、报酬的落实,使其真正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要重点把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班子建好,同时要选准、配好治保会和调委会主任,只要他们“两个人”真正负起责任来,许多治安问题不出村就能解决。

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宪法规定: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作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运用民主法制办法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这个重要讲话对于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领会精神,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第14篇: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今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化解矛盾纠纷、整治治安重点‛三项活动,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法治修水建设。

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的中央全会,是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

一、中国进入依法治国新时代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和法治建设。

2012年12月4日,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讲话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

2013年2月23日,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2014年1月7—8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2014年9月5日,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之所以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和法治建设,有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执政理念的重大变革。过去共产党执政实际上是‚两杆子‛,一靠枪杆子,二靠笔杆子。靠笔杆子把群众发动起来,靠枪杆子打倒反动派。

今天共产党执政靠什么治国理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特别强调四轮驱动——枪杆子、笔杆子、刀把子、钱袋子。刀把子就是法治。

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习近平对刀把子的问题做了专门的讲解,他说,政法机关是党和人民掌握的刀把子,公安机关是刀把子的刀尖和刀刃。

第二个维度:执政基础的重大变化。历代领导集体执政最根本的权威性、合法性、合理性基础是什么?老百姓凭什么支持拥戴共产党执政?

第一代领导集体,人民群众支持拥戴的基础在于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解决了政治解放的核心问题。

1 第二代领导集体,人民群众支持拥戴的基础在于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解决了经济解放的核心问题。

第三代领导集体开始,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使中国社会公平正义起来,解决社会解放的核心问题。

第三个维度:执政主体的重大变更。

第一拨干部打江山坐江山,干部队伍的主体是军转干部。

邓小平时代的干部队伍的主体构成,主要是理工科专业背景的人组成的,因为要解放发展生产力,要更多地创造财富。

现在,干部队伍结构正在逐步调整到一个以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背景为主体,国外一些法治国家,总统、国会议员、公务员整体的构成状况,也是如此。这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基本格局,也是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基本趋势。

1996年2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题是依法治国。江泽民说:“我们这代人没有毛泽东他们那一代人的权威,没有邓小平他们这一代人的智慧,我们靠什么来管理国家?靠什么来治国理政?不靠法治不行,不靠依法治国不行。”

毛泽东说:我是和尚打伞——无发无天;邓小平总结历史的深刻教训,得出一个结论:“搞人治危险得很,搞法制才靠得住。”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习近平在中央深改组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过去的改革更多靠的是‚摸石过河‛的勇气、以‚破‛为主的血性、先行先试的闯劲,习惯用政策、拍脑袋。今天,要靠‚法治思维‛的智慧,用法治理念去破解,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主张,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

国家治理和依法治国进程处于重大历史关口——

从文明进程看,法治建设水平和能力是一个国家外树形象、内聚民力、永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文明国家的崛起,从未离开过法治能力的彰显。

从历史方位看,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点,培育制度优势、建设法治文明是复兴之梯、崛起之魂。

从现实挑战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亟须凝聚共识、建立诚信、维护权利,法治建设亟待加强,国家治理能力亟待提高。

法治中国建设之路还有很多关隘要闯——

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2012年12月28日,湖南衡阳市召开第十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527名市人大代表出席。在差额选举省人大代表过程中,发生严重以贿赂手段破坏选举的违纪违法案件。有56名当选的省人大代表送钱拉票,涉

2 案金额人民币1.1亿余元,518名衡阳市人大代表和68名大会工作人员收受钱物。(代表受贿率98.3%,受贿人均近20万,行贿人均近200万)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童名谦(时任衡阳市委书记、市人大换届领导小组组长)失职渎职,对本案负有直接领导责任。2013年12月18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2014年8月18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童名谦作出一审宣判,以玩忽职守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湖南华容县公捕公判大会案。10月23日,四中全会闭幕。也就在这天,媒体曝出,湖南华容县在17日召开公捕公判大会。对13名犯罪嫌疑人实行依法公开逮捕,对2名犯罪嫌疑人公开刑事拘留,对6名罪犯进行了公开宣判。县四大家分管领导和公、检、法、司“四长”出席会议,5000多人观看公判活动。

早在1988年,最高法、最高检和公安部就已联合发布《关于坚决制止将已决犯、未决犯游街示众的通知》,明确指出:将已决犯、未决犯游街示众,这种做法是违法的,必须坚决制止。宪法规定:“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这反映,在法治建设大势下,有些党政干部柄权乱为,不知法、不信法、不守法,法治观念不强、法治思维不彰、法治能力不足。

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引领中国改革发展、化解当下社会复杂矛盾,必须紧紧依靠法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国之路。

习近平在《决定》说明中指出,我国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立法领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立法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法律法规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不够,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性不足,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的立法实际上成了一种利益博弈,不是久拖不决,就是制定的法律法规不大管用,一些地方利用法规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对全国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造成障碍,损害国家法治统一。

对执法领域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老百姓深恶痛绝,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司法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吃了原告吃被告”,等等。

《决定》从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环节和主要任务进行论述和部署。

科学立法:完善以宪法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3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严格执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法律得不到实施,形同虚设。

法律的实施,就是要让权利得到实现,义务得到履行,禁令得到遵守。然而,在我们身边,不难看到‚谁耽误发展一阵子,就让他难受一辈子‛的强悍标语,不难听到‚我有关系‛‚我上面有人‛的故事;常常不相信法院会做出公正的判决,担心对方‚关系硬‛;遇到难以维权的事情,常常选择上访而不走法律程序。

公正司法: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英哲学家培根

全民守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全会精神对我们的影响

这次全会的精神有些什么内容,对我们有些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更严密充分的保护

——财产权得到更好保护。“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

在现实中法律实施存在一定问题。如拆迁,官员‚大手一挥拆迁‛,‚官本位‛、‚唯上是从‛,使得以言代法、特权压法现象并不鲜见。

法治和居民财富有什么关系,用最通俗的一句话来说,风可进、雨可进、皇帝不可进。不论我的房子有多么破旧,风雨都进来了,但是对不起,国王不能进来,因为这是我的私有财产。只有健全的法治,才能为公民提供最严格、最牢靠和最可信的财产权保障制度。‛

——蓝天碧水有望回归。“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

——公权力与私权利边界更清晰。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4习总书记讲,‚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现在公权力太大了,公权力侵犯私权利。原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中将),涉案金额200多个亿。2014年1月12日,在河南濮阳老家,其被查抄的财物装满四辆卡车,其中包括一艘寓意‚一帆风顺‛的大金船、一个寓意‚金玉满盆‛的金脸盆以及一尊纯金毛泽东像,仅军用专供茅台酒就装满了两卡车。*在老家占地十几亩,仿造故宫的建筑风格建造了‚将军府‛,结构匠心独运。在上海,一块军产卖了20多亿,大约6%为*的回扣,回扣就一个多亿,触目惊心。

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天津市公安局长武长顺案涉案金额高达74亿多元。国家能源局煤炭司一个副司长家里,搜出两亿的现金。发改委刘铁男打个招呼,儿子的账户就可以进帐上千万,说明审批权腐败的能量有多大。

李克强总理讲,‚私权利,法无禁止即可为;公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 公权力无限扩大,私权利受到打压。有些干部动不动就斥责老百姓:‚谁让你这样干的?‛‚谁给你的权利?‛凡是没有明文禁止的,老百姓就可以干,这是天然的权利,并不需要谁授权。

公权力行使必须授权,也就是于法有据。看外国或者香港的警匪片,警察把枪指向犯罪嫌疑人时,说‚因为你涉嫌某某犯罪而逮捕你‛,这是讲法律的授权。我们的警察抓人,被抓的人问警察:‚你凭什么抓我?‛警察反问:‚你说凭什么抓你?怎么不抓别人单抓你呀?‛不讲抓人的依据,反而问被抓者。

现在提出政府要制定权力清单,明确享有哪些权力,哪些是不应该享有的。 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已经成为这两年法治建设方面的重头戏。国务院专门印发文件,开展清理工作,消除行政审批灰色地带。一年多来,已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

——保证司法公正。“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加快建立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威慑和惩戒法律制度。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决定》还明确指出,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黑头(法律)不如红头(文件),红头不如笔头(领导批示),笔头不如口头(领导交代)‛,形象地描绘出了行政机关‚权大于法‛‚以权压法‛严重问题。

安徽检察官举报自己,称曾被行政干预制造冤案。《北京青年报》2014年10月23日报道,安徽一名检察官,65岁的孟宪君,称临退休前,一起自己认为‚明显无罪‛的案子被办成有罪。八年后,他去最高检举报自己,作为案件检方承办人,提起诉讼和抗诉是出于被迫。

2005年8月,孟宪君接到一起案件。他两次提审嫌疑人,仔细阅读案卷。

5 得出结论:这是个民事案件,不能作为刑事案件处理。意见报到市检察院,但分管政法的市领导意见,‚无罪也要起诉‛。

这是一起罕见的案件,因为提起诉讼和抗诉的检察官居然为被告人喊冤,权力干扰司法的问题严重性大曝于天下。

自2013年以来,河南李怀亮案、浙江张辉叔侄案、福建念斌案等一批重大冤假错案相继被平反。

2015年3月12日,周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报告最高法院工作,各级法院依法宣告778名被告人无罪,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让平安就在身边。“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犯罪、邪教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强化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影响安全生产、损害生态环境、破坏网络安全等重点问题治理。”

——将有更多的尊严。‚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

尊严,就是公民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宪法规定:“国家尊重与保护人权”。“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003年,一个名叫孙志刚的青年在广州街头因为没有暂住证,被执法人员送至收容人员救治站,受到野蛮殴打,三天后不治身亡;

2009年,上海司机孙中界本是好心搭载‚路人‛,却被认定‚非法营运‛,遭遇‚钓鱼式执法‛,18岁的他愤而断指自证清白……

2013年7月,歌手吴虹飞在微博上声称想炸北京人才交流中心的居委会和建委,并无任何行动和后果,被刑事拘留;

2013年8月,安徽砀山一名网民将10死5伤的交通事故说成16死,被行政拘留。

维护公平正义,首先在于维护像农民工、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这样弱者的权益能不被侵犯。2014年我国农民工总数达到了2.74亿人。他们正当利益能否得到维护,直接关系到他们个人和家庭,更关系到背后几亿农村人口和谐稳定。

自身的合法权利得到保护和落实,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需求。从全会决定具体的措施可以看到,党和国家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

6 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将会进一步增强,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将更加畅通。

(二)更完备便利的服务

——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 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慈善、社会救助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提供完备的法律服务。‚对不服司法机关生效裁判、决定的申诉,逐步实行由律师代理制度。对聘不起律师的申诉人,纳入法律援助范围。”“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和程序予以公布。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为了最大程度实现社会公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进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避免法律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每个人得到的法律服务更加充分。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扩大政务公开的内容和范围,作出重要决策,直面矛盾和问题,以法治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三)更广泛深入的参与

——参与立法。“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参与政府重大决策。“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过去想决策就决策,多半是‚一把手‛提出来,叫‚一把手工程‛。‚三拍‛:做决策是‚拍脑瓜‛,执行决策是‚拍胸脯‛,决策执行完是‚拍屁股‛走了。现在要公众参与,要专家论证,还要风险评估,更重要的合法性审查。

据新华社10月14日报道,广州市耗资8亿元建成的陈家祠广场,仅使用4年时间,即因为地铁建设需要‚推倒重来‛,‚短命建筑‛挥霍谁的血汗钱。

10月22日报道,安徽萧县2000多万的办公大楼慑于八项规定不敢用,如今成了羊圈。2012年,原县委书记毋保良因贪腐问题落马,导致工程搁浅至今。

7 修水:(1)黄山谷塑像2005年11月26日揭幕,2006年拆除;(2)县委县政府2006年南迁;(3)西摆改造2012年底拆迁;(4)老城区拆除办公楼。

——参与司法。“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扩大参审范围,完善随机抽选方式,提高人民陪审制度公信度。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重点监督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立案、羁押、扣押冻结财物、起诉等环节的执法活动。”

——参与社会治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

让公众更多地参与到立法中,可以让其过程更加透明,使公众意志更好地上升为法律,这也是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的表现。公共政策制定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协商的过程,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让大家进行充分的讨论,可以使公共事务决策和政府行为更加合理合法,这也是法治精神培养的重要过程。

三、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一)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到《村民委员会选举法》,基层民主、基层自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从《土地管理法》到《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的权益得到保障,为保持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伴随城乡一体化进程,部分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社会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革,但许多地区仍旧保留着部分传统观念。

去年,华中师大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个村进行大规模抽样调查,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农民的法治观念存在着‚重守法,轻用法‛等误区,当前农村法治建设主要面临着四大瓶颈。

一是于法无据。法治体系不完善,无法满足实际发展需要。如土地流转之后种粮补贴发给谁?是真正在‚种粮食‛的承包者,还是已经离开了农业生产的流转户?一些地方为完成指标,强制、强迫进行流转等现象,都需要借用法治的力量进一步规范。

再如,目前征地补偿标准低,且补偿款常被挪用、截流,失地农民常常会为了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上访,许多暴力性群体性事件也因此而来。频频发生的各类征地诈骗以及群体性事件的背后所折射的便是法律在此方面的薄弱。

8 二是有法不依。法治运行不规范,基层政府不依法办事、侵害农民权益行为时有发生,存在‚执法不公‛问题。调查数据显示,五成农民认为当前法律执行缺乏公正,认为存在‚权大于法‛现象占比66.3%。一些地方非法征用农民土地、非法占有农民集体资产等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常常出现公司与农户互相‚撕毁合同‛问题;毁占耕地,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的案件屡见报端。

三是有法难用。法治服务形式单

一、载体缺失、内容缺乏。调查数据显示,由农民、社会团体或个人组织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占比合计仅为8.5%,64.7%的村庄未开展过法律援助服务活动。

四是有法不用。农民法治意识薄弱,用法意愿较低,信‚访‛不信‚法‛的观念盛行。调查数据显示,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67%的农民选择‚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诉诸法律‛,有52%的农民表示‚打官司太麻烦‛。

调查显示,在发生民事纠纷时,43.3%的农民首先选择自行协商解决;23.1%的选择上访或者找熟人关系;22.2%的选择由村干部进行调解;6.7%的选择其他居民调解;2.2%选择由乡镇政府进行调解;只有2.2%的农民选择走司法程序解决纠纷,绝大多数农民都将司法机关视作纠纷解决的最后途径。即使是遭遇犯罪,也仅有49%的农民会选择到派出所报案,寻求公力救济。

村民们遇到纠纷、遭遇犯罪时不愿采取法律途径维权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法律的不了解、不信任。繁杂的司法程序、高额的诉讼费用往往会让他们望而却步,但最主要的还是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厌诉心理作祟。

在农村,一旦选择对簿公堂就意味着撕破脸,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很多情况下大家都不愿意把关系搞得太僵。

司法途径‚不受宠‛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解决纠纷方面的效率问题。很多时候,有什么问题直接找村干部、找政府反倒要比诉讼程序更快。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出现了不少空心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问题。农村社会治安工作出现了新情况,遇到了新问题,农村社会治安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主要表现为:

1、土地权益问题

近年来,围绕农民土地权益的矛盾纠纷增多,征地、拆迁补偿的信访案件呈上升态势。近两年,我县受理涉及宅基地纠纷、土地承包、权属不清以及征地补偿等案件共计信访件183宗,占信访案件的50%以上。

造城运动下的村官贪腐现象日益严峻

基层干部尤其是‚村官‛渐成腐败重灾区。从大吃大喝、奢靡浪费,到蚕食扶贫资金、粮食补贴,再到鲸吞征地补偿款、土地出让金。少数村官成了基

9 层治理的‚病原体‛,甚至成为触发集体上访、群体事件的火药桶。一项调查显示,‘村官’腐败所引发的群众上访、举报,占到了总量的70%以上。

去年7月,中央巡视组工作报告指出,一些地方‚乡村干部腐败问题凸显,‘小官巨腐’问题严重‛。统计显示,自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公开村官违纪违法案件171起,其中,涉案金额超过千万案件有12起,总金额高达22亿元。

2013年1月24日,深圳市纪委发布消息称,深圳龙岗区南联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副董事长周伟思担任南联村村委会主任期间,非法变卖村集体土地,违法承接商业开发,并以村委会名义向政府部门行贿,个人拥有物业包括私家住宅、别墅、厂房、大厦超过80处,豪车超过20辆,总资产超过20亿元。

《决定》指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

征地补偿滋生的诈骗犯罪增多

在城镇化过程中,部分农民的土地被征收。由于没有关于征地补偿的相关法律,且补偿程序也多有漏洞,利用相关制度漏洞而进行的犯罪屡见不鲜。

2012年8月17日,华西都市报一篇题为‚四川宜宾一夫妇骗取拆迁费闪离,女婿迎娶77岁丈母娘‛的报道。根据当地按人头补偿的拆迁政策,与妻子商议离婚,并与77岁的丈母娘结婚,骗取了10万余元的拆迁补偿款后,再与丈母娘离婚,和妻子复婚。最后,被当地检方以诈骗罪提起公诉。这荒唐的事件,折射出的是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灰色一角。

失地农民问题易成突发事件导火索

与土地征收相伴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失地农民‛的生存权益保障问题。 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用土地转为非农用地,全国每年至少有300万农民成为失地农民。现在累计的失地农民可能已达8000万至1亿,已成为很庞大的社会群体。

失地农民人口数量的不断上涨并没有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及社会保障措施的跟进,失地农民权益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另一重大难题。

在当前中国的1亿多失地农民中,绝大多数都只是获得了货币补偿,既没有社会保障,也无法安排就业,同时货币补偿的数额也是很低。在物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当失地农民花完了手中的积蓄,在无法就业、也没有社会保障时,将很快沦为城市中的贫民,这必将对社会稳定带来严峻挑战。

2、民间借贷问题

农村民间借贷现象非常普遍,这中间存在非常多的问题。一方面,借贷手续不全,民事纠纷难以举证并化解;另一方面,当这些民事纠纷难以化解时,往往会转化为性质更为恶劣的刑事案件,如非法拘禁、故意伤害。农村民间借

10 贷还滋生了新的职业——讨债组织。讨债组织的组成人员多为社会闲散人员,尤其以外来无业人员居多,此类群体流动性较大,给司法机关打击此类犯罪增加了难度。同时,讨债组织的存在也使得暴力事件频频发生。

另外,以高利诱惑,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等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现象。现今农村的特点,譬如熟人社会、简约单纯、高息诱惑、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正当投资渠道、金融监管缺位,等等,易导致非法集资类犯罪案件频发。如何让农民融资投资渠道更加畅通和规范,‚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将发文规范民间借贷。

3、婚姻家庭问题

农村婚姻家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

一、不履行法定的结婚登记手续。在农村依乡俗举行婚礼即视为‚结婚‛,不履行法定的结婚登记手续,这样的‚婚姻‛是不受法律保护,一方可随意提出解除同居关系。在这种状态下存在‚婚姻‛显然不利于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

第二、离婚案件呈上升趋势。受市场经济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农村传统思想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农村家庭的和谐稳定受到很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外出打工,加上农村法治建设基础薄弱、文化生活缺乏,家庭暴力多发,离婚案件呈上升趋势。

第三、妇女权益不能受到有效保护。在绝大多数财产分割案件中,妇女权益往往不能受到有效保护。由于很多财产特别是房产,男方出资比例较大,女方往往操心费力,而且男方是主要劳动力,女方往往整天围着锅台、孩子转,无形的劳动较多,很难用有形的货币等来衡量。受‚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很多女方对男方隐匿的共同财产毫不知情,往往造成夫妻共同财产的漏列漏判,特别是在农村外出打工时的财产分割分歧很大,很难协调。

离婚案件往往存在财产分割不公现象,造成离婚后的女性在生产、生活方面存在很大的压力。如何在新形势下建立农村多元化调处化解婚姻纠纷机制,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是一个新的课题。

第四、家庭暴力现象普遍存在。现在离婚案件多数是女方提起,多数起诉书中都会不同程度的提到有殴打的情况。家庭暴力一直是婚姻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也相应的采取了一些救助措施,《婚姻法》,已经把‚禁止家庭暴力‛作为重要条文载入其中,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但是对农村存在的家庭暴力现象,社会关注度显然还远远不够,而受害者也得不到相应的社会救助。

第五、高额彩礼,娶妻变‚买‛妻。高额彩礼娶妻难,‚乡村爱情‛变了味。‚乡村爱情‛,是‚淳朴‛、‚单纯‛的,然而,如今的乡村爱情却成了‚高额彩礼‛,乡村爱情变‚昂贵‛。

11 农村娶媳妇儿必备彩礼——‚一‘动’一不‘动’,三金一钻石‛。一动是车,不动是房彩礼钱(万紫千红一片绿):一万张5元的,一千张100元的和一大片50元的;‚三金‛即:手镯、耳环、项链,钻石即:金钻戒。

定亲送彩礼是整个婚姻中的关键环节。农村的婚姻彩礼市场有着一套地方性共识,就是常说的‚随大流‛,彩礼要得太少或者过多都是不大合乎规矩的,难免被说闲话。相较于前几年的三五万元,近两年的彩礼数额有了明显的提升,十几万元是现在彩礼市场上的‚大流‛。

《婚姻法》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订婚、退婚是民间的一种订立婚姻契约和解除婚姻契约的古老风俗习惯,这种行为不受法律保护,但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即财物纠纷,可以按法律规定予以处理。现时农村中有‚女退男全部还,男退女不给补‛的顺口溜,与法律规定相悖。男女双方不论哪一方退婚,彩礼均应当返还。

第六、农村老人赡养问题堪忧

法院受理的农村赡养案件调查,此类案件现状如下:

一是原告大多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无固定收入,且有超过一半的丧失配偶。

二是独生子女很少出现赡养纠纷,多为一个家庭中的几个子女。

三是多数案件只起诉自己儿子。农村沿袭千百年来的传统习惯,儿子继承祖业并赡养父母,女儿一般不继承祖业,在赡养义务上对女儿也没有要求。

四是被告不尽赡养义务的抗辩理由基本相似。多因父母不愿照顾孙辈或分家析产不均等农村生活琐事,拒绝赡养父母。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子女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子女众多,对赡养老人相互推诿。 二是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外流。打工者中有孩子需要老人照料的,尚能寄钱物回家,如不需要老人照料孩子的,老人便很容易被遗忘。

三是儿子不满父母行为。一些老人年轻时对自己的父母和长辈不够孝敬,甚至虐待父母,没有给子女树立榜样,在孩子眼里没有威信,年老不受尊敬。

四是基层治理弱化,农村基层组织的调解力度不够,部分干部图省事,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拖办或不予处理,致使矛盾激化。

4、非法上访问题

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不可避免。伴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也不断涌现,农村‚热点‛、‚难点‛问题日益增多,加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官风疲沓、民风不正、道德滑坡等现象,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而导致上访事件不断。

12 少数人在上访时,采取违法方式,如围堵塞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堵塞公路等,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

信访人不到指定的场所,按规定的逐级信访程序,到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机关或组织提出诉求,而是采取蓄意的、过激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限制或禁止的方式,以集访、闹访、缠访、越级形态出现的影响党政机关办公秩序,损害社会治安秩序,恶化地区建设发展环境,妨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等行为均属非正常上访。

‚官风‛不正。一些干部为政不廉、以权谋私。在处理问题上,认人唯亲,拉帮结派,亲亲疏疏,对农民反映的问题不予及时处理。

‚政风‛不振,有的基层干部怕影响政绩,解决问题轻视或忽略法治,引发‚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等畸形现象。

‚民风‛不纯。一些群众‚有话好好说,有事依法办‛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信奉潜规则,信访不信法。仅凭个人喜好处事,不考虑是否合法、是否合规。

5、打牌赌博问题 农村赌博的特点:

第一、小赌公开化,大赌隐蔽化。小赌多在白天,地点多在农户家中,隐蔽性并不强,有的甚至把赌桌摆到了院外,路人皆知。大赌则利用黑夜作掩护,聚集较为偏僻的房屋里进行活动,为了避免被发现,甚至有专人放哨。

第二、参赌人员多元化,男女老少齐上阵。由青壮年为主,发展到老年人,妇女,青少年均参与;由无业人员参与,发展到现在的退休教师、职工,下岗工人,学生,社会闲杂人员均参与的一种活动。

第三、赌博方式多样化,花样不断翻新。以前的赌博多以打扑克牌,麻将为主,方式比较单一,现在的赌博方式则是层出不穷,赌博机,自动麻将机,少数打工仔从大城市带回来了利用网络参赌和 ‚买码‛博彩的赌博游戏。

第四、赌博时间无天无夜、无闲无忙。现在农村赌博的时间不再局限于过春节,不管是农闲,还是农忙;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不管是雨天,还是晴天。只要一坐上赌桌,短则三四小时,长则通宵达旦。

第五、赌资越来越大,赌注越大越下。随着参赌人数的增多,赌资也越来越大。在‚输了想扳本,赢了更想赢‛的心理支配下,赌资由几元、几十元逐渐上升到几百、几千元,有的甚至达到了几万元。再加上少数打工仔在外挣了点钱,回到村里显富,在虚荣心的驱动下,赌注越下越大。

农村赌博风的影响:

第一、赌博败坏乡风民俗。赌博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陋习,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形成一种恶性辐射。

13 第

二、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现在的农村,不管是农闲,还是农忙在牌桌上都能够见到农民的身影,总有人忘不了要摸几把。

第三、赌博诱发家庭和邻里矛盾。赌桌上,在利益的驱动下,因为一句话不对或是一个错误的动作都会引起纠纷,与邻里不和,加之有时输钱心情不快,吵嘴、打架等事一触即发,严重影响了家庭和睦和邻里团结。

第四、赌博易发生治安刑事案件。‚万恶赌为首‛,赌博有百害无一益,因赌博输光了钱,变卖家产的不在少数,可赌瘾依然存在,无奈之下,只好选择盗窃,抢劫等,引发治安刑事案件。

6、侵财犯罪问题

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普遍增多,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较多,农村‚两抢一盗‛(抢劫、抢夺、盗窃)以及诈骗等侵犯财产犯罪高发势头。

2014年以来,修水县公安局共破获各类侵财犯罪案件998起,打掉侵财性犯罪团伙16个,为群众追回现金205万元、85辆被盗摩托车、35部手机、40余台电脑和电视机、8条金银首饰、50余条高档香烟,有效遏制了侵财犯罪的高发态势。

短信诈骗。以‚100860‛号码发出的短信:‚您帐户余额少于10元,请适时充值以免停机,发短信请回复号码(免费)!‛由于该号码与中国移动客服电话‚10086‛极为相似,一些人遂按短信要求进行回复,结果手机话费被莫名扣除。此类诈骗类型比较新,类似响一声就挂断的电话诈骗。警方提醒:收到短信要看清楚短信内容和来源,接到可疑短信时不要轻易回复或按照短信内容操作。此外利用非法集资、迷信活动等进行诈骗。

(二)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是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

相对于前十一个一号文件,今年一号文件第一次讨论法治问题、法治建设,这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中央高度关注农村法治建设,破解‚法不下乡‛困局。

一号文件从三大方面部署推进农业法治建设的工作,即积极推进农业立法,着力强化农业执法,深入开展农业法治宣传教育。

一是积极推进农业立法,用法律来保护农民的权益。

‚一法定心‛,保障权益:健全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抓紧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法律,统筹推进与农村土地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与修改工作,抓紧研究起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

农村产权保护的法律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这是一

14 个重要产权,集体资产所有权怎么量化到每个成员头上,目前在法律是个空白,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是宪法规定的,什么叫集体?集体范围是什么?谁来代表集体?这都没有说清楚。农村还有集体资产,这个集体资产谁来代表?怎么量化、怎么落实到每一个成员头上?这些都需要法律来进行界定。

‚二法定制‛,规范秩序:健全农业市场规范运行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市场调控、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以及覆盖农村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方面法律法规。

举个例子,看到上海水产品价格高,农民说我们自己去卖水产,都是大户,也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他们一去上海就掉价就赔,然后就回去了,回去了之后又涨价,为什么呢?非政府的因素控制了流通。政府要管这个事情,国外国外的合作能力很大,挣的垄断利润可以给农民分一些,我们的合作社没有发育起来,弄了一批假合作社,所谓的龙头企业,农业部对龙头企业是百般呵护。

‚三法定责‛明确责任:健全‚三农‛支持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制定规范各级政府‚三农‛事权的法律法规,健全农业资源环境法律法规,推动农村金融、扶贫开发等方面的立法。

研究制定规范各级政府‚三农‛事权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支出责任。

健全农业资源环境法律法规,依法推进耕地、水资源、森林草原、湿地滩涂等自然资源的开发保护,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等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目前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还相对比较薄弱,这就给农村环境保护的进行带来了很大阻碍。当前最重要的是,努力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及设施建设的规划,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机制的投入和运行机制,对重要饮水水源地、重要河流、水库等环境敏感地带,制定并颁布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技术标准,制定农村环境质量、人体健康危害和突发污染事故相关预案。

推动农村金融立法,明确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支农责任。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无法通过市场和行政手段解决,需要适时启动相关农村金融立法。解决农村抵押担保难、遏制农村资金外流和加强农村金融消费者保护是当前需要通过立法予以推进的重点问题。

加快扶贫开发立法。目前,扶贫开发立法缺失,制约了各级扶贫发展战略的制定。扶贫开发工作虽然依照国家有关文件在执行,明确了奋斗目标、基本方针、对象与重点、内容和途径,以及政策保障、组织领导等,但作为一定时期印发的文件,显然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二是着力强化农业执法,依法保障农村改革发展。

15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强化基层执法队伍,合理配臵执法力量,积极探索农林水利等领域内的综合执法。健全涉农行政执法经费财政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法律服务资源,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三是深入开展农业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法治水平。增强各级领导、涉农部门和农村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引导农民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引导和支持农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维权,理性表达合理诉求。依法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依靠农民和基层的智慧,通过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等,引导发挥村民民主协商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法治宣传教育的问题:2012年5月3日,湖南邵阳市霸气广告牌。‚谁不加快发展,谁就是邵阳历史的千古罪人!谁不加快发展,谁就是邵阳人民的不孝子孙!谁不加快发展,谁就是邵阳今天的混世魔王!‛

2012年12月,南京六合区长芦街道拆迁办门口有一副对联霸气十足。上联‚拆天拆地拆天地‛,下联‚安民安心安民心‛。

‚野蛮标语‛‚霸气标语‛盛行,折射执政理念落后反映,执政水平不高、能力不强的深层次问题。一是民本意识的缺位。制作‚野蛮标语‛,以为自己是来‚治民‛的,老百姓只有服从的份儿,把自己看成是高踞于群众头上的霸主,完全颠倒了官民关系。二是法治意识的淡薄。‚野蛮标语‛的内容,有的是对法律断章取义,有的完全违反法律,却又打着法的旗号吓人。三是暴力思维的盛行。‚野蛮标语‛凸显的是‚暴力治民‛的思维。

(三)要学法、守法、用法

最后和大家讲一讲我们老百姓要学法、守法、用法。

1、要学法知法。学法不是要记住多少法律条文,而是要培养一种法治意识、法治精神。中国人最缺什么法律知识?宪法知识,权利意识、法治精神。

中国普法从1985年开始已进入‚六五普法‛,但并没有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还是人大于法,情大于法,权大于法。

普法内容上,几乎都是专业性的法律。对非法律人士,只要知道损人利己的事不能干就得了。一个有认知能力的人,谁不知道杀人放火不行?谁不知道奸淫偷盗不能干?谁不知道贪污受贿是犯罪?

普法形式上,普法工作仅停留在‚购一本法律书、参加一次普法考试‛,说考试,实际上是抄答案。

有人发帖说,‚一年一度的普法考试又到了。还好,今年省去了许多麻烦,考试试卷就是让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工作单位,试题抄答案不需要自

16 己动手。然而考试费用是照收不误的,与往年一样,每人30元。‛

2012.3.11,汪洋在全国两会广东团讨论上说,官员不是当律师,普法考试不是要让官员会背多少法律条文,而是要培养官员的法律意识。

要学习现行的法律法规。学习一些法律知识,知道那些是能做的,那些是不能做的,免得以后吃亏。不爱看法律书的,没事多看看法律宣传的电视,中央12台、江西的经视、都市频道都有很多这样的节目。

2、要依法守法。

中国式过马路。南京交警整治行人过马路,一位五十多岁的‚哲学大妈‛迎着红灯,淡定地穿行在疾驰的车流中。交警将她拦下,她冲着交警发火‚拦我干吗?‛交警劝导绕行,她淡定回复:人生能有多少个几百米!闯红灯怎么了,我都闯了几十年了。反映的是公众守法意识淡泊。

中国‚不差法‛,缺乏的是法治信仰。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遇事不是找律师而是找关系、托人情,寻求法外解决;信访而不信法,把希望寄托于‚清官‛。

思想家托克维尔说,在美国,所有问题都会转化为法律问题。在中国,所有问题都可能转化为上访问题,且很多法律问题也变成上访问题。

连警察、法官都不相信法律了!?

湖北法官冯缤穿法袍举“冤”字牌上访为妻维权被免职。妻子工作10年却被辞退,身为法官的冯缤为帮助妻子维权,穿着法袍多次上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0年7月26日,湖北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发文,免除冯缤助理审判员职务,有人将其遭遇看作法律的悲哀。

警察身着警服进京上访举报公安局长。2010年10月11日,15名警察实名举报山东郯城县公安局长孙钦刚贪污受贿、变卖国家资产、违规集资建房等问题。警察陈卓等人穿警服、携签名的告状信进京上访。 现在有些人‚信访不信法‛,信访部门也是要依法办事的。

2014年国家信访局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员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该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在信访活动中要注意避免出现哪些情况?

(1)集体上访:指人数超过5人的来访。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一般应当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等书面形式;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应当到有关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

17 (2)越级上访: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机关提出。信访人没有向有处理权的机关提出而是上访到更高一级国家机关,就是越级上访。

比如某乡镇信访人反映土地纠纷问题,他的有权处理的本级机关是县国土局,其上一级机关是县政府(其指定接待场所是县信访局)和市国土局,如果信访人没有到县信访局反映而直接到市信访局走访,那么市信访局将不予受理。

逐级走访要求信访人必须到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机关的指定场所提出,而不是一级一级地向上反映。一个信访问题,无论向哪级机关反映,最终都要由有权处理的机关来办理,这是由行政级别管辖决定的。

(3)暴力上访:信访是一种法律救济渠道,信访人必须遵守信访规则,依法信访,维护信访秩序,但是有少数信访人却采用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这种方式不仅是不可取的,而且是一种违法犯罪活动,是要受到法律惩罚的。

(4)长期上访:信访问题经过初步处理、复查和复核三个环节就已经终结。为满足自己不正当要求,利用信访为手段,就相同问题上访几年甚至十几年,这就是典型的长期上访甚至叫‚缠访‛。这种行为不能允许,其要求也不能被满足,如果信访人存在违法行为,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哪些信访行为是属于违法行为?

信访人在信访活动中不能破坏信访秩序,一定要按照规则行事,遵守法律和有关规定,‚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想法是错误的。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时,应当到有关行政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并禁止有下列行为:

(1)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或者其他公共场所非法聚集、静坐、散发信访材料、呼喊口号、打横幅、出示状纸、穿着状衣、围住、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或者堵塞、阻断交通的;

(2)非法携带枪支、弹药、危险物质或者管制器具,在信访接待场所、国家机关或者其他公共场所实施自伤、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的;

(3)在信访过程中侮辱、殴打、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

(4)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将老人、病人,残疾人、婴幼儿及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的;在信访接待场所或者其他公共场所摆花圈、停放尸体或者因抬摆花圈、停放尸体影响他人正常生活、工作秩序的;

(5)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的;

(6)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为。

18 对于信访人违反上述规定的,可以进行如下处理:第一,由接待信访的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劝阻、批评和教育;第二,经劝阻、批评和教育无效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训诫或者制止;第三,违反集会游行示威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必要的现场处臵措施、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明确: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对反映涉及刑事、民商事、行政、国家赔偿、执行等诉讼权利救济的信访事项,从普通的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由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政法部门依法处理。

各级信访部门对到本部门上访的涉法涉诉信访群众,应当引导其到政法机关反映问题;对收到的群众涉法涉诉信件,应当转同级政法机关依法处理。信访部门不受理、不交办、不协调涉法涉诉的信访事项。

对我们老百姓来说,要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现在有很多人‚信访不信法‛,现在要‚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归根到底也就是要依法办事。

作为党政部门,面对群众正常信访,应改变‚怕访‛‚压访‛‚躲访‛思维,主动迎访、入村听访,尤其要发挥司法调解、法律救助的作用。不仅要给农民表达诉求的平台,更要以法治手段实现公正公平的结果,确立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促进干部办事依法、群众遇事找法。

不要在网上传播不实言论,网络谣言传播不是言论自由。现在,农村也有电脑,有很多人上网。在网上传播谣言和不实言论的可以构成犯罪。大家看电视的就可以知道这两年党和政府已经处理了很多这样的事件,有的人因为情节严重还被判了刑。不能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而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

例如,2011年2月10日江苏省响水县谣言称,陈家港化工园区大和化工企业要发生爆炸,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陆续产生恐慌情绪,并离家外出,引发多起车祸,造成4人死亡、多人受伤。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犯罪嫌疑人刘洪昌、殷浩被刑事拘留。

习近平说,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查处了100多名省部级以上官员和军级以上军官。其中,4名副国级及以上官员;14名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

十八大以来,到2015年2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查处问题数80759;处理人数106371;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数33970。

19 事实证明,党纪国法是带电的“高压线”,决不容逾越。推进依法治国,权力的笼子只会越来越紧,制度的篱笆只会越扎越密。

去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依纪依法反腐,以高压态势、制度约束、精神补钙等,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毛泽东:两袖清风,邓小平:百万富翁;江泽民:国库掏空,胡锦涛:腐败成风,习近平:如鸟惊弓。

3、要信法用法。

近些年来发生在农村的社会治安和刑事案件中,重大刑事犯罪少、激情犯罪多。一般社会治安案件(不构成刑事犯罪)和一般刑事案件(抢劫、抢夺、入室盗窃等)居多,严重刑事案件较少,不仅起因简单,其社会危害性也往往较小。同时,发生在农村的刑事案件也多为激情犯罪,在这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事前并无预谋,在强烈的情绪冲动支配下迅速暴发犯罪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矛盾纠纷往往是‚诉诸拳头或以拳头相威胁‛,却几乎成了一些人的‚看家本领‛,遇事不用法、出事不靠法、办事不依法,‚底气‛就是力量,力量来自拳头,‚不服,老子打死你‛。

要依法行事,用法维权,不能情绪冲动,意气用事,用‚拳头‛说话。特别是不能暴力抗法,动不动就搞么得堵路、围堵政府。大家要知道政府也要依法行事,以后不可能再有‚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事了。

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全会决定提出,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015-4-6 20

第15篇:新形势下建设法治工商的调研报告

新形势下建设法治工商的调研报告

法治工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法治工商目标的主体是每一个从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作为法治工商建设的主体,“提升素质、提升水平、提升形象”是我们投身法治工商建设的关键。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已成为全党、全国上下的共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监管和行政执法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文明监管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应当成为我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如何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树立法治观念,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不断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法制体系

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法制体系就是要求我们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工作,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开展至今,与工商行政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现有150多部,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800多件,几乎包括了整个市场经济的方方面面。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主管市场监管执法的职能部门,在市场的迅速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一是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改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主体的成分和结构。二是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营销网络的形成,拓宽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视野和范围。三是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在商

1

品流通领域的运用和现代经营方式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理性和科技含量。四是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市场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提高,加大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市场监管执法的难度。五是政府职能转变和规范执法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增加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现职能到位的紧迫感。因此,我们要对日常监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调研,提出立法建议,以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法制体系。

二、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有了完备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制体系只是法治工商的前提条件,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实实在在的按照工商行政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做到依法行政。法律是强制性规范,是每个公民必须严格遵守并依照执行的。工商行政管理最主要的职能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为国家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服务。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我们更是要依照工商行政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行使自己的职能,按照法律的要求依法行政,才能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优化市场环境。按照法律的规定,把住市场准入关,要规范市场主体资格,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年检验照和登记管理工作,严格登记管理前置审批许可证制度。加强对市场准入的指导,积极进行市场外指导、服务,帮助基本符合条件的主体达到进入市场的条件。要把好市场退出关,坚决清查整顿非法经济组织、取缔“三无”等非法企业和无照经营户,对特定行业和企业进行清理整顿。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流通体制体制改革。坚决贯彻落实粮改政策,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管理;积极参

2

与对棉花、化肥、成品油市场流通秩序的整顿;加强对农资市场、节日市场、食品市场、旅游市场等的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打假、打私、反不正当竞争,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规范广告市场,维护企业注册商标专用权,严厉打击传销等非法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对于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数额较大,情节恶劣,已经达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及时移送相关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首先,应当不断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的法规培训和考核奖惩制度。对领导干部、普通执法人员,上级领导部门、基层执法部门要区别情况,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各有侧重。对领导部门和领导干部要注重法律规则、法理研究等方面的培训,主要通过立法实践、法学研讨、调查研究等方式,不断强化和提高其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理念和能力。对基层执法部门和一般执法人员则要注重执法实践、具体业务技能的培训。主要通过案例示范、执法过程中的实体法和程序法适用,观摩交流等方式进行,并强化具体业务知识和技能的考试考核。

其次,定期不定期开展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制教育。培训内容上侧重市场经济法律知识,正反案例剖析等;培训方式上采用集中举办讲座、广播、板报、知识竞赛、选先评优等多种方式,将学法、用法、守法有机结合起来,为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运行打下坚实的外部基础。

最后,广泛开展对群众的法律知识普及活动。培训内容上侧重现

3

行基本法律、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知识,送法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适时将法律宣讲、咨询、维权结合起来,增强社会大众的参与意识、法制意识,提高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构筑起社会主义法制经济的广泛防线。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管理也是服务,对违法行为的查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合法行为,提倡服务决不意味着放弃管理。因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己任,当仁不让。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管理中要严格依法办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努力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讲透法理,争取管理对象的理解、支持,自觉服从管理。正确处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市场主体之间、市场主体与消费者之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消费者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切实做到依法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下,只有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自身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法治工商的战略转变,才能全社会整体合力作用下,实现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和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运行和发展。

第16篇: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亿万群众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生动实践,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进一步提高,对我国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推进我市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调研组于3月11日至4月3日,对我市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分别听取了市、区有关主管部门工作情况汇报,召开了6个座谈会,参加座谈的有部分省、市、区、镇人大代表,市、区、镇(街道)、村相关领导和人员等,共100多人次。调研组还组织5区75名村民作了问卷调查。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状况及工作成效

我市下辖5个区,共32个镇(街道),485个行政村,4589个村民小组。我市1999年撤销管理区办事处,设立村委会,全面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前三届村委会成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100%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从去年7月到今年6月,新一届村党组织和第四届村委会开展换届选举。至2008年4月3日,已有475个村党组织、286个村委会顺利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分别占总数的97.9%、59.0%。我市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村党组织和村委会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能力结构更加优化.村民参与意识高涨,2005年村委会选举参选率达95.96%。农村的重大事项依法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特别是征地拆迁达99.5%,100%村委会、村民小组建立了村务公开、组务公开制度,成立了村务、财务公开监督小组,485个村、2850个组共4625盘财务账目交由中介组织代理,分别占总数的100%、86.7%和95.06%。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律顾问等制度不断规范和完善.“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基本实现了农村基层群众依法有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为推进我市农村“发展科学、社会稳定、环境优美、人民幸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思想建设,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将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提高到事关农村工作大局和农村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明确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思想,不断增强法治意识。为促进今年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开展,全市从2月开始开展农村法律宣传月活动,广泛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基层选举法律法规。南海区用《珠江时报》4个版面刊登了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印30多万份发放到每家每户,掀起了学习村委会选举法律法规的热潮。2007年高明区新增电视台、电台、手机短信等普法阵地,做到“电视有像、电台有声、手机有信”,今年发送了有关村委会换届选举法律知识的手机短信2万多条。顺德区在电视、电台、报纸开辟了普法节目和栏目,通过身边案例普及法律知识,广大村民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或信件积极参与,提高了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制度建设,村民自治法治化水平提升。五区农村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依法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建立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等多项制度,让村民参与决策管理和实施监督,切实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三水区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紧密结合,目前已有74条自然村按“九条标准”和“七个一”要求通过验收。该区芦苞镇上塘村认真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依法抓好“两委”工作规范化、村务公开制度化,民主监督程序化,完善了村民自治运作机制,实现了健康有序发展。南海区桂城、大沥等镇(街道)的一些村、组,将村务、财务管理制度,村民公约、守则和各项管理制度,村、组干部的工作职责、考核内容、收入、报酬分配方案和各村小组的出租土地、仓库、厂房等承租、承包以及资金收入的详细情况等印成小册子,发到每个家庭,既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也便于监督各承租、承包户自觉履约。禅城区南庄镇罗南村民委员会,在村党委的领导下,围绕推进建设“富裕罗南、和谐罗南、文化罗南、生态罗南、法治罗南”工程,加强制度建设,诚心为村民办实事,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赢得了村民的拥护。

(三)队伍建设,农村法律服务水平提高。我市农村基层法治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人民调解、基层法律服务、律师、公证等工作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三水区通过集中授课、举办讲座、法庭旁听、调解知识考试等形式加强对村级调解员培训,开展融法、理、情为一体的调解疏导工作,2005年以来成功调处矛盾纠纷2347宗,把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化解于基层。南海区狮山镇招大村委会冼根隆等5名兼职调解员从2008年1月1日正式上岗,其薪酬由基本工资和办案补贴构成,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使其调解工作逐步走向专业化。全市基层法律服务所2007年协助基层处理社会矛盾纠纷1173件,提出司法建议524条,被采纳487条,担任法律顾问908家,已成为基层政府、村委会、村小组身边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好帮手”。顺德区将全区律师事务所、律师的基本情况及通信联系方式整理成册下发各村,并深入宣传发动,全区94个村委会聘请了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其中困难村由律师志愿者队伍无偿担任法律顾问。顺德区陈村镇庄头村曾出现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土地权属争议的苗头,两位法律顾问详细了解情况,翻查有关资料后,提出具体的法律意见,使该事件及时得到处理。

(四)民主法治建设,农村依法治村初步形成。我市基层干部的民主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凡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能依法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得到了村民的普遍支持和拥护。南海区桂城街道夏西村委会干部意识到发展经济离不开民主法治的保障,2003年率先开展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民主法治氛围。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夏西村实施了土地重组、旧村改造,产业调整等发展战略。总投资3.8亿元建设的广东夏西国际橡塑城,计划投入约10亿元用10年时间建设的夏西新邨,促使村集体经济及村民收入稳步增长,环境越来越现代化。夏西村2006年被授予“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2007年跨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行列。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禅城区石湾镇街道石头村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成功改造开发建设澜石国际金属交易中心后,又积极引入市场化运作,大力推进旧村、旧物业改造,做出了先拆旧再建新的大胆尝试,该改造计划得到了村民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在村民大会表决时全体村民100%同意通过,使改造工程顺利展开,既为我市“三旧改造”工作的推进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又促进了该村经济的发展。

二、我市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市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明显加快,但受思想认识、利益驱动、固有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部分村干部对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认识不够高。一是我市部分农村干部法制意识淡薄,不适应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形势。部分村干部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仍停留于过去的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民主法治意识不强,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比较差。有时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群众意见很大。二是有些村干部错误认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就是普法,只强调村民知法、守法,而忽略了村民用法,致使群众学法用法积极性和自觉性不够,效果不理想,据五区问卷调查显示,对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村民自治,有10%的被调查村民错误认为就是村委会自治,有6%认为是村委会主任自治,有2%认为是村民小组长自治。

(二)部分村民不依法解决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是部分村民认为法律服务、司法手段门槛高,成本大,负担不起,信“访”不信“法”,习惯于依赖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解决问题。如南海区里水镇沙涌村湖洲村民小组何启炼等30人多次到省、市政府集体上访,反映该村擅自扩大扩股范围,损害村民利益。虽经各级部门调查处理,仍不满意,不断组织集体上访,负面影响较大。二是在征地拆迁、山林纠纷等涉及群体利益时,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鼓动下,抱着“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思想,违法集体上访,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三)部分农村基层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还不高。有些村干部凭经验办事,随意性比较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大打折扣。该开会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没开会讨论,只由少数人说了算。该做记录存档的没记录存档,该公开招标的工程没公开招标,该依法公开的村务没公开,从而使极少数村干部侵占村民利益有机可乘,引起村民的不信任和不满。如高明区明城镇世周村干部,在买卖山地等重大村务问题上,从不召开村民大会进行表决,民主作风很差,引发了村民集体越级到省政府上访。据五区问卷调查显示,有16%被调查村民反映不依法制定村规民约,有4%反映不按规定召开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

(四)不法势力渗入部分农村基层的管理,扰乱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并呈蔓延态势。据有些区、镇、村等反映,有个别地方不法势力不同程度介入农村土地招投包、农副产品流通等经济活动,通过威胁恐吓、低价下标、高价转手、垄断土地招投包;通过欺行霸市、勒索保护费、控制农副产品流通渠道;利用复杂的农村社会关系作掩护,通过暴力、引诱、胁迫等手段操纵民主选举。由于手段隐蔽,公安、司法机关一时难以介入,使这些不法势力长期逍遥法外。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不适应农村政制改革的新形势,对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感到茫然,以致消极被动应付。二是部分农村普法教育不到位,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有的甚至流于形式。据五区问卷调查显示,有51%被调查的村民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短信获取法律知识的。而市级普法资源整合不足,普法经费投入不够,佛山电视台、佛山日报、佛山电台至今还未建立普法平台。有35%被调查村民认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普法、法律服务不够。三是由于个别人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打着为民争利、为民请命的旗号,借机利用农村的矛盾纠纷,组织策划并煽动不明真相的村民误入圈套,违反规定越级、多次重复上访。四是由于农村社会关系复杂,部分党组织统筹全局的能力不强,村委会成员素质较低,使一些不法势力、宗族势力乘机制造事端,严重干扰了农村生产生活秩序和民主选举。

三、进一步推进我市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市农村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推进农村体制改革,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具有保障性作用。因此,必须把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常抓不懈。为此,提出以下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村党组织领导能力建设,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中充分发挥核心作用。要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核心的作用,积极领导全村建立健全村级议事制度,制定议事规则,明确议事内容,牢牢把握村民自治的正确导向,监督规范村委会的自治行为。提高“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率,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交叉任职率,建立健全村“两委”统筹分工制度,增强“两委”工作协调性。在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后,要及时通过专家授课、民主法治建设先进村介绍经验、实地参观学习先进村等形式,分批组织对村党组织以及新一届村委会成员全面、系统的培训,使学有榜样、干有本领,真正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村干部科学发展观念、服务村民意识,提高依法办事、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培养造就一支大局观念强、发展本领多、勤政廉洁、高效为民的村干部队伍。

(二)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夯实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法制基础。要在优化传统普法宣传基础上,着力拓展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型普法平台,致力整合普法资源,加大普法经费投入,发动律师积极参与,以群众身边的案例解读法律,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寓教于乐。针对农村普法读物“千人一面”的问题,紧密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和具体案例,编印农村各类法律读本,切实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村规民约不能与法律规定相抵触,不以村规民约代替现行法律法规,又要指导村民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和执行村规民约,有效地实现村民自治。建议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村规民约,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好的支持,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予以修改或废除,确保法律法规在农村的有效实施,推动村民自治依法规范发展。

(三)完善农村矛盾调处机制,保障农村民主法治建设顺利推进。问卷调查显示,有84%的村民遇到矛盾纠纷时主要是找村干部协调或村调解组织调解。因此,要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抓好调解的组织、制度、机制、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设,完善镇(街道)、村、村民小组三级调解网络,建设由法律专业人才和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并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法律素养和业务水平。建立专职调解和有偿调解等有效机制,充分调动调解员的积极性。要积极发挥基层司法所、公证处、法律援助机构、综治、妇联、工会、公安、律师、人民法庭等的作用,增强调处矛盾能力,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包括群体性事件在内农村各种矛盾纠纷,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四)加大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力度,为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的社会治安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采取措施,严厉打击农村不法黑恶势力,创建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建议由市委政法委、公安、农业、民政和各区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我市农村基层存在的不法黑恶势力情况作一次深入、客观全面的调查,依法对那些长期盘踞在镇、村,插手经济、生产生活、横行乡里,危及农村政权的不法黑恶势力团伙给予重力打击,为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基层政权建设、社会稳定保驾护航。

(五)扎实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营造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浓厚社会氛围。我市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任重道远,不可止步,需要积极推动和实践。建议各区要积极探索基层民主法治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运作机制,建立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指导实施的组织领导架构,积极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活动。要按照第一年发动和试点,第二年全面推开,第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要求,狠抓“民主法治村”建设工作的落实。从今年起,各地、各部门要把“民主法治村”建设列入总体工作计划,纳入年度工作考核体系,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引导乡村治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通过“民主法治村”的建设,使民主法治建设融入各村的日常工作和村民的生产生活中,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第17篇: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农村法治文化公园”是通过在农村现有自然、休闲、娱乐环境或农村相关生产生活设施中,因地制宜地植入法治元素、增添形式多样的普法载体等方式,将严谨的法理演绎成通俗易懂且为农民喜闻乐见的内容,让广大农民在休闲中感受法律,在娱乐中领悟法理的农村普法崭新形式。

“六五”普法伊始,**市积极探寻新时期农民获取法律知识的有效途径,20**年,该市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在全市18个乡镇23个行政村,通过添置各类材质的法制宣传长廊、法制温馨提示牌,以及在灯箱、文化墙、吊旗上植入法治元素等形式,打造出“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将农村普法与基层法治文化建设通过农民法治文化公园的形式完美结合和展示,与市依法治市办深入推进农民普法、创新基层法治文化建设的载体的思路“不谋而合”,10月底,市依法治市办在**市举办了“法律进乡村”暨“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推进会,推广了**经验,全面启动了全市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截至20**年9月,全市共建成规模不等的各类农民法治文化公园85个(其中**区**个、**县**个、**市34个,**县11个、**县8个、**县8个)。拥有大型显示屏15个,法治舞台23个,法治壁画、文化墙49个,法制宣传栏335个,法制吊旗、法治灯箱、温馨提示牌、大理石标识等各类设施共计227个。

二、主要做法

在“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中,各地始终坚持“以农为魂、以村为体、自然朴趣、因地制宜”的建设理念,突出工作主线,狠抓工作结合,不断探索创新,努力为农村普法、农民学法、基层法治建设打造崭新平台。

(一)打造“一个品牌”,探索农村普法的新途径

品牌是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市在抓好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寻求在农民普法上取得新的突破。一是统筹规划,确定方向。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组织18个乡镇(街道)的司法所长到示范村——**村观摩学习,由此推动“农民法治公园”在全市应运而生。二是汇集民智,准确定位。20**年初,**市依法治市办深入乡镇就“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突显什么主题、达到什么效果、怎样合理布局等问题共同进行调研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案,落实责任,推进“农民法治公园”建设的深入发展。三是多方筹措,有效推进。**市积极探索建立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依法治市办主动加强与财政、民政、林业等相关部门的协调,确保利用市直部门帮扶资金、省市项目争取资金、群众自发投工投劳资金、企业法人捐助资金等多种资金来源渠道,帮助各地解决实际困难,有效缓解资金压力,从而调动了各乡镇、村的积极性,保证了“农民法治公园”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立足“两项职能”,拓宽农村普法的新领域

在“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中,各地围绕“宣传”和“服务”两项职能,契合农民法律需求,通过各类宣传载体的添置,多形式嵌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法律小故事、法治名言警句等,全面丰富“农民法治公园”建设的内容。一是巩固传统阵地。注重亲民服务的传统阵地建设,着力发挥农村法制宣传栏的功能作用,及时更新群众需要的法律知识,并赋予法制宣传栏以文化特色。如**建有炭烧木法制宣传栏、竹制宣传栏等。二是建立新兴载体。注重电子显示屏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功能多、更新快、易操作、形象直观等特点,着力发挥新兴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强大功能。三是丰富宣传形式。创新工作理念,通过制作法治壁画、法治灯箱、法治短语温馨小标志、法治文化吊旗、法治文化雕塑等形式,吸引广大村民的注意力,增强学法的趣味性。

(三)注重“三个结合”,提升农村普法的新成效

公园建设中,各地始终注重“三个结合”,切实增强农村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借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之势,在各类固有设施上植入法治元素。如****村公园在“亮化工程”的灯箱上植入计生、禁毒等法律法规、在路灯上树立法治吊旗;**县**村公园的景观石、花岗岩上刻有“法治文化广场”、法制宣传标语等字样,让法在“美好”建设中起到“红线串珠”的效果,让法治与美好相得益彰。二是结合“民主法治村”建设。将“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作为创建全国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硬性要求,推动“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三是结合“法律进乡村”活动。把开展法律咨询、法治文艺演出进乡村的系列活动场地重点选择在“农民法治文化公园”,着力发挥“农民法治文化公园”的功能作用,进一步扩大宣传。如**市在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开展“20**年法治文艺演出进村、进社区”巡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农民法治文化公园,是我市“六五”普法期间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得到了基层群众的广泛认可和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也是我市“六五”普法工作的主要品牌。然而,在实践中也还存在着诸如标准不高、发展不平衡、推进艰难等问题。

一是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目前,少数县市区对农村普法工作的重要性及创新性认识还不到位,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普法工作难以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难以达成建设“农民法治文化公园”的共识。

二是宣传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一些“农民法治文化公园”标语式、口号式宣传过多,形式比较单一,内容较为僵化,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

三是保障难以到位,动力不足。因普法经费有限,建设“农民法治文化公园”的投入,主要依靠“化缘”的方式解决,导致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成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展动力不足。

四、对策与建议

20**年,我市提出了积极争创省级“法治文化示范城市”工作目标,继续推进“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应是争创工作的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如何进一步扩大公园建设覆盖面、提升建设水平,最大化地发挥公园的功效,让法制宣传与法治文化更好地塑造、引导、惠及农村和农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一)统一认识,激发“能动性”。一是按照省关于项目化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工作要求,积极争取“农民法治文化公园”项目保障,将法治元素纳入“美好乡村”建设内容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二是牢固树立先行一步的“前列意识”,勇当“排头兵”。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亮化环境、有序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努力实现到“十二五”末,全市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法治元素覆盖率达100%。

(二)狠抓落实,增强“主动性”。一是建立工作制度。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法治城市创建相符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长效机制,从设施、人才、经费等方面为公园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二是健全考核制度。建立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工作落实的监督检查考核评比机制,同时借助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硬性”,加大“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在法治宣城建设和“六五”普法工作中的考核权重。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将农民法治文化队伍的工作情况纳入“法治城市建设”、“六五”普法表彰奖励范围,探索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系统行业内部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机制,激活农村法治文化的创造力。

(三)通力协作,达成“联动性”。普法依法治理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协调、指导和监督的职能,与涉农法实施部门主动联系,建立责任明确、职能整合、有机衔接、协调联动、强力推动的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大联动”工作体系;加强与文广、教体、文学、艺术等部门和团体的联系,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发挥舆论和文化的宣传导向作用,支持和鼓励开展农民法治文化、法治文学艺术的创作和传播。

(四)形成特色,呈现“百花齐放,百舸争流”之势。一是突出特色打造精品阵地。从地域差异分布上看,无论是依山傍水、草原湖畔还是平原丘陵,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及文化塑造方式,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也应“顺势”而为,避免千篇1律,要注重研发为农民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法治文化载体,增强农民对法治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重视建设志愿者队伍。积极整合普法讲师团、普法联络员、各类法律服务志愿者、法制宣传工作者、法制新闻工作者以及基层法治文艺骨干、民间艺人等各类人才资源,不断充实基层法治文化宣传力量,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三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在公园举办各类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进一步提升公园的普法成效。利用春节、中秋季等传统节日或农闲时节,依托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开展法治文艺演出、法治书画展、法治电影、法律咨询等各类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让法治文化的细胞浸入百姓的心田,起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效果。

第18篇: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场突出其来的sars疫情、近年来多个地区发生的儿童手足口病、世界各地均有蔓延趋势的艾滋病毒、重大灾害所产生的次生灾害以及目前全球正在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给我们的卫生防疫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反思公共卫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中存在

的诸多刻不容缓的问题。应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疫病对人类的危害,维护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有效建立覆盖全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防疫网络等问题,是当前各级政府及为公共卫生提供管理与服务的各界管理者和服务者都应认真做出的科学思考和决策行动。

面对当前公共卫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多年深入调研、试点的基础上,经过5个多月公开征求意见和修订,4月6日正式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4月7日,国务院出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11年)》(以下简称《方案》)。而地处西部地区贵州省南缘中部的××县,一个国家新阶段贫困开发重点县,资源匮乏、财力薄弱、灾害频繁、公共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在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建设投入、新医改政策重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新政策下,我们应如何抢抓机遇,如何去积极准备和科学应对?使国家的重大决策能够真正落实,使“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能够实现。在认真研读新政策的同时,本人结合所挂职的天津市大港区实际,对两地的卫生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就新医改下西部地区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了一些初浅的思考和对策建议。

一、政策解读

《意见》明确提出:从到2011年,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五项改革:一是要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要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后3年各级政府共投入8500亿元深化医改,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

《意见》明确提出“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推行均等化的过程中,重点解决服务质量的差距问题。要从根本上建立新的统筹城乡的卫生筹资和投入模式,做到城乡卫生均衡发展,保证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同等服务、获得同等补偿。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是:

(一)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对1994年至出生的未免疫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接种。

(二)农村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检查项目。,在全国200个左右的县启动试点,完成宫颈癌检查200万人、乳腺癌检查40万人。

(三)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对全国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进行免费补服叶酸,降低我国神经管缺陷等疾病的发生率。每年计划为1200万名左右的农村妇女补服叶酸。

(四)实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利用3年时间,对目前全国现有和当年新发的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复明手术。计划完(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daodoc.com)成20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每名患者平均补助资金800元。

(五)在贵州、云南等6个省实施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项目,扩大地氟病区的改炉改灶覆盖范围。完成87万户的炉灶改造任务,每户按400元标准予以补助,同时加强已完成改炉改灶病区的后期管理和防治效果评价监测。

(六)实施农村改水改厕项目。3年规划为710万农户进行无害化厕所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计划完成411万户,同时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水质监测12万份。

《方案》中明确: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方案》并提出了“四项基本”和“一个试点”,即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二、调研对比

津大港虽属区,建区历史仅有三十年,其人口与贵州××悬殊不大,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功能等的设置及体制几乎一致,服务面差不多,但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实际现状上却与××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一)天津市大港区情况:大港区总入口41万,辖区内现有卫生机构27所,其中二级综合医院4所,一级以下综合医院20所,中医院1所,预防保健机构(妇

幼保健院和防病站)2所。共有病床2015张,每千人拥有床位5.3张,卫生人员共3298人,其中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666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2人。区内拥有ct、mri(核磁)、dr(数字摄影)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193台件。年诊疗总人次达150余万,其中门诊人次140万、急诊人次7.9万、住院治疗3.6万人次。另外,还有乡村医生322人,个体医生210人。

区属卫生系统在职职工1585人,其中大港医院651人,社区医院302人,卫生局直属单位防病站60人、卫生监督所62人、中医医院77人、妇幼保健院134人、涉农医疗卫生机构299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84人(研究生9人),大专653人,中专学历383人。卫生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280名,其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18名、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83名、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79名;其中医生661人、药剂92人、护理421人、技师106人。

(二)贵州省××县现状:全县31.8万人口,现有19所乡镇卫生院、1所二级综合医院(县人民医院)、1所妇幼保健院、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卫生监督所、1所卫生学校、1个合医管理机构。核定编制为498人,病床总床位数编制314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1.02床,不足大港区的20%。底,全县拥有x光机、cr、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等大型医疗设备11台。

全县卫生系统干部职工478人(大港区41万人口拥有卫生系统在职职工1585人),其中行政人员8人,卫生技术人员423人,其他非卫生技术人员47人,空余编制20人。每千人仅有1.3名卫生技术人员,比大港区少5.9人。县卫生局机关核定编制16人,其中行政编制10人,事业编制6人。现缺副局长2名、红十字会秘书长1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1名,爱卫办工作人员1名。

全县19个乡镇卫生院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35人,其中医生173人,护士41人,其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人。底,乡镇卫生技术人员中:中级职称18人,初级职称217人,中级技术人员均严重缺乏,影响医疗质量的提高。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中危房面积占14.45%,且设备简陋、落后,均未配齐三大常规检验设备,且仅有5台x光机、10台b超正常运行。

,全县医疗卫生支出3841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6.77%。

调研对比来看,天津大港卫生资源富足,机构设置齐全,卫生人员饱和甚至富余,医资学科结构合理,政府及社会力量投入到位,提供了更多的公共卫生保障方面的地方配套及资金。而贵州××公共卫生现状与天津大港相比整体差距至少10年。

三、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8亿以上,且绝大多数居住于地广人稀的山区丘陵地区,看病远、看病难,公共卫生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尤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当前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东西部地区公共卫生发展差距大,从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历程和当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来看,西部地区公共卫生事业的整体协调发展形势还很严峻。

(一)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历程

1.建立期(1949年-1965年):1951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乡设卫生委员,村设卫生员的要求。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等县级卫生机构随之逐步建立,公社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保健站)相继成立,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初步形成。公社卫生院兼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技术指导及乡村卫生行政管理的功能,成为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基础。

2.发展期(1965年-1979年):1965年,在毛泽东同志“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下,全国农村短期速成培训了一大批半农半医的农村卫生人员(“赤脚医生”),成为当时重要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队伍。同时,合作医疗也得到较大发展。保健站、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成为当时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

3.变革期(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项卫生医疗体制改革。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受到很大冲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一度极度薄弱甚至空白。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开始探索以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的一系列方针路线,建立了初期的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1985年可谓是医改元年,在这一年我国正式启动医改,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1998年开始推行“三项改革”,即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就“三改并举”进行部署。1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四大基本制度,即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卫生医疗领域的“四大体系”,即“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大体系”的提出不仅系统总结了以前的研究,还为今后的改革构建了崭新的框架。新医改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医药卫生改革正式启动。

第19篇: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领导者、具体实践者和有力推动者。近年来,XXX通过开展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只有增强抓好农村党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党组织建设工作中的难题,不断提高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总体水平。

一、XXX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基本情况

XXX位于江油市东北部,地处XX、XX、XX三县(市)交界处,距江油城区67公里,幅员面积42.9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50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0070人、2929户。全乡无规模企业,属典型的纯农业乡,以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要产业。

乡党委下设11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8个,机关支部1个,学校支部1个、场镇支部1个,共有党员443名,其中:农村党员377名,女党员60名,60周岁以上139名,外出流动党员103名。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研发现,我乡农村基层党组织总体是坚强的,党员队伍是有战斗力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党组织管党意识不强,党建工作责任落实不力,经费投入不足;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作用发挥不好;一些村干部年龄偏大,素质偏低,能力不适应、工作不胜任的问题比较突出;广大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能力较弱,先进性体现不明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若不及时解决,势必会损坏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消弱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且提出了体现改革创新精神的总要求和一系列创新举措,要求“必须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针对XXX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笔者就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谈谈个人的意见和看法。

(一)严格把关,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党员的先进性是我们党获得执政地位的基本条件,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和第一要素。要改变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的问题,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推进“三培养”工作,全力做好党员发展和党员教育培训两个方面的工作。

1、积极发展农村党员,不断发展壮大农村党员队伍。村党支部在发展党员中,要把党员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先进分子和致富能手上,有针对性的逐年提高农村党员的先进性。要研究制定党员培养计划,加大“三培双带”的工作力度,把一批“有觉悟、会致富、能带富”的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培养成党员。在推选支部委员时,把重点放在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并在当地群众中具有一定威信的党员上,努力提高党组织的凝集力和感召力。

2、强化教育培训,加强为广大农民群众谋利的本领。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也是先进性的具体体现。要针对山区乡的特点,探索农村党员队伍教育培训的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方法,把对农村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政策法规学习、科技培训等知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定期组织党员走进科技示范基地,办好“实践课堂”和“流动课堂”,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帮助农村党员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共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搞好农村发展。

(二)建好组织,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农村党支部是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组织形式,是农村的

政治核心。只有搞好党支部建设,并使其成为结构合理、团结一心、配合默契的领导班子,农村党组织才能成为党在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领导班子的带头人,也是农民致富的领头人,选好党支部书记至关重要。在村党支部书记人选上,要注重政治素质,把政治坚定、办事公道、清正廉洁、乐于奉献、群众公认作为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基本条件。同时,要注重把能够驾驭全局、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善于带领广大农民致富作为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重要条件。

(三)强化意识,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

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是我们党最基本的组织纪律。农村党支部必须增强组织观念和大局意识,自觉地将自己纳入全党这个有机体之中。顾全大局,就是以党和国家的利益、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服从大局,就是在政治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贯彻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大部分农村党员的素质总体偏低,农村党支部必须深刻认识自身工作对党的事业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科技能手、致富能手队伍现场说教,让党员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提高整体致富能力。要建立党员发展专项资金,在科技示范、项目实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积极带头创业的党员提供支持和扶持,扶持党员优先发展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要积极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让党员有职、有责、有位、有为,的调

动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带头执行政策、带头发展生产、带头维护稳定、带头创建文明。

(四)民主决策,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决策能力 在农村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保证广大农民群众当家作主,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决策的科学化,必须坚持按照“421”工作法办事,做到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相结合,决策前要广泛听取党员的意见,集中党内的智慧,要广泛听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考虑和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集中广大农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对于集体资产、村级财务、村民管理等关系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让一般党员和群众了解实情,积极参与。要本着管长远、管方向、管用的原则,抓好制度建设,继承发展好制度好传统,不折不扣地加以贯彻执行,对一些不切合实际、过时不起作用的制度进行认真清理,真正建立健全几个操作方便、实际管用的制度,解决制度太多,难于执行的问题,用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执政行为和党组织的议事决策程序,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五)改进作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其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关系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农村基层组织要深入推广民情恳谈等一些好的做法,积极组织开展为群众送温暖、送感情、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送资金、送项目等为民服务活动,切实做

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一线落实、矛盾在一线消化、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农村党员干部要自觉提高政策水平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善于用说服、引导和服务农民的方法,重视解决农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的实际困难,做到爱民、为民、富民、安民,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针对目前村组干部待遇较低,工作积极不高的实际问题,地方财政要逐步提高村组干部的待遇,使村干部的待遇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对特殊情况家庭的村组干部开展救助。

中共XX市XXX委员会

2012年5月19日

第20篇: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信息化不仅是能打电话、能上网,更应该满足农民获得、交换信息的需求。除了农村通信实现基本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设也必须得到重视”。“村通”的目的是要促进农业发展,而农业发展的出路是在于帮助农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农村信息化恰恰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针对富拉尔基区所辖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此项报告。

一、农村网络现状

富拉尔基区下设两乡,共有行政村10个,总人口3.39万人。根据实地调研,目前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业务已经全部覆盖;宽带互联网业务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个村实现了光纤到村、宽带到户;无线数字电视实现村村通。另外,富拉尔基区的十个村屯现已经具备了基于固定电话业务开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实现了村民危难时能够自救,而且还实现了村民之间的互助功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农村信息化应用状况

(一)在七个农村中小学中,除了海格村外,均开通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实现了农村学生的互联网内容教学,但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方面,由于资金问题,均没有实现。

(二)农村部分农民家庭购买了电脑,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达到了在网络上索取农业信息、与外界沟通的作用。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517户农民家庭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占农民家庭总户数的4.26%。农民目前对电视、互联网的应用还基本停留在娱乐休闲上,还没有真正把信息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缺乏正确引导。

(三)所有的村均没有建立信息服务站,没有一个公共的、可供全村农民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农村信息服务的推广和应用上的引导。致使绝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袭传统的耕作意识,从众意识强,思想落后,距离建设新农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我区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但农民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乡村后,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对信息情报反应迟钝、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敏感性。因而对信息技术需求欲望低。这种现状,使农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畅,生产、销售和需求相脱节,一些农产品被压等压价,甚至出现滞销等问题。如何解决(来源:好范文 http://www.daodoc.com/)这些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这一点必须形成共识。

(二)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农民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农村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实现信息化,人才是关键。由于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信息技术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更少。同时受经济能力制约,很难吸引外地人才。

(三)农村信息服务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农村信息服务推广离不开政府统筹协调,才能使各个领域协调一致地将涉农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过信息服务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农户收入的目标。这不仅需要对此项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中,增大财政投入。由于财政困难,信息化建设缺乏专项资金扶持,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

四、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农村的风貌。农民可以通过上网查价格、上网查政策、上网选择良种、上网销售和采购,在网上听课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网络信息在农民心中会成为一种依赖,成为学习实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信息化不但能增长农民的见识,还会增强公民意识,渐渐学会运用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将会明显提高。

(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如今电话、电视、电脑多源的信息渠道使农产品价格公开透明,销路增多,农产品坐地增值。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直接影响了再生产取向,也将自发地引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譬如山西省应县龙泉村以产胡萝卜为主,过去没有网络,胡萝卜找不到销路,只好喂牛。自从有了网络后,从未滞销,而且价格高。通过网络还从日本引进了新的优良品种。如今按订单生产,远销东南亚。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了6000亩,占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户均收入两万元,人均6000元。胡萝卜的大量生产,又带动村里发展起了胡萝卜科研、加工、冷库储藏等产业链。龙泉村先后上马5座冷库、4个储藏库、1个高产试验中心。村支书刘建银说:“

农村法治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法治建设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