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20 08:33:14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合金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2016合金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一、企业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普遍认识到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变,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跟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新要求,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练好内功、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做好文章。

2、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战略金属及合金工程(一期)正在建设,将形成年回收再生合金废料7万吨,高合金特殊钢2.5万吨;完成1.6万吨镍铜废料再生项目,高品质复合合金形成规模能力;购置30台数控设备、高速钢工具项目投产达效;投资4600万元,新上8台德国全自动磨床及26台配套设备;新上数控压机、研磨机床、清洗生产线,年产600万片数控刀具及300吨矿山机械刀具项目投产;长江增上压力烧结炉、多气氛烧结炉及新型压力机;亚星新上6台自动压力机,这些企业的装备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3、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压烧结工艺为国家发明专利。合金行业开发的数控刀具、复合刀具、镍铜合金、矿山球齿、高速钢等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4、引进技术管理人才。共引进12名高级技术管理人才。

5、商标品牌。获省著名商标,获国家著名商标。

6、管理创新。实行精细管理,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二、主要企业转型升级工作

1.狠抓技术创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步伐

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我公司为达到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公司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采取建立人才培训中心自主培养和委托大专院校定向培养的办法,为公司培养专业化技术研发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二是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制定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招聘和引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工矿企业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壮大研发队伍,增强研发实力。三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研究氛围,设立专门的创新工作奖励基金。公司拿出了1825万元作为技术开发项目经费,从去年的3%的比额增长到5.2%,同比增长60%。为技术研发创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引入了国家先进的设备,其中目前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共计120余台套,主要有:美国进口碳氢氧分析仪1台,红外线碳硫仪1台,德国进口X射线荧光分析仪1台,美国进口便携式直读光谱仪2台、德国进口全谱直读光谱仪1台、化学分析仪器4套、超声波清洗线1条、1吨真空冶炼炉、3吨电渣炉1台、3吨中频感应炉2台、6吨净化处理炉1台等,为产品开发创新提供了基础保障。

在有效的执行力和国家大力的支持下,公司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和运行效果,2016年,公司自主试制研发了六大新产品项目,其中包括再生高温合金(UNSNo6600)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GH761)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800HT)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GH230)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UNSNo8028)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GH625)研究及应用等再生技术研发项目,部分产品已投放市场,并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同时优化了新产品的工艺,满足市场的需要,并取得了国家级专利10项。取得了当年企业营业收入总额35087万元成绩,新产品销售收入为7500万元,占销售收入的20%左右。

2.增投入扩规模,提高稀有金属再生利用能力

稀有金属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面对资源环境约束与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发展再生利用产业成为增加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稀有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尚处粗放发展阶段,利用水平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发展空间巨大。为了节能环保,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计划,我公司大力扩大规模,提高稀有金属再生利用的能力。 项目分两期建设,初期为一期建设内容,工程建成后年回收再生高合金废料7万吨、年产高合金特殊钢及钛合金2.54万吨,以满足规划各种再生稀有金属合金年生产能力。 一期工程新厂区位于省经济开发区内,场地东西长度为574.73米,南北宽度为540.80米,建设用地面积310814平方米,约466亩。

二期建设在一期积累技术、生产实践以及市场开拓的基础上,重点是进一步扩大高端合金废料的回收以及再生利用,进一步扩大高温合金、镍基合金再生铸锭生产,发展钛及钛合金冶炼以及高温合金铸造母合金冶炼,锻件、模块生产,以满足中国航空集团下各分子公司、航天及军工等特殊领域的锭坯、锻坯需求。二期工程建设场地拟在一期北侧用地614亩。

3.强力推进回收网络建设

根据网络建设总体目标,将工业、其他军工、民用市场的销售回收网络和报废军事装备拆解网点建设,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系统推进。按照先航空再军工到民用的顺序分步实施,最终形成覆盖全国的军民融合、购销兼容、双向联动网络体系。2016年底完成重机所属安大、宏远、安吉等单位的网络建设,初步的建立了网络体系。

根据网络建设总体目标,将工业、其他军工、民用市场的销售回收网络和报废军事装备拆解网点建设,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系统推进。具体分三步实施:第一步,2016年底完成工业内部购销网络建设。2016年底完成重机所属安大、宏远、安吉等单位的网络建设,2016年底完成发动机板块黎明、西航、成发、黎阳、南方动力等公司的推进工作,2016年底在工业内部全面推行。建立网点30家,回收资源量12万吨,占可利用总量的80%。第二步,在工业取得成熟经验基础上,向其他军工集团扩展。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航天、兵器、船舶、核电等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到2016年,建立网点40家,建成6大区域中心,回收资源量占可利用总量的30%。第三步,进一步拓展民用市场回收网络建设。到2018年,重点在石油、化工、电子等密集的区域建立50家网点。同时,积极申报报废军事装备拆解定点单位,将按照保密和环保的要求,在沈阳、青岛、成都、兰州、广州等地建立6家拆解定点企业。并积极开展废料进口业务,探索建立国外回收网络的途径。

金属集团是一家以生产多类合金为主的综合性企业,公司始建于1986年,现有职工93人,其中科研人员29人,高级工程师2人。公司主要从事钼铁、钒铁、镍铜合金等产品的生产、销售、技术研发,年均产值达7亿余元。集团一贯坚持爱国爱县、诚信经营理念,自改革开放以来,纳税总和居全县民营企业第一名。获得“全国民营企业科技发展贡献奖”、“省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排头兵企业”、“市五十强企业”、“县经济建设派头兵企业”、四大国有银行“AA级信用企业”等荣誉。

集团公司率先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审核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与国内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与北京首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被首钢评为“优秀供应商”。被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部门分别授予“优质产品”和“著名商标”。 为促进企业发展升级,集团坚持“科技先行、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强核心产品的技术攻关和研发队伍建设,建立企业研发中心,被省科技厅评为“高新技术企业”。为了适应发展需要,公司多方面挖掘优秀人才,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制度建设,此外,积极淘汰落后设备、工艺,优化产品结构,改革产品生产流程,逐步形成一支管理过硬的优秀团队和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形势严峻,成本控制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集团今后将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不断整合分析经营过程中的各要素和环节,优化整合资源,寻求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积极运用网络等新型销售渠道,不断利用新科技武装自己,实现企业信息化;不断改进硬件设施,引进技术人才,通过网站等渠道展示自己的产品,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与学校接轨,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结合;在企业运营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平衡,减少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协调优化。

企业在促进转型升级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员工文化程度和管理人员素质,建立科学的管理和用人制度;优化产品结构,树立品牌意识;健全财务制度和信贷担保体系,寻求有效融资渠道;加强可持续发展认识,增强对市场和技术变化的抵抗力。

集团旗下拥有工具集团有限公司、集团青龙铁合金有限公司、集团特钢有限公司、县苏普曼钢铁炉料有限公司、县海龙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县亚龙金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省著名的专业特种工具钢生产厂家,主要经营高速工具钢、合金工具、铁合金(钒铁、钼铁、钨、氮化钒)等,在国内外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集团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并先后获得优秀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纳税大户、二十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科技发明贡献奖、市五十强企业、资信等级为AAA级和“重合同守信用”等称誉。

1、在围绕转型升级开展的工作,我公司研发团队,经过多年生产实践和不断的技术改进,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采用全磨制,高温挤压模品质好、耐磨度高、韧性好,提高了我国数控刀具市场的质量。磨制工艺的技术特点及优势:设计制造“全磨制”是实现数控五轴生产线的关键,具有操作方便、提高工效、节省能源、成本低。该生产线的研制成功,打破国内某方面的垄断。磨制的工艺是少屑、无屑的高新技术加工工艺,具有省时、省材、省力等特点。满足于机械制造、军工企业、汽车制造、电子工业的需求,提升了产品质量,我单位选用先进的节能型工艺设备,降低设备运行能耗。并且制定合理利用能源及节能的技术措施,有效的降低了各类能源的消耗。

2、今后开展的工作:由于近年来数控机床生产、消费快速增长,保有量的增加,必然带来相配套使用的、不可缺少的各种数控刀具需求量的高速增长。企业要立足长远规划,做好产品质量性能,确保产品在市场占有率,同时也要加大研发投资力度,生产出性价比高的、适应需要的机床刀具,占有更大市场空间。

3、解决的问题:现在需求专业化技术人才扩充研发队伍。

硬质合金有限公司为顺应国际硬质合金切削刀具发展的趋势,以超常的魄力,从瑞士引进2台(套)国际高端全自动数控磨床,从此,打开了产品升级换代、产品结构大调整的序幕。2016年、2016年公司乘势而上又陆续从瑞士、德国引进多台(套)硬质合金数控全自动磨削流水线,该系列高端设备的引进填补了华北地区的空白。自此,完成华丽转身,从一个不知名的企业跃升为国内屈指可数的拥有国际一流加工能力的硬质合金切削刀具知名生产厂家。以生产装备提升做后盾,公司近年开发生产了精密超硬合金刀具,该系列刀具能在许多领域可以以车、镗、铣等进行代磨加工工艺,能使被加工零件获得极高的精度和良好的表面质量,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技术指标完全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铁路、航空航天等领域。通过设备升级,产品结构的调整,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企业美誉度不断提升,2016年公司商标还被评为省著名商标,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合金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硬质合金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专业化公司,专业从事硬质合金数控机床刀片的制造。公司占地40亩,现完成建设18000平米。

公司下设国内营销部,外贸部,生产管理部,技术部,研发部等5个管理部。下设锌熔回收车间,还原碳化车间(筹建中),混合料车间,压制成型车间,烧结车间,精加工车间,涂层车间及分析检测中心等8个生产实体工段。 公司购置德国三维逆向工程仪,日本沙迪克电火花成型机,瑞士CVD涂层炉及真空炉,多气氛真空一体炉,真空压力烧结炉,全自动湿磨-----喷雾干燥造粒塔、全自动压型机、自动磨面机、全自动湿喷纯化机、全自动超声波清洗机等国内外先进设备,设备总量达100余台(套)。

公司建立了化学分析、物理检测中心,购进了定碳仪、氧氮分析仪、钴磁饱和仪、矫顽磁力仪、金相分析仪等一批先进设施,检测手段的完善为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了保障。 公司现以完成投资一亿一千万元,装备已进入国内同行先进行列。涂层硬质合金刀片填补我省乃至长江以北地区的空白。

推荐第2篇: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应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持续跨越

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增量型、吸纳式开放拉动,沿江开发强“极”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和城乡一体化、统筹推动之路,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一是经济总量大幅攀升。2009年全市GDP达到356亿元,“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25.11%;实现财政总收入51.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1.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53.19%。二是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10.3个百分点。三是城乡一体进程加快。“十一五”以来城市化率提高10.7个百分点;城乡住房、就业、医疗、养老等各类保障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四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十一五”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递增16.58%和14.9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由长期以来“苏中的苏北”迅速跻身苏中第一方阵。

一、坚持科学发展,在更高定位上坚定产业转型升级自觉性。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上海“两大中心”建设等多重叠加机遇,加快发展港口现代物流、软件开发等产业,加快建设熔盛、神马等目标千百亿能级企业,不断增强项目承载能力,持续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努力在快转型、快见效上狠下功夫,勇当新时期“渡江突击队”。

二、凸显产业特色,在更高平台上构建产业转型升级新格局。积极打造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大力引进和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九鼎风电、赛福特物联网等百亿级企业。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的配套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如皋港船货港一体化;打造集科研、培训、信息服务、餐饮物流的全国最大花木城;依托五大旅游开发公司,提升发展长江生态、长寿文化、古城人文等特色旅游业;依托演艺传媒、教育培训两大集团,大力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积极打造高效农业的规模优势,以“高效农业三年倍增”计划为抓手,打造花卉盆景、外向果蔬等六大十亿元高效农业板块。改造提升液压机械、长寿食品等传统产业,积极打造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三、注重集聚集约,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再加快。始终把招商选资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强引擎,放大一类口岸优势富集效应,大力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始终把“三化”互动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万顷良田”工程、农保区拆迁整理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走“三化”互动并进之路;加快中心城区和如港新城CBD、RBD建设,强势推进小城镇能级提升。始终把特色园区建设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抓手,打造以熔盛千亿级企业为龙头的高端船舶及海工专业配套园,加快建设石油、日用、医用绿色化工材料产业园和新型电力装备材料产业园等2个千亿级特色园区、8个100-500亿级特色园区,不断提升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始终把创新型经济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动力,推动销售亿元以上企业和3000万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建立创新平台,大力推进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建设。

产业转型升级须警惕五大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依靠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的梯度转移,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工业经济起步阶段,这种承接无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是,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加工制造业,除了利润率不高外(更多的是以量取胜),还对各种实体资源存在较大的依赖,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一旦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不论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及时做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为此,在10年前的“十五”计划中,已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提法。2003年11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但10年过去了,转型升级未有实质性突破。因此,10年之后,“十二五”仍要补“十五”落下的课。但在补课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厘清一些认识和行动误区。

一窝蜂的跟风唱高调

转型升级已成为各地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但基于保增长的压力,我们要防止个别地方口号上的转型升级调门较高,实际行动却比较迟缓或找不着北。

一厢情愿的靠外资促转型

一说到产业转型升级,许多人想到的就是引进外资,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行业。实际情况是,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国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产业似乎更“科技”了,但我们自己还是处于产业链的最末端。跨国公司出于自身转型升级的需要,也会在华布局一些研发机构,进行一些产品升级,但产品的升级换代不能全部替代产业升级,无论生产服装玩具还是笔记本电脑,如果只停留在价值链最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掀起高科技的“盖头”,其效益增长方式都是用人口红利换取低廉的加工费。外商看中的就是我们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和简单加工装配能力,我们不能将宏观的区域整体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寄希望于跨国公司微观的企业升级。汽车行业“以市场换技术”和稀土行业“以资源换技术”的前车之鉴都表明——技术是换不来的。

一哄而上的追逐新兴产业

有些人认为,转型升级就是要淘汰传统产业等夕阳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从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初稿看,作为调结构的抓手,发展新兴产业中的动漫产业园、风能发电、物联网等都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各地产业布局重复现象严重,内向性竞争态势明显。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或夕阳思维。同样是制作服装,欧洲一些企业能够抓住行业本质,减少前导时间达到快速反应,盈利能力甚至强于火爆的“苹果”。相反,风光一时的光伏产业已经给现实敲了一记警钟,产业技术看似升级了,但日益膨胀的产能转瞬间就成为不良资产。所以说传统产业改变技术和管理制度,仍可以变成现代产业。而如果没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以及很好的科研成果商业化链条和服务,新兴产业拿到的可能还是利润的“边角料”。

一刀切的三产超二产

三产超二产不是转型升级的唯一标准。在以第三产业衡量国家发达程度的时候,在最传统的工业和农业领域,美国也都是世界第一。这也是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而不至于像先前的西班牙和英国那样衰落的原因。美国制造业在最疲软的时候也贡献了13%的GDP,超过零售业、金融业等,而中国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也为13%。国家如此,城市同样如此。比如在长三角,第三产业的中心,从战略安排和选择上,就是上海。上海第三产业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担了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服务业功能。如果认为长三角的每个城市第三产业没有超过第二产业就不合理,那反而不合理了。长三角城市如果一味地只考虑以服务业占比衡量自己的转型升级程度,就是对上海的漠视。

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非朝夕之功。研究表明,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持续时间最长,占了发展期间的60%以上。美国自1814-1980年约为17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110年,占64.7%;日本1868-1986年约为12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80年,占75%;台湾1950-1990年为4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5年,占62.5%;韩国1960-1990年为3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0年,占66.7%。如果说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行工业化进程,从现在开始转型升级,那么我们完成结构调整的时间大约需要10年,虽然随着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转型升级的过程将有所缩短,但绝不会是一年半载之功,那种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是不现实的。

面对上述误区,到底怎样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呢?

笔者认为,产业结构转型的核心是转变经济效益增长来源的“类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转行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转了行未必转型,转了型未必转行,只有效益类型改变的转行才是转型。产业升级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产业之间的升级。即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包括: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

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二是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纵深化发展,实现高加工度化与技术集约化。产业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是相互促进的,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是产业结构升级。

推荐第3篇: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高桥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所谓“转型”就是指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全面的转型升级应该包括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核心的经济转型,以空间和产业布局优化为核心的城市转型,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转型和以克服经济、城市、社会转型的体制性障碍为核心的体制转型。在四位一体的全面转型当中,经济转型升级处于一个非常基础的地位,而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又处在一个非常核心的地位。

一.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方面

高桥镇位于桐乡市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在历代高桥人的辛勤建设下,全镇综合实力迅速壮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工业经济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产品、初级产品简单加工到形成了以包装、皮革、建筑、轻纺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1亿元,同比增长22%;镇财政可支配收入9075万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54.8万元,比上年增长30.3%。完成工业增加值9.9亿元,同比增长13%。全年新增规模企业8家,总数达到82家。规模企业全年实现产值55亿元,

同比增长42.8%。6个千万元以上重大生产性项目进展顺利,全镇工业投资总额达到3.7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2.4∶72∶15.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比上年增长9.3%。

农业经济发展方面,高桥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6亿元,同比增长5%。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组建特色农业基地3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家,全年签订订单农业2.6万亩;组建特色农业基地3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00亩。

2006-2010年 高桥地区工农业产值

(二)项目建设方面

全镇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中精力抓项目、集中力量上项目。重点引进具有高经济带动效应的项目,着力发展清洁工业、生物电子等新兴产业。全年新增规模企业8家,总数达到82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11家,规模企业全年实现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42.8%。6个千万元以上重大生产性项目进展顺利,全镇工业投资总额达到3.7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5.7%。中肯生物并购项目顺利实施,帝斯曼-中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我镇第一家联姻“世界500强”的合资企业。推进科技创新,新增科技型企业3家,组建企业技术中心3个,引进各类专业人才161人;启动专利示范镇创建,申请专利65项,授权55项。去年累计引进各类项目10个,引进合同外资1535万美元,实到外资1696万美元,引进市外内资2.9亿元。在谈项目达到25个,其中服务类项目7个,新兴产业类项目16个,投资超亿元项目占到总数的50%以上,项目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城乡建设方面

按照“人口集聚、土地集中、资源集约”的总体要求,编制了“1+6”村镇布局规划。其中“1”特指新市镇(南日新社区),主要包括迎丰、越丰、范桥、高桥4个集聚点;“6”特指农村型新社区,包括落晚、楼下谷、亭桥、骑塘、漕泾、骑力6个集聚点。2010年累计征收新市镇、新社区土地1018

亩,南日社区、落晚社区2个示范性城乡一体新社区成效初显,亭桥、漕泾、骑力等农村型新社区加快推进,农户集聚任务圆满完成。村庄整治工作深入实施,3个整治提升村、2个省级待整治村顺利通过验收,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共修筑村镇道路18公里,新建改建桥梁9座,城乡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生态资源与环境因素的制约

尽管“十五”期间全镇节能减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所成效,但是传统的高污染与高耗能行业的存在仍然会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制约全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加之大批新项目陆续上马,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另外土地这一稀缺资源也是制约我镇今后如何转型的因素。怎样合理流转当前有限的土地资源,并且把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是迫切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全镇工业总体上仍然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模式,发展方式并没有实现根本的转变。从科技创新能力来看,在全镇工业企业中,研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我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多,关键零部件制造等核心技术掌握的少,综合竞争力不强。

(三)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一是产业整体上层次偏低,产业集中度低,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产业合作关联度不高,资源利用深度不够,高附加值、深加工的中高端企业少;有不少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甚至是效益低、污染重的企业。二是以资源型、粗放型加工、劳动密集型为主,劳动力占用多,技术层次低,适应市场能力弱,效益不高,缺乏发展后劲,技术操作要求低的如农副产品加工业。多数产品消耗能源、原材料高,生产工艺距环境保护的要求差距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产业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等新兴产业和反映现代工业水平产业所占份额很小。这些现状将对于今后的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增加地区综合竞争力产生负面效应

(四)第三产层次普遍不高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把工业的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使我区经济的增长,过于依赖工业的推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大超过了第三产业。加之由于各种客观因素造成了我镇第三产发展相对滞后,影响我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综合发展能力。而且目前全镇的三产大多数是传统的餐饮、批发零售业等,主要是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而较高层次的为生产服务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技术、风险投资、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还不够发达,比重偏低。这不仅影响第三产业的做大做强和优化升级,而且更重要的是

一、二产业缺乏完善的配套服务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有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也制约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

推荐第4篇:关于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今年3月—5月间,省企业联合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组织省、市、县企联上下联动开展调研活动,每市调研的企业10—30家不等。省企业联合会负责人率队重点调研了滁州市和池州市的部分企业。在调研全部结束后,5月下旬,在宿州市召开省、市企联会长联谊会,专题交流调研情况。现将这次调研成果梳理汇总如下:

一、我省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省产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酝酿着新的机遇。很多企业界的同志认为,危机是落后生产力之“危”,是先进生产力之“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大家主动应对,积极进取,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谋取新局,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

一是产业门类由“多”到“特”,在培育主导产业中做优做强

大家在实践中体会到,一个市、一个县,产业门类不能求多求全,十个指头伸开,什么也抓不住。各市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引导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蚌埠市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硅基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去年产值达到近千亿。四大主导产业中有多个产品规模位居国际国内领先地位,在电子信息方面,大富机电年产35万套微波射频器件,全球领先;41所电子年产7000台套孵化装备,国内市场占70%以上;双环电子年产3.5亿只绕线电阻器,占国内市场20%以上。

芜湖市积极围绕奇瑞汽车,重点培育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突出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基础装备及关键基础件、农业装备、物流设备及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装备、航空及配套设备、船舶及配套设备等八个领域,努力培育打造5000亿的首位产业。

马鞍山通过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实现了从钢铁一业独大,向多元支撑转变。钢铁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不断下降,由2007年的62.7%下降到2012年的30%;非钢产业不断壮大,非钢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36%提高到2012年的54%,提升了18个百分点。

亳州市一方面继续引导酒和中药材产业向品牌化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了包括煤化工、农产品加工、煤炭、超硬材料等在类的八大产业集群。

池州市结合生态优势和市情特点,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突破口,集中力量重点培育,使其成为支柱型的主导产业。

二是产业布局由“散”到“聚”,在发展产业集群中形成竞争优势

目前,我省产业集聚效益逐步显现,已成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

合肥已成为中国家电整机产业整合、转移中心和中国家电产业的重要制造基地。2012年,家电产量继2011年之后,再次蝉联全国三大家电基地(合肥、顺德、青岛)第一,并拥有了全国25%的市场份额。全国每四台白色家电中,就有一台产自合肥,冰箱产量占全国1/

3、洗衣机占全国1/4。

滁州市形成以博西华为代表的家电集群,以煤化盐化一体化为代表的盐化工产业集群,以德力为龙头的硅产业集群。该市正在加紧培育这三大产业,使其成为千亿元产业。

宿州市以打造中部地区制鞋产业集群为目标,本着“整体承接—产城一体—三化统筹”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鞋业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研发创新、教育培训、会展旅游五位一体的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短短的几年时间,共引进百丽、东艺、康奈、意尔康、鸿星尔克等一批知名制鞋及配套企业。宿州华夏集团过去一直是传统的零售业,近些年致力于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既增进了企业的竞争力,又增强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宣城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在主城东部片区布局为综合性现代物流中心,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逐步建成城东综合物流园区,城北货运仓储园区,城西专业物流园区等三大物流集聚区。目前全市拥有物流企业300余家,现代物流业渐显雏形。

三是加工链条由短变长,在延伸产业链中提高附加值

全省各地都注重产业链向“两端”延伸,提升产业层次和市场核心竞争力。

以滁州市为代表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已由初级农产品向农副产品深加工延伸,已逐步形成一条“农业生产——农产品——食品加工——流通——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成为拉动就业、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振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预计到 “十二五”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将达500亿元。

蚌埠市依托玻璃设计院、晟光科技等骨干企业发展新型显示产品,目前已形成自上游超薄电子显示玻璃生产—中游ITO导电膜玻璃制造—下游电容式触摸屏生产—手机、平板电脑、电子图书等终端应用产品较全的产业链条。

淮南市围绕培育打造100亿淮化,100亿煤化工、100亿煤制天然气、30亿德邦,加快淮化多孔硝铵、乙二醇、中安煤化甲醇转烯烃、国投煤制天然气、德邦100万吨纯碱项目建设;围绕打造200亿元的煤机基地,加快凯盛重工、舜立机械开发区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引进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延伸汽车产业链,重点支持陕汽形成5万辆专用车生产能力,打造200亿汽车及零配件生产基地。这些补链延链项目的实施,实现了链条的上下延伸、左右配套,非煤产业的支撑能力增强,结构得到优化。

安庆市的华茂集团,与国外知名企业合作,逐步将华茂国际工业城打造成全球中高档面料中心,形成竞争优势。环新集团向发动机动力总成系统和配气系统覆盖,实现了模块化生产供货,为企业带来了效益,为客户减少了成本,也降低了质量风险。曙光化工集团紧跟国际同行业的技术动态,在实施投资58亿元的曙光化工园中,提升装置水平和科技含量,逐步形成以精细化工产品为龙头,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阜阳市昊源集团,以化肥转型升级为契机,进行产品升级结构调整,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下游产品。借助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实施化工新材料系列产品项目,将新增销售收入180亿元、利润16.7亿元。

四是环境由“黑”变“绿”,在推进生态文明中谋求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省通过加强对地区生态环保指标的考核监察,对污染项目进行“限批”、“一票否决”等,倒逼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初步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的转变。

合肥市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一是不断完善工业节能激励政策,出台了支持循环经济、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支持节能技改和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等财政资金奖补政策。二是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监管和调度,涌现了皖维生产用能系统集成、大江水泥预热发电等一批具有标志性的节能工程和项目。三是强化资源综合利用,通过余热余压利用、中水回收、生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方式,强化对尾矿、工业“三废”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四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完成了116户24门以下轮窑和10户造纸企业24条生产线破坏性拆除。

黄山市循环经济园区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该市对歙县的33家精细化工企业关停并转24户,对另9户企业按照“搬迁、集聚、升级、循环”的要求,统一进入循环经济园区,实行集中供热、集中治污、集中脱盐,推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铜陵市圣奥化学科技公司处于铜陵循环经济工业园,发挥与相邻企业的原料互补优势,提高产业链条耦合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仅一年就替代燃煤18000吨,节约资金840万元,节电270万度,同时也为相邻企业创收1400余万元。今年,又在专家指导下,利用变压吸附技术,从焦炉煤气中提取氢气作为橡胶防老剂的原材料,将剩下的一氧化碳和甲烷作为清洁燃料供锅炉和载热体加热使用,不仅挖潜了原料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实现了全过程的清洁生产,保护了大气环境。

五是手段由拙变巧,在“两化融合”中实现流程再造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的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

合肥市于2011年成功获得“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称号。以此为契机,逐步探索走出一条“点上抓企业示范、线上抓产业联动、块上抓区域集聚、面上抓环境优化”的两化深度融合之路。一是区域层面,以桃花工业园示范园区为典型,鼓励工业园区实施重点产业、企业和项目示范;二是行业层面,以江淮汽车等20家省、市示范企业为龙头,加强产业链信息化联动发展,培育典型,树立标杆;三是企业层面,以京东方制造执行系统等69个市级示范项目为重点,鼓励骨干企业积极采用业务流程重组、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技术。去年,合肥市获得工信部第二批两化融合试验区2011年工作综合评价第一名。

六是从制造到“智造”,在技术创新中实现跨越发展

近年来,全省各地把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破解企业科技投入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比例不高等难点问题,推进制造业从传统制造迈向“智造”。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一大批企业立足于技术超前和拥有专利技术,带动产品升级。

六安市安徽应流集团原是一家从事砂型铸造的企业,近年来,与大学、研究所合作,引进和开发多种世界先进的铸造工艺和机械加工技术,大幅压縮常规产品,承接核电、飞机发动机部件等高精尖、中大件产品,产品吨均价成倍增加,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0%。淮北市的龙波电气、滁州市的全柴等企业都把很大精力、很多投资用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生产一代、储存一代、研发一代”梯级式发展,有效地抵御了危机的冲击。

淮北市的安徽科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由从畜禽屠宰副产品中提取生化物质的企业,坚持持续技术进步和工艺创新,成为专门从事医药中间体科研开发和生产经营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使之走向优质化、高端化、品牌化。这也是一种创新。白酒是最传统的产品。阜阳金种子集团与国家农副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合作成立了“安徽省柔和型白酒酿造及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产学研活动,在白酒清洁生产技术、安全品控技术等方面,取得发明专利等科技成果40多项,产品畅销不衰。淮北的中意胶带、马鞍山的华菱星马汽车、芜湖市的兆信炉料等企业也都牢固树立“科技兴企、自主创新”的科技理念,大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提升产品竞争力。

二、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在转型升级中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转型升级就是另起炉灶发展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就是更换设备工艺等的观念认识普遍存在。一些企业没有搞清市场需求和潜在的技术风险,就盲目转型、贸然投资,等等。由于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带来了行动上的偏差。

(二)危机意识不强,转型升级的能力弱

不少企业依然满足于现状,没有树立起“标兵走远,追兵逼近”的忧患意识。有的地方“创新没有动力,转型没有魄力,升级缺乏能力”,还没有从完全依赖资源和传统产业的思维中解放出来。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而出台的产业振兴、需求刺激政策,在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强化了一些地区、企业对外延式扩张的路径依赖,削弱了地区、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还有一些企业负责人面对转型升级惧坚畏难,信心不足,认为“动作太大资金不足,动作太小不解决问题”。

(三)产业类同、集群优势尚不明显,转型升级基础薄弱

近几年,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虽有进步,但与全国产业结构类同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如家电产业,合肥、芜湖、滁州三市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家电的核心部件仍主要依赖外省企业提供或从国外进口。“安徽制造”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安徽加工”、“安徽组装”。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支撑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大多为高新技术产品加工业。

产业集群多为同类产品的集聚,而不是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机集合,企业间分工协作不紧密,产业的组织化和集中度相对偏低,其整体带动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要素制约明显,中小企业面临多重困难

当前,我省很多企业还处于“三无”状态:无自主品牌,无研发中心,无专利产品,抗风险的能力很弱。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多。

原材料价格快速上升,销蚀了相当一部分利润。据宿州市企联对该市企业的调研,购进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0%,而企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10%左右,与2011年相比,企业平均利润减少30%~40%。

人才匮乏和用工短缺并存。民营企业普遍缺乏高端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由于普通工人对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提高,也使企业不同程度存在招工难和用工荒。技术工人稳定性差,有的企业反映,技术工人的年流失率在10%-20%。

新技术匮乏,装备水平低。在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新建项目投资比重大,真正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低,装备、技术老化问题突出。由于技术创新能力弱,决定了它们只能依靠走低成本扩张之路来维持生计,只能生产低附加值、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融资难、融资贵。融资难仍然是当前企业普遍反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品或质押物,因而担保难和基层银行贷款难;融资贵表现为贷款利率上浮过大,不得已使用的民间借贷更是数倍于银行利率,导致企业融资成本高居不下。中介费用名目繁杂也加剧了企业融资贵。

三、加快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

转型升级,首先应该在思想观念上转型、在思维方式上转型、在发展理念上转型,树立起“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正如皖北煤电集团葛家德董事长所说的,观念更新了以后,自然就会出主意、出办法, 就会找到人才,就会开发出新产品。

(二)走出转型升级认识上的误区

转型升级的核心是追逐市场,追逐效益,企业要适应市场的变化。按照市场指向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型;改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效率也是转型;一切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的改变都是转型。但不看市场需求,一味求新求高,转了行未必实现了成功的转型。对于多数企业来说,可能是产业产品不变,而内核常新,也就是把自己的主业做深、做透,实现管理、设计、技术、装备、工艺的升级,产品性能和功能的再开发,即是在现有产业中注入“新鲜血液”式的转型,而且这是更大量的转型。

(三)优化产业布局,垂直整合,错位发展

所谓垂直整合,就是坚持大项目带动,通过构建完善产业链,加快主导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配套,推动同一生产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中间品交易市场,促进产业集聚、产品创新和规模经济,实现区域交易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错位发展可以避免竞争中的“撞车”和“挤独木桥”现象,减少无谓消耗,合理配置资源。宿州市制鞋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四)突出产业重点,进一步明确转型升级的方向

主导产业要以创造、“智造”为导向。加快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的“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促进主导产业从普通制造向柔性化、复合型服务制造升级,从销售产品向为客户提供综合配套的系统解决方案转变,从成本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变。

(五)加快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

项目是发展的重要支撑。既要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又要积极实施短平快、专特新项目;既要注重高新产业项目建设,又要注重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既要重视龙头基地型项目建设,又要重视扩链强链型项目建设。其中,扩链强链型项目对我省当前发展最具积极意义。

(六)强化服务保障,进一步提高转型升级的组织水平

要加快政府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对企业的服务。一是改进政策服务。现行政策多是普遍化的,若能够实行有重点的、差别化的政策,扶持一些重点企业,优势产品,这样才会使新的增长点尽快的成长起来。二是融资服务,解决融资难和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三是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小企业一般不具备建立独立的技术和信息开发中心的能力,他们迫切希望通过政府协调,建立一些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技术和信息开发机构,为他们提供急需的产品设计、技术支持和信息发布,在克服障碍中顺利地实现转型升级。四是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负担。认真落实好中央关于清费减负的政策规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

推荐第5篇: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推进新区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是一个区域在各类生产要素趋紧的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课题。高邮城南经济新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和重要经济增长极,在面对区域经济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如何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构建新一轮发展的竞争优势,是一个十分现实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为此,笔者深入到城南经济新区进行了广泛

的调研,对企业转型升级的认识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

一、城南经济新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高邮城南经济新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促进高邮经济发展的强劲助推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层次偏低。主导产业仍为传统产业和一般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不高,企业间上下游配套、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园区经济还没有从企业的空间聚集转变为真正的产业集群;二是发展空间受限。新区土地供给困难,土地规划性质是农业用地的也不能作为工商业用途使用;三是经济外向度较低,外向型企业不多,利用国外资本、技术的能力不强;四是功能配套不全。新区的定位是“城市新区”、“工商新区”,但城市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城市功能比较单一,偏重工业化,吸引高端产业和高级人才的软硬环境欠佳,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知识型、科技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不发达。

二、加快新区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以科学规划指导转型升级。根据高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区发展方向,借鉴外地城市新区提升经验,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的发展方针,加快推进从“建区”到“造城”的战略转型。科学修编符合高邮实际要求“一体两翼”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立足更大范围、站在更高起点、着眼更长时限,谋划更好发展;邀请国内外知名公司对新区产业策划、空间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多方论证,形成商务配套区、商住区、工业区、物流园区等功能区,避免无序布点、无序开发。同时根据发展实际,有计划地调整规划,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全面优化二产推进三产。

以特色园区培育助推转型升级。整合资源,引导特色园区建设,充分认识走“错位发展”、“特色制胜”的路子是加快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努力构筑与开发区错位发展、互为呼应、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建议打破地域局限,站在全市统筹发展的高度建设新区特色园区,要继续重点引导新区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以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通过加快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一批科技研发中心、一批创业孵化中心、一批创业风投基金,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构建科技研发平台。新区要通过政产学合作,建成一批科研机构,共同构筑区域创新平台。二是提升创业孵化功能。以加拿大客商投资的科技孵化器为起点,积极构建从孵化到规模化生产的完整科技创新服务链条,形成新区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三是集聚一流科技人才。积极实施省“双创计划”、扬州“绿杨金凤引才计划”,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带来一批项目,带活一个产业的思路。

以招商引资促进转型升级。充分依托载体创新平台,放大优势,主动出击,着力招引一批特色产业项目。一是强化产业招商。按照产业定位,坚持集聚、集群、集约,积极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强化产业集群招商和产业链招商,重点是消费品工业类项目,牢牢锁定世界500强、国字头、中字号大企业。现代服务业方面,研究出台鼓励政策,大力实施服务外包、创意设计、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新兴业态,通过一批特色产业的辐射带动,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旅游文化产业、软件产业。二是强化专业招商。进一步加强招商、谈判、捕捉信息等专业培训,全面提高招商能力。三是强化企业招商。切实把企业招商作为重要抓手,在引导企业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全面催生“葡萄串效应”,促使产业链高新化、高质化、高产化,努力把新区建设成为科技含量高、产业特色明、集聚效应好、生态环境优的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全省后发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经验,提供样本。

以功能开发推进转型升级。按照“环境先行,功能齐全,形象凸显”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放大优势,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加快拓展新城区功能,借助高邮大交通环境的变化,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发展、商贸旅游文化服务、社区建设合理布局, 大力发展工贸区、滨运河新城区、中心商务区,启动现代物流园、科技孵化园,通过道路、水电、管网、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批大型配套商业、金融机构、信息中心、星级酒店、顶级办公楼等入驻进区,促使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配套衔接,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新区综合配套能力,更加主动接受扬州辐射带动,使

城南新区成为沿运河区域城市化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以品牌培育拉动转型升级。实施商标战略是提升企业乃至一个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工商部门服务企业、服务发展、服务基层的重要抓手。作为主管商标工作的工商部门,要当好转型升级的助推器,通过宣传和指导,增强入区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深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推

动转型升级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登记联动、企业联动、护牌联动等方式,引导入区企业申请注册商标、申报知名、著名、驰名商标,以品牌撬动大市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以服务创新推动转型升级。作为工商部门,要把服务项目建设当作促进新区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优质、高效做好市场主体准入工作,做到主动介入、超前介入、全程介入,确保入区新企业早注册、早落户、早达产、早见效。鉴于城南经济新区已经成为外商投资企业的重要载体,工商部门要主动与新区商务、外管、招商等部门和企业联系,收集项目信息,争取服务的主动权。一是事前介入指导,详细了解项目情况,向投资人或引进人介绍国家产业政策、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法律法规,提供相关行业(产业)情况、合作方信用情况、企业名称预查结果、工商登记注册要件和登记注册示范文本。二是事中协助指导,跟踪项目进展情况,指导投资人或引进人准备书面申报材料,对申报中出现的问题主动帮助解决。加强与上级局沟通,根据企业需要积极负责联系或全程陪同办理。对已办结登记的企业,提示办理刻章、银行开户、税务登记、外汇登记等手续。三是事后跟踪指导,与重点项目企业建立长期联系,综合运用提醒、建议、规劝、警示、约谈、公示和信用约束等多种柔性方式,督促企业依法规范经营。

推荐第6篇: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江苏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效,但也面临认识、体制、技术、人才、资金等诸多复杂的问题。报告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了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和建议。

一、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一)大力提升科技支撑作用

江苏在全国最早提出建立创新型省份。多年来,江苏坚持科教兴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目前,江苏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近5年组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000多个,与26个发达国家的148个专家组织建立引智合作关系,建立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8个,引进外资研发机构411家,支持26个本土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国内90%的重点大学与江苏省或省辖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6万多名科技人员常年在江苏服务产学研合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主要创新指标与韩国、芬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相当。2010年江苏省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07%,明显高于全国1.76%的平均水平,并计划到2015年将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5%。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45.4%上升到2010年的54%,提高9.4个百分点。

(二)加大优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

江苏是国内大学、大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为进一步集聚优秀人才,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科技企业家计划\"、\"企业青年博士计划\"。目前,江苏省吸引高层次人才近9万名,创新创业团队2200多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18名,其中,列入国家\"千人计划\"120名,形成了一条高层次人才集聚链,增强了江苏创新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无锡市\"十一五\"期间实施的\"530\"计划(5年聚集30名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引领效应明显,至2010年底,累计落户\"530\"项目超过1200个,集聚6000多名海外留学归国

人才。昆山市大力实施\"人才生根\"战略和\"三新\"人才计划,坚持政策留才、事业留才、环境留才、服务留才,引进和培育建设新城市的\"现代人\"、引领新产业的\"核心人\"、服务新人才的\"专业人\",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基地;完善人才利用机制,变\"海归\"为\"海燕\",及时掌握全球科技前沿动态,借助最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

(三)加强创新载体建设

高新园区是江苏推动创新的重要载体。目前,江苏省共建有16个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国家级高新区7个,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常州高新区被列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试点。2010年高新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00家,占全省总数的43%,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中有1/4在高新园区。高新园区创造了全省34%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60%的新兴产业产值。

大力扶持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昆山市借鉴台湾工研院模式,由政府出资,组建非营利公益法人性质的昆山工研院,每年投入10亿元,为小核酸生物医药、新型平板显示技术、机器人、感知技术等五大创新领域提供研发支持和产业化培育,重点推进自主研发、公共技术服务、技术转移和孵化等功能建设,成为昆山市推动自主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无锡市大力开展机制灵活、特色显著的创新创业和创意园区(被称之为\"PARK\")建设,目前PARK园区数目超过50家,2010年完成营业额180亿元,入驻科技型企业37000余家,成为无锡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四)探索科技金融结合新模式

江苏R&D经费支出和企业研发投入均居全国第一,2010年江苏R&D经费支出达到858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达到680亿元,占到全社会投入的80%,已基本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企业吸引创投、创投带动金融\"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江苏注重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江苏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无锡成立科技支行,实行专业化的科技信贷运营模式和考核评审机制,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无锡市还积极推进科技保险、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等金融创新工作,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信用体系,以解决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中小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可以借鉴的路径。

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可贷可投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已有7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5家获准筹建,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资本金达33亿元。此外,江苏省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迅速,目前已有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275家,管理资金588亿元,成功培育了无锡尚德等一批知名上市公司。苏州工业园建设的沙湖创投中心,每年用1亿元资

金奖励创投,培育了70家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企业梯队。

(五)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

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靠修炼内功,也注重借助外力。特别是在开放型经济占比较大的情况下,江苏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提升跨国公司对本土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和溢出效应。昆山通过举办内外资企业配套协作洽谈会、组织内外资企业家沙龙等活动,加快产业配套、技术贸易、技术联合开发、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技术\"嫁接\"步伐,推动内外资企业配套融合发展。无锡引进42家外资独立法人研发中心,75家在无锡的跨国公司R&D投入远高于内资企业。2003年以来无锡外资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39%,明显高于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16%和内资企业7%的水平。

二、江苏产业转型升级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

(一)吸引和培育创新型人才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

近年来江苏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制约人才作用发挥的因素。调研中一些地方反映,商务生活成本偏高、研究型大学等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制约了人才引进,海归企业家与国内文化环境还有待融合,外籍人士生活所需的教育、医疗等方面配套不完善,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还未得到发挥,不利于发挥高层次人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模式有待探索

江苏省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平台建设,但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仍有一些困惑和争议。比如,昆山工研院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运作模式相对单一,其他经费支撑相对缺乏,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有待建立。在当前研究项目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如何探索政府支持和其他经费来源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加强国家和地方在基础性研发领域的合作,促进创新服务平台可持续发展,是新的挑战。

(三)核心技术突破不够

目前江苏省新兴产业在全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但技术水平整体不高,产业发展仍以技术跟随为主,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矛盾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不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较为明显。医药产业97%以上的化学新药为仿制品,光伏产业的电池生产线、多晶硅铸锭炉等关键设备和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平板显示产业的玻璃基板主要依靠进口。一些外国高端设备问题频繁,维修还必须由设备提供商承担,维修成本高昂。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最终只能是走向\"大打价格战\"、恶性竞争的道路,被固化和锁定在低端环节。

(四)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不足

多年来,江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较为明显,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其作用进一步凸现。相比而言,企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的主体,其作用发挥仍显不足。在风险投资上,基金仍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境内外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的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和销售规模与深圳等先进地区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在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型的新时期,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直接干预、营造良好的环境,最大程度发挥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启示和建议

(一)立足本地特色,加强区域创新与国家创新的对接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和支撑作用,构建包括\"官、产、学、研、金、介\"等多方参与,涵盖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在内的区域创新体系,将区域创新的方向和目标瞄准国家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抢占创新制高点。同时,站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高度,紧密结合各地区的创新优势,充分整合国内外各种资源和力量,鼓励集中集聚,形成一大批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创新产业集群,支持一些发达地区率先建成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创新创业高地。以国家创新引领区域创新,以区域创新支撑国家创新,实现区域创新和国家创新的良性互动与互补,推动新兴产业的创新体系形成与完善。

(二)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培育创新型企业

着眼于攀登产业竞争的技术高峰和未来发展的前沿高地,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资金、政策、法制等创新环境,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企业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和完善面向小企业的研发服务、产品设计等服务平台发展模式。引导企业介入早期研发,加快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依托重点创新型企业,建立一批产学研联合创新示范基地,实现科技研发、产品创新与人才流动的有机结合。

(三)将引进和培育领军型创业人才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围绕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领军型创业人才。完善为创业者的服务,如配备行政助理,设立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权益保护等服务平台,促进海外创业者对政策的

了解和文化融合。鼓励对重要科技和管理人员实施多种方式的股权和分红激励,进一步降低激励门槛,优化激励审批程序,对获股权形式奖励的激励对象给予递延纳税的优惠政策。增加可申请绿卡的国际人才拟任职单位种类,降低投资类国际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条件,放宽3~5年长期居留许可条件。探索建立适用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医疗保险,完善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相关配套服务。

(四)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创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支持。扩大创新投资资金规模,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带动社会投资。加大创业风险投资用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技术引进等\"软投入\"的支持比例。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建立科技企业与创投机构、券商、保险和各类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的经常性对接机制,加大对有一定科技实力和较强发展潜力的初创型中小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支持。

(五)增强协同,营造良好产业生态

鼓励各类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与创新,采取多种手段提升关键零部件、核心设备的本地化率,营造企业群落内部知识交流与共享、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包括完善国有企业考核、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破行业垄断、破除区域分割等在内的政策法规,强化执行力度,增强国有企业创新动力和压力,鼓励跨国公司加速将核心技术研发转移到中国,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在努力培育领军企业的同时,加大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力度,特别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领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配套协同发展。强化产业信息公开和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市场秩序规范,增强行业自律,引导各地区错位、特色发展。着力营造良好的生活与创业环境,改善政府服务水平,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广东发展研究数据库编纂 2012-04-17

推荐第7篇:关于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轴承行业在我县工业经济中地位特殊,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都给予高度重视。《常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扶持发展轴承、成套装备制造、新材料及新能源、金属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特别是要积极培育轴承现代产业集群,着力打造首个百亿主导产业,以轴承产业突破性发展引领全县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做好深度调研,认真分析制约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的各种因素,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供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县政协联合有关部门组成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外出考察等形式,深入开展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轴承产业发展现状

(一)全国轴承产业发展情况。“十一五”,我国轴承行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年递增18.20%,轴承产量平均年递增20.11%。2010年全行业轴承产量150亿套,销售额1200亿元,位居世界第三。规模以上企业2150家,其中年销售额30亿元以上5家。按销售额,已形成国有:民营:外资=14:66:20的格局。自主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预计到2015年,我国轴承行业的销售额将达到222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左右。已出台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国家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来支持轴承行业的发展。在国家的引导作用下,轴承行业的准入门槛将提高,低端产品的高产能将得到控制,高端轴承的研发将进入高速阶段。

(二)常山轴承产业发展情况。我县轴承产业发展历史悠久,1967年成立第一家轴承企业——常山轴承厂。经过上世纪90年代改制和随后的“裂变”发展,轴承产业逐渐成长为我县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现已成为全县重点培育发展的主导产业。历经近半个世纪的积累沉淀,常山轴承已形成丰富的产业发展底蕴、扎实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强劲的市场影响力。产业内分工紧密协作,块状经济特色鲜明。中大型轴承锻造、圆锥滚子轴承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被授予“浙江省轴承产业示范基地”。

目前,常山拥有轴承成品企业及零配件企业11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亿元以上企业4家。全部轴承企业中有成品企业12家,锻造企业23家,车加工企业60余家,生产设备、检测设备以及配套的滚动体、保持架等生产企业20多家。拥有中大型轴承套圈中频加热生产线60多条,保护气氛热处理自动生产线25条,轴承套圈磨超自动线30多条,轴承自动装配联线10条等。主要产品有中小型、中大型

6、

3、

5、

7、0等五大公制轴承和英制圆锥滚子轴承以及汽车离合器、汽车轮毂等,品种达1000多种。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机、机床、摩托车、家电等行业,远销欧美、中东、日本、韩国、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2011年全行业实现工业产值34.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20%;自营出口总额6424.41万美元,同比增加4453万美元,增长44.26%。

二、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景

(一)从当前面临的机遇来看,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的潜力和空间较大

1、产业整体发展空间大。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经济大“洗牌”,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轴承企业的快速追赶、缩短差距,甚至后来居上,提供了机会。随着国家振兴发展装备制造业及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轴承做为基础的零部件受到了高度重视,既赋予轴承行业为振兴装备制造业做贡献的历史使命,又为轴承行业提供了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契机。

2、内生性发展潜力大。金融危机使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轴承企业受到的冲击最早、最痛。也激发了我县众多轴承企业加速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逼使我县轴承企业下决心改变外延扩张、粗放经营、低价竞争的发展模式,重视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使产品向高端发展,努力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

3、对外合作意识加强。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我县轴承企业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实施重大研发成果产业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为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

4、产业发展具备一定优势。我县圆锥轴承产量位居全国前列,部分轴承企业拥有国内轴承行业领先的锻车加工能力,形成一定气候。从煤的使用,到电加热,再到使用退火炉,常山轴承站在了锻件产品从中低端向高端迈进的前端。

(二)从当前面临的难题看,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仍然任重道远

1、产业规模不大,转型升级的总量基础不实。长期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的产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没有解决,致使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没有好转,与省内外其他区域的轴承产业相比,我县轴承产业在规模总量、产品档次等方面存在差距。全县115家轴承成品及其产业链企业,大部份企业规模很小,且有向少而全发展方向的趋势。作为机械通用基础件的轴承,其生产属性只能是大批大量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而目前县域内的轴承企业产能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无法与国内外大型轴承企业集团抗衡。要培育轴承现代产业集群,打造首个百亿主导产业的目标,就目前状况而言,如不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和措施,难度较大。

2、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升级的科技支撑不强。由于企业长期以来重“硬”轻“软”,重产能的扩张,轻软实力的积累,造成以核心技术、主导产品、管理能力、营销能力、融资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公司治理能力和企业文化等软实力支撑的品牌建设进步较慢。目前我县轴承企业主要以贴牌生产为主,未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受制于人,而且极易造成同质化恶性竞争。至今,还没有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在做产品→做销售→做营销→做品牌的发展道路上,我县多数企业还处做产品→做销售的初级阶段,优势企业也只是刚进入做营销的阶段。

3、产业集中度低,转型升级的载体不够健全。我县轴承产业布局较为分散,未能发挥集聚效应。同时,我县尚未建设轴承专业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配套建设仍不完善,没有形成相互辐射、互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4、产品较为单一,转型升级的市场空间狭窄。我县的锻件加工虽有一定优势,且被省内外轴承企业认同,但都没有被做大做强。全县的轴承成品企业,主要是圆锥滚子轴承和深沟球轴承,且尺寸段大量集中在外径50至100范围内。该尺寸段的深沟球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虽然是应用最广泛的轴承产品,但因其生产企业众多,市场饱和度高,市场竞争相当惨烈。

5、人才较为匮乏,转型升级的人才制约明显。除五家规模以上轴承成品企业建有技术中心外,其余企业几乎没有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熟练工也严重短缺,制约着企业的发展。目前,受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我县不少轴承企业发展信心不足,对科技研发、设备更新等热情不高。

四、加快轴承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目标定位:以产业集聚化、产品高端化、企业规模化为主要目标,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平台,打造“中国(华东)中大型轴承精锻基地”,推进轴承产业从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促进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积极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全力打造常山“百亿产业”。

(二)主攻方向: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机遇,全力支持龙头企业集团走高精尖之路,加快建设重大装备轴承生产基地、大型精密铸锻造基地,加快产品由低档向高档、由普通向精品、由通用向替代进口的重大转变。重点发展精密轴承及各种主机专用轴承、高精度数控磨床等轴承加工专用设备制造,大力发展中小型轴承套圈高速墩锻工艺及装备。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引进并推广应用节能型保护气氛退火生产线、车加工数控化生产线、数控磨超机床自动生产线等先进装备和工艺。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快服务环节与制造环节分离,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三)工作重点

1、加强规划引导,推进产业集聚。根据行业生产力布局的现状和趋势,建议在县工业园区、辉埠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划出1000亩以上土地的独立区块,规划建设“常山县轴承特色工业园”,为轴承产业的加快集聚发展划出空间,为吸引更多轴承企业集聚发展营造品牌氛围,为轴承产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提供平台。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吸引众多轴承及其配套企业向特色园区集聚;以常山轴承特色工业园为重点,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制定鼓励优惠政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轴承和轴承配件产业集聚建设,加强面向产业链的服务配套体系建设,提高本地配套能力,努力形成社会化分工、专业化配套协作、集群化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常山轴承商贸城”,打造集原材料交易、加工、成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轴承市场,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以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公共检测等为主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相关要素的进一步加快集聚,进而推动企业间的联合与分工合作,实现轴承行业的集群发展。

2、强化龙头带动,培育骨干企业。着力培育一批轴承的锻、车、热处理、滚动体、保持器等专业产品生产的龙头企业,促进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逐步实现由“成本优先”向“技术领先”转型,从而带动集群内广大企业都上一个新的台阶。根据国家产业扶持政策,轴承行业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为重点企业,要按照培育重点企业的标准,采用一企一策方法,重点培育和扶持1至2家已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机制灵活、企业效益好、竞争力较强、发展后劲足的现有骨干企业,通过上市、收购、兼并、重组等手段壮大企业规模,发展成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培育一批销售超亿元的“小巨人”企业;对目前销售超千万元的第二梯队企业要加大扶持,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加大扶持高成长性企业,鼓励集群内中小企业进行资本整合,形成市场竞争能力。要从政策上鼓励轴承企业做大、做强,对销售收入、利税达到一定额度的企业给予资金上、政策层面的奖励。如凡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实缴税收50万元以上的轴承企业,由财政按实际完成设备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在入库税收中对留地方财政贡献比上年增长部分,由县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要积极开展以商招商,重点加强对世界轴承前八强企业和万向集团、天马轴承等国内轴承前五强企业的定向招商。对现有轴承企业成功引进世界轴承前八强、国内前五强轴承企业在我县独资、合资新建项目的,县政府要给予重奖。

3、发展成品轴承,做精配套企业。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成品轴承开发发展,支持新上轴承成品企业向中大型轴承开发发展,向除“3”“6”类中小型普通轴承之外的类型品种开发发展,向导向目录中鼓励类轴承开发发展,不支持搞小而全,不支持低档重复生产。要发挥常山中大型轴承套圈锻造质量好、影响大的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鼓励常山轴承由配件生产向部件、整机生产发展,鼓励企业拉长产业链,对新上规模以上开发整机生产和整机销售超过一定规模的企业,政府给予相应奖励。对于专业的配套企业,要积极探索新的工艺、使用先进的装备,避免一般性的价格竞争,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为常山轴承服务的外包市场信息、研发设计、计量检测、技术培训、产品展示、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常山轴承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研发、制造、销售配套服务。

4、加大技术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坚持走技术兴企之路,着力在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上下功夫。县科技部门要制定相应政策,鼓励轴承行业的研发和申请专利,对列入国家、省级新产品的轴承企业,县政府要进行科技奖励。要鼓励企业和科研人员、职工开办各类轴承成套和配套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研发中心“联姻”,引进高、精、尖科研成果,促进轴承产品更新换代。①开发差异化产品,避免同类企业恶性竞争。②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验室、检测平台,建立多层次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集群创新能力。对轴承集群内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集中攻关,组织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和关键技术研发,特别是重大装备轴承设计、制造和检测试验技术;轴承寿命和可靠性技术;滚子轴承减振降噪、轴承抗疲劳技术;过程和结果精确可控的热处理工艺和检测技术、冷辗扩、冷挤压工艺技术研发及应用等。③加强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促进技术升级,实现主导产品上档次、上质量、上水平,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④加强对外技术交流合作,鼓励科研院所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鼓励企业通过产权出让、相互参股等形式引进战略合作者,形成内外并蓄、协作共赢的技术创新体系。

5、实施人才战略,激活发展动力。积极营造良好环境,鼓励企业重点引进国内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掌握关键技术的高层次专家,特别是掌握高新技术产业化成套技术的优秀团队。加快调整企业人才结构,提高研发人员比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加强对国际前沿技术的跟踪。充分发挥院校、技工学校的作用,依托技工学院等单位,加大熟练技术工人、高级技能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多层次的适合轴承产业实际需要的人才队伍。要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方面制定符合常山实际又有实际效果的政策措施,特别应鼓励本土人士回常建设,满足常山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对企业现有人才,要政治上关心、经济上照顾,开展多种形式的评聘学科带头人、技术专案活动等,鼓励员工岗位成才,对自学成才获得文凭、职称的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要把“留住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落实高层次人才在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配套服务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建设人才公寓,政府予以适当补助,满足各类人才住房需求,解决人才在常创业就业的后顾之忧。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对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中的优秀企业家,不仅在经济上要扶持,也要提供相应的政治平台,如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安排中,给予相应的名额,提供参政议政的平台,通过各种激励性手段,充分调动企业家扩大企业规模、加强科技创新、开展再次创业的积极性。

6、发挥协会作用,推动行业进步。要明晰协会的责、权、利关系,适当扩大协会的权力,稳定行业秩序;充实协会领导力量,推选有能力、负责任、有凝聚力、年富力强的轴承企业家担任协会负责人,聘请2-3名懂轴承技术的专业人员加入;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资源,在企业产品定价、企业招工用工、技术攻关、招商引资、对外交流等方面让其发挥更大作用。要积极开展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行业进步、有利于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尤其是在制订行业规划、实行行业自律、加强信息交流、提升技术水平、推进品牌建设、服务轴承企业等方面发挥作用,做好工作,取得成效。

政协课题组

联系领导:胡震云、罗诚剑 调研组组长:胡明祥

调研组成员:徐高禄、毛松林、徐志标、徐耀良、杨进波

推荐第8篇:转型升级调研提纲

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和及待解决的问题或建议如下:

1、在税收政策方面是否需要扶持:

由于近年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民营企业的销售产销量下降,利润降低,造成一些企业的经济实力不强,,融资渠道不畅,加之劳动力市场不景气,招工难,人工成本上涨,困难较多,属于弱势群体。因此,在不违背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应给予企业较多的税收优惠,实行轻税政策,促使其更快发展。如提高产品退税率、提高研发费扣除标准、旧设备销售享受优惠政策、特殊行业采购原材料抵扣税率问题等。这些优惠政策都可试行,帮助企业摆脱困境。

2、需要税务部门向地方政府转达建议或意见:

一是政府应该尽快落实兑现对企业的各项奖励措施,如我公司的科技企业创新奖、创税奖、产值奖、2010年的清洁生产奖奖励等等。二是加大对政府部门作风的整顿,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目前高新区进驻行政办公大楼的部门办事效率很高,服务质量好,但是,还没有进驻的部门或者单位存在办事不主动,不热情、不专业、不及时、不灵活的“五不”现象。希望政府部门大力整顿,切实为企业解难事,办好事,办成事。三是对于优质企业给予优惠地价或减免费用等,解决他们用地难。

广东科茂林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013-3-6

推荐第9篇: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既是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盐城顺应经济发展形势、重构经济发展格局、奋力进位争先的必然途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以科学发我展观为指导,坚持快增快转相结合,通过抓项目推进、抓新特产业、抓招商引资、抓三服务、抓千百十工程等一系列举措,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工业经济总体呈现运行平稳、增长较快、转型提速、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一、我市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取得

的主要成效和亮点

1、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20**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54亿元,增长%;开票销售2771亿元,增长%。增加值、开票销售两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第二,增幅排名为近十年新高。工业投资在登上千亿台阶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4%,居全省第一。20**年,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八成,工业提供的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六成,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在推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2、重点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对区域经济引领拉动作用明显。

全市重点培育的30户大企业(集团)实现销售亿元,占全市的%,同比增长%,较定报企业面上高出个百分点,增长面为%,高出全市面上个百分点。

其中,东风悦达起亚公司全年共生产汽车万台,销售万台,实现开票销售亿元,同比增长%,高出全市面上1个百分点;响水德龙镍业20**年新增开票销售亿元,占全县新增开票销售的%;大丰博汇集团和北大荒油脂两家企业新增开票销售亿元,占该市增量的30%以上。

3、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驱动引领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全市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4家,列苏北第一。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6个,省著名商标151个,省名牌产品130个。东方一号创意产业园被省认定为苏北唯一一家工业设计示范园,中恒宠物被认定为省工业设计中心。25户企业获批20**年度首批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列全省第一。华盛变压器等10户企业被省认定为高成长型中小企业,长虹汽车等12户为省重点培育企业,认定数均列全省第一。

4、工业经济集群效应日益显现,

主导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全市共有国家级开发区1个(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区10个(含省级高新区1个)、省级化工集中区2个。20**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及化工集中区实现主营业务总收入亿元,增长%;24个特色产业完成开票销售1700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市工业企业的比重达%。

5、推进绿色制造成效显著,节能减排工作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到20**年底,我市万元gdp能耗为吨标准煤,同比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节能目标任务。按省下达我市十二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17%的目标任务,到十二五末我市万元gdp能耗应达到吨标准煤。十二五前两年我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超十二五目标序时进度。

二、我市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盐城工业经济之所以能在近几年

复杂多变的形势中保持企稳向好的态势,既是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驱动内需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得益于对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深,抓得早,抓得紧,抓得主动。具体地说,主要做到了三个到位:

(一)政策引导到位。

一是制定出台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千百十工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财政支持市区实施千百十工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市区实施千百十工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并且,我市还高度重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结合盐城实际,制定出台了《盐城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和《盐城市工业转型升级重点产业产品导向目录》等。二是抓好财政扶持政策落实。20**年度,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分两次发放市区千百十工程和中小企业专项资

金近4000万元,涉及项目121个。同时,还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项目,有9个项目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争取国家专项资金9679万元;争取省财政补助项目47 个,补助金额达2157万元。

(二)帮扶措施到位。

一是做好三服务工作。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开展三服务活动,及时会办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类难题。市经信委组织委领导班子同志开展服务企业暖冬行动和进百企、解难题、促转型活动,积极帮助市区工业企业解决困难,受到了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和肯定。20**年,三服务挂钩干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2445个,争取资金亿元,招聘工人9094名,增加技改投入亿元,协助新上项目131个。二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组织企业参加江苏产品万里行、跨采会、服装节、中小企业博览会等系列活动,提高产品覆盖范围。合计参展企业达200多家,帮助企业达成销售和意向协议1亿

多元。三是强化服务平台建设。成立盐城市中小企业互助协会,全方位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20**年,新建和认定三星级公共服务平台18家、四星级4家,建立市、县、镇、园四级服务中心60家。深入开展小微企业融资直通车、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暖冬行动和银企对接活动,全市43户融资性担保机构20**年累计为7010户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68亿元。

(三)重点工作推进到位。

一是抓项目推进。把项目推进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推进节点化。对竣工项目建设和挂钩服务情况开展督查,作为干部年终考评、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是抓新特产业。市里抓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县(市、区)抓24个特色产业,按照四有三聚要求,快抓猛推,强力突破。并出台专门政策,提供集成服务,推动人才、资金、土地

等要素向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聚集。三抓千百十工程。排出了千家升级企业、百家重组企业和百家上市培育企业名单,出台了7份高含金量的政策文件,建立了强有力的督查考核推进机制。全市上下形成十企忙上市、百企忙重组、千企忙升级、万企忙发展的良好局面。四抓培植大企业。召开全市工业大企业(集团)培育动员大会,出台了专门的培育意见,提出围绕千亿元企业为龙头、百亿元企业为支撑、50亿元企业为骨干、10亿元企业为基础的培育目标,大力实施30家大企业培育工程。五抓智慧盐城建设。研究制定推进智慧盐城建设的意见、盐城市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草案。推动市政府成立市长挂帅的领导小组,信息化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目标任务绩效考核。与市开发区结成战略联盟,建立了市信息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功申报省级三网融合试点示范园区、项目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试点示范工程。

三、我市工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市工业转型升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转型升级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从外部看,主要有资源、能源、土地、环境方面的硬约束。从工业经济自身看,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产业结构不优,层次不高。

突出表现为五多五少:小企业多,大企业少。目前全市拥有一般纳税人工业企业万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16户,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369户,但超10亿元的只有23户,超百亿企业仅2家,50-100亿的企业还是空白,大企业数全省靠后。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我市产品多为大路货,尤其是传统支柱产业纺织、化工中的多数企业处在产业链、价值链低端,总体上靠低价格参与市场竞争,抗风险能力普遍不强。偏重产业多,偏轻产业少。近几年我市工业主要依赖汽车产业以及重化工业拉

动,低能耗、高效益、高产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不充分。沿海项目多,市区项目少。得益于沿海发展战略,近几年沿海项目推进势头较好,20**年计划实施的30个超10亿元的重大项目,沿海地区有18项,但市区仅有7项。投资总量多,实际产出少。近三年我市投入产出比仅为1:,远低于全省1:2的平均水平。

2、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低。

一是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不足1 %,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我市实行的千百十工程及中小企业扶持资金等财政优惠政策看,财政资金支持新特产业、技术改造的力度还不大,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不强。二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因企业家自身素质、理念限制、以及创新投资风险大等原因产生的畏难、怕烦情绪,使得企业自主创新热情不高,企业并未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三是企业创新缺乏

人才智力支持。盐城本地的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缺乏,科研实力比较薄弱是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与上海等大城市空间距离相对较远、第三产业及现代服务业较为落后,也很难吸引高端人才落户盐城。

3、要素制约突出。

一是工业用地制约严重,很多项目落地投资以及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都受到土地指标的限制。二是用电紧张状况加剧。我市当前沿海开发势头强劲、高耗能行业有抬头迹象,完成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难度加大。20**年我市工业用电量增幅较20**年提高了个百分点,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指标任务艰巨。三是人才资源匮乏,技能人员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企业在员工培训上投入不够,企业人才素质提升缓慢。四是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压缩利润空间,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生存压力巨大。

4、政府各部门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一要抓好已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地。一些年度产业扶持政策,出台时间滞后,成效也不明显。中小企业融资难、转贷成本高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建议对已经出台的政策进行梳理,使各项政策措施真正惠及企业、行业,发挥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引导作用;二是要求政府部门在产业对接、科技对接以及银企、校企对接等工作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三是政府部门要大力营造转型升级舆论氛围,积极指导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发挥好行业协会作用。

四、下阶段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市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推动工业发展由注重规模速度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依赖投资拉动向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把工业发展真正建立在创新驱

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市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产业集聚拉动。

一是培育壮大新兴特色产业。要以人才国际化、技术高端化、发展集约化为方向,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四有标准,加大三聚力度,集中力量培育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等特色产业。力争在3-5年内,形成一批有自主核心技术,有一定市场规模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集群,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盐城的支柱产业。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结构从加工制造环节为主的纺锤形向加工制造与研发服务环节协调发展的哑铃型转变,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鼓励企业围绕产业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实施技术改造,每

年实施100项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三是突破生产服务业。积极培育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商务、软件和服务外包、会展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工业企业由产品制造商向技术研发商和工程服务商转变。放大盐城南洋机场和大丰港两个一类开放口岸优势,大力推进盐城现代物流园区、城西南物流园区、大丰港区现代物流园区和滨海港区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二)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一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突出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抓好一批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四新技改项目。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全力组织实施企业技术中心创建115计划,即新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二是推动企业制度创新。积极促进企业家理念的转变,

摒弃畏难求稳心态和家族化管理模式;培育企业做大做强,引入风险和创投基金等资本,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从业主管理制向职业化管理制转变。三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落实培育和引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到国内外招聘领军人才;分批组织企业家赴海外和国内著名高校培训,拓展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培育国际思维;鼓励、支持企业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引进紧缺急需的技能人才。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紧缺专业骨干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形成从初级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强化要素保障推动。

一是突出重大项目实施。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转变,围绕沿海开发、新特产业发展、千百十工程,大力开展招商选资,重点突破一批超10亿元乃至超30亿元、50亿元的龙头型、基地

型项目。在继续抓好工业三百工程的基础上,滚动实施30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期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大力实施新增长点培育333工程,全市30个新增开票销售3亿元以上的企业力争全年新增开票销售300亿元。引导国家级开发区瞄准打造千亿元级园区,推动各县(市、区)省级开发区打造500亿元级园区。大力实施3030工程,在全市重点发展30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和30个中小企业园。二是突出龙头企业培植。深入推进千百十工程,督促千家升级企业滚动实施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力争实施技改覆盖面达到70%以上;着力推动6-8户企业完成战略重组;滚动培育上市后备企业100家,启动上市工作10家,进入上市流程5家。全力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计划,组织30户重点企业做好战略规划修订工作,完善大企业(集团)培育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大企业工作联席会议等各项制度;扩大百亿元企业梯队,打造千亿元级的规模企业。加快推进企业国际化

步伐,抓紧出台盐城企业国际化发展规划,瞄准韩国、港台开展国际化招商,积极稳妥地推进跨境重组上市,引进和培养国际化高层次人才。三是突出智慧盐城建设。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步伐。重点完成智慧盐城顶层设计方案,明确智慧盐城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研究制定智慧盐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目标。加快实施一卡一中心一平台工程。大力实施信息产业倍增工程。加快盐城国际软件园和服务外包基地、城南新区创意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建设。加大全市电子产品制造业发展的指导和扶持力度。积极助推td-lte等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的研发和规模应用。加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服务范围覆盖65%以上的行政村。四是突出绿色制造推进。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全力抓好高耗能的重点行业、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严把能耗增长源头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一批重点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在

重点行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升工业整体能效。继续深化节能执法行动,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主动提前淘汰低端产品制造能力和相对落后产能。

推荐第10篇: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如何立足比较优势、破解突出矛盾,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自治区加快“五个基地”建设贡献力量,既是海勃湾区面临的重大课题,又是当前的中心工作。

科学把握并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环节

海勃湾区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优势、不断增强的产业基础优势、多年积淀的微观经济主体优势,都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依托。

1.“组合式”资源区位优势突出。自治区整体资源优势明显,但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资源情况单一,无法形成组合优势。而海勃湾区及周边不但有煤、石灰石、铁、硅等30多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并且黄河流经全境、海勃湾水利枢纽即将建成蓄水,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110、109国道、京藏高速和包兰铁路穿城而过,航班直通北京、上海、西安等枢纽城市,实现全市“一刻钟”城际快线、周边“一小时”城市圈,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式辐射型“区域交通中心”。使得海勃湾区成为自治区为数不多的资源区位“均衡配置”地区之一。

2.产业经济基础优势不断增强。近年来,海勃湾区在推进经济转型中,一方面,坚持延伸升级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初步构建了煤—焦(电)—化工(钢铁、建材)循环精深加工的传统产业发展格局。全区已形成2850万吨洗煤、630万吨焦炭、100万吨钢铁、460万吨水泥、520万重量箱浮法镀膜玻璃产能和15.6亿标方焦炉煤气处理能力,现代煤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积极承接和培育新兴产业。成功引进以陕汽新能源车辆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带动近20个上下游配套项目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已经起步。管材、线缆及高档涂料等非资源项目也逐步建成投产。另一方面,进一步繁荣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引进了沃尔玛、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大型项目,规划建设了6个专业性物流园项目;金融机构发展到63家,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海勃湾区第三产业占到全区经济总量的38%,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 54.2%、83.1%。

3.微观经济主体优势更具活力。海勃湾区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完成较早,极大地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非公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在吸纳就业及税收的贡献率方面均达到85%以上,民间投资是拉动投资增长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一批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本土企业家、管理人才和熟练的产业工人队伍得以培养,成为深入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坚实基础。

海勃湾区在快速发展进步的同时,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从增长动力看,投资仍处主导地位,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协调性不够;从发展环境看,存在区域竞争趋同化、资源消耗大、环境容量受限等多种潜在障碍;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集聚要素的区域中心城区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从产业内部看,传统产业仍处支柱地位,新兴产业刚刚破题。这些矛盾都需要在发展中下大力坚持不懈予以破解。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建设区域中心城区,实现产城融合科学发展,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根本所在

面对转型发展的繁重任务,海勃湾区将围绕“推进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建设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区”战略目标,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步伐,努力实现新跨越。

1.突出“产业三化”发展思路,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首先,巩固提升能源、化工、冶金、建材4大优势传统产业。突出千万吨级煤焦化基地建设,注重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应用,力争成为自治区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和清洁能源输出基地重要的支撑点。以点带面,努力在“传统产业新型化”道路上取得新进展。其次,以推进现有新兴产业项目达产达效为抓手,力促早日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强陕汽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市场推广等方面工作,着力突破油改汽方面的政策障碍,促其尽快规模化生产;加大对瑞格工贸等陕汽配套项目的扶持,同步推进面向区域优势产业的化工机械等装备制造业,积极融入自治区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中。加快推进光伏镀膜玻璃、逆变器等新能源产业项目及高岭土生产高档填料、粉煤灰制矿物质纤维等新材料项目达产增效,不断扩大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通过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发展、双促进,最终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目标。

2.突出“宜商则商”的区域中心城区作用,进一步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严格实行土地分区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大力推进滨河新区建设、旧城区改造提质、棚户区搬迁安置。加强门户交通枢纽功能,完善供热、供电、供气、给排水、防灾减灾等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承载集聚辐射力。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为本地和周边居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高标准、高规格完成区医院、中医院的迁移新建项目,力促医技水平提质升级。以大型三产项目建设为抓手,全面、适度、优质繁荣壮大第三产业。加快推进维多利财富广场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苏宁电器等知名连锁品牌及万达等国内商业地产龙头企业;超前谋划物流产业布局,加快城区南部煤炭、北部冷链和空港物流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全力打造区域性生活性物流和生产性物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壮大金融行业,实现融资多元,加快建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抓住乌海湖蓄水契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切实将城市文化优势转化为现实产业优势。充分用好中国书法城、赏石城和“乌海湖”等特色“名片”,推动书画奇石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大型旅游集团,加快环山环湖、黄河景观带基础设施和旅游资源开发,形成山水相依、绿洲沙漠相伴,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多元集聚的特色旅游观光基地(景区)。通过建成辐射周边的区域中心城区,推进第三产业繁荣发展,增强消费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实现县域经济增长由单一依赖投资向多元化内生性增长方式转变。

统筹协调推进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实现人民富裕、社会和谐,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中心任务

1.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根本,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靠二产拉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不断提高非资源型产业比重,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强化循环经济建设这一抓手,大力推进资源产业延链升级,提升循环发展利用水平,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节能降耗的双重效果;加强环境综合治理这一手段,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突出抓好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以用促治,继续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大污水、固体废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提高达标排放水平;大力推进生态建设这一重点,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以沿路、沿山、沿河绿化带为主体,以乌海湖纽建成蓄水为契机,加大绕城水系和生态绿化建设力度,切实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化覆盖率。

2.坚持富民优先,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惠民政策和惠民工程,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把更多的财力用在群众直接受惠受益的项目上。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就业容量,优先解决库区、农区转移居民就业问题,千方百计促进居民就业增收。进一步扩大提高养老、医疗等“五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采煤沉陷区和棚户区居民搬迁安置力度,真正让搬迁居民搬的出、住的稳。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拓宽救助渠道和领域,让更多困难群众得到全方位、经常性救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政府权力和管理重心下移,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加快数字城管建设,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扎实推进“平安海勃湾”建设,全力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第11篇: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6月8日,第九届新疆国际煤炭工业博览会以签约50亿元、专业观众达12000余名的成绩完美收官。无论是成果的展示,还是参展规模,在展现我区煤炭开发热潮广度和深度的同时,展会更多凸显的是我区煤炭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黑色煤炭、绿色开采、金色收获”,这是对煤炭绿色发展的要求,更是煤炭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在本届煤博会上,新疆的煤炭产业发展已步入绿色发展之路,这一特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50000平方米的展场被来自国内外的1000多家参展企业占据。博地能源、山东能源新矿集团、华润集团、河南煤化、中煤科工集团、塔克拉夫、住友减速机、SEW、葆德电气、卡特彼勒、神华等国内外煤炭行业的领军企业齐聚乌鲁木齐,连续九届煤博会的积淀使新疆跻身全球著名煤炭展之列。

全球第一大私营煤炭公司博地能源和全球第一大科技集团蒂森克虏伯更是占据了有利地形,现场展示的全球最新科研装备和技术吸引了不少前来咨询和洽谈的客商。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所副会长、振威展览集团总经理张学山告诉记者,展会全球化是本届煤博会最显著的特点。此次参展企业中,世界500强企业就有13家。“目前,新疆煤博会在全国仅次于北京煤炭展,其规模和影响力为中国第二大煤炭展,也是亚洲第二大煤炭展。”

作为首家赴新疆参与煤炭资源开发的大型外资企业,博地能源非常看好新疆煤炭开发潜力。据了解,博地能源计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采煤机、输送机、挖掘机、支护设备„„参展的大型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和设备,其促进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理念、产业发展模式,都将成为促进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杠杆。“国内外的煤炭巨头带来了最好的技术装备,比如郑煤机(601717,股吧)带来的装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甚至世界先进水平,他们与我区煤炭企业签约将提升我区煤炭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我区煤炭产业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转型。”张学山说。

此次展会映入眼帘的都是蓝绿色,而这恰恰是煤炭产业发展方式由传统粗放式向绿色低碳式转型的体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从开掘黑金到发展绿色煤炭,参展企业的发展理念正悄然发生变化,这也意味着新疆煤炭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资源开发可持续和生态环境可持续。

冀中能源(000937,股吧)集团副董事长张汝海说,近年来,冀中能源集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解决了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的难题,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煤炭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希望这些技术能在新疆得到广泛应用,将冀中能源的绿色开采理念融入新疆的煤炭开采。

山东能源新矿伊犁公司总经理王贯东说:“我们把煤炭转换成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都是煤的洁净生产和转化,而且转化效率也非常高。”

河南煤化集团被誉为煤化“航母”,如今这艘“航母”开进新疆已近四年。河南煤化集团新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贾修启说:近两年,“ 央企和大型能源集团在疆战略布局明显加快,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有关数据显示,各煤企和电企“十二五”在新疆的煤炭项目建设遍地开花 “新疆丰富而优质的煤炭资源,非常适合发展煤电和煤化工产业,冀中能源目前在新疆有多个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张汝海说。

山东能源集团也不甘示弱,王贯东告诉记者,“到\"十二五\"末,山东能源集团将在伊犁投资一千个亿,建设4个矿井以及配套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还有煤质烯烃项目。”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煤炭作为继石油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予以扶持。自治区提出,要全力推进煤炭资源转化,把煤制气、煤制烯烃等项目作为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制高点,及早动手,加快推进,形成长远竞争力。2015年,新疆煤炭年产量将达到4亿吨,煤制天然气135亿立方米/年,市场装机容量将达2825万千瓦。2020年,煤炭年产量将达到10亿吨,煤制天然气515亿立方米/年,市场装机容量将达4500万千瓦。

贾修启说,河南煤化旗下的新疆龙宇能源准东煤制气40亿立方米/年、众泰煤焦化130万吨/年改扩建循环一体化循环项目、哈密大南湖2×1000MW(兆瓦)煤电一体化项目正在加快推进,盈利能力和职工收入都在新疆同行业处于前列,十二五”“ 期间河南煤化计划在新疆投资500亿元。划在新疆建设一座首期年产5000万吨,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现代化露天煤矿。

博地能源中亚区总裁史震春雄心勃勃地说:“我们将用最先进的理念、管理、技术,将这座露天煤矿打造成全世界煤炭行业的样板。”

和博地能源一样,吸引无数煤炭巨头“竞折腰”的正是新疆丰富的煤炭资源。正如第九届新疆煤博会组委会项目总监孙伟所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大家都奔着你来,无非就是说明一点,你这里有\"货\"。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三次全国援疆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优惠政策,这也是吸引众多煤炭企业到新疆发展的优势所在。多方合力使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磁场效应”“ 再度升温。

与此同时,随着“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将困扰新疆煤炭外运的瓶颈逐步打破,新疆的新型工业化正逐步由“石化独秀”向“油煤双驱”转型。投资将超过1万亿

元。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投资额更是达到数百亿元、上千亿元,必将引发了疆内煤炭行业的重新洗牌,也给新疆煤炭开发带来新的活力。

从“黑、大、粗”的煤炭开采到大规模、现代化的煤炭开发,从单一的煤炭开采到煤电、煤化工产业链的延伸,从传统粗放式到绿色低碳的发展,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前行。

从重庆专程赶来参加展会的重庆大江信达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勇斌向记者介绍了公司在新疆的发展规划。“随着中央加快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深入实施,必然催生出一个新兴的能源装备制造市场。谁先占领新疆市场,谁就赢得先机。目前,公司已开始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把新疆市场作为重中之重,由原来的单纯经销发展转为在新疆投资、合作、建厂,把公司装备制造的基地建在新疆。”王勇斌说。

自治区经信委副主任朱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进入新疆的能源企业,都比较重视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把原来简单的资源开采变成资源的深加工。新疆煤炭产业正处于一个提量提质的过程中,而且速度还在不断地加快。

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资金推动下,新疆40%的国内煤炭占有率和巨大潜力正成为各大能源集团争相投资开发的聚宝盆和产业延伸的助推器,目前,国内五大发电集团和煤炭20强企业已全部落户新疆,正带动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投资步伐提速。到“十二五”末,自治区力争形成10个千万吨级、5个3000万吨级、2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能超过4亿吨。

山西今年或新增煤炭产能1亿吨

秦皇岛煤炭网2012.5.

31山西省煤炭厅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山西计划建成投产100座重组整合保留技改矿井,新增煤炭产能1亿吨。

到今年4月底,山西开工建设各类矿井694座,其中重组整合矿井663座。全省累计综合竣工验收矿井59座,新增生产能力7650万吨/年。今年全省计划建成投产重组整合保留技改矿井100座,新增煤炭产能1亿吨。

目前,山西已投产和在建的千万吨级特大型矿井有10个以上,全国为37个。山西同煤塔山、晋煤寺河、平朔井工一矿等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成为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建设的排头兵。201

1年,山西煤炭产量8.72亿吨,其中出省销量5.81亿吨。今后4年内,山西煤炭总产量将控制在10亿吨。

此外,为提高办矿水平,今后山西将对煤矿办矿主体企业实施“等级管理”,企业经过整改后仍达不到最低等级将被取消办矿资格。今后山西新建矿井规模原则上不得低于120万吨/年。山西完成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后,矿井数量由2600座压减到1053座,办矿企业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管理水平,山西将依照办矿企业规模、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百万吨死亡率等10多项条件,按照特级、甲级、乙级、丙级、丁级5个级别对其进行管理。

从5月底开始,山西将在3个月内对办矿企业进行等级评定。管理级别较高的办矿企业在配置接替资源等方面将获得优先支持。级别实施动态管理,行业管理部门依据企业管理水平对其实行升级或降级。首次被评定为无等级的企业,如果整改后下年度仍达不到丁级标准,将被取消办矿资格,其所属煤矿的生产、建设、经营活动将被停止。

新开办煤矿企业必须符合等级管理的丁级标准,否则企业所属煤矿不得开工建设。今后,山西新建矿井规模原则上不得低于120万吨/年。煤矿建设项目投产后5年内不得申请改扩建,严禁随意增大矿井生产能力。

第12篇:产业转型农民工如何升级

产业转型农民工如何升级?

编者按: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农民工正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能素质等方面,必须尽快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

让农民工变成“新型产业工人”,既有助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可以说,数亿农民工的未来,与中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农民工能不能跟上时代潮流,如何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本版予以关注。

1.产业升级:

缺工背后是结构性矛盾,“缺高素质技工,缺管护机器的人”从“靠力气吃饭”到操作自动包装机,戴朝智完成了转型。在东莞唯美陶瓷有限公司,他操控着机械手臂,灵巧地将一摞摞几十斤重的瓷砖打包。当年公司上自动化时,和许多工友一样,戴朝智心里打鼓,担心文化低学不会。没想到通过培训,他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东莞理工学院教授莫安达分析,目前的自动化生产,一般操作工门槛不高,现有的劳动力适当培训就可上岗。而另一类机器人技师和工程师缺口大,没有专业知识,很难胜任。

在一家水龙头厂,新上马的50套机器人抛光生产线,需要维修、保养专业人员不低于150人。工厂负责人说,小至一个轴承、一个关节臂间隙调整,都离不开技术人员把控,而这些高素

质技工招工难。

“机器换人缺的不是机器,而是管护机器的人”,专家表示,随着珠三角产业转型加速,制造业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对岗位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呼唤新时代产业工人转型。

事实上,产业转型正从东部向西部延伸。四川成都,新能源、高精设备制造等渐成主流产业,技术密集型企业遍地开花,结构性缺工矛盾已呈现。

在成都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20出头的农民工小周面前摆着“杂工、搬运”的牌子,等了一上午,却依然没有合适的工作。是用工市场饱和了吗?一位建筑工程公司的招工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招人计划还没完成一半,计划招十几名铆焊工,到现在才招到三名。“月薪都已经将近5000元,但还是招不到好技工。”

“现在招工都要求中职以上学历,初中文凭不受待见,更别说只有小学文凭的了。”四川邻水县的农民工小伙张诚说,家乡基本没有合适的就业培训,现在只能做些简单的体力活,打“低级工”不是长久之计,今后他会再报考中职学校进修。

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仅占32.7%。西南财经大学人力资源学教授张宁俊认为,如今的用工短缺属于结构性短缺,并不是所有行业和岗位都缺人。工业化加速转型,而务工人员的技能、素质没有跟上,就会出现一边用工短缺,一边就业难的局面。

2.技能升级:

培训跟市场有效对接,让农民工转变为现代产业工人

小张在东莞厚街一家鞋厂工作了3年,一听到工厂组织技术培训她便立刻报名。“去年下半年开始,厂里购买了新设备,产品也不一样了。如果不培训,肯定会被淘汰的。”而来自湖南邵阳的李韬,借“圆梦计划”上了在职大学。她说:“企业由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转型发展,对员工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了,跟不上潮流,就意味着没有发展机会。”

让农民工加快转型为现代产业工人。在东莞,近几年每年免费培训外来务工人员50万人次,每人支出培训补贴1000—3000元。在四川成都,今年4月启动城乡高质量就业培训项目,计划年内免费培训农民工近16万人,力争培训就业率达到85%以上。“培训课分得细,缝纫、电工、焊接等等啥都有。”去年参加培训的成都农民工齐宇说,时间虽短,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教学,很有效果。培训结束时,他被推荐到当地一家工厂做电力设备维护,薪酬也还不错。

不是每个人都像小齐一样幸运。来自四川广安的农民工魏向志多次参加当地的技能培训,然而他始终未能“升级”。老魏抱怨:“不知从哪里请的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讲的都听不懂,还要我们买各种书来看,我们都是庄稼人,哪里看得懂?”几次培训,只有一次算是“摸过机器”,但他找工作时候发现,这仅有的一次实践也没有用处——学的是过时的技术,早已没有用工

需求。虽然不用交培训费,但魏向志前后也掏了不少钱:交通、住宿、伙食„„听说成都的农民工培训注重实践,他打算到成都边打工边参加培训。

“让培训与市场对接,我们会进行大量调研,需求大的工种才会进入培训科目。”成都城乡高质量就业培训项目负责人张远超说,通过提前与用工单位对接,搞“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实际效果。

记者从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目前省内各地都已将农民工就业培训纳入财政开支,并按照“分类培训、分类补贴”的原则,提高培训的针对性,鼓励农民工通过学习真正实现技能升级。

3.“身份“升级: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需求,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骄阳如火,热气袭人。在东莞新科磁电厂区,记者跟随打工妹来到她们的宿舍。这间35平方米的宿舍,住着7个人,房间里有空调和风扇,还有独立的洗手间。25岁的陈晓娟来自广西梧州,来东莞打工3年,她在这里加入了医保,企业资助她读大专,她的理想就是留在东莞当高管,成为一个新莞人。

广东有3667万异地务工人员,其中新一代农民工占了大多数。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寻找理想和追求,遇到的不只是转型升级的“爬坡越坎”,还面临着上学、就医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

新莞人服务管理局副局长何学文说,通过建廉租房、放宽入户政策、扩大社保覆盖面、解决子女入学等办法,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自2010年实施积分入户以来,共有2.5万名新莞人加入东莞户籍;2009年以来,共有8.8万名新莞人子女通过积分制入学。

何学文也是外来务工人员,他2003年来到东莞打工,2007年公选考上东莞团市委副书记。他的经历,对外来务工人员是一种激励。

今年5月,四川省在全省公务员招录计划中,首次将工人与农民列入专门招录对象,并将招录门槛降为“高中(中专)及以上”。招录计划公布后,从广东赶回来参加考试的农民工宋彦军告诉记者:“能考公务员,说明我们农民工不再是‘大老粗’的代名词!”

“优秀农民工不仅见识多,懂技术,而且对基层情况了解,能够很好地充实基层公务员队伍。”2010年通过公选考上公务员的农民工吕长华,如今已是遂宁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他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高,融入城市的意愿强,应该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公平发展机会。

在公共服务方面,四川针对农民工出台的政策越来越多:2014年,四川三成公租房定向供给农民工,将有10万农民工受益;除成都市外,四川全面放开大中小城市、小城镇落户限制„„一道道农民工进城的“门槛”正在陆续破除。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稳定下来,找个企业好好干几年。”租住在成都一处公租房的农民工谢正涛去年通过参加培训考试,拿到了成都当地的电大专科文凭。他告诉记者,他现在在准备考会计证,希望以后成为从事财会方面工作的“白领”,彻底结束“东家半年西家两月”的短工生涯。

第13篇:广州产业升级转型之道

广州产业升级转型之道

2011.5

产业升级无疑是当下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产业转移不仅仅是从沿海到内地,在单个城市发展定位中,也成为一股风潮。

即便在珠三角“制造中心”中最具商业地位的城市广州,也同样不可避免产业升级的趋势。1998年,广州曾提出“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到2010年一大变”的城市建设管理目标,而所谓“变”,不仅仅指城市基础设施面貌的转变,更指城市发展机理的转变,其中亦有产业不断升级的含义。

2010年,在举办16届亚运会之后,再审视广州之“大变”,不难发现,过去的10年之中,这座中国商贸名城已然迈入产业升级的快车道,逐步契合“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产业升级思路

从清朝“十三行”时代开始,广州作为通商贸易口岸的商业城市定位由来已久,而随着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制造业的崛起,广州自然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中外商品集散地之一,有着全国最大的外商贸易展会——广交会。但到了90年代中期,广州作为商贸城市的竞争力度一度提升乏力。

一位江浙服装企业人士曾如此描述近20年他印象中的广州:20年前,广州服装走在流行的最前沿,天南海北的人都在广州的白马商城批发,在地摊上选货。20年后,当江浙企业的服装品牌在央视上大打广告的时候,白马商城仍然变化不大。

此话虽有所偏颇,但也不无道理。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州在产业升级速度上的落后,一个明显的表现是随着国有服装生产企业的衰落和关闭,民营服装品牌企业的崛起为数不多,在广州的周围,大多数仍然是以“制造”为主。

但这个务实和低调的城市一直以来并不缺乏活跃的民间创造力,自2000年后,广州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开始发力。

10年来,广州的经济结构逐步由“低端”向“高端”升级,初步实现了从以轻工业和传统服务业为主向轻重工业协调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并提出建立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10年中,广州市通过建设东部、南沙、花都三大汽车产业基地,引进了本田、丰田、日产三大汽车制造企业在广州的落户,成功打造了“一个半底特律汽车城”。这在广州的产业结构转变上意义重大,解决了过往缺乏现代工业支撑的局面。

同时,通过建设广州东部石化基地和开发区精细化工基地集聚区,以及由广州科学城、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三大片区及相关区域共同组成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广州不断壮大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产品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

2008年,生物、信息、环保新材料、网游、服务外包等八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区在广州开发区挂牌。这些基地园区既承担着广州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点,也是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实现载体。

产业结构的调整,随之而来的是广州GDP年超千亿规模高速增长。2010年,广州GDP达到10604.48亿元,成为第三个GDP超万亿元的中国城市。

产业结构转变的要义是追随市场的脚步,调动和引导市场资源的流动,而非完全由政府主导。在过往一些城市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也曾遭到了失败的教训,而避免这种失败转变的关键则在于经济体制的改革,避免政府强行主导。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广州市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导民营经济进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扶持民营经济在整体上做强做大;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坚持“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促进国有资本向基础性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集中;大力推进经济国际化,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调整优化吸收外资结构,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国际性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

产业升级不但是在所有制上“有进有退”,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也意味着“有进有退”和“腾笼换鸟”,对资源结构进行优化,对低端制造业、环境和资源能耗大的企业进行“转移”和“升级”。

为此广州提出了“退二进三”的发展战略,也即“退出传统第二产业,提升现代高端服务业”。

根据统计,2006年~2009年期间,广州全市责令搬迁、关停企业(项目)3982家(个),向市外转移企业175家。这一方面降低了能耗,提高了经济发展规模质量;另一方面,腾出了土地,为现代服务业和高端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现代商业提升

在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中,产业结构的矛盾之一在于第三产业占比过小,这已基本成为共识。第三产业对于建立内涵型发展经济体和解决人口就业、提高国民消费比重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毋庸置疑广州作为商贸名城地位的重要性,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商业地位的抛弃,而是对传统商业的改造和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向“国际型大都市”转变。

现代型服务业体系的建设涉及商贸环境、物流、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诸多要素。这10年中,广州在现代服务业转型方面的做法或许可以提供一个样本参考。

按照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目标定位,广州谋划建设了一批高端商贸业项目,开展“百家重点商贸项目国际招商推介会”系列活动,向全球打包推出了136个商贸项目。近年来,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白云万达广场、太古汇等大型商贸项目相继建设。

为进行升级,广州推动传统批发市场向现代展贸中心转型。政府规划建设了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等8个大型现代展贸交易中心,示范带动一批传统批发市场展贸化改造提升。2009年,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成交额比2005年翻一番多,汽车及配件、IT和家电、钢材、塑料原料等专业市场经营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成为了全国乃至东南亚最重要的内外贸商品集散地,初步形成了一批影响全国的“广州价格”。

连锁经营成为广州零售业的主导业态。2009年,仅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连锁门店近2万个,比2005年末增长3倍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50%,比2005年提高20多个百分点,居主要城市前列。直销、邮购、电视购物、网上交易等无店铺销售形式以及刷卡消费、拍卖交易等新型的消费模式和交易模式发展提速。2009年网上采购商品和服务占采购总额的25%,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数量从“十一五”前的1家增加到目前的石化、粮食、金属等6家。

在物流建设方面,广州以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为重点,以南沙保税港区等建设为支撑,加快推进广州空港、南沙和黄埔三大国际物流园区建设,建设亚洲现代物流中心。目前,南沙港80%的货物来自珠三角中西部地区,而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全面运转后,将给华南地区带来每年740亿元的产值。

在金融服务方面,以建设广州期货交易所为突破口,强化南方金融中心功能。在2009年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金融专题论坛上,国内外金融巨头更是提出了推动广州打造“财富管理中心”、与深圳的“创投金融中心”错位发展的战略构想。

经过一系列的产业调整和升级,根据广州市经贸委的统计,目前,广州高端产业贡献提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下降。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0.9%,占比仅次于北京。而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11个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合计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从2005年的20%下降到2009年的16.1%。

目前,广州“退二进三”和企业转移腾出的工业厂房“腾笼换鸟”,已发展现代服务业项目60多个;打造创意之城,目前已建成33个创意产业园。2010年,广州被福布斯评为“2010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

第14篇:奉化市产业转型升级探讨

一、产业转型的相关理论、时代背景及意义 ...........................................................1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含义.........................................................................1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一般规律.........................................................................2

(三)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和意义.....................................................................4

二、奉化市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6

(一)产业现状.....................................................................................................6

(二)存在的问题.................................................................................................8

三、奉化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 .................................................................10

(一)机遇...........................................................................................................10

(二)挑战...........................................................................................................13

四、奉化市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任务 .........................................................................14

(一)发展特色生态高效现代农业体系...........................................................15

(二)大力打造特色先进制造业体系...............................................................15

(三)加快完善现代服务体系...........................................................................17

(四)突出培育发展旅游大产业.......................................................................17

(五)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18

五、结语 .....................................................................................................................19

I

奉化市产业转型升级探讨

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恢复,给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世界金融危机中,我们不难发现,仅仅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为了确保我国经济在未来世界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加大经济转型力度,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要把转型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全面推进产业提升、城市发展、社会事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经济发展动力的根本性改变。要把促进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上来。我市要充分利用产业转型契机,大力引进先进科学技术,逐步淘汰落后、耗能产业,加快低碳、绿色、环保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产业转型的相关理论、时代背景及意义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含义

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既是产业结构优质化、合理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能耗型向节约型、由污染型向环保型、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的过程。产业转型升级又可以分解为两个子概念: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1.经济转型:经济转型主要是指通过制定实施特定的产业、财

1 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农业主导型(一二三)向工业主导型(二三一)再向服务业主导型(三二一)转变的过程。

2.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素质、效率的提高,是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产业升级包含了产业产出总量的增长和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两个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流程升级,通过重组生产过程,或是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管理方法,使投入产出效率更高;二是产品升级,主要是指从生产简单产品到生产复杂的同类产品、从生产低技术含量产品到生产高技术含量产品;三是功能升级,主要是指不断提升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以及组织管理能力,改变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专注于价值量更高环节的过程;四是价值链升级,即从一条价值链跨越到另一条获利能力更高的价值链。产业升级是经济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了较为雄厚和坚实的产业尤其是工业基础,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工业和服务业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力才能不断增大,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才能不断提高,整个经济才能朝着预定的方向顺利转型。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一般规律

1.从产业看,产业转型升级存在共同规律: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快速上升并在趋于稳定之后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则经历了上升、徘徊、再上升的不断反复,最终成为国民经济的最大产业。奉化市目前的产业结构是二三一模

2 式,工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从先发地区的发展历程还是本县的实际来看,奉化市还将长期处于二三一阶段,要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跨越,就要在促进工业内部发育,做大做强工业的基础上,加快服务业分离,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

2.从模式看,产业升级分为循序渐进模式和极速跨越模式。循序渐进模式是指按难易程度沿产业链逐级完成产业转型升级。首先是从事制造环节最低端的产品加工和中间产品生产,当具备一定经验和技术后,再进行工艺流程升级,然后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外来新技术,最终形成自创品牌的生产和出口,实现产品升级。

循序渐进模式的三个阶段循序渐进模式实际上涉及简单的产品加工、工艺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三个层次,如果只是从事简单的贴牌加工,只能处在最低级的层次;如果开始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则意味着进入了第二个层次;如果在引进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则意味着进入了第三个层次。按照循序渐进模式,这个过程是逐级发生的。极速跨越模式比较特殊,它是在特定背景下,充分利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有利条件,引进高新技术,重在消化、吸收、创新,以时间压缩的形式完成发达国家和地区走过的产业转型升级过程。

从这两种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循序渐进模式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极速跨越模式则是在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的基础上实现的超常规发展。从奉化市目前所面临的现实来看,产业的转型升级更适宜也应该走极速跨越模式,但无论采取哪一种发展模式,有一点是共通的:

3 要在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自主创颏上下工夫。没有基于自主创新的技术先发优势作为前提,无论是循序渐进模式还是极速跨越模式都不可能实现。

(三)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1.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

从国际环境看,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深度调整和明显分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这既加大了奉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也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契机。全球性经济危机可能催生重大科技革命,新一轮科技竞争更趋激烈,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动力,这既对我市技术含量不高的传统产业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也为我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提供了机遇。国际金融体系和气候变暖等全球治理问题更加凸显,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既加大了我市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也为我市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供了外部动力。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随着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增长一揽子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奉化将面临加大重大项目投资、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有利环境,同时也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新一轮沿海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开发开放新格局,既为我市发展海洋经济、拓展发展

4 新空间、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提供了契机,也对我市全面接轨和融入宁波、联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将发生重大变化,既为我市推进城市化、促进消费升级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机遇,也对我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区域环境看,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的趋势没有发生改变。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发布实施,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加速推进,并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二五”时期,浙江省将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使之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浙江省大力建设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城市群的发展形势,为奉化利用区位优势实施赶超战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从宁波发展看,2011-2015年,宁波进入人均GDP10000—20000美元、经济社会实现转型升级的特殊时期,居民可支配收入进一步提高,对奉化加快提升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宁波全域都市化的推进,奉化作为未来“中提升”的重要拓展区,应立足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条件,抓住机遇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加快融入宁波都市区步伐。当前,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宁波市正在调整优化沿海空间布局,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带建设,这对奉化充分发挥海洋、滩涂、生态等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更好地服

5 务于宁波市、浙江省的海洋经济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产业转型的意义

近几年,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加大,随着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约束日益加大,环境容量日趋饱和,如果一味的强调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产业,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不仅经济社会得不到长期有效得保障,同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必将导致社会不安定,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等。目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将发生重大变化,只有通过加快产业转型,稳定一产、加快二产、提升三产,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逐渐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为我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同时也为我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奉化市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现状 1.产业转型升级方面

我市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9.8:51.2:38.9调整到2009年的9.7:48.2:42.1。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

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增强。深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平台和创新服务。

2.工业

6 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000家,工业增加值对生产总值贡献率达到43.2%,拥有波导、罗蒙集团、浙江船厂、萨基姆、亚德客、神马汽车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2009年我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76.96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24.7%。现在,奉化市又新引进一批已开工建设的大运车行、新乐电器、远大成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

3.产业基地

目前,奉化市已初步形成了几个产业基地。在松岙、莼湖两镇的临港区域,围绕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初步形成现代物流、管件加工、配件制造、除锈涂装等造船配套产业集群。以江口、锦屏、岳林三个街道为核心形成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在溪口形成的气动元件生产基地;以江口方桥为中心形成的厨卫配件生产基地;以岳林、尚田和西坞为主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集聚区。奉化的这些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已经有一定影响力,部分产品已经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些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及产业链的形成,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和优化配置,同时也为今后产业基地的提升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技术创新能力

2009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新增宁波市级新产品445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73.58亿元,新产品产值率24.4%,高于宁波市平均水平8.98个百分点。研发资金投入4.5亿元,实施宁波市级以上科技开发项目60项,新建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

7 中心21家,总数达到77家,17项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全市全年获得专利授权572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2008年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7.45%和6.32%,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综合能耗处于宁波领先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1.经济总量偏低

奉化市GDP“十一五”目标:220亿元(按2005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2009年,全市实现GDP193.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前4年年均增长10.6%。如“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要达到12%,2010年GDP需增长20%。“十一五”目标难以实现。与南三县相比较,奉化的经济总量与增长率都低于宁海和象山。

2.三产结构欠合理

从我市三次产业分析:第一产业中,农业生产发展比较平稳,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9%左右,对GDP增长的影响较小。第二产业中建筑业所占比重较小,只占GDP5%左右,主要是工业,工业经济是我市主导产业,占GDP的40%多。2010年经济将回升,但回升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工业。2009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1%,2010年第三产业较快发展的可能性较大,但形势也不容乐观。2010年金融业贷款总规模将低于上年,金融业发展将减缓(2009年增长高达22.1%),会对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3.工业发展势头较缓

8 奉化市以传统的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绿色食品等制造业为主,优势产业作用不明显,制造业的基本现状是“大而不强”,大部分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制造业大量的是来料加工,许多产品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并没有掌握在生产者手里,产业技术含量较低,这样导致:一方面产品的附加值很低,特别在加工制造业方面,产业链短,信息化程度低,深加工能力弱,制约工业结构向高度加工化、技术集约化的升级;另一方面产品容易被模仿复制,加剧行业内部的低水平过度竞争。同类企业,为争夺市场而竞相压价,在产品和服务市场上相互排斥,对人才、劳动力、资本与原材料相互争夺,对政府的优惠政策与公关渠道竞相争取与利用,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4.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不足

人才流失问题突出,专业技术熟练工紧缺,科技活动中高层次科技人员较少。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奉化市绿色食品业、纺织服装业的科技人员中博士硕士无1人;生物医药业科技人员中硕士博士只有16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0.06%;机械制造业科技人员中硕士博士只有17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0.03%;电子信息业科技人员中硕士博士只有19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0.44%。高层次技术研发、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使全市多数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主要靠引进和模仿,产品档次低。

5.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在生物制药、环保设备制造和新能源等未来发展潜力较好的新兴产业中,目前只有生物制药行业中的宁波绿之健药业有限公司1家企

9 业发展较好。这些新兴产业都有没有形成产业链和产业规模,基本处于零星发展状态。

6.城市功能滞后

城市功能滞后。奉化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的进程,城市规划的统领作用发挥不够,城市建设投入不够,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建成区面积偏小、集聚辐射功能偏弱,没有较好地发挥副中心城市功能的应有作用。城镇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对外交通投资不够,市区通往乡镇以及乡镇对外交通不便捷,电力供给能力不足,污水处理设施跟不上,部分乡镇供水困难等,阻碍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影响产业集群化程度的提高。

三、奉化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国家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带来的机遇

国家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政策,且国务院已批复同意《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些规划和政策对长江三角地区新一轮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为作为长江三角地区有机组成部分的宁波区域(包括奉化)的统筹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2.浙江省“沿海产业带”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

浙江省已经向国家申请了将浙江省打造成“海洋大省”的发展战略,其中发展“沿海产业带”是浙江省的发展重点,也是国家对浙江

10 省的发展重点。2004年浙江省印发了关于温州、台州发展沿海产业带的发展规划通知,经过几年的发展,温台的沿海产业带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浙江省的“沿海产业带”已开始向舟山、宁波等地延伸,奉化地处象山港畔,位于该产业带上,且具有发展沿海产业的天然优势。浙江省这一延伸发展战略的实施,可以为奉化市的沿海工业发展提供一些相关的政策扶持,给奉化的船舶制造产业、机械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等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宁波“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区域发展战略带来的契机

宁波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人大、政协“两会”做出了深入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区域发展战略。在该发展战略中,宁波市把加快鄞奉区块、象山湾生态经济型港湾等六大功能区块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为奉化区域带来了历史性的战略发展机遇。另外,奉化作为“南统筹”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宁波大都市、发展都市经济圈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奉化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具备了跳出“南统筹”跳出,进入“中提升”的区域发展条件。

4.奉化市政府服务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奉化市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意识增强,在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下了很多功夫。坚持“政府统筹、规划指导、市场驱动、企业主体、借助外力、重点突出、协调推进”的原则,做好项目规划,通过筛选储备了一批关系工业发展大局的项目。注重加强产业发展引导工作,优势企业、优势产品的培育扶持工作,同时也在

11 积极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并且,为了解决奉化市工业在发展和改革中形成的不断加深的体制性、结构性等矛盾,市委、市政府和有关方面采取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起与工业经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工作体系、运行机制以及领导分工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布局和调控能力。

5.后金融危机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给出口型经济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奉化市很多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加工型为主,金融危机使得这些产业显现出生存空间日趋减少的危机,而部分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新行业、现产品的发展空间逐渐变大。现在,世界各地的经济都在逐渐的复苏,全球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奉化工业在经历了全球金融风暴之后,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金融危机对奉化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逼迫“效应”。它加快推动了产业内部和产业间的优化升级,也加快了行业重建,有利于改善奉化工业中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行业竞争过度等现象;另一方面,后金融危机时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企业经营结构的转变给奉化的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我国政府已经提出了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等一些加快恢复工业发展的有利政策措施。另外,越来越多的外向型企业也注意到:我国的消费结构还是低层次的,居民消费中生活必需品占总消费的绝大部分,国内居民对食品、纺织品、汽车、家用电器、高档家具等消费品的需求还很大,国内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

(二)挑战

1.来自国外的竞争加剧。

经济全球化给奉化市产业经济发展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着考验。对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主要传统产业而言,一方面,由于传统产业具有劳动密集的特点,相对来说市场化程度也较高,许多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一些产品还具有成本、特色等比较优势,企业发展空间有望扩大;另一方面,由于缺少骨干优势企业、规模小、技术和装备水平差、综合竞争力不强,其面临的形式将十分严峻,负面效应巨大。对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化工医药等产业而言,除了个别大型企业,凭借规模、产量和技术、装备优势,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外,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市场开放程度低、产品品种少、价格偏高、技术创新慢、机制不灵活等原因,面对更大更强的国际公司,有可能失去相当的市场份额和现有的行业优势。

2.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地区都在以扩大经济总量为特征、以提升地区经济实力和地位为目标,积极发展本地经济。但随着国际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市场分割日益弱化、生产要素流动的日益加强,各地区之间为发展本地经济争夺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及资源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3.周边城区的强劲发展势头带来发展压力。

近几年来,在宁波“南三县”中,奉化工业与象山、宁海相比,在逐渐下滑。其中,象山县的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和奉化最为相似。

13 象山县依托传统产业的发展,大力培育水产加工、针织服装和模具制造等支柱重点行业及其配套市场,整体实力明显增强,随着其临港大工业建设步伐的加快,将会对奉化工业经济带来很大程度上的竞争。

4.诸多因素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

首先,为抑制普遍存在的工业用地浪费现象和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保护基本农田,国家对土地资源进行宏观调控,紧缩地根,对产业用地实施限制政策。其次,国家对投资拉动经济的宏观政策取向进行降温,明确要求保持信贷适度增长,所以未来几年项目投资不会增大。再次,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对纺织、服装、电动工具等外贸型企业影响巨大;人民币兑美元的持续升值也压缩了企业的获利空间。另外,受到能源、土地、运输、原材料价格的一路上涨,以及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所以,目前企业投资的大幅萎缩与我们强调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形成极大反差。

四、奉化市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任务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环节。“十二五”期间是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要抓住国家推动转型发展、省实施重要块状经济转型提升计划、宁波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等重大机遇,按照“做优做精一产、做强做高二产、做大做好三产”的总要求,大力实施差异发展战略,突出奉化的生态和旅游资源优势,建设“旅游奉化”,着力构建由特色生态高效现代农业体系、特色先进制造业体系、特色现代服务业体系、旅游大产业及战略

14 性新兴产业组成的“3+2”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一)发展特色生态高效现代农业体系

依托现有农业产业基础,按照现代农业“产前信息化、产中技术化、产后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依靠科技创新、生产方式创新、营销创新,建立起以十大特色主导产业为核心、规模化产业基地为基础,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为纽带,技术化、生态化、高效益为特征的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加农业科研投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努力普及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化、良种良法、标准化生产、品牌营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发展循环农业为重点,建设一批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化模式,支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健全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平衡机制,鼓励“公司+合作社+农户”、“科技园区+农户”等多种形式的新型业态发展;在确保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附加值高的高山果蔬、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渔业、精加工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

(二)大力打造特色先进制造业体系

按照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的要求,加大对本土传统优势产业的规划引导、平台支撑和政策扶持力度,以产业高端化和高技术 15 化为主攻方向,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构建以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为载体,支柱产业主体结构和技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强,能源资源消耗少,经济社会效益好的现代工业体系。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实施百家“成长型、创新型、效益型”企业培育工程和块状经济振兴计划,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完善创新体系,构建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打造纺织服装、汽车摩托车配件、气动元件、厨卫家居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和临港船舶产业,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特色产业基地。纺织服装业要走精品路线,加快提升产品的档次和效益,提高奉化服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核心作用,建设长三角知名的高档纺织服装生产及研发基地;汽车摩托车产业要培育2-3家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零部件企业和一批专业化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以尚田为中心、以汽车空压机为主导、零部件品种较齐全的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群;做大做强溪口气动元件产业,在零配件生产基础上延长产业链,鼓励整机设备生产,打造气动元件区域品牌,建立奉化溪口气动元件市场;厨卫家居产业要加大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自主品牌培育和人才培养力度,依托奥雷士洁具等骨干企业,把方桥打造成为国内最大的厨卫配件工业基地。争取到2015年,建成销售收入超130亿元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和各超40亿元的汽车摩托车配件、气动元件、厨卫家居产业集群。临港船舶产业要大力应用现代造船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开发海洋石油工程船等高附加值产品,引进一批与浙江造船厂相配套的配件加工、表面处理、船用电缆电线切割等协作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强的临港船舶修造基地,争

16 取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三)加快完善现代服务体系

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加快发展具有本土优势和良好市场前景的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宁波南部物流中心基地,扶植本土优势物流企业,引进大型物流企业,集聚仓储、货代、船代、外包等为一体的物流产业链,加强物流人才培养,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第四方物流服务。依托宁波南部交通枢纽地位和邻近宁波的优势,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利用市场辐射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培育专业性的会展公司,提升商贸会展业规模和档次,利用上海“世博会”等各种促销平台,举办本地优势产业专题博览展销会,促进贸易业务量扩大。稳步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形成城市商业中心,提升核心商圈功能,配套建设特色商业街、社区商业中心,创建国家级示范社区和宁波市示范社区。壮大流通主体实力,继引进银泰、太平洋百货、奥特莱斯等商贸企业后,引入其他品牌大型商贸企业,形成差别优势,让奉化人在奉化消费的同时,吸引外地人来奉化消费。适应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进一步建设农村商贸市场,完善镇级商业中心。充分发挥依山傍海的生态优势和靠近宁波市区、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打造生态房产品牌优势,吸引宁波乃至长三角范围内购房者前来置业。

(四)突出培育发展旅游大产业

进一步确立旅游业在奉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创新旅游 17 业与现代农业、工业经济和生态涵养的良性互动机制,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着力构建辐射全市、带动全局、融合发展的旅游大产业体系。推进传统观光旅游向现代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加大旅游资源产品的深度开发和集约经营力度,以精品项目为依托,着力培育滨海度假、城市休闲、文化观光、运动养生四大产业集群,开发一批大众自驾自助旅游接待产品和购物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康体养生、运动健身等新兴休闲旅游产品,规范发展高尔夫旅游、房车度假、游艇度假、商务会展等高端产品,拉动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会议服务、商贸购物等相关消费。大力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将旅游与我市独特的名人文化、弥勒文化、生态文化、海洋文化有机融合,做好旅游产品宣传与推介,打响“弥勒圣地、蒋氏故里,名山胜景、阳光海湾”特色旅游品牌。争取到2015年,奉化市成为长三角新兴的旅游休闲消费地,旅游产品在港澳台、日韩和东南亚市场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游客接待规模比2010年翻一番,旅游总收入占全市 GDP的20%以上,海内外著名旅游城市基本建成,“旅游奉化”深入人心。

(五)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二五”期间,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提升发展动力、塑造奉化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积极引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高端型创新型项目和企业,充分利用奉化丰富的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产业,重点发展海洋装备、海洋能源、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利用莼湖、松岙两镇港湾海岸区域的文化、地理和资源优势,以滨海新区为载体,发展以

18 工业设计、传统文化、动漫、软件等为代表的创意产业,形成地区性的创意产业中心。着重加强招商选资工作,鼓励高新企业与研究院所合作,引进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等环保能源产业以及新材料、生物制药、环保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五、结语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就是要紧紧围绕扩大内需谋发展,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发展转换到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轨道;就是要紧紧围绕自主创新谋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把发展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就是要紧紧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加快社会建设的整体性推进,把发展转换到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轨道。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协调统一,才能促进我市产业健康转型、快速转型,实行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15篇:玩具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玩具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玩具安全法规,在经过了4年的适应期后,将在明天正式全面实行。据了解,《欧盟玩具安全指令》实施分为两个部分,自2011年7月20日期强制实施了物理和机械部分,此后将强制执行化学部分要求。

不少玩具企业将《指令》称作是“史上最严”的玩具法规。据悉,对于玩具产品的机械物理性能,新指令增加了对于体内窒息、食品中的玩具的要求;对于玩具产品的电性能要求,增加了有关激光、LED及其他类型辐射的安全要求。特别是在化学安全方面,明确禁止限制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从8种增加到85种,首次禁用亚硝胺类化合物(约300余种)和致癌、致基因突变、影响生育CMR类物质(目前已知1300多种)。迁移元素限制由以前的8种元素增加到19种;对于卫生要求,增加了针对用于36个月以下儿童玩具可清洗的要求。在指令强制执行物理和机械部分的第二年(即2012年),欧盟RAPEX-CHINA系统(欧盟非食品快速预警中国系统)中玩具类产品通报共314起,较2011年增加38起,增长13.7%,显示我国出口欧盟的玩具遭遇安全风险的几率大大提高.

第16篇:产业转型升级十大原理

产业转型升级十大原理

2014-11-20 徐苏涛 长城战略咨询

原理一:从发展结构来看,增量改革与存量调整的有机衔接,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成败关键

受原有体制机制、发展模式、经营业态、产业环境以及市场替代等方面的影响,从单纯的传统产业升级入手推进一个经济体整体的产业升级存在较大的障碍和困境。而通过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带动各类创新资源及产业发展要素加快流向新兴企业和新兴业态,不仅有利于培育新兴模块和新兴产业集群,还通过新兴产业的整体辐射带动作用、市场竞争作用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这其中,以“培育发展增量为主线,带动存量转型升级,实现整体突破发展”的产业发展方针,不仅注重增量改革与存量调整的有机衔接,也是一个经济体能否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决定性因素。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将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重心,为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服务模式,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并在产品技术的市场竞争中促进落后产能。

原理二:从战略位势来看,围绕产业主导权以展开战略设计,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根本抉择

产业主导权是指产业主体对产业发展和运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应变力,集中体现为产业前端的市场主导权、产业中端的资本主导权和产业后端的技术主导权三类。这其中,产业主导权不仅表现为产业内企业能够参与的基础价格形成定价、影响基准价格变化,也表现为产业内企业能够主动地、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获得企业的稳定发展。

基于市场、技术和资本三要素的产业主导权,既是全球经济发展史上关于主导产业变迁、主导国家和地区及主导企业更替规律体现,也是当前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与不断演化的深层原因。这需要从战略层面强化对产业主导权的角逐。重点是通过对产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投资两种资本运作途径控制,实现资本主导权的控制;从战略高度设计知识产业经营、技术转移两方面的技术路线图,推动技术主导权的实现;从商品价格定价权、制成品品牌影响力、渠道控制力等方面赢得市场主导权。 原理三:从发展视角来看,着眼全球创新版图加强产业研究,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前提基础

随着制造业全球化、服务业全球化走向创新全球化,世界经济从相对封闭的工业经济逐步向以网络为核心的新经济转变带来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全球创新版图的变迁。这其中,新的世界分工不再以国家为划分单位,而是按照区域或机构的竞争力来进行,全球创新的要素、资源和产业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着,并越来越向有个性的地区集聚。全球创新版图就是指针对某个产业或领域,将全球相应资源最为集中、竞争力最强的区域标记在世界版图上,集中体现为知识创新版图和新经济创新版图。

着眼全球创新版图加强产业研究,了解全球各类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的最新分布,掌握全球有关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及时间表,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有利于与全球创新尖峰建立链接,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的有效对接。

原理四:从根本要素来看,引进培育一批领军创新创业人才,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战略基石

在工业经济时代,批量化生产及供给是主要的生产消费模式。这其中,从市场供给的源头抓投资项目就是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关键。但是进入新经济时代以后,生产消费模式越来越转向个性化、定制化和人性化,以产定销的模式难以为继,引进一个项目的产能及效益具有明显的边界。在这个阶段,创意创新创业人才作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思想创新的核心载体,成为新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具有创造力和革命性的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本质就是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化的过程,也是以项目为主导向以人才为核心转变的过程。而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就是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产业人才,尤其是一批具有“改变世界”梦想、能够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成熟商业模式并带领一个经济体抢占国际产业价值链高端的领军创新创业人才。

原理五:从政策设计来看,围绕技术生命周期展开政策布局,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根本保障

产业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依赖于产业技术生命周期不同环节的制度需求。产业技术生命周期主要由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商业应用研究、商品开发、工艺开发、规模生产等环节组成。一般而言,基础研究环节主要是财政经费投入的需求;共性技术研究环节,除财政经费投入外,主要是破解原有体制机制的障碍、优化组织模式的需求;商业应用研究环节主要是建立适合专利成果应用的投入机制、约束机制及保障政策的需求;商品开发环节主要是优化专利技术收益权及处置权、搭建各类各类孵化机构、完善创新创业政策税收体系的需求;工艺开发环节主要是对生产条件、专利技术标准发展环境的需求;规模生产阶段主要是培育市场的需求等。

基于对技术生命周期各环节以及全链条等方面的制度需求的分析,需要从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市场培育三方面建立覆盖技术创新全链条及关键节点的的政策体系。其中,研发类政策方面重点应加大基础研究及共性技术的财政科技投入、完善科研经费使用、改革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及运作机制、完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完善知识产权环境等;技术转移类政策方面应重点建立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机制、约束机制及激励机制、建立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及中试孵化的条件平台建设、合理安排市场准入门槛及企业创建政策、保障企业在知识产权及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发展环境等;市场培育类政策方面应重点建立完善促进科技型企业做强做大的税制及资本市场;通过政府采购及公共财政支持等营造产业发展环境;为企业品牌建设、国际化发展提供支撑。

原理六:从平台载体来看,着眼产业集群构造展开空间布局,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成长生态

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作为由产业、人口、城镇、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构成的非平衡态、非线形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融合以及与外部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频繁交换维系着自身的存在。在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中,不断体现出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即不断体现内部各要素的整合功能,并实现自身结构的自组织及有序化发展。一旦一个集群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会促进它的成长,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区域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自组织的演化过程。

着眼产业集群构造展开空间布局,就是发挥发挥产业集群的作为一个特殊创新系统的网络效应。通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产业集群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制度安排组成的创新网络与机构,可构成次一级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关键节点。并通过其辐射带动效应,引领区域经济环境优化。 原理七:从发展阶段来看,从跟随创新向原始创新范式转变,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基本过程

不同的经济体需要有不同的创新范式,而不同的范式则取决于这一经济体特定的发展阶段及战略需求。就技术层面、需求层面、竞争层面而言,发达经济体往往需要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和引领性创新,而欠发达经济体更多的需要集成性创新、适应性创新和跟随式创新。相对于转轨经济体,需要从模仿创新、跟随式创新的创新范式向集成创新、适应性创新同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和引领性创新并重的创新范式转变。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我国需要从模仿创新、跟随式创新的创新范式逐步向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和引领性创新的创新范式转变,支持一批企业、产业在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等方面转换创新范式。这其中,创新范式的转换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要弥补与发达经济体几百年的差距,还要破除历史遗留的思想文化包袱,更要扫清长期以来累积下体制机制障碍。

原理八:从组织模式来看,着眼企业竞合加速产业组织创新,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有力抓手

单纯的产业比例关系的调整难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必须是宏观和微观、表面和深层的结合,必须围绕具有不同特点、地位、作用的大中小企业展开全方面、多主体、多形式、开拓性的产业组织创新,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及企业做强做大。这其中,围绕小微初企业、“瞪羚企业”(高成长企业)及龙头企业构建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竞合发展的企业梯队,是实现区域企业群体性突破的抓手。

具体内容包括如下方面:一是发挥小微初企业产业发展的源头作用。全面提高创业层级及创业成活率,加速各类资源快速流向新兴产业、新型模块和新型业态,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有生力量。二是发挥具有“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特点“瞪羚企业”创新创业生力军的作用。通过个体的技术(产品)试错促进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及融合,通过群体的企业试错促进细分产业模块及区域新兴产业集群的出现。三是发挥具有“技术水平高、市场规模大、组织能力强、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特点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依托其对技术、资本或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以终端产品创新为牵引、以技术集成创新为契机或以资本联合为纽带,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 原理九:从发展机制来看,强化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战略支撑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核心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并具有如下作用:一是优化投融资发展环境。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或融资支持,不仅能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还拓宽了资本(金)的出口。二是实现规模经济。虚实结合或产融结合促使成本的提高速度远低于业务规模的扩张,在产品开发、系统维护、营销网络运营等方面存在规模经济优势。三是降低交易费用。产融双方在经济交往过程中,相关的谈判、履约等费用不同程度的降低。

强化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就是在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以及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过程中,为产业发展提供创业资本或间接融资,为产业整合提供产业资本或金融支持,为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造血功能,为企业做强做大提供必要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

原理十:从发展路径来看,大力推进产业融合以及产业整合,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及做强做大的战略手段

产业融合往往包括三个层面:一个是在产品技术层面上的融合,主要是通过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及技术应用(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形成新产品新技术;一个是企业产权层面上的融合,主要是企业通过打通关联产业(行业)间的产权纽带实现各次产业在纵向上的融合发展;一个是各次产业层面上的融合,主要是业态创新促进

一、

二、三产产业价值链条在分解中融合。推进产业融合就是借助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等,为新兴产业发展拓展空间、为传统产业发展提供契机。

这其中,具有产业组织功能的企业组织通过不断地兼并重组(兼并、合并、控股)或绿地投资等而发育成世界级的企业集团,是企业做强做大、也是产业做强做大的重要途径。而在其展开产业纵向整合或横向产业整合的过程中,以资本原始积累为基础,以金融资本为后盾,以产业资本为杠杆,通过一定的产业资本主导权打通国内外优质技术性、资源性、品牌性资产的产权关系,进而掌握相关领域的产业技术主导权及产业市场主导权,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手段

第17篇: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建议

关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建议

传统产业特别是钢铁行业是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钢铁产业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急需转型升级。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品结构层次较低,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处于产品链条的底端。

(2)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多数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3)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对企业转型升级有着较明显的制约作用。

(4)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吸引和激励作用不够,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导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展不快。

二、主要意见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引导,加快创新、创业、创优,将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2)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科学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3)利用多种途径,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一是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提高\"科企联姻\"效果。二是在摸清企业各类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组织企业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招引人才,并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招引适用人才,大力引进和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人才,实施企院联姻,使科技成果最大程度、最快时速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持。三是引导企业应用先进技术,通过自主创新,提高装备水平、改进工艺流程、提升产品质量,研制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四是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协作,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使技术和设备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4)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帮助企业掌握、享受上级出台和我市制定的扶持政策。在产业布局、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等方面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激励优惠政策,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5)利用贷款贴息、借款、无偿资助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对开展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企业实施减税或免税。鼓励担保机构积极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担保。

(6)通过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通畅快捷的行政效能投拆机制和阳光透明的政务环境,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企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第18篇:8.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作者:王忠宏 盛朝迅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2012年4月13日

内容摘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江苏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效,但也面临认识、体制、技术、人才、资金等诸多复杂的问题。报告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了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江苏

一、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一)大力提升科技支撑作用。江苏在全国最早提出建立创新型省份。多年来,江苏坚持科教兴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目前,江苏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近5年组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000多个,与26个发达国家的148个专家组织建立引智合作关系,建立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8个,引进外资研发机构411家,支持26个本土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国内90%的重点大学与江苏省或省辖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6万多名科技人员常年在江苏服务产学研合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主要创新指标与韩国、芬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相当。2010年江苏省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07%,明显高于全国1.76%的平均水平,并计划到2015年将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5%。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45.4%上升到2010年的54%,提高9.4个百分点。

(二)加大优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江苏是国内大学、大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为进一步集聚优秀人才,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科技企业家计划”、“企业青年博士计划”。目前,江苏省吸引高层次人才近9万名,创新创业团队2200多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18名,其中,列入国家“千人计划”120名,形成了一条高层次人才集聚链,增强了江苏创新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无锡市“十一五”期间实施的“530”计划(5年聚集30名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引领效应明显,至2010年底,累计落户“530”项目超过1200个,集聚6000多名海外留学归国人才。昆山市大力实施“人才生根”战略和“三新”人才计划,坚持政策留才、事业留才、环境留才、服务留才,引进和培育建设新城市的“现代人”、引领新产业的“核心人”、服务新人才的“专业人”,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基地;完善人才利用机制,变“海归”为“海燕”,及时掌握全球科技前沿动态,借助最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

(三)加强创新载体建设。高新园区是江苏推动创新的重要载体。目前,江苏省共建有16个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国家级高新区7个,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常州高新区被列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试点。2010年高新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00家,占全省总数的43%,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中有1/4在高新园区。高新园区创造了全省34%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60%的新兴产业产值。

大力扶持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昆山市借鉴台湾工研院模式,由政府出资,组建非营利公益法人性质的昆山工研院,每年投入10亿元,为小核酸生物医药、新型平板显示技术、机器人、感知技术等五大创新领域提供研发支持和产业化培育,重点推进自主研发、公共技术服务、技术转移和孵化等功能建设,成为昆山市推动自主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无锡市大力开展机制灵活、特色显著的创新创业和创意园区(被称之为“PARK”)建设,目前PARK园区数目超过50家,2010年完成营业额180亿元,入驻科技型企业37000余家,成为无锡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四)探索科技金融结合新模式。江苏R&D经费支出和企业研发投入均居全国第一,2010年江苏R&D经费支出达到858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达到680亿元,占到全社会投入的80%,已基本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企业吸引创投、创投带动金融”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江苏注重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江苏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无锡成立科技支行,实行专业化的科技信贷运营模式和考核评审机制,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无锡市还积极推进科技保险、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等金融创新工作,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信用体系,以解决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中小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可以借鉴的路径。

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可贷可投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已有7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5家获准筹建,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资本金达33亿元。此外,江苏省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迅速,目前已有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275家,管理资金588亿元,成功培育了无锡尚德等一批知名上市公司。苏州工业园建设的沙湖创投中心,每年用1亿元资金奖励创投,培育了70家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企业梯队。

(五)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靠修炼内功,也注重借助外力。特别是在开放型经济占比较大的情况下,江苏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提升跨国公司对本土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和溢出效应。昆山通过举办内外资企业配套协作洽谈会、组织内外资企业家沙龙等活动,加快产业配套、技术贸易、技术联合开发、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技术“嫁接”步伐,推动内外资企业配套融合发展。无锡引进42家外资独立法人研发中心,75家在无锡的跨国公司R&D投入远高于内资企业。2003年以来无锡外资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39%,明显高于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16%和内资企业7%的水平。

二、江苏产业转型升级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

(一)吸引和培育创新型人才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近年来江苏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制约人才作用发挥的因素。调研中一些地方反映,商务生活成本偏高、研究型大学等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制约了人才引进,海归企业家与国内文化环境还有待融合,外籍人士生活所需的教育、医疗等方面配套不完善,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还未得到发挥,不利于发挥高层次人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模式有待探索。江苏省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平台建设,但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仍有一些困惑和争议。比如,昆山工研院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运作模式相对单一,其他经费支撑相对缺乏,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有待建立。在当前研究项目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如何探索政府支持和其他经费来源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加强国家和地方在基础性研发领域的合作,促进创新服务平台可持续发展,是新的挑战。

(三)核心技术突破不够。目前江苏省新兴产业在全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但技术水平整体不高,产业发展仍以技术跟随为主,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矛盾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不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较为明显。医药产业97%以上的化学新药为仿制品,光伏产业的电池生产线、多晶硅铸锭炉等关键设备和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平板显示产业的玻璃基板主要依靠进口。一些外国高端设备问题频繁,维修还必须由设备提供商承担,维修成本高昂。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最终只能是走向“大打价格战”、恶性竞争的道路,被固化和锁定在低端环节。

(四)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不足。多年来,江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较为明显,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其作用进一步凸现。相比而言,企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的主体,其作用发挥仍显不足。在风险投资上,基金仍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境内外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的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和销售规模与深圳等先进地区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在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型的新时期,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直接干预、营造良好的环境,最大程度发挥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启示和建议

(一)立足本地特色,加强区域创新与国家创新的对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和支撑作用,构建包括“官、产、学、研、金、介”等多方参与,涵盖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在内的区域创新体系,将区域创新的方向和目标瞄准国家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抢占创新制高点。同时,站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高度,紧密结合各地区的创新优势,充分整合国内外各种资源和力量,鼓励集中集聚,形成一大批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创新产业集群,支持一些发达地区率先建成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创新创业高地。以国家创新引领区域创新,以区域创新支撑国家创新,实现区域创新和国家创新的良性互动与互补,推动新兴产业的创新体系形成与完善。

(二)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培育创新型企业。着眼于攀登产业竞争的技术高峰和未来发展的前沿高地,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资金、政策、法制等创新环境,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企业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和完善面向小企业的研发服务、产品设计等服务平台发展模式。引导企业介入早期研发,加快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依托重点创新型企业,建立一批产学研联合创新示范基地,实现科技研发、产品创新与人才流动的有机结合。

(三)将引进和培育领军型创业人才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围绕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领军型创业人才。完善为创业者的服务,如配备行政助理,设立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权益保护等服务平台,促进海外创业者对政策的了解和文化融合。鼓励对重要科技和管理人员实施多种方式的股权和分红激励,进一步降低激励门槛,优化激励审批程序,对获股权形式奖励的激励对象给予递延纳税的优惠政策。增加可申请绿卡的国际人才拟任职单位种类,降低投资类国际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条件,放宽3~5年长期居留许可条件。探索建立适用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医疗保险,完善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相关配套服务。

(四)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创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支持。扩大创新投资资金规模,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带动社会投资。加大创业风险投资用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技术引进等“软投入”的支持比例。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建立科技企业与创投机构、券商、保险和各类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的经常性对接机制,加大对有一定科技实力和较强发展潜力的初创型中小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支持。

(五)增强协同,营造良好产业生态。鼓励各类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与创新,采取多种手段提升关键零部件、核心设备的本地化率,营造企业群落内部知识交流与共享、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包括完善国有企业考核、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破行业垄断、破除区域分割等在内的政策法规,强化执行力度,增强国有企业创新动力和压力,鼓励跨国公司加速将核心技术研发转移到中国,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在努力培育领军企业的同时,加大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力度,特别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领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配套协同发展。强化产业信息公开和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市场秩序规范,增强行业自律,引导各地区错位、特色发展。着力营造良好的生活与创业环境,改善政府服务水平,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王忠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盛朝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技术研究所)

第19篇:浅谈我国产业的升级转型

浅谈我国的产业转型与升级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许多问题,一是以牺牲自身资源,能源,环境以及低劳动力成本为代价;二是外向型经济中出口产品大多处于制造业“微笑曲线”的底端,受制于外,无产品定价权,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面临破产,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探寻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路径,变得十分迫切和需要。 关键词: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 对策措施

一,我国产业现状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国的三次产业产值比为10.97:50.27:38.76,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

二、

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用产值结构衡量,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降到15%左右,达到了完

成工业化的标准。但是,第一产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还在50%以上,远未达到基本上完成工业化时的就业结构要求。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我国工业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近几年,工业产值虽然持续增长,但就业却在绝对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每一轮高速增长时期,都依靠结构调整升级产生一批高增长性支柱行业,带动整个经济高速增长。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

一,把握世界经济危机的机遇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包括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对外转移,为我国承接更高的产业提供了机遇,我国要抓住世界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调整产业的比较优势构成,按国际分工深化的原则,把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深层。

二、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耕作方式和农产品品种的竞争能力差,因此,学习西方大国的农业机械化,向集约式农业发展,改变以往的浪费、低效不合理模式。另外应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土地、水、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体现规模经济,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多种经营,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的结合,大力开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

同时必需十分重视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以进一步促使经济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针对目前农村情况,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农村电气化, 为农村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从而消化现有的过剩生产能力。中国具有一个广大的农村市场, 而且市场的潜力很大, 远未饱和。为了刺激国内消费需求,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修筑乡村公路, 架设乡村电网, 建立广播电视接收、发送装置等。以新农村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道路、电网建设除了能把农村地区大量需求潜力释放出来, 并且这类基础设施建设属于高度劳动密集, 以使用农村劳

动力为主, 能够创造许多就业机会。开展这些项目, 也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并可能缩小城乡差距。

2、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3、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促进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过渡,将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工业的改造结合起来。要大力加强支柱产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主导产业,加强对朝阳产业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同时做好夕阳产业的退出政策指导工作。

4、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一方面是指通过创造性的知识集约化的发展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另一方面是指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出现经济服务软化趋势。以金融、保险、咨询、信息、旅游、房地产和高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则代表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应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以提升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调整和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水平和层次,加快服务领域的改革步伐。

5、继续推进能源、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分阶段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三种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不断改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基础,也是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任何国家,无论在其经

济发展的哪一个阶段,都把三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政府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的重点。只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三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动力推动经济增长,一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需求导向作用,对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需求。二是因为基础设施的完善,是诸多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高速公路对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大型客机对跨国旅游业的发展,都是必要的条件。因此,不断推进能源、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6、政府发挥“经济总动员”的作用,举全国之力,为企业成长、发展排忧解难。我国政府具有良好的“经济总动员”基础。面对新的竞争形势,我国政府应发挥良好的“经济总动员”基础,动员各级、各种新闻媒体的力量,宣传优势企业,树立榜样;动员所有党政部门、群众团体,召开各种形式的企业座谈会,与企业平等对话,共同研判形式,商谈对策。

只要全国上下凝聚力量,共同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困境,我们必将以较快速度,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创造我国经济新的辉煌。

第20篇: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

2018年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

(品牌经济发展)项目申报指南

为加快推进上海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升级,加强本市自主品牌建设和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根据〘本市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的实施办法〙(沪府办发〔2016〕38号)、〘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沪经信规〔2015〕101号)和〘上海市推进品牌经济发展专项支持实施细则〙(沪经信都〔2015〕543号)以及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指南。

一、支持范围

2018年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品牌经济发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支持相关项目:

(一)支持品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支持各类机构围绕品牌孵化、品牌标准、价值评估、交易运作、品牌数据库、品牌咨询、宣传推广、展览展示、人才培训、信息资讯、区域品牌、海外商标注册和维权、地理标志保护和推广等领域建设品牌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开展提升相关品牌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级的工作。

(二)支持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开展品牌培育 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对采用与第三方咨询机构签订合约,开展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品牌战略定位的,试点品牌创新券;支持企业在品牌战略指导下开展商标注册维权、品牌宣传推广、国内外市场开拓、投融资创新、提质增效等工作。

支持老字号企业在开展上述工作的同时,加强传承创新,发掘和发展濒临失传的特色工艺,重点开展老字号文化和品牌的保护、盘活、形象提升等工作。

支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的企业在加强商标保护的同时,积极制定实施品牌战略,开展品牌培育管理相关各项工作。

(三)其他经上海市品牌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批准支持的项目。

二、支持方式

品牌专项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安排使用。一个项目只能获得一种支持方式。

(一)对品牌公共服务类项目,一般采用无偿资助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采用无偿资助方式的,支持额度原则上不超过项目实际支出金额的50%,单个项目原则上最高不超过400万元。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支持额度在当年预算额度内按照项目合同金额确定,具体的采购方式由项目实际主管部门按照政府采购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对企业制定品牌战略、企业开展品牌培育类项目,一般采用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方式。其中,企业制定品牌战略类项目的支持额度原则上不超过制定品牌战略相关费用的50%,单个项目原则上最高不超过400万元。企业开展品牌培育类项目的支持额度原则上不超过项目实际支出金额的30%,单个项目原则上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三)经上海市品牌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批准的重大项目,支持比例和金额可不受上述标准限制。

三、申报条件

依法在本市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报企业应拥有自主注册商标的权益,或具有商标独占许可权益。

(二)守法经营,依法纳税,无不良信用记录。

(三)财务状况良好,2016年和2017年均无亏损。

(四)申报主体具有一定规模,2017年营业收入达到3000万元以上(品牌公共服务项目除外)。

(五)其他规定的条件。

项目开始时间不早于2017年1月1日,结束时间不晚于2020年3月2日。

以下申报项目不予受理:

(一)原有资助项目未完成或者已完成但未通过验收的单位新申报的项目;

(二)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市财政性资金支持的项目。经查实重复申报的项目,将依法追回专项资金,并记入单位信用档案。

四、申报要求

(一)申报时间(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不受此时间限制)

1、网络填报受理时间: 2018年1月15日9时—2月2日17时(以系统显示时间为准。临近截止时间系统拥堵,建议尽早提交),过时不予受理。

2、书面材料受理时间:2018年2月27日9时—3月1日17时,逾期未提交视为放弃申报。

(二)申报方式

采用网上申报和纸质材料提交相结合的方式。 登录网上申报平台http://zxzj.sheitc.gov.cn(如第一次使用该系统,请先注册),填写〘2018年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品牌经济发展)项目申请书〙并上传其他申报材料。

申报单位完成网上填报后,需在线打印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签字盖章后连同其他相关纸质材料于指定时间内报送。纸质申报材料需现场提交,不接受快递、邮寄等方式。

填写中如有问题,可向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工商局、市质量技监局进行咨询。

(三)申报材料

1.〘2018年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品牌经济发展)项目申请书〙(在申请书封面和申报单位意见处加盖公章);

2.申报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证书,以及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复印件;

3.2016年度申报单位审计报告复印件及2017年度财务报表(含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需申报单位盖章);申报时已经完成的项目,需提供项目专项审计报告;

4.与申请项目相关且在有效期内的商标注册证复印件(如商标所有权属于上级单位而非申报单位,须同时提供上级单位授权的商标独占许可证明;品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无需提供);

5.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书(法人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6.企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或相关咨询服务合约(品牌公共服务类项目无需提供);

7.自筹资金出资证明(包括自有资金银行存款证明、银行贷款贷款协议等),证明企业有能力完成总投入;

8.相关资质认证的证明文件(如中国驰名商标、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名牌、中华老字号等相关证书);

9.2011—2017年曾获得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应当已经完成验收并提交项目总结报告。

10.其他证明材料,如相关行业协会出具的推荐信等。申报单位将以上申报材料用A4纸打印,按上述顺序排列,并于左侧装订成册(请采用普通胶粘装订方式,不要采用任何有突出棱角的装订方式),一式两份,送交市经济信息化委。

五、项目要求

市经济信息化委会同市商务委、市工商局、市质量技监局、市财政局对项目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项目,由市经济信息化委组织开展网上专家评审。评审通过的项目单位应遵守如下要求:

(一)项目实施:项目单位应严格按照项目协议或委托服务协议明确的内容实施项目。对获得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擅自变更资金用途,不得擅自挤占、截留和挪用。对经检查发现虚报、瞒报有关情况骗取专项资金的,将追回全部已拨付的专项资金,取消该单位三年内申请专项资金的资格,并依法将其不良信用记录纳入本市联合征信系统;情节严重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二)项目变更:项目事项确需变更的,项目单位应当向市经济信息化委提出申请,说明变更事项和理由。经市经济信息化委会商相关部门同意,予以变更或撤销。项目撤销后,项目单位应将已拨付的资金按原渠道上缴市财政局。

(三)项目监督:项目单位应积极配合市经济信息化委做好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绩效评价和专项资金审计工作。

(四)项目验收:项目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向市经济信息化委提交项目完成情况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积极配合做好项目评估和验收工作。

六、联系方式

(一)网上申报系统账号、使用等问题咨询 周峰皓 60801111转2

(二)项目申报咨询

刘晶明 市经济信息化委 23112728 姚性岗 市商务委 23110636 江映虹 市工商局 64220000转1405 吴征宇 市质量技监局 54264076

(三)申报材料提交及咨询

受理部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 联 系 人:周冰沁 倪晓杰

固定电话:54669777转7823或7820 手机号码:18121388227(周) 18121388228(倪) 电子邮件:zhoubinqin@sheitc.org

nixiaojie@sheitc.org 地 址:浦东新区雪野路1000号综合办事大厅市经济信息化委5号、6号窗口

七、重要申明

我委从未委托任何机构或个人代理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申报事宜,请项目单位自主申报项目。我委将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程序受理申请,不收取任何费用。如有任何机构或个人假借我委或我委工作人员名义向企业收取费用的,请知情者向我委举报。

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