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建筑物理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22 08:33:47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物理调研报告

五大气候区调研报告

班级:建筑学xxxx 姓名:xxxx 学号:

摘要: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建筑有较大影响,通过比较不同气候区的气候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讨论在设计上采用何种措施,有效地提高建筑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和活动空间。并通过分析各气候区代表建筑实例,尤其是传统民居,学习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划设计思想和浓郁的地方风格中包含的对环境的思考, 挖掘和继承其中所蕴含的建筑理念。

五大气候区及其代表城市:

关键字:气候区 环境 建筑 调研报告

1、严寒地区:阿里市(西藏)

2、寒冷地区:北京

3、夏热冬冷地区:武汉

4、温和地区:昆明

5、夏热冬暖地区:广州 abstrac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onditions for building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limate, key words: climate region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urvey report 正文:

一、夏热冬冷地区——代表城市武汉

地理位置及地貌: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

(右图1)。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武汉市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江河湖泊水 面成片,大体是“四分平原四分岗,半分丘陵半分山。”

这样的地 形,加之位于中亚热带到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便形成有地方特 色的小气候效应。诸如江河的“沙洲效应”、湖区的“湖泊水体效 应”、低山丘陵区的“山地逆温效应”、“坡地补偿效应”和市区的 “城市热岛效应”等。 气候特征

武汉最显著的气候特征是“热”。

“后街小巷暑难当,有女开门卧竹床。花梦模糊蝴蝶乱,图1 阮郎误认作刘郎。”这是清道光年间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中的诗句,形象地当时描绘了武汉盛夏炎热,市民露宿街头的情景。虽无从考证,但可见历史上人们对武汉的印象就是“热”。而作为交通发达的商埠的武汉,其“火炉”之称就更是流传久远了。

武汉热,热得有“特色”。一是夜间温度高、温差小;

二是空气湿度大、风力小,导致人体散热不畅。造成这种“特色”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也有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的原因。

然而,武汉也有四季不同的气候。春季春雨绵绵,常有

大风,气温回升快,但升降剧烈,冷暖 多变。初夏多梅雨、暴雨。盛夏高温干旱。秋季秋高气爽。秋季武汉高、低空分别受暖、冷高压所控制,上暖下凉,空气上升受到抑制,天空晴好,形成“秋高气爽”天气,平均气温在16~22℃。冬季常有低温冻害。武汉冬季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33.1%。日平均≤7.5 ℃

图2 天数占冬季总天数的83%,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武汉冬季气温显得较低,同时寒潮活动频繁。

武汉还有一个显著的气候特征,那就是“雨水多”。

降水与温度武汉市雨量丰沛,雨热同季,但分配不均,易涝易旱。武汉市因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但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降水强度大,降水过于集中,持续时间又久,易造成洪涝灾害和土壤冲刷流失。

形成这种气候的原因:

1、水系

武汉是百湖之市,长江、汉水穿城而过,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右图4)。水资源吸收热量快,放热慢,可起到降低气温的作用。图为我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右图5)。 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全市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以城区为中心,以长江为主干构成的庞大水网,保证了良好的森林植被以及生态环境。长江由汉南区进入武汉市,自西南向东北流,到天兴洲又折向东南,在左岭附近又折向东北,在新洲区大埠出境,流程150.5公里。长江武汉段水量大,年平均7100亿m

3、汛期长、水位变化显著。河道比较平直,但有丘陵逼近江岸,控制河道,使河道受约束,产生了天兴洲、白沙洲等淤积而成的沙洲。

2、武汉所属气候带 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总体气候环境良好,近几年30年来,年均降雨量1269毫米,且多集中在6-8月。年均气温15.8℃-17.5℃,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由于武汉湖水很多,夏季热天如在蒸笼一般,闷热,称为火炉城市之一,与北方干燥天气有天壤之别;冬天较冷,没有空调的房里是没有像北方那样的暖气的,

图5 图4 图3 最新动态:

而如今,在其他城市快速“变热”的同时,武汉却出现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大气运动的规律发生了变化,如一向夏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逞威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经常“北跳”,带来南北冷热异常。武汉夏季平均最高气温不升反降,如果这种变化趋势延续的话,武汉就有可能摘掉“火炉”的帽子。

实例分析:

利用气候——风解决气候问题(武汉) 夏天,偏南风“岔”着吹过;冬天,北风口上又罩起一顶帽子。作为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尝试,“应变建筑”正在武汉起步。

率先进行这一努力的,是武昌长江边的融侨华府小区(右图6)。小区16栋房子不是均匀分布,而是呈倒“v”型分布,“缺口”对着东南方向。

小区房子的朝向、间距,都经过精确测算,确保夏天季候风以适当速度通过,带走内部热量。到了冬天,北风袭来时,位于倒“v”字底部的楼宇,正好挡住呼呼而来的冷风,如同在小区北面罩起一顶帽子,使小区、居民家的热量不被带走。

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高楼和人口越来越密集,“热岛效应”日趋明显。密集的高楼大厦不仅阻碍空气流通,影响热能的消散,玻璃幕墙又加剧了热岛效应。

研究已表明,如果进一步打通市区、市郊湖泊河流的联系,让流动水体形成风道,可明显改善城市通风状况,提高城市对高温的抵御能力。

图6 篇二:中学物理调研报告 (26) xx中学初中物理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一、前言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情况,我们小组于2013年5月6日至5月10日到xxxx中学进行调研。从听课入手,开展到小组评课,和教师面对面对话,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对初中物理教学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研究方法: 观察法 访谈调查法

我们知道,物理学是在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运动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即培养科学素养方面具有强大功能。本次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课程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无论是从课程自身的发展,还是从人才的培养出发,都要求课程“与时俱进”,要不断调整一成不变的学科本位观念。在新课程的改革下,还要充分发挥物理学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要挖掘物理学密切联系生活、生产、技术,联系其他自然学科的特征,充分发挥物理学全面体现“三维课程目标”的教育功能。于是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强调情境创设,重视实验探究,注重从整体上突出物理学的特征,体现物理学在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个一级主题下的物理学三大功能,提出了能量为主线的教材体系,事实上是突出物理学的本质特征。

三、研究设计过程与结果显示及分析

同该校一些教师的对话中,了解到科技中学的物理教学现状:

(1)师资现状

1、教师数

该校现有物理专任教师7人,其中男教师6人,女教师1人。教师的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求,但青年教师居多,学科骨干很少,学科带头人少。

(2)教学现状

1、大部分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通过对话了解到,75%左右的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50%左右的教师认为能较好把握、驾驭、使用新教材。说明该校大多数物理教师基本能胜任初中物理教学。

2、教学观念发生转变,课堂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平时听课结果显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发生变化。该校100%的物理教师能运

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50%左右的物理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质疑、对话、交流、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运用得比较突出,教师活动更多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组织和学习指导,能结合学科特点和中考要求驾驭教材,多数教师对教材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对提高学生的能力与考试成绩有了正确的认识;50%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特点,实施有效的针对性的教学。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减少,探究性学习过程得以增强。

3、课堂形式的变化

平时听课时观察到学生课堂的座位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改革学生的座位以小组形式围成一圈,六个人一组,课堂上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性学习得以体现。 (3)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素质

从老师处得知,物理学科骨干教师缺乏,学科带头人少。物理专业教师占75%,专业理论整体水平偏低。从听课结果显示,该校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也相对较低,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改教研工作也相对欠缺。

2、实验教学薄弱

学校实验器材有限,但大多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学校实验设备较好,但缺乏专人管理。实验教学不能及时进行。部分教师课堂演示实验草草结束,忽略实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达不到实验的目的。

3、教育观念较为陈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变,教学方式较为陈旧,教学方式较为单

一、机械、被动。仍有部分教师上课出现一言堂的现象,重讲解、轻引导,教学过程中忽视了物理概念、公式的形成过程,只注重公式的运用,没有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

4、教学研究意识不高。

该校的物理教师没有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没有积极主动探索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广大教师教研意识较弱,参加教研活动很少,没有养成课后反思和良好的教研习惯。

5、教学辅助资料不足。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概念抽象,而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学辅导用书、挂图、音像、阅读材料相对贫乏。给教师备课讲课、练习设计、点拨辅导等带来很大困难,影响教师备课

水平和上课效果。

四、研究主题的展开与讨论

(1)、物理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1、大力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尽可能让学生接触生活知识,接触社会,使学习到的物理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际当中处 。

2、要求学生写课外物理知识兴趣调查报告,物理探究性学习笔记,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加强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倡导学师的思维方式的交流,从而更好改变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知识的成长。

3、学生搞小制做,搞小发明,小创造,科技手抄报。这些培养学生的激情,兴趣,培养他们动手动脑学习物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4、每周开展一次物理科普知识讲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物理科学,认识物理科学的奥秘,使他们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宏伟的目标,为物理事业作贡献,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5、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随时开放物理实验室。让学生自主动手做实验,自我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得能力,培养他们对物理探究问题的好奇心,进一步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

1、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探究的物理方法,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设计时刻体现物理探究性学习教学精神。

2、教师的教学方法注重新意,注重新旧知识章节的内容的联系和沟通;注重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注重学生和教师之间语言亲和感,使学生在学习上消除了以往的心理障碍.。教师经常性开展备课,讲课,评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借鉴他山之石,培养我校共同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3、教师把先进的教学设备带入课堂,把一些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机械设备播放展示,让学生直接去感知,从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 (3)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生巨大的变化。

2、在物理课上的学习氛围,由死气沉沉变成了激情高涨,学习的效率有明显的提高,认为物理教学课是一种真正教学享受课。

3、学生的流失有了明显的减少,“差生”学习过去十分“讨厌”的物理有了较大兴趣,举动向教师问的问题越来越多了。

五、调研的结论

(1)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学习方法多样化逐步形成。 (2)大多数物理教师的行为正积极的朝课改要求方向转变。课堂教学开放性、师生关系民

主性、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等正成为教师的共识,但少数中老年教师存在消极抵触状态,教师培训形式单一等问题也同时存在。 (3)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对物理的学习主动性也有所改进。

(4)建议:

1、要进一步研究物理探究性教学好的方法。建议教师从新课的课题引入做起,创设富有启发问题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去探究,注重学生的学习有成就感,有信心,在注重获知识的同时,获得知识的思维方法。

2、教研组的集体备课还要加强深度力度。集体备课,不能只是统一进度,统一选题,统一内容,应当在物理探究教法上进行研讨,同时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还要写教后感和教学反思,札记并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取百家之长。

3、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及时反馈,更多关注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仅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使他们树立信心。

4、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青年教师把握物理探究教学知识体系,认真学习教材,尽快把握常规教学的要求,建议对青年教师的备课,有一定硬性要求比如说一定要对每节课写出教学反思,典型课写出细案,以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

5、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教师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目前,在我校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开展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教师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科技中学初中物理的教学现状来看,此次课程改革还是相对成功的。这场课程改革既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遇到的一个历史性发展机遇,希望每个教师要积极地、主动地迎接这一挑战,抓住机遇,提高自己水平。困难是客观的、也是共同的,为了素质教育伟大目标的实现,时代要求我们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去主动迎接这一场划时代的挑战。

六、参考资料

[1]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2]李新乡,物理教学论篇三:物理调研报告

诺贝尔奖与物理学

许自强,郎文秀

指导教师:陈浩

(沈阳师范大学 物理与科学技术学院 物理学) 摘 要: 诺贝尔奖是世界近代史上最久负盛誉的一项国际性大奖,从1901年颁发到2000年,已走过了整整一个

世纪。百年来,无数科学家在各个学科领域内为人类创造了宝贵的文化和科学财富。了解和研究这段历程,可以使

我们获得许多重要的借鉴与启迪。

关键词:诺贝尔物理学奖;物理学;一百年 0 引言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的名字命名的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奖项的综合性、国际性大奖。它以诺贝尔的遗产的一部分兑为现金(共计920万美元),作为奖励基金,以其利息作为一年一度的奖金。按照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和医学、文学、和平奖5个单项奖。到了1968年,瑞典银行在成立300周年时,决定设立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金,每年由这家银行提供与当年诺贝尔奖金相同的金额,交给诺贝尔基金会统一使用。

自1901年首次诺贝尔物理奖颁发以来,现已经历了一个世纪。其间,除1916年、1931年、1940年、1941年、1942年,计五年停颁外,相继共颁发了94次,有159人次获此殊荣(巴丁一人获两次奖),其中,女物理学家2人。奖金由首次颁发的每项3.1万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每项94万美元。 诺贝尔物理奖,是当今举世公认的、物理领域的最高荣誉奖,起着评审和鉴定基础研究成果的重大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国家,获诺贝尔物理奖人数的多少与其相应综合国力的大小密切相关。 20世纪,从物理学科的研究领域看、是个划时代的微观、宇观世纪,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由此,不但发展了量子化学、激光、半导体、等离子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核能、宇宙学等。而且,给哲学还提供了深化和发展的素材。

实验,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必然要导致技术上的重大变革。当今,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乃至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已由电子、核能时代,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在这一划时代的历史进程中,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百年来诺贝尔物理奖作一回顾与评析,是个十分有意的工作,做这个工作,必然要涉及到许多学科的 知识,我们深感力不从心,不妥之处难免,敬请相关学者指正。 1 诺贝尔物理学奖基本概况

诺贝尔物理学奖自1901年到2000年的一百年间,共计162人次获奖,见表1。 表1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国家分布

共有16个国家的物理学家曾获此殊荣,其中美国人占44%,而南半球国家无一人获奖。 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近40年间,德国共有11人获奖,居世界之最,可见当时世界科学研究的中心在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60年间,美国人有67人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占二战后获奖中人数的58%。特别是80年代以后,大部分年份都有美国人获奖。

表2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年龄分布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平均年龄为52岁。其中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于191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仅25岁,至今还保持着获诺贝尔奖年纪最轻的纪录。197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前苏联物理学家卡皮察已84岁高龄。

此外,1903年,居里夫妇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首次双双获奖的夫妇。并且,居里夫人还于19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物理学家巴丁以在半导体器件和超导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分别于1956年和1972年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世界上至今唯一一位在同一领域内两次获诺贝尔奖的伟大人物。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史上,还有象布拉格、玻尔等父子双双获诺贝尔奖的传奇故事。

在诺贝尔奖获奖名录中,一些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尤其引人注目,见表3。

表3 获奖较多的著名高校

自1957年以来,先后共有5位华裔物理学家登上诺贝尔领奖台:1957年,31岁的李政道和35岁的杨振宁;1976年,40岁的丁肇中;1997年,49岁的朱棣文;1998年,59岁的崔琦。这是全球华人的骄傲。 2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20世纪物理学发展史 2.1近代物理学的三大发现

阅读百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辉煌成就,似乎就是在阅读一部20世纪的物理学发展史。1901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因发现x射线而获得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从此开始了现代物理学发展的光辉历程。到20世纪末,物理学看起来已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一般物理现象似乎都能从相应的理论中得到说明。因此,相当多的人认为,物理学的基本框架已经构成,剩下的工作只是把一些物理常数测得更准确一些,把一些基本规律应用到各种具体的问题上去而已。1900年,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在总结近百年来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时说:“在已经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但是,在物理学晴朗天空的远处,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这两朵乌云是指以太漂移和黑体辐射两个用已有的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的十分重要的现象。物理学发展的事实表明,由于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建立,导致物理学发生了一场革命,提出了与以往经典物理学理论完全不同的物理理论。19世纪末,这场物理学革命风暴来到之前,连续发生了三个重大事件,这就是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它们被称为物理学的三大发现。1901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而获奖。1903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和居里夫妇因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铀、钋、镭而获奖。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测出电子的荷质比而获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一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科学家。

2.2 相对论的创立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是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得主迈克尔逊。他因创造精密的光学仪器和用以进行光谱学、度量学的研究,并精密测出光速而获奖。1882年,他和美国化学家、物理学家莫雷进行了著名的麦克尔逊-莫雷实验,按预期的效果,能够计算出地球相对于“以太”的绝对运动的数据,但测量结果没有发现任何显著的移动。这一结果使人们对关于宇宙的静止以太假说和关于光学的光行差假说产生了怀疑,从而为科学史上否定“以太”存在的概念提供了重要的根据,并促进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的建立。 1904年,第二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了高速运动的参考系与静止的参考系之间的时间空间坐标变换形式—“洛伦兹变换”。他提出的光速在不同媒质中具有不同数值和光在运动和静止物体中消失的时间不同等看法,为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做了某些准备。

1905年,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了以光速不变原理和狭义相对性原理为基础的狭义相对论。通过洛伦兹变换,爱因斯坦得到一系列重要结论,如运动的尺子缩短,运动的时钟变慢,光速不可逾越等。他还提出了质量和能量之间的重要关系式:e=mc2,把质量与能量统一起来,并在理论上预示了原子能利用的可能性。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最后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创立。1921年,他因光电效应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讨论为爱因斯坦授奖时,物理学界对相对论尚有争论,但瑞典皇家学会决定:“不管相对论与引力理论有何价值,将1921年的奖金授予物理学领域内作出过重要贡献的爱因斯坦”。

2.3 量子论的建立

量子理论的突破首先出现在黑体辐射能量密度随频率的分布规律上。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了解到维恩(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半经验公式在长波段与观测有明显偏离,他提出了一个两参数公式。普朗克作出如下假定:物体吸收或发射电磁辐射,只能以“量子”的方式进行,打破经典物理学的连续性观念,满意地解释了他提出的辐射公式,解决了“紫外灾难”问题。这标志着量子论的诞生。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这个假设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1905年,爱因斯坦却看到了它的重要性,提出了光量子假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著名的“葡萄干蛋糕”原子结构模型。 1911年,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使他提出了与导师截然不同的核式模型。但这个模型却遇到经典理论分析上的极大困难。 1913年,卢瑟福的学生玻尔把普朗克的量子化假设引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提出了量子化轨道理论,即玻尔的氢原子理论。玻尔的理论一举解释了热辐射和光谱学的基本定律。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即物质波的概念,一切客体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他用这种物质波理论解释了玻尔的模型和量子条件,并预言电子束在穿过小孔时也会出现衍射现象。 1927年,美国科学家戴维逊等物理学家证实了电子衍射。波粒二象性的揭示,开创出一门专门研究微观世界运动规律的统一理论-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结合,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发展了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思想,建立了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波动力学方程。这个方程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相当于经典力学中的牛顿方程。

同年,德国物理学家波恩对波函数做出了统计解释,认为微观粒子的波动性是一种几率波。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1925年沿着另一条途径为量子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他建立了与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在本质上一致的矩阵力学。1927年,他推出了测不准原理和测不准关系式。 1928年,英国科学家狄拉克把相对论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建立了相对论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建立后,围绕对量子力学的理论解释展开了激烈的哲学争论。 1927年,玻尔提出了著名的互补原理,从哲学上对测不准关系加以概括,用以解释量子力学的基本特征-波粒二象性,成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

相对论的创建人爱因斯坦的名字家喻户晓,然而发展量子理论的物理学家的名字只有科技界人士才知晓,原因之一是由于量子理论并非主要由一位物理学家所创立,而是许多物理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晶。在这征程中闪烁着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波恩、泡利、德布罗意、薛定谔等光辉的名字。因为在量子物理学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他们都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20世纪量子物理学所碰到的问题是如此复杂和困难,以至没有可能斯望一位物理学家能单独把它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量子物理学的建立可以认为是物理研究工作方式的转变。

2.4 原子核物理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 19世纪末的三大发现使人类从原子“实体”破门而入,随之而来的物质结构的秘密逐层被揭开,给人类展示出微观领域的丰富多采的自然图景。原子核物理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相继建立起来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尤为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从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因发现中子而获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有关高能物理学方面获诺贝尔奖的占全部物理奖人数的近70%。 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以从事原子物理和人工放射现象的研究而闻名于

世。他因查明了用中子轰击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发现了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而获奖。成为在核物理方面第一个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用数学的方法预见介子的存在。 1950年英国物理学家鲍威尔因发现介子而获奖。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李振道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理论上指出τ、θ是一种粒子,只是在弱相互作用领域其宇称不守恒。 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施温格、日本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对量子电动力学的研究,对基本粒子物理学有深刻影响,他们又假设了一种理论上的粒子称为夸克。

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提出“夸克”粒子理论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丁肇中和美国物理学家里克特分别独立发现j/ψ粒子,使当时处于摇晃状态的夸克理论又获新生。 199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杰罗姆、肯德尔、加拿大物理学家泰勒首次实验发现夸克的存在。 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珀尔、雷恩斯,发现了τ轻子和成功观察到电子反中微子,为建立轻子—夸克层次上的物质结构图像做出了重大贡献。 夸克是不是还可再分,即它是否还有更深的内部结构,这正是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工作还正在进行中。人们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3 启示与展望 历史是一面镜子,回顾百年来诺贝尔物理奖的历程,仅管启示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诺贝尔物理奖荣获者几乎都是来自世界一流的大学和重点实验室。因此,办好重点大学、建设好重点实验室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人才培养出来了,关键还要留住人才,而要留住人才,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环境。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平等竞争,按德才、政绩、成果取酬,是营造这种环境的基础。这样既可留住人才、又可吸引人才。

百年来诺贝尔物理奖虽与我们无缘,但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已取得了很大成绩,再有十几年就有可能实现诺贝尔物理奖零的突破。

从鸦片战争到八年抗战,中华民族之所以会经受百年欺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落后,当侵略者用枪炮瞄准我们的胸膛的时候,我们却只能挥舞大刀长矛去抵抗!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新中国刚一成立,就面临着核大国的核恐怖、核讹诈。于是,我们针锋相对,把基础研究与高科技融为一体,集中了一流的科学家,用不到20年的时间就先后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核潜艇。从而使我们的国威大振,受人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些成果的价值与诺贝尔物理奖获奖项目成果的价值相比并不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研究有了更大的突破。例如,1989年李新洲教授首次在理论上证明了,观测的宇宙必定是四维的,这是宇宙学研究中的一个突破性进展。科学家潘建伟撰写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实验研究》篇四:中学物理调研报告 (2) 中学物理调研报告

题 目: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成 员:

专业班级: 时 间: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一、前言:

物理学中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来的,高中物理实验对于建立于物理基本概念和理论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全方位的功能。因为物理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室进行物理教学和物理研究的最根本方法。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大范围内物理实验教学仍然处于“只讲不做”的状态。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实验教学效果十分低下。新课程认为物理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要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物理实验,通过观察、测量、数据处理等,是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此,我利用见习时间在德化一中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进行一次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本次调查对象为xxx的老师及学生,其中的人员为随机抽取。

本次的调查方法为:

(1)访谈调查5名老师,10名学生 (2)学生问卷调查(300份) (3)上网查询

三、研究设计过程与结果显示及分析:

1、调查时间:

2013年5月2日—2013年5月9日

2、调查地点:

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

3、调查设置: (1)、访谈题目:新课改的措施有哪些? (2)、问卷调查表设置:

4、调查步骤: (1)制定问卷

(2)随机发放300份问卷 (3)回收问卷

(4)访谈5名老师,10名学生,并作记录

5、调查结果显示及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本次统一在该校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00份,其中有

效问卷295份,占98.3%。

1、从表一:看出在新课程改革下,物理实验教学变化相对于以前来说,是比较大的。对全校的同学进行统计,同学们基本满意学校开设的实验,基本满意程度达到80.5%,同学对学校的实验不满意程度为0%。可见,新课改后,中学的物理实验的教学方面,设施方面都有所提高,同学们对物理实验满意程度有所提高。(如表一所示)

表一:学生对物理实验满意程度

2、从表二:可以看出7%以上的学生很少或根本没有做过物理实验,可见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表二所示) 表二:是否做过物理实验饼图分布 3.从表

三、表四:那么在实验前,老师有无要求预习实验内容,而学生个人实际有无预习的调查问题上。98%的学生都选择了要求预习实验内容。这足以证明了,所有老师对实验的重视程度还是令人满意的,老师都是要求学生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这个要求仅仅是学生按照常规的预习方式,是否收到了预习实验应该有的效果。还是有待考察的。个人主动预习层面上,有86%的学生表示偶尔有预习,有41.2%的同学选择了一直有预习,只有3%的同学选择了一直没有预习。从这个调查上来说老师的重视程度对学生的认真对待实验的态度是有影响的。只有老师认真对待了,学生才会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才会认真准备实验,才可以真正的从实验中获取知识和启发。但是,预习实验的方式,预习的内容是否有待改进,这都是老师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地方。从统计的数据可看出,女生做实验的兴趣比男生低,但女生的自觉性比较高。(如表

三、表四所示)

表三:不同年段不同性别对物理实验看法 篇五:中学物理调研报告 (50) 课改实施的情况调研报告

一 前言 为了了解老师和同学对新课程改革了解的情况,特做此调查。 调研时间: 调研地点:

二 研究方法:问卷分析法 三 研究设计过程与结果显示及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里随机抽取参与课改的初中物理教师30人(男15人、女15人)、学生100人(男50人、女50人)。

调查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内容主要从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保障系统、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科学探究、课程评价制度五个方面入手编制,采用单项选择题、开放性选择题和开放性问答题的形式呈现。

实施调查时,研究者委托当地教研人员,亲自将问卷发放给教师和学生,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问卷回答完毕当场收回。共收回有效教师问卷86份,有效学生问卷281份。采用excel 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处理。

(一)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 1.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环境

学校对物理课改的重视程度是顺利推行物理新课程的根本保障。本次调查中85%以上的教师认为学校重视此次物理课改,其余教师认为不重视或持不清楚的态度。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他们对物理课程改革的适应情况是课改顺利推行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大部分教师已经适应了本次课改,近30%的教师还不太适应。为了搞清楚物理课改的影响因素和教师存在的问题,我们做了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在此次物理课程改革当中,教师面临的最大困难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缺乏,二是传统思想对教师的束缚。这两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合理解决,物理课程改革很可能流于形式,无法顺利推行。教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9.72%的教师选择独立解决,84.72%的教师选择与同事商量解决,只有2.78%的教师向教研组长反映,1.39%的教师向校领导反映,1.39%教师选择不采取任何行动的消极态度。可见,绝大部分教师遇到困难并不向上级反映,造成上级并不清楚教师存在哪些困难。如何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解决课程资源匮乏问题,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评制度,是物理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图1 教师在物理课改中遇到的困难 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 [2](211—213)以校内资源为主、校外资源为辅是本次课改的指导思想。调查显示:在教学中,教师除使用黑板、粉笔等常规的教具外,73.61%的教师表示常使用模型、模具演示,61.11%的教师常使用幻灯机,51.39%的教师常使用挂图,41.67%的教师常使用多媒体计算机,12.50%的教师常使用录音机,8.33%的教师常使用录像机,6.94%的教师常使用一些其他的教具。此外,可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见图2所示。

图2 可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 从图2可以看出,可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集中在图书资料和电子资源。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19.44%的教师去学校图书馆、资料室查阅资料,8.33%的教师去校外图书馆收集资料;在对学生的调查中也得出一致的结果,仅有28.33%的学生认为学校图书馆有些方面能够满足自己学习的需要,其余学生认为校图书馆不能满足自己物理学习的需要。可见,校图书资料更新慢、数量不足、与教学内容脱节等局限性,使得校图书资料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此外46.48%的教师认为学生从来不去校外图书馆等地去学习。校内图书馆有待进一步扩充更新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校外图书馆虽然便利,但并没有被广大师生所重视和利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条件差会直接影响物理新课程的实施效果,在本次调查中,66.67%的教师认为实验条件差,该现象是物理课程资源缺乏的最主要原因。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因为条件差而放弃实验,28.23%的学生认为物理老师经常使用日常简易器材(如易拉罐、火柴、手电筒等)做实验,36.73%的学生认为老师有时这样做,21.09%的学生认为老师偶尔会这样,10.54%的学生认为老师从不这样做。可见,大部分物理教师在努力挖掘身边的可利用资源,利用日常生活的简易器材进行实验教学,以此弥补学校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 1.教学观念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者,是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主体之一。物理教师教学观念决定着物理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传统教学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此次课改提倡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调查发现:72.22%的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针对学生物理学习上的个别差异,75.00%的教师使学生间形成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气氛;19.44%的教师采取个别指导的办法促进学生学习,其余教师采用与家长合作等办法来帮助学生进步。由此可见,物理教师在关注每一个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也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为了让不同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物理教师创建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由于受到考评制度的影响,93.06%的教师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55.56%的教师重视学生全面的发展,31.94%的教师重视学生特长的培养。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教师如何定位物理教育目的,对物理新课程改革起着主导作用。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物理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在培养学生特长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2.教学行为

教学观念决定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在此次调查中显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答不上来或回答错误时,仅8.50%的学生认为物理教师会批评学生,其余学生认为物理教师会鼓励学生大胆回答,并启发学生思考。当学生提出超出教学要求的问题时, 38.89%的物理教师采用包办的方式为学生详细解答,直到学生满意为止,58.34%的教师鼓励学生自行探究学习,建议学生到图书馆查资料或与同学讨论解决,仅有极少数的教师采用消极的态度和行为,告诉学生所提问题超出了教学要求,不必再考虑。 此次新课程改革,期望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此次调查中63.89%的物理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9.72%的物理教师从教材的实际考虑,6.94%的物理教师从教学条件考虑,19.44%的教师综合以上方面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常常将物理知识和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行教学,他们还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调查显示:51.36%的学生认为物理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进行学习方法的讲授,35.37%的学生认为有时进行,13.26%的学生认为物理教师很少进行或根本不讲授学习方法。

教师教学辅助方式的选择与应用也是物理课改的关键所在,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通过布置大量课外作业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已经不再是物理教师常采用的辅助教学方式。教师根据学科特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科技前沿知识;还可以采用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实地考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单

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现代的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2](130—134)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 1.学习兴趣

现代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主要区别是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在本次调查中,49.66%的学生对学习物理非常感兴趣,43.88%的学生有一定的兴趣,其余学生兴趣极低或不感兴趣。在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34.6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79.93%的学生表示在以后的物理学习中,将更加努力地学习物理。以往有研究表明,物理课程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之一。该结果与本次调查结果不同,主要原因是课改以来,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带动学生探究、实验等,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其学习兴趣得以发展。 2.与他人的交往 与他人的交往、互动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人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成功完成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方法,了解sts,树立科学世界观。在本次调查中,我们着重了解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结果显示:68.06%的物理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充分,其余教师认为不充分,学生更多是被动听课。从学生角度来讲:37.41%认为经常与老师交流,59.52%经常与同学交流。当物理学习中遇到困难时,35.71%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得到老师及时的帮助,35.03%能够得到同学的及时帮助。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教师认为和学生互动充分,但大多学生认为与教师交流互动不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帮助,更多的转向同伴求助。为了顺利推行物理新课程,教师可以创造更多的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及时的帮助。 四 建议及对策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认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转变教育观念,增加相应的教学投入,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物理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教学方法;建立学习型家庭,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大力发展社会教育,拓展学生的物理学习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高中生优化物理学习,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多元化的物理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要兼顾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推荐第2篇:建筑调研报告

建筑调研报告

建筑>调研报告

(一)

巨海城位于大学东路与丰州路交接处,总建筑面积超过百万平米,其中一区,二区、三区以多层住宅为主,

四、

五、

六、

七、

九、十以高层住宅为主,六区为联排式住宅和别墅。巨海新城是呼市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块开发用地,地理位置好,交通便捷,外部环境十分优越,居住区内道路通畅,配套设施相当完善。本次调研的项目为巨海新区中的第五区。

巨海五区整体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布局合理,位于新建东街和丰州路交接处,对面为巨海十区,南面为巨海六区,小区是一个高质量、高品位、富有魅力的居住小区,户户朝阳,通风采光良好,房间布置合理,面积利用充分的优化小区。

一、总平面规划设计

1、结构布局

整个小区由12幢高层板式塔楼组成,西侧有六幢板楼沿丰州路平行布置,东侧另外六幢与二区多层住宅相接,小区为了营造一安静祥和、舒适的环境,设计成纯住宅小区,周边没有底层商业及商铺,而是在整个巨海居住区内集中考虑商业位置,集中布置,在小区中部设置了小区的会所,会所内设施齐全,健身、娱乐、交流均可以较好进行,南入口处为小区的幼儿园,目前已有鼎奇幼儿园入住,相关配套设施十分完善。

五区建设时标准定位为大众住房,居住对象为市区内工薪阶层,档次为中高档,容积率》2,住宅以十一~十八层为主,板式住宅日照间距满足日照分析计算结果,西侧设置机动车出入口,小车停车位基本满足1辆每户,分为地上和地下停车和地上停车两种。自行车停车位2辆每户。小区周边建筑红线为,退丰州路10米。小区人流主要来自西向。小区幼儿园为12班,小学位于巨海三区内,五区北侧巨海商厦为大型商业设施,可以满足小区居民日常所需。小区市政设施条件已具备,给水、排水、煤气、供电、电讯及有线电视等均可介于基地周边城市干道。

2、道路结构与交通系统

小区两个出入口分别开于丰州路,和新建东街。居民主要从西进入时,会体会到中心绿地及路两侧的景观。小区主干道以简洁、自然的形式将小区整体贯通,并利于组团级中心区的均衡划分,小区次级道路则考虑到人车分流,在小区建筑外环设计道路环线,尽量减少进入中心组团的车辆,小区主干道7m宽,两侧均有

1、5米人行道,小区次级道路均为3m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数量也在增多,小区设置停车场已经是必不可少,五区设置了地下和地上两种停车场,地下停车通过四个地下入口到达停车场,采用了人车分流的流线设置,避免了人车的混乱拥挤,地下车位井然排列,起到很好的停车效果。地上停车没有地下那么正规,调查中发现许多车辆乱停乱放,但比较好的一点是,地上也有明显的车辆禁入的栏杆,很好的隔离了车辆。

3、绿化系统

巨海五区的绿化系统是由点、线、面统一构成的。首先是以中心绿地为面,将人文景观(水池、广场、休憩亭廊、各种植物、树种组合)有机结合。形成具有鲜明风格的中心区绿化并确定了小区的整体风格和基调。其次,以院落及组团之间的相互关联不分的绿化作为视觉绿化线。最会是每个院落均有绿化和亭阁座为绿化点。小区内植被丰富,草皮波澜起伏,凹凸不平,景观小路蜿蜒曲折,地面铺装层次多样,每幢楼前均围合出小院。

4、景观设计

利用小区内建筑布置的形式营造小区中心的主景观轴,主景观轴结合休闲广场,亭,及硬质铺地、绿化形成界面丰富而连贯的景观带。植物类型的选用以乡土特色树种为主,采取乔、灌、草结合。常绿、落叶相结合的搭配。

二、住宅设计问题

本规划为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了4中以上的户型,呼市地处西北严寒地区,气候特点夏热冬冷,调研过程发现住宅均为南北向,平均进深大于30米,个房间均有自然采光,户内自然通风较好,每户至少一卧室朝南。

户型有三室两厅、两室两厅、两室一厅等。入户空间利用楼电梯的剩余空间设计成储藏室,以便用户出入时放置鞋帽用具。起居室与过渡空间紧密相连,拥有较完整的墙面,以利于住户家庭安装视听装置及现代化家具,起居室有一个大阳光室,可以满足北方地区冬天寒冷时隔各种活动需求。厨房设计模数化,为安装成套厨房家具提供了条件,在跟住户交流过程中发现,由于水电设计不够精细化导致装修过程中改水电地方多,并且插座、电箱设计位置还需多加考虑。住宅卫生间去不做到分室布置,洗衣机位置固定以便使用,部分卫生间为机械通风,间接采光。

住宅建筑采用现代风格的建筑形式,实墙较低的阳光室、大的南向飘窗,以及转角飘窗等扩大视野,北向较小的开窗,符合呼市地区的气候特点。以简洁的立面造型创造具有浓厚生活气息、高雅文化环境的空间,建筑外墙运用中灰色与米黄色两种配色。北方寒冷地区采用暖色系可以更好吸收太阳光,而灰色主墙面能更好应对北方风沙大的特点,墙面不容易显脏。外饰面材料以喷涂涂料,石材,和面砖相结合的装饰。外墙粘贴挤塑聚苯板保温材料,外贴面砖,由于保温材料外贴面砖容易掉砖,时有掉落砖的事故发生,故面砖粘贴技术非常关键。五区建成一年多,目前为止砖面情况良好。每户均考虑了空调室外机的挂位,所以整体建筑风格统一,不会杂乱。落水管采用内排水的方式,外墙干净整洁。

三、公建配套

五区没有布置商业裙房,打造纯住宅的设计理念,小区内部设计了12班幼儿园,其他如变电站、垃圾站、煤气调压站、换热站等均布置在小区内。其他公建诸如物业管理等在其他区内集中考虑设计。小区内在住宅入口处设计了无障碍坡道,但缺乏无障碍标志。小区内道路也没有设置盲道,及缘石坡道等。

经过此次调研学习到了不少知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高密度社区越来越多,土地紧张,为了节地只能尽量盖高层,这就需要解决好诸多问题,日照采光、高层消防、给排水等等。五区内部分户型采光不足,其他情况良好。其次,小区停车没有做到完全的人车分流,不过这也与车辆多相矛盾,是需要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处理的。再次,五区高层间距大,能够留有更多的地方布置景观绿化,所以小区内环境优美,绿化充足。相关配套诸如健身、运动、活动的场所较多。由于小区新建成,入住户数不多,许多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需要日后跟踪随访才能够更全面的了解。总之通过此次调研对高层居住小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以后小区规划及高层住宅设计提供更多的实际案例经验。

建筑调研报告

(二)

近年来,随着我市公共事业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容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我市经济快速平稳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与此同时,仍有诸多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尤其是违章建筑的存在,严重影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违章建筑数量较多,分布较广,隐蔽性较强,危害较大,查处时也有相当的难度,如何妥善查处违章建筑也就成了城市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与难点。本文就结合城中区域的实际情况,总结违章建筑的一些特点,阐明违章建筑的危害,分析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查处违章建筑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意见。

一、我市城中违章建筑的基本情况

(一)违章建筑的定义

违章建筑一般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建筑。违章建筑主要包括:(1)未申请或申请未获得批准,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建成的建筑;(2)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成的建筑;(3)擅自改变了使用性质建成的建筑;(4)擅自将临时建筑建设成为永久性的建筑。

(二)我市违章建筑特点

20**年城中中队共查处违法建设37户,其中经过规劝自拆7户,自拆面积62平方米,强制拆除违法建住17户,强拆面积208平方米,停建13户,停建面积121平方米。就数量来看,违章建设的总面积达到了391平方米,当然,还有未被查处到的,总体来说是相对较多;从分布来看,南园路、人民南路、古松弄、桃园路等各条道路周边及小区内都有不同程度的违章建筑;由于城中区域部分小区建成年代较长,内部构造相对复杂,部分街道也较为偏僻,很难在正常的巡逻过程中被发现,被查处的违章建筑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市民的举报,而且往往都是已经建成的。综上所述我市城中区域的违章建筑存在着数量较多、分布较广、隐蔽性较强等诸多特点,给我们依法查处带来了不少困难。

二、违章建筑的危害

(一)浪费土地资源。违章建筑直接占用了大量的集体土地,甚至是基本农田,侵吞了集体资源,损害集体利益,造成国家资源的低效利用。

(二)提高开发成本。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发的全面推进,科学合理规划的逐步完善,杂乱无章的违章建筑严重破坏整体规划。

(三)影响依法行政。违章建筑的横行,给国家的土地管理、村镇建设、农民建房管理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使法律法规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执法的权威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四)增加安全隐患。由于违章建筑多为简易结构,往往是由几个农民工随便搭建而成,因此,几年后它们都会变成危房,随时都会发生事故;路边的建筑物还会影响视线,造成交通事故。

(五)影响社会稳定。大量违章建筑的出现,影响着我们的居住环境。同时,由于这些建筑物都是未批先建的,到处乱建,达不到技术规范,容易造成邻里纠纷的大量出现,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背道而驰。

三、违章建筑大量形成的原因

违章建筑上述的这些特点和危害致使它的查处成了工作难点与重点。为了更好的处理相关的违章建设,有必要充分认识违章建筑形成的深层原因。

(一)违章建筑大量产生的根源来讲:经济利益驱动是当事人敢于违法建设的主要原因,经营需要早已代替生活需要成为违章建筑的主要动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租房效益大,而违法的成本又轻,造成了老百姓养猪不如出租的现象。同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小车子已开进寻常百姓之家,随之也带来了大量车库或备用车库,还有不少家庭的厨房和餐厅也开始搬出主房,这些都产生了许多违章附房。

(二)行政执法机关执法不公、处罚不力是违章建筑泛滥的另一个原因。由于判别建筑物是否违反规划,是以详细规划即详规为标准判断的。而在当时,详规要么很粗糙,要么根本没有,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中不少人对城乡规划特别是详规的法律效力一无所知,随意变更规划是常见的事。由于没有详规,或虽有详规却得不到严格执行,这就给行政执法机关判定建筑物是否违反规划、是否严重影响规划留下了非常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而对这一自由裁量权却无约束机制。于是在同一地段,对类似的建筑,对甲认定为严重影响规划,决定拆除,而对乙则认定不严重影响规划,不予拆除。此类执法不公现象,不一而足。

四、违章建筑的对策意见

要指出的是,违章建筑不是仅仅依靠个别部门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查处就可以轻松解决的,要根本性的减少,甚至消除违章建筑,需要多方面多个层次的共同努力。

第一坚持法制宣传。提高群众法制意识,强化违章建筑危害意识,使居民充分认识到整治违章建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新监督形式,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使群众能举报,愿举报,敢举报。

第二归类分期处理。首先,针对新生及翻盖违章建筑,必须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拆除,通过网格平台信息反馈、群众举报等,一旦发现有动砖动土迹象,就立即介入,查明情况,坚决依法处理,尽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其次,对于历史遗留违章建筑,根据具体情况,可通过整体环境改造、专项整治、民心工程等,分期分批,逐步解决。

第三加强执法力度。实践表明,执法力度稍有松懈,违法建筑者就得寸进尺,违章建筑便死灰复燃,同时还带来了相互攀比,你家盖一层,我家盖二层、三层。为此,对违章建筑的查处,必须从严打击,严厉查处,绝不能再搞“以罚代处”,要达到重创正在违章建筑者,震慑有意违章建筑者的目的。对于严重阻碍执法的违法人员,性质恶劣,影响面广的违章建筑,必须实行强制措施,决不可让其心存侥幸;对于无视政策、明目张胆、正面挑衅的,必须予以严厉打击,必要时让司法介入,以维护法律尊严。

第四完善相关法律目前,针对楼顶违章建筑,主要以自拆为主,对坚决不拆除的城管大队也面临法律难题。执法大队并没有强制拆除权,如果申请法院执行,法院表示也有难度,因为要拆露台的违章房必须穿过业主的合法房屋。因此,需要规划、建设、城管等多部门联合调研,健全相关法规,增强其操作性和强制性,起到严厉整治的目的。

总结

综上所述,违章建筑以其分布广,数量多,隐蔽性强,危害大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城市的规划发展,查处违章建筑更是城市管理工作者的重点与难点,在查处违章建设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坚持法制宣传,做好违章建设者的思想工作。只有通过各个部门的联合,不同层面的共同努力,违章建设的情况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建筑调研报告

(三)

英国著名“史前”学者戈登·柴尔德(V、Gordonchilde,1892—1957)认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礼仪性)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金属)工具并列。而谈到建筑就不得不以其文化脉络为背景。

楚国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天人关系,楚人的哲学世界观是个体本位的天人合一。楚人认为:人的存在,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这个个体,就是他的“自”。人的个体,是自然存在,而有超自然的愿望。人的自然存在,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很有限。人有超自然的愿望,要求在空间上、时间上,进入无限。人的血肉之躯,不可能进入无限。人的精神状态,则可能进入无限,就是自觉个体与宇宙合一,也就是自觉天人合一。宇宙无限,若个体自觉与宇宙合一,也就自觉同其无限。个体的精神状态,只能与血肉之躯同存,仍是有限的。但只要一息尚存,便能自觉天人合一,进入无限。一旦自觉这个合一,则这种天人合一之感,不仅比平常客观实在之感,更为实在,而且更为深刻,因为更为自觉。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可以使人从一切局限(包括时空局限)解放出来,把个体全部能量释放出来。《庄子》中的“至人”、“神人”、“圣人”、“真人”,都自觉天人合一,而进入无限。因此,楚建筑文化的最大特点也是体现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上,它所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本文所探讨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涵义作为出发点。

楚建筑属于建筑范畴的“干阑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主体,是南方干阑式建筑与源于北方穴居的高台式建筑融合时期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代表。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艺术性格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为一身,恰恰与楚国人的文化性格相切合,因此成为楚建筑的首选材料。加之,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地处中原的楚国地大物博,木材资源丰富,而相反去花几百年的时间用石材去兴建宫室建筑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选择木材也有其必然性。

楚建筑在建筑类型上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宫殿、宗庙、公府、馆榭、地下宫室、离宫、坛、祠、警鼓台、舞台、观景楼阁等。它们的种类和使用功能虽不相同,但始终流露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楚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楚国的建筑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相亲的文化精神。以其楚楼阁为例,楼阁相当开敞,楼内外空间流通渗透,追求与自然的亲近;造型上运用水平方向的层层屋檐,环绕各层的走廊栏杆,极力削弱体型上的竖高感觉,使之时时回顾大地,仿佛对大地有着无比的眷恋;屋面、屋脊、装饰局部的曲线运用避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优美地镶嵌在大自然中,仿佛自己就是天地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崇敬之情。

楚国的建筑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表现在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上,“风水”学说、院落组群分布就是集中体现。早在伍子胥设计建造吴都阖闾城(今苏州市城厢区)时,在《吴越春秋》中记载:“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以象天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楚建筑普遍存在“天人感应之说”、“四神之说”、“阴阳之说”、“五行之说”等建筑意识,这些建筑意识形成了中国古老的风水理论的基础。风水理论,在景观方面,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环境方面,又格外重视人工环境与天然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其宗旨是勘察自然、顺应自然,又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与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使其达到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完美境界。楚建筑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由“单体建筑”围合构成“院落”。而院落组群分布就是以“院落”为基本单位,依照一定的轴线关系、平衡分布原则和具体需要构成整个组群。主要方式是平面上的层层铺开,注重移步换景异和空间层次,体现时间进程中的空间意识,注重含蓄的美的表达和体验。

建筑风格上,楚建筑的屋顶、木构件、飞檐等人性化设计,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示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本身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楚建筑的屋顶一般很大,并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及以后的“举折”的做法。虽然曲度不大,屋角也没有翘起,刚健质朴的气势较浓,但也初步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字型的屋顶造型,既扩大了室内的空间感,同时有利于排水。类似的还有楚独有的干阑式建筑风格等,这些做法相比同时期的欧洲的平屋顶和中国北方穴居,更具有“人性化”设计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古代楚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木构件主要指柱、梁之外的悬挑受力构件斗拱,古老的“斗拱”系与檐口平行。迄今所发现的楚建筑异型木构件中有十分精美的拱形构件。木构件的“制作”主要指构造结合的榫卯技术,其本身不用一钉一卯,完全插接构成。源出于南方古老的干阑式建筑中的榫卯构造,为楚建筑所承袭发展,不但系列完备,而且技术先进。在承重结构过渡为装饰构件的过程中,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审美角度都将两种功能结合得天衣无缝。终于成为其独特的南国风格。

建筑的装饰上,楚国的艺术家们既看重人与自然的统一,充分表达个性的自由,可是又积极入世,回归到人本的理性现实。以其雕塑为例,在发掘的楚系墓葬中发现如:比细高腿还长一倍的长脖子鸟的脑袋上忽然长出了枝杈繁生、尖端锐利的成对鹿角来;昂首引吭、展翅欲飞的长颈彩凤偏偏要站到斑斓猛虎的背上去,而自己的背上却生出一对繁枝的鹿角;人首蛇身的补天女;双手擎万均的编钟乐架武士,是力的表现;飞凤、鸣鸾、长蛇、奔鹿,还有鼓胀着肚子的具蛙在进行着一场只有现代人类才可能进行的水陆空交叉的立体大型混战,是人间善与恶的搏斗„„这些作品,对于地下的死者,是欢送他们祝愿他们飞升上天上仙境,对于地上活着的人们,是鼓励他们面对自然、征服自然。多数的雕塑作品是实用器物,把器形制作成许多种动物的形象,施以彩绘,以至浅高浮雕、镂刻等等,莫不表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充满着浪漫情调,以供装饰陈设,赏心悦目。楚国建筑装饰以红黑两色的强烈对比为基调,这是由于当时楚人的审美观决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楚建筑始终是“天人合一”与“礼法、宗法制度”的联合体现。“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礼法、宗法制度”注重等级制和规矩,看似矛盾,但反映在建筑上,两者并没有截然分开。如“台”、“坛”等建筑形制是礼制建筑,但它们在布局上追求的还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二者并不矛盾。

总的说来,“天人合一”建筑观是楚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楚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推荐第3篇:建筑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

《古建调研与测绘》实习

调研报告

班 级: 建筑11303班

姓名(学号):刘林峰(201303963)

汪若男(201304006)

蔡超玥(201303951)

彭夏春(201303970)

鲍涛(201305634)

至2016.7.22 2016.7.1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实地调研,让大家正确掌握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地域性、时代性、名族性,从建筑理论上树立正确的建筑观。

2.通过实地的观测,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建筑设计,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3.增长见识,丰富阅历,提升自己设计水平。

二、实习地点

华东地区(南京、苏州、乌镇、周庄、杭州、上海)

三、实习时间

2016年7月1日至2016年7月8日

四、前期准备

事先分好组,我们是5个人一组,由组长给每个组员分配任务,并且要求组员提前查找每个调研点的资料并熟悉资料。

五、调研经过及感悟

南京(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山陵)

我们未曾步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就感受到了一种庄严凝重的气氛。在门口水池中有着造型各异的人物雕像:苦难的母亲,死去的孩子,衣衫褴褛的老人„„都是南京大屠杀中受苦受难者的真实写照,看着这一幕,我们已满腔悲愤。从远处看,整个纪念馆的基调都是灰色的,灰色的墙,灰色的十字架,灰色的阶梯,灰色的大钟。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共分为外景展区、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个部分。 2007年12月13日新扩展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开馆。这座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的新展馆,南京大屠杀是一个震惊全人类的重大事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再现当时的真相,牢记历史,面向未来是整个场馆的主题。整体形状犹如一艘“和平之舟”,东部拔地而起的高大船头是陈列展厅,周边庄严肃穆的广场可容纳万人集会;中部是原馆的遗址悼念区,西部大片开阔区域是树木葱茏的和平公园。

新馆主要有几大亮点:第一,新馆比较长,有700多米,总计有2万多平,但是这2万多平的面积并不是靠某一项内容呆板的堆积起来的。新馆分为三大部分,就像一篇优美的文章,很好的通过展开、高潮、尾声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更具特色的是,这三个部分是依据新馆所处的地形而建成,整体呈起伏状,给人一种完整而凝重的气势。第二,新馆改变了原来旧馆围绕“万人坑”作为主题的做法,“万人坑”在新馆的整体当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最后,踏入新馆的人都可以看到,馆前的大广场上,用碎小的石块建成了广场地面,人走上去沙沙作响,这让人们联想到1937年的冬天,逃难的人们踩在厚厚的积雪上发出的声响。而且,新馆刻意的不做太多的绿化工作,以枯木枯石为主要材料,墙面也以灰色为主题,试图以没 有生气的材料营造成一种没有生气的气氛,让人一进入新馆,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哀思和共鸣。

冥思厅铺“烛之路”

参观者参观完进入冥思厅。该厅中间为行人道,左右以漂浮在水中的蜡烛铺设烛之路,两边是镜面玻璃,烛光在镜面的反射下使空间得到无限延伸。

走出展馆,广场上的《和平》雕塑由手托和平鸽的母亲与期盼和平的儿童组成。广场一侧是140米长的大型胜利之墙V字形青铜浮雕,展现了中国人民浴血奋

战取得抗战胜利的场景。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国际间祈祷和平与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感受建筑设计思想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一种历史的重任,如今的我们是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新时代接班人,大多生下来就过着幸福的生活,也许一生也将平平淡淡度过,但不管怎样总要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我们的上一辈乃至上上一辈人用鲜血换来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在提醒我们勿忘国难,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牢记那段惨烈的历史,反对战争,珍惜和平! 中山陵

中山陵主要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陵墓坐北朝南,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 ,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中山陵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

广场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石牌坊

陵墓入口处是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面有蓝色琉璃瓦,听导游说是国民党的象征,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 碑亭石坊后是长达375米、宽40米的墓道。前行为陵门,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再进为亭,一块高约6米的碑石上刻着“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的鎏金大字。从牌坊开始,过碑亭,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都是用苏州花岗石砌成。

进入祭堂,顿时感觉庄严肃穆,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高29米,长30米,宽25米,祭堂南面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额上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中门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直额。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坐像,出自法国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墙上刻有孙中山亲笔书写的《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

墓室

祭堂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 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很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遗体。

苏州(留园)

入园时低矮幽暗的回廊给人一种稍稍压抑的感觉,顺着这一回一转的回廊,一片开阔的水面呈现在我们眼前,不得不感叹原主人欲扬先抑的造园手法。

整个园子也是以这块开阔的水面为中心。池的北面有错落堆叠的假山,年代久远的古树默默的陪伴在耸立在假山上的亭子,向我们诉说着这园子的每一个故事,池的西面有一轩,坐落在高处,站在上面能俯视全园,并

有有才子佳人在选中唱着悠扬婉约的昆曲。走在这曲径通幽的回廊安静的气氛,我想多少年前这廊中是不是也有官家小姐摇曳的身姿。园中东部坐落着闻名遐迩的冠云峰,它充分体现了太湖石的瘦、皱、漏、透、丑。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有度,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疏密有致,虚实相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这留园的弯弯绕绕里确是让我们看见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味。在网上的资料我们学到的便是交通应该具有便捷性和引导性,最失败的应该就是让人迷路了吧。但是在这苏州园林里,交通已经不再是交通了,它的目的已经不是要通往某个地方,它的意义就在于当下所处之地的所见所感。古时的小姐们无法见到外面的世界,如果家里的园林做得直来直去,几步就走完了,那么她们岂不非常无聊。为了将这游览之路延长,园林除了弯弯绕绕的曲折,还会随时随地有停留稍歇之所。停留稍歇之地有四种类型。其一是停留时间最长的类型,即在游览路线之外另辟的一块空间,可以是独立的亭、阁等建筑物。第二种便是廊道的一种变形,像是高速上的紧急停车带一样。第三种也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种便是在交通的转弯部位延长其中一者,设置一些类似盲肠末端的尽头,这些尽头不会被经过,因而成为可以停留的地方。第四种便是最最简单的直接在路边停留。因为廊道边上一般都设有石质或木质的椅子,既起围护之用也可稍作歇息。留园有趣的便属这一光带。空隙中的最小的一种。狭长的走道形成的黑暗与狭长的空隙引入的光带的对比,下雨时在屋檐下还有垂下一层薄薄的雨帘,淅淅沥沥,行走于其间,虽难免会被雨水打湿,却又别有情趣,欲罢不能。

留园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思想,小面积汇聚大的感觉,采用各种借景手法,将园林造就的独具匠心,与其他国家的园林相比更具自然性,虽由人造,宛自天成的特点给游人一种舒适的感受。留园中的建筑规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憩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整个行程中,对于留园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或许是园中景色太美,又或许是游览时间太短,这也足以体现留园造园艺术之精妙。

周庄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有“中国第一水乡”的美誉。唐风孑遗,宋水依

依,烟雨江南,碧玉周庄。千年历史沧桑和浓郁吴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

风情,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杰出代

表的周庄,成为吴地文化的摇篮,江南水乡的典范。一入周庄,映入眼前的就是一条南北方向的河道将两侧分为东西两岸,两岸的人家遥河 相对,河两岸杨柳伏堤,一片生机盎然。河两岸有桥相连,形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壁建筑;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特;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整,局部风格各异;张厅建 于明代,前后七进,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厅旁箬泾河穿屋而过,正所谓“桥自前门进,船从家中过” 。总之,周庄采用因地制宜的思想,充分利用了水的功能,使得整个周庄镇富有生气,周庄镇的建筑同样是根据地方的环境等因素经过几百年的演变而建,富有当地特色。

我们在游览周庄时下着小雨,雨中的江南水乡更有一番韵味,撑着伞,走在青青的石板

路上,看着来往的游览船只,偶尔船上几个陌生人向我们挥手,边走边拍,想通过相机留住这种感觉。唯一值得遗憾的是,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商业化让它缺少了一点自然地感觉,似乎到处充满了利益的交换。或许在今后的古建保护上,是不是可以让这种商业化不要参杂其中,让这些古香古色的建筑和古镇回归它最淳朴本真的面貌。

乌镇

初到乌镇便想到了周庄,很多人都会认为周庄和乌镇差不多,但是乌镇的特点却比周庄更让人印象深刻,乌镇的发展和市镇格局的形成与 水有着血脉相连的紧密联系,因水成市,

枕河而居,形成了乌镇自由而含蓄、朴素而雅致的整体风格和“出门即是桥,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貌。其境内主要水系有南北 向贯穿全镇的市河,及其两侧东西走向的西市河和东市河,它们与依河伸展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形成 “十”字型的城镇空间系统主骨架,是人们组织生活、交通的主要脉络,并形成了乌镇独特的星形城镇形态。古镇内处处街坊临河、宅第傍水,水、建筑、街巷、桥梁、水埠、园林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融为一体,是水乡居民崇尚自然、与世无争,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乌镇现存传统民居多为清末民初建筑,布局随意精炼,造型轻巧简洁,色彩淡雅宜人,轮廓柔和优美。在经济因素作用下形成了以“上宅下店”为主、结合“前店后宅”、“前店后坊”形式的集商业、居住、生产为一体的建筑形式。建筑尺度不高,大多为两层,通过天井、长窗使室内外空间相通。建筑刻意亲水,前街后河,临水的建筑为争取更大的用地往往采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称为“水阁”,错落有致的临水房屋加上虚实相间的建筑基座处理,构成了乌镇独具的“人家尽枕河” 特色。

乌镇建筑色彩除了拥有江南水乡的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外,在正立面的处理上,上下两层大多采用木板刷桐油,山墙形式除普通封火墙外,还常见“观音兜”。

走出乌镇,意犹未尽,我们领略建筑之余,一路说说笑笑,享受江南水乡之美,也看到了当地居民舒适恬静的生活,我们向往他们的生活,更多的却又只是羡慕。

上海(中华艺术宫)

从车上看到艺术宫,到下车后慢慢走近艺术宫,我们都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魅力,更是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艺术宫共有六层,每一层都是一个精心雕琢长方体,每一层之间都用玻璃连接,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最底下一层用四根巨大的圆柱支撑,像巨型的四脚鼎将中国馆架空升起,呈现出挺拔奔放的气势,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艺术宫展现了艺术之美、力度之美、传统之美和现代之美。

我们参观画展,感受艺术的魅力,走廊里,中华艺术宫的标志随处可见。中华艺术宫的馆标包含了繁体的“华”字,同时勾勒出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的形象外观,东方红更是彰显炎黄子孙对未来的热情与信心,在里面我们也见到了我们最期待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

由北宋张择端作画,生动记录了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我走进展馆被眼前的景象镇住了,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让原作更加生动了起来。从白昼到黑夜,纤夫、官员、牛、驴、车、轿、城楼······无一不刻画得仔细。清晨在茫茫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穿着朴素的农夫,弯着身子,挑起沉甸甸的两箩大米,向家的方向走去;官员策马扬鞭,激起尘埃,扬尘而去;车夫牵着驴子,拉着几麻袋的粮食,向城里走去·······

对于这种将中国传统元素以及文化运用到建筑上的思想,我们是否应该借鉴,每个人或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不应该是在乎对与不对,而是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融入到设计当中,让建筑更有感染力。

杭州(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象山校区的建筑各有特色,所以在参观的时候,着重的研究了象山校区的18栋和11栋,初到象山校区就有一种,“有一种大学叫做别人的大学的感觉”整个校区都设计的特别别致,而且非常具有王澍的个人风格。

这片校园是中国美术学院为它的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实验加工中心、基础教学部建造的新校园,500 多位教师和5 000 多本科与研究生在这里教学、学习与生活。2000 年,学院没有选择进入中国时下流行的政府组建的大学院区,而是选址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尽管这里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但学院的教授、艺术家与参与选址的建筑师共同认为,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加重要。

这处校园的用地环绕一座名叫“象”的小山,山高约50m,两条从西侧大山流出的小河从山的南北两侧绕过,在象山东端汇合,蜿蜒流入宽阔的钱塘江。象山北侧的校园一期工程于2001 年设计,2004 年底建成,是由10 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约7万m2,由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与体育馆使用。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于2004 年设计,2007 年建成,由10 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 万m2,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与食堂。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地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地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面对当下中国城市的大规模拆毁重建现象,超过700 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瓦被从浙江全省的拆房现场回收到象山新校园,这些可能被当做垃圾对待的东西在这里被循环利用,重新演绎了中国本土可持续性的建造传统。

老师跟我们说,王澍本人非常喜欢瓦片的元素,所以在建筑里随处可见瓦片的再利用,墙面,地面,屋面都纹理感都非常的漂亮,老师还跟我们说,王澍在设计一个建筑之前,会先画一幅山水画,再从山水画中寻找灵感,我们参观校园时确实有非常强烈的感觉,感觉像是在欣赏一幅山水画,特别到18栋的时候,那连绵不断如山脉一般的楼梯让我们大为震动。

王澎一再变换着元素的形式把玩着类型的组合这不仅是一种奇异的形式感也是艺术语言对自身表现能力的反思。元素类型一旦形成建筑师就会获得一种美学意义上的愉悦, 能够具备接近于大自然的力量。这样他才可以实现自己的野心,致力于处理元素与元素类型与类

型之间的关系以自己独特的形式渗透入每一件作品扮演着造物主的角色在中国园林里面有大量这样的手段当你会用这种眼光去看的时候你会觉得你看到感觉到四处都有意思了。接下来可能就会有一种野心我是不是能够把它发展成一个我理解的中国城市的片段。就像写字一样中国人写一个字的情况是很少的一写就是一篇, 就有章节和结构中国人处理这种群体的事情一向是特别有兴趣不光只是因为城市,而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个文化的传统 一向就认为世界是处在这样一种生动的关系中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物。

在这层意义上我们理解了王澎在象山二期中中所进行的类型试验“ 山房“ 类型,取材自杭州灵隐寺前的千佛岩,“ 水房“ 类型建筑呈中国南方微波起伏的缓慢水体状态,“ 合院类型每个建筑内包含3 个以上的小院落。每种类型均被重复至少3次每种材料作法也至少被重复两次,但每座与地形的结合方式都有绝对的区别。实际上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中建筑与景观的区别已经不存在,建筑往往就是景观,并具有一种中国宋代山水画的气息。

总结与收获

此次古建实习不仅仅让我们见识到了中国古建的魅力,也让我们对古建保护多了些思考。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承载着大量而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各个古建筑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政治等等各方面历史问题等到详尽的研究和了解。所以对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是重要的且需不断坚持,不断完善的一项重要的文物保护工作。 然而,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古建筑与现代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矛盾。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与当地古建筑的存在形同水火,要建立开发区就必须要占用原来的古建筑的占地,要保护古建筑就必须组织开发区在古建筑区的建立,所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便成为了古建筑保护的关键。

当然我们在参观现代建筑的时候也会思考,什么才是好建筑?怎样才能设计好一栋建筑?今后在我们的设计生涯中,我们应该怎样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或许随着自己知识的增长,会慢慢有了答案。

此次实习虽然时间短暂,但是收获颇多,除了以上说到的调研实习地点,还有上海的田子坊,八号桥,外滩建筑等等,或许知识的有限,我们不能深刻的理解所有我们看到的建筑,但随着知识的积累,或许这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推荐第4篇:建筑物理

2.风向+风速+频率=风玫瑰图,风向是从外向坐标内吹。

4.传热的基本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6.导热特点:是由温度不同的指点(分子,原子,自由电子)在热运动中引起的热能传递现象。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均能产程导热现象,但其机理却并不相同。

7.材料的导热系数及其影响因素: 材质的的影响, 干密度的影响,材料含湿量的影响。使用温度状况和某些材料的方向性也有一定影响。 8对流特点:单纯的对流只发生在流体中。对流换热只发生在流体之中或者固体表面和与其紧邻的运动流体之间。

9.对流:由于温度不同的各部分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互相参合而传递热能。

10.对流换热:流体与壁面接触的同时发生对流和导热的热量传递过程。

11.辐射特点:①在辐射传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形式的转化②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任何中间介质③辐射传热是物体之间相互辐射的结果。

12.绝对白体:凡能将辐射热能全部反射的物体。绝对黑体:能全部吸收的。绝对透明体或透热体:能全部透过的。

15.温室效应原因:主要是波长,太阳光是短波,投射率大,找到地面反射后变为长波,投射率小,因此,用这种玻璃制作的温室,能透入大量的太阳辐射热而阻止室内的长波辐射向外透射,这种现场成为~

16.大气使太阳能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辐射线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这样就使地表底层大气温度增高,故温室效应

19.体形系数: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

21.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D>6.0为I型,D=4.1~6.0为Ⅱ型,D=1.6~4.0为Ⅲ型,D≤1.5为Ⅳ型。但对于实体砖墙,当D=1.6~4.0时,其冬季室外计算温度仍按Ⅱ型取值。

27.热桥:在围护结构中,一般都有保温性能远低于主体部分的嵌入构件,如外墙体中的钢或钢筋混凝土骨架、圈梁、板材中的肋等。这些构件或部位的热损失比相同面积主体部分的热损失多,它们的内表面温度也比主体部分低。在建筑热工学中,形象地将这类容易传热的构件或部分称为热桥。

29.太阳光线与地球赤道面所夹的圆心角,即所谓太阳赤纬角。赤纬角变化于±23°27′内。

30.黄道面与天轴的夹角为66°33′,则黄道面与天球赤道面夹角为23°27′。

31.人眼对于380~780mm范围内的电磁波引起不同的颜色感觉

32.在视感觉最大值处(明视觉时为555nm,暗视觉为507nm)入眼时555nm,感觉量为1,绿色光。

36.照度:对于被照面而言,落在其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多少来衡量它被照射的程度。符号E,表示被照面上的光通量密度。

37.距离平方反比定律:表面的照度E与点光源在这方向的发光强度I成正比,与它至光源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

38.反光和偷光材料均可分为二类:一类属于定向的,即光线经过反射和透射后,光分布的立体角度没有改变,如镜面和透明玻璃;另一类为扩散的,这类材料使入射光程度不同地分散在更大的立体角范围内,粉刷墙面就属于这一类。

40.半透明材料使入射光线发生扩散透射,表面粗糙。均匀扩散反射(漫反射)材料有氧化镁、石膏等。均匀扩散透射(漫透射)材料有乳白玻璃和半透明塑料等。

41.采光系数:室内给定水平面上某一点的由全阴天天空漫射光所产生的照度En和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由全阴天天空漫射光所产生的照度Ew的比值

42.在室内照明设计时分两方面来考虑颜色问题:光源色和物体色。

43.小学教师照明设计(1)照明标准:数量标准,质量标准(亮度分布,直 接眩光,反射眩光,光幕反射,照度均匀度,阴影)(2)照明设计:光源,灯具,灯具布置对室内照明的影响,黑板照明 44.室内照明光环境设计: (1)空间亮度的合理分布:一般将室内空间划分为若干分区,按其使用要求给予不同的亮度处理①视觉注视中心②活动区③顶棚区④周围区域(2)强调照明技术①扩散照明②高光照明③背景照明(3)造型的需要①光线的扩散和集中②光线的方向性 45.建筑立面照明可采取三种方式:轮廓照明,泛光照明,透光照明 46.轮廓照明:以城市为中心区的照明,主要是建筑物的轮廓照明 47.泛光照明:对于一些体形较大,轮廓不突出的建筑物可用灯光将整个建筑物或建筑物某些突出部分均匀照亮。 48.透光照明:利用室内照明形成的亮度,透过窗口,在漆黑的夜空形成排列整齐的亮点。 49.声功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声音能量。记W。单位为瓦W或微瓦μW.在建筑声学中,对声源辐射的声功率,一般可看做是不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属于生源本身的一种特性。 52.在自由声场中测得声压和已知的与声源距离,即可算出该点之声强及声源的声功率。 53.在分贝标度中,声压每加1倍,声压级增加6dB;声压每乘10,声压级增加20dB;声压级每增加10dB,人耳主观听闻的响度大致增加1倍。人们长时间暴露在高于80dB的噪声环境中,有可能导致暂时的或永久的听力损失。 56.绝热材料:导热系数在0.3W/(m²k)以下的材料,按用途不同称作保温材料或隔热材料,比如矿棉,石棉,泡沫材料等。 57.气候建筑学综合分析方法考虑因素:①地形,地势,斜坡方法②植被类型③水体④街道宽度及方位⑤室外空间爱呢及建筑形式⑥地表特征⑦规划形式⑧规划要素⑨建筑朝向⑩体形系数 59.绿色建筑:建筑生命周期内,消耗最少地球资源,创作最少废弃物的建筑物,切入点是绿色环保 60.生态建筑:是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建筑,重点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发展与环保,建筑与环境等关系,切入点事生态平和 61.可持续建筑:是指自然资源,减量循环再生,能源高效优化组合,人居环境健康安全,生态,系统平衡运行的建筑,切入点是资源,能源循环再生。 62.被逼出来的低碳策略:1997年《京都议定书》149个国家;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63.建筑保温的途径:①建筑体形设计,应尽量减少外围护结构的总面积②围护结构应具有足够的保温性能③良好的朝向和适当的建筑间距④增强敬爱念珠物的密闭性,防止冷风渗透的不利影响⑤壁面潮湿,防止壁内产生冷凝 65.自然通风的组织:①建筑朝向,间距及建筑群的分布②建筑的平面布置与剖面设计③房间开口和通风构造的措施 66.建筑平面布置与剖面设计:①主要使用房间布置在夏季迎风面,辅助用房可布置在背风面,并以建筑构造与辅助措施改善通风效果.②开口位置尽量使室内气流场的分布均匀,并力求风能吹过房间中的主要使用部位③炎热期较长地区的开口面积宜大,以争取自然通风,夏热冬冷地区门窗洞不宜过大,可用调节开口的方法,调节气流速度和流量.④门窗相对位置以贯通为最好,减少气流的迂回和阻力,纵向间隔在适当部位开设通风口或可以调节的通风构造⑤利用天井、小厅、楼梯间等可增加建筑物内部的开口面积,并利用这些开口引导组织自然通风。 1

推荐第5篇:建筑物理

影响室内人体热舒适的因素有六个:1人体所处的活动状态,如运动或静坐2人体的衣着状态。3室内的平均辐射温度(环境辐射温度)4空气温度5空气湿度6室内风速(气流速度) 有效温度最早由美国采暖通风协会1923年推出,为室内气温、空气湿度、室内风速在一定组合下的综合指标。

露点温度:在一定的气压和温度下,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蒸气量有一饱和值;超过这个饱和值(饱和水蒸气分压力),水蒸气就开始凝结,变为液态水。饱和水蒸气分压力随空气温度的增减而加大或减小,当空气中实际含湿量不变,即实际水蒸气分压力p不变,而空气温度降低时,相对湿度将逐渐增高,当相对湿度达到100%后,如温度继续下降,则空气中的水蒸气将凝结析出。相对湿度达到100%,即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所对应的温度,成为露点温度。

热流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等温面上单位面积的热量

建筑热环境设计:1建筑保温设计2防潮设计3隔热设计4建筑节能设计

材料的蓄热系数:在建筑热工中,把某一匀质半无限大壁体一侧受到谐波热作用时,迎波面上接受的热流波幅Aq,与该表面的温度波幅Ao之比称为材料的蓄热系数。 材料的蓄热系数是说明直接受到热作用的一侧表面,对谐波热作用反应的敏感程度的一个特性指标。

围护结构内表层材料的蓄热系数还决定着室内气温与内表面温度的关系。

室外热环境是室外气候的组成部分,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主要功能即在于抵御或利用室外热环境的作用。

拱顶和穹顶的优点在于:1室内高度有所增加,人们头顶富裕的空间,可以保证热空气的上升和聚集在远离人体的位置2屋顶的表面积有所增加,太阳辐射作用在扩大的面积上,平均的辐射强度相对降低,屋顶吸收的平均热量下降,因此对室内的辐射强度有所减少;3在一天的多数时间内,一部分屋顶处于阴影区,可以吸收室内和相对较热的屋顶部分的热量,将其辐射到阴影区内温度较低的空气中

结合气候设计的五大因素:1空气湿度2空气温度3太阳辐射4风速气流和气压

5凝结和降水

热岛现象:在建筑物与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由于地面覆盖物吸收的辐射热多,发热体也多,形成市中心的温度高于郊区,即”城市热岛”现象。热岛现象也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一般冬季强夏季弱,夜晚强白天弱。

热岛现象出现的原因:热岛现象的存在,使市中心温度较高的空气由于质量轻而向上升,郊区地面的较冷空气则从四面八方流向城市。市区热空气携带的一部分烟尘滞留在城市上空,一部分较重的在郊区沉降,污染地面,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减弱或避免产生热岛现象。 避免或减弱热岛现象的措施:在城市中增加水面设置、扩大绿化面积。由于水的热容量大,并且可以通过蒸发吸收热量。绿化则除蒸发吸热外,对日辐射还有一定的反射作用,尤其在夏季日辐射照度很大时,可以显著降低周围的空气温度-------绿化可以改善建筑周围小气候。

避免发生的措施:1增加水面设置,增加植物覆盖率2避免方形圆形城市面积的设计

维护结构外表面收到三种不同方式的传热:1太阳辐射作用2室外空气传热3吸收12后温度升高自己向外界发射长辐射热。 传热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传热的三个过程;表面吸热,结构传热,表面散热

辐射:把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从一个物体传向另一个物体的现象。凡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可以发射同时也可以接受热辐射。

对流:流体与流体之间、流体与固体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所产生的热量交换现象。 导热:同一物体内部或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由于分子热运动,热量由高温处向低温转移的现象。

傅立叶定律内容:匀质材料内各点的热流密度与温度梯度的大小成正比。 或:一个物体 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传递的热量与在其法线方向的温度变化率成正比。

导热系数:其物理意义:在稳定传热状态下当材料厚度为1m两表面的温差为1℃时,在一小时内通过1m2截面积的导热量。导热系数大,表明材料的导热能力强。

黑体:对外来辐射全吸收的物体,ρ=1 白体:对外来辐射全反射的物体, γ=1 透明体:对外来辐射全透过的物体τ=1

灰体:自然界中介于黑体与白体之间的不透明物体。建筑材料多数为灰体。 辐射换热是物体表面之间通过辐射和吸收综合作用下完成的

辐射换热量的大小取决于两个表面的温度、发射和吸收辐射热的能力及相对位置。

黑球温度:将温度计放在直径为150mm的黑色空心球中心的反射辐射影响的温度

稳定传热(恒定的热作用):结构两侧(室内和室外)有温差,且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不随时间而改变。冬季采暖房屋外围护结构的保温设计,一般按稳定传热计算。 不稳定传热(周期热作用):结构两侧有温差,但温差方向的温度不是恒定而是随时间在变化。在建筑上遇到的不稳定传热多属周期性不稳定传热,即热作用和结构内部温度呈周期性变化。按热作用的情况,不稳定传热分为:1)单项周期热作用(如空调房间的隔热设计);2)双向周期热作用(如自然通风房间夏季隔热设计)。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当围护结构的表面受到周期性热作用后,温度波将向结构内部传递,同时不断衰减,直到背波面(如波动热作用在外侧,则指内表面) 。热惰性指标是表明背波面上温度波衰减程度的一个主要数值,它表明围护结构抵抗周期性温度波动的能力。 隔热设计标准:就是围护结构的隔热应当控制到什么程度:它与地区气候特点、生活习惯、对地区气候的适应能力以及当前的技术经济水平有密切关系。对于自然通风的房间,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主要控制其内表面温度值。

要求外围护结构具有一定的衰减度和延迟时间。

对寒冷地区的建筑,从体型上考虑节能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尽量节省外围护结构面积;二是使建筑物能充分争取到冬季的日辐射得热。如体型过于复杂,外表面面积较大,热损失越多。

在建筑中要尽量避免空气水蒸气凝结:一是避免在围护结构的内表面产生结露。二是防止在围护结构内部因蒸气渗透而产生凝结受潮。这一点对结构最为不利。

相对湿度达到100%,即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所对应的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

防止墙和屋顶内表面产生结露措施:1使围护结构具有足够的保温能力,并注意防止冷桥。2如室内空气湿度过大,可利用通风除湿。3围护结构内表面最好用具有一定吸湿性的材料。 4对室内湿度大、内表面不可避免有结露的房间,采用光滑不易吸水的材料作内表面,同时加设导水设施,将凝结水导出。

地面泛潮措施:架空层防结露、空气层防结露、材料层防结露、呼吸防结露、密闭防结露、通风防结露、空调防结露

温热区建筑设计放热的措施:1防止日辐射2争取自然通风3防止夏季结露

湿热区建筑设计防热措施:

(1)防止日辐射:周围环境要绿化;窗口要遮阳;外围护结构要隔热;朝向要合理。 (2)争取自然通风:房屋间距、布局要合理;建筑低层架空;设通风屋顶、通风幕墙。

(3)防治夏季结露。 穹顶拱顶优点: 室内高度有所增加,人们头顶富裕的空间,可以保证热空气的上升和聚集在远离人体的位置; 屋顶的表面积有所增加,太阳辐射作用在扩大的面积上,平均的辐射强度相对降低,屋顶吸收的平均热量下降,因此对室内的辐射强度有所减少; 在一天的多数时间内,一部分屋顶处于阴影区,可以吸收室内和相对较热的屋顶部分的热量,将其辐射到阴影区内温度较低的空气中。

自然通风的三种功能:1用室外的新鲜空气更新室内由于居住及生活过程而污染了的空气,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洁净度达到某一最低标准的水平。这是任何气候条件下都应该予以保证的,此类要求可称为健康通风。2加体内散热及防止由皮肤潮湿引起的不舒适以改善热舒适条件,此类通风可称为热舒适通风。3室内气温高于室外的气温时,使建筑构件降温,此类通风名为建筑的降温通风。

夏季组织通风的主要方式:风压是当风吹到建筑物上时,在迎风面上,由于空气流动受阻,速度减弱,使风的部分动压变为静压,亦即使建筑物迎风面上的压力大于大气压,在迎风面上形成正压区。在建筑物的背风面、屋顶、两侧,由于气流曲绕过程中,形成空气稀薄现象,在该处压力小于大气压力,形成负压力。 由于正负压的存在,这就使整个建筑产生了压力差。有风压促成的气流,可以穿过整个房间,通风量会大大超过热压促成的气流,是夏季组织通风的主要方式。温和地区的多数建筑,也需要至少在冬季正午前后有一定的日照时间;这时的阳光含有较多的紫外线,有利于消灭细菌和预防一些疾病,使室内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设计窗口遮阳时,应满足7项要求:⑴、夏天防止日照,冬天不影响必要的日照;⑵、晴天遮挡直射阳光,阴天保证房间有足够的照度;⑶、减少遮阳构造的挡风作用,最好还能起导风入室的作用;⑷、能兼作防雨构件,并避免雨天影响通风;⑸、不阻挡从窗口向外眺望的视野;⑹、构造简单,经济耐久;⑺、必须注意与建筑造型处理的协调统一。

绿化遮阳: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天然的遮阳手段,树木或攀缘植物可以用来遮挡阳光,形成阴影,其效果总体来说相当不错。绿化遮阳不同于建筑构件遮阳之处还在于它的能量流向。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植被叶片本身的温度并未显著升高。而遮阳构件在吸收太阳能后温度会显著升高,其中一部分热量还会通过各种方式向室内传递。 根据眩光的形成过程,眩光可分为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

直接眩光:是由视野中的高亮度的或未曾充分遮蔽的光源所产生的。反射眩光:是由视野中的光泽表面的反射所产生的。反射眩光往往难以避开,故比直接眩光更为讨厌。

消除或减轻直接眩光的措施:1制光源亮度 (增大面积,降低亮度)如加灯罩等。2增加眩光源的背景亮度,减少二者之间的亮度对比。如书和浅色的桌面,亮度对比小,有利于视觉工作。3减少形成眩光的光源的视看面积,既减少眩光源对观测者眼睛形成的立体角。4尽可能增大眩光源的仰角。

减少反射炫光的措施:a)尽量使视觉作业的表面为无光泽表面,以减弱镜面反射而形成的反射眩光。(黑色漆面改为灰色毛面)b)使视觉作业避开和远离照明光源同人眼形成的镜面反射区域;(反射的眩光最好大于27°仰角以上)c)使用发光表面面积大、亮度低的光源; d)使引起镜面反射的光源形成的照度在总照度中所占比例减少,从而减少反射眩光的影响。(不可避免的眩光源可想法降低其照度、亮度,)

光环境:是由光与颜色在室内建立的同房间形状有关的生理和心理环境。

韦伯定律:能察觉到的光刺激变化同刺激水平的比值是一常数关系。ΔΙ/Ι=Κ(常数) 常用的光度量有:光通量、照度、发光强度和亮度 光环境的设计理念:1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2对主动光源和被动光源的理解3光环境中光与影的应用。

视觉的形成即依赖于眼睛的生理技能和大脑积累的视觉经验又和照明状况有关

光亮度:指光源表面的光强密度。照度:被照面上接受的光通量的面密度。发光强度就是光通量的空间密度

影响视度的因素:1亮度2物体的相对尺寸3对比感受性4识明时间5避免炫光 色温:当一个光源的颜色与与黑体在某一温度下所显示的颜色一样时,此时黑体的温度就叫做色温用Tc表示单位k。

国际上使用的较普通的表色系统:是孟塞尔表色系统(按色调,明度和彩度对颜色进行分类和标定)和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优良光环境的基本要素和评价方法:1适当的照度水平2舒适的亮度比3宜人的光色良好的显色性4避免炫光干扰5正确的投光方向与完美的造型立体感

防止简并现象产生的措施:1.选择合适的房间尺寸和形状2.将房间的强或天花板做成不规则形状3.将吸声材料不规则分布在房间的界面上。

简并意义:当不同共振方式的共振频率相同时,出现共振率的重叠。

混响半径:在直达声的声能密度与扩散声的声能密度想等处,距生源的距离称为 混响时间:声音停止后衰减60db所经历的时间叫做

混响:生源停止发生后声场中还存在这来自各个界面反射形成的声音残留现象 吸声量:用来表示某个具体吸声构件的实际吸声效果的量与构件的尺寸大小有关 吸声系数:表示材料和结构吸声能力的基本参量

掩蔽效应:人耳对一个声音的听觉灵敏度因另一个声音的存在而降低的现象

哈斯效应:直达声到达后50ms以内到达的反射声会加强直达声。直达声到达后50ms后到达的“强”反射声会产生“回声”

表示声音的三个物理量:声压级,频率,频谱 引入声压级单位的原因:1.声压对人耳感觉的变化非常大(人耳的容许声强范围是一万亿倍,声压相差也达100万倍)声压和声强的变化跟人耳的感觉变化不成正比。跟声压的对数成正比。

照明方式:一般照明,分区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和混合照明 灯具的分类:直接形,办直接性,漫射形,间接形半间接形

灯具的平均亮度:灯具一定方向上的发光强度与灯具方光面在该方向上的投影面积的 灯具的效率:在规定条件下照明灯具的光通量与灯具内的全部光源在灯具外面点燃的光通量之比

美术馆采光要解决的问题:1适合的照度2合理的照度分布3避免在观看展品时明亮的窗口处于视野范围内4避免一次二次反射炫光5环境的亮度和色彩不能喧宾躲主6避免太阳直射展品7采光口少站展品的位置。 采光系数:是指室内抹一点直接或间接接受天空光所形成的照度与同一时间不受遮挡的该天空半球在室外水平面上产生的照度之比 光源的显色性:物体色随不同照明条件变化,物体在待测光源下的颜色与在参照光源下的颜色的符合程度。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减少反射炫光的措施:1尽量使视觉作业的平面是无光泽平面,来减少镜面反射的反射炫光2使视觉作业避开和远离光源桐人眼形成的镜面反射区域3使用反光表面积大发光亮度低的光源4使引起镜面反射的光源形成的照度在总照度中所占的比例减小

消除直接炫光的措施:1限制光源亮度2增加炫光的背景亮度,减少两者之间的亮度对比3减少形成炫光的光源的视看面积4尽可能增大眩光源的仰角

影响视度的因素:1亮度2物体的相对尺寸3对比感受性4识明时间5避免炫光 光亮度:指光源表面的光强密度

照度:被照面上接受的光通量的面密度 发光强度就是光通量的空间密度

常用的光度量有:光通量,照度。发光强度。亮度

在光亮环境中,辐射功率相等的单色光看起来555nm的黄绿光最明亮;在较暗的环境里510nm的蓝绿光最为敏感

韦勃定律:能察觉到的光刺激变化同刺激水平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关系

光环境的设计理念:1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2对主动光源和被动光源的理解3光环境中光与影的应用

视觉的形成即依赖于眼睛的生理技能和大脑积累的视觉经验又和照明状况有关

影响通风屋面隔热效果的因素:1增大空期间曾进出口之间的风压2空气间层的高度3通风间层内的空气阻力4通风间层内气流的组织方式

温热区建筑设计放热的措施:1防止日辐射2争取自然通风3防止夏季结露

防止和控制内部冷凝措施:1合理布置保温层,2在蒸汽流入一侧设置割汽层3在维护结构内部设置排气间层4外墙设置密闭空气间层

保温绝热材料分类:1轻质成型材料类,空气层绝热,反射绝热 外墙外保温隔热砂浆:1基础墙体2界面砂浆层3外墙外保温隔热砂浆层4柔性抗裂砂浆层5加强层6饰面层

维护结构外表面收到三种不同方式的传热:1太阳辐射作用2室外空气传热3吸收12后温

度升高自己向外界发射长辐射热

一维稳定传热的特征:1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通过平壁的热量相等即热流强度q处处相等2同一材质的平壁内部个界面的温度分布成直线关系 传热的三个过程;表面吸热,结构传热,表面散热

建筑物传热的三种方式;1辐射(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凡是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可以发射和接受热辐射)2对流3导热(同一物体内部或者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由于分子热运动热量由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的现象)

热流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等温面上单位面积的热量

避免发生 的措施:1增加水面设置,增加植物覆盖率2避免方形圆形城市面积的设计

结合气候设计的五大因素:1空气湿度2空气温度3太阳辐射4风速气流和气压5凝结和降水

建筑热环境设计:1建筑保温设计2防潮设计3隔热设计4建筑节能设计

1、光气候:是由太阳直射光、天空扩散光和地面反射光形成的天然光平均状况。

2、太阳直射光(晴天地面照度主要来自直射日光, ) b、天空扩散光(全阴天则几乎完全是天空扩散光照明)

3、设计人员在采光设计中使用的三种天空亮度分布数学模型? ①均匀天空亮度分布;②CIE标准全阴天空(全云天); ③晴天天空亮度分布

4、采光系数:是室内某一点直接或间接接受天空光所形成的照度与同一时间不受遮挡的该天空半球在室外水平面上产生的照度之比

5、Ⅲ类光气候区采光标准规定临界照度值为5000lx

6、照度均匀度?照度均匀度以工作面上的

[对于站立的工作人员水平面距地0.90m,坐着的人是075m(或0.8m)] 最低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表示(或采光系数最低值与平均值之比),不得低于0.7。

7、侧窗采光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侧窗构造简单、维修方便、光线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有利于形成阴影,使人的容貌和立体物件形成良好的光影造型,并可扩大视野

不足:侧窗位置较低,人眼很易见到明亮的天空,形成眩光,

8、克服侧窗采光照度变化剧烈,提高房间深处的照度的措施有哪些? 1)、提高窗位置,可提高房间深处的照度,均匀性能得到很大改善。

2)、采用乳白玻璃、玻璃砖等扩散透光材料,或采用将光线折射至顶棚的折射玻璃,提高房间深度的照度,利于加大房间进深,降低造价。

3)、采用倾斜顶棚,接受更多的天然光,提高顶棚亮度,使顶棚成为照射房间深处的第二光源

4)、在多层建筑中,侧窗位置较低时,将上面几层往里收,增加一些反射屋面,当屋面刷白时,对上一层室内采光效果明显

5)、在晴天多的地区,朝北房间采光不足,将对面建筑(南向)立面处理浅色,使墙面成为一个亮度高的反射光源,增加北向房间的采光量

9、天窗采光的有哪几类? 矩形天窗

横向天窗

锯齿形天窗

平天窗

10光环境:是由光与颜色在室内建立的同房间形状有关的生理和心理环境。 11影响视度的五项因素 亮度 对比感受性 识别时间 避免眩光 12光环境的三种设计理念

理念之一: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

理念之二:对主动光源和被动光源的理解 理念之三:光环境中光与影的应用

13光是一种能够在人的视觉系统上引起光感觉的电磁辐射,光的波长范围为380nm~780nm。波长大于780nm的红外线、无线电波等,以及小于380nm的紫外线、X射线等,人眼均感觉不到。

14在光亮环境中,辐射功率相等的单色光看起来555nm的黄绿光最明亮;在较暗的环境里,510nm的蓝绿光最为敏感。

15常用的光度量有:光通量[Φ=KmΣΦe,λV(λ)单位:流明(Im)] )、照度(E= dΦ/ dA 单位为:勒克斯(Ix))、发光强度[I=dΦ/dΩ 单位:坎德拉(cd)]和亮度() 16反射分为:规则反射 定向扩散反射.漫反射 混合反射

17直接眩光:是由视野中的高亮度的或未曾充分遮蔽的光源所产生的。

18反射眩光:是由视野中的光泽表面的反射所产生的。反射眩光往往难以避开,故比直接眩光更为讨厌

19消除或减轻直接眩光的措施:

a)限制光源亮度 (增大面积,降低亮度)如加灯罩等。

b)增加眩光源的背景亮度,减少二者之间的亮度对比。如书和浅色的桌面,亮度对比小,有利于视觉工作。

c)减少形成眩光的光源的视看面积,既减少眩光源对观测者眼睛形成的立体角。

d)尽可能增大眩光源的仰角 20减少反射眩光的措施:

1)尽量使视觉作业的表面为无光泽表面,以减弱镜面反射而形成的反射眩光。(黑色漆面改为灰色毛面)

b)使视觉作业避开和远离照明光源同人眼形成的镜面反射区域;(反射的眩光最好大于27°仰角以上)

c)使用发光表面面积大、亮度低的光源;d)使引起镜面反射的光源形成的照度在总照度中所占比例减少,从而减少反射眩光的影响。(不可避免的眩光源可想法降低其照度、亮度, 21光环境的基本要素和评价方法共有五项 适当的照度水平舒适的亮度比 宜人的光色,良好的显色性

避免眩光干扰

正确的投光方向与完美的造型立体感

22显色指数的最大值定为100。一般认为光源的一般显色指数在100~80范围,显色性能优良;在79~50范围内,显色性一般;如小于50则显色性较差。

23建筑物外围护结构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空间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因而,建筑热环境分为室内热环境和室外热环境。

24属于室外的因素:太阳辐射、空气的温、湿度、风、雨雪等--室外热湿作用

25属于室内的因素:空气温湿度、生产和生活散发的热量、水分等--室内热湿作用。 26建筑热环境设计包括:建筑保温设计、防潮设计、隔热设计、建筑节能设计等。 27建筑热环境设计目标:舒服

健康

高效。从生态建筑开始。 通常能接受的热舒适标准应是低能耗率、不出汗、不冷颤

29在负荷热平衡下,虽然∆q=0,但人体已不在舒服状态。 30环境设计应该把握三方面:

一、合理布局、间距适当的小区设计,再加上绿化和水域分布

二、建筑物的合理设计,包括结构上的隔热、保温,朝向及主导风向的选择,遮阳和门窗、热桥的保温等

三、采用空气调节或采暖等设备手段满足人体热舒适的要求。31 一般热工书中介绍有四种综合评价方法:

1)有效温度

2)预测平均热感觉指标

3)作用温度

4)热应力指标

32湿空气及描述湿空气的五个物理量

湿空气:指的是干空气与水蒸气的混合物,室内外的空气都是含有一定水分的湿空气。 空气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水蒸气主要来自于水面、植物的蒸发 和其它潮湿表面,经风的携带遍布于空气中。

a)饱和水蒸气分压力( ps):在一定温度和气压下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蒸气量有一定的限度,水蒸气量达到最高限度的空气称饱和空气,这时的水蒸气分压力称饱和水蒸气分压力。用 ps表示,未饱和的水蒸气分压力用p表示。 标准大气压下(气压相同时),空气温度愈高它所能容纳的水蒸气量也愈多。

b)空气的实际水蒸气分压力:在整个大气压力中有水蒸气所造成的那部分压力,单位为pa(帕).水蒸气压力主要随季节而变,通常夏季高于冬季。 c)绝对湿度(f):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量。单位为

g/m3 d)相对湿度 φ(%): 在一定的温度和气压下空气中实际水蒸气分压力量与饱和水蒸气分压力量之比。

φ=p/ps×100 %

34结合气候设计的五大要素:空气温度

太阳辐射

大气湿度

气压与风

凝结与降水 35在建筑物与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由于地面覆盖物吸收的辐射热多,发热体也多,形成市中心的温度高于郊区,即”城市热岛”现象热岛现象的存在,使市中心温度较高的空气由于质量轻而向上升,郊区地面的较冷空气则从四面八方流向城市。市区热空气携带的一部分烟尘滞留在城市上空,一部分较重的在郊区沉降,污染地面,因此在城市36规划中应减弱或避免产生热岛现象

避免或减弱热岛现象的措施:在城市中增加水面设置、扩大绿化面积 避免方形、圆形城市面积的设计,多采用带形城市设计 37传热方式有三种 : 辐射 、对流和导热 辐射:把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从一个物体传向另一个物体的现象。凡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可以发射同时也可以接受热辐射。

对流:流体与流体之间、流体与固体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所产生的热量交换现象。 导热:同一物体内部或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由于分子热运动,热量由高温处向低温转移的现象

38热流密度(q):单位时间内,通过等温面上单位面积的热量。等温面上面积元dF(m2 ),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热量为dQ(w)

影响导热系数数值的因素:物质的种类(液体、气体、固体)、结构成分、密度、湿度、压力、温度等。

40绝热材料可以归纳为三类:轻质成型材绝热

空气层绝热

反射绝热

41工程上常将导热系数λ<0.3W/(m · K)的材料称为隔热保温材料或绝热材料。如矿棉、泡沫塑料等 42 a) 自然对流和受迫对流

自然对流:由于流体冷热部分的密度不同而引起的流动。空气的自然对流是由于空气温度愈高密度愈大,当环境中存在空气温差时,低温 密度大的空气与高温 密度小的空气之间形成压力差(热压),产生自然对流。

受迫对流:由于外力作用(如风吹 泵压)而迫使流体产生对流。外力愈大,对流速度愈大。 b)对流传热和对流换热

对流传热:只发生在流体之间,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传递热能。

对流换热:包括流体之间的对流传热,也包括流体与固体之间的接触进行导热的过程。 表面对流换热 表面对流换热:在空气温度与物体表面的温度不等时,由于空气沿壁面流动而使表面与空气之间所产生的热交换。

表面对流换热量

取决因素:温度差、热流方向(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或水平方向)、气流速度、物体表面状况(形状粗糙程度)等

辐射换热的特点:是发射体的热能变为电磁波辐射能,被辐射的物体又将所接受的辐射能转换成热能,温度越高,热辐射愈强烈

44黑体的全辐射力:

黑体不但能将一切波长的外来辐射完全吸收,也能向外发射一切波长的辐射。在单位表面积、单位时间以全波段(波长λ=0~∞)向半球空间辐射的全部能量,称为黑体的全辐射力。

用 E b表示黑体的全辐射力, 单位W/m2

45辐射系数:可以表征物体向外发射辐射热能力的高低。各种物体(灰体)的辐射系数均小于黑体。其数值大小取决于材料的种类、表面温度和表面状况。辐射系数只与发射辐射热的物体本身有关,而与外界条件无关。

46玻璃对太阳辐射中大部分波长的光可以透过,而对一般常温物体所发射的辐射(多为远红外线)则透过率很低。这样通过玻璃获取大量的太阳辐射,使室内构件吸收辐射而温度升高,但室内构件发射的远红外辐射则基本不能通过玻璃再辐射出去,从而可以提高室内温度 47热阻定义:是热量由平壁内表面(θi)传至外表面(θe)过程中的阻力,表示平壁抵抗热流通过的能力。热阻越大,通过材料的热量越小,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越好。 48结构传热分为两种方式: 1)稳定传热;2)不稳定传热。 建筑保温设计综合处理的措施1)、充分利用再生能源 2)防止冷风的不利影响3)选择合理的建筑体型、朝向和平面形式4)房间具有良好的热工特性、建筑具有整体保温和蓄热能力 5)建筑保温系统科学、节点构造设计合理6)建筑物具有舒适、高效的供热系统

49保温构造设置的类型(外墙和屋顶)单设保温层

封闭空气间层保温

保温与承重相结合

混合型构造

50外保温的五大优势 (1)使墙或屋顶的主要部分受到保护,大大降低温度应力的起伏。 2)由于承重层材料的热容量一般都远大于保温层,所以,外保温对结构及房间的热稳定性有利。当供热不均匀时,承重层因有大量蓄存的热 量,可保证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不致于很快下降。但对于一天中只有短时间使用(间歇使用)的房间,内保温较好,可使温度很快上升。

(3)外保温对防止或减少保温层内部产生水蒸气凝结十分有利

(4)外保温法使热桥处的热损失减少并能防止热桥内表面局部结露。 (5)对于旧房的节能改造,外保温处理的效果最好。 51窗户的保温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控制窗墙面积比。(2)提高气密性,

减少冷风渗透。(3)提高窗框、窗玻璃的保温能力

52被动式太阳房的主要集热方式直接受益式1集热墙式2附加阳光间式3屋顶池式4对流环路式

53体型系数(S)

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用“体型系数”(S)来表示,即 一栋建筑的外表面积F0与其所包围的体积V0之比,S= F0 / V0 54围护结构受潮原因

吸湿受潮

二、冷凝受潮

三、淋水受潮 55室内过热的原因:

1)在太阳辐射和室外气温的作用下,使得围护结构内表面及室内空气温度升高。 2)通过窗口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包括建筑物墙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热温度升高后,又向外辐射的热量)进入窗口,使部分地面、家具等吸热升温,加热室内空气。 3)自通通风过程中带进带出的热量。

4)室内生产或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包括人体散热。

56建筑防热的途径

A) 对建筑物的朝向和总体布局进行合理安排。减弱室外的热作用。 B) 正确选择外围护结构的材料及隔热形式。 C) 房间的自然通风,排除房间余热。 D)窗口遮阳,阻挡直射阳光进入室内。

E)利用夜间对流、被动蒸发冷却、地冷空调等自然能防热降温。 57屋顶隔热

1)实体材料层+封闭空气层的隔热屋顶

2)通风间层隔热屋顶

3) 楼阁屋顶

4)利用水的蒸发和植被对太阳能的转化作用降温 58外墙隔热

新型墙体(空心砌块,钢筋混凝土空心大板墙,高效的隔热隔声复合轻型墙板,轻骨料混凝土砌块墙,复合墙体.)墙体-----喷洒降温

59热压通风(烟囱效果)热压差与高差由于热压取决于室内外温度与气流通道的高度(即开空间的垂直距离)之乘积,因此只有当其中的一个因素有足够大的量时,才具有实际重要的意义。

60建筑遮阳的目的是阻断阳光直射,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个: 可以防止透过玻璃的直射阳光,使室内过热;

可以防止建筑围护结构过热并造成对室内环境的热辐射; 可以防止直射阳光造成的强烈眩光。 61

一、人工遮阳方式,水平式遮阳,垂直式遮阳,综合式遮阳(格栅),挡板式遮阳.

二、绿化遮阳

三、建筑自遮阳和群体互遮阳

63人耳感觉最重要的部分约在100Hz~4000Hz,相应的波长约3.4m~8.5cm

64声波的绕射、反射和散射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孔洞时将发生绕射。绕射的情况与声波的波长和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有关。与原来的波形无关。

当声波遇到一块尺寸比波长大得多的障碍时,声波将被反射。类似于光在镜子上的反射。 散射当障碍物的尺寸与声波相当时,将不会形成定向反射,而以障碍物为一子波源,形成散射。

65声功率:单位时间内物体(声源)向外辐射的能量W 66声强:单位时间内通过声波传播方向,垂直单位面积上的声能。 67声压:指在某一瞬时压强相对于无声波时的压强变化(改变量)。符号P。

68两个数值相等的声压级叠加后,总声压级只比原来增加3dB,而不是增加一倍。

69在建筑声学中,频带划分的方式通常不是在线性标度的频率轴上等距离的划分频带,而是以各频率的频程数n都相等来划分。最常用的有倍频带和1/3倍频带。

70倍频程:通常将可闻频率范围内20~20KHz分为十个倍频带,其中心频率按2倍增长,共十一个,为:

31.5

63

125

250

500

1K

2K

4K

8K

16K 71 1/3倍频程:将倍频程再分成三个更窄的频带,使频率划分更加细化,其中心频率按倍频的1/3增长,为:

12.5 16 20 25 31.5

40

50 63

80 100

125 160 ...72声源尺寸比波长大的越多,指向性就越强。

最高最低频率可听极限一般地,青少年20~20KHz,中年30~15KHz,老年100~10KHz。 73最小最大可听极限

人耳有一定的适应性,常人上限为120dB,经常噪声暴露的人有可能达到135~140dB。下限频率与频率有关。

74最小可辩阈(差阈)声压级变化的察觉: 一般是1dB 3dB以上有明显感觉频率变化的察觉:一般是3%,低频时3Hz。

75人耳判断声源的方位主要靠双耳定位,对时间差和强度差进行判断。

一是听觉暂留:

人耳有声觉暂留现象,人对声音的感觉在声音消失后会暂留一小段时间。

如果到达人耳的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小于50ms,那么就不会觉得声音是断续的。

直达声到达后50ms以内到达的反射声会加强直达声。直达声到达后50ms后到达的“强”反射声会产生“回声”

二是声像定位:根据哈斯效应,人耳在多声源发声内容相同的情况下,判断声源位置主要是根据“第一次到达”的声音。因此,剧场演出时,多扬声器的情况下要考虑“声象定位”的问题。

77掩蔽效应 人耳对一个声音的听觉灵敏度因另外一个声音的存在而降低的现象叫掩蔽效应。

一个声音高于另一个声音10dB,掩蔽效应就很小。低频声对高频声的掩蔽作用大

78以1000Hz连续纯音作基准,测听起来和它同样响的其他频率的纯音的各自声压级,构成一条曲线叫“等响曲线”

79混响和混响时间是室内声学中最为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 混响,是指声源停止发声后,在声场中还存在着来自各个界面的迟到的反射声形成的声音的“残留”现象。这种残留现象的长短以混响时间来表示。 80什么是混响时间?声音衰减过程所用的时间即为混响时间,室内总吸声量越大,衰减越快,室容积越大,衰减越慢。

室内声场达到稳态后,声源突然停止发声,室内声压级将按线性规律衰减。衰减60dB所经历的时间叫混响时间T60,单位S。

他发现混响时间近似与房间体积成正比,与房间总吸声量成反比,并提出了混响时间经验计算公式——赛宾公式。

81伊林(Eyring)公式 在室内表面的平均吸声系数较大(大于0.2)时,只能用伊林公式计算室内的混响时间。

82伊林(Eyring)公式(伊林-努特生公式)

85吸声材料:材料本身具有吸声特性。如玻璃棉、岩棉等纤维或多孔材料。

86吸声结构:材料本身可以不具有吸声特性,但材料经打孔、开缝等简单的机械加工和表面处理,制成某种结构而产生吸声。如穿孔石膏板、穿孔铝板吊顶等。

吸声系数定义:=(E总-E反)/ E总,即声波接触吸声介面后失去(吸收)声量占总声能量(入射)的比例。 大,吸收的声能大,吸声系数永远小于1。 88音质的主观评价(六个方面加以评价)

1)响度:指人们听到的声音的大小。足够的响度是室内具有良好音质的基本条件。与响度相对应的物理指标是声压级。

2)丰满度:指人们对声音发出后“余音”的感觉。在室外,声音感觉“干瘪”,不丰满。与丰满度相对应的物理指标是混响时间。

3)色度感:主要是指对声源音色的保持和美化。良好的室内声学设计要保持音色不产生失真。另外,还应对声源具有一定美化作用,

4)空间感:指室内环境给人的空间感觉,包括方向感、距离感(亲切感)、围绕感等。空间感与反射声的强度、时间分布、空间分布有密切关系。

5)清晰度:指语言用房间中,声音是否听得清楚。清晰度与混响时间有直接关系,还与声音的空间的反射情况及衰减的频率特性等综合因素有关。

6)无声学缺陷:如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遮挡、声染色等影响听音效果及声音音质的缺陷

89客观指标(四个指标)1)声压级2)混响时间( RT 3)反射声时间序列分布4)反射声空间序列分布

90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和生活噪声

91噪声的危害1)噪声损伤听觉2)噪声对人类睡眠的干扰 3)噪声对语言交流的干扰4)噪声可引起多种疾病

87提高轻型墙隔声能力的措施:

根据国内外的经验,采用的主要措施与效果如下:

(1)将多层密实材料用多孔弹性材料(玻璃棉、岩棉、泡沫塑料)分隔,做成夹层结构。则隔声量比同重量单层墙提高很多。用松软的吸声材料填充空气间层,一般可以提高轻型墙的隔声量2~8dB.

(2)薄板叠合,避免板材的吻合效应引起的谐振,应使各层材料的体(面)密度不同而厚度相同,在质量定律范围内,可以得到较理想的隔声。

(3)弹性连接,双墙分离,避免声桥传声这种做法尽量提高空气间层的厚度,空气层的厚度增加到7.5cm以上时,在大多数的频带内可以增加隔声量8~10dB。

,当将

推荐第6篇:物理协会调研报告

北京化工大学物理协会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11-3姓名:***职务:会长调研人:**

北京化工大学物理协会是北京化工大学学术性社团之一,成立于2002年。协会隶属于工科物理教学基地,负责管理我校“演示物理实验室”和实验楼“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该协会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为宗旨,按照学校提出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普及相结合的教学方针,积极配合学校开展辅助教学活动,同时也开放实验室为全校同学服务。作为一个学术性社团,物协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提高物理在本校的学术地位,意在让更多的人喜欢物理,爱上物理。

协会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都举办过多次活动,主要有上学期的物理实验竞赛,纸桥大赛,本学期的“记忆碎片”等。从创意上看,物协的活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思索所得之精品,既符合一个学术型社团的创会理念,又不失娱乐性和趣味性。从效果上看,物协的活动也是成功的,参与者从娱乐中体会到了物理的魅力,学到不少物理方面的新知识,获益匪浅。另外,协会在人力物力的组织分配也比较到位。

美中不足是宣传问题。调研人从自身经历,会员及干事口述中了解到协会在活动的宣传工作上有一点缺陷。会长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个问题。在没有下达死命令的情况下,活动宣传时多数干事借故或无故缺席,导致活动宣传的力度与效果大打折扣。调研人通过调研了解到这个问题在本校的各个社团中或重或轻都有存在,经仔

细分析,可能原因有如下两点:

1.社团毕竟是一个由具有共同爱好的人聚在一起所形成的学

生组织,没有较强的约束力,组织内部涣散,管理力度不够。

2.会中不少人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对自己所在的组织漠不关心,

对任务的执行力度不够。

针对此问题会长也表示无奈。调研人认为欲解决该问题,社团内部应加大对干事的管制力度,多设一些硬性规定。在社团内部可以设立干事定期考核制度,平时的工作情况由各部部长监督引导。每个月月末对干事进行考核,让他们总结本月的工作情况,开展自我批评。对优秀干事进行嘉奖,并对做得不好的干事进行惩罚。社团也可以定期召开整顿大会,对干事的整体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讨论解决。社团内部也可以定期搞一些娱乐活动,想方设法地增强干事责任心,进而增强整个社团的凝聚力。

无可否认,社联在社团的发展壮大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会长指出社联与社团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应加强一下彼此的交流合作。同时建议社联应该多向其他学校学习,以提高自己。调研人认为社联除了起到服务监督社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去引导他们,为他们的发展壮大提出合理的方案。在此方面,社联做得还不够。调研人建议社联每学期召开一次社团峰会,邀请各个社团的负责人参加。该会的目的主要是让社联与各个社团增强彼此的了解,为社团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经验的平台,让他们互相指出社团发展及

活动开展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以此来促进共同进步与发展。另外社联应大力提倡社团之间的合作,这样能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调研评分:会长6.5会员2.5总分9.0

评语:通过本次调研,社联对物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于协会存在的问题,负责人暂无好的办法去解决,但表示会在一步一步的探索中找到最佳的方案。负责人指出了社联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宝贵建议,对社联未来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对本次调研的结果比较满意。

推荐第7篇:建筑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 调研目的

根据《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课题工作安排,我们于 2007 年 3 月 - 2008 年 12 月,分地区、分专题展开建筑企业技术现状与人才需求调研以及全国部分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状况调研。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1)调研全国部分省市建筑企业现状及发展规划;(2)掌握各类建筑企业技术现状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3)了解建筑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就业岗位;(4)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及对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5)目前建筑企业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管理模式。

(二)调研安排

调研以实地考察及问卷调查相结合,共调研建筑企业十余家,高职高专院校 11 所,发出问卷调查表数 30 份,收回调查表 15 份。

二、建筑企业技术现状调查

(一)建筑企业基本情况调查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十五”期间,辽宁省共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787 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了 189%;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2194.4 亿元,竣工各类商品房建筑面积 10921 万平方米,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了 147%和 27.6%。“十五”期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 5338.6 亿元,建筑业增加值 1707.2 亿元,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了 128.5%和 77.6%。根据《辽宁省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十一五”全省建筑业总产值将达到 11443 亿元,同比增长 114.3%;建筑业增加值将达到 3149 亿元,同比增长 84.5%。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辽宁建筑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对辽宁省的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辽宁省建设行业共有企事业单位 1.6 万家,从业人员 154.4万人,其中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38.6 万人,生产一线急需补充大批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按照辽宁省建设教育“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对建筑类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达 6 万人,伴随着建筑行业企业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面推进建筑“四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一环保”的迫切要求,对建筑类高职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建筑类高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适应辽宁省建筑行业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二)建筑企业的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学历结构调查

1.被调研建筑企业的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学历结构

被调研建筑企业的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学历结构分析见图 1。

图 1 被调研建筑企业学历结构图

分析:领导层学历结构: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本科学历人员比例较高,大专学历也有相当的比例,但总体仍以本科学历为主。

中层于部学历结构中:以大专学历为主,但本科和中专学历人员也占有一定比例,其中,中专学历的中层干部通常是早期毕业中专生。

基层干部学历结构中:以中专学历为主,大专学历也占到了相当的比例,本科学历相对较少,大专、本科学历的基层干部中大部分是近几年就业的毕业生。由此可见,企业领导、管理人员目前总体上以大专学历为主,因此,提高大专层次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水平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三)建筑企业各专业领域工程技术人员构成调查1.被调研企业各专业领域工程技术人员构成见图 2。

图 2 被调研企业各专业领域工程技术人员构成图

分析:从企业目前各专业领域技术人员数量可以看出,建筑工程专业人员较多,装饰工程、工程造价、暖通空调专业的技术人员基本相同。这一方面说明建筑工程专业岗位需求量较大。而道桥专业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则与企业经营侧重点有关。

(1)从职称结构看,基本上以中初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比例较低。其中,道路桥梁专业的中级职称较高,而高级职称几乎很少。

(2)从学历结构看,以中专学历人数为主,大专学历人数次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也不低,其中的原因是近年来二级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招收有较多的大专及本科毕业生。

(3)从年龄结构看,30~50 岁所占比例较大,30 岁以下人员次之,50 岁以上人员比例较低。

三、建筑企业人才需求情况预测

被调研建筑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见图 3。

图 3 被调研建筑企业各类人才平均需求量图

分析:

(1)统计结果表明:建筑工程专业(以前称之为工民建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在所统计企业中需求量平均为 60 人,暖通空调专业平均为 15 人,造价专业平均为

6.4 人;建筑装饰专业平均为 4.4 人;其他专业也有少量需求。

(2)人才就业岗位均为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如土建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等,还有相当企业要求岗位为工长和项目经理,企业岗位空缺可见一斑。

(3)企业对人才学历的需求是:必须具备专科以上的学历层次,但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天津等地的企业多数要求本科学历,对研究生学历也有少量需求,而其他地区的建筑企业主要需求人才的学历层次是大专及本科层次,尤其是高职毕业生。

四、建筑类专业知识、能力调查分析

(一)土建类专业知识结构

根据调查表统计分析,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的百分比见图4。

图 4 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统计图

通过调查表的汇总和统计分析表明,80%以上的人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有:建筑材料、安装施工技术、管理原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工程造价控制、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合同管理与工程索赔。其中,90%以上的人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原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工程造价控制、合同管理与工程索赔。从上述七个方面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来看,要求该类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在懂技术、会管理、能编预算和控制工程造价、熟悉合同管理的基础上,完成建设工程投标工作,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工程项目。

(二)建筑类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

根据调查表统计分析,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的百分比见图 5。

图 5 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统计图

通过调查表的汇总和统计分析表明,80%以上的人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有:社交与语言表达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拟定合同能力、合同谈判能力、合同纠纷处理能力、组织施工能力、工程成本分析能力、编制施工方案能力、微机应用能力、预算编制能力、投标策划能力、工程索赔能力、档案管理能力。

其中,90%以上的人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有:社交与语言表达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拟定合同能力、合同谈判能力、组织施工能力、工程成本分析能力、微机应用能力。

从 90%以上的人认为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分析,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占了 5项;合同方面的能力占了 2 项,也显得很重要。另外,作为现代管理的必备工具的使用,微机应用能力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该重视社会人文学科方面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五、调研综述

(一)建筑企业现状及人才需求预测方面

1.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总体以大专学历为主,技术人员总体以中专学历为主,职称结构以初职为主,而年龄结构中,各年龄段人员分布总体比较合理,只有少数企业集中在 30 岁以下年龄段。

2.人才需求方面,实际调查显示: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中,建筑工程专业明显居多,其次是工程造价、装饰工程、暖通空调专业,其中,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明显较少,多数企业无这个专业人员或技术人员无学历。反应出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人才短缺。

3.企业对人才学历的要求:必须具备专科以上的学历层次。原因是高职高专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4.企业技术现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使用,总体说还不普遍,除与企业技术力量,人员素质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国家的政策配套有关。

(二)企业对建筑类各专业毕业生知识和能力要求方面

1.毕业生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方面,各企业界一致认为应当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知识应当全面,基础扎实,一专多能。在具体知识点上,也有企业提出应当会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要有较强的识图能力,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另外,毕业生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要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毕业生岗位技能证书方面,各企业普遍认为毕业生应当具备

1、2 个建筑类岗位证书。如:施工员、预算员、安全员、质检员等,即通常所说的八大员证书。但同时也指出,要保证证书的真实性,提高其含金量。组织管理协调和适应能力方面,应当有灵活的头脑,能够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适应能力强,特别能吃苦,并易于接受新事物。

3.心理、身体素质方面,要求毕业生政治思想端正,尤其是思想上积极上进、品德好,有较强的责任心以及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同时要有好的心理素质,心胸宽广。能够感受工作中各方面的压力,吃苦耐劳、锲而不舍、踏实肯干;另外还要有好身体素质。这些方面都是学校教育中应当加强和迫切解决的问题。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教育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项目编号27-14)专题报告之一.(作者单位: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第8篇:居住建筑调研报告

居住小区调研报告

-----巨海城五区规划及建筑理念

巨海城位于大学东路与丰州路交接处,总建筑面积超过百万平米,其中一区,二区、三区以多层住宅为主,

四、

五、

六、

七、

九、十以高层住宅为主,六区为联排式住宅和别墅。巨海新城是呼市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块开发用地,地理位置好,交通便捷,外部环境十分优越,居住区内道路通畅,配套设施相当完善。本次调研的项目为巨海新区中的第五区。

巨海五区整体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布局合理,位于新建东街和丰州路交接处,对面为巨海十区,南面为巨海六区,小区是一个高质量、高品位、富有魅力的居住小区,户户朝阳,通风采光良好,房间布置合理,面积利用充分的优化小区。

巨海城五区总图

一、总平面规划设计

1、结构布局

整个小区由12幢高层板式塔楼组成,西侧有六幢板楼沿丰州路平行布置,东侧另外六幢与二区多层住宅相接,小区为了营造一安静祥和、舒适的环境,设计成纯住宅小区,周边没有底层商业及商铺,而是在整个巨海居住区内集中考虑商业位置,集中布置,在小区中部设置了小区的会所,会所内设施齐全,健身、娱乐、交流均可以较好进行,南入口处为小区的幼儿园,目前已有鼎奇幼儿园入住,相关配套设施十分完善。

五区建设时标准定位为大众住房,居住对象为市区内工薪阶层,档次为中高档,容积率》2,住宅以十一~十八层为主,板式住宅日照间距满足日照分析计算结果,西侧设置机动车出入口,小车停车位基本满足1辆每户,分为地上和地下停车和地上停车两种。自行车停车位2辆每户。小区周边建筑红线为,退丰州路10米。小区人流主要来自西向。小区幼儿园为12班,小学位于巨海三区内,五区北侧巨海商厦为大型商业设施,可以满足小区居民日常所需。小区市政设施条件已具备,给水、排水、煤气、供电、电讯及有线电视等均可介于基地周边城市干道。

2、道路结构与交通系统

小区两个出入口分别开于丰州路,和新建东街。居民主要从西进入时,会体会到中心绿地及路两侧的景观。小区主干道以简洁、自然的形式将小区整体贯通,并利于组团级中心区的均衡划分,小区次级道路则考虑到人车分流,在小区建筑外环设计道路环线,尽量减少进入中心组团的车辆,小区主干道7m宽,两侧均有1.5米人行道,小区次级道路均为3m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数量也在增多,小区设置停车场已经是必不可少,五区设置了地下和地上两种停车场,地下停车通过四个地下入口到达停车场,采用了人车分流的流线设置,避免了人车的混乱拥挤,地下车位井然排列,起到很好的停车效果。地上停车没有地下那么正规,调查中发现许多车辆乱停乱放,但比较好的一点是,地上也有明显的车辆禁入的栏杆,很好的隔离了车辆。

3.绿化系统

巨海五区的绿化系统是由点、线、面统一构成的。首先是以中心绿地为面,将人文景观(水池、广场、休憩亭廊、各种植物、树种组合)有机结合。形成具有鲜明风格的中心区绿化并确定了小区的整体风格和基调。其次,以院落及组团之间的相互关联不分的绿化作为视觉绿化线。最会是每个院落均有绿化和亭阁座为绿化点。小区内植被丰富,草皮波澜起伏,凹凸不平,景观小路蜿蜒曲折,地面铺装层次多样,每幢楼前均围合出小院。 4. 景观设计

利用小区内建筑布置的形式营造小区中心的主景观轴,主景观轴结合休闲广场,亭,及硬质铺地、绿化形成界面丰富而连贯的景观带。植物类型的选用以乡土特色树种为主,采取乔、灌、草结合。常绿、落叶相结合的搭配。

二、住宅设计问题

本规划为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了4中以上的户型,呼市地处西北严寒地区,气候特点夏热冬冷,调研过程发现住宅均为南北向,平均进深大于30米,个房间均有自然采光,户内自然通风较好,每户至少一卧室朝南。

户型有三室两厅、两室两厅、两室一厅等。入户空间利用楼电梯的剩余空间设计成储藏室,以便用户出入时放置鞋帽用具。起居室与过渡空间紧密相连,拥有较完整的墙面,以利于住户家庭安装视听装置及现代化家具,起居室有一个大阳光室,可以满足北方地区冬天寒冷时隔各种活动需求。厨房设计模数化,为安装成套厨房家具提供了条件,在跟住户交流过程中发现,由于水电设计不够精细化导致装修过程中改水电地方多,并且插座、电箱设计位置还需多加考虑。住宅卫生间去不做到分室布置,洗衣机位置固定以便使用,部分卫生间为机械通风,间接采光。

住宅建筑采用现代风格的建筑形式,实墙较低的阳光室、大的南向飘窗,以及转角飘窗等扩大视野,北向较小的开窗,符合呼市地区的气候特点。以简洁的立面造型创造具有浓厚生活气息、高雅文化环境的空间,建筑外墙运用中灰色与米黄色两种配色。北方寒冷地区采用暖色系可以更好吸收太阳光,而灰色主墙面能更好应对北方风沙大的特点,墙面不容易显脏。外饰面材料以喷涂涂料,石材,和面砖相结合的装饰。外墙粘贴挤塑聚苯板保温材料,外贴面砖,由于保温材料外贴面砖容易掉砖,时有掉落砖的事故发生,故面砖粘贴技术非常关键。五区建成一年多,目前为止砖面情况良好。每户均考虑了空调室外机的挂位,所以整体建筑风格统一,不会杂乱。落水管采用内排水的方式,外墙干净整洁。

三、公建配套

五区没有布置商业裙房,打造纯住宅的设计理念,小区内部设计了12班幼儿园,其他如变电站、垃圾站、煤气调压站、换热站等均布置在小区内。其他公建诸如物业管理等在其他区内集中考虑设计。小区内在住宅入口处设计了无障碍坡道,但缺乏无障碍标志。小区内道路也没有设置盲道,及缘石坡道等。

经过此次调研学习到了不少知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高密度社区越来越多,土地紧张,为了节地只能尽量盖高层,这就需要解决好诸多问题,日照采光、高层消防、给排水等等。五区内部分户型采光不足,其他情况良好。其次,小区停车没有做到完全的人车分流,不过这也与车辆多相矛盾,是需要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处理的。再次,五区高层间距大,能够留有更多的地方布置景观绿化,所以小区内环境优美,绿化充足。相关配套诸如健身、运动、活动的场所较多。由于小区新建成,入住户数不多,许多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需要日后跟踪随访才能够更全面的了解。总之通过此次调研对高层居住小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以后小区规划及高层住宅设计提供更多的实际案例经验。

推荐第9篇:建筑基地调研报告

南京市地税局基地调研报告

调研地点:南京市地税局基地 调研时间: 调研大纲

Ⅰ基地所处地区的地域性

Ⅱ基地区位分析

Ⅲ基地周边交通及道路状况分析 Ⅳ基地周边原有建筑状况

Ⅴ环境分析

Ⅵ周边人的活动

基地要素:地域文脉、区位、道路交通、周边建筑、气候、景观、噪声、绿化、日照、风向、原有的人等因素。 调研者:09建筑学 报告人:

一、基地所处地区的地域性

基地所处的南京是江苏省政治、经济、教育、科研、文化中心。白下区位于南京市中心,白下区地方税务局作为城市的公共建筑,在这一地区的税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公共服务功能。基地西面有着南京市地税文化教育基地,为旧有居民楼底层改建而来,为全国少有的专门展示我国税收文化的展览馆。里面的丰富的实物和先进的科技,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我国从古至今税收的变迁和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作用,是江苏省南京市中小学教育基地。在设计中应考虑基地和展览馆之间的呼应关系。基地作为税收工作者的办公地点,距其东南方向南京地税交税大厅约200m,间隔城市主干道。在基地上兴建的地税局应充分考虑在城市税收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基地区位分析

本项目位于南京市白下区常府街和龙蟠中路交接点附近,基地东临明御河城市水道,西边为复成里城市支路,南面为常府街城市干道,北面为居民区。总用地面积约为6519m。因着河道和城市干道,整个基地呈不规则的梯形,基地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2三、基地周边交通及道路状况分析

常府街 临河景观带

复成里 基地北侧

基地南侧为城市主干道常府街,且在道路中设有红绿灯,双向四车道,有行道树种植和分隔机动车非机动车的绿化带,车流人流较多,交通很繁忙。这块地区过于稠密,所以在这个项目中,公共建筑前面附带的开放空间与建筑本身同样重要。可以在建筑的南面适当留出一些供行人停留的区域。西侧的复成里城市支路,种植有行道树,为双向二车道,其中一侧停满了车,车流较少,主要为居住区的人流和小型交通工具。基地的周围缺少停车场。导致了复成里道路被大量占用停车。东侧为可供人步行休憩的临河的绿化带,能为设计提供很好的景观节点。北面的居民楼与用地界线紧挨,可考虑设出入口和停车位。

四、基地周边原有建筑状况

基地的周围是居民区和一些商业店铺。在过常府街是高约10层的居民楼,底层为商业店铺。上层楼房为红白相间的色调,八层以上略有挑出。其中基地正对的南侧居民楼后退常府街一定的距离,场地上有一排宣传栏,留出了供路人行走和车辆停放的空间。

西侧和北侧是高六七层的居民楼,从立面上看所建的年代较早,有的楼为黄白相间的色调,有的楼则是灰色的表皮。居民楼不是在同一时间段建成的。楼与楼之间停满了车辆,可见小区的停车状况紧张。在设计中应考虑东边的公共建筑与西边私有住宅在造型、体量、使用功能上的对抗,以及如何使高层建筑在这个基地中与周边的居民区相协调。

在复成里道路和常府街上可以看见远处隔着河道的银行写字楼,西立面上部采用了“Y”的形状,南立面则如一支笔直插入大楼。坡顶用了蓝色玻璃材质,在下部用了规整的墙面开窗。裙房为深色的花岗岩材质。东南方向的达美广场,一至六层的裙房为南京地税大厅办公场所,六层以上则是高层住宅。裙房和高层都为锯齿形,立面和平面都很不规整。

五、环境分析 (1)噪声分析。

常府街为主要干道,平时的人流量和车流量比较多,所以平日这里的噪音还是很大的。要解决这个噪音问题可以在主要车行道两边栽种较密实的植物来隔音,但由于用地紧张恐不可行。基地的其它方位相对较为安静,能提供较好的办公环境。 (2)周边的绿化状况。

种植的行道树为南京本地的常绿乔木,高度为4-6米,在冬季依然郁郁葱葱。行道树地上种植的是低矮的灌木,与道路相结合。常府街主干道上的绿化带不仅起着分隔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作用,而且为减少城市道路的噪音和环境污染起到了很大作用。而复成里两边的树木则为居民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荫蔽,美化了社区环境。沿河的绿化带也提供了良好的景观。

(3)日照分析。

常府街的宽度足以让在常府街南侧的居住建筑的阴影不会落在基地的范围以内。在设计时应考虑高层办公楼的位置和高度,以免遮挡西侧和北侧的居民楼,使居民楼在上午和正午都有充足的日照。

(4)气候分析 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水1200毫米,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4°C,年极端气温最高39.7°C,最低-13.1°C,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春季风和日丽;梅雨时节,又阴雨绵绵;夏季炎热,秋天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干燥。 (5)风向分析

南京市主导风向夏季以东南风为主 ,冬季以东北偏北风为主。由于南侧宽阔的城市干道和东侧河面的影响,风可能在这两个方向上贯通,因而东南侧的风可能较为明显。而西北面由于有居民区的遮挡,故裙房以下的部分在冬季风势不会过大。风向对基地的植被有较大的影响。

六、周边人的活动

常府街干道上均为过往的车流,自行车和电动车较多,对步行者造成一定的干扰。干道两侧的商业街吸引着附近的居民,有宾馆,餐饮店和商店等。而北面居民区的居民则从复成里道路上出入,平时的车流人流较少,道路比较安静。在临河的景观带,来的人很少,多为老人和小孩和中年妇女,主要来这里休憩一会,漫步,遛狗等。因为道路尽端不通,所以没有车流从这边经过。路旁有花岗岩,可作椅子使用,偶尔有路人或小摊贩来这边小憩。

推荐第10篇:装配式建筑调研报告

关于装配式建筑考察学习的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或部件,在工地现场装配而成的居住建筑和商业等公共建筑。装配式建筑性能优越,能顺应绿色制造与节能环保需求,具有建造速度快、节能环保、强度高、自重轻、空间利用率大、隔热性能好等优点。发展装配式建筑是供给侧改革组合拳之一,在“三去一降一补”中,装配式建筑承担生态文明补短板和钢铁行业去库存重任。

2017年4月,**省首个装配式住宅项目——**工程已经正式开始施工。由于**省住宅产业化起步较晚,相关经验还较为缺乏,为了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提高**省建筑工业化发展速度,我局特组织本次观摩考察活动,了解学习外省及相关企业在住宅产业化建设情况、先进经验及管理措施办法,更好的为建设**省住宅产业化项目的推进和政策实施提供参考。

二、装配式建筑行业现状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把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提高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高度。中发〔2016〕6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计划用10年时间,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30%。住建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积极扩大装配式建筑应用规模,明确重点应用区域,提高应用比例。2016年10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建材业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为加快推进贵州省新型建筑建材业发展,切实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培育重要支柱产业提出了明确意见。《意见》提出,到2017年,全省新型建筑建材业完成总产值1200亿元以上,完成增加值4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全省新型建筑建材业总产值达2200亿元以上,完成增加值600亿元以上。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5%以上。基本建立健全与新型建筑建材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标准体系。本次考察学习的武汉市和深圳市,在装配式建筑方面明显走在了前面。深圳市自2016年起,新建项目采用装配式,单体预制率不低于40%,装配率不低于60%;湖北省规定2015-2017年,装配率不低于20%,2018年开始,装配率不低于30%,每年按照5%的增长速度推进装配式项目的实施。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各地出台了大量的鼓励及奖励政策:小区容积率奖励3%-5%;装配式项目鼓励采用EPC模式招标;免交新墙体基金;购买装配式房屋享受首套房优惠;完成主体结构50%即可预售;购买装配式房屋可异地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绿色建筑评审上调一个等级;单个项目节能补助60-100元/平方米。

三、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建筑不同点及监管重点、难点

1、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不是纯粹的装配式结构,对关键的框架梁柱节点及楼板叠合层均采用现浇处理,既增加了结构的整体性,达到了与现浇“同等型”;又解决了建筑部件、暖通空调、给排水系统、电气系统等建筑和设备专业的要求,做到了协调统

一、优化配置,在不降低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优化了建筑性能和功能。

2、武汉、深圳等地装配式结构的一些构造做法,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总结,在中国的相关标准中有所反映,以指导装配式结构工程实践。如梁、柱钢筋在受力最大处或节点区全截面连接、箍筋采用高强度的焊接封闭式箍筋代替传统的135度弯钩做法等。

3、装配式建筑定位要明确,从最初设计时就应该明确,优化建筑外观,尽量以方正、简洁为设计原则,便于后期结构解构深化设计。

4、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监管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装配式建筑存在大量的吊装工作,如何保证吊装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四、相关建议

目前,全市房屋建筑业产值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比重约占70%,其他土木工程建筑业占比相对较低,房屋建筑产业中高附加值的行业市场占比较低,在全市6家建筑一级资质企业,主要集中于房地产项目等低产出行业的生产,全市建筑施工企业有必要进行产业发展升级,改变企业经营比较单一的状况,逐步形成大土木建设的格局。

装配式建筑范畴内的制造业,无疑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难的发展壮大契机。由于行业兴起不久,大量懂得建筑、机械、材料的专业人员的人才非常短缺,谁先掌握这方面的人才优势,谁就掌握的市场的制高点。同样,全市建筑装配配套产业大都是采用外包,或者是从由以前从事建筑业的人士转岗而来,凭借工地现场经验管理,专业匹配度极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应以打造集设计、生产、安装为核心,推动自身的装配式深化设计能力、PC构件生产能力和现场吊装能力建设等相关企业的扶持发展为目标,强化全市建筑企业的盈利能力建设和核心竞争力。

1.政府要与企业进一步加强联动,全力为企业搞好服务,主动为企业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相关部门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对装配式建筑成本进行认真核算,在保证质量、价格合理的前提下,鼓励在政府投资项目、棚户区搬迁改造中广泛应用装配式建筑。

2.企业自身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牢牢把握市场脉搏,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以发展装配式建筑为重要使命,以装配式建筑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与开发,建筑构配件和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配送、安装维护和检测咨询服务等为主要业务板块,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努力抢占市场先机,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

3.政府积极布局建设建筑相关产业园,吸引当地技术和产品应用进入。建设相关产业园产业链的全面整合,极大地推动和加快区内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同时,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凝心聚力、加强协作配套、抱团取暖,积极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全市建筑行业及相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政府和企业加快相关人才的引进力度。制造业的核心是标准化和规模化,关键是人才。受国内建筑一味追求个性化的影响,行业的标准化程度非常低下,模具的通用度基本没有,直接导致制造成本高居不下,生产效率徘徊不前,行业的浪费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引进从设计、模具、埋件、吊具等上下游产业链方面的人才,为加快和提升技术研发能力,政府在人才政策上进行适度倾斜。另外,企业应依据自身财力水平,成立技术中心,组建科研队伍,致力于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推广,掌握前沿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为装配式施工提供技术支持,实现设计研发(技术中心)、生产(产业基地)、应用(项目施工)一体化,继续做强集团公司建筑主体产业,加快建筑产业转型。

5.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建筑企业和人民群众充分了解、认识装配式建筑的益处,为推广装配式建筑奠定基础。

第11篇:建筑遮阳调研报告

淮 海 工 学 院 调研报告

题目:连云港地区公共建筑

系 (院):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建筑学任课教师:张毅班级:建筑102姓名:朱维勇学号:021003218

2013年11月11日

建筑遮阳调研报告

一 引言

目前世界各国的节能住宅虽然各有特色,但这些房子里面都装置了各种各样的节能设备和节能系统。比如太阳能电池板、隔热屋顶、保温外墙和低辐射玻璃等等。 当今世界,设计节能建筑和研发建筑节能技术,是最瞩目的课题之一。据统计,人类每年所消耗的能量中建筑能耗最大。

二建筑遮阳简介

2.1建筑遮阳的意义

建筑遮阳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环

节外门窗是建筑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

部分,也是建筑能耗损失的薄弱环节。

外窗具有观望、透光、通风等功能,建

筑遮阳与建筑外门窗的有机结合,提高

了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也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设计初衷和对室内热环境

以及视觉舒适度起到积极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还没有考虑到外

窗的遮阳设施设计,而建筑遮阳对于绿色节

能建筑起到的积极作用更少人问津。

建筑遮阳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贡

献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是高温热量之源。大

量太阳辐射从玻璃窗进入室内,使室温增高,人们不得

不在室内加大空调功率。空调负荷便主要用于排出进入

室内的太阳辐射得热。用空调器从室内“搬”到室外的

热量又加热了建筑物外围的空气,众多空调器的如此

“搬运”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对局地气候环境起

着恶性循环的推动作用。把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热阻挡

在室外,而不是先让热量进入室内再用能量制冷低消后

排到室外,对此建筑外遮阳起到了关键作用。建筑外遮

阳还具有通风功能,在遮挡太阳辐射热和眩光进入室内的同

时,为室内自然通风提供了条件,使室内得到了理想的热舒

适环境。 采用建筑外遮阳,为室内提供了理想的热舒适环

境,有利于人们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提

高;建筑外遮阳还可以减少空调的使用,有些北方地区的城

市建筑可以大大减少甚至不使用空调,免去了空调费用,对

节能减排的作用不可低估。

冬季夜晚的寒风是降低室内温度的重要因素。我国北方

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远高于相同气候条件下的发达国家,

其中窗户能耗太高是问题的关键,冬季窗户耗能约占建筑采

暖耗能的一半。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

特别是冬季夜晚,

冬季昼夜温差大,温度很低。室内采暖的大量热量从保温较差的玻璃窗户逸出,造成室温下降,供热部门不得不增加采暖供热量。冬季夜晚,采用具有防寒保温作用的建筑外遮阳设施,加上遮阳帘与玻璃窗之间的空气保温层,可以对室内起到保温作用,保温性能提高约一倍。

建筑外遮阳还有保护私密性、避免眩光、降低噪音、防盗和装饰等作用;免去了在外窗或阳台安设防盗网的费用,还建筑物本身的风格,使小区甚至整个城市的市容整洁清新,体现了人居环境本来面貌。

2.2 建筑遮阳方式

按照在建筑围护结构上使用的部位,建筑遮阳分为外遮阳、内遮阳和中间遮阳。

1)外遮阳 :外遮阳是一种在金属外壳中填充硬泡聚氨

酯,并在百叶条之间设计有通风间隔的建筑外遮阳活动

金属百叶卷帘,是可以安设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上较

理想的设施。建筑外遮阳把夏季灼热的太阳辐射热和冬

季寒冷的北风阻挡在室外,有利于保持室内热舒适度,

对减低空调制冷和采暖能耗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国,

不论是公共建筑还是居住建筑,使用外遮阳设施的范例

还很少,1/2的采暖或制冷能源通过外门窗损失掉,同时

失去的还有室内热舒适和视觉舒适环境。

我国北京和南方一些大中城市,已有部分公共建筑利用结构作为外遮阳的遮阳方式。建筑师在设计建筑风格的同时,考虑到了

建筑外遮阳,但为数不多。还有一些大型公共

建筑是以考虑建筑风格或建筑造型的变化为

主。

2)内遮阳 :内遮阳是设置在建筑开口部位

内部(窗户)的遮阳装置的总称,包括遮阳软

卷帘、卷帘百叶等。内遮的不足在于,当太阳

辐射热或寒风进入到室内,对室内的热环境造

成不良影响后,再使用能源将其“搬出”。同

时,使用内遮阳还应考虑在外窗设置一个通风

窗口,把存在于外窗与内遮阳设施的热空气随

时“搬出”室外。内遮阳使用在玻璃幕墙

建筑,也会起到作用,但保温隔热效果不

理想,从外面看去,又像透明的建筑立面

上补上了许多补丁。

3)中间遮阳 :中间遮阳的做法,可以

是在双层玻璃幕墙中间设置可调节的遮

阳百叶帘,或中空玻璃内置遮阳百叶,也

可以在中空玻璃窗内侧玻璃朝向室外的

一侧或贴、或Low-E 涂层,或直接使用

Low-E 玻璃。中间遮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鉴于我国居住建筑高层和超高层居多的

状况,为安全起见,可以采用中间遮阳形

式。中间遮阳免去了外设或内置遮阳设施的麻烦,安全整洁。

不论是外遮阳、内遮阳还是中间遮阳,都会对室内起到遮阳的作用,但是效果最好的是建筑外遮阳。

三连云港淮工教学楼建筑遮阳

按建筑地域划分连云港属于寒冷地区,地理位置:连云港市区,东经119°10′,北纬34°36′。 有效日照时间带指大寒日北京时间8时至16时,冬至日北京时间9时至15时。常年平均气温12.4℃,1月平均温度-4.8℃,极端低温-21.2℃:7月平均温度23.6℃,极端高温36.4℃,历年平均降水量930多毫米,常年无霜期为220天。主导风向为东南风。由于受海洋的调节,气候类型为湿润的季风气候,略有海洋性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凉爽多雨。光照充足,雨量适中。连云港的建筑中需要遮阳的建筑在南部大多采用水平式结构构件进行遮阳,建筑结构不仅在建筑立面造型上起到装饰的作用,还能有效的遮挡日晒。有些建筑类似于博物馆等对采光要求较高的公共建筑,还会采用屋顶遮阳棚。在我们调研的村子中有些人家会在南面的墙上种植植物利用了墙面绿化遮阳。在东西方向的遮阳,连云港地区采用挡板式遮阳,或者为了造型的考虑也会和其他面的遮阳呼应,达到一致的效果。

任意朝向窗口的水平遮阳板挑出长度,按下式计算

L---H·coths·cothγs,w

式中

L---水平挑出长度,m;

H---水平板下沿至下一水平高度,m;

Hs---太阳高度角, deg;

γs, w----太阳方位角与墙方位角之差,deg即γs,w=As-Aw

As---太阳方位角,

Aw---墙方位角,

例如:已知连云港纬度为34°42′,则冬至日太阳高度角=90°﹣(34°42′+23°26′)=31°52′; 夏至日太阳高度角=90°﹣(34°42′-23°26′)=78°44′。

冬至日太阳高度角=(sin31°52′×sin34°42′﹣sin23°26′)/cos31°52′×cos34°42′=0°;夏至日太阳高度角=(sin78°44′×sin34°42′﹣sin23°26′)/cos78°44′×cos34°42′=0°

假设窗高2米,所以夏至日水平遮阳板挑出长度L=2×cot78°44′×cos0°=0.4m

四建筑遮阳的启示

建筑遮阳与建筑外门窗结合,是建筑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室内热舒适和视觉舒适影响重大,对降低夏季制冷能耗和冬季采暖能耗的贡献十分显著。建筑遮阳潜在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也十分可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采暖和空调的使用越来越多。冬季建筑采暖从北方地区正在向夏热冬冷地区推进;夏季空调制冷从南方地区也在不断向北方甚至严寒地区发展。因此,我国建筑能源消耗也在不断增长。能耗增长的同时,对空气污染和环境破坏已经从另一方面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采用建筑遮阳设施,在维护室内舒适度的同时,还降低了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制冷的能耗,在北方夏季,甚至还可以少用或不用空调制冷;在南方冬季,甚至还可以少用或不用空调采暖,对于减低建筑能耗的确是一举几得的措施。

建筑遮阳设计应贯穿在规划和建筑方案、施工图设计、建筑施工和日常运行维护的的整个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建筑所处地域的纬度和气候特点,太阳能利用的不同类型和技

术要求,利用的不同类型和技术要求,建筑造型、平面功能与遮阳部位、构造节点等因素,做到既符合建筑造型和使用功能要求,又满足高质量的室内健康环境需求。

第12篇:商业建筑调研报告

商业建筑调研报告

9月2号下午,我们小组成员对潍坊市银座商场做了调研。调研的结果如下。

概况与基地位置

潍坊市银座购物中心,位于潍坊市奎文区胜利东街以南、北海路以西,占地34,67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9788平方米,为银座目前面积最大门店,该购物中心是由山东银座集团购置一未完工的商品楼后改建完成。

银座商场位于十字路口的西南方向,它的东边是人民广场,东北方向是潍坊市市政府,南边紧邻2座已经完工的32层住宅楼与一座正在建设的商务楼。其中,在人民广场上,潍坊市投入大笔资金在建的“潍坊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必将成为潍坊市未来的标志性建筑,“活动中心”集观光,旅游,剧场,图书馆,科技馆,儿童娱乐等为一体,是未来潍坊市民和旅游人群的在潍坊的集中点。这些位置上的优越性为银座商场提供的足够的购物人群,基地位置对银座的发展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同时也考虑到了银座未来的持续性发展。 总平与入口的设置

银座商场位于交通上的十字路口,于是,建筑在十字路口形式位置的表达就成了其重要的一部分。银座商场创意性的用一个相对路口

中心向内凹的半圆的形式,形成了一个退居性广场,创造了一个人群的驱散与活动的优质场所。并在这个凹的形式在立面上用不规则玻璃幕墙表达了其作为商场的重要位置,整个玻璃幕墙采用宝石蓝色不规则造型,形体类似于在自然界中生长出的水晶晶体,棱角分明、高度参差不齐,因为材质和形体上的区别,使得该部分于矩形形体产生强烈的对比,无论是色彩还是材质都十分亮眼。而正是因为这两部分的结合,整栋建筑的设计初衷正是在岩石中生长出来的水晶晶体。张扬的晶体造型与朴素的矩形体块,亮丽的玻璃色彩与低调的饰面材质相得益彰。这个丰富的立面可以由来自北向和东向的车流人流注意到。也是对十字路口,市政府,人民广场,最好的回应。但是,在建筑实际的运用过程是,我们发现了其存在的问题,第一,广场成为了一个室外的停车场所,围绕了广场的圆形中心停了几圈车,这使得广场作为人群活动的功能遭到了破坏,在视线上也对建筑本身造成了影响。第二,广场的外围种植了灌木和树木,使得广场的开放性变得不强,成为了一个相对围合的空间,这样的问题就是人流想要进入和离开这个广场时有了困难。(广场与外界开放的道路比较窄,被树木遮蔽,同时标志性比较差)。这个问题使得作为本该是重要入口的地方变得人流的进入量和出来量都减小了。商场同时在北向和东向上设置了出入口,地下停车场的入口在广场的西侧,地下一层的流入入口在广场的南侧(这个入口基本没有被利用,标志性差)。

建筑的结构与空间

建筑结构上,与目前到大多数的商业建筑和其他建筑一样,采用的是框架结构,我们小组根据地砖的大小推算出柱网的距离为9米。

在银座内部,营业部分有通过地面的不同的地砖的来划分出通道及不同的营业店区,或者通过一定的颇具创意的隔断(如家电区),沿边稍稍下降的吊顶来划分。

在商场的中心,有一个圆形的中央大厅,大厅的顶部采用三角形组成凹凸的顶棚,与建筑外观上的凹凸玻璃幕墙形成对应,同时,阳光随着时间的变化产生的光影移动,提高了建筑空间的质量和艺术感。以这个大厅为中心在东西南北上个设置了四种不同的交通空间。自动扶梯的形式相对于其他的商场来说会颇为丰富一点,有上下扶梯平行设置的,有单向运送人流的扶梯斜跨一个空间,从下至上或从上之下看呈相互交错的形态,也有双向扶梯平行却如同直跑楼梯一般设置的,从而使得空间更为丰富。这些楼梯上空则又吊置了一些装饰物,让本来较为空洞单调的地方变的生动活泼了起来。人们在购物时,可以感受到这些空间带给大家的乐趣。在中央的圆形大厅,还有电梯间的上下贯穿空间里,商场设置了垂直的挂件和广告等装饰物品,这些装饰,是上下贯通空间装饰时通常采用的手法。可以使相对大的空间不显得很空旷,起到了贯穿连通空间的作用。

建筑在外观上,中心的水晶状玻璃幕墙的设计是建筑本身的一大亮点,可是,在建筑的内部,这一点并没有被好好的利用,在功能平面的组织上存在欠缺,原本在这个位置可以形成与商场外部广场与外

界环境相互交流的空间,但是玻璃幕墙的大部分被内部房间所阻挡,另一部分被商场的功能空间说遮蔽,使得商业建筑缺少了室内与外的交流。这种室内与室外的交流时目前各大商场所普遍缺少的。然而这种交流却是提高购物环境的重要手段。

我们小组的成员特别注意了商场防火卷帘的设计。建筑在各个交通空间,中央大厅,商场的超市的四周都设置了防火卷帘。内部的防火疏散楼梯则是可以由两边都能逃生的剪刀楼梯。剪刀楼梯中间是承重墙。这样就没有了空隙,使逃生的安全性增强。

建筑的功能

在银座内部,B1是烟酒保健,精品家居,美食广场,和家电区。其中B1也有直接对外的出入口,但是这两个出入口是下沉式的,并不宜作为疏散出入口。一般来说,化妆品,首饰等较为昂贵的一类商品的销售店面会放置于与入口直接相通的一层,

1F是时尚男女装和特色餐厅。2F是休闲装,泳衣,按摩器材,健身器,特色餐厅和美容美发。3F有儿童早教,娱乐,美甲和生活馆。4F电玩城,KTV和影城。3F和4F上的这些功能是商业建筑在近来表达的复合型的的体现。这些娱乐场所的消费者一般都是原计划就来这块地方的,所以将其置于顶部也不会让他们改变决定,而从经销方来看,这也是一种很经济划算的安排。在银座内部那些锥形的玻璃幕墙对应的异形的空间里,当人站在落地窗前,视野是相当的开阔,

也让人感觉心情很舒畅,但是,这块地方被用来放置一些电玩类的东西,把人的注意力从风景全拉到了电玩上,完全忽略了这个应该让人觉得安静且舒适的空间。我们认为,如果在这里沿窗布置上休憩的桌椅,另一边可以提供茶点,这样室内与室外的融合则会让人感受更深刻一点,同时也能让逛商场逛的很累的人们有个很轻松的休息的地方。

女性的购物欲和在购物场所的心理决定了女性顾客在商场内停留的时间要远多于男性顾客,女性顾客的购物缺少目的性,这使得女性顾客需要保存更多的体力来浏览众多的商品。相反男性顾客的目的性明确,停留时间也更短,大多数情况都是遇到中意的商品后就会直接选购并且离开。因为这样的原因女装以及化妆品、首饰都会被分布在较低的层数中。而男装则被放置在较高的层数中,这样的合理性是任何商场都会选择的布局方式,而且好处显而易见。

比较有特点的就是在地下一层的灯光对于空间的划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从视觉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电器,餐饮,超市这几部分的光环境是不同的。电器部分为了体现家电本身的颜色以及电视机演示时的色彩而特地采用了接近自然光的光源;餐饮部分就主要依靠略微带点黄色的柔和光线来营造就餐时的良好气氛。以上两个区域的铺地均采用60*60的卡其色地砖,而超市部分采用明亮的白色光源和40*40的地砖来铺地,这个区域的色彩和亮度可以使人明显感到区域之间的划分。

对商业建筑的想法

我们同时调研了潍坊其他各大商业场所。比如V1购物广场,乐购,佳世客等等。其中V1购物广场作为一个新建成的建筑有几个好的想法得以体现,它设置在潍坊白浪河畔,大部分的建筑是修建在底下的,这样就省出的地上的空间,一方面是对白浪河的尊重,另一方面商业建筑替出的地上空间做了一个市民娱乐和公共休闲的空间。这种空间正是其最大的吸引点。用这种附加的功能来带动商业建筑的业绩。

同时我们对本次的商业设计有了以下几个想法。

1.潍坊市目前的商业建筑在功能性都很保守,我们小组认为,建筑在功能性上应该更加的开放,同时在文化空间,娱乐空间,景观空间上做更多的要求,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需要。商业空间只有做到这样,才能赢得未来。

2.商业建筑设计应该考虑的未来对改造的需要。我们发现,潍坊市的一些商场因为地理位置和周围商场的竞争已经出现了人流量不足的局面,这个时候,只有通过对建筑的改造,才能使得商场重新的获得存活下去的条件。

3.商场的结构大部分是柱网的框架结构,虽然这个结构有自己的优越性,但是却不能制造出空间上的趣味性,所以,我们认为,商场空间也要做一些新的尝试,用特殊的结构表达特殊的建筑空间效果。

2011.9.4

第13篇:游泳馆调研报告建筑

游泳馆设计调研报告

——建筑060108 郭瑞龙

本次设计为南方某高校游泳馆设计,该校的游泳馆是校园配套建设的体育场馆中的一部分,游泳馆独立设置,选址位于校园西区临近将军大道一侧。游泳馆规模约17亩,总建筑面积约8500平方米。在满足在校师生使用的同时,可承担高校层面的体育赛事,同时考虑对周边社区的群众开放,功能设置中设置部分全民健身小型场馆、配套商业等。

为了更好的了解游泳馆类建筑的设计要求,在设计的第一周与同学们结伴参观调研了部分游泳馆建筑,以便更好的理解参照。 调研对象:

一、南京全民健身中心

南京全民健身中心是全国第一座高层体育健身中心、全国第一个钢结构健身中心、全国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健身中心。中心由主楼和裙楼组成,其中主楼地上19层、地下2层,主楼高度100米。

南京全民健身中心是南京市体育局、南京市政府合作投资的“十运会”配套项目之首。集体育、健身、体育用品销售和其他配套服务为一体、环境幽雅设施一流的综合性室内体育健身场所,可以充分满足全市人民体育健身的需要。它位于中山东路145号,占地13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70000平方米,建筑高度为100米,总投资2.7亿元,是全国单体面积最大,高度最高,并具有标志性、公益性、群众性的室内体育健身中心。中心分主楼、裙楼和中庭三部分。其中,主楼19层,裙楼4层和中庭4层,分别设有不同的体育健身项目,地下二层为停车场,设有250个机动车位和近1000个非机动车位。

俱乐部内设游泳馆、健身馆、康体会所、运动商场,馆内自然采光,通风顺畅,带您回归自然。国标游泳馆:50×25 米的泳池、1.2-1.8米的水深;水面至屋顶12米的净空高度,自然采光的设计,舒适明亮; 采用24小时臭氧循环消毒系统,使池水经层层过滤,确保为泳客提供优良的水质;大功率的池水加温设备,使水温常年保持在28 ± 1℃。在三楼标准游泳池旁边便是健身馆,这样的组合方便健身过后的人们去游泳池放松一下,体现出了人性化的设计。

二、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游泳馆 南京大学游泳馆座落于南大校园北园,本馆建筑面积5323平方米,共分两进四层,集温水游泳池、健身房、乒乓房、体操房、跆拳道馆等多功能于一体,是我校现代化的体育设施之一。是一个综合性的运动场馆,一楼健身房,各种健身器械应有尽有;二楼游泳池,拥有25*50的标准泳道,作为游泳馆的主体部分,温水游泳池长50m、宽21m,深度为1.3m-1.8m,设8个泳道,符合国家常规比赛标准;三楼健美操房,跆拳道馆;四楼为乒乓球馆。

三、南京奥体中心游泳馆

位于南京奥体中心的游泳馆也由主馆、副馆组成。副馆是两个标准的篮球场,供运动员热身用。 主馆里跳水池、游泳池、训练池、戏水池这四个池子由深到浅一字排开。最深的是跳水池,它的设计按照国际泳联的最新标准——长、宽各25米,深6米,以往世界各地的跳水池均深5.5米。南京奥体中心游泳馆曾举办十运会游泳、跳水比赛,观众席位4000座,建筑面积30507平方米,概算投资1.969亿元。该馆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地标建筑,内有游泳池、跳水池、训练池和戏水池各一座。它的造型、材料和建筑设计语言与游泳运动和谐的融为一体。

象征体育与海洋的主馆与游泳馆如同两片大小不同的螺蛳壳吻合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艺术设计。从“螺蛳壳”的尾部进入馆内,这才发现小小的螺蛳壳内竟有4片水池,分别是休闲区的儿童戏水池和训练池、比赛区的游泳池和跳水池,里面的空间很大,没有一点拥挤感。为了不使跳水运动员感到冷而影响比赛发挥,跳台处温度要保持在29℃左右,而观众席的温度又必须在22℃才能让人感觉舒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馆里同时设计了多套空调系统,观众席是每个座位下都有空调送风口,每个座位就形成了一个空调小气候。图片上看游泳馆犹如匍匐在沙滩上的大海螺,与副馆联成健儿挥臂在水中劈波斩浪的情形,加上中间已形成的跌落水台阶,给人强烈的场所感和水运动氛围。馆身长达258米,跨76米宽,呈30度角倾斜,坡面圆润流畅,浑然一体。

调研总结:通过对这些游泳馆的实地考察调研,以及网上搜集的一些资料,总结了一些在游泳馆设计时需要注意的要点。①建筑布局要考虑运动员、观众和管理3部分功能分区,人流路线应互不干扰。②比赛馆的看台一般布置在比赛池和跳水池的一侧或两侧,注意防止水面产生眩光。③游泳池有比赛池、练习池、跳水池、水球池、综合池、儿童池、海浪池等;还有跳水、比赛、水球合用的池。比赛池的国际标准尺寸为长50米,宽不小于21米,水深1.8米以上,池内设8条泳道,并装设出发台、自动计时器、浮标、道绳和观察窗等。跳水池的尺寸取决于跳台类型。跳台高有3米、5米和10米3种。水深取决于跳台、跳板的高度。游泳池池身结构应坚固耐久,不渗漏,尺寸须符合标准,各种设备和建筑处理须确保游泳者的安全。池身一般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简易池也可用砖石结构,有些小型池还可用铝合金结构或在混凝土、钢、木制池壁内侧铺装塑料里衬。游泳馆室内空气湿热(池水温度24~29℃ ,室内温度25~34℃),且含有大量氯化物,比赛厅还要同时满足观众和运动员的不同需要,因此对空调要求较高。在寒冷地区要考虑防止围护结构表面结露和各种构件材料的腐蚀。④降低室内的噪声和作好音响处理,缩短混响时间,改善音质,以创造良好的声学环境。⑤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池水。水处理可用循环过滤供水系统,将已污染的池水持续抽出,经净化、消毒、加温后再放回池中;小型池也可采用对人无害的药物灭菌、沉淀吸污的方法。

第14篇:商业建筑调研报告

商业建筑调研报告

----

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人聚集,是热闹的集市。人们在此不仅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物品,还因为这里的环境,使每一个看到或者与之互动的人,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环境,以及这种环境所产生的种种行为模式,便是商业建筑创造的。

时间:

地点:济南泉乐坊商业区,

调研内容:1商业建筑造型以及尺度

2商业建筑功能以及流线布置

3商业建筑内外空间设计

一,济南县西巷,泉乐坊商业区

基本概况:

泉乐坊位于济南市县西巷两侧,北依大明湖,南连泉城路,占地约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由香港四大地产商之一的新世界集团在济投资建设。本项目历史文脉厚重,设计上不仅考虑到济南泉水文化,还有济南历史上最大的财神庙、鲁菜发源地九华楼、开元寺遗址等众多文物古迹;项目地处泉城特色风貌带的核心区域,拥有十八处泉水资源,中央泉、永安泉、尺子泉均位列于济南七十二名泉册中。

整个项目集购物、旅游、餐饮娱乐、创意LOFT于一体,拟建商铺近千家。建筑设计类似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各种不同的室内空间看似独立,但在各种不同的坡道,楼梯,通道的组合下,整体感却很强烈。建筑外空间装饰风格类似上海新天地的石库门,以“修旧如旧”为目的,尽量还原济南老城区上个世纪的风貌。

泉乐坊建筑造型以及尺度

相对于大型商业建筑而言,泉乐坊商业区不论占地还是总建筑面积,数据上看,应

该属于

泉乐坊的功能流线看似非常复杂,逻辑上却很简单。可以分成营业-交通-景观-后勤及公共区。

流线组织清晰,其中景观区穿插于营业区中,比如水渠,景观台,喷泉,花圃等。其交通流线主要是贯穿南北的两条主要通道,配以很有特色的坡道,楼梯加以点缀,使枯燥的步行变为有趣的游览。虽然泉乐坊主要建筑是沿街的两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商品房,甚至从主干道看去,并不显得多么吸引人,甚至多少有些低调,但是站在其内部的坡道,楼梯,观景台等不同部位看去,却是另一番景致,这便是此方案出彩的地方。再者,其贯穿南北的交通线与外界连接的通道也很有特色,空间营造上有上海石库门的味道--幽深,古朴,有文化底蕴之感。

由于坡道,楼梯,以及观景台的设置,导致部分营业空间在使用上不便利,需要对不规则的

室内空间进行改造,对室内设计提出了要求。这也是泉乐坊中,部分营业区空置的原因。

第15篇:建筑基地调研报告

基地调研报告

调研地点:郑州市城乡规划展览馆基地 调研时间:2011.10.10 调研目的: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本次设计的课题郑州市城乡规划展览馆的基地现状,周边环境,为设计做准备。 基地分析

本项目位于郑州市区东部新老城区的交接处郑州之林中,是新老城联系的重要纽带。基地东临商务外环路,西靠中州大道,南面为商务西三街,总用地面积约为1.6万m2,南北向的城市绿化景观带犹如缠绕在新城如意下的玉带,而基地就如同镶嵌在玉带上的宝石,璀璨而夺目。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一.基地现状分析

左图为在写字楼顶部拍到的基地现状图,又该图可以看出,整个基地成不规则的梯形,东侧和北侧临路,其余两侧为绿地景观。基地在开建之前为简易搭建的民居,现已拆除,在

现场依稀可以看到断墙残砖的痕迹。

二.基地周边交通与大环境分析

如上图所示,基地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商务核心区外环路西侧的郑州之林中。基地西侧为城市主干道中州大道,东侧为商务外环路,车流人流比较多,交通很繁忙。南侧为商务西三街,为次要交通干道。而

在基地的北侧与南侧为大面积的绿地,能为设计提供很好的景观节点。特别是北侧紧邻基地的一侧为天然的人工湖,景色非常优美,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基地的外部环境的一部分充分利用。

三.整个基地的大背景:郑州文化

基地背景郑州是河南省省会,地处中华腹地,九州通衢,北临黄河,西依嵩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华人文始祖轩辕

黄帝的故里;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所建毫都之所在。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如今的郑州,已成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教育、科研、文化中心。郑州市城乡规划展览馆作为郑州市的城市名片,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这座城市古老而又现代,魅力而又神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从这里,能够回眸历史,重拾记忆;从这里,能够触摸城市,品味文化;从这里,能够描绘蓝图,憧憬未来。 调研收获与感悟

通过此次实地的调研,对设计课题郑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基地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基地周边的环境与交通情况。另外通过与现场的工人以及周边的路人的交流,了解到了郑州市特别是东区的规划现状,郑州城市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大家对规划展览馆设计的一些建议与期待。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基地东西两侧为城市主干道,交通繁忙,基地的主入口不宜设在这两侧。

二.基地的南北两侧为大量的绿地景观,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现有的人造景观,合理的布置建筑的朝向,充分利用这些外在条件,使建筑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

三.郑州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郑州的城市建设更是可以追溯到商代,具有非常遥远的历史,在展览馆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外在因素,设法使其融入建筑之中。

基地调研报告

------郑州市城乡规划展览馆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第16篇:建筑产业化调研报告

建筑产业化调研报告

摘要:国家在 “十二五”期间,已经将“推动建筑工业化”列为十大重要任务之一,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已势不可挡。北京、湖南、福建等省市已经推出大量政策及制度,推广和扶持建筑产业化的进程。但是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规模小、工业化率低,短期内相比较传统作业,新型建筑工业化装配式住宅成本偏高的问题还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发达国家,建筑产业化的比例已经达到60%以上,而我国才刚刚起步,在这个破旧立新、承上启下的紧要关头,万达又该了解什么,做些什么?

关键词:建筑产业化;住宅产业化;装配结构;预制部品;预制混凝土PC墙体;整体厨卫;叠合楼盖。

引言

宏观来讲,建筑产业化是指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化的建筑设计以及模数化、工厂化的部品生产,实现建筑构部件的通用化和现场施工的装配化、机械化。目前建筑产业化内容包括:建筑设计标准化、中间产品工厂化、施工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现代化等。市场主流的产品主要有:主体结构的装配式;建筑隔墙复合预制、整体厨卫等。涉及结构的体系包括: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轻型钢结构、以及其他符合产业化标准的结构体系。

从调研结果分析,目前国内建筑产业化的主流是住宅产业化,而住宅产业化的最大工作量则集中在主体结构的装配式设计和施工。

1 建筑产业化的特点及分类

1.1建筑产业化特点

建筑产业化具有设计简化、施工速度快、施工质量高、施工环境改善、劳动条件改善、资源能源节约、成本节约、建筑效果丰富、抗震性能改善、可持续性提高等特点。推行建筑产业化优点很多,一是节省资源。与传统建造方式比较,建筑产业化可节水60%、节省木材80%、节省其它材料20%、减少垃圾80%、减少能耗70%。二是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建筑品质。建筑产业化的内在要求,可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大量运用,大大提升建筑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同时可带动设计、建材、装饰等50多个关联产业产品的技术创新。三是集约增效,利于企业“走出去”。建筑产业化促进建设标准规范化、流程系统化、技术集成化、部品工业化以及建造集约化,能减少用工50%、缩短工期30%~70%,可显著降低用工需求的特点,也为建筑业“走出去”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四是促进建筑企业转型升级,走上集约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附图1建筑产业化

附图2建筑产业化预制装配施工摒弃了传统施工满堂脚手架

附图3建筑产业化预制装配现场施工情况

1.2建筑产业化分类

从全过程全系统来对建筑产业化进行分类,涉及面会比较广泛,也是产业化进程推广到一定深度后势必逐渐完善的体系,宏观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生产工业化。主要指在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将大量的构部件通过工业化(工厂化)的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加快建设速度,改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资源消耗,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消除污染物排放,以合理的工时及价格来建造适合各种使用要求的建筑。建筑生产工业化又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一是建筑设计标准化;二是中间产品工厂化;三是施工作业机械化。

(2)管理的国际化、信息化、产业链集成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工程项目管理必须将国际化与本土化、专业化进行有机融合,将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通过统一的、科学的组织管理来加以综合协调,比如BIM技术的应用、工程总承包的组织管理模式等等,都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效用价值。

(3)产业工人技能化。随着建筑业科技含量的提高,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减少,复杂的技能型操作工序将大幅度增加,但对操作工人的技术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最终产品绿色化。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八大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国家最新启动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也在政策层面导向上表明了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建筑。

狭义的建筑产业化,或者说是目前我们可实施的产业化更多的是集中在上文提第一条提到的建筑设计标准化,中间产品工厂化,施工作业机械化。

(1)建筑设计标准化。设计标准化是建筑生产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包括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建筑体系的定型化、建筑部品的通用化和系列化。建筑设计标准化就是在设计中按照一定的模数标准规范构件和产品,形成标准化、系列化的部品,减少设计的随意性,并简化施工手段,以便于建筑产品能够进行成批生产。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建筑产业化现代化的基础。

(2)中间产品工厂化。中间产品工厂化是建筑生产工业化的核心。它是将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需要的中间产品(包括各种构配件等)生产由施工现场转入工厂化制造,以提高建筑物的建设速度、减少污染、保证质量、降低成本。

(3)施工作业机械化。机械化既能使目前已形成的钢筋混凝土现浇体系的质量安全和效益得到提升,更是推进建筑生产工业化的前提。它将标准化的设计和定型化的建筑中间投入产品的生产、运输、安装,运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方式来完成,从而达到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有效缩短工期的目的。

从专业的角度去划分为两类:(1)主体结构类,包括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轻钢结构等;(2)建筑装饰类,包括建筑内外隔墙复合预制、整体厨卫等。

从结构体系来区分可以分为四类:(1)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等;(2)钢结构类;(3)轻钢结构类;(4)其他符合产业化住宅标准的结构体系。

从预制部品的类别来划分,可以分为六类:(1)非砌筑类型的建筑内、外墙板;(2)满足建筑装饰用的制品;(3)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包括楼梯、叠合楼板、阳台、雨篷等;(4)预制主体结构构件,包括框架柱、框架梁和次梁、抗震墙板、连梁等;(5)钢结构和轻钢结构用的构配件;(6)其他符合标准化设计、工厂加工、现场安装条件的建筑部品。

2 国内产业化现状

2.1发展现状

我国于1994年正式提出住宅产业化概念。但在此之前我国曾出现过两次建筑工业化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当时在全国建筑业推行标准化、工业化、机械化,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在构件工厂化、中小型建筑施工机械、预制装配式工业厂房、砌块建筑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第二次是六七十年代,我国广泛借鉴各国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改进标准化设计方法,提高构配件生产能力,发展新型建筑体系和建材,在施工工艺、建筑能力和建筑速度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没有很好地研究解决,使得当时生产出的建筑产品(如当时在全国很多地方建造过的预制板房屋)普遍存在产品单调、灵活性差等问题,以至于到今天,有一部分人听到工业化住宅会联想到预制板、预制梁房屋,并与质量差、不安全、造价高等联系起来。这两次建筑工业化浪潮对于提高我国建筑工艺水平和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最后并没有象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真正实现住宅产业化。这虽然与当时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水平落后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以至于直到90年代初,我国的建筑技术都没有实质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在1994年国家“九五”科技计划“国家2000年城乡小康型住宅科技产业示范工程”中系统化地制定了中国住宅产业化科技工作的框架,从而使住宅产业化在科技和示范工程的层面上得以确定和实施,标志着住房产业化的进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4年后国家陆续下发了一些政策文件来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比较重要的有:(1)建设部在1996年发布了《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大纲》,提出了利用20年的时间,分3个阶段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实施规划;(2)国务院办公厅在1999年转发了建设部等部委《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和实施要求;(3)建设部在1999年12月发布了《关于在住宅建设中淘汰落后产品的通知》,对技术落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品和部品,实行了强制淘汰。这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相关部品、材料的技术革新和产品换代。(4)建设部颁布了《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管理办法》,及《住宅性能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等配套文件,在全国范围开始试行住宅性能认定制度,引导各地不断提高新建住宅的性能。

但是,多年来,我国推进住宅产业化还大都停留在宏观政策层面,或仅在建造技术方面限制发展、强制推行某项建造技术,而没有针对市场投资主体——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实施住宅产业化方面的激励、奖励措施和税费政策,从而使得长期以来,在推进住宅产业化方面房地产企业积极性普遍不高,导致了住宅产业化相对滞后,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住宅消费需求。

2.2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加速期,建筑产业化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我国目前建设普遍还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非常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使用大量传统陈旧的技术;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相应部件的通用化程度低;并未充分的发挥新部件以及新材料的优越性,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仍然处在摸索的阶段,并未达到工业化的要求;节电、节水、节能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并未有效的形成和推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具体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市场规模有限。新型建筑工业化装配式住宅仍是一个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由于规模小、工业化率低,相比较传统作业,新型建筑工业化装配式住宅成本增加是必然。如采用现浇作业,每立方米混凝土成本在1200-1500元之间,而购买预制构件进行吊装,每立方米混凝土成本就可能超过4500元。PC率在30%以内,每平方米住宅建筑新增成本在350元左右;而如果超过60%,则每平方米新增成本就超过650元。但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一旦形成规模,成本增幅就会明显下降,并可实现材料部品的循环使用,扩大环保优势。

(2)新型建筑工业化标准滞后。要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其前提是要实现标准化。近年来,有些地方已制订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装配整体式住宅混凝土构件制作、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等,基本涵盖多种预制装配式住宅体系设计、施工、构件等方面。但是目前尚未形成国家级的统一完整的标准体系,各地相关标准也有待细化,这制约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大规模发展。

(3)新型建筑工业化机制有待完善。建筑工业化在中国已经走过很多年,从试点探索期到工作推进期,再到全面深化期,新建住宅产业化水平整体质与量都有明显提高,新型结构体系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发展。目前各地出台了多项纲领性文件,但是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惩罚机制都还不完善,缺乏具体细则,制度层面步伐落后,缺乏有效的推进、监管、激励、约束等机制。

2.3相关政策

2010年3月8日,北京市提出《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住宅产业化,是建设领域贯彻落实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和宜居的世界城市目标有重要意义。并给出了2013年住宅产业化项目比例达10%的明确目标。

2010年3月29日,北京市紧跟着颁布了《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在办法中明确指出“项目奖励面积总和不超过实施产业化的各单体规划建筑面积之和的3%”。

2010年7月27日,北京市颁布了《北京市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管理办法》的通知(京建发[2010]450号)。

2010年9月28日,北京市颁布了关于印发《北京市产业化住宅部品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京建发[2010]556号)。

2010年12月10日,北京市发出关于印发《北京市混凝土结构产业化住宅项目技术管理要点》的通知。

2011年12月30日,《北京市产业化住宅部品评审细则(试行)》出台。

2011年12月30日,北京市发出关于延续执行《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的通知,将此办法延续执行至2015年12月31日。

2012年8月20日,关于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任务的通知(京建发〔2012〕359号)在京发放。

2013年2月6日,出版了装配式剪力墙住宅产业化技术参考手册(第一版)

2013年3月18日,北京市颁布了《关于确认保障性住房实施住宅产业化增量成本的通知》,明确给出了产业化增量成本的参考值。

2014年8月22日,北京市出台《关于在本市保障性住房中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若干指导意见》,并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全国首次提出“装配式装修”的内装工业化要求。

2.4近期新闻

全国政协于2013年11月17日下午在京召开第二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建筑产业化”进行协商座谈。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俞正声说,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协商座谈会,大家对推进建筑产业化在节能节水、降低污染、提高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性形成了共识。要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制订和完善推进建筑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抓好落实。

政策的变化向来牵动着行业发展的神经,特别是对于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建筑产业化来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建筑技术处处长叶明表示,自去年年初国务院转发《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后,国家政策层面上对于建筑产业化的关注和执行力度逐渐提升,近半年尤其明显。5月,在沈阳召开的全国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现场交流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就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全面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正逢其时”。7月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要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建筑产业化的发展。紧接着9月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中,又将建筑产业化的发展作出了从“推动”到“大力推动”的指示。

2014年11月3日,第一届全国建筑与工程结构工业化建造技术交流会召开。

2014年12月16日,首届“住宅产业化高峰论坛”在苏州吴江成功举办。

相关地方政府及协会组织的论坛较多,其中江浙皖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推行力度相对较强,在此不一一列举。

2.5相关企业

据调查,仅2013年建筑工业化新生企业与传统建筑企业转型发展的便已超过20家,主要以建筑商、开发商、重装设备制造商为主。而其中老牌、资深的建筑工业化企业,则加紧了在全国市场的布局。

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最具代表性的是远大住工和北京榆构:总部坐落于湖南长沙的远大住工,在1年时间内,便完成了在华东、华北、华中区域的市场布局,截至2014年该公司已在全国已拥有11家绿色建筑制造基地;北京榆构则和万科强强联手,同时拥有自己的设计院“北京预制建筑工程研究院”。燕通、后鲁、城建在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中参与较多,住总也在拥有住宅产业化最多设计量的北京市住宅设计研究院的有利条件下快速发展。

开发商中万科一直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在北京已经获取了政策优势并大量建成了成本住宅。远洋地产则另辟蹊径,直接参与了北京市地方规范《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DB11/1003-2013 的编制工作,从技术的高度上掌握了产业化的先机。上海绿地集团则联合标准院共同研发实施了上海绿地“百年宅”项目,该项目由标准院设计,青岛海尔家居等产业化住宅部品优质供应商共同参与搭建,最大的特色在于通过“SI住宅内装修体系”使住宅具备结构耐久性、室内空间灵活性以及填充体可更新性特质,展示了住宅产业化建设中“生产工业化、部品标准化、施工装配化”的核心理念。

3 设计产业化的工作亮点

建筑产业化的内容介绍了这么多,似乎多集中于生产加工领域,与设计关系不大,而实际则不然。整体设计的信息化、具象化,户型设计的模数化,管线综合等其实都和产业化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设计的改良是实现产业化的前提;另一方面,BIM技术的应用等,也在推动着设计流程自身产业化的发展。

3.1流程整体化

传统的设计是基于建筑、结构、水、暖、电、弱电等多专业的独立图纸,而且图纸以平面表达为主,缺乏直观的立体效果。各专业之间如果沟通不到位,就会出现专业间图纸不交圈的现象,同时大量的平面表达没有直观感受,很多错误不能够在平面图纸中被轻易发现,传统设计的弊端在日趋复杂的建筑设计中,已经渐渐显现。然而随着BIM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逐渐实现全专业、全过程的设计一体化,一个实体的三维模型,即使是非专业的人员,也可以很快速的了解设计成果的最终形态和具体构造。

3.2户型模数化

传统设计多基于现浇剪力墙结构,建筑户型设计时,为了实现面积效用的最大化,往往忽视了模数的重要性,如果设计不做任何修改就实行产业化,势必导致预制件种类繁多,生产效率低下。下图通过设计调整,在整体指标不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将户型进行调整,调整后,预制件的种类大幅减少,预制加工的成本可明显降低,实现产业化生产才能成为可能。

附图4普通户型调整为模块化设计的对比图

3.3功能模块化

整体卫浴是目前市场上已经可以实现的模块化装修,通过功能的模块化,最终可以实现主体结构与装修设计施工的一体化,在主体结构设计阶段统筹完成室内装修设计。

附图5房间标准化后的模块化装修

3.4结构体系多样化

常用预制结构体系的选择:现浇外挂体系PC、PCF(叠合剪力墙)体系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体系、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钢框架—支撑结构、钢框架—剪力墙结构。目前国内已经推出或即将推出《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JGJ224-2010,《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DB11/1003-2013,《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SJG18-2009;《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技术规程》DBJ43/T XX-2013;《福建省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等规范,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将《预制混凝土墙板工程技术规程》《装配式整体卫生间应用技术规程》《装配式环筋扣合锚接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轻型模块化钢结构组合房屋技术规程》等列入了国家规范编制计划。多体系的结构做法将逐渐发展成熟,并且进一步得到国家规范的有力保障。

3.5 管线综合化

大新复杂项目的管线综合,一直是设计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产业化生产,要求所有设备管线必须提前预埋提前加工,传统设计土建先行机电滞后的做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求。这也反过来要求设计行业必须进行变革,利用BIM技术,实现多专业一体化设计,从而轻松解决管线综合等问题。

附图6在BIM模型下的管线综合设计

4 产业化推广的成本分析

国家虽然大力提倡住宅产业化,但是受目前产业化比重偏低的影响,整体上采用预制装配还没有经济优势,但是北京市已经率先推出了《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给出了“奖励面积总和不超过实施产业化的各单体规划建筑面积之和的3%”的利好政策。根据北京市产业化增量成本的参考值436元/m2,如果能够获得3%的面积奖励,再考虑地价抵扣等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房价超过2.7万元每平米即可实现预制装配与传统现浇的经济平衡。就目前北京市的实际房价来看,五环外的房子也已经大量超过3万元每平米,政府的政策鼓励已经有效的达到了刺激产业化进程的作用。

工期的长短实际上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项目的最终成本,因此了解清楚产业化后的施工工期优劣,也是成本调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的资料收集来判断,前期的设计周期会比传统的设计周期增加2个月左右,产业化在土建施工部分还没有明显的工期优势,但是在后期精装方面因为前期的充分准备,存在1~3个月的工期精简。但是随着产业化技术的日渐成熟,产业化工人的大量出现,土建阶段的施工周期一定可以大幅缩短,实现更高的效率。

随着预制件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化的增量成本将大幅降低,当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其成本必将低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结构,最终实现产业化的真正意义。人力成本的逐年增高,也给传统施工方式带来的更多的挑战,而建筑产业化的推广,正好可以大幅减少劳动力数量,有效控制人力成本。同时产业化生产带来的工期节约更是传统现浇结构无法比拟。

究院)

5 未来产业化发展趋势

附图7传统现浇施工与产业化项目资源消耗对比图(摘自北京市预制建筑工程研

建筑产业化的优势可圈可点,大多数建筑企业也认同产业化将是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占世界的一半,其中住宅面积约14亿平方米,占70%以上,而我国住宅建造的模式仍属于粗放式,产业化比例不到1%,建筑产业化发展规模极其弱小。目前,我国的建筑产业化实践仍以政府为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公益性公共建筑为主,以商品住宅为载体的实践项目仍是凤毛麟角。

人口红利的消失也将为建筑产业化提供现实动力。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建筑业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粗放式经营的行业,还在依靠大量的人力来完成施工,不仅建筑质量、进度、成本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更带来了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随着我国人力成本的增长,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建筑业劳动密集型的优势不再,劳动力成本的倒逼、环境和资源的倒逼,终将迫使建筑企业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

现阶段,如何才能有效推动建筑工业化,除了从政府支持政策层面、管理规范要求层面、增加需求方面去推动,还更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结合国家利好政策的同时,各建筑工业化企业还应坚持创新发展,不断加强自身科研技术的提升,打好基础,练好内功,政企合作,共推建筑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第17篇: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调研报告

古典园林建筑参观调研

(1)皇家园林: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颐和园

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

拙政园

留园

2、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1)北方类型: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百郡所在,建筑富丽堂皇。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较少。由于风格粗犷,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开封,其中以北京为代表。

(2)江南类型:南方人口较密集,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因上述条件,特点为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等地,以苏州为代表。

(3)岭南类型:因为其地处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现存岭南类型园林,有著名的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禹的余荫山房等。

清晖园

可园

二、江南私家园林建筑风格特征

1、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

2、水面建设: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景点围合而成景区;

3、修身养性: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

4、清高风雅: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三、古典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

1、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

特点:规模宏大(1)占地面积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有帝王才有能力将一个“大”字在园林的营造中发挥到极致。我国最早的帝王园林是周代文王的“灵囿”,方 70 里。秦汉的上林苑广 300 余里。唐朝长安宫城北面的“禁苑”,南北33里,东西27里。 清代所建圆明园占地,5200多亩,颐和园占地4350亩,承德避暑山庄占地8400余亩。古代帝王尚大的审美情节在清朝时期达到高潮。

(2)天下美景,兼收并蓄:以避暑山庄为例:东南部湖区模仿江南园林,康熙 36 景,乾隆 36 景,如月色江声、梨花伴月,水心榭、文津阁、冷香亭、烟雨楼。 “水心榭”:屹立在石桥之上,结构匀称,明快轻盈。 “烟雨楼”:是一座面宽五楹、上下两层的小楼,楼的上下还有围廊。二楼上的云龙金匾是乾隆皇帝题写的。烟雨楼与门殿之间是一个规整的方院,几棵古松苍劲挺拔。月台下两座石须弥座上有铜鹿一对。烟雨楼是仿浙江嘉兴的烟雨楼而建的。每当阴雨时节,细雨蒙蒙,登楼远眺,只见远山近水,尽在轻纱薄雾笼罩之中,如入仙境。

真山真水:皇室大权在握,财力雄厚,山林湖沼都可以根据帝王的喜好成为造园的元素。 避暑山庄在这方面是集大成者。山庄虽是一座园林,却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大自然的原生环境。“自然天成地就势,不恃人力假虚设”是当时的营建原则。 皇权寓意浓厚:(1)布局宫苑合一,政治色彩浓厚:避暑山庄有宫殿区和苑景区:澹泊敬诚殿、四知书屋、“烟波致爽”。康熙皇帝题“澹泊敬诚”这四个字,含蓄地表达他 “居安思危,崇尚节俭”的思想。这个殿是避暑山庄的主殿,是清代皇帝在山庄居住时处理朝政和举行盛大庆典的地方。大殿外观古朴淡雅,不饰彩绘,殿内大理石铺地,正中地坪上设有皇帝的宝座。宝座周围设有宝象、端、仙鹤、香亭、如意等,造型优美。宝座的后面有一个紫檀木屏风,上面刻有163 人物,为“农家耕织长乐图”,以表示皇帝临朝时刻不忘百姓。 ( 2 )建筑物体量高大雄伟,威严壮观,体态雍容华贵,色彩金碧辉煌

( 3 )布局上,遵循中轴对称原则,采取前殿、中殿、后殿格局,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2、玲珑秀美的江南园林 江南地区造园条件:

自然条件:江南地区河流纵横,水网密布,气候温和湿润,树木四季常青,植物花卉品种繁多。江浙一带盛产石料,南京、杭州、湖州等地黄石远近闻名,苏州 自古以来就以出产湖石著称,这些石料都是叠山的上等材料。

经济条件:江浙一带自古代起就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

文化方面:文风盛行,文化昌盛,自古以来文人才子辈出。宋室南迁之后,大批官吏富商涌入苏杭,文人画、山水诗盛行,掀起了造园的高潮。明清两朝,江南士子科举高中者为数不少,这批文人重归故里后,无不买田置地,建造园林,江南因此成为私家园林的集中地。 概况:私家园林主要分布在苏州、扬州、杭州、南京、上海、无锡、湖州以及常熟等地,其中苏州、扬州最具代表性,而以苏州为最多。“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大多建于宋、元、明、清时代,目前声名远扬的包括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建于明代的拙政园和留园,建于清代的网师园和怡园。

沧浪亭

网狮园

3、私家园林特点:

(1) 面积小,主题突出:江南园林多为私家园林,规模都很小。建造园林需要很大一笔资金,即便是富商大贾也难以同帝王相比,更何况那些告老还乡的文人士子。受物质条件限制,不能购买大片大地,从而限制了园林的规模,但园林的主题十分突出。 陈从周:“苏州网师园,我誉为是苏州园林之小园极则,在全国的园林中亦居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而拙政园是苏州面积最大的园林,面积60亩,不及避暑山庄百分之一。空间虽然狭小,却能以精致玲珑、独特的明净风格见长,达到了“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2) 建筑物体量小,色彩朴素淡雅:在色彩使用方面,江南私家园林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根据古礼思想,色彩在古代中国具有政治含义。帝王建筑雕梁画栋,色彩鲜亮浓重,而私家园林中没有艳丽夺目的色彩。色彩上以白、青、栗等中间色为主,淡雅朴素。 (3) 宗教景观与自然风景巧妙结合

(4) 人工痕迹较少,自然特色鲜明,代表:苏州西园、拉萨罗布林卡及北京西山八大处,北京西山八大处。三山八刹处形成著名的十二景:绝顶远眺、春山杏林、翠峰云断、卢师夕照、烟雨鹃声、雨后山洪、水谷流泉、高林晓日、五桥夜月、深秋红叶、虎峰叠翠、层峦晴雪。

西园

北京西山八大处

4、凭海临风的岭南园林

总体特色:审美意境既不同于富丽堂皇的皇室建筑,也不同于文人气息浓郁的江南园林,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而且热带风光、海洋气质十分明显。

特点:第一,岭南园林的建筑,重在选址,不以华丽夺人,而以素构取法,抒发出简朴清新的岭南气息,代表:惠州西湖,惠州西湖出自民间,以淡妆取胜。这种旷貌幽致的自然素质,道出了充满民间气息 的岭南园林风格。

第二,岭南私家园林中各类建筑的组合布局,不像北方园林、江南园林那样采取散放布局,而是均为有韵地接踵而成,两幢建筑之间需要带形连接时,不轻易采用空廊形式,而采取“冷巷”、“桥廊”的方法处理。如广东番禺余荫山房,前庭与内庭之间屋屋相叠,其联系不以廊,而设冷巷相连,巷无顶,两侧墙内外可育卉植竹,风来芳随,很有一番清凉之意。内庭以水为题,使不大的庭院顿感旷远。庭院的南北两方建筑不采用廊道,而采用跨水桥廊作联络,疏出另一回形水系,构出庭中层次。

第三,为改善岭南园林高温燥热的环境条件,建筑物结合水型处理,常采用船厅的做法 所谓“船厅”,既不是我国园林中传统的石舫,也不是通常的水榭,实际上是一种跨临水面的厅堂,水流从地板下或旁边经过,使室内既可降温,又能临水赏景。岭南园林使用船厅较为普遍,而且船厅还经常做为全园的主体建筑引人观赏。如广东顺德清晖园,全园建筑物的配置以船厅为主体,因地制宜。船厅、南楼、惜阴书屋、真砚斋等古朴典雅,彼此间用曲廊连接。船厅西面景物以池塘为中心,涟漪微泛,缀以水榭凉亭、蔓草修竹,显得隽雅而恬静。船厅东面的景物,主要由假山和花卉组成,置身其间,暗香盈袖,花光照眼,令人心旷神怡。

第18篇:古建调研报告建筑

古建调研报告

---寻找江苏最美古村落

摘要:西风夕照,孤帆远影,灰墙黛瓦间,稀疏的瓦楞草在萧寺晚钟的余音中微微颤动。落霞将虽已坍塌了甍角飞檐,但仍可略窥当年恢宏气势的砖雕门楼染成成年胭脂红。

2012年10月29日,满载着向往,借着古建实习的机会,我们迈出了寻找江苏最美古村落的脚步。

第一天,第一站,我们探访了杨柳村明清建筑群。 杨柳村地处外秦淮河平原,村庄依山傍水,北靠马场山,前临杨柳湖,富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杨柳村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村庄一个个自成体系的独立宅院又名为“堂”,各堂的名称是:翼圣堂、翼经堂、四本堂、树德堂、思承堂、礼和堂、酌雅堂、安雅堂、崇厚堂、序乐堂、居易堂、天乐堂、映雪堂、祖耀堂、文光堂。原来的宅院之间闾巷,全部以青石板铺路,条石为阶。古时有“青石墁地石门楼,走进杨柳不沾泥”说法,是一条洁净的“青石街”。

杨柳村古建筑群,清康熙、乾隆年间建造。原有36个宅院,现存比较完整的有17个宅院,共37进366间,建筑面积11160平方米。这些古建筑的门楼雕刻一般保存完好。其中比较好的13个门楼的题字为“旋马遗规”、“遵道坦然”、“缓步凝思”、“行仁履义”等,均为楷书砖雕,四周饰以人物、花卉等图案,刻工细致,纹式精美,富有浓厚的明清建筑风格,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才能。

杨柳村古建筑群均为坐北朝南的多进穿堂式高墙深院。一般为三进、四进、五进,最多的“翼圣堂”是七进,十八道门槛,在中轴线上建门厅、轿厅及主要住房。在左右纵轴线上有客房、书房、次要住房和厨房杂屋。后部分住房大多为二层建筑,楼宇之间宛转相通。厅堂内部根据不同需要,用隔扇、屏风等自由分隔。上部天花除采用“望砖”外,还做成各种各样的“轩”,精巧美观。

杨柳村古建筑群,古朴典雅,建筑独具匠心,是江南地区典型的古民宅建筑,带有典型的南京地域特色,它也有砖雕、木雕和石雕,但不像徽派建筑那么张扬,显得更内敛和书卷气;房顶的瓦的曲面比较大气,弧线很有力度;雕刻的内容有《西厢记》、《古城会》,还有暗八仙,琴棋书画,象头代表吉祥如意、凤凰象征丹凤朝阳,兴旺发达,门楼上有笔锭,意寓必定高升。

领悟了杨柳村古建筑群的美之后,我们踏上了第二站高淳老街以及漆桥古村落。

高淳老街又称高淳淳溪老街。老街位于南京市高淳县淳溪镇,是高淳的商业中心。是中国古街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是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街。老街原名正义街, 辛亥革命胜利后,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易名“中山大街”。日军侵占高淳后,改称“和平街”。日本投降后,复名“中山大街”。“*”期间,又将其更名为“东方红大街”。1982年进行地名普查时,又重新复名“中山大街”。

老街以古典建筑而著称,街中的店铺一般都为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挑檐、斗拱、垛墙、横衍、镂窗齐全,造型别致,古朴华丽。由于明清时期有大量商贾来自皖南徽州地区,故建筑风格带有明显的徽派特色,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街道全用青石和胭脂石铺墁、两侧用青灰色石灰岩条石纵向铺砌,中间用胭脂石横向排列。分布在景区的“乾隆古井”、“关王庙”、“土地神楼”、“道教神像”、“高淳民俗馆”、“杨厅”、“耶稣教堂”以及周边的“保圣寺塔”、“聚星阁”等景点,都各具特色,内容极其丰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漆桥老街位于漆桥镇,历史悠久。据《孔氏宗谱》和《民国高淳县志》记载:漆桥镇汉代前称“南陵”。汉哀帝三年,丞相平当为避王莽之乱,隐居漆桥,在南陵地溪河上构木桥通行,为防腐朽并在桥上施以丹漆,俗称“漆桥”。漆桥镇居民以孔氏为主,均是孔子的后裔。踏入漆桥老街区,陈迹沧桑,步步是景,让人回味无穷。

第二天,未及休整,便匆匆乘车赶往镇江,一下车那村口的牌坊就将我深深折服。古朴的牌坊经过历史的熏陶洗去了铅华,沉淀历史,默默的站在村口,见证着村庄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在儒里和华山,我们围着村里的老人,听着他讲述着这个村子的故事。一草一木,一碑一刻都寄托了他们祖祖辈辈对村子的感情。建筑是沉默的,雕梁画栋是无言的,但他们,将村子的精神一代代流传。保护一个古村落,绝不只是圈一块地,维护住里面的老建筑。一个古村落是一个丰富的有机体,村落里的格局,村落中的居民,村落中的生活方式,都是这个村落不可分割的组成。甚至当你看到门前打盹的一只猫,都会觉得它是这个村落的土里生长出来的,因为它们早就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三天,我们继续前行来到风景秀美的同里古镇,同里以“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特色闻名于海内外,它像一颗珍珠镶嵌在同里、叶泽、南星、庞山、九里5个湖泊之中。镇区被川字形的河道及纵横交叉的支流分割成7个小岛,由于同里处于泽国河网之中,历史上交通不便而少有兵燹之灾,古建筑保存较多,是江苏省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之一。因水成园,家家连水,户户通船,构成层次错落有致的优美画卷。自古以来,诗人墨客对此赞美不绝。

同里古镇于1986年对外开放。清丽古朴的同里小镇,水田肥沃,物丰富庶,人杰地灵,素有“东方小威尼斯”之誉。同里的特点在于明清建筑多,水乡小桥多,名人志士多。镇内有明清两代园宅38处,寺观祠宇47座,有士绅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数百处之多。古镇原有“前八景”、“后八景”、“续四景”等二十多处自然景观,今尚存“东溪望月”、“南市晓烟”、“北山春眺”、“水村渔笛”、“长山岚翠”诸景。

同里的美让我们深深折服,我们停下了前行的脚步,沉迷在这风景如画的古镇里,在同里停留的时间里,我们还去了同里附近的古村落黎里和震泽

黎里镇已有881年历史。黎里在唐朝成村,北宋时形成东西两个相当规模的村落,公元1127年,赵宋南渡,黎里人口激增,升格成为集市。明成化、弘治年间,成为吴江县巨镇。黎里的弄堂堪称江南古镇一绝,清代,黎里镇排定了“周、陈、李、蒯、汝、陆、徐、蔡”八大姓,每个姓都有庭院深深的住宅,一般在五进至六进,最多达九进。每个姓都有弄堂,周有周赐福弄,陈有陈家弄,陆有陆家弄,蒯家和徐家弄堂分别有三条,汝家有四条,最多的是蔡家,除一条“中蔡家弄”以外,还有东、西、南、北蔡家弄各一条。全镇至今保留弄堂85条,其中暗弄堂70条,超过百米的11条,有明暗并列的双弄,有两条暗弄相并的双弄,更有子母弄和三岔式的弄中弄,堪称江南古镇之最。弄堂是黎里民众在明清600余年中成功的生活实践,生活的需要、历史的沉积,弄堂的结构发生了种种变异,有双弄,有弄中弄,也有暗弄接明弄而成的三仚弄。黎里古镇古镇丁字形市河长1906米,建于明清时期的古驳岸3812米。市河上横跨有12座古桥,其中原汁原味的8座。河埠头256座,形式多种多样,有单落水,有双落水,还有淌水式。在河埠和驳岸上,分布着254颗缆船石,1>3以上雕有纹饰,诸如:如意,象鼻、笔锭、犀角、蕉叶、葫芦、蝙蝠、双桃、暗八仙等。黎里镇的缆船石,又是一个江南古镇之最。

震泽镇是一个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也是我国著名的蚕丝之乡。震泽位于丝绸之乡盛泽的西南,历史上名胜古迹甚多,古桥、古塔、古寺、古庙、古宅,每一个古迹都有一段历史故事。方志上记载震泽有八大景观:即慈云夕照、飞阁风帆、复古桃源、虹桥晓眺、张墩怀古、普济钟声、康庄别墅、范蠡台,但在鑫多的历史文化古迹中,最为古老,最具影响的是慈云寺塔、师俭堂、王锡阐墓等。

最后一天,秋高气爽。爽朗的笑声,东山和西山漫山的红橘,烘托着眼前的湖光山色。在这种氛围下,大家在一起你追我逐,或是跑过去偷摘橘子,或是到路边疯狂“抢购”石榴,不亦乐乎。最后在太湖的涛声中,结束了此次活动„

建筑100108

赵雅洁

第19篇:建筑系馆调研报告

一、引言

和谐舒适、设计巧妙的校园建筑为学生、教师提供的不仅仅是空间,更重要的是其所营造的精神场所,有利于激发创造力、想象力。建筑所发挥的非语言教化作用,正是其精髓所在。建筑学是一门充满创造力的学科,而提供建筑学学生学习场所的建筑系馆更应该是能够激发创造力的建筑。在这样本身就具有浓郁艺术感的建筑中,所创造出来的作品须达到一定的水平才不至于使其显得渺小而平凡。

二、实例分析

1、天津大学建筑系馆

“在一般人心目中,限制与创造是相互对立和矛盾的,即认为限制必然会妨碍创造,如果建筑师巧妙地加以利用,反而会赋予创造以新意和特点。”天津大学建筑系馆的设计者彭一刚先生在《限制与创造》这篇文章中这样阐述自己的观点。

天津大学的建筑系馆就是在限制条件极为苛刻的情况下进行设计的,基地呈三角形且位于园区中轴线的末端,面对一条长达400余米的的水池,更不必说建筑系馆设计本身的要求。而设计师恰恰就在这样的限制中,突破以往功能决定形态的构思,转而从矛盾的主要方面——地形特点入手,确定平面,划分、组合空间,构造体块,然后进一步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2、抄绘方案

此方案立意较为独特,从一棵树出发进而去追寻建筑系馆的设计意匠——在一棵树下,教师不把自己当作教师,学生也不把自己看成学生,这样的一些人,就许多实际问题平等的进行交谈,这才是学校的开端。这个立意使人联想到孔子在杏树下讲学的场景,一棵树所形成的空间,开敞、旷达、自然而富有意趣。这正是精神场所的意义所在。

方案平面构思围绕“庭”展开,一个自然绿化的大庭院和一个开敞明亮的展览中庭。这样就把空间划分成若干个单元,用交通空间将各个单元联系在一起,形成单元组合。单元内部功能相近或联系紧密,单元之间关系关系则相对松散。这正是方案的亮点所在,巧妙地里用交通空间将不同功能的区域进行有序的分区,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相互隔离。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突出立意,设计者将大庭院设计为一个以一个大树为核心的具有追寻为学之风、自然的交流活动场所。

另外,方案的人流组织和交通设计也较为独特。在内部设置连廊、中庭、不同人群所使用的楼梯,将人流引导至既定的场所。在外部则在主入口设计直通二楼的宽敞楼梯,将人流直接引导至使用较为频繁的区域,也突出了主入口的位置。

三、实地调研分析

地点:郑州大学建筑系馆 时间:2010-10-13 概况: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学楼和教学行政管理楼位于新校区工科园,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学专业每年级60人,城市规划专业每年级30人,艺术设计每年级30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城市规划与设计两个硕士点每年级硕士生25人。郑大建筑系馆由彭一刚先生设计,并且和其他的工科学院教学楼联系在一起成为建筑群体,与其他一些院校的建筑系馆有所不同。 分析:

1、室外活动空间与教学主体建筑之间的格局

人的活动,作为一种连续的过程,是不能仅仅限制在室内的,它必然要贯穿于室内外。学生由宿舍到不同的道路,再到系馆外部或庭院、入口,这种外部空间与教学主体建筑形成了一种秩序。

对于郑大建筑系馆而言,是以一层层高的月牙状空间包围建筑形成一种半开敞的庭院,月牙状空间兼为存储空间、观景平台、建筑群体联系空间。庭院中心为一活动平台,而行政楼前的水池不仅起到美化环境、活跃气氛的作用,还与入口前的月牙水池相呼应。有机地处理个体与群体、空间与体形、绿化与小品之间的关系,使建筑的空间体形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这种室外活动空间与主体建筑的组合方式从总体关系中解决了采光、通风、朝向、交通等方面的功能问题和艺术造型效果,并可做到布局紧凑和节约用地。

2、出入口的布局及不同人流的组织方式

庭院入口前是月牙状的水池和刻有学院名称的路标性柱子。在庭院入口处,设计师用简单明亮的黄色框架将两边联系起来,使内外环境相互渗透的同时也界定了内外空间,也通过这种手段形成了类似于画框的取景空间。系馆入口采用较大体量的折线式雨棚,通过虚实对比烘托

入口。

在人流组织方面,用内庭、廊、楼梯通过水平交通和垂直交通分散人流。廊作为建筑内部的道路,给人方向的指引和传导,人们不仅可以迅速通过,也可以停留、观景。

3、各功能用房的分区、布置方式

教学楼配置专用的绘图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等,还设有学生交流空间、学生作业作品展示室、评图室。设建筑技术实验室,由5个专业实验室组成——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建筑摄影实验室、建筑构造实验室、计算机室。

一层平面

二、三层平面

教学楼一楼设临时展厅、暗室、实验室等,中庭成为核心区域,是组织人流、学生参观展览作品、沟通交流的重要节点。

两个电教室分别二楼和三楼的不对应的区域,并不占据良好的采光面,但三楼的电教室不容易找到。专业教室、讲课教室则划分给班级,分布在主要单元。绘图室、美术教室因使用人数有限设在较高楼层。这些教学用的教室都属于比较传统的空间形式,无论是布局还是空间限定都比较规矩,但通过中庭、连廊等综合于此教学楼中,却不显得呆板。报告厅位于行政管理楼四楼,是相对独立的空间,因此不会对教学区和办公区产生大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也较难到达,使用上造成不便,也不易被找到,通常第一次去的人很难轻易的找到系馆的报告厅。

五层平面

4、建筑立面造型

彭一刚先生设计的建筑自有其独特风格,丰富而有序的空间组织,符合形式

美规律的构造形式,合适的色彩。郑大建筑系馆的立面构造也是破费一番匠心的。

首先从群体秩序上讲,系馆的建筑群体有序组合成整体,高低错落,形成整体有序的立面效果,丝毫不显零碎和杂乱无章。其次,在立面细部构造上,采用了多种手法,在营造空间的同时,利用建筑本身的构件如窗、廊、楼梯等完成细部的构造。对西北角的靠近主干道的楼梯进行了进一步的构成设计。其本身为弧形,而用规则的成角度的框架将其限定之后,使得方与圆、实与虚、玻璃与钢筋混凝土形成强烈的对比,却又相互融合。这样的立面形式,充分利用建筑本身,而不做过多的矫饰,使建筑显得更具真实感。

5、精彩之处

系馆的精彩之处比比皆是,略择其一二。在这一系列的工科建筑中,从外立面看来,建筑系馆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进入其内部,感受其内部空间的时候,才感受到它的确是那么的与众不同。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建筑空间通过组合形成的中庭。光线从顶部的玻璃中穿过泻在中庭内,在其中学习的学生领略到一种光影的变幻,如同在时光中穿梭。在穿梭的同时,会引起许多的联想和想象。充足的光线营造出一种积极、豁达的氛围,使身在其中的师生感觉不到压抑,而是感觉到愉悦和振奋。

在内部空间的端部设有很多独立的自由学习、交流空间,学生们在学习之余,在那里看书、画图、做模型、交流、推敲方案„„本来在其他功能类别的建筑中忽视的空间,在建筑系馆中,却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还有一些小细节,在整个建筑系馆内外,处处可见的黄色或黑色的充满孔洞的立方柱,它们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中心平台的桌椅、搁置方案的平台。这些小构件极富特色,颇具构成感、艺术感,而且实用。

在空间中起到了点缀的作用,使整个系馆内部显得更加灵动。

6、不合理之处

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这座建筑系馆也是一样,但它仍不失为一座颇具设计感的建筑。用辩证的观点来看,事物的优点也可能正是其缺点所在。对于这座系馆而言,内部利用自然光的中庭设计极为巧妙,但在其中却容易感到封闭。这是因为系馆的设计使得内部的通风状况不良。而研究室形成的走廊由于两边墙体的封闭性,显得阴暗,不能够发挥很好的引导人流作用。

四、设计构思

对实例和实地的调研,使我对建筑系馆有了更清晰明确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此次建筑系馆的设计构思。

首先,在空间组合方面,建筑系馆需要独特的空间组合形式以适应功能的需要。无论是选择串联式、围合式、辐射式还是对称式的布局形式,最重要的是要满足使用要求,不可因为片面追求空间形态而舍弃其功能要求不顾。建筑学是一门需要交流和沟通的学科,这与其他学科不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火花,也许就产生了方案的构思。因此,运用半开敞的中庭组合空间,并通过交通空间整合空间,将是我此次方案构思的出发点。通过恰当空间组合形式,使身在建筑内外的师生获得足够的、舒适的进行交流的场所。建筑因此也具有了精神意义。一个任意的空间,一扇窗、一块石头、一棵树、一片绿地„„都可以成为精神场所。在空间组合方面,如果恰当的设计空间形式,巧妙利用基地则可以突出主入口的位置,区分开不同区域的主次层次,形成良好的室内外环境关系,满足交通流线的需要„„

其次,在各功能用房的布局方面,应恰当的安排各不同功能房间的位置,分清主次。按照不同功能房间的不同要求进行布置,例如需要良好采光的、需要良好通风的、需要与主入口联系紧密并快速到达的、联系紧密并需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各种用房,可通过合理划分区域进行合理布局。对于建筑系馆而言,教学区与办公区不应相互干扰,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法将其划分开来。

在人流和交通流线的设计方面,宜采取多轴线的设计,采用轴线转折的方法来缩短每一段轴线的长度而避免由于轴线过长而可能出现的单调感。不同的人流需要用不同位置的楼梯、廊等引导疏散,这就需要垂直和水平交通的有机配合。而在交通流线的设计过程中,也要综合考虑不同功能分区所要求的不相互干扰的原则。例如,行政区与教学区宜分开设置楼梯,以免不同人流的路线冲突而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在建筑因借景方面,从外部景观与建筑主体的联系方面,应考虑到北部绿化区和南边湖面的取景,尽量采用良好的取景形式分别加以利用。南边可适当设计观景平台,使师生在平台交流、休闲的同时,又能观赏到优美的景色。在主体建筑南边应设置一定面积的入口前广场,使师生在视野范围内能够轻易的感受到开敞、通达的氛围。而主要单元也应朝南布置,这样更有利于场景因借。

在造型及形式设计方面,不宜片面追求风格,而应利用建筑本身所形成的空间层次进行组合、构造。

五、结语

建筑是需要去用心体会、实地感知的,对于建筑的认识,人各不同,只有亲身感受,才可作出自己的评判。在认知的过程中,体会郑州大学建筑系馆实际空间的感受,是重要的步骤。在调研之后,对建筑系馆的认识才更真实、全面,从而好的为设计的构思创造条件。

第20篇:建筑系馆调研报告

引言

第一部分——国外:波多大学建筑系馆 调研方式:网络、书店 内容:1:简介

2:分析

第二部分——国内:深圳大学建筑系馆 调研方式:网络、书店 内容:1:简介

2:分析

第三部分——郑州大学建筑系馆 调研方式:实地调研 内容:

1、概况

2、系馆介绍

3、功能和结构分析

波多大学建筑系馆

波多大学建筑系馆设计者是阿尔瓦多·西扎,系馆的基地位于Douro河和Via Panoranica高速公路之间的平台上,整体的设计如一座卫城。所有的元素根据基地地形及文脉景观的角度排列。东面新的小门于西面的旧门构成了基本三角形平面的两个顶点,加上CarlosRamos 的一角及Quinta daP’ovoa的围墙,界 定出整个三角形的设计平面,建筑物被 成排并列于靠近公路及河边的两侧。

北面的长条形建筑物是由行政空间、礼堂、图书馆及一个半圆形的展示空间 组成,这些服务空间阻隔了校园直冲道

路的可能性,使校区免于噪音干扰。南面则由

各自独立的几栋建筑体量组成教学空间,并且

在四栋教学大楼的地下室设置了一条走道,以

方便教师来往于教师与办公室之间。

Siza根据基地周围的建筑纹理,在与 河平行的一定高度布置建筑体量,以 构成此区域建筑景观的整体美感。体 量相似的四栋教学楼,以屋顶及开窗 的变化,使其拥有各自的建筑表情却 不流于混乱。

以环境文脉中已有的元素、景观及开窗方式作为设计创作的构思,经过一段内部空间与开口景观及光线关系的思考,才塑造出最后呈现出来的形体。并且运用“漫步建筑”的概念(每一个不同的地点,经过人的行为活动,便会渐渐形成建筑与文脉间的确切关系。)将设计建立在人的活动之中,无论在空间、流线、结构或细部处理上均与整个文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建筑隐约地流露出一种特别的新现代主义的味道。

虽然波多大学的建筑系馆无论是整 体设计还是细节都很完善,但是个人观 点,波多大学建筑系馆从整体环境来看 并不是很融合于环境中的其他建筑,虽 然单体建筑精致讲究,色彩上周围的建 筑较之古朴,透露着悠悠的历史韵味, 而旁边伫立着一座现代感充裕的建筑有 些唐突。

深圳大学建筑系馆

2002年新建的深圳大学系馆表现出来了很强的风格特点。深圳大学建筑系采用建筑系与设计院结合设计的理念,是国内唯一一所与建筑设计院相互支持,有分有合,统筹兼顾的单位。教学机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发挥密切合作,相辅相成的长处,积极创造出一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环境。 功能分区: 一层平面

系馆南侧主要为教学区,系馆北侧主要为办公区 。庭院 与建筑相融合,使得建筑与室外环境相得益彰每一个区的 中庭都是空间展开的中心,也是建筑交流的中心。教研区 的中央是一个贯穿三层有着桥与廊道的内庭,明亮而宁静。

二层平面

二层主要为公共交流空间和教学空间,拥有教研室、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设计室、展览评图区域和 大面积平台 。这是建筑系馆最早和设计院一起设 计的例子,教学、实践相辅相成。其中,教学、教 研和设计院对应着三个明确的建筑体量,它们在平面及空间上形成了互为构成关系的体量组合。三个 体量之间以敞廊、桥、平台相连,形成三个互相贯 通的室外空间。 三层平面

三层包含教研室、材料室、资料室、设计教室 。

特色:

1、教学区大厅天窗采用双层阳光板构造,内部 光线柔和,教研区内庭采用高侧窗采光也是为了 避免强烈的直射光线。建筑中庭采用顶部采光的 方式,利用屋顶的光影变化在不同层高的桥和廊 道的穿梭,营造出多变的中庭空间。

2、在这栋建筑中,光线完全成了塑造建筑形体 的有力武器。雪白的墙面大面积的阴影,各种穿 插的敞廊、桥、平台,在蓝天的映衬下更凸显建 筑的空间复杂多变。

3、垂直穿插空间相当有特色,走廊等距排列,用 重复的手法避免了空间的单一。

4、玻璃幕和飘架是现代建筑比较常见处理形式, 但是一面弧墙去除了立面的呆板。

郑州大学新校区

1、概况

郑州大学新校区位于郑州市高新 技术开发区,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 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 建设高校。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 文化积累深厚,近年来城市建设发展 迅速,为建筑学院人才的选拔提供了 更好的环境与条件。

2、系馆介绍

建筑学院教学楼和教学行政管理 楼位于新校区工科园,建筑面积1.2 万平方米,教学楼配置专用的绘图教室、实

验室、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等,

还设有学生交流空间、学生作业作品展示室、

评图室,设施齐备,充分满足教学、科研和

人才培养的需求。 学院现设建筑技术实验

室,由5个专业实验室组成。建筑物理实验

室、建筑模型实验室、建筑摄影实验室、建

筑构造实验室、计算机室。

3、基地环境分析

建筑系馆与机械工程学院实验楼、建筑工程学院教学楼和化工学院实验楼等 理工科院在建筑形式和色彩的选配中保持着一致的风格,是一组造型独具特点的建筑群体。建筑为结合规划绿地,与弧形水景协调统一。中间区域的建筑学院教学楼和建筑工程学院教学楼退后,并与机械工程学院实验楼和化工学院实验楼共同围合成一个弧形。四个建筑主体,运用相似的建筑群体组合手法,构成了一个非常有韵律感、气势恢宏的建筑画。表现出工科类的严谨,沉稳的风格。

4、功能和结构分析

建筑入口的形式是由弧线型的雨棚构成,并不张扬, 上面有条形窗,丰富造型的同时,也使主入口鲜明 突出。很自然的将人员引入建筑的内部。

进门便是一个大厅,左手边是服务台,右手边是一个 展厅,展示着同学的作业和成果,很自然的彰显出建筑学 院的特色,并且渲染着建筑学术的氛围。

郑州大学建筑系馆分为A、B、C三个部分,各个部分 之间分工随明确却又联系紧密。

A馆是建筑系馆的主要部分,内部分布着建筑学院大部 分的教学用房,共有六层,中心有六层贯通的天井,将 光线自然的引入建筑内部,不仅可以为北侧教室的采光 而且丰富空间光影变化,一层有一个面积中等的展厅以 及摄影教室、模型制作室等。二层有一个面积稍小的展 厅,主要展出各个年级学生的优秀作业,层高较低,让 人感觉有些压抑。此外,CAAD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功 能性教室也在该层。三到五层都是绘图教室,分班设置, 相对独立。顶层由于天井采光,光线十分充足,北侧的教室更是双面采光,所以北侧的三个教室被设置成为美术教室,南侧依旧是分班设置的绘图教室。每一层东侧的端头,各有两个面积不大的小空间,光线充足,并放有一些桌椅,供同学们讨论、学习、休息之用。功能性教室,使用人员较多,所以位于低层并设置单跑楼梯,既能快速到达,又能防止对其他教室的干扰;而分班绘图教室使用人员纯粹,放在高层,相对安全也可避免不必要的干扰。摄影教室对光线要求不高甚至需要避光,所以放在一层北向,并“隐藏”于楼梯之后;美术教室需要充足的光照,虽然是公共教室,但是仍被设置于顶层。

B馆位于建筑系馆的东侧,呈L形,建筑物理实验室需要安静不受干扰的环境,由于在最东面,光线不好,而实验室对光线要求不高,所以被安排在了B楼的底层东侧,连廊采用玻璃幕墙,采光效果好,前后两个连廊中间是一个小型庭院,为在其中学习、休息的人员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和心理舒适感。

C馆C楼与A楼平行而立,由玻璃连廊连接。楼内为教学辅助用房和行政用房。一层是图书阅览室和资料档案室以及期刊阅览室,在楼的西北角,连廊的下方,有一个次入口,可直接进入图书馆内。二层为行政管理用房如院长副院长书记副书记办公室、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和接待室,并与B楼二层的团委办公室连成一体。三楼设置的都是与专业有关的研究室和教研室,如建筑技术教研室建筑设计教研室,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美术与环境艺术教研室城规与设计研究室等。四楼是报告厅。

5、交通流线

水平交通:

教学与办公的分区设计,使教职工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出入口进出,避免了交通人流的交叉。在建筑学院教学楼的中央走廊采用镂空的方式,利用天窗采光。不但解决了廊式建筑走廊采光不好的弊病,而且为创造丰富的建筑空间创造了条件。水平交通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空间艺术构思的需要,力求减少通道、厅堂的面积和长度,这样不仅可以使空间组合紧凑,还可以带来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垂直交通:

在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中,作为垂直交通的联系手段,常用的有楼梯、电梯、自动扶梯及坡道等形式。而在郑州大学建筑系楼的所有垂直交通形式都是楼梯。 在教学楼的一层和二层各安有一部直跑楼梯。通常直跑楼梯在解决人流集散问题的同时,也增强了公共建筑大厅的艺术气氛。使建筑空间更具通畅感、节奏感和导向感。另一种形式便是双跑楼梯,在郑州大学建筑系楼里,这种楼梯作为主要的垂直交通形式,不但解决了垂直交通的问题,而且配合立面设计,产生丰富的立面效果。

通过此次调研,结合老师上课所传授的内容,更深刻的了解了建筑系馆的构成,收获很多,学到了来自设计方面还有细节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实地的调研留下的印象很深刻。有机会一定还要调研更多的建筑。

建筑物理调研报告
《建筑物理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