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农迁农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01 08:38:05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新农调研报告

昔阳县位于晋中市东部,太行山西麓,县域面积19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万亩,总人口2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万人,辖5镇7乡335个行政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因此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来抓,通过培育龙头,创新机制,优化环境,使畜牧业步入了集约化、产业化、工业化的发展快车道,以年均递增25%的增幅持续快速发展。2009年,全县实现畜牧业产值126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7%以上。

2007年以来,全县一批以“煤老板”“矿老板”、建筑商为主的企业家累计斥资1.36亿元,竞相“涌”入畜牧业。在省委、省政府提出转型发展,特别是我省正开展煤炭资源整合重组的背景下,全县有数千万亿元的巨额资金被释放出来,寻求新的投向。投资我县畜牧业,给县域经济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使昔阳畜牧业的发展呈现出一幅“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亮丽图景。具体经验总结如下:

一、做强产业是基础

不做“煤老板”,今后做什么?自从小煤矿被整合,污染严重的非煤矿产被取缔后,这成了这些老板们上心的一个问题。他们先后考察过不少项目,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畜牧业。现代畜牧业号称“朝阳产业”,市场前景看好,这是他们投身其间的根本原因。

昔阳县山多坡广,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让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建设现代畜牧业为目标,按照“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畜牧”的思路,坚持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两条路子,大力推广发展龙头加工企业、规模养殖场和适度规模户等3种模式,使全县畜牧业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涌现出大寨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厚基伟业农牧科技有限

公司、昔阳县诚农农牧有限责任公司、晋阳乳业等一批驰名省内外的龙头企业。2008年后半年以来,全县的诸多产业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惟有畜牧业逆势而上,一枝独秀。

逐利性是资本的基本属性之一。为此,惟有尽力将一个产业做大做强,让那些正在找寻二次创业方向的企业家看到有钱赚、有利图,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转型于此,这个产业也才能真正成为转型发展的“洼地”。

二、宣传引导是前提

去年夏季,县委县政府组织养羊大户和部分谋求转型的企业家80余人,赴养羊大县陕西富平参观学习。在目睹了当地大批农户赶着羊群奔富路的“活”事例后,大伙备受鼓舞。“过去,我们觉得养羊、喂猪、侍弄鸡只能挣俩小钱,成不了大气候。但富平之行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观念。”

考察归来不久,刘春庆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承包荒山3000亩,全力挺进畜牧业,搞起了农业综合开发。

由于信息不畅,许多有着二次创业意愿的企业主难以窥见晋中现代畜牧业的诱人前景,只得站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茫然地不知该迈向何处。对此,县委、县政府的做法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为这一群体尽可能多地搭建一些零距离接触畜牧业的平台,让他们掌握产业动态,了解广阔前景,从而自觉、自愿地朝着这一方向转型。推出了3条措施。走出去看。2008年,多次组织正在寻求转型方向的企业家赴内蒙古、陕西、辽宁及畜牧业发展较快的文水、柳林等县市参观考察。请进来讲。二年来,我县先后邀请北京农大、山西农大、省畜牧局等的专家莅临昔阳,授业传道,给这些企业家“换脑”。身边事“育”。山西大寨农牧开发有限责任

公司于2005年投资建设的大寨农牧种猪场总投资5000万元,引进中美合资鄂美猪种改良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和PIC配套系祖代种猪,采用地热供暖、高床产仔、人工授精、自动饲喂、自动饮水、全天候电脑监控、粪便沼气处理的标准化养殖模式,年出栏种猪商品猪6万头。是中美合资鄂美猪种改良公司在华北地区唯一的一个种猪扩繁场,是全省规模最大、科技含量、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种猪场。

我县抓住以此为代表的一批成功转型的典型,通过报纸、电视、现场会等形式大力宣传,用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经过持之以恒的宣传引导,畜牧业在昔阳逐渐成了民间资本青睐的热门行业。全县近几年新增的10余个规模养殖场中,90%以上由煤碳、铝矾工、洗煤等行业的企业家出资兴建。全县至今已有8家非农企业的老板转型发展规模养殖业。累计投资13600余万元。

造成一方面不少“下岗”后的“煤老板”“矿老板”投资无门,另一方面我省鼓励发展的一些产业领域却资金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双方缺乏信息的有效沟通。“酒”好还得勤吆喝,好产业也须多宣传。各级政府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这些企业主充分了解到相关产业的动态和前景,从而尽快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转型之路。

三、创优环境是关键

为扶持养猪业的发展,县政府坚持扶大、扶优、扶强原则。早在2005年,县政府就做出了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养猪大户(村)。为了鼓励民间投资进入畜牧业,2007年5月,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规模养殖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畜禽规模养殖用地的备案办法》等文件。根据国务院国发(2007)31号《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奶

业健康发展的决定》,按每售奶1市斤补助0.05元直接补贴,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广大奶农的利益,极大地激发了奶农的养殖积极性。这一揽子优惠政策的出台,大大降低了规模养殖场的建设成本。比如,在土地使用方面,明确规定“养殖户用地视同为农业用地”;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上,“养殖企业按农用电价执行”,水、路予以适当补助……

启示之一。发展畜牧业需要充足的资金做保障。首先,县政府积极向上抢项目、争资金。2006年,全县畜牧部门只拿回项目资金200余万元。而2008年以来,市县两级畜牧部门争取到的项目资金高达100余万元。其次,加大对各类“三农”资金的整合,把有限的钱聚合在“刀刃”上。三是加强信贷扶持。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与市畜牧局联合出台了《关于积极扶持规模养殖信贷工作的意见》,到目前,全县得到重点信贷扶持的规模养殖项目达30余个,被列入贷款扶持的金额总计9102万元。

这一套“组合拳”的打出,为昔阳县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也产生出巨大的“磁场”效应,让一大批正在探求转型之路的企业家在这里看到了希望。

启示之二。优良环境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地方政府如果想留住那些从煤焦、建筑、运输等行业退出的民间资本,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鼓励民间投资,提供优惠政策,营造良好氛围,为民间资本创造出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

四、部门服务是保障

我们畜牧部门围绕职能创新,转变作风,深入实际,推广技术,搞好服务。一是深入一线现场指导。坚持深入到养殖户、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帮助制定各项技术规程,广泛开展技术服务,提高养殖户的科技素养和饲养、防疫等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从政策、法规、标准的指导和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从而确保了畜禽的“安全发展”。

启示之三。畜牧部门必须要有意识,也要有足够的能力提供卓有成效的服务。惟如此,大量的社会资本才会主动投过来、敢于投过来。

在这一科学发展理念的驱使下,2008年,完成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体系、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也全面开花。市县两级投资200余万元,争取扩大内需项目资金306万元,对全县12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进行了扩建和新建。2008年以来,县畜牧中心与省牧校合作,定向招收畜牧专业学生34名,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为了确保转产畜牧业的企业家能够平稳过渡,县畜牧局启动了技术人员“进场入户”工程。我们建立完善了畜牧中心干部包乡(镇)、乡镇兽医站人员包村、村级防疫员包场(户)的工作制度,将监管责任细化分解到人,确保工作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形成了有效的监督服务网络。全县畜牧部门上下形成了“千斤担子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干事创业局面,做到了每个养殖链条上都有专业化服务。

去年11月9日,一场历史罕见的强降雪突袭三晋。次日凌晨,县畜牧中心的技术人员就顶风冒雪,深入到了养殖基地,统计估计灾情,组织开展自救……类似这样畜牧部门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家服务的事例,在昔阳不胜枚举。

启示之四。涉足一个全新的产业领域后,企业家仅靠自身的力量,要想顺利取得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等要素,往往困难重重。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理应加强指导,真情服务,帮助他们降低投资风险,尽快进入“角色”。如是,必将会吸引更多在转型路上举棋不定的企业家下定决心,投身此业。

推荐第2篇:三农调研报告

三农调研报告

作为一名西南的农村孩子,我真正知道农村和城镇的巨大差距。这一次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自身的特点,在我的家乡重庆市开展了“关注民生,服务三农的”调研活动。

我对三农的了解是这样的,所谓的“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其中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1.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2.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及土地产权模糊。中国由于人多地少的国情,因而农民得到的土地很少,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民没有土地,所以在农村种就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在我国,土地的直接所有权属于乡﹑村社集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经济日益发达,因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加剧,使得地方政府和村社集体不断抢占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获取农民的土地,但是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的名义过分使用土地的代理权,从而村社集体对土地的使用权日益模糊。3.资金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就越来越少的投入资金在农业上;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4.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

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农业也一样,但很多农民由于素质低,缺乏知识,不能掌握高科技术,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5.农民的负担重。虽然国家推行农业税,要求减轻农民的负担,但一些地方政府还是压榨农民,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减轻,使农民的收入减少,这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6.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

近些年国家对“三农问题”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但是毕竟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农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三农问题任然存在。要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2.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延续中央和政府对对农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在2003年,中国政府发出《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二是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承诺推出给农民减负具体方案;三是取消农业税,在2005年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经过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2005年中央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核心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巩固基础设施建设;

4.依靠科技,建立现代化农业。一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走科教兴农战略,还要大力发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提高劳动人民的素质,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二是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品的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走公司+农户的道路。

通过本次调研,我再一次了解到三农问题,同时也看见了这几年农村发生

的变化,希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农村越来越好。

姓名:刘 浩

班级:交通10—班

学号:15

推荐第3篇:新农合调研报告

新农合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新农合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点工作,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顾家村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区域,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对于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新农合的基本运行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绩

从2011年1月开始,顾家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妥有序地开展起来,参合率逐年提高, 2010年为71.73%,2011年初已达到了95.85%,全县27.6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截止2011年10月份,共补偿54906人,补偿金额2470.3万元。通过实施“医疗惠民工程”,共为11971名贫困患者减免各类费用152.6647万元。组织县、乡300名医务人员组成30个医疗队,深入18个乡镇的50个行政村开展了送医送药服务活动,免费发放了价值15万元的常用药品。为20名先心病、白血病患儿发放救助资金6万元。

自2010年顾家村开始试点至今,在淄博市制定的原则框架内,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新农合的管理运行机制,新农合制度得到不断发展完善,参合农民普遍受益,新农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民对党和政府的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看病可以报销,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健康的关心。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普遍认为新农合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大好事,是关心农民疾苦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从心底里感谢党的好政策。农民群众感动地说“以前都是干部来收钱,现在得了病,还能报销,这真是一项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事的好政策,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办的大好事”。顾家村崔顺利因肺心病治疗得到报销款15000元,其家人感慨地说“为了治病,家里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幸亏参加了合作医疗,交了20元钱就给报销了15000元,合作医疗帮了我的大忙了!感谢政府,感谢党。”这是我们农民群众最切身的感受,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拥护。

(二)乡镇卫生院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让农民放心就近就医,顾家村开展了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每年集中组织对全县18所乡镇卫生院院长和专科医生的业务培训,近400名村医由县医院进行业务培训,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2011年,已经顺利通过了省标准化、规范化乡镇卫生院验收。

二、当前顾家村新农合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农合在顾家村运行十年来,确实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有效的减轻了广大农民的经济负担,但是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新农合的运行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惠民政策的落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制约着新农合的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一)筹资困难, 筹资成本高.

向农民筹集遵循原则:自愿参加,多方筹资。由于国家目前还没有把合作医疗纳入到法制化管理轨道,稳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费机制还没有建立,资金的收取多数是在每年筹资时突击宣传,集中入户,难度大,工作成本高。由于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加新农合,这样容易导致体弱多病者选择参加,而身体强壮者选择不参加。

(二)宣传力度及方式影响政策运行效果

作为一项好的惠民政策,从无到有,农民对政策的认知必定有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和村级干部对宣传工作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宣传走过场、不广泛、不深入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有关术语不理解,有的甚至看不懂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资料。有的农民由于没有履行及时告知义务或超过补偿期限或没有办理转院手续,本可以得到补偿而没有得到补偿,引起农民对制度的不满。由于对新农合报销范围的不了解,导致他们觉得农村医保是不可信,甚至是忽悠人的。

(三)大病补偿机制有待完善,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尽管新农合制度对10种大额慢病有一定的补偿,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患者需要,受益面窄。部分农民患的虽然是常见病,慢性病,但由于不属于大额慢病的范围而无法得到报销,一年下来仍旧花费很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住院报销的“起付线”、“封顶线”、“分级按比例报销”、“有些药品不能报销”等限制设臵也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尤其是10万元以上的大病保障水平不高。顾家村作为欠发达地区,尽管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但对于几百元、几千元的医疗费用大部分农民还可以负担得起,并不足以影响生活。

三、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采取合理的征缴形式,降低筹资成本。

采取合理有效的征缴形式是合作医疗有效筹资的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让那些与农民有密切利益关系的机构去征收医疗保险费的效率较高,也较为便捷。例如,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签约,委托乡镇财政所在下发粮食补助款时代收,然后转入通过招标确定的银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由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审核、汇总支付的费用,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凭证,由银行直接划拨,实行封闭运行。对于当年发生疾病报销医疗费用的农民,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用报销所得的部分费用预缴次年的参保资金,建立农民滚动式预缴费制度。参合农民在镇或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后,再到镇合管办报销或向所在镇合管办或村卫生室预缴该户次年参合资金。农民滚动式预缴费制度建立在知情自愿的基础之上,在得到实惠的时候提前缴纳次年参合资金,迎合了农民参合心理,农民在受益的前提下,信任新农合,一般是乐于预缴费的。

(二)加大对“新农合”的宣传力度,继续做好宣传工作。

新农合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宣传工作的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对新农合的认知程度,这对于新农合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而且,随着新农合制度的不断完善,一些直接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宣传,持续开展宣传工作。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发放新农合宣传小册子以及基层工作人员走访宣传讲解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还可以在已有的宣传方式上增加志愿者下基层服务,选择对新农合政策了解的人员组成志愿者队伍,对农民进行政策普及教育。其次,一定要将宣传工作做到位,纠正宣传偏差,使农民真正理解新农合的内涵及“互助共济”的实质,纠正“不住院不报销”的认识偏差。再次,宣传工作不仅要面向农民,还要面向涉及新农合的领导、工作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基层组织的工作

人员尤其要吃透政策精神,掌握政策要领,把国家的新农合政策释译成一些让老百姓一看就明白的政策,将新农合的宣传工作常抓不懈。

(三)不断完善新农合的补偿机制,切实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在进一步优化住院费用补偿方案,财政补助提高,基金规模扩大的条件下,提高补偿比例,切实扩大药品、检查可报范围,适当扩大目录内用药。积极探索大额住院费用补偿制度,在享受新农合待遇的基础上,对大额住院医疗费用超过补偿起付线的部分进行一定比例的补偿。为使合作医疗基金充分有效使用,使参合农民最大程度受益,对当年农合统筹基金结余部分(扣除风险基金),可以采取二次补偿的方式对大额住院农户进行再次补偿,或者采取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作为新农合制度的延伸。商险介入医保后,医保服务将大幅提升,弥补社保经办机构经办力量不足,实现基本医疗和补充医疗的无缝链接,使百姓的医疗保障提升了一个档次。保险公司因控制风险,会主动监督医院,防止大处方、大检查的出现,从而降低患者的诊疗费用。建议认真遴选1-2家保险公司承担参合农民大额医疗保险,有效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切实减轻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负担。

(四)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的基本建设

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时,在搞好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发动社会力量投资卫生建设。对于符合条件的专科医院、非营利性的民营医院应当予以认定,引入竞争,提高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

1、要加大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乡镇卫生院处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农村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是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难点所在。因此,各级政府及卫生部门应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农村卫生院的建设。如对卫生院职工工资,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监督等业务经费,医务人员的进修、培训费等予以保障和补助;改变卫生院为追求经济效益而疲于奔命的局面。同时,要

在人才、技术、设施上给予扶持,并帮助明确服务方向,完善运营机制,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

2、要扶持村卫生室的发展。

针对其服务内容和诊疗病种给予一定的补助,保证村卫生室开展对中老年群体和慢性病等特殊病种的康复服务,并推动其做好农村基层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和相关信息的搜集、报告工作。

推荐第4篇:全国农展会调研报告

2010全国农展会调研报告

1.农机具发展情况及机具配套动力的配置要求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但是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起步晚,发展缓慢。直至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业机械化才有了较大发展。从总体来看,农机化事业处于中级发展阶段,但是仍存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农机配备不合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不高、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不平衡等问题。农业机械化从量变进而发展到质变还需时日如今随着政府对购机补贴力度的逐年加大,农民及合作社购机热情越来越高。但是由于条件所限,购机的盲目性比较大,很少能有购方能在购机前作出科学全面的评估。以致农机具配备不合理,投资回报率不高。

2.主机特殊配置情况收集

大部分品牌大棚王采用液压转向机构,操作灵活方便适应大棚作业。观察发现基本有两种转向机构,一种是传统的液压转向;另一种是使液压缸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在转向杆上,用液压带动转向杆移动使其转向。

金葛牌小型拖拉机采用皮带传动带动齿轮泵,这种连接方式效率低还浪费了空间,但是采用侧外挂式的齿轮泵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小型拖拉机上常常可以见到其他类型的齿轮泵连接方式,比如齿轮泵联接在后动力输出轴上方,这样既节省了油管传动效率又大大提升。

长春东北王采用钢板减震前桥,在提高强度的情况下增加了驾驶员的舒适性。此外该车外观和普通车并无差别,但是车贴较多显得整辆车比较尊贵所以应加强细节修饰。

东洋中型拖拉机采用侧操作,高低档在左侧,换挡在右侧,虽然采用侧操作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使用性能,该操作机构变换档位灵活自如。

3.皮拖行业发展情况产品信息

该产品属于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产品,但因其具有较低的价位以及适合我国农村当前生产形式的需要,这种拖拉机在我国酌拖拉机市场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小型轮式拖拉机产品之所以有现在的发展,是因为产品特点符合国情、民情,适应农村的现状,体现农民的需求。所以,在低速载货汽车(农用车)替代其道路运输功能、大中马力拖拉机冲击其农田作业功能的今天,还有如此大的产销量。它的特点是:

1、技术成熟、制造和使用维护成本低

2、驾驭容易,通过性能好,弥补了农村运力的需求。随着用户购买能力和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不同区域用户对产品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用户的多元化的需求,促进了小四轮产业呈现出谱系不断健全,功率不断提升,多元化、全系列发展的趋势。 丘陵地带用户希望购买到丘陵型产品;水田地区客户希望产品能够满足水田作业需求;从事农田作业的用户主要是希望增加产品功率、使用范围,具有农田作业、运输等多种功能和性能,能够满足不同经营条件下的经营需要。我国果园用和设施农业用小型拖拉机市场刚刚起步,小轮拖在功能、性能上对轮距、地隙、高度等方面进行改进,基本能够满足用户经营需求。目前这个功率级的产品国外没有皮带传动,只有直联式,其设计和制造水平均很高,在园林和家用中的应用也很普遍。说明今后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了,大型机械大面积推广应用后,小型轮式拖拉机以其鲜明的特色,在我国农业生产小面积作业、广大农村家庭园林作业和运输作业方面,仍然会有其一席之地。因此,这个机型不能淘汰,而是需要提高。这类机型在新形势下,在今后若干年中,需要有一个全面的飞跃。目前有的企业已经采取措施,做好了提高技术和质量水平的储备,但因为价格提高、农民难以接受而迟迟不能应用到主打机型上。

推荐第5篇:“三农”问题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调研报告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根据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大问题,也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

一、坚持全面发展,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会援助体系覆盖面小、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相对滞后,使“三农”问题由单纯的经济问题演变成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破解“三农”难题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坚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将重点放在促进农村社会发展上,努力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政府承担农村“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由依靠农民自身向以政府为主的政策目标过渡,让农民能够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1、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长期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主要靠农民自身解决。如果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履行其提供农村公共物品的服务职能,把农民从自我供给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就会大大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将更多资源用于提高收入的投资上来,由此产生收入效应、消费效应和就业效应,极大地化解“三农”问题。因此,必须根据公共产品供应的特点,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和范围:受益范围遍及全国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受益范围主要是地方的公共产品,由相应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具有外溢性的地方性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或各个受益的地方政府共同提供。

2、确立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目前政府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应是:(1)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要参照当地居民维持最低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支出来确定,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2)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关键是要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建立各级政府分担的义务教育投入体系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监管机制,保证该拨的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和义务教育经费不被挪用、侵占。

3、完善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的筹集制度。对于全国性公共产品,中央政府应本着公平的原则无偿足额提供,或按经济状况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对农村卫生防疫、基础教育、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的供给予以支持,不应再向农民征收。地方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这些公共产品供给就会陷入不足的境地。对于部分准公共产品可以采用政府与市场混合的方式来提供,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和外资,按照“谁引进、谁收费”,“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大力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府还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经济实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公共产品,推动多渠道、竞争性供给格局的形成。

二、坚持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缓慢。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还存在,“三农”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破解“三农”难题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建立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与转换机制,实现城乡发展双赢。

1、农业与工业互动,推行以农民参与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一是要用工业组织和生产方式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造,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等投入农业,改造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由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综合竞争力。二是实施工业逐步反哺农业政策,引导工业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培育名优产品,努力开发和生产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资料,通过现代流通方式为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三是整合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战略,城市工业一方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要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转移和扩散;乡镇工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发展重点,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带动农民增加收入。

2、农村与城市互动,建立城乡合理流动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一是要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求,加快发展和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市场网络。二是要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使之在区域发展中起到中坚作用,通过城市市场引导和带动农村市场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农业市场化程度,大力培育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鼓励和引导城市的工商经济组织向农村延伸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三是要根据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调整城乡发展政策,政府要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上更多考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农村与城市互动,保持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3、农民向市民转换,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只有实现大多数农民向市民转换,使之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市定居,并在城市中获得稳定职业和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农民脱贫致富问题;只有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转移到城市中,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才有可能实现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农业才有可能成为现代化产业;也只有将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农民才能完全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有巩固的基础。从农民向市民转换出发,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以城市化促进农民市民化,要求城市化应注重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选择农村城市化道路,应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根据不同区位、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中等城市和有重点的发展小城市(镇)有机结合起来。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农业保护与支持体系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强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环境,全面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1)尊重自然与经济有序发展规律。农业系统是生产、经济、生态三者的统一,正是通过人类对原有农田环境的改良,良种、化肥、灌溉、机械、农药等的外部投入,才能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及其持续性,增加经济效益。(2)坚持集约化与持续性协同。农业集约化与持续性关系是双向、互为反馈的,农业行为可能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要探索出一条既高产优质(即集约)又有良好资源环境生态(持续化)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农业集约化与持续性协同,发展集约可持续农业。(3)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耕地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空间,它的多少及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千方百计地保护耕地资源。

2、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确保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提高农业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各级财政每年应从新增财力中拿出一定份额用于农业。二是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向农业领域;通过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农业信贷投放,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增加投入;完善以工补农、以商促农、反哺农业的机制,吸引工业资本、商业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向农业流动;增加农业贷款的财政贴息,扩大支持农业生产贴息的范围,以政策优惠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三是逐步将以改善农民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为重点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重点支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建立农村服务体系,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一是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对国家重点工程、公益性事业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国家征用耕地的途径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要大幅度提高土地补偿费、安置费标准,为失地农民提供能够参加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的费用,解决农民的长期生活问题;二是探索建立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国家应鼓励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或建立政策性保险机构;支持农民和农业经营组织建立为农民生产服务的互助保险合作组织。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小额信贷等扶贫信贷的发展,发挥各种类型小额信贷贷款额度小、期限短、手续简单、方便易行的优势,为贫困农民提供信贷服务。

2009年4月6日

推荐第6篇:农村村情调研报告

2011某某村农户情况

调研报告

在某某村担任村官已经两年半的时间,这期间通过走访群众,与群众进行座谈,问计于群众,了解群众的愿望,倾听群众的呼声,广泛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低保户、五保户、老党员户、留守儿童户、种养殖大户的走访,掌握了我村农户的基本情况,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的认识,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村情概况

某某村位于通海县最南端,距县城38公里,距高大乡政府11公里。全村共有9个村民组,425户,总人口1618人,耕地面积约1540亩。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为种植、养殖、劳务输出,人均年收入约4000元,主要种植烤烟和蔬菜。

二、农户情况

为了深入的了解村里的具体情况,我利用闲暇时间到部分农户家进行了走访。通过走访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以及群众代表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听取他们对村建设的看法与意见,努力向他们学习农村工作的方法与经验;通过走访村里的贫困户,找出落后的原因并帮助其寻找致富项目,增加经济收入,从而摆脱贫困;通过拜访村里的养殖大户、种植大户,了解他们致富的方法并帮助他们解决致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尽量为他们提供方便,让他们能够带动身边的群众共同富裕起来。对于我村的五保户、老党员户和留守儿童户,主要是帮助

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和学习上的实际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的家人在外工作安心,免去后顾之忧。

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我已经能够融入基层,融入群众,而且倾听了民声,了解了民情,丰富了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水平,也逐渐的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程度偏低。大多数村民上过小学、初中,少数上过高中,低收入导致对教育的低投入,造成了相关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的缺乏,再一次影响了收入的提高。

(二)掌握的劳动技能少。大多数村民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劳动技术,外出找工作困难,部分已转移的劳动力也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收入普遍较低。

(三)种养殖规模不大,缺乏种养殖技术。我村种植业初具规模,但是果树品种单一,主要种植柑橘为主,优质品种太少。我村养殖业不具规模,主要养猪户有一家,养鸡户一家正在建设,其他大部分是群众散养。在这些种养殖农户中由于缺乏管理等技术,经济效益不大。

四、具体措施

(一)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

一是对可转移劳动力进行引导性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资质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二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培训活动,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有效转移途径;三是在区内外企业寻找就业岗位,为农村劳动力实行有的放矢转移。通

过以上方式,力求使村民逐渐转变观念,消除他们的消极思想,鼓励他们积极向上,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二)进行种养业知识培训

在养殖方面,一是实施养殖方法及常见病防治培训;二是及时了解猪、牛、鸡的养殖情况,聘请专家主动上门服务为养殖户排忧解难。在水果种植方面,一是积极筹建种植技术专业指导队,对种植户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给予专业指导;二是实施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培训。

(三)发展养殖大户

目前部分农户有养鸡、养猪的意愿和基础,但是规模养殖依旧没有形成,可以通过各项优惠补贴办法发展规模养殖大户,并且要不定期到养殖大户家进行专业知识解答、饲养方法培训和病害防治。

(四)培养种植大户

组建专业服务队,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服务;帮助策划培植无公害优良水果;收集市场信息,协助搞好营销工作。

两年多的时间,我对我村的村民村情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也对我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农村工作是基层工作,农村的发展也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我希望我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我村的各项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某某村主任助理

2011年11月15日

推荐第7篇:某县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报告

XX县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省委宣传部《关于印发〈全省“百村”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方案〉的通知》精神,近期我县组成调研组深入各乡镇、农牧村,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介绍、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全县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工作开展情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做法

近年来,我县以丰富和活跃农牧村精神文化生活为切入点,以增强农牧民道德诚信和民主法律意识,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积极探索和延伸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触角,使全县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了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一是农牧村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得到加强。近年来,我县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农牧民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力度,先后建成了县宣传文化中心、县影剧院、全民健身中心和7个乡镇宣传文化站、101个农家书屋、87个农牧村文化活动室、7个乡镇村文化体育广场及8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接收站。设立牧区流动教学点,建成了8个乡镇流动党校和13个理论教育示范点。投资100多万元,开通了全县6个乡镇的有线电视和自办广播节目信号,投资180多万元,完成8个乡镇4534套卫星接收设备的发放安装,全县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3%,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76%,乡镇宽带网络覆盖率达100%。投资120多万元建成109个农牧

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农牧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全覆盖。争取价值20万元的数字电影放映机6套,成立6个数字电影放映队,这些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为顺利开展农牧民思想政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不断拓展,农牧民接受教育形式多样。全县充分利用文化宣传阵地,以广场文化、节庆文化、民族文化等系列文化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百台大戏送农牧村”活动和农牧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等活动。各乡镇立足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每年举办农牧民文艺表演、民族歌手大赛、文化庙会、传统体育竞技、民族民俗展示等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艺术节会,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XX乡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成立“XXXX演艺厅”,在做好平时游客接待演出的同时,还以生态移民,转移就业,政策惠农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发生的鲜活事例为题材,编排寓教寓乐的文艺节目在农牧村进行演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XX、XX、XX等乡镇通过组织农牧民群众到全县草畜平衡、畜种良改、接羔育幼、联户经营等方面的典型户家中观摩学习,用事实引导农牧民自觉调整畜群结构、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各乡镇、农牧村充分利用农牧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场地在农牧民中组织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凝聚发展力量、激发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全县设立了牧区流动教学点,成立了县委讲师组和乡镇理论宣讲组,在农牧村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采取县级领导包乡,部门、单位帮扶农牧村开展工作等措施,在农牧村进行形势政策巡回宣讲和理论对谈,为农牧村和农牧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使广大干部群众在受到教育的同

时,增强了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三是示范典型培树成效显著,农牧民思想政治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各类示范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先后创建国家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个,省级各类文明单位11个,市级各类文明单位64个,县级文明单位216个,累计创建“四村”、生态文明村镇、“养德塑形、敬业奉献”、“学会感恩、尊敬师长”、“孝老爱亲、互助关爱”、乡村少年宫、空巢老人爱心服务站、志愿服务工作站等各类示范点80多个,培育各级道德模范、十大XX骄子、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先进典型30多个。依托这些身边的典型教育和引导人,不断加强农牧民思想道德教育,使干部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为推动示范点建设打下了基础。先后培树了全国优秀电影放映员XXX、“十大XX骄子”XXX、全国孝亲敬老之星XXX、全省“孝老爱亲”道德模范XXX等一批先进典型,这些先进典型的培树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材,也充分展示了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成效。

四是大力兴办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我们把为民办实事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逐年解决了一批关乎民生的实事。大力推进农牧村和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五保户、特困户生活救助、农牧村医疗救助、城乡特困群众住房补贴、采暖费补贴和农牧村老党员、村级离职老干部、老劳模生活补贴等一系列社会救助机制。全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了从幼儿到高中阶段十五年免费教育,提高了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并发放交通补助,在全县中小学生中落实了每天一杯牛奶的营养工程。通过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变思想政治工作无形为有形,让农牧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增强了党和政府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二、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从事农牧村思想政治专职工作人员缺少。目前,全县各基层乡镇党委虽然设有宣传干事,但大多都是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由于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每个干部有几项工作,因此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专心抓思想政治工作。在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上都是村支部书记兼职负责,村支部书记即要处理村上的各项事务又要忙自家的发展,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间也相对较少。还有部分村干部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不会抓思想政治工作。大部分村“农家书屋”管理员都由村干部兼职,由于工作头绪多,书屋管理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很多图书资料成为摆设,没有发挥其“书屋”的作用。

二是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有效的投入机制。财政没有专门的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资金投入,全县大部分农牧村集体经济薄弱,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紧张,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因没有必要的物质刺激而缺乏活力。而在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XX乡XX村,各项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却成为了群众热衷的话题,究其原因,就是村上每年都能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和奖励精神文明创建的示范典型,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参与的积极性也就高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也就相应较小。

三是农牧村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待转变。当前,部分农牧村干部群众的国家、集体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淡化,对正当合理的社会公益事业态度冷漠;有的农牧民“一心想发财,两眼向钱看”的思想严重;还有“只享受权利,不尽义务;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部分干部群众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和“等靠要”等思想,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着农牧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四是开展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部分农牧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单一,仍然停留在开会,

学文件的层面上,不能真正回答和解决群众思想上存在的疑问,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感染力、说服力、渗透力不强,导致部分农牧村群众对这种说教式的工作方法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一些基层干部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没有新的解决思路和办法。

三、对做好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强化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是关键。各级领导必须提高对农牧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农村思想工作列为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要进一步加强对村级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做到有人管事。组建和发展由农牧村基层干部、老党员等积极分子组成兼职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切实解决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人手少、工作多”的问题。同时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县、乡两级财政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破解“无钱干事”难题。

二是要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实事

紧密结合起来。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好事,就是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满腔地热情关心群众生活,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要以农牧民群众满意得实惠为工作重点,切实为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好务。特别是要做好农村贫困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以此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是下大力气转变农牧民思想观念。要把引导农牧民调整农牧业结构,促进农牧民致富增收,推进农牧村科学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帮助农牧民树立科技致富意识,加大农牧业科技知识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农牧村党员

远程教育平台开展专家讲坛,举办农牧村适用技术、新型农民工、家政服务等培训,面对面解答群众疑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提升农牧民整体素质。

四是进一步繁荣农牧村文化市场。要把农牧村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进一步做好农牧村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挖掘、利用和传承,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农牧村文化事业、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队伍,使农牧村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村村通广播工作力度,县广播站要定期编制节目,讲解国家大政方针,提供政策咨询,做到“事事讲”且“时时讲”。

五是要加大典型培树着力示范引领。要大力发现、挖掘、选树广大农牧村群众身边的典型,宣传他们鲜活的、高尚的、真实感人的先进事迹,让农民群众学有榜样,让老百姓可亲可信的“身边人”感染和教育老百姓,激励和引导人们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同时,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以“文明村镇”、“致富标兵”、“五星文明户”评选等为创建载体,以思想道德、遵纪守法、敬老孝亲、科技致富、文明卫生等为创建内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寓思想政治工作于创建活动之中。

推荐第8篇:新农合调研报告1

新农合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强调“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明确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峄城区作为全省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单位之一,整个新农合工作其覆盖范围之广,群众受益程度之高,管理运作之精细,一直走在全省全市先进行列。本报今日特刊发该区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报告,以交流情况,推进全市新农合工作再上新台阶。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为提高农民基本医疗水平,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穷、因病返穷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峄城区作为全省和全市新农合试点单位,近三年来,精心组织实施,在全区范围内逐步建立起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让新农合最大限度地造福于百姓。

一、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覆盖范围

峄城区新农合试点工作始于2005年春天。在试点中,该区坚持高标准起步、高层次设计、高强度推进,逐年提高筹资标准和扩大覆盖面,使新农合试点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全市先进行列。

峄城区被列入市新农合试点单位以后,首先选择基础比较好的古邵等三个镇(街)进行试点。2005年首批三个镇(街)是8.9万农民参加新农合,参合率为73.23%,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40元,农民自筹15元。2006年该区被列入省级新农合试点,在总结三镇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7个镇(街)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为40元/人,农民自筹10元。2007年该区继续被列为省级新农合试点,全区24.7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达到了93.39%。筹资标准提高到50元/人。去年以来,峄城区共为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1233.87万元,156.97万人次受益。

与此同时,他们注重做好农村特困群众参合救助工作。该区明确规定,农村五保老人、丧失劳动能力 残疾人和其他特困群众参合,其资金自筹部分全部由区、镇两级民政部门筹集缴纳。2006年以来,区、镇两级民政部门每年都筹集资金6万余元,为全区1259位五保老人、4500名残疾人、300余名特困群众及时缴纳了参合资金。

二、努力实现参合农民受益最大化

新农合是直接造福百姓的大好事。如何做到把好事办好,让参合农民实现受益最大化?对此,峄城区委、区政府从实际出发,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尽量提高报销比例。参合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按20%的比例报销; 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住院医药费1000元以内,按30%的比例报销;住院医药费1000元以上至3000元,按35%的比例报销;住院医药费3000元以上至4000元,按40%的比例报销;住院医药费4000元以上,按50%的比例报销。每人每年累计最高可报销医药费2万元。2007年7月,榴园镇农民杨某因患肺癌住院手术治疗,一次报销医药费19364元,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二是不设门槛、不设家庭账户。他们在试点一开始设计制定医药费报销方案时就明确规定实行“两不设”,即一不设报销门槛,参合农民的医药费从零开始按比例报销;二不设家庭账户,门诊报销在最高累计达到20000元范围之内不加限制,解决了设家庭账户带来的报销到一定限额就不再报销的问题。

三是适当扩大药品报销范围。他们在《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的基础上,增加了70种常用药品。对《目录》以外的药品折价60%后按正常比例报销。

四是应该补偿的全部补偿到位。据统计,峄城区有20%的农民购买了各类人

身保险。但该区仍然按照新农合既定的报销比例如数补偿。农民高兴地说:“如今我们的健康有了双保险。”

五是简化报销程序。他们在全区范围内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 “一证通全区”,凡参合农民手持该证可以在全区所有定点医疗机构看病治病,不需要办理任何转诊、转院手续;在本区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医药费不需要任何单位和个人审批,当场即可按比例报销或减免。这不仅方便了群众,而且还给参合农民提供了自由选择医疗机构的权利。

三、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新农合基金来之不易,数量有限,十分宝贵,可谓是农民的“救命钱”。能否管好用好这部分资金,是新农合成败的关键。因此,峄城区对新农合基金始终坚持严格监督管理,保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首先,该区将新农合基金由区财政局在国有商业银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做到筹钱不管钱,管钱不用钱,用钱不见钱,实现基金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高效运转。

其次,区合管办每月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以文件或报表形式报告一次资金使用情况。各镇(街)合管办、各定点医疗机构每月定时张榜公示一次辖区内参合农民的报销情况,确保参合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第三,严格纪律,严肃查处违规行为。该区对挪用、挤占、套取新农合资金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2007年4月,峄城区监察局、区卫生局接到群众举报信,反映某卫生室医生采取虚报冒领的方式套取合作医疗基金399.01元,问题查实后,他们在追回冒领的合作医疗基金同时,给予该卫生室通报批评、当事人停职检查处分。近两年来,峄城区共查处虚报、冒名顶替等违规违纪行为五起,有效堵塞了新农合资金漏洞。

四、为新农合顺利推行打造坚实平台

实践使峄城区委、区政府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和完善农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是新农合顺利推行的重要保障。因此,他们在新农合试点工作中,特别注重农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着力为新农合打造一个坚实的平台。

他们首先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去年以来,区、镇两级共投资270余万元,对30个条件较差的农村卫生室进行了新建和扩建,并配齐了内部设施,使之达到了六室分开、八项配套、常用检测服务设施齐全的标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镇、村两级医疗机构实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一是全面落实“四制四统一”制度,即乡医实行聘任制、工资制、风险抵押金制、退休养老金制;乡医统一调配使用,财务统一管理,药品统一调拨,业务统一考核。二是规范卫生室服务。区卫生局按照“四制四统一”的标准,将农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的统一着装、挂牌上岗、接诊质量、门诊登记等各个环节,全部纳入了镇(街)卫生院一体化管理范围,并且努力做到了由管理上的“一体化”变为体制上的“一体化”。三是认真落实乡村医生的福利待遇,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他们做到乡村医生与镇卫生院医生同工同酬,同时对乡村医生实行退休养老制度,及时为他们交纳养老保险金,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四是不断加大对农村卫生室监督管理力度,严禁无证行医、非法行医,进一步净化、优化了农村医疗市场。

推荐第9篇:农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的安排,9月7日—12日,市委组织部牵头,从市人大、市委党校、市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中小企业局等单位抽调15名同志组成三个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三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六个县市区,对全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采取听取县市区委汇报,召开由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区人大、农业、民政、财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村级经济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进村与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等个别座谈、发放调查统计表等形式进行。共调查24个乡镇、97个村(其中经济强村35个,中间状态村18个,经济薄弱村44个),召开座谈会30个,座谈党员干部群众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2003年村级经济总收入共304.3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除农业税附加和公益金)3.6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125个,占3.41%;50—100万元的142个,占3.88%;10—50万元的433个,占11.83%;5—10万元的421个,占11.5%;3—5万元的522个,占14.26%;3万元以下的1148个,占31.4%;经济空壳村813个,占22.2%。

总的看,我市村级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各级对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积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把加快村级经济发展作为增强村级服务功能,保证基层组织运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议程,紧紧抓在手上。各县市区专门组织调研,分析现状,研究措施,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文件,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督促调度,推动了村级经济健康发展。岱岳区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发展;肥城市落实大班子领导干部联、乡镇领导干部包、市直部门帮、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带的帮扶制度;宁阳县把村级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乡村班子的硬指标,严格奖惩,调动了乡村发展村级经济的积极性。各乡镇也都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等形式,教育引导他们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欲望,还通过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村级经济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各级广泛引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资本运营转变,以农为主向多业并举、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03年,全市村级集体收入构成中,集体经营或承包企业收入2.2111亿元,占44.28%,果园、鱼塘、“四荒”和机动地承包收入0.9095亿元,占18.21%,有偿服务收入3810万元 ,占7.63%,盘活闲置资产收入2152.38万元,占4.31%,化解、清欠债务收入1175.52 万元,占2.35%,其他收入12517万元,占25.07%。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呈现出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趋势。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地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位优势、班子状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2003年,除农业税附加外,全市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仅占三分之一,而3万元以下的村占到53.6%。经济强村干部精神状态好,发展氛围浓,发展环境好,路子越走越宽,发展后劲十足。这些村,群众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各项公益事业发展快。而村级经济薄弱村基础差、底子薄,缺资金、缺人才,村干部待遇无着落,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灵,发展难起步,增收无门路。这些村,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公益事业难兴办,正常运转难保证,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

二、主要做法

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各级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1、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调查发现,有经营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增加村级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靠企业。对原有村办企业,不断加强管理,挖潜增效,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村级经济增长。新泰市小协镇小协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让位子”的口号,直接经营的8处企业,今年可上交村利润700多万元,5处改制企业可为村里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有的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兴办企业,通过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各类服务增加收入,有的还以租赁土地、以土地参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级收入。肥城市老城镇杨庄村以260亩土地折价入股,与杨庄煤矿合作新上了废纸脱墨浆项目,村集体每年分红100多万元。有的村,选准项目,利用公共积累新上企业,增加村级收入。新泰市东都镇南鲍村依靠原有集体积累,先后建成了电线厂等10余家企业,2003年集体增收416万元。目前,全市有383个村靠发展企业实现了强村富民。二是靠服务。一些村在推进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围绕农户需求,通过成立致富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批发市场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偿服务,以服务促经营,以经营养服务,增加村级收入。宁阳县东疏镇郑庄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村里建起了养殖小区,为养殖户集中提供场地、技术、防疫、销售等服务,年增集体收入30多万元。肥城市边院镇济河堂村积极发展有机蔬菜1400多亩,通过有偿服务年增加村级收入40多万元。目前,全市农村共建立了63个批发市场、186个农村经济合作社,237个致富协会。一些村发挥劳动力比较富足的优势,积极与一些有资质、有信誉的劳务中介组织联合,组织跨省、跨国劳务输出,收取服务费,增加村级收入。全市依靠有偿服务增收的村共有207个。三是靠资源。一些村充分利用土地、“四荒”、“四旁”、山林、河砂、石材等资源优势,通过租赁、拍卖、承包、入股等方式,稳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范家庄村针对村里荒山多、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引进泰山茶苑、茶厂等项目,每年集体增收10多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庄头村在路边、沟边种植速生杨8万多株,实行村集体统栽统管,收益分成,村集

多村依靠自身的集体收入根本无力承担。有的为了应付这些支出,甚至采取借贷举债的办法,致使村级债务负担又“雪上加霜”。

四、对策建议

1、扶贫攻坚,率先突破经济薄弱村。对经济薄弱村特别是“空壳村”,采取县乡领导干部包村、市县直部门对口帮扶、强村或强企业带动等办法,

2、大力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继续深化“递进培养工程”,解决好村级经济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结合今年村级班子换届,广开视野,扩大民主,大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核定干部职数,从严把握,大力推行交叉兼职,包括计划生育干部、生产组长、工勤人员等,能兼的一律兼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村里吃补贴的人数。结合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实用技术和政策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带动致富能力。加强农村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增强他们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总结成功经验,采取工资统筹、办理养老保险等措施,保证村干部待遇落实,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落实目标责任、民主评议、考核奖惩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建立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理顺“两委”关系,保证村级组织协调高效运转。

3、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市财政、农业、土地、工商、税务、金融、计生、政法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业务职能,提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齐抓共管、齐帮共扶的强大合力。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村级事权,严禁各种形式的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取消一切不符合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不得强迫村里出资兴办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严格执行中央订阅报刊的政策规定,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杜绝除党报党刊以外的其他报刊摊派。总结县乡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拓清底子,研究措施,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能挂帐的挂帐,能停息的停息,能核销的核销。同时,要求乡村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严防增加新的债务负担。

4、提高民主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制定细致的工作标准,进一步健全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对公开时间、程序、内容、形式等进行规范,加强群众监督。进一步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杜绝“跑冒滴漏”,并通过多种方式改革产权制度,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5、进一步加强对村级经济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市委制定关于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目标任务,理清发展路子,落实领导责任,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基层政权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关注基层、理解基层、支持基层,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级收入,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有效发挥作用。认真落实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困难乡镇,县乡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后进村和市、县直部门包村制度,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积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点子、找路子、搞服务、引项目,协调资金,优化环境。把村级经济发展纳入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和评先树优的重要内容。加大村级特别是负债严重、运转困难村的转移支付力度,集中扶贫资金,破解发展难题。总结岱岳区实行“村村富”工程,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经验,召开现场会议进行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总结各级发展村级经济的先进经验,树立一批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面上工作开展。

推荐第10篇:农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的安排,9月7日—12日,市委组织部牵头,从市人大、市委党校、市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中小企业局等单位抽调15名同志组成三个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三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六个县市区,对全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采取听取县市区委汇报,召开由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区人大、农业、民政、财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村级经济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进村与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等个别座谈、发放调查统计表等形式进行。共调查24个乡镇、97个村(其中经济强村35个,中间状态村18个,经济薄弱村44个),召开座谈会30个,座谈党员干部群众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2003年村级经济总收入共304.3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除农业税附加和公益金)3.6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125个,占3.41%;50—100万元的142个,占3.88%;10—50万元的433个,占11.83%;5—10万元的421个,占11.5%;3—5万元的522个,占14.26%;3万元以下的1148个,占31.4%;经济空壳村813个,占22.2%。

总的看,我市村级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各级对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积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把加快村级经济发展作为增强村级服务功能,保证基层组织运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议程,紧紧抓在手上。各县市区专门组织调研,分析现状,研究措施,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文件,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督促调度,推动了村级经济健康发展。岱岳区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发展;肥城市落实大班子领导干部联、乡镇领导干部包、市直部门帮、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带的帮扶制度;宁阳县把村级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乡村班子的硬指标,严格奖惩,调动了乡村发展村级经济的积极性。各乡镇也都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等形式,教育引导他们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欲望,还通过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村级经济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各级广泛引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资本运营转变,以农为主向多业并举、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03年,全市村级集体收入构成中,集体经营或承包企业收入2.2111亿元,占44.28%,果园、鱼塘、“四荒”和机动地承包收入0.9095亿元,占18.21%,有偿服务收入3810万元 ,占7.63%,盘活闲置资产收入2152.38万元,占4.31%,化解、清欠债务收入1175.52 万元,占2.35%,其他收入12517万元,占25.07%。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呈现出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趋势。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地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位优势、班子状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2003年,除农业税附加外,全市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仅占三分之一,而3万元以下的村占到53.6%。经济强村干部精神状态好,发展氛围浓,发展环境好,路子越走越宽,发展后劲十足。这些村,群众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各项公益事业发展快。而村级经济薄弱村基础差、底子薄,缺资金、缺人才,村干部待遇无着落,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灵,发展难起步,增收无门路。这些村,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公益事业难兴办,正常运转难保证,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

二、主要做法

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各级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1、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调查发现,有经营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增加村级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靠企业。对原有村办企业,不断加强管理,挖潜增效,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村级经济增长。新泰市小协镇小协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让位子”的口号,直接经营的8处企业,今年可上交村利润700多万元,5处改制企业可为村里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有的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兴办企业,通过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各类服务增加收入,有的还以租赁土地、以土地参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级收入。肥城市老城镇杨庄村以260亩土地折价入股,与杨庄煤矿合作新上了废纸脱墨浆项目,村集体每年分红100多万元。有的村,选准项目,利用公共积累新上企业,增加村级收入。新泰市东都镇南鲍村依靠原有集体积累,先后建成了电线厂等10余家企业,2003年集体增收416万元。目前,全市有383个村靠发展企业实现了强村富民。二是靠服务。一些村在推进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围绕农户需求,通过成立致富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批发市场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偿服务,以服务促经营,以经营养服务,增加村级收入。宁阳县东疏镇郑庄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村里建起了养殖小区,为养殖户集中提供场地、技术、防疫、销售等服务,年增集体收入30多万元。肥城市边院镇济河堂村积极发展有机蔬菜1400多亩,通过有偿服务年增加村级收入40多万元。目前,全市农村共建立了63个批发市

素质强、致富能力强)标准,改善农村干部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肥城市王瓜店镇蒋庄村,原来的村干部观念陈旧,发展经济没能力、无路子,集体经济空壳。2002年,个体大户孟凡胜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后,提出了“经营农村”的思路,仅春季植树公开拍卖树点,村集体就增加收入20多万元。为切实提高农村干部致富能力,各级认真落实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知识培训五年规划,大力实施“十百万”工程,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知识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双带”能力。去年以来,我市共培训农村党员干部31430名,建立县级科技知识培训示范基地37个,乡镇示范服务基地128个,培养建设科技致富示范村321个,党员科技致富带头户15908个。

三、存在问题

我市村级经济发展虽然找到了一些路子,创出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调研,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特别是经济薄弱村,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素质能力不强。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有的村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思路狭窄,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办企业、上项目,贪大求洋。有的村干部认为当前主要是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拍,过时了,以为只要群众富裕了,集体有没有收入无所谓。泰山区省庄镇安家庄村地处山区,是有名的花卉苗木专业村,村里无偿提供技术、信息、销售等各项服务,群众收入虽然比较高,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里办公用房只有两间1965年盖的土坯房,村干部也十几年未发工资。东平县老湖镇南辛庄村,群众在村里的帮助下,通过特种动物养殖走上了致富路,有的户年收入达17万元,但村里不收服务费,集体无收入,运转非常困难。二是责任意识不强。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只守摊,不创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村虽然有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但由于原先办企业、上项目受挫,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想,顾虑重重,不敢闯、不敢干。有的村干部虽然自身致富能力很强,但主要精力用在个人致富上。新泰市石莱镇胡家泉村的两名村干部,都是致富能手,家里有波尔山羊养殖、羊肉加工等项目,年收入比较高,但对集体发展考虑得很少,主动做工作少,只满足于完成上级任务,致使村集体无收入。三是工作能力差。缺思路,少办法,过多强调客观条件,不从主观找原因,怨天忧人。调研发现,有的村虽有近千亩土地,但一年到头只能收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没有任何增加集体收入的门路,村干部畏难发愁,只等上级扶持,全村坐等受穷。有的村虽然有土地、山林、“四荒”,但经营方式不合理,一次性低价拍卖,影响了村里的稳定持续发展。

2、村级债务负担沉重。截止2003年底,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中,有债务负担的2528个,占69.07%;村级负债总额达11.76亿元,平均每个村32.13万元,有的村竟高达5800万元。负债的主要原因,既有搞道路建设、通水通电、修建学校等公益事业形成的,又有盲目发展村办企业和盲目搞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造成的,也有为完成上级任务,贷款垫付“三提五统”、农业税等形成的,还有一些村在近两年的“村村通”工程建设中,形成了新的债务。债务中既有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也有群众的高息借款。利息越滚越大,连年增加,有的村由最初的几万元累加到几十万元,根本无力偿还。特别是一些村,因欠群众高额借款,潜伏着很大的不稳定因素。沉重的债务负担,使这些村疲于应付,甚至有的村干部经常被司法机关传唤、拘留,根本没有精力谋发展、搞建设。东平县接山乡林马庄村因打井修渠、修路架电、新建学校等已累计欠外债284万元,积重难返,越陷越深,发展难度非常大。

3、村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一是自然条件差。有的村地处山区、库区,土地贫瘠,耕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条件差,治水、修路、通电成本高,发展没优势,这样的村全市达315个。有些山区村,虽然林果等农副产品产量较高,但受交通条件制约,产品运不出、销不了,增产不增收。东平县老湖镇有22个村属库区移民村,村里没有一寸土地,原先集体收入全靠公益金,自去年取消公益金后,这些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并且公益金不在转移支付范围,下一步得不到转移支付资金,村里运转困难,村干部待遇也落实不了,情绪非常低落。二是政策不配套。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也使村级收入锐减,原先村级组织运转还能由“三提”来解决,现在只能靠较少的农业税附加,如果村里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运转难以保证。特别是下一步农业税全部取消后,运转将更加困难。而现在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来优化村级发展环境,拓展村级发展空间,促进村级增收。如土地政策,越来越严格,村里即使引来了项目也难以落地;税收政策,在利益分成上,村里得不到任何收入;“一事一议”规定过死,每人每年必须限制在15元以内,一些公益事业根本无法兴办,等等。三是人才、资金、信息匮乏。调研发现,我市农村许多有头脑、有技术、有本事、有门路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干事,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尽管就业困难,也不愿留在村里,一些高中毕业生也千方百计外出找出路,致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发展资金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对村级贷款控制过严,使村里很难得到必需的资金;上级的一些帮扶资金过于分散,对一个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不能集中财力解决发展问题。一些村对外接触少,走不出去,请不进来,信息渠道不畅,加上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关心,很少提出发展村级经济的好建议,即使村里想发展也缺门路、无项目。

4、非生产性支出大。调研发现,目前村级事权过多,支出项目多,资金缺口大。2003年,全市村级运转支出总额5.31亿元,运转资金缺口219.5万元。特别是一些非生产性开支比较大,突出表现在干部工资、计划生育和报刊征订上,基层反映比较强烈。目前拿工资、吃补贴的村干部职数还比较多,工资支出比较大。2003年,全市村级干部报酬总额8971万元,平均每村2.5万元,村干部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的村达2133个,占58.3%,有64个村只能靠贷款来发工资。计划

生育要求配备“三大员”(药管员、统计员、宣传员)、计生主任、协会会长、育龄妇女小组长和查访员(每个村民小组各一名),人员比较多,有的不允许兼职,必须专职配备,绝大多数村超过“两委”干部数,有的竟多达19人。并且计生干部的待遇标准比较高,还必须优先保证。基层普遍反映,计划生育工作检查过于频繁,重过程、重形式,培训、考试、宣传资料、档案、板面要求高,费用大,一般村用于计划生育的开支每年都在2万元以上,有的村高达15万元。报刊征订工作,尽管中央要求大村不得超过800元,小村不得超过500元,但是有的部门、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摊派报刊仍比较多,有的村征订报刊种类多达25种,个别报刊份数太多、定价过高,而且必须完成。据统计,2003年,全市征订报刊杂志的费用达到1277万元,平均每村3490元,有的高达6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岈山村共有712人,每年工资支出2万多元,计划生育经费2万多元,报刊征订8000多元,而去年村集体收入只有2.8万元。类似这样的支出,很多村依靠自身的集体收入根本无力承担。有的为了应付这些支出,甚至采取借贷举债的办法,致使村级债务负担又“雪上加霜”。

四、对策建议

1、扶贫攻坚,率先突破经济薄弱村。对经济薄弱村特别是“空壳村”,采取县乡领导干部包村、市县直部门对口帮扶、强村或强企业带动等办法,

2、大力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继续深化“递进培养工程”,解决好村级经济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结合今年村级班子换届,广开视野,扩大民主,大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核定干部职数,从严把握,大力推行交叉兼职,包括计划生育干部、生产组长、工勤人员等,能兼的一律兼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村里吃补贴的人数。结合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实用技术和政策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带动致富能力。加强农村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增强他们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总结成功经验,采取工资统筹、办理养老保险等措施,保证村干部待遇落实,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落实目标责任、民主评议、考核奖惩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建立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理顺“两委”关系,保证村级组织协调高效运转。

3、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市财政、农业、土地、工商、税务、金融、计生、政法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业务职能,提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齐抓共管、齐帮共扶的强大合力。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村级事权,严禁各种形式的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取消一切不符合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不得强迫村里出资兴办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严格执行中央订阅报刊的政策规定,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杜绝除党报党刊以外的其他报刊摊派。总结县乡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拓清底子,研究措施,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能挂帐的挂帐,能停息的停息,能核销的核销。同时,要求乡村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严防增加新的债务负担。

4、提高民主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制定细致的工作标准,进一步健全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对公开时间、程序、内容、形式等进行规范,加强群众监督。进一步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杜绝“跑冒滴漏”,并通过多种方式改革产权制度,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5、进一步加强对村级经济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市委制定关于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目标任务,理清发展路子,落实领导责任,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基层政权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关注基层、理解基层、支持基层,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级收入,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有效发挥作用。认真落实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困难乡镇,县乡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后进村和市、县直部门包村制度,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积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点子、找路子、搞服务、引项目,协调资金,优化环境。把村级经济发展纳入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和评先树优的重要内容。加大村级特别是负债严重、运转困难村的转移支付力度,集中扶贫资金,破解发展难题。总结岱岳区实行“村村富”工程,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经验,召开现场会议进行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总结各级发展村级经济的先进经验,树立一批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面上工作开展。

第11篇:农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的安排,9月7日—12日,市委组织部牵头,从市人大、市委党校、市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中小企业局等单位抽调15名同志组成三个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三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六个县市区,对全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采取听取县市区委汇报,召开由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区人大、农业、民政、财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村级经济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进村与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等个别座谈、发放调查统计表等形式进行。共调查24个乡镇、97个村(其中经济强村35个,中间状态村18个,经济薄弱村44个),召开座谈会30个,座谈党员干部群众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2003年村级经济总收入共304.3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除农业税附加和公益金)3.6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125个,占3.41%;50—100万元的142个,占3.88%;10—50万元的433个,占11.83%;5—10万元的421个,占11.5%;3—5万元的522个,占14.26%;3万元以下的1148个,占31.4%;经济空壳村813个,占22.2%。

总的看,我市村级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各级对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积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把加快村级经济发展作为增强村级服务功能,保证基层组织运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议程,紧紧抓在手上。各县市区专门组织调研,分析现状,研究措施,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文件,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督促调度,推动了村级经济健康发展。岱岳区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发展;肥城市落实大班子领导干部联、乡镇领导干部包、市直部门帮、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带的帮扶制度;宁阳县把村级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乡村班子的硬指标,严格奖惩,调动了乡村发展村级经济的积极性。各乡镇也都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等形式,教育引导他们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欲望,还通过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村级经济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各级广泛引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资本运营转变,以农为主向多业并举、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03年,全市村级集体收入构成中,集体经营或承包企业收入2.2111亿元,占44.28%,果园、鱼塘、“四荒”和机动地承包收入0.9095亿元,占18.21%,有偿服务收入3810万元 ,占7.63%,盘活闲置资产收入2152.38万元,占4.31%,化解、清欠债务收入1175.52 万元,占2.35%,其他收入12517万元,占25.07%。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呈现出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趋势。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地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位优势、班子状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2003年,除农业税附加外,全市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仅占三分之一,而3万元以下的村占到53.6%。经济强村干部精神状态好,发展氛围浓,发展环境好,路子越走越宽,发展后劲十足。这些村,群众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各项公益事业发展快。而村级经济薄弱村基础差、底子薄,缺资金、缺人才,村干部待遇无着落,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灵,发展难起步,增收无门路。这些村,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公益事业难兴办,正常运转难保证,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

二、主要做法

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各级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1、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调查发现,有经营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增加村级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靠企业。对原有村办企业,不断加强管理,挖潜增效,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村级经济增长。新泰市小协镇小协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让位子”的口号,直接经营的8处企业,今年可上交村利润700多万元,5处改制企业可为村里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有的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兴办企业,通过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各类服务增加收入,有的还以租赁土地、以土地参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级收入。肥城市老城镇杨庄村以260亩土地折价入股,与杨庄煤矿合作新上了废纸脱墨浆项目,村集体每年分红100多万元。有的村,选准项目,利用公共积累新上企业,增加村级收入。新泰市东都镇南鲍村依靠原有集体积累,先后建成了电线厂等10余家企业,2003年集体增收416万元。目前,全市有383个村靠发展企业实现了强村富民。二是靠服务。一些村在推进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围绕农户需求,通过成立致富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批发市场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偿服务,以服务促经营,以经营养服务,增加村级收入。宁阳县东疏镇郑庄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村里建起了养殖小区,为养殖户集中提供场地、技术、防疫、销售等服务,年增集体收入30多万元。肥城市边院镇济河堂村积极发展有机蔬菜1400多亩,通过有偿服务年增加村级收入40多万元。目前,全市农村共建立了63个批发市场、186个农村经济合作社,237个致富协会。一些村发挥劳动力比较富足的优势,积极与一些有资质、有信誉的劳务中介组织联合,组织跨省、跨国劳务输出,收取服务费,增加村级收入。全市依靠有偿服务增收的村共有207个。三是靠资源。一些村充分利用土地、“四荒”、“四旁”、山林、河砂、石材等资源优势,通过租赁、拍卖、承包、入股等方式,稳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范家庄村针对村里荒山多、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引进泰山茶苑、茶厂等项目,每年集体增收10多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庄头村在路边、沟边种植速生杨8万多株,实行村集体统栽统管,收益分成,村集体每年增收100多万元。东平县彭集镇后亭村公开拍卖河砂资源开采权,村集体年增收20多万元。有的村充分挥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栗行村、沙岭村,岱岳区下港乡木营村、肥城市仪阳乡刘台村、东平县梁林村等山区村,积极开发旅游资源,集体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全市依靠资源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1290个。四是靠资产。一些村以明晰产权、规范管理为重点,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实现水库、机井等农业设施和闲置房屋、农业机械等存量资产合理流动,优化组合,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村级收入。岱岳区马庄镇坊子村对闲置的原麻纺厂院进行了公开拍卖,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宁阳县堽城镇东台村利用闲置的学校院落,引进浙江一织布厂,村里以电力设施、厂房入股,每年增收近5万元。目前,全市95%以上的农村闲置资产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全市依靠资产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354个。五是靠争取。充分利用上级在山区开发、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开发、“村村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及物资支持。东平县大羊乡南留屯村,依托村内小流域治理项目,对上争取无偿扶持资金300多万元,把2000多亩山岭薄地整治成了优质果园,并承包到户,年增加村级收入40万元。六是靠清欠。一些村对债权、债务进行集中清查、清理。对债权,积极清收,特别是一些原先“三提五统”尾欠数额较大的村,通过清欠增收辐度比较大。同时,对债务采取清欠还债、降息减债、以物抵债、债转股、依法核销等形式,妥善处理解决,减轻村集体负担。2003年,全市村级清欠收入达1175.52万元,偿还债务6461.23万元。

2、优化环境,强化帮扶。调查发现,各地都把优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作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实行领导干部和部门包村,有力地增强了村级经济发展活力,拓展了发展的空间。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了税收返还政策,将各村年度工商税收(包括招商引资进入县、镇工业园的项目)新增地方财力部分,按10%至50%不等的比例返还给村集体,调动了村级发展民营经济、增加集体收入的积极性。岱岳区马庄镇老宫村引进了东马石膏粉有限公司,预计年实现利税1000万元,村集体仅靠地方税收返还一项每年就可增收20多万元。同时,各级还坚持实行包村工作制度,从县市区直机关抽调精干力量常年驻村,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资金、技术、信息、物资等方面的优势,为所包村提供有力支持。两年来,县市区共安排工作组315个,抽调县乡机关干部1253名,提供帮扶资金2028万元,实施打井、调水、修路、山区开发等重点工程项目431个,引进和帮助新上项目76个,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有的县市区按照“地域相近、条件相似、便于工作”的原则,选择部分经济强村或强企业与经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教方法、帮资金,带动和促进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县市区和乡镇还积极为村级发展提供资金扶持。泰山区针对部分村难以运转的实际,按照“因地制宜、保障底线、体现政绩、优劳优酬”的原则,由区财政列支100万元,支付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费用。肥城市石横镇对6个集体经济“空壳”村,每年都从镇财政分别拔付5万元,以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上来。

3、加强管理,增收节支并举。各级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开源节流并举,加减法一起算,一方面千方百计增加村级收入,一方面厉行节约,管好用好每分钱。一是减少干部职数。落实了村干部“四定”(定编制、定岗位、定职责、定报酬)改革措施,大力推行“两委”干部交叉兼职,使享受固定补贴和误工补贴的人数尽量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和范围之内,减轻村集体负担。今年,岱岳区明确提出取消编外人员,计划生育专职干部、计生小组长、村民小组长等全部由在编村干部兼任,大大减少了村干部人数。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村“两委”干部17093人,平均每村4.7人,干部总数比2001年减少7500多名。二是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普遍实行了农村财务由乡镇代理记帐、代管资金,大部分村取消了会计、现金出纳,设立一名报帐员,既加强了监督,又有效地减轻了村级的支出压力。三是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各级严格执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定,对村级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理财等工作程序和内容进一步作了规范,并坚持定期检查督导,实现了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新泰市健全完善了现金管理、开支审批、村干部任期审计、离任审计等制度,还设立了农村财务网络监控中心,与乡镇“双代管”服务中心微机联网,进行远程监控,实现了农村财务的会计电算化、监督网络化、运作规范化。

4、更新观念,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调查发现,各级充分认识到,用好一个人就能激活一个班子,找到一条路子,带富一个村,特别是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已成为各级的共识。去年以来,各级都结合实施“递进培养工程”,大胆选用政治素质好、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人才担任村干部,有的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去年以来,全市共调整经济薄弱村班子598个,876名致富能手被充实进村党支部班子,其中327人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他们上任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种渠道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使这些村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东平县提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双强”(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标准,改善农村干部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肥城市王瓜店镇蒋庄村,原来的村干部观念陈旧,发展经济没能力、无路子,集体经济空壳。2002年,个体大户孟凡胜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后,提出了“经营农村”的思路,仅春季植树公开拍卖树点,村集体就增加收入20多万元。为切实提高农村干部致富能力,各级认真落实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知识培训五年规划,大力实施“十百万”工程,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知识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双带”能力。去年以来,我市共培训农村党员干部31430名,建立县级科技知识培训示范基地37个,乡镇示范服务基地128个,培养建设科技致富示范村321个,党员科技致富带头户15908个。

三、存在问题

我市村级经济发展虽然找到了一些路子,创出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调研,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特别是经济薄弱村,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素质能力不强。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有的村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思路狭窄,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办企业、上项目,贪大求洋。有的村干部认为当前主要是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拍,过时了,以为只要群众富裕了,集体有没有收入无所谓。泰山区省庄镇安家庄村地处山区,是有名的花卉苗木专业村,村里无偿提供技术、信息、销售等各项服务,群众收入虽然比较高,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里办公用房只有两间1965年盖的土坯房,村干部也十几年未发工资。东平县老湖镇南辛庄村,群众在村里的帮助下,通过特种动物养殖走上了致富路,有的户年收入达17万元,但村里不收服务费,集体无收入,运转非常困难。二是责任意识不强。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只守摊,不创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村虽然有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但由于原先办企业、上项目受挫,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想,顾虑重重,不敢闯、不敢干。有的村干部虽然自身致富能力很强,但主要精力用在个人致富上。新泰市石莱镇胡家泉村的两名村干部,都是致富能手,家里有波尔山羊养殖、羊肉加工等项目,年收入比较高,但对集体发展考虑得很少,主动做工作少,只满足于完成上级任务,致使村集体无收入。三是工作能力差。缺思路,少办法,过多强调客观条件,不从主观找原因,怨天忧人。调研发现,有的村虽有近千亩土地,但一年到头只能收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没有任何增加集体收入的门路,村干部畏难发愁,只等上级扶持,全村坐等受穷。有的村虽然有土地、山林、“四荒”,但经营方式不合理,一次性低价拍卖,影响了村里的稳定持续发展。

2、村级债务负担沉重。截止2003年底,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中,有债务负担的2528个,占69.07%;村级负债总额达11.76亿元,平均每个村32.13万元,有的村竟高达5800万元。负债的主要原因,既有搞道路建设、通水通电、修建学校等公益事业形成的,又有盲目发展村办企业和盲目搞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造成的,也有为完成上级任务,贷款垫付“三提五统”、农业税等形成的,还有一些村在近两年的“村村通”工程建设中,形成了新的债务。债务中既有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也有群众的高息借款。利息越滚越大,连年增加,有的村由最初的几万元累加到几十万元,根本无力偿还。特别是一些村,因欠群众高额借款,潜伏着很大的不稳定因素。沉重的债务负担,使这些村疲于应付,甚至有的村干部经常被司法机关传唤、拘留,根本没有精力谋发展、搞建设。东平县接山乡林马庄村因打井修渠、修路架电、新建学校等已累计欠外债284万元,积重难返,越陷越深,发展难度非常大。

3、村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一是自然条件差。有的村地处山区、库区,土地贫瘠,耕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条件差,治水、修路、通电成本高,发展没优势,这样的村全市达315个。有些山区村,虽然林果等农副产品产量较高,但受交通条件制约,产品运不出、销不了,增产不增收。东平县老湖镇有22个村属库区移民村,村里没有一寸土地,原先集体收入全靠公益金,自去年取消公益金后,这些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并且公益金不在转移支付范围,下一步得不到转移支付资金,村里运转困难,村干部待遇也落实不了,情绪非常低落。二是政策不配套。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也使村级收入锐减,原先村级组织运转还能由“三提”来解决,现在只能靠较少的农业税附加,如果村里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运转难以保证。特别是下一步农业税全部取消后,运转将更加困难。而现在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来优化村级发展环境,拓展村级发展空间,促进村级增收。如土地政策,越来越严格,村里即使引来了项目也难以落地;税收政策,在利益分成上,村里得不到任何收入;“一事一议”规定过死,每人每年必须限制在15元以内,一些公益事业根本无法兴办,等等。三是人才、资金、信息匮乏。调研发现,我市农村许多有头脑、有技术、有本事、有门路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干事,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尽管就业困难,也不愿留在村里,一些高中毕业生也千方百计外出找出路,致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发展资金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对村级贷款控制过严,使村里很难得到必需的资金;上级的一些帮扶资金过于分散,对一个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不能集中财力解决发展问题。一些村对外接触少,走不出去,请不进来,信息渠道不畅,加上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关心,很少提出发展村级经济的好建议,即使村里想发展也缺门路、无项目。

4、非生产性支出大。调研发现,目前村级事权过多,支出项目多,资金缺口大。2003年,全市村级运转支出总额5.31亿元,运转资金缺口219.5万元。特别是一些非生产性开支比较大,突出表现在干部工资、计划生育和报刊征订上,基层反映比较强烈。目前拿工资、吃补贴的村干部职数还比较多,工资支出比较大。2003年,全市村级干部报酬总额8971万元,平均每村2.5万元,村干部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的村达2133个,占58.3%,有64个村只能靠贷款来发工资。计划生育要求配备“三大员”(药管员、统计员、宣传员)、计生主任、协会会长、育龄妇女小组长和查访员(每个村民小组各一名),人员比较多,有的不允许兼职,必须专职配备,绝大多数村超过“两委”干部数,有的竟多达19人。并且计生干部的待遇标准比较高,还必须优先保证。基层普遍反映,计划生育工作检查过于频繁,重过程、重形式,培训、考试、宣传资料、档案、板面要求高,费用大,一般村用于计划生育的开支每年都在2万元以上,有的村高达15万元。报刊征订工作,尽管中央要求大村不得超过800元,小村不得超过500元,但是有的部门、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摊派报刊仍比较多,有的村征订报刊种类多达25种,个别报刊份数太多、定价过高,而且必须完成。据统计,2003年,全市征订报刊杂志的费用达到1277万元,平均每村3490元,有的高达6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岈山村共有712人,每年工资支出2万多元,计划生育经费2万多元,报刊征订8000多元,而去年村集体收入只有2.8万元。类似这样的支出,很多村依靠自身的集体收入根本无力承担。有的为了应付这些支出,甚至采取借贷举债的办法,致使村级债务负担又“雪上加霜”。

四、对策建议

1、扶贫攻坚,率先突破经济薄弱村。对经济薄弱村特别是“空壳村”,采取县乡领导干部包村、市县直部门对口帮扶、强村或强企业带动等办法,

2、大力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继续深化“递进培养工程”,解决好村级经济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结合今年村级班子换届,广开视野,扩大民主,大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核定干部职数,从严把握,大力推行交叉兼职,包括计划生育干部、生产组长、工勤人员等,能兼的一律兼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村里吃补贴的人数。结合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实用技术和政策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带动致富能力。加强农村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增强他们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总结成功经验,采取工资统筹、办理养老保险等措施,保证村干部待遇落实,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落实目标责任、民主评议、考核奖惩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建立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理顺“两委”关系,保证村级组织协调高效运转。

3、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市财政、农业、土地、工商、税务、金融、计生、政法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业务职能,提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齐抓共管、齐帮共扶的强大合力。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村级事权,严禁各种形式的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取消一切不符合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不得强迫村里出资兴办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严格执行中央订阅报刊的政策规定,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杜绝除党报党刊以外的其他报刊摊派。总结县乡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拓清底子,研究措施,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能挂帐的挂帐,能停息的停息,能核销的核销。同时,要求乡村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严防增加新的债务负担。

4、提高民主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制定细致的工作标准,进一步健全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对公开时间、程序、内容、形式等进行规范,加强群众监督。进一步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杜绝“跑冒滴漏”,并通过多种方式改革产权制度,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5、进一步加强对村级经济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市委制定关于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目标任务,理清发展路子,落实领导责任,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基层政权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关注基层、理解基层、支持基层,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级收入,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有效发挥作用。认真落实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困难乡镇,县乡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后进村和市、县直部门包村制度,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积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点子、找路子、搞服务、引项目,协调资金,优化环境。把村级经济发展纳入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和评先树优的重要内容。加大村级特别是负债严重、运转困难村的转移支付力度,集中扶贫资金,破解发展难题。总结岱岳区实行“村村富”工程,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经验,召开现场会议进行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总结各级发展村级经济的先进经验,树立一批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面上工作开展。

第12篇:“新农保”试点调研报告

摘要:国务院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决定从2009年9月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简称“新农保”。“新农保”是实现党中央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应对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又一重要举措。

关键字:“新农保”;“问题”;“调研团”;“建议”;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中央财政将对地方进行补助,并且会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社会养老问题是一个世界问题,在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没有一个国家做的尽善尽美。尤其是在中国,社会养老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居家养老传统,可以说是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大事。而对农民实施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更是史无前例,是新社会的一次新的探索。“新农保”既系民心工程,更系社会系统工程,按系统工程学理论观之,其试点推进涉及面极广,需要同步推进一批配套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推进过程中出现反复、拖延、失误乃至“剑走偏锋”的情况,都在所难免。本文试图根据在内蒙古突泉县实际采访、调查到的情况,浅析“新农保”试点一年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之道。

三、“新农保”在试点中出现的问题

但由于新农保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敏感性、复杂性,又加是继去年试点之后第一年实施,因此在工作中也存在多方面问题。

(一)“新农保”资金的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1、“新农保”面临被挤占、挪用的情况发生

“新农保”是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农民把自己的“血汗钱”都拿来参保,如何避免“坑农”、“害农”的现象尤为重要。在试点地区我们了解到,“新农保”工作不只是有人力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单一操作,而是由社保局、邮政、地税三方面联合完成,大量资金的资金流入和流出都经受着严重的考验。我们将在这项制度的推进过程当中,建立一种合适的监管机制、细化各项管理措施和内控措施,确保这笔资金的安全。

2、“新农保”资金管理方式值得深思

随着“新农保”试点地区的不断扩大,庞大的“新农保”资金安全成为重中之重,这一部分资金发在银行里会不会发生贬值现象受到关注。首先考虑的就是新农保基金的能否保值增值,由于地方县级管理的比较多,县级管理的权限有限,这样是安全第一,要进行投资的这些东西,国家现在有一个法律条文政策,不允许进行一些保值、增值的投资。这个基金这么大一笔钱,放在银行里就有可能贬值,随着中国国内的证券市场不断向好,投资比例也好,但如果进行投资,又会有很多不是很好操作的因素和不确定的因素。

(二)“新农保”资金的筹集出现双重困难,集体补助寸步难行

1、贫困地区农民缴费困难,长期缴费受到挑战

突泉县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贫困县,2007年,该县财政

收入才46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987元。在两个村的调研中,我们得知大部分农民选择100元/年的档次,而这仅仅的100元对于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的贫困农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有62.5%的受访农民在对“新农保”期望时,希望个人缴费能降低些。另外,受农村传统思想影响,农民普遍没有储蓄思想。所以,农民能否长期缴费成为“新农保”能否长期执行的关键因素,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2、地区财政收入差异,有些地区筹资困难

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基础养老金的额度普遍不高,一般都在50元以下,但问题在于,由于存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能力的不平衡,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支持的压力很大。如何解决中西部贫困地区地方财政筹资难的问题将成为制约新农保制度推行的一大瓶颈。

3、集体补助在大部分试点地区寸步难行

在国务院09年发布的文件中指出:“新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而在大部分试点地区集体补助却寸步难行。例如,在审计署今年公布的数据中,吉林省由于受到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状况和保障水平的限制,到5月底,全省只有1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77名参保人员代缴了应由个人缴纳的保费2310元。同样,由于调研地区是贫困县,所以,在此次调研中也未见到集体补助的身影。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集体经济的薄弱。由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状况和保障水平的限制。所以,新农保基金中的集体补助政策很难实行。

(三)政府在落实“新农保”政策时面临众多问题

1、乡镇经费不足、基层经办能力较薄弱。

在突泉县永安镇我们了解到,永安镇辖区总面积416平方公里,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6893人,其中:享受保险金发放政策的2436人,应保人数17805人。应保人数多,人员分布广,并且“新农保”工作任务重、要求高。但乡镇两级人员及经费严重不足,镇社保所只有两名工作人员,村级只有一名劳动保障协理员负责此项工作,而且没有专门的经费,这些都会影响着新农保工作下一步的全面展开。在突泉县六户村调研时,社保所黄所长也向我们反映了同样的问题。“新农保”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如果因为经费不足、办事能力弱而导致政策的中断,不仅损失了农民的利益,也使得农民对养老保障失去信心。

2、农民文化水平低,政府宣传政策受阻。

突泉县社保局鲍书在座谈会上向我们介绍,突泉县在“新农保”前期的宣传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在群众在新农保的政策上有一定的理解。并有一部分人通过宣传已经交纳了新农保。但宣传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阻力。例如,(1)也有一部分人并不关心自身的养老问题,他们更注重眼前利益,认为有钱不如用在现在;(2)还有就是中青年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自身还年青,没有必要对养老的问题考虑得那么早,心存顾虑;(3)还有一部分农民对新农保的政策理解不透,认为1949年1

2月31日之前出生的人不用缴费每个月可享受55元的基础养老金,自己不想缴费,认为6

O周岁后也可享受55元基础养老金。鲍书记表示,社保局的下一项工作重点就是面向这几类人群进行宣传。

3、“新农保”工程浩大、各部门联动机制接受考验有人认为“新农保”工作只有人力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独自完成,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新农保”工作是由社保局、地税、邮政、审计等多部门联合起来共同操作的,各部门的联系、合作也非常频繁。由此看来,我们调研团团认为:部

门之间联动机制经受很大的考验,如果政府不下打达统一标准,各部门不能良好的沟通、合作,那样很容易造成各部门相互“踢皮球”的现象发生,谁都不负责,谁都不认真,最后受损的是农民的利益。

(四)“新农保”制度如何与其他制度有效衔接是实施中一个难点

新农保制度在运行中不可避免会涉及与其它保险制度衔接。如何实现有效衔接,是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1、“新农保”与“旧农保”的制度衔接

“在农村,还有一部人曾参加了1992年出台的‘旧农保’。随着‘新农保’的到来,这一部人很期待自己能享受到‘新农保’的政策,想知道自己有没有吃亏。”六户镇黄所长对调研团这样介绍。目前,在很多的试点地区还未出台“新农保”与“旧农保”的衔接方案,且没有统一的衔接标准,这就造成了一些地方的政策差异。“新农保”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延续,如果不能尽快的调研、出台有效的衔接机制,将会减少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也会拖延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进步。

2、“新农保”与城镇养老保险的制度衔接

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三元结构过度,农民工的养老问题也应值得关注,这就带来了“新农保”如何与城镇养老保险的制度衔接。比如农民工,参加的是打工地的城镇养老制度,那么在农转居的时候就可以享受到了,这是毫无问题的。如果你参加的是农保,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被转移到了城镇变成了居民,需要两个制度衔接。现在新农保正在进行试点,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这个转续办法也刚刚发布,如何把城镇的参保和新农保衔接在一起,这需要做一些努力,这些配套的政策需要迅速跟进。否则的话,也会给农民工带来一些疑惑。

3、“新农保”与其它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立体化、多样化,“新农保”还面临着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比如说新农保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如何实现“新农保”与这些制度的有效衔接,是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五)“新农保”不宜强制推行,“参保率”不是唯一标准

1、强制参保违背“新农保”的自愿参保原则。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民普遍参保。虽然在调研地区我们没有发现有强制参保现象,所有农民均为在政府宣传下,自愿参保,但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我们发现一些政府为了最求高“参保率”,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而要求农民强制参保,这违背了“新农保”自愿参保的原则,使政府的形象降低。

2、“参保率”不是唯一衡量政府工作能力的标准。有些社保机构为了最求高效率、高标准的完成“新农保”普及任务,定下一段时间的参保率,这不仅给落实政策的乡镇政府带来很大压力,还容易滋生出伪造“参保率”,蒙混过关的现象发生,从而不再重视最基本的普及工作。此外,从突泉县社保局我们了解到,一些地方“参保率”低不是政府宣传不够,问题出在农民自身上。

(1)外出务工不在本地人员联系不上;(2)属于中青年农民的范畴,认为自己还年青,没有必要为养老问题考虑得那么早;(3)存在观望的心理,对政策心存疑虑,想等一等再看;(4)心存侥幸,认为不缴费6

0周岁后也可享受5

5元的基础养老金;(5)注重眼前利益,认为有钱不如用在现在。所以,不可单纯的以“参保率”来衡量工作效率,应结合实际情况。

(六)“新农保”的养老金还处于低水平,农民期盼“低投入、高回报”。

在“新农保”试点县的两个村庄调研中,85.7%的农民期盼养老金的金额能提高一些。“新农保”实施时,年满60周岁老人不需缴费就可领取每月55元的养老金,60周岁以下的老人通过15年的缴费,若缴费档次为100元/年,60周岁后大约可以领到76元/月的养老金。无论是55元/月,还是76元/月都是一个低水平的状态,而且物价处于上涨阶段,将来这些养老金能否能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还不能妄下结论。但每月几十元的养老只能满足老人的生活基本需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现状。不过,“新农保”才试点一年,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制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路,我们要给改革者一定的时间,让“新农保”能从根本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

面对“新农保”在试点地区出现的,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从古至今,没有一项改革是一帆风顺的,之所以每一项政策都要进行长时间的试点工作,就是为了发现政策在实施中的漏洞,并加以改正,使政策更加完善。只要我们在试点期间多关注、多调研、多商讨,在2020年全国农村覆盖“新农保”的时候,工作进行的会更顺利,让全国8亿农民享受“新农保”这项惠民工程。

四、新农保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此次为期14天的调研中,调研团通过走访县、镇乡、村屯三级政府了解“新农保”试点情况,由深入到两个乡镇的两个村中,实地走访71户农民家中调研,倾听农民之声。面对“新农保”在试点中出现的问题,实践团结合政府文件、访谈记录、调查问卷数据,翻阅大量有关“新农保”资料,经调研团全体商讨,提出了调研团对“新农保”下一步实施的建议。

(一)各级政府加强资金监管

(1)县财政要监管好中央、省、县各级政府的“新农保”资金,社保、财政、监察、审计等监管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新农保基金的预算、筹集、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公开新农保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确保农村养老金拨付按时足额到位。(2)乡镇、村组每年对本辖区内参保人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在敖牛村调研中时我们了解到,村里通过“一事一议”“明白墙”等,接受农民的监督,这种方法值得村级政府借鉴。

(二)确保“新农保”资金的保值、增值

“新农保”的基金的保值、增值是作为基金管理部门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在基金的运营上,必须要更多地首先要保证基金的安全,因为这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养老钱,所以,资金的安全是第一。但是目前,从基金安全的角度,一个是要存到财政专户,由财政局专户管理。第二,国家有关部门加快制定资金保值、升值的具体实施办法,专户里的资金可以在安全的情况下,通过购买国债等方式,使“新农保”资金得到保值、升值。

(三)加强对贫困试点地区的补助

“新农保”实施中,一部分资金是中央直接补助的,还有一部分是是由地方政府出资补助,而贫困地区的政府财力有限,且贫困地区的农民最需要补助。这就造成了一个两方面的矛盾。所以,中央财政应多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拨款,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农民保护,使“新农保”能覆盖到任何一个角落。

(四)集体补助最好分地域实施

由于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依靠集体经济不适合大范围的普及。实施部分地区集体补助,对于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集体经济完全有能力支撑“新农保”,这些地区可以实施集体经济补助“新农保”,对于内蒙古、新疆、西藏等贫困地区,可暂时停止集体补助,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再继续实施集体补助。

(五)加强“新农保”基层落实能力

“新农保”能否能落实好,关键是看基层对政策落实情况,所以必须加强基层落实能力。(1)增加乡镇“新农保”人员工作数量,使“新农保”政策在登记和缴费能无误的进行,提高“新农保”的工作效率(2)多开展对乡镇“新农保”工作人员的培训,“新农保”政策复杂,尤其是在费用的计算和投保年龄的规定方面,所以必须提高乡镇人员对“新农保”的掌握能力。(3)增加乡镇经费投入,确保“新农保”的长期执行。

(六)政府宣传方式要灵活,具有多样性。

农民文化水平低下,“新农保”方式宣传不可模式化。在突泉县调研时,我们发现当地的宣传方式多样化,不仅依靠电视、报纸等媒体,而且县社保局的领导定期走进农户,用最明了的语言,向农民宣传“新农保”政策,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敖牛村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村支部开展了“一事一议”、“明白墙”等农村独特的宣传方式来宣传,使得该村参保率几乎达到100%。

(七)建立各部门“新农保”实施中的联动机制

调研中,我们在资料中看到,当地的“新农保”工作组涵盖了大部分政府部门的领导。所以建立一个联动机制尤为重要,各部门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新农保”的工作,并做好各部门的联系,定期召开各部门负责人交换意见,布置下一步具体工作,使“新农保”工作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

(八)加快“旧农保”与“新农保”的衔接

目前,“旧农保”与“新农保”的衔接还有很多问题,各级政府应尽快建立统一的转换标准,解决好衔接中出现的问题,让农民尽快的领到钱,减少农民对政策的顾虑,促使“新农保”更快的普及到村民身上。

(九)完善“新农保”与其他社会保障的衔接

各级社保部门应加快完善“新农保”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在制度衔接时,应注意如下两点问题:(1)衔接的方便。衔接过程不应太复杂,应该更方便办理。(2)衔接的公平性。在衔接中,不应出现转换保障的不公平现象,应该尽可能的满足大部分人的要求。

(十)政策落实时,不应依靠强制参保提的现象

参加“新农保”的根本原则就是农民自愿参保,但政府在下达任务时,为了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难免会定一些指标,但有可能造成“强制参保”的现象发生,这违背了“新农保”的初衷,也给政策的推进带来了影响。所以各级政府应明确规定,在落实“新农保”,绝对不应出现“强制参保”的现象,要以宣传,诱导为主,保护农民自己选择的权利。

(十一)政府不应过于看重“参保率”

一些地方的参保率低可能存在多方面原因,比如说,外出务工不在本地人员联系不上、属于中青年农民的范畴,没有必要为养老问题考虑得那么早、存在观望的心理等等,这都是农民自身的问题,而不是政府的工作能力差,宣传效果弱。“参

保率”只是一个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农民对“新农保”的印象如何,参保的农民有没有后悔,得没得到实惠。所以,注重“新农保”政策的本身,比“参保率”更有意义。

(十二)时机适合时,可略提高政府对“新农保”的补助额度

在调研的试点地区,有66.7%农民对未来“新农保”的期望是政府补贴能再提高一些。目前的“新农保”养老金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资也必然逐年提高,所以在经济发展到适当时候,可以略提高农民养老金额度,使农民们尝到更多的甜头,让他们知道政策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

(十三)各部门、机构应在试点地区多跟进,多调研“新农保”还处于试点的第一年,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因为很多政策还没有具体成形,所以更有必要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上报有关部门,为完善政策提供资料和建议。这将对“新农保”能否保持长久起绝对性作用,也影响着2020年能否做到我国农村地区的全覆盖。

五、结语

总之,新农保”既系民心工程,更系社会系统工程,按系统工程学理论观之,其试点推进涉及面极广,需要同步推进一批配套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更长时间的试点实施,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调研“新农保”的道路上,这样才会使“新农保”能真的撑起农村老人的片天。

当然,我们调研团这次深入试点地区进行调研,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调研样本少,调研时间短,调研不专业等等,所以,我们的实践报告只供给社会各界进行参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新农保”。在此次调研中,我们调研团发扬了艰苦朴素、勤劳肯干的良好作风,大家在农村真正的使自己得到锻炼,更正要的是使大家开始不再沉于书本,紧闭于宿舍,而是开始走向社会,了解国家的惠民政策,倾听最底层的声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尚。最后,我们调研团期盼:“新农保”政策能尽快完善,并早日实现普及,让中国农村老人的黄昏能不再孤单。

第13篇:农村守妇女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47.91万人,其中:女性人口22.56万人,农村人口40.7万人。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给经济社会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民家庭夫妻分居,留守妇女生产生活困难的一系列问题。最近,县妇联对我县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地调研。通过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入户访谈等方式,重点对**县河路口、大圩、两岔河三个乡镇的7904名留守妇女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调查,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留守妇女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她们柔弱的双肩既担负着赡养老人、照顾小孩的重任,又承担着家庭生产的艰辛,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和希望,默默地支撑着家庭的负荷。

一、基本情况

1、文化程度。大部分留守妇女文化偏低。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留守妇女7844人,占99.24%;高中学历的40人,占5.06%;中专以上学历的20人,仅占2.53%。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多,31-40岁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较多,40岁以上的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较多。

2、年龄结构。留守妇女主要分布在30岁以上。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638人,占总数的8.07%左右,主要是因为生育、照顾幼小子女而暂时没有出门打工;30-39岁的1130人,占总数的14.29%;40岁以上的6162人,占77.96%;40岁以上的留守妇女是较为集中的年龄段。

3、留守原因。调查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差,生活质量低的留守妇女有2280人,占28%左右;无就业技能,致富能力不强的有6408人,占81.07%。大部分的留守妇女因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是她们留守的客观原因,双重原因使得她们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态,这一现象在35-40岁的留守妇女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现状及问题

1、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调查显示:身体状况差、身患疾病的留守妇女有835人,占10.56%;身体状况一般的7069人,占89.43%。她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承担将近2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而其中又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难以独自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而那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则更大。

2、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下降。由于丈夫长年在外,留守妇女精神负担明显加重,安全感下降。主要表现:一是出现婚姻危机。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他乡打工,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双方相互猜疑,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虚,自我控制力不强,易受到不良现象和不法分子的诱惑,导致感情危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上升趋势,尽管留守妇女为家庭作出了许多牺牲,但是对于丈夫出门打工几年不归、移情别恋的情况,她们还是“欲语泪先流”。二是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留守妇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70%的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并且无人倾诉,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担心丈夫,还害怕流言蜚语。

3、婆媳关系难处理,对子女疏于教育。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不好处理,尤其在丈夫不在家的情况下,处理好婆媳关系更是难上加难。调查中我们发现多例存在婆媳关系没有处理好导致家庭矛盾激化的现象。不少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除了在经济上、生活上能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外,无力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只能听之任之,只是希望子女别做违法的事。由于80 %左右的留守妇女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钱给他(她)们上学,只要他们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行。有近50%的妇女几乎从未同子女谈过理想与抱负,有近65%的妇女不知道平时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调查还发现有的由于自身只有小学文化,子女上初中后不能对其进行辅导和监管,导致他们成天逃学迷失在网吧里。

三、对策与建议

留守妇女是目前农村最大的劳动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针对留守妇女面临的压力和困难,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帮扶活动,形成合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1、高度重视,创造关爱留守妇女的良好环境。关爱农村留守人群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要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关心的局面。要出台相应的硬性帮扶政策和措施。如相关部门要深入基层传授技术、以村为单位定期或巡回开展“三下乡”活动、帮助有条件的农村妇女给予信贷扶持和项目扶持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评选“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里”、“守法公民”、“五好文明家庭”等为抓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宣传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引导妇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打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志青年回乡创业。要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拓宽农村致富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年积累经验,更新观念,帮扶他们回乡创业,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留守妇女的技能培训和资金扶持,鼓励留守妇女自主创业。继续大力加强妇女技术培训,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让留守妇女懂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种田,科技致富,提高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创办示范家长学校, 深入开展“争当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活动,引导更多的家长特别是留守妇女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劳动、妇联等部门要继续坚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要大力扶持留守妇女创业项目,在用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使其能够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同时,政府要尽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合理流转土地,使农村留守妇女从繁重的土地劳务中解脱出来。

第14篇:农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007-12-14 23:00:08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农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 根据市委的安排,9月7日—12日,市委组织部牵头,从市人大、市委党校、市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中小企业局等单位抽调15名同志组成三个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三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六个县市区,对全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采取听取县市区委汇报,召开由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区人大、农业、民政、财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村级经济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进村与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等个别座谈、发放调查统计表等

形式进行。共调查24个乡镇、97个村(其中经济强村35个,中间状态村18个,经济薄弱村44个),召开座谈会30个,座谈党员干部群众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2003年村级经济总收入共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除农业税附加和公益金)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125个,占;50—100万元的142个,占;10—50万元的433个,占;5—10万元的421个,占;3—5万元的522个,占;3万元以下的1148个,占;经济空壳村813个,占。 总的看,我市村级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各级对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积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把加快村级经济发展作为增强村级服务功能,保证基层组织运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基层政权的重

要措施,列入重要议程,紧紧抓在手上。各县市区专门组织调研,分析现状,研究措施,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文件,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督促调度,推动了村级经济健康发展。岱岳区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发展;肥城市落实大班子领导干部联、乡镇领导干部包、市直部门帮、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带的帮扶制度;宁阳县把村级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乡村班子的硬指标,严格奖惩,调动了乡村发展村级经济的积极性。各乡镇也都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等形式,教育引导他们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欲望,还通过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村级经济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各级广泛引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资本运营

转变,以农为主向多业并举、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03年,全市村级集体收入构成中,集体经营或承包企业收入亿元,占,果园、鱼塘、“四荒”和机动地承包收入亿元,占,有偿服务收入3810万元,占,盘活闲置资产收入万元,占,化解、清欠债务收入万元,占,其他收入12517万元,占。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呈现出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趋势。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地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位优势、班子状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2003年,除农业税附加外,全市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仅占三分之一,而3万元以下的村占到%。经济强村干部精神状态好,发展氛围浓,发展环境好,路子越走越宽,发展后劲十足。这些村,群众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各项公益事

业发展快。而村级经济薄弱村基础差、底子薄,缺资金、缺人才,村干部待遇无着落,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灵,发展难起步,增收无门路。这些村,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公益事业难兴办,正常运转难保证,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

二、主要做法

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各级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1、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调查发现,有经营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增加村级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靠企业。对原有村办企业,不断加强管理,挖潜增效,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村级经济增长。新泰市小协镇小协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让位子”的口号,直接经营的8处企业,

今年可上交村利润700多万元,5处改制企业可为村里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有的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兴办企业,通过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各类服务增加收入,有的还以租赁土地、以土地参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级收入。肥城市老城镇杨庄村以260亩土地折价入股,与杨庄煤矿合作新上了废纸脱墨浆项目,村集体每年分红10

农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第15篇: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如何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银监部门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拟从为“三农”服务的要求来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向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及其评价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农村信用社组建和发展阶段(1951-1959),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二是反复和停滞阶段(1959-1980)。农村信用社下放给社队,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筹资和分配的主要渠道。三是农行代管阶段(1980-1996)。信用社归农行管理,两套编制,两本账薄。农村基层信用社入股组建县联社,信用社与县联社为两级法人体制。四是1996年至今。1996年信用社脱离农行,开始恢复合作金融性质。1996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社正式脱离与农业银行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改变为“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理顺外部关系、明晰产权、强化内部管理的改革。

从1996年以来迄今为止的改革实践看,我国信用社有三种形式: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合作社。尽管农村信用社经过一系列改革,但无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制银行,还是信用合作社,离完善的产权制度仍有一定距离。县联社统一法人形式,沿袭了原有的信用社产权结构特征,仍存在所有权缺位的问题,民主管理有名无实,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使信用社离农民越来越远,对信用社的参与程度越来越低。在信用社扩大规模和信贷业务高度专业化以后,信用社的民主管理更加难以实现。在省联社与县联社之间,在组织形式上,省联社是行业自律组织,承担着规范与管理县联社的职责,而实际上,县联社是省联社的股东,作为一级法人,它有合法经营的自主权,省联社对县联社的管理成了法人管法人,会出现县联社不服管的局面。就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募集的股本中,中小股东所占股本比例太小,而法人股东尤其是政府股份占较大比例,可能造成内部人控制或者是政府对信用社的行政干预,为信用社偏离其经营目标埋下了隐患。合作制银行的改革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合作制中,自然人股东多,股本小,农民的无知和对合作社的不关心,使信用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无法落实。而且,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使大股东也没有对合作银行的实际支配权,而成了行长说了算。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农信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使地方政府与信用社的关系从行政干预到对其负责。

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一方面有利于落实管理责任,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帮助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和发展业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管理信用社后,直接承担了信用社的盈亏责任,这样,地方政府会加大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的力度。这样,就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营造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事实上,由于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和支持信用社的发展,各地纷纷出台了支持本地信用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2、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经济发达地区,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值和农业就业的比重都日趋下降,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种合作金融组织,逐渐失去了服务对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及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量大,信用社已不能满足其需要,所以,成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3、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后,能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农村信用社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农村信用社加强了管理,节约了成本和费用,资金调节能力增强,业务范围得到扩展。同时,由于税收减少及一些优惠政策的实行(无息再贷款,呆坏账分期进入成本核销,成立信用社风险补偿基金),使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增强了,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授信额度增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的较大额度的资金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满足;由于统一法人后,县联社统一提取准备金,统一核销呆坏账,过去的风险社支付压力减小,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更有可能得到金融支持。

(二)不利影响

1、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其偏离合作金融方向。

我国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资金回报率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总的方向就是要增加农村资金投入,建立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完善的金融体系。信用社作为农民的金融合作组织,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承担着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农业是弱质产业,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都很大,比较效益低,如果信用社的资金大量投入农业,必然造成资金回报率低、回收难。信用社改革后,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信用社自身的发展无论从其本身吸收股本、扩大规模,还是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经营风险来看,都不愿意把大量资金投入农业领域。所以,农村信用社有着烈的离农倾向。出现了中央要支农、地方要发展、监管部门要防范风险、农信社要生存的矛盾。

2、信用合作社资金非农化倾向。

目前,我国以合作制形式存在的农信社大多有着大量不良资产,亏损严重,资不抵债。鉴于信用社经营资产不良状态,没有人愿意入股。而且,落后地区的农民相当贫困,很少有货币财产,靠他们入股集资,是达不到开办农信社的标准的。落后地区,有钱的人不需贷款,不愿意入股信用合作社;无钱的人想贷款但没有钱入股。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筹集只有走股金资本化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补充资本金,维持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出现了合作金融的性质与股金资本化之间的矛盾。在资金的运用上,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县联社与基层社的权力配置发生了变化,基层社的经营自主权变小了,原来,基层社可以根据本地情况,确实贷款的对象、期限与额度,现在,受到县联社的制约,对要地急需资金的农户和经济组织难以及时给予支持。基层社的贷款授权一般在10万元以下,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多也不超过5万元,对最大的一宗客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信用社资本总额的30%。那些最缺资金的农户和企业得不到及时的资金支持。所以,信用社资金筹集与使用都有非农化倾向。

3、地方政府管理导致行政干预信用社发展。

省级人民政府要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对信用社依法管理,不干预信用社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不把对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地(市)、县、乡政府。实际上,在地方政府有管理权的情况下,信用社的人事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要保证其不对信用社进行干预是非常困难的,农村信用社很容易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因此,信用社的新一轮亏损及金融风险无法避免。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吃紧,债务缠身,所以,大有挖东墙补西墙之势,尽管他们也知道信用社的亏损再也不可能再由中央政府埋单,但在情急之下,也管不了那么多,毕竟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投资哪来发展?哪来gdp增长?而且,在当地出现社会稳定问题时,就更管不了将来的亏损,将来的问题只有留待将来慢慢去解决,他们必须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在经济发达地区,财政状况要好些,筹集资金也相对容易,这些问题还不明显,但在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就十分严重,因为除了信用社有可挪用的资金外,地方政府没有别的渠道来解决燃眉之急。

三、以服务“三农”为导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作为由广大农民群众自愿入股组成的金融组织,根在农村,在农民。解决好“三农”问题,既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党和国家赋予农村信用社的重要社会职责。50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今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必须把自身发展同做好支农工作、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居民非农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新情况结合起来,依托政府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找准支农着力点,创造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一)转换农村信用社的营销理念,积极探索为“三农”服务的新方式。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发展较好的省份的共同点在于,在经营中能真正立足于“三农”,端正经营方向,对支农方式进行创新,积极拓展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空间。各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要求选择不同的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地确定各地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投向、贷款方式、对农户的授信额度,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农村生产力发展和为广大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新方式。首先,应该准确把握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按照优先“三农”的原则有效配置信贷资产。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应优先用于满足农民种养业的有效资金需求,剩余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多种经营活动,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有富余的,可适度支持辖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销路、效益有保障的中小企业。其次,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制定分类指导措施,创新支持方式。如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养大户、品牌农业、产业化组织、个私经济组织,可以分别实行支农信贷卡、联保贷款、一次性贷款授信、评优授信等方式,确保信贷支农。第三,应根据经济变化的新需求,强化服务功能。如创新贷款品种、增加服务手段、转变服务方式、提供市场信息等。第四,加快改革步伐,突破机制障碍。通过加快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确保内部机制改革和扶持政策逐步到位;通过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内控机制、创新信贷管理机制等,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效益、管理效益和经营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业务创新和内部管理的突破。

1、要继续重点发展传统业务。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人缘、地缘、点多面广的优势,实行全员营销。狠抓存款,壮大资金实力。盘活贷款存量,创新贷款业务。坚持走以“农”为本,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路线。

2、要在拓展中间业务方面寻求突破。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信用社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信用社在农村和城区的网点优势,积极争取开办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委托业务和代收代付业务,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宣传营销活动,向社会推介服务项目和业务品种。加快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形成完备的支付交易结算系统和金融信息系统,为中间业务发展创造技术和信息条件。

3、要在加强内控建设与执行方面有质的转变。要强化内部控制措施,使内控真正成为农信社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

4、要培育有理性的控制权代表——农村信用社分散股东的代理者——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一个专家化的群体,代表农村信用社的自然人投资者行使资本经营权或所有权,一是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克服农村信用社众多单个自然人股东行权能力不足或无行权能力的问题;二是机构投资者集农村信用社众多小额投资者的资本,股权集中度较高,也具备参与农村信用社治理的条件。因此,可以认为,农村信用社领域机构投资者的出现,将是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的历史性转折。

(三)做大作强农村信用社必须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是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思路,加快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应从区域优势、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着眼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绿色农业,支持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拉长农村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从发展生态旅游业,支持小城镇建设入手。引导农村信用社资金与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相结合,为农村信用社资金投放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是要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做好增资扩股和壮大资金实力工作。地方政府应加强协调和指导,出台相应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城镇居民、工商企业、民营资本等民间资本投资农村信用社,以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为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要大力整治信用秩序,培育和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要把信用环境纳入打造诚信政府这一系统工程,像抓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工程那样,积极推动创安工作,深入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活动。把打击逃废债务、保护债权纳入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凡涉及到农村信用社债权的企业改制,相关农村信用社要参与企业改制全过程,防止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悬空金融债权。要抓住源头治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协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地方政府及村、组贷款和县直单位干部职工的逾期拖欠贷款,对蓄意不还的“钉子户”进行惩戒,以良好的信用环境为县域金融保驾护航。

第16篇:易县新农合调研报告

易县新农合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新农合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点工作,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易县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区域,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对于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新农合的基本运行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绩

从2007年1月开始,易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妥有序地开展起来,参合率逐年提高, 2007年为71.73%,2010年初已达到了95.85%,全县27.6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截止2010年10月份,共补偿54906人,补偿金额2470.3万元。通过实施“医疗惠民工程”,共为11971名贫困患者减免各类费用152.6647万元。组织县、乡300名医务人员组成30个医疗队,深入18个乡镇的50个行政村开展了送医送药服务活动,免费发放了价值15万元的常用药品。为20名先心病、白血病患儿发放救助资金6万元。

自2007年易县开始试点至今,在保定市制定的原则框架内,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新农合的管理运行机制,新农合制度得到不断发展完善,参合农民普遍受益,新农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民对党和政府的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看病可以报销,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健康的关心。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普遍认为新农合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大好事,是关心农民疾苦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从心底里感谢党的好政策。农民群众感动地说“以前都是干部来收钱,现在得了病,还能报销,这真是一项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事的好政策,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办的大好事”。小台乡崔顺利因肺心病治疗得到报销款15000元,其家人感慨地说“为了治病,家里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幸亏参加了合作医疗,交了20元钱就给报销了15000元,合作医疗帮了我的大忙了!感谢政府,感谢党。”这是我们农民群众最切身的感受,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拥护。

(二)乡镇卫生院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让农民放心就近就医,易县开展了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每年集中组织对全县18所乡镇卫生院院长和专科医生的业务培训,近400名村医由县医院进行业务培训,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2009年,已经顺利通过了省标准化、规范化乡镇卫生院验收。

(三)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逐渐规范,医疗服务不断改善。为了更好地将这项惠民政策贯彻落实下去,各级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加强了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包括对定点医院进行严格的审批,控制目录外用药,强化药品管理,规范住院登记和病历书写,加强医疗收费票据管理以及实行收费及报销公示制度等。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与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医疗服务的行为,严格首诊医师负责制,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此同时,面对不断增长的农

民医疗消费需求,一些定点医疗机构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也在不断改善医疗服务。如有的医院免费接送病人,有的在医院设立引导员,方便农民就医,有的还对病人出院后进行定期回访等,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

(四)新农合制度框架基本形成,运行机制日益完善。目前已形成了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了县级统筹,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形成了医疗质量和医药费用的检查考核及评估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和费用的监管,确保基金安全;严格执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提高了合作医疗收费透明度;建立转诊制度,合理控制参合农民向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转诊,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制定和完善了诊疗规范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实行“新农合”基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定期公布收支账目,确保基金公正、公开、有效地用在农民防病治病上。此外,在新农合运行过程中,易县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建立了新农合信息化网络平台,设立专门的农合局域网,并与省新农合平台进行了全面对接,使审核与监控更加实时有力,补偿与结算更加合理规范,有效遏制了滥检查、滥收费等违规行为,从而达到“管理科学、操作规范、监督有力、报销便捷”的预期目标。截止到2010年底,全县累计补偿201761人次,补偿金额达5101.82万元,极大地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二、当前易县新农合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农合在易县运行五年来,确实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有效的减轻了广大农民的经济负担,但是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新农合的运行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惠民政策的落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制约着新农合的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一)筹资困难, 筹资成本高. 向农民筹集遵循原则:自愿参加,多方筹资。由于国家目前还没有把合作医疗纳入到法制化管理轨道,稳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费机制还没有建立,资金的收取多数是在每年筹资时突击宣传,集中入户,难度大,工作成本高。由于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加新农合,这样容易导致体弱多病者选择参加,而身体强壮者选择不参加。受农村经济体制、社会文化特点、农民价值观等因素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采用农民自愿缴费方式筹资仍然会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酬资成本高、压力大,向农民酬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方式采取一年一筹的现收现付制,年前组织印发宣传资料,采取以户为单位宣传发动,签订协议,上门收缴的方式,工作量大,组织成本高。据估计,从农民手中每收取2O元合作医疗基金,其成本大概是2元左右。这样的高成本对于本身就已捉襟见肘的合作医疗基金而言是无法长期承受的。

(二)宣传力度及方式影响政策运行效果

作为一项好的惠民政策,从无到有,农民对政策的认知必定有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和村级干部对宣传工作的认

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宣传走过场、不广泛、不深入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有关术语不理解,有的甚至看不懂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资料。有的农民由于没有履行及时告知义务或超过补偿期限或没有办理转院手续,本可以得到补偿而没有得到补偿,引起农民对制度的不满。由于对新农合报销范围的不了解,导致他们觉得农村医保是不可信,甚至是忽悠人的。某村一村民今年出车祸,花费了不少的钱,本想着今年刚好参保了,可以得到一部分报销,可交通事故是不能报销的,他就说新农合是骗人的,他这辈子就算是病死也不参保了,政策规定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医疗鉴定及因劳务输出造成的工伤、职业疾病发生的医药费等不予报销。这些问题都是管理、服务和宣传不到位造成的,直接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甚至一些已参保的农民对制度的信任度下降并打算退保。此外,易县今年开始实施门诊统筹,可是部分农民依然认为新农合不住院不报销,住院了才报销,导致一些患小病慢病农民不能及时有效的得到补偿。

(三)大病补偿机制有待完善,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尽管新农合制度对10种大额慢病有一定的补偿,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患者需要,受益面窄。部分农民患的虽然是常见病,慢性病,但由于不属于大额慢病的范围而无法得到报销,一年下来仍旧花费很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住院报销的“起付线”、“封顶线”、“分级按比例报销”、“有些药品不能报销”等限制设

臵也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尤其是10万元以上的大病保障水平不高。易县作为欠发达地区,尽管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但对于几百元、几千元的医疗费用大部分农民还可以负担得起,并不足以影响生活。但是对于得了重大疾病,需要花费高额费用的农民来说,6万元的封顶线对于几十万元的医疗费用来说仍旧是杯水车薪,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农民的正常生活。而且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尤其是到市外的医疗机构就诊住院,外报医疗补偿费用形成三高三低,即总费用高、检查材料费用高、报销起付线太高、报销比例低、用药目录低、最高报销封顶线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于大病的保障,并没有有效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四)农村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技术水平比较落后。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村的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医疗资源的状况和医疗技术水平,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就医需求。投入的不足致使城乡医疗资源严重失衡,农村医疗资源短缺,农村医疗机构设备陈旧简陋、技术落后、人才匮乏,无法满足农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农民即使是小 病小伤也不得不到大医院就医,既增加了农民就医成本,也增加了合作医疗费用的支出。按照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卫生改革的意见》和保定市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乡镇卫生院应补贴60%以上,村卫生室人员补助按照每人每月50-100元的标准。经测算,全县乡镇卫生院应投入经费551万元,实际投入266.5万元,缺口284.5万元;村卫生室应投入经费

87.84万元,实际投入为零,缺口87.84万元。以上需投入经费均为基本经费,不包含工作人员培训经费。培训经费按照基本经费的5%计算,政府需投入80万元。基于以上情况,由于村卫生的经费投入基本为零,直接影响了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村医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网底建设的职能得不到发挥。而“留住有用人才”也不能得到保障,更不利于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乡镇卫生院的现有设备还是停留在常规检查上,一些有难度、有技术的检查和治疗不能正常开展,新招聘的医技人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能做到群众就医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增加了群众就医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所以,仍需为乡镇卫生院配备彩超、CR等先进设备。

(五)新农合管理体系不健全

行使新农合医疗行政管理职能的是县级卫生部门的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 具体办理合作医疗基金支付业务的部门主要是县级卫生部门所属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经办人员多是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基金只设一个账户,收支都由卫生部门管理,出现卫生部门既管政策,又管基金支出,缺乏制约。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县级卫生部门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合作医疗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又要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提供服务质量,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维护农民的利益。也就是说,卫生部门既代表农民购买医疗服务,维护需方利益,又在管理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医疗服务提供者。这种模式不利于控制医疗费用,不能对侵害合作医疗基金的行为加以有效约束。

三、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采取合理的征缴形式,降低筹资成本。

采取合理有效的征缴形式是合作医疗有效筹资的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让那些与农民有密切利益关系的机构去征收医疗保险费的效率较高,也较为便捷。例如,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签约,委托乡镇财政所在下发粮食补助款时代收,然后转入通过招标确定的银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由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审核、汇总支付的费用,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凭证,由银行直接划拨,实行封闭运行。对于当年发生疾病报销医疗费用的农民,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用报销所得的部分费用预缴次年的参保资金,建立农民滚动式预缴费制度。参合农民在镇或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后,再到镇合管办报销或向所在镇合管办或村卫生室预缴该户次年参合资金。农民滚动式预缴费制度建立在知情自愿的基础之上,在得到实惠的时候提前缴纳次年参合资金,迎合了农民参合心理,农民在受益的前提下,信任新农合,一般是乐于预缴费的。

(二)加大对“新农合”的宣传力度,继续做好宣传工作。新农合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宣传工作的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对新农合的认知程度,这对于新农合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而且,随着新农合制度的不断完善,一些直接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宣传,持续开展宣传工作。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发放新农合宣传小册子以及基层工作人员走访宣传讲解等形式,广泛开展宣

传活动。还可以在已有的宣传方式上增加志愿者下基层服务,选择对新农合政策了解的人员组成志愿者队伍,对农民进行政策普及教育。其次,一定要将宣传工作做到位,纠正宣传偏差,使农民真正理解新农合的内涵及“互助共济”的实质,纠正“不住院不报销”的认识偏差。再次,宣传工作不仅要面向农民,还要面向涉及新农合的领导、工作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基层组织的工作人员尤其要吃透政策精神,掌握政策要领,把国家的新农合政策释译成一些让老百姓一看就明白的政策,将新农合的宣传工作常抓不懈。

(三)不断完善新农合的补偿机制,切实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在进一步优化住院费用补偿方案,财政补助提高,基金规模扩大的条件下,提高补偿比例,切实扩大药品、检查可报范围,适当扩大目录内用药。积极探索大额住院费用补偿制度,在享受新农合待遇的基础上,对大额住院医疗费用超过补偿起付线的部分进行一定比例的补偿。为使合作医疗基金充分有效使用,使参合农民最大程度受益,对当年农合统筹基金结余部分(扣除风险基金),可以采取二次补偿的方式对大额住院农户进行再次补偿,或者采取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作为新农合制度的延伸。商险介入医保后,医保服务将大幅提升,弥补社保经办机构经办力量不足,实现基本医疗和补充医疗的无缝链接,使百姓的医疗保障提升了一个档次。保险公司因控制风险,会主动监督医院,防止大处方、大检查的出现,从而降低患者的诊疗费用。建议认真遴选1-2家保险公司承担参合农民大额医疗保险,有

效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切实减轻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负担。

(四)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的基本建设 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时,在搞好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发动社会力量投资卫生建设。对于符合条件的专科医院、非营利性的民营医院应当予以认定,引入竞争,提高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

1、要加大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乡镇卫生院处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农村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是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难点所在。因此,各级政府及卫生部门应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农村卫生院的建设。如对卫生院职工工资,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监督等业务经费,医务人员的进修、培训费等予以保障和补助;改变卫生院为追求经济效益而疲于奔命的局面。同时,要在人才、技术、设施上给予扶持,并帮助明确服务方向,完善运营机制,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

2、要扶持村卫生室的发展。

针对其服务内容和诊疗病种给予一定的补助,保证村卫生室开展对中老年群体和慢性病等特殊病种的康复服务,并推动其做好农村基层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和相关信息的搜集、报告工作。

(五)建立管治分离模式,规范合管中心管理。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新农合试点县市都是由设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农合经办机构负责基金的管理、医疗补偿款的支付及定点医疗机构的审核,称其为“卫生部门主管模式”。这种“上下一体”的模式虽便于上级部门的管理以及各项政策的落实和信息沟通,但是却存在着新农合管理中心既管理合作医疗,维护农民利益,同时又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管的两难局面。如果合管中心不能摆正位臵,确实很难保证参合农民最大程度地从新农合制度中受益。

1、建议建立同样也是由政府来组织筹资、财政部门管理资金,定点医院提供医疗服务,而新农合管理中心设在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管治分离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以下优势:可以打破管理与施治同为一家的局面,对医院的监管更为中立和超脱,使农合经办机构能够走出目前这种与医疗机构同属于卫生部门却要对医疗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两难局面;不仅合管中心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用药目录、监管经验等医保管理资源,降低管理成本,而且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同由一个部门管理,也能够为为将来实现三者的统一接轨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进一步提高监管能力。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要定期向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汇报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使用情况;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定期向监督委员会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汇报工作,主动接受监督。采取张榜公布、建立网站等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布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具体收支、使用情况,保证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享有参与、知情和监督的权利,确保新农合医疗制度公开、公平、

公正。经办机构必须向社会公布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投诉电话,并在规定工作日内对投诉给予答复。审计部门定期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强化新农合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力度,突出执法能力建设,增强工作透明度,广泛吸引相关部门、专家及技术人员、参合农民代表、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参与监管。综合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保障新农合基金支付的可靠性、参合基金的使用效率和制度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国家应尽快出台新农合基金管理专项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的形式赋予新农合管理中心依法行政的职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其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各级地方政府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针对新农合基金安全、高效运行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违规的法律法规,为基金和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增强对违规行为处罚的针对性,使新农合管理中心走出既要管理,又要监督的两难局面。

“新农合”的开展与实施,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尽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只有通过长期摸索,不断完善,多方努力,才会让中央这一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新农合政策带来的实惠。

第17篇:公司业务部 “三农”调研报告

公司业务部“三农市场”

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根据联社要求,我部门对辖内的部分涉农企业进行了实地了解,问卷调查。对涉农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了整体的了解。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部门涉农企业贷款情况

截至2011年7月31日,我社涉农贷款(主要以合作社、农业加工及农业机械企业类为主)余额约为2亿元,其中四级正常类贷款1.9亿元,四级不良贷款0.11亿元,不良贷款占比5%,不良率较高。其中农业类不良贷款中,养猪合作社类不良贷款为998万元,占该类不良贷款的90.7%。

二、涉农企业贷款真实用途及经营情况

1、贷款真是用途情况:我部门涉农贷款的真实用途基本符合合同约定要求,按照银监局“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要求,严格落实有关的信贷政策,合法合规。少部分贷款我部在贷后检查中推测其存在挪用的情况,例如养猪专业合作社

2、涉农企业经营情况:目前我部的涉农企业除了已经成为不良贷款的4户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甚至停产外,其余企业经营都比较正常,运行情况良好。

三、综合分析涉农贷款的风险点

1、风险点:目前在我部门的合作社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经营管理:在农业行企业中,养殖业企业尤其是养猪合作社经营管理风险较大,其自身不懂养殖技术、无疫病预防意识、且预防设施不齐备,合作社养殖场发生疫病风险很大,我部几户不良贷款现在经营活动发生显著变化,合作社处于经营比较困难状态;种植业类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风险点主要在其管理人员对产品市场的把握和掌控能力;

市场风险:农业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波动普遍较大,尤其是养殖业,这也造成该对行业企业要求有很好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在我部门贷款的农业企业中,大多数是小企业,小规模合作社,在抗市场风险能力上普遍能力不强。

财务风险:由于农业产业具有投入长期性,市场风险大,回报率较低的情况,要求相应农业企业流动资金必须充足,但是目前我县农业性企业自有流动资金普遍不足,且负债较大,影响了其在我社的偿债能力。

2、风险预防及措施

⑴适当降低养殖业贷款规模;

⑵对已经形成的农业类不良贷款,请县人民政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与公司法定代表人一起召开座谈会实施谈话制度,要求限期付息

⑶对该公司实施诉讼收贷,以确保债权 ;并重新完善贷款手续;

四、关于如何扩大和深化三农市场问题:

1、逐步完善贷款营销的信贷管理体制

按照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取向,树立信贷营销的全新理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信贷营销战略,建立一套反映灵敏、策略灵活的贷款营销体系,稳固和扩大优质客户群体。

一是有效畅通贷款投放渠道,主要是开发适合农业市场需求的贷款品种,使我们的贷款品种能覆盖各个层次和满足市场的需求;二是正确处理发展业务和防范风险的辩证关系。以强化市场风险意识为贷款营销的前提,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制定科学的责任追究制度,注意区分违规放款、决策失误、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化等不同情况,确定相应的责任标准,实行贷款问责和免责的统一,克服信贷人员的“惧贷”心里,充分调动增加贷款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制定一整套科学、便捷的贷款操作流程。信用社耐以生存的贷款营销法宝就是贴身服务和快捷灵活的贷款方式,联社在贷款审查审批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用心做到:

在贷款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成长型、成熟型企业客户要对照省联社贷款管理要求,提供便利条件,简化贷款手续;对存量优质客户的贷款发放,在明确第一还款来源充分的情况下,本着尊重历史的方法,原则上不予缩减贷款金额;对低风险的贷款业务,本着培育客户的经营思路,原则上不予否决,或缩减贷款额度;加强贷款“新规”的宣传和落实,为贷款营销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因地制宜创新贷款品种

信用社在硬件、网络等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差距仍然存在。但农信社可以从贷款品种和服务上做文章,打造自己的特色信贷品牌,服务“三农“。比如“林权抵押贷款”、“会员制担保贷款”“联保贷款”等。

(三)强化队伍的营销培训和素质教育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贷款营销培训班。加强社会关系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渗透,提高员工营销技能,深化对营销内涵的认识,真正把营销贷款与发放贷款区别开来,使营销行为得到客户的认可并创造营销价值,把贷款营销工作真正由季节型转向效益型、由任务型转向发展型,使贷款管理工作由被动型转向主动型。

二是提高贷款营销人员素质。贷款营销工作的风险性时刻存在,贷款质量的好坏,与营销人员的思想认识和个人素质有着重要关系。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理想追求教育和金融法规教育,提高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从根本上摒弃等靠思想,变被动做事为主动营销,提高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鼓励信贷营销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相关专业的社会学习教育,以适应新时期信贷营销工作的需要,增强信贷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管理能力。

(四)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增强营销人员工作主动性

一是建立权、责、利相对应的营销考核机制。对营销人员的考核应科学化,用百分制考核与贷款有关的各项指标;要实行利益趋动,将营销人员的收入完全与百分制绩效考核挂钩,实行超额加分加收入;要对违规放贷责任人严罚重处;二是克服惧贷心理。当前,因“新规”的贯彻执行,信用社实行贷款发放终身责任追究制等,信贷人员营销贷款的主要心理障碍是“惧贷”,贷款发放人害怕因造成风险处罚较为严厉,不少信贷人员对以前的贷款仍承担停岗扣薪收贷。信用社应将贷款存量与增量新老划断,结合实际合理确定一个风险度,凡是符合信贷原则,严格按照程序发放的贷款,由于风险造成的损失,只应追究个人工作责任。只有这样,信贷人员才能在营销过程中放开手脚,有所作为;三是根据环境和人员特点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区别

对待,不搞“一刀切”,任务分配和考核要科学合理,否则,在任务考核的压力下,有些信贷人员会人为降低贷款条件或者绕过有关制度约束,甚至从兄弟信用社挖客户,导致信用社内部出现无序竞争,浪费人力财力,资源在内部无谓的消耗;四是建立客户经理风险保障金制度。按照贷款营销和利息收入等提取一定的风险保障资金,对客户经理发放而形成的不良贷款进行化解,或用于对客户经理的奖励,维护客户经理的一定经济利益。

(五)优化营销环境,搭建贷款营销平台

一是建立营销贷款的客户信息管理制度,便于信贷营销人员充分了解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的信息;二是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借款户贷款成本。制定营销贷款的审查、审批问责制度,坚持一周二次贷款审批的议事制度,以克服拖、卡、压贷现象;三是协调争取各行政部门或单位对贷款登记收费的各种优惠政策,降低客户的融资成本,促进贷款营销的迅速增长。

第18篇:农房重建调研

政协理县委员会

关于全县农村灾后恢复重建的调查报告

为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助推全县灾后农房重建工作,政协理县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于2009年4月中旬深入桃坪乡古城村、佳山村,薜城镇建山村,米亚罗镇米亚罗村,杂谷脑镇克增村等,就全县农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走访座谈村组干部群众、基层政协委员,调查了解灾后农房重建的相关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以及建议、意见和要求。现将调查了解的情况和建议报告于后。

一、攻坚克难,全县农房重建有效推进

灾后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湖南省的对口援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 “安全、经济、适用、省地”的指导思想,克服重重困难,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科学、有序地推进全县农房重建进程, 可望8月底前全面完成重建任务。

一是整合各方力量,形成重建合力。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援建帮扶、社会支持“四举并重”之策,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全县上下打响了灾后农房重建战役。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灾后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了领导责任制,强化督查考核,各级干部重心下移,积极做好指导、服务、支持、帮助工作;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强化了宣传发动和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建设永久性农房是尽快恢复正常的家庭生活、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的必然要求,从而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了农房建设之中,将党和政府的要求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积极主动搞好与对口援建单位的配合衔接工作,农房重建中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得到了湖南省的大力帮助; 动员社会力量,争取各方支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县农房重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香港红十会资助我县1000户困难农户重建永久性住房,极大地缓解了重建资金难题,一些在县的建设施工单位和有关方面也给农房重建给予了极大支持。

二是科学规划、合理选址,确保农房建设质量和安全。按照“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原则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藏羌民族文化走廊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加强示范指导,努力做到安全重建、科学重建;在选址上,把安全放在首位,坚决避开地震活动断层或者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区域,综合考虑安置点用地条件、水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在设计和风貌上,既考虑抗震设防要求,又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同时还讲究经济实用;建筑结构以砖混、石木结构为主,大多数有构造柱、地圈梁,楼面板也大多采用现浇,同时做好安全质量全程监管,进行相关的技术指导,大大提高了防灾避灾能力;配套设施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和畜禽养殖实际,统筹规划人畜饮水、村社道路以及养殖圈舍、沼气池等,确保了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通过抓点扩面,示范带动,以重建促进发展,以重建提升水平,实现了农房重建与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协调统一。

三是坚持机制创新,破解重建中的各种难题。弘扬亲帮亲、邻帮邻、户帮户的优良传统,积极引导重建农户成立互助合作组织,协调解决重建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在全县农房重建热潮中,不等不靠,齐心协力建家园的感人场面随处可见;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模式建房,委托代建、互助自建、帮扶援建、包工建房、联户共建、分期建房等重建模式在全县普遍推行,有效缓解了集中建房的压力; 采取“自己筹集一点、银行贷款一点、残值利用一点、亲友赊借一点、政府补助一点”的办法,多途径、多渠道筹集农房重建资金;建立农房重建建材特供机制,内扩外引,加强统筹调剂,同时加大建材价格监控,坚决杜绝随意涨价和哄抬价格行为,解决建材紧缺和价高问题;积极培训、引进、调剂建设工匠,切实解决劳动力用工紧缺问题。

二、当前农房重建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灾后农重建是一项极其繁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规划选址、土地调整、材料供给、群众资金准备、建设质量和新建地基础设施配套及其国家资金补助政策落实等等,重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目前重建进度不一,重建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重建进度,要按期完成重建任务,还应当加大力度努力解决其制约因素。

(一)重建资金缺口仍然较大。由于我县大多农户收入低、积蓄少、受灾损失大,加之重建所需建材大多靠内地购入,价格高、运输费用大,再加上劳务费猛涨,致使重建成本大增,一般农户需8万元左右一幢,农户自筹困难,而国家补贴有限,贷款额度也相对较低,且分期兑付,不能集中使用,有的备料难而迟迟不能动工。

(二)劳动力紧张,技术工匠不足,劳务费用高。由于农房重建、基础设施建设、春耕生产、虫草采挖季节来临、汶马路三改二工程房屋拆迁及重建等集中在一起,致使劳动力用工相当紧张;技术工匠虽经前期大力培训和引进,但因集中用工而仍显不足,且分布不均,技能参差不齐,米亚罗地区和上孟乡石匠奇缺,同时各地均有重建任务而难以调剂;技术工价高,天工需100元左右,石墙一平方丈需700元以上,如果监管有不到位,就可能导致随意施工,技术含量低,建筑质量不高等安全隐患。

(三)建材运输费用高。特别是高半山二次转运费用过高,受村级公路等级和通达、通畅能力限制,高半山建材运输奇高,一匹红砖需0.2元,一匹水泥砖需1。00元,一立方砂石需80-100元,如薜城镇建山村重建用细砂购自下孟乡回龙桥砂场,一立方砂价80元左右,运到薜城镇上需运费20元,再运到山上需100元,如离公路较远还需用人工搬运,这样一立方砂的成本高达200元以上。

(四)一些地区建材仍显紧张,价格仍然居高不下。米亚罗地区未纳入特供范围,农户自行组织采购运输建材难度大,高半山缺乏砂石资源;虽然通过特供优惠和价格监管干预措施,目前建材价格有所稳定和下滑,但总体价格仍显过高,农户难以承受;同时建材质量问题也时有发生。

(五)基础设施及地质环境影响重建。特别是通村、通组公路损毁严重,虽大多已恢复,但等级仍低,晴通雨阻,影响重建建材运输。震后次生灾害频发,道路抢通、保通任务艰巨;部分受灾群众原居住地生态环境和条件在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原址无法重建,异地重建选址难。一些集中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重建进度,朴头乡庄房村集中安置点河道保坎等配套设施项目招投标5月中旬才能完成,届时雨季来临,施工难度加大,工期将会加长,不仅影响重建进度,还有可能对农户已堆放的建材造成损失;停电现象多,影响重建施工。

(六)一些农房重建实施规划欠科学性。个别农户不按政府规划草率决定,盲目重建,不科学选址、科学建筑,提高农房的抗震性;有的村寨原址不宜或不易重建,而多在各自的承包地重建,既浪费土地,又显得零乱,不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缺建筑质量监管队伍和技术人才,对农房建筑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设计规划,对建筑材料合格率的检测,对建成后房屋的验收等缺乏经验;一些农户希望借重建之机“一步脱贫”,过分求大求洋,加大了农户负担;有的强调农民住宅和村庄的异地集中安置,忽视了农业、农村的产业特点,忽视地方文化传统和特色;有的过分强调对震损农户推倒重来,希望全部以新建筑来取而代之,忽视受灾农房既有可用和可修复的巨大潜力,造成巨大的浪费。

(七)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县级部门抽调、借调乡镇干部过多,基层工作人员严重不足,有关指导、协调、帮助等服务工作难以开展;对建筑施工的技术指导、质量监管、建材市场质量和价格监管也有待直一步加强。

三、群众对住房重建的一些希望和要求

在农房重建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有信心在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重建美好家园,同时针对重建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意见和要求:一是希望争取得到国家、援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更大支持,以解决重建资金困难问题。认为国家对农房重建补贴标准是统一的,但由于我县地处经济落后的边远山区,大多居住在高半山,建材运输不便、运费高,农户实际得到的补贴与内地相比大打折扣,为此要求逐级向上反映,希望国家给予一定的运费补贴;争取援建的湖南省为农户特别是困难户给予一定的重建补助;还希望动员社会力量对困难弱势群体给予更大的支持。二是希望金融信贷部门降低信贷门槛,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手续,分别不同情况适当增大贷款额度。三是进一步加大建材生产和组织供应,米亚罗地区要求将其列入建材特供范围并享受相关特供优惠政策;在一些石匠较多的乡(镇)、村能够提前完成重建任务的前提下,放宽限制,调剂工匠,以解决该地区工匠奇缺的问题。四是希望加快集中安置点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按时完成重建任务。五是要求电力部门保证重建施工的用电供应。六是加强协调,解决一些农户选址难的问题。七是希望有条件的地方将需要拆除的旧房改造成圈舍,以便发展圈养养殖业。

四、对下阶段农房重建工作的建议

按照中央“三年灾后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县委提出在8 月30日前全面完成农房重建的目标任务,全县农房重建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为此,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重建,难中破难,积极推进全县农房重建进程。

(一)狠抓规划落实和指导服务,保证重建升级。灾后农房重建不能简单地原样恢复,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不仅确保农房重建的数量和质量,还要妥善解决好重建上档升级的问题,要抓住机遇在新起点、高标准上有所突破,要以更人性、更科学的方法引领重建方向。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定址,严格按设计和风貌要求施工,因地制宜选择建筑结构,提高防灾、避灾能力。结合新农村建设、特色风貌塑造、城乡环境整治,把新农村建设的元素、时代的气息与藏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相互融合,充分彰显区域文化的历史底蕴;要严格按照“四改两建”的工作要求,深入开展“改厨、改圈、改厕、改水和建设户用沼气池或太阳能、通村入户道路”建设。要好好把握重建契机,帮助广大农民用好用活重建政策,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着眼长远,因势利导地开展灾后农房重建;要将生活与生产、环境与生态、资源与发展有机融合,

(二)狠抓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作用,保证重建进度。进一步加大宣传动员力度,树立和培植受灾农户在灾后重建中的主体地位和意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充分尊重受灾农户的重建意愿。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有效实施分类指导,正确处理和对待原址重建与异地重建,分户重建与集中重建的关系,科学利用灾后重建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放大政策和资金的功能与效益,把农民自力更生同政府补助、社会帮扶、亲友互助等形式有机结合,让自身主体作用在农房重建的各个环节中得以彰显,确保重建工作源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与激发。进一步组织调剂劳动力和技工队伍,要发动广大党员、干部组成义务帮工队,对特困户,“三孤”人员等困难群体给予帮助;要充分发挥典型带动和榜样示范的积极作用,在不同的地理区域打造和扶持各具特点的示范典型。要及时将各类惠民、亲民、利民的政策在农房重建中进行集中展现,用鲜活事例、典型榜样、优秀成果引导和教育群众;用现实的农房重建成果充分激发、激活建房的热情与激情,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形成内在动力与外化行动的高度统一,从而进一步掀起农房重建的新热潮。

(三)狠抓建材供应和资金筹措,保证重建需求。打破常规,跳出常态,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调整建材供应和保障措施,充分运用市场主导与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双管齐下,多措并举,抓生产,促供给,保需求。通过政策引导、帮助鼓励县内建材生产企业扩大产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进一步创新健全建材特供机制,扩大特供范围,以解决建材供求矛盾,平抑建材物价。利用我县丰富的砂石资源,积极推广使用节能、无污染、质量合格的混凝土实心砖,在确保抗震设防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就地、就近取材,节约重建成本,提升重建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建材质量和价格的监管。多方筹集农房重建资金。按照“政府主导、农户主体、信贷扶持、财政贴息、项目补助、社会帮助”的思路,多措并举,动员各方,齐心协力,多渠道筹集农房重建资金。坚持重建和发展两不误,积极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积极帮助农户搞好土地的流转服务。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向农房重建倾斜,因户制宜选择待建模式,对那些资金短缺的农户,引导他们采用分期建房的模式。

第19篇:三农工作调研

坚持科学发展加强富民强村

——镇“三农”工作调研

根据区有关通知要求,近日,我镇对“三农”工作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强化保障,不断健全“三农”工作体系。近年来,我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镇针对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新特点,及时调整充实由镇主要领导负总责的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体系,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并积极制定便仓镇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把农业农村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列入村年度目标考核,与考核奖金挂钩。

(二)创新思路,着力推进“三农”机制改革。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我镇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努力完善我镇“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

一是农村土地流转规范运作。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规范合同,依法鉴证”的流转办法,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思路,成立了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截止目前,通过中心服务,全镇累计流转土地11761亩,形成农业规模经营面积9502.5亩。另为推动土地向种田能力、规模大户集中,促进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镇积极探索土地改革新模式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目前全镇已成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4个。不断加快土地规模经营步伐,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更好地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是村级财务管理不断规范。我镇于2001年推行村账镇代记,并于2004年全面推行村级电算化管理。对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通过多措并举,村级财务已规范运行。目前,已有8个村通过市、区验收达财务合格村。

三是农业保险稳步推进。农业保险作为农业工作中一个全新的课题,正在被广大干群所接受,特别是近年来自然灾害的影响,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稳妥的理赔,更使农业保险工作深入人心。2008年,农作物参保面积达40419.8亩,能繁母猪1436头,参保率达95%以上。

四是村企结对共建不断深化。为了使企业与当地群众建立良好的互利合作关系,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我镇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泛开展了企业与当地村(居)结对活动。2008年,启动企业帮扶全镇薄弱村(居)共建项目,至2008年底就有4个村居,摘掉了薄弱村的帽子,预计今年所有村(居)村集体收入都可达到20万元以上,从而摘掉薄弱村的帽子。

五是其它各项事业深入推进。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镇村联动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解决农村老有所养问题 ;千方百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历

年来合作医疗参保率过98%;扎实推进农村服务业发展,深入实施“农村放心店”工程,农村便利店覆盖率达到80%,农村放心店覆盖面达到100%。

(三)突出重点,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始终坚持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着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壮大市场主体,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一是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我镇千方百计培育壮大本土企业,使其成为带动一方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我镇现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其中今年新发展1家。涉及了农副产品加工、蔬菜加工、水产品加工等多个产业。安臵当地劳动力600多人,为农民增收900多万元,真正带动了一方致富。

二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和培育农村流通主体,努力探索“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经济体系。至目前我镇累计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其中今年新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并且新申报市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1家,新申报区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1家。同时,着力提升合作社在生产组织、技术推广、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功能,并以专业合作社为核心,推进“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建设。

(四)以点带面,全面加快高效农业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大力发挥加强高效设施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地处金陈村,总面积约1300亩,主要产业有西瓜、食用菌、大棚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作物。

通过近二年的建设园区已初具形象和规模,供水、供电、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并以此带动各村(居) 高效农业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效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拟形成村村有典型、户户有增效的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存在问题 多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关键,强化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是基础,完善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是保障。虽然我镇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农业、农民、农村的问题依旧长期存在,清醒的认识到所面临得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农村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条件改善不明显。

二是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创收渠道窄,收入增长缓慢。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滞后,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四是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农村稳定和谐面临压力

三、发展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我镇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镇”战略,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拓展富民强村渠道。充分发挥便仓镇独特优势,全力发展农村新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充分就业,

收入持续增长,生活宽裕殷实。一是加快发展高效农业。我镇是农业型乡镇,农业是我镇主导产业,我们继续发扬传统,推动新农村建设。。二是推进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便仓城镇化带动辐射作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发展格局,开辟出更多适合农民就地就业的岗位。三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强化政府相应的帮扶责任,制定完善政策措施,重点做好镇内集体经济欠发达村的转化工作。发挥各村的比较优势。四是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增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指导,通过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劳动力市场交流平台,调整完善再就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推动农民转岗就业。

(二)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民生重点问题。着眼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普惠均衡和重点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大民生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一是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巩固农村低保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实现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全覆盖;继续深化农村居家养老和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制度,切实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的救助工作。三是深入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的成果,不断提高农民门诊住院的受惠水平。加大农村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健康档案,确保农民健康工程的有效推进。四是强化农村社会管理。进一步健全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保持农村社会安定有序。继续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服务,促进便仓和谐发展。

(三)创新农村工作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改革创新是农村发展的不竭动力,体制机制是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一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依法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动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二是继续深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土地向种田能力、规模大户集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好地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三是形成建设合力。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继续规范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引导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人翁和主力军作用。

二OO九年十一月

第20篇:三农报告

家乡聚焦“三农”调研报告

摘要: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七次聚焦“三农”,再续强农惠农大手笔:加强农民就业保障、加紧农村金融布局、健全土地流转市场、财政支出优先„„总之一句话,让各种资源要素尽可能向“三农”集结。

可以看出,一号文件力图通过“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中诸多问题的解决。 关键字:三农、就业、发展、政策

正文: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潍坊,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近年来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农村,在党的领导下,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于是我决定为可爱的家乡做一次聚焦调查。

聚焦 1 加强农民就业保障

“农民就业问题,是现在农村最焦点的问题之一。”在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看来,只有农民发展了,农村才能发展。也就是说,向农村集结的各种资源要素,只有最终惠及到了每一位农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针对农民问题中最受关注的就业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并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怎么把农民平稳地变成市民,这是一号文件非常重要的亮点,也是城乡能不能统筹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城镇化喊了很多年,但一直是发展城市,农民工

没有被纳入到城市保障体系中,没有解决“农民变市民”的问题,这样的城镇化是不稳定的。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初全国大约有2000万农民失去了在城市的就业机会,不得不返回农村,让这种“不稳定”的弊病暴露无遗。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现在到了解决农民工落户问题“刻不容缓”的时候,要“不仅允许农民工到城里打工,还允许农民工在城里落户”。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前所长郑超愚表示,加强农民工的就业保障,是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要手段,首先由此可以保证整体社会的进步;其次,从“三农”角度来说,最主要的是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另外,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可以为实施大农业生产运作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与推动“农民变市民”的城镇化过程相对应的是,留在农村种地的农民同样需要激励和保障政策。朱启臻认为,目前农业最大的危机在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农村年轻人不愿意也不会种地,这比耕地的流失更可怕。

朱启臻指出,只有让种地的人也获得较高的收入,享受到一般公民的权利,过上体面的生活,才能在加速城镇化的同时,使一部分优秀的年轻人也愿意留在农村经营土地。他建议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恢复一部分传统种植,发展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这样既可以增加收入又能解决农村就业问题,而不仅仅是都去当农民工。

“农村经济发展不仅要靠财政投入,还得靠金融、信贷来支持。目前财政投入已经有了明显变化,但农村金融在满足农民需求和农业发展方面的成效还不显著。”李国祥说。

作为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农村金融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占有重要篇幅。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

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

对于农村金融机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抓紧制定对偏远地区新设农村金融机构费用补贴等办法,确保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

不过相对于农民的金融需求,李国祥认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由于农村金融的风险大、成本高,金融机构进入农村的积极性不大,农民贷款难、贷款条件苛刻、贷款利率高等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

李国祥透露,目前中央正在协调如何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又能控制风险,可能就此会有更新的政策出台。

聚焦 3 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农村土地流转是过去一年的热门话题。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据了解,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之后,浙江、成都、重庆等地陆续开始土地改革试点。农业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土地流转实施情况良好,土地流转比例达到11%。

郑超愚认为,从国际上看,农业要提高生产效率,关键在于规模化生产,而土地流转有助于实现规模化。从实践来看,我国当前的土地流转问题还处于试验阶段,不过可以预料的是,这方面问题肯定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关键。

“农用地的流转市场,包括经营权和承包权的流转,现在进行得很红火。”李国祥说,“各地对此有内生性的需要,政府不必过多干预,只要保证农用地流转后用处不能改变,市场会自己发展起来。”

对于建设用地市场,李国祥指出,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如果能够真正发展起来,对农村的发展将特别好,但在发展过程中还需注意用制度保证对农民的利益分配。

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要全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力争用3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

朱启臻向《经济参考报》记者强调说,土地的权属问题非常重要,现在要赶紧确权,如果不确权的话,农民认为土地不是自己的,就更没有兴趣经营土地。确权之后是流转的问题,不能以任何理由强迫农民流转土地,这一点要在法律上得到体现。

感悟: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我对家乡的巨大变化感到无比欣慰和骄傲。在新的一年里希望我的家乡更加美丽,更加繁荣,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同时也希望我早日完成学业,投入到家乡的建设当中去。未来的生活一定更加美好!

(参考资料:潍坊新闻网、潍坊门户网、搜狐新闻)

农迁农调研报告
《农迁农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