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文化思想工作汇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5:16:11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了解“孔子”

1、提出问题:孔子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当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吗?为什么?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他的思想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生平,概括总结孔子思想的关键点。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评价。

活动二:认识“老子”

1、提出问题: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引起了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同学们结合必修二所学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想一想里根为什么会引用老子的治国主张?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

3、教师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展示课件,阅读老子名言,加深学生理解。

活动三:孔子与老子的PK

1、提出问题:

(1)孔子与老子的区别。

(2)如何评价思想家的思想?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小组展示,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

活动一:了解“社会大变革”

1、提出问题:什么是“百家争鸣”?“百家”有哪些?“百家争鸣”是怎么出现的?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必修

一、必修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等各个方面分析“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评价。

活动二:认识“百家争鸣”

推荐第2篇:宣传文化思想工作方案

2012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施方案

2012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开局之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既面临着艰巨的工作任务,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基于这一基本形势,2012年,我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市委第七次党代会和县委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宣传思想文化队伍整体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全省生态文明第一县。

(一)以服务党委中心工作为职责,着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氛围

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来说,认清大局才能找准方位,把握大局才能积极有为。我们要自觉从党委中心工作中去谋划工作思路,找准工作重点,从实施六大提升突破行动中去推动工作落实,精心准备、周密安排,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全局工作在目标上同向、在部署上同步、在工作上同力,着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氛围。

一是要深入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专题学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和省、市、县党代会精神系列活动。

二要大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全面准确地宣传贯彻十八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推动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局党委确立的奋斗目标上来,全面准确地做好开发建设宣传报道,牢牢把握“生态京山、实力京山、魅力京山”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新闻中心作用,着力宣传项目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形象进度的先进典型,用宏伟蓝图引导人、工作成效鼓舞人、先进经验启发人、优秀典型激励人。

(二)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着力巩固全社会团结奋斗的共有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也是文化强区建设的核心。当前,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多变多样,迫切要求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在首位,着力构筑全区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活动,重点突出文明礼仪、环境卫生、公共秩序、优质服务等内容。配合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开展社会宣讲。大力整合社会宣讲资源,利用各种宣讲载体,整体推广社会宣讲工作。围绕创立全国文明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及中秋、国庆、春节等重要工作和重大节庆,与相关职能部门胁

调沟通,共同策划开展社会宣讲,做好宣讲政策、教育群众的工作,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鸣锣开道。

推荐第3篇:宣传文化思想工作总结

2014年度宣传思想工作总结 2014年,农业党委宣传思想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宣传部的指导支持下,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县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贯穿学习宣传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按照突出“一个重点”、打牢 “一个基础”、重塑 “一个文化品牌”、用好 “两个平台”的要求,在全系统形成党委高度重视,各单位积极配合的工作格局,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为全系统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事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一年来,我党委以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目标,以《党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下发的《论群众路线》等内容为重点,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干部职工素质教育。

1、加强和改进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重点,抓好理论学习。党委加强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作为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任务,中心组通过学习会、领导报告、专题辅导、座谈讨论等集中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原文和权威辅导材料,深刻领会丰富内涵、核心要义、思想精髓。制定党委中心组学习安排意见。同时观看了《农民的儿子》等多部教育片,

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理论武装。

2、扎实推进理论研讨和宣传。紧紧围绕县委工作大局,结合农业系统各职能局的工作实际,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与科学谋划农业发展思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农业农村工作结合起来,各单位自定重点课题深入调查研究,谋划思路,拓宽视野,加强全面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提升政策研究水平,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服务,指导全县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今年农口的重点调研课题有《创新农业经营主体》、《高纬寒地现代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等8篇。继续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送理论下基层”活动,形成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的宣传模式。各涉农部门派出68名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村屯,与广大农民面对面开展春耕生产指导和服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0班次,培训各类人员5500人次,发放各类实用技术手册8000余册,各类宣传挂图1.5万套,共6万余张。

二、突出农业工作特点,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

1、开展发展成就宣传。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了“三区”、“六大产业”、十四大重点专项工作以及十项惠民实事中涉及方面的发展成就宣传报道,如:《孙吴县畜牧小区建设有新突破》,《水产局采取“五统一”网箱养殖服务措施》等宣传报道,推动了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重点专项工作的落实。深入宣传党的建设取得的新成就,促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2、开展重大主题宣传。按照中央、省市县委工作部署,全面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

神的宣传报道。精心组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宣传报道,为教育实践活动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按照上级要求突出抓好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等各类纪念活动的宣传工作,更好地唱响主旋律,提高精气神,激发正能量。 3.开展典型经验宣传。集中宣传新农村建设、特色农业等方面的典型经验,着力走好符合我县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提供舆论支持。突出宣传农业战线涌现出的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模范人物,激发农口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热情。

三、深化农业对外宣传,展示孙吴良好形象

1、加强与主流媒体联系合作。进一步巩固和壮大与主流媒体涉农领域专题方面的联系,深化合作交流。通过县委宣传部及上级农业主管部门充分利用好《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新华网、东北网以及黑龙江电视台等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推介孙吴农业发展优势及发展成果。

2、加大对上报道力度。按照“走转改”的要求,积极配合县级以上新闻媒体采访宣传报道农业系统工作。加大对上报道力度,集中宣传报道“三农”方面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民生工程等事关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工作。在县宣传部的支持下,进一步提高宣传报道质量和数量,大力提升对外宣传工作水平。

力推介宣传孙吴农业。制作相关的招商引资宣传片、宣传手册图片等外宣品,全面展示孙吴农业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发展战略、亲商环境。

四、增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抓好即将颁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实施,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六进”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培育树立宣传系统内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要求的先进典型。以“弘扬核心价值观、践行龙江优秀精神”为主题,大力倡导“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2、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继续开展涉农各局“三下乡”,积极参与“四进社区”活动。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运会和县委全会精神为重点,通过宣讲、座谈、调研等形式,引导全系统职工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决策部署上来,把行动凝聚到县委发展战略上来。

3、开展“中国梦、家乡梦、我的梦”群众性主题教育。积极参与了2014“感动黑河”年度人物、“六个十佳”和谐单位、2014“感动龙江”年度人物推荐评选活动。积极推荐我县首届道德模范人选。

4、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切实加强干部职工国防教育,将国防教育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和各局干部职工理论学习内容。充分利用“八一”等重大节日,通过广场演出、图片展览等形式,广泛开展国防

教育活动。抓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活动和第14个国防教育日宣传活动。

五、积极参与文化文艺活动,丰富干部职工文化生活

1、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参与“群众大舞台”夏季广场文艺演出。组织全系统各支部开展“七一”党的生日、“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妇女节主题文化活动。

2、积极参与艺术作品创作生产。积极参与“文化精品工程”,组织职工积极参与书法、绘画、摄影、文学等协会组织的文化展览、比赛、创作活动。

3、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为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推进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作好相关规划投入。

六、围绕提升城乡文明形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基础

1、深化“三优”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继续开展“三优”创建进机关活动。切实加强传统美德建设,继续开展“爱孙吴、讲文明”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文明过马路、礼让斑马线”文明交通行动、“文明餐桌”、“道德讲堂”等活动,培育遵德守礼社会风尚。进一步规范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做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先进集体的申报考核工作。

2、推进文明村镇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三带百村工程”,深入开展“净化城乡环境、树立文明新风”为主题的卫生整治活动。实施乡村洁净行动,推进农村街路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实施“三建四改”工程,即发挥城乡人力、资源、技术优势,通过城乡共建、部门联建、篇二: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总结

坚持创新 扎实工作

不断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沛县县委宣传部

近几年来,我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思想阵地、舆论阵地和文化阵地建设,创新思想武装平台、新闻宣传手段、文化发展思路、文明创建载体和队伍管理机制,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预期目标,开创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崭新局面,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文化、智力支持和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

一、创新思想武装平台,把领导干部推向理论前台,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打牢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主线,紧密联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创新学习机制,扩大理论宣传,深入理论调研,着力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下功夫,在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上下功夫,全县上下呈现出学理论、用理论、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创新机制,理论学习扎实规范。建立完善了自学、点学、讲学、述学、考学“五学”机制,推进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加强了对党委(组)

中心组理论学习督察与指导,明确学习重点,注意学习质量,做到有计划、有制度、有笔记、有心得,针对实践,注重实效。在县党校举办干部理论培训班30期,参加培训人数达6000余人次。组织干部职工精读《致加西亚的信》、《没有任何借口》等书籍,收集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文章1000余篇。召开理论学习座谈会、辩论会、现场交流会和全民读书月活动,提高党员干部“解决理论、解放思想、解除困惑、解决问题”的能力。县委中心组被评为江苏省理论学习先进集体。《党建研究》、《新华日报》等报刊杂志以《让学习成为前进的引擎》为题对我县理论学习的典型做法进行了宣传报道。

二是形式新颖,理论宣传受众面广。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堂讲理论活动。县领导亲自上讲台讲理论,讲发展,讲思路。每季度一个专题,每周一名干部上讲堂,做到电视上有影像,报纸上有文章,网络上有互动。开辟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理论宣传专题、专版、专栏,每周一档,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三年来,共组织各级领导干部上讲台讲理论100余场;组织百场宣讲下基层活动,深入基层巡回宣讲500余场。邀请中国社科院、省委研究室和徐师大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来沛作主题报告15场。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冬训工作,我县被评为“全省农村党员干部冬训工作先进县 ”。

三是立足县情,理论调研注重实效。开展“四个一”主题活动。每季度“精读一本理论书籍,撰写一篇调研报告,

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举办一次成果评比”。开展理论调研活动。按照“一名领导牵头、一个部门协调、一个班子负责、一套措施落实、一个时限完成”的“五个一”工作机制,组织干部职工,对事关沛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三年来,共召开座谈会80余次,发放调查问卷1万余份,撰写了《对沛县宣传思想工作的调研与思考》、《一区两带展宏图,生态文明创和谐》等100余份调研报告,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在包括中央党校出版发行的《科学发展观与领导干部创新能力建设》在内的书刊、杂志等媒体发表。

二、创新新闻宣传手段,把沛县品牌推向全国,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以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为中心,充分发挥媒体平台作用,大力宣传各行各业的新典型、新亮点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做到了内聚力量,外树形象,舆论引导和新闻宣传工作开创了历史最好局面。 一是四体联动,形成合力,对内宣传高潮迭起。整合了我县广播、电视、报纸、网络资源,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统筹协调,步调一致,精心策划,统一组稿,确保在县内各家媒体独立报道的基础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新闻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舆论引导水平进一步提高。《沛

县日报》由每周3期增至6期。电台、电视台“沛县新闻”由每周5档增至7档,新闻时效性有了新提高;加强对政府网站的规范化管理,增设了“局长在线”、“网上调查”等栏目,网站内容得到充实和丰富。2009年、2010年,沛县政府网站分别荣获“中国地方政府网站创新品牌”奖和“中国地方政府网站十佳品牌”奖。组织县内媒体开展了“五张名片”、“三重一大”、“三百工程”、“科学发展在沛县”、“百日会战”、“中心镇建设巡礼”、“推进大跨越,实现大发展”等专题采访活动,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激发了全民创业热情;制作并播出了《千古大风万里晴》、《中国沛县》、《历届文化节精彩回顾》、《沛县风光》、《汉文化景点介绍》等专题片,编印了《中国沛县》、《科学发展在沛县》、《与祖国同行》、《中国肉鸭之乡》等宣传画册,激发了干部群众热情,有效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 二是凸显中心,叫响品牌,对外宣传捷报频传。主攻大台、大报、大稿,统筹规划,主动出击。组织开展“主流媒体沛县行”、“知名网友看沛县”等活动10余次;会同央视、江苏卫视等媒体,拍摄制作了《走进沛县》、《千古龙飞地》、《刘邦故里,大汉之源》等形象专题片,于黄金时段在央视新闻频道、高清频道、旅游卫视和江苏卫视播出。2008年,我县实现了央视《新闻联播》零上稿的突破。三年来,《新闻联播》共播发《全国道德模范张公兰》、《刘邦文化万里行》、《中国沛县刘邦文化节》和反应我县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新闻稿件15篇(条);在新华社及其《高管信息》、《人民日报》、央视、中央广播电台和《农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发稿近1000余篇(条);在江苏卫视、《新华日报》、《群众杂志》、《江苏领导参考》等省级媒体发稿2000余篇(条);市级主流媒体发稿8000余篇(条)。其中,150余篇稿件刊播在各级媒体头版头条、市县看点等重要位臵,全面展示了沛县的崭新形象,提高了沛县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是完善机制,先入为主,舆情监管成效显著。设立网络管理科,成立网络协会、网评协会和沛县网络联谊会,正确引导舆情。做好舆情监管和舆情信息报送工作,做到了“第一时间知情,第一时间处臵”。编发《网络舆情快报》180余期、简报120余期,编辑社会舆情信息400余篇(条)。充分利用沛县政府网站“在线访谈”和“大风论坛”平台,组织开展百名局长(书记)在线访谈,现场解答网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500余个,及时化解了矛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举办舆情管理信息员培训班,做好舆论引导和网上评论工作。三年来,会同相关部门协调解决环保、征地、拆迁等方面的负面新闻200余次,协调处理各类网络舆情60余起,及时消除了不良影响,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 的社会舆论环境。2009年,县委宣传部荣获全市“舆篇三:2014年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总结

深沪镇创建全省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乡镇

——xx村宣传思想工作总结 xx村位于晋江市深沪镇南隅,全村地域面积1.68平方公里,总人口1309人,415户。2002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全民健身示范村、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示范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园区、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省级生态文化村、福建省先进基础党组织、泉州市美丽乡村示范村、泉州市十佳休闲村庄、泉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泉州市新进基层党组织、晋江市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村等。

一、完善阵地建设 xx村文化楼位于坑前片区,共3楼,占地面积室600平方米,内活动面积达600平方米,内设农家书屋、棋牌室、健身室和多功能活动室,各功能厅室均有专人管理并制定有完善的管理使用制度。村庄内建有灯光篮球场3个,室外健身路径10套,戏台2座,阅报栏一个,2平方米led显示屏7个,综合宣传栏5个,全村海报面积约计200平方米。村委会办公楼里设有广播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经常性地开展生态、科技、文化、卫生、计生、法律、平安建设等方面的宣传。

二、加大经费投入

一是加大对农家书屋的经费投入。以20

13、2014年计,在市文体新局年配送图书分别为246册和195册,镇财政年下拨农家书屋专

项购书经费2000元的基础上,村级年投入经费约4000元,每年订阅报刊杂志达10余种,确保村级农家书屋出版物年更新率达10%。

二是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经费的投入。2014年,市镇两级均加大对村级卫生经费的投入,户籍人口人均投入60元,外来流动人口人均投入15元,共计10万元,xx村村财投入约35万元用于加强环卫队伍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实现了垃圾定点化管理,街路保洁定点定责,并在有限的空间进行绿化,种植花草,大大改善了我村级的村容村貌。

三、加强队伍建设

村级配有专职宣传委员、文化协管员、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各一人,今年来围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节”分别举行了植树造林活动、篮球友谊赛、祭扫许xx烈士陵墓、村级6月道德讲堂活动、村级鼓乐队中秋围头湾一日游、龙泉单车俱乐部中秋成立活动、龙泉南音社中秋联谊活动、重阳节为老人义诊活动等活动,并每季度组织开展村庄大扫除活动、妇女健康知识培训、村级鼓乐队活动、广场舞活动等;以深化移风易俗、道德讲堂和“善行义举榜”立榜工作为抓手,充分发动村级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努力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村级推动乡风民风显著转变,并推荐、评选出敬业奉献的村主任xxx和慷慨解囊、捐助家乡的华侨xxx为第

一、二期“善行义举榜”上榜人物;同时,依托村级老年人学校、党员教育平台、道德讲堂、妇女之家,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宣传中央

强农惠农政策,在满足村级群众及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活动需求的同时,也让群众及时了解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篇四:2011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总结 2011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总结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紧紧围绕全区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以建党九十周年为契机,结合我市?十二五?开局之年和市开发开放试验区起步年以及?项目建设?年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开拓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按照市委宣传部(满宣发“2012”11号)《关于对2011年度宣传思想工作进行考核的通知》文件要求,现将我区2011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注重实效,扎实推进理论学习

(一)认真做好中心组集中学习服务工作

根据《市委宣传部关于2011年度全市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安排意见》要求,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努力提高区委中心学习组服务水平,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的党性修养。围绕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全国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会议、全国、自治区及市?两会?精神,按时报送选题、准备学习资料,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讨论等形式,紧密联系工作实际,不断深化理论学习,丰富学习内容,突出学习重点。全年共开展中心组学习17次,参学人员达600人次,共撰写学习笔记80余万字。

(二)全面抓好全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工作

在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中,继续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要求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学习方案,通过自学、电化教育、聘请专业人员授课和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进行全员培训。全区党员干部参学达300余人次。全年各级党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党员教育活动达200余次,5000余人次党员受到教育。

(三)重点强化宣传干部专业知识培训工作

为了及时了解辖区企业动态,做好服务、宣传等工作,我区创新组建一支企业通讯员队伍。全年共举办信息、新闻及摄影等专业知识培训班11期,组织全区35名通讯员和15名企业通讯员参加市电视台举办的?新闻通讯员?班,充实了我区通讯员的业务知识,进一步提高通讯员的综合技能。

二、围绕中心,全面加强宣传引导

(一)主题信息浓墨重彩

(二)新闻宣传有力有效

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强势宣传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建设、???旅游、民生工程等21个主题的重点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全年向上一级党委共报送信息284篇,向上一级政府共报送信息505篇。共向各级媒体投送稿件377篇,被采用300余篇。其中市电视台采用151篇、市报社采用123篇,市政府网采用496篇,盟级以上媒体采用73篇,自治区及以上级媒体采用23篇,另有90余篇稿件被搜狐、新浪、新华网、中国在线、中国内蒙古等31家门户型网站及政府网站转载。

(三)网络宣传有新进展

1、注重网络宣传阵地的建设。自???官方网站开通以来,我区加强管理,开拓创新,丰富内容,及时报道全区重大活动。围绕?创先争优?、?廉政?、?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共绘蓝图—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等主题,开设专栏,加大报道力度,提升了信息采集和使用效率。

2、增强网站全面服务的功能。充实、完善政务公开、网上办事等内容。重点做好民生工作,详细说明各类事项的办理依据、办理流程、办理时限、监督投诉、受理方式等,通过在线问答、领导留言板留言、电子邮件等方式反馈办事

过程中遇到问题。全年共有10余人在领导留言板处留言,我们及时回复,回复率达95%。

3、运用官方网站宣传的助力。及时动态地反映我区各项工作情况,全年更新上传新闻信息共2000余篇,新闻图片共1100余张,新闻影像及专题视频共40余个,总计700余分钟,与中国内蒙古、中国呼伦贝尔等51家网站建立友好链接。全年我区官方网站访问量达154594人次。(其中10月份,访问量创月最高记录,11月24日,访问量为763人次,创日最高记录。)???官方网站已成为我区对外宣传的重要阵地。

5、日趋完善影像资料库。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我区重大事件、活动等优秀、珍贵图片和影像资料,充实到 ?影像档案资料库?中,形成资源共享,为我区文化建设做好基础性工作。全年拍摄宣传影像资料时长1200余分钟,拍摄新闻图片6240张。

6、为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我区制作了创先争优宣传片、廉政公益广告、录制公开承诺视频专题片等,在区官网上开设专栏并发布。

三、促进和谐,持续推进文明创建

(一)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建设人民满意的科学发展名城?为主线,扎实推进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切实提高城市文明程度,齐心塑造边城崭新形象,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开发开放试验区做贡献。

1、调整了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为创建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进一步健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督导机制。组织深化创建任务分解,组织落实深化创建的重点任务。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为标准,加强督导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已于6月12日至15日完成了自治区初评组的测评工作。7月份接受了全国文明城复查,并顺利通过验收。

2、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街道等活动,扩大创建工作的规模效应,着力培育奉献社会、奉献他人的人文精神,着力改善公共环境、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和文明言行,着力利民惠民、多办好事实事。在2011年5月市文明委表彰大会上,辖区的湖北社区获文明社区称号,辖区的发达新天地小区、凯旋城小区、盛基公寓获得文明小区称号。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进一步坚定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篇五: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工作总结

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工作总结 2010-11-16 02:39近年来,在上级党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基层的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有了较快发展。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文化市场渐趋繁荣。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县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宣传文化管理队伍。

在县级宣传文化系统行政26个编制中在编25人,其中宣传部有编制9人在编7人缺编2人、广电局有编制8人在编7人缺编1人,文体局有编制7人在编8人超编1 人,文联有编制2人在编3人超编1人。从在编的25人来看,年龄在21岁至30岁2人占8%,31岁至40岁8人的占32%,41至50岁13的占52%,51岁至60岁占5人占20%;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含)文化程度16人占64%,大专文化程度8人占32%,中专学历1人占4%。 (二)新闻传媒专业人才。

我县有媒体编制28人在编28人,其中县电视台有编制23人在编23人,《象州新闻》编辑部有编制5人在编4人临时聘用1人。从实际在编情况看,年龄在21岁至30岁之间有5人占17.86%,31岁至40岁有16人占57.15%,41岁至50岁有3人占10.72%,51岁至60岁有4人占14.29%,本科文化程度有12人占42.86%,大专文化程度有12人42.86%,中专文化程度有10人占35.72%,中级职称有7人占25%,初级职称有20人占71.43%。 (三)文化、文艺专业人才。

我县有县级文化、文艺专业人才编制47人在编45人。从实际在编情况看,21岁至30岁10人占22.23%,30岁至40岁有16人占35.56%,40岁至50岁有16人占35.56人,50岁至60岁有3人占6.67%。本科文化程度有13人28.89%,大专文化程度有17人占37.78%,大专以下文化程度有16人占35.56%。中级职称12人占26.67%,初级职称有29人占64.45%。 我县各乡镇领导班子中有宣传委员11人,专职宣传干事1人,兼职宣传干事7人。乡镇文化站行政编制34人,在编33人,21岁至30岁有4人占12.13%,31岁至40岁有13人占39.40%,41岁至50岁有9人占27.28%,50岁至60岁有7人占21.22%,本科文化程度有4人占12.13%,大专文化程度有15人占45.46%,大专以下文化程度有12人占36.37%。高级职称有4人占12.13%,中级职称有8人占24.25%,初级职称有54.55%,

二、我县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学习和培训,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得到提高。

在领导班子中,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了宣传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建设。在干部职工队伍中,建立健全学习制度,通过单位工作学习会议、公务员培训班、专题知识讲座等多种有效形式,使干部职工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增强了工作能力,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在媒体单位中,重点开展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加强了对新闻工作者的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近年来,我县以提高干部队伍工作能力为重点,坚持培训与实践并重的原则,不断提高宣传文化队伍的工作水平。制定培训计划,有步骤、多层次、多渠

道地对宣传文化人才进行了培训,每年组织新闻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80人次,举办文化人才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80人次。鼓励干部和专业人员参加业务技能培训、攻读中央或省委党校函授学院的本科学历,提高了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我县文联每年都举办了1期文学创作笔会,培训人员40人次,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了象州的知名度。

(二)完善用人机制,队伍的素质结构得到优化。

近年来,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县委县府的工作要求,完善用人机制,大胆探索,创新方法,不断拓宽选才渠道,努力吸引优秀人才到宣传文化队伍中来。一是面向高校招聘人才。宣传部和广电局直接到高校选拔记者和播音员,这些人员到岗后,经过实践磨练,已成为单位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二是跨部门选调人才。全县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从相关部门单位选调了一批文字功底扎实、理论水平较高、且有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优化结构,充实力量,为全县宣传文化工作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加强党的领导,队伍的工作潜能得到激活。

我县宣传文化系统各部门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了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围绕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培养了一批坚持原则、敢抓敢管、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宣传文化干部队伍,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树立了我县宣传文化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四)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意识有所增强。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我县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县城中心建有文化广场,每年举行大型文体活动50多场,宣传部、文体局、文联每年都利用重大节日在文化广场组织有一定规模的文体活动,如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篮球比赛、汽排球赛、山歌会、象棋赛、电影晚会;全县11个乡镇都建有文化站,配备有图书12000多册,2009年全县村委会建成灯光球场111个和文艺舞台111个;今年还新建“科技、卫生、文化、计生”综合楼36个,改扩建46个,整合4个;县老干局开设了1处文化娱乐活动室;每年还举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10次,发放资料10万份,接受群众咨询500人次。

三、我县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我县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中央、区、市对加强基层宣传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相比,差距很大,问题不少,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宣传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少数宣传干部、乡镇宣委和文化站干部对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意识淡薄、不能整体把握乡镇和农村宣传文化建设丰富的内涵,甚至不知道宣传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导致不想抓、不愿抓的局面,工作被动,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宣传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招商引资、林改、城乡风貌改造、计生等工作,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政绩明显,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认为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抓不到点上,出不了成绩。

(二)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虽然,中央、区和市制定和提出了关于加快基层文化建设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但地方政府文化事业的投入幅度不是太高,尤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与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严重失衡。

(三)基层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

(四)队伍素质整体不高。

全县宣传文化人才队伍来源比较杂,科班出身少,本科文化程度人数比例不高,大多是工作之后进修和函授取得的。另外,专业人才少,宣传文化部门调进来的干部中,绝大多数没有学过宣传报道或文化管理方面的专业,只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好多干部刚调进来,一时无法适应,工作上面“眉毛胡子一把抓”,费时费力抓不到点子上,工作上很难打开局面。再有,无“有影响”的人才,在宣传文化领域能够担当起懂专业、能带头的人才很少,特别是有影响力、有知名度的“大家”类的人才更是没有。

(五)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年龄结构看,一些学科和专业人才断层问题比较突出,高层次人才比重较小。从专业结构看,就文化系统而言,有些专业如戏剧人才、舞台艺术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学术性研究人才、网络技术人才、图书情报信息人才等相当紧缺。从知识结构看,有的学科和专业人才学历结构偏低,知识结构老化,不少人仅停留在“技术性”层面,缺乏发展后劲。这种人才结构,很难适应和满足目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六)民间艺人缺少机制管理。

近几年来,民间文化艺术人才在我县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成为繁荣发展全县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由于长期以来对民间艺人的作用、地位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缺乏有效的管理,平时也没有扶持政策。目前,对民间艺人的管理处于无序、松散状态,影响了其作用发挥和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和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储备是第一储备、人才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切实加强对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大力支持的抓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格局,加强对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调控、中长期规划和督促协调等工作。 (二)重视培训。

在抓好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基础上,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以培养拔尖人才、复合型人才为重点,以培养中青年人才的创新能力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宣传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教育培训,整合培训力量,创新教育形式,组织人才参加各类专业培训,促使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建立基层宣传文化骨

干培训制度,每年至少举办一定的宣传文化干部学习交流活动,进行集中培训。每年至少组织宣传文化干部出外考察学习1次,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转变观念,有助于在工作实践中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改进方法。将教育与专业技术职务考证进行挂钩,调动各类人才学习的积极性,使全县宣传文化系统干部每年接受继续教育时间不少于12天。另外,要注重实践培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实践中培养人才,重视在宣传文化工作中培养人才,采取上挂下派锻炼、横向交流、下基层采访、演出、体验生活等有效形式,选派宣传文化干部到艰苦环境和重要岗位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充分发挥有专业知识、懂行业管理人才的带动作用,通过对中青年宣传文化人才骨干进行传、帮、带,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再有,抓好个性化培养,充分发挥用人单位、高等院校、各类协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人才的个性化培养。重视用人单位的学习作用,促使岗位成才,重视高等院校的优势,抓好专业化教学,重视各类行业组织、学术团体的作用,整合资源,促进人才建设。 (三)完善机制。 要建立人才公平竞争机制。深化宣传文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完善目标责任制考核,积极推进干部交流任职,建立动态管理的长效用人机制。推行专业技术人才聘用制,按岗选人,竞聘上岗,奖优罚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建立评价体系,对宣传文化人才实行“业绩文化”评价,真正形成“重业绩、重能力”的用人氛围,并作为提拔任用的依据。要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县、乡镇宣传文化干部实行上挂下派,增强宣传干部的实践能力,拓宽宣传干部的视野;加大宣传文化系统人才交流力度,理顺宣传文化系统干部使用渠道,激发宣传文化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建议中央、区、市进一步加大对我县宣传文化人才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政策、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倾斜。要保证宣传文化专业人才的工资福利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做到“用适当的待遇留住人才”激励机制,为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加大投入。 从实际出发,多渠道筹资,加大对宣传文化人才建设的投入,设立宣传文化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培养、培训、引进、扶持、激励和管理等方面的支出。深化宣传文化体制改革,激活宣传文化单位的内在活力,为宣传文化专业人才施展才华创造良好平台和发展环境。

推荐第4篇:辉煌灿烂的明朝文化思想

辉煌灿烂的明朝文化思想

明朝的思想界的情况,确实可以让人有灿若星河的感叹。可以说是自秦汉以后,中国历史上思想界最为活跃开放的一个朝代。出产的思想家无论数量还是级别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也许只有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才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粗略的看一下,从我的见闻来说至少可以列举出八大思想巨人,王廷相是王阳明两大并立的思想巨人,一个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另一个是主观唯心主义,两人观点互相对立,但都极具革新性和开放性,又生活在同一个年代,称得上双峰对峙!王阳明的两大弟子:王艮和王畿也是两大并立的思想巨人,两人门徒无数。一个开创了王学左派,使得思想平民化,另一个则从理论上对王阳明的思想进行了更彻底和系统地阐发.接下来的李贽是直接从王艮的泰州学派传下来的,但他又受到王畿很大的影响.到了明末出现了综合王廷相,王阳明,以及王畿学派,王学左派等人思想大成的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三巨头。只要对明代的思想界有初步的了解,就能明白,这三人的启蒙思想决非是由于一时的战乱而突发灵感,完全是整个明代思想各流派发展的逻辑上的必然。而这八位仅仅是最著名的,其他的明代思想家还有许多,其成就也未必就逊色于这八位,比如陆楫,颜山农,何心隐,徐光启,李贽的朋友焦竑,明末的方以智等等当然可能更多明代的思想家,在经过满清的黑暗统治后,现在的人可能已经根本无从得知接下来不妨结合上面所提到的思想家中的几位对明代的思想成就作一个简略的介绍。在哲学上,当时中国的思想家甚至已经远远走在西方的前面.从唯物主义这条线索来看,明代思想家有

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吕坤

其中的王廷相可说是一代思想巨人,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向他这样系统而彻底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在西方到19世纪费尔巴哈等人才可以并论 .此外他创造性的提出历史进化论的思想:在王廷相在《雅述》下篇中说“儒者曰:天地间万形皆有敝,惟理独不朽,此殆类痴言也。理无形质,安得而朽?以其情实论之,楫让之后为放伐,放伐之后为篡夺,井田坏而阡陌成,封建罢而郡县设,行于前者不能行于后,宜于古者不能宜于今,理因时致宜,逝者皆刍狗矣,不亦朽敝乎哉?”类似的思想,在西方一直到19世纪的黑格尔才系统提出此外王廷相提出的自然界生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非目的论的观点,在西方同样只有到19世纪的达尔文才系统提出.王廷相说“天地之生物,势不得不然也,天何心哉?强食弱,大贼小,智残愚,物之势不得不然也,天又何心哉?”“人物之生于造化。一而已矣。无大小,无灵蠢,无寿夭,各随气之所秉而为生,此天地之化所以为公也。„„但人灵于物,其智力机巧足以尽万物而制之,或驱逐而远避,或拘系而役使,或戕杀而肉食,天之意岂如是哉?物势之自然耳。故强凌弱,众暴寡,智戕愚,通万物而皆然,虽天亦无如之何矣!” 从唯心主义这条线索来看,王阳明思想,西方也只有19世纪的黑格尔才能并论.王阳明思想突出一点是个性解放,思想独立.首先提出以己心之是非为是非,而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是王阳明而并非李贽,李贽不过是沿袭了这个说法而已! 王阳明的观点的本质实际上已经是认识到所谓的对错是非,善恶区分,只有在给定一个先验的公理系统的情况才有意义,而公理系统恰恰是可以自由选择的.而对人来说,只有从人性本身的欲望出发才能建立这样一个为大部分人达成共识的公理系统.王阳明死后,他的弟子分裂成七大派,被称为王门七派。王门七派里,三大派的影响最大,江右派,王畿派,王艮的泰州学派.江右派也称王学正统派,是保持王学的基本观点,恪守师说。而王畿派和王艮派则都是革新派,和儒教传统观点有了更大的分裂.王畿活到九十多岁,他和王艮可以说是王阳明门下两大思想巨人,所以也并称王门二王。几乎对明代晚期的思想界产生了支柱性的影响,从直接师承的关系看,李贽是王艮的王学左派这一系,李贽的老师就是王艮的儿子,但实际上李贽的思想受到王畿的影响也很深.王门二王都对王阳明的王学进行了革新,都更强调了个性的解放思想的自由,只不过的王畿的更带有知识分子色彩,而王艮的王学左派更平民化.王畿号龙溪,明史王畿传中说“其后,士之浮诞不逞者,率自名龙溪弟子” 王艮则提出百姓日用即是道,这个思想发展到李贽就更明确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就是道.按黄宗羲的列举,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共有21位代表人物,如果更细致的划分,则有人把泰州学派分为五传.一传弟子共157人,姓名事迹可考的88 人,这里面许多是樵夫,佣工,吏卒,比如林春本来是一个佣工,动王艮家来做工,王艮收他做徒弟,后来林春中进士,做官,也象王艮一样讲学收门徒.此外如杂役李珠,贫民董高等人都是王艮的门徒.二传弟子一共224人,姓名事迹可考的有132人,二传弟子中泰州学派出现了分化,产生了思想更激进的泰州学派后学.黄宗羲说“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博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非名教所能羁络矣” 这里还应该提到明代思想家陆楫公然提出的奢侈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观点,这是他观察到的「自然之势」:他说:“今天下之财赋在吴越。吴俗之奢,莫盛于苏杭之民。有不耕寸土而口食膏粱、不操一杼而身衣文绣者,不知其几何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馐、良酝、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者,不知其几”“要之,先富而后奢,先贫而后俭”。(陆楫,〈禁奢辨〉,收入《蒹葭堂稿》,卷 6)如果翻译成白话意思也就是说,正因为有了这些所谓奢侈的活动,才为那些舆夫、舟子、歌童、舞妓提供了谋生的条件,富裕了才会奢侈,贫困了才会节俭,所以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禁绝所谓的奢侈,暂且不论这个观点本身的对错,单从当时的时代来说,这样的思想是相当激进和有创造性的,而在西方的类似的明确表达出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学观点则明显要晚的多.明朝末期之所以有资本主义的萌芽,正是因为哲学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上已经开始全面突破传统的观念,从王阳明的以我心之是非为是非,王廷相的生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说,到王艮的以百姓日用为道,尊重个人肉体生命的价值,再到陆楫公然提出奢侈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再到李贽公然提倡人应该是自私的,自私天经地义.最后一直发展到明末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的三大巨头,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这里可以重点介绍一下黄宗羲,他已经明确提出反对君主专制,提出用真正的法治来代替君主专制的私法,提出设立专门的议论政治的机构来纠正监督君主的言论,提出工商和农业一样都是本.和同时代的西方先进政治思想家相比,可以说绝不会逊色多少,基本上处于世界的前列。

下面简要概括引用一下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一、对君主专制下叫人不要自私的实质的揭露

後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於己,以天下之害尽归於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於辞矣。

二、指出君为天下之大害

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三、指出君和臣完全平等,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世之为臣者昧於此义,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君分吾以天下而後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後牧之,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後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又岂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於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四,指出君主专制下的法律不过是一家之私法

後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於末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於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於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藏天下於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於下,福必欲其敛於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向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於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五、指出要用真正的法治来代替这种一家之私法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後有治人。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於苟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冶法而後有治人

六、提出要让通过选举贤能产生的宰相能够和世袭的君主分庭抗礼

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後,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座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後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七、提出要让学校来公天下是非,以牵制天子是非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於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搥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於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乃论者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八,指出要改革科举考试选拔制度

使为经义者„„不必墨守一先生之言„„吾故宽取士之法,有科举,有荐举,有太学,有任子,有郡邑佐,有辟召,有绝学,有上书,而用之之严附见焉。

九,指出工商皆本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於途者,盖皆本也。

这里必须应该强调一次!黄宗羲提出的这些非君的思想,从理论上系统阐述限制君权的思想,并非是他自己的发明,更不是什么一时的战乱导致的,基本上是明代思想界一脉相承逻辑上必然发展的结果 。从自然科学的思想领域来说,明代晚期末期同样展现出相当活跃的情形。利玛窦本身的自然科学修养还远比上当时明代的一些知识分子,这是公认的观点,但他介绍的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确实弥补了中国传统科学的不足,在当时的明朝影响是很大,崇祯尽管在内忧外患之下,依然果断大力的支持徐光启按照利玛窦引进的西方自然科学知识重新修订历书,可以明朝说整个朝代,从开始到结束,对西方对外国的先进技术或科学始终抱着,非常开放的态度来进行交流和改进.在明代晚期,中国一下子涌现出十多个世界级别的科学成就,这并非是偶然,是宋朝以后长期沉寂的中国科学又出现一次井喷,这并非是偶然的.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年);记载了大量领先于同时代西方的技术,如锌铜合金的冶炼,蚕种杂交技术,提花织布机,煤矿瓦斯的排除等等.徐霞客《徐霞客游记》(16si0年)里面记载和研究了大量的地质学的现象,可以说说一部杰出的地质学的著作,作者用自己亲身的野外考察和研究来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记录研究,这正是现代科学的萌芽.朱载堉《律学新说》(1584年)所达到的数学成就和声学成就更是全世界公认的,他的十二平均率是把“根号2开12次方”,精确到了小数点之后的24位有效数字.这种定量化,精确化的研究方法是以前中国科学所缺乏的.朱载堉在1595年和1606年分别将其著作进呈朝廷时期,这样传教士们自然会得到相关信息。另外,金尼阁传教士曾于 1613~1617年返回欧洲,在中国期间,他曾进入河南传教3个月,其后又不断往来河南、山西、陕西三省,而朱载堉居住的郑王封地怀庆府,正在金尼阁旅行传教的路上。明代修编《崇祯历书》,皇家天文机构曾先后聘请多个西方传教士参与编修,而当时参与编修的必须是通晓中西方数学和音乐的。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跨海越洋,走向西方。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论传播到欧洲后,为欧洲学术界所惊叹。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说:“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朱载堉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大反对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则称:“平心而论,在过去的300年间,欧洲及近代音乐确实有可能受到中国的一篇数学杰作的有力影响,但是还没有得到传播的证据。第一个使平均律在数学上公式化的荣誉确实应当归之于中国。”比利时的马容说:“在管径大小这点上,中国的乐律比我们更进步了。王子载堉虽然没有解释他的原理,只把数字给了我们,我们不难推想而知,而且我们已照样制作了律管,实验所得的结果可以证明这学理的精确。”

朱载堉在天文、算学等方面也硕果累累。在天文学上,万历九年他完成了历学著作《律历融通》。之后,他又在总结前人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两部新历《黄钟历》和《圣寿万年历》。他发明了累黍定尺法,精确地计算出北京的地理位置与地磁偏角,还精确计算出回归年的长度值和水银的比重,其精确度几乎与现在国际通用值相同。在算学上,他首次运用珠算进行开方,研究出了数列等式,解决了不同进位制的小数换算,其中某些演算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还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同样是植物分类学的巨著,徐光启更是一位全能性的科学大家,在数学,天文学,技术工程学,农学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引用别人的话“如袁翰青先生所指出的,“他在科学方面的功绩不局限于科学的任一部门,他多方面地融汇了我国古代科学的成就和当时外来的科学知识,一身兼任了科学工作的组织考、宣传者和实践者,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竺可桢将他与同时代的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相比,觉得毫无逊色”还有现在发现的明代数学家的著作,明代数学家早于牛顿提出了导数的概念,在求解高次方程上都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

推荐第5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意涵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意涵

2014年08月21日16:50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原标题: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意涵

核心提示: 随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全球凸显,文化日益走入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战略思想,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高远的文化理想、深远的文化情怀、平远的文化视野。

【摘要】随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全球凸显,文化日益走入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战略思想,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高远的文化理想、深远的文化情怀、平远的文化视野。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当今时代,战略已成为一个国家发展中最具决定意义的主题词。处于伟大历史复兴进程拐点的中国就处在这样一个战略时代,这是一个全球化语境中文化思潮空前激荡的时代,也是国家软实力竞争不断加剧的时代。随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全球凸显,文化日益走入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的中心。国际上,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反扩张、渗透和反渗透的博弈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焦点之一,对文化资源和话语权的争夺成为全球性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进入全球市场,越来越多的区域文化经济融入现代世界市场体系。各种文化力量之间的博弈空前激烈。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频频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随着施政目标的全面推进,习近平的文化战略思想凸显,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远的文化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以“中国梦”的话语表述获得最广大人民的认同,作为最有精神感召力的文化符号凝聚了社会转型期的民心

习近平的文化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光辉思想的传承和弘扬,体现了我党对文化本质的深刻认知与文化自觉,具有高远的文化理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高度肯定,是我们面对纷纭复杂形势的定力之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弘扬马克思主义文化理想和信仰,不仅管当前,

更要管长远。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能缺失理想,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就提出了具有伟大精神感召力的“中国梦”,它以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寻常百姓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为核心,激发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凝聚了国家、民族、人民、个人的共同理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寻常百姓之心为心,把党的文化理想和精神追求播撒在中华民族的心坎上,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的使命。“中国梦”的价值感召不单是着眼于国家发展的现实利益,更是一次价值上的逾越,被提升到国家治理的文化“价值高度”,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以“中国梦”的话语表述获得最广大人民的认同,作为最有精神感召力的文化符号凝聚了社会转型期的民心,其思想是接地气的,切近人民大众心理,体现大众喜怒哀乐,以最朴素的民间语言和老祖宗的语言表达出来,最温暖人心。

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不是突兀的,是我党对文化本质认知和文化自觉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从十二大到十四大的十五年间,历次党代会反复重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将文化建设视作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文化开始以独立的形态进入党的工作视野。十五大则明确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的地位开始凸显。十六大不仅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还确立了小康社会的文化发展目标,阐明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任务,明确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七大首次做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部署,表明中央开始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作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从党的文化自觉,可充分感觉对文化的理解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

在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中,文化建设被置于“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中,提到“文化立国”的战略高度,文化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文化上升到引领文明进步的高度。文化发展旨在激发全民族的文化活力、文化创造力和想象力,焕发全民族的文化激情,文化建设需要各领域、各民族和每个人的广泛参与,以全民族文化素质和文化意识的提升释放实现伟大复兴的正能量,这样的文化观才能支撑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

面对世界格局的多变、多元价值观冲击、转型的阵痛,唯有唤起国人的文化自信,才会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才会有对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扎根深厚的文化土壤,才能获得民族文化强有力的润泽,才会有搏动的心去真诚践履,否

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沦为话语的自我复制和自说自话的空洞表演。失去真诚的信仰追求,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无从谈起。正如新编历史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所揭示的历史经验,国家的复兴不能失去精神支撑和理想感召,精神理想要接地气。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接地气,以梦想和信仰来照亮大众的生活。提出中国梦,就是为了克服精神懈怠,为一些精神迷失的人提供精神支柱,为人民点燃梦想。因此,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这种战略意识,源自我党对世情、国情的深刻把握。放眼全球,当今世界正走向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国际体系中新的权力和利益分配格局正在形成。在新的全球战略格局重组中,文化的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政要对文化的软实力日益倚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向的正是中国如何在文化转型的时代取得文化发展的自主地位,如何在新的世界格局重构中确立自己的位置这样一个时代的命题。从国内看,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今日中国已站在近代170多年来的历史最高点,走到了一个通向大国复兴和崛起的历史关节点上。“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文化的发展、人的发展已经为“发展”做出了新的定义。发展不单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发展的最高阶段。这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也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其本质是以人为本。正如习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所讲: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智、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升华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

深远的文化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沃土中

文化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不仅走向历史的前台,还越来越进入国家政策的中心,文化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目标中,文化已成为“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支撑点和价值之源。文化力的凸显不仅表现在自身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引擎,还表现在增强国家认同感的凝聚力与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支撑上。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沃土中,具有深远的文化情怀。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习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在山东曲阜考察时,总书记进

一步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这是由中国的遗传基因决定的。

文化自信使我们勇于亮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所谓中国特色主要源自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总书记的论述,阐明了我们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奥秘就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遗产、精神记忆和文化心理结构,是构成我们“三个自信”的基础。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夯实文化的根基。这个根基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把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产业创造出适合时代特点的文化精品,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等化,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平远的文化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是开放的,海纳百川,体现了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

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不仅契合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感召,还作为一种现代文化价值观,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精神基础。其文化思想是开放的,海纳百川,有着平远的文化视野,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的实践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成果及其现代性立场上,体现了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

和而不同是中国的文化精神,也是建构和谐世界的基础。习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以及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是不可想象的。对待不同文明,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目标。文化在本质上不是冲突的,而是宽容和共享的。应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人类共处一个地球村,要用欣赏、包容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文化说到底是人类应对挑战的产物,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文明,将同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一个开放的中国,正与全球共享自身发展机遇,让世界对中国的发展充满期待。

中国共产党一贯强调对古今中外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采取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态度。毛泽东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古今中外法”,认为这是对待文化问题的一种“全面的历史的方法”。①习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勇于探索、不断前行。”面对世界一些国家对中国存在的偏见,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因为文化底蕴的力量,总书记说,“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和法兰西民族的共有禀赋”,“中华民族和德意志民族是两个伟大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欧洲之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风采,张扬了“中国风”,让全世界了解中国道路、中国立场、中国机遇和中国精神。启示全世界,看待中国的视角,要跟得上中国的发展变化,当今中国正努力成为传统底蕴和先进理念兼备的现代国家。所谓“文化强国”旨在培育一种汲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反映时代发展和中国实践要求、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对此,中国已做好准备,用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姿态,展示发展的勇气和智慧。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注释】

①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1942年3月30日),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推荐第6篇:论中慧的文化思想

论大企业的文化建设——中慧理念

十分荣幸的能有机会加入到中慧班学习,在短暂而难忘的一节课里我们队中慧文化做了一浅显的了解。

在市场经济的当下,畜牧业同其他行业一样如雨后春笋般显示着其蓬勃生机,中慧作为一家新公司在短短的几年中,地位得以迅速崛起,不失为神奇。从理念与文化建设上来看,中慧的成功是机遇与实力的必然。

每一家成功的企业必有一直优秀的团队,中慧也不例外。而对于一支团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这支团队的灵魂塑造精神建设,而这二者都来源于文化的引导,一家企业可以没有最好的物质条件但必须有最优秀的文化,由此文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新的中慧文化用四个词做了一高度概括——“仁爱 创值 共赢 和谐”其中的涵义再明白不过了,作为中慧的新人就不做详细介绍了。我想谈的是我对中慧文化的理解,由于时间仓促,能力有限,若有什么说的不对的地方敬请谅解。

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想得到别人的爱戴的前提是爱别人,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你只有尊重我我才会尊重你。仁爱是博爱是灌溉是大爱的诠释,我想中慧人都是爱人和仁爱的代表,是真情女神的化身。有爱的地方才有温暖的土地,我爱着土地。

价值是大多数人所热衷和不舍的追求,我们不是贪钱的人,金钱是我们改变当下生活,达到理想国度的手段而非目的。但是作为企业的员工我们必须为赏识自己的公司创造价值,这是证明自己和体现自己的方式,你给我一个平台,我便要跳出巡礼的舞姿,你给我一片土地,我便要绽放美丽的花朵。在中会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不会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共赢是我们能过活着的基础,没有哪个企业不在员工为自己带来价值的同时不予以赏识,除非这是一个愚蠢和失败的企业,诚然至今中慧还没有给我这种不好的感觉。

和谐是社会的主旋律,在这激流勇进的时代,一个大企业喊出这样的口号并为之付出行动,可谓上应天时下顺民心的睿智举措。我看过许多的企业文化,和谐并不是中慧所特有的,这是社会的旋律是时代的歌曲,我们可以唱也要唱而且还要把它唱好。

推荐第7篇:传统文化思想与书法的鉴赏

传统文化思想与书法的鉴赏

一幅书法作品,放在我们的面前,怎么评价、怎么读懂、怎么欣赏,是我们每个初学书法的人、甚至是广大读者都感到困惑而且很想知道的问题。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他所强调的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在读作品之前,心里首先要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这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其次是要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这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所在。才能更深层次的去了解传统思想文化与书法之间的密切关系。

书法鉴赏同其他艺术鉴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鉴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书法鉴赏的前提几个方面进行。

一、对历代文化人有共识的典范书法艺术经典作品有感性认识。

1、力量感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鉴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2、对基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书法审美观念的研究。

书法是在中国的母土上产生、发展、繁荣起来的一门国粹艺术,她的身上不仅具备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质素,同时更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所以欣赏书法作品不仅是欣赏美的形式,更是在品味浓浓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基于这种认识,人们常常将书法艺术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聚焦点或缩影,从书法艺术的形式美与意境美中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思想。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在读作品之前,心里首先要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这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书法鉴赏同其他艺术鉴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鉴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

3、鉴赏者应当有书法艺术实践。

鉴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当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进行欣赏,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扬雄谓,“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正是有着文化深远的影响,书法才融入了社会当中。书法的传统直接依附于文化的传统,书法不凡传统文化更是蕴育深奥。

推荐第8篇:第二章 中国诚信文化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 中国诚信文化思想的发展

【本章要点 本章主要系统梳理中国古代诚信文化思想、析中国诚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城信文化体系的建设

第一节 中国古代诚信文化思想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诚为本、以信为先的文化传统,在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中诚信之德与封建道德的其他规范相互贯通并居于核心地位,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道德规范。而这一切都是以我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诚信文化底蕴为支撑的。今人可以从流传至今的传统典籍的字里行间领悟中华民族先人对诚信的强调与践履。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将人类社会的状态划分成原始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社会主义时期以及目前尚未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关于原始社会是否存在诚信道德的事实问题,我们可以从关于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中找到答案。我国先秦时期及其之后的许多文献典籍分别记载了大量的关于我国上古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传说。在传说中,黄帝和伏羲都特别注重诚信的美德。据《庄子〃应帝王》记载:‚泰氏……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人子非人。‛此中的‚泰氏‛就是伏羲氏。用现代汉语来说,伏羲氏的智慧真实无伪,他的德行真实可信,从不受到外物的牵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在描写三代以前的原始社会风貌时,极力歌颂尧舜禹讲诚信的品质。《尚书》记载,尧非常注重自己的德行,讲求诚信。《尚书〃尧典》称他‚允恭克让,光披四表,格于上下‛。‚允恭克让‛的意思是诚心恭敬,也能让贤。‚允‛就是诚信之义。《论语〃尧曰》中透漏,尧在传位给舜时,同样强调:‚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尚书》已经出现‚诚‛和‚信‛的概念,不过主要指对鬼神的虔诚,如《尚书〃太甲下》中有‚神无常享,享于克诚‛的记载,《尚书〃康王》中有‚信用昭明于天下‛。禹也有讲诚信的美德,《史记》记载:‚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这些都证明诚信是原始社会领导人建立威信的必要素质。

那么,原始社会为什么会产生诚信意识呢?这是有其内在深刻的经济根源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狩猎是原始社会一种基本的生产劳动,是部落得以存续的基本手段。而狩猎这种集体活动要求参与者必须协调一致,共同行动。如果少数人不守约,狩猎成果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大多数人不守约,狩猎就无法进行。因此,共同的劳动必然会产生遵约守信的概念和要求。

如果说尧舜禹讲诚信只是原始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那么奴隶主社会时期的殷周开明君主对自身的诚信自律,足以说明他们对诚信的自觉躬行。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是一位讲诚信的‚圣王‛。《尚书〃汤誓》记载:商汤在讨伐夏桀时发布的誓词中说:‚尔无不信,联不食言‛。‚不食言‛就是说话算数,归根结底就是讲诚信。盘庚也是商朝帝王中讲诚信的代表人物。《尚书〃盘庚》记载,盘庚为了说服臣民迁都,‚诞告用意‛、‚钦念以忱‛。《尔雅》解释‚宜‛和‚忱‛就是诚信之义。西周文王也是讲诚信的突出代表。据《逸周书》记载:文王‚厚福而广惠,忠信而志爱‛。武王继承王位后,继续发扬先王的传统美德,讲诚信,不忘孝思。据《逸周书〉记载,武王‚以德为本,以义为术,以信为动‛。武王之后,无论是周公旦还是周成王,都把发扬先主诚信之徽作为己任。〈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明确指出:‚予旦以多子越御事,笃前人成烈,答其师,作周早先‛,就是说,我周公旦率领众位治事官员,努力巩固先王已经完成的大业,为了符合民众的心愿。建设周邦,当以诚信为先。从这里不难发现,汤因‚信‛而立商,盘庚因‚实‛、‚忱‛而使殷商中兴,文王、武王也因躬行诚信之德而使周朝昌盛。 正如《荀子〃王霸》中所言:‚汤武者上为人所好也……人之所好者何也?曰:礼义、辞让、忠信是也。‛

如果说商周的有道明君对诚信的垂范从正面为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的产生提供历史依据的话,那么夏商周失信而亡的教训则为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的产生提供历史素材。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周幽王生活放荡,宠爱褒姒,不思朝政,失信于民。掂传,褒姒在周幽王面前从来不露笑脸。为了博美人一笑,周幽王居然上演现实版的‚狼来了‛的闹剧。他让手下人点燃烽火台上的烽火,附近诸侯看见了,以为西戎来犯,匆忙发兵来救。待各诸侯匆匆赶来,发现是幽王的闹剧时,都面面相觑。褒姒倒是终于笑了,而周幽王及其所象征的中央政府的威信则扫地。待下次西戎真的来犯,周幽王下令点燃烽火向诸侯告急时,诸侯以为幽王又故技重施。结果,周幽王身死国灭,为天下所笑。夏商周失信而亡的事例促成先秦思想者的深人思考。《荀子〃强国》强调:‚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乱。‛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这一阶段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和封建制度建立的时期。社会大转型的具体表现为原先一套伦理逻辑的失序,出现‚礼崩乐坏‛的情形以及诚信的严重缺失。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诸侯国之间屡见不鲜的背信弃义等。与此同时,先秦的思想文化界出现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倒的‚百家争鸣‛局面。这是所产生的儒、墨、道、名、法定各家学派尽管有不少分歧,但是在伦理道德方面、特别是在诚信方面的观点基本趋于一致,出现‚驳倒下的趋同‛这一有趣的文化现象。

儒家的诚信观念是与其‚仁‛的理论家紧密结合在一起。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是最高准则,认为人应该重利轻义,具备孝、悌、忠、信等品德,信在其中就具有重要的地位。《论语〃颜渊》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就是说,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百姓就对政府信任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自古以来谁都会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从孔子的回答中可见儒家在政治上对诚信的重视程度。孔子的‚信必信,行必果‛成了中国人修身的千古名言。《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换句话说,人如果缺乏诚信,就不能立身处世。继承孔子衣钵的曾子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吾日三省吾身‛的一项内容。事实上,曾子也是这样践行诚信的信条,即便是对自己未成年的孩子。《韩非〃外储说左上》讲述了一个曾参杀猪的故事。‚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也就是说,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去杀猪。他的妻子说:‚我不过是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曾子最终杀了猪。

道家是以老子关于‚道‛的理论为基础的一个学术流派,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中心,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在伦理思想上,强调‚自然‛‚无为‛,反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主张,希望返回到‚鸡犬之声相闻,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的原始时代,所以他否定社会的善恶标准,主张‚绝仁弃义‛‚绝圣弃知‛的同时,仍然肯定信道德的重要。

墨家是由墨翟创制的一个学派,其伦理思想史倡导以‚兼爱‛为原则的带有功利倾向的道德学说。墨子认为,国有七患中,其中六患是‚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并说:‚志不信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为了达到天下之治,社会成员应当不分地位、贫富、贵贱,彼此都应该用信用来约束自己。因此,他把信作为举贤的一个重要标准。由此可见,墨家也是十分重视和推行诚信的。 法家是战国时期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重要学派。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和韩非把法与德绝对对立起来,主张‚不贵义而贵法‛、‚不务德而务法‛。但即使在这种主张下,他们一方面‚弃德‛,而另一方面仍不排斥诚信。商秧在把‚法治‛作为强国利民的重要工具的同时,仍然十分强调诚信的重要。他在《修权》中说:‚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在这里,他将信放臵在法之后作为治国之道,并指出信需要君臣共立。由此可见其对信的重视。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时,为建立社会的诚信,曾经‚徙木立信‛的方式重新构筑百姓对政权的诚信体系。当然,法家关于信的观念和儒家是有区别的。法家是把信臵于变法改革措施之中,带有强烈的实用色彩;而儒家则把信仅作为一种纯粹的道德标准,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在许多方面都各有各的主张。但是文献表明,不论是哪一个学派对诚信都持肯定态度。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很少连用‚诚‛和‚信‛,经常是单独出现。春秋齐国著名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管仲曾将‚诚‛和‚信‛连用,明确讲:‚先王贵诚信。诚心者,天下之结也。‛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下人团结一致的保证。战国末期,荀子也曾经说过:‚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汉武帝时期罢诎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就成了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建立起了一套神学化的道德观。他又对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化改造,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这里的‚五常‛是指他在孟子的‚仁、义、礼、知‛基础上增加了‚信‛,从而组成了对个人的系统道德要求。尽管董仲舒的伦理思想带有天人感应的神秘色彩,但他将信作为五常之一,加强信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的地位,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理之中,对后世产生着无可估量的影响。宋元明时期,由儒家发展而来的理学占了主导地位,史称‚宋明理学‛。宋代理学以儒家经学为基础,兼收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它基本上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史称程朱理学;另一派是以南宋陆九渊为首的主观唯心主义学派,即心学。明朝建国至1840 年前的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古代传统文化也已进入完全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理学作为官方正统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提倡。明清两朝都把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科举取士的准则,因而关于诚信的观念,仍继续得到了传承和颂扬。

自春秋以后、明清以前,中国一直是。一个伦理中心主义的封建大国。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诚信之德成为中国传统伦理的结合点,诚信与封建道德的其他规范相互贯通并居于核心位臵。正是由于诚信之德在整个封建道德规范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历代思想家都不断挖掘和提升它。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使诚信道德居于社会道德的主导地位。这使得崇尚明礼诚信逐步社会化为一种文化传统,成为我们民族的一项精神特质。必须指出的是,继承并发展中国古代的诚信思想,必须以马克恩主义的革命理论为指导,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研究中国古代的诚信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诚信文化的建设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人民的信任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很大程度上依靠其承诺的可信性以及强大的执行力。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历来十分重视诚信道德建设,并在领导中国革命以及随后的建设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独特的诚信思想,而且将这种诚信思想持之以恒地践行。

在理论上,毛泽东辩证地汲取‚实事求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井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加以概括。从而赋予其新的内涵。‚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形成的重要思想。在党的七大上,‚实事求是‛被确立为中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实事求是‛的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春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

中国共产党人是‚实事求是‛的实践主体,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是‚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的人。因而,中国共产人的‚实事‛是关于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实事‛,而非个人的‚实事‛。为了人民大众的‚实事‛而和各种反动势力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迫求。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信,‚实事求是‛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要求。这种要求既体现在说真话、办真事上,也体现在言行一致、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上。这些要求就是在实践中真正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价值追求,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利益而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反对‚说一套,做一套‛以及‚假大空‛等。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念。以土地问题为例,‚耕者有其田‛是两千年来普罗大众的共同理想。历史上,农民要求土地的革命绵延不绝,但是农民战争即便改变了朝代,也没能改变农民的命运。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甚至连国民党也曾经鼓吹这一口号。国民党对土地问题虽也有成套的理论,但是随着孙中山先生的去世以及国民党左派的失势,国民党逐渐沦为以蒋介石为代理人的大资本家和大地主勾结的工具。然而,直到在大陆失败,也没有拿出有效的办法,‚耕者有其田‛只是黄粱一梦。但是,这个困扰中国的千年难题却由中国共产党彻底地解决了。旧中国时期,全国农村土地分配集中。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在江西农村展开一系列科学的调研,著有《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寻乌调查》(1930年)和《兴国凋查》(1930 年)等。1947 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直接说,旧中国农村土地分配极不合理,约占10%的地主富农,占有全国70% 到80%的土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共产党于1946 年5 月4 日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提出‚在广大群众的要求下,坚决拥护广大群众在反奸、清算、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1946年至1947 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并不是单纯的没收土地。这是一场通过赎买、捐献、处罚、社会压力、没收以及其他一切为社会各界所支持的办法,把土地分到农民手中的运动。等到1947年9 月,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始实行平分土地的‚耕者有其田‛政策。到了1949 年上半年,在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华东的山东、苏北等老解放区及其周围的小块新区中,土地已基本平均分配,近1 亿农民获得了土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改,不仅使农民得到了渴望的土地,而且在政治上获得了极高的威信,从而彻底摆脱边缘化的境地。1944年6月12 日,毛泽东在答中外记者团提问时指出,中国的缺点,‚一言以蔽之,就是缺乏民主‛,‚我们所希望于国民政府、国民党及一切党派的,就是从各方面实行民主‛;‚民主必须是各方面的,是政治上的、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党务上的以及国际关系上的,一切这些,都需要民主‛。抗战以来,共产党在其控制的边区广泛建立了‚三三制‛政权(即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1/3 ,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1/3 ,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1/3 ) ,制定了《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为保证选举能依法正常进行,考虑到大多数农民选民文化程度不高,而且很多人还不识字,边区还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了多种投票方法:识字多的选民用票选法,识字不多的选民用画圈法、画杠法,完全不识字的选民用投豆法。选民热情很高,边区的投票率总能维持在80%以上。

一向被认为一盘散沙的农民被有效地组织起来,他们的潜能便会充分发挥出来,成为令人吃惊的巨大力量。共产党成功的农民政策,获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参军、支前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仅山东一省,国共内战时期就向共产党部队输送了95 万兵员,动员了1106万民工、民兵帮助部队运送物资。陈毅元帅就形象生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改革,还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精神世界。当时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华北大学任教的美国人韩丁,在观察了土地改革后的农村社会后说:‚中国革命创造了一整套新的词汇,其中一个重要的词就是‘翻身’。它的字面意思是‘躺着翻过身来’。对于全国几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站起来,打碎地主的枷锁,获得土地、牲畜、农具和房屋。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还意味着破除迷信,学习科学;意味着扫除文信,读书识字;意味着不再把妇女视为男人的财产,而建立男女平等关系;意味着废除委派村吏,代之以选举产生的乡村政权机构。总之,它意味着进人一个新世界。‛

美国大使司徒雷登曾中肯地评价说:‚在中国,几乎每一个人都认为,共产党人的问题,决不是凭借武力所能解决的。只有为农村的广大民众建立起一个好于共产党人的地方政府,共产党人的问题才能随之自然地得到解决‛广而国民党政权的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它没有对此给予应有的注意‛。国民党未改革土地制度,但对农民征收的赋税却是越来越沉重。国共内战期间,在农业方面,仅征粮、征借和征购等项目加给农民的实物和金钱负担,就超过1936 年的4—5 倍,有的地方甚至超过20 倍。而共产党却废除了杂税,仅征收正税。由此,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解放区的农民生活,实际上是冰火两重天。美国学者易劳逸在分析了国共两党的农村政策后讲:‚国民党在农村的失败——当局无能力保证农民的土地、安全和食物——极大地削弱了农民对政府所持有的尊敬。这就意味着政府正失去合法性。沉重而频繁征收的苛捐杂税腐败、绝大部分官员所显示出来的倾向地主阶级级反对佃农的偏见,所有这些都削弱了政府的权威和主张合法行动的传统的社会价值。结果,农民们不是非难,就是躲避征税和征兵官员。‛农民对国共两党的不同态度产生了不同的压强:‚对国民党方面极小的压强(或支持) ,对共产党方面的相当压强(或支持) 。一个不均衡的有利于共产党的政治真空由此而形成。‛这样,在广大农民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做大了这个‚政治真空‛。

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前的16 年间,中国共产党基本上建成一个诚信的政府和诚信的社会,顺利领导全国人民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及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取得伟大胜利。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政府主要是在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重大社会运动中,重建经济诚信;在向全国人民郑重承诺、整风整党,镇压反革命等重大社会运动中,重建政治诚信 当然,在这过程中也出现了‚左‛的倾向和苗头。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平赎买政策的顺利进展和实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资本家可信的承诺,尤其是后者尤为关切的利润分配方面。从1954年至1956 年底开始,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通过公私合营等多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企业,将民族资产阶级从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政策,即‚和平赎买‛政策。‚和平赎买‛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创。

1952 年9 月,在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情况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酝酿、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10 到15 年内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消灭资产阶级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上日程。1953 年,李维汉所领衔的调查组写出《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调查报告,明确指出: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特别是公私合营这一主要环节,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 年9 月7 日,毛泽东在党外人土座谈会上,在强调将坚持‚稳步前进,不能太急‛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针和步骤的同时,回答了工商界最关心的利润分配问题,并提出四马分肥,即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分为国家的税收、资本家的股息和红利、工人的奖金和福利、企业的公积金四个部分,分别占34.5 %、20.5%、15﹪、30%。后来,周恩来又将资本家所得提高到25%。

许多工商业者对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方针事实上存在着严重的抵触情绪,甚至有少部分人则以‚三停‛(停工、停伙、停薪)、抽逃资金、破坏生产等手段抗拒社会主义改造。为了稳定工商业者的情绪,1955 年10 月27 日、29 日,毛泽东两次邀请民主建国会、全国工商联的领导人陈叔通、李烛尘、胡子昂、胡厥文、荣毅仁等出席全国工商联会议的全体执行委员分别在颐年堂、怀仁堂进行座谈。针对大部分资本家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忐忑不安的思想状况,毛泽东说:‚我们现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际上就是运用从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过的赎买政策。它不是国家用一笔钱或者发行公债来购买资本家的私有财产(不是生活资料,是生产资料,即机器、厂房这些东西) ,也不是用突然的方法,而是逐步地进行,延长改造的时间,比如讲15 年吧,在这中间由工人替工商业者生产一部分利润。这部分利润,是工人生产的利润中间分给私人的部分,有说一年四五个亿的,有说没有这么多的,大概是一年几个亿吧,十年就是几十个亿。我们实行的就是这么一种政策。全国资本家的固定资产的估价,有这么一笔账:工业方面有25 亿元,商业方面有8 亿元,合计是33 亿元。我想,如果15 年再加恢复时期3 年共18 年,工人阶级替资产阶级生产的利润就会超过这个数字。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是采取1949 年对官僚资本那样全部没收、一个钱不给这个办法好呢,还是拖15 年、18年,由工人阶级替他们生产一部分利润,而把整个阶级逐步转过来这个办法好昵?这是两个办法:一个恶转,一个善转;一个强力的转,一个和平的转。我们现在采取的这个方法,是经过许多的过渡步骤,经过许多宣传教育,并且对资本家进行安排,应当说,这样的办法比较好。‛ 毛泽东的讲话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与会的这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顾虑,坚定了他们爱国守法、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前途结合在一起的信心。他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的时代洪流,带动、影响一批工商业者成为拥护总路线的进步骨干,成为协助中国共产党顺利推进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重要力量。经过3 年的努力,到1956 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25

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由于党的‚左‛倾错误逐渐凸显,言行与实际不一致,或者言行前后不一致的有失诚信的问题日趋严重。其中的典型就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年5 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1 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大跃进‛运动期间广五风‛盛行,即所谓的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生产瞎指挥风。这些欺上瞒下、不切实际的做法最终酿成了巨大的经济灾难和难以估量的民族创伤。

文化大革命‛以1965 年5 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为标志而开始,以林彪集团。的覆灭和‚四人帮‛的垮台而告终,历时十年。在‚文化大革命‛中,整个国家和社会失去诚信是明显的、严重的和不可否认的。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出台就包藏着祸心,罗织了‚单干风‛广翻案风‛等无中生有的罪行。林彪为篡党夺权捞取政治资本,大肆鼓吹个人崇拜。他们都以损人的目的而开始,以害己的结果而告终。

总之,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历史从正反两面告诉我们,国家、政党以及社会树立诚信意识和践行诚信理念的重要性。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诚信文化的建设

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以儒家伦理为主干的传统道德体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从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提倡的新时代的道德观念,如利他主义、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爱国主义等等,也都变成了人们的政治口号。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道德体系重建的步伐远远没有跟上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发展速度。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贸易活动不守信用,违背承诺,企业之间恶意违约,坑蒙拐骗屡见不鲜。在这样的社会道德环境下,开展全面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任重道远。

*之后,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远见卓识和非凡胆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重新号召全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诚信理论的创造性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诚信思想,推动了党的诚信建设。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强调要高度重视信誉问题。邓小平同志说过:‚一切企事业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和行政司法工作,都必须实行信誉高于一切,严格禁止坑害勒索群众。‛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邓小平同志强调在国际经济舞台上讲信用的重要性广只要守信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人家首先会把资金投到上海,竞争就要靠这个竞争。‛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不讲信用,市场经济秩序就会陷人混乱,市场经济就不能发展,国际经济交往局面也不能真正打开。在处理国家外交关系时,邓小平也高度重视诚信外交。他认为只有讲信用,才能赢得其他国家的信任,才能真正解决国际上错综复杂的问题。在处理香港回归问题上,邓小平说:‚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理解自己的责任。有两条大家是信得过的,一条是坚持原则,一条是讲话算数。‛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诚信思想,使党的诚信建设又推进一步。江泽民同志从领导集体内部诚信建设开始抓起,他说;‚领导班子内部,要树立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风气,齐心协力地做好工作。‛他还要求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讲假话、讲空话、讲大话,要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在经济工作方面,江泽民同志强调金融信用的体系建设非常重要,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在外交工作方面,江泽民通知提出‚互信‛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前提。在治国理政方面,江泽民同志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把诚信建设作为以德治国的--项根本内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臵、洼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胡锦涛同志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大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对我们构建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第一次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提出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206 年3 月4 日,胡锦涛同志又提出‚八‚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之一就是‚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提供价值导向的标尺,进一步丰富了诚信建设的思想。

习近平同志向来重视诚信建设问题。旱在2002年8 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福建省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上就强调,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和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他表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前提和基础,除了维护司法信用外,还要维护政府信用,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全社会信用建设。他还指出,建设值用文化,政府本身首先要做好表率,树立诚信形象。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政府信用建设的重点是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切实解决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存在的言而无信、朝令夕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谋私等失信规范问题。

2008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中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强调,老实做人、做老实人,是共产党员先进牲的内容要求,是领导干部‚官德‛的外在表现,也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我们所说的‚老实人‛,就是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的人,就是尊重科学、尊重时间、尊重规律的人,就是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就是勤勤恳恳工作、努力进取创造、任劳任怨奉献的人。领导干部老老实实做人,既是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严谨的道德实践,要从平凡小事做起,在点点滴滴中体现,特别要在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对工作尽职尽责、对群众满怀真情、对成绩谦虚谨慎上下功夫。

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十八届一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又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诚信思想。井基于近些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针对我国发展中新出现的诚信问题,党中央对诚信文化建设作出了有针对性地全面战略部署,把诚信文化建设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紧密结合起来,涉及传统文化资源、政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诚信文化建设策略、征信业发展等方面内容。

首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将传统诚信文化转换成现代诚信文化。如上所述,中华民族在5000 多年文明历史中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诚信思想。这些先哲们的思想观点都是十分宝贵的传统诚信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现代诚信文化之源,为当前我国的诚信文化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历史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习近平在众多场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以及在当前我国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井对如何合理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了一些精辟的论述,强调的对象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党员高级领导干部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等。2013 年11月,在参观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习近平息书千山B胴:’‚呵ME又化特别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014 年2 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人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佳发展。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14 年9 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餐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2016 年5 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要坚持不忘本来。要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传统诚信道德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根据习近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诚信文化的思想提炼概括为: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诚信文化;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诚信文化;要对传统诚信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惶发展。

其次,积极推进政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早在2003 年9 月,习近平同志就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深人推进政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构成中央关于诚信文化建设战略部署内容的价值维度。

政务诚信是现代诚信体系的关键和核心。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就提出‚打造 信用浙江’,就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信用;就要充分发发挥政府在信用建设中的表率作用,树立诚信的形象,建设‚信用政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空前力度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诚信与否关系到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也关系到我们党事业的兴衰成败。政务诚信建设首先得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抓起。2013 年1月,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二次仝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2013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领导干部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他把讲诚信放在党员领导干部三条政治操守的首位。

2014 年3 月9 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严以修身ⅱ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称为‚三严三实‛讲话。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践行‚三严三实‛是新时期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新要求。诚信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基石。在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今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带头讲诚佶,就要做到‚三诚‛:对党忠诚、对人民忠实、对家庭忠贞。对党忠诚是共产党员讲诚信的根本,这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前提。对人民忠实是共产党员讲诚信的核心,这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基础对家庭忠贞是共产党员讲诚信的关键,这是践行‚三严三实‛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试想一个党员干部对自己的家庭是都不‚忠贞‛,难道他会讲诚信对党忠诚、对人民忠实,这样的党员干部肯定不是个好干部。

2016 年3 月,李克强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治国理政,无信不立。政府诚信直接关系政令畅通,关乎民心得失,也具有很强的社会示范效应。我们是人民政府,对人民负责,必须讲诚信。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不放空炮。‛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对党忠诚老实、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如实向党反映和报告情况,反对搞两面派、做( 两面人’,反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反对隐瞒实情、报喜不报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不准以任何理由和名义纵容、唆使、暗示或强迫下级说假话。对领导人的宣传要实事求是,禁比吹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政务人员作风优良、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八项规定‛和反‚四风‛,尤其是‚打虎拍蝇‛ 纯净了政治生态,党风、政风明显好转。

社会诚信是现代诚信体系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巨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这是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举措。至此,社会诚信建设被纳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之中。针对当前家政服务市场比较混乱、不诚信现象比较突出、欺骗外出务工人员事件频繁发生这一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家政服务是社会需要,要讲诚信、职业化‛。人是社会的主体,在同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诚实劳动对人生的重男性;他鼓励人们做人要诚信,不自欺欺人,‚鞋于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

第三,转变诚信文化建设策略,从单个解决问题到从顶层设计和制度上根本解决问题。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央推进诚信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是‚摸着石头过河‛。即根据我国发展中出现的各种诚信问题,做出相应部署。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

诚信道德意识逐渐淡化,社会上出现不少欺诈行为。对此,1986 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要反对的是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的思想和行为,在全民范围的道德建设应当肯定由此而来的人们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别,同时,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相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改革目标之后,我国现代化建设出现了不够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对此,1996 年10 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全面部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决议》要求:‚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当前要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重点。

进人21世纪,我国失信现象不仅广泛存在,而且向社会其他领域蔓延,形成社会性的诚信危机。对此,2001年9 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纲要》中的‚诚信‛面向全体公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社会诚信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千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司法公信建设‛,并要求‚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以及把诚信提高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针对我国发展中出现的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不足、征侦体系不发达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强等问题提出来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诚信文化建设基本策略实现了由‚摸着石头过河\'‛到更加注重从顶层设计和制度上推进的根木性转变,构成中央关于诚信文化建设战略部署内容的实践维度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减价、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礼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诚信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深人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至此,诚信被提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高度,使其广泛地散播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逐步内化为人们的意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随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定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一2020 年)》,明确了诚信文化建设的阶段佳目标和任务,提出‚要加强诚信文化建设,让诚实守信成为仝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通过持续努力,打造良好信用环境‛。‚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信用建设。由此可见,中央对诚信文化建设的方向、内容、步骤等进行了全面的顶层设计。

社会诚信建设并非一日之功,有顶层设计,还看基层落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十分重视制度在推进诚信文化建设进程中的作用。中央文明委颁发《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强调用制度的笼子关住失信行为。此后,中央先后发布《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电子商务领域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怵信制麻7nli年!22导意见》,其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仙三中,西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加快个人诚信记录的建设,完善个人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与信用修复机制,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使得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让诚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迫求和行为准则,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氨闱。

其文件的基本原则是,其一是政府推动,社会共建。充分发挥政府在个人诚信体系建设中的组织、引导、推动和示范作用。规范发展征信市场,鼓励凋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推进,形成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合力。其二是健全法制,规范发展。健全个人信息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严格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其三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以重点领域、重点人群为突破口,推动建立各地区各行业个人诚信记录机制。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与各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与个人征信机构,分别实现个人公共信用信息、个人征信信息的记录、归类、处理和应用。其四是强化应用,奖惩联动。积极培育个人公共信用信息产品应用市场,推广个人公共信用信息社会化应用,拓宽应用范围。建立健全个人诚信奖惩联动机制,加大个人守信以及失信惩戒的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将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摆在社会文化战略发展的高度也不是空穴来风。从社会层面来讲,随着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一步一步地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经济的快速起飞,GDP 增速飞快甚至一度创造所谓的‚中国速度‛。在此情况之下,一方面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使经济飞速发展了,但其基本的根基还是稍线于已经发展了几百年资本主义的老牌帝国和新生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需要发达国家对我们发展相对而言缺少资金和技术的产业进行投资和建设。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经历几百年的资本积累之后,社会上的游离资金过多,资金只有投人生产才能转变成为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助力。发达国家的市场已经接近于饱和的程度,没有更多的市场以及新兴的行业可以让大批的资本注入,因而广阔发展中国家还未完全开拓的市场成了发达国家资金流转的主要地带。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无论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资金,还是发达国家需要市场,都需要一个良好稳定有序运行的市场规制来予以保障,这是所有问题的前提,而在所有建设市场的有关因素中,诚信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从个人层面来讲,20 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文化与经济的发展相对脱节。一般来说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文化和政治和经济的集中表现,但是文化是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佳。文化从形成之后就有一定的独立性,有可能会优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成为政治改革和经济变革的先导,为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另一方面文化也很有可能会落后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滞后经济政治发展一段时间,成为玫治经济发展的阻碍。在20 世纪末期以及21世纪的初期,中国经济的增速几年内部保持着8﹪的增速率,成为经济学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中国速度‛,但是文化的发展却没有相应地跟上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定的‚文化中空‛,严重地影响了社会良好风气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所谓的‚拜金主义‛。在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中,将金钱定位为唯一的衡量标准,‚笑贫不笑娼‛成为这种文化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变现表达。人们的所有的行为都将与金钱挂钩,所有的衡量标准都是唯金钱至上,成为金钱的社会。这种压力之下,使得很多人为了金钱而放弃一些做人的pp质和信仰,做出一些有损于团体、有损于社会的事情。社会是一个相对空洞的概念,是先哲们在经历长期的思考之后根据社会的现实发展而高度抽象形成的一个概念,看不见摸不着。我们生活社会申,从生到死我们都不能逃脱社会对于我们的制约,但是我们却无法给予杜会一个固定的形态,不过能确定的是社会是由我们每一个人形成的,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在社会中生活的公民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是可以以触摸到的实体社会的表现。因而从个人',卜n(来说,精神文化的乍洞,以及‚拜金主义‛的冲击对于个人的品格以及行为都广叫 r Ili常不好的影响。对于个人的长期发展以及健康快乐生活来说都是不利的。另一方面个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人诚1,:r的缺失不仅仅是对1个人的人生发展等有重要的影响,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部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四,促进征信业向国际化迈进,从提卡引#民的减们道德素质扩展到在国际上维护国家利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要求‚抓紧建立健全覆盖仝社会的征信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至此,中央的诚信文化建设战略部署从道德诚信扩展到征信体系。‚征信系统的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没有一个健全的征信系统,就不可能形成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部件——失信惩戒机制,信用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这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当前,我国征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成为制约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瓶颈。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加快我国征信业发展,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于2013 年3 月开始实施《征信业管理条例》。《条例》对管理范围、征信机构、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这部法规有力地促进了征信业健康发展。此外,2015 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等八家机构对个人开展征信业务。我国由此形成央行征信中心和民营征信机构两大阵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征信业在国内快速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引导征信业向国际市场迈进。主权信用评级是指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一国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的评判。当前,世界上涉及主权信用评级业务的主要是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其垄断全球90﹪以上的业务,是国际各大金融机构对外投资的重要参考。2016 年3月,穆迪将中国政府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导致财政状况弱化,资本外流导致外汇储备持续下降,等等;次8 ,穆迪将38 家中国国有企业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其中包括中国冶金科工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紧随穆迪步伐,标昔将中国AA一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截至目前,世界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中的穆迪、标普均下调中国评级展望。这对中国经济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企业的海外融资成本可能会增加。但是,这些西方信用评级机构对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是不公正的。正如中国政府相关官员表示:‚穆迪下调中国主权债务评级我们不关心,评级展望没有反映中国经济实际情况。‛新华网发文称:‚长期以来,西方评级机构把持着信用咨询市场的垄断地位,利用信用评级对西方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一褒一贬,人为制造‘融资剪刀差’。‛对此,如果中国征信企业在国际信用评级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拥有一定话语杈,中国就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更好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因此,从开放维度看,争取国际信用评级话语权,唱响国际评级的中国声音,推动我国征信业迈向国际化,是中央关于诚信文化建设战略部署的主要内容之一。

推荐第9篇:1956年与毛泽东的文化思想结构

单世联:1956年与毛泽东的文化思想结构

毛泽东可能是20世纪政治家中最重视文化的一位。在八卷本的《毛泽东文集》中,第一卷的开篇和第八卷的终篇都是有关文化的文章。“以‘文化’始,以‘文化’终,对于《毛泽东文集》的编选者来说,自是偶然之事。但作为革命家和政治家的毛泽东,在一生的探索中和文化课题结下不解之缘,却是事实。”这样一个决定性地塑造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历史人物,理所当然地是现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我一直有一个感觉,与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极端重视和广泛研究相比,毛泽东的文化思想研究相对单薄。毕竟文艺只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讲话》也只有纳入到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整体之中,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

中国革命发生在西风东渐的“后五四”时代;革命直接从苏联取得理念资源和实践示范;革命以农民为主力军——从而,近代西方文化、苏联革命文化、中国农民文化构成毛泽东文化思想的主要资源。以改造中国的革命理想为主导,根据不同的时空环境与政治需要,有选择、有重心地提取、配置、转化、活用这三大资源的过程也就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生成和演变的过程,对于像毛泽东这样乾纲独断、主宰了中国文化生活几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很具有研究的价值,但从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来看,1956年提供的启示最为重要。

青年毛泽东的阅读范围相当广泛。1912年下半年的自修期间,“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斯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学习俄、美、英、法等国的历史地理的同时,也穿插阅读了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在这个时候,我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观念的大杂烩。我对‘十九世纪的民主’、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抱有一些模糊的热情。”“五四”高潮中,毛泽东受到《新青年》和陈独秀的深刻影响,完全赞成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不间断地阅读京、沪、湘的日报,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还直接参与过学生活动,其风华正茂的岁月也是他一生中接触并部分认同西方近代文化最多的时期。但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其暴力革命的生涯之后,毛泽东陆续创造出一整套“改造世界观”理论和实践,坚决告别了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西方近代文化:“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的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本主义文化当做建立革命意识形态的前提。1943年2月,彭德怀在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民主教育在今天来说,就是反对封建的教育。由于敌人正利用一切力量维持中国残余的封建势力,作它的统治工具,我们进行民主教育也是为了抗日,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民主革命的共同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所谓自由,包括思想上的自由,言论出版的自由,集会结社的自由,居住,迁徙、通信以及处理自己生活的自由。„„所谓平等,在目前主要是不分阶级、民族、职业,在政治上其地位是平等的,在人格上、法律地位上也是平等的。所谓博爱,是使人与人之间巩固团结,加强抗日力量、在人与人之间发扬互爱、互敬、互助,‘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的自由、平等、博爱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我们今天所要求的自由、

平等、博爱还是有限度的,是要青年有抗日自由,妇女有婚姻自由,一般人能够自由地发挥他们的智慧,使广大人民在政治上获得平等,经济上能够逐渐削弱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增加工资,减轻人民负担,提倡博爱精神,反对人打人的现象,这些就是民主实质。根据上述精神,建立一个完整的制度,以保障自由、平等、博爱成为合法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民主制度。民主制度在文化教育上,目前要进行启蒙教育,灌输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对此把近代精神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毛泽东不但当时就致信反对,还把它列为1945年以批彭为主题的“华北会议”的重要议题。尽管毛泽东思想可以部分地与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对话,但作为整体的西方近代文化基本上没有有机在融化到中国政治家的思想整体之中。

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革命的一整套意识形态直接来自苏联。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陈独秀、瞿秋白等演绎和叙述,但从1925年担任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开始,毛泽东就根据苏联模式着意建立一套制度来统一和强化政党的宣传体制,从延安初期如饥似渴地学习从俄文翻译进来的唯物辩证法论著到对《联共党史》称赞推崇,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有鲜明的斯大林主义的烙印,整风学习的二十二个文件中,六个外国文件中有五个是斯大?的著作。但正像他在1920年接受马克思主义时只取其“阶级斗争”四个字一样,毛泽东越来越善于在苏联的理念、口号、政策中补充中国的实际内容,从没有被苏联教条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为我所用、取其所需是他对苏联文化的基本态度。江西时期的文化思想和实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关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基本认识,以及有关方针、政策的制定;二是对新型的道德价值观和精神作风的倡导;三是在反映、表达和传播上述思想内涵的过程中,形成和创造的方式、载体。在这三个方面,毛泽东都反对本本主义,坚持从他所认识的中国实际出发,利用传统农民文化形式创造革命新文化。江西苏区浓厚的“俄化”气氛,如“列宁小学”、“高尔基戏剧学校”、“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沈泽民苏维埃大学”、“工农红军赦西史大学”、“列宁师范学校”、“苏联之友会”等是博古等留苏学生到来后营造的,是当时“王明路线”在文化思想上的反映。而这个时候,正是毛泽东政治上的失意时期。严格地说,就是在中国革命最需要苏联帮助的时期,苏联革命文化也没有在毛泽东的心灵深处扎根。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概念:“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此后次第展开的整风运动就是从思想上和组织上清理中国党内俄化了的“教条宗派”。1940年3月,当周恩来传达共产国际领导人曼努伊尔斯基说张闻天是中共的理论家时,毛泽东当即反驳:什么理论家,背了几麻袋教条回来。他后来说,“整风实际是整苏联的风,是批判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错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就是中国革命摆脱苏联模式的过程,也是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文化、扩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这从“马列学院”先后改名为“马列研究院”和“中央研究院”即可看出。

构成毛泽东文化思想底色的,是中国农民文化。在1927年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明确地把自己的文化立场从城市的“洋学堂”转到农民一边,其富有个性的革命文化建构之路,是从中国农村社会的土壤上开始的。这一方面与毛泽东自幼受到的文化熏陶有关,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革命手段。中国

革命最深厚的伟力来自农民和大地,革命文化不能离开农民文化。在毛泽东设计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科学、大众三大特征中,他真正突出并在实践中大力推进的,还是“民族化”与“大众化”,他所期望的延安文化面貌,一个是文化生产者的工农化,二是文化品格的大众化。在他指导下的延安文化建设,基本上围绕有三分之二文盲的农民展开,比如在教育方面,要求大设识字组,编写普及生产知识的教材,让农民学会打算盘、记帐、写信、写路条;在文艺方面,是发展秧歌、快板书、春联、小调、章回小说、年画等。这种文化形态与当时的革命环境高度契合,也符合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需要,即使在今天,我们也不能以任何轻慢的态度视之。然而,也不必讳言,农民文化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方向。毛泽东当然会意识到革命理想与文化现状之间的距离,但他“又不能、也不会对农民文化采取基本否定的态度,他必然要务实地表现出一些灵活性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要去适应和迁就农民文化在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否则,他就根本无法想象对农民进行广泛而有成效的社会政治动员。”1942年,毛泽东就以赞赏的语气肯定彭湃与农民一起去拜菩萨并借机发动农民的做法。这一“适应和迁就”主要表现为要求从城市来的、主要受近代西方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要“脱胎换骨,以工农的思想为思想,以工农的习惯为习惯。”作为革命时代文化政策的核心之一,“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在实践上就是知识分子放弃自己的文化追求全面认同农民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划清革命文化与农民文化、包括其中落后一面的界限,使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成为“农民形式”,加重了党的农民化色彩,给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带来了不少困扰。40年代的胡风即提出过异议,1980年邓小平又重提反对封建主义问题。当然,毛泽东个人并未无条件地认同农民文化,一方面,他虽推崇民歌和戏曲,但其欣赏趣味仍然偏重于传统的士大夫文化,从屈原到曹雪芹、从《二十四史》到《资治通鉴》,毛泽东的阅读生活主要不是由农民直接提供的;另一方面,利用农民文化又与其组织农民以改造农村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政治理想紧密相联,毛泽东历来认为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必须改造,无论在江西还是在延安,毛泽东都主持推动了不同形式的农民组织,直到1958年的“人民公社”,这类大规模的社会改造工程经常以“反对群众脑子里的敌人”为前提。农民文化是必须借用的形式,却又是被改造的对象。1934年毛泽东就指出:“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于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从传统农民文化出发创造现代革命文化才是毛泽东的文化追求。在此过程中,传统政治文化对毛泽东影响甚深。“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观察,人们很容易发现:毛泽东崇尚我国传统文化,对接触甚少的资本主义文化一般采取虚无蔑视的态度。甚至可以说,他对中国典籍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熟悉程度。”

所以,不但是西方近代文化、苏联革命文化,就是中国农民文化,也只能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资源。作为一个特异的诗人和成功的革命家,他的创造性和自由感古来少有;作为一个政党和国家的最高领袖,他既有只属于他个人的文化观念也具有服务于其政治理念的文化政策。在长期的武装斗争和政治实践过程中,毛泽东灵活使用各种资源,敢于突破各种规范,不断进行各种实验,提供了无数主要与他的名字紧密关联的文化观念、意象和符号,不但在中国、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在确认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主要源自农民的同时,又不能把毛泽东的文化思想简单地归结为农民文化,比如他对秦始皇的称颂等等。

1956年,毛泽东文化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新的要素和成分。本来,1949年建国后,长期在山沟打游击的革命者并无充分准备就面临着建设国家的新挑战,在“一边倒”的情势下,毛泽东提出“应该在全国掀起一个学习苏联的高潮,来建设我们的国家。”正如陈晋等指出的:“如果概括当时的社会文化的氛围,说有一种‘全盘苏化’的倾向,大概也非过分之辞。”然而,就像革命初期照搬苏联而后又为“中国实践”所否定一样,意在开天辟地的毛泽东也不会长期满意于苏联模式。1956年,历史为毛泽东的文化创造提供了难得的现实机遇:三大改造完成意味着可以直接掌握国家一切资源,斯大林问题的揭露表明毛泽东可以较少顾忌地探索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

首先是学习的对象由苏联扩大到西方世界。《论十大关系》一开始就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对斯大林和苏联的批评与对西方国家的好评联系在一起,毛泽东曾说过:斯大林如此严重地破坏法制这在英、法、美这些西方国家就不可能发生。据薄一波回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口头报告还有这样一段:“我国宪法规定,地方没有立法权,立法权集中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条也是学苏联的,因为起草宪法的时候,我曾经问过一些同志:是不是应该这么写,据说苏联是这样,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这样,但美国似乎不是这样。美国的州可以立法,州的立法甚至可以和联邦宪法打架,比如宪法上并没有剥夺黑人权利这一条,但有些州的法律就有这一条。似乎财政和税收方面,州和州的立法都不统一。美国这个国家很发展,它只有一百多年就发展起来了,这个问题很值得注意,我们恨美国那个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实在是不好的,但它搞成这么一个发展的国家总有一些原因。它的政治制度是可以研究的。看起来,我们也要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在苏、美比较中,毛泽东表现出对美国政治的兴趣,青年时代对美国“门罗主义”和“门户开放”的热情有所回潮。否定全盘苏化就是把眼界向西方世界打开,毛泽东因此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他批评“学英文的也不研究英文了,学术论文也不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日文同人家交换了。这也是一种迷信。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对我们的事业不利”。

其次,在中国农民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比较中,毛泽东明显地表现出对农民文化的不满:“拿工人农民来说,工人比较有文化,他们有技术,但还不能当工程师,比较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就差。农民不能说没有文化,精耕细作,唱民歌、跳舞也是文化。但是他们大多数不识字,没有现代的文化技术,能用锄头、木犁,不能用拖拉机。资产阶级在近代文化、近代技术这些方面,比其他阶级要

高。”“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不要学西洋的东西的人办事,是不对的。要承认他们学的东西是进步的,要承认近代西洋前进了一步。”这些批评基本上局限于技术、工具的方面,没有、也不可能涉及到政治、社会组织方面。毛泽东意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同样离不开农民,他希望中国农民保持原有的政治忠诚和道德热情,但要补上现代技术这一课,以达到“又红又专”的理想状态。

总之,在传统农民文化、苏联革命文化、西方近代文化之间,毛泽东第一次把西方近代文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学习对象之一,资本主义、资产阶

级、西方国家等在毛泽东思想中第一次具有了正面意义,说明1956年的毛泽东已经明确意识到在变化了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革命文化需要转型。据当时听到传达的老人回忆,毛泽东在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时还有如“也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甚至是反革命的力量”、“要有集体主义,也要有自由主义”、“中央要成立一个体制小组,专门研究如何划分权力”、“共产党要万岁,民主党派也要万岁”等思想极为开放的言论;一些与毛泽东有过接触的人还记得毛同时还有“我们现在实行的是愚民政策”、“我们的问题不止是官僚主义,而且是专制主义”、“马克思主义大家都可以发展一点,不要只靠他毛泽东一个人发展嘛”等只有毛泽东才能说的话。结合毛泽东1955年的“向科学进军”、“现代化”以及1956年的“双百方针”、“人民内部矛盾”等观念,可以说,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在1956年达到最理性、最开放的程度。与此相应,周恩来提出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董必武在八大上提出党政职能分开、加强民主与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观点。政治上的“解冻”展示出文化上的“早春天气”,文艺作品批评官僚主义,经济上提出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等问题,社会学界提出控制人口的必要性等等。最重要的,是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分析使中国有可能告别“阶级斗争”时代而走向发展经济文化的新时代。如果“早春天气”真的顺利进入“春暖花开时节”,如果毛泽东从此更多地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中国文化有可能创造一个新的“盛世”。

遗憾的是,1956年新的取向刚刚露出一点苗头就被彻底冷藏起来,是夸大阶级斗争而不是发展经济文化,是倡导个人崇拜而不是发扬政治民主成为毛泽东晚年思想的重心。与“打倒美帝国主义”的激越口号相应的是“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事业要商量”政治诗的流传。对于像毛泽东这样卓越的政治艺术家,其文化关怀的转移不是可以简单猜测的。除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之外,就毛泽东本人来说,对这些主要与西方近代文化相关的新观念还缺少完整的研究和内在认同,青年时代固然是“大杂烩”,1956年也没有把这些新观念融贯到他的整个思想之中,更没有就这些新观念如何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具体落实作长期、有效的设计和安排。在政治上,如杨奎松所说:毛泽东“虽然认识到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存在着值得借鉴的可能限制斯大林现象生长的某些长处,却相信自己身上不存在斯大林那样的问题,用不着对自己进行监督和限制。过分的自信,使他明显不相信任何人,更不可能重视那种建立在严密的法律制度之下的社会监督体制。因此,他坚决反对任何企图在政治制度方面向西方学习的想法。”在经济上,如李锐所说:“《论十大关系》并不是一篇经济文献。虽然问题的两方面都说到了,却没有规定性,也就是说,缺少严格的定性定量的经济指导意义。„„《论十大关系》在理论上有很多重要的内容,而在具体实行中,却难以照顾到这一面又不丢掉那一面。特别是一股什么风吹来之时,两面性就被冲掉了。„„人们无法掌握‘并举’的关系的度,也无从了解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土法与洋法等之间的比较关系。”1956年的权力结构和社会背景还没有足够的动力促进毛泽东对自己的文化思想结构进行结构性调整以适应中国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一系列新认识还停留在个人的观念性层次。更重要的是,毛泽东晚年的文化探索比较明显地存在着理性认识与实践操作相脱节的问题。比如,鉴于大跃进的灾难性后果,毛泽东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反复强调在人民内部实行广泛的民主、在党内实行民主,但正像薄一波指出的:“这次大会以后,民主集中制在党内特别

是在党的高层政治生活中,并未得到严格遵守和真正执行,而且日益受到破坏,从而也加剧了党内生活的不正常。”在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越来越浓烈的批判中,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日益走向封闭,直到“*”同时向“封”(中国传统文化)、“资”(西方近代文化)“修”(苏联革命文化)宣战,曾经以不同方式成为毛泽东文化思想基础和资源的所有文化都成了革命对象,“*”以毁灭文化而留在历史上。以至于李锐认为:“毛泽东基本是斯大林类型的,但在建设新世界方面在科学技术上,还不及斯大林有远见。”这对于1958年以后一心想超越斯大林的毛泽东来说,当然是始料未及的。如果说毛泽东是20世纪上半叶成功的革命领袖,却在下半叶的建设发展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那么文化上的解释就是:他对中国农民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充分利用可以有效地配合农村游击战争,却不能支持中国“站起来”后所需要的真正的经济、文化和技术上的革命。

浩劫结束后,1956年成为当代改革的思想起点之一。在国内政策上,1975年邓小平主持“整顿”时,就建议整理出版《论十大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的决策与八大路线遥相呼应;在对外政策上,面对苏联越来越大的压力,毛泽东1973年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并由邓小平1974年在联合中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全面作了阐述,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联合第二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和东欧国家)和利用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矛盾的战略思想。“三个世界”的理论“虽然在理论上有不合乎实际的方面,但在当时指导我国的外交工作坚持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战争威胁,努力建设和发展与第三世界各国和其他类型国家的友好关系,包括同美国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都起过积极的作用,并且为我国后来的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作了一定的准备。”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文章中还赞扬“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多么英明,多么富有远见”。毛泽东这种对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美国的相对友好的分析,与其1956年的观念曲折相通。从“拨乱反正”实践到“先进文化”的倡导,从对外开放到与国际接轨,改革后的中国文化建设逐步回归人类文明的主流。回顾这一历程,我们可以获得对中国当代文化清醒的历史认知,并对建设中国新文化的方向有一个理性的自觉。

推荐第10篇: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有重要影响。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世界经济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格局,世界文化也日益走向多元化、综合化。儒家文化在2000年的历史里,虽经历数次大起大落,但历史的沧桑阻挡不了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和骨干,它的诸多合理的思想,作为儒学不衰魅力之所在,完全可以与现代先进文明共存,成为现代多元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一元。现代企业管理者在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念的同时,还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五千年优秀传统思想中,吸取其精华,创造性地应用于企业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出发,本文特就传统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做以论述。

管理,以“仁”为本

仁学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仁者,爱人”。“仁”的本质就是“爱人”,要把人放在第一位,关心人、尊重人、人与人平等。如何做到“仁”?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们克制个人欲望,视听言行都要循礼,就会使人类社会实现仁爱,达到和谐。把“仁”的思想运用到工商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本、重视人才、举贤授能。事实上,这种思想是相互的,要求个人要做有道德的人,企业要做有责任的企业。儒家假定“人性本善”的“性善论”是其推行仁政,实行管理的基础。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人性,根据人性的特点来进行管理。人先天的善需要后天的扩充,才能表现为善的德性,从而人人否成为管理者。因此,在企业中药注重提高员工的修养,注重对员工的教育。儒家提倡“性善论”的目的,是要求当政者推行“仁政”。这就要求管理者在企业中视他人为目的,注重、关心、培养和爱护员工,公正的对待人和事,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管理,刚柔兼施

刚柔——企业管理的方法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传承过程中,一直提倡“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其精髓是为人处世随和谦让,当刚则刚,当让则让,绝不是匹夫之勇,这是一种心胸豁达的思想境界。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太过尖锐的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犹如一块巨石落在一堆棉花上,棉花不仅毫无损伤,相反,刚硬的石头反被棉花轻松地包在其中。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马到成功。性格刚烈之人,其情绪好激动,情绪激动则很容易使人失去理智。可以设想,失去理智的人不可能做出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 “刚柔并济”是运用智慧来巧妙地为人处世,也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个人与个人之间如此,团队与团队之间也如此。柔是自然之道,柔也是养身之道,柔还是治世之道。

管理,和谐是根

和谐——企业旺盛的法宝 。现代国际学术公认:最提倡和谐的古代圣贤是孔子。古代圣贤擅长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运用,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乃至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则是经济活动和企业伦理的主要方面。在以关系为本位的中国,个体和他人 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因而关系调节就是企业伦理道德的首要问题。儒家认为,人际和谐是处理人及关系的根本原则。“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具有兼容并包,这样,既尊重了个人意志,又能互相合作。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以和为贵,以和为美气生财,就能协调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如果人人能和谐相处,就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和谐。人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利于企业家建立一种广泛的内外和睦,互利协作的社会网络关系,达成与利益相关者共赢的战略局面。由于个体在企业中的角色和地位不同,对其伦理道德的要求有所偏重。儒家认为,尊重他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对现代企业而言,个人必须摆正在企业中的位置,在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遵循尊敬、仁爱、信任的原则,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左右级关系,形成人己和谐的环境,营造出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富于合作精神的企业团队。

纵观中外企业,在企业管理中获得惊人成功的原因在于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曾经说过:如果日本企业经营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么我觉得,人就是一切秘诀的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就要因人而用,善用其才。“仁”的人才观要求管理者要尊重人才、依靠人才、用好人才。管理者在选拨人才时不能有世俗偏见,要去除个人好恶,选好人才;同时用才不能求全责备,“人才有长短,不必谦通”,如果求全,其结果是只能早就一个平庸的领导班子,要针对人才各自不同的特点,用其所长,优化组合,长短互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管理者更需要确立与时俱进的用人观,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求,要具备“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和聚才的方法”,选拨、培养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能力,为企业所用,企业才会永葆生机,立于不败之地。这样才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儒家指出,管理者管理企业,必须要忠诚于自己选择的职业,要有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只有“敬而有信”,兢兢业业,努力做事,让下级信服,才能树立起榜样作用。儒家还特别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要求知识分子勤学习,敬业乐业。这对于提高企业家的学识、能力和品德修养,都是十分重要的。把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视为对自身的内在化要求,专心学习,刻苦用功,不断的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以便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管理者还必须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用于承担风险,强化责任伦理。

中庸——企业定位的根本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万物生长,一片繁荣景象。儒家的中庸思想要求管理者处理事情要坚持原则、坚持标准、不偏不倚、恰当适度,避免偏激、矫枉过正,确保人心稳定。另一方面,和而不同的思想又对管理的内部环境因素中的组织气氛有积极意义。组织气氛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和制约力,西方行为科学在人是“社会人”假说的前提下,认为管理的成功取决于在组织内部为组织成员创造一种精神舒畅、自然和谐气氛和环境。“和而不同”讲求的是矛盾对立面或各种不同因素的和谐结合,而不是人为消除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强求表面的简单统一,“和”是有差异、有区别的和。对企业而言,则要求管理层正确处理及调和管理者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关系,要“以和为贵”,管理者与职工要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尊重;职工之间要达到互相关心、和睦相处。另外,管理层一方面要鼓励职工个性自由发展,另一方面要协调职工个人要与企业目标一致,为此企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成长环境,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他们的理想和抱负。这样的企业,其内部不仅稳定和谐,团结一致,凝聚力强,而且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无疑会提高企业的绩效。

把中庸思想领会并执行的最好的企业,中兴当之无愧。《中兴通讯——全面分散企业风险的中庸之道》一书,让人叹服侯为贵经营企业的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扣其两端,允执其中”。这就是中庸之道,将其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成就了中兴20年的成功。 中兴是中国通讯的巨头,与巨龙、大唐、华为并称为“巨大中华”,一直秉承“牛”文化闻名于业界,他的“森林原理”和“低成本尝试”原则分别代表了中兴的企业认识论和方法论,使企业有效回避了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并抓住每个机会。它不仅体现了一种东方的价值观,而且还展示了这种价值观向企业的组织结构、研发领域、市场末端、文化氛围等各个细胞的渗透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立体动态景象,是中庸之道在中国企业中的典型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发展有深远影响。可以相信,运用儒家伦理来弥补市场经济体制和企业制度硬性管理的不足,可以使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承担起社会责任,化儒家伦理优势为竞争优势,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第11篇:关于统一企业文化思想的几点认识

关于““企业文化”统一思想”讲话的学习讨论

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解决百年老店、长寿公司和持续发展的问题。通过学习、领悟*总关于“企业文化,统一思想”的七点讲话内容,作为质量管理和品质控制业务线的一名普通员工感同身受。作为新一代***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为我们的***品牌形象注入新活力、新血液、新品质。

一、企业就是一个赢利的经济组织,这符合企业的商业利益,而且追求经济赢利最大化是企业的最中目标。

企业如何获得盈利最大化?也就是如何以最合理的成本投入获得最佳的产能,公司上下一直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生产效率,但存在很多问题:

1、员工岗位技能不熟练及质量意识不强,导致生产效率下降,质量事故频出;

2、工段长车间统筹管理缺乏规范,流入形式,不能做好质量、产量和成本之间的兼顾统筹;

3、生产关键设备缺乏定期维护和备件储备,比如:灌装阀密封件不能在定期更换导致灌装漏料、满口等不良灌装问题,即损失料液又提高单瓶产品成本和质量风险;比如:制瓶满口容量上下偏差较大,导致灌装装量不一,装量较高问题,提高了单瓶产品成本;

4、配料环节中的不规范,导致的产品品质风险。比如:定容问题,即片面调高定容短期内提高得率,降低产品长远品质,损坏了品牌形象;

5、车间及部门间生产管理环节协调配合不畅,导致生产质量问题。比如:纸箱和标签领用流程中不注意纸箱和标签的版本问题;

究与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且投入的资源成本最小、最合

理,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入手:

1、注重培训,特别是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改变培训单一方式,注重互动和沟通,严禁未培训上岗;

2、重视人才招聘、和人员筛选,做好关键人员储备和培养;

3、加强或更新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统筹意识和质量意识,加强管理层的执行力和考核力度;

4、做好一线员工的教育和团队意识宣贯,杜绝盲目考核,生产中应以教育和帮扶为主,适量合理奖罚为辅,做好一线的公平、公正和人文关怀;

5、加强关键设备维护保养力度,制定合理的设备维护周期,明确设备维护保养监督考核体系;

6、加强质量规范及质量管理,做好原料进货查验、生产质量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明确各部门、各体系的责任及分工,做好各生产环节的质量预防工作和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透明和可溯性;

尽管企业是一个盈利性组织,但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很可怕的,比如:三聚氰胺问题、染色馒头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有毒饮料事件等等食品安全问题对企业的致命打击,所以合理、有效的资源成本投入、合理有效的企业管理投入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强大保障和后盾。

二、员工的福利、员工的自豪感、员工的使命感、员工的事业心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企业和员工是相互的,都是把双刃剑,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员工是企业的根基。我们公司新制定的愿景是:一流业绩,百年龙头,基业长青,责任恒久。实现这一愿景关键是我们的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所以多种形式的增加员工的福利待遇对于我们公司健康、良性发展至关重要。比如:增加员工薪资水平,增

加员工五险一金力度,增加困难员工的帮扶,增加知识型、技术型员工的培训途径;比如:改善员工12小时工作倒班制度,增加休息休闲时间,降低工作时间,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

员工福利的提高,对于提升公司在员工心中的自豪感、成就感,增强员工的事业心、责任心至关重要。做好员工的福利待遇,将是我们企业最大的财富。反之,做不好我们员工的福利待遇将是企业财富的最大损失,而且会不断流失。

三、对于以人为本不是前提,而是结果。我同意。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的员工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合理的回报,使他和他的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这里强调的是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共赢问题。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并不是所有员工的辛勤劳动,都可以获得合理的回报。在企业强调员工需要努力工作后的价值回报的同时,我们企业更应该加强企业自身管理,我认为公司人性化管理和给予一线员工的人文关怀对于解决一线生产矛盾问题、提高企业公平和公正,提升企业凝聚力至关重要。

以上是作为娃哈哈的一名普通员工对*总的“企业文化”统一思想”讲话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作为***大家庭的一员,对***未来的为好期望,请领导在百忙中检阅,批评、指导。

****:***

二零一零年五月二十九日

第12篇:国学文化思想融入幼儿教育的几个问题初探

国学文化思想融入幼儿教育的几个问题初探

摘 要:近几年,把国学文化思想融入教育呈逐渐强化趋势。教育部明确表示,在2015年新的语文教材里,国学内容占比提高到35%,将于2015年9月走进中小学课堂。但在幼儿教育中应用国学文化思想投入教学还有很大欠缺。作者从意义、思路和操作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具有相对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对幼教工作交流十分有益。

关键词:教育类;幼儿教育;国学经典思想财富导入教学;问题的思考

把国学经典思想纳入教育并非刚刚起步,这些年总能在中小学教材中看到国学内容,但就幼儿教育的应用还有很多欠缺。焦点问题在于归类选材、精简提纯及其演变教学的表现方式等诸多方面,是个系统工程。为此,笔者仅就上述问题的一些体会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关于国学经典思想融入幼儿教育的意义

一是广义的意义概括为三个方面。传承民族文化思想;以公理教益提高国人道德素质;明礼知事增强国人品格修养和智慧。但最具体的意义还在于传承人文精神,为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奠定思想基础。这些思想将天理人伦、正确与谬误、善良与丑恶辨识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在通过“内省”提高道德修养方面,国学堪称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经典佳品,自古以来培养出无数的圣贤之士,是民族的根,也是国魂。

二是比对后看应用的意义。我们有必要与国外做个简要的比对分析。美国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兴趣提高选择能力,帮助幼儿认识美、欣赏美。而中国的国学中不乏智慧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等)和美学与史料哲理为一体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之作;美国重视培养幼儿的探索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国学大多是通过说史叙事来再现前人治国齐家平天下之道的;我们再以法国为例,他们将幼教课程整合为共同生活、行动和发现世界、想像与感知及其创造力几个方面,而国学经典著作比对这些思想内容要丰富得多。如此看来,我们的国学经典纳入幼儿教育是可以同先进理念的发达国家相媲美的。

三是现实问题显示的最实用的意义。目前中国家庭的特点大多是“千顷地一棵苗”,每个家庭一个孩子的非常多,家长们视孩子如掌上明珠,在几代人共同关注下成长虽然多了温暖和关爱,但更容易娇惯成性,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责任意识,给健康成长带来很多阻碍,国学可以养性、养正、养志、养德,国学思想深入幼儿的早期教育,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们应该很容易感受到的最具体的意义所在。

二、国学经典融入幼儿教材的基本思路

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一个口号――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将深厚的国学文化融入当代幼教工作是我们幼教工作者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下面我谈三点思考,给幼教工作者参考。

一是“分类筛选”:国学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文学、考据、天文、地理、书画、术数、医学、星象等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综合智慧体系,哪些适合幼儿教育,哪些要按照不同成长周期安排进入教科书都要有所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分类筛选。即,在引入国学经典思想应用教学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要有取舍的选择和放弃。例如,像《中庸》、《论语》 等部分经典著作具有特别深奥的思想,还是不要在幼儿教育时期应用,留作中学生时代再补充进入教科书是理性的考虑。

二个是“合并提纯”:要将按科目归类融合的不同类别的思想体系做一次再加工,提纯出最有益于教育引导的思想精髓,精选出最易表达,最易接受的内容再进入幼儿教材从事教学。

三是“通俗简化”:国学作为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先贤的智慧财富,很多都是古汉语,且充满哲学思想,一般常人阅读和理解都很吃力,根本不是启蒙初期就可以读懂的。而学以致用才是目的,有必要做必要的改编。要正确处理继承传统文化和在发展中创新应用之间的关系,要敢于和善于把繁文缛节的古汉语变成现代白话文,把深奥难懂的大道理用口语化表达出来,追求幼儿教学中的大道至简才是硬道理。可以放弃华丽唯美的辞藻,提取思想的精华,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即,一听就懂,一看就明。

三、国学经典融入幼儿教育的操作方法

一是要有取舍地应用教学实践。应用国学从事幼儿教育,在于教育工作者们有选择性地应用,概括为以下几句话――启蒙类的全面应用,浅显表达道理类的直接应用,认知难度大的改编简化应用,博大精深的暂时不作导入,未来补充。在实践中,要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制定相同和不相同的两个类型的国学教材内容,便于因人施教。

二是模拟实践教学活动的方法探讨。幼儿学习国学经典思想,不同于青少年和成人的接受能力,模拟家庭环境和故事环境非常重要。以《孝经 》和《弟子规》为例,孝道在中国被称为百善之首,素有“百善孝为先”之说,让幼儿从小就把孝道深深融入内心世界,是哺育思想道德成长的重要内容,教学实践中,可以模拟家庭环境,将《孝经》演绎成故事版本或者模拟家庭辈分环境来演绎教学,幼儿就很容易扎实地学到真谛,这样就克服了生涩难懂的弊端,更形象生动地引导孩子进入教境;《弟子规》是前人综合了中华民族多种优秀品质而成的综合性很强的基础素质教育范本,信息量很大,都可以结合故事情境的演绎方式让幼儿知晓道德操行的规范。

三是人才基础辅助的再次强调。目前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国学启蒙《中华儿童国学经典》出版发行,但还缺少模拟教学读本,将这些思想演绎成故事情节、环境模拟更见教益效果。幼儿接受国学思想教育的模拟实践教学最基础的辅助条件就是人才培养。目前看,我们的幼儿教学因缺少这样方式的教育人才,也就注定了这种教育方式和方法很难尽快融入教学实践。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在培养幼教人才的时候,要把为幼儿演绎国学经典思想作为一门专业课来研修,让幼师队伍走上岗位后,就有热情有能力从事国学教材的改编工作,并熟练应用教学。

四、结论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将国学经典思想理论体系融入幼儿教育,有益于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下去,中国梦,是一个民族的梦,靠这样的文化统领幼儿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为此,一方面,我们呼吁国家要进一步完善将国学经典纳入学龄前儿童教育的配套措施;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培养和建设一支编撰国学经典幼儿教材的高端人才。未来的中国梦需要更好地将经典国学内容纳入幼儿教育范畴,以此来保证中华民族的宝贵思想和智慧财富能够薪火相继,弦歌不绝。

第13篇:军人文化思想在企业中的运用之我见

《军人文化思想在企

业中的运用之我见》

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军人文化思想在企业中的运用之我见

内容提要:

军事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非常重大,企业军事化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不容忽视。通过军事化管理打造执行力,从而充分显示出军事化管理的强大的推动力。军事化管理为企业文化建设保驾护航,强调制度文化,大力推进精神文化,将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并形成企业本身的特色文化,最终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天成建工多年的军事化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完全证明了这一经验之谈。

关键词:军.事.化.管.理. 企.业.文.化.建.设. 理.论.探.讨. 实.施.要.求.

一、理论探讨

企业军事化管理的实质就是打造执行力

什么是企业军事化管理?简言之,企业军事化管理就是企业内部像部队一样实行军事化管理,将企业的日常管理与部队作风相结合,并就此体现出企业理念和军魂精神。军事化管理不是狭义上的日常管理,它是一种广义上的管理科学,以严格、统

一、规范、高效为主要特征,并强调其企业管理作风渗透到企业管理与生产经营之中,更好、更有效地为企业服务。

什么是执行力?《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一书对执行力的定义是:执行力不是简单的战术,而是一套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的方式来实现目标的流程,一门将战略与实际,人员与流程相结合,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学问,是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和领导者职能的核心部分。

总之,一个成功的企业是非常重视执行力的,执行力的不断提升决定企业的成败。军事化管理的实质就是打造和提升执行力。军事化管理与执行力是辨证的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军事化管理,才能更好地提升执行力,也只有提升执行力,才能达到军事化管理的标准,进而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目标、任务、战略、组织使命和理想。军事化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现代企业的管理,如果说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命,那么企业文化便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的建设愈来愈重要,就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诸多方法、手

段、措施,军事化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非同一般。首先,注重管理者能力的提高。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决定了整个团队的执行力的强弱,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执行力,一个部门的管理者决定着一个部门的执行力,即领导层文化,因此,通过向解放军学习,打造学习型组织,全面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管理水平,以主导企业文化建设;第二,重视内部协调。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协作的社会,企业内部对协作的要求更加严格。一个部门和员工任务完不成,从而影响整体目标的完成,因此,企业只有像军队那样,坚持本单位各部门的协调,通过“沟通无限”实现经常性纵横向的沟通,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这样,使广大员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构成重要的企业文化组成部分,即基础文化;第三,直接打造执行文化。企业通过借鉴“军事条例”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并通过制度载体于文化形成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文化是关于企业组织、经营、管理等一系列行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是企业制度多方面内涵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典型的执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军事化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还表观在保驾护航作用。军事化管理的特征是铁的纪律,以保证指令的执行,即执行指令如山倒,如同板上定钉,始终如一。企业文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现代企业管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员工的思想更加复杂,因此,管理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至此,有的专家学者提出,要借鉴欧美现代企业管理之经验,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锤炼企业的灵魂,为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注入新鲜血液,以增强企业的生命力,但也有的专家学者提出,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企业的管理应吸收军事化管理,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此二者并不矛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中国现代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的发展,建设和谐企业,那么,军事化管理是必充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成功企业已尝到军事化管理的甜头,因此,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军事化管理来保驾护航,已是历史的必然。

二、实施要求

向解放军学习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军事化管理的强大支持,那么,军事化管理的根本所在,就是向军队学习,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习。解放军创立之初,只有几个人,一个信念、一面旗帜,经过近80年的发展壮大,她在失败中挺直脊梁、浴血奋战,战胜了一个个强大的敌人,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从无畏惧、从无退缩,反而遇弱则强、遇强则刚,忠实地履行了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她不愧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世界一流的最强大的军队。今天我们重提向解放军学习,是因为我国的企业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遇到了诸多问题和困难,为此,我们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军事化管理,大力学习解放军。首先学习解放军的组织使命和目标,即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让全中国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为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终生。第二,建章立制。解放军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注重制度的建立,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各项规章、条例、以至三军条例、条令,不断建立健全、完善成熟,这是革命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第三,人才战略。

强调制度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这里所强调的制度化,必须由军事化管理作后盾,因为只有军事化管理,才能强力保证制度的执行,和落实,进而保证制度文化的建设发展,更好地指导企业管理。

企业需要各种制度的管理,需要制度文化的支撑。一个没有制度约束的企业是一片散沙,一个没有制度文化指导的企业,也等于是行尸走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制度及其文化的再认识。

推进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精神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指导着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企业需要精神文化来维系、凝聚和激励员工。这种企业文化构成了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蕴涵企业的培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是企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那么,这种企业精神文化的建设,也必须由军事化管理来推动,因为,这是军队文化的内涵决定的。中国人解放军这支伟大的军队文化,可以献出生命的文化,那么,文化是最终制胜的力量。首先,奉献和牺牲精神,使人民的军队更大程度的付出和给予,甚至牺牲,如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其次,对组织和团队的高度忠诚,这是自我意识的放弃和更大的外在束缚,如麦贤得、欧阳海等;第三,爱岗敬业和团队精神,这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投入,牺牲闲暇、休息,以及更多的自我约束,失去更多的自由,如雷锋等;第四,纪律和服从,这意味着没有反驳上级的理由,这标志着更小范围的选择和失去更多的机会,此类英雄人物举不胜举。总之,这是军队精神文化的光辉结晶。因此,大力推进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军队文化的作用不可忽视,同样,企业军事化管理对于推进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军事化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

军事化管理

持之以恒的军事化管理。首先,坚持理论创新。一是结合企业的实际,参照军队条例、条令,编制出自己的一整套军事训练教材,即“军训大纲”,规定了企业员工的着装、队列、军体拳等军训内容,为企业军事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制定完善了“军事化管理条例”。规定了企业员工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安全生产、质量要求、市场营销、科技创新、后勤保障等内容,为企业军事化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三是“军事礼仪、礼貌、五个一(到、是、立正、报告、敬礼)”,即“军事化管理条例补充条例”,使企业军事化管理再上了新台阶,开创了新局面。其次,坚持每年夏、冬两季的“军训月”,在不耽误中心工作的情况下,每天上、下午全体员工训练30分钟,军事化管理的组织保证。天成建工成立以万守杰董事长为组长(指挥长)相关总助为副组长(副指挥长),保卫部长为办公室主任的军事化管理领导小组,各项目部设立政治委员(副经理)从而使军事化管理得到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企业党委协助和指导军事化管理,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使企业的军事化管理落到实处,也使企业文化建设稳步推进。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精神的培育。一是军魂精神,即军队的风貌,军人的风采;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文明、特别讲纪律的精神;“亮剑”和“野狼”精神;纪律严明、执行有力、排出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这一精神始终贯穿天成建工的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二是团队精神。天成建工非常重视团队精神的培育,这种团队精神首先是强调团队成员之间和谐,这是儒家文化“仁”和“礼”的具体展现,在和谐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团队成员的创新和人格独立,使团队和个人实现统一和相互的溶入,形成天成建工“人人依靠团队,团队依靠人人”的天成团队精神。三是,品牌战略及产品一流精神。天成建工要生存发展、做大做强,就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实行品牌战略,即极力推行“产品一流精神”。所遵守的原则为:一个项目,一栋楼,就是一个工艺品,要精雕细刻,尽善尽美;三个第一为:质量第一,客户第一,服务第一,这是天成建工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四是,市场竞争中的诚信精神。万守杰董事长把“孟轲传教欲富必先仁,子贡经商取利不忘义”,作为诚信经营企业的座右铭。天成建工企业精神的培育还表现在,以人为本的艰苦创业精神;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敢于攻坚的拼搏精神;顾全大局、居安思危、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超越需求,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勤业、乐业的职业道德精神等等。

企业理念的确定。首先,在初创时期就确立了组织使命和目标,那就是奋发图强,报效国家,服务民众。第二,提高经济效益的理念,即实行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员工素质,提升职员技能;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管理。二是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基础工作。三是搞好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四是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第三,二次创业的新理念。确立了“三型”理念;即构筑学习型组织、实施文化型管理、建立效益企业;弘扬“三种精神”,即军事化管理的军魂精神、以人为本的团队精神、市场搏弈的野狼精神;实施“四大战略”,即天成建工的品牌战略、人才开发战略、科技创新战略、文化竞争战略;强化“四一”意识,即安全第一意识、质量第一意识、客户第一意识、信誉第一意识。

企业特色文化的形成。第一,天成建工的品牌文化。一是主流文化,即“事业报国、服务社会”,是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二是建筑文化,即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拓一片市场、交一方朋友、育一批人才,这是天成建工一贯坚持的原则;三是创新文化,即管理机制的创新,如信息化管理(零距离平台)、市场营销的快速化、全员化、项目管理的灵活性、完善绩效考核、效率优先,重视平衡的原则、创建和谐型企业和节约型企业等。第二,人才战略文化,即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德用人、以才选人的观念;充分开发人才资源、构筑学习型企业,坚持星期六学习日等。第三,强调制度文化和执行文化,重视制度建设,不断打造执行力,切实加强“五化”管理,即“军事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第四,儒家文化(孔子文化),这是天成建工企业文化的基本特色,即与孔子文化为基础的四本文化理念:以诚为本、以德为本、以智为本、以法为本;“仁”者爱人的“人本”文化。第五,激励文化,即论功行赏,公平、公正,奖罚分明,认真兑现,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大大调动了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六,党、工、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军事化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党、工、团的中心工作,齐抓共管,即党委主抓、工会配合抓、团委具体抓,分工明确,长期坚持,常抓不懈,稳步推进。

总上所述,通过理论探讨、实施要求和工作实践,基本说明了企业军事化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企业军事化管理,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更进一步研究企业军事化管理,更好地探讨其方式、方法,研究企业文化建设的更高的目标,我们应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力求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为中国企业的稳步、和谐、高效的发展再立新功。

第14篇:浅谈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浅谈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安塞县第二小学 黄文梅

摘 要:中国儒家文化思想扎根于中国,传播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日本就是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教大的国家之一。日本通过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吸收衍化发展,将其融入了其本国的民族精神、宗教“神道”、“武士道”、企业文化、法制、教育等各个方面,而且这种影响也会日益深化。

关键词:儒家思想;日本;继承和发展

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一样是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纵观儒学文化,体系非常庞大,包括了道德、修生、养性、治国、治家、哲学、艺术、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至汉朝时,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第一次被改造和融合,称为了中国最正统的符合封建王朝统治要求的思想。在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对世界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影响。

日本是和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从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看,日本民族的文化底蕴并不厚重,但在日本,尤其是日本学者都致力于发掘深层文化。日本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日本文化可以说就是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兼容与对本民族优秀文化挖掘、承传的基础上形成的。比如说“和”的思想在日本的传统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从中日语言文字学的角度上看,日本人自称为“和”族,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为贵”思想分不开的。

一、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在日本的传播

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董仲舒“摆出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儒家文化的地位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道文化业日益兴盛,虽然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并未动摇,但是也受到了佛、道文化的极大挑战。这个时候,飞、儒家文化表现出极大地包容性与生命力,在儒学文化思想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成熟的同时,日本的本土文化也在进行不断地演化。

(一)儒家文化在日本传播的源头。

公元285年即日本应神天皇16年,百济人王仁带着十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到达日本。这是儒学经典著作《论语》第一次到达日本,也是有史可靠的儒学第一次与日本的接触。王仁应该是在日本推行儒学文化的开路先锋。自王仁开始,日本贵族和僧人开始研习《论语》和《千字文》和汉语,全面学习中华文化。712年成书的《古事记》和720年成书的《日本书纪》,是纯粹的汉语史书,有了儒家文化的初步影子。

(二)中国儒学文化思想在日本传播的高峰。

盛唐时期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高峰时期。据考证,日本遣唐使共派出12次,每次最多时300人到800人不等,中国先儒家文化思想及政治体制,均在唐朝时期由浅入深地被日本民族吸收。当时儒家思想影响日本国民的道德生活极深,自从圣德太子执政时期(593~621)奖励儒学以来,经过不断提倡,社会上很快形成好儒习汉的风气,儒家思想很快普及到日本各地。孝德天皇(749~757)在位时更是并效仿唐制,令全国每户备孝经一本,主张“孝为百行之先”。平安朝初期的文化继承了奈良时代学习唐代文化的遗风,汉文学特盛,约历时一个世纪之久,被称为“贞观文化时代”。这也是中国儒学文化思想在日本传播的高峰时期。

(三)朱子学说在日本的统治地位标志着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在日本传播达到顶峰。

在江户时代的初期,朱子学传日本,经过350多年的传播,逐渐地兴隆起来,并被德川幕府奉为“官学”,成为江户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随着中国阳明学和清代考证学的传入,日本又相继形成了阳明学派、古学派、考证学派等儒学流派,达到了日本儒学的鼎盛时期。

二、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中国儒家文化思想传入日本后,经过不断的衍化和本土化,日益和日本本国结合,影响了日本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对日本民族精神的影响。

日本被称之为“大和魂”的民族精神,在日本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国家,这和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和”文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兼容天下、博大胸怀的文化观念也使得日本文化对域外文化始终保持了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宽容精神,给日本国家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二)对日本宗教“神道”的影响。

神道是日本民族固有的、传统的精神产物。因此,它在日本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直至今日,神道在日本人的生活当中仍然无所不在。

日本神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作为原始社会里的民族宗教的原始神道阶段、带有“神佛融合”倾向的皇室神道阶段、以“神儒融合”为主要特征的近世神道阶段和国家神道、教派神道阶段。一是儒家文化思想的传入促使日本神道的“觉醒”和形成;二是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启发了日本神道积极谋求自身的理论体系化的“意识”;三是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客观上“庇护”和“扶持”了日本神道的发展;四是中国儒家文化思想促使日本神道通过对教义、教理的参考、借鉴,完成了自身的理论和学说的建设,比如说神道的祭祀以及以藤原惺窝及其弟子林罗山为首的“神儒一致论”甚至“神主儒从”论, 无不透露着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痕迹。

(三)对日本“武士道”的影响。

武士道是日本的一种特殊文化,它是随着武家社会的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化精神。一方面武士道的产生是由社会条件的需要,适应主君、家臣、武士等社会关系的协调产生的;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相关元素吸收并包孕育而成的。日本的“忠”和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忠君爱国” 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日本作为现代发达国家,“忠君”的思想即全体日本人民忠于天皇陛下的思想一直主导着日本的主流思想了。

(四)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

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在当代日本社会,被融入企业管理方法和思想之中。儒家文化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即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日本的众多企业家。儒家文化思想的“和为贵”思想也被日本企业界吸取并加以改造,提出“和谐高于一切”的口号,认为人与人之间应保持和谐关系。日本很多的企业文化都认为管理人员与雇员之间、同事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决不是单纯的利益关系,更重要的是互相扶持、互相帮助。

(五)对日本法制的影响。

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内涵对日本的法制建设有着极大地影响。日本进入7世纪以后,当时的圣德太子进行了日本社会的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制定了《十七条宪法》,虽然并非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宪法,但是却是日本法制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其第一条就是“以和为贵、无忤为宗。”这简直就是直接把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和为贵”直接搬来适用。其第四条“群卿百寮、以礼为本。”也是儒家礼制的最大体现。其第九条“信是义本、毎事有信”也是在中国儒家文化思想源于孔子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影响下产生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儒家文化思想通过在日本的不断传播、衍化和本土化,被日本文化大量吸收,影响了日本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而且这种影响也势必日益深化。 参考文献:

[1]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2] 严绍璗.《日本儒学的近代意义》.《中日比较文化论集》.,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0.[3]崔景明,赵秀兰.“儒家文化圈”中的中韩日[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4(5).[4]山室信一.明治儒学的存在形态及其意义[A].刘岳兵.明治儒学与近代日本[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5]张德.儒家文化与东亚经济[J].探索与争鸣,1995(8).

第15篇:梁漱溟中国文化思想的民主内涵及其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梁漱溟中国文化思想的民主内涵及其启示 作者:乔新娥

来源:《学理论·下》2012年第10期

摘 要:民主是当今社会的总体趋势,民主观念的基本内涵被人们所重视和认可。中国在探索民主发展的道路上不能脱离传统文化,梁漱溟先生对中国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借助其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探究中国文化和民主的关系,给当代中国民主建设提供启示。

关键词:民主观念;梁漱溟;中国文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017-0

3前言

当今世界民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很多国家都以本国的民主化程度作为对外宣传的明信片。欧美国家自不必说,几百年的现代化发源于此,工业化、科技化、信息化、民主化领先全球。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也备受瞩目,各国都在适合本国国情的前提下探索着自己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民主化,亨廷顿提出的第三波的概念,现在正引领全球的民主化进程。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等,都可以看作是这个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延伸。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中国的发展一直被世界广泛关注。不管是对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作用都不可小视。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狂飙猛进了三十多年,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很多现实问题日益出现,中国的民主化水平常常被他国质疑,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从未停止过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打算。

西方国家总批评中国不是民主国家,口口声声说共产主义体制的中国是专制独裁国家,没有民主也不可能有民主。实际上,中国不是没有民主,只是缺少西方国家定义的民主,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主思想,只是中国的民主思想和西方的民主思想有出入。而且,民主本身没有价值取向,民主只是手段,民主的目的是自由和人权。民主的发展不能脱离每个国家的独特文化环境和传统。中国有民主,有的是和自己的文化传统、民众价值取向相适应的东方文化色彩的民主。西方对中国式民主认识的分歧不在于中国是否有民主,而在于中国是要发展西方式民主还是开创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结合广义的民主思想内涵,借助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的命运》一书中对中国文化中民主思想的分析,探究其对当今中国民主建设的启发。

一、广义上的民主观念探究

民主的概念源于西方,西方民主思想产生于为了保证自由和人权,主要表现为对王权的制约,后来发展为对权力之间的制衡和监督。民主要求政府能够对人民的需求作出回应。比较公认的民主观点主要是熊皮特的民主理论,熊皮特的理论中,民主被定义为通过或多或定期安排的竞选来选择政府,竞选了有两个简单标准,一是竞选必须在精英们上台下台特定的时期内举行,一是竞选的结果必须对政府的政策产生明确而有意义的影响[1]。概括而言,民主的核心价值在于回应和负责,方式主要是竞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是,权力只会对权力的来源负责,权力只要来自于民众,民众只有通过选票才能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1.民主的分类

程序民主,熊皮特和洛克认为的民主主要是竞争性选举,互相牵制互相制约、制衡的手段,没有选票决定国家领导人就不是真正的民主。西方民主主要是程序民主。实质民主,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民主是政府听取人民的意见,为人民服务。换句话说,民主更接近古时候的民本思想。什么叫民主?政府想着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这就叫民主。中国的民主思想更接近于实质民主。

2.民主的原则

实际上,民主有三大原则,多数原则、程序原则、少数原则。第一,民主不可能集合每个人的意见作出决策,因为每个人的想法和思路肯定有不同,集合在一起肯定出现矛盾和分歧,但是我们又不能因为意见不统一就不作出决策,为了政策的有效制定和执行,需要采纳大多数人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我们的政策倾向,我们不能确定多数人的意见一定正确,但是可以保证多数人的意见偏离真理的可能性最小。第二,民主不是随意和任性的,民主有固定的程序和准则,民主不是简单地集合民众的意见,还有由执行的方法和措施,保证民众意见是真实而有效的表达,这说明民主有一定的程序作后盾。第三,民主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不能简单武断地忽视和排斥少数人的利益和意见,应该在少数人的权益和自由表达的前提下,对他们的意见进行尽可能多的采纳和吸收,少数服从多数,同时保护少数人的利益[2]。

3.民主的价值

民主一词源于西方古希腊城邦政治,当时的古希腊政治思想家们大都主张一种小国寡民的有严格财产和身份限制的民主制度,柏拉图《理想国》主张贤能的哲学王进行统治,其实就是一种奴隶制下的君主制度。后来到了中世纪,民族国家的概念出现,为了实现意大利的民族统一,马基雅弗利主张君主专制也是适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政治进步的。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出现了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等轮流执政人,本质上是一种民众暴政的恐怖时期,雾月革命拿破仑上台成为第一执政,并在后来加冕成为皇帝,使法国成为当时欧洲大陆的绝对霸主。以上说明,君主专制制度在特定时期起到过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民主的思想并不是一开始就被民众普遍接受的。民主的曲折发展,不仅说明了民主是当今发展的趋势,同时说明了民主统治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时期、地域、和文化,民主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背景、文化下,才能真正产

生和发展起来。民主只有适合了特定时期、地区、文化传统的,与各国国情中各个领域的发展相协调,才能实现民主的真正价值。

4.民主的精神

民主的精神主要在于宽容异己,包容不同观点。民主可以宽容不同意见,遇到不同意见,民主需要以面对面协商、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而不是以暴力革命的方式解决,或者互相谩骂。民主意味着宽以待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民主不仅存在于国内政治中,也应该在国际政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大力倡导民主政治。

二、梁漱溟中国文化中的民主思想及其启示

1.梁漱溟的民主思想[3]

梁漱溟《何谓民主》和《中国人究竟缺什么》两篇文章中,谈论到了民主的内涵和民主的精神。梁漱溟认为,民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常看到之一种精神。此种精神,从一根本点发展,分析之,共可得五点:1)我承认我同是亦承认旁人。2)从承认旁人,就有“平等”这一精神出现,承认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和共存,就使人有一种平等和包容的态度。3)从彼此平等,就有“讲理”这一精神出现。4)从平等、讲理,就有“多数人,大过少数人”这一承认,于是产生少数服从多数人的原则和主张。5)关涉到大家的事,当然由大家商量决定;若与大家无涉之个人私事,便由个人自主,此即“尊重个人自由”是也。

2.梁漱溟所持中国文化中的民主思想

梁漱溟认为,中国不缺乏民主精神,只是中国认为的民主更强调实质民主,西方民主更重视程序民主。民主的民有民治民享中,中国仅仅缺乏民治的民主制度,也就是说中国人缺乏的只是政治民主。民主第一点,中国人向来习惯于换位思考,考虑他人的感受和态度,中国人重视人情伦理,人与人交往多以复杂的情感取向为主,可以视他人为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人和自己有同样的存在价值。民主第二点,中国人可以宽容不同意见,允许别人平等自由地和自己共同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儒释道一直以来和睦相处,中国没有西方历史血腥的宗教战争,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平等尚和精神。民主第三点,中国人善于讲理,伦理、道理等等,有理走遍天下一直是中国人标榜的价值倾向,没有道理的决策和主张肯定是中国人骨子里不被接受和认可的。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中不缺乏民主这三点,中国文化缺乏的是民主第四点和民主第五点。一方面,中国人以血缘宗族为基本单位,文化传统中的家族亲族制度向来是家长制个人决定专断占据主要地位,中国没有西方同业行会性质的集团生活,中国文化传统中缺乏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另一方面,宗族血亲制度使得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权利和义务完全融入到家族之中,个人的自由空间受到限制,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对个人自由和独立权利的保护。

3.当代中国民主观念的变化

梁漱溟所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民主思想,新中国发展到今天,社会进步思想革新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的民主思想已经发生了很大改观。

史天健教授在接受凤凰网记者采访时谈论中国人的民主价值观,中国人的民主观念与西方所认为的民主形式并不一致,中国现在的现状不是不民主,而是大部分民众依然保持着传统民主观念,民主就是政府官员为民办事,民众更多的关心是领导干部能否给人民群众办实事,而不是在于程序上是否选举产生政府领导,或者程序上监督和制约落实到什么程度。同时,从中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看,农村的民众对于选举村长的积极性并不高,由此民众对于高层官员的任命关心程度可想而知。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互联网的开放,网民的人数大大增加,很多对政治关心的人由于在现实中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渠道,大批网民聚拢网络,天涯论坛、百度贴吧等等,网民参政热情越来越高涨。应该说,当今中国民众的民主观念,大部分中国人还保持传统文化中的民主观念,但是也不否认,另有一部分人们对于西方式民主十分关心和向往。

梁漱溟所论述的中国人的民主思想中,前三项中国文化传统自古有之,不必多言。民主第四点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已经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和推进中得到了大力加强和实施,应该说已经得到了民众的普遍接受和认可,但是,从执行层面看,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常常不能得到有效贯彻。民主第五点,在经历了民国时期的五四运动和新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后,中国人对自由和独立精神已经有了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但是实际生活中,群众对领导的依赖性依然明显,官本位思想、官二代观念,人民的民主意识还有待加强。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缺乏民主第四点、第五点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中缺少西方同业行会的集团制度,中国人缺乏血亲之外的集团生活,因而缺乏纪律和竞争意识。

4.中国文化对当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影响

(1)中国文化的特点

梁漱溟在书中总结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人生异趣的不同,中国人从容、情感抬头、义务观念、尚让、个人人格隐没、向里用力、人生第二态度。中国文化宗教、种族、语言的大一统,中国人崇尚和平和包容,这些都是是中国文化中民主生长和发展的优良土壤。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国人缺乏公共观念、纪律习惯、组织能力、法治精神。中国文化有五大疾病,幼稚、衰老、不落实、消极、暧昧不明确。由于缺乏集团生活,中国人习惯于散漫和平,家族血亲传统使中国社会伦理本位最重视人情故交,由此法治精神欠缺。

(2)中国文化中民主内涵的优点

梁漱溟指出,中国文化是一大奇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却可以几千年保持大一统的思想和文化传统,真是人间一大奇迹。中国的大一统主要表现在种族、宗教、文字上。中国文化归结为一点就是向上之力和相与之情。中国文化以和为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的包容主要源于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国也有宗教,但是中国没有西方各种宗教流派的冲突和敌视。各种

宗教进入中国都能够和睦相处,同时承认孔子的至高无上地位,各个宗教流派也都可以和平共存,中国文化承认异己的平等和共存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文化讲究和为贵,求同存异,但是同时又可以对不同信仰、种族、语言加以包容,正是这种宽容和包容的态度,才使得中国文化称为东亚文化的统一者,保持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统一和繁荣。

中国的这个文化传统,正是民主精神的升华。宽容不同意见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自觉潜移默化受其影响,吸收不同观点同时保持自我本色,这是中国文化中民主因素的极大优势。

(3)中国文化中民主内涵的不足

梁漱溟指出,中国文化有五大疾病。幼稚是因为中国文化处处表现着不切实际的幻想,表现不成熟;同时,中国文化重视伦理人与人的态度忽视人与物的研究,好像一个人心理成熟身体却正在发展的孩子,早早实现了心理早熟。中国认识理想主义者,小康生活、大同世界,官员总喜欢列出大而空洞的目标却很难真正实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人们常常表现冷漠的心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思想明显。人与人的关系暧昧不明朗,说话模棱两可,钩心斗角不爽快,人与人之间斗心眼的现象明显,所以知音知己为人们所珍视,因为人们常常戴面具交往生活,难辨真假。

5.梁漱溟中国民主思想对当代民主建设的启示

民主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与一定的文化和环境相适应,需要一定的民众价值取向作支撑。美国没有封建社会,从建国开始就树立了民主国家体制,强调人人生而平等,是欧洲思想启蒙运动后自由民主的直接产物。

中国与美国不同,两千多年的中央集团制度,加上儒家等级制思想的根深蒂固,忠君爱国、家天下的思想十分明显。中国人的民主思想一直是民本思想,强调当官为民做主,民众的利益有赖于好官好领导的保障,实际上缺乏真正的民众自己当家做主的观念和意识。梁漱溟先生分析这个原因时,明确提出中国缺乏民主思想主要因为缺乏集团生活,由此展开,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纪律习惯、组织能力、法治精神。

一方面,中国缺乏集团生活,因而缺乏社会自治传统,所以当今中国如果要建立民主制度,应该在从上往下权力引导的同时,重视社会中集团组织的建立,培养人民群众自觉自主地改进社会管理和决策。培育民主精神的产生机制,给人们提供自治的条件和氛围,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治理本社区、本乡村的建设和管理。可以采取奖励措施,积极鼓励人们参政议政,培养人们主人翁的精神和意识。同时,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应该大力发扬民主文化中的优势,继续发扬尚和包容的传统,克服文化中的民主劣势。将集团生活和伦理思想相结合,一来保证秩序,一来发扬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民主就是要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化解矛盾。中国自古重视实质民主,程序民主近来才慢慢起步和发展,应该将二者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而完全意义上的民主。两者不可偏废。

另一方面,中国民主思想还缺少科学技术,中国还需要在引进团体生活的同时引进科学技术。集团生活是组织生活,生活的内容应该以科学技术等共同专业和内容为纽带,以集团组织为单位建立引入先进科学技术,一来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二来培养人们自己管理社会组织的能力。凡事不能一步登天,要慢慢积累经验,社会自治的组织生活需要一点点发展壮大。

只有将中国文化中伦理精神与集团生活、科学技术三者相结合,结合中国文化实际、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和经验、发挥中国特色,才能培养中国公民的民主文化,培养公共观念、纪律习惯、组织能力和法治精神,从而培养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精神和民主发展模式,发挥民主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劳伦斯迈耶约翰博内特,等.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李舒望.民主政治的三大原则[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

[3]梁漱溟.中国文化之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第16篇: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毛泽东革命文化思想的发展.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毛泽东革命文化思想的发展

作者:刘晶

来源:《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04期

收稿日期】2013-06-07

【作者简介】刘晶(1979—),女,陕西延安人,陕西省延安市文物局延安革命旧址现场教学点联络办公室主任。

【摘要】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以革命文艺为切入点,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这一革命文化发展的具体方向,以普及与提高为推动革命文化发展的基本方法,找到了文艺工作者与广大工农兵群众相结合这一发展革命文化的基本途径,使其革命文化思想得到极大发展,成为更具体的、更具可操作性的、真正体现人民大众民族、科学与民主意志的文化思想。

【关键词】延安文艺座谈会;文化思想;发展

【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3)04—0097—04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发表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同年2月在《解放》合刊登载时改为《新民主主义论》)的讲演时,全面阐释了他的革命文化思想并名其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毛泽东认为,所谓的新文化,就是新政治、新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都是革命的力量。因此,“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1]698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其民族内涵是反对帝国主义以求民族独立与解放,其科学内涵是反对封建迷信思想以追求实事求是精神,其大众化的内涵是占全民族人口90%以上的工农民众成为文化的主体,实现真正的民主。无论是民族的还是科学的,革命文化能否体现其内涵,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民群众这一革命文化的主体队伍,即文化的真正大众化。毛泽东强调,对于革命群众来说,革命的文化是他们进行革命的有力武器;对革命实践而言,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思想的准备,在革命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革命战线,正所谓“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443。在革命运动中,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而组成这支文化队伍的基本力量就是人民大众,这场革命的文化运动就是人民大众的运动。所以,“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

人。……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1]708由此可见,革命文化要发展,就必须走接近民众、掌握民众这条必由之路。

对于《新民主主义论》这篇纲领性文献,毛泽东自谦为门外汉的“粗枝大叶的东西”,希望研究文化问题的人们把它当作“开台锣鼓”和“引玉之砖”。自谦之余,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化道路确实存在一个具体化的问题,比如大众化的具体切入点、发展方向、基本方法、基本途径等,这些问题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得到了进一步探讨。

一、革命文艺——革命文化发展的切入点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核心就是革命的大众的文化,文化必须去接近民众。那么,怎么去接近民众呢?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到要从语言和文字入手:“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第一次发言时便点明会议的目的:“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3]847毛泽东为什么会将文艺看得如此重要?其一,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有各种各样的战线,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要战胜敌人,单靠手里拿枪的军队是不够的,还需要手里拿笔的文化军队来团结自己、战胜敌人。而在这样的文化战线中,在“五四”以来形成的文化战线上,文化艺术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成绩非常突出的部门,他们的发展情形左右甚至决定了文化战线的革命功用。所以,以文化战线协助军事战线,最佳的切入点莫过于从文艺入手。

其二,革命文化战线中的文艺运动虽有发展,却没有很好地抓住历史机遇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十年内战期间,中国文艺运动的方向与中国革命的基本方向是一致的,因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与军事战线的互相配合方面却远远不够,二者在实际工作上并没有实现本质上的结合,其客观原因乃在于反动派对二者实施了隔离措施,使两支兄弟队伍的联系被阻断了。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许多革命文艺工作者纷纷来到根据地和延安,革命的军事战线与文化战线相结合的基本条件具备了。但是,身体进入根据地并不代表着心也跟随进入,要使文化战线与军事战线真正结合,就要使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与根据地人民完全结合,“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3]848所以,只有以文艺为切入点,推动文艺发展进而推动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才能最终实现革命文化促进革命斗争的目的。

二、为工农兵服务——革命文化发展的具体方向

革命文化的发展方向就是文化的大众化,具体到文艺运动、延安和根据地文艺运动,就存在一个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也是一个方向性问题,文艺工作者必须先行回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一切中外过去时代遗留下来的文艺遗产和文艺传统,我们都要在为人民大众的基础上予以继承。说到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这个命题,还存在一个具体为哪些阶层与集团服务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即占人口90%以上的人民,就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这些人中,我们的文艺首先要为工人服务,因为他们是我们革命的领导阶

级。其次,我们的文艺要为广大的农民阶级服务,他们作为革命队伍中最广大和最坚决的同盟军,理应接受革命文化的洗礼。再次,我们的文艺还应为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武装起来的工人和农民服务,因为他们才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最后,作为中国革命的另一些同盟者,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他们能够与共产党人长期亲密合作,也应当纳入人民大众的范畴。

在文艺工作的对象上,陕甘宁边区、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与国民党统治区以及抗战以前的上海存在较大差异。在根据地和解放区,革命文艺的接受者以工农兵和革命的干部为主。根据地里的这些干部、工人、士兵和农民,不论识字与否,他们都是我们文艺产品的接受者:那些识字的,他们要看书读报,不识字的,他们也要看戏、看画、唱歌或者听音乐。根据地的文艺受众不但面宽,而且量大,单以延安的各级干部来说,能够读书看报的就有10000余人。倘若他们人手一册,比国民党地区三版加印的书籍的读者群还要大得多。另外,这些干部还是职业革命家,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延安,完成学习后又要到全国各地去工作,每个人都联系着无数的工农兵群众,也使我们的文艺产品拥有了巨量的受众。毛泽东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分析革命文艺的工农兵受众,就是要文艺工作者明白,其前进方向就是为根据地广大的工农兵群众服务。

三、普及与提高——革命文化发展的基本方法

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既已明确,接下来的问题就应该是如何发展的问题,换言之即“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服务。”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概括为“努力于提高呢,还是努力于普及呢”?[3]859他强调,“我们的文艺,既然基本上是为工农兵,那末(么)所谓普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3]859向工农兵普及,就要用工农兵所需要的、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去普及;从工农兵提高,就要从工农兵群众的基础上去提高,沿着工农兵群众自己前进的方向提高。普及与提高中所要遵循的工农兵群众的需要与基础,就需要文艺工作者去向工农兵群众学习。

第17篇: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思想的研究开题报告

《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思想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1、是现实社会的需要。现实复杂的社会,是一个多元时代的社会,多元时代的社会就需要多能型的实用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思想,新技术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在固守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吸收和利用其它文化思想,并不断发展和创新。

进入新世纪后,知识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和各种文化思想在中外之间、民族之间、地域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体系,很难有一种不受外来文化思想影响的独立文化的存在。文化的交流,已成为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的基础。特别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强调终生学习,而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学习型社会,所以,每个人必须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学会学习,讲求实效。否则,就会被淘汰。

2、是职高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职高学生的现状是:语文基础差,底子薄,知识范围窄,对语文教师的传统教学毫无兴趣。课题组认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教师只有把他们从狭小的圈子中引出来,从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认识更广阔的知识,才能应对复杂的社会,解决社会中所遇到的难题。

3、是语文教师成长发展的需要。

有的语文教师把教学的着力点只放在仅有的4本语文教材上,从《教材》到《教参》,照本宣科,且还不到位。“宣教”时,不分文体,也不分文言文和现代文,一律按《教参》分层,划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的教学模式。若离开《教参》,就束手无策。课题组认为:要给学生广博的知识,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能力。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渗透“多元文化思想”,这对拓宽语文教师的知识视野,促进语文教师的成长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二)、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把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地思考,做到“联系”与“思考”的紧密结合。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运用语言交际工具,适应社会,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无先例可循的问题。

2、促进语文教师的提升。

通过课题研究,要求语文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素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既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又要对“多元文化思想”进行恰如其分地渗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充分展示学生的优势智能,开发他们的弱势智能。

在课题研究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原则,把研究的对象放到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的学生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说写和运用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课题界定。本课题研究的是: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古今中外的多元文化思想。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使语文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泛。 多元文化思想,就是指多民族、多群体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礼仪等多方面思想的综合体现。“渗透”,就是一种事物逐渐进入到其它方面。而本课题的渗透,即指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把青川民俗文化,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国礼仪文化,中国人文思想,西方人文思想渗入到职高的语文教学之中,让它逐渐浸润学生的心灵。本课题只涉及在职高语文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教学工具,教学手段把这六种文化思想恰如其分的在相关的课文中得到相应的体现,以弥补教材的空间。从而在学生的心灵上,言行上逐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他们去探索,去思考多元文化的客观存在,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三、目标、内容、措施、方法、步骤与预期效果。[一]、目标。

1、学生目标。

拓宽职高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范围,注重跨学科的吸收、渗透。使职高学生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认知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2、教师目标。

拓宽语文教师的知识视野,促使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3、科研目标。

形成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古诗词文化、礼仪文化、人文思想的比较系统。采用比较法、测试法、统计分析法等教学手段,将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成果编纂成册,以此指导青川职高的语文教学。

[二]、内容。

1、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青川民俗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青川锣鼓草文化,青川民歌文化,青川酒文化,青川婚姻文化。

2、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历史文化

(1)、授先秦文学时,渗透各国变法,秦国统一的历史。 (2)、授两汉文学时,渗透秦国灭亡和休养生息的历史。

(3)、授唐代文学时,渗透朋党之争,藩镇割据和大兴土木的历史。 (4)、授宋代文学时,渗透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的历史。

(5)、授元代文学时,渗透官府黑暗,冤案成风的历史。 (6)、授清代文学时,渗透闭关自守和鸦片战争的历史。

(7)、授现当代文学时,渗透军阀混战,蒋家王朝的独裁统治和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历史。

3、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人文思想。(1)、中国著名作家思想的多元性; (2)、中国著名作家、作品的多元性;

(3)、中国著名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多元性。

4、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西方人文思想。(1)、渗透荣誉至上的思想;

(2)、渗透主张个人奋斗与命运抗争的思想; (3)、渗透注重理性思考的思想。

5、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古诗词文化。(1)、渗透情感教育与情感体验的思想;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3)、渗透救治天下的责任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坦荡磊落的胸怀和多姿多彩的审美情趣。

6、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礼仪文化。

(1)、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古今中外礼仪思想.(2)、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古今中外礼仪习俗.(3)、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古今中外礼仪行为。 [三]、措施。

1、刘继贵老师负责组织研究在职高语文教学中“青川民俗文化”的渗透。以办“讲座”放影牒的形式,渗透“青川锣鼓草”非物质文化。

在讲《诗经》、《古诗十九首》和“唐诗”时,渗透青川的杂言体民歌和七言体民歌。以搜集法、比较法,针对教材内容,渗透青川的 “酒文化”。

在授莫泊桑的《项链》时,以比较法、讲述法渗透中国的“包办买卖”和“门当户对”的婚姻文化,同时,渗透青川婚姻习俗的“六礼”。即:(1)、许话;(2)、插毛香;(3)、作辑;(4)、报期;(5)、过礼;(6)、娶亲。通过对中外婚姻习俗的比对,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西方“金钱婚姻”和中国“包办买卖婚姻”的罪恶。

2、刘继贵老师负责组织研究在语文教学中“中国历史文化”的渗透。在讲授中国的古代作品和现当代作品时,以讲述法,讲座法,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渗透中国的历史文化。这对作品主题的把握,能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如:

在授《阿房宫赋》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杜牧为何要为二千年前已成焦土的“阿房宫”作赋。在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必须要先讲清“秦、赵”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授《殽之战》、《鸿门宴》、《过秦论》、《六国论》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作品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在授《将进酒》时,渗透青川的酒文化;在授《雨霖铃·寒蝉凄切》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个才华横溢的柳永为何落到以“青楼”为家的地步?在授《沁园春·长沙》时,要让学生了解此词诞生的历史背景;在授《荷塘月色》时,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若不分文体,不分文言文和现代文,始终按《教参》分层,划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的教法,势必导致学生思想禁锢。

3、姚光荣老师负责组织研究在语文教学中“中国人文思想”的渗透。(1)、以“讲座”的形式,介绍中国人文思想的内涵及在职高语文课本中的具体体现。

(2)、语文课本中涉及的历史文选,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介绍作者所表现的人文思想及该种思想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如:《谏逐客疏》、《过秦论》、《六国论》中所表现的忠君思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表现的爱民思想;《梦游天姥吟留别》、《赤壁赋》寄情山水,逍遥天地之间的明达无羁的豪放思想;现当代文选《我的空中楼阁》等作品,热爱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热门话题在文中的体现;《我的母亲》诚信、宽容、勤劳的文化现象在老舍作品中的体现。采用收集整理法,指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自制卡片;采用动手法,指导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检验学生对中国人文思想的了解、认识情况。结合具体篇目,设计相关讲座,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和感想。

通过研究,使中国人文思想和哲学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

4、陈碧贵老师负责组织研究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西方人文思想”的渗透。以讲座法,比较法,文献法,搜集整理法,讨论法,利用职高语文课本、图书和网络技术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的人文思想”。指导学生阅读指定的西方文学作品,并指导学生整理资料,撰写心得体会。如:

(1)在授《项链》、《警察与赞美诗》时,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分析、讨论西方人文思想中的“荣誉至上”的思想,并让学生结合现实社会中的“不重个人荣誉”的现象,写出心得体会。

(2)在授《项链》、《警察与赞美诗》时,引导学生了解、认识西方人文思想中的个人奋斗与命运抗争的思想,让学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体现这一思想的实例,然后制成卡片,随时备用。

(3)在授《威尼斯商人》时,围绕“一磅肉”与“一滴血”的较量,引导学生了解与认识西方人文思想中的“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和“注重理性思考”的思想。让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搜集整理“理性思考”与“感性思考”的资料,然后制作比较一览表。

通过研究,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

5、程步学老师负责组织研究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文化”的渗透。采用讲座法,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与情感体验;以历史文献法和比较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以搜集整理法,渗透救治天下的责任感。如:

(1)通过《关雎》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该诗达到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效果。让学生感悟到深刻细微而不失理性平和,感情热烈而不陷入难以自拔的情感体验。

(2)通过《兼葭》的教学,让学生明了思人,想人,忆人之情感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感受。

(3)通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宁苦以利人”的高尚情怀。进一步理解诗歌所体现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4)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让学生明了苏轼的旷达情怀。尽管失意,却并未失去信心,反映了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坦荡磊落的胸怀。

通过研究,使中国古典文化进一步得到发展,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6、黄正军老师负责组织研究在语文教学中 “礼仪文化”的 渗透。

采用对比法、讲座法,通过语文课本案例的讲授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对比,使学生获得礼仪知识,逐步养成好的礼仪行为;采用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查寻,文学作品的阅读,了解礼仪知识,拓展礼仪视野;采用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身边人的言行;采用调查法,让学生调查青川民间的礼仪习俗,使青川健康的礼仪文化得到进一步宏扬。如:

(1)称呼的礼仪习俗,行坐的礼仪习俗,餐桌上的礼仪习俗,室内坐次及座位的礼仪习俗。

(2)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良好礼仪行为产生的原因。

(3)中国良好的礼仪文化在职高语文教材中有哪些体现。 (4)授《鸿门宴》时,渗透“坐次”文化;授《赤壁之战》时,通过周瑜和孙权的对话,渗透传统的礼仪思想;授李密的《陈情表》时,渗透“百事孝为先“的孝道思想;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渗透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礼仪行为。

通过研究,使学生在中国传统礼仪的熏陶下茁壮成长,使优良的礼仪习俗世代传承。

[四]、方法与步骤。

(一)、方法。

1、调查法。

让学生调查当地的民风民俗,写出自己的体会。

2、搜集整理法。

(1)利用假期,搜集民间文化。

(2)通过网络查寻,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多元文化”的资料。

3、问卷法。

主讲老师要及时整理研究反馈的信息,改变教法。

4、测试法。

主讲老师在授完“子课题”后,要进行测试,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5、动手法。

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自己设计作业,写体会,谈认识。

6、历史文献法。

以历史文献、影视资料为教具,进行直观教学。

7、比较法。

古今比较,中外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文化的异同,建立比较系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8、讲座法。

利用班团活动的时间,举办主题讲座。主要由学生结合课文和教师所传的“子课题”的理论谈认识。

9、反思法。

学生对“多元文化思想”的渗透,哪些地方已了解、认识,哪些地方还没有了解、认识,要进行反思。教师在渗透时,也要反思。哪些地方是成功的,哪些地方是失败的。通过反思,找出得失,以此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教师的教、研能力。

10、统计分析法。

这是对课题渗透的效果进行的评估和总结。

采用集体听课的方式把语文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思想”的成败,总结出来,找出失败的原因。然后,再实践,再总结,直至成功。

11、合作法。

本课题设五个研究小组,每组的成员,除各自负责的“子课题”外,还要参加每个“子课题”的研究和渗透。

(二)、步骤。第一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7月,准备阶段。宣传动员,建立机构。确定参研人员,培训参研人员。提交开题报告,选择“课题”,参加研究的人员各自确定“子课题”。 每阶段的计划由王国兴老师撰写 ,总结由毛建勋老师撰写,《日志》、档案管理由李密老师负责。

第二阶段:2009年8月——2011年5月,为实施阶段。查寻、收集资料,提交实施方案。专家引领,分工合作,集体备课。

第三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2月,为结题阶段。教师撰写论文,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提交结题报告,编纂文集,检查验收。

[五]、预期成果及呈现形式。

1、通过对“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思想”的课题研究,使职高学生初步了解多元文化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各方面的知识,养成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著的习惯,激发他们广泛地学习兴趣。以提高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感知社会,认知社会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呈现形式:

(1)调查材料;(2)查寻资料;(3)知识卡片;(4)影视资料;(5)参加活动的图片;(6)名句、名段的摘录;(7)心得体会;(8)读书笔记。

2、通过对“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思想”的研讨,促进职高语文教师加强学习,弥补知识空缺,提高教学和教研的能力。

呈现形式:

(1)计划;(2)查寻资料;(3)调查报告;(4)教案;(5)渗透方法一览表; (6)讲稿; (7)听课记录;(8)教学反思;(9)优质课证件;(10)读书笔记; (11)影视图片资料;(12)经验文章;(13)教学论文;(14)工作总结。

3、通过对“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思想”的研究,促使职高的校园文化丰富性多彩和职高学生的成长发展。

呈现形式:

(1)活动计划;(2)图片资料;(3)学生活动获奖证书;(4)学生作品展示:摘抄;书法;获奖作品。

4、形成多元文化思想的比较系统。

比较系统一览表:民俗文化比较一览表;中国人文思想比较一览表;中国古诗词文化比较一览表;中国礼仪文化比较一览表;西方人文思想比较一览表。

5、提供研究性报告。

6、编纂《文集》。

四、组织机构。

1、顾问委员会: 主任:

王锡安

广元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特级教师。 副主任:

王志新 青川县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委员:

马德安 广元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

张国强 广元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文科研究室主任,广元市语文学会秘书长。 徐胜碧

青川县教研室语文研究员 唐琼华

青川县教研室语文研究员

2、行政领导组: 组长: 王文勋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

王厚德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成

员:

文排章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王方云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刘德智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教务处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刘继贵

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本课题主研人。

程步学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办公室主任,中学一级语文教师。 黄正军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招办主任,中学一级语文教师。 刘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后勤主任,中学一级教师。 蒋正洪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政教处主任,中学一级教师。 程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团委书记。

3、课题研究组:

长:

刘继贵

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本课题主研人。 副组长:

姚光荣

中学一级语文教师。 成

员:

陈碧贵

王国兴

赵明珍

唐映慧 何云科

马志荣

王长春

郭旭亮

毛建勋

执笔人:刘继贵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一日

第18篇:工作汇报

综掘一队分会工作总结

全队在册职工共计91人,其中男职工90人,女职工1人,90人加入工会,一人才来,职工代表7人,2010年自元月累计掘进进尺4340米,每月完成矿下达计划任务,超额完成500多米,同时对矿领导安排的各项紧急工作任务,确实做到了急矿之所难,解矿之所忧。

在单位人员出勤紧张的情况下,一力承担并抽出专人对工作面通风及瓦斯监测系统风机、风筒、瓦斯探头的维护、延伸,排除了通灭队人员紧张、无力保障的后顾之忧,消除了通风、监测滞后隐患。 在车间安装120

5、回撤N1203工作面人员紧张的同时,综掘一二队又各抽调一名管理人员、6名工人共计14人勇挑重担,承担了安装、检修最脏、最累、最差的工作,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认可。

在生产过程中,注重作业工序的正规化,以工序质量保工程质量;各生产班组作业人员严格按质量标准进行作业,从支架结构、支柱角度、铺联网质量、及浮煤的清扫,每一道工序都必须达到质量标准,不合格的返工进行处理;队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宁可停产、停工,绝不在工序上违章冒险蛮干。在安全管理上形成了一个“四位一体、齐抓共管”安全管理体系,使安全生产制度化,工序操作规范,现场检查经常化。

1、举办元旦、春节期间文艺演出和小型文体娱乐活动,丰富节日期间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2、筹备召开矿二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暨2008年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会。

3、继续深入开展“百日安全会战”,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加大群监员集中上岗检查安全生产隐患力度,进一步做好双节期间的群众安全工作。

4、做好双节期间的特困(困难)职工、职工遗属的救济和工伤、病号的看望、慰问工作,促进节日期间矿区和谐稳定。

5、加大矿(区)务公开工作监督检查力度,注重收集职工对各类评先、奖金发放、救济等有关热点问题的反映。

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临时性工作任务。

组织举办井下电钳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组队参加焦煤集团通风工、矿井测量工技术比武。

5、对各车间工会建小家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建家质量,迎接上级工会工作检查。

6、组织篮球队进行集训,做好参加焦煤集团篮球比赛准备工作。

(二)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和强化工会维权的基础。(1)是加强了职代会职能作用发挥,促进区队民主管理,更有效地维护员工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经济知情权。(2)区队党政负责人切实作好民主监督负总则工作、实行队务公开,使职工心明眼亮,在全队推行队务公开工作制度。队务公开工作是广大员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前提,是保护、调动和发挥职工主人翁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我队工会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贯彻区队方针、民主建设的大事来抓。(3)是坚持常

抓不卸地为困难员工办实事。今年,我队坚持以职工利益无小事、职工满意不满意为最高衡量标准,重实际,讲事实情、办实事、求实效,扎扎实实做好每件事情,心系全体职工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诚心诚意反映职工的意愿和要求。

五、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积极完成处计生委交代工作

做到超前工作,安排落实各项计化生育工作,在区队大力宣传相关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完善各类学习内容。

针对职工在工作中出现的劳动纠纷积极进行调节,缓解化解职工矛盾。

干群同唱一首歌安全生产接硕果

一年来,我队工会同职工奋战在生产一线,在工作中发扬“严、细、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的督促检查指导各项安全工作开展、搞好各项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使“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思想得到有效落实,干部职工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立往一处使,全队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管理意识明显增强,采面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的管理得到加强,全队安全生产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着。

第19篇:工作汇报

广阳镇工作情况汇报

(2011年11月1日)

广阳镇位于铜川市印台区东部,处在四矿一厂(金华山煤矿、徐家沟煤矿、鸭口煤矿、东坡煤矿和一五三厂)的中心位置,省道305线、铜罕线、广峪公路穿境而过,是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先生的故里,“党员三兄弟”的家乡。全镇总面积65平方公里,总人口2.75万人,辖10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全镇共14个党支部(不含矿务局系统),党员405名,其中农村党支部10个、党员322名,单位党支部4个、党员83名。全镇苹果面积4.2万亩,属陕西苹果最佳适生区域。近年来全镇各项工作均稳步发展,2008年2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一村一品”工作先进乡镇;2009年获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是全市唯一一个获奖乡镇;2010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平安乡镇;被区委、区政府命名为果业强镇;被区委授予“先锋党委”称号。

一、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一)、正确认识我镇苹果生产现状

目前,我镇苹果面积已达到41275亩(其中挂果园面积18551亩,幼园面积22724亩)。全镇农民户数2660户,其中:果农户1842户,果农人口8040人。全镇农民人均果园3.5亩以上,果农人均果园面积5亩。建成省级示范园1592.5亩,市级示范园8492.7亩,区级示范园15922.2亩。通过各类基地认证面积21519.8亩(其中绿色食品认证面积17541.5亩,无公害认证面积2000亩,欧盟认证面积50亩,中国良

1好农业规范面积858.3亩,生态果园1070亩),占全镇果园总面积的50%以上。今年,套袋果园1704户,面积18360亩。镇果树站配有专业技术人员3名(其中1人具有高级技术员职证,2人是中级技术员职证)。全镇聘用了15名村级果业技术员,专人专职,指导全镇7个苹果重点村的果业生产工作。全镇1842户果农,均考取了区果树站颁发的农民技术员职称。紧紧围绕果业进行产供销服务。已成立果业专业合作社3个。全镇制作悬挂果业宣传横幅7条,刷写长效标语11条,印发宣传资料3万余份,举办技术培训会116场次,培训果农8040人次。今年,全镇果实套袋2.5亿只,亩均产量2100公斤,总产量约为3.1万吨,优质果率达到90%,全镇苹果生产总值已达到7674万元左右,农民人均果业收入7267元左右,果农人均收入9545元以上。

(二)以果业工作为中心,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

我镇将今年定为果园“升级晋档、提质增效”年,突出抓好苹果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果园,采取得力措施,新建高标准、高质量栽植苹果园6700亩,超额完成当年计划新建园栽植任务11.7%。其中全镇建成了1个千亩、3个300亩、5个百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新建园示范园。切实加强果园冬春季综合管理,确保果园优质丰产,先后召开动员会、现场会8次,举办培训会37场次,受训果农达3500余人次,印发自办《果业简报》8期、12000份,果园“四项管理技术”全部到位,覆草、涂白、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已完成;全镇新聘请村级果业技术员5人,专人专职、指导全镇7个苹果重

点村的果业生产工作。今年上半年,完成干杂果栽植800亩,其中新栽800亩,建成干杂果示范点3个共500亩;完成退耕还林补植300亩,栽植“公仆林” 50亩,四旁植树20万株,其中义务植树8万株,完成育苗60亩;春季动物防疫工作扎实有效,强制免疫率及挂标率均达到100%。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粮食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春播、夏收、夏种工作顺利进行,保持粮食生产的稳步增长。

(三)多方筹集资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总投资617.7万元的上马村57户、257人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已完成,建成房屋7200平方米。完成广阳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平整土地工程,共350亩;完成保土耕作3100亩,封育治理13000亩;全面完成了上马村新农村建设年度工作任务,其中:安装路灯和建成文化广场投资7万元,绿化投资4万元。实施了广阳镇汽车站建设项目;井家堡村、四联村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卫生室建设项目;广阳村十组供水和上马村供水工程;完成西固村、任家塬村巷道建设项目,新修水泥巷道达到10公里以上,使全镇水泥巷道总里程在历年基础上翻一番。

二、多策并举,全面做好今冬明春森林防火工作。

我镇接到上级文件之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落实文件精神并根据区森林防火办的要求,狠抓工作落实。

(一)10月17日,由镇党委书记贺国杰主持召开了党委专题会议,安排部署2011年度的森林防火工作;成立了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镇宁为组长的森林防火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由副镇长张鹏飞兼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下发了“广阳镇关于做好今冬明春森林防火工作的通知;编制印发了广阳镇森林防火应急预案。

(二)认真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火意识

我镇下发了宣传教育实施方案,要求各村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落实健全了镇村组三级宣传网络,确定了宣传领导和各村宣传员。要求各村书写标语,悬挂横幅,召开专题会议,镇政府组装了森林防火宣传车,在全镇范围内不定期巡回宣传,以增强辖区群众的防火意识。

(三)镇政府与各村各单位签订了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书,是森林防火工作任务落到了实处。

(四)加强扑火队建设,镇政府成立了30人的扑火队,队长由副镇长张鹏飞兼任,副队长由党政办主任李波兼任,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组织。

(五)检查森林防火会议精神落实情况。镇政府主要领导十分重视,由主管副镇长张鹏飞带队深入村组,进行检查,了解解决防火工作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对重点地段重点人群进行全面排查。

(六)充实防火物资,确定专人管理。全镇共配备铁锨30把,手套30双,水桶10个,水枪2个。

(七)加强值班制度,镇政府加强值班。实行领导带班制度,要求各村(单位)加强值班,值班24小时信息畅通,做到信息上

通下达,确保森林安全,防止火灾事故发生。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依托现代农业果业项目,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全面提升果品质量

(二)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四联村核桃基地建设,新栽优质核桃1000亩。

(三)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办好上马村的农民技能教育培训班;千方百计提升以苹果为主导,蔬菜、畜牧、干杂果等为辅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加大第三产业扶持力度,指导农民劳务输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全力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提高,排名力争跨入全市前十名行列。

(四)做好项目的策划包装和申报工作。努力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扶贫开发等领域争取更多项目资金落户广阳。争取国债示范项目1个,投资近200万元;移民搬迁项目3个,搬迁150户、650余人,投资300余万元;以工代赈项目3个以上,投资100万元左右;积极争取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与扶贫部门加强沟通,争取扶贫开发资金力求突破100万元。全年力争实现争取项目总投资突破千万元大关,为2012年广阳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年终就项目争取工作进行专项考核,专项奖励,鼓励各村干部群众利用各自优势争取项目、争取资金。

(五)做好项目实施工作,全面完成广阳镇汽车站建设项目;井家堡村、四联村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卫生室建设项目,井家塬村社区改造项目;广阳村十组供水和上马村供水工程;完成井家堡、四联村路灯安装工作,全镇路灯辐射总里程提高到15公里,受益人口达到2万人;完成广阳村、西固村、任家塬村、上马村的巷道建设尾留工作,全年新修水泥巷道达到13公里以上,使全镇水泥巷道总里程较上年翻一番。

铜川市印台区广阳镇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十一月一

第20篇:工作汇报

工作汇报

ⅩⅩⅩ,ⅩⅩ岁,中共党员,工作单位:ⅩⅩⅩⅩⅩⅩ公司,现将2012年在岗工作做如下汇报:

本人上班积极,思想上进,工作认真负责,在ⅩⅩ分管经营技术工作,主持招投标经营工作,其中中标的项目有ⅩⅩⅩⅩⅩⅩⅩⅩ等。在工程技术方面,①配合公司通过了安全文明标准化认证工作;②配合公司通过了安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体系认证工作;③完成ⅩⅩ项目备案工作;④各种奖项工程的申报和跟踪,包括ⅩⅩⅩⅩ获得了省标准化示范工程;⑤日常技术工作:含公司的季度检查,各项目部的技术工作指导、管理工作。然在工作中我仍存在些许不足,如①工作主动性较差,除领导安排的工作能按时完成外,没有主动为领导排忧解难;②涉猎不够广,以后争取多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综上,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不断加强学习,不断上进,争做公司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汇报人:ⅩⅩ

2012年12月25日

文化思想工作汇报
《文化思想工作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