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工作汇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5:37:21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汇报

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汇报

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汇报 发挥中医药优势,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

——石景山区创建北京市中医药特色 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汇报近年来,在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的悉心指导和全力支持下,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以及北京市卫生局、市中医管理局《关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整合卫生资源,坚持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与作用,不断满足辖区居民中医药服

务需求,使我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得到蓬勃发展。现将我区创建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体系建设

区位于北京西部地区,总面积平方公里,常住及流动人口万人,辖有个街道,个居委会。随着政府机构改革,较早成立了石景山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逐步展开,至今已走过近10年历程。截止目前,按照9个街道和服务人口需求以及“15分钟服务圈”的要求, 规划设置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建成了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服务方便适宜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及市卫生局、市中医管理局的要求,目前我区规划建成的9个中心均设置中医科,有中级职称中医医生坐诊,多数中心开展了中草药服务。4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中医师出诊。9个中心和已经建成的社区卫生服

务站均开展中医药服务,中医适宜技术应用达到100%。

二、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的主要做法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我区自特别是近三年以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政府主导、立足区情,整合资源、健全体系,加快发展、逐步完善”思路和原则,全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序开展。成立了由主管区长挂帅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级领导、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开始,就把社区卫生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折子工程,增加财政投入,加强考核评价。区卫生局作为主管部门,加大实施推进力度。在此基础上区卫生局成立了中医药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社管中心。

落实政策,保障机制。我区注重落实政策,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区十一五规划,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印发了《关于在社

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和《关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及创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实施方案》,各部门各单位制定相应实施行动计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中心站点建设标准将中医项目逐一落实。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政策,在经费安排方面统筹考虑社区中医药发展,保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开展中医药所需的基本设备。-2010年,财政投入社区卫生经费为万元,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支出、中医基地建设、公用支出、机构运行成本、房屋修缮和房租、人员经费和离退休人员经费等。贯彻落实医保政策,通过各相关部门间的配合,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单位,确保社区居民得到方便有效的社区中医服务。同时将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使北京市中医药优惠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夯实基础,保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

构作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网底,生在基层,立于功能。在规划设置社区服务中心时即规定必须设立中医科,提供中医社区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招聘时,增加中医类别医生所占的比例,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增强社区中医科研力量,带动我区社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同时落实北京市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回归扎根”工程实施方案,对现有在岗的中医全科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利用现有区内专科中医资源,如区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加强医院与社区间的双向转诊、对口支援,以补充社区中医服务的不足。

加强督导,鼓励创新。在每年的绩效考核工作中,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要进行中医药服务内容的考核,其中包括中医设置、中医人才配备、中药的管理、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等项目,对考核项

目评估后按时发放配套资金,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标准要求,为居民提供社区中医药服务。我区非常重视对考核结果的有效应用,以此引导、督导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落实。对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的社区卫生机构采取日常考核与季度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直接与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工资挂钩。对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取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直接与社区卫生工作经费挂钩。这些强而有力的考评手段,保证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有效落实和持续发展。

三、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取得的主要成效

初步建成社区中医药服务体系。结合《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于建设规划》、《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我区在统一规划

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点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统一建设标准、统一配置服务设备、统一要求设置中医特色诊区,逐步建成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同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出配置中医和康复理疗设施设备、设置中药房等要求。通过标准化建设,有效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适宜技术、中医健康教育和中医预防保健的功能,充分体现了传统中医在社区卫生中的强大生命力。为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中医特色诊区建设,近三年我区共安排资金万元,其中用于中医特色诊区建设资金累计约为万元。

不断完善拓展社区中医服务内涵建设。中医服务要改变原来“坐堂郎中”的形象,向社区卫生“六位一体”功能转变,需要有长效的机制和有效的载体。区努力实践、因地制宜,不断拓展中医药服务功能,提高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并将

中医药与社区基本医疗及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工作紧密结合。

全面实行社区常用药品零差率销售。为做好社区药品零差率销售管理工作,区卫生局、区财政局联合下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社区常用药品零差率销售经费补助管理办法》,规范了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补助经费的合理使用,保障和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工作的健康发展。至2010年10月,我区共销售零差率药品约为亿元,财政补助经费d万元。其中销售中成药万元,占销售零差率药品总额的32%。

推进中医适宜技术内涵建设。以社区四种慢性病综合防治为基础,以全民建立健康档案工作为契机,以脑卒中慢性病规范化管理为切入点,利用中西医方法,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结合社区康复、心理咨询等适宜技术,做好脑卒中人群的早期识别、健康教育、危险因素干预、

双向转诊、社区康复等工作,规范工作流程、明确评价指标、探索总结经验,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以中医药治疗手段为主的治疗规范,进而扩展应用到其他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中,实现对社区慢性病人群规范、有效、连续的健康管理。对行动不便或有特殊困难的慢性病患者提供中医出诊服务。

充分发挥中医药技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针对5月甲型h1n1流感疫情来势凶猛、传播迅速的特点,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快速反应、沉着应对,充分发挥公共卫生网底作用,并在防控工作中充分发挥传统医学防治传染病的优势,把中医药纳入甲型h1n1流感防治体系中。各社区机构组织人员认真学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并将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运用,结合老人、儿童等不同人群特点,辨证施治,制定防治处方。卫生局成立防控专家领导小组,同时将中药饮片和中成

药纳入防控应急物资储备之列,为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中医药保障。发放甲流宣传材料10万余份,对重点人群监测累计达到人,密接人员居家医学观察累计人,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中真正做到了科学预防、科学治疗、科学储备,充分发挥了传统医学的价值与优势。

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识,开展中医健教活动。根据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疾病的流行趋势,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灵活应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主动下社区宣教,并积极开展 “中医中药北京行”等主题活动宣传普及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识,指导社区居民开展防病保健和养生益寿活动,纠正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针对老年人、妇女、亚健康等重点人群,运用中医药理论制定养生保健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并得到了居民的充分肯定。三年

来共开展健康教育讲座875次44428人受益,开展健康促进活动1297次7799人次受益,健康咨询80170人。为推广使用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处方,区卫生局组织力量精心策划内容,2010年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作多种健康教育处方共计30万份。

大力加强社区中医人才培养。中医药人才队伍是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中医药服务水平,我区通过培养骨干、专家带教、引进人员、返聘专家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建成了一支技术过硬、扎根基层、长期稳定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2名以上中级职称以上中医执业医师坐诊。 落实社区“四个一批”政策,进一步加强中医人才建设。一是“下来一批”,我区的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由医院承办,医院的中医医师、中药师能够定期到社区进行定向支援,比如首钢医院所

属的四家医疗服务中心,除中医师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诊外,中心的中草药服务也与医院紧密结合在一起。二是“回来一批”,社区返聘专家中中医类别的专家是23%;三是“进来一批”,近三年我区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引进25名中医硕士和博士,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引入1 2 下一页

推荐第2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指:结合当地实际,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为构建基本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的地区。

一、简介: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文化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共同开展的一项战略性文化惠民项目。这项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各地研究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和示范,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经过严格的申报、评审、公示等程序,2011年5月,第一批创建示范区(项目)名单公布,共有31个单位获得示范区创建资格。经过两年的创建,2013年9月,第一批31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验收评审,获得示范区称号。

二、示范区意义:

1、探索新的重大文化惠民项目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责任得到明确和加强。通过创

1 建,各示范区普遍建立了党委政府牵头、各部门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并把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评估之中。

二是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加大,基层设施网络建设得到加强。

三是通过示范区创建,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具有推广价值的制度设计成果,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保障。

四是各地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通过实施了大量文化惠民项目,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创建带来的文化惠民成果。

2、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一是对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显著提升了文化惠民效果。

二是对正确处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推动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工作格局。

三是对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提升了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四是对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不少示范区城

2 市把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整合资源、转变职能、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公共文化的社会化参与方式,使群众在公共文化参与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三、创建工作:

指导思想: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示精神,按照文化部党组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文社文发〔2010〕49号)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通过对示范区、示范项目的统

一、集中、有序的宣传,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促进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开展。工作内容:

(一) 在文化部机关报和创建工作指定宣传平台《中国文化报》开辟专栏和专门版面,组织重要稿件,有效推动、指导各地文化部门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

1、开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专栏和专版:及时报道文化部对创建工作的要求、各地创建工作动态。

2、开辟“公共文化论坛”: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刊发专家学者及各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研讨文章。

3、组织有关研讨会:对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探讨,对研讨成果进行集中刊发。

4、组织示范区创建成果展览展示活动:在示范区取得阶段性成果时,组织有关成果展览展示活动,扩大创建工作的影响。

3 (二)建立示范区(项目)信息报送制度,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工作动态》(暂定名)沟通信息。各创建单位应确定专人负责及时报送工作动态信息,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办公室整理后,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工作动态》(暂定名)及有关内刊刊发。

(三)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管理平台”(即“国家公共文化网”),发挥专家委员会作用,对创建单位进行针对性指导。“国家公共文化网”以专题报道方式反映创建工作动态,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全面报道。

(四)在文化部社文司指导下,组织中央重要新闻媒体适时进行集中宣传。

1、在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重要节点,组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中央重要新闻媒体,通过实地调查、集中访谈等多种方式,对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深入报道。

2、建立与中央重要新闻媒体的日常工作机制,及时反馈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3、利用有关媒体的内部参考等平台,适时组织重要稿件,建立灵活的发稿机制。信息宣传内容要求:

1、创建工作动态:反映各创建单位工作进展,有关地方党委、政府对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工作的要求,有关会议、文件的精神。

2、创建工作经验、体会:反映各地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工作中的经验做法、措施和效果。

3、理论观点: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相结

4 合,以国家课题和各地课题为重点,通过专家学者的文章,对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理论阐述。

4、举办有关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论坛、展览等活动,扩大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影响。

5、及时反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其他工作:对全国文化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和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评估定级工作,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古籍保护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进行全面的报道。组织机构:

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办公室(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国家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具体联系实施,并接受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的领导。 工作机制:

1、每个创建单位确定1名信息员,负责信息报送和宣传工作的组织。

2、各创建单位应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并报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办公室。

3、参加中央媒体宣传统一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办公室协调安排。

5

推荐第3篇: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附件2-3:

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

乡镇(街道)

(苏南地区)

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加强乡村统筹,率先建成符合当地实际、覆盖乡村、惠及镇村居民的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健全

1.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布局合理,方便群众参加活动。实现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建有文化室。

2.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乡镇(街道)建有单独设置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其设备配置、经营保障、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达到省文化厅、财政厅印发的《江苏省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中的相关标准。

3.村(社区)文化室建设。结合村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100%的行政村(社区)建设面积不低于100平米的文化室。

4.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建有符合《江苏省文化共享工程农村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配置标准》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公共电子阅览室)。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

5.积极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

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本市先进水平,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7小时。

6.乡镇(街道)文化站每周开放时间及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不少于42小时。

7.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5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8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

8.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全镇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有线电视入户率≥90%;文化共享工程实现“村村通”;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资源,享受图书、时政、文艺、科技等文化信息服务。

9.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文化站经常组织开展针对上述特殊人群的各类文体活动,开展面向农民的科普知识普及培训等。

10.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市场,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11.重视特色文化创建工作。加强对当地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的保护利用,在特色文化团队建设和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乡镇获得市级以上“特色文化乡镇”称号。

三、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有力

12.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及当地各项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镇、村文化建设,制定统筹镇、村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和措施。建立政府主导、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有效运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工作机制。

13.切实按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文化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编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等标准,无偿划拨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公共文化设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便捷。

14.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体现便民惠民,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15.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团队和农民自办文化具有一定规模,每年参与公益性文化活动不少于2次,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四、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16.乡镇(街道)文化事业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镇、村(社区)领导机构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

17.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近三年财政文化体育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公共文化业务经费、公用经费和人员工资福利经费得到切实保障,人均文化支出(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于本县(市、区)平均水平。

18.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3名以上,行政村(社区)有至少1名财政补贴的兼职文化管理员。

19.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五、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建立

20.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

21.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六、其他方面

22.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并已取得显著成绩,在本市乃至全省产生较大影响,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23.积极协助文物、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做好文物保护盒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涉及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的工作内容,按照部门要求达到相应标准。

乡镇(街道)

(苏中、苏北地区)

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深化改革,加强乡村统筹,率先建成符合当地实际、覆盖乡村、惠及镇村居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立

1.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布局合理,方便群众参加活动。实现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建有文化室。

2.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乡镇(街道)建有单独设置的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其设备配置、经营保障、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达到省文化厅、财政厅印发的《江苏省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中的相关标准。

3.村(社区)文化室建设。结合村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100%的行政村(社区)建设面积不低于50平米的文化室。

4.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建有符合文化部《江苏省文化共享工程农村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配置标准》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全覆盖。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

5.积极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本市先进水平,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5小时。

6.乡镇(街道)文化站每周开放时间及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不少于42小时。

7.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4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6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

8.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全镇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有线电视入户率≥80%文化共享工程实现“村村通”;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资源,享受图书、时政、文艺、科技等文化信息服务。

9.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文化站经常组织开展针对上述特殊人群的各类文体活动,开展面向农民的科普知识普及培训等。

10.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市场,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11.重视特色文化创建工作。加强对当地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的保护利用,在特色文化团队建设和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三、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有力

12.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及当地各项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镇、村文化建设,制定统筹镇、村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和措施建立政府主导,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有效运营,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工作机制。

13.切实按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文化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编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等标准,无偿划拨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公共文化设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便捷。

14.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现便民惠民,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15.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团队和农民自办文化初具规模,每年参与公益性文化活动不少于1次,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四、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

16.乡镇文化事业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镇、村(社区)领导机构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

17.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近三年财政文化体育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公共文化业务经费、公用经费和人员工资福利经费得到切实保障,人均文化支出(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于本县(市、区)平均水平。

18.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2名以上,行政村(社区)有至少1名财政补贴的兼职文化管理员。

19.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五、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健全

20.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

21.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六、其他方面

22.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并已取得显著成绩,在本市乃至全省产生较大影响,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23.积极协助文物、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做好文物保护盒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涉及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的工作内容,按照部门要求达到相应标准。

推荐第4篇:河南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河南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开评

为推进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分类指导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财政厅于日前组织开展了首批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评审工作。全省共有16个县(市、区)申报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3个单位申报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10月28日,省文化厅在郑州召开首批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评审会,省文化厅副厅长康洁出席了会议并讲话,与会专家将在为期两天半的时间内对有关上报单位的创建资格进行集中评审。

“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是按照文化部要求,由省级政府主导开展的县级区域性公共文化服务创建工作。其基本要求是: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原则,在全省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为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省文化厅副厅长康洁介绍说,“创建工作对于进一步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地方人民政府的积极性,整合、集成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更好地研究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取得创建资格的示范区(项目),在经过为期2年的创建工作后,通过验收的申报单位由省文化厅、财政厅联合命名为“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并由省财政给予补助和奖励。

2013年,文化部财政部已经命名郑州市为第一批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邓州市“文化茶馆”、周口市“一元剧场”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14年,洛阳市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信阳市平桥区“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漯河市“幸福漯河健康舞”等项目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目前,全省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工作氛围,呈现出政府支持、多方参与、合力共建的局面。

推荐第5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开福区推进长沙创建国家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思考

去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名单,长沙市与青岛、苏州、成都等28个城市,共同获得首批创建资格。这为我区整合资源,突破瓶颈,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加速构建较为完善的公众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一、开福区推进示范区创建的重要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和多层次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构建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对56.7万开福人来说,意义重大。

示范区创建是提升开福综合实力的战略机遇。开福未来的发展,既需要经济实力,也需要文化影响力。随着中央、省、市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国际文化名城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长沙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对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事业发展蓬勃向上的开福而言,文化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加速整合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文化品牌,必将对我区‚文化软实力‛乃至综合实力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示范区创建是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滨水新区,幸福北城‛是我区在第四次党代会上描绘的发展蓝图,其主要特征是产业发

1

展两型化、城区品质国际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众多高效经济体和战略投资项目开始加速向滨水地区集聚,省会长沙的商业重心也加快向城北转移的背景下,在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突出滨水特色文化设施的布点、亮点品牌文化活动的推介、区域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成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提升城市品位以及市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抓手。

示范区创建是维护开福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在当前我们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的重要时期,开福的发展,也有系列难题需要攻克和破解。在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政策环境多重性制约的形势下,如何又好又快推进黄兴北路等新一轮棚改征收?在思想文化交汇交融、交锋角逐更加激烈的环境下,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在文明城市创建夺牌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市民素质,保持文明创建常态?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打造开福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对破解道德失范难题、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福区推进示范区创建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全区上下用务实的举措抓文化基础、文化服务和文化精品,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为推进示范区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以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湖南自修大学、湖南烈士纪念塔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开福寺、洪山寺、东岳宫、文昌庙、基督教北正街教堂、清真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遗产,以乾

2

嘉年间大学士刘权之故居、清末军机大臣瞿鸿机府第、左宗棠祠和时务学堂旧址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得地处长沙老城核心地带的开福区成为除岳麓山外长沙市内文物资源最集中,文物点规模和级别分量最重、最能代表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区域。加之湘绣产业的传承,民国公馆的聚集,古城墙的发现,在开福区既可看到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又可领略湖湘文化的内涵真谛,还可感受近现代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从量上来看,开福已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区。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省广电集团、省出版集团、省报业集团、省文化产业中心(省文化厅)、省体育产业中心(体彩中心)、省民政产业中心(福彩中心)等六大文化产业航母云集开福。据《2011长沙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区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5.42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8.8%(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53.84亿元),占全区GDP比重达21.8%。文化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大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以打造平台、建设队伍、丰富活动、提升品牌为重点,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初步呈现。群文活动广泛开展,群文团队不断壮大,‚湘江韵律‛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重要群文活动品牌;传统灯会、新春喜乐会等活动收到了良好社会效应。自2005年起,自主建成了月湖公园、太阳山公园、秀峰山公园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2007年,率先市内六区启动了农民文化屋场建设,至今共建成农民文化屋场34个;从2008年起,连续举办四届的开福金秋经贸文化节,已初步成为‚文化搭台,

3

经济唱戏‛的品牌节会;连续举办3届的开福新春喜乐会,在全市乃至全省都产生了一定影响;2009年,设立了开福区图书信息资源共享中心,逐步形成了区、街道(镇)、社区(村)三位一体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承担着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重大责任,应该符合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常态化和多样化的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对照创建标准,开福区在由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迈进的征程上,在构建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任务中,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现有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提供的群众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群众的需求仍不相配套。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建设档次不高,功能配套不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一体化程度较低;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人才队伍不完善,‚授人以渔‛的能力不强。

三、开福区推进示范区创建的工作思路

结合区域实际,我们拟突出‚建设好‘硬件’、整合好‘软件’‛的重点,统筹推进示范区创建的各项目标任务。

立足全局,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文化设施网络。加大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高起点、大手笔建设配套齐全、占地10亩集图书馆、文化馆、少年宫为一体的区级文体活动中心。进一步完善滨江文化广场、开福寺文化广场、月湖文化广场等设施设备,采取新建、扩建、改建等办法,实现乡镇、街道文化站全覆盖,全力打造15分钟文化活动圈。提质改造村(社区)示范性文化活动室(中心),深入继续推进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新建农民文化屋场25家,今年内实现全覆盖,并打造一

4

批上档次、上规模的精品屋场。

立足实际,创新供给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实施以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送讲座、送文艺节目、送文化辅导下乡进社区为重点的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工程,以建立健全群文活动网络体系为重点的群众文艺‚千团百佳‛工程,以开展‚一街(镇)一品、一街(镇)多品‛以及‚一社区(村)一品‛特色文化活动为重点的地方特色品牌培育工程,以将街道(镇)图书馆、社区(村)图书室(农家书屋)纳入区域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为重点的书香星城‚211‛工程,以加强对城市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关怀为重点的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共享‛工程和以建设长沙市数字资讯开福区支中心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工程等‚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同时,坚持创新性的创作文化精品,排练一台具有自创性、特色性,体现开福区水平的文艺演出节目。依托潮宗街、开福寺、清水塘、汉回村、滨江美食街等文化资源,精心策划系列文化活动,扩大潮宗街历史文化、开福寺‚福‛文化、清水塘‚红‛文化、汉回村民族文化、滨江美食文化的影响力。策划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高岭村文化集市、以人口文化为主题的捞刀河社区文化集市、以廉政文化为主题的彭家巷社区文化集市、以湘绣产业文化为主题的沙坪社区文化集市、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汉回村文化集市,形成一批具有开福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

立足长效,健全一批落到实处的文化人才队伍。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统筹安排国际文化名城建设经费1000万元。深入开展‚百佳、百品、百星‛评选和星级团队达标评选活动,确保到今年底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社区都建有一支以上比较活跃的业余文艺团队。建

5

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文化队伍培训教育机制,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办农民艺术培训学校,两年内培训业余文艺骨干、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员和村(社区)文化管理员等200名。按照工作需求,各街道、镇配齐、配好宣传、文体专干1-2名,每个社区、村配备1名文化辅导员,并在全区招募培训‚文化志愿者‛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6

人,

1000

推荐第6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研究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研究

摘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肩负探路示范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最高水平的代表。随着我国首批示范区的验收和第二批示范区的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开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在分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独特价值的基础上,探究其当前发展中的困惑,并进一步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与建议,以供借鉴。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既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看报纸、看电视、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及鉴赏等文化权益的体现,也是提高人民整体文化素养的关键环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文化战略,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也成为了国家发展中的关注焦点。

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通常人们在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做出衡量时,会直接考量其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分布、服务及数量等公共文化服务情况。我国是一个拥有13.7亿人口和8.5亿农民的国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所面临的困难更加复杂,因此,对富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模式的探索尤为必要。自党的十六大顺利召开后,我国日益关注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进一步加强,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开展了各项惠民工程,不断健全相关基础设施,创新服务的供给手段,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更是明确指出要建设结构合理、实用高效、功能完善且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引领国家文化民生

为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更好发展,我国财政部与文化部在遵循基本性、均等性、公益性与便利性的基础上采取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一创新举措,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创建了一系列结构合理、网络健全的示范区,起到了良好的领头作用。2011年5月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31个名单正式公布,各级党委政府优先考虑与重点推进相应体制、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通过撬动地方加大投入、促进设施建设、解决突出矛盾和加强课题研究等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飞速发展。到2013年9月,第一批示范区成功验收并展开了32个第二批示范城市的建设,带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热潮。

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发展困惑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政府的热情能否持久。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示范区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引领者也是文化民生执政效能的体现者,然而偏重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经济效益较低,政府一般在刚性约束下不得不为之买单,若强制性约束消失,示范区政府的重视度是否还能持续。

(二)历史性遗留问题能否得到根本解决。从第一批与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建设过程来看,一些基层政府往往因绩效观不正而不够重视文化建设与文化投入,经费的不足拉大了区域、城乡差距,运行不力、结构欠妥等问题层出不穷。此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的缺失、资源的匮乏、法规的不完善等都是示范区建设的难点。

(三)公共文化服务是否能升级为响应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要经过制度设计成果验收、第三方调查机构测评群众满意情况、中期督导考核、实地组织验收、负责人集中汇报评审后才能创建,示范区政府在考核督导和舆论关注下组织公共文化服务并广泛动员文化资源。考虑到各阶层人群文化需求的差异,传统的无差别供给无法适应个性化、针对性响应型诉求的要求。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

(一)完善公共文化建设制度

国家应当重视公共文化的立法,在地方政府的考核内容中加入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健全示范区的相关通报、督办等制度法规,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文化设施管理等一系列法律规章。由各级政府共同编制真正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规划中的长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以超出财政收入增长率的比例投入公共财政,借助项目补贴、特许经营等手段引导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二)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端先进人才,确保收入分配、人才流动等机制与当下市场相适应,借助柔性引才等方式努力吸引高级文化专业人才,倡导以项目形式同高端人才进行合作。另一方面,要对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做出升华,组织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并构建相关志愿者档案、注册系统、数据库等,让服务对象、项目和志愿者三者间进行有效的交互,利用科学的激励体系吸引文化志愿者。此外,还应着力健全本土培养人才机制,设立示范区高校、社科联等的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给公共文化工作人员提供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通过企事业单位学习资源的互联来建立开放性学习系统。

(三)加大公共文化资源供给

首先,要种送群众文化活动及文化精品,借助国家或省级评奖全力打造富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文学、影视、戏剧等方面的精品,让图书馆、文化馆等发挥基层阵地作用来建立文化分队与流动文化车,展开流动培训、电影和演出等,丰富群众的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增强其凝聚力。其次,要强化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具有宣传教育、书报阅读、文艺演出等功能的乡镇基层文化站,将城乡共建原则落实到城市文化队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中。再次,要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与现有信息技术资源的灵活应用,全面调动科技馆、展览馆、青少年宫等的文化资源,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在地域、领域、部门上的跨越,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活用先进网络、数字、计算机技术,做好优秀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例如可以构建网上音乐厅、图书馆等。最后,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利益,通过政府补贴、采购、文化消费券分发等方式保证青少年、老年人、残障人和失业、退休人员的文化权益,在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权益保障机制。

五、讨论

综上所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是对中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战略的全面贯彻,是统筹我国城乡间的文化发展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完善的先进代表。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仍存在文化投入不足、设施不够完善、缺乏社会力量支撑等问题,需从制度、人才、资源供给等方面综合采取措施确保示范区的顺利构建,确保示范区领头作用的真正发挥。(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胡智锋,杨乘虎.免费开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创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139-146+161.

[2]高福安,刘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6:1-5.

[3]齐勇锋,李平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01:64-72.

[4]白雪华.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 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概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03:32-40.

[5]李红岩.建设绿色图书馆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J].图书馆,2014,02:31-33.

推荐第7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为加大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过程的管理力度,扎实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各项工作,现就加强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过程管理做如下规定:

一、建立领导机制

(一)成立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创建示范区建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发改、财政、人事、编制、文化等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各创建示范项目建立由当地文化行政部门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落实分工。

(二)设立创建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创建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当地文化行政部门,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承担日常工作。

(三)实行领导小组定期例会制度和重大事项会商制度。专题研究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各项工作,落实任务和具体措施,并形成会议纪要备查。

二、建立联络员制度

(一)为加强工作联系,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应确定一位联络员,原则上由文化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其主要职责是负责与省(市、区)文化厅(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衔接与信息沟通,协调落实有关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具体工作事宜。

(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召开一次创建示范区联络员工作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创建示范项目联络员工作会议,由各创建示范区和创建示范项目所在地区轮流举办。

三、建立经费管理制度

(一)中央财政拨付的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引导和激励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加大基层文化投入,进一步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用于地方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保护优秀传统民间文化、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培训基层文化队伍、整合公共文化资源以及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组织管理、新闻宣传、制度设计等方面的支出。对奖励补助资金分配应遵循“规范公平、鼓励先进、引导投入”的原则,不得充抵当地的创建资金。

(二)各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要制定中央补助资金和地方创建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及经费使用方案,包括使用范围、详细的项目预算和用途、预期效果等,使用方案应经省(区、市)财政厅(局)、文化厅(局)审核后报国家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创建资金需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三)建立经费使用报告制度。各创建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制定期向创建示范区领导小组汇报经费使用情况;各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领导小组每半年向国家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一次经费使用情况,并报送相关材料,同时抄报省级文化、财政部门。

四、建立督导检查制度

(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组织督查组赴各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所在地开展1-2次督导工作。督导检查情况以书面反馈的形式通报当地人民政府以及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

(二)各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建立工作自查机制,每半年在领导小组组织下,开展一次自查,并形成自查报告报送国家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抄报当地省级人民政府及省级文化、财政部门。

五、建立信息报送制度

各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领导小组由联络员负责,定期向国家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创建进展情况。各创建示范区每月(示范项目每季度)报送一次工作动态,每季度(示范项目每半年)报送一次深度工作进展情况、制度设计研究进展情况和阶段性创建成果。

六、建立信息宣传工作评分制度 按信息报送制度要求定期完成报送任务即可获得基础分50分,没有按要求完成定期报送任务的基础分为0分。根据报送信息采纳情况,分为几档加分值:

(一)被《新华社内参》、《人民日报内参》、《求是》等采纳并刊发,一次得分50分,在中央级媒体集中宣传报道一次得分50分;

(二)被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中央级主流媒体采纳并刊发,一次得分40分;

(三)被文化部《文化要情》、省级媒体采纳并刊发,一次得分30分;

(四)被文化部《文化信息》、创建示范区(项目)同级媒体采纳并刊发,一次得分20分;

(五)被文化部网站、国家公共文化网、示范区(项目)人民政府网站采纳并刊发,一次得分10分。

创建示范区评分工作每半年进行一次,评分结束后清零重新开始,评分结果由国家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并通报各地。创建示范项目评分工作在两年创建周期内进行一次。在创建周期内信息宣传得分情况将作为对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进行验收的重要内容,占验收测评总分值的一定比重。

过程管理有关规定执行情况将作为创建示范区验收的重要依据,纳入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验收考核指标体系。对过程管理没有达到基本要求的创建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验收时将实行一票否决。

2011年11月18日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推荐第8篇: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汇报总结

发挥中医药优势,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

——石景山区创建北京市中医药特色

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汇报

近年来,在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的悉心指导和全力支持下,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以及北京市卫生局、市中医管理局《关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

医药作用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整合卫生资源,坚持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与作用,不断满足辖区居民中医药服务需求,使我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得到蓬勃发展。现将我区创建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体系建设

区位于北京西部地区,总面积84.38平方公里,常住及流动人口60.5万人,辖有个街道,个居委会。随着政府机构改革,较早成立了石景山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逐步展开,至今已走过近历程。截止目前,按照9个街道和服务人口需求以及“15分钟服务圈”的要求, 规划设置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际运行26个,有6个站仍在改造进行中),基本建成了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服务方便适宜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及市卫生局、市中医管理局的要求,目前我区规划建成的9个中心均设置中医科,有中级职称中医医生坐诊,多数中心开展了中草药服务。4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中医师出诊。9个中心和已经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均开展中医药服务,中医适宜技术应用达到100%。

二、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的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我区自特别是近三年以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政府主导、立足区情,整合资源、健全体系,加快发展、逐步完善”思路和原则,全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序开展。成立了由主管区长挂帅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级领导、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开始,就把社区卫生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折子工程,增加财政投入,加强考核评价。区卫生局作为主管部门,加大实施推进力度。在此基础上区卫生局成立了中医药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社管中心。

(二)落实政策,保障机制。我区注重落实政策,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区十一五规划,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印发了《关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和《关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及创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实施方案》,各部门各单位制定相应实施行动计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中心站点建设标准将中医项目逐一落实。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政策,在经费安排方面统筹考虑社区中医药发展,保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开展中医药所需的基本设备。-,财政投入社区卫生经费为万元,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支出(含中医经费)、中医基地建设、公用支出、机构运行成本、房屋修缮和房租、人员经费和离退休人员经费等。贯彻落实医保政策,通过各相关部门间的配合,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单位,确保社区居民得到方便有效的社区中医服务。同时将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使北京市中医药优惠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三)夯实基础,保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网底,生在基层,立于功能。在规划设置社区服务中心时即规定必须设立中医科,提供中医社区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招聘时,增加中医类别医生所占的比例,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增强社区中医科研力量,带动我区社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同时落实北京市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回归扎根”工程实施方案,对现有在岗的中医全科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利用现有区内专科中医资源,如区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加强医院与社区间的双向转诊、对口支援,以补充社区中医服务的不足。

(四)加强督导,鼓励创新。在每年的绩效考核工作中,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要进行中医药服务内容的考核,其中包括中医设置、中医人才配备、中药的管理、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等项目,对考核项目评估后按时发放配套资金,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标准要求,为居民提供社区中医药服务。我区非常重视对考核结果的有效应用,以此引导、督导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落实。对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的社区卫生机构采取日常考核与季度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直接与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工资挂钩。对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取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直接与社区卫生工作经费挂钩。这些强而有力的考评手段,保证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有效落实和持续发展。

三、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

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初步建成社区中医药服务体系。结合《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10号)、《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于建设规划》、《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我区在统一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点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统一建设标准

、统一配置服务设备、统一要求设置中医特色诊区(诊室),逐步建成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同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出配置中医和康复理疗设施设备、设置中药房等要求。通过标准化建设,有效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适宜技术、中医健康教育和中医预防保健的功能,充分体现了传统中医在社区卫生中的强大生命力。为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中医特色诊区建设,近三年我区共安排资金万元,其中用于中医特色诊区建设资金累计约为万元。

(二)不断完善拓展社区中医服务内涵建设。中医服务要改变原来“坐堂郎中”的形象,向社区卫生“六位一体”功能转变,需要有长效的机制和有效的载体。区努力实践、因地制宜,不断拓展中医药服务功能,提高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并将中医药与社区基本医疗及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工作紧密结合。

全面实行社区常用药品零差率销售。为做好社区药品零差率销售管理工作,区卫生局、区财政局联合下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社区常用药品零差率销售经费补助管理办法》,规范了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补助经费的合理使用,保障和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工作的健康发展。至10月,我区共销售零差率药品约为亿元,财政补助经费d万元。其中销售中成药万元,占销售零差率药品总额的32%。

推进中医适宜技术内涵建设。以社区四种慢性病综合防治为基础,以全民建立健康档案工作为契机,以脑卒中慢性病规范化管理为切入点,利用中西医方法,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结合社区康复、心理咨询等适宜技术,做好脑卒中人群的早期识别、健康教育、危险因素干预、双向转诊、社区康复等工作,规范工作流程、明确评价指标、探索总结经验,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以中医药治疗手段为主的治疗规范,进而扩展应用到其他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中,实现对社区慢性病人群规范、有效、连续的健康管理。对行动不便或有特殊困难的慢性病患者提供中医出诊服务。

充分发挥中医药技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针对5月甲型h1n1流感疫情来势凶猛、传播迅速的特点,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快速反应、沉着应对,充分发挥公共卫生网底作用,并在防控工作中充分发挥传统医学防治传染病的优势,把中医药纳入甲型h1n1流感防治体系中。各社区机构组织人员认真学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并将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运用,结合老人、儿童等不同人群特点,辨证施治,制定防治处方。卫生局成立防控专家领导小组,同时将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纳入防控应急物资储备之列,为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中医药保障。发放甲流宣传材料10万余份,对重点人群监测累计达到人,密接人员居家医学观察累计人,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中真正做到了科学预防、科学治疗、科学储备,充分发挥了传统医学的价值与优势。

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识,开展中医健教活动。根据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疾病的流行趋势,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灵活应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主动下社区宣教,并积极开展 “中医中药北京行”等主题活动宣传普及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识,指导社区居民开展防病保健和养生益寿活动,纠正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针对老年人、妇女、亚健康等重点人群,运用中医药理论制定养生保健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并得到了居民的充分肯定。三年来共开展健康教育讲座875次44428人受益,开展健康促进活动1297次7799人次受益,健康咨询80170人。为推广使用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处方,区卫生局组织力量精心策划内容,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作多种健康教育处方共计30万份。

(三)大力加强社区中医人才培养。中医药人才队伍是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中医药服务水平,我区通过培养骨干、专家带教、引进人员、返聘专家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建成了一支技术过硬、扎根基层、长期稳定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2名以上中级职称以上中医执业医师坐诊。

落实社区“四个一批”政策,进一步加强中医人才建设。一是“下来一批”,我区的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由医院承办,医院的中医医师、中药师能够定期到社区进行定向支援,比如首钢医院所属的四家医疗服务中心,除中医师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诊外,中心的中草药服务也与医院紧密结合在一起。二是“回来一批”,社区返聘专家中中医类别的专家是23%;三是“进来一批”,近三年我区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引进25名中医硕士和博士,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才的服务能力。四是“出来一批”,通过北京市“扎根回归”工程对现有中医类别的全科医师进行岗位培训,近三年我区共送出培养中医类别全科医师8人,加强了社区中医人才培养。

(四)不断加强社区卫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十分适宜在社区开展,对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大有益处。我区在开展全员培训中医适宜技术的基础上,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推广和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6种以上,卫生服务站达4种以上),如针灸、推拿、火罐、敷帖、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导引等技术全面开展。通过多种形式的中医药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了临床医师中医药服务水平,为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提供了人才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热忱、耐心、细致的医德医风和全方位的中医药服务,赢得了居民的广泛信任,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居民中得到普遍认可。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为人次,就诊人数较增长15%。其中中医服务量人次,占总服务量的36.22%。目前,我区已建成通过审批的北京市中医特色示范诊区4家,北京市中医慢病示范站1个,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李庆业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随着中医传统文化在居民心目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市区两级政府对于中医在民生方面的应用更加关注,而我区的现状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购买服务的比例远大于政府举办的比例,不同的主办机构对中医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别,导致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医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全区整体的社区卫生中医服务情况与北京市其他先进区县仍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将把这次创建评审作为提升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一个契机,在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专家的支持帮助下,不断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中医队伍建设为保障,规范管理和科学考评为手段,特色内涵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我区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事业健康、蓬勃发展。我们相信,通过我们全区的共同努力,不断改进社区中医服务中存在的不足,我们的社区卫生中医工作一定会更上层楼。

推荐第9篇:南京公共文化服务

推进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始终放在城乡社区、始终放在基层,始终放在“服务”上,以大力推进街镇综合文化站(文体中心)和城乡社区文化室建设为龙头,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等五大工程建设为一体,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旅途中走出了“南京步伐”,即:“以政府主导,以民间社会组织为主体,以全民普遍参与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但是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此,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和《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全市文化工作的实际,提出加快推进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和落后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让全市人民共享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

2、奋斗目标。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到2010年,努力形成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比较充足、网络设施比较齐全、资金人才技术保障比较有力、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比较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和文化南京建设相适应。

二、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3、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大力度,因地制宜,讲究实效,以“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进服务”为目标,采用有线网络、无线发射和卫星补充等方式,扩大对农村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基本实现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地面电视、直播卫星交叉混合覆盖。彻底解决好全市“盲村”广播电视的覆盖,解决好贫困地区、贫困户广播电视节目的收听、收看。对经济欠发达街镇、贫困村、贫困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做到广播电视“村村通”、“长期通”,防止“返盲”现象的发生。探索以接收直播卫星等方式来解决南京部分偏远山区、圩区农村有线电视全覆盖的路径,加快对区县近30万户没有安装有线电视、农村5万多贫困户广播电视的全覆盖;通过加强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确保农户能够收听、收看到4套广播、8套电视节目。同时,理顺区县有线电视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以区县为中心、街镇为基础、服务广大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运行维护体系。增加广播电视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南京广播电视台逐步开办农村频道、频率,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各县和涉农区广播电视台应当加强以服务“三农”为重点,积极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和资讯服务,建立健全“村村通”工作的长效机制。

4、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加快推进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由文化部门负责牵头组织,采用分级投入、共建共享、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机制,建设以金陵图书馆为龙头、区县图书馆和文化馆(站)联动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县级分中心,带动街镇及城乡社区服务点的建设。到2010年,实现各区县建有分中心。结合“街镇文化站建设项目”统筹安排街镇基层服务点建设;通过与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共建共享,完成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实现“村村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建成南京市文献信息共建共享与服务的虚拟专网,实现文化信息共享资源与南京自建特色信息资源在同一技术平台的发布和开放,市级中心和区县分中心的数据库资源共享、跨库检索和书刊借阅通借通还、在任何服务点在线查看全文资料、电子图书、学术期刊及自建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等资料等功能,使南京文化信息数字化资源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行“总分馆制”和“图书馆流动服务制”,建立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定期送图书到街镇和城乡社区。

5、街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全市114个街镇综合文化站的提档升级,按照目标任务责任书要求达标创优;加大对全市217个尚未建立文化室的城乡社区的扶持力度;区县文化馆面积不低于3000—4000平方米,图书馆面积不低于1500—2500平方米;街镇综合文化站总面积不低于1000—2000平方米,并集图书阅读、广播电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老年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室面积不低于100—200平方米。街镇综合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实行全额拨款,单独建制,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文化市场的职能,其业务由本区县文化局指导,日常工作由街镇政府管理。要落实街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每站必须配备1—2名专职人员和相应的设备。街镇综合文化站要创新管理机制,开展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升级活动,按照国家一级馆的评估定级标准,从场馆面积、藏书数量、数字化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经费投入、人员编制等方面,进行对照检查,逐项落实。街镇综合文化站要达到“六有”(有场所、有设施、有队伍、有内容、有活动、有经费)。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室、要明确由专人具体负责,定期开展活动。全市每万人公共图书藏书量不少于1.6万册。2010年全面实现全市街镇有综合文化站、城乡社区有文化活动室(文体中心)的目标。

6、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推进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服务体制的改革。推动国有电影放映单位转企改制和院线制、股份制改造。培育发展国有、民营、个体等各类农村电影放映新主体,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广告宣传、设备维护等领域。完善公益放映补贴新机制,推动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的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影视教育活动,将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的放映纳入政府公益性放映的范围。加强农村电影设施设备建设,在实施街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中,统筹解决电影放映场所及相关问题。在全市实现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加快对各区县配备流动电影放映车和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的工作,到2010年,实现全市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

7、农家书屋工程。按照政府资助、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的要求,整合现有农村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动员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帮扶全市191个经济薄弱村建设农家书?屋。每个农家书屋可使用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配备图书不少于600种、1200册,报刊不少于1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50种,配置电脑、电视机、DVD机等设备,并有相对固定、具有基本图书管理知识的管理人员,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到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农民满意。到2010年,在全市农村所有社区建成农家书屋,加快推进农村书报刊发行网点的建设。

8、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工程。完善市、区县、街镇、城乡社区四级体育场馆设施网络建设,按照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努力在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活动、健身指导、体质监测、宣传推广等方面搞好服务,让更多的人享有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积极倡导“社会体育社会兴办,全民健身全民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兴办公共体育事业,大力推进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品牌化的进程。到2010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达到50%,其中城镇达到60%以上;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人数占总人口的85%左右;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标准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96%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每万人达到12名。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03年底的0.94平方米上升到2.0平方米以上,其中,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0.3-0.4平方米。

三、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

9、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区县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街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各级各类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和广播电视台(站)、互联网的公共信息服务点和卫星接收设施公共服务管理系统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优化城乡社区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要在城镇主要街道、大专院校、公共场所、居民小区规划建立党报阅报栏、售报亭。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和宾馆、机场、火车站、客轮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场所,要摆放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党报党刊供读者阅读。

10、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要进一步明确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区县文化馆、图书馆要发挥综合功能,辐射和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要尽可能做到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吸引力。要充分发挥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场所在公益文化服务中的作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文化设施,凡有条件的都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开放,实现全市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和共享。

11、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进一步加大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的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力度,尊重艺术规律,树立精品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加强策划和资助,集中精力,精心打磨,创作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鲜明个性、艺术水准上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俱佳的优秀作品。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充分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安全适用的公共文化产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逐步增加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加强“三农”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

12、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在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先进文化进社区、特色文化进乡村”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全市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纪念日都应当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动员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到基层提供志愿文化服务。不断丰富和创新群众文化内容,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歌咏、读书、朗诵、文艺演出、书画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继续办好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南京文化艺术节、南京市读书节、南京市学习节、“文博之夏”、市民学堂、“金陵五月风”文学艺术节、金陵合唱节、名家讲座等品牌活动,以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凝聚力带动和促进群众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南京人文资源优势,力争承办集聚效应强、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国际性、全国性重大文化品牌活动。

13、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鼓励多出快出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建立网上博物馆、网上图书馆,探索发展网络出版、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等网络文化产业的新路径。加强中国南京网、龙虎网等本市门户网站建设,充实拓展网上外宣内容,打造一批对外宣传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14、提高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能力。要发挥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支持新闻传媒业、出版发行业、影视制作业业、演艺业、文化创意业、动漫游戏业、数字传输业、会展博览业、工艺美术业、休闲娱乐业、教育培训业、印刷复制业、体育健身业等重点文化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坚实的产品支撑。各类文化企业也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生产更多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丰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拓宽选择公共文化产品的空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鼓励兴建大众化的影剧院,鼓励经营单位薄利多销,改变票价过高、群众消费不起的状况。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发农村出版物发行、演艺、电影放映等文化市场;鼓励、引导农民和社区居民自办文化阵地。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15、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政府投资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图书馆和街镇综合文化站等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用途,不得挤占和挪作他用,已被挤占的应当坚决予以纠正,已被挪作他用的应当限期坚决予以收回。对政府兴建的影剧院、体育场馆等文化设施,积极探索“国有民营”的新路子,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实行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实现文化设施物业管理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16、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鼓励具备条件的公共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要根据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电台、电视台和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特点,分类制定建设标准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评估系统和绩效考评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登记程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全市各类文化基金会和文化投资公司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17、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加快现代科技应用步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大力加强互联网建设,积极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发展和传播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借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台,以金陵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为龙头,加快区县图书馆与各地公共图书馆的联网步伐。加强区县图书馆镜像站建设,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和供给能力,为基层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加快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和移动多媒体系统建设,推进城市有线电视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改善和提高广播电视覆盖效能。积极推进数字化出版、印刷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应用,构建数字化出版物的生产、传播和网络平台。加快建设全市广播电视监测网建设,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五、切实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

18、健全领导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文化南京的高度,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部署,发展改革、财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分工负责,党建、人事、司法、农工、教育、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文化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对口挂钩帮促“一区两县”(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工作,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以及创建文明城市(街镇、村、社区、单位)和文化先进县(街镇)的重要内容。

各级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要认真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主动协调财政、人事、规划、土地、税收、建设等部门,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切实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的顺利建设、正常运转和公益性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市和各区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部门,要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实现从以办文化为主逐步向以管文化为主转变,从以管理直属单位为主逐步向以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转变,从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逐步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为主转变,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各级各类公益性文化单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力军,更应当把公共文化服务变为一种责任和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加大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让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19、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制定和出台《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经济政策》,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工商管理和价格政策、文化设施建设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每年财政文化事业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十一五”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于“十五”时期。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市级按辖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0.8元,各区县按辖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1.5元,所辖街镇按辖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2.5元的标准计提专项经费,由文化部门用于开展公益文化活动。改进投入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主体的多元化。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6〕43号)的规定,严格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从事娱乐业、广告业的单位和个人,要按规定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由地方税务机关在征收娱乐业、广告业营业税时一并征收。全市要把文化事业建设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用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市和各区县财政继续设立和完善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按2005年实际拨付数为基数列支出预算。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鼓励社会各界以捐赠、赞助、合作等形式,支持和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对捐助者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和奖励。放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准入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公益性文化领域,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20、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实施。编制《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着眼于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进行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对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影剧院、新华书店、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微波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出台的文化经济政策和有关规定报批。市规划、国土、建设、文化等部门要加强沟通,科学论证、合理布局、依法办事,加强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经批准拆除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务院令第382号)的规定和规划的要求原地或就近重建,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城乡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和配套建设,在老城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农村居住地集中建设等规划中,要根据人口数量、地域规模等实际,建立相应公共文化设施。在区划调整、镇村和社区合并中,原有的公共文化设施要继续保留并充分发挥作用。到2010年,在全市城乡社区形成15分钟文化休闲娱乐圈。

21、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要选配好基层“两馆一站”负责人,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在选拔、任用馆、站负责人时,应征求上一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意见,把懂业务、有能力、会管理、热心文化工作的综合性人才选拔上来,并享受本级中层干部待遇。要建立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网络,有计划地对基层文艺骨干进行培训。“十一五”期间对全市所有街镇、城乡社区文化管理、创作人员、民间职业剧团负责人等普遍轮训一次。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干部的考核,逐步实行“两馆一站”专业人员持证上岗。要建立和完善城乡社区文化指导员制度和公开招募社区文化服务志愿者制度,每个城乡社区都应当配备1-2名文化指导员或社区文化服务志愿者,辅导和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鼓励和支持专业艺术院团改革中的分流人员到街镇社区,担任文艺辅导员、文化指导员或社区文化服务志愿者。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的积极作用,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文艺团队、文化中心户、义务文化管理员等。宣传推介、表彰奖励一批优秀的民间职业剧团、城乡业余文艺团队、文艺辅导员、文化指导员和社区文化服务志愿者,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各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业务骨干和街镇文化站长和民间职业剧团演职员的职称申报、评定开辟绿色通道。

推荐第10篇: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县级标准)

附件2-2:

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

县 级

(苏南地区)

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深化改革,加强城乡统筹,突出软件建设,率先建成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方面

1.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布局合理,方便群众参加活动。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建有文化室。

2.图书馆建设。图书馆达到部颁一级馆标准;公共图书人均占有藏书1册以上;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1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在0.04册次以上;人均到馆次数0.5次以上。

3.文化馆建设。文化馆达到部颁一级馆标准。 4.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100%的乡镇(街道)建有单独设置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其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达到省文化厅、财政厅印发的《江苏省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中的相关标准。 5.村(社区)文化室建设。结合村级(社区)行政组织办公场所建设,100%的行政村(社区)建有面积不低于100平米的文化室,每个文化室都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6.公共电子阅览室(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100%的乡镇(街道)、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

7.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积极组织城市文化行政部门和单位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农村和社区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本省(区、市)的先进水平,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7小时。

8.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城市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农民工、老人、少年儿童和残疾人开放,设置方便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读区,配备设备和盲文读物。文化馆经常性组织针对上述特殊人群的各类文体活动,开展面向农民工的文化培训等。

9.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市场,采取项目补贴、资助和政府招标采购等方式,通过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10.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实现免费开放。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56小时。

11.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站)、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12.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5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8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

13.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图书馆建立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的总分馆制,实现通借通还。图书馆、文化馆配备一台以上流动服务车,图书馆每年下基层服务次数不低于50次,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12场以上,流动展览10场以上。

14.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县县有支中心、乡乡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100%的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及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的资源服务。

三、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方面

15.政府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规划和政策,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制定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建立政府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专家咨询制度、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制度,形成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协会参与、公共机构法人治理的管理模式,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

16.切实按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文化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编制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等标准,无偿划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体育馆(场)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公共文化设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便捷。

17.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现便民惠民,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18.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并落实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有关政策,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和农民自办文化初具规模,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四、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方面

19.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

20.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得到落实。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近三年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人均文化支出(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于本省平均水平。

21.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3名以上,行政村和社区有至少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

22.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80%。 23.文化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24.利用网络、声讯、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系统,实现当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方面

25.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起政府、文化和财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

26.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六、其他方面

27.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并已取得显著成绩,在全市乃至全省产生较大影响,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28.涉及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的工作内容,按照部门要求达到相应标准。

29.涉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工作内容,达到中央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要求。

县 级

(苏中、苏北地区)

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深化改革,加强城乡统筹,突出软件建设,初步建成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方面

1.图书馆、文化馆(站)、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布局合理,方便群众参加活动。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建有文化室。

2.图书馆建设。图书馆达到部颁一级以上标准;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0.6册以上;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0.7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在0.03册次以上;人均到馆次数0.3次以上。

3.文化馆建设。文化馆达到部颁一级馆标准。 4.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100%的乡镇建有单独设置的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其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达到省文化厅、财政厅印发的《江苏省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中的相关标准。 5.村(社区)文化室建设。100%的行政村(社区)建有面积不低于50平米的文化室,每个文化活动室都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00%行政村建立村图书室(农家书屋),藏书2000册以上。

6.公共电子阅览室(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层服务点)建设。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市及所辖县、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100%的乡镇(街道)、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

7.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积极组织城市文化部门和单位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农村和社区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先进水平,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5小时。

8.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城市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农民工、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开放,设置方便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读区,配备设备和盲文读物。文化馆经常性组织针对上述特殊人群的各类文体活动,开展面向农民工的文化培训等。 9.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市场,采取项目补贴、资助和政府招标采购等方式,通过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10.图书馆、文化馆实现免费开放。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42小时。

11.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站)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12.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4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6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

13.开展延伸服务。图书馆建立总分馆制等多种模式的服务体系。图书馆、文化馆配备一台以上流动服务车,具备开展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的能力。

14.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县县有支中心、乡乡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90%的行政村和城市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基层服务点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的资源服务。

三、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方面

15.政府有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规划和政策,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制定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建立政府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专家咨询制度、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制度,形成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协会参与、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的管理模式,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

16.切实按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文化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编制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等标准,无偿划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体育馆(场)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公共文化设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便捷。

17.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现便民惠民,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18.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并落实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有关政策,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和农民自办文化初具规模,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四、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方面 19.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

20.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得到落实。建立完善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近三年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人均文化支出(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于本省平均水平。

21.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2名以上,行政村和社区有至少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

22.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80%。 23.文化事业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24.利用网络、声讯、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系统,实现当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方面

25.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建立起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 26.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六、其他方面

27.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并已取得显著成绩,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28.涉及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的工作内容,按照部门要求达到相应标准。

29.涉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的达到中央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要求。

第11篇:台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可行性报告

台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的基本情况

2010年12月31日,国家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文社文发〔2010〕49号),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创建工作旨在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建设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一)关于创建标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项目)创建分东、中、西部三类标准。东部创建标准共有6个方面31条,涵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等。

表1: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东部)主要指标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 市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建有文体活动室(文化广场)。

市、县两级图书馆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1册以上(考核时);市、县两级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1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在0.04册次以上(考核前几年);人均到馆次数0.5次以上。

市县两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

100%的乡镇(街道)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

100%的行政村(社区)建设面积不低于200平米的文化活动室(中心),每个文化活动室都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市及所辖县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100%的乡镇(街道)、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全覆盖。

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近三年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人均文化支出(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于本省平均水平。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3名以上,行政村和社区有至少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

(摘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东部创建标准)

(二)关于申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每两年以地级市人民政府为主体申报。“十二五”期间申报的时间分别是2011年、2013年和2015年。根据申报标准和相关要求,原则上每省(区、市)每次只有1个创建示范区名额(候选名额不超过2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颁发给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组成方面提供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的地级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原则上每个省(区、市)有2个创建名额(候选名额不超过4个)。申报时间与示范区一致。

二、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有利条件

(一)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文化工作非常重视。“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台州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行动纲要(2008-2012)》、《关于推进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纳入对县(市、区)“两个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建立。“十一五”期间我市全面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至2010年底,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创建率达100%(133个文化站其中镇村联建45个),农村基层文化俱乐部覆盖率近87%。临海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先进县,椒江区、温岭市、玉环县进入省级文化先进县行列。新建台州市群艺馆、台州市图书馆和台州市博物馆。全市拥有7个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二级文化馆,3个国家一级图书馆,3个二级图书馆和61个省东海文化明珠乡镇。农民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5届,文化下乡工作连续4年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市基层文化队伍达到3000多支。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典型经验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2005年6月我市启动农村数字电影放映“2131”工程,成功走出一条“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新路子,被国内同行称为“台州经验”。 2006年4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在我市召开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化放映试点工作会议。2009年4月全国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三个三”文化计划在全国推广。2009年“百分之一文化计划”获文化部创新奖。我市基层文化建设做法和经验得到上级部门和领导肯定,为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差距分析

(一)省内各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基本情况。省文化厅制定的浙江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包括政府投入、公共文化设施规模、公共文化事业队伍规模、政府组织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参与等项目,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基本一致,比较全面客观的反映了全省各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下表为2009年度全省各县(市、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情况:

表2:全省各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情况

县市区 全省排名 县市区 全省排名 县市区 全省排名

杭州市 余杭区

富阳市

桐庐县

萧山区

拱墅区

江干区

建德县

滨江区

上城区

淳安县

西湖区

临安县

下城区

5 6 8 14 16 38 40 57 61 62 66 69 71

宁波市 鄞州区

慈溪市

奉化市

镇海区

余姚市

象山县

江东区

江北区

海曙区

北仑区

宁海县

1 9 10 15 17 24 27 28 30 35 48

温州市 洞头县

文成县

泰顺县

乐清市

瑞安市

永嘉县

苍南县

龙湾区

鹿城区

平阳县

瓯海区

53 70 74 76 77 80 83 87 88 89 90

县市区 全省排名 县市区 全省排名 县市区 全省排名

嘉兴市 海宁市

桐乡市

海盐市

平湖市

嘉善县

南湖区

秀洲区 10 12 18 21 26 56

79 湖州市 长兴县

安吉县

南浔区

德清县

吴兴区

4 31 32 34 81

绍兴市 绍兴县

诸暨市

嵊州市

新昌县

上虞市

越城区 20 25 36 41 49 64

县市区 全省排名 县市区 全省排名 县市区 全省排名

金华市 东阳市

义乌市

磐安县 永康市

武义县

浦江县

兰溪市

婺城区

金东区

7 42 46 50 58 63 67 84 86

舟山市 普陀区

嵊泗区

岱山县

定海区 2 3 13

44 台州市 临海市

温岭市

路桥区

玉环县

三门县

天台县

仙居县

椒江区

黄岩区

22 23 29 43 47 52 54 60 75

县市区 全省排名 县市区 全省排名

衢州市 常山县 开化县

龙游县

江山市

柯城区

衢江区 33 45 65 78 82

85 丽水市 云和县

缙云县

遂昌县

莲都区

景宁县

龙泉县

庆元县

松阳县

青田县 19 37 39 51 55 59 68 72 73

(摘自省文化厅2009年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

(二)我市与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的差距。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东部标准的6个方面31项指标中,其中主要硬件指标有文化设施、文化投入和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我市现状与创建标准存在一定差距。

表3:公共文化设施情况

创建标准 现有情况

博物馆 市本级建有博物馆 台州市博物馆尚处工程土建阶段,内部藏品为零。

公共

图书馆 所有公共图书馆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 路桥区图书馆尚处工程土建阶段、台州市图书馆尚未定级,黄岩、天台两地图书馆为部颁三级。

人均占有藏书1册以上 全市人均占有藏书仅0.23册。

文化馆 市、县两级均建有文化馆并达部颁二级以上标准 路桥、仙居文化馆为部颁三级。

乡镇综

合文化站 100%的乡镇(街道)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 45个乡镇未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

文化

活动室 100%的行政村(社区)建有面积不低于200平米的文化活动室(中心) 548个行政村(社区)未建有文化活动室(基层文化俱乐部)。 电子

阅览室 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和100%的乡镇(街道)、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台州市图书馆尚未建有电子阅览室,全市70%左右的乡镇(街道)未建有合标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表4: 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情况

创建标准 现有情况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3名以上 全市尚有3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未配备3名(含)以上文化员。

行政村和社区有至少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指导员) 全市还未有配备由财政补贴的行政村(社区)文化管理员

表5: 公共文化投入情况表

创建标准 现有情况

近三年财政对文化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2008年 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14.56% 文化体育传媒支出增幅13% 2009年 7.07% 10% 2010年 18.46% 15%

人均文化支出(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于本省平均水平我市2009年度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为16.8元/人,不到全省均值(34.87元/人)的50%。

(根据省文化厅和市财政局提供的数据)

对照创建标准,如果对不达标文化设施全部新建,“十二五”期间全市文化基础设施投入5.2亿元。按照每位村级文化管理员每年劳务工资1万元计算,“十二五”期间全市需支付工资费用2.5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市达到创建标准至少需要文化基础设施和人员资金7.7亿元。

如果“十二五”期间新增的7.7亿元投入均由财政支出,平均分摊到每年可新增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26.6元/人。“十二五”期间我市的公共文化事业费将会超出2009年全省34.87元/人的平均水平。

注:根据《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标准》服务人口20-150万的图书馆建设最低建筑面积为4500平米,文化馆最低建筑面积为2000平米,参照市文化艺术中心和市图书馆工程建设投资额,图书馆和文化馆以每平米6000元计算;一类地区文化站建设最低建筑面积为500平米,二类、三类地区最低建筑面积为1000平米,每平米按土建1500元、装修500元计算;村级文化活动室最低建筑面积为200平米,每平米按土建1500元、装修500元计算;电子阅览室按照配置以每家5万元计算;图书以每本20元计算。

四、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基本构想和工作措施

(一)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基本构想

建议我市通过四年创建,2015年申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到2015年底,基本完成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建设各项任务,2016年力争通过国家评定验收。通过创建国家公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切实推进我市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确保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特色文化塑造、文艺骨干队伍建设以及文化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具体时间安排为:第一阶段为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阶段(2011.3—2011.12)。按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工作要求,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市县两级的具体创建工作规划。第二阶段加快文化设施建设阶段(2012.1—2014.12)。通过考核等手段,全面提升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力争主要硬件指标基本达标,软件指标上新台阶。

表6: 创建示范区(项目)分县市区文化设施投资表

单位 建设项目 文化设施投资

(万元)

市本级 图书馆新购图书60万册,新购家具和IT设备(1000万)等,博物馆内部设计和装修(3500万)及藏品征集、采购等(2000万) 6500

椒江 新购图书25.7万册,新建4家单独设置的文化站,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30家和30家电子阅览 2664

黄岩 新建图书馆4500平米,新购图书43万册,新建14个文化站,新建8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和80个电子阅览室 9960

路桥 需新购图书38.7万册,新建5家单独设置的文化站,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3家,电子阅览室3家 1909

临海 新购图书45万册,新建3家单独设置的文化站,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140家,电子阅览室140家 7800

温岭 新购图书56.9万册,新建3家单独设置的文化站,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96家,电子阅览室96家 5058

玉环 新购图书23.6万册,新建1家单独设置的文化站,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7家,电子阅览室7家 987

天台 新建4500平米图书馆,新购藏书量8万册,需新购图书50万册,文化馆危房拆建1600多平米,新建4个文化站,新建41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和41个电子阅览室 6905

仙居 新购36.1万册图书,文化馆危房拆建2000平米,新建7个文化站,新建74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和74个电子阅览室 5950

三门 新购35.6万册,新建4个文化站,新建7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和77个电子阅览室 4577 合计:52310万 4

第三阶段为查漏补缺,全面完成硬件指标任务,强化软件建设阶段(2015.1-2015.12)。

(二)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工作措施建议

1、统一思想,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十七大进一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7月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文台州”建设,在全市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覆盖城乡、功能齐备、机构健全、设施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但对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和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水平,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依然滞后。在2007-2009年全省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排名中我市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筑面积数处在全省第10-8名之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市“四个文明”建设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考核目标体系,纳入财政预算。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等职能作用,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方法步骤,及时协调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发改、财政、城建、土管等相关部门要明确工作职责,积极给予支持和配合。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保护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和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加大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按照创建标准中“近三年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人均文化支出高于本省平均水平”和省委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财政投入增幅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高于“十一五”时期”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一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三馆一站一室”的创建要求,加快台州市博物馆工程建设和内部装修布展工作,力争2013年底前对外开放。增加台州市图书馆藏书量,陆续开放电子阅览室、地方产业图书馆等内部功能,确保在2014年前达到部颁二级标准并通过考评验收。推进路桥、黄岩、温岭、天台图书馆新馆和椒江、温岭、玉环、仙居、天台文化馆新馆及黄岩、温岭博物馆建设,根据《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标准》,完善内部功能,配置好设备设施。实施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达标和巩固工程,新建与充分利用闲置资源相结合,实现总体目标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新建、改建45家未单独设置的乡镇文化站和548家行政村(社区)的文化活动室。未达标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要按照《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和文化活动室建筑面积将不低于200平米的建设要求实施改扩建工程。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建设,到2014年底前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是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免费开放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和群艺馆(文化馆),发挥文化馆(群艺馆)、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组织活动、培训骨干等方面的综合效应,辐射和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持续开展送演出、电影、图书到农村,加强农家书屋建设。组织台州市艺术节、台州市农民文化节、庆祝建党90周年等文艺活动,以社区和镇村文化阵地为依托,以广场文化为主要载体,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健康、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上一场以上电影、每年看上5场以上演出,每年组织8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等方式,提高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服务效益。

三是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台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加强文化艺术人才、网络文化人才、基层文化骨干、优秀民间传统文化项目继承人的培养。完善乡镇文化员“双重管理”模式,每个乡镇文化站按要求配备3名编制以上的文化站人员,每个行政村(社区)配备1名政府补贴的专兼职文化管理员(指导员)。建立健全在职人员培训教育制度,县(市、区)级文化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四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深化“三个三”文化计划和“百分之一公共文化计划”,推动文化发展成果更好的惠及大众、服务人民。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文化俱乐部、赞助活动、免费提供场地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社会化。

3、树立标杆,借鉴学习省内外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根据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创业创新”的工作要求,紧扣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横向比较、纵向对照,树立有可比性的标杆、查找所存在的差距。要以省内的宁波、舟山、嘉兴等地、省外的深圳、上海等地为标杆,走出去好好学习取经,走下去认真找找差距。分别确立“两个标杆”,相对落后地区要以全市先进地区为标杆,力保工作有亮点、成绩有突破;相对先进地区要以全省全国先进地区为标杆,加紧追赶、力求提高水平。

4、强化考核,形成创建工作的强大动力。

建立并实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绩效评估制度,将创建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在设计考核指标时通盘考虑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六个方面的31个指标,既重视硬件设施建设,也要重视软件建设;既要考虑整体目标,又要科学设计分年度工作;既要紧盯创建标准,又要照顾各地的实际情况。要按照全市一盘棋、分工负责、时间倒排、分步完成的原则,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为率先在全国建成符合我市实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根据我市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东部),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15年底,基本完成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建设各项任务,2016年力争通过国家评定验收。通过创建国家公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切实推进我市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确保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特色文化塑造、文艺骨干队伍建设以及文化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二、工作任务和时间安排

通过四年创建,2015年申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具体工作任务和时间安排为:第一阶段为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阶段(2011.3—2011.12)。按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工作要求,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市、县两级的具体创建工作规划,落实建设资金。第二阶段为加快文化设施建设阶段(2012.1—2014.12)。通过考核等手段,全面提升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力争主要硬件指标基本达标,软件指标上新台阶。第三阶段为查漏补缺,全面完成硬件指标任务,强化软件建设阶段(2015.1-2015.12)。

表1: 创建示范区(项目)分县市区文化设施建设投资表

单位 建设项目 文化设施投资

(万元)

市本级 图书馆新购图书、新购家具和IT设备(1000万)等,博物馆内部设计和装修(3500万)及藏品征集、采购等(2000万) 6500

椒江 新购图书25.7万册,新建4家单独设置的文化站,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30家和30家电子阅览 2664

黄岩 新建图书馆4500平米,新购图书43万册,新建14个文化站,新建8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和80个电子阅览室 9960

路桥 需新购图书38.7万册,新建5家单独设置的文化站,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3家,电子阅览室3家 1909

临海 新购图书45万册,新建3家单独设置的文化站,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140家,电子阅览室140家 7800

温岭 新购图书56.9万册,新建3家单独设置的文化站,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96家,电子阅览室96家 5058

玉环 新购图书23.6万册,新建1家单独设置的文化站,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7家,电子阅览室7家 987

天台 新建4500平米图书馆,新购藏书量8万册,需新购图书50万册,文化馆危房拆建1600多平米,新建4个文化站,新建41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和41个电子阅览室 6905

仙居 新购36.1万册图书,文化馆危房拆建2000平米,新建7个文化站,新建74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和74个电子阅览室 5950

三门 新购35.6万册,新建4个文化站,新建7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和77个电子阅览室 4577 合计:52310万 4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做到“四个纳入”,即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考核目标体系,纳入财政预算。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议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员,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等职能作用,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方法步骤,明确职责分工,及时协调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发改、财政、城建、土管等相关部门要明确工作职责,积极给予支持和配合。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保护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和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强化考核和督查。建立并实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绩效评估制度,将创建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在设计考核指标时通盘考虑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六个方面的31个指标,既重视硬件设施建设,也要重视软件建设;既要考虑整体目标,又要科学设计分年度工作;既要紧盯创建标准,又要照顾各地的实际情况。要按照全市一盘棋、分工负责、时间倒排、分步完成的原则,列出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工作的指导和督查,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3、加大投入。按照创建标准中“近三年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人均文化支出高于本省平均水平”和省委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财政投入增幅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高于“十一五”时期”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施项目化战略,坚持保重点、重基层,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向重点文化工程和基层、农村的倾斜力度。对一些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项目、文化活动,通过公开招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形式,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公共文化活动、文艺创作等项目的立项、申报、评估制度,建立公共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绩效评估制度,优化投入结构。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社会投资,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一是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三馆一站一室”的创建基本要求,加快台州市博物馆工程建设和内部装修布展工作,力争2013年底前对外开放。增加台州市图书馆藏书量,陆续开放电子阅览室、地方产业图书馆、工具书阅览室等内部功能,确保在2014年前达到部颁二级标准并通过考评验收。各地要按照“十二五”规划内容,扎实推进路桥、黄岩、温岭、天台图书馆新馆和椒江、温岭、玉环、仙居、天台文化馆新馆及黄岩、温岭博物馆建设,根据《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标准》,完善内部功能,配置好设备设施。实施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达标和巩固工程,新建与充分利用闲置资源相结合,实现总体目标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新建、改建45家未单独设置的乡镇文化站和548家行政村(社区)的文化活动室。未达标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要按照《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和文化活动室建筑面积将不低于200平米的建设要求实施改扩建工程。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建设,到2014年底前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是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免费开放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组织活动、培训骨干等方面的综合效应,辐射和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持续开展送演出、电影、图书到农村,加强农家书屋建设。以社区和镇村文化阵地为依托,以广场文化为主要载体,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健康、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上一场以上电影、每年看上5场以上演出,每年组织8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的目标。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等方式,提高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服务效益。

三是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台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加强文化艺术人才、网络文化人才、基层文化骨干、优秀民间传统文化项目继承人的培养。完善乡镇文化员“双重管理”模式,每个乡镇文化站按要求配备3名编制以上的文化站人员,每个行政村(社区)配备1名政府补贴的专兼职文化管理员(指导员)。建立健全在职人员培训教育制度,县(市、区)级文化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四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深化“三个三”文化计划和“百分之一公共文化计划”,推动文化发展成果更好的惠及大众、服务人民。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文化俱乐部、赞助活动、免费提供场地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社会化。

3、树立标杆,借鉴学习省内外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根据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创业创新”的工作要求,紧扣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横向比较、纵向对照,树立有可比性的标杆、查找所存在的差距。要以省内的宁波、舟山、嘉兴等地、省外的深圳、上海等地为标杆,走出去好好学习取经,走下去认真找找差距。分别确立“两个标杆”,相对落后地区要以全市先进地区为标杆,力保工作有亮点、成绩有突破;相对先进地区要以全省全国先进地区为标杆,加紧追赶、力求提高水平。

4、

(三)条件相对落后县市区的差距。我市9个县(市、区)经济基础和文化工作基础很不平衡,黄岩、天台、仙居、三门等地与创建标准差距较大,达到创建要求投入巨大。

表6 :各县市区硬件建设与创建标准的差距

文化设施建设要求 创建要求

现图书馆建筑面积798平米,需新建不低于4500平米现图书馆藏书量16.9万册,需购书43万册只有5个乡镇单独建有文化站,需新建14个80个行政村需新建文化活动室,需新建80个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2700 860 2800 3600 9960

投资额测算标准:

1、

表7 :天台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设施投资情况

文化设施建设要求 初步测算投资额(万元)

2700 1000 960 400 1845 6905

表8:仙居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设施投资情况

文化设施建设要求 初步测算投资额(万元)

图书馆为现有藏书12.7万册,需新购36.1万册文化馆为危房,需新建2000平米20个文化站只有13家为单独设置,需新建7家需新建74个村级文化活动室,74个村需新建电子阅览室 720 1200 700 3330 5950

表9:三门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设施投资情况

文化设施建设要求 初步测算投资额(万元)

图书馆为现有藏书7万册,需新购35.6万册14个乡镇中有10个文化站为单独设置,需新建4个77个行政村需新建文化活动室,77个行政村需建电子阅览室 712 400 3465 4577

(四)条件较好县市区的差距。虽然我市临海、椒江、玉环、温岭已获得国家和省级文化先进县市称号,基础相对较好。但是文化先进县的创建条件比较原则,标准相对较低,而示范区的创建标准非常具体,要求更高,尤其是对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阵地的建设要求。

表10:文化先进单位与示范区创建标准对照表

国家(省)级文化先进单位 创建标准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

建有乡镇综合文化站,并有单独设施,有专人管理,设备齐全。 100%的乡镇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3人以上。

100%的村(社区)有文化活动阵地,能正常开展活动。 100%的行政村(社区)建有建筑面积不低于200平米的文化活动室,有至少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每个文化活动室都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对照示范区创建标准,获得文化先进县的四个县(市、区)和路桥区在都要大规模购置图书,新建或扩建乡镇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

表11:5个县市区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建设情况

文化设施建设要求 初步建设投资预算

(万元)

椒江区需新购图书25.7万册,新建4家单独设置的文化站,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30家,电子阅览室30家 2664

路桥区需新购图书38.7万册,新建5家单独设置的文化站,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3家,电子阅览室3家 1909

临海市新购图书45万册,新建3家单独设置的文化站,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140家,电子阅览室140家 7800

温岭市需新购图书56.9万册,新建3家单独设置的文化站,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96家,电子阅览室96家 5058

玉环县需新购图书23.6万册,新建1家单独设置的文化站,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7家,电子阅览室7家 987

附 件

1、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

2、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东部)

3、《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

4、《文化馆建设标准》(建标136-2010)

5、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十一五”全国乡镇文化站建设规划》

6、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意见》

第12篇:第二批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

附件

第二批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

省辖市:(2个) 南京市 镇江市

县(市、区):(12个)

南京市高淳区 宜兴市 邳州市 金坛市 太仓市 昆山市 南通市通州区 东海县 淮安市清河区 盐城市盐都区 镇江市润州区 靖江市

乡镇(街道):(103个)

南京市:(13个)

玄武区红山街道,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建邺区双闸街道、莫愁湖街道,鼓楼区小市街道、挹江门街道,栖霞区西岗街道,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江宁区谷里街道、秣陵街道,浦口区泰山街道,六合区大厂街道,高淳区桠溪镇

无锡市:(8个)

江阴市华士镇、月城镇,宜兴市周铁镇,惠山区钱桥街道, 新区旺庄街道、鸿山街道,崇安区广益街道,南长区扬名街道

徐州市:(10个)

丰县师寨镇,沛县杨屯镇、河口镇,邳州市运河镇、碾庄镇,新沂市窑湾镇、马陵山镇,铜山区三堡镇、柳新镇,贾汪区江庄镇

常州市:(5个)

溧阳市社渚镇、南渡镇、竹箦镇,新北区河海街道、薛家镇

苏州市:(8个)

张家港市锦丰镇,常熟市辛庄镇,太仓市城厢镇,吴江区松陵镇,吴中区甪直镇,相城区渭塘镇,高新区浒墅关镇、工业园区胜浦街道

南通市:(9个)

启东市吕四港镇,海门市三厂镇,通州区平潮镇,如东县双甸镇,海安县曲塘镇、白甸镇,如皋市长江镇,崇川区任港街道,港闸区天生港街道

连云港市:(6个)

赣榆县罗阳镇,东海县平明镇,灌南县堆沟港镇,新浦区花果山乡,海州区朐阳街道,连云区墟沟街道

淮安市:(8个)

清河区府前街道,清浦区城南乡,淮阴区码头镇,淮安区施河镇,洪泽县岔河镇,金湖县黎城镇,盱眙县管镇镇,涟水县高沟镇

盐城市:(9个)

大丰市新丰镇,东台市三仓镇,射阳县特庸镇,建湖县建阳镇,阜宁县阜城镇,滨海县蔡桥镇,响水县陈家港镇,亭湖区五星街道,盐都区尚庄镇

扬州市:(7个)

邗江区公道镇、汊河街道,广陵区头桥镇,江都区樊川镇,高邮市菱塘回族乡,宝应县黄塍镇,仪征市真州镇

镇江市:(5个)

丹阳市延陵镇,句容市郭庄镇,扬中市油坊镇,丹徙区谷 阳镇,润州区和平路街道

泰州市:(7个)

靖江市斜桥镇、孤山镇,兴化市戴南镇、安丰镇,姜堰区俞垛镇、梁徐镇,高港区胡庄镇

宿迁市:(5个)

泗阳县裴圩镇,泗洪县峰山乡、临淮镇,宿豫区丁嘴镇,宿城区埠子镇

昆山市:(1个) 巴城镇

沭阳县:(2个)

沂涛镇、颜集镇

第13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语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语

1.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2.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富有;

3.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4.共创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共享文化繁荣发展新成果; 5.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6.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 7.发挥社会公众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8.走进公共文化,共享美好生活; 9.立足社会公益,情系文化民生;

10.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百姓幸福指数;11.公益均等办文化,群众满意惠民生;

12.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对接群众基本文化需求;13.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14.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脉; 15.崇文厚德,以文化人;

16.文化大餐等你来,免费开放零距离;17.开门办馆送文化,免费开放为大家; 18.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以文惠民; 19.文化为民 文化育民 文化乐民 文化富民;

20.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 12 -

第14篇: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汇报

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

汇报

文章标题: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大家好,我汇报的题目是“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几点体会”。自卫生部、民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实施方案》印发之后,碑林区政府决定争创全国首批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明确提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政策扶持”的创

建原则和“自主、自费、自律、自强”的创建方针。经过一个创建年度的艰苦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指标,在接受省、市联合审核评估基础上,于2004

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复核,取得分的良好成绩。2005年8月被卫生部等三部门联合授予“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荣誉称号。现将我们的主要收获体会简要汇报如下: 体会之一,坚持政府主导、完善配套措施、落实方针政策是确保创建成效的重要前提

从创建活动一开始我们就深刻认识到,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仅靠卫生局及几个部门的努力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务。因此,要保证创建成功,就必须紧紧依靠政府主导,动员部门协作,落实方针政策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为保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方针政策、创建指标落到实处,碑林区政府专门印发了《碑林区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一年中仅以区政府名义和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名义印发各种配套文件就有40个之多。同时,在落实方针政策方面做到“七个纳入”和“三个给予”。

[文章-找文章,到]“七个纳入”是包括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区域卫生规划、公共卫生建设范畴、医保定点范围和财政预算等七个方面。“三个给予”是指政策上给予倾斜,工作上给予帮助,经济上给予扶持。这些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仅为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而且在接受国家复核时也成为主要受检内容,为创建成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会之二,健全创建组织,提供全面保障,细化目标任务是确保创建成效的必备条件

为了保证创建活动顺利开展,区政府专门成立创建领导小组,由政府第一责任人亲自主抓。与此同时,我局还抽调一大批富有实践和管理经验的同志组成创建办公室,全力保证人力支援。并从卫生经费中拨付专款为办公室配置现代办公设备和交通运输车辆。同时,还将六大类创建指标具体细化,分解到人,实

现项目包干。要求各项目组和责任人周一有计划,周五有小结。当进入冲刺阶段时还特别要求每天有计划、小结和汇报,力求当日任务当日完成,解决困难不过夜。创建办每名同志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日以继日地加班加点工作,放弃创建年度内多数节假日。实践证明,创建办公室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创建办全体人员的艰苦努力,我区创建活动就不可能成功。因此,我们深感健全创建组织,提供全面保障,细化目标任务对于确保创建成效是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基本条件。 体会之三,实行市场运作,严密公开招标,促进有序竞争既符合西部实际,也符合创建需求

我们经过初步测算,在西安这样的大都市新建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一次性投资80—100万元;新建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需一次性投资5—7万元,这还不包括房租、水电费和人员工资。而我区现有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8个社区

卫生服务站,如果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政府举办为主的政策执行,政府就应当一次性投入资金一千多万元,这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城区几乎不可能实现。为了在政府投入有限情况下发展好我区社区卫生事业,我们一直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举办为主。目前全区6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除7个属于政府直属医疗机构举办外,其余59个全部属于社会力量投资举办。在创建年度内,我们还将需要新建的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实行政府公开招标,效果令人满意。我们通过制定方案、发布公告、标前培训、资格预审、招标大会、履行合同、标后指导等七个层次的工作。省卫生厅、市卫生局领导对我区公开招标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省、市电视台还进行了专题指导。卫生部评审专家指出:“碑林区因地制宜谋发展,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既是特色,也是亮点”。 体会之四,坚持建设标准,严格依法准

入,落实功能任务是确保创建成效的关键

众所周知,任何事业发展都必须以实体和实效为先决条件,创建工作也不例外。我们在打牢创建基础方面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严格机构建设标准,强化“五化十统一”的建设与管理模式。具体做到机构设置标准化、功能任务综合化、服务流程规范、监督管理科学化、知识结构全科化和机构标识、规章制度、职责任务、规划布局、培训模式、资料管理、服装胸卡、购药渠道12全文查看

第15篇: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大家好,我汇报的题目是“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几点体会”。自卫生部、民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实施方案》印发之后,碑林区政府决定争创全国首批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明确提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政策扶持”的创建原则和“自主、自费、自律、自强”的创建方针。经过一个创建年度的艰苦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指标,在接受省、市联合审核评估基础上,于2004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复核,取得88.72分的良好成绩。2005年8月被卫生部等三部门联合授予“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荣誉称号。现将我们的主要收获体会简要汇报如下:

体会之一,坚持政府主导、完善配套措施、落实方针政策是确保创建成效的重要前提

从创建活动一开始我们就深刻认识到,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仅靠卫生局及几个部门的努力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务。因此,要保证创建成功,就必须紧紧依靠政府主导,动员部门协作,落实方针政策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为保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方针政策、创建指标落到实处,碑林区政府专门印发了《碑林区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一年中仅以区政府名义和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名义印发各种配套文件就有40个之多。同时,在落实方针政策方面做到“七个纳入”和“三个给予”。 “七个纳入”是包括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区域卫生规划、公共卫生建设范畴、医保定点范围和财政预算等七个方面。“三个给予”是指政策上给予倾斜,工作上给予帮助,经济上给予扶持。这些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仅为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而且在接受国家复核时也成为主要受检内容,为创建成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会之二,健全创建组织,提供全面保障,细化目标任务是确保创建成效的必备条件

为了保证创建活动顺利开展,区政府专门成立创建领导小组,由政府第一责任人亲自主抓。与此同时,我局还抽调一大批富有实践和管理经验的同志组成创建办公室,全力保证人力支援。并从卫生经费中拨付专款为办公室配置现代办公设备和交通运输车辆。同时,还将六大类创建指标具体细化,分解到人,实现项目包干。要求各项目组和责任人周一有计划,周五有小结。当进入冲刺阶段时还特别要求每天有计划、小结和汇报,力求当日任务当日完成,解决困难不过夜。创建办每名同志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日以继日地加班加点工作,放弃创建年度内多数节假日。实践证明,创建办公室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创建办全体人员的艰苦努力,我区创建活动就不可能成功。因此,我们深感健全创建组织,提供全面保障,细化目标任务对于确保创建成效是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基本条件。

体会之三,实行市场运作,严密公开招标,促进有序竞争既符合西部实际,也符合创建需求

我们经过初步测算,在西安这样的大都市新建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一次性投资80—100万元;新建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需一次性投资5—7万元,这还不包括房租、水电费和人员工资。而我区现有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如果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政府举办为主的政策执行,政府就应当一次性投入资金一千多万元,这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城区几乎不可能实现。为了在政府投入有限情况下发展好我区社区卫生事业,我们一直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举办为主。目前全区6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除7个属于政府直属医疗机构举办外,其余59个全部属于社会力量投资举办。在创建年度内,我们还将需要新建的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实行政府公开招标,效果令人满意。我们通过制定方案、发布公告、标前培训、资格预审、招标大会、履行合同、标后指导等七个层次的工作。省卫生厅、市卫生局领导对我区公开招标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省、市电视台还进行了专题指导。卫生部评审专家指出:“碑林区因地制宜谋发展,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既是特色,也是亮点”。

体会之四,坚持建设标准,严格依法准入,落实功能任务是确保创建成效的关键

众所周知,任何事业发展都必须以实体和实效为先决条件,创建工作也不例外。我们在打牢创建基础方面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严格机构建设标准,强化“五化十统一”的建设与管理模式。具体做到机构设置标准化、功能任务综合化、服务流程规范、监督管理科学化、知识结构全科化和机构标识、规章制度、职责任务、规划布局、培训模式、资料管理、服装胸卡、购药渠道、医疗文书、考核标准等十个方面的统一,使所有机构外部形象建设大大提升,增强了竞争力;二是严格依法准入,保证所有机构核发《社区卫生服务执业许可证》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全体社区医护人员必须符合法定执业资格,经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社区护理培训后方可上岗。同时按规定配备了全科医师和中医执业医师。三是积极完善功能任务,除落实了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等功能外,我们还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实现了预防保健任务下移社区,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

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的基本做法和初浅体会,定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各位代表批评指正。

第16篇: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汇报

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大家好,我汇报的题目是“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几点体会”。自卫生部、民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实施方案》印发之后,碑林区政府决定争创全国首批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明确提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政策扶持”的创建原则和“自主、自费、自律、自强”的创建方针。经过一个创建年度的艰苦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指标,在接受省、市联合审核评估基础上,于XX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复核,取得88.72分的良好成绩。XX年8月被卫生部等三部门联合授予“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荣誉称号。现将我们的主要收获体会简要汇报如下:

体会之一,坚持政府主导、完善配套措施、落实方针政策是确保创建成效的重要前提

从创建活动一开始我们就深刻认识到,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仅靠卫生局及几个部门的努力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务。因此,要保证创建成功,就必须紧紧依靠政府主导,动员部门协作,落实方针政策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为保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方针政策、创建指标落到实处,碑林区政府专门印发了《碑林区创建全国社区 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一年中仅以区政府名义和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名义印发各种配套文件就有40个之多。同时,在落实方针政策方面做到“七个纳入”和“三个给予”。 [大秘书网文章-http://www.daodoc.com 找文章,到大秘书网]“七个纳入”是包括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区域卫生规划、公共卫生建设范畴、医保定点范围和财政预算等七个方面。“三个给予”是指政策上给予倾斜,工作上给予帮助,经济上给予扶持。这些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仅为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而且在接受国家复核时也成为主要受检内容,为创建成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会之二,健全创建组织,提供全面保障,细化目标任务是确保创建成效的必备条件

为了保证创建活动顺利开展,区政府专门成立创建领导小组,由政府第一责任人亲自主抓。与此同时,我局还抽调一大批富有实践和管理经验的同志组成创建办公室,全力保证人力支援。并从卫生经费中拨付专款为办公室配置现代办公设备和交通运输车辆。同时,还将六大类创建指标具体细化,分解到人,实现项目包干。要求各项目组和责任人周一有计划,周五有小结。当进入冲刺阶段时还特别要求每天有计划、小结和汇报,力求当日任务当日完成,解决困难不过 夜。创建办每名同志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日以继日地加班加点工作,放弃创建年度内多数节假日。实践证明,创建办公室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创建办全体人员的艰苦努力,我区创建活动就不可能成功。因此,我们深感健全创建组织,提供全面保障,细化目标任务对于确保创建成效是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基本条件。

体会之三,实行市场运作,严密公开招标,促进有序竞争既符合西部实际,也符合创建需求

我们经过初步测算,在西安这样的大都市新建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一次性投资80—100万元;新建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需一次性投资5—7万元,这还不包括房租、水电费和人员工资。而我区现有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如果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政府举办为主的政策执行,政府就应当一次性投入资金一千多万元,这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城区几乎不可能实现。为了在政府投入有限情况下发展好我区社区卫生事业,我们一直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举办为主。目前全区6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除7个属于政府直属医疗机构举办外,其余59个全部属于社会力量投资举办。在创建年度内,我们还将需要新建的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实行政府公开招标,效果令人满意。我们通过制定方案、发布公告、标前培训、资格预审、招标大会、履行合同、标 后指导等七个层次的工作。省卫生厅、市卫生局领导对我区公开招标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省、市电视台还进行了专题指导。卫生部评审专家指出:“碑林区因地制宜谋发展,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既是特色,也是亮点”。

体会之四,坚持建设标准,严格依法准入,落实功能任务是确保创建成效的关键

众所周知,任何事业发展都必须以实体和实效为先决条件,创建工作也不例外。我们在打牢创建基础方面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严格机构建设标准,强化“五化十统一”的建设与管理模式。具体做到机构设置标准化、功能任务综合化、服务流程规范、监督管理科学化、知识结构全科化和机构标识、规章制度、职责任务、规划布局、培训模式、资料管理、服装胸卡、购药渠道、医疗文书、考核标准等十个方面的统一,使所有机构外部形象建设大大提升,增强了竞争力;二是严格依法准入,保证所有机构核发《社区卫生服务执业许可证》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全体社区医护人员必须符合法定执业资格,经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社区护理培训后方可上岗。同时按规定配备了全科医师和中医执业医师。三是积极完善功能任务,除落实了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等功能外,我们还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实现了预防保健任务下移社区,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防保任务,基本构建起了城区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新型公共卫生网络体系。 在创建年内,我们正式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与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合同。截止目前,“双向转诊”工作运行状态良好,给社区卫生机构执业活动提供了质量安全保障,给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多方便和实惠。与此同时,我们还大力弘扬祖国医药学,90%的中心和70%的站广泛开展了中医药服务。经过国家复核使我们亲身体会到标准化建设,依法准入和完善功能任务,不仅仅是社区卫生事业的基础工程,而且也是国家复核评估重点。没有这个基础。评审就无从谈起,如果有一个机构或一个人员非法执业,专家组实行一票否决。

体会之五,注重资料收集,规范文书档案,写好创建报告十分有助于审核评估

大家都知道,迎接任何层次的检查验收都离不开听汇报,看资料,现场查看三种方式。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国家复核同样如此。为保证创建资料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我们专门成立文书资料组,指定专人收集归类。在创建年度内,我们共撰写文字资料300余万字,收集各种文件、实施方案共140余份;合同协议3套共200余份,检查考评记录38本,培训纲要16份;汇报材料20余万字,发布信息43期,多媒体汇报资料4套,15分钟专题片1部,宣传画册1套;在《西安日报》发表文章6篇。最后归类整理时 共装订68卷,5100多页。同时还为各机构建立专用档案70余盒。这些资料的收集完善和规范化管理,不仅在省市评估和国家复核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积累了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创建总结报告由区政府主管领导亲自汇报,给卫生部领导和评审专家组留下很好的印象。

体会之六,加强宣传动员,注重协调沟通,营造创建氛围是确保创建成效的基本要素

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XX年度国家复核方案中,对于创建氛围和群众满意度测评非常重视,要求政府主管领导和十一个部门第一责任人必须熟知社区卫生服务方针政策,要求各机构工作人员必须熟悉社区卫生服务性质和任务;对群众基本卫生常识知晓率、机构知晓率、机构利用率及综合满意率考评分数就占了29分,这部分分值必须下功夫抓好落实。

在整体创建过程中,我们始终把营造创建氛围当作大事来抓。第一是先后召开动员大会和机构负责人专题会议达30余次;不断提高认识水平;第二是举办两期机构负责人培训班,专题讲授社区卫生服务方针政策及发展趋势,促进机构负责人对创建活动给予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第三是向有关部门和单位印发各种文件资料,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落实各自的创建指标;第四是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发放健教资料, 增强广大群众对基本卫生常识和服务机构的了解,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事业的支持和信任;第四是政府领导直接向各工作部门安排部署创建指标和迎检任务,办事处及社区居委会向广大群众进行迎检动员。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协调沟通,使全区形成了良好的创建氛围。为保证创建活动顺利通过国家复核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体会之七,保持政策稳定,加大经费投入,强化长效管理是发展社区卫生事业的长期任务

就总体情况而言,我们经过多年积极探索和创建年度的全面建设,碑林社区卫生事业已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基本实现了五个重点目标。

目标

一、区政府建立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政策保障机制。优先解决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法准入,医保定点、税收减免等政策性问题。民政局、办事处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统一建设规划。同时,区财政列出专项资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以奖代补和项目补助。

目标

二、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及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共识,为社区卫生事业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目标

三、进一步完善了以市场运作为主要形式的发展模式,吸引大量优质卫生资源向社区转移,大量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卫生建设,有效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有序竞争,社区卫 生服务公信力显著增强。

目标

四、进一步推进“五化十统一”建设与管理模式,建成了三大服务网络。第一是形成以社区卫生指导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一体的三级管理体系,做到一级管一级,层层抓落实。卫生局还专门为指导中心配备了7名专职管理人员,现代化办公设备和一部专用面包车,为长效管理奠定了物质基础,并在管理中严格推行年审制、淘汰制和替补制。第二是完善了规划布局合理,功能覆盖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各机构标准化建设和内涵质量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第三是初步构建起了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型公共卫生体系,使广大群众健康保障需求有了更好的保障。

目标

五、社区卫生服务资料建设实现档案化,微机化管理,建立了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数据资料库。

在肯定创建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层次不齐、部分机构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政府经费投入不足、部分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等问题都急待解决,社区卫生事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今后,我们将努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保持各项方针政策的稳定性,对社区卫生服务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进一步调整卫生经费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争对社区卫生事业有更多的经济补偿;三要争取在卫生局设 立社区卫生服务科,纳入政府行政编制,以便进一步加强长效管理,促进全区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使全区广大群众享受到更高效、更优质、更实惠、更全面、更安全的社区卫生服务。

以上汇报是我区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的基本做法和初浅体会,定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各位代表批评指正。

第17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报告

某某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情况

尊敬的:

上午好!非常感谢文化部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某某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心、关爱和大力支持!

我先简要介绍一下某某的省情,某某省下辖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境内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等55个民族;总面积为21.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135.6万。2013年某某GDP总量24502亿元,居全国第十位;其中,全省文化和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35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5.3%。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某某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厚,文化人才辈出。某某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发展,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纳入了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部署,大力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13年底,全省有省级公共图书馆2个、省级群众艺术馆1个;地市级美术馆5个、公共图书馆15个、文化馆

14个;县级美术馆5个、公共图书馆119个、文化馆129个;博物馆10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3处;乡镇综合文化站2238个;全省公共文化设施建筑总面积204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0.3平方米;可以说,我省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们注重从资金投入、制度建设、实践操作等方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大了公共文化资金投入力度。2013年全省文化事业费14.47亿元,在全国位居13位。投资9.68亿元的省博物馆改扩建、某某图书馆新馆、某某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区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先后启动。市州县两级财政多方筹集资金,普遍启动了图书馆、文化馆的新建和达标改造工程,据统计,2012年-2013年某某省市(州)县级文化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157亿元,建设规模976万平方米。我厅制定了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标准,评出一级站253个。从2009年起,文化部为城市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配置文化信息资源工程设备和文艺活动基本设备,目前,中央已累计安排下达我省286个城市街道文化站、1767个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配置采购资金12267万元;安排我省199个城市街道文化站、1227个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室、2143个乡镇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专项资金3519万元,极大改善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硬件设施。

二是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年初,在某某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重点提到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系列问题,并提出探索建设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据此,我厅就包括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问题在内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事项进行了责任分工,开启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工作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省人大、省政协、省委宣传部、我厅都组织了公共文化建设的专题调研。省人大还推动制定出台《某某省公共文化事业保障条例》。近三年来,公共文化建设成为我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热点,涉及相关内容的很多。

省政府近日印发了《某某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年)》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内容。我厅正在与省发改委积极沟通,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某某省“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

三是加大了实践操作创新力度。首先,积极创新“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据统计,免费开放前我省各级图书馆、文化馆日接待量为12.1万人,免费开放后的日接待量达37.6万人,增长210.7%,免费开放社会影响面正在进一步扩大。各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各项活动都有显著增长,据统计,2013年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流通人次1696万人次,较 3

上年增长13.8%。各级文化馆(站)举办展览4152个,较上年增长6.8%。全省87家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2014年上半年接待观众1979.3万人次,观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其次,打造深受群众喜爱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2013年、2014年的“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从乡村海选、县市区初赛,到市州复赛和决赛汇演,群众演出群众参与群众评价,发动之深、参与之广、规模之大、持续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达到了“让草根当主角,让群众乐起来”的目的,受到基层和群众的广泛好评。连续五年开展每年1万场的“演艺惠民,送戏下乡”活动,把优秀文艺作品送到基层、送到农村。积极组织“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计划活动,去年演出181场,惠及观众20万余人次。“三湘读书月活动”,全省少年儿童读书活动,“湘图讲坛”等阅读推广活动受到广大民众欢迎。“出版湘军”、“广电湘军”等全国知名品牌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和促进我省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第三是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内部管理机制。我厅积极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单位的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绩效工资制,激发内部活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我厅在绩效考核中,把公共文化服务作为重点的考核指标;在新的一轮机构的改革中,主动与编办、人事等有关部门沟通,注重解决基层尤其是乡镇文化站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目前,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重视有待提高。尽管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文化自觉”和政府主导意识还不够强的现象;对公共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认为文化是“软任务”,不如抓经济、抓城建见效快,没有真正将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二是投入有待加强。近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投入有了较大地增长,但市、县两级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不刚性、不均衡、不到位的问题仍然突出。我省作为中西部省份,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相对薄弱,省级财政压力很大,尽管投入在逐年增长,但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差距仍然很大,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还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就全国范围而言,我省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排名第29位;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排名第26位;平均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排名第24位;人均群众文化业务活动专项经费排名第17位。尚无省级美术馆。

三是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完善。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理论水平不够高,管理手段不够先进,以“办文化”替代“管文化”的现象还或多或少存在。公共文化 5

服务绩效管理制度化和科学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普遍缺乏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问责机制,“为谁抓、谁来抓、怎么抓”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难于协调、监督缺位、资源浪费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

三、思考与建议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文化民生的主要途径,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文化部门的重要历史使命和责任。我们的思考和建议如下:

一是加快公共文化领域的立法工作。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国家层面已出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务院令第382号)等,但还没有出台关于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建议把公共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二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领导责任。建议抓住国家、各省正在筹划出台“十三五”规划的契机,积极促进各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 “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一同规划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促进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观考核考评范畴,纳入党委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促进各地建立稳步增长的公共文化财政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

三是注重新型城镇化中的公共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国家已经发布了新型城镇化规划(2004—2020年),规划对文化传承在城镇化建设中应有的作用和地位作了明确的要求。可在城镇化建设中,文化规划的缺位还普遍存在。建议抓住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契机,努力推动各地在城镇化建设中把保护文化作为考量执政能力、执政理念和文化素养的指标来进行考核,确保城市建设中文化规划不缺位。

四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议尽快出台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明确各级政府的文化保障责任和底线。我们将参照国家标准,结合某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体现某某特色,积极制定省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管理和服务等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五是大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平台建设、公益性文化活动、文艺创作生产、特色文化传承等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社会化发展;培育和发展文化非营利性组织,鼓励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自我保护、自我管理、自我开发等良性民间参与机制的形成。我厅正在积极推进省博物馆、某某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力争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

六是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作用。发挥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的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对公共 7

文化资源、资金、技术、人才队伍、保障、管理服务等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通过制度设计,努力突破体制障碍,推进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交流与合作。

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深化改革、加大力度,加快构建具有某某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18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调查报告

关于重庆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调研报告

系部名称:会计与贸易系

专业:会计电算化

班级:会计A1104

姓名:王静

学号:0305110418

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全面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1)根据我的调查。目前,我市有公共图书馆多达40个,分别在沙坪坝区、渝中区、南岸区、合川区、璧山县等等,几乎每个区县都会有一个图书馆。还有博物馆36个,上百个乡镇宣传文化站。(2)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城市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在全市主城9区开展试点,有关政府从城市建设配套费中抽出了一些钱,用于社区文化中心建设。(3)我市成功申办“中国红歌会”并永久落户重庆。“中国红歌会”每两年举办一届,活动内容包括开幕式、比赛、闭幕式,下基层演出等。(4)我市还组织实施了元旦、春节期间“双送”活动。分别到乡镇、街道、社区演出,并且在乡村播放了电影,让农村居民们也能够享受到看电影的乐趣。(5)我市启动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工程,共涉及15个区县。我市还根据区县地方的实际情况,以区县为单位,着重解决通过有线和无线覆盖不能到达的盲区广播电视覆盖问题。(6)我市各个小区、公园都安置了健身器材,完善了居民们对娱乐设施的要求。同时,各个社区还安装了宣传栏和文化活动室,以便于居民们能及时了解一些信息。

二、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近几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从我调查当中了解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有关政府在这方面的建设加大力度,多拨一点财政的比例运用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上来。

1、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覆盖率偏低。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城乡公平覆盖,特别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覆盖,这也是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所需要的必备条件之一。根据调查所发现:

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并没有实现全覆盖,很多基层文化服务机构还没有建立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二、城市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较好,但地区内部的设施分布不平衡的现象依然突出,市民参与和享受文化的机会较少,例如:这个社区的文化设施较多,而另一个社区的文化设施就相对较少,这给居民们带来了许多的不便;

三、农村地区的设施建设情况有所好转,但总体上还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设施的欠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文化的供给与服务。整体而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率偏低,这都给群众对文化的积极性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群众文化需求存在一些矛盾。

根据调查发现,一方面随着群众对文化的积极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队伍正在慢慢的壮大,参与文化的热情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组织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较少。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那就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提出了另一个挑战。

公共文化活动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数量稀少、内容单

一、缺乏吸引力、没有创新。这样的后果是:群众文化活动队伍缺乏积极的诱导和良好的发展平台,这会打击群众参与文化的积极性。这也表明了:当前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群众参与文化的积极性、动力性以及他们的自觉性。

3、有关政府对文化服务建设的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文化工作“说起容易,做起来难”的现象在基层普遍性的存在。乡镇政府没有把对文化建设的投入纳入财政预算,甚至有些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对文化建设基本没有投入,这就导致了文化工作举步维艰。其原因,一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尽管基层政府在认识上对文化建设很重视,但因为财力薄弱,有心无力,无法把文化服务建设做好;二是由于基层领导重视经济工作而轻视了文化建设的影响,尽管财政状况较好,但不愿投入到文化建设中;三是对市区及乡镇文化建设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制约措施。尽管我市已经开展了社会文化先进乡镇的工作,但有的乡镇在入选市级“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后,忽视了对社会文化的继续投入和建设,致使出现倒退现象,群众失去了对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4、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缺乏一定的指标。

有些地方在财政上有一定的困难,比如乡镇财政基本上只能保证人员工资和文化事业单位的基本运转。大部分乡镇的公共文化经费几乎都没有预算到财政当中,从而导致基层在开展文化活动中,往往遇到一些的尴尬局面;社区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只能靠跑单位、拉赞助,基层文化人员付出了辛苦,却还要遭遇冷嘲热讽。

5、文化专业人才的缺乏、文化队伍结构的不合理。

尽管近几年来增加了文化单位招录人员,但文化团体和单位专业人才还是比较缺乏,年龄结构比较老化。基层文化服务站和村活动室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年龄结构偏大,有的活动室没有专人管理,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导致文化利用率不高,这也使群众们明明有学习文化的积极性。却被这样的情景而打消了念头。

三、对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建议

1、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均衡城乡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率,做到城乡居民共同拥有文化服务的权利。其根本目的是,保障群众享有文化的权利,享受文化建设成果。这也是整个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

内在要求。重点应当努力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类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平等。特别是对弱势群体:例如老人、儿童、农民、农民工、残疾人、没有接受到文化教育的人等。弱势区域:例如农村、民族地区、山区、偏远的区县等的覆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已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全面小康的基础性保障,这也将会给未来重庆的发展铺好一条成功的道路。

2、解决基层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在于利用“群众对文化需求的积极性”,以“拉动群众积极文化的内需”为着力点与落脚点,积极寻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设施的和谐统一,探索和创新的方式方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吸引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积极性。如公示文化服务内容、时间、场所,免费开放活动场馆,向低收入和特殊的居民提供免费服务等,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积极引导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参与文化中不断提高文化指数,促进人际关系的和睦和社会和谐。

3、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需要各级政府的财政的有力支持。针对目前的现状,要进一步健全政府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政策。合理支配有限资金,健全城乡文化服务建设,使城乡的文化服务建设能够均衡的发展。同时,根据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实际需要,希望有关政府能够提出一些制度,保证公益性文化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所需的必要经费。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文化人才下乡制度,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养。面向社会招贤纳才,解决文化事业单位人才缺少的问题。各个乡镇需要建立健全文化服务中心,配齐专职人员,稳定工作队伍。要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文化指导队伍。要保障各个阶级工作都要有人去做,要保障文化向着积极健康的趋势发展。要深化改革,坚持以民为本,明确群众文化是基层文化工作的重点,确保文化建设的实施。有关文化部门要进一步致力于乡镇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服务,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构建良好的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激发建设文化服务的活力,切实发

挥群众文化建设“领头羊”的作用。各个事业单位可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积极开拓文化市场,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实力。

根据以上本人所调查的情况,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文化对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不仅需要群众自身对文化的积极性和热爱性,但也需要有关政府对文化服务建设的投入与付出,这样群众才能很好的接受到文化给他们带来的丰富知识。虽然看似我市的文化发展很好,图书馆、博物馆和娱乐设施都比较丰富。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基层文化服务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果我们更深入的去调查,我们会发现事情的真相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文化服务的建设在城乡之间出现了不平等的现象,有关政府并没有加大对乡镇地区的文化服务建设,这让乡镇的群众跟市区的群众在接受文化教育上有了一定的差异,也使乡镇的群众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即使有投入到文化中的积极性,也会因没有良好的文化服务设施而失去了动力。国家领导人不是提出:要以民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吗?在我看来,有关政府应该加大城乡基层文化服务的建设,重点是乡镇地区,拉近乡镇群众和市区群众在享受文化服务成果的距离。提高群众投入到文化娱乐的积极性,让群众茶余饭后有地方可去,有项目可玩,提高群众生活娱乐水平。有关政府还应该完善公共文化发展政策,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良性化发展。通过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要求,扩宽文化服务建设的范围,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服务供需双方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把文化民生作为社会民生的重要内涵。

第19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进展情况汇

金川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类似范文:社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期工作情况报告

金川区始建于1985年,系金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总面积3770平方公里,辖2个镇、16个城市社区、27个行政村,总人口22.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9万人。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175.04亿元,增长15.9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4亿元,增长5.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805元,增长12.0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780元,增长11.41%。近年来,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随着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文化建设,全区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已建成数字图书馆1所,农家书屋2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个,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6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络体系。

一、抓基础建设,不断提升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

准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高标准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覆盖率达到81%。今年还将建设5个高标准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后,覆盖率将达到100%。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镇、村三级络,投入180多万元,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金川区支中心和9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以中心为平台,建立了金川区数字图书馆,以基层服务点为依托,整合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了9个基层服务点电子阅览室,并全部向居民免费开放。

三、抓活动开展,不断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坚持把丰富群众精神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三贴近”要求,广泛开展文艺、娱乐、健身、培训等健康、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建市30周年,组织开展了系列文化活动。大力实施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工程,深入开展了“送文化进农村、入社区”文艺巡演活动,2011年累计送文艺演出43场(次),送图书下乡2万册,送知识讲座4场(次),促进了全区城乡文化的互动交流。经常性组织区域内示范性会演、展演活动,培育形成了双湾镇农交会、宁远堡镇城乡一体化推进会和金川区春节灯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文化盛会,初步建成了点面结合、上下联动、城乡互动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在文化活动中,利用各种媒体以及宣传橱窗、文化长廊等载体宣传社会公德,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使文化活动有效发挥了凝聚力量、推动发展和培育良好社会风气、人文环境的作用。

四、抓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了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认真落实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和经费,为每个乡镇文化站配备了2名以上工作人员,村级文化管理和组织者至少有1人劳动报酬由政府予以补助,保证了各类活动的正常开展。立足现有人才队伍,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安排“三支一扶”、“进村进社”大学生担任城乡社区文化专干。加强对乡镇、社区专业文化队伍的培训,提高基层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了文化志愿者的培训、激励机制,积极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服务,形成了公共文化专业人才与志愿者队伍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同时,大力挖掘和培育乡土文艺人才,在各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都组建了戏曲、小曲演唱队以及自娱自乐舞蹈队,特色文艺队伍2011年底达到48支,成员达1200余人。

五、抓改革创新,不断激发了区域文化发展活力。围绕构建充满活力、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创新了文化管理体制,成立了金川区建设文化强区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强力推进、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了文化事业单位竞聘上岗、能上能下机制,激发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活力。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机制,设立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区财政每年安排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不少于200万元,积极支持和鼓励非公经济进入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2011年,结合各类文化项目的建设,区级财政实际投入文化建设资金2000

第20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例会制度(推荐)

例会制度

为确保我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有计划、按步骤开展,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特制定会制度,安排部署、加强交流、信息汇总。

一、例会的主要内容

汇总前一阶段工作,研究解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中的相关问题;传达贯彻上级相关精神和工作要求,对下期的工作情况做进一步衔接。

二、例会的时间安排

每周一上午10:30,召集相关部门、科室人员召开碰头会:与会人员汇报天工作进展情况,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天工作安排;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安排一周的工作。

2、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上午10:00,召开月汇报会,会议主要内容包括:汇报月度重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提出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和措施,提出下一月主要工作计划;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分管领导进行工作点评;并部署下月工作任务。

3、每季度最后一个工作日下午4:00,召开全体干部季度考评会,会议内容包括:通报各县、(市)、部门、单位示范区创建工作情况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提出下季度重点

工作目标等。考评形成会议纪要,考评结果纳入年度考核范围。

二、参加例会范围

单位及部门主要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办公室全体人员。

三、相关要求:

1.坚持例会正常化,不得随意改变或放弃每次例会。 2.会议应有明确的目标、计划,包括会议的时间、地点、目的、议题、议程、参加人员、等。

3.每次会议力求高效。

4.参会人员须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例会的实效。

5.每次例会要做好会议记录,并整理会议纪要,整理建档。

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工作汇报
《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工作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