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汇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5:37:32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城市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

城市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

1背景

城市是人口聚集度高、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也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城镇建设用地不足国土面积的1%,却承载了54%的人口,产出了84%的GDP。

快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开发强度过高,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以我国北方为例,城市开发建设前,在自然地势地貌的下垫面条件下,70%~80%的降雨可以通过自然滞渗进入地下,涵养了本地的水源和生态,只有20%-30%的雨水形成径流外排(见图1a);而城市开发建设后,由于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的下垫面硬化,70%~80%的降雨形成径流,仅有20%~30%的雨水能够入渗地下(见图1b),破坏了自然生态本底,呈现了相反的水文特征,破坏了自然“海绵体”,导致“逢雨必涝、雨后即旱”,也带来了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a开发建设前

b开发建设后

图1城市开发前后径流变化情况(以我国北方为例)

针对当前这种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等场合,多次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体现“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针对城市地下水涵养、雨洪资源利用、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排水能力提升与内涝风险防控等问题,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LID),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丰水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枯水期将蓄存的水“缓释”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标。

2海绵城市建设原理

住建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实践,于2014年10月编制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即建设“海绵体”。

海绵城市建设本质是通过降低雨水的产汇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自然状态(见图1a),即建设“海绵体”。

径流系数是表征水文特征的重要参数,是自然状态下地表径流量与总降雨量的比值,与自然地理气候状况有直接关系。依据多年水文气象资料,我国降雨-径流分布规律可划分为5个区(如表1和图2所示),大致反映了各个区域的自然水文生态特征。

表一降雨与径流分区情况

年降雨量/mm >1600 800~1600 400~800 200~400

降水特征 多雨 湿润 半湿润 半干旱 干旱

径流特征 丰水 多水 过渡 少水 干涸

径流系数 >0.5 0.3~0.5 0.1~0.3

图2降雨——径流分带图

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是要恢复自然水文生态特征,其实质是恢复原始径流状况。在自然状态下,一般而言,大到暴雨时(小概率降雨事件)易形成地表径流;而在中小降雨时(大概率降雨事件)较少形成大量的地表径流,主要入渗地下。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控制中小降雨的径流,将雨水留在原位,以期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

鉴于径流系数指标过于理论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易操作。因此,通过将径流系数的概念转化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并通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求得所对应的设计雨强(mm/d),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指标,以便于实际操作。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根据本地区自然状况的径流系数推算而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1-径流系数)。与之相对应的设计雨强,是经过统计分析当地的多年(一般不少于30年)降雨资料,将日降雨量由小到大进行排序(扣除小于等于2 mm的降雨事件),推导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所对应的设计雨强(mm/d),并以此作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控制性指标。以北京建筑大学对北京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雨强的关系推导为例,北京市位于半湿润地带,原始径流系数约0.1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5%,对应的设计雨强为33.6 mm/d,大约由小至大降雨排序的92%频次的降雨控制不外排,即可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地理气候特征、城镇化水平、经济条件差异较大,《指南》基于对我国近200个城市1983~2012年降雨资料,在统计分析年径流总量控制情况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值关系基础上进行计算模拟,得到了不同地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区间(如图3所示)。供各地参考使用。

图3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

以设计雨强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指标,一是可与气象资料紧密结合,既便于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又便于决策层面做出直观判断;二是可直接作为具体工程设计计算的参数;三是可量化、可测定、可考核,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3海绵城市建设途径 3.1转变建设理念和方式

一是从资源承载力角度,由“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合理确定城市建设规模和社会经济发展结构,实现原位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是从城市规划建设管控角度,由过去仅注重空间开发强度控制转变为开发强度控制与生态环境约束并举。

三是从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角度,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统筹建设”。源头减排是从产汇流的源头减少雨水径流形成,加大入渗;过程控制是延缓径流峰值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系统治理是指将“山水林田湖”作为生命共同体和完整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城市“海绵体”;统筹建设是指城市开发建设应统筹各类宗地开发以及道路、园林、水等设施建设,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

四是从排水安全和资源利用的角度,将传统“快排”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耦合。

3.2明确建设原则

一是规划引领。必须要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协调、明确控制目标,并落实到控规、修规和各相关专项规划中。

二是生态优先。以修复水生态为前提,科学划定蓝线、绿线,保护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三是安全为重。要在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处理好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排水、内涝风险控制的关系。

四是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特征、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不同,应当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控制目标与指标,因地制宜的选择低影响开发措施及其系统组合。

五是统筹建设。应当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各类建设项目中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 3.3健全组织机构

海绵城市建设必须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见图4)。首先,海绵城市建设责任主体是城市人民政府,在现有的体制机制下要形成有为的组织协调和领导机制,明晰工作思路,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统筹部署,健全机制。其次,完善部门协调与联动机制,统筹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建立规划、建设、市政、道路、园林、水务、水利等部门协调联动、密切配合的机制。此外,还要健全城市排水防涝和防洪管理体系、应急机制,提升应急防灾能力。

图4海绵城市建设组织示意

3.4强化规划管控与落实

一是要明确城市总体规划的管控要求。二是要通过相关专项规划予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产汇流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建设用地量大的地方也是雨水产汇流最集中的地方。因此,场地建设、道路是降雨产汇流的主要源头,需强化源头减排的约束要求。绿地系统是城市最大的海绵体,其调蓄功能不但要高于其他用地的要求,还可担负周边建设用地海绵城市建设的荷载要求。如,北京市已明确要求公园绿地至少要做到2年一遇以上的降雨全部收集不外排,高于其他建设用地要求。水系统作为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的完整体系,应统筹考虑实现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文化等多重目标。

三是依托现有基本建设程序和各项管控制度,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落地。3.5耦合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措施

《指南》中提出的渗、滞、蓄、净、用、排“六字箴言”,含括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工程技术措施。 “渗”,减少路面、屋面、地面硬质铺装、充分利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 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 (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 mm,并应设置排水层。

图5透水铺装

渗透塘(洼地,主要是下渗和精华,没有雨水调用)

(1)渗透塘前应设置沉砂池、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有降雪的城市,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侵害植物。

(2)渗透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不大于1:3,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小于0.6m。 (3)渗透塘底部构造一般为200-300 mm的种植土、透水土工布及300-500 mm的过滤介质层。

(4)渗透塘排空时间不应大于24 h。渗透塘应设溢流设施,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衔接,渗透塘外围应设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牌。

图6渗透塘

“滞”,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又缓解了灾害风险。

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100 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对于湿塘、雨水湿地等水面设施系指调蓄深度。 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 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

(1)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 mm。

(2)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 mm。

图7下沉式绿地

生物滞留设施 (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

(2)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路缘石豁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计算确定。 (3)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

(4)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水口等,溢流设施顶一般应低于汇水面100 mm。

(5)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般为5%-10%。

(6)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如经评估认为下渗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塌陷风险,或者拟将底部出水进行集蓄回用时,可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膜。

(7)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来确定,一般为200-300 mm,并应设100 mm的超高;换土层介质类型及深度应满足出水水质要求,还应符合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为防止换土层介质流失,换土层底部一般设置透水土工布隔离层,也可采用厚度不小于100 mm的砂层(细砂和粗砂)代替;砾石层起到排水作用,厚度一般为250-300 mm,可在其底部埋置管径为100-150 mm的穿孔排水管,砾石应洗净且粒径不小于穿孔管的开孔孔径;为提高生物滞留设施的调蓄作用,在穿孔管底部可增设一定厚度的砾石调蓄层。

图8生物滞留设施

“蓄”,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湿塘(雨水调蓄,有雨水再用的调节容积)

(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前置塘为湿塘的预处理设施,起到沉淀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的作用;池底一般为混凝土或块石结构,便于清淤;前置塘应设置清淤通道及防护设施,驳岸形式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为1:2-1:8;前置塘沉泥区容积应根据清淤周期和所汇入径流雨水的SS污染物负荷确定。

(3)主塘一般包括常水位以下的永久容积和储存容积,永久容积水深一般为0.8-2.5 m;储存容积一般根据所在区域相关规划提出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确定;具有峰值流量削减功能的湿塘还包括调节容积,调节容积应在24-48 h内排空;主塘与前置塘间宜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区(雨水湿地),主塘驳岸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6。 (4)溢流出水口包括溢流竖管和溢洪道,排水能力应根据下游雨水管渠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排水能力确定。

(5)湿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

图9湿塘

“净”,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 雨水湿地

(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雨水湿地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3)沼泽区包括浅沼泽区和深沼泽区,是雨水湿地主要的净化区,其中浅沼泽区水深范围一般为0-0.3 m,深沼泽区水深范围为一般为0.3-0.5 m,根据水深不同种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

(4)雨水湿地的调节容积应在24h内排空。

(5)出水池主要起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和降低温度的作用,水深一般为0.8-1.2 m,出水池容积约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积)的10%。

图10 雨水湿地

“用”,利用雨水资源化,缓解水资源短缺,提高用水效率。 “排”,构建安全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植草沟

(1)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2)植草沟的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3,纵坡不应大于4%。纵坡较大时宜设置为阶梯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台坎。 (3)植草沟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 ,曼宁系数宜为0.2-0.3。 (4)转输型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200 mm。

图11 植草沟

3.6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综合各地已开展的低影响开发建设项目的实践,估算海绵城市建设投资为1.6~1.8亿/km2。政府要通过两手发力解决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在地块开发建设中,要落实业主或开发商主体责任;在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多方筹措和化解资金问题。

3.7建立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水环境质量状况、排水防涝标准、污水再生利用及雨水利用、漏损控制等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绩效考核目标,考核结果可作为财政奖补的依据。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强度作为地块径流控制是否达标的衡量标准,通过区域总排口的连续监测,对于未达到目标控制雨量的部分进行处罚。此外,不同考核地块之间,也可研究建立年径流控制量的平衡和交易机制,鼓励公平分担、奖优罚劣。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先行先试,借鉴欧美国家的雨水排水收费机制,建立和完善雨水控制与收集系统建设与运行的激励(补偿)与约束机制,鼓励业主采取措施降低不透水面积和减少排入雨水管道系统的雨水径流量。 4案例

布里斯托尔海滨可持续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布里斯托尔Harbourside公共区域景观设计的最后阶段由英国景观建筑师Grant联合公司完成。布里斯托尔Harbourside已经获得了好几个奖项,包括星期日泰晤士报英国家庭奖,表彰其综合用途开发(2012)和建筑黄金标准(2008)。再建项目完成之际,布里斯托尔庆祝自己在2015年成为欧洲绿色之都——授予优秀的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创造力、文化和创新的城市。

可持续城市排水:可持续城市排水将雨水从建筑屋顶导流至港口,通过一系列管道、渠道和小溪,还可以灌溉种植。浮动的海港边缘芦苇在水进入港口之前过滤雨水和地表水。芦苇也创造了宝贵的栖息地,并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水边设置。其他栖息地包括面对中央广场的绿墙。

5结论

随着4月初试点城市名单的正式公布,一股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潮在全国兴起。热潮之下更需冷思考。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的巨大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许多问题有待深思。海绵城市的实质就是用现代雨洪管理来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雨洪及生态问题,实现像自然界那样的平衡。城市化区域对雨洪的综合性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传统的城市水网管道的建设,还包括城市的发展模式、规划、土地利用等等,需要各个专业的配合。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车伍:“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潮为行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更面临着诸多有待探讨的现实问题。海绵城市建设的符号和愿景很好,但是大家如果认识不到问题的实质,并且不能踏踏实实地将其解决,海绵城市建设可能会半途而废。”

推荐第2篇:生态修复

1 生物质能秸秆发电的工艺流程

农作物秸秆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作为燃料,直至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丹麦开始研究利用秸秆作为发电燃料.在这个领域丹麦BWE公司是世界领先者,第一家秸秆燃烧发电厂于1998年投入运行(Haslev,5Mw).此后,BWE公司在西欧设计并建造了大量的生物发电厂,其中最大的发电厂是英国的Elyan发电厂,装机容量为38Mw.

1.1 秸秆的处理、输送和燃烧

发电厂内建设两个独立的秸秆仓库.每个仓库都有大门,运输货车可从大门驶入,然后停在地磅上称重,秸秆同时要测试含水量.任何一包秸秆的含水量超过25%,则为不合格.在欧洲的发电厂中,这项测试由安装在自动起重机上的红外传感器来实现.在国内,可以手动将探测器插入每一个秸秆捆中测试水分,该探测器能存储99组测量值,测量完所有秸秆捆之后,测量结果可以存入连接至地磅的计算机.然后使用叉车卸货,并将运输货车的空车重量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可根据前后的重量以及含水量计算出秸秆的净重.

货车卸货时,叉车将秸秆包放入预先确定的位置;在仓库的另一端,叉车将秸秆包放在进料输送机上;进料输送机有一个缓冲台,可保留秸秆5分钟;秸秆从进料台通过带密封闸门(防火)的进料输送机传送至进料系统;秸秆包被推压到两个立式螺杆上,通过螺杆的旋转扯碎秸秆,然后将秸秆传送给螺旋自动给料机,通过给料机将秸秆压入密封的进料通道,然后输送到炉床.炉床为水冷式振动炉,是专门为秸秆燃烧发电厂而开发的设备.

1.2 锅炉系统

锅炉采用自然循环的汽包锅炉,过热器分两级布置在烟道中,烟道尾部布置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由于秸秆灰中碱金属的含量相对较高,因此,烟气在高温时(450℃以上)具有较高的腐蚀性.此外,飞灰的熔点较低,易产生结渣的问题.如果灰分变成固体和半流体,运行中就很难清除,就会阻碍管道中从烟气至蒸汽的热量传输.严重时甚至会完全堵塞烟气通道,将烟气堵在锅炉中.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因此,专门设计了过热器系统,已经用在最新的发电厂中.

1.3 汽轮机系统

1.3.1 汽轮机系统

涡轮机和锅炉必须在启动、部分负荷和停止操作等方面保持一致,汽轮机和锅炉,协调锅炉、汽轮机和空冷凝汽器的工作非常重要.

1.3.2 空冷凝汽器

丹麦的所有发电厂都是海水冷却的,西班牙的Sanguesa发电厂是河水冷却,英国的Ely发电厂装有空气冷凝器.在中国,空气冷凝器是一种很成熟的产品,可以在秸秆发电厂中采用.

1.4 环境保护系统

在湿法烟气净化系统之后,安装一个布袋除尘器,以便收集烟气中的飞灰.布袋除尘器的排放低于25 mg/Nm3,大大低于中国烧煤发电厂的烟灰排放水平.布袋除尘器为脉动喷射式,容器由压缩空气脉冲清洁.

1.5 副产物

秸秆通常含有3%~5%的灰分.这种灰以锅炉飞灰和灰渣/炉底灰的形式被收集,这种灰分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钾、镁、磷和钙,可用作高效农业肥料.

目前生物质能秸秆发电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关注.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如日本的“阳光计划”,美国的“能源农场”,印度的“绿色能源工厂”等,它们都将生物质能秸秆发电技术作为21世纪发展可再生能源战略的重点工程.根据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至2010年,我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要超过:300万kw.因此,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补贴政策支持生物质能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技术商业化的进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既有经济、社会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的秸秆发电技术的利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我国农村的秸秆资源相当丰富,主要的农作物种类有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油料作物、棉花和甘蔗.根据我国地理分布和气候条件,南方地区水域多、气温高,适合水稻、甘蔗、油料等农作物生产,北方地区四季温差大,适合玉米、豆类和薯类作物生长,故播种面积大于其他地区.小麦在我国各地区都普遍种植,播种面积以华中、华东地区最多;棉花产地主要是华东和华中地区,其次是华北和西部地区.预计在2000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每年秸秆资源的可获得量为3.5亿~3.7亿t,相当于1.7亿tce.如果将这些秸秆资源用于发电,相当于0.9亿kw火电机组年平均运行5000h,年发电量为4500亿kWh.农作物秸秆直接燃烧供热发电的利用方式,是一条将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可行的工艺技术路线.如果秸秆直接燃烧供热发电示范成功,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支农项目、最大的节能、环保项目,是我国最可能迅速大面积推广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正是由于秸秆直燃发电项目拥有以上特点,同时它又可能解决目前许多企业面临的煤炭供应趋紧,价格持续上升的问题,我国启动实施秸秆发电的示范工程引起了国内外业界的极大关注.

由中国龙基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德源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经营的龙基电力有限公司,是BWE公司“超超临界锅炉”和“生物质能发电”等核心技术、锅炉设备相关技术及其更新技术进入中国的唯一平台.作为BWE公司在中国电力领域的项目发展公司和窗口公司,龙基电力有限公司将在中国境内投资生产世界先进的发电厂设备,逐步把BWE公司的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引入中国,在国内生产BWE公司的生物质能发电锅炉及全部配套设备.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正式批准将河北晋州和山东单县的生物质能秸秆发电工程列为国家级示范项目(发改能源[2004]2017号文件和发改能源[2004]2018号文件),旨在示范中完善技术,规范和培育市场,形成新的产业.这正式将秸秆发电技术在国内的推广驶上了一条农村能源全新利用的快车道.河北晋州(1×25MW)和山东单县(1×24MW)两个示范项目都将引进丹麦BWE公司的世界先进秸秆发电技术,龙基电力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投资和项目实施单位,在当地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力争在吸收丹麦BWE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创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两个示范项目如能成功,将给我国广袤的农村带来前所未有的新能源革命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河北晋州项目每年燃烧秸秆20多万t,发电1.38亿kWh.按照每吨秸秆100元的收购价测算,将带动农户增收2000多万元/年;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火电厂相比,一年可节约l0万多tce.

国能浚县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黎阳工业集中区,注册资本金0.6亿元,是由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以燃烧秸秆为原料的生物发电厂。浚县地处河南省北部,地理位置:东经:114.33° 北纬:35.41°,处于安阳、濮阳、新乡、鹤壁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县域面积1030平方公里,耕地93.4万亩,是以农业为主的产粮大县。

公司的经营范围为:生物质发电,热力、电力销售;生物质压缩颗粒生产与销售,生物燃料运输,生物质原料,灰渣的开发利用。

浚县生物发电项目于2005年经河南省发改委批复核准,是鹤壁市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工程建设规模25MW,于2005年10月28日开工建设,工程建设总投资2.82亿。2007年12月1日通过试运行;2008年1月正式投产,年发电量11560万千瓦时,实现产值6500万元,收购秸秆18万吨,支付燃料款5500万元。

2010年公司全年完成发电量21587万千瓦时,全年收购各类燃料33.92万吨,可替代标煤十几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2万吨,可增加农民收入8500万元,燃烧后产生的灰份,可用于生产高品质的钾肥还田使用,社会效益显著。围绕燃料收加储运环节,可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对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清洁乡村意义重大。

国能浚县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黎阳工业集中区,是由位于北京的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投资2.68亿元建设,燃烧秸杆的生物发电厂。该项目的投产将会成为国家电力能源的生力军,将会推动生态、循环、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物发电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环境和实现能源的持续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享受2006年1月1日颁发的《可再生能源法》支持和相关国家政策优惠。为吸引人才,公司将提供相关职位的优厚待遇;而且,鉴于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的开工项目逐年增加,个人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国能浚县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黎阳工业集中区,注册资本金0.6亿元,是由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和龙基电力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总投资预算2.68亿元建设燃烧秸秆的生物发电厂。公司的经营范围为:生物质发电,热力、电力销售,生物质压缩颗粒生产与销售,生物燃料运输等。该项目的投产将会成为国家电力能源的生力军,将会推动生态、循环、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能浚县生物发电项目于2005年经国家发改委和河南省发改委核准批复,一期工程建设一台引进丹麦BWE公司的技术生产制造、采用振动炉排方式燃烧秸秆、额定容量为130t/h高温高压参数的电站锅炉和一台额定容量25MW、由青岛汽轮发电机厂生产制造的单级抽汽凝汽式高温高压参数的汽轮发电机组。该项目经过充分的经济技术分析,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已于2005年10月28日开工建设,工程造价:(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期工程发电工程静态投资 2.68万元;单位工程投资1.07万元/KW;目前工程建设正在顺利进行,截止目前工程已累计投资16000余万元,计划于2007年7月建成投运。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将燃烧秸秆20万余吨,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同时,还可以每年增加农民收入5000多万元,有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007年10月13日17:37分,我国第一台以小麦秆、玉米秆等黄色秸秆为燃料的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国能河南浚县项目1×2.5万千瓦机组一次并网成功,实现了我国以小麦秆、玉米秆为燃料的黄色秸秆生物质直燃发电机组建设工作的新突破,填补了国内黄色秸秆直燃发电的空白,标志着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自去年12月1日通过国能单县生物质发电项目的成功投产,在掌握了以棉花秸秆、林木废弃物等灰色秸秆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后,又成功地掌握了以小麦秆、玉米秆等黄色秸秆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将会对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产生深远影响。 国能浚县成功并网发电,是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积极实践国家电网公司“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具体体现,是公司自9月份开展“保投产、抢发电、大干100天,确保完成全年目标和任务”活动以来取得的最丰硕的成果,是公司向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献礼。

生物质直燃发电,根据燃料种类不同,燃料上料系统也不同,主要分为灰色秸秆和黄色秸秆两大类别。棉花秸秆、树枝、木材下脚料等密度较大的木本类植物属灰色秸秆,需破碎加工后输送至炉膛内燃烧;玉米、小麦等草本类植物属黄色秸秆,因其体积大、重量轻、密度小,为满足锅炉燃烧发热量,保证单位时间内的上料量,需要打捆至规定的体积和重量后输送至炉膛内燃烧。在收、储、运等燃料供应系统诸环节,以黄色秸秆为燃料的生物质直燃发电机组要比以灰色秸秆为燃料的生物质发电机组技术复杂程度和难度大的多。以国能浚县为例,在我国中原地区的农作物一年两熟,黄色秸秆收获季节较短,必须在较短时间内收购、存储全年所需的20多万吨燃料,科学存储和存储场地是一个较大的问题。特别是玉米秸秆的加工打捆问题,是目前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今年以来,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以打通黄色秸秆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路线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燃料收、储、运以及炉前上料系统等重点技术环节,成立专门工作组,组织精干力量开展了一系列攻关工作,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给农村带来的环保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到夏收和秋收时节,大量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因没有有效的利用渠道,村民只好在田间地头直接焚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影响交通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秸秆焚烧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一大公害。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用于发电不但能够有效地解决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且是目前国内农作物秸秆利用的最佳出路之一。

生物质天然气项目是2004年以河南农大张百良教授为首的一批专家学者,以农业部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为平台,联合鹤壁正道生物能源公司为破解工业化生物质天然气及纤维乙醇发展的瓶颈,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出了使生物质转化为天然气、纤维乙醇、纤维丁醇的最佳工艺。

该项目采用热转化效率最高的厌氧发酵技术,将各种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包括木薯渣、蔗渣、玉米芯、变质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剩余物)内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天然气、纤维乙醇、纤维丁醇等,耗能低且无污染排放,是一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目前该项目技术工艺世界一流,已取得发明专利一项。

考察团一行观看了项目工艺演示,详细了解该项目的的运行原理和进展情况,并对鹤壁市积极探索新能源的开发利该项目属清洁能源产业项目,为国家政策鼓励性环保项目。相对于生物质发电、生物质乙醇等国家严格审批项目,本项目无须行政审批,也无从业资格限制,行业进入无门槛。该项目投资规模伸缩性强,市场规模近乎无限,适合大规模投资,并可实现滚动发展及连锁站点建设。该项目规划建设一座年消耗8万吨生物质(玉米芯、玉米秸秆)、年产天然气2880万立方米的CNG标准站,包括WB-100数码连续起爆流水线两套,XG-2数控脉冲回流消化罐单元120套,CNG加气设备一套,总占地面积150亩,主要面向周边5km半径内的5万亩玉米种植面积,全年生产。用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表示赞许。

五、工艺流程

本项目工程总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玉米芯、玉米秸秆等生物质先进入连续汽爆设备进行汽爆预处理。由于数控连续汽爆设备的制造成功,将以前用传统生物质堆沤预处理方维式其效率低、得率低、进出料劳动强度大、发酵过程不能实现工业化自动运行的生物质天然气,推进到生物质转化效益最好的前位。数控连续汽爆不同于人工热喷工艺。它可在0.00875秒的爆速下,方便的以最低的能耗准确定量的将秸秆爆至浆状,为其取得较高的甲烷得率奠定了传质条件。

汽爆处理后的浆状生物质直接进入数控脉冲回流消化罐。由于其活性泥回流接种、混质脉冲传质、无效物清理、pH平衡、发酵温度等均在计算机控制下运行至最佳点,使其单位容积产气率得以大幅提高。整个高效厌氧发酵生产过程为静态全封闭数控运行,实现无人化管理,使生物质天然气在先进的数控装备保障下进入现代化工业大生产阶段。消化罐所产甲烷与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先进入脱硫储气柜进行脱硫暂存,然后由中压压缩机压缩至4~6Mpa,使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液化并分离,得到纯净的甲烷气体,然后再由天然气压缩机压缩至20Mpa,达到国家车用CNG标准,按照常规CNG加气站规范对外销售。

五、项目运营指标

本项目工程以单台LB-7型连续汽爆设备为生产规模计算单元,现分别列出各主要生产设备的性能指标:

1、LB-7型连续汽爆机

爆发速度:0.00875 S 汽缸容积:0.075M3/缸

汽缸装料:7.5kg /缸 (物料密度200kg/m3 物料含水量:12%) 当保压时间为90s时: 小时产量:300kg 日产量:7.2吨(干物质原料入料量,当保压时间短时,则产量上升,反之则产量下降) 年产量:300日×7.2吨=2160吨 电机功率:2.2kW 小时理论蒸汽耗量:0.1吨(不包括管道热损,由于干物质原料含水率、入料温度、工作环境温度及种类的不同,其理论蒸汽耗量将有所不同) 计算机配置:戴尔+研华工控

2、XG-2数控脉冲回流消化罐

产气量: 45m3/h; 干物质消化量: 83.3kg/h; 罐容积: 240m3; 折合甲烷产量: 28 m3/h; 生产强度: 4.5m3/ m3*d;

六、项目效益分析

1、效益分析基础数据(华北地区) ① CNG市场平均售价:3.6元/m3; ② 工业CO2市场平均售价:2.7元/m3;

③ 生物质收购成本:150元/吨;(玉米芯、玉米秸秆)

2、产值 ① CNG年销售额

年产气量:28 m3/h × 24h × 3只 × 360天 = 720000 m3 年销售额:720000 m3 × 3.6元/m3 = 259.2 万元 ② 工业CO2年销售额

年产气量:17 m3/h × 24h × 3只 × 360天 = 440640 m3 年销售额:440640 m3 × 2.7元/m3 = 119 万元 年总销售额:259.2 万元 + 119 万元 = 378.2万元

3、成本 ① 生物质原料

年生物质耗量:0.25ton/h×24h×360天×150元/ton = 32.4 万元 ② 蒸汽、电耗

年蒸汽耗量:0.1ton/h×24h×360天×100元/ton = 8.64 万元 年CNG压缩电耗:720000 m3 × 0.15元/m3 = 10.8 万元 ③ 人工管理

年直接人工量:8人×360天×40元/人天 =11.52 万元 年管理总费用:10 万元

年总成本:32.4 + 8.64 + 10.8 + 11.52 + 10 = 73.36万元

4、年收益(按新修订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免税) 378.2万元 - 73.36万元 = 304.84万元

六、市场价格走势及消费趋势

在能源需求及宏观对比方面,生物质天然气存在诸多优势:

① 在总体能源布局方面,相比于固定能源如电、煤等,近年来对移动能源的需求明显突出。且其价格走势强劲,不依赖政府任何价格补贴,并享受优厚的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②近年来,由于油气价格长期倒挂,我国天然气价格平均每年上涨8%。2007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规定了CNG价格与90#汽油价格挂钩,按1:0.75比例实现价格联动。随着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不断攀高,车用天然气的市场价格将持续走高。

③ 我国天然气储量仅为全球储量的1%,但消费量增长迅速,并对进口天然气的依存度越来越大。目前国内天然气供应较紧缺。

④ 相比于化石天然气,生物质天然气的甲烷成分更加纯净,不含重烷烃,对机动车发动机的保护更为彻底,大为延长机油更换时间。且生物质天然气分散生产、分散销售,无运输管道成本。

⑤ 相比于汽油,车辆燃料费用下降20%以上,替代优势明显;

⑥ 销售方式可直接面对广大CNG及双燃料车辆,无中间环节及费用,不受垄断企业控制,无市场销售风险;

⑦ 此外,天然气可显著降低机动车排放,是政府大力推广的移动能源方向。

推荐第3篇:生态修复总结

生态修复总结

一、概述

1生态学及生态修复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当前生态学主要由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部分组成。生态修复是指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广义的生物修复(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酶学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和技术再造,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

2生态修复概述

生态修复所需要修复的是关键种(key species)、功能群(functional group)和生态过程(Ecological proce)三个类型,而生态修复所需要的是植物、微生物和原生动物。

进行生态修复首先要进行诊断(Diagnose),对生态系统进行调查诊断,判断生态系统的破坏状况,然后构建和修复生态系统结构(Build and restoration),最后调整和强化生态功能,提高稳定性和自净能力(Repairing、strengthening、improving)。

生态修复的原则:

1地理学原则:要考虑生态修复地域性差异 2生态学原则:受限制性因子的影响 3系统学原则:整体和单一相互连接 4社会经济学原则 5美学原则

环境问题生态学根源主要包括:代谢失衡(metabolic imbalance)、系统无序(system disorder)、管理失调(managerial dionance)

二、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生态修复部分主要介绍了富营养浅水湖泊生态修复、河道污染治理技术、生态浮床技术以及人工湿地等。

在富营养浅水湖泊生态中,主要探讨了三种修复思路。第一种是进行杀藻除藻。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进行杀藻除藻,虽然可以快速杀除藻类,但是化学药剂的投加会对水环境产生污染。第二种是进行营养盐的控制。可以通过截污对外源营养盐及污染进行控制,通过清淤挖泥对内源营养盐进行控制,还可以钝化营养盐。第三种是进行生物控制。包括以浮游动物、鱼类控制浮游植物的生物调控和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的生物调控。

水生态修复中常用的植物有三种: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

在河道污染治理中,用的方法较多,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以及生态方法。常用的物理方法有截流分污、引水冲污、底泥疏浚和曝气复氧。化学方法主要包括化学除藻和重金属的化学固定。生物方法则是进行生物接触氧化,投加微生物,而生态方法就是建设生态工程修复。城市河流治理及修复是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水利、环境、生态等多个学科,修复过程受到河流流量、污染物成分及含量、环境条件等多因素影响,且治理、修复工艺均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在实际工程中需统筹考虑、合理配置以实现城市河流的治理及修复。对于污染严重的城市河流,需结合物理法、化学法对其水质进行改善,然后以生物法进行水质净化,恢复其中的生态系统,最终实现对该河流的治理及修复。

生态浮床技术是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和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的原则,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即:把特制的轻型生物载体按不同的设计要求,拼接、组合、搭建成所需要的面积或几何形状,放入受损水体中,将经过筛选、驯化的吸收水中有机污染物功能较强的水生植物,植入预制好的漂浮载体种植槽内,让植物在类似无土栽培的环境下生长,植物根系自然延伸并悬浮于水体中,吸附、吸收水中的氨、氮、磷等有机污染物质,为水体中的鱼虾、昆虫和微生物提供生存和附着的条件,同时释放出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合物。在植物、动物、昆虫以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环境水质得以净化,达到修复和重建水体生态系统的目的。生态浮床需考虑以下几种因素:物理结构、科学引种、时空配置、净化机制和植物管理。

人工湿地由天然湿地发展而来,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功能与组成,根据条选择合适的地形位置建造的人工生态系统,简言之就是人工建造和监工控制的、工程化的沼泽地。随着人工湿地的发展,人工湿地不仅仅局限于污水处理,还是具有园林绿化以及景观效果的作用,存在着很大的应用价值。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其本身还具有基建费用低、运行费用少、耐冲击负荷强等特点,但是在其应用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人工湿地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绝大数的湿地由四部分组成:水体、基质、植物和微生物。当前人工湿地处理的对象水体十分广泛,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矿渣废水等。我们一般根据污水在人工湿地中流动的方式可以将人工湿地分为三种: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 如今对于生态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行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生态工程的后期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工程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后期管理不善,不仅对污水的处理产生效果,甚至可能会产生新的环境污染。

三、污染物土壤生态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主要分为无机物污染和有机物污染。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对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主要有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两种。

植物修复的原理包括植物转化、根滤作用、植物萃取和根际土壤化学等。植物转化指通过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吸收的污染物进行分解,或者通过植物分泌出的化合物的作用对植物外部的污染物进行分解。根滤作用通过植物根的强烈吸持作用,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和有机物。植物萃取是通过种植一些特殊植物,利用其根系吸收污染土壤新能源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并运移至植物地上部,通过收割地上部物质带走土壤中污染物的一种方法。

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天然存在的或所培养的功能微生物群,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促进或强化微生物代谢功能,从而达到降低有毒污染物活性或降解成无毒物质的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的实质是生物降解,即微生物对物质的分解作用。

污染物土壤修复要进行现场调查和评价。通过现场调查,制定调查方案并组织实施。根据前期的调查,可经过必要的室内试验等对方案进行优选。修复方案一般分为原为修复、异位修复和综合修复。原位修复,即直接在污染物残留部位进行修复处理。其工艺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受环境影响大,处理时间较长,易使污染物扩散。原位修复适用于污染情况较为稳定或者需要长期治理及不易进行异位修复的污染区域。异位修复,即将污染土壤运至专门场地进行处理,可以防止污染物向地下水或更广大地域扩散。异位修复处置时间短、效果较好、易于控制,但成本相对较高。综合修复,即针对不同情况选取几种方法联合处理。其最大特点是各种修复方法的合理组织、取长补短、适用范围广、综合效果好,是较为实用的处理方案。

四、固体废弃物生态修复技术

固体废弃物按其来源可以分为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固体废弃物。对于废弃物的处理通过物理的手段(如粉碎、压缩、干燥、蒸发、焚烧等)或生物化学作用(如氧化、消化分解、吸收等)和热解气化等化学作用以缩小其体积、加速其自然净化的过程。对于有机废弃物可以通过堆肥和生物方法进行处理,但是针对矿业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但有研究表明可以对固体废弃物在生态工程中再利用。

在生态修复中,可以将固体废弃物作为构筑物和土壤改良材料,利用废弃物修复受损景观环境。利用废弃物减少风蚀和水蚀,构筑植物生长微环境,加固土体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利用废弃物进行土壤生态修复,废弃物作为调节剂改良表层土壤,作为化学固定剂生态修复土壤,利用生物与生物化学功能把废弃物用于土壤生态修复等。该技术尚未成熟,有待发展。

推荐第4篇:河流生态修复

河流生态修复

摘要: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一些符合生态修复理念的规划设计方法在工程建设中被逐步采用。在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一些河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取得了很好的建设效果并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文中结合几个案例,介绍近几年在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和实践方面所取得的部分进展。

关键字:生态 修复 技术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科技界和工程界针对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如何进行补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工程实践。

我国的河流生态修复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按照生态水利工程学理论,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一是水文条件的改善,二是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董哲仁,2003,2004)。其目的是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标志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高。一些地区结合河流整治和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即与防洪、排水、疏浚、供水、城市景观、水文化、人文历史等工程相结合,开展了河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建设。这类工程既具备特定的水利功能,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兼顾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的需求,以实现水利功能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统一。本文主要介绍我国近几年在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和实践方面所取得的部分进展。

1.水库多目标生态调度

河流是生态系统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载体,是一个连续的系统。自然河流的连续性不仅包括水文过程的连续性,还包括营养物质输移的连续性、生物群落的连续性和信息流的连续性。大坝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顺水流方向的非连续化问题,即水文过程和营养物质输移的非连续化。大坝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坝与水库本身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在大坝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系统的胁迫。前者的影响主要造成大坝上下游河流地貌学特征的变化,后者的影响主要造成自然水文周期的人工化。

通过改善水库调度进行筑坝河流的生态修复是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改进水库调度,可以避免和挽回大坝对自然环境的潜在危害,恢复河流已丧失的生态功能或保持自然径流模式。但改进后的调度不宜显著改变传统水利工程的功能,即减小原有的灌溉、发电和防洪效益。

目前,我国在水库多目标生态调度技术方面的研究仅处于初步阶段,有很多关键性课题需要结合具体水库工程深入开展研究,概括为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水库下游维持河道基本功能的需水量确定方法;(2)模拟自然水文情势的水库泄流方式;(3)水库泥沙调控及水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4)大坝孔13的合理运用模式及克服温度分层影响的技术;(5)恢复增强水系连通性的调度方法;(6)应对水污染突发事故的水库应急调度预案;(7)水库多目标生态调度法规体系和协调机制。

2.河道整治工程

随着生态水利工程学和河流生态学理念逐步被人们认知和接受,在我国的一些河道工程规划中,强渊自然河道平面形态的保护和修复,遵循宜弯则弯 宜宽则宽的原则。堤防工程建没要兼顾防洪和生态保护,正确处理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尽可能保留河漫滩区域。岸坡侵蚀防护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如植被护坡、具有良好反滤结构的抛石和空心混凝土块等。以下结合3个案例说明这些理念和技术的应用情况。

2.1 浙江辛江塘河道整治工程 辛江塘河道位于浙江省海宁市,河道全长22.5 km,是海宁市“六横九纵”河道网络框架中西引东泄的主干河道,亦是横贯东西的一条水上运输通道。辛江塘常水位时水面宽27.0 m,河道总宽度42.5 m。

辛江塘河道为平原河网水系,平时水流流速较缓,且河道通航功能在逐渐消退。因此,辛江塘河道岸坡侵蚀的主要原因是水位变动区以上部分雨水冲刷引起表层土流失和水位变动区处波浪淘刷造成边坡坍塌。据初步统计,河道淤积中约60% 为边坡崩塌,30%为表层土流失、10%为动植物腐烂物。

2.1.1 工程规划设计

在辛江塘的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遵循了5个方面的设计要点:(1)保持河道自然平面形态。在辛江塘建设中,本着尊重历史、尊重自然的原则,基本保持现有河道平面形态。拆除阻水建筑物,以满足河道排涝泄洪过水和抗旱引水要求。河道宜弯则弯,宜宽则宽,并增设河滩和岸边湿地等。(2)采用多样性断面。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辛江塘天然断面,在保持天然河道断面有困难时,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的顺序选择。辛江塘大部分河段可用天然河道断面,在通过主要集镇时采用梯形、矩形断面。(3)增加水域栖息地多样性。在治理规划中,保留了一些河边静水区和湿地,营造多样性水域栖息地环境,使之具有不同的水深、流场和流速,适于不同生物发育和生长需求,如图1所示。(4)采用植被进行岸坡侵蚀防护。通过引入植被,应用生态工程技术措施进行岸坡侵蚀防护是辛江塘河道整治的中心环节之一。河岸带植被虽对行洪具有一定影响,但它有很多其他功能,这些功能源自于河岸带生态系统内的环境过程,如正常发育的河岸带植被对河道岸坡有一定的加固作用,可以提供遮阴从而降低河流水温,在营养物质循环和水质改善方面也具有重大作用,为野生动物提供多种栖息地环境,并可以增加河道两岸的美学价值。(5)选择适宜的植物物种。河道植物的选择以辛江塘和邻近河道自然植被的植物种类为主体,如杉类、松类、竹类、桑、栾树、椿类等,它们经过了自然界适者生存、劣者消亡的过程,最能适应河道边生态环境、且病虫害较少。根据水位变动情况,进行植物分区。在河道常水位线以下种植水生植物,它的功能主要是净化水质和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按其生态习性混合种植和块状种植相结合。高杆、蔓延快的植物(如芦苇等)控制种植。在常水位至洪水位的区域下部以种植湿生植物为主,上部以中生但能短时间耐水淹植物为主。植物配置种植应群落化,物

种问生态位互补,上下有层次,左右相连接。种植多年生草本、灌木和乔木树种(如水杉、垂柳、落羽杉、枫杨等)。洪水位线以上配有占总量50% ~60%的常绿树种.以增加河道观赏性。

2.1.2 施工技术

草本植物通过种植种子进行培育,乔木则通过移植进行培育,灌木则通过栽种活枝条进行培育,如图2所示。

施工中,将活体枝条(长0.8~1.0 m、直径10~25mm)置于填土土层之间或埋置于开挖沟渠内。从边坡的底部开始,依次向上进行施工。用上层开挖的土料对下层进行同填,依次进行。填土坡和开挖坡的施工程序有所不同,但其原则是一致的。梢料层安放层面应该稍微倾斜(水平角约10°~30°)。枝条以与岸线正交的形式安放,并使其顶端朝外,其后端应插入未扰动土20cm左右。在枝条上部进行回填,并适当压实。 为兼顾岸坡稳定和植物生长,土坡表层压实度应比常规堤防工程设计规范要求(压实度为95%)适当降低。借鉴美国陆军工程师团的经验,压实度按照80%一85%控制(Wendi Goldsmith,et a1.2001)。

2.1.3 治理效果

工程的后期监测说明,水生植物基本沿河道两侧均衡生长,灌木、树根等降低了暴雨对土层的冲蚀,草皮等对坡面流水也有过滤作用,发挥了一定的水质改善功能。治理后,水华问题基本得到有效控制,水体悬浮物减少了约60% ,水体透明度提高了20cm。生物多样性水平明显提高,过去很少出现的一些物种如蛙类、蜻蜓等经常出现,野兔、鸟类等活动频繁。

根据该工程地区其他河道的治理经验,传统景观河道工程(如砌石护岸工程)投资约为124万km,而按照生态修复理念建设的河道工程投资为81.21万元/km,大大节约了工程建设费用。

此外,通过对工程区其他历史治河成果的观察、分析及比较,只进行清淤河道的使用周期大约为lO一2O年。而清淤与利用生态工程技术进行岸坡防护相结合,能有效稳定河道形态,据初步分析,其生命周期约为35—40年,延长近一倍。同时,今后的治理工作重点是清淤,从而可以节约工程投资,使河道的治理走上一条良性循环之路。

2.2 北京市北护城河

北护城河全长5.96km,起自海淀区新街口豁口暗沟出口,终点为东城区东直门闸,穿越海淀、西城、东城三个区。1981年因为修建环线地铁,曾进行改造,缩窄了宽度,加建了直立的混凝土岸墙。20多年来,两侧混凝土岸墙有局部倒塌、裂缝、侵蚀剥落、风化等现象发生。加之河中有污水排人,造成水质恶化。

在北护城河的改造工程设计中,从生物多样性恢复、自然景观、水文化和防洪等多目标出发,在规划建设范围,把原来单一的断面形式改变为复式断面或缓坡(图5和6),并进行岸坡植被,设置亲水平台和台阶。目前工程正在施工中。

2.3 北京市转河 转河的起点为西直门外的高粱桥,终点为北护城河的起点,全长3.7km。在1975年到1982年间这一段河道被填埋。2002年始进行转河整治工程建设,恢复其历史原貌(邓卓智,2004),其工程建设目标除防洪外,主要是改善河道景观,为本地居民提供一个优良的休闲娱乐环境,并发展旅游。

防洪排水标准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年一遇洪水校核。河道整治要求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并扩大水面,水面宽度为l5~25 113。为了发展旅游,本河段全线通航。为此,新建船闸1座、桥梁l3座、码头2座、补水闸1座。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形成历史文化园、生态公园、叠石水景、滨水游廊、亲水家园和绿色航道6个景区。断面图如图7所示。

转河整治后,生物多样性水平也有所提高,河道内明显可见到鱼、青蛙等生物物种,植被和人文景观也获得了大多数居民的认可。

3.生态修复江西样本

4月27日至28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由省科技厅组织、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实施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鄱阳湖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研究项目进行验收。验收专家对鄱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现状赞叹不已,一致认为:该项目将为保护鄱阳湖生态安全、促进鄱阳湖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为中国湖泊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安全提供借鉴。

项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服务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江西发展的时代主题,也是山江湖工程当前最主要的目标和任务。鄱阳湖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项目,就是山江湖工程为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而实施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这也是科技部对我省科技投入最大的项目。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保护好这“一湖清水”,对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我国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以及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表示,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湖区发展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美国的五大湖区、日本的琵琶湖区等,不仅治理成本大、时间长,对湖泊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还不能完全清除。在这种背景下,江西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针对鄱阳湖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安全中的重大问题进行鄱阳湖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研究,在国内、国际上都具有极大意义的创新性和示范性,为“世界从山江湖看到希望、江西从山江湖走向世界”提供了又一典范。

攻克鄱阳湖生态修复难题

鄱阳湖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研究项目设立了湿地生态修复、重建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水污染控制及水质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沙化土地与水土流失区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血吸虫病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鄱阳湖水生态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等5个课题,探索生态恢复路径。

项目同时在鄱阳湖区周边市县进行样板示范。运用生态技术治理规模猪场粪污水,净化农村生活污水就是其中的重大课题。在星子县泽泉乡的御景养猪场,生猪规模已经超过1.5万头,每天产生的大量猪粪水流经酸化池到沼气池再到沉淀池,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降低氨氮含量后,再进入梯级人工湿地层层净化。水质达标后,流入鄱阳湖。而项目实施以前,这里的猪粪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向鄱阳湖区排放,成为当地的一大污染源。

农药化肥残留等农业面源污染是鄱阳湖区涉及面积最广、危害最大、治理最难的生态难题。在九江市庐山区姑塘镇沿湖村,试验田四周摆挂着放了“性诱剂”的方盒,以生物防虫技术诱杀雌虫,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通过生物防虫技术和平衡施肥,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至少能减少20%。”庐山区农业局副局长刘卫东说,这意味着,从农田排往鄱阳湖的污水将大大减少。

治理沙山是湿地生态修复的又一主题。位于鄱阳湖北岸的都昌县多宝乡排上许家自然村,2007年被江西省山江湖办确定为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示范点。如今,示范区内绿草茵茵、水鸟争鸣,而仅数百米之隔的栅栏外却草木稀疏,沙丘连绵,内外对比鲜明。

经过5年的科技攻关,整个项目已建成鄱阳湖水生态监测的相关数据库及监测和预警平台,使示范区内受损湿地基本恢复天然景观,沙化土地植被覆盖率达80%,示范乡血吸虫病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示范区经济效益提高15%,多元化种植也使村民多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途径。

治理模式需要迅速推广 验收会上,专家组认为,鄱阳湖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项目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鄱阳湖区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成果已开始推广,产生经济社会效益,但放眼全省,全面推广依然任重道远。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表示,鄱阳湖区生态退化是自然和人为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存在水质污染、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点多面广”,涉及地方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利益,生态修复工程仅仅靠科技和农业部门的单兵作战显然力量单薄。

专家组建议,项目在今后的实施中,除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预算内财政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外,通过财税和信贷政策优惠,引导社会资金和外部企业参与生态修复项目中来,集合资金、人力、科技优势,形成生态修复规模效益。与此同时,借力科技创新,重视生态修复技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大对环保科技研发投入,利用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对重点项目以产学研合作的形式进行集中攻关,建立起生态修复科技支撑体系。

4.结语

由于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需求,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胁迫。这些胁迫主要来源于筑坝和筑堤造成的河流非连续性和自然河流的人工改造形成的渠道化。发展生态水工学,推广河流生态修复理念和技术,对于维系水利工程传统功能、保护河流生态系统、改善人居环境和强化文化景观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浙江辛江塘和北京河道整治的工程建设经验正在各地进行推广。浙江省结合2006年的河道整治计划,在8个县的一些河道整治工程建设中推广辛江塘的技术经验,主要利用植物护坡,进行河道侵蚀防护,并要求进行工程治理前后生物多样性、河岸侵蚀、泥沙输移等方面的系统监测,以期取得更加完善的技术成果。山东济南小清河目前正在按照河流生态修复要求,开始整治前的规划和论证工作。技术手段包括控制排污总量,拆除原来的直立河岸挡墙并采用多样性断面形态,应用生态工程技术恢复河岸植被和加强人文和园林景观建设等。

今后需选择小型流域,在流域尺度下,开展河流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与工程示范。以改善生物栖息地质量为目标,从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等方面进行河流生态修复的规划、设计及运行管理。开展水库调度方式、生态补偿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以及河流生态修复情景分析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董哲仁 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11):l一7. [2] 董哲 .河流保护的发展阶段及思考[J],中国水利,2004,(17):l6一l8 [3] 董哲仁.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水利学报,2004.(10):l一5. [4] 邓卓智.从转河工程谈今后的城l行河道设计[EB/OI一].北京巾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网站,2004 [5] Wendi Goldsmith,Marvin Silva,Craig Fi~henich.Determining Optinu~d Degree of Soil Compaction for B\',dancing Mechanical Stability and Planl Growth Capacity[R].ERDC, rN—EMRRP-SR-26,May 2CO1.

推荐第5篇:垃圾场生态修复

垃圾场生态修复

(河南欣安生态建设有限公司)

垃圾是人类生活的必然产物,城市垃圾的急剧增加使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飞速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垃圾的粗放式处理吞噬了我们的土地,破坏填埋场周围的环境,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垃圾场大量垃圾填埋将产生很大的裸露地表、甚至松散积边坡。填埋场的废弃、水土流失、及边坡安全将对周围的居民、水体等产生很大的危害。据环保部门专家介绍,由于压实和发酵等生物分解作用,填埋垃圾场中所含的污染物将随水分溶出,并与降雨、地下水等一起形成垃圾渗液。经技术检测,这种“垃圾水”中所含有99种有机污染物和多种无机污染物,其中22种被列为我国和美国国家环保署的重点控制名单,1种可直接致癌,5种可诱发致癌。因此,城市垃圾填埋的生态修复十分重要。。

通过生态修复完全可以实现简易垃圾场的环境再造,消除环境隐患、安全隐患;变废为宝、资源再利用和修复土壤,提供城市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

河南欣安生态建设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的“BS活性土壤生态修复技术”是利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成果和理念,在现有喷播技术的基础上,引入土壤菌理论,采用特殊工艺研制出具有高生物活性的高纤维高团粒的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基材。这种人工营造的“土壤基材”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优良的土壤团粒结构、保水、透气、固土及可持续的肥力供应和强大的水土保持功能,可有效抵御风雨侵蚀,防止水土流失。

技术流程:将垃圾场进行全场覆盖,同时修建专用排管道,将场内积存的垃圾污水、渗液等输送至城市污水管网,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场处理,彻底实现垃圾渗滤液的无害化处理;全场设置雨污分流系统,大大减少污水量;设置沼气井,充分排放可降解垃圾产生的沼气等。然后根据业主要求和不同规划利用方向,采用“BS活性团粒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植被建设,规划打造成林地、绿地、湖泊和大型生态公园等。

推荐第6篇:生态修复工程公路建设项目建设工作汇报

一、项目基本情况

**市东环海生态环保公路是落实**市“两保护、两开发”发展战略、开发、建设海东的重要推进项目。公路建成后将解决沿线1区4镇41个村委会的交通通达和通畅问题,极大的改善沿线各镇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对沿线各镇及**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带动作用。同时,工程建成后将形成环**东北沿岸的一道景观,对减少沿线侵占**保

护区范围、增加沿线房屋防洪抗浪、抵御自然风险、杜绝污水直排**,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市东环海生态环保公路建设里程为61.76公里,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为下和至罗荃寺半岛段,全长12公里,路基宽24米,双向四车道。二期为海东镇罗荃寺至双廊红山庙,全长33.56公里,路基宽12米,双向二车道。三期为双廊红山庙至上关镇东沙坪村段,接大丽二级公路,全长16.2公里,路基宽12米。在道路建设的同时,全线靠海一侧设置4.5米的自行车观光道,充分利用公路两侧的剩余用地和景观平台,沿线设置8个观景区、14个观景亲水平台及二十多个旅游休闲节点,并对全线公路两侧的剩余地块进行生态绿化处理。

工程建设内容为:一期工程征用土地611.53亩,拆迁房屋122户计19630平方米;拆迁电力、电讯等管线5450米;路基土石方148万立方米;排水及防护工程3万立方米;不良地质地段软基处治2200米;涵洞644米/23道。二期工程征用土地750亩,拆迁房屋35000平方米;拆迁电力、电讯等管线13250米;路基土石方73万立方米;排水及防护工程4.2万立方米;不良地质地段软基处治8800米;涵洞540米/36道。三期工程征用土地322亩,拆迁房屋18300平方米;拆迁电力、电讯等管线6410米;路基土石方52万立方米;排水及防护工程3.3万立方米;不良地质地段软基处治9300米;涵洞480米/32道。

工程总投资35618万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资12500万元(路基5800万元,路面2700万元,征地拆迁安置4000万元),二期工程投资10068万元(路基6712万元,路面3356万元,文笔村、挖色办事处、长育村、青山村往海边改线所占的征地拆迁安置费由洱管局新一轮生态修复工程支付);三期工程投资7150万元(路基5720万元,路面1430万元,红山庙、海潮河村、马厂村、大营村、河尾村、东沙坪村往海边改线所占的征地拆迁安置由洱管局新一轮生态修复工程支付),全线景观绿化投资5900万元。污水管由环保局负责实施,计划投资14800万元。

二、项目进展情况

东环海公路一期工程机场路至天境阁12公里于2008年3月18日进场施工,目前已完成征地拆迁和路基工程投资8600万元,已完成可施工地段路基工程的和路面工程底基层。6月底已基本完成路基工程,春节前力争完成路面工程。二期工程天境阁至双廊红山庙段33.56公里于今年1月进场,已完成从8.5米到12米的勘测设计,线路优化设计和征地拆迁放线工作,于4月20日正式进场施工,完成工程投资2400万元,原计划于年底前完成路基工程,经过近一段时期指挥部、监理的大力督促后,承包人加大人员、设备的投入,并采取加班加点、见缝插针的施工方式,工程施工进度明显加快,计划提前3个月于9月底完成路基工程,2009年6月底完成路面工程。三期工程双廊红山庙至上关东沙坪段16.2公里已完成工程设计和征地拆迁放线工作,已于6月15日前在上关镇海潮河村、河尾村两个点进场施工,完成投资500万元,环海公路全线已累计完成投资11500万元。

三、项目工期计划

计划于2009年12月31日前力争完成一期路面工程,

二、三期路基工程,2010年6月前完成

二、三期路面工程,2010年10月前完成沿线景观绿化工程。今年市委、市人民政府下达计划完成投资1.2亿元,市交通局计划完成1.5亿元。

推荐第7篇:生态修复工程公路建设项目建设工作汇报

一、项目基本情况

**市东环海生态环保公路是落实**市“两保护、两开发”发展战略、开发、建设海东的重要推进项目。公路建成后将解决沿线1区4镇41个村委会的交通通达和通畅问题,极大的改善沿线各镇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对沿线各镇及**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带动作用。同时,工程建成后将形成环**东北沿岸的一道景观,对减少沿线侵占**保护区范围、增加沿线房屋防洪抗浪、抵御自然风险、杜绝污水直排**,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二、项目进展情况

三、项目工期计划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daodoc.com】

推荐第8篇:生态修复工程公路建设项目建设工作汇报

精选范文:生态修复工程公路建设项目建设工作汇报(共2篇)生态修复工程公路建设项目建设工作汇报

一、项目基本情况**市东环海生态环保公路是落实**市“两保护、两开发”发展战略、开发、建设海东的重要推进项目。公路建成后将解决沿线1区4镇41个村委会的交通通达和通畅问题,极大的改善沿线各镇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对沿线各镇及**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带动作用。同时,工程建成后将形成环**东北沿岸的一道景观,对减少沿线侵占**保护区范围、增加沿线房屋防洪抗浪、抵御自然风险、杜绝污水直排**,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市东环海生态环保公路建设里程为61.76公里,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为下和至罗荃寺半岛段,全长12公里,路基宽24米,双向四车道。二期为海东镇罗荃寺至双廊红山庙,全长33.56公里,路基宽12米,双向二车道。三期为双廊红山庙至上关镇东沙坪村段,接大丽二级公路,全长16.2公里,路基宽12米。在道路建设的同时,全线靠海一侧设置4.5米的自行车观光道,充分利用公路两侧的剩余用地和景观平台,沿线设置8个观景区、14个观景亲水平台及二十多个旅游休闲节点,并对全线公路两侧的剩余地块进行生态绿化处理。工程建设内容为:一期工程征用土地611.53亩,拆迁房屋122户计19630平方米;拆迁电力、电讯等管线5450米;路基土石方148万立方米;排水及防护工程3万立方米;不良地质地段软基处治2200米;涵洞644米/23道。二期工程征用土地750亩,拆迁房屋35000平方米;拆迁电力、电讯等管线13250米;路基土石方73万立方米;排水及防护工程4.2万立方米;不良地质地段软基处治8800米;涵洞540米/36道。三期工程征用土地322亩,拆迁房屋18300平方米;拆迁电力、电讯等管线6410米;路基土石方52万立方米;排水及防护工程3.3万立方米;不良地质地段软基处治9300米;涵洞480米/32道。工程总投资35618万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资12500万元(路基5800万元,路面2700万元,征地拆迁安置4000万元),二期工程投资10068万元(路基6712万元,路面3356万元,文笔村、挖色办事处、长育村、青山村往海边改线所占的征地拆迁安置费由洱管局新一轮生态修复工程支付);三期工程投资7150万元(路基5720万元,路面1430万元,红山庙、海潮河村、马厂村、大营村、河尾村、东沙坪村往海边改线所占的征地拆迁安置由洱管局新一轮生态修复工程支付),全线景观绿化投资5900万元。污水管由环保局负责实施,计划投资14800万元。

二、项目进展情况东环海公路一期工程机场路至天境阁12公里于20xx年3月18日进场施工,目前已完成征地拆迁和路基工程投资8600万元,已完成可施工地段路基工程的和路面工程底基层。6月底已基本完成路基工程,春节前力争完成路面工程。二期工程天境阁至双廊红山庙段33.56公里于今年1月进场,已完成从8.5米到12米的勘测设计,线路优化设计和征地拆迁放线工作,于4月20日正式进场施工,完成工程投资2400万元,原计划于年底前完成路基工程,经过近一段时期指挥部、监理的大力督促后,承包人加大人员、设备的投入,并采取加班加点、见缝插针的施工方式,工程施工进度明显加快,计划提前3个月于9月底完成路基工程,20xx年6月底完成路面工程。三期工程双廊红山庙至上关东沙坪段16.2公里已完成工程设计和征地拆迁放线工作,已于6月15日前在上关镇海潮河村、河尾村两个点进场施工,完成投资500万元,环海公路全线已累计完成投资11500万元。

三、项目工期计划计划于20xx年12月31日前力争完成一期路面工程,

二、三期路基工程,20xx年6月前完成

二、三期路面工程,20xx年10月前完成沿线景观绿化工程。今年市委、市人民政府下达计划完成投资1.2亿元,市交通局计划完成1.5亿元。

[生态修复工程公路建设项目建设工作汇报(共2篇)]篇1:公路建设工程进度汇报

万安县窑头至富坑口三级公路改建工程进度情况汇报

一、基本概况

万安县窑头至富坑口公路作为江西省万安县的一条通乡公路,是一条具有集散功能的三级公路。该公路的改建对改善区域交通条件,带动沿线乡镇发展旅游经济,加快农民脱贫致富,促进邻县边贸具有重要作用,促进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工程项目总投资约2577万元,路线起点为窑头镇(桩号为k0+000),途径田南、湖陂、八斗、剡溪、南洲、村背、枧头镇,终点为富坑口(桩号为k16+817.168),路线全长16.817168km。设计行车速度4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8.5m,路面宽度7m。该项目共有五座桥梁,其中k4+867八斗中桥为48m长新建预应力空心板梁桥,k3+189.5湖陂小桥(桥长8m)直接利用,k11+098.5南洲中桥、k11+681.5村背小桥、k16+009枧头中桥均经桥面系改造后利用。路线共设置盖板涵18道,圆管涵53道,利用老涵5道。路线布设呈南北走向,路面设计为沥青砼路面。该工程划分为a

1、a2两个施工标段,其中a1标段起讫桩号为k0+000~k8+500,长8.5公里;a2标段起讫桩号为k8+500~ k16+817.168,长8.317公里。

[生态修复工程公路建设项目建设工作汇报(共2篇)]

二、项目建设进度

该建设工程项目于2014年12月24日发布招标公告,并于2015年1月20日举行开标、评标工作,确定中标单位后并与之签订施工合同。现施工单位管理人员、施工机械已于2015年3月20日进驻施工现场,完成组建项目部工作,具备开展项目施工管理条件。项目管理指挥部组建工作也已完成。各施工单位均已开始项目前期准备工作,a

1、a2标段均已完成红线及中桩放样工作,a1标段配备两台挖掘机分别从鲁下、湖陂对向开挖红线边沟,截至目前已完成4公里左右,a2标段基本全部完成红线边沟开挖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该建设项目运行过程总体正常,主要是a1标段因村民阻扰致使红线边沟开挖工作滞后,且较多田地已经育苗不能开挖。路线途经村落拆迁量超出设计拆迁工程量,公路红线内近一两年新建的房屋数量较多,许多房屋紧靠路基,距离公路太近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四、拟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加强对村委、村小组及村民的协调工作力度,增加机械设备,加快红线边沟开挖进度。在道路紧临建筑物地段利用道路中桩进行实地勘测,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设计方案,以期减少不必要成本和减轻道路两旁原貌破坏程度。

万安县窑富公路项目驻地办公室

2015年3月26日

篇2: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汇报

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汇报

2014.9.17 根据2014年 参建单位安全隐患自查不彻底、不够深入。

(二)根据?宁德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预防建筑施工坍塌事故专项整治“回头看”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宁安办 [2014]27号),我局立即部署,结合?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交通建设工程“防坍塌、防坠落、反三违”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闽交建?2013?46号)及?宁德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印发宁德市交通建设工程“防坍塌、防坠落、反三违”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宁交总工办?2013?56号),以预防坍塌、机械伤害、高处坠落、反三违为重点,开展工程现场风险辨识与防控,加强对施工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的检查,发现并及时排查治理隐患。在重大隐患未排除,不能确保施工安全时,责令作业人员立即撤离危险区域或暂时停止施工。主要排查内容如下:①桥梁工程:深基坑临边防护与监测,墩台身临时支架和脚手架的搭设与拆除,整体钢模的安装、保养及验收,连续梁挂篮施工,梁场制运架梁,梁板吊装及固定,现浇梁模板、支架的搭设与拆除,跨线施工安全防护等。

②隧道工程:掌子面与洞口开挖坍塌预防,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控量测不规范整治,小导管、锚杆等超前支护、初期支护施工、锁脚锚管与钢拱架施工不规范、初期支护封闭成环不及时、仰拱初支与掌子面、仰拱与掌子面、二衬与掌子面安全步距超标整治。

③路基工程:路堑高边坡坍滑、抗滑桩施工坍塌。

④特种设备:提梁机、架桥机,塔吊,龙门吊,重型汽车吊,履带吊,翻模系统,施工电梯坍塌预防。

⑤健全应急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配备充实应急救援队伍和装备,编制各类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并认真组织演练,不断提高事故预防、应急处置和逃生自救能力。

根据专项督查的结果看,主要存在部分项目存在特种设备(架桥机)未取得检验合格证书就进行架梁作业,如省道201线宁德礁头至象溪公路象溪大桥工程,局质监站责令立即暂停桥梁架设作业,同时下发?宁德市交通质监站关于省道201线宁德礁头至象溪公路象溪大桥工程质量安全问题的通知?(宁交质监?2014?49号)。

(三)根据省政府安委会?关于开展公路隧道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闽安委?2014?5号)以及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开展公路隧道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宁安委?2014?8号)精神,我局高度重视,成立由郭海鸣副局长为组长,经济发展中心、质监站负责人为副组长,运安科、总工办、计建科、县乡公路管理所、道管处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整治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宁德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印发公路隧道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宁交运安?2014?28号)。专项整治共排查由宁德市公路局养护公路隧道17条,由各县(市、区)交通局养护的隧道共7条,主要问题是未设置限高标志、存在渗漏水病害、路面标线不清[生态修复工程公路建设项目建设工作汇报(共2篇)]晰,个别隧道未有照明等,通过专项整治,各有关单位均能够针对排查的隐患制定了专门的整改计划,目前均按照整改计划整改中,将逐步消除隐患。

(四)开展桥隧工程质量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情况。

根据?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办公室转发交通运输部关于两家 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重大质量安全隐患情况通报的通知?(闽交办

建?2014?24号),我局立即部署各县(市、区)交通局及建设单位开展桥隧工程隐患自查,并将排查情况及时报送我局,截止9月16日,共收到各单位排查的16个项目的25个隐患,其中12个已经当场整改完毕,剩余部分已按计划在整改中。同时组织质监站、总工办对辖区内的桥梁隧道隐患进行督查,根据督查的结果看个别项目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如省道201线宁德礁头至象溪公路象溪大桥工程未取得检验合格证书就进行架梁作业,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我局责令立即暂停桥梁架设作业;国省干线(联七线)公路霞浦东冲至火车站段工程a5标段南岐山隧道k50+920-k51+010段ⅲ级围岩隧道8月18日开始开挖后至9月10日仍未按设计要求及时进行锚杆及挂网喷砼施工,且9月10日我局质监站现场责令其立即停止隧道开挖并及时进行锚杆及挂网喷砼施工,但在9月12日的检查中,该段锚杆大部分已施打,从现场抽拔的5根锚杆结果看,设计2.5米锚杆,只施工了约50多厘米,存在严重偷工减料及较大安全隐患,该项目目前我局质监站已经做完现场笔录、物证等证据的调查收集,将对其进行立案处罚。

(五)“平安工地”考核评价工作情况。根据?宁德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开展公路工程“平安工地”考核评价工作的补充通知?(宁交总工办[2013]90号),对于大型桥梁、隧道、国省干线、镇镇有干线等项目均参照该文件精神开展“平安工地”考核评价工作,其中平安工地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质监站。我局结合日常工程质量安全检查,均对施工单位每月一次、监理单位每三个月一次,以及业主每半年一次开展“平安工地”考核评价工作。同时我局质监站每周将各项目参建单位落实“平

安工地”考核评价的情况上报局运安办汇总。三季度以来共检查45项次监督项目的“平安工地”考核评价的情况,从检查的结果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平安工地”考核评价资料不够齐全、部分对如何开展评价及评分不够清楚,未对考核评价的内容进行实质性检查,考核评价内容未实事求是落实到位。从今年度的“平安工地”考核评价的情况看,共抽查了10个项目,其中个别业主对落实半年度“平安工地”考核评价不及时,主要有宁德市蕉城宏鑫交通工程投资有限公司的省道201象溪大桥项目及九都至虎贝公路,福鼎市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霞浦县牙城镇(纵一线)至杨家溪(九鲤溪)公路福鼎段项目。

(六)工程项目督查情况

我局严格落实“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并开展专项督查,实事求是做好信用考核评价工作,至今共下发一月一通报8份,专项督查通报3份。目前我局质监站滚动监督普通公路工程项目20个,渡改桥项目3个,危桥改造项目4个;滚动监督水运工程项目16个。截止9月15日,我局质监站共发出整改通知书(含通报)56份,其中通报14份。从监督管理上看,我局质监站的监督检查基本上做到覆盖率100%,严格落实一月督查,整改跟踪复查、挂牌督办、回访等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机制,我市工程项目安全态势平稳。

(七)对省级挂牌督办、重点督查项目的整改落实情况。今年以来我市普通公路水运建设项目被省级挂牌督办、重点督查项目主要是在省公路局2014年上半年度的信用考核中检查中,福安市溪柄至楼下红色旅游公路工程s

1、s3标被列为重点督查对象,主要存在履约、管理混乱方面问题,业主为乡镇

下页 余下全文

推荐第9篇:污染河流生态修复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题目:污染河流生态修复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2013年 月

摘要:本文介绍了河流系统诸功能以及河流健康之间的关系, 从河流与人的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出发, 系统的探讨了原始自然阶段、工程控制阶段、污染治理阶段和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和改善等四个阶段的河流特点和治理条件, 分析了各个阶段河流系统平衡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原则。河流生态修复的基本目标是促进生态系统自我维持和陆地、缓冲区域和水生生态系统间相互联系的出现。河流生态修复主要技术包括: 缓冲区修复、植被恢复、河道补水、生物—生态修复、生境修复、水生生物群落修复技术等。本文指出了不同阶段实现河流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方法和步骤, 对今后的河流生态修复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河流生态系统;河流健康;生态修复;修复技术 1前言

河流是流域景观中一个流动的、与陆地生态系统联系紧密的、且相对开放的复杂生态系统。水域与陆地的过渡带(缓冲区域、交错带)是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的交汇区域,交错带内景观异质性高,生物群落多样性丰富。在河流系统的众多因素中,水是河流生态系统物质交换的主要载体,也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河流系统是由一系列不同级别的河流以连续、流动特性形成的完整系统。河流物理参数的连续变化梯度,形成系统的连贯结构和相应功能;同时河道物理结构、水文循环和能量输入,在河流生物系统中产生一系列响应——连续的生物学调整以及沿河有机质、养分、悬浮物等物质的运动、搬运、利用和储蓄。

随着区域经济、人口的发展,大量污染物(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排入河流系统,以及河流生态环境的破坏(过度砍伐森林、气候变化等)引起水质恶化,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增,在河流上大规模筑坝拦截河流水量,部分河流缺乏有效管理引起河道水量大幅度将对甚至断流,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和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抵抗力,而进一步加剧水污染,严重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

河流污染是人类对河流不当利用和控制的主要负面后果之一。河流污染治理需要有效控制污染源的污染排放量, 并将排污量控制在河流承载力之内。对于点源污染, 目前采用的技术包括物化、生物及其相关组合的方法, 常见的方法如絮凝沉淀、生物絮凝吸附、生物氧化、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固定化微生物- 曝气生物滤池方法等 。非点源污染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 因此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利用是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河流污染问题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 各种污染控制技术迅速发展, 为基于生物-生态集成的河流修复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河流系统功能健康的恶化主要表现为水中的养分、水的化学性质、水文特性和河流生态系统动力学特性等的改变, 以及因此对原水生生态系统和原物种造成的巨大压力。从20 世纪70 年代始, 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综合修复成为一种先进的治河理念。生态修复旨在使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自然状况。河流生态修复有多种方法, 生态系统修复是使受损河流恢复其功能健康的根本途径。

2 河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生态系统向来被人们誉为生命之舟。Costanza等把生态系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统称为生态系统服务,并且曾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l7种类型。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是不尽相同的。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河流生态系统功能中获取的利益。根据河流生态系统组成特点、结构特征和生态过程,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具体体现在供水、发电、航运、水产养殖、水生生物栖息、纳污、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补给地下水、泄洪、防洪、排水、输沙、景观、文化等多个方面。按照功能作用性质的不同,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可归纳划分为淡水供应、水能提供、物质生产、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生态支持、环境净化、灾害调节、休闲娱乐和文化孕育等。

3 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及评价方法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与社会、经济、人类、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在区域水平上可以理解为是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有机统一。一个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应该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良好的运转功能,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未受到损害,对长期或突发的自然或人为扰动能保持着弹性和稳定性,并表现出一定的恢复能力,整体功能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能够满足所有受益者的合理目标要求,具体表现为根据区域发展需求,合理利用分配水资源,保证不同区域利益的均衡,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其内涵是动态变化的,在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空间尺度具有不同涵义。

河流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一定的社会服务等众多功能,需要采用一定的指标和方法来监测河流环境条件的各个方面,即从多角度来评估河流的健康状况,从而提供对其整治以及管理有用的信息,提高受损河流的健康状况,保护健康河流,满足当代以及下一代人的环境、社会和经济需要。研究国内主要河流的健康状况,可以提供进行横向比较的基准,构建一套适用于我国的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理论体系,评价国内河流健康状况,能够诊断我国不同地理区位河流健康状况的差异,设立恢复优先权,同时对于不同区域的类似河流,评价结果可用于互相参考比较,从而提高恢复活动的有效性。

因此进行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有助于提高河流管理质量,不仅可揭示河流生态系统的现状,还提供了将不同河流进行比较的基准,同时还可评估受损河流生态恢复的成效,从而提高管理决策能力

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评价,最初从生物对水质变化的响应着手,之后开始重视化学物质对水质的影响进行分析。近20年来,研究发现,河流生物群落具有整合不同时间尺度上各种化学、生物和物理影响的能力。这些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能够反映诸如化学物质污染、物理生境的消失和斑块化变化,同时外来物种入侵,水资源的过量抽取和河岸植被带的过度采伐会造成水环境总体退化。因此,生物监测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多种生态胁迫对水环境造成的累计效应上。而对于应用生物方法评价河流健康的方法,选择何种指示生物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关键。目前研究中,用的较多的水生生物主要是藻类(以硅藻为主)、无脊椎动物和鱼类。如,使用硅藻相关指数ISP和GDI反映水环境的腐生程度、TDI反映水环境的营养程度,“河流无脊椎动物预测和分类系统”、“澳大利亚河流评价计划”、“南非计分系统”以及底栖生物完整性指数(B-IBI)、营养完全指数(ITC)等都是基于对河流大型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监测基础上的河流健康状况评论模型,Karr于1981年提出的生物完整性指数(IBI)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对所研究的河流健康状况做出评价,是当前较普及的一种健康评价方法。

尽管关于河流健康评价的方法很多,但从评价原理上,主要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预测模型方法(Predictive Models),如Rivpacts和AusRivAS等。这类方法通过把某些研究地点实际的生物组成与在无人为干扰情况下该点能够生长的物种进行比较而对河流健康进行评价。该类方法首先通过选择参考点(reference sites,无人为干扰或人为干扰最小的样点),建立理想情况下样点的环境特征及相应生物组成的经验模型,之后,比较观测点生物组成的实际值与模型推导的该点预期值,以两者的比值河流健康进行评价。理论上,该比值可以在0~1之间变化,比值越接近1,则该点的健康状况越好。但是,预测模型法存在一个较大的缺陷,即主要通过单一物种对河流健康状况进行比较评价,并且假设河流任何变化都会反映在这一物种的变化上,因此,一旦出现河流健康状况受到破坏,但并未反映在所选物种的变化上时,就无法反映河流真实状况。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另一类方法称为多指标方法(Multimetrics),该方法通过对观测点的一系列生物特征指标与参考点的对应比较并计分,累加得分进行健康评价。该类方法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被广泛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就是澳大利亚的溪流状况指数是ISC。它构建了基于河流水文学、形态特征、河岸带状况、水质及水生生物5方面、共计22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对其计分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澳大利亚80多条河流健康状况。这一方法是对河流各方面特征的综合评价,其结果更加全面、客观,是河流健康状况评价的一种发展方向。另外美国的IBI方法也很典型。多指标法则是不同生物组织层次上多个指标的组合,考虑的河流表征因子远多于预测模型法,所以能够及时地反映这种变化。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如何综合地评价一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如何对这些综合指标进行合理解释等问题,评价标准难以确定,因此精度有所欠缺。

4 河流治理和修复的阶段

受损河流修复的核心并不简单地意味着使河流恢复到原始状态,而是使河流受损功能恢复到接近期望的理想状态, 使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健康, 进而在遵循河流自身发展规律的条件下持续地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 河流生态修复不能脱离人类和河流关系的发展阶段。在原始纯自然阶段、工程控制阶段、污染治理阶段和生态修复等不同阶段, 河流治理与修复的理念和任务有很大不同。

原始自然阶段作为人类与河流关系的最初阶段虽未因人类活动受损, 但对于河流历史而言, 这一阶段忠实地记录了河流生态系统追求动态“平衡”的轨迹, 从而为生态修复研究留下了宝贵的参照体系。

在该阶段, 第二圈层的功能项主要为泄洪、输沙、供水、自净、生态和景观功能。河流系统总体上处于自然健康状态, 各层只有实线存在, 各项功能基本满足。河流工程控制阶段标志着更多的河流功能为人类所认识和开发。人类从被动转向主动利用河流的功能, 泄洪功能、航运功能、供水功能、发电功能得到扩展。在该阶段, 由于大坝、水库对河流水体的拦蓄, 造成输沙、生态、景观娱乐功能所需水量不足, 以及河床形态的改变、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河流泄洪、输沙、供水、生态、景观娱乐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使河流系统开始偏离健康状态。

河流污染治理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河流的严重污染。由于水质恶化, 使得除泄洪、航运和发电功能以外的其他大多数功能受到损害, 并直接影响到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存亡。河流系统生态修复阶段标志着人类对河流认识的飞跃。在饱吞因河流不当开发造成的恶果后, 如何持续维护健康的河流已成为当今重要的治河理念。在该阶段, 河流的生态功能、输沙功能、景观娱乐功能受到更多关注, 将河流作为生态系统进行综合修复成为主要特点。 河流治理和修复必须与所处“人类-河流”关系的相应阶段相适应, 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河流污染治理目标远低于生态修复阶段的目标。在尚未完成污染治理阶段目标以前, 不可能有效地再造生物的栖息环境、招徕本土生物和增加系统生物多样性。例如, 莱茵河生态修复计划明确地把大马哈鱼回到河流作为其标志;英国泰晤士河修复将大马哈鱼、鳟鱼、鳗鱼等作为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成效指标;德国众多河流的生态修复也都把河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将水体重建、河流的水文循环恢复、使鱼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回到河流以实现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作为目标。德国Isar河的生态修复甚至将在河流中安全游泳、洗浴作为修复目标。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在目前尚无法实现此类修复目标。

5 受损河流生态修复原则

( 1) 自然循环原则。自然循环原则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利用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因势利导地采取适当的人为措施, 使河流系统朝着自然和健康方向发展, 最大限度地构造人类和河流融洽和谐的环境。自然循环受到众多条件的约束, 如气候、地质地貌、植被条件、河流状况、土地利用、城市规划、人口社会、产业结构、污染特征和管理机制等。全面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方可查明河流受损的程度和原因, 并据此明确河流治理修复的阶段和相应措施。

( 2) 功能性需求原则。河流系统健康依赖于河流各项功能的满足。为了科学评估河流主要功能的状况, 需要制定合理的表述各项功能的指标体系, 明确各项指标对应平衡状态的标准, 建立基于功能需求的受损河流修复的目标函数。 ( 3) 主功能优先原则。河流系统各项功能在不同阶段和河段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对于一些经济发展迅速、开发过度、污染问题突出的地区, 需要优先恢复其自净功能。对于经济发达但污染问题不突出的地区, 可以优先考虑满足生态功能的需求, 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当各项功能不能同时满足时, 可以优先考虑河流的主功能, 并依此来确定相应的功能指标。

( 4) 多功能协调原则。河流系统健康所需满足的各项河流功能具有不同的指标要求, 需要在单项功能指标分析的基础上, 按照多功能协调的原则考虑各项功能、各项指标值之间的相互协调。

( 5) 分时段考虑原则。在不同的时间尺度或不同时段, 河流系统会因外部条件改变或各项功能主导作用的交替变化而具有不同的动态变化特征。从较长的时段来看, 河流系统功能的生态修复不可一蹴而就, 对于受损程度不同、约束条件不同的河流,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治理修复进程, 明确河流当前所处的修复阶段。从每一具体阶段来看, 应明确该阶段的治理修复目标, 采取恰当的修复措施。对于重度污染、人口密集的城市河流, 首要任务是污染控制和水质改善, 其后方宜按照更高的修复目标( 如招徕鱼类等) 进行生态修复。

( 6) 分河段细化原则。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可能在河道比降、河道断面和平面形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而且各项功能在不同河段的指标值以及满足( 受损) 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 应该按照分河段细化的原则选择最具优先权的河段入手进行生态修复, 通过局部细化与整体优化的结合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处于不同治理阶段的河流, 有不同的河段优先次序。对于处于生态修复阶段的河流, 有限保护尚处于良好条件的河段, 比关注那些已经受损的河段要有效得多。

( 7) 生物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是河流生态系统平衡和河流系统健康的基础。因此, 河流生态修复应该遵循生态学中的生物多样性原则, 在防止生物入侵的前提下, 引入本土生物, 构建生境廊道, 保护和增加河流系统生物多样性。

( 8) 景观美化原则。河流生态修复的结果应该带给人们美好的享受。因此, 生态修复应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 增加景观异质性, 保留原河道的自然线形, 运用植物以及其他自然材料构造河流景观。

( 9) 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河流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最终修复结果和演替方向的不确定性, 从而使得河流生态修复具有周期长、风险大、投资高的特点。因此, 需要从流域系统出发进行整体分析, 将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相结合, 通过费用效益分析对现有货币条件下的费用、效益进行比较, 根据河流所处的治理修复阶段提出河流修复的最佳方案, 获得最大的河流修复成效, 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 10) 利益相关者有效参与原则。河流生态修复需要考虑大众的接受、认同和支持。因此, 在整个河流修复的过程中都应贯穿利益相关者有效参与的原则, 最大限度地反映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从而使各方面的利益得以有效协调, 使生态修复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使河流系统得以健康维护。

6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是恢复河流系统的各项功能, 从而恢复河流系统的健康; 而河流系统的健康最终是由各项功能指标来体现的。因此, 各项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也应该具有针对性, 从修复各项功能指标入手, 修复河流系统健康。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缓冲区恢复、植被恢复、河道补水、生物-生态修复、生境修复等技术。其中,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目前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方法。

缓冲区是河流与陆地的交界区域, 如河边湿地、河谷或洪泛平原。在河流两岸各设置一定宽度的缓冲区是重要的河流生态修复方法。缓冲区修复可起到分蓄和削减洪水的功能。其次, 河流与缓冲区河漫滩之间的水文连通性是影响河流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素。此外, 河岸缓冲区还具有其他修复作用, 包括将洪水中污染物沉淀、过滤、净化, 改善水质; 截留、过滤暴雨径流, 净化水体; 提供野生动植物的生息环境; 保持景观的自然特征;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休闲空间等。

植被恢复是最普遍的河流修复的重要技术方法。植被可以通过影响河流的流动、河岸抗冲刷强度、泥沙沉积、河床稳定性和河道形态而对河流产生很大影响。同时, 合理分布的植被还有助于减轻洪水灾害、净化水体, 提供景观休闲场所和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水是河流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 也是维持河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不论是规定水库最小下泄流量, 还是引水、废水回用补水等, 都有利于增加河流流量, 提供输沙、自净、供水和生态功能需水量。对于水量不能满足其基本功能的河流, 补水措施尤为重要。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曝气复氧、底泥污染控制、生物强化人工河道、自然河道生态塘、生态沟渠、生态修复耦合系统、生态护岸等技术, 是生态修复和构建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和谐统一的主要技术。

裁弯河流的恢复则可利用弯曲河流消耗河流能量强化河流的自净功能, 同时恢复河流的天然景观, 是实现流域中河流回归自然的重要改造措施。鱼道恢复则是近年来河流系统生态修复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西方国家在进行河流修复时普遍注意了鱼类通道的重建。水生生物群落修复技术利用生态学基本原理以及水生生物的基础生物学特性, 以人工和生物调控相结合的方式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条件, 通过引种移植、保护和生物操纵等技术措施, 系统重建水生生物多样性。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是与河流各项功能相对应的。通过这些修复技术, 使得各项功能恢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从而达到恢复河流系统健康的目标。由于生态修复技术是将河流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考虑, 因此每一项恢复技术都可能对多项功能修复产生作用。

河流生态修复的步骤可以归纳为: (1) 制定总体目标; (2) 协调分目标( 包括分析约束条件);(3)分析目标要素( 包括功能指标阈值与功能受损程度);(4) 确定修复方案。河流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是恢复河流系统健康, 实现河流和人类的和谐发展。对于特定的河流, 应具体分析河流的主要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明确各要素对诸项河流功能的重要性以及各项功能对河流系统健康的权重。功能分析的主要工作是功能指标的亏值比较和约束条件分析, 明确受损的河流功能要素及其受损程度。约束条件分析重点对气候、地形条件, 河流现状, 污染源状况, 人口规模和结构, 社会经济水平, 利益相关者, 土地利用, 城市规划, 城市相关管理机制等九个方面进行分析, 以便确定河流治理修复的阶段和相应的修复措施。修复方案的确定需要包括四个步骤: 明确修复阶段, 排列优先次序, 制定修复措施, 维护修复成果。在搞清具体河流的受损功能、受损程度和河流所受的约束条件后, 便可首先确定河流修复所处的阶段。然后, 据此根据对各个河段特征和问题的认识、受损程度和修复的难易程度对河段修复次序进行排列,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有效的修复方法。

受损河流系统修复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各种措施带来的最终效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为了全面、谨慎地考虑各种可能的负面效果, 避免或减小负面影响, 必须对河流进行适时的监测和评估,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及时更改修复措施, 调整和完善修复工程。另外, 河流系统非常复杂, 它对各种措施所作出的反应非常慢, 这就需要对河流治理和修复给予长期、持续的监测和评估, 判断河流治理修复的成效, 总结治理修复工程的经验教训。河流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是恢复河流系统健康, 但河流的生态修复实际上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约束条件的综合问题。在目标层面, 需要通过协调满足河流各项功能获得相对满意的优化结果; 在措施层面, 需要有针对性地找到有利于河流各项功能修复的有效措施。

7 结论

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 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摇篮。纵观人类与河流的共存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原始自然、工程控制、污染治理和生态系统综合修复四个主要阶段。在不同阶段, 河流系统的主要功能的相对重要性和诸项功能的健康( 或受损) 程度不同, 河流系统的健康状况不同, 因而河流治理和修复的任务也有所不同。河流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是恢复河流系统健康。河流生态修复需要遵循自然循环原则、功能性需求原则、主功能优先原则、多功能协调原则、分时段考虑原则、分河段细化原则、生物多样性原则、景观美化原则、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利益相关者有效参与原则。河流生态修复主要技术包括: 缓冲区修复、植被恢复、河道补水、生物-生态修复、生境修复、水生生物群落修复技术等。

河流生态修复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措施、多约束条件的复杂问题。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过程,我们需要继续加强理论研究和工程示范,加强监测工作,长期积累数据。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编制工作。本文以河流系统诸功能与河流健康之间的关系为主线, 分析了各阶段河流系统平衡的特征和功能指标, 初步建立了河流功能健康诊断指标体系, 指出了不同阶段实现河流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方法和步骤, 对今后的河流生态修复具有指导意义。

推荐第10篇:《河道生态修复》新闻稿

时逢浙江大地上掀起五水共治的浪潮,为丰富河道整治理念,学习生态修复技术理论及工程经验,我院特邀省上海海洋大学王丽卿教授于5月21日来我院做了关于“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主题讲座,来自新农村研究院、工程院、环保院、规划院等多个部门的众多员工参加。

王教授从“生态的定义”出发,阐述了“水生态”的重要意义。目前,国内水环境形式依然严峻,河道水污染,湖泊富营养化,生态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水生态修复”,即建立有效稳定的生态系统,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功能,达到净化水体、改善水质的目的。

讲座会上,王教授详细介绍了“生态浮床”、“人工湿地”和“河道生态修复”等技术,包括这些技术的原理、适用范围、注意要点等,并以太湖、滇池等为例说明国内“水生态修复”的现状,要点及难点。在“河道生态修复”过程中,首先要减少外源污染,其次是针对不同水质、不同水深的河道,采取适用的生态措施,利用各种生物的不同特性,逐步修复水生态,增加水体自净能力。同时,“水生态修复”也助力于水景观的改善。新时代的水利工程,人与水环境的互动尤为重要。“水生态修复”恰好契合了人们亲水爱水的本性。

这次讲座历时近三个小时,王教授以“生态修复”技术为中心,并结合我院水利设计工作,针对河道整治、湖泊治理等,谈了研究心得,讲述了全国各地生态工程经验体会。王教授的讲课让我们认识到了生态修复的广大市场,生态水利工程将从目前局部河段单纯的结构性修复,向河流系统整体结构、功能与生态过程的综合修复发展。

浙江古有大禹治水,今有“五水共治”。作为浙江省水利技术龙头单位,“河道生态修复”将是我院以后工作的重点。我院要在治水过程中建立治水新理念,不断学习治水新技术,与时俱进,站在治水最前线,把“五水共治”的号角吹得响亮,让江南水乡重现诗画美景。

第11篇:城市水系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研究的论文

摘要: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湿地规划设计为核心,探究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中湿地规划设计,进而促进城市水系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水系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作为城市水系治理的主要途径,其中主要涉及到湿地建造、植被恢复、河岸生态治理等内容,同时生态修复与湿地规划存在很大的关联,并具有建设目标、方式以及实际措施等方面交集之处。在进行湿地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情况和要求,并将生态学理论知识作为规划指导,结合现有城市水系资源进行湿地规划设计,以构建城市湿地网,进而实现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中湿地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对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中的湿地规划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城市湿地规划设计原则

1.1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作为城市湿地规划设计基础总原则,满足人类与自然生态共同发展要求,为城市水系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生态原则要求规划设计人员在开展湿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保留湿地本身的生态原真性。

1.2保护原则

城市湿地作为自然生态景观之一,是自然与历史沉淀下的宝贵财富,并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对此,在进行湿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遵循保护原则,保留湿地系统中各个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维护湿地系统整体稳定性与协调性,使得湿地系统自然性不受破坏,进而发挥出城市湿地的实际使用功能和开发价值。

1.3可持续原则

可持续观可以保证城市湿地的长久利益,有效协调人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性,拓展协调时间,进而满足城市发展基本需求,实现城市湿地系统的完善性。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持续原则要求设计人员根据湿地自然条件,通过对现有土壤、植物、水系等自然资源的利用,发挥出城市湿地自然美与生态效益,促进湿地系统自然演替与进化,进而使得城市湿地可以适应城市发展整体环境。

2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中湿地规划设计方式

2.1完善湿地体系,强化湿地功能

在进行湿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设计准确性和可行性,设计人员要根据城市现有湿地体系发展情况,结合城市水系生态修复实际需求,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目标,不断完善湿地规划体系,提高城市湿地各个使用功能,进而实现城市湿地规划设计水平的提升。主要措施为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构建生态健康系统。第二,强化湿地景观。第三,建设湿地文化。

2.2合理规划内容,实现区域协调

在进行城市湿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为了维护湿地系统内部结构资源的完整性,协调湿地系统和周边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设计人员要做好区域协调工作,并将圈层式规划方式应用到城市湿地规划设计中,将湿地系统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湿地保护区。主要包括湿地原始物种类型、生存环境以及生物链,建立湿地特征区域,促进城市水系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发展,最大程度的保证湿地系统的完整性。第二,外围保护区。在实际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根据湿地保护区的实际面积,在保护区周围保留一定宽度的预留区域,并从湿地乡土生物生活环境自然原始性、保护多层级演替阶段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自然发展过程与自然干扰等三方面入手,其中还涉及到火灾过程、旱雨季交替、洪水季节性泛滥等,强化湿地保护区域和周边环境之间的连续性,进而达到湿地保护区的双重保护。第三,周边景观控制区。周变景观控制区主要在外围保护区的外部,可以对整个湿地景观进行控制与规划,提高湿地周边景观和湿地自身系统的协调性与统一性。

2.3做好空间布局,强化湿地价值

空间布局作为湿地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对湿地系统整体景观欣赏性与自然生态性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由于湿地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存在多重联系,结合各个空间要素实现湿地空间布局,构建湿地系统立体多维空间与游览网络空间,形成城市湿地绿色空间体系。[3]其空间布局内容为以下几点:第一,平面公共空间。平面公共空间根据湿地功能与景观特色,对湿地系统各个功能划分到平面范围、平面形状以及平面位置中,以水体为脉,构建多元化空间体系,同时也为湿地系统内各个物种创造有利的生存环境,提高湿地规划设计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进而促进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的发展。第二,立体多维空间。立体多维空间主要针对湿地剖断面采取竖向设计的方式,使得湿地整体呈现立体空间层次,赋予湿地系统形态多变的特点,进而保护湿地系统内部资源的多样性。由于湿地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在进行湿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结合实际水深设置沿岸区、润泽区、沼泽区、深水区,结合水深和植被生存需求搭配植被,进而构建湿地系统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提高湿地水流连续性,保证水域到陆地间的过渡带,使不同水位的湿地都能接触到自然生态的边岸。

3结语

本文通过对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中的湿地规划设计研究,从生态原则、保护原则、可持续原则等方面明确城市湿地规划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定规划目标,明确设计方向、合理规划内容,实现区域协调、做好空间布局,强化湿地价值等有效措施,不断优化和完善城市湿地系统,提高湿地规划设计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进而促进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饶戎,董翔.北京昌平东沙河城市生态湿地规划设计[J].风景园林,2016,01:52-57.

[2]孙贺.滨海湿地实验区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第12篇:城市河流修复技术研究

环境污染与防治网络版第7期2008年7月

城市河流修复技术研究

王雪莲1

(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49)

摘要面对城市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综合国内外对于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指出中国目前在此领域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为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城市河流生态修复 发展方向

Research of technology about river restoreWang Xuelian.(1.Beijing Glorious Land Agricultural Company Ltd., Beijing100049)

Abstract:Fac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iver biogeocenose degenerating, in this article, it collects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 research improvement or practice experience on the technology of river ecological restoring in cities, points out the insufficiencies in this field in our country, and shows the theory base and expectation of the technology of river ecological restoring in cities.

Keywords:city; rivers; ecological restore; development way

近几十年来,河流汇水区植被覆盖下降,城市各类污染排放,河流库坝工程建设,水资源过量开采,河流渠化、人工化、裁弯取直等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动力学过程造成严重破坏,引发全球范围的河流生态系统退化与服务功能下降[1]。因此,如何对受损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使其重新回到健康状态已经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2]。

1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国外研究进展

1.1修复理论研究进展

最早的河道修复技术“多自然型河道”生态修复技术起源于欧洲,出于土木工程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反省,重点研究如何把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土木工程,创建新的土木工程理论和技术。1938年德国SEIFERT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它是指能够在完成传统河道治理任务的基础上,可以达到接近自然、经济并保持景观美的一种治理方案[3-6]。1962年由ODUM等提出将自我设计的生态学概念用于工程中,首次提出的生态工程概念[7]。1989年美国MITSCH和JORGENSN正式探讨生态工程概念并赋予定义,正式诞生了生态工程[8]。之后不断论证了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土木工程中的理论问题,奠定了“多自然型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将兼顾生物生存的河道生态恢复作为水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必须考虑的项目,1998年出版了《河道廊道的恢复:理论、内涵与实务》[9]。当今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已普及了“多自然型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以实现、再生“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河流、生态道路及生态城市。近年逐渐推广应用到世界各国。 1作者:王雪莲,女,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湿地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以及湿地除污机制的研究。

日本在1965年围绕河流引起的问题开展了新的河流治理,推行了“城市综合治水对策”,河川管理目标为“治水、利水与环境”。日本河流研究者将河流水域、河洪空间及河畔居民社区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河流管理对象应该包括河流水量、水质、河流生态系统、河流水循环、河流水洪空间、河流与河畔居民社区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日本实施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强调用生态工程方法治理河流环境、恢复水质、维护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建设城市水网并加强绿化,水边空地要具有舒适开阔的空间,为各种娱乐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并重视生物多样性。

在城市建成区,沿河流规划的生态网络,则通常与滨水景观改造和水环境整治相结合。如加拿大多伦多市曾于1998年完成《加里森溪流链接规划》。该计划结合城市排水系统整治,试图恢复一条因城市开发而消失的小河,重现河流及两岸景观,同时通过建设沿河绿带,沟通和连接现有公园绿地,在城市中心区构建融休闲、交通、绿化于一体的生态网络[10]。

1.2修复技术与实践

在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策略方面,1965年德国的Emst Bittmann在莱茵河用芦苇和柳树进行生态护岸实验,可以看作最早的河流生态修复实践,此后著名的塞纳河、多瑙河等都采用了近自然的河流治理方法。

20世纪70年代末瑞士Zurich州河川保护建设局将生态护岸法发展为“多自然河道生态修复技术”[11],对河流治理重视恢复植被和建设自然护岸,并于1983年颁发的河流保护法规中明确的规定了在河流整治中,应该从生态学的观念出发,在河道整治工作中应对生态和景观方面存在缺陷的河流双方面同时予以改善。

有研究表明,欧盟进行城市河流生态修复主要分为以下4类[12]:

(1)对消逝的自然景观的恢复,主要的措施包括软化河渠,重新恢复河流的自然曲线。允许河流在洪水高峰期进行可预期的洪泛。保留边渠,开挖U型湖泊与河道,更多的恢复河流漫滩地,恢复建设河流的怡人与舒适的景致。

(2)结合防洪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双赢策略。扩大漫滩地的面积,增加防洪的蓄水量,降低地面,定期的洪泛,恢复原始自然的地形特征,为生物提供多种生境。

(3)为鱼类提供更多能够产卵的生境,重现建设河流渠道,设置鱼类游走路线,铺设砂砾及沙子岸滩等。

(4)重置那些没有更大经济效益的耕地,将其改变为河滩地。肥沃的耕地可以转化为蕴含丰富营养物质的河漫滩,可以协助河流改善水质。

随着修复实践的发展,河流修复己经从单纯的结构性修复发展到生态系统整体的结构、功能与动力学过程的综合修复。从修复的范围来说,河流修复不光包括河道本身,还应扩展到河漫滩乃至流域[13]。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是人为干扰与自然干扰累积作用的结果,修复规划中必须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14]。有人提出了“目标期望”的思想[15],将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作为修复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从管理角度对此进行论述,河流及

其水资源的管理方式也是河流修复能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16]。还有人借鉴景观生态学的等级思想,分别以河岸带与流域两个尺度开展研究,提出了与各自尺度相对应的群落组织和景观组织水平的修复措施[17]。河流修复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活动,必须综合考虑水文、土地利用、地貌、水质、生物与生态等,甚至娱乐、经济、文化等方面[18]。

在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方法与具体措施上,很多学者也相继开展了研究,如FISCHENICH[19]提出了城市河流修复与流域管理的相关技术,详细阐述了城市化对城市河流的影响、城市河流水环境质量下降的经济损失及城市河流生态修复面临的挑战等;DEASON [20]提出了被污染的城市河流净化的方法,为其他河流污染治理提供了参考;CASAGRANDE[21]对人类活动在湿地生态修复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剖析;UDZIEL 等[22]运用条件价值法(CVM)对城市盐碱湿地修复的非市场价值进行了评估;TENT等[23]针对Hamburg河直线化严重、生物多样性消失的现状,采用非政府组织、公众参与的方式,对该河中畦鱼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研究,以期通过改善其生活条件来达到修复河流生态的目的; JORMOLA[24]对国际上利用流域洪水过程改善城市河流生态环境的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列举了利用洪水管理修复城市河流的实例;BRI11Y[25]研究了修复城市河流鱼类栖息地的方法等等。很多的国家都认识到湿地对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各种关于城市河流保护、恢复、重建、规划等方面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组织相继出现,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综合来看,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缓冲区恢复、植被恢复、河道补水、生物—生态修复、生境修复等技术。其中,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目前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方法[26]。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修复策略及生态系统中的水质、水量、滨水区等要素的修复方面。尽管相关生态修复工作己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而关于恢复中的生态学过程和机理的研究很少,缺乏证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是如何进行及如何自我调节的理论和实验体系,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2我国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

2.1理论研究进展

我国对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治理的研究也是从“水利工程”角度逐渐引申过来,逐渐产生了“生态水利”、“生态水工学”等概念。同时也有从“环境整治”“景观设计”角度研究城市河道、滨水区、湿地的修复建设。

刘树坤[27-35]在其访日报告中,就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水电站建设中的生态修复、大坝建设中的生态修复、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河道景观建设和管理等进行了探讨,其中包括比较具体细致的修复思路、步骤、方法、措施等,为今后我国开展河流修复工作提供了参考。阎水玉[36]指出保持河流的自然地貌特征、维持自然水文过程、控制城市河流水污染、综合规划城市河流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是发挥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作用的基本方法。董哲仁[37]提出了“生态水工学”的概念,分析研究了人类对

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从生态系统需要角度,提出了改善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河流生态环境的工程措施及思路。罗新正[38]阐释了还河流生存空间、疏浚水网通道等河流生态建设的原则。叶亚平等[39]则以扬州为对象,提出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水安全保障、水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水生态系统建设对策。王超[40]则比较全面地提出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模式。

另外国内对河流的植被结构、功能及管理的研究工作也较多。黄瑜[41]融合水文、经济、生态学等相关知识,分析城市小水系生态系统重要服务功能,提出城市小水系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及其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运用的初步设想。季永兴[42]分析了城市河道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认为城市河道的建设与整治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何松云等[43]提出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尺度包括工程安全尺度、生态系统尺度、景观尺度、亲水尺度、时空尺度和经济尺度,同时指出为顺利开展河流生态修复实践,需要在理论、技术、水利工程设计规范、水利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工作,认为留给河流一定的侵蚀、搬运、堆积自然作用空间是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课题,主张创造条件发挥河道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白世强等[44]从水、土、生物、功能4方面诠释了健康河流的概念,并认为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目标是恢复其健康,应依据健康的标准采取工程和生物手段进行修复。

总的来说,国内对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研究工作集中在近十年,除水利、环境、景观等层面进行研究生态修复外,还考虑了“文化”、“经济”层面的修复目标,并提出河道修复与城市规划建设之间密切关联。

目前国内研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1)缺乏对河流生态过程修复的机理研究;(2)缺乏从大尺度流域角度考虑河岸、河内、上下游的整体生态修复;(3)当前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对河流某一指标(鱼类指标、流量指标、水质指标、生物栖息地指标等)的生态修复,未考虑河流整体生态系统修复。

2.2修复技术与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相继开展了城市河流修复工作。

北京市近20年对城区河湖水系的治理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45]:

(1)以防洪建设和供水建设为主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北京为解决城市供水和防洪排水问题对城区河湖进行整治。

(2)以水资源保护及景观建设为主的阶段。1999年北京市完成筒子河和“六海”的清淤工程;2000年完成京密引水渠昆玉段、长河和双紫支渠治理工程;2001年完成昆玉河、玉渊潭、南护城河、通惠河和清河一期综合整治工程; 2002年治理万泉河、小月河和菖蒲河。该阶段对河湖水系采取污水截流、底泥清淤、两岸绿化、河底采用混凝土衬砌防渗等工程措施进行整治。

(3)生态修复为主的阶段。前一阶段对河道的改造,尽管使河边有了林带、绿地,但硬化堤岸的建成割裂了水体与土壤的关系,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因此,从2002 年

起北京开始生态河道建设,并于2003年竣工;2003年开始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的建设;2004年末进行凉水河生态河道的建设等。这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卵石和叠石加固河堤、设计部分生态堤岸、设置生物浮岛和放养食藻的鱼类等。经过生态修复的河道,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都有明显的改善。

四川成都府南河的治理是城市河流治理的成功范例。府南河公园是一个以水的整治为主题的生态环保公园,受到污染的水从府南河抽取上来,经过公园的人工湿地系统进行自然生态净化处理,最后变为“达标”的活水,回归河流。该公园的创意由美国贝·达蒙女士提出,该项目也获得了世界人居奖等3项国际大奖。

合肥的护城河经过多年的改造和建设,如今形成了由逍遥津、包河公园、银河公园、鱼花塘、玻泊山庄等组成的环形风景区,成为城市中心区市民日常休憩的开放式公园,也使合肥市得到了园林城市的美誉。

苏州市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保持了三纵三横加一环的河网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城特色,保持了路河平行的基本格局和景观,城市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曾这样评价苏州:“苏州之所以成为苏州的关键在于水,建筑物还是其次的”。

其他大中城市如沈阳、哈尔滨、太原、天津等也相继开展了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和景观重建工作等等。

国内的城市河流治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工作仍着眼于修复河流某一方面的功能,如国外在兼顾景观的同时,更侧重生态修复和重建等方面的工作,国内则较多地考虑景观建设,生态修复工作还有待加强。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未形成系统的河流建设和管理模式,未综合考虑河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旅游、居民需求、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3未来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

(1)城市河流建设要更多地考虑其与所在地区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建设目标、策略、方法等;

(2)城市河流建设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探索如何使生态修复、景观建设和文化有机融合的方法;

(3)城市河流生态景观建设要充分结合当地的经济基础、经济发展需求及水资源特点,寻找适合地区特点的城市河流景观建设策略;

(4)重视河流景观建设的管理工作,探讨合理的管理机制,实现河流景观建设“投资一收益—更多投资—更大收益”的良性循环;

(5)结合水利与生态学等相关学科,开展有关流量过程与生态修复之间密切联系的研究,从机理上修复包括河流流量、生物等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

(6)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修复评价的指标体系,从宏观上能够对生态系统修复状况准确把握;

(7)积极开展相关问题的实践活动,为相关理论的研究积累经验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彦伟,杨志峰.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时空尺度探讨[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 (3): 196-200.

[2]卿华,侯明明,魏艳,等.有关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学研究综述[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

4(5):46-48.

[3]杨海军,李永祥.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技术[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宋庆辉,杨志峰.对我国城市河流综合管理的思考[J].水科学进展,2002,5(3):377-382.

[5]谭炳卿,孔令金,尚化庄.河流保护与管理[J].水资源保护,2002,(3):53-57.

[6]高甲荣.近自然治理——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的荒溪治理工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

21(1):80-85.

[7]MITSCH W J.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 to ecotechnology[M].New York:Wiley,1989.

[8]MITSCH W J.Ecological engineering: a new paradigm for engineers and ecologists[M].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cademy Pre, 1996.

[9]MITSCH W J.Ecological engineering the 7-year itch[J].Ecological Engineering, 1998, (10):119-130.

[10]陈爽,张皓.国外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绿色思考[J].规划师,2003(4):71-74.

[11]U.S.EPA.Stream-corridor-restoration-principles, procees and practices[S], 1998.

[12]王巍巍.城市河流的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共建[D].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2007.

[13]BROOLCS & SHIELDS.Catchment approach to planning channel restoration In River Channel

Restoration.Guiding 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Protects[M].Chichester, UK:John Wiley and Sons Ltd., 1996.

[14]WISSMAR.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riparian ecosystems: a catchment perspective[J].

Freshwater Biology, 1998,40: 571-585.

[15]JUNGWIRTH.Re-establishing and aeing ecological integrity in riverine landscape[J].Freshwater

Biology,2002, 47: 867-887.

[16]STROMBER G.Restoration of riparian vegeta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United States: importance of

flow regimes and fluvial dynamism[J].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1,49:17-34.

[17]POUDEVIGN E.A systems approach to river restoration: A Case Study in the Lower Seine Valley[J].

France, Riv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02, 18: 239-247.

[18]ASAE.River restoration committee, urban stream restoration (forum) [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3, 129(7): 491-493

[19]FISCHENI J C.Technologies for urban stream restoration and watershed management[J].EMRRP

Bulletin No.01-1.

[20]DEASON J P.The paaic river restoration provides a nationwide model for addreing polluted urban

rivers[J].Pollution Engineering,2001 (9): 22-26.

[21]CASAGRANDE D G.The human component of urban wetland restoration: interdisiplinary

restoration[R].Yale F & ES Bullutin, 1997.

[22]UDZIELA M K.Contingent Valuation of an Urban Salt Marsh Restoration[R].Yale F & ES

Bullutin,1997.

[23]TENT L, WANDSBEK B.Trout 2010-restructuring urban brooks with engaged citizens[R].RIZA

Report NR:The Netherlands 2000, ECRR and RIZA, 2001.

[24]JORMOLA J.Restoration of urban streams in connection with stormwater management[R].Expert

Symposium Future Trends & Challenges of Urban Ecosystem Management Salzburg, 2004.

[25]BRILLY M P.Monitoring of revitalization measures urban river fish habit[J].Geophysical Research

Abstracts, 2004(6):1021-1026.

[26]倪晋仁,刘元元.论河流生态修复[J].水利学报,2006,37(9):1029-1037.

[27]刘树坤访日报告: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一)[J].海河水利,2002 (1):58-60.

[28]刘树坤访日报告: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二) [J].海河水利,2002 (2):56-61.

[29]刘树坤访日报告: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三)[J].海河水利,2002 (3):61-64.

[30]刘树坤访日报告: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四)[J].海河水利,2002 (4):61-65.

[31]刘树坤访日报告: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五)[J].海河水利,2002 (5):64-66.

[32]刘树坤访日报告:大坝中的生态修复(六)[J].海河水利,2002(6):62-65.

[33]刘树坤访日报告:水力发电站建设中的生态修复(七)[J].海河水利,2002(7):63-66.

[34]刘树坤访日报告:自然共生型流域圈与都市的再生(八)[J].海河水利,2003(8): 62-64.

[35]刘树坤访日报告:日本城市河道的景观建设和管理(九)[J].海河水利,2003(9): 66-68.

[36]阎水玉,工祥荣.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意义和应用方法[J].城市环境一与城市生态,1999,

11 (1):80-85.

[37]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38]罗新正,孙广友.河堤生态环境效应略论[J].环境科学研究,2001,14 (2):11-14.

[39]叶亚平,王如松.扬州市水复合生态系统问题的生态学实质及调控对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2,15 (3):12-13

[40]王超,王沛芳.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1]黄瑜,谭克修.城市小水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2004,149(1):

83-87.

[42]季永兴,何刚强.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245-247.

[43]何松云,杨海军,闫德千.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尺度[J].东北水利水电,2005,32:42-43,55.

[44]白世强,张春梅,卢升高.基于维持河流健康的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研究[J].人民黄河,2006,28

(8):3-4.

[45]车伍,黄宇,李俊奇.北京城区河湖水系治理中的问题与建议[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27(8):

593-596.

责任编辑:陈泽军(收到修改稿日期:2008-01-21)

©版权所有 《环境污染与防治》杂志社

第13篇:某市人民政府关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实施工作方案

中共XX市委 XX市人民政府 关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

实施工作方案 (征求意见稿)

2017年7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将保定等38个城市列为第三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的通知》,我市列入全国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试点工作自2017年7月开始,时间为两年。为科学指导我市城市“双修”工作,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塑造更具特色的城市风貌,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双修”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XX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试点区域和范围

1、区域

本次城市“双修”试点区域为XX区、XX区、XX区三区行政管辖区域,总面积约760平方公里。

2、范围

生态修复范围为城市规划区,工作内容包括:山体修复、山体公园建设、水系统修复、水体治理、塌陷区综合治理、工矿废弃地修复、城乡绿地系统完善等。

城市修补范围为XX市建成区,工作内容包括:拆除违法建设、填补设施欠账、增加公共空间、改善出行条件、改

造老旧小区、提升城市景观、塑造特色风貌等。

二、试点目标

2017年,建立城市“双修”工作机制,制定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实施工作方案,开展城市生态环境评估和城市建设调查评估,找出我市在生态建设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编制《XX市“城市双修”专项规划》和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通过“缺什么就补什么”的模式,研究确定有实效、有影响、可示范、能在两年内完成的城市“双修”试点项目。

2018年,采用边规划边实施的模式,全面推进城市“双修”试点项目建设,健全相关政策措施配套,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和社会资金筹措。

2019年,城市“双修”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城市病”问题得到初步治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城市特色风貌彰显。

三、具体工作、责任单位和进度安排

(一)搭建工作框架

1、健全领导机构。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市、县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全市城市“双修”全国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我市城市“双修”试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城乡规划局,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 [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政府办、市政府研究室、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

建委、市农委、市环保局、市房管局、市交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卫计委、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文旅体委、市商务局、三区人民政府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建投集团公司;列在首位的部门为牵头部门,下同] 实施进度:2017年9月初正式出台相关文件。

2、完善组织框架。通过邀请招标的方式确定XX市城市“双修”规划编制单位,与市直相关部门共同组建试点工作技术组,为城市“双修”试点工作提供全面的技术指导。 [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建委、市环保局、市交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房管局、市商务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委员会、三区人民政府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建投集团公司] 实施进度:2017年10月底确定设计单位,组建技术组。

3、加大资金投入。市、区两级政府要在原有渠道的基础上,逐年加大投入,力争在上年投入的基础上将本级财政增量的20%用于城市“双修”工作。发挥市、区两级财政和建投融资平台作用,创新和积极探索投融资方式,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城市“双修”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城乡建委、市城乡规划局、三区人民政府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建投集团公司] 实施进度:2017年12月确定试点项目名单

(二)开展调查评估

1、开展城市生态环境评估。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山体、水系、湿地、湖泊、绿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开展摸底调查,找出生态问题突出、急需修复的区域。

[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建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委员会、三区人民政府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进度计划:2017年10月底启动调研工作,11月底形成评估报告初稿,12月底完成成果报市人民政府。

2、开展城市建设调查评估。梳理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风貌等城市建设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明确城市修补重点。

[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建委、市教育局、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环保局、市房管局、市商务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委员会、市卫计委、三区人民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 进度计划:2017年10月底启动调研工作,11月底形成评估报告初稿,12月底完成成果报市人民政府。

(三)加强规划引导

1、组织编制《XX市“城市双修”专项规划》、《XX市生态网络规划》、《XX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统筹协调城市各项生态子系统,明确山体修复、水体治理与修复、采煤塌陷区再利用、绿地绿道系统以及海绵城市等生态修复要求,填补生活性服务设施、道路市政基础设施、景观绿化设

施和城市公共空间欠账,包括:完善排水防涝、文教体卫、养老服务、道路交通、绿道系统,加强城市环境整治,明确老旧小区提升、棚户区改造等的具体要求。通过规划,确定城市“双修”试点项目库。

[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民政局、市城乡建委、市环保局、市民政局、市农委、市房管局、市交通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委员会、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卫计委、市商务局、三区人民政府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进度计划:2017年10月开展规划编制,12月底完成规划方案并确定试点项目清单。

2、进一步完善《XX市空间特色风貌规划》,系统地提出对城市天际线、街道立面、城市色彩、夜景照明、城市家具、广告牌匾等景观风貌方面的具体修补手段。

[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城管局、市城乡建委、市林业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委员会、市水务局、市环保局、三区人民政府] 进度计划:2017年8月启动,年底前完成。

3、开展城市空间规划编制,建立空间规划数据库,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工作。

[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房管局、市城乡建委、市环保局、市交通局、市编办、市行政服务中心、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农委、三区人民政府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进度计划:2017年完成XX市空间规划编制,建立空间规划数据库。

4、制定实施计划。完善XX市城市“双修”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XX市城市“双修”试点工作项目库》,明确工作任务、阶段目标、具体项目和实施时序。

[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政府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建委、市环保局、市交通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委员会、市民政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卫计委、市农委、市商务局、三区人民政府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建投集团公司] 进度计划:2017年9月印发XX市城市“双修”工作实施方案,12月形成《XX市城市”双修”试点工作项目库》。

(四)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程

1、实施城市山体修复示范工程

以我市规划区山体公园建设为依托,开展山体修复示范。按照“道法自然”的理念,高标准推进花山、XX-卧牛山、朱山、三五山、泉山5座山体公园的规划编制与建设工作。对因采石被破坏的山体进行再生利用,通过削坡开平台、砌筑鱼鳞坑、基部回填、挂网喷播等方式,恢复山体生态系统。

[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城乡建委、市城乡规划局、市环保局、三区人民政府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建投集团公司] 进度计划:2017年启动,2019年基本完成。

2、实施城市水环境修复工程

开展规划区内水环境修复工程。结合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全面实施相阳沟、东相阳沟、龙支河、西流河、跃进河、老濉河、龙岱河、宁王沟八条规划区河流的综合整治工程,通过河道断面整治、水质净化、植被恢复、生境重塑等方式,恢复城区水环境。

[责任单位:市城乡建委、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农委、市城管局、市环保局、三区人民政府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进度计划:2017年启动河流综合治理工程;2018年完成综合治理工程。

3、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依据《XX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通过河湖治理、山体整治、道路广场建设、居住区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升级等工程项目,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完成老城区雨污分流工程(新改建污水管49公里,新改建雨水管15.6公里)、完成城市污水系统建设(新建龙湖污水处理厂、经济开发区新区污水处理厂,新建龙山南路污水泵站、XX污水泵站、杨河路污水泵站、北外环污水泵站、龙湖污水泵站、开渠路污水泵站、长山路污水泵站、烈青路污水泵站、纬三路污水泵站、青谷路污水泵站,新建污水管网81.3公里)、完成八段黑臭水体的治理,完成城市排水防涝工程(改造雨水管网11.2公里,改造龙湖沟排涝泵站和丁任沟排涝泵站,改造立交泵站9座,新建雨水管网308公里,新建黄桥泵站、东相阳沟泵站、西

山河沟泵站、西山一沟泵站、黄任沟泵站、任井沟泵站、安民路沟泵站、土楼沟泵站、蒋台沟泵站、友谊沟泵站、宁山沟泵站、刘河沟泵站、濉符大沟泵站、新北沱河泵站、栗苑路泵站、梧桐大道泵站,新建城市大型涝水行泄通道10.6km,治理治涝干沟36条)、建设公园项目11项(萧濉新河北段绿化、凤凰公园、龙岱河公园、儿童公园、中湖景区、东湖景区、朱庄公园、花山公园、朱山公园、沱河路绿带、京台告诉连接线绿廊)、完成29条道路的海绵城市工程(植草沟、透水铺装、雨水溢流口、耐淹详图植物,并在油条见的道路隔离带中试点下沉式绿地)、结合城市35处棚户区改造进行海绵城市建设。

[责任单位:市城乡建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房管局、市环保局、三区人民政府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建投集团公司] 进度计划:2017年启动,至2019年完成。

4、开展主城区湖泊湿地景观建设

高标准建设中湖湿地公园、东湖公园、儿童公园,将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结合起来,修复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和硬质驳岸。

[责任单位:市城乡建委、市国土资源局、相市林业局、市城乡规划局、市水务局、市环保局、三区人民政府、市建投集团公司] 进度计划:2017年底启动中湖绿化工程、东湖绿化提升工程、儿童公园建设,2018年基本完成上述项目。

5、开展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治理和工矿废弃地土地收储和利用工作

对城市规划区内采煤沉陷区和工矿废弃地进行普查,对采煤沉陷区朔西湖等进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对岱河矿等工矿废弃地进行收储和开发利用。

[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建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城乡规划局、市水务局、市环保局、XX区人民政府、淮矿集团、市建投集团公司] 进度计划:2017年完成普查工作,2018年启动,2019年见成效。

(五)实施城市功能修补工程

1、健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

进一步完善城市文化、医疗、教育、体育、养老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立片区级、社区级、小区级公共服务体系,修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市规划展示馆及档案馆、全民健身中心、会展中心、人民医院东院区、XX一中东校区,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城乡规划局、市民政局、市卫计委、市文旅体委、市交通局、市城乡建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商务局、市建投集团公司、三区人民政府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进度计划:2017年启动市级、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修补,2019年基本完成。

2、完善城区道路交通系统

依据《XX市城市总体规划》、《XX市综合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优化城区路网结构,按照“窄马路、密路网”原则,打通城区断头路,全面改善城区出行条件。打通环山东路、桓谭东路、方安路南段、龙山南路、桂苑东路、梅苑东路、泉山北路、古城东路、科技路、学院西路、梅苑中路、桂苑中路、民生东路;建设公园2号门、原市二中、原二职高、一中南门西等社会停车场。

[责任单位:市城乡建委和市建投集团公司、市交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市房管局、XX区人民政府、XX区人民政府] 进度计划:2017年启动,2018年全面施工强力推进,2019年基本完成。

3、开展城区“慢行系统”建设

依据《XX市绿道总体规划》,建设区域骑行道、城市休闲慢道、环湖绿道等城区慢行体系。结合全域旅游,开展市域全域旅游观光自行车道建设。完成城区约200公里绿道建设。

[责任单位:市城乡建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市林业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委员会、市建投集团公司、三区人民政府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进度计划:从2017年启动,2019年基本完成。

4、大力提升城市绿地建设

依据《XX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国家园林城市和绿化模范城市标准,按照“300米建绿、500米建园”要求,开工建设市植物园,加大城区公园绿地建设。完善结构性绿地布局,系统修复动植物生态环境,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实施西山隧道东地块、长山路与迎宾大道交叉口东南地块、南湖路与淮海东路交叉口东南地块、合徐高速出入口门户区域街头绿地建设,开展梧桐路(人民路-泗许高速出入口)、沱河中路、迎宾路绿化提升工程。

[责任单位:市城乡建委、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市水务局、三区人民政府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进度计划:2017年启动,2019年基本完成。

5、深入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

按照棚户区改造规划,合理确定棚户区改造目标任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大力推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推动重点区域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全力消化商品住房存量。

[责任单位:市房管局、市城乡建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市环保局、市建投集团公司、三区人民政府] 进度计划: 按照既定棚户区改造计划,逐年落实目标。

6、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依据编制的《XX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逐步

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对地下各类管线进行认真梳理和排查,并纳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完成望湖路、卧牛山路、花庄路、站前路、建设路、紫昱路综合管廊的建设。

[责任单位:市城乡建委、市城乡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建投集团公司、国安电力、市供电公司、华润燃气公司、移动XX分公司、联通XX分公司、电信XX分公司、三区人民政府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进度计划:2017年启动,2019年全面建成。

(六)实施城市风貌修补工程

1、加大拆违控违工作力度

加强中心城区拆违控违力度,提升对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沿线违法违章建筑的打击力度。

[责任单位: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国土局、市房管局、三区人民政府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进度计划:完善拆违控违执法工作,加强督导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实施城市空间形态和天际线修补,开展城市建筑立面及色彩整治

依据《XX市城市空间特色规划》及各片区城市设计,提出对城市公共空间、天际轮廓线的具体修补措施,并严格实施。以沱河东路的沿路风貌整治工作为试点,整治建筑立面和建筑色彩,开展夜景亮化和绿化提升,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并加强对地方文化元素的提炼运用。

[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综合

执法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建投集团公司、三区人民政府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进度计划:2017年启动,2019年全面完成。

3、实施城区户外广告牌匾整治

依据《XX市城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办法》和《XX市主城区户外广告设置专项规划》,对中心城区重点道路、商业街、重点地段的户外广告牌进行全面整治提升,强化地方文化元素运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责任单位: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城乡建委、市交通局、市城乡规划局、三区人民政府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进度计划:2017年启动户外广告牌匾整治,2019年基本完成。

四、政策举措和保障措施

1、落实工作职责

各区党委、政府要制定具体的城市“双修”实施方案,明确具体目标、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落实工作经费,切实加强城市“双修”工作。市直相关部门要按照本实施办法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加强工作指导、调度、协调和落实,加快推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实施。

[责任单位:各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各部门]

2、强化监督考核

认真研究制定城市“双修”工作监督考核制度,将“双修”工作列入年度目标任务,确定考核指标体系,定期组织考核并通报考核结果,考核结果作为各区党政和市级各有关

部门年终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责任单位:市委市政府目标管理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编办] 各级各部门、各区要认真贯彻落实本实施方案的精神,确保全市城市“双修”试点工作落实到位。城市“双修”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就贯彻落实和实施情况适时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定期上报市委、市政府。

XX市人民政府 2017年8月15日

第14篇:鄱阳湖生态修复社会实践活动

鄱阳湖生态修复社会实践活动

生态经济区,是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实现了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区域。其实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对全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结构改善和功能强化,在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促进湖区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近期为2009年至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2009年—2015年的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经济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到2015年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20年,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1 6月27日,我校万名大学生聚集在学校水文化广场,精神抖擞地参加“万名学子下鄱湖,国家战略献智慧”——2010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振鹏出席仪式并讲话。整个活动从7月开始至9月结束,一方面,重点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修复、文化旅游、村镇规划、经济发展、水质污染等主题,设立5个重点项目,组建100支大学生小分队,进行集中式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全校一二三年级大学生深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8个县(市、区),开展分散式社会实践。

鄱阳湖是国际公认的重要湿地和候鸟栖息地,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鄱阳湖生态修复,关系重大,但任重而道远。” 保护生态环境,创建一流生态文明示范区。主要是实施“绿色生态江西工程”,以水污染治理为重点,推进污水达标排放工程,制止非法采砂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节能降耗减排工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湿地保护工程,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等建设。同时,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工作。鄢帮有认为,由于鄱阳湖区点源、面源污染仍然比较严重,要从根本上实现对鄱阳湖的生态保护、修复,既要整合国内资源,调动地方政府、民间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参与,也要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交流,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的支持。鄱阳湖是江西省亮丽的生态名片,但目前这张生态名片正面临诸多潜在的生态威胁。如何修复鄱阳湖生态,成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过程中亟待破解的课题 如何修复鄱阳湖生态,成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过程中亟待破解的课题。江西省科技厅厅长王海认为,建

2 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要先行,通过科学技术引领支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

科学修复湿地生态系统重现盎然生机。在鄱阳湖北岸的江西省都昌县多宝乡排上许家自然村,一个形成鲜明对比的景象展现在眼前:一个用栅栏围起的圈子里,到处是绿油油的青草,春意盎然;栅栏外却斑驳陆离,几棵湖草点缀在堤坝上,用脚踩上去竟发现到处是细细的沙子。排上许家自然村党支部书记陈亮生介绍,该村世代临湖而居,沿鄱阳湖的一片湿地曾是他们养牛养猪的天然牧场。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与规模养殖业的兴起,潘阳湖湿地功能严重退化,几乎寸草不生,并出现严重沙化现象,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这一情况引起江西省科技厅的高度关注。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经过调研,2007年将排上许家自然村确定为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示范点,投入巨额资金,把土地分为沙滩地植被恢复区、滩地植被群落恢复区、水生植被修复区、自然保护恢复区,逐一进行治理开发。 都昌县副县长曹达洲介绍,在南昌大学专家的技术支持下,该项目课题组指导村民在水边种苏丹草,既可恢复湿地植被,还可用作鱼饲料;在水塘中种野菱、茭白、莲藕等经济作物,既增加农民收入,又可净化已富营养化的水体;在斜坡地上种南荻,不仅可提高河湖蓄洪能力,还能改善周边地区气候环境、净化水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一天一天过去,荒芜的滩涂再次布满绿色,湿地再次回到村民身边。“滨湖地区搞湿地修复和农业开发,要讲科学,过去我省曾走过弯路。”省科技厅副厅长王晓鸿说,比如,一些县在鄱阳湖湿地种植杨树百万亩,由于杨树会改变湿地性质,使湿

3 地旱化,反而破坏了鄱阳湖的生态环境。“鄱阳湖洲滩湿地面积达2787平方公里,推广这种湿地生态修复模式,我们大有可为。”

沙山沙地植绿种草将沙山变绿洲。在都昌县多宝乡,一项对沙山沙地的治理工程更引人注目。这场人与自然的较量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沙子一直占据上风,呈现出“沙进人退”的格局。“江南沙山沙地治理一直是一个难题,主要是栽下去的绿色植物成活率不高,耗财耗时还不讨好。”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鄢帮有表示,当务之急是要把风沙固定住,不让它再移动。根据多年的技术实践,该项目课题负责人、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郑林决定在试验点推行乔灌混合种植新模式。“紫穗槐属豆科,耐酸,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在湿地松林下套种紫穗槐,两者的成活率非常高,并解决了沙化地缺少营养元素的问题,促进草本植物生长。”郑林这样解释他的计划。短短几年时间,昔日的沙山已经披上绿装,植被覆盖率达到80%,生态功能与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受益于此,2009年,治沙示范区水稻增产11.2%,棉花增产10.4%,人均纯收入达到4684元,增长33.8%。

猪场粪水变清水破解污染难题。畜禽粪便、农药残留、农村污水,诸多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鄱阳湖涉及面积最广、危害最大、治理最难的生态难题,猪场粪便更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最大的难题。还鄱阳湖一湖清水,修复鄱阳湖生态,就必须治理好鄱阳湖周边诸多养猪场粪水。位于星子县泽泉乡的江西御景养猪场生猪规模超过1.5万头,每天产生数十吨猪粪。经过科学治理,“花了50多万元建污水处理系统,让猪粪变成清水,是值得的。”养猪场所属的江西御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于学海说,2008年,因为污

4 水造成周边农田歉收,农民纷纷索赔,让养猪场疲于应付甚至面临关闭,现在既不用担心影响与农民的关系,也没有破坏生态环境的心理负担了。为了保护好鄱阳湖这一湖清水,在治理规模化养猪、高密度水产养殖等点源污染的同时,江西科技、农业等部门也开始尝试将治理的矛头指向农药化肥残留、农村生活污水等农村面源污染。这也是鄱阳湖区涉及面积最广、危害最大、治理最难的生态难题。 如今该养猪场已成功控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南昌大学教授万金保是这项课题的负责人,他带领团队经过刻苦攻关,终于找到“让猪粪变成清水”的办法。据介绍,他们采用的是厌氧处理、活性污泥降解净化、人工湿地沉淀的生态处理模式。收集的粪便经过抽干、压缩后,粪干存入仓库保管,粪水注入厌氧反应器。在这一过程中,粪水变成废水,同时产生沼气,沼气用于发电,实现能源全部自给,废水流入活性污泥降解池。污水沉降之后变成净化水排出池外,进入梯级人工湿地层层净化,然后流到山脚下的大水塘,再经过一两个月的沉淀,最后流入下游供农业生产。星子县科技部门去年10月开始在温泉镇金家垅村采用“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方法,将全村的生活污水通过“三级湿地”处理后再流入池塘,大大改善了村庄生活环境。在星子县白麓镇桥下李村,我惊喜地看到,通过反复研究,科研人员探索出一个全新的农业面源污染消纳的多水塘——人工湿地耦合系统生态处理模式。这个小村庄的所有污水,通过生态治理的方式,得到有效净化,农村不再污水横流,流入鄱阳湖的水是清清亮亮的,最大限度限制了农村面源污染对鄱阳湖的生态破坏。

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长效机制。科学制定规划,指导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立法,制定和完善加强鄱阳湖保护治理、促进经济开发

5 等方面的法规;制定新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分行业制定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目录;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生态保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鄱阳湖拥有大面积的湖滩、草洲、沼泽湿地、浅水湖泊,有聚宝盆之称。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原因,鄱阳湖生态系统也曾经失去过平衡。如何修复鄱阳湖湿地生态,成为摆在我省无数科研人员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科技攻关,脆弱的鄱阳湖生态开始重现原生态的美丽。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国务院指出,要把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举措,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国务院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具体、最直接、最生动的实践,是要遵循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方向,把科学发展观的四大要求有机统一起来,把生态和经济两大命题有机统一起来,把开发和保护两大主要任务有机统一起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下决心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江西的青山绿水,使江西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优美。

6

7

第15篇:新农村河道生态修复构想

摘 要:农村河道既是农村大地的脉管系统,对雨洪旱涝起到重要的调蓄作用,又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生命之源。长江中下游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盲目开发利用农村河道问题比较突出,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出发,农村河道的生态修复迫在眉睫,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农村河道;生态修复;长江中下游

为改善农村河道环境,河道长效管理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农村河道管理新模式,着力构建“主体责任落实、绩效考核严格、管护效果明显”的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新机制,确保了农村河道水系畅通、环境优美、恢复生态、群众满意。

1 长江中下游农村河道现状及水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1.1 河道现状及水环境问题

2.2 水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社会迅猛发展,针对开发区以及工业园区的开发与发展,对水的安全、资源、环境、生态和景观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目前,水系从整体来说还需系统地改善、调整,从而使水系利用达到最优化。

2 农村河道生态修复措施

2.1 生态修复意义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农村河道环境就不会有一个优美的农村环境。农村河道水环境的日益恶化己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途径进行科学探讨。根据农村环境“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从农村河道现实状况和河流功能状况两方面来看,为修复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河道原有的自我净化功能,(厌氧+好氧+组合生态技术)3个方法进行统筹治理是最为适用的方法。河道中的氮(n)、磷(p)等无机污染物通过生化分解,进而被生态系统的吸附-吸收-转化。此统筹治理法,能够改善水质,从而使水生态系统与自然景观统一和谐。

2.2 生态系统修复的概念及方法

目前,所采用的生态修复技术,是利用培育的生物、微生物,使之生长,进而能够对水中污染物起到转移、转化和降解作用,如异养型微生物主要的碳源和能源,通过分解有机物来提供其生存,在生物酶类的作用下,能够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的过程,而该过程必定会经过有氧、无氧,然后,无机物被逐步降解成为无机营养元素,直接提供给植物吸收、利用。最终,水体的水质以及生态系统都能有所改善。

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厌氧-好氧综合处理。

(2)利用低等动植物的生物处理,如微型动物、细菌。

(3)利用生态系统原有的自净能力等。

2.2.1 厌氧处理

2.2.2 好氧处理的概述

对已被污染的水源进行好氧处理方法主要采用动力潜水推流曝气机。采用浮岛软隔离对河道的水流进行分离切割,进而能够使河道水流绕浮岛作环形循环流动,增加水体中氧气的溶量,污水与治理所用水生植物的微生物重复充分接触,进行对污染物的交换,达到治理目的。

第16篇: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

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1、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1)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土保持工程;

Area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water and soil conversation ,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ojects;

(2)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Pilot project of clean-type small watersheds, Disaster-prone are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treatment engineering;(3)省级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

Provinci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pilot project.

2、开展重要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Carry out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s of important rivers and lakes.(1)开展入河(湖)排污口规范化整治;

Carry out the standardization treatment of river (lake) sewage outlet;

(2)采取污染控制、生态清淤、生态水网构建以及水源涵养等措施,对重要河湖进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保护和改善河湖的水生态环境;全面推进农村河道塘堰综合整治。

Aadopt measures, such as pollution control, ecological desilting,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water network and water conservation, doing water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to the important rivers, protect and improve the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rivers and lakes;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rural rivers ponds.

第17篇:生态城市特点

生态城市特点:

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

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仅所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在人与人关系上。

2、高效性

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工业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优化配置,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物流畅通有序、住处快流便捷,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通过共生关系进行协调。

3、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不同时期、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人及后代人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繁荣”,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4、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效益,不仅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重视对人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的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个区域概念,是建立在区域平衡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6、结构合理

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合理的土地利用,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绿地系统,完整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

7、关系协调

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能力协调。

第18篇:中国生态城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国务院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 。这一地区的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分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

该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国务院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

该区的产业基地包括光电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航空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国务院于2009年11月2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十九个县(市、区),总面积二点六五万平方公里。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黄三角的最大亮点是没有走高耗能的发展模式,首次提出“生态高效”的增长模式。该区域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 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肖金成说,我国最后一个开发的三角洲———“黄三角”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边城市的发展基础比较好,“黄三角”发展也就快。

第19篇:城市生态基础

城市生态基础

蚌埠市生态建设分析与规划论文

学生: 学号: 学院: 专业:

摘要

内容摘要:生态城市的建设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一个热门话题,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尽管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已经经历了很大的发展,但迄今为止,全球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甚至对于生态城市也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清晰的概念。本文以蚌埠市作为实例,在详细分析了蚌埠城市现状的前提下,论述了蚌埠市在建设成生态城市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条改进意见。

关键词:蚌埠城市生态生态建设

Abstract Abstract: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is becomingan emerging hot topic in recent years, after ten years’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ty has experienced great development, while so far there is not a recognized global eco-city in the true sense, even for an eco-city is also no universally accepted definition and clear concept.In this paper, Bengbu City as an example, i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city of Bengbu premise, discues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Bengbu city encountered in the course, and made a few targeted improvements.Keywords: Bengbu city Ecological Ecology

一、蚌埠建设生态城市的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

1、地理位置

蚌埠市(116.45’E~118.04’E,32.43’N~33.30’N),位于安徽省北部,居于苏鲁皖之中心,蚌埠市北与宿州市、濉溪县、灵璧县、泗县接壤,南与淮南市、风阳县相连,东与明光市和江苏省泗洪县毗邻,西与蒙城县、风台县相依。津浦铁路从市境中部纵贯南北,京沪、淮南铁路交汇市间,淮河自西向东流过境南,市辖区大部分处于淮北平原南端。行政区划见图1。蚌埠市区(东经117.31’~117.11,北纬33.01’~32.49’),北部与固镇县、五河县交界,东部与风阳县毗邻,南部与风阳县接壤,西部与怀远县相连。

1、蚌埠市行政区划图

2、土地资源与利用

蚌埠市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交通便利,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因此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构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全市土地总面积595213.2公顷。其中农业用地总面积为459885.2公顷,建设用地总面积77702.3公顷,未利用土地总面积为57625.7公顷。详细的利用情况见图2。其中农业用地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建设用地以城市城镇用地和交通用地主。

2、蚌埠市土地利用现状

3、水力资源与利用

蚌埠地区最大的自然地表水是淮河,在蚌埠市区境内全长150.7公里,年平均径流量263亿立方米。淮河蚌埠境内有

一、二级支流13条,河流总长度为650.8公里,水域总面积为389.35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6.7%。蚌埠市水资源总量为25.0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4.1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0.95亿立方米。蚌埠市境内先后建成了淮北大堤、怀洪新河、五河内外水分流等大型防洪除涝工程,兴建了蚌埠闸、上桥水利枢纽等综合水利工程。通过利用芡河洼、天河洼、四方湖、香涧湖、沱湖、天井湖、龙子湖等湖泊洼地蓄水,总调节库容约4.5亿立方米。蚌埠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埋藏浅、水质好、储量大,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三个县区。

4、人口及经济状况

截止到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346.9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9.54万人,占人口总数25.8%;非农业人口90.50万人,占人口总数26.1%;农业人口256.4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3.9%;人口出生率15.8‰,死亡率10.8‰;人口自然增长率5.0‰。

近年来,蚌埠市经济保持着较侠的发展速度, GDP有了明显的增长(见图3—4)。蚌埠市近10年来GDP增长基本上都高于国家平均水平,2004年GDP年增长率更是达16.5%。2004年完成GDP263.66亿元。

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现状

1、环境保护现状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根据2009年环境监测结果,蚌埠市城区集中饮用水源地(淮河蚌埠闸上)水质达标率为100%,所有月份水质均达到饮用水源地Ⅲ类水标准,与2005年相比,饮用水源地水质有明显改善。2009年蚌埠市主要河流、水体监测结果显示,淮河干流蚌埠段沿程水质良好,为Ⅱ-Ⅲ类水体,与2005年相比水质情况明显好转;淮河支流浍河固镇段为Ⅳ类水体,怀洪新河五河段达到Ⅲ类水体,与2005年水质情况持平。近五年水质监测数据显示,蚌埠河流水质情况明显好转,但城市内河水体水质污染情况仍有待改善。

大气环境方面,2009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状况良好,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为0.029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为0.027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为0.065毫克/立方米,年均浓度值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98.3%。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大气环境污染以尘污染为主。

在噪音控制方面,2009年蚌埠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连续声级(Leg)年均值为57.1 dB(A),略高于2005年水平,优于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的2类区昼间标准值(60 dB(A))。2009年市区道路交通噪声Leg年均值67.1 dB(A),优于国家规定的70 dB(A)标准,与2005年相比基本持平。

2、生态建设现状

目前,蚌埠市有五河县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即龙湖省级风景区和怀远涂山省级风景区。蚌埠经济开发区是国家生态示范区。2006-2009年期间全市共建成省级生态村8个(五河县3个、固镇县2个、怀远县3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固镇县刘集镇)。“十一五”期间全市中小学建成绿色学校47所,比2005年增加20所,绿色学校建成率稳步提高。截止2010年上半年,城市绿地面积3371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792万平方米,附属绿地141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2.87%,绿化覆盖率37.8%,人均公共绿地8.98平方米,三大指标均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全市城市主次干道102条,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100%,道路绿化达标率75.49%。“十一五”期间,完成成片造林8万亩,建设农田林网55.8万亩,培育间伐52.5万亩,义务植树1627万株;完成绿色长廊线路绿化270公里,林带建设120公里。“十一五”末,全市林地面积达133万亩,有林地11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480万立方米,比“十五”末增加68万立方米。“十一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13.3%,林木绿化率17.1%。

三、蚌埠建设生态城市构想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生态城市是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每个子系统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又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共同支撑着生态城市这一复合系统的协调、持续运行。生态城市不是追求某一系统的单一绩效,而是整体综合功能最佳,即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持续发展。因此,从总体上来说。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应从社会、经济、自然三方面共同来确定:社会文明、经济高效、自然和谐。生态城市的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1、建立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是以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发展工业生产,综合防治环境污染,使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不产生消极影响,或将消极影响严格控制在生态系统容许范围之内,既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又能保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恢复的工业体系。

工业是现代化社会经济的核心,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也是蚌埠市目前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多年来,蚌埠市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工业发展成为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制约了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成为经济发展和建设生态城市的障碍。工业的“生态化”是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对蚌埠生态城市建设来说也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的发展,为全面、根本地解决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以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等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实际策略,是蚌埠市实现经济生态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是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蚌埠未来工业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高能耗、高物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效益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蚌埠市工业的生态转型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首先,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经济的高增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次,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保持传统产业优势和长期稳定发展的态势:再次,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理念,积极探索和开拓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建立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实现农村经济高效、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蚌埠的农业发展应遵循生态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产品商品品牌、市场占有率为主攻方向,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注重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与环境质量的改善相结合:实现生产-经营-市场相衔接,产量、质量、效益相统一,增产与增效相一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3、建立生态旅游产业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到自然生态环境中去旅游,享受自然,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同时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旅游。

生态旅游的发展应当整合生态旅游目的地形象,完善各景区功能和配套服务接待设施,提升蚌埠在邻域内的综合竞争力,着重提高现有旅游产品的质量,开发吸引力强的精品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定位于周边省市,以接待短程游览为主,使之形成皖东北旅游中心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的构架,并为下一步全面建设综合型生态旅游基地打基础。

4、生态污染的防治

(1)水污染治理

在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指导下,以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基础,以保护水环境就是促进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提出蚌埠市水生态环境的规划方案:建设水资源协调控制、优化配置的新格局,建立“控源、截流、治污、回用、导排”五位一体的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成“优质蓄水、清洁提水”高质量供水系统。

基于城市水资源利用及供需分析,建设完善的“蓄、调、泄”的防洪安全和水资源调配体系,建成生产、生活、生态合理的供水网络格局,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严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强水费征收,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以保护水环境功能为前提,兼顾流域上、下游之间的水资源需求,保证生态用水,维持河流的自净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建立和完善工业和生活节水机制,保障蚌埠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空气污染治理

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首先针对可吸入颗粒物,一方面要加强对各施工工地的管理.减少建筑行业带来的扬尘;另一方面要加强道路交通扬尘的防治,凡在市区从事散装货物运输的车辆一律实行密闭运输:同时采取绿化责任制等措施,提高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能好的树种,结合城市绿化规划,大力发展植物净化,防止城市扬尘污染。而对于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应从源头着手,取缔一批不符合污染排放资质的企业,此外多在城区种植绿化树木也是十分必要的。 (3)固废和危险弃物污染防治

建设固体废弃物管理网络,完善回收利用系统;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后续管理,不断提高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管理制度,严禁危险废物排放和擅自处置,建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程:城市生活垃圾逐步实行无害化、量化、资源化处理。大力开展“白色污染”治理,鼓励扶持兴建回收利用塑料资源的项目,进一步扩大资源的再利用。

四、总结

城市走生态化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快速增长、耕地以及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的急剧减少,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等,使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只有使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相互协调一致,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各种关系,才能使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第20篇:生态城市,英语演讲

Construct Ecological Ya’an, I Walk with You

Ya\'an is a city with spe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It is surrounded by some beautiful mountains.Because of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s, the city is always nourished by the rain, so it’s also named the Rain City.Being washed by the rain years after years, the city looks very delicate.Because of the fresh air, the blue sky, the clearn water.Ya\'an is indeed a nice place to live in.

Ya\'an-the modest city, surprisely holds plenty of natural ecological resources, its forest coverage rate、air and water quality and rainfall all rank first in SiChuan Province, that makes it very famously known as \"the lung of the heaven\".So we are clearly aware that if we plan to go on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must hold the precious God-given resources—the ecology resources.Also \"The panda capital\" and \"the ecology paradise\" are even attracting th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world.A new city full of vitality will display to us soon.

Nowadays the government begins to take actions to reconstruct this city.The government invest more and put more effort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long-term goal—to make it an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logical city known by the world.The government actively supported the green ecological industry and leads people to emancipate their minds.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governme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make Ya’an ecological, modern, open-minded city.

Being a native, I deeply feel my own responsibility.I think everyone should make their own efforts to construct the ecological city.We can start with little things around our living environment.It’s not difficult to do: for example, we can refuse using the one-time items to reduce the white trash; do not litter around.we can pay attention to save natural energy such as water, electricity and the coal in our daily life; At the same time I think the publicity also can not be ignored.We can make som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dvertisements to raise people’s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warene.We do these.It’s not only for ourselves, but also for leaving a better survival environment for our children’s children.

Being a teacher, I always keep teaching and encouraging every student to do their busine.We can do like this, our school may organize trip fo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me.And we can show our students the funny use of the recyled plastic bottles by making it a beautiful handicraft.It can improve children’s manual ability, also improve hei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nsciousne.

Making good care of our environment is everybody’s busine, so from now on, let’s join our hand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our city’s environment, through our efforts, I believe to make Ya\'an a real green ecological city is not a further dream.For the bluer sky, for the cleaner water, for the fresher air, We must do it.That\' all.Thank you very much!

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汇报
《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