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城市生态基础

发布时间:2020-03-03 09:38: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城市生态基础

蚌埠市生态建设分析与规划论文

学生: 学号: 学院: 专业:

摘要

内容摘要:生态城市的建设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一个热门话题,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尽管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已经经历了很大的发展,但迄今为止,全球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甚至对于生态城市也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清晰的概念。本文以蚌埠市作为实例,在详细分析了蚌埠城市现状的前提下,论述了蚌埠市在建设成生态城市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条改进意见。

关键词:蚌埠城市生态生态建设

Abstract Abstract: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is becomingan emerging hot topic in recent years, after ten years’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ty has experienced great development, while so far there is not a recognized global eco-city in the true sense, even for an eco-city is also no universally accepted definition and clear concept.In this paper, Bengbu City as an example, i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city of Bengbu premise, discues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Bengbu city encountered in the course, and made a few targeted improvements.Keywords: Bengbu city Ecological Ecology

一、蚌埠建设生态城市的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

1、地理位置

蚌埠市(116.45’E~118.04’E,32.43’N~33.30’N),位于安徽省北部,居于苏鲁皖之中心,蚌埠市北与宿州市、濉溪县、灵璧县、泗县接壤,南与淮南市、风阳县相连,东与明光市和江苏省泗洪县毗邻,西与蒙城县、风台县相依。津浦铁路从市境中部纵贯南北,京沪、淮南铁路交汇市间,淮河自西向东流过境南,市辖区大部分处于淮北平原南端。行政区划见图1。蚌埠市区(东经117.31’~117.11,北纬33.01’~32.49’),北部与固镇县、五河县交界,东部与风阳县毗邻,南部与风阳县接壤,西部与怀远县相连。

1、蚌埠市行政区划图

2、土地资源与利用

蚌埠市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交通便利,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因此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构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全市土地总面积595213.2公顷。其中农业用地总面积为459885.2公顷,建设用地总面积77702.3公顷,未利用土地总面积为57625.7公顷。详细的利用情况见图2。其中农业用地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建设用地以城市城镇用地和交通用地主。

2、蚌埠市土地利用现状

3、水力资源与利用

蚌埠地区最大的自然地表水是淮河,在蚌埠市区境内全长150.7公里,年平均径流量263亿立方米。淮河蚌埠境内有

一、二级支流13条,河流总长度为650.8公里,水域总面积为389.35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6.7%。蚌埠市水资源总量为25.0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4.1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0.95亿立方米。蚌埠市境内先后建成了淮北大堤、怀洪新河、五河内外水分流等大型防洪除涝工程,兴建了蚌埠闸、上桥水利枢纽等综合水利工程。通过利用芡河洼、天河洼、四方湖、香涧湖、沱湖、天井湖、龙子湖等湖泊洼地蓄水,总调节库容约4.5亿立方米。蚌埠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埋藏浅、水质好、储量大,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三个县区。

4、人口及经济状况

截止到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346.9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9.54万人,占人口总数25.8%;非农业人口90.50万人,占人口总数26.1%;农业人口256.4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3.9%;人口出生率15.8‰,死亡率10.8‰;人口自然增长率5.0‰。

近年来,蚌埠市经济保持着较侠的发展速度, GDP有了明显的增长(见图3—4)。蚌埠市近10年来GDP增长基本上都高于国家平均水平,2004年GDP年增长率更是达16.5%。2004年完成GDP263.66亿元。

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现状

1、环境保护现状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根据2009年环境监测结果,蚌埠市城区集中饮用水源地(淮河蚌埠闸上)水质达标率为100%,所有月份水质均达到饮用水源地Ⅲ类水标准,与2005年相比,饮用水源地水质有明显改善。2009年蚌埠市主要河流、水体监测结果显示,淮河干流蚌埠段沿程水质良好,为Ⅱ-Ⅲ类水体,与2005年相比水质情况明显好转;淮河支流浍河固镇段为Ⅳ类水体,怀洪新河五河段达到Ⅲ类水体,与2005年水质情况持平。近五年水质监测数据显示,蚌埠河流水质情况明显好转,但城市内河水体水质污染情况仍有待改善。

大气环境方面,2009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状况良好,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为0.029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为0.027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为0.065毫克/立方米,年均浓度值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98.3%。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大气环境污染以尘污染为主。

在噪音控制方面,2009年蚌埠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连续声级(Leg)年均值为57.1 dB(A),略高于2005年水平,优于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的2类区昼间标准值(60 dB(A))。2009年市区道路交通噪声Leg年均值67.1 dB(A),优于国家规定的70 dB(A)标准,与2005年相比基本持平。

2、生态建设现状

目前,蚌埠市有五河县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即龙湖省级风景区和怀远涂山省级风景区。蚌埠经济开发区是国家生态示范区。2006-2009年期间全市共建成省级生态村8个(五河县3个、固镇县2个、怀远县3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固镇县刘集镇)。“十一五”期间全市中小学建成绿色学校47所,比2005年增加20所,绿色学校建成率稳步提高。截止2010年上半年,城市绿地面积3371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792万平方米,附属绿地141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2.87%,绿化覆盖率37.8%,人均公共绿地8.98平方米,三大指标均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全市城市主次干道102条,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100%,道路绿化达标率75.49%。“十一五”期间,完成成片造林8万亩,建设农田林网55.8万亩,培育间伐52.5万亩,义务植树1627万株;完成绿色长廊线路绿化270公里,林带建设120公里。“十一五”末,全市林地面积达133万亩,有林地11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480万立方米,比“十五”末增加68万立方米。“十一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13.3%,林木绿化率17.1%。

三、蚌埠建设生态城市构想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生态城市是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每个子系统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又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共同支撑着生态城市这一复合系统的协调、持续运行。生态城市不是追求某一系统的单一绩效,而是整体综合功能最佳,即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持续发展。因此,从总体上来说。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应从社会、经济、自然三方面共同来确定:社会文明、经济高效、自然和谐。生态城市的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1、建立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是以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发展工业生产,综合防治环境污染,使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不产生消极影响,或将消极影响严格控制在生态系统容许范围之内,既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又能保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恢复的工业体系。

工业是现代化社会经济的核心,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也是蚌埠市目前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多年来,蚌埠市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工业发展成为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制约了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成为经济发展和建设生态城市的障碍。工业的“生态化”是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对蚌埠生态城市建设来说也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的发展,为全面、根本地解决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以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等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实际策略,是蚌埠市实现经济生态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是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蚌埠未来工业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高能耗、高物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效益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蚌埠市工业的生态转型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首先,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经济的高增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次,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保持传统产业优势和长期稳定发展的态势:再次,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理念,积极探索和开拓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建立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实现农村经济高效、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蚌埠的农业发展应遵循生态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产品商品品牌、市场占有率为主攻方向,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注重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与环境质量的改善相结合:实现生产-经营-市场相衔接,产量、质量、效益相统一,增产与增效相一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3、建立生态旅游产业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到自然生态环境中去旅游,享受自然,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同时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旅游。

生态旅游的发展应当整合生态旅游目的地形象,完善各景区功能和配套服务接待设施,提升蚌埠在邻域内的综合竞争力,着重提高现有旅游产品的质量,开发吸引力强的精品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定位于周边省市,以接待短程游览为主,使之形成皖东北旅游中心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的构架,并为下一步全面建设综合型生态旅游基地打基础。

4、生态污染的防治

(1)水污染治理

在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指导下,以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基础,以保护水环境就是促进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提出蚌埠市水生态环境的规划方案:建设水资源协调控制、优化配置的新格局,建立“控源、截流、治污、回用、导排”五位一体的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成“优质蓄水、清洁提水”高质量供水系统。

基于城市水资源利用及供需分析,建设完善的“蓄、调、泄”的防洪安全和水资源调配体系,建成生产、生活、生态合理的供水网络格局,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严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强水费征收,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以保护水环境功能为前提,兼顾流域上、下游之间的水资源需求,保证生态用水,维持河流的自净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建立和完善工业和生活节水机制,保障蚌埠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空气污染治理

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首先针对可吸入颗粒物,一方面要加强对各施工工地的管理.减少建筑行业带来的扬尘;另一方面要加强道路交通扬尘的防治,凡在市区从事散装货物运输的车辆一律实行密闭运输:同时采取绿化责任制等措施,提高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能好的树种,结合城市绿化规划,大力发展植物净化,防止城市扬尘污染。而对于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应从源头着手,取缔一批不符合污染排放资质的企业,此外多在城区种植绿化树木也是十分必要的。 (3)固废和危险弃物污染防治

建设固体废弃物管理网络,完善回收利用系统;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后续管理,不断提高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管理制度,严禁危险废物排放和擅自处置,建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程:城市生活垃圾逐步实行无害化、量化、资源化处理。大力开展“白色污染”治理,鼓励扶持兴建回收利用塑料资源的项目,进一步扩大资源的再利用。

四、总结

城市走生态化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快速增长、耕地以及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的急剧减少,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等,使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只有使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相互协调一致,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各种关系,才能使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生态城市特点

中国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英语演讲

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实习报告

城市生态实习报告

城市生态规划学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城市生态学期末论文

城市生态1[优秀]

城市生态基础
《城市生态基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