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县非遗工作汇报材料(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5:46:41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非遗工作汇报

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间文艺,保护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堰桥实验小学在2012年成立了“无锡民间文艺校园实践基地”,并聘请中国泥人博物馆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徐存才、无锡市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徐瑞才、无锡市民协副主席、被誉为“江南百灵鸟”的吴歌大师唐建琴等数十位艺术家担任校外辅导员,分门别类指导课题研究中的“吴歌剧社”、“阿福工坊”、“吴韵吟诵社”“乡音小学堂”“小脚丫寻寻团”等五个社团开展具体研究活动。

活动期间,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先后多次来校,深入班级学生中间,手把手地教学,学生在与艺术家零距离的接触中,尽情吸取非遗文化的精髓,学校还在校园电视台开辟了一档用无锡方言播报的“老小讲劲头”栏目,并在校园里设立了一个“非遗小学堂”的宣传栏,堰小学子在一系列参观、访问、考察、调研等实践活动中,了解了无锡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悟无锡人民的勤劳勇敢、敢为人先、包容大度的精神,激发了爱乡爱国情感。

学生的生活除了学习之外,作为中国人,传承承载着人类的文明,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国家所独有的象征。此次活动中的每一个节目都充分体现了彩虹小学的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所追求的目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尖山马灯”是戴村镇申报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是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奇葩,已被列入浙江民族民间艺术(造型艺术)重点保护,从前在春节期间举行隆重的马灯盛会是戴村云石一带数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民间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一辈传承者相继去世,能系统地表演马灯的艺人为数不多,马灯文化面临着传承危机。为了保护和传承马灯文化,云石小学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学校成为马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通过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了解非遗知识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民间文化,热爱民间文化,参与保护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热情,丰富素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促进全面发展。

据悉,该校还将把“尖山下马灯”编入校本教材,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云小教育沃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今年北京回民学校“非遗进校园”的主题是“共赏非遗艺术,品鉴民族美食”,活动期间将举办“非遗”课程讲座、“非遗”小吃品鉴、“非遗”文化互动体验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感和认同感,从而能够自觉主动地“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人人争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接人。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多彩童年”,享受“幸福人生”

北京回民学校负责人表示,学校三年来重点打造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已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项目,深受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在学校制定的“课外活动计划”大课表中,“非遗”课程以其较为成熟的活动课程模式,有效带动了其他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的发展。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课外活动计划”的普及性、公益性、创新性等原则,挖掘社区、博物馆、文委等周边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为了让学生近距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3月18日,中国小屯教育集团铁西路小学特邀安阳殷都区被列为安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花炮拳的传承人栗如明、麦秆画的传承人黄艳泳、剪纸的传承人董焕娇、糖画的传承人李峰走进校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

在活动现场,栗如明和他的徒弟们表演了徒手套路及刀、剑、棍、拐子、流星等各种拳械套路,精彩的表演引得了学生们的阵阵喝彩;麦秸工艺画又称麦草画、麦秸画,采用中国盛产的优质麦秸,经过十几道工序经心制作而成,保留了麦秸的自然光泽,一幅幅古色古香、惟妙惟肖,富有立体感、层次感,散发出自然光泽,环保、典雅的赏心悦目的作品让学生赞叹不已;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是剪纸老人董焕娇的工具,几剪刀下去,一只蝴蝶就翩翩飞来;糖画展示区被学生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只见李峰师傅用铁勺蘸少许稀糖,便开始在白色大理石板上运腕走笔,如丝的流糖随着手腕时抖时顿、快慢高低构成不同的形状,顷刻间一幅幅晶莹剔透、栩栩如生的“龙”“凤”“马”“鸡”“鱼”“蝴蝶”便跃然石板上,同学们争相索要。

本次活动得到了殷都区文化广播新闻和旅游局领导的大力支持,本次活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学生们不仅看到了“货真价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与“非遗”项目亲密接触,与“非遗”名家面对面交流,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非遗”文化。据悉,安阳市铁西路小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核心学校,该校积极探索非遗校园传承,已经开展了书法、武术等许多社团活动,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是该校实验的内容之一。

推荐第2篇:非遗保护

推动“非遗”保护,建设文化强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脉,是民族文化中核心、本质的东西。保护非遗发展,对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起步晚,发展快,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存在问题:

一是群众保护意识淡薄。广大群众对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少数地方、部门和个人将保护文物视为现代化、城市化的阻碍,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忽视了文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长远功能,当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出现矛盾时,多以牺牲文物为代价。 二是缺乏专业保护人才。一些地方非遗保护组织机构不健全,长效保护机制和保护体系尚未真正建立,不符合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的要求。缺少挖掘、整理、研究的专业人才队伍,乡、镇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日常普查工作只能临时找人帮忙。

三是保护经费难以保障。一些地区未将非遗产保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也没有设立普查、发掘、整理、征集、抢救、补助、展演、宣传、培训等专项资金。临时申请的工作经费,常常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缺少正常办公经费和技术装备。许多失去市场支撑而又缺乏开发利用潜力的传统绝技,缺少持续的保护经费

投入。

四是民间艺术后继乏人。民间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日渐凋零,而由于许多传统技艺难度高、强度大、耗时多、收入低和现代化信息的冲击,年轻人大多不愿入门学艺,不少民间艺术大师面临无弟子或弟子太少的尴尬境地,造成新老交替出现断层,艺术传承青黄不接。

基层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和执行力度。建立文物保护规章体系,解决文物法律法规原则性和滞后性上的不足,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形成文物保护合力。严格文物行政许可,加大文物执法力度,杜绝利用文物违法现象。在群众中广泛宣传文化遗产法律法规,让群众了解并遵守文化遗产法律法规。

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以“财政投入为主,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解决好经费保障难题,通过引导,调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性,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进行资助,确保所需的工作经费、保护经费、专项经费、装备器材能及时、足额到位,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常进行。

三是强化保护队伍建设。要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分级负责,层层落实,使非遗保护工作能够正常开展;加强对保护队伍人员的业务培训,建成一支具有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的从业人员,落实保护工作。

四是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加大对民间艺人带徒传艺的扶持

力度,实行财政补贴,激发年轻人的学习热情,培养一批新型的民间艺术传承者;在职业技术学院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训班和课程,培养孩子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设立专业民俗艺术学校,聘请优秀民间艺人,专业化培养传承人才。

五是合理利用非遗资源。将非遗的发掘利用与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建立非遗专题博物馆,集中保护、展示和传播非遗资源,充分发挥对青少年和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作用。推动非遗与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结合,挖掘有代表性元素,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形成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推荐第3篇:非遗十年

“非遗十年”

——遂昌县非遗保护工作大事记

2003年

2月,大柘举办车龙表演活动,活动由当地百姓自筹资金、自发组成。

2004年

2月,启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成立普查工作小组,对全县各乡镇、村的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普查。

4月12日,县委副书记李华、傅保国、县委宣传部长吴筱琳等领导赴石练镇就“昆曲十番”的抢救挖掘,以及新形势下我县民间艺术的弘扬和发展,进行认真调研。石坑口村十番演出队进行了汇报演出。

4月14日,县委副书记傅保国、县委宣传部长吴筱琳、文化局副局长阙绍华一行9人到高坪乡湖莲和塘下两村,检查指导“茶灯戏”挖掘工作。

4月25日,妙高镇黄庄村汇报演出黄庄马灯传统节目“风阳歌、卖花线、看相、补缸、杨六郎告状”等,宣传部副部长胡志晋、文化局副局长张江平等领导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相关领导和专业人员与村两委、民间骨干进行座谈,为发扬黄庄马灯提出建设性意见。

8月17日,石练镇石坑口村举办民俗活动“七月会”,历时16天,活动内容包括昆曲十番、台阁、龙灯等,参观人数近万人。

8月,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结束。

9月29日,县民间文化大集活动拉开帷幕。活动历时20日天,内容包括民间艺术灯展、民间艺术品展、民间艺术摄影展、腰鼓舞展演、农村业余剧团和木偶剧团演出、《祖国颂》文艺汇演、畲族婚嫁对歌表演、民间艺术踩街等。

10月17日,2004年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在丽水举行,遂昌台阁参加了“古韵遗风”大型文艺踩街活动。

2005年

3月26日,在文化局会议室召开县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会议,会期1天,各乡镇文化站长参加。

4月18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我局签订了丽水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责任书。

4月25日,省文化厅在丽水召开“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保护成果暨首届浙江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筹备工作座谈会。我局张江平副局长参加。

2006年

2月27-28日,张江平副局长参加了由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市群艺馆承办的全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验收工作交流会暨讲评会。

7月,遂昌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关于同意增设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工作办公室的批复》(遂编【2006】33号),同意设立遂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设工作人员3人,人员编制内部调剂。

8月28日,遂昌县政府发文公布第一批县级非遗名录(遂政发【2006】42号),昆曲十番等10个项目入选。

9月26日,举办中国·遂昌汤显祖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演出,昆曲十番、台阁、车龙等民间艺术精彩亮相。

2007年

1月12日,丽水市人民政府第一批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县昆曲十番、黑陶烧制技艺、茶灯戏、遂昌台阁四个项目入选。

6月3日上午,遂昌县“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在平昌广场举办。活动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由民间艺术展演,民间工艺制作展示,民俗物品展览和授牌、颁证仪式四部分组成。省文化厅副厅长金庚初出席讲话,并为遂昌县首批4个文化生态保护区授牌。县领导尹建中、梅伟建、张建伟、马翔华等为遂昌县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10位民间艺术家颁发荣誉证书。

6月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县有昆曲十番、茶灯戏、黑陶烧制技艺3个项目入选。

7月3日,全面启动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我县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参加培训人员有全县各乡镇村级骨干5名、

全县乡镇文化员和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机关及下属全体工作人员,共180余人。省非遗办专家陈顺水授课。

10月30日晚7时,“绿谷之声”遂昌昆曲十番音乐会在丽水市莲都会议中心举行。遂昌昆曲十番音乐会由丽水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遂昌县委、遂昌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市领导楼阳生、焦光华、虞红鸣、陈瑞商、张春法、陈建波、吴永水等及近千余昆曲爱好者观看了演出。

12月20日,遂昌县政府发文公布第二批县级非遗名录(遂政发【2007】117号),岙头八宝灯等18个项目入选。

12月20日,遂昌县人民政府公布赖喜能等10人为第一批民间艺人(遂政发【2007】118号)。

2008年

1月9日,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会议在我县遂昌宾馆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志伟和市群艺馆领导,各县市文广新局分管局和群文科科长、遂昌全体普查指导员等共35人。与会期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县景宁县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县遂昌县两位局长结合本县工作情况作了相互交流。

3月3日,丽水电视台“走遍丽水”栏目组来龙洋乡,对茶园拳棍武术、翻“十三楼”等非遗项目进行了拍摄,并针对这些项目的历史沿革、传承状况等方面情况采访了当地老人。

3月27日, 县委宣传部部长尹建中在县文广新局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石练镇石坑口村看望慰问了石坑口村昆曲十番老艺人赖喜能等人,并给赖喜能老人送上了遂昌县第一批“民间艺人”补助款600元。

4月7日,县文化馆汪文龙同志带队参加景宁畲族自治县《中国畲族民歌节》演唱决赛,三仁乡畲族中心小学《畲族继歌》节目荣获《中国畲族民歌》演唱优秀奖及《中国畲族民歌》最佳风格奖称号。该次活动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省群艺馆、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办。

6月7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我县的昆曲十番入选。

6月11日,丽水市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在遂昌举行。本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体育局、市农办、市农业局、丽水广电总台、市群艺馆、处州晚报、“绿谷风”文化大篷车演出团共同主办。由遂昌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省文化厅副厅长金庚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国安、副市长庄志清、市政协副主席李江波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结束后,遂昌车龙、遂昌昆曲十番、龙泉原生态山歌、松阳高腔、青田鱼灯等民间传统文化节目进行了展演。石练台阁、桂洋花灯、予同竹编画、好川根艺、遂昌黑陶等13项遂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在现场展示。

7月24日上午,局领导前往石练镇石坑口村探望年过八旬的昆曲十番老艺人赖喜能。局领导向老人颁发了省文化厅下拨的4000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补贴。

7月25 日至30日,“遂昌昆曲龙谷丽人茶艺表演”作为丽水市唯一的非遗文化类手工艺展示项目,应邀进京参加“北京2008”城市奥运文化广场活动。三天来,“遂昌昆曲龙谷丽人茶艺表演”在北京石景山区国际雕塑公园共演出30多场。

8月6日,“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京隆重开幕,我县龙谷丽人昆曲茶艺在首场表演中精彩亮相,备受首都观众欢迎。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全国政协文史委、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局等国家多部委有关领导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龙谷丽人昆曲茶艺表演,并品尝了龙谷丽人茶。

8月15-16日晚由县文广新局举办、县文化馆承办的“遂昌县首届戏曲票友演唱大赛”在平昌广场举行。此次大赛分乡村组和社区组进行,共有32人报名参加,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有86岁高龄。越剧、京剧、婺剧、黄梅戏等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戏种一一登台亮相,充分展示了我县戏曲票友的整体水平。报名参加比赛的有32位戏曲爱好者,经过紧张角逐,分别产生最佳风采奖2名、一等奖四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15名。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尹建中,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梅伟建,县政协副主席王凤琴观看了比赛并担任颁奖嘉宾。

9月9日,丽水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丽水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我县石练七月会、予同竹编画、桂洋花灯、竹炭烧制技艺、茶园传统武术5个项目入选。

10月,遂昌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关于同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更名的批复》(遂编办【2008】24号),将“遂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更名为“遂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1月,成立遂昌县昆曲十番古乐坊有限公司,非遗中心主任陈敏民任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为十万元整,单位地址为东街75号影剧院旁。

2009年

2月7日至9日,石练台阁赴上海参加了由上海市世博会世博协调局、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徐汇区人民政府主办,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承办的长三角民俗文化灯会展演。

4月,省电视台《流动大舞台》栏目来我县拍摄“走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艺节目,我县精心准备了两场节目,将昆曲十番、茶灯戏、车龙和茶园武术等民间艺术非遗文化向省内外观众推介。

6月8日,遂昌县政府发文公布第三批县级非遗名录(遂政发【2009】50号),独山传说等13个项目入选。

在6月13日非遗保护日,遂昌茶灯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参加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省文化厅主办,在杭

州钱江新城市民广场举办“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全国传统舞蹈大赛”比赛,并获得银奖。

6月2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我县班春劝农、竹炭烧制技艺、豆腐制作技艺、茶园武术4个项目入选。

6月22日,丽水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丽水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县白曲酒酿造技艺、车龙、丝绣等7个项目入选。

10月20日,由县文广新局、县婺剧促进会组织人员将汤显祖名作《牡丹亭》首次改编成婺剧,在遂昌县影剧院成功举行了首场公演。

11月在上海旅游精品文化推介会期间,我县昆曲十番、《牡丹亭·惊梦》、昆曲茶艺表演等节目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国际大酒店上演,进一步对外展示多姿多彩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

1月5日,丽水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县赖喜能等14人入选。

3月24——26日,“班春劝农”典礼于在石练镇淤头村隆重举行。活动期间,首届浙江省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研讨会在我县召开。

3月25日,我县婺剧促进会在婺剧版《牡丹亭》基础上,今年再次修改,并壮大演员阵容,于“汤显祖文化·劝农节”期间在遂昌县影剧院再次上演,获得了参加节庆活动的全体来宾、县领导、有关部门领导一致好评。

4——5月遂昌婺剧版《牡丹亭》到各乡镇巡回演出20多场,并应邀参加缙云演出。

5月10日,我县程琳菲被浙江省文化厅聘任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

6月,浙江省文化厅和浙江省教育厅联合发文《关于公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的通知》(浙文非遗[2010]31号),公布了85所学校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我县实验小学(昆曲十番)入选。

6月12日第五个“文化遗产日”上午9:30,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行《昆曲·牡丹亭》特种邮票。经遂昌县政府申请,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批复,首发式在遂昌举行。接着举办文化遗产日踩街活动,热烈庆祝“班春劝农”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巡游由20支队伍组成。

9月30日,遂昌县政府发文公布第四批县级非遗名录(遂政发【2010】88号),土硝制作技艺等12个项目入选。

11月,遂昌九龙工艺厂和浙江剑光酒业有限公司(遂昌豆制品制作技艺)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

12月30日,丽水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县李立纪等3人入选。

2011年

1月,丽水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丽水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

我县贯休的传说、黄沙腰烤薯技艺、马灯、木偶戏4个项目入选。

4月9日,举办汤显祖文化劝农节,包括浙昆《玉茗堂四梦》演出、班春仪式、汤显祖文化游等内容。

5月23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班春劝农节入选民俗类二十四节气。

6月——8月,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6月11日,12日在县府平昌广场,举办“文化遗产图片展”和“文化遗产知识问答”。“文化遗产图片展”共计50块展板,集中展出我县优秀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近年来我县在此项工作中的举措、成果,图文并茂,旨在弘扬优秀文化遗产,普及文化遗产知识。

7、8月,“文化遗产图片展”在全县20个乡镇进行巡回展出。12月,丽水市文化精品展在北京举办,遂昌黑陶参加了展览。 12月19日,遂昌县人民政府公布王富和等10人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遂政发【2011】112号)。

12月30日,丽水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县蓝根土等5人入选。

2012年

2月21日,丽水市公布了首批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名单,我县白曲酒传承基地和班春劝农传承基地入选。

2月25日,丽水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丽水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县好川根艺、土硝制作技、婚嫁习俗、蔡和脸谱4个项目

入选。

6月21日,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表彰丽水市首届十大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县石练台阁朱可风获提名奖。

6月2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了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县台阁和白曲酒酿造技艺入选。

10月12日至10月15日“非遗薪传——浙江传统塑艺陶艺精品展暨中青年十大名师”评选活动在杭州市和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全省10个地市共16个项目的500多件作品参展,130余件作品参加了评选活动。遂昌黑陶作品获得4银1铜的较好成绩。

10月22日,由金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朱江龙带队的省文化厅考察组一行3人在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的陪同下,前往遂昌湖山中心小学,对昆曲十番的传承教学工作进行了调研评估。

11月22日,省文化厅、旅游局公布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旅游村),我县淤溪村入选。

12月14日至17日,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举办了以传统戏剧表演为主的第二期特色文化人才培训班。我县昆曲十番的传承人和业余骨干参加了培训。

2013年

4月11日,丽水市群文和非遗工作例会召开。省文化厅陈瑶副厅长和非遗处王淼处长出席,我县汤建雄副局长参加了本次座谈会。

4月13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五届中国畲族民歌节决赛在景宁落下帷幕,我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选送的由三仁畲族中心小学演出的表演唱《畲娃送畲乡》荣获铜奖。

5月,我县湖山中心小学校长徐新华被评为浙江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先进个人。

6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我县在县府平昌广场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共展出20个展板,参观人数达15000人左右。现场还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答,气氛热烈。

6月27日,由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丽水市文化馆、丽水经济开发区水阁街道文化广电中心站共同承办的“文化一家亲”--丽水木偶戏走进开发区展演活动在丽水市经济开发区闽锋化学有限公司小礼堂举行。遂昌濂竹的郑根成木偶戏班参加演出。

7月,遂昌县非遗工作纳入年度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考核。 7月26日,遂昌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核定县非遗中心编制2人(遂编委【2013】27号)。

8月27日至30日,汤建雄副局长、程琳菲科长一行走访了我县的省级各类非遗传承基地,通过座谈和实地走访形式,对非遗传承教学基地、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非遗旅游景区、春节文化特色地区等非遗载体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商定了解决方案。同时,走访慰问了省级非遗传承人,详细了解传承人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和问题,聆听传承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如何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保护下去。

8月28日,富阳古亭锣鼓队一行28人,到遂昌昆曲古乐坊观看遂昌昆曲十番演出,并进行艺术交流。

9月25日至29日,我县组织婺剧业余骨干参加了由丽水市农办、市文广出版局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的丽水市第三期特色文化人才培训班。

11月12日上午,丽水市婺剧进校园现场会暨非遗进校园推进活动在缙云县舒洪小学举行。我县张水源局长和程琳菲科长参加。

推荐第4篇:非遗纪录片

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价值及其意义

2014-2-25 9:01:00 作者: 金震茅 新闻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精神性与智慧性的形态方式和活态传承的特殊品格,在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非遗”纪录片纪录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本文梳理中国“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分析这些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留存和发展中的历史脉络及现实情况,从而揭示“非遗”纪录片对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内容:民族瑰宝的影像呈现

“非遗”纪录片纪录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非遗”纪录片用真实的镜头语言纪录下“非遗”项目最质朴和原生态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呈现精湛独特的传统表演艺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形式,每种艺术形式又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千姿百态,色彩迥异,“非遗”纪录片呈现出了艺术家们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河北魏县、肥乡县、馆陶县的冀南四股弦与河北邢台巨鹿县的四股弦合并为四股弦,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四股弦》详细反映了四股弦属于板腔体系,兼有曲牌体,其唱腔优美,通俗朴实、诙谐风趣。在表演形式上生动、活泼、粗犷,道白用京白,唱腔真嗓吐字,假嗓甩腔,舒展奔放,朴实高亢,善于塑造各种英雄人物。再如海口广播电视台摄制的13集海口“非遗”系列纪录片对海口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真实记录,反映了流传于海口地区的“舞虎”、“琼剧”、“海南民歌”、“斋戏”等十几个“非遗”项目的历史、形成和特色,承载着海南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受众充分感受到海口“非遗”在表演上神奇而独特的艺术魅力。

(2)纪录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节庆

“非遗”纪录片充分展现优秀民俗文化资源,纪录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节庆。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生命的礼仪》,介绍了甘肃肃南县裕固族一生经历的礼仪。小孩长到三岁要举行剃头礼仪,传承裕固族习俗。剃头礼目前已经被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新疆卫视首播的5集纪录片《社火》介绍了作为我国春节的传统活动“社火”的起源,强调“社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纪录片《社火》反映了“社火”这种民俗进入新疆之后各大商会围绕着“社火”进行的竞争情况,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曲目开始逐渐被加入到“社火”的表演之中,丰富了“社火”表现形态。特别是在纪录片《社火》第5集中介绍了昌吉大西渠镇“社火”将各民族舞蹈艺术融入一体,传统“社火”和现代“社火”相互融合,展现“社火”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中交错汇聚时碰撞出的灿烂火花。

(3)彰显深藏民间的地方古老音乐

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我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音乐品种,传统的民间音乐是我国“非遗”艺术中最重要、最经典的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嘹歌是生活在广西平果周边的壮族同胞世代相传的古老民歌,包括三个内容:一为《日歌》,二为《夜歌》,三为《散歌》,拥有最本真的歌唱方式,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摄制的3集纪录片《嘹歌也流行》是以嘹歌为题材的纪录片,反映了嘹歌通过千百年的传唱,与当地的方言(壮语)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哈嘹、嘶咯嘹、的客嘹、那海嘹、长嘹、酒嘹等各具特色的曲调。嘹歌曲调字句简短,优雅、动听、甜美,朗朗上口、易学易唱、易记易传,被专家学者称之为“真正的原汁原味的壮民族音乐”。再如南方电视台摄制的10集高清纪录片《岭南记忆——广东非遗纪录》中的第2集《广东音乐》,介绍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中国传统丝竹乐种,是岭南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广东音乐以器乐的丰富和宽广的音域,以及丰富多变的表现手法,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4)展现高超绝伦的传统手工技艺

随着近代工业飞速发展,传统手艺正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非遗”纪录片展现某种手工技能,使一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用图象形式保存下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精心制作的50集系列纪录片《留住手艺》,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艺项目为主,选取50个传统手工技艺,如代表广东醒狮文化的佛山狮头扎作技艺,具有宫廷制作水准的北京金漆镶嵌技艺,体现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贵州铜仁龙舟制作技艺,代表中国古代织锦工艺最高水准的南京云锦制作等,使这些国宝级手艺以影像的方式得到保护和展现。北京卫视首播的纪录片《“绣”外慧中话“京绣”》介绍的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又称“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明清时期开始大为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京绣以雅洁、精细、图案秀丽、针法灵活、绣工精巧、形象逼真为主要特征。每一件绣品中都可体验到京绣艺人高超的手工技艺和艺术修养。

(5)表达丰富多彩的口头传统语言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民间口头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并以多样化的传承方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整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纪录片《回荡千年的叹息——川江号子》介绍的川江号子主要流传于金沙江、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和大宁河等流域。这一带航道曲折,山势险峻,水急滩多,全程水位落差较大,特别是经险要的三峡出川,船工们举步维艰,川江号子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川江号子是长江水路运输史上的文化瑰宝,是船工们与险滩恶水搏斗时用热血和汗水凝铸而成的生命之歌,具有传承历史悠久、品类曲目丰富、曲调高亢激越、一领众和和徒歌等特征。川江号子还把川戏、竹琴、扬琴、金钱板等的调调随手拈来,在“麻辣烫”中秀出了自己的独有风味。再如湖南卫视国际频道拍摄的纪录片《客家山歌》,纪录炎陵客家山歌的原始风貌。千百年来当地客家人以山歌的形式歌唱劳动、歌唱生活、抒发情思,至今还传唱着的客家山歌有2000余首。2009年,炎陵客家山歌被列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介绍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人

与有形的、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的是精神、技艺和创造,是承载在人的身上,又通过人的传承得以存在、延续、发展的“活态”文化。正是因为无数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这些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才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博大与厚重。天津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拾遗保护》,该片以“非遗”传承人的人物故事作为切入点来介绍“非遗”项目的工艺特点,这不仅能提起受众的兴趣,也能让受众更直观、更生动地了解其工艺价值。比如,在《杨家埠年画》一片的第2集《技艺篇》中,一开篇就直接引出国家级传承人杨洛书作为切入点。杨洛书和年画打了一辈子交道,《技艺篇》通过纪录他的一个个小故事,比如每天要很早起来熬颜料,过年前要拜神祈福后才开工等,让受众通过一个个与年画有关的动人故事,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年画的工艺流程以及当地人的年画习俗。古老的艺术,在“非遗”传人手里,历经岁月的洗礼,绽放出薪火不灭的别样生机。如由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广东南方卫视、广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联合策划、摄制的大型高清纪录片《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符海燕》,该纪录片以姑娘歌发源地——雷州市纪家镇田园村为背景,以雷州“姑娘歌”传承人符海燕个人姑娘歌演艺历程为主线,集中再现雷州民间传统文化“姑娘歌”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和传承人符海燕传承“姑娘歌”20年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全面展现了传承人符海燕的人生故事、技艺和项目成就,彰显“姑娘歌”传承人符海燕的人格魅力。

(二)价值:在纪录“非遗”中追寻历史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必须注意到结合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精神形态上的特点。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它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不同。”“非遗”纪录片用镜头呈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完美体现,其价值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学价值

“非遗”纪录片为民间文学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新契机。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谚语、谜语等,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别,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的“根文化”。2集纪录片《格萨尔的发祥地——玛曲》以格萨尔王的传奇一生为线索,通过对格萨尔事迹的描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格萨尔》的产生、流传、演变和发展过程。被誉为“东方荷马史诗”的《格萨尔》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形态史诗,已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如中央电视台摄制的3集纪录片《嘹歌也流行》介绍的“嘹歌”,善于用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在抒情的气氛中开展故事情节。有时虽然也在写景物,但却是为抒情需要而唱出来的,很能表达壮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这种情挚意切、委婉细腻和悱恻缠绵的特殊格调,使“嘹歌”成为壮族文学的瑰宝。

(2)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天津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拾遗保护》就注重了对“非遗”项目历史价值的挖掘。该片介绍了这些“非遗”技艺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但讲述的方法并不是直白地告知受众,而是通过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历史遗留下的实物古迹来有力地佐证技艺的历史渊源。如在《鸡血石》一集中,为了让受众可以感到出土随葬品的历史久远,纪录片采用较多特写镜头和局部细节画面进行刻画,突显它们的历史厚重感。而随后提到明代时鸡血石在昌化的发展情况,片中引用当地的县志,以古人的记载来说明当时鸡血石开采利用的情况,从而有力地阐述了其历史价值。再如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中央电视台与江苏广电总台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昆曲六百年》,既呈现了昆曲600年恢弘壮阔的历史,又表现出昆曲史上重要历史人物的命运、情感和性格变化,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和发展。纪录片《昆曲六百年》用影像手段勾勒高雅经典的昆曲与沧海桑田的昆曲史,在昆曲的前世今生里,探寻民族艺术形成、发展、生存的土壤,因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3)民俗价值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是来自历史深处不可磨灭的记忆。民俗文化与文化遗产的不同在于它是“活态”的,它就像一条绵延不息的长河,流淌了几千年,川流不息。布洛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中央电视台播出的2集纪录片《寻找布洛陀》介绍了布洛陀创世史诗和歌颂布洛陀创世业绩歌谣,凝聚着壮族先民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积累下来的智慧和经验,特别是对壮族人民风俗习惯等的描述,对于当今的壮族民俗学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4)文化价值

“非遗”纪录片呈现出的是一个民族悠远的背影,是丰满而立体的人文记忆,也是祖辈们留传下来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面上看是一些口传心授的技艺,但这些技艺与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和文化活动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价值。只有挖掘出这些文化价值,才能让古老的技艺不只是停留在手艺的层面,而是迈上更高的文化艺术的台阶。西湖龙井是杭州的历史传奇,是国之瑰宝,2008年西湖龙井茶的手工炒制技艺还被列为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加以保护。龙井茶历史悠久,且茶文化与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帝王将相都结缘颇深,留下很多诗句与赞美,这些文化活动都增强了龙井茶工艺的文化价值。因此,天津卫视播出的3集纪录片《龙井茶》一片在介绍龙井茶时,通过苏东坡与辩才这样著名的文人与龙井茶的故事,让受众了解到龙井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茶文化。

(5)工艺价值

民间手艺,伴随着农耕文明、自然经济延存数千年之久,是民族文明史的一部分,是祖先们勤劳、智慧的体现。裕固族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因此其生产、生活用具大部分来自畜产品,作为生产生活用具装饰的皮雕工艺来源于他们的生活,是裕固族畜牧生活的重要反映。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非遗”经典纪录片《裕固族皮雕》介绍的作为艺术品的皮雕是裕固族传统手工艺的一项重要内容。裕固族皮雕以阳雕、镂空、剪切、绘画等为主要手法,其图案丰富多彩,纹饰优美流畅,风格粗犷豪放,给裕固族的游牧生活增添了活跃的气氛和高贵的气质。再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木雕刻工艺技法面临失传的问题,江苏常熟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红木雕刻显技艺》以红木雕刻造型的千姿百态,形态万千来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纪录片《红木雕刻显技艺》展现的“千狮台”一共雕刻了1765只狮子,应用了红木雕刻的所有表现手法,如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混件雕、立体雕等各种技法,疏密有致,布局巧妙,堪称中国红木雕刻的稀世杰作。

(三)意义:观照“非遗”的人文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域的人文记忆,是民族之根。“非遗”纪录片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用画面呈现“非遗”的原真生态

“非遗”纪录片用多种形式“原真”纪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存在形态。

首先,客观记录“非遗”本真性。如纪录片《欢乐苗年》反映的苗年就像汉族的春节一样,是贵州省雷山县苗族同胞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苗族会在每年阳历的十一月中旬左右庆祝苗年,期间会举行盛大的服饰大游行、斗牛比赛、歌舞表演、吃长桌宴。苗族人非常喜欢银饰。所以在庆祝苗年的时候,苗族姑娘就会穿着银饰考究的苗族传统服装参加集会。

其次,完整体现“非遗”的发展史。如我国第一部全面展现扬州剪纸的纪录片——《美在人间永不朽》,扬州剪纸是一门优美的民间艺术,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在此片中,首次确认并正式提出,扬州剪纸源于包氏、张氏两大代表。明清以来,扬州出现专业剪纸艺人,先后以包氏、张氏两个剪纸世家最为卓著。包氏剪纸始于包壮行,将剪纸与漆器、铜器、灯彩、刺绣等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可称为装饰型剪纸。包氏后人包钧,发明了剪纸书画,称为奇技神剪,所剪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无不入妙。可惜的是,包钧剪画已经失传。此外,由张万国于清咸丰年间开创的“扬州花样”,也是扬州剪纸传承的重要一脉。张万国后父传子又传媳,传女又传婿,至张永寿这一代已延绵五代。张永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了扬州剪纸由装饰型向艺术型的发展过渡。

其三,挖掘保存“非遗”史料性。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河北省影视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4集纪录片《武强年画》,该纪录片在创作手法上着意突出武强年画的史料性,从尊重史实入手,从武强年画的衍生、流变与兴衰,时代变革及发展,取得的成就及社会影响,浓郁的地方特色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传承雕版印刷术的传统制作工艺等,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出一部中国农耕社会的民俗艺术史。又如纪录片《美在人间永不朽》从扬州剪纸的历史到现状,乃至剪纸所用的剪刀和材料都作了详尽介绍。其中,一些细节和妙法都是首次公开,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剪纸史料。

(2)用镜头认同“非遗”的民族基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文化遗产的典型,是一种民族文化象征,它往往蕴含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最精髓的根源,保留着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传承着代表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态的生活习俗、行为规范,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非遗”纪录片用镜头让受众认同“非遗”的民族基因。

首先,感受民族奇特风情。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鼓藏节》是苗族同胞献给祖先的百年大祭,也是苗族同胞最隆重最独特的节日。再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非遗”经典纪录片《雪顿节》介绍藏历的六月底七月初,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座雪域之城,感受藏民族雪顿节的奇特风情。其次,传承民族文化根脉。保护好“非遗”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续民族的灵魂血脉。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拍摄的纪录片《花儿与少年》中的“花儿”只是一条线,牵出的是一部中国西部庞大而深厚的人文历史,其“灵魂”在于对“花儿”这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层次的全新解读和全方位的立体影像记录。纪录片《花儿》通过寻访各地区、各民族的“花儿”传承人、民间歌手等各阶层鲜活的人群,用他们的故事诠释西部人与“花儿”割舍不断的情缘,呈现“花儿”独特的精神魅力,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魅力。其三,展现民族精神风貌。丰富的“非遗”项目、古老的传承历史、精湛的传统技艺是中华文明的凝聚,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精神象征,江苏常熟电视台拍摄的“非遗”纪录片《湖甸龙舟》介绍在龙舟赛中,参赛者们顽强拼搏、百折不挠,完全沉浸于物我两忘、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拼搏、前进”的精神意境之中。在桨与水的搏击中,龙舟竞渡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主体生存意志与勇猛精进的民族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3)用影像唤醒“非遗”的保护意识

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非遗”纪录片唤醒受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使“非遗”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首先,增强“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纪录片《刀尖上的艺术》对于江西省瑞昌市民间剪纸这门手工艺术的保护和宣传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瑞昌剪纸传承人刘诗英的剪纸绝活进行实地拍摄,增强了“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让受众充分认识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其次,增强“非遗”保护的危机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因为受人类社会结构和环境改变的影响,以及其本身存在形态的限制,必然带来它的社会存在基础日渐狭窄的发展趋向,所以它的生存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有不少甚至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的危险。“非遗”纪录片通过大量的事实,反映许多祖辈相传的民俗技艺,世代延续的宝贵记忆,如今面临失传、失守的尴尬境地。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非遗”纪录片唤起受众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危机意识。

其三,增强“非遗”保护的抢救意识。“非遗”纪录片为非物质文化的呈现和“活态传承”提供了机遇。北京市文化局拍摄的百集纪录片《守望》以高清影像纪录展现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今的存续状态,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十个门类,对每个项目作了科学、完整、精准的记录。再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记忆II》忠实地记录下仍然存活的甘肃花儿、北方傩舞、安顺地戏、侗族大歌、尧头古陶、东巴造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生存状况。此外,还将触角深入盘金毯、葡萄常、金鱼徐、盔头刘、京绣、双顺京氏旗袍、中国传统弓箭“聚元号”等一批鲜为人知的老北京手工技艺、绝活。非遗”纪录片的抢救性拍摄,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守护住了中华文化的灵魂家园。(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电视台)

参考文献:

(1)赵大伟南方卫视高清纪录片《岭南记忆》开播南方都市报2012年12月27日

(2)万思九江学子拍摄非遗纪录片《刀尖上的艺术》江西晨报网2012年8月29日

(3)马海燕纪录片《留住手艺》登陆央视讲述50个非遗项目中国新闻网2012年7月17日:

(4)李星婷王濛昀重庆大学生暑期拍摄非遗纪录片中国文化报2013年8月26日

(5)聂超《美在人间永不朽》首部扬州剪纸纪录片杀青扬州网2012年4月11日

(6)齐勇李谦苏道玉当代文化视野下“非遗”资源的精神价值探讨艺术百家2012年第4期

(7)李远郦圆默丹铃《非遗中国》发掘青岛传统文化共筑最美中国梦中国商业电讯网2013年7月30日

(8)项江涛“媒介参与”与“非遗”的保护和开发思想战线2012年第4期

(9)卫小林海口“非遗”电视纪录片播出南海网2011年10月4日

上一页 [1] [2] [3]

推荐第5篇:项目名称非遗

项目名称:海州湾渔民风俗 项目简介:

海州湾是我国八大渔场之一,这里的渔民世世代代以出海捕鱼为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渔民风俗。

海州湾位于江苏省东北部,苏、鲁两省交界处,海洋渔业生产历史久远,《南齐书·州郡志》记载:“郁洲(今海州湾)在海中,周围数百里,岛出白鹿,土有田畴鱼盐之利”。在北起连云港市赣榆县柘汪乡绣针河口,南到灌河口的沿海一带全长170多公里海岸线上,自古形成了无时不有、无事不在、较为稳定的系列传统习俗。贯穿这些风俗的主线,是顺从性强、实用性强、避区忌讳多、吉利彩话多、信仰崇拜多。渔民认为不吉祥的话和事,绝对不说不做。开口讲究“彩字”,如取鱼叫“取彩”,馈赠叫“彩头”,船上作业都唱号子等等。海州湾渔民风俗大致可分为生产习俗、社会习俗、生活习俗和信仰习俗四大分类。海州湾渔民风俗。 上古至今,独特的海州湾渔民风俗随着海岸线的东移而东迁,代代传承,传留至今。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部分习俗已呈弱化趋势。 分布区域、相关单位或个人:

连云港市境内,海州湾及其周边地区。

崔月明 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13805134255 历史渊源:

连云港市地方海洋渔业生产历史久远。沿海一带的古遗址中常发现有网坠。《南齐书·州郡志》记载:“郁洲(今云台山,包括东西连岛)在海中,周围数百里,岛出白鹿,土有田畴鱼盐之利”。有鱼盐之利的当然不只是郁洲山,古海州附近沿海同样也有鱼盐之利。古海州城东二里的网疃村,明末清则尚临海,是常晾晒鱼网的渔村。清代康熙年间后,随着海岸线东移,云台山与大陆连成一片,古海州及云台山周围渔民随海岸线的东移而东迁。如来自云台山西南古凤凰城(今连云港市新浦区南城镇)的九姓渔民:“大姓江杨步,中姓胡顾李,小姓谭皮古”,部分居东连岛,渔民随海岸线的东移而东迁,逐渐使海州湾沿海渔村密布、海州湾170多公里的海岸线有13个渔区,成为全国八大渔场之一。自古形成的渔民风俗也逐代传承了下来。 基本内容:

自古形成的、在仍然广泛流传的海州湾渔民风俗,主要有生产俗、社会俗、生活俗和信仰俗。

生产俗:

1、讲究吉利的造船俗。渔民们的生产工具(船等),从制造到使用的全过程,处处讨吉利,时时避晦气,事事讲究平安如意。造船俗称“钉船”,从开工到结束,都十分讲究吉利。开工选双吉日,铺置、上大肋、上金头、冠戴是关键性工序,都要举行庆祝,办酒席招待全体木工。金头上要雕一双“龙眼”,龙眼上涂颜色叫“开光”,龙眼中心要涂一点红色,叫“点眼”,点眼必须用公鸡冠子的血,被取过血的公鸡不能立即杀掉,要放在船后梢喂养,待船出海返回后才能杀掉,与第一网捕的鱼一起敬龙王和天后娘娘。新船油练完毕下水的当天,要做一番大的庆贺叫“冠戴”。 船在海上经八九个月的风吹浪打,每年冬季要入埠整修。有的船头“龙眼”褪了色,要待深秋、冬季风大水冷少鱼时,选个吉日或双日请原造船的木匠大师傅重新“开光”涂色。在“点眼”时一般不再用鸡血,而用银珠代替。

2、每年一次的测天俗。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这天,半夜后,渔民就起床观测天气的好坏,卜测一年的天气。

3、驱除邪气的烤网俗。春暖花开、渔民把整修了一个冬天的渔网抬到海边,用谷草烤网驱邪气,称“财财网”,然后放鞭炮。烧香纸,渔民抬着渔网,喊着号子登上渔船,把网盘在仓里,烤渔网的习俗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

4、出海之前的礼俗。出海是渔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出海之前,宰猪一头,带皮烫剥,把整猪供奉于船头,在锣鼓、鞭炮中,升起彩旗。祭祀毕,将猪开膛、剔骨,切为大块,燉成\"丰盛肉\",渔民饱餐畅饮。外人遇上船员会餐,不须谦让,自斟自食。日夜有人住在船上压船。船主择\"黄道吉日\",在船头设供品、点蜡烛、焚高香、烧黄表,敲锣鼓、鸣鞭炮、行大礼。出海要选取黄道吉日,“八不出,七不归”,并且祖孙不能同船。每年春季第一次出海,无论远近,都要举行一次严肃的“照财神”活动,照船照网,叫照财神路,还要用猪头三牲祭龙王。船主执朱砂为新船点晴、开光,船头披彩,桅悬红旗,抬船人喊着\"百事大吉、波静风顺\"号子,送船入海。

5、人船出事的“唱童”俗。如果船体在海上受了损伤,尤其是在海上出事死了人,归来后要请“童子”烧猪唱戏(即以杀猪作为祭品),同时要用纸做一小船放入海中任其漂流,意为原出事的船重新成为清洁、吉祥船了。否则,这条船第二年不能出海作业了。

社会俗:

1、特别尊重船老大。船主对船老大特别尊重,必须亲自登门拜请,出海前要办酒席宴请,过年时要写好春联贴到船老大家门上。远海捕鱼,数十条船一同出海,要推选出一位经验丰富、技术高强的老大为总老大,称为“旗民”,旗民所在的船为旗船,桅杆上有特殊旗号,大家都看旗船行事。

2、渔船上讲究多。渔船上的各个部位,都有一定的讲究,不能随便起坐,也不得随处大小便。出海坐在船上时,不许坐在船帮并将脚伸进海里,据说这样会对龙王和海神不敬,要受到报应的。在船上,忌把衣服脱光。换衣服要在八尺舱内,否则,以为天后娘娘见了男子赤身露体会生气,会造成人船灾难。渔民在海上捕鱼期间不许剃头,头发长了必须在出海前或者回岸后剃,渔民忌讳“剃”字。

3、家庭观念薄弱。渔民的家庭观念比较薄弱,亲属移动频繁,无族谱之类文字记载,谱系不清,相传

三、四代,世族已不复辩论,渔户只有连家船,而无祖宗祠堂。

4、“半夜带新娘”。渔民一般不与陆上人通婚,常常是“半夜带新娘”,是东夷文化的传承,更是本地特有的一个渔民风俗。

5、海上劳动喊号子。“船是三块板,行动就要喊”,海上劳动时,为了自娱自乐,增加劳动情绪,起篷、起锚、拔缆、点水、抛锚、打桩、张网、拿鱼等,都要喊号子,有摇缆号子,开网号子,打桩号子,拔锚号子,推关号子,起锚号子,拔蓬号子,撑船号子等。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和唱,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风俗。

6、张贴春联有定式。每逢春节,船上也和人家一样张贴春联,一般船头贴“斗方”,上书“招财进宝”、“日进斗金”等;斗方两边贴“江河湖海清波浪,通达逍遥远近游”或“日进黄海三千里,风送长江第一舟”之类对联,横联为“一本万利”、“大吉大利”之类。后梢对联为“顺风相送,满载而归”,横联为“一路福星”等。船舵对联为“九曲三湾随风转,五湖四海任舟行”,横联为“一家之主”等。大桅上贴“大将军八面威风”,二桅上贴“二将军起步先行”,三桅上贴“三将军日行千里”等。

生活俗:

1、不说忌讳话。渔民生活中,不说忌讳话。平时忌说“沉、翻、倒”一类字眼。平时忌说“沉、翻、倒”一类字眼。不能说“把鱼翻过来”而应该说“把鱼转过来”或“把鱼划过来”,包好的饺子下锅时,人们不能说“下饺子”而应该说“煮饺子”,通常说“出海”有“出入平安”的意思,渔民通常称之为“扎子”不说“煤”。人们不说“海”字,通常都说:“落水了”因为海里有流。忌说“掉下海”,东西连岛当地人有骂人“掉下海”的口语。

2、武视妇女。旧社会妇女特别武视,不准妇女上船,更不准妇女跨船头、网具、大橹、斧头等。怀孕妇女不许摸渔网,忌从太平锚、太平篮、太平斧上、渔线或从上面走过去。渔船祭船后,出海前,忌未孕妇女从船头绕过或从网具上跨过,如有绕过或跨过的情况发生,渔船要推迟一天或三天出海。

3、吃饭规矩多。在船上忌坐着吃饭,只能蹲着。在船上吃顿鱼,须先把生鱼拿到船头祭龙王海神,而后不去鳞,不破肚,整鱼下锅。最大的鱼头由船老大吃,以示对船老大尊敬。鱼盘放好位置以后不准挪动,每顿鱼不准吃光,留着投在下顿鱼锅内。在船上把粮食说成“官帐”或“米面”。忌说“饼”,称饼为“瓦屋垄子”。向碗里盛饭忌说“盛饭”,要说“装饭”或“起饭”,因“盛”谐音“沉”。忌说“筷子”,称筷子为“篙子”。忌伸筷子搛别人面前的鱼菜,否则叫“过河”,船老大把过河的筷子夺下投入海里,因人随便过河是危险的,必须让筷子做人的替身,才能化险为夷。忌把筷子放在碗口中,否则船要搁浅,横着不动。忌把吃剩的饭菜、鱼骨、涮锅水等倒进大海,要集中在缸里带回陆地倒掉。在船上忌坐着吃饭,只能蹲着。在一个航次中,吃第一顿饭蹲在某处,以后每顿饭都得蹲在此处,忌随便移动位置,否则叫“离了窝”。

4、举止讨吉利。船在海面上航行时,与别的船打招呼或求其帮忙,只准拿物件平举打转或摇晃,忌招手呼叫,也可在第二桅杆上打起信号,对方发现,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向其靠拢,帮助解决困难,如见求助而不往,会受到社会强烈谴责。晾晒家具、鱼筐,只能口朝上,忌翻底朝上。在船上,忌把衣服脱光,换衣服要在八尺舱内。忌在船帮子上解小便;在后梢,忌两人同时解大小便。忌人坐在舱口把腿耷拉下来,腿耷拉下来是死尸的特征。忌趴着睡觉,意味着生意不好而“清等”的光头。

5、逢年过节放海灯。为祈求来年的鱼虾满仓,全家平安,祭奠在海上遭遇不幸的亲人,逢年过节放海灯。

信仰俗:渔船在海上遇到大风大浪大雾天气,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便在船头上烧香许愿。渔船回岸后,渔民便到娘娘庙进香还愿。

1、敬龙王。每年第一次出海,多在清明前后,必须选吉日逢双的日子,逢

二、六为最好,逢四(谐音“死”)这一天绝对不能出海。出海日,人们到岸边送行,船老大带领全体船员捧着猪头,在鞭炮锣鼓声中祭船敬龙王,通常是用椭圆形木桶装着猪头,猪嘴里衔着猪尾巴,先到龙王庙烧香磕头,然后把猪头摆在船头,向船头烧香磕头。祭船后,全体船员一起吃猪头,猪尾巴一定要给船老二吃,因猪尾巴象征测验水深的点水杆,或说是邀鱼鞭子。在祭船后,由船老大点燃用花皮(桦树皮)与芦苇系成的火把,俗称“财神把子”,将渔具、食物照一遍,边照边说喜话,照完后将火把抛入海中,将火把有火的一头朝上,燃烧着漂向远方的最为吉利。传说农历六月则三是龙王生日,当天渔船都要回岸休息,即使在远海作业回不来的,也要就地休息,不进行捕鱼作业,意为让龙王安安静静地过寿,如取鱼会引起龙王发怒,造成人船危险。

2、敬天后娘娘。出海的船供有娘娘龛,龛前放香炉和指南针,用烧香计时,用指南针定方向。在海上遇有风险,要烧香磕头,祈祷娘娘保佑,渔民把娘娘作为保护神,称之为“圣母”。

3、敬“大老爷”。渔民称鲨鱼和鲸鱼为“大老爷”当成神。船在海上如遇鲨鱼或鲸鱼,轻则网破,重则船翻人亡。凡遇“大老爷”时,百步之前均有各种鱼儿跃出水面,这时船上要烧香、磕头、祷告,祈求“保佑小民平安”。

4、拜石干大、石干妈渔船在海上遇到大风大浪大雾天气,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便在船头上烧香许愿。渔船回岸后,渔民便到石干大、石干妈进香还愿,送去小船,纸灯待,感谢救命之恩。如果没有送灯,渔船平安脱离险境,则到龙王庙烧香还愿,感谢龙王爷的恩典。 相关实物、器具:

船,公鸡,银珠,渔网,猪,锣鼓、鞭炮、彩旗,旗号,蜡烛、高香、黄表,花皮,椭圆形木桶,香炉,纸灯,娘娘龛,春节对联等 代表性作品:

1、《海州民俗志》刘兆元著,1991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卷廿三“渔业”记述海州湾渔民风俗。

2、《海州风俗史话》孙绪文主编,1996黄山书社出版,“渔民习俗”部分记述海州湾渔民风俗。

3、《中国民俗大系·江苏民俗》2003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二章第三节“渔业”条中“海洋渔业”为刘兆元同志撰,记述海州湾沿岸渔民风俗。

4、《西连岛渔民风俗》刘兆元、崔月明著,2006年1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5、《古朐流风》2005.3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渔家风俗”部分记述海州湾渔民风俗。

推荐第6篇:非遗通稿

“技艺”唤起“记忆” “宝贝”传承“宝贝”

——2017湖北省青少年非遗传承慈善晚会成功举行

重拾民族记忆里的绚烂,感受非遗的现代美学。2月10日晚,“打开时间之门”2017湖北省青少年非遗传承慈善晚会在武汉琴台大剧院成功举办。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至芳、湖北小曲表演艺术家何忠华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将刺绣送上天宫一号的大冶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刘小红,圆木微缩技艺创始人,圆木微雕、剪纸武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国瑞(“刘泥巴”)等青年非遗传承人代表出席本次晚会。

晚会现场,丝弦锣鼓、长阳南曲、杨柳琴鼓、汉剧等代表性非遗项目传承人为观众带来精彩表演,其中不乏获得过群星奖等奖项的精品节目。

舞台上除了传承人,还出现了不少非遗小传人的身影。由建始县文体新局选送的原汁原味的丝弦锣鼓《鼓乐迎春节节高》,由民间艺人和建始县长梁乡民族小学的学生共同表演。有200多年历史的建始丝弦锣鼓,被人赞之为“土家族的交响乐”,是当地百姓婚丧庆典的标配音乐。近年来,在一大帮民间艺人的努力下,建始丝弦锣鼓被成功的搬上了央视舞台、走进了国际视野,然而愿意学艺的年轻人却寥寥无几,老手艺濒临失传。“丝弦锣鼓第五代、六代有1000多人,可第十代只有50多人。“教徒弟就是要有接班人,比如说我今年50岁教个徒弟70岁,他死在我前头了那这就不叫接班人”,丝弦锣鼓市级传承人肖云杰师傅的一席话让人动容。

后继无人的尴尬在其他非遗项目中普遍存在,在各地政府和民间艺人的坚守和努力下,多地把非遗带进校园,培养了越来越多的非遗小传人,如从建始长梁乡民族小学走出丝弦锣鼓小传人500多位,从长阳资丘小学走出300多位长阳南曲小传人。长阳南曲市级传承人谢克富说:“我爷爷把南曲传给我爹了,我爹传给我了,这接力棒交到我手里了,如果我把它弄丢了,那我们是罪人。”

首次将汉剧搬上央视春晚舞台的王荔老师以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参加本次晚会演出。她带着她的小徒弟们来到了现场,给观众表演了别具特色的汉剧串烧,赢得全场的阵阵掌声。王老师的小徒弟们是从希望工程“艺术第一课”援助学校挑选的10名学生和保利和乐青少年宫的小朋友们。2016年,在希望工程“艺术第一课”公益基金与保利地产“和基金”共同开展的“城乡少年手拉手非遗传承夏令营”公益活动中,这群小朋友跟着王荔老师学习一周的汉剧。王荔对记者表示:“从孩子们身上我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今后我会尽更大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汉剧、学习汉剧,这么美的艺术我们一定要传下去!”

来自武汉各界的1500多位观众观看了晚会。汉口的王先生说:“今天的晚会就是一场饕餮盛宴,非常棒,不仅让我们领略了非遗之美,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非遗就在我们身边,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来重视非遗,学习非遗,传承非遗”。

据悉,本场晚会由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教育厅、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广播电视台、保利地产公司等单位共同举办。

推荐第7篇:非遗保护

《关于金盆村春节风俗习惯变化的调查和研究》

亲爱的村民们:

首先,祝大家新年快乐。我是调查员方玎玲,又到新年啦,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近年来村民们过春节有很大的变化,因此,我想针对这些变化做一些调查。本次调查不记名。感谢您的配合,谢谢大家。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处于?

A、少年B、青年C、中年D、老年

3、您的文化水平?

A、未读过书B、小学C、初中D、高中E、大学

4、您对您所在地过去的春节风俗习惯持何种态度?

A、认可,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B、不认可,太繁琐

C、觉得有些地方需要改变D、无所谓

5、您对您所在地现在的春节风俗习惯持何种态度?

A、认可,变化的恰到何处B、不认可,忽视了中国传统

C、有些变化的号,有些变化的不好D、无所谓

6、您认为春节风俗习惯哪些方面变化了?

A、庆祝活动方面B、饮食方面C、人们的娱乐活动方面

D、人们对过年的态度方面E、其他反方面

7、您觉得您所在地关于春节风俗习惯变化程度如何?

A、一点没变B、变了一点C、变了很多D、完全变了

8、您对这种变化持何种态度?

A、无所谓B、认可C、部分认可D、部分不认可

9、您认为春节风俗习惯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多选)

A、经济水平提高,人们收入多了B、受现代文化喝外来文化影响

C、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对春节有更多的要求D、新农村政策的影响E、原来的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太繁琐,不符合现代社会节奏

F、现代通讯技术影响

10、您家现在的收入大概是?过去的收入大概是?

11、您希望怎么样过春节?

最后,还是非常感谢您的配合。并衷心的祝您节日快乐、合家欢乐、美满幸福。

2011年1月6日方玎玲

推荐第8篇:非遗基地

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与保护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本报讯 3月31日,由学报编辑部、郑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主办的“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与保护研讨会”在我院纬五路校区召开。这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首次举办的集政府管理机构、专家学者、传承人、出版传媒于一堂的学术研讨会。我院学报编辑部执行主编张燕萍主持会议。

河南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甘源,著名文学评论家孙广举,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高天星、刘景亮、尚春升,省社科院中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卫绍生,郑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高代英、副所长张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王洪伟,我院中文系主任韩丽霞、副主任魏崇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负责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钧瓷大师任星航以及来自北京和省内其他高校、文化机构的专家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甘源指出,近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中出现的变异与原生态、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等矛盾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复杂,钧瓷保护工作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从理论上思考、解决这些问题是推进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需要。她希望,专家的研究能够为非遗保护提供学术支撑。

任星航分析了钧瓷发展史上出现的柴烧、炭烧、煤烧、气烧等不同烧制方法的优劣。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柴烧奠定了钧瓷温润如玉、造型端庄、古朴大方的艺术风格;与柴烧相比,煤烧出的钧瓷风格偏刚;工业化的气烧烧制出的钧瓷则偏浮、偏滑。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断烧千年的柴烧技艺已被复原,并基本解决了其环境污染问题。

与会专家认为,钧瓷艺术是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获得的“窑变的梦幻”,是创作者在不知其然而然的状态中展示出的“人的智慧”,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在火的艺术中成就的“土的灵魂”。应当把传统的钧瓷土窑、手拉坯、柴烧、自然窑变作为烧制技艺核心来传承与保护。技艺的传承依靠传承人才能实现,丢掉了传承人就丢掉了技艺,要把对传承人的认识和保护提到首要的位置。在保护中,要尊重传承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创新,使传承成为文化产业的创意之源,发挥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

与会专家认为,与其他省份相比,我省是文化资源大省,但还不是文化大省,许多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而失根、文而失魂、厚而失重、全而失续,钧瓷传承人和文化出版机构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责任,记录、传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两项研究成果

获奖

本报讯日前,首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成果评选结果揭晓,我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选送的两项成果获奖。

2011年9月,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严格按照河南省文化厅的要求,积极统计并上报近年来基地非遗研究成果11项,其中课题6项,论文5篇。经专家评选委员会的严格筛选,研究基地主任闵虹教授的论文《新农村建设中的豫西窑院文化保存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获优秀成果奖;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魏崇周副教授的论文《2001-2010: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点问题研究综述》获二等奖。

推荐第9篇:非遗展演主持词

“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暨文化遗产日展演活动”

主持词

开场:在《鼓舞声声》中主持人出场——

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观众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乙:2013年6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即将来到时,我们在此举办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暨文化遗产日展演活动。

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们通常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世代传承。

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生命的记忆,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天下最精妙的图画,不能再现其美丽;天下最有力的词汇,不能传达其深远。

甲: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与全面小康”,全面小康,意味着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健康丰富,意味着公民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乙:而文化遗产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载体,它凝结了民族智慧、体现着民族精神,所以它在进行公民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养成社会规范、培育良好风尚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丙: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下,经过全市文化部门的辛勤劳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呈现出了可喜的局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我市在遗产保护、发展与传承方面所做的一种有益的探索。今年,省文化厅授予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实现了学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有机结合。

甲:为进一步宣传和普及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增强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今天我们将集中展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乙:现在请允许我们为大家介绍今天到场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丙: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的到来。接下来有请温岭市文保中心主任张淑凝致词。 丁:感谢张淑凝主任的精彩致辞。下面请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梁崇华副校长讲话

梁崇华校长: 现在,我宣布: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暨文化遗产日展演活动正式开始!

甲:温岭排街是一种以两人对唱为主的民间曲艺形式,它原来是为行乞而唱的,清末民初开始在温岭兴起,解放前特别流行,乡间红白喜事、庙会、灯会中,都能见到排街艺人的身影。

乙:随着社会的发展,排街这种曲艺现在能表演的人已经不多了,今天为大家表演《温岭排

街》的是来自滨海镇靖海村的温岭洞房经传承人:已经75岁高龄的应光远老人和他的徒弟应志云,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甲:“手拿竹板咚啊咚响,小小哩道情啊来开啊场。各位听众来静一静啊,听我老倌唱啊道

啊情……”(方言演唱)听完精彩的排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原汁原味的温岭道情。

乙:道情是一种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它的历史比排街还要早,演唱时左手握夹

板,道情筒斜靠在左手臂上,右手三个指头拍打筒皮。在这种独特的乐器的伴奏下,演唱者将故事一一道来,所以叫做道情。

甲:下面由应光远老人的另一名弟子王云兵为大家表演《温岭道情》。

丙:潘郎锣鼓又称为喜庆锣鼓,原来是舞龙队的伴奏,主要分布于大溪镇潘郎村,和一般的

锣鼓队不同,潘郎锣鼓在吹打乐中加入了弦乐器。

丁:2007年潘郎村锣鼓队被授予第一批“台州市民族民间艺术特色队伍”称号,并在台州

市“千村百镇种文化”比赛中获得“群芳奖”,下面就有请潘郎村锣鼓队为我们带来精彩的演出。

甲:多么激情四溢的锣鼓声啊,像我们奔腾的生活。但生活也不全是狂飙激进的,下面请欣

赏温岭职业技术学校带来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温柔小合唱《簸箕上的麻雀》

丙:羊角帽、大耳环、黄短袄、大口裤,粗大的脚板配上绣花鞋,那是渔村的男人们在祈福。 丁:不要怀疑,这男扮女装的舞蹈就是我国唯一的渔村舞——大奏鼓,目前,它已被列入国

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丙:它是生命的细语,是灵魂的呐喊,是渔民们征服大海的自信。

丁:敲起鼓来吧,石塘镇里箬村的男子汉们,秀出你们的激越与豪迈,证明你们的经久不衰!

甲: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石塘的大奏鼓确实不同凡响,不过它有一样却是要输给大溪

镇殿下村的。

乙:哦?哪一样?

甲:乐器。大奏鼓虽然是男扮女装,比较出奇,乐器走的却是常规路线。殿下村有一种曲艺,

用的乐器却十分有趣。

乙:怎样?

甲:锅碗瓢盆盏,厨房用具齐上场;长鞭短鞭加碰铃,你道是文还是武?

乙:哦,我知道了,你说的是《殿下莲花》,它是用来求雨、迎人胜的,这不,大溪镇殿下

村的莲花队来了,让我们一起来见识见识这种奇特的民间艺术。

丙:温岭的地方文化真是丰富多彩,看了这么多节目,我才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啊,愧为温

岭人啊。

丁:这就完了?还有呢!温岭滩簧你听说过吗?

丙:不知道啊,什么东西?

丁:这温岭滩簧啊,是一种一个人领唱、很多人在后面帮腔的演唱形式,叙事和抒情相结合,

很妙的。

丙:这么先进?听起来很像是现在的和声合唱啊,谁会唱?

丁:喏,就在我们附近,北山村的姜宝林他们就会唱,大家鼓起掌来,欢迎他们来一曲《温岭滩簧》。

甲:高兴的时候唱一唱,伤心的时候唱一唱,没饭吃的时候唱一唱,捞上鱼了还要唱一唱,

温岭人怎么这么爱唱啊?连神仙来了也要唱一唱,你说,新娘子来了要不要唱? 乙:你OUT了,结婚时候不都唱歌吗,那个结婚进行曲。

甲:那是西方的,我说的是我们温岭,原来的,老人家遗留下来的。

乙:哦,这个我好像听说过,老人们说以前结婚时要送洞房的,送洞房一定是要唱歌的,而

且都是男人唱的,我是没见过,不过,我们这里不是有洞房经的传人吗,演演不就知道了?

甲:对啊,那接下来,请应光远老人和他的弟子们为我们表演《温岭传统婚礼》,大家热烈

欢迎。

乙:接下来将要欣赏到的是一首古筝曲《战台风》,这首曲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台风来袭时

风强雨急的情景,全曲气势磅礴,节奏紧凑,一气呵成,象征人们奋勇与自然相搏斗的英雄气概。掌声有请表演者:来自温岭职业技术学校的蔡叶明老师和她的合作伙伴。

丙:别家金鳞银爪,一派皇家威仪;我却莲花藕叶,尽显水乡峥嵘。

丁:平日埋首于月色的荷塘、伏身在碧绿的水田,看采莲姑娘的婀娜,听劳作乡民的歌谣。 丙:等到那丰收的锣鼓声,且看我如何赢得这世界的掌声。

丁:接下来为大家带来表演的是来自石桥头镇下宅吴村的妇女舞龙队,她们将用荷花的造型

舞出一支亮丽娇媚的《荷花龙舞》。

甲: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能够听到穿越时空的欢呼喝彩,尽管我们彼此素昧平生 乙:同一片土地,同一种文化,我们共同分享无处不在的欢笑喜悦,我们是永远的朋友。 甲:请欣赏歌曲《永远的朋友》。

乙:表演者: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

结束:

甲:保护民族文化的源头根脉,守望精神家园的健硕未来。

乙:展示文化遗产的瑰丽神奇,传承山海风情的浪漫精彩。

丙:因为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它独特的文化遗产,这个世界才会如此色彩斑斓, 丁:让古老优秀的文化“活”在当下,焕发生机活力,还需要你我更多的关注和参与。 甲:温岭市第八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文艺展演,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所有的领导、嘉宾

和观众朋友们的观看和参与。

乙:感谢为本次宣传活动付出辛勤汗水的工作人员,祝大家

丙、丁:幸福、平安!

合:再会!

推荐第10篇:非遗半年工作总结

2012年上半年临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文化项目,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临清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及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经过市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半年的辛勤工作,取得了以下工作成绩。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保护情况。

加大临清市级名录的公布。经过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的深入挖掘整理,成功公示了我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共十三项,其中民间文学三项(竹竿巷的故事、龙山和凤凰岭的传说、王朝佐的故事) ;传统舞蹈一项(水西腰鼓);传统技艺四项(老虎鞋的制作工艺、熏鸽制作工艺、风箱制作工艺、木制圈椅制作工艺);传统美术两项(木刻画、灶王爷年画);民俗两项(“二月二”打仓囤、薛刘逯古庙会);传统医药一项(德善堂细针)。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达112项。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采取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相结合。临清贡砖现在已通过规模性生产,产生了

一定经济效益,既合理利用了我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进一步推动了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今年上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对临清永祥贡砖生产基地以及临清肘捶传承基地进行了工作督导,投资5万元建设了贡砖展厅。对临清贡砖烧制技艺传承基地的资料进一步充实整理。并从该项目的保护规划实施情况及保护现状、保护单位履行保护职责情况、代表性传承人义务履行情况 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督导。临清肘捶也在5月中旬进行了肘捶进校园活动,同教育局联合,组织各学校体育教师,教授肘捶技法,并逐步在校园推广。并计划下半年对临清时调进行视频资料的拍摄和关盘的发行工作。

(三)、举行临清市农村文艺调演活动。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筹备,2012年4月,由临清市文化馆主办的“信合杯” 2012年临清市农村文艺调演活动在新华办事处五楼大厅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为期近两个月,覆盖全市十六个镇、办事处,调演活动中展示了临清市深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其中,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洼里秧歌、四根弦、临清琴曲、等纷纷亮相舞台。

(四)、临清肘捶走进文博会

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5月18日至21日在深圳举行。我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清肘捶作为罗湖分会场的重要项目参加了文博会。我市文

化局局长王兴刚同志、临清市肘捶研究会会长申孝生、副会长花俊起、副会长兼秘书长贾生旺三位同志受邀参加了开幕仪式。大家一起观看了深圳精武国学院临清肘捶弟子们的表演。精彩的表演博得一阵阵掌声。会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这是临清肘捶第一次参加这样高规格的文博会,也是肘捶走向全国的良好开端。

(五)、“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丰富多彩。

我市在第七个文化遗产日期间,在临清市登瀛广场举行了宣传活动,临清运河文化协会也组织了临清胡同游览活动,文化遗产展牌前围满了观众。相关的领导和观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组织了临清肘捶、临清时调赴聊城参加非遗日项目展演活动,活动期间还对我市三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景永祥、申孝生、洪玉卿授予了铜牌。

(六)、积极配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山东省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徐大海教授对我市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实地拍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保护成果宣传,增强民众传承保护意识。同时我们还要深入挖掘名录

项目的多重价值,发挥其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保持本真特点和核心技艺的前提下,探索资源的合理利用,融入到当地旅游业、演艺业、新农村开发里,促进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第11篇:非遗主持词(4)

共建非遗传承基地,共育民族教育之花签约仪式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三五集团的王董事长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在这柳绿花红的六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回民小学迎来了尊贵的客人,他们是关工委 三五集团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和感谢!同时献上少先队员最珍贵的礼物红领巾。

今天各位领导走进回民小学为我们送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文化盛宴。

各位老师同学们,哈尔滨三五集团是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授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文化产业基地、非遗展览基地。军人出身的王董事长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到零三五人书写一代楷模的文化报国情怀、他是将军文化、金源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拓者他也是国家级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今天在王董事长的协助下让非物质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心里,让我们携手并肩 “共建非遗传承基地,共育民族教育之花”签约仪式现在开始

首先有请王永年主任为我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

二、王军董事长讲话

三、李校长讲话

四、学生代表发言

五、参观艺术大师的非遗作品。

学校是非以文化传承的沃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守望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携手并肩营造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走进回民校园,我们深感荣幸!感谢领导的关怀,感谢王军爷爷对我 们少年儿童的关心和厚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金源大地自己创造的文化,是我们阿城发展的源头,是根。它是一个本土民众情感和理想的载体,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是当地民众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是经过世世代代传承和不断创造的智慧结晶。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确信的是,不管是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小学生,还是对于金都精神文化的发展,甚至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借次机会,我代表全体少先队员感谢领导给我们创造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让我们接触更多的民间艺术,感受浓郁的地方气息;认识更多的民间艺人,追随睿智的思想光芒。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我们将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传承,并不断地将其发扬光大!

“让非遗走进校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我们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增进我们从小热爱家乡的文化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王爷爷的讲解,我们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也我们了解和热爱我省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通过联建让我们的课堂内容更丰富,拓展了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我大声的告诉大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后继有人。 谢谢!

学生们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希望在北京民协艺术家的培养和指导下,学校能够涌现出更多的小小艺术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尽一份力量。

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来到大冯小学,民间艺人们为该校全体师生带来了一场非遗文化的盛宴,乐翻了观看的老师和学生。

活动仪式上,海陵区教育局副局长姜凌授予大冯小学“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牌匾。在活动现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纷纷亮出绝活,舞龙舞狮、踩高跷、变脸、抖空竹、打莲湘、玩石锁、民间魔术等让学生们大开眼界,不时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激发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

该校张久明校长表示,学校将结合自身的特点,创造性的开展各项有特色的教育教学工作,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事业中。

通过开展传承“非遗”活动,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学校围绕“非遗”特点,大力开展与民族民间文化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文化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最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通过民间文化传承人和学院师生互动交流,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热爱我省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这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堂内容,拓展青少年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后继有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守望精神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尊敬的各级领导、专家、同仁,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校园”启动仪式的隆重举行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对市政府、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及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致力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文化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选择。留住传承,就是留住了历史,保存了文化的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失传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在如今西方强势文化大举进入我们的生活之际,保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03年10月17日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我国也于2006年2月8日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 而我市也在今年1月19日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更加科学的进行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利用工作。今天隆重举行启动仪式,更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中来,从而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同时,也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在文化传承中培养人才,在培养人才中传承、弘扬文化,这是我们老师义不容辞的任务。第

一、我们应该进一步了解“温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精髓,积极与文化部门联系,主动请师傅进门,作为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兼职教师。

二、温岭有列入国家级名录的《大奏鼓》,列入省级名录的《温岭石雕》《王氏大花灯》,还有列入台州级名录的《温岭滩簧》《温岭洒尺》等。我们可以通过传授内容,开展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热爱。

三、号召学生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资源共享,有序利用,让中华民族文化继往开来、发扬广大。

在这里,我代表全体老师表态:只要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我们一定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只要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有益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一定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最后,让我们一起祝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圆满成功!

第12篇:群艺馆非遗工作总结

群艺馆2019年非遗工作总结

今年上半年以来,在县文化和旅游局的正确领导和全馆作人员努力下,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以下工作成绩:

一、加强绩效考核,签订目标责任书。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县省、州、县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绩效考核,我馆于1月份认真组织开展了2019年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考评会议暨传承人座谈会,将在册的63名省、州、县级传承人进行集中考核,考核合格后发放传承补助经费(省级8000元/人/年,州级2000元/人/年,县级1000元/人/年)共12.7万元,并签订下一年目标责任书。

二、加快田野调查,完善资料收集。

截至2019年6月30日,我馆共组织业务人员分赴阿猛镇石板房村、阿猛镇顶丘村、者腊乡那夺村、**乡响水龙村、干河乡沙松冲村、干河乡红舍克村、江那镇邑勒村、江那镇脚侧竜村、稼依镇小石桥村等20余个村寨,走访50余人,开展田野调查,挖掘调查了10项非遗资源,完成调查报告10篇,图片100余张,音视频资料10余g。

三、加强法制宣传,扩大对外影响。

为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重视,我馆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普及,一是在墨山广场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录音广播,发放宣传资料;二是深入阿舍乡斗南村、平远镇大新村、者腊乡批洒村、维摩乡白沙坡村、江那镇窑上村等6个省、州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张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发放有关宣传资料,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省州县级非遗项目储备,下半年我馆将积极整理相关资料,按时立项申报。

一是继续做好省级项目《棒棒灯》、《彝族弦子舞》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的相关后续工作;

二是将整理遴选出的6项非遗资源即传统医药:付氏草药热敷疗法;传统体育:砚山民间传统武术;传统技艺:青砖瓦制作;传统民俗:回族圣诞节;传统音乐:唢呐演奏、洞泾音乐,拟申报为2019年县级保护项目;

三是将报批州文化和旅游局同意的壮族尝新节、彝族草马节、砚山民间武术、苗族膼芦笙、回族牛干巴制作共5项县级非遗保护项目,继续申报为2019年州级非遗保护项目。

砚山县群艺馆

2019年6月30日

第13篇:[非遗]绍兴莲花落

[非遗]绍兴莲花落

绍兴莲花落是流行于浙江绍兴一带的曲艺说书形式,它形成于清代道光和咸丰年间。

形成之初,艺人们的行艺方式为沿门说唱,多演唱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类的套辞,后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这类节诗包括《娘家节诗》、《长婆节诗》、《分家节诗》、《大衫节诗》等,大多取材于民间日常生活或民间传说,一个节诗叙述一个情节较为简单的故事,具有滑稽、夸张、讥讽、幽默的特点。此后艺人又开始以绍兴方言说唱长篇书目,其说表语言通俗生动,唱词通顺流畅,幽默风趣,有说有唱,以唱为主。代表性的传统长篇节目有《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以后借鉴和吸收戏剧及其他说唱文艺的本子,又出现了《何文秀》、《百花台》、《顾鼎臣》、《游龙传》、《龙灯传》、《珍珠塔》、《后游庵》等书目。绍兴莲花落的唱腔曲调早期为“哩工尺”,由一人主唱,旁有一二人以“工尺”为辞帮和。20世纪20年代后,开始以四胡伴奏,逐步形成传承至今的“基本调”。

绍兴莲花落艺人多因个人爱好由别业转入,并无严格的师承关系。后来出现了专业演员,倪齐全、潘家富和翁仁康均是有代表性的当代传人。

当前,绍兴莲花落的发展面临着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问题,进一步保护与发展这种艺术已成为一个艰巨的任务。 相关传承人:倪齐全

胡兆海

第14篇:非遗活动方案

2011年文化遗产日活动方案

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根据省、市非遗保护中心第六个文化遗产日的活动安排,结合我馆工作实际,制定第六个文化遗产日活动方案。

一、活动宗旨

纪念第六个文化遗产日。 主题是:依法保护,重在传承。

二、活动内容

(一)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宣传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要重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宣传活动。

1.在文化馆大楼、主要街道(乡镇)的显要位置悬挂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贯彻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宣传标语。

2.举办学习座谈会。组织工作人员、项目传承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深入学习讨论、座谈,深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学习领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主要精神,深入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全面推进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3.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并通过印发宣传材料、粘贴宣传海报、宣传车等方式,集中、全面、深入的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珍爱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参与依法保护工作。

(二)开展各类形式活动纪念文化遗产日。

1.6月11日在文化广场举办纪念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组织宣传、文广系统,教师、学生、老干部、群众代表参加。邀请县级领导讲话,邀请新闻媒体采访。

2.6月11日组织以“依法保护,重在传承”为主题的群众签名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我们日常生活。

3.6月11日—6月15日全天对外免费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厅”让广大群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我县的非遗资源,参与到非遗保护中。

4.6月11日在会昌县电视台展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产成果。利用电视台、《新会昌周刊》、宣传栏、宣传车宣传有关文化遗产知识,公布省、市、县三级的保护名录,提高全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形成“人人了解非遗,人人参与非遗保护”的氛围。

5.6月11日—6月15日在文化广场、举行文化遗产图文展。

6.6月9日—10日举行部分非遗项目传承人授课活动。

三、活动组织

(一)为了顺利、有序开展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活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许永春

副组长:许伶青、梁玲娜

成 员:张丽萍、池海瑛、罗广洲、黄振荣、谢海燕。 活动领导小组下设5个工作组,做好活动的具体工作: 1.综合协调组:梁玲娜。

负责协调有关文化遗产日活动工作。 2.宣传资料组:张丽萍、黄振荣。 负责收集、整理宣传资料,组织宣传计划。 3.展览组:黄振荣、罗广洲、谢海燕。 负责展出图文并茂的宣传版画。

4.广场宣传组:张丽萍、池海瑛、罗广洲、黄振荣、谢海燕。

负责组织好文化广场系列宣传活动,组织好教师、学生干部、群众代表参加。准备好音响,撰写县级领导讲话,接待新闻媒体采访。

5.后勤组:池海瑛、黄振荣。 负责后勤工作。

会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11年5月9日

第15篇:参观非遗方案

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方案

一 活动背景: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血脉之根,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虽然无形,但却是用一代代人的勤劳,智慧与默契所凝成的结晶。时间的变迁,社会的变动,环境的变化,如此诸多的不定因素下,非物质文化就像是开在裂缝里的花,愈顽强愈美丽。在今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了新的面孔,她已经融合在了这个充满现代化的社会里。她在发展,在现代设计的发展中延续着她的生命。 二 活动意义:

当前,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手段日新月异,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相应地增加了。列宁曾说过:忘记归去,以为着背叛。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自己所有的独特文化。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举办这次活动也是让孩子们更能了解非物质文化的历史内容。 三 活动主题:

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 聆听古老文化传承者的心语 四 主办单位:4.3家委会

五:活动地点:济南高新区会展中心

七 活动时间:2016年9月25日1点30至3点30 八 活动流程: ( 1)活动前准备:2016年9月25日星期六下午1点出发,请每个人带好自己所需的物品。 (2)活动过程:大家在参观的时候,遵守相关纪律,不能擅自脱离集体,如有情况则向相关负责人请假。讲解人员在讲解的时候大家保持安静。结束时候,等人到齐,大家准备好,解散。

九 注意事项:

(1)本次活动的费用(车费)请同学们自带; (2)带好自己的学生证;

(3)为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希望大家遵守纪律,尤其是博物馆的相关事项,听从指挥和安排,注意安全, (4)活动期间负责人要做好相关事项安排, (5)如果计划有变更,负责人在出发之前通知, (6)突发情况发生时,必须上报负责人。

第16篇:非遗调查问卷

非遗调查问卷

1、保护实验区是否建立了领导机构?是

2、保护实验区建立了那几个保护协会?

理县蒲溪乡休溪村古羌羊皮鼓协会、理县阿尔戈古羌文化协会、理县蒲溪乡蒲溪村释比协会、柯苏锅庄协会

3、羌文化保护区重点传承乡镇?

5乡镇:桃坪、薛城、通化、蒲溪、木卡,32个村,人口15376

4、保护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4处、省级7处、州级2处

5、保护区内的传统村落有6个:

桃坪村、曾头村、莎吉村、甘堡村、校场村、休溪村

6、蒲溪被评为莎朗舞艺术之乡

7、羌文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州级8位,省级2位

8、在重点保护区内的传习所:4个

桃坪羌年传习所、古尔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甘堡博巴森根传习所、薛城民俗文化博物馆

9、保护区的全称是:理县国家级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10、实验保护区总体规划通过时间:国家通过时间2008年10月

11、保护实验区总面积:1850平方公里

12、人口总量:15376人

13、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文件:《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列》 2011年6月通过,7月开始正式实施。

14、每年的6月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遗产日”2016年是第11个

15、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16字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16、《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2011年6月1日。

17、重阳节非遗项目被列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

1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是由: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县级四级构成的

19、非遗保护的“三项制度”: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传承和传播制度、调查制度

20、我县被列为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名录:羌年

21、2016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传统工艺”

理县历史悠久,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在杂谷脑河流域,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桃坪乡古城村设置广柔县,是为建县制之始。现有国家级文保单位4处:桃坪羌寨、筹边楼、百丈房栈道、朴头山摩崖石刻。省级文保单位7处:箭山古遗址、甘堡藏寨、维州城遗址、杂谷土司碉群、薛城城门洞红军石刻标语、健威将军墓、张家碉房。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佳山石棺墓地;以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6处。有四川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理县蒲溪莎朗舞之乡”。有国家级传统村落6个,桃坪羌寨、休溪羌寨、薛城较场村、甘堡藏寨、下孟沙吉、曾头村。有教科文急需保护名录一项——羌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国家级3项,(羌年、博巴森根、川西藏族山歌);省级5项,(口弦、碉楼营造技艺、夬儒节、羌族释比戏(羌戏)和羊皮鼓舞),州级36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3项;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4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3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7人。

2010年理县制定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我县先后在桃坪、薛城、通化、蒲溪乡镇开展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群众主体的,以保护传承为目的的“羌年·花儿纳吉赛歌节”、“羌年·婚俗展演”;“若木纽节”,在蒲溪乡、通化乡开展“夬儒节”、“俄比且迪”白石祭民俗活动。羌年、若木纽节、夬儒节, 这三大民俗活动每年定时开展展演传承活动。

将国家级非遗项目《博巴森根》和《羌年》精心打造成特色浓郁、底蕴厚重的原生态藏羌歌舞节目,在桃坪羌、甘堡两地传习场所进行展演,以深髓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绚丽的生态文化融合提升,推进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进程,让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促进群众增收。

理县非遗传承人,参加两年一届的“成都国际非遗节”,和“成阿合作文化交流”的藏羌民族文化展演。2013年“羊皮鼓舞”参加中央三台舞蹈世界节目,2012年“羊皮鼓舞”参加四川春晚节目,2014年“嘉绒婚俗”参加康巴卫视的节目,201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古羌情-羌族原生态文化探访”节目。2016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展播非遗纪录片《羌年》、《米亚罗锅庄》。

先后有羌族羊皮鼓舞、嘉绒藏族婚俗、羌族唢呐等节目在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康巴卫视及非遗节、九寨宋城千古情等大型文艺节目上进行展演,《古羌原生态羊皮鼓舞》荣获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最佳表演奖。

通过收集、整理、加强非遗文化记录保护工作。先后整理出版了非遗产保护方面的书籍《理县民间故事集》、《留住我们的记忆》、《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民间故事、民间彦语、民间歌谣)等书籍,举办了“藏羌文化研讨会”、“藏羌文化国际论坛”、“白石祭研讨会”等专家学者研讨会。

第17篇:非遗展演评分标准

清水县十八乡镇非遗展演评分标准

为保证我县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圆满成功,维护大赛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正性,大赛组委会特制定本评分标准。

一、评分标准:

1.本次大赛采取百分制,满分100分。

2.所有参赛节目以清水小曲、小调、山歌为主,必须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较强的民族艺术特色。

3.节目内容积极、健康、向上,雅俗共赏,杜绝封建迷信。

4.演唱者能准确把握歌曲的旋律、音准、节奏,咬字、吐字清晰。

5.表演者声情并茂,仪表大方得体,服饰、道具、动作整齐统一。

6.曲调处理、编排得当,符合小曲、小调的风格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7.时间限制在十分钟之内,超时适当扣分。

二、附加项:

1.民歌、小调、小曲创新和老调唱新词可根据选手表现获得加分。

2.选手最后得分为:各评委所打分数相加所得总分,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第18篇:扛起非遗大旗

扛起非遗大旗_第六个_非遗日

从2006年起,国务院决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到2011年6月11日,我国已经经历了六个文化遗产日。与此同时,酝酿多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这一系列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与战略 远见,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有关专家认为,对非遗的关注、保护和传承,是一种文化使命和文化责任,更是一种时代担当。在非遗魅力持续绽放之际,非遗应当被赋予更重要的历史使命,通过 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应当成为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中之义。

本刊对各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活动与资料进行了汇编整理,尽可能地让读者了解非遗的一些侧面,从而激发广大读者关注并参与到非遗传承与保护中来。

非遗法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法律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成都参加非遗保护国际论坛的官员和学者认为,该法的实施是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大进展,从此中华民族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依法保护的轨道。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揭晓

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并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中国文物学会、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收藏家协会等单位共同协办的第四届 “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评选结果于6月14日在江苏无锡揭晓。

经过半年的推荐、投票和专家评选,李秋香、耿彦波、舒济、吕建中、大东仁、王德义、秦富荣、周廉楣、方唐、区勇铭和区勇波兄弟荣获第四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荣誉称号;张丁、许显成、杨仲英等16人荣获“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荣誉称号;杨爱兰、廖静文、吴南生、方成、李若梅、洪崎、李宝珠和李国泰姐弟荣获“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特别贡献奖”;中国民生银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石化机关服务中心、辽宁铁法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等10个团体单位被评为“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杰出团队”。

湖南新增29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文化部确定、由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正式公布,在此次公布的35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湖南又有29个项目入选。 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湖南29个项目包括:盘瓠传说、土家族哭嫁歌(永顺、古丈)、苗族古歌、仗鼓舞(桑植)、南县地花鼓、芷江孽龙、城步吊龙、张家界阳戏、梅山傩戏、衡州花鼓戏、临湘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祁阳小调、丝弦(武冈)、赛龙舟、苗画、挑花(苗族挑花)、竹编(益阳小郁竹艺)、石雕(菊花石雕)、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苗医药(凤凰、花垣)、土家年、舜帝祭典、苗族四月

八、宜章夜故事、汨罗长乐故事会。

到目前为止,湖南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9个。

“湖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入选名单出炉 6月5日,由湖南省文化厅、香港大公报、湖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百年泸州老窖杯“湖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宣传评选”活动公布入选名单。 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汨罗长乐故事会、湘剧(含衡阳、桂阳湘剧)、醴陵秞下五彩瓷烧制技艺、苗族四月

八、湘绣、土家族织锦技艺、湘西苗族鼓舞、常德丝弦、桑植民歌、梅山武术 湖南省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杰出人物:

田明、向渊泉、刘能朴、王鹤高、覃保来、刘启后、曾应明、龙文玉、向光清、刘祖清湖南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强县(市、区):

桂阳县、龙山县、安乡县、汨罗市、吉首市、隆回县、永顺县、桑植县、江华瑶族自治县、保靖县湖南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贡献奖:

雷晓达、吴少叶、周良英、李忆湘、钟义凡、曾维秀、何寄华、李嘉慧、刘卫兵、龚迎春、白维国、王先蒙

我国“非遗”保护事业的成就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用几个标志性的数字来概括。 “87”: 截至2010年底,文化部初步普查工作基本结束,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大概有87万项“非遗”资源。 “34”: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有34项文化遗产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11”: 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建设了1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非遗”保护十六字方针 2005年,《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规定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

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非遗”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两批名录的1028个项目中,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367个,所占比例为35.7%。在367个项目里,人口较少的民族地区的项目共有41个。在最近公布的第三批名录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增加150个。

在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急需保护的项目中,我国有34项入选,其中少数民族占13个,如维吾尔族木卡姆、蒙古族长调、侗族大歌、《格萨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麦西热甫”。其他如西北的花儿、朝鲜族的农乐舞、内蒙古的呼 麦、羌族的新年、黎族的染织技艺等,都是急需保护的项目。

国家层面开展的“非遗”保护工作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为四级体系: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该体系已基本形成,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结合,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结构。 确定十大类别。在2006—2008年间,我们共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名录包括: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曲艺、传统体育、杂技和民俗十大类别,共有1028项。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性保护弥补了单项“非遗”项目保护的局限性。到2010年底,文化部已批准设立11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它们分别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云南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宣传非遗 北京M 民族文化

402011年6月上民族论坛 北京

6月10日至6月15日,2011年“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在中华世纪坛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出席开幕式并宣布主题活动开幕。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和文化遗产保护界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出席开幕式。 本次主题活动由“依法保护,重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宣传展”、“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和“我们的精神家园——201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三部分组成

江西“文化遗产日”当天,景德镇元代馒头窑窑炉奠基重建,拟于今年10月在景德镇瓷博会期间试烧,有望重现“元青花”与元釉里红瓷的惊世魅力。

四川5月29日至6月11日,由文化部、四川省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隆重举行。

来自全球20个国家的表演队伍,与来自中国各地的21支表演队近2000位民族艺术家们在“非遗节”开幕式上生动展示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人类非物质文化艺术。

本届国际非遗节以“弘扬人类文明,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举办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非物

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传统戏剧精品剧目展演、中国古琴艺术大展、分会场和惠民慰问演出等7大类286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目前,“非遗节”已成为全国性的四大文化节庆活动之一,也是世界上首个以推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大型文化节会。从本届开始,国际非遗节将正式落户四川成都。本届“非遗节”的主会场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总投资约22亿元,占地1700余亩的非遗集中展示、保护园区,将成为“非遗节”的永久举办地。

为复原元代挛窑与烧瓷技术,重铸享誉世界的“元青花”和元釉里红瓷,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召集多

位窑炉与制瓷专家,开始重建馒头窑,以元代历史为参照,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复原元代馒头窑。

6月11日上午,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景德镇市文物局局长江华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胡家旺等人握揪挥土,举行元代馒头窑窑炉奠基仪式。 景德镇元代馒头窑由江西陶瓷研究所设计,国家文博研究员周荣林以及景德镇挛窑师傅余云山等人多次讨论,对窑炉烟囱、建材等问题进行反复研讨,最终达成一致。 湖南 第六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湖南省文化厅在全省展开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展演及宣传活动。 初步统计,“文化遗产日”期间,湖南共组织了158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参与人数近1776.2万人。

同时,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组织邵阳隆回县的花瑶挑花国家级传承人奉雪姝、湘西凤凰扎纸国家级传承人聂方俊、醴陵

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湖南省级传承人陈扬龙分别带领自己的爱徒赴京参加了国家文化部组织的“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组织湘绣、土家族织锦技艺、黑茶制作技艺、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益阳小郁竹艺、苗画、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菊花石雕8个项目参加了文化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的博览会活动,有力地推介 和宣传了湖南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湖南省文化厅还举办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系列宣传评选活动,评选出“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湖南省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杰出人物”、“湖南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强县(市)”以及“湖南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贡献奖”。 山东

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6月11日晚在山东济宁揭晓,共有10大名街入围,其中山西祁县晋商老街名列榜首,其它名街为:浙江省杭州市清河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渔梁街、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工业遗产街、江苏省无锡市惠山老街、上海市武康路历史文化名街、广东省潮州市太平街义兴甲巷、福建省长汀县店头街、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诏古街、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翘街。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评审继续坚持了该活动最初确立的3个核心原则:保护历史的真实遗存;保护街区的历史风貌和构成历史风貌的其他要素,包括道路、街巷、院墙、溪流、驳岸、古树等;维护街区功能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经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文化报社、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自2008年至今已评选出30条“名街”。

河北设于保定的中国直隶官府菜研究会6月11日宣布,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中,河北省保定市申报的“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榜上有名。 当日,中国直隶官府菜研究会会长、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传承人梁连起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称,该研究会依据入评“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上千本明、清、民国时期的老菜谱和相关史料,成功挖掘开发出“李鸿章烩菜”、“鸡里蹦”等400余道直隶官府菜品,并复原了失传上百年的美食器皿“温盘”。2006年,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正式入选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第一个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申报成功的中国菜 品。

以酱香味为主兼具多味的直隶官府菜,首创于清康乾盛世时期的直隶官府,完善于皇帝行宫及保定官府,鼎盛于晚清曾国藩、李鸿章和袁世凯督直之时。 花瑶呜哇山歌

花瑶呜哇山歌是湖南省隆回县花瑶民族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一门古老的民间音乐艺术,主要流传在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 花瑶呜哇山歌是一种“高腔山歌”,它是花瑶人民在田野山岗劳动时自我愉悦、自我抒情的歌曲,是花瑶人非常喜欢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反映了神秘花瑶人独特的审美观念、思想感情和民族心理。花瑶呜哇山歌一般用汉语来演唱,是随着瑶、汉民族大融合形成而发展的,是汉文化与当地花瑶土著文化相融合,并受周边文化影响的产物。花瑶呜哇山歌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号

子,具有协调和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被称为民歌中的绝唱。 花瑶呜哇山歌取材于生产、生活、大自然及民间传说故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历史歌、风俗劝勉歌、生产劳动歌以及情歌。在这些歌谣中,情歌是其中最光彩夺目的部分,它高亢的旋律,是其它形式的山歌无法相比的。隆回呜哇山歌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韵脚的运用,在所有的韵体文本里,绝无仅有,独具一格。

2007年6月,花瑶呜哇山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江九龙舞:平江县伍市镇白杨村九龙舞,它以艺术套路复杂、演出阵容强大、打击乐地方特色明显而著称,是我国众多的民间龙舞之中,较为独特的一种龙舞艺术,它流传在湖南省平江县伍市镇白杨村。

伍市镇白杨村九龙舞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以身殉国,尸体沉于水底,无法回到人间,劳动人民每年端午节都 要划起龙舟前来打捞。此事

感动了洞庭龙王的九个儿子,九条小龙翻江倒海,大闹洞庭,逼着老龙王把屈原的遗体送回人间。人们为感激九龙的义举便模仿九龙的舞姿,创造了九龙舞。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代代龙舞艺人不断推陈出新,使龙舞的表演艺术套路由简到繁,由粗到精,已形成了独特的九龙舞艺术。1991年参加“岳阳国际龙舟节表演”,一举夺得大赛唯一的金奖,1999年中央电视台“中国一绝”摄制组专程赴白杨村拍摄九龙舞,向世界推介,2000年伍市镇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平江九龙舞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龙山梯玛歌: “梯玛”是土家语音译,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土家族原始宗教孑遗的梯玛文化事象,土家语称“梯玛日”。二是指从事“梯玛日”活动的巫觋即汉语俗称的“土老司”。梯玛既具有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的原始宗教特色,又具有娱人娱神的歌舞表演性。《梯玛歌》便是在这种文化事象中用土家语诵唱的一种长篇古歌,其篇幅浩繁,格局宏大,句式自由,是一部吟唱式的长篇史诗。

《梯玛歌》时而深沉、哀婉,时而轻松、诙谐,时而抒情、缠绵,时而浪漫、风趣。被学术界誉称为“研究土家族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并以独特、珍贵的文化价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荆河戏: “荆河戏”是流传于湘、鄂两省交界的荆州、沙市、澧县、张家界等地的地方大剧种,它已有400多年历史。该剧种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做、念、打相结合,内容丰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一直为广大群众喜爱。

相传“荆河戏”起源于明初永乐年间,1425年华阳王封藩来澧州,随行带来私家戏班,拥有几十个乐手及大量剧本,经常在华阳府演出。清朝后朝廷明令禁止私家戏班,私家戏班纷纷解散,大量艺人流落民间,出于生计需要,艺人们在民间演唱荆河戏,荆河戏开始在民间流传,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澧水一带荆河戏开始盛行,因其根植于当地语言、风俗、乐舞、俚歌之中,所以“初学秦腔,终带楚调”。

2005年荆河戏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有2个国家级、1个省级传承人。

长沙窑铜官陶: 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的形成源远流长,据《监略妥注》载:“舜陶于河滨,而器不苦窳”。在殷商之前,舜帝就带领先民在湘江一带开始了制陶之业,进行原始的手工制作。从长沙铜官窑遗址出土文物和积淀深厚的陶瓷碎片考究,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已创造性地表现在造型、成型、烧成、装饰等诸多方面,构成了全方位的陶瓷手工制作体系。专家认为“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是属唐代遗存。

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把自然界缺少生命活力的物质通过劳动的双手变成有生活气息的器物,展现出各种美的形象,巧夺天工,叹为观止。这种将彩绘遮盖于釉下,使其永不褪色的创新工艺,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艺术。铜官在唐代曾是我国三大陶瓷出口基地之一,铜官窑产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东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区的诸多国家,名声远播,影响深远,在历史上留下了光 辉的一页。

目前,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已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省、市代表性传承人各1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正在申报之中。

苗族古歌: 在广大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民间口传文学作品《苗族古歌》,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惟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 2011年6月,苗族古歌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融合有昆腔、高腔、弹腔及杂曲小调等多种声腔,明初至嘉靖年间,传入湖南的昆腔和弋阳腔与当地方言及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湘剧。湘剧表演充分吸收昆曲的艺术因素,载歌载舞,灵动活泼,有一批以造型和功架著称的剧目。

2008年,湘剧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戏: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 流派和艺术风格。

张家界阳戏: 张家界阳戏是土家族的民间戏曲,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稀有剧种。张家界阳戏舞台语言以张家界方言为基础,它的特点是平仄音分明,儿化韵较多。阳戏唱腔属于民歌体结构,分“正调”和“小调”两类。“金线吊葫芦”是张家界阳戏区别于其他地方阳戏的关键,是土家族人把大山号子融进戏剧的唱法。它的唱法用真假嗓相结合,唱词用真嗓,拖腔用假嗓翻高八度,在全国各类戏剧中绝无仅有。这种唱法是从土家民歌衍化而来,阳戏小生、小丑、小旦的演唱借鉴和保存了土家民歌技巧。2011年6月,张家界阳戏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仗鼓舞:仗鼓舞是张家界市白族独有的民族舞蹈。逢年过节、游神赶会,桑植县白族人爱跳仗鼓舞。仗鼓舞以“仗鼓”作道具,鼓长1.2米,用皮革绷面,中细可握,形如木杵。配以笛子、唢呐、大号和锣、钹、罄等鸣乐伴奏,创造了81套舞蹈动作,成为独具风格的民间舞蹈。

2011年6月,仗鼓舞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陵戏:巴陵戏,原称“巴湘戏”,因艺人多出自巴陵、湘阴和临湘而得名。又因它形成和主要活动的地区是岳阳(旧岳州府),民间称为“岳州班”。近代,尤以“岳舞台”名震三湘大地。

巴陵戏在湖南省乃至全国地方大戏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湘东北地区戏剧的代表。巴陵戏的舞台语言、剧目、声腔、音乐、表演乃至演出习俗,都承载着大量的岳阳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岳阳历

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活化石”;又是研究中国戏曲流变,地方剧种成形与发展的宝贵资料。 2006年,巴陵戏因其独特的声腔体系、表演风格及蕴藏巨大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19篇:非遗进校园讲话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锡伯族民间故事”进校园讲话稿

传承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今天非常高兴地看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锡伯族民间故事”走进校园。

锡伯族源于西伯利亚,经过大兴安岭、长白山,来到沈阳,又从沈阳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为清朝戍边。锡伯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善于骑射,民风集质朴淳厚、荒凉古野于一身。锡伯族人以“念说”的形式讲述民间故事,这是一种说唱弹相结合的一门民间艺术形式。然而,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弹唱”的形式已经消失,仅剩的“说”的形式也濒临失传。于是保护锡伯族民间故事,为故事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将优秀故事篇目引入校园,是焕发古老民间传说崭新生命力的最佳途径。

调查始末

2007年6月,沈阳市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按照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总体部署,于洪区迅速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的全区普查工作。在普查工作中,马三家街道东甸子村发现了一位83岁的锡伯族老人——何钧佑,他会讲多部锡伯族长篇民间故事,在十里八村很有名气。

这一发现引起了我们于洪区文化馆的高度重视,于是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经省、市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鉴定,何钧佑讲述的锡伯族民间故事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及学术价值的,并处于严重“濒危”状态。于是,于洪区政府采取了“先保护、后立项”的原则,投入资金30万元,聘请专家学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工作者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地实施保护计划,同时对故事讲述者本人的生活与健康状况采取可行的保护措施。

于洪区文化馆在辽宁大学民俗学教授江帆的指导下,分别于200

8、200

9、2010和2012年,先后组织四个由民俗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为成员的调查采录小组,进驻何钧佑老人所在的村子,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与手段,以专业的水准,与老人一家同吃同住,对何钧佑老人的故事展开了调查与采录。

目前文化关采录整理成册出版的故事有:《喜利妈妈西征英雄传奇》、《海尔堪大神传奇》、《黄柯大神传奇》、《勃合大神传奇》、《石刀石锥历险记》。

故事内容及特点

何钧佑讲述的锡伯族长篇故事是何钧佑家族在日常生活中世代传承下来的,是具有少数民族特征的民间口头文学。其故事是以锡伯族部落时代的生活场景和英雄传奇组成的,充分展现了锡伯族的民族特色,并且从侧面真实的反映了锡伯族无文字记载的历史。

以《喜利妈妈西征英雄传奇》为例:故事讲述的是锡伯族有深厚信仰根基的喜利妈妈的故事。喜利妈妈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到代父当将军带军队西征,打败三个围子,最后救出小孩回到本部落。通过一系列生动故事情节的描述,系统地展示了喜利妈妈传说的全貌,在故事中我们还能溯源许多锡伯族沿袭至今的习俗;此中,“慈势得本救母”、“黄月亮救嫂”、“鲜卑香”等西征英雄的故事展现了鲜卑时代锡伯族先民骁勇善战、向往自由的精神信仰。

何钧佑家族传承讲述的这些锡伯族故事,与我国其它地区流行的锡伯族民间故事有着很大的区别,目前在我国新疆等地流传的锡伯族民间故事,多以短篇叙事为主,且故事或是幻想色彩较强,或是反映晚近时代的生活故事。而何钧佑家中传承数代的锡伯族故事则带有明显的“史诗”性质,在艺术叙事中贯穿了锡伯族从其先民鲜卑人到拓跋珪时代的民族发展历史,折现着丰富的锡伯族先民时代古老社会的生活习俗、生活状况和风土人情。何钧佑在向人们讲述这些故事时,基本上保持当年祖父讲述这些故事时的原始风貌,故事里保留了大量的反映锡伯族先民时代的生存状态、族群的生活环境、资源状况、部落之间的征战、日常的生产、生活习俗、精神信仰等内容。

何钧佑的祖父当年是用锡伯语和汉语相夹杂的混合语讲给何钧佑听的,老人在讲述中保留了那些他并不解其意的词语,有很多是古鲜卑(须卜)语,老人对这些词语的原始保留,为今后学术界对锡伯族早期社会的历史做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效的佐证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项目现状

于洪区文化馆对“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这一优秀民间文学的发掘和保护工作,是在辽宁大学民俗学教授江帆的悉心指导下进行的。江帆教授的全程指导,确保了该项目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她对何钧佑及其故事进行的学术研究,极大地提高了这一项目的影响力。

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于2008年5月被列入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4月被列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9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上、下两册);2010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经“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项目专家评审组评审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领导小组批准,《何钧佑锡伯族长篇口承叙事研究》正式立项为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2011年度子课题;2012年,“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成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史诗百部工程》试点项目;2012年11月,出版物《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获得沈阳市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结束语

今天,我们从何钧佑讲述的这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故事中,选取适宜学生阅读和理解的篇目,让孩子们一边进入那部落时代的历史画卷,一边领悟如何做一名正直勇敢的人,并能潜移默化地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信仰,这是一件一举多得,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文化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选择。留住传承,就是留住了历史,保存了文化的命脉。在如今西方的强势文化大举进入人们生活的时候,保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行动,这体现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向往,向往未来的生活不被单一的文化所吞噬,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为此,我们当付出巨大的努力,保护好中华文化之源。

第20篇:各县区非遗项目名称

秦皇岛县级非遗项目汇总(总计138项)

山海关区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1项) 孟姜女传说 萧显写匾的故事

山海关桲椤叶饼 山海关浑锅

山海关喇叭 二郎弹打三座碑的传说 山海关歌谣 山海关民间故事

山海关冰糕 山海关民歌

山海关武术 山海关孟姜女庙庙会 山海关舞龙 山海关秧歌

山海关太平鼓 山海关砖刻画

山海关京剧票房 山海关谚语

孙氏正骨 山海关桃罐头 山海关五色韭菜

海港区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项) 木刻粘贴版画制作技艺 海阳白腐乳制作技艺 北港镇桲栎叶饼制作技艺 周氏剪纸

古彩戏法 高氏纸刻画制作技艺 陈氏花生米制作技艺

青龙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龙王庙的来历 青龙皮影戏皮影雕刻及唱腔 青龙剪纸 编筐技艺

泥火盆制作 青龙高跷秧歌 青龙猴打棒 满族寸子秧歌

地蹦子秧歌 白酒酿造

白木炭烧制 砖瓦烧制技艺

满族散壮子做法

23项) 青龙桲椤叶饼

青龙水豆腐 青龙粘饽饽

打冰尜 打秋千

踢毽子 老牛上山

撞柺 占山为王 五虎连

卢龙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老马识途的历史传说 李广射虎的传说 玄鸟生商的传说 伯夷叔齐的传说 粉条的加工技艺 杨庄子豆片传统加工技艺 利弘小磨香油的传统加工技艺 程家班唢呐

卢龙评剧 卢龙剪纸

葫芦烙画

16项) 红山文化

卢龙皮影戏 伦派地秧歌

高跷秧歌 石羊虎舞狮

昌黎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烫画 昌黎民歌

昌黎民歌 昌黎吹歌 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

昌黎皮影 昌黎评剧

昌黎评剧 皮影制作

麦秸画 剪 纸

赵家馆饺子制作 羽毛画

根 雕 山神节

齐家元宵的制作

24项) 老虎鞋的制作

杜家香油的制作 韩愈文化

中国第一瓶干红——昌黎地王干红 新集干豆腐

地王白酒的酿造工艺 碣石山传说与故事

北戴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戴河老虎石的传说 任家班鼓吹乐 “杨肠子”传统手工艺制作 丁记藤艺 水印木版画 冀东秧歌

抚宁(41项)

6项)

县非遗工作汇报材料
《县非遗工作汇报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