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绿色建筑工作汇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6:30:06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但面对世界范围内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漠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人类不得不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此,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并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为全球范围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的主旋律,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带来了人类社会各领域、各层次的深刻变革。“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建筑”之路。绿色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 绿色建筑的概念

人类的建筑从最初的遮风避雨、抵御恶劣自然环境的掩蔽所到今天四季如春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营造“百年大计”,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的隔离及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于是,学者们提出“绿色建筑”(或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概念,归纳起来主要为:

(1)建筑物的自然环境:要有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不致受到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也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

(2)建筑物的资源利用:要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也就是说,要使能源和资源的利用达到最高程度、消耗降低至最低程度。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外墙、窗户、门与屋顶,应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充分利用太阳能;良好的自然采光系统;气密性良好,又有良好的通风系统,特点是保证夏季有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

(3)建筑物的施工建设:在施工中应尽量减少噪音,注意粉尘的排放、运输的遗撒,建筑垃圾要合理处理等。

(4)建筑物的材料选择:尽可能选用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并积极利用工农业废弃物料;室内装修,应选择无环境污染的油漆、地毯、胶合板、涂料及胶粘剂等。

(5)建筑物的废物排放:减少建筑物的污染排放;生活用水可实行分类多次重复使用;粪便可实行脱水灭菌处理,生产农家肥料,或发酵综合利用。

(6)建筑物的周边环境: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以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并取得防风、遮阳等效果。

(7)建筑物的人文景观:积极保护建筑物附近有价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遗址。

(8)建筑物的费用选择:建筑造价与运行管理费用经济合理。使用合适的先进技术,使建筑运行费用较低,使建筑造价得到节约。

(9)建筑物的拆除回收: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从旧有建筑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总之,“绿色建筑”归纳起来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ResourceEfficientBuildings)”。有人把它归纳为具备4“R”的建筑,即“Reduce”,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在结构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因此绿色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

2 绿色建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21世纪是人类由“黑色文明”过渡到“绿色文明”的新时期,在尊重传统建筑

的基础上,提倡与自然共生的绿色建筑将成为21世纪建筑的主题。大家围绕这一主题,积极探索,在某些地区及某些方面已向“绿色建筑”这一目标迈进。出现许多良好的势头。(1)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营造绿色建筑、健康住宅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建筑师追求的目标。人们已不注重单体建筑的质量,也关注小区的环境,不但注重结构安全,也关注室内空气的质量,不但注重材料的坚固耐久和低廉,也关注材料消耗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同时,用户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增强。今天,人们除了对于煤气、电器、房屋结构方面可能出现的隐患日益重视外,对一些慢性危害人体健康的东西的认识也在加强。人们已经意识到“绿色”和我们息息相关,由于居室空气污染导致的法律纠纷屡屡见诸于报端。

(2)“绿色建材”的开发应用。传统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是天然资源消耗最高、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大、污染大气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随着对环境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重视新的建筑材料的研究,寻求既能满足材料性能的要求,又不破坏环境,而且还能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材料。1988年国际材料科学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绿色材料”的概念。随后,各国纷纷制定了“绿色建材”的性能标准,提出“绿色高性能混凝土”(GreenHighPerformanceConcrete,简称GHPC)的新概念,并致力于新材料的开发。绿色混凝土愈来愈受到工程界的青睐,人们正向着这一目标迈进,经过不懈的努力,高性能混凝土(HighPerformanceConcrete,简称HPC)已经面世,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日本新建的世界最长的悬索桥——明石跨海大桥,总长3910m,中跨为1990m,在两个锚墩中使用了40万m3HPC,其预期使用寿命100年。连接英两国之间的跨海隧道其HPC要求使用寿命为200年。法国最近又成功研制出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PerformanceConcrete简称RPC),其中的一种活性细粒混凝土(ReactivePowder

Conerete简称RPC),其强度可达到800MPa。利用超高性能,采用新的结构和构件制成的型材,甚至可以代替某些金属材料。在加拿大舍布洛克镇修建了一座有名的步行桥。该镇处于严寒、高湿地区,最低气温达-40℃,使用了RPC—200钢管混凝土桁桥架,混凝土强度达200MPa。另外,环保型、健康型的壁纸、涂料、地毯、复合地板、管道纤维强化石膏板、乳胶漆等建材也已开始应用,塑料金属复合管正在取代镀锌管。

(3)与绿色建筑有关的标准、规范的颁布。我国已出台或即将出台的与绿色建筑有关的标准、规范包括:JGJ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J121—88《建筑隔声评价标准》,JBJ11—82《住宅隔声标准》,50189—93《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DBJˆT01238—98《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规程》50189—9

3、《天然石材产品放射防护分类标准》、《北京市绿家装工程验收规范》(试行)等,这些标准正成为建筑施工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随着新技术的不出现,还将不断出现新的标准、以更新旧的标准。

(4)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为绿色建筑的实施提供了保证。建设部、国家经贸委、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建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在住宅建设中淘汰落后产品的通知》(建住房[1999]295号)。《通知》中规定,从2000年6月1日起,在新建住宅中,淘汰砂模铸铁排水管,推广应用硬聚乙烯(UPVC)塑料排水管和符合《排水用柔性接口铸铁管及管件》(GBˆT12772—1999)的柔性接口机制铸铁排水管。禁止使用冷镀锌钢管,推广使用铝塑复合管、交联聚乙烯管等。同时还规定各

直辖市、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530m2的大中城市的新建住宅,应逐渐限时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积极推广采用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及与之相配套的新型墙体材料。在建筑施工方面,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有关规定,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于2001年6月7日联合发出《关于有效防治城市扬尘污染的通知》,一方面要求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对施工扬尘和其他扬尘污染防治进行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明确要求防止建筑、拆迁和市政等施工单位现场的扬尘污染。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实施“黄土不露天”工程。有许多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标准。

(5)从1992年起,我国先后在北京、河北、辽宁、甘肃、宁夏等地开展了8个城市的建筑节能试点工程和试点小区建设。1999年先后组织了20个试点工程与试点小区,一些地区也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建筑节能试点,带动了节能建筑的建设。在我国的农村,建设了一批生态农业园,如张家港生态农村建设,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们,针对张家港地区的地貌特点,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条件、阳光、空气等自然条件,建成农田种植、水产养殖、畜牧养殖、庭院种植、房屋种植等融为一体的生态农宅区,使生产、生活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连生活中的垃圾和动物的粪便都用来发酵,所产的沼气用来发电、烧饭等,沉积物用作农家肥。这样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垃圾的排出,保护了环境。

(6)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组织起来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名为“绿色建筑挑战”(Green

BuildingChallenge)。美国匹斯堡CCI(ConservationConsultantsInc.)中心和卡耐基梅龙大学智人办公室是美国著名的绿色建筑,也是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典型,现成为展览节约能源和资源、可回收利用能源和相关技术之所。2000年悉尼奥运会是绿色环保奥运会,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上届奥运会的主体。绿色环保思想渗透在方方面面,如:比赛场馆路灯的电力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体育场利用两个天燃气发电机同时供电,功率各为500kW,发电机产生的有害气体比传统上利用干线输电的方法减少了40%;在跳水和游泳比赛的场馆里,空调系统只为观众供冷,而不达及游泳池,这就意味着在运动中心的观众席面积降温和给游泳池加热过程中减少了能量耗。以运动村为代表的节能型建筑也提供了广泛应用太阳能技术新范例。运动村的动力能源包括照明、供热均来自屋顶安装的太阳能光板,而在新闻中心,太阳能转换装置还能通过屋顶通风起到空调作用。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太阳能最高转换纪录的持有者,转换率达2415%;建筑材料尽可能多地使用可回收材料,如新闻中心房间分割材料就是木框加上稻草和纸板,奥运会后,这些建筑材料还能再被利用。回顾近些年“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

绿色意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绿色建筑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时尚,从理想到现实,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也应看到,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和遗憾,我们只有不懈地努力,“绿色世界”才可能实现。2008年我国将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我们的口号是“建绿色北京,迎绿色奥运”,以申办奥运为契机,呼吁更广泛的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精神,“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树立“绿色中国”的理念,迎接绿色奥运的到来。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我们美好的绿色家园。

推荐第2篇: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

【论文摘要】“工程概论”是建筑工程领域的综合型概论课程,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建筑工程领域相关行业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工程启蒙,培养工程意识。本文从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阐述绿色建筑的内涵,指出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分析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的现状与问题,提出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有效措施,并表达了作者未来的的兴趣与梦想.【论文关键词】工程概论绿色建筑兴趣梦想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与此同时, 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 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 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 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 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 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 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这就是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 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 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 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 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 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 是21 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 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一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

1一般建筑在结构上趋向于封闭,在设计上力求与自然环境完全隔离,室内环境往往是不利于健康的;而绿色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连通的方式,会对气候变化自动进行自适应调节,就像鸟儿一样,它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更换羽毛。同时也使室内环境品质(即空气质量,温度、湿度舒适感,自然光照明,隔噪音等等)大大提高。这种由居住人健康而带来的另一种意义上的节能更具有深刻的人文意义。建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神经系统(智能系统),变化羽毛等于随气候变化而变换节能围护装置和性能。日本日立公司在最近的北京科博会展出了集节能、环保、保安于一体的楼宇智能系统,仅5万元的投资就可通过一般的手 机遥控将能耗降低30%.2一般建筑随着建筑设计、生产和用材的标准化、大批量化,促使了大江南北建筑形式的一律化、单调化,造成了“千城一面”;而绿色建筑推行本地材料,尊重地方历史文化传统,有助于汲取先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造就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使得建筑随着气

候、资源和地区文化的差异而重新呈现不同的风貌。如黄土高原的窑洞是先人创造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利用自然能源居住生活的建筑杰作,窑洞背靠黄土高坡,依山而凿形成宽敞空间,向南开窗,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造就了冬暖夏凉的自然环境。现在,当地建筑师们对部分窑洞重新进行了改造,更多地吸收阳光,改善了通风条件,充分发挥了窑洞本身的节能效果,可以称之为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建筑。无独有偶,最近德国《星期日世界报》报道了该国建筑师德·汉森借助印地安人的穴居和粘土房理念而设计的半埋式小丘住宅,不仅有良好的舒适性,而且能效非常高,全年供暖费用仅为150欧元。

3一般建筑是一种商品,建筑的形式往往不顾环境资源的限制,片面追求或盲目迎合市场即期消费的住宅和办公楼,这往往是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背道而驰的;而绿色建筑则被看作一种全面资源节约型的建筑,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的能源、土地、水和材料的消耗,产生最小的直接环境负荷(即温室气体排放、空气污染、污水、固体废物及对周边的影响)。建筑及其城市发展都将以最小的生态和资源为代价,在广泛的领域获得最大利益。

4一般建筑追求“新、奇、特”,追求自我标志效应,难免造成欧陆风或××风盛行;而绿色建筑的建筑形式是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获得灵感。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建筑学中有了新的美学哲学:美存在于以最小的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使得生态美的展示充满生命力和创造性。人类对建筑美的感知将建立在生态影响的基础上,重返2000多年前古罗马杰出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的“紧固、适用、愉悦”的六字真经上,而不是建立在精美艺术细节、夸张的形式主义上。

5一般建筑尽管采取节能设计,但综合能耗仍居高不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现代社会中,建筑业往往或正在成为最大的耗能和污染行业;而绿色建筑因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而极大地减少了能耗,甚至自身产生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可能达到“零能耗”(广泛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和“零排放”的建筑。我们如果要在发电效率方面提高5%,汽车节能方面提高10%,在技术上是极为困难的,而建筑节能轻易可达50-60%或者更高。建筑节能有着巨大的空间。

6一般的建筑仅在建造过程或者是使用过程中对环境负责,是狭义的人地和谐。而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绿色建筑不仅讲究建材的绿色环保和本地化,以减少长途运输所引起的能耗和污染,而且它还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建材生产到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回用等全过程使用最少能源及制造最少的废弃,以循环经济的思路,实现从被动地减少对自然的干扰转到主动创造环境丰富性,减少对资源需求上来;从狭义的“以人为本”转移到对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以人为本。这是真正的绿色建筑革命和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二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与问题

伴随着绿色建筑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1996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计划重点资助课题。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的《北京宪章》,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新世纪中的工作准则。我国众多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随即启动了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在一些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

农村住宅进行了绿色建筑实践,还进行了与此相关的“生态建筑”、“健康住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性探索。2002年底,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奥组委支持下,由清华大学牵头并联合有关单位,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针对我国具体情况,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建立了科学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形成了绿色建筑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全过程控制的观点和与之相应的评估方法和实施指南。2004年,我部和科技部开始组织实施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技术导则,开发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并力求通过系统的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形成我国绿色建筑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和自主创新体系。2004年下半年,我部正式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该奖的设立证明了我国进入了推广绿色建筑工作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还处于试点、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我国在绿色建筑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1、绿色建筑的意识与知识不足。不少地方尚未将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工作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由于从政府部门到开发商、投资商和大多数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管理人员以至广大人民群众均缺乏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和意识,因而难以保证绿色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渗透力和质量。

2、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和交通节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和扶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的节约,也没有可操作的奖惩方法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我部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作为一个部门规章,力度远远不够,致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工作长期落后,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的环节。虽然我部已先后颁布实施针对三个气候区的节能50%%的设计标准,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但工业建筑的节能标准尚未出台,公共建筑的节能标准也才刚刚颁布。而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更是还没有建立。

3、行政监管体系薄弱不少地方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尚未予以高度的重视,尚未将其列入政府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在“三定”方案中均没有相关的职能和编制,管理薄弱,个别地方甚至放任自流,导致政府管理部门缺位,该管的没管住。十多年的工作实践表明,必须把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进行强有力的引导和干预。

4、缺乏发展绿色建筑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和交通节能,而对引导和扶植绿色建筑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也导致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工作长期落后,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的环节。

5、缺乏行之有效的推广交流平台。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配件和新的设计及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在西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起步较早,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取得经济发展和能耗持续下降的突出成就。我国缺乏及时、系统、广泛地引进他们的技术和成功经验的交流平台.三、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有效措施

1、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提倡绿色消费,使全民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居住、出行、娱乐、休憩中切勿追求奢侈豪华,倡导节能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接受并追求绿色建筑体系,才能驱动建筑市场的需求,促使市场各方主体积极营建绿色建筑。从政府部门到建筑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直至广大人民群众都要积极参与,尽快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建立严密的行政监管制度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制订绿色建筑量化标准和可操作的评估体系。这些体系对指导绿色建筑设计、建设、规范引导建筑业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行政监管体系应重视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节能重点在于降低长期使用的总能耗。如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空调使用和照明;通过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和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以及密封性良好的多层窗,减少建筑运行能耗。 节地关键在于城乡空间的统筹。重点研究城市发展新增建设用地从节约农村建设用地中获取;建筑选址及规划时,要尽量翻新旧建筑,减少道路及服务区域的面积;限制使用和淘汰实心粘土砖,充分利用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料;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保护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节水应重点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省水资源,可采取鼓励节水型器具、改变用水习惯和通过水价杠杆调节等措施,从而降低用水量。另外,要加强屋顶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地面雨水可通过采用可渗透的路面材料使雨水能深入地层,保持水体循环。节材重点是走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道路,同时应精心选择高效经济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4、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在推行绿色建筑时,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经济力量的驱动。政府应制定有吸引力的经济优惠措施调动开发商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如采取适当的补贴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为绿色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使绿色开发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由于中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需要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因此,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交流平台,使世界所有国家在绿色建筑上的最新技术能够在中国得到及时应用。

推荐第3篇: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

目录

绿色建筑标识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发展史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应走出三大误区展开

什么是绿色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绿色建筑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标识

为贯彻执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国家发展战略政策,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2008年4月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成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心绿标办)负责具体工作,已评出15项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其中公共建筑10项,住宅建筑5项;获得三星级标识的项目7项;获得二星级标识的项目3项;获得一星级标识的项目5项。这些建筑的建筑节能率、住区绿地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用量等绿色建筑评价指标,都严格达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相应要求,对减少建筑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作出了确实的贡献。在评价过程中,为了完善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成立了专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来解决评价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并发布相关技术文件,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通过召开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记者见面会、国际绿色大会绿色建筑评价与标识分论坛(2009年3月28日)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推进会(2009年6月24日),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宣传和推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开展绿色建筑标识咨询服务,协助地方政府和业主方申请绿色建筑标识。

目前评价

一、二星绿色建筑权力已经下放到部分省份,目前有26个省份可以自己评价一星和二星的绿色建筑,三星绿色建筑需要到住建部绿标办和城科会进行评定,目前绿色建筑发展速度南方快于北方,绿色建筑发展较多的省市有广东、江苏、上海,现在北京和天津发展速度比较快。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绿色建筑;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发展史

世界绿色建筑发展史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

1969 年,美国建筑师麦克哈格著《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使得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组织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同时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德、英、法、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

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发布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推广,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发展方向;

1993年美国创建绿色建筑协会;

1996年香港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

1999年台湾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

2000年加拿大推出绿色建筑标准。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史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中国政府相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2004年9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2005年3月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技术与产品展览会(每年一次),公布“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项目及单位,同年发布了《建设部关于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06年3月,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签署了“绿色建筑科技行动”合作协议,为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奠定基础。

2007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2008年3月,成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节能与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对外以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名义开展工作。

2009年8月27日,我国政府发布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出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2009年11月底,在积极迎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召开之前,我国政府做出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到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

2009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成立,协助地方政府和业主方申请绿色建筑标识

2009年、2010年分别启动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节能能源

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绿色建筑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节约资源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绿色建筑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应走出三大误区

绿色并不等于高价和高成本

在楼盘销售以广告轰炸和概念炒作盛行的年代,“绿色建筑”也毫无例绿色建筑外地成为房地产商们朗朗上口的新词儿,以至于让人们误以为绿色建筑就是高档建筑。

绿色建筑的成本究竟怎样,是否会成为提高房价的因素,住房和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做出了回答:

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比如延安窑洞冬暖夏凉,把它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高;新疆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非常当地化的屋顶,就是一种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其造价只有800元/平方米,可谓价廉物美。

在中国老百姓收入不太高的情况下,大家对房价和房屋成本是非常敏感的。仇保兴说,我们引进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时,就充分考虑了这些问题,规定绿色建筑所采用的技术、产品和设施,成本要低,要对整个房地产的价格影响不大。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应用了这些技

术和设备后,投资回绿色建筑报率是很高的,因为住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费、水费和其他能源费的开支,一般5年到8年之内,就可以把成本收回来。比如,德国一家公司援助的一项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政府给每户出3000元钱,住户自己出2000元钱,国外援助2000元,总共一户投资7000元钱,对建筑进行了从外保温到供热、智能、玻璃、门、天花板和水循环系统的全面改造。改造后,住户一年所减少的开支就达到3000元以上,周边的许多老百姓也要求运用这些技术。

仇保兴说,并不是现代化的、高科技的就是绿色的,要突破这样的认识误区。把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发展道路定位在高端、贵族化,不会取得成功;事实证明把发展道路确定为中国式、普通老百姓式、适用技术式,绿色建筑才能健康发展。以前的智能化就走过弯路,许多智能建筑,停留在保安、音响控制等方面,线路搞得非常复杂,造价也非常高,甚至耗电量居高不下,这不是智能建筑应有的发展道路。信息时代,智能化应绿色建筑该是多用信息,少用能源。现在有些地方推行智能开关,用手机就可以控制家里的能源开关,冬天走的时候,就把供热开关关掉,下班之前半个小时,手机一按,就能把供热开关启动,这样回到家里时,屋里已经暖洋洋的。主人在外边工作的时候,家中不供热,能省1/3的能源。再如,许多南方地区,房子里的空调40%是为了应对室外的阳光,安装一个很小的智能测温装置,当太阳光正热时,遮阳帘自动升起来,减少射入室内的阳光,减少空调的能耗。这样的智能建筑才是绿色的,才是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建筑。

仇保兴坦言,因为绿色建筑的标识不明确,人人都可以滥用,“绿色建筑”也就成为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提高房价的欺骗性概念。现在应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通过对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室内环境的具体性能进行实测,给出数据,规定对生态环境的保障。把绿色建筑从绿色建筑一个简单的概念变成定量化的检测标准,对达到标准的给予绿色建筑的标识,这样伪绿色就会现原形,最终会退出房地产市场。

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

“我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做得较好,基本遵循了绿色建筑的标准;但把大量既有建筑改造成绿色建筑的工作推进得不是很顺利,许多既有建筑仍是耗能大户。”业内专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据建设部统计,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的执行率由2005年的53%提高到了2007年的97%;施工阶段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的执行率由2005年的21%提高到了2007年的71%,总共每年可节约700万吨左右标准煤。未来的30年之内,我们还要新建40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在现行建筑管理体系中,达不到绿绿色建筑色建筑标准就不得开工,所以新建建筑的节能只是执行问题,难度并不是很大。难度在于我国现在既有的400亿平方米建筑的节能改造,如何让既有建筑成为绿色建筑。

比如,北方地区集中供热的建筑面积是63亿平方米,占全国建筑面积总量的10%多一点,却占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40%。供热“大锅饭”中,有人是开着窗享受暖气,非常浪费。我国单位面积采暖平均能耗折合标准煤为20公斤/平方米·年,为北欧等同纬度条件下建筑采暖能耗的1~1.5倍。我们需要在既有建筑中引入“集中供暖、分户计量”的概念,需要改革在我国实行了数十年的“单位包费、福利供热”的供暖体制。

据仇保兴介绍,既有建筑现在从楼上到楼下都是一条管道供热,是串联式的,每一户装一只计热表,不可行。现在技术上已经有所突破,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在每个散热片上装一绿色建筑个计量表,成本低,非常适合中国的计量改造。这使得供热也像供水、供电一样,是严格计量的,是可以调控的。据估算,在北方地区,如果房间里供热是可以调节的,不用开窗,就可以节约15%的能耗;如果是可计量的,主人出差或者上班时把暖气关掉,回来以后再开,就可以节约30%的能耗。30%的能耗意味着北京市冬季采暖节省500万吨煤,就相当于减排1000万吨的二氧化碳气体。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也是一个艰巨的节能减排目标,

需要加大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

建筑节能不只是政府的职责

每台电器设备在待机状态下耗电一般为其开机功能的10%左右;一盏11瓦的节能灯相当于60瓦的白炽灯亮度;选用电子镇流器,较传统镇流器省电30%;变频式空调较常规的非变频空调节能20%至30%。

这些节能小窍门看似细小,日积月累,却能节省不少能源。推广绿色建筑不只是政府的职责,广大居民也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很多建筑本身的节能效果不错,可居民在装修过程中,把墙皮打掉了,或者换了窗户,拆掉天花板,这样就破坏了建筑本身的节能性和环保性。

仇保兴表示,现在规定,凡是财政投资的项目,都必须达到建筑节能的最低标准,一定要应用建筑节能的标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不管哪个公司或机构建造,都必须是节能的绿色建筑,这需要政府去实施,也需要广大市民关心监督。仇保兴说,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不能只停留在专家、政府官员和一些大企业、大城市,应进入寻常百姓家。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绿色建筑,不是有鲜花绿草、喷泉水池、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如果老百姓都能关注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推荐第4篇:绿色建筑基本概念

绿色建筑基本概念

1、定义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 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共有六类指标,由高到低划分为三星、二星和一星。[1]

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制定本行动方案[1]

2、绿色建筑主要含义

室内环境

绿色建筑之所以强调室内环境,因为空调界的主流思想是想在内外部环境之间争取一个平衡的关系,而对内部环境,即对健康、舒适及建筑用户的生产效率,表现出不同的需求。

1.1温度问题(Thermal Problem) 首先热舒适明显的影响着工作效率。传统的空调系统能够维持室内温度,但是,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室内达到绝对舒适,容易引发出\"空调病\"问题,且消耗大量能源,增加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而绿色建筑要求除保证人体总体热平衡外,应注意身体个别部位如头部和足部对温度的特殊要求,并善于应用自然能源。另外,常采用的极大玻璃面建筑在夏季能发生温室效应,而在冬季发生来自冷玻璃面的低温辐射效应。因此,除了冬夏空调设计条件外,要分析当地气候及建筑内部负荷变化对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影响。最好每个月每小时的变化对空调负荷及舒适性的影响。

1 .2 日光照明、声问题(Daylighting、Voice Problem) 同样的,室内光环境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室内气氛。绿色建筑中引进无污染,光色好的日光作为光源是绿色光环境的一部分。但舒适健康的光环境同时应包括易于观看,安全美观的亮度分布,眩光控制和照度均匀控制等,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调节强光从而不影响阳光的高品质。另外,健康舒适的声环境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绿色声环境要求不损伤听力并尽量减少噪声源。这样,设计时通常将产生噪音的设备单独布置在远离使用房间部位,并控制室外噪声级。

1.3 空气质量(Air Quality) 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满足人们对环境要求的程度。通常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包括空气流动(AIR MOVEMENT)、空气的洁净程度等。如果空气流动不够,人会感到不舒服,流动过快则会影响温度以及洁净度。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调节适当的新风量,控制空气的洁净度、流速使得空气质量达到较优状态。同时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有效控制也是室内环境改善的主要途径之一。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污染物有成千上万种。绿色建筑认为不仅要使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达到公认的有害浓度指标以下,并且要使处于室内的绝大多数人对室内空气品质指标表示满意。

室外环境

绿色建筑创造的居住环境,既包括人工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在进行绿色环境规划时, 不仅重视创造景观,同时重视环境融和生态做到整体绿化。即以整体的观点考虑持续化、自然化。可持续的应用,除了建筑本身外还包括所需的周围自然环境,生活用水的有效(生态)利用,废水处理及还原,所在地的气候条件。

2.1 绿色环境的地域主义(Bio-Rigionalizm)

绿色建筑要考虑如何与所在地的气候特征、经济条件、文化传统观念互相配合,从而成为周围社区不可分离的整体部份。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次级系统依存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与绿色房地产都不能脱离生物环境的地域性而独立存在。绿色建筑的实现与每一个地域的独特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现存人类建筑、社会水平及文化环境有关。

2.2 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即利用自然能源或者不依靠传统空调设备系统而仍然能维持适宜的室内环境的方式。

自然通风最容易满足建筑绿化的要求,它一般都不用外来不可再生资源,而且常常能节省可观量的全年空调负荷而达到节能以及绿化的目的。但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必须考虑建筑朝向,间距和布局。例如南向是冬季太阳辐射量最多而夏季日照减少的方向,并且中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向,所以从改善夏季自然通风房间热环境和减少冬季的房间采暖空调负荷来讲,南向是建筑物最好的选择。另外,建筑高度对自然通风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高层建筑对其自身的室内自然通风有利。而在不同高度的房屋组合时,高低建筑错列布置有利于低层建筑的通风,处于高层建筑风景区内的低矮建筑受到高层背风区回旋涡流的作用,室内通风良好。

自然通风而且是环境绿化的重要手段,是引进比室温低的室外空气而给人凉爽感觉的一种节能的简易型空调.绿色环境常用的送风方式是地板送风暖通空调方式(Floor Supply HVAC System)。

相关信息

中国绿色建筑进入规模化发展时代,“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1]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介绍,近5年,中国绿色建筑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发展,2012年绿色建筑项目数和面积均相当于2008年至2011年的总和。

仇保兴说:“城镇化要转向新型城镇化,就意味着作为城镇化最基本的细胞——人类的住房必须要更新形式,从传统建筑转向绿色建筑。未来,必须把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融入城镇化的进程中。”[1]

仇保兴表示,尽管中国绿色建筑发展速度快,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如高成本绿色技术实施不理想、绿色物业管理脱节、少数常用绿色建技术由于存在缺陷并未运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现专家评审机构尽责到位、政府监管到位、公开透明社会监督到位、补贴处罚机制到位、绿色物业运行维护服务到位等“五个到位”,严把绿色建筑质量关。[1]

节能建筑统筹低碳城市新发展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人类正在遵循碳循环的概念,以低碳为导向,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推广普及低碳绿色建筑。

青岛:推广绿色建筑 每年可节标准煤7万吨

青岛开发区以建设绿色生态城区为目标,加大建筑节能管理力度,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有力推动该区域迈向绿色低碳城区。据统计,青岛开发区累计竣工节能建筑项目150个,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9个,开工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34个。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7.5万吨。

中国未来一星级建筑有望成为强制性绿色建筑

2012年11月22日,在北京举办的2012第三届中国住宅新趋势高峰论坛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李丛笑指出,中国发展绿色建筑是大势所趋,一星级建筑有望在未来成为强制性的绿色建筑。

住房和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诠释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比如延安窑洞冬暖夏凉,把它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

建筑,造价并不高;新疆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非常当地化的屋顶,就是一种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其造价只有800元/平方米,可谓价廉物美。

湖南:2020年三成新房将是绿色建筑

2012年12月13日,在湖南省召开的2012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国家康居示范与住宅产业技术创新大会上透露出来一个消息,“十二五”规划期末,中国城镇新建建筑20%以上要求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3年后厦门4成新房为环保绿色建筑 到2015年,厦门市新建建筑中预计将有40%为绿色建筑,太阳能建筑应用面积将达1000万平方米以上。2012年全国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监督检查福建省情况通报会在厦门召开。记者了解到,未来几年,厦门将继续推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其中,绿色建筑将被大力推广。

绿色建筑应渐进 投资回报期10年

绿色商业地产与酒店峰会在沪举行,多方业内专家共同探讨了商业地产特别是酒店领域的建筑节能以及如何促进中国商业建筑提高能效,降低运营成本。同济中欧建筑节能培训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永明在峰会上透露,12年上海已出台相关规定,节能建筑占既有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应不低于65%。

三星级绿色建筑可奖80元/平方米

《关于顺德区加快推广绿色建筑的意见》出炉,全部或部分使用财政资金等建筑项目被纳入绿色建筑重点实施范围,而今后达到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可获80元/平方米奖励。

向“绿色建筑”进军 回归大自然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世界绿色人居环境建设的方向一致,也正在向着其本质内容,即“绿色建筑”的方向回归。推动这一趋势出现的基本动力,一是生态时代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中国社会主义房地产市场的越来越走向成熟。

国内首座智能化生态电厂投产 绿建指日可待

随着华电莱州发电有限公司第二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投产,中国首座智能化生态电厂一期工程全面投产,年发电量将达110亿千瓦时,有效地填补了中国东部沿海电力缺口。同时,以此为标志,华电集团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

“升级版零碳馆”在沪现身 可由卡车运到任何地方

“零碳馆2.0版问世后,你可以把它建在海边,也可以住在喜马拉雅山脚下,感受雪域高原的风貌。 ”在日前举行的零碳馆2.0发布会上,零碳中心总裁、上海世博会英国零碳馆馆长陈硕说。世博零碳馆“升级版”,它集成了众多低碳、智能技术,能自行发电、供水。由于不需要接入电网和自来水管网,它可以被集装箱卡车运至任何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就地搭建,成为度假旅馆或私人别墅。 安徽:2015年绿色建筑占新增民用建筑比20%以上

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办法》正式开始实施,“绿色建筑”将越来越多地走进市民生活。根据《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办法》,建设单位应该对民用建筑节能的分部、分项工程及时进行验收;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标准的,应当责成设计、施工单位整改。

海淀:新建筑为绿色 旧建筑改造成绿色建筑

“所有新建建筑必须是绿色建筑,已建成未达标的建筑也将改造成绿色建筑。”日前,海淀北部地区的低碳生态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启动。项目负责人俞东伟透露,海淀北部新区将设准入门槛,区域内的所有建筑都将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北部还将规划“绿道”系统,鼓励人们绿色出行。这里将建设成北京市最大的低碳生态区。

十二五期间20%城镇新建建筑需达绿色建筑标准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对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设定了明确目标。其中,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重庆:首个绿色建筑示范工程通过住建部验收

国家首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后勤工程学院绿色建筑示范楼项目通过了住建部验收。该楼采用了自然通风、智能遮阳、墙体自保温、太阳能发电、土壤源热泵、中水回收利用、光导光纤照明、楼宇自动化控制、废弃物回收利用等20余项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湖南:将从政策方面执行并推动绿色建筑标准

2013年湖南省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会议提出,湖南省将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推动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其中,从2014年开始,各级政府投资新建的公益性公共建筑以及长沙市的保障性住房,要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15年,长株潭3市和有条件的地区、非政府投资的居住和公共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比例要超过20%。从2014年起,对须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在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时落实绿色建筑相关内容。[3]

南京:政府投资新建建筑全部实行绿色建筑标准 2013年6月1日起,全市范围内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新建保障性住房、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八大新城(片)区和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内以及省级以上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区内的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标准。

2014年青奥会举办前,全市累计要新建绿色建筑1000万平方米,30%的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绿色建筑1500万平方米,2015年末40%的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4]

深圳:绿色建筑成新主力打造绿色建筑之都

2013年深圳正全力打造绿色建筑之都,各项节能低碳的绿色建筑已成为建设主力,从山苑的屋顶绿化,到园博园的太阳能发电,再到集人工湿地、水循环利用、太阳能等低碳技术于一身廉租房项目龙悦居,这些都深刻地说明深圳已开始大刀阔斧地走向了“绿色革命”的道路。

据了解,至今深圳已经有采用绿色环保技术的建筑1300万平方米,按照每年新增1000多万平方米面积来计算,预期2015年深圳绿色住宅项目将超过4000万平方米。

在城市规划上,早在2005年,深圳就划定了国内第一条生态控制线。2013年深圳市974平方公里土地正式纳入了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约占全市陆地总面积的50%。全市共建成绿道2209.67公里,实现了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1公里绿道的目标。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负责人表示,深圳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起步早,并创下了多个“率先”:率先探索建立建筑节能减排制度体系,率先全面推进绿色节能建筑建设,率先集中开展绿色节能建筑工作试点示范,率先培育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相关产业。“深圳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规模居全国城市首位。如今,深圳已成为全国唯一新建建筑节能达标率达到100%的城市。”这位负责人表示。

3、标识

为贯彻执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国家发展战略政策,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2008年4月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成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心绿标办)负责具体工作,已评出15项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其中公共建筑10项,住宅建筑5项;获得三星级标识的项目7项;获得二星级标识的项目3项;获得一星级标识的项目5项。这些建筑的建筑节能率、住区绿地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用量等绿色建筑评价指标,都严格达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相应要求,对减少建筑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作出了确实的贡献。

在评价过程中,为了完善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成立了专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来解决评价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并发布相关技术文件,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通过召开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记者见面会、国际绿色大会绿色建筑评价与标识分论坛(2009年3月28日)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推进会(2009年6月24日),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宣传和推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开展绿色建筑标识咨询服务,协助地方政府和业主方申请绿色建筑标识。

重庆将在全国率先执行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1]

重庆市2013年在该市新建公共建筑将在全国率先执行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同时将出台建设领域碳排放量计算方法,启动建筑领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1]

公共建筑约占重庆主城区新修建筑的20%左右。国家发改委要求,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达到20%。重庆市城乡建委提出,起主城区新建公共建筑率先执行一星级绿色标准,鼓励居住建筑和其他区县的公共建筑提前执行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同时完成400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

4内涵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绿色地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建筑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被提起。很大程度上,绿色地产的由来是受到“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影响。当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建筑师们就不得不去探寻新的建筑形式来适应人类社会变化带来的居住变化。

5发展

世界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 1969 年,美国建筑师伊安·麦克哈格著《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使得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组织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同时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德、英、法、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

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发布

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推广,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发展方向;

1993年美国创建绿色建筑协会; 1996年香港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 1999年台湾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 2000年加拿大推出绿色建筑标准。 中国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中国政府相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2004年9月建设部 “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2005年3月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技术与产品展览会(每年一次),公布“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项目及单位,同年发布了《建设部关于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06年3月,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签署了“绿色建筑科技行动”合作协议,为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奠定基础。

2007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2008年3月,成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节能与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对外以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名义开展工作。

2009年8月27日,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出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2009年11月底,在积极迎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召开之前,中国政府做出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到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

2009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成立,协助地方政府和业主方申请绿色建筑标识

2009年、2010年分别启动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

2011年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绿色建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截至到2011年底,中国取得绿色建筑标志的项目达353项,2647栋建筑,3488万平方米,其中设计标识项目330项,建筑面积为3272万平方米;运行标识项目23项,建筑面积为216万平方米。其中2011年,全国获得绿色建筑标志的项目是241项,1950栋建筑,建筑面积2504万平方米。 随着中国绿色建筑政策的不断出台、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绿色建筑实施的不断深入及国家对绿色建筑财政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大,中国绿色建筑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迅猛发展态势。

2012 年5月国家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3年1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同时还对\"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的方案、政策支持等予以明确。

6政策

2013 年1 月16 日发布《关于加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和备案工作的通知》

中国在2006年3月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这是中国批准发布的第一部有关绿色建筑的国家标准。

国家推广新型建筑材料的一般性法律法规、政策[6]

文件名称/实施时间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

发布单位

相关主要

结合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旧城改造、安居工

工程、新农村建设、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等专项工作,业“十二五”发展规业和信以节能门窗、节能墙体、节能屋面系统为重点,生划>的通知》(2011息化部 产并推广使用轻质节能墙体材料以及新型抗震节年11月8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

鼓励新型墙体材料向轻质化、高强化、复合化能集成房屋。

五”墙体材料革新指家发改发展,重点推进节能保温、高强防火、利废环保的导意见>的通知》

多功能复合一体化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应用。

(2011年11月15日)

《中华人民共和

对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节能工作的领导,部国节约能源法》(2008国人大 署、协调、监督、检查、推动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年4月1日)

《关于印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2007年12月17日)

财政部、国家发

采用征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方法促进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凡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工程未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目录》规定的新型墙体材

料的建设单位(以下简称建设单位),应按照本办法

改改委

规定缴纳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

继续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以发《建材工业“十一五”规划》(2007年3月)

中展复合多功能墙体材料为重点,加快淘汰实心黏土国建筑砖,逐步提高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和应用比例,注材料工重提高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到“十一业协会 五”末,使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比重达到60%以上,

所有城市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

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节约能源

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节约资源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 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7三大误区编辑

绿化成本高

在楼盘销售以广告轰炸和概念炒作盛行的年代,“绿色建筑”也毫无例 外地成为房地产商们朗朗上口的新词儿,以至于让人们误以为绿色建筑就是高档建筑。

绿色建筑的成本究竟怎样,是否会成为提高房价的因素,住房和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做出了回答:

在中国老百姓收入不太高的情况下,大家对房价和房屋成本是非常敏感的。仇保兴说,我们引进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时,就充分考虑了这些问题,规定绿色建筑所采用的技术、产品和设施,成本要低,要对整个房地产的价格影响不大。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应用了这些技术和设备后,投资回

报率是很高的,因为住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费、水费和其他能源费的开支,一般5年到8年之内,就可以把成本收回来。比如,德国一家公司援助的一项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政府给每户出3000元钱,住户自己出2000元钱,国外援助2000元,总共一户投资7000元钱,对建筑进行了从外保温到供热、智能、玻璃、门、天花板和水循环系统的全面改造。改造后,住户一年所减少的开支就达到3000元以上,周边的许多老百姓也要求运用这些技术。 仇保兴说,并不是现代化的、高科技的就是绿色的,要突破这样的认识误区。把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发展道路定位在高端、贵族化,不会取得成功;事实证明把发展道路确定为中国式、普通老百姓式、适用技术式,绿色建筑才能健康发展。以前的智能化就走过弯路,许多智能建筑,停留在保安、音响控制等方面,线路搞得非常复杂,造价也非常高,甚至耗电量居高不下,这不是智能建筑应有的发展道路。信息时代,智能化应

该是多用信息,少用能源。有些地方推行智能开关,用手机就可以控制家里的能源开关,冬天走的时候,就把供热开关关掉,下班之前半个小时,手机一按,就能把供热开关启动,这样回到家里时,屋里已经暖洋洋的。主人在外边工作的时候,家中不供热,能省1/3的能源。

仇保兴坦言,因为绿色建筑的标识不明确,人人都可以滥用,“绿色建筑”也就成为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提高房价的欺骗性概念。应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通过对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室内环境的具体性能进行实测,给出数据,规定对生态环境的保障。把绿色建筑从

一个简单的概念变成定量化的检测标准,对达到标准的给予绿色建筑的标识,这样伪绿色就会现原形,最终会退出房地产市场。

绿色建筑新

“中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做得较好,基本遵循了绿色建筑的标准;但把大量既有建筑改造成绿色建筑的工作推进得不是很顺利,许多既有建筑仍是耗能大户。”业内专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据建设部统计,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的执行率由2005年的53%提高到了2007年的97%;施工阶段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的执行率由2005年的21%提高到了2007年的71%,总共每年可节约700万吨左右标准煤。未来的30年之内,我们还要新建40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在现行建筑管理体系中,达不到绿 色建筑标准就不得开工,所以新建建筑的节能只是执行问题,难度并不是很大。难度在于中国既有的400亿平方米建筑的节能改造,让既有建筑成为绿色建筑。

据仇保兴介绍,既有建筑从楼上到楼下都是一条管道供热,是串联式的,每一户装一只计热表,不可行。供热技术上已经有所突破,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在每个散热片上装一

个计量表,成本低,非常适合中国的计量改造。这使得供热也像供水、供电一样,是严格计量的,是可以调控的。据估算,在北方地区,如果房间里供热是可以调节的,不用开窗,就可以节约15%的能耗;如果是可计量的,主人出差或者上班时把暖气关掉,回来以后再开,就可以节约30%的能耗。30%的能耗意味着北京市冬季采暖节省500万吨煤,就相当于减排1000万吨的二氧化碳气体。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也是一个艰巨的节能减排目标,需要加大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

节能看政府

每台电器设备在待机状态下耗电一般为其开机功能的10%左右;一盏11瓦的节能灯相当于60瓦的白炽灯亮度;选用电子镇流器,较传统镇流器省电30%;变频式空调较常规的非变频空调节能20%至30%。

仇保兴表示,最新规定,凡是财政投资的项目,都必须达到建筑节能的最低标准,一定要应用建筑节能的标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不管哪个公司或机构建造,都必须是节能的绿色建筑,这需要政府去实施,也需要广大市民关心监督。仇保兴说,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不能只停留在专家、政府官员和一些大企业、大城市,应进入寻常百姓家。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绿色建筑,不是有鲜花绿草、喷泉水池、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如果老百姓都能关注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8、三大问题

低碳建筑需要因地制宜 应当把握因地制宜的灵魂,走适合国情的低碳之路,离开这一点,其他都免谈。穷人和富人,有各自的幸福,但是穷人不能拿富人的办法来打造自己的幸福。通过自然通风、采光、围护结构,把墙和保温层加厚,让外面的冷空气进不来,里面的热量出不去,这样就能减少室内能耗。其中,玻璃窗的传热系数很高,是一个关键环节。因此要做多层多空腔窗,外层还可以涂低辐射膜,将太阳辐射热量反射出去。

中国低碳模式应当如何发展?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栗德祥:目前有一种倾向,就是你用什么我也用什么。技术是没有高低的,只要适合当地,就是实用技术,就会有地方特征,可以避免千城一面。另外要解决室内环境控制问题。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要求,在建筑物剖面设计上有所考虑,做到有利于采光、通风。建筑师要成为绿色建筑设计的主导,有些建筑师认为,绿色建筑应该由负责暖通的人员去设计,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被动技术是建筑师的基本功。我们只有和暖通人员配合,要求他们提高空调设备的利用率,才能形成一个比较高效的结果。

绿色建筑的尺度体现在哪里?

一个城市要有活力、魅力,那么绿色建筑最好的形象是和乡土建筑结合。活力通常表现在消费上,商业要发达,文化休闲要充分。城市的魅力取决于城市的轮廓线有没有秩序,以及尺度是不是宜人、亲切。人所关注的大多集中于建筑的地面两层。如果一定要建造高层,应该用行道树遮挡一下,这样城市才有魅力。当然,城市魅力要看历史文化的沉淀是否丰厚,以及自然景观是否优美。有了活力和魅力,人才会聚集,否则城市就是空城、死城,使用效率低,变成高碳城市。所以说高效也是低碳。

9、标准认证

“绿色建筑”的认证算得上是新鲜事物。

1993年,美国成立了“美国绿色建筑理事会”,简称USGBC。很快,他们认识到需要一套标准来定义“绿色建筑”。1998年,这样的一套认证体系出台,就是LEED1.0版。经过广泛修改,LEED2.0版在2000年出台,到2005年修订的LEED2.2版算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版本。在这个版本中,“绿色建筑”的标准被分为六大方面,分别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位置、水的使用效率、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空气质量以及设计上的创新。

“绿色建筑”的认证是一种自愿行为。如果一座建筑的修建者希望获得LEED认证,就可向“绿色建筑认证机构”登记申请。该机构跟建筑设计和修建方协作,对以上六个方面的7项基本要求和69个小项分别进行评估。其中7项基本要求是必须满足的,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行LEED认证。69个小项再分别进行打分,最终可按得分来分级,比如获33分到38分则为“LEED银级”,获39分到51分为“LEED黄金级”,而52分以上则为“LEED白金级”。

LEED认证中的每一个小项,都伴随着一定的建筑成本,有的实现成本高,有的实现成本低。比如,在“可持续的建筑位置”大项中,避免修建过程中的污染是一项基本要求,必须达标后才能进行其他认证。在“能源与环境”大项中,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越多,得到的分数就越高。例如,如果一座建筑采用太阳能来满足整座楼2.5%的能源需求,就会得到1分。提高这个比例,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分数。如果采用了某些优化设计,使得它的能源消耗比标准消耗要低,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要达到黄金或者白金级的LEED标准,建筑成本自然会很高。

2009年,USGBC推出了LEED新版本,使用范围更广,评分更加细化。不过基本理念还是一样,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之内,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10、生态住宅

中国在2006年制定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这个标准主要是针对居民住宅的,主要参考LEED认证体系,基本目标是“促进住宅小区节约资源(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及防止环境污染”。这个评估标准分为五个大项: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按照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了各项评分标准和细则。

推荐第5篇:绿色建筑认证

你在为谁而工作

觅渡桥小学曹树凤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了。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你在为谁工作》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寒假在书店里偶然看见它,当时就被它的书名所深深吸引, 那天把书买回家当晚就通读了一遍。这本书篇幅不长、字数也不多,但叙述的道理是那样简明而生动。另外学校数学教研组还推荐读《此岸与彼岸》。这是一位至今仍奋斗在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贲友林的数学教学手记。读完这两本书联系起自己的工作生活感受颇多。

如果说一个人的一生为80年时间,除掉童年和学习生活以及老年休养的时间外,对人类社会最有意义的就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工作时间。

你,在为谁工作?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心里作有感而发的回答。

如此重要的“工作”在人生中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读完了《你在为谁工作》之后,我们得知:“工作”是人生才智展现的舞台、我们读书获得的知识、我们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都将在自己的工作中展示出来;“工作”又是生命获得意义的一种过程;“工作”也是个人目标得以逐步确定的唯一途径;“工作”是忠诚品格冶炼的熔炉、“工作”是学习“要事第一”等人生重要原则的最好课堂、“工作”也是一个人态度的“同义语”、“工作”和学习能力永远伴随在一起、“工作”和团队协作精神须臾不能分离„„。

教师,我们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用热情去点燃工作的激情,再来一次触动心底的反思。读完《此岸与彼岸》看到贲友林老师的成功,让我了解了一个普通的来自农村的一线教师成长的轨迹。知道了他是怎样“知行合

一、追求卓越”的;也懂得了“有一种美丽叫认真”。17年600多篇文章,多么让我惊叹!这背后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佩服的五体投地。要想比别人更优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然而我们所看到的人家成功的辉煌,却很少去关注他们细节的用心。对于敬业者来说,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因此,要积极倡导:花大力气做好小事情,把小事做细。在这本书的最后贲友林说“今天的成功就是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则依赖于今天的努力。真正的成功是一个过程,是将勤奋和努力融入每天的生活中,融入每天的工作中”。

我和我的同事们每天做着和贲友林一样的事,我们要学习他“守住心灵的宁静,保持对课堂教学的思考状态”。“反思”改变了贲友林的教育生活,我们教研组也要求每位老师写教后反思,可是我们经常流于形式也不能坚持。当“反思”成了一种习惯,并用有效的方式纪录下来就成里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本书。贲友林还告诉我们“思考与行动是互动的”,行动、反思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多了激情,多了智慧,多了艺术,多了创造。

你,在为谁工作?

答案已经很明显。我们是为自己而工作,在为自己的人生工作,“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着生活的质量”。

既然这样,我们就来,一起努力、奋斗吧!

推荐第6篇:绿色建筑设计说明

绿色建筑设计说明

一、设计原则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遵循和谐、适地、节约、高效、舒适、经济、人文的原则,在设计过程中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周期内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降低建筑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遵循健康、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JGJ/T229-2010

2、有关现行建筑绿色设计的要求

三、设计方法

1.在建筑绿色设计中,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采用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场地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

2.在设计过程中,规划、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燃气、电气与智能化、景观等专业紧密的结合。

3.绿色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经济、人文等特点进行。

四、设计措施

1、遵循当地城乡规划要求,满足场地和建筑的绿色目标,和可持续运营的要求。做到场地内及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与共享。

2、利用原有地形,合理的利用土地环境,适度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采取措施保证雨水的自然入渗,尽最大限度种植树木、花草,有利于原有生物生长,争取最大绿化面积,改善室外热环境,减少噪声。在场地铺装材料上选用透水铺装构造。

3、场地内垃圾分类集中收集,设垃圾收集设施。

4、建筑构造优先按被动措施,优化建筑体型和内部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尽可能使每个空间能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外围护结构,采用保温、隔热、遮阳等措施,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系统的负荷,提高室内舒适度。建筑采用南北向布置的最佳朝向。

5、材料选用

a.尽最大可能使用工业化建筑产品,选用成品门窗,预拌砂浆。商品混凝土等工业建筑产品。减少现场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b.频繁使用的活动配件选用长寿命产品,并考虑部分组合的同寿命性。不同使用寿命的组合件选用便于拆换、更新和升级的产品。 c.建筑外表面选择耐久性好的外装修材料。

d.采用现行先进技术,提高结构的可靠度水平,提高结构对建筑功能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各种作用效应的能力。

6、节材

a.使用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材料,提高材料使用效率。节省材料用量。不使用淘汰的材料和高耗能、污染超标的材料。

b.选用紧凑体型,选用合适的建筑层高,选用简约、功能化、轻量化装修。使建筑、结构、设备与室内装修一体化完成。

c.采用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减少结构材料用量。

d.选用可再循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选用本地的建筑材料。选用易施工,拆除和处理的建筑材料,减少在其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e.选用功能性建筑材料,选用减少建筑能耗和改善室内热环境的建筑材料,选用具有保健功能和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建筑材料,选用耐久性优良的建筑材料。

7、给排水

a.合理使用水资源,选用节水器具。尝试收集储存雨水,用于对景观绿化用水。

b.供水系统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生活给水系统合理分区。采用减压限流的节水措施,选用高性能阀门,要求甲方选用卫生器具、水嘴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 CJ164 的要求。

c.对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的节水灌溉方式,节约用水。

推荐第7篇:绿色医疗建筑

浅谈绿色医疗建筑

【摘 要】 绿色建筑是当今建筑发展的趋势各国的建筑师都在探讨如何将绿色技术运用到建筑中。由于医院接待的是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因此对其绿色建筑技术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有安全性、价值性、创新性等特征。“绿色医院”的建设包括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环境、绿色管理四大要素,围绕这些要素,绿色医院的建筑技术分别表现了“健康空间、低能消耗、舒适环境”等特点。在建设绿色医院时,必须在建筑技术的选择上考虑到受地域气候、建筑规模、经济效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绿色建筑;绿色医疗建筑;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Abstract】Green architecture is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architecture,and architects of all nations are researching into how to apply green technology to buildings.Hospital green architecture requires higher safety, better value and more innovation than other sections since it faces patient.Green hospital building includes four factors: green architecture, green energy, green environment and green management.According to those factors,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of green hospital reflects the characters of healthy space, low energy consume, comfortable environment.Technology selection decides the capacity of green architecture design.Factors of climate, architecture scale and economic benefit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builds green hospital.【 Keywords 】 green building; green hospital building; green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system;

传统建筑业巨大地消耗能源浪费资源,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在国外20世纪50年代有人将人类聚居问题同生态学环境学结合为一体,提出了人类聚居建筑学,60年代开始了湿土砖房,被动太阳能住宅等绿色建筑的初步探索实践,但直到70年代的全球能源大危机才等到应有的重视,建筑领域内也就开始了一场革命——绿色建筑。 一.绿色建筑发展

目前,绿色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欧洲是发展较好的地区,例如,由保罗·瓦洛特设计、建造于1884 年的德国柏林国会大厦( TheReichstag) ,1999 年国会大厦扩建使自然采光通风联合发电及热回收系统得到广泛使用。法兰克福商业大楼(Commerzbank Headquarters , Frankfurt , Germany) ,由来自于英国的福斯特联合建筑事物所完成建筑设计,它是高层绿色建筑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是具有空中花园和自然通风外墙的摩天楼。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具有现代意义的绿色建筑建成,新加坡EDITT 塔楼,东西立面上的窗户直接暴露于太阳辐射之下,能接受大量的辐射热。在内部,四面的房间围绕在中央核心的周围,以保证所有办公室可以接受自然光线并欣赏到周边的景色。近几年,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生态建筑。例如,北京生态能源建筑示范楼,在上海闵行也建成了第一座生态示范楼。

二.绿色医疗建筑内涵

医院建筑是一种有着久远历史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的建筑类型,它担当着维系人类健康,恢复人体机能的重要职责。它的发展是一个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反应。总的说来,我国医院建筑是落后于国外的。最近二十年来,许多新兴的边缘学科和先进的医疗技术手段为医院建筑设计理念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从而使医院建筑设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医院既是维系人类健康、延续人类生命的场所,医院特殊的服务救治功能对环境健康有更高的要求,而功能的特殊性又增加了医院系统与环境的复杂关联。因此,医院建筑也需要顺时而动,把科学的绿色建筑思想融入其中,进行“绿色化的改造”。

绿色是生命的原色,意味着生命和增长,也是活力和希望的象征,也意味者生命代表着呼吸,代表着旺盛的新陈代谢,他能给人类带来清新舒适优美,生机盎然和充满情趣的环境。将绿色冠于医院就是把绿色生命赋予医院,医院就功能而言,本就与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代社会大多数人是在医院走向另一个世界的。让绿色与医院结合,只会让生命更加鲜活,让医院强有力的“自我呼吸”创造出一个具有治愈能力的环境,绿色技术的出现又可以逐渐解决耗能较大的医院建筑, 因此我们说绿色与医院的结合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绿色生态思想在我国医院建筑的设计中古已有之,选址多在环境优雅空气清新,又可以就地取材的风水宝地。唐宋时期,医院初具规模,开始对环境和各类空间的功能有了较为明确的划分,已经具有了减少交叉感染、保证人的生理健康的朴素绿色思想。

绿色医院建筑是具有高效率的、规模合理、运作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医院,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人的尊重,对自然的尊重是基于对用地周围环境的调查与分析,包括用地的地形、地貌、日照、风向、土壤、水资源、植被等等,对人的尊重不仅局限于对患者的尊重,而且关注到对医护人员的爱护及给予探视家属以足够的关怀,并且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环保建材的使用、污染的控制、垃圾的回收、设计的耐久性等问题都有全面的考虑。 三.国内外绿色医疗建筑发展趋势

从国内外医疗产业的趋势来看,建造“绿色医院”正好顺应了当前对医院建设与发展的新要求,是时代之需。国外在绿色医院建筑的创建上开始比较早,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探索“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战略与技术,还成立了相关的技术协会和研发组织,并研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英国的《建筑环境评估法》(BEAM)、美国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TM)和医疗保健绿色指南栏目独家协办,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GGHC),现已有不少医院通过了LEED或GGHC标准的论证,比如,得克萨斯州的小山谷儿童医疗中心、明尼苏达州的圣玛丽/德卢斯诊所、匹兹堡儿童医院的康复园等。但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登记项目中,医疗保健机构仅占2.6%,与办公楼、学校建筑相比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而国内绿色医院建筑的发展由来已久,但真正开始于21世纪初。面对国家发展战略对绿色环保的要求,卫生部提出了创建绿色医院的号召。就国内的形势而言,绿色医院同绿色建筑一样,离不开支撑该产业的绿色建筑技术。 四.绿色医疗建筑技术理念

绿色建筑技术是针对以“ 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 为特征的现代建筑技术提出的,是一种以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态为要素的绿色技术。所谓绿色建筑技术是指通过应用这一技术,建造出拥有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共生的建筑,且在其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中,能协调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由于医院接待的是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因此对其绿色建筑技术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安全性 2.价值性 3.创新性。

五.绿色医疗建筑技术特点

在建设绿色医院时,我们必须在建筑技术的选择上考虑到受地域气候、建筑规模、经济效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绿色医院的建筑技术设计时,除了要了解自身的特点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建筑选址地域环境的气候条件,同时必须结合医院自身的建筑规模、医疗特色等具体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性的绿色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技术有以下几点表现特点:

1.健康空间 : 医疗活动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医疗废弃物和病菌,然而,患者则需要一个健康、安全的治疗空间。绿色医院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实现医疗废弃物的“零”排放等,来改善室内环境的品质。

2.舒适环境 : 在建设绿色医院时,我们应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利用立体化、网络化、生态化等多样化的绿化配置新技术,搞好医院建筑区域的绿化,有效防止噪声污染、光污染及大气污染,充分改善患者来院就医的环境,满足大家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3.低能消耗 : 低能消耗是绿色医院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低能耗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节约,即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丢失,如墙体保温技术、昼光照明技术等;b.开发,即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光伏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等。

六.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目前许多绿色建筑的造价较高,且开发商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使绿色建筑技术得不到体现。所以,绿色医院在建筑技术的选择上必须要放眼未来,引进绿色发展战略,从长远成效的角度规划医院的节能消耗、控制污染、绿化环境等,确保绿色医院未来运行成本的降低和所带来的巨大效益。

绿色建筑技术按特点划分包括两方面:a.关键性技术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施工技术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绿色建材技术等方面; b.适宜性技术与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是本土化的适应性绿色技术,比如自然通风、外遮阳措施、雨水收集等低技术。

按功能划分分为:a.资源节约技术主要有墙体保温、昼光照明、太阳能发电、地源热泵等节能技术,污水分流、雨水回用、中水处理及科学给水等节水技术,还包括节地技术和节材技术; b.环境保护技术主要包括减排技术、绿色建材技术、绿化配置技术等.七.对于绿色医院建筑设计的几点认识

医院建筑绿色化是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思想与医院建筑的发展相结合,是医院建筑自身发展与整体生态环境发展的共同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医院建筑应注重高效节约,并向现代化、智能化、系统化方向发展,要强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医院建筑具有促进人与环境良性互动、整体健康的更高层次功能,并且医院建筑应关注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医院建筑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基于人体舒适度和人体工程学的角度,为建筑提供舒适的室内外空间和微气候环境;提供包括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建筑环境;可调节性和变更性设计要求,人性化的环境设计,其技术的关键在于建筑在设计时,采用具有生态标签的健康环保建材,并结合空间景观环境设计,营造舒适健康的微气候环境;另一方面,由用户来控制内部环境参数,也是体现人性化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在设计院积累的一些实例总结,如下几点是在建筑方面对于绿色建筑的应用手法:

1.建筑整体布局设计考虑生态节能, 应采用充分利用自然能源的策略.例如:采用挖天井的手法,并在天井中做绿化, 美化环境, 以改善空气质量。 2.由于加强外墙及屋面的外保温对于减小墙体传热系数起很大作用,所以可以加强外墙及屋面的外保温。

3.由于门窗及玻璃幕墙易散热, 保温性能差, 在综合病房楼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减少玻璃幕墙的使用, 同时对幕墙内的墙体及构件做保温, 为此外墙窗户及幕墙均采用传热系数较小的中空玻璃。并且,在综合病房楼西侧的窗户上, 适当应设计遮阳板, 以减少太阳西晒的影响。

4.绿色病房楼的构建要分成两个层面:一方面运用绿色技术和新型材料,将充沛的昼光照明,清新洁净的室内空气,与自然共生的物理环境与传统的设计加以结合,达到节能高效功能完善;另一方面考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正常或者不健康的人群,从关注病人情感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出发建立家庭化,艺术化的室内外环境,寻求在建筑空间和室内外细部,作富人情味的柔化处理,以平衡高技术带来的负面效果使病房楼变得更加迎合病人的情感需要。 八.结语

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口剧增,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全球性绿色和平运动的兴起,反映出人类回归自然、保护自然的热切愿望。迎合这个趋势,绿色医院已逐渐成为世界瞩目的发展焦点。回归大自然的时尚,为绿色医院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

“绿色医院”除应采用天然药物,自然疗法外,还强调天然、无害的绿色医疗环境,要求良好的自然生态绿化,更重视自然采光通风和天然建筑材料的利用。绿色象征生活、生命,生机勃勃的青春活力,也象征和平,因而绿色植物自然受到人们的普遍热爱和欢迎。自然界中的山、石林、泉、阳光、雨露能使万物欣荣,生机和畅,是养生健体的资源。从生态观和生态文化的设计理论出发,为绿色医院设计提供了基石。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面对能源的枯竭,全球环境的恶化,绿色建筑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绿色”与医院建筑的结合给传统的建筑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人们看到了未来医院建筑设计的新希望。

【参考文献】

[1] 李君明, 马水清.浅谈绿色医院建设的内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4):246-247.[2] 孟华勇.浅谈绿色医院建筑的发展[J].山西建筑,2009,35(20):39-40.[3]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2008[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30.[4] 黎爱军,李丽,满晓波,连斌.浅谈绿色医院的建筑技术体系[J].中国医院2010,14(12):9-11 [5] 吕相青,许小雍.浅谈绿色建筑在中国[J].民营科技,2009,(5):209.[6] 孙甜甜 ,沈晋明.绿色医院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J].洁净与空调技术CC&AC, 2010-6-22,

[7] 绿色建筑技术手册[M].美Public Technology council.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推荐第8篇:绿色建筑 读书笔记

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与隐忧

——读《绿色建筑》有感

之前对于绿色建筑虽然有所接触,但实际上对于绿色建筑了解甚微。此次选择了林宪德老先生的《绿色建筑》作为拓展阅读。希望能够拓宽对于绿色建筑的了解。首先了解一下本书的坐着林宪德先生的背景:

林宪德,成功大学建筑系教授,1977成功大学建筑系毕业,1984获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工学博士。

近来对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的研究与推广不遗余力,目前他将研究领域扩展至都市层面,致力于城乡生态的研究。 其研究内容多已落实于建筑相关法令 ( ENVLOAD、PACS、绿建筑九大指标等 ),同时,也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落实于建筑设计之中 (嘉义市228纪念馆、射日塔等),是兼具科技及人文素养之建筑学者。

永远的欧伯罗斯

《绿色建筑》这本书的开始很有意思,第一章的题目是由一个图腾一出来的。即永远的欧伯罗斯。欧泊罗斯是一种长生不死的神兽。它可以通过吃自己不断生长的尾巴来获得永生。不需要向外界觅食。一切都已自己的内部循环来生存。不会对自然产生影响,也不会向自然索取。这个图腾我人不禁想到了绿色建筑的含义。就是对然的零污染零排放。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的绿色生态,环保。 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

对于绿色建筑,表面上他更侧重于建造过程中的建筑技术。而建筑的美学却并没有得到重点考虑。读到这一部分,才引人思考:所谓都市风格、建筑美学并不需要什么伟大的工程来体现,只要是符合气候、生态、节能的绿色设计,自然会呈现其风土特色。这句话的含义。在建筑上调节气候最主要的技术,莫过于控制室内外的“气温差”及“日射量”两项气候因素。调节“气温差”的建筑技术就是“保温”,而调节“日射量”的建筑技术就是“遮阳”。 我们甚至可由“保温”与“遮阳”的技术原理,来展开说明“建筑气候风土论”从建筑的遮阳保温设计窥探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书中作者给我们罗列了一下建筑的美学:

寒冷气候“保温文化”,就是“墙面文化”防止“由内向外的热损失”。

干燥气候的“遮阳文化”是另一种“墙面文化”抑制“由外向内的热取得”。

热带的“遮阳建筑美学”,甚至可称为“屋顶文化”热带传统民居都具有大大的屋顶、深深的遮阳,甚至可以没有墙面,但不能没有屋顶。

泛亚热带的“保温遮阳并重文化”建筑美学适中的开口,丰富的阴影,充分的通风。

此处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即是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体现在建筑适应环境时形成的特殊建筑构件的处理上。是基于特定的物理需求形成的合乎逻辑,有真正的用途的理性美学。如气候高热的地区建筑以开口不大的高窗和隔热性能好的墙面为主,寒带地区的建筑特色在于其较强的保温性能。开放式的亭台隔轩是热带建筑的特征。本书所谈的建筑气候风土美学,以“保温文化”、“遮阳文化”、“遮阳保温并重文化”为寒冷干燥、热带与泛亚热带气候的建筑表现,建筑设计者应引之为建筑风土表现的座右铭。其中虽然热带与亚热带的细微差异在于:热带气候可以设计无外墙的开放式亭台建筑,而亚热带气候因有短暂寒冬与台风需要有明显的外墙构造。但无论如何,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的建筑物对于遮阳、遮雨、露台等功能构件均有强烈需求,其建筑风格应该呈现“轻巧谦虚、阴影韵律”的特色才对。

作者在本章最后提出的一个疑问便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废弃了最传统的建筑本土处理方式。放弃适合当地气候的建筑布局和建筑细部处理。统一的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内部设计也不再追求尽可能多的自然采光。浪费了大量的能源,给城市的环境带来巨大的污染。难道只有这样金光闪闪的建筑才算是符合时代气息的建筑么?现在一部分建筑师开始研究的本土建筑在本人看来,其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远远胜过于密斯引领的玻璃建筑。空调设备的发展是建筑的技术的进步。但是技术的进步同审美的进步并不是统一的。正如基督教堂建筑上的玻璃窗花。由于技术的限制,导致不能生产大面积的彩色玻璃,被称“不识字的人的圣经”的彩色玻璃却因为小块彩色玻璃的拼接而更有艺术特点。但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大面积的印花玻璃被大量的生产出来。但是这却降低了玻璃窗花的美学价值。因此空调技术,特种玻璃的产生不能成为放弃最本土的绿色建筑的传统做法的理由。

书中对通风的文化,生物多样性环境的设计,建筑谁循环的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分别一一的给了介绍。但书中讲到绿色建筑的隐患,仿佛一下子将之前的一切都推翻,感觉有:设计有法,无定法的感觉。书中作者的观点如下: “不建筑”是最好的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虽然标榜地球环保设计,然而假如是不当的需求、不必要的建设,再好的绿色建筑也是枉然。

“越简单”是越好的绿色建筑

能量第二定律。冗长化、复杂化的建筑系统,只是徒增设计、施工、维修、管理之能量转换损失而已。

“高科技”绝非拯救地球的万灵丹

适宜技术”的原则,“俭朴建筑美学”的原则

绿色建筑之所以会如此的热门,可以从之反映出当今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迫切。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绿色建筑的理念寄托于建筑设计中。从场地设计,总平设计到建筑内部的布局设计都应考虑周全。

推荐第9篇:绿色建筑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浅谈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这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在建筑行业里,我们相应地提出并推行发展绿色建筑,为协调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而努力。由此出发,本文对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进行了浅谈。

关键词:绿色建筑 生态环境 资源与环境 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能源、资源的利用不断上升。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很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等具有强吸热性的温室气体,日积月累导致了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空调、冰箱等制冷设备的使用,让空气中的氯氟烃等化学物质含量过多,造成了臭氧层的破坏、臭氧空洞、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增强等一系列问题。种种的迹象表面,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在被破坏,人与自然的平衡被打破。为此,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这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在建筑行业里,我们相应的提出并推行发展绿色建筑,为协调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而努力。由此出发,本文对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进行了探讨。

1 绿色建筑

1.1 绿色建筑概念及内涵 在GB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于绿色建筑的定义为: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由绿色建筑的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绿色建筑,不仅仅是能够提供给人类健康、安全、舒适的内部居住空间,它同时还要具有能够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外部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内涵我们可以做如下的理解和归纳:以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建筑对环境负荷的压力为前提,运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的建筑方案和技术,为人类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最终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是宏观上的总体概念,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好“绿色”二字的定义,建筑师不应该只局限在个体的建筑上,而是应该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大局,将绿色理念放在整体规划和整体设计中去进行思索。因为在绿色建筑中融汇了许多现代的理念和技术,像污水的有效处理、太阳能、风能的采集及利用等。许多技术范畴超出了建筑行业的知识认知水平,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略知一二,勤于与其他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进行及时的交流和学习,在多方的配合下,共同实现绿色建筑行业的开发和兴起。

设计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当严格遵循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在尊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将“四节”: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落实到实处,达到既满足人类对建筑的功能和空间的需求,又让建筑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目的。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使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协调统一。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正确处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及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早期规划中就应制定出绿色建筑技术的导则,利用简单的实用技术、使用节能的建筑材料。要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避免使用易破坏环境、产生废物的建筑材料;同时还应注重地域性,尊重民族习俗,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气候特点等,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固定链接: http://cnbim.org/1184.html )

2 生态环境

2.1 生态环境概念及问题 《环境管理学》里对于生态环境的定义为:生态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2.2 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应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3 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

3.1 推行绿色建筑是生态环境的需要 由上面的定义和分析,我们知道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如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则会反作用于人类的生活,所以,针对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广节能技术,制定并强制执行节能、节地、节材、节水标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 绿色建筑的误区

3.2.1 绿色并不等于高价和高成本 绿色建筑和生态环保近几年里才逐步被人民大众所了解和认识,所以很多绿色建筑和生态环保在近几年里才逐步的被人民大众所了解和认识,所以很多人误以为绿色就代表着先进的技术和前沿的科技,由此将“绿色”与高价和高成本无形中画上了等号。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我们所倡导的绿色建筑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并不意味着高价位和高成本。对于承建单位和开发单位来说,其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地降低建筑的成本,那么如若将眼光放的长远些,从整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角度去计算整体成本,那么采纳和利用低能耗的环保建材是极为划算的。为了眼前的利益,在建筑的修建初始,采用成本低廉,但质量牵强、能耗大的材料,其结果是往往在使用过程中,能耗量大,维修费用高,总体的消耗远远大于低能耗环保类建材的使用效果。所以,着眼于未来,采用低能耗的环保材料,提倡和全面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3.2.2 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 提倡绿色建筑并不是只建设新建筑物的时候我们所采用的模式,它还涵盖了对于老建筑和已有建筑的绿色改造,使原本的建筑通过相应的节能环保措施达到绿色建筑的相关指标,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日常生活中的水、电、气等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生活要素说起。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供水、供电已实现了插卡制度,用户购买水卡、电卡,插卡取用能源,杜绝了换表偷水、偷电的行为,加强了人们节约的意识。污水收取治理费用,符合国家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也让百姓有了环保的观念。对此,我们对于供暖的计量改造也有了新的想法。以往的集体供热使得许多家庭在冬天里开窗过冬,这无疑是对能源的一种浪费。实行单户改造,一户一表,在上班和出差时可以停止室内供暖,即经济又节约能源,符合生态环保的概念。就我国目前的形式来看,当今任务之一是北方的供热体质改革将要全面启动,对于新推行供热地区和供热城市,应采用新的供热体质;二是就我国耕地保护行事严峻的国情,率先在沿海地区推行紧凑型的城镇、小区和建筑规划设计模式;三是因地制宜,加强本土的建筑绿色改造。

3.2.3 建筑节能不只是政府的职责 生态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推行绿色建筑不仅是政府的一项政治措施,更是人民福利的工程。因此,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绿色建筑,不是有鲜花绿草、喷泉水池、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如果老百姓都能关注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牛季平.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J].工业建筑,2009(12).

[2]张勤.推行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城市[J].今日国土,2005(12).来源:博硕教育

绿色建筑发展思考

1 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建筑”的必要性 

绿色建筑以美国的奥杜邦协会总部为代表,它是纽约曼哈顿最节能的建筑物,被认为是建筑环保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何谓绿色生态建筑。目前,国内认为它必须是一种节约型建筑。它将作为21世纪建筑业的主旋律,体现在健康、节水、节地、节能、制污、循环利用等方面。 

1.1 健康 

人们对于“健康建筑”的重视,主要是由于出现了“建筑综合症”,其产生的原因有: 

(1)建筑材料。尤其是现代名目繁多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和室内用具的存在,使新装修的房屋室内含有大量的甲醛、氡气、石棉、氧化物及CO

2、CO等等,影响人体的健康。

(2)厨房及其它污染。燃料在灶具中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和烹饪过程中发生的油烟,主要成分为焦油、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焦油中的3.4-苯并芘有强烈的致癌作用,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易引发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

1.2 水资源 

全球淡水资源短缺。我国北方城市的资源性缺水,南方一些城市的水质性缺水已经到了对经济和社会亮红灯的程度。城乡居民用水是水资源平衡分配的重要环节,这既包含了水量问题,也包括水质问题,住宅小区水系统问题: 

(1)在小区中要建立水的大循环概念,自来水、雨水、地下水、污水等,均要统一列入考虑范围,进行系统优化设计。 

(2)由于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同样严重,应针对不同情况制定强制性措施。如实行分段,梯级提高水价,对耗水量大的设备、器具要强制淘汰并强制推行节水设施等。 

(3)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管道直接饮用水已经进入小区,形成了第二水厂,它达到了提供优质直接饮用水和节约用水的双重目的。 

(4)小区应建立水的回收和再利用系统,缺水地区应设立小区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统。

1.3 节地 

众所周知,“人多地少”是中国国情,因此节约土地是国家一再强调的政策。近几年来,我国因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减少50万hm2耕地,由建国50年人均耕地面积0.2hm2多减少到0.1hm2,故有关节约土地的方针十分重要。 

(1)积极推进墙体材料的改革,要大力发展节能、节地、利废、保温、隔热的新型墙体材料,鼓励采用绿色建材。采用各种板材,空心砖砌块等来减少墙体厚度,并对墙体进行合理设计,以先进的建筑结构来增加使用面积,节约用地。 

(2)旧城区改造要有新模式,以便节地,严格控制城乡居民建设用地是一项长期的措施。1.4 节能 

我国是一个能源储量并不丰富的国家,又存在着能源利用低,浪费严重等问题。 

(1)我国一些工业产品的能耗比发达国家要高4倍,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为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韩国的4.5倍。 

(2)能源结构不合理,煤占70%,由于清洁煤技术尚未普及,空气污染严重。 

(3)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能耗的25%,住宅每平方米能耗为相同气候能耗国家的3倍。 

(4)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3%,可开采的只有206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年限428年。 

1.5 治污 

要加强对污染物的排放及治理工作,达到利废、节约、环保的目的。 

2 建立、完善适应中国国情的绿色标准和政策 

事实说明:要实现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在我国刚刚起步,还处于试点、

发展阶段。如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实施绿色建筑、是影响今后中国建筑产业发展方向的关键。

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晚,基础差,理论研究不足,工程实践少。建设部虽已先后颁布针对三个气候区的节能标准,初步形成完善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但工业建筑节能标准尚未出台,公共建筑的节能标准也刚刚颁布。而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标准规体系,还没建立。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技术导则尚处于研究阶段。我们在制定标准时要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国外的形式。需要尽快建立、完善适应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标准和政策。

加强全程监管,强制执行四节和环保标准;加强技术研究和材料开发,及时、系统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和体系并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创新、发展,对我们少走弯路,采取成本最低的办法来加快绿色建筑进程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合理利用当地资源、能源与自然和谐相关的绿色建筑;对老建筑进行改造,普及绿色建筑。

中国建筑产业发展绿色建筑,是围绕着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而展开的,最受益的仍是广大民众,因此它离不开全民参与。通过我们的智慧、经验和努力,我国的建设事业一定会走上一条资源节约、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1]罗双凤.浅谈住宅设计中的生态环境[J].山西建筑,2008,(1):53-54.

[2]祖其根,王世明.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及对策[J].上海建材,2008,(3):22-24. 绿绿色色建建筑筑策策略略::建建筑筑节节水水 摘要: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水量的不断增加,水环境的不断恶化,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发展“污水处理回用”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被明确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中水回用、雨水利用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而建筑节水技术是在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中,采用一系列可行的措施,合理分配用水,利用节水设备和节水器具节约用水,提高全民节约用水意识,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发展。本文就中水回用、雨水的利用及节水设备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节水 中水回用 雨水利用 节水器具

一、开源措施

(一)中水回用

所谓中水,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杂用水,其水质介于上水与下水之间,是水资源有效利用的一种形式。

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必须采取开源与节流并举。资源的有限性迫使我们必须节约用水,即必须充分提高水利用效率,注重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科学,合理的利用一切可回收再利用的水资源。城市建筑中水资源化与回用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居民生活供水的紧张程度。事实上,大量城市污水混合排放,使相当一部分有回用收价值的中水白白浪费且又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负担。因此,研究实施城市中水回用技术对于我国解决水资源短缺意义十分重大。

1.国内外中水回用概况

国际上,美国、南非、印度、日本、以色列、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早已开发污水经处理后回用的工作。早在1926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的Crand Canyon 国家公园将处理过的废水回用于冲厕所、草地喷水、冷却水和锅炉给水。1960年,科罗拉多州修建了一套中水回用系统,提供高尔夫球场、公园、高速公路等的景观用水。美国在1975年的中水利用量,占总取水量的38。7% ,并以每年4%~5%增。1977年,佛罗里达州建成一套200km长的中水系统,为公园、高尔夫球场、校园、住宅区草地、冷却塔提供水源。目前,哥伦比亚城有1/ 3经生物处理的城市污水, 回用作为城市杂用水;加利福尼亚州约有200余座中水工程, 城市污水回用中水量占污水总量的31%。南非温得和克市已建成处理能力为450m3/d的污水回用作中水的系统。印度孟买已建成7座处理能力为150~250m3/d的中水工程,用于补充空调冷却用水。英国需用淡水量以每年2。5%的比例增长,其给水量的1/ 3 不得不取自含有污水处理后排放河流的河段。前联邦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时的地面水污染较为严重,所取河滩渗滤水和人工地下水都是地面水经过不同处理后,再经渗滤和回灌地下的。日本在1989年有844套中水设施,东京市就有日处理量约为200m3的中水系统建筑物60余座。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 大连、天津、青岛、太原、深圳、西安等城市, 也相继开发了污水回用于工业和民用的试验研究,已修建了一些回用试点工程,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不少公共建筑建设了中水回用装置。北京市目前已建成首都机场、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等几十项中水工程, 总设计能力为3000m3/d。

截止到目前,昆明已建成中水处理站55座,分布在住宅小区、公交洗车场、市政绿化设施、烟草行业、大专院校等;18座在建项目, 还有数十个建设项目已在进行工程技术方案论证,准备建设中水处理设施。昆明市建成的中水站除降低水使用费外,还能节约资源、减轻污染, 在社会、环境、经济3个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2.中水水源

中水的水源较广,但对建筑中水而言,其水源一般包括空调排水、盥洗排水、沐浴排水、洗衣排水、厨房排水和厕所排水等。

在进行建筑中水系统的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集流一种或多种排水作为中水水源,常见组合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空调系统排水、盥洗排水和沐浴排水等,其污染程度较轻,称为优质杂排水, 在设计时应优先选择其作为中水水源;

2) 冲厕以外的生活排水组合,其污染程度中等,称为杂排水;

3)所有生活排水的总称,其污染程度最重,称为生活污水,由于其处理费用较高,且难处理,所以在设计时应尽量不采用其作为中水水源。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现有的建筑中水回用系统采用的水源几乎都是优质杂排水或杂排水。

3.中水处理工艺 目前应用较多的中水处理工艺主要有混凝、沉淀、过滤、生物处理和活性炭吸附等。

处理工艺需根据原水水质的不同而采用某一工艺或某些工艺的组合, 常见的中水处理工艺流程有以下这些:

3.1 对于优质杂排水, 其处理工艺流程一般有:

1) 原水→毛发聚集器→调节池→微絮凝→过滤→消毒→中水; 2) 原水→毛发聚集器→调节池→混凝沉淀→消毒→出水;

3) 原水→毛发聚集器→调节池→微絮凝→过滤→微滤→超滤→消毒→出水。 3.2 对于杂排水, 其处理工艺流程一般有:

1) 原水→筛滤→调节池→微絮凝- 过滤→活性炭吸附→微滤- 过滤→消毒→出水;

2) 原水→筛滤→调节池→生物接触氧化或生物转盘→沉淀→过滤→消毒→出水。

3.3 对于生活污水, 其处理工艺流程一般有:

1) 原水→筛滤→调节池→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沉淀→过滤→消毒→出水;

2) 原水→筛滤→调节池→生物接触氧化→沉淀→生物接触氧化→过滤→消毒→出水;

3) 原水→筛滤→调节池→生物接触氧化→沉淀→微絮凝→过滤→活性炭吸附→消毒→出水。

4.中水供水方式

中水的供水方式等同于一般给水供水方式,它取决于中水给水管网所能提供的压力与用户使用时所需的压力。常规的建筑中水系统和小区中水系统,可根据供需关系的差异分为四种供水方式:

4.1 简单的供水方式

当室外中水配水管网所具有的可靠水压大于室内中水系统所需总水压时,可采用不另设泵和水箱中水供水方式。这种方式具有设备少、维护简单、投资少的优点。其水平干管可布置在首层地下、地沟内或地下室天花板下,也可布置在最高层的天花板下、吊顶内或技术层中。

4.2 单设屋顶水箱的中水供水方式

当室外中水配水管网的水压大部分时间可满足室内中水系统所需水压,只是在某一用水高峰时间不能保证室内供水时,可采用单设屋顶水箱的中水供水方式。当室外中水配水管网压力较大时,可供水给楼内用户和水箱;当水压下降时,高层的用户可由水箱供给中水,该方式的水平干管一般为下行敷设。另外,该方式的近户管除设置必要的闸门外,一定要设置单向阀。该方法经济、简单,但增设水箱,加大了建筑物的荷载,增加了投资。

4.3 设置水泵和屋顶水箱的中水供水方式

当中水供水管网大部分时间无法保证水压时,用水泵提水到屋顶水箱供水。当室外管网的管径较大,而水泵吸水管到室内中水引入管却较小,则水泵可直接从管网抽水,这时水泵扬程将会减小。

4.4分区供水的中水供水方式

对于多层和高层建筑,为缓减管中配水压力过高,可将建筑竖向分区供水。低区由中水供水管网直接供水,高区通过水泵和水箱加压供水。这样既可以节省能源,又能充分利用室外中水给水管网的水压。

5.中水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中水系统设计中基本要求有:室内排水管应采用污废水分流;进行中水水源和用水量之间平衡,并设置一定容积调节池以保证中水水质处理设备连续运行;中水设备及配水龙头应有专用标志,以防误用;中水处理设备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并位于小区下风区,以减少废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6.经济分析

污水处理作为中水原水,无疑增加了处理设施建设费、运行费和管道铺设费。但从长远来看,中水回用在经济方面具有以下的优越性:

1) 中水就近回用,缩短了运输距离,而且由于减少了城市供水和排水量,从而减轻了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的负荷,对总投资而言是经济的;

2) 以污水再生作为水源,经济上低于开发其它水源。为了取得水源,一些城市不惜远距离调水,取水费高达0。10元/m3(上海市)。由于水源的污染,一些水厂不得不花费重金将取水口上移。北京从怀柔水库引水修建的供水规模为100万m3的水源九厂,工程投资为7亿元,张坊水库总投资为712亿元。每天处理1m3污水的投资大约为1200元~1500元,处理相当于1m3自来水的污水投资约为960元~1350元(按80%~90%计),那么城市每日供应1m3自来水,不包括供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其总投资约为2160元~2850元,而中水处理工程造价约为同等规模上、下水工程造价的35%~60%。

3) 中水道的维护管理费低于上下水维护管理费,而随着上下水价格的提高,中水的成本逐步接近上、下水费。使用1m3的中水就相当于少用1m3的上水,同时少排放接近1m3的污水,这就相当于2m3的上下水的价格和维护费用,故利用中水是合算的。

4) 可节约用水,有利于可持续性发展。中水回用可节省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污染,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般而言,商住小区设置中水系统可节水70% ,研究单位可节水40% ,民用住宅区可节水30%,日本某些建筑物节水率达76%。深圳市规定建筑面积大于2万m2的商住区,4万m2以上的办公建筑,日排水量250m3以上须设置中水设施。1992年符合此规定的有200项,可节水312万m3/ d。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如果中水回用工程运行管理得当,其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并且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自来水价格势必会升高,而随着处理技术的发展,中水处理费用却会降低,这更增加了中水回用的经济可行性。

7.中水系统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1 健全完善给水、排水制度

中水回用是一项有效节水措施,各城市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健全中水系统建设的管理办法,更要为中水技术有计划、有重点地健康发展与实施提供政策保证。北京市在这方面起步的比较早,1987年就颁发了“北京中水设施建设管理试行办法”,91年又批准了《建筑中水设计规范》CECS30:91,这对建筑中水设施的建设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广州等许多城市中水回用还没有纳入地区的水资源开发规划。由于污水集中回用是一项涉及城市规划、水利、环保、卫生、市政等众多部门的工作,如果没有设立有关机构制定相关政策进行统一管理,很难理顺关系,严密监测。只有建立合理的规范性、鼓励性、保障性法律体系,才能保证中水回用健康有序的发展。

7.2 以水价为杠杆,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

对于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生活用水的广大用户来说,确有一部分人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没有必要珍惜,节约用水意识极为淡薄。对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使水的需求急速增长的形势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我国水价长期处于不合理的状况,政府、单位暗贴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节约用水往往只在口头,并没有落到实处。由于目前自来水价格不高,且没有什么定量限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水技术的发展。我们应树立水是一种宝贵资源的观念,节约用水就是节省资源。我们要利用各种经济和行政管理措施的实行,不断的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公民节水意识是在城市建筑中配套实施中水处理的软环境,公民节水意识的增强可对其他具体节水措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3 鼓励中水处理设备的开发和研制

中水设备大致分两类,一是处理水量大且采用生物处理工艺流程,其设备采用单体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物。一是处理水量较小且采用生化或物化处理工艺流程,一般多采用一体化的中水处理设备。在北京从已安装了中水系统的建筑中调查,利用率还不到40%。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是管理体制不完善,再者是一些附属设备如:水泵、空压机、鼓风机易坏,毛发聚集器易堵又不易拆卸等质量问题造成。所以,加强中水处理设备技术的开发、研制,提高其工艺水平,加速产品产业化进程,对推动中水回用的推广应用将起到重要作用。

8.中水回用的意义

中水回用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它一方面可以减少环境排污量, 减少环境污染;另中水回用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它一方面可以减少环境排污量,减少环境污染; 另一方面它又能减少对水资源的开采,对我国长远的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并且,根据水利部《21世纪中国水供求》分析,2010年后中等干旱年的缺水量将达318亿m3,到2030年我国将缺水400~500 亿m3,开发和应用投资省、见效快、运行成本低的中水回用处理技术已经凸现为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合理的调整城市给水和中水的价格关系,中水回用技术将会有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城市节水作出贡献。

(二)雨水利用

可利用水资源的日趋紧张,一方面社会总需求的超大量用水;另一方面水资源自身补给能力不断减小, 使得水资源良性的生态循环遭到破坏。雨水以其处理成本低廉,处理方法简单等优点,而成为一种新的可利用水资源。

雨水利用系统在大众媒介的宣传下,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雨水利用系统的好处之一是可以部分或全部关闭受到面源污染的水井或集水廊道,大大减少污水处理设施及供水管网的投资。众所周知,雨水利用的主要目的是节水。节水是雨水利用的一部分,另外它还可以拥有轻污染且廉价的水,雨水的使用是比较便宜的。推广雨水利用系统还可以间接缓解自然水资源的压力,减少污水排放,保护环境。是既经济又环保的处理方案。

1.国内外雨水利用概况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生态小区都在利用雨水。凡是有雨水的地方都可开展雨水利用,不受规模、技术限制,投资少,对环境影响负作用小。但是受降雨时空分布影响,用水保证率较低,水质受雨水收集过程和手段影响较大。

1.1 国内外建筑小区雨水利用概况

目前,世界上许多的国家和地区对城市雨水资源利用非常重视,将雨水资源视为其第二水源。特别是近20年来,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墨两哥、印度、土耳其、以色列、日本、泰国、苏丹、也门、澳大利亚、德国等40多个国家相继开展了雨水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并召开过十届国际雨水利用大会。其中,德、日、澳、美等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发展较早的国家,将城市雨水资源利用作为解决城市水源问题的战略措施,试验、推广、立法、实施。

德国是欧洲开展雨水利用工程最好的国家之一。目前,德国雨水利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产业化阶段,市场上已大量存在收集、过滤、储存、渗透雨水的产品。德国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在雨水利用方面,德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定在新建小区之前,无沦是工业、商业还是居民小区,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若无雨水利用措施,政府将征收占建筑物造价2%的雨水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对于能主动收集使用雨水的住户,政府则每年给子1500欧元的“雨水利用补助”。而德国联邦交通部早在1973年就制订了《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系统设计指南》和新的《混凝土路面砖》,标准规定,“如果制造有面层的路面砖,面层混凝土必须与基层混凝土牢固黏结,并有10%以上的孔隙,使水能够渗入地下”。

在澳大利亚,许多新开发的居民点附近的停车场、人行道铺的都是采用了透水性很强的地砖,并在地下修建地下蓄水管网。而目在新建的道路上,路两旁的树底下甚至预留了积水孔,道路上的雨水不是流入下水道,而是通过路旁的积水孔直接被存蓄到树下面的积水池。

日本的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在亚洲是开展最早的,1980年日本建设省就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1988年成立“日本雨水贮留渗透技术协会”,1992年颁布“第二代城市雨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2005年日本在爱知世博会上广泛使用透水混凝土路面,向世人展现了其雨水资源利用的最新成果。

在有“花园式城市”、“花园式国家”美誉的新加坡,无论是道路两旁、街道周边、海边还是建筑物周围,到处都是树木花草。这些绿化都是自动浇灌的,而且都有雨水利用装置。

1.2 国内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现状

我国雨水资源利用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新疆的“坎儿井”到北京北海团城的“倒梯形方砖、集水涵洞\" 雨水利用工程,都是古代雨水利用的典范。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大规模的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雨水资源研究与利用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探索与研究。自90年代起,北京、上海、天津、大连、哈尔滨、西安、郑州等城市开始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相继开展雨水资源利用的研究和应用。

北京市通过几年的探索与研究,在雨水集蓄利用技术上起步较早,发展较快。1998年北京市节水办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开始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立项研究,2000年北京明确提出建设市区雨水资源利用工程。同年北京市水利局和德国埃森大学的雨水资源利用合作项目开始启动,现已建雨水资源利用工程等示范工程10多处。2003年4月起,北京开始实行《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明确“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含各类建筑物、广场、停车场、道路、桥梁和其他构筑物等建设工程设施)均应进行雨水利用工程设计和建设。建设工程的附属设施应与雨水利用工程结合。景观水池应设计为雨水储存设施,草坪绿地应设计建设为雨水滞留设施”。同时规定雨水利用工程应与主体建设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其他城市,如上海2003年建成了具有雨水利用功能的生态住宅;2003年7月,天津建成了一座节水型水利科技大厦,并成功进行了“城区雨水利用”应用实验,大厦的雨水有望不再直接排入市政管线,而是作为第二水源用来绿化灌溉、冲厕、清洁路面或是涵养地下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曾针对郑州市水资源环境及雨水资源利用问题进行了研究。

2.城市雨水利用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目前,国内外一些城市已将雨水利用和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建设等结合起来进行建设,已建成或正在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的具体做法和规模依据小区的具体特点而不同,一般包括屋顶花园、水景、渗透、中水回用等系统。此外有些小区还建造出了集太阳能、风能和雨水利用水景于一体的花园生态建筑。

2.1 屋顶花园雨水利用系统

屋顶花园雨水利用系统是削减城市暴雨径流量,控制非点源污染和美化城市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可作为雨水积蓄利用的预处理措施。为了确保屋顶花园不漏水和屋顶下水道通畅,可以考虑在屋顶花园的种植区和水体中增加一道防水和排水措施。屋顶材料中,关键是植物和上层土壤的选择,植物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来确定,还应与土壤类型、厚度相匹配。上层土壤应选择空隙率高、密度小、耐冲刷、可供植物生长的洁净天然或人工材料。屋顶花园系统可使屋面径流系数减少到0。3,有效地削减了雨水流失量,可同时改善小区的生态环境。

2.2 屋面雨水积蓄利用系统

小区屋面雨水积蓄利用系统以瓦质屋面和水泥混凝土屋面为主,以金属、粘土和混凝土材料为最佳屋顶材料,不能采用含铅材料。屋面雨水水质的可生化性较差,处理不宜采用生化方法,宜采用物化方法,屋面雨水积蓄利用系统由集雨区、输水系统、截污净化系统、储存系统以及配水系统等几部分组成,有时还设有渗透系统,并与贮水池溢流管相连,当集雨量较多或降雨频繁时,部分雨水可进行渗透。初期雨水由于含有较多的污染物应予以排放,排放量需根据小区当地的大气质量等因素,通过采样试验确定。

根据初期弃流后的屋面雨水水质的情况和试验结果,采用相关雨水处理流程,其出水水质可满足《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要求。经初期弃流后的雨水通过贮水池收集,贮水池容积大小根据当地的暴雨强度公式,绘出不同历时的雨量曲线来确定。屋面雨水积蓄利用系统主要用于小区内家庭、公共场所等非饮用水,如浇灌、冲刷、洗车等。

2.3 地面雨水截污渗透系统

地面雨水可与屋面雨水收集结合起来,如我国一家房地产公司开发的咏梅山庄就采用了屋面—地面雨水综合利用系统。需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地表雨水在径流途中携带污染物,其在进人贮水池前应设置截污装置。

小区内道路雨水主要渗透补充地下水和排入管道。研究表明,绿地一般具有良好的入渗性。为了加大雨水渗透量,小区在规划时其绿地覆盖面积应大于建设用地的30%。此外,①应将小区内的公园、苗圃、草坪等绿地建设为良好的入渗场地,用于接纳道路上的雨水径流;②合理降低绿地高程,将小区内的绿地建造成下凹式绿地;③加大坎高,选种较耐淹的草种,使其蓄渗效果达到最好。为减少小区内的径流,可大量使用可渗透的铺装材料,将不透水地面改换成透水地面。譬如:在小区内人行道上铺设透水性方砖,步道自下设置回填砂土、砾料的渗沟、渗井采用透水性路面技术,在生态小区内修建透水性沥青路面或混凝土透水路面;沿着小区排水道修建渗透浅沟等。小区内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可进入小区内的雨水贮存池或人工湿地,亦可作为水井或继续下渗。在小区建设时,还可适当考虑建立小区雨水调蓄池。与传统的封闭排水方式相比,本系统通过渗透可增大地下水补充量,并可减少暴雨期间流量和暴雨流速,延长滞时,缓减排水系统压力,优化小区内的生态环境。

2.4 小区水景对雨水的利用

小区为满足人们回归水自然环境的要求,小桥流水、喷泉瀑布等都是小区水景的基本构成。小区水体不仅具有湿润、净化空气,改善小区气候等作用,还可作为雨水调蓄池用作生态小区的消防、绿化和浇灌等。这些都依赖于一个好的用水水质的支持,并需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如果用水缺少流动和更换,则易发生水质恶化现象,影响水体的观赏功能。针对这一点,可以结合小区雨水利用,在小区敷设雨水管线,将雨水排入小区内的景观河、景观湖或洼地等。

在小区水景设计时,应根据小区的地形、地物和自然景观,选择适宜的景观。当小区的水景设计成贴近自然状态的衬草时,可在小区内的人行道上铺设渗透性铺地材料。雨水经由收集管流入衬草洼地,在洼地底部夯实土壤以满足适当的播种。洼地内可饲养鱼、昆虫等生物,用它们净水,也可适当地设置机械净水器械。

2.5 道路雨水利用技术

德国监测认为,机动车道的降水径流含有较高浓度的污染物质,必须经过处理后方可排放,为此,德国沿机动车道均设有径流收集系统,城区所收集径流直接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高速公路所收集径流要进人沿路修建的处理系统处理后排放。一般采用沉淀后经氧化沟处理,再渗入地下的方式。

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必须处理好的技术经济和政策问题,需要从社会、经济、生态、科学、技术等不同角度入手,探索不同条件下雨水利用的模式与效果。通过城市雨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不但使城市供水量增加,同时是开源节流,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和创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水资源自立能力和安全保障程度的一项重要选择。

二、节流措施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供水水质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同时国家实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政策,倡导节约用水。这给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节水首先应在设计环节采取有效的节水技术措施,在技术上, 要不断研制、开发节水的新技术、新设备、新途径,并大力推广现有节水产品;在管理上应加强供水系统管理;同时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人人参与节水,共同创建节水型社会,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制定合理的用水定额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涌现了大量的新型住宅形式—高级公寓、别墅、复式住宅等, 虽然建筑面积、房间数目、卫生间、洗衣间等都相应增加了, 用水器具也增设了如妇洗器、按摩浴缸和蒸汽沐浴房等新型给水配件, 但是使用人数不一定增加了, 同时使用率也不会成比例地增加, 而且每人每次用水量随着光电式给水龙头等节水设备的广泛应用比原有规范规定的数值有所降低。 所以应对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人均用水定额、旧有洁具的额定流量的修改, 新增洁具的额定流量的制定, 以及流量计算公式的修订工作引起相应的重视, 从而在设计依据上做到更加科学地节水和用水。

(二)采取合理措施,减少剩余水压,避免超压出流。

“剩余水压”过高的用水点将产生超压出流,住宅设计时应考虑各种配水器具的位置标高、家庭和整栋建筑内部管道的水头损失及保证安全供水等多种因素,合理限定各配水点水压。在设计给水系统中合理分区与配置减压装置是将水压控制在限值要求内、减少超压出流的技术保障。视水质和供水压力不同情况可采用减压孔板或用压力调节阀减压,可使耗水量降低 15%-40% ,或安装节流塞、节水阀芯等均能起到较好的减压节流作用。

(三)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和设备。

配水装置和卫生设备是水的最终使用单元,其节水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节水工作的成效。因此,设计人员应优先选用节水器具和设备。

1.节水器具和设备的应用一般从下列方面着眼 1) 限定水量;

2) 限定(水箱、水池)水位或水位适时传感、显示, 如水位的自控装置、水位报警器;

3) 防漏, 如低位水箱的各类防漏阀;

4) 限制水流量或减压, 如各类限流、节流装置、减压阀; 5) 限时, 如各类延时自闭阀; 6) 定时控制, 如定时冲洗装置;

7) 改进操作或提高操作控制的灵敏性, 前者如冷热水混合龙头, 后者如自动水龙头、电磁式淋浴节水装置;

8) 提高用水效率;

9) 适时调节供水水压和水量, 如微机变频调速给水设备。 2.节水器具与设备 2.1 节水型便器

家庭生活中,便器冲洗水量占全天用水量的30~40%,便器冲洗设备的节水是建筑节水的重点。除了利用中水做厕所冲洗之外, 目前已开发研制出许多种类的节水设备。美国研制的免冲洗(干燥型) 小便器,采用高液体存水弯衬垫, 无臭味, 不用水, 免除了用水和污水处理的费用, 是一种有效的节水设备。还有一种带感应自动冲水设备的小便器, 比一般设备日节水13L。在瑞士及德国, 公共卫生间的小便器几乎100%采用了这种设备。还有各种节水型大便器, 如双冲洗水量坐便器, 这种坐便器每次冲洗水量为9L, 小便冲洗为415L, 节水效果显著。我国大、中城市住宅中严禁采用一次冲洗水量在9L以上的坐便器。此外, 利用压缩空气或真空抽吸的气动大便器, 每次仅需2 L的冲洗水量。 2.2 节水型水龙头

水龙头是应用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盥洗洗涤用水器具,目前开发研制的节水型水龙头有延时自动关闭水龙头,手压、脚踏、肘动式水龙头,停水自动关闭水龙头,节水水龙头等,这些节水型水龙头都有较好的节水效果。在日本各城市普遍推广节水阀(节水皮垫),曾在一些城市水道局的有关窗口负责赠送。水龙头若配此种阀芯,安装后一般可节水50%以上。

2.3 节水型洗衣机

洗衣机是家庭用水的另一大器具,今年欧盟公布的洗衣用水标准为:清洗lkg衣物的用水不得超过12L,而市场上绝大多数国产品牌的洗衣机用水量均大大超过了这一标准,以普通5kg洗衣机为例,大约需要150-175L水,一些所谓节水型洗衣机只不过是设置了少几个水位段,最低的水位段也在17L左右。青岛海尔公司是成功推出节水洗衣机的厂家,其生产的XQG50-QY800型洗衣机,每次洗衣只需60L水,达到了国际A级滚筒式洗衣机的用水量标准,其余的如超薄滚筒洗衣机XQG50-ALS968TX型及顶开式XQG50-B628TX型,也含有较高的节水技术,是适合家庭使用的节水型洗衣机。

2.4 节水型淋浴设施

在生活用水中,淋浴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20%-35%。淋浴时因调节水温和不需水擦拭身体的时间较长,若不及时调节水量会浪费很多水。因此,淋浴节水很重要。现在研制使用的节水型淋浴器包括带恒温装置的冷热水混合栓式淋浴器,按设定好的温度开启扳手,既可迅速调节温度,又可减少调水时间。带定量停止水栓的淋浴器,能自动预先调好需要的冷热水量,如用完已设定好的水量,即可自动停水,防止浪费冷水和热水。改革传统淋浴喷头是改革淋浴器的方向之一,现在已经使用的空气压水掺气式喷头可以节省一半水量。

2.5 管道节水

节水的前提是防止渗漏。漏损的最主要途径是管道,自来水管道漏损率一般都在10%左右。为了减少管道漏损,在管道铺设时要采用质量好的管材,并采用橡胶圈柔性接口。另外,还应增强日常的管道检漏工作。瑞士乔治费谢尔公司研制开发的聚丁烯(PB)管在建筑上的全面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首先在材料上选用了化工产品中尖端产品—聚丁烯(PB),具有耐高温、无渗漏、低噪音、保障卫生的优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给水系统。连接方法有热熔、电熔和带0型的挤压式等,使其系统能够完美地连接在一起,而且极利于施工安装。这种管材已在西欧北美等国得以广泛使用,节水显著。

(四) 海水冲厕

绿色建筑海水冲厕将是沿海地区节约用水、解决水资源紧张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缺水地区保障绿色建筑水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必将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快速的发展。

(五)真空节水技术

为了保证卫生洁具及下水道的冲洗效果,可将真空技术运用于排水工程,用空气代替大部分水,依靠真空负压产生的高速气水混合物,快速将洁具内的污水、污物冲吸干净,达到节约用水、排走污浊空气的效果。一套完整的真空排水系统包括:带真空阀和特制吸水装置的洁具、密封管道、真空收集容器、真空泵、控制设备及管道等。真空泵在排水管道内产生40~50kPa 的负压,将污水抽吸到收集容器内,再由污水泵将收集的污水排到市政下水道。在各类建筑中采用真空技术,平均节水超过40 %。若在办公楼中使用,节水率可超过70 %。

(六)热水供应系统的节水节能

热水供应系统按热水供应范围的大小, 可分为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和局部热水供应系统。无论何种热水供应系统都存在严重的水量浪费现象, 主要表现在开启热水配水装置后, 不能及时获得满足使用温度的热水, 往往要放掉不少冷水(即无效冷水) 后才能正常使用。为了尽量减少这部分无效冷水的量, 要对现有定时供应热水的无循环系统进行改造, 增设回水管; 对新建建筑的热水供应系统应根据建筑性质及建筑标准选用支管循环或干管循环。同一幢建筑的热水供应系统, 选用不同的循环方式其无效冷水量是不相同的。就节水效果而言, 支管循环方式最优, 立管循环方式次之, 无循环方式浪费水量最大, 干管循环方式次之。而对局部热水供应系统在设计住宅厨房和卫生间位置时除考虑建筑功能和建筑布局外, 应尽量减少其热水管线的长度, 并进行管道保温。除此之外, 还应选择适宜的加热和贮热设备, 在不同条件下满足用户对热水的水温、水量和水压要求, 减少水量浪费。

(七)充分利用市政给水管网的可用水头H0 对于高层住宅建筑,城市管网水压难以完全满足其供水要求。某些工程设计将市政管网进水直接引人贮水池中,白白损失掉了H0,尤其是当贮水池位于地下层时,反而把H0全部转化成负压,甚不经济合理。因此,在给水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H0的有效利用,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

(八) 建筑工地废水利用

建筑施工时混凝土养护、浇砖可以在有坡度的地面上进行,多余的废水可以通过排水管流入沉淀池,化石灰时上面的清水可以直接通过排水管流入沉淀池,雨水可以通过有坡度的地面、排水管流入沉淀池。沉淀池的做法与雨水利用相同,最后一级沉淀池的水流入蓄水池,然后由水泵加压二次利用。

(九) 消防系统设置

1.生活给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统两者分别单独设置。

在高层建筑给水设计中,从节能节流、节约工程投资、运行管理方便诸多角度考虑,宜把生活给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统两者分别单独设置。因为两种给水系统对水压的要求不同,这样便于合理确定各给水系统竖向分区的压力值,避免造成水量和能量浪费。此外,在设计贮水池时,当两系统贮水量相差较大时应将两系统的贮水池分建,这样既可以延长消防贮水池的换水周期,减少水量浪费,又可以保证生活饮用水水质符合要求。

2.消防贮水池宜单独设置或与游泳池、水景兼用

高层建筑中消防用水量与生活用水量往往相差甚远,消防给水系统设计流量可能是生活给水系统设计流量的好多倍。由于消防贮水要求满足在火灾延续时段内消防的用水总量, 因此, 在消防水与生活贮水池合建的情况下, 会由于消防贮水量远大于生活贮水量而致使生活供水在贮水池中停留时间过长, 余氯量早已耗尽而造成细菌、藻类繁殖, 水质的劣化, 使给水系统用户用水端发生二次污染。所以为保证水池中的水质符合卫生标准, 应定期更换贮水池中的全部存水(包括消防贮水) 。而当两系统贮水量相差较大时应将两系统的贮水池分建。最好使消防贮水池与游泳池、水景合用, 做到一水多用、重复利用及循环使用。 3.以区域集中消防加压贮水系统取代各建筑物中的单个消防加压贮水系统 对于高层建筑群或小区应尽可能共用消防水池和加压水泵, 消防贮水量应按其中最大的一座高层建筑需水量来计算。这样, 既可避免消防加压给各建筑设计带来的诸多技术问题, 又可以节省工程建设和设备投资, 降低运转费用,便于集中管理, 同时可避免多座贮水池的大量消防贮水及定期换水而造成的浪费。

(十)节水习惯

除了以上节水措施外,美国USGBC于2005年10月份公布的LEED-NC-V2。2还特别提出节水标准。制定中考虑了用水者的习惯, 因为通过改变用水习惯也可以达到更高的用水效率, 并且改变用水习惯是不用付费的, 从长远角度来看, 又可以节约相当一部分水:

1.改变盥洗室用水习惯

盥洗室是75%的住宅内部饮用水消耗者, 采用下面用水习惯可以较明显的起到节水作用:

1) 不用马桶冲垃圾, 使用废纸楼;

2) 淋浴时, 使用肥皂或者洗发水洗头时, 关闭喷头;

3) 不要把浴盆充满水, 水位比浴盆边沿低几英尺或者注入半盆水; 4) 刷牙或者剃须时, 关闭水龙头。剃须时使用杯子或者洗脸盆。 2.改变厨房和洗衣房用水习惯

1) 达到全负荷时才使用洗碗机。选用时, 最好选择有多种负荷的洗碗机; 2) 如果手工洗碗时, 使用水池的水洗, 不直接使用流淌的自来水; 3) 洗水果或者蔬菜时, 使用水池的水洗, 不直接使用流淌的自来水; 4) 在冰箱中放一罐水, 从而避免了使用流淌的水龙头来冷却冷料; 5) 洗衣时, 使用满负荷或者使用合适的水位。 3.改变其他用水习惯

1) 清洁车道、人行道和台阶, 使用笤帚, 而不是用水冲洗; 2) 洗车时用水桶, 或者在商业洗车点洗; 3) 不给孩子买用水的玩具;

4) 不采用装饰性水景, 除非水是循环使用时。即使循环使用, 也要向公众贴出标志表明, 并且在干旱季节不使用。

总之, 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不同的工作有着共同节水责任, 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节水措施。每一种节水措施都能为保护水资源起到较好作用, 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绢绢溪流汇成江河,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 才能使我们的水资源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参考文献:

[1] 付婉霞,刘剑琼,王玉明.建筑给水系统超压出流现状及防治对策[M].[2] 付婉霞,曾雪华.建筑节水的技术对策分析.[3] 武桂芝等.海水冲厕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23).[4] 蒋兴林,钱坤,楚超.浅析美国绿色住宅建筑节水技术。四川环境,2006,(25).[5] 蔡莹,蔡鸣,张爱莉等.居住小区中水回用系统.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9):62 ~63.[6] 黄明祝,周琪,李咏梅.中水回用及展望。再生资源研究,2003,(5):19 ~21.[7] 汪慧贞,车武等.浅议雨水渗透,给水排水,2001,27(2):4一7. [8] 周军,李彦伟.推进城市雨水资源化积极创建节约型社会.

推荐第10篇:绿色建筑工作总结

绿色建筑工作总结

一、完成情况

2017年,我县新开工建设的建筑工程项目30个,总面积达到69.93万平方米,其中达到省级绿色建筑要求的项目7个,建筑面积32.66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47%,超额完成原定的新建绿色建筑20%的标准。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我县2017年1月1日后,新开工的开发项目基本能够按照绿色建筑来设计、施工和备案,但各乡镇公租房和学校校舍等公建房因资金等原因,未按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施工,建筑面积达到总面积的10%左右。

绿色建筑的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需要各部门紧密配合,充分认识到发展绿色建筑的重大意义,担负起各自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为我县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付出应尽的努力。

第11篇:浅谈绿色建筑

浅谈绿色建筑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建筑不再仅仅是一个供人居住、进行活动的场所。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自然资源的锐减,绿色节能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摆上桌面来,其中就包括了绿色节能建筑。绿色建筑标志着建筑观念的更新,以及建筑节能与保护地球环境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而言,绿色建筑也可称作生态可持续性建筑,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期满足人类健康地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需要。目前,对绿色节能建筑得到普遍认同的定义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其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

绿色建筑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2)节约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3)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对室内环境设计重视起来。人们力求创造一个舒适、高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但是人们室内装修使用的不少材料,大都是由化工材料制成的,有的本身含有有毒物质,它们不断的向室内空气中挥发有毒成分,给人体带来不良影响。事实证明,材料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材料所释放的各种气体和氨、甲醛、苯、氡等对人体的健康非常不利。封闭的室内环境由于温度、湿度较大,有些材料会对霉菌和细菌生长提供养料,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具体来说,家庭装修污染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板材类。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人造装修板材,内含超标的甲醛,如大芯板细木工板、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及用这些板材制作的复合地板、家具等。甲醛主要来自于制作复合板材所使用的脲醛树脂胶,这种胶具有胶接强度高、不易开胶的特点,是目前生产各种复合板材普遍使用的粘合剂。脲醛树脂中含有甲醛,会形成游离甲醛气体释放到空气中,而甲醛为高毒性物质。

(2)石材类。石材类装修材料如花岗岩、大理石、石膏、瓷砖等含有一种叫做氡的有害物质。氡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9中环境致癌物之一,它是仅次与吸烟的第二个肺癌致病因。

(3)涂料类。装修中使用的油漆、涂料、防水材料及各种油漆涂料的添加剂、稀释剂中含有有害物质苯。

(4)水泥等建材类。水泥等建材中包含有有害物质主要为氨,它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我国的绿色节能建筑还远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我们国家的建筑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法规配套不够完善,节能技术与产品不够成熟管理机构不健全等。绿色建筑的观念也还待更为广泛的普及。推广绿色建筑不只是政府的职责,广大居民也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很多建筑本身的节能效果不错,可居民在装修过程中,把墙皮打掉了,或者换了窗户,拆掉天花板,这样就破坏了建筑本身的节能性和环保性。财政投资的项目,都必须达到建筑节能的最低标准,一定要应用建筑节能的标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不管哪个公司或机构建造,都必须是节能的绿色建筑,这需要政府去实施,也需要广大市民关心监督。

在推动绿色节能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绿色节能建筑的源头

因此积极开展绿色设计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根据我国的围情,绿色设计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是节约能源尽量从总体上减少能量的使用,并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可持续能源;

(2)是尽量利用可循环的材料和能源,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3)是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建筑空间尽可能健康舒适;

(4)是在设计时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物耗和能耗.使建筑全寿命周期费用最低,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

另外,还要强化施工现场的监督。积极推广绿色施工施工阶段是将设计成果转化为实物的阶段,也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直接的阶段。绿色施工和绿色设计一样,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建筑企业在施过程中,要加强施现场管理。

(1)建筑场地应减少施工场地的占地面积,减少施工对场地的扰动和破坏;

(2)通过改善能源使用结构,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组织施工,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以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3)采用施工节水工艺、节水设备和设施.尽量考虑水的循环使用,加强节水管理,施工用水进行定额汁量;

(4)施工单位应按照国家、行业或地方对绿色建材的法律、法规及评价方法来选择建筑材料。

推广绿色建筑是当前我国建筑业的重大战略任务

需要我们共同的智慧、经验和勤勉,让我们抓住机遇,协同努力,在学习、借鉴国外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建立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的创新体系。让我们从每一栋建筑、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城市做起,让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绿色礼区、绿色城市构成我国未来希望的发展前景。

新北建园三期项目部

第12篇:绿色建筑论文

绿色中建美丽中国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城市化让我们生活越来越便捷越来越美好,然而当下社会面临诸多发展带来的问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居民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这不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

作为全球最知名建筑地产综合企业集团,如何减少约占全社会总能耗三分之一的建筑能耗打造绿色建筑的确是个命题。建筑垃圾的回收处理、重复使用将会是我们整个产业必须面对的考验。比如中建美国公司,施工开挖的土方,运出现场烧制成砖块,再使用在该工程上,这对中国的建筑垃圾处理是一条启示。再比如说,中国建筑施工现场临建设施,施工用的模板等,可以建立租赁配送中心,重复使用,提高效益,节能绿色。

其实,中国建筑一直致力于绿色建筑的探索,许多方面走在了前列。绿色的钢构、商砼等专业化道路,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研究。在国家标准规范滞后的状态下,我们所投资的项目,逐步都要求做到绿色节能,我们会一如既往,为生态文明做贡献。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引起人民大会堂内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中国建筑作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地产综合企业集团,拥有完整建筑产品产业链,在以科技支撑生态文明、以设计保证绿色环保的社会运行系统内必然扮演重要角色。 建设最适宜人类空间环境

目前,人类40%的能源都用在建筑领域。生态绿色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绿色建筑和建筑生态化问题。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 ,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

十八大中城镇化的再次提出,更是将建筑生态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城镇化的发展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发展方式,这就要求建筑业切实转变资源消耗多、劳动强度大的状况,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城市、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要求传统建造方式升级为产业化、工业化生产模式,要求提升全行业的信息化和其它先进技术的应用水平,要求竞争实力从成本为主体转变为技术和文化为核心。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最大的建筑企业,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把研究、推广、实施、发展绿色建筑为主要工作目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对环境少索取,对生态少影响,建设最适宜人类空间环境。这是中国建筑的态度,也是中国建筑的使命。 打造完整准确的绿色建筑理念

在“生态是资源、生态是优势、生态是市场、生态是品牌、生态是形象”等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研究生态文化,并用一种创新的生态理念和思想去指导具体的建筑实践,不但能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规范限制人类的生态道德和主体行为,而且对提升中国建筑绿色建筑技术水平,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据了解,中国建筑推进建筑生态化的战略目标是以绿色建筑为基础,进而扩展到绿色社区、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城市,最终达到建筑与人、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以绿色为基调的新型城镇化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实现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其主要措施包括引进、创新关键技术,规范企业标准,做好行业示范。

未来中国建筑将加强情报、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实时掌握行业动态,了解世界先进技术进展,搭建生态建筑设计、生态建材、生态建造技术信息库。积极开展创新型研究以及多学科交叉研究,进行生态化设计研究、生态建筑材料开发、生态建造技术研究。培育一批与节能、节水、节材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一些关键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实现我国建设行业关联产业出口产品由劳动力成本优势向高技术优势的转型。建立中建系统内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以此在设计、建设、后期维护等环节中有效地减少对环境和住户的负面影响。规范一个完整、准确的绿色建筑概念,防止建筑的滥绿色化。建立先进的试验平台,在世界范围内综合测评、筛选新产品、新技术,为建筑全寿命周期当中涉及的产品、技术的选择提供依据。 以生态的名义构筑城市的情感

城镇化战略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通过规划和设计手段建设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生态城市。

目前来看,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规划及建筑设计问题,例如区域用地性质单

一、市政水系统管线规划落后、建筑太多无雨水收集系统、新能源利用未普及、建筑绿化未普及,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建筑设计院做了多种尝试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按照“就近原则”实现各区域内用地性质的多样性,例如,在进行社区规划时,可适当增加办公用地,以减少由于上班交通产生的能源消耗及尾气排放。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注意整体布局,在建筑基地的选址时就考虑日照、遮阳、基地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同时注意单体设计策略,例如建筑体型,保温、隔热、自然通风、绿色照明、中水、雨水利用、绿化。

粗放式的发展之路必将被绿色生态城市模式所替代,不过城市的发展无须一味地追求高端,当城市味十足的时候,我们往往渴望那些记忆中更原始的部分。众所周知,城镇化不是要把乡村变为城市,就地城镇化才是主流方向。对于本身就居住在乡镇中的人来讲,生活得更卫生舒适,房屋建造得更高效更省钱则是他们的切身愿望。对于设计和施工都上巨大的挑战,我们这一行之所以重要,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它是一个链接体。或者说,足够优秀的设计与施工是一个链接体它承载历史和未来,沟通物质和精神,链接自然和社会。 施工生产严把绿色生态关

各项目根据具体实际建立《施工节约能源制度》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在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绿色建筑理念

中国近年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根据历史数据及各国历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上看,中国在未来20年内的加速发展将拉动约40万亿的基础设施投资需要,因此,抓住这20年的黄金发展期,积极投身于绿色生态建设,大力促进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将有助于企业进一步确立中央特大型骨干企业和全球建筑业龙头的地位,提升中国建筑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

第13篇:绿色养老工作汇报

为计生家庭种下“绿色养老金”

近几年来,永新县才丰乡计生协会根据农业产业加速发展趋势,结合才丰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全面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中的独女户和二女户不再生育的‚绿色养老‛工程,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切实把关爱女孩行动落到实处。在县计生委的大力支持下,以关爱女孩绿色养老工程为主,统筹解决养儿防老的问题,实现了‚绿色养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

一、基本情况

才丰乡洲湖村地处永新县城南面,旅游景点南华山的脚下,四面环山,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是一个典型的以特色农业为主的村。该村总人口2950人,有已婚龄妇女699人,‚二女户‛61人。‚绿色养老‛工程是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乡在计划生育基层基础组织,积极探索适应解决农村计生家庭的实际问题,顺应新时期农村发展形势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方向,让农村‚二女户‛都能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在致富创业中找到发挥作用的舞台。

在乡计生协会的带领下,村计生协会走村串户,广泛听取‚二女户‛意见,发现计生家庭迫及需要解决养儿防老的问题,在动员时,却提出了新问题:谁领着我们干?谁提供技术服务?谁来承担风险?由此形成了‚支部抓协会、协会连党员、党员带计生户‛的组织形式。

二、主要做法

依托农村致富能人的资源优势,组建植树产业协会,通过党支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领计生户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优势产业,明确产业主要工作职能。

第一、转变工作思路,找准“绿色养老”切入点。该村围绕实施‚绿色养老‛项目,采取统一规划并无偿提供优质苗木,稳定所有权,搞活经营权,规范林地流转,扶持计生家庭开发绿色,助推‚绿色养老‛项目;同时围绕实现林木种植规模化、质量标准化、经营集约化、营销网络化,积极引导民营资本注入绿色产业,鼓励农民发展公司农业,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引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使产业升级,将土地以租赁形式进行有效流转,推行‚林木公司+计生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计生户‛的经营模式,以订单种植形式组建利益联合体,吸纳10户计生家庭参与林木产业化经营,建立松树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80亩,使绿色林木亩均产值突破4000元,拓展了计生家庭‚绿色养老‛空间。

第二、发挥带动作用,挖掘绿色创利潜力。把计生协会的群众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充分发挥和体现到发展农村产业、帮助农民致富、解决养儿防老之中。通过采取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党员带动等方法,带动更多的农村计生家庭‚绿色养老‛。 该乡洲湖村的村支部书记吴家海作为‚二女户‛家庭,他妻子谢汝兰于1990年落实绝育手术,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夫妇两收入很不稳定。为此,乡计生办根据其家庭情况积极联系为他们开展帮扶活动,让他承包了

210亩山场种植了松树、桐树,并每年为他提供一些苗木,请来林木专家为他提供技术,那一年收入达到5.8万,到第二年,他又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了300亩,现在年均收入达到7万元。与村支书同一个村小组的‚二女户‛家庭吴伏风、金芬风夫妇,其妻子金芬风自1992年落实绝育手术后,身体状况和家庭经济情况一直不好,吴家海书记就多次上门,让他们参与到绿色养老工程,他们毅然把自家的7亩自主山场全部种上松树和杉树,纯收入达3.5万元,到2009年松树和杉树面积发展到15亩,年纯收入达到7.3万元。现在家里盖起了楼房、添置了高档家用电器,过上了小康生活,并有十几万元积蓄。俩女儿都已长大成人,不愁女儿出嫁后的养老问题。该村下新小组的刘远风、吴龙保夫妇在30亩自主山场上种植了2700的株松树和杉树,他们不认为自己生育二个女儿而悲观,通过‚绿色养老‛工程的实施,他们夫妇心里存了多年的‚疙瘩‛打开了:‚‘养儿防老’是老观念,有好政策生女儿也一样。反而带动了周围的计生家庭积极参与绿色养老工程。目前全村共有‚二女户‛6户,种植松树、杉树面积445亩,竹木20亩,其中10亩以上的4户,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亩均杉树纯收入5650元。

第三、政府强力推动,绿色产业成群众“养老银行”。乡计生协、林管站等有关部门,及时对‚绿色养老‛工程提供跟踪服务,每年组织林业技术骨干进入基地进行免费技术指导。在种苗供应、树苗移栽、嫁接改造、配方施肥、病虫防治、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引导服务,扶持组建了2个‚绿

色养老‛项目专业合作社,并在网络上发布销售信息,为林农搭建了一个直销平台。同时乡村两级分别成立了计生‚绿色养老‛领导小组,与计生家庭户分别制定了一份‚绿色养老‛合同,在基地旁边都树立一块‚绿色养老‛保护牌,标明了基地的名称、收益人和责任人。乡、村党员干部围绕实施‚绿色养老工程‛,与每户计生家庭帮扶对象结成帮扶对子,协调解决项目、资金、场地、种苗等实际问题,聘请农技专家开展现场咨询服务,加强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手把手教给科技‚点金术‛。目前华光村的一些计生家庭都盖起了楼房和购买的家用电器,有几户还购买了小汽车,积累了‚绿色财富‛,种下了‚绿色养老金‛,以解决他们的生活、养老之忧。

才丰乡通过落实奖励帮扶措施,大力实施计划生育‚绿色养老‛工程,致富计生家庭,让农村独女、二女户家庭优先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使计生家庭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有保障,有效提升了全乡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据统计,三年来,全乡通过发放小额扶贫贷款、免费提供种苗,建立‚绿色养老‛基地1000余亩,有18户计生家庭受益‚绿色养老工程‛,共栽种松树、杉树等林木650亩,家庭人均林木收入3500元,受益户达14户,有效解决了农村计生家庭养老后顾之忧。

第14篇:绿色医院建筑规划

绿色医院建筑规划

绿色医院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合理规划、精心设计、确保功能、遵守流程;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安全、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医院建筑。

绿色医院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医院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医院建筑的主导趋势。目前,世界各国及国内各级政府普遍重视绿色医院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国家都在绿色医院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由于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环境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医院建筑的研究与标准制定也存在差异。

绿色医院建筑的实现过程应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阶段的工作。在建筑创作初期,应以最大限度实现医疗功能为目标,在建筑基本达到医疗需求的前提下,再进一步优化建筑的各项其他要求。在医院建设工程策划阶段,应充分研究拟建医院建筑的各项医疗功能指标,在新建医院和原有医院中所发挥的作用,使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投入能够最终为医院各项医疗业务的开展发挥作用。医疗功能指标应包括医疗学科的住院、门诊及手术量,医疗功能单位的设置及主要医疗用房要求。与此同时,制定与项目绿色评价设计目标相关的衡量标准和内容,用以指导医院建设的下一步环节。

量化的医疗需求和合理的面积分配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提出量化功能空间需求务必要预先进行面积分配测算,避免由于盲目提出过高医疗需求,造成规划总面积无法承载,使建筑创作无所适从。在医院建设设计的前期阶段,应充分研究各种功能房间的使用技术要求和医疗流程布局,力求在最终交付使用前达到各项使用要求,最大限度减少拆改浪费。功能房间的技术指标主要包括家具设备布置、水电技术条件和点位数量、使用部件的材质要求等等。新建医院建筑中的主要医疗设备数量,应根据测算工作量和单诊时间进行科学计算,在建筑中为设备留有合理的发展空间。同时,要考虑到合理安排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医疗设备工作周期和工作时间。

建筑设计之前加入“总体规划”这一过程,在其他类型的建筑设计中并不常见,这是由医院建筑的复杂性决定的。总体规划为医院建设搭建建筑的骨架和脉络,决定建筑交通关系和生长关系,担负着将医疗规划翻译为空间规划的任务。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山东省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民用建筑规划设计、市政工程以及程勘察甲级资质设计单位。技术力量雄厚,设计手段先进,质保体系健全。第三分院是隶属于总院的一个以绿色医院、医疗建筑、绿色医院规划设计、绿色医院建筑规划、绿色医院设计、公共建筑为主的集设计、咨询于一体的综合设计分院。多年以来,三分院潜心研究医疗建筑规律,培养了一支技术精湛、求真务实、团结进取、追求卓越的医疗设计团队。下面由他来继续讲讲在实际调研过程绿色医院建设该注意哪些问题:

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建好一栋楼,毁掉一片地”的状况在医院建设中大力倡导医院总体规划的情况下仍屡有发生。例如,北京某医院要为新增的 MRI 医疗设备建设配套用房,因建设量小,设备厂家可以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协助建筑设计和施工,因此该 MRI 科室在无总体规划情况下建设完成,在医院改扩建时就成为医院用地内的“钉子”,为后续建设带来极大困难。因此,这里强调医院“所有”建筑物均需依据具有一定生命周期的医院总体规划指导建设。由于医院的发展需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障制度的变革、人口的数量增长和年龄结构变化、医疗技术与设备的迅速发展与更迭等等交织在一起作用于医院的发展需求,因此要求规划具有适应未来变化和发展的灵活性。预先设定合理的场地开发容量和强度,避免场地开发强度过大或过小,从而造成城市配套设施和条件的不具备或土地浪费。遵守土地综合利用和开发规划原则,有助于避免无计划发展以及城市相关资源的利用和影响(交通、空气质量、城市配套基础设施等)。

在总体规划阶段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减少对能源的需求,为本标准医院建筑其他“绿色”措施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之一。为保证传染病医院和医院传染科病房的有效卫生隔离,在选址上应尽量远离人群密集活动区域。

与地质现象有关的自然灾害有:地震、火山爆发、山崩、海啸等。我国幅员辽阔,近年来屡有人口稠密地区遭受多种地质自然灾害事件发生,损失惨痛,作为在灾害时救治生命的场所,医院的安全性首当其冲。故这里加入“地质灾害”一词。为了避免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绿色安全医院”建设地点指标中,有以下几点可供我们参考:1.不在某个山坡的边缘;2.不接近地震断层;3.不靠近山脚; 4.不靠近水体; 5.具有雨水排水系统及堤防; 6.不在某个填海区;7.不在洪水多发区;8.不在台风区之中;9.不靠近活火山。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会造成对建筑场地毁灭性破坏;氡为主要存在于土壤和石材中的无色无味的致癌物质,将对人体产生极大危害;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剂量的电磁辐射下,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和杀死,并产生多种疾病,同时也会影响大型影像设备的使用和成像报告和结果。能制造电磁辐射污染的污染源如广播发射塔、雷达站、通信发射台、变电站、高压电线、直线加速器、核磁共振、DSA、CT、PET 等;其它如油库、煤气站、有毒物质车间等均有发生火灾、爆炸和毒气泄漏的可能。新建医院须进行《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并通过专家评审,并进行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减小对未开发地区土地的压力,尽量利用成熟的和充足的城市基础设施,保护医疗设施使用者的健康。将开发引导到已有基础设施的市区,保护绿化地区以及生活环境和自然资源。在郊区,则提高对现有或以前开发地区(而不是未开发郊区土地)的开发密度。 健康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提高空气质量、提高水质以及有利于社会、心理和身体健康(通过从身体和视觉上与自然环境的联系)。通过减少施工活动对现场的干扰和破坏,可保护以上生态系统的健康。

防止在建筑施工中由于地表径流或风化引起的土壤流失,包括通过堆积并重用的措施来保护表层土;防止雨水管道和地表径流带来的杂质、颗粒产生的沉淀物;防止灰尘颗粒物质对空气的污染。制定一份完善的施工组织计划,以尽可能减小项目施工阶段的现场破坏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第15篇:绿色建筑阅读答案

绿色建筑阅读答案

近年来,世界各国竞相推出“绿色建筑”,令人耳目一新。

德国建筑学家制造成功的一种“向日葵”式旋转房屋,内装如同雷达一样的红外线跟踪器,只要天一亮,房内的马达就会启动,使整座房屋迎着太阳缓缓转动,始终与太阳保持最佳角度,使阳光最大限度地照进屋内。夜幕降临,房屋又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复位。这种房屋既能充分利用太阳能驱动房屋运动,保证房内的日常供热和用电,又能将明媚的光能储存起来,供阴天和夜晚使用,设计构思十分巧妙,独具匠心。

澳大利亚悉尼市为迎接举世瞩目的2000年奥运会,特意设计了世界第一家跨世纪的绿色体育馆,使人能处处体会到环保的气息:供电——由设在馆顶上的1000组太阳能电池完成;座椅——90%来自废料制造而成;纸张——即盛会期间准备张贴或使用的所有海报、入场券等,全以再生纸印刷。更奇特的是,无论是建筑的造型,还是墙壁上的装饰图案或大厅中的雕塑,均以地球、波浪、年轮、阳光、水草、叶脉、藤蔓或珍稀动物为主,使整个建筑表里如一,内外和谐。它向世界各国的人们发出忠告:热爱大自然,热爱养育我们的地球。

绿色建筑 阅读练习题: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3分)

耳目一新:

独具匠心:

2、按短文内容填空。(6分)

(1)德国建筑学家设计了一种______的建筑,它的功能是_______

(2)澳大利亚建筑学家设计了一种_______的建筑,它的奇特之处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想要告诉我们:。(2分)

4、用简短的语言说说你对“绿色建筑”的理解。(2分)

5、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其中一个口号就是“绿色奥运”。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受到启发,请你给2008年北京奥运盛会

奉献两条好建议。(4分)

绿色建筑 阅读答案:

1.耳目一新:前所未见,感觉很奇特。

独具匠心:设计构思十分巧妙。

2.德国建筑学家设计了一种桥面利用和储存太阳能的建筑,它的功能是日间利用太阳能供热、用电,驱动房屋,夜间利用储存的太阳能供电照明。

澳大利亚建筑学家设计了一种环保绿色的建筑,它的奇特之处在于100%利用太阳能,90%废料制作的废椅,再生纸以及植物装饰。

3.各国都在大力推出设计新颖的绿色建筑。

4.绿色建筑需要考虑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要多多利用环保及再生材料,考虑绿化与建筑统一。

5.多多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多利用北京特有的绿化植

物。

第16篇: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

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

一、控制项:

1、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1/687中的设计计算要求

2、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和表面无结露、发霉现象

3、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新风量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1/687的设计要求,新风口的位置保证所吸入的空气为室外新鲜空气,不应从机房、楼道及天棚吊顶等处间接吸取新风

4、室内甲醛、苯、氨、氡和TVOC 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北京市《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程》中的要求

5、宾馆和办公建筑室内背景噪声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室内背景噪声水平满足《商场(店)、书店卫生标准》GB9670的相关要求

6、建筑室内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有关要求

7、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设计符合《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的要求

二、一般项:

1、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保证自然通风条件下,主要功能房间换气次数不低于每小时2次

2、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空调 末端

3、宾馆类建筑围护结构构件隔声性能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以及要求

4、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安排合理,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以及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5、办公、宾馆类建筑75%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系数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的要求

6、地下车库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监测装置

三、优选项:

1、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改善室内热环境

2、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3、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室内或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

第17篇:绿色建筑与钢结构

绿色建筑与钢结构

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在全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上个世纪60年代意大利建筑师保罗·泰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Arology,Architecture+Ecology)的概念,即绿色建筑前身。绿色建筑现在在国际上仍然缺少一个统一的概念,随着世界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欧美国家提出的“生态建筑”、“节能省地型建筑”和“可持续建筑”,以及日本提出的“环境共生建筑”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绿色建筑的阐述。对绿色建筑的提法的共同特点是将建筑与环境紧密联系,突出以下三个方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和负荷小;能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要求建筑与自然条件相融合。

我国对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s)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务院[2013]1号文件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简言之,绿色建筑就是在全寿命周期内四节一环保,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评价体系共由以下六类指标组成:节能和能源利用;节水和水资源利用;节材和材料资源利用;节地和室外环境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标准》适用于住宅建筑(约占我国建筑总面积的2/3)和公共建筑(限于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标准》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个数将评价结果分为一星、两星、三星3个级别。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国家层面激励政策:2012年4月,财政部和住建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167号文),明确提出了全国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目标和财政措施。

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务院[2013]1号文件转发),明确提出了全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地方标准:目前,全国已有20余个省市编制了地方绿色建筑评价相关的标准。例如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TJ08-2090-2012)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通过6方面对建筑项目进行绿色评估,包括:可持续的场地设计;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与环境;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革新设计。LEED评价结果的4个等级:合格认证、银奖认证、金奖认证、铂金认证。

英国建筑环境评价方法BREEAM评估的内容包括:建筑性能;设计建造;运行管理。评价条目包括:管理——总体的政策和规程;健康和舒适——室内和室外环境;能源——能耗和CO2排放;运输——有关场地规划和运输时的CO2排放;水——消耗和渗漏问题;原材料——原料选择及对环境的作用;土地使用——绿地和褐地使用;地区生态——场地的生态价值;污染——(除CO2外的)空气和水污染。BREEAM评价结果的4个等级:合格、良好、优良、优异。德国可持续建筑评估体系(DGNB,Dentsche Guetesiegel Nachhalteges Bauen)。日本建筑环境效能综合评估系统(CASBEE,Comprehensive Ae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加拿大绿色建筑挑战计划(GBTool,Green Building Challenge)。绿色建筑关键字

一般建筑对人类环境的不利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建筑材料对人类环境的影响:原料生产、部品加工—人工建筑材料带来的问题;自然资源破坏严重;传统建筑材料生产耗能大;传统建筑材料生产碳排放大。一般建筑材料对人类环境的不利影响:比如我国2003年的水泥产量为7.4亿吨,而同期世界总产量为16亿吨,我国水泥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7%,生产消费1吨水泥=石灰石1吨+水0.6吨+沙子2吨——排放CO21吨。2003年我国消耗:石灰石

7.4亿吨、水4.44亿吨、沙子14.8亿吨、排放CO27.4亿吨。

我国土木工程的快速发展,是以对资源的极大消耗、对环境和自然景观、生态的破坏为代价而实现的。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常规施工建设对人类环境的不利影响,土木工程建设带来的问题——浪费资源情况比较严重,我国每年建成房屋的95%以上属高能耗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3倍;我国钢材利用率仅为65%,而发达国家大多在80%以上。在我国,建筑能耗已接近社会终端总能耗的30%;建筑工程的材料消耗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比例大约为:钢材占25%,木材占40%,水泥占70%;每年新建工程产生垃圾约4000万吨。使用、拆除过程对人类环境的不利影响,使用过程带来的问题:耗能大,碳排放大;采暖制冷、生活垃圾破坏自然和谐。拆除过程带来的问题:大量建筑垃圾;大量粉尘污染环境。

土木工程行业资源浪费、破坏环境的有所表现:设计求异,建筑能耗高,如有的工程用钢指标高达712公斤/平方米,创造了世界最高耗钢量的记录,并出现了屋顶结构自重达到活荷载10倍以上、占总荷载70%以上的极不正常现象,为其安全性埋下隐患。为了形成建筑师刻意营造的杂乱无规律的外表图像,次结构的构件和节点都将扭曲,受力最大的部位不得不采用昂贵的Q460、厚度达110毫米的厚钢板,增加了制作和安装的难度,延长了工期,其制作和安装的单位造价上升到了一般大型钢结构建筑的一倍以上。工程总造价高昂。还有的工程设计求异,建筑能耗高,建于8度抗震设防区工程,高度为234米的超高层建筑,建筑方案为高空大悬挑的倾覆性不平衡体型,整体前倾且在高空悬臂外伸75米的建筑造型已无法得到抗震合理的结构体系,用钢指标高达296公斤/平方米,总用钢量14万吨,是世界用钢量最大的单体建筑。造成资金和能源的巨大浪费,并给主楼的抗震设计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隐患。

规划滞后,大拆大建:城市规划不甚合理,大片的拆建现象比比皆是,官员决策,随意修改城市规划,大拆大建的情况比较突出,很多城市不切实际的兴建大学城、科技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建筑寿命短:建筑寿命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建筑质量本身不过关,其二,城市规划变动频繁,2011年3月,南京太平南路一地铁施工点附近的一排梧桐“修整”后留下树干,树身上喷涂了迁移编号。片面追求政绩工程,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及盲目的旧城改造,导致了环境污染,绿色资源破坏。

绿色建筑关键字就是节能、能源利用;节水、水资源利用;节材、优质材料利用;节地、土地资源利用;室内外环境保护及生态环境;绿色施工;运行信息管理、绿色运行管理;可持续建筑。

绿色建筑的使命

绿色建筑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社会的长期需要;环境保护符合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实施“四节一环保”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化。绿色建筑的要求:绿色建筑以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础;推行绿色建筑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继承、创新与具体实施。绿色建筑的内涵: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耐久性;四节一环保;绿色施工;使用过程的节能性;拆除可重复利用。绿色建筑行动的实施:实施各阶段有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使用阶段、维护阶段等。各阶段实施者:注册规划师;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师;注册设备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

钢结构建筑的优势

有以下几大特点:安全可靠——材质均匀;力学性能清楚;计算及分析规范成熟。抗震性能好——我国70%以上城市在抗震区,地震灾害频发,钢结构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钢材延性好——能利用钢材塑性变形耗能;钢结构建筑震害少、震害轻。耐久性好——材料性能不因时间长而损伤;正常维护下可以长期使用,不受时间限制。减轻地基受力——钢结构建筑自重较轻,减轻地基受力。增加使用面积、减小建筑总高度——钢材强度大,梁、柱、

墙、板等截面小;结构构件轻量化,降低建筑自重。全部工厂制作——质量有保证,部品品质高,安全耐久;节能、节水、环保、减排。安装简单、建设工期短——现场机械化施工,部品工厂化制造,建设工期短。结构和构件轻、运输方便——运输量少、节能,运输过程中对环境污染小。易拆除,部品可重复利用、材料可循环利用等优点。综上所述,钢结构具有轻、快、好、省的优点,目前是绿色建筑最佳的结构形式。

推广绿色建筑的建议

推广绿色建筑存在的瓶颈:经济瓶颈:增加的费用谁买单?建筑收益谁保证?理念瓶颈:增加人力、财力投入有无必要?科技瓶颈:绿色建筑的科技成果缺乏;研究项目资金谁提供?科技成果谁支持?人才瓶颈:缺少具有绿色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人才。

发展绿色建筑的建议:发展方向——工业化建造的绿色钢结构建筑,部品制备工厂化;部品和设计标准化;部品制备和现场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BIM)。政府支持——向社会宣传;给技术政策;搭研发平台;改善竞争环境;给开发商、设计和施工单位必要的经济激励高校参与:培养人才;完善技术体系。企业——创自己的绿色品牌;提高技术附加值。行业协会——引导产学研合作;引领产业发展。社会——改变观念;适应绿色(建筑)生活方式。

第18篇:绿色建筑发展趋势探究

听课证编号:

绿色建筑发展趋势探究

姓名:注册单位:身份证号:培训单位:

绿色建筑发展趋势探究

引 言

提起绿色,映入我们脑海中的是吴承恩笔下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的“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还有电影《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的参天巨树、飘浮在空中的群山、色彩斑斓充满奇特植物的茂密雨林和各种还会发出光,就如同梦中奇幻花园的动植物„„

绿色在滋润着我们的生命。漫步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耳边仿佛传递给自己的只是城市无尽的喧嚣和莫名的浮躁,此起彼伏的鸣笛和刹车的声音充斥着眼前的世界,远方还有数根参天的烟囱在肆无忌惮的吞吐着烟雾。蓝天白云对于我们就是一种奢侈,青山绿水更是要到人工雕琢过的景区才可以看到。自然在慢慢离我们远去。这难道就是我们孜孜追求的进步?这难道就是我们向往的工业文明?这难道就是我们花费几代人心血换来的高新世界?这一切好像是剥去了灵魂的行尸走肉,带给我们的只是物质的初步满足,可我们似乎失去的更多。 历 史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1969年,美国建筑师伊安·麦克哈格著《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使得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组织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同时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德、英、法、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

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发布。

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推广,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发展方向。

90年代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开始走入正规。阿莫里·B·洛温斯在文章《东西方的融合: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而进行的整体设计》中指出:“绿色建筑不仅仅关注的是物质上的创造而且还包括经济文化交流和精神等方面。”

40多年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绿色建筑研究由建筑个体,单纯技术上升到体系层面,由建筑设计扩展到环境评估,区域规划等多种领域,形成了整体性,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社会的推广,绿色建筑理念也逐渐得到了行业人员的重视和支持。

1993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8次大会发表了《芝加哥宣言》,号召全世界建筑师把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列入建筑师职业及其责任的核心。

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的《北京宪章》,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21世纪中的工作准则。这一切标志了绿色建筑的兴起。

绿色建筑的定义

绿色建筑是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它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技术科学的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生机盎然、自然气息深厚、方便舒适并节省能源、没有污染的居住环境。这里所说的“绿色”并非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标志,是指这种建筑能够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环境质量。其“绿色”的本质是物质系统的首尾相接,无废无污、高效和谐、开放式闭合性良性循环通过建立起建筑物内外的自然空气、水分、能源及其他各种物资的循环系统来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并赋予建筑物以生态学的文化教育和艺术内涵。主要包含三点:

一是节能,这个节能是广义上的,包含了上面所提到的“四节”,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

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绿色建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通风方式,它具有节能、改善室内热舒适性和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优点,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赖以调节室内环境的原始手段。自然通风可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改善室内热环境,而且可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带走潮湿污浊的空气,有利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2、太阳能利用

现阶段的太阳能建筑设计主要向两个方向发展,即现代生活中常见到的被动式太阳房和主动式太阳房。被动式太阳房不采用其他辅助能源、完全依靠太阳能采暖,是依靠建筑围护结构本身来完成吸热、蓄热、放热功能的采暖系统。此类太阳房的外围护结构应具有较大的热阻,室内要有足够的热重质材料,以保持房屋有足够的蓄热性能。在冬季,被动式太阳房日间通过建筑围护结构吸收并存储太阳能,夜间围护结构放出存储的热量满足部分室内需要,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房屋在冬季的采暖负荷,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雨水利用

雨水利用从形式上可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雨水直接利用是指将雨水径流收集后,根据用户水质要求经适当处理后供用户使用;雨水间接利用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强化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一般讲,建筑活动使用了人类所使用的自然资源总量的40%,能源总量的40%,而造成的建筑垃圾也占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总量的40%。因此,在建筑领域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对人类实现永续发展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恰恰是在这个领域,可持续发展工作最难推动,最难取得成效。但是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将绿色建筑作为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有个较为突出的案例。作为绿色建筑经典的澳大利亚堪培拉国际机场的一座新办公楼比标准建筑节水43%。这座办公楼每年能够节水687000公升。大楼内部安装了数台节水装置和12座无水座便器。办公楼的三层都会安装这样的节水座便器。他们没有蓄水池,不用冲水。专门的下水管将排泄物吸走,防止气味散发。其他节水装置还包括自动出水的龙头、双水流的洗池和受到控制的淋浴喷头等。

对我们国家而言,坚持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我国人口数量巨大,发展任务迫切,年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资源消耗总量增长迅速,而许多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居世界平均水平以下。在46种支持性资源中,到2010年我国只有20种资源能够自给,而到2020年就只有6种资源能够自给,其余大量要依靠进口。也就是说,我国国土内的资源不仅不能满足后代的需求,甚至许多资源都满足不了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界一项意义重大而又十分迫切的现实任务。

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步始于20世纪后半叶,是以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建筑节能入手逐步推广的。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的《北京宪章》,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在21世纪中的工作准则。随之在一些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进行了绿色建筑实践,还进行了与此相关的“生态建筑”“健康住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2002年年底,国家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进一步引进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和技术,并应用到我国现在以及未来蓬勃的建筑市场中,让绿色建筑的观念深入人民大众。

总之,我国对于绿色建筑这一理念的认识日益完善,绿色意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时尚,从理想到现实,发展较迅速,在某些方面也已经做出了成绩。据报载,上海市崇明岛陈家镇的“生态示范楼”通过捕风、追光、集雨等一系列技术手段,使这栋三层办公楼的综合建筑节能大于75%,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大于50%,运行过程中基本上能实现零能耗和零排放。这说明,发展绿色建筑,增加建筑过程中能源的利用效率和通过较为科学的建筑设计可以明显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

绿色建筑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的设计将向环保型材料和绿色设计两方面发展。

一、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

1、环保型建筑材料要求亲和环境。环境亲和的建筑材料应该耐久性好、易于维护管理、不散发或很少散发有害物质(同时也得兼顾其他方面的特性,如艺术效果),当前建筑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石材类、板材类、涂料类及水泥等方面,绿色建筑的发展将催生具有更优性能的环保型材料来取代这些“垃圾”建材。现代基础工程中环保型建材主要包括: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虽然这些材料造价相对高一点,但是,伴随着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执著追求,这些材料也将被广泛应用起来。

2、环保型建材要求节约资源。有些材料一旦制造出来,其生命周期几乎是无尽的,如以前在中国普遍使用的黏土砖,只要其质量未被破坏,几乎可以一直使用下去,这必然蚕食日益缺少的耕地。因此,要尽可能地使用由可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和可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固体垃圾,这样才符合绿

色建筑的发展道路。

二、绿色设计

1、绿化走进建筑。屋顶花园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的温度,而且能够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增强城市的“呼吸”。在建筑物外墙面上种植攀缘植物同样可以降低建筑物的温度,甚至对外墙材料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它和屋顶花园一起让“绿色”建筑真正实现了视觉上的绿色,使建筑物亲和自然的效果更加突出。

2、进行节能设计和使用清洁能源。概括起来,未来建筑的绿色设计将体现在以下几点:a.最大限度地使用被动式能源系统。

b.建筑的最主要的立面最好不要朝向主风向,以减少建筑的热负荷。c.实现建筑室内的自然通风以减少空调等降温设备的开机时间,降低能耗。

d.尽可能地使用自然采光。

e.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在建筑物立面上安装太阳能板。 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前景和优势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建筑存量大、新建建筑多,地理气候特征多样化,加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建筑文化,发展绿色建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独特的优势。

一是建筑节能潜力巨大。我国既有建筑达400多亿平方米,同时每年新建16亿至20亿平方米。我国建筑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如果达到同样的室内舒适度,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的2至3倍。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承担了我国全部节能任务的20%。如果切实执行50%的节能标准,局部地方执行65%的节能标准,那么,到2020年就能每年节约3.54亿吨标准煤,占同期国家节能目标任务的30.7%。绿色建筑在实现建筑节能的同时,可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健康安全的室内环境,代表着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前景十分广阔。然而,截至2010年11月底,我国已获得绿色建筑星级能效标识的建筑项目仅85个,在既有建筑中所占比重极低。推行绿色建筑已成为当前建筑节能工作中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二是发展绿色建筑比较效益高。据测算,达到同样的节能效率,建筑比工业投入少。此外,我国实施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成本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要低得多,而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比较优势更为明显。

三是绿色建筑技术相对成熟。欧盟学者针对80项减少建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调查结果表明,就投入和节能效益而言,高能效照明技术是几乎所有国家建筑物温室气体减排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节能量而言,改进寒冷气候区的隔热和分区供暖系统,实行分户供热计量,在温暖气候区提高制冷和通风能效,注重遮阳、自然通风、隔热措施,以及改进发展中国家炊事炉灶等,均是有效的节能措施;高能效比的设备、太阳能热水装置、节能型家用电器和能源管理体系等,均是成熟的建筑节能技术。从“十五”开始,我国就组织实施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建筑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并在逐步推广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利于推行绿色建筑。我国从南到北,有一大批与地域气候相适应的建筑,如安徽的民居、陕西的窑洞,都具有巧妙利用通风、浅层地热能实现冬暖夏凉的特征。南方的一些园林建筑,更是师法自然、尊重自然的

生态建筑。中国园林在形态上是自然的缩影、建筑物的延伸,园林在建筑中,建筑在园林里,是共生的:西面的墙上爬满了藤蔓,遮挡了烈日;正厅外开辟了花园、草坪,南侧种了落叶型的树木,冬天落叶后阳光可照射进来,夏天树叶长出来又能遮阳。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既赏心悦目,又调节气候。所以,我国的建筑文化传统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结 语

目前,空气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及不可再生资源日渐枯竭,人类生存危机急剧恶化,绿色建筑的出现是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绿色建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绿色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手法。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建筑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建筑工作者要不断的学习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更好的切合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发展需求。

2014年4月17日

第19篇:福建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福建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方面,2014年起,福建省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大型公共建筑(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10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及福厦泉等市财政性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技术和装备。

此外,我省强调今后几年还要加强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做好重污染天气的预警与应急。

第20篇:浙江绿色建筑条例

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

《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已于2015年12月4日经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改善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规划、建设、运营、改造等活动,以及对绿色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和引导激励,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符合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民用建筑。

本条例所称民用建筑,是指居住建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用于商业、服务业、教育、卫生等其他用途的公共建筑(包括工业用地范围内用于办公、生活服务等用途的建筑)。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对下级人民政府考核的内容。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绿色建筑活动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交通运输、科技、统计、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绿色建筑发展相关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和宣传培训,促进绿色建筑技术进步与创新。

对在绿色建筑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六条绿色建筑按照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的技术应用水平,由低到高划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

省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家标准,结合本省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确定相应等级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

第七条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新建民用建筑(农民自建住宅除外),应当按照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建设。其中,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政府

应当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建设;鼓励其他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进行建设。

第八条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发展和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经济和信息化等部门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绿色建筑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应当明确绿色建筑发展目标、重点发展区域和新型建筑工业化要求等内容,并确定各类新建民用建筑的绿色建筑等级要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确定的绿色建筑等级要求不得低于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要求。

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应当与能源综合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绿色交通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第九条新建民用建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应当包含绿色建筑等级要求,明确工程选用绿色建筑技术以及投资、节能减排效益评价等内容。

投资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文件应当载明绿色建筑等级要求。 第十条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公告中,应当依据绿色建筑专项规划明示该地块绿色建筑等级要求。

第十一条建设单位委托项目设计时,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明确绿色建筑等级要求,不得要求设计单位低于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和建设单位的要求进行设计,明确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施设备的技术指标要求和采取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等内容。

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总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其他公共建筑,建设单位还应当安装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文件中明确相应的设计内容。

第十二条新建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内容应当包括相应等级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节能评估按照建筑面积实行分类管理:

(一)总建筑面积三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公共建筑和总建筑面积十五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居住建筑,应当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

(二)总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不足三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和总建筑面积五万平方米以上不足十五万平方米的新建居住建筑,应当编制节能评估报告表;

(三)总建筑面积不足一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和总建筑面积不足五万平方米的新建居住建筑,应当填写节能登记表。

建设单位应当委托符合相应条件的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报告表(以下统称节能评估文件)。建设单位可以自行填写节能登记表。

第十三条新建民用建筑项目的建设单位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时,应当附具节能评估文件或者节能登记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就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本条例规定和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征求同级建设主管部门意见。建设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征求意见材料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提出意见。

建设单位也可以在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前,先行向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节能审查。建设单位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时附具节能审查

节能审查意见明确建设工程设计方案不符合本条例规定和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十四条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审核施工图设计文件是否符合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是否落实节能审查意见;不符合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或者未落实节能审查意见的,不得出具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证书。

第十五条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对不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的墙体材料、保温材料、门窗、供暖制冷系统、照明设备、非传统水源利用设施、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节水器具等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施设备,不得使用。

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使用不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施设备;建设单位自行提供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施设备的,也应当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

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中采取降低施工能耗、水耗,减少废弃物排放、减少噪声污染和防治扬尘等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措施。防治扬尘所需费用纳入工程造价。

监理单位应当对施工单位是否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是否采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监理。

第十六条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时,应当对民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和节水设施设备等是否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和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查验;不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或者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对依照本条例规定需要编制节能评估文件的民用建筑项目,原编制节能评估文件的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还应当对该民用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用能系统效率等指标是否落实节能评估文件要求进行测评,并出具真实、完整的测评报告。未经建筑能效测评或者测评结果不合格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报告应当包括建筑能效测评的内容和结果。

第十七条民用建筑按照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并通过竣工验收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公布其绿色建筑等级。

第十八条本章第八条至第十七条的规定,适用于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新建民用建筑(农民自建住宅除外)。

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既有民用建筑(农民自建住宅除外)扩建的,应当执行本章第七条、第十一条至第十七条的规定。

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既有民用建筑(农民自建住宅除外)改建需要整体拆除围护结构的,应当按照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改建,并执行本章第十一条至第十七条的规定。

第十九条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应当在售楼现场明示绿色建筑等级及相应技术措施,以及节能、节水工程和设施设备的保修期限、保护要求等内容,并在销售合同、商品房质量保证书和商品房使用说明书中载明。

第三章 运营与改造

第二十条绿色建筑的运营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节能、节水、室内外环境维护等管理制度完备;

(二)节能、节水和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等设施设备运行正常;(三)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的自动监控系统运行正常,空调使用遵守国家规定的温度控制要求;

(四)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等污染物达标排放;(五)分类收集生活垃圾,规范设置垃圾收集容器。

第二十一条公共建筑和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实施物业管理的居住建筑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应当确定具有相应技术能力的人员或者委托专业服务单位,负责共用节能、节水等设施设备的维护。

第二十二条省和设区的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公共建筑运行能耗监管信息平台,实施公共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和信息共享。

依照本条例规定安装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的建筑,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应当将该装置接入公共建筑运行能耗监管信息平台,并保证运行正常。

未安装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的公共建筑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以及供电、供气、供水、供热等单位,应当每年将建筑能耗数据报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

财政部门应当保障公共建筑运行能耗监管信息平台的维护经费。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统计、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建立健全建筑能耗统计制度,并向社会公布统计结果。

第二十四条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建设主管部门制定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所属的能源监察机构应当重点对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总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其他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执行情况进行节能监察。

对超过能耗限额的公共建筑,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实行惩罚性电价政策,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动既有民用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改造,编制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其他公共建筑应当先行纳入改造计划。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的改造费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居住建筑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使用的公共建筑纳入政府改造计划的,改造费用由政府和建筑物所有权人共同负担,具体负担比例由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确定。

使用财政资金进行节能改造的项目,项目实施前应当委托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进行建筑节能量核定。

第二十六条鼓励建筑节能服务机构为建筑运行和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提供合同能源管理服务。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应当逐步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改造。改造后节约的能耗资金,

可以按照合同约定用于支付节能服务机构的服务费用。

第四章 技术与应用

第二十七条民用建筑的建设应当推广应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雨水利用、余热利用、白蚁生态防治和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空气能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

第二十八条城市、镇规划区应当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立体交通和雨水综合利用等系统。

已建成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电力、通信、供水等相关管线应当进入管廊。 第二十九条城市、镇规划区内土地开发应当推广低影响开发模式,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建设用地面积二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民用建筑,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同步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新建民用建筑的景观用水、绿化用水、道路冲洗用水应当优先采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

新建民用建筑应当选用节水器具,场地排水管网建设应当采用雨污分流技术。 第三十条城市、镇规划区内新建民用建筑,应当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按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和相关标准开发地下空间。积极推动城市相邻地块地下空间互联互通。

第三十一条新建居住建筑(农民自建住宅除外)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以及总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其他公共建筑,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利用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应当与建筑主体一体化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新建民用建筑安装太阳能光热系统或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集热器、光伏板应当与建筑外观、形态相协调。

民用建筑附属停车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配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第三十二条民用建筑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使用预拌砂浆、预拌混凝土、高强钢筋和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

民用建筑的基础垫层、围墙、管井、管沟、挡土坡以及市政道路的路基垫层等工程部位,鼓励使用再生建筑材料。

民用建筑项目范围内的道路、地面停车场等,应当优先使用透水性再生建筑材料。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支持新型建筑工业化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和技术体系,提高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其他公共建筑应当优先应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可以依据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确定一定比例的民用建筑,应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进行建设,并将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要求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条件。

因运输不可解体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构配件,确需超过规定最高限值行驶的,公路管理机构应当依照公路路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四条鼓励农村民用建筑因地制宜,采用乡土材料和传统工艺,推广应用建筑墙

体保温和太阳能光热、光伏等绿色建筑技术。

第三十五条鼓励和支持民用建筑在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中推广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其他公共建筑应当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第五章 引导与激励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资金,重点用于下列领域: (一)绿色建筑技术、产品研发与推广; (二)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制定;

(三)合同能源管理、分布式能源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既有民用建筑改造、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和新型建筑工业化等项目示范;

(四)绿色建筑区域示范;

(五)绿色建筑技术宣传培训和公共信息服务。

第三十七条鼓励和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研发机构研究开发绿色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开发绿色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应当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列入科技研发的重点领域,促进绿色建筑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绿色建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研发机构建设。

省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先进、适用的绿色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纳入本省建设工程材料和设备的推广使用目录。

民用建筑采用没有工程建设标准的绿色建筑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技术论证后可以在该民用建筑中使用。

第三十八条建设、购买、运营绿色建筑实行下列扶持政策:

(一)因采用墙体保温技术增加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核算和不动产登记的建筑面积;(二)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空气能的,建设单位可以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申请项目资金补助;

(三)居住建筑采用地源热泵技术供暖制冷的,供暖制冷系统用电可以执行居民峰谷分时电价;

(四)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的,公积金贷款额度最高可以上浮百分之二十,具体比例由设区的市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确定。

商品住房采用预售方式销售的,前款第四项规定的绿色建筑等级以节能审查意见为依据确定。

第三十九条鼓励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大型商场、交通站场等单位在其建筑屋面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核算公共建筑能耗时,该建筑自身光伏发电量可以抵扣其建筑能耗量。

第四十条鼓励利用建筑的外立面、结构层、屋面进行立体绿化。 第四十一条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应当按照全装修成品住房的要求建设。

鼓励商品住房按照全装修成品住房的要求建设,推行以菜单式装修等方式一次装修到位,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

全装修成品住房使用的装修材料,应当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 第四十二条鼓励、支持发展绿色建筑技术服务产业,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技术服务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绿色建筑技术服务质量监管制度。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建设单位未安装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建设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民用建筑项目施工合同价款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四以下罚款:

(一)未对民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和节水设施设备等是否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和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查验的;

(二)民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和节水设施设备等不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或者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通过竣工验收的;

(三)未进行建筑能效测评或者测评结果不合格通过竣工验收的。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出具虚假或者严重失实的建筑能效测评报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节能评估机构和负有责任的评估人员自受处罚后三年内所编制或者参与编制的建筑能效测评报告,不得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商品房销售合同、商品房质量保证书、商品房使用说明书中未载明所销售房屋的绿色建筑等级、相应技术措施,或者节能、节水工程和设施设备的保修期限、保护要求等内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以上信息作虚假宣传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公共建筑所有权人、使用人未将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接入公共建筑运行能耗监管信息平台,或者未能保证该装置运行正常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绿色建筑活动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条全部使用财政资金的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的办公建筑,适用本条例关于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的规定。

第五十一条鼓励民用建筑以外的其他建筑,按照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进行建设。 第五十二条本条例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绿色建筑工作汇报
《绿色建筑工作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