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文献综述绿色建筑

发布时间:2020-03-01 17:07: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述绿色建筑的发展与节水技术

摘 要: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本文基于绿色建筑的发展讨论其应用在绿色建筑的相关技术。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水;雨水回用;中水回用

1.引言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 。推动绿色建筑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我国建筑业与房地产业新时期蓬勃发展的重要途径[2] 。近几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中水源保护和对水资源循环利用是绿色建筑的关键部分,虽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水资源占有量的不同,在标准中节水所占的权重不同,但节水是不可缺少的内容[3]。

2.中外绿色建筑标准与发展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绿色建筑设计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已在单项绿色关键技术取得大量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了较完整的适合当地特点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并同时开发了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英国的BREEM,加拿大的GBTOOL,法国的ESCALE,美国的LEED[4]等,这些评估体系的架构和应用,成为其它各国建立新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重要参考 [5-6]。

日本学者 Yuya Kajikawa认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出现整合了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知识,鼓励了更好的设计和行为,认证了环境友好型的设计实践,促进了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交流 [7]。因此在国际环境和国内需求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在最近20年来也开始逐步制定和实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0世纪90年代后,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的概念引入我国[8]。1994年我国发表了 “中国21世纪议程”,同时开始启动 “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1996年又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对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保证措施。

2002年底,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奥组委支持下,由清华大学牵头并联合有关单位,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针对我国具体情况,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建立了科学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10]。目前,一些绿色建筑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得到了应用,在清华大学建成的超低能耗楼,在围护结构、室内环境、能源和设备系统、水的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利用方面都有了突破和创新。此外,在上海建立了生态建筑示范楼 [11]。作为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实验平台,这些建筑物已成为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开发、展示、推广以及信息交流和培训基地。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施工质量、产品质量和监督机制尚存在较大问题,尤其节水方面的管理必须要加强,不能有丝毫怠慢。其具体问题如下:(1)经济方面的问题。施工单位顾虑的是成本问题,施工毕竟是暂时性的,实施节水措施怕经济上得不偿失。(2)超压出流中的浪费。(3)用水过程中的浪费。(4)管道及阀门泄漏。

3.绿色节水技术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绿色建筑的应用技术,最具可实现性的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措施主要包括: 加强节水器具的推广使用;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充分利用中水回用和雨水回灌技术;紧抓设计环节,严格执行节水标准和措施 [12] 。

3.1节水器具的采用

生活用水在城市总供水量的比重逐年升高,配水装置和卫生设备作为水的最终使用单元,大力推行节水器具是减少水资源的宏观流失和提高建筑节水成效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一项对住宅卫生器具用水量的调查显示:冲洗便器用水和洗浴用水的量占整个家庭总用水量的 50%以上[13]。

用水器具应选用《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设备(产品)》目录中公布的设备、器材和器具。根据用水场合的不同,合理选用节水龙头、节水便器、节水淋浴装置等。所有用水器具应满足现行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 164—2002)及《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T 18870—2002)的要求。

3.2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

据资料统计,我国城市给水管网漏损率平均在20%左右,是水资源隐形浪费的重要构成之一。在实际应用中,区划范围内的全面评价和城市局部地区评价应考虑诸多影响因素:①新开发区域与老城区的不同;②现有城市管网的状况不同;③城市供水管网的管理水平;④计量设备的先进性;⑤二次增压供水系统的模式等[13]。

为避免管网漏损,可采取以下措施 [14]: (1)给水系统中使用的管材、管件,应符合现行产品行业标准的要求 ,同时采取管道涂衬、管内衬软管、管内套管道、管道防腐等措施避免管道损漏 。

(2)合理限定给水压力 ,避免持续高压或压力骤变。 (3)加强日常的管网检漏工作。

3.3雨水利用技术

雨水回用是一种“收集—处理—再利用”的综合水处理集成技术。对于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可以有效的缓解城市供水压力、水资源短缺等严重问题。雨水利用具有三种优势:①雨水是优质水源,雨水作为再生水的水源符合“3C 认证”要求。“3C 认证”是国家认监委对涉及人类健康安全、环境安全和公共安全的产品实行统一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即 “中国产品强制认证”制度(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3C)。②雨水易于收集。雨水的收集不需要增加集水管道的投资,可利用原有的雨水排水管道,在其末端设置雨水调蓄构筑物即可。③处理工艺较简单。雨水水质受地面污染程度、下垫面与屋面材料、降雨量、降雨历时、大气质量等多方面的影响[13]。

因此,对于当代城市建设来说,研究雨水的排放和利用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应用范围有:分散住宅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建筑群或小区集中式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分散式雨水渗透系统;绿色屋顶花园雨水利用系统等[15]。

3.4建筑中水回用技术

中水回用技术节约了为满足城市用水需求而必须从环境中取用的水量,既缓解了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又充分体现了回用水体的“优质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16]。在绿色建筑中,中水水源一般分为两类:优质杂排水和含有粪便污水的生活污水(或杂排水)。

中水回用与开发技术在许多国家有着广泛的推广及应用。1991 年日本开展了“造水计划”,把中水回用处理工艺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在膜分离技术、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为了使中水得到充分的利用,日本政府专门设置了中水道系统,制定了大量的奖励政策大力加以推广。2000 年美国加州中水年回用量达到 8.64×10 8 m 3 ,占污水处理总量的 10%,占全州城镇年用水量的 7% [9] 。以色列在中水回用方面是最具特色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原因,以色列大部分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带,以色列46%的中水回用于土地灌溉,约 33.3%的回用水回灌于地下,其余 20%排入河道最后被间接应用于城市各个方面

[16]

由于此项技术即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又不用大肆新建污水处理工程。所以,在绿色建筑开发中推行中水回用技术与污水资源化利用战略,有利于建筑水环境的良性循环,比传统意义的开源更有意义。

4.结论

根据以上的方法的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绿色建筑采用节水器具及设备可以节约水费,经济利益是直接的,而节水本身意味着节能,意味着有效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2)雨水回用与中水回用是绿色建筑水资源利用的有效技术措施。(3)在进行绿色建筑水环境系统设计时,要制定合理水资源规划方案,设计合理的供水方案和压力,使用质量过关的管材。

综上所述,节水作为绿色建筑技术的组成部分之一,今后在建筑的发展领域中,是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并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也应在保护水资源的同时,实现污水减量化、资源化作为追求目标,并在城市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积极落实,做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从而保证人类拥有丰富、清洁的水资源可供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2].柴宏祥,胡学斌,彭述娟,王天云.绿色建筑节水项目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经济模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0,11: 59- 63.[3].TopEnergy 绿色建筑论坛.绿色建筑评估[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4].耿世彬.美国 LEED绿色建筑评估系统 (V2.0)简介[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3,

2: 57-58 [5].Victor Olgyay, Julee Herdt.The application of ecosystems services criteria for green building aement[J].Solar Energy, 2012, 77: 389-398 [6].Weimin Wang,Radu Zmeureanu,Hugues Rivard.Applying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sin green building design optimization[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0,40(11):1512-1525 [7].Appu Haapio.A critical review of building environmental aement tools[J].Environmental Impact Aement Review 28 (2012) 469–482. [8].张建国,谷立静.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J]. 中国能源,2012,34(12):19 -24. [9].Hyojoo Son,Changwan Kim.Early predic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green building projects using pre- project planning variables: data min-ing approaches[J].Journal ofCleaner Production,2014.[10].绿色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11].[12].张宏儒.上海生态办公示范楼建筑设计[J].新建筑, 2016,4:48-53 侯玲.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绿色建筑节水和中水回用的决策模型[J].安徽农业科学,2012,08:4732- 4734.[13].孔丹凤.江苏省绿色建筑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及发展趋势[J].中国给水排水,2013,12:27-31.[14].杨开明,张建强,杨小林,等.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组合工艺设计与调试[J].中国给水排水,2006,22(10):61-65.[15].刘瑾.自然资源在生态建筑给排水领域的综合利用[J].洛阳大学学报,2011,16(4):36-40 [16].

刘琳琳.浅析绿色建筑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2:81-82

建筑电气设计文献综述

绿色建筑设计文献综述(版)

建筑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绿色建筑
《文献综述绿色建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