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李四光简介资料(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11 21:04:4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李四光简介 文档

李四光中学简介

回龙山下,绿树丛中,有一所以我国杰出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名字命名的,由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写校名的初级中学,她就是团风县李四光中学。

1912年李四光的父亲在回龙山新庙设新庙学堂,自任堂长,这就是李四光中学的前身,李四光兄弟4人均在此校就读。1918年,改名为新庙小学,李四光的兄长李佰涵任校长。1945年,改名为回龙山小学,李四光之弟弟李和淑任校长。解放后,先后更名为铁流中学;回龙高中。1982年12月,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在黄州举行年会,决定在其家乡创办一所以李四光名字命名的学校来纪念李四光。1983年7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为该校题了校名。高中正式定名为李四光中学。

26年来,学校在各级领导关怀和指导下,以“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为办学宗旨,锐意改革,努力创新,现已成为具有一流教学楼、科教楼、综合楼、运动场、广场等建筑。办学规范,师资雄厚,设施完备,环境幽雅,质量超群的市级示范学校。李四光之女中科院陆军士李琳,原石油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委焦力人,原外交部副部长金湛,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董树文,省人大主任袁继凤,中国地大校长邓宗琦,中科院院士吴胜云(李四光生前秘书)华师大教授,李四光研究会秘书长景才瑞,原黄冈市委书记段远明,政法委书记杨智,原黄冈市市长罗海峰,原团风县委书记王定华,团风县委书记洪再林,副书记肖建军,县教育局局长易淑泉等各级领导都曾莅临李四光中学指导工作。

恢复高考以来,回龙高中的教学质量闻名遐迩。曾文涛、吴翀俊、王哲先、童鑫、袁华章、王之林等六百多名寒门子弟先后跨进了大学门,进入二十一世纪,寒门学子已事业有成了:曾文涛先生在武汉创建了五洲银海置业有限公司。吴翀俊在佛山建成了新 电业有限公司,童鑫先生在深圳创办了广和律师事务所,王哲先、袁华章、王之林也各自创建了大公司大实业„„。

他们出自寒门,在事业有成的时候,没有忘记回龙这一方乡土,李四光中学这一母校,纷纷解囊捐助,支援家乡建设,支助寒门学子读书,帮助他们依靠知识改变命运。

曾文涛先生从05年春季起,连续四年回母校捐资一百五十余万元。支助600名学子完成学业,得到家乡父老的一片赞誉。吴翀俊先生于06年捐资10万元、07年又捐资20万元支援母校建起了多媒体教室、语音自控广播系统、添置办公桌椅80套,改善了办学条件。中国矿业协会副会长陈长宏先生,出于对李四光先生的敬仰之情,捐资30万元兴建李四光科教楼。袁华章先生捐资李四光科教楼。

学校现有教职工88人,在校学生1000人,17个教学班。五年来,学校深入贯彻“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办学理念,加大力度建设:“尚德健体,博智求真”的校风,“文明载道,教学相长”的教风,“谦虚诚实,勤奋进取”的学风,教学教研成果斐然。3人次获省级论文、课件、教具制作一等二等奖。28人次获市级五优评选一等奖;46人次获县级奖励。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著述无数;九年级三科综合测评06年获第3名,07年获第5名,08年获第4名。中考综合评估06年获“优秀奖”,07年获“优秀奖”,08年获全县第四名,09年获乡镇第一名。0

8、09年中考连续两年被团风中学博智班予录6人,考取黄高1人的优异成绩。

李四光中学辉煌的历史离不开上级领导社会各届及众位校友的大力支持,美好的未来更离不开大家的倾心关怀和全力帮扶。我校领导班子、全体教师及广大职工有信心有能力把李四光中学建设成为名人名校,学校的未来会更美好!

李四光中学

09年9月

推荐第2篇:李四光精神

李四光精神

他是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成员;他被称为“石头痴人”,这是通过这些石头,使我国摘掉“贫油”帽子;他是新中国地质事业中最明亮的一颗明星,为我国核工业和“两弹一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他曾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就是凭借着这样一种敢于怀疑,勤于探索的精神,他献身于地质科学,致力于造福人民,成为中国地质科学的重要开拓者,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他把一生奉献给科学,奉献给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给人民。他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他的名字就像一颗耀眼的北极星闪耀在我国科学界,从少年时励志为祖国的复兴而读书,到粉碎“贫油论”为我国的石油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从研究蜒科化石,到证明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再至临终前含泪求医生延长半年生命以完成周恩来总理交给自己的地震预报工作,他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称赞“李四光同志是一面旗帜”。

他热爱祖国、时刻以“科学救国”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祖国沉沦于外国列强奴役和凌辱的年代,他不甘屈辱,毅然投身革命;当革命遭到挫折时,他不随波逐流,奋发学习,把为富民强国而寻找和开发地下资源,当作终生奋斗的目标;面对那些藐视中国的外国人,他傲骨凌霜,不卑不亢,以显赫的科学成就著称于国际学术界,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骄傲。我们纪念和学习李四光,就应该像他那样胸怀大志,热爱祖国、立志报国,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永远同祖国联系在一起。

他心系人民、追求真理的崇高品格值得我们赞叹。他的一生历经曲折坎坷,费尽千辛万苦,他顺应历史和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走过了一条为追求真理而坚持奋斗的知识分子的道路。我们纪念和学习李四光,就应该像他那样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执著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努力的推进社会的进步,始终不渝地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

时光让许多精彩故事沉淀为萧瑟的历史,唯有不朽的文化和精神,会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灵动和鲜活。回首新中国60余年的发展,我们欣然发现,无论历史的风云如何变幻,李四光精神从没有离开过那些为了国家而努力奋斗的人们从来没有离开过曲折发展的地质事业。李四光的精神一直在鞭策我们努力学习钻研,不断精益求精,为如今日益强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愿李四光精神这面科学创新之旗,永远飘扬在每一位地质科技工作者的心里,永远飘扬在每位地质学子的心中!

G1415 刘扬

推荐第3篇:李四光中学家长学校

李四光中学

家长学校管理机构及组织分工

一、管理机构:

校长:王玉堂(李四光学校长)

副 校 长:叶兵(李四光中学副校长)

副 校 长:殷世泉(李四光中学退休领导)

办公室主任: 孙火庭(李四光中学工会主席)

教务主任:夏基陆(李四光中学教务主任)

二、组织分工:

1、校长王玉堂

全面调控李四光中学家长学校人、财、物、事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做到宏观指导,微观掌控。

2、副校长校长 叶兵

全面贯彻教育局及县关工委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学校统一领导和安排下,负责李四光中学家长学校的组建,开办和运作。

3、副校长 殷世泉

全面负责李四光学生的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心理沟通和安全工作的指导,特别是对留守学生的关爱、指导工作。

4、办公室主任 孙火庭

指导家长学校工作,督导校长全面贯彻教育局和县关工委的有关文件精神,保证学校运转正常。

5、教务主任夏基陆

主持和负责家长学校的教务工作:组织制订学期和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组织家长学校的学员考勤、考核和考试工作;组织家长学校的教师按计划上课和组织考试;负责家长学校教务工作的全面安排和记载。

李四光中学

家长学校领导小组

组长:王玉堂

副组长:孙火庭殷世泉

成员:王阳春叶兵夏基陆凌凯徐春红

徐立新周高攀全体班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徐春红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李幼清

推荐第4篇:科学家发明家李四光

科学家发明家李四光

2012年05月28日 04:58 科教网

提起中国的石油,人们就会把它和李四光联系在一起。这位独具慧眼的科学家,敢于向欧美地质权威挑战,运用他所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指导地质勘探队,在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找到了珍贵的石油,为开发祖国的地下宝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求学与救国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父亲李卓侯是一位在破庙里教私塾的穷秀才,仲揆兄弟姐妹共6人,祖传的3亩地和父亲教书的微薄收入便是全家生活的依靠。仲揆边帮妈妈做家务,边抓紧一切时间勤奋学习。1902年,仲揆听说省城武昌开办的官费高等小学堂正在招生,便请求父亲为他借了路费前去投考。

武昌和汉阳、汉口合称武汉三镇,这里是长江、汉水交汇之处,汉口、汉阳位于长江西岸,分列汉水两旁,与在长江东岸的武昌组成“品”字形,是内河航运的中枢,故称“九省通衢”。李仲揆乘坐的小船先在汉口码头停靠,随后向武昌驶去。仲揆生平第一次出远门,他好奇地四处观望,江上船只穿梭来往,白帆点点,十分热闹。两岸建筑各式各样,有的楼顶上还安装着十字架。经过摇船老艄公的解释,仲揆才得知那些高楼大厦都是英、法、德、日等国租界。这一切都深深地震动了这位爱国少年的心。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考上高等小学堂,将来学到本领,为祖国服务。

经过大半天的水上颠簸,李仲揆在新河码头下船,来到久负盛名的武昌城,他甚至来不及仔细观看一下周围的景致,便匆匆奔向报考地点。

走进一座宽敞的殿堂,李仲揆在报名处买了一张报名单,也许是初来乍

到,也许是情绪紧张,当他坐在桌前提笔填表时,竟在姓名一栏里填上了“十四”两个字,把年龄错填到姓名栏,怎么办呢?再买一张报名单吧,衣袋里的钱已经所剩无几,他静下心来想了想,先提笔将“十”改成了“李”字,可是“四”字如何改呢?总不能叫“李四”吧,多难听啊!他正在左思右想,忽然抬头看见大厅中央悬挂的一块横匾,上刻“光被四表”几个大字,仲揆从这块横匾得到启示,他立即提起笔来,在“四”的后面工工整整写上“光”字。从此以后,他的原名鲜为人知,而李四光这一名字却越叫越响亮,不仅传遍全国,而且名扬世界。

李四光以考试名列第一的优秀成绩被录取,在高等小学堂,他学到了算

术、理科、地理、体操等新课程。当时中国正值清朝统治末年,政治腐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恣意横行,

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兴办教育,以便为封建王朝培养富国强兵的

人材,湖广总督张之洞便是其中的一个。他曾经指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材”。他主张“选真材,择时用”,并且认为“小学为急第一”。为此,他在武昌先后创办了几所高等小学堂,并且明文规定:凡成绩优秀者,均可以保送到美国、英国、日本去留学。李四光在学校勤奋刻苦,一连几次考试成绩都为榜上第一,按照学校的规定,他被保送到日本留学。

能够出国深造,李四光感到说不出的兴奋。在选择留学专业时,这位爱国少年不禁想起父亲给他讲述过的甲午海战,庚子赔款等历史事件,想起他离家乘船来武昌时,一路上看到洋人欺压中国百姓的情景,他天真地认为:中国屡受欺辱,其重要原因便是中国没有强大的军舰,他决心学习造船,为祖国造出第一流的兵舰,抵御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怀着美好的愿望,李四光东渡日本,他先在宏文学院学习,后又进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他刻苦用功,准备学好科学知识,为国效力。

有一天,一位年岁稍长的同乡来学校找李四光,告诉他孙中山先生从欧洲来到了日本,并且邀请他参加明天举办的欢迎孙中山的大会,李四光满口

答应。

1905年8月13日,在东京富士冗楼,留学日本的学生及华侨千余人为欢迎孙中山举行盛大集会,李四光随同乡来到会场,只见屋子里已经挤得水泄不通,他俩只好站在门口的台阶上。李四光踮起脚尖,朝屋里望去,孙中山身穿西装,打着手势,正在进行演说,他那富有鼓动性的语言,不时博得人们热烈的掌声。年轻的李四光再也忍不住了,拉着同乡使劲朝屋里挤去??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经人介绍,李四光在一间秘密小屋见到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先生,并被接纳为同盟会会员,当宣誓结束的时候,孙中山拉着李四光的手叮嘱道:“你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李四光在日本学习6年,回国后在武昌一所中等工业学校任教。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覆灭。李四光是同盟会会员,在日本学过理工,又是南京临时革命政府特派汉口建筑筹备委员,因而被湖北军政府任命为实业部部长。李四光走马上任后,立即翻阅往日的卷宗档案,亲自到各厂矿调查研究,然后拟定了雄心勃勃的振兴实业的计划。1912年4月,当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来武汉视察时,李四光还向他介绍了自己的计划,并陪同孙中山参观已经恢复生产的厂矿。

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民国大总统的职位,

共和政体名存实亡。李四光的希望破灭了,他辞去了实业司司长(南京政府成立后,湖北省各部改为司)的职务,决定继续到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用科学拯救贫穷落后的祖国。

1912年,蔡元培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部部长,李四光因参加辛亥革

命有功,经本人申请,教育部批准,他和一批青年人一起前往英国官费留学。在英国,李四光和好友丁西林一同考上伯明翰大学。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改学地质专业。好友丁西林得知后非常惊讶,但李四光有自己的想法,他说:“要造船,就得有钢铁;要钢铁,就得靠采矿。我已经学了一年采矿,但我现在认为,光会采矿是不行的。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科

学落后。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找矿,将来就是给洋人当矿工。”

为了对地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征得校方同意后,李四光除了主学地质专业以外,又选学了力学、光学、电磁学等课程,特别侧重钻研物理系的力学课程。在当时的情况下,要中途赶上物理系的教学进度,是要费一番功夫的。李四光毫不畏惧,迎着困难上,为了弄懂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他常常学习到深夜。但是,李四光并不满足仅仅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他还要到野外去作实地考察。为此,他特意从旧货店买了一辆旧摩托车,自己动手加以修理,然后每逢假日,便骑车四处奔走。有一次,他不小心连人带车一起跌到山沟里,当他从地上爬起来,看到自己和摩托车都没摔坏,就又骑车继续赶路。

不久,暑假即将来临,如何度过这个难得的假期呢?丁西林谈了自己的计划:“我准备到海滨去,在那儿写作一个剧本。”然后询问李四光的打算,李四光告诉他自己打算去当矿工。丁西林听后疑惑不解地问:“为什么?矿工的生活很苦啊!你没听说过,矿工居住的地方,人们都叫它做‘黑乡’。”李四光答道:“我不怕苦。要搞地质,就得准备吃苦。伯明翰的采矿业很发达。我既然学地质是为了给祖国找矿,我就应该去实地考察一下外国的矿井是怎么采矿的。所以去当矿工最好了。”说干就干,假期一开始,李四光就

背起简单的行李,骑摩托车来到郊外的一座煤矿当上矿工,吃住在当地一位矿工家里,每天天还没亮,李四光便和当地的矿工一样,戴上安全帽,提着小鸟笼乘矿车来到矿井。小鸟对瓦斯很敏感,如果它晕倒了,工人们立即就离开矿井。在阴暗又充满危险的矿井,李四光和矿工们要从早干到晚,又脏又累。他亲身体验到了矿工生活的艰苦,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当假期即将结束时,李四光和他的矿工房东一家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以纪念这段令他难忘的生活。

返回学校之后,李四光更加努力学习。学士学位考试日益临近,不巧李四光的腿上长了一个大疖子,疼痛难忍。丁西林劝他去医院诊治,但李四光认为花钱太多而拒绝。为了不影响考试,李四光取出他日常刮胡子用的刀片,在开水中简单消毒后,自己咬牙忍痛将疖子挖掉,然后抹上药膏,站在一旁的丁西林看着这一切不禁为李四光捏了一把冷汗。伤口还未愈合,李四光便去参加考试,他获得了学士学位,但腿上的疖子却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却留下了一块深深的伤疤。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同年李四光获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英国导师鲍尔敦教授希望他能在英国继续深造,等考取博士学位后再返回中国,但李四光婉言拒绝:“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地贡献给我的祖国,这样更有意义。”鲍尔敦听了李四光的一番心里话之后,对这位青年学子的爱国之情深表尊敬。他问李四光:“你准备什么时候动身?”李四光回答:“我想立刻就走,先到法国和德国的一些矿井去进行一些考察,再去阿尔卑斯山看看那儿的地质情况。”

李四光离开英国,按照计划先到法国和德国几个有名的矿区进行考察,

接着又沿莱茵河而上,到达瑞士,考察阿尔卑斯山的冰川遗迹。当他结束考察,返回伯明翰大学时,看到了一封电报和一封信。电报是印度友人拍来的,表示想聘请他去当工程师,待遇优厚;他又打开了那封信,它是蔡元培从国内寄来的,当时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正在四处招揽人才,当他得知李四光在英国学成毕业时,便来信聘请他为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面对祖国的召唤,李四光谢绝了印度友人的高薪聘请,毅然远渡重洋,回到祖国怀抱,为他科学救国的理想奋斗。

二、揭开地层的奥秘

1920年的一天,李四光来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几位教授在理学院的办公室迎接他。互相交谈片刻之后,蔡元培便领着李四光到地质系巡视了一遍。李四光看到教室破旧,设备简陋,便向蔡元培建议将这里整修一番,蔡元培立即表示同意,并将改建环境之事全权委托给李四光操办。在得到校长的全力支持后,李四光便亲自进行设计规划。他将理学院后面的大殿改建成一个大讲堂,又将大殿前的院子改造成一座小花园。院子两边栽上了四季长青的松柏。院子中央安装一个日晷(guǐ,按照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以日晷为轴心,修建了伸向各个方向的几条放射形道路。这样,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休息的幽雅环境。随后,李四光改造了实验室,添置显微镜,修理了桌椅,又将西廊下的几间旧房子改建成洗澡间。

李四光在地质系主讲岩石学,他不照搬外国课本,而是自己编写适合中国情况的讲义。为此,他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他在教学时,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常常自己动手磨制各种岩石薄片,并将它们放在显微镜下,教学生辨别不同岩石的不同折光。每逢考试,他不仅要求学生答题,还发给学生几块岩石,让学生写出这些岩石的名称、成分、生成原由及与其他矿产的关系等等。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李四光还经常带学生们去野外考察。1921

年3月,他首次带领学生来到北京西郊,对南起中心坨,北至大觉寺,西起

金庄,东至玉泉山一带的地形地貌进行考察。这次考察,学生们收获很大,因为这里的岩层走向与我国北部地质上岩层的走向大体一致,了解这里的地质状况,对于了解整个中国北部山脉和地层具有典型意义。

长期的野外考察,使李四光走路养成一个习惯,他每跨一步大约是85

厘米,这样一来,在填写地质图、测量地层露头的长度、宽度之时,他只要迈上几步,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了。他还要求学生也都能记住自己一步的大致距离。

为了弄清中国煤矿的分布情况,李四光从1921年开始从事对“蜓(tíng)

科”化石的研究。“蜓”是一种微体古生物,中间大、两头尖,形状似纺纱用的纺锤,所以日本人称之纺锤虫。在我国,人们习惯称纺锤为“筳”,李四光以此为根据,在筳旁加个虫字,给这种微生物化石起了个新名“蜓科”。由于它体积很小,用肉眼只能大概看到它那橄榄形的外壳,要分析它的内部结构,必须将它们磨成薄片,放到显微镜底下观看。

八月的北京,骄阳如火,酷暑逼人。李四光利用暑假,加紧对“蜓科”

的研究。在薄片磨制室,李四光和助手磨薄片的工人朱师傅忙得不可开交。朱师傅先用金刚石切刀将“蜓”化石切成磨片,然后放到配有粗细金刚砂的磨盘上,精心磨制。当磨到一定程度时,李四光便接过来亲自研磨,他手拿显微镜,将薄片放到显微镜下,看一看,磨一磨,必须磨到约0.03毫米的厚度,使它变成一张形同薄纸的石片。这样光线可以透过薄片,使其内部结构清晰可见,这种厚度当时并没有工具可以测量,只能依靠经验和技术。

树叶绿了又黄,春天去了又来。李四光年复一年,坚持不懈钻研“蜓科”。通过显微镜,李四光终于看清楚“蜓科”的内部结构,那是一些蜜蜂窝状的小格子,他根据小格的不同排列,鉴别它们不同的种属,判定出它们的进化阶段,进而推断出含有这些不同种属的化石岩层的时代。例如“蜓科”是石炭二迭纪地层的标准化石,石炭二迭纪是产煤地层。由此可以根据这些已经

划分出层的岩层,考察它们如今的分布状况,从而寻找出煤矿分布的规律。这门学科称古生物地层学。

李四光将已经鉴定出来的“蜓科”的不同种属,拍成照片,接着便投入了紧张的论文撰写之中。他将自己多年研究成果写成《中国北部之蜓科》一书。在这部学术专著中,他根据不同种属的“蜓科”化石,解决了多年争执不下的地层划分问题。他的科学论证,不仅平息了中国北部含煤地区石炭纪地层划分的争论,而且对北美石炭纪地层的划分,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此之后,许多中外地质学家都开始采用这一科学方法。李四光也因为这一优异的研究成果获得伯明翰大学授予的科学博士学位。

1926年,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举行。在这次大会上,李四光宣读了他的论文《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要原因》。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大陆车阀”自动控制地球自转速度的学说,明确指出,地球自转速度发生了时快时慢的变化,才是引起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要原因。李四光提出的这个观点与美国地质权威提出的“大洋造山说”截然不同。“大洋造山说”认为太平洋底不断陷落,使它的边缘向大陆方面挤压,这种垂直升降运动,产生了环绕太平洋的美洲山脉。李四光则认为,东亚各种构造型式形成的山脉与美国西海岸边边缘山脉产生的原因大不相同。东亚许多山脉并不限于大陆的边缘,它们延伸的方向,也不与大陆边缘平行。例如阴山至天山,秦岭至昆仑,还有南岭等山脉,所以它们生成原因不是由于太平洋底的陷落,而是由于大陆本身的运动??

李四光这一崭新的理论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与会者的不同反响。正在北

大执教的美国地质构造学权威维理士流露出明显的不满,周围一些国内学者也小声议论:人家英美学者研究了那么多年,也没人像李四光先生这样标新立异!

面对周围的种种议论,李四光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外国专家反对自己提

出的新观点并不奇怪,因为他们一向看不起中国人。但是某些中国学者缺乏独立思考精神,只知一味附和英美专家,这实在可悲!不过从另一角度看,自己的理论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它所使用的依据还不够严密,这个理论也只是像刚刚出土的幼芽,还不成熟,还有待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想到这里,李四光又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新的研究计划,他把已经达到的高度,作为新计划研究的起点。

没过多久,李四光作为北京大学的代表,赴莫斯科参加地质学会议。在 火车上,李四光仍然没有停止研究。他展开地图,用地质学家独具的敏锐眼光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当火车越过乌拉尔山脉时,他惊奇地发现:这座著名的山脉,褶皱强烈,南北蜿蜒,耸立在辽阔的西伯利亚平原。这一奇特的地质现象引起他的思考:这座南北走向的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孤立存在,还是与别的地质现象有联系呢?一路上,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李四光头脑中。

在莫斯科,李四光见到了苏联一些地质学专家,他将自己思考的问题提出来和同行们进行探讨。当时传统地质学称地壳上褶皱强烈并隆起的地区为“地槽”。因此,苏联专家听完李四光的问题后,不假思索地回答:“乌拉尔山脉,它是由一个南北地槽在返回阶段中转变而成的。”李四光对这个简单的回答感到不满足,他认为乌拉尔山脉是在上古时期由一次巨大的构造运动而形成的,这次运动不可能只形成一个孤立的乌拉尔山脉。他打开苏联地

质图仔细察看,发现在乌拉尔山之南有一座东西延伸,而又向南突出的巨大弧形山系,这座东西走向的弧形山系与南北走向的乌拉尔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山”字。李四光对着地图反复思考:这种山字型构造是否是在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引起地壳广泛运动而产生的内部有联系的一种构造体系?为了论证自己的想法,回国之后,李四光着手实地考察。

1927年,蔡元培在上海成立中央研究院,聘请李四光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第二年,李四光率领一个小组来南京、镇江一带考察,发现宁镇山脉为一座大致东西走向的弧形构造,弧形的顶部向北突出,李四光认真思考起来:如果山字型构造确实是地壳在自转速度变化中形成的一种体系,那么这种地质现象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宁镇山脉走向与山字型构造的前弧十分相象,那么在它的南面应该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脉。带着这种设想,大家四处寻找,最后在南面果然找到了南北走向的茅山山脉,它与宁镇山脉恰好形成了山字型构造。此后不久,李四光又在全国各地发现了许多山字型构造。由此他得出结论:山字型构造是地壳表面运动时产生的一种专门类型,只要发现有南北走向的脊柱,就可以在它的东西方向找到一个大致为弧形的山系。反过来,只要发现了东西走向的弧形构造山系,在弧顶便可以找到南北走向的山脉——山字型构造的脊柱。

在对山字型构造体系的研究中,李四光逐渐发现,地壳上除去山字型构

造体系外,还存在着其他各种以不同型式组合的构造体系。这些构造体系的发现,说明地壳上的褶皱和沉降,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其自身生成规律和内在联系,即:它们都是因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影响地壳运动也出现相应的变化,由此产生出各式各样的构造体系。

1929年,李四光发表“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形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

义”,这篇文章标志着他开始进入了研究地壳构造体系的新阶段,这位不知疲倦,勇于探索的青年学者,终于揭开了地层的奥秘,向着新的研究领域进发。

三、向权威挑战

地质专家的研究表明,在地球发展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几大冰期——大地被冰雪覆盖,后来地球转暖,冰雪融化,形成流动的冰川。根据专家们推算,距今年代最近的一次冰期发生在二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故又称第四纪冰川。在欧美许多国家,都发现了第四纪冰川的遗迹,但那些身在中国的欧美专家在没有经过详细考察的情况下,就断定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对于这种结论,李四光不肯轻易相信。1921年,李四光带领学生到太行山麓的沙河县考察地质,发现一些颇为典型的冰川条痕石。后来,李四光在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又发现了一个冰川U形谷,在谷底也有许多典型的冰川条痕石。李四光将条痕石标本带回北京,并特意去找瑞典地质专家安迪生进行鉴定,没想到这位洋专家不屑一顾地将标本扔在一边,说:“李希霍芬是德国有名的地质专家,在中国做了30多年考察,都没有发现冰川??”李四光耐心地等他把话讲完,然后指着自己从太行山背回来的条痕石标本说:“请你看看这又深又长的条痕??”。然而安迪生的回答却令人气愤,他轻蔑地说:“我们没有发现的东西,你们中国人永远也不会发现!”听了这话,李四光立即站起身,搬起标本石头毅然地走出房门,他相信真理是掩盖不住的。1922年,他将自己的发现撰写成一篇论文,题目为《华北晚近冰川作用的遗迹》在伦敦发表。然而,李四光并不满足已有的发现,他还要找到更多确凿的证据。于是,他带领学生翻山越岭,先后考察了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庐山等许多地方的冰川遗迹,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资料。他在课堂上和文章中,不断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但一些国内外学者对此仍持怀疑态度。1934年春,由丁文江、翁文灏设法筹集一笔数目不小的款子,邀请在华的外国地质学者到庐山参加第四纪冰川遗迹讨论会,应邀参加这次讨论的有瑞典地质学家安迪生、美国的古气候学家巴尔博、瑞士的诺林、法国的德日进及特茵哈兰等人。李四光和几位青年学生参加了这次辩论。为了用事实证明自己的结论,李四光带领这些外国专家登上庐山进行实地观察,当人们登上小天池时,李四光指着小天池下的U形谷说:“先生们,请看冰川流动铲削成的U形谷!”这时,法国人德日进却指着U形谷下一道深深的水沟说:“这条水沟可以说明,这道山谷是过去的流水冲刷出来的。它与冰川没有什么关系。”李四光立即反驳道:“先生们,请你们注意这条水沟的位置,水往低处流,这是普通的常识。可是这条水沟,为什么不在谷底,却在谷底偏上的一侧呢?如果这个山谷是流水冲刷出来的,谷底就应该成为V字形,为什么它现在是U字形呢?”李四光的一席话使在场的外国专家一时无言以对,因为李四光谈到了问题的本质。在场的人都清楚:古代冰川遇到气候转暖时便会融化,由于冰块表面将大部分阳光反射出去,所以它吸收的热量较少,而冰块两侧的山谷所吸收的热量则远远超过冰块,因此,冰块首先是从与山谷两侧岩石相接触的地方开始融化,这样在冰块两侧形成冰川排水道,而且山谷的阳面冰块融化快,冰水量较大,这面的水沟越来越深,所以冰川形成的水沟不在谷底,而是比谷底略高一些。面对事实,德日进稍稍沉吟了片刻,又辩解道:“我是说,那宽阔的谷底,是古代的流水冲刷出来的;而那深深的水沟,则是今天的流水切割出来的。”这番回答使李四光感到好笑,他幽默地反问道:“古代的流水竟能冲刷出宽阔的谷底,而今天的流水倒只能切出深沟。请问,这古代的流水和现代的流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德日进

被李四光的反问弄得十分尴尬。随后,李四光又用大量事实,驳倒了几个外国专家的诘难。他的论点鲜明,论证有理有据,几位傲慢的外国专家再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但又不肯服输,以至辩论无法继续进行。另有几位欧美学者在确凿的事实面前开始转变态度,瑞士学者诺林在鄱阳湖畔看到石灰岩表面的条痕时,低声对李四光说:“假如在我们国家,这就是冰川造成的遗迹。”美国学者葛利普也私下承认:“这很像我在美国时所看到的冰川地形。”

作为一名正直的科学家,李四光坚持真理,伸张正义,从不肯向黑暗势力低头。当国民党特务暗杀进步民主人士杨杏佛,制造白色恐怖之际,李四光不畏强暴,毅然冒着生命危险从南京奔赴上海,参加在万国殡仪馆为杨杏佛举行的追悼会,并且将自己在研究“蜓科”中新发现的一个属取名为“杨铨蜓”,以此来纪念为争取民主自由而献身的杨铨(即杨杏佛)烈士。 1934年底,应英国剑桥、伯明翰等八所大学的邀请,李四光携夫人及女儿前来英国讲学。

在伯明翰大学,李四光讲演的题目是《中国地质学》。他一口纯熟、标准的英语,使在座的不少人为之倾倒。在讲演中,他首先介绍了中国的自然区划,接着讲述自己研究的新成果,如中国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几种地壳构造体系等,并且进一步指出,造成地壳运动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的速度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发生了时快时慢的变化。李四光的很多观点,与传统地质学观点大相径庭。当他的讲演一结束,立即被很多听众团团围住。人们对他的新理论态度不尽相同,有些人向他请教问题,也有些反对者提出各种质疑。对于各种疑问,李四光都非常从容地加以解答,也驳斥了一些荒谬的观点。他的论证逻辑性强,即使是反驳也显得很有分寸,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赢得了许多学者的钦佩。

讲演结束后,李四光立即动手整理自己的讲稿,他亲自打印、拍照、校

对,完成了《中国地质学》一书之后,便踏上了回国的旅程。为了考察西半球的地质状况,李四光在归国途中特意绕道美国,他没有去游逛繁华的都市,而是翻越了崇山峻岭,在人迹稀疏的荒野之中不辞辛劳地进行考察。正是这种抓住一切时机进行研究的可贵精神,使李四光逐渐攀上了地质学的高峰。

1936年4月,李四光一家回到上海,将妻女安排妥当之后,他独自回到

南京地质研究所,随后,带领学生,出发到安徽黄山进行考察。他们爬上海

拔720公尺的慈光寺,寺中的大殿飞檐斗拱、金碧辉煌,一位身披袈裟的小和尚热情地向他们介绍着这里的风景:“先生们请看这北边五座山峰,多像五匹马呀。据说,从前每到夜晚,这五匹马就到这殿前石头池子里饮水,所以这池子叫‘五马饮槽’??”“现在呢?”人们好奇地问道。“自从修起这道围墙,它们就不来喝水了。”小和尚边说边用手指点着,人们顺着小和尚所指的方向望去,忽然李四光眼睛一亮,他大声对学生们说:“你们看!”他指着左面的珠砂峰和右边的紫云峰,用右手在空中划了个大半圆形,“这就是‘U’形谷。古代冰川沿着山谷往下滑动,铲削力相当大,常把山谷削成深槽,谷壁陡直,谷底平缓,切面是‘U’字形。”说完,还没等小和尚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李四光已经带领学生冲向那个令他们兴奋不已的“U”形谷。在这里,他们发现了冰川的确凿证据,李四光指导学生们绘制地形,挑选标本,拍摄照片,然后满载而归。根据这次黄山考察的发现和研究,李四光用英文撰写《黄山第四纪冰川流行的凿据》,送到国外发表。在这篇文章中,李四光列举大量事实,驳斥了中国没有冰川的谬论,在不可否认的事实面前,

那些过去持错误观点的地质权威也不得不低头认输。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的澳洲专家费思孟,读了李四光的文章之后,亲自跑上黄山,但他却什么也没有找到,最后只得来找李四光,请求李四光陪他再上黄山,李四光慨然应允。费思孟从黄山回到南京,立即发表了《中国第四纪冰川》一文,承认“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而那位曾经非常顽固的安迪生,这次也特意从瑞典赶到中国,当他看到李四光手里大量的资料后,再也没话可说。他跑到西康找到一些冰川材料,返回瑞典后便大做文章,吹嘘自己如何在中国发现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却闭口不谈中国人取得的巨大成果。但不管怎样,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终于成为举世公认的事实。 为了进一步开展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李四光和同行们继续四处考察,并且在鄱阳湖的白石嘴上建造了白石陈列馆。但是,不久陈列馆便接到南京政府的电话,说鄱阳湖是军事要地,要求陈列馆立即搬迁。地质研究所派人到鄱阳湖与当地国民党驻军交涉,然而无济于事,陈列馆被炸成一片废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在攻陷上海之后,立即进逼南京,国民党政府机关随蒋介石迁往重庆,当时南京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长朱家骅命令各研究所也一同迁往重庆,否则停发经费。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社会研究所所长陶孟和及物理研究所所长丁西林等人一向对蒋介石独裁不满,他们经过反复商量,决定不随蒋介石去重庆,而是南迁广西,并且以广西文化落后,迁去几个学术机关有好处为理由搪塞朱家骅。随后,李四光带领下属亲自打点行装,将研究所的资料仪器全部装好运走,自己偕妻女及全体工作人员乘船向广西桂林进发。

来到广西后,研究所起初设置在桂林环湖路一座二层楼房,不久楼房被

日军飞机炸塌,研究所便转移到桂林郊外的四川会馆,但这里也很快被日寇的飞机炸为废墟,这样地质、物理研究所迁到远离桂林的良丰,而社会科学研究所则已搬到昆明。良丰地处山区,日寇飞机轰炸次数较少,李四光在这里开办了广西实验馆,并附一座工厂,生产小型科研和教学仪器。为了方便生活,他还亲自设计、建造许多简易住房,并且带领大家打了一口水井。住宿问题刚刚解决,由于物价飞涨,研究所的科研经费和生活费都发生困难,李四光幼年患过肺病,如今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使他又开始不停地咳嗽,尽管如此,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率领工人努力生产,他们的产品很受欢迎,第二年工厂不仅自给有余,而且增添了设备。李四光还经常与研究所的同行四处奔波,为广西、湖北、江西、福建等省找矿,把挣来的钱用于解决科研经费和职工生活困难,有时公家费用不能按时发放,李四光就将自己的钱拿出来,供大家使用。就这样,李四光领导大家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继续从事着科学研究。

推荐第5篇:著名地质学家—— 李四光

著名地质学家—— 李四光

 李四光(1889-1971),原名仲揆,黄冈(今团风)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著名地质学家。1902年入武昌高等小学堂,1904年选送日本弘文学院留学,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0年回国,次年被清廷授予“工科进士”。不久参加武昌起义,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13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和地质,1918年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次年任北大地质系主任,率学生在河北、山西实习时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遣迹。1922年被选为中国地质研究所所长,1929年被英国伦敦地质学会选为国外会员,任中国地质学会会长。1930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31年被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34年应邀赴英国伯明斡、剑桥等大学讲学,1936年回国,继续进行地质考察研究工作。1946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赴英国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年会,在得知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后,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辗转回到北京。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学会副会长兼国立京师图书馆副馆长。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科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等职。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二至第四届副主席,中共九大中央委员。在古生物蜓科分类方面有重大贡献,在冰川学方面确定了中国数次冰川时期的活动证据,特别是奠定了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基础。在地质学理论上创立了地质力学,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出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两湖地区蕴藏在丰富的石油,为我国石油资源的开发作出了贡献。晚年对地震地质和开发利用地下热能等新领域进行了有成效的研究。1971年4月29日在北京病逝研究。

推荐第6篇:《李四光的故事》读书笔记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与积累!”这是华罗庚写的。意义是:一个人他聪明是在于他勤劳得到的,而一个天才是靠着日积月累才成为的。

读了《李四光的故事》,我对李四光这个人有了大概的了解,他是我国了不起的地质学家。在他们那个年代,家里都十分贫困,用清油灯照明,没有现在简洁的台灯,但李四光没有放弃读书的机会,专心致志,认真刻苦,读书全神贯注,不断研究,找到了中国的石油,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小时候,他对一块大石头非常感兴趣,问了很多人都无法解答这块石头的奥秘,后来,他专门考察这块石头,终于知道了这块大石头的来历,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李四光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榜样,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生活中最不幸的是:由于你身边缺乏积极进取的人,缺少远见卓识的人,使得你变得平平庸庸,黯然无光!有句古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就像雄鹰在鸡窝里长大,就会失去飞翔的本领,不能搏击长空,翱翔蓝天?好似野狼在羊群里成长,也会温顺可爱而丧失狼性,怎么能叱咤风云,驰骋大地?”

所以我们要跟好学生在一起,远离那些消极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我们做一个好学生吧!!加油!

推荐第7篇:李四光的小故事

篇1:李四光的故事 李四光爷爷的故事

李四光爷爷是我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年轻时他曾被派往日本学造船,派往英国改学地质,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不为国外优厚的待遇和工作所动,学成后毅然回国了。 李四光爷爷在地质科学上为祖国赢得的第一荣誉,就是发现了中国内地有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大量的实据,推翻了那些国内外学术权威认为在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理论,为我国进行地质研究,奠定了真实可靠的理论基础。

李四光爷爷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李四光爷爷热爱地质科学,从事科学研究,一向是一丝不苟,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严格的,连走路,也要学生练好基本功。他经常对学生说,搞地质经常到野外去工作,脚步就是测量土地、计算岩石的尺子,要求迈出的每一步的距离都要相等,并且要记住自己每一步的步长。 李四光爷爷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养成了一个习惯,走路不紧不慢,步子大小相等,迈一步就是0.85米。不论到哪儿,他仿佛老在度量距离。

李四光爷爷搞科研,每天总是要到街上路灯通明时分,才骑着自行车回家;爱人总是焦急地等待着他回来吃饭。繁忙时,李四光连回家吃饭也忘了,爱人等急了,只得派女儿去叫他。一天,为撰写一篇学术论文,竟忘记天晚该回家了。他正在凝神思考时,偶尔抬眼,瞅见一个小女孩静悄悄地站在桌边,他未加理会,又低头继续写作,并轻声催道:“你是谁家的小姑娘啊?天这么晚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妈妈该等着急啦!”这时,只听见小女孩埋怨说:“爸爸,妈妈不是等我着急,是等你在着急哪!”李四光听到孩子叫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儿李林。他不由得笑出声来,忙答道:“这就回家,这就回家。”

李四光爷爷晚年仍极大地关注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篇2: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

河南郑州巩义市五小三年级:张成浩篇3:李四光的成长故事 李四光的成长故事

【点击数:3084 更新时间:2009-06-09】 李四光(1889—1971),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圆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根据他的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国际上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东南方,紧靠长江北岸有一个叫黄冈的地方,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史称黄州。1889年10月26日,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就出生在黄冈县城北大约25公里的一个叫下张家湾的小村庄。

李四光童年的时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一家数口仅靠父亲办私塾收缴学生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也只好从当地的地主家里租借。所以,李四光的母亲也经常纺线织布,换些零用钱。特别是李四光的父亲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曾经因与黄冈的革命党人有来往而被迫逃离家乡,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艰难。这一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当他50多岁的时候,还不时想起幼年的苦难,深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种种苦楚而痛心。

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

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是秀才,思想进步,学识渊博,一生热心乡村教育事业,为黄冈培育了不少人才。他原在新庙开设了一个私塾,后又将其改为学堂,并自任堂长。由于他的学堂在鄂东一带很有名气,过了几年,县里将他的学堂改为公立,称“东乡小学”,并任命他为校长。他为人正直,口才甚好,学生很喜欢听他讲课。

李四光6岁时到父亲的私塾里,随父亲念书。李四光学习的时候,刻苦认真,勤奋用功。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练字、作文忙个不停。他不贪玩,老师不在的时候,依然能独自学习,而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爬桌子,踩凳子,闹翻了天。李四光的父亲与当时黄冈的革命党人吴贡三关系很密切。有一天,父亲在书房偷偷修改吴贡三托人捎来的《孔孟心肝》反清小册子。他边看边紧蹙双眉,在屋里来回地踱着步子。李四光从门缝里看到爸爸一晚上都在屋内来回走,感到很奇怪,于是他进屋问爸爸:“爸爸,你一定有什么心事吧?是生我的气了?” 父亲见小四光一脸认真的样子,就合上书本,叹了口气说:“孩子,中日甲午海战,由于清政府无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把台湾、澎湖、辽东割让给了日本人,把旅大租借给了俄国。这些地方的人民都沦为亡国奴了,我怎能不伤心?”

“爸爸,我听说北洋舰队从外国买来20多艘战舰呢!我们为什么还打不过外国人呢?”“这是因为清政府派了卖国贼李鸿章向北洋水师下令不准抵抗日军,才招致全军覆没。”“难道那么多战舰没有一艘去迎敌吗?”

“有一位名叫邓世昌的舰长就率兵抗敌,后来炮弹用尽了,战舰也受了伤。邓世昌下令战舰加速前进,想猛撞敌舰,与敌人同归于尽。但是我们的战船没有日本人的速度快,结果不但没有追上敌舰,反而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都牺牲了。” 听了爸爸的话,李四光把拳头捏得紧紧的。他咬着牙说:“我长大了一定要造一艘最快的战舰。谁敢来欺负中国,就撞死它。” 从此,李四光对轮船发生了兴趣。有一天,爸爸到县城办事,李四光也跟着去了。在长江边,李四光看到江面上有一座像高大楼房的东西,上面还有窗户。父亲告诉他,那就是大轮船。 李四光好奇地问爸爸:“爸爸,轮船是用盖房子用的毛竹和木头做的吗?” “哈哈。孩子,用毛竹和木头可以做简单的小船。这样的大船是用钢铁做的。”

“钢铁?”李四光想起了家里种地用的铁犁、锄头,砍柴用的柴刀。钢铁很重呀,一把柴刀掉到水里,一下子就沉下去了,这艘钢铁大船为什么沉不下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他向街上的铁匠叔叔要了一块废铁皮,又找出一张纸,在上面画出小船。然后把铁皮照着纸样子剪好。于是,李四光开始又敲又打地造起船来。干了一整天,一只小小的铁皮船做好了。他又用剩下的铁皮卷成一只小巧的烟筒,安在小船上,还用小布角做了一面小小的旗帜,插在船头上。

弟弟妹妹们一直围在哥哥身边看他“造船”。李四光收拾好工具,在村里的一大群孩子们的簇拥下来到池塘边。大家蹲在岸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李四光把小铁船放入水中。只见小船稳稳当当地停在水面上。李四光用手在船的后边拨了几下水,小船慢慢地向前驶去。“哇,成功啦!小船走起来了!”李四光跳着脚欢呼起来。

这个小小的经历给李四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李四光慢慢走上了科学探索的道路,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推荐第8篇:《李四光的故事》读后感

《李四光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李四光的故事》我觉得李四光非常听话,我是在第6自然段的时候看到的,因为他5岁的时候,开始跟一位姓陈的老先生启蒙,6 岁转到父亲的私塾里,随父亲念书。他学习的时候,刻苦认真,勤奋用功。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练字、作文忙个不停。他不贪玩,老师不在的时候,依然能独自学习,而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爬桌子,

踩凳子,闹翻了天。所以我觉得他非常听话。

而且我也觉得李四光非常勤劳。因为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

样样事情都能干。所以我觉得他非常勤劳,我们也要像他学习

我还觉得李四光非常喜欢问问题。比如他小时侯和其他小朋友玩看到村头的一块特别大的石头,他就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这石头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周围没有这种石头呢?所以我觉得他非常喜欢问问题,我们也要像他学习。李四光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榜样,所以要我们向

他学习。

《奇怪的大石头》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奇怪的大石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我国着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一块巨石的来历产生了疑问,最后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才弄明白,原来这块巨石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我小时候就没有向李四光那样爱动脑筋。有一次,我做数学题遇到了难题,心想妈妈反正会教我的,非要让妈妈和我一起做,妈妈没办法,只好给我慢慢讲解,和我一起做出来了这个难题。

读了这一课,我才知道要善于动脑,发现问题。我一定要向李四光学习,学习他对别人的解答不轻信,不盲从,刨根问底和不找到正确答案不罢休的执着精神。

《奇怪的大石头》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文章,叫《奇怪的大石头》文章主要写了:李四光小时候喜欢跟伙伴们捉迷藏,他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时间一长,李四光就对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大石头,是从哪来的呢?李四光经过和老师、爸爸的对话,只知道了它又几百年的历史。后来李四光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把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甚至上千里。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我明白了:李四光是个爱提问题、爱动脑筋的人,还是个坚持的人,我也要像李四光一样,做一个爱动脑子的人 《邱少云的故事》读后感

听爸爸讲过很多革命烈士的故事,刘胡兰姐姐的伟大,江姐阿姨的坚强,但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听《邱少云的故事》,我觉得叔叔的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学习的。

邱少云23岁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25岁随战友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密密隐藏在草丛中待命。不料被敌人投入的燃烧弹点燃旁边的草,蔓延到身上燃着了,如果此时他就地打个滚就可以扑灭,但邱少云没有这样做,因为万一被敌人发现,计划会被打破,行动就会失败。最后邱少云叔叔被大

火活活烧死了,行动取得了胜利。

听完故事,我对爸爸说:叔叔太伟大了。“是啊,为了这场胜利,为了国家的利益,他这种高度的纪律性和顽强的意志,是现代人要学习的,特别是你们,没吃过苦没受累的花朵。”爸爸拍着我的头说。

我点点头,忽然间觉得自己长大一些。多少前辈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不怕牺牲,不畏苦难,才创造了现在的强大国家。

我们现在生活在幸福的花园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最缺少的就是遇到困难时不怕吃苦的精神。想起在学习时,遇到难题连想都不想就放弃,奥数没做两天就失去耐心;在生活中,对妈妈要求的扫地,洗衣服等简单事情要不不理,要不就做一点意思一下交差,害得我在家里成了一个“信用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

现在我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按照妈妈的要求,做出了新学期的学习计划,争取更好的学习成绩,并一点点改正自己的坏习惯。

听爸爸讲过很多革命烈士的故事,刘胡兰姐姐的伟大,江姐阿姨的坚强,但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听《邱少云的故事》,我觉得叔叔的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学习的。

邱少云23岁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25岁随战友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密密隐藏在草丛中待命。不料被敌人投入的燃烧弹点燃旁边的草,蔓延到身上燃着了,如果此时他就地打个滚就可以扑灭,但邱少云没有这样做,因为万一被敌人发现,计划会被打破,行动就会失败。最后邱少云叔叔被大火活活烧死了,行动取得了胜利。

听完故事,我对爸爸说:叔叔太伟大了。“是啊,为了这场胜利,为了国家的利益,他这种高度的纪律性和顽强的意志,是现代人要学习的,特别是你们,没吃过苦没受累的花朵。”爸爸拍着我的头说。我点点头,忽然间觉得自己长大一些。多少前辈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不怕牺牲,不畏苦难,才创造了现在的强大国家。

我们现在生活在幸福的花园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最缺少的就是遇到困难时不怕吃苦的精神。想起在学习时,遇到难题连想都不想就放弃,奥数没做两天就失去耐心;在生活中,对妈妈要求的扫地,洗衣服等简单事情要不不理,要不就做一点意思一下交差,害得我在家里成了一个“信用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

现在我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按照妈妈的要求,做出了新学期的学习计划,争取更好的学习成绩,并一点点改正自己的坏习惯。

《张海迪》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有关乐观顽强的名人故事《张海迪》。

这篇故事让我深有感触。张海迪5岁的时候就得了脊髓血管瘤,10岁前动过三次大手术,她的第二胸椎以下全部失去了知觉,成了严重的高位截瘫患者。

就是这样一位残疾人,不但以常人难以想象的乐观精神顽强的与病魔进行斗争,而且以超人的意志自学了小学、中学的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她还自学了医

学,学会针灸,能为病人看病。你们相信吗?他是一位残疾人,就能自学那么多的东西,我们这些正常人呢?而且张海迪有许多本散文集出版,她的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不但在中国出版,还在日本和韩国出版,并荣获全国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

以前,我总是遇到困难就退缩,把问题丢给爸爸、妈妈和其他人。今天我读完这篇故事后,我要像张海迪学习,以乐观顽强的精神去面对困难。有一句话说得好: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我相信以张海迪为榜样,我一定会做得更好。

《雷锋的故事》读后

一眨眼假期很快就过去了,我们愉快的假期也很快就结束了!马上就开学了,我很期待开学因为,在假期里我们经过了一个很大的“节日”!那就是:春节。春节过去了,我们每一个人都长了一岁也比去一年懂事多了!我也知道在假期有许多同学增长了一些新知识,有的学会了某种体育技能,有的学会了舞蹈等等。我也没有空闲,在假期里读了一本好书;《雷锋的故事》。这里叙述了雷锋的一辈子是怎样度过的。雷锋从小爸爸被活活累死,哥哥被冻死,弟弟在妈妈的怀里饿死,最后妈妈也被逼得上吊自杀了!可怜的雷锋从小就没了亲人,而他出去砍柴地主婆说雷锋看了他家的柴火!在雷锋的手臂上砍了一刀。所以雷锋叔叔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解放军,雷锋好不容易当上了解放军!他到处做好事,当别人问他的姓名了时候,他只说:我是解放军!那时的解放军每个月才给6元钱而他还不花,全攒了起来,等别人有用的时候他就拿出来,而自己连一双袜子也不买,一双袜子破了就补,一双新袜子也不舍得买!又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呀!雷锋的童年不快乐,而生长在新时代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想想我和雷锋叔叔一比,我很惭愧。有一次,我放假在家,想喝水还让妈妈帮我倒,而雷锋叔叔在我这个年龄已经是:10多次红旗手、8次先锋等。而我却连倒数也要妈妈帮。以后我一定向雷锋学习!虽然我没那么大的能力来帮助社会,但是我可以做一些利索能极的事,例如帮助妈妈来做做饭!我们一定要学习雷锋叔叔!

《周恩来的故事》读后感 开学至今,利用闲暇时间我浏览了一些图书馆的珍藏,通过这些开拓了我的视野,增加了知识面,而这些书目当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周恩来的故事》。

幼年时期,身在异地求学艰辛、痛楚,让我们难免会产生同情,但是我所看到的是周总理那种刻苦学习’不畏艰难的学习历程!东北、天津的学习生涯异常的艰苦,不仅衣着寒酸,而且还要饱受这顿饱下顿挨饿的惨况!但是我们的周总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走出来的。

我们的学习情况与他那时的相比简直是是天壤之别,但是近日的我们由于考试成绩的不理想,仍在高呼:“老师是多么多么的严,教育制度是多么多么的不合理“君不知,倘若没有老师的严加管教,我们的学习自主能力又能够有多少!那样的话我们正在逐步的走向自我毁灭,因为我们现在大多数的人还是不知道应该如何让去学习!难道大家还不知道,我们的周总理就是在幼年时期就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至理名言,而我们呢,还在整天上课

睡觉,泡网吧玩游戏,在考试之前不知所措,该玩的时候玩,该学习的时候也还在玩,总是说大学的生活是多么多么的没劲,说大学时坠落的天堂我想着一点也不假,现在的学习状况大多数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但是回首看看,我们这半年来的大学生活,有多少和我们当初的大学梦想一样呢?背离了,我想大多数还是同意我这个观点的,我也位列其中,试想高中时的苦苦奋斗就是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但是到了大学却不知所措,远离了家长老师的谆谆教导,我们里原来的梦想是越来越远。

大学就是大家自己学习,而现在的我们仍旧没有脱离“钱权”这这怪圈,无论是在近在咫尺的城市还是在遥远的乡村,当人们评论一个人时候,就会问两个问题,一是:这个人一个月挣多少钱。二是:这个人当什么官。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我们既然知道了,就必须努力的去改正!说谁都会说,关键看的是实践的效果,我想只有让未来来见证吧!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时期的周恩来,在初中、高中的课本上,为什么没有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提到他的仅仅是“九一三”事变之后,还有一次就是因为他的去世而引发的“四五运动”,我不明白如此众多的专家学者要将这段历史雪藏起来,给大多数的初中生、高中生留下了一段历史的空白,老师明明告诉我们要铭记历史,铭记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经验和教训,一段空白,如何让我们铭记呢???我希望将来的编书者们能够让我们真正的面对这段“暗淡”的历史!!不管它是对还是错,我们现在已经给了它一个正确的定位,没有必要在回避什么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觉得我们要学会坦然的面对

老师明明告诉我们要铭记历史,铭记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段全国都很黑暗的情况下,我们的周总理在干什么呢???我带着已经伴随我好多年的疑问在大学的初期,阅读了一些周总理的人物传记。疑团才解开了一些!周恩来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任何人无法取代的重大历史作用。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挑起了历史的重担。他面对的不仅仅是林彪,江青集团的无休止的进攻!还要为国家的经济做出的详细的规划,因为在那个时期我国的经济确实是一个一个烂摊子,如果没有他的支撑我们国家的经济早就垮了!另外他还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了保护了如宋庆龄、郭沫若、李宗仁等著名人物。如果没有他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被打倒!他是从国家、人民、民族的利益出发,在*的年代里,以其博大的胸怀和对党对人民的忠诚、智慧,总理着国家的事务,协调、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和矛盾。他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相忍为国,相忍为党,相忍为民。如果没有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苦撑危局,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起了“灭火器”、“消防员”的作用。

我们的周总理一声艰苦朴素,身政廉洁,但是江青他们却以有了定论的“伍豪事件”来攻击我们的周总理,为此周总理就作了一个题为《关于国民党造谣污蔑地登载所谓伍豪启事真相》的报告,这个报告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会议处录音记录,然后根据录音整理出一份文字记录。根据毛主席和中央政治局的决定,这个报告记录要由周总理签字后把录音、文字记录稿和所有的相关资料存入中央档案馆,并发给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大军区党委存档,以防将来

有人再旧事重提。但当时不知为什么,周总理看过录音记录稿后却一直没有签字,这份记录稿就一直放在总理办公室保存起来了。直至周总理被推进手术室前,他才叫人把这篇文章拿过来,用颤抖的手签了字!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我想我们也不用去猜想了,因为这段历史纯属是虚造的没有必要再去浪费时间!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心里不只是激动不已,还充满了自豪感。周总理给我们在为人处事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将会更加详细的品读有关的书籍,以期获得更多的人生宝藏,正如作者所说的:“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以为这样好总理而自豪。我一定要以周总理为榜样,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暑假里我看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是一部世界名著,讲述一位遇险的航海商人独自一人飘流到一座荒岛。他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靠顽强的意志和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在岛上生活了28年,终于遇救返回故乡。

这本书的主人公鲁滨逊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整整28年,多么惊人的数字。要是我在这个荒岛上生活,恐怕一个小时,我也熬不过去,何况他还在荒岛上凭着自己的双手双脚做出所有的生活用具。这样一比较,我是多么懦弱,而他却多么坚强。想到这里,我就决定要以鲁滨逊为榜样,要学他那样坚强,不能懦弱。我不是要像他那样在荒岛上生活,而是要在生活中向他学习。例如:做人要坚强不要常常哭,遇到紧急关头不能懦弱要镇定的解决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在生活中坚强的表现。

鲁滨逊的坚强不仅让我佩服,他的乐观精神也很让我佩服。初到荒岛,鲁滨逊因为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板都要四十二天。他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很多力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来的。看到这里,我不禁反省以前,我做事一旦不成功,就会气馁,然后就不做了。这样是不对的,应该像鲁滨逊那样,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

读了《鲁滨逊漂流记》后,我受益匪浅。

最近我读了《蜘蛛和蚕》这个故事后,感悟良多。

蜘蛛每天兢兢业业地织网,捕捉昆虫,而蚕结上一个茧,便在里面“呼呼大睡”。可是,蜘蛛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回报,蚕的“懒惰”人们却称赞不已,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蚕对人类的贡献大。

蜘蛛虽然经常辛勤地织网,但它是为了网住更多的昆虫方便自已吃饱,这便是自私自利的行为。蚕与蜘蛛不同,它能结茧吐丝。有句谚语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蚕用它的生命换来了丝。而它的丝可以做成许多对人类有用的东西,所以人们十分喜欢它。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乐于助人,舍己为人。如清洁工人为了给大家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辞劳苦地工作,白衣天使尽心尽力地为病人解除痛苦,挽

救生命,边防战士为了保卫祖国而离开亲人......啊!他们不正是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蚕吗?然而,也有些人自私自利,贪脏枉法,只为自已不为他人,如贪官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小偷危害社会,而他们就是一只只可耻的蜘蛛!相对于蚕,难道这种行为不卑鄙吗?

在人们的生活中,需要有这样无私奉献的“蚕”,这些“蚕”为人类能生活得更好,不惜付出汗水甚至生命,他们的伟大,他们的高尚,我们应永远记在心中。对于蜘蛛,他们的卑鄙龌龊,令人们难以启齿。

推荐第9篇: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篇1: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

河南郑州巩义市五小三年级:张成浩篇2: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是我国地球学和地质学的奠(diàn)基人,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kān)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 原名李仲揆(kuí).14 岁那年, 因他学业优秀, 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 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 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 名叫李四, 又太俗气了; 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 他开始叫李四光.李四光小的时候, 家里很穷, 兄弟姐妹7人, 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 收入微薄(bǎo), 妈妈一人种田, 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 年岁很小, 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 心里难过, 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天刚亮, 他就起床, 把水缸装得滿滿的; 上山砍柴, 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 用脚踩踏板, 人小踩不动, 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 (chǔ)那一头的踏板上, 当脚往下踩时, 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 这样石杵就动起來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 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 打闹取乐, 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 他先顺叶踩到藕, 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 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 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后來, 李四光独自一人來到武昌, 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 李四光名列第一, 在小学堂, 他勤奋攻读, 刻苦钻研, 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 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 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 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几十年來, 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 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 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 预测地震, 开发地热, 在中国地质史上, 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篇3:《李四光的故事》读后感 《李四光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李四光的故事》我觉得李四光非常听话,我是在第6自然段的时候看到的,因为他5岁的时候,开始跟一位姓陈的老先生启蒙,6 岁转到父亲的私塾里,随父亲念书。他学习的时候,刻苦认真,勤奋用功。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练字、作文忙个不停。他不贪玩,老师不在的时候,依然能独自学习,而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爬桌子, 踩凳子,闹翻了天。所以我觉得他非常听话。

而且我也觉得李四光非常勤劳。因为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

样样事情都能干。所以我觉得他非常勤劳,我们也要像他学习

我还觉得李四光非常喜欢问问题。比如他小时侯和其他小朋友玩看到村头的一块特别大的石头,他就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这石头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周围没有这种石头呢?所以我觉得他非常喜欢问问题,我们也要像他学习。李四光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榜样,所以要我们向 他学习。

《奇怪的大石头》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奇怪的大石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我国着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一块巨石的来历产生了疑问,最后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才弄明白,原来这块巨石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我小时候就没有向李四光那样爱动脑筋。有一次,我做数学题遇到了难题,心想妈妈反正会教我的,非要让妈妈和我一起做,妈妈没办法,只好给我慢慢讲解,和我一起做出来了这个难题。

读了这一课,我才知道要善于动脑,发现问题。我一定要向李四光学习,学习他对别人的解答不轻信,不盲从,刨根问底和不找到正确答案不罢休的执着精神。《奇怪的大石头》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文章,叫《奇怪的大石头》 文章主要写了:李四光小时候喜欢跟伙伴们捉迷藏,他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时间一长,李四光就对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大石头,是从哪来的呢?李四光经过和老师、爸爸的对话,只知道了它又几百年的历史。后来李四光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把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甚至上千里。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我明白了:李四光是个爱提问题、爱动脑筋的人,还是个坚持的人,我也要像李四光一样,做一个爱动脑子的人 《邱少云的故事》读后感

听爸爸讲过很多革命烈士的故事,刘胡兰姐姐的伟大,江姐阿姨的坚强,但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听《邱少云的故事》,我觉得叔叔的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学习的。 邱少云23岁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25岁随战友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密密隐藏在草丛中待命。不料被敌人投入的燃烧弹点燃旁边的草,蔓延到身上燃着了,如果此时他就地打个滚就可以扑灭,但邱少云没有这样做,因为万一被敌人发现,计划会被打破,行动就会失败。最后邱少云叔叔被大火活活烧死了,行动取得了胜利。 听完故事,我对爸爸说:叔叔太伟大了。“是啊,为了这场胜利,为了国家的利益,他这种高度的纪律性和顽强的意志,是现代人要学习的,特别是你们,没吃过苦没受累的花朵。”爸爸拍着我的头说。

我点点头,忽然间觉得自己长大一些。多少前辈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不怕牺牲,不畏苦难,才创造了现在的强大国家。

我们现在生活在幸福的花园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最缺少的就是遇到困难时不怕吃苦的精神。想起在学习时,遇到难题连想都不想就放弃,奥数没做两天就失去耐心;在生活中,对妈妈要求的扫地,洗衣服等简单事情要不不理,要不就做一点意思一下交差,害得我在家里成了一个“信用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

现在我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按照妈妈的要求,做出了新学期的学习计划,争取更好的学习成绩,并一点点改正自己的坏习惯。

听爸爸讲过很多革命烈士的故事,刘胡兰姐姐的伟大,江姐阿姨的坚强,但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听《邱少云的故事》,我觉得叔叔的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学习的。 邱少云23岁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25岁随战友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密密隐藏在草丛中待命。不料被敌人投入的燃烧弹点燃旁边的草,蔓延到身上燃着了,如果此时他就地打个滚就可以扑灭,但邱少云没有这样做,因为万一被敌人发现,计划会被打破,行动就会失败。最后邱少云叔叔被大火活活烧死了,行动取得了胜利。 听完故事,我对爸爸说:叔叔太伟大了。“是啊,为了这场胜利,为了国家的利益,他这种高度的纪律性和顽强的意志,是现代人要学习的,特别是你们,没吃过苦没受累的花朵。”爸爸拍着我的头说。我点点头,忽然间觉得自己长大一些。多少前辈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不怕牺牲,不畏苦难,才创造了现在的强大国家。

我们现在生活在幸福的花园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最缺少的就是遇到困难时不怕吃苦的精神。想起在学习时,遇到难题连想都不想就放弃,奥数没做两天就失去耐心;在生活中,对妈妈要求的扫地,洗衣服等简单事情要不不理,要不就做一点意思一下交差,害得我在家里成了一个“信用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

现在我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按照妈妈的要求,做出了新学期的学习计划,争取更好的学习成绩,并一点点改正自己的坏习惯。 《张海迪》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有关乐观顽强的名人故事《张海迪》。

这篇故事让我深有感触。张海迪5岁的时候就得了脊髓血管瘤,10岁前动过三次大手术,她的第二胸椎以下全部失去了知觉,成了严重的高位截瘫患者。

就是这样一位残疾人,不但以常人难以想象的乐观精神顽强的与病魔进行斗争,而且以超人的意志自学了小学、中学的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她还自学了医学,学会针灸,能为病人看病。你们相信吗?他是一位残疾人,就能自学那么多的东西,我们这些正常人呢?而且张海迪有许多本散文集出版,她的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不但在中国出版,还在日本和韩国出版,并荣获全国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

以前,我总是遇到困难就退缩,把问题丢给爸爸、妈妈和其他人。今天我读完这篇故事后,我要像张海迪学习,以乐观顽强的精神去面对困难。有一句话说得好: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我相信以张海迪为榜样,我一定会做得更好。 《雷锋的故事》读后

一眨眼假期很快就过去了,我们愉快的假期也很快就结束了!马上就开学了,我很期待开学因为,在假期里我们经过了一个很大的“节日”!那就是:春节。春节过去了,我们每一个人都长了一岁也比去一年懂事多了!我也知道在假期有许多同学增长了一些新知识,有的学会了某种体育技能,有的学会了舞蹈等等。我也没有空闲,在假期里读了一本好书;《雷锋的故事》。这里叙述了雷锋的一辈子是怎样度过的。雷锋从小爸爸被活活累死,哥哥被冻死,弟弟在妈妈的怀里饿死,最后妈妈也被逼得上吊自杀了!可怜的雷锋从小就没了亲人,而他出去砍柴地主婆说雷锋看了他家的柴火!在雷锋的手臂上砍了一刀。所以雷锋叔叔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解放军,雷锋好不容易当上了解放军!他到处做好事,当别人问他的姓名了时候,他只说:我是解放军!那时的解放军每个月才给6元钱而他还不花,全攒了起来,等别人有用的时候他就拿出来,而自己连一双袜子也不买,一双袜子破了就补,一双新袜子也不舍得买!又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呀!雷锋的童年不快乐,而生长在新时代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想想我和雷锋叔叔一比,我很惭愧。有一次,我放假在家,想喝水还让妈妈帮我倒,而雷锋叔叔在我这个年龄已经是:10多次红旗手、8次先锋等。而我却连倒数也要妈妈帮。以后我一定向雷锋学习!虽然我没那么大的能力来帮助社会,但是我可以做一些利索能极的事,例如帮助妈妈来做做饭!我们一定要学习雷锋叔叔! 《周恩来的故事》读后感 开学至今,利用闲暇时间我浏览了一些图书馆的珍藏,通过这些开拓了我的视野,增加了知识面,而这些书目当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周恩来的故事》。

幼年时期,身在异地求学艰辛、痛楚,让我们难免会产生同情,但是我所看到的是周总理那种刻苦学习’不畏艰难的学习历程!东北、天津的学习生涯异常的艰苦,不仅衣着寒酸,而且还要饱受这顿饱下顿挨饿的惨况!但是我们的周总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走出来的。 我们的学习情况与他那时的相比简直是是天壤之别,但是近日的我们由于考试成绩的不理想,仍在高呼:“老师是多么多么的严,教育制度是多么多么的不合理“君不知,倘若没有老师的严加管教,我们的学习自主能力又能够有多少!那样的话我们正在逐步的走向自我毁灭,因为我们现在大多数的人还是不知道应该如何让去学习!难道大家还不知道,我们的周总理就是在幼年时期就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至理名言,而我们呢,还在整天上课睡觉,泡网吧玩游戏,在考试之前不知所措,该玩的时候玩,该学习的时候也还在玩,总是说大学的生活是多么多么的没劲,说大学时坠落的天堂我想着一点也不假,现在的学习状况大多数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但是回首看看,我们这半年来的大学生活,有多少和我们当初的大学梦想一样呢?背离了,我想大多数还是同意我这个观点的,我也位列其中,试想高中时的苦苦奋斗就是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但是到了大学却不知所措,远离了家长老师的谆谆教导,我们里原来的梦想是越来越远。

大学就是大家自己学习,而现在的我们仍旧没有脱离“钱权”这这怪圈,无论是在近在咫尺的城市还是在遥远的乡村,当人们评论一个人时候,就会问两个问题,一是:这个人一个月挣多少钱。二是:这个人当什么官。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我们既然知道了,就必须努力的去改正!说谁都会说,关键看的是实践的效果,我想只有让未来来见证吧!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时期的周恩来,在初中、高中的课本上,为什么没有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提到他的仅仅是“九一三”事变之后,还有一次就是因为他的去世而引发的“四五运动”,我不明白如此众多的专家学者要将这段历史雪藏起来,给大多数的初中生、高中生留下了一段历史的空白,老师明明告诉我们要铭记历史,铭记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经验和教训,一段空白,如何让我们铭记呢???我希望将来的编书者们能够让我们真正的面对这段“暗淡”的历史!!不管它是对还是错,我们现在已经给了它一个正确的定位,没有必要在回避什么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觉得我们要学会坦然的面对

老师明明告诉我们要铭记历史,铭记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段全国都很黑暗的情况下,我们的周总理在干什么呢???我带着已经伴随我好多年的疑问在大学的初期,阅读了一些周总理的人物传记。疑团才解开了一些!周恩来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任何人无法取代的重大历史作用。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挑起了历史的重担。他面对的不仅仅是林彪,江青集团的无休止的进攻!还要为国家的经济做出的详细的规划,因为在那个时期我国的经济确实是一个一个烂摊子,如果没有他的支撑我们国家的经济早就垮了!另外他还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了保护了如宋庆龄、郭沫若、李宗仁等著名人物。如果没有他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被打倒!他是从国家、人民、民族的利益出发,在*的年代里,以其博大的胸怀和对党对人民的忠诚、智慧,总理着国家的事务,协调、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和矛盾。他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相忍为国,相忍为党,相忍为民。如果没有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苦撑危局,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起了“灭火器”、“消防员”的作用。

我们的周总理一声艰苦朴素,身政廉洁,但是江青他们却以有了定论的“伍豪事件”来攻击我们的周总理,为此周总理就作了一个题为《关于国民党造谣污蔑地登载所谓伍豪启事真相》的报告,这个报告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会议处录音记录,然后根据录音整理出一份文字记录。根据毛主席和中央政治局的决定,这个报告记录要由周总理签字后把录音、文字记录稿和所有的相关资料存入中央档案馆,并发给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大军区党委存档,以防将来

推荐第10篇:《李四光的故事》读书笔记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与积累!”这是华罗庚写的。意义是:一个人他聪明是在于他勤劳得到的,而一个天才是靠着日积月累才成为的。

读了《李四光的故事》,我对李四光这个人有了大概的了解,他是我国了不起的地质学家。在他们那个年代,家里都十分贫困,用清油灯照明,没有现在简洁的台灯,但李四光没有放弃读书的机会,专心致志,认真刻苦,读书全神贯注,不断研究,找到了中国的石油,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小时候,他对一块大石头非常感兴趣,问了很多人都无法解答这块石头的奥秘,后来,他专门考察这块石头,终于知道了这块大石头的来历,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李四光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榜样,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生活中最不幸的是:由于你身边缺乏积极进取的人,缺少远见卓识的人,使得你变得平平庸庸,黯然无光!有句古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就像雄鹰在鸡窝里长大,就会失去飞翔的本领,不能搏击长空,翱翔蓝天?好似野狼在羊群里成长,也会温顺可爱而丧失狼性,怎么能叱咤风云,驰骋大地?”

所以我们要跟好学生在一起,远离那些消极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我们做一个好学生吧!!加油!

第11篇:李四光中学国防教育计划

李四光中学国防教育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

二、主要任务

1.营造国防教育浓厚氛围,普及国防教育,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国防意识,培养学生爱国、爱军、崇武思想和组织纪律性,从小树立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志向。

2.加强国防教育师资的培养,提高国防教育水平。

三、具体工作

1.营造国防教育氛围

(1)组织师生学习《国防教育法》,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加强和接受国防教育的认识和自觉性。把国防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上。

(2)抓好国防教育环境布置,让国防教育气氛浓浓地布满学校、班级。

2.上好国防知识课,让国防教育进入教材,进入课堂。改进国防知识考核,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并认真作好评分和记载。

3.发展和完善国防教育阵地和载体,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增强教育实效。

(1)继续建设好少年军校,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军事训练。

(2)组织好“学军、爱军、拥军小组”活动,开展优秀小组评比活动,达到经常化、制度化、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磨炼,提高实践活动。

4.加强国防教育队伍建设。

(1)经常组织国防教育教师学习国防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经验。

(2)定期举办培训班,并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帮助、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在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中的自我管理能力。

(3)聘请校外地方和驻军的热心国防教育人士、指战员,成为我校国防教育辅导员,或邀请来我校给学生讲座。从而逐步形成一支校内外结合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

5.积极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求实效,重培养,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活动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6.拓宽国防教育渠道

(1)充分发掘校外国防教育力量,聘请好解放军辅导员,定期协商、探讨,共同教育学生。

(2)利用地方国防教育阵地,组织学生定期参观与活动。

7.加大国防教育教科研工作。把国防教育列入学校重要教科 2

研范畴,根据需要和薄弱环节,组织力量,立项研究,以科研促进国防教育,提高国防教育效益和质量。

团风县李四光中学

第12篇:少年李四光的故事

少年李四光的故事 穷教书先生的儿子

李四光是农村中一位穷教书先生的儿子。他的祖父母更穷。他们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清朝光绪年间, 沿途乞讨,流落到湖北黄冈的回龙山旁。

回龙山,蜿蜒起伏,气象不凡。人们传说回龙山原有九条龙蛰伏在这里,后来 都乘着云雨回到龙宫去了,独有那第九条小龙,舍不得这个地方,又返了回来,后 来变成回龙山。它确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这个去处靠山有水,不愿再四处流浪,就带着妻儿在一座破 庙里住了下来。

白天,他带着儿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换点粮食、零钱养家活口。晚上,他 带着儿子在灯光下读四书五经。

清朝的时候设有科举考试。李卓候在父亲的教诲下进府应考,倒也考上了一个 秀才,只可借家中无钱无势,因此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出路,只得在离家比较远的另 一座破庙里,设了一个馆,靠着教几个农村的学生糊口。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这回龙山下的下张湾里诞生,因为他是父亲李卓侯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起名叫仲揆。

六岁,小仲揆跟着一位名叫陈二爹的老先生发蒙了,他学习很用功,经常受到陈二爹的夸奖。 爸爸让他这么早就读书,也是抱着‚早发蒙、早出息‛的希望。家里虽然贫寒,但是,他交代给小仲揆的妈妈,家里宁可少吃点油,每天晚上也要给孩子们一盏灯油,让他们可以在晚上读点书。

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论儿,插在 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 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时间稍微长一点儿, 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父亲怕把儿子 熏坏了,所以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

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

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对面坐在一张桌子跟前,他不忙打开自己的书包,却先看了看油盏里的灯芯。妈妈在里面放了两根灯芯,小仲揆用拨灯很轻轻拨去一根,只剩下一根。

‚就点两根灯芯吧,孩子。‛妈妈疼爱地说,‚这是你爸爸关照过的,别省这点儿油了。‛

‚不是这个意思,妈妈。点一根灯芯,我可以多学一倍的时间。哥哥,是吧?‛ 小仲揆说着,抬起头看了看自己的哥哥。

‚挺好,其实也差不多一般亮。‛哥哥同意。

妈妈也就不再勉强。小仲揆和他的哥哥就这样默默地读呀,写呀,谁也不打扰谁,一直坚持到灯盏里的油点完。

妈妈坐在他们的桌子旁边,就着这一根灯芯所发出来的亮光,摇着她的纺车。 晚上纺点纱线,还能换得几个零钱,好买点火柴、油盐,也给孩子们买点读书用的笔墨纸张。

有心计的孩子

小仲揆一共有7个兄弟姊妹,还有一个年老卧病在床的爷爷,都指靠着他的父亲教馆的那点收入过活。在农村,家里没有一个男劳力,收入又不宽裕,那日子可是很难过的。吃饭谁去春谷?淘米谁去挑水?烧锅谁去砍柴?

这一切,都靠小仲揆的妈妈。

小仲揆渐渐长大了,他成了妈妈的好帮手。他用小提桶帮妈妈提水,让水缸里的水总是满满的;他带着扒子上山去搂树叶,让灶堂底下的柴禾总是堆得高高的……

还有一件费力的活是舂米。那是用脚踩着踏板,一杵一杵朝着石碓里杵下去, 使稻谷的亮一点点退光而成为白米。

小仲揆看到妈妈舂米很累,就说:‚妈妈,我来帮你舂。‛

还不到10岁的他,体重轻,力气小,怎么踩得动那又厚又笨、还绑着一个大石杵的踏板呢?

小仲揆并不泄气,他找到一根绳子,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脚往下踩动踏板的时候,同时用手使劲拉一下那根绳子,这样就能把石杵踩起来了。

妈妈看见孩子这么费劲,很心疼,就说:‚仲揆,你别舂了,这个活儿不是像你这么小的孩子干的。

小仲揆却悦:‚妈妈,我要吃饭,也要帮助你舂米。

就这样,小仲揆连踩带拉,手脚一齐使劲,虽然速度不快,却是一杵一杵地, 坚持不懈地帮助妈妈把稻谷舂成了白米。吃菜也是困难的。有时妈妈说:‚哎,今天又没菜吃了。

小仲揍就会不声不响地提上一只小提篮,带上一个小铁盒,从菜地里挖出几条蚯蚓装在里面,再拿起一根钓竿,走到屋前的池塘边,放下钓竿,静静地等候着上钩的鱼。

小仲揆的手很灵巧,那根钓竿就是自己从竹园里砍的一根竹子做的,大蒜头的秆儿做的浮子,缝衣针砸上一个弯钩儿就是钓钩。

在这小小的池塘旁边,也有左邻右舍的孩子,手里拿着钓竿站在塘边钓鱼。可 是只见小仲揆一会儿提起钓竿,一会儿放下钓竿,不大功夫,他就能给妈妈提去小半桶作把长的鲫鱼爪子,而别的孩子还都没有什么收获。

当孩子们看见小仲揆提着装了不少鱼的小桶往家走的时候,忍不住带着羡慕的 神情问他:

‚咦,李仲揆,你怎么能钓那么多的鱼呢?

小仲楼反倒觉得问得奇怪,反问他们:

‚钓鱼的时候,你们都看着哪儿来着?你得盯着那个‘浮子’,它一动你就要赶快提竿儿,不能等到它都沉到水里去了好半天才提,这时鱼把食都吃光了,跑啦!

围在小仲揆跟前的孩子们嘻嘻地笑了,因为他们在钓鱼的时候,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并没有认真去把它当作一件事情来做,更没有去动脑筋琢磨琢磨,想想怎样才能钓得又快又多――谁还为了钓鱼这么一件小事去费那么多的脑子呢?

秋后,几个孩子一打伙,小仲揆跟着大家一同到离家比较远的一口公塘里去踩藕。

枯萎的荷叶底下,埋藏在深深的烂泥里面的,是又白又嫩的藕。说也奇怪,这 样又白又嫩的藕,总是一节一节连得很完整地被小仲揆从烂泥里踩了出来;而别的孩子,却往往溅了一身泥浆,嘻嘻哈哈地在塘里闹腾半天,只能提着一节半节的断藕茬子回家。

‚真怪,李仲揆,怎么塘里的藕也全都被你碰上了,你怎么踩得这么好呢?‛ 回家的路上,小伙伴忍不住又羡慕地问他。

小仲揆又奇怪地反问他们说:‚你们是怎么踩的呢?我是顺着荷叶先踩到藕, 再用脚细心地分出藕路,顺着它生长的方向,一脚一脚,一点一点地把泥踩去,让藕露出来,小心别在藕节的地方把藕踩断,这样再想找到就费事了。‛

孩子们又嘻嘻地笑开了:‚谁知道藕都怎么长在泥里面?又看不见,又摸不着。 我们就用脚在烂泥里踩呀,端呀,东一脚,西一脚,有时好像踩着了,再踩一脚, 又找不到了……‛

邻居的大人们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谁家的孩子勤快,谁家的孩子手巧心灵,他们都清清楚楚。怪不得四周的邻居都向小仲揆的妈妈夸奖说:

‚卓侯先生娘子,别看仲揆这个孩子年龄小,他的心思是多么细密啊!‛

孩子们有谁不盼着过年的呢?只不过有钱人家的孩子过年盼着大人给买这买那,给压岁钱;而穷苦人家的孩子过年,就得靠自己想着办法玩就是了。

小仲揆就是这样,冬天,野外的活儿少了,他就忙着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准备过年的礼物。

有人送给他两个大香椽,那是一种像广柑那样的果实,放在屋子里满屋清香。平常人们就把它放在房间里留着闻个清香味儿。李仲揆却细心地用小刀将它剖成两半,剥下皮来,把它们分别扣在小小的碗上风干,又用小刀在皮上刻了美丽的花纹,再剥下来,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对又漂亮又芳香的小坛子,送给自己的小妹妹装点小零碎。

他又上竹园里砍了两根毛竹,剖成细篾,七弯八绕地,扎了一盏花样翻新的花灯――孙悟空打秋千。夜晚在灯里点上一支蜡烛,里外透明,那大闹天宫的猴子翻在秋千上,待上不下,那副滑稽而又调皮的样儿,人们见了没有不乐的。这是小仲揆送给弟弟的礼物。

他还帮着妈妈做米花糖――先用晾干的糯米饭炒成炒米,再用小火热点糖稀, 就热将炒米拌在里面捏成炒米团,晾凉以后切成薄片,就是又香又脆的米花糖。

小仲揆不声不响地把这一切都做好了,妈妈在一旁看着,忍不住自己也觉得惊奇,这一切,他都是跟谁学的呢?她问:

‚孩子,谁教你刻字刻花的呀? ‛

‚我在集上,看刻字的匠人刻的。‛

‚谁教你扎的花灯呢? ‛

‚我看见集上卖花灯的人扎过。 ‛

‚那,炒米花糖你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啊?‛

‚我看见卖米花糖的老婆婆,她是这样做出来的啊!‛

妈妈不再问了,原来他真是一个心眼细密的好孩子。

兀突一块大石头

月光下,李仲揆常在一块大坪上和小伙伴们一同做捉迷藏的游戏。蒙上一个孩 子的眼睛,叫一声‚

一、

二、三!‛其他的孩子就迅速跑开躲藏起来。有的藏在草 垛背后,有的藏在大树背后,而小仲揆,最喜欢藏在一块大石头的背后。

做完了游戏,小仲揆突然对坪上的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它兀里兀突地屹立 在这儿,显得十分不相称。他问小伙伴们:‚哎,你们说,为什么这块平地上会有 这么一块大石头呢?

‚哈哈哈!‛小伙伴们一阵哄笑,他们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太可笑,太奇怪了! ‚石头是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

小伙伴们回家了。李仲揆又去问陈二爹,陈二爹是村里有名的见多识广的老人。

‚陈二爹,您说坪上那块石头,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啊!你说的是那块怪石头?‛陈二爹说,‚别人都说,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这下子,小仲揆更不明白了,他又去问爸爸:‚爸爸,陈二爹说,坪上那块石头是天上掉下来的,您说,那能是真的吗?‛

‚天上落下石头来?‛父亲想了一想说,‚那倒也会有的。天上的流星落到地上,就变成了石头,那叫‘陨石’。‛

‚那块石头究竟是不是天上落下来的呢?‛小仲揆非得打破砂锅问到底。

‚至于天上能不能掉下这么大的石头来,‛父亲又想了一想说,‚我也不知道。‛

‚谁都说不清楚。‛李仲揆感到不满足了。‚反正,照我看,它不是本来就在这儿的。就是弄不清它到底是怎么来的。‛

在李仲揆整个的少年时代,直到后来离开故乡回龙山,他一直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后来,李四光去英国学了地质学,又到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考察了那儿的冰川。 回国以后,1922年,李四光在太行山麓的一次地质考察中,第一次发现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存在的遗迹。这时,李四光开始意识到,故乡那块兀突的大石头,也许是被冰川推移过来的一块大漂砾。

然而,猜想也还是不能代替现实。一直到1933年,李四光再次回到故乡,对这块兀突的大石头进行了一番考察,虽然由于多年的风化侵蚀,它已经变得斑斑驳驳,不过仍然鉴定出它是片麻岩,说明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而在那一带地区的地层上并没有这种片麻岩,说明它也不是本来就存在在这儿的石头。那么,什么地方有片麻岩石呢?秦岭!原来这块巨大的岩石可能来自秦岭。

如果这是事实,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将这么巨大的岩石推移到这么远的地方来的呢?

冰川!只有冰川能将它推移到这儿来,它是一块巨大的冰川漂砾。进一步考察,李四光还发现这一带都广泛地分布着冰川带来的砾石和粘土堆积物。李四光发现了我国扬子江流域广泛存在着第四纪冰川的遗迹。他专门写了一篇《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的论文。这时,李四光已经进入中年。在这篇论文中,李四光特地提到了他在幼年诵读四书时那块躲在后面捉迷藏玩的大石头。并且对于这个‚使他迷惑 不解的时间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问题,终于找到了满意的解释和科学的答案而表示欣慰。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由此可见童年时代有些疑团对于一位科学家的魅力。

我也要造一艘铁船

山洼洼里的孩子是难得有机会进城去玩的。一天,小仲揆跟着爸爸,出了回龙山,来到团风镇。

那是一座不大的镇子,不繁华,也没有特别的吸引力,可是从镇边流过的汹涌澎湃的长江,使小仲揆惊讶不已。

长江滔滔不绝地流着,各种各样的船只在长江里行驶。有用人摇着橹慢吞吞前进的小木船,有张着帆走得比较快的大木船,最令人仰慕的就是那又高又大又长的大轮船了,它简直像一幢楼房在江面上航行,跑得快,装得多,上面还挂着五颜六色的旗子,漂亮极了。

‚爸爸,那是什么船呀?‛小仲揆拉了拉爸爸的衣襟问。 ‚孩子,那是轮船。 ‛

‚它是什么做的呀?那么大。‛ ‚钢铁做的。 ‛

‚钢铁?‛小仲揆问, ‛ ‚钢铁那么重,怎么能够浮在水上呢?‛

‚因为船舱里面是空心的,‛爸爸回答,‚船就不会沉了。‛

‚它不用人摇橹,又没有帆,怎么还跑得那么快呢?‛

‚它是轮船,靠机器开动。‛

‚机器怎么有力气去开动这么大的轮船呢?‛

‚看见那根大烟囱了吗?瞧,它正冒着黑烟,那底下烧着煤,煤把机器里的水烧开,水变成蒸汽,就能推动机器前进。‛

‚烧煤就能推动机器?‛小仲揆又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出神地看着向远方驶去的大轮船,觉得这一切都太新鲜了。

‚呜――!‛轮船鸣了一声长长的汽笛,吓得小仲揆赶紧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同时又兴奋地大声对爸爸说:‚爸爸,我听见它的叫声了,它的力气真大啊! 叫声都那么吓人!‛

说得爸爸也笑了。

回来的路上,小仲揆一直兴奋地和爸爸谈论着这种大轮船,这样的船真是太有意思了。

突然,小仲揆说:‚爸爸,我也要做一只铁船。‛ ‚你会吗?孩子。‛ ‚我去试试。‛

回到家里,小仲揆果然忙开了,他从街上向修壶的爹爹要了一点‚冰‛铁皮 (就是‚马口铁‛)回来,先在纸上画好图样,再比在铁皮上用剪子把它剪下来, 又用小锤敲敲打打,一艘两头翘起,中间有船舱,上面挂着小旗,还竖着一个大烟囱的小铁皮船就做出来了。

小仲揆把它拿到池塘边,小心地将它放到水里。

‚它真的漂在水面上啦!‛ 小仲揆高兴地呼喊着,用手划动几下水,船还能顺着水流前进一段距离。‚它是我做的小轮船!‛小仲揆高兴地叫道,‚呜――它叫了。‛

那个时代,孩子们中根本还没有什么船模、舰模等活动,小仲揆做的这件新玩意,吸引了隔壁左右邻居都来看热闹。 还是小仲揆的老师陈二爹见多识广,他一面夸奖小仲揆做的这艘‚轮船‛真‚像‛在长江里航行的那种大轮船,一面鼓励说:‚仲揆这孩子有志气,现在造小船,将来造大船!

记住民族的耻辱

当小仲揆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已经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为了让他把书再读得深一点,这年他离开了给他发蒙的陈二爹,到爸爸的书馆里跟着读书去了。

那一天,小仲揆轻轻走进父亲的书房,发现父亲正在把放在桌上的文章盖起来。

‚爸爸,你在写什么?‛小仲揆不由得感到有些神秘。

爸爸把藏在下面的文章重新拿了出来,小仲揆一看,那上面的标题是:《孔孟的心肝》。

它是当时不满清朝统治,在民间流传着的一些警世文章中的一篇,有人正在托李卓侯先生给修改润色。不过当时小仲揆还不懂。他问:‚爸爸,《孔孟的心肝》 是什么意思?‛

父亲说:‚这篇文章主要是说明孔子、盂子他们对于国民和社稷的一些想法。‛

‚他们是怎么说的呢?‛

‚孟子说过,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可如今,子民如同草芥,社稷拱手送人,这是什么世道?!‛

‚怎样才能做到民为贵呢?爸爸。‛ 父亲没有回答,只在纸上写了几个字:‚民主共和‛。

小仲揆懂事地点点头,表示有些明白父亲的意思。

父亲沉吟了一会儿,又感慨地吟诵了两句诗: 伤心怕看澎湖月, 妙手难回旅大春。

‚澎湖月是什么意思呢?爸爸。‛

‚孩子,清朝政府无能,甲午海战,中国海军打不过日本海军,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战败,将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都割让给日本,还赔款白银二万万两。‛

‚旅大春又是什么意思呢?‛

‚甲午海战之后没过几年,沙皇俄国又强迫中国签订了《中俄条约》,把我国的海港旅顺和大连都租让给他们了。‛

‚爸爸,中国为什么打不过他们呢?中国人怕死吗?‛

‚中国人并不怕死,中国太落后了!‛李卓侯愤慨地说,‚就说甲午海战那一回,海军总兵兼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打得多勇敢啊!本来他打赢了,可是后来他的炮弹全用尽了,他想加速马力,用致远号去撞沉日本的军舰吉野号,谁知致远号军舰是从外国买的,它的速度怎么也追不上吉野号,最后反而被吉野号发出的鱼雷击中, 邓世昌和全舰上的250多名官兵,全部英勇牺牲了!

‚真是民族的耻辱!‛小小年纪的李仲揆,突然说出了一句和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话。

‚记住甲午海战的教训吧,孩子。现在需要的是发愤读书。‛李卓侯勉励着自己的儿子。

一天下午,父亲离馆出去办点儿事情,教馆里没有了老师,学生们就有点儿像脱了缰的野马,闹翻了天。他们把桌子搭起来,做成戏台,一个个登台表演,有唱湖北戏的,有唱湖北渔鼓道情的,也有唱湖北山歌的。

更有那调皮一点的孩子,偷偷地跑到附近农民的庄稼地里,挖来一些山芋和花生,或是偷摘一些豆子,就着点燃的野火,烧烤着美餐一顿。

天快擦黑的时候,李卓侯先生回馆来了,学生们一个个赶紧溜回自己的房舍, 一声不吭。和尚就向李先生一五一十地数落起这些不听话的学生来了。

李先生听老和尚说了许多孩子的不是,可是没有提到自己的孩子,就问:‚老师父,仲揆呢?您不要客气,实话告诉我,这一下午他在干什么?‛

‚不是我当面奉承您,李先生。‛老和尚满面笑容地说:‚您的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您走了以后,他一直遵照着您的吩咐,在那儿读呀,写呀!教室里闹得不成个样子,他就躲到天井里去了,那儿安静。您瞧,他还在看书哩!‛

李卓侯顺着和尚手指的方向看去,儿子仲揆坐在天井里的一张小凳上,手里拿着一本书在聚精会神地看着。

‚仲揆,天都快黑了,进屋来看吧!‛

小仲揆这才合起书,笑着说:‚爸爸,你回来了。我只剩下一小段了,趁着天井里还有点儿亮,就到这里看了一小会儿。‛

‚刚才我回家看了一下,你母亲给你带了几个熟鸡蛋来。‛

李仲揆接过父亲递给他的几个还有点热气的鸡蛋,乐呵呵地笑着,又还给爸爸一个,说:‚爸爸,这只给你吃。‛

要多做好事

刚刚过完一个热热闹闹的元宵节,睡到半夜,突然听到隔壁邻居的惊呼声:

‚起火了,起火了!快来救火啊!‛

小仲揆全家赶紧起床救火。原来是隔壁河南太婆家里的火冲破了房顶――她的 孙子白天玩鞭炮,一个炮仗落到了柴草垛里,当时没有在意,半夜里却着起火来了。

浓烟大火就发生在隔壁,农村里谁家不是木头架子草棚的顶,怎么不惊慌啊! 大家急急忙忙,有的往外搬东西,有的赶紧挑水救火。

慌乱中,突然不见了小仲揆,妈妈的心里惊疑不定:‚这孩子,他跑到哪儿去 啦? 经过七手八脚的抢救,火熄灭了,人们也渐渐散去,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妈妈 这才看到,小仲揆也走出来了。只见他脸上左一块、右一块黑灰,鞋子全湿了,衣服上也是连土带泥,手里提着一只小提桶,桶里放着一只瓢。 ‚孩子,你上哪儿――你也去救火了吗?‛母亲惊呼着。 小仲揆不声不响地点点头。

母亲赶紧把他拉到自己身边,抚摸着额头上被火焰燎焦了的头发,心疼地说: ‚孩子,你还不到10岁,人比桶也高不多少,怎么能去救火啊!

‚我从塘里提半桶水,顺着搭在房后的梯子爬到房顶上去,用瓢一瓢一瓢地往上面泼水。泼完了,我再去提一桶水。

‚嗨!真难为这个孩子了,他怎么提得动这么一桶水啊!

‚他怎么爬得上那么高的梯子啊!

当邻居的大人们正在七嘴八舌夸奖小仲揆的时候,他却溜走了――去看看遭到 不幸的河南太婆的一家怎么样了。

他看到,河南太婆从大火里被匆匆忙忙抢救出来的时候,没有来得及穿棉衣, 此时正围着一床烧破了的旧棉被坐在那里,冻得瑟瑟发抖。

小仲揆走到自己的奶奶跟前,轻轻地对奶奶说:‚婆婆,河南太婆没穿棉衣, 您给她几件衣服吧!‛

奶奶看了看这个懂事的孩子,走到自己刚刚抢救出来的包袱跟前,从不多的衣服当中,找了几件可以御寒的衣服递给小仲揆。他抱着这几件衣服,赶紧跑到河南太婆那儿去了。

这是在学馆里。一天晚上,入睡以后,仲揆在朦胧中仿佛感到有人在拉他枕着的衣服,并没有在意。可是睡在他身旁的同学被惊醒了,原来有小偷来偷盖在他们被子上的衣服。

手脚快的同学赶紧爬了起来去捉这个小偷,不一会儿,小偷果然被抓回来了, 他衣衫褴褛,被反扭着双手,并且显然已经挨了打,鼻青脸肿。很快,大家七千八脚地把小偷吊到了树上。有人还在叫着:‚非得打他一顿不可!‛

李仲揆在吵吵嚷嚷中却返身走进了课堂,只见他端出来了一张凳子。

‚他这是想干什么?‛有的同学在悄俏议论。

李仲揆不声不响地将凳子放在被反吊在树上的小偷的脚下,使他不致于悬空晃 荡着。

这下子使得那些叫绑叫打的人泄了气,人群渐渐散开了。

李仲揆把绑着小偷的绳子解了开来,让他自由,然后又诚恳又认真地对他说:

‚你莫要做坏事,做了坏事,人家就要打你;你要多做好事,别人才会对你好。‛

小偷的眼眶里泪如泉涌,向李仲揆鞠了个躬,就跑了。

那些爱打闹的学生感到十分扫兴,他们抱怨李仲揆说:

‚他偷人家的东西,而且还想偷你的东西,你还去帮他。‛

仲揆没有申辩。

也有人好奇地问李仲揆说:‚那时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看见他穿得那么破,又那么瘦弱,他被反吊着,还挨打,太可怜了,心里不忍。‛小仲揆天真地回答。

‚你放了他,他到别处去还会继续偷的,不教训他一顿,再也改不好。

‚我想,‛李仲揆和善地回答说,‚人总是希望能够像人一样的生活。要不是生活逼迫,也许不会走这条路。我希望他以后会做一个好人。

求学去

‚喔喔喔!喔喔喔!‛蜷缩在鸡窝里的大公鸡,把插在翅膀底下的脑袋伸出来, 扑扑翅膀,打响了黎明前的鸡鸣!

山坎下的那间小破屋里,点着一根灯草的油灯,一直亮到这会儿。仲揆的妈妈 缝完了最后一针,咬断了线头,把针别好。这原是她陪嫁时的衣服,如今给即将出 门去求学的小仲揆改缝了一件棉袄。她将棉袄折好,又将几件已经缝补好的换洗衣 服打成一个小包袱,就去灶堂底下点火做饭。

今天,她要送仲揆离开家乡到武昌去求学。这件事来得真是太突然了。前两天,仲揆从爸爸的学馆里回来,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听城里回来的人说,两湖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办了几个官费小学堂,那里教国文,教洋书,学得好的,还能出洋留学呐!爸爸让我上那儿考学去。

‚你到武昌去考学?‛妈妈又惊讶,又为难地说,‚钱呢?

‚妈妈,那是官费小学堂,不收学费,也不收饭费。

‚傻孩子,学堂不收费,连盘缠钱也不要吗?这笔钱又在哪里呢?

‚那――‛小仲揆想了想,还是决心试一试,‚我去找下湾的陈二爹借几个盘缠钱。

母亲默默地同意了。陈二爹是李仲揆的发蒙先生,一向就喜爱这个好学的孩子,慨然借给了他。

不一会儿,小仲揆也起床了。今天必须赶个大早,先走25里旱地赶到团风,才能赶上由团风开到武昌去的轮船。

妈妈叮嘱他说:‚孩子,这回你是独自一人去武昌求学,离家远,那儿又没有 亲人,你要自己照应自己,敬老师,爱学友,好好读书。‛

‚妈妈,我一定好好念书。‛

告别了妈妈和家里的亲人,小仲揆背起一个小包袱,夹上一把旧雨伞,上了路。

他,天庭饱满,鼻梁挺直,两只大眼晶莹闪亮,脑后梳着一条乌黑的大辫子。今天,他身穿蓝布衣袍,青布背心,脚下是母亲做的布袜和毛边布鞋。衣着虽然俭朴,却已是一位英俊的少年。

他走过家旁经常去浇水的菜地,经过常帮妈妈提水和钓鱼的池塘,穿过村上的那个小茶亭,踏上了通向回龙山街的崎岖小路。

东方露出了鱼肚色,蜿蜒起伏的回龙山在朦胧的晨曦中显得苍苍莽莽,下贩耕 地的农民已经把牛牵了出来,手扶着犁耙在田埂上慢慢走着。挑担赶集的人,也已稀稀落落地走在大路上。小仲揆的妈妈站在高处,手搭凉棚眺望着,她那亲爱的儿 子正在向着远方走去。

再见,可爱而又贫困的故乡回龙山!

自己争取到的权利

1902年的武汉三镇。

在汉水和长江交接的地方,龟山蛇山隔江相映,古老的黄鹤楼和西洋式的江汉 关遥遥相望,这里就是当年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1840年鸦片战争一役, 帝国主义用军舰和大炮轰开了清朝大门,武汉三镇就成为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最早, 而又压迫最深的地区之一。它是英、美、日、德、法等帝国主义争夺的对象,己经 成为一个畸形发展的城市。

李仲揆下船以后,打听了好几个人,才找到了南路高等小学堂,怯生生地走进 去办理报考的手续。买了一张报名表就填写起来。

是太兴奋?太紧张?还是由于年轻没有经验?李仲揆自己也不知是怎么搞的, 他提起笔来,在姓名栏下端端正正写下的不是‚李仲揆‛,却是‚十四‛两个字。

当他发现这个错误的时候,‚十四‛已经无可挽回地摆在姓名栏里。他急忙将 ‚十‛字改成‚李‛字,这‚四‛字却是不好改动的了。重新买一张报名表吗?他 只带了借来的不多的一点盘缠,付了船钱和饭费,他已无力再买第二张报名表。就 叫‚李四‛吗?那多不好听,平常人们举例说到什么不相干的人的时候,就用‚张 三‛、‚李四‛来代替,他不愿自己就叫这样一个名字。

还有补救的办法吗?李仲揆冷静下来想了一会儿,又抬起头来环顾四周。这是 一所旧皇太子殿改建的学堂,大厅正中,挂着一块横匾,上面的油漆虽已斑驳,大 匾上的‚光被四表‛四个大字,还清晰可见。

‚光被四表‛――李仲揆的目光停留在那儿,他得到启发,提起笔在‚四‛字 的下面,加上一个‚光‛字。

‚李四光!‛仲揆端详着自己给自己起的这个新名字,觉得很高兴。‚四面发光,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多么响亮的名字啊!

年轻而又单纯的李四光,对于他自己的前途,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充满着多么光明的憧憬啊!

从此,李四光成为李仲揆的大名,他那富有战斗性和科学精神的一生,也正和 他当时在一瞬间起的美好的名字相符合。

入学考试虽然取得了第一名的优秀成绩,但是主考先生看见李四光是一个农村出来的穷孩子,不太愿意录取他。学堂里有位张先生,很惜爱李四光的才学,极力向主考先生保荐说:‚这孩子是我的先生的儿子,聪明好学,读书很用功,这样的人才我们不应该放弃。

结果,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这在当时,叫做‚案眉‛,得到这个称号 是很光荣的。

李四光正式成为南路高等小学堂里一名成绩佼佼的优等生。

两湖总督张之洞办学有一个指导思想,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才‛。他极力讲求兴学,就是为了‚选真才,择时用‛,主张要选拔出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出来,以适应当时发展工业、实业的需要。他还认为,在办学当中,‚小 学为急第一‛,所以积极创办了一些以培养出洋留学和进一步深造的官费高等小学 堂。他规定,凡在各路官费高等小学堂读书的学生,只要是考试名列前茅的优秀生, 都可以保送出国。第一名送美国,第二名送英国,第三名送日本。

李四光进入南路高等小学堂以后,发愤求学,虽然几次考试都是名列第一,然而次次保送,他都是榜上无名。

开始,李四光还不明白这里而的奥妙。

然而,几次落选以后,李四光忍不住提出自己的疑问了。他问当初就力保他入 学的张先生:‚先生,几次我都榜上无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没有别的原因,‛张先生说,‚你看看,送出去留学的学生,哪一个不是家里有钱有势的?你的家庭我知道,爸爸是个穷教书先生,哪轮得上呢?‛

‚不合理!不公平!‛李四光感到愤懑。

‚不过,你也不必过于介意,‛张先生宽慰他说,‚我看你只要努力,将来也可以比他们有出息。‛

可是血气方刚的少年李四光不服气,他想:‚他们不派我去,我就自己去。我一面做苦工,一面自己上学。‛

他果真不辞而别离开了学校,搭便船去了上海,想自己到日本去留学。 然而,很快他就明白‚此路不通‛,不得不仍旧回到小学堂。

学堂当局被李四光这种大胆的反抗行为激怒了。他们责备他,威胁说要开除他, 还要追回他在官费小学堂里所享受的一切费用。

李四光争辩说:‚学堂规定了的,成绩优秀就可以保送出国,我每次考试都得第一名,为什么出洋的名单上就没有我呢?‛

学堂当局哑口无言。

张先生出来排解说:‚李四光也是求学心切,而且学业确实优良,这次暂缓追究,且让他再考一次。若是仍旧考得第一,说明这孩子有志气,就送他出洋,若是落榜,也是他自己不争气,那时再除名吧!

张先生是很器重李四光的,相信他是一个争气的孩子。

学堂当局也只好这样收场。

李四光暗暗下了决心。又一次考试揭榜,他果然又是名列第一。

这一次,学堂当局只得保送李四光出洋深造。按照李四光的学业成绩,本应保送美国,但却卡了他一下,把他送往日本。就这样,也是李四光自己争取到的权利。

得到出洋深造的机会,李四光兴奋极了。

但是,去学什么呢?

他想到童年时代和爸爸在江边的谈话,那时他多么向往自己能造一艘钢铁轮船;

他想到在爸爸的学馆里,听爸爸讲到的甲午海战失败带给中华民族的耻辱;

他站在长江岸边徘徊,看到那来来往往,游弋不绝的各色货轮、客轮和兵舰, 没有一艘是中国制造……

‚我要去学造船!――将来,我要为我的祖国制造出最优良的轮船、兵舰。我的祖国一定要富强起来!

14岁的李四光,带着他那美好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准备着动身上日本去留学!

第13篇:李四光的成长故事

李四光的成长故事

李四光(1889—1971),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圆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根据他的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国际上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东南方,紧靠长江北岸有一个叫黄冈的地方,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史称黄州。1889年10月26日,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就出生在黄冈县城北大约25公里的一个叫下张家湾的小村庄。李四光童年的时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一家数口仅靠父亲办私塾收缴学生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也只好从当地的地主家里租借。所以,李四光的母亲也经常纺线织布,换些零用钱。特别是李四光的父亲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曾经因与黄冈的革命党人有来往而被迫逃离家乡,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艰难。这一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当他50多岁的时候,还不时想起幼年的苦难,深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种种苦楚而痛心。

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

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是秀才,思想进步,学识渊博,一生热心乡村教育事业,为黄冈培育了不少人才。他原在新庙开设了一个私塾,后又将其改为学堂,并自任堂长。由于他的学堂在鄂东一带很有名气,过了几年,县里将他的学堂改为公立,称“东乡小学”,并任命他为校长。他为人正直,口才甚好,学生很喜欢听他讲课。

李四光6岁时到父亲的私塾里,随父亲念书。李四光学习的时候,刻苦认真,勤奋用功。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练字、作文忙个不停。他不贪玩,老师不在的时候,依然能独自学习,而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爬桌子,踩凳子,闹翻了天。

李四光的父亲与当时黄冈的革命党人吴贡三关系很密切。有一天,父亲在书房偷偷修改吴贡三托人捎来的《孔孟心肝》反清小册子。他边看边紧蹙双眉,在屋里来回地踱着步子。

李四光从门缝里看到爸爸一晚上都在屋内来回走,感到很奇怪,于是他进屋问爸爸:“爸爸,你一定有什么心事吧?是生我的气了?”

父亲见小四光一脸认真的样子,就合上书本,叹了口气说:“孩子,中日甲午海战,由于清政府无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把台湾、澎湖、辽东割让给了日本人,把旅大租借给了俄国。这些地方的人民都沦为亡国奴了,我怎能不伤心?”

“爸爸,我听说北洋舰队从外国买来20多艘战舰呢!我们为什么还打不过外国人呢?”

“这是因为清政府派了卖国贼李鸿章向北洋水师下令不准抵抗日军,才招致全军覆没。”

“难道那么多战舰没有一艘去迎敌吗?” “有一位名叫邓世昌的舰长就率兵抗敌,后来炮弹用尽了,战舰也受了伤。邓世昌下令战舰加速前进,想猛撞敌舰,与敌人同归于尽。但是我们的战船没有日本人的速度快,结果不但没有追上敌舰,反而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都牺牲了。”

听了爸爸的话,李四光把拳头捏得紧紧的。他咬着牙说:“我长大了一定要造一艘最快的战舰。谁敢来欺负中国,就撞死它。”

从此,李四光对轮船发生了兴趣。有一天,爸爸到县城办事,李四光也跟着去了。在长江边,李四光看到江面上有一座像高大楼房的东西,上面还有窗户。父亲告诉他,那就是大轮船。李四光好奇地问爸爸:“爸爸,轮船是用盖房子用的毛竹和木头做的吗?” “哈哈。孩子,用毛竹和木头可以做简单的小船。这样的大船是用钢铁做的。” “钢铁?”李四光想起了家里种地用的铁犁、锄头,砍柴用的柴刀。钢铁很重呀,一把柴刀掉到水里,一下子就沉下去了,这艘钢铁大船为什么沉不下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他向街上的铁匠叔叔要了一块废铁皮,又找出一张纸,在上面画出小船。然后把铁皮照着纸样子剪好。于是,李四光开始又敲又打地造起船来。干了一整天,一只小小的铁皮船做好了。他又用剩下的铁皮卷成一只小巧的烟筒,安在小船上,还用小布角做了一面小小的旗帜,插在船头上。

弟弟妹妹们一直围在哥哥身边看他“造船”。李四光收拾好工具,在村里的一大群孩子们的簇拥下来到池塘边。大家蹲在岸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李四光把小铁船放入水中。只见小船稳稳当当地停在水面上。李四光用手在船的后边拨了几下水,小船慢慢地向前驶去。 “哇,成功啦!小船走起来了!”李四光跳着脚欢呼起来。 这个小小的经历给李四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李四光慢慢走上了科学探索的道路,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第14篇:创建“李四光中队”计划

创建“李四光中队”活动计划

赣榆县罗阳镇东关小学五(1)中队

一、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响应共青团连云港市委员会、连云港市教育局、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连云港市环境保护局、少先队连云港市工作委员会提出的向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学习的号召,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地球科学知识,更广泛、深入地认识我国资源和生存环境的基本国情,从小培养学生对我国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激发广大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五(1)班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小主人”的良好班集体。

二、活动启动时间:2012年10月25日

三、活动内容:

(一)组织少先队员学习李四光的事迹,了解他为祖国、为民族、为人类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引导少年儿童以李四光为榜样,弘扬李四光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像他那样热爱祖国、勤奋好学、立志成才,从小树立献身科学事业的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自觉地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二)组织少先队员学习地球科学知识。开展“生存环境及环保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引导他们发现身边的不良行为,并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从中队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

支铅笔等身边小事做起,做保护地球小主人。

(三)利用多种形式,开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宣传活动。将收集整理的李四光事迹的图片、文字资料和地球科学知识、环境保护知识等资料,当地环境资源状况、环境保护状况等方面的问题,少先队员可以将活动的照片、科技发明的实物成果和图片等,在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广泛宣传。

(四)配合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的活动安排,精心组织各项活动和评比表彰,调动少先队员和少年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念,强化少年儿童珍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热爱地球的意识和责任感。

四、具体活动安排

十月:

1、搜集李四光的先进事迹,学习李四光的伟大精神;

2、搜集地球的有关知识,开展我为家乡环保出点力的活动;

3、开展主题班队会,宣传环保理念;

4、举行环保手抄小报我来办活动。

十一月:

1、开展八荣八耻学习活动,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2、成立班级环保活动小组;

3、开展环保进社会活动,开展人人自觉“捡起一片垃圾,净化一次心灵”文明行为活动;

4、组织学生浏览《中国环保网》、《中国能源网》,了解更多的环

保知识。

5、评选环保小卫士进行表彰。

6、开总结动员会,将环保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2012年10月

第15篇:丰子恺简介资料

丰子恺简介资料

 丰子恺(1898—1975年)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崇德(现属桐乡)人。

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绘画。

1921年东渡日本,学西洋画。回国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和上海立达学园任教。1925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漫画。

192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

193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以漫画著名艺坛。并写作了以中小学生和一般音乐爱好者为对象的音乐读物32种。文笔浅显生动,起了普及西洋音乐知识的启蒙作用。

50年代还从事介绍苏联的音乐教育、音乐情况及翻译歌曲。

抗战爆发后,举家内迁,在任教的同时积极从事抗日文化活动。

抗战后返沪杭,居家从事创作和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定居上海,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

主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等。漫画有《子恺画全集》。译著有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俄国屠格涅夫的《初恋》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等。出版有《丰子恺文集》(7卷)。

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我最喜欢其中的《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 >创刊号,旋子>

第16篇:植树节资料简介

植树节资料简介

植树节(英文:arbor day/tree planting day)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义务造林活动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分植树日、植树周、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提高人们对森林的认识,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起源:

1872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决定自1885年起,每年4月22日为州植树节,以后美国各州以至世界各国根据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确定各自的植树节。

来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1979年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2009年的植树节主题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较大,各地适合植树的时间也不相同。因此,许多省市还规定了自己的植树日、植树周、植树月。

节日由来:

近代植树节最早是由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发起的。19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原,树木稀少,土地干燥,大风一起,黄沙漫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这一决定做出后,当年就植树上百万棵。此后的16年间,又先后植树6亿棵,终于使内布拉斯加州10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为了表彰莫尔顿的功绩,1885年州议会正式规定以莫尔顿先生的生日4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在美国,植树节是一个州定节日,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日期。但是每年

4、5月间,美国各州都要组织植树节活动。例如,罗德艾兰州规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五为植树节,并放假一天。其他各州有的是固定日期,也有的是每年由州长或州的其他zf部门临时决定植树节日期。每当植树节到来,以学生为主的社会各界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植树大军,投入植树活动。今日的美国,树木成行,林荫载道。据统计。美国有1/3的地区为森林树木所覆盖,这个成果同植树节是分不开的。中国植树造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真正成为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成为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则始于改革开放之初。孙中山上任时努力推动植树。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绿化建设。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就曾号召“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1956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个“12年绿化运动”。1979年2月23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根据国务院提议,为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再者,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决定每年3月12日为全国的植树节。

节日历史: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近代植树节最早是由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发起的。19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原,树木稀少,土地干燥,大风一起,黄沙满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这一决定做出后,当年就植树上百万棵。此后的16年间,又先后植树6亿棵,终于使内布拉斯加州10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为了表彰莫尔顿的功绩,1885年州议会正式规定以莫尔领先生的生日4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并于1932年发行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画面为两个儿童在植树。在美国,植树节是一个州定节日,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日期。但是每年

4、5月间,美国各州都要组织植树节活动。例如,罗德艾兰州规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五为植树节,并放假一天。其他各州有的是固定日期,也有的是每年由州长或州的其他zf部门临时决定植树节日期。每当植树节到来,以学生为主的社会各界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植树大军,投入植树活动。现代的美国,树木成行,林荫载道。据统计,美国有1/3的地区为森林树木所覆盖,这个成果同植树节是分不开的。中国植树造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真正成为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成为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则始于改革开放之初。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绿化建设。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曾号召“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1956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个“12年绿化运动”。

1979年2月23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根据国务院提议,为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决定每年3月12日为全国的植树节。近代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莫顿在内布拉斯加州园林协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设立重视节的建议。该州采纳了莫顿的建议,把4月10日定为该州的植树节,并于1932年发行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画面为两个儿童在植树。

中国的植树节定于3月12日。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他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zf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zf又规定将每年“清明”定为植树节。1979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中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1981年夏天,四川、陕西等地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水灾。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倡议,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决议指出,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决议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人人动手,每年植树,愚公移山,坚持不懈”。1982年的植树节,邓小平同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从此,义务植树作为一项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被付诸实施,一场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义务植树运动在中国持续开展了26年。全民义务植树26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不论工作有多忙,不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外地,都认真履行公民应尽的植树义务。统计显示,自1982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中国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104亿多人次,累计义务植树492亿多株。

意义: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有力推动了中国生态状况的改善。这个运动启动之前的1981年,中国森林面积为17.29亿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02.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2%。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森林面积已达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森林植被状况的改善,不仅美化了家园,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对农田的危害,而且还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

自1981年12月以来,中国全民义务植树累计超过350亿株。中国正在实施“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保护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至2000年底,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达16.55%,城市建城区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6.52平方米,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1亿公顷。

第17篇:宋庆龄资料简介

宋美玲的母亲是倪桂珍,外公是倪蕴山

民国时期的余姚巾帼名人倪桂珍

倪桂珍,是清未民国之初余姚县最杰出的女性人物之一和贤妻良母。她的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与几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紧紧联系在一起。她是孙中山的岳母、宋庆龄的母亲;蒋介石的丈姆娘,徐光启的第十七代孙女。初反对庆龄与孙中山结婚,后承认这桩婚事,为女儿结婚补送了一套古朴的家具和百子图缎绣被面作嫁妆。1931年夏,倪桂珍在青岛别墅避暑。7月23日,突然传来宋子文在上海北站遇刺的消息。倪桂珍本已患病,闻此噩耗,血压顿时升高,倒身而亡,享年63岁。其实,宋子文未受伤,是他的秘书唐腴庐中弹身亡。倪桂珍去世后,宋庆龄、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杜月笙等参加了葬礼。

“父亲宋嘉树(1866-1918年),原名乔荪,字耀如,西名查理琼斯宋。原姓韩,是客家人韩宏义之子,由于12岁时过继给宋姓舅父,遂改姓宋。宋把大部分资金用来支持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孙中山争取国民革命成功的重要财力支柱。1918年5月3日,宋嘉树因患肾病不治,在上海逝世,年仅54岁。据说是因为宋庆龄跟孙中山私定终生。

与孙中山一起的十年最幸福

有一天,一起吃午饭,隋永清(养女)发现宋庆龄格外喜形于色,宋庆龄问她说:“永清,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当时是10月,隋永清回答说:“今天25日”。宋庆龄告诉她,这天是自己结婚的日子。“她特别高兴,摇头晃脑的,完全是一个很羞涩的小姑娘。好像那意思是说,你连这个也不知道啊?那下次记住哦。”她完全沉浸在对孙先生的爱和回忆之中,说当时两个人能走到一起非常不容易,她决定要追随孙先生,绝不回头。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是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22岁,孙中山比宋庆龄年长27岁。宋庆龄与孙中山之间,除了共同的理想信念,也有平凡温馨的生活,有夫妻间的温暖与体贴。孙先生的菜烧得很好,宋庆龄也会烧很多好菜,他们常常交换着烧菜。宋庆龄说起过,有一点别人永远比不过她,要是有点什么病痛,孙先生是医学博士出身的。她充满自豪地说:“你看看,你看看我找的男人。”她如果要认真地给孙先生记录一些东西,孙先生总要她舒舒服服地坐着,怎么习惯怎么去做。她就懒懒地靠在沙发扶手旁,孙先生口述文件,她就在那儿记录。她告诉隋永清,她和孙先生在一起的十年是她一生最幸福的十年,而且这一生她拥有这样一个男人足矣,这样一个男人再也没有了,再也没有第二个孙中山。他是最优秀的男人,是完美的丈夫,她觉得很有成就感,很骄傲。后来,宋庆龄的身体条件不允许爬上高高的中山陵,她又不能容忍别人将她抬上去,因为她认为这是对别人身体的凌驾。于是她只能在家中、在重要的日子,在孙先生的像前摆上花朵。1975年10月12日,当北京香山的红叶遍布山野之时,宋庆龄最后一次拜谒了孙中山在香山碧云寺的衣冠冢。那年,宋庆龄已经82岁高龄。隋永清回忆说,宋庆龄是坚持自己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上去的。自此之后,她再也没能亲自去为孙中山扫墓。

四大家族,即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指20世纪上半叶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四个家族,即蒋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陈果夫、陈立夫家族。有道是:蒋家的天下陈家的D,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财。蒋介石是“四大家族”毋庸置疑的领军人物,有了蒋中正的才能和野心才有了曾经煊赫无比的“四大家族”——“蒋宋孔陈”。

宋子文:民国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金融家。历任国民党政府财长、外长及行政院长等职,后改任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并兼任蒋介石广州行营主任等职。任中国银行董事会主任等职,拥有巨大经济实力,操纵著国民党的经济实权。

孔祥熙,1927年4月投靠蒋介石集团,并促成蒋(介石)宋(美龄)联姻,从此官运亨通,历任工商、实业、财政等部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要职。孔主管财政达11年之久,操纵国家机器疯狂的榨取国家财富,并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一再受到舆论的指摘,1944年被迫去职。并由于同为四大家族的陈家阻扰打击,未能重返政坛。

陈氏兄弟为民国时期政治人物,是国民党内右派。陈氏兄弟之叔父陈其美为早期革命党人,青帮大头目,与蒋介石、黄郛为结拜兄弟,故陈氏兄弟称蒋介石为三叔,与蒋介石关系密切,在大陆时期为蒋所倚重,负责国民党内组织及党务,有“二陈”、“CC系”之称。陈果夫,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CC系首脑,负责国民党党务及监察工作,掌管以“中统”为核心的特务组织。利用其在国民党政府中数任要职,利用政治特权发展官僚资本,先后担任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中央合作金库理事长、土地开发公司理事长、中央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与宋家、孔家瓜分中国的金融业。

陈立夫,中国国民党政治家,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

宋庆龄一生酷爱读书。书,书,到处是书,证明了宋庆龄对知识的渴求。无论是参观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上海共同生活的故居,还是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个人在北京和上海的故居,人们都会惊奇得看到这一事实。他们的藏书可以看出他们的现代化以及他们广泛的兴趣。宋庆龄养鸽子不只是因为他喜欢这种文雅的飞禽,还因为纪念孙中山——他喜欢鸽子,重要的是鸽子象征着和平。她爱鸽子,每天亲自喂它们、看着它们。她学会鸽子的叫声,鸽子一听到就都飞回来。她去世后,这群鸽子还留在花园里,总共有100多只,常在过道上吃食,在天空中组成美观和充满生气的队形上下翱翔。

第18篇:工程简介资料

工程简介

1、围墙长591米,其中333米高2.4米,墙头为仿古墙头帽,两面抹灰内侧刮大白刮粉色涂胶涂料,55米为37墙,墙头流璃瓦,两面抹灰刮大白刷涂黄色涂料,148米高0.8米每4.07一个24柱,0.8米上为铁艺,铁艺由甲方提供,乙方责任安装,墙身和24柱,全部粘文化砖,墙基础为0.1米深,混凝土宽80公分,其中加油站围墙55米长,墙身0.37墙,基础为5个深3米的0.50*0.50的柱,0.3*0.37的地梁,钢材为Φ16钢4根钢材为Φ8钢材每0.20米一道两面抹灰上面粘伪古流璃瓦。共用红砖20万块。

2、办公室309.4平方米,分11间,长36.4米*宽8.5米高3.6米。基础为深0.15米1半宽的混凝土上面砖基础砖用红砖62000块,墙身用砖66000块,正欠零上到头3.6米高现浇板沿子35公分宽,顶子为彩钢瓦,厚12公分阻燃板,板面上4/3,五起四坡,陀为16公分的C型钢双扣,檩条为40*80的房屋,百度为1.5,外窗断桥铝窗57平米,内墙窗1.5平米为塑钢窗,室内吊石膏板棚,上面做5公分厚的苯板四圈压石膏线,地面地板砖每块不低于53元,并粘好贴脚线,外门两个,一个5.4平,一个为豪华门,一个为铝合金地掸门,内门11个,每个平均不低于780元,窗其中三个1.5米*1.5米和两个2米*2.4米,窗口进行装潢,下好穿线管,厨房排水管道、自来水管和穿线管安装到位,厨房卫生砖70平米和两个锅台,粘好磁砖,厨房26平米的顶子粘好高分子板材,内墙刮大白、刷涂料,外墙两

个雨达,刮好大白、刷深黄色涂料,不包括暖气和电照。

3、加油站房94.25平方米,长14.5米、宽6.5米、高3.6米,基础为0.15米、1米宽的混凝土,上面基础专用红砖12000块,上面三七墙,内墙二四墙,用红砖30000块,分四间,现浇板沿子为12钢筋,每10公分一空,顶子彩钢瓦和办公室顶子一样。外窗1.5米*1.5米7个断桥铝窗,1个0.8米*1.8米塑钢窗,室内吊棚地面内门和办公室一样,外门4个,3个1.5米*2.4米、1个1.2*2.4米,铝合金地掸门。室内外装修和办公室一样。

4、油房183.15平方米,长16.5米、宽11.1米、高5米,地面和散水17.5米*13.1米,正负零上1米为0.45墙,上4米为三七墙,顶子彩钢瓦和办公室顶子一样,内外墙抹灰,外墙刷粉色涂料,内有

2.5米*6米,深1.3米,灌坑一个,4个直径2.5米、高0.8米、管座4个,内有2米高小墙7米,两面抹灰压光,窗为塑钢窗40平米,两个防盗门1.8米*2.8米。

5、地沟总长238米。

其中140米深为0.8米,69米深为1.3米,14米深为1.8米,底为混凝土0.15米深,盖为0.20米厚,盖钢材为16钢材,双层,15米长为0.4米高上面红砖起拱。

6、消防水池泵房。

消防水池底直径为8米,上直径10米,深3.8米,底混凝土0.15米厚,盖混凝土0.2米厚,10*10网12的钢材,墙身0.37米,内外抹灰,泵房高4*4米长,宽6米,内外墙抹灰,外墙刷深色黄色涂料,

泵房门口深1.4米,长2米、宽2米,垒好台阶、抹好灰。

7、废油井。

直径6.5米,底0.15米厚,盖0.20米厚,盖10*10网12的钢筋,内外抹灰。

8、大门垛。

三个三七垛*1.5米宽*3.5米高,1个50垛*1.5宽*4.5高,其中两个三七柱相连起拱,抹好灰粘上高中档次砖。

9、混凝土地面。

基层不包括材料,只包括人工平整修边,矼地面7842平方米,厚度为0.17米,C30混凝土。

10、院内小墙。

高0.7米、宽0.37米、长0.5米,四面粘好磁砖。

11、灌渠管口红砖2000块,抹灰60平方米,煤房用700块,抹灰6平米。

12、此工程甲方只提供水电、工人住房,乙方包工包料。

第19篇:日本 资料 简介

日本(日文:日本国,前660年2月11日—)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 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日本为单一民族国家,国内大城市主要有东京、大阪和神户等。

人口数量: 127,767,944人(2009年)

人口密度: 337人/平方公里(2009年)

主要民族: 大和民族

主要宗教: 神道教、佛教

国土面积: 377,835平方公里

文化传统

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日本茶道

茶道也叫作茶汤(品茗会),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感仪式受到上流阶层的无比喜爱。茶道是一种独特的饮茶仪式和社会礼仪。日本的茶道最早是由中国唐朝贞观年间传到日本的。在古代,日本与中国早有往来。盛唐时期,日本曾派大量使臣来中国,受中国影响较深。日本人民称“中国是日本茶道的故乡”,日本茶道和中国的潮汕工夫茶有些相似。

花道作为一种在茶室内再现野外盛开的鲜花的技法而诞生。因展示的规则和方法的有所不同,花道可分成20多种流派,日本国内也有许多传授花道各流派技法的学校。另外,在宾馆、百货商店等各种场所,可以欣赏到装饰优美的插花艺术。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忌用山茶花,菊花是皇室家族的标志。

相扑来源于日本神道的宗教仪式。在奈良和平安时期,相扑是一种宫廷观赏运动,而到了镰仓战国时期,相扑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18世纪兴起了职业相扑运动,它与现在的相扑比赛极为相似。神道仪式强调相扑运动,比赛前的跺脚仪式(四顾)的目的是将场地中的恶鬼趋走,同时还起到放松肌肉的作用。场地上还要撒盐以达到净化的目的。相扑比赛在台子上进行。整个台子为正方形,中部为圆圈,其直径为4.55米。比赛时,两位力士束发梳髻,下身系一条兜带,近乎赤身裸体上台比赛。比赛中,力士除脚掌外任何部分不得触及台子表面,同时也不得超出圆圈。大力士的最高等级是“横纲”。下面是大关、关胁、小结、前颈,这四个等级被称为“幕内”,属于力士中的上层。再次是十两、幕下,除此之外还有更低级的三段目、序三段。处于序之口、序二段的学员只能做一些打水扫地之类的打杂工作,只有到了三段目的时候,师傅才会传授一些技术,而到了十两的学员就是职业相扑选手了,被称为“力士”,不仅有工资,而且还可以参加各种比赛赢取奖金。相扑手一旦达到了横纲,几乎就可以说是站在了日本相扑界的顶点,将拥有终身至高无上的荣耀。

和服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的称呼。它在日本也称“着物”。和服是仿照中国隋唐服式和吴服改制的,所以在日本被称为\"吴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对吴服的称谓,现在日本人已经接受了这个称谓,但是很多卖和服的商店,还是写着\"吴服\"。公元八至九世纪,日本一度盛行过“唐风”服装。以后虽有改变形成日本独特的风格,但仍含有中国古代服装的某些特色。妇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别是区别年龄和结婚与否的标志。日本最早的少女组合—早安少女组

柔道在全世界有广泛声誉。柔道的基本原理不是攻击、而是一种利用对方的力量的护身之术,柔道家的级别用腰带的颜色(初级∶白/高级∶黑)来表示。柔道是中国拳术的发展,源出少林之门。明末,中国的一位武林高手陈元赞将中国的传统武术传到扶桑(今日本),成为现代风行世界的柔道之先河。

剑道是指从武士重要武艺剑术中派生而出的日本击剑运动。比赛者按照严格的规则,身着专用防护具,用一把竹刀互刺对方的头、躯体以及手指尖。

空手道是由距今五百年前的古老格斗术和中国传入日本的拳法揉合而成的。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仅使用拳和脚,与其它格斗运动相比,是一种相当具有实战意义的运动形式。

书道,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

能剧是日本的传统戏剧,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能剧源于古代舞蹈戏剧形式和12世纪或13世纪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举行的各种节庆戏剧。“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义。演员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暗示故事的本质,而不是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这一剧种在日本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合气道是日本一种以巧制胜的武术。

日本食物

一般西方人的观念是日本食品只有牛肉火锅或样子古怪的寿司,而近年来很多游客到日本也懂得去品尝新鲜的鱼及肉质鲜嫩的炸虾,日本的主菜是鱼。“生鱼片”、“寿司”则是唐代时由中国传入日本,经过日本人改良,现在在日本很受欢迎的一种食物,生食也是非常健康的食用方式,比烹煮方式更能减少鱼肉中营养物质的流失。日本人烹煮鱼类的方法多为低温煮熟、清蒸等。

饮食习惯

日本的冷面是放在竹制盘上,用筷子夹起一口的数量放在冷汤里进食。有些餐馆没有附上汤匙,日本人习惯拿起来喝汤。

夜生活

日本人习惯下班后三五成群地去喝酒。在大都市内的娱乐中心区,到处都有酒吧、的士高以及夜总会。

日本的酒水类

啤酒:日本人最喜欢喝啤酒,无论是生啤酒或是瓶装的都受欢迎。在夏天,部分百货公司更高有露天啤酒馆,吸引大量游客。

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热喝或冷喝,无论哪一种清酒,都是日本菜肴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过量而醉。

威士忌:日本人喜爱喝威士忌加冰(Mizuwari)。

餐酒:在西餐厅内都有日本制及进口的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

烧酒:这种酒是用蕃薯、大麦、蔗糖等材料制成,经过滤后的酒精,与伏特加有些类似。 饮酒的礼仪

一般普通的日式酒馆,气氛随和且轻松,同行顾客都会互相为对方倒啤酒。如果一群人去喝酒的话,第一杯要等大家举杯说“干杯”后才能喝。

风俗民情

日本人之间打招呼:基本上是以鞠躬来表示的。站着的时候,双脚合拢、直立,弯腰低头。从一般性行礼到上身至90度的鞠躬。根据礼节轻重程度的不同,低头的角度是各种各样的。在铺着“たたみ”(榻榻米)的房间里,必须要坐着行礼。

招手:把手掌朝下轻轻地放开,手腕从前方朝自己一边来回摆动几次。这种方式没有性别、年龄的限制,都能使用。但对地位、辈份高的人这样招手是失礼的,要尽量避免。

自己:表示“那是我”、“是我吗?”等意思时,用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

万岁:这是在比赛中获胜或碰上好运时,举手表示高兴的动作。多数情况是,大家一起同时欢呼三声“万岁”,以表示庆贺幸运和祝愿幸福的心情。

称呼: 称呼日本人时,可称之为“先生”、“小姐”或“夫人”,也可以在其姓氏或名之后加上一个“君”字,将其尊称为“某某君”。只有在很正式的情况下,称呼日本人时才需使用其全名。

日本男女打扮: 男孩只做头发,脸上抹一点淡淡的粉。女孩在初中时候节假日妈妈,或者自己都会化妆,烫头发,染发。

名胜古迹

富士山:富士山是日本第一高峰,也是日本民族的象征,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富士山位于本州中南部,海拔3776米,自日本有文字记载以来,富士山共喷发过18次,最后一次是在1707年,此后它就变成了休眠火山。 富士名源於虾夷语,现意为“永生”,原发音来自日本少数民族阿伊努族的语言,意思是“火之山”或“火神”。山体呈优美的圆锥形,闻名于世,是日本的神圣象徵。环绕锯齿状的火山口边缘有「富士八峰」,即剑峰、白山岳、久须志岳、大日岳、伊豆岳、成就岳、驹岳和三岳。

东京铁塔:东京塔是日本最高的一座铁塔,位于东京市内,于1958年建成。它是仿造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建造而成的,高333米,塔身为棱锥体,有黄,白,红三种颜色。

金阁寺:原为大臣西园寺恭经的别墅,修建于14世纪,后归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所有,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和扩建。它高达三层,第二和第三层的外墙用金箔贴成,远远望去,金光闪闪,所以叫做"金阁寺".第一层为平安时代的贵族风格,第二层为室町时代的武士风格,第三层仿照我国唐朝的“究竟顶”。寺前是以镜湖池为中心的庭园,身影华丽的金阁倒映在镜湖池中,堪称京都的代表性景观。

银阁寺:银阁寺位于京都东山山麓,1482年由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的孙子足利义政按金阁寺的造型修建,是一座精致的两层阁楼。

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街,公元759年为中国唐朝高僧鉴真所建。)大阪城天守阁:安土桃山时代的建筑。目前,天守阁内存放着有关天主教的珍贵史料,十分具有历史价值。

阿苏火山:东大寺/严岛神社/平安神宫(祭奉桓武天皇和孝明天皇,京都必游景点之一。)/那智瀑布/清水寺/东寻坊/樱岛/姬路城。

台场(或称御台场,位于东京都东南部东京湾的人造陆地上,是东京最新的娱乐场所集中地。)

浅草寺(创建于628年,是东京都内最古老的寺院。江户时代将军德川家康把这里指定为幕府的祈愿所。)

白山历史乡村(是将日本传统完整保存的范例。村庄靠种植桑树。为了减轻寒冷冬季的积雪压力,居民们把屋顶倾斜度加大,建成独特的双层茅草陡坡顶木住宅。这种由于屋顶的形状很像日本人拜神时双手合掌的样子,故称“合掌屋”也称“三角屋”。)

第20篇:梁实秋简介资料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中国浙江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下面我们来看看梁实秋简介资料,欢迎阅读。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实秋散文创作】

梁实秋出生于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旧式官僚家庭,父亲是前清秀才,后曾入同文馆攻习英文。他以新月派文艺批评家著称。梁实秋从1927年开始写散文,直至1987年病逝绝笔,结集出版过《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秋室杂文》、《实秋杂文》、《雅舍杂文》、《清华八年》等二十余种,涉及小品、杂感、游记、回忆录、读书札记等文体。

梁实秋大小品大都是从一己的人生经验出发,说古道今,谈论人物,取材于平凡的日常人生,抒发人生的情趣,体现出一种清雅通脱的襟怀.在幽默诙谐中含蕴了几分讽刺,又在讽刺椰榆中透出了几分亲切和温厚。

梁实秋的散文个性鲜明,韵味浓郁。梁实秋自称他的散文是“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但其行文从容不迫,言简意赅,留有余味。梁实秋认为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简单”,他的散文大都篇幅简约,语言精练,体现出一种由博返约的境界。此外,梁实秋的散文谈古说今,中外逢源,广征博引,文采斐然。说理融于形象的比喻,带有亦庄亦谐的情调,富于理趣。这种含笑谈玄、妙语解颐的文字,在《雅舍小品》里俯拾皆是,与内涵的闲情逸致一道造就了“雅舍体”温文容与、雅健老到的独特风格。这在40年代文坛独树一帜,延续和发展了闲适派散文的艺术精神。虽有绅士和名士气,却还是让人读来感到亲切,可品尝人生诸多况味,获得生活的真趣与愉悦。

【梁实秋1974.4.30),祖籍安徽绩溪,1927年2月与梁实秋结婚。育有三女一子。1973年夫妇二人移居西雅图省亲,程夫人不幸因意外去世。梁实秋悲痛不已,写下《槐园梦忆》纪念。

长女 梁文茜

次女(夭折)

三子 梁文骐

四女 梁文蔷

续弦韩菁清(1931婚姻经历】

【美满的包办婚姻】

1921年冬,梁实秋与程季淑初次约会。在不长的时间里,他们已深深为对方吸引,北平的一些优雅场所几乎都印下了两人的足迹。

程季淑是一个温柔、贤惠、识大体的女性,在他们一生相守的每一道坎上,她总能理智地掂出轻重缓急,总能在关键时刻帮梁实秋做出正确的选择。她的这种美好品质,使梁实秋终生受益,也是他始终对她敬爱有加的重要原因。当时她与梁实秋立下了三年后结婚的誓言。

1927年2月11日,学成回国的梁实秋与程季淑在北京南河沿欧美同学会举行了婚礼。

1943年春天,程季淑的母亲病故,当她和孩子们带着大堆行李站在梁实秋面前时,两人均泪流不止。程季淑时年43岁,眼角已见皱纹,耳旁已有白发。梁实秋既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热忱为国事奔走,又不忘著译耕耘,眉宇间也露沧桑。1974年,美国西雅图,梁实秋和程季淑幸福地安度晚年,谁知一件祸事猝然降临到他们头上。4月30日,梁实秋和妻子到市场购物,临街的一个梯子突然倒下,不偏不倚正落在程季淑身上。她被送到医院急救,终因伤势过重,程季淑先走了。老伴的死,对梁实秋是个沉重打击,他写下了《槐园梦忆》一书,寄托对亡妻的悼念之情。台湾远东图书出版公司接到书稿后,立即发排,并邀梁实秋到台湾小住。

【古稀突发忘年恋】

韩菁清生于1931年10月,祖籍湖北,父亲是一位巨贾,后移居上海。一天,韩菁清的义父谢仁钊要写一封英文信,借她刚买的《远东英汉大辞典》查几个英文名词。谢仁钊在餐桌上边吃饭边翻辞典,韩菁清便说:“谢伯伯,吃完饭再看吧,饭桌上有油,会弄脏辞典的。这是我用一千多元买来的!”“一本辞典有什么了不起的!”谢仁钊不以为然,“远东图书公司的老板,当年还是我送他出去留洋的呢。明天,我带你去远东,叫老板送你一本新的!” 第二天,谢仁钊果然带韩菁清去了“远东”。梁实秋也正好前来会友散心。交谈中,梁实秋与韩菁清一见如故。这一天,是1974年11月27日。

1975年3月29日,梁实秋提着一箱书信,飞过太平洋,去台湾缔结他们的“宿缘”。梁实秋和韩菁清一起走过了恩爱的12年。

【梁实秋入选教材】

2009年秋,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进入湖北省高中语文教材。

李四光简介资料
《李四光简介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