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古诗风(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13 15:01:3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幼儿园古诗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1:幼儿园诗歌教学活动设计与反思 篇2:风教学反思

反思一:风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来认识世界,感悟自然万物,力求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和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原则。

《风》以儿童的口吻描述大自然风的特征,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

在教学中,我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开始,谜语激趣,导入新课。上课时,我先编了一个谜语给大家猜:禾苗见他弯腰,花儿见他点头,小树见他招手,云儿见他让路。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我趁机追问道:你见过风吗?在学生兴趣大增时,我介绍说,风是没有形也看不到的,我们有怎样知道风呢?随后,我一句导语:我们也来读读一首关于风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挖掘教材,因此我抓住教学重点、难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在学完诗歌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进行拓展:写风,如果你喜欢写,就写出我藏在哪?画风,如果你喜欢画,就画出我藏在哪?颂风,如果你喜欢读,就读读有关风的文章。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小草弯腰的时候,我们知道风跑来玩耍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红旗飘扬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哪里了。&&由于紧密联系生活,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答案真是多姿多彩、令人赞叹。

诗歌,蕴含着很丰富的教学资源,诗歌的教学也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反思二:风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风》这首小诗描绘了刮风时景物的变化,全诗用简洁凝炼的语言,传神地表现出在风的作用下,自然界景物的变化。诗句是这样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三尽浪,入竹万竿斜。如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品味诗意呢?我颇费了一番心思。上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去搜集有关风的知识的材料,并互相交流,让学生对风有了较全面、直观的认识。上课时,我先编了一个谜语给大家猜:来无影,去无踪,来时树动花摇,去时水平浪静。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我趁机鼓励他们:你们也来编一编!相信你们会编得比老师更棒!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下,他们跃跃欲试,编出了许多有关风的顺口溜或小谜语,这一过程其实是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感悟的阶段,为下面学生顺利理解诗意、进入诗的意境做了有力的铺垫。随后,我一句导语:我们也来读读唐代诗人李峤写的关于风的一首小诗,看看诗人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中。他们通过反复的吟诵、质疑及对关键字、词的琢磨中领悟诗的意境,感受到栩栩如生的风的形态,从而避免机械乏味的分析,变枯燥的讲解,为学生积极主动思索、感悟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有独特个性品质和生活体验的个体,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虽说他们的人生阅历有限,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日益便捷的传媒,使他们的见闻相当广泛,在课堂时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找到文本与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会是片面的、浮浅的、支离破碎的,而是四通八达的呈网状分布的。

二、重建: 从《风》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的源头就在生活中,就在学生的知识积累里,就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中。

2、如何借本诗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古典诗词?

3、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诗,蕴含着很丰富的教学资源,古诗的教学也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反思三:风教学反思

本周三,可慕小学开展了常规教研,我很荣幸的作为常态课展示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加入可慕小学这个大团队一学期了,我觉得我们的教研氛围非常浓厚,在王校长和华美老师的努

力之下,我们开展了多样的教研形式,在教研过程中让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受益匪浅,经过多次的练习,周三早上我站在了课堂上为大家上了一堂课,在评课过程中虽然各位老师都给予了不错的评价,但是我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不管是课堂掌控能力,还是评价过渡语,我都还得下苦工才能取得进步。

本课是一篇诗歌,在诗歌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朗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描写了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呼唤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种种做法,尽量争取启发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唤起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这节课上学生画的起风时的景象有:风儿把小朋友手中的风筝送上天;细细的雨丝被风吹得东歪歪、西斜斜。红旗飘扬;风车转动图&&他们自己写的诗也让我欣喜。如:尘土飞扬的时候,我知道风在赶路了;小草跳舞,花儿招手的时候,那是风在和他们拥抱&& ;他们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而且还会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风的喜爱之情,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反思四:风教学反思

首先要感谢叶老师,让我有一个和儿童诗亲近的机会。之前看杂志上的一些儿童诗的教学设计,或听其他老师谈起的经验,再看看人家学生写下的一首首精 彩的诗歌,那时心里是羡慕不已呀!一时激动,觉得自己也可以这样去做。但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就是没有行动。这次,拿着叶老师为我准备好的材料,带领孩子 们感受了儿童诗的快乐。看着孩子们那张张兴奋笑脸,听着孩子们那一句句活泼的、天真的语言,我知道,原来每个孩子天然就是一首诗。但是要让孩子们真正品味 儿童诗优美的语言,感受儿童诗带来的情趣和快乐,我们老师的富有诗意的组织语言,教师的适时恰当地点评,教师的及时引导功不可没。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流 畅的、富有韵律的,要让孩子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它的语言特点,首先我们教师的语言必须是优美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而且我们的语言必须能给孩子们传递明确的, 清晰的信息。如我在前两次的试教中,先让孩子们听听风的声音,然后问你从他的声音中听出了什么?孩子们有的说听出了风很用力,有的说听出了风很冷,也 有的说听出了风很可怕,就是没有人说出我预设中想要的答案风好像很生气,风被人欺负了,很伤心等等。因为在我的预设中,这样的回答能让我快速地进 入下一步的教学,可惜没达到预想的效果。但在今天的教学中,我重新组织了我的语言从刚才你们听到的风的声音中,你们好像听出它怎么了呀?这样一问,孩 子们马上明白了我们的意图,有的说风好像在打呼噜,有的说风生气了,有的说风不开心,哭了。很快孩子们就被我这一个问题带进了一个童话的世界,一个富有诗 意的情境。

篇3:大班诗歌《家》教学案例和反思

大班诗歌《家》教学案例和反思 吉林23班 孙佰然

一、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教材分析: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我”就是家庭中的一份子。超出“家庭”这个狭窄的范畴,世界万物也都有一个家,你看:天空是云朵的家,田野是禾苗的家??等等,大班诗歌《家》就描写了这样一个具有依存关系的大自然美景。

(二) 学情分析 :大班幼儿的思维十分活跃,尤其是抽象思维已经萌芽,加之积累的生活经验已经比较丰富,他们愿意、乐意、也渴望在集体面前畅所欲言。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语言发展目标: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有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的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二)学习目标: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六、教学环境: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 过程:

(由于我在课件中设计好了小动物的声音,“请小朋友猜一猜“我们”各自的家在哪呢?”这样很自然的就使幼儿产生想说的欲望)

(4)点击“声音二”按钮,幼儿听完后点击“回家”按钮进入下一页。

(这一环节可以放松心情,小朋友们非常愉快)

(5)音乐停后点击“声音一”按钮,放诗歌录音。

(因为录音放出的就是小朋友朗诵的诗歌,小朋友觉得这首诗歌是自己编出来的,特别有成就感,为下面的创编诗歌作好准备)

(7)教师点击“创编诗歌”按钮

(三)延伸

美丽的沙滩是贝壳的家,

宁静的池塘是荷花的家,

高高的楼房是我们的家,

(2)请小朋友回家编有关《家》的诗歌,爸爸、妈妈记录下来。

八、学习效果评价:

大班诗歌《家》只有六句,讲述了白云、小朋友和四个动物的家,而幼儿仿编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如“金色的沙滩是贝壳的家,黑黑的泥土是蚯蚓的家,长长的火车是旅客的家,美丽的樟树是我们的家”等。

九、教学反思:

大班幼儿的思维十分活跃,尤其是抽象思维已经萌芽,加之积累的生活经验已经比较丰富,他们愿意、乐意、也渴望在集体面前畅所欲言,在诗歌《家》的教学中,我结合幼儿的经验和兴趣,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对其中的图片设计和教学环节进行了仔细的构思。因为我发现在诗歌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幼儿理解方面,不要让幼儿机械记忆、背诵诗歌内容,要减轻幼儿在学习时的记忆负担,以便他们将注意更多地投向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思考,首先大幅生动的电脑课件为整个活动创设了浓浓的家的气息,使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种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方法,使幼儿的学习和创编有章可循,从而也创设了浓厚的语言氛围,让幼儿想说、敢说、有的说。活动开始我利用了电脑课件将天空、树林、草地、小河、花儿等美丽的图画展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用好听的词语来表达自己对图片的理解和赞美,再通过帮云朵、小鸟、小鱼等找家,激发幼儿参与思考,探讨云朵、小鸟、小鱼、小羊等与天空、树林、小河、草地等之间的归属关系。在幼儿充分理解这些事物间关系的基础上,再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将完整地将诗歌呈现给幼儿,使理解诗歌的过程自然而有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逐句逐段教诵,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帮助幼儿大胆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想象,整个环节中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做到了幼儿尝试在前,理解在前,教师小结在后,幼儿欣赏在后,为幼儿创造了更多的独立思考、充分表达的机会。从而更好地为仿编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独立仿编环节充分尊重了幼儿的意愿,创编自己喜欢的诗歌,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从而充分体验仿编诗歌的乐趣和成功感,又把更多的想和说的机会,留给了孩子们,鼓励幼儿大胆的将自己的诗歌念给在场的所有人听,以此体验成功的快乐和语言活动的乐趣、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在仿编诗歌过程中我设计的仿编图谱操作材料,能有效地引导幼儿将自己编的诗歌内容用画标记图的方式记录下来,幼儿不仅创作的兴趣足,而且还能发挥想象,大胆、完整得仿编诗歌。

推荐第2篇:幼儿园古诗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篇1:幼儿园诗歌教学活动设计与反思 篇2:风教学反思

反思一:风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来认识世界,感悟自然万物,力求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和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种种做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想,有空间可拓展,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情感受、动手制作、动口表达等综合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并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风》以儿童的口吻描述大自然风的特征,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这是一首清新、优美的诗歌,描写的风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整天在山野间游戏,使得树叶颤动,河水起波纹,花儿点头,诗歌想象力丰富,将孩子们经常看到的景物描写得如诗如画。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教学中,我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开始,谜语激趣,导入新课。上课时,我先编了一个谜语给大家猜:禾苗见他弯腰,花儿见他点头,小树见他招手,云儿见他让路。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我趁机追问道:你见过风吗?在学生兴趣大增时,我介绍说,风是没有形也看不到的,我们有怎样知道风呢?随后,我一句导语:我们也来读读一首关于风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中。

2、以读为主,重视读的实践过程。

3、扩展思维,激发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挖掘教材,因此我抓住教学重点、难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在学完诗歌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进行拓展:写风,如果你喜欢写,就写出我藏在哪?画风,如果你喜欢画,就画出我藏在哪?颂风,如果你喜欢读,就读读有关风的文章。课堂完成了第一和第三项内容,同学们忙开了,编儿歌时兴趣盎然,当孩子们当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时,你不得不对他们的成就表示赞叹!学生说: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风车转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和风车做游戏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小草弯腰的时候,我们知道风跑来玩耍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红旗飘扬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哪里了。&&由于紧密联系生活,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答案真是多姿多彩、令人赞叹。读小诗风时,更是兴趣高涨,入情入境。课后学生积极完成画风及搜集有关风的文章并在班内评比,学生们好认真,他们在学习课文中,观察,想象,搜集,积累等能力不断得到有效培养,真是一举多得呀!

诗歌,蕴含着很丰富的教学资源,诗歌的教学也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通过《风》这一课的教学和思考,我又有了不少收获。

反思二:风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激活思维,为学生创设自我感悟的空间。

《风》这首小诗描绘了刮风时景物的变化,全诗用简洁凝炼的语言,传神地表现出在风的作用下,自然界景物的变化。诗句是这样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三尽浪,入竹万竿斜。如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品味诗意呢?我颇费了一番心思。上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去搜集有关风的知识的材料,并互相交流,让学生对风有了较全面、直观的认识。上课时,我先编了一个谜语给大家猜:来无影,去无踪,来时树动花摇,去时水平浪静。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我趁机鼓励他们:你们也来编一编!相信你们会编得比老师更棒!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下,他们跃跃欲试,编出了许多有关风的顺口溜或小谜语,这一过程其实是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感悟的阶段,为下面学生顺利理解诗意、进入诗的意境做了有力的铺垫。随后,我一句导语:我们也来读读唐代诗人李峤写的关于风的一首小诗,看看诗人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中。他们通过反复的吟诵、质疑及对关键字、词的琢磨中领悟诗的意境,感受到栩栩如生的风的形态,从而避免机械乏味的分析,变枯燥的讲解,为学生积极主动思索、感悟的过程。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后,我请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诗行,由于学生有了自悟的过程,学生对这首诗已有了较深的体会,大部分学生已能吟诵得琅琅上口、入情入境了,仿佛凉爽的风正徐徐地从教室门前吹过。

2、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有独特个性品质和生活体验的个体,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虽说他们的人生阅历有限,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日益便捷的传媒,使他们的见闻相当广泛,在课堂时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找到文本与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会是片面的、浮浅的、支离破碎的,而是四通八达的呈网状分布的。我们应善于联系实际,挖掘有利资源,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拓展,构建起孩子与知识间的桥梁。

因此,在学完古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进行拓展:风除了可以吹落黄叶、吹开红花,掀起万丈巨浪,还可以干什么呢?请同学们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一下。学生们忙开了,有的折飞机,有的做风车,有的画画、有的写诗,有的编儿歌&&当孩子们当他们的作品

二、重建:

从《风》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的源头就在生活中,就在学生的知识积累里,就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拓展启发学生思维,构建知识的网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也在考虑以下问题:

1、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更有效地领会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呢?我想如果我能通过精彩形象、有声有色的多媒体画面,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中,或者干脆把学生带出教室,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与风面对面的亲密接触,学生或许会有更深的体会。

2、如何借本诗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古典诗词?

3、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古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如果教师卖力地讲解,反而适得其反。

我想: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听配乐朗诵,或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知不觉把学生带进语境中,进而让他们自然而然、入情入境地朗读,边读边感悟,边读边想象,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古诗,蕴含着很丰富的教学资源,古诗的教学也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通过《风》这一课的教学和思考,我又有了不少的收获。

反思三:风教学反思

本周三,可慕小学开展了常规教研,我很荣幸的作为常态课展示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加入可慕小学这个大团队一学期了,我觉得我们的教研氛围非常浓厚,在王校长和华美老师的努

力之下,我们开展了多样的教研形式,在教研过程中让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受益匪浅,经过多次的练习,周三早上我站在了课堂上为大家上了一堂课,在评课过程中虽然各位老师都给予了不错的评价,但是我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不管是课堂掌控能力,还是评价过渡语,我都还得下苦工才能取得进步。对此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诗歌,在诗歌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朗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描写了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呼唤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种种做法,尽量争取启发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唤起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这节课上学生画的起风时的景象有:风儿把小朋友手中的风筝送上天;细细的雨丝被风吹得东歪歪、西斜斜。红旗飘扬;风车转动图&&他们自己写的诗也让我欣喜。如:尘土飞扬的时候,我知道风在赶路了;小草跳舞,花儿招手的时候,那是风在和他们拥抱&& ;他们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而且还会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风的喜爱之情,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上了这一课,我更深地感受到,课堂要充满活力,师生的创造是很重要的。

反思四:风教学反思

首先要感谢叶老师,让我有一个和儿童诗亲近的机会。之前看杂志上的一些儿童诗的教学设计,或听其他老师谈起的经验,再看看人家学生写下的一首首精 彩的诗歌,那时心里是羡慕不已呀!一时激动,觉得自己也可以这样去做。但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就是没有行动。这次,拿着叶老师为我准备好的材料,带领孩子 们感受了儿童诗的快乐。看着孩子们那张张兴奋笑脸,听着孩子们那一句句活泼的、天真的语言,我知道,原来每个孩子天然就是一首诗。但是要让孩子们真正品味 儿童诗优美的语言,感受儿童诗带来的情趣和快乐,我们老师的富有诗意的组织语言,教师的适时恰当地点评,教师的及时引导功不可没。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流 畅的、富有韵律的,要让孩子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它的语言特点,首先我们教师的语言必须是优美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而且我们的语言必须能给孩子们传递明确的, 清晰的信息。如我在前两次的试教中,先让孩子们听听风的声音,然后问你从他的声音中听出了什么?孩子们有的说听出了风很用力,有的说听出了风很冷,也 有的说听出了风很可怕,就是没有人说出我预设中想要的答案风好像很生气,风被人欺负了,很伤心等等。因为在我的预设中,这样的回答能让我快速地进 入下一步的教学,可惜没达到预想的效果。但在今天的教学中,我重新组织了我的语言从刚才你们听到的风的声音中,你们好像听出它怎么了呀?这样一问,孩 子们马上明白了我们的意图,有的说风好像在打呼噜,有的说风生气了,有的说风不开心,哭了。很快孩子们就被我这一个问题带进了一个童话的世界,一个富有诗 意的情境。在学习《我看见了风》时,也一样,我在试教中问:胖子风钻进了树林会怎么样?学生的回答都局限于树林会怎么样,思维不能打开,缺乏了童趣。 今天我是这样问的胖子风钻进树林干嘛了?

篇3:大班诗歌《家》教学案例和反思

大班诗歌《家》教学案例和反思 吉林23班 孙佰然

一、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设计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思想,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幼儿学习特点,创设一个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我”就是家庭中的一份子。超出“家庭”这个狭窄的范畴,世界万物也都有一个家,你看:天空是云朵的家,田野是禾苗的家??等等,大班诗歌《家》就描写了这样一个具有依存关系的大自然美景。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和谐的环境美,蓝色的天空、密密的树林、绿绿的草地、清清的河水、美丽的花儿、快乐的幼儿园,由物及人,也让人深深地感受到生活是多么的美好,从而激发幼儿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 :大班幼儿的思维十分活跃,尤其是抽象思维已经萌芽,加之积累的生活经验已经比较丰富,他们愿意、乐意、也渴望在集体面前畅所欲言。我设计本次教育活动时,出发点在于如何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宽松的语言情境,因此,我将活动中“幼儿是否说得准确到位”看得不是很重,关键是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同时,童话般的情境能够充分刺激幼儿的感官,为后来言语活动做准备;在最后的自由创编过程中,鼓励幼儿大胆地将自己的诗歌念给在场的所有人听,以此体验成功的快乐和语言活动的乐趣、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语言发展目标: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有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的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二)学习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这首诗歌的结构特点。

2、鼓励幼儿根据诗歌提供的线索,尝试初步创编诗歌的乐趣。

3、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为幼儿创造大胆、自信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氛围、引导幼儿积极、勇敢地说。

难点: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适当的形容词进行诗句创编。

五、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1、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绿绿的草地,清清的河水,美丽的花儿的画面,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引导幼儿说出这些形容词。并适时提问:这么美的地方是谁的家呢?

2、通过给它们找家和回家的环节让幼儿理解和学习诗歌,并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仿编诗歌。

4、活动延伸:创编诗歌。

六、教学环境:

幼儿具有好奇、求趣、模仿能力强、思维直观形式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启发提问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配合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来组织教学,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请小朋友闭上眼睛。”点击课件“美丽的家园”按钮进入

(小朋友对神秘的东西有一种迫切想看的心理,这样能激发幼儿看看是什么的欲望。)

(二) 过程:

(1)师:“漂亮吗?请小朋友告诉老师你看见了什么?”小朋友回答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这里有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绿绿的草地、美丽的花儿、清清的河水。

(通过画面中优美意境的欣赏和蓝蓝的、密密的、绿绿的,美丽的、清清的等一些优美词语的运用,使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美色,从而激发幼儿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2)师:“这里的主人听说小朋友要来,早早地就出来迎接了,它们是谁呢?”点击“找家”按钮 进入下一页。幼儿观察后点击“声音一”按钮

(由于我在课件中设计好了小动物的声音,“请小朋友猜一猜“我们”各自的家在哪呢?”这样很自然的就使幼儿产生想说的欲望)

(3)教师引导幼儿悄悄地讨论着,小声说出“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绿绿的草地是小羊的家,美丽的花儿是蝴蝶的家,清清的河水是小鱼的家。师:“它们的家这么美,我们用最好听的声音告诉他们的家在哪,好吗?”

(因为小朋友觉得是自己给小动物找到了家,所以特别乐意说出来,老师要小朋友用好听的声音说出来,其实是在培养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点击“声音二”按钮,幼儿听完后点击“回家”按钮进入下一页。小动物和云随音乐回到各自的家中时,幼儿也一起做动作。

(这一环节可以放松心情,小朋友们非常愉快)

(5)音乐停后点击“声音一”按钮,放诗歌录音。师:“这是谁的声音呢?好像就是把我们刚刚说的话编成了一首诗歌。

(因为录音放出的就是小朋友朗诵的诗歌,小朋友觉得这首诗歌是自己编出来的,特别有成就感,为下面的创编诗歌作好准备)

(6)师点击“取名字”按钮,引导幼儿给诗歌取名字《家》,并看图把诗歌完整地说出来。

(7)教师点击“创编诗歌”按钮

师:“米老鼠说小朋友都变成了小诗人,编了一首诗歌《家》。那么我们再用这幅图再来编一首诗歌怎么样?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绿绿的草地、美

丽的花儿、清清的河水还可以是谁的家呢?”幼儿开始创编诗歌,说得好的点击“表扬”按钮,不对的点击“鼓励”按钮。

(因为小朋友现在已经觉得自己就是小诗人了,所以小朋友参与创编诗歌的积极性非常高,特别是我又设计了米老鼠的表扬和鼓励按钮,小朋友们参与说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三)延伸

(1)老师听小朋友编诗歌编得这么好,也想来编一首诗歌。

美丽的沙滩是贝壳的家,

宁静的池塘是荷花的家,

高高的楼房是我们的家,

美丽的风光是祖国妈妈的家。

(2)请小朋友回家编有关《家》的诗歌,爸爸、妈妈记录下来。下次来幼儿园时,我们一起欣赏。

(延伸活动中教师创编诗歌是想激起幼儿继续创编诗歌的兴趣,要父母记录孩子创编的诗歌,也是促进家园互动的一种方式,目的是想让幼儿体验自己创作的快乐。)

八、学习效果评价:

本次活动我根据“开发幼儿潜能,培养完整幼儿”的整合幼儿教育理念,遵循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科学地设计了直观和趣味性强的多媒体课件,并利用生动有趣,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创造条件,使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尊重理解幼儿,使幼儿主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发展。

大班诗歌《家》只有六句,讲述了白云、小朋友和四个动物的家,而幼儿仿编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如“金色的沙滩是贝壳的家,黑黑的泥土是蚯蚓的家,长长的火车是旅客的家,美丽的樟树是我们的家”等。下面是我们课后对幼儿仿编诗歌《家》的调查统计。

九、教学反思:

大班幼儿的思维十分活跃,尤其是抽象思维已经萌芽,加之积累的生活经验已经比较丰富,他们愿意、乐意、也渴望在集体面前畅所欲言,在诗歌《家》的教学中,我结合幼儿的经验和兴趣,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对其中的图片设计和教学环节进行了仔细的构思。因为我发现在诗歌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幼儿理解方面,不要让幼儿机械记忆、背诵诗歌内容,要减轻幼儿在学习时的记忆负担,以便他们将注意更多地投向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思考,首先大幅生动的电脑课件为整个活动创设了浓浓的家的气息,使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种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方法,使幼儿的学习和创编有章可循,从而也创设了浓厚的语言氛围,让幼儿想说、敢说、有的说。活动开始我利用了电脑课件将天空、树林、草地、小河、花儿等美丽的图画展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用好听的词语来表达自己对图片的理解和赞美,再通过帮云朵、小鸟、小鱼等找家,激发幼儿参与思考,探讨云朵、小鸟、小鱼、小羊等与天空、树林、小河、草地等之间的归属关系。在幼儿充分理解这些事物间关系的基础上,再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将完整地将诗歌呈现给幼儿,使理解诗歌的过程自然而有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逐句逐段教诵,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帮助幼儿大胆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想象,整个环节中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做到了幼儿尝试在前,理解在前,教师小结在后,幼儿欣赏在后,为幼儿创造了更多的独立思考、充分表达的机会。从而更好地为仿编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独立仿编环节充分尊重了幼儿的意愿,创编自己喜欢的诗歌,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从而充分体验仿编诗歌的乐趣和成功感,又把更多的想和说的机会,留给了孩子们,鼓励幼儿大胆的将自己的诗歌念给在场的所有人听,以此体验成功的快乐和语言活动的乐趣、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在仿编诗歌过程中我设计的仿编图谱操作材料,能有效地引导幼儿将自己编的诗歌内容用画标记图的方式记录下来,幼儿不仅创作的兴趣足,而且还能发挥想象,大胆、完整得仿编诗歌。同时在仿编环节为幼儿提供较充足的时间,让每一个幼儿有表现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推荐第3篇:诗风词韵

从我记事开始,就经常听到一些通俗易懂的诗词文章,虽是少不更事不甚了了,但耳熟也能详,什么“春眠不觉晓”、“锄禾日当午”,又什么“离离原上草”还有《水浒》里老百姓的打油诗“赤日炎炎似火烧,王孙公子把扇摇”之类。什么诗风词韵,小时候我的感觉无非也就抒情写意,小文人玩的一种文字游戏而已。

长大一点上了初中,接触了一些课外读物,看了一些小说才知道,诗风词韵含义还大着呢,比如我看《说岳全传》后就知道诗词还可以言志,象岳飞就可以写《满江红》,说他要踏破贺兰山缺,直捣黄龙府,还要抓紧时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哎哟哟不得了,“精忠报国”本已将岳飞的英雄形象牢牢地刻在我的脑海了,再看到这激情澎湃的《满江红》词,更是崇拜了。

高中时期,学了一首诗让我觉得有点晕,总觉得太深奥应该是《诗经》里讲的吧,没怎么去理解就搁置起来,一放就是二十年,最近有所触动,再仔细看看原来的那首诗,原来作者是杜甫,诗名为《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还是晕,那不就一首唐诗嘛,可以前对杜甫的印象就是一个落魄之辈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不都是他说的吗?还有就是,押韵怎么会是仄韵?唐诗好象应该都是平韵的吧?再说这家伙老是不得志,还能写出这么激越的篇章吗?翻翻历史,书本明白无误地告诉我:没错,小子,好好学学吧。

这诗说来也太直白了:人称“岱宗”的泰山最近怎么样啊?不是很清楚,但听说山东那边一直绿着呢。那就去看看呗,哇!真是不得了,那景色是分外神秀妖娆,一边是昏天黑地,一边是春光明媚恍如阴阳分割,对比之下是那么清晰强烈。山间的层云就像我心中激荡的豪情哦,可远远看去,怎么有归鸟来入林了?有机会我一定到最高的地方去,那时候我就会对边上的群峰拍拍肩膀说,小兄弟们要努力哦,有本事向我看齐!佩服佩服,好一副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慷慨情怀!好能吹的杜甫,怪不得我原来会那么晕,呵呵。

那宋词也不光能言志,还可传情的。那小男人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迷倒了多少痴男怨女,就如今年的小沈阳倾倒了不计其数的的善男信女他的粉丝,哈哈。还有就是那南唐的亡国小皇帝李后主,虽然没有秦皇汉武的英明神武,政治失意且无甚作为,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落寞,“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甚事?”的天真同样可以传唱至今。

诗风词韵,萦绕我们的美梦,寄托我们的理想。说什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就是成吉思汗,也不过只识弯弓射大雕而已!那可是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豪言壮语哦,以后我们都要好好学习。

推荐第4篇:浅析李白的诗风

浅析李白的诗风

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届00516号 张兰姣

【内容提要】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最璀璨的一页,而李白又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他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他的诗歌题材相当广泛,无论是山水诗、闺怨诗、或是边塞诗,都写得相当精彩 。他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多样的诗歌风格开辟了古典诗歌的新境界,将盛唐诗歌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他存世的九百多首诗是我国诗歌史上一笔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曾哺育过杜甫、李贺、苏轼、陆游等一代又一代的伟大诗人,直到今天,仍是人们丰富、发展文艺创作、学习和借鉴的宝贵源泉。本文试图以李白创作的诗歌为切入点,初步探究了其诗作所反映出的不同的诗风。

【关键词】李白 诗风

一、导言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素有“诗仙”之称。他自幼博观奇书,熟谙百家,形成复杂的思想性格。他一方面有儒家的用世思想,希望“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他一生怀着崇高的理想,但始终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只好把抑郁之情寄之于酒,将激情倾注于诗。他是个高产的诗人,他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极大地开拓了诗歌的艺术领域,在古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他独特的诗风。“以豪放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 这就是李白诗风的主导风格。

二、李白的诗风 (一)豪迈雄放

豪迈雄放是李白诗歌最显著的风格特征。诗中充沛的激情,奔腾的气势,高昂的格调,突出体现了其诗的艺术个性。

李白出生在一个比较富有且颇具文化素养的家庭。他青少年时代漫游过蜀中雄奇壮伟的名山大川,与隐者高士常有交往,这些,造就了他任侠仗义的性格和追求浪漫、爱好新奇的气质,也形成了他纵情豪放的诗风。

李白的诗往往表现出诗人鲜明的自我、浓厚的主体意识和豪放的风格。如《蜀道难》“噫吁兮!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首《蜀道难》写秦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寄寓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诗人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道、侠兼有。儒家济天下的思想成为他终其一生热烈追求治国安民的政治思想基础;道家超脱尘世的思想又影响着他追求绝对自由,藐视权贵甚至求仙访道;游侠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以致养成了一种傲兀不屈的豪放的性格,三种思想集于诗中,从而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豪放之美。

在《蜀道难》这首诗中李白以雄奇的笔调、热情奔放的豪情,把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历史故事、神话传统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写得气势雄浑、磅礴峥嵘、风光变幻,此其一。其二,以反复咏叹的形式抒发强烈的情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的开头、中间、结尾三次反复出现,构成了全诗的感情格调,标志着感情的爆发,延伸和收束。文句虽然相同,而含义和作用却大有差别。其三,诗用赋体,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各种句法混合运用,甚至以大量散文句法入诗,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无拘无束的语言风格,从而创作出一种有别于魏晋的新型杂言诗。在用韵方面,大多采用以开口度大的元音韵母押韵来表达豪放的感情,同时,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表达出自由用韵,极尽变化的特点。

李白的《蜀道难》,使历代描写蜀道艰难的诗篇相形见绌,黯然失色。虽然诗歌竭力描绘的是蜀道的艰难险阻,但人们读后并不感到情绪低沉,反而为诗中夸张的描写和雄健奔放的气势所激动,感受到一种豪放雄壮的美。陈毅同志在《冬夜杂咏》中赞道:“吾读太白诗,喜有豪放味。大不满现实,遂有游仙醉”。这确实是中肯之语。

李白的绝句将宏伟的气象、开阔的胸怀与轻快流走、自然明朗的格调熔铸一体,创造出豪放而俊爽的诗歌境界。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写天门山雄峙一方的气势和江水的广阔浩渺,以情写景,景中有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情赞美。这首诗正是诗人豪放个性、博大胸襟的形象写照。

诗人傲岸不苟、追求自由的个性,必然同当时的社会发生矛盾冲突。也正如此,他的这种个性和蔑视等级制度的反抗精神在他的作品里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他在诗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古风》第十二)。“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这些诗歌,在政治上都体现出诗人对富贵权势的高度蔑视,也体现出诗人豪迈雄放的诗歌风格。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无论是“咆哮万里”、“奔流到海”的黄河,“白浪如山”、“涛似喷雪”的长江,或是“屏风九叠云锦张”、“巡崖沓障凌苍苍”的庐山,“连峰去天不盈尺”、“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蜀道都显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诗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经过了诗人的感情锤炼,凝结着他追求自由、冲破束缚的精神,也体现出了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和豪迈雄放的诗风。杜甫曾称他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称他的诗“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这些赞誉,正好说明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

(二)俊爽飘逸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不仅能摆脱格律的束缚,而且能灵活自如地表达,处处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色。由于道家思想的影响,李白的诗风又呈现出俊爽飘逸的一面,诗歌的命意立格出人意表,超凡脱俗,往往不屑于为格律所束缚,而是追求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如他在《赠孟浩然》中写道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彼此揖清芬。”其诗首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番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

李白的诗往往境界高远,风度飘洒,显出蓬勃的朝气和舒展自如的魅力,读之令人心神一爽。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仅四句,却写得气势飞动、景象壮阔。诗人渲染了香炉峰的美,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出不寻常的背景。瀑布象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极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表现出一派蓬勃的朝气,显示出诗人境界高远、俊爽飘逸的艺术风格。

李白的绝句将宏伟的景象、开阔的胸怀与流走轻快、自然明朗的格调熔铸一炉,创造出俊爽飘逸的意境,表现出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如《陪侍朗叔游洞庭醉后》:“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山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首诗前后两种奇想,新颖活泼、富有情趣。读后令人心神爽快。又如《陪族叔刑部侍朗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道》(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诗人以浪漫主义的笔触描写清幽空灵的夜景,别有一番飘逸情趣。诗人歌唱酒月,篇篇意新,句句动人,或“月下独酌”或“把酒向月”,或“唯愿当歌对酒时”,而此诗则别开生面,独树一格。“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赊”字将诗人与月亮亲密融洽的关系表露无遗,妙趣横生,一字传神,这首诗的造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想象新颖奇特,出人意表,可谓奇之又奇,给人以飘逸的审美感受。杜甫曾对李白的诗风予以高度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他对李白的这一评价是十分恰当的。

李白诗歌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奇幻的神话传说来表现他热烈的思想感情,从而体现其俊爽飘逸的诗歌风格。例如《梁甫吟》诗,诗人刻划自己上天叩关、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攸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这首诗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写得气势磅礴,色彩缤纷,处处涌透出飘逸之气,富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李白写了许多幽美恬静的风景诗,写景之中表达出诗人向往光明的美学思想,诗句中含蓄着浓郁的诗情画意,体现出诗人俊爽飘逸的优美诗风。如《在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写道:“楼观岳阳尽,川迥迥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写此诗时,李白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的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与诗人分享着欢乐与喜悦。“山衔好月来”,这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飘逸、诙谐和风趣。“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起舞,仪态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等超脱豁达,豪情逸士,溢于言表,何等风流倜傥,难怪韩雪称“倜傥人诗必飘逸”。

(三)清新自然

李白崇尚道家思想,师法自然,又从南北朝民歌中吸取营养,他的诗毫不矫饰,冲口而出,语言明朗自然,构成了他的诗风清新、直率、自然的特点。如《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这首诗诗意明朗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全诗饱含着令人神往的韵味,确实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典型。写景疏朗有致,不主刻画,接近写意;写情含而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自然清新,虚含概括,力避雕琢。本诗“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行文如流水,纯粹任天然。又如反映人民纯朴生活的《宿五松山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友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这首诗写荀媪一家诚挚款待客人的情景。荀媪的淳朴真挚,诗人的感激惭愧,都在清新自然的诗句中表达出来。诗人用平铺直叙的手法像在叙述他夜宿山村的过程,谈他的亲切感受。语言清新,不露雕琢痕迹而颇具情韵。

李白的诗歌清新自然的又一体现就是他诗中的许多抒情句子明白如话,晓畅自如。例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等都是直率自然的语言。”

李白的诗语出天然,音调清越,感情质朴而又委婉。如“妙绝古今”的《静夜思》:“床前明白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真是信口而成,真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的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这正是“淡语皆有味,淡语皆有致”。

李白有一些绝句既不苛求音调的平仄,也不讲究上下句的粘附,颇富民歌风味,语气风格同样清新自然,。如《横江调》其一:“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诗的开头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朴,充满地方色彩。“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挚,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的特色。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到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出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写得活龙活现,令人觉得可信而又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透视规律上看,近大远小,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了远处的瓦官阁。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弛聘丰富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起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然而语言自然晓畅,明白如话,可以说,这首诗是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的典型。

在体裁和格律方面,李白诗歌非常自由解放。在各体诗歌中,他的七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写得最好。因此,李白常常用它来表达自己热烈奔放的感情,塑造雄伟壮阔的艺术形象,获得很大的成就。他的绝句,特别是七方绝句,写得新鲜活泼,自然可爱,在艺术上常常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乍看起来好象毫不费力,脱口而出,但表现感情异常深刻,使人玩味不尽。例如《赠汪伦》、《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这些诗歌,其语言的最大特色是明朗自然,摒弃了雕琢和辞藻的堆砌。“清水出芙蓉,天然云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可以说是他诗歌语言的生动写照。李白诗歌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正是表现他豪迈不羁的思想感情的良好形式。

三、结束语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一位作家在当时所引起的轰动而言,李白的震慑力无人能及。他像一阵雷霆、一股狂飙,以其壮丽的诗歌征服了同时代的人。他以其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李白诗歌的豪迈雄放、俊爽飘逸、清新自然的风格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从盛唐至今,都是诗坛楷模,影响、熏陶和培养着后世诗坛群星。他的诗歌,永远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他的名字,千秋万代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李晖《李白诗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王许林《论李白山水诗的内在意蕴》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版。 [4]龚自珍《 最录李白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张家骐《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山水诗 》, 齐鲁学刊 , 1992年第5期 .[6]张厚余《太白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准考证号:011601100503

浅论李白的诗风

张兰姣

二00八年三月

推荐第5篇:诗风雅韵 吟诵经典

诗风雅韵

吟诵经典

——二中第八届中华经典诗词朗诵大赛

金秋十月,正值校第二十七届校运会开幕之际,高一师生精心筹备,为全校师生送上一场吟诵经典的饕餮盛宴,博得了阵阵喝彩。

此次活动的主题为“诗风雅韵,吟诵经典”,活动在高一年级开展。比赛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班级组织开展的初赛,班里同学轮流上台,自选诗篇朗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在此基础上,各班推选两位优秀选手参加决赛。

在本次活动的现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选手们的朗诵,更多看到的是他们诗歌的理解与展现。决赛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再别康桥》《中国梦,我的梦》《将进酒》等一首首古代或是近现代经典诗词被选手演绎的淋漓尽致,打动了在坐的所有评委与观众。最终洪遥凯、童洪磊、郑旭凯、方颖等同学脱颖而出。

中华经典诗词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 “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因此,我校已经连续八年在高一的同学中开展中华经典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熟颂于口,濡染于心,使“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成为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活动既是对课堂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瑰宝,很多同学也从这个舞台走向了更大的舞台,取得了更加全面的发展。

同时这也是我们“推普周”系列活动的延续,是打造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有力推手。

推荐第6篇:古代著名诗人诗风诗风[优秀]

陶渊明,晋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名潜,字元亮。平淡而又淳厚的艺术风格,质朴凝练的语言风格。如:《归园田居五首》

王维,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诗歌情趣恬静悠闲,风格清新淡远。如:《山居秋冥》

孟浩然,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其艺术风格主要是清淡。如:《春晓》《宿建德江》 高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达夫,风格雄浑质朴、苍劲悲壮。如《燕歌行》

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风格与高适相同,均具有豪放悲壮的风格。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另外属于边塞诗人的同一时代的还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等,他们的风格均大同小异。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风格豪放飘逸。如:《望庐山瀑布》。

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风格沉郁顿挫。如:《登高》,《兵车行》。所谓“沉郁”是由杜甫的诗歌反映现实广阔深厚、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这些因素构成的。所谓“顿挫”,是指与沉郁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指表达感情是曲折跌宕,音调起伏变化。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风格浅直均易。如:《卖碳翁》。

韩愈,中唐著名散文家,其诗歌风格除平易清新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奇险怪僻和以文为诗 孟郊,中唐著名诗人,字东野。是一位以苦吟著称的诗人。其风格是硬语盘空,拗折奇险。如:《洛桥晚望》“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行人绝。榆柳萧疏接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贾岛,字浪仙,比孟郊稍晚,与孟郊齐名,也是一位以苦吟著称的诗人。“推敲”的故事便是最好的明证。其诗歌风格清奇僻苦。如:《题李凝幽居》“鸟宿池树,僧敲月下门”

刘禹锡,中唐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含蓄豪俊。 柳宗元,中唐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明净简峭。如;《江雪》

李贺,中唐著名诗人,字长吉,其诗歌风格奇崛冷艳。如:《李凭箜篌引》

杜牧,晚唐著名诗人,字牧之,其诗歌风格,豪迈俊爽,遒劲峭拔。如:《山行》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其诗歌风格深情绵邈、绮丽精工。如:《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清照,

缠绵悱恻

温庭筠,

绮丽香艳

王昌龄,

雄健高昂

推荐第7篇:荷韵诗风诗歌

世间不风雪,何处见爱

清霜未凌月,谁言愁忧

痴影逝,醉有风萧扮惆怅

佳梦稠,闲看清菊绎遥飞

泪悔夕,枣阳东升纷雨挽

迷霏月,流霞西落萧瑟起

潜锋芒,几度离语志休湾

初红染,别雨苍欲倩搅槐

诉离殇,千文不抵风若许

道梦朝,百花可缀雪如絮

叹瑶光,荀令留香谋定鼎

琴音断,晨明破晓影残媚

伊人荒,词做蒹葭梦断肠

佳颜泪,诗为雎鸠影离飞

推荐第8篇:兴校园诗风,创特色学校

兴校园诗风,创特色学校

——夜郎中学特色学校创建记要

夜郎中学教师赵福伟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不断增强我校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实现提质升位的目标,根据上级有关特色学校创建的精神,我校抓住“中华诗词进校园”这一契机,力争将本校打造成一所独具特色的“诗教”中学。

一、背景分析

诗教是以中华诗歌为载体的教化方式,是被历史证明为有显功卓效的教化途径。我校拟以“掘太白文化,兴校园诗风”为主题,以诗教推进素质教育,创建特色学校,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诗教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历代的教育家都把古典诗歌教学作为教育的手段。诗教作为我国古代教育理念的核心部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现行教材之所以选入大量古代诗词也是如此。运用古典诗歌来进行素质教育正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诗教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十八大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就是要求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为先。诗歌是社会人生经验的浓缩,是人类真善美情感的结晶。在今天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里,诗教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美好的品德,促进其形成健全其人格。

(三)我县诗词楹联学会的老师对校园诗教工作的重视和投入,为我校特色学校创建提供相应保障。自中华诗词学会一九九八年提出

“中华诗词进入大、中、小学校园”以来,我校教师在县诗词楹联学会老师的多轮培训中,诗词创作教学基本技能大有提高。

(四)我校何勇校长是诗教的优秀带头人。他热衷于“特色学校的创建”工程,在2012年秋亲手拟定并申报了“夜郎中学‘太白文化’特色学校创建”项目,还拟定了以“掘太白文化,兴校园诗风,促质量提升”为宗旨的具体实施方案。

(五)我校具有良好的诗教氛围。我校地处夜郎镇太白大道,李白诗“三载夜郎还”写照了诗仙李白流放此地三年的史实,学校附近有“太白坟”、“太白泉”、“太白碑”遗迹,校园内有“太白听莺处”。“圣地娄山、诗意夜郎、凉爽桐梓”已成为桐梓县对外宣传广告语。自诗教工作进校园以来,我校狠抓落实,2008年全省中学生诗词大赛,我校学生囊括全县初中组

一、二等奖;2009年荣获省级二等奖一名,优秀奖多名,获省教厅颁发的“诗教先进单位”。

二、特色学校创建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和《课标》要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从初中起教会学生具有创作诗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内涵,推动我校教育纵深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教育管理有特色、教研课改有特色、德育教育有特色、艺术教育有特色、校园文化有特色”的基本要求,遵循特色项目—学校

特色—特色学校的发展轨迹,着力实现“掘太白文化,兴校园诗风”的工作目标。

(三)创建步骤

具体围绕“太白文化”创建,从外象到内质,以内质提升外象。以“旗帜文化—石头文化—诗幅文化—雕塑文化—电子屏幕文化—乐诗文化”为实施载体,按“挂诗—诵诗—写诗—赏诗逐步实现特色校园文化”的工作步骤,在2012年——2015年期间逐项实施。

1、挂诗。具体做法是:在女生寝室楼制作大幅李白手迹诗作; 邀请桐梓书协的人员到学校实地考察,部署挂诗的位置、内容,然后精选李白的诗和学生获奖作品,请桐梓书协的书写,统一装裱,在校园内挂诗76副;精选名诗名句,由夜郎镇写毛笔字的好手书写,统一装裱,在各班教室挂置;凡师生获奖作品,学校都统一装裱,分班挂置,毕业时可留存学校,也可自己带走;师生作品在语文组办公室诗墙上挂置。

2、诵诗。编印校园诗教读本《诗露》,供学生诵读;组织学生晨读诵诗;组织开展“课间千人诵”活动;组织开展校园诗歌朗诵比赛。

3、写诗。为了能够让师生尽快掌握诗词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校邀请桐梓的专家到学校对教师进行诗词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语文教研组多次组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进行诗词创作专题学习,确保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具备诗词创作的指导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创作,每个学生用一个专门的作业本,每周创作诗词至少一首,由语文教师批改。每班每期至少收集5个学生的创作集

作为诗教工作的过程资料存档。教师也要写作诗词,为学生作示范。开设校刊《春芽》,登载师生诗词创作的优秀作品,同时设置激励机制,鼓励师生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积极组织师生参加上级组织的诗词创作大赛;确定主题,在学校组织学生现场诗词创作比赛。

4、赏诗。指导学生互评创作的诗词。指导学生赏析诗词。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专门成立何勇(校长)任组长特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钱英(副校长)任副组长,钟帮红(副教导主任)为常务负责人,全体语文教师都是成员,下设办公室于语文组办公室,由赵福伟老师具体负责师生诗词的创作收集整理工作。

2、制度保障。语文教师对诗教工作的完成情况,纳入《夜郎中学教育教学考评方案》考核考评。

3、经费保障。做好经费预算,保障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有序开展。力争在桐梓的《播韵》上为师生搭建展示诗词创作成果展示的平台,每年支付版面费大约8000元。对师生创作的优秀作品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

三、已取得成绩

我校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推进了素质教育进程,提升了教学质量。

(一)特色学校创建促进了教学质量提升,得到上级的认可。在贵州第三届大、中学生中华诗词大赛桐梓选拔时,教科局杨兴满主任颇有兴致对诗联学会娄会长说:夜郎中学2013年中考成绩,正考一

中的学生人数18人,居全县乡镇中学第一,考上一中、二中的总人数居全县乡镇中学第一名。娄会长肯定的说:“这足以证明诗词进校园,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嘛!”他还要求校长要好好总结,写出诗教进校园能促进教学的经验性文章发表。

(二)诗教成绩优异。

自“特色学校的创建”工程申报以来,学校诗教工作已经进入“写诗”阶段,我校诗教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同,2012年秋-2013年秋季学期,全校师生写出大量基本符合格律诗词要求的作品。

贵州第三届大、中学生诗词大赛中,桐梓县参赛作品共300首左右,全县其他初中只有29首,我校送交的诗词就有133首,并且得到县诗词楹联学会各位老师的一致好评。本次我县选送到省市参评的初中组的10篇作品全是我校的。遵义赛区评比中,我校再次囊括桐梓县初中组市级奖项。其中,陈洋、赵娅娅获一等奖;陆青青获二等奖;曹艳艳获三等奖;赵军玉、陆莲莲、张元强获优秀奖;赵梅、令狐焱焱获入围奖。赵久书、张其建两位老师荣获遵义赛区初中指导教师一等奖。在全省的评比中,我校赵娅娅荣获初中组二等奖,曹艳艳荣获优秀奖。赵久书获省级优秀辅导教师奖。

好诗词需要一个载体去公之于众,学校校刊《春芽》的制版发行,开设诗词知识专栏,刊登学生的诗词作品,师生都踊跃的写作,并有不少优秀作品在《春芽》上发表。我校的诗教工作起步较早,发展稳健,不断进取,取得优异成绩。

四、今后工作思路

虽有可喜收获,但我们不自满,我们将坚持以“太白文化”为主题,坚持诗教特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按总体规划逐步实施诗教为抓手的特色学校创建工程。以期达到“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育质量”的宗旨。

总之,夜郎中学将秉承“掘太白文化,兴校园诗风”的特色理念,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将“太白文化”传承和发扬,夜郎中学一定会成为一个诗香校园。

推荐第9篇:李杜诗风的比较

所谓风格——李白杜甫诗风之比较

如果说汉朝的乐府诗是中国历史上诗歌文化的一个里程碑,那么唐朝的今体诗则是里程碑的一个延续,而在这个里程碑上刻下了两个不朽的名字:那就是被后人并称为“李杜”的李白与杜甫,正所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甚至到了今天充斥着先锋诗人的社会,他们的诗依旧被称为永恒的经典。

李白和杜甫被称为唐朝诗歌两大不同派系的代表人,李白代表了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略晚于李白的杜甫则代表了现实主义。

想要探究李白和杜甫诗风的差别,我觉得首先要从二人的生活年代和经历入手,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卒于770年。从唐代编年史就不难看出,李白经历了大唐由盛转衰的过程,而杜甫则从懂事起不久就开始了安史之乱,适逢乱世,这就造成了李白诗风前期以喜为主而后期则蕴含了“苦中作乐”的意味,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一直在感叹“国破山河在,恨别鸟惊心”的杜甫。

我先阐述一下如今对于李白杜甫诗风的一个普遍看法,也是被大众所接受的看法。

首先就是李白的诗,无论是歌、行、吟都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信手拈来,不拘一格浪漫洒脱,颇有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的风范,内容上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我把李白的一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期,这一时期李白以游历为主,上黄山作出了“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访东鲁写出了“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登敬亭山又吟出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岸,只有敬亭山”。正应了后人所说的那句“一生好入名山游”,也正是他的早期游历开拓了李白自己的知识领域,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二、中期,这一时期李白在朝廷做翰林,为朝廷写作诗文,李白本以为能够展示他的才华,怎奈朝廷日渐腐败,玄宗正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李白极为失望,于是主动请辞,并有了那著名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吾不得开心颜”的经典。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充满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三、晚期,这一时期李白因参与朝廷纷争而获罪,蒙冤入狱,后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最后回乡之后一病不起,一代诗仙星陨,这一时期李白作品较少,但大都充满了悲凉孤单的意味。

然后再说杜甫,不同于李白,杜甫出名较晚,直到几十岁才开始小有名气,所以因为政治上的诗意、生活上的贫困,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近下层的劳动人民,从而了解了最底层社会的黑暗,成为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大、重、拙,被称作“诗史”。安史叛军的残酷屠杀,统治集团的腐朽荒淫,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吐藩回其纥的野蛮骚扰,总之有关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都在杜诗中得到了深刻反映。杜甫有怨愤,有不平,然而从不只陷在个人痛苦的荒园内彷徨企盼,低徊欲绝而淡漠了那个广漠的,多灾多难的社会。他在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诗最为有名,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相比较李白,杜甫的晚年作品数量多且最为有名,甚至我们可以说超过了他早期的作品,而在杜甫弥留之际仍坚持写完了一首长诗。但一句话,我们的同学们更加喜欢品读李白的作品而往往对杜甫的诗给与侧目。

以下是两种结尾

一, 思想型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把杜甫和李白的诗歌拿到一起比较,因为两个不同的领域我们根本不能说谁写得更好,根本没有可比性,不同的时代处于不同阶级利益的人对事物的客观看法也就不同,李白全盛时期终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杜甫从始至终都站在被压迫阶级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所以我们不能说他们之中任何一个人代表了诗歌发展的潮流。

黑格尔曾经说,“真理不是一块铸成了的硬币,可以现成拿过来就用。”这不同于感性认识可以被当作真理,我们不能对于李白或是杜甫的诗一概予以肯定或是否定,当然我们所说的题目是比较,既然比较,从辩证法来讲必然会产生一个谁更优秀的辩论结果,这对于两个不同领域的人来说都是不公平的,正如同我们不能对比斯宾诺莎和黑格尔谁的理论正确一样。李杜都是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而他们的诗风又为什么一定要拿来比较呢?这值得我们仔细思考。

最后一句话,我认为分属不同领域的李杜,诗风上各有千秋,根本无法比较。

二、书卷型(我写的有点违心,凑合看)

对于李白与杜甫诗风的比较,我们恐怕很难得出一个好坏的评价。

杜甫的诗歌号称诗史,也就是如实的记录而已。而李白则不然,其诗歌中也不乏对天地万物的悲闵,看了太白的诗歌会使人有种奋发向上的味道。不论是他描写的汉代霍去病的诗歌还是对自然山水的吟诵还是那种傲然屹立的风骨都会使人景仰万分,这也许就是杜甫本人也十分钦佩太白的缘故吧。

杜甫的诗歌是哀鸣,而太白的诗歌确是既反应了世俗的丑恶,也有他自己的解决方法,那就是出则为仕(当然没有给他更多的机会)报效国家,退而隐居,啸傲山林之间,把对美好的理想寄托于山水之间,这也是很好的方式,很符合儒家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吾身的境界,而且太白一生时刻不在等待国家和民族的召唤,渴望为国家和民族尽一份微薄之力,就这样的时刻等待着....难道谁能想出比太白更好的方式吗?他本人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游侠、居士、诗人、将军(可惜没做成,只能写缅怀汉代的诗篇)、酒神、旅行家等等,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埋灭他作为一个爱国者的情怀和追求光明的伟大形象,从这点上来说他比杜甫要博大精深许多,杜甫只能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写写哀鸣的诗篇本身并无所作为。这也就是大家更欣赏李白而不是杜甫的原因。

至于李白的功力不如杜甫那好像并非是这样。李白的诗歌更多为乐府和歌行律诗偏少,但我觉得这并不能说明太白的功力不够。太白的律诗和绝句数量虽少,但都是精品,足以体现诗仙的实力。杜甫的诗句可能更多的是推敲出来的,说他是苦吟诗人可能大家不会有意见,而太白的许多华彩诗章都是即席所赋,所以从这点上来说李白的功力在杜甫之下应该不成立。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还是无法分出谁的诗更有吸引力,一切还有待推敲。

推荐第10篇:论杜甫诗风的变化

论杜甫的诗风变化

【摘要】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独特,随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丰富,在不同的时期,诗的风格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杜甫的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创作:其一,他的诗歌在早期充满意气丰发,怀着自己的激情和理想;其二,他中期的诗风充满国愁家恨,担心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其三,晚期的诗风慨叹艰难,浑厚凝重,沉郁顿挫。正是由于他的诗歌不同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才奠定了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

杜甫

诗歌

诗风

风格

阶段

一、杜甫早期的诗风

我这里所说的早期,是指杜甫三十五岁前的读书壮游时期,时间跨度从公元712年到处745年。就杜甫个人来说,这是他读书游历、蓄积能量的时期,对诗歌的创作已经作了初步的尝试,有一部分诗作带有明显的"杜诗"特色.就诗人生活的现实背景来说,这正是开元盛世时期,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罕见的开放的、气度恢宏的繁盛时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岛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由于杜甫的早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读书壮游,相对来说,衣食无忧,少年心性,容易轻狂,与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接触的机会也不多。因此,这时期他的部分诗作气象宏阔,语调激昂,充满进取精神,具有盛唐诗的典型特点。如他早期的名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正是诗人眼大心雄、踌躇满志之作。意境辽阔 ,立意高远,体现了盛唐气魄。

二、杜甫中期的诗风

我这里所说的中期,是杜甫四十四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组诗,从最深层次意义上来说,并非只是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也是作者深切热爱祖国的爱国诗篇。因为在这些诗篇是反映歌颂了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组诗中的六首诗歌全在鼓励人民抗战,全在讴歌人民的爱国。每首诗都着力塑造了忍痛牺牲、挺身救国的人民光辉形象,千百年来成为鼓舞人民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爱国主义的典范和楷模。如《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三吏”、“三别”是这一时期杜甫诗歌风格的代表作,诗风充满国愁家恨,担心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充满国仇家恨。

三、杜甫晚期的诗风

杜甫的晚期指的是他四十八岁至五十八岁,在这个时期,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他的诗风也变得更为沉郁顿挫,慨叹艰难,浑厚凝重。杜甫晚年的三首诗歌——《登高》《登岳阳楼》和《旅夜抒怀》很有分量。代表着他晚年的诗风。

这三首诗写景都十分壮阔,气象宏伟,气势雄浑,但都不是一味地写阔大的形象,也有渺小、孤单、柔弱的形象,并且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登高》中,那峻急的秋风,高远的天空,清秀的小洲,洁白的沙滩,滚滚的江水,一起构成了天高地迥的阔大背景,但哀啸的猿猴,盘旋的飞鸟,萧萧的落叶,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旅夜抒怀》中,广阔的原野,奔腾的大江,意境极其壮阔,但微风吹拂的细草,竖着桅杆的孤舟,以及天地间飘荡的沙鸥,无疑是弱小孤独的形象,这二者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洞庭湖坼吴楚,吞日月,横无际涯,无比壮阔的气势,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尽自己的孤独渺小,二者又形成了鲜明对比。

杜甫晚年诗歌这种强烈的对比反衬手法,一波三折,欲抑先扬,回环跌宕,荡气回肠,成就了“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杜甫晚年诗歌的深刻思想和高超艺术,于此可见一斑。 【结语】

因为杜甫人身经历复杂多样,给他的诗风也带来了不断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他的诗歌在早期充满意气丰发,怀着自己的激情和理想;中期充满国愁家恨,担心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晚期的诗风慨叹艰难,浑厚凝重。正是由于它不同的诗风,所以成就了他“诗圣”的地位。 【参考资料】

1、冯志《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02

2、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 1960

3、熊柏畦 《杜甫绝句注释》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11

4、朱东润《杜甫叙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5、欧阳修《新唐史》中华书局 2012-05

6、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 2011-08

7、刘昫 《旧唐史》 中华书局 1975-05

8、唐生根《唐生根草书三吏三别》安徽美术出版社 1990-01

9、莫砺锋;黄天骥。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0、冯志《杜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2-11

第11篇:兴校园诗风,创特色学校

兴校园诗风,创特色学校

——夜郎中学特色学校创建纪要

夜郎中学教师

赵福伟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不断增强我校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实现提质升位的目标,根据上级有关特色学校创建的精神,我校抓住“中华诗词进校园”这一契机,力争将本校打造成一所独具特色的“诗教”中学。

一、背景分析

诗教是以中华诗歌为载体的教化方式,是被历史证明为有显功卓效的教化途径。我校拟以“掘太白文化,兴校园诗风”为主题,以诗教推进素质教育,创建特色学校,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一)诗教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历代的教育家都把古典诗歌教学作为教育的手段。诗教作为我国古代教育理念的核心部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现行教材之所以选入大量古代诗词也是如此。运用古典诗歌来进行素质教育正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诗教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十八大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就是要求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为先。诗歌是社会人生经验的浓缩,是人类真善美情感的结晶。在今天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里,诗教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美好的品德,促进其形成健全人格。

(三)我县诗词楹联学会的老师对校园诗教工作的重视和投入,为我校特色学校创建提供相应保障。自中华诗词学会一九九八年提出

1 “中华诗词进入大、中、小学校园”以来,我校教师在县诗词楹联学会老师的多轮培训中,诗词创作教学基本技能大有提高。

(四)我校何勇校长是诗教的优秀带头人。他热衷于“特色学校的创建”工程,在2012年秋亲手拟定并申报了“夜郎中学‘太白文化’特色学校创建”项目,还拟定了以“掘太白文化,兴校园诗风,促质量提升”为宗旨的具体实施方案。

(五)我校具有良好的诗教氛围。我校地处夜郎镇太白大道,李白诗“三载夜郎还”写照了诗仙李白流放此地三年的史实,学校附近有“太白坟”、“太白泉”、“太白碑”遗迹,校园内有“太白听莺处”。“圣地娄山、诗意夜郎、凉爽桐梓”已成为桐梓县对外宣传广告语。自诗教工作进校园以来,我校狠抓落实,2008年全省中学生诗词大赛,我校学生囊括全县初中组

一、二等奖;2009年荣获省级二等奖一名,优秀奖多名,获省教厅颁发的“诗教先进单位”。

二、特色学校创建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和《课标》要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从初中起教会学生具有创作诗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内涵,推动我校教育纵深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教育管理有特色、教研课改有特色、德育教育有特色、艺术教育有特色、校园文化有特色”的基本要求,遵循特色项目—学校

2 特色—特色学校的发展轨迹,着力实现“掘太白文化,兴校园诗风”的工作目标。

(三)创建步骤

具体围绕“太白文化”创建,从外象到内质,以内质提升外象。以“旗帜文化—石头文化—诗幅文化—雕塑文化—电子屏幕文化—乐诗文化”为实施载体,按“挂诗—诵诗—写诗—赏诗逐步实现特色校园文化”的工作步骤,在2012年——2015年期间逐项实施。

1、挂诗。具体做法是:在女生寝室楼制作大幅李白手迹诗作; 邀请桐梓书协的人员到学校实地考察,部署挂诗的位置、内容,然后精选李白的诗和学生获奖作品,请桐梓书协的书写,统一装裱,在校园内挂诗100副;精选名诗名句,由夜郎镇写毛笔字的好手书写,统一装裱,在各班教室挂置;凡师生获奖作品,学校都统一装裱,分班挂置,毕业时可留存学校,也可自己带走;师生作品在语文组办公室诗墙上挂置。

2、诵诗。编印校园诗教读本《诗露》,供学生诵读;组织学生晨读诵诗;组织开展“课间千人诵”活动;组织开展校园诗歌朗诵比赛。

3、写诗。为了能够让师生尽快掌握诗词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校邀请桐梓的专家到学校对教师进行诗词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语文教研组多次组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进行诗词创作专题学习,确保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具备诗词创作的指导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创作,每个学生用一个专门的作业本,每周创作诗词至少一首,由语文教师批改。每班每期至少收集5个学生的创作集

3 作为诗教工作的过程资料存档。教师也要写作诗词,为学生作示范。开设校刊《春芽》,登载师生诗词创作的优秀作品,同时设置激励机制,鼓励师生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积极组织师生参加上级组织的诗词创作大赛;确定主题,在学校组织学生现场诗词创作比赛。

4、赏诗。指导学生互评创作的诗词。指导学生赏析诗词。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专门成立何勇(校长)任组长特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钱英(副校长)任副组长,钟帮红(副教导主任)为常务负责人,全体语文教师都是成员,下设办公室于语文组办公室,由赵福伟老师具体负责师生诗词的创作收集整理工作。

2、制度保障。语文教师对诗教工作的完成情况,纳入《夜郎中学教育教学考评方案》考核考评。

3、经费保障。做好经费预算,保障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有序开展。力争在桐梓的《播韵》上为师生搭建展示诗词创作成果展示的平台,每年支付版面费大约8000元。对师生创作的优秀作品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

三、已取得成绩

我校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推进了素质教育进程,提升了教学质量。

(一)特色学校创建促进了教学质量提升,得到上级的认可。在贵州第三届大、中学生中华诗词大赛桐梓选拔时,教科局杨兴满主任颇有兴致对诗联学会娄会长说:夜郎中学2013年中考成绩,正考一

4 中的学生人数18人,居全县乡镇中学第一,考上一中、二中的总人数84人。娄会长肯定的说:“这足以证明诗词进校园,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嘛!”他还要求校长要好好总结,写出诗教进校园能促进教学的经验性文章发表。

(二)诗教成绩优异。

自“特色学校的创建”工程申报以来,学校诗教工作已经进入“写诗”阶段,我校诗教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同,2012年秋-2013年秋季学期,全校师生写出大量基本符合格律诗词要求的作品。

贵州第三届大、中学生诗词大赛中,桐梓县参赛作品共300首左右,全县其他初中只有29首,我校送交的诗词就有133首,并且得到县诗词楹联学会各位老师的一致好评。我县选送到省市参评的初中组的10篇作品全是我校的。遵义赛区评比中,我校再次囊括桐梓县初中组市级奖项。其中,陈洋、赵娅娅获一等奖;陆青青、曹艳艳获二等奖;赵军玉、陆莲莲、张元强获优秀奖;赵梅、令狐焱焱获入围奖。赵久书、张其建两位老师荣获遵义赛区初中指导教师一等奖。在全省的评比中,赵娅娅《长相思·夜郎春》(桃花香,李花香,姹紫嫣红眼里装,春芽遍夜郎。 蝶成双,影成双,燕舞莺歌三绕梁,幸福盛满仓。)荣获初中组二等奖,曹艳艳《山村做客》(院小盆栽桂子花,主人含笑上香茶。呼妻唤子迎稀客,话语情浓似到家。)荣获优秀奖。赵久书获省级优秀辅导教师奖。

好诗词需要一个载体去公之于众,学校校刊《春芽》的制版发行,

5 开设诗词知识专栏,刊登学生的诗词作品,师生都踊跃的写作,并有不少优秀作品在《春芽》上发表。我校的诗教工作起步较早,发展稳健,不断进取,取得优异成绩。

四、今后工作思路

虽有可喜收获,但我们不自满,我们拟将选用一名教师专门进行诗词教学,每班每周安排一节诗词教学课,我们将坚持以“太白文化”为主题,坚持诗教特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按总体规划逐步实施诗教为抓手的特色学校创建工程。以期达到“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育质量”的宗旨。

总之,夜郎中学将秉承“太白文化”的特色理念,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挖掘、传承、发扬、创新太白文化,夜郎中学一定会成为诗意流淌的特色校园。

第12篇:东土佛教与王维诗风

有唐一代灿若星汉的诗人群体,奏响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最强音,在华彩与激情组编的交响乐章里,也有“诗佛”王维“百啭流莺,宫商迭奏”(《史鉴类编》)的佛唱。这位山水田园诗段的第一高手谱就的诗章,历百代而传诵不衰,令后人反顾睇视,流连不已。其所具有的趣味澄xiòng@①、自然浑成的艺术风格,成为后世诗学的模范,流风所被,深远流长。王维诗风的形成,除了政治、经济、社会风潮、个人秉赋等原因外,佛教、东土佛教〔1〕所加被的影响乃一重要因素,至今惜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尚未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就东土佛教和王维诗创作,诗风形成的诸多关涉进行梳理探索,力求给予科学的诠释,寻绎合乎逻辑的联系和有违规律的迷失,以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借鉴。

一、诗的新使命和王维的最初尝试

隋末农民大起义之后建立的唐王朝,经过“贞观”“开元”之治,使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高峰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强大的唐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王朝,始终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单一的思想统治。儒家思想虽也得到公认,但却没有获得统治性地位,释、道两家无论在统治阶级内部抑或整个社会,受重视的程度均不亚于儒家。在某些年代,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偏爱,或道或佛往往置于儒之上,加之,唐代社会的政治、民族、文化等总体上都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思想学说的多元并存恰好与之相适应,因而,定于一尊的思想统治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王维生活的年代,佛教的中国化已极近完成,但也正如汤用彤先生所指出的那样:“隋唐佛学有如戏剧的特点,是高潮的一刻,也正是下落的一刻”〔2〕。所谓佛教“下落”趋衰的“因子”〔3〕主要涉及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亦是南宗禅和北宗禅)的分歧问题。前者重“知解”主“顿悟”,后者重“实行”仰“渐修”,也可以说,随着中国化佛教南宗禅地位的确立,“渐修”、以事佛为务的“实行”精神就趋衰微了。中国化的佛教之特点,一是重理性的知解,二是对解除生死问题的关注,三是通过诗文来传达佛教思想。所谓“至隋唐大盛”只是到隋唐,佛教已不必借助皇帝和士大夫的提倡,便可流行,佛教的组织,自成体系,佛教势力集中于寺院,和尚成为一般人信仰的中心,此间的佛教理论阐发因闭关于寺庙便行之不远,而生死问题的解决甚或变为迷信,只有在文学方面尚可作为诗文的材料来传达、沟通两种世界的联系。诚如元好问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元遗山诗集》卷十《答俊书记学诗》)。诗与佛禅结缘日深,本来以“言志”、“抒情”、表现个性、再现生活为己任的诗歌,从此又被赋予传达佛理,表现悟境的新使命,诗为佛教留下了无限的空间,佛禅为美学开辟了巨大的疆域。 许多学者和方内大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诗僧齐己《戒小师诗》云:“不肯吟诗不听经,禅宗异岳懒游行。它年白首当人问,将底言谈对后生”。意谓倘“不肯吟诗”“不听经”,又懒于行脚,怎能证悟,何以凭信,将来以何“言谈”面对后来者!白居易也称:“如来说偈赞,菩萨著议论。是故宗律师,以诗为佛事。欲使第一流,皆知不二义。从容恣语言,缥渺离文字。旁延邦国彦,上达王公贵。先以诗句牵,后令入佛智。人多爱诗句,我独知师意。不似休上人,空多碧云思。”(《题宗上人十韵》)他以诗为“佛事”,其艺术传达亦自认为能“独知师意”。姑苏景德寺云法禅师所撰写的《务学十门》其六门曰:“不学诗无以言”〔4〕。中国化了的佛教如此看重“诗”是十分合乎逻辑的,对于他们来说,真如在语言中发生着,语言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诗,真如之境,妙悟的刹那,只有诗才能准确、形象地传递出来。王维生活的年代,也是中国佛教变革的重要时期,经过迅烈的宗尊之争,南宗禅,亦即中国化的佛教始以正统焕发于世。颇有意趣的是王维与南北宗及其重要人物都有过从甚密的交往,中国禅学史上,前期禅宗承续,当以慧可为源〔5〕,依次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等五家。五家所本,凡有三系,慧可、僧璨一系,为楞伽禅;道信、弘忍一系,为起信禅;慧能自是一系,称般若禅。王维在遇神会禅师之前,所接受的影响,也还是前期禅宗的思想风范。这期间的诗歌创作,多是佛道禅理的平行传达,如“法向空林说,心随宝地平”(《游方丈寺》),“猛虎同三迳,秋猿学四禅”(《游悟真寺》),“莲花法藏心悬悟,贝叶经文手自书”(《赠施舍》),“身逐因缘法,心过次第禅,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然(燃)”(《卢员外看饭僧并题》),“共仰头陀行,能忘世谛情”(《期游方丈》),等等,从中可以看到佛禅术语多,用典亦多,考其诗句中的“四禅”、“次第禅”、“头陀行”等则均属前期禅宗的典型术语。著名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雪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此诗写得超逸浑成,“一气盘旋,灭尽针线之迹”(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但从结末两句来看,仍属前期禅宗的思想,“毒龙”妄心,尚需用“安禅”渐修的手段去“制伏”。王维进士入第任大乐丞未久即因“舞狮”案坐累,谪贬济州(开元九年),直到开元二十二年始得返帝京,其间十几年的事迹于史无征,且大部分诗作殊难编年,只是通过诗作提供的内容,参照佛禅发展的运行轨迹,约可辨析产生的大体年代。再如,王维妻亡后,“笃志奉佛,蔬食素衣,丧妻不再娶,孤居三十年”(见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从其生卒年可知,妻亡时在开元十九年,考其佛教立场,可知王维这时信奉蹈历的仍是道信,弘忍一系的“起信论”,据吕chéng@②先生研究,该系因“误解名义”、“妄删文句”、“传抄错简”等问题,“学者以身命付之,以期解脱,不亦难且殆乎?”〔6〕王维丧偶后“笃志”不娶,孤居“三十年”,洵属“以身命付之”。由此可见他晚年遇到南宗禅的实际建立者神会时表现出来的兴奋、喜悦,因果关系颇为深刻。王维与神会倾心相与,全面交往,宗? 纭⑹绱捣鳌⒐牡矗抑杏心悖阒杏形遥员鞯鳎鞯弥妫献陟杂谕跷缧纬傻挠跋欤哂懈疽庖濉?br&

二、精神的逃逸和“清丽”“旷淡”的诗风

王维前后期的诗歌创作,风格显然是不一致的。多才多艺和时代的鼓舞,使王维要求仕进,建功立业的心情十分迫切,这个时期的诗作大多意气豪迈,甚或有些“侠气”。入仕后一些意想到和意想不到的打击、遭际〔7〕,使他黯然思退、思隐,“道有不申,行呤山泽”。然而十分耐人寻味的是,王维终其一生都不曾正式挂冠归隐,而始终过着“亦官亦隐”的别样生活,精神上的皈依和仕途的淹迟,使他“身心相离”(王维《与魏居士业》)、矛盾度世。这种巨大痛苦和耐心之间生发出来的文字,具有鲜明的个体风格和时代印记。所谓风格,通常是指艺术美从内向外的自然流露,是作家艺术家创作成熟的重要标志。王维诗歌趣高旨远、含蓄蕴藉、气韵悠扬、自然浑成、意境圆融等美的品质,其所呈现的艺术风格大体上是“清丽”、旷淡”。促使这种风格生成的佛禅方面的具体而微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亦官亦隐”的生存状态所导致的灵魂皈依,一直伴随、影响着王维的艺术态度、艺术思维、艺术表现;二是王维晚岁得与完全中国化的佛教结缘,使“清丽”、“旷淡”的诗风终得形成。逃逸于佛禅和眷惜他人之间,“以身命付之”的勇气和终极关怀的“恐惧”心理之间,题材的择选和满意的传达之间„„需要巨大的才情,也激发了才情。从几次重大变故中窥探王维,不难发现他内心深处所竭力掩藏的懦弱性,恐惧感。诗人秉赋高、判断力强,在敏锐地作出判断后,却不敢坚持己是,而采取了令生命长期痛苦的方式,结果是这痛苦的生命保全了下来,然而痛苦却不因此而消弥。可贵之处在于,王维仰仗自己的真诚和才具,将痛苦作了最合乎逻辑的转移、升华。开元二十四年恩相张九龄被黜,李林甫相政,王维内心的苦衷是可以想见的,“知朝政之日非,思归隐而未能也”(陈沆《诗比兴笺》)。他依旧在官位上,叹逝流年,以自己的方式苟全着、传达着心中的愠意、恐惧和生存状态:“舍人下兮春宫,据胡床兮书空。执戟疲于下位,老夫好隐兮墙东。”(《登楼歌》)生动地传达出在李林甫的“罗钳吉纲”〔8〕之中,诗人避世远祸的心理活动。有人指摘王维天宝年间为叛军所俘,不能“引决”,就死尽忠,是学佛所误:“释氏畏死,然则其不能引决,亦学佛误之也”(李绂《序文》)。许多学者看到了释门对于死亡的恐惧,正是出于这种恐惧才建设了“无生”学说,“端坐学无生”的王维,对死? 觥⒁旒毫α康囊獭⑼巳谩⒌骱偷谋澈笫嵌陨钌羁痰陌в缫选熬胗谑送荆嵊诜钪啤保浴俺烈魑茨苋ァ闭撸嘁颉笆栏儆の夜剩∶萌粘こ桑值芪从腥ⅲ移堵患缺。⑿罘怯兴兀富灿芊桑仵楦聪喙恕!保ā杜既蛔髁住菲淙┦搜岫袷送局叭饲榉菜撇ɡ健保ā蹲镁朴肱岬稀罚挚尽叭松感砩诵氖拢幌蚩彰藕未ο保ā短景追ⅰ罚剖潜鹞扪≡瘛h欢獠还峭跷瘛⒘榛甑腻吞愚矗饫锏摹白栽凇薄白杂伞笔粲谑瘛⒘榛甓浴笆览邸薄ⅰ笆崩邸钡陌谕眩故丝拷呓俗匀弧!办缮嫌辏狭鳎惭陨钕铮ばジ呱酵罚仙窖簦兹睁坝朴疲迦鲆丫唬淌饔羧绺。醒崦擅埽跞幌擞恰!保ā蹲源笊⒁酝盍置苤耥愕琅糖奈迨镏粱婆a爰苹ùā罚靶械剿畲γ丛破鹗保既恢盗舟牛感ξ藁蛊凇保ā吨漳媳鹨怠罚9俪〉那阍蜕托牡奶镌爸湫纬傻姆床睿娣⑹蛊渲忧椤⑻兆碛诖笞匀恢校笞匀弧暗诙槿恕彼抵谕跷跃跣稳莶还弧9懦啤按笠校∫丛蟆保爸幸敝谖难т醋饔衅渚钪γ绕涫鞘琛3邢鹄渎洌安蝗缱髦幸诹羲竟佟k瞥龈此拼γ敲σ喾窍小薄?〕。王维深得“亦忙亦闲”的个中三昧,? 那橛谏剿镌埃?nbsp;逃遁于佛禅,借重于文学的炉砧进行融冶锻打,创造了量多质优的诗歌篇什,铸就了王维诗歌的独特风格,山水田园诗到了王维那里,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最为壮丽的奇观。王维与神会禅师的结识交游是其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捩点,这催动了王维晚期诗风的形成。他受神会请托为六祖慧能作碑铭,其中说到“弟子曰神会,遇师于晚景,闻道于中年”(《能禅师碑》)。六祖圆寂后,神会不惜身命,躬行高蹈,于开元二十年在滑台大云寺设无遮大会,建立南宗宗旨。后世学者认为,神会才是中国佛教的真正建立者,甚至连中国佛教的经典《坛经》也是神会所作。“在中国佛教史上,没有第二个人有这样博大功勋,永久的影响”〔10〕。慧能,神会教义的主要之点即顿悟,“顿”、“渐”之争是中国佛教生死攸关的大关目,顿悟之说确立,则一切仪式,念经念佛,经典戒律都可视为可废之物,“一念相应,便成正觉”(《神会语录》卷一),由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才成为可能,容或使用了“文字”,那也是诗的别称而已,“不死句下”,“活泼泼地”把握生命、生意方是正觉、正道。可以说王维晚岁的诗作均达到了如此胜境,试看《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虽是有动有声,然绝非噪闹,恰是一种空、静之境,在“动”与“静”捕捉、把握中传送着生命的律动。“人闲”、“夜静”、“花落”、“山空”,是心境亦是处境,在空旷宁静之中,明月乍出,有光而无声,却“惊”动了山鸟,虽着一“惊”字,依然是静的延伸。这是宇宙精灵恒在状态的通然了悟,明月千古复万古,山鸟“时鸣春涧中”,亘古与时下打成一片,高妙的衔接组合,令人深深地感觉到“见心”、“见性”、“吾梵一如”的妙谛,作者将如此玄冥的禅意化入诗作,不露半点痕迹。怎不让人诺诺连声!“无住”和“无念”是南宗禅又一大宗旨,所谓“无住”,即对于空相声色无所住心;“无念”即“不作意”,“所作意住心,取空取静,乃至起心求证菩提涅pán@③,并属虚妄。但莫作意,心自无物,即无物心,自性空寂„„故《般若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本寂之体,而生其心,本寂之用。但莫作意,自当悟入”(《神会语录》卷一)。王维对南宗禅此项精义的把握亦颇精微,例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是“空”的,雨是“新”的,既“静”且“净”,山居秋日的黄昏空寂清湛,一场新雨的涤洒,松间、石上、月明、泉清,静静地“照”着,潺潺地“流”着,一幅西方琉璃世界的图画。颈联对动静儿的描写,从容不迫,富有节奏,幽静的世界间或一点枝叶的xī@④sū@⑤,目光到处,原来是洗衣浣纱的少女归来了;水边荷动了,因为沿水而下的渔舟推动了波澜,“一点才动万波随”,禅意十足,生机盎然。尾联的出句“随意春芳歇”,正是“无念”、“无作意”、于此无所住心的生动写照。文人悲秋而王维独不作秋悲,是深得南宗禅“自性”真髓的缘故。既已“晚来秋”,则任凭“春芳歇”,调谢也是一种生命现象,生命的一个过程。《辛夷坞》对南宗禅上述思想的沉潜、传达、似更通脱:“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著满树头的辛夷花,在山间热烈地开放了,又纷纷地坠落了,是在阒无人迹的涧崖山谷,无须为其绽放而称赏,也不用因其陨落而悼惜。王维在《山中示弟》中说:“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色相是空的,就应“以无念为宗”,所谓“无所亲”,即不去亲近什么,实亦无须执着什么,就是所谓“以无住为本”,需要证得自性、正觉,诚如神会所云:“决心证者,临三军际,白刃相向下,风刀解身,目见无念,坚如金刚,毫微不动。纵见恒沙佛来,亦无一念喜心,纵见恒沙众生一时俱灭,亦不起一念悲心,此是大丈夫,得空平等心”(《神会语录》卷一)。苏轼《百步洪》诗云:“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苏诗诉诸议论,王维坦呈形象,然而,均可作为“无念”、“无住”的诗解。“定慧”旨趣,亦是南北二宗之争的重要内容。根本之点还在于北宗重实行,而南宗重知解,北宗重在“以定发慧”,而南宗则重在“以慧摄定”,南宗虽称定慧合一,其实他们只认得“慧”,不认得“定”,这是中国佛教史上,乃至思想史上绝大的解放,禅学本已扫除了一切“文字障”、“仪式障”,然而还有个“禅定”在,直到南宗出来,连“禅定”也一扫而空,这才是彻底的解放。神会对王维说:“众生本身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指“得定以后发慧”)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神会语录》卷一)。这不仅给王维一种学理的满足感,那种简括斩截的表达,也是一种文风的革命。从其诗作解析,王维佛学造诣如此精湛,晚岁与南宗禅交结如此深刻,使他的诗作从容不迫而富有节奏感,了悟“自心”“自性”而充满生意,诗风旷淡而又清丽。

三、诗风的熟稔和可能的转向

诚然,王维绝非禅门的传灯人,他首先是诗家,且是山水田园诗派的大家,晚岁的王维因得禅宗之精义,获益良多。这不仅使他痛苦、无安全感的灵魂有所寄植而找到了家园,而且,那种理性的洞彻使其无疑、简洁的宗风责其别开生面。王维诗风于晚年走向了成熟,在那些饮誉当时,传育不衰的诗作里,既无教义、宗旨的说教,连佛禅的术语也不再出现,意境、风格蕴佛门妙道,“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在艺术表现上左右逢源,触处成春,艺进于化境,已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仅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呈现的那种“时”“空”转移之妙就让人叹为观止,那“一片化机”的语言操持,倘无佛禅对本体、自性的了悟功夫,则很难传达出来。一些作品似在有意无意之间,就泄露出生机盎然的禅意。“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不见人”已觉“空山”之寂,“人语响”益衬“空山”之静,以声“响”叙“不见人”,情又是“但闻”,“但闻”者,只听到也。只有人语,全无它声。

三、四句仍写“空山”的寂静,人迹罕逢的深林中、青苔上,时以斜阳为之铺敷一袭绚烂的金装,这是大千世界,宇宙真如的爱抚,看顾。这种寂静的捕捉,获得,是心境禅境的妙得,静中有动,寂中有喧,无“头巾气”,无“狂狷气”,无“富贵气”,无“骄矜气”,由虚一而静,“虚而能纳,静则能照”,得凡宇宙诸相,一动一静,俱是诗人心地的外化,因有生意生机,顿觉那透过深林、透过密叶繁柯,“复照青苔上”的斜阳,不啻有色彩,似也有声息有响动了。王维晚年对佛禅精到、浑然的把握,诗风和畅宛如“秋风芙蕖,依风自笑矣”〔11〕,即或是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也写得清丽动人,无悲惜衰飒之气。它如视野阔大,体悟通玄的《汉江临泛》;心同梵一,包容巨大的“辋川集”、“终南咏”等,无不深得“有”“无”之旨,赋尽“动”“静”之妙,这些“蝉蜕尘埃”“与造物相表里”的挥洒,是诗风粲然熟稔的表现。达观禅师尝谓:“盖禅如春也,文字似花也,春在于花,全花是春,花在于春,全春是花,而曰禅与文字有二乎哉”〔12〕。王维学佛习禅务其“精义”,为诗作文务其“了心”,“春在于花”,“花在于春”,等比若一,正是他诗风熟稔的标志。一个作家的风格从其个体的特异性来考鉴,确如刘勰所云:“各师成心,其异如面”,王维诗作的风格是鲜明独特的,是其“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然而风格的形成到底也受制并得益于时代等外在因素。历来对于王维诗风的描述,由于历史判断的递嬗,美学标准的流易而不尽相同,散见的如:“自在”、“自然”说(《后山诗话》),“清腴”、“清远”、“清逸”说(《唐诗别裁》、《唐宋诗学》),“丰缛”、“丽”、“乐”说(《麓堂诗话》、《王右丞集笺注》),“雄浑”、“浑厚”、“浑成”说(《唐诗别裁》)等。后人较系统较集中谈到王维诗风的是晚唐的司空图和清代的王渔洋。司空图论诗的风格“不主一格”,他把淡远的韵味,含蓄的风格强调为诗歌的首要艺术特征,认为王维等颇合“准的”(许印芳《与李生论诗书跋》)。王渔洋将诗的风格定于一尊,从“神韵”出发而独尊王维。站在今天的高度审度王维的诗歌创作,可以看到佛禅给予的影响是巨大的,甚或是根本性的,他那“清丽”“旷淡”,“含蓄”“浑成”的诗风,与大唐的文化气息以及唐诗修辞美和激情相结合的主导风格,仍然是相一致的。王维诗作的优胜处,即在于那种超凡迈世的艺术风范。其艺术态度疏朗旷达,意境氛围清淡天和,语言表达精湛丰丽,拆穿了讲即其不食人间烟火般的佛禅气息。然而,王维作为社会成员,他无计逃脱“社会关系总和”的现实铁律,他是一个社会存在,况且始终是“亦官亦隐”的存在,他必须面对一个“社会人”所应面对的一切烦恼与愉悦。倘从人的悲剧性着眼,则不是人“具有”烦恼,而是“人即烦恼”,只要不是无机物、植物般的生生灭灭,他就永远不能像它们那样“如其本来”,所谓“诗意地活着”,亦不过是一种阶段性抑或永久性的理想、追求而已,而如此生存状态,崇佛尚禅的王维堪为典型的证明。一个诗人的风格不会是既定不变的,王维主体风格相对熟稔之际,可能转向何处抑或在其成熟期透露了哪些去向的征兆,很值得研究,如前所述,重“实行”和重“知解”是印度禅与中国禅(亦是南北禅宗)的根本判分。公元520年左右,涉流沙,越葱岭,辗转陆路水路东来中国的菩提达摩曾预言:“二百年后,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13〕。如此下推二百年,则正是慧能尊立,中国禅完全形成的时期,深得南宗禅“传心”〔14〕要旨的王维,欲“共传无住之心,同说如来知? 保矶嗍鞑幻馑咧钣谝槁郏钊纭澳э道粒野苍芷丁保ā渡街惺镜堋罚耙皇┐姆ǎń涠ɑ埂保ā锻扌俗谒秃庠黎ü瞎椤罚拔抻幸环ㄕ妫抻幸环ü浮保ā逗邮课圆∫琶滓蛟罚把劢缃裉烊荆目瞻部擅浴保ā肚嗔玛急谏先诵衷杭罚8幸馑嫉氖牵谄浞绺裢耆墒炱诘摹堕返谝皇住睹铣芹辍防铮灿胁淮蛘劭鄣摹耙槁邸薄袄凑吒次毡羧擞小薄r蚨腥丝吹剑骸胺颉独阗ぁ贰ⅰ堕ā罚辉煲狻薄?5〕。相对来看,王维捎带“议论文字”的诗作,为数不多,有的诗虽有些微议论因素,也是诉诸形象的,如《莲花坞》中“弄蒿莫溅水,畏湿红莲衣”,纵是“议论”,因外在形象与心理空间连通起来,反教画面更富诗意,王维诗风到底体现着大唐气象。中国诗史的下一幕辉煌轮到了宋人,宋诗以新的面目、风格彪炳于世,王维诗风,中经韦应物、柳宗元、贾岛、姚合的接武承绪,又经宋初诸贤的努力,到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终于形成新的一代诗风,从苏轼对王维“敛衽无间言”〔16〕的崇拜态度,可见王维诗风对有宋一代的深远影响。 (该文系国家教委“九·五”项目《佛禅与唐宋诗风的变迁》之阶段性研究成果)注: 〔1〕东土佛教,一般指中国佛教,但并非全指中国化了的佛教。佛教传入中国,自汉代到魏晋南北朝的五百年间,尚处于译述介绍阶段,这一时期佛教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外国译经僧人,他们是主译者,也是所译经典教派的宣传者,在中国的传布渗透,仍以“三玄(即《周易》《老子》《庄子》)解佛”。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进入创造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几乎全是中国僧人,该时期介绍翻译外国典籍的比重见轻,本土著作日丰,迨至南宗禅地位的确定,佛教的面目则中国化了。本文所以使用“东土佛教”,即指包括前期、后期禅宗在内的中国佛教。若迳称“中国佛教”,则往往只想到后者。巨赞禅师在《禅宗的思想与风范》一文中称:“自从慧能正式建立了禅宗的门庭以后,经过五家七宗的传灯弘化,中国佛教史就几乎成为禅宗史,它的流风余韵到现在还未见衰竭”。王维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佛教形成时期,他与前后期的佛典、人物都有联系,之所以使用“东土佛教”,首先考虑到应与纯粹的印度佛教相区别,同时亦可表述清楚,王维与中国前期禅宗与后期禅宗,北宗禅与南宗禅的诸关系。〔2〕〔3〕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转引自张锡坤主编《世界三大宗教与艺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4〕陈垣:《佛教能伟布中国之几点原因》,见《陈垣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5〕〔6〕吕chéng@②《禅学述原》,见《吕chéng@②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7〕王维仕途有三次大的挫折,第一次,开元九年“年二十一,以进士擢第,调大乐丞”,不久即因“为伶人舞黄师(狮)子,坐出宫”,谪贬济州。这是王维所意想不到的。第二次乃开元二十四年王维的知音、恩相张九龄罢相,他也再次遭贬。起因是张九龄推荐的周子谅“上书忤旨”在朝堂被活活打死,此事殃及张、王。从某种意义上说,张九龄被逐出朝堂,宣告了李唐在隋末农民运动推动下所产生的开明政治的终结。王维“亦官亦隐”的生存状态,即始于恩相见黜,李林甫执政的时候,这大大刺激、影响了他的生活态度、艺术态度,这是他所意想到的。第三次即“安史之乱”所遭际的“陷贼”“伪职”事件,后经多方努力亦作降职处理,这是他不能意想到的。〔8〕李林甫欲除异己,求治狱吏,得吉温、罗希shì@⑥,二人皆依林甫之意锻炼成狱,无人能脱,时人谓之“罗钳吉纲”。〔9〕转引自张锡坤等著:《禅与中国文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7月版〔10〕胡适:《荷泽大师神会传》,见《胡适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11〕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8月版。〔12〕见惠洪:《石门文字禅·序》。〔13〕印光禅师:《宗教不宜混滥论》,见《印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14〕神会《显宗记》云:“自世尊灭后,西天二十八祖。共传无住之心,同说如来知见”。〔15〕彭际清:《题张君度秋山卷》,《二林居集》卷九。〔16〕苏轼:《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见《苏轼诗集》卷三。

第13篇:李白与杜甫的诗风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风比较

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一、思想:

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风格:

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 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 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擅长的体裁:

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但自唐代以来,人们多喜将他们并论,更有学者对他们的进行比较,以致很多诗评家都卷入了对李杜孰优孰劣的争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虽然学界还存在着李杜优劣论,但人们更喜探讨李杜之间的交谊、李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

一、李杜之交谊和相互影响

本世纪较早探讨李杜交谊的学者是闻一多。他在《杜甫》一文中用饱含感情的笔墨,描述了李杜二人的交往和友谊。如他在写到李杜第一次会面时说:\"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四十年代,陈叔渠在《唐代两大诗人的风义感及其他》中也论及李杜之交谊。他认为,\"杜甫对于李白,一片怜才之忱,在他的诗中,时时可见\";\"最奇怪的是,李白对于杜甫,却是很为冷淡\",\"这可见老杜的怜才爱友,一热烈至诚,出于无情的了。\"

五十年代,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较为细入地探讨了李杜之间的交谊。他认为,\"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倾心的诗人\",而其因素又有政治和诗歌两方面。李白与杜甫相会游从的半年中,李白影响杜甫的成分要多一些。他们真无愧于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对于政治的警惕性, 对于现实的敏感,乃是时代真实的镜子。他们的默契也就是现实主义传统的发扬。从诗歌艺术上说,也是李白影响杜甫为多:\"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前,现存约十首的诗中几乎都是五律,可见杜甫早期的作品原是以五律为主的。\"而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后,受到李白七古的影响,后来又\"从七古中获得全新的解放,因而又创造了他自己所独有的五古\" 。

六十年代,人们对李杜交谊更为关注,出现了好几篇论述李杜之交谊的文章,如郭沫若的《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耿元瑞的《有关李杜交游的几个问题》等。郭文指出,\"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

七十年代,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进一步阐述了他对李杜交往和友谊的看法。他说:\"杜甫十分同情李白,毫无问题。\"而\"李白虽然年长十一岁,他对于杜甫也有同样深厚的感情。\"\"前人爱以现存诗歌的数量来衡量李杜感情的厚薄,说杜厚于李,而李薄于杜。那真是皮相的见解。\"对于相传李白所作的《戏赠杜甫》诗,作者认为,\"既非嘲诮\"\"戏赠\",也不是后人伪作,\"那诗亲切动人,正表明着李白对于杜甫的深厚的关心。\"

八十年代以后,仍然有一些学者论及李杜之交往和友谊,如李宽的《杜甫与李白的友谊》、叶嘉莹的《谈李白、杜甫的友谊和天才的寂寞》、王辉斌的《李杜初识时地探索》等。叶嘉莹通过对杜甫《赠李白》一诗的解说,证明李杜相轻之说的决不可信,看出李杜二人于外表的相异之下所蕴含的一份生命与心灵上的相通。王辉斌文则对李杜天宝三载前后的行踪进行考察,认为他们初识的地点不在洛阳而在梁园。

二、对李杜优劣的再讨论

虽然本世纪大部分学者并不热衷于讨论李杜孰优孰劣的问题,但是在一定的时期仍有一些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持扬李抑杜或扬杜抑李的观点。

本世纪上半叶 这一时期,大多学者对历史上的李杜优劣论不以为然。如胡小石在《李杜诗之比较》中就没有对李杜强分高下,而是从李杜二人的创作实际出发对其诗歌艺术之异同一一比较。汪静之在《李杜研究》中也认为,历史上扬李抑杜或扬杜抑李者中能真了解李、杜者不多,\"李杜二派的辩论,因为偏倚的嗜好而盲赞瞎谤,都没有说着最重要处\"。所以作者从七个方面分析了李杜的相异之处。

而另外一些学者虽然没有明确地持李杜优劣论,但隐隐约约显露出一点抑李扬杜的调子。如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就说,\"李白虽然\\\'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然而我们凡夫俗子钟不免自惭形秽,终觉他歌唱的不是我们的歌唱,他在云雾里嘲笑那瘦诗人杜甫,然而我们终觉得杜甫能了解我们,我们也能了解杜甫。杜甫是我们的诗人,而李白终于是\\\'天上谪仙人\\\'而已。\"再如李广田在《杜甫的创作态度》中借用宋人罗大经的话表明了自己抑李扬杜的观点 ,还认为:\"以诗之纯风格言,李或有胜杜处;以诗之思想内容言,杜实胜李百倍;因任何作品,都不能只凭其风格而伟大。何况所谓风格优越云云,实在也还是一般的偏见,因为归根结蒂,风格仍为思想所决定,一个人如果根本不能接受李白的思想,也就无从欣赏他的风格了。\"当然,这种扬杜抑李论是有抗日战争这一特殊的背景的,同时也和论者所持的文学理论观念分不开。同样,傅庚生在《评李杜诗》中也从思想和情思的重要性方面肯定了杜甫,贬低了李白:\"若藉着如此的一种客观标准去衡量李、杜二人的诗歌,我们会发现杜甫有八九分的光景了,李白要逊似二三分。\"

本世纪下半叶 五六十年代,由于受新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界在研究古典诗歌时,也就更多地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功用和诗歌作品的现实性或人民性。用这种观点来衡量李杜,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扬杜抑李论了。然而,当时也有一些学者并未扬此抑彼,而是能够持平,见出李杜二人各自的成就。如苏仲翔的《李杜诗选》就各选李杜诗歌二百余首(共五百余首),合为一编,以见其诗歌实质、风格之异同。作者指出,李白和杜甫,是照耀着唐代乃至整个古典诗坛的两面万古常新的旗帜。他们二人的作品无疑\"同样都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李白和杜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来说,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的出版,又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时期自上而下的扬李抑杜的倾向。据王学泰《二十世纪文化变迁中的杜甫研究》介绍,解放后毛泽东不只一次地说过,他更爱读李白的诗,而且认为李白是千古诗人之冠;江青在审查影片《杜甫》是也曾强调说\"主席更喜欢李白的诗\",言外之意就是不能再赞扬其他诗人了,尤其是不能赞扬曾与李白并称的杜甫。所以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几乎处处\"扬李抑杜\",完全改变了他在六十年代初所持的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的看法。

八十年代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在李杜比较时持扬此抑彼的观点了,人们大多对李杜诗歌创作之异同条分缕析。

三、李杜思想、诗歌艺术之比较

八十年代以前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对李杜的思想和诗歌艺术进行了比较。如胡小石的《李杜诗之比较》就对李杜诗歌艺术和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比较。再如,汪静之在《李杜研究》中也就思想、性格、艺术、境遇、行为、嗜好、身体等方面对李杜进行了比较。

五十年代,苏仲翔在《李杜诗选·导言》中首先探讨了李杜思想方面的异同。他认为,在对于祖国的爱慕、对于人民的热爱、对于侵略战争的憎恨等三方面,李杜是共同的;至于二人不尽相同而且在诗中比较突出的,则为李多人民自豪感与反抗精神,杜富人道主义与悲天悯人之怀。接着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说,李杜\"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奄有陶谢庾鲍沈宋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杜甫则是随着时代进展又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因而赢得\\\'诗史\\\'、\\\'诗圣\\\'称号的集大成者。\"

八十年代以后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对李杜各方面进行比较的成果就越来越多了。在这些成果中,首先值得一提的罗宗强的《李杜论略》。该书从政治思想、生活理想、文学思想、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李杜二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比较,而且精见迭出。

在罗宗强著作同时或之后,学界还出现了一些李杜比较的专题论文,如金启华的《李杜诗论的比较》、袁行霈的《论李杜诗歌的风格和意象》、裴斐的《唐代转折时期的李、杜及其诗歌》、萧瑞锋的《李杜异同论》、苏为群的《李杜山水诗的特色及其异同》、吴光兴的《李杜独尊与八世纪诗歌的价值重估》等。

其中金启华文认为李杜诗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主张吸收风雅骚赋,建安以前各家之作,取精用宏,成就他们的伟大;不同之点主要在于对声律的看法,分道扬镳,各行其是,成就他们各自不同的特色。袁行霈文认为,在建立自己独特的意象群方面,李白和杜甫都是能手。飘逸与沉郁这两种不同的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不同的意象群上。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病桔等,\"在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作者指出,李杜风格的不同还体现在意象的组合上。李白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疏朗,好象疏体的写意画,三两传神之笔可能胜过满纸的勾画;杜甫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依据诗中,显得凝重、老成、深沉。李杜意象疏密的不同还表现在诗的章法上:李白的诗章法疏宕,跳跃性强,诗的节律也比较急迫,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杜诗意象之间的脉络相当分明,章法十分严密,节律回旋舒缓,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渗透力。裴斐文则认为,李杜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吴光兴认为,李杜生前不受重视,李杜齐名当以其文集行世为限,约在八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或八十年代,\"李杜独尊\"的构想最初很可能出于\"新古文派\"。作者还认为,

八、九世纪之交至北宋王安石之前,李杜被视为一种共同的审美理想――壮大奇丽;从王安石开始,李杜不同,李为豪放,杜为沉郁。

李杜创作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裴斐先生在《李白十论》一书中说:“李杜创作的最根本区别,简单讲来,乃在于对待主客观的不同态度,用王国维的话说,李白属于„主观诗人,杜甫属于„客观诗人‟,杜甫擅长客观描写,代表作是叙事诗,他的抒情诗也带有客观色彩;李白擅长自我抒情,绝大部分是抒情诗,他的叙事诗也带有抒情色彩。杜甫诗的社会内容是通过一幅真实的生动的社会生活图画直接呈现的。因而容易被人认识,李白诗歌形象主要是诗人自己,而不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因而他的社会内容不容易被人认识。”我很赞同这些观点,不过需要进一步阐发。

什么是“主观诗人”呢?李杜诗歌创作对待主客观的态度是怎样的呢?我先引几段古代诗论家的评论。

《唐末诗醇》称赞李白的七古诗:“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破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

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李白:“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皮日休《刘枣强碑文》说:“言出于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吴乔《围炉诗话》:“太白胸怀,有高出六合之气,诗则寄兴为主,非促然诗人之作也。”

元稹《与元九书》:“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首。” 赵翼《瓯北诗话》评李白:“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又说“才气豪迈,全力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饰者争长。”我国古代诗歌注重直觉体味,以上这些论述都是从整体上把握李诗特征的。仔细品味,我觉得他们仍然是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说的。从主观方面,强调李诗的“神”、“气”、“奇”等主体性特征;从客观方面强调杜诗的“风雅比兴”(社会内容)。从主客观关系方面,强调李诗的主观统摄客观的气势和力量,以至达到主客统一,构成物我不分的高超境界。

一、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李杜创作的基本差异

作为“主观诗人”,李白诗歌创作的首要特征就是的他的主体性原则。

很多研究者喜欢用“感情强烈奔放”、“主观色彩浓厚说明李诗的主观性特征。我以为仅仅这样说还是不够的。杜甫也有很多感情强烈、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的诗篇。萧涤非先生说:“他固然有大悲、大怒的时候,但也不是没有大喜的时候。为了更好更充分地表达出这些感情,在这种时候,他通常就使用七古这一诗体。比如《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悲青板 》、《同谷县作歌七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的写亡国之痛,有的写身世之苦,都是„长歌可以当哭的‟”(《杜甫研究》修订本,第12 页)。李白创作的主体性原则表现在:他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和提升主体的作用,以至达到对客体(描写对象)的驾驭、征服的程度。我们举他的《蜀道难》来说明。理解这首诗应该紧紧抓住诗人形象这个主体,仅仅把本诗理解为描写奇丽的山川景象,或者在诗歌的寓意上过多猜测都会影响对本诗精神的把握。我们看到,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用意正在于处处暗示诗人形象的存在。这首诗出现的一系列动词,如“嗟”、“扪”、“抚”、“坐”、“问”、“见”、“听”等都表明诗人置身其中(尽管是在想象中)。诗人面对险峰绝壁,时而惊叹,时而赞赏,毫无惧怕心理。他是用整个身心去拥抱这自然景观的,越是赞叹高山大川奇绝,越是显示诗人形象的高大,显示诗人的气魄和意志。诗人把奇山深山、飞流急湍、古往今来、神话传说全部统摄起来任意驱遣。自然景物已不再是描绘刻划的对象,而是诗人意志和情感的化身和再现,客体(描写对象)已被主体(诗人)消融于自身。正是在这样的主体征服客体的过程中,诗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读者的情绪也激昂起来,获得极高的美感享受。

李白诗歌的整个特征决定了诗人抒情和描写的一些重要特点。他不是将描绘对象当作一个整体看待,而是把它打碎,加以咀嚼,再用感情的线索把它串通起来;他抒情的方式是尽情倾泻、恣意挥洒,不受诗歌结构形式的牢笼。有的研究者认为李白诗歌表现出“跳跃式”的结构式的特点,这仍是一种表面的看法。我们再看《梁甫吟》,诗写李白受挫后的愤懑和对理想的期待。如果说《蜀道难》还有一个奇险山川作为抒情表象的凭借物,那么,这篇《梁甫吟》已经没有完整的客观的事物作为依附体了。它通篇用典,古往今来,上天入地,尽情驰骋,任思想感情的发展,时而奇幻惝恍、深不可测;时而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时而险象环生、浊浪翻滚。这一切都在诗人这个主体的包举之内。沈德潜说:“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沈德潜是从诗的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实这个“迹”还是有的,这就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的“痕迹”。

李白诗歌的这个特征是和杜甫大异其趣的。探索一下杜诗处理主客观关系,我们发现,诗人在描写方式上是把对象当作一个整体作深入细致的刻划;在抒情方式上是把个人情感渗透于描写对象之中,即所谓“寓主观于客观”。赵翼在《殴北诗话》中说他:“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十二分。”试以《丽人行》说明。诗作于天宝十二载春,讽刺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借以反映君王的昏聩和朝廷的腐败。这首诗刻划细致入微、态度严肃认真、叙事有条不紊,甚至对丽人的体态意态和服饰肴馔等细节的描摹都历历可见,明显体现出客观性的特点。诗人正是在这样的一本正经的描述中达到讽刺的目的。正如浦起龙所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我们再看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和李白的《蜀道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出现了诗人的形象。但杜甫的这首诗,尽管感情很强烈,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很鲜明,但在描写上依然层次分明。他从风吹茅屋写起,接着写茅屋“洒江郊 ”、“挂林梢”、“沉塘坳”;从群童的盗草到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从夜色的降临到自己一家人雨夜之中的窘状,由此推而广之,最后发出“大庇寒士”的感慨。诗的脉络十分清楚,描述对象也是完整的呈现的,诗人的抒情是通过真实生活画面的描绘体现的,这和李白那种大气包举、咳吐自然、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性特征判然有别。

二、征服现实和关注现实——李杜创作精神的差异

程千帆先生说:“他(指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能令人满意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以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气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也许就是李白的独特性,和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相成的。”(《唐诗鉴赏辞典序言》)程先生指出了李杜创作精神的主要差异。杜甫直面人生,忧国忧民;李

白也不满现实,他虽然已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它。那么,李白是如何征服现实的呢?直接反抗现实社会制度对诗人来说是实际的,他只能采取在精神上征服现实的态度,通过梦境、幻境、倘佯山水甚至醉酒生活,超尘脱俗,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这是李白诗歌特多这方面题材的重要原因。他自称:“常时论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赠

南平太守之遇》)他一生热爱山水,常常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余尝学道穷冥荃,梦中往往游仙山。”(《下途归石门旧居》)“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觉时枕席非碧山,侧身西望阻秦关。”(《鸣皋歌送岑微军》)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对梦境和仙境的描摹都很细致(李白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反而不那么细致)。诗先写天姥山的气势,以为各种瑰丽奇险境界的出现作铺垫,在梦境和仙境中,诗人是自由的和快适的,你看他飘然飞渡镜湖,在湖月的映照中来到剡溪,穿上自己仰慕的诗人谢眺的木屐,在渌水荡漾声和猿啼声中登上青云梯(在李白诗中,猿啼往往和诗人的喜悦心情联系在一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证)。诗人爬到山的半壁时,眼前出现的一轮海日,耳中听到的是天鸡的鸣叫,来到山上,置身幽深的山路,面前是一片烂漫的山花,诗人应接不暇,,倚石暂作休憩。忽然,各种神灵异物纷纷出现,打破了仙境的宁静,整个仙界热闹起来,虎、熊、龙都起来了,迎接它们的是个“訇然中开”的洞天福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群仙列队前来,在日月和金台、银台的映照中,光彩夺目,异彩纷呈。正在兴高采烈的时候,诗人猛然醒来,幻境全然消失,只感到冰凉的枕席的存在,他不禁长叹一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如流水。”梦境仙境不可得,只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去到那山水中寻找适

意的生活了。然而在山水中就能摆脱现实的“牢笼”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诗人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遂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慨的长叹。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首诗的主观意图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

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其实李白的本意应该是,能够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的最大乐趣,古往今来的一切其它事物(包括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不过象那东逝的流水毫不足惜。诗人越是把梦境仙境描绘得十分惬意,越是显示出现实生活的不惬意。当这种仙境和梦境迅速向下回落时,那巨大的落差产生的强大的精神能量,强烈地感染着和刺激着读者的思想情绪,使读者在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中,认真思索其中蕴涵的深刻的社会问题,这正是李白诗歌的力量源泉所在,也是李白的独特之处。这和杜甫诗歌直接呈现社会现实,深入揭示社会问题的方式是殊途同归的。

杜甫的创作,目光始终注视着社会现实。他关心国事、同情人民,无论是叙事纪行的,还是抒发情怀的,大都伤时忧国,缘事而发,有着丰富的社会的政治的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通过一部杜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朝由胜转衰的历史轨迹、种种表现和历史原因,诚如浦起龙所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玄宗、肃宗、代宗)之事寄焉者也。”(《读杜心解》)杜诗有史诗的美称,决不是偶然的。

杜甫这种关注现实的精神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现象作典型概括和深入细致的刻划来完成的,和李白那种超脱现实又反过来征服现实的态度是相反相成的。徐而庵说:“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说唐诗》)说得就是这种差异。我们试读他的《兵车行》,这首诗写边战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诗一开始就勾勒出车马喧嚣、行人急走匆匆、亲人哭喊送别的 悲惨场面,接着通过对话揭示出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家破人亡的深哀剧痛。诗人的感情是强烈的,对于人民生活的关注是深切的,然而个人抒情却不是放纵的,而是通过场面的描摹流露出来。诗人悲惨哀悯的感情高度浓缩在他所塑造的典型形象之中并且始终没有离开这一形象,诗人的情感在形象包蕴中不断回荡撞击,我以为这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重要原因。

李白创作则表现出主体性特征,诗人驰骋造化,大气包举、壮浪纵恣、感情喷薄而出,表现出豪放不羁的气势,在这种主体性征服客体的过程中,诗人也曾达到主客统

一、物我不分的自由状态,这时诗人的精神解放了,表现出一种“逍遥人外,蝉脱尘埃”的高超境界,这是否可以说是形成李白诗歌豪放飘逸风格的基本原因呢?

三、实现人生自由和实现理想政治——李杜创作追求理想的差异

李白与杜甫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都表现出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李白一生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杜甫也不止一次地说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相丈二十二韵》)“致君尧舜付

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可叹》)但是我们看到,在理想政治的实现途径上和理想层次的追求上,李白和杜甫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李白自视很高,他常以大鹏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他不屑走一般士子所走的科举做官的道路,而是要一跃而为宰相,实现政治理想后又功成不居,“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这种思想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入世”和“出世”这一对矛盾在李白身上的反映。其实,李白在追求政治理想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人生追求--这就是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入世”也好,“出世”也好,都被李白当作实现自我和实现自由的方式,“入世”肯定自我价值,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能;“出世”摆脱对“自我”的束缚,达到自由适意的人生理想,“入世”和“出世”都统一在对自由追求的大目标下,实现自我和追求自由在他身上是一致的,这就是李白的独特之处。

李白的这个独特性还不屑在他对某些历史人物的推崇上。在李白诗歌中经常出现鲁仲连、谢安、诸葛亮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这些人物不但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表现出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负,不屈于人而要人屈于己的风采,表现出贪恋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这是李白所特别心向往之的。

李白与杜甫对从政失败的态度也是颇有差异的。杜甫入仕的道路非常艰难,他三次科举考试都失败了,转而把目光投向皇帝,因进献《三大礼赋》得到皇帝赏识,才获得一个小官,却始终没有得到展示政治才能的机会。杜甫从政失败后,更加执着追求理想政治,更加关注社会现实,目光更加深邃锐利,感情更加沉郁悲怆,写下了大量反映现实和关心人民疾苦的诗篇,艰难反而玉成了他,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李白从政失败后,转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获得精神的解放。在这种精神生活的游历过程中,诗人不断升华感情、净化心灵,强化自然和仙境的美好,以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求得精神对现实的征服。他的诗篇反映的社会内容虽然没有杜诗多而深刻,但李白诗歌给予人的精神影响却是超越时代,深广久远的。有的研究者没有注意到李白诗歌的这特点,却用拔高李诗社会内容的方式,以争得李白和杜甫的平起平坐。这种研究方式本身就没有超出扬杜抑李的藩篱。“扬杜抑李”论者正是从这方面来立论的。《屠纬真文集》说:“

或谓杜万景皆实,李万景皆虚,乃右实而左虚,遂谓李杜优劣在虚实间。” 赵次公《杜甫草堂记》竟至说:“白之诗在风月草木之间,神仙虚无之说,亦何补于教化哉!”倒是王琦很有眼光:“一以国为忧,一以自适为乐,又事理之各殊者;奈何效比而同之,而以为优劣耶。”(《李太白文集跋》)

那么,李白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基础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李白是受到庄子思想深刻影响的诗人。龚自珍说:“庄骚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最录李白集》)屈原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积极用世;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追求超脱现实的自由心境,这两者本是一对矛盾,李白却很好地统一于一身。庄子强调以道观物:“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贱。”庄子据此主张,在与“道”合一的境界中,大小夭寿,无所轩轾。他认为要通过“坐忘”才能达到这样的自由境界。这种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也就是他所谓“恶乎待哉”的逍遥。 李白的自由思想可谓和庄子思想一脉相承。试读他的《日出入行》: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之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枉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唯物主义思想,表现了李白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我觉得,本诗表现出李白对宇宙之无限与人生之有限的哲学思考。现代西方哲学家大都主张自由是对于具有必然性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态度、心境和境界,也就是对人生现实要有一种宽广旷达的自由胸襟也÷和胸怀,海德格尔甚至认为,这种胸怀要在对死的领悟中才能达到。可以说李白是达到这种境界的诗人:“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在这种状态中,个人和宇宙、人与天合二为一,自身成为宇宙的化身,人不在受任何外在的东西限制,在这种体验中也根本不存在什么外在的东西了。

第14篇:建安风骨和正始诗风(总)

1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风骨即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明朗舒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政治理想的高扬,对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廊清天下的盼望,悲天悯人的情操配合建功立业的壮志,是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也即“建安风骨”的内涵。

2“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所谓建安风骨,是指作品的内在生气、感染力、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明朗刚健,骨力遒劲,这种充实的思想内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及语言表现上的风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

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悲凉慷慨;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对建安风骨成因及其内涵的精确概括。

3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文学风格的美学表述,具体来看包括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内容。又称“汉魏风骨”

 思想内容:

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 艺术特质:

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4刘师培把“建安风骨”总结为四个方面(见《中古文学史》):

1.清峻。曹操以刑名法术治理天下,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辞简洁,词气峭厉,少引经典, 直抒胸臆,所以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家的感觉。

2.通脱。曹操马背上打天下,于生死之间体悟颇深,同时作为汉臣却终于取而代之,用敢 于打破传统用来评价他丝毫不过。如《让县自明本志令》 ,用简朴的文笔把他一生的心事披 肝沥胆地倾吐出来,具有政治家雄伟的气魄和斗争的锋芒。文中说: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 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些话是非曹操不能道的。这些都需要一种勇气或者说一种别 样的人生态度,在他身上就表现为通脱大气,沉雄激荡。(“通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通达脱俗,不拘小节。) 3.骋词。建安时期思想束缚较少,诗人无不畅所欲言,力求充分表现自我,气盛词壮,无 所不言。如曹植《薤露篇》说: “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

4.华靡。在建安诗作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七子滥觞于后。如曹植《美女篇》模仿汉乐 府《陌上桑》 ,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 这一方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和自我艺术风格的形成,另一方面为后来的太康奢靡埋下了伏 笔。

5.悲凉。诗之独立为一种特殊文学形式时,从根本上讲就是悲伤的,沉郁的,悲愤才能成 好诗。而且建安时代和汉武唐宗的国力国情完全无法相比,征战的意义完全不同。建安的战 争叫做战乱,众人皆是乱世求生,苟且而已;汉唐时, “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和“天可 汗”泽被天下,那才是真正的慷慨豪放,捭阖天下。那么,建安战乱中的乱世文学的基调可 想而知。人民处在朝不保夕的惶惶之中,而这些诗人作为有机会和能力改变自身命运的人, 他们的诗中充满了直面现实人生,积极建功立业的乐观,以曹植前期的《白马篇》中形象为 代表,它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裂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 壮的乐观的精神: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但同时也难掩饰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理。如曹植后期名作《赠白马 王彪》中“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 ,就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

二、“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在正始时期,政治的黑暗恐怖和玄风思潮之中,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所谓“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晋书·阮籍传》)。

文人或放浪形骸,或寄情山水,借以逃避祸端;或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文人政治理想落潮,建功立业之心为忧生之嗟代替,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正始诗歌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忧生之叹为主题,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指魏明帝青龙元年至魏元帝咸熙元年这段时期的诗歌。新一代诗人阮籍、嵇康相继出现,标志着诗歌告别建安诗歌进入一个新阶段,此时政治时局和玄风思潮是影响这时期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曹氏与司马氏的明争暗斗到时当时政局动荡且黑暗,诗人们多是敢想不敢言,形成了沉痛委婉的批判风格,所以此时是个多是诗人们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并且由于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失望,转而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正始诗人多崇尚老庄,他们提倡玄风,所以他们在追求自然心与道冥的同时又将老庄的人生理想带入诗中,另一方面,玄学导致了此时创作的哲理化倾向。所以从整体风貌上看,正始诗歌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忧生之叹为主题。最突出的特征是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区别

1奋发昂扬的基调消失,个人的忧愤沉痛增多。 建安文学的昂扬的基调是对於建立不朽功业的渴望和自信。但是,也存在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于个体生命能否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的怀疑。而正始文人面对远为严酷的现实,很自然的发展了建安文学中表现“忧生之嗟”的一面,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换言之,建安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高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正始文学中已经基本消失了。

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曹氏与司马氏的明争暗斗到时当时政局动荡且黑暗,诗人们多是敢想不敢言,形成了沉痛委婉的批判风格

2用对人生哲理思考回避现实,充满哲理色彩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也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也可以说,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这就是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正始诗人多崇尚老庄,他们提倡玄风,所以他们在追求自然心与道冥的同时又将老庄的人生理想带入诗中,另一方面,玄学导致了此时创作的哲理化倾向。

所以从整体风貌上看,正始诗歌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忧生之叹为主题。最突出的特征是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第15篇:教科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先学后教古诗风鸢图诗教案

教科版语文先学后教教案

快乐读书屋

风鸢图诗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风鸢图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风鸢图诗》。请大家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作者是(明)徐渭(板书)。谁能解释一下诗的题目?说得真不错。

二、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目标请看我们本节课的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风鸢图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家有信心达到目标吗?(生答:有!)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2、师:请大家看着大屏幕《风鸢图诗》,我们先来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听得最认真。

3、自由读。

4、检测:谁有信心读好?指名读——再指名读,强调“鸢、搓”等字读音。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会认字)

文中的字音我们都读准啦,接下来,我们来进行第二场比赛:比谁最先把生字读准,记牢。

1、生自己读。(时间:2分钟)

2、同桌读。(现在给你的同桌读一下,让同桌检查一下你是不是真的会了。)

3、指名读。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 (流利地朗读)

“会认字”读得这么准确。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场比赛:看谁课文读得最流利。

1、自由读(3分钟)

2、指名读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比理解课文)。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故诗的内容。

七、第五次“先学后教” (比背诵)

大家读得真好。这么好的诗句,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子里去吧。练习背指名背。

八、当堂训练:(作业)默写古诗。

第16篇:诗风画雨入夏来优美散文

不喜欢春雨。春雨虽有“润物细无声”的美声,却像杨柳细腰的女人,依依缱绻,绸缪迟疑,柔弱而纤细,没有风骨。秋雨是含泪的怨妇,晚秋时分,草木摇落,凄清寒凉,淅淅沥沥抛洒不尽,促人伤怀,“秋风秋雨愁煞人”!喜欢夏雨。夏雨充满阳刚之气,一如爽快豪气的北方大汉,大刀阔斧,说干就干,一阵电闪雷鸣,大雨就滂沱了。“倾盆”、“瓢泼”、“如注”,形容夏雨的点睛之笔。

但在江南,入夏之初的雨称梅雨,梅雨比春雨有气势,却也唰唰唰,总像下不完似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客》)一位叫赵师秀的南宋人,约人对弈,却因这梅雨至半夜仍不歇气,约的客人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惟有闲敲棋子,聊看灯花解闷了。棋未下成,梅雨之过,却也成就了这首极具娴静之美的诗、一幅清新爽目的雨景画。

夏天真正被称作“雨”的是盛夏的暴雨。比赵师秀早一百年的大诗人苏轼,西湖六月天,游湖赏景,舍舟登岸,入望湖楼小酌。忽见远山堆起黑云,霎时漫天泼墨,须臾黑云压城,风飚满楼。好个快哉风啊!诗人举杯畅饮,眨眼间大雨落下,但见:“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才是夏天的雨!读诗如同赏画,一幅生动传神的夏雨水墨,历历如在眼前。

我曾见过一次极有声势的夏雨。雨前,风起云涌,饱含水汽的大风在树梢、屋顶奔跑,麻雀惊惶地缩在屋檐下,一只叫不出名的黑鸟却拍着翅膀,快活地嘎嘎大叫,随风飞舞。天上,云越积越厚,电走龙蛇,雷声隐隐,天公怒而不发,更令人畏惧。在那厚厚的、略有几分神秘的云层之上,像有无数人来来回回地忙活,突然,一条闪电把黑沉沉的天空划开一道口子,随即一声霹雳,震耳欲聋,那是天崩地裂的响声!顿时千万条雨水直泻而下,哗哗哗,天地一色,一幅无比壮阔的水墨画,天上人间。

在农村,那年晴热少风,空气干燥,田地龟裂了,庄稼热昏了,渴死了,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日头下几乎见不到人,都躲在屋里,没有电扇和空调,摇着芭蕉扇,有气无力。午后,天边忽然起云了,乌云,大团大团的,挟着风,滚滚而来。天变得灰暗,头顶是块吸足了水的厚棉絮,沉沉欲坠。终于,铜钱大的雨点子下来了,砸在土地上,溅起轻尘,发出好闻的土腥味。下暴雨,乡人谓之“跑暴”。“跑暴啰!”“老天开眼喽!”人像活转了过来,野地里到处是人,快活地叫着,跳着,闭上眼,任雨水猛浇,天浴。“非惟消旱暑,且喜救生民……又作丰年望,田夫笑向人。”(唐·王驾《夏雨》)这又是一幅水墨画!

雨是庄稼的救星,人基本上靠天吃饭。下雨是久旱后的狂欢,普天同庆的盛典。天与人本为一体,天人相济,天作水墨,关系人间利害祸福,夏天的雨常是百姓祈盼的“及时雨”。

第17篇:论李杜诗风异同及原因

论李杜诗风异同及原因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唐代的经济发展导致了文化的繁荣,同时,政治比较开明,各种思想也兼容并存。这些都形成了唐诗发展的基础。加之唐代以科举取仕,诗赋是进士考试的主要内容。文人学子都以此为进身之阶,求取功名而得登入仕途,因而更加促进诗歌的创新和发展,使得唐诗创作盛况空前,异彩纷呈,而成为文学艺术的最高峰。唐代诗人辈出,有重大成就者多逾百人。学习唐诗,就不能不深切关注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他们是唐代诗坛上突出的两颗灿烂明星。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是自唐代以来一千多年文人和诗人景仰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我试图以个人浅陋的理解,对这两位大师的思想倾向和作品风格,作不成熟的探讨。

一. 创作思想

李白写任侠、求仙学道,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发个人失意的不平,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深刻的、是那些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的诗篇。杜甫也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也抒发个人的失意的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的诗篇。那些诗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他之被称为“诗史”,不为无因。

究其深层原因,不得不说道两位的出生时间和成长背景。李白比杜甫长十一岁。但这是很重要的十一年。李白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前;杜甫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爆发、也即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以后。加上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他们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是有区别的。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祸乱酿成之前暴露和抨击了当时的黑暗政治;而杜甫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则在于祸乱既起之后,反映了国家忧患和人民疾苦。

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就是历史上所称道的开元盛世。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他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他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生活,似乎不世功业,唾手可得。但当他去敲仕途的大门的时候,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是盛唐社会的繁荣,而且有它的腐败与黑暗。唐代社会正从它的高峰上衰落下来。就在这样一个时候,李白要去实现他那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他开始时是希求援引,以一登仕途,但未能如愿;后是应诏进京,供奉翰林,而不久即被排挤出京。前后两次进京,对于朝政的腐败与黑暗,他都看到了。在诗中强烈地反映了他的愤愤不平。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虽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但是他的长安十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与其说他曾经看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不如说他更多地认识到衰败到来的危机四伏。而且,接着,他便被卷入战火之中,面对满目疮痍,而流徒奔波。由于生活的困顿与乱离的经历,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且对他们表示了深深的同情。杜甫也写了不少暴露黑暗政治的诗,但他写国家灾难和人民疾苦的诗,占有着更大的比重。他写了有名的《三吏》、《三别》,对战乱中人民的悲惨生活,作了形象生动、具体真实的极其深刻的刻画。在描写人民苦难的同时,他还真诚地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希望有人能够叩君门以减征赋,能够息兵以休养生息。例如,乾元二年,杜甫从秦州去同谷途中,路过凤凰台,写下了《凤凰台》诗,幻想着以自己的心血去哺养受饥的雏凤,让它长大后自天衔瑞图,降祥瑞于国家,“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当时,杜甫正在饥寒途中,没有能力去解救人民疾苦,一片心愿,只有借助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 创作风格

有人说,杜诗多泪,李诗溢酒。以雄奇浪漫见称的李白和以精练现实著称的杜甫,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对比。前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吴越古地,山雄水淼,作者踏碧波,寻仙尘。一会儿半壁海日,天鸡啼鸣,一会儿熊咆龙吟;有忽而霓衣风马,虎瑟鸾车。入梦出梦,肆意汪洋,想象夸张似云中神龙,极现遒劲盘曲的整体。那傲岸独立的气质,那不摧眉折腰的宣言,让人读来为之倾倒。再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破屋》,茅飞,秋风掠堂,夜里轻迫,彻夜无眠。面对此情此景,读者也要落泪而泣之,然而杜甫之“圣”就“圣”在以切身的苦难,推及“天下寒士”,愿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代价,换取“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人真正领略到了一个圣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让人看到了“穷亦兼善天下”的品格。

“仙”也好“圣”也好,都难脱世事的愁苦。李白《将进酒》“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抒愁入黄河之水,忽一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竟将抒愁转成言志。李白的诗总体感觉痛而不伤。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尽是对沧桑世事的深沉感谓。老友相逢,既对往日眷恋,又充满无奈的苦笑。

由此观之,李诗妙境在虚处,而杜诗妙境在实处。虚则以气韵见长,浑雅而暗蕴空灵;实则以意境见佳,精干而深析透辟;李诗美在情辞,所以比较丰腴;杜诗美贯平实,所以较为遒劲。

三. 艺术风格

李白的诗歌有一种清雄奔放的美。他的诗表达的感情往往是壮大明朗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则是爆发式的。他不是在那里娓娓动人地叙述或缠绵悱恻地抒情,而是火山爆发、大河奔泻一般,把感情倒出来。他常常是一气直下,大有欲止不能之势。他的诗,想象十分壮丽,而且常常瞬息万变,驰骋于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来去无踪。前人说他“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指的正是这一点。李白的诗,境界往往十分开阔。你看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境界何等壮美!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他有一首《登岳阳楼》,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楼所见的一派壮阔景色。接着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色,他骤然百感交集:对于身世苍凉、老病飘泊的伤怀;对于离散亲朋的眷念;对于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是没有千言万语,只说出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强烈的感情没有一一毕陈,闸门只微微启开,汹涌的感情的海只涌流出一股潮水。但这已经够了,虽然只这一句,却已经把心中没有吐露出来的感情份量全都包含进去了。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波浪起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在《秋兴八首》等诗中表现得更为典型。

无论如何,李白,杜甫,是诗史上独立的磁极,将永远吸引后世爱诗爱美的人们。

第18篇:王维的生平对其诗风的影响

王维的人生经历及对其诗歌风格的影响

摘要:通过王维与李白、杜甫的粗略比较,概述王维早年成名、贬谪漂泊、出塞劳军尽览边塞风光、后期受禅宗影响的诗风。这几个时期的经历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简单介绍了王维七绝诗、歌行、咏怀诗、田园诗和边塞诗的特点,也提及了王维避世隐居的愿望,并与陶渊明的心境和田园诗做了简单的比较,体现了王维从早年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敏锐地感受时代风尚的不断变化。

关键词:早年成名、贬谪、出塞劳军、田园、隐居、边塞诗、隐居、创作风格

一、生平

王维(701—761)字摩诘,有人认为他的名和字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多才多艺,不仅能诗善画,且精通音律,擅长草隶(书法)。相传他曾经因为演奏自己创作的琵琶新曲《郁轮袍》使一位公主十分钦佩。他曾指出一幅奏乐图画的是演奏《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的场面,后来有好事者找来乐队演奏检验,发现果然不差。他的思想生活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以四十岁为划分的界线,前期向往开明政治,积极热情、对社会、对国家充满关注曾经担任过佑拾遗监察御使等官职,前期写的诗多是应制奉和诗,对皇帝歌功颂德,奉承朝廷近臣的诗和游侠边塞诗,如《息夫人》、《洛阳女儿行》、《老将行》、《少年行》、《陇西行》、《从军行》等,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慨及浪漫主义的诗风。十七岁写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十九岁写了《桃源行》。四十八岁时在长安附近的蓝田辋川买了宋之问的别墅,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在后期他对现实基本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虔诚信佛。他精通禅礼,一些山水田园诗也带有佛家消极思想,人们称他为诗佛。他有诗共四百多首,有《王右丞集》共二十八卷。

在“众星罗秋旻”的盛唐时代,王维以他流布寰区的秀句和诗书画乐俱臻佳妙的才华而享誉海内。他的诗作,天才妙悟,神韵悠然,与李白的豪放纵逸、杜甫的沉郁顿挫,交相辉映,成为中国古典诗坛上最灿烂的景象。

与李、杜相同的是,王维的成就,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辉耀于后世,然而比李、杜幸运的是,他在生前就得到了海内交推的盛誉,成为开元、天宝诗坛的核心人物。王维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长安一带,在这个唐王朝的文化中心,声名尤为卓著。他早年初入长安,便以出众的才华倾动时人。其中脍炙人口的一篇佳作便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王维只有十七岁,正离家在长安交游。在九九重阳佳节,他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兄弟亲人,这首隽永的小诗就这样产生了。这首七绝体制短小,语言凝练,全诗的前两句概括了佳节思亲的真切感受,语言也很平易自然,近乎口语。诗的

三、四句是全篇的关键,运用了巧妙的构思,诗人不说自己思想,而想象家乡的亲人兄弟对自己的思念,这样的手法就使得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在读这首诗时就能联想到在爽朗的重阳佳节王维与弟兄们欢会于高山之上的场景,兄弟的亲情,年轻人的蓬勃与爽朗,往昔欢会的热烈,仿佛都随着这巧妙的构思而用现在诗句中,诗情是如此的丰富。王维早年还创作了一些优秀的歌行作品,如《洛阳女儿行》、《桃源行》、《燕支行》等。初唐的歌行或者以回环复沓的章法,展示声韵的流转之美;或者以铺排对偶的笔致,追求骈赋化的铺叙效果。

王维早年的歌行,在继承初唐歌行的同时,也出响了新的变化。他不再追求长篇铺叙的骈赋效果,句式也不以对偶为重,篇幅趋向短小,但诗作的神情更为突出和鲜明,如《洛阳女儿行》中刻画洛阳女儿内心的空虚寂寞,用笔精到,神情逼现。王维进入长安后,在长安这个大环境中,积极呼应其间的诗歌风尚,用自己的天才,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成为这些风尚的最好表达。终其一生,王维艺术上的成熟,不是在抗俗的狷介中形成,而是在敏锐地感受时代风尚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这一点,从他早年的创作特点,就可以才华早著、科场顺利的青年王维,在他入仕不久,就遭遇到第一次官场挫折。王维离开长安时,内心是很颓唐的,他在赴任的路上写了不少诗,抒发内心的牢骚,如《被出济州》云:“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州阴。执政方持法,明君无此心。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纵有归来日,多愁年鬓侵。”可见,他此时对前途看不到什么希望,感叹自己这次离开长安,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王维在这段贬谪漂泊期里,古体诗的写作明显增加。古体诗注重咏怀的特色,使他遭受人生坎坷之后的感慨,得到了一个很好地表达渠道。例如在贬谪失意中,他开始更多地接触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士人,盛世中存在的寒士屈抑问题深深震撼了他,他为此写下了《济上四贤咏》就表达内心的不平。

二、山水田园诗

王维在对社会有了更清醒认识的同时,内心也产生了隐居以葆素志的愿望,他的《偶然作》组诗,一方面在抨击寒士屈抑的不合理现象,一方面则明确表达了他希望避世隐居的心愿,如《偶然作(之四)》中描写了陶渊明兀傲的形象,正是王维在贬谪中心态的折射。王维早年在长安的时候很少写作田园诗,贬官后这方面的写作开始增多,逐渐成为他创作中重要的内容。王维的田园诗并不因循陶诗的平淡,同样是表现田园生活的恬淡和乐,他以丰富的笔法,描绘出农村生活姿态万千的风光之美。如《鸟鸣涧》这首小诗描写的是一个安详静谧的春山良夜,全诗情感的核心在开篇的“人闲”两字,诗人下榻的山居避开了尘世的烦扰,车马的喧嚣,心境十分悠闲而宁静。全诗重在从“静”、“空”处写“闲”。那无声飘落的桂花,使人感到春山中一片静寂,春夜静谧至此,才令诗人感到春山是如此空旷,仿佛除了自己,周围什么都不存在。

三、四句的构思也很巧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栖息于山涧中的山鸟,被皎洁的月光惊醒。这个看上去不太合情理的想象,却把山谷的空静写得十分传神。王维在诗歌中很善于创造一种内涵独特的空境,它不是空虚无有,而是包含着万有的丰富变化,吸收了佛教空理的影响。 一)《山居秋暝》

题目:点出时间、秋晚、地点:山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写出什么?这“空”字表现出一种禅意。新雨后:“新”写出雨后初睛给人的感受:空气湿润、凉爽、草木如洗葱绿清新。“天气晚来秋”点明时间、季节、秋晚、与题目相呼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间”准确写出月光透过树枝缝隙照射的情景。他曾说过“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诗人正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竹林里传来喧闹嘻笑声。浣女:洗衣女。清代诗人王士祯说《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莲动下渔舟”荷塘中莲花动荡,荷叶纷纷向两边披分,那是渔舟顺流而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随意:随它去,任凭它去之意。春芳歇:指花草枯萎、凋谢之意。与题目“秋”相呼应。王孙自可留:《楚辞·招隐士》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作者反用其意,王孙:指包括作者在内的隐士。结尾点题,就是想“归隐”。 上半部诗重写物、明月、青松、泉水和后边的翠竹、青莲,这些景物都是非常高洁的,以物芳而明志洁,下半部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二者互补,高洁的景物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三、边塞诗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到凉州去劳军。大漠风光和边塞将士的豪情,使他暂时忘记了朝廷政治斗争的阴影,流露出他性格中积极活跃的一面。王维的边塞诗主要集中创作在这个时期。他的边塞诗虽然也写到一些边军所存在的问题,但主要的精神还是在歌咏边塞军旅生活的豪情,作品充满热情浪漫的气质。他很善于以比较短的篇幅、凝练的笔法烘托唐军的声威,刻画战争的紧张气氛,描写边塞的壮阔风光,往往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深得简笔传神之妙。例如他的名作《使至塞上》,一个“直”字,一个“圆”字把广漠上得景象抽象为简洁的几何图案,这就把大漠的辽阔、空旷刻画出来。“长河落日圆”也是同样的道理。诗人绘事状物的本领固然高妙,但诗意带给我们的回味则更是深长。全诗开篇即点出诗人此番出使是“单车问边”,在

三、四一联中,又把自己比作随风飘扬的“征蓬”,就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开阔景象,实际上也从另一面折射出诗人在大漠上只旅独行的孤单身影。然而在自然之浩瀚与个体之渺小的对比中,全诗并没有流露出凄伤的情绪,而是以自然的壮阔,折射出诗人心灵是开阔的。 四)《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背景:开元25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察访军情,这首诗写于赴边途中。 使:出使。“单车欲问边”开头点题,单车表明是轻车前往。问边:到边疆察看。点明出使的原因,“属国过居延”这是过居延属国的倒文。居延在甘肃张掖县,属国:指原是少数民族地区,后归附唐朝。“征蓬”:比喻诗人自己,原指被风卷起的蓬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作者描写的景致有什么特点?用一个“大”字来,表现边塞沙漠的浩翰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用“直”写出浓烟的挺拔,坚毅之美。为什么“烟”是直的?沙漠上没有山林花草,一条黄河横贯其间,诗人用一个“长”字表达他的感觉。诗人采用的是苍茫空阔中突出一点的艺术手法。这与宋代词人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里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艺术手法是一致的,但艺术效果却绝然不同。

萧关:是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关隘口。侯骑: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都护:这里指河西节度使,燕然:燕然山,这里指前线。

四、禅宗诗

生平与禅:一步步走向禅境的轨迹

王维信奉佛禅,首先是因为环境的熏陶。其母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请施庄为寺表》)。家庭中浓厚的佛教氛围,对王维及其弟王缙的影响极为深刻,史载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旧唐书・王维传》)。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侍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伴随着一次次不幸事件的发生,王维一步步迈向禅境。

在王维可编年的诗文中,最早谈到佛教信仰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是说自己

对佛教的信仰已日益牢固,世俗的贪欲日益淡薄。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为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两年后,王维回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开元十九年,遭中年丧妻之痛,时王维三十一岁,史载王维妻亡不再娶。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奸臣李林甫当政,朝政日趋腐败,王维在政治上失去了依靠,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很失望,开始了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的生活,幽栖在终南山,不闻朝政,终日以

禅诵为事。至此,诗人便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时所写《山中寄诸弟妹》一诗,记载了他的禅诵生活:“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

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可见,他是以禅诵打发时光,忘怀世界烦忧的。“安史之乱”的爆发,“伪官事件”又使王维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精

神折磨。天宝十五载,时王维五十六岁,安禄山叛军陷长安,玄宗奔蜀,王维扈从不及,为叛军所获,迫授伪职。一年后唐军收复两京,凡

授伪职者皆按六等治罪,王伪亦因之入狱,险遇不测,后因其在贼中时曾作《凝碧诗》表达了对朝廷的眷恋。加之其弟王缙平叛有功,并

请削官职为其赎罪而得恕宥。但这一堪称王维整个政治生涯与人生经历史的最大事件,对其心灵造成极为深重的刺痛和压抑,自认为“情虽可察,罪不容诛”(《谢除太子中允表》),“偷禄苟活,诚罪人也”(《与魏居士书》)。此后,尽管官职屡有升迁,但是经历了心灵创伤

的王维,不复系怀世事,而是沉浸于禅悦之中。《旧唐书・王维传》记载:“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谭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 臼,经岸,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纵观王维的一生,我们便会发现,他在每经历一次打击之后,便会向佛禅靠得更近以寻求解脱,直至晚年完全倾心于佛,终日以事佛禅诵来打发时光了。种种不幸遭遇所带来的心里郁结,促使王维少年时代因家庭环境而深度感染的佛学思想不断浓郁渗化,佛学终

于成为其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可用一个“空”字来概括。所谓“空”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

实的。佛教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为的是把他们所虚构的“涅”彼岸世界说成是真实的,引导人们看破红尘,从幻想中寻找安慰。王

维的倾心侍佛,正是从佛教的空观中寻找安慰,来摆脱俗世的苦恼,来治疗种种不幸所带来的创伤。 应该注意到,王维诗中所呈现的精神风貌也随着人生历程的波折,一步步倾心于佛的同时而发生着变化。早年作品中所表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中年出现了“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这种隐居侍禅的心理趋向。而垂暮之年,更趋空寂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在禅宗思想的浸染下,“他的山水诗创作,从观物方式到感情格调都带有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文化意蕴,饶有禅意和禅趣。”在禅的影响下,诗人拥有一个宁静淡泊的心境,能够从容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探寻美。可以说,是这种受禅思影响后的创作心境促使王维中岁以后大量上水田园诗中的独特境界的生成。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写香菱向林黛玉学诗。林黛玉告诫香菱说: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既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7]

唐宋以降王维的影响堪与李白、杜甫比肩,而王维尤以五言诗见长。 王维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诗中都有佳作,诗作的题材也很丰富,诗歌的思想性艺术性特别是意境创作方面在盛唐诗人中都有杰出的影响和地位。王维受陶渊明影响,却没有像陶渊明一样淡出官场,而是身存魏阙心游江湖。栖身官场以养身,游心林泉以全性。前有竹林七贤、陶、谢之风范,后有白、柳、欧、苏之风韵,王维介于其间独树一帜,师前范后而又各呈其妙,中国文士的才情学识仕宦进退在王维这里堪称一格。

出则仕退则隐,所谓外儒内道的文化人格是封建文士普遍的时尚。后世文人大多因袭王维的路径而很难仿效陶渊明,既是基于现实的选择更是基于文化的秉性。徘徊于入世出世之间,既能保持现有的体面,又有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王维虽然不是最原始的标榜者却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亦官亦隐的悠游自在,成就了王维山水田园诗特有的魅力,也成就了王维艺术人生的人格魅力。

第19篇:古情诗

一、《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二、《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三、《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四、《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五、《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六、《雁邱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七、《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八、《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九、《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 2 3 4 柳永 佚名 秦观 李白

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诗经·邶风·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三五七言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5 佚名

凤求凰·琴歌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6 郑愁予

赋别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 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7 李白

三五七言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8 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9 曹植

明月上高楼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10 纳兰性德 虞美人

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11 张籍

节妇吟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12 席慕蓉

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13 陈衡恪

题春绮遗像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14 梁启超

台湾竹枝词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15 徐干

室思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16 司马光

西江月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17 龚自珍

己亥杂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 张先

千秋岁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19 黄景仁

绮怀诗二首其一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20 李商隐

无题六首其三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21 李商隐

暮秋独游曲江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22 纳兰性德 摊破浣溪沙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23 李商隐

锦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4 张仲素

燕子楼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25 元好问

摸鱼儿二首其一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26 李商隐

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7 张可久

塞鸿秋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28 徐再思

折桂令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29 李冠

蝶恋花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箇安排处。

30 苏轼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31 佚名

诗经·唐风·绸缪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32 白居易

长恨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3 白居易

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4 文廷式

蝶恋花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35 曹雪芹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36 李商隐

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37 况周颐

减字浣溪沙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38 欧阳修

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39 佚名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40 欧阳修

玉楼春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41 柳永

雨霖铃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2 李之仪

卜算子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43 晏几道

临江仙二首其二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44 陈陶

陇西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

45 辛弃疾

摸鱼儿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46 温庭筠

更漏子三首其三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47 苏武

结发为夫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48 聂胜琼

鹧鸪天

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箇窗儿滴到明.

49 柳永

昼夜乐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50 李白

长相思二首其一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51 席慕蓉

印记

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52 范成大

车遥遥篇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53 戴叔伦

相思曲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54 柳永

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5 元稹

遣悲怀三首其二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56 顾敻

诉衷情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57 鱼玄机

江陵愁望有寄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58 李商隐

59 乐婉

60 白居易

61 温庭筠

62 邵瑞彭

63 晏殊 无题六首其六 卜算子

浪淘沙

杨柳枝

蝶恋花

玉楼春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64 曹雪芹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65 周邦彦

玉楼春

人如风後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

66 曹雪芹

红豆词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67 欧阳修

蝶恋花二首其一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68 冯小青

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69 朱彝尊

高阳台

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70 贺铸

横塘路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71 张泌

寄人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72 刘禹锡

竹枝词四首其二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73 晏殊

山亭柳·赠歌者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74 范仲淹

苏幕遮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5 陈叔达

自君之出矣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76 苏武

结发为夫妻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77 陈蓬姐

寄外二首其二

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

78 朱彝尊

鸳鸯湖棹歌

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

79 韦庄

女冠子二首其一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80 佚名

涉江采芙蓉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81 秦观

八六子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82 晏几道

鹧鸪天三首其一

从别後,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83 柳永

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84 晏殊

玉楼春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85 元稹

遣悲怀三首其三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86 韦庄

应天长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87 卢仝

有所思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88 卢仝

楼上女儿曲

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

89 晏几道

鹧鸪天三首其二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

90 欧阳修

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91 辛弃疾

鹧鸪天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92 曹雪芹

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93 晏殊

鹊踏枝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94 白居易

长恨歌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95 陈端生

寄外

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

96 苏曼殊

本事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97 温庭筠

南歌子四首其二

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98 晏殊

鹊踏枝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99 李煜

清平乐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00 晏殊

清平乐二首其二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我在加个: 纳兰性德 相 思 相 望 不 相 亲,天 为 谁 春! 还是纳兰的啊 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山夕照深秋雨 一生一世一双人 争教两处销魂

其实纳兰的诗词都很美的说~~~有机会大家也看看吧~~

第20篇:古诗草

古诗诵读

古诗 草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拼读音节,找找相应的词语,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⑴ dà mǎ lù ⑵ dà lǎ ba ⑶ tī ⑷ pí pá ⑸ bà ba ⑹ lǜ mā bù ⑺ dì tú ⑻ pá pō ⑼ dà bó ⑽ dì di

1、找出物品名称的词 ( )( )( )( )( )

2、找出表示动作的词 ( )(

3、找出人物称呼的词 ( )( )( )

二、读一读,读对了在括号里打上“√”。

1、读词语

八岁( ) 岁月( ) 大风( ) 风雨( ) 又一次( )

2、读句子

⑴ 《草》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白居易。 ( ) ⑵ 《草》这首诗写了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 ( )

三、古诗连线。

野火烧不尽,● ●近听水无声

远看山有色,● ● 春风吹又生。 离离原上草,● ●人来鸟不惊。 春去花还在,● ●一岁一枯荣。

四、填空。

⑴ “上”一共有 笔,第一笔是 ,和“上”相反的词是 。 ⑵ “火”一共有 笔,第二笔是 ,给“火”组个词语 。 ⑶ “又”一共有 笔。

古诗风
《古诗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