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14 18:00:0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摘要:热敏电阻是阻值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的一种半导体电阻,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和用途,在自动控制、无线电子技术、遥控技术及测温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本实验通过用电桥法来研究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加深对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的了解。 关键词:热敏电阻、非平衡直流电桥、电阻温度特性

1、引言

热敏电阻是根据半导体材料的电导率与温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而制成的一种器件,其电阻温度系数一般为(-0.003~+0.6)℃-1。因此,热敏电阻一般可以分为: ⅰ、负电阻温度系数(简称ntc)的热敏电阻元件 常由一些过渡金属氧化物(主要用铜、镍、钴、镉等氧化物)在一定的烧结条件下形成的半导体金属氧化物作为基本材料制成的,近年还有单晶半导体等材料制成。国产的主要是指mf91~mf96型半导体热敏电阻。由于组成这类热敏电阻的上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在室温范围内基本已全部电离,即载流子浓度基本上与温度无关,因此这类热敏电阻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主要考虑迁移率与温度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迁移率增加,电阻率下降。大多应用于测温控温技术,还可以制成流量计、功率计等。 ⅱ、正电阻温度系数(简称ptc)的热敏电阻元件 常用钛酸钡材料添加微量的钛、钡等或稀土元素采用陶瓷工艺,高温烧制而成。这类热敏电阻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主要依赖于载流子浓度,而迁移率随温度的变化相对可以忽略。载流子数目随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增加,载流子数目越多,电阻率越小。应用广泛,除测温、控温,在电子线路中作温度补偿外,还制成各类加热器,如电吹风等。

2、实验装置及原理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根据半导体理论,一般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 和绝对温度 之间的关系为 (1—1) 式中a与b对于同一种半导体材料为常量,其数值与材料的物理性质有关。因而热敏电阻的电阻值 可以根据电阻定律写为 式中 为两电极间距离, 为热敏电阻的横截面, 。 对某一特定电阻而言, 与b均为常数,用实验方法可以测定。为了便于数据处理,将上式两边取对数,则有 (1—3) 上式表明 与 呈线性关系,在实验中只要测得各个温度 以及对应的电阻 的值, 以 为横坐标, 为纵坐标作图,则得到的图线应为直线,可用图解法、计算法或最小二乘法求出参数 a、b的值。 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系数 下式给出 (1—4) 从上述方法求得的b值和室温代入式(1—4),就可以算出室温时的电阻温度系数。 热敏电阻 在不同温度时的电阻值,可由非平衡直流电桥测得。非平衡直流电桥原理图如右图所示,b、d之间为一负载电阻 ,只要测出 ,就可以得到 值。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当负载电阻 → ,即电桥输出处于开 路状态时, =0,仅有电压输出,用 表示,当 时,电桥输出 =0,即电桥处于平衡状态。为了测量的准确性,在测量之前,电桥必须预调平衡,这样可使输出电压只与某一臂的电阻变化有关。 (1—5) 在测量mf51型热敏电阻时,非平衡直流电桥所采用的是立式电桥 , ,且 ,则 (1—6) 式中r和 均为预调平衡后的电阻值,测得电压输出后,通过式(1—6)运算可得△r,从而求的 =r4+△r。

3、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研究

根据桥式,预调平衡,将“功能转换”开关旋至“电压“位置,按下g、b开关,打开实验加热装置升温,每隔2℃测1个值,并将测量数据列表(表二)。

温度℃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电阻ω 2700 2225 1870 1573 1341 1160 1000 868 748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表二 非平衡电桥电压输出形式(立式)测量mf51型热敏电阻的数据 温度t℃ 10.4 12.4 14.4 16.4 18.4 20.4 22.4 24.4 26.4 28.4 0.0 -12.5 -27.0 -42.5 -58.4 -74.8 -91.6 -107.8 -126.4 -144.4 4323.0 4063.8 3793.1 3534.0 3295.8 3074.9 2871.1 2692.9 2507.6 2345.1

4、实验结果误差

通过实验所得的mf51型半导体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的数学表达式为 。根据所得表达式计算出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的测量值,与表一所给出的参考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如下表所示: 表三 实验结果比较 温度℃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参考值rt ω 2700 2225 1870 1573 1341 1160 1000 868 748 相对误差 % 0.74 0.58 1.60 0.89 4.99 6.20 7.40 8.18 10.00

从上述结果来看,基本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但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电阻值变小,但是相对误差却在变大,这主要是由内热效应而引起的。

5、内热效应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利用非平衡电桥测量热敏电阻时总有一定的工作电流通过,热敏电阻的电阻值大,体积小,热容量小,因此焦耳热将迅速使热敏电阻产生稳定的高于外界温度的附加内热温升,这就是所谓的内热效应。在准确测量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时,必须考虑内热效应的影响。本实验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6、实验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很明显的可以发现热敏电阻的阻值对温度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而且随着温度上升,其电阻值呈指数关系下降。因而可以利用电阻—温度特性制成各类传感器,可使微小的温度变化转变为电阻的变化形成大的信号输出,特别适于高精度测量。又由于元件的体积小,形状和封装材料选择性广,特别适于高温、高湿、振动及热冲击等环境下作温湿度传感器,可应用与各种生产作业,开发潜力非常大。

参考文献:

[1] 竺江峰,芦立娟,鲁晓东。 大学物理实验[m] [2] 杨述武,杨介信,陈国英。普通物理实验(

二、电磁学部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大学物理实验》编写组。 大学物理实验[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4] 陆申龙,曹正东。 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实验教与学[j]

推荐第2篇: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院,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班,_______组,成绩______

实验时间:___月___日,星期____,实验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____号实验台

实验题目: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第3篇: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姓名学号日期

实验名称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

四、实验步骤:

五、数据记录:

六、数据处理:(根据实验目的对测量结果进行计算或作图表示,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评定,计算误差或不确定度。

七、实验结果:(扼要地写出实验结论)

八、误差分析:(当实验数据的误差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求对误差进行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

推荐第4篇: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

姓名学号日期

实验名称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

四、实验步骤:

五、数据记录:(表格设计)

六、数据处理:(根据实验目的对测量结果进行计算或作图表示。

七、实验结果:(扼要地写出实验结论)

八、误差分析:(当实验数据的误差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求对误差进行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

九、思考题:

推荐第5篇: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雅格布天梯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来了解弧光放电的原理实验原理:给存在一定距离的两电极之间加上高压,若两电极间的电场达到空气的击穿电场时,两电极间的空气将被击穿,并产生大规模的放电,形成气体的弧光放电。 雅格布天梯的两极构成一梯形,下端间距小,因而场强大(因)。其下端的空气最先被击穿而放电。由于电弧加热(空气的温度升高,空气就越易被电离, 击穿场强就下降),使其上部的空气也被击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雅格布天梯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七年级上册地理试卷报告--雅格布天梯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来了解弧光放电的原理 实验原理:给存在一定距离的两电极之间加上高压,若两电极间的电场达到空气的击穿电场时,两电极间的空气将被击穿,并产生大规模的放电,形成气体的弧光放电。 雅格布天梯的两极构成一梯形,下端间距小,因而场强大(因)。其下端的空气最先被击穿而放电。由于电弧加热(空气的温度升高,空气就越易被电离, 击穿场强就下降),使其上部的空气也被击。

电弧比羽毛还轻。

羽毛是实体,有质量,密度比空气大。而电弧是等离子体,本质黄牛课件网就是空气,我们看到的电弧是空气中的原子核外电子从激发态跃迁回基态时,多余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放出。所以,电弧所在区域内的密度其实就是空气密度,所以会被热空气带动上升。

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雅各布做梦沿着登天的梯子取得了“圣火”。后人便把这梦想中的梯子,称之为雅各布天梯

雅各布天梯则展示了电弧产生和消失的过程。二根呈羊角形的管状电极,一极接高压电,另一个接地。当电压升高到5万伏时,管状电极底部产生电弧,电弧逐级激荡而起,如一簇簇圣火似地高中物理试卷分析向上爬升,犹如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雅各布天梯。

该展品由变压器、羊角电极等部分组成。由变压器提供数十万伏的高压,在羊角电极间击穿空气,形成弓形电弧,产生磁场,使电弧向上运动,其运动过程类似于爬梯。当电弧被拉长到600mm左右,所施加的电压再不能维持产生电弧所需的条件,电弧就消失,此时羊角电极底部又会产生新的电弧,形成周而复始的电弧爬梯现象。 在2-5万伏高压下,两电极最近处的空气首先被击穿,形成大量的正负等离子体,即产生电弧放电。

空气对流加上电动力的驱使,使中泰化学 煤矿电弧向上升,随着电弧被拉长,电弧通过的电阻加大,当电流送给电弧的能量小于由弧道向周围空气散出的热量时,电弧就会自行熄灭。

说明:在高压下,电极间距最小处的空气还会再次被击穿,发生第二次电弧放电,如此周而复始。

按住开关5秒钟,注意观察电弧的运动特点。(休息5秒钟后可以再按,手应远离电极,注意安全。不要长时间按,产生臭氧太多会污染实验室内的空气。)

推荐第6篇: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避雷针

一、演示目的

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

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

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

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生

五、讨论与思考

雷电暴风雨时,最好不要在空旷平坦的田野上行走。为什么?

推荐第7篇: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来了解弧光放电的原理

实验原理:给存在一定距离的两电极之间加上高压,若两电极间的电场达到空气的击穿电场时,两电极间的空气将被击穿,并产生大规模的放电,形成气体的弧光放电。

雅格布天梯的两极构成一梯形,下端间距小,因而场强大(因)。其下端的空气最先被击穿而放电。由于电弧加热(空气的温度升高,空气就越易被电离,击穿场强就下降),使其上部的空气也被击穿,形成不断放电。结果弧光区逐渐上移,犹如爬梯子一般的壮观。当升至一定的高度时,由于两电极间距过大,使极间场强太小不足以击穿空气,弧光因而熄灭。

简单操作:打开电源,观察弧光产生。并观察现象。(注意弧光的产生、移动、消失)。

实验现象:

两根电极之间的高电压使极间最狭窄处的电场极度强。巨大的电场力使空气电离而形成气体离子导电,同时产生光和热。热空气带着电弧一起上升,就象圣经中的雅各布(yacob以色列人的祖先)梦中见到的天梯。

注意事项:演示器工作一段时间后,进入保护状态,自动断电,稍等一段时间,仪器恢复后可继续演示,

实验拓展:举例说明电弧放电的应用

推荐第8篇: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

1.伏 安 法 测 电 阻

实 验 目 的 ( 1 ) 利 用 伏 安 法 测 电 阻 。 ( 2 ) 验 证 欧 姆 定 律 。 ( 3 ) 学 会 间 接 测 量 量 不 确 定 度 的 计 算 ; 进 一 步 掌 握 有 效 数 字 的 概 念 。

实 验 方 法 原 理 根 据 欧 姆 定 律 , I U R = , 如 测 得 U 和 I 则 可 计 算 出 R 。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本 实 验 待 测 电 阻 有 两 只 ,一 个 阻 值 相 对 较 大 , 一 个 较 小 , 因 此 测 量 时 必 须 采 用 安 培 表 内 接 和 外 接 两 个 方 式 , 以 减 小 测 量 误 差 。实 验 装 置 待 测 电 阻 两 只 , 0 ~ 5 m A 电 流 表 1 只 , 0 - 5 V 电 压 表 1 只 , 0 ~ 5 0 m A 电 流 表 1 只 , 0 ~ 1 0 V 电 压 表 一只 , 滑 线 变 阻 器 1 只 , D F 1 7 3 0 S B 3 A 稳 压 源 1 台 。实 验 步 骤 本 实 验 为 简 单 设 计 性 实 验 , 实 验 线 路、数 据 记 录 表 格 和 具 体 实 验 步 骤 应 由 学 生 自 行 设 计 。 必 要 时 , 可 提 示 学生 参 照 第 2 章 中 的 第 2 .4 一 节 的 有 关 内 容 。 分 压 电 路 是 必 须 要 使 用 的 , 并 作 具 体 提 示 。 ( 1 ) 根 据 相 应 的 电 路 图 对 电 阻 进 行 测 量 , 记 录 U 值 和 I 值 。 对 每

一 个 电 阻 测 量 3 次 。 ( 2 ) 计 算 各 次 测 量 结 果 。 如 多 次 测 量 值 相 差 不 大 , 可 取 其平均 值 作 为 测 量 结 果 。 ( 3 ) 如 果 同 一 电 阻 多 次 测 量 结 果 相 差 很 大 , 应 分 析 原 因 并 重 新 测 量 。数 据 处 理测 量 次 数 1 2 3 U 1 / V 5 .4 6 .9 8 .5 I 1 / m A 2 .0 0 2 .6 0 3 .2 0 R 1 / Ω 2 7 0 0 2 6 5 4 2 6 5 6 测 量 次 数 1 2 3 U 2 / V 2 .0 8 2 .2 2 2 .5 0 I 2 / m A 3 8 .0 4 2 .0 4 7 .0 R 2 / Ω 5 4 .7 5 2 .9 5 3 .2 ( 1 ) 由 % .m a x 5555 1111 ×××× ==== U U ∆ , 得 到 , .V U 1 5 1 5 1 5 1 5 0000 1111 ==== ∆ V U 0 7 5 0 7 5 0 7 5 0 7 5 0000 2222 .==== ∆ ; ( 2 ) 由 % .m a x 5555 1111 ×××× ==== I I ∆ , 得 到 , .m A I 0 7 5 0 7 5 0 7 5 0 7 5 0000 1111 ==== ∆ m A I 7 5 7 5 7 5 7 5 0000 2222 .==== ∆ ; ( 3 ) 再 由 2222 2222 33 33 33 33 ) ( ) ( I I V U R u R ∆ ∆ ++++ ==== , 求 得 Ω Ω 1111 1 0 1 0 1 0 1 0 9999 2222 1111 1111 ==== ×××× ==== R R u u , ; ( 4 ) 结 果 表 示 Ω ± = Ω × ± = ) 1 4 4 ( , 1 0 ) 0 9 .0 9 2 .2 ( 2 3 1 R R 实 验 目 的 ( 1 ) 了 解 分 光 计 的 原 理 和 构 造 。 ( 2 ) 学 会 分 光 计 的 调 节 和 使 用 方 法 。 ( 3 ) 观 测 汞 灯 在 可 见 光 范 围 内 几 条 光 谱 线 的 波 长实 验 方 法 原 理若 以 单 色平行 光 垂 直 照 射 在 光 栅 面 上 , 按 照 光 栅 衍 射 理 论 , 衍 射 光 谱 中 明 条 纹 的 位 置 由 下 式 决 定 : ( a + b ) s i n ψ k = d s i n ψ k = ± k λ 如 果 人 射 光 不 是 单 色 , 则 由 上 式 可 以 看 出 , 光 的 波 长 不 同 , 其 衍 射 角 也 各 不 相 同 , 于 是 复 色 光 将 被 分 解 , 而 在 中 央 k = 0、ψ = 0 处 , 各 色 光 仍 重 叠 在 一 起 , 形 成 中 央 明 条 纹 。 在 中 央 明 条 纹 两 侧 对 称 地 分 布 着 k = 1 , 2 , 3 , … 级 光 谱 , 各 级 光 谱线 都 按 波 长 大 小 的 顺 序 依 次 排 列 成 一 组 彩 色 谱 线 , 这 样 就 把 复 色 光 分 解 为 单 色 光 。 如 果 已 知 光 栅 常 数 , 用 分 光 计 测 出 k 级 光 谱 中 某 一 明 条 纹 的 衍 射 角 ψ , 即 可 算 出 该 明 条 纹 所 对 应 的 单 色 光 的 波 长 λ 。实 验 步 骤 ( 1 ) 调 整 分 光 计 的 工 作 状 态 , 使 其 满 足 测 量 条 件 。 ( 2 ) 利 用 光 栅 衍 射 测 量 汞 灯 在 可 见 光 范 围 内 几 条 谱 线 的 波 长 。 ① 由 于 衍 射 光 谱 在 中 央 明 条 纹 两 侧 对 称 地 分 布 , 为 了 提 高 测 量 的 准 确 度 , 测 量 第 k 级 光 谱 时 , 应 测 出 + k 级 和l 级 到 + 1 级 依 次 测 量 , 以 免 漏 测 数 据 。数 据 处 理 ( 1 ) 与 公 认 值 比 较计 算 出 各 条 谱 线 的 相 对 误差 λ λ λ 0 0 x E − = 其 中 λ 0 为 公 认 值 。 ( 2 ) 计 算 出 紫 色 谱 线 波 长 的 不 确 定 度 u ( λ ) = (((( )) )) ) ( | c o s | ) ( ) ( s i n ) ( ϕ ϕ ϕ ϕ ϕ u b a u b a ++++ ==== ⎥⎥⎥⎥ ⎦⎦⎦⎦ ⎤⎤⎤⎤ ⎢⎢ ⎢ ⎢ ⎣⎣ ⎣ ⎣ ⎡⎡ ⎡ ⎡ ∂∂∂∂ ++++ ∂∂∂∂ 2222 = 1 8 0 1 8 0 1 8 0 1 8 0 6 0 6 0 6 0 6 0 0 9 2 0 9 2 0 9 2 0 9 2 1 5 1 5 1 5 1 5 6 0 0 6 0 0 6 0 0 6 0 0 1111 ×××× ×××× ×××× π � .c o s = 0 .4 6 7 n m ; U = 2 × u ( λ ) = 0 .9 n m 最 后 结 果 为 : λ = ( 4 3 3 .9 ± 0 .9 ) n m 1 .当 用 钠 光 ( 波 长 λ = 5 8 9 .0 n m ) 垂 直 入 射 到 1 m m 内 有 5 0 0 条 刻 痕 的平面 透 射 光 栅 上 时 , 试 问 最 多 能 看 到 第 几 级 光 谱 ? 并请 说 明 理 由 。答 : 由 ( a + b ) s i n φ = k λ 得 k = { ( a + b ) / λ } s i n φ ∵ φ 最 大 为 9 0 º 所 以 s i n φ = 1 又 ∵ a + b = 1 / 5 0 0 m m = 2 * 1 09 m ∴ k = 2 * 1 09 = 3 .4 最 多 只 能 看 到 三 级 光 谱 。 2 .当 狭 缝 太 宽、太 窄 时 将 会 出 现 什 么 现 象 ? 为 什 么 ? 答 : 狭 缝 太 宽 , 则 分 辨 本 领 将 下 降 , 如 两 条 黄 色 光 谱 线 分 不 开 。狭 缝 太 窄 , 透 光 太 少 , 光 线 太 弱 , 视 场 太 暗 不 利 于 测 量 。 3 .为 什 么 采 用 左 右 两 个 游 标 读 数 ? 左 右 游 标 在 安 装 位 置 上 有 何 要 求 ? 答 : 采 用 左 右 游 标 读 数 是 为 了 消 除 偏 心 差 , 安 装 时 左 右 应 差 1 8 0 º 。谱 线 游 标左 1 级 ( k =1 0 0 1 0 2 0 3 0 4 0 5 0 实 验 目 的 ( 1 ) 观 察 光 电 效 现 象 , 测 定 光 电 管 的 伏 安 特 性 曲 线 和 光 照 度 与 光 电 流 关 系 曲 线 ; 测 定 截 止 电 压 , 并 通 过 现 象 了 解 其 物理 意 义 。 ( 2 ) 练习电 路 的 连 接 方 法 及 仪 器 的 使 用 ; 学习用 图 像 总 结 物 理 律 。实 验 方 法 原 理 ( 1 ) 光 子 打 到 阴 极 上 , 若 电 子 获 得 的 能 量 大 于 逸 出 功 时 则 会 逸 出 , 在 电 场 力 的 作 用 下 向 阳 极 运 动 而 形 成 正 向电 流 。 在 没 达 到 饱 和 前 , 光 电 流 与 电 压 成 线 性 关 系 , 接近饱 和 时 呈 非 线 性 关 系 , 饱 和 后 电 流 不 再 增 加 。 ( 2 ) 电 光 源 发 光 后 , 其 照 度 随 距 光 源 的 距 离 的平方 成 ( r 2 ) 反 比 即 光 电 管 得 到 的 光 子 数 与 r 2 成 反 比 , 因 此 打 出 的 电 子数 也 与 r 2 成 反 比 , 形 成 的 饱 和 光 电 流 也 与 r 2 成 反 比 , 即 I ∝ r0 .6 4 0 1 .0 2 .0 4 .0 6 .0 8 .0 1 0 .0 2 0 .0 3 0 .0 4 0 .0 I / m A 0 2 .9 6 5 .6 8 1 0 .3 4 1 6 .8 5 1 8 .7 8 1 9 .9 0 1 9 .9 2 1 9 .9 4 1 9 .9 5 1 9 .9 7 ( 2 ) 照 度 与 光 电 流 的 关 系 L / c m 2 0 .0 2 5 .0 3 0 .0 3 5 .0 4 0 .0 5 0 .0 6 0 .0 7 0 .0 8 0 .0 1 / L 2 0 .0 0 2 5 0 .0 0 1 6 0 .0 0 1 1 0 .0 0 0 8 0 .0 0 0 6 0 .0 0 0 4 0 .0 0 0 3 0 .0 0 0 2 0 .0 0 0 1 5 I / µ A 1 9 .9 7 1 2 .5 4 6 .8 5 4 .2 7 2 .8 8 1 .5 1 0 .8 7 0 .5 3 0 .3 2 伏 安 特 性 曲 线 照 度 与 光 电流 曲 线 ( 3 ) 零 电 压 下 的 光 电 流 及 截 止 电 压 与 照 度 的 关 系 L / c m 2 0 .0 2 5 .0 3 0 .0 3 5 .0 4 0 .0 5 0 .0 6 0 .0 7 0 .0 I 0 / µ A 1 .9 6 1 .8 5 1 .0 6 0 .8 5 0 .6 4 0 .6 1 0 .5 8 0 .5 5 U S / V 0 .6 4 0 .6 3 0 .6 5 0 .6 6 0 .6 2 0 .6 4 0 .6 5 0 .6 3 1 .临 界 截 止 电 压 与 照 度 有 什 么 关 系 ? 从 实 验 中 所 得 的 结 论 是 否 同 理 论 一 致 ? 如 何 解 释 光 的 波 粒 二 象 性 ? 答 : 临 界 截 止电 压 与 照 度 无 关 , 实 验 结 果 与 理 论 相 符 。光 具 有 干 涉、衍 射 的 特 性 , 说 明 光 具 有 拨 动 性 。 从 光 电 效 应 现 象 上 分 析 , 光 又 具 有 粒 子 性 , 由 爱 因 斯 坦 方 程 来 描述 : h ν = ( 1 / 2 ) m v 2 m a x + A 。 2 .可 否 由 U s ′ν 曲 线 求 出 阴 极 材 料 的 逸 出 功 ? 答 : 可 以 。 由 爱 因 斯 坦 方 程 h υ = e | u s | + h υ o 可 求 出 斜 率 Δ u s / Δ υ = h / e 和 普 朗 克 常 数 , 还 可 以 求 出 截 距 ( h / e ) υ o , 再 由 截 距 求 出 光 电 管 阴 极 材 料 的 红 限 υ o , 从 而 求 出 逸 出 功 A = h υ o 。实 验 目 的 ( 1 ) 观 察 等 厚 干 涉 现 象 及 其 特 点 。 ( 2 ) 学 会 用 干 涉 法 测 量 透 镜 的 曲 率 半 径 与 微 小 厚 度 。实 验 方 法 原 理利 用 透 明 薄 膜 ( 空 气 层 ) 上 下 表 面 对 人 射 光 的 依 次 反 射 , 人 射 光 的 振 幅 将 分 成 振 幅 不 同 且 有 一 定 光 程 差 的 两 部 分 ,这 是 一 种 获 得 相 干 光 的 重 要 途 径 。 由 于 两 束 反 射 光 在 相 遇 时 的 光 程 差 取 决 于 产 生 反 射 光 的 薄 膜 厚 度 , 同 一 条 干 涉 条 纹 所对 应 的 薄 膜 厚 度 相 同 , 这 就 是 等 厚 干 涉 。 将 一 块 曲 率 半 径 R 较 大 的平凸 透 镜 的 凸 面 置 于 光 学平板 玻 璃 上 , 在 透 镜 的 凸面 和平板 玻 璃 的 上 表 面 间 就 形 成 一 层 空 气 薄 膜 , 其 厚 度 从 中 心 接 触 点 到 边 缘 逐 渐 增 加 。 当平行 的 单 色 光 垂 直 入 射 时 ,入 射 光 将 在 此 薄 膜 上 下 两 表 面 依 次 反 射 , 产 生 具 有 一 定 光 程 差 的 两 束 相 干 光 。 因 此 形 成 以 接 触 点 为 中 心 的 一 系 列 明 暗 交替 的 同 心 圆 环 — — 牛 顿 环 。 透 镜 的 曲 率 半 径 为 : λ λ ) ( 4 ) ( 4 2 2 n m y n m D n D m R − = − − = 实 验 步 骤 ( 1 ) 转 动 读 数 显 微 镜 的 测 微 鼓 轮 , 熟 悉 其 读 数 方 法 ; 调 整 目 镜 , 使 十 字 叉 丝 清 晰 , 并 使 其 水平线 与 主 尺平行 ( 判 断 的方 法 是 : 转 动 读 数 显 微 镜 的 测 微 鼓 轮 , 观 察 目 镜 中 的 十 字 叉 丝 竖 线 与 牛 顿 环 相 切 的 切 点 连 线 是 否 始 终 与 移 动 方 向平行 ) 。 ( 2 ) 为 了 避 免 测 微 鼓 轮 的 网 程 ( 空 转 ) 误 差 , 在 整 个 测 量 过 程 中 , 鼓 轮 只 能 向 一 个 方 向 旋 转 。 应 尽 量 使 叉 丝 的 竖 线 对 准 暗干 涉 条 纹 中 央 时 才 读 数 。 ( 3 ) 应 尽 量 使 叉 丝 的 竖 线 对 准 暗 干 涉 条 纹 中 央 时 才 读 数 。 ( 4 ) 测 量 时 , 隔 一 个 暗 环 记 录 一 次 数 据 。 ( 5 )

由 于 计 算 R 时 只 需 要 知 道 环 数 差 ma ′ | x ∆ 起 始 位 置 a 终 了 位 置 a ′ 1 8 .0 9 5 3 .5 7 5 1 0 4 .5 2 0 0 .4 5 2 0 2 3 .5 5 4 8 .0 3 5 1 0 4 .4 8 1 0 .4 4 8 1 3 8 .0 3 0 3 .5 7 3 1 0 4 .4 5 7 0 .4 4 5 7 4 3 .5 5 0 8 .1 0 0 1 0 4 .5 5 0 0 .4 5 5 0 5 8 .1 8 4 3 .6 8 0 1 0 4 .5 0 4 0 .4 5 0 4 6 3 .5 9 3 8 .0 8 0 1 0 4 .4 8 7 0 .4 4 8 7 = ∆ x 0 .4 4 9 9 8 m m 测 d 数 据 记 录 m m 次 数放 大 像 间 距 d 1 缩 小 像 间 距 d 2 a 1 a 1 ′ | a 1a 2 ′ | 1 7 .5 6 0 5 .7 7 4 1 .7 8 6 7 .3 5 7 6 .9 6 5 0 .4 1 0 2 5 .7 7 1 7 .5 6 1 1 .7 9 0 6 .9 3 3 7 .3 6 0 0 .4 2 8 3 7 .5 3 8 5 .7 6 6 1 .7 7 2 7 .3 8 1 6 .9 6 8 0 .4 1 3 4 5 .7 5 5 7 .5 4 9 1 .7 9 4 6 .9 1 0 7 .3 3 0 0 .4 2 0 5 7 .5 2 0 5 .7 5 3 1 .7 6 7 7 .3 5 5 6 .9 4 0 0 .4 1 5 6 5 .7 3 5 7 .5 1 5 1 .7 8 0 6 .9 5 1 7 .3 6 0 0 .4 0 9 = 1 d 1 .7 9 1 5 m m ; = 2 d 0 .4 1 5 8 m m 测 D 数 据 记 录 m m 狭 缝 位 置 b 测 微 目 镜 差 丝 位 置 b ′ D = | b4 1 0 5 .8 7 7 3 1 × = λ m m 。 2 ( ) 7 1 0 4 2 7 .2 − × = λ c u m m ; 包 含 因 子 k = 2 时 , λ 的 扩 展 不 确 定 度 ( ) λ c u U 2 = 结 果 表 达 式 为 4 1 0 ) 0 0 5 .0 8 7 7 .5 ( − × ± = + = U λ λ m m 。 1 .测 量 前 仪 器 调 节 应 达 到 什 么 要 求 ? 怎 样 才 能 调 节 出 清 晰 的 干 涉 条 纹 ? 2 .答 : 共 轴 , 狭 逢 和 棱 背平行 与 测 微 目 镜 共 轴 , 并 适 当 调 节 狭 逢 的宽 度 。 2 .本 实 验 如 何 测 得 两 虚 光 源 的 距 离 d ? 还 有 其 他 办 法 吗 ? 答 : d = ( d 1 * d 2 ) 1 / 2 或 利 用 波 长 λ 已 知 的 激 光 作 光 源 , 则 d = ( D / Δ x ) λ 3 .狭 缝 与 测 微 目 镜 的 距 离 及 与 双 棱 镜 的 距 离 改 变 时 , 条 纹 的 间 距 和数 量 有 何 变 化 ? 答 : 狭 缝 和 测 微 目 镜 的 距 离 越近, 条 纹 的 间 距 越 窄 , 数 量 不 变 , 狭 缝和 双 棱 镜 的 距 离 越近, 条 纹 间 距 越 宽 , 数 量 越 小 。 4 .在 同 一 图 内 画 出 相 距 为 d 虚 光 源 的 S 1 和 S 2 所 成 的 像 d 1 和 d 2 的 光 路 图 。实 验 目 的 ( 1 ) 掌 握 测 薄 透 镜 焦 距 的 几 种 方 法 ; ( 2 ) 掌 握 简 单 光 路 的 分 析 和 调 整 的 方 法 ; ( 3 ) 了 解 透 镜 成 像 原 理 , 掌 握 透 镜 成 像 规 律 ; ( 4 ) 进 一 步 学习不 确 定 度 的 计 算 方 法 。实 验 方 法 原 理 ( 1 ) 自 准 法当 光 ( 物 ) 点 在 凸 透 镜 的 焦平面 上 时 , 光 点 发 出 的 光 线 经 过 透 镜 变 成平行 光 束 , 再 经 过 在 透 镜 另 一 侧 的平面 镜 反 射 后又 汇 聚 在 原 焦平面 上 且 与 发 光 点 ( 物 点 ) 对 称 。 ( 2 ) 物 距 像 距 法测 出 物 距 ( u ) 与 相 距 ( v ) 代 入 公 式 : 1 / u + 1 / v = 1 / f 可 求 f ( 3 ) 共 轭 法保 持 物 与 屏 的 距 离 ( L ) 不 变 , 移 动 透 镜 , 移 动 的 距 离 为 ( e ) , 其 中 一 次 成 放 大 像 另 一 次 成 缩 小 像 , 放 大 像 1 / u + 1 / v = 1 / f , 缩 小 像 1 / ( u + e ) + 1 / ( ve 2 ) / 4 L 。 ( 4 ) 凹 透 镜 焦 距 的 测 量利 用 光 路 可 逆 原 理 , 将 凸 透 镜 所 成 的 实 像 作 为 凹 透 镜 的 物 , 即 可 测 出 凹 透 镜 成 实 像 的 物 距 和 像

距 , 代 入 公 式 1 / u + 1 / v = 1 / f 可 求 出 焦 距 f 。实 验 步 骤本 实 验 为 简 单 设 计 性 实 验 , 具 体 实 验 步 骤 由 学 生 自 行 确 定 , 必 要 时 课 建 议 学 生 按 照 实 验 原 理 及 方 法 中 的 顺 序 作 试 验 。 要 求 学 生 自 行 设 计 的 能 直 接 反 映 出 测 量 结 果 的 数 据 记 录 表 格 。数 据 处 理 ( 1 ) 自 准 法 , 物 距 像 距 法 , 则 凹 透 镜 焦 距 三 个 试 验 将 所 测 数 据 及 计 算 结 果 填 写 在 自 行 设 计 的 表 格 中 。 ( 2 ) 对 共 轭 法 的 测 量 数 据 及 处 理 实 例测 量 数 据 记 录 表 O 1 O 2 e = o 2e 2 ) / 4 L f O 1 左 O 1 右 O 1 O 2 左 O 2 右 O 2 5 2 .4 3 5 2 .9 0 5 2 .6 7 9 8 .0 0 9 9 .0 0 9 8 .5 0 4 5 .8 3 1 9 .8 2 1 9 .6 9 5 3 .5 0 5 2 .7 0 5 3 .1 0 9 7 .9 8 9 9 .2 0 9 8 .5 9 4 5 .4 9 1 9 .9 2 5 1 .6 7 5 2 .8 9 5 2 .2 8 9 9 .0 0 9 9 .5 0 9 9 .2 5 4 6 .9 7 1 9 .5 2 5 2 .7 0 5 2 .9 0 5 2 .8 0 9 8 .8 0 9 9 .2 1 9 9 .0 1 4 6 .2 1 1 9 .6 4 5 1 .3 0 5 2 .8 0 5 2 .0 5 9 8 .6 0 9 8 .9 0 9 8 .7 5 4 6 .7 0 1 9 .5 9 5 2 .3 4 5 2 .8 0 5 2 .5 7 9 8 .3 4 9 9 .1 0 9 8 .7 2 4 6 .1 5 1 9 .7 0 ① 不 确 定 度 的 计 算 过 程 : u A ( e ) = ( )

( ) = − − ∑ 1 6 6 6 1 2 e e i 0 .0 4 7 c m (((( )) )) e u B = 0 .3 0 c m u ( e ) = (((( )) )) (((( )) )) e u e u B A 2222 2222 ++++ = 0 .3 1 c m u ( L ) = 0 .3 0 c m 所 以 (((( )) )) (((( )) )) (((( )) )) (((( )) )) 2222 ---- 2222 2222 2222 2222 2222 2222 2222 2222 2222 2222 1 0 1 0 1 0 1 0 0 .3 6 8 0 .3 6 8 0 .3 6 8 0 .3 6 8 22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 u e L e L u L e L e L f f u u ( f ) = 0 .3 6 8 × 1 0 - 2 × 1 9 .6 8 3 c m = 0 .0 7 2 c m U = 2 u ( f ) = 0 .1 4 5 c m = 0 .1 c m ② 最 后 表 达 式 : f = ( 1 9 .7 ± 0 .1 ) c m 1 .你 认 为 三 种 测 量 凸 透 镜 焦 距 的 方 法 , 哪 种 最 好 ? 为 什 么 ? 答 : 共 轭 法 最 好 , 因 为 这 个 方 法 把 焦 距 的 测 量 归 结 为 对 可 以 精 确 测 定 的 量 L 和 e 的 测 量 , 避 免 了 在 测 量 u 和 v 时 , 由 于估 计 透 镜 光 心 位 置 不 准 确 所 带 来 的 误 差 。 2 .由 L e L f 4 2 2 − = 推 导 出 共 轭 法 测 f 的 标 准 相 对 合 成 不 确 定 度 传 递 公 式 。 根 据 实 际 结 果 , 试 说 明 u B ( L )、u B ( e )、u A ( e ) 哪 个 量 对 最 后 结 果 影 响 最 大 ? 为 什 么 ? 由 此 你 可 否 得 到 一 些 对 实 验 具 有 指 导 性 意 义 的 结 论 ? 答 : u A ( L ) 对 最 后 结 果 影 响 最大 , 因 为 L 为 单 次 测 量 量 。 对 O 1、O 2 的 测 量 时 , 要 采 用 左 右 逼近法 读 数 。 3 .测 量 凹 透 镜 焦 距 f 和 实 验 室 给 出 的 f 0 , 比 较 后 计 算 出 的 E 值 ( 相 对 误 差 ) 一 般 比 较 大 , 试 分 析 E 大 的 原 因 ? 答 : E 较 大 的 原 因 可 能 是 因 为 放 入 凹 透 镜 后 所 成 像 的 清 晰 度 很 难 确 定 , 即 像 的 聚 焦 情 况 不 好 , 从 而 导 致 很 难 测 出 清

推荐第9篇:大学物理创新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总结报告书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总结

一:物理实验对于物理的意义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的运动形式,相互作用及其转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基本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部门的诸多领域,是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基础。物理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实验学科,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物理学中的每一项突破都与实验密切相关。物理概念的确立,物理规律的发现,物理理论的确立都有赖于物理实验。

二:物理实验对于学生的意义

大学物理实验已经进行了两个学期,在这两个学期,通过二十几个物理实验,我们对物理学的理解和认识又更上了一步台阶。通过对物理实验的熟悉,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思路和实验器材的操作,进一步稳固了对相关的定理的理解,锻炼理性思维的能力。在提高我们学习物理物理兴趣的同时,培养我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基本科学实验能力。它也是我们进入大学接触的第一门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我们进行系统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能训练的重要必修课。它还能培养我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主动研究的创新与探索精神、爱护公物的优良品德”。

三:我眼中的物理实验的缺陷

1:实验目的与性质的单一性

21世纪的学科体系中,多种学科是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没有一门学科能独立于其他学科而单独生存,但是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全都是关于物理,这一单科的实验内容,很少牵涉到其他。有些实验完全是为了实验而实验,根本不追求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结合。

2:实验的不及时性及实验信息的不对称性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学科,在我们所学的物理内容中,更多的是关于公式定理的,这些需要及时的理解和记忆,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实验来进行。但是我们所做的实验,都是学过很久以后,甚至是已经学完物理学科后进行的,这就造成我们对物理知识理解的不及时性,不能达到既定的效果。而且,我们重复科学实验伟人的实验很大程度上是得知结论后凭借少量的实验数据轻易得出相似的结论,与前人广袤的数据量不可同日而语,这就造成实验信息的不对称性,-

大学物理实验总结报告书

不利于从本质上提高我们的实验能力。

3:实验课老师的经常变换性及与物理任课老师的不统一性

根据我们的选课状况,我们不可能一直选到同一个老师的课程,这就导致授课学习状况的不连续性,不利于学生系统连贯地掌握实验。而且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物理任课老师和实验任课老师采取的是两套不同的班子,这样各自在其所负责的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能力,这是无可厚非的,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能力都能更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吸收理解所学的知识。但是两套班子就有两套教学方法,两者之间可能很少交流沟通,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内容的重复,浪费了教学时间,也会出现强调的内容不一样

4:实验过程的不自主性

大学实验在于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让我们学会用实验的思维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重点。但是在我们的一系列实验中,总是老师对实验过程进行详细的解释、演示,实验过程中的所有疑难点、操作重点都已明确指出,我们所做的就是完成老师的演示,这使得实验过程变得枯燥,不具有自主学习性。

5:其他

除掉以上一些,其他还有诸如实验室器材老化或严重不足,实验室不完全向学生开放,只能在实验时进入,这就限制了一些专业的学生如果在遇到问题后,想到实验室实验求证的可能性„„但是这些都不是首要需求,对于我们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来说,所要求做的实验已经能满足我们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四:我针对缺陷提出的解决办法

1:对于初始阶段的单一性,我们可以理解为对基础的掌握和巩固,但是随着知识学习的深入,我认为后期应该多加入与其他学科综合的实验。并根据具体所学的专业,加入不同的内容,不能概而统之。如我们是学习热能的,主要是传热方面的知识,那么,可以将物理中的热学实验重点研究,有利于我们以后往专业方向的发展。

2:所以在设置物理实验时间的时候,应该设置在就在相关知识学习前后。设置在前,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也能完成相关实验,但是对其所包含的知识的理解还不到位,那么,在接来来对该内容的物理课讲解中,我们就能结合相关的实验更形象的理解;设置在紧跟着学习知识之后,可以使我们对所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验内容快速的理解记忆。另外,老师可以安排简单的自主实验,让我们根据实验数据自主得出实验结论。

--

大学物理实验总结报告书

3:我觉得在实验课程中可以采取导师制,一位导师只负责固定的一批学生。在与课程相关的物理实验中,结合及时性外,我们可以采用相同的老师任教,这样有助于对实验内容和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并在课余时间开展物理实验的选修课,让我们完成安排之外的实验,此时结合实验任课老师丰富的经验,我觉得我们就能更好的掌握到物理学知识。

4:强调实验的自主性,首先老师们可以用几节课的时间对实验室的器材的操作重点进行详解,使我们学会怎样操作,在以后的实验中,可以进行简单的讲解,如有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或者操作危险的地方进行提示,其他的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进行答疑解惑。这样会使我们在摸索的过程中熟悉实验,能让我们在实验中自己养成详细规划,谨慎操作的好习惯。

三:个人小结

详细回想我所做的实验,从一个参与的大学生角度,我觉得需要改善的就是以上这些。这样就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更好地锻炼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原理、正确选择与操作仪器、确定测量条件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大学物理教学改革还能进一步给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和选择余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增强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相互帮助的协作精神,使其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我们已经没有了再做物理实验的机会,自己总结提出以上观点,只是希望能给以后做实验的学弟学妹们一个更好的实验氛围。大学的各种实验,在注重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另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这些“新能力”也是21的核心竞争力,以完成实验指导书前言所说“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要求。

-

推荐第10篇: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格式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杨氏弹性模量的测定院专业学号姓名同组实验者2012 年月日

实验名称

一、实验目的

。。。。

。。。。。

二、实验原理

。。。。

。。。。。。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

。。。。。

四、数据处理与结果

。。。。

。。。。。

五、附件:原始数据

****说明:

第五部分请另起一页,将实验时的原始记录装订上,原始记录上须有教师的签名。

第11篇: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封面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绪论

实验一:电位差计的使用

实验二:用分光计测光波波长 实验三:静电场的描绘

实验四:模拟直流电离子透入疗法 姓名:杜雪

专业:2012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2班 学号:4112320050

第12篇:大学物理实验报告首页

成都工业学院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系部 专业班级 学号姓名分 组 号同 组 者指导教师实 验 室年月日

实验名称

一、实验目的:

1)

2)

二、实验仪器:

仪器用具: 仪器名称及主要规格(包括量程、分度值、精度等)、用具名称。

三、实验原理:

简明扼要地写出本实验的原理和测量方法要点,写出数据处理必须要用的一些主要公式,并标明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和物理意义、公式成立的条件等。画出简单原理图等。

电学、光学实验要画出电路图和光路图。

四、实验步骤:

根据操作的实际情况,写出实验内容和步骤,对于关键的难度大的步骤可以详细写出。

五、数据表格:

画出数据表格(写明物理量和单位)

以上部分为预习报告的内容,其中实验仪器中的主要规格如不清楚,可以先空下来在做实验时填写。

所写的预习报告做实验时,老师要检查并作记录。

六、数据和数据处理:

首先要列出全部原始数据,不要擅自修改,一般数据要填写在画好的表格里,然后进行测量结果的计算,要有计算过程。实验处理结果中有作图要求的应按作图规则用方格纸或坐标纸细心绘制。

实验中要将测量的数据填写到预习报告拟定的表格中,测量完毕指导教师检查并签

字后的页为原始数据,必须装订在实验报告中。若原始数据较杂乱,可以重新列表填写数据,但有老师签字的原始数据页须附上,且新列表格中的数据须与原始数据一致。

按实验要求处理数据。包括误差(或不确定度)处理。

八、写出结果表达式:

得出结果(结论)。

九、分析误差来源:

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数据结果、误差分析等进行总结(以分析系统误差为主)。

十、讨论及回答问题:

必要时对实验结果、验证的问题进行讨论,做出结论,提出进一步的想法呵建议。 另外要回答教师指定的问题。

说明(本文档蓝色字体为说明性文字):

1、每个实验项目包含:实验预习(预习系统和预习报告)、实验操作训练、撰写实验报告。由于实验室安排不过来,暂不进行实验考试。每个实验项目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预习实验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总评成绩为实验个数的平均成绩。

2、每班都按20组提前划分好,分组及组员不变。学生确实因病不能按排序参加实验者,需提前请假(辅导员签字)并确定补该实验的时间,无故耽误实验者本次实验为0,因请假却没有时间补实验者,本次实验算缺考,需要下学期补做,不补者实验总评不合格。

3、每次做实验,到达实验室时,准备提交上次实验的实验报告和本次试验的预习报告。

4、预习报告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表格六个内容。

5、预习报告是实验报告的前部分,在进行实验操作前完成。

6、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报告首页要用成都工业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纸,作图要用坐标纸;报告中的线路图、光路图、表格必须用直尺画。

补充说明:

同时请电气系、计算机系、通信系12级本科班的同学注意:

(1)除了实验基础知识讲授外,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的主要体现就是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有三次考核:预习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

(2)在每次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技能的实训之前,应根据预习系统的时间安排进行该实验项目的实验预习;

(3)到实验室时应携带预习报告。预习报告是实验报告的前一部分,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和步骤,特别是数据表格要提前制作好。

(4)在实验室操作时,将实验测量的数据填写到预习报告的表格中。

(5)实验实训完成后,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是实验又一重要的内容,需要在课后完成,主要体现在实验报告中,及实验报告的后一部分,包括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和回答问题等。

(6)实验报告中的前一部分不需要重写,只需要将预习报告与数据处理为主的实验报告后一部分装订在一起,就是完整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需要在下一次做实验时上交。

为了迎接

三、四年后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实验报告应统

一、规范,采用A4纸写,至少首页要统一格式,各班班委可以协商,打印一张首页后,再复印以降低费用。

另外每次实验会使用

一、两张坐标纸。坐标纸采用25×17cm的格式,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统一采购,使价格降至每张0.10元,甚至更低。

第13篇: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要求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要求

一、预习报告要求

1.预习报告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五个部分,采用学校统一的“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实践性环节报告用纸”书写,不允许打印。

2.预习报告要求有一定的字数,不能过少,该有的图、表一定要画上。

3.预习报告内容要求能反映实验所有环节,学生能直接看预习报告完成实验的内容。

4.无预习报告者不允许进入实验室做实验。

二、原始数据记录要求

1.原始数据记录要求清晰明了,该有的物理量、包括单位一定要写上。

2.原始数据必须得到实验老师的认可,有实验老师的签名才算有效。

3.原始数据要求用黑色或蓝色字迹签字笔书写(画图除外)。

4.原始数据记录一经教师签字即不允许作任何改动,否则视为无效。

三、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记录,数据处理、思考题七个部分,采用学校统一的“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实践性环节报告用纸”书写,不允许打印。

2.实验报告中实验数据记录要求将原始数据的数据在实验报告中重新誊写一份,以便处理,不能直接使用原始数据记录或者在原始数据记录页上直接处理数据。

3.数据处理中所有要求画图的处理方式均应在正果的坐标纸上进行作图。

4.实验报告和预习报告不能互用,预习报告中写过的部分实验报告要求重写。

5.实验报告数据处理要求有详细地处理步骤,不能仅有最终答案。误差处理参考课本第一章和第二章。

四、实验报告装订要求

1.装订实验报告时要求实验报告在前、实验原始数据在中间、预习报告在后统一装订在一起,不要分开装订。

2.报告的第一页要求写清楚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缺一不可。

五、实验报告上交要求

1.上交实验报告时以班级为单位放好,每班放置一摞,不要管是否同一个实验。

2.一般是第二周或者第二次做实验时上交第一个实验的实验报告。

第14篇: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统一

深 圳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课 程 名 称:

实 验 名 称:

学院:

专业:

指 导 教 师:

报告人:学号:班级:

实 验 时 间: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

上页封面需打印,以下内容为实验报告要求的实验项目只能手写  实验目的与要求;

 实验原理及内容;

 实验方法、步骤;

 实验仪器;

 数据处理分析、结果;

 指导教师批阅意见。

第15篇: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格式

重庆工商大学实验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 指导教师 得分

实验题目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仪器:仪器名称、规格、型号

三、实验原理:

按照教师讲解要求简单明阐述原理内容、主要公式、原理图(电路图、光路图等),避免照抄教材中不需做实验的内容。

四、实验步骤:根据具体实验内容的要求写,避免照抄教材中不需要做的实验内容。

五、数据记录:

根据实验内容设计好数据表格,以备实验中记录所测原始数据。注意符号的使用应与实验原理一致,并注明单位。(实验结束后原始数据必须交教师签字认可,最后上交的实验报告必须附上有教师签字署名的实验原始数据)

六、数据处理及误差计算:

按要求各实验具体的要求,计算、作图得出实验结果,计算误差。最后必须正确地表示出实验结果

七、本实验产生测量误差的因素分析:

分析和讨论的内容包括实验现象、误差来源及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个人的心得体会和见解等。

第16篇: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范本

Yls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范本

- 1

Yls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范本

- 3

Yls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范本

- 5

第17篇: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格式

这是一篇由xiexiebang.com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关于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格式的文章,希望对尊敬的xiexiebang.com范文大全的读者有帮助。

一、演示目的

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

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

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

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生

五、讨论与思考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雷电暴风雨时,最好不要在空旷平坦的田野上行走。为什么?

xiexiebang.com范文大全将继续为您提供关于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格式的文章,请继续关注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18篇:大学物理实验报告霍尔效应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霍尔效应

一、实验名称:霍尔效应原理及其应用

二、实验目的:

1、了解霍尔效应产生原理;

2、测量霍尔元件的、曲线, 了解霍尔电压与霍尔元件工作电流、直螺线管的励磁电流间的关系;

3、学习用 霍尔元件测量磁感应强度的原理和方法,测量长直螺旋管轴向磁感应强度及分 布;

4、学习用对称交换测量法(异号法)消除负效应产生的系统误差。

三、仪器用具:YX-04 型霍尔效应实验仪(仪器资产编号)

四、实验原理:

1、霍尔效应现象及物理解释霍尔效应从本质上讲是运动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洛 仑兹力作用而引起的偏转。当带电粒子(电子或空穴)被约束在固体材料中,这 种偏转就导致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上产生正负电荷的聚积,从而形成附 加的横向电场。对于图1 所示。半导体样品,若在x 方向通以电流,在z 方向 加磁场,则在y 方向即样品A、A′电极两侧就开始聚积异号电荷而产生相应的 电场,电场的指向取决于样品的导电类型。显然,当载流子所受的横向电场力 时电荷不断聚积,电场不断加强,直到样品两侧电荷的积累就达到平衡,即样 品

A、A′间形成了稳定的电势差(霍尔电压)。设为霍尔电场,是载流子在电流 方向上的平均漂移速度;样品的宽度为,厚度为,载流子浓度为,则有:(1-1)

因为,,又根据,则(1-2)其中称为霍尔系数,是反映材料霍尔效应强弱的重要 参数。只要测出、以及知道和,可按下式计算:(1-3)(1-4)为霍尔元件灵敏度。

根据RH 可进一步确定以下参数。(1)由的符号(霍尔电压的正负)判断样品的导 电类型。判别的方法是按图1 所示的和的方向(即测量中的+,+),若测得的

2、霍尔效应中的副效应 及其消除方法上述推导是从理想情况出发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产生上述 霍尔效应的同时还伴随产生四种副效应,使的测量产生系统误差,如图 2 所示。

(1)厄廷好森效应引起的电势差。由于电子实际上并非以同一速度v 沿y 轴负向 运动,速度大的电子回转半径大,能较快地到达接点3 的侧面,从而导致3 侧 面较4 侧面集中较多能量高的电子,结果

3、4 侧面出现温差,产生温差电动势。

可以证明。的正负与和的方向有关。(2)能斯特效应引起的电势差。焊点

1、2 间接触电阻可能不同,通电发热程度不同,故

1、2 两点间温度可能不同,于是 引起热扩散电流。与霍尔效应类似,该热扩散电流也会在

3、4 点间形成电势差。

若只考虑接触电阻的差异,则的方向仅与磁场的方向有关。(3)里纪-勒杜克效 应产生的电势差。上述热扩散电流的载流子由于速度不同,根据厄廷好森效应 同样的理由,又会在

3、4 点间形成温差电动势。的正负仅与的方向有关,而与 的方向无关。(4)不等电势效应引起的电势差。由于制造上的困难及材料的不均 匀性,

3、4 两点实际上不可能在同一等势面上,只要有电流沿x 方向流过,即 使没有磁场,

3、4 两点间也会出现电势差。的正负只与电流的方向有关,而与 的方向无关。综上所述,在确定的磁场和电流下,实际测出的电压是霍尔

效应 电压与副效应产生的附加电压的代数和。可以通过对称测量方法,即改变和磁 场的方向加以消除和减小副效应的影响。在规定了电流和磁场正、反方向后, 可以测量出由下列四组不同方向的和组合的电压。即:,:,:,:,:然后 求,,,的代数平均值得:

通过上述测量方法,虽然不能消除所有的副效应,但较小,引入的误差不 大,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霍尔效应电压可近似为(1-6)

3、直螺线管中的磁场分

1、以上分析可知,将通电的霍尔元件放置在磁场中,已知霍尔元件灵敏度, 测量出和,就可以计算出所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1-7)

2、直螺旋管离中点处 的轴向磁感应强度理论公式:(1-8)式中,是磁介质的磁导率,为螺旋管的匝数, 为通过螺旋管的电流,为螺旋管的长度,是螺旋管的内径,为离螺旋管中点的 距离。X=0 时,螺旋管中点的磁感应强度(1-9)

五、实验内容:测量霍尔元件的、关系;

1、将测试仪的\"调节\"和\"调节\"旋 钮均置零位(即逆时针旋到底),极性开关选择置\"0\"。

2、接通电源,电流表显 示\"0.000\"。有时,调节电位器或调节电位器起点不为零,将出现电流表指示末 位数不为零,亦属正常。电压表显示\"0.0000\"。

3、测定关系。取=900mA,保持 不变;霍尔元件置于螺旋管中点(二维移动尺水平方向14.00cm 处与读数零点对 齐)。顺时针转动\"调节\"旋钮,依次取值为1.00,2.00,…,10.00mA,将和极 性开关选择置\"+\"和\"-\"改变与的极性,记录相应的电压表读数值,填入数据记 录表 1。

4、以为横坐标,为纵坐标作图,并对曲线作定性讨论。

5、测定关系。

取=10 mA,保持不变;霍尔元件置于螺旋管中点(二维移动尺水平方向14.00cm 处与读数零点对齐)。顺时针转动\"调节\"旋钮,依次取值为0,100,200,…, 900 mA,将和极性开关择置\"+\"和\"-\"改变与的极性,记录相应的电压表读数值, 填入数据记录表2。

6、以为横坐标,为纵坐标作图,并对曲线作定性讨论。测 量长直螺旋管轴向磁感应强度

1、取=10 mA,=900mA。

2、移动水平调节螺钉, 使霍尔元件在直螺线管中的位置(水平移动游标尺上读出),先从 14.00cm 开始, 最后到0cm 点。改变和极性,记录相应的电压表读数值,填入数据记录表3, 计算出直螺旋管轴向对应位置的磁感应强度。

3、以为横坐标,为纵坐标作图, 并对曲线作定性讨论。

4、用公式(1-8)计算长直螺旋管中心的磁感应强度的理 论值,并与长直螺旋管中心磁感应强度的测量值比较,用百分误差的形式表示 测量结果。式中,其余参数详见仪器铭牌所示。

六、注意事项:

1、为了消除副 效应的影响,实验中采用对称测量法,即改变和的方向。

2、霍尔元件的工作电 流引线与霍尔电压引线不能搞错;霍尔元件的工作电流和螺线管的励磁电流要 分清,否则会烧坏霍尔元件。

3、实验间隙要断开螺线管的励磁电流与霍尔元件 的工作电流,即和的极性开关置0 位。

4、霍耳元件及二维移动尺容易折断、变 形,要注意保护,应注意避免挤压、碰撞等,不要用手触摸霍尔元件。

七、数 据记录:KH=23.09,N=3150 匝,L=280mm,r=13mm 表1 关系 (=900mA)(mV)(mV)(mV)(mV)

1.00 0.28-0.27 0.31-0.30 0.29 2.00 0.59-0.58 0.63-0.64 0.613.00 0.89-0.87 0.95-0.96 0.904.00 1.20-1.16 1.27-1.29 1.235.00 1.49-1.46

1.59-1.61 1.546.00 1.80-1.77 1.90-1.93 1.857.00 2.11-2.07 2.22-2.25

2.178.00 2.41-2.38 2.65-2.54 2.479.00 2.68-2.69 2.84-2.87 2.7710.00

2.99-3.00 3.17-3.19 3.09 表2 关系(=10.00mA)

(mV)(mV)(mV)(mV)

0-0.10 0.08 0.14-0.16 0.12 100 0.18-0.20 0.46-0.47 0.33200 0.52- 0.54

0.80-0.79 0.66300 0.85-0.88 1.14-1.15 1.00400 1.20-1.22 1.48- 1.49

1.35500 1.54-1.56 1.82-1.83 1.69600 1.88-1.89 2.17-2.16 2.02700

2.23-2.24 2.50-2.51 2.37800 2.56-2.58 2.84-2.85 2.71900 2.90-2.92

3.18-3.20 3.05 表3 关系=10.00mA,=900mA (mV)(mV)(mV)(mV)B×10-3T 00.54-0.56-0.73-0.74 2.88 0.5 0.95-0.99 1.17-1.18 4.641.0 1.55-1.58

1.80-1.75 7.232.0 2.33 2.37-2.88-2.52 10.574.0 2.74-2.79 2.96-2.94 12.306.0 2.88-2.9

第19篇: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北方民族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王建明

姓名:张国生

学号:XX0233

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学院

班级:05信计2班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任务

精确测定银川地区的重力加速度

二、实验要求

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不超过5%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初步确定有以下六种模型方案:

方法

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量

所用仪器为:打点计时器、直尺、带钱夹的铁架台、纸带、夹子、重物、学生电源等.

利用自由落体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选择理想纸带,找出起始点0,数出时间为t的p点,用米尺测出op的距离为h,其中t=0.02秒×两点间隔数.由公式h=gt2/2得g=2h/t2,将所测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

二、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

三、取半径为r的玻璃杯,内装适当的液体,固定在旋转台上.旋转台绕其对称轴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这时液体相对于玻璃杯的形状为旋转抛物面

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

取液面上任一液元a,它距转轴为x,质量为m,受重力mg、弹力n.由动力学知:

ncosα-mg=0(1)

nsinα=mω2x(2)

两式相比得tgα=ω2x/g,又tgα=dy/dx,∴dy=ω2xdx/g,

∴y/x=ω2x/2g.∴g=ω2x2/2y.

.将某点对于对称轴和垂直于对称轴最低点的直角坐标系的坐标x、y测出,将转台转速ω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

四、光电控制计时法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

五、用圆锥摆测量

所用仪器为:米尺、秒表、单摆.

使单摆的摆锤在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用直尺测量出h(见图1),用秒表测出摆锥n转所用的时间t,则摆锥角速度ω=2πn/t

摆锥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mgtgθ,而tgθ=r/h所以mgtgθ=mω2r由以上几式得:

g=4π2n2h/t2.

将所测的n、t、h代入即可求得g值.

方法

六、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

在摆角很小时,摆动周期为:

通过对以上六种方法的比较,本想尝试利用光电控制计时法来测量,但因为实验室器材不全,故该方法无法进行;对其他几种方法反复比较,用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原理、方法都比较简单且最熟悉,仪器在实验室也很齐全,故利用该方法来测最为顺利,从而可以得到更为精确的值。

四、采用模型六利用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

摘要:

重力加速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参量。地球上各个地区重力加速度的数值,随该地区的地理纬度和相对海平面的高度而稍有差异。一般说,在赤道附近重力加速度值最小,越靠近南北两极,重力加速度的值越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约为1/300。研究重力加速度的分布情况,在地球物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专门仪器,仔细测绘各地区重力加速度的分布情况,还可以对地下资源进行探测。

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内观察一个圣灯的缓慢摆动,用他的脉搏跳动作为计时器计算圣灯摆动的时间,他发现连续摆动的圣灯,其每次摆动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与圣灯摆动的幅度无关,并进一步用实验证实了观察的结果,为单摆作为计时装置奠定了基础。这就是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应用单摆来测量重力加速度简单方便,因为单摆的振动周期是决定于振动系统本身的性质,即决定于重力加速度g和摆长l,只需要量出摆长,并测定摆动的周期,就可以算出g值。

实验器材:

单摆装置(自由落体测定仪),钢卷尺,游标卡尺、电脑通用计数器、光电门、单摆线

实验原理:

单摆是由一根不能伸长的轻质细线和悬在此线下端体积很小的重球所构成。在摆长远大于球的直径,摆锥质量远大于线的质量的条件下,将悬挂的小球自平衡位置拉至一边(很小距离,摆角小于5°),然后释放,摆锥即在平衡位置左右作周期性的往返摆动,如图2-1所示。

f=psinθ

f

θ

t=pcosθ

p=mg

l

图2-1单摆原理图

摆锥所受的力f是重力和绳子张力的合力,f指向平衡位置。当摆角很小时(θ

sinθ=

f=psinθ=-mg=-mx(2-1)

由f=ma,可知a=-x

式中负号表示f与位移x方向相反。

单摆在摆角很小时的运动,可近似为简谐振动,比较谐振动公式:a==-ω2x

可得ω=

于是得单摆运动周期为:

t=2π/ω=2π(2-2)

t2=l(2-3)

或g=4π2(2-4)

利用单摆实验测重力加速度时,一般采用某一个固定摆长l,在多次精密地测量出单摆的周期t后,代入(2-4)式,即可求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由式(2-3)可知,t2和l之间具有线性关系,为其斜率,如对于各种不同的摆长测出各自对应的周期,则可利用t2—l图线的斜率求出重力加速度g。

试验条件及误差分析:

上述单摆测量g的方法依据的公式是(2-2)式,这个公式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否则将使测量产生如下系统误差:

1.单摆的摆动周期与摆角的关系,可通过测量θ

1、θ2的周期值进行比较。在本实验的测量精度范围内,验证出单摆的t与θ无关。

实际上,单摆的周期t随摆角θ增加而增加。根据振动理论,周期不仅与摆长l有关,而且与摆动的角振幅有关,其公式为:

t=t0[1+()2sin2+()2sin2+……]

式中t0为θ接近于0o时的周期,即t0=2π

2.悬线质量m0应远小于摆锥的质量m,摆锥的半径r应远小于摆长l,实际上任何一个单摆都不是理想的,由理论可以证明,此时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其摆动周期为:

3.如果考虑空气的浮力,则周期应为:

式中t0是同一单摆在真空中的摆动周期,ρ空气是空气的密度,ρ摆锥是摆锥的密度,由上式可知单摆周期并非与摆锥材料无关,当摆锥密度很小时影响较大。

4.忽略了空气的粘滞阻力及其他因素引起的摩擦力。实际上单摆摆动时,由于存在这些摩擦阻力,使单摆不是作简谐振动而是作阻尼振动,使周期增大。

上述四种因素带来的误差都是系统误差,均来自理论公式所要求的条件在实验中未能很好地满足,因此属于理论方法误差。此外,使用的仪器如千

第20篇: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空气比热容测定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班号:车辆11

姓名:刘娟娟

学号:2110105001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