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中国现代诗人(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29 15:00:4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国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歌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中国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歌,一起来看看。

中国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歌

1、《冬天的池沼》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

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

冬天的池沼,

荒芜得像老人的发--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

冬天的池沼,

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

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中国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歌

2、《手推车》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芽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中国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歌

3、《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中国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歌

4、《树》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生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中国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歌

5、《时代》

我站立在低矮的屋檐下

出神地望着蛮野的山岗

和高远空阔的天空,

很久很久心里像感受了什么奇迹,

我看见一个闪光的东西

它像太阳一样鼓舞我的心,

在天边带着沉重的轰响,

带着暴风雨似的狂啸,

隆隆滚辗而来……

我向它神往而又欢呼!

当我听见从阴云压着的雪山的那面

传来了不平的道路上巨轮颠簸的轧响

像那些奔赴婚扎的新郎

——纵然我知道由它所带给我的

并不是节日的狂欢

和什么杂耍场上的哄笑

却是比一千个屠场更残酷的景象,

而我却依然奔向它

带着一个生命所能发挥的热情。

我不是弱者——我不会沾沾自喜,

我不是自己能安慰或欺骗自己的人

我不满足那世界曾经给过我的

——无论是荣誉,无论是耻辱

也无论是阴沉沉的注视和黑夜似的仇恨

以及人们的目光因它而闪耀的幸福

我在你们不知道的地方感到空虚

给我生活的世界

我永远伸张着两臂

我要求攀登高山

我要求横跨大海

我要迎接更高的赞扬,更大的毁谤

更不可解的怨,和更致命的打击——

都为了我想从时间的深沟里升腾起来……

没有了个人的痛苦会比我更甚的——

我忠实于时代,献身于时代,而我却沉默着

不甘心地,像一个被俘虏的囚徒

在押送到刑场之前沉默着

我沉默着,为了没有足够响亮的语言

像初夏的雷霆滚过阴云密布的天空

舒发我的激情于我的狂暴的呼喊

奉献给那使我如此兴奋如此惊喜的东西

我爱它胜过我曾经爱过的一切

为了它的到来,我愿意交付出我的生命

交付给它从我的内体直到我的灵魂

我在它的前面显得如此卑檄

甚至想仰卧在地面上

让它的脚像马路一样踩过我的胸膛

推荐第2篇:中国100位著名现代诗人 及著名诗作

中国100位著名现代诗人

20世纪20年代: 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穆木天冯至

20世纪30年代: 林徽因戴望舒李广田艾青卞之琳何其芳南星辛笛覃子豪纪弦

20世纪40年代: 王佐良陈敬容杜运燮穆旦罗寄一郑敏唐祈袁可嘉牛汉屠岸

20世纪50年代: 周梦蝶羊令野方思余光中洛夫罗门蓉子痖弦昌耀林泠

20世纪60年代: 郑愁予任洪渊杨牧叶维廉食指

20世纪70年代: 江河北岛芒克多多舒婷刘自立严力杨炼梁小斌顾城 20世纪80年代(上): 周伦佑于坚翟永明王小妮欧阳江河廖亦武孙文波吕德安韩东骆一禾

20世纪80年代(下): 孟浪陆忆敏陈东东万夏杨黎张枣李亚伟西川海子小海

20世纪90年代(上) 诗阳李元胜马永波臧棣树才伊沙余怒吴晨骏戈麦蓝蓝桑克西渡杨键徐江安琪

20世纪90年代(下) 孙磊木朵康城朵渔胡续冬巫昂范想廖伟棠沈浩波吕叶马兰庞培宋非杨小滨章平

20世纪20年代

徐志摩 〖再别康桥〗〖偶然〗〖我等候你〗 闻一多 〖幻中之邂逅〗〖孤雁〗〖死水〗 李金发 〖夜之歌〗〖爱憎〗〖时之表现〗 穆木天 〖苍白的钟声〗〖苏武〗〖落花〗

冯至

〖十四行集(节选)〗〖蚕马〗〖帷幔——乡间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

林徽因 〖仍然〗〖无题〗〖秋天,这秋天〗 戴望舒 〖雨巷〗〖烦忧〗〖我用残损的手掌〗 李广田 〖秋灯〗〖笑的种子〗〖地之子〗

艾青

〖时代〗〖大堰河——我的保姆〗〖给太阳〗 卞之琳 〖断章〗〖妆台(古意新拟)〗〖古镇的梦〗 何其芳 〖预言〗〖圆月夜〗〖声音〗 南星

〖守墓人〗〖石象辞〗〖响尾蛇〗 辛笛

〖航〗〖风景〗〖再见,蓝马店〗 覃子豪 〖过黑发桥〗〖瓶之存在〗〖吹箫者〗 纪弦

〖幻象〗〖狼之独步〗〖过程〗

20世纪40年代

王佐良 〖他〗〖巴黎码头边〗〖1948年圣诞〗 陈敬容 〖珠和觅珠人〗〖出发〗〖题罗丹作《春》〗 杜运燮 〖Narcius〗〖山〗〖秋〗

穆旦

〖合唱二章又题∶Chorus二章〗〖森林之魅〗〖葬歌〗 罗寄一 〖音乐的抒情诗〗〖一月一日〗〖序〗 郑敏

〖Fantasia〗〖寂寞〗〖成熟的寂寞〗 唐祈

〖游牧人〗〖女犯监狱〗〖时间与旗〗 袁可嘉 〖沉钟〗〖走近你〗〖冬夜〗

牛汉

〖鹰的诞生〗〖汗血马〗〖华南虎〗 屠岸

〖纸船〗〖城楼图铭〗〖潮水湾里的倒影〗

20世纪50年代

周梦蝶 〖逍遥游〗〖菩提树下〗〖托钵者〗 羊令野 〖蝉〗〖秋兴〗〖无题十二行〗

方思

〖仙人掌〗〖夜歌〗〖竖琴与长笛(节选)〗 余光中 〖芝加哥〗〖白玉苦瓜〗〖秦俑〗 洛夫

〖烟之外〗〖湖南大雪〗〖巨石之变〗 罗门

〖麦坚利堡〗〖第九日的底流〗〖观海〗 蓉子

〖一朵青莲〗〖晨的恋歌〗〖夏,在雨中〗 痖弦

〖山神〗〖深渊〗〖给超现实主义者〗

昌耀

〖花朵受难〗〖现在是夏天〗〖朝朝暮暮(五首)〗 林泠

〖阡陌〗〖散场以后〗〖不系之舟〗

20世纪60年代

郑愁予 〖错误〗〖崖上〗〖最后的春闱〗 任洪渊 〖北京古司天台下〗〖司马迁的第二创世纪(组诗)〗〖汉字,二零零零(组诗选三)〗

杨牧

〖水之湄〗〖延陵季子挂剑〗〖林冲夜奔(节选)〗 叶维廉 〖赋格(Fugue)〗〖水乡之歌〗〖追寻〗

食指

〖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鱼儿三部曲〗

20世纪70年代

江河

〖没有写完的诗〗〖回旋〗〖从这里开始(组诗)〗 北岛

〖回答〗〖宣告〗〖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芒克

〖阳光中的向日葵〗〖死后也还会衰老〗〖城市〗 多多

〖致太阳〗〖手艺〗〖玛格丽和我的旅行〗 舒婷

〖致橡树〗〖神女峰〗〖会唱歌的鸢尾花〗

刘自立 〖一日又见庞德〗〖芳香如我的消失〗〖理性析梦〗 严力

〖还给我〗〖反省创造无奈〗〖我是雪〗

杨炼

〖人与火组诗(选三)〗〖《易经》、你及其他〗〖诺日朗〗 梁小斌 〖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你让我一个人走进少女的内心〗

顾城

〖弧线〗〖生命幻想曲〗〖回家〗

20世纪80年代(上) 周伦佑 〖镜中的石头〗〖想象大鸟〗〖在刀锋上完成的句法转换〗 于坚

〖作品111号〗〖我的女人是沉默的女人〗〖零档案〗 翟永明 〖女人(组诗选四)〗〖静安庄(组诗选二)〗〖黑房间〗 王小妮 〖青绿色的脉〗〖悬空而挂〗〖白纸的内部(二首)〗 欧阳江河〖傍晚穿过广场〗〖咖啡馆〗〖玻璃工厂〗 廖亦武 〖辞〗〖海〗〖渊〗 孙文波 〖歌颂〗〖回旋〗〖客居〗

吕德安 〖群山之中〗〖死亡组诗〗〖陶弟的土地〗 韩东

〖你见过大海〗〖沉默——歌词〗〖有关大雁塔〗 骆一禾 〖诗歌〗〖女神〗〖蜜〗

20世纪80年代(下)

孟浪

〖冬天〗〖这一阵乌鸦刮过来〗〖连朝霞也是陈腐的〗

陆忆敏 〖美国妇女杂志〗〖年终〗〖出梅入夏〗 陈东东 〖未完成〗〖时代广场〗〖炼丹者巷22号〗 万夏

〖彼女〗〖渡湖〗〖度光阴的人〗

杨黎

〖鸟之后〗〖少女十四行〗〖撒哈拉沙漠上的三张纸牌〗 张枣

〖何人斯〗〖十月之水〗〖卡夫卡致菲丽丝〗 李亚伟 〖中文系〗〖少年与光头〗〖秋天的红颜〗

西川

〖把羊群赶下大海〗〖虚构的家谱〗〖厄运(节选)〗 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天,十个海子〗〖弥赛亚(节选)〗 小海

〖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田园〗〖村庄组诗(节选)〗

20世纪90年代(上)

诗阳

〖人类的宣言(长诗节选)〗〖影子之歌(长诗节选)〗〖致半岛与太阳的影子(散文诗)〗

李元胜 〖走得太快的人〗〖翻书的时候〗〖必须〗

马永波 〖日子如一对沉默的僧侣〗〖连通器∶一道做错的物理题〗〖本地现实∶必要的虚构〗

臧棣

〖完成〗〖个人书信史话〗〖抒情诗〗

树才

〖忘掉昨天吧〗〖对不起虚无也结束不了……〗〖多么薄,多么寒冷〗

伊沙

〖结结巴巴〗〖某日经过广场〗〖《等待戈多》〗 余怒

〖布道者〗〖衰老〗〖现出〗

吴晨骏 〖回到纸上〗〖不知名的东西〗〖断章〗 戈麦

〖誓言〗〖沧海〗〖天鹅〗 蓝蓝

〖一件事情〗〖盲者〗〖遗失〗

桑克

〖夜泊秦淮〗〖漫长与不可以的狂欢节〗〖组诗∶农场〗 西渡

〖午后之歌〗〖一个钟表匠人的记忆〗〖雪〗〖蛇〗 杨键

〖在黄昏〗〖悲伤〗〖骰子的八面〗 徐江

〖世界〗〖写在七月的玄言诗〗〖感伤〗 安琪

〖未完成〗〖第三说〗〖之七〗 20世纪90年代(下)

孙磊

〖诗歌〗〖述说〗〖声音〗

木朵

〖五月的悲伤〗〖暗器〗〖十面埋伏〗

康城

〖之前〗〖来不及品尝你身体里的酒和火焰〗〖溯溪〗 朵渔

〖宿命的熊〗〖西风颂〗〖我的厨子,我的下人(组诗)〗 胡续冬 〖水边书〗〖槐花〗〖蔚秀园〗

巫昂

〖情歌没有镜头〗〖有两个不眠之夜〗〖到处都是孤寂的生活〗 范想

〖车过仙鱼桥〗〖献诗〗〖春日臆想曲〗

廖伟棠 〖夏天,神秘主义的失败之歌〗〖草莓果园〗〖歌(组诗)〗 沈浩波 〖词语的变迁〗〖雨中抒情〗〖屋檐〗

吕叶

〖是谁在中间走着〗〖如此纯净的夜〗〖时间加速度〗 马兰

〖一代人〗〖献词〗〖荷花少女〗 庞培

〖夜歌〗〖风中的味道〗〖蔷薇〗 宋非

〖林中路〗〖虚构图案〗〖轮回(节选)〗 杨小滨 〖灯塔〗〖音乐会〗〖四季歌〗

章平

〖远不可及的事物〗〖三座房子放在三个位置〗〖我从瞬息穿过这枚镜子〗

徐志摩林徽因余光中舒婷北岛席慕容

喜欢林徽因,一定程度上因为她是最美的才女。 我喜欢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去寻找光明

推荐第3篇:中国十大诗人档案

中国十大诗人

中国十大诗人,也称“中国近现代十大诗人”,一般是指中国近代、现代活跃于中国诗坛,并且推动了文学繁荣发展,具有影响力的诗人总称,在中国诗史上说法不一,较为公认指:胡适、艾青、徐志摩、海子、洛夫、汪国真、易白、北岛、舒婷、席慕蓉、食指。他们或曾经文坛活跃一时,却凭借风靡国内外的经典诗歌代表作被读者所铭记。

中国十大诗人之说最初起源于网友的讨论,一直到2016年一位热衷研究中国诗歌史的外国诗歌学者对中国互联网讨论十大诗人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比对,并收集诗人的作品进行研究,最后写了论文加以论证,才最终形成了比较有说服力的“中国十大诗人”之称。

简称由来

十大诗人之说,由来已久。但十大诗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外国诗学者和文学研究者的论文说法不一,一直到2016年一位学者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做了各种统计数据,通过数据的显示,他客观论证了胡适、艾青、徐志摩、海子、洛夫、汪国真、易白、北岛、舒婷、席慕蓉、食指等十大诗人是较为普通公认的说法。

他们还专门收集了这些诗人生平创作过的作品,以及这些诗人生平对中国诗坛乃至中国文坛的影响等等,做了各种数据性的评估和论证,最终形成了十大诗人的名单。尽管这只是外国诗歌学者研究中国近代、现代、当代诗歌历史的研究报告,但却被广泛公认。

NO.1 胡适(已故)

诗人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一、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

一、自由主义的先驱。

二、拥有三十六个博士头衔。

三、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胡适自传》等。多部作品广为流传。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NO.2 艾青(已故)

诗人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曾用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鱼化石》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NO.3 徐志摩(已故)

诗人徐志摩(1897.1.15~1931.11.19),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南湖、海谷、云中鹤等笔名。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徐志摩是由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往后他便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并加入文学研究会。他与胡适、陈西滢等人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徐志摩担任翻译。徐志摩曾游历苏、英、美、日、印、德、意、法等国家进行自修,并于1926年回国后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他参加创办新月书店,并在《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徐志摩于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后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后来徐志摩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徐志摩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迳都是诗,被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英年早逝,实属天妒。

NO.4 海子(已故)

诗人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县人。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的《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造了数量惊人的诗歌作品,出版作品有长诗《土地》、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等。

海子先后于1986年、1988年获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诗作影响、感召了一代青年学子;海子去世后,其作品很快得到诗坛承认并给予极高评价,有关海子诗歌的深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其主要作品有:诗剧《太阳》、诗剧《断头篇》、诗剧《但是水,水》,长诗《土地篇》,第一合唱剧《弥赛亚》,仪式和祭祀剧《弑》,诗体小说《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并入选各类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而跻身于几十位中外名家之中。

海子是个极有天赋的诗人,他独有的自由率真的抒情风格、对生命的崇高的激情关怀、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使其诗具有童真梦幻般的吸引力。对死亡的特有的敏感也让他的一些诗作带着一层神秘抑郁悲观的色彩。在艺术手法上,其诗多采用寓言、纯粹的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三种表现方式,但散漫的抒写并没有影响他语言的特殊节奏和对字句的锻炼。

NO.5 洛夫

诗人洛夫,1928年生于湖南衡阳,1949年离乡去台湾,1996年移居加拿大。洛夫是台湾现代诗坛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

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由于表现手法近乎魔幻,因此被诗坛誉为“诗魔”,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如此评称:“从明朗到艰涩,又从艰涩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与肯定的追求中,表现出惊人的韧性,他对语言的锤炼,意象的营造,以及从现实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乃得以奠定其独特的风格,其世界之广阔、思想之深致、表现手法之繁复多变,可能无出其右者。”吴三连文艺奖的评语对他更为肯定:“自《魔歌》以后,风格渐渐转变,由繁复趋于简洁,由激动趋于静观,师承古典而落实生活,成熟之艺术已臻虚实相生,动静皆宜之境地。他的诗直探万物之本质,穷究生命之意义,且对中国文字锤炼有功。”国内外研究洛夫作品之专著颇多,已出版有:《诗魔的蜕变:洛夫诗作评论集》、《洛夫与中国现代诗》、《洛夫评传》、《一代诗魔洛夫》、《漂泊的奥义》、《洛夫:诗、魔、禅》,《洛夫长诗十论》,《大河的雄辩——洛夫诗作评论集(第二部)》等。2001年洛夫凭借长诗《漂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NO.8 汪国真(已故)

诗人汪国真,生于1956年,祖籍福建省厦门市,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汪国真在1990年出版第一本《年轻的潮》后引起轰动,他的诗集发行量创有新诗以来诗集发行量之最。

诗集和小语集,连续获得三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汪国真的诗歌,主题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在表达方式上,其作品经常是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其着眼点是生活的导向实践,并从中略加深化,然后采用明白畅晓得语言写出一些哲理。其诗更主要的是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这种站在人生的更高层次的俯视现实中的一切,被称为“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而所谓这种人生态度,实际就是对中国自宋元以来传统诗歌那种豁达、飘逸、潇洒、超脱的人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

NO.6 易白

诗人易白,字一心,本名王增弘,1986年生于广东汕头,中国当代著名独立学者,先后出版发行有诗集《心界》,文集《偶然记录》、《一心》,长篇小说《逃兵》,唱作发行音乐专辑《走走走》、《那人那事》,其中《亡魂之歌》、《故乡的港口》、《门缝窥人》、《抹不去的彝乡记忆》、《嘴》、《子弹的爱》、《蚂蚁的呐喊》、《七觉》、《容许》、《宣告》、《跳题》、《礁石在论证》、《我并不在乎死神》、《披上婚纱的思念》《疯子的表达》、《荡漾的乡愁》、《离开部队的日子》、《种子的选择》、《梦里梦外》等作品轰动一时,被多家报刊媒体刊发和转发,诗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并引发了易白现象。

他除了是画家、诗人、作家同时也是词人、作曲家、歌手、哲学家、思想家、评论家,被誉为艺术天才。他凭借其作词作曲演唱的系列民谣歌曲一举成名,奠定了“天才神话”,不仅是艺术领域的多面手,也是易心派诗歌创始人,从军队退役后,看到商业文学和伪文学烂泥充数,曾大力呼吁文人们多创作“正能量”文学作品给予读者心灵温暖,并倡议当代文人们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研究创作文学,他极力反对资产阶级商业运作文学,曾多次呼吁作家们要拒绝功利写作,是中国互联网文学革命的发起人和精神领袖,被誉为“文学教父”。 NO.7 北岛

诗人北岛,原名赵振开,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的荒诞现实,造成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著有诗集《太阳城札记》、《北岛诗选》、《北岛顾城诗选》等。

NO.8 舒婷

诗人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舒婷,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1979年4月,《诗刊》从《今天》上选发了舒婷的《致橡树》,两个月后,又发表了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这也是一切》。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3年04月28日再次高票当选厦门文联主席。

NO.9 席慕容

诗人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

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NO.10 食指

诗人食指,本名郭路生(1948— ),山东鱼台人。朦胧诗代表人物,被当代诗坛誉为“朦胧诗鼻祖”。高中毕业。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食指之所以取名为“食指”。一是因为:“郭路生的母亲名叫石维元故有 “石之子”之意。二: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三:食指先生少时尊师,“师”与“食”谐音。

推荐第4篇:中国诗人的爱国情怀

浅析中国诗歌的爱国情怀——从文天祥到夏完淳

摘要:中国文人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因而中国的诗歌总不乏伟大爱国主义作品。在外族入侵之时,文人志士在山河破碎之时,发出的慷慨悲壮之言,深深地震撼着我们,支举着中华民族的脊髓。

关键字:爱国情怀,诗歌,文天祥,夏完淳。

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国文人从屈原开始,一旦国家遭受危难,都会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前仆后继地抗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宋末和明末都是汉族王朝收到少数民族政权入侵并被消灭。但汉族文人总是要奋起抵抗,于是分别出现了文天祥,夏完淳两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诠释了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爱国情怀。

南宋末年,元兵南侵,灭了南宋王朝。在这国破山河碎之际,明知力量单薄,文天祥义无反顾奉诏起兵勤王。最后兵败被俘之际,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诱降条件,他毅然走赴刑场。文天祥隐居文山时,虽然过着“倦策吟诗杖,频烧读易香”、“客来相问讯,寄语有新诗”的闲逸生活,但他身在山中,心忧国事。他在《山中感兴三首》诗中写道:“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故人书问至,为言北风急。”“挑灯看古史,感泪纵横发。”在《夜坐》诗中写道:“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他不甘心于被迫闲居的生活,时刻都想出山为国效力。

后来文天祥被扣留皋亭山时,作《二王》诗:“一马渡江开晋土,五龙夹日复唐天。内家苗裔真隆准,虏运从来无百年。”表明诗人以社稷为重,要求国家统一的思想,预言元人的统治不会很长,南宋“二王”将开创中兴之业。山大战时,文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诗曰:“兵家胜负常不一,纷纷干戈何时毕。必有天吏将明威,不嗜杀人能一之。”在《二月六日海上大战》痛斥元军多嗜杀人,难以统一天下,南宋山虽败,但抗元战争仍不会结束,祖国统一的局面必定到来。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押解北上,经过赣州时,作诗写道:“江山不改人心在,宇宙方来事会长。”《赣州》对南宋复国、祖国统一,寄予长远的希望。他领导的抗元斗争客观上起了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的爱国情操。

另外文天祥的爱国壮举是和爱民情怀联系在一起的。文天祥在《常州》诗中写道:“苍天如可问,赤子果何辜/”对元军蹂躏后的常州,感到万分痛心。文天祥被押北上至安庆时,他作诗写道:“泊船休上岸,不忍见遗民。”暗责自己匡扶宋室不力,愧见沦陷区的人民。,文天祥在元大都监狱作《五月十七日夜大雨歌》写道:“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梁。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只要天下劳苦人民能够丰衣足食,个人的生死又算得了什么.诗人在身陷囹圄时,仍然关心祖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

明末与宋末情况极为相似。面对满清的铁蹄,本着忠君爱民思想,文人志士奋起抵抗,其中以夏完淳尤为杰出。他作为少年天才,其杰出的才能和深沉的爱国情怀与他悲壮的遭遇至今震撼着我们。

他的诗和文天祥一样,分被捕前和被捕后两个时期。夏完淳自幼便有时代忧患意识,所以当国逢离乱,异族入侵时,他毅然束发从军,渴望能够驱除异虏、恢复故国,以实现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这时的夏完淳意气风发,激情高昂,对理想的实现抱着极大的希望。所以他这时的诗文创作中,充满着慷慨悲壮和爱国热情相结合的时代精神。在《鱼服》中,他慷慨激昂、壮志勃勃:“投笔从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氏头”。“励志鸡鸣思击揖,惊心鱼服愧同舟。”尽管他明知抗清复明的道路异常艰难:“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住口事})),却毅然决定“编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同上)表明了自己矢志报国的决心和信念。在《舟中忆邵景说寄张子退》一诗中,他写道:“登临泽国半荆傣,战伐年年鬼哭新。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灯暮雨白纶巾。何时壮志酬明主,几日浮生哭故人。万里飞腾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诗人以凝重之笔控诉了清兵入侵造成的“战伐年年鬼哭新”的罪恶,然而也在“孤灯暮雨”、“四海风尘”中看到了“万里飞腾”的道路,饱含着浓郁的爱国忧民情思和对斗争必胜的坚定信念。

夏完淳是矢志抗清复明的英雄,然而不幸的是他抗清失败了,复国也失败了,他被捕了 并被押往南京。英雄失去了驰骋疆场的用武之地,干是他只能用手中的笔继续战斗,将自己 满腔拳拳爱国情思融入了对抗清复明理想破灭的苦痛的抒写中,显示出作为一位爱国英雄视 死如归的气概和高风亮节。在这时的诗文创作中,或表现告别家乡亲友的难舍难分,或抒发 对殉难师友的悼念之情;或流露对降清而显达的士人的鄙夷嘲讽;或寄托来日报仇的愿望理 想,拳拳爱国心,溢于字里,流干行间。在《别云间》中,他写道:“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寸草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诗人离家在外,抗清三年,今日被捕,明知生命不会久远,自然乡情难舍,今世已经复国无望,只好寄希望于死后毅魄归来,继续高举抗清义旗。这里,一个爱国英雄的报国之心是赤诚的,感情是悲伤也是壮烈的。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文化,也有着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忠君的意识正是爱国主义文化 传统在封建时代的核心内容。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建立起其封建政权,在 文化统治上以儒独尊,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正统。儒家文化的精要—“忠、义.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也随着封建社会的演进而延伸着。从文天祥到夏完淳,忠君和爱国都是一致的。忠君现在当然不为我们所取,但爱国,爱民却始终是我们宝贵精神财富。

推荐第5篇: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诗人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诗人

中国现代诗歌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现代诗歌流派,其中最杰出的100

名代表人物为:

* 20世纪20年代: 徐志摩 闻一多 李金发 穆木天 冯至

* 20世纪30年代: 林徽因 戴望舒 李广田 艾青 卞之琳 何其芳 南星 辛笛 覃

子豪 纪弦

* 20世纪40年代: 王佐良 陈敬容 杜运燮 穆旦 罗寄一 郑敏 唐祈 袁可嘉 牛

汉 屠岸

* 20世纪50年代: 周梦蝶 羊令野 方思 余光中 洛夫 罗门 蓉子 痖弦 昌耀

林泠

* 20世纪60年代: 郑愁予 任洪渊 杨牧 叶维廉 食指

* 20世纪70年代: 江河 北岛 芒克 多多 舒婷 刘自立 严力 杨炼 梁小斌 顾

* 20世纪80年代(上): 周伦佑 于坚 翟永明 王小妮 欧阳江河 廖亦武 孙文波

吕德安 韩东 骆一禾

* 20世纪80年代(下): 孟浪 陆忆敏 陈东东 万夏 杨黎 张枣 李亚伟 西川 海

子 小海

* 20世纪90年代(上) 诗阳 李元胜 马永波 臧棣 树才 伊沙 余怒 叶匡政 戈

麦 蓝蓝 桑克 西渡 杨键 徐江 安琪

* 20世纪90年代(下) 孙磊 木朵 康城 朵渔 胡续冬 巫昂 廖伟棠 沈浩波 吕

叶 马兰 庞培 宋非 杨小滨 章平

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作品:

* 20世纪20年代

o 徐志摩 〖再别康桥〗 〖偶然〗 〖我等候你〗 o 闻一多 〖幻中之邂逅〗 〖孤雁〗 〖死水〗 o 李金发 〖夜之歌〗 〖爱憎〗 〖时之表现〗 o 穆木天 〖苍白的钟声〗 〖苏武〗 〖落花〗

o 冯至 〖十四行集(节选)〗 〖蚕马〗 〖帷幔——乡间的故事〗

* 20世纪30年代

o 林徽因 〖仍然〗 〖无题〗 〖秋天,这秋天〗 o 戴望舒 〖雨巷〗 〖烦忧〗 〖我用残损的手掌〗 o 李广田 〖秋灯〗 〖笑的种子〗 〖地之子〗 o 艾青 〖时代〗 〖大堰河——我的保姆〗 〖给太阳〗 o 卞之琳 〖断章〗 〖妆台(古意新拟)〗 〖古镇的梦〗

o 何其芳 〖预言〗 〖圆月夜〗 〖声音〗 o 南星 〖守墓人〗 〖石象辞〗 〖响尾蛇〗 o 辛笛 〖航〗 〖风景〗 〖再见,蓝马店〗 o 覃子豪 〖过黑发桥〗 〖瓶之存在〗 〖吹箫者〗

o 纪弦 〖幻象〗 〖狼之独步〗 〖过程〗

* 20世纪40年代

o 王佐良 〖他〗 〖巴黎码头边〗 〖1948年圣诞〗 o 陈敬容 〖珠和觅珠人〗 〖出发〗 〖题罗丹作《春》〗

o 杜运燮 〖Narcius〗 〖山〗 〖秋〗

o 穆旦 〖合唱二章 又题∶Chorus二章〗 〖森林之魅〗 〖葬歌〗

o 罗寄一 〖音乐的抒情诗〗 〖一月一日〗 〖序〗 o 郑敏 〖Fantasia〗 〖寂寞〗 〖成熟的寂寞〗 o 唐祈 〖游牧人〗 〖女犯监狱〗 〖时间与旗〗 o 袁可嘉 〖沉钟〗 〖走近你〗 〖冬夜〗 o 牛汉 〖鹰的诞生〗 〖汗血马〗 〖华南虎〗 o 屠岸 〖纸船〗 〖城楼图铭〗 〖潮水湾里的倒影〗

* 20世纪50年代

o 周梦蝶 〖逍遥游〗 〖菩提树下〗 〖托钵者〗 o 羊令野 〖蝉〗 〖秋兴〗 〖无题十二行〗 o 方思 〖仙人掌〗 〖夜歌〗 〖竖琴与长笛(节选)〗

o 余光中 〖芝加哥〗 〖白玉苦瓜〗 〖秦俑〗 o 洛夫 〖烟之外〗 〖湖南大雪〗 〖巨石之变〗 o 罗门 〖麦坚利堡〗 〖第九日的底流〗 〖观海〗 o 蓉子 〖一朵青莲〗 〖晨的恋歌〗 〖夏,在雨中〗 o 痖弦 〖山神〗 〖深渊〗 〖给超现实主义者〗 o 昌耀 〖花朵受难〗 〖现在是夏天〗 〖朝朝暮暮(五首)〗

o 林泠 〖阡陌〗 〖散场以后〗 〖不系之舟〗

* 20世纪60年代

o 郑愁予 〖错误〗 〖崖上〗 〖最后的春闱〗

o 任洪渊 〖北京古司天台下〗 〖司马迁的第二创世纪(组诗)〗 〖汉字,二零

零零(组诗选三)〗

o 杨牧 〖水之湄〗 〖延陵季子挂剑〗 〖林冲夜奔(节选)〗

o 叶维廉 〖赋格(Fugue)〗 〖水乡之歌〗 〖追寻〗

o 食指 〖相信未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鱼儿三部曲〗

* 20世纪70年代

o 江河 〖没有写完的诗〗 〖回旋〗 〖从这里开始(组诗)〗 o 北岛 〖回答〗 〖宣告〗 〖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o 芒克 〖阳光中的向日葵〗 〖死后也还会衰老〗 〖城市〗 o 多多 〖致太阳〗 〖手艺〗 〖玛格丽和我的旅行〗 o 舒婷 〖致橡树〗 〖神女峰〗 〖会唱歌的鸢尾花〗

o 刘自立 〖一日又见庞德〗 〖芳香如我的消失〗 〖理性析梦〗

o 严力 〖还给我〗 〖反省创造无奈〗 〖我是雪〗 o 杨炼 〖人与火组诗(选三)〗 〖《易经》、你及其他〗 〖诺日朗〗 o 梁小斌 〖雪白的墙〗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你让我一个人走进少女的

内心〗

o 顾城 〖弧线〗 〖生命幻想曲〗 〖回家〗

* 20世纪80年代(上) o 周伦佑 〖镜中的石头〗 〖想象大鸟〗 〖在刀锋上完成的句法转换〗 o 于坚 〖作品111号〗 〖我的女人是沉默的女人〗 〖零档案〗 o 翟永明 〖女人(组诗选四)〗 〖静安庄(组诗选二)〗 〖黑房间〗 o 王小妮 〖青绿色的脉〗 〖悬空而挂〗 〖白纸的内部(二首)〗

o 欧阳江河 〖傍晚穿过广场〗 〖咖啡馆〗 〖玻璃工厂〗

o 廖亦武 〖辞〗 〖海〗 〖渊〗 o 孙文波 〖歌颂〗 〖回旋〗 〖客居〗

o 吕德安 〖群山之中〗 〖死亡组诗〗 〖陶弟的土地〗 o 韩东 〖你见过大海〗 〖沉默——歌词〗 〖有关大雁塔〗

o 骆一禾 〖诗歌〗 〖女神〗 〖蜜〗

* 20世纪80年代(下) o 孟浪 〖冬天〗 〖这一阵乌鸦刮过来〗 〖连朝霞也是陈腐的〗

o 陆忆敏 〖美国妇女杂志〗 〖年终〗 〖出梅入夏〗 o 陈东东 〖未完成〗 〖时代广场〗 〖炼丹者巷22号〗

o 万夏 〖彼女〗 〖渡湖〗 〖度光阴的人〗

o 杨黎 〖鸟之后〗 〖少女十四行〗 〖撒哈拉沙漠上的三张纸牌〗

o 张枣 〖何人斯〗 〖十月之水〗 〖卡夫卡致菲丽丝〗 o 李亚伟 〖中文系〗 〖少年与光头〗 〖秋天的红颜〗 o 西川 〖把羊群赶下大海〗 〖虚构的家谱〗 〖厄运(节选)〗 o 海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春天, 十个海子〗 〖弥赛亚(节选)〗

o 小海 〖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 〖田园〗 〖村庄组诗(节选)〗

0 友风 《漏水的红雨伞》《雪》《中秋夜》

* 20世纪90年代(上) o 诗阳 〖人类的宣言(长诗节选)〗 〖影子之歌(长诗节选)〗 〖致半岛与太

阳的影子(散文诗)〗

o 李元胜 〖走得太快的人〗 〖翻书的时候〗 〖必须〗

o 马永波 〖日子如一对沉默的僧侣〗 〖连通器∶一道做错的物理题〗 〖本地

现实∶必要的虚构〗

o 臧棣 〖完成〗 〖个人书信史话〗 〖抒情诗〗

o 树才 〖忘掉昨天吧〗 〖对不起 虚无也结束不了„„〗 〖多么薄,多么寒冷〗

o 伊沙 〖结结巴巴〗 〖某日经过广场〗 〖《等待戈多》〗

o 余怒 〖布道者〗 〖衰老〗 〖现出〗

o 叶匡政 〖生活〗 〖葡萄藤〗 〖“571工程纪要”样本〗

o 戈麦 〖誓言〗 〖沧海〗 〖天鹅〗 o 蓝蓝 〖一件事情〗 〖盲者〗 〖遗失〗

o 桑克 〖夜泊秦淮 〗 〖漫长与不可以的狂欢节 〗 〖组诗∶农场〗 o 西渡 〖午后之歌〗 〖一个钟表匠人的记忆〗 〖雪〗 〖蛇〗

o 杨键 〖在黄昏〗 〖悲伤〗 〖骰子的八面〗 o 徐江 〖世界〗 〖写在七月的玄言诗〗 〖感伤〗

o 安琪 〖未完成〗 〖第三说〗 〖之七〗

* 20世纪90年代(下) o 孙磊 〖诗歌〗 〖述说〗 〖声音〗

o 木朵 〖五月的悲伤〗 〖暗器〗 〖十面埋伏〗

o 康城 〖之前〗 〖来不及品尝你身体里的酒和火焰〗 〖溯溪〗 o 朵渔 〖宿命的熊〗 〖西风颂〗 〖我的厨子,我的下人(组诗)〗

o 胡续冬 〖水边书〗 〖槐花〗 〖蔚秀园〗

o 巫昂 〖情歌没有镜头〗 〖有两个不眠之夜〗 〖到处都是孤寂的生活〗 o 廖伟棠 〖夏天,神秘主义的失败之歌〗 〖草莓果园〗 〖歌(组诗)〗

o 沈浩波 〖词语的变迁〗 〖雨中抒情〗 〖屋檐〗

o 吕叶 〖是谁在中间走着〗 〖如此纯净的夜〗 〖时间加速度〗

o 马兰 〖一代人〗 〖献词〗 〖荷花少女〗 o 庞培 〖夜歌〗 〖风中的味道〗 〖蔷薇〗 o 宋非 〖林中路〗 〖虚构图案〗 〖轮回(节选)〗

o 杨小滨 〖灯塔〗 〖音乐会〗 〖四季歌〗

o 章平〖远不可及的事物〗 〖三座房子放在三个位置〗 〖我从瞬息穿过这枚

镜子〗

推荐第6篇:中国现当代诗人及其代表作

中国现当代诗人及其代表作

20世纪20年代: 徐志摩 闻一多 李金发 穆木天 冯至

20世纪30年代: 林徽因 戴望舒 李广田 艾青 卞之琳 何其芳 南星 辛笛 覃子豪 纪弦 20世纪40年代: 王佐良 陈敬容 杜运燮 穆旦 罗寄一 郑敏 唐祈 袁可嘉 牛汉 屠岸 20世纪50年代: 周梦蝶 羊令野 方思 余光中 洛夫 罗门 蓉子 痖弦 昌耀 林泠 20世纪60年代: 郑愁予 任洪渊 杨牧 叶维廉 食指

20世纪70年代: 江河 北岛 芒克 多多 舒婷 刘自立 严力 杨炼 梁小斌 顾城

20世纪80年代(上): 周伦佑 于坚 翟永明 王小妮 欧阳江河 廖亦武 孙文波 吕德安 韩东 骆一禾 20世纪80年代(下): 孟浪 陆忆敏 陈东东 万夏 杨黎 张枣 李亚伟 西川 海子 小海

20世纪90年代(上) 诗阳 李元胜 马永波 臧棣 树才 伊沙 余怒 吴晨骏 戈麦 蓝蓝 桑克 西渡 杨键 徐江 安琪

20世纪90年代(下) 孙磊 木朵 康城 朵渔 胡续冬 巫昂 范想 廖伟棠 沈浩波 吕叶 马兰 庞培 宋非 杨小滨 章平

20世纪20年代

徐志摩 〖再别康桥〗 〖偶然〗 〖我等候你〗 闻一多 〖幻中之邂逅〗 〖孤雁〗 〖死水〗 李金发 〖夜之歌〗 〖爱憎〗 〖时之表现〗 穆木天 〖苍白的钟声〗 〖苏武〗 〖落花〗

冯至 〖十四行集(节选)〗 〖蚕马〗 〖帷幔——乡间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

林徽因 〖仍然〗 〖无题〗 〖秋天,这秋天〗 戴望舒 〖雨巷〗 〖烦忧〗 〖我用残损的手掌〗 李广田 〖秋灯〗 〖笑的种子〗 〖地之子〗

艾青 〖时代〗 〖大堰河——我的保姆〗 〖给太阳〗 卞之琳 〖断章〗 〖妆台(古意新拟)〗 〖古镇的梦〗 何其芳 〖预言〗 〖圆月夜〗 〖声音〗 南星 〖守墓人〗 〖石象辞〗 〖响尾蛇〗 辛笛 〖航〗 〖风景〗 〖再见,蓝马店〗 覃子豪 〖过黑发桥〗 〖瓶之存在〗 〖吹箫者〗 纪弦 〖幻象〗 〖狼之独步〗 〖过程〗

20世纪40年代

王佐良 〖他〗 〖巴黎码头边〗 〖1948年圣诞〗 陈敬容 〖珠和觅珠人〗 〖出发〗 〖题罗丹作《春》〗 杜运燮 〖Narcius〗 〖山〗 〖秋〗

穆旦 〖合唱二章 又题∶Chorus二章〗 〖森林之魅〗 〖葬歌〗 罗寄一 〖音乐的抒情诗〗 〖一月一日〗 〖序〗 郑敏 〖Fantasia〗 〖寂寞〗 〖成熟的寂寞〗 唐祈 〖游牧人〗 〖女犯监狱〗 〖时间与旗〗 袁可嘉 〖沉钟〗 〖走近你〗 〖冬夜〗 牛汉 〖鹰的诞生〗 〖汗血马〗 〖华南虎〗 屠岸 〖纸船〗 〖城楼图铭〗 〖潮水湾里的倒影〗

20世纪50年代

周梦蝶 〖逍遥游〗 〖菩提树下〗 〖托钵者〗 羊令野 〖蝉〗 〖秋兴〗 〖无题十二行〗

方思 〖仙人掌〗 〖夜歌〗 〖竖琴与长笛(节选)〗 余光中 〖芝加哥〗 〖白玉苦瓜〗 〖秦俑〗 洛夫 〖烟之外〗 〖湖南大雪〗 〖巨石之变〗 罗门 〖麦坚利堡〗 〖第九日的底流〗 〖观海〗 蓉子 〖一朵青莲〗 〖晨的恋歌〗 〖夏,在雨中〗 痖弦 〖山神〗 〖深渊〗 〖给超现实主义者〗

昌耀 〖花朵受难〗 〖现在是夏天〗 〖朝朝暮暮(五首)〗 林泠 〖阡陌〗 〖散场以后〗 〖不系之舟〗

20世纪60年代

郑愁予 〖错误〗 〖崖上〗 〖最后的春闱〗

任洪渊 〖北京古司天台下〗 〖司马迁的第二创世纪(组诗)〗 〖汉字,二零零零(组诗选三)〗 杨牧 〖水之湄〗 〖延陵季子挂剑〗 〖林冲夜奔(节选)〗 叶维廉 〖赋格(Fugue)〗 〖水乡之歌〗 〖追寻〗

食指 〖相信未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鱼儿三部曲〗

20世纪70年代

江河 〖没有写完的诗〗 〖回旋〗 〖从这里开始(组诗)〗 北岛 〖回答〗 〖宣告〗 〖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芒克 〖阳光中的向日葵〗 〖死后也还会衰老〗 〖城市〗 多多 〖致太阳〗 〖手艺〗 〖玛格丽和我的旅行〗

舒婷 〖致橡树〗 〖神女峰〗 〖会唱歌的鸢尾花〗 刘自立 〖一日又见庞德〗 〖芳香如我的消失〗 〖理性析梦〗

严力 〖还给我〗 〖反省创造无奈〗 〖我是雪〗

杨炼 〖人与火组诗(选三)〗 〖《易经》、你及其他〗 〖诺日朗〗

梁小斌 〖雪白的墙〗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你让我一个人走进少女的内心〗 顾城 〖弧线〗 〖生命幻想曲〗 〖回家〗

20世纪80年代(上) 周伦佑 〖镜中的石头〗 〖想象大鸟〗 〖在刀锋上完成的句法转换〗 于坚 〖作品111号〗 〖我的女人是沉默的女人〗 〖零档案〗 翟永明 〖女人(组诗选四)〗 〖静安庄(组诗选二)〗 〖黑房间〗 王小妮 〖青绿色的脉〗 〖悬空而挂〗 〖白纸的内部(二首)〗 欧阳江河 〖傍晚穿过广场〗 〖咖啡馆〗 〖玻璃工厂〗 廖亦武 〖辞〗 〖海〗 〖渊〗 孙文波 〖歌颂〗 〖回旋〗 〖客居〗

吕德安 〖群山之中〗 〖死亡组诗〗 〖陶弟的土地〗 韩东 〖你见过大海〗 〖沉默——歌词〗 〖有关大雁塔〗 骆一禾 〖诗歌〗 〖女神〗 〖蜜〗

20世纪80年代(下) 孟浪 〖冬天〗 〖这一阵乌鸦刮过来〗 〖连朝霞也是陈腐的〗 陆忆敏 〖美国妇女杂志〗 〖年终〗 〖出梅入夏〗 陈东东 〖未完成〗 〖时代广场〗 〖炼丹者巷22号〗 万夏 〖彼女〗 〖渡湖〗 〖度光阴的人〗

杨黎 〖鸟之后〗 〖少女十四行〗 〖撒哈拉沙漠上的三张纸牌〗 张枣 〖何人斯〗 〖十月之水〗 〖卡夫卡致菲丽丝〗 李亚伟 〖中文系〗 〖少年与光头〗 〖秋天的红颜〗

西川 〖把羊群赶下大海〗 〖虚构的家谱〗 〖厄运(节选)〗

海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春天, 十个海子〗 〖弥赛亚(节选)〗 小海 〖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 〖田园〗 〖村庄组诗(节选)〗

20世纪90年代(上) 诗阳 〖人类的宣言(长诗节选)〗 〖影子之歌(长诗节选)〗 〖致半岛与太阳的影子(散文诗)〗 李元胜 〖走得太快的人〗 〖翻书的时候〗 〖必须〗

马永波 〖日子如一对沉默的僧侣〗 〖连通器∶一道做错的物理题〗 〖本地现实∶必要的虚构〗 臧棣 〖完成〗 〖个人书信史话〗 〖抒情诗〗

树才 〖忘掉昨天吧〗 〖对不起 虚无也结束不了……〗 〖多么薄,多么寒冷〗 伊沙 〖结结巴巴〗 〖某日经过广场〗 〖《等待戈多》〗 余怒 〖布道者〗 〖衰老〗 〖现出〗

吴晨骏 〖回到纸上〗 〖不知名的东西〗 〖断章 〗 戈麦 〖誓言〗 〖沧海〗 〖天鹅〗 蓝蓝 〖一件事情〗 〖盲者〗 〖遗失〗

桑克 〖夜泊秦淮 〗 〖漫长与不可以的狂欢节 〗 〖组诗∶农场〗 西渡 〖午后之歌〗 〖一个钟表匠人的记忆〗 〖雪〗 〖蛇〗 杨键 〖在黄昏〗 〖悲伤〗 〖骰子的八面〗 徐江 〖世界〗 〖写在七月的玄言诗〗 〖感伤〗 安琪 〖未完成〗 〖第三说〗 〖之七〗

20世纪90年代(下) 孙磊 〖诗歌〗 〖述说〗 〖声音〗

木朵 〖五月的悲伤〗 〖暗器〗 〖十面埋伏〗

康城 〖之前〗 〖来不及品尝你身体里的酒和火焰〗 〖溯溪〗 朵渔 〖宿命的熊〗 〖西风颂〗 〖我的厨子,我的下人(组诗)〗 胡续冬 〖水边书〗 〖槐花〗 〖蔚秀园〗

巫昂 〖情歌没有镜头〗 〖有两个不眠之夜〗 〖到处都是孤寂的生活〗 范想 〖车过仙鱼桥〗 〖献诗〗 〖春日臆想曲〗

廖伟棠 〖夏天,神秘主义的失败之歌〗 〖草莓果园〗 〖歌(组诗)〗 沈浩波 〖词语的变迁〗 〖雨中抒情〗 〖屋檐〗

吕叶 〖是谁在中间走着〗 〖如此纯净的夜〗 〖时间加速度〗 马兰 〖一代人〗 〖献词〗 〖荷花少女〗 庞培 〖夜歌〗 〖风中的味道〗 〖蔷薇〗

宋非 〖林中路〗 〖虚构图案〗 〖轮回(节选)〗 杨小滨 〖灯塔〗 〖音乐会〗 〖四季歌〗

章平〖远不可及的事物〗 〖三座房子放在三个位置〗 〖我从瞬息穿过这枚镜子〗

推荐第7篇:中国现当代十大影响力诗人

中国现当代十大影响力诗人

(1891年至2015年最新调查统计,排名不分先后)

NO.1 胡适(已故)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一、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

一、自由主义的先驱。

二、拥有三十六个博士头衔。

三、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胡适自传》等。多部作品广为流传。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NO.2 艾青(已故)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曾用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鱼化石》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NO.3 徐志摩(已故)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南湖、海谷、云中鹤等笔名。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徐志摩是由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往后他便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并加入文学研究会。他与胡适、陈西滢等人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徐志摩担任翻译。徐志摩曾游历苏、英、美、日、印、德、意、法等国家进行自修,并于1926年回国后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他参加创办新月书店,并在《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徐志摩于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后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后来徐志摩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徐志摩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迳都是诗,被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英年早逝,实属天妒。

NO.4 海子(已故)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县人。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的《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造了数量惊人的诗歌作品,出版作品有长诗《土地》、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等。

海子先后于1986年、1988年获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诗作影响、感召了一代青年学子;海子去世后,其作品很快得到诗坛承认并给予极高评价,有关海子诗歌的深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其主要作品有:诗剧《太阳》、诗剧《断头篇》、诗剧《但是水,水》,长诗《土地篇》,第一合唱剧《弥赛亚》,仪式和祭祀剧《弑》,诗体小说《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并入选各类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而跻身于几十位中外名家之中。

海子是个极有天赋的诗人,他独有的自由率真的抒情风格、对生命的崇高的激情关怀、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使其诗具有童真梦幻般的吸引力。对死亡的特有的敏感也让他的一些诗作带着一层神秘抑郁悲观的色彩。在艺术手法上,其诗多采用寓言、纯粹的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三种表现方式,但散漫的抒写并没有影响他语言的特殊节奏和对字句的锻炼。

NO.5 洛夫 洛夫,1928年生于湖南衡阳,1949年离乡去台湾,1996年移居加拿大。洛夫是台湾现代诗坛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

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由于表现手法近乎魔幻,因此被诗坛誉为“诗魔”,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如此评称:“从明朗到艰涩,又从艰涩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与肯定的追求中,表现出惊人的韧性,他对语言的锤炼,意象的营造,以及从现实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乃得以奠定其独特的风格,其世界之广阔、思想之深致、表现手法之繁复多变,可能无出其右者。”吴三连文艺奖的评语对他更为肯定:“自《魔歌》以后,风格渐渐转变,由繁复趋于简洁,由激动趋于静观,师承古典而落实生活,成熟之艺术已臻虚实相生,动静皆宜之境地。他的诗直探万物之本质,穷究生命之意义,且对中国文字锤炼有功。”国内外研究洛夫作品之专著颇多,已出版有:《诗魔的蜕变:洛夫诗作评论集》、《洛夫与中国现代诗》、《洛夫评传》、《一代诗魔洛夫》、《漂泊的奥义》、《洛夫:诗、魔、禅》,《洛夫长诗十论》,《大河的雄辩——洛夫诗作评论集(第二部)》等。2001年洛夫凭借长诗《漂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NO.8 汪国真(已故)

汪国真,生于1956年,祖籍福建省厦门市,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汪国真在1990年出版第一本《年轻的潮》后引起轰动,他的诗集发行量创有新诗以来诗集发行量之最。

他的诗集和小语集,连续获得三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汪国真的诗歌,主题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在表达方式上,其作品经常是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其着眼点是生活的导向实践,并从中略加深化,然后采用明白畅晓得语言写出一些哲理。其诗更主要的是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这种站在人生的更高层次的俯视现实中的一切,被称为“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而所谓这种人生态度,实际就是对中国自宋元以来传统诗歌那种豁达、飘逸、潇洒、超脱的人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

NO.6 易白

易白,字一心,本名王增弘,1986年生于广东汕头,中共党员,是从军队退役的博学者。先后历任普宁易学研究院秘书长、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成都军区分院)画家、中国美术书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研究院院长、马列主义文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青年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当代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互联网文学联盟主席等职,系国际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先后出版发行有诗集《心界》,文集《偶然记录》、《一心》,长篇小说《逃兵》,唱作发行音乐专辑《走走走》、《那人那事》,其中《亡魂之歌》、《故乡的港口》、《门缝窥人》、《抹不去的彝乡记忆》、《嘴》、《子弹的爱》、《蚂蚁的呐喊》、《七觉》、《容许》、《宣告》、《跳题》、《礁石在论证》、《我并不在乎死神》、《披上婚纱的思念》《疯子的表达》、《荡漾的乡愁》、《离开部队的日子》、《种子的选择》、《梦里梦外》等作品轰动一时,被多家报刊媒体刊发和转发。

他除了是画家、诗人、作家同时也是词人、作曲家、歌手、哲学家、思想家、评论家、设计师,被誉为艺术天才。他凭借其作词作曲演唱的民谣歌曲《花儿又开》一举成名,奠定了“天才神话”,他不仅是艺术领域的多面手,也是易心派诗歌创始人、马列主义文艺哲学思想的推行者。从军队退役后,看到商业文学和伪文学烂泥充数,他大力呼吁文人们多创作“正能量”文学作品给予读者心灵温暖,并倡议当代文人们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研究创作文学,他极力反对资产阶级商业运作文学,曾多次呼吁作家们要拒绝功利写作,是中国互联网文学革命的发起人和精神领袖。

NO.7 北岛

诗人北岛,原名赵振开,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的荒诞现实,造成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著有诗集《太阳城札记》、《北岛诗选》、《北岛顾城诗选》等。

NO.8 舒婷

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舒婷,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1979年4月,《诗刊》从《今天》上选发了舒婷的《致橡树》,两个月后,又发表了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这也是一切》。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3年04月28日再次高票当选厦门文联主席。

NO.9 席慕容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

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NO.10 食指

食指,本名郭路生(1948— ),山东鱼台人。朦胧诗代表人物,被当代诗坛誉为“朦胧诗鼻祖”。高中毕业。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食指之所以取名为“食指”。一是因为:“郭路生的母亲名叫石维元故有 “石之子”之意。二: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三:食指先生少时尊师,“师”与“食”谐音。

推荐第8篇:诗人

诗人简介大全

六、四班

補金慧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628篇诗文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61篇诗文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358篇诗文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746篇诗文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200篇诗文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203篇诗文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52篇诗文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404篇诗文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7篇诗文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264篇诗文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465篇诗文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201篇诗文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445篇诗文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37篇诗文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4篇诗文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83篇诗文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8篇诗文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142篇诗文

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17篇诗文

高适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207篇诗文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30篇诗文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2篇诗文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17篇诗文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9篇诗文

朱敦儒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246篇诗文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125篇诗文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0篇诗文

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6篇诗文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9篇诗文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155篇诗文

推荐第9篇:20世纪90年代中国诗人自杀名录

20世纪90年代中国诗人自杀名录

朱湘(1904--1933),诗人,字子源,安徽太湖人,出生于湖南沅陵,著有诗集:《夏天》、《草莽集》等,新月派的健将之一,诗风清秀浪漫,被鲁迅誉为“中国的济慈’’。1933年12月,在南京采石矶,自沉长江。

陈梦家(1911~1966),曾用笔名陈慢哉,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浙江上虞人,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曾于南京中央大学、北平燕京大学学习法律、古文字学等。后留校任教,主讲古文字学、《尚书》通论等课程。1944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古文字学。1947年在游历了英国、法国、丹麦、荷兰、瑞典等国后,于同年秋季到清华大学任教。1966年9月3日,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自缢身亡。

远千里(1915~1968),诗人,原名远保坤,又名秀昆、秀峰,任丘阁辛庄人。1938年4月参加革命,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河北日报》副刊组长、中共河北省委文教部副部长、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受文化大革命冲击,1968年用刀片割颈动脉自杀。

闻捷(1923~1971),诗人,原名赵文节,曾用名巫之禄,江苏丹徒人。1923年出生于一个铁路职工的家庭。著有诗集《祖国,光辉的十月》、《生活的赞歌》等,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开煤气自杀。

蝌蚪(1954~1987),女,诗人,原名陈泮,与丈夫,著名的“朦胧诗人一江河同为新诗潮诗人,写作之余研究佛学,还写小说。因江河对她不忠,而她始终热爱着江河,1987年3月早春的一天,在寓所用手术刀割断大腿静脉,结束人生,时年33岁。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怀宁,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

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时年25岁。

方向(1963~1990),男,南方诗人,写“农业诗\",崇拜海子,1990年10月诗人在浙江淳安服毒自尽,时年27岁。

戈麦(1967~1991),原名诸福军,1991年9月24日自沉于北京万泉河,死前毁弃了大部分的诗稿。1997年出版的诗集《彗星》收人诗130余首。其全部诗做被收集为《戈麦诗全编》(1999),时年24岁。

顾城(1956~1993),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祖籍上海, 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下放山东东北农场,1974年回北京。作过搬运工、锯木工、借调编辑等。“*’’期间开始诗歌写作,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并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3年获伯尔创作基金,并在德写作,同年,在纽西兰砍死妻子后上吊自尽。时年36岁。著作主要有《黑眼睛》、《英儿》、《灵台独语》、《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等。

徐迟(1914~1996),现代散文学家,诗人,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人。1914年10月15日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1931年开始写诗,1934年开始发表诗作《寄》,《沉重的BUS》等,后结集为《二十岁人》。1976年以后,徐迟以报告文学轰动一时,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等,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1996年底因患抑郁症而在武汉一家医院内跳楼自杀。

胡宽(1956~1998),西安诗人。其诗类似于美国“垮掉一代”诗人金斯伯格的《嚎叫》。1998年轻生,时年42岁。

昌耀(1934~2000),当代著名诗人,湖南人。50年代初参加朝鲜战争,后长期在大西北生活。1957年因两首小诗被错划为“右派”,遭受长达20年的监禁、苦役和颠沛流离。其诗作冷峻、雄浑、深沉,有大家之风。他跨越同辈诗人的艺术限度,与新诗潮诗人们的艺术探索步调一致,可谓“新潮老诗人一。2000年3月2

3日在骨癌病中跳楼身亡,终年65岁。

周建歧(197l~2005),诗人,河北滦南人,17岁写诗,19岁发表诗歌,散见《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等各大报刊杂志。2005年11月11日下午6点多,建歧在家中自缢身亡,这一天是他的生日。

余地(1977~2007),本名余新进,1977年生,湖北宜都人,居于昆明。有诗歌、小说等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山花》《青年文学》等报刊及各类网站。获得2005年度边疆文学奖等奖项。主要作品有长篇诗性随笔《内心:幽暗的花园》等。2007年10月4日凌晨零时许在家中用菜刀割断颈上动脉和食管而亡。

吾同树(1979---2008),本名曾桓开,广东梅县人,2005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他的诗歌曾在《诗刊》《星星》等刊物发表,入选《2003年大学生最佳诗歌》等十余个选本。2008年8月1日因生活压力,在家中自缢身亡。

推荐第10篇:俄侨诗人的中国声调

俄侨诗人的“中国声调”

北京外国语大学 李英男

20世纪20-30年代是旅居中国的俄侨社团的全盛时期。据原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阿勃尔

1金(又名阿瓦林)统计,30年代初仅东北地区就有26万俄罗斯侨民。俄侨社团的社会生活非常活跃,与其他外侨社团相比,表现了较突出的文学爱好和文学创作倾向。其中诗歌创作所

2占比重相当大,1918年—1947年间共出版了近180部诗集和难以统计的大量的零散诗作。难怪美国学者克雷德认为:“中国俄侨的文学创作成果足以构成一个富裕国家的不太贫乏的文学3遗产”。

俄侨如此重视文学和诗歌创作是有其社会历史原因的。从社会成份来看,俄侨当中知识分子的比例较大,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多数。“侨民社团总的文化程度超过俄罗斯革命4前的平均水平”。沙皇时期,俄罗斯的中学教育侧重于人文学科,以语文课程为主课,为俄侨打下了较雄厚的文学底子。特别是19至20世纪俄罗斯文化的文学中心主义,对广大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爱好起了导向作用。此外,“白银世纪”的强大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30年代,在“白银世纪”余波的熏陶和推动下,俄侨知识分子把尼·古米瘳夫、阿赫马托娃、勃洛克乃至早期的马雅可夫斯基等著名诗人立为自己的偶像,倾心于诗歌创作,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们的风格、情趣和底蕴。

当然,俄侨诗歌不能说全部是模仿性的。俄侨诗人生活在另一个时代、另一个国度,立足于自己的特殊经历,用他们特有的题材、情感和语言为俄罗斯侨民文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当我们评价中国俄侨诗歌创作的时候,一方面,正如B·阿格诺索夫教授所指出的,“不应扩

5大哈尔滨侨民文学对俄罗斯文化宏观发展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中国俄侨诗歌的文学价值和不可否认的艺术魅力。美国学者M·拉也夫提出,“由于俄侨社团在地理上的分散,俄侨诗歌大合唱以巴黎的声音为主调,还可以分辩出布拉格、柏林,或许还有哈尔滨等各6种不同的声调”。笔者认为,“俄侨诗歌大合唱”中出现别具一格的“哈尔滨声调”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因素所造成:正是中国的氛围、中国的意境和华夏文化的深远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构成哈尔滨俄侨诗人的创作特色,因此,所谓“哈尔滨声调”实际上可称为“中国声调”。

“中国声调”中首先引人注目的是许多与中国生活相关的专门词语(包括词汇学中所称的“异国词语”-- варваризмы)。翻开俄侨诗歌集,诸如:будда(佛)、кумирня(庙)、лама(喇嘛)、мандарин(官吏)、паланкин(花轿)、лотос(荷花)、бамбук(竹子)、джонка(舢舨)、иероглиф(象形文字)等词语比比皆是,其中还有不少是直接来自汉语的外来语,如:чай(茶)、гаолян(高粱)、тайфун(台风)、фанза(房子)、кан(炕)、рикша(人力车)等。这种词语的复现率大大超过了俄语中的通常情况。此外,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边境地区,中俄居民频繁交往的地方曾出现以大量吸收汉语词语为标志的一种俄语方言,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哈尔滨俄侨诗歌中被用作别具一格的艺术手段。例如:

-- А сабля, гляди на ем...– золотая! -- 瞧,他佩带的长剑...是黄金做的! Знать, чин охвицерский...这可是个大官呀! 12参看B·阿瓦林:《“独立”的满州》,第9页, [俄]党内出版社 1932年版。

统计数字参看《中国俄侨诗歌》,第5页,B·克雷德、O·巴基奇主编,莫斯科《时代》出版社,2001年版。 3 同上,第6页。 4 同上,第8页。 5 B·阿格诺索夫:《俄罗斯侨民文学》,第54页,“特拉-运动”出版社,莫斯科1998年版 。 6 M·拉也夫:《海外俄罗斯:1919-1939年俄侨文化史》,第147页,“进步-科学院”出版社,莫斯科1994年版。

1 -- Кан-ка пуе!

-- 不要乱动! H·斯维特洛夫 (Николай Светлов) 《在街头》 中国的环境使俄侨诗人联想翩翩,产生新颖、优美的形象语言。中国是铜、瓷之国,诗人们就时常以铜、瓷作比喻。K·巴图林(Кирилл Батурин)写道:“杏树开花时,天穹如兰瓷”。Л·叶辛(Леонид Ещин)把自己的声音比作铜锣,把月光描绘成“古铜色”的。中国人最喜爱的黄色,也常用来做比喻的,诸如:“黄色的晚霞”、“我那黄皮肤的故乡河”、“黄眼睛的阴森森的黑夜”、“晚霞般的金黄色的姑娘”等等。中国被俄侨诗人称为“黄色国度”,中国人是“温顺的黄种人”。植根于中国文化现象的生动比喻还可以列举很多:“象佛像一样,缄默、沉静”(A·阿恰伊尔 – Алексей Ачаир),“月光用黑墨在地上作画”(K·巴图林),星座在天上“画出自己的形象字”(E·拉欽斯卡娅 – Елизавета Рачинская)。M·沃林(Михаил Волин)把西下的太阳视为“徐徐熄灭的龙的火眼”,阿恰伊尔则把渐渐笼罩天空的夜色别出心裁地比作“越擀越大的满州大饼”。

同一个历史文化现象折射于诗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不同的文学效应。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还经常采用斩首示众的刑罚。A·涅斯米也洛夫(Арсений Несмелов)在《中国画册》组诗中对车马店墙外插在竹竿上的土匪(红胡子)的头颅作了现实主义的仔细写照,又添加了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结束语:

И шептал любопытным труп: 死尸向围观的人们发出嘘嘘的声音: «Берегитесь!..Пришла холера».“你们要担心!...霍乱正在蔓延”。

B·别列列申(Валерий Перелешин)基于同样的现实,萌发出另一种令人心寒的联想,把俄侨比拟为“永生不死的俄罗斯被坎掉的头颅”(отрубленная голова неумирающей России),生动地刻划了俄侨与祖国俄罗斯之间藕断丝连的关系,也表达了诗人对俄侨命运的哀伤。

在题材方面,俄侨诗作的“中国特色”也十分醒目。有不少作品是以中国的山水、名胜古迹或农村风光为内容的,如:K·巴图林的《在路上》、M·维季(Мария Визи)的《中国风光》、《中国村庄》、Bс·伊万诺夫(Всеволод Иванов)的《黄昏》、A·涅斯米也洛夫的《在中国》、B·别列列申的《山海关》、《赴东陵》、《在碧云寺望北京》等等。也有以观赏中国艺术作品为引线抒发情感的,如:M·谢尔巴科夫(Михаил Щербаков)的《中国的刺绣画》、M·科罗斯托维茨(Мария Коростовец)的《画册》等。还有献给心爱的中国姑娘的:H·斯维特洛夫的《献给苏州姑娘》、K·巴图林的《月亮》、《妞》,B·别列列申的《界限》、《南风》、《白霜红叶》等。另有大量诗作以中国的日常生活为内容,真切描绘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和中国老百姓的情感世界。A·帕尔卡乌(Александра Паркау)的《阴历年》和H·斯维特洛夫的《中国的新年》展示了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的热烈气氛和多姿多彩的中国民间风俗;O·斯科彼钦科(Ольга Скопиченко)细笔刻画了上海里弄的生活场面(《上海偏僻的街区》);M·维季以怀旧的情调展现了北京人的生活情趣(《对北京的怀念》)。

哈尔滨是俄侨最集中、文学创作最活跃的地方,在俄侨诗歌的题材中自然占据突出的地位。描述、歌颂哈尔滨的诗作颇多,并从内容和情调上有别于其他题材。例如:描绘上海时,诗人们注重于其大都市的风貌,把上海形容为“不知怜悯”的“虐待狂”、“残酷无情的城市”,强调城市与人之间的距离、乃至对立给人造成的孤独、迷惘和压抑感。与之相比,哈尔滨则呈现出充满人情味、温磬可爱的小城市氛围。俄侨女诗人E·拉欽斯卡娅指出:“哈尔滨的魅力在于她把大型文化中心的所有特征(……)与给人以温磬感的小地方色彩和井井有条的老式的纯俄罗斯的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1。 H·列兹尼科娃写道:“回忆在哈尔滨的岁月,没有一个俄侨不感到深深的感激之情。(……)可以肯定地说,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国家的俄侨都没有产 1 E·拉欽斯卡娅:《生活的万花筒》,第121页,YMCA-PRESS出版社,巴黎1990年版。

2 生象在哈尔滨那样的如同在家的感觉”1。这种情感恐怕是哈尔滨全体俄侨所共有的。A·帕尔卡乌挥泪告别哈尔滨时,写出充满激情的诗行:

Ты столько раз в годины испытаний 多少次遇到艰苦考验, В смертельный час волнений и тревог 多少次面监生死难关, Давал приют уставшим от скитаний 又每每是你

И душу русскую берег. 为流浪失所的人提供了庇护, 保佑了俄罗斯的灵魂。

В суровый век разгула и наживы 在这放荡不已、唯利是图的冷酷年代里, Хранил, как клад, все то, чем дорожим, 是你把我们所珍惜、赖以生存的人生价值 Чем ценен мир и люди в мире живы...当作宝藏,给以真心保护……

《去陌生的远方》

另一个女诗人E·达尔(Елена Даль)深情地写道:

И теперь ни от кого не скрою, 这可爱的城市征服了我的心, Милым городом покорена, 现在我就要直截了当地声明: Что мне стала Родиной второю 庇护我的国家

Приютившая меня страна. 已经变成了我第二个祖国。 《献给第二个祖国》

哈尔滨的俄式氛围有利于产生这种“第二个祖国”的感觉。俄侨诗人的作品清楚地反映了他们扎根于中国土地之后所发生的心态变化过程。特别是从未闻到过“故土芳香”的青年一代已经“辩不清哈尔滨与梁赞”(И·列斯纳娅 – Ирина Лесная),站在松花江畔,只能隐隐约约地想到涅瓦河。俄罗斯大地已渐渐地退入梦中,显得如此遥远,可望不可及,“如同缥缈的白烟”(Л·哈茵德洛娃 – Лидия Хаиндрова)。从中国飘游到其他国家的俄侨对哈尔滨充满了依恋之情。年轻的爱玛·特拉赫腾别尔格(Эмма Трахтенберг)患上肺结核,被送往欧洲治疗,她的心却从比利牛斯山脚下飞向中国。在《写给母亲的信》中她执着地表示:“我的内心不会改变,我依然把中国称为祖国!”

忧患意识很重的涅斯米也洛夫非常关注俄侨的“小世界”与中国社会的“大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敏锐地觉察到“俄罗斯的哈尔滨”日末途穷的未来。《哈尔滨诗篇》、《老墓地》、《老毛子》、《墓志铭》等诗作表达了他对哈尔滨俄侨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悲观预测:

И через сколько-то летящих лет

日光似箭,不知到哪一年,

Ни россиян, ни дач, ни храма – нет, 俄罗斯人连同他们的别墅和教堂销声匿迹,

不复存在,

И только память обо всем об этом 留下的只有记忆中的印象, Да двадцать строк, оставленных поэтом.还有诗人这草草的字行。

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侵略结束了“俄罗斯哈尔滨”的黄金时代,许多俄侨纷纷离开,以逃避战乱。回顾往事,展望前途,他们明确地意识到:一生中的“哈尔滨时代已被舀干、饮尽”,历史递上新的一杯苦酒,不得不咽下(E·亚什诺夫 -- Е.Яшнов语),然而他们心中的哈尔滨会永远保存自己的引力和光彩。

哈尔滨的俄侨社团一直过着自我封闭的生活,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世界。俄侨中也确有不少人对社团以外的中国广大天地漠不关心,甚至自动排斥,表现出俄罗斯民族固有的优越感和大国主义。老俄侨列兹尼科娃后来不无遗憾地回忆道:“中国文化与我们在哈尔

2滨的几乎所有的人是擦肩而过的”。但是,这种提法也未免有些夸张。值得庆贺的是,俄侨 12 H·列兹尼科娃著:《俄侨的哈尔滨》载《新杂志》1988年第172-173期。

同上,第386页。

3 知识分子、尤其是许多俄侨诗人能够认识到,在他们周围不仅仅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也是一个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哲学,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学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

正如别列列申提出的:“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并可以说把全部灵魂灌注于文字的人民,他

1所创造的诗歌如同无边无际的浩瀚大海”。不少俄侨诗人敢于在大海中探路,他们认真学习汉语,钻研中国历史、文学,并着手于中国古诗的翻译,成为中俄文化之间的桥梁。在他们的努力下,出版了若干部中国诗集(俄文译本)和大量的零散译作,使俄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

2个新的、即陌生又美丽的诗歌世界”。

中国的魅力是难以抵住的,华夏文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俄侨诗人的心灵和作品之中。正如M·斯普尔戈特(Михаил Спургот)形容的那样:“老子的智慧海洋上一小片思想浪花足以引起我心中的台风,骤然令我心潮澎湃”。中国的历史人物、伟大的诗人和不朽的古典作品成为诗人灵感的源泉。《杨贵妃》、《李太白》、《独鹤》、《汪浩之花》、《元朝皇帝之诗》、《食日大龙》等独有特色的诗篇相继问世,把中国的古典题材和文学情调引入俄罗斯诗歌之中,其开拓意义不言而语。应该指出,这些作品不是中国名著的翻版,而是原基础上的创新,通过俄罗斯诗人的眼光,再现了中国的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的情节,并添加了许多新的色彩和内涵。女诗人Ю·克鲁曾什特恩·别捷列兹(Юстина Крузенштерн-Петерец)在《杨贵妃》一诗中转述《长恨歌》的故事时,改变笔调,突出了杨贵妃的形象及其爱情悲剧。在《李太白》一诗中,诗人笔下的李白增加了几分俄罗斯人特有的豪爽、放纵和对自由的挚爱。Б·沃科夫(Борис Волков)在题为《食日大龙》的长篇诗中,以崔颢和李颀的诗句为引子,利用边塞诗的格调和俄罗斯诗歌的传统韵律,塑造折戟沉沙、全军覆没的悲状场面,表达了战士在悲哀绝望之中思念情人的强烈心情。

中国文化不仅对俄侨诗歌的题材,也对其意境和格调产生了深层的影响。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应是别列列申的作品。别列列申曾经翻译过《道德经》、唐诗等,对中国的文学、文化独具只眼,怀有深厚的情感。他把中国称为“温柔的继母”、“第二个祖国”,在1953年所著的《来自遥远》一诗中写道:“一去不复返的幸福啊!我安然坚持一个朴素的信念:在我离世的那一天,我一定会回归中国”。在这位多产诗人的遗作中,《模仿汉语》一诗全部用俄语单音节词汇写成,体现了对中国单音节古诗的迷恋。《桥上》仿照古诗的结构、情调,写景写情,景情结合,引出简明、深刻的哲理。《中海》以描绘中海的景色为主线,表达了对人间天堂的向往。《最后一枝荷花》颂扬了北海深秋中的荷花:

Торжественная тишь

隆重的静默

Над мертвыми стеблями. 笼罩着枯死的莲杆。 Последний лотос лишь 唯有最后一枝荷花

Один воздет, как знамя. 高高挺立,活象一帜战旗。

Стой.И не бойся ран. 愿你挺身站立,不要惧怕创伤。 Стой, гордый и отвесный, 愿你自豪地站立,直如悬崖, Как древний великан, 象古代的巨人

Держащий круг небесный! 顶着天穹和太阳!

引人注意的是“荷花颂”这个中国的传统题材,经俄罗斯诗人发挥,把原来形容纯洁、高尚、一尘不染的荷花转变成坚强、勇敢的象征,并引发作者对自己作为“最后一个自由歌手”的哀叹。

俄侨诗人大都有各自的坎坷经历,曾被历史风暴卷入、裹挟,背井离乡,漂游异国,心 12 《圆扇歌》,第1页,B·别列列申编译,“播种”出版社,1970年版。 《俄罗斯杂记》1939年第14期评论。

4 底里隐藏着难以倾诉的创伤和痛苦:“我们来自被大火吞噬的故乡,浑身醺透了烟的苦味”(Б·沃尔科夫)。在国外的“青年时代全部在贫困中度过,想方设法给自己糊口,又要为家人寻找养生之计”。(M·科洛索娃 -- Марианна Колосова)。这种“侨民的倦累、侨民的辛酸”如何才能摆脱呢?有些人心中产生了“假如我能改变命运……”的念头,诗人们也对这种想法作了各自不同的解答:有人表示愿意当一个普通的俄罗斯农妇,有人以为“森林中的生活会更简单一些”,也有人幻想脱胎换骨,完全融入于中国社会,以获得心灵的安宁:

Не раз задумывался я 我不至一次地想到,

Уйти в далекие края, 要离去、躲进偏僻的乡区, И в фанзе поселиться там, 住进中国农舍,

Где (...) кана под окном тепло. 来享受(……)热炕的温暖。 На скользкую циновку сесть, 坐在平滑的凉席上, Свинину палочками есть 提起筷子、夹起猪肉,

И чаем горьким запивать; 把苦涩的绿茶慢慢地送进口。 Потом курить и рисовать, 饭后抽烟、作画, Писать на шелке письмена – 在绸绢上练习书法。 И станет жизнь моя ясна, 愿我的生活象汉字一样, Ясна, как сами письмена. 变得清晰如画。

Б·贝塔(Борис Бета)《满州诗篇》

别列列申也表达过类似的心愿:

Я б родился в городе южном – 我想投胎到南方城市, Баошане или Чэнду 或者宝山或者成都,

В именитом, степенном, дружном 出生在一个规规矩矩的名门大族,

Многодетном старом роду 一个团结、和睦、多子多孙的大家庭中。

这种希望当然无法成真,但从中可以看到俄侨诗人对中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认可和接受,甚至有一定程度的羡慕感。

乱中求静的心态驱使一些诗人对佛教信念产生兴趣。B·杨科夫斯卡娅(Виктория Янковская)写出《佛山》、《佛像与我》等一组以同佛像对话为内容的诗篇,向大佛探讨人生的秘诀,所得的教诲是:“人生如同沙滩上的沙粒,岁岁月月充满了悲欢与坎坷”,唯独肉眼不可识别的永恒才没有虚无缥缈的本质。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引导之下,诗人寻求“融入于青水蓝天”的感觉,力图忘怯痛苦、忘怯一切,在失去自我中建立新的自我,把“人间泰安”立为意愿的极限。

把自己比作“受伤的野兽”的Б·沃尔科夫在北京东正教使团所在地北关写出绝望的《日末途穷》一诗,向东正教的上帝宣告:“我现在什么也不相信,也不愿去采集你的花朵。”日后,他流荡于华北地区,来到深山古庙,在老僧的开导下,悟出新的人生之路:“在纷乱交错的道路上盲目徘徊,左右碰壁,不料之中,找到早已被忘却的路径,便在夕阳的光照下,踏着磨损的石板,终于来到这永恒松林的怀抱。”

“静”也是别列列申诗歌中的关键词。在北京的中海、碧云寺、杭州的湖心亭、河北的山海关……,他到处在寻觅安逸、幽静,把“静”定为终身追求的目标:“这似花似锦的幽静是我梦寐以求的奖赏”。“静”是人世上的恶、乱、烦的对立面,诗人背着“人间的悲痛和耻辱”,走到北京那些静谧的湖畔,象孩子扑向母亲的怀抱一样,把这沉重的负担投进“宽容一切的玉渊”。通过这些例证,可以看到,“静”、“安”等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被俄侨诗人接受,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中国声调”还包涵着诗人深层的中国观。概括而言,俄侨诗人的中国观呈现出两种趋向:一种是将中国的人、物、景当作美学对相加以观赏和赞颂。其中的“人”大多为皇帝、公 5 主、僧侣、美女等想象中的优美形象;“物”为楼台亭阁、宝塔寺庙、香炉、古画之类;景的描写刻画田园式的安宁或神秘、诱人的异国风光:

Над зеленым каналом 绿茵茵的运河, И над рощей бамбука 静悄悄的竹林, В небе сонном и алом 红彤彤的天空,

Ни дыханья, ни звука.屏住呼吸,在默默地沉睡。 M·维季《中国的景色》

Отсюда так прекрасны вдалеке 远处的景色多么秀丽, Минувших лет немые очевидцы – 睡梦中的岛上楼阁,

И сонный павильон на островке, 皇后遗留的古老的船舶……

И древняя ладья императрицы.啊,这都是默默的历史见证! B·别列列申《中海》

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的景物,在诗人眼里也披上了美学色彩:“你看这景色有多美:停靠在小岛上的渔船象一串串的葡萄,紧紧地贴在一起”(A·阿恰伊尔)。这种美化现实的趋向带有H·古米廖夫等高峰派诗人追求异国情调的印迹和“白银世纪”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

第二种趋向则遵循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在诗歌中努力塑造活生生的中国现实。这里的“人”,有菜农、苦力、人力车夫、流浪儿等;“物”,有村庄、饭馆、渡船、马车等等;景的描写力图真实、细腻,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Купец-китаец едет на ослице.中国商人骑着疲惫的母驴赶路。 За ним с кнутом бежит погонщик стройный, 细瘦的车夫手里拿着长鞭, Держась за хвост ослицы утомленной, 抓住驴尾巴紧跟在后面,

Напев твердит сонливо-монотонный.嘴边哼哼叽叽地唱着单调的旋律。 В его косе вплетен шнурочек белый – 他的辫子系着白布条, Знак траура по близком человеке (...).为去世的亲人表示哀悼。 B·马尔特《在付家店》

此类现实主义作品大都以同情、怜悯的笔调塑造了中国的苦力、船工、人力车夫、贫穷农民等下层老百姓形象,体现了俄罗斯文学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和关注“小人物”的传统。典型作品有A·涅斯米也洛夫的《菜畦》、B·马尔特(Венедикт Март)的《三个灵魂》、《小母指》、И·奥尔洛娃(Изида Орлова)的《来福》等。

从理想主义的视角去寻索“中国神话”或用现实主义的眼光去反映中国的实际,这两种趋向代表了俄侨中国观的内部张力和矛盾的对立。随着俄侨与中国生活的逐步贴近,“中国神话”开始渐渐涣散,被较为现实的态度所取代。A·谢列布连尼科娃(Александра Серебренникова)在《中国歌谣》中风趣地叙述了这种从“神秘”、“古怪”到习以为常的中国观的变化。

30-40年代,俄侨知识分子与中国人民一道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所带来的战祸,加深了对中国的感情。一些诗作以悲剧性的口吻记述了当时中国人民的苦难: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之下,可怜的中国少年倒在地上,“赤身裸体僵死在街头,没有棺材,没有坟墓,没有留名……”(A·帕尔卡乌)。面对哈尔滨和上海的陷落,阿恰伊尔发出悲愤的呐喊:“啊,亚细亚,我可怜的黄种朋友,你已陷入火海之中!”现实中的战火吞没了“神话般的中国”,即便那些竭力寻求“被遗忘的神话”的诗人也不得不承认:“面对流血成河的时代,我们不懂得神话,也没有神话般的梦境”。(O·斯科彼钦科 – Ольга Скопиченко)

中国的文明与野蛮是诗人们常思考的另一个矛盾的对立。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将灿烂的历史遗产与当代的贫穷落后集中于一身,让人看到“最古老的文化,最古老的僻壤”(亚什诺夫)。对中国的这种两面性应该如何看待呢?有些作品反映的是中国落后的一面,认为即使在 6 现代大都市的面罩之下,也会露出“半野蛮”的东方真相,雅片馆前的“血红色的灯笼”“几千年来不停地在召唤”。但是,更多的作品注重刻画的是中国古老、智慧的形象,用充满诗意的夸张手法把中华民族的历史起源与“威力无比的大龙在空中自由飞翔”的神话时代连在一起。在中国的国土上,诗人们深切体会到历史的延续性:“皇宫的大桥珍藏着千年的传说”(巴图林);东陵的古松飒飒地发出“百年之声”(别列列申)。A·涅斯米也洛夫眼中的中国就象农夫和他的老黄牛一样——几千年来眼朝下,抵着头,一直在顽强地向前行走。

黄牛的步伐是缓慢的,中国大地上历史的流速也似乎停滞不前。俄侨诗人经常把“中国”与“永恒”相连结,但中国的永恒是“徐缓的”、“一动不动的”:北京,这个“世界上最奇怪的城市,(……)多少个世纪在你的头上络绎不绝地掠过,你可依然在沉睡不动!”——这是科罗斯托维茨发出的感叹。

中国的沉睡果真是“永恒”的吗?当中国这个“睡狮”苏醒之后,对西方是福还是祸?不同的答案反映了俄侨诗人不同的东西方观。东西方的对立与交叉问题在俄罗斯的文化心态及俄罗斯民族的自我认同:提起东方,就必然想到蒙古统治时期,想到成吉斯汗、忽必烈、拔都汗……俄侨诗人也按照这个思路,常提到成吉斯汗的名字。O·斯科彼钦科登上北海的白塔,想到成吉斯汗曾在这里祈祷,遥望千里之外的斯拉夫大地,尔后阵亡,战死在草原上(《北京》)。这种想象与历史事实相差甚远,但从民族记忆的角度来说,它有一定的必然性。在此,诗人笔下的成吉斯汗不过是一个象征性形象,代表了与白塔佛像的永恒相对立的昙花一现的人间荣华。

身在中国,俄侨诗人对俄罗斯与东方血肉相连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如,B·罗吉诺夫(Василий Логинов)有这样几行诗:

Россия – сфинкс.И от ее очей, 俄罗斯是斯芬克司。她的目光, От каменных очей, так сердце пьяно! 她那石雕般的目光,令我心醉如狂! Торжественные орды Чингисхана...成吉斯汗铁军的隆重步态…… Китай...Монголия...и желтизна степей...中国……蒙古……

还有那金黄色的草原……

《学者》

骑马奔驰在蒙古草原上,诗人体察到自己的血管中也有东方的血液,确认成吉斯汗是自己的祖先,并对俄罗斯民族的东方渊源有了清楚的认识:

Годы не могут отчерпать из крови 岁月的流逝不能从我们的血液中 Влитую Азией в сердце струю, 冲走亚洲所灌进的强流。 И над глазами раскосыми – брови 斯拉夫大地上常能见到 Часто чернеют в славянском краю.黑眉下细长的东方眼睛。

В·杨科夫斯卡娅《来自同一个篝火》

俄侨诗人亚什诺夫一生中走遍了亚洲许多国家,对东方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亚洲和中国的前途产生无限的希望。在他的心目中,亚洲是世界历史与文化的发源地,必定能给欧洲带来新的创造精神。在献给亚细亚的一首诗中,他宣称:

Чувствую я, из Европы беглец, 我是欧洲的后代,

Отпрыск культуры постылой, 却厌恶欧洲文化,逃离欧洲, В гаме верблюдов, коней и овец 在这骆驼、马匹和羊群的喧闹中

Потенциальные силы. 体察着你的潜在力量。

(......)

Вижу, мужает скуластый творец. 你看,颧骨凸起的创造者在茁壮成长。

Жатва – на западе, в Азии – жнец! 西方的庄稼必将由亚洲人去收割!

这种强调中西文化交融、突出东方地位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欧亚主义印迹。据哈尔滨诗人 7 B·斯洛勃德奇科夫(Владимир Слободчиков)介绍,欧亚主义在俄侨知识分子中曾经确实有一定影响。然而,另一些作品使我们感到B·索洛维约夫的思想影响。如:M·沃林在《中国诗篇》描述黄昏时渡河的情景,他听到船夫呻吟般的歌声,觉得其中充满了不可名状的力量和威胁:

Нас мильоны, похожих, единых, 我们是千千万万,相貌相似,团结如一, С желтым телом и сердцем, как медь, 黄色的驱体,红铜般的心。 Мы когда-нибудь хлынем лавиной, 时日一到,我们变成洪流, Приносящей мгновенную смерть.刹那间冲毁一切。

Подожди, мы еще не проснулись, 等着吧,我们尚未苏醒,

Подожди, наше время придет. 等着吧,我们的日子必将来临。 Мы, как пчелы, закрытые в улей, 我们象关入蜂房中的蜜蜂, Копим мщения сладостный мед! 一点一滴地积攒着复仇的甜蜜!

在这里,沃林显然是占在“纯欧洲”立场上讲话的,然而,我觉得,诗人的中国观不能简单地用“黄祸论”等政治术语来概述的。同一个沃林在同名的另一篇诗中对中国的觉醒表示深信不疑。他把中国比做“在暖洋洋的泥泞中暂且熟睡的雄牛”,并预言,时日一到,这头雄牛会猛然起立,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使拜占庭的十字架弯曲变形,使摩天大楼摇摇欲坠”。

在中国最黑暗、最危机的时刻,俄侨诗人对中国的未来表示了坚定不移的信心。常年旅居巴黎的著名歌手、诗人A·维尔金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Вертинский)来华访问演出,1937年写出题为《中国》的一首诗。“于无声处”,他敏锐地发现在中国貌似顺服的微笑之下,“远方的闪电在悄悄地沉睡。总有一天,暴风雨会来临,大地会震动起来,发出吼声,打破神圣的陵墓几百年来所保持的沉默”1。

同一年4月,亚什诺夫也写下一首诗中预言中国的美好未来:

Как тень пройдут враги. 敌人会象黑影一样,一晃而过。 И золоту из-за запретных стен 金光闪闪的紫金城, Вновь улыбнется май. 会重新看到五月的微笑。

Все в мире суета и тлен, 芸芸众生最终统统变成灰烬, Недвижим лишь Китай. 唯有中国依然如故,安如泰山。

相信这些铿锵有力的诗句一定会在华夏子孙的心灵里引起强烈的共鸣,使我们确确实实地感到,中国俄侨诗人的优秀作品与我们是心连心的。

1 A·维尔金斯基著:《1916-1937年诗歌集》,勃罗诺夫斯卡娅出版社,上海1937年版。

8

第11篇:现代诗人翟永明获奖感言鉴赏

获奖感言要怎么写?有可以参考的范文?现小编分享现代诗人翟永明获奖感言,一起来欣赏下吧。

谢谢来到这里的所有热爱诗歌的人,谢谢各位评委,谢谢三十多年关心和支持我的读者。

十多年所坚持“公正、独立和创造”的评选立场和标准,使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成为中国民间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其中的“年度杰出作家奖”多年来颁与小说界的翘楚,今年第一次由一位诗人获得,这让我既感动又惶恐。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里,当代诗歌曾经有过在八十年代的辉煌与繁盛,曾经有过引领文学思潮的先锋身影。其后的二十余年中,中国当代诗歌历经沉浮,历经被“边缘化”和历经多类非议,甚至被狂言“取消”。但是中国当代诗歌从未被驯服,既未驯服于权力,也未驯服于资本;既未驯服于消费,也未驯服于大众。

尽管其内部依然充满各种争议和问题,但诗人们始终在写作,也始终在以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属性的作品提出这样问题:在新旧媒介更替的时代,在新旧价值观博弈的时代,在新旧语言模式撞击的时代,作为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诗歌,是否仍具有魅力?是否仍然是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所以,我更愿意把今天这个奖看做是奖给诗歌这个文类的,是给中国当代诗人群体的褒奖;在当代诗坛中有许多优秀的诗人,他们持续写作三十多年,他们是中国当代文学优秀的先行者。

1999年,我写过一首诗《潜水艇的悲伤》,里面有这样的句子“都如此不适宜了,你还在造你的潜水艇。它要一直潜到海底,紧急,但又无用的下潜”。那是九十年代,是一个诗歌“无用”“不适宜”,诗歌再次变成“抽屉文学”的时代。真正的写作就像潜水艇一样下潜到内心最深处。由于诗歌总是处于被误解最多的一种文学形式,而且很少有人愿意深入地了解,追踪,研究当代诗歌以及“朦胧诗”以降,各个流派的三十年来的不同变化,转型,变更及探索。事实上,当代诗歌从九十年代起就一直在深刻地勾勒和描述这个复杂和平庸的中国现实,大量的诗歌网站和民刊纪录了这一过程。

在出版社越来越不愿意出版诗歌的背景下,先锋诗歌的传播渠道从纸媒转向了网络,可以这么说,当代诗歌是最早进入“自媒体”时代的文学形式,借助于新的科技手段,试图传递出浮燥生活之上的澄明和诗意,和不断更新的、能够充分展现现代汉语魅力的诗歌。

在一篇文章中我说过:中国古代诗歌既是视觉又是声音的艺术,它最大地发挥了汉语言宽广到无限的能力。白话文带来了中国现代诗歌的不确定性和差异性,形成了汉语诗新的表述形态,这一过程,充满争议,也充满可能性。今天,我们身处一个奇怪而富有张力的社会转型期,也身处一个从未有过的平面的网络世界,由于全球化以及新媒介,新科技所带来的时代的多样性的增大,一方面我们的古老汉语受到电脑普及和全球趋同的标识符号的污染,另一方面数字时代引发的碎片式的思维和碎片式的书写方式,也使得人们的书写语言更为简洁精准,最大程度地靠近和扩容汉语每个单词的容量,就像古代汉语的作用一样。

正是这些使世界不断重生的崭新的“科技”仪式,成为了人类经验的独特时刻和一种新的通灵方式,同样它也使得最具性价比和最环保的文学模式———诗歌,成为激发新一代人“汉语想象力”的最佳选择。有创作力的作家和诗人应该从中发现和创作属于这个时代的新鲜隐喻和诗意的解码,而不仅仅停留在一些固定的概念之中,也许由于我个人是以一个工科生而不是文科生的路走向文学创作的。我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更加自由,我认为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可以经由一种诗歌的特殊语言和技巧,去重新阐述和排序。

前几天在南京艺术学院的一个展览上,我尝试用网上的二维码生成器把诗歌输入并印出来,让现场观众通过手机拍摄而获取诗歌,然后上传至网络。我想讨论的是:在今天,诗歌传播也因为手持终端平台和在线获取方式的日益便捷,而得以比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类别更能够贴近读者。诗歌的推送模式也在随科学发展而改变,这既为诗人提供了新媒体时代文字与载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新的写作的可能性,也提示了在新媒体背景下“诗歌何为”的深入思考。

迪伦·托马斯说:“世界的开始是词”;而词的开始也就是世界。我想,无论这个世界的外观怎样流动,怎样不被控制;诗歌、诗意、诗人在每一个时代都能找到新的座标。据说鸟类的视野只有20度,而人类的视野可以达到140度。借助于诗歌的想象力、洞察力和创造力,诗人的视野也由此变得既纵深千里,也广阔无垠。只有诗人自身产生出强大的能量,才能应对一个整体忽略诗歌的时代,并从中产生出杰出的作品。

再次谢谢大家!

第12篇:中国现代科学家

中国现代科学家(五)

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2011年深圳大运会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于2011年8月12日,本届大运会的口号为“从这里开始”(Start Here),主办城市是中国深圳。参赛国家及地区152个,参赛运动员7865人 ,设306项(24个大项)比赛项目。2011年8月23日第26届大运会圆满落幕,中国夺75金创造新纪录。

良渚玉器

良渚玉器就是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玉器。主要出土于二十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这批玉器的雕刻文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良渚玉器的材质为透闪石,其硬度达摩氏4—6度。 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良渚文化遗址频繁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玉器,其雕刻文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尤其是那些细线阴刻,堪称微雕杰作。

云锦

南京云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戊,位于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亦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贝 时 璋 (19032009)

钱学森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六、

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2011年12月8日,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12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徐汇

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

侯 祥 麟 (19121992) 钱三强 ,中国绍兴人,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浙江大学校长。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又与妻子何泽慧一同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人称他领导的研究所“满门忠烈”。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 2010),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中国上海市举行。此次世博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记录。同时超越7000万的参观人数也创下了历届世博之最。

杭州湾跨海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横跨中国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比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还长11公里,已经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候选世界纪录,成为继美国的庞恰特雷恩湖桥和青岛胶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后世界第三长的桥梁。

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位于北京市中心**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的地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办公场所。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场所。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

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人民大会堂每年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五年一届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也在此召开。

国家图书馆

国家建立的负责收集和保存本国出版物,担负国家总书记库职能的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一般除收藏本国出版物外,还收藏大量外文出版物 (包括有关本国的外文书刊), 并负责编制国家书目和联合目录。国家图书馆是一个国家图书事业的推动者,是面向全国的中心图书馆,既是全国的藏书中心、馆际互借中心、国际书刊交换中心,也是全国的书目和图书馆学研究的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已于2009年10月16日在山东省举行,济南是主会场;本届全运会适逢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运会创办50周年之际举办,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对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大检阅,是一次具有特殊重大意义的体育盛会;本届全运会也是山东省历史上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一次国家级综合运动会。 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共设33个大项、360个小项,开幕式已于10月16日在济南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举行,闭幕式于10月28日在济南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

广济桥 中国多处地方都有名为“广济桥”的桥梁建筑,其中广东省潮州市广济桥最为著名。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市东门外,为古代闽粤交通要道。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为中国第一座启闭式浮桥。

黄龙

黄龙(HuanglongScenic Area)位于四川省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的岷山山脉南段,属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风景区范围为东经103°25′ 59″~104°8′45″,北纬32°30′53″~32°54′17″。最高峰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终年积雪,是中国存有现代冰川的最东点。总面积700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地带面积为640平方千米。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东部与四川省毗邻,北部与青海省格尔木市都兰县相接。总面积31.6平方千米,包括17个县市,占青海省土地总面积的43.88%,总人口占55.72万,居民以藏族为主。目前优质牧草逐渐被毒、

杂草所取代,一些草地危害动物如鼠类乘虚而入,导致草地载畜量减少,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质量减退,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正式落成揭碑,它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正式成立。

第13篇:中国现代诗三首

第二课中国现代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2、反复阅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感知诗歌语言,品味诗的意境美。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 感知、分析诗的语言,把握诗歌意象。 教学难点: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学会评价诗歌及扩展自己的评价。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再别康桥》。

通过诵读和讲析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来体味其中的诗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见课文注释1)在语言形式上追求艺术美,但他不是钻到象牙塔中去为艺术而艺术。他有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悄悄的他走了,正如他悄悄地来。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的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要知道,不是每一个写诗的人都能被人牢记的。也许一个诗人生前是寂寞的,也许一个诗人死后就被忘却。历史有时显得十分冷酷。但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而且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他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今天仍然觉得他以35岁的年华而“云游”不返是个悲剧。但是,诗人的才情也许因为这种悲剧性的流星般地闪现而更显其光耀。在这一来一去之间,给我们留下了恒久的思念。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深情吟唱——《再别康桥》。

二、诵读提示:

这首诗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的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三、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度重阳,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七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有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四、内容大意: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以轻轻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二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柳枝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随微波起伏。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两字,也正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及由此引发的联想。 参照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见《语文读本》第三册),可知这所谓“榆荫下的一潭”即指拜伦潭,在康河上游,相传拜伦曾在那里游玩。那榆树浓荫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可以让人想象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多么淳厚的诗意!在这里,诗人融情入景,诗人的留恋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了,他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高声放歌。诗人的快乐到达了顶点。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消失了的梦境无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第七节:呼应开头。

“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吧,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化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这一节当然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五、鉴赏要点:

1、构思别出心裁分,不落俗套。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衣顿足,其中总带点“伤别离”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其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感。

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荫下的长满浮藻的清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3、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做“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六、课后练习第一题,1。

题旨:此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诗作的结构形式和修辞特色对于表达感情、营造意境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使学生领会重叠反复的诗歌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首尾两节虽然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但并不让人觉得啰嗦,而在客观上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性,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强化了诗人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萦绕心头。

七、作业:

1、朗读本诗。

2、预习后3首诗。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训练学生揣摩《我爱这土地》和《赞美》的诗歌意象,读出诗歌意蕴的能力。教学步骤:

一、《死水》:

1、导入《死水》:

《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柔美,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2、诵读提示: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 闻一多创作诗注重“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首诗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字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

3、写作背景: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的深层根基。

4、内容大意:

《死水》全诗五节。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诗句背后。 第一节:总写这沟绝望的死水。 它已经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活力和生气,已无药可救。不如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诗人以深沉的失望和愤懑的心情,把黑暗的旧中国比作“一沟死水”。

第二节:直承第一节的

三、四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这四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揭示死水华美外表下丑恶的霉变。

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 霉烂的死水“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小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孼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死水的外在表象和内在本质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传达出诗人“尖锐讽刺”的本意。 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

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毫无生机。然而,青蛙的鼓噪又怎称得上是歌声,那不过是受死水恩赐的人的无耻吹捧罢了。

第五节,诗人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 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5、鉴赏要点:

(1) 寄托和象征:(课后练习第一题,2) 对死水的寄托有不同的看法。比较流型的一种认为,全诗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比喻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死水”再加上“绝望”,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鲜明的批判精神。

对《死水》的象征意义也有几种说法。(1)“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在充满罪恶的社会。(2)象征北洋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318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3)象征黑暗的中国现实。

(上述内容,可根据教学时间的长短,酌情介绍,开拓视野。) (2)反讽手法的运用:

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琦、云霞等华丽词语描述的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3) 绘画美的语言色彩:

《死水》本来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但所用的语言色彩却十分鲜明。这里有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有五彩缤纷的“罗绮”,有鲜艳照人的“云霞”。这些艳丽的色彩显示出的是油画般的“绘画美”。

二、《赞美》:

1、作者:剑客本主食。

2、诵读提示:

这首诗规模比较宏大,自始至终,澎湃着火热的激情。诵读时可以注意两点:一是体会蕴藏在诗行中的强烈的感情,揣摩作者痛苦的悲怆的真切感受;二是注意每节诗末尾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吟唱的深厚意味,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带血的呼喊。

3、写作背景:

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年出生,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1940年毕业后留校。1942年5月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抗日战争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回忆。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赞美》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

4、全诗内容: 全诗共四节。

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来充分展现眼中所见。

这大地是辽阔美丽的,有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数不尽的密集的村庄,有美丽的河流草原,冬天的鸡鸣和狗吠,但这是一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土地,低压的暗云下,滚滚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表现的是诗人复杂的精神世界。“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一句,点出了时代的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这片土地既爱且愿的感情。诗人对土地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他要拥抱的人民是在耻辱里生活的佝偻者。但“我”是和这土地一起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着爱,而且从这爱的力量中他感受到一个伟大的事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

二、三节:诗人重点写了他——一个农夫。

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勤劳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毕竟起来了,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上了抗战的行列。这是觉醒了的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这意味着他们除了忍受饥寒、疲劳外,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民啊,所以诗人要“拥抱每一个人”。 第四节,诗人以两种相互交叉的感情,写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 “悠久的年代的风”,年复一年吹过“倾圮的屋檐”,给人带来了“无尽的呻吟和寒冷”;吹过“枯槁的树顶”,“荒芜的沼泽”,与“虫鸣”及“乌鸦的声音”相应和。这一切使诗人感到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所以“我”并不失望,仍有勇气生存下去。

5、鉴赏要点: a) 广大的包容性。

本诗并不想以小见大,而是力图对所见所闻所感作整体的把握,以表现复杂深刻的感情。重要处不吝惜笔墨,铺排开去。 b) 民族生存力的讴歌。

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反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条征战之路。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

6、课后练习第一题,3:

(1) “我”可以指代一个中华民族苦难历史与觉醒的见证者,又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2) 勤劳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但在民族危难中觉醒并义无反顾地走上反抗道路,加入抗站的行列。

(3) 象征了无数的中国人,甚至整个中华民族。

(4) 意味着诗人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及诗人对民族抗战前途的坚定信念。

三、课后练习第三题: 赏析提示: 《老马》:

1、老马形象塑造:舍其形而传其神。

诗人没有详细描写老马衰弱病残的外形,而是着重写他的命运、感受和心境,增强了老马悲剧的感染力。老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旧中国受苦受难的农民的象征。诗人越是突出老马的忍辱负重、善良忠厚,就越能激发读者对被压迫而不觉悟的农民的同情,激起对旧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愤怒和诅咒。

2、字句推敲显功力。

《老马》中,动词的运用尤为精彩传神,“扣”、“飘”字,准确、生动、逼真、有力地表现出老马受压迫的深重,平易中见神奇。

3、体现了“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同时又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根据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一件作品的诞生,不仅要经过作家的创作,还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以前,人们总是把作家写出来的书面文本称为作品,实际上,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读者通过阅读对它具体化,以读者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充文本的空白处;以前人们总是认为作品的意义主要是由作家所决定和赋予的,实际上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所以要承认文学鉴赏中的差异性,也要承认的欣赏者的理解可能超过或者有别于作者的意愿。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鲁迅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见《集外集拾遗补编》)臧克家曾说过:从表面上看,写的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但几乎所有的读者和选本的注释家,都说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其实写这首诗,并没有存心用它去象征农民的命运。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诗贵含蓄,其中意味听凭读者去品评。 《断章》:

这首诗玲珑精巧,是短诗中有悠久生命力的一朵小花。作者用常见物、眼前景创造了象征性的画面,为读者想象留下开阔的空间。有人认为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装饰”二字上,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有人认为作者从虚处着笔,实写一位美人。作者撰文认为,意思着重在“相对”上,表达了一种哲学观念。

四、作业:

1、书面完成课后第五题。

2、完成两本练习册上本课部分的习题。

3、预习第三课《中国当代诗三首》。

五、课后练习第二题:

题旨:主要是让学生联系学过和读过的近现代诗歌作品,从整体上关注爱国主义诗篇。近现代以来,反映爱国主题的诗歌作品大量涌现,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闻一多的《一句话》,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我爱这土地》,郭沫若的《炉中煤》等。 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这些诗篇,了解这种特殊的现象,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传统文化根源、社会政治背景。 教后感:

第14篇:中国现代名人名言

1、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李苦禅,山东省高唐县人,中国画家。

3、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 鲁迅,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4、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童第周

童第周,享誉海内外的卓越的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共党员。20世纪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

5、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

毛泽东,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6、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 邓小平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7、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 —— 孙中山

孙中山,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8、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苦日久不磨,也会生锈。——老舍

老舍,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9、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钱学森

钱学森,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10、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钱三强

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11、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张海迪

张海迪,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12、我读书奉行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 冰心(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晚年被尊称为“文坛祖母”。

13、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艾青

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

14、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闻一多

闻一多,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15、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朱自清

朱自清,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

16、人世间,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郭沫若

郭沫若 ,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

17、我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袁隆平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8、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 余秋雨

余秋雨,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电视名人、节目特邀主持人。

19、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

姚明,前中国篮球运动员,是美国NBA及世界篮球巨星,中国篮球史上里程碑式人物。

20、辛辛苦苦,过舒服日子;舒舒服服,过辛苦日子。——杨澜

杨澜,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及企业家。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女性之一。

第15篇:中国现代诗三首

中国现代诗三首

2005年4月23日 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教案示例 《赞美》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二、简介作者

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初读

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他梦到了什么?)亦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四、阅读第一小节

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

2、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五、阅读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思考。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六、阅读第三小节

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小结: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农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七、阅读第四小节

1、阅读第四小节前六行,思考: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复强调的东西。这几句写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

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八、课堂总结

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 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的希望交织的情感。

九、作业

熟读。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案点评

这首诗较为抽象,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求教师作较为认真的指导。而一般的参考书上对此诗又没有较为详尽的分析。在多次的阅读中,对这首诗作了一点比较幼稚的解释,在这里呈现给大家。

教案示例 《赞美》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二、简介作者

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初读

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他梦到了什么?)亦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四、阅读第一小节

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

2、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五、阅读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思考。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六、阅读第三小节

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小结: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农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七、阅读第四小节

1、阅读第四小节前六行,思考: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复强调的东西。这几句写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

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八、课堂总结

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 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的希望交织的情感。

九、作业

熟读。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案点评

这首诗较为抽象,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求教师作较为认真的指导。而一般的参考书上对此诗又没有较为详尽的分析。在多次的阅读中,对这首诗作了一点比较幼稚的解释,在这里呈现给大家。

教案示例2 《再别康桥》《死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 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 解题:

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 配乐朗诵

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

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 学生吟诵、品味、欣赏

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

(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诗人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别母校的感情在诗中字里行间的体现。

(3)体会这首诗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 ① 押韵(请学生在诗终画出韵脚); ②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③ 回环复沓,开头和结尾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绘画美主要表现在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辉斑斓”等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解决疑难。

各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汇报,教师适时提出巡视中发现的疑难点,提出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

以闻一多对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主张过渡,引入对《死水》的学习。

先从“三美”入手体会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品味欣赏,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该教案设计体现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的思想。

探究活动

(1)学生自愿结组,对徐志摩的诗歌和闻一多的诗歌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异和同。

(2)学生可就本课书中自己喜欢的一位诗人进行研究,建议切入点小。

(3)可以召开现代诗歌朗诵会或现代诗歌赏析会,材料来源于课本、读本或其他诗集等。

(4)可以就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写一篇评析鉴赏笔记,挑选有见地的班上交流。

第16篇:中国现代美术

《中国现代美术》试讲稿

第一课时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李哲慧,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中国现代美术》(板书)。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首先,根据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近代美术概况。知道中国近代绘画的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好在哪里。

第二、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现代绘画呈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画、油画、版画概况,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传统型与融合型的中国画的不同,分析理解作品。

第三,按美术教学常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总共需要3个课时来完成,这节课主要讲授第1课时,下面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美术作品欣赏是个体的审美活动,绘画作品是静态的物质形态,如果让学生独自欣赏,比较困难,所以我采用“引导探究法”。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20世纪初的中国是异常动荡的,这是一个破旧立新的时代。学过历史,大家应该都知道,以青年学生为主体进行的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使中国在思想上得到空前解放的运动,是什么呢?没错就是五四运动。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中国现代美术,就是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起始的美术。20世纪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时代和革命的要求与艺术自身规律的碰撞,都深刻影响了中国美术。而现代历史文化的演进、革命斗争等社会现象的曲折,也都可以在美术的山谷中听到回响。因此,我们把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美术分割出来,称它为中国现代美术。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作为中国现代美术重要组成部分的 中国现代绘画,而中国现代绘画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兼容并蓄。(板书:兼容并蓄的中国现代绘画)

这一时期的中国绘画,其变革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画发生激烈的演变(板书:

一、中国画的演变),第二个就是西方绘画的引进和迅猛发展(板书:

二、西方绘画的发展)。

二、讲授新课:

(一)中国画的演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一时期的中国画。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传统,在这一时期,中国画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传统型和融合型。(板书)

(1)传统型:

传统型的中国画,是在继承中国画艺术传统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巧等方面有所发展的 地道的中国画。大家来看ppt上的这一幅中国画,这是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请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这幅画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呢?

我们来看这幅画的画面,在远山的印衬下,一道急流从山间的乱石中一泻而下,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齐白石没有画一只青蛙,但那几只摇头摆尾活灵活现的小蝌蚪离开了水的源头,告别了它们的妈妈,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但,使人隐隐听到远处的蛙声与奔腾的泉水相合,演奏出一曲悦耳的乐章。

画家在技法处理上,采用狭长的竖幅构图,以大笔浓墨在纸卷两边画出峡谷山石,中间留出曲折的空白为小溪,其间以流畅的曲线画出溪水急湍的流动感,仅用一两笔重墨便画出溪流中蝌蚪的活泼可爱的游姿。山石用重色,描绘出它的坚硬,河流用线来描绘它的急缓,蝌蚪顺着水流的方向,尾巴摇曳,齐白石对山川、河流、蝌蚪的刻画无不生动鲜活。在画面上,还留有大块的空白,即天和水不着墨色,流出白纸,画面虚实相生,主体更加突出,更加富有层次感,这些都显示了大师的不凡的艺术功力与技巧。

这幅画是源自于老舍先生向齐白石求画所作的一首短诗。原诗是这样的:“蝌蚪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白石老人经过三天三夜的思量后便作了这幅画。齐白石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幅画的高妙之处就在于用图像来表现声音,让人仿佛听到蛙声。富有想像力的构思,巧妙而贴切地表达了诗意,显示了画家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继承中国自古强调表达诗意的绘画传统。让我们领略了诗意画的妙趣。齐白石是中国现代绘画中传统型中国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长期的艰苦努力,熔前代文人画与民间艺术、诗、书、印、画等休养于一炉,创造了大量的富有革新精神的中国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

除了齐白石,传统型中国画的代表人物还有黄宾虹和潘天寿。黄宾虹对中国画传统笔墨技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 黑、密、厚、重,却虚实有致的笔法。潘天寿广采历代名家绘画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请同学们欣赏图片黄宾虹的《山水册页》和潘天寿的《记写雁荡山花》,感受一下他们的绘画风格。

黄宾虹的《山水册页》

黄宾虹一生画过很多山水册页。山水册页是山水画,这件《山水册页》是他晚年时期的作品,具有“深厚华滋”的典型面貌。构图上,山偏左侧,占据全画大部面积。画家用似不经意、随意挥毫的笔法勾勒轮廓,线条却苍劲流畅,再用浓淡墨色点染相积,给人以山上杂树参差丛生、植被丰厚郁郁葱葱之感。局部裸露山石和山间房舍留为空白,成为画中“气眼”,使墨密黑沉的画面有了活气。画家利用虚实相生的效果使下部与右侧大片空白为水,远山及前景小船用笔极淡,与画面主体之山形成鲜明对比。

潘天寿的《记写雁荡山花》

在潘天寿的作品中,所画的都是常见的题材,但这些最平凡的东西,经他的点化,便具有了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那些不为人们注意的山花野草,他都寄予无限的热情,信手画来,总是表现得那么新颖别致、优美动人,真有一种化平凡为神奇的杰出才能。这幅《记写雁荡山花》便是一个突出的例证。他从深入雁荡山写生得来的这些山花幽草的细微题材,居然被他化为气势磅礴的巨制。为了使这些山花幽草表现得更鲜明突出,他采用双勾重彩画法,与大笔浓墨的写意岩石,取得粗细、刚柔、黑白、青红的强烈对比,并巧妙地使之达到对立统一,产生丰富的变化和动人的艺术效果,同时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结合的独特形式,以小见大,以平见奇。

(2)融合性: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另外一种类型,融合型的中国画。这种类型是指融合了中西绘画之长的中国画。五四运动以来,大批青年美术家留学日本与欧美,借鉴西方美术,以改革中国画的呼声与实践成为潮流,倡导西方古典写实美术或近代美术与传统绘画的融和。著名有画家徐悲鸿、林风眠、高剑父、刘海粟等

我们来看ppt上徐悲鸿的《群马图》,这幅画跟刚才我们看到的中国画有什么不同呢?没错,画中的马,比传统中国画中的物体更有体积感。徐悲鸿曾留学法国,系统地学习过西方绘画,同时又对中国的传统绘画非常熟悉,因此他所画的中国画中,融合中西方各方之长就不奇怪了。这幅《群马图》,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可以说,这幅《群马图》是中西融合的上乘之作。

几代画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画走向复兴繁荣,终于形成了关注社会、深入生活、亲近人民、注重写实、结合传统、中西融合、追求创新的现代中国画。同时西方绘画也得到迅猛的发展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二)西方绘画的发展 (1)油画

了解了这一时期的中国画之后,我们来看一下西方绘画的引进和发展。一提到西方绘画,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油画(板书)了。中国油画的长足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和吴作人的《齐白石像》。《开国大典》表现的是新中国成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气魄。《齐白石像》,整个画面色彩基调沉稳大气,画中91岁高龄的齐白石老人安详庄重,着重刻画了人物的神态和画家的右手,充分反映出这位艺术大师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艺术修养,是中国现代油画的典范之作。

(2)版画

除了油画,西方版画(板书)艺术也得到了空间发展。中国传统的版画是画、刻、印分工来做,称为复制版画;20世纪20年代末,鲁迅将西方版画引进中国,画、刻、印都由版画家一人来完成,版画家得以充分大会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为创作版画。这种新兴的创作版画自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它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一系列与当时的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紧密结合的优秀作品。在新中国成立后,版画艺术在继续发扬革命传统的基础上,在艺术上更加精益求精,艺术风格也更加多样。大家请看ppt上古元的作品《一湾解冻的湖水》,这是一幅蓝黑两色的水印木刻,画面呈现的是厚厚积雪的原野,前景有一湾解冻的湖水,湖边有一群活跃的野鸭,中景是一排两组疏密有致的树,透过两组树间是远处密密的树林,层次分明。然画家手法非常纯熟,仅依靠树的一片密枝的“灰”调子和中景一排齐根的树干,造成纵深起伏白雪皑皑的视觉效果。前景湖面水波倒影,野鸭在湖边或歇息或飞翔或追逐戏耍,使寂静的雪原增添了春之将至的活跃气息。这幅画融合了中西版画技巧,同时也突出了东方的美学情趣,营造了意境和韵味,显示了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成就和非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3)新式绘画

油画和版画是两种成熟的西方绘画形式,引进我国之后,经过继承和融合中国绘画观念继续发展起来。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又使绘画出现了不同于油画或中国画的新品种、新样式。(板书:“新式”绘画)。这里主要是指基本上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却以西方的造型观念、形式法则、色彩方法创造出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笔墨和技法,又继承传统注重诗意和境界的绘画。其代表画家有林风眠、吴冠中等。

请同学再欣赏林风眠的《油灯花果》,和吴冠中的《狮子林》,去感受一下这种新的绘画形式中融合着怎样的东西碰撞。

林风眠的《油灯花果》

油灯花果(绘画) 林风眠林风眠(1900—1991),从小随父学画, 1918年留学法国学油画,1925年归国任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后转任杭州艺专校长至1938年。此间,他热衷于美术教育和美术活动,力主改革中国传统绘画。自抗战初期,他辞去艺专校长职务后,不再热心活动,而是埋头于绘画创作的探索。1952—1977年间,以退休教授身份栖居上海,任上海画院画师,在倍受美术界冷落的情况下,全身心地从事于新形式绘画的创作。

林风眠使用毛笔和宣纸,颜料有时增加水粉,在保持中国传统重抒情、重韵律感和意境的基础上,融入西方19世纪以来的创作理念之新传统,强调色彩和造型的表现性,采用方形画幅,充分利用墨与色的变化,勾线但不追求传统书法入画的线条,追求一种既不像西画,也不像传统中国画的绘画样式,开拓出一条通向绘画现代化之路。

《油灯花果》从构图形式上看,以直线将方形画面分割为几个不等的矩形,其间安排一盆竖长的开着白花的仙人掌和圆形的盛着淡黄色水果的瓷盘,右边窗台上放着不甚显眼的油灯,白花与果盘的亮色使画面活跃起来,且打破了横竖线分割画面的机械感,其结构紧凑、严密,给人以均衡和富有变化的形式美感。画家在汲水的宣纸上,以透明色和墨调合的颜色,用板刷熟练地画出背景,前景主体的花果则以不透明的水粉颜料和丰富的笔法,使之鲜亮、富有厚度和凝重感。主体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体构成令人赏心悦目。

吴冠中的《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关于狮子林的画作,古往今来,特别是元明清以来,有记载的即上百幅,不过大多为写实作品。吴冠中独辟蹊径,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引领观者进入抽象雕塑般的奇幻世界。在一幅其1988年创作的《狮子林》图上,杨延文题曰,狮子林系吴冠中先生八十年代创造性地运用挤线绘制作品之新形式。

狮子林独特的形貌给了吴冠中创作抽象画的最初灵感。他在《不断线的风筝》中称,我作过一幅《狮子林》,画面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积表现的是石头,亦即点、线、面之抽象构成,是抽象画。我在石群之下边引入水与游鱼,石群高处嵌入廊与亭,一目了然,便是园林了。但将观众引入园林后,他们迷失于抽象世界,愿他们步入抽象美的欣赏领域。这近乎我的惯用手法。画中假山均以线条勾出,直线、折线、曲线及弧线等等的组合,雅致大方,变幻莫测。假山形状各异,有的玲珑剔透,有的气势磅礴,有平易近人之情,有光怪陆离之状,千奇百怪,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量线条的运用使画面极富东方神韵,不过运笔并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笔锋和顿挫,而是流畅、明快、飘逸的。在疾徐挥洒间凸现的节奏感、韵律美,在大片色块烘染下产生的富有平面感的张力,使画面产生一种全新的美感。既有传统中国画之气韵,又有西方绘画之形式趣味。与假山的抽象相对应的是,假山上的亭台楼榭、长廊、竹林以及近景的鱼塘均有较明确的形象,接近于传统水墨画。水面以淡墨略加渲染,表现出一种光影可鉴的效果。长廊中如织的游人和水中游动的金鱼、飘动的浮萍,使画面静中寓动。整幅将形式之美与优雅的意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且尺幅巨大,气势磅礴,乃体现吴冠中抽象画最高水平的一幅佳作。而该幅作品也是吴冠中点线色彩系列中留存在民间的尺幅最大作品,甚为难得。

六、课堂小结:

回顾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我们学习了中国现代绘画。一方面,中国画发生了激烈的演变,产生了传统型和融合型两种中国画形式;另一方面,西方绘画引进,使得油画、版画、新形式的绘画迅猛发展。

七、课后作业: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中国现代绘画,同学们课后找一幅你喜欢的中国现代绘画作品,做简要的分析。

八、板书:

中国现代美术

——兼容并蓄的中国现代绘画

一、中国画的演变:传统型、融合型

二、西方绘画的发展:油画、版画、“新式”绘画

第17篇:中国现代文学史

考核办法

考试大纲 现代部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总学时数:100课时 学分:6学分

一、考试要求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识记内容: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新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 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 林(纾)蔡(元培)之争 《学衡》派 《甲寅》派 易卜生主义 “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语丝社 浅草—沉钟社 新月社 湖畔诗社 进化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思考题: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

第二章 鲁迅

(一) 识记内容: 鲁迅生平概略 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思考题: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论。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小说

(一) 识记内容:

小说界革命 林译小说 问题小说 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

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 自叙传 庐隐的感伤小说 许地山的宗教小说 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思考题:

1.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和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小说的流派特征。

第四章 通俗文学(略) 第五章 郭沫若 识记内容:

《女神》的产生和影响 泛神论 自由体诗 《瓶》 《三个叛逆的女性》 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 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原则

思考题:

1.试论郭沫若《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2.简评泛神论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并说明郭沫若如何代表“五四”时代的精神特征。

3.简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艺术特色。

第六章 新诗

(一) 识记内容:

诗界革命 胡适《论新诗》《尝试集》 初期白话诗 自由诗

北大歌谣研究会 湖畔诗人 小诗体 前期新月派 纯诗 早期象征诗派 思考题:

1.以初期白话诗、郭沫若等的自由诗、前期新月派以及早期象征诗派为主要的点,大致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彼此间的承传关系。

2.简评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及其文学史意义。 3.简评新月派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与创作实践。

4.评析李金发的《弃妇》,并由此论述早期象征诗派的艺术追求,及其在新诗艺术发展中的价值。

第七章 散文

(一) 识记内容:

《新青年》随感录 美文 言志派散文 废名气 冰心体

《缘缘堂随笔》 英国Eay的影响 《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

语丝文体 现代评论派 《西滢闲话》 思考题:

1.鲁迅在30 年代曾这样评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试借用鲁迅的评价,并结合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说明五四散文格外发达的状况及其原因。

2.试评周作人的散文观,及其小品创作的主要特色。

3.从散文语言运用和文体创造方面比较评析冰心与朱自清的创作风格异同。

第八章 戏剧

(一) 识记内容:

春柳社 文明戏 旧剧评议 国剧运动 民众戏剧社 上海戏剧协社 爱美剧 小剧场运动 第四堵墙 胡适《终身大事》 洪深《赵阎王》 南国社

思考题:

1.简评田汉早期戏剧的基本主题与艺术特色。 2.简评丁西林对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识记内容:

“革命文学”的倡导、普罗文学、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左联、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的代表性刊物、文艺大众化运动、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拉普、文艺自由论及第三种文学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入、刘西渭的《咀华集》

思考题:

1.简述30年代初鲁迅与新月派的论战。

2.简评“京派”(可以朱光潜、沈从文等为中心)的文学观。 3.应如何评价“左联”的历史贡献?

4.联系创作,概述30年代左翼、京派与海派三大文学派别(潮流)之间对峙与互相渗透的状况。

第十章 茅盾 识记内容:

社会剖析小说、《蚀》三部曲、两类形象系列、农村三部曲、作家论。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

2.茅盾曾自评其《子夜》说“吴荪甫的悲剧中是带有某些悲壮性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评说?结合对作品的分析,阐明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3.试从题材、人物塑造、结构和心理描写等方面,评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第十一章 老舍 识记内容:

老舍的早期小说、《离婚》、《四世同堂》、京味小说。 思考题:

1.试分析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构成,并阐说其创作的文化批判视野。

2.试评《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的多重含义。 3.分析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

第十二章 巴金 识记内容:

《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家》为代表的“青春型”创作、“平民史诗”。

思考题:

1. 简评巴金小说《家》中的觉新与觉慧两位人物形象。 2. 简析《寒夜》中的曾树生的性格内涵。

3. 结合具体作品,比较分析巴金前期与后期创作风格的异同。

第十三章 沈从文 识记内容:

沈从文表现“湘西世界”与讽刺“都市病”的代表性作品、《湘行散记》等有代表性的散文。

思考题:

1. 试评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

2. 结合具体作品,比较评析沈从文写湘西与写都市这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第十四章 小说

(二) 识记内容:

华汉《地泉》三部曲及重版序、革命的罗曼蒂克、“革命+恋爱”小说、“左联”青年作家小说、东北作家群、大河小说、京派、海派、新感觉派。

思考题:

1. 简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的矛盾性与时代色彩。 2. 比较分析沙汀与张天翼的讽刺艺术。

3. 评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

4. 为什么说30年代上海风行的“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流派?

5. 比较评析沈从文、芦焚与废名笔下的乡土田园艺术世界。 6. 略评李颉人《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的形象。

第十五章 通俗小说

(二)(略)

第十六章 新诗

(二) 识记内容:

中国诗歌会、诗的“歌谣化”、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后期新月派、《现代》杂志、十四行诗(商籁体)、《汉园集》诗人、林庚的格律诗试验。

思考题:

1. 简评30年代两大派别的诗歌竞存的局面。 2. 比较评析前后期新月派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倾向。

3. 结合具体的诗歌评析,论述戴望舒二三十年代诗歌观念与诗艺诗风的衍变。 4. 简析卞之琳的《距离与组织》。

第十七章 鲁迅

(二) 识记内容:

鲁迅十六部杂文集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思考题:

1. 鲁迅杂文(连同鲁迅)历来多遭受否定以致辱骂,从当年的“刀笔吏”(“现代评论派的君子”语)、“睚眦必报”(“创造社的才子”语)、“不满于现状的批评家”(“新月派的绅士”语),到当今“鲁迅好骂人”之类,从未停息。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结合对鲁迅杂文批判性、异质性的评析,说明你的看法。

2. 试评鲁迅杂文“贬锢弊常取类型”的特征。

3. 试评鲁迅《故事新编》中“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及其审美效果。

第十八章 散文

(二)

识记内容:

《论语》与《人间世》、《宇宙风》三期刊、30年代小品热、《太白》与《芒种》杂志、30年代“鲁迅风”杂文及其主要作家、《汉园集》、开明书店、夏衍《包身工》、邹韬奋的《萍踪寄语》。

思考题:

1. 试评林语堂的散文观。 2. 评何其芳《画梦录》的艺术特色,并说明其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3. 写一篇鉴赏郁达夫《故都的秋》(或《钓台的春昼》)的短文。

第十九章 曹禺 识记内容:

曹禺的创作历程、曹禺剧作的文学史(戏剧史)地位。

思考题:

1. 在《雷雨》序中,曹禺声明他创作此剧时,“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他同时又说,“《雷雨》对于我是个诱惑,与雷雨具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你如何理解这两种创作心理状态及其在剧作中的体现?

2. 《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3. 比较评析蘩漪与陈白露两个人物各自的性格内涵。 4. 比较《雷雨》、《日出》与《北京人》的戏剧结构艺术。 5. 评曾文清与愫芳两位人物,并阐说《北京人》的主题意蕴。

第二十章 戏剧

(二) 识记内容:

南国社、上海艺术剧社、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红色戏剧、《放下你的鞭子》、白薇《打出幽灵塔》、洪深《农村三部曲》、熊佛西的“农村戏剧实验”、夏衍的《赛金花》、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袁牧之的《一个女人和一条狗》。

思考题:

1. 简述30 年代话剧运动的概况。

2. 试评夏衍《上海屋檐下》的思想艺术特色。 3. 简评田汉从20年代倒30年代创作的“转向”。

第二十一章 文学史潮与运动

(三) 识记内容: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文章下乡 文章入伍 孤岛文学 沦陷区文学 “民族形式”论争 对王实味的批判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主观战斗精神说战国策派 思考题:

1.简述解放区文学这一文学史现象。

2.为什么说毛泽东《延座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重要的成果?如何评价“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3.试评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说。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 识记内容:

赵树理方向、评书体现代小说、山药蛋派。 思考题:

1.与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新文学作家相比,赵树理在表现农民方面有哪些新突破?试结合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塑造与基本主题来论述。

2.如何理解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3.分析赵树理小说语言与形式的创新,并重点说明哪些方面对传统小说作了扬弃与改造。

第二十三章 小说

(三) 识记内容:

“前线主义”小说、《华威先生》及其所引发的讨论、沙汀的“三记”、七月派小说、新洋场小说、南玲北梅、后浪漫主义小说、白洋淀派、山药蛋派、新章回体

思考题:

1.概述四十年代暴露讽刺小说的创作状况。

2.评路翎小说思想艺术特色与得失,并说明他与胡风文学理论的关系。 3.评张爱玲小说在女性解剖和都市发现方面的现代性特征,并分析其既通俗又先锋的艺术创新。

4.试结合作品的分析,阐释钱钟书《围城》的多层意蕴。 5.评孙犁小说对“单纯情调”的审美追求。

6.比较评析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暴风骤雨》这两部土改题材的小说思想艺术的成就与不足。

第二十四章 通俗小说

(三)(略)

第二十五章 艾青 识记内容:

艾青提倡的诗歌“散文美”的基本主张 艾青的《诗论》 思考题:

1.试评析艾青诗歌独特的意象与主题。

2.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评析艾青有关诗的“散文美”的主张及其对自由体诗的形式创新。

3.以新诗发展大的流向作考察的背景,说明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变迁中完成的是历史的“综合”任务。

第二十六章 新诗

(三) 识记内容:

抗战朗诵诗运动 “时代鼓手”诗人田间 七月诗派 政治抒情诗 马凡陀山歌 西南联大诗人群 四十年代的诸家“诗论” 中国新诗派(九叶诗派) 新诗戏剧化 解放区“诗的歌谣化” 《王贵与李香香》 《漳河水》

思考题:

1.诗评家唐湜曾将七月诗派与中国新诗派并列为40年代“诗的新生代”的两个浪峰,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2.以《诗八首》为例,评析穆旦诗歌“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这种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以及所谓“非诗意”词句写诗的特点。

3.概述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中不同阶段“新诗歌谣化”的尝试,并重点评析四十年代解放区歌谣体叙事诗的总体特征和艺术得失。

第二十七章 散文

(三) 识记内容:

《野草》杂文作家群 上海“孤岛”杂文创作风气 思考题:

1.简述四十年代散文各式文体创作的概况。 2.试评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艺术特色。 3.试评张爱玲散文创作的艺术个性。

第二十八章 戏剧

(三) 识记内容: 新秧歌剧 新歌剧 广场戏剧 西南戏剧展览会 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潮 四十年代讽刺喜剧创作潮 世态喜剧 有关《芳草天涯》的讨论。

思考题:

1.概述新文学第三个十年戏剧文学创作的热点和主要趋向。 2.简评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的热潮。

3.为什么说《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艺术的丰碑?

第二十九章 台湾文学(略)

模拟试卷

模拟试题(之一)

一.单项选择题(30分,每小题2分):

1.最早提出新文学语言形式改革的理论主张的是:

A.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B。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 C.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D。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2.新文学运动初期借《荆生》《妖梦》来影射和诋毁新文学提倡者的是: A.章士钊 B。林琴南 C.梅光迪 D。陈西滢 3.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是( )。

A.郭沫若的《女神》 B.周作人的《小河》

C.胡适的《尝试集》 D.刘半农的《杨鞭集》 4.被称为郭沫若诗歌中的《彷徨》的是: A.《女神》 B《星空》 C.《前茅》 D。《瓶》 5.最早出现的新文学社团是:

A.《新青年》社 B。文学研究会 C.新潮社 D。中国新诗社

6.引导现代散文由“随感录”式的杂文体向文艺性散文转变的“风信”是: A.冰心的《笑》 B。鲁迅的《野草》 C.朱自清的《背影》 D。周作人的《美文》 7.新文学“五四”以后的作家中以描写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著称的是: A.鲁迅 B.郁达夫 C.庐隐 D.叶圣陶

8.新文学初期小说创作中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和异域情调的作家是: A .废名 B.李金发 C.许地山 D.张资平9.对新格律诗理论建设贡献最为卓著的新月诗人是: A. 梁实秋 B。徐志摩 C. 闻一多 D。朱湘

10.最早使用“乡土文学”这一概念并首开“乡土小说”的风气的作家是: A.鲁迅 B.鲁彦 C.周作人 D.许钦文 11.下列作品中哪个不是周作人的是:

A.《自己的园地》 B.《竹林的故事》 C.《谈龙集》 D.《谈虎集》

12.“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这一呼唤出自哪一个作品? A.《去国》 B.《没有祖国的孩子》 C.《沉沦》 D.《回春之曲》

13.“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出自郭沫若的哪一首诗?

A.《天狗》 B.《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匪徒颂》 D.《地球,我的母亲》

14.“这园大概是不属于酒家的,„„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舢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胡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出自鲁迅的那篇小说:

A.《**》 B.《在酒楼上》 C.《离婚》 D.《孤独者》

15. “黄昏的时候,汪二将蓝布夹小沃托蒋大的屋里人当了四百大钱。拿了这些钱一气跑到吴三元的杂货店,一屁股坐在柜台前破旧的大椅上,椅子被坐得格格地响。”这段文字出自台静农的小说:

A.《菊英的出嫁》 B.《潘先生在难中》 C.《拜堂》 D.《菱荡》

二.简答题(15分,每小题5分)

1.列举鲁迅〈呐喊〉〈彷徨〉中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篇名(不少于6篇)。 2.简述冰心在新文学的初期主要的文学成就。

三.文学赏析题(20分)

下面是中国新文学初期两首同题诗歌,试从艺术形式的革新性和思想内容的深广度两个方面,予以比较分析。

人 力 车 夫 沈 尹 默

日光淡淡,白云悠悠,风吹薄冰,河水不流。

出门去,雇人力车。街上行人,往来很多;车马纷纷,不知干些什么? 人力车上人,个个穿棉衣,个个袖手坐,还觉风吹来,身上冷不过。 车夫单衣已破,他却汗珠耳颗颗往下坠。

(载《新青年》1918年1月15日第4卷第1号)

人 力 车 夫

胡 适

“车子,车子!” 车来如飞。

客看车夫,忽然心中酸悲。

客问车夫:“你今年几岁?拉车拉了多少时?”

车夫答客:“今年十六,拉过三年车了,你老别多疑。”

客告车夫:“你年纪太小,我不坐你车。我坐你车,我心惨凄。”

车夫告客:“我半日没有生意,我又寒又饥。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 我年纪小拉车,警察还不管,你老又是谁?” 客人点头上车,说“拉到内务部西!”

(载《新青年》1918年1月15日第4卷第1号)

四.论述题:(40分,每小题20分) 要求:1.单篇字数不低于500字。 2.观点鲜明,表述清楚。

3.能够联系具体文本作相关分析。 4.鼓励有自己的看法提出。

1.《狂人日记》为例,说明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2.以《死水》为例,说明新格律诗派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一.1-5 CBCBB 6---10 DDCCA 11---15 BCABC

二.1.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故乡、头发的故事、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

2.创作《两个家庭》《超人》等小说,为“问题小说”的开风气的作家;创作《繁星》《春水》,为新诗的“小诗体‘运动的重要诗人;创作《往事》《山中杂记》《寄小读者》等“冰心体”散文,为新文学初期重要的文体作家。

三.两诗相对于中国传统诗歌而言显示出白话化和非格律化的倾向,但同时又带有新诗草创鼎革之际旧诗的痕迹;再则所表露出的对于下层人的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的同情,具有“五四“时代的气息。两诗自身比较的话,前者单用对比和描叙的笔法,显得板滞;后者则全用对话形式展开,迹近自然。更主要的是后者表明了诗人对于人道主义的局限和启蒙者的局限的反省。

四.(略)

要求:1。单篇字数不低于500字。 2.观点鲜明,表述清楚。

3.能够联系具体文本作相关分析。 4.鼓励有自己的看法提出。

模拟试题(之二) 一.填空:(40×0.5=20)

1.____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题为_____________的讲话。2.在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关系问题上,“左联”同以梁实秋为代表的_____展开了思想斗争;在“文艺自由论”问题上,“左联”同自称“自由人”的_____和自称“第三种人”的_____进行斗争。

3.茅盾原名____,茅盾是他创作小说_____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他是以完成于大革命失败后的“____三部曲”开始从文学评论家向革命小说家的转变的,后来创作的“农村三部曲”包括_____、_____、_____三个短篇。在思考民族资本主义命运问题上,茅盾在30年代、40年代分别奉献了______和___________两部长篇佳构。

4.1938年小说新人张天翼发表了后来结集为《速写三篇》的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小说,诱发了文艺界关于“讽刺与暴露”的争论。

5.中国诗歌会于1932年9月在_____成立,由穆木天执笔的《新诗歌发刊词》体现了他们的创作纲领,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他们关于诗歌现实主义道路和大众化方向的努力。

6.话剧《赛金花》的作者是______,他30年代的戏剧代表作是________。

7.沙子龙是_____的小说_________里的人物,汪文宣是______的小说_______里的人物,曹七巧是_____的小说________里的人物。

8.曹禺在30—40年代创作戏剧杰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改编的______。

9.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格局因为战争被划分为_______、______(包括孤岛文学)和_______三个既分割又并存的带政治地域性的文学样态。这一战时文学时期以________为起点,以_____________为终点。

10.“文协”会刊________办刊8年,成为唯一贯穿抗战时期始终的进步文艺刊物。

11.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的诗人是_______。

12.周立波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的作品是_______。

二.名词解释(4×5=20) 1. 京派 2. 觉新

3.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4. 路翎

三.简答(2×10=20)

1.简述你对茅盾自评《子夜》时“吴荪甫的悲剧中是带有某些悲壮性的”这一说法的理解。

2.简述40年代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四.分析:(10)

阅读下面诗歌,结合作品分析诗人是如何用若干个层次、层层强化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

我 爱 这 土 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1938,11月17日

五.论述(30)

1.结合赵树理的创作,谈谈“赵树理方向”的成败得失。 2.分析钱钟书的《围城》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当代部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总学时数:54课时 学分:3学分

一、考试要求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正确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地位;系统了解1949年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文学的转折

识记内容:50-7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次文代会 文艺批判运动 百花文学 *文学

思考题:

1.简述50-70年代文艺批判运动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简述第一次文代会对于当代文学的意义。 3.简述当代文学的传统

第二章 现实和历史本质的叙事——50-70年代小说

识记内容: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赵树理的当代小说创作 赵树理的“评价史” 柳青的《创业史》中粱生宝的形象及《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史诗性”的追求 《保卫延安》 《红日》 《红旗谱》 《青春之歌》 短篇小说的创作情况 “百花文学”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思考题:

1.以《青春之歌》为例分析五六十年代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有何特征? 2.以柳青的《创业史》为例谈谈十七年时期农村题材小说有什么特点? 3.五十年代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特点及其局限性是什么? 4.何谓“百花文学”?

第三章 新时代的颂歌——50-70年代诗歌

识记内容:50-70年代诗歌的发展概况 政治抒情诗 叙事诗 白洋淀诗群 郭小川 贺敬之 闻捷 食指

思考题:

1.简述五十年代诗歌创作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闻捷的《天山牧歌》有何艺术特色? 3.举例阐述五十年代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4.五十年代末中国新诗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5.食指诗歌的特色及意义是什么?

第四章抒情的模式——50-70年代散文

识记内容:50-70年代散文的发展概况 散文创作模式 杨朔 秦牧 刘白羽 思考题:

1.简述“十七年”时期的散文概况。 2.简述杨朔散文创作模式

第五章 50-70年代文艺样式的中心——戏剧

识记内容:50-70年代戏剧的发展概况 历史剧 《茶馆》 样板戏 思考题:

1.老舍《茶馆》在戏剧结构方面有何特点? 2.简述郭沫若当代历史剧的特色。

第六章 新启蒙时代文学的复兴与发展——80年代文学概况

识记内容:八十年代文学概况 思考题:

1.简述八十年代文学的发展与变化。

第七章 现实主义的恢复与发展——八十年代前期小说

识记内容: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刘心武 王蒙 蒋子龙 思考题:

1.为什么将刘心武的《班主任》看作是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2.举例说明反思文学的特点。

3.王蒙“意识流”小说与西方意识流小说有何区别? 4.简述改革文学及特色。

第八章意识形态解缚后的小说形态——八十年代中后期小说

识记内容: 寻根文学 先锋文学 新写实文学 韩少功 阿城 马原 残雪余华 方方 刘震云 思考题:

1.简述寻根文学的主题选择及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2.分析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的艺术特色。 3.分析《棋王》中主人公王一生的形象特色。

4.举例说明先锋小说的主要创作倾向和文体特征特征。

格非 5.以马原的《虚构》为例谈谈什么是先锋小说叙事革命?

6.以余华八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为例阐述先锋小说在表现生存状态上的试验。 7.举例说明什么是新写实小说?其艺术特征是什么?有何局限?

第九章新诗潮的崛起与反叛—— 八十年诗歌

识记内容:八十年诗歌创作的概况 归来派诗歌 朦胧诗 第三代诗歌 北岛 舒婷 于坚 韩东

思考题:

1.简述“归来”派诗歌特点。

2.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的主要内容和审美艺术特征是什么?有何不足? 3.举例阐述北岛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征。

4、举例阐述舒婷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征。5.第三代诗歌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有何意义?

2. 心灵的书写——八十年代散文

识记内容:八九十年代散文发展的概况 《随想录》 抒情散文 学者散文 张中行 金克木 余秋雨 王小波 思考题:

1.巴金的《随想录》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2.90年代出现“散文热”的原因何在?有哪些主要的散文类型? 3.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艺术特征是什么?有何局限性?

第十一章 戏剧的创新与探索——八十年代戏剧

识记内容:80年代戏剧发展概述 沙叶新 高行健 《假如我是真的》 信号》 《车站》 思考题:

1.探索戏剧可以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和几种类型? 2.高行健的探索戏剧有何特点?

第十二章 文学的多元化叙事——九十年代文学概述 识记内容:90年代文学对80年代文学的继承与变化 思考题:

1.简述9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2.简述90年代文学对80年代文学的继承与变化

《绝对

第十三章 多元共生的小说形态——九十年代小说

识记内容: 90年代的各种文学思潮 新历史主义小说 女性小说 刘震云 刘恒 叶兆言 张洁 王安忆 铁凝 林白 陈染 思考题:

1.简述新历史小说的意义。 2.举例说明新历史小说的特点。 3.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有何特点? 4.90年代的女性写作有何特点?

第18篇: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前复习大纲

题型: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大题主要集中在各作家作品的特征和评价,小题主要集中在各类思潮和文学运动

文学社团作名词解释出题时,回答时要点为社团成立时间、地点,代表性人物、刊物、主要的文学主张、影响。 凡是分单章介绍的作家都是大题考察重点:

第二章 鲁迅

《呐喊》《彷徨》《野草》相对比较重要,杂文可能出小的简答

第三章 郭沫若 《女神》是重点,注意与五四的联系

第四章 第五节 郁达夫 注意简答题

第五章 矛盾《子夜》注意其中主体人物的分析,所属流派

第六章 老舍《骆驼祥子》分析人物性格

第七章 巴金《家》侧重其中思想、人物分析

《寒夜》注重其中艺术分析

第八章 沈从文重点注意《边城》

第九章 曹禺《雷雨》的思想、艺术特征

《北京人》的艺术特征

第十章 第三节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注意简答题

第九节 张恨水小说的艺术特征

第十一章 第二节 艾青 《复活的土地》《太阳》艺术特征

第六节 张爱玲 分析《金锁记》中曹七巧人物分析、艺术特征

第十二章 第二节 赵树理 作品艺术特征

第一章主要考察各类思潮、社团

P1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第二自然段第1至第3行。

P2 1915年9月陈独秀任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P3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P4 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P5 第二自然段第4至6行

P6 最后一个自然段第1行

P7 周作人《平民文学》

P11 第1至2行

P13 文学研究会(名词解释)

P14 创造社(名词)

P15 新月社(名词)注意也可能会考新月派,新月社注意其代表刊物,新月派注意其艺术特征

P16 语丝社(名词、填空)

P17 第三自然段第5至第6行(填空),湖畔诗社(名词)

P18 中国话剧运动开始于1907年,当时,话剧称为新剧,或称文明戏。这一页中注意其中的几个社团可能会考选择、填空。

P19 注意“问题小说”, 具体解释可参见P129页,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

P22 第二自然段第1行,第3行

P28 第二自然段

P29、P3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名词)

P46 京派(名词)

P54 新感觉派

P56 孤岛文学

P60 七月诗派

P61 九叶诗派

P65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19篇:中国现代诗三首

中国现代诗三首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标:⒈领会诗歌的韵律美;

⒉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

⒊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高高瘦瘦,儒雅飘逸,而又充满忧郁的主人公――徐志摩。

二、解题:

⒈康桥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⒉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一有风格,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 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我不知道徐志摩是还有“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成为一种美好的凝结迪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有散文中屡见不鲜它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勾连,不仅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多少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结果吧!

三、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对比阅读柳永《雨霖铃》,领会作者感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帝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再别康桥》:淡淡的别愁,哀而不伤。

四、体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⒈韵律美。四句一节,单行与双行错开排列,每节换韵。于整齐中见变化,每节押韵,逐节变韵,追求章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练习:读这首诗的感受像:(

A、倾听岳飞高唱《满江红》。

B、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C、领略白居易笔下瑟琶女的弹唱。D、静听肖邦的小夜曲。

⒉重章叠句:继承诗经的传统。

死 水

闻一多

教学目的:领会诗歌中死水的象征意义。

体悟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再别康桥》

二、导入新课。 搜狐网新闻:美能源部司法部策划荒唐闹剧 李文和案真相大白 8月14日,美国各大媒体都纷纷刊登了美国司法部13日公布的一份厚厚的调查报告,该报告称,闹得沸沸扬扬的李文和间谍案竟是一件冤假错案。报告称,这宗闹剧的始作俑者系美国能源部,而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则接受了能源部的误导,没有对能源部的结论进行调查与质疑,就对李文和进行了长达4年的审查,并将其关押了9个月,还对他提出了59项重罪起诉。报告称,在这一事件上能源部和FBI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自诩为人权卫士。但是种族歧视十分严重。且是历史由来已久。闻一多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于1922年赴美留学,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1925 年,诗人心理怀着对祖国炽热的爱和由衷的希冀从美国归来,但黑暗的社会现实却令他痛心。于是,他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以艳丽鲜明的语言来刻写丑恶,再以精心刻写的丑恶来加强对现实批判与否定的力度。从那激愤的反语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死水》是闻一多的名篇。

三、学生诵读《死水》,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象征意义。

⒈每行诗以四音节为主,双行押韵,每节一韵。

⒉四句一节,每句九字,排列整齐。

⒊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华美的词藻给以视觉绘画感。

⒋象征意义:把旧社会比为死水,象征地描写出和辛辣地嘲讽了那丑恶的现实,鞭挞了反动统治者,抒发了无比憎恶和悲愤的心情。

体味本诗时,应整体理解死水的象征意义。不宜一句句拆开来理解。

四、课堂背诵《死水》

赞 美

穆 旦

教学目的:⒈了解穆旦和时代背景

⒉了解穆旦新诗的特点

⒊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天才的翻译家,西南联合大学的才子,曾与日本侵略军残酷厮杀的中校,刚正不阿笔锋犀利的报人,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奇异混合体,中国式的普鲁弗洛克,呼求上帝、冷峻而又热切的中国诗人,留美硕士,历经苦难的爱国者,深情真挚的丈夫和父亲,优秀的副教授,含冤去世的“历史反革命”,曾被浓云遮蔽的星辰、出土的宝石——这就是穆旦(查良铮)(1918——1977)

穆旦原名查良铮,是查初白(慎行)的后人,1918年生于天津。穆旦则取义“慕旦”也。他算得早慧,6岁就有作品发表,十几岁时的诗就气度不凡,1935年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8年随迁西南联大,对英美诗歌深感兴趣,尤好叶芝、艾略特、奥登。1942年曾参加远征军入缅甸抗日,这段不算平凡的经历尽管他本人很少提及,但其影响一定是深远的。1949年赴美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英美文学硕士学位,1951年回国,致力于英俄诗歌的翻译,1958年被打成“历史反革命”,然著译不辍,1977年病逝于天津。有诗集三册:《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自费自选集)、《旗》;译著甚丰,主要有《欧根·奥涅金》、《唐璜》等。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他的诗在上海诗人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四十年代初期,闻一多遍选《现代诗钞》时,选入了他诗作十一首,数量之多仅次于徐志摩一首。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译《中国现代诗选》在伦敦出版,其中就选译了穆旦诗九首(1)。1952年,穆旦的两首英文诗被美国诗人赫伯特·克里克莫尔(Hubert Creekmore)编选入《世界名诗库》(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2), 同时入选的其他中国 诗人只有何其芳。穆旦诗作的艺术风格、诗学传统、思想倾向和文学史意义,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诗人和评论家较为深入地讨论,被介绍到英语文学界。

五十年代初以来,穆旦频受政治运动的打击,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迹,转而潜心于外国诗歌的翻译,直到骤然去世。穆旦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人们出版他的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讨论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这种种的不寻常,被称为“穆旦现象”。

穆旦已成为诗歌界回顾历史、着眼当前和展望未来都不能轻易绕过的重镇。穆旦生前只出版过三本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和《旗》。在他去世后,海内外都出版了他与几位诗友的合集,他的个人选集和全集也相继面世。穆旦另有一些佚诗、佚文和遗作,特别是晚年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不能公开发表。作为翻译家的查良铮,则向人们奉献了拜伦、普希金、雪莱、济慈、艾略特、奥登等诗人的译著二十多本,质量均属上乘,深受人们的敬慕与欢迎。这些精美的译诗,也是穆旦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穆旦对艾略特诗艺的接受,不仅体现在诗学理论方面,同时表现为对其词汇、意象乃至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大量借鉴与化用。

二、时代背景:写于抗战时期,诗歌歌颂劳动,歌颂人民,是三四十年代的主流。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三、诗歌特点:不重意象格式,重意象的描绘。意象的聚合(其它两首:整体象征《死水》;逐一象征《我爱这土地》)

四、诗歌结构:

第一节:美丽的祖国呵,有多少故事,我的一颗中国心拥抱着你们――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二节:劳动者只相信实干,他放下了锄头,投入了战斗,――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三节:他抛弃了家,他们忍受饥饿,但他从不回头,为他而感动吧―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四节:悠久而又荒芜的大地,我们在等待―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教后记

第20篇: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2011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的新文学团体,1921 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锋、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主要刊物有

社会职能,提倡血和泪的文学和反映人生的真文学,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创造了一些颇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在现实主义理论的

建设和开展新文学批讦以及翻译和介妇外国文学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推动新文学运动 他写景抒情的名篇,都体现出作者对自0e景物的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通过千姿百态、反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的比喻、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便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他的敝文结构缜密,脉络清晰,婉转曲折的思绪中保持、种温厚敦厚的气氛.文字几乎全用口语,清秀、朴索而又周到,在20年代就被看作是娴熟使用白话文字的典范.

4.京娠小说的特点

答:(—)京派这个小说流派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在:工业文明缓慢侵入长江以北阔“袭的、哀颓的宗法沾农业社会,近代的激进政治急剧的冲刷着传统文化的堤岸的时候,从中国相对沉浮落的地区由“常”观“变”败者.主人公方鸿渐的基本经历是不断渴求神出·围城·这个笼罩全书的象征性结构所要进出的,正是现代人对自己生命环境的哲理思考.小说除丁用书题点明以外,还用各种意象点出,“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 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本文反讽技巧高闽,大到主题

意蕴的暗示,小到对人物酷秘心理和心理转折的发掘,对人情世态的精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都堪称独步.他的描写,五乙,不譬智,俏皮.流动,在说天遣地中掺入讽喻的机趣,在熟辣的喜剧高潮之中仍能酿成足够的悲凉气氛.他有旁支斜出的叙述风格,诡奇,尖刻,焕发机智,富有知识容量的书面讽刺语言,特别是编制新奇,犀利,多样的比喻句(1)京派这个小说流派所现象

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在哦那个也文明缓慢侵入长江以北广袤的,衰颓的宗法农业社会,近代的激进政治急剧的冲刷着传统文化的堤岸的时候,从中国相对沉落的地区·,由·常·观·变·,提纯丁他们的乡村叙述总体.{2凉派小说同意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林敞因归纳这一派别的创造特征,认为他们·去想农村或少受乾育分子或劳力者的生命描写,’而’诚实的重要还在题材的新鲜,结构的完整,文字的流利之上,它是主张个人的,充分个性化的,不是S情的狂放宣:泄,而是情绪的内敏理性的节制.

·

论述

《边城》的艺术特点

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五四”运动以后会员逐渐分化,到193\'年(小说月报》停刊,该

会便无形解散了。

2、冰心小诗:小诗体是从外国输入的,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性,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小诗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于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感情与感受的努力.

3、虎妞的形象:封建末期旧社会小资产阶级家庭的产物对样子的变态情欲,便使用下流

手段勾引他使其成为自己的丈夫,从而使样子的人生发生的了彻底的变化,是其迈向黑暗深渊的开端.她充分地反映丁那个时期的社会熙暗程度,人们之间不会平等,只要有钱有势就会动用一些手段使一些人和事臣服于自己,丝毫没有王法可依.同时还说明丁当时的社会是个人主义占上凡人人自私自利,没有温暖可言

4、《升官图入中国话剧作品.陈白尘的代表作. 3.幕政治讽刺喜剧(升官图)是中国现

代话剧史上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它通过两个强盗的“升官梦把一个小县城肮脏的官场交易展现在舞台上,画出了.:幅贪赃枉法,寡廉鲜耻、·关系·之学盛行、真理良心丧尽的群丑田,对国民党统治区腐朽反动的官龈政治进行了深刻暴露和辛辣讽刺.此剧在反蒋爱国民主运动中发挥了极大的战斗作用. 二.简答·

1.(家》里觉新的性格

答:觉新是(家)中性格最为复杂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

是封建家庭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他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想,而感情和行动上却留恋着家庭.他也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清醒的认识到是旧家庭和旧礼教夺取丁他的青春.但封建伦理道德特别是所谓 “孝”的毒害,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的约束,造成了他委曲求全的怯懦性格.他是一个善良的弱者,思想和行动的矛盾使他经常陷入深深的矛盾和自我谴责中.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态度是既同情又批判的. 2.边城的艺术特点

答:{边缄,是一部把湘西风土人情,自然景物和人事命运融为一体的抒情小说.在作品中,作者描写了湘西优美的山水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纯荧的文学世界,井以这一世界与都市社会的丑恶相对照,用这种牧歌情调的湘西人生形式.来批判现代都市文明的弊端.沈从文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的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和风土人情的协调与配合,作者总是用水一般流动的笔致,在诗一般的意境中层开小说的叙述.有着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韵味。(边城,的语言明挣质朴、蕴藉自然,是一种散文诗一般的抒情语言.沈从文追求一种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的美文效果,他总能在生机勃勃的湘西口语的基础山,吸纳书面语言,文言文的长处,形成自然?纯正,质朴、蕴藉的语言风格.

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答:朱自清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名篇的散文家。他擅长写一种漂亮辅致的抒情散文,无论是朴素动人如《背影,,或者明净淡雅如《荷塘月色,,委婉真挚如(JL女,,从中都能感到他的诚挚和正直.他既不满意陶醉于抒写琐碎小事的·官志派’,也不满意后来的所谓幽默派,写作态度严肃不苟,始终执着的表现人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L(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色,是提出了他们的乡村拟述总体.(二)京派小说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林徽因归纳这一派别的创作特征,认为他们“趋向农村或少受教育分子或劳力者的生活描写”,而·诚实的重要还在题材的新鲜,结构的完整,文字的流丽之上.它是主张个人的,充分个性化的,不是感情的狂敖宣泄,而是情绪的内敛,理性的节制.

(三)京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关于小说的抒情性,包括作家主观体验的融入,抒情主人公的塑造、自然背景及象征的运用、散文化的笔调等等,小说注意自然生命之流注,注意气氛之营造.至于讽刺体,一般不认为是京派的特长.京城小说还是一种意蕴深厚的文化小说;京派针对现代社会的道德沦丧,在作品里加强.了对民族性格心理的探求深度,持久的将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这样严肃的·五四·国民性主题继承下来,不断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发出呼唤,寻求回应.小说注重·回忆’,忆及逝去的美,和眼前的现实进行对照.对平凡的人生命运投入极大的兴趣和审美眼光,使得美由绚烂归于平静无奇,归于自然调和的形式.这样,使京派小说经由稳重开放的学院文化,整合丁传统与现代,雅与俗等各种因素,成为特具中国文化风貌的文学. 三.论述

1.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特点·

答:它是IHti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性格许多复杂因’索的校心,即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善于忘却,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在幻觉世界里变现实的真实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胜利。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精神现象;精神胜利法,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烙上了民族耻辱的深深印记.在帝国主义扩张浪潮不断冲击下,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的现实环境使他们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精神胜利法”正是这种病态心理的表现.

尽管阿Q处于未庄社会的最底层,在与起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中:“我们先前一一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了之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之共)泄愤,来转嫁 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白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揪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老子打儿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也就心干气和,天下太平.人们发现,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正传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汉批判 2.(围城》的思想艺术

答:(围城\'是一部有多层意蕴的小说,其最显然的一个层面,就是在抗战背景下,对知识分子群进行刻意的描绘.书中的男主人公和与他发生瓜葛的四个女性以及战时大学界的知识投机家组成一个人物系列.方鸿渐在爱情面前几乎总是节节败退.最后乖乖落入孙柔嘉织就的网内。

(围缄,表现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惶无助、空虚和爱情发酵,这从一个层面表现了乱世中一代清醒的文人的宿命感.它的深层的意蕴在于这里没有一个英雄,所有的人物均是盲目的寻梦者,是为命运所玩弄的失和警句,顺手帖来,即成妙语.只是有《边城》是—部把湘西风土人情,自然时显得技蔓过多,不免有炫耀知识之嫌.

景物和人事命运融为一体的抒情小说,简答:

在作晶中,作者描写丁湘西优美的山水1.简述阿Q形象的内涵:不同

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为读者创造了时代,不同民族队阿Q形象的理解各不以个纯美的文学世界,井以这一世界语相同,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学(阿Q都市社会的丑陋相对照,用这种牧歌情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调的湘西人生形式,来批判现代都市文灵魂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外明弊端.沈从文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非现代的前身,而且其后,或者足二三强调的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和风土人情的十年之后.最初人们也是这样去理解阿Q协调和配合,作者总是用水—般流动的的。矛盾就指出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笔致,在诗一般的意境中层歼小说的叙晶.·知道三四十年代人们但依然强调阿述,有这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韵味

Q是“中固精神文明的化身无论二十年《边城》的语官明净质朴,自

代的启蒙主义思潮,都捉除:民族自我然是敢文诗一般的抒情语言.沈从文追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爷就自然成为“反求一种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的美文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50年代至效果,他总能在生机勃勃的湘西口语的7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以后,热敏强调基础上,吸纳书面语言,文言文的长处,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分析,于是间Q形成自然,纯正、质朴的语言风格.

披视为“落后的农民”的典型.

2:“小二黑”结娟的民族化,

80年代初的细想解放运动中,

群众化特点:首先赵阔理扬弃了传统小人们又从(呐喊,(枋徨)是中国反封建的悦章问体的程式化得框架,而汲取了讲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观点出发,重读究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结构特点,开(阿,Q正传,强调的是阿Q造反的兔面,头总要设法介绍消楚人物,故事连贯到阿Q就再一次的被确认为“国民性弱底层后必定交代人物的结局下落,做到点·的典型.近年来,在 “改革开放”故事来龙去脉清楚有头有尾.在故事叙的背景下,人们开始转向对阿Q辅神的述过程中,又借鉴了传统说书艺术中”人类学内涵的探讨,并做丁另一种分析,口子”手法,在不破坏情节完整的条件间Q作为一个·个钵生命D的存在,几下,做到大故事中的种种关节来吸引读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基本生存欲者,类似于传统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望不能满足的生的圈恼、无家可归的惶何,且听下回分解”整个叙事结构完整,恐、面对死亡的恐惧,而他的一切努力脉络清楚,又时有波澜,能抓住读者.其挣扎,包括投奔革命,都不免试一次绝次.在描写与叙事的关系上,吸取传统望的轮回.人只能无可奈何的返回自评书式小说的手法,把描写情景融化叙身.这只能够选择又却是丝毫投有改变事故事中,把任务放在情景发展矛盾冲人的失败的屈辱的生存状态,只会使人突中,通过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现其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性格,少有C9致的景物与心理描写.在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存描写的·粗细’上,赵树理又据弃丁阡环境的奴隶。鲁迅正式对这一生存状态书在小趣味上大加渲染的传统手法,适的正视,而揭发丁人类精神现象的,个应今天读者的要求,力求使故事进展得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时代,快一点,主要的聂荣厚一点.赵树理十民族的章义和价值. 分注意使创作能够适应自己的直接读者2:徐志摩的艺术特点:

层——弄明群众的欣赏水平、习惯、审徐志摩是贯穿新月派前后期的

美要求.赵树理注意小说故事性和讲述重镇,他热列追求“爱“自由,“美”,性,使小说不光能看,也能朗读.这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他那活泼好动,口头性文字对于小说叙事销构的创新,潇洒空灵的个性及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力赵树理小说叙的统一,形成丁徐志摩诗特有的飞动飘事风格明快,简约,富于幽默感,报大逸的艺术风格,他的人与诗都是·古典程度上得力于他对小说语言艺术探索的理想的现代重构气他的执着的追求·从成功.他不但在人物对话上,都是口语性只深处来韵诗句:在诗里真诚的表象化,他的语言具有明白如话的特色,而内心深处真是的情感与独特的个性;井且吸收了传统说书艺术的长处,能朗朗外射于各管五项,追求主、客体内在神上口,具有可朗读性。

韵及外在形态之间的荚合,徐志摩对诗赵树理是有意将小说作为通俗故事来写的外在形式的美也具有特殊的敏感.徐的,他对小说叙事结构和语言的探索,志摩总是抓住每一首诗特有的·诗感’获得了突出的成就,实现丁艺术性与大原动的诗意,寻找相应的诗律,《志摩的众性的比较完美的结合.这正是赵树理诗)几乎全是体制的输入与试验.徐志摩创作的主要特色和贡献,井由此抉定了总在不拘一格的不断试验与创新与创造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中追求美的内容与美得形式的统一,以位,

其美得艺,术珍品提高着读者的审美力,2.《小二黑结婚》的民族化、群众化‘的徐志摩在新诗史上的独特贡献正在于特点

此.

首先,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重3:(升官图)的艺术风格:是抗

扬弃了传统小说中章回体的程式化的框日胜利后创作的,陈白尘的主要代表作,架,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这正式纯粹的喜剧,和剧作家过上的喜的结构特点:开头总要设法介绍清楚人剧作品比,《升官图》的艺术手法更趋于物,故事连贯到底,最

夸张.无论人物相情节,都是漫画化得,后必定交代人物的结局、下落,做到故有意识的让群魔登台,自我揭露兼互相事来龙去脉清楚,有头有尾。例如,小扭打,而充满历史乐观主义精神的作者,说从“刘家蛟

不只是站在一旁投以冷峻的批判眼光,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如同果戈里那样.而且还让历史的真正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事后庄上的三主人——觉醒了的人民群众出场了,当仙姑”说起,

众表演“历史的审判”这最后一幕,然接着分别讲二诸葛、三仙姑的故事,再后再让剧中人“老头头”作为历史的见逐一介绍小说主要人物小芹、金旺兄弟、证人,剧作家的意思、抛弃含蓄的芙,小二黑;从

最求痛快淋漓,观众心理及剧作家的内第六节“斗争会”开始,情节逐渐发展,心欲求,人们早已期待着高呼一声,吐到第十三节“看看仙姑”故事结束,但尽心中恶气中的这一天。陈白尘事以为仍然加写一节 “怎么到底”,对两个 “神时代艺术家,他的明快,辛辣,大起大仙”的变化做了明确交代。在故事叙述落的喜剧风格是属于历史大震荡,大转过程中,又借鉴了传统说书艺术重“扣折的时代的. 子”手法,在不破坏情节完整的条件下,

4、京派小说 做到大故事里套着小故事,并保留故事中的种种关节来吸引读者,类似于传统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整个叙事结构完整,脉络清楚,又时有波澜,能够“抓”住读者。其次,《小二黑结婚》在描写与叙事的关系上,吸取传统评书式小说的手法,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事故事中,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通过自身的行动和言语来展现其性格,少有静止的景物与心理描写。在描写的“粗细”上,赵树理又摒弃了评书在,J、趣味上大加渲染的传统手法。《小二黑结婚》叙事风格明快、简约,富于幽默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对小说语言艺术探索的成功。不但在人物对话上,而且在一般叙述的描写上,都是口语化的,语言具有明白如话的特色,而且吸收了传统说书艺术的长处,能琅琅上口,具有可朗读性。他经过精心的选择、提炼,力图用最普通、平常的话语来准确又传神地表现最丰富、复杂的内容。赵树理是有意将小说作为通俗故事来写的,他对小说叙事结构和语言的探索,获得了突出的成就,实现了艺术性与大众性的比较完美的结合。这正是《小二黑结婚》创作的主要特色和贡献,并由此决定了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中国现代诗人
《中国现代诗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