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读书的苦乐之境议论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04 18:02:3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读书苦乐之境议论文的写作指导

读书苦乐之境 本次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准确点题(读书有多好,没有点出你的苦乐之境到底是什么)

2、结构散乱,缺少分论点

3、内容空洞,泛泛而谈。?

只是就自己的经历来讲,没有实例来讲 四不象 谈读书的苦乐之境 ?

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同是一杯咖啡,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

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咖啡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乐之境。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读书乐之境呢?

首先,要忘记苦境。如果忘不了苦,那么就无法在意义上体会到乐。当今的学生,大多说读书苦。固然,考试与升学的压力,扼杀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但学生不会从读书中找到乐子,也是不争的事实。古人读书,大多摇头晃脑,乐此不疲;今人读书,大多愁眉苦脸,见书生厌。古今读书之心境为何有如此之差异?不可否认的原因之一,就是当今的快节奏生活无法让人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久而久之,看到书就心烦气躁,但我认为,这绝对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我们这批新新人类的“心境”出了问题。

心不净(静),则难成事。不是读书苦,而是我们无法抑制那颗动荡不安的心。当今的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早已俘虏了我们的心。读书与娱乐相比,读书当然是苦的。此外,读书之悲苦,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向往俗世的功利。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见林语堂《论读书》)读书本是无功利的。带着功利之心读书,读书还有趣吗?还是林老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见林语堂《论读书》)。因此,快乐读书的前提就是安顿好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阅读。唯有如此,读书之乐境才会如那“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豁然开朗。我以为,读书应该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自己的眼睛来读书,这是低级的阅读。另一种就是用生命来读书,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也只有用生命来读书的人,才算是真正会读书的人,此时,读书不是负担生活,而是享受生活。

其实,畅游书海,我们的生命才会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在书中,我们可以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大师对话;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我们无所不去。在书中,我们会认识孔子和庄子,认识屈原和文天祥,认识了谭嗣同和毛泽东。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荷马与巴尔扎克,了解雨果与华兹华斯,了解了卢梭与康德。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我们的人格得到了完善,思想得到了提升,甚至可以成为大师――没有一个大师不是书滋润出来的。

当然,读书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半空坠”是常有的事情。如今的我们太怕考试分数低,太怕输,太怕老师和父母失望的眼神,太怕孤独。我认为,分数大多与读书无关,分数低绝不是因为书读得太多,而是读得太少。

如果,书是帆,良好的心境是风,那么,读书之乐便是那探险的远航之船了。

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某种观点和主张,或者反驳某种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章体裁。 论点、论据、结构 导入 在议论文写作中,同学们时常犯这样的毛病: 在亮出中心论点之后,接下来便是举例,举了一个又一个,看看字数差不多了,便收尾简单照应一下中心论点。结果这样的文章结构不清晰,导致只能拿切入分。 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使自己的写作思维趋向于“条理化”、“清晰化”,学会在中心论点的制约下提炼出适当的分论点。 分论点是与中心论点相对而言的,但又从属于中心论点,为论证中心论点而服务。 中心论点确立后,如何确立分论点? 设置分论点的要求 : 使用的第一个要求是:扣得住 ,避免分割的分论点偏离中心论点。 例一:

学会做人。

1、

学会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我们要学会做一个知恩必报的人。

3、我们要学会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使用的第二个要求是:分得开,不互相交叉重叠,没有包容关系。 例二:《关注》

1、我们要善于关注学习的地方。

2、我们要善于关注生活的地方。

3、我们要善于关注工作的地方。使用的第三个要求是:排得顺。分论 点的先后顺序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 例三: 读书可以增加知识。 读书可以明辨是非。 读书可以陶冶情操。 分而有度 ,就是分论点在数量上应该达到最合理的个数,既不能太多(三四个足矣);也不能太少(尽量不低于三个)。因为分论点如果在五个以上,在规定的800字的考场作文里,每个分论点就只能有100字左右的篇幅了,这样的话,―般很难把分论点说深说透;分论点如果低于三个,结构上则会有不完整、不匀称之感。

总结:设置分论点的要求 扣得住 分得开 排得顺 分而有度 分而有范 如何迅速的设置分论点? 学会造句 : 是什么(就内容而言) 为什么(就原因而言) 怎么样(就方法而言)

――分论点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 请看下面的作文题: 上海市2006年考题: 我想握住你的手。(手可以是农民的、教师的、科学家的、下岗工人的、外国人的、古代人的、未来人的,外星人的,或者是抽象的如“诚信”、“青春等) 第一步:对中心论点分别提出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上海题: (1)我想握住谁的手? (2)我为什么想握住你的手? (3)我想怎样握住你的手? 第二步: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来回答。

1、选择“是什么”的角度来回答。提示:一般是阐释概念,界定对象。 我想握住你(谁)的手 ①我想握住妈妈的手,因为给了我享受阳光和雨露的生命。 ②我想握住爸爸的手,因为给了我行走的力量和勇气。 ③我想握住老师的手,因为传授给了我宝贵的知识。

2、选择“为什么”的角度来回答。从中心论点的原因、目的、意义等方面出发。 我为什么想握住你(青春)的手? 从原因方面: ①因为青春是短暂的,所以我想握住。 ②因为青春是长知识的黄金时期,所以我想握住。 ③因为青春是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所以想握住。 从意义方面: ①青春能给人无比的热情 , 所以我想握住。 ②青春能给人无穷的创造力 , 所以我想握住。 ③青春能给人无比的希望 , 所以我想握住。

1.学会提炼分论点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 2.必须在提高自身认识能力、理论水平的前提下,使写作思维趋向于“条理化”、“清晰化” 3.根据中心论点提炼分论点,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分析的结果,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相关性(相同、相异、相因、相反、相成等)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以果(中心论点)推因(分论点)的思维过程。 今天的作业 题目;做生活的强者 要求:运用今天学过的立分论点的方法,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3、选择“怎么样”的角度来回答。提示:一般可以从方法、条件等方法来回答。 (从方法方面 ) ①珍惜时间就能握住青春的手 ②少犯错误就能握住青春的手 ③学好本领就能握住青春的手 从条件方面: ① 我想握住青春的手需要立志。

②我想握住青春的手需要技能。 ③我想握住青春的手需要磨练。 练习: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所给的材料写提纲,定好论点,并按照今天所学的方法设置分论点。 以“拆除心墙”的话题作文 为例谈怎样确立分论点 尝试列提纲 作文题 示例一 (总)朋友之间、邻里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心墙都需要拆除 (分)拆除朋友之间的心墙。 拆除邻里之间的心墙。 拆除家人之间的心墙。 从“是什么”的角度 示例二: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鸿沟是心墙 学生与老师之间远远的距离是心墙 朋友与朋友之间深深的误解是心墙 示例二: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鸿沟是心墙 学生与老师之间远远的距离是心墙 朋友与朋友之间深深的误解是心墙 从“为什么”的角度确立 (带来的效果――正面) (总)我始终相信,推倒彼此之间的心墙,你将会看到别样的洞外天。 (分)推倒心墙,我们可以感悟无私的亲情。 推倒心墙,我们可以感知真挚的友情。 推倒心墙,我们可以

(总)那怎样才能拆除心墙呢?(或:让我们拆除心墙,体验美好。) (分)拆除心墙,我们需要多宽容一些。 拆除心墙,我们需要多主动一些。 拆除心墙,我们需要多尊重别人一些。 从“怎么办”的角度分论点 比较理想的模式: 总论点 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办 强调论点或提出要求 以一点为侧重点 (总)用砖堆砌起来的墙是可以拆除的。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心墙也一定可以拆除。 (分)心墙阻隔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拆除心墙,人与人之才能和睦友好相处。 拆除心墙,我们需要爱。 拆除心墙,我们需要沟通。 综合式 为什么 怎么办 尝试列提纲 作文题

“你可能委屈,你可能不服,但是你被淘汰了。”这是央视“挑战主持人”马东送给挑战者下台时的一句话。面对失败,有人说我还会再来,有人说我能走上这个舞台就是成功。 面对生活,人们有不同的心态。请以“生活的态度”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拟出论点,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设置分论点。 实例一: 论点:面对生活,我们要多一份勇气。 分论点:

1、多一份勇气,你将多了一份自信,一份信心。

2、多一份勇气,你将多了一份豪气,一份气势。

3、多一份勇气,你将多了一份动力,一份力量。为什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推荐第2篇:读书的苦乐之境

读书的苦乐之境

在人生的旅途中,或有欢乐,或有悲伤,但这一切的情感一旦通过阅读的洗礼,一切情感都已全无,只剩读书之乐。

或许有人会说:书是一杯不加糖的咖啡,品起来可真苦啊!可是不然,你殊不知,口感越苦,越会使人振奋,口感越苦,越能使人体味深刻,正如钱钟书的那句:真正的读书的快乐是不放糖的咖啡,在苦中能品出甜味来,苦才真正是读书的快乐的引诱。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书中,我们可以重返《三国》的激烈战场,感受《水浒》英雄的英姿飒爽,身临《西游记》的神人怪鬼之界,垂怜《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在书中,从孔子的《论语》到毛泽东的《毛泽东诗词选》,从鲁迅的的《彷徨》《呐喊》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从冰心的《小桔灯》《繁星·春水》到郭敬明的

《梦里花落知多少》。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四季轮回,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读书令我们感受到了从古至今,由国内到国外,从老一辈到新一代的改变与不同,博览群书,生活是如此充实。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读书,才能为未来的蓝图染上光辉的色彩。是故有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邻光,更有程门立雪,囊萤映雪,燃糠自照,最终终成一代名人。因此,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可以造就一个人,何乐而不为呢?

在现在,多数同学只重视读课本,而不重视课外阅读,只重视考试成绩而不重视身心感悟,只重视表面意思而不重视深层涵意,这并不是真正的阅读,这样读书只会觉得乏味,枯槁,必会感到苦了,而只有用心,用爱去读书,读书之乐必会令你乐得合不拢嘴。

读书会有苦,但苦即为一种乐,读书会感到快乐,而必须是在经历苦的条件之后,是亦苦即是乐,乐必经苦,这便是读书的苦乐之境了。

推荐第3篇:读书苦乐课件

读书苦乐课件

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文意,弄懂本文论述的重点。

教学重点:对文章关键句进行揣摩、理解、体会写作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宗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读书苦还是读书乐?讨论

二、作者简介

杨绛 原名杨季康,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著有《干校六记》《洗澡》《我们仨》,她与丈夫钱钟书都是喜欢读书,对读书生活情有独钟的人。

三、文本研习

阅读课文第1段,你认为作者对苦读的态度是怎样的?

1.作者先肯定读书当然要下苦功夫。

2.但否定那种为世俗功利而读书的态度。

四、体味语言

1.作者举陶渊明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轻嘲当世的弊病。这是杨绛语言的特点,讽刺点到即止,绝不批判到淋漓尽致。

2.分辨“下苦功夫”和“苦读”的区别。

对下苦功夫,作者是赞同的,认为读书就要用功,而对苦读,作者是不赞同的。因为苦读不符合作者对读书的认识,作者认为应是乐读书,而不是苦读书。

作者的读书之乐有哪些?

1.乐在其中:是身心的自由投入。

2.乐在可以自由地拜见、请教古今中外的师长和学者。

3.书籍包罗万象,读书可以去除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

五、拓展延伸

读书境界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弗朗西斯·培根的这句名言被很多人当作读书的动力。

六、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联系

推荐第4篇:阅读《读书苦乐》答案

篇1:阅读《读书苦乐》答案

巨人中考网:小编整理了《读书苦乐》阅读答案以供各位同学学习和练习,希望对于大家学习《读书苦乐》原文有素帮助和裨益,同时希望大家的阅读水平更上一层楼,关于《读书苦乐》阅读答案大家一起来分享和交流吧!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 托福儿 ,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 不求甚解 。

我曾挨过几下 棍子 ,说我读书 追求精神享受 。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 隐身 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 言必称 亦曰仁义而已矣 的孟夫子 ,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语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呼一下推上大门 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 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可惜 串门 只能 隐身 , 隐 而犹存的 身 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蓄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 乐 和 追求精神享受 该不是一回事? 阅读题:

1.文章在第一自然段以陶渊明为例,意思是想表现什么?结合全文回答。 2.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 隐身 的串门儿。 请阐释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3.在第四自然段中, 天涯若比邻 在文中的意思是: 4.文中所写的读书的乐趣在于:

参考答案:

1.我读书不是苦读,是乐读,与陶渊明的 好读书,不求甚解 是一回事。(意思对即可) 2.无拘无束地阅读,自由自在地思考。(意思对即可) 3.在书的世界没有阻隔,足不出户,也可随时阅读,随时拜师求教。(意思对即可) 4.开拓视野,丰富阅历,认识人生,增长见识,增长智慧。(意思对即可) 《读书苦乐》阅读答案及翻译,由巨人中考网为大家整理,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篇2:阅读《读书苦乐》答案 篇3:阅读《读书苦乐》答案

摘要:答疑网小编整理了《读书苦乐》阅读答案以供各位同学学习和练习,希望对于大家学习《读书苦乐》原文有素帮助和裨益,同时希望大家的阅读水平更上一层楼,...答疑网小编整理了《读书苦乐》阅读答案以供各位同学学习和练习,希望对于大家学习《读书苦乐》原文有素帮助和裨益,同时希望大家的阅读水平更上一层楼,关于《读书苦乐》阅读答案大家一起来分享和交流吧!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 托福儿 ,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 不求甚解 。

我曾挨过几下 棍子 ,说我读书 追求精神享受 。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 隐身 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 言必称 亦曰仁义而已矣 的孟夫子 ,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语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呼一下推上大门 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 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p#分页标题#e# 可惜 串门 只能 隐身 , 隐 而犹存的 身 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蓄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 乐 和 追求精神享受 该不是一回事? 阅读题:

1.文章在第一自然段以陶渊明为例,意思是想表现什么?结合全文回答。 2.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 隐身 的串门儿。 请阐释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3.在第四自然段中, 天涯若比邻 在文中的意思是: 4.文中所写的读书的乐趣在于:

参考答案:

1.我读书不是苦读,是乐读,与陶渊明的 好读书,不求甚解 是一回事。(意思对即可) 2.无拘无束地阅读,自由自在地思考。(意思对即可) 3.在书的世界没有阻隔,足不出户,也可随时阅读,随时拜师求教。(意思对即可) 4.开拓视野,丰富阅历,认识人生,增长见识,增长智慧。(意思对即可) 《读书苦乐》阅读答案及翻译,由为大家整理,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特别说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答疑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2.答疑网()上的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推荐第5篇:读书苦乐小学阅读答案

篇1:读书苦乐小学阅读答案 篇2:读书苦乐小学阅读答案

巨人中考网:小编整理了《读书苦乐》阅读答案以供各位同学学习和练习,希望对于大家学习《读书苦乐》原文有素帮助和裨益,同时希望大家的阅读水平更上一层楼,关于《读书苦乐》阅读答案大家一起来分享和交流吧!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 托福儿 ,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 不求甚解 。

我曾挨过几下 棍子 ,说我读书 追求精神享受 。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 隐身 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 言必称 亦曰仁义而已矣 的孟夫子 ,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语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呼一下推上大门 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 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可惜 串门 只能 隐身 , 隐 而犹存的 身 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蓄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 乐 和 追求精神享受 该不是一回事? 阅读题:

1.文章在第一自然段以陶渊明为例,意思是想表现什么?结合全文回答。 2.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 隐身 的串门儿。 请阐释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3.在第四自然段中, 天涯若比邻 在文中的意思是: 4.文中所写的读书的乐趣在于:

参考答案:

1.我读书不是苦读,是乐读,与陶渊明的 好读书,不求甚解 是一回事。(意思对即可) 2.无拘无束地阅读,自由自在地思考。(意思对即可) 3.在书的世界没有阻隔,足不出户,也可随时阅读,随时拜师求教。(意思对即可) 4.开拓视野,丰富阅历,认识人生,增长见识,增长智慧。(意思对即可) 《读书苦乐》阅读答案及翻译,由巨人中考网为大家整理,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篇3:读书苦乐小学阅读答案 杨绛

①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②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i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④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致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⑥可惜“串门”只能“隐身”,“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1.本文思路清晰,文章题为“读书苦乐”,其实主要写□,但从□□写起,以□衬□。 2.阅读第③段,用原文回答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比作“串门儿”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隐身”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⑥段,作者为什么用“钻入”形容读书?“心仪”、“惬意”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全文,你觉得读书“苦”和“乐”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乐,苦读,苦,乐 2.“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可常去”,“还可以不辞而别”。 3.“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

4.面对浩茫的宇宙和无尽的时间,她把自己比成小小的书虫,所以用“钻入”书中世界形容读书时的忘我境界。“心仪”即心中仰慕,这里指敬仰书的作者;“惬意”即满意、称心,这里指对书中的文字感到亲切,读书有所感悟,超越了自己的阅读经验,达到了新的高度。 5.“苦”与“乐”的主要区别在于读书的目的不同:“苦读”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受到外界的压力,读书是被动的,无可选择的;而“乐读”已超越具体的功利目的,是发自内心的需要,读书是主动的,有选择的自由。简言之,“苦读”是为求生存,“乐读”是为拓展自由发展的空间,两种阅读各有用途,都必不可少。

来源:2014届四川攀枝花市密地外语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语言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①攀枝花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②她得天独厚.被誉为“钒钛之都 .“阳光花城 的称号.③为了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攀枝花正在全力开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为内容的五创联动活动.④我们每一位市民都应当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支持.参与创建活动.1.段中的一处病句是 句.应该修改为 .2.标点符号有误的一处是是 句.应该修改为 .3.作为攀枝花市民.你认为“阳光花城 应当有哪些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 ①在当今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电脑与外语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 .从一定角度上看.这句话确实没错.因为在它的背后.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知识就是力量 .科技知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立身之本.②如果说.在20世纪50年代初.扫除“文盲 一度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它适应了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那么.今天扫除“科盲 .也应成为国家着力提倡之举.这也是迎接新世纪对我们的迫切要求.刚刚闭幕的九届全国人大.选出以朱镕基为国务院总理的新一届人民政府.明确提出“科教兴国 的基本国策.这是极富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必将加速我国现代化的建设.③今天.现代科技的发展已远远超越昔日的预测或构想.记得60年代初出版后.一些人把书中的描绘当作科学幻想.但曾几何时.什么机器人干活.太空遨游之类.早已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而且.现在的电脑网络全球通.绵羊.猕猴的无性繁殖等.又反映现代科技的新发展.这些新成就.既为广大少年朋友提供奔向新世纪的理想翅膀.也为他们拓宽了眼界和思路.“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要牢记邓小平爷爷的教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就要做一个爱科学的好孩子.④值得庆幸的是.一批热心少年科学普及工作的专家和学者.放眼祖国的未来.从加强和发展科技教育事业需要出发.投注了许多精力和心血.为青少年朋友编撰了这套.该书文字简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便于查阅.全面介绍古今中外人类科研成果.科技精英及主要科技知识.小读者们阅读之后定会受益匪浅.⑤青少年朋友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更是令人羡慕的新一代跨世纪建设者.面对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热潮.耳闻时代列车高歌猛进的轰鸣.我相信少年朋友们定会以建设祖国为己任.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将来长大了为伟大的祖国创造新发明.做出新成就.1.解释画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科盲: 曾几何时: 投注: 2.阅读选文第①段.文中“从一定角度看 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3.选文第③段列举了如 “机器人干活 .“太空遨游 .“电脑网络全球通 .“克隆技术 等现代高新技术.结合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请你再列举出两项现代高新科学技术.4.阅读课文第③段.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政治知识.谈谈你对邓小平爷爷提出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的认识.并举例说明.5.阅读选文第④段.小结一下的特点.你读过这本书吗?如读过.请谈谈你的读后感,如没读过.希望你能读读.相信你定会受益匪浅的.6.阅读选文第⑤段.你作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年轻一代.跨世纪的建设者.谈谈你怎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爱科学.学科学.为祖国做贡献.7.通读全文.揣摩一下苏步青爷爷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全文为我们传达了怎样的信息.

来源:2012-2013学年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一中七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小题.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②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③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小题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成语的意思(1)怡然自得: (2)庞然大物: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译: (2)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译: [小题3]选文描述了童年时期的哪些趣事?作者笔下的种种事物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答:(1)趣事: (2)原因: [小题4]你的童年时期有哪些趣事?在这些趣事中.你有何感受?答:(1)趣事: (2)感受: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外公走了.再听不见他亲热喊我的声音.我心里沉甸甸的.我久久伫立在房前.凝视着墙上那张照片:外公正慈爱地朝着我笑.他慈祥的笑.勾起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温馨的回忆.一从幼儿园回家.老远便见到外公站在门口.他迎上来笑呵呵地接我.亲我.从口袋里掏出巧克力给我吃.一阵亲热过后.他便照例让我坐在他的身上.教我念唐诗.先是复习旧课.当我背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照例要加上一句“上楼找外公 .他听后又是哈哈大笑.他为此特意用宣纸专门替我写了一张条幅.录完这首诗后.还加上一段话:“爱孙喜诵上诗.毕.自言上楼所为.乃寻翁也.童心粲然.堪记一耳.为这事儿.小舅还生气哩.说:“我大学毕业了.您还从没给我写过呢! 又有一次.幼儿园老师教我们画画.她好灵巧地画出一条鲤鱼.像在水里快活地摆动.真好看.可我分不清字叫写.图叫画.心里直说:“老师`写’得多像.回去要外公给我`写’条更大的来! 一进家门.我就吵着要外公“写 鱼.外公二话不说.拿起纸和笔.十分工整地写出一个“鱼 字.我急了.忙说:“您`写’得不对.再`写’! 外公也就不厌其烦地写了一个又一个.不大会儿.纸上满是“鱼 字.真成了江城闻名的“全鱼席 了.我当时实在弄不懂.这么有学问的外公.怎么笨得连条鱼都“写 不出来呢? 望着墙上笑吟吟的外公.往事一件件涌现出来.比当年纸上的“鱼 字更要多得多.我和外公如今是人天远隔.可他那慈爱的微笑.却永存在我的心间.1.如何理解开头第一段中的加粗字“沉甸甸 一词的含义? 2.大致写出“爱孙喜诵上诗.毕.自言上楼所为.乃寻翁也.童心粲然.堪记一耳 这句话的意思.3.文中运用的材料有详有略.试举出一个详中有略的事例来.4.这篇文章表现了什么主题思想? 5.试为这篇文章拟一个标题: 篇4:读书苦乐小学阅读答案

摘要:答疑网小编整理了《读书苦乐》阅读答案以供各位同学学习和练习,希望对于大家学习《读书苦乐》原文有素帮助和裨益,同时希望大家的阅读水平更上一层楼,...答疑网小编整理了《读书苦乐》阅读答案以供各位同学学习和练习,希望对于大家学习《读书苦乐》原文有素帮助和裨益,同时希望大家的阅读水平更上一层楼,关于《读书苦乐》阅读答案大家一起来分享和交流吧!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 托福儿 ,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 不求甚解 。

我曾挨过几下 棍子 ,说我读书 追求精神享受 。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 隐身 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 言必称 亦曰仁义而已矣 的孟夫子 ,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语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呼一下推上大门 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 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p#分页标题#e# 可惜 串门 只能 隐身 , 隐 而犹存的 身 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蓄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 乐 和 追求精神享受 该不是一回事? 阅读题:

1.文章在第一自然段以陶渊明为例,意思是想表现什么?结合全文回答。 2.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 隐身 的串门儿。 请阐释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3.在第四自然段中, 天涯若比邻 在文中的意思是: 4.文中所写的读书的乐趣在于:

参考答案:

1.我读书不是苦读,是乐读,与陶渊明的 好读书,不求甚解 是一回事。(意思对即可) 2.无拘无束地阅读,自由自在地思考。(意思对即可) 3.在书的世界没有阻隔,足不出户,也可随时阅读,随时拜师求教。(意思对即可) 4.开拓视野,丰富阅历,认识人生,增长见识,增长智慧。(意思对即可) 《读书苦乐》阅读答案及翻译,由为大家整理,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特别说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答疑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2.答疑网()上的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推荐第6篇:花开之境

花开之境

陈歆耕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02日 20 版)

从常州花博会场馆采访归来,一直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去写那些“花儿”。花儿如此常见,谁没有见过“花儿”呢?

对于写作者来说,有两样“东西”最具诱惑,又最难写:一是爱情,一是花儿。从古到今,写爱情的各类文学作品该有多少?大概可以堆成山了吧?

再说写花,大概世上写过文章的人,人人笔下都免不了要写写花,各种各样的花。皆因这世界上如果没有花,该是如何地黯淡、单调、无趣?一写花,文人墨客便文思泉涌,美词丽藻纷至沓来……

不过,古今文人写花,不外乎注入个人对人生的感喟、情感,因而描述对象因每个人的人生遭际不同而呈现出独特的色彩。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所谓“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所谓“恨别鸟惊心,感时花溅泪”……但想想看,花会因诗人感时落泪而落泪吗?如果花儿因人的悲欢离合而情动于衷,那花儿每天该是笑,还是哭?该是喜,还是悲?因此,历代文人笔下的花儿,大多是文人自己情感的承载体,而非花儿自身。子非“花”,安知“花”之乐或悲?

正当我的思绪处于板结之际,倏然收到湖州铁佛寺发来的一条手机短信。自从前年有一次在湖州铁佛寺与方丈智根一起喝茶说禅后,手机就经常收到从铁佛寺发来的短信,内容皆为与佛学有关的人生感悟、警示短语。这回短信的内容是什么呢?打开一看,信中说:“一叶知秋意,花开即菩提。明天是农历七月十五,祝六时吉祥,福慧增长!”我的脑中忽地灵光一闪,无数种花儿的形象,似乎一下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地呈现出来。“花开即菩提”,说得太好了。花开的境界,正是“菩提”所包含的人生顿悟后而抵达的至高境界。你看她们,只是默默地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呈现在世人眼中,从来不会在盛开时大声喧哗;春兰秋菊、夏荷冬梅,花儿们一年四季次第开放,使得世人时时都能感受到她们美的身姿;她们没有世俗的所谓喜怒哀乐,完全处于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境地;她们顺乎四时气节,随风飘曳,该开放时开放,该衰落时衰落;她们用缤纷的美,装点着世界,使得人们不会因污泥浊水、沙尘雾霾而失去生存的希望……

如果要让我从所有花中选出一位抵达“菩提”境界的“形象大使”来,我首推莲花,她集中了花的所有美的品质。她不仅仅如周敦颐所赞美的那样,“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为动人的是,花落之后又结果实有莲子,根部又长出莲藕,用她孕育的果实,滋养着生命,简直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贡献给了这个世界,难怪佛家打坐的地方总是用莲花瓣图形来装饰。吾辈浊物,面对荷花之境界,只会感到卑微和羞惭。据花博会的工作人员介绍,在第八届花博会专题展区,有一处叫“荷园”,流连其中,观者可以感受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更让人惊奇的是在水生植物馆,可以看到一种原产于亚马逊河湾的“大王莲”,在她盛开时叶子直径可达到两米之巨,上面可以站立五六十斤重的孩童而不会下沉。

站在花儿的“形象大使”面前,我突发奇想,花博会也应该有个“形象大使”的。那么,在常州本地从古到今的贤人中,该选谁呢?我最先想到的是常州历史上的人文始祖季札。他被誉为中国最讲诚信的第一人,是春秋时期的圣人,孔子称他为“延陵君子”。在他言行中所体现出的诚信、仁义、礼让、睿智等美德,被千古流传。有如此美德的圣人,难道不是花博会“形象大使”的最佳人选?我期待花博会不仅仅办成花卉园艺的博览会,而是向人们传递美的哲思和理念的盛会;我希望这样的展会,能够成为净化人们灵魂的强大的美的场所;我希冀花儿的“菩提”境界,能够使所有观者都感受到。在人面百花交相辉映的盛大花苑里,人如花,花如人……

大概花博会的工作人员想不到,最打动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那些造型各异、缤纷多姿的场馆,也不是他们引为骄傲的“五个最”——最大规模、最长展期、最多参展单位、最多异型建筑、最多花卉品种,而是发生在我入住的酒店的一个小小细节。这天晚上,劳累了一天回到酒店客房时,意外地发现床头柜上,我昨晚睡前读过的一本卷着的书籍上,多出了一张非常漂亮的书签,书签画面是一位正在展卷读书的古典美人,在她的身边是飞舞的花瓣和飞翔的小鸟……这书签是从哪里来的?一张粉红色的信笺上,服务员用稚嫩的笔迹写着留言:“尊敬的陈先生,您好!我是您的客房服务员小张,下午进门打扫时,发现您床头柜上有一本打开的书,特为您准备了一张书签,方便您使用……”工作多年,四海奔波,很少碰到过如此细致入微的温馨服务。这让我感到意外、惊讶,也不禁怦然心动。

在这里,花儿的气质已经渗进人的心里了。

“照镜子”重在找到差距

——如何落实十二字总要求之一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02日 01 版)

“召开一次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这是教育实践活动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好这个会?“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4句话、12个字的总要求,给出了根本遵循。

这其中,“照镜子”既是关键步骤,又是重要方法,决定着活动能否取得实效。宗旨意识是否坚定?工作作风是否端正?廉洁自律是否够格?只有以党章为镜、以廉政准则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才能聚焦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在活动中找准靶子、有的放矢。

坦率地说,在一些地方,照镜子不大受欢迎。有的同志自我感觉良好,懒得照镜子,动辄曰“寡人无疾”,两眼蒙蒙,双耳聩聩;有的明知自己有问题,害怕照镜子,担心光可鉴真,讳疾忌医;有的只愿看自己光鲜的一面,习惯盛妆出镜,言必谈功劳成绩,自我膨胀、自欺欺人;还有的喜欢拿着镜子照别人,认为自己美得不得了,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缺点问题。这样的认识,不符合“照镜子”的本意,只能是“闭塞眼睛捉麻雀”,把不住问题的脉、点不到矛盾的穴,让活动成了花架子、批评成了走过场。

照不好镜子,或是不愿照镜子,反映出一些同志还存在不以为然的思想,怕照出差距有压力、照出不足挨批评、照出问题被处理。“丑媳妇总要见公婆”。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对我们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必须有敢照镜子的勇气、照好镜子的决心。藏着掖着,只能把小病拖成大病。敢照镜子、勤照镜子,特别是对缺点和错误多往深处照、细处照,使之纤毫毕现,“找出差距”的要求才不会落空,“修身正己”的初衷才能够达到。

照镜子,关键是要找准镜子。照什么样的镜子,决定着能看到什么样的问题。如果照的是哈哈镜,自然变形走样、难见真章;如果照的是朦胧镜,云里雾里“看起来很美”,也难以反映实际问题。镜子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才能把缺点看得清清楚楚、把问题看得真真切切。对照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对照廉政准则,增强廉洁意识;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增强自律意识;对照群众期盼,增强公仆意识;对照先进典型,增强先锋意识。这样照镜子,才能搞好教育实践活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照镜子、亮底子,是活动要求,更是思想考验。有抛开面子、揭短亮丑的勇气,有动真碰硬、敢于交锋的精神,才能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求,以实际行动密切血肉联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 这样的“第一课”更养心

邓闽军

9月1日晚上,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中小学生播出了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节目,主题为“乘着梦想的翅膀”。今年的主讲嘉宾,一半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

普通人的讲述其实对学生更有用处。走别人的成功之路,可能并不一定成功,而不走别人的绕弯之路,却可以避免重复前人的失败。对于学生来说,学会构筑一个符合自身的梦想很重要,而学会怎样解决实际问题更加重要。此前激励学生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高考状元,而普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差等生”的人生经历,总是无人喝彩。廖智、王亚平、邓亚波、潘其华,这些在平凡中实现梦想的普通人,他们讲述的梦想与实现梦想的道路、面对困难的经验,除了励志,相信一定会带给孩子们不同的启迪、给他们的心灵以温润的滋养。

讲课,一定不要局限于提高学生知识和成绩。怎样培养特长爱好?怎样孝敬长辈?甚至怎样对待早恋?方方面面都可以作为切入点。开学了,第一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设身处地解决好学生的实际问题,定能为孩子们的新学年乃至整个人生奠定良好开局。

楷模标注“共同价值观”(今日谈)

叶 琦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02日 01 版)

“B超神探”贾立群缝死衣兜拒红包,视病患为亲人;守林人刘真茂甘忍30年孤独,悉心守护“生命绿洲”……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启动以来,触发无数感动,网络投票已超过1亿人次。

公众热议、社会追捧,源于318位候选人身上崇高的道德力量。他们是我们时代的道德象征,他们展现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都是整个社会所应坚守的“共同价值观”。从“小悦悦事件”到“孕妇助夫性侵杀人事件”,一些极端个案,让少数人抱怨道德失守、文明失范。但无论是日常坚守还是生死抉择,众多道德模范用自己的行动,回答着时代的道德考题,形塑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为转型期的中国构建起心灵的支撑。

“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这些道德楷模让我们每个人感受公益的高尚、反思私欲的狭隘,从他们跳脱一己的高尚德行中获得道德勇气。雷锋、徐虎、郭明义……不管是哪个时代,道德模范都是价值的整合者、道德的提升者,描画着精神与信仰的天际线。相信,他们在拨亮公众心中道德之光芒的同时,也必将汇聚起社会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把这篇大文章继续写精彩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重要论述

冷 溶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02日 07 版)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怎样继续写好这篇大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这个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内容丰富,精辟深刻。有几个思想观点,印象尤深。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同志为党的总书记。承继伟业、不负重托,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习近平同志坚定地表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一个是坚持崇高信仰,一个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两个最根本的问题。

在理想信念问题上,习近平同志非常坚定、非常鲜明。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理想的旗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他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坚定理想信念,是对高级干部第一位的要求,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第一位的任务,是加强青年教育的关键和根本。

强调坚定理想信念,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面对快速发展、开放多元的时代,面对相互激荡、形形色色的思潮,面对社会生活的复杂变化、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受着冲击。还要不要坚持、能不能坚持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这个问题尖锐地摆在了每一个共产党员面前。信仰动摇,政治上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变成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习近平同志认为,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因为缺乏理想、缺少信仰、精神迷失。“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来抓党的建设,首先要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对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明确要求。

坚定理想信念,就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同时,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志存高远,才能立场坚定,才能一往无前。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我们要全力为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但不能丢失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历史过程,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一些同志觉得共产主义太遥远,可望不可即,因而信仰动摇,就是因为对这一基本原理认识不牢固。他多次用革命先烈的例子来讲这个道理。革命先烈尽管知道他们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坚信只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持续努力,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他们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这样一种信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另一个根本问题。

十八届一中全会刚刚结束,习近平同志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作出明确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突出问题作了回应,表示必须下大气力解决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他坚决地说:“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这番话,是新一届党中央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讲话中,在多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考察调研中,对坚持党的宗旨、做好群众工作作了多方面阐发,提出很多重要思想观点。

比如,在讲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讲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时说,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在讲到政府机构改革时说,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不论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在讲到改善民生时说,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在讲到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时说,群众是具体的,做好群众工作也必须具体化,特别是那些具有自己特殊性的群众的工作,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规律,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以改进工作作风、端正党风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是习近平同志和党中央抓群众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十八大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就作出“八项规定”,并提出要从中央领导做起,要朝严一点的标准去努力,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习近平同志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餐饮浪费等各种浪费行为特别是公款浪费作出批示,要求坚决制止。他提出,要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这“四风”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他强调,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建立完善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

“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习近平同志多次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他深刻指出:“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这是总结历史得出的结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说到底是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变成落伍者。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行,都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现在,我们加入经济全球化,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向着正确方向发展,也是顺应了时代潮流。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顺应时代潮流,就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既善于把握国际大势,又善于把握国内大势。

什么是今天的国际大势?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我们要从这样的国际大势出发来确定我国的外交战略,思考和谋划我国的发展。

把握国内大势,就要正确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要抓“新机遇”的重要思想。他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5年来,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但在国际环境的内涵和条件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样的新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就要及时掌握世界科技革命的新趋势、新动态。习近平同志高度关注这个问题。他说,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他指出:人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这是一个世界潮流。网络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很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带来一些挑战。互联网覆盖广、声势大、影响大,加强网络管理、弘扬网上主旋律,这项工作大家都要做。

“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就鲜明地向全党发出了推进改革开放的号召。

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到地方调研就选定了广东。他说,这次调研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习近平同志充分阐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同志为开创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他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不会有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他感慨地说,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发展的实践证明,当年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英明的、正确的,邓小平同志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

习近平同志回顾和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即: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他还提出了下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总要求,即: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他强调,我们要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凝聚社会共识,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拿出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易张,也不是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既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合力,在党的领导下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要更加注重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习近平同志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今后推进改革开放的总原则和总思路。

坚定理想信念、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推进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要我们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沿着这样的方向和思路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并且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

(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

“识人五法”之启示(金台随感)

顾伯冲 顾洁颖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02日 20 版)

识人用人、选贤任能,是一道千古难题。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不过,识准和用好一贤并非那么容易,孔子曾发出过“人心像天体一样难识”的感慨。近阅春秋战国时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李悝的“识人五法”,颇有耳目一新之感。在此摘而录之:

第一,居视其所亲。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第二,富视其所与。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植有为之士,则可重用。第三,达视其所举。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唯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第四,窘视其所不为。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第五,贫视其所不取。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李悝是魏国丞相,做过中山相和上地郡守,在实践中总结和运用这“识人五法”,使他广揽天下人才。司马迁说:“魏用李克(悝)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这些记载都表明,当时魏国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其实,他的“识人五法”并没有多少深奥的玄机,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从细微的习惯着眼,准确地捕捉一个人的德行。这也应验了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常常在各种各样的利益面前,嘴上说的、行动做的与内心想的并不是真正一码事。有的人貌似温柔善良,实际上虚伪奸诈;有的人外表恭敬谨慎,实际上却心怀欺诈;有的人表面上勇敢,实际上内心怯弱;有的人看上去尽心尽力,实际上并不忠诚可靠。有时候,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人很会伪装自己。所以,要看准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还要观其行动,察其习惯,唯有如此,才能从本质上了解一个人。

习惯是一个人心灵的流露,从一个侧面自然反映出其思想、道德、文明、志趣、知识等。正如古人所说的,从马的奔跑可以看到驭手是良还是劣。因此,认识一个人的本质,不光要从人的外表举止,更要从他的行为习惯去考察,看他在各种具体情况下的反应,以此连贯起来思索,从而准确识别一个人。这里,关键是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细致观察,见微知著;仔细鉴别,去伪存真;推本溯源,全面了解,提高识人用人的准确性。以此为基础,便有了古人的“八观六验”之说:“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识人越准确,用人就会越自如。识人的工作平时没有到位,那么往往在“见分晓”的关键时刻,就会带来很大的风险。其实,世上许多道理永远是简单的,包括识人用人在内。

诗意的心灵旅程(品书札记)

李小雨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02日 20 版)

杨东彪是一位始终忠实于心灵和诗歌写作的诗人。《七月诗选》就是这位诗人的一本集多年创作精选而成的抒情诗集。

诗缘情,写抒情诗就像听见灵魂的声音,它像闪电一样,撕开天空和夜幕,那么精短却光华闪烁,抒情诗是真性情的一气呵成。

抒情诗长期作为主流写法,遭遇太多的浪漫、激情,后又物极必反,出现感情枯水期下的无病呻吟。于是,又有人提出所谓的“零度写作”,拒绝抒情。这些其实都是矫枉过正。

杨东彪的抒情诗真挚、坦诚而不失灵性和智慧。他的诗内容广阔:泥土、家园、返乡、爱情、时光、生命中的痛……他在短诗中安放了怀念、离别等时间流逝的大背景,因此短诗也有着感怀的力度和时间的重量。如他的《告别》一诗:“汽笛将渐渐拉长的目光/交给车轮”,南方和北方像平行的两条铁轨,将“拉长的目光如雨/渐渐响在土地的深层”。这首诗平和,有着南方诗人典型的细腻,但又蕴含北方的重力,让人感受到内在的一种星落如雨、进入土地深层的渗透。这土地是什么样的土地呢?是摄魂的,是乡音的,是能让遗忘的自己恢复记忆的,是白兰花一样唤魂的。作者发现了“我遗忘了自己”,这就是一种难得的高度:“淡忘或遗失的/统统散落在泥土的深层”,这是诗人的精神起点,也是他多年来诗歌的深深的根。

他写尽时光的流逝,却并不沉重,他的诗充满爱意和温馨。他写雨、梅花、兰草、落叶、苹果,颇有小品的象形、可爱、空灵。童话能保持一个诗人内心的灵动与飞翔。他的诗就有一种来自童话的单纯的视觉,有着难能可贵的童心。他的诗中,童年与星星有天然的联系:“我已渐老/但我记得/领着自己看星星//我头顶的星星老了吗/心中的星星呢/我牵着自己攀至山巅”(《星星》)。

自己能领着自己看星星,这是一种灵魂出壳,是像两只蝴蝶那般的飞出,诗歌张开双翅灵动起来。看星星是一种境界,接着“我牵着自己攀至山巅”,就是第二种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基本上就不敢高声语,手可摘星辰了。

诗歌就是不停地爬高、超越、探险,也就是屈原所说的“吾将上下而求索”。

就像“遥远的莲”,“人与莲也许只有一步之遥/错失之后/竟化成一世之遥。”作者在抒情的成分中,还时时闪烁着一种哲思。他精心锻句、炼意:“有些怀念/需要发现和漂泊/有些怀念/必须对立和忘记”(《有些》),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和人生经验。许多久违的感动,正在被诗人慢慢体验并凝练入诗:“酒是拥抱的一种方式/酒是放下的一种态度”。他的诗,增加了陌生化的思考,差异感就像闪电,是诗人撕开语言帷幕的缝隙,是开启想象的大门,也是诗歌与诗歌的较量。每一位诗人写诗都承受着与所有前贤及后来者的角逐。

七月的心之旅途故事缤纷。除了抒情诗外,还有些抒情具有了叙事元素,用直抒胸臆的白描写法,记叙国家和家庭所经历的大事,朴素而感人。他写的《祝福2009》充满了对时代和人类命运、祖国前途的关注。“父亲把最后的笑写在了墓碑上/我却在渐生的华发里/种下了泪水”——事都是为情服务的,也是有意味的,有匠心的,同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在想象飞升和美的历程中回到抒情的状态。

“出发和到达/不是旅程的开始和结束”(《蓝色空气》),而是一种四季轮回。杨东彪的诗伴随着他的人生旅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万千气象,又扎根于心灵的大地之中。

草木之中有真义

田之章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02日 20 版)

我供职的单位驻地是一所老院子,院里有一座小花园,花园里长满花草树木。劳作之余,徜徉其中,听听鸟语,闻闻花香,缓解疲劳,不胜惬意。

今年开春,管理部门对花园进行整修,还在每一株花木上挂一小牌,进行“身份认证”:这是景天,那是玉簪,这是紫苏,那是连翘,这花生长期有多长,那树适宜在什么环境生长,这个可以入药,那个可以疗疾……不光让人增长知识,而且增加趣味,让人知道了,原来萱草能助人忘忧,“有色无香”的海棠分西府海棠、贴梗海棠等许多种。

识草木、知虫鱼,既是日常生活之所需,也是中国文化教育之传统。《论语》里有“小子何莫学夫诗”一节,说为什么要研究《诗经》?“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就是,孔子说,读《诗》,可以激发情感,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者,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者,可以用来尽力国事,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譬如《诗经·邶风·谷风》中说,“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葑”是什么?“菲”为何物?鄙人虽出身农家,但面对“葑”、“菲”这样的植物还是一片茫然,要恰当地理解诗义当然就更不可能了。后来才弄清楚,“葑”就是蔓菁,“菲”就是萝卜之类,都是身边常见之物。诗人是用比兴的手法说明,惜民之力,当如采葑采菲,不要连根拔起;口头上说得好,行为上不违背,我就与你同生共死。这样弄懂了,就不但觉得全诗充满情味,而且颇具深义,对诗与诗人的理解更加深了一层。

人类源于自然,依自然而生活。熟悉自然、了解自然,科学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也应该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近现代的达尔文、爱因斯坦,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没有不深谙自然之道的。我国自古讲究“致知格物”,并在这方面留下许多珍贵的典籍,惠及后人。

民国时期,蔡元培、张元济等人编辑的老课本,秉持一个理念:上有信念,下有常识。课本从“天地日月”讲起,配以插图,给孩子传授生动有趣的知识。自然界的奇妙,种植者的辛劳,百果的佳味,渗入了许多人生深奥而直白的道理。伴着草木成长,养成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心性,恐怕比直接灌输立身做人的大道理要有益得多。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这是流传久远的教人学吃苦的一句话。姑不论有没有嚼得菜根的精神和毅力,对于现代的人来说,单就具备哪些菜能吃、哪些菜不能吃的知识,就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论语》里有个有意思的故事。一天,子路随孔子外出,远远地落在后面,正好碰到一个用拐杖挑着农具的老人,迎头便问:“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的回答颇为不屑:“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晓得你的老师是什么人。”说完,便扶着拐杖锄草去了。子路碰了一鼻子灰,呆呆地立在那里,后来又跟去寄宿一夜。第二天奉了老师之命再去看,老人已经走了,子路却在他的空屋里,发了一通“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的空论。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不禁失笑。不过,事情如果放在今天,还真有点不好说,或者可以肯定地说,是再普遍不过的了。当然,不识“五谷”,不是孩子的错,这应该归到上面这位老者所发问的原因上去。其实,不要说孩子们了,大人们不知道“五谷”的,于今也大有人在吧?

正如竹可以医俗,多认识一点草木,可以养成对于世界的观察,对于自然的爱好,对于土地的亲近,免使自己成为不懂常识、专讲大话的人,是一剂顶好的医治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对症良方。

推荐第7篇:读书苦乐阅读试题及答案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语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呼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里却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读,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懂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

可惜“串门”只能“隐身”,“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蓄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精神享受”该不是一回事?

阅读题:

1.文章在第一自然段以陶渊明为例,意思是想表现什么?结合全文回答。

2.“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请阐释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3.在第四自然段中,“天涯若比邻”在文中的意思是:

4.文中所写的读书的乐趣在于:

参考答案:

1.我读书不是苦读,是乐读,与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回事。(意思对即可)

2.无拘无束地阅读,自由自在地思考。(意思对即可)

3.在书的世界没有阻隔,足不出户,也可随时阅读,随时拜师求教。(意思对即可)

4.开拓视野,丰富阅历,认识人生,增长见识,增长智慧。(意思对即可)

推荐第8篇:天空之境读后感

天空之境读后感

《天空之境》是我近来阅读的书籍中,感触最为深刻的一本,深深的感谢Wini,希望你能知你的力量是如此强大!

其实,现在的我大多数时候,都很浮躁,容易动怒,别人的一点点不顺心意,就会让我暴跳如雷,伤害了别人却也伤害了自己。很容易就和别人产生了矛盾,甚至对峙,总觉得别人不够好不够懂事。隔阂越来越大,越来越冷漠。

读了Wini的书,我自己也跟着她的思路,她的灵修过程明白了许多,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只需要微笑只需要一个几秒钟的拥抱就可以化解这矛盾,就可以解开心结。可偏偏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能做到。我们选择的是别人怎么对我,我将加倍对人。斤斤计较的时候,在集体中便越来越得不到温暖。

我羡慕Wini在天空之境的旅程后,能对前夫冰释前嫌,能原谅他对自己的伤害,并能做出退让,重新获得前夫的信任,能一家三口一起吃饭其乐融融。我羡慕Wini明白了家人之间的信任是如此深厚,孝顺家人最好的方式其实是逗他们说说年轻时候的事,而不是一味的给他们塞钱。我羡慕Wini能再司机冷言冷语的时候选择微笑选择闲聊选择多给小费,最终司机也对她微笑,并乐意帮她搬行李。

好像就应了那句话,你如何待人,别人就会如何待你。我希望我在这本书中所读到所接收的感悟,能带到生活工作中,我希望我能有Wini那样的改变。舍掉小我,来成全大我。

很抱歉,第一次知Wini这个人,竟然是她乳腺癌去世的时候…我多爱你,望你能感应。两年后,让我再读《天空之境》怀念你,也看看自己的改变。Wini,爱你!

推荐第9篇:议论文论据:读书

议论文论据大全:读书

有人说:“书是阶梯,书是船只,书是良药,书是营养,书是智慧,书是老师,书是遗训、忠千和命令》”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怎样评价,都不为过。可是,若不读或不会读,书有何用?朋友:你不仅要拥有书,爱书,而且要勤于读书,要学以致用,那才能充份体现书的价值。

在我们面前的是茫茫书海,巍巍书山。让我们在书海扬帆奋进,胜利达到彼岸;让我们在书山努力攀登,成功地登上顶峰!

事实论据

宋濂的读书经历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代重臣,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一代礼乐,多由其裁定,著作宏富,主倏《元史》、著有《宋学士文集》。

他幼年家贫,常借书苦读。在其《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叙述了自己苦读的经历:他细时就爱读书,可是家贫买不起书。就经常到有藏书人家借书,一借到书,就日以继夜地赶抄,即使在数九寒天,砚水结冰,手指冻僵,也不亭笔。他借书守信,按期归还,有书的有家才肯不断借书给他。

宋濂读书时,遇到疑难,自己不能解决时,他就长途跋涉到百里以外去寻访名师指教。逢严冬季节,他忍饥挨饿,顶风冒雪,穿过巨谷,爬上大山,两脚冻裂出一道道血口,仍继续寻访老师。宋濂十几年如一日刻苦读书,终于取得杰出成就。

蔡元培六十年读书如一日

蔡元培,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工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知识界的卓越越先驱。编著有《蔡元培先集》。

蔡元培从少年时代起,就勤于读书,百般天蚊虫多,晚上读书时把一双脚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专心致志地读书。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争中,从未停止过读书。他晚年回顾说:“自十余岁起……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由于他一生读书不辍,因此,他知识渊博,被誉为“学界泰斗”。

“三味书屋”的来历

鲁迅12岁进“三味书屋”私塾从寿镜吾先生读书。鲁迅先生后来曾著文《从百昔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这段经历。

“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屋”,是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先生定的名。当年董遇教育其弟子要抓紧“三余”的时间攻读,董遇解释“三余”为:“冬者岁之余,认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寿峰岚先生据此为书屋定名,意在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勤奋读书。

后来寿峰岚读到苏轼赞扬董遇“三余”的诗句:“此生有味在三余”。细细玩味觉得“三味”比“三余”好,“三味”者“读经味如稻引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培养学生读书兴味,引导学生积极苦读。读书三味,其乐无穷。

彭德怀书不离身

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彭德怀,因在1959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庐山会议”上,上书批评1958年以来的左倾错误,坚持正确意见而遭批判和免职。他被罢官后从中南海搬出来,在清理东西时,把元帅服、狐皮大衣、地毯等统统上交。他说“凡是当老百姓用不着的东西,我都不要。但是书,一本也不能丢。”把收藏的二十多箱书都搬到北京郊外的新居。1965年,他到西南三线工作时,又把这二十多箱书带在身边。十年浩劫中,彭德怀身遭厄运,横遭迫害,他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些书。他对警卫参谋说:“我别的没有什么吩咐,就是惦记我那些书。”他工作之余就沉浸书海,桌上、床上、柜子上到处是书。他读书十分认真,他读过的书加满了批注。

曹禺在澡盆里读书

我国杰出的现代剧作家曹禺,在他23岁时就写出了《雷雨》,震撼了当时戏剧界。后又写出了《日出》、《原野》等很有影响的作品。此外还有剧作《蜕变》、《北京人》、《家》、《王昭君》以及同别人合写的《胆剑篇》。他所以有如此辉煌成就,绝非偶然,这与他勤学苦读是分不开的。

有这样一件趣闻:有一次曹禺的家人准备好澡盆热水,催正在读书的曹禺洗澡。他进内室以后,很长时间不见人出来,家人在内室外听听,房内不时传出水呼声。又过了好久,仍不见人出来。曹禺的夫人生疑,推门过去一看,嗨!原来曹禺坐在盆里,正读书入迷呢。他一手握着书本聚精会神地看着,另一只手拿着毛巾下意识地拍打着水面。他根本没洗,可水早冰凉了。

爱迪生以书为枕

大名鼎鼎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多达近二千项,被誉为“发明大王”。这也与他勤非读书分不开的,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查资料,困极了,他就以书当枕,在实验室躺一会儿。因此,有人风趣地说:“怪不得爱迪生有那么多的知识,原来他在睡梦中也还要从书本里吸取营养哩。”

富兰克林和书

美国18世纪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参加过独立上星期争,参加起草独立宣言,代表美国同英国谈判,后签订巴黎和约,曾创办《宾夕法尼亚报》,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他在研究大气电方面有重要贡献,发明避雷针。著有《自传》。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家贫无钱上学,从少年时代起,就独自谋生。常常饿肚子省钱买书读。某一天,富兰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发老驱,已饿得走不动了。连心将自己仅有的一块面包送给她。老妪看富兰克林的样子,也是一个穷人,不忍收他的面包。“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富兰克林说着拍拍那只装满书籍的背包。老妪吃着面包,只见富兰克林从背包里抽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孩子,你怎么不吃面包啊?”老妪问道。富兰克林笑着回答说:“读书的滋味要比面包好多了!”经济拮据,购书能力有限,他只得经常借书读。他常在认间向朋友敲门借书,连认点起一盏灯,专心读书,疲乏了就以冷水浇头提提神,坐下继续阅读完,第二天一早,准时把书还给书主,从不失信。

扑在书的高尔基

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由于高尔基一生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不懈地努力,他写下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海燕》、《鹰之歌》、《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间》、《我的大学》。除此之外,还写了剧本和大量的政论、特写、文艺评论等。

理论论据

1、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清·萧抡《读书有所见作》

2、人不知书,其去禽兽也,仅及半耳。严复《救亡决论》

3、人与文学关的关系,“入迷”是必要的。茅盾《论“入迷”》

4、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5、阅读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美]梭罗《活尔登·阅读》

6、书应能通向四个终端:智慧,虔,愉悦或实用。[英]德纳姆《论智虑》

7、读一切好书如同与往昔时代最优秀的人们交谈。[法]笛卡尔《方法论》

8、人们说生命是最重要的,而我认为读书是最重要的。[美]史密斯《回想录》

9、书籍是心灵的良药。希腊谚语

10、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俄罗斯谚语

11、每当我第一次阅读一本好书,我就像结交了一位新朋友;每当我阅读以前读的书,就像是故友重逢。[英]哥尔德斯密斯《世界公民》

12、选择书籍,不次于选择朋友。美国谚语

13、对每本书都相信的人,不如一本书也不读的人。日本谚语

14、一本坏书,比十个强盗更坏。意大利谚语

1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十二韵》

17、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忄享落第诗》

18、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

19、读书有味身忘老。宋·陆游《剑南诗稿·不寐》

20、藏书不难,能看为难。清·邹《三借庐笔谈》

推荐第10篇:杨绛《读书苦乐》赏析与英译

《读书苦乐》赏析与英译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杨绛

这是如今已年过百岁的杨绛老师送给年轻人的几句寄语。由此可见,在杨绛老师心中,读书于个人修养是多么得重要。这一点认识,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杨绛老师自己也一直有着这样的信仰——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于是也一直这样身体力行着。在她的家中,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她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都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她非常满足于这样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杨绛老师认为,读书有苦也有乐。至于她自身,读书主要是“乐在其中”。因为读书可以任我们拜谒尊敬的学者、前人,带我们领略另一番天地,甚至引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别样的人、事、物,从中可以开阔眼界,汲取智慧,提升心智,拓展人生境界,真是一桩何乐而不为的乐事呀!不妨亲自从杨老师的文字中感受一下吧:

读书苦乐

杨绛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

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伙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

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

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一、原文赏析

(一)内容解读

全文结构如下:

第一段:读书之苦;

第二段:由“读书之苦”过渡到“读书之乐”; 第三到六段:读书之乐。

这样通篇分析下来可见,虽然文章题目是“读书苦乐”,但其实文章的主旨还是落在了“读书之乐”上。作者在第一段提出了“苦读”这一概念,接着又在第二段中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而是“乐在其中”,然后用第三到六段的大篇幅跟读者分享读书之乐具体“乐在何处”。整篇文章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读书是一桩乐事,我们应该爱上读书,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二)语言欣赏

1、平实朴素的语言风格

杨绛老师这篇文章秉承了她一贯的写作风格,大量运用了简洁、平实的语言,有些地方甚至直接用了口语,像是把读者当成了熟识的朋友,很多话就口无遮拦地脱口而出了,其中可见作者性格及文风中直爽的一面。如:

⑴第一段结尾处:

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⑵第三段结尾处:

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 ——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

这些语言虽然看起来平淡,但平淡并不等于贫乏。因为作者在其中渗入了些诙谐幽默的“佐料”,就使语言平添了几分灵动之气,让人读起来感觉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1]。

2、引经据典,博古通今

作者在跟读者分享读书的好处的同时,也将自己肚中积累的“墨水”尽情倒出。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引经据典,可谓是随手拈来,全不费功夫,这无疑得益于杨绛老师平日里卷不离手的***惯,是多年积累的结果。这样说来,作者本身不就是活生生的榜样?怕是只有这样的作者写出的读书感悟才会令读者心服口服吧!那么,回头看看杨老师文中引用的典例,分别有:

⑴陶渊明,‚不求甚解‛ ⑵孔门弟子,夫子遗言 ⑶孟夫子,‚亦曰仁义而已矣‛

⑷马列主义

⑸苏格拉底

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金玉良言》

⑺佛说‚三千大千世界‛

细细看来,这些典例跨越了古今、中外,囊括了文学、哲学、宗教领域,足以见得作者涉猎之广,积累之深。同时,这些典例也担任了论据的角色,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论证方法的运用

本文按照文学艺术体裁划分属于散文,但其中也运用了议论文的表达方式,因此必然会用到一定的论证方法。

⑴比喻论证

比如第三段中,将读书比作“串门儿”,向读者传达读书的乐趣。 ⑵对比论证

①把读书和串门儿进行对比

相同点:都可以自由地会见,都是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

不同点:读书可以隐身,可以拥有书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由着自己的喜 好改变态度,同时它请教的可以是古今中外的老师和学者。串门儿虽说也可以随

性,自由地选择对象和时间,但毕竟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同时还要顾及到主人的感受,应有起码的礼节。

②作者读书态度的正反对比

正面:参见,拜谒,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可以经常去,时刻去,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恭恭敬敬旁听等等;

反面: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领教“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等等。

由此可见,作者对读书有着独立、明确的态度。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不仅提倡读书,同时也提倡理性的读书法,告诉我们要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不可迷信书本。在读书的同时要有自己的见解,要有求证、探索精神,这样才可以真正通过书本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二、翻译探讨

笔者尝试将这篇文章进行了英译,下面将翻译过程中的碰到的一些难点及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或许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还望指导。

1、题目的翻译

文章题目为“读书苦乐”,乍看题目读者可能译为作者会写读书是一种苦乐参半的经历,但细读下来便会悟到,作者旨在写读书之“乐”,“乐在其中”,“乐以忘言”。参照“人生苦乐”的英文翻译,我们可能第一反应会直译为the sweets and bitters of reading, the sweet and the bitter of reading, the sweet and sour of reading 。第十八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的获奖作品中,也将题目译为 the bitter-sweetne of reading。大概都将“苦”和“乐”认作并列的关系。但文章内容告诉我们并不是这样的,作者心中,读书的“苦”和“乐”是偏正的关系,而且偏在“乐”。如果这是一个选择题,作者大概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后者。

因此,笔者认为,此处应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不盲目照搬字面意思,而是在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适当发挥创造力,有时可能会对原文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基于以上想法,笔者决定将题目译为The Delights of Reading 。至于为什么选择delight这个词,解释如下:

“乐”一词若译成英文,答案可以有很多种,如delight, pleasure, joy, fun, happine等,这些词的基本意思都差不多,即a feeling of great happine,or things that make you happy or bring you enjoyment.那么到底哪个词好呢?笔者查证再三,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joy 这一词条下的【SYNONYMS】一项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解释:A delight or joy is stronger than a pleasure; a person,especially a child, can be a delight or joy, but not a pleasure; joys are often contrasted with sorrows, but delights are not.所以相对来说,pleasure 是指精神或感官上的浅层愉悦,delight 和 joy 表示的愉悦程度更深。而joy又一般和sorrow相对,作者心中的读书不是“苦读”,所以不存在相对之说。再加上Sir John Lubbock 也写过相同题材的一篇散文,名为The Delights of Books,可见他也认为delight一词更为贴切地表达了读书之“乐”这一主旨。

2、原文: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

这句话的难点在于“棍子”一词到底该译不该译。若要译出来,英文中似乎找不到相近的对等语。网上其他一些译者也努力想把“棍子”译出来,如:

⑴ As the receiver of several “sticks of bad names”, I was once denounced on the accusation of “seeking spiritual comfort”.⑵ I have once been criticized for reading “to seek spiritual pleasure”, and thus suffered some stick-beating.⑶ I was given several “rods”in the past because I was denounced for reading for “spiritual pleasure”.笔者认为作者在这里是运用了隐喻手法,用“挨棍子”来比喻“受到批判”。

但是读完这几个版本的译文之后,外国读者大概会以为,在中国,不苦读书像是一种罪行一样,必须受到棍刑?一定会哭笑不得吧?

所以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决定采用意译法,避开“棍子”一词,用比较笼统的语言来翻译: I was once accused of reading just for pleasure, which I had to acknowledge.

但是,这样一来,原文中隐喻的文学手法就被埋没了,没能传达出原文的神韵,这在文学翻译中,无疑是一种遗憾。

3、原文: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句话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结合原文语境,这里的“知者”和“外人”应分别指的是和作者“有相同体验的人”及“没有相同体验的人”,于是可以理解为:这话只能对那些有相同体验的人说,不值得对那些没有相同体验的人说。

笔者一开始看到这句古文,想当然地按照字面意思译为 This truth could only be told to those who understand it, but not to those who don’t.想必读者读了以后也不知所云吧。将这句话放到语境中,经反复琢磨,理解为上面的意思之后,翻译的难度就大大下降了,于是尝试译为:This truth could only be shared with those who have similar experiences, but not with those who don’t.由此可见,在翻译文章的某字、某词、某句或某个片段时,不可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把其置于整体语境当中,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样翻译出来的文字语义才连贯,逻辑才通顺。若是连译者本身都没有搞透原文的意思,那翻译出来的作品又如何能让读者读懂呢?

4、原文: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这句话的难点在于“隐身”二字如何译。首先要理解“隐身”在此处的真正含义。作者在此处把读书比作串门儿,但是与现实生活中的串门儿不同,在这种串门儿中,你不用现身,便可以拜访到钦佩的老师和有名的学者,聆听他们的思想。也就是说,这不是双方面对面地喝茶交流这种实实在在形式的串门儿,而是双方精神、思想上的交流,类似于我们所说的“神交”。

这样理解了之后,若还是盲目地译为invisible visits,怕是显得生硬晦涩,于是笔者尝试译为:I’d like to view reading books as paying visits,in a spiritual rather than physical way.

5、原文:佛说‚三千大千世界‛

一开始看到“大千世界”时,想当然地将其等同于“宇宙”“世界”等概念。后来经过查证,发现这是佛教专门用语,那么就不能自己随意发挥来翻译,而最好是采用固定的,约定俗成的,经大众认可的翻译版本,即 a great chiliocosm,或者 one Buddha-world.

三、翻译苦乐

经过这次翻译实践,再次深刻体会到“译事难”。在翻译过程中,常常陷入苦恼。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要考虑三大对等问题,即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对等、社会文化对等和文体对等,还要考虑翻译的三大标准。

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因为文学文本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目的是传达作者的情致,或探索艺术形式,而不仅在于传达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追求语言艺术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性是文学翻译工作者的任务。(方梦之,2011:254)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义”,还要注重“音”,“形”,目的是传达情、韵、境。

我在做文学翻译的时候,有时要译出“义”已是不易,在传达语言艺术美,传达情、韵、境方面做得更是远远不够。反思原因,还是自己平常的积累不够,因为没有输入,很难输出。应当大量阅读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在选词措辞时的品味才会提升,这样在英译中国文学作品时才会更加顺手,译出的作品才会更加自然流畅,更有韵味。这样,才会从翻译中得到源源不断的快乐。

最后将笔者译文附上,还望指正。

The Delights of Reading Yang Jiang Hard work must be done if one tries to learn something by reading.To pa an exam, to complete a paper, or to acquire a degree probably all require such hard kind of reading.Tao Yuanming( a famous Chinese poet

living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loves reading.But if he lived in this modern world, wouldn‟t it be difficult for him to pa the entrance exam for college or graduate school, or TOEFL? I‟m afraid he might fail political economics, for he often reads without thorough understanding.

I was once accused of reading just for pleasure, which I had to acknowledge.And I admit that I do not do such hard reading.However, enjoying oneself while reading is not the same as seeking pleasure from reading.This truth could only be shared with those who have similar experiences, but not with those who don‟t.

I‟d like to view reading books as paying visits,in a spiritual rather than physical way.You can call on teachers you admire or scholars who are well-known without the trouble of previous informing or worries over bothering them.Once you open the book, it‟s just like you‟ve broken into the writer‟s house.Having turned over a few pages, you‟ve paed through the hall and gone into the inner chamber.Not only could you go there frequently at any time, but you could also take French leave or ask about others‟ ideas if you are unable to understand what the „host‟ is trying to talk about.Whether the „host‟ we shall visit lives in or out of our country, in modern or ancient times, majors in this or that subject, gives serious speeches or casual talks, we can always go over and listen to him as we please.We can listen to the students of Confucius tell about the words he once said with our great respect.Or we might jokingly ask this question---- if Mencius, who would often say “This is also what is called humanity and justice”, lived in our times, would he be a faithful Marxist-Leninist? Besides, we could stay with Socrates and listen to his talks with a group of friends before his execution.Or we may reflect on and raise our doubts about Discourses, written by Epictetus, the Stoic philosopher.What‟s more, we‟re able to hear anecdotes handed down from the past times as well as learn about most profound and creative modern theories or those with a show of profundity.Anyway, we might just get away, as long as we can‟t see eye to eye with the other side, or

even slam the door, that is, to snap the book shut, and no one will get mad at us, which is the kind of freedom we can rarely get in the real world.

There is another totally different world hidden in the pot carried by Hu Gong (a legendary pharmacist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ho is said to sell medicine in a market during the day and jump into his pot and disappear in the night).Likewise, in each book, whether a novel, drama, biography, travel book, diary, or a prose, poem, there is another different world, in which we can see different scenes and characters who live there.Therefore, we don‟t have to specially go somewhere and buy tickets to see some counterfeits and “vivid” actors.As long as you open a book, you can walk into the real scene, and run into the real person, and watch the whole picture yourself.

Although the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 depicted the world of books as vast as the ocean, we can actually get easy acce to anywhere in this world as if we were in one small community, which is definitely not an absurd parallel.However vast the world is, we could always get in touch with each other.While “a great chiliocosm”, which the Buddha believes the whole world is, can be deemed the biggest, the world of books, which is a kaleidoscopic collection of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an be seen even bigger than that.However, in such a big world, we can go anywhere, see anything, and learn from anyone at anytime without having to travel.Those who regard scholars as shortsighted, unemotional and indifferent are absolutely wrong.As we have seen, they‟re able to obtain rich experiences and get to know various people from various times and places in this world of books, through which they could at least become le ignorant and more sophisticated.

Our bodies, which are invisible when we‟re paying “visits” to books but actually existing, are simply human bodies.So we are not endowed with eyes like Buddha‟s, which could command the whole view of all the wisdom that human has accumulated during generations, but only have to bear in mind Chuang Tsu‟s quote —— life is limited while knowledge is

limitle.We are just like ephemeral insects that sneak into the world of books, crawl or stay somewhere.If we encounter someone we admire, hear something we are pleased to hear, or get some enlightenment about questions lingering on our mind, we‟ll feel like suddenly illuminated—— a kind of delight that goes beyond words.Should this “delight” be the same as “seeking pleasure”?

参考文献:

[1]杨绛生平简介 凤凰网,2010年04月29日

[2]第十八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汉译英参赛译文评析,史志康,中国翻译 , 2006 年第6期

第11篇:大学语文之议论文

《国语》简介: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历来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所撰,但有的现代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共二十一卷(篇),分八国(周、鲁、齐、晋、郑、吴、越)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500年。相较《左传》,《国语》所记前后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日:“民不堪命矣”。2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3。以告4,则杀之。国人莫敢音,道路以目5。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日:“是障之也6。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7,伤人89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10111213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14,矇诵15,百工谏16,庶人传语17,近臣尽规18,亲戚补察19,瞽史教诲20,耆2223艾修之21: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2425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6。行善而备败27,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8。夫29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故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30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31。【课文注释】 1.本文选白《国语·周语上》。召公:一作“邵公“即召穆公,名虎,时为周厉王的卿士。饵谤消饵民间对帝王的各种议论指责,即以政治高压手段压制思想言论自由。 2.民不堪命:意为老百姓无法忍受( 厉王)的暴政。命:指厉王景虐的各种政令3.使监谤者:让卫巫去监视发表意见的百姓。 4.以告:即“以之告“,省略介词宾语“之”字。(卫巫)指议论者告知厉王。

5.道路以目:百姓在路上相遇,不敢讲话,只能彼此默默以目示意。6.障:阻拦。意为哲时阻挡,并未彻底制止。 7.川壅而溃:筑堤坝防河水,水易于堑基,会导致溃堤。

8.为川者:(善于)治水的人。决之使导:排除整障之物,使河水畅流。 9.为民者:(善于)治理国家、统治民众的人。宣之使言:引导老百姓讲话。

10.献诗:从民间采集对帝王讽谏的诗篇(歌谣) 送给帝王看。 11.盲人乐师。曲:乐曲,指反映民间呼声的作品。12.史:史官。书:史书典籍,指可供借鉴历史经验的书籍。

13.师:少师,位低于太师的乐官。箴(zhēn):寓有警戒作用的文辞,类似现在的警句、格言、座右铭。 14.瞍(sǒu) :盲人。赋:不歌而诵。15.蒙(méng):盲人。召公谏厉王弭谤1《国语》

诵:不讲究声调节真的诵读。

16.百工:宫廷里的乐工,—说指宝造宫室的官员和工匠。17.传语:间接地反映意见。

18.尽规:(经常) 向帝王进言规劝。尽:同“进”。19.亲戚:帝王宗室成员。 补察:弥补帝王过失,监瞥帝王行为是非。 20.教诲:( 用礼仪礼法对帝王) 数育、引导。 21.耆艾:分别指60岁、50岁的长者,这里指帝王的师傅。修:散伤、告、提醒。

22.斟酌:指谨慎地决策行政。23.悖:逆,违背。24.出:出产,产生。 25.原隰( xí)、衍沃:分别指不同的土地的类型:觅阔平坦、低洼潮湿、地势低而平、有河流可次灌溉。 26.善败于足乎兴:( 国家政事) 的好坏由此而体现出来。 27.行善:凡民众认为好的,就推行。备败:凡民众认为坏的,就防范。28.阜:增加,增多。 29.成而行之:考虑成熟之后自然( 必然) 流露( 表达) 出来。

30.与能几何:能有多少人来辅助你( 帝王) 呢?与:在此作 “助”,解。 31.流:流放、放逐。彘( zhì) :晋地,在今山西县境内。

[本课要点] 1.《国语》是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分八国记事。记此条可联系《战国策》、《左传》和《史记》。

2.重要成语: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3.主要论证方法:类比论证。 4.联系现实:对待群众意见,是以棒止谤,还是虚心纳谏?可以参看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 [课后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厉王虐,国人谤王。.2.民不堪命矣! .3.吾能弥谤矣。 .4.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筑,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话,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恃。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1.“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说明怎样的道理?

2.召公认为为君者应该怎样治国?

三、简答题

1.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

2.周厉王拒谏的深层次原困是什么?又给今人留下了怎样的历史教训?

第12篇:感“下乡”之苦乐,获人生之经验

感“下乡”之苦乐,获人生之经验

向日葵顶着炎炎酷暑。正是这样的盛夏时节,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高校办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我们学校纷纷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期望通过开展此项活动达到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服务社会的目的。在亲身经历了大二结束后暑期社会实践,我不由的要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发表下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三下乡已经过去几天了,回顾这几天难忘的日子,我感慨良多,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还有成长。对比以前,感觉自己成长了不少,变得更加成熟、勇敢、自信。生活对我如此慷慨,让我在付出一点点的时候却让我收获了很多,学会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而这些都是我人生不可缺少的财富。

意气风发的我们经历了下乡的再次洗礼,年轻的我们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仍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总之,这个暑假的社会实践是丰富而有意义的,一些心得和体会让人感到兴奋,但却决不仅仅用兴奋就能描述清楚的,因为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收获。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

第13篇:士人之境现代散文

从中国历史地理的角度看,如果把西北看作广袤苍凉的沙场,那么,江南就是山清水秀的花园。沙场练砺的是能操控金戈铁马、冲锋陷阵的勇武之士。花园培育的是花草树木,还有一代又一代有名无名的文儒之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什么样的水土就有什么样的人。

江南奇丽秀美的独特环境,既是士人生养之本,又是士人情感之所倚。人因境而生情,境因人而增色。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的炎黄文化发展主要在中原地区。孔子、孟子、庄子、老子,这些名声显赫的的士人,都出自中原大地。那时的江南,还是“蛮夷之地”,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在文化发展层面上更与中原相距甚远。以后的近一千二百年间,尽管有了南北朝柳晖的《江南曲》,“汀洲采百萍,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江南开始进入了诗人的视野;尽管有了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水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开始成为诗人笔下最美的题材。但从总体看,江南处于文化边缘的地位,没有改变。直到宋朝,尤其是南宋定都杭州,中国文化发展的重心南移,江南文化的地位才有了质的变化。到了明清时期,江南遂成为秀色迷人的人间天堂,士人辈出的沃土。 江南是水乡,湖泊星如棋布,江河交叉纵横。其水,通常既不是“风在吼,马在叫”的黄河之水,也不是“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的大海之水,而是“漾漾悠悠几派分”的平静之水。

水是最具江南特色的地域标志,也是构成江南美景的主色调。“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之美,美在水;“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的秦淮河之美,美在水;周庄、同里、西塘等古镇之美,同样也美在水。水是江南故事里最主要的情节,也是反映江南人生活和情感的广泛背景。曹娥投江寻父尸的悲壮,使孝道成为舜江滔滔不绝的主题。西施溪边浣纱,浣出了“沉鱼”的情形,浣出了惊世佳人的不朽名声。为此,诗仙李白也禁不住诗兴勃发,吟出“西施越溪女,明艳光云海”的赞美诗句。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等辈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三月初三,在兰亭水边举行的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则被引为千古佳话。而这一儒风雅俗,也一直留传至今。 辽阔的水域,在给江南人带来舟楫之利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心灵烙下了水的印迹。

《诗经》里说:“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其所指的地点,不一定是江南,但江南人乘船出行却是一件寻常的事。当孔子带着弟子坐着牛车周游列国,在崎岖的路上颠簸得狼狈不堪时,江南的“蛮子”们早已“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尽享着优哉游哉的漂浮之趣了。同样出行, 胡人骑的是马,手握的是缰绳和皮鞭,驾驭的是活生生的牲畜,要的是力度和张狂。江南人乘的是船,手握的是桨或橹,驾驭的是经过加工后没有生命迹象的木材,享受的是前行中平静的悠悠。当然,船是敌不过马的。宋亡于元,明亡于清,铁骑两度似旋风般地横扫江南大地。腥风血雨的悲壮,为奴为囚的境遇,只流下了“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千古感慨。

然而,操控舟楫的手依然固执地操控着舟楫。风和日丽的白天,驾一叶扁舟,在碧水的荡漾里遐思,依然是江南人追求的恒古不变的境界。秋高月圆的夜晚,端坐在画舫间,听流水潺潺,闻琴弦瑟瑟,酌酒赏景,吟诗赋词,依然是传统的雅兴。柔情似水,血管里渗浸着水的江南人,在桨棹间摇曳着属于自已的历史。 行走在江南,绕不过的是桥。数不清的桥横跨在大大小小的河湖上,数不清以桥为名的村庄散布在田野上,点缀着江南的景致。桥本来作用仅仅是沟通两岸,以利行走之便,而江南人却偏偏要赋于它许多复杂的含义。区区一座桥,非要像置景般摆弄,有的要在栏杆上雕花镂兽,有的要在桥面建水榭凉亭,似乎要让你在桥上走的十步或二十步,比在平地上走得更有摸样,更有风韵,更有价值。于是,仅仅是周庄的双桥,一经在画面上亮相,便差点把一些人的眼球都惊凸了。无论是大桥还是小桥,都得起一个叫得响的名字。“登天”太俗,就来个“步云”,“仁济”不够大气,就来个“广济”。书,要请名家挥就,刻,要由巧匠镂成,再施以朱漆或金粉,即可大放光彩且流传千古。更有甚者,似觉在该建桥的地方摆弄不过瘾,竟在自家的后花园里挖土造湖,硬生生弄出些拐弯抹角摸样的所谓九曲桥来。湖里要有游鱼穿梭,荷叶轻漾,岸边还得点缀些石笋假山,廊榭台亭。似乎这样,方能显示雅致。走在桥上,脚步应该是轻轻的,幅度是小小的,频率是缓缓的,才可在几步一折,几步一弯的绕行中,摆几分悠闲。也许是江南人对桥情有独钟的缘故,桥也成了情感的载体。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在草桥,许仙与白素珍相恋在断桥,牛郎与织女相会在鹊桥。凡人与非凡人的爱情都与桥有着不解之缘。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当游牧民族还在把一个个毡包在草原上移来挪去,“今夜不知何处宿”时,江南人把房屋建得连成片、连成块,形成一条条小巷的历史已有了数不清的年代。江南的小巷,逼仄而幽深,神秘的空间里长满了只属于江南的风土人情。有“狗吠深巷里”的突兀狂躁,也有“深巷明朝卖杏花”酥软的叫卖声。有屋檐上紫燕的喃喃,也有厅堂里书声的朗朗。有水井边汲水捣衣的“梆梆”声此起彼伏,也有树荫下修锅补碗的“叮当”声时兴时息。巷口鞭炮炸响的时候,花轿里端坐的娇俏新娘会被接进深巷里的婆家。花好月圆的夜晚,一些满腹诗书,多情而寂寞的女子,会和她的女伴悄悄地溜出深巷,行向水榭凉亭。

于是,小巷常成为不少《西厢记》似故事的开头。在冬天天气晴好的日子里,在一些朱漆大门的门前,总是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围聚在一起,时而眉飞色舞,把祖上的辉煌描绘得淋漓尽致;时而唉声叹息,叹生不逢时的嗟伤,今不如昔的悲哀;时而又沉默无语,闭目养神。那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神态,使人揣摩不出,究竟是他们因衰老而疲惫了,还是小巷因衰老而疲惫了。小巷一直在衰老,在渐渐变成一张发黄的画笺。只有那些像词人的长短句般排列的青石板上传来的足音,常使人向时光远去的背影张望。 比起水来,江南的山就逊色得多。既没有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也比不上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的高大。“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文化名山天姥.山,其实际高度也就一千来米。被人誉为“震旦国中第一奇山”的黄山,其高度也不过一千八百余米。在真正的大山面前,江南的山只能被冠以“土丘”、“盆景”之称。不过,山不在高,有景则灵。江南的山,大都层峦叠翠,掩映在葱郁之中。不像有的地方的山,要么寸草不长,灰蒙蒙光秃秃,或似一个个石堆,或像和尚的头;要么终年白雪裹身,一副冰凉萧瑟的景象。在江南,无论多么小,多么没有名气的山,涧水淙淙总是少不了的。大一点的,常有瀑布飞泻而下,把人引入“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遐思中。拾阶而上,总是鸟语婉转盈耳,花香沁沁扑鼻,远处,常有朱红色的凉亭在绿丛间忽隐忽现。站在山巅,时而有云雾在眼前飘过,或而像一条条飘带,或而像一只只风筝,转眼又消失在群峰之间,无影无踪,使人飘然而荡魂。“江山如此多娇”,难怪诗人谢灵云,在永嘉太守任上无心政务,沉湎于在山水间探奇揽胜,下棋吟诗,以至于断送了仕途。也难怪北宋学者陈翥,博学多才,却隐居山间。

一生肩挑道义的包拯,一心想为国家招揽人才,几次三番到其家劝说、请求,又是赠诗又是送礼,朝廷也“三征七聘”,而陈翥竟“不听天子宣,幽栖碧涧前”,全然不为所动,不仕的意念坚定不移。也许是江南人太爱山的缘故,不仅忘情于山,眷恋于山,而且对山的感情色彩也与众不同。看山是仰着看,用欣赏的目光看,“悠然见南山”,完全是把山看作养心养眼的景物,与“一览众山小”的情结和霸气有着天壤之别。 江南人是喝着江南的水,看着江南的山世代繁衍生存的,其骨子里浸透的是江南山水的柔和素雅之气。正是江南的独特环境和具有特性的人,在与儒学文化的契合中自然而然地催生了众多具有区域特征的士人。

在明代的状元、榜眼、探花中,江南人至少占了一半以上,在清代的状元中,光苏州人就占了四分之一。但江南没有出一统天下的帝皇,尽管夫差和勾践都曾当过一国之君,却无法与秦始王之类的皇帝相提并论。江南人中官居要职者颇多,但有作为者甚寡,而且,大多仕途不顺,有的被贬黜,有的自愿请辞,在外闯荡了一番后回归故里。江南没有可与项羽匹敌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骁勇战将,也没有像集侠气、狂气、才气、仙气于一身的李白那样的天才文豪。江南也许,也就是“田园诗”、“山水诗”的故乡,一块烟雨飘渺中的幽静而安逸的,滋养士人的土地。

第14篇:常怀书香之境

常怀书香之境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以自传形式先后展现了李惠军、王雄、李建红、束鹏芳、全仁经、李明赞、李明海、成学江、陈伟国、孔繁刚十位名师的精彩人生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读过这些文章,不仅使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使人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有种必须说点什么的冲动。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就离不开广泛的阅读。李惠军老师说:“教历史的人不能不读书,读书是一种交流,在交流中你会感到困惑,在困惑中思考,在思考中释疑,这是一个历史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品质的一种活法。” 李建红老师更是以“读书:我的为师之道”为题给我们讲述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与体会,让我们大开眼界。李明海老师以“一个中学教师读书教学的自白”为副标题阐述了“读书改变人生”“读书改变课堂”的经历。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名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长期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结果。怎样通过阅读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呢?名师的成长经历不仅是一个参照,也是我的认识有所提高。

1、通过阅读充实学科专业知识——固好本

王雄老师通过阅读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法兰西内战》《共产党宣言》等原著认识到,传统历史教科书中五段社会形态更替的理论并非马克思的理论;通过阅读钱穆的《国史新论》、杨宽的《西周史》等得到了与历史教科书所描述的先秦时期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不一样的历史结论;通过阅读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威廉·德雷《历史哲学》以及张耕华《历史哲学引论》等史学理论著作深化了自己的历史课堂。李建红老师特别提到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给自己带来的收获与影响。孔繁刚老师认为“历史教师的功底制约了历史教学的厚度、深度和力度,是教师的知识面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是教师的历史学素养抑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并常以历史教师应该买书,不仅买中国历史学家写的书,还要买外国历史学家写的书,要买专著,也要买通俗读物。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

2、通过阅读丰厚文化底蕴——拓好面

“腹有诗书气自华”,做好历史教研工作就需要我们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做到能够“守住自己的门”,也能够“适当串串门”。孔繁刚老师在上《明朝中后期的经济和政治》这一节课时,就通过冯梦龙小说集《醒世恒言》中记载的嘉靖年间吴江县震泽镇机户施复发家的故

事,形象生动地叙述了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过程,给学生与听同仁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讲《英国工业革命》一课时,花了相当篇幅介绍英国的地理环境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在认识“圈地运动运动”时,从土地所有权、土地经营、生产变化等经济学知识说明它是一场农业革命;在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时,运用到工厂制度、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变化等政治学、社会学知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这堂课也成了孔老师的巅峰之课,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也深有体会,经常将文艺作品、诗词对联、名言警句等运用到课堂中,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加拿大学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其《阅读史》写到:“我们每个人都阅读自身及周边的世界,俾以稍得了解自身与所处。我们阅读以求了解或是开窍,我们不得不阅读。阅读,几乎就同呼吸一样,是我们的基本功能。”

第15篇:上医之境(推荐)

学习“上医之境”──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武汉“小处方”医生王争艳的心得体会

多年来,在党的培养下,王争艳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一名医学专家和管理干部,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王争艳很珍惜组织对自己的培养和信任,以身作则用自己坚守的行医准则去影响和带领每一位科室成员,她自己也在组织的帮助下成长为一位深受同事爱戴的管理者,建立了一个患者信赖评价高的医疗团队,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来回报社会。

王争艳就象一块璞玉,为了让这块璞玉能更好的发出光芒成为一块美玉,院党委对王争艳给予了高度关注、关心和关爱,多次与王争艳谈话,谈医院的变化,谈文化的重建,谈党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多年来从未申请入党的她在2008年1月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年7月在组织重点培养下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2009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专业技术方面,从医25年里,王争艳一门心思为患者治病,对自己技术职称的晋升一直疏于关注,多年来从没有申报过副主任医师职称,作为同济医学院的高材生却始终是一名主治医师。为了让这样一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能得到应有的肯定,党组织多次找她谈心,帮助她为晋升做好各项准备。2008年王争艳申报了副主任医师,当年获得了副主任医师职称资格,并被医院聘用。院党委2007年提拔她担任汉口门诊部副主任,走上了管理岗位。为了更好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王争艳带领同事们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在附近

居民小区举办健康课堂,在社区居民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为了发挥好大医院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优势,医院选派了多位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到医院主办的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我觉得我适合在基层工作,而且我也愿意做为全科医生为社区居民服务。”经王争艳主动申请,2009年医院派她到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主任。到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王争艳身先士卒,一方面带领大家深入社区居民家中送诊送药,一方面坚持每天坐诊为社区患者看病诊疗,同时,也为社区医生做好传帮带,将自己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大家,受到了患者和同事的爱戴。

王争艳同志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对事业无限忠诚,是科学发展观的模范实践者;对医学执著追求,是救死扶伤崇高职责的忠诚履行者;对病人深切关爱,是医者仁心白求恩精神的守望延续者。她用几十年的实践,体现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的高尚情操,她是好医生的代表,是医生的楷模,是全市医务工作者学习的榜样。我们党员应该学习她关爱病人、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学习她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学习她爱岗敬业、甘守清贫的奉献精神;学习她心系患者、博爱仁和的无限情怀。并活学活用我们疾控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哈尔滨太平人民医院眼科 孙玉波2010-8-5

第16篇:生命之境600字读后感

我敬佩音乐家,他们找到了构成音乐的几种要素,而后巧然搭配,创作的歌曲听也听不尽;我敬佩大画家,他们发现了构成色彩的几种要素,而后妙手调配,斑斓的图画看也看不完;我敬佩厨师们,他们提炼出构成佳肴的几种原味,而后精心调制,炒出的美味尝也尝不够。我更佩服军事家,两千多年前的大将军孙武,那时就揭示出那些规律之见,并用之以说明军事上“奇正相生”、出奇制胜的道理。用“奇正”两个要素,衍化出千条妙策制服敌人。

今读远之先生的哲学手记,他把上述原理概括为“构成之辩”,即一切都是“结构”之妙,这是很有见解的。他说:“万物,是宇宙之本相,结构乃万物之成因,天地之间,皆在结构的编织下而呈千姿百态。因此,结构成为存在之魂。”其实,“结构”就是一种排列组合。棋盘上的棋子,这样排列组合,就构成凌厉的攻势,把对方打得一败涂地。换种排列组合,就可能被对方杀得落花流水。千个汉字,高明的散文家,通过巧妙的排列组合,把死板、枯燥的方块字,鼓捣得活蹦乱跳,结构的美文,或让人哭,或使人笑,人的喜怒哀乐被它调动得难能自制。换种写法,即换种排列组合,形成的文章就可能光彩全无,使人瞌睡。还有军事上的排兵布阵等,凡此种种说明:“结构不成,功能不显;结构之变,功能必变。”

由此推论:“没有结构之优,何有取胜之势?全世界的将军组成一个兵团打不了胜仗,全世界的总裁组成一个公司难以经商,而全世界的总统组成一个国家成不了强国。”

这不是个别要素不强,“乃结构不强”,或曰结构不科学。这正如一个路面,都是一种土质肯定不会结实,而三合土才会格外结实。由此,我们可以说:伟大的政治家,高明的军事家,聪明的企业家,明智的教育家等无不是善于结构的大师,而对要素的结构,设计则是发明创造的“密码”,是高人的时空术!

第17篇:关于读书的议论文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

谈 读 书

书籍是人类数百年来无数聪明才智的载体,它记录着人类记几十年的知识教训。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书卷也日益繁多。当我面对如排山倒海般袭来的“书山书海”,不禁会想,我们为什么读书。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为生存,为了考学,拼命的读书,有人甚至说书籍是生计的敲门砖,有了事业即可不要书。对于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在我看来,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为考试,而在读书,若只为考试而读,那变是读死书。我认为,读书的真正目的应是以下四点:

第一, 读书让人获得知识。这是最浅显的作用。

我们从小到大所读的教科书目的也大于此。它让获得丰富的知识,获得渊博的学识,也让人们得到学位和工作,这些无足轻重的“副产品”。这一层的读书只是为了生活和学识。不可否认,知识的获得也是十分重要,毕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吗?

第二, 读书让人提高修养。

阅读一本好书,正如同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谈话,“他”的语言中无不闪烁智慧的火花,无不传答着高尚的修养,从一本书中学到的修养,提高的品格,远比在生活磨砺中体会的深刻,体会的彻底。正如林语堂所说的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了风味,他在写作中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着此间浅移默化的“味”,不正是在读书中体味的素养吗?

第三, 读书让人开阔视野。

人生活的范围有限,限制于空间与时间的连锁中,当他只能同身边的交谈,他的认识是肤浅的,他的学识是简陋的。但当他打开一本书,时间,空间便再不能限制于他,他可以坐在家中看到世界各地,品味古今中外,他可以体会古战场上“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宏大,可以体会大草原上“风吹草地牛羊”的生机;可以体会黄昏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忧;可以体会“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欢喜。在书中人可以翱翔于智慧的天空,他的视野也不会只存在于一省,一市,一县,一国而是整个宇宙整个空间。着也许读书所换来的乐趣吧。

第四, 读书让人明白事理。

韩愈曾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或?”我想最大的疑虑也莫过于不明事理吧,读书里的名人,也许刚好可以找到答案,看世界名人的作人处事,从中可以学到许多方法,对于明白事理,应是非常重要的吧。

在书籍中品味知识的博大精神。在书籍中培养修养的文雅得体,在书籍中开拓视野看大千世界,在书籍中学做人处事的方法道理。这也许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吧.

快乐读书

书是人类的老师,也是一位你想见就见的朋友。如果说读书是一种享受,那么会读书便是一种乐趣。享受这种乐趣是幸福 。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显然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当生活失去阳光,当鸟儿失去翅膀,那宇宙将会黯然失色,世界将不再精彩……

高尔基也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爱读书,甚至对书爱不释手,我这么爱读书,为什么却没有进步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妈妈替我找到了原因:囫囵吞枣。读书就好比爬山,要一步一个脚印,迈着坚实的步伐攀登高峰。书,一定要从中获取自己不知道的新知识才能算是读了一本新书。读书并不是轻描淡写地看看书中的文字,而是深刻的体会到这本书中每个字的意义和它所代表的生命,让自己也融入故事情节中,就好像透过文字,身临其境看到了故事。读书不但要思考、体会和想象,还要把作者的精髓融入自已的脑海中,在写文章时可以随时应用;要一遍一遍毫不厌倦地读一本书,只有每读一遍才会发现新的内容,才会不断的获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效地读书才能让你增长知识,感到快乐。于是我改掉了囫囵呑枣的坏习惯。

我很喜欢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对这一篇文章情有独钟,是因为文章中伟大的父爱让我深深地感动,怀着百感交集的心情把文章读完。文章中父亲的背影一次又一次的在我脑海中浮现,虽然他是矮小的、肥胖的,但他在我心中却是高大的。父亲对儿子的爱是那么的无微不至,他把一切都付出给了儿子;虽然自己体态肥胖,但在人口密集的车站爬上月台替儿子买橘子……我不觉沉浸在真挚的亲情中……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华丽的词汇,但文章中作者对他父亲背影的深刻描写却使我记忆犹新。

读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读书让我知道了如何为人处事。读书给我的最大体会是——知识。“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它不仅丰富了我的大脑,还增长了我的见识。

如果读书是一条快乐的河,那么我愿做一叶舟,飘向未知的远方……

驳“读书无用论”近来不时地听到人们议论读书的价值,主要有两个声音:一是读书可以提高人的素养;另一种自然就是读书无用论了。

对于读书无用论,我是相当的不以为然。我不否认有些人不读书也能靠自己的能力混得很好,但请注意,这样的人只占极少数。我看到某些论坛上有人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言辞之激实在令人叹服,文笔也不错。但是,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很容易驳斥的。类似的,也有人在议论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大学生不如中专生云云,都是些站不住脚的谬论。就拿那篇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的帖子来说吧,作者只看到了少部分优秀的专科生和少部分在大学里混日子的本科生,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直接导致他总结出“读书多没有用”的谬论。如果从总体上来说,毕业后谁更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谁能更有成就?答案就很明显了,必然是本科生。为什么?整个理论修养和人文修养都比你高一筹,你能不服吗?如果按照“读书无用论”的逻辑,那么最优秀的人非连斗大的“一”字也不认得的文盲莫属!

无独有偶,某些人只看了就业率,就说研究生不如本科生,这也是有失偏颇的。书读得越多,学习得就越深入,就业面也就相对变狭窄了。因此,研究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是正常的。但是,无论从洞察问题的眼光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看,研究生总体来说都要比本科生强,尤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上,这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读书自有它的价值所在,而且它的价值是不容任何人否认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读书读的级别越高越好,更不是鼓励每个人都去考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什么样的工作都得有人去做,因此,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之后,根据需要去学习,够用就好。

“读书无用论”者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过分强调能力的重要性。有些人是很聪明,什么事情都是看一下就能上手。但是,如果他们读书多点书,提高理论素养,那么他们的能力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样智力水平的人,读过大学的跟没读过大学的人一比,差距马上就出来了——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我们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受到很多人的指责,说学了之后出来工作用不上。我承认有些科目确实是很垃圾,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否认,我们在学习大部分某些人认为是无用的东西的时候,就算以后用不上,我们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无用的科目”潜移默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看一下,同样都是学那些“无用的科目”,文科生的思维跟理科生在同一个问题上的反应可以相差十万八千里!学过数学的人跟没学过数学的人一比较,思考的逻辑的严密也有很大的差距。

否认读书的重要性,是浮躁的表现,是严重的错误。希望那些读书无用论者能早日醒悟吧。

(下面是一篇以书信形式写的驳论文) 给妈妈的一封信 妈妈:

您好!您别生女儿的气,女儿认为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妈妈,您说“不上大学没有什么出息”。在这里您首先没弄清什么是“出息”, 您要强,认为上了大学“显亲扬名”,才是有“出息”。 况且即使按您“有出息”的观点,也不能概括全部的人生价值啊。祖冲之读了哪所大学?张衡读了哪所大学?就说现代,彭总、贺老总都读了哪所大学?如果说一定要大学毕业才有出息,那么,这些人都不能算是有“出息”的人啦,这怎么会是正确的观点呢?

虽然我在您的眼里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但也并非全没主见,报职业高中我是经过长期思考的,妈妈!我要走适合我自己的路,我在初中阶段能够在学业上取得这样的成绩,有您的一大部分汗水和心血。虽然您不曾说我反应较慢,但我知道,我已经用了全部力量才仅仅得到了这点成绩,如果上了高中,在全县的那么多“尖子”生那里,不被刺死,也要被比得灰溜溜的,这起码对我的人生我的自尊是一种伤害,妈妈能体谅女儿的用心吗?其次,我跟着奶奶学过缝纫;在电视上看过服装设计,那是一份多么美好的工作啊!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这一方面一定会干出成绩的,等到那时我设计的服装款式流行于东南亚、德国法国的时候,我一定会向世人宣我的辉煌是妈妈给我的。那时世人决不会说我没“出息”。而我的这一志愿,妈妈,掏心里话说:不是比上一个大学的志愿还丰满和完善吗?

妈妈,您说不上大学就不能深造,这显然是您对科学界知之不多,华罗庚初中毕业就失学了,他就是靠自学成才的,化学家杜勒十二岁就在一家药店当学徒,没读大学,在制药过程中,他发现化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学问,就废寝忘食的自学,第一个析出氧气来。蒸气机的发明者瓦特,还是工人出身呢。况且我也有深造之志,我早就偷偷地读过往年的招生目录,北京服装学院、上海服装学院等大学都招收对口职高学生,以我这样的成绩,在重点高中是龙尾,但在职业高中是凤头,我可以自豪地说,将来的专业对口非我莫属,你放心地瞧吧!

基于以上三点,我说我设计了一条适合于我的路,你不认为是荒谬的吧!妈妈,我是你的孩子,你是爷爷的孩子,我会听的话,要上“大学”,也希望你听爷爷的话,支持我走自己的路。 祝大安!

女儿:薇薇

××月××日

议论文关于读书的素材

(1)引言

有人说:“书是阶梯,书是船只,书是良药,书是营养,书是智慧,书是老师,书是遗训、忠千和命令》”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怎样评价,都不为过。可是,若不读或不会读,书有何用?朋友:你不仅要拥有书,爱书,而且要勤于读书,要学以致用,那才能充份体现书的价值。

在我们面前的是茫茫书海,巍巍书山。让我们在书海扬帆奋进,胜利达到彼岸;让我们在书山努力攀登,成功地登上顶峰!

(2)事实论据

宋濂的读书经历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代重臣,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一代礼乐,多由其裁定,著作宏富,主倏 《元史》、著有《宋学士文集》。

他幼年家贫,常借书苦读。在其《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叙述了自己苦读的经历:他细时就爱读书,可是家贫买不起书。就经常到有藏书人家借书,一借到书,就日以继夜地赶抄,即使在数九寒天,砚水结冰,手指冻僵,也不亭笔。他借书守信,按期归还,有书的有家才肯不断借书给他。

宋濂读书时,遇到疑难,自己不能解决时,他就长途跋涉到百里以外去寻访名师指教。逢严冬季节,他忍饥挨饿,顶风冒雪,穿过巨谷,爬上大山,两脚冻裂出一道道血口,仍继续寻访老师。宋濂十几年如一日刻苦读书,终于取得杰出成就。

蔡元培六十年读书如一日

蔡元培,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工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知识界的卓越越先驱。编著有《蔡元培先集》。

蔡元培从少年时代起,就勤于读书,百般天蚊虫多,晚上读书时把一双脚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专心致志地读书。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争中,从未停止过读书。他晚年回顾说:“自十余岁起……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

由于他一生读书不辍,因此,他知识渊博,被誉为“学界泰斗”。

“三味书屋”的来历

鲁迅12岁进“三味书屋”私塾从寿镜吾先生读书。鲁迅先生后来曾著文《从百昔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这段经历。

“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屋”,是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先生定的名。当年董遇教育其弟子要抓紧“三余”的时间攻读,董遇解释“三余”为:“冬者岁之余,认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寿峰岚先生据此为书屋定名,意在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勤奋读书。

后来寿峰岚读到苏轼赞扬董遇“三余”的诗句:“此生有味在三余”。细细玩味觉得“三味”比“三余”好,“三味”者“读经味如稻引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培养学生读书兴味,引导学生积极苦读。读书三味,其乐无穷。

彭德怀书不离身

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彭德怀,因在1959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庐山会议”上,上书批评1958年以来的左倾错误,坚持正确意见而遭批判和免职。他被罢官后从中南海搬出来,在清理东西时,把元帅服、狐皮大衣、地毯等统统上交。他说“凡是当老百姓用不着的东西,我都不要。但是书,一本也不能丢。”把收藏的二十多箱书都搬到北京郊外的新居。1965年,他到西南三线工作时,又把这二十多箱书带在身边。十年浩劫中,彭德怀身遭厄运,横遭迫害,他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些书。他对警卫参谋说:“我别的没有什么吩咐,就是惦记我那些书。” 他工作之余就沉浸书海,桌上、床上、柜子上到处是书。他读书十分认真,他读过的书加满了批注。

曹禺在澡盆里读书

我国杰出的现代剧作家曹禺,在他23岁时就写出了《雷雨》,震撼了当时戏剧界。后又写出了《日出》、《原野》等很有影响的作品。此外还有剧作《蜕变》、《北京人》、《家》、《王昭君》以及同别人合写的《胆剑篇》。他所以有如此辉煌成就,绝非偶然,这与他勤学苦读是分不开的。

有这样一件趣闻:有一次曹禺的家人准备好澡盆热水,催正在读书的曹禺洗澡。他进内室以后,很长时间不见人出来,家人在内室外听听,房内不时传出水呼声。又过了好久,仍不见人出来。曹禺的夫人生疑,推门过去一看,嗨!原来曹禺坐在盆里,正读书入迷呢。他一手握着书本聚精会神地看着,另一只手拿着毛巾下意识地拍打着水面。他根本没洗,可水早冰凉了。

爱迪生以书为枕

大名鼎鼎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多达近二千项,被誉为“发明大王”。这也与他勤非读书分不开的,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查资料,困极了,他就以书当枕,在实验室躺一会儿。因此,有人风趣地说:“怪不得爱迪生有那么多的知识,原来他在睡梦中也还要从书本里吸取营养哩。”

富兰克林和书

美国18世纪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参加过独立上星期争,参加起草独立宣言,代表美国同英国谈判,后签订巴黎和约,曾创办《宾夕法尼亚报》,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他在研究大气电方面有重要贡献,发明避雷针。著有《自传》。

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家贫无钱上学,从少年时代起,就独自谋生。常常饿肚子省钱买书读。

某一天,富兰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发老驱,已饿得走不动了。连心将自己仅有的一块面包送给她。老妪看富兰克林的样子,也是一个穷人,不忍收他的面包。

“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富兰克林说着拍拍那只装满书籍的背包。

老妪吃着面包,只见富兰克林从背包里抽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孩子,你怎么不吃面包啊?”老妪问道。富兰克林笑着回答说:“读书的滋味要比面包好多了!”

经济拮据,购书能力有限,他只得经常借书读。他常在认间向朋友敲门借书,连认点起一盏灯,专心读书,疲乏了就以冷水浇头提提神,坐下继续阅读完,第二天一早,准时把书还给书主,从不失信。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由于高尔基一生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不懈地努力,他写下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海燕》、《鹰之歌》、《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间》、《我的大学》。除此之外,还写了剧本和大量的政论、特写、文艺评论等。

(3)理论论据

[理论论据]

必须多读书,多读书才可以增益见闻。

徐特立《研究历史的目的和方法》

看书的目的,在把书变为我所有。

谢觉哉《学会想、问和做》

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成为书橱。

鲁迅《读几本书》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郭沫若《天拓新诗歌的路》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书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鲁迅《读书杂谈》

要使书中的知识化为自身的经验,自必从记忆入手。

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

用书如用刀,不快自须磨。

陶行知《诗的学校》

书能活用可通神。

董必武《向欧阳海同志学习》

至于我,懂得虽不多,却喜欢读书。我信书中所述,衷心尊敬著书人。

[英]乔叟《善良女子殉情记前引》

毁书犹如杀人:杀人乃毁灭有理性的生灵、上帝的影像;毁掉一本好书则是毁灭理性,人心目中的上帝影像。

[英]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当今真正的学府用语藏书。

[英]卡莱尔《论英雄与英雄崇拜》

没有文化的人管理书籍,好比太监守护美女。

[英]扬·E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清·萧抡《读书有所见作》

人不知书,其去禽兽也,仅及半耳。

严复《救亡决论》

人与文学关的关系,“入迷”是必要的。

茅盾《论“入迷”》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阅读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

〔美〕梭罗《活尔登·阅读》

书应能通向四个终端:智慧,虔,愉悦或实用。

〔英〕德纳姆《论智虑》

读一切好书如同与往昔时代最优秀的人们交谈。

〔法〕笛卡尔《方法论》

人们说生命是最重要的,而我认为读书是最重要的。

〔美〕史密斯《回想录》

书籍是心灵的良药。

希腊谚语

知识的源泉在书本里流淌。

希腊谚语

任何家具也比不上书那样迷人。

〔英〕史密斯·S引自霍兰德夫人《回忆录》

读书不就是无声的谈话吗?

〔英〕兰多《假想的谈话》

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喜悦的时刻。

〔英〕孟德斯鸠《箴言集》

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

俄罗斯谚语

每当我第一次阅读一本好书,我就像结交了一位新朋友;每当我阅读以前读的书,就像是故友重逢。

〔英〕哥尔德斯密斯《世界公民》

有些书只须浅尝,另一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好书需要仔细咀嚼,慢慢消化。

〔英〕培根《论学问》

选择书籍,不次于选择朋友。

美国谚语

对每本书都相信的人,不如一本书也不读的人。

日本谚语

一本坏书,比十个强盗更坏。

意大利谚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十二韵》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送安忄享落第诗》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

读书有味身忘老。

宋·陆游《剑南诗稿·不寐》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

清·邹 《三借庐笔谈》

第18篇:关于读书的议论文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

谈 读 书

书籍是人类数百年来无数聪明才智的载体,它记录着人类记几十年的知识教训。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书卷也日益繁多。当我面对如排山倒海般袭来的“书山书海”,不禁会想,我们为什么读书。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为生存,为了考学,拼命的读书,有人甚至说书籍是生计的敲门砖,有了事业即可不要书。对于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在我看来,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为考试,而在读书,若只为考试而读,那变是读死书。我认为,读书的真正目的应是以下四点:

第一, 读书让人获得知识。这是最浅显的作用。

我们从小到大所读的教科书目的也大于此。它让获得丰富的知识,获得渊博的学识,也让人们得到学位和工作,这些无足轻重的“副产品”。这一层的读书只是为了生活和学识。不可否认,知识的获得也是十分重要,毕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吗?

第二, 读书让人提高修养。

阅读一本好书,正如同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谈话,“他”的语言中无不闪烁智慧的火花,无不传答着高尚的修养,从一本书中学到的修养,提高的品格,远比在生活磨砺中体会的深刻,体会的彻底。正如林语堂所说的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了风味,他在写作中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着此间浅移默化的“味”,不正是在读书中体味的素养吗?

第三, 读书让人开阔视野。

人生活的范围有限,限制于空间与时间的连锁中,当他只能同身边的交谈,他的认识是肤浅的,他的学识是简陋的。但当他打开一本书,时间,空间便再不能限制于他,他可以坐在家中看到世界各地,品味古今中外,他可以体会古战场上“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宏大,可以体会大草原上“风吹草地牛羊”的生机;可以体会黄昏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忧;可以体会“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欢喜。在书中人可以翱翔于智慧的天空,他的视野也不会只存在于一省,一市,一县,一国而是整个宇宙整个空间。着也许读书所换来的乐趣吧。

第四, 读书让人明白事理。

韩愈曾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或?”我想最大的疑虑也莫过于不明事理吧,读书里的名人,也许刚好可以找到答案,看世界名人的作人处事,从中可以学到许多方法,对于明白事理,应是非常重要的吧。

在书籍中品味知识的博大精神。在书籍中培养修养的文雅得体,在书籍中开拓视野看大千世界,在书籍中学做人处事的方法道理。这也许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吧.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似乎是一件苦差事,不然,为什么有人头悬梁,锥刺股呢?读书似乎又是一件快乐的事,否则,为什么有人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却不可以不读书呢?

有人说,读书好,书中有黄金屋,有颜如玉,有千钟粟,有车如簇。看,有权有势又有钱,更有一位“颜如玉”来“红袖添香夜读书”。你说,读书好不好?诚然,名利声色确实吸引了不少沽名钓誉之徒。但除此之外,读书一定还有别的什么魔力,吸引着那些虽然清贫却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莘莘学子吧?

我爱读书,既不是为了“黄金屋”,也不希望有“颜如玉”,只是从实践中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首先,读书的一大乐趣在于随心所欲。主人是你,是你去读书,而是书来管你。试想,一个大书架,塞满了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侦探、言情、武侠„„看哪一种都可以,不着急。而它们对你,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那么多古圣先贤,在静默地等着你,为你述说他们的思想。你可以向孙子请教兵法,跟海明威谈斗牛,还可以跟司马迁谈天下大事——总之,当家的是你。慢慢的,你会觉得,世界如此之大,生活如此之多彩,大自然如此奥妙无穷,仿佛所有的知识画卷在你的脑海中一一展现。而你也已超然物外地掌握着历史。久而久之,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感觉愈演愈烈。不变为“书痴”者鲜矣。

书趣之二,在于可以大发议论。凡著书立说者,必为一时之俊才。虽是俊才,有时也会有疏漏,而这疏漏偏偏被你看出来了,你高兴不高兴?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有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句是写李白的。但你想,如果把“臣”字写成“爷”字,不是更好地表达他的酩酊大醉之态么?一时间意得志满,好像杜甫都要来拜你为“一字师”。大发议论,使你与作者有并驾之感,精神上快乐无比。

书趣之三,当你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又或是当你对某一个问题小有心得时,打开一本书,发现已有人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充分的论述。正好搔到你的痒处,正中下怀,喜乐不禁。于是一切都已明了,一切付出的辛劳都有了回报。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是什么也换不去的。

书趣之四,当你看了一本好书,被它的内容所征服,在你与朋友交流时侃侃而谈,书中的妙语一句句往外跳。朋友们瞪着钦羡的目光:“士别三日,可得刮目相看啊!”只有你知道,这是看了书的缘故。小小的虚荣心再次被满足。读书好不好?

书趣之五。在于藏书,鉴于大家都是中学生,没什么钱。这点,不谈也罢。历数了这么多书的好处,那么你是不是觉得手痒痒,想翻开一本瞧瞧呢?书有很多种,有的要正襟危坐地钻研,有的只是一种消遣,还有一些会把人诱进死胡同里,再也出不来的。既然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把书当作敲门砖去扣开那名利之门,那么,我们就应该去读好书,读那些不光是为了消遣,更能提高我们的书。比如说《唐诗三百首》,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再比如《三国演义》,日本人从中学到了企业管理,用人之道,我们能学到什么?再比如《沙翁戏剧集》从中又能领会多少道理呢?不光只看纯文学作品,还应看看人物传记之类的,看看别人是怎样为了理想不屈不挠地奋斗至成功的。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辨。”总之,读书能造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但不读书,肯定是百害而无一利——让我们都来读书,读好书吧!

读书伴我成长

现代的社会,媒体纷繁。电视,可以轻轻松松地欣赏;广播,可以休闲式地收听;网络,可以海阔天空地漫游;报刊,可以随心所欲地浏览„„相比之下,读书,显得有些“沉重”:字要一个个去认,句要一句句去理解,意思要一段段去思索,没有形象画面,没有伴奏音乐,没有旁白点拨,真有点儿“难”!

但是,你可要记住:成功,靠的只能是“千方百计”;每一种媒体都要接触,但任何媒体都不能替代书籍,不仅因为它是这一“大家族”的“老祖宗”,更因为它在锻炼思维、培养能力、丰富文化内涵、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等方面有着特殊功能。

我就把书籍当作不可缺少的营养品,看见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爱不释手。爸爸妈妈给我的零花钱,我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星期天上新华书店,是待到关门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每逢生日或者学习上取得一点点进步,爸爸妈妈问我要什么礼物时,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书!书!我要书!”在我的房间里,摆放着两只大书柜,那里面全是书,从小小的、薄薄的连环画到大大的、厚厚的百科全书,应有尽有。曾经有多少次抱着书入眠,也曾有多少次一个人关在家里,静静地沉浸于书的海洋,在那里遨游、徜徉、流连忘返。读到高兴处,我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神情,绽开舒心的笑容;读到悲伤处,我便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而伤心不已,流下同情的眼泪;读到幽默风趣处,我常常禁不住开怀大笑,觉得妙不可言;读到深奥之处,我总要皱起眉头,冥思苦想;读到优美的词句,我会动笔摘录,细细品味。书既像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不断启迪我,又像是一位真诚的朋友,跟我面对面的交谈。

我爱读书,是书给予我知识和智慧,也给予了我力量和勇气。我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书的百花园里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采集花粉。小说教给我怎样做人的道理,诗歌唤起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童话让我感到生活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

读书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读书时,我常常废寝忘食,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里的世界很精彩!《雷锋日记》让我懂得人活着要更多地为别人着想,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钉;读了《大地的儿子——周恩来》,我知道了读书为了什么,决心要向周爷爷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勤奋学习;看了《铁人——王进喜》,我明白了人要有一种不怕苦、不怕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精神„„

同学们,书默不作声,却带着神秘的笑容等待我们。当你打开一本书的时候,马上就会听到许多声音:有智者娓娓的谈心,有勇士激昂的呐喊;有恬美如秋月的小夜曲,有壮烈如大潮的交响乐;有春花凋零的叹息,有小鸟归巢的啾啾„„让我们一起走进书里去吧!

现代的社会,媒体纷繁。电视,可以轻轻松松地欣赏;广播,可以休闲式地收听;网络,可以海阔天空地漫游;报刊,可以随心所欲地浏览„„相比之下,读书,显得有些“沉重”:字要一个个去认,句要一句句去理解,意思要一段段去思索,没有形象画面,没有伴奏音乐,没有旁白点拨,真有点儿“难”!

但是,你可要记住:成功,靠的只能是“千方百计”;每一种媒体都要接触,但任何媒体都不能替代书籍,不仅因为它是这一“大家族”的“老祖宗”,更因为它在锻炼思维、培养能力、丰富文化内涵、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等方面有着特殊功能。

我就把书籍当作不可缺少的营养品,看见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爱不释手。爸爸妈妈给我的零花钱,我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星期天上新华书店,是待到关门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每逢生日或者学习上取得一点点进步,爸爸妈妈问我要什么礼物时,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书!书!我要书!”在我的房间里,摆放着两只大书柜,那里面全是书,从小小的、薄薄的连环画到大大的、厚厚的百科全书,应有尽有。曾经有多少次抱着书入眠,也曾有多少次一个人关在家里,静静地沉浸于书的海洋,在那里遨游、徜徉、流连忘返。读到高兴处,我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神情,绽开舒心的笑容;读到悲伤处,我便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而伤心不已,流下同情的眼泪;读到幽默风趣处,我常常禁不住开怀大笑,觉得妙不可言;读到深奥之处,我总要皱起眉头,冥思苦想;读到优美的词句,我会动笔摘录,细细品味。书既像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不断启迪我,又像是一位真诚的朋友,跟我面对面的交谈。

我爱读书,是书给予我知识和智慧,也给予了我力量和勇气。我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书的百花园里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采集花粉。小说教给我怎样做人的道理,诗歌唤起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童话让我感到生活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

读书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读书时,我常常废寝忘食,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里的世界很精彩!《雷锋日记》让我懂得人活着要更多地为别人着想,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钉;读了《大地的儿子——周恩来》,我知道了读书为了什么,决心要向周爷爷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勤奋学习;看了《铁人——王进喜》,我明白了人要有一种不怕苦、不怕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精神„„

同学们,书默不作声,却带着神秘的笑容等待我们。当你打开一本书的时候,马上就会听到许多声音:有智者娓娓的谈心,有勇士激昂的呐喊;有恬美如秋月的小夜曲,有壮烈如大潮的交响乐;有春花凋零的叹息,有小鸟归巢的啾啾„„让我们一起走进书里去吧!

读书好读好书

读书似乎是一件苦差事,不然,为什么有人头悬梁、锥刺股呢?读书似乎又是一件快乐的事,否则,为什么有人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却不可以不读书呢?

有人说,读书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看,有钱有权又有势,更有一位“颜如玉”来“红袖添香夜读书”。你说,读书好不好;确实声色名利吸引不少沽名钓誉之徒,用这块“敲门砖”敲开那名利的大门。但除此之外,读书似乎还有别的一种神力,吸引着那些追求真理的莘莘学子。

我爱读书,既不为“黄金屋”,也不希望有“颜如玉”,只是在实践中,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

首先,读书可以随心所欲。主人是你,是去管书,而书却管不了你。看哪本书都可以,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不用急,对他们,你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书趣之二:读书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你可以向孙子请教兵法,可以跟司马迁谈天下事,可以和李白喝酒论诗,还可以和曹雪芹大谈“大观园”,久而久之,你会觉得世界如此之大,生活如此多姿多彩。

书趣之三:当你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时,打开了充分的论述。正好搔到你的痒处,正中下怀,喜不自禁。于是一切都明白了,一切的付出,有了回报,这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是什么都换不到的。

书趣之四:读书可以增加自信心,在你与朋友谈话时,侃侃而谈,书中的妙语一句句地往外跳,朋友们瞪着钦羡的目光:“好小子,士别三日当刮目向看”,——只有你知道,这是读书的结果。小小的虚荣心被满足,你将感到无比的自豪,读书好不好?

历数了这么多读书好处,那么你是不是觉得手痒,想翻开一本瞧瞧呢?书有很多种,也有好坏之分,有的要正襟危坐研读,有的只是一种消遣.有的还能把人送到地狱。读好书,当然对我们大有益处,世界著名的政治家丘吉尔,拼命读书,吸收书本中各种知识,最终成为一位擅长写作和演讲的政治家;读坏书,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三十年代的德国,有不少青年读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书后,深受其害,走上了纳粹道路,成了希特勒的殉葬品。

本书,发现有人对这个问题做我们应该去读,读一些好书但并不是一种消遣,而是提高我们的能力。

我们读好书,不光是看纯粹的文学作品,我们应该从中有所启发,比如:日本人从《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中学到了企业管理办法,在商战中如何百战百胜。《资治通鉴》日本人又从中学到识人用人之道。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读书能造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但不读书,肯定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让我们来读书,读好书吧!

第19篇:申论之议论文写作技巧

申论写作常用论证法:立论型议论文写作法

议论文可以分为立论型、驳论型,立论与驳论兼而有之是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的常考题型之一,也是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的必考题型。本文以立论型议论文的要素为切入点,阐述了立论型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在立论型议论文中,作者的论点、论据和所用的论证方法,通常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写作立论型议论文,实际上就是在论点和论据这两个要素之间展示一种必然的、逻辑上的包容、印证关系,即论点来自于论据,论据是论点存在的基础。而“展示”这种关系的过程就是论证。

(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文中的论题所持的主张和看法。每篇议论文都至少有一个论点。有时,因为论题比较复杂,为了将论点表述清楚,在同一篇议论文中,会设立一个中心论点,再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分论点或小论点,通过各个击破的办法,逐个论证,逐层分析,最终使中心论点获得论证。例如《不应限制外地劳务》一文,就是通过对“地方保护主义很容易遭致报复”“禁止外地劳务的进入,也直接损害了本地使用劳务的单位”“市场经济的原则是公平竞争和自由选择”等几个分论点的论述,证明不应该限制外地劳务进入北京。

(2)论据

论据是论点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论点的具体化、物化。有的论据属于事实性论据,如具体的人物、事件、数据等情况;有的论据属于理论性论据,如已经得到公认的那些原理、定律、法则、名言、权威结论等。相对而言,事实性论据不如理论性论据那么有广泛性、权威性和理论性,但在针对性、形象性和生动性、通俗性诸方面则有着独特的优势。只要是真实的典型,经过作者的征引阐述,不仅能为论点的成立提供充足、必要的论据,而且易使文章更贴近读者,更易于被接受。一些论题复杂、论点笃深的议论文,往往都是将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结合起来运用的。例如,日本右翼团体2000年1月23日在大阪国际和平中心举行题为“20世纪最大的谎言——„南京大屠杀‟彻底检证”集会,妄图否认侵华日军当年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部分舆论以及政府官员竟然以“言论自由”为借口指责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严正抗议。《中国青年报》2月14日刊登《“南京大屠杀”与“言论自由”》一文,从“日本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产经新闻》的真实面孔”“日本的双重标准”“右翼重在和平殿堂上涂鸦”四个方面进行剖析,列举了大量活生生的事实论据,指出日本借口“言论自由”,在历史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只能助长右翼势力的气焰,大大伤害中国人民、旅日华侨和留学生的感情以及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该文举证有力,言之确凿,令人信服。

(3)论证

论证是在论点和论据之间建立或展示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以表明论点成立且正确的过程和方法。立论型议论文写作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①演绎论证法。用一般原理、规律、原则作论据来推出个别具体的结论,证明特殊事实的论证方法,即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论证方法。例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篇的设问,就采用了演绎推理中的选言推理,其构成如下:a.人的正确思想,或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是自己头脑中固有的,或者是从实践中来的。b.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c.结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又例如下面这段文字:

文人正当苦闷之中,又不得不发泄一下的时候,往往想到从艺术上去着笔。哀莫大于心死,这是心尚未尽死而有所思,将心情托诸纸墨,那即是寄托梦幻了。像鲁颜公(真卿)那样气脉充盈的字,他的地位和抱负都不难察觉。而清代那个后来以尺牍名世的许暇村,我们看

他的书法、文章,那真是要令人欣然寡欢的。此在于他南北游走一生,俯仰随人,了无佳趣;纵有梦幻,也如秋后蝉鸣,无力多振,他的书法是什么样也难想其大概了。

②归纳论证法。这是通过若干典型的个别事例,概括出普遍性结论的一种方法,俗称“从个别到一般”。这种方法很符合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例如《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的一段话:

为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纪律。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纪律废弛了,至今还没有完全恢复,这也是党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纪律相当废弛,许多党员可以自行其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决定,党规定的任务,可以不执行或不完全执行。一个党如果允许它的党员完全按个人的意愿自由发表言论,自由行动,这个党当然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意志,不可能有战斗力,党的任务就不可能顺利实现。所以,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严格地维护党的纪律,极大地加强纪律性。个人必须服从组织,少数必须服从多数,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全党必须服从中央。

③类比论证法。这是将两个事物摆放在一起,比较它们已知的本质属性的相似点或相异点,推论其他属性,达到用此类事物证明彼类事物的目的,俗称“从个别到个别”。这是一种比较形象化的、主要以事实为论据的论证方法,大都采用人们熟知的具体事物或实例来论证。例如《羊城晚报》曾先后刊登两条有关见义勇为的新闻。前者说的是外地人赵海林在广州街头拼死斗邪恶,没想到受援者竟是一对“冷血”情侣,当赵被刺伤需要救助时,他们却径自拾起歹徒扔下的挎包溜之大吉,再没露面。后者说的是刚从广宁到广州打工的龙康听到有人打劫,毫不犹豫地加入追截行列,直到被歹徒捅出肠子欲追不能。他的手术费、医药费等需要数万元,而被劫者阿玉当时被劫虽仅200多元,但却找专人到医院护理龙康,并亲自将1万元医药费送到医院,同时表示将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帮助龙康。《中国青年报》于2月15日发表文章《当仁不让》,运用褒贬类比方法,对那对情侣和阿玉的不同表现进行评论,并很有见地地指出,赵海林、龙康的见义勇为是一种精神,阿玉的当仁不让也是一种精神,都是当今社会应该大力提倡的。

申论写作常用论证法:驳论型议论文写作法

申论方案论证部分一般属于议论文体,议论文体离不开论证,因此,公务员考试考生必须掌握例证说理法、引证说理法、分析说理法、论辩明理法和类比说理法几种常用的论证方法。本文讲解的是论辩明理法。

驳论型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

(1)归谬反驳法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引申证明。这是一种以守为攻、藏而不露、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驳法,富有诙谐讽刺的特点。它直接以对方的论点为靶子,但又不是直接说破,而是让其陷入极其荒谬的境地,不攻自破。即发现了对方论点的荒谬之后并不马上戳穿,而是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成立的,然后以此假设为前提进行一番引申、推理,必然会得到一个更加荒谬的结果,从而说明刚才依赖的“前提”条件是荒谬的。例如载于1934年12月9日天津《大公报》上《汪蒋通电里提起的自由》(作者胡适)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就是用了归谬反驳法:

有人说:“凡挑动阶级斗争的感情的文学艺术都应该禁止”,并且已经有许多小说和某些电影片已因此被禁止或删削了。如果这个见解是对的,那么,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该挖板焚毁了!诗经里“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一类的名句也该禁止发行了!亚圣孟夫子的“息有肥肉,野有饿莩”也该毁板禁止了!举此一例,可见“文化统制”不是可以轻易谈和做的事。我们此时还不曾梦见现代文化是个什么样子;拼命的多方面的发展,还怕

赶不出什么文化来。若再容许一些无知妄人去挑剔压抑,文化也许真不上咱们门上来了!

(2)独证反驳法

这种方法可以打个比方:唱对台戏。针对对方论点,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个完全相反的新论点,继而用有力的证据和严密的论证证明新论点是正确的、成立的,这样,根据“矛盾律”的基本原理,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真”,有一真必有一假,这一个是对的,则另一个必是错的。这也是一种明里不攻暗里狠攻、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反驳办法。例如:“女师大风潮”获得初步胜利后,敌人并不甘心失败,林语堂却发表文章提出“中国„泼赖‟的精神就很少,更谈不到„费厄?‟”“且对于失败者不应再施攻击……”云云。鲁迅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就用了独证反驳法进行驳斥。他先“解题”,故意称自己“不懂英文”,不明白费厄泼赖(fairplay)“这字的涵义究竟怎样”,然后针锋相对地指出,“如果不„打落水狗‟也即这种精神之一体,则我却很想有所议论……„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接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了应该“痛打落水狗”的重要斗争原则:一是论“落水狗”有三种,大都在可打之列;二是论叭儿狗尤非打落水里,又从而打之不可;三是论不“打落水狗”是误人子弟的;四是论塌台人物不当与“落水狗”相提并论;五是论现在还不能一味“费厄”;六是论“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鲁迅的论证有力地证明:敌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人们一定要记取“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的教训。

(3)釜底抽薪法

这种驳斥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击毁对方论点赖以存在的基础(即论据)。议论三要素的原则要求论据必须是真实可靠、正确可信、经得起推敲的,必须是典型而有充分说服力的,必须是与论点之间有着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而对方错误论点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在寻找和使用论据时犯了“预期理由”或“循环论证”的错误。

所谓预期理由,就是用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理由作前提,推证自己论点成立。表面看来前提和论点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其实因为前提的假设根本就是错误的,所以论点也是荒谬的。例如哥白尼创立“日心说”后,有人为了反对他,就制造了这样一个预期理由来证明“太阳只能围绕地球旋转”:如果把地球比作房子,太阳就是照亮这房子的火把。只有移动火把去照亮房子的道理,哪有搬动房子去让火把照亮的道理呢?仅就火把和房子的关系来看,这似乎很有道理,而实际上,“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就是火把与房子的关系”这种假设本身就是错误的。所谓循环论证,就是改变论据与论点之间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让它们互为前提,相互论证,用未被证明为真实的论据作前提推导出论点,再反过来用这论点证明前提(论据)的真实。此即“诡辩术”。例如下面这段话就是诡辩:

马克是美国人。马克穿红衣服,所以美国人穿红衣服。小李穿红衣服,所以小李是美国人。既然小李是美国人,马克也是美国人,而美国人都穿红衣服,所以小李和马克一样都是美国人。

在驳论过程中,如果发现对方在推理过程中使用了尚未证明其真实的论据,来证明其论点的成立,就要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指出其论据的不实之处,使对方结论的不可靠暴露无遗。

(4)拆桥法

论证是架设在论点与论据之间的“桥”。有时,论据虽然是真实的,但如果论证方法错误,也会推导出错误的结论。这也是写驳论型议论文常用的办法,即以对方论证中的错误作为“切入点”,拆掉其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连接处。论证中的常见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偏概全。这是在归纳论证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论述者没有正确掌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所举论据即使是真实的,但对于所属的整体来说却没有足够的证明性。例如,有人撰文《腐败的民间基础》,认为中国民众对腐败的痛恨,一部分是“垂涎三尺”的痛恨,“是看着别人山珍海味而自己只能粗茶淡饭的心理失衡”;一部分是“红眼病”的痛恨,只恨那些“搞

腐败的能耐比自己大”的腐败者;而无权的民众“仍然有着普遍的„奴才意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权力与腐败是合情合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人们的痛恨“更多的是指向搞腐败而得利的人,而并非指向腐败行为本身”。这种痛恨实际上“恰恰意味着人们是多么渴望在腐败的盛宴上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说“民间是腐败的基础”。《中国青年报》2000年1月9日刊登孙立先的《民间是谁家的基础》一文,指出:“民间从来不是腐败的„基础‟,而是反腐败的雄厚基础。”文章说:

说中国人如此看待腐败,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就简直是诬蔑。翻开历史,以往腐朽政权之所以灭亡,腐败官员之所以没有好下场,就因为民众反对,所谓“失人心者失天下”,就可见腐败不得人心。历史上廉正不阿的官员不乏其人,人们颂扬备至;而对于为官者,不管其他方面表现如何,只要一贪,“其余则不足观者矣”——这就是中国民众的价值取向。那些廉洁奉公、为国为民的人,那些舍身忘家、不屈不挠举报腐败的人,那些仗义执言、无情鞭挞腐败的人,那些不怕打击报复、秉公执法的人,又何曾想过在“腐败的盛宴上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不正是来自民间,代表民众,并为民众所拥戴吗?二是牵强推导。这是在演绎论证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论述者忽视了论据往往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的,单纯从主观理念出发用论据强行推导,这样即使论据真实,也不能反映出论据与论点之间必然存在的涵盖关系,自然也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例如屈原的学生宋玉曾经写了一篇《登徒子好色赋》,说登徒子好色。他的推导逻辑是:好色者不嫌女丑→登徒子不嫌妻丑→所以登徒子乃好色者。这显然是牵强附会,所得结论自然难以让人信服。又如当年有的日本人因为在“下野的有钱的大官的书斋,看见有许多很贵的砚台”,就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也有的日本人因为“到上海来一下,买几种猥亵的书和图画,再去寻寻奇怪的观览物事”,就断然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鲁迅在《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中对这两种人都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也好,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也好,其实都是犯了牵强推导、妄下结论的错误。

三是机械类比。这是在类比论证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论述者用于进行类比的事物之间其实很少或没有共同属性,说白了就是没有可比性,如果硬性比较,其结论当然无法令人信服。例如,1933年初,希特勒在德国垄断资本集团的支持下上台,立即对外实行武装侵略,对内加强纳粹党的法西斯统治,焚烧所谓“非德国思想”的书籍。蒋介石效法希特勒,在国内建立庞大的特务组织,日益加紧反革命文化“围剿”,残酷镇压左翼文化运动,查禁图书,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等。国内及日本的有些论者将希特勒焚书与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焚书相提并论。鲁迅在《华德焚书异同论》一文中,从中国的秦始皇和德国法西斯焚书的异同谈起,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统治作了尖锐的抨击,同时也有别于传统见解,对秦始皇作了新的评价。文中对“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机械类比的错误进行了深刻揭示。比如下面这段话: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秦人重小儿;始皇之母,赵女也,赵重妇人,所以我们从“剧秦”的遗文中,也看不见轻贱女人的痕迹。希特勒先生们却不同了,他所烧的首先是“非德国的思想”的书,没有容纳客卿的魄力;其次是关于性的书,这就是毁灭以科学来研究性道德的解放,结果必将使妇人和小儿沉沦在往古的地位,见不到光明。而可比于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之类的大事业,他们一点也做不到。

阿剌伯人攻陷亚历山德府的时候,就烧掉了那里的图书馆,理由是:如果那些书籍所讲的道理,和《可兰经》相同,则已有《可兰经》,无须留了;倘使不同,则是异端,不该留了。这才是希特勒先生的嫡派祖师——虽然阿剌伯人也是“非德国的”——和秦的烧书,是不能比较的。

第20篇:议论文写作之教师版

议论文写作之会分析才有硬道理【教师版】

刘序伟设计

【展示目标】

1.掌握议论文常见的四种分析方法,在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

2.学会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以理服人。

【学习指导】议论文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一篇以理服人、以理取胜、推理逻辑性强的议论文往往在高考中更能获得高分。为了达到目的,就要在观点与材料间搭一座理性的桥梁。

1.强化论据要紧扣论点的意识。

2.学会 “就例说理”。在分析问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根据说理的几种语言表达形式或套子,先学会模仿,在思维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随心所欲,灵活运用,提高说理能力。

【自主学习】

导入: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议论文中常见的四种分析方法,让我们的论据更有说服力。(展示课题“会分析才有硬道理”)

1.目标要求: 强化论据要紧扣论点的意识;学会 “就例说理”。

2.典例感悟

例一:不轻易说“不”,这是一种智慧。(论点)

十几年前,互联网在中国还没有造成重大影响。一个外国记者采访某外资企业老板时问:“您以为互联网在中国有市场吗?”那位老板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不,那不可能,中国技术太落后,经济也不行。”但这句话却启发了当时正从事翻译工作的马云。他仔细地分析,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且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也逐渐发展,如果利用互联网发展贸易,不是有很大的市场吗?于是他敏锐地从别人说“不”的事业里看到了商机。马云也成为了著名网站“阿里巴巴”的总裁,他的智慧也为人称道。(论据)

如果当时马云只看到困难,就轻易地说“不”,那么现在还哪有功成名就可言?由此可见,有些看似不可能的事,请不要轻易对它们说“不”。有时候经过仔细分析,认真思考,所谓的不可能也是有可能的。(假设分析)

——08高考优秀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例二: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连才能为国争光(论点)

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已是奥运冠军的冼东妹光荣退役,开始了新的生活,但是2007年初,国家需要她再拼搏一次时,她毫不犹豫,不顾自己已经是32岁的高龄,狠心给仅仅5个月大的女儿断奶,牺牲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毅然重返柔道训练馆,踏上艰辛的复出之路。在布满荆棘的卫冕之路上,冼东妹克服了无数困难,最终在北京奥运会上勇夺金牌,再次为祖国赢得荣誉。(论据)

假如07年冼东妹只顾享受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以自己的体育年龄已大、女儿未断奶为由,拒绝重返体坛;假如冼东妹承受不了复出的压力,惧怕训练过程遇到的困难;假如冼东妹只顾个人的利益,不顾国家的利益……那么08奥运的奖牌榜上中国将少了一块熠熠生辉的金牌。可见,只有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连才能为国争光。(假设分析) 点拨:简言之,正例反说,反例正说。这就是最简单易行的说理方法——假设分析法。 标志性词语:如果……,那么……假如……,怎能……试想、倘若

【自我检测】、运用假设分析法紧扣论点对下列论据进行分析

立志是非常重要的。(论点)

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古人诗赞云:‘古砚池中起墨波,右军书法妙如何? (论据)

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

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正因为他从小就立下高远的志向,才会有坚强的意志去苦练书法,才会成就一代书法家。(假设分析)

【自主学习】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论点)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

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论据)

他们为什么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呢?因为他们是生活的强者,他们不甘心

忍受被“埋没”的命运;因为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因果分析)

例四:必须重整全民道德观念(论点)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再次引爆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令我们更为忧心的是事件透露出

来的中国的道德危机。联想到其他的造假,不能不问,中国商人的道德丢到哪里了?过去几年,中国问题食品频生,从苏丹红一号、劣质奶粉、有毒大米、孔雀石绿,到去年的毒豆奶、毒饺子和近期的毒奶粉事件。(论据)

为什么中国的问题食品屡禁不止?这显然是内地商人的商德、地方政府包庇、法律和监管

质检等方面都出现问题。究其原因,在商品经济的大潮的冲击下,金钱至上,拜金主义,渗透了相当多人的灵魂之中。现在,为了利润,为了赚钱,连孩子的健康也不顾了,这不可怕吗?所以,所有有影响的人士,都必须为重整全民道德观念鼓与呼。道德低下了,经济上去了最终还是要垮下来。(因果分析)

【讲解提高】

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由果索因,使内容逐步深化。这就叫“探因分析法”。标志性词语:为什么……,是因为…… ; 正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究其原因……

【自我检测】运用探因分析法紧扣论点对下列论据进行分析

换一种角度思考,将有另一种收获(论点)

相信大家对“牛仔大王”李维斯并不感到陌生,对他的发迹史也略有所闻:他一开始是想

到西部淘金,在此过程中他遇到了和其他所有的淘金者相同的困难。面对挡住淘金者西行去路的大河这一障碍,他想到了利用替淘金者摆渡赚钱;面对西部缺水的困境,他想到了卖水给淘金者赚钱;面对到西部淘金的人裤子极易磨破的现实,他想到了用破帐篷来制造裤子买给淘金者赚钱。后来,他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论据)

参考答案:为什么在别人眼里是障碍,是困难,在李维斯眼中却是致富的商机呢?就是因

为他并没有像其他淘金者那样怨天尤人或知难而退,而是懂得换一种角度思考。他明白到只要能赚钱不一定要到西部去淘金。大河挡住了他的去路,但是换一种角度思考的智慧却使他开辟了多条财路。所以说,换一种角度思考,将有另一种收获。(因果分析)

【自主学习】

归纳分析法:在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对这些论据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扣在要证明的论点上,这种分析法就是“归纳分析法”。

例五:乐观是成功的保证(观点)

牛顿发明地心引力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哈费发明血液循环学说的时候,全世界

人反对他;达尔文宣布进化论的时候,全世人反对他;贝尔第一次造电话的时候,全世界人

讥笑他;莱特初用苦功于制造飞机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讲到孙中山先生,最初在南洋演讲革命救国的时候,有一次听的人只有三个。(论据)

但这许多人都因抱着乐观主义的精神,而为后世所称道。也正因有了极强烈而有效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才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胜利,获得了成功。(归纳分析)

例六: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 (观点)

古今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寒家。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贫寒;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还供姐姐读书……。(论据)

这都是幼时曾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归纳分析)

【自我检测】运用归纳分析法紧扣论点对下列论据进行分析

只有付出,才有收获(观点)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十年,十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十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论据)

左思和法拉第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国籍不同,从事的研究领域不同,但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归纳分析)

【自主学习】

正反对比法:举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然后,对这两个例子还要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证明论点。

例七:蔺相如摒弃一切世俗,以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廉颇,他创造出了流芳百世的“将相和”。包容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加受人爱戴。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人并不理解包容的奥妙,总是因为一些小事而斤斤斤计较。曹丕因为不能容忍弟弟的才华,而最终留下了“煮豆燃豆萁”的千古骂名。当以上事实摆在眼前,你难道还会不愿意去选包容吗?

例八:勤能补拙(观点)

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正面论据)

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反面论据)

不难看出,张溥虽然很“笨”,但他肯勤学苦练,正是勤学苦练才使他的文思变得逐渐敏捷起来,26岁就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而仲永虽然天赋出众,但他后来不思进取,不能做到勤学苦练,因此,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由此可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则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对比分析)

【自我检测】运用对比分析法紧扣论点对下列论据进行分析

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观点)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施展其才能。(反面论据)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

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才有了马陵道之胜。(正面论据)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孙膑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对比分析)

【自查反馈】下面这段说理综合使用了哪些方法?

不要轻易说“不”,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败兵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韩信。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不要轻易说“不”》

6.小结:议论文常见的的四种分析方法是假设分析法、探因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同一论据,可以采用多种分析的方法,到底用哪一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课外巩固】

选用下面的一则或三则论据续写一段分析。要求:

1、紧扣论点。

2、选择运用议论文常见的四种分析法中的一种或综合运用四种方法

换一种角度思考,将有另一种收获(论点)

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大陆,一种方便、价廉的圆珠笔开始在书记员,银行职员甚至是富商中流行起来。不久人们却发现圆珠笔前端的钢珠在长时间的书写后,因摩擦而变小继而脱落导致笔筒内的油泄露出来,弄得满纸油渍,给书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时一个叫马塞尔•比希的人想到:既然不能将圆珠笔的寿命很好的延长,那为什么不主动的控制圆珠笔的寿命呢?于是,他在实验中找到一颗“钢珠”所能完成书写的“最大用油量”。然后每支笔所装的“油”都不超过这个“最大用油量”。 这样,方便、价廉又“卫生”的圆珠笔又成了人们最喜爱的书写工具之一。(论据1)

海尔公司曾低价出售一批洗衣机给某贫困地区,后来该地区农民反映洗衣机存在质量问题,用了没几年便坏了,一时海尔的声誉大跌。海尔公司派专家去调查此事,结果专家们发现当地农民用洗衣机去洗土豆,导致排水管堵塞不能再用,调查结果传回了公司,这本是一件令人捧腹的笑事,而海尔公司却认真对待此事,最后竟研制出一种既能洗衣服又能洗土豆的新型洗衣机,并迅速占领了当地市场。(论据2)

洛克菲勒在一家石油公司里谋到一份工作,任务是检查石油罐改是否焊接好。他仔细观察焊接的全过程,发现按照常规,焊接好一个石油罐盖,共用39滴焊接剂。为什么一定要用39滴呢?少用一滴行不行?他认真测算试验,结果发现,焊接好一个石油罐盖,只需38滴焊接剂就足够了。使用这种新型焊接机,每焊接一个罐盖可节省一滴焊接剂。积少成多,一年下来,他竟为公司节省开支5万美元。许多年后,他成为世界石油大王。(论据3) (分析)

海尔公司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以一种新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产品,最后不但挽回了公司的名声,而且还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以另类的眼光看困难,困难反而成了海尔进一步腾飞的契机.

读书的苦乐之境议论文
《读书的苦乐之境议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