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花开之境

发布时间:2020-03-01 23:43: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花开之境

陈歆耕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02日 20 版)

从常州花博会场馆采访归来,一直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去写那些“花儿”。花儿如此常见,谁没有见过“花儿”呢?

对于写作者来说,有两样“东西”最具诱惑,又最难写:一是爱情,一是花儿。从古到今,写爱情的各类文学作品该有多少?大概可以堆成山了吧?

再说写花,大概世上写过文章的人,人人笔下都免不了要写写花,各种各样的花。皆因这世界上如果没有花,该是如何地黯淡、单调、无趣?一写花,文人墨客便文思泉涌,美词丽藻纷至沓来……

不过,古今文人写花,不外乎注入个人对人生的感喟、情感,因而描述对象因每个人的人生遭际不同而呈现出独特的色彩。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所谓“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所谓“恨别鸟惊心,感时花溅泪”……但想想看,花会因诗人感时落泪而落泪吗?如果花儿因人的悲欢离合而情动于衷,那花儿每天该是笑,还是哭?该是喜,还是悲?因此,历代文人笔下的花儿,大多是文人自己情感的承载体,而非花儿自身。子非“花”,安知“花”之乐或悲?

正当我的思绪处于板结之际,倏然收到湖州铁佛寺发来的一条手机短信。自从前年有一次在湖州铁佛寺与方丈智根一起喝茶说禅后,手机就经常收到从铁佛寺发来的短信,内容皆为与佛学有关的人生感悟、警示短语。这回短信的内容是什么呢?打开一看,信中说:“一叶知秋意,花开即菩提。明天是农历七月十五,祝六时吉祥,福慧增长!”我的脑中忽地灵光一闪,无数种花儿的形象,似乎一下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地呈现出来。“花开即菩提”,说得太好了。花开的境界,正是“菩提”所包含的人生顿悟后而抵达的至高境界。你看她们,只是默默地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呈现在世人眼中,从来不会在盛开时大声喧哗;春兰秋菊、夏荷冬梅,花儿们一年四季次第开放,使得世人时时都能感受到她们美的身姿;她们没有世俗的所谓喜怒哀乐,完全处于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境地;她们顺乎四时气节,随风飘曳,该开放时开放,该衰落时衰落;她们用缤纷的美,装点着世界,使得人们不会因污泥浊水、沙尘雾霾而失去生存的希望……

如果要让我从所有花中选出一位抵达“菩提”境界的“形象大使”来,我首推莲花,她集中了花的所有美的品质。她不仅仅如周敦颐所赞美的那样,“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为动人的是,花落之后又结果实有莲子,根部又长出莲藕,用她孕育的果实,滋养着生命,简直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贡献给了这个世界,难怪佛家打坐的地方总是用莲花瓣图形来装饰。吾辈浊物,面对荷花之境界,只会感到卑微和羞惭。据花博会的工作人员介绍,在第八届花博会专题展区,有一处叫“荷园”,流连其中,观者可以感受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更让人惊奇的是在水生植物馆,可以看到一种原产于亚马逊河湾的“大王莲”,在她盛开时叶子直径可达到两米之巨,上面可以站立五六十斤重的孩童而不会下沉。

站在花儿的“形象大使”面前,我突发奇想,花博会也应该有个“形象大使”的。那么,在常州本地从古到今的贤人中,该选谁呢?我最先想到的是常州历史上的人文始祖季札。他被誉为中国最讲诚信的第一人,是春秋时期的圣人,孔子称他为“延陵君子”。在他言行中所体现出的诚信、仁义、礼让、睿智等美德,被千古流传。有如此美德的圣人,难道不是花博会“形象大使”的最佳人选?我期待花博会不仅仅办成花卉园艺的博览会,而是向人们传递美的哲思和理念的盛会;我希望这样的展会,能够成为净化人们灵魂的强大的美的场所;我希冀花儿的“菩提”境界,能够使所有观者都感受到。在人面百花交相辉映的盛大花苑里,人如花,花如人……

大概花博会的工作人员想不到,最打动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那些造型各异、缤纷多姿的场馆,也不是他们引为骄傲的“五个最”——最大规模、最长展期、最多参展单位、最多异型建筑、最多花卉品种,而是发生在我入住的酒店的一个小小细节。这天晚上,劳累了一天回到酒店客房时,意外地发现床头柜上,我昨晚睡前读过的一本卷着的书籍上,多出了一张非常漂亮的书签,书签画面是一位正在展卷读书的古典美人,在她的身边是飞舞的花瓣和飞翔的小鸟……这书签是从哪里来的?一张粉红色的信笺上,服务员用稚嫩的笔迹写着留言:“尊敬的陈先生,您好!我是您的客房服务员小张,下午进门打扫时,发现您床头柜上有一本打开的书,特为您准备了一张书签,方便您使用……”工作多年,四海奔波,很少碰到过如此细致入微的温馨服务。这让我感到意外、惊讶,也不禁怦然心动。

在这里,花儿的气质已经渗进人的心里了。

“照镜子”重在找到差距

——如何落实十二字总要求之一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02日 01 版)

“召开一次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这是教育实践活动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好这个会?“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4句话、12个字的总要求,给出了根本遵循。

这其中,“照镜子”既是关键步骤,又是重要方法,决定着活动能否取得实效。宗旨意识是否坚定?工作作风是否端正?廉洁自律是否够格?只有以党章为镜、以廉政准则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才能聚焦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在活动中找准靶子、有的放矢。

坦率地说,在一些地方,照镜子不大受欢迎。有的同志自我感觉良好,懒得照镜子,动辄曰“寡人无疾”,两眼蒙蒙,双耳聩聩;有的明知自己有问题,害怕照镜子,担心光可鉴真,讳疾忌医;有的只愿看自己光鲜的一面,习惯盛妆出镜,言必谈功劳成绩,自我膨胀、自欺欺人;还有的喜欢拿着镜子照别人,认为自己美得不得了,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缺点问题。这样的认识,不符合“照镜子”的本意,只能是“闭塞眼睛捉麻雀”,把不住问题的脉、点不到矛盾的穴,让活动成了花架子、批评成了走过场。

照不好镜子,或是不愿照镜子,反映出一些同志还存在不以为然的思想,怕照出差距有压力、照出不足挨批评、照出问题被处理。“丑媳妇总要见公婆”。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对我们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必须有敢照镜子的勇气、照好镜子的决心。藏着掖着,只能把小病拖成大病。敢照镜子、勤照镜子,特别是对缺点和错误多往深处照、细处照,使之纤毫毕现,“找出差距”的要求才不会落空,“修身正己”的初衷才能够达到。

照镜子,关键是要找准镜子。照什么样的镜子,决定着能看到什么样的问题。如果照的是哈哈镜,自然变形走样、难见真章;如果照的是朦胧镜,云里雾里“看起来很美”,也难以反映实际问题。镜子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才能把缺点看得清清楚楚、把问题看得真真切切。对照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对照廉政准则,增强廉洁意识;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增强自律意识;对照群众期盼,增强公仆意识;对照先进典型,增强先锋意识。这样照镜子,才能搞好教育实践活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照镜子、亮底子,是活动要求,更是思想考验。有抛开面子、揭短亮丑的勇气,有动真碰硬、敢于交锋的精神,才能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求,以实际行动密切血肉联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 这样的“第一课”更养心

邓闽军

9月1日晚上,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中小学生播出了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节目,主题为“乘着梦想的翅膀”。今年的主讲嘉宾,一半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

普通人的讲述其实对学生更有用处。走别人的成功之路,可能并不一定成功,而不走别人的绕弯之路,却可以避免重复前人的失败。对于学生来说,学会构筑一个符合自身的梦想很重要,而学会怎样解决实际问题更加重要。此前激励学生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高考状元,而普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差等生”的人生经历,总是无人喝彩。廖智、王亚平、邓亚波、潘其华,这些在平凡中实现梦想的普通人,他们讲述的梦想与实现梦想的道路、面对困难的经验,除了励志,相信一定会带给孩子们不同的启迪、给他们的心灵以温润的滋养。

讲课,一定不要局限于提高学生知识和成绩。怎样培养特长爱好?怎样孝敬长辈?甚至怎样对待早恋?方方面面都可以作为切入点。开学了,第一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设身处地解决好学生的实际问题,定能为孩子们的新学年乃至整个人生奠定良好开局。

楷模标注“共同价值观”(今日谈)

叶 琦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02日 01 版)

“B超神探”贾立群缝死衣兜拒红包,视病患为亲人;守林人刘真茂甘忍30年孤独,悉心守护“生命绿洲”……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启动以来,触发无数感动,网络投票已超过1亿人次。

公众热议、社会追捧,源于318位候选人身上崇高的道德力量。他们是我们时代的道德象征,他们展现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都是整个社会所应坚守的“共同价值观”。从“小悦悦事件”到“孕妇助夫性侵杀人事件”,一些极端个案,让少数人抱怨道德失守、文明失范。但无论是日常坚守还是生死抉择,众多道德模范用自己的行动,回答着时代的道德考题,形塑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为转型期的中国构建起心灵的支撑。

“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这些道德楷模让我们每个人感受公益的高尚、反思私欲的狭隘,从他们跳脱一己的高尚德行中获得道德勇气。雷锋、徐虎、郭明义……不管是哪个时代,道德模范都是价值的整合者、道德的提升者,描画着精神与信仰的天际线。相信,他们在拨亮公众心中道德之光芒的同时,也必将汇聚起社会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把这篇大文章继续写精彩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重要论述

冷 溶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02日 07 版)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怎样继续写好这篇大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这个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内容丰富,精辟深刻。有几个思想观点,印象尤深。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同志为党的总书记。承继伟业、不负重托,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习近平同志坚定地表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一个是坚持崇高信仰,一个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两个最根本的问题。

在理想信念问题上,习近平同志非常坚定、非常鲜明。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理想的旗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他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坚定理想信念,是对高级干部第一位的要求,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第一位的任务,是加强青年教育的关键和根本。

强调坚定理想信念,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面对快速发展、开放多元的时代,面对相互激荡、形形色色的思潮,面对社会生活的复杂变化、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受着冲击。还要不要坚持、能不能坚持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这个问题尖锐地摆在了每一个共产党员面前。信仰动摇,政治上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变成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习近平同志认为,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因为缺乏理想、缺少信仰、精神迷失。“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来抓党的建设,首先要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对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明确要求。

坚定理想信念,就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同时,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志存高远,才能立场坚定,才能一往无前。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我们要全力为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但不能丢失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历史过程,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一些同志觉得共产主义太遥远,可望不可即,因而信仰动摇,就是因为对这一基本原理认识不牢固。他多次用革命先烈的例子来讲这个道理。革命先烈尽管知道他们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坚信只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持续努力,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他们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这样一种信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另一个根本问题。

十八届一中全会刚刚结束,习近平同志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作出明确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突出问题作了回应,表示必须下大气力解决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他坚决地说:“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这番话,是新一届党中央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讲话中,在多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考察调研中,对坚持党的宗旨、做好群众工作作了多方面阐发,提出很多重要思想观点。

比如,在讲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讲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时说,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在讲到政府机构改革时说,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不论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在讲到改善民生时说,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在讲到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时说,群众是具体的,做好群众工作也必须具体化,特别是那些具有自己特殊性的群众的工作,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规律,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以改进工作作风、端正党风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是习近平同志和党中央抓群众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十八大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就作出“八项规定”,并提出要从中央领导做起,要朝严一点的标准去努力,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习近平同志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餐饮浪费等各种浪费行为特别是公款浪费作出批示,要求坚决制止。他提出,要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这“四风”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他强调,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建立完善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

“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习近平同志多次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他深刻指出:“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这是总结历史得出的结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说到底是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变成落伍者。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行,都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现在,我们加入经济全球化,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向着正确方向发展,也是顺应了时代潮流。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顺应时代潮流,就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既善于把握国际大势,又善于把握国内大势。

什么是今天的国际大势?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我们要从这样的国际大势出发来确定我国的外交战略,思考和谋划我国的发展。

把握国内大势,就要正确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要抓“新机遇”的重要思想。他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5年来,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但在国际环境的内涵和条件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样的新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就要及时掌握世界科技革命的新趋势、新动态。习近平同志高度关注这个问题。他说,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他指出:人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这是一个世界潮流。网络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很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带来一些挑战。互联网覆盖广、声势大、影响大,加强网络管理、弘扬网上主旋律,这项工作大家都要做。

“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就鲜明地向全党发出了推进改革开放的号召。

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到地方调研就选定了广东。他说,这次调研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习近平同志充分阐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同志为开创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他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不会有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他感慨地说,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发展的实践证明,当年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英明的、正确的,邓小平同志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

习近平同志回顾和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即: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他还提出了下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总要求,即: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他强调,我们要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凝聚社会共识,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拿出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易张,也不是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既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合力,在党的领导下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要更加注重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习近平同志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今后推进改革开放的总原则和总思路。

坚定理想信念、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推进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要我们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沿着这样的方向和思路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并且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

(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

“识人五法”之启示(金台随感)

顾伯冲 顾洁颖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02日 20 版)

识人用人、选贤任能,是一道千古难题。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不过,识准和用好一贤并非那么容易,孔子曾发出过“人心像天体一样难识”的感慨。近阅春秋战国时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李悝的“识人五法”,颇有耳目一新之感。在此摘而录之:

第一,居视其所亲。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第二,富视其所与。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植有为之士,则可重用。第三,达视其所举。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唯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第四,窘视其所不为。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第五,贫视其所不取。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李悝是魏国丞相,做过中山相和上地郡守,在实践中总结和运用这“识人五法”,使他广揽天下人才。司马迁说:“魏用李克(悝)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这些记载都表明,当时魏国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其实,他的“识人五法”并没有多少深奥的玄机,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从细微的习惯着眼,准确地捕捉一个人的德行。这也应验了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常常在各种各样的利益面前,嘴上说的、行动做的与内心想的并不是真正一码事。有的人貌似温柔善良,实际上虚伪奸诈;有的人外表恭敬谨慎,实际上却心怀欺诈;有的人表面上勇敢,实际上内心怯弱;有的人看上去尽心尽力,实际上并不忠诚可靠。有时候,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人很会伪装自己。所以,要看准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还要观其行动,察其习惯,唯有如此,才能从本质上了解一个人。

习惯是一个人心灵的流露,从一个侧面自然反映出其思想、道德、文明、志趣、知识等。正如古人所说的,从马的奔跑可以看到驭手是良还是劣。因此,认识一个人的本质,不光要从人的外表举止,更要从他的行为习惯去考察,看他在各种具体情况下的反应,以此连贯起来思索,从而准确识别一个人。这里,关键是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细致观察,见微知著;仔细鉴别,去伪存真;推本溯源,全面了解,提高识人用人的准确性。以此为基础,便有了古人的“八观六验”之说:“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识人越准确,用人就会越自如。识人的工作平时没有到位,那么往往在“见分晓”的关键时刻,就会带来很大的风险。其实,世上许多道理永远是简单的,包括识人用人在内。

诗意的心灵旅程(品书札记)

李小雨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02日 20 版)

杨东彪是一位始终忠实于心灵和诗歌写作的诗人。《七月诗选》就是这位诗人的一本集多年创作精选而成的抒情诗集。

诗缘情,写抒情诗就像听见灵魂的声音,它像闪电一样,撕开天空和夜幕,那么精短却光华闪烁,抒情诗是真性情的一气呵成。

抒情诗长期作为主流写法,遭遇太多的浪漫、激情,后又物极必反,出现感情枯水期下的无病呻吟。于是,又有人提出所谓的“零度写作”,拒绝抒情。这些其实都是矫枉过正。

杨东彪的抒情诗真挚、坦诚而不失灵性和智慧。他的诗内容广阔:泥土、家园、返乡、爱情、时光、生命中的痛……他在短诗中安放了怀念、离别等时间流逝的大背景,因此短诗也有着感怀的力度和时间的重量。如他的《告别》一诗:“汽笛将渐渐拉长的目光/交给车轮”,南方和北方像平行的两条铁轨,将“拉长的目光如雨/渐渐响在土地的深层”。这首诗平和,有着南方诗人典型的细腻,但又蕴含北方的重力,让人感受到内在的一种星落如雨、进入土地深层的渗透。这土地是什么样的土地呢?是摄魂的,是乡音的,是能让遗忘的自己恢复记忆的,是白兰花一样唤魂的。作者发现了“我遗忘了自己”,这就是一种难得的高度:“淡忘或遗失的/统统散落在泥土的深层”,这是诗人的精神起点,也是他多年来诗歌的深深的根。

他写尽时光的流逝,却并不沉重,他的诗充满爱意和温馨。他写雨、梅花、兰草、落叶、苹果,颇有小品的象形、可爱、空灵。童话能保持一个诗人内心的灵动与飞翔。他的诗就有一种来自童话的单纯的视觉,有着难能可贵的童心。他的诗中,童年与星星有天然的联系:“我已渐老/但我记得/领着自己看星星//我头顶的星星老了吗/心中的星星呢/我牵着自己攀至山巅”(《星星》)。

自己能领着自己看星星,这是一种灵魂出壳,是像两只蝴蝶那般的飞出,诗歌张开双翅灵动起来。看星星是一种境界,接着“我牵着自己攀至山巅”,就是第二种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基本上就不敢高声语,手可摘星辰了。

诗歌就是不停地爬高、超越、探险,也就是屈原所说的“吾将上下而求索”。

就像“遥远的莲”,“人与莲也许只有一步之遥/错失之后/竟化成一世之遥。”作者在抒情的成分中,还时时闪烁着一种哲思。他精心锻句、炼意:“有些怀念/需要发现和漂泊/有些怀念/必须对立和忘记”(《有些》),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和人生经验。许多久违的感动,正在被诗人慢慢体验并凝练入诗:“酒是拥抱的一种方式/酒是放下的一种态度”。他的诗,增加了陌生化的思考,差异感就像闪电,是诗人撕开语言帷幕的缝隙,是开启想象的大门,也是诗歌与诗歌的较量。每一位诗人写诗都承受着与所有前贤及后来者的角逐。

七月的心之旅途故事缤纷。除了抒情诗外,还有些抒情具有了叙事元素,用直抒胸臆的白描写法,记叙国家和家庭所经历的大事,朴素而感人。他写的《祝福2009》充满了对时代和人类命运、祖国前途的关注。“父亲把最后的笑写在了墓碑上/我却在渐生的华发里/种下了泪水”——事都是为情服务的,也是有意味的,有匠心的,同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在想象飞升和美的历程中回到抒情的状态。

“出发和到达/不是旅程的开始和结束”(《蓝色空气》),而是一种四季轮回。杨东彪的诗伴随着他的人生旅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万千气象,又扎根于心灵的大地之中。

草木之中有真义

田之章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02日 20 版)

我供职的单位驻地是一所老院子,院里有一座小花园,花园里长满花草树木。劳作之余,徜徉其中,听听鸟语,闻闻花香,缓解疲劳,不胜惬意。

今年开春,管理部门对花园进行整修,还在每一株花木上挂一小牌,进行“身份认证”:这是景天,那是玉簪,这是紫苏,那是连翘,这花生长期有多长,那树适宜在什么环境生长,这个可以入药,那个可以疗疾……不光让人增长知识,而且增加趣味,让人知道了,原来萱草能助人忘忧,“有色无香”的海棠分西府海棠、贴梗海棠等许多种。

识草木、知虫鱼,既是日常生活之所需,也是中国文化教育之传统。《论语》里有“小子何莫学夫诗”一节,说为什么要研究《诗经》?“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就是,孔子说,读《诗》,可以激发情感,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者,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者,可以用来尽力国事,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譬如《诗经·邶风·谷风》中说,“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葑”是什么?“菲”为何物?鄙人虽出身农家,但面对“葑”、“菲”这样的植物还是一片茫然,要恰当地理解诗义当然就更不可能了。后来才弄清楚,“葑”就是蔓菁,“菲”就是萝卜之类,都是身边常见之物。诗人是用比兴的手法说明,惜民之力,当如采葑采菲,不要连根拔起;口头上说得好,行为上不违背,我就与你同生共死。这样弄懂了,就不但觉得全诗充满情味,而且颇具深义,对诗与诗人的理解更加深了一层。

人类源于自然,依自然而生活。熟悉自然、了解自然,科学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也应该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近现代的达尔文、爱因斯坦,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没有不深谙自然之道的。我国自古讲究“致知格物”,并在这方面留下许多珍贵的典籍,惠及后人。

民国时期,蔡元培、张元济等人编辑的老课本,秉持一个理念:上有信念,下有常识。课本从“天地日月”讲起,配以插图,给孩子传授生动有趣的知识。自然界的奇妙,种植者的辛劳,百果的佳味,渗入了许多人生深奥而直白的道理。伴着草木成长,养成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心性,恐怕比直接灌输立身做人的大道理要有益得多。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这是流传久远的教人学吃苦的一句话。姑不论有没有嚼得菜根的精神和毅力,对于现代的人来说,单就具备哪些菜能吃、哪些菜不能吃的知识,就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论语》里有个有意思的故事。一天,子路随孔子外出,远远地落在后面,正好碰到一个用拐杖挑着农具的老人,迎头便问:“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的回答颇为不屑:“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晓得你的老师是什么人。”说完,便扶着拐杖锄草去了。子路碰了一鼻子灰,呆呆地立在那里,后来又跟去寄宿一夜。第二天奉了老师之命再去看,老人已经走了,子路却在他的空屋里,发了一通“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的空论。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不禁失笑。不过,事情如果放在今天,还真有点不好说,或者可以肯定地说,是再普遍不过的了。当然,不识“五谷”,不是孩子的错,这应该归到上面这位老者所发问的原因上去。其实,不要说孩子们了,大人们不知道“五谷”的,于今也大有人在吧?

正如竹可以医俗,多认识一点草木,可以养成对于世界的观察,对于自然的爱好,对于土地的亲近,免使自己成为不懂常识、专讲大话的人,是一剂顶好的医治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对症良方。

天空之境读后感

文明之花开满园

廉洁之花开不败

士人之境现代散文

读书的苦乐之境

常怀书香之境

上医之境(推荐)

生命之境600字读后感

礼仪之花开心中4

科技之花开遍山乡

花开之境
《花开之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