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小溪泛尽却山行全诗(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09 15:00:5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望夫山全诗赏析

望夫山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 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 只似当时初望时。

赏析: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立在山头守望不回,天长日久竟化为石头。这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在民间流行极为普遍。此诗所指的望夫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唐时属和州。此诗题下原注“正对和州郡楼”,可见作于刘禹锡和州刺史任上。

全诗紧扣题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

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望夫”而“夫不归”,是女子化石的原因。“夫”字叠用形成句中顶针格,意转声连,便觉节奏舒徐,音韵悠扬。次句重在“苦相思”三字,正是“化为石,不回头”(王建《望夫石》),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这大大突出了那苦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妙。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和深切。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

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有一气呵成之感。

这首诗是深有寓意的。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受打击和迫害,长流远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诗意并不在题中。同期诗作有《历阳书事七十韵》,其中“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两句,就是此诗最好的注脚。纯用比体,深于寄意,是此诗写作上第一个特点。

此诗用意虽深,语言却朴质无华。“望”字一篇之中凡三致意,诗意在用字重复的过程中步步深化。这种反复咏叹突出主题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作者思归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作峰头望故乡”,与此诗有相同的寄意。但柳诗“望故乡”用意显而诗境刻意造奇;此诗不直接写“望故乡”之意,却通过写石人“望夫”,巧妙地传达出来,用意深而具有单纯明快之美。陈师道因而称赞它“语虽拙而意工”。这是此诗写作上又一特点。

综上两方面,可以说此诗体现了刘禹锡绝句能将深入与浅出高度统一的艺术优长。

推荐第2篇:孤帆远影碧空尽全诗赏析

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全诗及赏析如下:

一、《送孟浩然之广陵》及注解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座“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二、《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赏析

这首送别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推荐第3篇:山行

《山行》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有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山行》。

2、能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山行》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感受诗中描绘的秋色和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秋色。

教学难点: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音乐,出示课文插图)

1、深秋,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见到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枫树林。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2、能说说诗题山行的意思吗? (山行:在山上行走。)

3、你对诗人杜牧有哪些了解?

(简介杜牧: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的诗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读古诗,比一比看谁的字音读得准。

2、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听他读,你有什么建议? 斜:正音斜(xiá)

我们知道,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所以这里可按古音念xiá。

3、同桌练读,互相评价。

4、默读古诗,画出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的景物。

5、诗人杜牧乘着马车,看到了哪些景物? (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6、借助书下注释理解诗意,想一想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三、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1、诗人杜牧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这么多美景!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吧!

(出示图片,出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秋,诗人杜牧坐着的马车慢慢驶来„„此时,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①时值深秋,阵阵秋风向你吹来,想象一下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站在山坡上的你会有何感受?诗人用哪个字准确地写出了这种感受?

( 深秋,天气寒冷,山上草木一片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所以称“寒山”。)

②在你的面前是一条石头铺的小路。(理解“石径”:石头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借助课件理解“斜”:曲折) ③此时仰望蓝天,是什么感觉?感觉白云怎么样?人家在什么地方?(和你想得一样吗?出示插图)

④读读这两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⑤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诗。

谁愿意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你对诗句的感悟?

(2)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美丽的秋景让人陶醉,诗人也不得不停车驻足观看。诗人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春天的花什么样?(欣赏春天的花的图片)

③春花是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却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欣赏秋天的红叶的图片)

同学们,欣赏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有感情地读后两句) ④理解重点字的含义 爱:舍不得

坐:因为

⑤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

⑥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千古佳句吧。

四、感悟诗情,吟诵全诗

1、深秋,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伸向远方,白云深处可见隐隐约约的人家。一片比二月花还红的枫林跃入眼帘,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不得不停车观赏!同学们,此时的你是否也感受到秋天的美,请你来吟诵这首诗吧。

2、学习了这首诗,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恰当?

补充资料:话说湖南长沙又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毛主席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

3、古人常借诗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因此诗中描写虽是深秋,却没有秋的悲凉。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假如你就是诗人杜牧,来吟诵一下《山行》吧。

4、《山行》是一首凝炼的诗,又是一幅精美的画,能试着背一背吗? (配乐背诵。)

五、作业

(1)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背给爸爸妈妈听。 (2)找找、背背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推荐第4篇:山 行

《山 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材简析

秋是一首歌,秋是一幅画。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歌咏秋天,赞叹秋景,描绘秋色。唐代诗人杜牧漫步山间,写下了入目之秋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迷人的山林秋色图。品读诗歌,我们的眼前出现了山路、人家、白云、枫叶构成的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诗人紧扣诗题,先写山行途中远望所见、仰望所见: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出了山行途中所见的远景图,意境高远,幽深寂静的景色之中露出一派勃勃生机。接着写了山行途中停车的原因:夕阳晚照下的枫林让诗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车来,那霜染的枫叶红艳艳的,简直胜过二月的春花,集中笔力写出了这幅图画的静景。诗人以细致的观察、绚丽的色彩、流畅的语言,描绘出了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秋色,突出了秋色中的春意,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建议1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一、看图引入,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图上都有些什么景物?你能看出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2.板书课题,读题。

3.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杜牧在山中行走,途中所看到的景色。

4.范读全诗,学生感知诗歌内容。

二、自读自悟,了解大意

1.自己试读课文,读通诗句。

2.抽读,检查。

3.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边读边想:明白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4.同桌互相读读,讲讲。

5.讨论不明白的地方,疏通大致意思。

6.再读全文,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1.让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读好节奏。

3.教师配乐,学生随音乐朗诵诗歌。

4.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5.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朗诵。

6.练习背诵。

四、探究学习,扩展知识

1.如果你来到这个地方,你想做些什么?

2.你了解作者杜牧吗?你还知道他哪些诗?请推荐给同学们背一背。

推荐第5篇:《山行》

活动名称:《山行》 目标 :

1、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山行》,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

2、愿意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达。准备:

图片、背景音乐、字卡 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图片)

1、小朋友,请你们睁大眼睛看一看。这幅美丽的画面上有些什么?请你用好听的话来讲给我们大家听哦。

(有高高的山、红红的枫叶、漂亮的小房子、弯弯曲曲的山路、的太阳、云朵)

2、你感觉这是一幅什么季节的图片,为什么?

(这果然是个好办法,因为到了秋天枫叶就会变红;到了秋天,树叶就会飘落下来。)

3、你们觉得这幅秋天美丽的画面好看吗。请大家一起动动脑筋,想一句好听的话来赞美它,好吗?

(陈老师,先来想一句赞美它。夕阳把白云染红了。请你们也来想一句好听的话。和好朋友讨论一下。) *秋风把红艳艳的枫叶吹了下来。 *白云把漂亮的小房子遮住了。

山里秋天的景色可真美,我们小朋友想的赞美的话也十分好听。

二、欣赏理解古诗《山行》

陈老师今天请来了一位从很远的地方,乘着马车的客人来欣赏这么美丽的风景。他也被吸引住了,走出马车来欣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可是我们古代的大诗人——杜牧。

大诗人杜牧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之后呀,猜猜他要做什么?(他也想和小朋友一样,要用好听的话来赞美它。你们想不想听?)

1、教师示范朗诵古诗《山行》(音乐)

提问:这首古诗叫什么名字?古诗里讲到哪些好看的景色。请小朋友带着这2个问题再来欣赏一下,看看谁的耳朵灵。

2、分段理解古诗大意 (1) 怎么样的山呢?寒山(秋天里的山叫寒山)“远上寒山石径斜”(深秋时,我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上山) 请小朋友跟着老师来念一遍。 (2) 请小朋友想一想“白云深处有人家”这句话什么意思?(发现白云漂浮的地方隐约地露出了几户人家) (3) “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我爱上了这傍晚的枫树林,于是停下车来欣赏) (4)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经过风霜的枫树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二、学念古诗《山行》

1、教师和幼儿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第一遍听;教师念一句小朋友念一句;幼儿朗诵)

2、比一比谁念的好听。

三、延伸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赞美秋天的古诗,发现秋天里的景色可真美。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身边美丽的秋景呢?

推荐第6篇:山行

《山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 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法,导入新课

1、小黑板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2、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板: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诗人,解诗题目

1、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 (学生读课外搜集资料中的有关内容)

2、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山东”指山东省吗?

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三、理解字词,明白诗意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为”这里应读“wéi”) 2、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小黑板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异客

遍 4、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 5、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

6、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四、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小小组讨论。 3、交流。

我认为(

)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

)。你能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读得更好?(注意节奏与感情) 4、配乐吟诵。

五、课外延伸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能谈谈看法吗?能有感情地吟出这句诗吗? 2、“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你在哪看过或听过?你知道它这时的具体含义吗? 3、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六、作业

1、搜集“思念”主题的诗,歌曲等。2、小练笔:改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凉州词》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教学重难点:品读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 曲调名。

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 为它填写新词。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 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

(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 (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

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 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请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

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用铅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逃家小兔》

教学目标:

1、师生共读,感受语言文字和图画的魅力,在享受快乐阅读的同时激起阅读的欲望。

2、引导学生学会用发挥想象力、角色体验等多种形式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想象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2、师总结: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学者也很爱读书,写下了许多读书的名言。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真是举不胜举!

今天,我便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本有趣而有耐人寻味的好书。大家想看么?(出示图书封面)请不要小看了这本出版于1942年的图画书。美国杂志曾把它评为“1966至1978年„好中之好‟童书”。

3、观察封面封底,引发想象

?(出示封面图)请大家看看这本书的封面,你看到了什么?看图应按顺序看,先看文字 文字:题目《逃家小兔》,什么叫逃家?(这是一只逃离家的淘气的小兔子) 作者(玛格丽特.怀兹.布朗)插图(克雷门.赫德)

翻译者(黄迺毓)本书是由他有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让我们都能看懂。 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图画?再看看图画,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对母子。他们在那里干什么? ?小兔子和兔妈妈在这里过着幸福的生活。你瞧,他们在说什么呢?

4、看完了封面,咱们来看封底,这里有两段文字, 第一段文字将带领我们走进这个故事。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是一部经典之作,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著吧!

二、学习交流故事

(一)精心指导阅读第一次变化。

1、有一天,小兔突然要离开自己的家了,小兔说“妈妈,我要跑走啦!”

(1)小兔说完,妈妈会怎样?她可能会怎么想?(跑到哪儿我都能追到、为什么要跑呀?家里不好吗?爸爸妈妈不爱你吗?)

师评: 这一切来得是如此的突然,没有任何征兆,可是,兔妈妈什么也没有问,只是微笑着说:(出示)“如果你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就这样,一场幻想中展开的欢快而又奇特的追逐游戏就开始了。

2、小兔逃走了,妈妈当然要去——追,可妈妈追不到它。仔细看看这幅图,这只小兔把自己变成了什么?这条鱼全身都是白的,它的背鳍是黑色的,叫鳟鱼。

3、小兔为什么要变成小鳟鱼呢?我们来看看小兔是怎么说的。(出示句子:“如果你来追我,我就要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游得远远的。”)请你学着小兔子的样子,自己练习读读这句话。

4、自由练读

5、请你读,你为什么这样读?

指导读

?你为什么读得这样高兴?终于能离开妈妈自由地玩耍了,小兔此时当然非常高兴。 ?谁再开心地读读?

?除了开心,小兔还会有什么心情?(舍不得、想念妈妈) ?你能再读读吗?带着这种不舍与想念

7、这淘气的小兔子变成小鳟鱼游走了,兔妈妈也要大变身了,你瞧,他变成了什么? (出示没有文字的第二幅图。)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兔妈妈走向一面墙,那儿挂着一只鱼篓、一只网兜和一根鱼竿,靠墙的地面上则放着一双黑色的长筒胶靴)是的,兔妈妈做好了一切准备,要去做一个捕鱼的人。她说:

(出示:“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谁来做一回兔妈妈。

8、瞧,妈妈这位渔人可有意思啦!大家再看(出示彩图) ?有意思吗?哪儿最有意思? ?为什么用胡萝卜来钓小兔?

?是的,妈妈知道小兔永远最爱吃的都是胡萝卜,用胡萝卜一定能把小兔这条鱼钓上来。一般的捕鱼人会把鱼食挂在鱼钩上来钓鱼,你们说这个胡萝卜会用鱼钩钩住吗? (不会)为什么?

?对呀,妈妈想得多周到的!

9、你们愿意来演一演这淘气的小兔和细心的兔妈妈妈?同桌两个小朋友试试。?(分角色读)刚才我看到你们组读得最认真,老师就给你们带上头饰,你们俩来读一读吧。多有趣的母子俩啊!

?(男女生分角色读)我请男生做小兔,女生做兔妈妈,来读读这个对话。多可爱的母子俩啊!

(二)放手阅读全书,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1、小兔不甘心就此跟兔妈妈回家,它又变化了。大家猜猜,小兔会作哪些变化呢?

?下面我们轻轻地打开书本,看看这只小兔逃家的故事。(出示要求)老师提醒?大家放声来读,?不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留心一下小兔共做了几次变化?分别变成什么?(生自由读故事)

1、交流

?小兔共变化了几次?(七次)

?第一次变化我们已经学过了,那后面分别变成了什么?妈妈又是怎么变的呢?谁来说第二次?

?可不可以这样说?(出示:小兔说:“我要变成大石头。”妈妈说:“那我就变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

2、下面就请同学从后面的5次变化中任选一次也用这样的句式练习说一说。看谁说得清楚简洁。(出示:小兔说:“我要变成 。”妈妈说:“那我就变成 , 。” (自由练习说)

3、谁来选择一次说一说?

4、小兔一次又一次失败了。此时此刻,如果换了你是小兔,还会生出新的出逃主意吗?请大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再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小兔和兔妈妈相互较量的对话。

(三)重点指导学生感悟画面和文字。

过渡:看来你们都被这个精彩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 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用心感受这个故事,找找最令你感动的画面,在小组里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交流:

一、爬山图

1、说得很好,大家看,你注意到妈妈的神情了吗?(眼睛一直注视着前方)此时,她的心里在想什么?(指名)

师:是呀,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远,兔妈妈始终不会放弃逃家的小兔。

2、一路上兔妈妈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

师:路上的艰险数也数不清,淘气的小兔子还在不断的向上逃避着妈妈,不如知难而退,就此放弃把!(不),你瞧,妈妈已背上行囊,做好了长途跋涉的准备。这一路的艰辛,一路的困难只有兔妈妈自己知道!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妈妈?

3、周老师也被兔妈妈的这种坚强的意志所感动,想和小朋友们合作读一读,好吗?

二、园丁图

1、妈妈用什么来培育小兔这朵花?是浇水施肥? 而是给小兔吃有营养的食物。

师:妈妈是多么用心啊!做每一件事都想到小兔,怪不得他说“如果你变成小花,我就变成园丁,还是会找到你!”

三、大树图

1、原因:是呀,即使是可以高高飞翔的鸟儿,也总有倦了需要停下歇息,或是回巢的时候,那么这棵大树便该是最好的休息场地了吧。

2、哪些细节让你感动?

兔妈妈正展开双臂热情的呼唤着小兔回到妈妈温暖的怀抱,好像在说:——

3、师总结:大树是鸟儿温暖的巢,妈妈的怀抱永远都是小兔温馨的港湾。

四、帆船图

1、兔妈妈变成了风多用力地吹着小兔子这条帆船呀!兔妈妈干吗要这么用力吹?

2、兔妈妈想把小兔吹到哪里? (妈妈想要他去的地方)

师:妈妈多么期待小兔能回到自己的身边啊!不管孩子走到哪,妈妈永远形影相随,那是什么力量驱使妈妈这样毫不犹豫,奋不顾身? 那是妈妈的爱啊!

3、女孩子们做一回兔妈妈,把这一群顽皮的男小兔们吹到你们想要去的地方吧!

五、马戏团

1、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我很佩服兔妈妈,他很了不起。

2、走钢索快乐吗?危险吗?那根细细的钢丝根本无法站立,可兔妈妈为什么还要去呢?

3、妈妈的爱就是如此深不可测,知道孩子正面临危险,所以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去保护孩子,即使自己面对再多再大的危险,也都无所畏惧了!那根细细的根本无法站立的钢丝,就是母爱的最高形容和象征。

4、你有没有被妈妈的举动所感动呢?谁愿意来读读这段话。

六、回家图

1、你瞧,这画面多温馨啊!小兔子一位在妈妈的怀里多么的幸福啊,不由得让人羡慕。母子俩在幸福的交谈着什么?猜猜他们说些什么?

2、师:不管你有多淘气,妈妈时时刻刻,形影不离的追随着你,没有一句怨言,有的只是加倍的细心与呵护,妈妈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缘于一个字——“爱”!

3、让我们深情地读读兔妈妈的这句话!“如果你变成小男孩跑回家,我真好就是你妈妈,我会张开手臂好好抱住你。” 师:这本书有很多画面和句子都值得我们细细地去体会,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讲了,大家课后可以再来继续品读体会。

(四)提升阅读体会。

1、没有办法不崩溃了。小兔尽管绞尽脑汁,可是逃来逃去,他发现最终还是没有逃得了妈妈的追赶。怎么办呢?伏在草丛里,他一动也不动了。他好像累了。又似乎是在喘息。他在想什么呢?(出示伏在草丛中的图)

过渡:现在你知道这只小兔最后离开家了吗?(没有) ?它是心甘情愿留下的还是逼于无奈逃不了呢?

(它是逼于无奈逃不了了。)(它是心甘情愿留下的)

师:作家彭懿是这样认为的:小兔子并不是出于叛逆或受了什么委屈,故事的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不过是一场爱的捉迷藏,小兔子只是想知道妈妈有多么的爱他! 现在你认为小兔是逼于无奈还是心甘情愿留下来的?

答案揭晓了,经历了这么多考验之后,小兔子终于屈服了,他被妈妈的那浓浓的爱感动了,她要回家了,他大声对妈妈说:(出示:“天哪!我不如就待在这里,当你的小宝贝吧。”) 妈妈的爱在小兔眼里就是那温柔的风,那清甜可口的胡萝卜,那宽阔而又舒适的怀抱,那温暖而又惬意的臂弯,怪不得,小兔说:“天哪!我不如就待在这里,当你的小宝贝吧。”

2、妈妈此时一定十分高兴,故事的最后也很有意思,瞧,妈妈是怎么说的?(出示:“来根胡萝卜吧!”)

3、妈妈为什么这么说?妈妈的理解与关心,让小兔倍感温暖,小兔知道妈妈的爱如海水般滔滔不绝,像天空般无边无际。让我们替小兔再次大声喊出来吧:“天哪!我不如就待在这里,当你的小宝贝吧。” ?是啊,小兔是如此的幸福,那是不是只有小兔的妈妈爱自己的孩子呢?(不是) ?其实世界上所有的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 ?此时,你想到了什么?

当你饥饿寒冷时,妈妈说—— 当你伤心无助时,妈妈说—— 当你生病难过时,妈妈说—— 当你淘气顽皮时,妈妈说——

3、此时此刻,你想对妈妈说————

这些话虽然简单,但一定代表了大家此时的心声。

?现在,老师要送给你们几句歌颂母爱的名言。(大声地读出来) PPT出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 ——英国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生齐声朗读

五、总结

世界上最神圣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让我们应该珍惜这份伟大的爱,怀着感恩的心,努力回报这份伟大的爱吧。

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在歌声中结束本堂绘本阅读课。

六、作业

1、改编故事《逃家小猪》、《逃家欢欢》等等都可以。

2、推荐阅读

《阿文的小毯子》、《猜猜我有多爱你》、《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推荐第7篇:山行

《山行》教学设计

青州市海岱小学

石福红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古诗所表达出的作者的情感。

2、对重点词语深入体味,能结合自身实际说出各自的理解。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有特色的解释古诗。教学重点

结合自身实际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生处”、“晚”两词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 自制课件 小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对诗比赛”。)

一、导课

1、从刚才的游戏中听得出同学们已经会背许多首古诗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晚唐时著名的诗人杜牧写的一首有关山的古诗——山行(板书:山行 杜牧)。

2这节课就让你们这些小学生和我这个大学生合作起来,共同动手、动脑,去发现诗中的宝石,好吗?

3、好,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下,以前你们学习古诗都是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2个)好,这节课我们除了用上这些方法以外,

1 还要学习运用一些新的学习方法。

二、初读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9页,自己把这首诗读几遍,注意 ① 读准字音,一边读一边想,② 看你能从诗中了解到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自己读)看一看你了解到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划出来。

1、找一个同学读一下这首诗。(2名读)(师正音或表扬)

2、说一下,你从诗中了解到什么?(6——7名学生说)(作者、景物、景色、季节)

3、你还有哪些字、词不明白?(学生充分回答)自学

(一)下面,我们就以那些读懂的为基础,带着这些不明白的问题,到小组中学习讨论,同学们要充分利用手中的字典,老师发给你的资料,同学们自己带来的资料学习研究,把你自己弄明白的问题,告诉本组或其他小组有困难的同学,好吗?下面就进行小组学习吧!(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教师参与到每组中去帮助指导)

师:好,同学们我发现大部分小组都弄明白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下面请你们再逐句讨论一下,用自己的话说出对诗意的理解。

(生再讨论)

(二)下面就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1、看这儿(出示课件)A、哪一个小组来说一下你对这句诗中有关词语的理解?哪一个小组来补充一下?

2 B、哪一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对这句诗的理解?

2、(出示课件3)哪一个小组来说一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这一句,你们理解得很好,再看后两句。

3、(出示课件4)A、哪一个小组来说一说你对这句诗中的一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B、哪一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是如何来理解这两句诗的?

谁能换一种说法,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三、朗读体会

通过小组学习,同学们解决了刚才提出的疑问,基本上理解了诗意,带着这些理解,我们再来把这首诗读一读,想象出诗人笔下描绘的景物,读诗讲究抑、扬、顿、挫,如何才能更好地把诗读好呢?我试着给这首诗加上了停顿符号(出示课件5),带着这种节奏,同学们练习读一读,体会体会。

1、谁来读一读?读得不错,读出了节奏。

2、学习到这儿,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3、研究古诗的学者历来对诗中两处的理解有争议,你们想不想知道?

4、你们觉得诗中哪一处景物最美、最好? (生说感觉,教师随机补充)

总:是啊,“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枫叶”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秋色图,难怪作者停下车来欣赏,你们喜欢不喜欢这里的景色呢?

四、想象体会

3 好,下面,我们就配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物,体会出诗中所蕴涵的感情,[出示课件7]

1、首先,请同学门配着音乐来大声把这首诗来朗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情来,注意把握住节奏,再读(生读)

2、下面在请同学们配着动听的琵琶曲,小声地读几遍诗,自己在心中体会出诗中描绘的美丽景物。

3、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优美动听的乐曲中,心中默想诗词,张开想象,此时,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图画?

总:同学们心中的那幅画,怎样用语言描述给大家听一听呢?先在心中想一想。

4、谁来完整的把你心中的那幅画说给大家听一听?[出示课件8](生说,师补充)

六、辨析体会

同学们心中的那一幅幅画,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美丽,课本上给这首诗配上了这样的一幅插图,同学门看一下,这幅插图和你心中想象的那幅画有什么不一样,怎样画会更好?(生说)课下请你把心中的那幅画画下来,相信一定非常美丽壮观。

七、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想象,深入地理解了诗意,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可以说同学们都挖到了属于自己的宝石,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这种主动研究的学习方法,掌握更多的知识。

推荐第8篇:山行

《山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中“坐”、“爱”、“于”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师生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初步感受作者写作的特点。

2、精读感悟环节,通过感悟诗句重点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大意,从而感悟诗人的情感。

3、借助课堂小练笔,训练学生描写秋景。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 课下收集的有杜牧的资料。 教师: 生字卡片。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利用文中的注释,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三)“放手”自学

三、四句。

(四)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 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元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板书设计:

二、以诗解诗,让诗情画意展开

1、从刚才这句诗我们知道贾岛写诗时注重字的斟酌。其实他写诗不仅体现在用字的斟酌上,在谋篇的构思上也独具匠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出示: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老师读句子,请你想想诗句的意思。

3、指名说说这些字词的意思:

隐者:学问很深,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 言:回答,说。

4、这首诗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遍。

5、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就能理解诗句的意思。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悟人物形象

1、这首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平白如话,简洁易懂。但这首诗的特点不止这些,贾岛还有一个巧妙的谋篇构思是:他是用什么方法把寻隐者不遇这件事的过程写出来的呢?同学们再读,看看能发现诗中什么奥妙。

问答式(一问三答),谁问谁答? 三次回答的问题内容是什么?指名回答。 其实是三问三答,作者寓问于答,构思巧妙。

2、平白易懂的语言和寓问于答的构思充分体现了贾岛写技的高超,这首诗最妙的还在于抒情的含蓄。

作者要寻访的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3、再读诗句,想想作者要寻访怎样的人?

(1)、关于隐者:品德高洁,不肯做官,学问很深,隐居山林的人。 这首诗的隐者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采药为生,济世救人,品格高尚) 作者通过什么来表现隐者的高洁呢? 松——品格高洁,刚毅 药——济世救人,品格高洁 山——远离世俗,世外高人 云——云雾飘渺,神圣高洁

诗的抒情借助艺术形象,挺拔的青松,飘渺的白云,与云山深处的隐者的身份相符,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隐者的崇拜仰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品格和志向。

4、作者对隐者的感情从哪里可看出来?再读。体会作者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

松下问童子——(作者爬山涉水来到,见到童子,心情愉快,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心情跌落,失望) 只在此山中——(这还不好找,萌生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更添了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5、齐读古诗。

6、背诵全诗。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1、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领悟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师恩难忘》中,田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教学方法独特,每讲一首诗都要编一个故事,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既有人,又有物,既有景,又有情,你能把这首诗也编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吗?

2、学生写作。

3、同位交流、补充

4、简评,鼓励。

五、板书设计:

寻 隐 者 不 遇

贾岛

松下 问 童子

师父呢 言师采药去

在哪采药 只在此山中

在山何处 云深不知处

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学生对隐者的理解和对诗人心情变化的体会是个难点,教学中我采用以文品人,凸显人物的风格;吟诵结合,感悟作者的情感;写作训练,让学生学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情绪。不足之处是学生读诗的感情不充沛,因而不能深刻地感悟古诗的情感,以后在教学中,我还要多注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所见》教学设计

冯卯镇中心小学 李明霞

一、教学目标:

1、认识 “骑”、“振”、“蝉”3个字,理解“林樾”、“意欲”、“鸣”、“捕”的意思。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理解《所见》中儿童活泼机灵的形象及夏天美好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悟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对生字读音、词语意思、朗读古诗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想象、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理解古诗意思从而感受人物形象。

3、借助拓展练习,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具准备:

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 教师:课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

1、看书中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走出家门,来到树林里。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阵阵凉风迎面吹拂,好不惬意。作者心情高兴,于是将自己看见的情境,即兴创造了一首诗——《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袁枚)

2、介绍作者:

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释题:

“见”是什么意思?(看见)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师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指名读生字。出示:骑、振、蝉

2、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是左形右声的字。

“蝉”:形声。从虫,单声。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指名读生字,组词。

3、学生描红。

4、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5、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读第

一、二句。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跃。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

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同学们想不想也欣赏一番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随着老师描述,想象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咦!路的那头走来一头黄牛,牛儿吃得饱饱的,正晃悠悠地走着,背上还骑着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牧童,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口里唱着响亮的山歌,那清脆、愉快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着。

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真不少,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A美美的读一读。

B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

三、四句。

(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A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理解“捕”、“闭”。)

B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C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个人读、小组读。

3、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A、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

B、美美的吟诵整首诗。(齐背、个别背。)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拓展训练

借助这首诗的意思,想象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 活泼机灵、可爱顽皮

闭 教学反思:

《所见》这首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悟文中人物形象。古诗中,天真烂漫的小牧童,是孩子们喜欢的: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时的情景,是那样自在神气!捉蝉时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我教学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在教学中就这一点,我处理的还不到位,没有完全把学生带入这样的情境中。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推荐第9篇:《村行》全诗译文及赏析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释

⑴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

⑵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

⑶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⑷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

⑸原树:原野上的树。原,原野。

译文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

创作背景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得罪了宋太宗,贬官商州,任商州团练副使。在王禹偁的“商山五百五十日”里,曾写下二百余首诗,占其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许多艺术水平较高的诗都作于此时。王禹偁的代表作《村行》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作于淳化三年。

赏析:

《村行》是北宋诗人王禹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古代文人被贬谪期间,难免情绪抑郁,但却摆脱了案牍之劳形,可以纵情流连于山水胜景之中,而偏远之地,美丽的大自然最能安顿迁客的心灵。商州的自然美景带给王禹偁极大的抚慰,他曾在《听泉》诗里自嘲说:“平生诗句是山水,谪宦方知是胜游”。时间久了,一方山水之美也就渐渐融化在他那颗诗心里,化作人与自然相谐的动人诗篇。这首诗是他与商山的自然风景进行心灵对话的艺术结晶。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颔联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诗人迷恋山间那份宁静,然而暮色已悄然降临,还是且行且回。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诗人看见了: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很是眼熟。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满目山川,清晖娱人,宦途失意的异乡人却有家不得归,此情此景,真的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推荐第10篇:李白乘舟将欲行全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全诗

篇1:经典诵读第5学期 南国花园小学校本教材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合肥市南国花园小学

贾敏编 经

第1周: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七言绝句,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如同碧玉装扮成的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柳条柔嫩轻盈,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在春风中婆娑起舞。这一片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谁精心裁剪出来的呢?就是这早春二月的风,温暖和煦,恰似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丝丝柳叶,装点出锦绣大地。

《钱塘湖春行》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上栖息,谁家新飞来的燕子衔着泥正在筑巢。繁多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

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第2周:

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个南宋时期的和尚,志南是他的法号。这首小诗写出了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尤其是诗的后两句写二月天的轻柔凉美,生动而活脱,遂成为千古名句。 《绝句》【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我系了小船,拄着藜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蘑菇 【现代】林良

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

只有雨天青蛙才来躲雨。

晴天青蛙走了,亭子里冷冷清清。 第3周:

《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所做的诗,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中,天空中烟雨蒙蒙。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了起来,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温庭筠(yún)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望江南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第4周: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今天就学习其中一首。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蝴蝶和蜻蜓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美国】狄金森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 第5周:

《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被迫分离的故事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篇2:苏教版语文四上1-4单元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

第1课

老师,您好! 【词语听写】

编织 闪耀 创造 智慧 浸透 波涛 朝霞 崇高 祝愿 塑造 茁壮

辛劳

涌起

衷心

地北天南古今中外编写由衷

初衷无动于衷 项链

疲劳

任劳任怨 【基础知识】

1.词语搭配。

崇高的事业 飞速地前进 铺设大道 明亮的阳光 金灿灿的向日葵 创造财富 一片黄叶

远大的理想 幸福地开放 塑造人才 发亮的汗珠 沉甸甸的稻穗儿 创设情境 一股香气 2.多音字:

铺 (铺路 店铺) 朝(朝阳 朝代)

3.组词。

偏(偏心)泡(水泡)洼(洼地)涌(波涛汹涌) 编(编织)袍(紫袍)桂(桂花)通(通过) 遍(遍地)抱(拥抱)娃(娃娃)勇(勇敢)

霞(云霞)浸(浸透)烦(烦恼)评(批评) 假(请假)侵(侵略)项(项目)坪(草坪) 4.照样子写词。

ABCC式:白发苍苍 凉风习习笑语盈盈 生机勃勃 书声琅琅 喜气洋洋 小心翼翼

四字并列:阴晴圆缺 悲欢离合 喜怒哀乐 酸甜苦辣 笔墨纸砚 衣食住行 亭台楼阁

赞美老师的成语:废寝忘食 呕心沥血 夜以继日 谆谆教诲 孜孜不倦 5.近义词:

崇高----高尚浸透-----渗透茁壮-----健壮祝愿----祝福

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6.反义词:

开放-----凋谢前进-----倒退

7.造句:每当??就??:

8.课文内容

?《老师,您好!》这是一首现代抒情诗,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诗中“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和“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这两句诗最能体现老师工作的崇高。诗歌把老师比作春蚕,我想把老师比作园丁、蜡烛、铺路石。

?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描写、赞美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另一条是孩子们对教师的无限感激和真诚祝福。

?“昨天”“今天”“理想”这是两个比喻句中的词语,诗句中“昨天”指过去的历史。“今天”指现在;“理想”指未来。诗人用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历史,现状和未来,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走向幸福的明天。

?“春晖”:比喻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朝霞”:比喻教师的教学像早晨的霞光,给学生带来光明、美好的一天;“春蚕”:比喻辛勤的老师;“理想的丝线”:比喻教师心情劳动的工作成果;“甘露”:比喻教师付出的心血;“茁壮的新苗”“幸福开放的鲜花”:比喻幸福成长的学生。 【积累应用】

1.描写山水的诗句:

①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③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④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⑤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老师,您好!》中,老师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读了这首诗,我想对老师说:“(老师,你真伟大!)。” 3.选词填空

文思敏捷 聪明过人 青出于蓝 桃李争妍 后继有人 一鸣惊人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①王小芳是个(聪明过人)的孩子。

②他平时不声不响的,可在这次联欢会上的表现真是(一鸣惊人)。 ③班会课上,班主任徐老师自豪地说:“我们班人才济济,竞争激烈。(文思敏捷)的小作家张雨晴下笔如有神,(聪明过人)的速算能手刘泉敢跟计算机较量??我看到这(桃李争妍)的班集体,为建设北上海(后继有人)而感到高兴。但愿那些默默无闻的同学能(一鸣惊人),也让同学们刮目相看。”听了老师的话,我暗下决心,一定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对老师的称谓:园丁蜡烛春雨孺子牛先生慈母春蚕 【阅读训练】

①在昨天与今天之间( ),在(

)和(

)之间架起金桥。啊,教师的事业多么(

)!

②用真理和( )把人才塑造,让()和()在心灵闪耀。啊,教师的事业多么( )! 【习作练笔】

1.仿写赞美老师的诗句。

第2课

但愿人长久

【词语听写】

做官

品尝

观赏

思念

埋怨

虽然

宽慰

吟诵

情绪

头绪

悲欢离合

十全十美

悲观

睁眼

缺口

缺席

宽广

宽阔

心绪不宁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思绪万千眼睁睁

虽败犹荣【基础知识】

1.词语搭配:

茁壮的新苗

衷心地祝愿

涌起波涛

柔韧的梳子

古今中外的名著

创办学校

美好的感情

热烈地祝贺

怀念过去

成熟的庄稼

弯曲的羊肠道观赏明月

2.多音字:

埋(埋怨埋没 )转(转念转盘)

3.组词。

累(积累)

磨(折磨)

眉(眉毛)

君(君子)

垠(一望无垠)

镜(镜子)

螺(田螺)

麻(芝麻)

媚(明媚)

群(群众)

银(银河)

境(边境)

未(未来)

愉(愉快)

挣(挣脱)

诤(诤言)

蔚(蔚蓝)隐(隐约)

末(期末)

渝(渝州)

争(斗争)

睁(睁眼)

慰(安慰)瘾(过瘾)

4.照样子写词。

带“人”字成语:一鸣惊人 后继有人 聪明过人 百年树人

形容关系好、情意深的词语:亲密无间 情深义重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5.近义词:

埋怨----抱怨宽慰----欣慰吟诵----吟咏 心绪不宁----心神不宁 6.反义词:

长久----短暂 形影不离----天各一方

7.造句:宽慰:8.课文内容。

?《但愿人长久》的题目中:“但”的意思是只。“愿”是希望、祝愿的意思。“长久”的意思是长久地活着,心怀美好的情感。题目的意思是:但愿大家都能健康生活,美好的情感常留心间。苏轼由中秋圆月想起手足情深,分别七年的弟弟,在深深的思念中体会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理,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课文中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是先“心绪不宁”,接着“埋怨”,后来“宽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以用课文中的“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来解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用课文中的“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来解释。词中的“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婵娟”原指美好的样子,词中指美好的月色。这些词句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积极奋发的宽大胸怀。

?中秋节的夜晚,苏轼的心情是这样变化的: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积累应用】

【描写月亮的诗句】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③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④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⑤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描写怀乡思亲、送别的佳句】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描写月亮的词语】

皓月当空

月挂中天

清辉遍地

新月如眉

月光皎洁 【阅读训练】

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

、的,就像天上的月儿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①在横线上写出所缺的内容。

②在选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朗诵——( )

抱怨——( )

欣慰——( )

分别——( ) ③用“”画出与选文中最后一段相对应的内容。

④选文中作者对月亮的埋怨,实际上饱含着 之情。 ⑤第一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习作练笔】

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为什么事?当时心里有哪些想法?有条理地写下来 第3课

古诗两首

【词语听写】

海螺眉毛

溪流峡谷君子 【基础知识】 1.词语搭配:

美妙的音乐

美好地祝福

珍贵的杯子

美丽的野菊花

红通通的高粱

美丽的花朵 篇3:1-6年级古诗汇编及译文

1、静夜思 李白 ..................................................................................................3

2、春晓 (孟浩然) ..........................................................................................3

3、村居 高鼎 ......................................................................................................4

4、所见 袁枚 ......................................................................................................4

5、小池 杨万里 ..................................................................................................5

6、赠刘景文 苏轼 ..............................................................................................5

7、山行 杜牧 ......................................................................................................6

8、回乡偶书 贺知章 ..........................................................................................6

9、《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7

10、赠汪伦 李白 ................................................................................................8

11、草 白居易 ....................................................................................................8

12、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9

13、望庐山瀑布 李 白 ....................................................................................10

14、绝句 杜甫 ..................................................................................................10

15、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11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11

17、望天门山 唐 李白 ....................................................................................12

18、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苏 轼 ..............................................................12

19、咏柳 贺知章 ..............................................................................................13 20、春日 朱熹 ..................................................................................................13

21、乞巧 唐·林杰 ............................................................................................14

22、嫦娥 李商隐 ..............................................................................................14

23、题西林壁 【宋】苏轼..............................................................................14

24、游山西村【宋】陆 游 ..............................................................................15

2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15

26、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16

27、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16

28、望洞庭 【唐】刘禹锡............................................................................17

29、忆江南 【唐】白居易............................................................................17 30、乡村四月 【宋】翁卷..............................................................................18

31、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18

32、渔歌子 【唐】张志和............................................................................19

33、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19

34、秋思

【唐】张籍 ................................................................................20

35、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20

36、牧童

【唐】吕岩 ................................................................................21 37舟过安仁(宋) 扬万里 ........................................................................21

38、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22

39、诗经·采薇(节选) ................................................................................22 40、春夜喜雨 【唐】杜甫..............................................................................23

4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23

42、天净沙·秋 【元】白朴 .........................................................................24

43、七步诗 【三国·魏】 曹植 ...................................................................24

44、鸟鸣涧 【唐】 王维体裁:【五绝】 ...............................................25

45、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之涣 .............................................................25

46、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26

47、《石灰吟》【明】于谦........................................................................27

48、竹石 【清】郑燮xiè ................................................................................27

4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27 50、己亥hài杂诗【清】龚自珍 ...............................................................28

51、浣溪沙【宋】苏轼..............................................................................29

52、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29

1、送别诗── ..................................................................................................30

2、咏物言志诗── ..........................................................................................30

3、描写春天的诗── ......................................................................................30

4、描写童年的诗—— ......................................................................................30

5、描写秋天的诗—— ......................................................................................30

6、描写思念家乡的诗——..............................................................................30

7、写景诗── ..................................................................................................31

8、联想诗: ......................................................................................................31

1、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1、举:抬。

2、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5、思:思念

6、疑:好像。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①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早晨的来到。

③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④夜来:夜里。

【译文】

春日酣梦不知不觉到了早晨, 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 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雨声, 感叹不知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

3、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1.拂堤:形容杨柳枝条很长,下垂着,像是抚摸着堤岸。

2.醉:作动词用,即迷醉于。

3.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的雾气。

4.纸鸢:鸢:一种鹰;纸鸢即风筝。

【译文】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4、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⑷ 欲:想要。

⑸ 捕:捉。⑹ 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5、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爱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 ⑥头:上方

【译文】

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6、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解】

1、荷尽:荷花枯萎。

2、擎雨盖:托住雨珠的叶子。盖:伞,诗中比喻荷叶。

3、菊残:菊花凋谢。

4、傲霜:不怕风霜。

5、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6、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第11篇:行家规尽孝道

行家规,尽孝道

每一个成功的家庭都有家规,每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也都离不开孝道。清朝名臣曾国藩将持家教子归纳为:“勤、孝、俭、仁、恒、谦。”《尚书》云:“奉先思孝。”就是说,侍奉先祖首先要想到尽孝,想父母所想,急父母所急。如果想都没有想到,那又怎么谈得上做到呢?所以心中无论装有多少事、多大的事,总应有一块是留给父母的,这就是做子女的本份。 孝是德行的根本,教化就从这里开始。中华民族对家庭的安宁、社会稳定的向往,是百业兴盛的基础和柱石。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的美德万古相传:刘恒是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民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从古至今,像这样让人传颂的经典故事数不胜数。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可以是一桌山珍海味,也可以是一碗家常手擀面。可以是大洋彼岸的一封家书,也可以是近在咫尺的一句问候。可以是来自法国巴黎的一件名衣,也可以是来自街边小店的一件布衣。无论我们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无论这种方式是丰厚还是微薄,只要是向父母献上一份孝心,那么这种感情都是无比珍贵和美好的。

我坚信每一个孝顺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诺言,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有朝一日,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人们忘了,忘记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

,忘了生命本身就有不堪一击的脆弱。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在回答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时是这样回答的:“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语出惊人,发人深思。

(生命两端往往是不平等的,1岁的孩子把牛奶打翻了会被原谅,而80岁老人任性把水打翻了,大家就会有责备。1岁的孩子不愁没人喂养,80岁的老人却担心没人赡养。孩子怎样成长,老人就怎样退化,他们没有“痴呆”,只是回归孩子的状态。当他们忘记往事,忘记如何吃饭,忘记如何说话的时候,请耐心等待。)因为父母已经到了要子女孝敬的年纪。此时,他们无论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越来越需要子女的帮助,而这种孝敬并非全都可用金钱或雇个保姆来替代的。商机错过了可以重来,而失去父母健在的孝敬机会,那将时不再来,抱憾终生。

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我们可曾记得,是谁教会了我们咿吖学语?是谁用甘甜的乳汁辛苦地哺育我们?又是谁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换来了我们成长着的生命?是父母。古语道: “百善孝为先”, 孝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是全球乃至全社会、各个文化道德中永恒的经典主题,不论古今、中外,人同此心。从孝出发,才能家和万事兴,才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今社会中,才能扮演好在单位,在整个集体中的角色,有集体责任感,为单位的蓬勃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朋友们,让我们从身边的家庭做起,从身边的父母做起,让我们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吧。家,永远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孝,是无法复制的情怀,是无法重现的幸福,是活在当下的责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永远记住家规的存在,永远铭记孝道的无价。

第12篇:“山”行教案

“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独体字山和山作为偏旁时的写法。

2.通过观察练习,掌握“岭、峰、岗、崩、岔、峦”六个字的特点并能规范书写。

3.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受到书法文化的熏陶。

4.向学生渗透互相谦让、团结合作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山字旁在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汉字中的书写特点和结构规律。

教学难点:山字旁在不同结构的汉字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齐背自编《写字歌》: 提笔就是写字时,

拿起笔,要牢记: 手一寸,胸一拳, 眼一尺, 头摆正, 肩放平,腰挺直, 腿并排,足要安,

端端正正学写字,

堂堂正正来做人。

一、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不仅背得熟练,而且坐得端正,看来大家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相信这节课一定会把字写得更加漂亮。

师:老师先来考考大家,请看这些字,你认识哪几个?(出示甲骨文、金文、小篆、印篆、隶书、行书、草书7种字体的山字)

生:上面两个是个山字。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看起来像是山。

师:这是我国最早的汉字,它是用线条来描画事物的形状,叫甲骨文。

生:下面这几个也是山字。

师:对,其实上面这些字都是山字,分别是金文、小篆、印篆、隶书、行书、草书的山。老师也想来写一个“山”字,(板书:山)你知道这是什么体的吗?

生:楷体。

师:加上这个楷体的山,汉字发展演变的几个阶段就完整了。汉字从甲骨文演变到现在的简化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线条越来越简单,造型越来越美,可以说每个象形字都是一个故事,我国的文字真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山中走一走,感受大自然及书法艺术的美。(补充板书:“山”行)、

二、读山(读贴)

(一)观察独体字“山”

1.比较“山”

师:山字看似简单,只有三笔,但要写好它可不容易,仔细观察一下,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

生:它的竖画长短不一样,中间的竖长,写在竖中线上,边上的两个竖较短。

师:你观察真认真,这三个竖就像几座山一样高低起伏。

生:三个竖画之间的距离相等。 师:这叫均衡美。

生:竖折写出坡度,就像人往上爬一样。

师:写出坡度这个字就写活了。 生:右边的竖要出头。

师:这样整个字更稳,在动中求稳,达到书法艺术很高的境界了。

2.总结规则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非常好.老师为大家总结一下,课件出示,齐读:1中竖直直居中线;2竖折上斜有坡度;3右竖向内略出头;4中右左竖依次矮;5三竖等距平衡美。

3.在手中写“山”。

师:同学们,其实山字的奥妙就在我们的手中,你发现了吗?赶快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内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的手就是一个山字。

师:对呀,大家看,我们的中指就好比山的中竖,大拇指就是它的左竖,而小手指就是右竖,既对称又平衡。来,咱们一起在手里写山。

(二)观察带山字头的合体字

1.观察偏旁“山”: (1)山字旁的写法

师:山字作为独体字,横竖安排它说了算,可是山字和其它字组合时,它却发生了变化。请看大屏幕,上面这行是(左右结构),下面这两行是(上下结构)。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的眼力,给你5秒钟的时间观察,看看在这些字中山字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生观察)

师:你发现了吗?

生:上下结构的字中山变得扁了,变矮了。板书:扁,矮 生:坡度不明显、中竖变短。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左右结构的字中山变得窄了。板书:窄 生:山字旁写在田字格的左上部。 (2)举例体会,渗透育人。

师:那山字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如果还像原来一样写行不行?(故意写个上大下小的“岗”字)

生:不行。这两部分是一个整体,小的要让一让大的。

师:同学们这个说法还真有道理,真是主动避让有礼貌,巧妙穿插很友好(向中靠)。其实我明白了写字和做人一样,不能随心所欲,和他人相处还要学会互相谦让,团结合作。

2.观察合体字:

师:同学们看出了山的变化,可是,要想写好这些字,仅仅写好一个山字是不够的。我们来观察一下剩下的部分,看看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岭和峰的撇捺要伸展。 师:撇捺伸展方显美。板书:岭

生:峰的三个横要距离相等地,竖是悬针竖。 师:三横等距悬针竖。板书:峰

生:岗左边的竖是垂露竖,要写得方方正正的。 师:方方正正垂露竖。板书:岗

生:崩的下面是个朋,左过的月写得小,右边的月写得大一点。 师:你真会比较,它的下面是个左右同形的字,这样的字写时要注意左小右大互谦让。板书:崩

生:岔上面的八字头写得撇低捺高。 生:里面的刀字的竖要向左斜。

师:这一点很重要,这样写这个字就是不呆板了。正是撇低捺高折左斜。板书:岔

生:峦上面的横要写得长一点。

师:横平竖直端正美,同学们读帖的能力真的是越来越高了。板书:峦

【评:俗话说:“写字没有巧,笔画安排好。”汉字的笔画安排、间架结构排列的平正、匀称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刘老师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山作为偏旁时,应该怎样写?这既强化了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同时还向学生渗透了品德教育。】

三.写山(临贴)

师:刚才,同学们在分析得很透彻,相信你们在纸上一定会写得更好。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第二步临帖。写之前,先来说一说写字执笔姿势: 手一寸,胸一拳,眼一尺, 头摆正,肩放平,腰挺直,腿并排,足要安。保持这个姿势,在练字纸上每个字写两遍,写的时候心里要想着这些规则,而且每写完一个字都要对照字帖找出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争取下个能写得更好。(配乐,师巡视指导,个别纠正。)

【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刘老师指导学生写字的正确姿势,强化写字习惯。】

四.评山、改山。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写得特别投入,都不忍心打断你们了,但是咱们还是要停下来看看自己的字写得怎么样?下面我们就来评一评自己写的字。

课件出示评价要求:

(1)字有没有写正确? (2)字写得是否整洁? (3)笔画写得好不好? (4)字的间架结构是否合理? (5)整体感觉怎么样? 1.自评

师:首先自评,对照评价标准,一条一颗星,看自己做到几条,能得几颗星。

2.组评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评一评刚才写的字,看看你能获得怎样的评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写得最好的同学,他就是我们今天这节写字课上的“写字小巧手”。

师:谁的作品都得了五颗星?祝贺你们,没有得到五颗星的同学也不要气馁,咱们课后再加把劲,争取下次也得五颗星。

3.展示评议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字展示给大家看?

师:谁来评一评,哪个字写得好?哪个字还不够好?

生:我觉得岔写得特别好,上面的八字头写得撇低捺高。(老师用红笔圈出)

生:我觉得山写得好,写出了三个竖的高低变化。(老师用红笔圈出)

师:还有哪个字不够好,谁来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峦的结构不太好,山字底写得太大了。(教师用红笔现场批改)

师:这样一改就好看多了。

师:同学们,这就是学习,我们在夸奖他人的同时,吸取他的优点,在指出缺点的同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评:对学生进行写字评价,是对训练情况的定性反映。教师列出的评价标准为学生找到了评价标准的点。采用自评、组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写字起到了直接促进的作用。】

4.修改

师:请同学们对照这五点要求,再来修改自己的字,每个字写一遍,力争比前面的都好。

5.再展示评议。

师:谁愿意把自己修改过后的山字给大家看看。

师:老师发现咱们同学修改过后的山字更加高大挺拔了,其它字也更规范美丽了,进步很大。

师:下面隆重地推出我们这节课上的“写字小巧手”,恭喜你们获得了“写字小巧手”光荣称号,你们的写字档案袋里又多了一份荣誉。

师: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写字小巧手的作品?展示欣赏。 师:他们的字写得真漂亮,课后可以向他们请教一下。 【评:通过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深刻地明白了自己的缺点,再进行改正,会将此字写得更加端正美观,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

6.其它山字旁的字

师:在我们学过的字中,还有很多带有山的字,回忆一下有哪些? 生:峻、峭、崇、嵩、岩、仙

师:咱们可以运用所学的规律练习这些字,只要我们找到规律,持之以恒地练习,我们一定能写一手正确、规范、美观的字。

【评:拓展性的出示带有山字旁的字,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方法自主练习,真正做到了扎实于课内,拓展于课外。】

五、赏山

1.欣赏山景

师:写累了,我们来放松放松,欣赏一下山景。(课件播放各大名山的图片,少音乐伴奏)最后停留在四幅有代表性的图片上。

师:泰山巍峨雄壮,华山秀美险峻,庐山云雾缭绕,桂林山水相映生辉,大自然中的山真是千姿百态的。

2.欣赏书法

师:一个简单的山字,在历代书法家的笔下也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课件出示)看,这是颜真卿的楷书——欧阳通的楷书——王羲之的行书——黄庭坚的草书。

师:在这些山中,你对哪一个情有独钟?为什么呢?

生:欧阳通的山写得很潇酒,就像一名英俊的战士一样高大挺拔。 生:王羲之的山很精神。

师:很有神韵,真是气韵生动,笔断意连。 生:颜真卿的山就像泰山一样雄壮。

师:是呀,颜真卿为人忠厚,诚挚,他写的字和人一样,真是字如其人。

生:黄庭坚写的山就像是一幅画,有山有水。

师:他把大自然的美景与书法融为一体,真是出神入化。这些书法家写的山字美不美?

生:美! 师:是啊,这些山有的端庄秀丽、有的雄浑大气、有的行云流水,有的酣畅淋漓,在变化当中体现了汉字的美,这就是中国书法的魅力。

【评:本环节为一亮点,教师巧妙地将祖国的“山”景与名家的书法“山”字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书法无穷魅力,提高了学生对书法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3.拓展

师:其实书法艺术不仅表现在纸上,也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看,这是什么标志?(出示山东电视台的台标。)

生:它是山东电视台的台标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它是由山字变化而来的

师:书法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让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不断发现美,创造美。

【评:此环节与上一教学环节紧紧相扣,由书法家所写的“山”字演绎到山东电视台的标志,突出书法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正应了那句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四、总结 1.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读山、写山、赏山中找美,悟美,创造美,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学会了山的写法。

生:我学会了山作为偏旁时怎么写。

生:我觉得书法家的字写得真漂亮,我也要好好练习。 师:说得真好。 2.总结

师: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真是不虚此行啊!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望大家课后继续徜徉在书法艺术的殿堂里,品味汉字的方正之美,做一个笔正、心正、身正的人吧!

【评:教师将本课的教学环节引领学生进行了概括,发散性的思维让学生充分说出本课的收获所在。总结性的语言将精深的书法艺术联系到了做人的道理:笔正、心正、身正。】

[总体点评] 写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方面,一直被老师有所忽略。因为它没有系统的教材,没有现成的模式,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本节课教

学设计新颖,刘老师按照入山——读山——写山——评山——改山——赏山——拓山这一线索来安排各个环节,因此课题定为《 “山”行》,融入书法和语文的双重含义。尤其在“读山”这一环节中,采用比较的方法,找出写好“山”字的各条要令。对于山字旁的字,则进行归类教学,先观察山字旁的写法,再细看每个字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每个字都编了一句顺口溜便于理解记忆。在指导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逐步提高读贴的能力。同时,结合字的结构对学生进行互相谦让、团结合作的思想教育。对于其它山字旁的字,课堂上只是蜻蜓点水地带过,写字课上只要把方法学会了,练起字来就事半功倍了。本堂课的设计,尽量使写字的指导与书法文化的熏陶融为一体,努力创设一种浓郁的书法氛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既避免了写字课的枯燥无味,又使学生产生兴趣,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写字,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反思:

在学校举行的写字教学研讨会中,我执教了《“山”行》一课。可能因为几年来我一直担任学校的书法校本课程,本学期又负责为全体老师指导钢笔字,为此曾经查阅了很多资料,这在无形中帮了我的忙,使我对写字教学有较深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本堂课的设计,尽量使写字的指导与书法文化的熏陶融为一体,努力创设一种浓郁的书法氛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既避免了写字课的枯燥无味,又使学生产生兴趣,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写字,提高审美情趣。

本节课将课题定为《 “山”行》,融入书法和语文的双重含义。另外,在板书设计上,也是按照“山”字的造型来设计,使本堂课处处不离“山”。在写山部分中,我重视教师的范写,重视写字与执笔姿势的指导与纠正,同时配以优美的古筝曲,在这样的环境中写字是一种享受。写后采用自评、组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在评价时给予学生明确的评价标准,让他们知道怎样评价判断字的好坏。改山环节让学生对自己字的优缺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进行修改,就是画龙点睛之笔了,效果特明显。最后,学生谈收获,真正做到了“不虚此行”,与课题相呼应。

讲完课后,领导和老师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我深知这是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其实由于时间太仓促,课背得不是很熟练,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有待改进提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课件制作不够精致。由于自身计算机水平有限,平时又不常制作课件,到了真正用的时候,才发现以前学的那点知识都忘光了,根本不够用,真是心用余有力不足。讲完课后,我又针对课件中的缺陷,作了相应的修改,不懂的地方通过各种方式终于弄明白了。真是吃一暂长一智呀。

二、写字指导有待探索。虽然自己写的字还过得去,但写是一回事,指导学生又是另一回事,在这方面,我还缺少经验,有待在以后的写字教学中继续研究,不断提高。

三、评价不到位。不管是我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学生对字的品评都不如人意。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多向其他教师请教,提高自身能力和学生写字水平。

第13篇:山行说课稿

山行

一、说教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山行》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三、说教法、学法:

1.话激趣,营造气氛。2.握方法,主动学习。

3.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秋天已经悄悄得来到了我们身边,睁开你明亮的眼睛看看,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播放课件) 生交流。

师小结:秋天,天蓝得像蓝宝石一样透亮,让人神往。菊花怒放,千姿百态。树叶呢,有的黄了,像缀满了金子,有的红了,红得像火一样,有的仍旧青翠,显得很顽强„„多么迷人的秋色啊!在古代,诗人们为秋天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今天,我们学的《山行》就是其中精彩的一首。

1.板书:山行,读题,猜猜山行的意思。释题:在山上行走。 2.简介作者: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第三步、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出示学习指导:

①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②动一动: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③想一想: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画出这些景物。 第四步、自学古诗。(给予一定的时间)

(1)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2)合作学习,完成自学的任务。 (3)自学反馈,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我会读_____我知道_____我不明白_____ 第五步、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1、诗人杜牧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这么多

美景!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吧!随范读跟读古诗 (出示图片,出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秋,诗人杜牧坐着的马车慢慢驶来„„此时,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①时值深秋,阵阵秋风向你吹来,想象一下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站在山坡上的你会有何感受?诗人用哪个字准确地写出了这种感受?

( 深秋,天气寒冷,山上草木一片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所以称“寒山”。) ②在你的面前是一条石头铺的小路。(理解“石径”:石头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借助课件理解“斜”:曲折)

③此时仰望蓝天,是什么感觉?感觉白云怎么样?人家在什么地方?(和你想得一样吗?出示插图)

④读读这两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⑤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诗。

谁愿意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你对诗句的感悟?

(2)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美丽的秋景让人陶醉,诗人也不得不停车驻足观看。诗人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春天的花什么样?(欣赏春天的花的图片) ③春花是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却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欣赏秋天的红叶的图片)

同学们,欣赏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有感情地读后两句) ④理解重点字的含义 爱:舍不得 坐:因为

⑤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

⑥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千古佳句吧。 第六步、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1)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2)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3)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第七步、小结延伸:

1、试着唱一唱歌曲《山行》

2、小结: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第14篇:山行说课稿

山行

一、说教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山行》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三、说教法、学法: 1.话激趣,营造气氛。

2.握方法,主动学习。 3.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秋天已经悄悄得来到了我们身边,睁开你明亮的眼睛看看,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播放课件)

生交流。

师小结:秋天,天蓝得像蓝宝石一样透亮,让人神往。菊花怒放,千姿百态。树叶呢,有的黄了,像缀满了金子,有的红了,红得像火一样,有的仍旧青翠,显得很顽强??多么迷人的秋色啊!在古代,诗人们为秋天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今天,我们学的《山行》就是其中精彩的一首。

1.板书:山行,读题,猜猜山行的意思。释题:在山上行走。 2.简介作者: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第三步、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出示学习指导:

①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②动一动: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③想一想: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画出这些景物。

第四步、自学古诗。(给予一定的时间)

(1)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2)合作学习,完成自学的任务。

(3)自学反馈,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我会读_____我知道_____我不明白_____ 第五步、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1、诗人杜牧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这么多

美景!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吧!随范读跟读古诗

(出示图片,出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秋,诗人杜牧坐着的马车慢慢驶来??此时,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①时值深秋,阵阵秋风向你吹来,想象一下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站在山坡上的你会有何感受?诗人用哪个字准确地写出了这种感受?

( 深秋,天气寒冷,山上草木一片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所以称“寒山”。) ②在你的面前是一条石头铺的小路。(理解“石径”:石头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借助课件理解“斜”:曲折)

③此时仰望蓝天,是什么感觉?感觉白云怎么样?人家在什么地方?(和你想得一样吗?出示插图)

④读读这两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⑤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诗。

谁愿意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你对诗句的感悟?

(2)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美丽的秋景让人陶醉,诗人也不得不停车驻足观看。诗人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春天的花什么样?(欣赏春天的花的图片)

③春花是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却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欣赏秋天的红叶的图片)

同学们,欣赏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有感情地读后两句)

④理解重点字的含义

爱:舍不得

坐:因为

⑤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

⑥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千古佳句吧。 第六步、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1)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2)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3)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第七步、小结延伸:

1、试着唱一唱歌曲《山行》

2、小结: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篇2:山行 说课稿

山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山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诗里写了石径、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而是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枫林热烈蓬勃的景象赞美枫叶的顽强,从而表现自己学习枫叶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决心。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中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学习这首诗中所赞叹的枫叶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及要求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理想的课标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意境。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让学生朗读,能自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

面;

2、通过了解诗意及我的补充材料,引导学生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感悟枫叶

的精神,从而学习枫叶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意,想象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难点在于让学理解诗人的情感及枫叶的精神。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这堂课中,我主要是采用反复诵读法、想象体验法、品评赏析法,此外,我还通过适时的为学生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能对古诗有更深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这首古诗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分五个环节)

(一) 介绍诗人,导入诗文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说出他们对诗人的认识,我再进行补充小结,以便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紧接着就可以导出诗文:同学们,我们了解了诗人杜牧,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山行》,接着就可以解题:行是什么意思?那山行呢?

(二)初读古诗,学会吟诵

在古诗学习中,吟诵是一个重点,而且五年级学生也已经有一定的学能力,所以这一环节的初读我的要求是学生能读准字音,有一定

的节奏。在这一环节里,我分三步实现我的目标: 第一步、先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在这一环节里,我会以指名读、学生评的方式检查字音并纠正,还可以引出第二步:对,同学们觉得他读得好是因为他注意了停顿节奏,以前我们也学过古诗的停顿节奏,那谁能来试试加上停顿符号,并读出来?紧接着就可以以指名读、齐读的方式进行吟诵的初步教学。

(三)再读想象,体会情感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朱光潜也说过,每首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当情景相生而又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意境。所以, 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让学生自己自己想象意象,加深印象,再加以情趣引导,从而让学生悟出诗的意境。

在这一环节里,我又分为三个部分:

1、想象整体画面,理解诗意

在这一部分里,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诗意,想象整体画面,我会先引导学生理解“寒山”、“霜叶”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因为“生”字是古今异义词,所以我会直接告诉学生它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我会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体会诗中的画面,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这个问题的设置,既是为了便于我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情况,也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

2、体会前两句诗,想象美景

在引导学生体会“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两句诗时,我重点通过抓寒、斜、生处等字词来引导学生生体会意象美。 在理解“生处”时,我会设一问:同学们,有的版本印成“白云深处有人家”,你们觉得“生处”和“深处”哪个更好,为什么?可以先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看看。 之所以设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希望学生能通过自主对比思考、合作探究的方法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生处”所描绘出的动态美,从而能理解前两句诗描绘的意象美的目的。

在同学们理解诗中意象美的基础上,我将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诗呢? 然后就势告诉学生读诗的方法:我们在读古诗时就应该这样边读边想象,读出诗句中的画面。

3、学习后两句诗,感悟情感。

在学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时,我主要是要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枫林的喜爱。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首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刚才,同学们说出了看到的美景,老师也觉得美,可是,最令诗人心动的是这幅美景吗?现在就请同学们仔细读后两句,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重点抓“晚”、“坐爱”、“红于”这些关键字词体会枫林风景之美及诗人的喜爱之情。在学生理解

诗人对枫林美景的喜爱之后,我在指导朗读:作者是如此的喜爱这片枫林,那他会如何吟诵这两句诗呢? 顺势可以交给学生吟诗的另一要点:不仅要读出我们看到的画面,还要读出我们的感情。

(四)品读末句,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理解诗人喜爱枫叶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它美,更在于诗人敬佩它顽强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通过设问引导,材料补充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

首先,我问学生:读完《山行》,我们感受到了寒山、石径的美,也看到了白云人家的美,可是人都不曾停留;二月花也很美,可诗人独爱霜叶,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然后,我通过让学生想象对比普通霜叶和枫霜叶的不同,问学生:你觉得诗人在赞美一种什么精神?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能自主思考,并且对枫叶的顽强有更深的理解。

在学生得出枫叶顽强的结论后,我会补充一段诗人的材料,然后问学生,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赞美霜叶吗?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写诗意图不仅是为了赞美霜叶,也是为了激励自己。

(五)小结拓展,学习枫叶

在这一环节中,我总结了这首诗的,并联系生活,希望学生能喝枫叶一样顽强,面对困难不低头。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在这一课中,我主要是按让学生从理解景到理解情逐步拓展的顺序来开展的,所以我的板书也同样是体现这样的思想。 山行

——杜牧 唐

眼中景 心中情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感觉美

枫林、晚、霜叶、红 停车、坐爱

霜叶红于二月花 钦佩、向往 2008110140 唐海妍篇3:山行说课稿

山 行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杜牧的《山行>》,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说教材:

杜牧的《山行》是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其主题是秋日撷菊。这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这首诗的教学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积累,二是朗读背诵,三是诗歌赏析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说教学目标: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古诗的相关知识。

2、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3、结合注释,抓住关键词句赏析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文字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找学生背诵已学过的杜牧的诗作: 1 生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生2《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同学们,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生:是春季的景象。

师: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生:从“清明时节雨纷纷” ,“牧童遥指杏花村”, “千里莺啼绿映江”。 师:是的,诗人的这两首诗歌,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了春天杏花盛开,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那么,诗人笔下的秋天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自学提纲: 1.查阅资料,简介作者。

2.初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尝试把握节奏。 3.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4.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资料,合作互助,理解诗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三、展示汇报:(学生展示汇报,老师适当点拨) 1.学生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颂。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在诗歌创作上与晚唐另一位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杜牧的诗作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 师:深秋的一天,杜牧骑着马,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的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那么,他在山中行走,都看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来读读、说说、品品吧。

2、找生朗读,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及时点拨:

古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包括绝句和律诗。绝句都是四句一首,以五言、七言为主,称五绝、七绝。刚才同学背诵的《清明》、《江南春绝句》以及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山行》都是是七言绝句。七绝,一般是第

一、

二、四句末字押韵。《山行》的第

一、

二、四句末字的“斜、家、花” 应押“a”字韵,所以“斜”在这里应读“xiá ”。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的划分一般是“二二三”,这样读起来整洁响亮,朗朗上口,抑扬顿挫。

我们按要求再来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美感)。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资料,合作互助,理解并掌握重点字词,理解诗文大意。找学生展示, (师点拨强调) (1)重点字词:

山行:在山上行走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

斜:(xiá)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知的意思

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3 红于:比??更红,

(2)理解诗意:

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诗歌的大意我们已有所了解了,现在我们再来用心读读好吗?(要求:要读准节奏,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美感。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朗读形式可以多样化:先自由朗读,再齐读,再找学生个别读)(老师评价点拨)

四、赏读课文,体会意境美:(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明确,老师适当的点拨指导)

(一)、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说说

如:

1、“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2、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3、这句中的“ 晚”字用得无比精妙:(1)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2)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3)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4、“红于”写出霜后的枫叶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假如,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 (学生发挥想象,小组内交流后展示。)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铺成的小路,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漫山遍野的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令人精神勃发。

(三)、朗读背诵。

(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并背诵,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可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五、合作探究:(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明确,老师适当的点拨指导)

1、你认为《山行》中那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并且千古传诵?为什么?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且千古传颂。因为,本句运用对比,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并且富有哲理,经霜色愈浓,磨难之后愈显旺盛生命力。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做铺垫和烘托。)

2、品味并背诵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简要说说其情调与《山行》有什么不同。(生讨论后展示,师点拨:这两首诗的情调是低沉的悲伤的思乡之情,而《山行》则是热烈的赞美秋天山间火烈的美丽之情)。

六、小结: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通过写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优美动人的秋景图。诗的前二句概括描写山行所见全景,视线由低到高;后二句,用对比的方式写近处的美好景致。这首诗歌情感独特,诗人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表现了诗人豪爽向上的精神。本诗意境开阔,富有哲理,枫叶经霜色愈浓,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人生亦是如此,磨难之后更显人生之壮美。

六、检测评价: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2、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么?为什么?

3、《山行》的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秋天之美描写得胜过春天。在你的生活体验中,是否也感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天呢?谈谈你的感受吧!(100字左右) 5篇4:《山行》说课稿

《山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xxx,我今天要说的课是《山行》,《山行》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首诗,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牧,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秋色图,通过教授这一首诗,我欲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3.理解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在教学中,我觉得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理解“晚”、“红于”等重点词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我具体的教学过程是:

一、导入课文

我们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山行》这首诗,同学们,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深入分析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转载于:山行说课稿)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探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2)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明确;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3)“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试分析它蕴含的深意。

明确:a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是傍晚之景。b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红霞和枫林互相辉映,才格外美丽。c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离去,足见喜爱之情。d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名句。

(4)“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比起其它三句,为什么人们偏爱这一句?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5)“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中,你觉得“深处”和“生处”有何不同?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6.指导朗读。

三、小结

《山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这两首诗。

五、完成课后练习三。

六、板书设计

山 行

唐 杜牧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我的说课完了,不成熟之处,请各位老师多指教篇5:山行说课稿

《山行》说课稿

马营中心学校 马玉龙

一、说教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山行》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三、说教法、学法:

1.话激趣,营造气氛。 2.握方法,主动学习。 3.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秋天已经悄悄得来到了我们身边,睁开你明亮的眼睛看看,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播放课件)

生交流。

师小结:秋天,天蓝得像蓝宝石一样透亮,让人神往。菊花怒放,千姿百态。树叶呢,有的黄了,像缀满了金子,有的红了,红得像火一样,有的仍旧青翠,显得很顽强??多么迷人的秋色啊!在古代,诗人们为秋天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今天,我们学的《山行》就是其中精彩的一首。

1.板书:山行,读题,猜猜山行的意思。释题:在山上行走。 2.简介作者: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第三步、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出示学习指导:

①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②动一动: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③想一想: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画出这些景物。 第四步、自学古诗。(给予一定的时间)

(1)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2)合作学习,完成自学的任务。 (3)自学反馈,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我会读_____我知道_____我不明白_____ 第五步、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诗人杜牧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这么多美景!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吧!随范读跟读古诗 第六步、指导朗读古诗。 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1)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2)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3)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第七步、小结延伸:

1、试着唱一唱歌曲《山行》

2、小结: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第15篇:山行 说课稿

山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山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诗里写了石径、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而是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枫林热烈蓬勃的景象赞美枫叶的顽强,从而表现自己学习枫叶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决心。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中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学习这首诗中所赞叹的枫叶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及要求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理想的课标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意境。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让学生朗读,能自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

面;

2、通过了解诗意及我的补充材料,引导学生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感悟枫叶

的精神,从而学习枫叶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意,想象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难点在于让学理解诗人的情感及枫叶的精神。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这堂课中,我主要是采用反复诵读法、想象体验法、品评赏析法,此外,我还通过适时的为学生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能对古诗有更深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这首古诗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分五个环节)

(一) 介绍诗人,导入诗文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说出他们对诗人的认识,我再进行补充小结,以便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紧接着就可以导出诗文:同学们,我们了解了诗人杜牧,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山行》,接着就可以解题:行是什么意思?那山行呢?

(二)初读古诗,学会吟诵

在古诗学习中,吟诵是一个重点,而且五年级学生也已经有一定的学能力,所以这一环节的初读我的要求是学生能读准字音,有一定

的节奏。在这一环节里,我分三步实现我的目标:

第一步、先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在这一环节里,我会以指名读、学生评的方式检查字音并纠正,还可以引出第二步:对,同学们觉得他读得好是因为他注意了停顿节奏,以前我们也学过古诗的停顿节奏,那谁能来试试加上停顿符号,并读出来?紧接着就可以以指名读、齐读的方式进行吟诵的初步教学。

(三)再读想象,体会情感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朱光潜也说过,每首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当情景相生而又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意境。所以, 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让学生自己自己想象意象,加深印象,再加以情趣引导,从而让学生悟出诗的意境。

在这一环节里,我又分为三个部分:

1、想象整体画面,理解诗意

在这一部分里,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诗意,想象整体画面,我会先引导学生理解“寒山”、“霜叶”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因为“生”字是古今异义词,所以我会直接告诉学生它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我会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体会诗中的画面,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这个问题的设置,既是为了便于我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情况,也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

2、体会前两句诗,想象美景

在引导学生体会“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两句诗时,我重点通过抓寒、斜、生处等字词来引导学生生体会意象美。 在理解“生处”时,我会设一问:同学们,有的版本印成“白云深处有人家”,你们觉得“生处”和“深处”哪个更好,为什么?可以先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看看。之所以设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希望学生能通过自主对比思考、合作探究的方法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生处”所描绘出的动态美,从而能理解前两句诗描绘的意象美的目的。

在同学们理解诗中意象美的基础上,我将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诗呢? 然后就势告诉学生读诗的方法:我们在读古诗时就应该这样边读边想象,读出诗句中的画面。

3、学习后两句诗,感悟情感。

在学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时,我主要是要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枫林的喜爱。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首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刚才,同学们说出了看到的美景,老师也觉得美,可是,最令诗人心动的是这幅美景吗?现在就请同学们仔细读后两句,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重点抓“晚”、“坐爱”、“红于”这些关键字词体会枫林风景之美及诗人的喜爱之情。在学生理解

诗人对枫林美景的喜爱之后,我在指导朗读:作者是如此的喜爱这片枫林,那他会如何吟诵这两句诗呢? 顺势可以交给学生吟诗的另一要点:不仅要读出我们看到的画面,还要读出我们的感情。

(四)品读末句,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理解诗人喜爱枫叶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它美,更在于诗人敬佩它顽强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通过设问引导,材料补充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

首先,我问学生:读完《山行》,我们感受到了寒山、石径的美,也看到了白云人家的美,可是人都不曾停留;二月花也很美,可诗人独爱霜叶,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然后,我通过让学生想象对比普通霜叶和枫霜叶的不同,问学生:你觉得诗人在赞美一种什么精神?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能自主思考,并且对枫叶的顽强有更深的理解。

在学生得出枫叶顽强的结论后,我会补充一段诗人的材料,然后问学生,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赞美霜叶吗?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写诗意图不仅是为了赞美霜叶,也是为了激励自己。

(五)小结拓展,学习枫叶

在这一环节中,我总结了这首诗的,并联系生活,希望学生能喝枫叶一样顽强,面对困难不低头。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在这一课中,我主要是按让学生从理解景到理解情逐步拓展的顺序来开展的,所以我的板书也同样是体现这样的思想。

山行

——杜牧 唐

眼中景心中情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感觉美

枫林、晚、霜叶、红停车、坐爱

霜叶红于二月花钦佩、向往

2008110140

唐海妍

第16篇:《山行》读后感

《山行》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参考!

《山行》读后感1

今天,老师带我们学了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山行》,古诗是这样写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的意思是: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漂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诗人突然停下车来,因为他要欣赏这美丽枫林的晚景,那火红的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在这一首诗中,我最喜欢这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因为这两句不仅是写诗人喜爱枫林,晚景的句子,而且还说明诗人停车的原因:是因为看到这么漂亮的晚景不舍得离去,所以诗人就停了下来,下车去看枫林的景色。你知道这美丽的枫林到底有多美吗?哦,如果你不知道,就让我告诉你吧,是因为这些被霜打过的枫叶,简直鲜艳极了,它们像一团团火在我的身上燃烧。

《山行》读后感2

我每每读到《山行》这首古诗,脑子里就会放一回“电影”: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杜牧坐在一辆马车上,马车已经来到一片枫树林,此时诗人还不知道,当杜牧拉开窗帘,因为太喜欢深秋枫林的晚景,立刻叫马车停住,欣赏起火红的枫树林来。

婷婷玉立的山峰中间有几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在白云飘荡的地方隐隐约约看见几户人家,烟囱里不时冒着烟。诗人杜牧想:我几乎看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怎么就没看到过枫林的晚景?被秋霜打过的枫叶能红于二月花,当我们生活中有了一点点曲折怎能立刻退缩呢?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读后感3

我读了两首题目都叫《山行》的诗,一首是杜牧写的,一首是姚范写的。

杜牧的诗是这样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写得是,秋天到了,杜牧坐着马车去山上看风景,走在石头小路上,看着天上的白云,他想那里一定有几户人家正在做饭呢,走到一片枫林旁边,杜牧叫车夫停车,杜牧下了车,看见了霜后的枫叶,那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他喜欢极了。

姚范的《山行》是这样的,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这首诗写得是:春天,姚范去爬山,看见山边有几百道泉水像雨珠一样喷了出来,路边的绿草被春风吹得摇摇摆摆,山边的稻田里,水涨满了,秧苗像针一样地长了出来,一路上,姚范一边看着夕阳、一边听着鹧鸪鸟的叫声。

读完这两首《山行》,我发现它们的不同点有以下几点:

一、它们的时间不一样,姚范写的是春天,杜牧写的是秋天;

二、作者不一样;

三、姚范写的是下山,杜牧写的是上山;

四、景色不一样,杜牧的诗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姚范的诗里有飞泉、绿草、山田、秧苗、夕阳、鹧鸪鸟。

两首诗的相同处有:

一、写得都是在爬山;

二、作者心情都是轻松愉快的;

三、题目都是《山行》;

四、他们写的景色都有六处。

这两首诗都是写自然山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

《山行》读后感4

读了杜牧的《山行》,我感动与他对秋天的独特的喜爱,受他的感染,我也对秋天有了一份的感情。虽然还没有到晚秋,但此时的八月,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

外婆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桂树,还没走进院门,桂花的香气就扑鼻而来。我走到桂树下,踮起脚尖,闻了闻,已故浓郁的香甜就把我团团围住。两株高矮不一的桂树上开满了金灿灿的小花儿,他们紧紧依靠在一起坐在枝头,一簇簇的。

他们的笑脸引来了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它们把花儿围在中央,庆祝花儿盛开的喜事。看到这情景,我不禁和蜜蜂们一起翩翩地跳起舞来。

谁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只要你是个细心发现者,你就会和杜牧一样,爱上秋天。

第17篇:山行教案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课题:山行 二:教材分析:《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3、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五、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准备:课文朗读,相关图片 八.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 九.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让学生说说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2、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师:(课件出示山行图)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3、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4、全班朗读古诗

师:大家根据后面的汉字拼音表,给不会读的字注上拼音,然后大家一起朗读这首古诗。 诗中说:“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众生有异议)这个字我们平时读“xie”,但我们知道,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所以这里可按古音念xiá。

(二)品读古诗,感悟

1、初悟古诗:

1 师: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那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2、诗画结合,品读

一、二句:

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生:齐声朗读一二句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略

(围绕从“石径斜”三个字体会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用石头砌成的小路很美。)

师:从石径可以看出这条是一条用石头砌成的小路,那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这条小路是怎样的呢?

生:(弯弯曲曲的)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呢?

生:从“斜”字可以看出了

师:对了,这个“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意思。

师:那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哪儿去呀?

生:(山上)

师:诗中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生:(围绕从“寒山”感受到美) 师:为什么呢?

生:略(因为“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山上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感觉比较美等)

师: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美的吗? 生:(从“白云深处有人家”感觉到很美)

师:“白云深处”的云是怎样的?

生:(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那袅袅的白云似轻纱,似薄雾,若有若无,瞬息万变。而且在这白云深处还有什么呀?

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指名读一二句) 师:好,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生:略(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师:(鼓励同学)

3、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师:面对这片枫林他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三四句,并回答问题。

生:(这些枫叶比二月里鲜艳的花还要红。)

师:出示图片。大家瞧,从这些图片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这些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生:是

师:那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请学生回答)

2 生:(围绕是非常艳丽、千姿百态,千娇百媚,婀娜多姿回答) 师:大家能不能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呢? 生:(二月花是婀娜多姿的;二月花是多姿多彩的;二月花是姹紫嫣红的;二月花是万紫千红的;二月花是争奇斗艳的。)

师:是啊,听着你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二月花在眼前竞相绽放,真是美不胜收啊!怪不得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诗人赞美过它。你还记得有哪些诗句是赞美二月花的吗?

生:略

师:根据情况而定(一时记不起来了,是吗?没关系,老师找到了几句,咱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二月花的确是娇美、艳丽动人,可诗人眼前的枫林好似沾着露珠的红玛瑙,又仿佛山坡上飞过的一团团流火,还宛如天边绚丽夺目的朝霞,使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大家在读的时候应该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

师:诗人是多么喜爱这片枫林啊,我们还能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诗人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并思考。)

师:有了想法,可以轻轻地和同桌说一说。(生自由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从“停车”这个词中回答)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他特意把车停下来,来欣赏这片枫树林。)

师:嗯,对了,诗人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下来了。“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略)坐:因为

师:这里的“坐”是因为的意思,正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所以诗人才──停下车了静静欣赏。诗中又说到“枫林晚”,对这个“晚”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爱晚亭图片,边讲解:老师也搜集到了关于“晚”字的另一种解释。话说湖南长沙又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毛主席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不过在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这个晚字的解释,至今学者专家还存在着分歧,还有人认为是时间长的意思呢!同学们在课外可以继续调查研究,做一个小小的研究者。

师:好,大家能不能结合字的意思来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吗?大家想一下,等会我请同学来说一下。

生:略

3 师:(根据情况而定)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全班朗读整首诗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啊,我感觉到诗人已经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你再想一想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枫林,诗人会站在什么地方欣赏呢?

生:略

师:视情况引导 (诗人站得比较高:因为在山上,诗人可以把枫林看得更清楚;诗人站在枫林里,站在枫树下,会有枫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红蝴蝶,感觉很美。)

师:也许诗人仔细的端祥过每一片枫叶,也许他也远远的欣赏过这漫山的枫林,但无论走近,还是走远,无论在高处还是在树下,这枫林都让诗人深深的陶醉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陶醉的感觉。

生:齐读。

4、体会精神:

师:读着《山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可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可诗人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独爱霜叶,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霜叶像晚霞,非常美丽。)

师:可我们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霜叶的爱,不仅仅是一种喜爱,更可以说是一种偏爱,一份挚爱。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艳丽吗?

生:不是

师:那又是什么呢?

生:(因为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所以诗人喜欢它。)

师:你想想,二月花有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春晖的照耀,霜叶它有这些吗?它所有的只是萧萧的秋风,瑟瑟的秋雨和那如雪般寒冷的秋霜呀。从这儿你又能体会到点什么呢?

生:从霜叶的精神上回答(生命力顽强等) 师:现在大家再齐读这首诗,并背诵这首诗

(三)课后作业:背诵这首诗

(四)扩展知识:白居易《和杜录事题红叶》,想想在白居易这首诗中的红叶又是怎样的?

《和杜录事题红叶》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十.板书设计

山行

首联:寒山 石径斜

景色优美 颔联:白云深处 人家 颈联:停车 坐

喜爱枫叶 尾联:二月花

第18篇:山行1

《山行》说课设计之一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

三、四句。

三、四句跟

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

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19篇:山行 说课稿

山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山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诗里写了石径、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而是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枫林热烈蓬勃的景象赞美枫叶的顽强,从而表现自己学习枫叶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决心。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中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学习这首诗中所赞叹的枫叶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及要求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理想的课标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意境。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让学生朗读,能自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

面;

2、通过了解诗意及我的补充材料,引导学生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感悟枫叶

的精神,从而学习枫叶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意,想象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难点在于让学理解诗人的情感及枫叶的精神。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这堂课中,我主要是采用反复诵读法、想象体验法、品评赏析法,此外,我还通过适时的为学生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能对古诗有更深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这首古诗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分五个环节)

(一) 介绍诗人,导入诗文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说出他们对诗人的认识,我再进行补充小结,以便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紧接着就可以导出诗文:同学们,我们了解了诗人杜牧,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山行》,接着就可以解题:行是什么意思?那山行呢?

(二)初读古诗,学会吟诵

在古诗学习中,吟诵是一个重点,而且五年级学生也已经有一定的学能力,所以这一环节的初读我的要求是学生能读准字音,有一定

的节奏。在这一环节里,我分三步实现我的目标:

第一步、先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在这一环节里,我会以指名读、学生评的方式检查字音并纠正,还可以引出第二步:对,同学们觉得他读得好是因为他注意了停顿节奏,以前我们也学过古诗的停顿节奏,那谁能来试试加上停顿符号,并读出来?紧接着就可以以指名读、齐读的方式进行吟诵的初步教学。

(三)再读想象,体会情感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朱光潜也说过,每首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当情景相生而又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意境。所以, 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让学生自己自己想象意象,加深印象,再加以情趣引导,从而让学生悟出诗的意境。

在这一环节里,我又分为三个部分:

1、想象整体画面,理解诗意

在这一部分里,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诗意,想象整体画面,我会先引导学生理解“寒山”、“霜叶”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因为“生”字是古今异义词,所以我会直接告诉学生它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我会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体会诗中的画面,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这个问题的设置,既是为了便于我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情况,也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

2、体会前两句诗,想象美景

在引导学生体会“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两句诗时,我重点通过抓寒、斜、生处等字词来引导学生生体会意象美。 在理解“生处”时,我会设一问:同学们,有的版本印成“白云深处有人家”,你们觉得“生处”和“深处”哪个更好,为什么?可以先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看看。之所以设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希望学生能通过自主对比思考、合作探究的方法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生处”所描绘出的动态美,从而能理解前两句诗描绘的意象美的目的。

在同学们理解诗中意象美的基础上,我将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诗呢? 然后就势告诉学生读诗的方法:我们在读古诗时就应该这样边读边想象,读出诗句中的画面。

3、学习后两句诗,感悟情感。

在学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时,我主要是要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枫林的喜爱。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首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刚才,同学们说出了看到的美景,老师也觉得美,可是,最令诗人心动的是这幅美景吗?现在就请同学们仔细读后两句,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重点抓“晚”、“坐爱”、“红于”这些关键字词体会枫林风景之美及诗人的喜爱之情。在学生理解

诗人对枫林美景的喜爱之后,我在指导朗读:作者是如此的喜爱这片枫林,那他会如何吟诵这两句诗呢? 顺势可以交给学生吟诗的另一要点:不仅要读出我们看到的画面,还要读出我们的感情。

(四)品读末句,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理解诗人喜爱枫叶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它美,更在于诗人敬佩它顽强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通过设问引导,材料补充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

首先,我问学生:读完《山行》,我们感受到了寒山、石径的美,也看到了白云人家的美,可是人都不曾停留;二月花也很美,可诗人独爱霜叶,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然后,我通过让学生想象对比普通霜叶和枫霜叶的不同,问学生:你觉得诗人在赞美一种什么精神?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能自主思考,并且对枫叶的顽强有更深的理解。

在学生得出枫叶顽强的结论后,我会补充一段诗人的材料,然后问学生,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赞美霜叶吗?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写诗意图不仅是为了赞美霜叶,也是为了激励自己。

(五)小结拓展,学习枫叶

在这一环节中,我总结了这首诗的,并联系生活,希望学生能喝枫叶一样顽强,面对困难不低头。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在这一课中,我主要是按让学生从理解景到理解情逐步拓展的顺序来开展的,所以我的板书也同样是体现这样的思想。

山行

——杜牧 唐

眼中景心中情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感觉美

枫林、晚、霜叶、红停车、坐爱

霜叶红于二月花钦佩、向往

2008110140

唐海妍

第20篇:《山行》说课稿

4 古诗两首

一、教材简说

读了《赠刘景文》和《山行》这两首古诗,你会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建议

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一)识字写字 要求认的字可集中学习,为朗读感悟打好基础。可采取多种方式认字,如,小老师教认字:认识某个字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认字。比如,姓刘的同学,就可以教大家认识“刘”字,并把自己的名字写给大家看。再如,小组合作识字:小组讨论怎样记这些生字。比如,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做动作识记等。还可以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把认字与朗读感悟结合起来,把认字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另外,可用分析字形或用编顺口溜的方式识记要求写的字,如“风吹树枝摇,折断小枝条──枫”;“自言自语──记”。还可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检查巩固。“枝”“枫”两个字都是木字旁,要重点指导写好木字旁,注意“木”字的捺在木字旁里变成了点。

(二)朗读感悟

1.在朗读感悟之前,可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教师介绍,了解诗人的情况,再听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美。

2.学生先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再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3.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学生可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可针对学生不足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这两首古诗的大意。

4.启发想象,感情朗读;反复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完成“我会填”的练习。

(三)实践活动

课文后的小朋友说:“我还会背别的古诗,现在就背给大家听。”学着这位小朋友的样子,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四、教学设计举例 《山行》

(一)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五)指导写字

(六)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五、资料袋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写秋天的古诗

秋夕

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子夜吴歌

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灞上秋居 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小溪泛尽却山行全诗
《小溪泛尽却山行全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