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山行

发布时间:2020-03-02 17:59: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山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中“坐”、“爱”、“于”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师生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初步感受作者写作的特点。

2、精读感悟环节,通过感悟诗句重点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大意,从而感悟诗人的情感。

3、借助课堂小练笔,训练学生描写秋景。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 课下收集的有杜牧的资料。 教师: 生字卡片。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利用文中的注释,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三)“放手”自学

三、四句。

(四)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 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元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板书设计:

二、以诗解诗,让诗情画意展开

1、从刚才这句诗我们知道贾岛写诗时注重字的斟酌。其实他写诗不仅体现在用字的斟酌上,在谋篇的构思上也独具匠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出示: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老师读句子,请你想想诗句的意思。

3、指名说说这些字词的意思:

隐者:学问很深,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 言:回答,说。

4、这首诗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遍。

5、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就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悟人物形象

1、这首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平白如话,简洁易懂。但这首诗的特点不止这些,贾岛还有一个巧妙的谋篇构思是:他是用什么方法把寻隐者不遇这件事的过程写出来的呢?同学们再读,看看能发现诗中什么奥妙。

问答式(一问三答),谁问谁答? 三次回答的问题内容是什么?指名回答。 其实是三问三答,作者寓问于答,构思巧妙。

2、平白易懂的语言和寓问于答的构思充分体现了贾岛写技的高超,这首诗最妙的还在于抒情的含蓄。

作者要寻访的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3、再读诗句,想想作者要寻访怎样的人?

(1)、关于隐者:品德高洁,不肯做官,学问很深,隐居山林的人。 这首诗的隐者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采药为生,济世救人,品格高尚) 作者通过什么来表现隐者的高洁呢? 松——品格高洁,刚毅 药——济世救人,品格高洁 山——远离世俗,世外高人 云——云雾飘渺,神圣高洁

诗的抒情借助艺术形象,挺拔的青松,飘渺的白云,与云山深处的隐者的身份相符,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隐者的崇拜仰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品格和志向。

4、作者对隐者的感情从哪里可看出来?再读。 体会作者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

松下问童子——(作者爬山涉水来到,见到童子,心情愉快,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心情跌落,失望) 只在此山中——(这还不好找,萌生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更添了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5、齐读古诗。

6、背诵全诗。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1、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领悟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师恩难忘》中,田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教学方法独特,每讲一首诗都要编一个故事,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既有人,又有物,既有景,又有情,你能把这首诗也编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吗?

2、学生写作。

3、同位交流、补充

4、简评,鼓励。

五、板书设计:

寻 隐 者 不 遇

贾岛

松下 问 童子

师父呢 言师采药去

在哪采药 只在此山中

在山何处 云深不知处

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学生对隐者的理解和对诗人心情变化的体会是个难点,教学中我采用以文品人,凸显人物的风格;吟诵结合,感悟作者的情感;写作训练,让学生学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情绪。不足之处是学生读诗的感情不充沛,因而不能深刻地感悟古诗的情感,以后在教学中,我还要多注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所见》教学设计

冯卯镇中心小学 李明霞

一、教学目标:

1、认识 “骑”、“振”、“蝉”3个字,理解“林樾”、“意欲”、“鸣”、“捕”的意思。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理解《所见》中儿童活泼机灵的形象及夏天美好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悟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对生字读音、词语意思、朗读古诗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想象、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理解古诗意思从而感受人物形象。

3、借助拓展练习,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具准备:

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 教师:课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

1、看书中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走出家门,来到树林里。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阵阵凉风迎面吹拂,好不惬意。作者心情高兴,于是将自己看见的情境,即兴创造了一首诗——《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袁枚)

2、介绍作者:

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释题:

“见”是什么意思?(看见)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师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指名读生字。出示:骑、振、蝉

2、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是左形右声的字。

“蝉”:形声。从虫,单声。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指名读生字,组词。

3、学生描红。

4、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5、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读第

一、二句。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跃。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

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同学们想不想也欣赏一番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随着老师描述,想象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咦!路的那头走来一头黄牛,牛儿吃得饱饱的,正晃悠悠地走着,背上还骑着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牧童,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口里唱着响亮的山歌,那清脆、愉快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着。

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真不少,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A美美的读一读。

B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

三、四句。

(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A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理解“捕”、“闭”。)

B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C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个人读、小组读。

3、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A、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

B、美美的吟诵整首诗。(齐背、个别背。)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拓展训练

借助这首诗的意思,想象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 活泼机灵、可爱顽皮

闭 教学反思:

《所见》这首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悟文中人物形象。古诗中,天真烂漫的小牧童,是孩子们喜欢的: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时的情景,是那样自在神气!捉蝉时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我教学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在教学中就这一点,我处理的还不到位,没有完全把学生带入这样的情境中。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山行

山 行

《山行》

山行

山行

“山”行教案

山行说课稿

山行说课稿

山行 说课稿

《山行》读后感

山行
《山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山行免费 山行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