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林清玄语录(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12 21:05:5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林清玄语录

林清玄语录

1、一个人对于苦乐的看法并不是一定,也不是永久的。许多当年深以为苦的事,现在想起来却充满了快乐

2、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3、举世都在追求成功的时候,我们虽不必追求失败,对成功却要有最好的心理准备,就好像在为天的时节准备冬衣一样。

4、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

5、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动荡不能自在的来源。

6、你有想过到办公室的顶楼看一夜的星星吗?

7、我们只有一条命,要卖给识货的人。

8、许久以来,我一直在找一个理由来说明我为什么爱你,可是我找不到,因为我不能把对你的爱只限定于一个理由。

9、所有的比较都是一种执着。

10、我们建造了玻璃与水银的围墙,心窗心镜反而失落了。

11、独乐,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欢喜,有心灵与生命的充实;独醒,是不为众乐所迷惑,众人都认为应该过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适合我们。

12、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的! 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

13、关键是觉悟,人生的快乐痛苦都是觉悟。

14、在我们不可把捉的尘世的运命中,我们不要管无情的背弃,我们不要管苦痛的创痕,只有维持一瓣香,在长夜的孤灯下,可以从陋室里的胸中散发出来,也就够了。

15、每次转变,总会迎来很多不解的目光,有时甚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对顺境逆境都心存感恩,使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柔软的心最有力量。

16、感悟:万事万物就看你的心怎么想,事情的好坏无所谓,心想的好坏才可以使一个人有喜怒哀乐!想要快乐人生,心就先快乐!

17、生命是那样美好,建议大家多做深呼吸,体会空气的清新,体味事物的美好。我喝水时总会想这也许是我喝过的最美味的水,时时要保持一种爱,学会欣赏美,惟有爱和美才是心灵的故乡。

18、总有无价的东西,在我们没有到过、永远不会去、不会遇到的人那里,这是创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写作的理由。或许,一辈子也到不了;或许,一生也遇不到;但因为我们见过彩虹,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将会看见更美的彩虹。当然,在追寻彩虹的日子,我们也不会忘记每天面包出炉的时间。

19、虽然儿女像风筝远扬了,父母的心总还是绑在线上。充满爱的脸是文字难以形容的。爱,只能体会,不能描绘。

20、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

21、没有人能束缚我们,除了我们自己。

22、因缘固然能使我们相遇,也能使我们离散,只要我们足够明净,相遇时就能听见互相心海的消息,即使是离散了,海潮仍然涌动,偶尔也会记起,海面上的深夜,曾有过水母美丽的磷光,点缀着黑暗。在时间上,在广袤里,在黑暗中,在忧伤深处,在冷漠之际,我们若能时而真挚地对望一眼,知道石心里还有温暖的质地,也就够了。

23、我应该感谢的,却在说不出感谢的当时,一条河静静地流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的生命我的历史我不朽的信仰,歌在河里诗在河里希望也在河里。我知道再也用不着感谢了,我的生命正虔诚地答复这个感谢,从许许多多的变易中已经走到了不变的世界,我要停泊,然后用桨编织。当我回顾,十年,不断地胸中便有一把正气之剑,叶着自己的叶花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子 ,所坚执的也便是,生命成自己的生命。

24、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

25、安静无言并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个更深广、更澄明的所在。

26、对顺境逆境都要心存感恩,让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柔软的心最有力量。

27、所有的束缚是自己造出来的,只有自求解脱才是惟一的道路。

28、对于一个不相干的,不了解的事情,所有的言说都是自心的显现与投射。为别人心理的投射而生气,不是太不值得了吗?

29、第一流的人物看白云虽是至美,却不想拥有,只想心领神会。今生今世,情如白云过隙,物则是梦幻泡影。

30、我,宁与微笑的自己做搭档,也不与烦恼的自己同住。我,要不断地与太阳赛跑,不断地穿过泥泞的路,看着远处的光明。

31、记忆是不可靠的,遗忘也可能是美好的。文学家与科学家不同,文学家不去寻找增加记忆的魔药,而让记忆自然的留下,记在文字上,或刻在心版上,随时准备着偶然的相遇。与十年前的美相遇了,就有两次的美;与二十年前的善相遇了,就有加倍的善。

32、顺风的云像是写好的一首流浪的歌曲,而迷路的那朵就像滑得太高或落得太低的一个音符 ,把整首稳定优美的旋律,带进一种深深孤独的错误里。

33、如果内心的蝴蝶从未苏醒,枯叶蝶的一生,也只不过是一片无言的枯叶!

34、既生而为人,就要承担,安然接受人生可能发生的一切。

35、害怕失去才是痛苦的根源。

36、这么多年来,我同情那些最顽劣、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不容的人,我时常记得老师说的:在这个世界上,关怀是最有力量的。

37、让世界的吵闹去喧嚣它们自己吧!让湖光山色去清秀它们自己吧!让人群从远处走来或者自身边擦过吧!我只要用四个手掌,围成一个小小的谷,纯粹只有我们自己的风雨暗中,我们的世界里唱着一首暖暖的歌

38、人生大势成久必败,败久必成,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

39、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

40、在浩淼的宇宙的宇宙里,无边的虚空中,最大最有力量,或者最小最卑下的,就是你自己的心,没人可以让你更庄严,也没有人可以使你更卑陋,除了你的心。

41、每个人都有伤心的地方,但是每个人的伤心都不一样。

42、最好的表达是沉默,而不是语言。

43、身如流水,日夜不停流去,使人在闪灭中老去。心如流水,没有片刻静止,使人在散乱中活着。

44、父母对待儿女,虽然儿女像风筝远扬了,父母的心总还是绑在线上。充满爱的脸是文字难以形容的。爱,只能体会,不能描绘。

45、我们会认为阳光是来自太阳,但是在我们心里幽暗的时候,再多的阳光也不能把我们拉出阴影,所以阳光不只是来自太阳也来自我们的心。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就会感应到世界的光彩;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就能与有缘有情的人相互照亮;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即便在最阴影的日子,也会坚持温暖有生命力的品质。

46、凡是心灵具足的人,都是善于沉默的。

推荐第2篇:【林清玄语录】_林清玄经典语录

我也愿学习蝴蝶,一再的蜕变,一再的祝愿,既不思虑,也不彷徨;既不回顾,也不忧伤。

林清玄

爱的开始是一个眼色,爱的最后是无尽的苍穹。

林清玄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林清玄

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静静坐着思维也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寻、触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不论是风土的,或是心灵的,都是一种旅行。

林清玄《玄想》

身如流水,日夜不停流去,使人在闪灭中老去。心如流水,没有片刻静止,使人在散乱中活着。

林清玄

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乐。这就是成功。

林清玄

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喝茶,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时间慢慢变老。

林清玄

生命的历程就像是写在水上的字,顺流而下,想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失去了痕迹。

林清玄《境明,千里皆明》

如果内心的蝴蝶从未苏醒,枯叶蝶的一生,也只不过是一片无言的枯叶。

林清玄

谦卑的心是宛如野草小花的心,不取笑外面的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讽。

林清玄《心的菩提》

生活里的很多记忆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旅店,而人像乘着一匹不停向前奔跑的驿马,每次回头,过去的事物就永远成为离自己而去的小小的旅店,所有的欢乐与悲痛,所有的沉淀与激情,甚至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在那些旅店里,到当天傍晚我们就要投宿另一个旅店了

林清玄

在我们不可把捉的尘世的命运中,我们不要管无情的背弃,我们不要管苦痛的创痕,只有维持一瓣香,在长夜的孤灯下,可以从陋室的胸中散发出来,也就够了

林清玄

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你是你,已不是最初的你!也不是昨天的你!奔波的岁月,一站又一站的旅途,在动荡与流离中,只要返观自心、自净其意,就定了、静了、安了每天的睡去,是旅程的一个终站。每天的醒来,是旅程的一个起点!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信再温柔平和宁静的落雨,也有把人浸透的威力。

林清玄《玫瑰海岸》

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时,宜读柳永;喝烈酒则大歌东坡词。其他如辛弃疾,应饮高梁小口;读放翁,应大口喝大曲;读李后主,要用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怨苦味时最好;至于陶渊明、李太白则浓淡皆宜,狂饮细品皆可。

林清玄《温一壶月光下酒》

我们要轻轻的走路、用心的过活;我们要温和的呼吸、柔软的关怀;我们要深刻的思想、广大的慈悲:我们要爱惜一株青草、践地唯恐地痛。这些,都是修行。

林清玄《情深,万象皆深》

生命里偶然的欢喜、悟、心灵的光,就像鸽子麻雀突然来到我们的窗前,当它们飞走的时候,我只要保有那种欢喜就好了。

林清玄《紫色菩提》

每次转变,总会迎来很多不解的目光,有时甚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对顺境逆境都心存感恩,使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柔软的心最有力量。

林清玄

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

林清玄

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你非草木,怎知草木无心?

林清玄

你说人有心,那么人的心又在哪里呢?

林清玄

茶若相似,味不必如一。但凡茗茶,一泡苦涩,二泡甘香,三泡浓沉,四泡清洌,五泡清淡,此后,再好的茶也索然无味。诚似人生五种,年少青涩,青春芳醇,中年沉重,壮年回香,老年无味。

林清玄《情深,万象皆深》

玫瑰与爱是如此类似,盛开的玫瑰会一瓣一瓣落下,爱到了顶点,也会一步步地走入泪中。

林清玄《玫瑰海岸》

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

林清玄

天寒露重,望君保重

林清玄《林清玄经典散文》

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林清玄《松子茶》

花若相似,香不必远流。海风中的天人菊难得一见,烈日下的马鞍藤顽强攀爬,遍生的酢浆花粗服不称奇,湖畔的布袋莲淡美不嚣张。那经霜的篱菊入词,不懂澎湖无人岛的空绝;那温室的马蹄兰无常,只成葬礼丧仪上的簇拥。花常因繁盛而失色,多因丛生而见弃,物以稀为贵,错会了多少可堪吟咏的万象。两袖一挥,清风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布履一双,山河踏遍;心有明珠,山河明媚。

林清玄《情深,万象皆深》

上一刻,我们可能幸福地流泪,

下一刻,我们可能悲哀地哭泣,

但,路,总是不断地,

河,总是不停地,向前穿行。

林清玄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林清玄《在云上》

那些因舍而空出的

必有更好的东西来填补

那些舍去的并未消失

是为了生发更好的而存在

林清玄《在云上》

在匆忙的通过斑马线的人群里,我们通常不会去注意行人的姿势,更不用说能看见行人的脸了,我们只是想着,如何在绿灯亮起时,从人群前面呼啸过去。

林清玄《情深,万象皆深》

我一向不愿穿戴昂贵的服饰,不愿拥有名牌,因为深感自己没有那样名贵;我一向不喜出入西装革履、衣香鬓影的场合,因为深感自己没有那样高级。我要谦虚卑微一如山上的一株野草,自在地生活于大地,但也有高贵的自尊,俯视这红尘大地。我不要人人都看见我,但我要有自己的尊严。

林清玄

蝙蝠天生有弱视的盲点,使它偶然逢到生命的灾难。

飞蛾天生有扑火的习性,使它必然扑向火焚的结局。

林清玄

在偶然与必然之间,生命是这样令人叹息!如果,蝙蝠的眼睛像飞蛾那么亮,而飞蛾的习性像蝙蝠那样小心,该有多好呢!

林清玄《心若香茗,静听花开》

当我们活在当下的那一刻,才能斩断过去的忧愁和未来的恐惧,当我们斩断过去的忧愁和未来的恐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

林清玄

你是你,已不是最初的你!你是你,也不是昨天的你!奔波来去的岁月,一站又一站的旅途,在动荡与流离中,只要返观自心、自净其意,就定了、静了、安了,使我不论在多么偏远的地方行脚,都能无虑而有得。每天的睡去,是旅程的一个终站。每天的醒来,是旅程的一个起点!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能观悲喜,有觉悟的心,获得与失去都是很好。不能观照,执迷于外相,得到和失去都是不幸

林清玄《在云上》

幸好,人生有离别。因相聚而幸福的人,离别是好,使那些相思的泪都化成甜美的水晶。因相聚而痛苦的人,离别最好,雾散云消看见了开阔的蓝天。可以因缘离散,对处在苦难中的人,有时候正是生命的期待与盼望。

林清玄

禅宗说:白马入芦花有的人明明是白马,入芦花久了,白白不分,以为自己是芦花了。

林清玄

本来面目非常重要,只有本来面目,才能使我们做一个完整的人,以及做一个独立和成功的人。

林清玄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不可以一朝风月,昧却万古长空

不可以万古长空,不明一朝风月

林清玄

我们如果心灵够高,也可以这样看着世界。 我们如果心情够细,也能体贴一棵树的心。

林清玄《情深,万象皆深》

相识的时候是花结成蕾,相爱的时候是繁花盛开,离别之际是花朵落在微风抖颤的黑夜。

林清玄《玫瑰往事》

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堪慰

林清玄

下雨天的时候,我常这样祈愿: 但愿世间的泪,不会下得像天上的雨那样滂沱。

但愿天上的雨,不会落得如人间的泪如此污浊。

但愿人人都能有阳光的伞来抵挡生命的风雨。

但愿人人都能因雨水的清洗而成为明净的人。

林清玄《忧伤之雨》

一个人的质量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的体贴,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人格的香气。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能看见自己的污点。 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你的心如窗,就看见了世界;你的心如镜,就观照了自我

林清玄

如果心水是澄净的,那么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

林清玄《水终有澄净的一天》

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

林清玄

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勿忙的走人生之路。

林清玄《好的围棋要慢慢下》

世界如此隐晦暧昧,我们的心要像大圆镜,凡所鉴照,尽皆清明。生活在世俗中,为自己的种种烦恼所累,就算活得这么不得已,就算时时自责忏悔,心里又何时明朗过。

林清玄《境明,千里皆明》

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

林清玄《水中的蓝天》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林清玄

推荐第3篇:林清玄

林清玄

简介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

1973年开始创作散文。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等。他的处女作是《睡吧小小的人》,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

他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文学之路。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1973年开始)。

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宝岛十大才子奖……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著林崇汉画了一阵子。不过,走上写作的路,倒一丝也不后悔,写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觉会一直写下去,或许依然在文学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许就著手去写一些比较大部头的有关人性,有关历史,有

关哲理的书,或许改变途径去写小说,不管未来会写什么,写作总是一条不能斩断的路,林清玄会一步步往下走去。

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8岁,获得了全国儿童绘画赛优选,10岁就开始读小说,林清玄记得小时最喜欢的是《西游记》。

1972年,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在学时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而绘事则暂时抛开了。在世新的时候,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这段时候,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这些年,林清玄写报导写得多,写散文反倒写得少了,不过,他并不觉得可惜,虽然他自己也了解,报导到底只是报导,不会成为文学的重镇,甚且有一天它会式微。不过,林清玄自觉还年轻,这段时日,就利用报导来磨练自己的事,创作的事,稍候也不迟。

林清玄也自认,目前仍然还未到定下1个风格,1个走向的时候,他还是要去做多方的揣摩,去走多样的路,去写多样的文章。而且他还会去角逐其他以篇对篇,或似一堆对一堆的奖目。因为,他一直是永恒的新人,1个新人永远都需要去竞逐,永远都需要接受新的肯定。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在70年代他初登文坛的78年间,散文集有《莲花开落》、《冷月钟笛》等;第2个阶段是他从1980年结集《温一壶月光下酒》起,相继出版了《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洋》等;80年代后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写作最辛苦和最多产量的第3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他以10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学界内外。

林清玄最近在大陆出版了新书《在云上》和前不久出版的《清音五弦》等,饱含着他对佛教,人生的感悟,非常值得去品味!

林清玄最新作品《心的菩提》、《情的菩提》。

林清玄名人名言

1。面对人生难以管理的生老病死,我们能以起承转合去寻找心灵的故乡。人总是有限制的,但有梦总是最美的。

2。曾以寻死的心活着,被迫超越,也曾主动超越,不管梦是否实现,有梦总是最美的。

3。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

4。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

5。这么多年来,我同情那些最顽劣、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不容的人,我时常记得老师说的:在这个世界上,关怀是最有力量的。

6。每次转变,总会迎来很多不解的目光,有时甚至是横眉冷对千夫

指。但对顺境逆境都心存感恩,使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柔软的心最有力量。

7。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的!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

8。生命是那样美好,建议大家多做深呼吸,体会空气的清新,体味事物的美好。我喝水时总会想这也许是我喝过的最美味的水,时时要保持一种爱,学会欣赏美,惟有爱和美才是心灵的故乡。

9。关键是觉悟,人生的快乐痛苦都是觉悟。

10。人生大势成久必败,败久必成,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

11。举世都在追求成功的时候,我们虽不必追求失败,对成功却要有最好的心理准备,就好像在为天的时节准备冬衣一样。

12。对顺境逆境都要心存感恩,让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柔软的心最有力量。

13。我,宁与微笑的自己做搭档,也不与烦恼的自己同住。我,要不断地与太阳赛跑,不断地穿过泥泞的路,看着远处的光明。

14。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

15。虽然儿女像风筝远扬了,父母的心总还是绑在线上。充满爱的脸是文字难以形容的。爱,只能体会,不能描绘。

[

推荐第4篇:林清玄简介

林清玄简介

人物姓名:林清玄 (一九五三)

人物国别:中国台湾作家 散文家

林清玄,笔名秦情,一九五三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自幼立志成为作家,高中时期,获台南市作文比赛第一名,大学时期,得翠谷文学奖首奖。

1973年开始创作散文。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青年时期即遍获重要文学奖,包括台湾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吴鲁芹散文奖、时报文学奖首奖,中华日报文学奖首奖、中央日报文学奖首奖、联合报散文首奖……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宝岛十大才子奖……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大陆、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

推荐第5篇:林清玄简介

林清玄简介

林清玄,笔名秦情,名字来源:大猪清而不玄。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他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1979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秀奖、台湾报纸副刊志栏金鼎奖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撼人的力量。1973年开始创作散文。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 《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选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在梦的远方》《在云上》《心田上的百合花》《菠萝蜜》等。并且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

人物生平

他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一发不可收,走上了文学之路。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宝岛十大才子奖„„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

32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经藏。

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获颁杰出孝子奖。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婚变

1979年与陈彩銮结褵,育有一子。1996年与陈彩銮离婚,1997年娶了年轻貌美的方淳珍,结婚三个月,即将临盆。此事当时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妇女团体甚至当众焚书,有人在网络上大骂林清玄是“伪君子”,以示抗议。网络论坛上有人质疑他一手写佛书,一手屡屡婚变的行为,并嘲讽他真正具体地实现了‘嘴念经手摸奶’(台语谚语,意思为形容一个人“道貌岸然”、“假正经”)的境界。只会用嘴巴讲道理自己却做不到,他在用自己的行为来验证果报。

林清玄解释说前妻有宗教妄想症,林甚至为自己辩解:“我认为人的一生要想真正成熟必须要到45岁以后,我把它称作身心灵的契合。所以完美的婚姻无非是两种途径:一是成熟了以后再找伴侣,这显然太迟了,二就是找到伴侣后一同成长,我就是选择了这一种„„”。在婚变之后,林清玄在台湾人气大跌,近年来积极前往大陆开创新市场。

走上写作之路

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著林崇汉画了一阵子。不过,走上写作的路,倒一丝也不后悔,写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觉会一直写下去,或许依然在文学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许就著手去写一些比较大部头的有关人性,有关历史,有关哲理的书,或许改变途径去写小说,不管未来会写什么,写作总是一条不能斩断的路,林清玄会一步步往下走去。

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8岁,获得了全台湾儿童绘画赛优选,10岁就开始读小说,林清玄记得小时最喜欢的是《西游记》,喜欢里面的天马行空。

1972年,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在学时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而绘事则暂时抛开了。在世新的时候,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这段时候,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写报导

这些年,林清玄写报导写得多,写散文反倒写得少了,不过,他并不觉得可惜,虽然他自己也了解,报导到底只是报导,不会成为文学的重镇,甚且有一天它会式微。不过,林清玄自觉还年轻,这段时日,就利用报导来磨练自己的事,创作的事,稍候也不迟。

林清玄也自认,目前仍然还未到定下1个风格,1个走向的时候,他还是要去做多方的揣摩,去走多样的路,去写多样的文章。而且他还会去角逐其他以篇对篇,或似一堆对一堆的奖目。因为,他一直是永恒的新人,1个新人永远都需要去竞逐,永远都需要接受新的肯定。

散文创作阶段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在70年代他初登文坛的78年间,散文集有《莲花开落》《冷月钟笛》等;

第2个阶段是他从1980年结集《温一壶月光下酒》起,相继出版了《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洋》等;

80年代后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写作最辛苦和最多产量的第3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他以10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学界内外。

林清玄也是大陆读者广为熟知和爱戴的畅销书作家。

应广大读者要求,又以真诚之心,感性之笔,将多年来感悟的智慧精华,结晶于《玄想》、《清欢》、《林泉》三册书中。首次公开这些年来的写作心情,是人格外珍惜和感动。

最新作品

林清玄最近在大陆出版了新书《在云上》和前不久出版的《清音五弦》等,饱含着他对佛教,人生的感悟,非常值得去品味!

林清玄最新作品《心的菩提》《情的菩提》。《玄想》、《清欢》、《林泉》、《马尾》、《林寺》。

推荐第6篇:林清玄散文集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但我认为在散文的世界里,到处都是落英缤纷,犹如童话世界般美好。

在众多散文家里,我比较喜欢林清玄,也许是因为他同是贫苦农家子弟出身,在田地里劳作过,流过汗,挨过饿,将自己最初的笔墨奉献给了生长的地方;又或许是因为他的散文作品里充满着年少人的青春朝气,激越昂扬的乡土情怀;有再者是他自始至终、一如既往地对散文的执着,极其低调的处事风格。

在《情重》这篇散文中,他曾说过,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经历过方知教学过程的珍贵。正如我从教这么多年来,我经历过这个过程,到现在我才有东西可写,我也够资格去叫那些可爱的学生了。我想我对教育事业的这份心真得可以同林大师对散文的那份心相媲美了。

散文《旅店》中有这样一段话,“生活里的记忆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旅店,而人像乘着一匹不停向前奔的驿马,每次回头,过去的事物就永远成为离自己而去的旅店,所有的欢乐与悲痛,所有的沉淀与激情,甚至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在那些旅店里,到当天傍晚我们就要投宿另一家旅店了。”

的确,正如我从教这么多年来,每一次当我做总结时,之前的林林总总、点点滴滴都又会浮现在眼前。成功了,就会有继续前进的动力;失败了,就要从中吸取教训,避免下次的失误;一旦停止不前了,就要从头来过,一步一个脚印,争取下一次的飞跃。我想教学工作是这样,教师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亦如此吧。

如今这个社会到处充满喧嚣与浮躁,人人都怀着一颗急功近利的心,心真的会好累,良好的习惯本就难以养成,更何况是教师的良好习惯!

推荐第7篇:林清玄散文

林清玄散文精选《海狮的项圈》

旧金山的渔人码头,有一处海狮聚集的地方,游客只能远距离地观赏,码头上贴着布告:“此处码头属美国海军所有,喂食、丢掷或恐吓海狮,移送法办。”美国在保护野生动物这方面,确实是先进国家,连“恐吓”动物都会被法办哩!出神观看海狮的时候,一群小孩子吱吱喳喳地走到码头,由两位年轻的女老师带领,原来是幼稚园的老师带小朋友来看海狮,户外教学。在码头边的大人纷纷把最佳的观赏位子让出来给小朋友——在礼让和疼惜老弱妇孺这方面,美国也是先进国家。

我听到幼稚园的老师对小朋友说:“你们有没有看到右边那只海狮脖子上有一个圈?”“有!”“那不是它的项链,而是它的伤痕,这只海狮小时候在海里玩,看到一个项圈,它就钻进去玩,没想到钻进去就拿不出来,小海狮一直在长大,项圈愈来愈紧,就陷进肉里,流血、痛苦,就在它快被勒死前被发现了,把线圈剪断才救了它。”小朋友听得入神,脸上都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

“所以,你们以后千万不要乱丢东西到海里,可能会害死一只海狮。”老师带着小朋友走了。我在清晨的渔人码头深受感动,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但愿我们的老师也都能这样地教育孩子。海狮的项圈是无知与野蛮的项圈,我们的许多大人都戴着这样的项圈而不自知。我们要教孩子懂得疼惜与关爱众生,就要先取下我们无知与野蛮的项圈呀!

林清玄散文精选《下满的围棋》

在公园里看两位老人下围棋,他们下棋的速度非常缓慢,令围观的人都感到不耐烦。

第一位老人,很有趣地说:

“嘿!是你们在下棋,还是我在下棋?我们一个棋考虑十几分钟已经是快的,你知不知道林海峰下一颗棋子要一个多小时。”

旁边的老人起哄:“未见笑!自己比林海峰。”

第二位老人,看起来很有修养地说:

“你们不知道,围棋要慢慢下才好,下得快则杀气腾腾,不像是朋友下棋了。何况,当第一个棋子落下,一盘棋就开始走向死路。一步一步塞满,等到围棋的子满了,棋就死了,就要撤棋盘了。慢慢下才好,慢慢下死得慢呀!”

这段看似意有所指的话,使旁边的老人都沉默了,看完那盘棋,都不再有人催赶或说话。

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的走人生之路。

林清玄散文精选《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着自身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以自己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花。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朵地盛开着,它花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和悬崖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无数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人们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推荐第8篇:林清玄婚变

当林清玄出现在天安假日大酒店时,所有的人几乎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到他身边那位身着一袭黑衣、长发披肩的清瘦女孩身上。和我们打了招呼,林清玄自然地把右手轻轻搁在女孩肩上。不用猜,这就是林清玄的新太太了,那位曾在林老师刚刚离婚半年後便让他再次结婚的女孩。

1995年的这次“婚变”曾使林清玄“人气”大跌,不知道是不是为此,其间他的书也从台湾排行榜上直直下落。“大家不太理解,我也没办法”,对此,林清玄置之一笑:“我这个人做重大事情时考虑的因素很少,不太在乎别人怎麽说……一个人一辈子碰到真爱是很难的,碰不到便只有在黑暗中度过一生了,我碰到了就会很认真。”说完,林老师侧过脸去对另一头一直浅笑的太太交换了一下眼神。

“我认为人的一生要想真正成熟必须要到45岁以後,我把它称作身心灵的契合。所以完美的婚姻无非是两种途径:一是成熟了以後再找伴侣,这显然太迟了,二就是找到伴侣後一同成长,我就是选择了这一种……”“既然如此,那怎麽还会有离婚呢?”这时的我们不知趣地打断了他的话,林先生好像被什麽东西触到了似的,顿了顿:“当然,那还要看两个人是不是同质性的了。”这时他又下意识地看了看年轻的太太,“我们挺相同的,所以婚姻也就近乎完美哟。”他微微有点低沉的嗓音这时听起来十分响亮,紧接着就被我们的笑声淹没了。

你们不会把我写得很坏吧

采访进行到一半之後,林太太才应我们的邀请坐到林老师身边来。其实一个小时之前我才知道她叫方淳珍。

“直到现在,我上街,逛商场,台北人都会用那种奇怪的眼光看我”,就像他们的经纪人先前告诉我们的那样:在广州白云机场下飞机时,迎面碰到一群台湾人,大家的眼光一同齐刷刷地直逼方小姐,“好在我现在终於习惯了,反正我挺坦荡的。”

“当年他离婚你是什麽态度?”突然的这个问题似乎令方小姐有点窘:“其实那时我根本不知道,他离了婚之後才通知我,怎麽说呢 我对林老师的决定一直都是很支持的。”她拢了拢肩後的长发:“我想是爱情选择了我们,而不是我们选择了爱情。”

“现在在路上碰到林老师的前妻,你打不打招呼?”这次方小姐的回答显得自如多了:“她很喜欢我的,我也很喜欢她。而且我还常常为他们的儿子买电影票,约女朋友,”话没说完方小姐就笑了,她下意识地把头靠在林老师的肩膀上面:“我们的关系很好的哟……你不会把我写得很坏吧?”

我和太太好想孩子

“我们现在有两个孩子:儿子两岁半,女儿一岁半。这次我们来大陆,把儿子放在岳母家,女儿放在保姆家。”说到孩子,林清玄眼里闪出一丝亮光:“我和太太好想他们,每天差一点要相对哭泣了。”

《月亮代表我的心》送给我的太太

经纪人曲小姐告诉我们:林太太的衣服都是林先生亲自挑的 你们看见了林太太身上的那身“江南布衣”了吗?那是上星期在岳阳林先生送给太太的。他不论到什麽地方,都不会忘记给太太买礼物,在家还做得一手好菜哟。记得这次在长沙他们头一次在外过中秋节,林先生对大家说:“我唱两首歌送给大家,第一首《甜蜜蜜》,送给随行司机夫妇,他们刚刚结婚;第二首《月亮代表我的心》,送给我的太太。”

悟禅缘於一本书

林清玄有一个很引人注目的标志,就是头的前部很亮。但是他并不是很在意人们关注他的秃顶,即使是拍照,这和他的性格很相符。和他写文章一样,在谈话中他不时会说出一些感悟人生的话。

他认为自己悟禅缘於一本书,“年轻的时候,我和其他人没什麽两样,30岁时,当上了《中国时报》的总编,台湾的一些文学大奖都得过了,在别人看来我很成功,其实我活得很累,每天要开五六个会,晚上要看大样,你知道台湾报纸竞争很激烈,我疲於应付各种竞争,这种竞争使我整个人陷入了一种漩涡之中,我感觉生活非常累,不知道何时能结束。”他不时露出一点笑意,很平静的样子。

“有一天,我坐在报社里等看大样,很无聊,想找一本书翻一下,我随便找了一本名叫《至尊奥义书》的书,是一本印度的哲学书,里面有两句话给我印象很深,书中说‘一个人到30岁要把全部时间用来觉悟,如果不用来觉悟,就是一天一天走向死亡’,我认为这句话很对,接下来的日子,我生活得很痛苦,心里非常矛盾”。说完这些他依然保持着很平静的语调。

“三个月後,我就辞去了手中的工作,当时同事、朋友,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不可理解,因为他们认为我很出色,是一个有作为的青年。我自己却认为我是觉悟了,一些日子後我就上了山,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隐藏起来,我想用这样一种方式,斩断以前的所有关系。”说完这些後,林清玄端起茶杯吸了一口。“两年後我就下了山,重入红尘,算是传道,想将我的所得传给别人”。

他说,下山时他写过两句话“在红尘中要有独处的心,独处时要有人群的环抱”。这应该就是他用两年悟出的结晶吧。

写作有三个阶段

林清玄算是一个高产作家,他说他和有些作家不同,因为他并不认为写作是一件很累心的事。从20岁开始,他就出了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後他的作品像泉水一样绵绵不断,到现在共出114部作品,25本在大陆出版。

他说:“每天起床後,我会先洗一个澡,然後坚持写3000字的东西,这已经成了一个习惯,我想我的写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岁到30岁左右,这时的作品写的比较唯美,主要作品是菩提系列的文章。第二阶段30岁之後到五六年前,主要是一些佛教生活方面的写作,现在我放下了以前的写作。”

林清玄说:“我写一本书一般会想到一个系列,最近我写一个系列叫《每一天数一颗星星》,我打算写365个寓言故事,已经写了200个故事,写完後,这一系列会有10本书。”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林清玄作品欣赏五则

2.林清玄作品欣赏五则(2)

3.林清玄作品欣赏其三

4.林清玄的作品《鸳鸯香炉》

5.林清玄作品《月光下的喇叭手》原文及其赏析

6.林清玄作品《在夜景的航道》

每年在大陆建一所小学

这次携妻来大陆,除做促销外,林清玄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到陕北捐建一所希望小学,四年前他成立了一个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会,妻子方淳珍为基金会的执行长。他说:“这次捐建的小学名叫延川小学,以後将每年来大陆捐建一所小学,捐建的资金主要来自作品在大陆的版税,第二所小学会叫清淳小学。”

准备在汉找律师打盗版

和所有知名作家一样,林清玄也面临盗版的苦恼。他说:“一到广州,我就在街头发现了自己的书被盗版,如果我将各种盗版都买一本,我想我会破产。因为我要到湖南一所大学讲演,当我去的时候,许多书贩特意将书摆在路边,我看见我的一些作品被收录到各种文集中,有一本文集中还将我的文章标题都改了,有的文集中还说因为找不到作者,这都是谎话,我这次算是给盗版商做了一次促销。”这时他终於表现出他的愤怒,“我想用我在大陆的版税,每年捐建一所希望小学,这麽多盗版,我现在很担心,会不会影响这个计划”。

他的经纪人曲小侠说,她已经在广东请了一个律师代理盗版官司,现在打算还在湖北请一个律师代理湖北的盗版官司。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林清玄作品欣赏五则

2.林清玄作品欣赏五则(2)

3.林清玄作品欣赏其三

4.林清玄的作品《鸳鸯香炉》

5.林清玄作品《月光下的喇叭手》原文及其赏析

6.林清玄作品《在夜景的航道》

推荐第9篇:林清玄经典语录

林清玄经典语录

1、面对人生难以管理的生老病死,我们能以起承转合去寻找心灵的故乡。人总是有限制的,但有梦总是最美的。

2、曾以寻死的心活着,被迫超越,也曾主动超越,不管梦是否实现,有梦总是最美的。

3、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

4、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

5、这么多年来,我同情那些最顽劣、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不容的人,我时常记得老师说的:在这个世界上,关怀是最有力量的。

6、每次转变,总会迎来很多不解的目光,有时甚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对顺境逆境都心存感恩,使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柔软的心最有力量。

7、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的!

8、生命是那样美好,建议大家多做深呼吸,体会空气的清新,体味事物的美好。我喝水时总会想这也许是我喝过的最美味的水,时时要保持一种爱,学会欣赏美,惟有爱和美才是心灵的故乡。

9、关键是觉悟,人生的快乐痛苦都是觉悟。

10、人生大势成久必败,败久必成,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

11、举世都在追求成功的时候,我们虽不必追求失败,对成功却要有最好的心理准备,就好像在为天的时节准备冬衣一样。

12、对顺境逆境都要心存感恩,让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柔软的心最有力量。

13、我,宁与微笑的自己做搭档,也不与烦恼的自己同住。(xiexiebang.com www.daodoc.com)我,要不断地与太阳赛跑,不断地穿过泥泞的路,看着远处的光明。

14、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

15、虽然儿女像风筝远扬了,父母的心总还是绑在线上。充满爱的脸是文字难以形容的。爱,只能体会,不能描绘。

16、第一流的人物看白云虽是至美,却不想拥有,只想心领神会。今生今世,情如白云过隙,物则是梦幻泡影。

17、一个人对于苦乐的看法并不是一定,也不是永久的。许多当年深以为苦的事,现在想起来却充满了快乐。

18、我们会认为阳光是来自太阳,但是在我们心里幽暗的时候,再多的阳光也不能把我们拉出阴影,所以阳光不只是来自太阳也来自我们的心。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就会感应到世界的光彩;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就能与有缘有情的人相互照亮;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即便在最阴影的日子,也会坚持温暖有生命力的品质。

19、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

20、一个人对于苦乐的看法并不是一定,也不是永久的。许多当年深以为苦的事,现在想起来却充满了快乐。

21、既生而为人,就要承担,安然接受人生可能发生的一切。

22、所有的比较都是一种执着。

23、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动荡不能自在的来源。

24、我们建造了玻璃与水银的围墙,心窗心镜反而失落了。

25、独乐,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欢喜,有心灵与生命的充实;独醒,是不为众乐所迷惑,众人都认为应该过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适合我们。

26、每个人都有伤心的地方,但是每个人的伤心都不一样。

27、没有人能束缚我们,除了我们自己。

28、一尘不染不是不再有尘埃,而是尘埃让它飞扬,我自做我的阳光。

29、你有想过到办公室的顶楼看一夜的星星吗?

30、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若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31、生命的勇气有时是由一些极淡远的幸福所带来的。

32、你非草木,怎么知道草木是无心的呢?你说人有心,人的心又在哪里呢?

33、境界高的人生,并不在于永远有顺境,而是不论顺逆,也能用很好的情味去面对

34、人生的忧欢都只是客人而已。

35、特别相知的朋友往往远在天际。

36、人的心灵是最脆弱的,可惜这种脆弱最不容易被看见。

37、最好的对饮是什么都不说。

38、人生苍凉历尽后,中夜观心,看见,并且感觉,少年时沸腾的热血,仍在心口。

39、缘是随愿而生的。

40、想起少年时代的情怀与往事,都已经去远了,是镜花,也是水月。那一切的水月和歌,虽曾真实存在过,却已默默流失,这就是无常。

41、我们心中所存在的一些美好的想象,有时候禁不起真实的面对。

42、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物,都是语言文字难以形容与表现的。

43、轮回的不只是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我们看不见云了,不表示云消失了,是因为云离开我们的视线;我们看不见月亮,不表示没有月亮,而是它远行到背面去了;同样的,我们的船一开动,两岸的风景就随着移动,世界的一切也就这样了。人的一生就像行船,出发、靠岸,船本性是不变的,但岸身体在变,风景经历就随之不同了。

44、害怕失去才是痛苦的根源。

45、所有的束缚是自己造出来的,只有自求解脱才是唯一的道路。

推荐第10篇:读林清玄

读《林清玄文集》有感

东昌府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李钦俊春节前,女儿拿回一本《林清玄精品文集》,我随意一读,就和他相识了。

简单平实的生活故事,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几句平淡的话语,足以让人一遍遍地反复回味,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一个人心底繁杂的世界。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

亲情与乡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题。《浴着光辉的母亲》讲述的是一个母亲带着弱智的孩子坐公交车。在车上,母亲不断的安慰儿子不要怕,因为他第一次坐公交车。仅仅是如此,或者说不仅仅是如此,一车的人都用崇敬的眼神看着母亲,仿佛看见了母爱的光辉。而林清玄自然不止在这里赞美了母爱,而是思想抑或感叹现在的人什么时候能用这种眼光看自己的母亲。作者在最后“叹”道:“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是啊,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最多的母爱不是来至自己的母亲吗!

对于人生的见解也是不可或缺的。“看到水田一片纯白的花,形似百合,却开得比百合花还要繁盛,姿态非常优美,我当场被那雄浑的美震慑了。„这是什么花?‟我拉着田边的农夫问道。„这是空心菜花呀!‟老农夫说。原来空心菜可以开出这么美丽明艳的花,真是做梦也想不到。我问农夫:„可是我也种过空心菜,怎么没有开花呢?‟他说:„一般人种空心菜,都是还没有开花就摘来吃。怎么会看到花呢?我这些是为了做种,才留到开花呀!‟我仔细看水田中的空心菜花,花形很像百合,美丽也不输给百合,而且有一种非常好闻的香气,如果拿来插到花瓶里,也不会输给其他的名花呀!可惜,空心菜是菜,总是等不到开花就被摘折,一般人难以知道它开花是那么美。只是有一些做种的空心菜能熬到开花,人们难以改变观点来看待它。”

作者不由得感慨:只有完全破除对空心菜的概念,才能真正看见空心菜花的美,这正是以空心菜来看世界。但是,人要“空心”来面对世界,真的比空心菜开花还要难呀!孩子的成长,不也是空心菜开花的历程吗?这是一个漫长的积蓄和提升过程。我们能做的就是要蹲下身子,仔细地观察,轻轻地呵护,慢慢地欣赏,耐心地等待,尊重他们的差异,宽容他们的脚步。我们不能违背四季的规则,提前收割。否则,我们收获的就只能是“空心菜”,是菜!绝没有希望看到美丽的空心菜花。不是孩子成长慢,而是我们的心太急;不是教学方法有问题,而是教学思想有偏差。

读了林先生《心的菩提》中《生命的化妆》一文后,感触颇深。是啊,最好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我们不需要用语言、行动来伪装自己、粉饰自己,最美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露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虽然生的化妆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我们要从内在里改革。是的一个人就算是再美丽,却没有气

质和内在美,那不是真正的美;一个人用太多的语言、行动来粉饰自己,会适得其反,让人觉得虚伪。

现在也不再是那个以貌取人的年代了,如果你有才华、气质和内在美,无论你是美丽还是丑陋,都会有人赏识你,不会“怀才不遇”的。生命就是表里如一,诚实无欺、心智纯正、灵魂纯净。不必花时间去思考别人眼中的自己,别人心中的自己。我要我的自我,无须粉饰,更不需要华丽的伪装。

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林清玄,感悟他,感悟的是无比纯净的生活。

第11篇:林清玄散文鉴赏

1品一种清玄之境

新闻3班 张丹儿 40号

初识林清玄,是在一次偶然情况下读了他的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之酒》,之后便被他那清而不淡,幽而不空,灵又含理的语言及意境深深憾动,自此便成了林清玄迷。

林清玄的散文一向以“清而不玄”, 清新明丽,意味隽永,因其本人对佛学有颇深的研究,因此他的文章总是包含了一些佛理,读起来就像一篇浅显化了的佛经。因此,在我的印象中,他本人更像是一个诗人,把诗与散文结合起来。然而这位台湾宝岛的作家却是读新闻专业毕业的,曾担任过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和《时报杂志》的主编等职。这些身份在我看来,都是比较商业化的,与他的文章风格极不相同,我想,敢情这位诗人是能文又能武啊,心中的崇敬又增了几分。

《温一壶月光下酒》是林清玄一篇文章的篇名,也是他婚后的第一本散文集书名。书中的许多篇都是描写小人物如何面对生活及其所感悟的平常事。作者这样勉励我们:“连石头都可以撞出火来,其他的还有什麼可畏惧的呢?”是啊,我们坚信连冰冷的石块都能撞出火来,那麼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靠近,一定发散出人性中最纯真的灵性之火。

佛前一炷燃烧的清香,作者却能觉照到:那一炷香冉冉地燃烧著,香头微细的火光和上升的香烟使我深深的震颤,我在那香里看见一股

雄浑的力量,以及一颗单纯的中国人心灵绵长的燃烧著。清香一炷,那是一种空间;罚你一跪,那是一种时间。空间与时间,皆从这一炷冉冉燃烧著清香升腾而起,在升腾而起的一炷清香里,作者深深体悟到这种空间和时间是东方的美学。试著用黑暗锻造出我们的一双黑明眸,来洞察我们的生活。

“将月光装在酒壶里,用文火一起温来喝酘酘”,第一次读到时完全是一种惊艳的感觉,山香云气是赛过酒气的,月光是温蕴的,酒是如火一样辣的。摘一束月光来下酒,削去身上的愁和怨,和心灵的尖锋利芒,使自己溶入如月光一般温柔的人世温情中。他将浮名虚利换作浅酌低唱,时时不忘自己有一个温柔的灵魂。

再来举杯吧,让我们共用温一壶月光下的酒,共赏一片迷路的云,共忆烟气氤氲的鸳鸯香炉。坐拥青山,剪几缕清风,掬几片月光,温上一壶酒,尔后,在文字里不醉不休。

林清玄的文章,小故事里有大智慧,平淡而隽永,值得一遍遍的去回味,轻松自然 。给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最新细腻的内心感觉 中把你打劫。在他的文章总给人生活的启迪,让我们看清事情的本质,随后变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种淡淡的香,看完之后会有感恩与善良的感觉。常常与他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让我们、、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他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人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馨香。

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衣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得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金合欢是一种觉的花,它随季节与因缘兴谢。在林清玄的笔下,这就成了人生的真谛:“或哭或笑是生活,或生或死是生命,或得或失是人生。”两树互相攀助而长本是很平常的,这是植物生存的本能,但在林清玄的眼中,透视了世态炎凉、人情冷落 ,从而发出:“这世间的人,有许多互为寇仇、互相厌憎,更不用说牵手、拥抱、与缠绵了。他在这在冷漠无情的时代 ,发出了“人不如树”的感慨。

“爱”,何其重要,也许很多人的一生都在迷茫“爱”,在何方?林清玄写了很多 关于爱的文章,有不少词句成了经典,“相爱的人,一分开就开始思念;相契的人,示分开就开始思念;相印的人,永远保持相互思念。”

林清玄散文艺术风格中最为醒目的创造性工、贡献,是他将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哲学 情怀引进至散文艺术中来了: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和要慢慢口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的走人生之路。“

林清玄说过 :“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尊严。

第12篇: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林清玄是中国文学大师,他为后人留下了无数文学着作,书中饱含着书墨的韵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

记得从初中开学到现在一共读了三本散文集,它们分别是《张晓风散文》、《毕淑敏散文》和《林清玄散文》。这几本书都非常好,各有各的韵味,但,使我感触最深得还是《林清玄散文》了。作为一名初一的学生,刚开始读他的文章感觉会有很多地方难以理解,但是回过头来细细咀嚼,你便会懂得许多人生中的道理。恬淡自然,字里行间无时无刻不透露出淡淡禅意,小小的故事中往往蕴含着大大的哲理,这就是林清玄的文章。读了他的作品,使我浮躁的心慢慢平静了下来,是不可多得的养心妙药。

散文的第一辑就取了一个富有禅意的名字——心的菩提。这一集收录的文章大多以作者内心的感悟为主。其中《佛鼓》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自从读了《佛鼓》之后,佛寺里悠远绵长的钟声似乎深深渗入了我的内心。隔绝了人世间的喧嚣,人的心平静如水。读着这篇文章时,仿佛有轻微的佛鼓声从远方传入我的耳畔。此时我的内心就像菩提树一样纯净、透明。

《走向生命的大美》一文中写到:唯有清明的心,才能体验到什么是真实的美。唯有不断的觉悟,才使体验到的美更深刻、广大、雄浑。也唯有无上正觉的人,才能迈向生命的大美、至美、完美。透过这些文字,让我体会到生命的美丽要有清明的心与无上的觉悟,心的纯美才使人洗涤心中的污垢,只有心的修炼,才能跨越生命的苦痛。

读了这本书,就像看到了林清玄本人一样,那充满智慧与内涵的语言中表现出的是内心的恬静与淡然。我其实从来都不是一个信佛的人,当然,是本书也不是用来宣传佛学的,我想,作者只是想告诉世人们,心的觉悟真的非常重要。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2

这两个月来,陈老师一直要求我们读林清玄散文。我读的这本是《在云上》。这本书大致分为金翅鸟首部曲和金翅鸟二部曲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每一篇开头都是一首小诗。经过我反复的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感觉思想在不断翻滚,挺有意思的。不过里面有些文章有些深奥,看不懂……

《在云上》这本书,我认为是林清玄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金翅鸟。有无边的想象,不凡的想象,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能在平淡中,创造绚烂。只要有正向的信念,就有正向的未来;只要打开感觉的开关,就能进入生命的美好。

例如,我阅读了《在云上》里面的这么一段:”有一些鸟,总在雨中歌唱;有一些花,总在月光下开放;有一些鱼,总在优雅中遨游;有一种心境,总在繁忙中逍遥。守着不能回去的过去,不如相忘于江湖,自由自在。我在红尘滚动中寻找属于我的云,追随着风的足迹,遨游九天之上。绝境中还要飞行,逆境中还要穿云。“读时,总想写点什么;读后,也动起笔来写过,但总是不能成文。心中焦急,但又坦然。毕竟,像我这样胡乱遐想的人,怎能一如林清玄般站在云上看世界呢,又怎能描摹出他心中的尽美世界呢?我只是怀着欣喜之情,赏读每一篇文章,心中的波澜起起伏伏。这每一篇散文,在我看来,都流畅清新,我渴望能做一个站在云上看人间的人。欢喜,自在,平安,感恩,在云上,什么都能看见。

我还喜欢读《在云上》里面的这么一段:”我对自己说,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我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而我果然,就不会被寒冬与剪枝击败,虽然有时静夜想想,也会黯然流下眼泪,但那些泪在一个新的春天来临时,往往成为最好的肥料。“是啊,我们人生总是在不断的遭遇挫折,但只要有一个发芽的心情,即使被深埋于泥土中,只要积蓄足够的能量,只要保持一颗等待春天的心情,就一定会有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其中还有一篇《四十岁学用左手》我也很感兴趣。这篇散文主要是说作者有一次因为右手积劳过度而不能使用右手,没办法只好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用左手慢慢地去试着做一些事情。从而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当发展到某一个关键点上,试着改变想法、做法都是可能的。

这篇散文告诉我们:左脑指挥右手,右脑指挥的却是左手。左脑的数学及论理功能比较强,右脑的直观和洞察功能比较强。但一般人都习惯用右手,其实我们有时候还是应该努力地学用左手,虽然开始会做得生疏,但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并且用心一些,从容一些,最后总也能把事情做好。

最后,我想说:衷心感谢林清玄散文《在云上》给我的感悟!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3

翻开一本书,和着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韵。三言两语,智慧的光芒闪烁其中。洗净铅华,抛开那些看起来很虚无的深邃,所有的真相都会展示在面前。称其为散文精神的至高,也不足为过。

没有多余的文字,一切仿佛是那么自然,却又充满了奇妙的联想,空灵流动。转换了时空,仿佛置身于那书中的情景,心灵却澄澈洞明。

我佛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包罗万象,应作如是观”。即便是遵从了“如是观”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讲述真理的同时,又显得如此接近生活,如此接近生命的真相。

一些原本很普通的事情,在林清玄的笔下,就可以发射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在林氏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凡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苦与乐,从最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佛法,感悟禅、感悟宇宙人生的真谛。

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烟波浩渺的佛教艺术和佛教哲学的海洋里潜游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冷峻中保持着温煦,流动中体现着凝注。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于是,我们得以看到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禅的机锋和日常生命体悟为一体的杰作。正如《黄昏菩提》中写到:“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不会无端堕落。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凡是树,就会有树的风姿。”

“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感恩这都市的污染,使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最大的感恩是,我们生而为有情的人,不是无情的东西,使我们能凭借情的温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乱或肮脏或匆忙或无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

还记得那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

不会忘记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读毕林清玄的散文,豁然开朗,生命的价值别有洞天。“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静的智慧之莲吧。”

第13篇: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

散文的精髓是形散而神不散。读一篇好的散文,就像在炎热干燥的沙漠里逢着一片绿洲,满心装满了欣喜与崇拜。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一:

林清玄是中国一代文学大师,他为后人留下了无数文学着作。书中饱含着书墨的韵味,从生活、见闻、佛教等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世界上的点点滴滴。

光是人每天都能见到的东西,阳光、灯光、目光、霞光、月光。这些光也折射出了世间种种的现象。有多少人因为光彩而失去了本性,在阳光下展示出一副虚假的外壳;从古至今,所有的诗却从未有过写过正阳的,也许是因为人在正阳下会感到害怕吧。现在的人对别人充满了怀疑,把真实埋藏在了内心的最深处。

现在,人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差,一块块珍贵的土地被人们变成了赚钱的工具——盖楼房、盖商铺、做景点,失去了土地原来的价值——生长植物。城市里再也难觅土地的踪影,才会引发林清玄如此的感想。

人总喜欢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事物的价值,殊不知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金钱买到的,例如你不能买一点感恩,只能买一些礼物作为感恩。俗话说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林清玄认为是不对的,我也这么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什么都能买、能送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能真情流露,怀着真心去送祝福,那不用说感恩,明月都可以送,对方也一定收得到。

人喜欢喝茶,也喜欢品茶,但没有人去尝试新的品种,满足于现状,林清玄的朋友就是一位敢于创新的人。他曾在房子里实验把乌龙和铁观音合成一味,想做出“乌铁茶”;在寒冷的早晨采集含着露水的茶芽,想做出“雀舌鹰爪茶”;在深更半夜提着探照灯采茶,想做出“月光茶”……正是由于他的创新,才能做出这么多新品种——我们不也要有这种精神吗?

也许我们还可以从书中领悟到其他的道理,这,也许就需要我们去慢慢品味了。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二:

读林清玄,每一次都好像从城市瞬间落到了田园,满眼的自在,惬意。

可是这样的书就是要让你去翻开,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张摇椅,一点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大燥间,街头巷尾便都是议论。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长久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一个人心底繁杂的世界。

亲情与乡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题。他写到浴着光辉的母亲,都是一句宝贝不怕,却流露出天下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意和关心。就是那么一句话,而生活中所见到的也许比一句话更简短粗略,但却实实在在。我们的眼睛就是要像这样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被人遗忘的点点滴滴。而这些被我们忽略的,都在他的笔下重现,带给人们心灵最真实的悸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作者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好――对于父母亲的爱,我们也是“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在这些尚在的时间里,也许我们应该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意,不带半点羞涩地毫无保留地道明,正像他们给予我们毫无保留的爱。

对于故乡,我其实是没有太多的留恋和感慨的,毕竟没有出过远门,没有机会体会到思乡的离愁别绪。但作者在文中将家乡与亲人联系起来,我忽然就觉得,也许它比我想的远有意义的多。作者说,他出门旅行时总带着一杯故乡的水土,那会给他力量,因为那里面承载的不只是故乡之爱,还有母亲的祝福。这是很实在的话,乡情中,更多夹杂的是亲情吧,对亲人对故友的思念。

世事离戏只有一步之远,人生离梦也只有一步之遥。

不知道听谁说过:生命最有趣的部分,胜过演戏与做梦的部分,正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们要做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林清玄的散文里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也许是有流水的声音,也许是洒进了阳光的温暖,又许是有风吹过的清凉。

总之,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静,在冬日人烟稀少的书店,当你坐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已有弹奏琴弦飘出的琴音安抚了你浮躁的心。它让你不知不觉地静下心,不知不觉地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这便是一本书的魅力所在。像是一个禅师在向你说教,声音低低的,柔柔地,却丝毫不差地进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里。

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有一篇美作,名为《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这篇文章深深的感动了我。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个小小的“心灵”,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著和坚韧。它,的确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预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

如果说与生长环境的抗争,只是野百合为实现美好心愿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么,野草的讥讽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对的更严酷的考验。野百合是执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对野草的嘲讽讥笑、蜂蝶的鄙夷劝导,野百合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不事张扬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独行其道,终成“正果”:“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正因为这美丽来之不易,所以当百合谷成为人们的“圣地”之时,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谨记第一朵百合的教导:“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第14篇:林清玄散文赏析

林清玄散文赏析

1、接触的缘由

我接触林清玄,是我们缘于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一篇文章,想必大家还都记得,那篇课文叫《和时间赛跑》,文章中“我”的外祖母去逝,小小的我悲伤、惆怅、迷茫,无所适从,经过“父亲\'点化,我感悟到时间的珍贵,从而珍惜每一寸光阴,这点感悟影响了“我”的一生。

文章把一个小孩的内心和言行,写得细致、生动,深深触动了我们当时心灵深处的某种情感,令人震撼,感人至深,小孩对时间的感悟也深深影响了我,从那一后,我的心灵深处就时刻呐喊着五个字——“和时间赛跑”。

2、作者其人

林清玄,1953年生,是台湾著名散文家,据说他曾获得过所有的台湾文学奖项,其作品多次被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等选入中小学、大学课本,是国际华文世界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他的散文文笔清新优美,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的叙事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3、阅读介绍

我所接触的是一本《林清玄散文》,共有四辑,第一辑:冷月钟笛、其它分别为《走向光明所在》;《生命的意义》;《情的菩提》;《心的菩提》;《平常茶道非常道》。由于学习紧张,我读了不多的几篇,如《在梦的远方》,《拾到一粒贝壳》,《与父亲的夜谈》、《浴着光辉的母亲》《白雪少年》好多情节也忘了。但留下的总体影响还是比较深刻的,作者往往从日常生活中小事入手,叙述、分析最后迸发出思想的智慧火花,总结出对生活的感悟。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并能给人优美的文字享受,每篇文章篇幅不长,适合茶余饭后阅读。

4、一点启发

我感到林清玄的散文,与时下流行的几本杂志《意林》、《感悟》、《读者》、《特别报道》等中流行的散文文风有极为相似之处——从生动的故事入手,总结出人生的哲理和思想,让人掩卷深思、回味无穷!抑或是他的散文,影响了时下流行的散文文风,值得大家进一步关注和探讨。

李明翔

2012年11月20日

第15篇:《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有些东西使你不得不静下心来,慢慢品味。

——题记

经一个同学推荐,寒假在家里翻了翻林清玄的散文集,却在不经意间就喜欢上了他的文章,喜欢上了他的文字,更喜欢上了他那种清静的生活......

林清玄的散文里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许是有流水的声音,许是洒进了阳光的温暖,又许是有风吹过的清凉。总之,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静,在冬日人烟稀少的书店,当你坐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已有弹奏琴弦飘出的琴音安抚了你浮躁的心。它让你不知不觉地静下心,不知不觉地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这便是一本书的魅力所在。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金银花,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每当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总是想想林先生说的话,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回归平静。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他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我那原本浮躁不安的心会旋即安定下来,解开心锁,放下心中的负担。“弱智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是那么天真、无邪,那么值得爱怜,我们自己对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则是那么严苛,充满了

条件,无法全心地爱怜。”这是作者在第一篇《浴着光辉的母亲》中所写到的,里面讲述的是一个母亲带着弱智的孩子坐公交车。在车上,母亲不断的安慰儿子不要怕,因为他第一次坐公交车。仅仅是如此,或者说不仅仅是如此,一车的人都用崇敬的眼神看着母亲,仿佛看见了母爱的光辉。而林清玄自然不止在这里赞美了母爱,而是思想抑或感叹现在的人什么时候能用这种眼光看自己的母亲。是啊,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最多的母爱不是来至自己的母亲吗,站在这长长的母爱河中,日夜沐浴在这光辉的母爱河中,何时我们弯下腰,看看底下那一泓给予自己的清水。接下来是关乎我们的,就是对待我们,这些正常的孩子,父母亲们的眼光却是那么苛刻,充满条件,无法全心的爱怜。我也深有感触,现在的孩子似乎都觉得爷爷奶奶比爸爸妈妈好,包括从前我,因为爷爷奶奶的爱和眼光总是如此慈祥,充满着全心的爱怜。还记得小的时候,妈妈的脾气不太好,每当妈妈罚我打我的时候,奶奶总是会拦着妈妈,有时还会打到奶奶,就奶奶那身子骨,可想而知有多痛。有一天晚上,我惹奶奶生气啦,她说她很快会死去的,那晚我躲在被子里哭啦,可是我忍住没有出声,因为奶奶就睡在我身旁。现在,我也只能说爸爸妈妈不比爷爷奶奶差,仅因为知道他们是爱我们的,知道他们这么做那么做都是为了我们。他们的眼神、行为蒙蔽了我们的感受,甚至让我们感到疑惑。作者在最后“叹”道:“但愿,

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他说:“把全身心倾注于迎面而来的每一刻,终有一天会发现,不只春风会吹抚树叶,一片树叶也会摇动春风,带来全部的出天,春风与树叶是同时存在的。”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了,记得在我犹豫是否坚持的时候,是林先生的这句话,让我又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地坚持了下来。是的,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挫折,许多挑战,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不论你是不是愿意,我们总是起步在旅途中,消失在旅途中,人生是一个漫漫的旅行,没有终站,只是走到了偶然的地方,力尽而止。很多时候,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也会关闭心中那扇窗,彼时,就算沐浴在阳光下,也会无法走出心灵的阴暗,但只要我们相信光明的所在,光明不仅在于阳光,更在于人心,一个人内心有了光亮,他的心中便会充满对世界的热爱,他会去用一颗包容的心原谅别人,宽恕自己,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会一样坚强、热切,对生命坚信。千山越过水不浊,万花落尽春不尽。

他说:“生命是在水上写字,第二笔还未落下,第一笔已流到远方。”时光如潺潺流水,抓不住的它一点点地在流逝,生命一点点地在逝去,再长也不过数十年,人生有多少个十年能让我们挥霍呢?珍惜吧!大学,就这么过了一个学期,我又做了什么呢?当初的理想呢,我与它的距离又变小么?

我在思量着,也困惑着。转眼间又要开学了,寒假20天我经历了一番,也尝试过,努力过,更懂得了不少,人生因为经历,所以才懂得。相爱时那么短,遗忘却是那么长!以为相爱时是永恒的,但爱却如此无常;以为遗忘会留在时间里,但遗忘却是超越时间的恒久。人生有些东西要学会适时放下,我还有自己的路要走,还有自己的责任需要承担,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云在青天水在瓶,要拥有清明的空性,做好心中的自己......

最后,以一句话结尾吧,记住,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而不是在眼里。

第16篇:茶林清玄(全文)

友情的茶(台湾林清玄)

读茶神陆羽的资料时,令我感动的有两处:一是陆羽和师父智积法师的感情,一是陆羽和皎然法师的友谊。

陆羽是一个弃婴,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在他的自传里开头就说:“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名姓都是他自取的,他卜卦得了“渐”卦,依《易经》的记载:“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鸿鸟逐渐登陆,它的羽毛可以做仪礼用,是很吉祥的卦。)

因此,“陆羽”是陆上的羽毛。“陆鸿渐”则是鸿鸟逐渐登陆。从这里,说不定可以看到陆羽的用心与立志。

陆羽不知道是被谁拣到的,只知道他三岁的时候,被复州竟陵龙盖寺的住持智积法师收养,智积法师看出他根器不凡,九岁时,就教他学习佛教经典。

不知道是佛典对九岁孩童过于深奥,或者是智积法师过于严格,陆羽对佛法兴趣不大,反倒是喜欢诗文创作,放牛的时候常在牛背上学作诗文,到了忘情的地步,时常受到责难,十三岁的时候,陆羽忍无可忍,逃离寺院。

传说,陆羽善于烹茶品茗,是受了智积法师的影响,因为他是自幼为智积法师煮茶的人,智积喜茶善茶,在一旁指导他是很自然的事,并非刻意传授。(事实上,茶道的奥妙岂是可以言传的?)

陆羽对茶的领悟力极高,几年之后,智积非陆羽的茶不饮。陆羽不告而别,想来对这位老师傅的打击必然很大,传说从此“智积断茶”,不再喝茶了。

这件事传入皇帝唐代宗李豫的耳朵里,感到不可思议,就召智积入宫,令宫中的茶师奉上名茶,智积只喝一口,就放下不饮了。代宗又秘召陆羽进宫,由陆羽亲自煮茶,请智积品尝,智积一饮而尽,忍不住流下老泪说:“这真像是陆羽煮的茶呀!”代宗才让阔别多年的师徒相见。

这虽然是传说,但这种境界完全是有可能的,我们在生活中常有此等情境,例如,广告上说的“有妈妈的味道”,或者像我们惯于去某一特别的咖啡厅喝咖啡,都是心意相通的结果。这种“有陆羽之味的茶”,使我们知道茶道里不只是泡好茶,实有深刻的感情因素。

话说陆羽离开寺院之后,到一个戏班子里当丑角,据说还写了剧本,后来在竟陵演出的时候,受到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亲自教他诗文,还介绍了一位姓邹的夫子教他诗文。

一个懂得茶道的人,必然是有诗心的,陆羽的文名很快就传出来,加上他会烹茶,与李白、杜甫、颜真卿都有来往。安史之乱后,他在苕溪隐居,因为苕溪出好茶的缘故。这时,他和诗僧皎然、隐士张志和结为莫逆,经常在一起煮茶论诗。

皎然与陆羽的交情很深,陆羽在自传中形容他们的友谊是“缁素忘年之交”,在皎然的诗里,曾有多首谈到陆羽,有一首是《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俗人在酒中应酬,怎能知道在友谊中喝茶是多么的香呢?还有一首是《寻陆鸿渐不遇》,是皎然去找陆羽没有找到:

——清晨就到山上,黄昏才回来的陆羽,恐怕是到山上去采茶了吧!有一次,皎然和颜真卿,陆羽一起登妙喜寺,写下《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其中有四句:

境新耳目换,物远风烟异; 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

皎然是历史上最有诗才得僧侣,他留下来的诗有四百七十余首。许多诗中有陆羽,可见陆羽是个喜欢朋友的人。可惜陆羽的诗多未留传,仅存得一首是《会稽东小山》:

月色寒潮入剡溪,

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去, 空见年年江草齐.

在唐朝,有当官资格而不就仕得人,称为“处士”。“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能静者也,修正者也,知命者也,箸是者也。”(荀子)陆羽曾被任命为东宫府太子文学的官,又奉召为太常寺太祝,但是他宁可在隐逸中生活,泛舟江湖,寻访山寺,与朋友饮茶谈诗,可见是个解脱了欲望束缚、志行高洁的人。因此,在《茶经》中,他开宗明主的说,懂喝茶的人一定是“精行俭德之人”。

精行俭德恐怕还不够,还要懂得感情,在茶中有着友谊的芬芳。陆羽是个孤独儿,但他一生结交了许多好友,才不枉他成为茶圣,写下全世界第一本茶的经典。

我每次想到陆羽在自传里写到,他与朋友约定一定守约:“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侃言也,”心胸便为之震动,仿佛看到陆处士在千里的雪原奔赴朋友的茶会,天地中都飘着茶香。

茶与酒不同,茶是为更清明、更深刻的友谊存在世间的。

卢仝七碗茶(台湾林清玄)

在杭州西湖畔的翁隆盛茶馆喝茶,这家茶馆听说是明朝时代就有了,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几位一起喝茶的朋友问我:从古到今有这么多的茶诗,你觉得哪一首最好?

这真是问倒我了,“从古到今”是一个多么长的观念,茶诗可考的就有几千首,更别说那些不可考的了,若要选出好的茶诗,编成一册《茶诗三百首》也绝无问题。

但是,哪一首茶诗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又把茶写得极好的,我倒是可以推荐卢仝的《七碗茶》诗。

卢仝的《七碗茶》诗原题为《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五丈睡正浓,军将扣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问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山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变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这首诗是卢仝写到在午睡的时候,突然收到孟谏议的赠茶,自己立刻关起门来煎茶吃,连吃了七碗茶,随即达到了饮茶的极高境界,自己仿佛做了神仙,但做了神仙的心情却是想到有百万亿的百姓在受苦,不知道他们是否也能得到呢?

特别是他写到喝七碗茶的感受,使我们觉得痛快淋漓,以致于后代喜欢喝茶的人,常把卢仝的这首茶诗当成喝茶的一个准则了。我们如果把它诠释一次,也就知道饮茶的奇效了。

一碗喉吻润——茶可以滋润身心,产生喉韵。

二碗破孤闷——茶可以破除烦闷的心情。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茶可以刺激灵感,使思想清明。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茶可以抒发情绪,创造人的正向品质。

五碗肌骨请——茶可以使人超越俗事,连肌骨都为之清朗。

六碗通仙灵——茶可以使人通往神明的境界。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第七碗不能再喝了,因为会使人生起如梦似幻的境界,仿佛不在人间。

卢仝在历史上并不是赫赫有名的人,却因为他写了这首茶诗,使后人在谈茶史的时候,不能不提到他,因为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把茶提到那么高的境界——专心地喝茶即可以羽化登仙,名利权位又有何可恋?又有何可求?

卢仝自幼家贫,但写得一手好诗。他不顾仕进,因此隐居在少室山,自号“玉川子”,读书、写诗、喝茶度日,曾写诗讥讽宦官专权,得罪了元和逆党,“甘露之变”时因留宿于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害。

从卢仝的简历看来,他是与世无扰、与人无争的隐士,也唯有这样隐于山林之间的人,才能对每一碗茶都能细细品味,而每一碗茶都有深刻的感受吧!在飘飘欲仙的当刻,又能深切体会采茶制茶的农民生活艰辛,更使这首茶诗在优美的诗境后还有深深的感情。

卢仝光是靠这一首诗就可以传世了!

大诗人苏轼在茶中一再以这首诗用典,例如《汲江煎茶》:“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例如《试院煎茶》:“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例如《马子约送茶,作六言谢之》:“珍重绣衣直指,远烦白绢斜封。惊破卢仝幽梦,北窗看起云龙。”

例如《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示病维摩原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例如《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面首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例如《游惠已》:“吾生眠食耳,一饱万想灭。颇笑玉川子,饥弄三百月。”

我读苏东坡的诗,很少读到他一再用典的诗,卢仝是例外,可见他对卢仝的这首诗是如何倾倒了。不只是苏东坡,历代可以说有无数的诗人拜倒在卢仝的茶诗下,我们试举个例子:

北宋诗人文同的《谢人寄蒙顶茶》:“落落真贤宰,堂堂作主人。玉川喉吻润,莫厌寄来频。”

宋朝诗人孙觌的《饮修仁茶》:“昏昏嗜睡翁,唤起风洒面。亦有不平心,尽从毛孔散。”

宋朝诗人陆游的《昼卧闻碾茶》:“小醉初消日未晡,幽窗催破紫云肤。玉川七碗何须尔,铜碾声中睡已无。”

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宋朝诗人梅尧臣的《尝茶和公仪》:“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亦欲清风吹两腋,从教吹去月轮旁。”

元朝诗人耶律楚材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卢仝七碗诗难得,念老三瓯梦亦赊。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与绕烟霞。”

明朝潘允哲的《谢人惠茶》:“漫道玉川阳羡蕊,还如鸿渐建溪芽。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信手拈来,就可以看出卢仝的一首茶诗几乎贯穿古今,历来喜欢喝茶的诗人没有不倾慕的。

记得在翁隆盛茶馆,我对气质不凡的茶馆主人说,可以把卢仝的诗书写于壁间,让到茶馆品茗的佳客至少喝七碗才走,因为如果不能一饮七碗,如何能知道“乘清风归去”的滋味呢?

我在杭州的时候,正好是清明时节,明前茶成为嗜茶人在茶市里追逐的目标,茶馆主人以明前龙井为我连续泡了三盏,又冲了一碗野生的苦丁茶,最后又以明前的开化龙顶泡了三盏,七盏过后,眺望西湖,颇有飘飘欲飞之感。想起卢仝,他的时代,以及他喝阳羡茶的情景,才知道,连喝七碗好茶,果然能醉人呀!

沏壶冻顶供养春天(台湾林清玄)

中国茶艺得力于许多小人物,就以现在最流行的紫砂壶来说吧。

紫砂壶确实的起源很难查考,但是以现存的图书作证据,在宋元以前的绘画中,都没有用紫砂小壶泡茶的,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紫砂小壶是起源于明朝。

传说,常州府的宜兴有一天来了一位云游的和尚,他一边走, 一边叫卖:\"卖富贵!卖富贵呀!\"

富贵怎么能买卖呢?初听到的人感到好奇,全跑到街上来看,发现叫卖的人原来是一个衣衫破旧的穷和尚,全都嗤之以鼻, 一哄而散。只剩下一位老人,兴味盎然地看着和尚。

和尚就拉着老翁说:\"贵不用你买,买富怎么样? \"

一边说,一边把老人拉到山上,指着一个地方,就扬长而去,不见踪影了。

老人决定碰碰运气,他把和尚所指的地方挖开,里面竟露出五色俱全、灿若披锦的泥土,附近的陶人都来取土回去烧壶,烧出的陶器古朴素雅,不亚于瓷器。

这就是紫砂壶由来的传说,记载在明朝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里。但这时紫砂烧的仍是大壶,制紫砂小壶的则是另一位和尚。

话说宜兴的金沙寺里有个和尚,性情非常闲雅而有品味, 他时常和一些制陶的工匠在一起,谈一些陶艺的事。

他看到陶师们把用剩的泥土丢弃,觉得十分浪费, 于是把这些泥土收集起来,再加淘洗,只留下那质地最精细的泥土,然后\" 搏其细土,加以澄炼,捏为胎,规而圆之,刳而中空\",再安上底座、口、柄、盖,做成小壶,托陶师与其他的陶器入窑烧制,烧出的茶壶色泽乌紫,质地坚硬,铿锵作金石声,拿到的人都当成宝物,紫砂小壶的做法就传扬开来了。

这位金沙寺的和尚, 连姓名也未曾留下,很可能在历史上也不是什么大师级的人物。

第一位紫砂壶的制作名家,和这位和尚一样,也不是什么大人物。

在宜兴有一位极富有的文人叫吴颐山,他有一位小书童,取名为\"供春\" 。吴颐山有一段时间到金沙寺借住读书,供春随侍而住在金沙寺里。

供春对做茶壶很有兴趣,劳役的余暇,就学习老和尚制壶的技艺, 自己也去选一些泥土捏着玩。

供春不只心灵手巧,还颇有艺术创造天分。他把老和尚制壶的技术改良,精选泥土做坯,用茶匙压内壁,用手指按压外壁,内外一起使劲,屡按屡压,反复不断,直到壶坯紧密异常为止。制成后,整把壶都留下指节纹理。\" 指螺纹隐约可见,胎必累按, 故腹半尚现节腠。\"这种在壶上留下指节纹理, 就颇有艺术家的气派了,传说金沙寺和尚所做的壶也是以指纹为记。

周高起看到供春的壶,惊叹为\" 神明垂则\",传世者栗色,暗暗然如古金铁,敦庞周正。\"闻龙在《茶笺》一书中说到,他的老朋友周文甫,宝藏着一个供春壶,\"摩挲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真奇物也\"。周文甫养这把壶数十年,死的时候还用以殉葬。

一把茶壶从外面看起来像紫色的玉,里面看起来如碧绿的云,这种感受只有养过茗壶的人才能知道。

供春的壶太出色了,从明朝就有人仿制,茶壶名家时大彬就留下许多仿制供春的壶,如果不是时大彬在壶底自刻\"大彬仿供春式\" ,现代的人根本难以分辨。

我曾看过两把供春壶,那壶看起来是随意的,表面上有泥土的纹路,看着看着就令人感动了。

供春的名姓也未曾留下。

茶道之路,是由许多小人物铺成的,这一点又留下佐证。

几天前,朋友送我一斤今年的冻顶春茶, 我在喝的时候,就想到如今能以紫砂壶喝这么好的茶是幸福的,想到流汗制壶的不知名的金沙僧,想到做完劳役之后,蹲在一旁捏壶学习的供春, 想到平凡的小人物如何不为名利地创造了中国茶文化。就觉得今年的冻顶应该供养那些创造了茶文化春天的小人物,人小志气高的那种伟大的怀抱。

流华净肌骨(台湾林清玄)

偶然读到唐代诗人元稹的一首诗,诗名为《茶》,是一字到七字诗,颇有现代风格:茶香叶 嫩芽慕诗客 爱僧家碾雕白玉 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 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知醉后岂堪夸

这是一首“宝塔诗”,那是因为字句叠起来就像一座宝塔。这种形式的诗非常少见,在茶诗中更是绝无仅有的。

元稹的茶诗不只形式特殊,内容也很美。几乎包括了对茶叶的各种了解,例如“香叶,嫩芽”是说明茶叶采摘芳香的嫩芽。“慕诗客,爱僧家”则说茶一向是诗人和僧侣向往和宝爱的。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以白玉茶碾将茶叶碾碎,再用红纱的茶罗筛过。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放进茶铫中煎茶,使茶泛出黄色花蕊的色泽,以茶碗冲泡流转出如微尘般的花末。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不仅早上对着朝霞要喝茶,晚上邀明月作陪也要喝茶,从早到晚,人们都需要喝茶。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洗尽古往今来的胸臆,使人不感到疲倦,特别是酒后喝一杯茶,更感觉到,茶比酒更好,更值得赞美呀! 元稹的《茶》诗可以让我们想到,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诗人就很懂得饮茶品茶了。有一次,一家茶艺馆的老板向我索字.我就写了元稹的宝塔诗相赠,老板大为赞叹,问我:“还有什么有趣的茶诗吗?”

这使我想到历史上的茶诗不少,但堪称有趣又佳妙的茶诗并不多,在记忆所及,有一首郑板桥的《竹枝词》很有趣:◆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喝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 ◆

这首听起来像茶山情歌的诗,用最浅白的语言写出了小家碧玉的深情,仿佛让我们看见了紫荆花树后黄土墙内,等待情郎来喝茶的待嫁女儿心。

茶不仅可以表达男女之情,也常被拿来表达友情,因此,古代诗人不只饮茶赋诗,喝茶也生起诗情,有一首《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就是几个大文学家在喝茶时,用联句咏茶,并呈现了朋友间的情谊。这六个大文学家分别是颜真卿、陆士修、张荐、李崿、崔万、皎然。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崿)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沦涤心原。(颜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陆士修)

(这首联句意境悠远淳美,我试着译成白话:我用泛看碗花的茶邀请各位来做客,我们以茶代酒来写首诗吧!如果为了醒酒,应该办个豪华的茶宴,为了留住皎然最好有个像这样单独的庭园。不需要爬到月亮上去,也不需要满院栽种花草。像张荐这样的御史比秋风还强劲,像真卿这样的尚书比北斗星还要尊贵。不要吹捧我了,我们来看碗中漂流的茶沫,洗净我们尘俗的肌骨和心灵的原野吧!不像春酒使人迷醉,也不像酒席那么繁琐,朴素的瓷碗在静夜中传递看,芬芳的香气溢满了清闲的小屋。)

我喜欢喝茶,也喜欢朋友,每次想起这首诗,也会想起昔日与朋友饮茶的情景,在喝茶时论诗作文、品评人生实在是一大乐事,比起“喝咖啡,聊是非”更不可同日而语了。

说到新奇有趣的茶诗,不可不提苏东坡在梦中得句的诗。苏东坡有一次在大雪过后,梦到有人用雪水烹煮着小龙团茶请他,还有美人在旁唱歌陪伴,在梦里写回文诗相赠,醒来后只记得其中一句“乱点余花唾碧衫”,是用了赵飞燕的典故,意即美人的唾液染于袖上都像花一样的美。清醒后,苏东坡把这首诗完成。

“回文诗”意思是诗中字句,回环往返,皆成篇章。写诗的人必须有很深的造诣,才能写出不俗的境界。苏东坡在梦中喝茶,果然是茶痴,一奇也。喝完茶梦中写诗,果然是大诗人,二奇也。梦中还能写高难度的回文诗,三奇也。梦醒之后,竟能续完,四奇也。记梦回文二首并叙

十二月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唾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云: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门晴窗。

我们再由尾往头读一回,更能感受这首诗的妙趣:“窗晴门碾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江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岩空落雪松惊梦,院静凝云水咽歌。衫碧唾花余点乱,纤纤捧碗玉颜酡。”

但从“玉碗”转“玉颜”,以物转人。再由“歌咽水云凝静院”回成“院静凝云水咽歌”,以人转物,人的歌声化为水的歌声。接着,是花落尽在先呢?还是酒缸空了在前呢?不得不令人佩服苏东坡的才情与境界呀! 茶诗尽管有趣,是与茶相得益彰的,想起北宋文学家曾巩的两句诗:’‘一杯永日醒双眼,草木英华信有神。”

喝了一杯好茶,就喝了满腹的诗书! 无我的茶(台湾林清玄)

与朋友相约去爬山的时候,我总是比平常起得更早,准备到山间泡茶的用具。

朋友说:\"起得更早,是为了烧开水吧!\"

我说:\"不是为了开水,而是为了开心,我很喜欢和你到山上喝茶。\"

那种欢喜和开心,是为了\"一生一会\"的想法,在这个忙碌混乱的社会,要和朋友在咖啡馆喝杯咖啡或在茶馆饮茶都是困难的,何况是在宁静的山林,对着沿山坡变化的枫树、松树、相思林,喝着最好的茶,真是人生难得的。

在山林里喝茶当然不比在家里,有各种齐全的用具,所以,我通常准备一大壶开水放在保温瓶里,带着一只紫砂壶,几个小杯子, 还有两三种茶叶,然后背着到山顶去喝茶。

山林里的喝茶,是与室内不同的。由于心里充满了自由,所以我们可以随意选择泡茶的地方,不管是坐在风景美好的树林或繁花盛开的花园,感觉那来自高山的茶与四周的林园融成一气, 我们的心也就化成一股清气,四散飘流了。

那种清朗之气的回归,使我们进入无我的境界,这使我想起有一个爱茶的朋友组成的茶会,他们常在各地风景好的地方喝茶, 互相分享带来的茶叶,茶会的名称就叫\"无我茶会\"。这名字取得真好,如果山林与茶都是宇宙大河流中的一叶,当我们\"入流亡所\",也进人那宇宙的大河流忘记自己的执著,就会呈现\"无我\"的状态。

\"无我\"就会连忧悲苦恼一起流入大化,到最后,胸臆里只剩下山林与茶香,而整个山林,也充溢了友情。

宋朝以前的人喝茶,都是用大壶大碗。寻找心灵自由的僧人,为了四处云水参访,为了在林间品茗,发明了紫砂小壶,以便揣着小壶在人间游行,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就坐下来喝一泡茶;或独自行走时,在山边水湄,坐下来与树木和溪水共饮。这是紫砂壶的由来,因此,紫砂壶中有着浪漫的心,是为了自由、为了无我而创造出来的。

我们虽非僧侣,却也是为了云水的自由而游行于人间,如是思维,我们的心也就拨就如云,我们的情感也就灵动如水了。

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向人间,带着春茶的清气,爱也清了,心也清了。

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入风尘,带着云水的轻松,步履也轻了,行囊也轻了。

大茶壶与小茶壶(台湾林清玄)

我从前在一家报馆上班,坐大办公室,是一百多人的办公室,光是打工的工读生就有好几位。

在我们编辑台这边的工读生,是一位十六岁的少女,长得非常清秀可爱;同事都很喜欢她。她讨人喜欢的不是长相,而是性情,每天都好象怀抱什么样喜悦的秘密来上班,然后一直抱着秘密的微笑下班,她对待每一位同事都像兄姐,语调里有尊敬和体贴。

我很少看到性情那么好的人。

令我最难忘的是,她知道什么人是几点来上班,谁喜欢喝开水,谁喜欢喝茶,在最恰好的时间,她会泡一杯茶来。

我每天上班的时候,都会发现桌上有一杯热腾腾的茶,天天都使我非常感动。我在还没有喝茶前,就会跑去跟她道谢:“小妹,真谢谢你呀!”然后就会看到一朵微笑像花开起来。

报馆里的茶叶通常是粗糙不堪的,却因为她的细腻体贴,使我觉得那茶非常好喝,我时常对小妹说:“像你这么细腻的人,长大以后,世间哪有男子可以与你匹配呢?”

后来,小妹因上学而不再来报社打工,我每天上班,看到空的茶杯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怀念与感伤。

如今,我离开报社也有十年了,上司与同事的脸都因为时间而模糊了,但小妹的脸还非常清晰的越过时间,她泡的茶---那把粗茶泡得很好喝的茶---还常热腾腾的从心里涌出来。

从那时候,我就知道泡好喝的茶不一定要好的茶叶,不一定有什么特别的技术,只要有细腻体贴的心和对待人的善意,再普通的茶里也有无尽的滋味。

许多喝茶的人都不免会执着于用小壶喝茶,认为这才是「功夫茶」,用大茶壶或大茶杯泡茶的人是不会喝茶的,这是一个错误的见解。一个人用盖碗也可以泡出好茶,而大茶壶里也有特别的滋味。

记得童年时代,乡间的十字路口,或寺庙、车站的门口,都有大茶壶的「奉茶」。奉茶的茶叶都不会很好,是茶枝煮成的,也有一些是米茶、麦茶、决明子茶,但是用大碗一咕噜灌入喉中,一阵清凉到底,想到那些不知名的奉茶的人,他们用心煮茶,给过路人清凉的善心,就会非常感动。

一直到现在,乡间的公园也有为人泡茶的人,他们带着一把大茶壶,几具玻璃盖杯,在乡下的凉亭冲茶给人喝,清晨或黄昏到那里去喝茶,一碟瓜子、一盘象棋,就会使我们感受到茶中也有情味。

喝小壶茶,是明朝才开始的,明朝以前的人都以茶碗喝茶,寺院里则是用大茶壶喝的。想想,在唐朝数百人或千人以上的寺院,敲了木鱼或打了茶鼓,僧人鱼贯而入,排成几排,管茶的「茶头」和「茶座」,用一个大茶壶,倾注在茶碗里,大家安静的喝茶,提神静心以便等一下继续打坐修行,光是想想那样的场面就要令人动容。泡茶的人比泡茶的技术重要,喝茶的心比茶叶更重要。

我曾经听过一个关于泡茶的故事:有一位少女大学毕业以后,去应征文书的工作,被公司录取了,由于公司里没有文书的缺,经理就暂时安置她做泡茶的工作,领文书的薪水。

一开始,她很开心,认为泡茶的工作简单,又可以领文书的薪水,很安心的为公司同仁泡了一段时间的茶。

过了一年多,她心里开始嘀咕,自己是堂堂的大学毕业生,老是做着低三下四的泡茶工作,心里很不开心,不但端茶时表情郁郁,连泡出的茶也很难喝,弄得整个公司气氛僵硬、人心惶惶,有一天经理喝了一口茶就吐了出来:“堂堂大学毕业生连茶都泡不好,干脆离职算了。”

少女听了很伤心,决定当天下午就提出辞呈,正在这时候,公司有一位重要客户来访,谈一笔数目很大的生意,经理便叫她泡茶出来招待客人。

少女擦干眼泪,心想:“这可能是我在这家公司泡的最后一壶茶了,不如好好的泡,不要让人觉得我连茶也泡不好。”

她非常专心细腻的泡茶,用灿烂的微笑端茶出去,客户只喝了一口就说:“呀!好久没喝过这么好喝的茶了。能把茶泡得这么好的人,做任何工作都可以胜任的。”经理也喝了一口,久久说不出话来,这同样的茶叶泡出来的茶水,和早上已经完全不同了。

这故事的结局很好,公司做成一笔大的买卖,少女的辞呈被退回,立刻调任文书的工作。

我喜欢的人生态度,是工作与泡茶是同一回事,一个能在泡茶时专心的人,工作也会专心,因此,泡茶给人喝是一种很好的供养,并不是卑微的事。

我喜欢小壶茶、盖碗茶、大壶茶都能泡得很好,并且有好心情去喝。摆在我们眼前的小茶壶,可以为三五知己而倾注,如果我们能尽心的去爱朋友、体贴朋友,泡起人生的这把大茶壶就容易得多了。

偶尔会想起十六年前为我们泡茶的小妹妹,她现在也是中年的人了,一定也经验了一些沧桑,我想,她一定很幸福的生活着,一直有花样的微笑,因为我深信:

“能把茶泡得那么好喝的人,做什么都会成功的吧!”

茶与杯的玄思(台湾林清玄)

故乡的体育场附近有一个老人聚集的“茶亭”,终日都有老人在那里喝茶开讲。我回乡居住的时候,总爱去那边闲坐,听听老人在生活中的智慧与品味。

由于茶亭少有年轻人去,我刚去的时候,老人有些惊疑,后来知道我是后发哥仔的后生,立刻就冰释了,还热情地说:“来,这是你老仔生前常坐的地方。”

我发现老人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质,就是有说不完的话。他们几乎可以终日聊天而话题不断,从国会打架讲到强奸杀人,从春耕播种说到西瓜落价,从台东的天气真好扯到屏东某村落三十年前下冰雹„„有时候对世事的知情与议论,一针见血的观点犹胜许多在电视上胡扯的知识分子。

有一天,一位阿伯仔突然在听到别人说“西瓜好吃,可惜多子”的议论,他说:“现在的世事,现代的人情比西瓜的子还要复杂。”

别的老人就问:“你是怎样看的?”

“这真奇怪,”老人自信满满地说,“卡早的人一支雨伞可以用很多年,现在的人一年用很多支雨伞。卡早的人一双皮鞋穿十几年,现在的人一年买十几双皮鞋。卡早的人一个春天只做耕种一件事,现在的人一天做许多件事,乱到看不见一个春天„„”

他说得其他老人无不点头表示同意。

他的议论犹未尽。老人的谈话有一特色,就是凡有议论都可以尽情诉说,别人不会随便插嘴。他又说:“只要想想,这样的生活怎能不复杂?光是每天出门要穿哪双皮鞋、哪件衣服就要动半天脑筋了。我孩子订了两份报纸,透早开门,连信箱也塞不进去。你看,一天就发生这么多事情,咱的一世人加起来,也没有那两本报纸厚。现在的人光是看报纸,就浪费多少时间,生命哪会得到清明呢?”

“复杂也没什么不好,表示现在的生活富裕了呀?”一位老人说。

阿伯仔讲:“复杂有什么好?复杂的人就没有单纯的心情,生活便不会踏实和朴实了。一日到晚像苍蝇找糖膏,飞过来又飞过去,不知道无闲是赴死„„”

讲到这里,一个老人站起来为大家斟茶,阿伯仔突然大有所悟地说:“对了,就像一个茶壶一个杯,这就是单纯的心情。我们如果只有一个茶壶一个杯,才不会计较喝的是什么茶。一斤一百元的茶枝,饮起来也真有滋味。即使一个茶壶几个杯子也好,因为大家喝的都是同款的茶,没什么计较。现代人的生活就是好几个茶壶,倒在几十个茶杯,这就复杂了。大家总会想,别人的茶壶里不知道是什么茶,想喝一口看看,喝不到就用抢的。喝好茶的人也想喝另外的那壶,久了以后,即使是坐在一起喝茶的人,心里也充满了怨恨和嫉妒„„”

这一段说得好极了。老人们都沉默着喝着眼前一壶由老人会提供的廉价茶叶,觉得滋味甚是美好。

阿伯仔意犹未尽地说:“就像我们现在看黄昏的夕阳。一个夕阳,古时人看起来和现代人看起来是一样的。站在平地和站在山顶上看,夕阳也都是同款的美。但是如果心情复杂,站在这山看那山高,夕阳永远没有最美的时刻。”

众人一听,都同时望向夕阳的方向,原来日头已西斜。经老人一说,今天的夕阳看来真是特别的美丽,余晖遍照大地。

“有一天,我的孙子问我:‘阿公,世上什么东西最好吃?’我说:‘饿最好吃。’他又问我:‘阿公,什么是最好的心情?’我说:‘单纯最好。’他又说:‘阿公,幸福是什么?’我说:‘平安是福’。”

聊到这会儿,该是散会“阿公回家吃晚饭”的时候了。大家欢喜地站起来各自走路回家,相约明天再来开讲。我踩着夕阳流金一样的草地回家,想到老人说的“饿最好吃”,感到肚子真的有些饿了,妈妈煮的菜的芳香竟飘到体育场两公里外的路上来了。

住在乡下的日子,真的感觉到单纯的心情是一种最美的心情。在城市生活的日子,我们每天总是在追求一些目标,生命的过程往往就无意间流失,我们的追求愈来愈复杂,使人人就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

我想到幼年住在外祖母的家,每次和表兄弟相约吃完饭出去玩,我们总是无心吃饭,胡乱扒一扒就要溜出去,外祖母就会拿拐杖敲我们的头,说:“你呷那么紧,要去赴死吗?”然后她说:“你不慢慢吃,怎么知道我们台湾的米有多么好吃?”

有一次我看到报纸上广告一种名牌跑车。广告词说:“加速到一百公里,只要九秒钟。”就思及外祖母的话:“你驶那么紧,要去赴死吗?”台湾俗语里说:“呷紧弄破碗。”确实含有人生的至理。

一个复杂的社会勾起了人更复杂的欲望。复杂的欲望则是搅乱了单纯的心,使我们不知道能坐下来谈天说地是生命的一种至美,使我们不知道踩着夕阳在小路上回家是生活中必要的历程,使我们忽略掉吃妈妈煮的稀饭配酱瓜是比大饭店的山珍海味更值得珍惜的。

我想到有一回看一位老人从脚上拔一根脚毛放在桌上,义正辞严地说:“我们不能小看自己的一根脚毛。”

众人愕愕。

他说:“这根脚毛存在的条件,说来是很深奥的,先要有脚、有活着的身体;然后要从小吃饭、穿衣、父母照顾,才能长出一根脚毛;然后,脚毛存在是因为我们存在。我们要有父母、无数的祖先,祖先要个个穿衣、吃饭,平安长大则要有地球的生机,太阳的培育与月亮的生息。你看,这小小的一根脚毛不是单独存在的呀!”

我们如果不能珍惜、重视、疼爱自己的一根脚毛,那就是有负于天地众生了。现代人不能维护单纯的心,是往往误以为复杂地飞来飞去能追求更美好的生命。殊不知,再复杂的事物也比不过一根脚毛呀!一切多变的云霞与彩虹的多彩背景就是一个蔚蓝的天空。不知道单纯之好的人,就是从未看见天空的人。

好好地饮眼前的这杯茶吧!细细品味当下的这碗饭吧!生命没有第二个此刻。让我们承担这个此刻,进入这个此刻。因为,饿最好吃,单纯最好。

爱,永远保持分享(台湾林清玄)

朋友来家里喝茶,看到我从茶叶罐中倒出茶叶,不禁对茶罐上写的“金柱茶”大感疑惑。

朋友说:“我喝遍了台湾的好茶,怎么从来不知道有一种茶叫‘金柱茶’呢?”

这时我总要解释一番,“金柱茶”是我的屏东好友庄金柱送给我的茶。庄金柱是品茶专家,自己懂得烘焙茶叶,有时焙出好茶,就会送一些给我分享。我为了感念朋友,就以朋友的名字来命名,这样,我在喝茶的时候,对朋友就会充满着感谢与祝福。

不只是“金柱茶”,在我的茶叶罐上,标示着许多朋友的名字,像“韦陇茶”、“孟珊茶”、“张耀茶”、“淳珍茶”、“木兴茶”、“卯琳茶”、“传顗茶”、“纯育茶”,等等。以朋友的名字来为茶命名,比起以地名、茶种命名要好得多。一来喝茶的时候,使我们有一种美好的感情,被友谊所充满,茶的滋味就好了几分。好茶,不就是为了友谊而生在世间的吗?二来,使我们永志不忘一些美好的因缘,想到分散异地的朋友,此时此地可能和我们喝着相同的一泡茶,那种分享共同经验的感受,就突破了时空,在天地间交融了。三来,使我们扩散友情的芬芳,把朋友送的茶分享更多的朋友,虽然大家互不相识,却在小小的茶叶中结了善缘,将来因缘和合,终有相逢、相惜之日。

因此,朋友的名字不是比“鹿谷”、“文山”有感情吗?不是比“乌龙”、“包种”好听得多吗?

把这种原由说给朋友听,大部分人都深有同感。但是也有一些人会质疑:“如果喝了不好茶,不是会边喝边骂朋友吗?”

我说:“假如能体贴奉茶的心,朋友送的茶里,是不会有坏茶的。何况,如果能分享,普通的茶叶也会有深刻的芬芳。”

在我的信念里,朋友最好的境界就是“分享”。如同两个月亮互相照明、心心相印,不只分享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也分摊生命里遭逢的困顿与痛苦。只有我们愿意分享,才能保持着爱朋友的心。 “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不是一句广告词,而是生命中真实的体会。在枯寂的人生之路上,如果不能分享,不是将永沉于黑暗的深谷吗?

在蟹眼与鱼眼之间沉浮(台湾林清玄)

\"今年春天,我买到了梨山的新茶,用以作冷泡茶,夏天暑热,登山的时候,以一壶冷泡茶随身,清凉甘醇,无以伦比。

茶,原来必须热水才能发之,冷泡茶用的却是冰水,取茶叶适量,放于大壶中,放在冰箱里浸泡八小时,即可饮之。

冷茶与热茶是完全不同的,热茶香盛,冷茶味沉;热茶颜色如陈酿,冷茶色泽如新蜜;热茶的感觉就像东升的旭日,冷茶的感觉则是清冽的晓风......这些完全不同的感受,使我想到,决定茶的滋味的不只是茶叶本身,水的温度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如果有好茶好水,却没有适当的温度,再好的茶叶也不能出味。人生也是这个道理吧!一个人有好的本质,又生长在好的环境,一切都不匮乏,但如果没有炎凉冷热的考验,做为人最内在的滋味与能量也不会被散发出来。

最好的绿茶,像银针、龙井、碧螺春等等,以透明的玻璃杯泡茶,当沸水冲泡之后,茶叶先是浮出水面,再舞之蹈之,沉入水中;在水底再次舒展,漂之浮之,再度探出水面,然后一个翻转,沉之潜之,又一次沉落杯底;最后努力苏醒,再踊之跃之,露出水面;及至力气用尽,完全地进入杯底。

要看完了茶叶的三起三落,那杯茶才算完成,水里才有着完整的茶味。

我每次用玻璃杯泡茶,看着茶叶的上下浮沉,都深感如同生命的际遇,一生平顺的人,滋味不出。即使是冷水泡茶,也是沉浮起落,只是过程更为漫长罢了。

因此人生的温度对于一个人内在的开发是至为重要的,对茶者而言,水的温度也至关重要。

关于茶水的温度,最早提出的自然是陆羽的《茶经》,他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

第一煮水沸,而叶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其第一者为隽永。“

陆羽的意思,是茶水的第一沸最为隽永,但第二沸时则要“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匣环激汤心,则量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

在第二沸时,先取出一瓢水,等到大滚时,再把水加回锅里,这样茶叶的精华才不会散逸。

可见,从茶神开始,我国的茶人就很重视水的温度,要让水保持在一定的温度,既不太老,也不太嫩,在以木炭烧火的古代,是非常困难而讲究技巧的。

唐朝的苏广在《十六汤品》的“百寿汤”中说:“人过百息,水过十沸,或以话阻,或以事废,始取用之,汤已失性矣!”

滚沸超过十次的水,与超过一百岁的老人一样,茶汤已失去了本性。这是水老,与嫩水一样不可取,嫩水称为”婴汤“。

“薪水方交,水釜才炽,急取旋倾,若婴儿之未孩,却责以壮城之事,难矣哉!”

刚烧的水,尚未滚沸,就拿来泡茶,就好像叫婴儿去做大人的事,那是无比困难的。

明朝的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汤嫩则茶味不出,过沸则水老而茶乏。惟有花而无衣,乃得点瀹之候耳。”

宋进的蔡襄在《茶录》里说:“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

归纳起来,古人认为最好的水是在“鱼眼与蟹眼之间”,用白话来说,就是在“第一沸与第三沸”之间,温度应是在八十度到一百度,如明朝陆树声在《茶寮记》中所言:“煎用活火,候汤眼鳞鳞起,沫饽鼓泛,投茗器中。初入汤少许,俟汤茗相投,即满注。云脚渐开,乳花浮面,则味全。”好一个“汤眼鳞鳞”!不只有画面、有声音、也有节奏,这也是烹茶煮茗过程里,最动人的吧!

在蟹眼与鱼眼之间,许多诗人在注视着水滚的情景,颇有体会,苏东坡在《试院煎茶》中有句:“蟹眼已过鱼眼生,嗖嗖欲做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与苏东坡常一起喝茶的黄庭坚有诗《茶碾烹煎》:“风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深注寒泉收第一,亦防枵腹爆干雷。”诗人看见鼎中的水开了,干渴的腹中就像爆起了响声一样。

蔡襄的《试茶》:“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雪陈作成花,云闲未垂缕,愿而池中波,去作人间雨。”看着茶水滚开了,飞烟缭绕,但愿那些滚动着的水,化成人间的雨,去滋润众生呀!

黄山谷的两句诗更奇:“曲兀蒲团听煮汤,煎成车声绕羊肠。”靠在蒲团上听着煮茶汤的声音,仿佛把茶煎成车声,在羊肠小径上绕行啊!

我在煮茶的时候,常想起这些美丽的诗句,想到浮生若茶,人生的际遇不正是在蟹眼与鱼眼之间浮沉吗?煎煮的过程虽然缓慢,茶味却是这样慢慢融入的!没有浮沉的茶叶不会有味,没有浮沉的人生又何偿不是?如果有”浮沉是必然,煎熬是必然,苦尽回甘是必然“的品茶之心,也才能品出人生的真味!\"

我们在在蟹眼与鱼眼之间浮沉,热波荡漾,水气蒸腾,我总觉得,我们在被煎煮时的水气会化成人间的雨,在某一个春日,从辽阔的草原上飘落,好雨丝丝,不落别处。

无事最可贵(台湾林清玄)

朋友来喝茶聊天,问我说:“你觉得什么样的生活最好?”

我说:“无事最可贵。”

朋友不明其意,说:“既然无事最可贵,又何必忙着写文章,读书、讲演呢?”

这倒使我沉吟了,无事并不是不做事、不生活,而是做事与生活都没有牵挂,也没有变生肘腋、措手不及的事情发生。

我把茶倒满,闻到今年春茶的香气,深呼吸,让茶香清洗我的胸腔,我说:“能这样无事喝一杯茶,真是人生里幸福的事呀!”

朋友终于懂了,微笑着喝茶,那专注的神情,使我感到无事的欢喜。

唯有活在当下的人才可以无事,每一刻都尽情地、充满地、没有挂虑地去生活,活活泼泼、欢欢喜喜、全心全意。

一刻无事一刻清,一日无事一日好。

可叹的是,我们总是花时间去找事来烦,一清早,找份报纸来烦烦;上了班,在人事里烦恼;晚上,找台电视来烦烦;躺在床上思前想后,思念十年前的情人,猜测明年公司的方针。

饭吃得没有滋味,是没有全心地吃饭;工作做得没有力气,是没有欢喜地工作;睡眠不能安枕,是没有无心地睡眠。

吃饭无事,工作无事,睡眠无事。

真的,无事最可贵。

我刚学说话时,唱过一首台湾童谣。

“食饭也未?食饱也未?食饱紧去做工作。做工作也未?做好也未?做好紧去困棉被。困好也未?困饱也未?困饱紧去食碗稞。”

我唱这童谣给朋友听,唱歌配茶,觉得茶的味道真好。

吃饭是重要的,但吃饱饭就应该去工作,工作做好就去睡觉,我喜欢这童谣那种无心的态度,所以无事人并不是闲杂的人,反而是专心的无杂之人。

在禅宗里,把“无”当成圣旨一样,《无门关》里的第一则,就开宗明义讲“无”:

有一个和尚问赵州从谂禅师:“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赵州说:“无!”

无门慧开禅师的注解是:“参禅须透祖师关,妙路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有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

无门禅师的意思是,“无”这个字是禅宗最重要的一个字,应该以全身的力量(包括每一个骨节毛孔),日夜地去参,却千万不要把“无”当成是“虚无”的无或“有无”的无。

无,是执着地破除与思虑的止息,而不是闲散的人。

无,是无心,是离开妄念的真心,是远离了分别、执着的自由境界,“若不起妄心,则能顺觉,所以云,无心是道”。

无,是无往,是不住留、执着一固定的实体,诸法念念不住,即得解脱。“无所住故,则非有无,非有无而为有无之本。”

无,是无我,是一切万法因缘生、因缘灭,没有一个固定的主体,破除我执,则得自在。

无,是无念,是虽修万行,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即心便是灵智。”

无这个字是那么高超,那么伟大,几乎是凡夫所不能企及的。我们或者难以进入那么高的境界,但在生活中体会无事的可贵也不是那么难的。

我端起一杯茶来对朋友说:“现在,让我们全心地来品味这杯茶,过去的烦扰已经过去了,未来的烦恼尚未发生,仅此一念,又有什么事呢?”

无门慧开曾写过一首名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应该作为所有无事人的座右铭。

其实每天的生活也真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更清香的滋味,而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

依照我的经验,只有在无事时泡出的茶最甘美,也唯有无事时喝的茶最有味。可惜的是,大部分人泡茶时是那么焦渴,在生命里也一样的焦渴呀!

沩山灵禅师曾把悟道的人称为“无事人”就是这个道理,他说:

“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妄诈心行,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譬如秋水洞,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做道人,亦名无事之人。”

无事的人去除了生命的焦渴,像秋天的潭水,那样澄明幽静,清澈无染,明白没有挂碍。

“无事不是小言哉!”无事是伟大的事。

茶禅一味(台湾林清玄)

半岭薄云萦,中天月色清。 秋来多夜坐,煮茗待钟声。

---圆至禅师

赵州禅师有一个著名公案,就是每当有新到的僧人,他总是会问:\" 你来过这里吗?

僧人说:\"来过。\"

他就会说:“吃茶去!”

然后他问另一位新到的僧人:\"你来过这里吗?\"

那人说:\"没来过。\"

他也会说:\"吃茶去!\"

寺院的院主看了大惑不解,就问道: \"为什么来过的您也说吃茶去,没来过的您也说吃茶去呢? \"

赵州于是叫院主的名字,院主答声。

赵州就说:\"吃茶去!\"

这个公案可以参的地方很多,例如道在寻常日用间,例如平等地对待,例如任运自在等。历来有许多人解过这个公案,我们今天换一个角度来看看喝茶这件事,在禅宗的修行里占了什么样的位置。

喝茶在从前佛教的丛林是很重要的事,特别是禅寺都设有\"茶头\",就是掌管喝茶的人,他的职司包括佛前献茶、众中供茶,或客来飨茶等,凡是有关喝茶的事都是由他主掌。在大丛林里,茶头往往不只一位,而且在首座寮、维那寮、知客寮、侍者寮都设有茶头一职,称为\"四寮茶头\",每位茶头下面还有几位杂役供使令,称为\"茶头行者\",这样算起来,一座寺院里就有十几位专门以茶为职的人,人数不能说不庞大了。

从林里还设有\"茶堂\",有的是方丈待客之地称为\"茶堂\",也有另设茶堂的。每天有固定时间喝茶,喝茶时要打\"茶鼓\"通知所有的僧众。有一些寺院门前还特设\"施茶僧\",为游寺或朝山的人施茶。

在\"百丈清规\"日用规范里曾说:\"茶汤之礼乃丛林重要行事,不得慢易仓遑,列位时不得缺席。\"又说:\"若有茶,就座不得垂衣,不得聚头笑语,不得只手揖入,不得包藏茶末。\"可见喝茶规矩很多,是一件庄严、清净的事,也可说是修行的一部分、禅定的功课。特别是坐禅时,每坐完一柱香就要下座饮茶,以提神益思,利于开悟。早上起床肘,禅僧要先饮茶再礼佛,饭后也是先饮茶再做佛事,因此,一般禅僧一天喝几十碗茶是很普通的。

唐朝以前,寺院里喝的是\"加料茶\",就是和香料、果料同煮,称为\"茶酥\",到唐代以后,禅茶大盛,遂成为单纯饮茶,不再加味了。

禅僧的善于做茶、擅于饮茶、讲究茶礼,都对民间产生巨大影响。

例如中国许多名茶是寺院种植和制作出来的,像碧螺春茶, 产于江苏洞庭山碧螺峰,原名为水月茶,是洞庭山水月院山僧首先制作的。乌龙茶的始祖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岩茶”宋元以来以武夷寺僧制作的品质最佳。明代僧人制作的\"大方茶\",则是安徽南部\"屯绿茶\"的前身。

例如现代人所喜爱的紫砂陶壶,是明代江苏宜兴金沙寺的一位老僧创制的,后来成为宜兴壶的代表。

例如被喝茶的人奉为\"茶圣\"、\"茶神\" 的陆羽, 他出身于寺庙,一生的行迹也没有脱离过寺庙,他的经典作品《茶经》就是遍游各地名山古刹,亲自采茶、制茶、品茶,并广泛吸收僧人的饮茶经验,加以总结的成果。

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里说: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飨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我们想想那时的禅僧带茶壶到处煮饮的情景,特别有一种亲切之感。

不只是喝茶,茶的比赛也是从前在寺庙里就有了,宋代著名的浙江余杭径山寺,经常举行由僧人、施人、香客共同参加的小茶宴,进行品尝、鉴评各种茶叶的品质,称为\"斗茶\"。当时还发明了把嫩芽茶碾成粉末,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这种喝茶的方法后来传到朝鲜和日本,成为\"抹茶\", 日本人至今还喜爱这种方式, 可惜在中国已经失传了。

读了许多禅寺与茶的相关记载,使我们知道茶与禅可以说是\"茶禅一味\",因为茶也可以导引我们的心灵通向单纯、超越、无争、宁静、自由,使人能自然地通向禅道,那种纯朴无华、庄严和谐的风格对于禅定也大有助益。雪窦弹师有一首偈颂:

前箭犹轻后箭深,谁云黄叶是黄金。 曹溪波浪如相似,无限平人被陆沉。

这虽不是写茶的诗,但把\"黄叶是黄金\"拿来形容茶禅之味,却是非常恰当的,对庸俗以黄金为贵的人,可能把禅心茶道看成黄叶一文不值,而对清越高迈的人, 一壶好茶比黄金为贵,更不用说茶里有觉悟与菩提之思了。

曹溪禅海的波浪今犹在!可惜的是我们继承了茶的雪沫乳花,却很少人愿意从金黄的流金岁月中,看看那清湛盈满的心水罢了! 王孙草与野人家(台湾林清玄)

唐朝有两位孤儿,我最佩服,一位是玄奘法师,一位是茶圣陆羽。玄奘法师到西方取经,这实在是千古的盛事。唐时西域的路是多么难行,他走过了一百三十八个国家,携回佛教经论六百五十七部。他的坚强、勇毅、智慧、胸襟,一想到就会令人脊椎骨挺直,有一种巨视来俯看中国的文明与气派。

陆羽则是写《茶经》的雅士。他自幼在寺庙与茶结缘,然后自己采茶、制茶、煮茶,从茶叶中发现新天地。他既不做官,也不营谋生活的作务,一生都在茶与诗中度过。他的《茶经》完整地给中国茶艺一个深刻的美感结构。喝茶的时候想到陆羽在小小的茶叶中,思维到生活的内涵,就使我们有一种微观,在细小的玄思里开展出不凡的美感享受。

孤儿乃是人生最坏的出发点,但是,我常常想,这最坏也许就是最好,玄奘自幼剃度出家,没有任何挂碍,长大以后飘然西行,生死不计,没有任何畏惧。这种毫无背负与留恋的坚毅性格,在贵族与富豪的子女中恐怕很难养成。对于一个孤儿,父母都已经是身外之物了,财富名位又何足道哉!

陆羽从小被弃于江边,容貌又丑,又有口吃,或者是这样,使他对生命的美感有强烈的感受,没有人传授,就泡出最好喝的茶,放牛的时候用竹片在牛背上写诗,与朋友能真诚相交,这都是强烈的美感追求。在任何最平凡的事物中体验美感,恐怕也是豪贵子弟不能理解的吧!生于贫贱,或生为孤儿,是人生的最底层,这个底层对凡夫俗子是甚可哀痛的,但对于志远才高的人,或美感强烈的孩子,这却是最好的出发。

在《庄子》的《知北游》里,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

庄子说:“道是无所不在的。”

“请你明指个所在!”

“道就在蝼蚁身上。” “怎么会这样卑下呢?” “道就在稗子里面。” “怎么越来越卑下了呢?” “道就在砖瓦里面。” “怎么又更卑下了呢?” “道就在屎溺里面。” 东郭子不说话了。

庄子下结论说:“你问的话,离开大道太远了,以大道来观看万物,万物没有贵贱。蝼蚁、稗子、砖瓦、屎溺是一样的。它们如果不合乎道,就根本不能存在,所以我说道是无所不在。”

是呀!如果不是从最底层出发的人,他可能连蝼蚁、稗子、砖瓦、屎溺的样子都看不清楚,自然看不清大道的所在。豪贵的人容易对平凡的事物轻贱,也容易对低俗的事嫌恶,对生命之美就有了坏的出发点(谁的生命没有砖瓦和屎溺呢?);卑贱的人则知道牛粪、稗子的味道多么亲切,砖瓦、蝼蚁多么美而有生命之力,对美的出发是很好的。

每次想到陆羽是一个弃婴,被抚养在佛寺,曾经放牛,甚至在戏班里演过丑角,就觉得是茶的幸运,是中国生活艺术的幸运,是茶的美感经验的幸运。想一想,陆羽如果是高官的儿子,他便不会亲自去汲泉水;陆羽如果是富人的儿子,他便不会到荒山去采茶;则中国将没有《茶经》。如此想来,都会吓出一身冷汗。

为了深入体验茶的美感,孤儿陆羽把我国茶叶产地分成五大区,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剑南,对同一地区不同地点的茶,都品评其质地,并下了深刻的评语,这对饮茶的历史是划时代的创举。

为了知道茶味,陆羽完全地了解粗茶、散茶、末茶、饼茶的制作方法,他曾亲手造茶、采茶,光是茶饼就要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手续,对茶研究的深入可知。

为了对茶的境界有更多的体会,陆羽也研究了水。他把水分成山水、江水、井水三个类型,把天下的水分为二十个等级,他品评过的水,西到商州(现在陕西省的商县),南到柳州(广西柳州),北到唐州的淮水发源地(豫西桐柏山区),遍及长江中下游。甚至,他也品味了瀑布和雪水。

最后,陆羽留下一个对水质精辟的见解:“夫茶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然善烹洁器,全其功也。”

它的意思是说能出产好茶的地方,那里的水都是很棒的,因为得到水土之宜。再好的水运到远处,品质只剩一半,要靠泡茶技术和好的器具来补救了。

这位孤儿出身的陆羽,不只使饮茶从生活提升了美感,也使得一向为少数人专属的品茶艺术,成为普及的、人人都能体会的平民艺术。

在史传上,陆羽是“聪俊多能”,是“学赡辞逸,诙谐纵辩”,是“有文学,多意思”,是“耻一物不尽其妙,茶术尤著”。

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他时常“独行野中,诵诗击木,徘徊不得意,或恸哭而归”。他对朋友热诚,凡结识他的都乐于亲近他。他因为自小被弃在竟陵城下的河边,“于江湖称竟陵子,于南越称桑苎翁”。

他是一个视富贵如浮云的人,许多从人生底层出发的人,容易对名利产生执著,但是陆羽有官也不愿去做,一生游历天下,遍品天下的水,饮遍天下的茶,时常走入深山,去采茶制茶。

他怀念感恩养育他的竟陵禅师智积,在唐代李肇的《国史补》中说:“羽少事竟陵禅师智积,异日,在他处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作诗寄情。”他写的诗是:

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罍; 亦不羡朝入省,亦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他不羡慕荣华富贵,只羡慕那西江的水,能流在竟陵城下,永远陪伴着师父。

陆羽是一个了不起的孤儿,他虽“以茶为经”,以小见大,不像那些研究六经的人,以大见小,但他作为人的品质,他对美感追求的贡献,比许多穷究六经的学者犹有过之。

作为野人家的子弟,陆羽却研究了被称为“王孙草”的茶,“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今天我们对喝茶有一些体验,实在应该感念他。皇甫冉写的《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一诗:

采茶非采篆,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为陆羽在深山采茶留下了身影。他的弟弟皇甫曾则有一首《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的诗: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

陆羽是一位每次上山采茶,都不仅令人“怀念”,甚至令人“相思”的人,不只是他煎的茶,也是他的人格特质。对于从人生底层出发的老百姓,陆羽是很好的启发。

有时喝茶之际,想到陆羽,都像听到遥远的时代传来的磐声,香茗还在千峰,烟霞横于无边的天际!

饮茶洗心(台湾林清玄)

老妇人跪坐着,用虔敬肃穆的神情,优雅缓慢的、每一个动作都那么分明地泡着茶,室内于是被安静所充斥了。

安静,使院子中的蝉声一声高过一声,竹篱旁的石臼涌出了水声,甚至可以听得更远,远到宇治川的流水之声,以及鸽子在川畔春心荡漾的咕咕声。

用竹子做成的打茶梳,把茶碗中的抹茶打出一层浓浓的泡沫,最后的动作总算完成了。

从我们坐下来等待喝茶,到茶泡好已经过了一刻钟。

老妇人双手捧茶放在面前,并给我们一个九十度的鞠躬,我们也回了一个九十度的大礼,才恭敬地端起茶来,抹茶的幽香在端茶的那一刻,仿佛从安静中醒转,它的香带着草的气息,它的碧绿则如初长的秧苗,它的雪泡像是飘在草原上的云。

刚泡好的抹茶,温度适中,香滑如乳。

老妇人跪坐在旁,等待我们把茶喝完,深深一礼,问说:“茶还好吗?”

我们以深深的鞠躬作为回答。

喝了这么好的茶,不只让人想作礼、鞠躬,甚至想叩头感谢天地,感谢泡茶的人。

泡茶的老妇人不是普通的日本欧巴桑,而是宇治市“对凤庵”中专业的茶师,也是政府聘任专门为观光客示范日本茶道的泡茶人,自从宇治市成立“市营茶室”后,就在这里泡了三十几年的茶。

专业的茶师虽然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但由于对茶的敬重,那些刻板的动作也有宗教仪式的诚心,于是我们在沉默中欣赏着,自然升起了感动。

这里是京都府的宇治市,是日本著名的茶产地。走入宇治市街,几乎家家都有“茶”的店招,而且户户都是“老店”。走入店中,满满都是茶袋与茶罐,通常最高级的茶都摆在最内侧最高的位置,而装茶的罐子最小,包装最为繁复。

对于日本茶的品级,我没有研究,若以价格来看,不论是金罐银罐的宇治煎茶,价钱都不比台湾的高山茶昂贵,只有最好的抹茶能与我们的高山茶相提并论。

但人生更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愉悦心情!

要寻找喝茶的心情,就要穿过大街的茶店,来到宇治川畔。宇治川上架着橘红色的桥,两岸都是葱绿的垂柳,不知名的鲜花在柳树下盛放。

随意找一家茶室,竹篱、木门,门内铺着发亮的石头,水流潺潺的石臼,几株秀雅的花树,纵使只有一坪的院子,也能营造出一个美巧、宁静、充满生意的空间。

这些茶室不像市营茶室有专业茶师服务,却更有民间风味,一碗绿油油的抹茶、一粒甜滋滋的糕点,就可以安静地享受午后时光。当看到宇治川上的白鹭鸶流连不去,阳光从木格窗斜斜照进,感觉时光往前溯源,仿佛能品味到荣西禅师从中国引入第一泡茶的滋味。

其实,若以茶味而言,日本茶是十分单调的,只有抹茶和煎茶两种;在茶的火候、烘焙、揉拈,甚至茶种上都殊少变化,也由于茶的单调,只有以各种气氛来烘托,发展出一套饮茶的形制,到后来,连茶室中的画、花、糕点都有严苛的规定,使茶脱出了色香味,成为文化、思想、修养的表征了。

茶道,在日本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一种美学、一种境界,乃至一种生命的完成。

我常常想,日本抹茶的茶室与广东茶楼的饮茶相比,会让我们对文化有更深的思考,就好像我们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把茶摆在最后一位,但是在日本(至少是在宇治),排序应该是“茶、醋、酱、盐、油、米、柴”,看看满街的茶室、醋酱的专卖店就可以了然了。

我也常常在想,唐朝茶引进日本的时候,如果引进各种茶种和制茶的方法,今天的日本应该会有完全不同的面目;而带茶种回日本的如果不是禅师而是商人,今天的日本茶也不会和禅道、文化结合得如此之深了。

坐在宇治川畔的茶室,我很羡慕茶成为美学与境界的象征,不像今天的台湾,大家竞逐高山茶、冠军茶,使茶停留在鼻子、舌头与喉咙的层次。试问:茶如果只留在闻香、甘甜、喉韵的位阶,又有什么好说的?茶如果没有禅味、失去美学,与菜汤果汁又有什么分别呢?

正如“对凤庵”茶室的白墙上挂了一幅字“洗心”,坐在“洗心”的书帖向外望去,正好看到石臼的水汩汩冒出,把臼旁的山石洗得纤尘不染。

我斗胆请茶师再为我们示范一次抹茶的泡法。我和妻子恭敬而安静地跪坐一旁。沏水、温杯、打茶,将米色的茶碗转了一圈,一切都是那样浑然天成。

我们一口饮尽碗中之茶,再次顶礼致谢,直起身来,不知如何言语。与妻子相视微笑,那一刹那,感觉天地群山都微笑了。

片叶不沾身(台湾林清玄)

朋友带我去看一位古董收藏家的收藏,据说他收藏的都是国宝级的东西,随便拿一件来都是价逾千万。

我们穿过一条条的巷弄,来到一家不起眼的公寓前面,我心中正自纳闷:国宝级的古董怎么会收藏在这种地方呢?

收藏家来开门了,连续打开三座不锈钢门,才走进了屋内。室内的灯光非常幽暗,等了几秒钟我才适应了室内的光线,这时才赫然看到整个房子堆满古董,多到连走路都要小心,措身才能前进。

到处都是陶瓷器、铜锡器,还有许多书事卷轴像是满天星一样拥挤地插在水缸里,主人好不容易带我们找到沙发(沙发也是埋在古物堆中),经过一番清理,才得以落座。

我不知道要怎么样才能形容那种感觉,古董过度拥塞,使人仿佛置身在垃圾堆中。我想到,任何事物都不能太多,一到“太”的程度,就可怕了。

我们都喜欢蝴蝶,可是如果屋子里堆满蝴蝶,就不美了,再想到蝴蝶会生满屋的毛虫,那多可怕!

我们都喜欢鸟,但鸟如果太多,也是会伤人的,希区柯克的名作《鸟》,那恐怖的情景想起来汗毛就要竖立了。

正在出神的时候,主人端出来一个盘子,但盘子里装的不是茶水或咖啡,而是一盘玉。因为我的朋友向主人吹嘘我是个行家,虽然我据实地极力否认,主人只当我是谦虚,迫不及待拿他的收藏要给我“鉴赏”了。

既是如此,我也只好一件一件地给予鉴赏,并极力地称赞,在说着一块茶色的玉时,我心里还想,为什么端出来的不是茶水呢?

看完玉石,我们转到主人的卧房看陶瓷和铜器,我才发现主人的卧室中只有一张床可以容身,其余的从地板到屋顶,都堆得密不透风。

虽然说这些古董都是价逾千万,堆在一起却感觉不出它的价值。后来又看了几个房间,依然如此。最令我吃惊的是,连厨房和厕所都堆着古董,主人家已经很久没有开伙了。

古董的主人告诉我,他为什么选择居住在陋巷,是因为台北的治安太坏,恐引起歹徒的觊觎。而他设了那么多的铁门,有各种安全功能,一般人从门外窥探他的古董,连一眼也不可得。

朋友补充说:“他爱古物成痴,太太小孩儿都不能忍受,移民到国外去了。”

古董的主人说:“女人和小孩懂什么!”

我对他说:“你的古物这么值钱,又这么多,何不卖几件,买一个大的展示空间,让更多的欣赏呢?这样,房子也不会塞成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呀!”

他说,好的古董一件也舍不得卖。

他说,而且那些俗人懂得什么古董!

告辞出来的时候,我感到有一些悲哀,再怎么了不起的古董,都只是“物件”,怎么比得上有情的人?再说,为了占有古董,活着的时候担心受怕,像囚犯困居于数道铁门的囚室,像乞丐住在垃圾堆中,又何苦来哉!

何况,有一天这个人会离开世界,就像他手中的古董从前的主人一样,总有一刻,会两手一放,一件也不能带走。真正的拥有,不一定要占有;真正的古董鉴赏家,不一定要做收藏家;偶尔想要欣赏古董,到故宫博物院走走,花四十元门票,就有真正国宝级的古物。累了,花八十五元在三希堂喝故宫特选的乌龙茶,生活不是非常惬意吗?回到家,窗明几净,也不需要四道铁门来保卫,也不需要和无情的东西争位置,役物而不役于物,不亦快哉!

我们的生命如此短暂,有所营谋,必有所烦恼;有所执著,必有所束缚;有所得,必有所失!

我们如果把时间花在财货上,就没有时间花在心灵上。

我们如果日夜为欲望奔走,就会耗失自己的健康。

我们如果成为壶痴、石痴、玉痴、古物痴,就会忘失有情世间的珍贵。

有一位股市的大户告诉我,他只要一个早上在股市就可以赚一千万。

我说:“一个早上赚一千万看起来很多,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一千万买不到一个早上。”

何况一千万的得失是很难说得清的,陪家人在河边散步值不值一千万呢?读到一本开智慧的好书值不值一千万呢?有一个早上的觉悟之心,值不值一千万呢?

好好吃一顿饭,欢喜喝一碗茶;一日喜乐无恼,一夜安眠无梦,又是价值多少?

“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那样的生活才是我们向往的生活。百花丛里是“有情”,叶不沾身是“觉悟”。

我想起许多年以前,朋友送我一个名贵的古董茶壶,我欢喜地收下了。过几天,朋友说送错了,来要回去,我欢喜地还给他了。

世间的事物来来去去,我还是我。

人我是非、利害得失去去来来,我们既未增加,也不减少。

误解与赞赏,毁谤与鼓掌,批评与歌颂,都像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汐,原来一物也无!

去年春天最好的春茶,放到今年也要失味,所以今年最好喝今年的春茶。

年年的春茶都好,我眼前在用的这个粗陶茶杯就很好了,古董、古物、钻石、珍珠,乃至一切的背负,留给那些愿意背负的人吧!

私房茶与私藏茶(台湾林清玄)

我有一位卖茶的朋友,他和太太在热闹的市街开了一家大的茶行。

夫妻俩都懂茶、爱茶、喜欢喝茶,他们蒙起眼睛喝茶,几乎可以同时叫出茶的名字。

这当然有点稀奇,更稀奇的是,凡是摆在店里卖的都是次好的茶,最上好的茶是不在店里卖的。

每年在春茶和冬茶盛产的时候,他们夫妻就会到各地的茶山去找茶、品茶、买茶,大部分的茶都是普通的,只有很少的茶是上好的。

运气好的年冬,可以找到几百斤上好的茶;运气差的年冬,只能有几十斤上好的茶。

普通的茶卖给普通的客人,上好的茶只卖给上好的顾客。

“上好的顾客”并不是有钱的顾客,而是懂茶、爱茶、喜欢喝茶的顾客,因为他的“上好的茶”也不是“最贵的茶”。

这一对伉俪,把找回来的好茶,藏在地下室的冰柜里,当老客人来买茶时,就像情报员在交换情报,两人窃窃私语,讨价还价,谈的并不是价格,而是那个客人值得卖出几斤?

“卖两斤给他好了,剩下的茶不多。”茶太太说。

“他对我们茶行很照顾,我看多给两斤吧!”茶先生说。

“最多最多三斤,另一斤留给我。”茶太太又说。

最后,茶太太从地下室抱出三斤茶,对顾客说:“真对不起,今年只剩下这三斤好茶了

与先生拉扯而留下的一斤茶,可能就会藏在衣橱、米缸、花盆,或者是更隐秘的地方。

等到茶先生把地下室的茶卖完了,有朋友上门买茶,先生就开始翻找家里各秘密的角落,每次从不可思议的地方找出一斤茶来,就会大叫:“我找到了!我找到了!”

茶太太会又好气又好笑地跑出来:“糟糕!这是我要留给自己喝的,你都找出来卖,卖光了,我就会哈茶哈到死了!”

有一次,我去找茶先生买茶,当年上好的春茶已全部卖光,地下室空空如也,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三好米的米包里找到一斤茶。

这回,茶先生没有大叫“我找到了”!反而把食指放在唇上,示意我不要出声。好像两个偷了母亲私房钱的小孩,大气也不敢喘地坐在亭前喝可能是那一年最好,一定是最后的一泡春茶。

我们完全沉醉在春茶的芳醇的时候,母亲回来了。

不是母亲,是茶太太买菜返家,菜篮放着,挥汗如雨,说:“老仔!倒一杯茶给我。”

茶太太端起茶来,只啜了一口,她脸上的表情完全是抓到孩子偷钱的样子,眼睛直直地瞪视丈夫,长叹一口气:“这是我的最后一斤茶呀!”

茶先生看看我,也叹了一口气:“这辈子品茶,恐怕永远也追不上我太太了!”

那一刻,我非常非常感动,端起茶来,仿佛是喝着由感动所结成的泪水。这一对隐居在台北东区的寻常夫妻,不仅是茶的伴侣,也是茶的知己,在品茶上,有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茶的滋味、禅的滋味、诗的滋味、生活的滋味是等无差别的,因此,不应该看重这个而忽视那个,对于心灵更细腻、更柔软、更提升的境界,从哪一个入口进去都是好的。

宇宙之味、佛菩萨之味、凡夫之味,原来只是一味,端看品尝的深浅罢了。

如来之心、禅师之心、诗人之心,原来只是一心,只问印证的清浊而已。

深浅或清浊不假外求,就从眼前的这一味,当下的这一念契入吧!

这些年来我的写作,虽然不像私房茶或私藏茶,只献给少数的人,但我总是深信,知味的人一定能品出我泡出来的好茶。我也总是深信:在热闹的人生中,喝到一杯好茶,并且能深深地知味,是难得的幸福呀! 落叶永远扫不干净(台湾林清玄)

日本茶道的祖师千利休教导儿子茶道,茶道当然不是从泡茶学起的,千利休先教导儿子去洒扫庭院,因为如何打扫庭院和茶堂,是茶道里非常重要的开始。

当千利休的儿子正在打扫庭院小径时,千利休坐在一旁看着。

儿子觉得工作已经做完的时候,千利休说:“还不够清洁”。

儿子便出去再做一次,把刚刚可能被忽略的部分,用心打扫,做完的时候,千利休又说:“还是不够清洁。”

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了许多次,千利休总是不能满意。

儿子也铁了心,从头到尾,甚至把庭园的每一寸土地都扫的干干净净,然后回来报告父亲:“爸爸,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事可以做了。石阶我已经洗过三次,石灯笼和树上也洒过水了,苔藓和地衣都披上了一层新的青绿,甚至地上也没有留下任何一根树枝和一片叶子了。”

千利休听了儿子的报告,对儿子说:“傻瓜,这不是清扫庭园应该用的方法。”

于是,他站起来 ,走入园子里,用手去摇动一棵树,园里霎时间落下许多金黄色和深红色的树叶,这些秋锦的断片,使打扫过的园子显得更清净宁谧,充满了自然与美,有生命的力量。

站在园子里的儿子,当场得到非常大的启示,千利休教导的茶道并不是一尘不染的,而是在清净中充满了趣味,能与自然和谐而产生的美的视觉,那并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美慧的心自然流露的泰然自若的境界。

庭院里的落叶是永远扫不净的,但初落的树叶却是秋天的锦绣,反而增添了庭院之美。

千利休以这种“自然流露”来教导儿子,一代传过一代,他的家族传了十七代,代代都有茶道名师。

庭园里扫树叶与茶道有关,中国也有一位饮茶名家倪云林有相似的故事。倪云林是元朝著名的画家,他曾经把茶叶塞入莲花中,制成“莲花茶”,也曾以惠山的泉水煮白石,制成“清泉白石茶”,白石,就是核桃松子去壳去皮,取其肉捣烂和上面粉,做成一块一块,来与泉水煮饮。倪云林常在喝茶时看庭中的落叶,有一次看仆人扫庭园落叶,留下许多帚痕,非常不美观。

于是,他发明了以竹竿或树枝上面绑一支长针刺起落叶,把那些枯干难看的落叶刺起,只留下鲜红嫩黄刚掉下来的叶子,因此,他的院子里时常零落各种颜色,有非常之美。

看着满园美丽的叶子,没有一丝扫帚的痕迹,这样,像“莲花茶”、“清泉白石茶”也就增添了清冽的滋味。

落叶是永远扫不干净的,这是人生里无可奈何的事,但院子的落叶也增添了庭园的美,生命的落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不必试图想要过没有烦恼的,一尘不染的人生,而是要使一切生命中的飘零,成为苦难历程中风情的点缀。

静坐着看秋天落叶的飘零,虽然清冷,却是美的。

静观着人生历程的起伏变动,虽然凄凉,却也有美的一面。

因此,不要只顾清扫落叶,落叶是永远扫不干净的,让我们拾起眼睛,欣赏那些飘零,体会那种变动吧!让我们有美好心,与大化一起进入泰然自若的境界吧!

那里面不只有茶道的境界,也有灵性的消息。

冷泡银针(台湾林清玄)

我非常反对喝市售的饮料,因为这些饮料大部分对健康无益,而且不能解渴。

但是,到了夏天,孩子喜欢喝冰的饮料,唯一的方法是自己制造,买新鲜的水果来打果汁,或者自己到青草店买青草煮仙草茶,但是制造起来很麻烦。

在夏天的时候,我最常做的就是“冷泡茶”。

冷泡茶的方法很简单,抓一把新鲜的绿茶丢到矿泉水瓶里,夜里置入冰箱,经过一夜的浸泡,第二天冷茶就泡好了。当成早餐后的冷茶,使身心清凉甘美,感觉自己仿佛茶园里的一株茶树,正受到夜间甘露的清洗。

然后用保温壶装满一罐,带去爬山,到了山顶上,晨阳暖照,满身大汗,喝一杯带着霜气的冷茶,会觉得人生的幸福莫过于此。

冷茶的做法再简单不过,因此茶叶就要特别讲究,大致而言有四个原则,一选新茶,不选老茶。二选生茶,不选熟茶。三选好茶,不选劣茶。四以矿泉水浸泡为好,不用自来水泡。

新茶是指当年的春茶,因为是当年当季才能喝出茶叶的香醇滋味;老茶则味陈气旧,用热水提之还可,冷水就失味。

我曾经制造过数十种冷泡茶,若要品评高下,以台湾的高山茶、杭州的明前龙井、江苏洞庭山的碧螺春、湖南的君山银针可并得第一,特别是君山银针更是第一中的翘楚。

“君山银针”产于洞庭湖中的君山岛,传说舜帝和秦始皇都居住过此山,故称为“君山”。在中国的十大名茶里,“君山银针”是滋味最清雅的茶,淡如无味,韵最深长,一般性情粗糙、品味流俗的人很难品出它的真味。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里就描写过“君山银针”:

贾母等在缀锦阁底下吃了酒肴点心后,带刘姥姥一起至栊翠庵,妙玉忙接了进东禅堂。

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在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去!”

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捧与贾母。

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

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贾母吃了半盏,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

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妙玉捧给贾母喝的“老君眉”,就是君山银针,这银针并不细得像针,而是像美女的柳叶眉形状。

一般的茶叶多是开叶后再采,一枪一旗已经算是最嫩的茶,但“君山银针”全由未开叶的肥嫩芽头制成,芽尖如针,芽身挺直,色泽如银,满布白毫,所以叫做“银芽”,也叫“白毛尘”、“老君眉”。

由于茶芽尚未张开,所以泡起来的味道隐而不扬,香气清郁,舌韵醇和,喉韵轻润,必须一点一滴地啜饮,才能品出它的非凡,像刘姥姥“一口吃尽”,那就与开水无异。所以,好喝浓俗之茶的人,无法品味君山银针的滋味。

不只味道醇美,“君山银针”在泡茶的过程也宜于观赏,开水冲入杯中,茶芽根根竖立水面,犹如碧空下的松针,过了一下子,徐徐沉落杯底,然后,再缓缓升上水面,往复再三。

茶芽上浮时,正像春雨过后的笋尖,争着出土。

吸水复沉时,气泡留于芽尖,有如雀舌含珠。

再次上浮时,气泡升入空中,似气球飞入蓝天。

最后茶芽沉入杯底,根根竖立,如刀剑如秋林,美不胜收。

泡饮“君山银针”时,就想到古人把泡茶的过程,茶的变化称为“水丹青”,以茶为笔,以水为墨,山水云雾、花鸟虫鱼尽在杯中。

冷泡的好茶,自然、纯净、甘甜、清澈,清凉解渴、有益健康,远非市售的罐装茶饮可比,它的味醇香清,连孩子都喜欢喝,比起那些不能解渴又可能危害健康的饮料,价廉物美得多。

喝着冰茶的时候,我常会想到清朝诗人李莼客在品茶时写的几句诗:

时有惠风徐至,赢得嫩香盈抱,绿唾上衣妍。

想见蓬壶境,清绕御炉烟。

冰茶虽无炉烟,但有水气,看水晶杯里碧绿澄明,水晶杯外白露凝结,仿如江南明媚的春色,又好像北方爽凉的秋意,我想着,从前的皇帝虽有君山的贡茶,却没有喝冷泡银针的幸福呀! 菊花普洱(台湾林清玄)

现在不管在哪一家茶楼饮茶,都有“菊花普洱茶”,我常常在喝菊花普洱的时候想,第一位把菊花加在普洱茶里的人一定是生活艺术家,因为它们是花茶中的“最佳拍档”,普洱浓沉,菊花清淡;普洱含蕴内敛,菊花香气清扬;普洱好像大户人家的厚墙高瓦,菊花则是墙内变化万千的花园景致。

普洱茶一般指的是云南的茶,云南的思茅北边有一座县城叫“普洱”,清朝的时候叫“普洱府”,当地产的茶就称为“普洱茶”。清朝在皇宫里有夏天喝龙井,冬天喝普洱的传统,皇族喝的普洱是将茶叶放入银壶,以玉泉山的水合煮,加牛奶饮之。

清室皇族都是来自满洲,早就以奶茶为饮料,入关以后,自然带来这种习惯。可能由于中国人对“皇帝”的崇仰,普洱茶也随之跃升为我国的名茶;并且,普洱也不再是专指地名,而是所有经过二次发酵的熟茶,都称为“普洱茶”。

在普洱茶还未成为“名茶”之前,南方的百姓把它当药喝,认为它有“解油腻、利肠通泻、醒酒、消食去胃胀、生津、疗喉痛、和以姜汤能发汗治伤风”等功效,所以茶摊出售的药茶都以普洱茶为原料,甚至大家最熟知的茶叶蛋也是用普洱茶。

可能也是药效的缘故,清皇室才会把它当成冬天专饮的茶。根据《云南志》的记载,唐代时,普洱当地的居民就采茶叶与椒、姜、桂等香辛植物合煮而饮,当时的茶是生叶,显然就是当药来用的。

至于夏饮龙井、冬饮普洱,那是因为绿茶是凉性,红茶是温性的,龙井使人轻身凉快,普洱则令人暖身增热,若再加椒、姜、桂、奶酥等,效果就更好了。

一般的茶叶都是越新越好,宋代唐庚在《斗茶记》中说:“吾闻茶贵新,江井水贵活。”唯有普洱茶是例外,贮放越久越醇美,是因为贮存过程由酶菌产生酶气,加上陈化所生的陈气,形成自然的陈香。

我曾喝过云南的百年普洱,其味甚奇,令人久久难忘。

普洱茶还有一特色,就是茶味重,耐久泡。如果要做花茶,有什么花可以相匹配呢?

最配的当然是甘菊了。据《群芳谱》的记载:“甘菊,一名真菊,一名家菊,一名茶菊。花黄,小如指头,外尖瓣,内细萼,柄细而长,味甘而辛,气香而烈。凡菊叶皆深绿而厚,味极苦,或有毛。唯此叶淡绿柔莹,味微甘,咀嚼香味俱胜,撷以作羹及泛茶,极有风致。”

由于菊花的滋味甚美,所以古来早就有“菊花茶”,其中虽然没有茶叶,却是中国传统的药茶,据说可以清除体内的秽气,滋肺润胃,常饮可使人长寿。

菊花加普洱,不只是个性上的绝配,味觉与视觉也是绝配,有一种均衡优雅之美。

我们的人生苦乐参半,或清或浓,不也是这样平衡与调和的吗?

我一直认为人的灵明与欲望是在一个天平上,完全断除欲望,过着完美灵明的生活,是一般人难以臻至的境界,但使天平的两端均衡也并非艰难。可惜,一般俗人的生活是欲望重而灵明低,灵台不清的人要真正品味生活是不可能的。

不只灵明与欲望如此,身心康宁也是平衡与调和的结果。

有一次我因为生病无法工作,去看医生,与医生朋友谈天,我问他:“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病了?”

他说:“不能工作,不能爱,不能快乐,就是生病。”

我听了心头一震,从此觉得每天都能工作、能爱、能快乐是值得感恩的事。

在寒流来袭的夜里,自己泡一杯菊花普洱茶,品味平衡调和的滋味,觉得人生也应如是,沉苦时要加一点清凉的菊花,激越时要加一点内蕴的普洱;在苦中犹有向上飞扬的心,在乐里不失去敏锐深刻的态度。这样,生命的茶才能越陈越醇,越泡越香。

不一定要百年普洱,不一定要杭州甘菊,茶楼里随缘喝的菊花普洱,就蛮好了。

人间有味是清欢(台湾林清玄)

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阕词,苏轼在旁边写着“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原来是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淡茶,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然后自己赞叹着:“人间有味是清欢!”

当时所以能深记这阕词,最主要的是爱极了后面这一句,因为试吃野菜的这种平凡的清欢,才使人间更有滋味。“清欢”是什么呢?清欢几乎是很难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出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清欢”的境界是很高的,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种尽情的欢乐。它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这样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种无奈的感叹。

生在我们这个时代,为何“清欢”如此难觅。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如果要享受清欢,唯一的方法是守住自己小小的天地,洗涤自己的心灵,因为在我们拥有愈多的物质世界,我们的清淡的欢愉就日渐失去了。

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卫生堪虑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黑天暗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厅去乱唱一气;是到乡村野店、胡乱搭成的土鸡山庄去豪饮一番;以及到狭小的房间里做方城之戏,永远重复着摸牌的一个动作……这些污浊的放逸的生活以为是欢乐,想起来不如说是可悲的。为什么现代人不能过清欢的生活,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当一个人以浊为欢的时候,就很难体会到生命清明的滋味,而在欢乐已尽、浊心再起的时候,人间就愈来愈无味了。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自是第一流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在清欢里也能体会人间有味的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在尘世间,也能找到清欢的滋味的人物!

黄叶中的风骨(台湾林清玄)

有一个新来参访赵州禅师的弟子,初见赵州,赵州就说:“你来过这里吗?”

弟子说:“未曾来过。”

赵州慈爱的说:“吃茶去吧!”

不久,又有一个弟子来参拜,赵州问:“你来过这里吗?”

弟子说:“以前来过。”

赵州依然慈爱地说:“那么,吃茶去吧!”

站在一旁的弟子,感到十分疑惑,问赵州说:“为什么新来的和来过的,你都叫他们吃茶去呢?

赵州叫那位弟子的名字,弟子应诺。

赵州说:“你也吃茶去吧!”

我每次想到赵州从谂禅师的这则公案,心里就充满了感动与感恩,我感动的是赵州的平等和慈爱,所有的弟子在他眼中都是平等的,他的慈爱则表现在体贴到风尘仆仆赶来的徒弟一定是口渴了。

我感恩的是,赵州告诉我们禅心不离生活,即使吃茶这样的小事也是至关重要的。赵州也可以说:“拜佛去!”“念经去!”“打坐去!”但是他没有这样,因为一个人如果不能解决生活中的焦渴,也不可能在蒲团上解决烦恼的束缚呀!

赵州不只教人吃茶。

有一次,一位弟子严肃地来请教他:“我感到非常迷昧,请师父给我一些指示吧!”

赵州问他:“你吃过粥了吗?”

“吃过了。”

“那么去洗钵吧!”

那个弟子听了就开悟了。

吃茶的重要、吃粥的重要、洗钵的重要,往往被许多修行的人忘记了。

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品味一杯茶的滋味,不能体会生活的情味,又怎能品位和体会那更深奥的禅的滋味呢?赵州就是在听到他的老师南泉普愿说的一句话“平常心是道”,而开悟的。

“平常心是道”,这句话多么的平淡,又是多么非凡;是多么的美丽,又是多么的真实;是多么的细致,又是多么的广大!

如果一个人不能打破生活与道的界限,道就会成为佛堂和寺庙中的事;在一天中,“有道”的时间就很短促了。

当一个人从道走向生活,或由生活迈入道,使生活与道相融而不相违,就能日日是好日,步步生莲花了。

一片茶叶虽然微末无足轻重,但在赵州,是把茶作为生活即是最深之意来象征的,在黄叶一样的茶叶,我们似乎看见了一位宗师的婆心,看见了生活,也看见了生命的滋味;看见了禅者的心,也看见了禅者的风骨。

虚堂愚禅师有一首诗说:

轻如毫末重如山,地角天涯去复还。

黄叶陨时风骨露,水边依旧石斓斑。

这虽然不是一首写茶的诗,用来形容茶、生活、智慧的关系却很贴切,一片茶叶轻如毫末、如果能在其中体知禅心,就重如泰山了。

一个有智慧的人,不管在天涯地海,都不会散失的,泡了茶的茶叶虽然陨落了,却因消融于水,而显现了无我的本质。这就是大地的美呀·!树叶落尽了,枝干越显风骨卓然,在水边的石头,越能看见其斑斓与繁华呀!

“你今天喝过茶了吗?”

“还没有。”

“去喝茶吧!”

“你今天喝过茶了吗?”

“喝过了。” “再去品味一些吧!”

喝茶水的茶可能有尽,喝生命的茶、智慧的茶、禅定的茶,却可以无穷 。

作为茶,绝不只是解渴,一定有甚深之意,要解渴,喝水不就好了吗?在嘴湿的时候,红尘飞于大海之中,波涛在平地汹涌,是否有知味的人?

水会永远活着(台湾林清玄)

我很喜欢两则惜福与惜缘的故事,一则是有关滴水和尚的开悟:

仪山禅师有一天洗澡,水太热了,就呼唤一位年轻的弟子提一桶冷水冲凉。

奉命提水来的弟子,将洗澡水中和了,顺手把剩下 冷水倒掉。

仪山禅师很生气地骂弟子笨蛋,他说:“宇宙的事物都有用处,即使小如一滴水,不仅可以止渴、洗澡、洒树浇花也很好呀!不浪费的水就会永远活着,你凭什么浪费寺里的一滴水呢?”

年轻的弟子挨骂,不仅没有懊恼,反而开悟了,改法号为“滴水”。

我喜欢仪山禅师那种“水会永远活着”的说法。想一想,一滴水进入一棵树的血液,会开出花,结出果实,并且长成树荫,给苦恼的人作荫凉呢!一滴水若进入智者的血液,会成为智慧的灵光,照耀千秋万世!

反过来说,没有被珍惜的一滴水,就是死了的水。

这是惜福的晶莹剔透的观点,不能珍惜福报,福报就一点一滴地死去;能珍惜的福报,就会永远活着。

另一则“惜缘”的故事是有关日本铁眼和尚印经的故事。

铁眼禅师是第一位发愿刻日文版大藏经的人,为了筹募刻经的费用,他像乞者一样沿门托钵,整整过了十年,他才筹足了资金,准备开版。

这时不巧宇治川的河水泛滥,带来严重的饥荒。铁眼不忍见灾民饥饿流离的惨状,他把要印经的所有资金,全部用来拯救灾民。饥荒过后,铁眼重新为印大藏经托钵募款。

经过数年,资金再度筹足,要开版之前, 日本发生了全国性的传染病,铁眼又把所有的钱用以济助病苦的人。

流行病过后,铁眼第三度筹募印经的资金,又经过数年,终于把第一版日文大藏经印成,离他发愿印经的时间整整二十年。

到现在,《铁眼版大藏经》初版的雕板还完整地保存在京都的黄蘖寺,被当成镇寺之宝。但是,铁眼不只刻这一套大藏经,他的前两套藏经无形无相,更感人、更深入人心。

铁眼禅师因珍惜众生的因缘,宁可延后大藏经的印刷,令人印象深刻,这点出了一个修行者对因缘的珍惜, 在轻重缓急之间以大悲心作为抉择。

一个发出菩提心的人就仿佛溪水或涌泉,将会超越生活的折磨,历经万般红尘劫,犹如凉风轻拂面。

一个发出菩提心的人,才会懂得真正的惜缘,甚至宝爱世间的每一滴心水。

每一点被珍惜的福报,每一滴被宝爱的清水,都将会永远留在这个世间。

我们能给世界的东西可能很少,就好像把一片茶叶丢入茶壶,一片茶叶看来那样细小,但整壶茶的茶水中都会有那片茶叶的滋味。

我们的生命如此短暂,犹如一片茶叶偶然落入壶中, 一旦释出了滋味的精华,就会失去了。

但为一个善念而奉献的人不必遗憾,正如一片落在壶中的茶叶不必忧伤,因我们生命的热力所散发的甘美之水,在人间永不失去。

是的,水,会永远活着。

生命会失去,价值会永存。

寒天饮茶觉味永(台湾林清玄)

与懂茶的人喝茶,有时候也挺累人,因为到后来,只是在谈对于茶的心得,很少真的用心喝茶,用的都是舌头。

有一天,一位素来被认为会喝茶的朋友来访,我边泡茶,边说:“今天我们可不可以完全不谈茶的心得,只喝茶?”

朋友呆住了,说:“我光喝茶,不谈茶,会很难过的。”

我说:“我们过于讲究茶道而喝茶,会忘记喝茶最根本的意义,喝茶第一是要解渴,第二是兴趣,第三是有好心情,第四是有好朋友来,对茶的研究反而是最末节的了。”

然后,我们坐下来,喝茶!那时候觉得赵州的“吃茶去!”讲得真好。

雪夜观灯知风在,寒天饮茶觉味永,除了专心喝茶,我们并不做什么。喝了几盏茶之后,朋友说:“今天真好,我现在知道茶不是用舌头喝的了。”

我想到,法眼文益禅师被一位学生问道:“师父,什么是人生之道?”

他说:“第一是叫你去行,第二也是叫你去行。”

是的,什么是饮茶之道,第一是叫你去喝,第二也是叫你去喝。

什么是佛法之道,第一是叫你去实践,第二也是叫你去实践。

“有什么第三呢?”朋友说。

“有的,第三是叫你行过了放下!”

这金黄色的茶汤呀!这人生之河的苦汁呀!这中边皆甜的法味呀!

一味万味,味味一味。

喝时生其心,喝完时应无所住,如是如是。

药草浴与普洱茶(台湾林清玄)

在外双溪与阳明山一带,有许多供人洗药草浴的农园,这些农园通常位于偏远的山间,气氛宁静,风景优美。

每一家药草浴都宣称自己的是秘方,有的可以美化皮肤,有的可以祛除毒素,有的可以强化筋骨,有的可以强化免疫系统,还有的,什么都包,“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我常带着妻儿到山中洗药草浴,并不在乎疗效,而是在乎洗药草的感觉和过程。每次要洗药草浴的时候,心里都会先有一些准备,身心处在怡然放松的状态,穿着最简便轻松的衣服。

这时,在我们的行囊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壶陈年的普洱茶。泡药草浴时喝茶是人间的一大享受,但最能匹配百草熬成的药草浴,唯有普洱而已。

普洱比其他的绿茶优胜的,是它久泡热水也不变味、不氧化,特别是陈年的普洱,经历了长时间的储放,所有的浊气都在时光长河的洗涤下消散了,只留下最素朴、最纯粹、最深沉的滋味。

其次,是普洱茶的药效,远非他茶可比。

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里就记述了一段普洱茶的药效。

贾宝玉生日那天,袭人、晴雯等人在怡红院开夜宴,林之孝家的查夜经过,宝玉谎称:

“今儿因吃了面,怕停住食,所以多顽一会子。”

林之孝家的就向袭人说:“该沏些个普洱茶吃。”

袭人、晴雯忙笑说:“沏了一壶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

普洱茶可消食清胃,大观园内上下人等都知晓。

普洱茶在清朝之前就有多种品类,清朝张泓在《滇南新语》中说“普洱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毛尖即雨前所采者,不作团,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芽茶较毛尖稍壮,采制成团,以二两四两为率,滇人重之。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

所以,女儿茶是普洱的名品。但是喜欢喝陈年普洱的人另有一说,在西双版纳地区生女儿满月时,茶农即制茶饼若干,待女儿出嫁时做为嫁妆或馈赠亲友,故称“女儿茶”,与绍兴酒的“女儿红”陈酒的传说类似。

清朝的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说:“普洱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普洱茶的茶树是乔木型的大叶品种,叶大如掌,叶肉肥壮。这种大叶茶含有比灌木型茶叶更高的茶多酚、生物碱和儿茶素。

茶多酚和儿茶素能使血管壁韧性增强,防止血管硬化,减少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发病;能抗阻突变,减少或阻断癌细胞的启动;能清除体内过量自由基的毒性,增强免疫力。

生物碱,也就是俗称的咖啡碱,能兴奋我们的中枢神经,使人提神醒脑。

我喜欢喝普洱茶是近十年的事情,从前喝的普洱都是广东茶楼的饮茶,总觉得味道苦涩、香气湿霉、颜色如墨,不论从色香味观之,都令人退避。

直到有一天,在普洱茶的行家戴竹谿那里喝了泡百年普洱,才惊觉自己的识见浅薄。那百年普洱泡出来的茶汤,呈红玉色,状如血珀香如蜜腊松脂,遇水则发;味道是难以形容的,或者只有珍藏百年的上好葡萄酒堪以比拟吧!

戴老师还教我一个判别陈年普洱的秘诀,他说:“陈年普洱因有超强的吸热性,用滚水冲泡,喝起来也不会烫嘴,如果不是陈年老茶,则冲泡出来的茶水是会烫嘴的。”

百年普洱难求,一块要价七八万元,退而求其次,十五年以上的就算是极品了。我从戴竹谿那里买了几块陈年普洱,从此,爱上喝普洱茶。有时候到手中的茶,是飞越千山万水,经过数十年的淬炼,在思想上、感受上也不知不觉地开阔了。

普洱茶之奇也不只在茶,它的茶树可以长到千年以上,至今树龄数百年以上的茶树,在西双版纳还有不少。最年长的一棵古茶树,是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富东乡邦崴村西北坡的茶园里。

这一棵长在海拔一千九百公尺的古茶树,据专家考证,约生于唐代南诏时期,树龄千年左右,树高十一点八公尺,直径为一公尺多,要数人才能合抱,茶树涵盖的范围达九公尺见方。我曾在书上看过这棵依然枝繁叶茂、每年还生长茶叶的老茶树,当时心中震动,久久不能自已。想想看,我们杯中的陈年老茶,和千年的古茶树,是不是也见证了文化与历史的变异与流传?且尽杯中一杯茶,一切的风云都在变幻,在细品一杯陈年普洱时,也能品出人生的几许真味!

当我打开药草浴的水龙头,看到翠绿色的热水流入池中,很快的,不只是池里,整个室内都弥漫着百草的芬芳。泡入药草浴里,不出五分钟,已全身飙汗。这时,再喝一杯热腾腾的陈年普洱,汗珠不是从毛孔中流出,而是跳跃式的,一粒一粒跳入池中,感觉全身心、五脏六腑、一切毛孔都在猛力地冲击和搓洗。

喝了普洱茶、洗过药草浴,整个人都舒张、活化、轻盈了。这时,听见远方瀑布的声音,鸣虫与青蛙都唱着爱恋的歌声;这时,看见药草浴坊外的青山悠然,山岚一缕缕地入怀,云一团团地出岫!

恍然间,觉得洗药草浴喝普洱茶,是百草与茶的对话,它们谈得兴会淋漓,人,反而化为无形,腾空飞去了!

第17篇: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读了这么多篇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感觉他是以写父母的爱和人生哲理为主的。

像《打开内心的窗》中,散发着母爱光辉的母亲呵护着因第一次坐车而害怕的弱智儿子;父亲葬礼上在分财产的兄弟们,把他们唯一的母亲分给了自己,而他们自己却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在下棋的老人带着的随身听,只为了随时了解海上的情况,担心着儿子;为了不让孩子怨恨自己,而避居大陆的父亲;林清玄先生的母亲往他的行李箱中塞得满满的爱,和那句“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还有林清玄先生离开故乡是的一瓶乡土„„

由病母引出的快乐源自内心的道理;让恨黯然失色的则是无限的宽容;换个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们看到的假乞丐,觉得他们可怜,是因为他们演的好。那我们给他的钱就当做给他的演出费,那又有骗钱这一说了呢;有时候要庆幸我们不在最高点或中间,因为我们在最低部时,就只能进步不能退步了;学会感谢:在交通如此拥挤、发达的现在,我们应感谢我们还活着,感谢事故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所谓的誓言只是智者耳中的戏言,鱼缸打破了,为什么不去赶紧换一个鱼缸而是在原地抱怨呢;如果我们能不恐惧、不抗拒,活在眼前,身心柔软,常怀感恩之心,跌倒就不会受伤了;我们重视一些事物的时候,真的是因为他们自身吗?我们真的不是在意他们附加在身上的名利权位而重视的吗?有一天我们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我们便算得上是智者了吧;包容他人、包容困难,我们才会孕育出属于我们的珍珠,一颗圆而亮的白珍珠;我们追求很多东西,都是要适可而止的,就像买鞋一样:同样的价钱不一定要买最大的,而是买合适的;人生就像围棋,不能着急,要慢慢地去品味人生的经历;“人生如戏”,忘了是谁说过的了,但他是否知道戏是有剧本的,NG了可以再来一遍,但人生却不可以;失败,使成功显得更珍贵;当我们用美的眼睛与心灵去看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便是美丽的;我们身边许多事物像水晶一样,清澈、无不如实、明白;有些事情我们只要在意他们的内在就好,至于名字外表我们可以不用太在意的;梦,让生活不再乏味;如果我们用收藏我们喜欢的东西去收藏我们的情感,那这是个世界会怎样呢;感谢困难,因为困难我们才能提高、进步;鲑鱼,一心想要回到出生地的归鱼;无知与野蛮,阻挡我们平等的去对待众生;有时候我们该问一下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强加在无干的其他事物上去;有些人在异地寻找家乡的记忆,找不到却更加思念;如果每个人都认识到佛是什么或佛存在在哪,那我们又何必到寺庙里去拜佛呢;我们要达到的每一个超远目标,都是要从现在的每一个小目标开始的;真理,其实就是万物存在的价值吧;前世与今生,其实就是昨天与明天,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只有林清玄先生吧;时间就像鸟一样,飞走了不会再回来,也不会属于谁;佛堂,使我们对佛虔诚的内心的体现;天堂,每个人想的都不一样;能放下手下的东西,也是幸福;“生命的意义就是使自己每一天都有一些心灵与智慧的增长,每一天都对世界有一些奉献与利益”;父母教育孩子,更多的是教育他们的仁慈之心;用最乐观的心灵的去对待每件事物,因为百年之后这些都没有了; 在顺境之时,要使生活有风采,在逆境之时,要不散乱,保持静心;生命像酒,时间越久味道更加香醇„„

我们去读林清玄先生的文章时,应该是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吧!不然又怎么会明白林清玄先生是如何从生活中领悟人生、领悟哲学的呢!也许正因为林清玄先生能对生活抱以平常心,才能从万物中去领略人生吧!

林清玄先生先生说:“我的写作,不只是在告诉人关于这人间的美丽,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正如他本人所说,他的文章以最朴实的语言告诉世人最深刻的哲理。

第18篇: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

篇一: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没错,读书给人带来快乐,给人带来启发。总之,读书有许许多多的好处。寒假中,我读了许多书。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就是林清玄的散文集,几乎每一篇散文都给人带来深刻的启发。读了这本书,我有许多感想,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每篇散文因为主题不同,所以,给我留下的启发、感想也不 同。《软枝杨桃》这篇散文让我明白当整个社会的人都只重视外表的好坏,不重视内在的美丑时,真正清净的生活就不可能实现。《在繁花中长大的孩子》则让我明白在美丽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因为受到美的熏陶,所以心也是美好的。《水终有澄清的一天》又让我明白,虽然一秒钟的混乱,可能需要几天才能清净,但只要我们一直坚持迈向更高境界,水,终有澄清的一天。《留一只眼睛看自己》让我明白,只有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才能明白成功的真谛,如果心执着停滞 了,就只有死路一条。

是啊,一本书给我带来了这么多启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觉得太好看了,结果妈妈叫了好几次都没听见。这本书用巧妙的方法引出了许多生活事物中的看法、理解。让人情不自禁的想看第二遍,书中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地方,非常耐人寻味。整本书写的非常好,还让我知道了许多新鲜事物。偶尔,我看到精彩、好笑之处,都会不由自主的笑一笑。

每当我看见林清玄写的书时,都会拿起来读一读。因为,每当我拿起来阅读时,都会读出不同的味道。

篇二: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

每个作家有每个作家的写作风格,每个作家的写作风格都不同。在老师的带领下,我看过了很多的散文集了。身为台湾作家的林清玄用他的笔写下了许多好文章。

我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我读了几篇文章,感觉写得都非常好其中一篇:《快乐的思想》足以让我反复回味

这篇文章,先开头是讲了个>故事,我们快乐的思想是决定我们一生的最重要的关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快乐的思想乃是建立>幸福人生的第一步,一个人没有快乐的思想,那么尽管用尽一切努力,可能还是会落空。一旦快乐的思想被建立起来,即使生活悠闲单纯,幸福乃至人间的美善都会自然的来到。我有时也拥有快乐的思想,的确很好。一生想要快乐,就要先有快乐的思想。就像文中的故事一样。同样是在砌砖,有了快乐的思想会比别人多一份喜悦。

一本散文书一直放在我的书桌上,每当我写完作业都会把这本爱不释手的书读一读。以前买第一本散文集时,我都不是很喜欢读,可现在我已经真的喜欢读散文了。林清玄的散文不像其他的散文,道理都含在文章里,让人很容易看懂很清丽悠远,我喜欢这种风格。

读林清玄的散文集,我感觉到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软枝杨桃》。

林清玄他的文字如水样轻柔,语言亲切,大多数写得都是散文。他的散文很有哲理,当将它们运用在生活中时,更易懂。

书的封面上写了:期许少年们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期许他们能在这混浊的世界,保持清明,能在这悲伤的人间,拥有快乐。的确,我挺喜欢这句话。

每年的散文介绍没有轮到我,很遗憾,不过下次是席慕容的散文集,我也会认真读的。我爱散文,我会一直继续看下去的。

篇三: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老师推荐的几本散文集,其中大部分散文我都提不起看的兴趣。其中有一本《林清玄的散文自选集》,我很喜欢看。

原来以为,这样的大作家写的文章,应该是很深奥的,怕是看不懂的。看了几篇以后,发现里面写的:有的是巴西龟、流浪狗、知了、天鹅等小动物,有的是玫瑰、落叶、幸运草、白莲花等植物,还有的是写河流、季节、冷面、枣院子等。这些常见的事物在作家的笔下都有了感人的故事。就拿其中的一篇《凉面因缘》来说吧。文章就讲述了作者发现了一家店面不起眼的凉面店却生意火爆的原因,读着读着,仿佛觉得自己就跟着林清玄也去店里走了一趟,听见了店主的热情招呼,尝到了美味的早点。

想想自己,每次提笔写作文时,总是找不到东西可写。现在看来,不是没东西可写,只是我没有仔细地观察过我见到的,没有关心过自己身边发生的,没有思考过自己听到的,如果也能像林清玄这样:把看到的、听到的人和事、物,能在心里想一想,再写出自己的感受,那也应该有东西可写了吧。

第19篇: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

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开始关注林清玄的作品,是从《有风格的小偷》一文开始,一篇文稿间出乎意料的善意的赞赏,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道,从此,世上又多了一个善良的灵魂。确实,拿着放大镜去看别人的缺点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拿着显微镜去找一个劣迹斑斑的人身上的优点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但是,林清玄做到了。恬淡自然,字间总不自觉透出禅味,小小的故事折射大大的哲理,这就是林清玄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不经意间让人深思人生道理。读林清玄的文章,我那原本浮躁不安的心会旋即安定下来,解开心锁,放下心中的负担。

简单平实的生活故事,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几句平淡的话语,足以让人一遍遍地反复回味,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我喜欢在床头放着一本林清玄的书,睡觉前细细地阅读几篇,来一次心灵的洗涤方可安静地睡去,一切禅理在梦中参透。

他说:“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无数的低谷,使我们在挫败中流泪,不是说不允许哭泣,你可以蹲下来好好抱抱自己,但是,请不要放弃,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顶点,你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心情重新攀登,坚持不懈、努力追求,人生又是一片春光灿烂。

他说:“生命是在水上写字,第二笔还未落下,第一笔已流到远方。”时光如潺潺流水,抓不住的它一点点地在流逝,生命一点点地在逝去,再长也不过数十年,人生有多少个十年能让我们挥霍呢?珍惜吧。大学,就这么过了三个学期,我又做了什么呢?当初的理想呢,我与它的距离又变小么?我在思量着,也困惑着。

他说:“安静无言并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个更深广、更澄明的所在;最好的表达是沉默,而不是语言。”面对误解,请选择沉默;面对挫折,请选择沉默;面对辱骂,请选择沉默。有时候,解释是多余的,那时候沉默,能是最有力量的语言。

他说:“‘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这个世界的水月不再光明剔透了,做为一个渺小的人,只有维持自心的清明,才能在这五浊的世间唱一首琉璃之歌吧!”还是那个淡水河口,但是周围的风景已经变了,不是以前那个美得单纯的河口,“少年时代的情怀与往事,都已经去远了,是镜花,也是水月,由于一条河的败坏,更感觉到那水月镜花是虚幻不实的”。然而,心若仍然是纯粹的,纯净如琉璃,这个世界的浑浊便不会将我们侵蚀,给自己的心留一片净土吧,哪怕你已经看过太多的黑暗!

那一切的水月河歌,虽曾真实存在过,却已默默流失,这就是无常。

是的,也许只有他——林清玄,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如果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花园,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呢?

如果我们的内心春风洋溢,人生的哪一个时候不是最好的春天呢?

如果我们有着怜爱、珍惜、欣赏的心,即使在人生的无寸草处行走,也会看见那美丽神奇的一瞥。

默声的温柔——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有些东西使你不得不静下心来。——题记

翻看林清玄的散文之前,对它的最初印象是想到了周国平,暑假里看过《周国平作品精选》,那本书让我觉得,它静静地摆放在那里的时候,它是平面的,使人想起时,脑中只有直直的平行线,那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枯燥的,干瘪的存在。但当你翻开的时候,才会知晓这里面到底是怎样一个复杂的多维世界。林清玄的散文虽不至于留给人硬板呆滞的印象,在翻开之前在脑海浮现的却也只是几笔粗线条而已。

可是这样的书就是要让你去翻开,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张摇椅,一点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浮躁间,街头巷尾皆是议论。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常在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一个人心底繁杂的世界。

亲情与乡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题。他写到浴着光辉的母亲,虽不是他的母亲,但天下的母亲一般的爱子心。就是一句宝贝不怕,便透露出一个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怀。某些感动就是从这些细枝末节衍生出来的,不必轰轰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话,而生活中所见到的也许比一句话更简短粗略,但却实实在在。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被人遗忘的点点滴滴,在他的笔下重现,带给人真实的触动。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好——对于父母亲的爱,我们也是“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在这些尚在的时间里,也许我们应该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意,不带半点羞涩地毫无保留地道明,正像他们给予我们毫无保留的爱。

对于故乡,我其实是没有太多的感慨与在意的,毕竟没有出过远门,没有机会体会到思乡的离愁别绪。但作者在文中将家乡与亲人联系起来,我忽然就觉得,也许它比我想的远有意义的多。作者说,他出门旅行时总带着一杯故乡的水土,那会给他力量,因为那里面承载的不只是故乡之爱,还有母亲的祝福。这是很实在的话,中国有句古话:儿行千里母担忧,说的不就是如此么?乡情中,更多夹杂的是亲情吧,对亲人对故友的思念。

书中不经意间泄露出来的阳光,也总让人心安,舒适。那些是字里行间的温柔,那些阳光是作者想要给予读者的最神圣的礼物。散文中多有关于阳光的字句,总带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享受,即便是周围没有阳光,但是心中却升起了一轮骄阳。那句“不论世事如何变幻,人世多少凄凉,即使你到了边疆,阳光也会洒在边疆”总是让人莫名地感动。阳光何处不在,如心里的念想一般,去往何处都不会消逝。在另一篇文章里,作者借阳光给了我们一个忠告,阳光常在,岁月无改,但是属于我们的年代却不会停留,作者劝我们珍惜“阳光照在我们身上的岁月”,阳光不会为我们停留,再伟大的艺术家也留不住它。时光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事物,但愿我们不会让身边的一切成为记忆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对于人生的见解也是不可或缺的。作者的人生观念是不去追求虚茫的物质条件,只要每天都有一点甜美,有一点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我喜欢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只有心静的时候,想想每天发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只有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这也让我想起了《瓦尔登湖》里的意境,每天与自然为伴,每天都过得开心快乐。最原始的快乐,往往是最真实的。生活不过是那句“瓠仔也好,菜瓜也好”。而在社会上生命所要承担的责任却是不重亦不轻的。在对别人负责之前,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做我们自己。梦想,于人生是极为重要的一程,我们有努力就有收获,哪怕那是戏剧性的终局。

世事离戏只有一步之远。

人生离梦也只有一步之遥。

作者说,生命最有趣的部分,胜过演戏与做梦的部分,正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们要做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

这话分量极重。不在于人理解或不理解,只在于人是否想过要去理解。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想望比他实际是否做过更重要,因为想望是未来的,而判断一个人是否做过一件事,是看其过去。只要你想过要过好每一天,只要你的愿望足够强烈,它便会驱使你去行动,直至成功。

林清玄的散文里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许是有流水的声音,许是洒进了阳光的温暖,又许是有风吹过的清凉。总之,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静,在冬日人烟稀少的书店,当你坐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已有弹奏琴弦飘出的琴音安抚了你浮躁的心。它让你不知不觉地静下心,不知不觉地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这便是一本书的魅力所在。像是一个禅师在向你说教,声音低低的,柔柔地,却丝毫不差地进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里。

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最早读过林先生的《桃花心木》,那时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底蕴,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参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购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书是从林清玄这位多产的台湾作家数百万字的作品中,遴选出的二十余万字的散文精华,令人百看不厌。过后,许多片段泊在记忆中,不时地熠熠闪光。对这本书,我更是爱不释手,常放于枕边,睡前不时拿来欣赏。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金银花,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林清玄读后感

在未读林清玄的文章以前,曾由于初中老师的缘故买了一本林清玄写的书,好似乎《茶,非常道》。封面竹绿色与白字结合,颇有清雅之风。但是我忽略了一点,是我后来在买来后才发现的——有关茶,及道(涉及佛家道家),或者曰由茶而悟道。对此我不是很喜欢,甚至有些憎恶。

而此次高中老师又叫我读,我只好去网上找一些其所著的文章且我喜欢的。由此我读了几篇,如《浴着光辉的母亲》等等。起初我是带着一点无奈和走马观花般的“过眼儿”,不过读完《浴着光辉的母亲》后,略略有些改观。首先,因为他有敏锐的“眼睛”,见极细微之处;其二是,他的文笔洒脱,非常朴素,像一个慈祥的老人说着故事,故事中透着真理丝丝缕缕光辉。

《浴着光辉的母亲》讲述的是一个母亲带着弱智的孩子坐公交车。在车上,母亲不断的安慰儿子不要怕,因为他第一次坐公交车。仅仅是如此,或者说不仅仅是如此,一车的人都用崇敬的眼神看着母亲,仿佛看见了母爱的光辉。而林清玄自然不止在这里赞美了母爱,而是思想抑或感叹现在的人什么时候能用这种眼光看自己的母亲。是啊,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最多的母爱不是来至自己的母亲吗,站在这长长的母爱河中,日夜沐浴在这光辉的母爱河中,何时我们弯下腰,看看底下那一泓给予自己的清水。接下来是关乎我们的,就是对待我们,这些正常的孩子,父母亲们的眼光却是那么苛刻,充满条件,无法全心的爱怜。我也深有感触,现在的孩子似乎都觉得爷爷奶奶比爸爸妈妈好,包括从前我,因为爷爷奶奶的爱和眼光总是如此慈祥,充满着全心的爱怜。现在,我也只能说爸爸妈妈不必爷爷奶奶差,仅因为知道他们是爱我们的,知道他们这么做那么做是为了我们。他们的眼神行为蒙蔽了我们的感受,甚至让我们疑惑。作者在最后“叹”道:“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带着另一种复杂的心情,读了另几篇。这几篇也是讲父母与子的,《与父亲的夜谈》《分到最宝贵的妈妈》《海上的消息》等等。也不细说,就粗浅的谈谈感受,就《与父亲的夜谈》。作者与父亲谈了短短几小时,就了解了父亲的过去,也正是这段难得的时光,让作者现在也是如此珍重。在我的记忆里,我也未曾与父亲谈话超过半小时,比之作者从前的一小时还要短。平日,我的父亲也不怎么管我,而我也不怎么了解我的父亲,因为他常常对我冷眼讽刺,而对别人却热心过头。对于他好的一面,我确实太不了解,可能时代、生活相差太大,平日里有很少说话,也不好说话吧。虽然如此,我从小对我爸爸还是比较敬佩的。如今面对作者的经历和劝勉,感触良多,惭愧罢,惭愧罢,实在是“站在河中,死于干渴”啊!

读完这几篇文章以后,我觉得生活本是一本书,而林清玄的书画上了他的记忆,感受,还有记号。在他用手写下之后,又成了我们的,换句话说,他的文章是启迪的星,我们的书的新一页仍是我们自己开启。

等待花开———读林清玄散文集

很久以前就喜欢林清玄的文章,它总能以诗样的哲理给人带来智慧和觉悟。他是一位胸怀宽广的智者,恬淡安适,于细小的生活中发现真理。作家都有一双细腻聪慧的眸子,他洞察体恤世间一切,娓娓道来,让人豁然开朗,心里充满宁静祥和,同时也深含着爱和阳光。

每每体味作者诚挚的情感和亲切质朴的语言时,总让人感动,觉得自己随着娓娓的叙述深入他的内心,顺着他看似散淡的思路,感受着他淡泊平和的生活,聆听着他对人生的顿悟,那么宁静平和,那么超脱,许多生活、工作中的烦恼也会随之淡然。

于是,我孜孜不倦,爱不释手。

最近,看了他的一篇意味深长的哲理故事。

“看到水田一片纯白的花,形似百合,却开得比百合花还要繁盛,姿态非常优美,我当场被那雄浑的美震慑了。‘这是什么花?’我拉着田边的农夫问道。‘这是空心菜花呀!’老农夫说。原来空心菜可以开出这么美丽明艳的花,真是做梦也想不到。我问农夫:‘可是我也种过空心菜,怎么没有开花呢?’他说:‘一般人种空心菜,都是还没有开花就摘来吃。怎么会看到花呢?我这些是为了做种,才留到开花呀!’我仔细看水田中的空心菜花,花形很像百合,美丽也不输给百合,而且有一种非常好闻的香气,如果拿来插到花瓶里,也不会输给其他的名花呀!可惜,空心菜是菜,总是等不到开花就被摘折,一般人难以知道它开花是那么美。只是有一些做种的空心菜能熬到开花,人们难以改变观点来看待它。”

作者不由得感慨:只有完全破除对空心菜的概念,才能真正看见空心菜花的美,这正是以空心菜来看世界。但是,人要“空心”来面对世界,真的比空心菜开花还要难呀!

空心菜的故事给我们很多感悟。等待会有馨香的惊喜,等待会有美丽的回报,等待会有生命之花的灿烂开放。孩子的成长,不也是空心菜开花的历程吗?这是一个漫长的积蓄和提升过程。我们能做的就是要蹲下身子,仔细地观察,轻轻地呵护,慢慢地欣赏,耐心地等待,尊重他们的差异,宽容他们的脚步。我们不能违背四季的规则,提前收割。否则,我们收获的就只能是“空心菜”,是菜!绝没有希望看到美丽的空心菜花。不是孩子成长慢,而是我们的心太急;不是教学方法有问题,而是教学思想有偏差。其实,他们正在不知不觉地生长,心灵的蓓蕾也在悄悄地萌芽。只是我们浮躁的心在应试的海洋中浸泡得太久,失去了知觉;我们功利的目光,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搜寻得太累,迷失了方向。所以很难察觉到心灵的感动,倾听到花儿开放的声音

第20篇:《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

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是最柔软的„„

每当碰触到林清玄散文集时,就像收获到一次心灵的洗礼,得到关于他的人生启迪和情愫,体味从文字中透露出的个人修养和品质,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佳句美词和情感。翻开具有淡淡墨香品茗般的优雅情韵书时,就能走进林先生的内心世界去瞧一瞧。寄托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希望,走出喧嚣浮躁的现实社会时,来到一片充满莲花气息的花林,这时再把林清玄散文集拿出来,哼一曲悠扬婉转的小曲,如同待在世外桃源般的美妙享受。他才会净化内心世界的沉浮和颓废,人就会具有林先生的高洁坚贞的品质和个人修养,这就能起到我们所希望的效果。

我认为林清玄本人就像晶莹剔透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而他的文字是那么纯粹、清净、生动,让人读后受益匪浅,如同与位大师在交谈,就像淙淙流水般的暖流流入人的心田,带给我们深刻的人生启迪与他的情思。喜欢在静谧安详的夜晚,坐在沙发,手捧这本散文集,品味其中优美华丽的辞藻。此时若在播放一曲清幽有内涵的歌曲,配上一盅刚浸泡过的茶叶,意境就已在不知不觉中洋溢出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感觉林先生总和“禅意”分不开,在书中时常会提起与禅意的有关事例,会问自己禅意究竟是种怎样高深莫测的解读呢?上网搜出原来就是让人们的心灵更纯净,体验佛家人的戒杀众生的悲悯情怀,是他先开创了写佛的先河,所以他也被不禁的净化了。人心境界远,菩提本悠然。佛台端坐立,低眉慈善观。禅意暖人间,吉福泰祥安。祈福云雾升,捏花浅笑间。禅意人生书画卷,恬淡凝思逸悠然。觉得林先生的禅意世界还需我们细细揣摩,在人生的闲暇之余是适合时间,学着去丰富自己的眼界和心灵,使自己具有禅意和佛心吧!

感悟林清玄,体会他的清净之道。我也被林先生的清纯所触动到,大家也试着去让自己变成像林清玄一样的纯净之人,再读几次这本书你会有不同的体会。

林清玄语录
《林清玄语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