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杜牧的古诗(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14 09:07:3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杜牧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早期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5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

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岁,由扬州赴长安就任监察御史。

开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

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

杜牧迁官外放

会昌元年(841年),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

会昌二年(842年),外放为黄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会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迁池州刺史,这年四十二岁。池州治所秋浦县(今安徽贵池)。

会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诏禁毁佛教。杜牧对于这一措施是很赞同的,后来他在宣宗大中年间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记》,详细叙述武宗禁毁佛教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杜牧人生暮年

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

宣宗大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

1 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文学成就 杜牧成就综述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轶事

杜牧性聪颖,刚直而有奇节。其诗豪迈清新,有独创性。身处晚唐,朝政败坏,民怨沸腾,在胸怀大志、报效无门的情形下,杜牧本就有之的风流、疏野、放荡一面,也有相当的显现。下面是关于杜牧的一些风流倜傥故事:

一、《阿房宫赋》为杜牧中进士助一臂之力

侍郞崔郾奉朝廷之命主持科举考试,即将前往洛阳。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官员都到长乐传舍为他饯行。此时,太学博士吴武陵骑着瘦驴来见崔郾。崔郾离席与他交谈。吴武陵说:“侍郞你有着高尚道德,崇高威望,担当了为圣明天子选拔人才的重任,武陵我怎敢不尽一点微弱的力量。前不久,我偶然遇到数十位太学生,他们正扬着眉毛,拍着手,读着一卷书。我凑到眼前一看,原来是杜牧的《阿房宫赋》。像他这样的人,才是皇上的辅弼之才。侍郞你是大官,恐怕没有时间看这样的文字吧?”说着就将预先带来的《阿房宫赋》朗诵一遍。崔郾听得十分惊奇。吴武陵便请求说:“侍郞,你把他列为状元吧。”崔郾说:“已经有人选了。”吴武陵说:“不行的话,就列为第二名。”崔郾说:“也有人选了。”吴武陵说:“实在不得已,就排在第五名吧?”崔郾没有立即回答。吴武陵说:“不能这样的话,就把这篇赋还给我吧。”崔郾连忙应声说:“就遵从你的教诲吧。”

崔郾回到席上,对在座各公说道:“刚才吴太学给推荐了第五名进士。”有人问:“是谁?”崔郾说:“杜牧。”有人就提出杜牧不拘小节的问题。崔郾说:“后汉书载孔稚珪有言曰:以天下为重者,不计细耻,以四海为任者,不顾小节。我已经应许了吴太学,就算杜牧是杀狗的,也不能更改了。

崔郾在东都洛阳放榜后,领着新进士们回到长安参拜宰相和中书舍人,杜牧有诗一首,表达他金榜题名的心情:

东都放榜花未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即将春色入关来。

杜牧这个进士中得有点荒唐.虽然在后人心目中,凭小杜的才华,中个把进士不在话下.但堂堂大唐朝的国家级公务员考试,被他们弄得如同儿戏,听着好像杜牧进士的含金量也打了折扣. 之后杜牧又在皇帝老子亲自主持的殿试中登科,顺利进入仕途,一时名满京华.少年得志的杜牧和几个同榜的弟兄一起到长安城南游览,在一个寺庙遇到一位独自打坐的僧人,聊了几句就觉得这位僧人不一般.言谈中,僧人就问杜牧是哪路神仙.同游的几位朋友赶紧帮着吹嘘,这是名动长安的新进士杜牧,殿试又连着高中云云.僧人笑着说,我都没听说过.进士才子的名头没有镇住僧人,僧人的平静淡远倒是让杜牧吃了一惊,春风得意的劲头大概一下子冷却不少,不由得感慨这僧人实在是意味深长.现场赋诗一首:

2 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 这有点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味道,杜牧身为一代诗家,头脑看来还真算清醒.

二、扬州艳游与牛僧儒的监控

杜牧中进士时,正遇上牛僧儒赴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杜牧被征召做幕僚,负责处理公文。实在也是大材小用。来到扬州这个花花世界,杜牧几乎每夜都到青楼去尽情游乐。此时他的身后总有二三十名兵士,换了便衣,暗中保护着他。杜牧觉得这情形对他很好,泰然处之。几年后,皇帝让杜牧任侍御史,牛僧儒为他设宴送行,告诫他说:“以你的气概来担任这样的职务,一定还会取得更高的职位。但我经常担忧,怕你因迷恋风情而不能控制自己。”杜牧随便应付说:“幸亏我还能经常检点自己,不至于让你为我担心。”牛僧儒笑了笑,让侍童取来一个小书箱,当着杜牧的面打开,原来里边都是那些跟在杜牧后边的便衣士兵写的秘密报告,有好几十份。写的是某天晚上杜牧在某家饮宴,某天晚上又在某家饮宴,平安无事,等等。杜牧感到羞愧,流泪向牛僧儒下拜致谢。牛僧儒死后,墓志铭是杜牧所撰,也是对牛僧儒的一点答谢。

三、终究未能觅得尽善尽美之美女

杜牧虽然才华出众,却终生未能在仕途上大展鸿图;风流倜傥,却总是未能觅得完全合乎心意的美女。所以,总是风流倜傥,总要细心寻觅。太和末年,杜牧又由侍御史的位子上降了下来,来到江西观察史沈传师府中做幕僚。这好像就是大文人命中注定的差事。听说湖州风光秀丽,美女如云,就高高兴兴地到湖州去玩。湖州刺史与杜牧十分要好,了解他的心意,便陪他到处游玩,并将有名的歌妓舞女都找了来,让杜牧挑选。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遗憾地说:“美是很美啊!但还不够尽善尽美。”又说:“我希望能在江边举行一次竞渡的娱乐活动,让全湖州的人都来观看。到时候我就在人群中慢慢地走着,细细地寻找,希望或许能找到我看中的人。”

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举行了这样一次竞渡活动。那天,两岸围观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乡村老妇人,带领一个女孩子,大约十几岁。杜牧看了好一会,激动地说:“这个女孩子真是天姿国色,先前的那些真等于虚有其人啊!”就将这母女俩接到船上来谈话。这母女俩都很害怕。杜牧说:“不是马上就娶她,只是要订下迎娶的日期。”老妇人说:“将来若是违约失信,又应当怎么办呢?”杜牧说:“不到十年,我必然来这里作郡守。如果十年不来,就按照你们的意思嫁给别人吧。”女孩的母亲同意。杜牧便给了贵重的聘礼。

分别后,杜牧一直想念着湖州,想念着这位女孩子。可他官职较低,不能提出调任湖州的请求。后来他出任黄州、池州和睦州刺史,都不是他的本意。等到他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杜牧便接连写了三封信,请求出任湖州刺史。大中三年,杜牧四十一岁,获得湖州刺史的职位。此时距离与当年那母女俩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四年。那位女孩子已经出嫁三年,生了三个孩子。杜牧将女孩的母亲叫来。这老妇人带了外孙来见杜牧。杜牧责问说:“从前你已经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我,为什么要违背诺言呢?”老妇人说:“原来的约定是十年,可你十年过了,没有来。这才出嫁的。”杜牧取出盟约看了看,想了想,说:“她讲得很有道理。若是强迫她,是会闹出祸事来的。”便送给老妇人很多礼物,让她走了。为着这件伤心事,杜牧写下这样一首诗: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这不是杜牧第一次情场失意了.杜牧刚刚参加工作不久,他的领导有一位宠爱的歌女叫张好好,很合杜牧的胃口.自从见到张好好,小杜没事就往领导家跑,三天看不见就浑身不自在.但张好好是领导家属,杜牧苦于有贼心没贼胆. 后来领导的弟弟和杜牧英雄所见略同,也看中了张好好,于是张好好成了他的小妾,杜牧连饱眼福的机会也没有了.直到杜牧工作调动去扬州,还一直怀念着张好好.几年之后,杜牧偶然又遇到当年朝思暮想的梦中情人,感慨万端之下写了著名的《张好好诗》.杜牧并不以书法出名,但这股相思可能憋得太久,爆发出来别有风致,以至杜牧手书的《张好好诗》成为书法珍品.流

3 传至今的《张好好诗》纸本上,有宋徽宗、贾似道、年羹尧、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鉴定印章.后来被民国四大公子之

一、收藏家张伯驹购得,最后捐献给了国家.藏于故宫博物院。现代人只会在KTV唱失恋情歌,小杜失恋都失恋出了一件国宝. 杜牧成名虽早,却没有得到在政坛上施展自己才能,实现自己平生志向的机会,只好借诗酒风流来掩盖自己的失意.临终前,他给自己写好了墓志铭,焚烧了自己生平的文章诗稿,流露出决绝而去的姿态,这正好体现了这风流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

4

推荐第2篇:读杜牧

读杜牧《阿房宫赋》

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读书笔记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读完文章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阿房宫绵延几百里,气势雄伟而感叹,为那么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而哀惋。但对我触动最大的是秦王朝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在晚唐时期内忧外患日益加深,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 “以史为镜可知兴亡”,读完《阿房宫赋》与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相结合,我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然而现实是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务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严重的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就是要让广大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喙;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是对阿房宫奢华的描述,现如今各地豪华办公楼拔地而起最引人瞩目的当属2011年3月25日被网友“拍”上网的安徽省望江县委、政府办公楼, 占用182亩耕地兴建超豪华办公大楼建筑面积达43600平米,且装修豪华,建筑面积相当于8.5个美国白宫。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望江县是一个财政穷县,年财政净结余仅20多万元,办公大楼的堂皇程度着实令人瞠目。当这些大楼与破败的民房、寒酸的校舍形成鲜明反差时,我们不禁要问这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的工作作风是如何形成的呢?

被评为2009年最牛的网络语言“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出自于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之口,党和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和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可为什么在逯军眼里,党和百姓却成了对立的双方?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抛弃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就像那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隔开了与老百姓的联系,杜牧在文中提到“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如果秦王朝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使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牢记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心里,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扎扎实实的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正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真实感叹,阿房宫的大火仿佛仍在燃烧给后人们已警示,骄奢淫逸、腐败堕落必然导致亡国。通过这次教育活动我将按照《党章》查找自身不足,改正错误,认真学习使自己永葆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

推荐第3篇:赤壁 杜牧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的沙里,拿来磨洗后能看出是三国时的东西。如果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提供方便,铜雀台上就会出现美女大小二乔。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到底怎样呢?它跨越齐鲁大地仍然绵延不绝。大自然汇聚了神奇和秀丽,山的阴面和阳面分出了昏暗和明亮。层层云朵激荡着我的胸怀,睁大眼睛眺望着归巢的飞鸟。我一定要登上最高峰,到时就可以尽览低小的群山。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从少年之时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归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但两鬓的头发却稀落花白了。儿童看见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天浓睡不知道天已破晓,到处听见婉转的鸟声。突然想起昨夜的风声和雨声,不知道有多少花儿又零落了?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柴附近的山里,空旷寂静,看不到人,但偶尔能听到人语声。夕阳的余光照到密林深处,又落在碧绿的青苔上。

L.B.X.应电

推荐第4篇:杜牧诗二首

杜牧二首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牧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表达的感情。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赠别(之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1、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2、尊:酒杯。【韵译】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评析】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七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

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

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 借题发挥

商女 豪门贵族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推荐第5篇:杜牧诗二首

杜牧诗二首《赠别》

教学目标:

1.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诗的韵律和语言。

2.领会诗中所蕴含的惜别感情。

3.反复诵读并背诵。

一、导入

1、我想问一下大家,面对离别,大家是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哭、伤感、依依不舍,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复杂的。

2、一般你们会如何表达你们的离别之情呢?(学生自由回答)

彼此赠送东西、说些安慰的话、拥抱、K歌、聚餐、哭、发表说说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离别的表达,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之情的呢?写诗。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离别而落泪,因伤怀而赋诗,那么杜牧笔下的《赠别》诗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杜牧的《赠别》,一起去领略一下古代诗人笔下的离情别绪。

(板书:赠别唐.杜牧)

二、介绍诗人

大家之前学过杜牧的诗吗?谁能背一首?

1、杜牧写过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山行》,大家还有印象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那有谁了解这位诗人?

杜牧是晚唐时期很有才华的一位诗人,与李商隐一起被后人誉称为“小李杜”。那有小李杜,就会有大李杜,大家知道“大李杜”是指哪两位吗?——李白和杜甫。如果说李白、杜甫共同创造了盛唐诗歌的一个几乎无可企及的巅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则在晚唐业已没落的诗风中添上瑰丽的一页。

(板书:大李杜:李白和杜甫; 小李杜: 李商隐和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长安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杜佑既是大官又是学者,著作甚丰。这一世家传统无疑对他的影响是极大的,使他常以天下为己任,特别喜欢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经济,可惜这一切也不过是他的书生意气,当权者并不采纳他的那些纸上谈兵式的乱谈。所以他的仕途也并不是太顺利,26岁中了进士以后的十年时间里,大多在幕府中沉沦下僚,直到四十岁才做了个州官。

因而他的心里常常又充斥着一种心灰意懒的情绪,无可奈何之余也只好以一咏一觞,歌儿舞女来打发生活了。杜牧在扬州的十年“幕府”生涯,不敢说花天酒地,夜夜笙歌总是有的。他那种“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放浪形骸,与“嗜酒好睡,其癖已痼”的懒散颓唐,和他先前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完整的杜牧。

三、写作背景

杜牧以《赠别》为题的诗共有两首,都是为送别一位妙龄歌女而作。

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

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此诗作于唐大和九年(853年),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赶赴长安去做监察御史。“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面对离别,一起喝个告别酒,说几句告别话,人之常情。所以这是杜牧离开扬州时为当地一位美丽的年轻歌女所写,为抒发两人离别时不舍和感伤而作。

四、分析诗歌

同学们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觉?

生:离别的愁苦、伤感、惜别、难舍难分。

1、题目“赠别”可看出这是一首什么诗?——临行时的离别诗

2、“多情却似总无情”。“多情”与“无情”这组词是什么关系?——是完全相反的 这里怎么说它们相似呢?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

我们之前说了,面对离别,大家是什么感受呀?

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复杂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总无情”呢?

爱得太多,情感太深,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表达,只有无言以对,倒像彼此无情。而且一个“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3、那诗中表现出的离别是愁苦的,作者为什么想“笑”?却又为何“笑不成”?

离别愁苦,作者为什么想笑?

举着酒杯道别,强颜欢笑,是为了使所爱的人得到安慰。

那为什么又“笑不成“呢?

面对别离,想以笑打破离别宴席上的沉闷气氛,给对方以慰藉;但因为感伤离别,心情太感伤,想笑却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

所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

(板书:想笑——“多情”,“笑不成”——太多情)

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借物抒情。

蜡烛有心吗?——“蜡烛”本是有烛芯的,但“烛芯”是哪个“芯”?诗中用的是这个“心”,所以说“蜡烛有心”;

蜡烛燃烧有什么特点?——液体会顺着蜡烛流下来,像不像一个人在流眼泪?

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所以说是借物抒情。作者赋予蜡烛以人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借写“蜡烛”来反衬人的感情。写蜡烛“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

诗中的蜡烛燃烧了多久?——一个晚上,面对离别,不舍,不忍心去睡觉。

“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5、“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如何读出伤感惜别的感情?用舒缓、低沉的语气,其中“蜡烛有心”和“替人垂泪”稍重读。

6、这首诗是作者为送别一位妙龄歌女而作的,通过分析你认为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惜别之情?

老师提示一下,有三个方面:①写内心感受———“多情却似总无情”;②写宴席上的表现———“唯觉尊前笑不成”;③借蜡烛“流泪”表现———“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五、拓展

拓展一:收集表达离别之情的诗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

5、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

拓展二:收集表达离别之情的意象

(一)折柳赠别

“柳”在离别中有什么含义?——留

“柳树”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长长的、细细的柳条,微风吹,像在招手送别。

在别离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柳”者,留也。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诗人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势。

正是鉴于它在字音上和体形上的这些特征,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出现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为意象,离别的伤感仿佛更多了些春意与诗情。

(二)芳草惜别

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绵延不绝的连天碧草,不正应合了诗人心中无限的别思吗?

(播放背景音乐李叔同《送别》,情真意切,激发学生情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阳光下翠绿的野草一路蔓延连接着荒城。又要送走了那出门远行的友人,萋萋的芳草不也象极了我们此时依依不绝的别情?

(三)长亭饯别

古人长途远行,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都不发达,山河阻碍,跋涉艰难,且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别之地。当时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长亭”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送别之地。

(四)饮酒劝别

饮酒送别是一种起源更早、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覆盖面的习俗。正因为这样,酒也就与别离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

借酒抒离情的诗句中,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两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之辞,却是作者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映现。作者“劝君更进一杯酒”,用意是极为深长的,其中既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处境与心态的深刻体察,同时还寓有前途珍重的恳切祝愿。在作者想来,友人多饮一杯美酒,就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这酒,可是浸透著自己的相思、关切与祝愿的感情的琼浆啊!不仅如此,多饮一杯美酒,还可以使相聚的时间多延长一刻。这普普通通的一句劝酒之辞,意蕴是多么丰富、多么深厚!似乎可以说,酒之所以被后代作家一再袭用为别离诗词的意象之一,王维此句功莫大焉!

(五)挥泪泣别

在中国古典别离诗中流动着两种液体,一是酒水,一是泪水。酒的味道又辛又辣,泪的味道又咸又苦,可以说是五味俱全。这种纯感性的特色几乎构成了别离作品的全部。而酒与泪的飞洒,于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意义,它们也因此成了常写常新的题材。

在别离的场合,泪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以致“挥泪而别”几乎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语。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在以泪为意象的别离诗词中,有唐代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既然“蜡烛有心”,那就难免为“多情”所感,而主动加入“惜别”者的行列。于是,在作者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也就带有惜别的意味了。较之正面描写离人自己通宵垂泪,这样著笔自然更加纡曲有致。

显然,泪的介入,往往不仅使别离的氛围变得更加惨淡,也使别离曲的旋律变得更为哀婉。别离,之所以为“黯然销魂者”,不就是因为它能催人泪下吗?作为内心苦水的结晶,泪的挥洒,说明离人已伤心到极点。而古往今来,有多少这样的伤心人啊!

(六)以水喻别

水,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思的绵邈。(此处插播歌曲李之仪《卜算子》,在悠扬乐曲中品味离情的缠绵)

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析读]词写得言短意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展现一个女子的思念与离恨,表达了她“定不负相思意”的决心,感情由低向高层层发展,起伏跌宕。上片重复长江而有变化,下片又紧扣江水写思念而不得的怨恨。语言明白如话,质朴自然,既体现了民歌的艺术特色,又极好 地传达出相思情深的意味,是一首充满民歌风味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

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七)借月咏别

借月咏别,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段几乎家喻户晓的名言以月之圆缺比喻人之离合,兼具诗情与哲理,曾激起古往今来多少离人的强烈共鸣!

六、总结

全班有感情的读一遍

同学们刚才读得很有感情,面对旧日时光以及朋友的别离,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呢?是相互哭泣,还是相互勉励,笑着分别?

对了,我们不能总流连在伤痛之中。友情不但是相聚时的欢乐,更是离别后的相互勉励。我们不需要“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式的孤独与惆怅,不需要“斜阳落尽天山外,望断天涯路”式的痴迷与等待,豁达一点,开朗一点,要知道只要心意相通,友谊常存,即使身在天涯,两心仍是“若比邻”。

古人分别了不知什么时候见面,但是,我们现在通讯那么发达,想念了,可以打电话、上网聊聊天;想见面了,又有四通八达的交通。所以,当我们再次面对离别时,让我们微笑吧,乐观的看待,彼此祝福,因为相聚就在不久的明天。

七、板书设计

赠别唐.杜牧

大李杜:李白和杜甫

小李杜: 李商隐和杜牧

想笑——“多情”,“笑不成”——太多情

推荐第6篇:赠别杜牧

赠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 正因为爱得太深,太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倒像是彼此无情。举樽道别,多想强颜欢笑呵,但内心悲苦,总也笑不成。你看,那默默燃烧的蜡烛,它也有一颗离别的心灵。为咱俩流淌着热辣辣的泪水,直到天明。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曾经赢得薄悻名的杜牧,与妓女之间也有过真情实感的投入,此诗写他与一位艺妓 之间的离别场面.诗中没有\"悲\"\"字\"愁\"字出现,情侣之间多情反而似乎无情,强笑却又\"笑不成\",诗人用离别前夜的氛围和情侣间的动作生动地传达出相互之间的离愁别苦,蜡烛有心,替人垂泪,人岂无心?人岂无泪?蜡烛之心亦是情侣之心,蜡烛之泪亦是情侣之泪.

推荐第7篇:赤壁 杜牧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解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译文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赏析

这首咏史吊古,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丙辰】熙宁九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音

寥(liáo)惶(huáng)遭(zāo)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也做杀青。这里特指史册。 注释

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

译文

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望月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解

1、珍馐:名贵的菜肴。

2、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

3、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另版本: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 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 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 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 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 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 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 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 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 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1)酬:答谢,这里是以相答的意思。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4)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5)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6)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8)怀旧:怀念故友。

(7)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9)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0)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注音

凄凉(qīliáng)赋(fù)柯(kē)畔(pàn)暂(zàn)凭(píng)长(zhǎng) 译文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赏析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音

踌躇(chóuchú)

阙(què)

了(le) 注释

①山坡羊——曲牌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本文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③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④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

⑤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⑥伤心——令人伤心的是,形容词作动词

⑦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6-25)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⑧宫阙——宫殿。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译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

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

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中心

本散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推荐第8篇:赤壁杜牧

赤壁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赤壁》绝句,应该说是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妇孺皆之。自唐起注家蜂起,赢得了众多的读者。而众多的注家如《樊川诗集注》《唐诗三百首详析》《唐诗三百首新注》等等都对此作了详尽的解释。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点:其

一、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东吴早就灭亡,大小二乔自然也做了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人,也就是说周瑜是侥幸地成功。

二、推崇诗人,“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善于用形象思维。这种就诗论诗,古今同一的解释,寒雨认为似乎肤浅了一点。一首好诗不厌其烦地读上百回,越读就越觉得这首诗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需要发掘。

杜牧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小杜”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对外消弭边患,对内平定藩镇叛乱,中兴唐室,恢复统一安定的局面。所以他注重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今之长得短失。”最喜欢论证谈兵,将生平论兵心得,为《孙子》十三篇所注。而这部《孙子兵法》,三国时期的曹操是整理过的。杜牧称赞曹操整理的版本“削其繁剩,笔其精粹。”在《自撰墓志铭》中还特意提到曹公(操)注十三篇。由此可见,杜牧是非常推崇曹操的。由于晚唐时期政治腐败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诗人忧国忧民的热情和经邦济世的抱负都成虚空,所以诗人对一代英雄,壮志不酬的曹操,当然要深表同情了。悲君之时亦自悲,诗人就把这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赤壁》诗中了,有了上面这样一些背景材料,我们就可以就诗而论诗了。

杜牧任过黄州刺使,这首《赤壁》诗大致就是在黄州写就的,这也和以后的苏东坡一样,是假赤壁之名,写赤壁之战,籍以寄托感慨。“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是否实有其事,还是诗人的虚构,这到不必去做索引考证。关键的是诗人只是借此发端,“因小见大”,从江边沙滩古战场遗物,想到当年战争的情景,“铁戟未销,人事已非”。《赤壁》实际上就是一首咏史诗,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人咏赤壁之战,吊曹操之古。表面上是在写周瑜,而实际上是写曹操,是众多的注家所忽略了的。所谓“东风”。我们确实是不能拘泥与字面的。寒雨愚见这“东风”就是条件、机遇的代名词,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只不过是诗人形象地说法罢了。而这种说法又真的是符合史实。那周瑜正是因为得了天时(东风)、地利(长江天险)、人和(孙刘联军),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才避免了二乔被掳、吴国灭亡的危险,这哪里是“侥幸的成功”呢?其实诗人是在说:一世之雄的曹操呀,就是因为受了当时条件的限制,机遇的影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结果最关键性的赤壁一战失败,终于未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是在吊念呢!是在惋惜呢!是在7惜英雄、惺惺惜惺惺呢!这首诗如果从正面来写,应该为“时代若与曹公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但是恰恰诗人没有“论言直遂”,而是运用了一个假定的句式推出了一个肯定的句式。这种曲笔,到是糊涂了更多的后来人和注释者。

推进一层,诗人也形象地论证了一条哲理: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首怎么能够不说是一首深刻的哲理诗呢?一言以蔽之,诗人所要抒发的是:如果当时的时代、条件、机遇都给了曹操方便,那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就不会失败,吴与蜀的霸业就要客落,三国鼎立就不会出现。无疑地、曹操统一中国的大业也就取得了成功。这一段历史也许就要重写。对于“锁二乔”,也不可拘泥于字面,既然二乔都做了曹操的俘虏,何况其他?或许这样的解释有点荒唐,但是可以说这才是真正地符合诗人的用意和写此诗的初衷。

就是这样一首构思奇巧,短而又精的小诗,却在后世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宋人许酏在《彦周诗话》中说:“杜牧之作《赤壁》诗„„,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清人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误解此诗之人,倒还情有可原;而贬斥此诗的人,确实让人惊骇。这可真的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了!

鲁迅先生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杜牧写诗推崇曹操,为曹操壮志未酬而惋惜,是很有道理,颇有见地的。

推荐第9篇:杜牧诗三首教案

杜牧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3、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4、熟读、背诵《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 [教学重点] 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教学难点] 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早雁》的象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问1:在哪个人生阶段,人最喜欢回忆过去?为什么?——晚年。因为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 问2:一个朝代呢?

默契。而一个王朝的 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 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 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

二、作者简介:(投影)(1分钟)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咏史诗鉴赏步骤:

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C.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忧天下——明世) D.写作技巧?

三、学习《题乌江亭》

1、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项羽乌江自刎。题目,江东子弟。

华夏如果有一个战神似的人物,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他平生只失败过一次,然而,这一次失败却败得异常彻底,楚霸王几乎靠一己之力,打垮了秦帝国的军队,号令天下,莫敢不从。而如今,刘邦携天下之众围攻,而自己却四面楚歌。项羽率28骑垓下突围后,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至死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遂自刎而死。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

问: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不是英雄所为。“包羞忍耻是男儿” 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

2、作者议论的依据是什么?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3、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为什么会千古流传?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刚愎自用的批评。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惋惜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借古抒怀。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5、朗读,读出诗人的情感——批判、惋惜。(1分钟)

4、拓展:

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论。比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中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肯:怎肯)

A、李清照 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

——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B、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杜枚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一家之言,也可有其他解释)

——再看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而李清照则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宋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思考:你如何评价项羽之死?

四、自主阅读〈华清宫绝句〉

分四人小组按照以上步骤鉴赏。(5分钟) 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殿门森重,那“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第三句前四字“一骑红尘”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又将读者的视点移向了山路:黄土飞扬,一骑如飞。人们不禁因这两幅跳跃的景象再生悬念:禁门连开,快马驿传,难道有什么军国大事?然而“妃子笑”三字忽作转折,使人虽然松了口气,却越加不解,甚至因神秘的气氛憋得非要马上知道结果,诗人这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

这首诗含蓄而精深,诗人不说玄宗荒淫好色,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作对比,含意深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而这不由人不联想到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教训。“无人知”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 “妃子”知,皇帝更知。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此诗表达含蓄,用语精警,讽刺之意见于其中。

C、诗人写作的目的?

借古讽今。,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语含讽刺。一切有责任感、有忧患意识的文人们在看待历史时,无不以深邃的目光、劲健而又流畅的笔调,将写景、抒情同怀古咏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表现一种深沉的、盛衰兴亡的历史感慨。直到今天我们还常常用到这一方法。 D、写作技巧?

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的生活的讽刺。朗读。

四、学习历史是为了当今。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杜牧的一首忧时伤乱的诗歌〈早雁〉。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

2、范读诗歌。

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

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然后思考下面问题。(1)问: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哀”(1`) (2)问:雁为何“哀”?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3)问: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2~4`)

——“哀”。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雁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

(4)雁的“哀”在哪里表现出来?(3`)

——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5)诗人通过写早雁,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4`)

唐武帝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5、结语 (2`)

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的早雁是有寄托的。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五、总结、背诵。

六、作业:按照所学的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来预习第12课。板书:

《题乌江亭》 项羽——败不馁 述己志 历史 咏史诗 《过华清宫绝句》 妃子——荒淫误国 忧天下 现实 咏物诗 《早雁》 早雁——边民 托物寓意

推荐第10篇:杜牧《赤壁》解析

杜牧《赤壁》赏析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春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杜牧的一首对其诗义一向争论颇多的咏史诗,今世专家沈祖棻以为,杜牧自傲知兵(杜牧喜好谈兵,曾为孙子兵法作注),这是借史事抒其胸中积郁不平之气,也隐约暗含类同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宣布的“时无英豪,使竖子成名”的慨叹。这或许是迄今为止看来最为合理的观念,不过应当说杜牧也有或许是表示军事战争中一般存在很大的偶尔性。但这篇文章仅仅试图寻觅其它或许的合了解说。

这首诗很或许写于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有研究者以为,“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必定”。可是好像很难看出这一点。

宇文所安《回忆》是这么解说这首诗的:

“建安十三年(208),北方军阀曹操引重兵挥师下江南,此刻汉朝末代皇帝现已形同虚设,曹操自命为皇帝的“保护人”。到长江后,曹操预备了一支舰队用来攻打南边的吴国,吴国宣称它既不归于汉王朝管辖,也不接受曹操的控制。当曹操的舰只停靠在赤壁时,吴国的水军指挥周瑜,也是吴王的连襟,领导了一次勇敢无畏的突击。吴国的火船乘着久等而至的春风,直扑曹操的兵船,北方的军舰出于防卫的思考用铁链拴在一同,成果悉数被焚毁。

这场战争打破了曹操降服南边、从头一致我国的期望。不过,假定他降服了吴国,他必定要把乔氏姐妹作为战利品带回北方,乔氏姐妹是其时最美的女子——一个是国王的老婆,另一个是周瑜的老婆。假定舰队没有被摧毁,假定乔氏姐妹被带到北方,那么,在曹操身后,她们俩就会像曹操的别的妻妾相同被终身拘禁,老死在为她们死去的夫主建筑的铜雀台里。

赤壁大战以后六百馀年,诗人杜牧(803-853)在一柄锈戟上发现了作业的这种并未发作的成果,这柄锈戟即是在赤壁找到的。他写了一首题为《赤壁》的诗……

同很多发现古物的诗篇相同,这儿也触及很多除去掩盖物、擦掉水垢和试着补上失掉有些以康复原貌的作业。这一系列作业的意图是要认出找到的终究是啥东西。在这儿,找到的东西开端显得颇有些奥秘,它没有悉数埋在沙里,可是显露的有些又不易发觉,不过仍是引起了诗人的留意,使得诗人拨去沙子,把它掏出来。掏出的残余物还能使人辨认出它原本是哪一类东西——“戟”——可是,要知道这件器物终究是啥,光有这个类名还不行。终究,当他经过磨洗让物体显显露本形时,他没有发现作业是啥,仅仅发现了作业不是啥。这儿包含有某种不能必定的、臆测的和并不确实的成份在内。

在这首绝句的前两行里,作者为咱们凝练地描写了提醒物体原貌和知道它的局面,咱们被这种局面招引住了,每发现相同东西,大家一般不由得要去提醒它、知道它,就像在这儿相同。同杜牧一同,咱们也认出了前朝的事(“认前朝”)。咱们认出了这柄戟是一件旧物,是前朝的出品,接着咱们又认出了它归于哪一个朝代,终究,即将到达咱们的实在意图,经过这柄戟来知道这个朝代以及它的命运。一旦咱们了解了它,一旦咱们把围绕在它周围的、被忘记的曩昔全都从头拼拢起来,这件蒙着泥沙锈迹的物品本身就将失掉含义。

1

可是,救在咱们刚要完结咱们的知道时,咱们的思维轨道却像曹操的战事相同,遭到阻止而力有不逮了。咱们没能跳过眼前的妨碍而掌握这种奥秘的美;由于无意图地梦想着假定作业发作的话或许是啥姿态,咱们向常识的推动违背了方向。向前疾刺的戟被人挡开了;它落到沙里,埋藏了几个世纪,长满了锈,一面在梦想着,假定作业的结局不是这么的话,那么,不是咱们陷在沙里生锈,而是二乔陷在铜雀台的春闺中等待老之将至了。要是风伯长眼,不去帮周瑜放出那股春风,而是帮咱们的忙,让春风留着,等二乔进了铜雀台,吹绿铜雀台周围的枝叶,那该有多好。违背了目标的戟体现了一种没有完成的或许性:它“回想着”作业或许是如何,并且找到了答案,咱们也梦想着它所梦想的东西。

这首诗的美,就在于进入后两句诗时思维运动呈现的歪斜。当咱们触及古物时,举隅法是经常呈现的,一个有些能使咱们知道和了解不复存在的悉数全体。可是,在这儿,向前疾刺的戟违背了它的方向,使得咱们也随之违背了举隅法,而选用起换喻来,在其间,因素和成果相隔悠远,中心隔着一层又一层的各种条件。要是春日的春风不是为周瑜供给方便,帮他把火船吹进曹操的舰队,那么,曹操就会打败吴国,把乔氏姐妹带回他的后宫。假定是这么,那么,曹操身后,相同是春日的春风就会吹绿铜雀台周围的草叶,铜雀台中软禁着二乔,二乔春心荡漾,由于曹操死了,这种愿望永久得不到满意。呈现在诗的末尾的这种无法满意的性欲的形象(这么的形象在有关铜雀台的诗篇中层出不穷),是梦想者在为曹操报赤壁之仇,由于曹操在赤壁大战中没有可以完成他的愿望,而这柄戟在其间好像也有一份。除去蒙在这件物品外的污垢,咱们找到的是愿望,以及由愿望改变而来的,未曾完成的或许性。

杜牧的这首诗同这些“或许会是”的估测是分不开的,在我国古典文学里,这么的估测几乎没有立锥之地。它们只呈现在某种事关路在何方的时间,呈现在当作业或许会朝着这方面也或许会朝另一方面开展时,面对机会、莽撞的选择和“测验”的时间。杜牧的诗好像是在通知咱们,假定不是那一天起了春风这个偶尔工作的话,前史或许会转向另一个不相同的进程朝前开展。

无论是在我国仍是在西方,偶尔工作和一系列并非人为的机会,对前史开展趋向来说,一直构成一个格外的疑问。凡是同具体工作打交道的前史学家都不得不供认有这么的时间存在,可是,前史学家甘愿把它们埋藏起来,只向大家供给一个其因素和结局都易于了解的进程。精确地说,“前史”——同国际的实在的工作方法相反——是一个由必定性驱动的机械工作进程,这个必定性犹如古代女神安奈克(Ananke),她有很多神性和很多化身:阅历的必定性、品德的必定性、经济的必定性、神界的必定性。只需实际国际不断以纷繁复杂的生活来为必定性勾勒出新的脸皮,那么,咱们如何形容限制它,实际上并没有多大联系。杜牧在这儿违背了前史必定性的开展轨道,正像春风破坏了曹操降服吴国战事的开展,当然,后者只不过是一次由人操纵的工作。

必定性贯穿于朝代更迭的前史中,违背了这种必定性,即是异端。注释是传统借以赏罚异端的东西。从宋代的许彦周开端,对杜牧的这首诗有了一种沿用不替的解说,即以为杜牧这首诗隐伏着对曹操的批判;他揭去这首诗外表的掩盖物,指出杜牧这首诗的实在意图在于揭穿曹操实在感兴趣是把乔氏姐妹占为己有,而不是他的更为要紧的从头一致我国的职责。后来的批判家更加显露地着重这种品德涵义,他们弥补说,曹操在军事上的失利是无可避免的,因素就在于他的动机不纯。

咱们不必去顾及这么的解说说得是不是符合实情;要弄清楚这一点,只有知道杜牧自个的意图是啥才行,谁也没有办法实在弄清楚杜牧究竟是啥意图,这是咱们永久也掌握不了的古代美。不过,咱们可以扮演一下喜爱寻根究底的前史学家,来思考为啥会发作这么的解说,以及为啥这种解说盛行不衰。咱们可以简略地说,把这首诗放到品德史的布景里,可以借以添加它在品德方面的严肃性;这种说法或许不错,不过,它一点点没有通知咱们,为啥许彦周等人作出的是这么的解说。换一种解说,譬如说以为这首诗隐伏着对周瑜的批判,批判他对继续具有小乔比对捍卫他的国家更为关怀,相同也与诗文不抵触。后一种假定的解说所以不具备说明作业的才能,是由于它无法通知咱们,为啥失利的是曹操:这么一来,春风协助的反倒成了动机不纯的人。注释家们用自个的注释来降服杜牧的诗,正本杜牧的诗是由机会和可此可彼的或许性控制着的,这种降服并不仅仅借助注释进行品德说教,并且妄图把前史工作与品德必定性结合起来,以证实前史工作终归是为必定性所控制的。”

宇文所安关于此诗文本的解读不少地方是格外的,而他指出杜牧此诗重视到了前史的偶尔性也无疑是准确的。不过他以为杜牧会从残戟一方幻想,我以为这种或许性实际上应当是十分之小的,诗人在这首诗中体现出来的激烈的主体性不会容许这种或许性存在。而他关于诗的叙说也存有其它的过错,比方他说:“咱们认出了这柄戟是一件旧物,是前朝的出品,接着咱们又认出了它归于哪一个朝代,终究,即将到达咱们的实在意图,经过这柄戟来知道这个朝代以及它的命运。一旦咱们了解了它,一旦咱们把围绕在它周围的、被忘记的曩昔全都从头拼拢起来,这件蒙着泥沙锈迹的物品本身就将失掉含义。…… 就在咱们刚要完结咱们的知道时,咱们的思维轨道却像曹操的战事相同,遭到阻止而力有不逮了。咱们没能跳过眼前的妨碍而掌握这种奥秘的美;由于无意图地梦想着假定作业发作的话或许是啥姿态,咱们向常识的推动违背了方向”。这和作品本意恐怕相去较远,这断戟关于诗人应是一个富于诗意可以引起很多联想的事物, 2 因而杜牧由这断戟想到了三国年代的那场赤壁大战,至此,这支断戟便完结了它的任务,而杜牧的思维还将延续下去。所以对杜牧的思索而言,既未遭到任何阻止,也不存在任何含义上的违背,他终究达成了他正本心灵中关于此事的潜在的意图。宇文所安的论说或许还存在别的一些过错,这篇文章不再逐个证述,只在以下从头给予此诗一个新的释义。

杜牧是出于偶尔发现了一支从长江泥沙里打捞出的断戟,断戟出土的地址是在黄州赤壁一带,所以杜牧判断这断戟应当是三国期间的遗存之物,然后由此发作了联想:它很或许即是赤壁之战留下的吧,那场战争,假定是“春风不与周郎便”的话,结局会变成如何的呢?必定不会再有后来的三国鼎立,而十分或许的是“铜雀春深锁二乔”。吴国灭亡了,二乔被曹操收为姬妾,从此侯门一入深似海,仅仅有时候在暮春的时节有人可以远远看见她们正在铜雀台上演奏乐舞,并且一直到曹操身后好久之时都是这么。但全国却也是一致了。在这儿,由于偶尔遇到这一支三国赤壁之战遗留下的断戟,杜牧便很自然地想到前史的偶尔性,就像几乎所有的军事战争中老是存在着偶尔性相同,他信任前史存在着适当大的偶尔性,即便是赤壁之战这么严重的军事前史工作也充满了偶尔性。由此开端,咱们给出这首诗的两种解说。

第一种:已然前史存在着适当大的偶尔性,所以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式微很或许也即是主要地出于偶尔的因素,已然式微是由于偶尔,那么兴复也就存有期望,而杜牧的身世阅历也老是让他不能不怀有这一类的期望,尽管这种期望或许是不切实际的。当这一类的期望在杜牧的心中坚决而明亮之时,他笔下的诗作也就一般显示出高爽和清逸,不过这一首诗却并不能如此。或许他潜意识里太急于取得这一类的安慰,以至于心境总算变得有一些浮躁。所以杜牧的另一首《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东山再起未可知。”)和此诗所体现的那种格外的年代里格外的意绪较为附近。

第二种:作为唐朝已由盛而衰的晚唐的一位在政治上很有抱负也适当有见识的优异出色的诗人,他的身世阅历必定也会使他去幻想,一种很或许存在的严格的前史进程的无含义性以及由此而致使的前史的一种悲剧性——这大概是杜牧在他的诗文里不止一次思维过的作业。不论前史的进程中是有这么的“春风”仍是没有,赤壁之战是周瑜成功了仍是曹操成功了,结局是三国鼎立仍是全国一致,很或许本来都差不太多,相同地留下各种短缺各种惋惜,相同地让人或许只能感到不过如此。而他的这种幻想由于他思维所做的尽力也总算结出了果实,他发现了一个可以作为依据的老是能让人为之慨叹的具有某种悲剧性的明显的意象——“铜雀春深锁二乔”。“锁”明显只能是用于二乔的,或许是和二乔阅历类似的曹操其她的姬妾——这一意象证实了这一前史的无含义性。但由于这一意象又具有幻想的性质,所以这一证实便在诗的结尾在流去的江边清风里有些摇曳不定,让人久久地凝目凝视。所以这首对前史的回忆和思索的诗作便以这种十分或许的前史进程的无含义性作为完毕。这种或许的前史进程的无含义性缓解了诗人心中的焦虑,但也使诗人心中的某些热心冷静下来,而时间流变的暗影也就此潜入,要逐渐消磨去诗人心中曾有的那些期望与理想。这让咱们又想到诗开端时的那一意象“折戟沉沙”,一种新的或许的焦虑隐隐浮现。此刻,诗人终究将应何为,诗人没有说或许也不知道,而咱们或许也相同地不可以知道。

终究应当说这首诗的释义还存在一种适当小的或许性,即是以上两种释义不相同程度地以一种不确定性混合于一同。这时咱们应当供认宇文所安的这句话是准确的,他说:“谁也没有办法实在弄清楚杜牧究竟是啥意图,这是咱们永久也掌握不了的……”。这或许是咱们有必要有的关于咱们自个有限性的谦善。不过,咱们仍是在尽力着,要从各个方面尽或许迫临诗人在这首诗里实在的意图。

第11篇:杜牧 《江南春》赏析

杜牧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

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第12篇:赤壁 杜牧(材料)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诗: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我把它仔细磨洗,认出是三国的遗迹。

倘若当年,东风不将周瑜助,那么铜雀高台春光深,

深锁住,江东二乔,沦为曹公妾。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没有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芯;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夜雨时。 (李商隐《无题》)原文

唐朝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 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6.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渔家傲》原文和译文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浣溪沙 晏殊 原文

2009-8-21 14:59 提问者:13007234 | 浏览次数:12211次

急求急求急求!!!!!!!!!!!!!!!!!!!!!!!

2009-8-21 15:01 最佳答案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翻译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浣溪沙 (苏轼) 原文和译文

2011-9-4 10:50

提问者:匿名 | 浏览次数:17317次

2011-9-5 16:07 最佳答案

浣溪沙 苏轼(其一)

内容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水调歌头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词】 类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 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出师表原文+翻译

2010-3-27 21:09 提问者:417988870 | 浏览次数:394255次

原文+翻译

2010-3-27 21:10 最佳答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èn)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先帝创办基业还不到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汉贫困衰弱,这实在是形式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边疆奋不顾身的原因,都是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在陛下身上报答啊。陛下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皇宫中或朝廷中而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之事,犯科条法令以及尽忠做好事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他们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弥补缺点和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 向宠将军,性情品德善良平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惋惜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偷生,不谋求在诸侯前扬名做官。先帝不认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自己的身份,亲自三次到草庐里来看望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激动,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接受使命,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刘备)知道我做事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先帝之所托不能实现,以至有损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草的地方(作战)。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的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遗留下的诏令。(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居住)就成为灵异的(水)。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往来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使双耳受到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句句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 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往来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使双耳受到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2011-5-31 21:00 提问者:4x123456789 | 浏览次数:166489次

2011-6-8 18:02 最佳答案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①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②蕃(fán):多。

③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④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予,我。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⑥濯(zhuó)清涟而不妖:经过水播的。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⑦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⑧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⑨亭亭:耸立的样子。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⑩亵(xiè)玩: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

①①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①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①③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①④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①⑤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①⑥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①⑦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背景简介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赏析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

2006-7-4 12:14 提问者:水无月天斩 | 浏览次数:141642次

2006-7-4 12:14 最佳答案 原文如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如下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就象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庭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第13篇:杜牧《清明》赏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祖居长安南郊樊川,又称杜樊川。大和二年 (828)年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

历参沈傅师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及牛僧孺淮南节度使幕府。入为监察御史。 武宗时,出为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宣宗时,为司勋员外郎,终中书舍人。

世称杜司勋。工诗、赋、古文。诗学杜甫而有独创,骨气豪宕,风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绝,为晚唐大家。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全唐诗》存诗八卷。

【诗文今译】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扬扬的漫天漂洒,路上的行人一个个情绪低沉,面带忧愁之色。请问,往哪里去才有小酒店呢?牧童指了指远方那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

【诗文赏析】

要弄清楚这首诗,就要先弄清楚清明、寒食节、扫墓的关系。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就是说“清明”一开始只是一个节气,而并非是节日。

扫墓成为正式礼仪是唐朝的事情。唐明皇在开元二十年下令:“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许,使之永为常式。”也就是说在古代扫墓的“法定日期”是寒食节,而不是“清明节”。需要明确的是把“清明”作为“清明节” 应该是唐朝以后的事了。

由于寒食节大多是在清明的前一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稀里糊涂”地把寒食、清明合二为一了。至于为什么到现在真正的“扫墓节”——寒食节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清明节凸显出来,就连专门研究民俗的专家也无从考证了。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这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是独一无二的。

这首诗所描写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齐全,婉如一篇小小说。整首诗处在一个动态的情景之中,体现在诗句中的“雨纷纷”、“行人”、“借问”、“遥指”以及对话部分,每个诗句都是一个活动的场景,贯穿起来就是一个情景剧。“纷纷”交待的是春雨的意境,然而这一天恰恰是清明,是人们按照习俗上坟扫墓的清明节,因此就有了那位雨中行路者“欲断魂”的心情,接下来便是一问一答,全诗可谓是“有声有色”。

“清明时节雨纷纷”交待的时间和场景,“路上行人欲断魂”直点“行人”当时的心境。天气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问一答的简单对话,情景十分生动,增加了诗歌的跳跃性和动感。

这首诗语言通俗直白,没有难懂的地方,音节和谐自然,情景清新生动,境界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第一句是“开”,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是“承”,交待了人物及其心境;第三句是“转”,引出了对话,并且想“借酒消愁”;第四句是“合”,是第三句回答,读到这儿,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觉得后边应该还有故事要发生。

【注释】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韵义】

【评析】

清明节真实的写照,短短的几句话把清明节赶去给故人上坟的心情描写的淋漓尽致。后人不会有比这首诗写的更完美了!

对杜牧《清明》诗旨之理解,历来多有分歧:或为“雨中伤感”说,或为“踏青游春”说,或为“哀悼亲友”说。反复揣摩诗意,则第三说最为切实。诗中所表达的就是诗人在“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定场景中所产生的特有的心理感受与思想情绪。诗旨主要在于表现生者“行人”对已故之亲友们的沉痛伤悼之怀与深切怀念之情。此诗艺术手法高超,别具形象圆整、叙事曲折、画面丰盈、章法自然之审美价值。后人甚爱此诗,对其采用删缩、变体、仿拟等再度创作之方式,形成一道诗歌接受的亮丽景观。《清明》诗以其思想与艺术的杰出成就,奠定了清明哀悼诗千古绝唱之地位。

世事多所难以逆料者。一千多年前的晚唐诗人杜牧,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千载之后,他的一首七绝小诗《清明》,竟然在90年代初被香港文化机构评选为“十佳”唐诗之一,并名列第二。①“小杜”虽然未能亲获这份殊荣,享受这份快乐,但就其《清明》一绝的魅力与影响而言,就足以使其百世流芳、千古不朽。

①。十佳”唐诗排名依次为:盂郊《游子吟>、杜牧《清明)、李白《静夜思》、王之涣《登鹳雀楼》、李商隐《乐游原》、孟浩然《春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绅《悯农》、李白《早发白帝城》、贺知章《回乡偶书》。见1992年9月23日《新民晚报》。

第14篇:杜牧经典名句

杜牧经典名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山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旅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赤壁》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金谷园》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第15篇:杜牧《赤壁》集注

杜牧《赤壁》集注

解题:

1.《辞海》:“赤壁:①山名。(1)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孙权与刘备联军败曹操军于此。即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纱帽山隔江相对。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蒲圻县(今市西北)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赤壁、乌林相去二百余里。’盖南北朝至南宋间长江江道有改变,故两地相距里数不同。)北魏郦道元 《水经·江水注》:‘江水左径百人山(今汉阳县南纱帽山)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所也。’一说即今湖北蒲圻市西北赤壁山,北对洪湖县龙口公社的乌林矶(见唐李吉甫 《元和郡县志》)。(2)在湖北黄冈县城西北江滨,一名赤鼻矶。山形截然如壁,而有赤色,故名。宋时苏轼游此,作有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念奴娇》一词,误以为赤壁之战处。„„②古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西北。„„”

2.《辞源》:“赤壁:

(一)山名。有三,均在湖北省。1.在蒲圻县,长江南岸,北岸为乌林。其地石山高耸如长垣,突入江滨,上刻‘赤壁’二字。汉末曹操追刘备至巴丘(巴陵),遂至赤壁,为周瑜所破,去华容(石首)道归,即此。2.见‘赤鼻

(二)’。3.在今武昌县东南,又名赤矶,亦名赤圻。

(二)水名。„„”“赤鼻:山名。在湖北黄冈县。屹立长江滨,土石皆带赤色,下有赤鼻矶。也名赤壁山。宋苏轼游赤壁作赋误为三国周瑜败曹操处。” 3.按:《辞海》、《辞源》,作为山名的“赤壁”有三处:今湖北武昌县西的赤矶山;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今湖北黄冈县城西北江滨,一名赤鼻矶(《辞海》),也名赤壁山(《辞源》)。

《辞源》谓在湖北蒲圻县。1986年蒲圻撤县设市,1998年又更名为赤壁市,故初中课本注:“赤壁,„„现在湖北赤壁(原蒲圻)西北长江南岸。”

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辞源》认为是蒲圻(今赤壁市)的“赤壁山”,《辞海》认为是今湖北武昌县西的赤矶山或蒲圻(今赤壁市)的“赤壁山”,总之不是湖北黄冈的赤壁。

4.杜牧《赤壁》所谓的“赤壁”,初中课本认为即“赤壁之战”的“赤壁”,亦即蒲圻(今赤壁市)的“赤壁山”。这似乎是说杜牧真的去今赤壁市的赤壁山游览了。

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本诗为杜牧任黄州刺史时(842-844)所作。赤壁,即赤壁山,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为汉末吴、蜀联军火烧魏军处。黄州(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有赤鼻矶,并非孙、曹大战遗址,诗人不过借以抒慨而已。”由此可见,杜牧并非真的去今赤壁市的赤壁山游览了,他游览的是黄州的赤鼻矶,他是像苏轼一样“不过借以抒慨而已”。

一、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沉:①没入水中,与‘浮’相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埋,埋没。杜牧《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

《现代汉语词典》:“沙:①细小的石粒:风~︱飞~走石。” 《古代汉语词典》:“沙:①细碎的石粒。②沙滩、沙漠、沙洲等。《汉书·匈奴传》:‘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苏轼《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诗:‘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自注:‘吴人谓水中可田者为沙。’)”

按:“沉沙”的“沙”应该是指沙滩,即长江岸边的沙地。“沉沙”即“沉于沙”,沉没在沙滩之中,被埋在沙滩之中。《唐诗三百首全解》译首句为:“断戟沉埋沙岸,那精铁尚未蚀销。”正是释“沙”为“沙岸”,亦即沙滩、长江岸边的沙地。程千帆《古诗今选》(下):“沉沙,埋在江岸的泥沙之中。”

2.《汉语大字典》:“销:③同‘消’。1.除去,完全不存在。唐骆宾王《送吴七游蜀》:‘雾销山望迥,风高野听喧。’2.派遣;打发。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④耗尽;毁灭。《汉书·龚胜传》:‘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唐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销”字,初中课本解释为“销蚀”。《现代汉语词典》:“销蚀:消损腐蚀。”则初中课本等于释“销”为“消损”、“消减”。

3.《汉语大字典》:“将:(15)持;取;拿。《荀子·成相》:‘君教出,行有律,吏谨将之无铍滑。’杨倞注:‘将,持也。’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平等寺》:‘将笔来,朕自作之。’唐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铍pī:④通‘披’。纷乱。《荀子·成相》:‘行有律,吏谨将之无铍滑。’”)

2.《现代汉语词典》:“认:①认识;分辨:~字︱~清是非。” “前朝”即“以前的朝代”。《唐诗三百首全解》:“前朝:指三国。”程千帆《古诗今选》(下):“前朝,指汉朝。”“认前朝”即“认出折戟属于前朝”。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认’字妙,怀古情深,一字传出,下二句翻案,亦从‘认’字生出。”(胡可先选注《杜牧诗选》引)

二、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现代汉语词典》:“东风:①指春风。②比喻革命的力量或气势:~压倒西风。”

《古代汉语词典》:“与:①给予。《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古代汉语词典》:“便:①有利,适宜。②有利的时机。贾谊《过秦论》上:‘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李华《吊古战场文》:‘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

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均释“便”为“方便”。《现代汉语词典》:“方便:①便利:大开~之门︱北京市的交通很~︱把~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按:现代汉语中的“方便”是形容词,“东风不与周郎便”的“便”应该是名词,即“有利的时机”之义。

《辞海》:“周郎:即周瑜。《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杜牧《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郎:③对青年男子的美称。《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程千帆《古诗今选》(下):“这东南风是关键,单是东风决不能烧败地处江北的曹军。诗为七言,字数所限,省一南字。”

3.《辞源》:“铜雀台:

(一)汉末建安十五年曹操建铜雀、金虎、冰井三台。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铜雀台高十丈,周围殿屋一百二十间。于楼顶置大铜雀,舒翼若飞,故名铜雀台。石虎都邺,更增二丈,于台上起五层楼阁,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兵乱毁圮。”

“铜雀春深锁二乔”中“铜雀”代指“铜雀台”,属于借代的修辞手法。

《古代汉语词典》:“深:②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距离大。《荀子·哀公》:‘寡人生于深宫之中。’⑤程度深,重大。《战国策·秦策二》:‘夫三晋相结,秦之深仇也。’⑦时间久。白居易《琵琶行》:‘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李贺《龙夜吟》:‘蜀道秋深云满林,湘江半夜龙惊起。’”

《现代汉语词典》:“深:⑦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秋︱夜已很~了。”《唐五代语言词典》:“深:①指时间长久。敦煌词《五更转·闺思》:‘每恨狂夫薄行迹,一过抛人年月深。’②茂密。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汉典网”:“春深:春意浓郁。唐储光羲《钓鱼湾》诗:‘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宋秦观《次韵裴仲谟和何先辈》:‘支枕星河横醉后,入帘飞絮报春深。’许地山《危巢坠简·春桃》:‘春桃愉悦的声音就像春深的莺啼一样。’”这是释“深”为“程度深”。

黄岳洲《古诗文名篇难句解析辞典》:“‘二乔’是阁老乔玄的两个女儿,娇美可爱,一嫁孙权,一嫁周瑜。这句意思是:‘如果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铜雀台的春宫深处就要禁闭着国色天香的乔阁老的两个美女了。’”这是释“深”为“从里到外的距离大”。

按:“春”就是“春”,就是“春季”、“春天”,绝非“春意”、“春宫”。“春深”的“深”是“时间久”之义,绝非“浓郁”、“ 从里到外的距离大”。“秋深”是“晚秋”,“秋深”是“秋晚”,故“春深”就是“春晚”,就是春天过去很久了。徐竹心解释《钓鱼湾》说:“一二句写暮春季节钓鱼湾的动人景色。”(见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正是以“暮春”解释“春深”。“入帘飞絮报春深”,飞絮所报的是春天即将过去,而非春意浓郁。“春深的莺啼”是指“晚春时的莺啼”,而非“春意浓郁时的莺啼”。

3.《辞海》:“锁:③加锁。如:封锁。引申为幽闭。周邦彦《锁窗寒》词:‘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刘克庄《真州北山》诗:‘遥怜钟阜诸峰好,闲锁行宫九十年。’”(《现代汉语词典》:“幽闭:①幽禁。”)

《古代汉语词典》:“二乔:三国时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乔,一作‘桥’。”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4.清周友良《珠江梅柳记》:“乍听歌喉百转娇,酒香花艳夜迢迢。何期月暗来双凤,疑是春深锁二乔。”“月暗来双凤”是“月暗时来双凤”,“春深锁二乔”是“春深时锁二乔”。故知“铜雀春深锁二乔”中,“锁二乔”的是“铜雀”,而非“春深”,“春深”只是表示“锁二乔”的时间,因此此句相当于“春深铜雀锁二乔”。“春深铜雀锁二乔”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平”,“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平仄格式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只有“平仄平平仄仄平”才符合格律诗要求。 4.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东风’与‘春深’相应尤耐人寻味。”如何“耐人寻味”?假若“东风不与周郎便”,就会“与曹公便”,结果就是“铜雀锁二乔”。既然东风“与曹公便”,这东风就会给铜雀台带来温暖的春天,而二乔被锁,只会令青春白白流逝,见春深而哀叹。程千帆《古诗今选》(下):“这里的‘春深’和‘锁’,是含蓄的说法。”

5.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其实这时台尚未建。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这诗还有一节‘公案’。成书于元明际的《三国演义》写曹操进军东吴,有‘得江东二乔置铜雀台中于愿足矣’之说。此事不见史载,且铜雀台建成于赤壁之战次年,是为小说家言甚明。一般认为《三国演义》脱胎于宋时《全相三国志平话》,而由本诗观之,宋元故事,或受本诗启发而来。”

宋人许顗《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四库提要》云:“(许顗)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

第16篇:杜牧篇3.1

有关杜牧的名篇古诗词

甲:敬爱的各位老师, 乙:亲爱的同学们, 甲:大家早上好!

甲:读书破万卷,奇诗共欣赏。我们跟随诗人的神韵在诗意校园中感受经典。 乙:当我们掀开了中华诗国的宝库时,一首首唐诗宋词就从幽幽远古跳跃出来; 甲:当骄阳照耀着祖国花朵的笑脸时,一首首唐诗宋词就从他们口中传唱出来。 乙:字字珠玑;

甲;句句经典;

乙:诵读古诗词我们就是在和诗人们进行心灵的聚会;

甲:诵读古诗词我们就是在游览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

乙:今天让我们三一中队带领大家飞跃历史时空,去拜访唐代诗人杜牧。

甲: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

李杜”。

甲:诗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者的腐朽昏庸,

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泊

秦淮》请欣赏古诗《泊秦淮》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乙:秋夜,精美的银色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画屏上添了几分清冷之色;一位宫女

手执绫罗小扇,轻轻地扑打飞舞的萤火虫。天阶上的夜色,清凉如水;坐榻仰 望星空,只见牵牛星正远远眺望着织女星。请欣赏古诗《秋夕》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甲:据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命人用快马从四川,广州给她运来。杨贵妃在

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请欣赏古诗《过华清宫》。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乙: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扬州的二

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老朋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请欣赏古 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甲: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

的。他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请欣赏古诗《赤壁》。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甲:洮河路边,高速山下,

乙:学校风采如诗如画。

甲:红旗招展,

乙:是学校前进的动力。

下面请欣赏三一中队献给学校的赞歌《校园美》

结束语

女:走进书里去,让知识的浪花澎湃你少年的胸怀。 男:从书里走出来,让智慧的箴言树起你人生的路标。 女:读诗吧!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 男:读诗吧!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 女:经典诵读到此结束,请各班有秩序的带回。

第17篇:杜牧《赤壁》教案

《赤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见课件)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多种形式练读。

(三)读懂诗意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兴感之由)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历史将被改写。 (补充资料 ①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②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而写二乔入围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4、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功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 但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那么,诗人咏史的真正用意何在呢?

借周瑜与曹操的故事,表达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五)小结

诗人借赤壁之战的成败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第18篇: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诗句的含义:

(教师):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juyi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juyi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 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业

第19篇:泊秦淮 杜牧播音演讲稿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是晚唐著名爱国诗人杜牧所写,那杜牧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首先我们来看看诗句解析: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银色的月光笼罩着小舟白沙,

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

正在唱歌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

依然在对岸吟唱《玉树后庭花》。众所周知玉树后庭花是亡国之音.表面上是杜牧对商女的鄙夷但是实际上是对朝政的不满 那为什么杜牧会对朝政不满意呢?我们来看看杜牧时代的大背景.杜牧写这首泊秦淮是在唐文宗大和八年所写那到底唐文宗做了什么让杜牧如此之反感和恶心甚至用后庭花告诫朝政中掌权者.唐文宗李昂,十四岁被一群太监拥立登上帝位 三十二岁郁郁寡欢而死 在他执政十八年间为什么会变成如此?首先,在他执政期间太监当道,宦官掌权.而当时太监掌权者黄守登在这年间杀害朝中官员多达一千余人被史称甘露之变.如此朝廷如何不让杜牧痛心疾首,而小哲认为当宦官参政就是一个朝代腐败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例如秦朝的赵高还是明代的魏忠贤都是如此,其实咱们应该看古说今。看看历史说说如今咱们的国家中国。

中国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猛发展,可喜可贺,如今更是和俄罗斯,巴西,印度被称为四大金砖国,在次贷危机之时,中国依然以年GDP百分之八点五傲视群雄。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是小哲认为繁荣的背后却是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估计大家都看过北京爱情故事。很多人看里面爱情。可歌可泣 可是我注意到的却是另外一个人 一个为了面包而放弃爱情的人。石小孟他可恨么?小哲认为它可恨,但是他更可悲。如果他能买得起那三十八平方米的房子还有后面什么事情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选择留在大都市没有错。错的只是这房价 老生常谈,老生常谈。又是这房价令人无奈的房价小哲认为中国一线大城市的房价高的令人看不到希望和曙光。一平方米近四万元高的让人无奈。试想一下一个人年薪10万元。其实并不低了 按中国按揭房价三成来算 买100平米的房就是

400万 三成首付就是120万而这120万足够让一个年薪10万的人不吃不喝12年才能凑够,算起来从22岁大学毕业估计35岁能给的起首付很了不起了剩下的280万加上利息按三十年按揭,您能在六十五岁供完,小哲必定惊呼神人也。所以说让人如何不痛恨房价之高。说说百姓之苦咱们在谈谈官者之福。如今的社会仇官者甚多。那到底为什么要仇官呢?一个局长贪污受贿数千万比比皆是。换句话说年薪十万的人干死干活死拼四十二年。从小子早已经熬成老夫也却不如一个局长睁只眼闭只眼。贪污受贿的多。不禁让小哲想起弹指间,房子信手拈来 你说百姓如何不愁官不恨官。据消息人士透露,陶礼明被双规与违规贷款有关。

陶礼明自2007年3月担任邮储银行行长一职至今,他曾任邮政局储汇局局长,为人低调,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有网友在微博上透露,6月1日还在某座谈会上见到陶礼明。

2006年12月底,银监会正式批准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全资方式,出资组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3月20日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2008年,邮储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邮银分设。当年9月,全国分支机构完成挂牌机构组建,10月底,与全资母公司中邮集团完成分账核算,自此邮储银行有了自己独立的资产负债表。

自2007年成立以来,邮储银行全行资产总规模已近4万亿元,位列中国第七大银行,资产规模仅次于五大行与国开行,存款余额约2.8万亿元,排名第四,仅位于工农建三家大行之后。该行近年把小额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定位为其战略业务,目前邮储银行小额贷款覆盖面已达全国各省。

相比其他商业银行,邮储银行有着许多令人垂涎的优势:没有不良贷款的历史包袱,有着相对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坐拥近3万亿元存款及几乎遍布城乡的全国性结算网络。邮储银行有着全国最大的金融网,3.7万个网点遍布全国绝大多数县和主要乡镇,65%网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是目前国内城乡覆盖面最广、网点最多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之一。

不过,由于其长期以来只存不贷,邮储银行亦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即信贷能力的缺位。 2006年、2007年,银监会先后批准邮储银行开办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和小额贷款业务的试点;与已经开展信贷业务数十年的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一直到2008年,银监会才允许邮储银行开办对公业务即批发业务。 2008年初,小额贷款业务从七省试点推广到全国。 小哲想想这个事多么可怕呀。官这就是官 难道官官相护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磨灭不了么 也有媒体称因该让政府适当的腐败。的确出淤泥而不染。的确不现实,但决不能成为贪官的借口唐太宗曾经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水指的就是老百姓,一个国家需要繁荣昌盛就离不开百姓,而百姓的安居乐业就是最大的繁荣。所以一些媒体称让政府适当的腐败不是不可以,但千万别寒了老百姓的心

第20篇:8 杜牧诗二首教案

8 杜牧诗二首 《赠别》(之二)

教学目标

1.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诗的韵律和语言。2.领会诗中所蕴含的惜别感情。 3.反复诵读并背诵。

一、导入

1、我想问一下大家,面对离别,大家是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哭、伤感、依依不舍,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复杂的。

2、一般你们会如何表达你们的离别之情呢?(学生自由回答) 彼此赠送东西、说些安慰的话、拥抱、K歌、聚餐、哭、发表说说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离别的表达,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之情的呢?

写诗。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离别而落泪,因伤怀而赋诗,那么杜牧笔下的《赠别》诗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杜牧的《赠别》,一起去领略一下古代诗人笔下的离情别绪。

(板书:赠别 唐.杜牧)

二、介绍诗人

大家之前学过杜牧的诗吗?谁能背一首?

1、杜牧写过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山行》,大家还有印象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那有谁了解这位诗人?

杜牧是晚唐时期很有才华的一位诗人,与李商隐一起被后人誉称为“小李杜”。那有小李杜,就会有大李杜,大家知道“大李杜”是指哪两位吗?——李白和杜甫。如果说李白、杜甫共同创造了盛唐诗歌的一个几乎无可企及的巅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则在晚唐业已没落的诗风中添上瑰丽的一页。

(板书:大李杜:李白和杜甫; 小李杜: 李商隐和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长安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杜佑既是大官又是学者,著作甚丰。这一世家传统无疑对他的影响是极大的,使他常以天下为己任,特别喜欢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经济,可惜这一切也不过是他的书生意气,当权者并不采纳他的那些纸上谈兵式的乱谈。所以他的仕途也并不是太顺利,26岁中了进士以后的十年时间里,大多在幕府中沉沦下僚,直到四十岁才做了个州官。

因而他的心里常常又充斥着一种心灰意懒的情绪,无可奈何之余也只好以一咏一觞,歌儿舞女来打发生活了。杜牧在扬州的十年“幕府”生涯,不敢说花天酒地,夜夜笙歌总是有的。他那种“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放浪形骸,与“嗜酒好睡,其癖已痼”的懒散颓唐,和他先前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完整的杜牧。

三、写作背景 杜牧以《赠别》为题的诗共有两首,都是为送别一位妙龄歌女而作。

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

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此诗作于唐大和九年(853年),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赶赴长安去做监察御史。“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面对离别,一起喝个告别酒,说几句告别话,人之常情。所以这是杜牧离开扬州时为当地一位美丽的年轻歌女所写,为抒发两人离别时不舍和感伤而作。

四、分析诗歌

同学们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觉?

生:离别的愁苦、伤感、惜别、难舍难分。

1、题目“赠别”可看出这是一首什么诗?——临行时的离别诗

2、“多情却似总无情”。“多情”与“无情”这组词是什么关系?——是完全相反的 这里怎么说它们相似呢?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

我们之前说了,面对离别,大家是什么感受呀?

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复杂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总无情”呢?

爱得太多,情感太深,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表达,只有无言以对,倒像彼此无情。而且一个“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3、那诗中表现出的离别是愁苦的,作者为什么想“笑”?却又为何“笑不成”?

离别愁苦,作者为什么想笑?

举着酒杯道别,强颜欢笑,是为了使所爱的人得到安慰。 那为什么又“笑不成“呢?

面对别离,想以笑打破离别宴席上的沉闷气氛,给对方以慰藉;但因为感伤离别,心情太感伤,想笑却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

所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 (板书:想笑——“多情”,“笑不成”——太多情)

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借物抒情。

蜡烛有心吗?——“蜡烛”本是有烛芯的,但“烛芯”是哪个“芯”?诗中用的是这个“心”,所以说“蜡烛有心”;

蜡烛燃烧有什么特点?——液体会顺着蜡烛流下来,像不像一个人在流眼泪? 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所以说是借物抒情。

作者赋予蜡烛以人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借写“蜡烛”来反衬人的感情。写蜡烛“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

诗中的蜡烛燃烧了多久?——一个晚上,面对离别,不舍,不忍心去睡觉。 “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5、“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如何读出伤感惜别的感情?

用舒缓、低沉的语气,其中“蜡烛有心”和“替人垂泪”稍重读。

6、这首诗是作者为送别一位妙龄歌女而作的,通过分析你认为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惜别之情?

老师提示一下,有三个方面:①写内心感受———“多情却似总无情”;②写宴席上的表现———“唯觉尊前笑不成”;③借蜡烛“流泪”表现———“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五、拓展

拓展一:收集表达离别之情的诗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

5、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 拓展二:收集表达离别之情的意象

(一)折柳赠别

“柳”在离别中有什么含义?——留

“柳树”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长长的、细细的柳条,微风吹,像在招手送别。

在别离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柳”者,留也。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诗人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势。

正是鉴于它在字音上和体形上的这些特征,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出现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为意象,离别的伤感仿佛更多了些春意与诗情。

(二)芳草惜别

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绵延不绝的连天碧草,不正应合了诗人心中无限的别思吗?

(播放背景音乐李叔同《送别》,情真意切,激发学生情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阳光下翠绿的野草一路蔓延连接着荒城。又要送走了那出门远行的友人,萋萋的芳草不也象极了我们此时依依不绝的别情?

(三)长亭饯别 古人长途远行,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都不发达,山河阻碍,跋涉艰难,且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别之地。当时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长亭”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送别之地。

(四)饮酒劝别

饮酒送别是一种起源更早、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覆盖面的习俗。正因为这样,酒也就与别离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

借酒抒离情的诗句中,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两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之辞,却是作者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映现。作者“劝君更进一杯酒”,用意是极为深长的,其中既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处境与心态的深刻体察,同时还寓有前途珍重的恳切祝愿。在作者想来,友人多饮一杯美酒,就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这酒,可是浸透著自己的相思、关切与祝愿的感情的琼浆啊!不仅如此,多饮一杯美酒,还可以使相聚的时间多延长一刻。这普普通通的一句劝酒之辞,意蕴是多么丰富、多么深厚!似乎可以说,酒之所以被后代作家一再袭用为别离诗词的意象之一,王维此句功莫大焉!

(五)挥泪泣别

在中国古典别离诗中流动着两种液体,一是酒水,一是泪水。酒的味道又辛又辣,泪的味道又咸又苦,可以说是五味俱全。这种纯感性的特色几乎构成了别离作品的全部。而酒与泪的飞洒,于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意义,它们也因此成了常写常新的题材。 在别离的场合,泪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以致“挥泪而别”几乎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语。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在以泪为意象的别离诗词中,有唐代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既然“蜡烛有心”,那就难免为“多情”所感,而主动加入“惜别”者的行列。于是,在作者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也就带有惜别的意味了。较之正面描写离人自己通宵垂泪,这样著笔自然更加纡曲有致。

显然,泪的介入,往往不仅使别离的氛围变得更加惨淡,也使别离曲的旋律变得更为哀婉。别离,之所以为“黯然销魂者”,不就是因为它能催人泪下吗?作为内心苦水的结晶,泪的挥洒,说明离人已伤心到极点。而古往今来,有多少这样的伤心人啊!

(六)以水喻别

水,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思的绵邈。(此处插播歌曲李之仪《卜算子》,在悠扬乐曲中品味离情的缠绵)

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析读]词写得言短意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展现一个女子的思念与离恨,表达了她“定不负相思意”的决心,感情由低向高层层发展,起伏跌宕。上片重复长江而有变化,下片又紧扣江水写思念而不得的怨恨。语言明白如话,质朴自然,既体现了民歌的艺术特色,又极好 地传达出相思情深的意味,是一首充满民歌风味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

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七)借月咏别

借月咏别,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段几乎家喻户晓的名言以月之圆缺比喻人之离合,兼具诗情与哲理,曾激起古往今来多少离人的强烈共鸣!

六、总结

全班有感情的读一遍

同学们刚才读得很有感情,面对旧日时光以及朋友的别离,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呢?是相互哭泣,还是相互勉励,笑着分别?

对了,我们不能总流连在伤痛之中。友情不但是相聚时的欢乐,更是离别后的相互勉励。我们不需要“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式的孤独与惆怅,不需要“斜阳落尽天山外,望断天涯路”式的痴迷与等待,豁达一点,开朗一点,要知道只要心意相通,友谊常存,即使身在天涯,两心仍是“若比邻”。

古人分别了不知什么时候见面,但是,我们现在通讯那么发达,想念了,可以打电话、上网聊聊天;想见面了,又有四通八达的交通。所以,当我们再次面对离别时,让我们微笑吧,乐观的看待,彼此祝福,因为相聚就在不久的明天。

七、板书设计

赠别 唐.杜牧

大李杜:李白和杜甫 小李杜: 李商隐和杜牧

想笑——“多情”,“笑不成”——太多情

《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

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

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

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

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

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

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

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

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

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

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

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

的心。

板书:

借题发挥

商女

豪门贵族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六、积累:

1、《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翻译]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只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

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简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

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

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

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杜牧的古诗
《杜牧的古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