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思考人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5 06:01:4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人生职业思考

人生职业思考(待续)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周围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纷繁复杂的!

当然,我们对于自然环境多多少少有点无耐与辛酸,人类向自然索取太多,以致于自然开始报复人类,没错,这是老生常谈啦。但是在人类反思较深入时,相应的措 施及对策就会循序渐进的展开。人们观念就会变化,于是整个社会(包括政府)及其社会成员都要关注和积极改变人类的生活环境,其国际上的气侯大会便是例子! 从此中或许是从上而下抑或是从下而上的推动整个社会职业的变化发展。这是从自然环境方面来看。从社会环境来看,一个国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 革,一个城市则或早或迟的发生城市化进程既从城市化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人口转移和产业调整等渐渐发生。期间的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被 为界影响的心理状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这些夹缝中渐渐衍生出种种职业。

随着夹缝的扩大,这些衍生的职业也被合理化、合法化、大众化再技术化。这些职业正是我们这些二十多岁热血沸腾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去推动。一部分人能动积极 地去学习新知识与技术,将社会发展的浪潮推动,但是一部分人由于其他一些因素(多是对其他思想正误判断错误而反而被其影响,当然不排除那种由于“如入鲍鱼 之肆,久而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的人。),被社会大浪潮呛着,从而落后于大部分人。这些人不能说他们缺少认识观,他们也或许时不时的发表一些对人生 生活的感慨或思考,但正是如此等等害了他们。由于此等人世界观不够系统,看问题不够全面甚至任由感情引导以致于偏激。此处不做过多赘述。

所以,全面理解和选择职业则在人生职业选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先看2004年到2009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十二批新职业名单。

第一批新职业:2004年8月19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向社会发布第一批9个新职业,具体职业名称为:形象设计师、锁具修理工、呼叫服务员、水生哺乳动物驯养师、汽车模型工、水产养殖质量管理员、汽车加气站操作工、牛肉分级员、首饰设计制作员。

第二批新职业: 2004年12月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向社会发布第二批10个新职业,具体职业名称为动画绘制员、景观设计师、宠物健康护理员、建筑模型设计制作员、会展策划师、数字视频(DV)策划制作师、模具设计师、商务策划师、客户服务管理师、家具设计师。

第三批新职业: 2005年3月31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向社会发布第三批10个新职业,具体职业名称为:信用管理师、网络编辑员、房地产策划师、职业信息分析师、玩具设计师、黄金投资分析师、企业文化师、家用纺织品设计师、微水电利用工、智能楼宇管理师。

第四批新职业: 2005年10月25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向社会发布第四批11个新职业,具体职业名称为::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芳香保健师、宠物医师、医疗救护员、计算机软件产品检验员、水产品质量检验员、农业技术指导员、激光头制造工、小风电利用工、紧急救助员。

第五批新职业: 2005年12月1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向社会发布第五批10个新职业,具体职业名称为:礼仪主持人、水域环境养护保洁员、室内环境治理员、霓虹灯制作员、印前制作员、集成电路测试员、花艺环境设计师、计算机乐谱制作师、网络课件设计师、数

字视频合成师。

第六批新职业: 2006年4月29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向社会发布第六批14个新职业,具体职业名称为:体育经纪人、地毯设计师、调香师、咖啡师、调查分析师、糖果工艺师、皮具设计师、陶瓷工艺师、肥料配方师、陶瓷产品设计师、安全防范设计评估师、照明设计师、木材防腐师、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

第七批新职业: 2006年9月21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向社会发布第七批12个新职业,具体职业名称为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轮胎翻修工、品牌管理师、医学设备管理师、农作物种子加工员、报关员、机场运行指挥员、社会文化指导员、宠物驯导师、房地产经纪人、酿酒师、鞋类设计师。

第八批新职业:2007年1月11日,劳动保障部在上海召开第八批新职业信息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发布10个新职业,这些职业是::会展设计师、珠宝首饰评估师、创业咨询师、手语翻译员、灾害信息员、孤残儿童护理员、城轨接触网检修工、数控程序员、合成材料测试员、室内装饰装修质量检验员。

第九批新职业:2007年4月25日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向社会发布。这是我国发布的第九批新职业。这10个新职业是衡器装配调试工、汽车玻璃维修工、工程机械修理工、安全防范系统安装维护员、助听器验配师、豆制品工艺师、化妆品配方师、纺织面料设计师、生殖健康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

第十一批新职业:2008年5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广州市召开第十一批新职业信息发布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向社会发布了动车组司机、动车组机械师、燃气轮机运行值班员、加氢精制工、干法熄焦工、带温带压堵漏工、设别点检员、燃气具安装维修工8个新职业信息。

第十二批新职业:2009年11月1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上海召开第十二批新职业信息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发布中国生产操作和服务业领域近来产生的8个新职业的信息。这8个新职业是:皮革护理员、调味品品评师、混凝土泵工、机动车驾驶教练员、液化天然气操作工、煤气变压吸附制氢工、废热余压利用系统操作工、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工。(以上新职业名单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推荐第2篇:思考与人生

思考与人生

人的思考,会有什么样的威力?

有一句谤语:“愚人天天感到无聊,智者时时都在思考。” 是的,因为思考确实能使人成熟,使人深刻,使人臻于完善。 没有一个聪明人,不擅长于思考的。思考将给人以“分寸”, 使人感到自己并没有辜负光阴,辜负生活,辜负人生。

思考,更有一种神奇的效能,当你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行进的时候,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情况:顺境或者逆境、白 天或者黑夜,只要你有思考的习惯,你都可以开动起你那聪 明的思维器官,抓住构成你生命的一分一秒……

提倡思考,是不是意味着可以放松实践?不!实践总是 第一位的。然而,同样是实践者,为什么有的平平淡淡,有 的却出类拔萃,这是为什么呢?想象,神奇般的想象,不也 是不可缺少的素质吗?思考是实践的保障。

人的思考有何不同?

思考,有聪明者的思考,也有不聪明的思考。智者想的 是进取,愚者想的是侥幸。

思考好比播种,行动好比果实,播种愈勤,收获也愈丰。 假如人与自然界一样也有春华秋实的话,那么,只有善于思 考的人,才有可能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 的丰收的喜悦。

一个人的思考,一个人的思维活动,总是和他的理想、追 求,以及他的素质连在一起的。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良 好的素质,可以使人的思维活动得到升华。

朋友,年轻的朋友,让我们都来养成思考的习惯吧!让 我们张开思考的翅膀,在人生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中,尽 情地翱翔吧!

推荐第3篇:关于人生的思考

关于人生的思考

孙伶俐

内容摘要:对人生思考的终极探索,始终都离不开“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我要怎样去活”等一些最原始的话题。这有点儿像解数学题,行至顶峰时诞生了哥德巴赫猜想,又重新回归于对“1+1=?”的求解。因为很多时候,最简单的问题往往也最不好解释,人生亦是这样。有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发现自己不过只是在世上绕了一个大圈又绕回来了。就像海子说的“尸体是泥土的再次开始”,人生在世,俯仰之间,眼一睁不闭就过去了,不过如此而已。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是一个永恒而沉重的话题,生必然会走向死,此在必定会成为过去,于是人便开始寻求对死亡的超越,追求“立功”“立德”“立言”,力求让现世能活得精彩,名垂青史。于是,对人生问题的探讨转而成了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追问,毕竟,人生观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方向,位置和活着的姿态。

关键词:人生观 志向 思考 成败 价值观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眨眼已是十八个春秋。成长的历程就像一幕电影镜头,过去了的就再也不能挽回。与我们走过的路相比,前面的路还要漫长得多,但一生走路的姿势却是在最初的一段路程上定型的。路虽漫长,紧要处通常只有几步: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年轻时的志向,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人生的价值取向,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至关重要。

一:志当存高远,让目标为人生导航

十八岁,是我们青春最宝贵的年华;十八岁,有人已经走了很远的路:鲁迅在十八岁经历家道中落,看透世态炎凉,于是选择远赴南京求学,广泛的接触西方文化,在经历了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以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沈从文十五岁就开始思考“与其让我在家中堕入下流,不如打发我到世界上去学习生存”毅然选择参军入伍,离开家乡,卷入了一个不可预知的人生漩涡;周国平十七岁考入北大,十八岁已在黑暗的政治高压和阶级斗争中思考人生哲学,追求个性解放,用省下的生活费买的书已有两百余本;林语堂十八岁离开福建鼓浪屿,前往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在一个*的中国,一个看起来毫无希望的乡下孩子,就已开始了他的孤独之旅。他的人生从那一刻开始与世界相连,经过数年的勤奋苦读,先留美,后又留德,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一代名师。

十八岁,有太多为我们所熟知的名人大师已经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转折,为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我开始反思;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又做了什么。与其说是时代造就了他们,不如说他们开创了时代。而现在,历史把舞台让给了我们,我们却在茫然,茫然过后开始思考人生,然后陷入纠结,纠结完了呢?沉默而已。我们是不是该去实践点什么?青年志在四方,全世界的大学生都在努力着,我们又岂能让抱怨充斥我们的生活?志向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一个人想要成功,要改变命运,就必须树立起远大志向,立下远大的抱负,给自己一个高标准的定位,不卑不亢地坚持下去,这样即使失败了,仍然会跌倒在一个比别人高的位子上。倘若现在就失去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那十年,二十年之后呢?我们顶多只能站在社会的基层,等待着被岁月遗忘。

二:平常心,态度决定成败

曾经有一个学生问苏格拉底“请告诉我为什么您的心情总是那么好呢?”苏格拉底笑答:“因为我没有那种失去了它就使我感到遗憾的东西。”的确,平常心很重要。天使之所以能飞得很高很高,就是因为他把自己看得很轻很轻。我们只有对很多事都能做到不去患得患失,看淡一切,才能真正的有所作为。取舍是一种胆量,舍得是一种境界。《红楼梦》第九十一回中,宝玉为表示用情专一,对黛玉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又何尝不是呢?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人生路口,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你只能走一条,我们的静下心来,想一想,选一选,选一种既美好有可能实现的事业,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干下去,这样才能抵达心中的彼岸。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思考人生,成败得失是一个不可能回避的话题。记得有人说“人间正道就是输”话虽有点过,但也自有道理:人活着,输是必然。因为有求便有输,除非生而成佛,无欲无求,抑或是活的过于谨慎,不过那样还不如根本就没在这世上生活过,那样的人生一开始便是失败的。在我们这个年龄最害怕的常常不是贫穷而是失败,南开大学的校长饶子和在演讲时说过“我祝愿你们以后的人生没有不及格——因为\'挂科\'可以补考,人生只有一次”。当我们改变不了现状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调整态度,有人说“生活中事与愿违是不幸的”而毕达哥拉斯说道“不!更糟糕的是我们强烈期待着根本不会发生的事。”失败本身并不可怕,人生总会有很多迷茫很多痛苦,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往前走,痛苦终会被解决掉。虽然有时候坚持并不是因为坚强而是别无选择,但走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总会有成果。生活就是这样,与其想太多,不如单纯的认真活着,做好身边小事。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我知道有很多同龄人对此会不屑一顾,毕竟我曾经也是这样。但我还是想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真的十分重要。谈人生,价值观永远都是第一位的,高中时老师最常说的就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想这里的“思想”,指的应该就是从狭义上讲的价值观了。

在“非诚勿扰”中,马诺的一句“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迅速在网络走红。这中间有很多批判,但也有年轻一代的追捧。反观它为什么能受到这么多女孩子的支持,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的价值取向问题了。

有一点不得不承认,当前我们的社会的确是被功利化了,每个人都很讲“现实”,“现实”得有点过分。 马诺的话引发了一场“实用议”,我由此想到了电视剧《蜗居》里的海藻,她最终选择了宋思明而放弃了小贝,我很难想象,当我们的人生连爱情都变得功利,什么又是真的。我们怎么了?我们奋斗了这么久是为了什么?钱是一切吗?我羡慕《边城》里的人性之美,在那个重义轻利的小城,没有人会觉得傩送情愿要渡船不要碾坊而感到奇怪,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平等。如果我们还是会对美好的生活和感情心向往之,就不应该让所谓的成熟把我们的生活蒙上一层利益的色彩。生活所迫不是理由,社会不公平也不是理由,只要有原则,外界影响不了什么。

我们提倡价值多元化,提倡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毕竟有思想是对自我意识的唤醒,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混乱化”,社会有它的价值底线,“坐在宝马车上哭”,以对自身尊严的践踏作为炒作的砝码,怎么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连自尊自爱的意识都没有了,那人生的价值又在哪呢?只会被社会唾弃罢了。

所以当父辈们为我们的行为痛心疾首,站出来批判指责的时候,请不要把这种错误归结到社会上,只要人生观对了,有何惧社会?我始终坚信,因为年轻,有很多路走错了还是能走回来的,没有跌倒没有眼泪怎么会有站起来的辉煌?给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相信对的终究是对的,不合时宜最终还是会被历史淘汰。时代的舞台上,我们是主宰而不是奴隶,我们有责任摆正自己的位置,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每个人都在活着,只是活出的境界不一样而已。

推荐第4篇:思考幸福人生作文

思考幸福人生作文

假期时我将蔡礼旭老师写的《幸福人生十八讲》这本书带回家,有时间就静下心来读一读。

通过读书,我对蔡礼旭老师有了一些了解。他专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推广。他的幸福人生讲座,以“落实德行教育、回到做人根本”为主题,影响遍及海内外。

这本书的名字叫《幸福人生十八讲》,那么,什么是幸福呢?这个问题我和其他人不只探讨过一次,答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有些人没有什么幸福的感觉,每天总是忙忙碌碌,像一只旋转的陀螺。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苦大于乐,忧大于喜呢?其实我们总是把不属于痛苦的东西当作痛苦,把不属于忧伤的东西当作忧伤,把不属于悲哀的东西当作悲哀,而把原本该属于快乐、欢喜、幸福的东西看得很平淡。没有把他们当作真正的快乐、欢喜和幸福。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是一种心境,你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就会收获一分内心的安宁。生活就是面镜子,你对它笑他就对你笑,你对它哭他也对你哭。 当我们觉得烦恼很多,看谁也不顺眼的时候,问题绝对不在别人,问题在于自己。所以不是别人跟我们过不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当人了解到这个真相,才会慢慢懂得什么应该放下。而如何拥有幸福生活呢,如讲座中所言,做一个如法的人。“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这是《幸福人生》讲座的主题。提到了修身与待人接物,其中最重要的两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是任何事情没有做好。要反过头来找自己的问题。因此如果我们教不好功课不可以怪学生。性格不好不可以怪父母。幸福的人生要靠自己去

创造,靠自己去坚守。对别人要学会宽容,对自己要懂得勉励和自省。正所谓“知足而长乐”简简单单的才是幸福的。意气用事,人生则无法走向圆满。

最近看了《幸福人生讲座》,越发感觉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作为父母,作为老师,责任之重,任务之重。

大家都知道现在在学校里都在学习、颂扬弟子规的精神,可是最该学习的是作为父母的和作为老师的我们。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身不正怎叫孩子正,借用蔡礼旭老师提到的一个例子,一个好战国的领袖走进孩子的课堂,告诉大家要学会友善,不要跟别人打架,哪个孩子会听,他的话多么的苍白无力。作为父母和老师的我们可千万不要做这个领袖。

在工作的过程中,总是会有家长朋友向我“告状”,说自己的孩子这一点不好,那一点不好,几乎就没有好的地方。我很不理解,老话说得好,“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可现在的家长朋友这是怎么了?

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压制别人,包括我们的孩子,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何况是人。我们都在想让孩子圆我们的梦,可孩子就得放弃自己的梦,等他们长大做了父母,也会让他们的孩子去圆他们的梦,这样下去越往后的孩子越可怜,而我们是“罪魁祸首”。

我们应该去尊重孩子的思想,多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是真正做到的却不多,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爱和鼓励。如果是违心的,孩子是会感觉到的,这样的褒奖不如不奖。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当你要参加比赛或者演出时,不免有紧张的情绪,此时你就会在心里念叨“不紧张,不紧张”,可结果真的不紧张了吗,不是!反而更紧张,因为你一直在暗示自己紧张。教育孩子也同样,你整天说他的缺点,“啊,你看你这不如谁谁谁,那做的不好……\'那孩子就在你整天的这些“不好”的暗示下生活,孩子心理得到的是“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我就是不好”,就这样一直不好下去,这是父母给的暗示。而相反的,咱们只看孩子的好,天天说它的优点,孩子就一直按着“好”的暗示发展,越来越好。

幸福是什么? 没有解释!幸福是一种感觉,一个简单却让人遥远的词!下面就浅谈一下我个人对幸福的看法及了解。

许多人都在问:幸福是什么?

幸福没有比较,只有自己的感觉,不是拥有了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中偶尔也有悲伤,也有失落,但悲伤、失落过后,阳光依旧灿烂,幸福的感觉依然存在。简单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让自己学会快乐,不让悲伤包裹自己!

仔细看……仔细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孩子。幸福,快乐都是自己的感觉!人都有自己的悲伤,都有自己的心情故事,都会有想哭的感觉!

但,如果让悲伤包裹住自己,让自己的悲伤带着自己走未来! 让哭的感觉一留着,幸福,是遥远的! 为什么有的人只看到别人的快乐、幸福,却在哀告自己的不幸福!快乐是自己的,幸福是自己的,同样悲伤也是自己的! 同是走一条人生路,同是想要幸福,那为什么要让悲伤包裹自!

不会试的走出去吗?? 大胆的走出去,没有人会遗忘你,有的只是你包裹自己,让人来忘记!

大胆的走出去,还是会发现幸福就在身边,快乐其实很简单!

一步一个脚印,幸福与否取决于你自己!

[思考幸福人生作文]相关文章:

推荐第5篇:思考人生有意义吗

思考人生有意义吗?

老实说,第一次在思修课上看到这个课题时,我笑了,因为在我看来这问题的答案真的很简单。思考人生有意义吗?当然有,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连自己为什么活着都没有思考过,连生命的目标都没有探寻 过,那么,他又怎么敢宣称自己活着?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从来不叫做活着,那只是一堆DNA和蛋白质的运动,所以,我一直觉得这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显而易见。

但那天下午,我突然觉得也许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如果这个问题真的像我原来想的那么简单,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为之争辩,他们各自持怎样的观点?这些观点的合理性在哪?由于开学时我曾经参加过辩论队的面试,虽然最后也没有进辩论队,但辩论教给我的就是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这就是说:即使你可能对某些观点深恶痛绝,你也要学着去思考这些观点,思考他的合理性和存在的意义。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不妨认真审视一下这个问题,即:思考人生有意义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也许我们应该先定义一下什么叫做“意义”。毫无疑问,意义是人赋予的,而且它具有相对性,即同一事物对不同的人的意义可能会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比如我看了一本书,我觉得从这本书里获益匪浅,那么我所收获的就是我看这本书的意义,而另一个人,也许就是我二叔她大姨家女儿的小妹妹,可能会觉得这本书普普通通,唯一的用处就是闲来无事读来解闷,而对你来说,可能这本书读起来更是索然无味,完全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用处。

显而易见的,意义有主观和客观之分,客观的意义是他人对你评价,是他人对你所做事情和所收获结果的看法,然而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意义,应该是建立在事物对产生其实体的影响上的,而某件事对你是否有意义,有多大意义,只有你自己知道,所以我们这里注重的是主观上的意义。

也就是说,“意义”就是人主观上赋予事物的一个属性,而不同的人所赋予的属性不必相同。

那么回到我们的问题:思考人生有什么意义?

如果按照我们上面对于意义的定义,那么这个问题其实从它被问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解决了,由于“意义”的相对性,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即有没有意义你自己决定,而答案也只有你自己知道。

然而,这也算回答吗?问题的答案随着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这样的答案,怎么说都有点敷衍,难以让人满意,因为我们更希望得出的结论是客观的规律,而不是还会受到主观影响的不确定因素。

于是我们重新审视问题本身:思考人生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也可以换句话来表达,即为什么要思考人生?

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但话说回来,为什么我们会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偏偏问的是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问题不是:吃饭有什么意义?睡觉有什么意义?而偏偏是:思考人生有什么意义?也许是我们自认为可以回答之前的问题,即吃饭,睡觉是为了活着,但为什么活着?谁又说得上?可见,即使对简单如吃饭,睡觉类的问题,我们也不知道答案,我们自以为知道的答案只不过是我们根据对自己的利弊赋予事物的一种评估,而这种评估的标准就是:有没有意义。

这样看来,有神论者是很幸运的,因为受造物的存在意义取决于创造者,人类规定飞机用来空中运输,这是飞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类规定火车用来陆地运输,这是火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类规定轮船用来水上运输,这是轮船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同样,人类假定活着是有意义的,于是规定吃饭,睡觉的是为了活着,这就是吃饭,睡觉的意义。总而言之,只有创造者,才能决定受造物的存在价值。这就意味着,人活着的意义是由造物主决定的,只有造物主才知道问题的真真答案。

而对于无神论者,生命从最原始的微粒经历上亿年演变进化,每一次微妙的碰撞都是不可多得的幸运,而这些偶然的幸运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站在地球上的我们,这演变过程无不体现着生命的奇迹,你无法想象需要多少次的偶然, 才能从宇宙最初的一片黑暗与冰冷,发展成为现在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而这也暗示着,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问题也没有答案,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有没有意义的问题。

既然人生都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关于“思考人生是否有意义”的问题还有问的必要吗?

我想是没有了。虽然心有不甘,但回想起来为什么生命就一定要有意义呢?生命的特殊性也许只是生命体自己的自命不凡,宇宙对人类短短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毫不关心,即使再过几万年,几十万年,相比宇宙的年轮,仍然是微不足道。

这样看来,与其思考毫无意义的人生,还不如考虑考虑如下问题: 1.我想做一个怎样的人? 2.我想要我的一生怎样度过?

3.我的自我价值在哪里?我该怎样实现它? 这可比思考所谓的人生意义要可靠得多了。

记得《悟空传》里有这样一句话:

“俺老妈把俺生下来时,也没告诉俺猪一生意义是什么?俺正在苦思冥想,一看其他兄弟都先抢着把奶头占光了,才知道什么叫真他妈蠢!”

推荐第6篇:人生的哲学思考

人生的哲学思考

---《沉思录》读书笔记

《沉思录》是两千年前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对人生进行的深刻哲学思考,通过认真学习和拜读此书,有以下诸多感悟:他告诫在喧哗都市中整日忙碌的人们,要有闲暇时间反省自我,不断学习历练人生;要保持心灵的宁静,减少欲望淡泊名利;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只有现在才是重要的;坚持“理性”的人生观,遵从“本性”地生活。这些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古罗马卓越的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aurelius公元121—180年),是一位骑在马背上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在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勤于政事,是古罗马历史上少有的贤明君主。他的伟大也许不在于他的战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留给后人一本他写给自己的书,一本二千余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震撼人心的书:《沉思录》。

这本《沉思录》是一个身居高位者,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主要探讨什么是善,我们应该过怎样的生活。这是一本很难读的哲学著作,但是一本可以安顿灵魂的书,更是一本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纯净和高贵的哲学自省书。书中凝聚着作者思想的结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它以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至今仍给我们带来许多教益与启迪。

一、自我反省,历练人生

现在的人们生活在喧哗的都市中,整日忙忙碌碌内心深处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东西,终日在乎名利得失,活的很累,很少能够静下心来反省自己。在《沉思录》中,作者这样告诫自己:“生活中总要有一点闲暇。”在这闲暇中让我们浮躁的内心回归到平静,对自己的道德品质、个人修养、责任良知、行为习惯等方面多做反省,看自己的这些作为人的必要元素是否套上了无形的和有形的枷锁,是否以一颗平常的心看待人生。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此阶段要做的事和特定的人生轨迹。每走过一段路,回头看一看,做些适时的反思,能更好地把握前进的方向,且不可一味低头盲目地向前走。要常用正确的思想方法,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在与自己的过去进行纵向比较的同时,还要和其他优秀的人进行横向比较对照,即所谓的“见贤思齐”。通过比较,在感受进步的同时,从中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寻求改进之道,找准努力方向自我提升。

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应时刻做好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准备,“应当坚定地站立,准备着对付突如其来的进攻。”在不进则退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我们要通过持续地学习,想方设法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竞争力。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磨砺自己,才能不断地提高和改进;只有在不断地反省中才能历练完美的人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在宁静中,淡泊名利

中国圣者们自古重视“静”的作用: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孔子曰:“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对于“静”奥勒留有自己深刻的理解: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它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我坚持认为: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

人之一世,颇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我们不禁要自问:痛苦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痛苦大于快乐呢?那是因为我们总是把不属于痛苦的东西当做痛苦,把原本该属于快乐的看得很平淡。撇开外在的灾难和内在的疾病带来的不说,奥勒留认为人生的痛苦是自身的“不满”造成的,进而可以归纳出造成“不满”的缘由:“是对人们的邪恶不满吗?”,“也许你是不满于从宇宙中分配给你的东西”,“也许是对于所谓名声的愿望将要折磨你”,“也许是肉体的苦恼抓住了你。”„„人生中的大多数人,抱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满”,抱怨着我们的生活太沉重了,生活的重负如同一块巨石压身,常会觉得身心疲惫喘不过气来。于是,便时常为生活的重负而苦恼,并时常有一种摆脱的欲望。我们该如何减轻心的重负,保护这颗脆弱的心灵?如何做到心灵的“宁静”?奥勒留嘱咐我们,不要执着倏忽不定的外物世界,不要执着于身外的名与利,不要活在外力的迫使下;而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按照社会理性的要求活动,放弃那些只对作为动物存在的人有用的东西。我们的苦恼更多的是迷失于外在的纷扰。“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宋·苏轼《满庭芳》)人世间的虚名薄利,不过是蜗牛触角、苍蝇头那么大的得失,有什么好为之奔忙争夺的。所有的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既然不能改变现实情况,就改变对现实情况的心境和态度。超越名利,把一切烦恼抛于脑后,保持自己心灵一方宁静的净土,泰然自若地生活。

三、珍惜眼前,把握现在

面对生与死要顺其自然。死亡,是很多人所畏惧的,提及它总会心怀恐惧,无法安宁。但我认为死亡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这样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死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该如何认识它?马可·奥勒留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死亡是感官印象的中止、是欲望系列的中断,是思想的散漫运动的停息,是对肉体服务的结束。”死亡与生殖一样,都是宇宙的自然行为,符合自然规律,所以是善的。人所拥有的只是现在,无论是长寿的人,还是濒临死亡的人都一样,他们失去的只是现在。

的确,只有“现在”才是重要的、真实的,它直接与生命等同,除此之外都不是真正拥有的。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也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正如奥勒留所说:“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这就是让我们对过去已发生的事情不必过多地悔恨,对将来未发生的事情不必过多地焦虑,我们只需做的,也是应该做的是理性地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把握好现在才是重要的。

四、本性生活,理性思考

人,是一种有理性的、会思考的动物,怎样做一个“理性”的人呢?我认为那就是要“退回自身”,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关注自己的行为不受外界所干扰,按照“理性”的原则安排好自己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建议我们:“如果你愿意宁静,那就请从事很少的事情。但是想一想是否这样说更好:做必要的事情,以及本性合群的动物的理性所要求的一切事情,并且像所要求的那样做„„一个人每做一件事都应当问问自己:这是不是一件必要的事情?一个人不仅应该取消不必要的行为,而且应该丢弃不必要的思想,这样,无聊的行为就不会跟着来了。”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职场的竞争,面对世事的烦恼,你会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生活。按照理性生活,进行反思自我调节,能够保持内心和谐,达到宁静状态。对于社会中差异巨大的不同个体来说,要想做到“理性”地面对人生可能会存在着很多困难。因此,马可·奥勒留在反复强调“理性”原则的同时,又鲜明地指出“本性”的重要性:记住做一个好人是你的义务,无论人的本性要求什么,做所要求的事而不要搁置;说你看来是最恰当的话,只要是以一种好的气质、以谦虚和毫不虚伪的态度说出来。如果一个人既坚持“理性”的人生观,又在“理性”原则的基础上“遵从本性”地生活,他就拥有了某种独立的力量:“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没有任何违反宇宙理智本性的事情对你发生。”而这种“力量”,或许就是能引领我们正确地在人生之路上前行的钥匙。

“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仍然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6]5我们要怀着宽恕之心、仁爱之情,友善待人,做人以品为先。好的人品,不是建立在权力、职位之上,而是在高尚的精神境界中产生。你可能不是身居高官要职,你可能也不是亿万富翁,你也可能不是什么社会名流;但平凡中的你仍旧可以成为高尚的人,为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你仍旧可以干出辉煌的业绩,为社会更加和谐安定贡献一份一己之力。只有我们自身行动高贵了,动机纯正了,人品高尚了,才能摒弃外表让人眼花缭乱的光耀和浮华,多为他人办一些实事和好事。

通过认真拜读《沉思录》,聆听着这位伟大哲人思想的教诲,我感受到的是一种人生智慧与精神鼓舞。在今天物化的社会里,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时常反省自己的高度,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马可·奥勒留给我们灵魂的洗礼,时刻历练心态,历练人生。书中意蕴人生的真谛远远不限于哲学家的著作,而是植根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他指导我们以开放的心态观察世界,向身边的人学习,在生活中“沉思”,才能读懂社会和人生的这本“大书”。

推荐第7篇:关于人生的思考

关于人生的思考——我们为什么活着

最近从很多媒体上看到很多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消息“清华高材生严俊投河自尽”;“暨南大学两名女研究生发生服药和跳楼”;“某北大中文系大二女生自北大理科2号楼9层跳下,经抢救无效,身亡”。据不完全的统计,去年中国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63起。看到这些让人叹息悲痛的事件,我想到了一个关于人生的最基本的问题——我们为什么活着?

首先,我们为自己而活着。我们正处于青年期,人生的路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太多美好的东西等着我们,你所喜爱的职业,你所憧憬的爱情,你所钟爱的兴趣......这么多美好的东西还在吸引着我们,费尔巴哈说过:“生命是一切宝物中最高的东西”我们作为一个有理智的人怎么能够因为一时的挫折、失败放弃这最宝贵的生命呢!?没有了生命,你便失去了一切,你也没有了人生。

其次,我们活着有自己的责任。对于家庭而言,我们是子女是亲人,将来我们是要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的,就算是有天大的理由我们也不能抛弃为了我们的成长含辛茹苦的父母,自己一走了之,给亲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这是极度的不负责任的。同时国家社会为了培养我们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我们占据了其他人想要深造学习的资源,我们负有回报社会建设社会的责任,随意的放弃自己的生命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罗曼.罗兰说得好“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为了责任珍爱自己的生命你就是一个英雄。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中,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一种责任。

最后我们活着是因为有人生价值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活着的价值,哪怕是乞丐,哪怕是犯罪分子,他活着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只不过是价值的大小不同罢了。有些人常常想我活着有什么意义,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不需要思考的问题你的存在就是一种意义,你的存在就是美得,就是有意义得!席慕容有句话我很赞同“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不论再渺小,再失败为了自己活着的小小的价值,我们也要活着,为世界贡献出自己的色彩。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所能做出最傻的事就是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我们活着不需要什么理由,我们活着就是活着,我们活着就是人生中最成功的一件事之一。在人生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不论你有再大的痛苦再大的挫折,有时候这些也是一种幸福和财富呀!

活着吧!只要活着你的人生就有意义!

推荐第8篇:关于人生问题的思考

关于人生问题的思考

法治作为现实的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式样,时刻与现实的人的当前生活与命运密切相关。作为现实的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秩序追求,它反映着现实的人的生活立场与人生态度。并且它还立足并奠基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法治的存续自然关乎现实的人的当前生活与未来命运。因此,法治也就鲜明地体现了现实的人的人生态度。

现代社会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巨大的变化,现代人的生活也随之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而这也这引发出了许许多多的人生新发展和新的问题,它们无不是人之生活的个我化与生命存在之普遍化这个人生之根本问题的现代表现形式。今天仍求之于传统的人生哲学原理已经不足以因应这些复杂而又众多的人生问题了。我们知道现代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发展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日趋物质化、功利化、实效化、个我化与生命安顿之普遍性、超越性、永恒性之间的紧张。

如果立足于客观的社会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就常态情形而言,人类社会的特殊性并不是单个的个体的人的孤立的存在与活动,而是一个个单个的个体的人的相互关联的存在与彼此发生影响的活动,这种相互关联的存在与彼此发生影响的活动,在客观上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成恒常而普遍的关系,这种由观念、行动与行动结果构成的关系的复杂网络与结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或者人类社会。显然,如今社会由于个性化的发展,人们再也抵挡不住外界所带来的诱惑。从而这种社会次序状态难以保持平衡了。

下面就以大学生犯罪率的不断提高为例做个剖析:

(一) 市场经济冲击、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在市场经济条件影响下,物质利益已经不再被人们视为是“拜金主义”和“思想腐化”的反映,这块昔日烫手的“山芋”反而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头戏”。有些人甚至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成败得失的尺度。而许多检察官在办理“校园犯罪”案件时也发现,正是社会上这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风气刮进了校园,动摇了“象牙塔”内众多学子纯洁上进的思想,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大学生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

(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犯罪,主要原因有自控力较差,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对挫折没有准备,一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还有一些大学生因出身贫寒,或有某些缺陷,一方面对家庭和社会不满、仇视,另一方面敏感自卑,自我调控能力差,无法应对社会的一些不公和挫折,对人生悲观,以至于不能自拔,最终走向极端。

2、心理迷乱,情绪失控。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逐渐加快,大学生失业现象也日益频繁,许多大学生的自我预期值开始下降。他们不再拥有昔日大学生身为少量“社会精英”的自豪,而是对前途充满渺茫,这就使他们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导致心理迷乱,情绪失控,失足犯罪。比如学生黄某,因某日心情烦躁,感觉前途无望,遂在同宿舍其他同学去上课的情况下,偷了同宿舍女孩每人一件东西。黄某说,她就是将盗窃作为排解自己心情的一种手段。再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浓硫酸泼大熊猫一案,北京某高校学生马忠义携带仿真枪绑架案,都是因心理迷乱,情绪失控诱发的犯罪。

(三) 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大学生身心的东西屡禁不止,使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有些大学生由于意志比较薄弱,很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而对于不良现象和行为,也往往缺乏辨别能力而跃跃欲试。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非常重视自己能否得到同龄伙伴的承认和赞许,并把它看得比父母、师长的评价还要重要。一些武侠、言情小说、影视片人物,特别是带有传奇色彩的“黑社会”人物对他们起着极坏的影响,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另外法制教育的不健全、以及电子游艺厅、黑网吧的侵袭,都是产生大学生犯罪的不良社会因素。

(四)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

大学生犯罪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比如,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有的家长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在教养的方式上多采取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也可称之为人格障碍。当子女考入大学后,有的家长又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而对其现实表现和心理成长关注不够。一旦子女犯罪,他们才感到惊讶和后悔。反之,有一些家长则从小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孩子当“小祖宗”,对他们的要求无条件一一满足,尤其在他们进入大学后,更是对其放纵。这些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强,受不得丝毫委屈,一旦心理失衡,就用暴力解决问题,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所以即使现代工商社会及高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寻求、选择和实现生活中的价值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领域和可能性,但也同时使人们的生命安顿越来越困难了。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求利、求欲、求更多更丰富的物质获取、过一种更富有挑战性的生活等等,在现代高科技及经济社会制度的运作中更易于达到也的确使许多人实现了心中的理想和人生的价值追求;但是,现代人在生命之终极价值的实现、社会崇高理念的达到,以及生命终极意义的获取等方面却越来越困难了,以至于深感生命无处安顿,心灵在浪迹天涯,精神无所归依等等。这样从而就引发出现代人的孤独、无奈、无意义的空白感的人生之更深层次的问题。

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是指中国人基于对于人性的基本预设和预期而抱持的人生价值与人生理想,对于合理的人世生活与人间秩序的期盼,乃至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等等涉关存在本身的终极意义的诸端。若从中国社会被迫卷入世界性的所谓“现代化”这一长程历史来看,近代百

年中国移用西式法理与法制所导致的法律规则与中国固有的人间秩序不可避免的内在紧张,而形诸广泛、严重的所谓“有法不依”现象,造成中国人世生活与人间秩序的失范,可以说,症结即在于法律规则背后的“人生态度”的捍格。因此,在规则与秩序重建的意义上,新的法律规则和法制秩序与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的适度调适,乃为一个正在持续中的历史过程。

所以法治必须立足于现实的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必须时刻关注现实的人的具体的生活场景,并充分满足现实的人的正当合理的生存与生活需求。果真如是,则法治的践行与法治的人生态度便能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它们彼此型塑、彼此推动并增益对方。

而这,恰是一个法治社会的真正福音。

推荐第9篇:我对人生的思考

2010-2011年第一学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科目考查卷

我对人生的思考

一、思考过去的人生

以前从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应是怎样的,因此也没有去规划过我的人生,于是人生漫漫十年,得过且过。有时我会在想,我活着要做什么,怎样做,我的人生才不会感到虚度,才会更有意义,以前我认为努力学习,让每一天都在刻苦学习中充实便是人生,但最后发现,高三每一天都过这样的日子是为了拼高考,在一个考大学的目标实现了的今天,我居然失去了动力„„是啊!我的目标是什么?一个人失去了目标犹如一条失去舵的船,没有了方向,在茫茫大海中漂泊,找不到归宿,内心空荡荡。

二、思考现在的人生

列卡·托尔斯泰曾说:理想是灯塔,没有理想,就没有明确的航向;没有航向,就没有生活。于是我自问,我有理想吗?有的,也许便是能顺利大学毕业,顺利找到工作,在岗位兢兢业业,平凡一生„„然而我又不禁想起十年归国路艰辛的钱老,为了祖国航天事业奉献自己一生的伟大,想起袁老十年如一日的为解决人民温饱而辛勤劳动的背影,想起那一代代伟人为祖国复兴富强安康奉献的那颗伟大的心,我惭愧了。我,一个生活在用鲜血和热汗换来的和平盛世中的人,一个知识分子,竟图安逸,从未立在人民甚至国家的立场而订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历史使命。然而让人感到愤怒的是,如今有很多从中国各名牌大学送出去的留学生居然有90%在学成之时不打算归国复兴祖国,为的只是自己能有更好的发展。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确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成才目标;树立把崇高理想具体落实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的奋斗目标。这才是科学的人生观,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而不至于碌碌而为、虚度光阴。

尽管这个社会上,各为己利、冷漠无情已泛滥,尽管如今一个好心的帮助极有可能使自己陷入困境,如李明涛;尽管如今一个义举也许会成为别人茶余饭后争议的话题;尽管我们的付出总没有得到收获,我们还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观,为国家服务的大无畏精神。记得纳兰修女曾说:“你的善良可能没有人知觉,但你仍然要善良;你的善举可能没有回报,但你还是要行善。”是的,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像任长霞,又像我们受万众爱戴的温总理。他们坚持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人民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为狭隘私心所扰,不为浮名所累,不为低俗物欲所惑,就能够不断实践高尚的人生价值。

三、思考未来的人生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确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成才目标;树立把崇高理想具体落实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的奋斗目标。这才是科学的人生观,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而不至于碌碌而为、虚度光阴。

写到这里,我们似乎要问,是否每个人都要有一番对祖国轰轰烈烈的奉献才算是人生价值观?我想不是的,人的能力有大有小,贡献尽力了,即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就应该对其人生价值观给予积极的评价。也许中国庞大十三亿人口,每个人都安分守己,即使没有什么大奉献,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的表现了吧!其次,便是物质与精神的贡献要成正比,单物质贡献是无法让社会发展的,过多物质只会使物欲横流,对社会多一点热爱,多一点关心。

我们要完善自身,以贡献社会。因此大学生活虽放松自由,仍不能得过且过,放纵生活,游戏人生应对自己,家庭乃至国家的未来负责,满腔热情的投身于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在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在人生的过程中,明善恶,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然后一步一脚印,锲而不舍的向人生最光点迈进。

也许人生很长,我对人生的思考远不止这些,但我会通过现在的努力学习,实现人生价值、人生目标,最终一生即便平凡,也并非无价值可言,这便是我的目标。

推荐第10篇:换个角度思考人生(定稿)

怎能无忧——换个角度思考人生

怎能无忧——换个角度思考人生

(准备个人简历,准备OA考证,准备实习的发言稿„„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在这几天完成,今天终于

不用那么忙了,心里好轻松,于是约室友去发泄。逛饰品店、服装店后又到超市买了好多自己喜欢吃的零

食,回到寝室就边吃边打开电脑享受这忙碌后的舒适生活。)

很少给别人踩空间的我,无意间打开了好友的网络日记。看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聆听了他忧愁而

又无可奈何的真情表述,我才知:原来抱怨人世不公平的人不止我一个,痛恨现实生活太现实的人也非我

一人。于是拿起了久违的笔写下了它。

人生在世,哪个人能天天轻松,天天开心,天天如意?吾非圣贤,孰能无错;吾非神仙 ,怎能无忧

?关键看人们怎么去调解,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我很愚笨,也很糊涂,常用的自我安慰法就是学习阿Q

——尽管他穷困潦倒,衣不裹腹,还常被人欺负,可是他逆来顺受地接受了一切并且生活的“很快乐”,

这种消愁法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你看,古人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何必去争,何必去

学,何必去想,懒人自有懒人福,瞎猫子还能碰到死耗子了,让一切的不公平就不公平吧,于是我开始堕

落,开始破罐子破摔,心里只想世界不会因为少了我而不转的,既然改变不了世界何必去用鸡蛋碰石头,

顺其自然的去接受这一切吧,看吧,我不是活得也很快乐吗?

然而,时间伯伯不会因为某一人而停留,自然,我也不例外,“顺其自然”的,我的前途就那样的没

有了,三百六十行,我竟不会精一种。等到要用所学的知识时才领悟原来要学的真的很多,这才想起要给

自己冲电,此时的我也才有了就业压力,前途渺茫致使自己踹不过气的感觉,正是有了阿Q精神,我很快

乐,高兴的乐极生悲,高兴的空虚的仿佛成了行尸走肉,悔不当初啊!

原来有忧郁,压抑,无奈的感觉真好,它让懵懵懂懂的我们有了新的追求和前进的理智,让我们用

变换式的思维思考人生,让糊涂的我也开始清醒,开始奋进,此时再看她,她就像人生乐章中不可缺少的

音符,每一次跳动总能带给人新的惊奇;又像霜后的萝卜,味道更胜从前。换个角度看待人生的每一次挫折,每一种无奈,每一个不公平,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亲爱的读者

,你是怎样看待这的呢?

第11篇:人生与教育的思考

人生与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自由 孤独 逃避 依赖 生活态度 人生境界

摘要: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迷茫,孤独寂寞焦躁不安导致人格异化,自杀、虐待、围观、哗众取宠等现象引人深思。究竟应当追寻怎样的人生境界才不会迷失自我,教育为此又该做些什么?

人们总是在思考:人是什么?我是谁?你是谁?当人认识并且界定自己的自然本性,在自然序列中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后,又会坠入新的谜团,不断地攀登人性的高峰,企图在这茫茫宇宙中找到自己的存在。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变更,这些关于人的思考掉入了一个个更为扑朔迷离的复杂环境中,许多人迷失了。生存问题越来越严峻,而关于死亡,孤独,奴役,自由,自我认同的存在问题也越来越迷茫。

“烟尘和单调使它们失去了线条和色彩,一切我都感觉到了,凭着一种共同的节拍,但是奇怪,我唯独不能感觉到我自己的存在。我自己的存在,仿佛丛树与星群,或者由于习惯,对自己已成的定局,再没有力量关怀„„”在这个工业化社会,人们像是“生活”流水线上的一个个盒子,有时候忽然会觉得活的很没“自我”,会出现短暂的迷失感。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频繁上演,可以解释为是社会问题,社会压力过重,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但许多青少年也在迷茫中企图自杀,这又该如何解释呢?香港交友社区Facebook突然有人发起集体自杀的邀请。有网友建立“我要练习自杀”群组,只邀请青少年加入这个所谓的自杀者报名行列,已经有超过180多名自愿报名者,准备在圣诞节前集体自杀,甚至有一名香港中学女生,已经准备跳楼轻生„„ 我们的教育到底教给了孩子什么?教育除了教授给他们生存的知识及技巧,更应该不断引导和帮助他们思考存在问题。在现代教育的作用下,现代人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生存能力,但是却越来越对生存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无聊、空虚、寂寞、和无意义感。放眼网络,充斥着芙蓉姐姐凤姐们的身影,这种人物哗众取宠竟也有滋有味的红到了现在,除了看

到网络的包容性更应该看到追捧这些关注这些的人有多无聊与空虚。虐猫虐兔事件层出不穷的上演,群众围观特别事物的癖好,各种异化了的人格光怪陆离地生存在这个不正常的社会。

人类从原始社会走来,一步步摆脱大自然的控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然而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当处于大自然的约束之下虽不自由可是非常安全。人渴望成为独立的主体,渴望摆脱自己所依附的力量,而逃避自由恰恰是因为获得自由的人,感受到自由带来的孤独和焦虑。在步入大学这个自由的国度之前,我们经历了严酷而黑暗的高中三年,那个时候我们没时间没心情没自由,期盼着自由地大学生活,渴望摆脱黑暗无望的高中。即使痛苦却也总有希望,相信曙光就在眼前。当我们真正得到渴望已久的自由,却更孤独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在手不知如何是好。孤独彷徨,满腹怀疑和焦虑,驱策着我们产生新的屈从,以至于作出被迫的,不明智的行动。从人类社会产生直至当代,自由进程始终是这样走来的。一个单独个体的心理历程也是如此,不断循环,摆脱束缚——陷入孤独,焦虑——走向服从,重新处于不自由境地。人们在思考自由时往往只注重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即注重摆脱外在的束缚,却忽略自身内在的束缚。

弗洛姆认为,人在获得自由之后,要么前进到积极的自由之中,通过爱和工作建立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联,这样做既不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也不会损害自身的完整性;要么是当受到孤独,焦虑重压时,放弃自由,退回到依附状态,以此克服孤独感。后一条道路是逃避,是逃避自由,逃避自由所带来的责任,即使摆脱了压迫,却摆脱不了在压迫面前的渺小,软弱无力,无助,孤独感。身虽自由,心不自由。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处于这种“心不自由”的状态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样的欢欣快乐的自由状态又岂是人人都可在历经磨难后能感受到的?

对此,教育者应当思考,教育所面的的对象心理状态如何,最需要什么去支持他们积极地奋斗一生。人们在自然面前似乎越来越强大了,然而心灵却越来越脆弱了。盘古开天辟地前,宇宙洪荒,一片混沌,这个时候的他有力量有信心去面对。当新天地到来以后,他却无法面对这样一个供自己掌控的新世界,于是,他在孤独焦虑中死去了。

教育者应当发挥的作用就是在教会他开天辟地打破枷锁的同时,也要教会他如何去面对随之而来的新世界,面对自由带来的孤独感。

面对外在的环境,很多人选择逃避,选择结束生命,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依赖他人。在弗洛姆看来,这也是逃避的一种方式,如屈从或控制他人的欲求就是把自己与新的外物相结合,以获取自己所缺乏的力量,寻求第二个靠山替自己承担某种责任。如受虐狂和施虐狂这两种相反的行为,就其心理而言都是想要逃避不堪忍受的孤独。受虐者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显示他们的卑微,无能为力,无足轻重借此自我贬低,他们情愿屈从外在的力量,他们不想承担责任,不想坚持自己的见解,不愿意做自己想做的事。世界在他们的眼中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个人无法支配和控制。施虐者则主动去伤害别人,从受虐者身上去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施虐者最大的依赖性。在炒得沸沸扬扬的虐待动物案中,据一些媒体记者和热心网民通过深入调查发现,不管是“虐兔女”还是“虐猫女”,竟然都是出自同一个组织(网站)之手,其背后更是隐藏着巨大的利益链条。网站通过拍摄这些虐杀小动物的图片,供少数有变态心理需求的人点击观看,而且还制作成光碟,卖到国外去谋利。这种“心理变态”的“围观”不也是施虐者的一种表现形式吗? 通过目击其他弱势群体的悲惨遭遇来获得满足感寻求自己的存在。心理虚弱到如此地步,教育者难道不该反思一下教育究竟该如何定位吗?

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把这些事件的过失全都归结在教育上是不公平的,但教育也并不是完全没错。由于教育知识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人得形象存在着理论缺陷,因而建立在它们基础上的教育理论和事件传统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体制之下,培育出来的人内心世界与外部社会关系支离破碎,难以协调,说一套做一套,多了世故的圆滑,少了正义的冲动,要么得过且过地活着,要么悲观厌世地颓废着。在这种混乱的价值观体系下,当代人应如何树立自己的价值观,选择怎样的生活态度?

弗洛姆认为生活态度的选择得思考tobe还是to have的问题。幸福并不在于他能胜过别人,并不在于他的力量他的意识,以及它能够侵占,掠夺和杀害别人。这样的人生观就是物质地活着,物质地占

有。世界上之所以有一些人没有独立意识,没有精神的自由,甘愿屈从于权势,蝇营狗苟地活着,就是因为他们自己持“占有”的生活态度。生活的辩证法就是这样,你想占有,你首先就得被占有。当你物质地活着时,你自己、你的物质、你的精神、你的人格、你的生活、你的一切都成为物质的牺牲品。如此一来,又谈何独立呢?想着去占有,自然会有占有不了的事和物,那个时候就会感到自身的渺小,苍白无力,以及无穷无尽的孤独。选择逃避不仅仅是逃避责任,也是逃避内心熊熊燃烧的欲望,逃避欲望带来的人生第七苦——求不得。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不满足,古往今来,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大都是在这“求不得”上苦苦折磨自己。或费尽心机,或使尽伎俩,或机关算尽,或明争暗斗,最终是“反害了卿卿性命”。原本渴求的东西,却远远的只可观,而不能走近,甚至观而不得,只可放在心底。欲罢不能,欲求不得。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按照弗洛姆的看法,to be 的生存方式的前提是:“独立,自由和具有批判的理性。其主要特征就是积极主动地生存。这种主动性说的不是那种外在的、躯体的活动,不是忙忙碌碌,而是内心的活动,是创造性的运用人的力量。”“主动、理性、自由、幸福、快乐和自我完善不可分割的结合在一起,因而符合人性”to be看重的是健康的人格和个人意志的自由,不为外在的物质所限制,随心所欲,追寻理性与自由。追寻理性,正如道家、佛教以及尼采的人生境界学说那样,都强调对现有文化价值的批判,超越或重构,建立符合自己的理性世界,是一种自我、独立的世界。只要内心世界强大,信念坚定,有良性的人生追求,又怎么会孤独、脆弱以至于人格异化呢?

教育作为一种人道主义事业,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维持个体直接的生命活动,也在于使个体生活得更有意义更高尚更有境界。“境界”是指人生活于其中的“心境”或“意义领域”,人愿意生活于其中的“状态”。那么,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才是让人愿意生活其中的呢?冯友兰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

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重要的是,个人如何选择确立自己所要追求的人生境界,并持之以恒地追寻下去。

教育应该将人生境界问题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之中,致力于强化人们不断提高自己人生境界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起提升人生境界的信心,并激励和引导他们不断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弗洛姆《对自由的恐惧》 许合平、朱士群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弗洛姆 《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杜丽燕 尚新建 《回归自我——20世纪西方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 华夏出版社

石中英 《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2篇:人生语录,值得我们思考

一直都讲不出再见,因为我从来就不愿意分别。也许只有等到了分别之后才知道,曾经一起说过的话,曾经一起唱过的歌,曾经的一起肆无忌惮的欢笑,曾经的那些点点滴滴,都显得那样的珍贵。我用心的保存着这一切,把这些种种种种都印刻在记忆里,珍藏。

我们做过的事,遇到的人,以及所有的喜怒悲欢,都会浓缩成一个很感伤的词 —— 过去。得失也好,成败也罢,无论快乐,还是痛苦,都过去了,你只能回忆,而无法回去。可有些时候,我们总跟过去过不去,沉迷在回味中,颓废在往事里。生活应该向前看的,只有把自己从过去中解放出来,你前面的脚下才有路。

【红了眼眶,瘦了相思】失恋是一道逆命题,你一个人做不来,一定要有人成全你,且这个人是你最在乎的人,否则没有杀伤力。失恋这种事情真的很奇怪,不管多好的人,多坏的人,管你是贫贱富贵,任你是貌美如花,谁也跑不掉,统统中招,人人有份。爱有多消魂,就有多消魂,你既然勇敢爱了就要勇敢分。

【送给每个女孩】做个精致女人,率真充满阳光,有口无心但不口无遮拦。做个精致女人,简约自然大方,不浓妆艳抹也不素面朝天,懂得打扮自己,简约而不简单。做个精致女人,有奢华的风骨,却不拜金主义。想拥有别人的爱,先拥有自己的爱,尊重他人善待自己。姐妹们,人在旅途,一定要让自己走的很精致。

一个人找到了自己,怎么舍得轻易放弃。就象我们在别人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也会依恋很久,舍不得松 手。不同的是,故事里的人们,在分手之后也常常会重逢。有神奇之手让钟摆停下来,让昨日一幕一幕重 现。生活里的人们,失去了奇迹的眷顾,一朝错过,就是一生!

【每个人似乎都有一个绚丽多姿的梦】梦想,是一个让人魂牵梦絮的至高境界。为了梦想,人们可以不顾一切,孜孜以求,甘洒血汗。现在,我们只得把梦想小心翼翼地#封存梦想#在阴漓的岁月里,时常把她引领出来,带她到阳光下漫步留连,美丽心灵。把梦想挂在心灵的风帆,是因为生命之中不能没有梦

不要去反复思考同一个问题,不要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一个人身上,你还有父母,有朋友;不要害怕做错什么,即使错了,也不必懊恼,人生就是对对错错,何况有许多事,回头看来,对错已经无所谓了;那个人,突然不联系你了,很正常;那个人,突然又联系你了,也很正常,这什么也说明不了

【商家之间的竞争】李嘉诚说:要成为领袖,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比竞争对手做好一点!冯仑说:人在江湖,杀人是正常的,不杀人反而成了异类!马云说:打架就得在别人家里打,打不打得赢没有关系,至少能把别人的家里打得乱七八糟,把家具都给砸烂了!梁庆德说:哪怕壮烈地死去都是耻辱!

因为有梦,认真过,改变过,努力过。梦想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梦想是一个人动力的源泉。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梦想而奋斗。有梦想,心就有了方向,有了梦想不在为过去而挣扎。努力吧,梦就在不远的地方。天在高又能怎样,踮起脚尖就能更接近阳光。~~~

其实,一直很明白,现实没有童话可爱。只因为现实里感觉不到的是那么多大温暖,有点也只是不尽的无奈与那些数落的悲伤。之所以把自己伪装,只不过是为了把那些抚不平的痛藏在心里;不想被谁发现,即使是多么的愚蠢。我依旧如此。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第13篇: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discover 1

作者:随心

宇宙,东西南北为宇,古往今来为宙。空间和时间的四维构成这个世界。宇宙起源学说最强势的莫过于宇宙大爆炸理论,空间和时间起于0,终于0,如此反复,暗合道家庄子之“无”字。比如浩瀚的星云,恒星和行星恰如尘埃,世界的本质是虚无本身?湮灭才是永恒?

道若真为个人浅显所了解的宇宙的基本规律,从我们的认知范围它应该分为两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以看出老子之自然应包括我们所理解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自然规律恒古不变,不以人力所变,社会规律却不尽然。古往今来,人类为了追求进化无不在接受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人性的阴暗面却无处不在,有史以来一直存在的杀戮、掠夺,皆因为资源,人类的痛苦和阴暗真的是欲望之无限对资源之有限?人类苦苦争夺到底是为了什么?生存?安全?交往?情感?自我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有些乏力,村上、昆德拉、卡夫卡之生存的意义有些迷惘,孔子之“未知生,焉知死?”有些回避……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一直有杰出的精英在探索世界至理,东西方的学术巨人倾其毕生探索,可并没有真正完全回答。爱因斯坦试图建立统一场论失败,牛顿归依神学,尼采陷入疯狂......博尔赫斯之平行宇宙类似科幻,薛定谔之猫貌似无解,黄易之探索意义即为本身类似循环,朱熹之理守仁之心看似难以相容……以有限求无限真的不可接近?真的无限趋近不可到达?宇宙本身只是程序,我们存在只是在运行程序,进化能量完毕程序结束?还是让上帝来解答吧,可上帝创造宇宙,上帝在哪里(宇宙之外or宇宙之内)?嘘......他也许在看着我呢_~

第14篇:我与地坛给我人生思考

《我与地坛》给我的人生思考

久病是一场灾难,它可以摧毁病人的耐心与信心,瓦解病人的意志和毅力,所以,大多数久病的人都被这种痛苦折磨,折磨得筋疲力尽,折磨得只有唉声叹气。然而,誓让“历史像铁一样永生”的著名作家史铁生,以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整个中国文学界,感动了莘莘学子。

《我与地坛》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讲述了史铁生许多年来在地坛的所思所感,主要是人该如何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表现了他对自己心灵的探索。他想了几年,最后终于想通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以自己的理解诠释了生命的意义,这是他对死亡的独特见解。

我想,是地坛,让史铁生感受到生命的勃勃生机;是地坛,让他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热望。可以说,地坛是他的精神家园,是他灵魂的栖息地。这个荒芜的园子,被人冷落的园子,与他心心相印,与他紧紧相伴。因此,我们应该感谢北京,为他保留了这个清净之处,为他的生命提供了喘息的空间。因为他需要地坛的默默滋润和平等拥抱。也正是地坛,让他理解了博大无私而又毫不张扬的母爱,让他为天下人奉献了中国式的可歌可泣的经典母亲形象。“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可以这么讲,地坛、母亲是史铁生当时生活的所有,精神的全部,是他写作的两个最主要的意象,并永远伴随着他的人生之路,永远闪烁在中国文学的词典里,成为两条明亮的词条。

苦难,对他人也许是灾难,可对史铁生来说是财富,因为他战胜了它的淫威与魔力,更战胜了自己的狭隘心理。正是他的智慧与眼光,带他走进了丰富而精彩的世界,同时,他又为这个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肃然起敬的,尤其是被生活小事缠绕得焦头烂额又不能自拔的肢体健全者。请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该怎样生活,怎样让我们的生活富有意义。

每当我茫然无聊时,我会翻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投入地读一次。每一次阅读总有意想不到的新收获。当然,值得我们阅读的不仅仅是《我与地坛》,因为他用他的生命还写出了撼人心魄的《病隙随笔》、《我的丁一之旅》等一大批优秀作品。要知道,他残疾的身躯患了严重的尿毒症,一周要透析三次。他依靠顽强的意志将自己的生命延长了整整十年,以他的心灵测量了人生中甜酸苦辣的厚度和深度。难怪有人这样说:“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谈死是矫情的。”所以,让我们从史铁生的作品出发,去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让我们直面一切苦难与不幸,用自己的真心与真情去争取人生最香甜的果实。

生命的零度

——读《我与地坛》有感

史铁生用他的生命证明了“零度”最哲理的意义。而他的扶轮问路带给我们的思考是:那么好手好脚的人,你们可曾向前方迈出过脚步?

——题记

史铁生是令我敬佩的人。他“在最疯狂的年岁里失去了双腿”,但是他在《我与地坛》中,却让我看到他对生有多么繁密的念想,对死有多么透彻的眺望,以及他对命运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挣扎„„他证明了生命处于“零度”时最动人的姿态。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欢笑和明朗。

读《我与地坛》,我也爱上这个地坛。品读作者睿智的言语,我仿佛也坐在园子里,喧嚣都在远处,只听见瞧见那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浅吟着徘徊,风过檐铃,雨落空林,人在思考。

那个轮椅上的人,在思考着什么呢?我恍惚走上前去,轻声询问。他微笑着回答:我在思考我该如何在我生命的零度里活得有意义。我琢磨了这个“零度”许久,悟出了期中的深意:生命突如其来地降临了,向我们每一个人要求意义。

一个生命的诞生,就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许多人一生会有一个零度存在,就是出生的那一刻,之后你会慢慢成长与积累,“温度”逐渐升高„„但有些人,比如史铁生,他有另一个零度,那就是突如其来的疾病。他的生命一下子就跌回了起点,那么他怎么做?他颓丧过,痛哭过,但是他最终让心重新站了起来。

那柔软的心生而复死,死而复生,每一次复苏,都是对“生命零度”的叩问,叩问之后的“生如夏花”。“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轮椅,也要站起。”

而他在《我与地坛》文中多次提到他残缺的身体,无非就是激励我这些四肢健全的人有什么理由自干堕落?又凭什么理由对生活麻木?他笔下的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带给我们多少鼓励和感动? 但是,历史上许多人却选择了和史铁生相反的方向:

1972年4月16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但他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这只是其中的一例罢了。法国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亨里特·福格同归于尽;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则和他的妻子一起自杀„„

我忍不住要问:为什么要让生命的沃土变成一片荒漠呢?

你们见过秋虫吗?它昼夜而鸣。因为它的生命那么短暂,它必须拼命地展示自己生命的价值。那么人呢?仅仅因为他们的生命比秋虫绵长而可以随意丢弃那千百个美丽得足以让人激动的黎明吗?

他们是在生命的零度里,再也没有站起来的人。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平静地对待生活与死亡:“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实事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他爱生命、爱世界,他拖着病腿,在一帮好兄弟的帮助下扶轮问路,走遍大江南北;他用笔,写下睿智的文字;他的照片上嘴角总有那么一丝淡淡的笑意,仿佛是对命运的释然。

多少个日子里,四季的风,四季的雨,从没有停过。无论春夏秋冬,总有些凄凉之意。春夜有淅淅沥沥的雨,夏日有黄昏入暮的斜阳,秋夜有纷纷凋零的落叶,而冬天则有漫无边际的大雪。但他用轮椅为腿,带着微笑看风看雨,那扶轮问路的身影,让人肃然起敬——“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哪怕是死神”。我仿佛看见他那双睿智的眼在镜片后一片温然:“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在病重时他甚至和主治医师开玩笑:“鄙人刑期尚余几何?”主治医师被他的乐观感染,笑答:“阁下争取再活十年。”

他对于生命零度的态度,是我们应该敬佩的。而他的扶轮问路告诉我们,那些好手好脚的人,更应该坚定地朝前方迈出脚步。生活中的一切困难,都可以被克服,所有的零度,都会回暖上升——只要那一颗坚定的心还在跳动。

朋友们,看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把,你会获得在生命的零度里,永远微笑前行的力量!

走进一个人的心灵史

——通过解读《我与地坛》理解史铁生

走进史铁生的心灵史,我们需要探索以下问题:

① 了解史铁生的生平;

② 理解他对痛苦的体验;

③ 理解他与地坛的对话;

④ 理解他关于生命本质的一些认识;

⑤ 理解他关于生与死的问题的思考;

⑥ 理解他的理想主义者的别样境界;

第一个问题:了解史铁生的生平

在他的散文集中,记载了他的两部分经历,一是在农村当知青的经历,二是他瘫痪以后思考和写作的经历。要想走进他的心灵,对这两部分经历我们都应该去了解。

重点的经历是他了解怎样走上创作之路的?怎样在创作之路上走下来的? “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孰料这残疾死心塌地一辈子都不想离开我,这样,它便每时每刻都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

一个人在二十岁的时候瘫痪了,他还能干什么啊?就为了给活着寻找理由,他开始了写作。他一点都不高调,就这么说。

大家都知道,余华的一部小说名字就叫做《活着》,大家都佩服他找到了一个好词。“活着”这个词是非常沉重的,“活着”是半个世纪以来,大多数中国人最普遍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任务,“活着”不需要理由,因为“活着”本身就是理由。如果史铁生不跌得这么惨,他可能不会想到这一层,不会想到为“活着”去寻找理由。

而这“活着”在史铁生这里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他在《病隙碎笔》中写过:“我的写作说到底是为谋生。但分出几个层面,先为衣食住行,然后不够了,看见价值和虚荣,然后又不够了,却看见荒唐。荒唐就够了么?所以被送上这条不见终点的路。”“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从“生活”(衣食住行)到“虚荣”和“看见价值”,再到“看见荒唐”,又不够了,这往深处又走了几层?

这里,我们要能够理解“一颗最为躁动心”,一个人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瘫痪了,他怎么可能不躁动。所以,他的写作就有了另外一层很多正常人所很难理解的意义,那就是安顿一颗躁动的心,为自己寻找一种内心的宁静。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找到了自己的精神的归宿,也为他人展示了一份他个人的心灵史(心路历程),这种心路历程是带有一种普遍意义的。从躁动到宁静,从绝望到希望,从谋生到看出生活的荒唐,从安顿肉体的自我到安顿心灵的自我,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但是却是每个人都希望做到的。阅读他,我们便可以有这种也让自己的心灵走向宁静和安然的功效了。

他的文字中,总是传达了一种伤感与沉重的东西,这种沉重和感伤一般人写出来不会让我们感受这么真切,他写出的就不同了,因为他并不是刻意去追求的。他的经历使他躲避不了这样的话题。有人说“这与史铁生的读书和思考有关”,他自己则说,不如简单地说这与我的处境有关,读书和思考也是我的处境之一部分。我并不认为伤感与沉重一定就好,但既然确凿,也就有其表达的理由。

他的经历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读书。对此,也发表了很好的见解。读书不要一味地追求多而新,根本的问题,先哲们都想过了。其实,问题还是那些问题,只不过布景和道具日新月异,读书和思考只为不被它弄得找不着北。在他看来,很多的书籍只是在变换布景与道具,根本的问题还是那么一些,这种说法无疑是非常智慧的,如果他没有读很多的书,读了之后,没有经过自己认真地思考,是说不出这样智慧的话来的。

史铁生,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我们面前闪耀着,他不是属于天才的那种,天才闪耀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不到自己了;他闪耀在我们面前,就让我觉得自己变小了。他的文字也不是从来就好的,他也曾经幼稚过,但是,写着写着,就渐渐地有了生命的厚度和深度。那天,我直盯着《对话练习》上他的照片看,心中突然升起了一股悲凉:他已经老了,他从一个青年作家(八零年前后他写作《遥远的清平湾》而获奖时,还不过三十来岁),然后到了一个中年作家,而今似乎快走进老年作家行列了。瘫痪那年,他才二十岁,我看过他年轻时的照片,是清癯且清秀的,而今,而今,脸上已经显出一些浮肿。他已是五十一岁的人了。生命的时光真是容易流逝啊。其实,我们读他时,我们也年轻,就在我们读着他的时候,那书页好像就揭过几十页,但我们已经老了。

我知道,有一天,他会死去的;我们也会死去。但是,他的文字将会走进更多的人的心中,他的文字将是不老和不死的。因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作家之一。

第二个问题:理解史铁生对痛苦的体验

他的文字告诉我们的第一个宝贵的道理就是要珍重痛苦,珍重对痛苦的体验。

当我写下这一行文字时,我明白,这是很难做到的。

一个正常人遭受痛苦的时候,会心情平静地去体验它么?不会,我们只会抱怨:怎么就会是我?我怎么就这么倒霉?

一生中一个人能够有多少获得痛苦的机会呢?又有多少个这样的机会能够被我们抓住呢?

史铁生之所以伟大,就因为他对痛苦的体验和把握,进而直接地体验和把握到了生命的本质。

有位哲人说: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痛苦联结着生活和生命,它是一个看不见底的深渊。痛苦无论多和少,大家都一样无法超越它,必须经历它。痛苦是一本书,研究它,体味它,咀嚼它,会有诸多独特的感觉。痛苦是深沉的土地,它孕育着生命,感染着灵魂。在痛苦里,我们认识了这纷繁的世界。

样的话说起来容易,但是真正身陷其中,感觉就不一样了。你想象一下,他可是每时每刻都在痛苦的包裹之中啊!

史铁生写道: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是痛苦),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48年中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或许是“铁生”二字暗合了某种意思,至今竟未死。

人在这样的痛苦的包裹之中,是很容易绝望的。作者没有绝望,作者超越了它,也就超越了痛苦。我读史铁生,最直接的感觉,就是他抓住了痛苦,而不是让痛苦抓住了他。正是在生活的悲剧之中,史铁生发现生命的偶然和苦难的无常。残缺和苦难,就象人的出生一样,都是偶然的,无法自我把握的。人的命运被偶然之网所笼罩,人生充满了荒诞感和虚无感。在当代中国作家之中,史铁生是最具荒诞感的作家之一,这使得他与自己的同代人有了某种精神距离,使他超越了他们,走进了未来的时代。这一点,我想将来的人可能会更容易与他进行精神层面的对话。他说,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一是孤独,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二是痛苦,人生来有无穷的欲望,而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欲望的能力;三是恐惧,人生来不想死,但总是要走向死亡。(《自言自语》)这些困境是永恒的。无法克服的,它们构成了一种深刻生活的人生背景。只有深刻的人,才会感受到这种生命的残缺,荒谬和不圆满。浅薄的人浑浑噩噩,是不会感觉到这一点的。

想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的一句名言,我只怕自己配不上我所遭受的痛苦。你看,在这个大文豪这里,痛苦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呢。 对我们年轻的生命而言,要体验人生的痛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也不是不可能。我们体验痛苦有三个途径:

①当我们在痛苦中抱怨时,当我们遭遇不幸时,这种不幸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我们都可以从中获得一种体验,体验一种生的痛苦,体验生命遭受折磨的悲哀的痛苦。

②当我们看着身边的人遭受痛苦时,当我们的亲人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也可以学习体验痛苦和学习体验死亡。

③阅读也可以获得一种关于痛苦的体验,不要只是去满足那些浅表层次的快乐。我们在读故事时,不要有一种乐于受骗的意识。我们现在喜欢阅读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这些小说给我们一种肤浅的满足:那就是满足我们的“乐于受骗的心理”,我们明明知道这是假的,但是,我们就喜欢这种假,这能够让我们心里觉得好受一些,愉快一些。要获得一种痛苦的体验,那就要去读悲剧,去读那种让我们的阅读期盼节节败退,让我们的心理期待步步落空的悲剧。我们读得心碎,读到特别难受,我们总是在心里说,就这样吧,就这样了吧,不要再惨下去了;可是,作者说,不,还不止这样。还有更悲惨的在后头呢。作者告诉我们说,我也不想这样,但是生活就是这样,我不能够违背生活的意志啊。

第三个问题:理解史铁生与地坛对话

我与地坛,地坛与我。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读到的是两个对峙的主体。这种对峙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其中一个生命的主体,把另外一个客体当成了有灵性的主体。而且通过这个对峙的过程,展示了一段心灵史;一段个体的体验史,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体验,是关于生命的最深刻、最本质的体验。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可以极小,小到容不下一个针尖,也可以是极大的,大到包容下整个世界。

一个人在遭遇痛苦时,当然可以借此来获得一种宝贵的体验,这种痛苦如果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他也正好借此将自己逼向内心的深处。但是,作者那时还小啊,毕竟才二十来岁的人,他的内心还不会有那么丰厚的内涵和储备让他轻松地化解这样的遭遇和危机。于是,就有了第二条道路:走向自然,让心灵和自然沟通起来。

地坛就扮演了这种自然的角色。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这第一句,仅仅是交代空间的位置,而第二句呢,就不仅仅是强调空间位置了、这里还含有缘分和宿命的意味了。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 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说得那么的肯定,似乎这里有着一种约定、约会,是的,这是大得像宿命的约会。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座古园就是为了等他呢?你们看,当作者赋予这座古园以灵性时,作者获得了与这座古园对话的平等。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圯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远离了人的光顾之后的那份自在)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读到这里,我强烈地感到,这里有一种非常的大气。没有强烈的生命的主体意识,是写不出这样的语句来的。地坛就在那里,地坛早就在那里了。没有我,地坛仍然在那里。有谁会想到,我是该来了呢?这一句“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是一种多么宏大的叙述语调啊!我来了,来了便走进了历史,便走进了一种宏大的对话框架之中。同学们,这样的句子是值得我们琢磨的。在我和地坛之间还有一种在冥冥之中掌握着我们的去与来,决定着我们是该来还是不该来的东西,那是什么?那是命运啊!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能够看到时间,能够在时间中看到自己的身影。当我读着这样的句子时,我就觉着这里有一种呼唤,呼唤我们正常的人也关注一种我们也许不会注意的东西:那就是时间。我们的视角往往只能看到我们的空间,而忽略了与空间同时出现的另一基本物质的属性:时间。我们只会在岁月离我们而去时,而且往往是在已经流逝了一大段后,我们才会觉察到这一点。

他又说,“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它的意图是谁的意图?是造化,无常,还是命运?它的意图是什么呢?是等着我,是要我与我展开一场对话。而我呢,也就算是找到了自己安魂之所了。

史铁生为什么要选择地坛呢?离家近,景色清幽,无人打搅,这些固然都是原因,却又不是根本。地坛是人与大地“通话”的理想之所:就在这里,,史铁生找到了与天地自然对话的通道;就在这里,史铁生让自己的思想聚拢起来,考虑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也就在这里,史铁生得到了天地万物的启示,从而完成精神上的修炼。

正是在这里,史铁生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把自己,把世界想了个明白。 地坛依旧,他却从青年走到中年,度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段。地坛在他人眼中是公园,在史铁生眼中则是精神的圣殿。

他没有把自己精心打扮成思想的斗士和精神的圣徒。他实在是一个凡人,有着太普通的悲欢,我听得到他灵魂的喘息,被伤痛者粗重的喘息伴奏着的、充满悲悯的祈祷声,足以令所有有良知的人落泪。

史铁生在一种深邃的思考里获得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人说,只要地坛的石门不倒,他生命的大道就永远铺满了太阳的光辉。

第四个问题: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理解

从这里切入,我们也可以收获一些宝贵思想和见解。 在与地坛的对话中,他采取了一种平等的视角。

史铁生在这里获得了一种对生命的理解。首先,同学们注意一下,他在地坛里观察那些小动物,小植物的时候,他是怎么描写的呢?他是把轮椅放倒,躺倒,就这么躺倒,视线给放平了,把视线、视角放低了。把视角放低这一点,我们很难做到,你们想一下,我们什么时候会趴在地上,跟蚂蚁取得平等的视角。我们不到自己生命卑微的时候,怎么可能和卑微的生命取得平等的视角呢?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荒芜指什么而言?衰败又是指什么而言?)

这一段描述,作者完全采取了平等的视角,一个人只有在什么样的语境中才可能取得与自然、与自然的动植物这样平等的视角呢?如果不是跌入了生命的惨境,何以会有如此之平等的眼光?正是在生命的低谷之中,作者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卑微,才会重新打量生命,才会获得这样低的视角来审视一切生命的主体。

从前我们看那些写小动物的文字,一般都是居高临下的,有些人好象把小动物抬起来,捧在头上,比如说杨朔写的荔枝蜜,但是,我们感觉到特不真实,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个蜜蜂,实际上,你读到这个地方,就觉得很假。因为实际上他观察小蜜蜂,仍然是居高临下的;郑振铎写小麻雀你们还记得吗?最后写道,小麻雀脑袋里一歪,好象是死了。作者充满的一种对小动物的怜悯,但这样的叙述和描写总是离不了人的高位的姿态。史铁生把这个姿态放低了,摆平了。我从前跟大家讲托尔斯泰的时候就说过,托尔斯泰作为一个贵族,他不断地想在平民立场上考虑问题,他有一种平民化的追求。这个史铁生本来就是平民,他是跌惨了,一米七几的个头,“啪”的一下,给打到了,还剩下了一米几?再放倒,没了,跟那些小动物同样的高度了,这个时候,就有了低位的视角了。

这里我还想到了他的其他的一些文字。在《病隙随笔》中,他写到的一些见解,这些见解令我这个阅读者感到了一种深深的羞愧。为什么?我自己以为自己是个人道主义者,有人文关怀精神,可是,在我读到他的文字时,我才反省自己,发现自己好荒唐,这种荒唐我们大多数人都有。我举个例子,我们很多人喜欢读《三国》,我们喜欢《三国》的什么?喜欢三国的英雄,喜欢关云长的大刀,喜欢赵子龙的长枪,那大刀一挥舞呀,那多威武呀。关云长遭受不幸了,败走麦城了,电视剧里展示了他那一副英雄末路的形象,曾经怎样地叫我们心里难受,那是多么悲惨的一幅画面啊。可是史铁生告诉我们另一个角度,那些死在赵子龙枪下和关于长刀下的那些无名小卒。我们的作家描述道,不到一个回合,就斩首于马下,还有,那大刀一挥,多少条生命就化为乌有。史铁生说,那些无名小卒他们有怎样的家,有怎样的生活,怎样的期待?他们的家人是什么时候得知他们的死讯,可能也不知道他们的死去,就知道他们去打仗了,然后再没有回来。好像他们出生了就是为了有一天在这个世界消失的。我们什么时候有考虑过这些平常的普通的生命他们也是生命,我们读故事的时候,把这些人全当作小数点后的3位,可以忽略不记了。多少条生命可以不计算了!赵子龙在长板桥单骑救幼主,七进七出,我们津津乐道的是,在百万军中取上将头颅如探囊取物,可是百万军中取了几个上将头颅呀?死的全是无名小卒。

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多少普通的人的生命给忽略掉了,我们什么时候把那些生命也当成了人的生命呀?历史就是这么写的,几个英雄写的,很少有人关注那些普通的卑贱的生命。而史铁生,我刚才说过,啪、啪、啪,就那么几下,给命运打倒了,打到底了就重新审视,重新发现。原来处于卑微中的所有的生命都是高贵的,都是崇高的。我们那些写书的人,我们这些读书的人,我们心中只有英雄。死多少无名小卒我们不心痛,一个英雄死了让我们非常难过,是这样吗?这不就值得我们反思吗?我就自我批判了,我就发现自己不对了,我就发现原来自己说了那么多年的人道主义,其实没有真正的人道。我向史铁生表示敬意,我尊重他,尊重他这个残废的作家,可是,我能向所有的残疾人,向所有普通的残疾人,向所有卑微的残疾人表示一种尊重吗?

在东莞这个地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呀。我们生活中多少活得卑微的人,活得卑贱的人。我们有向他们表达了这种基本的尊重吗?我们周围的人,包括我们的父辈,我们的亲友,有没有跟我们传达一种对这些生命蔑视的说法,我就听过这么一种说法,说什么?说街边的那些人呀,那些在地上爬行的人,那伸出一只手,还是一只畸形的手的那种人,有人告诉我,你千万别把他们当人。这是真真实实的话,言犹在耳。可是,我们想一想,当我们不把他人当人的时候,我们自己是什么呢?我们没有人的视角了我们还算人吗?所以我觉得史铁生在这个与地坛对话以后,在他掉到生命的底部的时候,他获得了一种对生命的真正的理解,对生命的真正的关注,对普通人的痛苦关注。

史铁生说过这样的话,我们透过生命的苦难,可以看到全人类的生命的苦难,反过来,全人类生命的苦难,就寄托在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苦难的上面。

第五个问题:史铁生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这个问题是史铁生在地坛就开始思考的。史铁生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史铁生是怎么说的?

他说: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他想了几年,他就在这个地坛里想,想明白了,明白了什么?原来明白了,这个“生”呀,这个出生不是我们可以考虑的问题,这个生是怎么回事?生是无数个偶然造成的一个必然。这个偶然,多少个偶然呀?你的父母认识了,这是偶然,认识后相恋了,相恋了结婚了,然后生下了你,这是多少个偶然呀?这在生物学上有个说法,是多少个精子和卵子相遇,只有一个能够配得上,这才恰好成为了一个你的胚胎,这就是偶然;这以后还要经过十月怀胎,成活了,然后出生了,然后遭受了多少病痛,遭受了多少命运的奇迹,这才成为了你,这个你是没办法选择的。你能选择吗?所以,史铁生说,上帝在交给你生命的同时,也顺便交给你一个东西,那就是告诉你会有一个必然的结果,你是要死的。这也是不可以讨论的。你说我们今天说起来一句话,两句话,似乎好简单,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史铁生想了几年才想清楚这个问题。生不是一个可以选择的问题,可以考虑的问题。同样,死也不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问题,人肯定是要死的,既然肯定是要死的,他自己就肯定这是不应该着急的问题。关键就是这句话,不需要着急,不着急,一下子,那个紧张的心理就舒缓了。

史铁生拉开了时间的距离,想透了。想透了以后,既然死不是一件可以着急的事,剩下的就是什么问题呢?那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怎样活的问题,就回到我们前面讲到的第一个问题了,为活着寻找理由。史铁生把这个问题想透了,幸亏他想透了。想透了就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东西,那么最后会是怎么样呢?最后就会是当他的生命已经不在的时候,可是他的精神的生命,他的书籍,还留下来了,还延续下来了,他的精神,他的价值,升华了。对吗?我曾经和同学们说过,只有两种东西在历史上是永恒的,一种就是头上的星空,还有一个就是精神的经典作品,那些精神的作品。我有时经常拿出一本东西,打开一看,就想到,这个作家已经死去一千多年了,一千多年呀,这是什么概念呀?我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时还没出生呢,可是我的爷爷的爷爷们早就不在了,这些作品还存在着。把这个把问题想透了以后,你就会觉得你的生命的价值是为什么,就是为这个世界留一点什么东西。

在《我与地坛》的最后部分,史铁生写道: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生命的重量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2010年,12月31日,他沉静地走了!他——史铁生,一个用大半辈子来思考生与死,生命力像钢铁一样,坚不可摧的人。

史铁生的作品不多,但每个字都很有分量,那是生命的重量。他用生命写作!有人这样评价道:他的作品和人生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和无比的清醒。感动,是因为作品中充满了浓浓温情,它拨动的是心底那最动人的心弦。清醒,是因为作品中贯穿着发人深思的哲学沉思。情感与理性常常在你作品中共鸣,震撼读者的心灵。

在史铁生离开人世的时间里,我再次捧起史铁生的文集《我与地坛》。我对这本书怀有深情,因为我不仅在阅读文字,我更是在用心倾听与感悟史铁生的生命之歌。

重读《我与地坛》,我依然钟情于作品中对母亲的回忆,如《我与地坛》第二部分,《秋天的思念》,《合欢树》等。作者的叙述看似波澜不惊,但朴实的语言,舒缓的语调,平常的琐事,却燃烧着对母亲炽热的爱、深沉的悔。作品中的两个细节让我神魄悸动,难以忘怀。一个是母亲送“我”出门去地坛,“我”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人仍站在原地,保持着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此刻,任何褒扬母爱的语言都那么苍白无力。另一个是母亲到地坛公园来找“我”,由于树丛很密,她没找到。而“我”已看到母亲,由于倔强,竟没有喊她,眼睁睁看着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从我身旁焦灼地走过和茫然远去的背影。“我”的悔恨足以让天地为之动容!

我更钟情于作品中对于生与死的深刻思考并哲理追问,如《我与地坛》第

一、六部分,《想念地坛》《扶轮问路》等。史铁生说过,“自己像一个来到这世界上玩得很久的孩子。也许玩累了,要回去了。”“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像这样面对生死,何其洒脱轻盈!然而,他的生命过程并不轻盈。他用一生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思考 “怎样活着”和“如何面对死”这两个无比沉重的终极问题。“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是艰难苦痛的,诠释生命过程的文字却是清醒而智慧的,尽管作品中常弥漫着幻灭、苦痛、迷茫的情绪。“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豁达坦荡的洞悉让我为之钦佩。“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后来我忽然明白: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些思索能不沸腾着我们的热血,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吗?

回到现实,似乎很久很久,没有作家写关于真善美的文字了,更没有人思考并追问生命的存在与终极意义。在当下这浮躁的时代,人们关心的是挣钱,是升迁,是钻营„„是各种“拿来就用”的招数,而忘掉了或者说不屑于停下匆匆的人生脚步,思考一下我们究竟要到哪里去,我们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我们作为“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而史铁生在轮椅上,用他的笔,用他的生命凝成的文字,告诉了我们。他用残缺的身体,书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对生命的敬畏,对死亡的思索,让他的声音必将成为人类永恒的感慨。

《我与地坛》是一本指引我们灵魂奋勇前行的文集,它的价值就在于开拓我们思想的版图,丰富我们生命的内涵,涵养我们精神的沃土。相信,当我们走出作品时,他的思想会成为我们人生观的一部分,我们将继续追问着他的追问。

史铁生走了,但他的“地坛”,一定会永远陪伴着一切愿意充实生命的人!

第15篇:我院举行“大学生活,人生思考”演讲比赛

我院举行“大学生活·人生思考”演讲比赛

本网讯(通讯员:刘红卫张阳李妍玓)2011年10月20日晚,由院学生处、团委主办的“大学生活·人生思考”演讲比赛在我院多媒体教室举行。常务副院长卓立宏教授、学生处杨国和处长、后勤处尉兰生处长、各系辅导员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观看了此次比赛。

此次演讲比赛设

一、

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大赛旨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加强语言学习、提高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展现当代大学生风采。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经过初赛阶段的层层选拔,最后19名选手脱颖而出,参加决赛。决赛场上,参赛选手们或热情豪迈,或严肃沉稳,但他们同样真挚热切的情感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时代风貌,不时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化学工程系杨洋同学摘取本次演讲比赛的桂冠。

常务副院长卓立宏教授在讲话中指出,本次演讲比赛,不仅仅是我院举办的一次演讲比赛,也是一场思想交流的研讨会,更是我院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希望学生处、团委能够多举办类似的活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学生处杨国和处长点评说,参赛选手在演讲技巧和演讲内容上都比入学时有了较大提高,在情感交流和肢体语言的运用上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他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此为契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早日成为多面发展的综合型实用人才。

第16篇:关于思考人生的文章:鞋

关于思考人生的文章:鞋

●徐泽

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再穷也要穿上一双新鞋,以便走好地狱和天堂的路。

鞋的产生与自然环境,与人类的智慧密不可分。远古时代,土地高低不平,气候严寒酷暑,人类本能地要保护自己的双脚,简单包扎脚的兽皮、树叶等,便成为了人类最早的鞋。古人以草为屐,皮为履,后唐马周始以麻为之,即鞋也。鞋最基本的定义,就是穿在脚上走路的东西。

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再穷也要穿上一双新鞋,以便走好地狱和天堂的路。

人生下来就必须穿鞋,但穿什么样的鞋,人一生能穿多少双鞋活多大岁数,都是有定数的。不管伟人还是平民,谁的一生又能离得开鞋呢?就是在云朵中行走的仙人也总要回归大地;鞋不伟大也不卑微,但只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谁就一生也离不开它。.

鞋的式样和款式有很多,单从材料做成的鞋就有好几种,有皮鞋、胶鞋、布鞋、麻鞋、草鞋等等。而我最熟悉的就是布鞋了,它的手工制作过程我清清楚楚。鞋子有鞋底和鞋帮两部分,最重要的还是鞋底,鞋底不厚扎得不牢穿的时间就不长。要有好的鞋底,就必须先糊浆纸,这里所说的浆纸就不是纸了,而是一种破布。家里的衣服破得不能再补了,就用剪刀把衣服沿缝口剪开,好的结实的布留下做补钉,实在烂得没法用的布才用来糊浆纸。糊浆纸必须在一个上好的晴天,将门板卸下来平放在地上能晒到阳光的地方,再烧一锅开水放人干面调成面糊。一层碎布一层面糊贴在门板上,一般要贴三四层,也有贴七八层的。一般要在太阳下晒八九天,直到干透了为止。晚上关门门板照样上起来,上面五颜六色的布只当是一道风景或屏风,家家户户都这样,一点也不会让人笑话。

做鞋必须先有鞋样子,千层底要一针一线纳起来,那细细的钢针全凭手劲穿过千层底往往很困难,还必须用顶针,没有顶针时就要在中指上缠一块布。当一双鞋底纳下来,那粗硬的布条上就全是针眼儿。每当针扎进鞋底有些涩时还必须将针头放在头发上光一光,这样才会轻松快捷。每扎一针,都必须把线捏紧,一天扎几百针,拉线的手都被捏成血印儿,时间一长,长成老茧就不疼了。鞋底的针脚线眼就像田野的秧苗,横竖成行,又像将军排兵布阵,整整齐齐,也像一位古典诗人,每一行里都溶进了人间温馨与慈爱。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穿的都是布鞋,是方口的,黑色的。有一根带,有嵌纽。穿起来很舒服。但时间长了才知道土。后来外婆又给我做了松紧口的布鞋,才感到洋气一点。但松紧口的布鞋有些热不透气,在夏天穿时间长了就臭脚,但还是比城里卖的球鞋(运动鞋)要好得多。

看到父母和哥哥妹妹夏天都穿上了塑料凉鞋,我也提出要买一双,父亲要我语文算术两门都必须考98分的成绩才给我买。

从此我好好学习,为的就是一双塑料凉鞋,甚至在城里的“东风商场”都选好了款式。那时塑料凉鞋很金贵,放在玻璃柜台里,(范文网 www.daodoc.com)不付钱是不能抚摸的。价格是3元8毛9分。那是30年前了,一斤猪肉才卖5毛6分钱,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才32元,母亲27元,在当时应该是很高的价格了。

我期末考完试,成绩单子出来了,算术99分,语文97分,两门加起来正好是每门98分,由于当初有约定,父亲也不好反悔耍赖,只有给我买塑料凉鞋。塑料凉鞋买回来了,由于有些大,前面需垫了棉花才能穿,每当脱了鞋,脚指头上就沾满了棉絮,需用手扯掉。穿了两年后,脚长大了,才将棉花拿掉,那个舒服劲啊,是今天的小孩无法理解的。那时解放军也穿塑料凉鞋,且款式还跟我是一模一样的,你说我该不该高兴。我曾穿着这样的凉鞋跳忠字舞,我有一根宽皮带,为了好看,我就系在黄衣服外边,跳舞跳得忘形时,裤子也掉了下来,但我不为所动,一直将舞跳完。为此老师还表扬了我。

那时家家都穷,我对来之不易的塑料凉鞋是十分爱惜的。记得有一次放学时正好下雨了,我又没带伞,就在雨中奔跑,想早一点到家,我怕弄坏了塑料凉鞋,就把它脱下来,高高举过头顶,光着脚巴在水中奔跑着,路边的积水溅起一米多高的水花,在雨水中奔跑,别提有多高兴了。到家时才知脚板被碎玻璃划破了一道一寸多长的小口子,母亲把我的脚抱在怀里,心疼地哭了,我却像没事儿一样。

但有一次,这双塑料凉鞋又让我经历一次失而复得的恐惧与惊喜。记得我看完乡村电影回来,天已全黑透了,在经过一条灌溉渠时,我的一只塑料凉鞋深陷在泥水里再也找不到了,我只好将剩下的一只塑料凉鞋藏在衣服里,光着脚提心吊胆地走回了家。第二天早晨还是被父亲发现了,父亲二话没说,用自行车载着我就奔向灌溉渠,卷起裤筒,不管不顾就下到一米多深的水里探寻着,父亲的衣服全湿透了,秋水也有些凉了,父亲的白发和芦苇在飘扬,一只水鸟贴着水面飞向了远方。大约摸了半个多小时,凉鞋终于被父亲摸到了,美中不足是断了一根带子。但父亲说用橡皮筋连着,还照样好穿,我就是穿着这双断了一根带子的塑料凉鞋上完了小学,渡过了我艰辛苦涩美好温馨的童年时光。

我长大参加工作后,日子好过了,不知穿过多少双皮鞋运动鞋,但都没有外婆做的布鞋“养脚”,再也没有了那无忧无虑的幸福时光,有时幻想,如果让我重回故土,还能穿着布鞋在洒满阳光的乡间泥土路上走一走,那该多好。它让我如见到慈祥的外婆和清贫油灯下温暖的光辉。每当想着心里就暖暖的,忘却了许多人生的痛苦和忧伤。

进了城有了钱,我许多鞋只穿了一半时辰就因为不时尚而被抛弃掉了,也有的被放在窗台上风吹雨淋,和无边的岁月一起苍老。

有一次父亲来城里看我,见那么多双还能穿的鞋被丢弃就有些心疼,就从中挑了一双白色的旅游鞋坚持要留着自己穿。鞋有些大,父亲穿着不太合脚,就将鞋头填上棉花,鞋带紧了又紧才勉强能穿。但终归不太跟脚,有一次上楼时不小心摔倒在水泥楼梯台阶上,膝盖上的皮都摔破了。

在穿鞋的问题上,我的女儿比我还不懂事,也总不让我省心。她一有钱总是喜欢买鞋,家里的鞋柜里放着她买的各种各样的鞋,都快成为鞋城和鞋的展览中心了。有的鞋一次也没穿过就落满了灰尘,我见了不免有些心疼。时光和岁月还真的能改变一个人,想不到女

第17篇:对人生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人生问题的几点思考

-----浅谈哲学人生

沭阳县委党校 周永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有些人似乎只关心眼前利益,只认得金钱和物质,他无暇去思忖生活的意义。象机械一样,一发而不可收,向前,向钱,再也不能回头。把自己淹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再也看不到自己。人生问题,已经成了疑难问题。

一、关于人生观

事实上,人的的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生死悠关的问题。人不应象其他生物那样简单地存在着,而应不断地寻根究底地询问并解释他自己以及他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我把这样的人生叫做哲学人生。

人,一方面,很复杂,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聪明而深刻的哲学家在探索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又很简单,简单到在汉语里面,只需要用两笔就可以把他表示出来,简单到我们每天、每时都与之打交道。事实上,越是看起来简单的东西,越是最难被弄清楚。

一个健全的人,总是长着两只眼睛,有两个功能,一要看世界,二要看自己。当他看世界的时候,就会得到对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这就是世界观。当他看自己、看人生的时候,就会得到对人、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或态度,这就是人生观。

从认识事物的先后次序来看,一般地,一个人首先看到认识的总是自身以外的东西,即他首先看到的是这个世界然后带着关于对世界的认识来观察自己、观察人生。因此,从根本上说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便什么样的人生观;反过来人生观也积极作用于世界观,给予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以一定的影响。当然,人自身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人对世界的看法已经包含了对人、对人生的看法。因此,人生观又从属于世界观。

人的问题或者说人生观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生死攸关的问题。通常,认识不能使已被认识的事物产生任何变化事物有其自身稳固的结构和构造。但是,人却是唯一的例外,人对人的认识并非不会影响到人的存在。人不仅生活着,而且引导着他的生活。人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受到人生观的制约和支配。

人生观的内容很多但最基本和最重大的问题有:人生的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人为什么活着?活着意味着什么?人是怎么一回事?生命之根何在?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属于人生意义问题的范围。不断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体验世界,超越人生,领悟无限,追求永恒。这样的人生就是哲学人生。人生的价值问题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索取的关系问题。由于人生哲学主要是要使研就人如何生存,生存与社会之中,因此人生的价值问题是人生哲学的主要问题。

二、关于人生处境

人生观的问题是与人生处境密切相关的。思考人生意义的前提是要敢于正视人生,勇于正视人这个活生生的存在。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人,首先要活着,就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但是,一般地,我们不可能独自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常常是吃别人做食物,穿别人缝制的衣裳,住别人盖的房子,乘别人开的车¨¨¨离开他人,离开社会,我们将寸步难行。我们不可能独自生活下去,我们必须要和他人,与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真正脱离社会的孤立的人。这是人的社会处境,是马克思早就论述过的。

与人的社会处境相对应的人生观主要就是要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生价值等问题,此为人生哲学研究的内容。

人不仅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还生活在一定的空间、时间之中。

那小小的太阳系、茫茫的宇宙,地球如一粒尘埃在宇宙中漂浮,而人只是这粒尘埃表面上的的小小的存在物。宇宙是无穷的,而人却是多么渺小和有限,这是人的空间处境。

人类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经过数十亿万年长期辨证发展的产物。人类只是几百万年前才出现在地球上。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那情形就更严重了,一个人在他出生之前,是一个无穷的时间,对此他一无所知;在他生命结束之后,仍是一个无穷的时间,他也将失去任何直觉。一种宗教的说法:此时人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着,然而这种说法也不能给活着的人多少安慰。作为人,只是这个又有不尽的世间爱年历史长河中的极为短暂的一瞬。这是人的时间处境。

然而,人还有更严厉的事情。人类的精神世界是无限的,而生命之光总有一天要暗淡乃至熄灭。人生总是固执的、形而上学的,他向往无穷、追求永恒,希望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的生命长生不灭。而事实上,世界总是辩证发展的。任何事物包括一切美好东西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人心向往永恒,世界上却没有永恒。这由其表现在人总是徒然的希望自己的生命永远存在下去,而自然现象却又决定了他在一定的时候必然要死去。“极目四望,我只看到无限,而我像个原子被困在中间,如同稍纵即逝的影子,一但消失就再也不会返回。我只知道自己必然死亡,但我最不理解的正是这个我无法逃脱的死亡。”(帕斯卡尔语)人就是生活在这生于死的毛盾之中,却又很难超越这个矛盾,这是人的生死处境。

人的空间处境、时间处境及生死处境组成人的深层处境。人的这种深层处境也像人的社会处境一样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客观事实,但是人的深层处境却又不像人的社会处境那样容易被人们意识到.有些人甚至不愿意,不敢去面对人的深层处境。然而事实上,当人们正在快快乐乐地活着的时候,这死亡就从人们的肩头后面俯视着他!死是深藏的蛀虫,他潜伏在各种幸福欢乐的虚饰之后。

所以,人不仅生活在现在,还把他的内在自我向过去扩张,把他的好奇心延伸到地球产生之前,把他的恐惧从现在扩展到太阳衰亡的50亿年之后,把他的希望从现在扩展到永恒。

人们在生活中能够意识到并思考人的深层处境,这就是哲学人生。人与动物是不同的,动物只为对生命必须的光线所激动,而人却能为对生命无关紧要的最遥远星辰上的光线所激动。人不仅关心现在,还关心过去,关心未来;人不仅关心地上的事情,还关心天上的事情。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仰观宇宙,俯视万物,常常会产生要去寻找生命之根的强烈的冲动,自己是谁?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正在这个行星上干什么?人活着意味着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不朽的生命之谜是怎样的?这世界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尽管没有千古不变的确定的答案,但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果能不断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那么这个人的人生就充满哲学人生的意境。哲学人生是陈年美酒,越品尝味道越香浓久远;哲学人生是站在世界的最高峰,能使人超越一切,超越人生;哲学人生能使人内心充实、平和、宁静,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在与自然的融合中或得永恒的人生。一般地,人们的人生价值(人生哲学)能够得到顺利实现时,对哲学人生的思考就比较浅淡;但是当人生哲学不顺,生活、工作遇到困难、挫折或不幸时,或在功成名就之后,对哲学人生的思考就较浓较深。

三、关于精神家园

由于人生处境,尤其是由于人的深层处境,人们常常会莫名其妙的感觉自己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没有落脚点。好像没有家,若有所失,不踏实,不安全。

人首先是生活于社会之中,现代的社会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围绕着商品、金钱转,都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书写自己的人生哲学。生活、工作均是高节奏,似乎已经忘掉了自己,忘掉人生的另一方面。于是有一天,在你的内心深处会突然泛起一种奇怪的情绪,一缕乡愁猛然的袭来,你很不得马上跑到荒野僻静处,发誓要去寻找生命的根,渴望着归真返璞。这种情绪实际上就是寻找家园的冲动,就是本来意义上的哲学活动。或者说,哲学原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因此,哲学人生是隐藏在人生哲学之后,从人生的意义上来看,人生哲学是人生的表象,哲学人生是人生的根本、本质。对精神家园的不懈追求是哲学人生的主要内容之一。

事实上,人有这样一种强烈的内在需要,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短暂人生河纷罗杂陈,万物皆变的茫茫宇宙中,他的精神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固定不变的支撑点,以便获得心灵上的平衡,达到神有所归,虑有所定,心有所寄和灵有所托的安稳境界。于是人们或献身于伟大的事业,或追求于崇高的理想,或忘我于平凡的工作之中,或纵情于壮美的山水之间,或沉浸于哲学的思维,或神游于艺术的殿堂¨¨¨都会或得某种精神上的宁静、升华、超越,达到一种安稳境界。这安稳境界即为故乡、为家园、为哲学意义上的精神家园。它原是人类自身的影子,代表着人类不息的意志和追求。

人类寻找精神家园、渴望返回精神故乡的活动具有悠远的历史。就像人类文明一样古老、漫长。它起源于人类文明曙光微露之时,到了世纪之交,人们生活于市场经济中,寻找精神家园、故乡的渴望和要求尤为迫切。

《古诗十九首》反映多半是作者内心深处的乡愁、情思的冲动以及感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无奈心境。是作者对精神家园的不懈追求。

唐诗中,有一首据说是贾岛写的:“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他表述了人类刻意返回精神家园的真切心情。

中国古典乐曲如《春江花月夜》、《渔舟晚唱》、《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等,尤其是《春江花月夜》,隐隐约约透露出:叹时序之代谢,好景不长和光景千留不住的根本孤独感和根本惆怅的情绪。表达了寻找精神家园的不屈的冲动与努力。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认为:艺术、科学创造的动机就是为了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就是为了在艺术、科学的世界里寻找避难所。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在这个世界里,就像在家里一样,并可以从中获得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定。爱因斯坦在这里阐述的正是哲学意义上的精神家园。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一种不安感和无名的烦闷赶会忽然弥漫了我们的心头。艺术家、科学家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摆脱这种感觉。

古典物理大师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但这万有引力即“第一推动力”是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一直折磨着他,直到晚年他把这个“第一推动力”摊派给上帝,才使他一直不安的心平静下来。我们现在知道他的上帝“第一推动力”观点是错误的,但这是他晚年追求倒的精神家园。

在我国革命中,多少仁人志士去世界各国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许多人耗费了必生的心血也未找到这种真理,如孙中山先生,直到“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才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因此,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就是马列主义,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

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从股民们那些茫然失措的眼神里,从百万富翁那慷慨捐助的义举之中,可以发现他们内心深处正在寻找的东西正是精神支柱、精神家园。

从根本上说,哲学人生就是追求、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但是建成的精神家园在一定条件下也会破裂。自由人类文明史以来,这种现象就一直存在着,这是人类备尝孤独感的原因之一。

以牛顿为主的古典物理学家创立并完备了经典物理学,并几乎成为各种科学家的精神家园。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经典物理学家理论再也不是普遍使用的完备的理论了。更普遍使用的: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理论。玻尔、海森堡等创立了量子力学理论。经典理论似乎已经寿终正寝了。当时著名的物理学家洛伦兹说:“在今天,许多人提出同昨天他说过的话完全相反的主张,在这样的时期,真理已经没有标准了,也不知道科学是什么。我很懊悔自己没有在这些矛盾出现的前五年就死去。”爱因斯坦在悼念他的挚友P·埃伦菲斯特时也说:“一个要学习并且讲述在他心里不能完全接受的东西,总是一件困难的事,对于一个耿直成性的人,一个人认为明确性就是一切的人,这更是一种双倍的困难。”

二次大战期间,法西斯铁蹄几乎踏遍世界各国,他们杀人如麻。在人们生命毫无保障的情况下,许多人连归处、落脚点也没有,更谈不上什么精神家园。二战结束后,战败国德国人的精神家园被彻底摧毁。若不是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战后大哲学家帮助德意志民族重建精神家园,作为战后一个经济巨人的联邦德国是不可能崛越的。

在我国“十年*”中,真理已不复存在,是非颠倒了,黑白混淆了,有多人在这场战争中觉得活着实在不如死去!为什么?归根结底是精神家园的丧失!

精神家园的破裂,会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焦虑、空虚和不安。甚至自杀身亡,如科学家埃伦菲斯特、玻尔兹曼,文学家老舍等。精神家园丧失感是一种抑郁状态,对自己的事也和前途丧失了信心,变得忧心忡忡、郁郁寡欢,像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找不到一个支撑点,得不到任何安全感。

四、关于孤独

精神家园丧失以后,一些人会自杀,但更多的人会有孤独感。

那么。孤独是什么?幼无父(母)曰孤,老而无子为独。孤独意指人在生活中、感情上无依无靠。但是这还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孤独。

事实上,从人的处境来看,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是孤独的;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难免不感染上孤独症。从人的时间处境来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由于人生处境尤其是人的深层处境,人在内心深处必然会客观上存在着这种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尽管常常为世事所淹没,但它必将会不时地冒出水面,让你不得不面对着它,体验着它。

实际上,孤独感和幸福感一样,主要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不是一个人只有在只身孤影或独倚梧桐,黄叶西风,晓风残月时才会有这种心理体验呢?也不尽然,有时候当你置身在车水马龙和喧闹的人群中,你反而倍感孤独;当你独处一室,远离嘈杂的人群、远离现代物质文明,你才会觉得踏实。是无暇顾及自己,将自己淹没了,丧失了自我。然而人世间还有还有什么比丧失了“自我”更为寂寞的呢?孤独支配着人,使人越来越成为孤寂的存在。在高度社会化经济大潮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根本孤境。其主要标志是实际上自己并不知道究竟要寻找什么。

一般地,普通人的根本孤独感往往是短暂的,无意识的,瞬间即逝的。有才华的,有哲学涵养的人包括政治领袖,则有较清晰的,较明显的,仿佛是周期性的根本孤独感。

大凡有根本孤独感的人,思想感情多为深沉者。因为他有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不为当时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所理解。在任何场合下,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和格局,对世界和人生都采取奇异的态度。故内心有一种隐隐约约无法排遣的孤独感。“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是李白的孤独。“我飞向未来,飞得太远了;恐怖攫取住我。当我张望四周,看!时间是我唯一的伴侣。”这是尼采的孤独。“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的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爱的人。我是如此地闻名,却又是如此地孤寂。”这是爱因斯坦的孤独。但是当他们一旦陶醉在科学、艺术和哲学的创造中,他们才感到实实在在的平安、温暖和满足,获得一种家园感。

孤独是可怕的,但它也是香醇美酒,它能使你做自己的主人,能使你勇敢地真正地面对你自己,使你处事不为事所困,入世不为世所累。 孤独是可怕的,但是人在根本孤境中,其实是不孤独的。因为在根本孤境中,以天地为友,万物为怀。孤独是人类的故乡,人类需要这种根本孤独感。只有在根本孤境中人们才能惊醒真正的科学、艺术和哲学的创造。如果离开孤独,就不会有如今辉煌灿烂的世界文化。人类文化创造者为了排遣根本孤独感而进行的创造,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今天千百万读者感受到一种解脱和安慰,驱散千百万个寂寞,获得一种真正的家园感! 在多艰而短暂的人生中,能时时体验到一种孤独感并寻找到一条解救的方法和出路的人,必会感到一种壮美!那浅薄的、廉价的感官享受,远不如处在根本孤寂中并力图去冲决它来得到幸福。这是搏斗的、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崇高幸福。

纷罗杂陈的社会,悠悠不尽的时间、茫茫无限的空间,以及挡不住的死亡蛀虫,这是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着的处境。在这种处境中,人应奋发激越,应勇敢地品味人生,体验人生、领悟无限,追求永恒,是自己的哲学人生更加充实。

第18篇:我的人生思考读书感悟

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时有八九。学习的烦恼、工作的不称心、恋情受挫、家务事的繁琐等等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烦恼。这些烦恼会时不时地打破人的心理平衡,导致郁闷、焦虑、多疑等不良性格。如何长期处于这种不良心理状态,还会进一步发展为心理疾病,从而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当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要懂得调节情绪。

听音乐:选择能使人愉快起来的音乐,有助于使人心情愉快。

旅游:当我们把身心都投入到大自然的新鲜空气、美好的景色、明亮的光线、愉快的人群中时,坏心情就会自然而然消失。

利用食物及颜色:美味的食物可以让人暂时摆脱人生的烦恼。清淡的颜色(如绿色等)有缓和焦虑和紧张情绪的作用,避免红色。

运动:耗氧运动(如跑步、疾走、游泳、骑车等)是一种改变恶劣心情的有效方法。运动在振奋精神上比服药更有效。建议每星期坚持运动3—5次,每次至少20分钟,有助于使人的精神振作。

倾诉:向亲人、朋友倾诉自己的烦恼、委屈等,如果觉得向亲人、朋友、同事倾诉都不合适,可通过写日记或找心理咨询师,来宣泄不良的情绪。经过一番宣泄,你的烦闷情绪就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同时还有可能得到许多有益的“点拨”或安慰。

当人们不能改变现实时,理智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对现实的态度。当你郁郁不乐、暗生闷气时,不妨冷静的回味一下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业绩、自己拥有的健康体魄、美满的家庭等。若你感到依靠自己的力量仍不能解决问题时,请你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心理咨询师可以有很多方法使你走出困境。

第19篇:工作与人生的21个思考

当前形势下工作与人生的21个思考

重读老板16年初问大家的二十一个问题,是否给你新的思考?新的启迪?

1、如果你不是经常遇到新的困难和挫折,就说明你的人生不是在往上走。

2、五年后你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十年后呢?你现在应该怎么做?你管不了那么远?还是不想活那么久?

3、你能清楚地把你现在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列出来吗?并且能够逐项逐项地列出解决它们的方法和时间表来吗?如果不能或者你对知己制定的方法和时间表不满意,你有勇气去向你认为比你更有智慧的人请教吗?如果回答都是“不”,那么你就应该深刻理解什么叫坐以待毙(俗话叫“等死”)!

4、你和朋友、同事或老乡攀比的只是月收入或年收入吗?有没有比过未来的生存能力?你现在所做的所有事情当中,有多少是跟未来十年、二十年有关的呢?

5、对于高级管理人员,你必须有意识的创造抱负与财力之间的不相称。你能弄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6、通常来讲,管理者越强大员工就越“听话”。你说是吗?

7、退路,倒退的路!是不是有时候觉得有“退路”底气就足了?

8、你分得清楚什么是“成本”什么是“资本”吗?那么员工是“成本”还是“资本”?你打算将他们列入“成本”还是“资本”?

9、你分厂存在的问题是不是其他分厂都有?为什么?其他分厂的问题你有没有?为什么?

10、再次盘点一下分厂目前存在的问题,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的,为什么至今都无法解决?其他分厂呢?

11、知道吗?人们痛苦的根源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失去的那一部分上。

12、智者怕因,愚者怕果。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

13、上司就是下属的天花板,如果上司不能提升自己的高度,下属就无法成长。扪心自问,你妨碍了下属成长吗?

14、花一个小时思考然后再花十分钟解决问题与花十分钟思考再花一小时解决问题,你喜欢哪种方式?他们有什么本质区别吗?现实中你是怎么选择的?为什么?

15、卖水果时你总是喜欢挑最好的,假如你是卖水果的,你是不是又希望早点把烂的卖出去。你敢颠倒过来试试吗?哪怕是多这样想想也好!如果你学会了换位思考,就等于拒绝了失败。

16、失败的人都是把自己看得很重,把别人看得很轻。你应该反过来试试,对吗?

17、困难是成功的先兆!(越困难就越接近成功!)请问:你还在害怕困难吗?

18、你的组织有骨骼吗?骨骼上有肌肉吗?肌肉上面是脂肪还是皮肤?

19、学会放弃!要增加一项工作就要放弃一项旧的工作,这样才能让资源利用更优化。放弃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请问:你现在所做的工作都是不可放弃的吗?都必须你亲自去做的吗?还有没有比这更重要的工作需要你去做?为什么没有时间?为什么旧的工作放弃不了?

20、巴菲特:很多人宁愿去死,也不愿意去思考。请问:你呢?你会每天花一点时间让自己静下来思考一下工作或人生吗?

21、人还可以这样分类:有的人先思考后说话或行动;有的人则先说话或行动,而后才思考。你是哪一类? 一个人只有“一门心思”,不可能有“两门”。如果你“一门心思”的去看社会的“问题”,就无法看到社会的价值,你也就无法在社会中成就自己的价值;如果你“一门心思”的去看人的“问题”,就无法看到人的价值,你也就无人可交,无人可用,自己也必然成为一个没有交往价值的无用之人。独立思考是好的,但假如不好好读书,逻辑混乱,视野狭隘,却又偏执的追求与众不同的“独立思考”,那还不如(人云亦云)随大流的好。 人得不到成长,重要原因是不思考,更不懂得怎么学习,例如:“有的人工作几十年根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到老了还是没有多大的进步和积累。

第20篇:中学生作文对人生的思考

中学生作文对人生的思考

俗话说,三思而后行,不思考的人往往会因为慌忙而做错事。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中学生作文对人生的思考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学生作文对人生的思考1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所以显的更加珍贵。而人的一生又很短暂,短暂的我们还没来的及做什么就消失了。

我已经消耗了一生的五分之一,但是我似乎还并没有想到在剩余的五分之四的一生中要去做什么,亦或想要去做什么。康德说过:“没有目标的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而我目前的生活恰是如此----没有目标。并不能说我从来都没有目标。依稀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问我们,你们的梦想或目标是什么?我想当一名空姐,没错,这的确就是我当时的梦想。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的我多么的幼稚与无知,殊不知要实现梦想和目标要伏出多么大的努力。而现在,我知道了,目标与梦想也不见了。

我常常这样想,人的一生怎样才算有意义。像秦始皇统一六国一样统一全世界,或是发现在茫茫的宇宙中存在除地球以外的另一个可以是生物生活的星球,这似乎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办到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我并没有爱因斯坦的聪明与智慧,没有拿破仑的勇敢与野心,没有贝多芬的音乐天才细胞。我只是一个没有任何才能的普通人。我应该怎样做才能使我短暂的人生充满意义,我苦苦的追寻着答案。

轻轻地拾起一片落叶,在手中细细观察,叶子已经发黄了。太起头看看落叶的来源处---一棵失去往日风采的光秃秃的大树,我似乎从这里找到了答案……

人生,在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为自己的人声画板上添彩,而是为爱我们的人们的希望上堆砌辉煌。

中学生作文对人生的思考2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那样的宝贵。每个人也总是最在乎自己的生命,那怕是最亲近的人,都不能为了你而无悔的放弃自己的生命。

我渴望成功,就像渴望生命般那样的渴望着有所成就。我也总是不止一次的问自己,究竟什么是成功,那些才算得上成就,什么是我在一直追寻的生活呢?

我曾经无数次的幻想着,如果有那么一天,我成功了,有了自己的一番成就,有了孙悟空那样的本事和能力的话。也要去尽情的挥洒一下往日不曾有过的潇洒。不必去看任何人的脸色,更不用去在乎别人的那一点点无所谓的说法。

我要去祖国的大江南北去旅游,看一看大自然的神奇,望一望祖国的山青水绿,听一听鸟语,嗅一嗅花香,领略生命的另一种境界。

我要吃遍中华所有的美食,品尝那曾在生活中见到别人曾享受过的美味,吃尽人间的山珍海味,也算是对得起自己的肚皮。

我更要住上那装饰奢华的别墅,仿佛置身于宫殿中。穿上那名牌的衣服,秀秀那自信的身材。坐上那豪华的名车,拥着身边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般美貌的佳丽,共同感受马踏飞燕的速度。

到了那个时候,我可以骄傲的对着所有人说:嗨,你们这些笨蛋,每天过的那样的辛苦,永远也看不到那些车水马龙,享受不到这些荣华富贵。

可惜,这些都是我的想法,至今一样也没有实现。我却还是每天都会做着这相同的梦想,不知何时才能达到梦的彼岸,实现我心中的理想。

突然有一天,仿佛老天忽然睁开了眼,看见我这个小小的凡人,在做着那样虚伪的梦想,不禁有些愤怒,就询问我说,要用我的寿命去换取那些想要的成就,到时候是有钱又有权,却也无缘在有生命,问我是否愿意,他可以成全。

蓦然回首,我恍然醒悟。原来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享受物质生活,平安健康才是我最大的财富,思想的高度才是我应追寻的道路,舍得的境界才是生命的真谛。

至此,我不在幻想着梦想能成真,不在渴望奢华的生活,不在期盼那些所谓的成功,追求名与利的成就。

舍得,有舍才有得。舍弃名和利,才能得到安静的生活。舍弃财富,就能换得平安。舍弃香车淑女,换得健康如意。

立足现实,面对生活,甘于平凡,勇于舍得,才能成就自我。

放弃虚荣,摒弃名利,敢于自省,难得糊涂,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事!

思考人生
《思考人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