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白族介绍(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5 15:05:4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白族春节习俗

白族春节习俗

白族人民过年的活动饶有风趣。除夕前,各家都把屋子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让灰尘留到新的一年。除夕晚上,全家团聚,守岁过年。午夜以后男女青年争相挑水,以象征勤劳和幸福。初一大清早,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以示新的一年能过上花蜜般的甜日子。节日期间,白族人民有耍灯龙、舞狮子、跳舞蹈等传统文娱节目。白族人民过新年,还开展一项传统的活动─━“放高升”:取一根整棵的大竹子,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把整棵竹子射向天空,高达一百多米。这项具有千余年历史的活动,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反映了白族人民勇敢向上的强悍性格。

推荐第2篇:白族春节习俗

白族春节习俗

白族人民过年的活动饶有风趣。除夕前,各家都把屋子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让灰尘留到新的一年。除夕晚上,全家团聚,守岁过年。午夜以后男女青年争相挑水,以象征勤劳和幸福。初一大清早,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以示新的一年能过上花蜜般的甜日子。节日期间,白族人民有耍灯龙、舞狮子、跳舞蹈等传统文娱节目。白族人民过新年,还开展一项传统的活动—━“放高升”:取一根整棵的大竹子,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把整棵竹子射向天空,高达一百多米。这项具有千余年历史的活动,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反映了白族人民勇敢向上的强悍性格。壮族过年的习俗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

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

一、二斤重,小的仅

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

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推荐第3篇: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的风俗习惯[摘抄的] (2007-08-31 12:48:43) 转载 标签: 分类:心仪游记

人文/历史 白族 旅游

白族新娘出嫁要一路哭到男家。新娘进入洞房要由新郎背着,并且吃放了辣椒面的交杯酒。吃辣椒面表示亲亲热热、白头到老的意思。

剑湖畔的白族婚礼

居住在剑川县湖周围白族人民,有着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这里的婚礼隆重、热烈,颇有韵味。

白族青年男女成婚,有一定的礼仪和完整的婚礼形式。婚期一般有三天,第一天男方把部分结婚用品和一桌“八大碗”筵席送到女方家,以示对新娘的关心;第二天举行婚礼是整个婚期限的高潮;第三天是“回门”,是婚礼的尾声。

举行婚礼这一天,按传统风俗,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上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也必须坐花轿才能出嫁,这种习俗现在已经有很大的改变。这是由于近年来白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娘娶回后,按白族传统的习惯举行结婚典礼,俗称“拜客”。“拜客”时,按男方事先拟好的“拜客”名单,由新郎新娘对家族中的长靠一一敬拜,不许可有遗漏。之后,新娘要向家人赠送礼物。按风俗,新娘向家人赠送的礼物必须是自己亲手缝绣的枕头和布鞋。在进餐时,新郎新娘要陪亲友来宾进餐。这时候,客人们可以给新婚夫妇出些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堂屋里充满了喝彩声和欢笑声。

傍晚,新郎家再次把全村的老者和长辈请来,喝酒、呷茶、吃喜糖,庭院里谈笑风生,热闹非常。孩子往往也不甘寂寞,找到洞房的空隙处燃起辣椒粉,拚命往里扇烟。于是,随着欢笑声和咳嗽声,洞房里送出一包包糖果、饼干、瓜籽……

“回门”这一天,新娘早早就回娘家去。到傍晚,夫家又派出小姑子、介绍人接回新娘,这时新娘必须哭着离开娘家。新娘的哭一般按白族妇女特有的哭腔进行,其声凄泣委婉哀怨感人,倾诉了父母养育之恩和兄弟姐妹间的难舍之情。

有趣的是,“回门”这一天,新郎也要邀上十来个亲友一起去女方家,但不同小姑子、介绍人一道同行,也不必去接触新娘。按白族传统风俗,新郎和亲友可以在女方家招待的筵席上藏东西,女方家也故意在餐桌上多放一双筷子让新郎藏回去,意思是:你家添人了,带一双筷子回去!当新郎等人藏东西的时候,正是新娘家最热闹的时刻。堂屋里巧答暗对,妙趣横生,给婚日增添了别具一格的喜庆气氛。亲友等人藏了东西回到男方家后,可以用藏到的东西向新娘兑换一份礼物。这种风俗除给婚日增加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之外,也为新娘今后在新的环境里生活奠定了一个美好的基础。

白族婚礼有人曾概括地说,在大理地区参加白族人家的婚礼,不仅能品尝到白族的名优特产食品、佳肴,看到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而且还能体验到一次难得的妙趣横生的独特民族风情。 白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婚姻多由父母包办,男方要付昂贵的聘礼,举行婚礼时还要花费很多的钱财。现在虽随时代的发展有很大的改进,但至今还保留有传统的古老的风情习俗。 男女经过自由恋爱或经人介绍,经定婚确定关系后,在举行结婚时,男方要在正喜日(即结婚日)之前,请人搭好彩棚。并在结婚正喜之日前一天晚上,要邀请乡寨中会唱演戏的人来唱戏(俗称板凳戏,即一人拉琴,几人扮不同角色演唱人或请人唱带有恭喜祝贺之词的吹吹腔(即用唢呐伴奏)、大本仙等曲调。人们一边吃、喝、品尝着主人摆下的果品、茶水。酒,一边唱,一直唱到半夜三更,在座的人不分老少、男、女,品食一碗圆宵,以示预先庆贺大团圆。

第二天,即正喜之日,从早上起便开始摆宴待客,当来宾开始品尝果酒后品食酒菜佳肴时,新郎在一个陪郎的陪伴下,踩着唢呐吹奏起的“龙上天”乐曲,一桌一桌地给客人们敬酒、敬莱,而这敬法要跪着双手托盘把酒、莱(只一盘或一碗茶)一敬上。迎亲时,有的地方新郎不去,迎亲的陪郎、陪女在媒人率领下,在唢呐声中去迎亲。到了女方家门口唢呐手要用力高声吹奏“蜜蜂过江”、“大摆队伍”、“迎亲调”等内容欢快、热烈的乐曲6次,女方家才由几位年长的男女亲戚数人出来招呼迎新的人进门。然而,有趣的是,有的地方迎亲的人刚要迈进门,就被女方家的几位老人拦住路,用出几副对子(即楹联)或提几个意想不到的问题等类的语句,如:“你们从哪里来?”“路上碰见什么?”让媒人或新郎回答,人们把这一习俗叫“路考”。这一问一答不仅要灵机应变,而且还要讲究决,对答如流和有风趣,显得很有学问。若哪一方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常常会引起一阵阵爽朗而又充满喜气、欢乐、愉快的笑声。有的地方迎亲时新郎必去,同样碰到“路考”,人们称 “考姑爷”或“考新郎”。

迎亲的人们进门后,女方家便由4个或6个小男孩逐一给他们敬献苦茶、甜茶、糖茶。然后由媒人(或新郎)给女家父母、兄嫂、长辈拜堂、敬酒,女方父母给煤人小孩披挂一道红彩。这时新嫁娘(新娘)要大声哭起来,人们把这哭称为“哭嫁”。一般是先哭父母,后哭兄嫂、弟妹、长辈、女伴,这哭不仅一边哭,而且一边成段成段地哭唱父母养育之思,兄嫂。弟妹之情,伙伴友谊,长辈的关心爱护,今后自己不知如何生活等,若遇到妯娌不和就趁这时也借哭之机,用调子哭唱出自己心中的不平,然后才随迎亲的人出门。在去新郎家的路上,有的地方新娘是坐轿或骑马,在欢快、激越的唢响乐曲声中上路。

迎亲的队伍还没回到男方家,早已有男方家的长辈在门口相迎。人们一进门,新媳妇便在伴娘及男方女长辈的簇拥下上楼进行梳妆打扮。在新娘梳洗打扮时,在楼下从楼梯口到新房的必经处,早已等候着准备指新娘的人们,据说这格新娘的习俗是为了沾喜气而留传下来的。待新娘装扮好,准备入洞房前,只见两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举着用松明点燃的火把,在人们喜悦欢乐声中,从楼梯口飞步跑向洞房,随之新媳妇在两个伴娘的簇拥下,在人们争相掐新娘的举动和嬉笑声中大步跑进了洞房。洞房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门上挂有一把筛子,内安有一面镜子,镜子上又安放着一张弓,弓上有并排散开欲射向前方的三支箭。这些吉祥物是祝贺一对新人今后生活勤劳、勇敢。幸福的象征。新媳妇进洞房后片刻,便开始举行拜天地、拜父母仪式。有的地方是在进洞房之前便举行了拜天地、拜父母仪式。有的地方一对新人入洞房时,风趣的是俩人都不约而同地争坐枕头,据说谁先坐到枕头上,今后就谁当家,不过,这只是为风趣增添一分欢乐,往往是女先男后,那也奉行和符合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习惯。然而,这时不知是谁在那盆暖和又象征兴旺的炭火里理好的辣子面发挥了奇效,辣味直呛得新郎、新娘流泪,呛得不时消鼻涕、打哈欠,逗得出出进进洞房的人们笑声不绝,使洞房洋溢着一种独有的喜气。一阵嬉笑过后,辣味呛过,夫妻喝交杯酒,以示相敬相亲,永结同心,恩爱白头。晚上有的地方新媳妇由女方长辈二人和伴娘及男方家长辈妇女数人相陆在一起吃“细巫席”(即新娘席)。席散后,有的地方在阵阵欢快的喷呐声中,开始举行“除拜”(即拜亲)仪式,“除拜”就是由新媳妇拜男方长辈,受她一拜的人都会得到她亲手加工制作的布鞋一双,上辈人接过鞋子,多少要给她几元钱或一点礼品。最后由新娘下辈人、邻里小孩一齐拜新娘,每人都会得到一份喜钱或一件礼物。这时老者笑吟吟,小者心花怒放,围观的人常常在唢呐声中爆发出一阵阵欢乐的笑声;使婚礼增添了不少的欢乐和炽热的气氛。待“除拜”结束,年轻人便一齐拥入洞房,一边品尝新媳妇由娘家带来的果品,一边在嬉笑声中开始进行闹洞房的风趣活动。

第二天,男方家送喜神,女方家接新人回门,一般都是当天返回,路程远的则在娘家留宿,至此,婚礼结束

白族风俗习惯

中国网·中华民族 | 发布: 2009-6-23 17:23 婚姻与家庭

白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除同姓同宗不得结婚外,本民族内部或与其他民族之间都可通婚。解放前,各地婚姻多为父母包办,媒人说合。家庭中儿子成婚后即分开独立生活,男子有财产继承权,有的地方幼子还有优先继承权。怒江白族无赘婿习俗,独女也要出嫁,且

无权继承家庭财产。 服饰

白族人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妇女头饰更是异彩纷呈:大理一带未婚女子梳独辫

且盘在花头帕外面,再缠上花丝带等,左侧垂着一束白绦穗;婚后发辫改为挽髻,盘在头顶,外包扎染或蜡染的蓝布帕,缠素色布条。凤羽、邓川、洱源的姑娘喜戴“凤凰帕”;有的地方则头包花毛巾或只将辫子盘头上,再缠一束红头绳;有的地方头饰为“一块瓦”;有的地方头上用多块头布相叠覆盖,最外面的一块布上绣白族人民喜欢的图案。再外缠多种颜色的头绳,格外美观。妇女们都喜戴玉或银手镯、坠耳环。城镇居民多穿汉族服装,青年人爱着时装。

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白族妇女的衣饰堪称造型与色极调配的艺术杰作。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

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质料考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

白族服饰既是适应于白族人生产劳动、生活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的产物,又是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审美观念陶冶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

银光闪闪的“登机”

“登机”是洞源县白族妇女特别喜爱的一种头饰。“登机”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每个姑娘都亲手精心缝制一顶“登机”,戴在头上去探亲、访友、赶集、幽会。“不会缝‘登机’,找不到称心人。”。据说,从前有个白族姑娘,名叫素花,她和青年猎手阿鹰相爱。有一个黑面妖精想从中破坏他们的姻缘。一天,黑面妖精趁阿鹰独自上山打猎的时候,刮起猛烈的妖风,把他卷进魔洞。素花得知消息后,不畏艰难险阻,走遍山山岭岭,四处寻找阿鹰。他的诚心感动了神仙,神仙送给她一顶银光闪闪的“登机”。她把它戴在头上,顿时觉得威力无比。她按神仙指引的方向,历尽艰险,找到魔洞,与黑面妖精展开殊死的搏斗。这时,“登机”的银光刺瞎了黑面妖精的双眼,素花终于打败了黑面妖精,救出了阿鹰,并与他结为夫妻。从此,白族妇女都把“登机”当成吉祥的象征戴在头上。

草鞋――爱情的信物

洱源县西山白族地区流传着一个有关草鞋的有趣故事。传说很久以前,聚居在西山地区的男男女女,都是不穿鞋子的。一天,一位姑娘送给她的意中人一个漂亮的绣花荷包,并唱道:“妹送小哥金荷包,麻布是我自己织,花朵是我自己挑:若是小哥送信物,街上买的我不要,只要哥哥亲手做。”双方分手后,男青年寻思了一夜,到底送对方什么信物好呢。最后他想到,她用麻皮织麻布,我用麻皮打麻鞋、岂不情投意合么?于是,男青年带上一卷麻皮,来到坝区的一个“老友”家里用了三天三夜打了两双草鞋,一双自己穿,另一双回赠给热恋中的姑娘。姑娘满心欢喜地接过草鞋,把它穿在脚上,两人都觉得鞋子大小正合适,走起路来很舒服。不久以后,他们成了亲,互敬互爱,十分和睦。从此,这里的男人都学会了打草鞋,而且这里的妇女至今都兴穿男人打的草鞋。

板凳戏

好客的白族人,每逢结婚、建屋时都要邀集村里的人唱板凳戏。板凳戏的程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唱三出首(财神、赐福、魁星)。先由德高望重,夫妻偕老的长者唱“财神”:“吾乃财神老爷,今日前来庆贺!天启三阳开泰,地肥五谷丰登,农耕三春花柳,财发万万金。”接着由年事较高,知书达理的人唱“赐福”:“吾乃天官赐福,今日前来庆贺!天空红霞万朵,地上五彩缤纷,人间吉祥如意,幸福万万年。”然后,由乡间“秀才”唱“魁星”:“吾乃魁星射斗,今日前来祝贺!天上星斗拱月,地上文人荟萃,敢与李杜比美,勤奋出天才。三出首唱毕,第二阶段就由大家轮唱。轮唱的形式不拘一格,有一字腔,有吹吹腔,有滇戏。至于唱词,则要求欢乐喜庆,照搬照套,即兴创作,随人而定,其内容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盛饭盛汤不用勺

云南省大理剑川县河溪的白族同胞,十分好客。凡是婚丧嫁娶,都要请许多客人,而且让客人个个酒足饭饱。但是,放在席桌上的饭、汤都不见瓢勺,客人都用自己的碗去撮饭,直接端起汤来倒。据说这样不受限制的让客人撮饭倒汤,才能体现出主人大方、善良的品德,也才能显示宾主的友好团结之情。现在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很多白族人都不再这样做了,很多生活习惯跟汉族都是一样的了。

珍贵的嫁妆――雕梅

雕梅,是云南白族姑娘珍贵的嫁妆之一。每当梅子成熟季节,在白族村寨里,姑娘们便端着一盘盘青梅,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精雕细刻,那些黄爽爽的雕梅在她们手中竟像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菊花,既耐人欣赏,又诱人品尝。雕梅以选择个大、肉厚、核小、颜色微黄者为佳。制作时,先将梅子用石灰水浸泡半日,取出晾干,然后以大拇指和食指捏住梅子两端,用特制的小刀曲折有致地雕出花纹,待挤出梅核后,便放入洁净的盆子里,撒上少许食盐,等酸梅盐“挤”出,再配上红糖浸渍。加工精细的雕梅,可放多年也不易霉烂。

救命房

在白族居住的高寒山区,因气候变化无常,经常是:“山下太阳山上雨,送去尘土走泥泞。春夏秋冬一日现,脱下棉袄又穿裙。”为了使进行野外活动的人们在遇到天气聚变,气温下降时能经险为夷,白族人民在高山无人的交通要塞上,修建起一座座“救命房”。在房中备有柴禾、干粮、饮水等物,以备路人应急。这些应急措施,是白族同胞集资兴办的,这充分体现了白族同胞的传统美德。

给新郎新娘出难题

在白族聚居的洱源县,有这样一种风俗:当新郎和新娘在迎亲队伍的陪同下走进家门,客人也一一坐定以后,新郎和新娘要首先走进厨房和茶房,给厨师和茶倌传烟施礼以示感谢。而且凡在场者,无论端茶的,上菜的,还是抹桌子洗碗筷的,一律同等对待。如果忽视了这一礼节,本该上八碗,却只上六碗,留下一对空碗,扣着一张红纸条,有的一面定一副上联,要新郎对下联:有的则写一条谜语让新郎猜。新郎猜中其意,再到厨房传一巡烟,饭菜便会很快就上齐了。

寿鞋

在云南省洱源县的凤羽坝子里,白族姑娘、媳妇,从小就有学做寿鞋的习俗。不会做寿鞋的妇女,常被人们笑为无能。寿鞋,用大红色的绸缎或布料制成。鞋头拼有寿字图案,图案下用蓝色的丝线绣着一枝素雅的针叶松;鞋帮后跟是对称直角三角形图案;鞋底的三层底。穿寿鞋标志着人已进入高年,福禄双全。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寿日开始穿第一双寿鞋。多子女的老人,每年都会收到姑娘、媳妇送来的一双双寿鞋。寿鞋收得越多,表明这个老人一生辛劳,儿女绕膝,教子有方,颇能受到后代的尊敬。当老人们穿着寿鞋走过大街小巷进,人们总是投以羡慕的眼光,老人们心里乐滋滋,儿女也觉得光彩。

推荐第4篇:浅谈白族服饰

浅谈白族服饰

巍巍苍山揽云梢,逾逾洱海碧怀抱,更胜人间虞美色,白族姑娘捧酒邀。

下关风抚上关花,百色交艳耳边恰,巧手针得绣球落,茉莉羞下倚人家。

——题记

白族,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远的少数民族,他们活跃在中国西南边疆,传承着炎黄子孙的传统文化,同时又依稀得带着白族人民的特色文化。

而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白族姑娘,说起我的家乡,自然是千言万语说不完。正因为我是一个姑娘,正所谓爱美之心,姑娘有之,又所谓佛靠金装,人靠衣装,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下我们白族的服装。

我们白族人崇尚白色,就像茉莉花一样,清香飘然。因此做衣服也是一样,服装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当然,十里不同天,在我们大理周围,男子们一般缠上白色或者蓝色的包头,上身穿上白色对襟衣,披上黑领褂,而下身呢,配上蓝色或者黑色长裤,远远看时,正如一匹白马,悄然而来。

而我们女子呢,一般多用绣花布或者彩色毛巾缠头,上衣也依旧是白色亦或是浅蓝色,配上黑丝绒领褂,当然女子们也自然少不了一个对红坎肩,右边衬结纽处挂上三须”、“五须”银饰,纤细的腰上系上绣花短围腰,而下身配上蓝色宽裤,三寸金莲蹬上绣花鞋。回眸一笑,宛如仙子下凡一般,阿哥们经常笑着问:阿妹可是从天上而来?

而白族少女的头饰,便是最浪漫的地方,上面还蕴含着一个众所周知的成语:风花雪月。想必一定有人不解,这个谜底就在白族少女的帽子上,垂下的惠子就是我们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就是我们上关的花,而帽顶呢,象征着我们巍巍苍山上的皑皑白雪,而帽子弯弯的形状的就象征着我们幽幽洱海上的皎洁皓月。而头发也是有讲究的,已婚者挽髻,未婚的女子呢,就把头发梳成辫子垂下来亦或是盘在上面,然后缠上绣花、印花或者彩色头巾的包头。既能显得我们已婚女子的贤良淑德,又能显得我们未婚女子待嫁闺中的微微羞涩。是不是很美呢?更有诗曰:独辫明灭系红绦,满头云锦分外娇。流苏俏向红颜窥,鬓云暗把刘海招。紧袖白衫洱海怜,绛红领褂苍山绕。

其实我们白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色彩对比强烈而协调,色彩鲜艳而又不俗气。白色的素雅与红色的艳丽形成对比,正因为白有红而显得不那么平淡,而恰恰又是红因为有了白而不显得那么艳俗。就如电影《五朵金花》里的阿鹏哥穿的一般,深浅协调搭配,给人一种明快大方的感觉。

古时候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记大理国“国王服白毡,正妻服早霞,早霞者,白色也。”而我们白族人的审美呢,夹杂着理性祥和儒雅,正如苍山洱海一般的景色相衬迎。 而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而白族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像各种神话剧里的仙子一样的飘带,而飘带呢,是白族挑花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系围腰头的带子。带端呈扁矛形,带面由宽而窄,与腰头加接处最窄。中老年妇女常用黑、蓝色布料,少数用彩绸,较长且宽大。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蓝色,一般用布料较短且窄。均用挑花装饰,以白线为主,少用红线。年轻人的飘带挑花图丰富,有花卉、飞禽等上百种。图案千变万化,带端部位皆挑绣蝴蝶。

而我们白族的帽子呢,也是有讲究的,就像我们小孩子戴着的帽子,叫童帽。童帽呢是一种服饰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南、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区。男女幼童头饰。以鱼尾帽为母体,演变出虎头帽、猫头帽、狮子头帽、兔子头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种形式。均以彩绣装饰。常用图案有梅花、菊花等。帽两端缀以圆形银饰,正前上方饰琥珀、玛瑙制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种造型的银饰品。有的在头顶两侧装弹簧绣球,在帽尾缀银铃。

而我们成年了的女子戴着的头巾,则别有一番风味。白族头巾呢,是方形的,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丽江、兰坪等地白族聚居区。按工艺可分为四类: 挑花头巾。蓝布底白线挑花,用几何针法挑制各种图案。青年人头巾挑花艳丽、繁多。随年龄增长,花纹图案不断简化。蓝底白线挑花这一反彩线挑花的色调,是白族妇女头巾最突 出的特色。刺绣头巾。流行于洱源西山、乔后等山区。以天蓝或浅绿色布为底,边为锯齿形彩线挑花,中间绣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红大绿突出。

扎染头巾。主要流行于大理周城地区。用白布以靛蓝扎染。朴素、明快。

多层头巾。流行于剑川三河、丽江九河等地。除有较简单的蓝底挑花外,多用头巾包扎造型与层数区别长幼。少幼女童的头巾为单层,用红线扎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红线将双层头巾在头上环扎一周,翻披在后;婚后妇女则戴多层头巾,少则八层,多则十余层。无论层数多寡,最上边一层定为蓝色,挑制白花。老年人头巾层数减至三五层,以黑线挑花。

当然,我们所有的头饰呢,有了较大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据史书画记载,古代的白族先民身着“绛裙襦、黑头囊、金珐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化鬓、襦上复画半臂”。“霓裳彩斗、云鬓花垂、清歌互举、玉步徐移”,现在这种装束已不存在,就是上个世纪

二、三十年代的白族服饰也与现在的白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区别。过去白族服饰崇尚简洁明快的风格,现在为适应审美的需要,不断向五彩缤纷、色调丰富的方面发展。最突出的是金花头饰的创新,这一顶漂亮的头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那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犹如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代表大理四季盛开的鲜花;头巾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而绣花头帕上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那冰清玉洁、经夏不消的皑皑白雪;美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挂在花海之中,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从这充满浓郁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的头饰,我们不难看出白族人民极具智慧的审美情趣和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男子头饰简单。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都用蓝、黑色头。古时曾用八角巾作头饰。保山阿石寨则用7米多的长白布或黑布作包头。妇女头饰复杂,常用的有鱼尾帽、花头巾、白缨穗、银簪、冠针等。大理、洱源等地妇女头饰、发型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幼童(含男童)以戴帽为饰,少女以花头巾、白缨穗、独辫发缠绕为饰,少妇以蓝布挑花头巾为饰,老年妇女则以黑布头巾为饰。

最后呢,我们白族的绣鞋也是一种标新立异的美。它是一种刺绣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主要有三类:

其一为船型绣花鞋。盛行于大理海东、下关山区、洱源等地。以鞋体象木船得名。以船形为母体,演变出鸡冠鞋、鱼型鞋等。共同特点是:鞋头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帮全部刺绣。常用图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鸡、蟹等动物。鲜艳夺目。

其二为圆口绣花鞋。即系带圆口布鞋,各地均盛行。仅在鞋头绣一组图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对称。上述两类为妇女穿用。姑娘从小即学,一双接一双,日积月累,到婚嫁时已数十双,甚至上百双。接新娘的队伍中有专人挑鞋,示新娘勤劳、能干。

其三为绣花凉鞋,男女青年穿用。采用雪白布面与布壳粘合,剪成所需鞋帮形状,滚上边,绣以几何图案或二方连续图案,以上革底,最后在鞋头钉上绣球。通常只在节日盛会或赶集约会时穿用。

过去妇女还常穿各式绣花鞋,红缨花碎布麻草鞋,现多已废弃。下雨时老年人穿的厚板底市制雨鞋,是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雨鞋。

总的来说呢,我们白族的服饰大多为深浅结合,颜色艳丽却不显得缭乱,给人一种大方自然的感觉。

听完我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对白族的服饰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是不是很想来我们云南好好亲身体验下我们妙趣横生的生活呢。我代表我们白族人欢迎你。

推荐第5篇:白族服饰特征

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白族服饰 2白族简介

这些聚居于点苍山下、洱海之滨的白族人民,在生活习俗和服饰等方面,一

白族服饰

直保持着本民族鲜明的传统特点。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重。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身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其他一些地区的白族男子,则比较喜欢头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领褂或数件皮质和绸质的领褂,谓之“三滴水”,显得敦厚英俊,洒脱大方。一直以来享有“金花”美誉的白族妇女的服饰,更是色泽鲜美,绚丽多彩。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手上多半戴纽丝银镯、戒指。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韵。剑川一带的年轻女子则又喜戴小帽或“鱼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包头,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有的还喜束护腿,显得十分匀称协调和俊俏美观。总之,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异,但色彩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古雅端庄等,则又是共有的特征。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

白族服饰

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 3服饰介绍

白族现有130万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贵州的毕节、安顺和湖南的桑植县。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

白族服饰

民族。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色彩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工艺考究又实用的绣花挎包。而在山区或与其他民族居住的白族男子,在白色对襟衣外面穿一件羊皮褂或腰系蓝色土布腰带。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白族服饰

白族妇女服饰,虽各地有所差异,但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因此白族妇女不论老少,都爱穿白衬衣,着加工制作精细、鲜美的艳红色、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工精致,上面镶边处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白族妇女一身的服饰,不论老少,不仅显得十分协调,而且还给人以美观、大方的感觉。

各地白族的服饰,既有某些相同之处,也有许多自己鲜明的特色。看过电影《五朵金花》的人,都对白族的服饰有着深刻的印象。阿鹏的服饰,上身着白色对襟衣,外套坎肩,下穿白色或蓝色宽裤,头缠白包头,肩挂绣花挂包,这种装饰色调明快大方,彰显白族男性的英俊潇洒。“大红领褂白衬衫,艳蓝围腰花飘带,叫人不得不喜欢”,说的是白族金花的服饰。这一服饰的基本构件为白色右衽大襟衣,外加领褂(又称坎肩,无领)和围腰,下穿花边裤,式样多为紧身和束腰,色调上也追求明快大方,对比强烈。发式为辫子盘头顶,缠以鲜红头绳,然后用绣花或彩色头巾包裹,左侧垂下雪白的缨穗。戴银质耳坠,领褂右衽佩有银制“三须”、“五须”。手上喜戴银质、珐琅或玉石的手镯和戒指,脚穿绣花鞋

白族服饰 。这一身打扮,结构映衬协调,色彩飘逸,对比明快,线条婀娜多姿,难怪有一位诗人曾吟诗感叹: “独辫明灭系红绦,满头云锦分外娇。流苏俏向红颜窥,鬓云暗把刘海招。紧袖白衫洱海怜,绛红领褂苍山绕。” 白族飘带

白族服饰

白族挑花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系围腰头的带子。带端呈扁矛形,带面由宽而窄,与腰头加接处最窄。中老年妇女常用黑、蓝色布料,少数用彩绸,较长且宽大。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蓝色,一般用布料较短且窄。均用挑花装饰,以白线为主,少用红线。年轻人的飘带挑花图丰富,有花卉、飞禽等上百种。图案千变万化,带端部位皆挑绣蝴蝶。 白族首饰

白族金属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等白族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年间,仅大理就有“三宝”、“三元”、“恒丰”、“福美”等铺号十六家,能打制周围白、汉、彝、苗等民族妇

白族服饰

女、儿童佩带的金银首饰。有扭丝镯、扁桃镯、剪链、八仙、帽花、戒指、耳环、三须、五须、针筒、耳勺、牙签、冠针、围腰牌、蝴蝶、龙凤等数十种。

白族姑娘出嫁时要制一套首饰,有蛇骨链,三须、五须、银质挂链,悬上针筒、金鱼等饰物;还有金、银,玉、藤手镯,纽丝锡,扁桃镯,串珠镯,小腿镯等。以玉器手镯和银质技链最为名贵,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妇女的象征;还有各种戒指、耳环、管子、帽花、八仙、冠针、龙凤、蝴蝶、头排锁、围腰牌,顶圈等。现金、银、玉器首饰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名贵手表。 白族童帽

服饰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南、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区。男女幼童头饰。以鱼尾帽为母体,演变出虎头帽、猫头帽、狮子头帽、兔子头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种形式。均以彩绣装饰。常用图案有梅花、菊花等。帽两端缀以圆形银饰,正前上方饰琥珀、玛瑙制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种造型的银饰品。有的在头顶两侧装弹簧绣球,在帽尾缀银铃。 白族头巾 白族头饰工艺品。方形。女用。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丽江、兰坪等地白族聚居区。按工艺可分为四类:

挑花头巾。蓝布底白线挑花,用几何针法挑制各种图案。青年人头巾挑花艳丽、繁多。随年龄增长,花纹图案不断简化。蓝底白线挑花这一反彩线挑花的色调,是白族妇女头巾最突

白族服饰

出的特色。

刺绣头巾。流行于洱源西山、乔后等山区。以天蓝或浅绿色布为底,边为锯齿形彩线挑花,中间绣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红大绿突出。

扎染头巾。主要流行于大理周城地区。用白布以靛蓝扎染。朴素、明快。

多层头巾。流行于剑川三河、丽江九河等地。除有较简单的蓝底挑花外,多用头巾包扎造型与层数区别长幼。少幼女童的头巾为单层,用红线扎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红线将双层头巾在头上环扎一周,翻披在后;婚后妇女则戴多层头巾,少则八层,多则十余层。无论层数多寡,最上边一层定为蓝色,挑制白花。老年人头巾层数减至三五层,以黑线挑花。 白族头饰

白族服饰与时俱进,有了较大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据史书画记载,古代的白族先民身着“绛裙襦、黑头囊、金珐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化鬓、襦上复画半臂”。“霓裳彩斗、云鬓花垂、清歌互举、玉步徐移”,现在这种装束已不存在,就是上个世纪

二、三十年代的白族服饰也与现在的白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区别。过去白族服饰崇尚简洁明快的风格,现在为适应审美的需要,不断向五彩缤纷、色调丰富的方面发展。最突出的是金花头饰的创新,这一顶漂亮的头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那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犹如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代表大理四季盛开的鲜花;头巾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而绣花头帕上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那冰清玉洁、经夏不消的皑皑白雪;美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挂在花海之中,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从这充满浓郁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的头饰,我们不难看出白族人民极具智慧的审美情趣和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男子头饰简单。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都用蓝、黑色头。古时曾用八角巾作头饰。保山阿石寨则用7米多的长白布或黑布作包头。妇女头饰复杂,常用的有鱼尾帽、花头巾、白缨穗、银簪、冠针等。大理、洱源等地妇女头饰、发型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幼童(含男童)以戴帽为饰,少女以花头巾、白缨穗、独辫发缠绕为饰,少妇以蓝布挑花头巾为饰,老年妇女则以黑布头巾为饰。 白族绣鞋

刺绣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主要有三类: 其一为船型绣花鞋。盛行于大理海东、下关山区、洱源等地。以鞋体象木船得名。以船形为母体,演变出鸡冠鞋、鱼型鞋等。共同特点是:鞋头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帮全部刺绣。常用图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鸡、蟹等动物。鲜艳夺目。 其二为圆口绣花鞋。即系带圆口布鞋,各地均盛行。仅在鞋头绣一组图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对称。上述两类为妇女穿用。姑娘从小即学,一双接一双,日积月累,到婚嫁时已数十双,甚至上百双。接新娘的队伍中有专人挑鞋,示新娘勤劳、能干。 其三为绣花凉鞋,男女青年穿用。采用雪白布面与布壳粘合,剪成所需鞋帮形状,滚上边,绣以几何图案或二方连续图案,以上革底,最后在鞋头钉上绣球。通常只在节日盛会或赶集约会时穿用。 4衣饰

白族妇女的衣饰堪称造型与色彩调配的艺术杰作。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

白族服饰

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 5头饰 白族妇女的头饰比较华丽,往往与其上身穿着相映成趣。不同地区的白族妇女所戴头

白族服饰

饰有不同特点。大理的妇女皆戴头帕,未婚者编独辫盘于顶,辫上多缠红白绒线,左侧垂有红白绒线流苏;已婚者多挽发髻,用腊大理市白族姑娘绣花服饰。 大理市白族中年妇女蜡染镶边服饰。染或扎染花布为头帕。洱海东部地区妇女爱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上簪子,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的青年女子则喜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鱼属帽”之类;鹤庆一带的白族妇女所戴帽子像个大圆盘,形状别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各地妇女都爱佩戴耳坠,戴手钧镯。

“要得俏,一身孝”。尚白的白族,以白色作为服饰的基色(大理)。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质料考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 6服饰

白族服饰既是适应于白族人生产劳动、生活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的产物,又是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审美观念陶冶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服饰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洱海东部地区)男子则外套鹿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鹿皮或绣花兜肚,下著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则各地不同。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掖结纽处接“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编独辫盘于顶,已婚者改为挽昌。海东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佐,或缩以管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未婚女子则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或“鱼尾帽”。大人小孩均喜报羊皮。约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内地城镇妇女,多有缠足者。后来,随着社会风气的进化,已逐步废弃。解放后,白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不断提高,民族服装也向着更有利于生产,更美观大方的方面发展。 男子头饰

白族男子过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飘带麦杆草帽以及白色包头、黑包头等。包头两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衣饰有“三滴水”、“五滴水”、对襟褂子。多件三包多钮普通衣。钮子多为银或,黑领褂。还有多层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脚普通裤。中老年腰系的装草烟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鞋子有“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鞋帮往往缀上缨花。老年人穿的有红缎万寿鞋,翅头鞋等。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妇女头饰

妇女头饰中少女头饰极为讲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欢梳独辫,用一块挑花头巾,把它叠成长条形加在上面。再用红头绳绕着长长的独发辫,把辫子挽上,发辫成龙,挤在中间,上成龙马角,下成龙凤尾。头巾上的缨穗系到左耳下,风吹飘摇,银珠闪闪发光。额上缨花发垒成串,既显示了少女长发美,又突出了发辫下色彩鲜艳的头巾,非常满酒自如地渲染了白族少女发型和头饰所特有的风韵。 过去海东少女结婚前要戴一顶绣花的凤尾勒,前有两对细弹簧支撑的彩球,两侧为绣花的翅膀,后用银链连接,套在独辫上面,远望去似一只鲜艳夺目的金凤凰。婚后女子一般不再缠独辫裹头巾,把头发梳成三辫盘在后脑上成为挽髻,梳成皇后头,上罩黑丝网, 网着一椭圆型的发套,插上管子,外套凤凰帽或绕头巾。

比起姑娘来,色彩渐趋淡雅。中老年妇女为高髻,裹以腊染,扎染黑色头巾,给人以庄重之感。妇女的衣饰也因年龄不同而略有变化,主要是在色彩的选择和花边的运用及围腰的长短上的区别。少女穿白色、水红、粉蓝的无领大襟衣或衬衣,外罩红色、浅蓝色领褂;领褂有金绒的,灯芯绒、毛呢或化纤的。色 彩因年龄而定。少女、少妇喜水红色,老年妇女喜黑、蓝色。用一条宽五寸左右,长几尺的绿色腰带,将腰部紧紧束起,再系上围腰。妇女从老到少都系四方围腰。一般少女喜短围腰,单层,白、绿色,镶花边,绣福寿花、万字花、石榴花、蝴蝶花等图案,连以绣花“鸭舌”和飘带。把围腰盖在膝盖以上,恰到好处地显示青春朝气和女性柔美的体态。中老年妇女围 腰过膝,双层,色彩由暖色转向冷色,花色由繁变简。妇女围腰上还有一条绣花飘带,两端是两片双面绣花。 7裤子

过去中青年妇女要穿绲边红、绿衣裤,绲衣、绲裤均为宽袖宽裤管。现裤子均改变,几乎与汉族相同。过去妇女还常穿各式绣花鞋,红缨花碎布麻草鞋,现多已废弃。下雨时老年人穿的厚板底市制雨鞋,是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雨鞋。 8发展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等,人口159万,主要聚居于云南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地带,少数分布在云南保山、丽江、泸水、姚安、昆明、元江等县和四川、贵州、湖南等省。

白族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少数民族之一,服饰文化表现出绚丽多姿的独特风姿。 远古时代

想必白族的祖先过着群居生活。以打猎、捕鱼为生。以树叶来避寒,遮羞。经考古发现距今三千年前,白彝先民已经掌握纺织技术。剑川海门口、大理挖色鹿鹅山、大理苍山、宾川白羊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分别出土了石质纺轮,骨质或角质针具,证明纺织物开始问世。白族先民也开始有简单的服饰,当然服饰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一开始的主要功能无疑是保暖、避寒。

到了南诏时期,大理地区的丝纺织业已大量出现。“工文织”,含纹纳花的丝织品大增。1974年云省、大理州有关单位到大理州洱源县三营火焰山塔进行调查,在塔中发现了大理国时期的丝织品,且保存情况良好,经鉴定为白绢一幅,丝绸三块,这对于研究当时的丝织工艺确实是一份难得实物资料。 南诏时期

推荐第6篇:白族集体舞教案

白族集体舞教案

一、课题类型

白族舞蹈基本动作

二、课时

2课时

三、教具

舞蹈碟片、DVD、广场舞音箱

四、教学目的

通过对白族民间舞典型风格动作的学习、分析总结、传授,使学生从形态入手,再进入对神态的初步了解和掌握,加强对民族舞蹈的了解与热爱。

通过对白族民间舞踢踏、弦子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艺术特色。从风格和动感上了解和掌握踢踏、弦子的韵律感和审美特征。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颤膝(要求膝关节绝对保持一种松弛的运动状态,兼有柔韧性和弹性)

六、教学方法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

2、视频展示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基本素质训练检查

1、身体的软开度

2、身韵练习(呼吸提沉)

3、直立半脚尖、小跳练习(二)白族舞蹈的简单介绍

白族舞蹈是白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白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及周边民族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族民间舞蹈。

(三)白族舞蹈上肢动作类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 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三)踢踏类(颤踏动律训练) 基本动作的要求和做法:

1、碎踏

规格及要领:双脚全脚交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匀.可进、退、转体。

动作短句:2/4 中速

准备:身体面向一点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 (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进。

[2]-8 (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退。 [3]-4 (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七点方向。身体由外及里“抹”。

5-8 (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五点方向。身体由外及里“摊”。

[4]-8 反复[3]-8的动作。身体对

三、一点方向。

2、颤踏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动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盖颤动(变支撑腿),同时抬起另一只腿。动作时,踏地与抬起另一只腿同步,

颤时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2/4 中速

准备:身体面向一点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6右脚“颤踏”(抬左脚),同时左转腰,里“横向规格及要领摆手”。

7-8:身体面向一点方向,原地左右“碎踏”两步。外“横向摆手”。

[2]-8:做[1]-8反向动作。 [3]-4:做[1]-8动作。 5-8:做[2]-8动作。。 [4]-8:反复[3]-8动作。 3.抬踏颤 (抬踏亦叫“冈打”)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同时抬起前脚掌,重拍膝关节带动,踝关节发力,脚掌快速击打地面,颤膝,可双脚亦可单脚做。

动作短句:2/4 中速

准备:身体面向一点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双脚“抬踏颤”一次。 [2]-2: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右脚“抬踏颤”一次。 3-4:做1-2方向动作。 5-8:做1-4反复动作。

[3]-2:原地右、左脚“抬踏颤”各一次。 3-8:反复1-2动作。

[4]-8:原地右、左交替“抬踏颤”八次。

4、膝颤步

动作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吸腿时,支撑腿蹭踮颤膝一次,再落脚“碎踏”两次。注意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2/4 中速

准备:身体面向一点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2:左“吸颤步”进(吸左脚),右“前后摆手”。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2]-8:反复[1]-8动作退,双手上位左、右摆动。

5、退踏步

动作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后撤半步,同时支撑腿微离地面,打拍支撑腿踏地,动作时,它具有退颤分离颤,踏地后顺势滑的特点。

动作短句:2/4 中速

准备:身体面向一点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退踏步”四次,“前后摆手” 四次。

[2]-8:反复[1]-8动作,同时左转一周(

7、

5、

3、1方向)。基本动作加强训练

1、颤踏组合 音乐 2/4 中板

准备:身体面向一点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4:保持体态,双手向上晃手至“斜上位”。

5-8:保持手位,前弯腰90°,右脚勾脚“旁虚步”敬礼。 [2]-4:收右脚正步位,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颤膝。 5-8:保持体态,(右始)原地“碎踏”四次。

[3]-3:保持体态,原地右“颤踏”(踏右脚颤膝,抬左脚),里“横向摆手”。

3-4:原地左右“碎踏”,外“横向摆手”。 5-8:做1-4反向动作。

[4]-8:保持体态,(右始) “碎踏”前行。 [5]-8:反复[3]-8:动作。

[6]-8:保持体态,(右始) “碎踏”后退。双手曲肘经肩向上抽再向前抛出,还双手垂于体侧。

[7]-8:保持体态,(右始) “碎踏”左转四个方向(两拍移转)。

1-2:双手体前内“抹”,3-4:双手外“摊”,5-8:反复1-4动作。

[8]-2:(右始)向左横“踏”四步,双手体侧“摊手”。 3-4:原地右脚“踏”两次,双手体前内 “抹”外“摊”。 5-8:做1-4反向动作。 训练提示:

1、颤膝时强调重拍向下,松弛、自如、灵活。

2、组合节奏准确,动作协调、连贯。

推荐第7篇:白族民风民俗

文化

宗教信仰

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白语叫“武增”,是“本境福主”的简称,意即“我的主人”。他们是白族村社的保护神,有的一村供奉一个本主,也有几村供奉同一本主的情况。只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联系的人和事物都可以成为本主,所以在本主神祇中既有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的山川树木、虫鱼鸟兽之神,也有佛道之神、儒家典范人物及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既有王室、贵族,也有英雄、平民;既有白族人物,也有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物。这充分体现了本主崇拜兼容并蓄的特点。每位本主都有自己的节日,就是本主庙会。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节庆、重大事件都要到本主庙去献祭,举凡婚丧喜庆、疾病灾害、出门远行等,也要到本主庙祭祀,以祈求本主神的保佑。

此外,道教、基督教在白族群众中也有一定影响。 服饰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白族先民以滇池为中心的滇僰人“头饰羽翎”。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舞蹈图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顶插长翎,上身裸露,下着兽皮羽毛带状裙。洱海地区,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蛮,男女以毡皮为披,女子絁布为裙,男女赤脚。《云南志》卷五云:“东有白蛮,丈夫妇人以白缯为衣,下不过膝。”“妇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泽发。贵者以绫锦为裙襦”。“若子弟及四军罗苴以下,则当额络为髻,不得戴角;当顶撮髽髻,并披毡皮。俗皆跣足,唯头囊特异耳。南诏以红绫,其余向下皆以皂绫绢。”“曹长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带)”。“有超等殊功者,则得全披波罗皮(即虎皮)”。南诏王室及清平官、大将军,已效汉服,上衣圆领宽袍大袖,下着宽裤紧腿,有靴。诏王头囊为钟鼎式,文官头囊为黑色莲花式,武官为虎头式。

习俗

传统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朝鸡节,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

耍海会,农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

葛根会,农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民族民居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大理喜州、海东一带有的民居建筑还有泥塑,造塑多为龙凤、古瓶、花卉。照壁即瓦顶飞檐的粉墙,是建筑中艺术装点最集中的地方,多用凸花青砖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各组中心再作粉画,或镶嵌自然山水图案的大理石。有的在两边塑鱼,以示稳固。照壁脚下常砌花坛,花香四溢,怡静幽雅。照壁与正房和两侧楼房构成三坊一照壁的格局。此外,更高级的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套院建筑,其木雕、石刻、粉画就更为集中突出。

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艺术的一大景观。 白族民居的功能

与游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来从事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为定居形式。定居是农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征 ,因此,注重居住条件就成了白族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客籍和土著杂居的地方,过去曾有这样的俗语流行:说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客籍人则是茅草房,油香香,意思是白族人节衣缩食到了倾其所有也要建造起结实舒适的住宅,而客籍人即便是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里,吃食却毫不马虎,茅草房里经常油味飘香。在旧时代,建盖一所像样一点的住房, 往往成了白族人花毕生精力的大事。他们追求住宅宽敞舒适,以家庭为单位自成院落,在功能上要具有住宿、煮饭、祭祀祖先、接待客人、储备粮食、饲养牲畜等作用。 建筑材料

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大理民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 ,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这种用材的特征沿袭的是南诏时的建筑方式。据记载,南诏的民居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

日常礼仪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准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 娱乐活动

白族民间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有赛马、荡秋千、耍麒麟、泼泥赐福、跳花盆、跳山羊等。

荡秋千:白族山区森林密布,藤条纵横林间,农民与山民平时采荞伐木,砍柴取暖,常于藤条蔓枝过手,练就荡藤攀索的本领,极喜爱荡秋千的活动。每年春节,山区,常在大榕树下捆绑篾索以成秋千;坝区,则在宽敞的坝坪立起三四丈高的杆架绑扎秋千。最精彩的莫过于青年男女双双同荡,这时常赢来围观群众的戏耍逗趣。 饮食习惯

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如春节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斋饭;三月街吃蒸糕和谅粉;清明节吃凉拌什锦和“斋筵香”(炸酥肉);端午节吃粽子和雄黄酒;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新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中无节吃羊肚菌和检鱼包肉;中秋节吃白饼和醉饼;重阳节吃肥羊;冬至节吃炒养粒和羊肉场。 白族饮食

白族婚宴习惯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热菜组成:添加红曲米的红肉炖;挂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酱油、蜂蜜扣蒸

的五花三线肉千张;配加 红薯或土豆的粉蒸肉;猪头、猪肝、猪肉卤制的干香;加盖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丝、菜梗氽制的杂碎;配加炸猪条的竹笋。此外,每客一包槟椰。

白族也有饮食忌讳,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铁刀,主妇做饭应悄无声息,不能吹火,必须到井边“汲新水”。丧家做饭,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红色食料,不能做红包菜肴。进扭时长辈上坐晚辈侍奉。 特色饮食

砂锅鱼与砂锅豆腐:将火腿片、嫩鸡块、冬菇、蛋卷、腊干片、豆腐、玉兰片、肉圆等按比例与弓鱼(或鲤鱼)放入砂锅内,放好调料,文火炖制则成。若把主料鱼换成豆腐和少量卷心菜,则成砂锅豆腐。

乳扇:是著名特产。做法是用羊奶放在锅中,点上酸水(或明矾),使之呈半固态,用筷子挑起来,晒干即成乳扇,可生食,也可煎煮。

猪肝鲜:“将猪肝切碎,拌上盐、辣椒、酒、芝麻、八角、草果等,密封在陶罐里,可存放1年。可蒸食,也可做调味品。

吹肝:将完整的鲜猪肝吹足气后,放点盐,挂在阴凉通风处晾干。食用时,将猪肝切片,放入香油、醋、辣椒、葱、香菜。凉拌即可。

生皮:将猪宰杀后,用火烧烤去毛,使皮烤成金黄色,肉得半生不熟,切成肉片或肉丝,佐以葱、姜、醋、蒜泥等调料可吃了。生皮是旧时年节的宴客菜肴。

推荐第8篇:大理白族宗教信仰

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调查研究

摘要: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研究白族本主文化,探讨本主的起源、传说、功能,了解本主文化的祭祀仪式,对正确理解本主崇拜的意义,全面了解白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字:白族;本主;本主传说;功能;祭祀

内容: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稳定的白族群体。本主崇拜与白族社会的政治、历史、哲学、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交织在一起,深深扎根于白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独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本主文化。

由于白族祖先的来源较为复杂,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宗教信仰也游离不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主信仰。但随着社会相对稳定,民族共同心理的确立,才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崇拜对象——“本主”。一般认为,本主崇拜源于农耕祭祀。本主信仰在南诏时期即已形成,以后又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本主数量不断增加,文化内容越发丰富,才形成如今的本主崇拜格局。在19世纪以后,基督教和天主教虽传入白族地区,但只有极少数人信仰。 本主宗教是白族信奉的宗教,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本主一词的含义“本境最高贵的保护神”。本主,白族话称为“武增(音译)”。武,意为地方;增,意为主。因此,按字面翻译应为“地方之主”,或称为本境之主,简称为“本主”。这些称呼有祖先和主人的含义。本主宗教是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为完整体系的宗教,且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是本主宗教的崇拜核心。

本主有“景帝”、“皇帝”、“灵帝”、“圣母”等多种封号。白族本主崇拜的特点是开放性。白族的本主崇拜除了保留着本民族原生的原始崇拜外,还吸纳了佛教和道教的神祗、教义。

为数众多的本主大体可分如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本主,如石头、水牛、猴子、白骆驼等;

二、神灵本主,如山神、谷神、猎神、龙王、太阳神等;

三、英雄本主,杜朝选、段赤诚、柏洁夫人等;

四、帝王将相及祖先本主,南诏、大理国王及高级将领细奴逻、阁罗凤等;

五、外族人本主,如郑回、杜光庭;

六、佛教与道教神灵本主,如观音老、关羽、李靖等。

每个本主神,都有典雅的封号,都有口传或成文的传说故事。

周城本主——杜朝选

传说不知什么时候,周城村中的两个女子,上云弄峰砍柴,经过蝴蝶泉,被一个少年邀去喝茶,她们被缠不过,回头向村中逃跑。不料走错了路,向霞移溪山峡中跑去,却被巨蟒所变的少年掳入洞中,过着悲惨的日子。巨蟒不仅掳了女子去,还经常捕食附近村子人家的牲畜,甚至定下一条规矩:每年农历三月三,都要送一对童男童女,供他食用。若不及时送去,周城村就会惨遭灾祸。有一受过猎神传授的猎人杜朝选为了解救周城百姓,誓为百姓除害。又是一年三月三,杜朝选隐藏于供奉巨蟒的古庙中,当巨蟒出现时,杜朝选举起神臂,张开大弓,一箭射去。巨蟒被射中左眼,顿时狂风骤起,黑烟弥漫。待到风平雾散,巨蟒早已不知去向。杜朝选循着血迹追踪而去,却在霞移溪发现个两女子在大石边在洗血衣。他过去盘问,才知道两女子是被掳来的。杜朝选叫她们带路去斩杀巨蟒。两女子说,巨蟒有四个灵魂,只有巨蟒身边的八宝神剑才能斩杀它。于是,两女子趁巨蟒昏睡时盗出了它枕头底下的神剑。杜朝选遂上前去杀巨蟒,和巨蟒搏斗,由于用力过猛,神剑断在大蛇腹中,巨蟒终于被杀死。两个女子也得以救出,村人知道后,万分感激,就把他当作神灵敬重,奉为周城本主。两个女子也对杜朝选暗生情愫,就做了他的娘娘。现在周城本主庙的杜朝选神像,手中只有半截神剑,旁边还有两个娘娘。而那洗衣大石还在霞移溪中,叫娘娘洗衣石。而那巨蟒居住的蟒蛇洞至今仍然存在,只是不知什么原因被封堵住了。

每年正月十四到十六这三天,是周城的本主节。节日期间,村民们用轿子抬着杜朝选以及两位娘娘的雕像游村,还要舞狮、舞龙、唱大本曲,吹吹打打,非常热闹。

邓川本主——柏洁夫人

传说,蒙舍诏主想吞并其它五诏,并企图强占瞪谈诏主美丽善良的柏洁夫人。于是他建了一座松明楼,借“星回节”祭祖之机,邀请五位诏主赴宴。柏洁夫人苦苦相劝,无奈,瞪谈诏主不听妻子的劝阻。走前,柏洁夫人将铁钗戴在丈夫手臂上,与之洒泪而别。果然五位诏主果然中计,被困于松明楼,并被放火烧死。柏洁夫人从德源城点着火把赶到了松明楼,以铁钗为记,双手刨出尸骨,并运回诏内盛葬,且誓死不再嫁,投海自尽。人们敬慕柏洁夫人的忠贞不屈,遂把她奉为邓川德源城本主,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夜晚,人们便点燃火把,妇女还要用凤仙花染红指甲,以示追念之情。

将军洞本主——李宓

唐将军李宓何以死在西洱河上,为何作为汉族的唐将又成为白族地区的本主?

唐玄宗天宝九年,阁罗凤为南诏王并袭云南王,按南诏礼节,携妻妾拜会云南太守张虔陀,岂料张虔陀贪淫无礼,侮辱阁罗凤之妻,还加倍征收南诏赋税,阁罗凤怒不可遏,发兵攻打张虔陀,张兵败自杀身亡。唐天宝十年,朝廷派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攻打南诏,阁罗凤一再申明自己冤屈,但横行霸道、偏激寡闻的鲜于仲通,置之不理,南诏将士不得已在龙尾关前的西洱河上与唐军决战,唐军战败,鲜于仲通只身逃回京城。天宝十三年,朝廷再次派剑南节度使留侯李宓,率兵十万攻打南诏。又被阁罗凤联合吐蕃夹击唐军于西洱河上。唐军千里奔袭,给养不足,饥饿疲劳,又染疾患,缺乏水战经验,结果大败。主帅李宓受伤沉河而亡,唐军尸横片野,血染西洱河,战后阁罗凤下诏说:“生虽祸之始,死及怨之终,岂顾前非而忘大礼。”用宽厚仁慈之心,收敛唐军尸骨“葬而祭之”。并于大理下关天宝街建“万人冢”,立碑大书“唐军天宝战亡士卒之墓”。虽然在《南诏德化碑》记载中,对李宓颇有微词。在民间传说中,认为李宓将军父忠子孝,慢慢地,李宓就成了关迤一带十个白族村子的“本主”。明洪武末年建“本主庙”,名“唐李公之庙”。按理李宓是白族人的敌人,但成为下关一带的本主,并在本主神中有着极为显耀的地位。白族人民以开放和宽容的态度,营造了一个在民族关系上平等、和睦,文化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和谐的文化家园。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

五、十六两天,是大理的将军洞庙会。每逢会期,人潮从大理州各县市村村寨寨涌来,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每天达一万多人,虽秋雨绵绵,热情不减。钟馨齐鸣,笙箫盈耳,香烟袅袅,纸灰飞扬,各种供品,香味扑鼻。

在白族地区,每个大一点的村子几乎都建有本主庙,且多建于村内,便于村民的祭祀。也有的选择在村的高旷向阳、依山傍水、草秀木青之处。庙宇宏伟,雕像精湛,造型美观。庙堂甚多,供奉繁杂,常常是一庙多主。即以本主为中心的多神崇拜。任何本主庙,以本主为主要崇拜对象,其他神为次要崇拜对象,其中有洋有土,有神有人,有将有相,各种神有其独有的宗教功能。如子孙娘娘送子嗣,财神管发财致富,龙王司雨等。他们的神力是对本主神力的有效补充,两者神力相结合,起到了保佑白族人民物质生产生活正常进行与精神需求的作用。

本主,有最高的神祗,神庙立于喜洲庆洞,称为神都。南诏时期,最高神称为“灵镇五峰建国皇帝”,原为五台山神。神明天子把自己的祖先神挤进本主信仰,成为本主信仰的第一届神王——中央皇帝。南诏亡国后,神明天子灵镇五峰建国皇帝也随即退位,屈居于万花溪侧,继续当他的五台山山神,附近的白民同情他被废黜的命运,给他点了一盏长明灯至今。 当时洱海之滨的赤土江村没有本主,村民们通过商议,就到神都把废弃一旁的神明天子像偷到村中来供奉。这样,被废黜的神明天子才有安身立命之地,但已经失去了当年中央皇帝时的显赫,成为一个新的基层本主了。

祭祀

宗教祭祀仪式,是宗教体系中最具活力和符号意义的元素,是宗教文化的重要表现。与其他宗教形态一样,本主宗教,也在白族形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完整并具丰富象征意义的本主祭祀仪式体系。日常祭祀仪式时间不确定,只要日常生活中家庭或个人有添丁、满月、取名、结婚、丧葬、求子、求职、经商、落城等都需要祭祀。而以村为单元的庙会祭祀仪式的时间则正月期间与本主的诞辰或忌日,称之为“本主节”,时间短则一日 ,长则三天。祭祀主要程序为:明确祭祀意图,准备祭品,到了本主庙后向本主上香、献祭品、祈福、磕头等。祈福时要把祭祀的目的向本主提出。愿望望实现后,还要到本主庙还愿。祈福结束后,家族老少要在本主庙里把所有祭品享用完毕,仪式才宣布结束。

从结构要素看,本主祭祀仪式由对象、时间、地点、祭品、程序、话语、舞乐构成。这些要素,是本主祭祀仪式中重要的材料,缺了这些材料,主祭祀仪式就不能构成。但是近些年来,到本主庙祭祀的活动不再那么隆重。而且祭祀的仪式只有老一辈熟通,年轻人了解知道的愈来愈少。

功能

本主文化还有多方面的功能,它为白族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巨大帮助。

信仰取向,是白族本文化最显著的功能特征。白族崇拜“本主”,并不像其他宗教那样为灵魂的永恒、“来世”的幸福,而是为了“兴文教,保丰收,增寿龄,体安康”,以及“为士者,程高万里;为农者,粟积千钟;为工者,巧著百般;为商者,交通四海” 等等与世俗生活的环境和职业直接相关的现实苦乐。白族所崇奉的“本主”,都是因为他们曾给一方白族人民的现世生活带来过实利或福泽。

社会凝聚功能,本主是地区保护神。在大理,有的一村一“本主”, 有的数村一“本主”,有的本主崇拜已经超出了行政区划和民族的界限。但不论本主崇拜的地区差异及族属如何,对作为各地区利益守护神的“本主”的崇拜,能够在社区内部的成员之间起认同、凝聚作用。本主崇拜的这种地区认同和凝聚作用,在平时一般是表现不出来的,而只有在“本主节”期间,通过“接本主”、“游本主”等一系列集体性的社祭活动才得以彰显。

教化功能,本主崇拜只是一种表象,道德教化才是其真谛。从表面上看,人们顶礼膜拜的是神灵,但实际上,人类崇拜的却是自己的社会。本主崇拜体现了社会的核心价值。此外,本主崇拜还在潜移默化中,世代相传中,将核心价值变成人们发自内心的自觉追求。表面上是,人求本主,本主佑人,但实际上是人创造了本主。

文化功能,本主崇拜对白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在大理的“绕三灵”盛会期间,青年男女们会成群结队地在“神都”对歌、弹唱大本曲、跳霸王鞭。而白族的音乐文化、舞蹈文化得以代代延续。

经济功能。一般而言,大型本主庙会由于参与的人数众多,而食、宿、用等需要问题比较突出,往往就会促成相应的商业行为的产生。久而久之,偶然性的商业行为就会发展成定期的集市贸易,甚至会使本主庙会的性质从宗教活动向商品交易活动蜕变。如“三月街”、“绕三灵”等定期集市贸易,就都是伴随本主节产生的。

综上所述,白族本主崇拜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而且各种功能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是有轻重差别的。

本主文化以“零星、分散、乡村化”的方式存在于大理地区数千年,其实是大理悠久文化的历史积淀。而这种艺术沉淀是大理与中原文化艺术交流的结晶,而本主文化正是多民族文化的一个印证和缩影,成为了南北艺术对接进行交流的一个文化坐标。正是这些极具本土色彩的文化,才支撑起大理长久以来的繁荣。

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我得到了较深的启发。白族文化的博大,让我领略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我们要从身边做起,弘扬传统文化,共建和谐社会。

推荐第9篇:白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白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一)

白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75%左右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等地,有少部分白族散居在四川西昌,贵州毕节和湖南桑植县。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也有人主张属彝语支)。许多白族人通晓汉语,汉文一直是白族人民习惯用的文字,在历史上虽曾有过借用汉字标音的\"白文\",但因缺乏统一规范而没有能够推广。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信仰佛教。

推荐第10篇:云南白族调研报告

云南白族服饰考察调研报告

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自称“白子”、“白尼”等,人口159万,主要聚居于云南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地带,少数分布在云南保山、丽江、泸水、姚安、昆明、元江等县和四川、贵州、湖南等省。白族是我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少数民族之一,服饰文化表现出绚丽多姿的独特风姿。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女子头饰代表大理的“风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着扎染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白族现有130万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贵州的毕节、安顺和湖南的桑植县。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 民族。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色彩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白族姑娘头上带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白族妇女服饰,虽各地有所差异,但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因此白族妇女不论老少,都爱穿白衬衣,着加工制作精细、鲜美的艳红色、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工精致,上面镶边处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白族妇女一身的服饰,不论老少,不仅显得十分协调,而且还给人以美观、大方的感觉

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工艺考究又实用的绣花挎包。而在山区或与其他民族居住的白族男子,在白色对襟衣外面穿一件羊皮褂或腰系蓝色土布腰带。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

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男子头饰简单。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都用蓝、黑色头。古时曾用八角巾作头饰。保山阿石寨则用7米多的长白布或黑布作包头。妇女头饰复杂,常用的有鱼尾帽、花头巾、白缨穗、银簪、冠针等。大理、洱源等地妇女头饰、发型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幼童(含男童)以戴帽为饰,少女以花头巾、白缨穗、独辫发缠绕为饰,少妇以蓝布挑花头巾为饰,老年妇女则以黑布头巾为饰。

白族服饰与时俱进,有较大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据史书画记载,古代的白族先民身着“绛裙襦、黑头囊、金珐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化鬓、襦上复画半臂”。“霓裳彩斗、云鬓花垂、清歌互举、玉步徐移”,现在这种装束已不存在,就是上个世纪

二、三十年代的白族服饰也与现在的白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区别。过去白族服饰崇尚简洁明快的风格,现在为适应审美的需要,不断向五彩缤纷、色调丰富的方面发展。最突出的是金花头饰的创新,这一顶漂亮的头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那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犹如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代表大理四季盛开的鲜花;头巾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而绣花头帕上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那冰清玉洁、经夏不消的皑皑白雪;美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挂在花海之中,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从这充满浓郁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的头饰,我们不难看出白族人民极具智慧的审美情趣和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各地白族的服饰,既有某些相同之处,也有许多自己鲜明的特色。看过电影《五朵金花》的人,都对白族的服饰有着深刻的印象。阿鹏的服饰,上身着白色对襟衣,外套坎肩,下穿白色或蓝色宽裤,头缠白包头,肩挂绣花挂包,这种装饰色调明快大方,彰显白族男性的英俊潇洒。“大红领褂白衬衫,艳蓝围腰花飘带,叫人不得不喜欢”,说的是白族金花的服饰。这一服饰的基本构件为白色右衽大襟衣,外加领褂(又称坎肩,无领)和围腰,下穿花边裤,式样多为紧身和束腰,色调上也追求明快大方,对比强烈。发式为辫子盘头顶,缠以鲜红头绳,然后用绣花或彩色头巾包裹,左侧垂下雪白的缨穗。戴银质耳坠,领褂右衽佩有银制“三须”、“五须”。手上喜戴银质、珐琅或玉石的手镯和戒指,脚穿绣花鞋

这一身打扮,结构映衬协调,色彩飘逸,对比明快,线条婀娜多姿,难怪有一位诗人曾吟诗感叹: “独辫明灭系红绦,满头云锦分外娇。流苏俏向红颜窥,鬓云暗把刘海招。紧袖白衫洱海怜,绛红领褂苍山绕。”

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

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长裤。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宽花腰带和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脚穿绣花鞋。这一身打扮,浓艳而又不失庄重,线条美丽,婀娜多姿,飘然若舞,十分讨人喜欢。“苍山绿,洱海清,月亮白,山茶红,风摆杨柳枝,白雪映霞红”,这正是婀娜多姿、飘然若舞的大理白族服饰的真实写照。白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是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有镶边花饰,朴实大方,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在艺术上的高度才能。白族男子服饰差别较小,简洁朴实;妇女服饰悬殊较大,既鲜艳,又素雅华美,往往是上身和头饰比较花俏,而下身又较朴素;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中老年服饰比较淡雅。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白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模式,而作为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白族服饰。其服饰艺术文化同样具有不能忽略的社会功能作用,即它对族人们的凝聚力,也就是它的“族标”作用。该凝聚力使白族人民得以生存、发展。白族服饰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无论怎样修饰却不能在围腰中心作任何装饰的,因为围腰正中这一块正盖在肚子上,其上不绣任何图案,其意为做人不能有“花花肠子”之心。是的,勤劳善良白族人民也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为了加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使白族人民更加团结亲密,并能排除各种艰难困苦,使白族人民不断的向前发展。白族的祖先将会用各种手段和机会来达到这一目的,而每个成员都必须坚持穿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服饰,正是强化这种民族感情的有效手段之一,这种传承下来的传统服饰正是白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为了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斗争的物化。这的确是一种民族群体意识的象征,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表现。费孝通先生说过:“为了加强民族团结,一个民族总是设法巩固其共同心理,它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并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这凝聚力,白族的先民也不能在这强族如林的条件下,走过那漫长的历程,并顽强地生存下来而成为现代的民族。

第11篇:白族的丧葬习俗

春秋战国时代,白族先民的“滇僰”墓葬形式,有竖穴土坑墓葬、瓮棺葬、圆坑墓葬多种。祥云大波那已有“干栏”式重型铜棺;弥渡苴力已有大量石板墓。

住在碧江的白族,死后不用棺,把死者放在一块木板上,覆以屋上的茅草,上盖土,垒成坟状;再在距死者头部两三尺的地方竖一个八九尺高的双杆栗木坊,除挂土锅和盛有祭物的两个麻布袋外,还悬挂死者生前用物,如男的挂弩箭,女的悬织布架等,以示悼念。后一年内,以石片、石块垒墓。墓头留一孔供死者灵魂出入。那马白族约在明代前实行火葬,以火焚尸,取骨入罐,再埋于家族公墓地。明后,受汉影响,渐改土葬——棺葬。

大理、剑川的丧葬也有变化过程。明代以前因受佛教的影响,盛行火葬,以后则改为棺葬。男子死后一般即行装殓,女子死后则必须等候娘家人亲临。停柩在堂三天左右即行择地安葬;停柩期间,一般请道士念经,“超度”亡人。 大理海东地区,人死后由族长主丧,族长根据死者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决定丧事规模的大小。出殡前一般有出帛、诵读韵律严整的白语家祭文等仪式,有的还要“祭方向”,为死者开道。

墓葬的型式很多,一般名为“一层轿”或“两道花门”,穷苦人只堆土为坟;而富家则竖“三碑四柱”、“城门洞”式的墓道,并立有石人、石马、石狮等。 迁冢

白族的丧葬习俗中有一种“迁冢”的习俗,这就是在死者安葬后,如果其亲属经常生病或家事不顺,经巫师或风水先生卜算,认为是坟地风水不好所致,即决定外择坟地,将死者迁至认为风水好的地方安葬,这种“迁冢”的做法,汉族和其他民族也有,只不过说法有别罢了。 出白

白族在送葬的头天下午,人们用五彩纸扎成八角或十二角的“彩球”、“摇钱树”,由孝男、孝女哭送到大门外,竖立悬挂,表示正式开丧,接纳亲友前来悼祭。 签点

白族在出殡前要行签点仪式。签点开始时,供桌上摆放果酒和佳肴,由两位司仪引礼,孝男、孝女跪于灵前,由签点先生在长子食指尖上扎针滴血,将血滴于亡故者的牌位,然后安放在神龛上。 者发向

者发向(白语音译,意译为“杀方向”)是白族治丧的一种习俗。白族在治葬当天,人们用纸扎成高约三米的纸人,名曰:“方向”,立于大门之外。出殡时,由扮演文生的人上前叩拜,武官则骑马,手持大刀绕“方向”三圈,一刀砍倒“方向”,然后迅速逃走,示意“方向”已为死者开路。接着,鸣枪、鸣炮,开始出殡。 移色吉

移色吉(白语音译,意译为“打碑立墓”),是白族对建墓碑的统称。白族墓碑式样有多种。一般人家立“一层桥”,即在四方门里安碑心,不作雕花或台装;有的立“两道花门”,是在“城门洞”内安碑心,外加两道青石圈门,上雕龙刻对联。有功名的人家,则建“三碑四柱”的大墓碑,这种墓碑,从底到顶分三台,“城门洞”内建亭造阁,大碑放在正面,上刻葬者姓名及岁数,小碑安放于墓的两侧,一边刻死者传略,一边刻乡里名人诗赋。圈门外面有对雄狮,以示藏龙卧虎的气势。 活水养鱼

白族在丧葬过程中,当棺木下葬入土时,墓穴底部中央要安放一个海底缺罐,内装鱼和水,用红布封口,白族称为“活水养鱼”,表示选择的墓地是安葬死者的吉祥之地。 烧西尼潘

烧西尼潘(白语音译,意为“超度亡魂”)是白族的一种丧俗。这种丧俗,因地而异。一般居住边远山区的白族,在出殡的头天晚上,要用猪、牛、羊三牲对死者进行祭奠。 祭奠时,由巫师“朵兮簿”念经指路,为死者的灵魂引路,使其进入天国。祭毕,众人在灵堂前“打歌”,通宵达旦。居住在坝区的白族则请和尚念经,超度亡魂。 尼期

尼期(白语音译,意为“断气果”),是白族的丧俗之一。白族老人快断气时,子女给死者口中含一粒“断气果”。此果以银作外壳,内装荔枝、桂圆肉,表示子女给死者由人间带去衣禄,到阴间不至缺衣少食。

第12篇:白族火把节的传说

白族火把节的传说

讲大理故事,说人间传奇。

常常有外地朋友问,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其实这并非是哪个民族才有的问题。在云南,白、彝、纳西、哈尼、傈僳、拉祜、普米等七个民族都过火把节。节期于农历6月24日至26日,各民族日期不尽相同,过法和传说也各有特色。白族火把节是6月25日,对于白族来说,这是个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白天人们忙着扎制巨大的火把树,备办筵席,大宴亲朋,入夜则万人空巷地相聚火把树下,禳灾祈福,吹弹歌舞,彻夜狂欢。其全民性、自发性无与伦比。景象之壮观正如元代诗人文章甫描写的“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落人间”,年年如是,自古不渝。

白族的火把节何以如此隆重热烈?除了民族学方面的各种因素,核心是其中有个“火烧松明楼”的传说,寄托着人们对一位民族女英雄的追思和景仰。这就是家喻户晓的白洁圣妃的故事。

相传唐朝开元年间,洱海地区分布着蒙舍诏、蒙嶲诏、浪穹诏、邓赕诏、施浪诏、越析诏等六个部族小王朝。他们本来各自都受中央王朝的册封,各诏主也当任着各州刺使,受唐王朝剑南节度使管辖。后来,蒙舍诏日渐强大起来,攻下了河蛮部族,诏主皮逻阁顿生吞并五诏的野心,图谋独霸一方,便用金银珠宝贿赂节度使王昱,得到朝廷默许。当时的六位诏主都属同源同宗的远亲,日常素有往来,有一次皮逻阁应邓赕诏主皮罗邆的邀请赴邓川做客。宴席间,他发现邓赕诏夫人慈善公主美丽非凡,而且举止优雅,谈吐不俗,便产生了想要霸占为妻的欲望。两个图谋联在一起,于是心生一计,在都城建了松明楼,以六诏的年节六月二十五日共同祭祖为名,邀请五位诏主赴宴,用一把火剪灭五诏。

话说邓赕诏夫人慈善公主,原系浪穹诏老诏主罗铎之女,自幼美丽善良,罗铎与邓赕诏主的父亲咩罗皮是好朋友,便将女儿嫁给邓赕诏主皮罗邆,因公主出身于浪穹宁湖之北,故又称为宁北妃。这慈善公主宁北妃不但美丽善良而且聪慧贤淑,深爱着秉性忠厚的皮罗邆,一心辅佐他造福一方百姓,做个仁德之主。此刻,接到蒙舍诏松明楼祭祖的请帖。夫人寻思,那皮逻阁素来野心勃勃,年年攻城掠地,搅得民不聊生,还以枭雄自居,不可一世。此番邀请,必定窝藏祸心。于是苦劝丈夫万万不可赴约。而皮罗邆却慑于蒙舍诏主的淫威,如若不去反遭欺祖的罪名。便明知山有虎,也只得向虎山行。夫妻俩万般无奈,临行时,慈善夫人给丈夫戴上一对铁手镯,依依不舍地含泪而别。

那松明楼果然建得巍峨壮观。六月二十五这天,邓赕诏主皮罗邆、浪穹诏主铎罗望、施浪诏主施望千、蒙嶲诏主原罗等四位诏主都已到齐,只差越析诏主于赠远未到。松明楼灯火辉煌,舞乐声中,众诏主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皮逻阁却不知何时已溜之大吉。突然之间,只见楼下四面火发,烈焰腾空,四诏主未及酒醒便全部葬身火海。

且说当天慈善夫人越来越感觉事情不妙,便带领人马高擎火炬星夜赶往松明楼,可惜她们赶到时,现场已完全成了一片灰烬。夫人呼天呛地,边哭边用双手在灰烬中刨认尸骨,直刨得十指鲜血淋漓,终于凭那对铁手镯认出丈夫尸首。此时皮逻阁却假惺惺地谎称松明楼失火缘自焚烧纸钱不慎,实为意外,并涎着脸对慈善说“夫人足智多谋,孤王心仪已久,如蒙不弃,当迎娶为贵夫人!”慈善只恨得咬碎牙关,却装出若有苦衷似的说:“丈夫尸骨未寒,怎能另寻新欢,且容归葬,守孝七七四十九天。”皮罗阁答应了。

慈善夫人回到邓赕,立即加固城池,聚积粮草,训练兵士,决心与皮逻阁决一死战。当皮逻阁发觉中了缓兵之计,怒火中烧,立刻兵临邓赕。慈善夫人亲自披挂上阵,军民同仇敌忾,蒙舍兵尸横遍野,邓赕城仍久攻不克。最后由于蒙舍兵发现邓赕城供水的瓦管,断了水源,城池终于被攻破,慈善夫人被俘。焦头烂额的皮逻阁一见夫人,却又被她的美丽和英勇折伏,禁不住怒气全消,恳求夫人非嫁他不可。夫人提出三个条件:一是在海边设祭坛,祭奠松明楼亡灵;二是皮逻阁必须披麻戴孝;三是迎娶之日必须乘船走水路,(暗示水火不能相容)。皮逻阁一一应允。八月初八这天,只见慈善夫人穿一身纸做的素衣白裙,默默伫立船头。皮逻阁问:“夫人为何不穿绫罗素衣?”夫人答道:“这是最后一次祭奠亡夫,过此一时便没用了。”船到海心,突然风浪大作,慈善趁势纵身投海,众人忙去拉时只抓住了一把纸屑。

慈善夫人殉节的大义行为深深触动了皮逻阁的良知,便当即册封她为“柏洁夫人”,邓赕城也被封为“德源城”。

这便是白族地区流传千年的火把节的传说。因此,火把节这天村村寨寨不仅要竖大火把,还要耍小火把,青年妇女要焐红指甲,小伙子们要跑马,海边的渔民要举行船赛等等,都是对柏洁夫人一举一动的纪念。直到八月初八,沿洱海的白族还要举行象征打捞夫人遗体的耍海会。柏洁夫人被许多地方尊为“本主”。其封号也从“柏洁夫人”升级为“白洁圣妃”、“白洁圣妃阿梨帝母”,成为与佛同尊的神祗。而其中最说明问题的是邓川德源城柏洁神祠的一块横匾,题为“铁钏千秋”。

白洁圣妃的传说所以经久不衰,在于它歌颂的是坚贞不屈,不畏强暴的英雄行为,并不涉及是否赞成六诏统一的问题。其主旨不在对历史的评判,而在于对崇高美德的弘扬。

凤仙花染红指甲

红指甲

染红指甲是白族人过火把的一大风俗。火把节前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拿着凤仙花根,用南瓜叶子包着,再撒点碱,到井边、河边的大青石上用石头舂碎,纯天然的染色剂就准备好了。

睡觉前,用南瓜叶子裹了凤仙花根,或一两根手指,或全部——手指甲、脚趾甲都行,再用线扎紧,一觉醒来,鲜红如火焰的美甲行为即大功告成。

凤仙花

凤仙花具有强大的渗透能力,用它的根或者花染的指甲,除了血红的颜色令人心醉外,与化学染剂容易褪色的毛病从不沾边。一旦把它请进来,要么用时间的利器,等日夜的更替带动指甲的新陈代谢,看着那一抹鲜红慢慢退场。想要一举清除,参照前文所列两种凶残的手段。

每次在火把节看到一片一片的鲜红,白洁夫人双手刨地,十指流血的场景就会跳出来,让人每到夏秋之交就要把白洁夫人的故事传唱,一遍又一遍,直到永远。

故事的开头充满历史的宿命意味。实力稍逊的五诏国王,虽然知道南诏王的邀请是鸿门宴,但生怕正愁找不到用兵理由的南诏国以此为由发兵攻打,于是面笑心忧去赴宴。邓赕诏诏主夫人白洁,聪慧娴淑,既知此行多吉少,又晓得不去不行,无奈之下,洒泪送别,行前拿出铁镯一只,亲自戴在丈夫手上。

宴会的地点民族味道浓郁,在一个由松树枝搭成的楼上,二楼的木板上面还铺了一层软软的、散发着林木香味的松毛(直到现在,大理以及很多彝族地区,请客的时候,客厅、院子里都会铺上松毛),于是叫松明楼。在这里聚会,从满大自然的味道,气氛很好,但也因为木头和松毛都是易燃物,有着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南诏王演技一流,热情、真诚的和其他五位国王喝酒、聊天,大家称兄道弟,好像从来没存在过你死我活的争夺。南诏王乘气氛融洽,大家的酒都喝得差不多的时候,随便找个借口便下了松明楼。刚下楼,一把大火腾空而起,易燃的木板、树枝,加上松毛和松香的助燃作用(火把节上,松树枝和松香是两种最重要的原料),已经喝得晕晕乎乎、反应有些迟钝的五位国王来不及大骂南诏王的阴险毒辣,来不及逃生就被疯狂的火焰吞噬。 火光冲天,两百里外的白洁夫人都知道了消息,连夜向南诏国赶去。等她来到,火熄了,人去了,松明楼一片乌黑,夹杂着五位国王烧焦的尸体味,令人心碎,令人反胃,如同这场阴谋的主旋律。

白洁夫人悲痛欲绝,哭喊着用双手拼命挖,在烧焦的松明楼上寻找丈夫的遗体。鲜血马上从指头上流了出来,在充满祭奠意味的黑土上留下一滴又一滴的暗红,像是一串省略号与惊叹号。和白洁夫人一同赶来的,还有其他四诏的人,他们都在烧焦的,粘在一起的尸身前面束手无策。只有白洁夫人不停的挖,直到铁镯从焦土中露出来,她才告诉随行的人说:这就是你们的国王,临走前我亲自在他的手臂上戴上了这只铁镯。

白族火把节,以染指甲拉开序幕,就是纪念白洁夫人十指十指连心的疼痛。

大理四景——风花雪月传说

标签:云南 大理

分类:国内游记 发布:yshm 时间:2007-3-13

大理四景——风花雪月传说

大理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在诸多风景之中,以风、花、雪、月四景最为著名。即大理“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四景。

下关风

大理市下关,四面环山,四洱河入口地势形如喇叭,印度洋季风顺四洱河四十里山谷吹到下关收口聚集,风力特大;苍山十八溪冷空气亦吹向下关坝区,互相搏击,其狂如虎。每年秋末冬初,有35天尤甚。但是“风高而不寒,无沙亦无尘”。故“下关风”有益无害,美名远扬。有时风力达八级以上,年平均风速每秒达4.2米。

下关风日夜呼啸,因而被称为"风城"。说起风城,在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在很久以前,观音化作一老妪,背负着一个风瓶,经过天生桥。守桥士卒按惯例检查过往行人的货物。老妪好言说服士卒不要检查就放行。但士卒固执要检查,没待老妪说明利害关系,士卒便硬将瓶盖打开。顿时风从瓶中冲出,一放而不可收拾,等士卒明白过来,老妪已经不在了。从此大风日夜不停地从天生桥吹向下关, 因此人们就把下关叫做风城。

又有传说,南诏公主与苍山猎人相爱,南诏王大怒,命罗荃法师将猎人打入洱海。公主义愤填膺,借来六瓶神风,想吹干海水救情人,但在下关西山口跌碎了五瓶。仅凭一瓶神风,焉能吹干浩瀚的洱海?只留下无限遗憾的下关风终年不息。

上关花(上关花公园)

上关花公园在南诏古关龙首关(今上关)以南的关外,东临洱海,西枕苍山云弄峰,南距蝴蝶泉1公里。公园于1992年12月动工兴建,于1993年9月建成。景区由山门、双胞大青树、花园、歌舞游乐园、天龙洞等组成。公园以久负盛名的上关花取名,上关花就在龙首关以北的关外花树村,称“十里香”,即木莲花,平年开12瓣,闰年开13瓣,花黄白色似玉兰,香味四溢。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之八中记载说,十里香“其花黄白色,大如莲,亦有12瓣,按月而闰增一瓣,与省会之说同,但开时香味远甚,土人谓之十里香,则省中所未闻也。”“榆城有风花雪月四大景,上关以此花著。”

传说从前上关有一对夫妇,靠砍柴度日。丈夫段隆每次上山砍柴都把带去的午饭分给山上的一位老人吃。当段隆的妻子玉珍难产时,老人便把一颗朝珠借给他,让玉珍含在口中。 玉珍不慎把朝珠掉落在地,朝珠便长成一棵奇异的花树, 花大如莲,香气传十里,并结有一百零八籽。人们称为朝珠花,也称上关花。当皇帝得知有这种花树后, 便派御林军来逼段隆上贡花籽。段隆夫妇因受不了御林军和宫吏的逼迫和欺压,就把花枝砍了。后来, 人们为了纪念这棵花树,就把这个村子取名为花树村, 一直沿用到现在。

苍山雪

相传在远古的大理,有一年来了一批瘟神,到处散布瘟疫,河海地区瘟疫流行。很多百姓被瘟疫压 去了生命,人们苦不堪言。苍山脚下两兄妹从外学法回来,决心为民除害。哥哥带着狂风,妹妹带着大雪,把瘟神赶到 苍山顶上。为使百姓不再受瘟疫的侵害,哥哥化为风神,妹妹化作雪神,用大风大雪把瘟神冻死在山顶。从 此苍山上的积雪就终年不化,成为“风花雪月”四景之首——苍山雪。苍山十九峰,每峰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最高的马龙峰达4122米,由于海拔较高,峰顶异常严寒,终年白雪皑皑,在阳光下晶莹洁白,蔚为壮观。

洱海月

传说河宫里的七公主向往人间生活,私自来到洱海边与渔民段岸黑成婚。七公主有一面宝镜能照亮海底,她为了渔民能够多打鱼,就把自己的宝镜放入洱海中。宝镜从此变成洱海河,世世代代放着金色的光芒。

海东渔郎以他的勤劳和纯真感动了月亮女神,月亮女神下凡与他成亲。谁知闯来一条公猪龙在洱海里兴风作浪,糟害百姓。女神仗义打败了恶龙,却反被恶龙告她私奔下凡,天帝诏回月亮女神,拆散恩爱夫妻。诀别时,女神将一只金盘投入洱海,变成了一轮金月亮,永照人寰。

第13篇:满族 侗族 瑶族 白族 土家族

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等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和饮食、服饰等方面特有风俗。

2、在生活中调查、收集、整理主要少数民族风俗图片等资料,提高识图能力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在生活中自觉形成民族间和睦共处,互相尊重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在生活中了解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等饮食、服饰等方面特有风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中华大家庭中的汉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新成员。本课介绍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

二、走进民族花园

1、苗族;

你对苗族有多少了解? (学生讨论)

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广西等省、自治区,人口数量约为894万,主要从事农业。 语言文字、习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新创苗文。 苗年是苗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彝族:

彝族分布在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青海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人口数量约776.2万,主要从事农业。 语言文字、习俗: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民族舞蹈和音乐独具特色。 火把节、彝族年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壮族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广东、贵州等省,人口数量约为1617.9万,以农耕为主,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 语言文字、习俗: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新创壮文。 “壮锦”享誉海内外。 春节是壮族最隆重的节日

4、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省、人口约为297.1万人。主要从事农业。 语言文字、习俗: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新创文字。 布依族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春节是不一族最盛大的节日。

5、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人口数量约为192.4万人。主要从事农业,以擅种水稻而闻名。 语言文字、习俗: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朝鲜族喜欢穿素白服装,能歌善舞。

朝鲜族主要传统节日:元日、燃灯节、秋夕等。

三、学生阅读课文

苗族传统

四、思考:

1、苗族人民居住的吊脚楼一般分为几层?

2、他们主要住在哪一层?

3、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传统?

五、小结:

这几课我们又了解了几个少数民族,领略了这些少数民族的风采。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满族

侗族

瑶族

白族 土家族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在分布地区、人口数量、语言文字、生产方式、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其主要特征。

2、能够正确区分五个民族的相关特征;培养学习并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能力;通过搜集、观察、查找、展示和体验等方式,培养学会僧收集和整理信息、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以及模仿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增进对各民族的了解,学会欣赏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尊重其风俗习惯,进而学会尊重和平等对待各民族兄弟姐妹,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这五个民族的人口数量、分布地区、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基本情况是本科的重点,并掌握这五个民族的标志性的文化特征,如满足的旗袍、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要组的盘王节、白族的三月街、土家族的织锦等。

难点:如何看待民族节日。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出事云南省地图

设问:在已经学过的民族中。哪些民族聚居在云南省?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除去我们已经学过的10个民族以外,其余的46个民族在那里均有分布。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和土家族。 第一环节:认一认

设问:想必同学们都看过或者是听说过清宫剧吧,你们知道这些电视剧里所发生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吗?建立这个王朝的是哪个民族》你们知道这些民族现在分布在那里吗?

过渡:满族主要居住在辽宁、北京、河北、吉林、黑龙江等省。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有两个超过1000万的民族,一个是前面学过的壮族,一个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满族。 设问:旗袍是哪个民族的传统服饰? 出示少数民族的服饰图片 归纳:

在不同生活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下,民族传统服饰也各不相同。满族独特的传统服饰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因素在文化上的体现。 第二环节:想一想 展示芦笙的图片

设问:这是我们学过的哪个民族的乐器?与哪个民族的乐器相近?

点拨:芦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苗族群众的传统乐器,同样也是我们即将认识的侗族和瑶族的乐器。不同民族具有相同的乐器,体现了这些民族在生活环境、主要聚居地区等方面的共同之处。

设问: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苗族的知识,你能说说侗族主要居住在什么地区码?

点拨: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聪明的侗族同胞建造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建筑物——侗寨鼓楼和风雨桥。 归纳:

侗族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露个建筑的部分精髓。 第三环节:玩一玩

活动:抛彩包

活动方式:学生分为三至四组,每组两人,两两相对,站成一圈,每人手中拿一个不同颜色的小彩包。活动开始后,将手中的彩包跑向本组的另一个同学,天使双手接回对方跑过来的彩包,往往复循环。 第四环节:听一听

引导:有一个民族,特别偏爱白色。他们建造的房子总体色调是白色,传统服饰的色调也是偏白色,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领褂;妇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蓝色、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要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 设问:这是哪个民族?居住在哪里?有多少人口?

过渡:白族的名额独具特色,在全国民族中占有重要地位。众多音乐工作者深入白族地区搜集整理名额,电影《五朵金花》中的音乐家,就曾驾马车走遍苍山洱海采风。大理“三月街”千万人赶歌会的壮观景象,就是白族名额活动的缩影。一首根据“白族调”改编的电影插曲《蝴蝶泉边》,唱响了大江南北,至今还在全国各地传唱。 第五环节:讲一讲

点拨:土家锦,土家族称西兰卡普。因品种以铺盖为主,故又称打花铺盖。 设问:土家族有多少人口?他们主要居住在什么地区?他们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中,我们对满足、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人口数量、分布地区、主要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基本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这五个民族的一些基本文化特征,记住这些会对我们将来的学些有重大的帮助和影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14篇:鹤庆白族人家的红白喜事

鹤庆白族人家的红白喜事

鹤庆自古以来的建制是不同于其它地方的。新国中国以前,鹤庆的南部都属于大理那边,而北边主要是鹤庆坝子,都属于丽江这边。因此鹤庆的北部与丽江颇为相似,性格都有些耿直,直来直去,想着什么就是什么,毫不讳避自己的想法。而南部的鹤庆可能受到南方儒学思想的影响比较大,一般都比较含蓄,都不善于表白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县城附近和这些地区,好像既兼收了北部的豪直,也具有南部人的含蓄,显得有些厚重感。东部地区又与金沙江沿岸的永胜人的习俗有着千丝成屡的联系,西边与剑川接界,多多少少都要受剑川白族的牵连。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是鹤庆的北部仍旧属于丽江、香格里拉和怒江这边的人,南部地区属于邓川大理。宗教信仰也是怪里古董的,一方面相信儒教思想,有生死轮回的概念;另一方面也相信道教思想,常常过年时在门坊上贴上符画,以避鬼神伤害,还有自己的本主崇拜。这跟杂交水稻一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杂交后产量大增了。就是服饰和建筑也是一样,介于丽江和大理之间。比如服饰,既没有大理的白族服饰丽艳,也没有丽江服饰淡暗,是介于这两种服饰之间一种独特的中性服饰,平实中有几分峻峭,也许是交融了大理的丽艳和丽江实朴的原因。就是建筑也是一样,没有大理人的富丽高雅,也缺少丽江人的简朴实在。比起大理人鹤庆的建筑更像小家碧玉,而比起丽江的建筑,鹤庆人房子更像是土豪老财家的清丽少爷。反正都是介于丽江大理之间的不冷不热,不死不活的温吞水状态。可能你说不出鹤庆是好是坏,但也不能否认鹤庆也有自己的东西在吸引着人们,这有点曹操鸡肋的味道。鹤庆的红白喜事也是这样,说有特色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又有自己的一些东西在里面,这给表达也带来了难度。在这里我仍以我的遗胞之地,县城附近的金锁邑村为中心,来整点感想。一来我经历过,二来这个地方也比较特别。甸南人说我们是甸北人,而甸北人又说我们的是甸南人,自然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子事:竹米客

应该说人出生是从竹米客开始的。有些地方又称这为粥米客,但从白族语言和鹤庆白族来看,我个人觉得竹米客更为确切一些。粥米可能理解是要喝大米熬煮的大米稀饭,可请生孩子的竹米客,鹤庆白族话的音译是:“送孩日”,义译就是送饭的意思,因此没有要熬煮大米粥饭的意思。相反我们这里早些时候送竹米客,都是拿一个竹子编的小提箩,在最低下放一小层大米,大米上面就放上鸡蛋,鸡蛋的数字也是双数的。那么把大米放到竹箩里,按照白族语言比较形象生动来推理,应该用竹米客来形容最为恰当。而粥米是音译的结果,主要因为那天做客根本没有喝大米粥的。有讲究的人,也会把鸡蛋染成红色的。过去,白族人生孩子,头胎孩子也有很多忌讳,比如生了孩子要将石灰或者灶灰撒在大门口,提醒有孝服在身的人不能闯入家里。当然如果生孩子后第一个进入这家的人,主人要煮红糖鸡蛋给这个人吃,认为将来这个孩子的脾气性格会像这个人。

请竹米客一般在生孩子后的半个月内,也有在满月时候请的。因此,粥米客也叫满月客。刚生孩子,要派女婿到亲家家里报喜的。小时候听到的白族民间《憨女婿》的故事,就是由女婿到女方家报喜而编造出来的。说是有个憨女婿到媳妇家报喜,媳妇就教他,家里人问什么喜时,要答公喜(生男孩,叫公喜;生女孩,叫母喜。村里的一种调侃说法),憨姑爷一路走一路记,走到水边,踩到了一只癞哈蟆,踩得那只癞哈蟆“呱呱呱”直,他就记成了“呱”喜。到岳母家,他就说成了“呱”喜,女方家还以为那孩子没有活下来。这女婿回家了,岳母给他提了一大提箩鸡蛋,教他水滚冒起来时候,把鸡蛋敲开,放到水里,捞出后给自己老婆吃,结果这憨姑爷提着鸡蛋,走到一条沟边,看到水翻滚起来,就把鸡蛋敲开往水沟里倒。这憨姑爷真是憨到极点了,也许小时候奶奶就用这个故事,劝导我们凡事都要多长几个心眼,

要多动动脑筋吧,而不要像那位憨姑爷一样机械。

记得我小时候的送竹米都比较简单,那时候大家都很穷,一般都是家庭主妇去,就提一竹篮下面垫了大米的鸡蛋,是娘家人就有再提几篮子小孩用的衣物,和四提箩红糖之类的,也不讲究什么席面了,就给来送竹米的客人煮一大钵盂红糖糯米粉鸡蛋。后来生活富裕了,就办起了八大碗,全村有点亲戚关系的都要去,而且还设立帐房先生挂礼,也不分男女都去庆贺。娘家人也要花好几千元去庆贺,小孩子的衣物,玩具车,应有尽有。跟办大的喜事一样,非常热闹。毕竟是一个生命个体的诞生,请客满月这天,要把小孩子到处让亲属抱一抱。大家都争着要抱一抱新加入的成员,也好像非常欢迎这位为本家族添丁加口的小主人的到来。

丑事:周岁客

小孩子一岁的时候,我们村也常有一些人请周岁客。看来一个人一生下来,就会与生俱来各种麻烦事。怪不得人死了,以前我们用来挂礼的本子,都要写上“勉终大事”几个字,看到这几个字,那时我也没有多想,现在想到那几个,也佩服我们村人对人生透彻的感悟能力。直到人死了,万事皆休,真的做到勉了终身所有的事务。

那周岁客跟满月客也没有大的差别,现在一般的也就是要根据亲疏送份礼,自然娘家人是要花费一大笔钱的。还是要准备宰一头猪,做了八碗一座盘,或者六碟八碗的,远近的亲戚也都要来庆贺。

这时孩子都已经能够走路了,都要把孩子当成中心人物。也要给孩子一些东西,比如长命锁啊,富贵结啊。也有的让小孩子抓东西,看看他(或她)喜欢抓什么,就认为将来这孩子就喜欢什么,而白族人家最喜欢的就是孩子抓书本或者笔杆,就认为将来他(或她)就喜欢读书,都喜欢得不得了,可以看出白族人对于文化知识的重视。

周岁客也是比较热闹的,很多亲友都来喝喜酒,对孩子说一些祝福的话语。

寅事:结婚客

白族也同样信奉人生最得意的就是:“金榜提名时,洞房花烛夜。”在中国这样的国度里,传宗接代,一直是被奉为是人生重中之重的事情,每个人都非常的重视和卖力。事实也是这样,绝后为大,连外后代也没有,那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结婚也就是传宗接代的开始,每个人怎么能敢怠慢呢!

男女到谈婚论嫁了,我们村里人为了表示婚姻的重要性,就是自由恋爱也必需请个介绍人,不论这个介绍人有用还是没有用,都得请。有利于男女双方之间相互沟通,也就起到磨刀石与刀子之间那点水的作用,省得双方不好的事情,可以通过介绍人来说比较恰当一些;或者说得不得当,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反正我们村里的人世世代代都认为介绍人是必不可少的。有了介绍人,结婚前还必需吃定酒,也就是两人准备结婚了,喝完定婚酒,就基本上订下来了,一般不得反悔。定婚一般都要给女方买点金银手饰,和女方喜欢的几套衣物,几双鞋子什么的。当然现在的年轻人对婚姻的看法可能跟老一辈人有所不同,退婚也不是什么希罕事了。退婚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女方反悔了,得将男方的订婚物品如数归还,如果是男方反悔,一般就不退定婚物品。定婚与结婚之间的时间也可以因为家庭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也就是上半年定婚,下半年结婚,当然也有定婚几年才结婚的。结婚前如果是讨媳妇,男方得到家女方家求婚,也得介绍人出面。如果女方提出一些条件,男方得尽量满足。如果是招女婿,一般就得女方家到男方家求婚。如果求婚成功了,就要合婚,一般也就是要有男方和女方的生辰八字,实际就是出生年月。合婚了也就是请看风水的先生,我们金锁村

最有名的风水先生就是吉庆村的李亚柏先生的了,我们家竖房子,竖墓碑,我们几个兄弟姊妹的结婚,我父母亲的去世的,都是李亚柏给我家看的日子。李亚柏的生意特别好,是因为我们那个白族村子,直到现在也还保留着凡是办点大事,也都要看看日子,需是吉日才可出行,动土或者实施。

一般情况下合婚后才可定婚,说明八字不相克,可以结为夫妻了,那定婚才可以。不过风水先生李亚柏先生应该来说也是做到与时俱进了,没有听说过他合的婚,那一对新人八字相克的。即便他自己觉得有些不妥的,他也会教人如何做就能化解了。这也是顺应了历史潮流,反正现在都自由恋爱了,父母都干涉不了,一个局外合婚人,怎能奈何得了。怪不得很我人都愿意请,是他既满足了我们这里人追求美满幸福的心愿,也能够让想做这件事的能够实现愿意,可能他对人生有一套自己感悟和理解。当然我家请过他几次,他都有自己的一套见解,让人不得不相信。

婚定了,一般是不得反悔的,下一步就是商定结婚的事了。我们一般结婚的时间是在冬、腊、正月,其它时间则认为是有特殊情况的。当然因为在外工作的也会例外,一般大多数是因为已经怀孕,不得不结了,这种情况是会被村里的唾弃和讥笑的。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未婚先孕,赶着结婚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也不觉得稀奇了。

看好了日子,家里便做好请客的准备,当然是要办八大碗的。这八大碗也是依据家庭经济条件而定,可以办得阔气些,也可以办得简略些。不过我们村最热闹,最为隆重的应该就是结婚客了。结婚前一天男方家就去女方家过礼,将男方家的彩礼背到女方家。这一天男女双方家的本家和邻居,都必需到办婚事的男女双方家帮忙,帮忙时还必需在男女双方家就餐。办事前的就餐也比较随便,主要以家里出产的菜肴为主,一般也就五素一荤一汤。那晚上,不论女方男方家,同村的同龄人都要到女方男方家贺礼。女方家则发成年女子为主,男方家则以成年男子为主。贺礼也可以依据家庭情况,可送礼金,也可送一些物品。一般习惯可惯送面盆、保温水瓶的居多。那天晚上还有一个节目就是男方家要请鹤庆境内的六合白依族人把喜神请到家里,请完了,女方家也有要好的闺蜜,要在女方家压床;男方家也有要好的男伴压床。这压床很像其它民族的成年礼一般,似要跟那些曾经的姑娘小伙玩伴们告别,明天开始我不可能像过去一样陪你们了,我要陪我的爱人了。

爱玩的一般也要玩个通宵,一直舍不得自己失去的青春年少似的。 第二天不论是男方还是女方,四方八面的亲朋好友都向办喜事的男方女方家涌来,大家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新鞋子去朝贺这两家人。

大概晌午的时候,讨新媳妇的男方家的一帮人马就去女方家接新媳妇了。还有男方家的至亲和女方家的至亲,都要去做会亲客相互认亲。自然男方家要去一些得力的干将,还要负责搬运新娘的嫁妆呢。当然现在的话如果离得远就使用上现代的交通工具,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离得比较远的,也有男方女方家各办一天的。而且那天搬运东西不得小心,认为东西碎了,或者损坏了就不吉利。

一般男方迎亲还需要请白依族(鹤庆境内居住在六合的少数民族,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人吹唢呐,用大的唢呐吹出迎亲的号声,在号声和热闹的唢呐声中,迎亲的一干人到了女方家,有人就在大门口观望,见到迎亲的队伍远远地来了,就赶紧把大门紧紧闭,要为难迎亲的人,意思也就是娶我家姑娘也不容易的,迎亲的队伍过来了,见女方家门没开,不得敲门,而是丢进去一些香烟,也有丢进去瓜子糖果的。见差不多了,女方家这才打开大门,将一干迎亲的队伍迎进堂屋。男方得殷勤地发香烟,似乎要求女方家尽快将女儿打发给男方似的。女方便慢慢待客,一般都要将女儿留到黄昏才打发,美其名曰“黄昏姑娘才值钱”。鹤庆有些地方也有为了考验女婿的才干,也有待独席的风俗习惯。所谓待独席,就是要让未来的女婿一个人入一个八大碗席面,而且那席面上的所有的菜都要细铁丝穿上,因此去有这种风俗习惯讨媳妇的男子,事前需有所准备。带上一把锋利的刀子或者一把锋利的小剪刀才行,否

则就会当场出洋相,女方亲属当中有尖酸刻薄的人,那是让人很尴尬的。且还民间规定,新郎入独席时,每一样都要用筷子夹一块来吃,如果不带上那些武器是行不通。我们这里据说新郞的日子最难过的就是结婚这一天,人人都可以给你出难题。也许这样做也是符合现实生活的,那就是要学会忍让,不能再耍小孩子性子了。独席圆满结束了,那就要求女方家给来迎亲的这些人待席,吃完八大碗,负责待客的总理好说话,他就会宣布打发姑娘了。如果没有跟他商量好,可能还要求爹告奶奶地跟他商量,请求打发姑娘。征得同意后就停止待席,开始打发姑娘。一面迎亲的人就安排搬运新娘的嫁妆,按风俗女方家的舅舅这边的人,还要将女方的东西放到木柜里面,还要给出嫁的女方四角压柜钱。这时女方要哭着一一向同村人和亲戚朋友道别,特别父母亲就要向他们叩头,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嫁妆全部准备齐全了,白依人吹响大号,迎亲队伍开始向男方家行进。一路上的节目就是闹新郞和新娘,不断给他们出难题,每过一座桥都要让新郞新娘做一些亲密的动作。如果路上遇到一起讨媳妇的同伙,据说是一个不能让一个,如果让的那一个就会倒霉。事前要准备一些硬币,相互遇到了就要用硬币相互打击,慢慢让开,就好就是不要碰到一起。

到家了,两也不能空手进家,要一起端一盘下面垫了大米的红糖进去家门。

然后把新娘送到新房,有些地方还搞个入洞仪式,这似乎受影视剧的影响,或者受中原文化的熏陶。

晚上就是村里的半大小伙子小姑娘闹房的节目了。

第二天就是送喜神,还有就是新娘要改口,新娘要跟新郎的称呼一样。特别是对新郞至亲,更要跟新郎一样称呼。这时新娘也要准备礼物,甸南人就送自己做的绣花鞋,或者手工制品,可惜我们这边都只能到商场给至亲送点商场买的东,当然新郎父母也要回礼,这最没有创意,只能回点人民币。然后就是回门。回门这一天新郎新娘要到城里的农贸市场买鱼和作料,据说这一天不论买什么都不能讨价还价,要价多少就是多少。这其中的内涵也许就是暗示夫妻俩今后不要斤斤计较,学会舍弃,要心中有对方。

回到女方村子里,男方陪新郎的小伙子不论见到老幼男女,都要赶发香烟。女方陪新娘的小姑娘也要将瓜子见者一份,不得有遗漏,也许是受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遗风影响。因此小时候听说村里有打发姑娘,不论亲疏,是不是相互请客了,只要村里打发姑娘了,回门的这一天,总在村口的大路上玩一阵子,等回娘家的新娘回娘家,可以为自己蹭把喜果子,也可以为爷爷蹭杆香烟,穷的时候那穷就是一香烟一把瓜子也是精贵的。自然回门也还要款待新娘家比较亲人亲戚,有些能干的家庭主妇还要蒸米糕,款待回门的女儿和女婿。饭吃了,新娘一阵难过,还需新娘父母亲戚催促回新郎家,这是新郎也就哄新娘不要难过,跟自己回家。同时要相机改口,称女方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其它在场的至亲也一样的和新娘一样称呼。但不用行什么礼,男的给递枝烟,女的打个招呼就行。尽管白族人家都不大重男轻女,可能这种习俗的从汉族那里引进过来的,很有男尊女卑的味道在里面。

第三天就去男方家庭的墓地上,做饭吃,也是认祖宗的一种形式。一般聪明的新郎都要告诉墓地上埋的是什么人,也是新人融入新家族的一种形式。

至此结婚算是告一个段落了,后边就是安心地养家糊口,生子传代了。

卯事:参军客

我们村应该是“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典范执行者。家里有人参军了,不是“一人参军,

全家光荣。”而是一人参军,全村光荣。全村人跟那个年龄相仿的人,在验上解放军他要马上入伍的前几天,都要去到这家去送行,好像这家人出了个将军似的。鉴于这个原因,当然这不是我们村传统的红白喜事,而是适应新社会而形成的喜事。后来就形成了请客做宴席的形式,被固定下来了,成为我们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到办事这一天,也和所有的宴席一样,都是金锁邑村模式,村里的厨师们也要睡晚起早地要把那八碗一座盘精心准备好。在这准备的过程中,家里老老少少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有时候我们去某做客,吃着他们美味的八碗一盘时,其实这背后肯定会有很多艰辛在里面。全村人有头有面,自家的亲戚都赶来庆贺。长辈人临走前还要千叮嘱万叮嘱,出去外面有好好干,干出个样子来。这还算是比较含蓄的说法了。有的就干脆说,出去可不要只当三年老憨兵回来,要弄个一官半职回来啊。

后来我经历了大学生客以后,才知道村里人骨子里的“光宗耀祖”的思想,把一些害得“近乡心更怯”了。

同辈的人更要去送送的,不去那是最没有面子的事。

自然这家人出了这样光宗耀祖事,全家人宁可再累一点也毫无怨言。 直到现在我才想起和我一起同龄曾去参军,后来听说在外面混得不是很好,结果有一年却自杀了。现在想想也许那人混得不好,有种无脸见江东的强烈意识,本也可以回到村里结婚生子,慢慢过普通人的生活的,结果没有做到光宗耀祖,便轻易结果自己宝贵的生命。这跟古代中国女子为保住节操而宁死不从的道理是一样的。我心里一直为那位同龄的人死而想不到惋惜。现在回到村里看到他母亲孤苦伶仃的样子,心里总有一种如被梗住的难受感。

辰事:大学客

我们村的考上大学客,是我刻骨铭心的感受。邓小平同志刚刚恢复高考不久的1981年7月,通过努力我也考取了大理师范,虽然不是大学,那时也是属于凤毛麟角的事。家里也非要请几桌客,要庆贺一下。我们家那时兄弟姊妹多,家里也特别穷,请这几桌客可以说是已经倾全家的财力了。

从收到录取通知后,我们一家人就计划着要吃哪几个八大碗,每个鹤庆县城的街子天,都要到街上买请客用的东西。我那里也劝过我父亲,说不用那么麻烦了。我父亲说人家参军都请客,你现在是跳出农门了,比起他们来我们更要请。何况人家也请我们,我们不请就太没有面子了。

既然父亲发话,那这客是得请。

我们便每个街子天都到鹤庆县城街子上买东西,本来钱就少,都要跟人家分分计较,否则如果超出几十元的计划,我们的请客事业都会泡汤的。而且七荒八月,大家肚子里正缺荤少油的,肯定比起客事比较多的冬腊正月要准备的多一些才能应对。

我们请亲戚当中做厨子的钢花姐衡量了又衡量,我的感觉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可母亲说了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如何难也要办好考出去这个抬客。我们家族上代人才考出去你三伯父一个人,这只有你一个人考出去,也算是你为我们家族光宗耀祖了。

那是没有压力山大这个词,却也让我们感觉到身上的份量。 那时候也没有现在的大学客,光明正大地设一个收礼台,请记帐先生记帐的。饭吃完了,大家都给我塞几块钱,虽然比起现在数量非常有限,但我心里还是非常感谢,有的就说路上买张车票,有的就说到学校买本书,反正挺让人感动的。我知道那点微不足道的几元人民币,都是他们从牙缝里节省出来的。当时我就暗下决心,将来我要报答他们。

可是后来我才发觉,大理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深山沟里从教,无论如何努力,我都得不到一官半职,我连自己的生存都有艰难,谈何报答他们。

这时我深深地理解到那位跟我同龄人,为什么不肯回村,为什么宁可选择自杀,也不敢面对自己的亲人。我只不过比他脸皮厚,因此,还好好地活下来了。不过我自己觉得的安慰的事,我在自己的普普通通的岗位上,努力奋争,尽自己最大努力教每一位山乡的孩子。我也只能做一这一点,也不算愧对我的亲人和那场大学客了。

巳事:竖柱客

不知道其它民族跟鹤庆白族是不是一样,对自己的居住房屋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宠幸和关爱。反正鹤庆白族具有对房屋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重视和关注,内心有一种“万年桩”情怀,甚至觉得人生的成功与否,就在于能不能竖一院像样的房子。因此对于竖房子的事,可以说是竭尽全力。因此,这么对于鹤庆白族来说重大的事,不好好办他几席庆贺一下,那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

在鹤庆白族人的各种红白喜事来说,这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一方面竖房子是件经济压力最大的事情。我们村是鹤庆坝子中央典型的以农耕业为主的村子,收入也是地里刨食的那种只能勉强混饱肚子的苦日子。能造一方白族人的人字木木头房子,那是需要经过无数的努力和省吃俭用,才能实现的。所以,还要请上百把十桌的八大碗,那还是属于雪上加霜的事情。不过这么大的事,就是借点钱也要请几桌庆贺庆贺的。

一般女主人在要大办宴席的一个月前就淹好了麦兰菜酸淹菜和淹鸭蛋。

前一天邻居亲戚都来帮忙的帮忙,庆贺的庆贺。有些地方还需要给木匠做点好吃,也要找一只大红公鸡,这大红公鸡的用处也很大的,一方面用来点血在红梁上,结束了宰杀了用来感谢木匠师傅哩。

在大宴宾客的前天夜,我们这里有些地方这天晚上木匠师傅们会做一场贺鲁班的活动。大家围坐在八仙桌旁,吃糖果瓜子,能唱戏的还哼两口。白族人对竖房子都很重视,因此竖房子开工前也要请风水先生看日子,我们这里现在准备竖房子也得送木气,我也弄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当然前天晚上如果是姻亲亲家的话,要到竖房子这家送对子。对子上都写着祝贺的对联:上梁正逢黄道日,竖柱巧遇紫微星。还要将喜梁染成红色,在红纸上写上:阴无忌阳无忌阴阳无忌百事无忌的字样,中间要贴上在红纸上画就的八卦图,这是第二要上梁时用的。还得到漾弓江打一壶无根水,不能用井水,井水是有根水,而漾弓江里的水是从天上下来的,是属于无根水。还要弄一个宝瓶,在宝瓶时放一些无根水。家里有金银的话,也需在红梁上砸进去一点金银财宝之类的东西,有镇房宝器的意思在里面。即便是用来将红梁的拉上去的绳子也要染成红色的,这样看来白族人对上梁是非常重视的。也要在新房上梁的地方搭上一个架子,供上梁人在上面丢馒头,馒头一般提亲家送来的。好还要弄一些人民币硬币,将谷子炒成米花,和硬币拌在一起。在堂屋正中,摆上高八仙桌,上面在摆上木匠用的锛、刨、铲、锯、直尺、墨斗、画墨签,还有裁缝用的剪刀和尺子,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这是前一天晚上需要准备好的东西,第二天亲家要送斗米,斗米上面要插上100大票额人民币,还有蒸好的馒头,说是要压一压地基,觉得新建的房子,人气不够,怕将来压不下。

前一夜主人家还要挨家挨户请在家的青壮年男劳力,来帮忙竖房子。第二天天不亮,还在放鞭炮,提醒村里人去竖房子。全村人都来到竖房子这家了,主人已经煮好了大米稀饭,大家都喝完大米稀饭,就开始动将一排一排的柱子竖起来,每竖一排柱子,都要放一串鞭炮。竖完房子,主人还需带给竖房子的人八大碗。竖房子的人竖完房子,不是很亲的人就都各自回家了。后面就是亲家来上祭,等到中午12点左右,就开始上梁了。上梁也是竖房子的高潮部分,要选两位会木匠,且嘴巴子得力的,一面还要斗诗句,大面捉了大红公鸡。嘴里喊道:“鸡是什么鸡?鸡是大红冠子凤凰鸡。水是什么水?东海龙王水。”取到中梁时,要将鸡血点在中梁上,嘴里还要喊道:“中梁,中梁,今天请你中梁,要保佑全家万福万寿。’”在场的人都要回应一声:“好!”

将梁上到位置上,要斧头敲好,都要有诗句。然后先散硬币和谷花米,嘴里喊:“遍地散金银,保佑主人大发大旺。”要将大的馒头丢给主人,嘴里喊:“主人来接宝,接着者荣华富贵,接不着者富贵荣华。”反正都是祝福主人的吉利话语。

然后就待客,先待老人客,然后是亲家,最后是村里人,好不热闹。可惜如今兴时修建平顶小洋楼,这竖房子的热闹劲也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而且如果不抢救也就慢慢地成为年纪大点人的回忆了。穷欢乐的日子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午事:安龙奠土客

安龙奠土也是关于建新房的一项重要活动,只是相对于竖房子要简略一些。实际也就是要将自己的老祖宗安放在祖宗牌位置上。这一天要准备一棵摆钱树和海底罐,还要请人做八大碗,也跟其它客一样,是需要挂礼的,应该说是一项宗教活动。这一天村里的老奶奶就忙乎一阵子了,她们会做一些莫名奇妙的活动,其含义和作用我也不大理解,反正大家觉得自古以来就这么,也就沿袭至今。

先要砍一棵四季长绿的柏腊树枝做摇钱树,每个树枝上贴上一些角票,宗教仪式做完后,由小孩子们去抢,抢了就去村里买糖吃。将海底在堂屋中央靠墙的地方挖一洞埋进去,一般人家在建房的时候就留了位置。然后请村里念经的人,来念阵经。大伙吃台八大碗也就结束了。觉得也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不过家家户户都还是非常重视,不敢轻易怠慢。

未事:出殡客

人死了,在我们村也是很麻烦活着的人的。死了以后,就要请隔壁邻居来帮忙将棺入殓。趁人还没有僵硬,就要把他或她的新衣服换上,然后在麻线把人捆好。也不能在死者身上带铁器,否则死者就托生不了,亲人哭的时候也不能将眼泪滴在死都身上。将棺入殓好后,就要将堂屋门全取下来,就工将棺材摆放在堂屋中央。

然后在死者的灵柩前点上长明灯,摆一些糖果碟子,还在要棺材两边铺上稻草。孝子要在两边守灵。一般就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在两边。如果吊孝的来,孝子要跪在灵柩两侧回礼。

人的一生也就像赵本山他们小品中表演的,就这一睁眼一闭眼就结束了。一般用的礼薄本上也写“勉终大事”几个字,真的一生人就什么都勉,不需要负什么责任了,也负不了什么责任了。装棺好了以后,接着主要任务就是接待吊孝的亲戚了。

本家户族的人,都要轮流着到这家有去世人家的家里帮忙,主要任务是做给孝子和来吊孝的人一日三餐。晌午饭一般也比较简单,烤点粑粑就行。如果这家人要请村里经帮念经,超度亡灵的话,也要负责经帮的一日三餐。

去世的人装好棺后,也要把去世人的去世时间和生辰八字报给风水先生李亚柏,请他看出殡的日子。李亚柏一般也写一张下葬的时间,出殡的日子这样一个告示一样的纸张,张贴在堂屋显眼的地方,提醒人们出殡的日子。过去一般也没有仆告之类的东西,这张纸就类似仆文,通知各方面的人出殡的日子。

到要出殡前三天,就要开始请客。孝子都要亲自登门请客。一般孝子戴孝是不能出入别人的家门的。要有家族中一起陪伴请客的人。如果需要到这家人家里喊人时,需脱掉戴在头上的白孝。被的这家人,要到大门外接孝。孝子需跪地上,双手托孝交给被请的人。被请的人也要赶快把孝子拉起,一般都不能进入家里。白族人认为戴孝进到家里,会给人带去晦气,因此当孝子的人是不能随便进出别人家的。

到了去世的人去世了三天的那天傍晚,认为这一天晚上他或她的魂魄要回家了,需要将的他魂魄接回家。这天晚上都要接祖,重要的亲戚也都要参加接祖。还在要大门口用板凳搭上板,以便让亡灵能够顺着桥回到家,一直要将亡灵接到楼上的祖宗牌位上。

晚上也要轮流着守灵,直到出殡那天。 最热闹的就要数出殡这一天了,这一天四方八面的亲戚朋友都要来参加出殡活动。早早的就村里的八仙(八仙就是指专门有资格挑亡者有人,一般由结婚后的男子担任)就要到位,以后早上要早早的开席,主要让八仙先吃了八大碗。一般都要在12点出灵,出灵后才能待客。准备出灵了,孝子孝女都吃离别饭,吃过离别饭后,就起灵。所有的孝子孝女都要在棺材前哭泣,一直将棺材送到村子外面,过桥时孝子要高声呼唤亡者,让亡者不要怕。到村口孝要将麻线解下来烧掉,然后返回家里,家庭的人要在大门口燃一堆火,回来的人都要上面跨过去,烧掉晦气。八仙和扛白旗(招魂嶓)的长孙和长子,要送亡者到墓上,下葬的时间也是风水先生看好了,时间到就要下葬。

下完葬八仙和孝子孝孙就可以回家了。回到家,孝子要给八仙叩头,酬谢他们的辛苦。那天晚上所有人孝子孝孙都要在堂屋里睡觉。

第二天还要复山,就是最亲近的亲人都要到亡者的坟上,要在坟上加土,弄一些石头修整一直坟墓。要在那里做饭吃,女眷还要哭泣。

人的一生也就入土为安了,人生也就画上了句号。

第15篇:白族三道茶教学设计

白族三道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白族三道茶的由来,使学生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解因文化不同而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 2.能力目标:学习一些简单的待客礼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折射出的道理,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白族三道茶的由来。

2.教学难点

白族三道茶的文化、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通常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世界有多少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有多少种独特文化习俗。

白族三道茶也称三般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茶文化范畴。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2、由来: 白族的三道茶当初只是长辈对晚辈求学、学艺、经商,以及新女婿上门时的一种礼俗。它的形成,还伴随着一个富有哲理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在大理苍山脚下,住着一位手艺高超的老木匠。他带有一个徒弟,学了多年还不让出师。一天,他对徒弟说:“你作为一个木匠,会雕会刻,还只学到一半功夫。要是跟我上山,你能把大树锯倒,锯下板子,扛得回家,才算出师。”徒弟不服气,就跟着师父上山,找到一棵大麻栗树,立即锯起树来。但还未等徒弟将树锯成板子,已觉口干舌燥,只好恳求师父让他下山取水解渴,但师父不依。到傍晚时分,还未锯完板子,徒弟再也忍受不住了,只好随手抓白族三道茶

了一把树叶,放进口里咀嚼,想用来解渴。师父看了徒弟又皱眉头,又咂舌的样子,笑着问徒弟:“味道如何?”徒弟只好实说:“好苦啊!”师父这时才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学好手艺,不先吃点苦头怎行啊?”这样一直到日落西山,板子虽然锯好,但徒弟已筋疲力尽,累倒了。这时,师父从怀里取出一块红糖递给徒弟,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徒弟吃了这块糖后,觉得口不渴了,精神也振作了。于是赶快起身,把板子扛回家。从此以后,师父就让徒弟出师了。分别时,师父舀了一碗茶,放上些蜂蜜和花椒叶,让徒弟喝下去后,问道:“此茶是苦是甜?”徒弟答曰:“甜、苦、麻、辣,什么味都有。”师父听了,哈哈大笑,说道:“这茶中情由,跟学手艺、做人的道理差不多,要先苦后甜,还得好好回味。”自此开始,白族的三道茶就成了晚辈学艺、求学时的一套礼俗。以后,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客,特别是在新女婿上门、子女成家立业时,长辈谆谆告诫晚辈的一种形式。

3、文化: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现今,也有小辈向长辈敬茶的。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4、意义: 由于这种煮茶方法能发出似雷响的声音,响雷茶也就因此得名。据说,这还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一当响雷茶煮好后,主人就提起砂罐,将茶汤一一倾入茶盅,再由小辈女子用双手捧盅,奉献给各位客人,在一片赞美声中,主客双方一边喝茶,一边叙谊,预示着未来生活的幸福美满和吉祥如意。

5、分类: 第一道茶叫“苦茶”,是由主人在白族人堂屋里一年四季不灭的火塘上用小陶罐烧烤大理特产沱茶到黄而不焦,香气弥漫时再冲入滚烫开水制成。此道茶以浓酽为佳,香味宜人。因白族人讲究“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所以这道茶只有小半杯,不以冲喝为目的,以小口品饮,在舌尖上回味茶的苦凉清香为趣。寓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人生之旅,举步维艰,创业之始,苦字当头。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面对苦境,我们惟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体味出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第二道茶叫“甜茶”,是用大理特产乳扇、核桃仁和红糖为佐料,冲入清淡的用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的茶水制作而成。此道茶甜而不腻,所用茶杯大若小碗,客人可以痛快地喝个够。寓苦去甜来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经过困苦的煎熬,经过岁月的浸泡,奋斗时埋下的种子终于发芽、成长,最后硕果累累。这是对勤劳的肯定,这是付出的回报。当我们在鸟语花香里,明月清辉下品尝甜美的果实之时,我们又怎能不感到生活的快意? 第三道茶叫“回味茶”是用蜂蜜加少许花椒、姜、桂皮为作料,冲“苍山雪绿茶”煎制而成。此道茶甜蜜中带有麻辣味,喝后回味无穷。因桂皮性辣,辣在白族中与“亲”谐音,而姜在白语中读“菒”,有富贵之意,所以此道茶表达了宾主之间亲密无比和主人对客人的祝福(如恭喜发财,大富大贵)。因集中了甜、苦、辣等味,又称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诸如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等等的诱惑。要做到“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需要淡泊的心胸和恢宏的气度。如果一味沉湎于成功或失败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过执着,就会作茧自缚,陷入生活的泥潭不能自拔,丧失了许多人生乐趣。所以,这道茶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们不妨看得轻些淡些,不要让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抛弃的重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

6、冲泡水温要求: 三道茶的冲泡水温要求在九十度以上茶叶有冲泡的茶叶种类:铁观音、水仙、冻顶乌龙、佛手等。重揉捻茶类:铁观音、佛手等接近球状的茶。重焙火的茶类:色泽较黑、较暗的茶。陈年茶类:任何妥善储存的陈年茶,以铁观音、水仙较常见。

三道茶的冲泡水温要求在八十度到九十度之间的茶叶有:轻发酵的茶类:如文山包种茶,若焙火较重,仍以高温冲泡。芽茶类:如白毫乌龙、高级红茶等。熏花茶:香片、包种茶、熏花。三道茶的冲泡水温要求在八十度以下的茶叶有绿茶类:如龙井、碧螺春等。若品尝时仍觉得苦味太重,可再降低水温。

7、喝法: 三般茶的喝法是:先将本地产的绿茶放特制的小砂罐里在火上焙烤,待罐中茶叶烤脆、烤香、变黄时,冲入罐中少许沸水,等水中泡沫消失。再将沸水冲满,四火稍煨火片刻,茶水呈琥珀色,香味浓郁,有烤茶的特殊馥郁,斟入小茶盅内,此第一道茶,称为头道苦茶。在砂罐里注入新水,加入白糖、炒香的桃核仁片、芝麻面等是第二道茶,即二道甜茶。第三道茶要在茶水中放入烘香的乳扇、红糖、蜂蜜、桂皮、米花、和几粒花椒等,称为三道回味绵。 茶叶内含茶多酚、生物碱、蛋白质、糖类、有机酸、多种维生素、矿质元素、芳香成分等,兼有药理和营养两方面作用。具有提神醒脑、利尿强心、清热降火、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压等特点。中国是茶是故乡,民族地区由于自身的生活习俗形成的特殊饮茶方法,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8、品茶: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三道茶寓寄着“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尘世的每一个人,当我们在酒足饭饱之余,慢慢品茶之时,不妨让这饱含智慧的茶香慢慢沁入我们的生命之中,让人生如茶,芳香宜人!

第16篇:大理白族地区文化调查实践报告

大理白族地区文化调查实践报告

------ 服饰文化

实践单位:

大理学院古城校区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2011级通信工程本科班

实践时间:

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一、实践目的:

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扎根在边疆的风俗文化。它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有时为了庆祝丰收或是庆祝节日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悦的心情,有时以唱歌、唱戏或是扭秧歌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人们在劳作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开心也可以增加节日的浓厚气氛。从大的方面说它能够展现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也可以展现出我们丰富的民族特色。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有各民族的风俗,这种多样的风俗文化既展现了各民族的特色,又使文化源远流长,既让人们得到了欢乐,又让人们活动了身体, 具有很深的意义。现在面临着各国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开发风俗文化,汲取其中的内涵, 具有举足轻重意义。所以在现代社会,关注传统文化,关注风俗文化绝不是搞思潮,而是深入群众,挖掘其中的内涵,结合现实,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此次实践活动为大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同学通过张雅老师的号召展开,本小组的人员有王渊,方瑞,刘柳,丁魏魏,焦媛,谷贤贤,刘蓉,杨玺成。在本次实践中,要求首先了解白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起源,了解白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过程,发展经历的变迁,及白族人民对本名族服饰的美好期望,服饰的寓意,以及在未来少数名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前景,大众对白族服饰文化的了解深度等。

二、实践内容: 本次实践主要进行了问卷调查,图片展示,对扎根大理的居民进行采访等活动。中国的风俗多种多样,我们参加的社会实践调查主要着手于大理白族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大理的几个城乡中,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意义几个地县进行深入的调查。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名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女子头饰代表大理的“风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着扎染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白族现有130万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其余分布在的贵州毕节、安顺和湖南的桑植县。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 。

三、实践结果:

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色彩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工艺考究又实用的绣花挎包。而在山区或与其他民族居住的白族男子,在白色对襟衣外面穿一件羊皮褂或腰系蓝色土布腰带。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白族妇女服饰,虽各地有所差异,但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因此白族妇女不论老少,都爱穿白衬衣,着加工制作精细、鲜美的艳红色、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工精致,上面镶边处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白族妇女一身的服饰,不论老少,不仅显得十分协调,而且还给人以美观、大方的感觉。

各地白族的服饰,既有某些相同之处,也有许多自己鲜明的特色。看过电影《五朵金花》的人,都对白族的服饰有着深刻的印象。阿鹏的服饰,上身着白色对襟衣,外套坎肩,下穿白色或蓝色宽裤,头缠白包头,肩挂绣花挂包,这种装饰色调明快大方,彰显白族男性的英俊潇洒。“大红领褂白衬衫,艳蓝围腰花飘带,叫人不得不喜欢”,说的是白族金花的服饰。这一服饰的基本构件为白色右衽大襟衣,外加领褂(又称坎肩,无领)和围腰,下穿花边裤,式样多为紧身和束腰,色调上也追求明快大方,对比强烈。发式为辫子盘头顶,缠以鲜红头绳,然后用绣花或彩色头巾包裹,左侧垂下雪白的缨穗。戴银质耳环,领褂右衽佩有银制“三须”、“五须”。手上喜戴银质、珐琅或玉石手镯的和戒指,脚穿绣花鞋 。这一身打扮,结构映衬协调,色彩飘逸,对比明快,线条婀娜多姿,难怪有一位诗人曾吟诗感叹: “独辫明灭系红绦,满头云锦分外娇。流苏俏向红颜窥,鬓云暗把刘海招。紧袖白衫洱海怜,绛红领褂苍山绕。”

白族飘带 白族挑花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系围腰头的带子。带端呈扁矛形,带面由宽而窄,与腰头加接处最窄。妇女常用黑、蓝色布料,少数用彩绸,较长且宽大。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蓝色,一般用布料较短且窄。均用挑花装饰,以白线为主,少用红线。年轻人的飘带挑花图丰富,有花卉、飞禽等上百种。图案千变万化,带端部位皆挑绣蝴蝶。

白族首饰白族金属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等白族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年间,仅大理就有“三宝”、“三元”、“恒丰”、“福美”等铺号十六家,能打制周围白、汉、彝、苗等民族妇 女、儿童佩带的金银首饰。有扭丝镯、扁桃镯、剪链、八仙、帽花、戒指、耳环、三须、五须、针筒、耳勺、牙签、冠针、围腰牌、蝴蝶、龙凤等数十种。 白族姑娘出嫁时要制一套首饰,有蛇骨链,三须、五须、银质挂链,悬上针筒、金鱼等饰物;还有金、银,玉、藤手镯,纽丝锡,扁桃镯,串珠镯,小腿镯等。以玉器手镯和银质技链最为名贵,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妇女的象征;还有各种戒指、耳环、管子、帽花、八仙、冠针、龙凤、蝴蝶、头排锁、围腰牌,顶圈等。现金、银、玉器首饰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名贵手表。

白族童帽服饰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南、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区。男女幼童头饰。以鱼尾帽为母体,演变出虎头帽、猫头帽、狮子头帽、兔子头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种形式。均以彩绣装饰。常用图案有梅花、菊花等。帽两端缀以圆形银饰,正前上方饰琥珀、玛瑙制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种造型的银饰品。有的在头顶两侧装弹簧绣球,在帽尾缀银铃。

白族头巾白族头饰工艺品。方形。女用。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丽江、兰坪等地白族聚居区。按工艺可分为四类: 挑花头巾。蓝布底白线挑花,用几何针法挑制各种图案。青年人头巾挑花艳丽、繁多。随年龄增长,花纹图案不断简化。蓝底白线挑花这一反彩线挑花的色调,是白族妇女头巾最突出的特色。刺绣头巾。流行于洱源西山、乔后等山区。以天蓝或浅绿色布为底,边为锯齿形彩线挑花,中间绣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红大绿突出。 扎染头巾。主要流行于大理周城地区。用白布以靛蓝扎染。朴素、明快。 多层头巾。流行于剑川三河、丽江九河等地。除有较简单的蓝底挑花外,多用头巾包扎造型与层数区别长幼。少幼女童的头巾为单层,用红线扎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红线将双层头巾在头上环扎一周,翻披在后;婚后妇女则戴多层头巾,少则八层,多则十余层。无论层数多寡,最上边一层定为蓝色,挑制白花。老年人头巾层数减至三五层,以黑线挑花。

白族头饰白族服饰与时俱进,有了较大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据史书画记载,古代的白族先民身着“绛裙襦、黑头囊、金珐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化鬓、襦上复画半臂”。“霓裳彩斗、云鬓花垂、清歌互举、玉步徐移”,现在这种装束已不存在,就是上个世纪

二、三十年代的白族服饰也与现在的白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区别。过去白族服饰崇尚简洁明快的风格,现在为适应审美的需要,不断向五彩缤纷、色调丰富的方面发展。最突出的是金花头饰的创新,这一顶漂亮的头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那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犹如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代表大理四季盛开的鲜花;头巾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而绣花头帕上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那冰清玉洁、经夏不消的皑皑白雪;美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挂在花海之中,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从这充满浓郁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的头饰,我们不难看出白族人民极具智慧的审美情趣和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男子头饰简单。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都用蓝、黑色头。古时曾用八角巾作头饰。保山阿石寨则用7米多的长白布或黑布作包头。妇女头饰复杂,常用的有鱼尾帽、花头巾、白缨穗、银簪、冠针等。大理、洱源等地妇女头饰、发型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幼童(含男童)以戴帽为饰,少女以花头巾、白缨穗、独辫发缠绕为饰,少妇以蓝布挑花头巾为饰,老年妇女则以黑布头巾为饰。

白族绣鞋刺绣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主要有三类: 其一为船型绣花鞋。盛行于大理海东、下关山区、洱源等地。以鞋体象木船得名。以船形为母体,演变出鸡冠鞋、鱼型鞋等。共同特点是:鞋头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帮全部刺绣。常用图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鸡、蟹等动物。鲜艳夺目。 其二为圆口绣花鞋。即系带圆口布鞋,各地均盛行。仅在鞋头绣一组图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对称。上述两类为妇女穿用。姑娘从小即学,一双接一双,日积月累,到婚嫁时已数十双,甚至上百双。接新娘的队伍中有专人挑鞋,示新娘勤劳、能干。 其三为绣花凉鞋,男女青年穿用。采用雪白布面与布壳粘合,剪成所需鞋帮形状,滚上边,绣以几何图案或二方连续图案,以上革底,最后在鞋头钉上绣球。通常只在节日盛会或赶集约会时穿用。

白族妇女的衣饰白族妇女的衣饰堪称造型与色彩调配的艺术杰作。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

白族妇女的头饰白族妇女的头饰比较华丽,往往与其上身穿着相映成趣。不同地区的白族妇女所戴头饰有不同特点。大理的妇女皆戴头帕,未婚者编独辫盘于顶,辫上多缠红白绒线,左侧垂有红白绒线流苏;已婚者多挽发髻,用腊大理市白族姑娘绣花服饰。大理市白族中年妇女蜡染镶边服饰。染或扎染花布为头帕。洱海东部地区妇女爱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上簪子,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的青年女子则喜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鱼属帽”之类;鹤庆一带的白族妇女所戴帽子像个大圆盘,形状别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各地妇女都爱佩戴耳坠,戴手钧镯。 “要得俏,一身孝”。尚白的白族,以白色作为服饰的基色(大理)。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质料考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

剑川县白族服饰白族服饰既是适应于白族人生产劳动、生活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的产物,又是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审美观念陶冶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服饰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洱海东部地区)男子则外套鹿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鹿皮或绣花兜肚,下著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则各地不同。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掖结纽处接“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编独辫盘于顶,已婚者改为挽昌。海东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佐,或缩以管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未婚女子则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或“鱼尾帽”。大人小孩均喜报羊皮。约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内地城镇妇女,多有缠足者。后来,随着社会风气的进化,已逐步废弃。解放后,白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不断提高,民族服装也向着更有利于生产,更美观大方的方面发展 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

男子头饰 白族男子过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飘带麦杆草帽以及白色包头、黑包头等。包头两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衣饰有“三滴水”、“五滴水”、对襟褂子。多件三包多钮普通衣。钮子多为银或,黑领褂。还有多层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脚普通裤。中老年腰系的装草烟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鞋子有“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鞋帮往往缀上缨花。老年人穿的有红缎万寿鞋,翅头鞋等。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妇女头饰妇女头饰中少女头饰极为讲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欢梳独辫,用一块挑花头巾,把它叠成长条形加在上面。再用红头绳绕着长长的独发辫,把辫子挽上,发辫成龙,挤在中间,上成龙马角,下成龙凤尾。头巾上的缨穗系到左耳下,风吹飘摇,银珠闪闪发光。额上缨花发垒成串,既显示了少女长发美,又突出了发辫下色彩鲜艳的头巾,非常满酒自如地渲染了白族少女发型和头饰所特有的风韵。 过去海东少女结婚前要戴一顶绣花的凤尾勒,前有两对细弹簧支撑的彩球,两侧为绣花的翅膀,后用银链连接,套在独辫上面,远望去似一只鲜艳夺目的金凤凰。婚后女子一般不再缠独辫裹头巾,把头发梳成三辫盘在后脑上成为挽髻,梳成皇后头,上罩黑丝网, 网着一椭圆型的发套,插上管子,外套凤凰帽或绕头巾。比起姑娘来,色彩渐趋淡雅。中老年妇女为高髻,裹以腊染,扎染黑色头巾,给人以庄重之感。妇女的衣饰也因年龄不同而略有变化,主要是在色彩的选择和花边的运用及围腰的长短上的区别。少女穿白色、水红、粉蓝的无领大襟衣或衬衣,外罩红色、浅蓝色领褂;领褂有金绒的,灯芯绒、毛呢或化纤的。色 彩因年龄而定。少女、少妇喜水红色,老年妇女喜黑、蓝色。用一条宽五寸左右,长几尺的绿色腰带,将腰部紧紧束起,再系上围腰。妇女从老到少都系四方围腰。一般少女喜短围腰,单层,白、绿色,镶花边,绣福寿花、万字花、石榴花、蝴蝶花等图案,连以绣花“鸭舌”和飘带。把围腰盖在膝盖以上,恰到好处地显示青春朝气和女性柔美的体态。中老年妇女围 腰过膝,双层,色彩由暖色转向冷色,花色由繁变简。妇女围腰上还有一条绣花飘带,两端是两片双面绣花。

白族的裤子

过去中青年妇女要穿绲边红、绿衣裤,绲衣、绲裤均为宽袖宽裤管。现裤子均改变,几乎与汉族相同。过去妇女还常穿各式绣花鞋,红缨花碎布麻草鞋,现多已废弃。下雨时老年人穿的厚板底市制雨鞋,是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雨鞋。

白族服饰的发展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等,人口159万,主要聚居于云南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地带,少数分布在云南保山、丽江、泸水、姚安、昆明、元江等县和四川、贵州、湖南等省。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少数民族之一,服饰文化表现出绚丽多姿的独特风姿。

远古时代 想必白族的祖先过着群居生活。以打猎、捕鱼为生。以树叶来避寒,遮羞。经考古发现距今三千年前,白彝先民已经掌握纺织技术。剑川海门口、大理挖色鹿鹅山、大理苍山、宾川白羊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分别出土了石质纺轮,骨质或角质针具,证明纺织物开始问世。白族先民也开始有简单的服饰,当然服饰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一开始的主要功能无疑是保暖、避寒。 到了南诏时期,大理地区的丝纺织业已大量出现。“工文织”,含纹纳花的丝织品大增。1974年云省、大理州有关单位到大理州洱源县三营火焰山塔进行调查,在塔中发现了大理国时期的丝织品,且保存情况良好,经鉴定为白绢一幅,丝绸三块,这对于研究当时的丝织工艺确实是一份难得实物资料。

南诏时期大凡华贵的衣服,都要用精丝织成的丝、锦、绢缝制而成。南诏王、清平宫的服饰皆用锦绣,外缀虎皮,异常灿烂。在唐代的《南诏中兴二年画卷》中,对所描绘的王族和官员的服饰,作了详细的描述。《南诏德化碑》碑阴载用“二色绫袍”做功臣赏赐品。《释名·采帛》:“绫,凌也,其纹望之如冰凌之,理也。”轻且薄,以精丝纺之。为了使服饰更加美丽,人们除了在衣服上制作刺绣图案,达到美化服饰的目的。公元800年,南诏向大唐朝廷献演大型歌舞《南诏奉圣乐》,还以别的方式来表达,演员们穿南诏民族服饰,衣裙、鞋帽上彩画鸟兽草木花纹。“八彩”艺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演进。所以说南诏时期白族织染刺绣、工艺美术方面的造型设计水平之高,在我国南方是少见的。它将织、染、绘、绣融为一体,是唐代白族地区纺织业和服饰艺术蓬勃向前发展的显著标志,对研究当时的白族服饰艺术,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上层服制、服式的基本形,式相对固定下来,相应的百姓服饰质量也有所提高,出现了刺绣的服饰,绢类面料虽没官家华贵,仍不失质粗形美之感,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服饰有一个显著特点:注重色调与装饰彩染和刺绣较普遍。服饰的类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社会习俗、文化情趣及生产力发展水平。构成白族的“服装文化”。这一文化对以后元、明、清的白族服饰的演变一直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近代

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白族的服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但白族服饰的形成总是受到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剪裁、编排。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约翰·杜威说过:“习俗在形成个人的行为中起的作用远超过了个人对传统习俗所能发生的任何影响„„。”故南诏大理文化在现代白族服饰中遗制犹存,赁白族服饰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始终保持着不同于其它民族的独特传统。[1]

“族标”作用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白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模式,而作为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白族服饰。其服饰艺术文化同样具有不能忽略的社会功能作用,即它对族人们的凝聚力,也就是它的“族标”作用。该凝聚力使白族人民得以生存、发展。费孝通先生说过:“为了加强民族团结,一个民族总是设法巩固其共同心理,它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并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这凝聚力,白族的先民也不能在这强族如林的条件下,走过那漫长的历程,并顽强地生存下来而成为现代的民族。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个以白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的自治州。长期以来,形成了“民族小聚居,兄弟民族大杂居”的格局,其传统服饰看起来大同小异,实则不然,不论它们多么雷同,白族仍可从服饰上的特殊标记“族标”来识别其族属。 白族女服饰主要以无或小领襟旁扣内衣及胯或及膝;年青者多以白、浅蓝、雅布色。随着年龄的偏高、色调逐渐加深;偏于蓝色、黑色等色调。外罩为灯芯绒领褂,年少者及腹;年长者稍长点。腰上系有绣花腰带,围腰重下摆和飘带,下着浅色扭裆宽脚裤,脚穿牛皮底的绣花鞋或绣花凉布鞋。包头多以挑花印染的方巾或色彩艳丽的毛巾制成。发辫盘于其上,年老者则夹于头后。成年者耳、手上多有饰物,胸前常挂银质三须、五须。而新娘服较为特别,头戴由上百个五颜六色的小绒球制成的帽子,身穿以大红大绿为主色调的衣服,想必人是借用吉大利之意吧。白族男服饰:多为白色对襟上衣,钮扣大多九至十个,外罩是黑领褂或羊皮领褂,下身也是扭档宽管裤,脚穿剪子口的牛皮底鞋;头戴白色或浅蓝色的圆形大包头。不可忽视的是族标的作用。不仅表现在不同的传统服饰上,而且在同一白族支系的内部其各支系的服饰也常常表现出很强的支系特点。由于当时的地理环境或社会经济的不同,在服饰的制作和使用上有所差异,各自传承至今。白族其传统服饰亦然。大理州鹤庆县的白族服装,女头戴大方帽,戏称“海军陆战队”,剑川未婚者头戴布满银泡钉的花鼓帽、鱼尾帽;大理洱海东岸白族戴双缨鱼尾帽、鼓钉帽。洱海渔民好戴瓜皮帽。 穿层数较多的露脐的短上衣,层数愈多愈好看,也称“千层荷叶”;穿三层且内长外短的称“三叠水”,人们视之为俊美、富足的象征。白族的另一支系勒墨人身穿火草布长款上衣,头戴用圆珠子串连而成的帽饰,胸前佩戴玛瑙珠串,依串珠的多少来显示自己的贵贱„„。但白族服饰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无论怎样修饰却不能在围腰中心作任何装饰的,因为围腰正中这一块正盖在肚子上,其上不绣任何图案,其意为做人不能有“花花肠子”之心。是的,勤劳善良白族人民也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为了加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使白族人民更加团结亲密,并能排除各种艰难困苦,使白族人民不断的向前发展。白族的祖先将会用各种手段和机会来达到这一目的,而每个成员都必须坚持穿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服饰,正是强化这种民族感情的有效手段之一,这种传承下来的传统服饰正是白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为了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斗争的物化。这的确是一种民族群体意识的象征,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表现。 在风俗文化活动中 人们的衣着也是值得思考的。人们衣着有同有异 既可以表现一种整齐美 表现出一种团结意识 又可以表现出一种参差美 表现出个人不同的魅力。在大部分的舞蹈中 一般衣物和动作都是整齐划一的 那我们就可以从中学到这些 去开创一种新的文化活动形式 表现出一种别样的美丽。 其实 要挖掘深层次的东西就是这些表演者身上所表现的一种精神 一种来自内心的愉悦。俗话说 心诚则灵。在集体活动中 大家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还怕表演不好吗 所以不管是农村还是舞台上的艺术 都要在个人中寻找共鸣 寻找从内心散发的那种欢快的力量 用每个个体所凝聚产生的力量来感染大家 让大家感受到这封凝聚力。这就需要那些大艺术家 从基层中寻找这些东西 从实践中总结这些东西 来创新文化活动 创新文化。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

这次实践我们没有进什么大公司进行实习或是做兼职 但是从农村中的这些风俗文化中学到的知识也是很多的。虽然在农村没有在公司那样与当代文明发展所需要的那样联系密切 但是在农村也是很不容易的 绝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觉得我的这次实践是挺成功的 大家配合的都比较好 团队的协作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这次实践给我的体会是很深的。我们在社会中生活 必然就要进行交流 所以你的口语与表达能力 你的人际关系能力是很重要的 有时候想好的东西却不一定能够表达清楚。通过这次实践 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还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了一个基础。在课本中或在课堂上讲的东西 并不一定与你的专业你的知识相通 社会是复杂的 是综合的 所以时刻不学习就会被淘汰 只有随时随地的学习慢慢的积累经验 才会有一席之地。无论参加什么活动都是不容易的 身体会很累 由此可以想象在工作中也是不轻松的。但我们必须在实践中磨砺自己 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 开阔自己的视野 了解社会生活。 总之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学到很多。它不仅增强了我的人际交往能力 更懂得了团队意识 以及处理事务的能力。如今社会飞速发展 在拥有更多机会的同时 也有各种挑战 所以要从实践中更新自己的知识 不断积累社会经验 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表现自己。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自己的各种素质 更加族中自身技能的积累 培养自己的耐力、毅力等等 增强自己的能力 让自己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稳重还要不断参与社会活动为真正走向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

第17篇:第四课 满族 侗族 瑶族 白族 土家族[优秀]

第四课 满族 侗族 瑶族 白族 土家族

王舍人中心小学 任海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具体介绍了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五个民族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这五个民族的基本特征,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课文内容共分三个板块:民族花园、探究与体验和实践园地。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其它学科的学习或日常生活中的积累,能大体了解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这五个民族的主要风俗。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知道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分布特点。

2、知道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基本特征与风俗习惯等。

3、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

4、通过形式多样的竞赛、游戏、探究、采访、讨论、讲授等活动,给学生以启发和思考,将重点知识与问题分析清晰,掌握牢固。教学重点:知道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知道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基本特征与风俗习惯等。 教学准备:

师:各民族的资料,挂图,课件。

生:查阅资料初步了解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五个民族分布的地方及风俗习惯等。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民族花园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知道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分布特点。

2、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的有关知识。

2、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有关知识。

二、民族花园

1、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学生自读课本第一自然,指名回答。

生:满族广泛分布在辽宁、北京、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地,人口数量约为1068.2万。过去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

你对满族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2、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学生自读课本第二自然,指名回答。

生: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人口数量约为296万。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

你对侗族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3、瑶族

瑶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学生自读课本第20页第一自然,指名回答。

生: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等地,人口数量约为263.7万。过去主要从事山地农业。

你对瑶族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4、白族

白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学生自读课本第20页第二自然,指名回答。

生: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湖南、贵州等省,人口数量约为185.8万。善于经营农业。

你对白族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5、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学生自读课本第21页第一自然,指名回答。

生: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贵州、重庆等省市,人口数量约为802.8万。主要从事农业。

你对土家族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三、阅读与思考

1、读一读

学生自读第21页“读一读”的内容。

2、想一想

(1)瑶族表演长鼓舞的时候,常在鼓面上涂上什么?为什么? 学生交流。

(2)如果有机会观看朝鲜族或瑶族的长鼓舞演出,你能分辨出是由哪个民族表演的吗?请说说你是怎么分辨的。

学生交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 旗袍、鼓楼、盘王节、盐渍杜鹃花、织锦

第二课时 探究与体验

教学内容:探究与体验 教学目标:

1、知道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基本特征与风俗习惯等。

2、通过形式多样的竞赛、游戏、探究、采访、讨论、讲授等活动,给学生以启发和思考,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教学过程:

一、礼尚往来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知道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在见面打招呼时的常用语和习惯是什么吗?

教师讲解。

2、合作表演

(1)同桌分别用其中的一种,相互打招呼问好。 学生同桌合作。 (2)谈感受。

学生写写自己这样做的感受,然后全班交流。

二、数一数

回忆一下,在我们已认识的15个民族中,在云南省世居的民族有几个?你还知道在云南省世居的其他少数民族吗?

学生填一填,全班交流。

三、看一看

同学们,看看下列图片,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这几个民族吧。

学生观察第

23、24页上的图片,进一步了解这几个民族的特色,然后全班交流。

四、认一认

认一认邮票上的民族有什么特点?

学生学生观察第24页上的邮票,然后全班交流。

五、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

第三课时 实践园地

教学内容:实践园地 教学目标:

通过形式多样的竞赛、游戏、探究、采访、讨论、讲授等活动,给学生以启发和思考,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 教学过程:

我来品茶

1、导语。

相信同学们都喝过茶吧,那么,你们听说过三道茶马?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的一种饮茶方式。

2、教师播放相关三道茶视频,学生欣赏。

教师讲解: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成为白族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3、看后学生交流感受。

4、小结,布置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在周末的时候,和父母一起去附近的茶馆品茶,最后品一品三道茶,然后记录你的感受。

第18篇:铁炉白族乡中心小学内部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铁炉白族乡中心小学内部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为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强化学校内部常规管理,根据县教育局文件精神,我校近期组织了常规管理自查。这次自查,成立了以田洪波为组长,分管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等为成员的自查小组,采用查阅资料、查看教师备课、作业、听课、座谈等方式,认真对照《鹤峰县中小学内部管理视导工作方案》,客观地评估了本校常规管理工作。

一、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12个教学班,524名学生,有教师32人(其中返聘教师4人)。我们始终坚持“创建和谐平安校园,打造农村特色学校”的办学思想,坚持“以教学质量提高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师成长为中心”,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突出。在德育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后勤工作和安全文明校园建设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办学水平明显提高。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坚持“三个中心”,突出重点工作。

1、坚持以教学质量提高为中心。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本校根据近年学生返乡就读较多,家长对教育要求越来越高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创办窗口学校,提供优质教育“的口号,采取各种措施,强化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明确质量目标,落实责任,兑现奖惩。学校每学期以全县平均成绩为基数,期末进行教师业绩考核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该科授课教师奖惩、评优、晋级的主要依据。 (2)、狠抓常规管理。学校认真落实《铁炉乡中心学校常规管理实施办法》,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依。坚持每周一次的例会学习制度,提高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坚持每月一次的“备课、作业月查”制度,督促教师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坚持每期一次的考核评估制度,全面评估各教师、班主任工作情况;坚持每年一次的评优表彰制度,兑现奖惩,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3)、班班通解惑。利用优质资源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我校长期以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上课充分利用班班通把学生带入情景,让学生享受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教学质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个个体在教育活动中都有所发展。

(1)、严格执行部颁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开设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2)、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方向,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留守生和学困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3)、重视艺体教育,因陋就简,开足开实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

3、坚持以教师成长为中心。重视教师专业水平的成长。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科研水平。2013年承担了省级课题的教科研工作,按计划开展各项研究活动,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实践,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明显提升。通过学习、培训,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一学年来,学校着重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先后派出教师到武汉、恩施等地参加业务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网上培训和校本培训,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

(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狠抓学生文明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利用晨会、班队会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学校建立了一整套常规管理制度及卫生督查制度,并落实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学生严格遵守卫生规范,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狠抓校园文化建设,校训、学风、班风、校风醒目显眼,校园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花园四季飘香,草地终年常青。

校园环境优雅宜人,小巧玲珑,育人氛围浓厚,很具特色。2013年学校被评为"湖北省绿色文明校园"。

(三)、绷紧安全之弦不放松,实现校园零事故发生。

学校在抓安全管理方面,除常规督查之外,首先是学校校长与分管领导、教师、班主任层层签责任状,将安全责任层层分散落实,做到安全人人有责。其次就是加大安全防范教育的力度,增加学生的自我防范、自我保护意识,增加教师的安全责任感及自我保护意识。第三就是加强安全责任的追究力度。正是学校自上而下全员重视,学校才没有出现一起安全事故。加强档案意识,狠抓资料建设。

(四)、后勤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我校坚持规范学校资产管理,严防资产流失。建有固定资产台帐,有专门档案记载,有固定资产使用、登记、维护制度,维护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实行校务公开、民主理财、科学管理。

三、问题与不足。

成绩是主流,在学校常规管理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

1、素质教育负重前行,行动缓慢。一是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体艺专职教师人才奇缺,导致体艺课开设不实。

2、学校虽以“创办农村特色学校”为办学目标,但在落实中,仍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

四、努力方向。

今后,我们将加倍努力,进一步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力度,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丰富和深化特色学校的内涵,为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奋斗。

第19篇:马合口白族乡烟办绩效考核及

2011年马合口白族乡烟办绩效考核及岗位责任制 为了实现我乡烟叶生产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烟叶产业,理顺利益分配关系,根据《中共桑植县委办公室桑植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烟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桑办发【2011】3号)文件精神,特制订马合口白族乡烟办人员绩效考核及岗位责任制。

一:目标任务及考核基数

考核任务基数为1500担。

二:工作职责

1、完成乡政府确定的年度目标考核任务;

2、负责全乡烟叶生产的宣传,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项工作;

3、负责各项数据的统计、汇总、上报及烟叶生产中各项典型材料和调研材料的撰写;

4、负责制定和兑现从烟人员的绩效考核工资及奖励政策;

5、负责各部门有关烟叶工作的协调。

三:绩效考核办法

完成乡政府确定的年度目标考核任务(考核任务基数为1500担)后,方可享受基本待遇;每超一担烟按30元标准给予超产奖励;分管领导按每担10元给予超产奖励,上不封顶。多的资金作为次年烟叶发展基金,存入烟办专户。

四:其他事项本办法暂定四年。

马合口白族乡人民政府烟叶生产管理办公室

2012年1月31日

第20篇:云南省大理白族州人大常委会考察团接待安排

云南省大理白族州人大常委会考察团

来沅江市考察接待工作安排

(2011年10月14日)

一、活动日程

云南省大理白族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尚榆民一行10人,10月17日上午经益阳市来沅江市考察南洞庭湖湿地保护情况。下午离沅去益阳市。

二、接待事项

1.到竹莲乡收费站迎接客人到来。

2.听取南洞庭湖湿地保护与利用情况汇报。

3.在沅江市中餐和午休。

4.实地考察南洞庭湖湿地。

5.欢送客人离沅去益阳。

三、准备工作

(一)接待处方面:

1.安排中餐(地点:金鑫大酒店)

2.安排午休房(地点:金鑫大酒店)

3.会议室安排(地点:金鑫大酒店)

4.准备欢迎电子横幅和欢迎竖牌

(热烈欢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考察团来我市考察

1指导工作。祝各位领导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5.准备15份礼品

(二)林业局方面

1.准备关于南洞庭湖湿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条文。

2.准备关于南洞庭湖湿地保护情况的汇报或情况的介绍。

3.准备一艘能坐20人左右的公务船。

(配水果、矿泉水,并安排导游)

4.视察现场准备。

(三)人大方面

1.与益阳市人大衔接。

2.通知有关方面和陪同领导。

3.通知媒体(电视台)。

4.布置会场(准备会场座席牌、会场欢迎横幅,安排茶水服务等)。

5.编印《接待方案》和《资料汇编》。

四、考察团人员名单

尚榆民男汉大理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厅)

赵新光男白大理州人大助理调研员

周文伟男 布依 大理州人大调研员

李如珍男白大理州人大调研员

刘峰男汉大理州人大科长

段锡焕男白大理州林业局科长

吴绍杰男汉大理州法制局科长

陈卫兴男汉大理州环保局科长

赵宏男白大理州人大干部

马丽荣女汉尚副主任夫人

五、益阳人大陪同人员名单

周安辉益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李益益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秘书科副科长

司机1名

六、沅江市陪同及工作人员

邓宗祥中共沅江市委书记

肖胜利中共沅江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刘国腾沅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彭建军沅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刘建斌沅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邓华圣沅江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

曾武沅江市人大常委城环委主任

窦范云沅江市林业局局长

万献军沅江市南洞庭湖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中心管理站站长 新闻记者(电视台)

白族介绍
《白族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