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三字经里的故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9 06:08:1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三字经里名人故事

1.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说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

1.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2.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中令是宋朝的中书令(宰相)赵普,这段话讲的是赵普半部《伦语》治天下的故事。赵普与赵匡胤是小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期没有好好读过书, 以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宋朝开国后,赵普历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两朝的宰相,自称半部《论语》帮助赵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论语》帮助赵匡义治理天下。 赵普白天忙于处理国家政务夜晚则读《鲁论》,所谓“鲁论”就是鲁国通行的《论语》二十篇。据说每当遇到重大问题,赵普总是说:“明天再做决策。”晚上回家以后,他从箱子里面拿出一本书仔细地读,第二天准能够提出一个很高明的见解。 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觉得赵普家里一定藏有什么秘籍宝典,于是买通他的家人打探这个秘密。有一天,家人趁他不在家把书拿出来一看,原来是《论语》。可是谁也不相信,怎么可能是人人皆知的《论语》呢? 赵匡胤得知此事,亲自到他家来探问,赵普就把那本《鲁论》拿了出来。赵匡胤说:“此为朕幼年所习,如今卿家还在读吗”?赵普回答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尽在其中”。宋太宗继位以后仍然想用赵普为宰相,有人说赵普的坏话,说他只能读《论语》。太宗如实以告,赵普说:“臣实不知书,只能读《论语》。我辅助太祖定天下只用了半部《论语》,尚有半部可以辅助陛下致太平”。故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句美谈。

3.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西汉时候有个人叫路温舒,字长君,山西潞州人,小时候给人放羊,家贫没有钱买书。中国在汉以前,非世家没有藏书,非自己下功夫抄录,就无书传学。那时候还没有纸张,非绢帛皮简无以为书,所以家贫就自然没有书可读了。 路温舒放羊时经常路过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边上长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与竹简一样尺寸,并将其编联在一起,然后借来《尚书》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面。有了蒲编书,他就一边放羊一边读书。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西汉著名的法律专家。

“削竹简”的是西汉的公孙弘。他出身贫贱,二十多岁时曾经当过县监狱的小官,后因过错被免了职。公孙弘本来就不甘心平庸,因为家境贫寒只好替别人放猪。他五十多岁的时候,经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春秋》和各家的注解,抄在竹简上面。汉武帝时期,公孙弘官至左内史、丞相,封为平津侯。 1.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孙敬凭借其独特的“头悬梁”的苦读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晋时知名的大儒。后人对孙敬的苦读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并谈,用以教育孩童。

战国时候的洛阳人苏秦,游说秦惠王,上书十次而游说不成。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黄金用光了,回到家里“妻不下饪,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家里人都不理睬他。苏秦下了狠心,日夜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其中的奇谋策略。至更深夜半,头迷眼闭,但一想到自己所受的奇耻大辱,就拿一把锥子自刺其股,在大腿上扎一下,醒了以后再读。如此苦读,一年以后出山,说服六国联合抗秦,完成了合纵大计,自己也腰挂六国相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

2.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 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 孔子笑道: “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 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各国诸侯都派人打探项橐的住处,以便为我所用。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了。两国武士为争夺项橐打斗起来,吴人看劫持不成就将项橐刺死了,其时项橐年仅十二岁。 3.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说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

推荐第2篇:《三字经》里的小故事

《三字经》里的小故事

1、《孔融让梨》

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2、《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3、《孟母断机》

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着名思想家。

4、《五子登科》

窦禹钧是五代后晋人,年轻时人品极差,家里本来已经很有钱,还贪得无厌,盘剥穷人。他妻妾成群却没有儿子。一次他做梦,梦见父亲对他说,如果再心术不正,上天会惩罚他。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坏事了,并开始帮助穷人。后来有梦见父亲对他说,他将会有五个儿子,还能长寿。果然他生了五个儿子。他记住自己的教训,对儿子严加管教,后来五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

5、《孟母三迁》

孟轲是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着名思想家。

6、《铁杵成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学。有一次,他又逃学去玩,在河边看到一位老奶奶专心致志地磨一根铁棒。他奇怪地问这是干什么,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针。他不理解,这么大的铁棒要磨到什么时候?可老奶奶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深受启发,从此发愤学习,终于成为天下最着名的诗人。

7、《鸿门宴》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8、《韦编三绝》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9、《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10、《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1、《孙敬悬发》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嗜好读书。读书时间长了,免不了会瞌睡。为了不影响读书,孙敬想了个办法》他在梁上系根绳子绑住头发,这样打瞌睡时一点头,疼痛就赶走睡魔。最终他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12、《苏秦刺股》

苏秦是战国时期着名纵横战略家,开始时随鬼谷子学纵横术,学成后变卖家产四处游说,。几年后,没有一官半职,钱也花光了,只好回家。父母。妻子。兄嫂都认为他没本事没出息,都不理他。于是,他开始发愤读书,困了就用锥子刺大腿来提神。最后终于学成,提出了六国联合对付秦国的合纵术,成了天下名人。

13、《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14、《孙康映雪》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5、《车胤囊萤》

车胤是晋朝人,非常喜欢读书,但家里穷得连灯油也买不起,他十分苦恼。有一天晚上,他在野外散步,看到许多飞舞的萤火虫,顿时有了好主意。他用纱绢作成一个袋子,抓了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的微弱的光来读书。后来他做了大官,仍坚持勤苦学习。

16、《苏洵发愤》

宋朝着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17、《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习,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祖萤咏诗》

北朝后魏时期的祖萤,父亲当过太守,家里又很多藏书。他从小爱读书,小小年纪就出了名,8岁时就能写诗,12岁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称为世圣小儿。他说写诗要出自内心,要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他长大后当了大官。

19、《女娲补天》

上古时候,水神共公不服皇帝统治,就与他打起来。战争异常激烈,从天上打到人间,最后打到西方不周山下。战局僵持不下,共工脾气暴躁,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灾祸发生了。因不周山是支撑天的柱子,天柱一倒,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造成洪水泛滥。女娲为了拯救人类,采来五色石,用天火敖成膏,把天补上。但倾斜的天,凹陷的地,再难恢复。至今,日落西山水流东南。 20、《仁义礼智信》

这是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简称五常。仁者,对人宽厚有爱心;义者,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者,行为端庄,彬彬有礼;智者,处事果断周密;信者,诚实稳重讲信誉。这些做到了,就是正人君子;反之,就是遭人唾骂的坏人。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21、《火烧赤壁》

曹操挥兵南下后,因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为了适应水战便把战船的首尾用铁索相连。周瑜采用了部将黄盖诈降的计策,使用火攻。一天夜里,当黄盖的小船驶近曹操的船队时,趁着东南风,放火烧船,曹操的船队顿时变成火海。

22、《推敲的故事》

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他对句中的敲字,想用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断地用手做着推敲的动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长官韩愈的轿子。韩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他俩还成了好朋友。现在,人们把推敲作为学习认真的代名词。

23、《范缜论神灭》

范缜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唯物主义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全国上下沉迷其中,他对此深恶痛绝,写了一本神灭论的书,对这种社会风气进行批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当时的宰相肖子良用高官厚禄引诱他放弃自己的观点,他却不为所动。最后被横加罪名流放到岭南,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

24、《黄帝制历》

中国的历法是全世界最早的,既科学又实用,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黄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叫羲和及常仪,他俩对天象都感兴趣,黄帝叫羲和研究太阳运行规律,叫常仪研究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经过努力他俩终于研究出这套历法,并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就是黄历。

25、《开天辟地》

传说很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混沌。一个巨人叫盘古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了天,浑浊的阴气形成了地。此后盘古每天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被固定下来,人和动物就生活在这里。这就叫盘古开天地。它反映了我们祖先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6、《文姬辨琴》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才女,她父亲蔡邕也是东汉着名的大学者。一次,蔡邕正在弹琴,忽然家中的猫抓到一只老鼠,但还未能制服老鼠,蔡邕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此情绪贯入到琴的旋律中。在后房听琴的蔡文姬忽然说》猫鼠斗快结束了吧。蔡邕很惊奇,连声称赞。可是战乱时代才女被匈奴掳去,20年后被曹操用重金赎回。蔡文姬归汉后,整理了许多父亲失散的书稿,为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27、《道韫咏诗》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好学,聪明而有才辨。一年冬天下大雪,伯父谢安与人在后院赏雪,谢安一时高兴,出了一句大雪纷纷何所似来考晚辈们,大家抢着回答都不如意,此时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非常高兴。因此,后人称之为柳絮才,后来嫁给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子,被当时人们称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的女子。

28、《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习。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政权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推荐第3篇:三字经故事

1、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3、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启示〗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讲读发音要正确,辞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故事: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

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4、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解读】早晨起床要早,晚上睡觉要晚。人的一生非常短暂,转眼就老了,一定要爱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春秋时鲁国大夫公父文伯之母敬姜告诫自己的儿子说:“读书人早晨起来上课,白天练习,傍晚复习,夜里还要反思一天所学的知识,没有什么遗憾以后才休息。” 小故事:闻鸡起舞

西晋时的祖逖,从小勤练武术,钻研兵法,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刘琨也是个有报负的年轻人,两人很快便成为好朋友。这天晚上,半夜过后,祖逖忽然被一阵鸡鸣声吵醒,他连忙把刘琨唤醒说:“这鸡鸣声把人吵醒,虽然很讨厌,但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早些起床练习武艺。”

“好啊!”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两人来到院子里,专心地练起刀剑来。从此,两人每到夜半,一听到鸡鸣,便起床练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5、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孟母三迁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她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6、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故事] 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和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 “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7、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将说文

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

研究学问,一定有起头的地方,把小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了。

故事:仓颉造字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用祖传的结绳记事的办法替黄帝记载史实。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都记了些什么,连他自己也忘记了。因此,仓颉想造出一种简单易记的符号,用来表达思想,传授经验,记载历史。为了叫起来方便,他给这些符号取了名字,称为“字”。这些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态造出来的。比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的模样绘的;“月”字,是仿照着月牙儿的形态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爪”字,是观察着鸟兽的爪印涂的......仓颉就是这样细心观察万事万物,辛辛苦苦造字。一天天过去,仓颉创造出了我们今天用的所有汉字,并将它们传授给了后人。

8、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维 朝于斯 夕于斯

[故事] 我们都知道,不论做什么事,专心和恒心是最基本的态度,尤其是求学,更是需要具备刻苦的毅力。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文人或是大官,他们都曾有过一段艰苦的求学经验,我们就以宋朝的宰相范仲淹为例子。 范仲淹小时侯家庭环境并不好,母亲改嫁后,便带着范仲淹到长山居住,由于他对母亲的改嫁一直不谅解,所以到他年纪稍长后,便独自离家到应天府去求学了。范仲淹非常用功,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精神不好,或体力不济时,范仲淹就会拿早已放在桌边的冷水,往自己的头上浇,好让自己清醒过来,再继续读书。像他这种刻苦求学的态度,并非人人都做得到的,所以,他后来果然当上了宋朝的宰相。

9、昔仲尼

师项橐tuó

古圣贤 赏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语译] 以前孔子是非常好学的,连年纪比他轻的神童,他都向他请教。连古代的圣人都可以做到,何况是现代的我们。 周朝宋国的赵中令——赵晋,也是位好学的人,他天天手不释卷地读着论语,即使已当了大官,仍然是勤学不倦。 [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坐着马车出门,在途中看到许多孩童在路边嬉戏。其中有个叫相橐的小孩在道路上独自玩着筑城的游戏。孔子的弟子便走到小孩的身边,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请他道路旁玩,只见相橐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 “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走,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孔子听了小孩的话,便对他说: “你小小年纪,却懂得很多吗!” “小鱼生下来几天就可以在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而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跑好远,我的年纪不他们都大,当然应该懂很多事了。”孔子听到项橐不服气的回答,便决定考考他。 “你知道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火没有烟吗?” “土山没石头,枯树没树枝,萤火虫没烟。”项橐这个小朋友是不是很聪明呢?

10、披蒲编 削竹筒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椎刺骨 彼不较 自勤苦

[语译] 汉朝的路温舒则将尚书抄在蒲草编织的席上阅读,另有公孙弘把春秋刻在一片片的竹片上,他们都没钱买书,可是仍不忘要勤勉向学。

晋朝的孙晋将头发以绳子悬在屋梁上,战国时书秦则用尖利的锥子次自己的大腿,他们两人都是不须别人督促,便知道自动自发求学的人,也正因此,奠定了他们成为大人物的基础。 [故事]

(一)

西汉有位名叫路温舒的人,由于家里很穷,只好替别人放牛,有一次,他看着满地的蒲草,灵机一动,心想: “何不利用蒲草编成本子,把向别人借来的书抄在上面,这样不就有书可读了吗?”于是,路温舒便利用这种方式,苦学成功了。

(二)

战国时代的知名纵横家——苏秦,在还没有成名之前,是个不被重用的人,他曾向秦王游说,并且毛遂自荐要求担任官职,因为自己学问不够,而被拒绝了。于是,苏秦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读书读累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起精神后,再继续苦读。后来苏秦成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合纵政策”(联合六国抵抗秦国)就是他所提出的。

11、如囊náng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新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注释] 囊萤:袋子中的萤火虫。映雪:映照着雪光。辍:中断、终止。负薪:背着木材 挂角:挂在牛角上。苦卓:有艰苦中显出毅力来。 [故事] 萤囊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李密牛角挂书) 买臣负薪读书

仓颉造字的传说在全国流传得更为广泛。《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由于仓颉造字的贡献实在太大,所以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和遗迹遍布黄河中下游许多地方。这其中,临汾的洞儿村即今尧庙镇西赵村影响较为广泛。据说,汉唐以来,村中一直建有仓颉祠堂,称作“仓颉圣祠”,每年春天都要进行祭祀活动。该祠有房屋400余间,祠内两厢,一边为崇文会馆,一边为培英义庄,乡会试在此举行。清代,此祠被烧毁后,又建祠三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临汾县令、河间李早荣在仓颉祠旁修建碑亭,石碑上书写了“仓颉造字处”五个阴刻正楷大字。现祠已被毁,石碑存于尧庙。当地相传,仓颉是从猎人按虎、狼、牛、羊的脚印捕猎的故事中得到启发,造出了象形文字。据《平阳府志》记载:“上古仓颉为黄帝古史,生而四目有德,见灵龟负图,书丹甲青文,遂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圆曲之变,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文字既成,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今城南有仓颉故里碑。”这足以印证,今西赵村或是仓颉故里,或是仓颉造字之地。

造字方法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下了一场谷子雨奖励仓颉。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仓颉陵从白水县城出发,沿渭(南)清(涧)公路下洛河,然后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车在高原的沟岔间跑了一个小时左右,才来到了仓颉庙所在的史官村。这座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仓颉庙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吴村西侧,与仓颉庙西东相望,是一个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存。陵前翁仲,石狮俱存,并建有石坊,上书“仓颉”二字。仓颉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刻记载,“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如今看到的仓颉庙是明清时的建筑,占地约两千七百平方米,坐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对,雕刻精美雅致;山门、二门皆为硬山式建筑,拜殿、正殿和寝阁大方美观。还有明代名人篆额题联和仓颉夫妇的石雕。庙内碑刻林立,松柏苍翠,杨柳依依,楼台亭阁鳞次栉比,整个建筑雄伟壮观 。

推荐第4篇:三字经故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注: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多,只是由于后来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习性才会千差万别。

故事: 曹操之子

三国时期的英雄曹操,平生最宠爱四个儿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曹操自己“外定武功,内修文学”,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改革文章的祖师,开创一代“建安风骨”。曹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继承父业。他曾不无调侃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仲谋就是孙坚的儿子孙权。孙权十八岁继承父兄的基业,雄踞江南,称帝一方。曹操赞许孙权,明白不过地表达了他对子孙辈建功立业的期望。

其实,经历时代风云的冲洗,在文武双全的曹操的调教下,他自己的儿子并不比孙坚的差。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个个有过人之处,意气飞扬而性情各异。

曹植有力扶社稷的理想,性情温柔敦厚。他喜诗书,富才气。少年时落笔成章,应答敏捷,深得曹操宠信。他的《三良》诗云:“公明不可谓,忠义我所安”。是说人生不可觊觎非分,功名自有天定,应该以忠义自勉。代表作有《白马篇》《洛神赋》,在建安文学中负有盛名。他的文采和卓识很受世人赞赏。两百年后,南朝大诗人谢灵运评论说:天下诗才共一石,曹子建一人独占八斗,他谢灵运占一斗半,其余半斗天下人共分之。

而曹丕却与曹植习性有异。曹丕的文才也不错,创作和理论都有成就,所著《典论》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但比起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却差了一大截。不过他更喜欢舞刀弄枪,尤精剑术,武术史上也留下名声。他的占有欲是出了名的。他击败袁绍,攻进邺城,首先就去霸占袁熙的老婆甄氏;叔父曹洪性喜敛财且悭吝成性,曹丕却见了眼红,偏要在铁公鸡身上拔毛,老是上门去“借钱”,借不到钱就专门找曹洪的岔子。

与这两个嫡亲兄弟都不同的曹彰,人称“黄须儿”,乃赫赫一员猛将,武功万夫莫当。他可以左右开弓,在百步之外射中一根头发丝;他能手格猛兽,用手臂缠住老虎尾巴,老虎竟然不敢动;他还能把一头小象按在地上……听起来简直像是神话。曹操每次临阵都很记挂着个儿子,看到手下诸将都不是马超的对手,他便感慨道:可惜我的虎儿不在这里,要不然也不至于叫你这马儿如此猖狂!

小儿子曹冲是个有名的神童,曹冲称象的故事,今天的孩子们几乎无不知晓……曹操的几个儿子性情各异,自然是时势造就的。他们个个都有过人之处,所以让曹操在立嗣问题上迟疑不决。曹操开始时也曾有匡助汉室做忠臣的理想,所以他偏爱与他一样有力扶社稷理想的曹植;但毕竟处于弱肉强食的三国乱世,文武全才且很有心计的曹丕就被选定为曹魏帝业的继承人了。至于后来曹氏兄弟相煎窝里斗乃至因此而葬送帝业,想必是曹操所始料不及的。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注: 如果不进行教育,原来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始终如一。

故事: 唐寅学画

唐寅,字伯虎,是明朝的大画家。他擅长画山水,兼善书法,能诗文,但禀性疏朗,放逸不羁,少年时恃才傲物。他最终能与沈周、文徵明、仇英等画家齐名成为:“明四家”,全仗母亲的教育和名师沈周的指导。

少年唐寅的画画得不错,富豪人家常请他作画,唐寅也就慢慢骄傲起来了。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天,她对唐寅说:“孩子,你学画还只是刚刚起步,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她随手递给唐寅一卷行李和一包碎银,“当今大画师沈周离此不远,拜他为师吧,画不好就别回来见我!”

唐寅当然知道沈周的画很出名,欢欢喜喜上路拜师去了。

转眼就是一年。在沈周的指点下,唐寅的画技很有长进。这一天,小唐寅拿出自己的画和师傅的画比了比,已经不相上下了,不禁暗暗自喜:我自己已成名手,该出师回家看望母亲了。沈周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叫妻子准备饭菜为唐寅饯行。

饭菜摆在后花园东北角的一间小屋里。这间小屋平时紧锁着,谁也不让进去。唐寅一进屋就四处张望,只见有四个门,却没有一扇窗子。他好奇地顺着门格子向外望去,见门外花红柳绿,山鸟飞翔,仿佛那山涧流水声都能听到。他想:这么好的风景,师傅平时不让我进来,大概是怕徒弟从这里出去游山逛水,无心学画了。他正看得发呆,听到师傅说话了:“你的画本来不错,又学了一年,现在可以出师了。你想到后花园痛痛快快地玩玩吗?”小唐寅顾不上满桌的饭菜,站起来就去开门,也许是走得急了,让门格子碰了一下;他便去开另一个门,又让门格子碰了一下;再去开第三个门,这回碰得更厉害了。原来这三个“门”都是沈周画在壁上的!唐寅从兴奋中醒悟过来,他转身扑通一声,双膝跪在师傅面前,说:“师傅,我不想回家了,让我再跟您学三年吧!”

从此以后,小唐寅专心致志地跟师傅学画,再也不提出师回家的事了。

三年转眼过去了,冬日将尽。唐寅为感谢师傅的教育,亲自动手烧菜,宴请师傅。当他把烧好的鱼端上桌时,一只大狸猫从门外呼呼地跑进来,跳上桌子就想吃。唐寅急了,骂道:“大胆畜牲,师傅还没品尝,哪里轮得到你呀!”“啪”的就是一掌,那大狸猫“呼”的一声就往窗上跳,跳了一个窗户又一个窗户,就是跳不出去,最后“呜呜”地叫着从门口逃出去了。原来,那窗户是唐寅画在墙上的。

师傅见了这情景,哈哈大笑起来:“唐寅呀,你已经四年没有见到你娘的面了,要过年了,快回去了吧……”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抒。

孟子名柯,字子舆,小的时候家里面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计,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孟子家住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庄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今山东邹县县城西北),这里是个大镇甸,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这里十天赶两个集场,喧闹异常。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孟母觉得不对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今邹县县城南关)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三迁”是多次迁居,这里的“三”是形容词,有多次的意思。类似的例子还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说禹王多次经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有一次,孟子一连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下午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三天不去学堂老师不放心,派人到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了,这下子孟母才知道儿子逃学了。下午孟子又回来了,母亲问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了。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为他们维持家计的唯一来源就是母亲织的布。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

孟母于是将道理讲出来说: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么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千万不要走你远祖孟僖子的老路,给祖宗丢脸、抹黑。孟子的远祖(高祖的父亲)孟僖子曾任鲁国的司空,有一次陪鲁昭公出访楚国。楚王在郊野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孟僖子因不学无术,不知如何演礼,急得满头大汗,自己丢丑不算还给鲁国也抹了黑。以后孟子的高祖才拜孔子为师,成为七十二贤之一。

孟子这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他痛下决心刻苦学习,终于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亚圣,这就是“子不学,断机抒”的故事。

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译文:

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是江夏人。当时年正好九岁,很懂事.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扇开,让父母好好睡:至于到了寒冷的冬天,就亲自用自己的身体使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温暖.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项橐 : 七岁为圣人师的神童

曾被大圣人孔子叩拜为师。《三字经》记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后世尊项橐为圣公,山因而得其名。

项橐三难仲尼.

据古籍记载,孔子在鲁国设坛讲学,门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听说莒国之东,南海边有纪障城,周围百姓淳厚且皆博学。一日孔子与弟子计议东游, 待数乘车马风尘仆仆来到今碑廓地境,但见山川秀丽,地坦禾丰。正当与弟子纵兴谈笑,策马东行,见前边大道上几个戏耍的玩童躲于路边,唯有一玩童立于路中不动,此童正是项橐。子路见状,停车呵斥,还是不动。孔子在车上探身问道:“无知顽童阻车于路中,是为何意?”项橐见老者出言不逊,心生不快,决计要戏弄一下这些人,就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过去。”孔子道:“城在何处?”“筑于足下。”孔子见这孩童不亢不卑,气质非凡,便屈尊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摆成的“城”中,孔子笑道:“此城何用?”“御车马军兵。”“小儿戏言,车马从此过,又待如何?”“城固门关,焉能过乎?”孔子上下打量孩童,思忖道:这地方的人果真聪慧,连小儿果真如此伶俐乎,待吾详察。于是孔子又问道:“却又如何?”,小项橐毫不惊慌,从容应对:“从昔至今,只听说车避城,哪里听说过城避车呀?”孔子闻之,无言而对,只好绕“城”而过。孔子与弟子受此戏弄,怏怏不快。见路边一农夫锄地,子路便蓄意戏问道:“农家做何?”农夫答道:“锄地。”“看你忙忙碌碌,不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见农夫答不出,师徒正欲窃喜,项橐从后赶来答道:“我父年年锄地,自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先生行必乘车马,想必知马蹄日抬几度?”子路哑然。孔子见小儿聪颖机敏,列国少见,非神童莫属,便下车细察。“观你孩童才智过人,今你我各出一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如何?”项橐道:“不可戏我”。“童叟无欺”。孔子接着说:“人生于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且问小儿,天有多少星辰,地上多少五谷?”。项橐道:“天上星辰计数三百三十六万三千六百个,地上五谷乃黍、谷、稷、穇、稻无差无误矣。”稍顿,项橐问:“人之体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于目上,天天可见,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孔子无对,依适才君子之约,正要问如何拜师,项橐已纵身跳入旁边水塘中,孔子不知何故,项橐浮出水面道:“沐浴后方可行礼,夫子也来沐浴”。孔子道:“吾不曾学游,恐沉而不浮。”。项橐道:“不然,鸭子不曾学游,反而浮而无沉。”“鸭有离水之毛故而不沉”。“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葫芦圆而且内空,故而不沉”。“钟圆且内空,何又沉而不浮” 。孔子面赤语塞。项橐沐浴毕,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后来便有了“项橐三难孔夫子”的传说。后世尊孔子为圣人,这小项橐也便因之被尊为“圣公”。

推荐第5篇:三字经故事

孟母三迁

在孟子小时侯,他家附近是个坟场,他经常,模仿上坟人的样子做丧事。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天,他们搬到镇上,可邻居是一位屠夫,于是孟子学着屠夫卖猪肉。

最后,孟母搬到学校附近,孟子才跟着学生们读起书来。有一天,孟子逃回学校,孟母正在织布,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的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像我剪段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最终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窦燕山五子登科

五代末年,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年轻时心术不正,靠明瞒暗骗发家聚财,到了三十 岁还没有孩子,有一天,他的父亲托梦,速要悔过改善`“改过呈祥”·他谨记于心,从此,痛改前非,周济贫寒,广兴方便,大积阴德,后来他有了五个儿子,他严格教育孩子,最终他五个儿子都中了进士,成了国家的栋梁。名扬天下。

少小立志老弥坚

元朝时 ,有个叫刘岷忠的人,13岁时,他就都了不少书,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连他的老师对他的文章都十分佩服,经常夸他年纪虽小,志向远大。成年后,他担任了监察御史。经常惩治贪官污吏,为民除害,他时常为百姓的贫穷而落泪,为朝政的昏暗而失眠。。他的美名一直流传四方,广为传送。

少年立志老弥坚

元朝时,有个叫刘明忠的人,13岁时,他就读了不少书,并且有了独到的见解。连他的老师对他的文章都十分佩服。经常夸他年纪虽小,志向远大。成年后,他担任了监察御史,经常惩治贪官污吏,为民除害。他时常为百姓的贫穷而落泪。为朝政的昏暗而失眠。他的美名一直流传四方,广为传颂。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和氏璧的来历

从前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有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雕琢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块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听,火冒三丈,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将这块玉石献给武王,但依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玉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他命名为“和氏璧”。并且赦免了卞和。

师文拜师

春秋时期的郑国有一位乐师,名叫师文,他听说鲁国出了一位才华超众的音乐家师襄,钦佩极了,于是就离开郑国去鲁国拜师襄为师。师襄待人严厉,从不轻易收徒弟。师文苦苦哀求道:“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我绝不半途而废,”师襄终于被师文的诚意和决心感动,收下了这个徒弟。

管家明句读

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的每日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文中并没有标点符号。一年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

孔子和他的弟子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颜渊·子路坐在一起谈各自的志向。

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马车和皮衣拿出来和朋友共享用,就算用坏了也不生气。”颜渊说:“我愿不夸大自己的才能,不张扬自己的功劳。”

孔子对颜渊的志向表示赞许。子路说:“想听一听老师的志向。”

孔子说:“我希望年老的人能得到奉养而生活无忧,朋友之间能互相信任,年轻人能受到关怀。”

字经

穿透灵魂的微笑

非洲的一座火山爆发了,水之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迅速扑向坐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小农庄。农舍、良田、树木,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躲过冲毁的劫难。

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睡梦中的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流进屋内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颈部,小女孩只露出眞好,

40岁觉得当官真好,

50岁觉得有钱真好,

60岁觉得悠闲真好,

70岁觉得没病真好,

80岁觉得活着真好。

人生不必过于计较——

钱多钱少常有就好,

人丑人俊顺眼就好,

人老人少健康就好,

家贫家富和气就好,

谁对谁错理解就好,

人这一生平安就好。

有一天佛說:我可以让你许一个愿。

我对佛说:让我群里所有朋友永远健康!

佛说:只能四天!

我说:行,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佛说:不行,三天。

我说:行,昨天、今天、明天。

佛说:不行,两天。

我说:行,白天、黑天

佛说:不行,就一天!

我说:行!

佛茫然问到:哪一天?

我说:每一天!!

佛哭了„„说:以后你群里所有朋友将天天健康!!!看到此信息的人,有群的发给自己群,祝所有的朋友永远幸福 ! 祝大家天天快乐!中秋快乐!

周卫星(519029523) 14:50:00双臂,颈、和头部。

推荐第6篇:三字经故事

1、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故事]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3、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启示〗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讲读发音要正确,辞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故事: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

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4、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解读】早晨起床要早,晚上睡觉要晚。人的一生非常短暂,转眼就老了,一定要爱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春秋时鲁国大夫公父文伯之母敬姜告诫自己的儿子说:“读书人早晨起来上课,白天练习,傍晚复习,夜里还要反思一天所学的知识,没有什么遗憾以后才休息。”

小故事:闻鸡起舞

西晋时的祖逖,从小勤练武术,钻研兵法,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刘琨也是个有报负的年轻人,两人很快便成为好朋友。这天晚上,半夜过后,祖逖忽然被一阵鸡鸣声吵醒,他连忙把刘琨唤醒说:“这鸡鸣声把人吵醒,虽然很讨厌,但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早些起床练习武艺。”

“好啊!”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两人来到院子里,专心地练起刀剑来。从此,两人每到夜半,一听到鸡鸣,便起床练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5、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孟母三迁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她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6、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故事] 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和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 “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7、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将说文

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 研究学问,一定有起头的地方,把小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了。

故事:仓颉造字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用祖传的结绳记事的办法替黄帝记载史实。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都记了些什么,连他自己也忘记了。因此,仓颉想造出一种简单易记的符号,用来表达思想,传授经验,记载历史。为了叫起来方便,他给这些符号取了名字,称为“字”。这些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态造出来的。比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的模样绘的;“月”字,是仿照着月牙儿的形态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爪”字,是观察着鸟兽的爪印涂的......仓颉就是这样细心观察万事万物,辛辛苦苦造字。一天天过去,仓颉创造出了我们今天用的所有汉字,并将它们传授给了后人。

8、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维 朝于斯 夕于斯

[故事] 我们都知道,不论做什么事,专心和恒心是最基本的态度,尤其是求学,更是需要具备刻苦的毅力。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文人或是大官,他们都曾有过一段艰苦的求学经验,我们就以宋朝的宰相范仲淹为例子。

范仲淹小时侯家庭环境并不好,母亲改嫁后,便带着范仲淹到长山居住,由于他对母亲的改嫁一直不谅解,所以到他年纪稍长后,便独自离家到应天府去求学了。范仲淹非常用功,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精神不好,或体力不济时,范仲淹就会拿早已放在桌边的冷水,往自己的头上浇,好让自己清醒过来,再继续读书。像他这种刻苦求学的态度,并非人人都做得到的,所以,他后来果然当上了宋朝的宰相。

9、昔仲尼

师项橐tuó

古圣贤 赏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语译] 以前孔子是非常好学的,连年纪比他轻的神童,他都向他请教。连古代的圣人都可以做到,何况是现代的我们。

周朝宋国的赵中令——赵晋,也是位好学的人,他天天手不释卷地读着论语,即使已当了大官,仍然是勤学不倦。 [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坐着马车出门,在途中看到许多孩童在路边嬉戏。其中有个叫相橐的小孩在道路上独自玩着筑城的游戏。孔子的弟子便走到小孩的身边,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请他道路旁玩,只见相橐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 “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走,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孔子听了小孩的话,便对他说: “你小小年纪,却懂得很多吗!” “小鱼生下来几天就可以在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而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跑好远,我的年纪不他们都大,当然应该懂很多事了。”孔子听到项橐不服气的回答,便决定考考他。 “你知道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火没有烟吗?” “土山没石头,枯树没树枝,萤火虫没烟。”项橐这个小朋友是不是很聪明呢?

10、披蒲编 削竹筒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椎刺骨 彼不较 自勤苦

[语译] 汉朝的路温舒则将尚书抄在蒲草编织的席上阅读,另有公孙弘把春秋刻在一片片的竹片上,他们都没钱买书,可是仍不忘要勤勉向学。 晋朝的孙晋将头发以绳子悬在屋梁上,战国时书秦则用尖利的锥子次自己的大腿,他们两人都是不须别人督促,便知道自动自发求学的人,也正因此,奠定了他们成为大人物的基础。 [故事]

(一)

西汉有位名叫路温舒的人,由于家里很穷,只好替别人放牛,有一次,他看着满地的蒲草,灵机一动,心想: “何不利用蒲草编成本子,把向别人借来的书抄在上面,这样不就有书可读了吗?”于是,路温舒便利用这种方式,苦学成功了。

(二)

战国时代的知名纵横家——苏秦,在还没有成名之前,是个不被重用的人,他曾向秦王游说,并且毛遂自荐要求担任官职,因为自己学问不够,而被拒绝了。于是,苏秦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读书读累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起精神后,再继续苦读。后来苏秦成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合纵政策”(联合六国抵抗秦国)就是他所提出的。

11、如囊náng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新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注释] 囊萤:袋子中的萤火虫。映雪:映照着雪光。辍:中断、终止。负薪:背着木材 挂角:挂在牛角上。苦卓:有艰苦中显出毅力来。 [故事] 萤囊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李密牛角挂书) 买臣负薪读书

推荐第7篇:三字经故事(优秀)

小学国学经典之故事篇

爱读书的孩子是最美的

你聪颖,你善良,你活泼。有时你也幻想,有 时你也默然,在默然中沉思,在幻想中寻觅。

小小的你会长大,小小的你会成熟,愿你更坚强!愿你更自信!

读书吧,孩子,书将是你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一年级 班

姓名

孟母三迁

孟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

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仪。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著名思想家。

孟母断机

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

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昼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

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著名思想家。

五子登科

窦燕山年轻时人品极差,家里本来已经很有钱,还贪得无厌,盘剥穷人。他妻妾成群却没有儿子。一次他做梦,梦见父亲对他说,如果再心术不正,上天会惩罚他。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坏事了,并开始帮助穷人。

后来又梦见父亲对他说,他将会有五个儿子,还能长寿。果然他生了五个儿子。他记住自己的教训,对儿子严加管教, 后来五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

黄香温席

东汉时的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父亲体弱多病。黄香便主动承担家务,辛勤劳作,照顾父亲。

夏天,天气炎热,晚上屋里还有蚊子,使人难以入睡。为了让父亲休息好,黄香晚上总是先用扇子替父亲把席子扇凉,赶走蚊子,才让父亲躺下,使父亲能早些入睡。

冬天,屋外寒风刺骨,屋内被褥冰冷,黄香怕

父亲受凉,在睡觉前,先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把被窝暖然,再让父亲上床睡觉。

父母对我们有着莫大的恩德,这种孝顺的行为,是每个为人子女所应尽的本分。

孔融让梨

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父亲让他和几个哥哥弟弟们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的一个。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弟弟年纪小,我应该让着他。”孔融这么小年纪就已知道谦让的传统美德。

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的王经跟随少帝曹髦(máo)征讨篡位的司马昭,结果兵败被俘。司马昭要王经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经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马昭恼羞成怒,决定处死王经母子。临刑前,王经哭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自豪。王经母子视死如归,同时被害。

王经在忠与孝发生矛盾时,毅然选择了忠,而这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后人的敬仰。

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

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

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

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大禹治水

在舜帝时代,黄河流域洪水泛滥,人们深受其

害。舜帝派鲧治水不成,又派禹继父业治水。

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

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禹在治水过程中公而忘私,三次路过家门,也不进去看一看。这些记载都是颂扬大禹一生为公,竭尽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众受水患所苦的崇高行为。

头 悬 梁,锥 刺 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虽然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但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值得我们学习与深思啊!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

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他每天晚上睡

觉不用褥子,只铺些刺人的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吃饭的地方挂了一只苦胆,每次饭前他都会尝尝苦胆的味道,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

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以此激励自己。 越国实力不断增强,二十年后最终灭了吴国,雪了亡国之耻。

囊萤映雪

车胤(yin)是晋朝人,非常喜欢读书,但家里穷得连灯

油也买不起,他十分苦恼。

有一天晚上,他在野外散步,看到许多飞舞的萤火虫,顿时有了好主意。他用纱绢作成一个袋子,抓了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的微弱的光来读书。后来他做了大官,仍坚持勤苦学习。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

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把书读完。

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孙康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苏洵发愤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

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

他一改往日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

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我们拥有如此良好的读书条件,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

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

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习。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政权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

他的好学不倦,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铁杵成针

李白小的时候很聪明,但是贪玩、不好学。 一天,他趁人没注意,丢下书本,溜出去玩。

他四处闲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觉,来到一条小溪边,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溪边吃力的磨着铁杵。

李白觉的很奇怪,上前问到:“老婆婆您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吃了一惊问:“这个铁杵几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绣花针。”

李白听了从此刻苦学习、坚持不懈, 终于成为天下最著名的诗人。

莹 八 岁,能 咏 诗

祖莹,小时候既聪明,又勤奋,8岁就能背诵《诗》和《书》并且还会做诗写文章。亲属们都称赞他是“圣小儿”,意思是小神童。

祖莹读书非常刻苦。他总觉得白天的时间不够用,因此常常夜里攻读。父母怕他累坏身体,多次阻止,不让他夜里看书。但他学习如饥似渴,觉得

晚上不读书太可惜。父母为这事常犯愁。

一天,父母把家里的灯盏、烛台都藏了起来。祖莹知道这是父母不让他夜读,就悄悄地把火拣在小炉子里,然后盖上一层薄薄的灰。一到夜晚,他拨开灰层,将炭吹红,再用衣服被子把窗户遮上,不让光线透出去。就这样刻苦攻读,博览群书。 虽然他这种读书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但他这

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值得我们学习!

道韫吟诗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聪明好学。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她的伯父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大了,伯父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有的孩子说:“像把盐洒在空中一样。”年幼的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夸奖她说的好。

蔡文姬忽然说:“猫鼠斗快结束了吧。”父亲很惊奇,连声称赞。

文姬辨琴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她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

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她的父亲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来了。

又一次,她的父亲正在弹琴,忽然家中的猫抓到一只老鼠,但还未能制服老鼠,父亲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此情绪贯入到琴的旋律中。在后房听琴的

推荐第8篇:三字经的故事

1《三字经》故事

《三字经》故事

(1----15)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注释] 初:初生之物。性:指人的本性。相近:相去不远,差不多得意思。

远:相去太远,有很大的差别。苟:假如、苟若。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不好的改变。专:有恒、专心的意思。 [语译] 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故事]

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的人。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在做个让人家讨厌的人。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注释] 孟母:亚圣孟子的母亲。

择:选择。处:居住的地方。机杼:机,织补用的木架子;杼,织补用的梭子。窦燕山:原名窦禹均,幽洲人,因为当地名属燕,所以又名燕山。义方:指良好的家训。 [语译] 从前,孟子的母亲曾经一连搬过三次家,是为了替孟子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难过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来,把快要织完的布割断,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

五代后晋时,燕山地方有个名叫窦禹均的人,教导孩子的方法非常好,因此他的五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博得人们的赞誉,当时,没有人不知到他们的。 [故事]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她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第1页共25页

2《三字经》故事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注释] 教:这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较,第二个是师之教。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子:这里指为人子女。不学:不肯读书学习。非所宜:是说不应该如此。为:作为、成就。 [语译] 做父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注释] 琢:雕饰琢磨得意思。器:器皿,比喻成就。义:理义,做人做事的道理。亲:接近。 师友:老师与朋友。礼仪:泛指一切礼节仪式。 [语译] 玉是一种可以用来当装饰品的石头,如果不去琢磨它,是不能成为人见人爱的美器;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肯勤奋求学,是不会懂得礼节道义的。

做人子弟者,在年纪还小的时候,便要多多亲近好的老师及好的朋友,从而学习到做人处世的基本礼节仪式。 [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

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注释] 香:东汉时代的孝子,姓黄名香。温席:温暖枕席。执:实地去做。

融: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年才四岁,便知道谦让之礼。弟:动词,尊敬兄长。 长:这里指兄长。知:晓得、了解。 [语译] 黄香九岁的时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体温暖床上的枕席,再请父亲去睡觉。他这种孝亲的行为,不但是他该做的,也是我们应效法力行的。

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人送来一篮梨子,他便以知道把较大的梨子让给哥哥,自己挑较小的吃。他这种尊敬兄长的德行,也是我们从小便该知道的。 [故事] 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

第2页共25页

3《三字经》故事

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

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和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

“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注释] 首:首先、最先。孝弟:孝,孝顺父母;弟,恭敬兄长。次:接下来、其次。 见闻:眼见与耳闻,指看到和听到的知识。数:数目或数字。文:文学。 [语译] 一个人必须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首先要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其次要学习各种常识,并且要了解基本的算术及认识文字,才能够研读古人的文章。

天的万物得计算,都是从一开始,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数字,接着还有十到百,百到千,千到万,一直变化下去,没有止尽的时候。 [故事] 一个人无论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学问,都应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绩,千万不要学明朝的吴同喔!小朋友看了后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

吴同是明朝人,从小便跟着泥匠师傅学功夫,但是吴同是个很懒惰的人,每次师傅交代他的事,总是一拖再拖,然后草率的完成。

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艺能象师傅一样好,可是又不肯从最基本的手艺慢慢练习,所以学了几年,还是盖不了一间房子。这天,师傅决定考考他,便要他在一星期之内盖好一间房子。

吴同心想,这实在太容易了,只要把从师傅那里偷偷学来的技术用上就可以了,于是,不到三天,吴同果真盖好了一间房子。

第四天时,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使得吴同盖的房间顿时倒塌成一滩烂泥。还没有让师傅看过,自己盖的房子就这么,没有了,吴同心里既懊恼,又羞愧,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循序渐进的把盖房子的工夫学好,不再好高骛远了。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注释] 三才:为天才、地才、人才的总称。三光:是日光、月光、星光的总称纲:纲领、要领。 义:凡事合宜的意思。亲:亲切和睦。顺:和顺无争。 [语译] 三才组成了世界最主要的部分,什么是三才呢?就是包含了雷、电、雨、雪、风、霜、云、雾的天空;包含了山、河、草、木、鸟、虫、鱼、兽的大地以及万物之灵的人们。此外,三光照射着大地,使生物得以生存。什么是三光呢?便是日光、月光和星光。

人与人之间要维持良好的关系,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纲领,那就是君臣之间要讲义理。父子之间要亲睦夫妻之间则要和顺,这样国家才能充满祥和安康的气愤。 [故事] 如果要改善社会的风俗使天下永远和平,人类的生活幸福,就要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妇间的相处关系,一旦建立了和谐的关系,许多纷争就不会发生了。

有一次,楚庄王招待臣子们喝酒,喝到一半,烛火突然熄了,其中有一位臣子便趁一片漆黑时,调戏楚庄王的妃子,妃子不甘心受到欺侮,一把抓下这个人的帽带,准备等烛火从新点燃时清楚庄王将他治罪。

第3页共25页

4《三字经》故事

楚庄王知道这件事后,很自责地说:

“都是我请喝酒,才会发生这种事,现在大家都把帽带解下来,再继续喝酒吧!”

等到烛火从新亮起,在座的每个大臣,没有一个人系着帽带。如此一来,妃子要楚庄王抓的大臣,也无从查起了。

几年后,楚国与敌人作战战争中有位奋勇杀敌,立了不少功劳的将军,正是当年被妃子扯下帽带的人。他为了报答楚庄王的恩情,因此才誓死效忠,好回报他的恩德。他们这种君臣之义,确实让人由衷钦佩。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注释] 曰:说道,提到。春夏秋冬:指一年四季。运:循环、运转。不穷:没有终止的时候。 南北西东:指四方。应对照、相应。中:中央。 [语译] 一年中有四季之分,从一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这四个季节的次序一直不断地运转循环着,没有终止的时候。

在我们周围有四个方向,一个是南方,一个是北方,一个是西方,一个是东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中央为中心,有了中心四方才有依据。 [故事] 远古时代的皇帝,是个既能管天上的神,也能管地上万物的神。

当时,有个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蚩尤,由于他不服皇帝的指挥,皇帝决定率领军队攻打他。

但是,蚩尤非常勇敢善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分别掌管八十一个部落,如今遭到皇帝的攻打,他们便团结起来使出自己最拿手的招式来对付皇帝,所以当两方交战时,皇帝的军队显得有些招架不住。

这次,碰巧起了大雾,一片白茫茫中,蚩尤的军队分不出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决定暂时收兵,等雾散之后,再继续战斗。

皇帝使用新发明的指南车参与作战,这种车子的正前方有个铁娃娃,无论在哪里,娃娃的手指一定指着南方。于是,就靠着指南车,皇帝轻易的打败了蚩尤的军队。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注释] 五刑:就是水火木金土。本:根源、依据。 十干:又叫“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支:又叫“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语译] 水火木金土是古人所说的五行,古人认为天下的种种东西实在太复杂、太深奥了,使用五行来函盖一切事物的得失。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跟

一、

二、

三、

四、五的数字一样,十分复杂,但似乎也十分有条理。

古时候计时标记有两种,一是十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二是十二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故事] 候的人,看见天下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觉得太复杂了,便想到用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观念来概括所有的事物,也就是认为天下的事均和五行有关。

有个叫邹衍的人大力提倡五行之说。他认为作天子的一定要拥有五行中的一德,这样地位才能稳固。

中是一行克一行,等到一德衰了,就用另一德取代。所以有人说皇帝的了土德,因此当了皇帝,他所代表的颜色就是黄色。后来,土德衰了,克土的木德兴起,就是夏朝的禹。 “五行”的道理有点复杂,小朋友稍微了解一下就够了。

“天干和地支”相传是皇帝制定的,主要是用来计算年、月、日。以天干配上地支,如甲子,就是第一年,一年一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十年,干支全部配完了,再从甲子开始算,所以六十年就是一

第4页共25页

5《三字经》故事

甲子。

五行和天干、地支,在古代时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注释] 躔:星球在宇宙中运行的路线。中权:位于中央的要地。 [语译] 太阳在银河的亏轨道叫黄道 ,在地球的中央,有一条赤道它是由地球地轴垂直的一个大圆圈,这是一个假想的线用来表明位置的标记。

赤道附近的气候最炎热,中国的位置在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各类型气候都有。 [故事] 很久已前的人们,对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有许多的疑问,有人说,地球是平的,也有人说地球是由一只大乌龟背着,只要走到世界的头,就会掉进大海里。一直到哥伦布饶了地球一周,仍回到原来的地方,才有了“地球是圆的”说法。那时侯,有许多人总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主宰,周围环绕着其他的星球。尽管也有人提出太阳为宇宙中心的说法,可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说法才被接受。事实上,地球不仅会转动,而且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太阳系又围绕着银河转,对整个大宇宙而言,银河只不过是个点而已,所以,人类在宇宙中,其实是十分渺小的。

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曰岱华 嵩衡横 此五岳 山之名 [注释] 江河:长江与黄河。淮济:淮水与济水。渎: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纪:代表。 岱:岱山,也就是东岳泰山。岳:高山叫岳。 [语译] 在中国的国土上,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有长江、黄河、淮水和济水,堪称中国河流的代表 此外,尚有五座有名的大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和南岳衡山。 [故事]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两条主要的河。

长江是我国第一条大河,恰好将中国分成两半。

宋朝时,外患金人企图横越长江,结果被宋朝的战鼓声,吓的不敢渡江。

至于黄河,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不过,长泛滥成灾,危害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至于“五岳”,则各有动人的故事,这里只介绍西岳,山势非常险恶。相传,唐朝的韩愈有一次奋力登上山顶后,就双腿发软,没有勇气下山,最后只好麻烦地方官员派人把韩愈灌醉,将他抬回家。 传说位在河南的嵩山及山西的恒山,都曾有人在此修炼。会吹笙的周灵王太子乔,曾在恒山修成白鹤仙人;张果老是八仙中的一仙,他是在恒山修成正果的。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注释] 士:读书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民:人民。良:比如栋梁、基础。义:事之宜 礼:天理的节文、人事的仪则。只智:对世间事理的认识与了解。信:诚实无欺。 常:恒常不变的法则。不容紊:不可以紊乱、疏忽。 [语译] 谈到读书人、农民、工人和商人这四种人,都是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栋梁

仁、义、礼智、信五种恒常不变的法则,则是要做人做事的标准,绝对不可以紊乱、轻忽。 [故事] 古代的社会,把人民的职业分成四等,到了今天,已经有所谓的“三百六十行”,不管从事哪一行,只要努力工作,行行都可以出状元。

在许多的行业中,以农业和中国的关系最密切。

据说,汉朝时有个叫孟尝的太守初调到合浦时,发现那里的人们不懂得耕田。只能拿珍贵的珠宝和邻国交换米粮,一旦珠宝用完了,只好活活饿死了。孟尝一到任,便开始教人民耕种的技术,于是

第5页共25页

6《三字经》故事

合浦渐渐的富足繁荣起来。 人民的饮食问题解决后,“五常”的德行,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春秋时代有个孙叔敖,为了不让别人见到两头蛇而丧命,便将蛇打死,埋了起来。

东汉时有个荀巨伯,为了照顾生病的朋友,宁可让强盗杀了,也不愿意留下朋友自己逃命。 他们的故事,正是实践五常的最好例子。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有鱼虫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非走 [注释] 地:土地、土壤,或泛指地表。生:繁衍、生长。草木:花草和树木。

植物:与动物相对,为百谷草木的总称。遍:分布,到处都有。飞走:飞行或行走。 [语译] 地面上除了人类以外之外,还生长着许许多多的花草和树木,我们把他们总称为植物,这些植物在水里和陆地上都有分布。

另外,地面上还有很多昆虫、鱼类、鸟类和兽类,我们把他们总称为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飞翔,有的能在地上行走。 [故事] 大约在两千年前,中国已有了许多关于花草树木、虫鱼鸟类的奇妙神话。

《山海经》是一本专门记载古代地理的书。书上说,有座招摇山,山上长了一种叫“祝余”的草,形状有点象韭菜,吃了以后,就象吃了米饭一样,可以有很饱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种树,在树干的地方,有一圈圈黑色的纹理,这纹理有个奇怪的名字,叫“迷谷”,如果把迷谷带在身上,就可以躲避妖魔鬼怪。 有个传奇而又有趣的国家“黑齿国”,住在这里的人民都长着一口黑牙。在黑齿国的一个山谷里,有棵扶桑树,传说当时天上的十个太阳都会到这里来沐浴,十分有趣。 这些多彩多姿又有趣的故事,虽然是编造出来的神话,但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这个世界所抱持的浓厚情感呢!

稻粮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人 所饲 [注释] 梁:比粟还要大一些的粮食,可以酿酒。菽:豆类的总称。

麦:北方人主要的粮食,有大麦、小麦、燕麦等。稷:很象高粱的小米。黍:黄米。 六谷:即稻,梁、菽、麦、黍,稷等六种粮食。豕:猪。 六畜:即马、牛、羊、鸡、犬、猪六种动物。 [语译] 六谷是人类用来维持生命、促进健康的主要粮食。什么是六谷呢?就是稻米、高粱、豆类、麦类、黄米和小米等六种农作物。

还有六畜是饲养来挤乳、生蛋和供人观赏用的,什么是六畜呢?就是马、牛、羊、鸡、狗和猪等六种牲畜。他们本来都生长野外,后来才被人饲养在家中。 [故事] 中国的老祖先们,先学会了畜牧后,才开始播种耕作。

在尚未动的畜牧前,只能拿着木棒、网子到深山里捕捉野兽;当他们发现一时宰杀不完的野兽,可以关在栅栏内饲养后,大家便把捕捉来的野生动物关了起来,等到需要时,再捉来宰杀,这也就是畜牧的起源。

以前有着利爪的动物,像牛、马、羊„„等,由于被人饲养而不能再随意乱跑,因此那些利爪便慢慢退化了。

人懂得利用畜牧来供应自己的食物后,又在偶然间,发现牛羊喜欢吃某种谷子,便撒了一些在栅栏四周,没想到,第二年这些谷子竟由一棵棵小幼苗,长成了结满谷子的植物,就这样,人类学会了耕种。

不过,并非种植物结的果都适合人类食用,在众多野生的植物中,稻子、小米、麦子、黄米、高粱等谷类,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这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主粮“六谷”

第6页共25页

7《三字经》故事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注释] 喜:愉快、高兴。怒:愤怒、不快。哀:悲伤、哀愁。惧:害怕,恐惧。 欲;思慕、贪求。具:具有、具备。赤:就是红色。识:分辨、识别。 [语译] 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相当奇妙的感觉,有内心很愉快的喜;有很生气的怒;有很悲伤的哀;有很还怕的惧有很喜欢的爱;有很讨厌的恶;有内心贪婪的欲。这喜、怒、哀、惧、爱、恶和欲,我们称之为七情,七情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情感。 我国古代还有所谓的五色,这五色是古人所说的正统的颜色,包括青色、红色、黄色、黑色及白色。我们的眼睛能够很容易的把这五种颜色分辨出来。 [故事] 七种情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如果刻意的去掩饰,反而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困扰,以下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隋朝的长安城,有个叫杜子春的年轻人,由于生活奢侈,因此父母留给他的积蓄,很快被他花光了,后来,他只好到街上去乞讨。

有一天,当杜子春到街上乞讨时,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见他颇有慧根,就把他带回山上。道士对杜子春说:

“我决定将你改头换面,从今以后,你不能有任何的感情,一旦通过考验,你就能修成正果和我一样做道士了。”说完,便让杜子春下山去。

杜子春牢牢记住道士的话,他不开口说话也不笑,许多认识他的人和他打招呼,他也不理不睬,真的做到了道士所交待的话。

这时,杜子春不觉有点得意,就在这一瞬间道士出现了,他很生气杜子春如此沉不住气,于是杜子春又恢复乞讨的生活方式了。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注释] 甘:甜,辛:有刺激性的味道,比如辣味。含:衔在口中、包容。

膻:骚味,像羊身上的味道。焦:东西煮或烧的过度所产生的气味。臭:气味。 嗅:鼻子对各种气味的感觉。 [语译] 酸、苦、甜、辣、和咸味是我们平常所吃食物的五种味道,都能够用嘴分辨出来。 羊的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臭味是五种基本的味道,也是我们的鼻子所能嗅得出的气味。 [故事] 在中国民间,有个关于嗅觉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乡下人,成天好吃懒做,他最大的嗜好,就是吃甜食,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是甜的,他都喜欢吃。

他有一个很灵敏的鼻子,专门用来嗅甜味的,就算是掉了一小颗的糖,他也能用鼻子把它找到。 他的妻子见他田也不耕,工也不做,生活就成问题了,便要他出去学些技能回来。

这个爱吃甜食的人,听了妻子的话,之后乖乖出门去了。在路上,他看见一只白鹅掉进泥巴坑里,不久有一群人急急忙忙跑来要找白鹅,他对那群人说: “我用鼻子帮你们找找看。”

于是,他东嗅西嗅的,带领他们来到泥巴坑,大家发现白鹅额果然就在里面,感激之余,便称他为“好鼻师”。

据说,当好鼻师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无数的蚂蚁,这些蚂蚁慢慢演变到现在,变成了东嗅西嗅的昆虫,正和好鼻师生前的习性一模一样。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词四声 宜调协 [注释] 匏:匏瓜,可吹出音乐的笙器。土:瓦制的乐器。革:牛皮制的鼓。木:木制的乐器

第7页共25页

8《三字经》故事

石:玉石做的乐器。金:铁制的乐器。丝:制作琵琶琴瑟之类乐器的材料。

竹:制作管箫之类乐器的材料。平:汉语的第一声及第二声。上:汉语的第三声。 去:汉语的第四声。入:短促的声音。 [语译] 古时候有八音之说是我国古代八种乐器所发出来的声音。什么是八音呢?它包括由紫竹制成的笙器——匏;由黏土制成的瓦器——土;由皮革制成的鼓——革;由木块制成的祝歌——木;由玉石制成的磬——石;由铁制成的钟——金;由韧线制成的弦——丝;由竹制成的箫管——株。说到语言的音调,也有四声之说,即分平、上、去、入等四种声音。这四声必须得到调和,听起来才会感觉到舒畅愉快。

[故事]好的音乐不但可以调剂身心,还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我国古书中,记载着许多中国传统的乐器,并且也记载了关于以琴会友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名叫俞伯牙的人,他虽弹的一手好琴,却苦于找不到能与他分享的知音。有一天,他的琴声吸引了一位樵夫前来聆听,这位樵夫名叫钟子期,他被余伯牙的琴声深深感动了。 余伯牙遇到了这位知音,心里好高兴,便和钟子期结为异性兄弟。

两人约订明年的今日,伯牙要到钟家村拜访子期,顺便让子期欣赏他的琴艺,时间过的很快,他们约定的时间到了,余伯牙如期去拜访钟子期。

没想到,钟子期竟然已经过世了,余伯牙悲伤的来到子期坟前,对着子期的坟,将琴摔个粉碎,并发誓从此在也不弹琴了。

这对因琴而结缘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的却很让人感动。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子自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注释] 高:高祖父。曾:曾祖父。身:自己。玄:玄孙子 。曾:曾孙子。

九族:从高祖父到玄孙子,一共九代的总称。人之伦:人们的尊卑长幼次序。 [语译] 从高祖父生曾祖父,从曾祖父生祖父,再从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自己,我自己生儿子,儿子生孙子,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

从自己的儿子、孙子,一直传到曾孙和玄孙,就是古人所说的九族。这是人们尊卑长幼的秩序,绝对不可混杂越礼。 [故事] 汉朝时,有个名叫伟伯余的读书人,每当他犯了错误,母亲总是拿着棍子教训他。孝顺的伟伯余,自知做错了事,便虚心听从母亲的教诲,落在他身上的棍子愈重,他反而感到高兴。 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竟然哭了起来,母亲便很着急的问他是否打的太重了。 伟伯余回答说:

“以前母亲打我,都打的很重,表示母亲身体还很健康,今天,母亲打轻了,可见母亲的身体不如以前了,我怎么能不难过呢?

这正是伟伯余发自内心的孝心和真情啊! 周朝时,有个治礼作乐的周公。有一次,周公的儿子伯禽有事要见他,竟连续三次被周公打了出来。伯禽觉得很疑惑,便找贤人商子求教。商子带伯禽到南山上,说: “这里有棵乔树,高大又比值,哪里有棵梓树,低矮又卑下,你仔细想想这两棵数,就知道原因了。” 伯禽着才明白自己当时忽略了尊卑的道理。

父子恩 夫妇顺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注释] 恩:恩爱,父慈自孝。从:顺从,夫唱妇随。友:友爱。恭:恭敬。序:秩序、次序。 君:君主。 臣:臣民。 忠:尽己心力以待人处世的美德。 [语译] 父亲与儿子间彼此要注重慈爱与孝顺的恩情;夫妻之间必须和睦相处夫唱妇随;身为兄姊的人必须友爱弟妹;而身为弟妹的人则要恭敬兄姊。

第8页共25页

9《三字经》故事

年长和年幼的人在一起相处,必须注重长幼尊卑的次序不可越礼;朋友之间必须以诚相待,相互照顾;一国之君必须尊重他的臣民,爱护他的百姓,如能做到这一点,臣民们自然会对他效忠。 [故事] 有个关于夫妇之间顺从和睦的故事是这样的:

汉朝时有个鲍宣,他娶了桓少君为妻,因为桓少君家里相当富有,所以他嫁过来时,带了许多的嫁妆和奴仆。鲍宣看了,心里很不高心,便要桓少君把这些嫁妆退回娘家。

桓少君听从了鲍选的话,把仆人都遣了回去,并把嫁妆分给他们,自己换上朴素的衣服,和鲍宣过着艰苦的生活。

这一则是讲兄弟友爱的故事。

我国汉朝时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

有一天,家里突然闯进来几个强盗。这几个强盗把他们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抢光了,就是找不到吃的东西,饿了很久的强盗一见长的白白胖胖的赵礼,便决定将他吃了。 赵孝连忙跪在强盗面前说: “大爷,你们吃我的肉吧!我的肉比较好吃。”

强盗们被这对友爱的兄弟所感动,于是就放了他们。

此十义 人所同 当顺叙 勿违背 斩齐衰 大小功 至丝麻 五服终 [注释] 十义:即夫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顺叙:照着去做、遵守。斩衰:父母去世时子女穿的孝服。齐衰:祖父母去世事时,孙子女穿的孝服。 大功:为亲兄弟治丧时,所穿的丧服。小功:为堂伯叔治丧时,所穿的孝服。 丝麻:为外祖父或表兄弟治丧时,所穿的孝服。五服:五种丧服。 [语译] 我国古人非常注重十义,认为是每个人都要遵从,不可疏忽的事。什么是十义呢?就是夫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种美德。另外,对丧礼也应该遵从五服的礼节,什么是五服:就是当父母去世时必须穿斩衰的丧服;祖父母去世时应该穿齐哀的丧服;自己的兄弟去世时,必须穿大功的丧服;伯、叔父去世时必须穿小功的丧服;表兄弟去世时,必须穿丝麻的丧服。 [故事] 古代的葬礼和现代的差不多。

按照习俗,要先替死去的亲人沐浴,然后穿上干净的衣服,还要在他的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孔放一小块玉,玉可以防腐,这也就是希望亲人的尸体不要腐烂。

官位愈高或愈富有的人,他们所穿的衣裳就愈华丽,而且陪葬品也愈珍贵,至于一般普通人家,就只能用一小束干草盖住了。

死者的亲人,依据和死者的亲疏关系,穿的孝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丝麻五个等级,就叫做“五服”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在传统礼节里,丧服和丧礼的规定是很繁复的。空子的弟子曾子,曾经这么说:

“与其在亲人死去以后杀牛来祭墓,不如在亲人还活着的时候,就多烹调些美味食品来孝敬他们。” 这段话告诉我们,当亲人还健在时,该有的孝道或礼仪就应当遵守,不要等亲人不在了,才做一些弥补的工作,这是没有意义的。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将说文 [注释] 礼:人与人往来应注意的仪节。射:射箭的运动。御:驾驶马车。 书:书法、写字。 六艺:六种技艺。不具:已经不存在了。说文:书名,全书叫《说文解字》。

[语译]孔子讲究六艺,认为每个读书人都应该精通六艺,所谓六艺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法、数学等六种技艺。本来古人精通六艺的人很多,但是今天已经不再见到了。

只有书法这门学问,直到现在还是每个读书人必须休学的课程。只有先识字,才能去研究东汉许慎

第9页共25页

10《三字经》故事

所著的《说文解字》这本书,进而研究高深的学问。 [故事] 据史书的记载,孔子的门徒中有七十二个人精通六艺,虽然古人认为读书就要学这六项技能,但是,到了我们这时代,凡是讲求专精,只要成了专家,就能为社会国家贡献。 造就一个专家,首先要归功于文字的发明。

中国的文字,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关于他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据说,文字是由皇帝的史官仓颉所创造的。

神话中曾提到:当仓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天上掉下来许多米,而鬼也在夜晚号哭。不管这些神话是多么不可思议,有一点是我们应该明白的,那就是:文字并非靠一个人或是一朝一夕的时间就能创造完成的,正确的说法,是由沧颉整理而成的。 中国有一部重要也最完备的“字”书——《说文解字》,专门记录文字的由来,由这本书,我们就能明白中国文字的起源及演变。

所以,要认识中国文字,就应该读读《说文解字》。

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 [注释] 古文:这里指甲骨文和金文。 隶:隶书。草:草书。 广学:多方面广泛的学习。 惧:害怕、恐惧。 繁:多。 略:大略、大概。 原:根本、原由。 [语译] 我古代的文字类很多,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和草书,在学习时,一定要把这些文字认清楚,以免混淆补情。 在整个宇宙里,知识实在太丰富了,如果你想广泛的去学习,那是很不容易也无从学起的事。不过,如果能够大略的做个研究,还是能够了解其中基本的道理的。 [故事] 中国文字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不断演变而成的。

在没有文字之前,聪明的人类要记事或表达意思,多以结绳及绘图的方式来代替。

据说,到了皇帝时,史官仓颉觉得没有文字十分不方便,就以日月鸟兽的形状所到来的灵感,照着样子画出来,成了最早的文字。

后来要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可以靠古代的书籍器物,得到概略的了解

像刻在牛骨和龟壳上的文字,是现今所挖掘到最古老的文字,由于是用刀刻的,所以“甲骨文”的最大特色是转折处多成方角,如“丙”在甲骨文中,便是写成:“四”(下面没有横)。

金文,是刻在金属上的文字,文字的线条比甲骨文复杂写。后来,有了较进步的大小篆,大篆的结构方正,左右对称,小篆的字体已略具国字的雏型了,线条简化匀称,如“马”字,在小篆中就写“馬”。

到了隶书、草书时代,中国文字已经到了定型的阶段了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注释] 训:教育指导蒙:小孩刚开始读书识字叫蒙。训诂:研究字的意义。 句读:一句为句,半句为读。为学者:做学问的人。小学:指研究字形、字音、字义的学问。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语译] 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 研究学问,一定有起头的地方,把小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了。 [故事]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

第10页共25页

11《三字经》故事

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

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

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注释]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的书。 记:记载。 善言:善言善语。 孟子:孟轲所写的书名。 止:与“只”相同 。 [语译]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空子的弟子和再传的弟子,把孔子或是孔子弟子曾说过的善言善语,记载编辑而成。

而《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整本书的主旨,是在谈道德仁义的道理。 [故事] 《论语》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 最重要的书籍。而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问家,关于他们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们在这里只举一个来说。

有一次,孔子在教弟子们道理,弟子们照例围坐在孔子的身边,年仅二十四岁的增参也坐在其中,他是个自省能力很强的学生,所以孔子很欣赏他。 席间,有弟子问孔子:

“老师,为什么您讲的道理都那么复杂呢?”

孔子听完这个问题,看看这为弟子,又望望曾参,然后回答说:“我的道理是浑然一体,而能贯通任何事物的。” 说完,便离开了。

满头雾水的弟子们围着增参,曾参微笑着回答他们:

“老师所说的道理,就是我们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诚心最重要。” 虽然是简单的两句话,但是,真要做好,还不太容易呢!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注释] 中庸:书名。 孔伋:孔子的孙子,也就是子思。大学:书名。曾子:也就是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修齐:修身、齐家。平治:治国、平定天下。 [语译] 《中庸:这本书是孔伋所作的,“中”的意思是不偏,而“庸”是不改变。 而《大学》这本书是曾参所作,内容则是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故事] 《中庸》其实就是一本人生哲学的书。

晋朝的陶渊明是中庸哲学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视现实生活,也不会沉溺在梦想里。

有一次,家里穷的没饭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荐去当县令。虽然他并不相当县令,但是迫于现时,他也只好委屈自己顾全大局。

后来,有个朝廷大官要到陶渊明这个县来视察,他的属下便提醒陶渊明,大官来时,要记得多说些好听的话,对大官要必恭必敬的,这样才能有升官的机会,陶渊明听了很不以为然,感叹地说: “难道就为了区区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别人弯腰吗?”

于是陶渊命将官职辞了,回到自己的家乡,从新过着农耕的生活。

陶渊明在政治上虽然谈不上什么功绩,在文学著作上也没有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高洁

第11页共25页

12《三字经》故事

的中庸哲学,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四书熟 孝经通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注释] 熟:熟悉。 孝经:名书,孔子所著,内容是阐述孝道。 通:了解、明白。 如:象。 六经:《诗经》、《书经》、《易经》、《周礼》、《礼记》、和《春秋》合称六经。 号:称为。 当:应当。 讲学:讲解而研究。 {语译} 把《孝经》和《四书》研习的十分熟透之后,便可以开始去研究六经了。 什么是六经呢?便是《诗》、《书》、《易》、《礼》、《乐》、和《春秋》等六部经典,记载着各种常识,我们应该仔细的研读、理解。 [故事] 《孝经》是讨论孝道的书,内容是记载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论孝情形。自古以来,孝经就被推为谈道德理论的重要典籍。

舜帝年轻时,非常孝顺,感动了顽劣的父亲,和长设计要陷害他的后母和弟弟,等到舜登上了王位以后,仍然象以往一样孝顺。这种孝顺是发自内心的真孝。

孝顺的最高境界,不仅是要孝顺父母,扶持父母而已,还要做到显耀父母的名声。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年轻的时候秦朝暴政下,百姓生活流利不定,受尽苦难,就在心中立下了一个拯救国家并且让父母感到荣耀的志愿。

于是,刘邦带领军队南征北讨,终于当上了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

当他回乡省亲时,他的父亲见到他,立刻就要向他叩拜,刘邦不仅连忙阻止,还封父亲为太上皇。 这就是孝亲最好的例子了。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熏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注释] 连山、归藏:都是《易经》的一种。书:《书经》 [语译]《连山》、《归藏》、和《周易》,三部书合称三《易》。这三《易》是用“卦”来详细说明宇宙间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

典谟、训诰和誓命是《书经》的篇名,也是《书经》一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故事] 《易经》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占卜书籍,也是古人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得来的学问。

自古人类对自然界各种不可测的现象,产生了敬畏之心,因此形成了许多的占卜之学,希望能求得事事顺利,所以才有了六十四卦的发明,来作为判断是非吉凶的标准。

再谈谈《书经》这本书。它的内容,就象现在的政治档案,其中包括了大臣给君王的奏书,君王颁布的法令,还有作战的命令及大大小小又政府发出的公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珍贵的宝典。如第一篇中的尧典,让我们知道了尧帝是如何的爱护百姓、治理天下。在尧帝的仁政治理之下,当时的社会一片祥和,这也就是《书经》的价值所在。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迷圣言 礼乐备 [注释] 周公:姓姬,名旦,为周文王的第四子。周礼:周公所写的书。治体:治理国家的大体。

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 大小戴:大戴为戴德,小戴为戴圣。备:完善无缺。 [语译] 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公,著作《周礼》,将当时辅证的六官 ——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以及治理国家得体制都详细记载、保留于《周礼》这书内。

汉朝的带德和戴圣两位学者,都曾为《礼记》写过注释,以阐述的先圣和先贤的言论主张,使得后代的典章缺席和礼乐规范有所遵循而完备。 [故事]

第12页共25页

13《三字经》故事

礼仪廉耻是国家很重要的四个纲纪,排在第一位的是礼。至圣先生曾说过: “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在这个世界上。”

可见“礼”对我们个人人格的修养是多么重要。

周公是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负起了辅佐的责任。 他在辅佐成王时,广招贤才,对有才能的贤士相当礼遇。有时候,他正在用餐,如果有贤士来拜见,他会立即将口中的食物吐掉,整理好自己的仪容后,跑出来接见他们。 就是因为周公如此礼贤下士,才会有这么多的贤才之士来帮助他,一起把国家治理的即富强又安乐。 之后,周公又根据当时的需要,把官制分为六种,并且按着每一种官位,写成一篇有关职务和有关条文来,这本书就是“周礼”。

后人读这些经典,除了学习书中的精神外,也要身体力行才是。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注释] 国:由诸侯所自封的国。风:即民俗歌谣的文词。 雅:正乐。 颂:宗庙祭祀的乐曲。 四诗:即国风、小雅、大雅、颂四者。 讽咏:吟我朗诵。寓:寄含。 [语译] 国风是当时俚俗的歌谣诗章;雅有大小之分,多为朝廷礼仪的正乐;颂则为宗庙祭祀的乐曲,这几种诗经的体裁合称为“四经”,因为丰富的内容、真切的情感,所以实在是值得世人广为歌咏称颂的!

单自周天子势力衰弱后,《诗经》也就随之被废。孔子眼见,有感而发写成《春秋》一书,书中隐含着对当时政治的称颂和斥责,并分辨诸侯各国的善恶行为。 [故事] 我国最古老的诗集是《诗经》。他的题材很广泛,包括了社会风气、生活状况,还有贫民百姓的感情和思想。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种。

在《诗经》中,不仅内容生动有趣,就连所使用的语言也很活泼,这些诗作,是需要大家细心的去品味的。

春秋时代,诗的精神已经丧失了,在这个时代中周朝王室已渐渐失去了约束诸侯的力量,孔子看到了这种混乱的情形,心里很担忧,于是便作了《春秋》这部书。

《春秋》是本对现实的政治做客观的褒贬,以及对各个诸侯国做善恶行为分辨的书籍。 这本书里有著名的“春秋五霸”,这些诸侯国彼此争名夺利,战争不断,《春秋》这本书,就是针对他们来做评论的。 后人读《春秋》,除了了解当时的政治及人民生活情形外,也可以借此累积前人的经验,丰富我们的智慧。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榖粮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注释] 三传:既指《公羊传》、《左传》、《榖梁传》,专为解释《春秋》,经:泛指圣人所著的书。 明:明白、清楚。 方:才、开始。子:为诸子百家著作的书籍。 :放才开始。 撮:择取。要:重要的地方。 [语译] 所谓“三传”就是解释《春秋》的书,它们分别是公羊高写的《公羊传》左丘明写的《左传》,谷粮赤写的《榖梁传》三书。

把圣贤所作,告诉我们为人处世道理的经传都熟读之后,才开始去读诸子百家书,并且要择取重点来读,牢记每一件事情的因果始未。 [故事] 《 公羊》、《左氏》、《榖梁》这三传是用来解释《春秋》的,而《春秋》记载着当时国际间的大事。可是,因为《春秋》所记录的事非常简洁,如“夏五月,郑伯克断于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夏天,郑庄公于鄢这个地方打败了弟弟共叔段。

如果只看这段文字,我们仍然不能了解这场战事的始未,这时就需要借助上述三传的说明了。

第13页共25页

14《三字经》故事

原来,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庄公和共叔段。由于夫人武姜生庄时难产,因此,武姜偏爱共叔段,对庄公则心生厌恶。

庄公继承王位后,武姜要求封地给公叔段,庄公就把京城一地封给了公叔段。有人劝庄公不要把京城分给弟弟,怕他一旦有了贰心,就难应付了,但庄公并没有因此改变他的决定。

果然,公叔段逐步出兵,占领了京城一带的土地,而且朝着庄公所在的国都进攻,庄公才率领军队将公叔段赶到鄢地去。

有了左传对这见事的详细记载,我们才能知道春秋时代许多精彩的故事呢。(三十一)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始终 [注释] 五子:就是庄子、老子、荀子、扬子和文中子五人。经:圣人所著的书。子:诸自百家的书。 诸史:历代流传下来的史书。 烤:考证、考察。世系:一脉传承的顺序。 [语译] 所谓的五子便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庄子和老子,所著的书称为“子书”,在书中他们五人各自陈述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主张。

一旦经书和子书都熟读后,便开始研究历代流传下来的史书,详细考证各国朝代的世系,以明了其胜衰兴亡之因,从中记取教训免得重蹈覆辙。 [故事]五子中大家对老子及庄子可能比较熟悉,我们就以庄子为书中的两篇故事,来探索庄子高深的学问。

有一次,庄子向朋友借米梁,没想到那位朋友对庄子说: “等我的谷子收成卖了之后,我再借你好不好?” 庄子听了很不高兴,就告诉他:

“昨天在来这儿的途中,有一条鲋鱼对我说:‘我快干死了请你帮我取点水来好吗?’我便对他说:‘等我到了南方后,再引西江的水来救你。’那条鲋鱼随即说:‘等你从南方回来,你也可以到干鱼铺来找我了。”

有一回,庄子在钓鱼时,有两个楚国大臣奉命请他到朝中共议国事,庄子便说:

“听说贵国有只神龟,楚王将它放在盒子里供奉着,我请教你,这只神龟是宁可在泥土里爬行,还是喜欢被人高高的供奉着呢?” 大臣答:

“应该是喜欢在泥土上爬行。” “对了!我就是喜欢在泥土上爬行。”

大臣牙口无言,只能佩服庄子善于比喻的口才了。

自曦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注释] 曦农:即指状曦氏和神农氏。三皇:伏羲、神农和黄帝便是三皇。居:在。上世:远古时代。 唐:是尧的国号。虞:是舜的国号。二帝:指的是尧和舜两个皇帝。 揖逊:将王位让给别人,自己辞去帝位。 [语译] 在远古时代,自伏羲氏、神农氏到皇帝有熊氏在位期间,皆能勤政爱民,体恤民意,所以被称为“三皇”。

黄帝之后便是唐尧虞舜二位帝王。尧贤能开明自认自己的儿子无才无德,不堪为一国之君,所以将帝位禅让给孝顺的舜。而由于他的睿智领导使得当时的社会安定富足,人人称颂。 [故事] 关于上古时期的种种传说,因为没有文字的记载及遗迹作为依据,所以我们多以神话来看待他们。就像夏禹,曾有人认为他是一只大虫呢!

但是,无论这些神话是真是假,至少可以让后代的人,了解先民生活演变和进化的情形。

相传上古时,有巢氏教人架木为巢;伏羲氏教大家驯养家畜;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还有燧人氏教人转木取火等,正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从野蛮迈向文明的。

第14页共25页

15《三字经》故事

由于这些人帮助人民改善生活,便被推举为部落的首领。而黄帝则是因为发明了新的东西,让大家感激在心,所以中国人喜欢以黄帝的子孙来自居。

之后,又有许多的皇帝产生,其中以尧和舜最受人推崇。 尧舜的“禅让之治”,更是众所周知。看来远在上古时代,中国的祖先们便以懂得“以礼服人”的道理,难怪中国会被称为“礼仪之帮了。

夏有禹 赏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注释] 文武:即指周朝的文王和武王。 三王尊称夏禹、商汤和周朝文武王。四百载:四百年。 夏传子:夏禹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迁:更易、改换。社:国家。 [语译] 大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唐则为商的开国贤主,文王和武王更是立周朝太平盛世,由于他们才德兼备、亲政爱民,所以,后代的人便尊称为“三王”

自从夏禹将帝位传袭给自己的儿之后,就变成一个世代传承的家族天下了。如此经过四百年,终究被商朝汤王一举攻灭,结束夏朝统治的时代。 [故事] 夏禹治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是,在充满神话色彩的夏朝,究竟有没有禹这个人,似乎仍找不到证据。

据史书说,禹的父亲是鲧,由于治水失败,被舜帝杀了。

但在传说中,鲧是天上的神,他眼见百姓饱受洪水之苦,心里很难过,就把天上的泥土偷来平定人间的洪水,结果被天帝知道了,便命令火神将鲧治罪。 所以,后人才不忍心把鲧的下场说的太悲惨。

夏禹之前的尧与舜,都是传贤不传子。禹也想效法他们,于是决定把帝位让给益。但是,深受人们爱戴的禹,由于自己的儿子启也是一位贤才,于是人民便一致拥戴启为新的皇帝。

谦虚的启认为既然父亲已经决定传给益,自己就不该再和益争夺王位。可是,在人民的热情拥戴之下,启只得顺应民心,接受了王位,如此一代一代传下来,天下又属于一个家族了。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王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注释] 伐:攻打、讨伐。载:年。至:即“到”之意。纣: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位皇帝。 始:开始。 诛:消灭的意思。

[语译]由于夏桀暴虐无道,残害百姓,以至汤举事起义时,民众纷纷响应杀死夏桀,建立一个国号是商的国家,历经六百年,一直到残暴不仁的纣被杀死,商朝才灭亡。

周武王起兵诛讨纣王,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 [故事] 我们知道夏的最后一任皇帝是夏桀,他暴虐无道,最后被周朝消灭了,而周朝的末任皇帝幽王,因为宠信皇后褒姒,也落得亡国的下场。

有个关于褒姒的神话故事,已经流传很久了。

据说,远在夏桀时 ,褒城有天飞来了由神人所化身的两条龙,他们对夏桀说: “我们是褒城的两位先君。”

夏桀见了两条龙心里很害怕,便向太史官要如何处理这件事,太史官经过一番占卜后,对他说: “这是吉祥的,不妨将他们涎沫收藏起来,也许可以用来求福。” 夏桀于是照着太史官的话做,将他好好收藏着。

过了九百年,也就是周厉王时,有天装着涎沫的盒子不小心被打破了,从里面爬出一只蜥蜴,恰巧被一个婢女看见。后来那婢女竟然身怀六甲,经过四十年才生下一个女婴,这女婴也就是褒姒。据说,这是上天特地派来惩罚周幽王的,这个传说是不是很有趣呢?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注释]

第15页共25页

16《三字经》故事

辙东:都城东迁。王纲君王号令天下的法令政纲。坠:衰败、坠落。逞:不顾后果的放纵。

干戈:战争的事情。 尚:崇拜。 五霸:即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五人。 七雄:即是秦、齐、楚、燕、赵、魏、酣七国。 [语译] 自周平王东迁之后,号令诸侯的威信以帅坠不兴,列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于是到各国去献计策,以游说为业的人,成为时代的主流。

从春秋时代开始,到战国为止,相继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人相争为天下霸主,合称“春秋五霸”;而秦、础、齐、燕、赵、魏、韩则是出名的“战国七雄”。 [故事] 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是春秋战国纷乱时期中,实力较强的诸侯,其中又以齐桓公最受人推崇。 齐桓公有个得力的助手,名叫管仲,在齐桓公的战绩中,管仲的功劳是不容抹杀的。不过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管仲在受到重用之前,曾经与齐桓公作对过,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个故事。

在齐桓公即位以前,他的哥哥襄公曾误杀了鲁国的国君,当时,为了避免遭受连累,鲍叔便带着公子小白(即桓公)逃到莒国去 。而在同时,桓公的兄弟公子纠则在召忽和管仲的随从下,逃奔鲁国。

等到事情结束,齐国群龙无首时,桓公和公子纠都想回国继承王位。结果,公子纠得用机会暗中埋伏,想置桓公于死地,幸好桓公装死躲过,就在公子纠的戒心松懈下来时,齐桓公趁机进入齐国登上了王位。

在鲍叔的劝告下,桓公把管仲请了来,辅佐自己治国,由于桓公心胸宽大,管仲更不负所托,把齐国治理成富强的国家。

赢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注释] 鹰:指秦的姓氏传:即传位 。楚:西楚霸王项羽。 孝平:为汉平帝在位的时代。 王莽:元帝王皇后的侄子,,见平帝年幼可欺,于是谋夺王位,更改国号为新。篡:谋夺帝王之位。 [语译] 到了战国末年,秦国利用“连横政策”,破坏六国的团结,不断的扩展势力,兼并其他小国,可是传位到秦二世胡亥时,天下又开始纷扰不安定起来,最后演变成楚汉两大强权争夺霸权的局面。 汉高祖打败项羽军队后,建立汉代霸业,天下臣服,一直传位二百多年,直到平帝时,王莽见其年幼可欺,于是谋夺王位。

[故事]秦朝结束了纷乱的战国时代,另外开创了一统的新王朝,在秦始皇时代,颁布新法,大兴徭役,在政绩上虽有些成就,但却也使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才有“苛政猛于虎”的说法。 虽然秦的统治时间只有十五年,但或多或少也为汉代的富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汉代,是中国的第一个威震海外及塞外的朝代,当时不仅人民生活富庶,国力也很强盛,汉武帝命大将东征西讨,除了宣扬国威之外,另一方面也扩展了中国的版图。 这些应该归功于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汉武帝。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重要的皇帝,虽然他替中国开辟了一番新局面,但是在用人方面却喜欢用酷吏,这些残忍无道的官吏固然能将工作做好,但却使百姓生活在提心吊胆的恐惧之中,这是武帝在行政工作上的不足。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好三国 迄两晋 [注释] 光武:光武帝刘秀。东汉:刘秀以洛阳为国都所建立的朝代。 献:献帝,为汉朝最后的一位帝王。 鼎:代表统有天下或国家。 三国:意指魏、蜀、吴。 两晋:合称东晋与西晋。 [语译] 忠勇睿智的光五皇帝诸杀了荒淫无道的王莽,建立东汉基业,期间历经四百年,终因外戚、臣官作乱,而在献帝时灭亡。

继之而起的是魏、蜀、吴三国互争天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如此纷扰不定,直到魏国大将军司马懿篡夺王位,建立晋国,天下才再度统一,而晋国又分东晋西晋。

第16页共25页

17《三字经》故事

[故事] 三国时代名将如云,最为大家熟悉的莫过于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公和张飞,以及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了。

在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为了扩展自己的领土,常常你争我夺,因此战争频繁,当时军力最弱的蜀国,虽然拥有许多猛将,但是独缺一位谋臣替他策划。 他从谋士徐庶和司马徽那里,得知诸葛亮是一位精于谋略的人才,便决定亲自去请他来共谋国事刘备第一次亲临诸葛亮的住处——卧龙岗时,不巧诸葛亮正出门在外,刘备只好无功而返。好不容易等到诸葛亮回来了,刘备二人度驾临卧龙岗,不巧这次刘备还是没有见到诸葛亮,但是他并不灰心,过了几天,他进行了第三次造访。

这一天,当刘备到达时,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便在岗外静候,等诸葛亮醒来,刘备向他说明来意,并诚心地请他出山为蜀国效力,早已不管世事的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十分感动,便同意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注释] 南朝:即是宋、齐、;梁、陈四朝。都:建立国都。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元魏:指北魏而言。 宇文周:宇文是宇文觉的姓,他灭了四魏,建立周。高齐:高是高洋的姓,他消灭东魏,建立齐。 [语译] 刘裕灭东晋建立宋,传国六十年就被萧道成的齐所灭,二十三年后又被萧衍所灭,建国号为梁,享有五十六年,遭陈霸先消灭,改国号为陈,三十三年后陈也相继灭亡。这四个朝代都建都金陵,号称“南”朝。

而在北方的北魏也分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消夺,改过号建立北周,东魏被高洋所夺,改过号建立北齐。 [故事] 传说,刘邦在当皇帝之前,有一次在芒砀山斩死了一条大蟒蛇,而后当上南朝宋帝的刘裕,也曾经射死过大蛇。 据说,,刘裕有次在水边割芦苇时,突然发觉四周有点异样,空气中不时飘来腥味,令刘裕不得不提高警觉,并且找了一处安全的草堆夺起来。

这时,有条像树干粗的蛇从草丛钻了出来,吐着长长的蛇芯,样子挺吓人的,刘裕赶紧抽出箭,连射三箭,大蛇便负伤跑了。

第二天,刘裕来到作日割芦苇的地方,他看见了几个小孩在那儿捣药,便很好奇地问他们原因,小孩告诉刘裕,他们的主人被刘裕打伤了,所以替他捣药。 原来他们的主人是土神,因为射箭的人正是刘裕,土神料到他日后必有大富大贵,所以不敢伤害他。 看来,能当上皇帝的人,都有不平凡的际遇,当然,有些巧合也是后人附和而成的吧!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注释] 迨:直到。 隋:杨坚所建立的朝代称隋,自封为隋文帝。 一:合而为一。土宇:相当于“天下”。 统绪:纯正的道统。 唐高祖:唐朝的开国之君,姓李名渊。义师:一仁义为号召的军队。除:平复。 [语译] 隋文帝杨坚兴兵结束南北朝混乱的局面,统一天下大势,可惜他的儿子隋炀帝无视人民疾苦,荒淫无道,终于使得隋朝步向灭亡之途。 李渊兴起仁义之师,要为天下百姓诛除暴虐的君主,最后平定隋朝各地战乱,创立唐朝辉煌的基业,史称唐高祖。 [故事] 唐朝的开国君主是李世民,他带兵结束了纷扰的隋末,开创了辉煌的唐朝。据说,李世民还每当上皇帝之前,就已经显露出天子的威仪了,现在就让我们看看没这段故事。

当年,李世民正带兵攻打洛阳,准备竭尽全力,一举推翻隋的暴政,恰巧这天打了胜仗,李世民利

第17页共25页

18《三字经》故事

用这个机会设宴犒赏了所有的士兵。酒酣耳热之际,李世民一时兴起,决定上山打猎,纾解连日来的疲累。

出发前,有部署为他算命,认为近日不适合出游或打猎,否则会有灾祸降临。但是李世民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所以独自骑着马上山去了。

一到山上,眼前便出现一只白色的鹿,李世民为了捉它,追了好久,最后来到一座城门前。他定眼一看,竟是敌军的城门,反身想跑时,不料城门内以冲出两个人,李世民只好奋力抵抗,后来,他赶紧躲入一是古庙,祈求神灵庇佑。

说也奇怪,一阵狂风之后,追兵并没有进入庙内,李世民探出身子一看,那两个追兵只是愣愣地站在庙外,看来李世民真是有“真命天子”的命,所以才能这么幸运啊!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注释] 二十传:唐朝传位二十位君王。梁:即为史称的“后梁”,为朱全忠蹿唐而立。乃:于是、才。 五代:即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由:理由、原因。 [语译] 唐朝自高祖起,共传位二十位帝王,享国三百年。到了袁帝时被朱全忠吞灭,改立国号为后梁。 继后梁而起的有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些便是史称的“五代”,它们的兴衰胜亡都有一定的原因可寻。 [故事] 唐朝是中国的另一个盛世,在几个皇帝睿智的治理之下,到了唐玄宗时,国事达到了最高峰,因而有“开元之治”的美誉。 玄宗固然是唐朝英明的皇帝,不过他却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由于玄宗过于宠爱杨贵妃以及胡人 安禄山,正日沉迷于酒色之中,朝廷之事也不过问,后人读到这段历史时,总把错推到杨贵妃身上,其实,玄宗也应该负起一部分责任的。

杨贵妃本来是玄宗之子——寿王瑁的妃子。有一次宫内招待公卿大臣,杨贵妃也参加了,由于他姿色过人,性情妩媚,立刻引起了玄宗的注意,在大臣高力士的巧妙撮合下,杨贵妃成了玄宗的妃子。 得到杨贵妃后,玄宗渐渐荒废了国事,成天与杨贵妃饮酒作乐,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个性跋扈,使得朝廷又先后起兵叛变,终于使朝廷走上由胜而衰的道路。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 [注释] 炎宋:就是宋朝。受:承受。禅:即“让位”的意思。传:传承帝位。 混:纷乱、不安定。绝:灭亡。 [语译] 赵匡胤承受后周禅让的位,建立宋朝,传世十八代,因外族入侵,而形成南北混乱的局势。

外族的了与金都下中原称立国号,而铁木真灭金,建立元朝,最后在他的孙子忽必烈时,举兵攻伐宋国,奠立霸业。 [故事] 宋朝有个杰出的人才——岳飞,关于他的事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岳飞是宋徽宗宗宁二人年时出生的,由于出生时,正好遇上黄河泛滥成灾,百姓纷纷往南方逃难。岳飞的父亲就是在逃难的途中过世的。

带着幼子的岳母,仍然坚强的随着人群往南方避难,他辛苦的抚养岳飞长大,母子二人就这么相依为命。

岳飞在岳母的严厉教导下,不但用功,对于仁义道德的道理,更是充分的实践,所以岳飞年记轻轻的,就以深知国家民族大义。

宋徽宗时,金人常南下侵扰宋,岳飞也毅然投入宋泽的军队,努力为国家效力。他屡破金兵,立了许多功劳,深受长官激赏。

精忠报国的岳飞,屡次击退金人的侵略,功绩彪炳,却在壮年时遭到奸人秦桧的陷害,不得不令人感叹“好人不长命,祸害贻千年”。

第18页共25页

19《三字经》故事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费.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注释] 舆图:国土、领域。 国祚:即国家。 太祖:指明太祖朱元璋。国:国家的称谓。 号:即年号。金陵:即今日的南京。 [语译] 元朝有广大的领土,其范围超越以前任何一朝代,单只有短短九十年的寿命,就被汉人所灭。 明太祖朱元璋摔病讨伐,终于击败元顺帝,建国号明,年号为洪武,设立京都于金陵。 [故事] 明朝的开国君主是有名的臭头皇帝——朱元璋。在他小时侯就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性格来。 由于小时侯家里穷,他必须帮人家放牛,一维持生活。在当时,和他一起放牛的小朋友,每个人都很听朱元璋的话,他就像一个孩子王一样,有什么吃的喝的,总是分给大家享用。

有一次,朱元璋把自己帮人放的牛,宰了一头分给大家吃,事后,他还设计了一个谎话,骗过了小气的牛主人。由此可见,朱元璋从小便是个重义气,有机灵的孩子。

可惜朱元璋因为自小穷怕了,所以当上了皇帝后,很害怕别人会嘲笑他过去的一切。久而久之,疑心病越来越重,尤其是大臣的奏折中常会出现

一、一些很敏感的字句,如“作则”读音和作贼很像,便被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因此大臣上奏时无不战战兢兢的。这就是明朝初年的“文字狱”。

迨成祖 迁燕京 十七世 至崇祯 权阉肆 寇如林 至李闯神器焚 [注释] 迨:等到、直到。 燕京:就是现在的北京。权阉:有权势的官臣。肆:胡作非为。

寇:即强盗。如林:是形容数量相当的多。李闯:即自称闯王的李自成。神器:帝王的宝座。 [语译] 到了明成祖登上帝位后,便迁都燕京,一直传位十七代,到崇祯帝国时,国家便衰亡了。

由于臣官为非作歹,再加上社会到处一片混乱,闯王李自成的势力不断扩大,终于攻破京城,逼的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毁了明朝的天下。 [故事] 中国历史上,以宋朝和明朝遭受的入侵最为严重,宋朝最后被北方蒙古族大军所灭,忽必烈就在中国的历史上建立了元朝。而明朝也遭遇相同的命运,在势力强大的清军的攻势下,明朝灭亡,破关而入的满族建立了大清帝国。

在明末岌岌可危的时候,许多忠臣义士奋力不不懈的想挽回国家的势力,虽然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郑成功,这个和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民族英雄,在明末时,就非常痛恨那些卖主求荣的人。

有一次,他带兵攻打福建漳州,久攻不下,只好以悬赏总督的首级来改变僵局,结果有个人果真提了总督的首级来领赏。

郑成功知道后,很气愤地将这个人斩了,旁人问他原因,他答道: “ 国家会如此衰败都是因为卖主求荣的人太多了,如今这个人是 总督的心腹,却也照样将主子杀了来讨赏,我能留这种人吗?”

由此便可以看出郑成功刚烈耿直的个性。

清太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由康雍 历乾嘉 民安富 治绩夸 [注释] 膺景命:领受天命的意思。靖:平定。克:达到。大定:完全平定。 [语译] 清兵入关后,清太祖即帝位,平定了各地的乱事,使百姓生活安定下来。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位皇帝在位的一百多年,人民生活富足,政治体制也十分有规模。 [故事] 明末时,床王李自成将攻占北京,吴三桂奉派出守三海关,当时有人将名妓陈圆圆献给吴三桂,吴三桂对她自是疼爱有加。

第19页共25页

20《三字经》故事

后来,李自成攻下了北京。这时,吴三桂的父亲吴骧为了阻止李自成,便决定将陈圆圆献给李自成,则要吴骧劝吴三桂投降。

吴三桂知道父亲在向他招降后,原本有些心动,后来听到陈圆圆已经成了李自成的妾,一怒之下,决定亲自南下攻打李自成。

一场大战后,李自成眼看形势极为不利,便将吴骧杀了,接着又要杀陈圆圆。

陈圆圆向李自成献计,要他往西逃,李自成才放了陈圆圆,而吴三桂虽然收复了北京,但清兵也在这时入了关。

道咸间 变乱起 始英法 扰都鄙 同光后 宣统弱 传九帝 满清殁 [注释] 道咸:道光和咸丰两位清朝皇帝。都鄙:京都同光:同治和光绪两位清朝皇帝。殁:灭亡。 [语译]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爆发了鸦片战争,使得英法联军进兵攻打北京。到了宣统皇帝,国势已大不如以前,最后清朝终于被国民政府推翻了。 [故事] 鸦片战争之后,带来了清朝末年一连串的内忧外患。

当时掌大权的人如磁禧、李鸿章等人,缺乏新观念,一旦与西方的新文明接触后,一时无法调整自己的旧思想,就在许多沟通不良的情况下,使得中国的国土就这么被外人蚕食鲸吞了。

光绪帝及慈禧太后死后,又宣统皇帝即位。这位年仅三岁的小皇帝,尚不知人事,当他身穿龙袍,端坐在王位上举行仪式时,竟吓得哇哇大哭起来。 这时他的父亲只好在一旁哄他: “不要哭了,就快完了!”

这句话似乎已说出了清朝的命运,宣统皇帝才当了三年就被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军队推翻了,也使得中国正式步入民族时代。

革命兴 废帝 制立宪 法建民 国古今 史 全在兹载治乱 知兴衰 [注释] 帝制:皇帝的制度。宪法:国家根本大法。兹:这里、此处。治乱:太平与战乱。兴衰:兴旺与衰败。 [语译] 个革命成功后,建立民国,制定了国家大法,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自上古伏羲氏到民国,历代帝王世系宗谱,都详细记载在此处,太平与战乱,兴盛与衰败,都有始未根由可追寻。 [故事] 一项革命活动要从发起到成功,并不容易,除了要配合各种天时地利,最重要的还是人和。

清朝末年,由于党政者的昏庸无知,招致许多西方国家的侵略,不仅国家命运未卜,人民的生活是更疾苦,在这种情形下,才有了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军起来推翻清朝政府的事迹。

由于当时百姓早已唾弃清朝的虚弱无能,于是,革命的号角一响,有志之士便纷纷响应,经过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清朝,建立了民国。

1950年,由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首先提出“中华民国”的国号。

“中华民国”的称号,是孙中山先生一生中重要的贡献之一,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参议院后,才正式决定以它为国名。

史虽繁 读有次 史记一 汉书二 后汉三 国志四 兼证经 参通鉴 [注释] 繁:多的意思。次:顺序。证经:查证经书。参:参考。通鉴:就是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 [语译] 史书虽然很多,读的时候要按顺序: 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再来就读《后汉书》,最后读:《三国志》。

第20页共25页

21《三字经》故事

读的时候要多查证其他的经书,以及《资治通鉴》,这样就能更了解了。 [故事]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读史书者必读的,这些书各有各的特色。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本史书,这本书是由皇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内容丰富,许多历史故事都出自这本书。

《汉书》只记载西汉的历史,不像《史记》贯通了好几个朝代,所以《汉书》是本“断代史”,由东汉班固所著。

《后汉书》虽然也是写汉代的历史,不过它所记录的是后汉时代的事,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所著。 至于《三国志》的内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三国时代魏、蜀、吴的激战、斗智故事,还有桃园三结义里的 英雄们,都是书中的主要人物。 后来,明代的罗贯中就是根据《三国志》,写了一本家喻户晓的小说——《三国演义》。《三国志》是由晋朝的陈寿所著的。

这四本书合称四史,是中国四本相当重要的史书。

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维 朝于斯 夕于斯 [注释] 考实录:进一步研究历史资料。古今:历史的来龙去脉。维:思考。斯:指的是“这些书 ”。 [故事] 我们都知道,不论做什么事,专心和恒心是最基本的态度,尤其是求学,更是需要具备刻苦的毅力。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文人或是大官,他们都曾有过一段艰苦的求学经验,我们就以宋朝的宰相范仲淹为例子。

范仲淹小时侯家庭环境并不好,母亲改嫁后,便带着范仲淹到长山居住,由于他对母亲的改嫁一直不谅解,所以到他年纪稍长后,便独自离家到应天府去求学了。

范仲淹非常用功,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精神不好,或体力不济时,范仲淹就会拿早已放在桌边的冷水,往自己的头上浇,好让自己清醒过来,再继续读书。

像他这种刻苦求学的态度,并非人人都做得到的,所以,他后来果然当上了宋朝的宰相。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赏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注释] 昔:以前。师:求学。项橐:鲁国神童名字。赵中令:指的是赵晋,中令是官名 鲁论:即为论语。彼:指赵中令。既仕:做了官。 [语译] 以前孔子是非常好学的,连年纪比他轻的神童,他都向他请教。连古代的圣人都可以做到,何况是现代的我们。

周朝宋国的赵中令——赵晋,也是位好学的人,他天天手不释卷地读着论语,即使已当了大官,仍然是勤学不倦。 [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坐着马车出门,在途中看到许多孩童在路边嬉戏。其中有个叫相橐的小孩在道路上独自玩着筑城的游戏。 孔子的弟子便走到小孩的身边,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请他道路旁玩,只见相橐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 “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走,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 孔子听了小孩的话,便对他说: “你小小年纪,却懂得很多吗!”

“小鱼生下来几天就可以在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而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跑好远,我的年纪不他们都大,当然应该懂很多事了。”

孔子听到项橐不服气的回答,便决定考考他。

“你知道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火没有烟吗?” “土山没石头,枯树没树枝,萤火虫没烟。” 项橐这个小朋友是不是很聪明呢?

第21页共25页

22《三字经》故事

披蒲编 削竹筒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椎刺骨 彼不较 自勤苦 [注释] 批:即“打开”。蒲编:蒲草编织的书。竹筒:就是竹片。彼:他。悬梁:悬挂在屋梁上。 锥:指钻子。刺骨:以尖物刺大腿。 [语译] 汉朝的路温舒则将尚书抄在蒲草编织的席上阅读,另有公孙弘把春秋刻在一片片的竹片上,他们都没钱买书,可是仍不忘要勤勉向学。 晋朝的孙晋将头发以绳子悬在屋梁上,战国时书秦则用尖利的锥子次自己的大腿,他们两人都是不须别人督促,便知道自动自发求学的人,也正因此,奠定了他们成为大人物的基础。 [故事] 生为现代的人凡是都有最进步的技术和工具来解决,连写字都有品质优良的纸张可利用,所看的书,页页都是印刷精美的文字,方便及了。可是在古代,读书人求学是必须克服重重困难,以下就是几则好学的故事。

(一)

西汉有位名叫路温舒的人,由于家里很穷,只好替别人放牛,有一次,他看着满地的蒲草,灵机一动,心想:

“何不利用蒲草编成本子,把向别人借来的书抄在上面,这样不就有书可读了吗?” 于是,路温舒便利用这种方式,苦学成功了。

(二)

战国时代的知名纵横家——苏秦,在还没有成名之前,是个不被重用的人,他曾向秦王游说,并且毛遂自荐要求担任官职,因为自己学问不够,而被拒绝了。

于是,苏秦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读书读累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起精神后,再继续苦读。 后来苏秦成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合纵政策”(联合六国抵抗秦国)就是他所提出的。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新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注释] 囊萤:袋子中的萤火虫。映雪:映照着雪光。辍:中断、终止。负薪:背着木材 挂角:挂在牛角上。苦卓:有艰苦中显出毅力来。 [语译] 晋朝的车胤用沙袋装着萤火虫,借其微弱的灯光来读书,而孙康则打开窗户,得用月光照在雪地反射的光阅读,他们的家境虽然都相当贫穷,可是却能坚持到底,努力而不半途而废。

汉朝朱买臣每天砍柴、背柴,仍不忘读书,而隋朝李密为人放牛时,也随时把书挂在牛角上准备阅读。虽然环境是如此艰苦,但他们求学的毅力仍不变 [故事] 古人的求学环境是很恶劣的,但是,许多有成就的人,借着刻苦自励的方式,还是能成为大人物,实在令人钦佩。

汉朝时,有个懂得利用时间读书的人,名叫朱买臣。 每天,朱买臣得上山砍柴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当他砍柴时,总不忘把书本放在树下读;背柴回家时,也是边走边捧着书本看。

他的妻子崔氏看在眼里,常常对他大吼:

“家里这么穷,你整天捧着书本看,我不想跟你在一起了。” 朱买臣哀求崔氏不要离开,但是,崔氏仍然执意要走。

于是朱买臣只好一个人孤零零的生活,不过,好学的他仍然手不释卷的读书。

几年下来,朱买臣当上了会稽的太守,回乡时,坐着大轿,风光及了,这时崔氏感到后悔,便向朱买臣表示愿意回到他的身边。不过,朱买臣却拒绝了崔氏的请求,宁愿一个人逍遥自在的过日子。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注释] 苏老泉:是宋朝的明文学家苏洵的外号。犹悔迟:还不会后悔太晚。小生:后辈。

第22页共25页

23《三字经》故事

[语译] 宋朝的苏洵,一直到二十七岁,才觉悟到发奋读书,终于成了宋朝的大文学家。 像苏洵年纪以一大把了,仍不嫌晚的立定志向读书,而我们这些年轻人在刚求学时,更应把握时间,用功读书,才不至于到了老年时后悔莫及。 [故事] 据说,苏东坡的父亲苏洵,二十七岁时仍认识不了几个字,直到哥哥中了科举考试,做了大官后,才开始觉悟到自己的不学无术。从此,苏洵便专心地研读,进一步改掉以往有手好闲的习性,正日与书为伍,一心想参加考试,没想到竟然名落孙山,他很丧气地回到家里,把从前写过的文章统统找出来烧了,从此必门苦读。

苏洵痛下决心,苦读了

五、六年。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可以写文章了,便提笔写了一篇,一时文思泉涌,许多道理很自然地从他的笔下写出来,苏洵觉得仿佛这几年所读的书,使他的脑子装满了学问。

于是,苏洵的学识及文章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尤其是大文学家欧阳修,从此,他的文章便成了人人争读的作品。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注释] 梁灏:宋朝人,最喜欢念书。大廷:朝廷的意思。魁多士:在众多读书人之中,勇夺第一名 称异:认为奇特。小生:年轻人。宜:应该。 [语译] 宋朝的梁灏八十二岁才考上状元,在朝廷上面对皇帝的问题,对答如流,其机智与学问超越众多读书人之上。

如梁灏这般老的人都还能完成志向,使大家称叹奇特,而我们这些年轻人更应立定志向,及早用功读书才对。 [故事] 宋朝时,有个名叫梁灏的人,从年轻时,就开始参加考试,想一举成名 ,可是年年考,却年年落榜,虽然已经考了无数次,但他却一点也不灰心。

梁灏的儿子也是好学不卷的人,而且也已经高中状元了,梁灏见儿子中了状元,除了高兴之外,自己的期许也更深,他立定志愿,一定要考上状元。

从此,他更用功,每一个朋友见到他如此用功,就劝他不要这么辛苦,儿子已是状元了,可以一生不愁吃穿,何必还要自己去争功名呢!

但是,梁灏并没有受这些话的影响,仍然日夜苦读。黄天不负苦心人,在他八十二岁那一年,他终于考中状元了。

当皇帝召见他时,他的表现丝毫不逊于年轻的状元,所以深得别人的赞赏。 梁灏对于自己以满头白发的高龄才中状元,一点也不以为意,因为他终于达到了目标,完成了心愿。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注释] 莹:祖莹,字元珍,北齐人。咏:吟诵。泌:李泌,唐朝人。赋棋:以下棋为题,写了一篇诗赋。 颖悟:聪明而领悟力强。效:作为模范效法。 [语译] 北齐的祖莹在八岁的时候即能吟颂诗词,唐朝的李泌其岁便能以下棋为题而作诗赋,都是另人刮目相看的好例子。

他们两人的才智高超,颇受当时人们赞赏与钦佩,而你们现在正值求学之初,更应该以祖莹和李泌为榜样,效法他们的行为。 [故事] 祖莹是北齐时的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诗经》及《尚书》一类的书。

由于祖莹整天手不释卷的用功读书,常常连觉也不想睡,他的父母在心疼之下,之好把家里的灯火给藏起来,不让他读的太晚。

第23页共25页

24《三字经》故事

好学又聪明的祖莹,便在父母都睡着后,拿出自己预藏好的火种来照明,为了不让父母看见,他还拿了衣服把门窗遮住,为的是要安心读书。

祖莹有一次读的太晚了,竟睡过头了,醒来事以误了上学的时间,便匆忙的赶到学校去,正好论到他要上台讲《尚书》。这时,他才发现带错了书,可是祖莹很镇静的把《尚书》的内容背了一遍,不仅快而且连一个错字也没有,令在场的同学都吃了一惊。

祖莹长大后,果然在朝中担任秘书及著作郎的工作,这个成就是他用功所换来的。

蔡文姬 能辩琴 谢道韫 能咏吟 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注释] 蔡文姬:东汉蔡邕的女儿。辩:分辨、判别。琴:琴声。谢道韫晋朝谢安的侄女。 咏吟:咏诗作对。聪敏:天资聪明灵敏。 自警:自我警惕。 [语译] 蔡文姬不但喜欢读书,甚至可以从琴音中辨认出将有不寻常的事要发生;谢道韫因很会吟诗作对,所以非常受谢安的赞赏。

像这两为女子,一个精通音乐,一个擅长诗赋,都是如此聪慧,身为男孩子的,更需自我好好警惕,积极充实,才不后落于他人之后。 [故事] 东汉的学者蔡文邕,有个能分辨琴声的女儿蔡文姬。

有一次,蔡邕在弹琴自娱时,突然一根琴弦断了,正在一旁看书的蔡文姬便对蔡邕说: “爹,是不是第一根琴弦断了?”

蔡邕见蔡文姬并没有回头,竟能听出哪根琴弦断了,大感惊讶,新想,这可能只是巧合吧!便故意又弄断了另一根琴弦蔡文姬又对父亲说: “怎么第四根弦也断了呢?”

蔡邕暗暗吃了一惊,这时才确信蔡文姬的确有音乐天分。

谢道韫是晋朝人,有一次她的叔叔(也就是晋朝知名的宰相谢安)看见窗外正在飘着雪花,一时兴起,便想考考侄子们的作诗能力。 他问他们“大雪纷纷何所似”? 谢道韫的哥哥谢朗回答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接着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看看谢道韫,很高兴小小年记的侄女,竟能有如此的才情。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有为者 亦若是 [注释] 方:恰好、才。举:推选。作:作了。彼:他。正字:负责校正文字的官名。 仕:当官。亦若是:也和他一样。 [语译] 唐玄宗时刘晏以小小的年纪,被认为是神童,而且被推举为正字官,其名声一直流传至今。 刘晏当时虽然年纪幼小,但却以担当国家官吏,所以,只要想成为名扬天下的人,自我期许、勉励,且奋发向上,必然是可以像刘晏一样有所作为的。 [故事] 刘晏是唐玄宗时的一个小神童,据说,他曾经写了一篇《东封颂》的文章献给祭拜天地的玄宗。 玄宗看了以后,赞不决口,于是,便召见刘晏,当他见到刘晏还是个孩子,不仅对他的写作能力感到怀疑,便命宰相亲自考刘晏。 不久,宰相向玄宗说:

“刘晏真是个神童,他的作文能力的确很高。” 玄宗于是下令刘晏担任正字官,相当于现在的国立编译馆馆长。刘晏小小年纪,却能胜任这个官职,实在是不容易啊!

第24页共25页

25《三字经》故事

刘晏不仅受到玄宗的喜爱,就连玄宗的庞妃扬贵妃,也非常欣赏刘晏的聪明伶俐。 有一次,在贵妃的寝宫里,玄宗对陪在贵妃身边的刘晏说: “你这个正字官,还有什么字不能正呢?” 刘晏说:

“朋友这字个我无法正。”

原来当时许多人朋比为奸,结党做坏事,刘晏就是利用这个字来暗示玄宗的。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注释] 壮:长大。行:做。致君:尽力辅佐君王。泽民:为百姓谋福利。扬:显扬显:显耀。 光前:光耀祖先。裕后:使子孙生活富足。 [语译] 小时侯要多学习,长大后要知道去做,对国家尽力,提人民谋求福利。

如此,就能有好的名声,可以使父母感到荣耀,光耀祖先,还可以造福后代子孙。 [故事] 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自幼就是一个懂事孝顺的人,据说他的父亲叫孔纥,是个大力士,有一天,孔纥和妻子来到尼丘山,希望能求得一个儿子。

果然,他的妻子不久便生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字叫孔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孔纥便去世了,孔子随着母亲来到鲁国曲阜县。孔子每天都会把家事做好,夜晚临睡前,还替母亲捶背,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

孔母则常常鼓励孔子要好好读书,长大后才能光宗耀祖,扬眉吐气。后来,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难过之余,牢记母亲的教诲,更加用功读书。

没多久,孔子博学的美名传遍整个鲁国,许多人自愿向他求教,拜他为师,孔子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真可说是“幼而学”、“扬名声,显父亲”的最好例子啊!

人遗子 金满籝 我教子 惟一经 勤有攻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注释] 遗:留。籝:竹箱子。一经:一部经书。攻:成果。戒:警惕。 [语译] 有些人为子孙留下了大比的钱财,我只教导子孙研读经书,明白事理。

讲了这么多道理,只是要让大家知道,凡是勤劳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要时时勉励自己勤学用功才是。 [故事] 我国的诗仙李白,小时侯也很贪玩,后来受到一见事的启示,才立志读书,成为大诗人。

这次,贪玩的李白又逃学了,他来到河边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铁杵在石头上磨,便好奇地走上前去问她:

“老婆婆,你磨这根铁杵做什么啊?” “小朋友,我要把他磨成绣花针呢!” 李白听了,很吃惊的说: “这怎么可能呢?”

老婆婆看见李白的表情,便笑着对他说:

“只要我每天不断的磨,总有一天,这根铁杵就能磨成针了。”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中完全觉悟了,他心想,不能再这么贪玩了,应该好好把握时光,做些有意义的事才对。李白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后,果然成为唐朝的大诗人。

第25页共25页

推荐第9篇:三字经故事目录

目录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浪子回头金不换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改过自新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痛改前非的窦燕山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改联立志的苏东坡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郑虔柿叶练字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温席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孔融让梨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祖冲之与圆周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嫦娥奔月的故事

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日南北,日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南辕北辙

日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大禹治水

日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情同朱张”的来历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救命的锅巴

日喜怒,日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乃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酸苦甘,及辛成,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乃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望梅止渴

宫商角,及徵羽,此五音,耳听取。

高山流水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伯牙学琴的故事

日平上,日去入,此四声,宜调叶。

善于联对的林则徐

九族者,序宗亲。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

万石家风

五伦者,始夫妇,父子先,君臣后,次兄弟,及朋友。当顺叙,勿违负。

“举案齐眉”和“相敬如宾” 有伯叔,有舅甥,婿妇翁,三党名。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闵子骞劝父感后母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祝枝山对联巧断句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独树一帜的“板桥体”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朱熹路过山下村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子路问渡口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一暴十寒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子思推荐苟燮

大学者,学之程。自修齐,至治平。此二篇,在礼记。今单行,本元晦。

曾参聆听孔子教诲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六经者,统儒术。文周作,孔子述。易诗书,礼春秋。乐经亡,余可求。

孝名远播的舜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贤君风范周文王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诵。

人类文明始祖伏羲

周礼者,著六官。仪礼者,十七篇。大小戴,集礼记。述圣言,礼法备。

大政治家周公

王迹息,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毂梁。

获麟绝笔

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注疏备,十三经。惟大戴,疏未成。

老子眼中的“礼”

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关公月下读《春秋》

古九流,多亡佚。取五种,修文质。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庄子拒绝权位高官做真人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自羲农,至黄帝,并顼喾,在上世。尧舜兴,禅尊位,号唐虞,为二帝。

尧舜禅让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武王伐纣顺民心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商汤和伊尹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共和,始纪年。历宣幽,遂东迁。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道衰,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齐桓公与“座右铭”的由来

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楚汉之争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赤壁之战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孝文帝移风易俗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秦琼卖马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朱温灭唐

赵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夷裔。元灭金,绝宋世。

赵匡胤输华山

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返沙碛。太祖兴,称大明。纪洪武,都金陵。

成吉思汗三请丘处机

迨成祖,迁宛平。十六世,至崇祯。权阉肆,流寇起。自成入,神器毁。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清太祖,兴辽东。金之后,受明封。至世祖,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终。

推行廉政的雍正

凡正史,廿四部。益以清,成廿五。

班昭自强续《汉书》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此四史,最精致。先四史,兼证经,考通鉴,约而精。

司马迁写《史记》

历代事,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吕氏春秋》

汉贾董,及许郑,皆经师,能述圣。宋周程,张朱陆,明王氏,皆道学。

奋笔疾书《爱莲说》

屈原赋,本风人。逮邹枚,暨卿云。韩与柳,并文雄。李若杜,为诗宗。

爱国诗人屈原

凡学者,宜兼通。翼圣教,振民风。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读破万卷书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普读《论语》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编蒲抄书勤学习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悬梁刺股的故事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孙康映雪巧读书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负薪勤读书

苏明允,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苏询焚稿奋发有为

若荀卿,年五十,游稷下,习儒业。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荀子五十岁游学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小神童祖莹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明。尔男子,当自警。

绝代才女谢道韫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聪明过人的刘晏

犬守夜,鸡司晨。荀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李贺的“诗囊”

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喻皓勤奋学建筑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

韦贤“教子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百字练”

推荐第10篇:三字经小故事

三字经小故事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8、《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11、《铁棒磨成针》

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渐渐地李白骄傲了。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习,终于,成为着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12、《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13、《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4、《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15、《孙康映雪》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6、《苏洵发愤》

宋朝着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17、《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习,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习。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政权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19、《鸿门宴》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20、《韦编三绝》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21、《推敲的故事》

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他对句中的敲字,想用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断地用手做着推敲的动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长官韩愈的轿子。韩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他俩还成了好朋友。现在,人们把推敲作为学习认真的代名词。

22、《范缜论神灭》

范缜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唯物主义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全国上下沉迷其中,他对此深恶痛绝,写了一本神灭论的书,对这种社会风气进行批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当时的宰相肖子良用高官厚禄引诱他放弃自己的观点,他却不为所动。最后被横加罪名流放到岭南,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

23、《黄帝制历》

中国的历法是全世界最早的,既科学又实用,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黄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叫羲和及常仪,他俩对天象都感兴趣,黄帝叫羲和研究太阳运行规律,叫常仪研究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经过努力他俩终于研究出这套历法,并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就是黄历。

24、《开天辟地》

传说很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混沌。一个巨人叫盘古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了天,浑浊的阴气形成了地。此后盘古每天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被固定下来,人和动物就生活在这里。这就叫盘古开天地。它反映了我们祖先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5、《文姬辨琴》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才女,她父亲蔡邕也是东汉着名的大学者。一次,蔡邕正在弹琴,忽然家中的猫抓到一只老鼠,但还未能制服老鼠,蔡邕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此情绪贯入到琴的旋律中。在后房听琴的蔡文姬忽然说:猫鼠斗快结束了吧。蔡邕很惊奇,连声称赞。可是战乱时代才女被匈奴掳去,20年后被曹操用重金赎回。蔡文姬归汉后,整理了许多父亲失散的书稿,为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26、《道韫咏诗》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好学,聪明而有才辨。一年冬天下大雪,伯父谢安与人在后院赏雪,谢安一时高兴,出了一句大雪纷纷何所似来考晚辈们,大家抢着回答都不如意,此时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非常高兴。因此,后人称之为柳絮才,后来嫁给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子,被当时人们称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的女子。

27、《祖萤咏诗》

北朝后魏时期的祖萤,父亲当过太守,家里又很多藏书。他从小爱读书,小小年纪就出了名,8岁时就能写诗,12岁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称为世圣小儿。他说写诗要出自内心,要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他长大后当了大官。

28、《女娲补天》

上古时候,水神共公不服皇帝统治,就与他打起来。战争异常激烈,从天上打到人间,最后打到西方不周山下。战局僵持不下,共工脾气暴躁,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灾祸发生了。因不周山是支撑天的柱子,天柱一倒,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造成洪水泛滥。女娲为了拯救人类,采来五色石,用天火敖成膏,把天补上。但倾斜的天,凹陷的地,再难恢复。至今,日落西山水流东南。

29、《仁义礼智信》

这是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简称五常。仁者,对人宽厚有爱心;义者,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者,行为端庄,彬彬有礼;智者,处事果断周密;信者,诚实稳重讲信誉。这些做到了,就是正人君子;反之,就是遭人唾骂的坏人。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30、《火烧赤壁》

曹操挥兵南下后,因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为了适应水战便把战船的首尾用铁索相连。周瑜采用了部将黄盖诈降的计策,使用火攻。一天夜里,当黄盖的小船驶近曹操的船队时,趁着东南风,放火烧船,曹操的船队顿时变成火海。

第11篇:故事里的故事

看过一个故事,只记得好像有这样的一个人。

有一个人,曾经不断地打架,奇装异服,经常逃课,甚至高中时代英语课仅仅上了20几节,

有一个人,曾经不爱学习,严重偏科,仅仅喜欢数理化,高考时语文都没有考及格;有一个人,曾经的高中时代,吊儿郎当,跳街舞,去酒吧,去KTV......

2012那年,迷迷糊糊的考了396分的高考,虽然能勉强上二本你,却因为自己选择太高傲,最终仅仅进了一个专科院校,就因为一个老师,挖掘出了他的潜能,挖掘出他演讲的天才......

现在,这个人能用英语与别人交流,曾经最差的东西,今天却成为了他的骄傲;现在,这个人在学校生活时代做过演讲;

现在,这个人能开发自己的心灵潜能激发的课程......

这个人,我们曾经叫他Beabor, 因为他喜欢bbox,现在他叫Jae他一直会用的英文名。 曾经的我似乎和他很像,还记得大一时,自己很朦胧什么都不知道,每一天都很疯玩,喜欢熬夜!大一结束,发现自己学到的东西好少好少,英语就更不用说了,用四个字来形容“一塌糊涂”最恰当不过了!我没有他那么幸运,没有遇到一个知心老师,但是我遇到了他!虽然我只是在书上见过他,他的故事开始深深影响了我。我开始去自学英语,希望有天可以讲一口流利的口语,可是自己坚持了半年,口语依然没有大的突破!他曾写过一句话:你相信什么就吸引什么,私下的每一分努力必然会加倍的展现出来!我信了,当我自己去坚持学习的时候,虽然没有太多结果,但帮我吸引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带我来到呈贡大学城的iShow国际英语学校,这里有一群人在学英语,来自大学城各大高校!iShow国际英语专注于大学生英语口语,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氛围!我觉得iShow国际英语虽然是一家民办英语学校,但它更像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因为这里的学生,都很勤奋,很拼命!

曾看过毛泽东的《恰同学少年》,很佩服也很羡慕毛泽东的那股拼搏劲还有他那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而现在我也有!那些我自己在学校吸引到了朋友,那些在iShow国际英语获得的朋友!一切都变得好美好,非常珍惜这段时光,这段年轻时努力的时光!iShow国际给到我的,Jae给到我的,我自己给到我的。

现在的我英语也变得越来越好,大一时那些坏毛病一改而空,变得非常自信!可以在iShow国际英语的各大舞台上侃侃而谈,也不怕去任何场合展示自我!我想有梦想的人都是非常可爱的,不管这个梦想有多么疯狂,我特别希望那些曾也和我一样的学生,可以走出堕落,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试着早起,去大学城找到具有正能量的地方,抛弃网吧,酒吧,KTV,可以去iShow国际英语,或者书吧!在午后的阳光,找个安静的地方,学学英语,掌握一门国际语言,也可以捧一本书,享受时光!

学生时代真的很短暂,且行且珍惜!

第12篇:我学《三字经》的故事

我学《三字经》的故事

自从我上了幼儿园大班以后,爸爸就教我《三字经》。一开始我一句也记不住,但后来我记往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一而

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在刚出生的时侯性格都是善良的,但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性格才有了差别。通过这两句话我知道了应该向好的学习,不应该向坏的学习;无论你所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都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意思是孟子的母亲为了让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经三次搬家,一次孟子从学校逃了回来,被孟母训斥。孟母又把织布机上的布割断,以告诫孟子学习不能半途而废。通过这两句话我知道了学习应该坚持不懈,而不能被困难吓倒。

“融四岁,能让梨。”意思是孔融四岁的时侯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吃。通过这句话我知道了应该真诚的对待自已的朋友。

以后我还要学习《三字经》,这样可以明白更多的做人的道理。

第13篇:《〈三字经〉》里的家教智慧》读书感悟

《〈三字经〉》里的家教智慧》读书感悟

单位:***

姓名:***

《〈三字经〉》里的家教智慧》读书感悟

儿子今年四岁,正是求知欲最强的时期,为培养儿子的学习意识,在教育的启蒙期,给他买来了《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书籍,孩子的兴趣很高,已经能熟练背下几十页,而且通过背诵,也认识了好几百字,让我这个母亲颇为汗颜。

自从当了小学老师之后,更深刻的感受到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于是买来了卢晴编写的《〈三字经〉》里的家教智慧》这本书,利用假期闲暇时间,细细品味,受益匪浅。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作为四大古国之一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在古代传统教育中,孩子们都是通过背诵《三宁经》来识文知理的,是儿童学习中华文化和文明不可多得的入门之书。

《〈三字经〉里的家教智慧》这本书着重从家教智慧的角度切入,循着《三字经》的行文脉络,探访了古代圣贤的成才历程和成长智慧,加以解析、延展,重新探寻古人教子的智慧和经验,通过现实的案例进行重新解读,还原中国式教育的经典理论和实际经验,从德智美等诸多方面归纳出成功教育的精髓所在,是一本向天下父母传授最古老教子之道的教科书。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中朗朗上口的名句,尽管求学中经常听到,但由于小时候教育条件不好,再加上年少贪玩,从来都不曾全文通读过,真是人生的一大遗憾。与儿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耳濡目染,《三字经》现在已能背诵几十页,有时走路或不自觉就会脱口而出,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学习。

环境很重要,家庭是孩子出生以来第一个接触的环境,“昔孟母,择邻处”,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成长环境,搬家数次,选择好的邻居。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以前我和老公一回到家都会看会手机,儿子有时候就会说,爸爸都在玩手机,我也要玩。为了孩子,我们决定以后不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并且每天拿出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的时间陪孩子读书讲故事。

《三字经》涵盖了祖先广博的学识、高深的概括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更展现了古代教育者独特的教育方法,里面所蕴藏的哲理和智慧都能发人深思,让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虽然《三字经》重在传道,但是并非枯燥说教,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黄香孝父,孔子拜师,公孙弘抄书,头悬梁、锥刺股,孙康映雪读书等故事,《〈三字经〉里的家教智慧》将其总结成一个个智慧,通过案例和故事,让人在学习中增添不少乐趣,更为直观的体验、理解为人、处事、求学、交友等的道理。

再比如《三字经》里面归纳总结的天文、地理、历史、自然、艺术等等,几乎囊括了古人所认知的各类主要知识。回想我们这代人从小就开始学习中国历史,却仍然对古代各个朝代先后顺序、重要历史事件等一知半解或颠三倒四,更何况如今这些“00后”、“10后”们。对儿童而言,识记《三字经》后有一个缓释的过程,当场未必能全面理解,却能指导其日后的学习,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增多逐步理解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三字经》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孩子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要养育一个好孩子,使其将来能够顺利步入现代社会,需要学校和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小培养孩子的好心态、好性格、好习惯,让孩子在起点上就比别人占据优势。

第14篇:照片里的故事

表达:照片里的故事 (五年下册)

文化小学

刘丽岩

教学目标:

1、根据所选照片来写明其中的故事来历。

2、引导学生在仔细观看照片、回忆美好生活的基础上,把跟相片有关的故事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通过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想象、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乐于表达,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

4、让学生在习作训练中体验亲情、友情,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教学准备:录像,照片资料等。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以照片为凭借,将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表真情贯穿课堂始终,并学会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学会细致观察、描述细节,让作文生动丰富起来。在习作交流中,学会欣赏别人的照片,学会欣赏别人的朗读,学会共同评议、共同修改,使学生懂得“写作”即“用我手写我心、抒我情”,享受写作,完成一次美好的写作之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明确要求

1、激情导入

孩子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许多照片,如果说生活是一首歌,那么一张张照片就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它记录着你成长的经历,凝聚着你的欢乐、梦想和足迹。一张张照片就是一幅幅图画,一张张照片就是一个个故事。它留下了一个个美好的瞬间,唤起我们对一件件往事的回忆。今天这节课,老师就

要和大家一起来看照片——说照片——写照片。(板书习作题目)

2、展示照片

①要讲清楚拍照片的时间和地点。 ②要介绍照片里的人物。 ③要简单说说照片的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照片,能用一两句话说出照片的内容。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为下面的交流做了铺垫。)

3、明确要求

(过渡)看了同学们的照片,老师被你们快乐精彩的童年生活所打动。是啊,快乐的事就应该大家一起来分享,那么,怎样介绍这样一张静止不动的照片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表达内容,看看这次习作让我们写什么,有什么要求。

4、审题

二、范文引路,读中学写

1、投影出示书中的照片和习作。

2、学生自由读“片段”,思考:你认为它成功之处是什么,有什么可取之处,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鉴。

3、出示表达提示;回忆照片里的故事,要把故事说具体清楚,通过你的描述再现当时难忘的瞬间,要体现出你的真实感受。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来说,开始就让他们按照时间、地点、人物的神情、故事的过程说出照片的内容有点难度。所以,通过示范,引导学生交流、评议,自己发现把故事讲述完整.具体的方法。)

三、学生交流故事

1、看着眼前的照片,我相信你们的脑海中一定浮现出一幕幕令人难忘的画面。与人分享你的故事,请你自己选择一个同学,和他讲述照片里的故事。比如照片上有些什么人,在什么情景下干什么,人物的神情、动作怎么样?也可以说说拍照时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结果怎样。总之,只要是你想说的,都可以。

2、学生自由组合成伙伴,讲述照片里的故事。

3、集中展示给大家,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指导。出示交流评价的要求:

(1)故事叙述是否具体清楚,是否再现了当时难忘的瞬间。 (2)故事是否体现了作者的真实感受。

(设计意图:部分同学上台在实物投影仪上向全班进行展示。一边展示,一边讲述,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同时,教师组织大家评议,逐个评点,肯定优点,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四、构思头尾,巧妙成篇

大家把照片里的故事讲得很精彩!可见你对手中的这张照片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我们开头应该怎么写呢?

1、向学生介绍几种作文开头的方法:开门见山式、回忆式、设疑式、情景式等等。

2、有了开头,相应的结尾应该怎么样呢?请同学们两人互相帮助,你说开头,他加结尾,其他同学有意见可以提出来。相机介绍几种作文结尾的方法:首尾呼应式,自然结尾式,回味式等等。

五、写照片里的故事

美好的瞬间可以用照片记录,也可以用文字表达,让我们用手中的笔使照

片中瞬间的美丽成为一种永恒,永远留在我们心间。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你快乐的那一刻写下来吧!

六、总结

往事忆不完,照片里的故事说不尽。如果此时我手中有一架相机的话,我一定把此刻拍下来,让今天也成为一种永恒。最后衷心地祝愿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精彩不断。

板书设计

照片里的故事

故事叙述具体清楚 表达内心真实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孩子们,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过许多照片。老师也不例外,想不想看看老师的一组照片呢?(课件:电子相册)

每张照片都记录着一个精彩的瞬间,每张照片背后都可能蕴含着一个小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记忆中的那个瞬间,走进那个小故事。引出课题:照片里的故事。

二、教师示范,交流故事

1、猜测照片时间、地点

这张照片是老师最喜欢的一张,你想了解这张照片吗?猜猜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这张照片是我在六岁时爸爸带我去动物园照的。

谁来象老师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你这张照片。

2、讲故事

同学想不想了解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谁来猜一猜?

老师要讲这个真实的故事了,你能给老师提些建议,应该怎样讲故事? 学生总结讲故事的要求:口齿清楚,用普通话 故事完整,表达清楚

老师给你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认真倾听,老师讲完后,评价评价。 教师讲述故事,学生评价。

三、学生交流故事

1、小组合作交流

每个同学都拿了一张照片,两个同学先互相猜一猜照片的故事,再由对方把真实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并给同学评价。

2、分享故事,交流评价

分享是快乐的,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照片里的故事? 学生交流故事,教师引导评价。

四、话题扩展

不光照片里有故事,一支钢笔、一本书、一个发卡……背后可能都有故事,把这些故事讲个同学或老师听。

教学反思:

1、教师示范作用的发挥。二年级学生的表达缺乏条理性,为了让学生能够完整的说一句话,能够清楚地表达照片中的故事。我先为学生示范,“这张照片是我在六岁时爸爸带我去动物园照的。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句完整的话?”从一句话开始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都能完整的表达一句话。这样从一句话过渡到一段话,铺垫台阶,为学生说一段话做准备。在学生讲照片中的故事之前,现观察老师的照片,猜猜照片里的故事,再由教师讲述照片中的。讲述一个清楚、完整的故事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经过教师示范后学生意识到不光要说得清楚、完整,还要尽量的有意思。

第15篇:照片里的故事

照片里的故事

今天,我又拿出了我最喜欢的照片,你知道我最喜欢的照片是什么吗?就是我和幼儿园小朋友照的学前班留念合影,因为我马上就要离开幼儿园做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

每天早上都是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把我们送到幼儿园,我们在幼儿园里一起学习、吃饭、睡午觉。想到马上就要离开幼儿园了离开同学们了,心里既高兴有舍不得,因为我们在一起生活那么久,很不想分开。看到照片上46个熟悉的面孔,我想,20年后我们有的上了大学,有的也参加了工作。我想再过40年后我们会是什么样的呢?啊,我知道了,我们一定会变成满头白发,像老爷爷、老奶奶一样。

我一定要珍藏好这张照片,让它一直陪我到老。 河北省东光县实验小学5年级6班 应梦瑜

第16篇:故事里的管理学

【故事里的管理学】治人者与治于人者的博弈——《大宅门》中

白文氏的管理之道,(1) 几年前,一部家喻户晓的国产电视剧——《大宅门》,其受众反响可谓轰动空前。在融合历史元素的同时,《大宅门》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传统封建大家族的兴衰史;而剧中,作为“一家之长”的白文氏,所显露的管理技能也令人折服。本文则从“白文氏”说起,展现作为人类有目的性的活动——管理的内涵。

在《大宅门》中,作为违背“嫡长子继承制”而获得“破格”提拔的继承人——白文氏,既要面对传统社会伦理的异样眼光,还要面对白家老三的不断刁难和挑衅,更承担着“不管有多难,你都要把这个家撑起来”的家族重托,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我们呈现了一个人类有目的的管理博弈过程。

白文氏善于计划,有战略眼光,带领全家节衣缩食、储存资金,让药铺重新开张,奠定了白家祖业整形的基础!

白文氏善于组织,誓死保护百草厅老匾、保密细料药方,远攻内交,重振大宅门的声誉„„

白文氏精于控制,合理配置家中资金、人力,带领白家度过重重危机! 白文氏敢于决策,以德报怨、缓和了与詹王府的恩怨!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大宅门”内外的博弈中,白文氏苦心经营,成为博弈的最终胜利者!

俗语有云:治大国如烹小鲜!白文氏管理一个家族,就如同现代企业家管理一个大企业一样,是一个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在内的、人类有目的活动过程。 【故事里的管理学】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背后所隐含的管理者角色

定,(2)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是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韩信和汉高祖刘邦谁高谁低?更多的人倾向于前者,但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这是不同管理角色的分工。本文尝试解析韩信和刘邦思想和行为背后的管理者角色定位。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曾经和韩信闲谈诸位将领有没有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呢?”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刘邦说:“那你自己能带多少兵呢?”韩信回答:“对于我来说,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士兵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还被我捉住?”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四面楚歌,百万秦关终归汉,将兵多多益善的韩信自然功不可没,而刘邦的将将之术同样是不可或缺,韩信和刘邦都是出色的管理者!

但韩信和刘邦的管理者角色定位侧重点是截然不同的,刘邦直接管理的对象是将军,所以更侧重于人际关系角色,而韩信直接指挥一线军士,所以更侧重于决策和信息角色!

而在现代科层制组织中,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所面对的管理对象也是有差异的,聪明的管理者必须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选择好做韩信,还是刘邦!

【故事里的管理学】大智若愚的拾鸡者,(3) “拾鸡者”的故事广为传颂,并被世人贴上“荒诞”、“可笑”之类的负面标签;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却是,拾鸡者戒除偷鸡恶习的背后闪耀着管理的智慧之光!本文尝试着从管理计划职能入手,解读拾鸡者戒除偷鸡恶习背后的行为和思想逻辑。

曾有这样一个拾鸡者,他每天都会去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劝他说:“偷鸡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不符合君子之道”。

拾鸡者回答说:“那我就减少一点好了,以后每月只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的时候,就完全不偷了„„”!

“恶习难改、狗改不了吃屎、荒诞、可笑至极„„”

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会毫无犹豫地把这样的负面标签贴在拾鸡者身上!

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你我中间的绝大部分人,在某些时候,就重复地做着这样“荒诞”的事情!

吸烟有害身体,怎么办呢?戒掉吧,每天少抽点„„

企业的管理机制有问题,一步一步来解决„„可是事情到了最后怎么样?烟依然还在抽,企业的问题依旧没有彻底解决,一步一步来嘛! 如果仔细地、理性地去审视,我们不难发现:内在的事实,并不遵循人类的简单线性思维逻辑,拾鸡者循序渐进地戒除偷鸡计划背后,闪耀的却是管理计划职能之光。而计划职能则能够把我们的思想具体化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我们期望做什么?

第二,在诸多程序和事件中,谁具有优先地位?以及具体执行顺序如何? 第三,什么时候做好? 第四,谁去做什么事? 第五,具体如何去做?

所以,成功的管理者都会有这样一个良好的习惯——制定一个日程安排表,根据日程计划,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把手头的事情做好!

那么,你呢?是选择做循序渐进的拾鸡者,还是继续做那个对拾鸡者嗤之以鼻者?

【故事里的管理学】比人类更聪慧的大雁,(4) 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而V形雁阵则是为人类所惊叹的自然美景!但V形雁阵并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奇观,更是一个精心的组织设计过程,是一个合作共赢的组织结构!本文将尝试着运用管理的组织职能,来重新解读V形雁阵所隐含的组织逻辑。

作为定期的“长途旅行者”,大雁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衔接、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雁群组织十分严密,常常排成V字形,一边飞,一边发出“嘎、嘎”的叫声。这种叫声能起到互相照顾、呼唤、起飞和停歇等的信号作用;而V形雁阵,则是一种令人类折服的组织结构设计。

就像人类自驾车长途旅行需要找加油站加油一样,大雁在长途迁徙过程中,也需要“加油站”——V形雁阵!而她们的“加油站”则更环保、更具备可持续性!

“雁阵”一般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V”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V”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构建的良好组织结构。当飞在前面的“头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时,翅膀尖上就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排在它后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这股气流,减少体能消耗,从而节省了体力,减少迁徙过程需要休息的次数。但“头雁”因为没有这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可资利用,很容易疲劳,所以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雁群需要经常地变换队形,更换“头雁”。如此,V形雁阵的组织设计,加上“头雁”更替的组织制度安排,使得大雁在长途迁徙中保证持续的能量更新,也能真正保证“一个都不能掉队”。

事实上,大自然之美,不仅仅在于给我们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还在于启迪人类发展的智慧!

V型雁阵就启示我们,关注组织职能在提高管理效率中的重要性。组织的一个最主要目标就是促进合作,因为合作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倍增效果;而合作的顺利进行,则离不开良好的组织职能发挥。

【故事里的管理学】老掉牙的鹦鹉为什么更昂贵,(5) 又老又丑的鹦鹉,却比精通多种语言的鹦鹉售价更昂贵——这个看似违背常理的故事背后,却显示着非同一般的管理智慧!本文将尝试着从领导职能的视角,还原“三只鹦鹉”故事背后的领导职能逻辑!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200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示为: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400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鹦鹉都毛色光鲜,非常可爱。这个人左看看、右看看,一时拿不定主意。忽然间,他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800元。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店主说:不。

这人很奇怪,就接着问到:这只鹦鹉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为什么还要价800元呢? 店主回答说: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优秀领导者好像一定是能力非常突出的人。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真正的领导者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得信任,懂得放权,懂得珍惜,懂得选择,善于管理并团结自己的下属和团队,就能更好地利用在某些方面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从而自身的价值也通过他们得到提升。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追求完美主义,事必躬亲,觉得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者。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领导本身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权威的领导者能通过人事、指挥、协调、沟通、激励和代表的过程,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还记得周星驰主演的《大内密探零零发》中的经典台词吗?——高手不一定要长得多英俊,只不过是你们这些星斗市民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同样,领导者也不需要方方面面都能力超群,领导者只需要“领导的才能”。具体来说,在管理的过程中,“领导”就是你不做事,让别人去做事,让别人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怎么样让别人去做,并且别人愿意去做。

【故事里的管理学】医术最水的神医扁鹊,(6) 对于神医扁鹊的医术,国人早已耳熟能详;但在某种意义上,扁鹊却是三兄弟中医术最差的一个。本文尝试从管理控制职能视角入手,重新解读扁鹊三兄弟故事背后所隐含的管理控制智慧。

魏文侯曾问扁鹊:“你们三兄弟中谁最善于当医生?” 扁鹊回答说:“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 魏文侯说:“可以说出来听一听吗?”

扁鹊说:“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乡里。而我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都认为我的医术最高明”。

这就提醒管理者,要像扁鹊大哥那样,治病于未发之前,这样可以预防和减少下属所犯错误;要像扁鹊二哥那样治病于初起之时,及早发现、及时提醒,这样可以防止下属犯严重错误;而对于已经犯了严重错误的下属,则要象扁鹊那样,动手术,下猛药,这样至少可以去病除毒,警示他人。

而从管理职能的视角来看,一个企业如果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就必须通过管理控制过程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而事后的亡羊补牢,即使不是为时已晚,也是成本高昂的。

所以,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企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

【故事里的管理学】三个和尚有水吃,(7) 如果说“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是悲观主义的人生思考,那么“三个和尚有水吃”的故事则能够给我们带来乐观主义的人类发展展望。本文将从管理创新职能入手,尝试着还原和建构“三个和尚有水吃”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管理创新寓意。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民间谚语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并被用来影射人类依赖他人的避责心里和相互推诿行为。但人类更需要乐观地看待自己的未来,于是产生了新版“三个和尚” 的故事——三个和尚有水吃。

有三个离河边都比较远的庙宇,但日常生活用水都来源于河水,那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

第一个庙,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灌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

第二个庙,老和尚把三个徒弟都叫来,说:今天我们立下新的庙规,你们三个人都去挑水,谁挑得最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谁水挑得最少,吃白饭,没菜。三个和尚拼命去挑,一会儿水就挑满了。

第三个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们想想办法。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来连在一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后买了一个辘轳。第一个和尚把一桶水摇上去,第二个和尚专管倒水,第三个和尚在地上休息。三个人轮流换班,一会儿水就灌满了。

由三个和尚没水喝,到三个和尚通过不同的办法达到共同的目的,关键在于不局限于固有的思维,发扬了团结协作、良性竞争、开拓创新的精神。 从管理理论视角来审视,第一个庙中三个和尚采取协作的办法,是一种“机制创新”;第二个庙的老和尚定下新庙规,是一种 “管理创新”;第三个庙中的和尚则是一种“技术创新”。

事实上,一个组织生存的外部环境必然要面对大量的外部不确定性,可能突然从正常状态变得不可预期、不可想象、不可理解;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也可能相互推诿、消极工作。而要解决这些组织发展困境,保持组织的发展和活力,就需要组织管理者创新管理,并激励组织成员积极创新。

所以,一个称职的管理者要勇于探索和创新管理机制和方式,激励整个组织及其成员的积极性,努力实现“三个和尚有水吃”,而避免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困境!

【故事里的管理学】田忌赛马新说:孙膑谋略的对与错,(8) 流行的观点认为,田忌赛马的故事展现了孙膑的智慧,但事实上,孙膑的策略有待商榷,因为他极有可能害死田忌。本文将尝试着从管理系统原则的视角,重新审视田忌赛马故事的始末。

田忌赛马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田忌与齐王赛马,并都把自己的马分为上等马、中等马和下等马,比赛时,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马对齐王上等马,中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下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由于齐王每个级别的马匹都略胜于田忌将军所养的马,所以田忌每赛必输。孙膑则建议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用自己的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用自己的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并最后赢得了赛马的胜利。

同样的马匹,而比赛的结果却截然不同,我们该如何来理解这种差异呢?

田忌把每场赛马都单独地予以看待,目标是争取在每场比赛中战胜齐王,形成了上等马PK上等马、中等马PK中等马、下等马PK下等马的格局,最终被齐王KO;而孙膑则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把三场赛马看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目标定位于获得最终的胜利——三场两胜。

三场赛马比赛本身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两个对手之间的竞争也是一个系统,这是系统的整体性原理;不能把赛马做整体性布局也是田忌屡战屡败的根本性原因!

试想如何齐王知道孙膑所提出的“投机取巧”战略后,自己也采用了相同的策略,则仍会回归原始的上等马VS上等马、中等马VS中等马和下等马VS下等马的比赛格局,田忌仍然会输掉比赛。所以,比赛双方必须既要同时考虑三场比赛,还要充分考虑竞争对手的反应,这是系统的动态性原理,也是环境适应性原理。

当然,田忌还可以到齐国以外的地方购买更好的马匹,“货真价实”地与齐王赛马,并且可能获胜,这是系统的开放性原理。考虑到孙膑谋略的“欺君之罪”风险,这也许是田忌的最优选择策略;孙膑的投机策略并非一个好策略!

【故事里的管理学】关羽是个幸福的临时工,(9) 曹操不仅是一个枭雄,更是闪耀古今的管理者。他促成关羽“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斩文丑”的佳话,更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依然“传谕各处关隘,任便放行”。本文将尝试着还原和解构曹操之于关羽的人本管理思想。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关云长兵败土山后,“约三事”后才投降了曹军;但本质上,他只是一个“临时聘用人员”,因为一旦得知刘备去向,他就要追随刘备而去。但曹操依然应允了关羽的条件,关心的生活工作和尊重关羽的人生选择。

根据关羽的要求,曹操按照皇叔俸禄供养刘备妻妾,不打扰其生活;看到关羽甚是爱护自己的胡子,曹操就用棉纱做囊,赠与关羽护髯;看到关羽所穿的战袍破旧了,就用好锦制战袍相送„„而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依然放行,让关羽追随刘备而去! 这些无疑是令松下幸之助这样的现代管理者也难以企及的管理智慧。供养刘备妻妾,是尊重下属的人性管理;送棉纱囊为关公护髯、送锦袍无疑是关心下属生活,促进下属的发展;而放任关羽追随刘备而去,更是尊重下属个人职业选择的典范。

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并促使人性得到充分发展;其基本要求是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而非打击人、控制人。曹操管理临时聘用工作人员——关羽无疑为今天的管理者树立了典范,既做为一名管理者,你必须懂得信任、鼓励和尊重,体谅下属生活工作,尊重下属人生和职业选择,并避免“一言堂”和“官僚习气”,而要经常对你的下属说“你一定能行、你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好、我尊重你的意见„„”。

第17篇:花季里的故事

花季里的故事

青春是彩色了,是多梦的,是属于你我的。 人生一切都太匆匆了,你来不及思考,就已踏上征途。

——题记

我的大一可以用两个字形容:折腾。我的大学生活从忙碌的军训报道小组开始,到后来的篮球赛,再到三个月前的暑期三下乡。忙碌于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策划的活动中,我经历过组织者的辛劳,也收获着成功中的友谊与快感。今天的我,在大家的催推下,竟然意外的走上了山西省青年歌手大赛之路,这是我从未想过的。

人生一切都太匆匆了,你来不及思考,就已经踏上征途。

生活的圈子可大可小,最重要的是要开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虽不能事事如意,贵在坚持到底。只有坚持了,经历了,痛过,累过,才会迎来幸福的曙光。

温馨的小屋

大一的一年,我全身的细胞都在为她而动,我所有的憧憬,所有的梦想都集中在一个小小的部门里——校学生会宣传调研部。在那里,我学会了坚持,学会了承受,学会了从容不迫。

来到大学,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本该和其他同学一样,是盲目的甚至有点担惊受怕。然而那一切一切曾经预想到的困难,并未成为现实。宣调是一个家,她温暖着我们每一个宣调人。我们一起努力 1

过,尝试过,失败过,痛苦过,然而我们从未后悔过。大一的一年,宣调带我认识了许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研究如何让部门变的更好,我们一起分担生活中的苦与乐。

儿行千里,四海为家。宣调就是这一年苦苦寻找和筑起的暖巢,如今,我这条小鱼已渐渐融入大学的浪潮里,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水源。就向蜗牛中所唱的,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小小的有大大的梦想。

在团队作战中感悟青春

我的大学,充实着各种声音,舍友、学生会、课堂、图书馆,点点滴滴填满了我的生活。其中最幸福的,莫过于大家都奔着一个地方,苦与痛,大家一起扛。

篮球赛时跟舍友一起通宵赶稿子,我们会为了一个字,一句话纠结好久,慢慢的,大家的默契度提升了,做起事的效率也大大提升。每个人身上的优点都在团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各负其责,整个工作进行的井然有序。

三下乡简报工作,我们6个人每人负责三个县市并完成最终的定稿。三下乡活动,美其名曰志愿服务,倒不如说是爱的奉献。我们为爱筑巢,内心中充满着强大的责任感,把工作当做是自己的事情,用心去做事情。

国培省培赴日本留学生顶岗支教活动中,我们一个人一个赛区,

在工作中咀嚼责任,在努力中找准定位。我最大的感动就是杨老师的信任、队友间的支持与鼓励。在其中,我所获得的集体友谊将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财富。未来,即便有再大的挑战,只要我们还肯相信,还肯努力,就不会孤军奋战。最为庆幸的是:我们的努力成果终于见效,今年暑假一共有20名来自各学院的大三的学长、学姐们,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终于在强手中胜出,成功去日本开展了为期15天的交流学习。这一经历在她们的人生中必将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自我实现,自己成功举办的第一个活动。

大学告诉我的

刚进大学的时候,我什么也不懂。只听说在大学里,没有人会主动教你,一切都需要你去学,去问,去感悟。于是,我像只蜗牛一样慢慢的走,一步步踏实的干,终于我也懂了。一个真正明智的人,即使在生活的迷宫里转的再久,仍知道,出口是向左还是向右,不会盲目乱撞。生活中总是充满着机遇和挑战,他们不会凭空降临到你身上,更多的时候需要你一步步的努力才能换来。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简单,真正能做到的没有几人。诚实的讲,我常常犯糊涂,最重要的,我对事情保持一颗平常心,常怀坐看天上云卷云舒的那份淡然。对帮助过我的人都报以诚恳之心,感恩之心,对陌生人,报以微笑。凡事把能力的提高看的重些,至于得与失,只能交给生活去评判了。

你会清楚的辨析出,你的现在,你的过去,你的未来。

在记者团和校报纳新的日子里,我听到了很多的质疑,很少有人问你在这里能学到些什么,而是在追逐利益,在讲德育分,在讲很多我上大学前从未考虑过的东西。我倾我所能把我懂得的告诉大家,可我仍会词穷。即使说的天花乱坠,没有付出,何来的欢乐,何来的荣誉?直至后来,拿荣誉当诱饵的事情,我甚至不去考虑。我只知道,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真正想学,哪里都会是你的课堂。

闲适的时候,给自己一个空间,跟那个真诚的毫无掩饰,无怨无求的自己对话,跟远方的对话,跟长者对话。我为什么忙?我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时常审问自己,你会发现,生活不在是简单的忙碌,你会懂得忙碌背后真正的意义,懂得什么才是人生。即使你现在在走迷宫,前方的路错综复杂,岔路繁多,甚至每一步都有意想不到的陷阱。穿过荆棘,走过坎坷,只要你心中有光明,你就不会迷路,出口永远为你而留。

(汉语言文学 樊淑阳)

2011.11.19

第18篇:《故事里的故事》读后感

读《故事里的故事》有感

寒假在家闲来无事,拿出一本书来读,这本书的名字叫《故事里的故事》,这本书作者是玛蒂娜.莱维特,美籍加拿大青少年文学作品作家。起初我只是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可深入读过就被这本书的内容所深深的震撼和感动了。

这本书的主人公叫柯图拉,十六岁。在她生活的十六年里,她的大半时间都在为村民讲故事。在她十六岁生日那一天,她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她跟随一只雄鹿走进了森林的深处。没有出路,找不到食物,柯图拉在迷路了三天三夜之后,她遇到了死神。尽管心怀恐惧,她还是斗胆向死神提出用一个故事来换取她一天的生命的交易。这是她人生中要编织的最重要的故事,因为她要用这个故事令死神放过她和她所深爱的人民的灵魂。她讲了一个爱情故事,这份爱情是如此纯洁,听起来如此真切,死神妥协了。他应允给她多一天的生命,条件是她必须准备好故事的结局以及那个能称为她的真爱的人…… 这是一个关于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故事。

这本书用最新颖的叙事方法,展现了童话的华丽与独特,包容与博爱始终贯穿于故事之中,饱含感激、感动、感恩之情,带给我们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教师点评:小作者通过对《故事里的故事 》的阅读,对书中所描述人物形象的 分析,发现了主人公——柯图拉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女孩。故事中的情节读得比较细致,感受较深,能够准确理解书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包容与博爱。老师希望你能做像柯图拉那样的女孩。

第19篇:书包里的故事

书包里的故事

小小的书包里,氤氲出爱的芳香。

——题记

每位同学都有一个书包,我也不例外。只不过,我的书包里,不仅有书本、文具,还有一个个爱的故事,这爱暖暖的,厚厚的,甜甜的,嵌在人生的厚书里,点缀着我的青春。

暖暖的保温壶

“妈,你知道吗?”我冲回家,脸上一副天崩地裂的恐怖之状,“学校的饮水机可能自从生产出来到现在都没有洗过!太不卫生了!”妈妈停下了正切菜的刀,眉头一扬:“有这么严重吗?从哪儿听来的?”我吐了吐舌:“从同学们那儿听来的,可能不那么夸张,但我还是不太放心。”妈妈没再说什么,继续低头切着菜。我气愤于妈妈竟然如此淡定,便不再说什么,上楼写作业。

第二天到学校后,我照例打开书包,却惊讶地发现书包里多了一样东西,保温壶。这是昨天才新买的水壶吧。握在手心里,暖暖的,同桌瞪大了眼睛看着我:“你昨天刚听说饮水机不卫生,今天就带了水壶来啦!”我自豪地说:“是我妈妈准备的!”拧开保温壶,温热的水雾飘散在空中,环绕着我,我宛如被浓浓的爱包围,幸福的味道在我的心田里弥漫。

厚厚的文件夹

临近期末,各科试卷蜂拥而至,让我们难以招架,众多的试卷让我这个不会打理的人伤透了脑筋,每次从中找出一张试卷都要费上九牛二虎之力。一天夜里,我正与周公下棋,朦胧中,听到一阵轻微的响动,随后看见一个身影进入我房间,静静地坐在我的书桌前,似乎在翻着什么,是妈妈!她不睡觉来我房间做什么?强烈的倦意已不容我继续想下去,随即我又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早上,我发现书包里多了一个厚厚的文件夹,打开了它,各科的试卷已整整齐齐躺在属于它们的窝里。昨天妈妈来我的房间,是给我整理试卷啊。我的鼻头一酸,妈妈每天都晚睡早起,为的就是让我好好学习,可我有时候却因为一点小事就向妈妈发脾气,却不知妈妈为我吃了多少苦。看看书包里已整齐有序的试卷,那么多试卷,不是一时半会能整理完的!

甜甜的巧克力

学校里的午餐很不合我的口味,何况那点饭菜,怎能满足我这个“大胃王”一日之需?一天,我正与姐姐议论着这事,老妈走了过来,她看了看我们,似乎想说什么,可是,又去继续打扫她的卫生了。

次日,我发现我的书包里鼓鼓的,似乎多了什么,打开一看,原来是巧克力,我一看到它们,便立即想到昨天妈妈晚上冒雨外出买东西,原来她买的是巧克力啊!我瞥见巧克力旁还有一张纸条:吃着别忘了给你的朋友几块啊!朋友看见了这张纸条,羡慕地说:“你妈妈真好!”我笑了笑,给了他几块巧克力,说:“尝尝吧。”掰开一点,含在嘴里,甜甜的味道充盈在我们的口腔中,如母爱一样,久之不去。

我喝着保温壶里的温水,读者文件夹中的试卷,品着巧克力的甜味,我认为,这个书包里,已经装满了母爱,而这三样东西,便已经是整个爱的世界。

第20篇:书包里的故事

书包里的故事

在大人眼里,书包只是一个装着书本,文具的一样工具。而在我们的眼里,里面却是一个大千世界。那被遗忘的不及格卷子;那被偷藏得漫画书;那被翻烂的书本......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那天,整理书包,无意间发现夹层的最里面发现了一本发黄的漫画书,就连书边都有些卷边,似乎被翻阅了无数次,再一看出版日期,竟是两年前的杰作,从书里掉出了一张原稿纸,我却什么也不记得了,打开一看,才明白,当时是多么惭愧的事......

还记得,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兴起了看漫画,它似乎像一个黑洞,把我们一个一个轻松的吸进去,去再也出不来。可是,老师却很反感漫画。当时,我就想:“漫画那么好玩的东西,居然打不动老师那铁石心肠。”那是,我却不知道危险的降临。由于我的沉迷,兴趣的直线上升,成绩却直线下滑,。家长和老师急得想热锅上的蚂蚁,竭力的找出我的原因。爸爸妈妈发现家里多出了好多漫画书,便找到了原因,全部都没收了,幸亏有一本最喜欢的被我偷偷放到了书包里。家里不让看,去学校看不就行了吗!我暗自夸赞自己的小聪明,便忙的伪装起来。先把书包的内侧一个小口,成为一个夹层,藏在里面,用书挡着。第二天上学,特意把书包放的前面背着,手死死的捂着,低下头,快步走到教室,摘下书包,使劲塞到书桌里,拿出最大的一本书,小心翼翼的把漫画书从夹层中拿出,放到书里面。现在想想当时真像像一个偷油吃的小耗子。可惜,天有不测风云,老师看穿了我的伎俩。似有似无的说:“最近,漫画颇为流行。一些同学不可自拔,不要让我在看到一些小动作了!”我当时也不知怎么想的,却不把老师的话放在眼里,更加变本加厉,这下,可把老师给激怒了,找到我,教育了一个小时,老师虽然没有用犀利的语言,但那语重心长的话语却像一把利剑一样把我那漫画心给破碎了,当然,少不了保证书,也就成了那张原稿纸的杰作,从那以后,我就很少看漫画了,我便把那漫画书和保证书一股脑的塞到夹层里了。

现在想想,当时真的很无知,但是也在我的童年的历程上印下一个烙记,那只是属于书包的故事就让它把少年的无知锁在里面吧!

李胜男

上了一天的课,我很郁闷,于是傍晚来到黑龙江畔,远望看到了广阔无垠的大江,天与江相接处有着红红的太阳正在下落,江面被太阳照得深红深红的,我闻到了大自然的清新。近看江水很清澈,快活的小鱼在水中自由的游动,脱了鞋,进入水,江里的石子铬的我又痛又舒服,凉凉的江水使我的心情舒畅了很多。空中的飞蛾轻轻的落在我的肩膀上,好似在陪伴着我。我身后大树给大江增添了一些恐惧又神秘的感觉。

王秋阳

书包里故事

窗外,朦胧的月光照在屋子里,仿佛留下了岁月的痕迹,眼睛注视着书包里的纸片,我的思绪飘向远方......

思绪不断倒退,眼前在那一顷刻间定格。在那一段日子里,我的心已经阴暗,似乎再无法振作。爷爷去世了,泪已流干,眼神已毫无往日的清澈,整日痴痴盯着某个地方。

成绩一落千丈,老师也只能频频叹息。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我竟发现书包里多了几张用钉书机钉在一起的纸片,上面写着各科老师讲的重点内容。漂亮干净的字迹,是谁写的?他或她又为什么要帮我多记一份笔记?

我没有看,只是都堆在书包里,继续呆呆地想着爷爷。纸片越堆越多,已经快装满了书包。到底是什么人,有这样的时间和恒心?这个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团终于在这一节体育课后被我解开了。那天体育课下课以后,我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回教室,刚走进教室,无意间看见我的座位那儿有一个人,是谁?只见那个人慢慢回头,我和她都一惊,竟然是她,在学习上一直和我针锋相对的她!我当即走上前去,瞪着她说::“你在干什么?你这是在同情我,可怜我吗?记着,不管我沦落到何种地步,我也不要你的施舍!”说完,我从书包里拿出他刚塞进去的几张纸片,潇洒地撕掉。瞬间,整个教室一片寂静。

他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回到位置上,埋头开始苦写,不一会便飞过来一张纸片,我打开,上面又是那么漂亮干净的字迹:爷爷看到你这样,也不会开心的。快点振作起来,没人和我比,我可不习惯!”

看完以后,心里很难受,有种复杂的感觉,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儿,我强忍着不让它落下。我再一次走到她面前对她吼:“我的事不用你操心!不习惯就不习惯,又不碍着我!怎么超过我还烦啊!甩下最后一个字,又潇洒地转身,回座位。她始终低着头,不吭一声。

第二天,原以为不会再有纸片,可出乎意料的是,在我的书包里还有,而且有两份,昨天和今天的。顷刻,泪花四溅,顿时醒悟......

我手握着这张张纸片,心中满是感激,她把我冰冷的心给融化了。从此的我,阳光而快乐,乐观来对待生活!

这张张纸片珍藏在我的书包里,它们启迪着我,告诉我要乐观对待世界,不要沮丧,它们体现着她对我的关爱。这份感动,虽只是顷刻间,却让我记忆深刻,回味无穷......

母亲尴尬不已,原本合拢的双手却不知放在那里,香也掉在了地上,香灰落了一地。母亲忙乱得不知所措,像一个做错了事等着挨骂的孩子,母亲在那有些苍白而又布满皱纹的脸上硬是扯出了一个僵硬的微笑,她的双眼微闭,可能是害怕看见眼前的景象,嘴角的弧度也有些无措,眉毛并没有上扬,她老了,皱纹多了,信佛了。身为女儿的我却这么迟才发现这个秘密。

孙一卓

三字经里的故事
《三字经里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