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传记英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9 09:05:0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传记

传记

一.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⑴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⑵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⑶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⑷从创作方法分

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

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 二.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

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三.传记的阅读要求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⑴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⑵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⑶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⑷ 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⑸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答题方法:观点+文本的材料+总结) 因此,学生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以上五点。训练时,建议按照以上五点要求分点训练。 四.人物传记的整体阅读 从传记阅读的命题上来说,除了关注传统阅读材料所考查的重点语句的理解,文章主旨的把握,艺术手法的考查等内容外,我们还需要注意掌握关于传记的文体知识,特别关注如何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如何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这类内容。这就要求阅读者要善于从传记中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体悟传主的情感世界,追寻传主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传主成败的缘由,感受其人生经历的沧桑。要做到这些就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1.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完全取决于内因,他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2.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只有深刻地认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让读者在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方面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形成主动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3.阅读传记作品必须懂得传记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真实的,不允许有任何夸张与虚构。但历史的真实,只能是相对的真实,任何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是不可能全面复现的,任何对历史的叙述,也只能是相对真实的描述。因此,传记允许作者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理的有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凸现人物特性。了解了传记作品的这些特点,同学们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品味传记作品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所产生的魅力,赏析传记中的想象艺术,多角度地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

4.阅读传记作品还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

另外,评传是传记中的跨类文体,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一方面有对人物生平较完整的叙述,借以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因为它的篇幅较简短,更适合于高考命题时选用,因此考生对这一类型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六.传记阅读方法解说

1.如何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

2.如何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文本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

推荐第2篇:南宋词人辛弃疾英文传记,英文版,研究生作文

Xin qiji is a great writer of China,who lived lived in the Song Dynasty.He is not only a military strategist, but also a politician.Of course what makes him famous to everyone is his achievement in literature.From Jinan ,the captial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his patriotic spirit is worth learning for all.When young,Xin’s hometown was foreign aggreion by Jin country.And he made a wish away the invaders.When he was 21 years old(1161A.D.), he became a rebel army leader,whose bo is Gengjing.A year later ,Geng was killed by a traitor named Zhang Anguo.Xin led fifty people hit tens of thousands of the enemy,and caught Zhang.Then Xin held back Zhang to Linan ,the capital of Song country.When arrived in Linan,he was appointed head of a place.At this time, he asked the government to send troops to fight the invaders.But the government has not taken his advice.This made him disappointed by reality.He began to play the talent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In this period ,Ci is a popular literary genre.And he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which attract people\'s attention in this field.Most of his works were with the bold style,which made him to be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bold style team.Another representative of this team is Sushi.His another contribution is expanding the content of Ci.In his works,we can find scenery love philosophy and any other content.In the year of 1207A.D,68 years old ,as a genius,Xin Qiji dead.In Xin’s life,he wrote more 600 Ci,these achievements in literature and his patriotic feelings made him been remembered by future generations

推荐第3篇:传记1

传记文学文体常识及备考策略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

◆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 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

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 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3)概括性。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但一些小传(如“逸事”等)或试题中的传记节选文段,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因而传记一般要求选材精当、高度概括:一是对人物要有选择.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很有性格特点的人来写;二是对人物的事迹要有选择,选择能够概括人物一生特点的事迹。而不是面面俱到:

(4)通俗性。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形式表达方面写得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语言风格多样化、如介绍科学成就的,语言可以简明、平实、朴素;描述传主多种才能与生活情趣的,语言可以生动活泼、文雅诙谐等.富于文学色彩。

◆类别

有自传、他传、内传、外传、别传、列传、家传、小传等;从文体形态的角度上看,有历史性传记、评论性传记、文学性传记、传记小说等等。在阅读中要注意区分常见的不同类别作品之间的文体特点差异,例如:

(1) 人物传记:属于文学性传记,其表现手法较接近予小说,在真实的基础上,

运用想象手法,来恢复其失落的事件环节或细节。

⑵回忆录与自传:回忆录往往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传主一般是作者自己的人物传记。

以上两种一般篇幅较长,若以之为材料命题,则大多采用节选的形式。

⑶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由于评传兼具两者特点,因此可以写得比较简短,更适合于考试命题选用.应予以注意。

⑷小传:是一种主要附着于著述之中的简短文字,它粗线条、简要地介绍传主的社会经历,思想轨迹、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主要著述或功过事迹等。这类作品篇幅短,亦适合作为考试命题材料。

◆传记阅读考点主要是:

⑴ 快速、准确、有效地筛选并整合传记文本中的重要信息。

⑵ 分析传记文本的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⑶ 分析传记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及其主要表现手法。

⑷ 评价传记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并探讨传记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⑸ 对传记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分析

⑹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传记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⑺ 通过理性的反思,探究传记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命题预测

1.高考题型:命题形式与过去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大阅读题类似,由于该类题在2007年高考首次出现,难度应为中等,题量为3至4小题,分值占总分值的10%左右,大致为

15—20分;主、客观题可能会同时出现,也可能都是主观题;其中会有一道探究题(出题考查点主要为传记文段的重点、难点、疑点及新点),且分值较重,重点考查考生的探究分析能力。

2.文本材料:一般选择古今中外那些内容丰富且思想性强、反映社会时代风貌特点、体现人类精神品格的人物传记、回忆文章、悼词、墓志铭、评传等现代文传记类作品作为考试文本,其传记主人公大多为中外历史名人,如著名政治人物、科学家、艺术家等。

◆备考方略

1.认识传记作品兼具史实性和文学性的基本特性以及认识人生、以史为鉴的基本功用,掌握传记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领悟传记文体的一般写作规律——一般都是按人物生平简介、生活工作经历、意义及影响这样的顺序来叙述的。多侧面研究传记文本中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这样有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及思想形成的根源,真正理解文本所表现的人物精神境界。

2.重视整体阅读。把握基本事实,弄清作者的基本观点及其褒贬态度,联系各种背景或影响,全面理解传主——把握传记文段主要表现了传记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特点。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具体的叙事脉络,即传记主人公或相关人物在什么地方做了一件怎样的事情、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情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

◆解题的基本原则

l.“整体把握原文与语境分折相结合的原则、整体原则:

阅读文章要首先从整体出发、弄清文本大意,明白中心主旨,把握传主特点,思考回答问题时紧扣中心主旨,不能孤立地去看问题,尽量分析问题与中心主旨有何关系。

原则:理解具体问题时要有强烈的语境意识,分析回答任何一个问题都要从上下文出发,从原文找到问题的相关信息点或暗示内容.再加以分析、归纳、作答。

2.“知世论人、知人论事、事中见人”原则

“传主与时代”和“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

首先要关注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这样才能更深刻、更好地理解传主;其次,要理解各种人物关系网中的传主,因为传主的叁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理解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再次,理解传主要结合具体的事实,传记本身的特征之一就是真实性,思考分析传记阅读题时亦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人物性格或评价判断,都必须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事实作为依据,用事实说话,不能凭空妄下判断或凭臆想作推断。

◆解题的基本步骤

1.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2.理清脉络,整体把握

第一遍速读文本:第一步,弄清作品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传主的生活经历是如何贯穿起来的,把握文本的结构思路;第二步,整体领会文本内容,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弄清文段写了传记主人公哪些事,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品质特点;第三步,区分出作者评论的成分,弄清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是什么。

3.细读文本.圈点勾画

第二遍精读文本:带着问题,有意识地细读全文,注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与细节,勾画出问题的相关信息区域,尤其注意叙述以外的其他议论性、阐发陛等内容。强调两点: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信息区域。

推荐第4篇:鲁班传记

历史的长河缓缓地流逝着,涌现出了许多的传奇人物,让我们细细解读这些传奇人物,从他们的事迹中,寻找到人生的方向、获取那智慧的光芒。嗨喽大家好,欢迎收听《金海之声》;《名人事迹》栏目,我是你们的朋友王石涵。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传奇人物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鲁班。

鲁班,姬姓,公输氏,名班,尊称公输子。今山东滕州人。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之间,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大约在公元前450年以后,他从鲁国来到楚国,帮助楚国制造兵器。他曾创制云梯,准备攻宋国,但却被墨子制止,墨子主张制造实用的生产工具,反对为战争制造武器,在楚王宫中墨子以衣带为城,以竹片为器,与鲁班相斗,鲁班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有余,最终鲁班心服口服,而楚王也放弃了攻宋。

鲁班很注意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研究,他受自然现象的启发,致力于创造发明。一次攀山时,他手指被一棵小草划破,他便摘下小草仔细察看,发现草叶两边全是排列均匀的小齿,于是他就模仿草叶制成伐木的锯。鲁班看到各种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于是就用竹木削成飞鹞(yao4),借助风力在空中试飞。开始飞的时间较短,后来经过反复研究,不断改进,竟能在空中飞行很长时间,鲁班一生注重实践,善于动脑,在建筑、机械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他的发明创造有很多,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很多木工器械都是他发明的。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鲁班尺。又如墨斗、锯子、刨子、钻子等,传说均是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这里面都包含着原始的物理科学知识。

鲁班还是一个很高明的机械发明家。他制造的锁,机关设在里面,外面不露痕迹,必须借助配合好的钥匙才能打开。

《墨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que4),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就是说鲁班制作的木鸟,能乘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后世不少科技发明家,如三国时期的马钧、晋朝的区纯、北齐的灵昭、唐朝的马待封等,都受这个传说的影响,相继朝这个方向发展过。

2400多年来,人们为了表达对鲁班的热爱和敬仰,把一些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的创造和发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些关于他发明和创造的故事,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和创造的故事。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首

的《

》。

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

鲁班的发明创造有多种,散见于战国以后的书籍中,主要有:

(1)机封:《礼记·檀(tan2)弓》记他设计出“机封”,用机械的方法下葬季康子之母,其技巧令人信服。但由于当时盛行厚葬,这种方法未被广大人民采纳。

(2)农业机具:先进农机具的发明和采用是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重要条件之一。《世本》说鲁班制做了石,《物原·器原》又说他制做了砻(long2)、磨、碾(nian3)子,这些粮食加工机械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另外,《古史考》记载鲁班制做了铲。

(3)木工工具:古代的许多器具是木制的,因此,精巧的工具对木匠来说十分重要。《物原·器原》说鲁班制做了钻。《鲁班经》还把木工所用的曲尺称为“鲁班尺”,说明古代工匠认为曲尺是鲁班发明的,但这只是传说,曲尺在鲁班之前已是常用木工工具。

(4)锁钥:在周穆王时已有简单的锁钥,形状如鱼。鲁班改进的锁钥,形如蠡(luo2)状,内设机关,凭钥匙才能打开,能代替人的看守。

(5)兵器:钩和梯是春秋末期常用的兵器。《墨子·鲁问》记鲁班将钩改制成舟战用的“钩强”,楚国军队用此器与越国军队进行水战,越船后退就钩住它,越船进攻就推拒它。《墨子·公输》则记他将梯改制成可以凌空而立的云梯,用以攻城。

(6)仿生机械:《墨子·鲁问》又记鲁班削木竹制成鹊,可以飞三天。另据《鸿书》记载,他还曾制木鸢(yuan)以窥宋城。《论衡·自纪·儒增》记述了一种传言,说他制做出备有机关的木车马和木人御者,可载其母。

(7)雕刻:《述异记》记鲁班曾在石头上刻制出“九州图”,这大概是最早的石刻地图。此外,古时还传说鲁班刻制过精巧绝伦的石头凤凰。

(8)土木建筑:《事物纪原》和《物原·室原》都说鲁班创制铺首,即安装门环的底座。古时民间还传说他主持造桥;他的妻子云氏为了使工匠不受日晒雨淋而发明了伞。

当然,有些传说可能与史实有出入,但却歌颂了中国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鲁班被视为技艺高超的工匠的化身,更被土木工匠尊为祖师。

相会的时间总是短暂。各位听众朋友。今天的节目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会!

推荐第5篇:名人传记

名人传记大全

古代人物传记

◎诸子传

1孔子传 (曹尧德等)2老子传(刘升元 秦新成)3庄子传(王新民)

4管子传(高连欣)5屈子传 (曹尧德)6吴起传 (孙开泰 孙东)

◎帝王权臣传

7康熙大帝 (二月河)8雍正皇帝(二月河)9乾隆皇帝(二月河)

10光绪皇帝 (二月河)11秦始皇大传(李约)12司马懿大传(马敏学)

13少年天子(凌力)14隋文帝 (王顺镇)15李莲英(斯仁)

16曾国藩之血祭(唐浩明)17曾国藩之野焚(唐浩明)18曾国藩之黑雨(唐浩明)

19王莽(傅鹤年)20赵匡胤 (金舟)21嘉庆皇帝(刘德贵)

22道光皇帝(赵辉)23李自成 (姚雪垠)24刘邦大传 (陈文德)

25杨贵妃(南宫搏)26顺治皇帝(杨立平)27努尔哈赤 (李文澄)

28同治皇帝 (赵辉)29谋圣张良(张毅)30安德海

31吴三桂(三月夫)32宣统皇帝(刘德贵)33晚清有个李鸿章

34武则天正传

◎才子传

35纪晓岚全传(公木)36李商隐全传(李庆皋)37扬州八怪传(丁家桐 朱福烓)

38王尔烈全传(杨子忱)39苏曼殊全传(王长元)40施耐庵——绝代奇才(孙昌宇)

41老残遗恨 (寒波)42大清三杰(徐哲身)43天朝悲歌——石达开(寒波)

44齐白石 (林浩基)45铁齿铜牙纪晓岚46苏东坡传

现代人物传记

◎领袖人物

47毛泽东传48周恩来传(力平)49邓小平传(伊文思)50胡耀邦传奇(齐鲁)51蒋介石传(布赖恩·克罗泽)52瞿秋白--从书生到领袖(陈铁健) 53陈独秀传 上卷 下卷

◎将帅风采

54张学良传(范克明)55李宗仁(朱金元 陈祖恩)56中国元帅徐向前(张麟 马长志) 57陈毅系列传记(金戈 刘军等)58中国元帅贺龙(水工)59林伯渠传(王渔等)60潘汉年传奇(张云)61华子良传奇 (弓戈)62中国元帅刘伯承

◎文化名人

71鲁迅传 (王晓明)72巴金自传73冰心传(肖凤)

74孙犁传 (郭志刚、章无忌)75沙汀传 (吴福辉)76朱自清传 (陈孝全)

77高玉宝(高玉宝)78曹禺传 (田本相)79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李广德) 80沈从文传 (凌宇)81老舍自传(老舍)82郭沫若传 (龚济民 方仁念) 83春秋岁月(陈香梅自传)84金庸传奇 (钟晓毅 费勇)85林语堂自传(林语堂) 86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87风流人生--凌子风传(余之)88琼瑶传奇(覃贤茂)

89古龙传奇(费勇、钟晓毅)90梁羽生传奇(费勇、钟晓毅)91李敖回忆录(李敖)

92人间四月天(王蕙玲)93亦舒传奇 (钟晓毅)94细叙沧桑记流年 (叶浅予) 95艺海无涯——袁世海回忆录96田长霖的柏克利之路(刘晓莉)97父子艺术家 (汤晓丹) 98李敖和他的女人们 (章晓明)99陈逸飞传:视觉人生

◎其他名人

100“花花公子”的晚节(沈醉)101何厚铧家族传102足音——吴小莉自传 103郎平自传(节选)104功夫影帝李小龙 (祝春亭105陈景润(沈世豪) 106青少年时代的赵超构(张林岚)107曾宪梓传(夏萍)108走近往事 (吕大渝) 109李兆基博士传记 (梁凤仪)110我的前半生(溥仪)111潘汉年在上海(黄祥豫) 112资本大玩家——李泽楷传奇113梁思成和林徽因(费慰梅)114林徽因传(林杉) 115张竞生传——性博士浮生乱世116香草美人邓丽君117秦德君和她的一个世纪 118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119船王卢作孚(胡凤亭)外国人物传记

119从乞丐到元首(约翰·托兰)120拿破仑传122甘地自传(甘地)123乔治·布什自传125甘地传(徐友珍)126贝布托传 (刘文山等)128圣雄甘地(拉皮埃尔)129肯尼迪 (西奥多·索伦森)131二战将帅系列传记132风雨独立路--李光耀回忆录134爱迪生传(李其荣)135爱因斯坦传(聂运伟)137诺贝尔传(伯根格伦)138达尔文传(涅克拉索夫)140海明威传(贝克)141弗洛伊德传 (高宣扬)143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144我的美国之路(科林·鲍威尔)146斯皮尔伯格 (巴克斯特)147尼克李森自传149丹尼斯·罗德曼自传150斯皮尔伯格(约翰·巴克斯特)152福特家族(解力夫、张光勤)153绿茵诗人——罗伯特·巴乔155大卫·奥格威自传156达利自传158南希外传(基蒂·凯利)159情有独钟——麦克林托克传 161麦克阿瑟将军传162斯大林时代的谜案(奥弗申柯)164渴望生活——凡·高传165与死神邂逅 (拉布罗)167新戈尔攀登顶峰 (特克)168南非斗士曼德拉 (李安山)170一生只为那颗星——雅凯自传171雨果夫人回忆录 (富歇)173从零到亿万 (梁建华)174山口百惠自传176皮尔·卡丹传 (艾顿)

121罗斯福传124丘吉尔传(蔡赓生)127彼得大帝传略 (帕普连科) 130身残志坚罗斯福(解力夫)133专制魔王墨索里尼(解力夫)136富兰克林传(陶笑虹)139撒切尔夫人自传142乔治·桑 (安安)

145莫妮卡的故事(莱温斯基)148伊莎多拉·邓肯(安安)

151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刘平安、刘京胜) 154科科·夏奈尔传(黑德里希) 157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 160狗娘养的战争 (巴顿)163卡夫卡传 (勃罗德) 166 二十世纪的科学怪杰鲍林 169卡尔·波普尔自传172摩尔根评传(罗伯尔) 175五体不满足 (乙武洋匡) 2

推荐第6篇:传记提纲

人物传记

传记是记述人物事迹的一种文体。从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寻回那逝去的岁月云烟,感受沉重的历史沧桑。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明确传记特点:

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第

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

三、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要求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真实的。 任何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是不可能全面复现的,任何对历史的叙述,也只能是相对真实的描述。传记允许作者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理的有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凸现人物特性,使之显得有血有肉,增加作品的可读性与感染力。

如何阅读一篇传记文:

⑴了解传记的文体特点

⑵整体阅读全文,初步感知全文大意。

⑶理清行文线索、结构;弄清主旨。

⑷局部探究文中的典型细节,从中感悟传主的思想性格。(评传中要注意作者的情感倾向和直接评价。 )

传记文学的表现手法

1、细节描写:

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刻画传主的形象。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正面描写 :

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使形象血肉丰满

侧面描写 :自然环境啊(环境、社会环境);他人 作用: 烘托

3、引用:

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引用同学、同事、友人的回忆,引用档案资料等材料。

①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③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凸显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4、象征:

①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5、人称:

①自传(第一人称):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②他传(第三人称):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6、叙述顺序:

①顺叙: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②倒叙:造成悬念、埋下伏笔,以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③插叙: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

7、传记文本的观点和倾向思路:

①从传主的思想、品格入手,抓住成长因素把握人生轨迹 ②从作者的褒贬爱憎入手,抓住议论抒情把握褒贬爱憎

8、探究题的答题格式:

①应写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或“我赞同„„”

②分析自己的理由,“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 ③加总结句,“所以(或因此)„„”。 常用写作手法(技巧)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1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 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分析手法及作用,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阅读及做题步骤:

1泛读:了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 2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

3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 4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

针对性训练: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十

七、

八、九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保存文化是对的,那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其及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2 但是,在*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燬,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掦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文章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4分)

2、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3、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4、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黄侃先生二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 (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节、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是包车。唯有黄侃进出学校,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裹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践泥,课后晴天,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来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

3 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文趣事》改写)

5、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4分)

6、按照第⑦段中的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7、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

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

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8、.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4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9、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10、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

11、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5 参考答案:

1、【答案】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案可以从第二段之中总结出来。注意题目要求——“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要说出具体理由。

2、【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解析】文中提到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主要是证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引起梁先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可以使读者全面了解传主。

3、【答案】《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从

七、八自然段寻求答案。从中寻出梁漱溟的不足之处即可,注意分条列答。

4、【答案】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解析】第一问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第二问从写作技巧设问,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难度相当。直接考查考生对文本中心内容的把握。这个题的答案要点必须来自文章自身,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和个性化解读。

5、【答案】①\"革命之壮行\"(志士之狂):怒砸虎头牌(大闹学堂;撰写革命檄文)文章是从、、学人之严谨三个方面叙写黄侃的。

②名士之狷(名士之趣行;率性之真):拒佩校徽(穿着古怪;耍大牌脾气;嘲笑白话文;在中央大学中的行为举止)

③学术谨严:读书非常认真,决不轻易写文章、说发现(反复阅读书籍,但却决不轻易写文章、说发现)

【解析】文中\"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是一过渡句,由此句即可得出答案。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题,应先依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中合理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

6、【答案】①中国学问博大精深,难以穷尽。

②应当始终保持谦卑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学习钻研。

③要有真正的发现,推动学术的发展。(真正领会中国学问的精髓)

【解析】在第⑦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找出相关的句子:中国学问的特点: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治学态度: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五曰不窃;贡献:四曰为后世负责。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观点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D。

7、【答案】①给我们介绍一个很有个性的学者。

②用黄侃的个性和言行,来表现那个时代学者的自由风貌。

③说明那个时代的新旧学者,在内在精神方面也有不少相通之处(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解析】作者的选材和表达特点都是为了表现黄侃的狂、狷、严谨的个性,更好地丰富人物形象。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F。

8、【答】AC

【解析】A项“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表述有误,根据原文中“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一句可知; C项“《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表述有误,原文说“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重点是称赞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而没有《中学生》“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这层意思.

9、【答】第一问: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 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 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解析】结合原文第一段相关内容儿女们“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也和父亲热烈讨论”和“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分别概括出①②点,根据叶圣陶的问话内容及儿女们的表现可以分别概括出③④两点。

第二问:【答案】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解析】应该根据第一段叶圣陶的问话来分析、提炼、概括,如“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问话主要涉及了作文的用词、句式等方面,考查的是关于作文的表达形式的;“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问话主要涉及的是作文的思想内容方面。

10、【答】第一问: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鼓励和帮助。

【解析】根据原文第

二、三段内容,结合 “亲似手足、鼓动、帮助”等关键词语概括出来。 第二问: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说。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解析】根据文中叶圣陶的散文《与佩弦》中的内容,抓住“兴趣之所至、随意之极致、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无所不领会,如见其肺肝然”等关键词句,就可以概括出来了。

11、提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分析: 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 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 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推荐第7篇:痞子传记

痞子传记

听他身边的许多朋友都唤他作痞子,我也跟着这么称呼。他自己倒也是很乐意的样子。其实与我看来他实在是不像个痞子,反倒更有点像疯子,或许这个称呼更适合他吧。我也曾多次的问起过他为什么要唤作这个,他也只是笑笑,不作答而已。

他是个很健谈的人,和他在一起你几乎没能说上几句话。他也是个很风趣的人,与他交谈你的嘴角总能是上扬的。于这一点,我倒是很愿意与他一起的。如果非要把他的性格定性一下,这实在是太困难了。因为他是个多重人格的人。他极具浪漫主义思想,却也会偶尔愤世一回甚至有言及要起义。他是个奇怪的人,谁都不可能想到他下一秒会干什么,可能只是安静的坐着,又或许会跳起大喊一声。有时候我也会被他吓到。他总是那么的执着,认准了的事别想劝他放弃,不管成败与否,对错与否。失败了,他不会因此而失眠,即使他为此付出了很多;成功了,却会为此而狂喜好一段时间;错了,他会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说,一错到底,总会转回到对上的;对了,他则会显出自豪的样子炫耀一番,即使他明明知道周围没人注意他。所以他也是个极其乐观的人。他讨厌别人以一种高傲的样子看着他,因为他更享受别人因他而大笑的望着他的感觉。其实他自己比谁都要清楚,他们是在笑自己。

其实他与鲁迅笔下的阿Q有几分相似之处,他有着典型的阿Q精神,受了屈辱,不敢正视,反而会自我安慰的说自己是“胜利者”。 只不过他带给我们的笑要远胜过阿Q,而带来的泪却是几乎没有的

他会在原本不应该属于他的记忆的时光里,拼凑着文字来点缀他的世界。

推荐第8篇:文言传记

传记类文言文巩固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①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是时,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②令,缑氏安之。迁成皋令,将漕③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上贤之,下诏曰:“今天下不幸有事,郡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齐相雅行躬耕,不为利惑。昔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乃拜为御史大夫。

赞曰:卜式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改动)

注:①浑邪:人名。②缑氏:县名。③将漕:领送漕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输家财半助边。输:捐献B.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见:我

C.于是上久不报式。报:答复D.上过其羊所,善之。善:认为……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尊显以风百姓。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C.上贤之,下诏曰……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卜式*牧羊致富,但为了抗击匈奴,他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作战的费用。皇上觉得这个人情太重了,并担心卜式会因此而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所以没有接受卜式的家产。

B.当富豪人家纷纷隐匿家产时,卜式却热衷于拿出家产去资助官府。皇上重赏了卜式,完全是出于鼓励富商人贾能够顾念国家、支持自己的政策的目的。

C.皇上对卜式的用管理羊群的方法来管理老百姓的理论颇感兴趣,想试一试他的本领, 1

便封他为缑县令,果然缑氏百姓反映很好;出任成皋县令,办理漕运的政迹又被评为最好。这样皇上更重用他了。

D.南越吕嘉谋反时,卜式上书朝廷,请缨出战,愿意父子一起率兵奔赴前线,决一死

战,以力效国。皇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没有真正上战场,但有这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

很难得了。

4.联系全文看,下列关于卜式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式与他的弟弟分家时,自己只要了一百来只羊,把其他田地、房屋等都留给了弟

弟。他弟弟家业尽破,他又多次相助,这说明卜式是一个友爱兄弟的人。

B.从卜式愿意拿出一半的家产抗击匈奴、出资二十万作为迁徙百姓的花费、主动请求

奔赴南越决一死战等事件中可以看出卜式是一个不吝啬钱财、不图回报、忠心为国的人。

C.卜式愿意资助朝廷抗击匈奴,却什么事情也没有求;被封为中郎官却不愿意做,宁

可替皇上放羊。在皇上看来,卜式是一个内心有高尚品德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

D.“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说明在作者看来,卜式牧羊出身,以财输边,从郎官、

县令升至御史大夫,主要原因是遇上了好机会。

5.翻译上面文言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1)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2)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

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

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

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

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

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

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

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

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

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

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

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

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

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

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

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多:赞美B.处穷达,临祸福穷:贫困

C.知伊阳县知:掌管D.舁至南阳求医舁:抬着

7.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

不单是因为他又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之路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

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正义直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

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

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3分)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3分)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3分)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3题。

鸣机夜课图记蒋士铨

吾母姓钟氏,幼与诸兄从先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空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得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红,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无褴楼状。

记母教铨时,组紃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①,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十岁父归。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亦益是以严。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已已,有南昌老画师游鄱阳,能图人状貌。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因请于母,且问:“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母愀然曰:“呜呼!自为蒋氏妇,常以不及奉舅姑盘匝为恨;而处忧患哀恸间数十年,凡哭父,哭母,哭儿,哭女夭折,今且哭夫矣。未亡人欠一死耳,何乐为?铨跪曰:“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母曰:“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铨于是退而语画士,乃图秋夜之景;虚堂四敞,一灯荧荧,高梧萧疏,影落檐际,堂中列一机,画吾母坐而织之,妇执纺车坐母侧;檐底横列一几,剪烛自照,凭画栏而读者,则铨也。阶下假山一,砌花盆兰,婀娜相倚,动摇于微风凉月中,其童子蹲树根捕促织为戏。

图成,母视之而欢。铨谨按吾母生平勤劳,为之略。

[注]①夏楚:打。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八归先府君归:归来,回来B.母工纂绣组织组织:纺织、编织

C.即怒而弃之弃:不理睬D.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延:邀请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蒋母钟氏严以教子并以儿子的成长为忧乐的一组是()

①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②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③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④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

⑤母辄携儿立席前日:“幸以此儿为念!”⑥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

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家道日益衰落,蒋母带着儿子寄食在外祖父家,仍然乐观安适,受到亲戚和族人的称道。

B.蒋母根据幼儿特点,将竹枝削刻成汉字各种笔画,合而成字教四岁儿子识字、拼字,让幼儿玩中认字。

C.蒋母边纺织边教儿读书,寒夜把孩子抱在怀中为儿取暖;儿子在母亲怀中睡着不到片刻就被母亲摇醒继续读书,直到鸡鸣才能睡觉。

D.蒋母每生病,儿就读书为母解忧;儿读书稍有懈怠,蒋母就流着眼泪打儿子,让儿跪在地上直到读熟为止。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

(2)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17题。

吴顺恪六奇别传清·王士祯

海宁孝廉查伊璜继佐,崇祯中名士也。尝冬雪,偶步门外,见一丐避庑下,貌殊异,呼问曰:“闻市井有铁丐者,汝是否?”曰:“是也。”曰:“能饮乎?”曰:“能。”引入发醅,坐而对饮。查已酩酊,而丐殊无酒容。衣以絮衣,不谢,径去。

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询其衣,曰: “入夏不须此,已付酒家矣。”曰:“曾读书识文字乎?”曰:“不读书识字,何至为丐!”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询其氏里,曰:“吴姓,六奇名,东粤人。”问:“何以丐?”曰:“少好博,尽败其产,故流转江湖。自念叩门乞食,昔贤不免,仆何人,敢以为污!”查遽起,捉其臂日:“吴生海内奇士,我以酒徒目之,失吴生矣!”留与痛饮一月,厚资遣之。

六奇者,家世潮阳,祖为观察,以樗蒲①故,遂为窭人。既归粤,寄食充驿卒,稔知关河厄塞形势。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六奇请得见大帅言事。既见,备陈诸郡形势,因请给游札数十通,散其土豪,所至郡县,壁垒皆下。帅上其功,十年中,累官至广东水

陆师提督。

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水行三千里,供帐极盛,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至戟门,则蒲伏泥首,登堂,北面长跪,历叙往事,无所忌讳。入夜,置酒高会,身行酒炙。歌舞妙丽,丝竹迭陈,诸将递起为寿,质明始罢。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将归,复以三千金为寿,锦绮、珠贝、珊瑚、犀象之属,不可訾计。

初,查在惠州幕府,一日游后圃。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问之则以巨舰载致吴中矣,今石尚存查氏之家。

注释:①樗蒲:古代赌博。

1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查遽起,捉其臂曰于是,就B.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捉拿,拘捕

C.衣以絮衣,不谢,径去感谢D.稔知关河厄塞形势熟悉

15.下列选项中分别属于表现查继佐“施之恩惠”和吴六奇“知恩图报”的一组是(3分)

A.吴生海内奇士以三千金为寿,邀至入粤

B.引入发醅,坐而对饮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

C.留引痛饮一月,厚资遣之备陈诸郡形势

D.帅上其功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六奇不同于一般人,外貌奇特,身为乞丐,别人请他喝了酒,赠给了他衣服,他却连声道谢都没有,就径直走了。

B.吴六奇认为自己成为乞丐的原因有:一是自己读过书,识得字;二是年轻时嗜好赌博,输光了家产。

C.吴六奇做乞丐时,他觉得行乞玷污自己的名声。后来,他步入仕途,多次升官,一直做到广东水陆师提督。

D.文章叙述了吴六奇的一些传奇经历,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性豪荡、熟地理、有韬略、知恩图报的奇士形象。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吴生海内奇士,我以酒徒目之,失吴生矣!”留与痛饮一月,厚资遣之。

(2)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

推荐第9篇:五、传记

(一)传记的定义、特点

1.传记的定义

传记是记述人物的身世、生平、业绩、事迹的史传性文体,又称人物传记。

自从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首创了“纪传体”的伟大史书《史记》之后,传记就一直是一种影响巨大的文章体裁,历代都有大量名篇问世。

传记所记述的人物称为传主,因较有影响的传记其传主

多为名人,使得不少人误认为传记都是为名人而撰写的。其实,普通人物也可以成为传主,正如英国文学家柯勒律治所言:“一个人的一生,不论多少平凡,只要如实地记录下来,都将是有益的和引人入胜的。”著名大学者胡适,就曾为自己的学生李超写过传记,记述的是一个中国女权史上的牺牲者的平淡无奇的一生。他说:“我觉得替这一个女子做传,比替什么督军做墓志铭重要得多咧。”

2.传记的特点

(1)个人化的历史文本

历史文本有很多种类型,传记就是一种历史文本,它与一般历史文本不同的地方在于个人化。当然,许多影响一个时代的个人历史集在一起,也可以构成宏观历史,如《史记》就是如此。但是,单篇地看,传记作为个人化的历史还是跟一般历史文本的写作有很多不同。它是对个人生存轨迹进行追寻和描述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文本。

(2)较强的文学色彩

传记又称“人物传记”,有不少传记又被称为“传记文学”。自司马迁开始,传记就有很强的文学性,传主往往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细节丰富且生动传神。虽然并不是每篇传记都要追求文学性,但就多数传记而言,只要不违背真实性的原则,适度的文学化表达对传记有益无害。

(二)传记的主要内容

作为一种刻画人物的记叙文,传记的写法无一定之规。从司马迁所创的传记体式来看,传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传主的身世简介

传主的身世包括姓名、籍贯、出生年生和出生地、主要身份等。如果已经亡故,要写出逝世时间。

2.传主的主要业绩、事迹

对于肯定性的正面人物而言,传记要记述他的生平、业绩、思想演变过程、重要事迹等。现在,反面人物的传记也比较常见,传记也要记述他们的生平、言论和主要行为、事件。

3.作者对传主的简略评价

司马迁的人物传记,每篇之后都有一段名为“太史公曰”的评论文字,对传主作出简略的评价。现代传记在形式上可以灵活一些,不一定把评论放在最后,可以在叙事之中穿插评论。但要注意,传记本质上还是记叙文,评论只可画龙点睛,而且要做到自然、含蓄。

【 例 文 】

鲁迅传略

鲁迅(1881.9.25~1936.10.19)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

)、《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

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推荐第10篇:谈谈传记

谈谈传记

陈语丝

我很少看人物传记。

在我看来,为别人作传的那些人,大都是些文采欠佳,写不了出色的文学作品的人。他们写的传记,既无思想性(要有,也只是对人物的个人崇拜),又无文学性,只是将人物的生平事迹罗列出来罢了。这样的枯燥传记,凑起来即是少了“太史公曰”的平白的纪传体史书,横贯中西,纵贯古今,实在是不可多的作品。更有甚者,功课做得不足,竟会歪曲事实。譬如《乔布斯传》中就有一段话说,“乔布斯与许多日本友人交好,其中包括贝聿铭和三宅一生······”美籍华人贝聿铭何时与日本建立了如此紧密的联系了?此等低级失误不论是作者还是编辑犯的,都是可笑可恨可恶的。

另一方面,那些勇于写自传并且能够将其出版的名人,必然在各自领域有一定的建树,但这并不等同于他(或她)在文字方面也有较好的功底。他们的自传,语言也大都没有特色,并且往往与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挂钩,将一辈子的日记整理过后便成了自传,简直就像是人民历史博物馆里头大妈账本的详细描述。鲁迅先生的日记就与他人的不同,叙述每件事都只有寥寥数笔,从不展开,这让那些研究历史及人物的专家们也便多了些想象的空间。那些名人们的成就足以彪炳史册,使得他们的自传也就成了畅销书籍。然而,人们从那些自传中真正能够学到多少呢?每个人所面对的环境都不一样,走名人的成功之道自然行不通,他们失败的教训在今天也许倒还适用。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短短数百字,就将其性格爱好等概括,实在是传记中的典范。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仅将人物一生中的某个片段进行阐述,却能将让人悟出其最闪耀的品质,这种娓娓道来的故事,也足以称道。 所以说,那些靠写纯文学作品赚不到润笔费的,还是直接改行吧,就不要去写些其他人的传记啦,中央都提倡无纸化办公了,纸张是很宝贵的。名人们,也请吝惜笔墨,多留些箴言,少写些废话吧。

第11篇:名人传记

名人传记

就是所写人的一生的缩写 ,在里面可以看到他的一生。儿子已经四年级了,我想是应该给他看一些名人传记的时候了。从这些名人的身上孩子们能够学到很多的优点,学到他们的处世方法和他们身上坚持不懈的精神 。

在网上搜了些,小学生可以看的名人传记,贴上来,让大家参考

《少年邓小平》张亚旭著四川少儿出版社

《雷锋》(中国人民解放军七英雄丛书)陈广生著黄河出版社

《少年版世界名人传记》(分科学发明家卷、企业家卷、文学艺术家卷、逆境英雄卷、军事家卷、政治家卷)方洲编华语教学出版社

《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分中国卷、外国卷)禹田编同心出版社

《鲁迅》绍兴鲁迅纪念馆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吴昌硕》安吉吴昌硕纪念馆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蔡元培》绍兴蔡元培纪念馆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孔丘》孟祥才著中国少儿出版社

《营造巴比塔的智者·钱钟书传》张文江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丰子恺图传》刘英著湖北人民出版社

《徐志摩图传》周黎明著湖北人民出版社

《影响科学发展进程的人(大科学家的成长故事)》翟博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黑格尔传》[苏联]阿尔森·古留加著商务出版社

《爱迪生传》[苏联]拉皮罗夫·斯科勃洛著商务出版社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全译本)》[美]海伦·凯勒著华文出版社

《罗丹传》[法]彼埃尔·戴著商务出版社

《居里夫人传》[法]艾芙·居里著商务出版社

《歌德》金大业著中国少儿出版社

《哥白尼》陶小康著中国少儿出版社《爱因斯坦传(上下)》[美]亚伯拉罕·派斯著商务出版社《富兰克林自传》[美]本杰明·富兰克林著花城出版社《牛顿传》[美]詹姆斯·格雷克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纽约时报50位科学家》[美]苏拉·蒂编海南出版社《与鸟为伴》[美]乔纳生·威诺著江西教育出版社《斯蒂芬·霍金传》[英]迈克尔·怀特等著上海译文出版社《美丽心灵—纳什传》[美]西尔维娅·娜萨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我的世界我的梦》姚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我是刘翔》刘翔著上海三联出版社《梦想之后(巴乔自传)》[意大利]罗伯特·巴乔著译林出版社

第12篇:Hitler传记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男,1889年4月20日(也有一说为7月23日,但无从考证,故存疑)下午18时30分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和奥地利

的边界城市布劳瑙(Braunau am Inn,林茨,莱茵河上的Braunau),1945年4月30日下午3时30分卒于柏林。希特勒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

即国社党(缩写音译为:纳粹党)的主席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战犯。同时,他也是名演讲家、政治家和冒险的军

事家。

希特勒早年梦想做画家而来到维也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德军,是一名传令兵,获得了两枚铁十字勋章。作为士兵能获得两枚铁

十字勋章是很少见的。战争结束后偶然间接触法西斯主义并开始传播。曾因于1923年11月8日发动啤酒馆***入狱,并在狱中写下《我的奋斗》

一书,表达出他多方面的观点,如兼并奥地利,屠犹和***。1933年1月30日出任德国总理;通过“国会纵火案”打击异己党派(德国**)。

1934年8月2日德国总统兴登堡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国总统,并将总统与总理两个职务合二为一,称为元首(该词起源于古罗马,意为:

元老院首席公民),拥有无限的权力,并命令所有军队以及法官和政府官员向他宣誓效忠。作为元首,他成为国家政权的单独执掌者,

把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社会机构都一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他执政期间的德国正式名称为大德意志帝

国和德意志帝国,通常被称为纳粹德国、德意志第三帝国或希特勒德国。

在第三帝国初期阶段,他的某些经济措施一度使得德国经济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泥潭,轻松摆脱经济危机,也因此以及富有煽动性的

群众运动而获得下层民众的支持。

不过在政治体制上,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相对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倾向于民族保守主义的。他和墨索里尼领导的意大利、东条英机领导的日

本联盟结成轴心国,这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军队在他的领导下干涉西班牙内战,扶持佛朗哥政权,并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

入侵波兰、法国、等国家。

国内方面,他建立的第一个集中营即为关押**之用,在国内建立冲锋队、党卫军、盖世太保等独立于国防军外的纳粹军事组织。

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的第三帝国期间,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德国以及其占领国领土上大量建造死亡集中营,犹太人以及其他人种的遭到了大屠杀。

根据粗略估计,期间总共有约600万犹太人、数千万其它人种因为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而被屠杀。 在军事占领期间用残酷的掠夺手段对待其

他民族和国家。

在战争方面,希特勒在军事上摒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模式,创立了并且实践了闪电战等新型战争模式,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1945年4月28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市区。当天夜里希特勒与爱娃·布劳恩举行婚礼。30日15时30分,希特勒夫妇双双自杀身亡。

1945年5月8日夜,纳粹德国正式投降。德国战败。”

第13篇:萧红传记

萧红传

萧红一一这个名字,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特别是文学青年)所怀念了。并非仅仅是由于她的文笔优美和她的小说写得好。当然,以上这点也是敬仰和怀念她的原因之一。但是,我想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作为一位女姓作家的她,凄凉飘泊的身世,以及死神过早地夺走了她的生命一一她死时才30岁。这种种原因,引发了人们对她的敬仰和深切的哀思。

1911年(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身在呼兰河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在当地也算得上是一户富裕的大户之家。萧红父亲张廷举,终身为官。母亲姜玉兰,生有一女三子。萧红即是长女。1919年8月,母亲姜玉兰病故,萧红当时只有8岁。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乃莹。她深受祖父张维祯的宠爱,在她的童年时代,她感到最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祖父陪她在家中大花园里玩耍的日子。祖父又从小教她读《千家诗》,使萧红自幼就有了文学基础。

1924年,萧红进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她学习成绩优良,作文尤其突出。就在此时,萧红的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河县驻军帮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

1926年,萧红的父亲要萧红出嫁王恩甲,萧红坚决拒绝。父亲因此阻挠她继续上学。但是萧红坚持抗争,父亲不得不表示将此婚事暂时搁下。

1927年秋,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在第一女中,除绘画外,萧红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

1929年,萧红的祖父去世,她悲痛万分,因为祖父是萧红最亲的人。萧红的母亲去世早,而她的父亲对她并不关心。祖父一死,使萧红对自己的家已没有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父亲又要她与王恩甲结婚,萧红不从。为了逃婚,她去到北平,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

1931年2月初,由于没有经济来源,而原来从家里带出来的钱,也已用完,生活面临山穷水尽之境。萧红只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河。春节后又随家搬到阿城县,被迫与外界隔绝。

1931年I0月,萧红又不辞而别,离家出走,只身前往哈尔滨。原想在哈尔滨求得一谋生之职,但举目无亲,无人可帮,她只能困居旅馆。待到所带之钱花光,已面临住、食断供的地步。在无可奈何的情急之下,她不得不违心地去找她父亲要她嫁的人王恩甲,(王长期住在哈尔滨,)想求得王的一臂之力。在王的花言巧语之下,萧红与王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待到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1932年8月,萧红产下一子,因无力抚养,不得不送给别人。萧红又一次面临山穷水尽。幸亏此时萧红遇到了一位好心人,此人是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他向萧红伸出了援助之手。在裴馨园处,她结识了青年作家萧军(代表作有《八月的乡村》),两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过了一段时期,萧红与萧军开始共同生活,两人暂时住在欧罗巴旅馆,生活非常清苦,仅仅靠萧军做家庭教师和稿费维持生计。

I932年II月,萧红和萧军搬进道里商市街25号(今道里红霞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33年5月,萧红写出第一篇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

I933年I0月,萧军与萧红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这在当时的东北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受到读者广泛的好评。由于《跋涉》集中揭露了日伪统治下东北社会的黑暗,引起了特务机关的注意。为避免迫害,萧红与萧军于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在青岛,萧军在《青岛晨报》任主编,萧红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生死场》。同时,与上海的魯迅有了联系。1934年10月,萧红与萧军离开青岛去了上海。

到达上海后,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萧红的作品开始在上海的各种刊物上登载。如《小六》、《饿》、《三个无聊人》等先后发表。萧红成了上海文坛上的一颗新星。1935年12月,萧红的长篇小说《生死场》在上海出版,当时在文学界引起轰动。《生死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社会影响大,萧红因此而成了一位著名的女作家,确立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萧红的文学创作开始于I933年,到她去世,一共只有8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8年中,她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三部短篇小说与散文合集《跋涉》、《桥》和《牛车上》。另有《商市街》、《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等三部散文专集。正当萧红、萧军的生活在上海逐渐安定下来,文学创作也比较顺利时,,两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这给萧红在精神上以极大的打击,使她感到无法再进行创作。她孤身一人再次外出飘泊,这一次她走得可远。I936年7月16日,萧红东渡日本。

萧红在日本过着孤独而寂寞的日子,四顾茫茫,举目尽是异国人。于是她用写作来打发时光,她在日本完成了

六、七个短篇小说,寄往国内发表。

1937年一月,萧红从日本回国。1937年9月,萧红、萧军与一些文化界人±撤往武汉。在武汉,萧红结识了青年作家端木蕻良。

面对抗日战争,萧红坚定地加入了抗战的文艺队伍,发表了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并开始着手写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I938年2月,萧红、萧军与端木蕻良等,随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西安。在西安,萧军与萧红感情彻底破裂,从此正式分手。此时,萧红已怀孕。五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

日军迫近武汉,端木蕻良去重庆。萧红独自一人辗转于汉口、重庆、江津之间。1938年底,在颠沛流离之中,她在江津产下一子,孩子生下不久即夭折。1939年一月,萧红又回到重庆。在此她写了一系列纪念鲁迅的文章。

I940年一月,萧红随端木蕻良去了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嘴乐道8号。

194I年4月,萧红在香港玛丽医院检查出患有肺结核。10月住院治疗,因受医院冷遇,11月返回九龙家中养病。

1942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1月I5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又送进玛丽医院,1月22日,萧红与世长逝,时年30岁。

可以这样说:死神中断了萧红的创作之路。从她所已经完成的叁部长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和《呼兰河传》),以及其它多种短篇小说、散文来看,无论从艺术、风袼及思想境界上,她都够得上一位现代第一流作家的水平。如果不是这样早逝,如果命运之神不让她如此不幸,那么,她肯定能写出更优秀更辉煌的巨著来。鲁迅对《生死场》的评价是:“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掙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生死场》序言)可惜鲁迅没能看到萧红于1940年完成于香港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后来由茅盾为《呼兰河传》写了序言。茅盾为《呼兰河传》写序言时,萧红已经去世。茅盾在序言中写道:“……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却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呼兰河传》序)。茅盾对萧红30岁就孤寂地辞世香港表达了深沉的悲悯之情。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萧红创作的艺术特色和她的心灵境界。

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就以《呼兰河传》为例来分析。这是一部比《生死场》更成熟的作品。与《生死场》相同的是:小说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没有中心情节,大多是写景和叙事,描绘的对象就是故乡呼兰河,作者的亲人、邻居以及一些乡里乡亲们,作者似乎故意不去着力刻划人物性格。但是,一只只故事的串联,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上演,对呼兰河市的场景和传统风俗的描绘,是那样地順畅、自然、优美。当然,作者也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愚昧无知、悲惨和麻木,这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悲凉,因此作者在小说中曾先后两次发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小说中有几章写了邻居家小团圆媳妇之死,她的死特别令人痛心,因为她正死于那种愚昧无知和麻木不仁之中,虽然不是谋杀,却又无异于谋杀,一个本来天真无邪而又活泼健康的小姑娘,被生生地折磨死了。作者的笔下并

非总是给人绝望,在另几章中又写到另一个邻居冯歪嘴子,他死了媳妇悲痛之余却决心独力担当起抚肓两个幼子时,读者看到了人性的闪光。在大多数的章节,作者几乎都如在平铺直叙,但质朴而又细腻的文字中时见吉光片羽,生动的描绘又往往会使读者如身入其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呼兰河传》开始几个章节,都记叙和描绘了当地的传统风俗,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都是作者童年时代的所见所闻,写来又那么得心应手。可以这样说,如有研究东北那地方传统的民情风俗的专家,要找资料的话,那萧红的这部长篇小说,正是他们最好的资料之一。萧红又是一位重于抒情的作家,但是她的抒情并不在于华丽的词藻或曲折迷幻的情节,而是用质朴但是充满诗意的语言,用文学的直觉,用纯正的感情来表达。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呼兰河传》的结尾,作者把她写这部长篇小说时的感情,都浓缩在这短短数百字中了:“ 尾声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功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功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一九四0年十二月二十日香港完稿)”

萧红的小说,也可以把它当作散文来读,因为她的小说与散文没有严格的界限。萧红声称这是自已写小说的风格。这也正是萧红独创的风格,打破了由俄罗斯和法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所规定了的模式。这是一个大胆的独倡,而且,萧红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独倡模式可以与其他模式并存。至于萧红写的散文,有些地方又有点象在写小说,比如她写的长篇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这里面有很多对鲁迅形象的外观描绘,如:“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什么人说了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笑得咳嗽起来。”又如:“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交往、习惯、谈吐、说笑……的客观描写,没有任何主观的评价,而且没有一句颂扬和赞美之辞,但写得生动、细腻,把鲁迅写活了。写到鲁迅的死,萧红是这样写的:“1936年I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17日,一夜未眠。/18日,终日喘着。/19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象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鲁迅去世后,不知有多少人写了回忆和纪念的文章。却有专家认为:萧红这篇写得有点象小说的《回亿鲁迅先生》的散文,可以在所有的回忆文章中名列榜首。这也就是萧红的艺术特色。

这里再想探索一下萧红的内心境界。应该说,萧红是一个充满同情心的人,一个多才多艺又正直善良的人。她虽然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但是,她又天生一付背叛这个家庭的性格。从她对抗包办婚姻开始,她就走上了一条坎坷艰辛的人生之路。她的不幸有很大一部份是她的父亲造成的,她的父亲是个冷酷无情之人,由于萧红抗婚,因此在萧红最困难之时,这个做父亲的居然断了经济上的支援,见死不救。这在萧红的心灵上留下了一个最初而深刻的创

伤。第二个大的创伤应该说是那个王恩甲留下的,萧红在万般无奈之下去找他(这又得归吝于萧红的父亲,如果他能宽容一点对待自己的女儿,不那么专横和无情,萧紅不可能去找王)结果却上当受骗。但蕭红毕竟是善良的,一切不幸的遭遇,都没能改变她的本性。她的绝大多数作品所写的都是社会底层人,都是最最普通的老百姓,却写得有血有肉,有生有死。萧红对底层老百姓付出了最大的关注。萧红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她短短8年的创作生涯却写出那么多的小说和散文,从她对民情风俗那么仔细和精彩的描绘(见《呼兰河传》),都可以反映出这一点。

萧红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又是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凄凉的一个。据说她去世前二天,自知不久人世,曾写下:“我将与兰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半部红楼”指的是什么?是指自己的创作尚未完成而遗恨绵绵么?世间已无萧红,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了。这是萧红向人生呼喊的最后的悲怆。

萧红一一这凄凉而美丽的名字,将长久地留在她的读者们的心中。

第14篇:传记题型

实用文本阅读——人物传记题型及答法

题型: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相关信息。如: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传主?传主被称为„„的原因有哪些?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如:传主具有哪些品质特征?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如:文章如何表现传主?文章引用某某的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3、探究。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如:请问你怎样评价传主?本文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具体题型: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段落的含义及作用(好处)题: 从内容和作用两方面答。

内容:写了什么(如:表现传主某特点、概括交代当时社会特点、表达作者对传主的评价等) 结构:(看句段在文中所处的位置,具体展开答)

文首:总领全文,概括传主„„特点;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开篇点题等。

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领起下文„„);呼应前文„„ 文末:照应开头(前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2)理清传记陈述的基本事实题: ①筛选信息题。

在梳理主要事件时,要抓时间、地点词语以及相应发生的事件,运用合并同类项法,概括出主要事件。

注意分角度、分方面去概括。如:生活(家庭)、工作(事业)、为人处事、性格品质等。 又如:对家人、对同事、对陌生人等;理论方面、实践方面、成就方面等。 ②有关人物传记主要内容以外的一些事情的记述有何作用? 侧面印证了„„

对比„„

衬托„„

1 ③传记中评论性文字的作用: A突出人物„„特点 B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

C引导人们深入认识传主的思想行为 ④传记中的引用:

A、引用传主的话及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

直接体现传主特点,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也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为读者了解传主某特点提供依据。

B、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富有文采。 C、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性,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3)把握传主形象题: ①刻画传主的方法:

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细节描写

叙事表现—— 选取典型事例 引用传主的话及日记等

侧面描写 (烘托):环境 (自然、社会环境)、他人反应、态度、评论

叙议结合——叙:展开事实

议:揭示传主特点,表达作者感受,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②传记中的人物细节描写作用:

A以小见大(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具体突显传主„„个性、思想(印证某一品德) B 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全面。 C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4)分析表现手法: 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①刻画人物的方法、角度

②选材——详略得当(详写的内容一般是突出主题的、突出传主性格特点的、读者较陌生的) ③组材——顺序、线索 ④表达方式——叙议结合

(5)探究类题: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论述——小结。

观点:用完整句子表述,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论述:恰当引用论据,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分点答。 小结:回扣观点,简要总结。句式“所以或因此„„”。

第15篇:名人传记

读《梵高传》有感

这个假期,我读了欧文·斯通的《梵高传》。这个如此深切,如此感人地打动了我的心,为我拨开了眼中的迷雾,使我能够把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人。其实我并不懂得如何欣赏绘画,不过正是梵高那种坚持,不放弃的性格打动了我。与其说是阅读一部小说,不如说是感受梵高灵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因愤怒而哭泣,因悲伤而落泪,更为梵高执着追求与探索的满腔热血而感动地哽咽。作者用他细腻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迷人的梵高。实在值得一读。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小时候的梵高,喜欢绘画。但是,没有人能理解他。直到一位老教授看到了梵高的作品,惊呼:“天哪,真是神之作!我要见这位作者!”不过,在教授见到梵高之前,教授便不幸过逝了。因此,梵高这位天才,便被埋没了。

不过,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这也是我最欣赏的一点,即使没有人能理解他,但是依旧坚定他自己的梦想。

梵高死后,他的名气越来越大。随着作品在各地的展出和书信的出版,甚至传记小书的出版,梵高在世界各的逐渐家喻户晓,俨然已成了最受爱戴的艺术家之一。梵高生前穷困潦倒,而死后,其作品竟成了亿万富翁炫耀的资本!

其实梵高的画,不仅仅是颜料,更是自己的心血。有人说梵高的画是有生命的。他将自己的命运,生活完全融入了他的作品中。确实,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把自己的满腔热血融入了画作之中,那每一笔每一条线条都是倔强的,旺盛的。

初二时候的美术课,我曾经模仿过梵高的《鸢尾花》。但是临摹出的作品,没有了原画的生命力,和其中深刻的寓意。

其实,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重点不在于如何克服,而在于坚持不放弃的希望。就像钻石一样,哪怕被灰尘覆盖着,也终有一天会被人们所发现它闪耀的,永恒的光芒。

第16篇:鲁迅传记

鲁迅传记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及教育家者也。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也。生于破落封建家庭。其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与托尔斯泰博爱思想之影响。于一九零二年,背井离乡,求知于日本。其原学医于仙台医学院,后转而从事于文艺工作,望用之以变国民精神。于一九零五年至一九零七年,受革命思想之影响,参加革命党人之活动,著有《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之命,娶朱氏。又于一九零九年,与其弟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此乃鉴外国文学也。于同年归国,任教于杭州、绍兴。鲁迅一生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其中篇小说《阿Q正传》,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之不朽杰作也。

辛亥革命后,鲁迅尝任职于南京临时政府与北京政府教育部,从事于部员、佥事等职,兼授课于北京大学与女子师范大学。一九一八年五月,其以“鲁迅”为笔名,作《狂人日记》,此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新文学运动之基石。于五四运动前后,其又任职《新青年》杂志工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主将。鲁迅倡导“拿来主义”。鲁迅一生之坎坷,亦为其苦学之一生,其勇于战斗,终证明其智慧之不凡。中国终重新站立于世界之中,因其之不容抹煞之贡献,此乃其伟大成就之一也。

一九三六年十月一十九日,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一九五六年,鲁迅遗体移葬于虹口公园,毛泽东为之重建,并为鲁迅墓题字。

文学院0902

周晓琳

010901110

第17篇:鲁迅传记

鲁迅传记

鲁迅,真实姓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在《鲁迅全集》中,可以清楚的看出鲁迅的思想是如此深刻复杂,文字又那样生动有力,它们自然会深入我的灵魂,在我的意识深处沉淀下来。

种种大的事情且不去说,就是走在街上,也会看见歹人白昼作恶,周围的人群中却无一人上前喝止;去乘公共汽车罢,车子还没停稳,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已经一哄而上,将下车的老妇人挤得踉踉跄跄。每当这种时候,我都会想起鲁迅那些刻划“麻木的国人的魂灵”的小说,想起他那“愚民的专制”的论断,记起他对形形色色的愚民术的憎恶,记起他那句“中国其实并没有俄国之所谓知识阶级”的沉痛的告白。

毫无疑问,鲁迅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鲁迅在“五四”时代所执著的启蒙意识、忧患意识在当代作家的写作中获得 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鲁迅给当代作家留下了更大的追寻与反思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真诚地面对时代和社会人生,提升自身言说与写作的意义,在中国这块坚实而厚重的大地上,发出自己真实的生命的内在之音。

鲁迅是现代中国最有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思想“和“文学“都有专名人的生命和思想的意识观念和社会制度。人是社会的目的,而不是社会的工具,一切文化和文明都是人所创造而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如果背离这一点,多么高深的文明和高级的社会形式都有不合理性,都值得怀疑和改造。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现代主义思想给了鲁迅以启示,只不过它们是以反叛神权和宗教,建立世俗社会和人的思想为目标。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套以“官本位“和“礼“文化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价值系统,人要么是“官“的奴隶,要么是“礼“和“理“的物化对象,没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所以,现代思想启蒙就是以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得做人的地位和价值为目标。鲁迅是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着,他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把“先行着“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体验提升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高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

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叛“与生命“挣扎“的文学,是的意义,是独特的精神和语言存在。他是传统文化和人性的勘探者,是现代思想的建筑师。他的思想与文学、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都是一体的,他创造了现代社会精神文化,并成为其重要的一环或结构,奠定了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在由传统向现代思想和文学的转变过程中,鲁迅是一座界碑,他的启蒙思想和立意“深切”、格式“特别“的文学具有现代思想和文学的革命的原型的意义。他关注人的思想的觉醒和社会、民族的解放,大胆实践和推动中国文学的意义和文体形式变革,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反思、批判中国历史的“非人道“现象和传统文化的惰性力量,提

倡思想的“立人“和“致人性于全“主张,认为思想启蒙和社会的变革“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文化的根本,“尊个性而张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敏,任个性而排众数“(《文化偏至论》)才是社会变革的当务之急。“立人“即要实现人的意识觉醒相精神的独立,释放人的生命能量,怀疑和反叛一切制约人的生命和思想的意识观念和社会制度。人是社会的目的,而不是社会的工具,一切文化和文明都是人所创造而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如果背离这一点,多么高深的文明和高级的社会形式都有不合理性,都值得怀疑和改造。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现代主义思想给了鲁迅以启示,只不过它们是以反叛神

权和宗教,建立世俗社会和人的思想为目标。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套以“官本位“和“礼“文化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价值系统,人要么是“官“的奴隶,要么是“礼“和“理“的物化对象,没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所以,现代思想启蒙就是以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得做人的地位和价值为目标。鲁迅是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着,他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把“先行着“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体验提升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高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

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抗”与生命“挣扎“的文学,是为了争取做人的资格:生存、温饱和发展的“反叛“,对生命体验的“彷徨”、“孤独“和“绝望“的“挣扎“。它所显示出的思想的深刻性和彻底性、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正是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区别他人具其独特价值的地方。他在文学中所表现的“改造国民性“主题和“绝望的抗战“体验也是2O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最有价值深度的母题之一。要“立人“,就要进行思想的启蒙,就要反叛“非人“的思想和“吃人“的社会制度,就要揭露“吃人者“的把戏和“被吃者“的人性弱点。鲁迅对传统思想和礼教制度,从汉语表达的方式到伦理道德的面具,从人的潜意识到社会制度都进行了深刻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对沉默的国民灵魂也进行了真实的去蔽。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是的,我们民族要全面实现现代化,鲁迅将是不可淡忘的一面精神旗帜,这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显得尤为重要。正如黄侯兴先生所说:“鲁迅精神必将进一步激发全民族的觉醒与崛起,使这个古老的民族从此更加振作起来,在强手如林的世界舞台上成为一个„尚可以有为‟的民族。”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第18篇:孔子传记

目录

序言 孔子名片 孔子生平

1、为人生

2、为人师

3、为人子

4、为人父

5、尊为圣

孔子名言

1、做人格言

2、人生态度

3、政治格言推荐阅读

序言 说实在的,刚开始整理这本小书时,我有些为难:对于孔子,我了解的少之又少,只知道他是圣人,是史上第一个职业教师,有三千弟子和很多的名誉头衔。硬着头皮查找资料,上网搜索、阅读书籍、询问父母,我拿出了“十八般武艺”,终于完成了这本书。出乎我的意料,在完成这本书后,我所获得的成果远远超出了这本书所记载的内容。

谈到中国文化,许多人都会想起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这个名字,大家耳熟能详;但谈及此人,你又了解多少?千百年来,我们把孔子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奠基者,而他创造的儒学,也备受后人推崇。从古时候各朝代采用儒家思想为治国方针,到如今我们课本上的众多儒学思想,都使儒学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以上所讲,都是孔子作为圣人的那一面,也是大多数人所了解的那一面;但他作为孔丘的那一面,我们却一点也不了解。他与学生的交流,对儿子的教育,对老师的尊敬……在这本书中,关于这方面,也许会给你一个答案。

编者 2010.9.24 孔子名片

中文名: 孔丘

英文名: Confucius 别名: 孔子,仲尼

籍贯: 陬邑昌平乡(今曲 阜市南辛镇)

性别: 男

国籍: 鲁国(春秋诸国之一)

出生年月: 公元前551年9 月28日

去世年月: 公元前479年4 月11日

所处时代: 春秋末期 职业: 教师 教育家 成就: 中国春秋末期伟

大的思想家和教

育家,儒家学 说的创始人。

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代表作品: 删减《诗》;序《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相貌: 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均颐,辅喉骈齿,龙形龟脊虎掌,胼肩修肱参膺,圩顶山脐林背,翼臂汪头阜,堤眉地足,谷窍雷声,泽腹修上趋下,末偻后耳,面如蒙共,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崎,坐如龙蹲,手握天文,足履度宇,望之如林,就之如升 腰大十围,胸应矩,舌理七重,钧文在掌。胸文曰:‘制作定世符运’。

译文: 孔子身高十尺(1米8多),阔口.像山丘一样额头.方正的脸型,月亮一样的眉角太阳一样的鼻子河水一样的清澈的眼睛,额头像龙一样而有伶俐的口舌,端正光明的容貌匀称的面颊,高高的喉结牙齿重迭而又龅,龙的形体龟的脊梁而手掌相虎掌,宽厚的肩膀修长的手臂博大的胸膛,头顶内凹饱满的肚脐像山林一样的后背,臂膀像鸟翼额头像山丘,宽长的眉毛宽厚的脚足,鼻孔大声音洪亮像雷声,手长超过膝盖,耳垂像水珠一样下垂,眉分十二彩,眼睛有六十四种特点,站着像凤凰一样端正,坐着像神龙一样威武。掌天文吗,明地里,看着就像古林一样源深,腰围宽大。胸膛就像矩尺一样规矩,舌上有七重纹理,手纹深长。胸膛上有天生纹理像几个字“制作定世符运”。

孔子生平

1、为人生

【原文】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译文】

孔子拜师襄子为师,学习古琴。师襄子教孔子一首曲子,孔子弹了十日还在练习。师襄子说:“可以学另一首曲子了”孔子说:“曲子虽然已经学会了,但是我还没熟悉它的韵律。”过了些日子,师襄子说:“韵律已经熟悉了,可以学下一首曲子了。”孔子说:“我还不知它所叙述的内涵。”又过了些日子,师襄子说:“已经知道所叙述的内涵了,可以学下一首曲子了吧!”孔子说:“还不知作曲者是谁,他的为人如何呢。”再过了些日子,师襄子说:“从你的琴声中可以感受到,有个人好象很肃穆,正在沉思着,又好象怡然自得,志向很高洁的样子。”孔子说:“我感受到这个人脸色肃穆,身材高颀,目光慈祥,心胸宽大能包容天下。呀!那不就是文王吗?”师襄子听了大吃一惊,连忙站起来向孔子一鞠躬说:“不错!我的老师讲过,这个乐曲名叫‘文王操’。” 【点评】

没有人能够仅仅凭借先天的资质成为成功人士。孔子取得这样的成绩,也许有一些是因为天赋,但更多的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

2、为人师

【原文】

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 何持剑乎?”子路曰:“由乃今闻此言,请摄齐以受教。”

——《孔子家语•好生第十》

【译文】

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装,全副武装地来拜见孔子,见到夫子后,拔起剑就舞了起来,问:“夫子,古时的君子,也是用剑来自卫的吧?”孔子答道:“古时的君子,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爱作为自己的护卫,虽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却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来感化他;有*侵扰的人,则用仁义来使他们安定。这样,又何须持剑使用武力呢?”子路听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我今天才听到这样的话,我愿从今以后,至诚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点评】

孔子以仁为本,并把这种精神传扬给后代。可以说,“仁”是儒家精髓。

孔 子 受 课 图

【原文】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点评】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

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比如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译文和评论分析就是唯一的答案,你也可以试着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论语》的原文。如果你善于开动脑筋勤思考,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3、为人子

【原文】

史书有言,孔子母亲在他刚三岁时,就教他读书识字,四岁时,他已会念百余字。 一日,其母云:“昨日我教你的字会背否?” 子曰:“都记住了。”

母亲云:“如此,明日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兄长, 母亲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我已习之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日一早母亲要考我,若有不会的,母亲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点评】

孔子童年,实在是不幸。高龄父亲在他生下不久便撒手人寰,幼年丧父的孔子遭受着太多的磨难,这也许就是他发愤图强的根本动力吧。其实他的母亲也着实伟大,寡妇熬儿,那是实实在在的辛苦,更何况他还带着孔子同父异母的哥哥,可见生活的拮据。大概是因为劳累过度,孔母在在孔子17岁时也永诀人世,经受如此重大的挫折,反而磨练了孔子的意志,使得他在后来的几千年领受着自己的崇拜者的狂热追捧。这便是孔子教育理念之泰山一角。

4、为人父

【原文】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译文】

有一次孔子独自站在堂上,孔鲤快步从庭里走过。孔子问:“学《诗》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孔鲤就回去学《诗》。又有一天,孔子又独自站在堂上,孔鲤正好快步从庭里走过。孔子问道:“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孔鲤就回去学礼了。 【点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子传授知识,大部分都是言传身教,对自己的孩子也不例外。

孔子名言

1、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

2、人生态度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3、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推荐阅读 图书信息

作 者: 王元涛 著 出 版 社: 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1

内容简介

《我的朋友孔丘》用孔子车夫的视角进入叙述,试图塑造一个温暖而亲切的孔子,写他的幽默与善良,写他的困惑与迷茫,写他的痛苦与成长,写他的爱与欲,写他的坚持与表达。涉及重大事件,严格遵循《史记》;借助《论语》,界定孔子的精神内核;由《孔子家语》,把握他基本的人生脉络。而在细节处理上,则大胆地展开想象与虚构,力争用平稳又鲜活的文字,成功地完成一次形象再造。作者的梦想是,写一部重要的书,让孔子这位精神先知的音容笑貌,借此深深植根于国人心中。

第19篇:科学家传记

科学家传记的读后感

--------在农村初中科学实验中开展创新性思维的探究

巧妙设疑,以引导行。明代学者陈献章④说过:“学起于思。”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实践。学生的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是思考的方向和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巧妙的设疑,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间的探讨和议论,激起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点燃思维火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帮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能力,还让学生在争论、思辩中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深化认识,引导实践。

在讲铝这一内容时,课本强调Al(OH)3具有两性,在制备Al(OH)3时加入适量NaOH,若过量则得不到Al(OH)3,如何体会好适量的含义,及在什么环境下Al(OH)3能稳定存在呢?对此疑点可用实验来解决。甲、乙两生分别制取Al(OH)3,所用的试剂相同,即用同一瓶的NaOH溶液和同一瓶的Al2(SO4)3溶液,不同的是甲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加入Al2(SO4)3,乙往盛有Al2(SO4)3溶液的试管中加NaOH溶液。甲的实验现象是:先出现白色沉淀,振荡试管沉淀消失,当这种现象重复数次后,再加入Al2(SO4)3溶液后,无论怎样振荡试管沉淀都不消失了,而且随着Al2(SO4)3溶液的继续加入,出现的沉淀越来越多。乙的实验现象是: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出现沉淀且振荡试管不消失,但随着NaOH的增加,沉淀逐渐溶解,且NaOH越多,沉淀溶解的就多,最后沉淀全部溶解,再也无白色沉淀。同样的试剂,同样的实验,只是取溶液的先后不同,为什么实验现象不同呢?带着这样的问号,师生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并作出解释,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使学生体会到突破常规思考方式、进行创造性思考的乐趣,可以激发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自觉性。

鼓励学生学会创造和实践,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工作中首先得从鼓励学生提问着手,教师通过创设安全容忍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培养讨论习惯,触发创新思维,真正把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落在实处。古人云:“学起于思。”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实践。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矗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等。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精辟出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在农村中学中结会本校实际,创设初中科学教育校园文化环境。合理设计、精心布局,使校园文化环境在学校科学教育的舆-论导向、氛围烘托和寓教于景方面发挥作用。

在教学楼、长廊上制作有关科学教育的大型宣传画,教室内设立科技角,教学楼、实验室墙壁上悬挂科学家画像及名人名言。学生听科学家的故事,看科学家的传记小说,用科学精神感染每一个学生。同时,学校每年举办一届科技节,每月进行一次科技项目的比赛,每月出一期科技专题的黑板报,使科技教育深入人心。发挥初中科学教育社区、家庭的功能。实行开放办学,让学生更多地走出校门,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活动空间和条件。充分开发社区科技教育的一切资源,整合社区科技教育力量,树立大教育思想。通过整合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学校科学教育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发展。

指导学生在看科学家传记时,要求学生写一篇有感悟的读后感,并在课后的科学兴趣小组中进行评比,给获奖学生一定的奖励,并将他们的文章写在科技专题的黑板报上。鼓励学生多实验,多思考,找出与科学家之间的差距和自己存在的不足,能够在科技活动时有所提高。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鼓励提问、倡导学生自己动手、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兴趣小组和科技活动,定能让孩子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扬长避短,无往不胜”。在农村中学中充分利用科学实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学科的独特优势,可以收到其他学科无法收到的效果。

第20篇:传记读后感

读《武则天传》看武后

10151092万文辉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坚强不屈、努力拼搏,她也阴险狡诈、心狠手辣。她虽身为女子,却没有女子的温婉顺从,而是觊觎朝政,胸怀天下。小小的皇宫抑或是怯懦的丈夫并不是她所想要的,她追求无上的权利以及绚丽的荣耀。她就是武则天。

武氏生的极其健硕,脸方,下颌秀美,两眉明媚,两鬓微宽。她有自知之明,料事如神,治事有方,十四岁时被太宗看中带入宫中,但直到二十七岁才被做到才人。既然没被太宗提拔,那么对于一般女子来说一生的幸福也已毁灭殆尽。然而她的命运并不是这样,她主动出击,令太子治对她倾心,进而满足她的各种要求。在太宗驾崩后,她被送去做了尼姑。武氏既为太宗的才人,现在又成了尼姑,高宗理应不在有什么非分之想。但高宗年轻气盛,又是一个多情的种子,自然常去与武氏幽会,武氏当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已经怀有龙子的她理所当然的被接回宫中。于是她的第一步计划已经完成。

关于回宫这件事,表面上好像只是高宗的意思,但是事实上武氏自己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其实在太宗重病时,她就已经认准了,只有高宗能够拯救她的人生。这后来发生的一切也都是按照她的意愿发生的,包括她做尼姑,高宗时常来看她等。我们可以看到,她是一个用于向命运发起挑战,主动制造机遇的人。她所做的这些可以认为是善用计谋、扩张欲望,但我却觉得她的这点很是令人敬佩,在困难面前冷静分析,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不论结果成功与否,都要放手一搏。

武氏精明强干,她不甘屈于人下,便生出计谋害死王皇后,自己坐上皇后之位。但是她还不能满足,她想象皇帝那样处理政务,甚至君临天下。无限膨胀的欲望与精明强悍的内心令她一步步向前,一寸寸逼近那张令无数人艳羡的龙椅。为了这个目的,她除掉朝中异己,连长孙无忌、遂良这样由先帝亲自制定的辅政忠臣都难逃一劫;她培养自己的耳目走狗,皇宫之中大小事务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她管制皇帝,令一个风流多情的皇帝卑怯无助,宛如行尸。她日日临朝,参与政事,而皇帝却偶尔临朝,权力已经悄然想武后倾斜。

武后在情感方面也是不容侵犯的。高宗虽有三宫六院,但是生活中真正的妻子却只有武后一人。并不是因为高宗专情,那是由于但凡他喜欢的女子都不长命,她们一定会暴毙而亡,在这些暴毙的后宫佳丽中还包括着武后的姐姐、侄女。无论是出于嫉妒还是对自己地位的巩固,武后都有理由谋杀她们。

用传统的眼光来看,武后的所作所为早已超出了对女子的规定。她没有以夫为天,而是自己创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虽然手段卑劣,但是若没有这卑劣的手段就成就不了如今的武后,也就没有看到自己梦想成真的一刻。古时候有乱臣贼子某朝篡位,武后也不过是篡谋了李氏天下,使之姓武而已,并没有比其他乱臣贼子卑劣到哪去,相反的,她迈出的步伐是那样特别,那样不俗,她知道人们就是见不得女人做皇帝,她却偏偏要这么做。对于感情也是一样,皇帝只属于她一个人,她不允许其他人分享——也许只有这样霸道的女人才能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帝吧。

我读的这本《武则天传》是林语堂先生所著,书中没有提到武后的功绩,而是不停地描写武后的内心世界以及谋取利益的手段,可以看出来作者对武后持批判态度,他认为武后没有做女子该做的事,而是欲望太强,心狠手辣。我却认为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下,也只有像武后那样做才可以真正保全自己,活出真正的个性,否则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宫廷中,在那个封建礼教的时代,武后的下场一定是悲惨的。

传记英文
《传记英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