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淝水之战的故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9 18:04:3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淝水之战意义

淝水之战战役分析及战役意义

战役分析

苻坚惨败淝水,原因众多。其中主要有:骄傲自大,主观武断,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地轻率开战;内部不稳,意见不一,降将思乱,人心浮动;战线太长,分散兵力,舍长就短,缺乏协淝水之战同;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加上不知军情,随意后撤,自乱阵脚,给敌人提供可乘之机;对朱序等人的间谍活动没有察觉,让对手掌握己方情况,使己陷入被动地位。东晋军队的胜利,主要的因素归结起来,就是:临危不乱,从容应敌;君臣和睦,将士用命;主将有能,指挥若定;得敌情之实,知彼知己;士卒精练,北府兵以一当十;了解天时地利,发挥己军之长;初战破敌,挫其兵锋,励己士气;以智激敌,诱其自乱,然后乘隙掩杀;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

战役意义

淝水之战的结果,是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场战争对于前秦政权和苻坚本人来说,则是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慕容垂、姚苌等氏族贵族重新崛起,乘机肢解了前秦的统治,苻坚本人也很快遭到了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

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淝水之战之后,又经过参合陂之战,逐渐有了南北对峙的南北朝趋势。以后,南朝宋的刘裕于公元417年入长安,但是部队将领在关中发生内讧,得而复失。450年北魏的拓跋焘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推进到长江北岸,但是北人难以适应南方气候,将士染病甚多,不能久驻。南北通吃的侯景反复叛变,先叛北齐而后又投奔南梁,后又叛梁自立为主,也曾于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为部下所杀,都去统一全国的目标甚远。直到公元589年才有继承北周的隋文帝杨坚的“天下大同”“区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战206年。

历史上统一不是以南北正统为基础,而是以国家政权的政治发展形势为基础。以在淝水之战后中国的统一趋势看,尽管晋朝在道义、民心上处于优势,但是依然没能实现统一,这是由于在晋朝的统治阶级整体上没有把实现国家统一作为基础政策。即使是朱序这样能征善战淝水之战的将领也不是把北伐作为理想。朝廷任命他担任徐兖刺史,驻防彭城,但是他却要求退驻淮阴。显然是没有北伐的意愿,即使后来司马恬替代他担任徐兖刺史后,让他驻防洛阳,晋朝依然没有能继续实现北伐,司马恬在任职一年多后去世,朱序不久也从洛阳退驻到襄阳,晋朝除了后来由朱序、刘牢之在黄河北岸进行了很小规模的作战,攻打了翟钊外,没有对后燕和后秦进行真正意义的北伐,晋朝当时的统治阶级整体上只有少数人还把实现统一作为理想。

推荐第2篇:《淝水之战》 教案

《淝水之战》 教案

《淝水之战》教案

教学目的

一、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二、积累文言词语;

三、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

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美风姿”,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个时期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的好。清华大学的校名“清华”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水木湛清华”。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更多的了解他。

二、检查预习,初步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重点掌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负责编纂,书名意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三、诵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讨论,写出前秦和东晋交战双方的人物表。

(教师可以制作powerpoint,如下图所示,逐项单击显示,以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

四、布置作业

整理本课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总结作业

(一)通假字

.年二十已下“已”通“以”

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

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阙”通“缺”,缺少

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趣”通“趋”,奔向

5.秦军逼水而陈“陈”通“阵”,列阵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

名词作动词

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3、栅淮以遏秦兵

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5、使不得上

6、时方与客围棋

使动用法

7、若败其前锋使„„失败

8、欲不战以老秦师使„„疲惫

9、击成,大破之使„„失败

意动用法

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

(三)特殊句式

、非汝,谁与成之宾语前置

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定语后置

3、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状语后置

4、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被动句

5、马倒,为晋兵所杀被动句

二、分析人物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宰相谢安更是以逃避的姿态来躲避现实。谢玄来找他下命令,他就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后来再找他,他干脆跑到山里面去游山玩水了。

.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围棋别墅的做法?

教师明确:不是害怕。谢安围棋别墅,外示镇定。正是如此,才稳定住了东晋君臣上下的心,而北府兵的士气也十分高涨.这对当时来说,是最正确的做法了。

2.结合课文中甲段和补充的二篇文言文语段,你认为谢安是什么样的人?

【甲】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申。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别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

„„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补充文言语段

【乙】谢太傅盘桓东山

谢太傅盘桓①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新语?雅量二十八》

注释:①盘桓:滞留不进的样子,这里指隐居。

【丙】惮其旷远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祚②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③。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世说新语?雅量二十九》

注释:②祚:皇位,国统。③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

教师明确:谢安:行事镇定自若,举重若轻。

①大兵压境时“夷然”答曰,既而“寂然”。

②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

③闻捷报,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谢太傅盘桓东山、惮其旷远,是谢安年轻时的事。这里面,“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难道惊慌就能解决问题?难道偏要沿阵以待,举国上下如临大敌?那样就能打败苻坚?谢安一生都是推崇老庄的,举重若轻,是他一贯的作法。而想一想,这做法是很正确的,甚至对现代人做事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拓展探究

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符坚的强盛始,而又以符坚的失败止。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偶然,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

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

.符坚,性格决定命运。符坚有善良、脆弱的一面。但性格中更突出的是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

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

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的苻坚的江山。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在淝水决战苻坚“少却”时,故意发布“秦兵打败了”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③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

2.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

①八公山草木皆兵。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噪。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里打击直接影响他后面的决策。

②风声鹤唳丧胆气。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

③误导瓦解军心。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前方刚撤,朱序便陈后大喊“秦兵打败了!”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动摇了秦兵之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这么多的偶然因素同时产生也是偶然因素。

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四、总结

题淝水之战

谢家玉树安东晋,外和内稳解国难。

英雄梦断新平寺,前秦末路淝水边。

补充资料

文言文参考译文:

【甲】文:那时,秦兵气势旺盛,都城震恐。谢玄进京向谢安问计,谢安十分平静,答道:“我已经另有安排。”接着就不说话了。谢玄不敢再说什么,就请张玄重新向谢安问计。谢安于是命令驾车到山间别墅游玩,亲朋都齐聚一起,谢安与张玄下围棋赌博,以别墅作赌注。谢安的棋艺平常比不上张玄,这天张玄害怕了,便旗鼓相当,赢不了谢安了。谢安于是登山游玩,深夜才还。

„„

谢安得到驿书,指导秦兵已败,当时正跟客人下围棋。叠了驿书放在榻床上,一点喜色没有,照常下棋。客人问他什么事,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下完棋回到内宅,跨过门槛的时候,连木屐的齿牙碰断了都没有发现。

【乙】文:谢太傅(谢安)隐居东山时,和孙兴公(孙绰)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神色惊慌,提议叫回去。太傅这时兴致正旺,吟啸不语。船夫觉得太傅散淡高兴,就继续向前划去。不久,风越发大了,浪也猛起来,众人都大声叫嚷,坐立不安。太傅徐徐说道:“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

【丙】文:桓公(桓温)埋伏好甲兵,摆下宴席,请朝中的大臣都来赴宴,准备趁此杀掉谢安、王坦之。王很害怕,问谢安:“有什么办法吗?”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室的存亡,在此一行。”于是和他一起赴宴。王坦之内心的恐惧,越发在脸上显现出来。谢安的沉着从容,也更是表露在外表。他望着台阶,走到座位上,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桓温被谢安的旷达高远的气度所慑服,就急忙撤掉了伏兵。王坦之、谢安以前齐名,自此以后,二人的优劣就分辨出来了。

《淝水之战》教学设计

一.课文解读

《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本文详细记叙了这场战争的过程,较为客观的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审慎者,得天时、地利、人和,则胜;骄狂者,失天时,地利、人和,则败。这既是供青少年学习文言的语体范本,更是让青少年了解历史,懂得战争,积累见识,增强智慧,摒弃致命弱点,培育担大任综合素养的极好的精神大补。这种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容易成为亮点。

善于刻画人物,亦史亦文,是中国史传的传统特色。本文在方面尤有匠心。在众多中突出重点,即突出双方核心人物苻坚和谢安,因为他俩是决策者指挥者;在重点中别以详略,即详苻坚(大量笔墨)略谢安(仅二百余字),因为谢安的深藏不露与苻坚的狂妄张扬恰好相反,苻坚充分彰显弱点之处,正是谢安十分具有优势之处,明写苻坚,实际上是暗托谢安;在详中侧重互补。写苻坚,在语言上突出其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在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上,突出其一意孤行,独断专横。狂妄与专断相辅相成,导致了淝水之战的错误发动、错误用人、错误决断和惨败结局,直至后来苻坚为手下(兖州刺史,一直怀有乘乱复国的羌族首领)姚苌计擒杀害。本文形象塑造上的突出成就,是指导中学生欣赏作品,写好人物,提高写作能力的优质资源。

写大战争,既要兼顾面,更要突出点,重在揭示本质,这需要剪裁上的大手笔。本文剪裁上的精巧在于三详三略。详前秦而略东晋,明显了前秦出兵东晋的盲目性与危机性,也就暗揭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和真实性;向战前谋略的过程,略具体的战争实况,谋略决定发展的必然,实况只是谋略的验证而已。此其二;详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忘影响战争的偶然因素,如秦大败逃时,“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幻觉,略带上几笔用心非凡。因为必然导致偶然,偶然促成必然,二者互补凸显战败的根由,更全面、更深刻,更具启发性。这些是指导学生学会剪裁大手笔,提高作文驾驭能力的极好范例。

本文文字优美而质朴,简洁而晓畅,注解也较为详略。但对于刚进高中的同学来说,也有忽略或避开的词句成为他们学习的疑难,如“其”的副词用法用义(高考多考),部分名词动用,复杂省略等。早已成为成语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还有谢安折屐的经典细节,要通过改编故事或是小品表演形式,熟记熟用。带有文化常识性的古今异义词,需要学生重点积累。

二.教学设计

以下两种教学设计,可以兼收互补,仅供酌取参考。

教学设计一(基础级)

实施设想

本文篇幅较长、人物较多,事件较复杂,文字疏解难度较大。对于基础一般的高一同学,须严格要求他们对照注释,认真预习,梳通大意。然后理出战争发展线索(起始、转化、结局),找出关键人物的得失,据此总结胜败之因,说说认识体会,评评艺术特色,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之中,循序渐进地学活学实。

实施重点

梳理线索,总结教训,分析人物,品评特色。

实施步骤

(一)文字梳理

由学生提出预习疑难(如学生不愿意,就要下功夫、动点子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生生互动后仍不能解决的,教师点拨化解(不是仅供答案,关键是找规律)。学生未发现的疑难,教师须补充,以媒体显示,帮助解决。

指导参考:

⑴名词动用:

①谢玄等去(距)洛涧二十五里军(动用,驻扎)

②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动用,统领、劝阻)

③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动用,下围棋)

④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

⑵“其”的副词用法、译法

①又曰:“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将然语气,将要,打算)

②昔朕以„„,卿其勉之(希望,命令语气,译作务必,一定)

⑶省略与承接

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A)民每十丁„„皆拜羽林郎。(B)又曰:“其以司马昌明„„可先为起第。”

“诏”统领,A处略“诏曰”,B处略“诏”。不同的是,A处一句用转述方式,B处一句直接引用,内容的承启关系明确。

⑷下列古今异义词语须积累

①根本②处分③庙堂④流涕⑤左衽⑥仆射(yè)⑦床上

(二)对照互解

.结合注解,同桌对译,可一人一段。教师巡视提供支援,共性的东西可集中点破。

2.前后桌四人一组,共同梳理故事情节,熟悉战争经过及其主要人物。

(三)成败探究

在熟悉过程与结果的基础上,自然引发对败原因及其教训的思考。学生会有发现,可能不全不准,重要的是把大家的思想激活,将空间开放,在众人说的互动之中,教师协助说准补全,从中感悟做人的启发,吸收自塑的养料。

这个环节可先行分组探讨,认识渐趋成熟后,全班择优交流。交流须以文本的语言品析为据,切忌脱离文本变成历史课。

教师分步指导参考:

.引导“找转机点”

优劣转机:洛涧一战,前秦由所向披靡转为败逃恐惧。原因是东晋兵直前硬杀,前秦兵猝不提防,迅速崩溃。

决战转机:苻坚决计“少却”,引发溃退不止,晋兵乘势逼追,秦兵闻风丧胆,自伤自残。

2.引导“寻根究底”

从形式上看,前秦失败是战斗力不强,退兵失误,智勇皆不足。根本原因在于“人不和”。表现有三:

①前秦王苻坚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导致决策失误

②异族首领利用苻坚“骄矜”弱点,推翻前秦统治

③异族士兵保全实力另有所图决定战斗力不强。

汉族士兵不愿打仗伺机逃散

结论:骄者必败,散者必垮。坦大任必须戒骄戒躁,行大事务必凝心聚力。这是我们学这一课应有的自励、自塑。

(四)人物分析

引导抓主要人物个性,抓情节依据,提示对比思考。

.苻坚:狂妄、专断不可一世,也有脆弱,自知之明的一面。

“狂妄”:①“下诏”中对东晋官臣的预封,②苻坚淝水决战执意“少却”时的自负(“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专断”:①“朝臣皆不欲坚行”,“不听”忠诚肺腑之言,执意东征。。②淝水决战,不听诸将皆以为不宜退的忠告,冒然命退。

“脆弱”:寿阳城见、感、言,显其外强中甘。

“自知之明”:淮北谢民、涕叹。

2.谢安:成竹在胸深藏不露,显得静气、大气。

①大兵压境时“夷然”答曰,既而“寂然”。

②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

③闻捷报,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五)技法品味

.剪材的大手笔

参见本案“文本研究”

2.表现的小镜头

⑴小处呼应大处

①左将军窦冲“此不祥之征也”。

②慕容楷、慕容绍于慕容垂之言:“主人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

出征之前的两处话语,预示了结局,铺垫了后文。使得故事前后呼应,顺理成章,无懈可击。

⑵细微透出深刻

谢安闻得捷报,随手扔在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然而,当他下完棋回屋过门槛时,门槛碰断了木屐上的齿条,他竟没发现。如此细微穷极了谢安内心深藏不露的巨大喜悦,喜至极处藏也藏不了,谢安那么镇定,还是暴露了。这个细节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人的本性特定,很有情味。

.语言个性化,如苻坚。

2.对比映衬法

①忠臣的谏言与苻坚的“不听”之比,突出苻坚的“专断”。

②将须的急迫与谢安的“夷然”之比,突出谢安的“镇定”。

教学设计二(提高级)

实施设想:

本文虽然文字较长,人物较多,情节较复杂,但主线分明,照应紧密,故事性强,注解较详;战争题材又是高中生感兴趣的。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借助于充分的预习,通过外显的活动,可以带动内化的吸收。尤其是通过开放的适当跳出文本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活动,更能提高文本的资源运用和教与学的质效。

实施步骤

(一)故事演讲

.同桌合作,按战争线索,梳理情节(起始——发展——高潮——结局),用简要语言分别概括,写成“淝水之战”的故事梗概。教师相机点拨。

2.同组交流,对照课文,品评得失,各组选出最优者。教师巡听,相机辅助。

3.全班级展示,由各班选出的最优者上讲台,用自己归纳的文字或简图在投影上显示,讲述淝水之战的故事梗概。全班同学对照课文,听、评、质疑。教师欣赏、协调,扶正,必要时可补充。

指导参考:

起始:前秦王苻坚发令大举进攻东晋。朝中两个异族人士慕容垂、姚苌极力怂恿此举,但绝大多数忠臣不同意此举。用阳平公融的话说:一来内部异族分子正想乘乱复辟,二来新招富家子弟,不善作战。轻意出征,事不成,后患生。可惜苻坚听不进忠言,竟任用两个怀有野心的异族分子率军出征。

发展:当前秦百万之师万里迢迢压到颍口时,晋孝武帝命令英勇善战的谢家将领率兵迎战。谢安的深藏不露,既迷惑了对手,也迷惑了同僚。于是,前秦兵攻寿阳,拔郧城,屯洛涧,所向披靡,直逼东晋都城建康。然而,洛涧一战,前秦大败,士气大丧。就连苻坚登寿阳城望见八公山上草木摇动,皆以为晋兵出没,很是失望与害怕。

高潮:淝水决战拉开,东晋谢玄提出“移陈少却”的请求,这在战略上分明是诱计,是陷阱,可狂妄不可一世的苻坚依然听不进诸将的忠告,冒然后退,一退不止。加上主帅阳平公融阻退,马倒被杀,东晋的紧逼,前秦兵硬是在自退自耗中死伤惨重。

结局:前秦苻坚逃亡中被箭射中,独自逃到淮北,重重酬谢给他饥来之食的农民。然而农民拒收,回敬一句使苻坚愧然泣叹:“我还有什么脸面为人之君啊!”谢安获得东晋大胜,终究掩不住内心的大喜,跨门槛的时候,把木底鞋的鞋齿给碰断了。

(二)问题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表达的意识,习惯、能力。教师不用教参的框框局宥学生,但须作及时的辅助,引导,促成探究有序有质有效。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应心中有数,脑中有方,眼下有主,脸上有情。

.关于胜败的原因与教训

除了传统思考的必然因素(即苻坚的骄横,专断,不可一世)之外,不妨放开,言之成理,言而有据即可。下列几个角度可供参考。

⑴从特定的背景看淝水之战,发动即意味着失败。参见“相关链接“

(一)

⑵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

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的苻坚的江山。

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在淝水决战苻坚“少却”时,故意发布“秦兵打败了”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

③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

⑶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

①八公山触“木”惊“心”

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噪。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里打击直接影响他后面的决策。

②风声鹤唳似催命

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

③误导瓦解军心

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前方刚撤,朱序便陈后大喊“秦兵打败了!”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动摇了秦兵之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

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⑷百万之师确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前秦错误发动与注定失败,教训惨痛,必须吸取,避免重蹈覆辙。

(三)拓展学习

阅读下则短文,寻找与本文有相连的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二十三年)夏五月,宋襄公卒,伤于泓故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三.相关链接

(一)淝水之战的相关背景

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国呈现南北方对峙的政治局面。在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纷纷起兵,建立政权,史称十六国。各国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混战,直至前秦永兴元年(357)前秦苻坚统一北方。苻坚降服了鲜卑、羌、羯各族,但有重用他们的首领。这些被统治的异族,“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阳平公融语)。只要有机会,他们随时都可能起来反抗。所以极力怂恿苻坚出兵东晋的,“独慕容垂、姚苌”这些鲜卑、羌族首领。出兵之初,慕容楷、慕容绍就对慕容垂说:“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可见这些已足完全是处心积虑地利用苻坚“骄矜已甚”的弱点,以便由此推翻前秦的统治。这些异族参与大战,别有意图,只求保全实力,伺机逃跑。史载,淝水之战失败后,慕容垂的三万兵力完好无损。

(二)“以少胜多”质疑

有人详考史料,对双方兵力之比提出新的见解。一,前秦的百万军队是虚数。从当时北方人日的估计数看,前秦全国有百万军队已是惊人数字,即使有,苻坚也不可能全部征调伐晋,至少要留一些驻守各地重镇。更重要的是,这虚数百万也没有全部赶赴前线,苻坚到彭城时,凉州、幽冀、蜀汉之兵均未到达淮淝一带,因而根本没有参加淝水之战。二,当时集结在淮淝一带的军队,是苻坚的弟弟荷融率领的三十万,他们也没有全部投人战斗,而被分布在西至郧城、东至洛涧五百余里长的战线上。驻扎在寿阳及其附近的军队,充其量不过十万。加上苻坚从项城带来的“轻骑八千”,也不过十多万人,况且战争发生时,这些军队也不会全部投入战斗。正因为寿阳一带兵力不多,苻坚才会在看到晋军严整的阵容时。怃然而有惧色,产生草木皆兵之感。三,晋军八万除刘牢之所率五千人进军洛涧外,均参加了战斗。当时,晋军在长江中游地区布置的兵力,本来就较雄厚,再加上新投人的八万,因此当秦、晋双方沿长江中游至淮水一线交战的时候,晋方在前线至少有二十万以上兵力。再考虑到前秦军长途跋涉、军以逸待劳;前秦内部意见分歧、晋军上下一心等各种因素,晋军占了一定优势。因此,不论从两军交战的时候,还是从整个战役情况看,淝水之战时双方投人的兵力,是大致相当的。

(三)毛泽东谈读《资治通鉴》

954年冬,毛泽东在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对义乌籍的史学家吴晗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必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推荐第3篇:淝水之战学案

12、《淝水之战》学案

编写:贾视光 张文杰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了解淝水之战

2、积累文言词语;

3、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4、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学习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学习步骤】

第一课时

本学时要点:通读全文,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一、司马光及《资治通鉴》

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1 《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凉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2、《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该书由司马光负责编纂,由神宗赐名并作序,书名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资治通鉴》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四○三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除了历代“纪传体”断代史(所谓“正史”)之外,还采用了大量的“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考订史实,舍弃“符瑞”等神怪材料删繁就简、取精用宏,先由“当代通儒(博洽多闻的学者,即今之史学家)(司马光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所以全书读来如出一人手笔,很少有自相矛盾之处,文字也简洁流畅,富有文学色彩。

二、淝水之战背景

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国呈现南北方对峙的政治局面。在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纷纷起兵,建立政权,史称十六国。各国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混战,直至前秦永兴元年(357)前秦苻坚统一北方。苻坚降服了鲜卑、羌、羯各族,但又重用他们的首领。这些被统治的异族,“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阳平公融语)。只要有机会,他们随时都可能起 2 来反抗。所以极力怂恿苻坚出兵东晋的独“慕容垂、姚苌”这些鲜卑、羌族首领。出兵之初,慕容楷、慕容绍就对慕容垂说:“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可见这些异族完全是处心积虑地利用苻坚“骄矜已甚”的弱点,以便由此推翻前秦的统治。这些异族参与大战,别有意图,只求保全实力,伺机逃跑。史载,淝水之战失败后,慕容垂的三万兵力完好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他族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淝水之战确定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以后南朝的刘裕于公元417年入长安,不能久驻。北朝的侯景反复叛变,也曾于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为部下所杀,都去统一全国的目标甚远。直到公元589年才有隋文帝杨坚的“天下大同”“区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战206年。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的影响。

三、梳理文言知识

(一)给加点字注音

兖州( ) 郧城( ) 硖石( ) 勍敌( ) 怃.....然( ) 蹙眉( ) 麾( ) 壶飧( ) 左...衽( ) 游陟( ) ..

(二)指出句中通假字:

1、年二十已下:( )通( )

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 ( )通( )

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 )通( )

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 :( )通( )

5、秦军逼水而陈: ( )通( )

(三)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

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

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3、栅淮以遏秦兵

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5、使不得上

6、时方与客围棋

7、若败其前锋

8、欲不战以老秦师

9、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桓冲深以根本为忧 古: 今: ..

2、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 古: 今: ..

3、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 古: 今: ..

4、坚谓张夫人曰:“吾复何面目治天下乎?”潸然流涕 ..古: 今:

5、其走者闻风声鹤唳 古: 今: .

6、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 古: 今: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非汝,谁与成之 翻译:

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 翻译:

3、问计于谢安,安夷然 翻译:

4、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 翻译:

5、马倒,为晋兵所杀 翻译:

四、课堂展示最精彩 简要复述淝水之战故事情节

五、作业

1、熟读、翻译课文

2、完成学考教程

《淝水之战》学案第二课时

本学时要点:研读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宰相谢安更是以逃避的姿态来躲避现实。谢玄来找他下命令,他就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后来再找他,他干脆跑到山里面去游山玩水了。 ①、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围棋别墅的做法?

②、结合课文中甲段和补充的二篇文言文语段,你认为谢安是什么样的人? 【甲】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申。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别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

„„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补充文言语段 【乙】谢太傅盘桓东山

5 谢太傅盘桓①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新语·雅量二十八》 注释:①盘桓:滞留不进的样子,这里指隐居。 【丙】惮其旷远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祚②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③。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世说新语·雅量二十九》

注释:②祚:皇位,国统。③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

答:

2、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符坚的强盛始,而又以符坚的失败止。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偶然,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 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

6 (1).符坚,性格决定命运。符坚有善良、脆弱的一面。但性格中更突出的是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

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

2.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①八公山草木皆兵。

②风声鹤唳丧胆气。

③误导瓦解军心。

四、总结

题淝水之战

谢家玉树安东晋,外和内稳解国难。 英雄梦断新平寺,前秦末路淝水边。

附:补充资料 文言文参考译文:

【甲】文:那时,秦兵气势旺盛,都城震恐。谢玄进京向谢安问计,谢安十分平静,答道:“我已经另有安排。”接着就不说话了。谢玄不敢再说什么,就请张玄重新向谢安问计。谢安于是命令驾车到山间别墅游玩,亲朋都齐聚一起,谢安与张玄下围棋赌博,以别墅作赌注。谢安的棋艺平常比不上张玄,这天张玄害怕了,便旗鼓相当,赢不了谢安了。谢安于是登山游玩,深夜才还。

谢安得到驿书,指导秦兵已败,当时正跟客人下围棋。叠了驿书放在榻床上,一点喜色没有,照常下棋。客人问他什么事,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下完棋回到内宅,跨过门槛的时候,连木屐的齿牙碰断了都没有发现。

【乙】文:谢太傅(谢安)隐居东山时,和孙兴公(孙绰)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神色惊慌,提议叫回去。太傅这时兴致正旺,吟啸不语。船夫觉得太傅散淡高兴,就继续向前划去。不久,风越发大了,浪也猛起来,众人都大声叫嚷,坐立不安。太傅徐徐说道:“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

【丙】文:桓公(桓温)埋伏好甲兵,摆下宴席,请朝中的大臣都来赴宴,准备趁此杀掉谢安、王坦之。王很害怕,问谢安:“有什么办法吗?”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室的存亡,在此一行。”于是和他一起赴宴。王坦之内心的恐惧,越发在脸上显现出来。谢安的沉着从容,也更是表露在外表。他望着台阶,走到座位上,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桓温被谢安的旷达高远的气度所慑服,就急忙撤掉了伏兵。王坦之、谢安以前齐名,自此以后,二人的优劣就分辨出来了。

推荐第4篇:《淝水之战》教案

《淝水之战》教案

《淝水之战》教案

教学目的

一、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二、积累文言词语;

三、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

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美风姿”,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个时期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的好。清华大学的校名“清华”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水木湛

1 清华”。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更多的了解他。

二、检查预习

初步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重点掌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负责编纂,书名意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三、诵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讨论,写出前秦和东晋交战双方的人物表。

(教师可以制作powerpoint,如下图所示,逐项单击显示,以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

四、布置作业

整理本课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总结作业

(一)通假字

1.年二十已下。“已”通“以”

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

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阙”通“缺”,缺少

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趣”通“趋”,奔向

5.秦军逼水而陈。“陈” 通“阵”,列阵

2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

名词作动词

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3、栅淮以遏秦兵

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5、使不得上

6、时方与客围棋

使动用法

7、若败其前锋

使„„失败

8、欲不战以老秦师

使„„疲惫

9、击成,大破之

使„„失败

意动用法

1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

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

(三)特殊句式

1、非汝,谁与成之

宾语前置

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

定语后置

3、问计于谢安,安夷然

介词结构后置

4、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

被动句

5、马倒,为晋兵所杀

被动句

二、分析人物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宰相谢安更是以逃避的姿态来躲避现实。谢玄来找他下命令,他就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后来再找他,他干脆跑到山里面去游山玩水了。

1.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围棋别墅的做法?

教师明确:不是害怕。谢安围棋别墅,外示镇定。正是如此,才稳定住了东晋君臣上下的心,而北府兵的士气也十分高涨.这对当时来说,是最正确的做法了。

2.结合课文中甲段和补充的二篇文言文语段,你认为谢安是什么样的人?

【甲】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申。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别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

„„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补充文言语段

【乙】谢太傅盘桓东山

4 谢太傅盘桓①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新语?雅量二十八》

注释:①盘桓:滞留不进的样子,这里指隐居。

【丙】惮其旷远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祚②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③。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世说新语.雅量二十九》

注释:②祚:皇位,国统。③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

教师明确:谢安:行事镇定自若,举重若轻。

①大兵压境时“夷然”答曰,既而“寂然”。

②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

③闻捷报,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谢太傅盘桓东山、惮其旷远,是谢安年轻时的事。这里面,“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难道惊慌就能解决问题?难道偏要沿阵以待,举国上下如临大敌?那样就能打败苻坚?谢安一生都是推崇老庄的,举重若轻,是他

5 一贯的作法。而想一想,这做法是很正确的,甚至对现代人做事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拓展探究

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符坚的强盛始,而又以符坚的失败止。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偶然,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

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

1.符坚,性格决定命运。符坚有善良、脆弱的一面。但性格中更突出的是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

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

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的苻坚的江山。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在淝水决战苻坚“少却”时,故意发布“秦兵打败了”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③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

2.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

①八公山草木皆兵。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

6 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噪。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里打击直接影响他后面的决策。

②风声鹤唳丧胆气。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

③误导瓦解军心。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前方刚撤,朱序便陈后大喊“秦兵打败了!”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动摇了秦兵之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这么多的偶然因素同时产生也是偶然因素。

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四、总结

题淝水之战

谢家玉树安东晋,外和内稳解国难。

英雄梦断新平寺,前秦末路淝水边。

教学反思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宰相谢安更是以逃避的姿态来躲避现实。谢玄

7 来找他下命令,他就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后来再找他,他干脆跑到山里面去游山玩水了。

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围棋别墅的做法?

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似乎很感兴趣,可以把这个作为一个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

推荐第5篇:关于淝水之战的论述

关于淝水之战的论述

淝水之战 宁康元年(373年)恒温死后,军权由其弟桓冲掌握。那时前秦已经统一北方,占领益州,威胁东晋。东晋统治者内部的矛盾,由于大敌当前暂时缓和了。恒冲把扬州让给当政的谢安,自己专镇上游,作防秦准备。谢安侄谢玄在京口组成了一支称为北府兵的军队,是东晋唯一的劲旅。

前秦夺得东晋的彭城、襄阳两大重镇以后,在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倾力南下,军队旗鼓相望,前后千里。十月,秦前锋苻融等军二十五万进至淮颖地区,陷寿阳,晋军谢石、谢玄等率北府兵八万人迎战,在洛涧(今安徽怀远境)与秦军相拒。苻坚派被俘的晋将朱序到晋营诱降,朱序把秦军情况密告谢石,并且说如果晋军能乘秦军还未完全集结时一鼓击破苻融,就可能操全局的胜算。谢石、谢玄获得这一重要消息后,立即部署晋军,从容应敌。十一月,谢玄派北府将刘牢之以精兵五千袭击洛涧,歼秦军万余人,掳获大批粮草器械,取得了首战的胜利。苻坚在寿阳城头望见晋军布阵严整,又以为城外八公山上草木都是晋兵,始有惧色。

谢玄乘胜,与逼淝水而阵的苻融相约到淝水西岸决战。苻坚麾军后退,企图乘晋军半渡淝水时加以邀击。但是秦军内部不稳,一退不可复止,顿时溃散奔逃,自相践踏;晋军乘势猛攻,获得了巨大胜利。秦军溃兵在路上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东晋追兵。

前秦的南侵师出不义,前秦内部隐伏着的民族矛盾,由于师出不义而加深了。淝水之战以前,苻融和一些氐、汉官吏,看到北方人民思念东晋,也看到前秦的鲜卑人与羌人可能乘机起事,都一再反对过南侵。怂恿苻坚南侵最力的,是想借机促成苻坚失败的鲜卑贵族慕容垂、羌人贵族姚苌等人。淝水之战中,秦军是由临时征集来的各族人民组成的,他们都是离心离德,意气消沉,不愿积极作战;秦军中的汉人面对晋军,更是不愿自相残杀。与此相反,东晋在强敌进犯之前,“君臣和睦,上下同心”,北府兵又多为流亡南来的北方人或其子孙,他们深受民族压迫之苦,更是英勇接战,奋不顾身。因此在淝水战场上苻融麾军稍退的时候,各族士兵临阵奔逃,而晋军则以一当十,奋勇追击。被俘在长安的晋将丁穆,也乘秦军南下的机会,与关中汉人倡议,响应晋军,加重了苻坚后方的混乱。这种内外交攻的形势,不但决定了秦军的失败,而且更导致了前秦统治的瓦解。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中东晋的胜利,使南方人民避免了氐族统治者的摧残,使南方经济文化免遭破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

推荐第6篇:读《资治通鉴〈淝水之战〉》的感想

读《资治通鉴〈淝水之战〉》的感想

商学院李杰 2011201565

《资治通鉴》中,不乏有很多经典战役,比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马陵之战等。司马光本人对于战争的认识非常深刻,这一点也反映在了《资治通鉴》中,他对许多战役都阐述了自己的深刻见解。纵观这些经典战役,毫无疑问,淝水之战则是其中最经典的战役之一。

淝水之战,记得很小的时候就识得这个名词吧,不过记忆中仅存不多的印象就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并没有仔细研究过。来到大学,选了《资治通鉴》选读这门课,拿起资治通鉴的课本,静下心来仔细品读,才发现此役意义之深刻。

自古以来,英雄总是以一种救世主的姿态诞生,我们淝水之战的主角苻坚也是这样。中华上下五千年,明君并不占多数,足以改变历史,甚至有能力统一国家,造福人民的帝王更是寥寥无几。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显然,苻坚就是这样的一位明君,一位很受众人爱戴的领袖。

单是一位智者抑或是勇者还不足以改变天下,自古以来,一位伟大的帝王仅靠一己之力是很难实现自己的宏图霸业的,其身边总是充满着出谋划策的能人。正如同曾经的姜小白有管仲,刘备有诸葛亮,苻坚身边也有这样的能人,他就是王猛。他不仅仅像一面镜子,及时指出苻坚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良方,而且更是一名别无二心,甘愿鞠躬尽瘁的忠良之臣。

既然苻坚是如此一位君主,在肥水,他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先帝苻健的儿子苻生天性暴躁,登上帝位之后,就开始胡作非为,不仅纵用小人,荒淫无度,还杀人如麻,天下人民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苻坚除掉此暴君即位后广纳贤才,体恤民生,不出几年就造就了一片太平盛世,甚至达到了路不拾遗的一种社会风气。

随着国家的不断繁盛,苻坚也发动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其中就包括灭前凉、灭前燕等。可以说苻坚是一个好战的人。虽然说秦国逐渐平定了北方,使前秦的领土得到扩充,但对秦军来说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秦军虽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也无法承受常年的征战,厌倦战争也是正常情绪,况且战争受伤甚至死亡在所难免,多数人还是想和家人呆在一起。课苻坚连年发动战争,常年征兵,甚至在决定攻打东晋之前还下达诏令每十个成年男子中就得抽出一个当兵,这充分体现了苻坚的用兵无度。其实在《通鉴》中也多次提到这个问题,比如说苻融,明确地指出了苻坚的用兵无度,但却被忽视。另外,被征用的这些男子并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就加入了前秦大军去讨伐晋国,我觉得这是不妥的,这也直接导致了在淝水之战中,苻融想要大军后退几步,而士兵却以为战败均落荒而逃,结果自然惨不忍睹。虽然不能否认这里边还存在朱序叛变在秦军后面喊“秦军败了”而产生误导的原因,但我认为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应该实时听从将领的指挥,而不是闻风而动,或者还没好清楚具体情况就草率行动,这显然和当年灭掉燕国的秦军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除此之外,淝水之败表面看起来是战术失误,事实上我认为还有很多潜在因素。 首先,苻坚和当年王猛还在时的苻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肆修建华丽无用之物,奖罚不明,过分自信,一些诚信制度也逐渐摒弃,手下的各级官员也开始做一些欺上之事,当年的英明正气之风俨然已消失大半,这使得有些官员也有了叛乱之心。

第二,苻坚过于执拗,在几乎所有的大臣民众都反对开战并且王猛遗言已明确表示的情况下仍一意孤行,坚持远征晋国,不得军心民心。

第三,苻坚对有功之人不加奖赏,对有罪之人却顾及私人情谊而免责刑法,为以后留下了很大的祸患。而高层也并没有注意到自己阵中有晋军眼线,导致战术布置失败。而反观晋军内部,以谢安为首领,上下团结一致再加上知己知彼,胜利也在情理之中。

以上都是我个人认为苻坚之所以失败的重要因素。但事情都存在两面性,我想说的是:苻坚到底该不该打这个仗?

此时的秦国,虽然常年征战,但整体比较太平,经济也比较繁荣,正如苻坚自己所说的“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可反观晋国,虽内部安定,但论实力,晋军绝无法和秦军相比。

苻坚坚持要开战,其实我认为也是经过了审理熟虑的。王猛死后,法制逐渐松懈,前秦国家内部已经出现了多起叛乱,虽每一次都及时镇压了,但也严重影响了政权的稳定,而秦王苻坚也是明眼之人,当然也会注意到这些,而发动战争,一致对外显然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样不但能完成祖宗大业,还能借机树立威信,凝聚各个部门,维持国家的稳定。

再说苻坚从小就是一个有志之人,完成先帝留下来的遗愿也是他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位近三十年,平定北方各国,可以说苻坚距离完成统一大业也只有一步之遥。前秦军队百战百捷,苻坚也想趁着余热未散,一鼓作气,统一东南一角,这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对晋开战,悉数兵力,前秦百万大军,而晋军不足十万,晋军当然远不是对手,所以说苻坚综合考虑,决定开战。

其实读完了之后我一直在设想,如果最后是苻坚胜了会怎么样?况且本来苻坚获胜的几率就很大。

也许苻坚会成为秦始皇甚至是隋文帝杨坚那样的千古一帝,最后也不至于落得被自己曾经最信任的臣子姚苌杀害,也不至于留下如此一个罪名。

即便苻坚最后并没有完成统一大计,但我认为这并不阻碍苻坚在中国帝王史中留下自己的英名。我只是想说,人无完人,再伟大的帝王都会犯下错误,苻坚所做的绝不只停留在淝水之战的失败,他也给当时的老百姓真正的福利,对忠臣能人也是关爱有加,尽力提携。和王猛更是留下了明君和良臣之间亲如手足,知己知彼的佳话。如此一位君王,我觉得还是值得我们后人所赞颂的。

写于2012年11月

推荐第7篇:高中语文 4.15《淝水之战》教案 语文版必修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15《淝水之战》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2、积累文言词语;

3、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4、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

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美风姿”,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个时期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的好。清华大学的校名“清华”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水木湛清华”。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更多的了解他。

二、检查预习,初步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重点掌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负责编纂,书名意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三、诵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讨论,写出前秦和东晋交战双方的人物表。

四、布置作业

整理本课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总结作业

(一)通假字

1、年二十已下“已”通“以”

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

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阙”通“缺”,缺少

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趣”通“趋”,奔向

5、秦军逼水而陈“陈”通“阵”,列阵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

名词作动词

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3、栅淮以遏秦兵

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5、使不得上

6、时方与客围棋

使动用法

7、若败其前锋使„„失败

8、欲不战以老秦师使„„疲惫

9、击成,大破之使„„失败

意动用法

1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

(三)特殊句式

1、非汝,谁与成之宾语前置

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定语后置

3、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状语后置

4、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被动句

5、马倒,为晋兵所杀被动句

二、分析人物形象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宰相谢安更是以逃避的姿态来躲避现实。谢玄来找他下命令,他就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后来再找他,他干脆跑到山里面去游山玩水了。

1、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围棋别墅的做法?

明确:不是害怕。谢安围棋别墅,外示镇定。正是如此,才稳定住了东晋君臣上下的心,而北府兵的士气也十分高涨.这对当时来说,是最正确的做法了。

2、结合课文中甲段和补充的二篇文言文语段,你认为谢安是什么样的人?

【甲】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申。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别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

„„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补充文言语段

【乙】谢太傅盘桓东山

谢太傅盘桓①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新语·雅量二十八》

注释:①盘桓:滞留不进的样子,这里指隐居。

【丙】惮其旷远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祚②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③。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世说新语·雅量二十九》

注释:②祚:皇位,国统。③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

明确:谢安:行事镇定自若,举重若轻。

①大兵压境时“夷然”答曰,既而“寂然”。

②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

③闻捷报,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谢太傅盘桓东山、惮其旷远,是谢安年轻时的事。这里面,“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难道惊慌就能解决问题?难道偏要沿阵以待,举国上下如临大敌?那样就能打败苻坚?谢安一生都是推崇老庄的,举重若轻,是他一贯的作法。而想一想,这做法是很正确的,甚至对现代人做事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拓展探究

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符坚的强盛始,而又以符坚的失败止。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偶然,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

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

1、符坚,性格决定命运。符坚有善良、脆弱的一面。但性格中更突出的是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

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

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的苻坚的江山。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在淝水决战苻坚“少却”时,故意发布“秦兵打败了”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③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

2、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

①八公山草木皆兵。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噪。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里打击直接影响他后面的决策。

②风声鹤唳丧胆气。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

③误导瓦解军心。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前方刚撤,朱序便陈后大喊“秦兵打败了!”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动摇了秦兵之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这么多的偶然因素同时产生也是偶然因素。 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四、总结

题淝水之战

谢家玉树安东晋,外和内稳解国难。 英雄梦断新平寺,前秦末路淝水边。

补充资料

文言文参考译文:

【甲】文:那时,秦兵气势旺盛,都城震恐。谢玄进京向谢安问计,谢安十分平静,答道:“我已经另有安排。”接着就不说话了。谢玄不敢再说什么,就请张玄重新向谢安问计。谢安于是命令驾车到山间别墅游玩,亲朋都齐聚一起,谢安与张玄下围棋赌博,以别墅作赌注。谢安的棋艺平常比不上张玄,这天张玄害怕了,便旗鼓相当,赢不了谢安了。谢安于是登山游玩,深夜才还。 „„

谢安得到驿书,指导秦兵已败,当时正跟客人下围棋。叠了驿书放在榻床上,一点喜色没有,照常下棋。客人问他什么事,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下完棋回到内宅,跨过门槛的时候,连木屐的齿牙碰断了都没有发现。

【乙】文:谢太傅(谢安)隐居东山时,和孙兴公(孙绰)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神色惊慌,提议叫回去。太傅这时兴致正旺,吟啸不语。船夫觉得太傅散淡高兴,就继续向前划去。不久,风越发大了,浪也猛起来,众人都大声叫嚷,坐立不安。太傅徐徐说道:“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

【丙】文:桓公(桓温)埋伏好甲兵,摆下宴席,请朝中的大臣都来赴宴,准备趁此杀掉谢安、王坦之。王很害怕,问谢安:“有什么办法吗?”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室的存亡,在此一行。”于是和他一起赴宴。王坦之内心的恐惧,越发在脸上显现出来。谢安的沉着从容,也更是表露在外表。他望着台阶,走到座位上,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桓温被谢安的旷达高远的气度所慑服,就急忙撤掉了伏兵。王坦之、谢安以前齐名,自此以后,二人的优劣就分辨出来了。

推荐第8篇:晋军淝水大捷历史故事

在北府军袭击洛涧之前,形势对东晋是很不利的。

水军将领胡彬根据谢安的吩咐,带领水军沿着淮河向寿阳进发。可是在半途就得知寿阳已经被前秦的前锋苻融攻破。胡彬只好退到硖石(在今安徽寿县西北),等待与谢石、谢玄会合。

苻融得寸进尺,他派部将梁成带领五万人马攻下洛涧,把胡彬的后路给断了。胡彬的水军被围困,粮食供应接不上,就派士兵偷偷地去给谢石送信。不料这个去送信的士兵在穿越秦军阵地的时候,被秦军抓住了。这封信就落到苻融的手里。苻融赶紧派人把信送到在项城的苻坚手里。苻坚高兴极了,心想,果然不出所料,晋军怎么敌得过强大的秦军呢!他把大军留在项城,自己带了八千名骑兵,赶向寿阳。到了寿阳,他跟苻融一商量,觉得晋军肯定害怕了,不如逼迫他们投降,不战而胜不是更好吗?于是就派一个使者到晋军的营地去。

派谁去呢?苻坚认为派出的人一定要能说服晋军投降。于是,他们派几年前在襄阳坚决抵抗秦军后来被俘虏的朱序为使者。其实朱序虽然人在秦军,可心还是向着晋军的。他见了谢石、谢玄就像见到亲人一样亲热。他不仅没有为秦军劝降,反而向晋军提供情报、出主意:“苻坚他们百万大军还没有全赶到前线。趁这个机会你们必须赶快发起进攻,把他们的锐气打下去,还有希望取胜,否则就来不及了!”

经过再三考虑,谢石、谢玄采纳了朱序的建议,谢石、谢玄作出了派北府军袭击洛涧的决定。北府军名将刘牢之没有辜负大家的希望,五千精兵打了个秦军措手不及,四散溃逃。接着刘牢之带人马直奔硖石去救胡彬水军。谢石、谢玄指挥士气大振的晋军趁胜前进,一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北)东岸,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边,对岸就是驻扎在寿阳的秦军。

洛涧大败对苻坚就像当头一棒,他还没有回过神来,晋军又到了对岸,他开始摸不着头脑了。他由苻融陪着登上寿阳城头向对岸望去,只见晋军营帐密密麻麻,人马往来,尘埃腾起,八公山上到处都是军旗,不知道有多少晋军。苻坚越看越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晋军了。从此,历史上就留下了“草木皆兵”这句成语。

苻坚对苻融说:“晋军的确很强大,谁说他们弱的。”

本来不可一世的苻坚一下子全变了。他命令秦军加强防守,不许轻举妄动。

晋军等了几天,看秦军没有动静,怕一直拖下去,秦军兵马来齐了,对自己不利。于是谢玄就派人给苻坚送去一封信,信上说:“你们的大军深入我们的阵地,在淝水边上摆开阵势,现在却按兵不动,这像在打仗吗?如果你们还准备打的话,不如稍稍往后撤一点,留出一块地方,让我们渡过淝水,双方好好较量一下,比比高低,行不行?有没有这个胆量?”

苻坚看完信,想了又想,就对将领们说:“要是我们不答应后撤,他们会以为我们胆小。要是撤的话,又让他们得逞了。我看不如将计就计,先腾出一点地方,然后趁晋军在渡河还没有站稳脚跟的时候,让我们的骑兵冲杀上去,肯定能把他们消灭。”于是就派人给晋军送信表示同意。

约定的日期到了。晋军严阵以待,准备渡河;对岸的秦军也作好了准备。苻坚一声令下,苻融就指挥秦军后撤。秦军向后移动了,撤出的地方渐渐大了,可是苻坚怎么也没想到秦军收不住脚,一直朝后撤。不对,这哪里是撤退,秦军越跑越快,分明是逃跑。原来这些秦军本来就不想打仗,这一阵子他们已被晋军吓怕了,担心晋军一上岸就把他们打个落花流水。

谢玄带领八千骑兵,趁势迅速渡过淝水,直接向秦军进攻。秦军吃过北府军的苦头,见这阵势已经怕了。再加上朱序趁秦军退的时候,大声叫喊:“秦军被打败了! 秦军被打败了!”后面的士兵,看到前面的士兵在跑,也就加紧跑;前面的士兵回头看,后面的士兵在跑,也真以为已经打了败仗,于是更加拼命地逃跑。

推荐第9篇:简谈孙子兵法在淝水之战中的应用(推荐)

简谈孙子兵法在淝水之战中的应用

摘要:《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兵书。孙武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军事见解和战略战术思想。《孙子兵法》是一部优秀的军事理论著作,对后世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浅谈孙子兵法在淝水之战中的应用,来分析淝水之战前秦战败,东晋以少胜多的原因。体会孙子兵法在战争中的魅力。 关键词:孙子兵法淝水之战

千百年来,无数经典战役的背后,处处可见《孙子兵法》的智慧光芒。

《孙子兵法》:“故曰: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如果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那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即前面讲的五个知胜之道,五个方面,都清楚敌我双方的情况和对比。如果只了解自己,不了解敌人,则战胜概率是50%。如果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敌人,则胜率为零。 “不知彼而知己”,李筌的注解里举了淝水之战苻坚的案例,说苻坚是只知道自己,不知道敌人。

王猛临死时对苻坚说:“晋室虽然立于偏远江南,但承继正统。谢安、桓冲,都是伟人,不可征伐。我们内部的鲜卑、羌虏才是我们的仇敌,终会成为祸患,应该将他们除去,以利社稷。”

王猛死后,苻坚没听他的,挥师伐晋。又有人跟他说:“对方也有人才啊!谢安、桓冲都是人杰,不可轻敌。” 苻坚说:“我以八州之众,士马百万,投鞭可断江水,何难之有?”

淝水之战,苻坚大败,之后鲜卑,羌族反叛,苻坚最终被羌族首领姚苌杀害。

苻坚之败,真的是知己而不知彼吗?非也,他的问题不在于不知彼,而在于不知己,或者说内部的不知彼。他的卧榻上,酣睡的都是仇敌。

王猛劝他的话,前半段有些可疑。说晋室不可伐,因为是正统所在。少数民族不太会认为你是正统,不能伐。历史是正统的汉人写的,很可能编了这一段吧。 后面才是重点,“鲜卑和羌才是我们真正的仇敌,应该灭了他们。”

苻坚有巨大的性格弱点,就是对人太好,没原则地好。灭了他人之国,别人都是斩草除根,他则是你只要投降,皇帝也可在我帐下做将军,胸怀大得没原则。

所以淝水之战前,他已经犯了“知胜五道”里“上下同欲者胜”这一条。他的百万大军里,上下不同欲,那些降帝降将,心里想的是复国,而不是帮他统一天下。所以一喊退,都跑了。 鲜卑慕容冲,前燕被苻坚灭国后,他和十四岁的姐姐一起被送进苻坚宫中,姐姐做宠妃,他做男宠,姐弟俩宠冠后宫。慕容冲后来起兵复国,苻坚在阵前看到他,还旧情泛滥,派人送一件锦袍过去。国破家亡,身为皇室贵胄,和姐姐一起被送到敌国后宫,这对慕容冲是怎样的奇耻大辱和国恨家仇,苻坚却认为这是爱情!他就这么荒唐,太把自己当天下共主了,不知道别人也想当皇帝。

我们用“知胜五道”一条条去评估苻坚。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王猛已经说了,内部才是大问题,不可以去跟晋室战。但苻坚不知道。

“识众寡之用者胜”。这一条,苻坚太大意了,没有分兵,挤在一堆,一退全溃。 “上下同欲者胜”。前面说过了,他手下好多将领等着机会复国称帝呢。 “以虞待不虞则胜”。谢玄设计好圈套,他却以为任你什么圈套我都不怕,不做准备,被动挨打。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他是御驾亲征,百万大军,却是各怀鬼胎的乌合之众。 所以这五条,他一条也不及格。他不是知己不知彼,50%胜率,而是不知己也不知彼,必败。

八、淝水之战

前秦势如破竹,先后灭掉了前燕取得了节节胜利,国家实力也大大增强,军中士气高涨,前秦主符坚认为一统天下的时机已经来临了。于是,公元370年,符坚调兵谴将进逼东晋。 东晋丞相谢安奉命迎战,谢安根据己方掌握的情报,成功地偷袭了洛涧的前秦军队,初战告捷,双方军队于淝水夹岸对峙。符坚因为兵多马众,补给困难,妄图待晋军立足未稳之际,一举歼灭晋军,速战速快,而东晋由于初战胜利,士气大振,也想乘胜追军,双方达成协定:秦军后退,以便晋军渡过淝水,双方决一胜负。可是,符坚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前秦军队后撤的时候,不但不是井然有序反而溃不成军,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晋军当然会紧紧抓住,于是,为了一举打败前秦,谢云、谢石遂率8000骑兵杀入秦军,与前来增援的晋军奋力拼杀。前秦军队一败涂地,90万大军灰飞烟灭,符坚也仓皇逃走,东晋取得了胜利。 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前秦的失败使北方重新陷入了分裂状态的局面。

人生不败第一计――“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人生取胜清凉剂――“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人生立身败身分水岭――“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把握人生航向两要则――“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争取主动的要诀――“先佚后劳”行动计划上争取主动的计策――“策之而知得失之计”活动规律上争取主动的计策――“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利弊得失上争取主动的计策――“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虚实强弱上争取主动的计算――“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胜人一寿在先知――“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越赚越能赚――“胜敌而益强”正胜的智慧人生成功万事的正道――“五事七计”人生治理百业的内功――“将帅五德”管理教育的前提――“亲附”管理教育的要旨――“含之以文,齐之以武”管理教育的时机“素行”做人做官的高胆识――“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做人做官的高境界――“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做人做官的高风范――“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协同配合的灵丹妙药――“同舟而济”齐心群力的要则――“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性格情操修养的高标准――“静以幽,正以治。”得福须修功――“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先知靠人不靠神――“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获取真实情报的品格――“圣”、“仁”、“微妙”全胜的智慧迂胜的智慧知胜的智慧奇胜的智慧慎胜的智慧速胜的智慧忌胜的智慧因胜的智慧致胜的智慧后记孙子兵法与人生智慧作者介绍施芝华,南京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孙子兵法研究学者,出版有《孙子兵法新解》、《孙子兵法在当今世界的妙用》(与人合作)等著作;已发表孙子兵法研究论文几十篇。曾多次参加孙子兵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多家报刊开设孙子兵法与人生智慧系列专栏。研究成果被《解放军报》等报刊及上海电视台专文、专片报道。现为大校军衔。曹操《孙子略解序》中所批评的关于《孙子兵法》的“训说况文烦富”,应包括《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中“十三篇”之外的各篇在内。杜牧《注孙子序》中说:“武所著书,凡数十万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笔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曹自为序,因注解之據銀雀山出土的竹簡《孫子兵法》佚文,篇名尚有:汉人重复曹操删掉的 1.〈吳問〉唐李问

2.〈四變〉(原無篇名,由竹簡整理者據文義補擬) 伍子胥 3.〈黃帝伐赤帝〉吴王伐楚

4.〈地形二〉(殘缺過甚。原篇名作「刑二」,竹簡整理者認為闕字為「地」) 军法司马法

5.〈見吳王〉(部分文字無法排比接續。原無篇名,由竹簡整理者據文義補擬) 杀鸡吓猴 6.

以致命之师,击贪惰之卒

孙子最早在兵法上提出情报的重要性,他主张知彼知己,百战 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一方面要用各种方法(包括派间谍)获取、探取敌方军情、军 力、部署、动向、补给,同时将本身的军情严格保密,或发放 假军情,虚虚实实,诈骗敌方,令敌方信假为真。

《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所在,总揽全书的纲,讲述战争对于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极端重要性。论述研究,谋划作战方略的伟大意义与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提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经典军事理论。《作战篇》从用兵对国家经济力的影响,阐明长期作战对国家的危害,论述用兵出征既有拓展疆土,争夺财富的有利一面,又有耗费国力,祸害百姓的有害一面。《谋略篇》论述“上兵伐谋”的作战思想,分析军事谋略,政治谋略与外交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总结出不同形势下的不同用兵方法和预知战争胜利的几种基本情况,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经典军事理论。《军形篇》论述依据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而决定攻守的战略思想,解析“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作战原则,提出“修道而保法”等一系列达到自保而全胜目的的军事理论。《兵势篇》着重分析在对敌军实施战略进攻中如何从战略上运用“奇正”结合的原则,创造一种高屋建瓴,出奇制胜的态势,提出“择人而任势”的辨证思想,主张灵活变动的用兵策略。《虚实篇》论述军事活动中“虚”与“实”的对立和转化的关系,特别阐明避实就虚,以实击虚的原则,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性,提出“避实而就虚”,“因敌而制胜”的经典军事理论。《军争篇》阐述在战争中为将者必须把握的基本战略和战术,着重论述如何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总结战争规律,探索出在战争中夺取制胜条件的基本方法,提出“用兵之法”的八条原则。《九变篇》论述在战争中必须根据敌情和地形的变化灵活处置,变通应敌,分析战场上经常遇到的各种需要变通应敌的情况和方法,提出“有备无患”的战略思想和作为将帅应防止与克服的五种重大险情。《行军篇》论述行军作战的战略要领,诸如行军时如何安营扎寨,如何观察和利用地形,如何判断敌情,总结历史上诸多战争的经验,列举出三十余种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提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原则。《地形篇》论述地形在作战中的重要性和各种地形条件下的作战原则,指出将帅必须从战场实际出发,按战争规律办事,“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人是保”,以克敌制胜。《九地篇》论述在九种不同战略地形下作战的原则,指出如何因地制宜,因利乘便,发挥将士的战斗积极性。研究九种不同地形对军队产生的不同心理影响和如何加强军队战斗力的问题,指出“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经典军事理论。《火攻篇》总结过去军队

推荐第10篇:井陉之战历史故事

公元前206年,直极一时的秦帝国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当时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分别形成了两个新的集团,双方为争夺天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在这场历时近五年的战争中,汉大将韩信表现出了“运筹帷幄,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卓越智谋和用兵韬略。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余新召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20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井陉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行动。当时,赵军先期扼守住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力雄厚,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反现韩信,麾下只有万余之众,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军,人马疲惫,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赵军谋士李左车向陈余建议:正面坚壁不战,用一部分兵力绕到敌后切断汉军粮道,使韩信“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最后前后夹击,一战而擒韩信。但陈余却是一名崇尚正面攻击的古典派军人,拘泥于“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的教条,且认为韩信兵少而疲,不应避而不战。他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刻板地遵从兵书上“十则围之,倍则战”的公式行事。

韩信深谋远虑,自知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如采用强攻,必会受挫,于是决定在离井陉口很远地方驻扎下来,反复研究地形地势和赵军部署。当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有轻敌情绪和希图速决的情况后,立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30里远地方扎下营来。半夜时分,韩信选拔了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乘天黑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等翌日见赵军出动。营垒空虚之时,攻入赵军大营,把赵军旗帜拔下,插上汉军旗帜。随后,韩信传令部队就餐,他对将校们说:“少餐即可,待天明破赵之后再饱餐。”将校们将信将疑,只能从命。韩信遂即传令击鼓,出大将旗仗,向井陉口进发。他说: “赵军已先我占据了有利地形,筑垒以待,看不到大将旗仗,怕他们疑我尚在后军,不肯发起攻击。”

当汉军接近井陉口时,韩信连骑哨都不派,立即传令中军主力全部前出到河边背水列阵,营垒上的赵军远远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退,纷纷讥笑韩信不懂兵法。少顷,天色已然大亮,汉军阵营扬起一阵轻尘,随着激越的鼓声,一队旗仗转出,韩信在众将校的簇拥下纵马来到阵前。陈余眼见韩信兵少,自己又占据有利地势,于是率轻骑锐卒蜂拥而出,欲生擒韩信。韩信令弃旗鼓仪仗,迅速转入阵中。陈余见此情景,当即下令全营出击,直逼汉阵。汉军因临河而战已无路可退,所以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双方厮杀半日有余,赵军仍未能获胜。这时赵军营垒已空,韩信预先伏下的两千轻骑直驰而入,在赵军营垒遍插汉军红旗。鏖战中的赵军突然发现背后营垒插满汉旗,队形立时大乱。韩信挥军趁势反击,将20万赵军杀得大败,斩杀赵军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

战后,汉军将士们饮宴相贺,他们纷纷问韩信:“将军叫我们背水列阵,这是有悖兵法的啊,为什么竟然能取胜呢?”韩信哈哈大笑:“兵法上不是都说了吗? 置之死地而后生,置只亡地而后存。如果我给你们一条生路,士卒们能拼死作战吗?”诸将这才领悟了背水列阵致胜之奥妙,对韩信大为钦服。

井陉之战,韩信以万余的劣势兵力,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一举击破20万赵国大军,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谱写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精彩篇章。唐代诗人王维在《从军行》里,生动描述了井陉大战,盛赞韩信的高超谋略和指挥艺术: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今朝拜韩信,计日斩成安。

第11篇:蜗角之战哲理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与齐国结成同盟。两国的君王都签了协议:互相帮助、共进共退,得天下后共分疆土。

可是没过多长时间,齐国违背了协议,背叛了魏国,这使魏王特别愤怒,要派刺客去刺杀背信弃义的齐王。魏国将军公孙衍听到刺杀齐王的消息,为魏国感到羞耻,就去进见魏王。

公孙衍说:“大王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王,却用一般老百姓复仇的办法刺杀齐王,这实在是太不光彩了,同时也说明魏国无能。我作为魏国的将军,愿意统率20万甲士,替大王攻打齐国。俘虏它的人民,牵来它的牛马,使齐王发怒,心火烧到后背,然后攻下他的国都。在亡国出逃的时候,鞭打齐王的后背,打断他的脊梁。”

魏王同意了公孙衍的建议。一场大战就要爆发了,可是相国惠施不主张同齐国开战。他请来贤士戴晋人劝说魏王。

戴晋人见到魏王后,对魏王说:“有一种小动物名叫蜗牛,大王您知道吗?”

魏王回答说:“是的,寡人当然知道。”

于是,戴晋人就给魏王讲了一个名为“蜗角之战”的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家建立在蜗牛的左角上,叫做触氏国;还有一个国家建立在蜗牛的右角上,叫做蛮氏国。

这两个国家,为了争夺地盘,扩大领土,经常劳民伤财,发生流血战争。每次战争都要留下几万具尸体,受伤的、被俘的,更是不计其数。胜利的一方,乘胜追击;失败的一方,拼命逃跑。胜利的一方往往要用十五天的时间,才能高奏凯歌,得胜还朝。

魏王听后说:“哎,这估计是你虚构的故事吧?”

戴晋人说:“不,这不是我虚构出来的,请让我为大王证实这些话吧,大王想想,上下四方会有止境吗?”

魏王说:“这还用说吗?当然无穷无尽了。”

戴晋人说:“大王您应该知道,驰骋想像到无穷无尽的天地之间,再回头想想所能到达的地方,不是小到可有可无的程度了吗?”

魏王不禁点头称是。

戴晋人说:“在能够到达的地方有个魏国,魏国有个大梁,大梁城里有个大王。大王和蜗角上的蛮氏有区别吗?”

魏王说:“没有区别。”

戴晋人告辞后,魏王情绪低落,若有所失,没过多久就取消了对齐国的讨伐战争。

人生哲理:讽刺了战国时期互相征战的不义战争,也说明各国君王同浩瀚的宇宙相比,极其渺小。

第12篇:蜗角之战哲理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与齐国结成同盟。两国的君王都签了协议:互相帮助、共进共退,得天下后共分疆土。

可是没过多长时间,齐国违背了协议,背叛了魏国,这使魏王特别愤怒,要派刺客去刺杀背信弃义的齐王。魏国将军公孙衍听到刺杀齐王的消息,为魏国感到羞耻,就去进见魏王。

公孙衍说:“大王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王,却用一般老百姓复仇的办法刺杀齐王,这实在是太不光彩了,同时也说明魏国无能。我作为魏国的将军,愿意统率20万甲士,替大王攻打齐国。俘虏它的人民,牵来它的牛马,使齐王发怒,心火烧到后背,然后攻下他的国都。在亡国出逃的时候,鞭打齐王的后背,打断他的脊梁。”

魏王同意了公孙衍的建议。一场大战就要爆发了,可是相国惠施不主张同齐国开战。他请来贤士戴晋人劝说魏王。

戴晋人见到魏王后,对魏王说:“有一种小动物名叫蜗牛,大王您知道吗?”

魏王回答说:“是的,寡人当然知道。”

于是,戴晋人就给魏王讲了一个名为“蜗角之战”的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家建立在蜗牛的左角上,叫做触氏国;还有一个国家建立在蜗牛的右角上,叫做蛮氏国。

这两个国家,为了争夺地盘,扩大领土,经常劳民伤财,发生流血战争。每次战争都要留下几万具尸体,受伤的、被俘的,更是不计其数。胜利的一方,乘胜追击;失败的一方,拼命逃跑。胜利的一方往往要用十五天的时间,才能高奏凯歌,得胜还朝。

魏王听后说:“哎,这估计是你虚构的故事吧?”

戴晋人说:“不,这不是我虚构出来的,请让我为大王证实这些话吧,大王想想,上下四方会有止境吗?”

魏王说:“这还用说吗?当然无穷无尽了。”

戴晋人说:“大王您应该知道,驰骋想像到无穷无尽的天地之间,再回头想想所能到达的地方,不是小到可有可无的程度了吗?”

魏王不禁点头称是。

戴晋人说:“在能够到达的地方有个魏国,魏国有个大梁,大梁城里有个大王。大王和蜗角上的蛮氏有区别吗?”

魏王说:“没有区别。”

戴晋人告辞后,魏王情绪低落,若有所失,没过多久就取消了对齐国的讨伐战争。

人生哲理:讽刺了战国时期互相征战的不义战争,也说明各国君王同浩瀚的宇宙相比,极其渺小。

第13篇:涿鹿之战的历史故事

那是在阪泉之战以后,黄帝部落是各大氏族部落的首领,进入到了短暂的休养生息的时期,但是随着各大部落的逐渐壮大,原先分配的地盘开始逐渐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尤其是来自东夷地区的诸多部落,在蚩尤部落的带领下逐渐扩张,进攻了炎帝的部落,蚩尤部落兵力强大,武器锋利很快就击败了炎帝部落,几乎是将炎帝部落完全赶出了他们的居住地,炎帝不得不求助于黄帝,本着相互救助的原则,黄帝出征讨伐蚩尤,引起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涿鹿之战。

这场战争根本上其实是两个部落群体争夺富饶的领地的战争,在后世的各种传说之中,更是将这一段给神化了,以致于留下了很多精彩的神话故事,比如说蚩尤部落兽身人语、铜头铁额等等,甚至现在还有蚩尤部落是外星人的入侵者,黄帝等人则是地球本土居民奋起反抗的说法。至于其他的所谓的是远古之时的人巫之争的说法更是在近些年来流传于各种网络小说之中。

这场战争最后以炎黄部落的胜利告终,蚩尤部落被赶出了中原大地,所以从此之后炎黄二帝就成了中国人民共同的祖先。

涿鹿之战的先后顺序

《史记·五帝本纪》中,对上古时期发生在华夏民族先祖——黄帝与炎帝两个部落间的大规模决战阪泉之战做了详细的记述,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次重大的氏族部落战争。而同一时期的另一场关乎中华民族文明走向的涿鹿之战,史书工笔之上则记述寥寥,常令后世研究者费解,这两场战争发生的时间究竟谁先谁后?

涿鹿之战,相传发生在距今5000年前,为黄帝与炎帝部落联军大战南方的蚩尤部族的一场惨烈的战役,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依然为有据可考的涿鹿之战古战场,如此一来,不难得出结论,涿鹿之战的发生时间要早于阪泉之战。也有相关学者指出,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原本就是同一场战争,只是这种说法目前尚无依据,只能说是一种猜测。

深究涿鹿之战的战争目的,实则是农耕社会的原始劳动形势发生变化,生存资源减少,因而,参战双方为了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和适于放牧与浅耕的中原地带大片土地,才爆发出一场激战。

从战争积极意义的角度上来看,涿鹿之战的战果,对于古老的华夏民族由落后的野蛮时代向文明程度较高的新石器时代的转变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然而相比阪泉之战所包含的推动中华民族大一统变革的历史意义,涿鹿之战似乎又显得微不足道,毕竟在开化程度远远不及文明社会的古老氏族社会,部落之间大大小小的战争,是屡见不鲜的事。

涿鹿之战对历史的影响

涿鹿之战是一场有名的战役,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黄帝蚩尤等人,尤其是蚩尤在后世更是受到了无数人的崇敬,不少朝代都尊其为“战神、兵主”,受到了很多人的祭祀。

涿鹿之战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汉族人民来说更是有着改天换地的意义,汉族是有华夏民族发展而来,而华夏种族则是夏商等朝多年来同化其他种族发展而成,而夏商就是从黄帝时期的部落发展而来的。在涿鹿之战以后,黄帝带着大胜之势,继续征伐四方,对于周围的部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的氏族都相继并入华夏民族,使得华夏种族日益壮大,逐渐演变成为了日后的夏朝。

而且在涿鹿之战以后,黄帝展现出来的威势让周围的部族都深受震撼,不敢再轻易的发起战争,所以在一段时间里面很多地方都处于一种相对和平的阶段之中,各个部落的生存环境基本稳定下来,不再到处流窜,一定程度上为文明从以游猎为主转变为以农业为主打下了基础,使得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飞跃。

涿鹿之战最大的影响还是在于军事上,作为中古有史以来的第一场大规模的部落战争,炎黄联军面对着强大的蚩尤部落,打出了一场经典的以弱胜强的战役,在这其中黄帝的军事才能收到了广泛的关注,对于之后中国军事素养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场战争可以说是为中华民族奠定基调的战争。

第14篇:巨鹿之战及破釜沉舟的故事

巨鹿之战的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秦军上将章邯杀死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认为楚地已不足以为患,便渡过黄河,会和前来增援的王离军,攻打赵国,大败赵军。赵王等人逃进了钜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包围了钜鹿城,无奈之下,赵王求救于楚怀王及各诸侯国,然而秦军强大,派出去的人都全军覆没了,从此,诸侯联军没有人再敢迎战。

秦二世二年,楚怀王兵分两路。一路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数万北上以解巨鹿之困;另一路以刘邦为主帅,进攻关中。楚国援赵大军到达安阳后,宋义想等到秦、赵两败俱伤后坐收渔利,就命大军在安阳逗留了四十多天,秦二世三年,项羽杀死了宋义,楚怀王命项羽为上将,令英布和蒲将军两支楚军也归他指挥。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率军到达巨鹿县南的黄河,立刻派英布和蒲将军两支楚军先行渡过黄河,援救巨鹿,初战告捷。项羽立即率领全军渡过黄河,命令全军破釜沉舟,烧掉帐篷,只带三日粮草,断绝后路,以表明不胜就死的决心。快速到达巨鹿后,楚军攻占了秦军用来输送粮草的甬道,断绝了王离部队的粮草,随后包围王离部队。楚军越战越勇,加上项羽的鼓励和决心,个个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打退了章邯,活捉了王离,杀死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自焚,其余的秦军将士死的死,逃的逃,巨鹿之困由此瓦解。

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

破釜沉舟:秦二世二年,赵国被秦国围困在巨鹿城,赵王求救于楚怀王及各诸侯王。次年,楚王派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北上以解巨鹿之困。

大军来到巨鹿县南的黄河,派英布和蒲将军率领2万义军度先行渡过黄河,援救巨鹿,两位将军初战告捷。接着,项羽就率领全军度过黄河,命令全军破釜沉舟,烧掉帐篷,只带几日粮草,以此来表达不胜则死的决心。楚军大受鼓舞,迅速击败章邯保护甬道粮草的部队,切断了王离部队的粮草,包围了王离军队。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敌十,越战越勇。经过多次战斗终于打退了章邯,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国将士苏角,秦将涉间因为战争失败,屈辱难当,随即举火自焚死在战场,其他秦军将士死的死,逃的逃,纷纷做鸟兽散,围困巨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

作壁上观:楚军个个奋勇善战,雄威压倒了诸侯军。援救巨鹿的诸侯军营房有十多座,却无一人敢发兵出击。在楚军攻打秦军时,各诸侯军都在营垒上观战,见楚军杀声震天,士气振奋,诸侯军人人惊恐不已。随后见楚军英勇,便也加入战争中。打败了章邯,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涉间因不堪受辱举火自焚。其余秦国战士逃的逃,死的死,巨鹿之困得以解除。战后,项羽在营帐召见各位诸侯,诸侯们一个个都吓的跪着进入营帐,不敢抬头,巨鹿之战奠定了项羽之后霸主的地位。

第15篇:肴之战

殽之战

《左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左传》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词类活用,以其文言虚词“以、为焉、其”的用法

能力目标:

1、理解蹇叔关于战争的论析为情节发展的纲,按事情发展过程的顺序组织材料的特点。

2、了解文章善于通过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的特点。

德育目标: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材,组织,并按一定顺序将复杂事件记述得清楚而完整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评议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三处外柔内刚的外交辞令,体会说话者的弦外之音。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左传》简介

2、“殽之战”背景介绍。

3、疏通

一、二段文章。〖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初中我们学过《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殽之战》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殽”这个地方。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

此文标题虽非《蹇叔论战》,实际上蹇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 这两篇文章都是节选自《左传》。

二、作者简介

关于《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传”是什么意思?是解释经书的著作,传注,注释。 “左”是谁?相传是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

《左传》就是左丘明为《春秋》所作的传(注释)。其主要内容为春秋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它既是一部历史著作,又具有显著的文学特点。

《春秋》为“五经”之一,由于写得过简,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练,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三、历史背景

公元前七世纪的上半期,北方的晋和西方的秦都成了强大的诸侯国。当晋文公(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时,曾经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并且娶了穆公之女为妻,关系比较亲密。晋文公回国建立政权后,晋逐渐强大。自秦穆公以来国势日盛,急于争霸。

殽之战前两年,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派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代郑设防,实际上是对付晋国,因此秦晋之间发生裂痕,但矛盾尚未表面化。

到了公元前628年冬,晋文公去世,秦国为了与晋争霸,便乘晋国新丧及杞子等当时在郑颇得信任,为郑掌管北门钥匙能为内应的便利,不听蹇叔劝阻,悍然向郑进军。

秦的东征军要越过晋境,晋对于趁机伏击秦军是有准备的,秦的东征军来到郑,知郑有备,只好顺路“灭滑而还”,途经殽山遭晋军伏击。

秦晋殽之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四、初读课文,总体把握内容结构

1、全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秦军东征。

2、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5);第三部分(6);第四部分(7-10)

3、分段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1)从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入手:

第一、二自然段叙述秦穆公利令智昏,不听骞叔劝告,出师伐郑;第

三、

四、五三段叙述秦军途中发生的两件事:王孙满断定秦军必败,弦高犒师使秦袭郑阴谋败露;第六段记叙晋国伏击秦师,秦师败于崤,主帅被俘;第

七、

八、

九、十段记叙战后晋国释放三帅,秦穆公承认错误,表示要吸取教训。

(2)从情节的发展入手:

骞叔哭师是情节的发生,即开端;王孙满观师和弦高犒师是情节的发展;晋军败秦师于崤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秦穆公哭师则是情节的尾声。

(3)从“崤之战”这一事件入手:

正式叙述秦晋崤之战的进行及其结果是第六自然段,之前是写战前情况和行军途中的情况,之后是写战后情况。

五、小结课文

《殽之战》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殽”这个地方。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

此文标题虽非《蹇叔论战》,实际上蹇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

六、作业布臵

课后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多音字和通假字

2、左丘明和《左传》以及《春秋三传》

3、本文描写了哪些场面?

明确:骞叔进谏;骞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逐客;先轸论战;晋释三帅;秦伯乡师。

二、疏通文句,深入研讨

第一、二段:

1、这一部分的内容怎样概括性?(限用一句话)

明确:交代了崤之战的起因和决策过程,着重介绍骞叔对这次战争的态度和预见。

2、这一部分写了两个场面,最主要人物是骞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表现在他的哪些话语中?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1)骞叔劝谏穆公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2)骞叔哭孟明等人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入也!” (3)骞叔哭送其子

“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一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骞叔这三段话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思想性格。

3、骞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其语气有什么不同?

明确:直接、间接地谏劝穆公,阻止秦军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但以不同的说话对象,其语气有别: (1)谏穆公:冷静分析,用语委婉。 (2)哭孟明:感叹语气。

(3)哭子:语气更重,一片亲情,洋溢于言表。

4、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 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第三段:

1、这一段写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其理由是什么? 明确:秦军必败(先说必败,后用又反问句“能无败乎”强调这个意思) 理由:从主观上看,“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从客观上看,“入险地”

王孙满能从秦军上下车的礼数看出问题,很有洞察力。而且,其推断也是合乎逻辑的。

2、这一段不定期王孙满对秦军的看法有何作用?

明确:王孙满的看法与骞叔的看法不谋而合,可作为“骞叔论战”的一个旁证。“尚幼”的王孙满有如此见识,与年老却因被野心驱使而失去判断力的秦穆公形成鲜明对照。

第四段:

1、郑商人弦高遇秦烟采取了怎样的对策?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对策:(1)犒师。(2)使遽告于郑。 思想性格:热爱国家,沉着机智,善于辞令。

2、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明确:(1)印证了骞叔的论述:“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功。 第五段:

1、这一段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郑国采取了果断措施,消除了作为秦军内应的隐患。皇武子的致辞,实际上是向杞子等人年的语气委婉的逐客令。

2、皇武子致辞后,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明确:(1)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2)孟明不再攻郑,“灭滑而还”。

3、孟明的话与谁的话相印证,说明了什么?

明确:与第一段骞叔的“远主备之”的论述相印证。事实证明骞叔富有远见,料事如神。

三、课文小结

1、了解“骞叔论战”是全文的“纲”。

2、领会第

三、

四、五段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

四、作业布臵

1、背诵第一部分

2、练习与思考第

三、四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在秦晋崤之战中,矛盾十分复杂。课文前五段主要写了哪些矛盾? 明确:(1)秦与郑的矛盾。

(2)秦国内部又有主张出师和反对出师的矛盾。

二、疏通文句,深入研讨

第六段:

1、这一段包含几层意思?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两层意思:(1)详写晋国内部原轸和栾枝二人在是否攻打秦军问题上的激烈争论。 (2)略写秦晋崤之战的情况和结果。

主要写前者,因此这段可称为“原轸论战”或“原轸力主击秦师”。

2、原轸和栾枝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 原轸:战。“秦违骞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栾枝:不战。“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3、原轸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从“原轸论战”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原轸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驳斥:

(1)驳斥栾枝所说的“秦施”。栾枝说的是过去的秦晋关系,原轸说的是现在的秦晋关系。 (2)说明伏击秦军并不违背“死君”的意愿。 思想性格:耿直、忠诚、善于论辩。 第

七、

八、九段:

1、这一部分围绕着“晋释三帅”写了哪几件事?又反映出什么问题? 明确:三件事。(1)文赢请释三帅。 (2)原轸怒斥晋襄公释“秦囚”。 (3)阳处父追捕孟明等人未成功。

反映出晋中市在“崤之战”中虽获胜利,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君臣不齐心,暗示秦晋争霸的斗争远远未结束。

2、从原轸反对“纵囚”的表现,可能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忠直刚烈、鲁莽粗暴。 第十段:

1、这一段写了秦穆公哪些言行?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行:“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不替孟明”。

言:“孤违骞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也。” 思想性格:不文过饰非,能引咎自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这一段在全篇中有何作用?

明确:内容:末段秦穆公终于悔悟,认识到骞叔的判断和是正确的,这就点明了秦国失败的原因,从而提示了全文的主旨。

结构:“秦伯哭师”与首段“骞叔哭师”遥相呼应,使全文浑为一体。

三、小结课文

1、了解“原轸论战”的内容。

2、学会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分析其思想性格。

四、作业布臵

1、背诵并口译第

五、

六、七段。

第四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检查背诵

2、检查口译

二、总结全篇,深究文章主旨和写法

1、深究文章主旨

(1)本文着重记叙崤之战的前因后果,其意图何在?

明确:抓住首段“骞叔论战”和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

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骞叔”。全文以“骞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骞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

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

明确:(1)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2)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秦扬晋。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亚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3)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气,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双方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诵。

2、深究文章写法 (1)围绕中心选材组料。

全文以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方面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骞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骞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

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

常为人称道的骞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诤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骞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

原轸在崤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崤之战后又公开地与文赢发生争执,并当着晋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了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之礼。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有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中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三、整理文言虚词“以、为、焉、其”的用法

以:

1、劳师以袭远(而,连词)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用、拿,介词)

3、遂墨以葬文公(来,连词)

4、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用来,连词)

5、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因为,介词) 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因为)

4、何施之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为右(担任,动词) 焉:

1、公辞焉(他,代词)

2、有二陵焉(表示肯定语气,助词)

3、余收尔骨焉(于之,到那里,兼词)

4、君何辱讨焉(他们,代词)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他们的,代词)

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它,指秦军,代词)

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中,代词)

4、吾子取其麋鹿(那里的,指原圃中的,代词)

5、吾其还也(表示命令语气,副词)

6、其为死君乎(难道,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四、一词多意

脱:

1、脱下(揽裙脱丝履《孔雀东南飞》)

2、摆脱、逃脱(百计营谋不能脱《促织》)

3、轻脱(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崤之战》) 替:

1、代替(以此替爷征《木兰诗》)

2、衰落(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旧唐书 魏征传》)

3、废弃、撤职(不替孟明《崤之战》) 顾:

1、回头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2、看(群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3、探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4、关心、照顾(子布、元表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5、思念(虽放流,眷顾楚国《屈原列传》)

6、但、不过,表转折(顾吾念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7、反而、却(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8、顾念、注意(不顾而唾《崤之战》)

五、布臵作业

赏析弦高、皇武子、孟明三人的外交辞令(任选一段)

第16篇:肴之战

殽之战 一词多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 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

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 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则

1)轻则寡谋(就,连词)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原来已经,副词)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若潜师以来:发兵 秦师遂东:向东出发 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喂草料

子墨衰绖:染黑

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晋于是始墨:同上 先轸朝,问秦囚:上朝 秦伯素服郊次:穿素服 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捆绑

2、名词作状语: 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3、形容词作名词: 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入险而脱:险要的地方

4、动词用作名词: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

5、意动用法:

秦不哀吾丧:以„„为哀 6、使动用法: 劳师以袭远:使„„劳累 而以贪勤民:使„„劳 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以逞寡君之志:使„„满意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通假字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 以间敝邑:通“闲”,休息

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通“餍”,满足 甘心 堕军实而长寇雠:通“隳”损害 毁坏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乡师而哭:通“向”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通“砺”,磨砺 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1)尔何知! 何施之为?

2、定语后置句:牛十二犒师

3、介词结构后置: 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吾子淹久于敝邑 败秦师于肴 使归就戮于秦 将殡于曲沃

4、谓语后置句 不腆敝邑

第17篇:肴之战

殽之战

殽之战

公元前7世纪的上半叶,秦和晋都是强大的诸侯国,两国曾为友好相处。

秦,本是中原西部的一个小国,周平王东迁时,才封秦襄公为诸侯。经过九代国君的100多年的惨淡经营,秦国国力逐渐强盛,实力不断扩展,企图在中原称霸。

晋献公有五子,长子申生因故被迫自杀,次子重耳被逼在外流亡19年。重耳流亡途中,历尽千辛万苦;在郑国受过非礼的对待,到了秦国,才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穆公女文赢为妻。后来,重耳回到晋国,登上君位,整顿内政,增强国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公元前630年,即发生肴之战的前两年,晋文公借口报郑文公对他无礼、以及在城濮之战中助楚背晋之仇,与秦联合围郑。郑派大夫烛之武劝退秦师,瓦解了秦晋联盟。后来秦背晋私与郑国结盟,派大夫杞子、逢孙、扬孙三人带兵驻扎郑国,表面上代郑设防,实际上一方面控制郑国,一方面对付晋国。为此秦晋的矛盾日益加剧。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郑文公相继去世。这时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一是晋国正值国丧,新君尚未即位;二是新即位的郑国国君郑穆公亲晋,可能会危及秦的利益。秦穆公想发兵袭郑,认为杞子等三人可做内应,胜利较有把握。

为此,秦穆公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据理劝阻,秦穆公不听,终于决定发兵袭郑。未曾料到郑国已有准备,加上秦军自身的错误,袭郑失败,不得不退兵西归。晋乘机在肴山追击秦军,秦军大败,三帅被虏。这就是所谓肴之战,以秦败晋胜而结束。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的国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明,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你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

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

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刘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肴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军的恩赐!”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文言现象]

一、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3)国可得也 4)穆公访诸蹇叔 5)蹇叔之子与师 6)夏后皋之墓也 7)超乘者三百乘 8)无礼则脱 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10)以乘韦先 11)为从者之淹 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13)彼实构吾二君 14)秦伯素服郊次

二、一词多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

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

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

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1)轻则寡谋(就,连词)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原来已经,副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发兵

(2)秦师遂东:向东出发

(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喂草料

(6)子墨衰绖: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8)晋于是始墨:同上

(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

(10)秦伯素服郊次:穿素服

(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

2、名词作状语: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2)入险而脱:险要的地方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

5、意动用法:

(1)秦不哀吾丧:以……为哀

6、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

(2)而以贪勤民:使……劳

(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意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四、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

(2)以间敝邑:通“闲”,休息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通“餍”,满足 甘心

(4)堕军实而长寇雠:通“隳”损害 毁坏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6)乡师而哭:通“向”

五、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尔何知!

2、定语后置句:牛十二犒师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肴

(5)使归就戮于秦

第18篇:中秋之战

中秋这一仗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8-12-15, 作者: 王山

背景:

乐万家超市位于珠三角地区的大旺镇,经过钟老板多年的悉心经营,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超市之一。目前公司已有3家门店,其中2007年开业的旗舰店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该店不仅生鲜、食品和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还增加了服装销售专柜。新店的开业进一步巩固了乐万家在大旺镇的领先地位。

“空降兵”张总

2008年7月,乐万家高薪引进了一位高管张总。张总此前在某跨国连锁企业做过营运部经理,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外企多年的历练使张总养成了严谨的做事习惯,他对销售数据非常重视,常把“没有数据就没有发言权”挂在嘴边。

尽管钟老板非常信任,但毕竟初来乍到,张总很希望用业绩来证明自己。

机会很快就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促销即将进入准备阶段。在广东地区,中秋节对零售企业的重要程度仅次于春节,张总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钟老板的心结

2007年的中秋节,钟老板过得并不开心,本以为可以借助月饼销售赚个盆满钵满,没想到由于负责人王经理没有控制好进口月饼的进货节奏,造成产品大量积压,只好忍痛打折销售,结果亏损了6万多元。虽然钟老板事后依据公司制度严厉惩罚了王经理。但想到即将到来的中秋节,钟老板仍然心有余悸。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张总明白,只有找到2007年中秋节失败的原因,才能避免重蹈覆辙。不过,事情已经过去一年了,还能找到答案吗?心里也没底的张总打算在公司的POS系统上碰碰运气。事实上,乐万家早在3年前就引进了POS系统,但由于缺乏专门人才,乐万家充其量也就是将其作为“大收银机”使用;加之长期没有通过盘点来修正原始数据,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不多。屋漏偏逢连阴雨,更令张总感到失望的是,公司在 2008年年初曾更换过电脑系统,这导致历史数据残缺不全,各品牌销售状况和毛利等信息更是无从知晓。张总并没有气馁,通过与供应商、老板、老员工深入交谈,他很快找到了2007年中秋节月饼销售状况不佳的原因。首先,采购与供应商谈判时只谈费用而不谈返利,这降低了供应商合作和促销的积极性。截至2007年中秋节前30天,乐万家超市得到确认的费用还不到10万元。无奈之中,采购部王经理引进更多的品牌(包括很多杂牌月饼)。其次,乐万家在节前没有制订有针对性的促销计划和绩效考核制度;再次,营运部门对月饼(特别是进口月饼)的进、销、存控制不力,造成产品积压和利润流失。

仰观俯察,拟定方案

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张总心里有了底。踌躇满志的他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在制订方案之前,他抽空带领公司采购部经理和各门店店长到某知名跨国卖场参观学习,让大家对标杆企业有一个感性认识。随后,张总派出的市场调查人员深入一线展开市场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1.由于人民币升值,进口月饼(主要指香港产品)的价格下降,竞争力相对增强,市场需求也相应增大。2.由于担心产品积压,月饼制造商今年普遍比较谨慎,这可能造成中秋促销中后期备货不足(特别是进口月饼)。3.2008年的中秋节时值9月中旬,气温相对较高,根据以往的经验,月饼销量可能会有所下降。4.月饼的销售渠道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酒店、面包店、邮局、小摊贩纷纷加入,极大地分割了月饼市场。

针对调研结果,以及以往公司在节日促销过程中多臆断,少计划的毛病,张总拟定了《2008中秋营销工作进度表》。从中秋节倒推45天,不仅每天的工作计划和进度非常清晰;还明确指定了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和相关工作的责任人。张总经过与钟老板,各门店采购、店长反复磋商,最终敲定了2008 年中秋节月饼的销售目标:销售收入205万元,毛利率14.61%,团购55万元,采购费用15万元。争取将国产月饼退货率控制在10%以内,进口月饼的积压率控制在0.3%以内。

跳出“费用的陷阱”

尽管钟老板对张总格外信任,但两人还是在引进月饼品牌数量问题上产生了分歧。钟老板主张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引进几个品牌。这是因为,多引进一个品牌,超市就可以多一笔费用收入。张总却认为,多引进品牌固然可以增加费用,但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首先,这将导致超市从每个供应商处的进货量都不大,降低了公司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其次,如果超市选择的品牌滞销,最终也会损失利润。

因此,张总认为,选择一定数量的畅销、次畅销品牌,把注意力放在销量上才是最佳选择。损失的费用,可以通过销售返点的方法来弥补。另外,如果能把销量提升上去,还可以换来厂家更多的支持。经过张总的耐心解释,尽管钟老板心存疑虑,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意见。

虽然说服了钟老板,但15万的费用任务还是令张总不敢大意。为此,他亲自和负责国产月饼采购的主管沟通并最终确定:将月饼品牌数量控制在20~25个,和供应商谈合作条件时采用返利的形式;结合历史数据制订各供应商品牌销售指标,确保供应商及时送货并提供促销支持。

仅有销量指标是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细化、量化,落实到人。为此,张总不仅亲自拟定了详细的考核方案,还要求营运部出台《中秋销售预算每日跟踪报表》,门店和采购部门每日对照计划表,分析销售状况,若未能达标,必须及时调整货源和陈列。同时,张总还责令采购部制定了《2008年月饼品牌销售预算及利润计划表》,并责令其在中秋促销期间每3天向他汇报一次。

“安琪”VS“港琪”

“安琪”月饼是广东省知名品牌,对卖场的投入力度也比较大,甚至主动提出帮助点缀卖场,营造中秋气氛。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安琪”对卖场的投入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每张挂旗,海报上必须有“安琪”的标志,这等于借力整个卖场为其做广告。“安琪”也因此赢得不少市场。对卖场而言,如果都引进这样的强势品牌,收费的机会就少了。

张总认为,无论厂商关系如何,最终的话语权还是在消费者那里,特别是销售月饼这样的季节性产品时。虽然张总对“安琪”的“赞助诱惑”不感兴趣,但无奈“安琪”品牌影响力不容小觑,对卖场从不妥协。难道乐万家也只能就范吗?

张总很快想出了解决之道,那就是打出“主推”概念。具体来讲,就是选择那些次畅销品牌进行重点推广(如门店做大单推广,终端陈列位置较好,促销员优先介绍等)。当然,乐

万家可以从主推品牌中获得更多的利润,经过遴选和谈判,“港琪”等几个国产品牌成为首选。见招拆招,精彩博弈

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张总在周密部署的同时,也不忘记关注主要竞争对手——“人和”的动向。尽管张总此前对“人和”有一定的了解,但市场调查人员带回的“情报”还是让他吃了一惊。今年,乐万家在月饼的品种数上比竞争对手少25个,价格在70元~100元的月饼品项比对手少18个。可以说,在这个价格区间,“人和”有很大优势。但事到如今,调整已经来不及了。张总要求采购部门认真记录和跟踪此价格区间产品销量,以供明年决策时参考。

乐万家相对于“人和”的优势在于:在高端产品的品种上较对手多。从知名品牌产品的品项(SKU)数来看,乐万家也比对手有优势。另外,乐万家和“人和”共有品牌13个 ,乐万家独有的品牌13 个,“人和”的独有品牌18个。

明确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之后。张总确定了本次中秋促销的竞争策略:对于乐万家和“人和”都有的品牌,在价格上与竞争对手保持一致。对于乐万家有而“人和”没有的品牌(如“港琪”、“华美”、“圣安奇”、“百辉”等)适当提高价格,确保利润空间。

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中秋促销终于拉开了序幕。期间,张总每天上班第一件事便是看《销售进度跟踪表》,然后和采购、营运部共同解决问题。张总常常亲临一线,现场发现、解决问题;他每次巡店必问3个问题:“昨天的销售目标完成了吗?主推产品是什么?进口月饼库存还有多少?”

大获全胜,“战绩”辉煌

忙碌的中秋促销很快结束。令张总和钟老板感到欣慰的是,尽管今年乐万家卖场仅引进了¬¬¬28个月饼品牌, 比去年少了11个。但乐万家旗下的三家店却实现月饼销售收入221万元,超过原计划8%。其中,主推品牌“港琪”的销售额远远将“安琪”抛在后面,成为贡献最

大的一个品牌。另一个非主推知名品牌“华美”也表现出色,销售收入超过13万元,成为一匹“黑马”。

事实证明,控制品牌数量有利于提升促销效果,也有利于增强卖场与供应商谈判过程中的议价能力。2009年中秋节,张总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再减少4~5个月饼品牌,进一步集中资源,取得供应商更大的支持。

尤其令张总感到高兴的是,他的“主推”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秋促销期间,品牌的实际销售排名与公司“主推”顺序比较接近。已经有供应商明确表示,希望2009年能进入乐万家的中秋“主推”名单。张总还发现,促销活动虽然大获得成功,但仍有不少可改进之处。例如,进口月饼销售额是64万元,占总销售额的28.84%。差强人意的业绩是由于管理层的干预(去年进口月饼的损失太大,客户管理层给各分店店长压力过大造成今年备货不足,张总已经要求记录缺货时间点,避免明年再次出现类似问题),进口月饼的销量被人为压低了。本次中秋促销的胜利不仅体现在销量上,利润也较为理想。相比2007年的亏损,2008年仅月饼一项的毛利润(含收费和节后返利)就超过60万元。进口月饼因无任何库存,没有任何利润损失;国产月饼的退货率被控制在5%以内,得到供应商的赞誉,有利于双方明年继续合作。

美中不足之处是,乐万家在产品数量上落后于竞争对手,70元~100元的价格区间的产品数量有待增加。台式月饼的销售状况不佳,可考虑用其他品牌或自有品牌取而代之。总结经验,着眼未来

一次成功的节日营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及早进行市场分析,收集和挖掘往年的销售数据,展开市场调研并认真分析结果,控制品牌数量,集中营销资源;制定合理价格避免直接竞争,获取合理利润;减少库存,制定详细的业绩考核指标和相关奖惩办法,制定详尽的营运计划并强化执行力。

张总正是成功做到了上述几点,才收获了成功。在庆功会上,钟老板对张总赞不绝口,对他更加信任。同事们也不吝赞美之词:“张总不愧是从大型连锁卖场出来的,整个中秋销售进行得有条不紊。”

中秋促销的“硝烟”刚刚散尽,张总已经开始考虑下一个“战役”——春节了。中秋节提前45天准备,对于更加重要的春节,更要未雨绸缪。因为春节销售的商品品种更多,面临的挑战也会更多。

第19篇:背水之战

《背水之战》汇报演出暨戏目研讨接待方案(草稿)

一、时间:1月19日下午3:00-500

二、地点:井陉大剧院

三、参加人员:井陉籍在京领导、中央电视台领导、省市领导、国内戏曲专家,县四大班子领导。

四、议程

1、19日上午领导报到。2、中午举行招待午宴。

3、下午3:00观看演出(大约2个小时)。4、演出结束后,召开研讨会(大约1个小时)。 5、晚餐后欢送领导。

五、具体事宜

1、确定领导名单(包括县委主要领导亲自通知的人员)。2、购买请柬,书写请柬,发送请柬(王慧军、吕志强)。 3、通知县领导迎接中央省市领导。 4、报到事宜安排(李永志):

(1)时间:19日上午12:00前。 (2)地点:西湖宾馆 (3)车辆指挥(交警)。 (4)迎宾人员引导领导(公司)

(5)房间布置:果盘、烟、茶,会议通知,戏单、海报(公司)

(6)引导领导就餐(县委、县政府)

(7)就餐安排,桌牌摆放(公司、慧军),菜品确定酒菜标准。

(8)就餐致词(县领导),一科起草。 (9)下午2:40提醒领导观看节目。

(10)车辆疏通及剧场停车指挥(交警队),停车地点:县政府大院。

(11)会场内外布置:内部,装台(剧团);横幅一条,竖幅2条,领导座位确定及粘贴名牌。外部,横幅一条,海报2幅,气球4个。 演出议程:

1、国升集团董事长致辞。2、井陉籍在京致辞。 3、省市领导致辞。 4、县领导致辞。 5、观看演出。 会场布置:

(1) 剧场上方:横幅一条,井陉晋剧《背水之战》专场汇报演出。

(2) 竖幅(2条) (3) 高杆话筒1个。 (4) 摄像(中央电视台)。

(5) 演出结束后,领导与演员合影。 (6) 领导座位名牌。 (7) 暖气保障。 研讨会:暂定一小时。

晚餐,欢送领导及部分住宿人员的安排。礼品,重要领导古志一套。

时间:演出结束后半小时。 地点:西湖宾馆会议室。

参加人员:中央、省市县领导及专家共计

人。 主持: 议程:

(1) 导演发言

(2) 领导及专家发言(发言暂定8人,中央3人,省市3人,县2人)。

(3) 公司领导发言。 (4) 县领导发言。 (5) 合影留念。 另:会议布置

(1) 条幅:《背水之战》首场演出研讨会(公司)。 (2) 名牌(县委行政科)。 (3) 话筒8个(公司)。 (4) 果盘及烟茶(公司)

(5) 摄像、照像(县委办负责通知)。 (6) 会议记录(县委综合一科)。 (7) 停车指挥(县交警队)。 (8)

第20篇:友谊之战

友谊之战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份情,一杯酒„„”每当我听见这首歌曲,我便会想起这么一件事。

一天,我把我的小木船拿出来玩。xx见我的小木船做得很精致,便恳求我借他玩一下。我二话没说借给了他。他拿在手上,翻过来掉过去地看,总舍不得放下。不料他一失手,„„啪‟‟的一声,小木船掉在地上摔坏了。我一看,急得直跺脚,气急败坏地说:„„你赔我,赔我的小木船。”xx红着脸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愤怒地说:„„一句对不起就完了。‟‟说着,我用力推xx一下。xx往后退了一步,正好一脚踩在小木船上,把小木船踩得四分五裂。我气极了,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狠狠地摔在地上,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我们的友谊从此就破裂了。

以后几天,每次陈明想与我说话,我都生硬地避开了。有一天,我正在在做作业,只听几声敲门声,我匆匆忙忙地去开门。只见xx手里拿着一只既美丽又精致的小木船。我对xx说:“你来干什么,我们的友谊不是已经结束了吗?”xx带着歉意说:“对不起,上次是我不对,我不应该与你争执。我不应该这么不小心,把你精心制作的小木船掉在地上,对不起。”说着他便把小木船塞到了我的手里。我接过了小木船,羞愧地说:“那天是我不好,我不应该对你这么凶的说话,对不起,请你原谅我,”xx拉住我的手说:“我们是什么关系呀,不必说这么客气的话。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友谊不是吗?

淝水之战的故事
《淝水之战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