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官渡之战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3 17:24: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官渡之战分析

这是一次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大决战,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又是一个让人思考、发人深省的历史事件。袁绍人多势众,曹操兵少将寡,然而曹操的军队却以一当十,大败袁绍。那么曹操是如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呢?这一场战争的过程究竟怎样?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虽然在各路诸侯的联合镇压之下失败了,但是东汉王朝的统治地位也摇摇欲坠,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的过程中,华北地区,袁绍和曹操两大军事集团逐渐壮大起来。

建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曹操则是四面受敌,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建安三年,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建安四年六月,袁术病死,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刘表中立,孙策保守江东。局势变得更加明朗。

总的来看,这场著名的战役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交锋阶段”,袁绍为争取主动,先发制人,驻军黎阳,派遣大将颜良文丑渡过黄河,颜良攻白马,文丑击延津。曹操则采取声东击西的打法,率领大军急援延津,在达到迷惑袁绍的目的之后,关羽带领小队人马杀向白马,斩杀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同时曹操巧施诱敌之计,斩杀文丑于乱军之中。曹操初战告捷,但是袁绍兵力依旧占据绝对上风,曹操集团处于下风。

第二阶段,“相持阶段”,曹操虽然在白马延津连杀袁绍两元大将,但是由于兵力悬殊,寡不敌众,只能放弃白马延津,退守官渡,袁绍也渡过黄河,步步紧逼。曹操退守官渡后无路可退,筑起营寨,和袁绍两军对垒,曹袁双方相持不下,各有损耗。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曹操几乎失去了坚守的信心,他开始顶不住了,心生撤军的想法。

第三阶段,“转折阶段”,就在两军相持不下时,刘备借口联系南方刘表一起夹击曹操而在此开溜;袁绍的重要谋士许攸因为自己的计谋无法在袁绍那里得到使用,才华得不到施展,加上许攸的家人被审配下了大狱,在这个关节眼上,许攸叛逃曹操,向曹操建议火烧乌巢;因为袁绍手下谋士郭图的陷害,加上袁绍的猜疑,前方战事的失利,袁绍的第一大将张颌投降曹操。这三件事情的发生,战事急转直下,曹操在得到了袁绍手下第一谋士和大将,以及烧掉了袁绍的粮草之后,已经从当初的绝对劣势,占据了上风,这时候,袁绍的优势,仅仅是兵力上那基本上没有意义的数字罢了。

第四阶段,“决战阶段”,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曹操对付没有智囊,没有臂膀,没有粮草的袁绍,剩下的战争很简单,就是曹操集中所有兵力进行反攻,这时候军心涣散的袁绍军,徒有人数上的优势,但是不堪一击,袁绍父子只带着八百余骑逃回北方,从此袁绍集团一蹶不振。 从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的弱者,到占据场面上的优势,再到取得了这场战争胜利,成就了一场以少胜多,以寡敌众的经典战役,曹操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袁绍的这场悲剧的呢,这场悲剧能不能避免呢,我们来看一下原因。 第一,本来袁绍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怎么说这场战役都不可能会打输,应该说,这场战役本来就不应该打,在袁绍的阵营里有两个人早就看出了这一点,他们就是田丰和沮授,他们向袁绍建议,由于现在天下刚刚平定下来,所以应该向皇帝表功,展现我们为国家统一做出的贡献,如果曹操阻拦我们的话,他就是不义,我们就可以举正义之师,采用游击战等形式,不停的骚扰曹操,这样不出三年。曹操必亡。但是由于袁绍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的性格,田丰被关进监狱,袁绍采用了郭图和审配的建议,集中优势兵力,动用10万精兵,争取一次打垮曹操。

第二,在整场战争中,与其说是曹操用兵如神,不如说是袁绍愚蠢透顶,从中曹操的声东击西之计,再到中诱敌深入之计,再到被曹操拉长补给线,挺近官渡,再到不停许攸的建议放弃挟持天子的机会,并且逼反了许攸,再到不听张颌的建议,不救乌巢反去攻击官渡,结果官渡没有打下来,粮草全部被烧,张颌也联合高览投奔曹操。

第三,用人失当,首先我们来看看袁绍手下有哪些人才,智计之士,田丰、许攸,尽忠之臣,审配、逢纪,以及勇冠三军的张颌、颜良、文丑。这套班底一点都不比曹操的差,再加上五倍以上的兵力优势,怎么可能会打不赢战争,但是结果呢,田丰在大狱里蹲着,审配逢纪在后方待着,和袁绍一起,逼反了许攸,颜良文丑因为袁绍的决策失误,全部折在了白马延津,张颌在决战之前,率领部队投降曹操。

反观曹操,解白马之围之后,自己的补给线越拉越长,主动放弃黄河天线,后撤到官渡,拉长袁绍的战线。主动听取手下谋士的建议,为打败袁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恤士兵,亲自到前线慰问士兵,而袁绍呢,曹操攻下袁绍的帅帐后,在里面竟然发现了各种古玩字画,这是来打仗还是来享受的,有这种主帅,这仗怎么可能打得赢。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真正的把战场上的一切情况都算在自己的预料之中,曹操没有这个能耐,袁绍更没有。所以两个人都有着一个智囊团—谋士。整场战争,武将在前方拼杀,但更重要的,是这伙谋士们在战场之外看到的,以及所提出的建议,和作为主帅的曹操袁绍的最终拍板。所以,这伙谋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曹操和袁绍,对待自己谋士的态度完全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袁绍悲剧的发生。

首先,在开展之初,袁绍的谋士田丰和沮授竭力反对袁绍出征,但是好大喜功的袁绍并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反而,让田丰进了大狱,并说,你在这里看我得胜归来。同时,曹操也在发愁,袁绍大军压境,自己究竟该怎么办,这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郭嘉,郭奉孝,他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料定,袁绍必败,坚定了曹操打这场战役的信心。 其次,在战争的相持阶段,袁绍并没有听从自己谋士许攸的建议,而是刚愎自用。反观曹操,曹操采纳刘晔的建议,打破袁绍的弓弩兵;听从荀攸的建议,佯攻延津,奇袭白马,斩杀颜良;许攸夜投曹操,曹操赤脚相迎,听从许攸的建议偷袭乌巢,烧光了袁绍的粮草;在交战过程中,曹操曾经想过要放弃,但是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

而袁绍呢,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本来一场实力悬殊的战役,一场必赢得战役,却最终以八百骑狼狈逃回,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能屈能伸,广揽贤才,当机立断,这些袁绍到死都没有想明白的东西,全部体现在了曹操的身上,正是这些东西,这种大将风度,让曹操笑到了最后。

在当今社会,官渡之战的意义,还在于我们从中学到的,对现代企业文化的理解和启迪。

一、骄兵必败,哀兵必胜。一方占据绝对优势,开始势如破竹,后来经过形势演变,双方的优劣态势急转而变,原因何在?在于一方骄兵,一方哀兵。在最先的相持中一方因为有优势,有战绩,结果主帅大意骄傲,甚至一意孤行,进而将帅离心离德,兵将疏于防范,战斗力大减。而另一方因为前期失利,或劣势地位明显,必须背水一战,凝聚力逐渐递增,进而群策群力,一心抗敌,士气大涨,同仇敌忾。袁绍瞧不起曹操的几万人马,骄傲气焰无限膨胀,致使自己不纳忠言以致失败。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其意义非凡,用意深远。

官渡之战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也要胜不骄败不馁。企业文化也应如此,要去强调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应着力打造一支具有这样三种意识的团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在企业中形成具有这三种意识的氛围,如此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团队才能无往而不胜。

二、决策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开门纳谏,进谏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注意方式方法,这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关键时刻,一旁有谋臣提醒主帅危机已经来临,但冥冥之中像是有第三只手挡住了主帅的眼睛,这是人性,还是这娑婆世界的必然,我们不得而知。看袁绍,他简直可以称得上愚蠢至极,该听的都不听,不该听的都听了,当形成属下相互倾轧这个局面时,决策者就应该反思,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是不是自己耳根软,视线被蒙蔽等等。漏洞在于自身,失败的基因首先是自己先行种下的,这点不可不重视。

另外还有一个沟通的问题,当主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时,属下如何进谏也是个问题,沮授、田丰等人不可谓不是一等人才,然而下场何其悲惨,为什么呢,这就有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他们不会沟通。他们不可谓不知道袁绍的为人,从袁绍兵败田丰就知道自己的死期已到这一点,就可知道田丰是了解袁绍的,那么田丰和沮授等人,进谏时就不应该一味死谏,一味地说写袁绍听不进,很刺耳,很容易动怒而干些出格的话来,而是转弯说些、出些袁绍能够接受的话和主意,这样起码自己的下场也不会如此悲惨。同样一个问题,对方能不能接受,看怎么说,看谁在说,还有以往的经验等等都会影响决策者是否纳谏,这里面实在是有大学问。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决策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开门纳谏,进谏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以自己的事业为大前提,怎么有利就怎么做,这在企业文化中就是上下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问题。

三、智慧魅力无穷,人才至为关键。以少胜多是智慧的象征,是人才力量的集中显现。官渡之战时,曹操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丫就跑出来迎接,因为他有智慧,他知道帮助自己的人来了。智慧的高低在于谁更能把握时机、把握有利态势,变劣势为优势,应时、应机、应势,找准位置,明确方向,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与时俱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创大业,在企业文化中也是如此,要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给更多人才以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因为说到竞争最终还要归结到人才的竞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智慧的人才,如此等等。

《官渡之战》读后感

“王老吉”之战公关分析

百年堂阿胶传奇故事之曹操与官渡之战

官渡五中

特洛伊之战的原因分析

两乐之战营销案例分析

肴之战

肴之战

肴之战

中秋之战

官渡之战分析
《官渡之战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