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2 09:04:4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起源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 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 汨罗江自尽殉国。但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 汨罗江自尽殉国。但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 而且不少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 故此有人推测, 端午节源于对恶日 即 ( 而且不少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 故此有人推测, 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 著的《荆楚岁时记》 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 著的《荆楚岁时记》 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 , 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 按五月五日竞渡 按五月五日竞渡, 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 为屈原投汨罗日, 伤其死所, 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 邯郸淳曹娥碑云, 为屈原投汨罗日, 伤其死所, 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邯郸淳曹娥碑云 五月五日,时迎伍君 斯又东吴之俗, 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斯又东吴之俗 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 胥,与屈原无关。 与屈原无关。 另外一种说法, 学者闻一多指出, 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 另外一种说法, 学者闻一多指出, 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 竞渡 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闻一多《神话与诗》 ) 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闻一多《神话与诗》的《端午考》,可能 端午考》,可能 是迎涛神祭图腾的习俗。相传古代中国南方吴越人(今江浙一带) 是迎涛神祭图腾的习俗。相传古代中国南方吴越人(今江浙一带)认 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 以求来年风调雨 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 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里或装在竹子里,投到江里面去。 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里或装在竹子里,投到江里面去。 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 高兴时就即兴 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 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1939年,中日战争烽火正燃之际,重庆文艺界抗敌协会为纪念爱国 年 中日战争烽火正燃之际 火正燃之际, 诗人屈原,于是议

定每年端午节屈原逝世之日为诗人节。 诗人屈原,于是议定每年端午节屈原逝世之日为诗人节。 在江南地带, 端午节是一个潮湿酷热的季节, 这时百种毒虫开始滋生, 在江南地带, 端午节是一个潮湿酷热的季节, 这时百种毒虫开始滋生, 古代医学角度,要吃雄黄酒来避疫病。 古代医学角度,要吃雄黄酒来避疫病。 名称来源 “端”字有 初始 的意思, 端 字有 初始”的意思 因此 端五 就是 初五 。 字有“初始 的意思, 因此“端五 就是“初五 而按照历法五月正 端五”就是 初五”。 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 端午”[1]。 燕京岁 《燕京岁 是“午”月,因此 端五 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 端午 午 月 因此“端五 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 《 时记》记载: 初五为五月单五 盖端字之转音也。 初五为五月单五, 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习俗 粽子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在家门前悬钟馗像、粽子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在家门前悬钟馗像、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 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游百病 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 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家人给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 东京梦华录》 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 《 卷八“端午 条说 端午节物 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卷八 端午”条说:“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端午 条说: 端午节物: 香糖果子、粽子、香糖果子、粽子、……”。 。 悬钟馗像: 在江淮地区, 家家都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 用以镇宅驱邪。 悬钟馗像: 在江淮地区, 家家都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 用以镇宅驱邪。 挂艾叶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 挂艾叶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 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殷尧藩《端午日》诗云: 少年佳节倍多情 少年佳节倍多情, 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殷尧藩《端午日》诗云:“少年佳节倍多情, 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 梅尧臣在 端 ”梅尧臣在 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 《 午晚得菖蒲》诗云: 薄暮得菖蒲 犹胜竟日无。我焉能免俗, 薄暮得菖蒲, 午晚得菖蒲》诗云:“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我焉能免俗,三揖 向尊壶。 向尊壶。” 赛龙舟: 赛龙舟: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 竞渡之习, 盛行于吴、(其实古代竞渡原非一年一次 盛行于吴、越、楚,以纪念屈原。 其实古代竞渡原非一年一次,年 以纪念屈原。 其实古代竞渡原非一年一次, ( 宵、暮春三月、重阳也有,后来才以端午为主) 暮春三月、重阳也有,后来才以端午为主) 吃粽子: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 吃粽子: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 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现在全国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 都有 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现在全国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 五花八门的变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五花八门的变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 芦兜粽等。 芦兜粽等。 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 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 吃馏米:在部分晋语地区盛行,馏米即黄米( 吃馏米:在部分晋语地区盛行,馏米即黄米(黍)蒸制的米饭。 蒸制的米饭。 游百病:在贵州地区盛行。 游百病:在贵州地区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写符念咒: 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窗上, 或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 写符念咒: 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窗上, 符咒。这一传统民俗现已基本绝迹。 符咒。这一传统民俗现已基本绝迹。 立蛋:如在正午时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道。 立蛋:如在正午时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道。 [编辑 意义 编辑] 编辑 (因吴王夫差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 于 纪念忠臣伍子胥的忌辰 因吴王夫差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 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 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纪念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 (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 五日后抱出 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 父尸) 父尸) 。 纪念秋瑾的就义[2]。 纪念秋瑾的就义 。 文化影响 很多亚洲国家或地区也有端午节,但是各地的传统习俗各不相同。 很多亚洲国家或地区也有端午节,但是各地的传统习俗各不相同。

推荐第2篇:端午节习俗赛龙舟由来

端午节习俗赛龙舟由来

【导语】:赛龙舟是端午节一项重要的习俗,但是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而不是进行别的活动呢?是否有很多人跟小编一样对端午节这个习俗有疑问呢?相传赛龙舟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的习俗是不是与屈原有关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端午节习俗: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在我国南方很流行,赛龙舟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在中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赛龙舟将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西岸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的鳞片。当鱼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着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怜。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九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原来,它是一条上天的神龙,因触犯了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变成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锁─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闪耀的鳞。玉皇曾言:“这锁要打开,除非得到人的阳气。”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的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也就是现在的西岸河),河水为西岸带来了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一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

2014端午节习俗: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龙舟竞渡在战国时代就有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赛龙舟成为国际龙舟节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汨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推荐第3篇: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

端午节

1.简介

端午节是中国重大传统节日,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确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由来

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三个重要的中国节庆之一,其他两个分別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

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3.时间

2012年6月16日,农历5月5日,星期三;2013年6月6日,农历5月5日,星期一。

4.意义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啤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5.别称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 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

五、午同音,

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 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6.习俗 划龙舟

在汨罗江畔,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活动。竞渡前一般都要先祭屈子庙。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穿着新装,扶老携幼,并抬着龙头,先到屈子庙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屈原遗像。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浴,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悬艾草菖蒲

在我国民间有一句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即白艾,又叫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艾入中药,性温,味苦,可以祛寒湿。蒲,即菖蒲,是一种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挥发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窍、杀菌。端午节之际,我国南方地区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贴上艾叶,称为艾虎,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而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或将艾叶和苍术、白芷、大黄、芸香等中草药放在室内燃熏,能赶走蛇虫百脚,也是一种空气消毒的良方。此类习俗,在我国各地非常普遍。\"杏子黄,大夫忙\",是说端午时分,因为夏季来临,天气渐转湿热的缘故,百病易生。所以,端午节前后一段时间正是劝人们讲卫生、逐瘟疫、除虫害的日子。 佩香囊荷包

端午节来临时盛行佩香囊、佩荷包。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五颜六色,玲珑夺目,既美观漂亮,又清香四溢,还可以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而在节前,家家户户的媳妇、姑娘及眼明手巧的老太太,都要用七彩丝线、花布、绸缎等材料,绣制成形态各异的荷包,以赠亲友和佩戴。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 ,必须慎用。 7.故事

白蛇传的故事

过端午的那天早上,由千年修行白蛇精变成的白素真,就对他的随身丫环小青说:「今天是端午,你赶紧到山上躲一躲吧!」

因为民间的俗忌中,农历五月是「毒月」、「恶月」,可能是因为天气渐转湿热的缘故吧,许多 害频繁,而五月五日又是九毒日之首,因此在这一天,按习俗都要喝雄黄酒、戴香包、插蒲艾草…,都是为了要驱邪避恶。

小青走後不久,许仙不一会儿就回来了。

「娘子,快来!快来!我特别准备了美酒佳肴要与你一起过节呢!」 许仙一进门就忙着将手中提回的酒菜准备上桌,并且一改这些日子以来的阴霾,非常殷勤热络的招呼着「小青呢?叫他也一起来吧!」许仙说。

白素真:「小青啊,我让他出去买东西了,这…这酒我不能喝的…」

许仙:「为什麽不喝,这雄黄酒可以驱邪避恶的。」

白素真:「相公,我不能喝啊…因为……因为,我已经有身孕了!」

白素真话一说完,只见许仙立刻抬起头来,放下手边的事,简直是用冲的冲到白素真的身边。

「真的?你真的有身孕了吗?」许仙兴奋地说。 「是啊,我有身孕不能喝这酒的。」白素真说。

「不能喝雄黄酒啊?有身孕了?怎麽都没有听你说呢?」许仙的表情显得有点奇怪。

迟疑了一会儿,许仙接着说:「这雄黄酒,能驱邪避恶,你喝也好,宝宝喝了也好,喝了它吧!」许仙说这话时,口气十分坚定。

白素真心想:「不喝只怕相公要起疑的!况且我有千年的修行,这区区一杯雄黄酒,还会困住我不成?」白素真当然也察觉到许仙对自己的猜疑,於是硬着头皮喝下了一小杯的雄黄酒。

没想到,酒才下肚,白素真立刻觉得天旋地转、身体发热发胀……白素真知道大事不妙,担心自己会现出原形,跌跌撞撞的爬到床上,断断续续的说着:「相公,你……你…出去……我…我不舒服,要……我要休息一下…」 许仙一听,这才紧张了起来。「娘子,你不要紧吧…要不要请大夫来瞧一瞧哇?……你…」许仙一边说着,一边往床边走了过去,掀开 子一看……「哇!」床上居然是一条又粗又肥的大白蛇!许仙当场就昏死了过去。

白素真休息了数十分之後,又变回人形。看到昏死在床边的许仙,立刻只身前往昆仑山,盗取仙草将许仙救了过来。 只是清醒後的许仙,已不愿再与白素真同住,又加上法海和尚强加阻拦,这一段人蛇相恋的爱情故事,最後终以悲伤的结局为故事画下句点。

插艾习俗的起源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麽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8.粽子由来久、花样多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世界各地的华人,无论是本地、中国、台湾、香港,还是海外的唐人街,都会按传统,在农历五月初五前准备各式粽子应节。

但你知道吗,粽子的由来已久,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 不过,在古代,粽子可是称为角黍。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 黍,而称粽子了。

因地区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叶, 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 时 的 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唐代时,长安街有许多粽子铺,有多种果仁馅。

9.端午民俗与保健

因为农历五月,历来被世人视为“毒月”,其时令已近盛夏,蚊蝇滋生,百虫活跃,各种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我们的老祖宗们便总结出一套卫生防疫的好办法。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站上悬艾蒿、菖蒲,或用雄黄、蒜头、菖蒲根浸洒于墙壁上,用苍术、白芷等多种燥烈中药,关门闭户,杂而焚之,以驱瘟除邪。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艾叶对多种细菌都有杀灭或掏作用,同时还能增强人体网关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达到驱毒防病的目的。

涂洒雄黄酒也是端午习俗之一。在端午节,将雄黄掺在酒里制成雄黄酒,甩洒在居室的墙脚和床下,具有较强的灭蚊和杀虫作用。按照气候规律,端午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步入梅雨季节,此时不仅气温较高,空气相对湿度也较高,风速则较小,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

端午节,各地小孩子佩带香袋,堪称端午节中民俗卫生的绝妙一笔。香袋子把具有挥发性芳香的中药切成细茸,装在绣制的锦袋内,这绣袋既是精美的工艺品,又是祛病防疫的绝佳预防药物。香袋中所用的中药多由苍术、白芷、苍蒲、冰片、雄黄、樟脑等组成,对流行性感冒、白喉、水痘等传染病有积极的抑制预防功效。

推荐第4篇: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

●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节,为第五个农历月的第五天。根据Jing楚年纪录,由于仲夏高,顺阳,五月是仲夏,其第一个下午是登山天气好的日子,所以五月五日也称为剖面。此外,端午节也被称为下午节,五月节,端午节,沐浴节等。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和汉字文化圈。

端午节源于中国,最初是为了古代白岳地区(长江中下游和南部地区)崇拜龙图腾部落举行图腾节,白云在春秋之前的第五天第五个月以龙舟竞赛部落的形式图腾崇拜的习俗。战国时期之后,朱(当今湖北)诗人曲元在当天抱石跳跃琉璃河自杀,统治者建立忠诚爱国标记端午节纪念曲元的节日;有些地区还要纪念吴子旭,曹禾等声称。

端午节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个传统节日。由于端午节会有龙舟和食品饺子和其他节日。自2008年以来,端午节已被列为国家法定 假日。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了包括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国端午节,成为中国第一个被选中的世界非遗产节日。

●节日名称

端午节字面上有侧五,重五,下午等名字。结束古汉语有开始,初始意义,称为边五也称为第五天。记住土壤,说:每月有三个五天,前五天是结束五。古人曾经在五月到结束前几天,元代陈元良年的心灵在云中:首都的尘埃到五月的第一天,第二天结束了两个,以及五个五个结束。

根据地上的分支,根据地上的分支,天地历月的第一天开始了一个月,根据地球分支丑陋的茅茂陈陈没有申请单位许海序列预测,第五个月是下午,下午,杨晨,所以端午节也 被称为太阳的结束。下午,古人和五将军,所以端午节和结束五个同义词。而且因为天数相同,人们也被称为端午节重的五节或节日。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字叫二十多个,如五结束,节日结束,重五,节日,五个洪水季节,夏季节,夏季节,Po节,端午节,沐浴节,曲元节,下午节,女儿节,蜡节,诗节,龙日,下午,光节,五蛋节等。

●端午节起源与传说:

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开始于中国春秋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起源和传说很多,这里只有以下四个:

纪念曲元

根据历史记录曲元嘉生传记,曲元,是春秋时期的楚怀王的部长。他主张征服富有,富有和强大的士兵,反抗秦的主力,是贵族的儿童等强烈反对,屈元 诽谤工作,被赶出首都,流亡到元,湘流域。在他的流放,他写了Sadao,天堂,九歌和其他不朽的诗,这是独特和有影响力的(因此端午节)。公元前278年,秦先生击败楚国京都。屈原看到他的祖国被入侵,心像刀一样,但永远不能忍受放弃自己的国家,5月5日,在为淮沙写了一支钢笔后,抱石江蒋蒋死了,用自己的生活组成了一个宏伟爱国运动。

传说奇Yuan在人民死后奇怪的悲伤,纷纷奔向琉璃河向屈原致敬。渔民拿起船只,在河上来回扔他的身体。一个渔夫拿出了Qu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ump ump,ump throw入河里,就是让龙虾蟹吃,不会咬医生的身体。人们看后跟随。一个老医生被带到一个雄鹿的河上,说是光龙龙龙,以免伤害曲大福。后来,由于害怕米饭球为龙食,人们以为用楝叶包裹饭,裹在丝带上,发展出棕色的孩子。

后来,在每年五月的第五天,会有龙舟赛,吃饺子,喝男性 葡萄酒风俗;以纪念爱国诗人曲元。

从纪念吴子旭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传播在江苏和浙江地区非常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220年)孝道曹父的拯救河。曹E是东汉上虞,他的父亲淹死在河里,几天没有尸体,当孝道曹E年只有十四岁,白天黑夜沿着河边哭泣。七天后,5月5日也死了一条河,五天后父亲死了。这传球的神话,然后根据传说到县长,使命令仍然为纪念碑,使他的门徒Hand an春竹赞美。

孝道曹E的坟墓,在这个浙江绍兴,后曹纪念碑为金王毅的书。后人为纪念孝道,曹河在河里修建曹e寺,在那里她居住的村庄改名为曹E镇,曹爱杀了父亲曹江江。

从古老的国家图腾节的潮流

现代大量出土的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阔的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文化遗产的陶瓷几何图案。根据专家的推断,部落的遗骸,龙的崇拜的图腾部落----被称为白岳。在装饰和历史传说的未出土的瓦器显示他们破坏了纹身风俗,生活在水中,从龙的后裔。它的生产工具,大量的石工具,也是 铲,凿等小件青铜。作为坛坛的日常用品,烹饪食品印制的陶瓷三脚架是他们独一无二的,是其民族群体的迹象之一。直到秦汉有数百人,端午节是他们为祖传节创造的。在成千上万年的发展历史中,大部分白云人已经融入汉族,其余的许多少数民族在南方的演变,所以端午节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定制:

中国民间端午节更加庄严,活动庆典活动多种多样,活动形式多样:

龙舟赛:

端午节,端午节是主要的海关。根据传说,起源于古代楚族人民不能等待曲元成的儿子死亡,许多人划船赶上救恩。他们赶紧赶上洞庭湖没有痕迹。每年后,5月5日画龙舟纪念。由龙舟把鱼分散在河里,让鱼吃曲原的身体。比赛的研究,流行在吴,岳,楚。

其实,龙舟竞赛 在战国时代,在鼓的角落里有一个独木舟,娱乐和音乐家进行娱乐游戏,提供半宗教和半娱乐节目。

后来,龙舟除了纪念曲元,周围的人们也付出了不同的意义。

江苏和浙江地区指定龙舟,都是为了纪念当代女性民主革命的丘金意的诞生。夜龙船,灯结,从班车,水下水,现场移动,独特的乐趣。贵州苗族在农历5月25日至28日举行端午节庆祝种子的胜利,并祝愿粮食丰收。云南ai同志在飞溅的水节日龙舟,纪念古英雄岩红色巢。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龙舟的传说是不同的。直到今天,在南方许多河滨的河流和湖泊的区域,节日的年底应该充满自己的龙舟赛的特点。

清皇帝干隆二十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赛。当时,台湾省长江元军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举办了友谊赛。台湾现在每年5月5日举行龙舟赛。在香港,也举行了一个十字架。

此外,龙舟也被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和英国 国家。 1980年,龙舟赛被列入中国全国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办,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第五个农历月的第五天),在屈原第二个故乡Y阳市举行了第一届国际龙舟节。在比赛之前,举行了一个保持传统仪式和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水龙头。领先的进入Quzi寺,运动员到领先的红色(红色带),主要牧师读仪式,和领先的光(即,清楚)。然后,参加龙的所有三个弓,领导被带到琉璃河,朝龙舟体育场。比赛,贸易展览会和节日多达6000万人,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后来,湖南将定期举办国际端午节。龙舟将传闻给世界。

端午节饺子

端午节吃饺子,这是另一种中国传统习俗。饺子,也被称为粟子,管饺子。它长期存在,很多技巧。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野生叶(野生稻叶)将小米包裹成喇叭,称为玉米小米;用竹装米密封烤制,称为管饺。在东汉后期,用灰和水浸泡 米,由于含水含碱,与玉米叶叶成四边形,煮熟,作为广东碱性水饺。 金代,饺子正式被指定为端午节美食。这时,包饺子除了糯米原料外,还增加了中药的益智,煮熟的饺子称为饺子饺子。当月岳阳风格记录:荞麦玉米叶包裹小米粟,...煮沸,进入熟,在5月5日到夏天味道,一个饺子,一个小米。北方和南方,有各种饺子。米与动物肉,板栗,红枣,红豆等混合,增加品种。饺子也用作通信的礼物。

到唐代,粽子饭用白Ying茹,其形状呈圆锥形,菱形。日本文学记录在大唐饺子。宋代,有糖浆饺子,就是水果倒入饺子里。诗人东坡在饺子里看到杨梅诗句。此时还出现了饺子堆放在亭子,木制车马广告,表明宋代吃饺子非常时尚。袁明时期,包装材料的饺子已从竹叶叶改变,后来出现与芦苇叶包装饺子,额外材料已出现豆浆,猪肉,松子,枣子,核桃等,品种更丰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 家庭名称应浸泡糯米,清洗宗,包粽,其品种多样多。从馅料看,北方多袋枣北京饺子;南方有豆酱,鲜肉,火腿,蛋黄等填料,其中浙江嘉兴饺子为代表。吃饺子海关,数千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皮肤:

端午节儿童患有香囊,邪恶的灵魂的传说邪恶的意思,实际上用于翻领装饰点缀。香囊用cin子,雄蕊,香,外包到丝布,香料溢出,然后再用有色丝线夹夹成电缆,用于各种不同形状,形成一串,各种色彩,精致可爱。

龙舟鸭子

高邮端午节比较特别,有数百套西装,贴五种药,贴纸,放黄色烟,吃十二红等风俗,儿童ing挂鸭蛋的孩子,是选择好鸭蛋安装在彩线上网络的形成,挂在胸部。 Ophiopogon japonicus 闵彦说:清明刘刘,端午节爱。在端午节,人们将插入爱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每个家庭都在扫荡法院,为了菖蒲,艾灸插入眉毛,挂在教会 使用菖蒲,叶,大蒜,大蒜,龙舟花,人形或虎形,被称为爱,艾虎;制作花圈,饰品,美丽的香水,妇女竞争穿,驱动mi。

艾,又称家族艾,艾蒿。它的茎和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产生奇怪的香气,可以驱蚊,昆虫蚂蚁,清洁空气。中医对艾医,理性气血,温暖子宫,治湿寒湿功能。艾叶加工成艾灸是艾灸治疗的重要药。

菖蒲是一种多年生水草本植物,其狭长的叶子还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清凉,清醒,杀虫杀菌的药物。

可以看出,古代插入Ai和菖蒲在疾病预防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端午节也是从古时候,健康节,人们在这一天扫花,挂爱之,悬挂虹膜,洒男水,喝男饭,浑浊除腐,灭菌病预防。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山药,是我国普遍的民俗风情。

●端午节诗:

端午节

(唐)文秀

节日端午节自那以来,万元 古代传闻是曲元; 苍晓楚江空荡的人,不能洗直陈陈不义。

齐鲁

(唐)尹耀凡

青少年的欢乐时光更加深情,老人知道健康的感觉; 不要犹豫遵守习俗,但祈祷的话。

寺庙在一天的一天,

成千上万的ian Yu与眼睛的闪烁,几个人消灭了几个着名的。

赛车歌曲(摘录)

(唐)张建峰 5月5日晴,

所以君不出县禁食,河听到和声的声音; 所以当君准确的时候,马云在红旗前被引用了; 罗莹鼻孔两侧,银色发夹根据天,如霜刃; 桶三个红旗打开,两条龙跳出水面; 赵英燕飞剑,鼓分裂波的tweets; 鼓逐渐接近标准,两条龙看起来像一个时刻; 在呼喊的人的倾斜,

在船抓住水被标记之前,船失去了空的挥舞。

节日门

(清)李静山

樱桃桑树和菖蒲 ,买一罐欧洲葡萄酒。

外面悬挂的黄纸柱子,但嫌疑人害怕的性格精神

齐鲁

老挝

端午节部分风雨,村子里还有老衣服; 邀请爱携带米莉李,敢于泥深的小屋; 游客集中肉体和鲜血,没有钱买酒卖物品; 当鱼会三英尺时,不像当前的豆味。

相关谚语

不吃五月饺子,床上用品不松松。不吃五月饺子,打破邱不愿放。没有食物在五月饺子,破烂不愿意放。不吃May饺,冷衣不进栊。不吃May饺,冷衣不进栊。吃在五月饺子,冷收入吧,不吃五月饺子,冷衣不能送。不吃五月饺子,冷衣不进栊,吃五月饺子,不要数百天再风。

清明刘刘,端午节爱。 (北)

蟾蜍在5月5日躲藏。(北京)

蟾蜍螃蟹隐藏端午节(北)

端午节不穿Ai,死怪。 (西北)

中午喝水的嘴,更好的补品吃三年。 (山东)

喝醉酒,所有疾病远 远失(山西)

钱难买5月5日干旱(山西)

不吃午饭和饺子,冷衣不能送;吃端午节饺子,也冻三冻。 (宝山)

端午节,炎热的天气;五毒尾,不安。 (江苏和浙江)

端午节佛,六发鱿鱼的结束。 (江苏和浙江)

好的五天,用旧的愿望一千年。 (江苏)

近年来,端午节日期:2005年6月11日,2006年5月31日,2007年6月19日,2008年6月8日,2009年5月28日,2010年6月16日,6月6日,6月6日, 2013年6月12日,2014年6月2日,2015年6月20日,2016年6月9日。

推荐第5篇: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

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盛唐时期,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夏历五月初五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许多有河流的地方都举行龙舟竞渡,家家户户吃粽子,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棕子。端午节吃棕子,在中国已相传两千多年。据说,屈原死后,人民将粽子投在江里喂蛟龙,让它不要吃屈原的身体。另一说则是将粽子投在江里以祭祀屈原,包上箬叶可以不被鱼虾吞食。

推荐第6篇: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向来说法不一。不少人把它当作纪念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有人说,这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据文献记载,以及历代流传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船只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

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众说纷纭,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习俗有包粽子、赛龙舟、戴香包、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粽子的种类非常多呢,如果按照地域分的话,大致有南,北之分。

另外,就是包粽子的叶子的种类,也有南,北之分。

一:粽子的南北之分:

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

而北方人呢,就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一两公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

二: 粽子的种类:

1.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软、滑的特色,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扑鼻,也有人蘸白糖来吃。

2.北京的粽子大约可分为3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后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替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后,只见黄澄澄的黏黍中嵌着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曰“黄金裹玛瑙”。

3.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两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为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后,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4.瑶族做粽子用糯米配腊肉条、绿豆,包“枕头粽”,形似枕头,每个约250克。也有在糯米中加红糖、花生等制成素馅凉粽子。

5.畲族粽子,民间称牯角。用箬叶将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龙草捆扎,十个一串,有的人家还要在包粽子时加菜、肉、红枣等做馅。煮粽常用灰碱水,粽子煮好后,色黄气香,可存放半月。

6.傣族过端午也吃粽子,还要过“粽子节”。据说“粽子节”是为了纪念一对因婚姻遭父母反对而殉情的青年男女。在这一天,凡未婚的傣家小伙子都要拿粽子包,与姑娘们相会在大龙潭的芒果树下,男女围成圈,姑娘唱起情歌,小伙子吹叶子伴奏。然后小伙子把粽包送给中意的姑娘。

7.毛南族也过端午节,但节日的意义与汉族不同,民间称为“药节”。过药节时,习惯采艾叶、菖蒲、黄姜等草药熬水饮汁,或用这些草药作馅包粽食用。民间认为端午吃这种包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三: 外国的粽子种类:

1.越南的粽子

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他们认为,圆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节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阴历端午节吃粽子。咸粽,用糯米加虾米、瘦猪肉、红豆,再加半只咸蛋包成;碱粽,是用糯米粉加椰丝、虾米、绿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煮熟剥壳切片而食。

2.缅甸的粽子

缅甸人爱吃粽子,但不是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扑鼻,令人陶醉。

3.柬埔寨的粽子

柬埔寨的粽子称为“布袋粽”,它不用植物叶包裹,而是取一个布袋,将糯米、赤豆、红枣等一层隔一层地塞满布袋,然后扎紧口袋蒸熟。食用时剥去布袋,用刀切着吃。

4.泰国的粽子

泼水节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头、地瓜,用芭蕉叶包成蒸熟后再吃。泰国人包裹的粽子个头小如鸡蛋,因为是用绿色粽叶包裹,所以蒸熟后呈淡绿色,味道十分清香。

5.日本的粽子

在日本,人们包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其粽子的形状也与中国的不同,他们习惯于包锤形粽子。称粽子为茅卷,在阴历五月五日吃,是用箬叶或菰叶包米粉,成长圆柱形。

6.朝鲜的粽子

朝鲜的粽子被称为“车轮饼”。人们把鲜嫩的艾叶煮后捣碎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车轮形状,吃时味道可口。

7.菲律宾的粽子

菲律宾人喜欢包长粽子,风味与中国浙江一带的粽子不同。粽子还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8.印度尼西亚的粽子

印度尼西亚人对粽子馅特别讲究,常用鲜肉末加香菇、葱做粽馅。吃时香滑可口,多吃不腻。

9.哥斯达黎加的粽子

哥斯达黎加的粽子是用经过特别加工的带粘性的玉米粉为主要原料,配以鸡肉、牛肉、胡萝卜、土豆等,有的还浇上牛肉汁,然后用新鲜的芭蕉叶包成扁方形。

10.墨西哥的粽子

墨西哥人也有吃粽子的习俗,他们把粽子称为“达玛尔”。主料是粗颗粒的玉米面,用肉片和辣椒作馅,用玉米叶子或香蕉叶子包成,别有风味。有“粽子节”以欢庆玉米丰收,在节日中,家家户户用芭蕉叶包玉米和牛肉、鸡肉、胡萝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后食用。

11.秘鲁的粽子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时吃粽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欢庆圣诞节,边吃粽子,甚至已出嫁的女儿也赶回娘家,再尝娘家粽子的风味。

12.委内瑞拉的粽子

每逢圣诞来临,委内瑞拉家家户户包裹粽子,这已成了应节一景,届时,连平日卖点心的店铺也堆满了粽子。这种粽子以玉米面为主料,以火腿、腊肉或香肠为馅料,还加进橄榄、葡萄干,用新鲜蕉叶包成长方形,每个重约半公斤,焙干蕉叶,粽子即熟,剥开粽子,清香四溢。吃粽庆节,别有一番情趣。

推荐第7篇:端午节的由来及各地习俗

传说公元前278年端午节这一天,流放到汨罗江边的爱国诗人屈原得知楚国都城沦陷,在绝望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于是说“端午”乃屈原祭日。

一、湖北:

湖北秭归是屈原的故乡,位于长江北岸,四周城墙环绕,形似一个倾斜的葫芦,故有“葫芦城”之称。在秭归有许多有关屈原的名胜古迹,如香炉坪、照面井、读书洞、玉米三丘等。

纪念仪式:

在屈原故乡秭归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秭归人从农历四月底就开始忙碌——泡糯米,杀鸡鸭、扫庭院,备锣鼓,修龙舟……准备过节的阵势丝毫不亚于过大年。到了五月初五头端阳这天,人们开始包粽子、煮鸡蛋、吃大蒜、喝雄黄酒,还采来白艾和菖蒲用红纸条扎成束后悬于门前。到了农历五月十五这天,各家各户备下佳肴接女儿、女婿回家同享,俗称“过大端阳”,这期间的重头戏包括划龙舟、投粽子、办诗会,这种热闹的节日气氛一直持续到农历五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末端阳”,整个端午节仪式前后长达20天。

屈原故乡秭归龙舟竞渡从长江南岸开始到北岸屈原庙结束,象征着把汩罗江爱国诗人屈原英魂迎归故里。秭归人们在划龙船时,有唱龙船歌助兴的,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

屈原的诗篇流传千古,办端午诗会是秭归人欢度端午最独特的形式。秭归凤凰山上,诗人们用自己创作的佳句凭吊屈原,“时维五月兮,节届端阳;竞渡龙舟兮,吊古忠良……”这些诗人大多来自骚坛诗社,是屈原诞生地乐平里的一个地道的农民诗社。

当地游点:

秭归县历史悠久,地处湖北省西部,是龙舟运动的发祥地之一。秭归木鱼岛港湾离三峡大坝只有1公里,是赏景和看龙舟赛的好地方。此外,九畹溪是“观三峡大坝,揽平湖风光”的绝佳之地,风光原始独特,巴楚文化底蕴深厚,据说屈原早年曾在此开坛讲学、植兰修性。在秭归,屈原纪念馆不可不去,它位于秭归县城东。馆内藏有屈原石像、青铜像、橘颂亭和碑廊,屈原石像是国内今存最早的一尊屈原石像。

当地美食:

秭归被称为“中国脐橙之乡”,脐橙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具有果大无核、皮薄、色鲜、肉脆汁多、香郁味甜的品质。除了脐橙,位于秭归的“三峡苕酥”也享负盛名,这是以三峡地区土家民间传统食品“苕丝糖”为基础的一道地道菜式,保留了鲜红苕熟化后的特有香气和风味,口感酥脆,甜味适中,爽口化渣,老少咸宜。

二、湖南:别开生面祭龙仪式

两千多年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怀抱石头投入汨罗江,以表达“众人皆醉我独醒”,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自此,这里成为了历史上“端午源头”。近几年每到端午节都会在这里举办龙舟比赛来纪念屈原,在岳阳人民心中,历来都有“宁荒一年田,不输端午船”的说法,龙舟赛是逢盛世、庆丰年的大事情。

纪念仪式:

据岳阳当地人介绍,全世界只有这里的龙舟赛前举行祭龙仪式,这也是区别其他地方龙舟赛的不同之处。祭龙仪式开始是由一个强壮的小伙子带着船员扛着龙舟上的龙头,虔诚地走进屈子祠中,随着鞭炮炸响,钟鼓齐鸣,所有船员朝着神龛上“故楚三闾大夫屈原之神位”跪下,毕恭毕敬地磕个头。再由原来的人将龙头扛回船上。然后起立,船长扛着龙头,带领船员缓步绕过后进中厅的屈原雕像,出祠门小跑步回到河滩边,一齐跳入江水中,大家护着龙头洗“端阳澡”。澡毕登舟,将龙头重新安置在船头,仪式才算结束。

获胜的队伍无疑会感受到莫大的光荣,他们把龙舟的胜利看成全族全村的光荣。队员们还将享受到乡民犒劳他们的庆功宴——龙舟宴,有八大主菜和乡民用本地稻谷酿制的谷酒。

今年的5月27日,在岳阳南湖麦子港将举办端午传统龙舟旅游文化节活动。活动内容分为岸上广场端午粽文化展演和水上龙舟展演赛两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祭龙盛典、百粽归宗、万“粽”一心、开心种福以及民间龙舟文化展演、12生肖趣味龙舟计时接力赛、摩托艇表演等异彩纷呈的活动。同时,第四届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也将在汨罗江举行,来自国内外的近20支龙舟队将在此一决雌雄。除此之外,还有“疯狂龙舟”大型创意龙舟赛,采取民间创意的表现形式,将端午文化融入到比赛各环节之中,使游客亲身领略龙舟文化的魅力。

当地游点:

湖南汨罗江是屈原投江之地,两岸粉墙村舍,民风淳朴,水草肥美,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汨罗城西北约四公里的罗子国遗址,现在还留有断续的城垣和护城河遗址,呈现春秋遗风。爱国诗人屈原晚年流放时曾在玉笥山一带生活和创作,玉笥山上的屈子祠便是后人纪念屈原的祠堂。汨罗江畔端午节庆祝活动一般从每年五月初一开始,至十五结束,各种端午祭屈的活动也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不妨前往体验。

当地美食:

汨罗当地人每到五月初五就制作米粽投进汨罗江里,自此以后便成了当地的一种风俗,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粽子已经成为汨罗人的特色美食之一,从起初的米粽发展到猪肉粽、腊肉粽、鱼香粽等各种口味;同时,汨罗也在洞庭湖范围之内,是鱼米之乡,因此当地的大米和汨罗江里的鱼鲜也是一大特产,特别是具有独家风味的“巴陵全鱼席”更是闻名遐迩。

三、福建:亲子端午游

端午节全家出游,到福建一睹永定土楼的芳容,融入“扒龙船”的热闹中,喧闹过后再到鼓浪屿感受其宁静之美,不失为亲子游的好方案。

民俗风情:

福建各地端午节均有喝雄黄酒之俗。中午是家宴,席上必有粽子、雄黄酒、荷叶包、米粉肉等。家宴后,幼儿穿新衣、红肚兜,佩戴用各色丝线织裹樟脑丸做成的香袋,由大人带着到江边看龙舟竞赛,而妇女一般会在手腕上系绕命丝、佩符艾等。

欢庆活动:龙舟竞渡与包粽子。江上龙舟飞渡,岸上人山人海,加油声、欢呼声交织成一片,煞是热闹。

美食:与广东粽不同,厦门肉粽的米是炒过的,多有加调味,所以颜色较深也较入味。推荐吴再添老店,很多游客都喜欢他们家的芋包、叉烧、猪脚芋头罐、肉粽。

四、海南:海边洗龙水

海南人过端午节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外,还有特别的内容。

民俗风情:

洗龙水和洗草药澡。当地人认为,端午到海边洗洗“龙水”,龙神会保佑孩童健康成长,而每家每户都会烧一锅艾草水洗澡,据说会驱魔辟邪,强身健体。

欢庆活动:在文昌、儋州等地有大型龙舟竞赛。

美食:海南粽子由芭蕉叶包成方锥形,重约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咸蛋黄、叉烧肉、腊肉、红烧鸡翅等,荤素俱备,香气诱人。

五、哈尔滨:中西合璧风情

一边是古老的松花江,一边是带有欧陆风味的各式古旧建筑群,哈尔滨的端午节富有浓郁的中西合璧色彩,与南方的氛围迥然不同。

民俗风情:

踏青(从端午前夜延续一整天的活动)。对哈尔滨人来说,通宵达旦的端午狂欢得到了超凡的拥戴。从端午前夜开始,市民纷纷涌至中央大街、松花江两岸和太阳岛上,踏青、游船、赏景、购物。大量商贩兜售纸葫芦、五彩线、荷包、粽子、蒿草等,人们把手工葫芦、草药荷包和五彩线挂在门前、卧室或佩戴在胸前,祈求好意头。专门踏青的人凌晨三四点就要起身。

欢庆活动:松花江赛龙舟。

美食:东北粽子个头较大,多用白糯米制作,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黏韧清香,别具风味。而著名的里道斯红肠绝不能错过。

六、凤凰古城:端午抢鸭子

每年端午,凤凰古城都会举行龙舟竞渡,前后三天,龙舟赛和传统抢鸭子竞赛都是沱江上最亮丽的风景。

推荐第8篇:端午节划龙舟习俗的由来

端午节划龙舟习俗的由来

张长明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这天在汨罗江怀石投江了。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做节日,有吃粽子,喝雄黄酒,门户上悬挂艾蒿、菖蒲,划龙舟等习俗。考究上述习俗的由来,与屈原生长在龙阳(今汉寿)沧港有关。近些年来,在汉寿县株木山乡,聂家桥乡楚墓中出土的“武王之童督铜戈”、“郢室畏户之玺铜印”大量器物和沧港“三闾大夫祠”、“濯缨桥”、“屈原庙”、“沧溪寺”、“天乙宫”、“招屈亭”、“钓鱼台”、“清斯亭”、“东岳庙”、“三闾巷”等数十处遗迹;说明古汉寿沧港一带是屈原先祖屈瑕的封地。经文物部门考证,“武王之童督”铭文青铜戈,是屈原祖父屈瑕佩戴的尚方宝剑。证明屈原的家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屈原是在这里出生的。如今,汉寿县屈原学会和全国许多专家学者著书立说进行研究,确立了“屈原故里汉寿说”。

据史书记载和传说,二千多年前,屈原因受到楚顷襄王的不信任和奸臣们的谗言排挤,被流放到沅湘流域,他的“联齐抗秦,振兴楚国”的主张彻底破灭了;随之秦国的大将白起又领军攻占了楚国的郢都。当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声疾呼,“楚国亡了啊”!抑郁的情绪始终压在心底,形容更加憔悴了。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21年,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步履蹒跚、神情恍惚地来到汨罗江边,嘴里喃喃自语,一气之下在汨罗江怀石自沉了。楚国逃难的人把这一噩耗传到了屈原的故乡沧港,乡民们顿时惊呆了,清醒片刻后景旺说:“屈原是楚国的三闾大夫,这么大的官怎么会自寻短见呢?”昭明说:“前不久灵均和渔父在沧浪河边对话,相互问答,洗帽带,洗脚还好好地,怎么一下子就死了呢?”人们呼天抢地,放声恸哭,悲痛不已。事不宜迟,救人要紧,景旺、昭明、屈定和乡民们放下手头的活计,带上饭团,桐树叶粑粑,咸鸭蛋,驾着“翘划子”“丫艖划子”“艋艋船”(都是当地渔民打鱼的渔船),荡起双飞燕,前后浆,划起桡子,一路顺水,一路猛划,象箭一般飞到了汨罗江畔的沉沙港口,加入到了寻找打捞屈原尸体的行列。停留在汨罗江港湾里的渔船,听到有人跳水的消息早就投入到了打捞抢救中,几十条小船汇集在一起拉网式地寻找,有水性好的年青小伙子干脆跳入江中,潜到水底搜寻;仍凭怎样搜寻,就是一直找不着。这是因为屈原在跳江时解下了身上的腰带,咬破手指头,用鲜血愤懑地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八个大字,将腰带缠在一块石头上,一头挽在手里跳入江中的,所以屈原的尸体很难浮出水面。这时候逃难的人也止住了脚步,涌向江两岸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呼唤着,哭泣着;在沧港来打捞的渔船中有一位大叔燃上香烛,跪在船头悲怆地呼喊着:“三闾大夫你快起来吧,我们接你回家。”这个人是屈原的族弟屈定,他一边呼喊一边把带来的饭团,桐子叶粑粑,咸鸭蛋投进江里,说是让鱼蟹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原的肉体了。景旺、昭明和参加打捞的船只都效仿着把食物“扑通”“扑通”丢进江里,这时候住在江边的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族,以免伤害屈大夫。

汨罗江两岸已是人山人海,几十条小船在江面上往来穿梭似的打捞,哭喊声像涛声一样此起彼伏,人们直到夜晚才抹着哭红了的眼睛跌跌撞撞地离开,心中是多么地希望三闾大夫没有死,突然降临在他们中间,又希望三闾大夫早些浮出水面,见到他的真身。时间在煎熬着每一个人的心。屈原故里沧港的乡亲们更是焦急万分,一颗颗悬着的心始终不能平静。当天深夜,有人忽然间看见三闾巷屈家大院里一道白光闪现,一位身穿白衣,骑着白马的仙人直奔云霄而去。这不是屈大夫吗?一定是他,是他的魂魄回故里“辞路”来了,然后又奔向了天国,人们议论着。家乡的乡亲是多么地希望他没有死去,希望他能回到郢都为楚国的复兴出谋划策,建设自己的国家,实现那久远的梦想。

屈原死后,有一天托梦于族弟屈定,诉说投的饭团、桐子叶粑粑、咸鸭蛋都被蛟龙和鱼蟹抢走了,自己一点儿也没有吃到;还教他如何驱赶水族和刺杀蛟龙。第二天天刚麻麻亮,屈定来到沧港集市上,把昨夜三闾大夫托梦的事向大伙讲述了一番,说:“明年的五月初五,是三闾大夫的周年忌日,我们要打造像蛟龙一样的船只为其招魂,各家各户采些艾蒿、菖蒲悬挂于门户,用艾蒿当鞭子驱赶和鞭苔水族,用菖蒲做利剑刺杀蛟龙;用蓼叶、芦叶把食物包在里面,缠上五彩丝线,把它煮熟再投到江里,蛟龙和鱼蟹看到闪光的五彩丝线担心会被缚住、不敢触及,包裹好的食品就不会被抢走了。”乡亲们把屈定的话记在心里。

第二年开春以后,屈定、景旺、昭明邀集伐木能手和强壮劳力来到“金牛山”上,伐来了上好的木材,请来最好的木匠,按照蛟龙的模样,精心打造了一对“公母”龙船。龙船打好后“公”的曰“红船”,冠以“满天红”,“母”的曰“白船”,冠以“飞龙白”。每船31名桡手。红船桡手系红头巾,着红装,插红旗;白船桡手系白头巾,着白装,插白旗。桡手都是百里挑一的后生,一个个生龙活虎,干劲冲天。两条龙船分别由屈定和景旺掌艄,昭明、田猛击鼓,一切准备停当,只待吉日良辰。

五月初五这天,旭日东升,天气晴朗,人们早早地来到沧浪河两岸,观看两条威武雄壮的龙船起航、为屈大夫招魂。辰时初刻,巫师燃起香烛,摆上三牲,宰了雄鸡,绕两条龙船的龙头三圈作起法来,祈求神灵保佑水手们平安,地方平安,屈大夫魂兮归来。最后,巫师把作法的宝剑往前一指,屈定便高声唱道:“精打的龙船把头开!咿哟咿哟!划起,划起!”两条龙船像离弦的箭,直奔汨罗江而去。划起、划起的号子响彻了云霄,延续了二千多年。汉寿沧港是划龙舟的发源地,世世代代演绎出了光辉灿烂的龙舟文化。唐·刘禹锡谪居武陵作《竞渡曲》为证: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始。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髻鬣动,螮蝀饮何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韈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武陵竞渡略》也有记:“五月五日龙舟竞渡,斯招屈之义,始于沅湘之间,棹影瀚波尤以龙阳为盛”。为纪念屈原,沧港的乡亲们修建了“三闾大夫祠”、“招屈亭”、“濯缨桥”等建筑。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故乡人民对屈原的深情与厚爱。

(作者系常德市屈原学会会员)

推荐第9篇: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123

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

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却大致相同。端午节是旧习俗,在我国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虽然说端午节历史久远,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但是节日内容却在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也在不断充实,流行比较广范。 吃粽子的起源;

历史记载;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当天正好是端午节,人们为了保护好屈原的尸体不受到鱼类的侵害,纷纷往江里投入了自家包好的粽子喂鱼(据说粘米可以粘住鱼的嘴,使鱼不吃屈原的尸体),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所以在端午节当天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这种说法也就流行到现在。

端午节记住要吃五黄

黄瓜;黄色的哈密瓜,伊莉沙白瓜,黄河蜜瓜。

黄鳝;

黄鱼;黄花鱼,小黄花鱼。

蛋黄;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雄黄酒;黄酒,加饭酒,药酒

端午节菜品

竹筒粽子,米糕,粘糕,炒年糕,拌鱿鱼,芥菜炒饭,炒粉干,八宝饭,

推荐第10篇: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材料]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

三年级3班德吉拉姆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阴历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三大饮食节之一。端午节义名端五,又称端节、蒲节、重五节、重午节、午日节(“午”与“五” 通)、端阳节、地腊节、天中节、天长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诗人节、女儿节、娃娃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粽节、粽包节。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以吃粽子表示敬祝。

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当时的宰相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于是 把\"端五\"改为\"端午\"。这一改意思更加明确,古代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五月为\"午\",因此端午即五月初五。(唯温州地区为纪念明代忠臣刘景下狱而定在五月初四),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主要有以下四种:

1、纪念屈原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所写的吃粽子的起源和宗《荆楚岁时记》所写的龙舟竞渡的起源,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爱过诗人屈原的。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据说粘米可以粘住鱼的嘴使鱼,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 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历镂”剑令伍子胥自刎。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 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伍子胥含冤死后,传说变成了“波涛之神”,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节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悼念伍子胥。

3、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闻一多先生《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提出来的,现在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说,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第11篇:民俗文化之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

通过这学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学习,又增加了我对民族习俗的了解。在课余时间,我通过查阅书籍和网络检索对端午节的有由来与习俗最了进一步的了解。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

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却大致相同。端午节是旧习俗,在我国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向来说法不一。不少人把它当作纪念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有人说,这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据文献记载,以及历代流传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我通过网络搜索了相关知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的。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端午节的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国首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父兄被屈杀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听不进逆耳忠言。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轻信陷害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临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随后便拔剑自刎。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节的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水亡于江中,打捞数日也找不到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悲痛欲绝,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曹娥的孝行感天动地,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文人墨客纷纷作诔辞颂扬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孝女曹娥之墓,在今天浙江绍兴,墓前有曹娥碑,传此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江更名为曹娥江,而人们也就在曹娥投江寻父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来祭奠她。 端午节的第四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的。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欢骑马、击剑,有当代花木兰、秦良玉的美誉。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革命起义,不幸在开会时为清兵所捕,坚贞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五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秋瑾虽然是六月初五殉国的,但是后人敬仰其诗、其人,复哀其忠勇事迹,乃将其与爱国诗人屈原相提并论,合并举行纪念,也在端午节这一天纪念这位女英雄、女诗人。

全国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大致上都是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这些内容。悬钟馗像是让钟馗来捉鬼,以驱邪魔。而每到端午节,家家将艾叶悬于堂中,户户用菖蒲作剑,插在门楣,则是为了驱魔祛鬼,现在北方一到端午节,还有踏青采艾蒿的习俗呢。

第12篇:端午节由来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亦名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民间又俗称“五月节”。有关端午节的由来,民俗中传说较多,归纳起来大体上有如下十种: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载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后汉书》中也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萌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因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在上述这些传说中,端午纪念屈原一说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刚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及其诗作的深远影响,秦汉以后由楚地逐渐传遍神州,为人们所认同并相沿迄今。

第13篇:端午节由来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续为传统,渐渐演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

五、重

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形形色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色,玲珑可爱。 粽子 :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流传的,粽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在学校的端午节中,我们进行了诵读比赛、学习中华经典、书法、篆刻等技能。中华 经典是中外作家所写的书,在里面,我认识了善良的小鹿斑比,多愁善感的简.爱,有思想的猫——笑猫。我们班还举办了“读经典,看经典,品经典”班会课,我们看了《夏洛的网》,《这样做女孩最优秀》,《简.爱》,《小王子》,我爱经典,我看经典,我品经典。

第14篇:五一劳动节的由来和习俗

五一劳动节的由来和习俗

一年一度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到了,这是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每个国家的过节习俗都不同,下面一起了解一下。

【五一节的由来】

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 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这一决议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 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上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 年。是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工人群众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49 年12月将“五一”定为法定的劳动节。 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学唱《五一纪念歌》。其歌词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红旗飞舞,走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齐进取。”这首雄壮有力的歌,是由长辛店劳动实习学校的教员和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共同创编而成的。

【五一节的习俗】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五月一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是日全国放假一天。节日,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欧洲

欧洲仍以示威庆祝“五一” 在英国和德国,当局担心示威恐怕会有无政府主义者闹事捣乱。在德国柏林,警方和无政府主义者半夜发生冲突,有多人被捕。不过,数千名工会活跃分子却和平地在市内游行。在法国和奥地利,反对退休金改革的人也上街参与游行。从土耳其国家电视台的新闻画面完全可以看见,警方用警棍打示威者,并扯着其中一人的头发把他拉走。

意大利:不庆祝不放假

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都将“五一”确定为劳动节,不少国家都放假一天,还有的国家则根据情况将公共假期放在5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不过,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不太一样的是,意大利尽管承认“五一”国际劳动节,政府也表示尊重劳工,但一般人并不举行专门的庆祝活动,也没有全国性的“五一”假期。

美洲

秘鲁:国家规定5月1日为国家的劳动节,而且全国放假一天。

美国:劳动节发源地不过“五一” 劳动节起源于美国。19世纪80年代,美国资产阶级为了进行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压榨,他们用各种手段,迫使工人每天从事长达12到16小时甚至更多时间的劳动。美国广大工人逐渐认识到,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必须进行斗争。

从1884年开始,美国先进的工人组织通过决议,要为实现“每天工作8小时”而战斗,并提出“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娱乐!劳动者创造全部财富!”等口号。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的工人举行大罢工。那一天,以芝加哥为中心,美国全国约35万工人参加了罢工和游行,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8小时工作制。这场斗争撼动了整个美国。工人阶级团结战斗的强大力量,迫使资本家做出了让步,美国工人的这一大罢工取得了胜利。

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为了纪念美国工人的这次“五一”大罢工,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从此,世界各国的工人团体在这一天举行盛大庆祝活动,许多国家还放假一天。

但是,特殊的是,美国政府后来在设立劳动节时,自行规定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为劳动节,所以美国人的劳动节不在5月,而在9月。

每逢9月的劳动节,美国人可以放假一天,全美各地的民众一般都会举行游行、集会等各种庆祝活动,以示对劳工的尊重。在一些州,人们在游行之后还要举办野餐会,热闹地吃喝、唱歌、跳舞。入夜,有的地方还会放焰火。俄罗斯:游行、集会、娱乐一个都不少,自国际上设立劳动节以来,俄罗斯一直重视这个特别的节日。“五一”这天,俄罗斯全国放假,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及群众性游行。

过去,上述活动主要是由政府组织,游行队伍中包括各企业、机关的代表。除政府统筹的庆祝活动外,各种不同政见的非政府组织、劳工团体,都会在这一天自发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既可以借这个机会充分阐述各自的政见,又能扩大本组织的影响。一般来说,“五一”游行的队伍要先穿过城市的主要街道、广场,最后在古老的或者宽阔的中心广场举行大型集会和庆典。同时,俄罗斯各地的各种俱乐部还会举行内容丰富、色彩缤纷的娱乐活动,人们的节日情绪很高。

亚洲

日本

日本:劳动节逢“黄金周” 日本是一个节日比较多的国家,5月1日前后的节日就很多,如4月29日植树节、5月3日宪法纪念日、4日国民假日、5日儿童节,这些假日连起来,一般日本人至少有一周休息时间,最长的甚至达11天。

对工薪阶层来说,这个长假的意义真是不同寻常。因此,在日本,劳动节专门的庆祝活动日渐被“五一黄金周”所取代。而且从4月29日开始,日本就已经进入了“黄金周”。

日本全国的许多饭店、温泉等娱乐设施,纷纷在“五一”前打出各种广告招揽游客,普通旅馆的房间价格也比平时提高一倍以上。

4月29日,日本成田机场迎来了假日的第一个高峰,当天从这里出国的游客超过4万人,预计“黄金周”期间该机场运送旅客将达到81万人。许多游客选择到夏威夷、塞班岛、中国和东南亚等地旅游。

泰国

泰国于1932年首次颁布劳工条例,随后将每年的5月1日确定为国家的劳动节,以此嘉奖辛勤工作的劳动者。这一天,泰国全国统一放假一天,在首都以及一些大城市会有相关的庆祝活动,不过规模一般都不会太大。

非洲

埃及

被称为劳动节5月1日,被视为有薪假期。传统上,埃及总统主持正式五月节庆祝活动在开罗;然而,由于总统的情况下,根据2011年的革命,以及由国家控制的头所面临的腐败指控,全国工会中心(埃及工会联合会),2011年的庆祝活动是由独立工会(团结的旗帜下举办埃及为独立的行业工会联合会),为1952年以来的第一次革命。

第15篇:感恩节的由来和习俗

感恩节的由来和习俗

感恩节的由来

从“五月花号”到“新英格兰”

感恩节的创立早于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当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还是处女地时,位于大西洋彼岸的英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此时的英王詹姆士一世独尊国教,大肆打压其他的宗教。信奉加尔文教,不满国教的清教徒面对残酷的迫害,选择了出走。他们要寻找一个信仰自由之邦,维持按照自己的方式崇信上帝的权力。刚被哥伦布发现不久的“新大陆”――美洲成为他们的首选。那里不但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而且很多地方还是未开发之地,没有国王,没有议会,也没有宗教审判。 1620年9月,清教徒的著名领袖布雷德福召集了102名同伴,登上了名为“五月花号”的木制帆船。他们怀着美好的憧憬,开始了哥伦布式的冒险航行。“五月花号”重180吨,长90英尺,原是一艘捕鱼的小船。而此时是一年中最不适合航行的季节,海上狂风大作,惊涛骇浪。“五月花号”就像一片树叶在巨浪中挣扎。经过近两个月的海上颠簸,他们凭着信仰与勇气终于看见了陆地的轮廓。在航海的途中仅有一人不幸死亡,但诞生了一个新生儿,这就使得到达美洲的人数仍然是102人。

新的家园在望。这时候,船却停了下来。大家集中到甲板上,围成一圈。自“五月花号”启航以来,人们一直在设想新世界的统治秩序。现在,他们决定将这个问题弄清楚之后再上岸。讨论十分激烈,但有权参加讨论的是船上的51名成年男子,妇女们只有旁听的份。最后,他们共同起草并签署了一份公约,公约的内容是:为了上帝的荣耀和基督教的进步,我们这些在此签名的人扬帆出海,并即将在这块土地上开拓我们的家园。我们在上帝面前庄严签约,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得以顺利进行、维持和发展,亦为将来能随时制定和实施有益于本殖民地的总体利益的公正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等,我们全体保证遵守与服从。这就是所谓的《五月花号公约》。这一份写在一张简陋纸上的契约从根本上否定了君权神授的理论,第一次从民众的角度阐述了国家权力的来源,为在新大陆上建立自治和法治打下了基础。为了纪念故乡,他们将这片新土地命名为“新英格兰”。

感谢上帝和印第安人

按照古老的航海传统,移民们首先登上了一块高耸于海面上的大礁石。五月花号上礼炮轰鸣,人声鼎沸,共同庆祝新生活的开始。这块礁石后来被称为“普利茅斯石”,成为北美洲新英格兰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的历史见证。

然而对这些满怀信心和欣喜的移民来说,第一个冬天并不好过。从大西洋上吹来的凛冽寒风和漫天的冰雪让初来乍到的他们措手不及。恶劣环境加上缺少必要的装备,不少人病倒了。接踵而来的传染病又夺去许多人的生命。冬天过后,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美洲的移民只有50人幸存。春天到来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发现了他们,给他们送来了很多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如何狩猎、捕鱼、耕种玉米、南瓜及饲养火鸡。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这一年秋天,他们获得了大丰收。第一批来自英国的清教徒移民终于在这块殖民地上站住了脚。

11月底,移民们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他们要感谢上帝的恩赐及印第安人的无私帮助。庆祝活动一共进行了三天。第一天黎明时分,移民们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应邀前来的印第安人带来了五只鹿作为礼物。自山林中打来的野味和自产的玉米、南瓜、火鸡等被移民们制作成了佳肴。宾主围坐在熊熊篝火旁,共同欢宴,畅叙友情。在凉爽的秋风中,印第安小伙子同普利茅斯殖民地上的年轻人载歌载舞。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射箭等活动。从此,清教徒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一习俗得以流传。在北美十三州统一时,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把感恩节设定为全国性节日,但由各州决定自己的庆祝时间。直到1863年林肯总统才确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作为感恩节的固定庆祝日。

感恩节的习俗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体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稀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当天教堂里的人也格外多,按习俗人们在这里都要做感恩祈祷。而在感恩节,每家的家庭成员总是力争从天南海北归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畅谈往事,这怎不使人感到分外亲切、温暖。

吃火鸡:感恩节的食品极富传统色彩。每逢感恩节,美国和加拿大人必有肥嫩的火鸡可吃。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欧洲移民到美洲后,觉得火鸡的外观与土耳其“身黑头红”的服装特色很相像,于是叫它们为“Turkey”(土耳其)。1947年杜鲁门总统当政时期增加了一项总统放生火鸡的仪式。实际上这个传统仪式可以追溯到林肯总统当政时期。1863年的一天,林肯的儿子泰德突然闯入内阁会议厅,请求赦免一只名叫杰克的宠物火鸡。因为这只被送进白宫的火鸡,即将成为人们的感恩节大餐。2007年11月20日,布什总统在一年一度放生火鸡的仪式上,放生的两只火鸡分别叫“May”和“Flower”。它们的名字连在一起就是当年清教徒来到新大陆所搭乘的“五月花号”的意思。

送食物: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满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起来。

置餐桌:感恩节餐桌的布置也很有特色。主妇们不是照往常一样摆放鲜花,而是摆放水果和蔬菜。中间还常常放上一个大南瓜,周围堆放些苹果、玉米和干果。有时人们还把苹果或南瓜掏空,中间放满去壳的干果或者点燃蜡烛。平时,女主人可以在饭后把客人让到客厅里,但在感恩节却不这样做。感恩节的聚餐是甜美的,每个人都愿意在饭桌旁多呆一会儿,他们一边吃一边愉快地回忆往事,直到最后一根蜡烛燃尽。

做游戏:感恩节宴会后,有些家庭还常常做些传统游戏,跳舞、比赛等。其中有些一直流传至今。

蔓越桔竞赛:是把一个装有蔓越桔的大碗放在地上,4至10名竞赛者围坐在周围,每人发给针线一份。比赛开始,他们先穿针线,然后把蔓越桔一个个串起来。3分钟一到,谁串得最长,谁就得奖。至于穿得最慢的人,大家还开玩笑地发给他一个最差奖。

玉米游戏: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当年在粮食匮乏的情况下发给每个移民五个玉米而流传下来的。游戏时,人们把五个玉米藏在屋里,由大家分头去找,找到玉米的五个人参加比赛,其他人在一旁观看。比赛开始,五个人就迅速把玉米粒剥在一个碗里,谁先剥 2

完谁得奖。然后由没有参加比赛的人围在碗旁边猜里面有多少颗玉米粒,猜的数量最接近的奖给爆玉米花。

南瓜赛跑:比赛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规则是绝对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终点者获奖。比赛用的勺子越小,游戏就越有意思,常常惹得大家捧腹大笑。

除去这些活动外,有些家庭在节日里驱车到乡间去郊游,或是坐飞机出去旅行,特别是当年移民们安家落户的地方――普利茅斯港更是游客们向往的所在。在那里,可以看到按照“五月花号”仿制的船和普利茅斯石,还可以花几个小时在移民村里参观。移民村是仿照当年的样子建成的。参观时,还有专门人员扮成清教徒同游客们谈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16篇:感恩节的习俗和由来

感恩节的习俗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凡,人们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休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散居在他乡外地的家人也会回家过节,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同时,好客的美国人也忘不掉这一天邀请好友、单身汉或远离家乡的入共度佳节。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满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起来。总统放生火鸡仪式每年一度的总统放生火鸡仪式始于1947年杜鲁门总统当政时期,但实际上这个传统仪式可以追溯到美国内战林肯总统当政的时期。1863年的一天,林肯的儿子泰德突然闯入内阁会议请求赦免一只名叫杰克的宠物火鸡,因为这只被送进白宫的火鸡,即将成为人们的圣诞节大餐。(来源:东北网)

感恩节的来历

感恩节起源于马萨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这些移民在英国本土时被称为清教徒,因为他们对英国教会的宗教改革不彻底感到不满,以及英王及英国教会对他们的政治镇压和宗教迫害,所以这些清教徒脱离英国教会,远走荷兰,后来决定迁居到大西洋彼岸那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教自由地生活。

1962年9月,“五月花号”轮船载着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属离开英国驶向北美大陆,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在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登陆上岸,从此定居下来。第一个冬天,由于食物不足、天气寒冷、传染病肆虐和过度劳累,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

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部落酋长马萨索德带领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了清教徒谷物种子,并教他们打猎、种植庄稼、捕鱼等。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清教徒们当年获得了大丰收。首任总督威廉·布莱德福为此建议设立一个节日,庆祝丰收,感谢上帝的恩赐。同时,还想借此节日加强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和睦关系。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们和马萨索德带来的90名印第安人欢聚一堂,庆祝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男性清教徒外出打猎、捕捉火鸡,女人们则在家里用玉米、南瓜、红薯和果子等做成美味佳肴。就这样,白人和印第安人围着篝火,边吃边聊,还载歌载舞,整个庆祝活动持续了三天。

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的1863年,林肯总统宣

布感恩节为全国性节日。(

感恩节的由来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

发端。1620年9月,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迫害的清教徒102人离港启航。在漫无边际的大洋中,漂泊了整整65天,经历了狂风巨浪的种种折磨,方才在马萨诸塞州科德角顶的普洛文斯敦港靠岸。接着,“五月花”号按计划继续南行,打算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靠岸,但因航行误差,他们来到了普利茅斯附近。在那里,由于对地形和环境茫无所知,他们十分谨慎地让大部分人仍然留在船上,只派一批精明强干的人出外探测地形。1个月后,他们终于发现了普利茅斯港口,并且意外地在这里找到了一个优良的渔港。这里有几块已经收获过的玉米田,有清亮的淡水小溪,还有十分宜于筑垒设防的山丘,但空无一人。原来这里是一个印第安人的村落、不久前天花流行。夺去了全体村民的生命。几天后,“五月花”号就渡过科德角湾,在普利茅斯港抛锚上岸。这里成为英国移民在美洲的第二块永久居留地。后来他们把登岸的一块大礁石命名为普利茅斯石。

到了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寒冷无比的冬季,

他们自己搭盖的简陋房屋难以抵御风雪,粮食也不足,再加上繁重的劳动和传染病的侵袭,待到冬天结束,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了。

开春时节,普利茅斯村的移民结识了一位名叫斯·昆图的印第安人。斯·昆图对移民们十分友好。不久,他把自己部落的酋长马萨索德介绍给移民。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热情地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马萨索德不仅给移民带来礼物,还特地派本部落的人教会移民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蚕豆。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

移民们在欢庆丰收的日子里,按照传统习俗,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朋友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来欢庆节日。印第安人欣然接受了邀请,并且提前送来了5只鹿,表示他们的友好情谊。这就是感恩节的由来。

感恩节的习俗 集体庆祝

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感恩节才成为全国性的节日。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基督徒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市乡镇到处都有化装游行、戏剧表演或体育比赛等。分别了一年的亲人们也会从天南海北归来,一家人团圆,品尝以“火鸡”为主的感恩节美食。

美国当地最著名的庆典则是从1924年开始的梅西百货感恩节游行(Macy\'s Thanksgiving Day Parade)。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凡,人们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休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散居在他乡外地的家人也会回家过节,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并且对家人说:“谢谢!”。感恩节后,学校会让同学们画一张感恩节的画,大部分学生都画的是火鸡。同时,好客的美国人也忘不掉这一天邀请好友、单身汉或远离家乡的人共度佳节。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满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起来。不管遇到谁,他们都会说:“Thank you!”

节日购物

感恩节购物已经成为了美国人的习俗。从感恩节到圣诞节这一个月,美国零售业奥巴马特赦火鸡“勇气”

总销售额能占到全年的1/3强,是各个商家传统的打折促销旺季。疯狂的购物月从感恩节的次日(星期五)开始,这一天即被称为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据说是因为周五这天一大早,所有人都要摸着黑冲到商场排队买便宜货,这种行为有个非常

形象的说法,叫Early Bird(早起的鸟儿)[4]。在外国“感恩节”和中国的春节一样重要!每年一度的总统放生火鸡仪式始于1947年杜鲁门总统当政时期,但实际上这个传统仪式可以追溯到美国内战林肯总统当政的时期。1863年的一天,林肯的儿子泰德突然闯入内阁会议请求赦免一只名叫杰克的宠物火鸡,因为这只被送进白宫的火鸡,即将成为人们的感恩节大餐。

2006年11月22日,布什在白宫玫瑰花园举行感恩节放生仪式上,特赦了一只名布什特赦“飞鸟”火鸡

叫“飞鸟”的火鸡。

美国总统奥巴马25号特赦感恩节火鸡.并将火鸡被命名为“勇气”。这也是他上任以来,首次特赦火鸡.奥巴马并对保护美国人民身家安全的英勇战士表示感恩。

每年11月的第4个星期四是美国感恩节。在女儿萨莎和玛丽亚的陪伴下,奥巴马特赦了本来要用做盘中餐的火鸡.奥巴马说,我原本打算吃掉这只火鸡。由于萨莎和玛丽亚的干预,我赦免了“勇气”。这只火鸡将被送到迪士尼乐园。为防止意外,当局还准备了一只备用火鸡,名叫“卡罗琳娜”。

第17篇:圣诞节的由来和习俗

圣诞节的圣诞节说,一个农夫在一个下雪的圣诞夜收到一个饥饿的孩子,他有一个丰盛的圣诞晚餐,孩子告别了一棵杉树枝,在地上说:这一天,礼物是充分的的分支,留下这美丽的冷杉,偿还你的好意。孩子离开后,农民发现树枝变成一棵小树,他意识到他的接待最初是上帝的使者。这个故事变成了一棵圣诞树。圣诞节saluten参考西方人到圣诞节,当邮递员或仆人的仪式,通常在一个小盒子,所以英语叫圣诞节box.n米多;圣诞节hatnSanta rsquo; shat是一个红色的帽子,据说晚上戴睡眠除了睡得很好,有点温暖,第二天你会发现一点点在帽子里送更喜欢的礼物。在狂欢节的晚上,它是观众的主角,无论你去哪个角落,都会看到各种红色的帽子,有些帽子闪亮,有些是闪闪发光的。因为圣诞节的庆祝活动在北欧很受欢迎,北半球冬季圣诞装饰品和圣诞老人??出现了。●●圣诞老人和他的礼物和middot; santan据说他是伯利恒城的主教,圣尼古拉斯的名字,被尊敬作为圣徒,一个白色有胡子的人穿着红色长袍和戴着红色帽子。每天的圣诞节,他从北边开走鹿,从烟囱进入房子,圣诞礼物挂在孩子们的床上的袜子或炉子前的火上。圣诞礼物接近成为一个神秘的全球习惯图给孩子一个从圣尼古拉斯派生的礼物,这是生活在亚细亚的一个四世纪的好主教。荷兰人在圣尼古拉斯节(12月6日)模仿他在北美送礼物,英国殖民者把这个传统放入圣诞节庆祝活动,而sinterklaas也成为一个相应的圣诞老人或圣尼古拉(圣尼克)那些角色。在美国人的传统中,圣诞老人总是乐于在圣诞节前夕骑驯鹿的前夕,他从烟囱爬入房子,给孩子们送礼物,为他们留下的孩子吃食物(牛奶和饼干)。他忙于做礼物,监督孩子的行为在一年的其他时间和记录他们。法国圣诞老人被称为p egrave;他几乎完全一样的圣诞老人,她的红色和白色的衣服使可口可乐启发,在20世纪30年代,它画了圣诞老人的形象传遍了世界各地。在一些文化中,圣诞老人之后是knecht ruprecht,或称为黑彼得的家伙。在一些版本中,玩具车间中的矮人生产节日礼品,有时圣诞老人与圣诞老人是一对夫妇。在圣诞节期间,在北美和英国的许多超市,有孩子们可以看到圣诞老人的礼物要出现。在许多国家,孩子们准备清空容器,以便圣诞老人可以一些小礼物如玩具,糖果或水果。在美国,圣诞前夕的孩子们在圣诞前夕挂圣诞袜子在壁炉上,因为圣诞老人在圣诞前夕从烟囱里把礼物放进袜子里。在其他国家,孩子们把空的鞋子放在户外,以便圣诞老人可以在圣诞前夕(或12月9日,圣尼古拉斯)赠送礼物。礼物不仅指圣诞老人,家人和朋友也给彼此赠送礼物。在许多国家,圣尼古拉斯日仍然是一天的礼物。德国在许多地方,在12月5日晚上,孩子们把鞋子放在窗台上,第二天早上他们会发现鞋子里装满糖果和小礼物。在德国,赠送的主要日期是12月24日,圣诞老人送礼物或放在圣诞树下。在匈牙利是这样,但人民的礼物是一个小耶和华,而不是圣诞老人。在许多地区,包括荷兰,圣诞节仍然保持其宗教性质。在西班牙和其他一些具有类似传统的国家,1月6日,赠送礼物的人是魔术师,算命师和异教徒牧师。圣诞12天的礼物之一。其中描述了英国的传统将从圣诞节到节目每天送礼物互相庆祝。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圣诞礼物在圣诞前夕或圣诞节的早晨发送。直到最近,英国人在礼品节给朋友送礼物。圣诞卡n祝贺圣诞节和新年与耶稣的诞生故事和愿望的图片的贺卡庆祝圣诞节和新年的幸福n圣诞卡可以被分为卡片和网样式贺卡n圣诞卡片(圣诞卡)在美国是普遍的,欧洲,这也是保持远亲和朋友之间关系的好方法。许多家庭带来他们的年度家庭照片,或/和家庭新闻,新闻,包括家庭成员过去一年的优势和其他内容。网页是使用编程技术做页面,效果很好,现在很流行,一般的网页电子卡,会有背景音乐,网络资料也很漂亮。它很受欢迎的是填写网页上的名字,网址发送给你的朋友或朋友和亲戚后,顶部显示你自己的自定义名称和祝福!nWeb网页贺卡,做的效果是相当不错,任意性是强大的,你可以创造很多风格和各种背景音乐,你还可以自定义各种这些是为什么他们喜欢贺卡的原因!

第18篇: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起源:

春雷惊蛰(杨柳青年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 浸种耕田莫迟延。”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杜牧的《七绝·清明》诗,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春雨、牧童、酒家,诗人匆匆的步履牵引着清明节的诗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把人们带入另一番节日盛景,如林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态各异的车马轿舟,一片忙碌、一派繁华尽在画卷中。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未来,是我们过节的主题。 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古***俗:扫墓、踏青、打马球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习俗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习俗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清明习俗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清明习俗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清明习俗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清明习俗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清明习俗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 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赵之珩表示,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因而踏青节也就有先有后。农历二月二为福建一带的踏青节,三月三为陕西一带的踏青节。北京、东北由于春来得特别迟,到了五月初五才开始踏青。由于踏青是一项有意义的习俗,因此代代流传。

清明诗趣: 

《清明》——(唐)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苏堤清明即事》——(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风入松》——(元)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第19篇:圣诞节的由来和习俗

圣诞节的由来和习俗 每年12月25日是全世界大多数基督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

教会开始并无圣诞节,约在耶稣升天后百余年内才有。据说: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138年,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而教会史载第一个圣诞节则在公元336年。由于圣经未明记耶稣生于何时,故各地圣诞节日期各异。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罗马教廷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其实哪一天并不要紧,重要的是应该知道它是为纪念救主耶稣降生。

由于圣经记载耶稣生于夜间,故传统称12月24日夜为\"圣诞夜\"或\"平安夜\"。

在圣诞节人们会准备圣诞树,给朋友和心爱的人准备圣诞节礼物并在圣诞夜放在他们的帽子里面,还会和朋友们一起唱圣诞歌,制作圣诞卡片,和家人朋友在圣诞树下一起吃圣诞大餐等。总之,圣诞节是个象征着美好的日子!

圣诞树一直是庆祝圣诞节不可少的装饰物,如果家中没有圣诞树,就大大减少了过节气氛。关于圣诞树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传说。 其中一个是说:大约在十六世纪,圣诞树最先出现在德国,德国人把长青的松柏枝拿到屋中去摆设,使之成为圣诞树。后来,由德国人马丁路德把蜡烛放在树林中的枞树枝上,然后点燃蜡烛,使它看起来像是引导人们到伯利恒去。而近今日,人们已经改用粉色的小灯泡了。 另一个传说记载。据说有一位农民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圣诞夜里接待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小孩,让他吃了一顿丰盛的圣诞晚餐,这个孩子告别时折了一根杉树枝插在地上并祝福说:“年年此日,礼物满枝,留此美丽的杉村,报答你的好意。”小孩走后,农民发现那树枝竟变成了一棵小树,他才明白自己接待的原来是一位上帝的使者。这个故事就成为圣诞树的来源。在西方,不论是否基督徒,过圣诞节时都要准备一棵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圣诞树真正出现在圣诞节时,首先见于德国,之后又传入欧洲和美国,并以其优美的姿态,成为圣诞节不可缺少的装饰。圣诞树的种类繁多,有天然松柏圣诞树、也有人造圣诞树及白色圣诞树。每棵圣诞树上都挂满琳琅满目的装饰品,但每棵树的顶端必定有个特大的星星,象徵三博士跟随该星而找到耶稣,而且也只有该家庭的一家之主可以把这棵希望之星挂上。

第20篇:七夕的由来和习俗

七夕的由来和习俗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大致是说苦孩子牛郎幸运地和一个名叫织女的仙女结婚生子,后来织女被王母娘娘带回天庭,拆散了他们美好的婚姻。牛郎追上天庭,终被王母娘娘的天河所隔。后来,牛郎和织女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 ,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 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 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 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

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