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元宵节的习俗(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6 21:09:1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习俗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舞龙灯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龙,其形有九:身似蛇,脸似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而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布龙等。龙灯也称“火龙”,这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龙舞。这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每节中点燃蜡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这种油捻燃烧力很持久,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始终不会熄灭。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红色绸珠指挥龙舞。如广东阳江的《鲤鱼化龙》,灵活奇巧,善于变幻,舞龙手身着可开可合的鲤鱼皮,观众起先看到的是一条条戏水之鱼,可随着明快的乐曲突然一变,鱼儿成龙,然后一条口中喷火的鲤鱼跃过龙身,象征“鲤鱼跳龙门”之意。布龙也称“彩龙”,主要在白天表演,节中不燃蜡烛,所以表演时腾飞欢跃,好似江海波翻浪涌,气势非凡雄伟,别有一功。舞龙时循势连贯表现巨龙盘旋欢腾,动作非常复杂。有的地方闹元宵,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二三华里。每条龙灯还伴有十番锣鼓,声闻十里,甚为壮观。在海外,至今仍有许多华人社团保留着耍龙灯的古老传统,常为当地节日赛会演出。

踩高跷、舞狮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蚕桑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吴县有一个叫张成的人,起夜时,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立在家中的东南角,举手召唤他。张成走上前去,女子对他说:“我是你们家的这个地方的神,明年正月十五的时候,你做好粥,上面盖上肉来祭祀我。你们家的蚕桑就能丰收。”说完这女子就不见了。张成从此以后每年都这样做,果然年年丰收。

所以在丝绸业逐渐兴盛的魏晋时候,这种风俗就流传开来。人们做好粥,祝祷说:“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古代的祝祷词是:“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妇。小姑可出。”念这样的词,把紫姑的人形拿到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如果觉得人形变沉了,就是紫姑的灵来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紫姑是皇帝的女儿,临终时说自己平时就喜欢游玩,嘱咐身边的人在正月十五的时候,用衣服来迎接自己的魂魄,好继续享受元宵节的热闹。

后来的传说中,紫姑就变成了厕神。据说,陶侃曾经在厕所见到一个人,自称是后帝,对他说:“三年莫说,贵不可言。”意思是陶侃三年后就能发达,后来果然如此。元宵节“走百病”求安康

古代的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明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在现在的天津,还保留着“走百病”的习俗。因为是在农历正月十六进行,当地称作“溜百病”。但由于条件改变现在多是妇女在这一天带着老公和孩子回娘家撮一顿。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分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活动,无固定节日。旧时人们狩猎归来收拾猎物,兽头给狩猎的指挥,兽皮给猎获人,肉则烧烤,其间兽头前、兽皮跟、众人从,围火堆重现打猎动作。肉熟以后,众人分食。后来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节日。节日中的巴乌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铊锣和十二支唢呐(闰年各用十三件)组成乐队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轻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头插锦鸡和各种鸟雀的羽毛。装扮成飞禽走兽,围绕火推踏歌起舞,表现各种动物的姿态,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猎手们则手持弓弩或钢叉,将“猎物”围住,朝“猎物”们旋转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种狞猎动作。节日期间,还要进行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活动。

推荐第2篇: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推荐第3篇:现代元宵节习俗

现代元宵节习俗

篇1: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

习俗

1、燃灯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自汉代。元宵节是名副其实的“灯节”,燃灯、观灯是这个节日的最主要的活动。由于灯象征美好、光明、喜庆和吉祥,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 越多,有橘灯、绢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

习俗

2、猜灯迷

元宵灯谜是元宵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出现在宋朝。将谜语贴在花灯上,供人们一边赏灯,一边猜迷,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含义丰富。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

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 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 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 人。

习俗

3、吃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始于宋朝。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 中康乐幸福。元宵由糯米制成, 分实心和带馅两种。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 制。元宵汤圆和春节的年糕、端 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习俗

4、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是我国古代百戏的其中 一种。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势, 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 野果来吃,给自己的腿上绑上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

习俗

5、舞狮子

舞狮子起源于三国时期,有南狮和北狮之分。狮子 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 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保佑平安,所以逐渐形成了 在重大节日舞狮子的习俗。

元宵节典故

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称“元夕节”。按中国古代习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

中有“三元”──正月十五为“上 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故元宵节亦称为 “上元节”。上、中、下三元分别主管天、地、人、三宫。

元宵诗词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

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

孤灯犹唤卖汤元。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 也在游人笑语中 。

青玉案

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篇2:元宵节的习俗

鲤城区实验小学

元宵节的习俗 ..

?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

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

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 ..?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

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

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 观 灯,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

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

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

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

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 ..

城区实验小学

2012年某超市出售水果季度统计情况表

排版要求:

一、文字排版(40分)

1、页面设置上、下、右边距为2厘米,左边距为2.5厘米,装订线为0.5厘米;(3分)

2、标题居中,字号三号字,字体黑体加粗,字颜色为红色;(5分)

3、正文设为小四号字、仿宋体、首行缩进2字符,行距为固定值23磅;(5分)

4、在正文第3段内插入“花灯”图片,设置图片高度、宽度均为4厘米,环绕方式为紧密型;(5分)

5、将文档中所有的“元宵”字均设置加粗倾斜,加着重号;(5分)

6、设置页眉为“鲤城区实验小学”,小四号字、分散对齐的效果;(5分)

7、标题间距为段前15磅,段后10磅;(2分)

8、将正文最后一段复制一份,放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并设为蓝色;(3分)

9、为正文的各个段落加上项目符号◆。(5分)

10、将排版好的文件另存为“班级+姓名+参赛号数.doc”,例如:六(3)王小明12.doc 并保存到本地磁盘D。(2)

二、制作表格(20分)

1、根据样表制作一个6行6列的表格,并将数据填入。(4分)

2、表格第一单元格行高设为2厘米,列宽设为3.5厘米。(4分)

3、设置除第一单元格外所有单元格中的所有数据垂直、水平均居中对齐,字体为宋体,字号为五号。(4分)

4、第2列互第6列设置列宽为2厘米,第2行到第6行设置行高为1厘米。(4分)

5、计算出平均值填入。(可利用系统“附件”中的“计算器”计算)(4分) 篇3: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风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颖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乱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赛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工夫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旧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答应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机遇。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推荐第4篇: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灯节又称元宵节。一说元宵,人们马上想到食品,那句经典台词何书记,吃元宵啦让长在上世纪60年代的人记忆犹深,仿佛吃元宵是那个节日的象征,一如五月初五叫成粽子节,八月十五叫成月饼节一样。其实吃是过节中很小一部分,单说吃,元宵节还有很多食品。《燕

灯节又称元宵节。一说元宵,人们马上想到食品,那句经典台词“何书记,吃元宵啦„„”让长在上世纪60年代的人记忆犹深,仿佛吃元宵是那个节日的象征,一如五月初五叫成粽子节,八月十五叫成月饼节一样。其实吃是过节中很小一部分,单说吃,元宵节还有很多食品。《燕京岁时记》上说,“市卖食物,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此时只是元宵销量大。

那时元宵的品种少。明人刘若愚在万历年间出版的《酌中志》记,元宵“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者”。现在要记元宵就麻烦了,馅不下几十种,一句话写不详细。重要节日,吃仅是一种形式和寓意,否则“闹元宵”便成了闹着要吃的可笑之举。

幼年的记忆中,春节已与灯节联在了一起,过年时总要买上只灯笼,几乎成了必备的年货。那时生活水平不高,卖的灯笼多是纸制,可折叠,颜色有红黄绿,绘着图案,中间点上蜡烛,晚上挂在门外,或提着出去上街玩耍。上世纪80年代已有了用电池点的灯笼。“*”前的北海公园,春节期间总要举办游园灯会,里面挂着大红宫灯,以及用绢纱、玻璃或纸做成形状各异的灯笼,上面画着花卉、动物、仕女、人物故事,大小不一。还有一片灯谜区,列出各种谜语,每盏灯上用纸条写着谜面,猜中撕下可去领奖。记得还有冰灯、麦芽灯等,那时幼小,不知风的动力,觉得走马灯奇怪,没有机器怎么会转?

元宵本意指时间。正月为元月,古汉语中“夜”与“宵”义同,由此而名,又称上元节。灯节习俗由来已久,始于汉代。有了灯节便有了灯市。灯与市是两个概念:灯指张灯,从晚挂到早;市指市场,从早开到晚。明代灯市同在一处,从东华门向东绵延二里。《宛署杂记》写着:各种物品摆放在“东安门外迤北大街”,所以那个位置叫灯市口。到了清代,灯与市分开,市场移到琉璃厂,张挂灯的地点改在前门和地安门一带。清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上写:“悬灯胜处,则正阳门之东月城下、打磨厂、西河沿、廊房巷、大栅栏为最。”清末《燕京岁时记》记载:“六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处皆不及也。若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民国时,夏仁虎的《旧京琐记》:“正月之灯向集于前门内之六部,曰六部灯,以工部为最„„灯市旧集于东、西四牌楼,后始移廊房头条。”作者时代不同,能看出地点与规模也有变化。

清代的琉璃厂也是百货云集,从初三开始直到十七,游人如织,东琉璃厂的火神庙更是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去那里购物游玩《光绪顺天府志》上说叫“逛厂”。而“逛厂甸”是现代的事了,市场扩大至南新华街。记得“*”前,初一初二,厂甸的商家才摆摊上货,人们也多是拜年串门儿。初三以后,来逛厂甸的才逐渐多起来。

灯节除观灯之外,还有各种娱乐表演:走高跷的、跑旱船的、舞刀弄棒的、舞龙灯的往来穿梭如流,热闹非凡。各种杂耍表演着“队舞、细舞、筒子、觔斗、蹬坛、蹬梯”。吹鼓手奏出“橘律阳、撼东山、海青”。丝弦器乐也弹出“套数、小曲、数落、打碟子”等各种曲目。表演还有故事情节,“百戏之雅驯者,莫如南十番”,装扮成大头和尚的更是饶有风趣。另外还有盘杠子、跑竹马、敲太平神鼓等诸多节目。

宫廷贵妇也要出来逛灯,自古有之。唐代李商隐眼中:“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辛弃疾看到“宝马雕车香满路”。清代也如是,让廉在《京都风俗志》上描写:“王孙贵客,仕女儿童,倾城出游,谓之逛灯。车马塞途,几无寸隙。”《帝京岁时纪胜》上记:“五夜笙歌,六街轿马,香车锦辔,争看仕女游春”。盛大的场面,本身就是一景,少不得围观之众。

从春节至灯节期间,贵妇多有一饰物,用乌金纸剪成,再用“猪鬃尖分披片纸贴之,或五或七,下缚一处,以针作柄”,如簪子插或戴在头上,叫做闹蛾儿。《日下旧闻考中》这一说明,不由得想起了名句“蛾儿雪柳黄金缕”。一些宋词的选本笼统说成女人饰物,没有“蛾儿”的确切解释,而清人于敏中又明确说明“此古之遗俗也”,已成习俗,时间不会短暂。偏巧《帝京景物略》作了考证:唐代规制,立春这天,民间剪彩为“春幡”,插在头上。到了明代则用乌金纸画上彩绘,称为闹蛾。《酌中志》也有,妇女都“头戴闹蛾,乃乌金纸裁成”的记述。看来南宋辛弃疾的“蛾儿”应指此物。

有了全民的参与,场面怎能不热烈。南宋时,灯市的中心扎盖起鳌形的高台。皇帝到宣德门楼上观赏鳌山。《大宋宣和遗事》里记载:鳌山高灯,长一十六丈,阔二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明代京城也搭起“鳌山灯、扎烟火”。皇帝赏灯时还放起大型花炮。清代街上还有一项目:用泥塑成一判官形,称为“火判”,腹中是个大火炉,可装几百斤煤,晚上看时,遍体通红,五官冒烟喷火,好看新奇。

有了妇女的出行,这个节日便引出了诸多故事,使得文人墨客写出不朽的佳作,古典名著中多能读到。耳熟能详的诗词中,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平易直白,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含蓄,给人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常有人在灯节上相遇相识相约,因此有人觉得,之中的意味更近于西方的情人节。

略一回想,我国的传统节日,多是祭祀与纪念,属于娱乐和欢庆还真不多,这就更值得回味与珍惜。街头挂起大红灯笼,舞起龙灯,家家张灯结彩,那种灯节的热烈场面,才是“闹元宵”的氛围与味道。

推荐第5篇:元宵节习俗作文

元宵节习俗作文

元宵节习俗作文

(一)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来临啦,家家户户都在用笑脸迎接元宵节的到来。

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赶着做“元宵”我认为元宵其实是和汤圆一样的。都是那么园,那么白,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我觉得包元宵好好玩,在元宵里放入各种馅儿:芝麻,豆沙,桂圆,果仁等等,然后再包好。我想“元宵”这个“元”和团圆这个“园”是谐音,大概就是要把元宵搓得很圆才行,包好的元宵再放入锅里煮。这样元宵就做好了,家家户户就围在一起吃元宵了。就像这句话“闹元宵,煮元宵,骨肉团聚,满心喜。”

元宵节还可以观花灯。大街上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热闹而美丽。在这一天还可以猜灯谜,在灯笼下贴上一张张灯谜纸,既可以动脑筋,又可以观灯,还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礼物,真是一举多得啊!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听妈妈讲元宵节还是中国的“情人节”。这一天,情侣们手拉着手一起去观灯、看表演。笑声洋溢着整条街,幸福洒满每个人的心。

元宵节那一天最热闹的无过于放礼花了。街上人很多,每个人都站在了最佳观赏烟花的位置。放烟花的人来了,他点燃了烟花,“呯呯”开始放了。看,一只像老鼠一样的烟花冲上天了,一炸五颜六色的花点儿就在天上飞舞,过了一会儿又不见了。紧接着,又飞上了一朵花像流星雨一样从天而降,就像天女散花„„人越来越多了,笑声越来越响了,一朵朵“花”也越来越好看了„„大伙儿沉浸在欢声笑语的元宵夜之中。

元宵节家家户户聚在一起,累了,困了,一会儿就进入了美妙的梦乡,我想,人们也一定会笑得很开心的。

元宵节习俗作文

(二)

爆竹声中,迎来了我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元宵节,早晨起床当然该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元宵用黏黏的面搓成,有大有小,放在笼里,毛巾盖着,铺着红纸。煮好的元宵,活像一个个胖娃娃。咬一口,烫烫的黑芝麻滚入心脾,舌头上留着那种甜蜜蜜的情思和味道,代表着一家和和睦睦的生活。

元宵节又称“花灯节”,最重要的活动是看花灯,花灯的品种很多,有的是加菲猫形的,尖尖的耳朵,粉红色的小鼻子,樱桃似的小嘴。一打开开关,加菲猫中的风车“呼”的一声,风车旋转起来。泡沫球也上蹦下跳的,站在中间拉着小提琴的小女孩还唱着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有的是蜻蜓形的,大大的眼睛,小黑点般的眼珠,薄纱似的飞翼,一节一节的尾巴,只要推一下开头,蜻蜓绿色的飞翼就有节奏地跳起舞来。我买了一个莲花形的灯,小巧精致的莲花,叶子上白里透红,闪着明亮的光。

元宵节猜灯谜也是一个重要的活动,走在南峰服饰广场里,到处都是灯谜。“飘雪下雨(打一成语)”,“落花流水”,爸爸兴奋地说。“回答正确”售货员小姐说。“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打一字)”,会是什么呢?我苦思冥想,找到了答案:孙。

这个元宵节过得真有趣!

元宵节习俗作文

(三)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也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闹花灯,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以吃元宵、逛花市、赏花灯、观礼花、猜灯谜,舞龙舞狮,来寄托对春天最美好的祝福。

我们一家刚吃完团圆饭,爸就说带我去看花灯,我非常的高兴。傍晚,一轮明月已早早的升上了天空。几颗星星顽皮的向我眨眼睛。银白色的月儿随我一起逛花灯。我们一家随着热闹的人群来到花市。我认识的“小鱼儿”被爸爸顶在脖子上,她手里拿着荧光棒,头上带着红牛角,穿着红色的外套。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

街道上,到处都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电子花灯,简直叫人目不暇接,随着一阵阵锣鼓喧声,两条蛟龙,在人群中间交叉飞舞。

这时,几声巨响,美丽的礼花接二连三地在空中开放,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六月的雪,有的像满天的星辰,还有的像七彩的花朵。

夜深了,赏花灯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幸福,惬意的神情离开了。

推荐第6篇:元宵节猜灯谜习俗

元宵节猜灯谜习俗

篇1:元宵节的习俗500字:猜灯谜

元宵节的习俗500字: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 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篇2:元宵节,猜灯谜,送女友

元宵节的时候有一项考验大家智商的游戏就是元宵猜灯谜,这也是中国古老的习俗。

在此我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灯谜,献于正处于感情不同阶段的兄弟。为你们的元宵节增添一丝乐趣和甜蜜。

表白阶段

1,俄罗斯人跑了,爱尔兰人巧了,尼日尔人少了。(打三个字)

暧昧阶段

2,木目在心头,人在尔边游,口在丁字里,止在月字头。(打四个字)

,3,树儿睁开眼,小子屋下眠,良心缺一点,日落残兔边。(打四个字)

,4,寒山寺上一棵竹,不能做称有人用,此言非虚能兑现,只要友情雨下显,天鹅一出鸟不见。(打五个字)

热恋阶段

,5,天鹅飞回鸟无踪,二人独立艮边行,双木非林心相映,愚人翘首尔后跟。(打四个字)

,6,友情雨下永相伴,人情相遇有尔时,大雁南飞非人字,方知缘了应无点, 除夕过后是何天。(打五个字)

,7,飞蛾扑火虫已逝,学友无子留撇须,偶尔留得一人在,三言并没有两语,牛仔过河搭木筏,仕别三日在这里,原来这字在界前。(打七个字)

想挽回

8,心死两相依,知己所言真,人在尔旁站,饥饿去无食,故人想永共,还来还要走,至死都相遇。(打七个字)

9,“树有心眼,西下美女,手扶下巴,人在尔边,心死相依,言及自己,十件家具,白色勺子,儿女双全,又住一起”猜十个字速回信。(打十个字)

注:有句俗话说:爱在心头,口难开。当你把这条灯谜发给她的时候,建议不要直接告诉她答案,即使她追问你你也不说。你放心,她不懂自会上网查。神秘才是最美的,不说出也是最美的,你懂得!

几条内涵谜语

(纯属娱乐)

10,黄泉之路。(打一人体部位)

11,女人生小孩。(打一成语)

12,和尚偷情。(打一字)

13,妓女罢工。(历史用语)

14,重婚女人。(打一字)

15,妓院开张。(打一报社常用语)

16,五十对女人小便。(打一成语)

灯谜答案:加微:yuehui52020,回复:灯谜+相应序号 (例:想知道第一条灯谜的答案,回复:灯谜1)

篇3:元宵节灯谜关于元宵节的灯谜

篇1:元宵节灯谜大全

元宵节灯谜大全

早不说晚不说(打一字)——许

进水行不成(打一字)——衍

上下一体(打一字)——卡

—付

——侈chǐ

——肉

字)——更

字)——关

诘jié

——汗

思(打一字)——十

——罗

一字

打一字

字)——问

——讲

—佃diàn 半导体(打一字)—熙熙攘攘(打一字)内里有人(打一字)一一入史册(打一两点天上来(打一祝福(打一字)——池塘亮底(打一字)雨(打一字)——池 血盆(打一字)——刃(打一字)——召

武(打一字)——斐 书签(打一字)——四个晚上(打一字)陕西人十分好

打送走观音使不得

入门无犬吠(打一半耕半读(打一字)画中人(打一字)— 移

弹丸之地(打一字)——尘

凤头虎尾(打一字)——几

矮(打一字)——射

抽水泵(打一字)——石

—夫

(打一字)——封

——加 节的灯谜”的详细信息就为您介绍完了,供大家参考。 大全

元宵灯谜:

1成语)喜出望外

2成语)不识大体

3足智多谋

4语)此起彼落

5一成语)自力更生

6、脱粒机(打一成语)吞吞吐吐

7成语)头头是道

8一成语)四分五裂

9一成语)五彩缤纷

10装腔作势

11成语)激流勇进

相关文章:顶破天(打一字)—后村闺中听风声另有变动(打一字)有关于“关于元宵揭秘:元宵节习俗有关元宵节的习俗成语类:、爱好旅游(打

一、盲人摸象(打

一、会计(打一成语)、翘翘板(打一成、遇事不求人(打、四通八达(打

一、一块变九块(打、节日的焰火(打、相声(打一成语)、逆水划船(打一 从天而降

13、照相底片(打一成语)颠倒黑白

14、哑巴打手势(打一成语)不言而喻

15、仙乐(打一成语)不同凡响

16、零存整取(打一成语)积少成多

17日新月异

18一成语)一毛不拔

19语)旁敲侧击

20语)有伤风化

21一成语)半路出家

22成语)斤斤计较

23语)外强中干

24语)土生土长

25语)深不可测

26一成语)马首是瞻

27——乘人不备

28千(猜成语)——胜友如云 29成语)——寅吃卯粮

30语)——入木三分

31——恰如其分

32成语)——皂白不分

33——白玉无暇

、初一(打一成语)、超级好牙刷(打、打边鼓(打一成、感冒通(打一成、鲁达当和尚(打、举重比赛(打

一、纸老虎(打一成、农产品(打一成、无底洞(打一成、端午在眉睫(打、乖(猜成语)、平原门下客

三、兔子请老虎(猜、八十八(猜成、并重(猜成语)、暗中下围棋(猜、皇(猜成语) ——好景不长

35、一枝红杏出墙来(猜成语)——对外开放

36、五句话(猜成语)——三言两语

37、扁担作字两头看(猜成语)——始终如一

38、反刍(猜成语)——吞吞吐吐

39、掠(猜成语)——半推半就

40、动物作标本(猜成语)——装模作样

41、空袭警报(猜成语)——一鸣惊人

42、静候送礼人(猜成语)——待人接物

43、律师贪污(猜成语)——知法犯法

44、弃文就武(猜成语)——投笔从戎

45、力争上游(猜成语)——铤而走险

46、垃圾当肥料(猜成语)——废物利用

47、潜艇攻击(猜成语)——沉着应战

48、细菌开会(猜成语)——无微不至

49、蜜饯黄连(猜成语)——同甘共苦

50、快刀斩乱麻(猜成语)——迎刃而解

51、逆水划船(猜成语)——力争上游

52、圆寂(猜成语)——坐以待毙

53、桁héng(猜成语)——行将就木

54、七个人有八只眼,十人亦有八只眼,西洋人也眼八只,家母同样眼八只,猜四个字——货真价实

二、文字类

2、一流水准——淮

3、石达开——研

4、拱猪入门——阂

5、格外大方——回

6、走出深闺人结识——佳

7、一千零一夜——歼

8晶

9旷

10一半——雷

11截——名

12天——明

13——奶

14闹

15头——硼

16—乞

17贡献大一点——器

18穷——贫

19秦

20 21冉

22 23输

24——香

25素

26、七十二小时——、床前明月光——、需要一半,留下、一口咬住多半、一月一日非今、要一半,扔一半、综合门市——、不是冤家也碰、上气接下气 —、四方来合作,、贪前稍变就成、半布春秋——、银川——泉、一来再来——、守门员——闪、有人偷车——、酿酒之后隔日、半青半紫——、自己——体

推荐第7篇:元宵节的习俗

吃元宵: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元宵游艺:

挂花灯:此俗源于东汉,南北朝时已蔚然成风,唐代灯会定为三天,正月十四至十六,至宋代改为五天,明代则为十天,清代宫中则从小年开始就挂花灯。民间挂花灯则有一美丽的传说,古时一猎人射死了一只神鹅,,玉帝闻讯大怒要为神鹅报仇,要于正月十五焚人间,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间向人们报告了这一消息。人们决定在正月十五前后家家户户挂红灯,放烟火,待天兵要下凡时,见火光一片。以为火早就烧起来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间得免一难,此后,每至此日,家家户户都挂花灯。至今,每逢正月十五全国各地仍有不少灯会灯展,著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园元宵灯会,,四川自贡灯会,哈尔滨冰灯节等。

耍狮子:

耍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舞龙灯:

传说唐代有一年大旱,龙王错行云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征监斩龙王,后龙王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吓坏了唐王李世民,于是向群臣问计,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于是民间乃有元宵节耍龙灯之习。龙灯一般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节数为单数,长达数丈,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能燃烛的称布龙,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龙就象活了一样,民间以此气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推荐第8篇:元宵节习俗调查报告

民俗是一种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是一定的族团和群体在长时间的生活实践进程中构成的共同的行为模式和思惟模式。风俗之端,始于致微,博之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其互成举国之人习以为然。① 民俗就是在这类社会群体场合相互模仿唱和,一代承一代接续的进程中构成的。虽然说民俗是一定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一定心理状态的产物,然而因各自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条件、思想形态,又会构成不同的民俗。即便在同一文化区内,如客家文化区内,也会构成不同的民俗。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夺目。客家山歌早就被誉为客家文化的精华;客家围龙屋也被赞为客家独占的伟大建筑。然而客家文化除此以外,还有一种不为人知的客家民俗客家上灯风俗。客家上灯风俗流传的族群、区域很广,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情势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

一、客家上灯 风俗

1.客家上灯 简介

上灯(上读爽、赏,是挂起之意),因客家方言上同丧,所以客家人为避讳,上灯又称升灯,是客家民间风俗。每一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上灯时要办三牲②、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求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圆、祝愿。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区,素以兴宁为最盛,其礼节也更繁,而且已有所演化,他们在上灯后,中间还要热灯(是上灯进程中的一项活动,不能说是热灯节)。最后才敬祖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全屋全村庆贺之气氛。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的,因多种缘由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叫升老丁。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上灯必须在本姓本族老屋祖公厅举行。老屋,又称祖祠,是上灯活动的场所。老屋即祠堂,当今的客家各族的老屋都是依照古代祖宗居住的原始的方位修缮过的。老屋的设计很简单,呈长方形,基本上是有一扇大门,从大门进是一个15平方米左右的厅堂,俗称下堂,从下堂进往是一个天井,天井的两边是过道,通往下一个厅堂,这个厅堂称作上堂。上堂正面的墙壁的中间开设了一个壁橱,祖宗的牌位就摆放在这里。壁橱下面还有一个小口,供奉的是土地神。一般上堂比下堂高,以显示上堂的重要性。

2.客家上灯风俗缘由

客家,顾名思义,即是旅居他乡的意思。客家人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是具有明显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移民群体。

据记载,客家人自秦朝以来,有六次南迁的进程: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份中原居民辗转迁进闽粤赣边区。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

粤北一带的客家人都分别从这六次南迁而来。如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进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自赵佗建制以来,龙川分别容纳了六次南迁的客家人。

特定的社会通过自己的文化生产出特定的需要(法兰克福学派),并且同时设计满足需要的常规途径。上灯是为了满足客家族团的特定需要产生的。

首先,从客家人六次南迁的时间来看,都发生在战乱时期。客家人为避烽火或自然灾难而南迁。烽火、自然灾难在古代经常会夺走无数人的性命,还有可能使整个族群灭尽。客家人阔别故土,客居他乡。因此客家人的先人们最担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不能永久流衍,宗族血液不能长流。

其次,无情的烽火、没法猜测的自然灾难,个人是没法克服的,需要一个团结的集体共同奋战。客家人希看全族人团结在一起,共同抵抗自然灾难与战争。客居他乡,更需要宗族团结,克服新环境下碰到的新的窘境。

再次,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移民群体这一特殊群体,客家又具有其独特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以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和对先人的眷恋。

最后,客家人性情仁慈、质朴,老实、敦厚。客家先人教育后代要念祖恩,不忘祖宗,爱国爱乡;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亲族,敬先人,隆师道;团结奋进,自食其力,艰苦创业。

灯是客家方言丁的谐音,又是希看、光明的意味。灯灯相续意味种族繁衍的绵绵不尽。因此,为了让后代不忘记自己的先人;为了本族的团结,共同抵抗窘境;为了让先人得到安慰宗族血液并未消失;和客家人从小构成的念祖恩,尊祖的优秀品德,借灯来庆祝添丁的祭祖、慰祖活动也因此而诞生了。每一年,将族里添丁的情况通过上灯的情势上报给先人,让先人得到安慰。最重要的是,同一宗族的人有机会每一年聚到一起促进了团结,构成了一种以老屋为中心的凝聚气力,同时还可以保存客家人独有的传统文化。

上灯的风俗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已无从稽考,大约是随着客家人南迁逐步构成的一种民俗。上灯的流传族群很广,因每一个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或几个先人,所以每一个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或几个上灯活动。上灯散布的地区也很广,主要集中在粤北地区,如河源,梅州,兴宁等地都有自己的上灯活动,其复兴宁最具有代表性,也最隆重。

3.上灯与元宵节的联系

上灯多是元宵节的派生物。元宵节自古有之,每一年正月十五举行,自古是全国上下都举行的节日,而赏灯是元宵节的一部份。

从灯的意蕴上看,元宵节又称灯节,其外表看来,是欣赏花灯的游乐;实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上,它带给人们一种希看添丁,即人丁兴旺。因此,以灯来寄托丁,客家上灯风俗与元宵节的赏灯有相同的内涵。

从日期上看,元宵节在正月十五,而上灯则在正月十五前后举行。客家人自秦从中原南迁,对元宵节固然熟习。现在的客家人一般不重视元宵节,由于上灯节一样可以赏灯,还可以同族人一起庆祝添丁的喜悦。

从灯的制作来看,客家上灯所用的灯与元宵节所制的灯有很大类似的地方,元宵节的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客家上灯所用的灯一样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结合上灯的由来与元宵节灯的意蕴,日期,制作来看,上灯节极可能是客家先人继续了元宵节赏灯的风俗,同时又结合宗族的实际情况,将灯的意蕴提升到更高的位置而流传至今。因此,上灯多是元宵节的派生物。

二、繁琐热烈的上灯活动

每一年,春节前后,热衷于本族事务的老人,通过打听,顺次记录从本年正月十三挂灯后至下年正月十三挂灯前的添丁家庭,并将其组织起来,在春节前后每一个家庭各派一个代表召开上灯祭祖的会议,分派任务。比如,上灯活动资金的准备、用处题目,上灯前后谁负责打扫老屋,上灯当天谁负责膳食等题目,在会议中都有具体的分工。

1.灯的预备

会议以后,定制灯是必要的一步。客家各个地方所制灯的材料大体相同,一般由竹篾制成中空的框架,由彩纸糊成,都能挂起来。另外,灯外糊都有福、禄、寿一类的吉祥图案的彩带。灯中安有固定的油碟,可加油点亮照明。但是它们的外形又有所不同,有举式的,也有扛式的。如河源龙川县的灯都用举式的,而东源县及兴宁市的灯多数用扛式的。以龙川举式的灯为例,灯一般可以看做有三层。上层经常是一个彩纸糊成的约20多厘米高,直径约1.5米的大圆柱。圆柱的侧面一般会写上风调雨顺等寄语。圆柱底面的边框上,贴上富有传统剪纸艺术的约1米长的彩带。灯的第二层是比第一层稍小的、约高0.5米多边形柱,中凹两头 铁场镇新和村的灯

大,其中上边大底边小,均由彩纸糊成,最底面的边框是一样贴满约0.5 米长的彩带。多边柱的上侧面,可以写上百子千孙等寄与人丁兴旺的词语。灯的第三层,是一个比第二层稍小的多边形柱,侧面会写上 五谷丰收等吉语,希看来年是个好收获,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从整体来看,灯的大小可以说是遵从了3:2:1的格式,上大下小。

由于上灯这类风俗重视的是丁,而不是灯,所以对灯的制作不讲求一概相同、不可更改。不但每一个地方灯的制作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的灯的制作也能够不同。只要美观,耐用(要挂到端午节),能体现上灯添丁这类活动的意蕴就是可以的。

需留意的是,在当年正月十三到次年正月十三之间,谁家最早诞下男孩,这家就被称作头灯;谁家最后诞下男孩,就被称为尾灯,他们与其他诞下男孩的家庭都被称为灯子。有的地方有多少灯子就制多少盏灯;有的制两盏,两盏外形如出一辙,但头灯大,尾灯小;有的只制一盏。灯的多少都是可以变化的。

2.资金的准备

筹集资金是上灯活动最关键的一步,资金是不是充足,直接关系到上灯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据客家老人先容,上灯的资金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封建财主或公众资产承当;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各个添丁家庭均匀承当。固然,村民可以根据自愿原则,自由捐款。据老人先容,捐款的村民每一年都很积极,有时达几千元。这些钱一般用来买香、红烛、三牲、鞭炮,条件答应还可以请乐队、请人在祖祠放电影等,目的是增加喜庆的氛围。

另外,依照会议的安排,由灯子承当上灯活动期间的一切事务,如预备上灯日的膳食,接待外来职员等。

3.上灯的进程

上灯这天的早上,制灯人会把制好的灯放在离祖祠不远的地方,为下午接灯做好预备。这时候,在老屋的上堂,已供奉上了三牲,还有各添丁家庭送来的酒及糖果。在摆放祖宗牌位的壁橱两旁和下面的土地神位两旁已贴上了对联。如铁场镇新和村邹氏的是这样的,橱窗两边祖德源流芳百世,宗业兴盛子孙昌,土地神位两边工能生白玉,便可发黄金,横批是土主神位。其主题,都是希看祖业兴荣,子孙兴盛的。

在中午十二点之前,村里的老人会带领灯子及刚出生的小男孩来到祖屋行跪拜礼,向祖宗汇报祖里添丁的情况。跪拜礼完,三牲中的整猪和糖果撤下,只剩酒和一个盘,盘里装有小量的三牲,猪被送到老屋侧边的临时厨房,由灯子负责预备晚上的聚餐。

上午的活动主要是祭祖,下午才是真实的、最重要的上灯活动。族人吃过午餐后都集聚集到老屋来看热烈,也能够到祖宗牌位前烧香,行跪百礼,希看祖宗保佑,自家也能早点添丁。

到了下午

三、四点就是接灯的时刻了。据铁场镇新和村的老人先容,接灯的时间比较灵活,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取决当天的天气。天气晴朗,宜四点左右接灯;阴雨天气可以早点,但都集中在三四点左右。这时候,以舞狮和锣鼓在前面带路,村中一老人提着祖宗牌位前供奉着的小盘 三牲,带领灯子及小男孩向不远处的灯进发,道路的两旁早已摆满了鞭炮。

到了灯前,老人把供品奉上,倒满三杯酒,在地上烧好香和红烛,并把香给每一个灯子分发一支。预备终了,老人一声令下,接灯开始,狮子舞动,锣鼓、鞭炮齐叫震耳,所有灯子向灯行跪拜礼。礼毕,头灯取灯迎回。这时候,其余灯子跟随头灯在后,老人、舞狮、锣鼓紧随其后。到了祖祠大门前,舞狮先上前拜三拜,灯这才迎进门。所有灯子随灯进进了祖祠上堂。这时候,还要在灯最上层的圆柱的底面边框上,贴上几幅字,如添福添寿添贵子,灯前映出仙佢子;曰福曰贵曰荣华,竹后结出状元郎,接着点着油灯(条件许可可以放一个电灯泡)。然后,把早已挂在房梁上的绳索与灯顶端绑好。预备终了,老人一声令下,灯缓缓升起,所有灯子跪下行礼。这时候锣鼓、鞭炮再一次齐叫。

需特别留意的是,在灯进进祖祠时,女人决不能比灯或比男人先到上堂,否则将惹来不好的兆头,惧怕明年生女多。

灯挂上,上灯活动就进进尾声了。族里每家派一个代表,就在老屋聚餐了。晚饭的食品,是白天供奉祖宗的三牲及灯子送来的酒等。客家人以为,吃了这些供品,能够得到祖宗的保佑,自家早生男孩。

晚饭结束,上灯活动进进最后阶段。请来的电影将在此放映;请来的礼炮、乐队将在此作最后的出色表演;买来的鞭炮将在此阶段全部放完至此,上灯活动就算美满结束了。

从上灯活动整个活动来看,上灯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家独有的民俗活动。灯的制作体现了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这类手工艺通过上灯活动一代传一代,得到了很好的继续。通过这类活动,让同一族人更加团结,让族人永久记住自己的先人,永久也不要忘记先人们跋山涉水迁移到此的艰巨历程。

三、客家上灯风俗折射出的客家精神

1.上灯折射出客家人的尊祖意识

前面谈到,从秦代以来,客家先人经历了六次大范围的南迁进程。客家先人们或是躲避烽火,或是躲避自然灾难,或由于当地人口过于稠密没法生存而南迁。从这六次南迁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客家先人所遭受的艰巨历程,和生存的险境与不幸。但是,生存 的不幸并没有压垮客家先人。也正是由于客家先人在很长一段漂泊流离的经历中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窘境,锤炼出客家先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辟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正是由于他们在不断迁徙进程中求得了生路,寻觅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才使得客家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出了人唔辞路,虎唔辞山、命长唔怕路远、树挪就死,人挪就活的价值观念。

客家先人们以顽强的求生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屡次辗转迁移,使自己的血液得以延续;自己的族群得以扩大,自己的传统品德、价值观念、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客家的后代无不为有这样的先人而感到自豪,同时,对他们表示深深的尊敬和爱戴。客家的家谱里详载着先人在文学、艺术、战功、政界领域中的经历和业绩,并还有对先人的诸如仁爱,美德之类的个人性情的称赞。可以看出,客家人对先人的深深尊敬与爱戴。祭奠先人,成为客家人代代相传的神圣使命。客家是一个移民族群,千年、百年背井离乡,因此最担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不能永久流衍,民俗文化得不到继续。而客家先人又以温顺、仁慈的性情和尊老的优秀品德影响后代。因而,后代以某种方式告慰先人,成了一种当仁不让的责任。

客家上灯风俗既是一种祭祖活动,又是一种告慰先人的方式。从上灯的预备,进程等无不体现了客家人爱戴先人,尊敬先人的优秀传统。现代的客家人,很多离开故土,在外打拼,在外定居成家到添丁,春节可以不回故乡,但只要上灯,都会回乡参加,给祖宗行跪拜礼。这些都表现了客家人对先人的尊敬与崇拜。

上灯风俗中的村民向祖宗行跪拜礼,看起来带有浓重的封建迷信色采,有其庸俗的一面,但是把它上升为一种对先人的尊敬、崇拜之情,这类礼节又是多么的通情达理。

2.上灯风俗体现了客家人强烈的宗族意识

梁漱溟曾概括地说,中国事伦理本位的社会,在中国式的家庭中,外则相和答,内则相体念,心里共叫,神形相依以为慰①由是家庭与宗族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极重要的位置。上灯是客家人强烈宗族意识的最好体现。通过这类仪式,同族人能够周期性地和子侄族众欢聚一堂,不管各安闲何方,上灯这天一定是一家人。

客家人先人都希看自己的血脉死后还生生不已,族众都相信,自己身上的血源于炎黄或其他先人,已流淌数千年,并将通过自己传给子孙,永无止境。梅县约亭村《刘氏族谱•序词》说:溯我刘氏,系出炎黄,中原华胄,两汉帝王。《梅州姚氏族谱•谱序》:吾姚始自舜帝,历载四千,繁衍百三十余世,源远流长。每一年举行的上灯节就是客家宗族意识的最好证明。灯子就是宗族的血脉,就是宗族源远流长的纽带。

3.上灯风俗折射出客家人的团结意识

客家精神内涵丰富多彩,其核心在于团结互助和拼搏奋进。这些在客家南迁的历史和客家文化风俗中可以看到。团结就是气力。客家先人在南迁的进程中遭受到苦难和险境是必定,然而没有一个团结的集体是没法克服不幸的遭受的。客家人先人及其后人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由于这些,都是为了确保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需要。

客家上灯活动正体现了客家人的团结互助的良好传统。通过上灯本族客家人能够聚集到一起,为本族谋发展,同时又促进族人的感情。上灯活动即是维护团结的重要举措,又是体现客家人团结的重要情势。比如铁场镇茅畲村,在十年前,利用上灯活动村人聚到一起的机会,商讨在村里修水泥路的假想。果然全村捐款,有钱的出钱,没有钱的可以出力,终究村里通了水泥路,成为铁场镇较早实现通水泥路的村落。可以说这是一条团结之路。

4.上灯活动体现了客家人优秀的文化继续意识

客家上灯风俗历史悠久,有的几百年,有的上千年。这类风俗假如没有良好的文化继续意识,那末就会走向边沿化,终究被历史所吞噬。客家上灯风俗不但没有被吞噬,而且还更加丰富多彩,深入的体现了客家人的优秀文化继续意识。比如灯的制作,是从一代又一代继续下来的。另外,上灯出现了很多对联,有寄语好年景的,有寄语人丁兴旺的等等。上灯的这些情势很好的体现了客家人有些的文化继续意识。

从灯的制作上看,客家人能够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灵活多变,不断丰富灯的外形以精美为动身点,自由制作,只要不偏离框架、能够反映上灯风俗内蕴就行。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愈来愈富裕,上灯风俗中必要的的锣鼓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添丁的喜悦之情。因而,请乐队,请人在祖屋播放电影等现代文化在近几年也加进了上灯风俗的行列,既增加了上灯的喜庆气氛,同时是上灯风俗内容的丰富,也让上灯风俗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从上灯的内容和情势的变化,我们就能够看出客家人具有对传统文化既继续又丰富的意识。

四、客家上灯风俗反映了客家人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

固然,客家上灯风俗也反映了客家人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上灯,灯字与丁都是客家化的同音,顾名思义,上灯这个风俗,看重的不是灯,而是丁,是客家人借助灯的情势,来表达添丁的喜悦及希看。

因此,不但能从字义上看出上灯风俗的重丁现象,从上灯活动的整个进程来看,客家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暴露。比如,在迎灯,接灯的队伍中,只有男人,女人只是路边看热烈的闲人;另外,灯在被迎进祖祠时,女人不准到上堂。由于客家人看来,男人先到上堂意味着下年会添更多的丁,大吉;而女人假如这时候到了上堂多是个阻碍添丁的隐患,是不吉祥的。这些礼节规定,明显具有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

在客家人看来,生女叫加口,生男才叫添丁,所谓人丁兴旺,只是指男丁兴旺。多男丁才是福,即便是生活困难也会觉得家族繁华强大。反过来,家族男丁少,则意味着家族有可能衰落,即便现在生活很富裕,男丁少是本家族的最严重的灾难。为了不使本家族有缺陷,计划生养这项国策在有些客家地区显得无能为力。

就如铁场镇茅畲村来讲,第一胎或第二胎生男则好,假如几胎都没有男孩,村民会一直生到男孩为止。村里一曾氏家庭,一共生了九个,第九个就是男孩。有很多家庭有五六个孩子,都是第五或第六个才是男孩。即便是倾家荡产,为了生男孩,村民也乐此不彼。

自家在老屋添一灯,那是何等光荣,何等扬眉吐气的事。

在客家人从古就有一个误区,女孩是泼出往的水,男孩才是家族的栋梁。上灯风俗深入暴露了有些客家地区的重男轻女的的落后思想。

让人幸喜的是,在有的客家地区,开始抛弃了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女孩也能像男孩一样,成为上灯活动的主角。如梅州的一些客家地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赞美和学习的现象,既保存了上灯风俗,又打破了重男轻女的陋习。但是,这类现象还不普遍,向完全改变客家人重男轻女的陋习任重道远。希看其他客家地区能够跟上时代的脉搏,找出一条既可以保存上灯风俗、宏扬客家文化又可以往弊杨利的好方法,让上灯风俗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结语

客家上灯风俗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上灯活动有其独特的由来和重要的文化内涵。从上灯风俗中我们可以看到客家人所具有的尊祖意识,团结意识及优秀的文化继续意识。但上灯风俗也暴露了有些客家地区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劣根。找出一条既可以保存上灯风俗、宏扬客家文化又可以往弊杨利的好方法,让上灯风俗发扬光大,跟上时代的脉搏,源远流长。

推荐第9篇:顺德元宵节习俗

调 查 报 告

调查名称:顺德春节习俗 关于顺德春节习俗前言:

每年春节,顺德民间总有不少流传久远,习以为常的风俗。不过,从这些人们熟视无睹的风俗中,若我们能从一个故事、一段传说甚至是一种习惯中探赜索隐,钩沉回溯,并在热闹非凡的喧哗中辨析那沉积日久的历史与文化痕迹,还原其真面目,或许对我们身处其中的顺德文化有一个更直接与理性的了解与理解。

“恭喜发财,利市拿来”,春节时,这句话你肯定说过许多遍,而且说的欢天喜地的。春节又称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你知道顺德人过春节的习俗是怎样的吗?旧时,过年包括送灶,接灶,团年,开年,拜年等一系列活动。到了“除夕”,家家户户帖春联,有的还贴“门神”,这是不能贴错的,顺德人形容两人互不理睬叫“贴错门神”,这俗语就由此由来啦!除夕晚,合家团聚吃团圆饭,团年饭后,小孩结队上街“买懒”,唱《买懒歌》,歌词是:“买懒,买到年三十晚,人懒我不懒。”“炮竹一声除旧岁”。正月初一,喜气洋洋,全家围坐厅堂,向晚辈拜年,一起品尝年糕等喜庆的食物。初三俗称“赤口”,半年活动暂停。初四起继续,直到初七“人日”。现在,过年的习惯已大大的简化了,很多一时都已经免去了。吃团圆饭也不一定在家吃,很多都是一家老老少少在酒楼吃;但过年的习俗还是保存很多的。例如,派红包,贴春联,舞龙舞狮,选年花等,这些人们还是乐滋不倦!

顺德春节习俗: 1.买桃花

一夜腊寒随漏尽,桃红又是一年春。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多喜欢买得一枝春欲放,插上桃花便过年。因而人们多喜欢买桃花,一来期盼来年大展宏图,二来总希望碰个桃花运。

其实,这源于崇拜花神父母的古老风俗。史书记载:越人祈子,必于花王父母,有祝辞:白花男,红花女,故婚夕亲戚皆往送花,盖取诗桃花之意,诗以桃李二物,兴男女二人。可见,买花的最早涵义是祈子。因此,现代的婚俗中我们看到新郎手捧鲜花到新娘家,总以为是“鲜花赠美人”,其实这是古俗变迁,源于“桃李二物,兴男女二人”之意,所谓“桃之天天,宜室宜家”。只是到后来才逐渐转化为一种大众化的民间风俗。

由鲜花讲到花市,昔日农历年前,各镇圩都有花市,人们多选择吊钟、水仙、菊花、盆桔等,不过,最热闹的要数广州,早在清代,诗人就有“四时不断卖花声,十月绯桃照眼明,浪说扬州风景好,春光不及五羊城”的诗句描写当时盛况。但是,当年广州的花场都是顺德花匠的妙手所得,所以说广州姹紫嫣红的花市一直闪动着顺德人的身影

2 .贴春联

大年三十贴春联,即顺德风俗所谓的“易桃符”。相传,顺德清代书画大家黎二樵每年初一一大清早打开门,都会发现他的对联都被人揭走,于是,他微微一笑,又挥毫疾书,再贴一联,成为当年佳话。不过,最有意思的要数探花李文田。光绪甲午年冬末,朝廷钦命他为团防大臣,但他手头没有一兵一卒,于是,他用大红京笺撰写春联,张贴在自家门前,对联上书:欣逢淑景开佳宴,辜负纯衾事早朝。无奈中多少有点自嘲。如今,人们大多喜欢用成品的对联张贴,快捷省事,不过,缺少了那种对客挥毫,摊钱问字的悠悠古风。昔日的顺德人虽有不少“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的对联,但寻常人家更喜欢“平安二字值千金,和顺满门添百福”,这也折射出顺德人和谐祥顺,求实淡笃的风格。

3.利是钱

每到大年三十,顺德昔日便有“祀祖,家人聚饮”,曰“团年酒”。团坐达旦,曰“守岁”等习俗。昔日苏东坡也有“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的诗句。

在顺德,当年长辈有“相遗以物,曰„馈岁‟”的习俗。其中,自然有压岁钱。“压岁钱”本质是“厌胜钱”。“厌”即“魇”,“厌胜”就是“战胜妖邪”。故老相传,一年当中小孩可能会碰到各种病灾,此钱傍身,可除病灾。后来音义讹传,便成为今天的“压岁钱”。

“利市”钱的演变也大致相同。北方管这玩艺叫“喜钱”,但顺德人一直沿用古俗称“利市”。其实这一说法宋代就有。当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娶妇》就将“喜钱”唤作“利市”。他写道“娶妇至儿家门,从人及家人乞觅利市钱物”。不过这一说法还得追溯到商周时代。《易经·说卦》中就有:“为近利、市三倍”文字记录,后来渐成“利市三倍”以喻商人牟取暴利,再到后来,就产生“做生意赚钱”之意,到现在就将“喜钱”与“幸运”混同一意。于是“利市”便有“能带来好运”的含义。不过,我们应将“利是”写成“利市”,不然就不知所云,甚至贻笑大方。

4.煎堆、角仔

在顺德,过年少不得的两样食品就是煎堆、角仔,这也是顺德的特色食品。顺德有句俗话,就是“煎堆碌碌,金银满屋”,顺德人拜年的时候,都会带几个煎堆,给别人送上祝福。

5.舞狮

小时候,我们村子的男孩子由带头人领着在除夕那晚到各家各户去舞狮,每当去到一家,主人便会拿生菜或是青色的树叶与一封利是用红绳绑在一起,然后舞狮的人就会在屋子里舞狮,最后舞狮的小伙子就从狮头那里拿利是,这叫做“采青”。

6.拜神

年三十晚便开始拜神,一家大小共叙天伦之乐,吃“团年饭”。到了子夜,家家户户燃放炮竹,正是„炮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由凌晨开始,虔诚的人便到寺庙去参神,祈福菩萨保佑,心想事成,横财到手,这叫“做初一”。特别是龙母庙,观音堂,香火鼎盛,信徒水泄不通,殿堂前车水马龙,络驿不绝,这样扰攘直至天亮。年初一早上,人们大清早就起床,所有的人都忙碌起来,换了新衣鞋袜,外出到处拜年,连土生葡人也学习了这一套,到亲友家里拜年去了。社团举行“团拜”,同乡会举行“团拜”,甚至私人会所也有团拜节目。

调查感言:

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原来自己的家乡原来有这麽多的习俗。当然,顺德习俗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传承文化。不要让顺德民俗消失。原来春节是多么有趣吖

推荐第10篇:元宵节习俗(版)

又是一年元宵时。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正如童谣里所唱:“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花,花灯红,雪打花灯好年景”„„花灯编织着故事,也编织着期盼。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经历一百多年来欧风美雨的冲刷,中国传统节日受到很大侵蚀,元宵节也不例外。在当代的一些大都市,元宵节民俗似乎只剩下吃汤圆了。这是忙碌的都市人的悲哀,因为在相对悠闲的小城市和乡村,元宵节仍然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节日。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元宵张灯最初是出于客观需要,晚上活动必须照明。后来张灯又是为了游玩欣赏。可是,它还具有更深一层的意义:祈求生育。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

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清代成都有元宵夜偷取供在神龛上的汤圆以求得子的习俗。清代湖北安陆一带百姓互相赠送元宵,其中有大如鹅蛋的元宵,妇女观察煮这种元宵的火候来占卜生育。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这种解释多少有点凡庸,但是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元宵节在古人的不断创造中发展而来,也必将在现代人的再创造中发展下去

第11篇: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上元灯会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花灯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舞龙灯、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舞狮子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

划旱船

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吃元宵

“吃元宵”

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第12篇:元宵节的习俗50字

元宵节的习俗50字

篇1:元宵节的习俗主要有哪两个?

元宵节的习俗主要有哪两个?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年)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篇2:元宵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

民俗是一种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是一定的族团和群体在长时间的生活实践进程中构成的共同的行为模式和思惟模式。风俗之端,始于致微,博之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其互成举国之人习以为然。① 民俗就是在这类社会群体场合相互模仿唱和,一代承一代接续的进程中构成的。虽然说民俗是一定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一定心理状态的产物,然而因各自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条件、思想形态,又会构成不同的民俗。即便在同一文化区内,如客家文化区内,也会构成不同的民俗。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夺目。客家山歌早就被誉为客家文化的精华;客家围龙屋也被赞为客家独占的伟大建筑。然而客家文化除此以外,还有一种不为人知的客家民俗客家上灯风俗。客家上灯风俗流传的族群、区域很广,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情势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

一、客家上灯 风俗

1.客家上灯 简介

上灯(上读爽、赏,是挂起之意),因客家方言上同丧,所以客家人为避讳,上灯又称升灯,是客家民间风俗。每一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上灯时要办三牲②、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求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圆、祝愿。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区,素以兴宁为最盛,其礼节也更繁,而且已有所演化,他们在上灯后,中间还要热灯(是上灯进程中的一项活动,不能说是热灯节)。最后才敬祖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全屋全村庆贺之气氛。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的,因多种缘由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叫升老丁。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上灯必须在本姓本族老屋祖公厅举行。老屋,又称祖祠,是上灯活动的场所。老屋即祠堂,当今的客家各族的老屋都是依照古代祖宗居住的原始的方位修缮过的。老屋的设计很简单,呈长方形,基本上是有一扇大门,从大门进是一个15平方米左右的厅堂,俗称下堂,从下堂进往是一个天井,天井的两边是过道,通往下一个厅堂,这个厅堂称作上堂。上堂正面的墙壁的中间开设了一个壁橱,祖宗的牌位就摆放在这里。壁橱下面还有一个小口,供奉的是土地神。一般上堂比下堂高,以显示上堂的重要性。

2.客家上灯风俗缘由

客家,顾名思义,即是旅居他乡的意思。客家人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是具有明显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移民群体。

据记载,客家人自秦朝以来,有六次南迁的进程: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份中原居民辗转迁进闽粤赣边区。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 清初时期。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

粤北一带的客家人都分别从这六次南迁而来。如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进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自赵佗建制以来,龙川分别容纳了六次南迁的客家人。

特定的社会通过自己的文化生产出特定的需要(法兰克福学派),并且同时设计满足需要的常规途径。上灯是为了满足客家族团的特定需要产生的。

首先,从客家人六次南迁的时间来看,都发生在战乱时期。客家人为避烽火或自然灾难而南迁。烽火、自然灾难在古代经常会夺走无数人的性命,还有可能使整个族群灭尽。客家人阔别故土,客居他乡。因此客家人的先人们最担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不能永久流衍,宗族血液不能长流。

其次,无情的烽火、没法猜测的自然灾难,个人是没法克服的,需要一个团结的集体共同奋战。客家人希看全族人团结在一起,共同抵抗自然灾难与战争。客居他乡,更需要宗族团结,克服新环境下碰到的新的窘境。

再次,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移民群体这一特殊群体,客家又具有其独特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以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和对先人的眷恋。

最后,客家人性情仁慈、质朴,老实、敦厚。客家先人教育后代要念祖恩,不忘祖宗,爱国爱乡;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亲族,敬先人,隆师道;团结奋进,自食其力,艰苦创业。

灯是客家方言丁的谐音,又是希看、光明的意味。灯灯相续意味种族繁衍的绵绵不尽。因此,为了让后代不忘记自己的先人;为了本族的团结,共同抵抗窘境;为了让先人得到安慰宗族血液并未消失;和客家人从小构成的念祖恩,尊祖的优秀品德,借灯来庆祝添丁的祭祖、慰祖活动也因此而诞生了。每一年,将族里添丁的情况通过上灯的情势上报给先人,让先人得到安慰。最重要的是,同一宗族的人有机会每一年聚到一起促进了团结,构成了一种以老屋为中心的凝聚气力,同时还可以保存客家人独有的传统文化。

上灯的风俗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已无从稽考,大约是随着客家人南迁逐步构成的一种民俗。上灯的流传族群很广,因每一个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或几个先人,所以每一个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或几个上灯活动。上灯散布的地区也很广,主要集中在粤北地区,如河源,梅州,兴宁等地都有自己的上灯活动,其复兴宁最具有代表性,也最隆重。

3.上灯与元宵节的联系

上灯多是元宵节的派生物。元宵节自古有之,每一年正月十五举行,自古是全国上 下都举行的节日,而赏灯是元宵节的一部份。

从灯的意蕴上看,元宵节又称灯节,其外表看来,是欣赏花灯的游乐;实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上,它带给人们一种希看添丁,即人丁兴旺。因此,以灯来寄托丁,客家上灯风俗与元宵节的赏灯有相同的内涵。

从日期上看,元宵节在正月十五,而上灯则在正月十五前后举行。客家人自秦从中原南迁,对元宵节固然熟习。现在的客家人一般不重视元宵节,由于上灯节一样可以赏灯,还可以同族人一起庆祝添丁的喜悦。

从灯的制作来看,客家上灯所用的灯与元宵节所制的灯有很大类似的地方,元宵节的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客家上灯所用的灯一样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结合上灯的由来与元宵节灯的意蕴,日期,制作来看,上灯节极可能是客家先人继续了元宵节赏灯的风俗,同时又结合宗族的实际情况,将灯的意蕴提升到更高的位置而流传至今。因此,上灯多是元宵节的派生物。

二、繁琐热烈的上灯活动

每一年,春节前后,热衷于本族事务的老人,通过打听,顺次记录从本年正月十三挂灯后至下年正月十三挂灯前的添丁家庭,并将其组织起来,在春节前后每一个家庭各派一个代表召开上灯祭祖的会议,分派任务。比如,上灯活动资金的准备、用处题目,上灯前后谁负责打扫老屋,上灯当天谁负责膳食等题目,在会议中都有具体的分工。

1.灯的预备

会议以后,定制灯是必要的一步。客家各个地方所制灯的材料大体相同,一般由竹篾制成中空的框架,由彩纸糊成,都能挂起来。另外,灯外糊都有福、禄、寿一类的吉祥图案的彩带。灯中安有固定的油碟,可加油点亮照明。但是它们的外形又有所不同,有举式的,也有扛式的。如河源龙川县的灯都用举式的,而东源县及兴宁市的灯多数用扛式的。以龙川举式的灯为例,灯一般可以看做有三层。上层经常是一个彩纸糊成的约20多厘米高,直径约

1.5米的大圆柱。圆柱的侧面一般会写上风调雨顺等寄语。圆柱底面的边框上,贴上富有传统剪纸艺术的约1米长的彩带。灯的第二层是比第一层稍小的、约高0.5米多边形柱,中凹两头 铁场镇新和村的灯

大,其中上边大底边小,均由彩纸糊成,最底面的边框是一样贴满约0.5 米长的彩带。多边柱的上侧面,可以写上百子千孙等寄与人丁兴旺的词语。灯的第三层,是一个比第二层稍小的多边形柱,侧面会写上 五谷丰收等吉语,希看来年是个好收获,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从整体来看,灯的大小可以说是遵从了3:2:1的格式,上大下小。

由于上灯这类风俗重视的是丁,而不是灯,所以对灯的制作不讲求一概相同、不可更改。不但每一个地方灯的制作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的灯的制作也能够不同。只要美观,耐用(要挂到端午节),能体现上灯添丁这类活动的意蕴就是可以的。 需留意的是,在当年正月十三到次年正月十三之间,谁家最早诞下男孩,这家就被称作头灯;谁家最后诞下男孩,就被称为尾灯,他们与其他诞下男孩的家庭都被称为灯子。有的地方有多少灯子就制多少盏灯;有的制两盏,两盏外形如出一辙,但头灯大,尾灯小;有的只制一盏。灯的多少都是可以变化的。

2.资金的准备

筹集资金是上灯活动最关键的一步,资金是不是充足,直接关系到上灯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据客家老人先容,上灯的资金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封建财主或公众资产承当;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各个添丁家庭均匀承当。固然,村民可以根据自愿原则,自由捐款。据老人先容,捐款的村民每一年都很积极,有时达几千元。这些钱一般用来买香、红烛、三牲、鞭炮,条件答应还可以请乐队、请人在祖祠放电影等,目的是增加喜庆的氛围。

另外,依照会议的安排,由灯子承当上灯活动期间的一切事务,如预备上灯日的膳食,接待外来职员等。

3.上灯的进程

上灯这天的早上,制灯人会把制好的灯放在离祖祠不远的地方,为下午接灯做好预备。这时候,在老屋的上堂,已供奉上了三牲,还有各添丁家庭送来的酒及糖果。在摆放祖宗牌位的壁橱两旁和下面的土地神位两旁已贴上了对联。如铁场镇新和村邹氏的是这样的,橱窗两边祖德源流芳百世,宗业兴盛子孙昌,土地神位两边工能生白玉,便可发黄金,横批是土主神位。其主题,都是希看祖业兴荣,子孙兴盛的。

在中午十二点之前,村里的老人会带领灯子及刚出生的小男孩来到祖屋行跪拜礼,向祖宗汇报祖里添丁的情况。跪拜礼完,三牲中的整猪和糖果撤下,只剩酒和一个盘,盘里装有小量的三牲,猪被送到老屋侧边的临时厨房,由灯子负责预备晚上的聚餐。

上午的活动主要是祭祖,下午才是真实的、最重要的上灯活动。族人吃过午餐后都集聚集到老屋来看热烈,也能够到祖宗牌位前烧香,行跪百礼,希看祖宗保佑,自家也能早点添丁。

到了下午

三、四点就是接灯的时刻了。据铁场镇新和村的老人先容,接灯的时间比较灵活,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取决当天的天气。天气晴朗,宜四点左右接灯;阴雨天气可以早点,但都集中在三四点左右。这时候,以舞狮和锣鼓在前面带路,村中一老人提着祖宗牌位前供奉着的小盘 三牲,带领灯子及小男孩向不远处的灯进发,道路的两旁早已摆满了鞭炮。

到了灯前,老人把供品奉上,倒满三杯酒,在地上烧好香和红烛,并把香给每一个灯子分发一支。预备终了,老人一声令下,接灯开始,狮子舞动,锣鼓、鞭炮齐叫震耳,所有灯子向灯行跪拜礼。礼毕,头灯取灯迎回。这时候,其余灯子跟随头灯在后,老人、舞狮、锣鼓紧随其后。到了祖祠大门前,舞狮先上前拜三拜,灯这才迎进门。所有灯子随灯进进了祖祠上堂。这时候,还要在灯最上层的圆柱的底面边框上,贴上几幅字,如添福添寿添贵子,灯前映出仙佢子;曰福曰贵曰荣华,竹后结出状元郎,接着点着油灯(条件许可可以放一个电灯泡)。然后,把早已挂在房梁上的绳索与灯顶端绑好。预备终了,老人一声令下,灯缓缓升 起,所有灯子跪下行礼。这时候锣鼓、鞭炮再一次齐叫。

需特别留意的是,在灯进进祖祠时,女人决不能比灯或比男人先到上堂,否则将惹来不好的兆头,惧怕明年生女多。

灯挂上,上灯活动就进进尾声了。族里每家派一个代表,就在老屋聚餐了。晚饭的食品,是白天供奉祖宗的三牲及灯子送来的酒等。客家人以为,吃了这些供品,能够得到祖宗的保佑,自家早生男孩。

晚饭结束,上灯活动进进最后阶段。请来的电影将在此放映;请来的礼炮、乐队将在此作最后的出色表演;买来的鞭炮将在此阶段全部放完至此,上灯活动就算美满结束了。

从上灯活动整个活动来看,上灯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家独有的民俗活动。灯的制作体现了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这类手工艺通过上灯活动一代传一代,得到了很好的继续。通过这类活动,让同一族人更加团结,让族人永久记住自己的先人,永久也不要忘记先人们跋山涉水迁移到此的艰巨历程。

三、客家上灯风俗折射出的客家精神

1.上灯折射出客家人的尊祖意识

前面谈到,从秦代以来,客家先人经历了六次大范围的南迁进程。客家先人们或是躲避烽火,或是躲避自然灾难,或由于当地人口过于稠密没法生存而南迁。从这六次南迁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客家先人所遭受的艰巨历程,和生存的险境与不幸。但是,生存 的不幸并没有压垮客家先人。也正是由于客家先人在很长一段漂泊流离的经历中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窘境,锤炼出客家先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辟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正是由于他们在不断迁徙进程中求得了生路,寻觅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才使得客家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出了人唔辞路,虎唔辞山、命长唔怕路远、树挪就死,人挪就活的价值观念。

客家先人们以顽强的求生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屡次辗转迁移,使自己的血液得以延续;自己的族群得以扩大,自己的传统品德、价值观念、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客家的后代无不为有这样的先人而感到自豪,同时,对他们表示深深的尊敬和爱戴。客家的家谱里详载着先人在文学、艺术、战功、政界领域中的经历和业绩,并还有对先人的诸如仁爱,美德之类的个人性情的称赞。可以看出,客家人对先人的深深尊敬与爱戴。祭奠先人,成为客家人代代相传的神圣使命。客家是一个移民族群,千年、百年背井离乡,因此最担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不能永久流衍,民俗文化得不到继续。而客家先人又以温顺、仁慈的性情和尊老的优秀品德影响后代。因而,后代以某种方式告慰先人,成了一种当仁不让的责任。

客家上灯风俗既是一种祭祖活动,又是一种告慰先人的方式。从上灯的预备,进程等无不体现了客家人爱戴先人,尊敬先人的优秀传统。现代的客家人,很多离开故土,在外打拼,在外定居成家到添丁,春节可以不回故乡,但只要上灯,都会回乡参加,给祖宗行跪拜礼。这些都表现了客家人对先人的尊敬与崇拜。 篇3:元宵节传统习俗 元宵节传统习俗

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

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元宵节“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第13篇:全国各地的元宵节习俗

全国各地的元宵节习俗

1.北京

传统的老北京元宵节活动主要由花会、灯会、吃元宵3个部分组成。

一年一度的上元灯会、舞龙舞狮、老北京叫卖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节传统节目,是老北京市民期待这个节日的一大原因。

2.河北

河北较为独特的元宵节习俗有井陉的拉花,井陉拉花是一株古老艺术奇葩。

赞皇县元宵节习俗——“拉碌碡”拉禄碡是一种表现劳动生活的舞蹈,主要活动在元宵节,它以打击乐伴奏。有大鼓、大锣、铙、水镲等。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

3.安徽

古城凤阳县,荡秋千、挑灯笼、撂火把等民间习俗,成了元宵佳节的三大习俗。

元宵佳节,最让孩子们动心的还是“挑灯笼”。各种花灯“抢早”上市,造型各异的花灯将夜晚装点一新。撂火把是一种青少年集体活动。在凤阳农村,留心的孩子都会早早有意识地收集、准备着一些废旧扫帚、刷把,以备元宵节撂火把。

4.山西

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的形式有挂花灯、放焰火,文艺踩街。

每逢元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而且元宵节,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行。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区的都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汇演到市里来。

5.山东

开展游艺活动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

杂耍的形式各种各样,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棍、秧歌、赶毛驴„„应有尽有,内容以戏曲为主。曲阜城周围村村玩龙灯,每个村的龙灯都要到孔府中表演。

6.河南

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

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 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7.陕西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除大闹花灯外,还流传一种“放天灯”的风俗。

“伴灯馍”流行于陕西铜川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期间,各家各户在自己房屋里,设香案点烛焚香,鸣放鞭炮。屋内处处点灯,灯旁放着各式各样的花馍,称为“伴灯馍”。

8.江苏

元宵节泰州有5大习俗,吃元宵、闹元宵、猜灯谜、放烟火、送吉祥。

送吉祥是泰州部分乡镇特有的习俗。在元宵节这天,亲戚朋友要给新婚的新娘子送桥桩、送子观音等,以祝福早生贵子。还有些地方是拉着新娘子走百子桥,同样是求子。

9.浙江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

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于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于元宵节设酒祭床。

10.江西

晚饭后,全村老少就会集聚在村中祠堂或者庙宇,唱元宵歌(也叫唱船)。

正月十五晚上除了唱船、赞船、划船等活动外,还要喝元宵酒、吃元宵羹——这是当晚的压轴戏。整个祠堂摆满桌椅,有村民用年数已久的海壶盛满自己酿造的米酒,给每位来宾倒上满满一碗,每张桌子上还盛有一大盆元宵羹供大家享用。

11.湖北

荆州元宵节当天,关帝庙都要举行大型庙会,届时,荆州人在这里玩龙灯,划采莲船,骑马射箭,吹喇叭套轿子,闹腾得红红火火。

而耍龙的小伙子们都要先到关帝庙内拜拜关公,再沿古城街巷舞龙。另外,元宵节也是荆州人的“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十堰人特重视元宵节,要举行玩灯会,比如舞龙、玩狮子、划彩莲船、舞蚌壳、踩高跷等。其中以十堰房县的“火龙”灯会最出名。

12.湖南

常德元宵节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

13.四川

四川元宵节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

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馀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14.福建

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意为:“添丁。”

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灯节中的舞龙灯,是福建元宵节中最受欢迎的节目,龙灯长数十尺,有头有尾。灯节中还有一种灯猜颇受欢迎,灯猜也叫“猜灯谜”或“出灯猜”。

15.广东

广东的元宵节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以求吉祥;新安县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庆灯。

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16.云南

云龙县于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

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于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

第14篇:春节、元宵节的习俗

春节、元宵节的习俗

我先给大家介绍春节习俗,再给大家介绍元宵节习俗。春节的习俗有压岁钱、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年画、守岁和爆竹。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春联也叫门对、春贴、桃符等,它以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做成各种图案的。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山东济南历城区洪家楼第一小学五年级:陈硕

第15篇:元宵节猜灯谜的习俗

元宵节猜灯谜的习俗

元宵节猜灯谜的习俗

自宋代开始,每逢正月十五上元节,人们张灯结彩。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就在灯上粘上谜语,或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猜灯。就这样灯与谜结合在一起了,至明代已相习成风。随着时间的推移,猜灯谜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习俗之一。

民俗专家介绍说,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猜灯谜自南宋起开始流行,至今不衰。早在春秋战国时谜语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动各国君主,往往在发言中采用民间故事传说的隐喻方法,巧妙影射。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文心雕龙·谐隐》指出“自魏代以来„„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唐宋时代,文义谜语日渐发展,制谜和猜谜的人多起来。至南宋时,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供人们猜测助兴。

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初时粘谜于灯上,会有事物谜夹在其中,只是大量为文义谜而已。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明清两代是灯谜发展的极盛时期,文学家还把猜谜活动写入小说中,《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元宵灯谜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灯谜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汉字的规律,着眼于字义词义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既能达到娱乐的目的,又即使人增长知识,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灯谜的猜射法和制作法,基本上是同一种法则,只不过作者是有了谜底,然后根据一种谜体或谜格去求出谜面;而猜者则是参考多种谜法,循规律去思索,寻找谜底。

以往灯谜都在寺庙里举行,因为寺庙乃民众闲暇时聚集的场所,而且有花灯竞赛与展示,所以从前都在花灯下榜上一个谜面,到元宵夜由庙里相关人员主持猜灯谜,场面热闹而温馨,因为可以得个奖品回家,算是小过年的吉祥兆头。

现代猜灯谜的型态有揭诸在报章、杂志上的,有电视转播某个寺庙的灯谜大会,也有在某些节目中穿插的灯谜,型态多样化,可满足民众不同的需要。这也反应现代社会中过传统节庆的多元化的变化。

灯谜如今除了用在元宵节上,也成为人们日常文化娱乐的一种形式。通过猜灯谜,人们祈祷来年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美好祝愿。

第16篇:元宵节习俗(350字)作文

精选作文:元宵节习俗(350字)作文

元宵节,这是一个好日子!一个热闹的日子!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一个令人陶醉的日子!一个令人欢乐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来谈论谈论吧!

先来说说元宵节的习俗吧!有哪些呢?有吃元宵、送花灯、猜灯谜、踩高跷、耍龙灯&&好多好多好玩的游戏呢。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猜灯谜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猜灯谜不仅有趣,还可以培养语言能力呢?你们呢?喜欢哪一个呢?

那么,元宵节有哪些诗句呢?欧阳修的元夕、崔液的上元夜、李商隐的诗曰、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还有李白的&&有空一起去欣赏欣赏一下这么多古人写下的这些好诗好词吧!

怎么样?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喜欢这个热闹的元宵节呀?一年级:靳淼 篇1:元宵节的习俗作文

元宵节的习俗作文

元宵节的习俗作文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也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闹花灯,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以吃元宵、逛花市、赏花灯、观礼花、猜灯谜,舞龙舞狮,来寄托对春天最美好的祝福。

我们一家刚吃完团圆饭,爸就说带我去看花灯,我非常的高兴。傍晚,一轮明月已早早的升上了天空。几颗星星顽皮的向我眨眼睛。银白色的月儿随我一起逛花灯。我们一家随着热闹的人群来到花市。我认识的“小鱼儿”被爸爸顶在脖子上,她手里拿着荧光棒,头上带着红牛角,穿着红色的外套。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

街道上,到处都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电子花灯,简直叫人目不暇接,随着一阵阵锣鼓喧声,两条蛟龙,在人群中间交叉飞舞。

这时,几声巨响,美丽的礼花接二连三地在空中开放,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六月的雪,有的像满天的星辰,还有的像七彩的花朵。

夜深了,赏花灯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幸福,惬意的神情离开了。相关阅读:

篇2:元宵节的习俗作文200 元宵节的习俗作文200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也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闹花灯,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以吃元宵、逛花市、赏花灯、观礼花、猜灯谜,舞龙舞狮,来寄托对春天最美好的祝福。

我们一家刚吃完团圆饭,爸就说带我去看花灯,我非常的高兴。傍晚,一轮明月已早早的升上了天空。几颗星星顽皮的向我眨眼睛。银白色的月儿随我一起逛花灯。我们一家随着热闹的人群来到花市。我认识的“小鱼儿”被爸爸顶在脖子上,她手里拿着荧光棒,头上带着红牛角,穿着红色的外套。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

街道上,到处都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电子花灯,简直叫人目不暇接,随着一阵阵锣鼓喧声,两条蛟龙,在人群中间交叉飞舞。

这时,几声巨响,美丽的礼花接二连三地在空中开放,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六月的雪,有的像满天的星辰,还有的像七彩的花朵。 夜深了,赏花灯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幸福,惬意的神情离开了。

篇3:介绍元宵节风俗的英语作文

介绍元宵节风俗的英语作文

till today, the lantern festival is still held each year around the country.lanterns of various shapes and sizes are hung in the streets, attracting countle visitors.children will hold self-made or bought lanterns to stroll with on the streets, extremely excited.gueing lantern riddlesis an eential part of the festival.

people will eat yuanxiao, or rice dumplings, on this day, so it is also called the yuanxiao festival.yuanxiao also has another name, tangyuan.it is small dumpling ball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with rose petals, sesame, bean paste, jujube paste, walnut meat, dried fruit, sugar and edible oil as filling.tangyuan can be boiled, fried or steamed.it tastes sweet and delicious.what’s more, tangyuan in chinese has a similar pronunciation with tuanyuan”, meaning reunion.so people eat them to denote union, harmony and happine for the family.

in the daytime of the festival, performances such as a dragon lantern dance, a lion dance, a land boat dance, a yangge dance, walking on stilts and beating drums while dancing will be staged.on the night, except for magnificent lanterns, fireworks form a

元宵节英文介绍译文: 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主要的活动就是看灯。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直到今天,元宵点灯的习俗仍然在中国的各地流传的,各式各样美丽的花灯在这一天都会点亮,孩子们提着自制的灯笼走街串巷,非常高兴。

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花灯的主人会将谜面写在灯笼上,挂在门口,如果有人可以猜中,就能得到小小的礼物。这项活动最早起源于宋朝,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白天有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到了夜晚,除了五颜六色的美花灯之外,还有艳丽多姿的烟火。大多数家庭会在春节时留下一些烟花等到元宵节这天燃放,而一些地方政府也会举办烟花大会,当新年的篇4:关于元宵节的作文:元宵的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作文:元宵的传说

摘要: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

第17篇:元宵节的习俗作文

元宵节的习俗作文

元宵节的习俗作文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也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闹花灯,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以吃元宵、逛花市、赏花灯、观礼花、猜灯谜,舞龙舞狮,来寄托对春天最美好的祝福。

我们一家刚吃完团圆饭,爸就说带我去看花灯,我非常的高兴。傍晚,一轮明月已早早的升上了天空。几颗星星顽皮的向我眨眼睛。银白色的月儿随我一起逛花灯。我们一家随着热闹的人群来到花市。我认识的“小鱼儿”被爸爸顶在脖子上,她手里拿着荧光棒,头上带着红牛角,穿着红色的外套。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

街道上,到处都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电子花灯,简直叫人目不暇接,随着一阵阵锣鼓喧声,两条蛟龙,在人群中间交叉飞舞。

这时,几声巨响,美丽的礼花接二连三地在空中开放,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六月的雪,有的像满天的星辰,还有的像七彩的花朵。

夜深了,赏花灯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幸福,惬意的神情离开了。 相关阅读:

第18篇:全国各地的元宵节习俗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山东省〕 淄川县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宁阳县元宵送灯至祖坟。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着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莒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郲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陕西省〕 凤翔县于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江苏省〕武进县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于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浙江省〕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于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于元宵节设酒祭床。

〔江西省〕 新建县民于元宵扫墓插竹为灯。万安县城各乡均于元宵节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 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于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湖南省〕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

〔四川省〕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福建省〕 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广东省〕 新安县民有于去年生男者,皆于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云南省〕 云龙县于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于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

第19篇:元宵节的来历、习俗、灯谜

元宵节的来历: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习俗: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踩高跷、舞狮子

灯谜:

铁公鸡(打一成语)——一毛不拔爱好旅游(打一成语)——喜出望外

盲人摸象(打一成语)——不识大体蜜饯黄连(打一成语)——同甘共苦

会计(打一成语)——足智多谋逆水划船(打一成语——力争上游

快刀斩乱麻(打一成语——迎刃而解翘翘板(打一成语)——此起彼落

遇事不求人(打一成语)——自力更生脱粒机(打一成语)——吞吞吐吐

四通八达(打一成语)——头头是道一块变九块(打一成语)——四分五裂

节日的焰火(打一成语)——五彩缤纷乖(打一成语)——乘人不备

相声(打一成语)——装腔作势逆水划船(打一成语)——激流勇进

伞兵(打一成语)——从天而降兔子请老虎(打一成语)——寅yín吃卯mǎo粮

照相底片——颠倒黑白平原门下客三千——胜友如云

桁héng(打一成语)——行将就木圆寂(打一成语)——坐以待毙

哑巴打手势(打一成语)——不言而喻仙乐(打一成语)——不同凡响

零存整取(打一成语)——积少成多初一(打一成语)——日新月异

暗中下围棋(打一成语)——皂白不分并重(打一成语)——恰如其分

八十八(打一成语)——入木三分超好牙刷(打一成语)——一毛不拔

打边鼓(打一成语)——旁敲侧击感冒通(打一成语)——有伤风化

鲁达当和尚(打一成语)——半路出家皇(打一成语)——白玉无暇

举重比赛(打一成语)——斤斤计较纸老虎(打一成语)——外强中干

美梦(打一成语)——好景不长农产品(打一成语)——土生土长

无底洞(打一成语)——深不可测

第20篇: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

元宵节史话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元宵节闹花灯的传说

传说玉帝养了只鹅,它下凡去玩儿时被人类打死了。玉帝非常生气,决定要在元宵节那天放火烧死人类。聪明的人们知道了,就在元宵节那天挂灯,把放火的武将们骗了回去。所以元宵节闹花灯就成了人们的风俗了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是多种多样的,有赏花灯、猜灯谜、赏冰灯、踩高跷、舞狮子、划岸船、耍北棍、扭秧歌、吃元宵等。下面我主要介绍一下闹花灯、猜灯谜、舞狮子和吃元宵。

(一)赏花灯。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中心活动。元宵花灯种类很多,式样繁多,有挂灯、坐灯、壁灯、提灯、走马灯、人物灯、鸟鱼花竹灯等。元宵燃灯的风俗起源于汉朝,汉

此曲只应天上有(打一成语)不同凡响

一年四季花如锦(打一地名)长春

千年古屋(打一现代作家)老舍

节日的焰火(打一成语)——五彩缤纷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诗曰(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诗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