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哈姆雷特摘抄(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8 06:02:0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哈姆雷特》读书笔记摘抄

《哈姆雷特》是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悲剧杰作,成于16XX年,那时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圈地运动”正在进行中,社会中充满矛盾。这本书也表现出了这一点。以下是该书的读书笔记摘抄。

1、你的话已经锁在我的记忆里,那钥匙你替我保管吧。

2、一个梦的本身就是一个影子。

3、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诚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心。

4、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结束了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是更勇敢的?

5、送礼的人要是变了心,礼物虽贵,也会失去了价值。

6、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感化。

7、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

8、我的言语高高飞起,我的思想滞留地下;没有思想的言语,永远不会上升天界。

9、——谁造的比泥水匠,船匠或是木匠更坚固?

——造绞架的人;因为一千个寄寓在这屋子里的人都已经先后死去,它还是站在那儿动都不动。

——掘坟的人;因为他造的房子是可以一直住到世界末日。

10、

哈姆雷特写的情诗:

“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

你可以疑心太阳会移转;

你可以怀疑真理是谎话;

可是我的爱永没有改变。”

掘坟人的歌:

“年青时候最爱偷情,

觉得那事很有趣味;

规规矩矩学做好人,

在我看来太无意义。

谁料如今岁月潜移,

老景催人急于星火,

两腿挺直,一命归西,

世上原来不曾有我。”

11、亚历山大死了;亚历山大埋葬了;亚历山大化为尘土;人们把尘土做成烂泥;那么为什么亚历山大所变成的烂泥,不会被人家拿来塞在啤酒桶的口上呢?

12、恺撒死了,他尊严的尸体也许变了泥,把破墙填砌。啊,他从前是何等的英雄,现在只好替人挡雨遮风。

推荐第2篇: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品读人物的方法;

2.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品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课前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并写出短评,课堂上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归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资源

《哈姆雷特》剧本、计算机网络、《哈姆雷特》课件、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教学程序

一、课前展示课题(幻灯片1),同时播放贝多芬《献给爱丽丝》。导语:

文学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感染着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思考和启迪。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且写出了短评,今天这堂课,让我们来谈谈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

对一部戏剧,我们可以从语言、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品评。今天我们着重谈谈《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找出品评人物的一般规律。

二、展示教学目标:通过讨论掌握品评人物的方法。(幻灯片2)

三、引导学生讨论:

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观念、阅读心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不相同的。

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幻灯片3)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展示《王子复仇记》剧照:哈姆雷特特写镜头。(幻灯片4)

三、学生畅所欲言。

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雷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雷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雷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雷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雷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从“戏中戏”可见,哈姆雷特的聪明机智。

哈姆雷特勇敢的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矛盾、孝顺、懦弱、可悲的人。

从他的话可见,哈姆雷特是一个厉害的批评家。

福丁布拉斯与哈姆莱特复仇之比较,两点相同,三点不同,由此可见哈姆莱特行动上的消极。

从他的语言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教师引导:

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创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亚化”,称赞莎士比亚剧作情节丰富,浑然一体,赞许他历史剧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他以奇伟的笔触对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斯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负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

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莎士比亚在90年代初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莎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詹姆斯一世即位后也予以关爱,改称为“国王的供奉剧团”,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1599年莎士比亚参加了伦敦著名的环球剧院,并成为股东兼演员。莎士比亚逐渐富裕起来,并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袭贵族的称号。1612年他作为一个有钱的绅士衣绵还乡,四年后就与世长辞。

四、展示:名家观点撷英。(幻灯片5)

哈姆雷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梁实秋)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阿尼克斯特)

哈姆雷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歌德)

教师试评:哈姆雷特具有远大的理想,他最终的目标不是复仇,而是扭转乾坤。

五、总结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与创作

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1)《哈姆雷特》的现实性:

《哈姆雷特》取材于《丹麦史》中的一个古老的故事。剧情写的是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

(2)哈姆雷特的形象特征:

①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他的母亲。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

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奥菲丽娅的父亲。奸王有所察觉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后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②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他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能有意识的运用这些方法,当然品读人物形象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不断的补充。

六、表演短剧

展示:人物表(幻灯片7)

教师评点学生表演,每位同学都已经进入角色,基本上能够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推荐第3篇: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简·爱》

《鲁宾逊漂流记》 《呼啸山庄》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悲惨世界》 《欧也妮·葛朗台》 《三个火枪手》 《傲慢与偏见》

《三国演义》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 / the Story of Stone

《西游记》A Journey to the West.通向西方的远征 / 路途,这个意思基本符合唐僧西游的本意。《水浒传》Outlaws of the Marsh,沼泽地里的强盗(逍遥法外的人),水浒里的108好汉,都是借着那片沼泽地,劫富济贫的。在统治者眼里,他们确实是强盗,一群不法分子。《水浒传》翻译成 Outlaws of the Marsh,其实是意译。

以上翻译是某人在《China Daily》上看到的。回答:2008-09-06 22:01 《安娜·卡列尼娜》 ANNA KARENINA------列夫·托尔斯泰 Tolstoy,Leo

《环绕地球80天》 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儒勒·凡尔纳 Verne,Jules

《忏悔录》 A CONFESSION------列夫·托尔斯泰 Tolstoy,Leo

《双城记》 A TALE OF TWO CITIES------查尔斯·狄更斯 Dickens, Charles

《茶花女》 CAMILLE

------小仲马 Dumas, Alexandre, fils

《罪与罚》CRIME AND PUNISHMENT------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Dostoevsky, Fyodor

《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查尔斯·狄更斯 Dickens, Charles

《堂·吉诃德》DON QUIXOTE------米盖尔·台·塞万提斯 Cervantes, Miguel de

《欧也妮·葛朗台》EUGENIE GRANDET------奥诺瑞·德·巴尔扎克 Balzac,Honore de

《高老头》FATHER GORIOT------奥诺瑞·德·巴尔扎克 Balzac,Honore de

《巨人传》GARGANTUA AND PANTAGRUEL------拉伯雷 Rabelais, Francis

《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查尔斯·狄更斯 Dickens, Charles

《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琼纳森·斯威夫特 Swift,Jonathan

《简·爱》JANE EYRE------夏洛蒂·勃朗特 Bronte,Charlotte

《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维克多·雨果 Hugo,Victor

《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居斯塔夫·福楼拜 Flaubert,Gustave

《福尔摩斯回忆录》 MEMOIRS OF SHERLOCK HOLMES------阿瑟·柯南道尔 Doyle,Sir Arthur Conan

《雾都孤儿》OLIVER TWIST------查尔斯·狄更斯 Dickens, Charles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简·奥斯丁 Austen,Jane

《复活》RESURRECTION------列夫·托尔斯泰 Tolstoy,Leo

《鲁滨逊漂流记》 ROBINSON CRUSOE------丹尼尔·笛福 Defoe, Daniel

《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托马斯·哈代 Hardy,Thomas

《基督山伯爵》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大仲马 Dumas, Alexandre, pere

《巴黎圣母院》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维克多·雨果 Hugo, Victor

《汤姆·索耶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马克·吐温 Twain,Mark

《十日谈》THE DECAMERON------乔万尼·卜伽丘 Boccaccio,Giovanni

《神秘岛》THE MYSTERIOUS ISLAND------儒勒·凡尔纳 Verne,Jules

《万尼亚舅舅》UNCLE VANYA

------契诃夫 Chekhov,Anton Pavlovich

《浮士德》FAUSTUS

------歌德 Johann,Wolfgang, von,Goethe

《红与黑》BLACK AND RED------司汤达 Stendhal

《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列夫·托尔斯泰 Tolstoy,Leo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艾米莉·勃朗特 Bronte,Emily

《三个火XXXXXX》THE THREE MUSKETEERS

------大仲马 Dumas, Alexandre, pere

《哈姆雷特》HAMLET------威廉·莎士比亚 Shakespeare,William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威廉·莎士比亚 Shakespeare,William

《奥赛罗》OTHELLO,MOOR OF VENICE------威廉·莎士比亚 Shakespeare,William

《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威廉·莎士比亚 Shakespeare,William

《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威廉·莎士比亚 Shakespeare,William

《灰姑娘》CINDERELLA

------格林兄弟 Grimm Brothers

《小红帽》LITTLE RED - CAP------格林兄弟 Grimm Brothers

《白雪公主》LITTLE SNOW-WHITE------格林兄弟 Grimm Brothers

《皇帝的新装》THE EMPEROR\'S NEW SUIT------汉斯·C·安徒生 Andersen, Hans C.

《青蛙王子》THE FROG KING,OR IRON HENRY

------格林兄弟 Grimm Brothers

《卖火柴的小女孩》THE LITTLE MATCH-SELLER

------汉斯·C·安徒生 Andersen, Hans C.

《小美人鱼》THE LITTLE MERMAID------汉斯·C·安徒生 Andersen, Hans C.

《丑小鸭》THE UGLY DUCKLING------汉斯·C·安徒生 Andersen, Hans C.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

嘉丽妹妹 英文名:Carrie

《名利场》英文名“Vanity Fair

理智与情感 【英文名:】Sense And Sensibility

金银岛-Treasure Island

二十四部中国名著的英文名

《西游记》 Pilgrimage to the West (Journey to

the West)

《三国演义》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红楼梦》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水浒传》 Heroes of the Marshes; Water

Margins

《本草纲目》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聊斋志异》 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

《论语》 Analects of Confucius

《山海经》 The Cla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围城》 A Surrounded City

《西厢记》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资治通鉴》 History as a Mirror

《史记》 Shi Ji (Historical Records)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The Four Books (The Great Learning;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Mencius)

《阿Q正传》 The True Story of Ah Q

《春秋》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论语》 The Analcets of Confucius

《诗经》 The Book of Odes

《世说新语》 Eays and Criticism

《封神演义》 The Legend of Deification

《金瓶梅》 The Golden Lotus

推荐第4篇:哈姆雷特

参考文献豆瓣网

初次读完全文后,印象中哈姆莱特对王后用的始终都是或讽刺或批判的口吻,似乎对他的母亲厌恶到底。但是在细读第二遍的时候,从哈姆莱特对其母亲的对话以及当他与别人交谈或自言自语时所说的对其母的评论来看,哈姆莱特对其母亲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整个事件来看,哈姆莱特对于他的母亲在老国王未被杀害时是尊敬与爱戴的,甚至于可能认为母亲是世界上第二完美的女人(他心中最完美的应该是奥菲莉娅吧)。可是,老国王去世不久后叔母就结婚了这件事使他对母亲的情感立马就走向反面了。再后来便是哈姆莱特在得知叔父果然是杀害自己父亲的凶手后,对母亲的态度又有所缓和了一些,多了些怜悯和孝顺。下面就对后两个阶段做一下具体的分析:

(一)第二阶段

故事一开场的时空交代,王后乔特鲁德就已经嫁给了哈姆莱特的叔父克劳狄斯,至此哈姆莱特对母亲的情感相较于文中未交代的老国王仍在世时对其母的感情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时候的哈姆莱特对于王后的所作所为应该是处于一个爱恨交织的状态,其中厌恶占了绝对的上风。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有以下几点:

母亲与叔父的婚礼在热血青年哈姆莱特看来举行得太过心急。 从人类情感因素上考虑,同样一桩罪行或错误,发生在与我们越亲近的人身上,越让我们感到痛心。他的愤怒与悲恸有一部分原因是寄托自己真善美理想的母亲自甘堕落并与丑恶合流,面对强大的邪恶势力,母亲没有坚贞地坚持理想,而是屈服于奸人的利诱。

叔父固然可恶,但是母亲的行为更是那么的不合时宜,“您瞧,我的母亲多么高兴,我的父亲还不过死了两个钟头”(第三幕第二场)。在他看来,王后的堕落全是由于无法克制的情欲。“要是地狱中的孽火可使一个中年妇人的骨髓里煽起了蠢动,那么青春在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吧。当无法遏止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呢。”(第三幕第四场)

同时,除了自身因阅历不足而具有的局限性,他的愤怒情感也蒙蔽了他的理智。因为就当时看来,在男权社会里乔特鲁德无法摆脱自己作为弱女子的命运。丈夫的突然离世使她一瞬间失去了靠山和保护神,她面临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存

问题,还要保护爱子哈姆莱特。而克劳狄斯为了稳住民心,巩固自己的统治,与嫂子结婚也是最佳选择,更何况他早有杀兄篡位夺嫂的邪念。而哈姆莱特只想到母亲背叛了自己的父亲的脆弱“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第一幕第二场),想到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和保持荣华富贵的生活,却没有想到她的委曲求全也是为了自保和保护哈姆莱特这层因素。

对父亲和对叔父哈姆莱特有截然不同的感情。

“这是两个兄弟的肖像。你看这一个的相貌是多么高雅优美:太阳神的卷发,天神的前额,战神一样的威风凛凛的眼睛„„现在再看这一个:这是你现在的丈夫,像一株霉烂的禾穗,损害了他的健硕的兄弟。”(第三幕第四场)在哈姆莱特眼里父亲的形象是那样高大威武,没有人可以取代的。但是,叔父克劳狄斯却篡夺了他的王位,娶了他的妻子,还成为自己名义上的“父亲”,妄想代替先王。

这本就引起哈姆莱特的反感,可偏偏母亲嫁给了这样一个完全无法同老国王相比的人,还表现得那么温柔与顺从,与从前和老国王在一起时一无二致。为了提醒王后曾经同先王许下的海誓山盟,也为了使她感到愧疚,哈姆莱特所排的戏剧中有这样一段对白:“愿日月继续他们的周游,让我们再厮守三十春秋„„啊!我断不是那样薄情人,我倘忘旧迎新,难邀天恕,再嫁的除非是杀夫淫妇„„我倘死了丈夫再做新人,让我生前死后永陷沉沦!”(第三幕第二场)。这里相信王后已经清楚地感受到了哈姆莱特对自己的不满,也已经有了羞愧之心,然而却仍不愿表露出来“我觉得那个女人在表白心迹的时候,说话过火了一些。”(第三幕第二场)

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给哈姆莱特重大的打击,他需要一个情绪发泄口。

哈姆莱特无法接受先王的猝死,以致心事郁结;然而,尤其令他难以接受的是,母亲竟如此快地抛弃旧爱,就“钻进乱伦的襟被”,“葬礼中剩下来的残羹冷炙,正好宴请婚筵上的宾客。霍拉旭,我宁愿在天上遇见我的最痛恨的仇人,也不愿看到那样的一天!”(第一幕第二场)假如母亲在改嫁之前能跟哈姆莱特沟通一下,或给他一些时间。那么,由于哈姆莱特深爱自己的母亲,他很可能会因此理解母亲并认可她的决定。可是母亲忽略了这关键的一环,从而导致哈姆莱特的愤怒郁积在心里无处宣泄。

另外,他也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回到以前那个无忧无虑的丹麦王子了,曾经的生活模式和习以为常的平静生活完全被颠覆了。哈姆莱特苦苦思索、他心烦意乱,眼前的一切让他感觉到自己已经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因此他开始埋怨母亲不应该把他生下来。“进尼姑庵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进尼姑庵去吧。”(第三幕第一场)

鬼魂父亲的话影响着哈姆莱特的判断。

鬼魂在告诉哈姆莱特真相时也曾一度情绪失控,大骂王后的无耻与淫荡,如果不是因为天快亮了他还有话没有说完的话,相信他一定还会再继续骂下去。“啊,哈姆莱特,那是一个多么卑鄙无耻的背叛!„„一个淫妇虽然和光明的天使为偶,也会有一天厌倦于天上的唱随之乐,而宁愿搂抱人间的朽骨。”(第一幕第五场)而哈姆莱特虽然在当时并未完全相信这个鬼魂,但是以父亲的形象和口吻说出与他产生共鸣的话,他总是会听进去一些并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的,从而对母亲更加厌恶。

(二)第三阶段

在得知父亲的死的确是叔父所为,而且用那样卑鄙恶毒的手段后,哈姆莱特将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复仇之上,对母亲的态度便也有所缓和,厌恶、怜悯和孝顺是这个阶段的关键词。

其中,厌恶是延续下来的;至于孝顺,哈姆莱特其实对王后一直都挺孝顺。只是这孝顺在不满的情绪特别浓烈的时候被掩盖住了,这从“心啊!不要失去你的天性之情,永远不要让尼禄的灵魂潜入我这坚定的胸怀!让我做一个凶徒,可是不要做一个逆子。”(第三幕第二场)可知。哈姆莱特在不久之前还是深爱自己的母亲的,虽然周围的一切都变了,但是这感情非一朝一席积累而成,不是说不爱就能不爱的。更何况,哈姆莱特作为丹麦的王子从小就开始接受最完善的全面教育,具备良好的人格修养,尊父敬母一定也是从小就接受的思想。因此他的孝顺还是有因可循的。

而我想细致分析的是这个阶段突生出的怜悯之情,而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我想大概可以归咎于以下几个方面:

哈姆莱特对母亲本就没有什么深仇大恨。

笔者认为哈姆莱特多多少少还是感受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母亲对于哈姆莱特的讽刺和恶言相向只是感到痛心与悔恨,却从没有加责于他。而且,在波洛涅斯被误杀的那一场中,当克劳狄斯问起来时,乔特鲁德故意轻描淡写地掩饰了儿子带给自己的巨大惊骇,就如同波洛涅斯所说:“母亲对于儿子总有几分偏心。”(第三幕第三场)

而哈姆莱特因着他对母亲的爱和母亲对他没有改变的爱,他曾多次用“好妈妈”来称呼自己的母亲,这个“好”字里有爱昵,有请求,有讽刺,有不满,有无奈„„另外,他对母亲的话起码在表面上还是言听计从的。如王后请求哈姆莱特不要离开她,不要回到威登堡大学去,哈姆莱特便顺从地说:“我将要勉力服从您的意志,母亲。”(第一幕第二场)

叔父的恶毒使母亲的罪恶减少。

当哈姆莱特确认就是克劳狄斯开启了一切悲剧的序幕之后,他的仇恨对象全部一股脑儿倾泻到克劳狄斯身上。相对的,对母亲的关注度也就大大下降了,连带着那份厌恶也减弱了不少;而且,因为主因都归到克劳狄斯身上,那么乔特鲁德的责任也就减小了。在哈姆莱特出发要去英国时他只与母亲道了别:“再会,亲爱的母亲!”在克劳狄斯提醒他也要同自己道别时,他只说:“我的母亲。父亲和母亲是夫妇两个,夫妇是一体之亲;所以再会吧,我的母亲!”(第四幕第三场)

母亲已经受到心灵的煎熬,同时哈姆莱特的情绪也已经得到发泄。

在对母亲那一通劈头盖脸的辱骂后,王后乔特鲁德羞愧难当。哈姆莱特大量使用卑琐的语言训斥其母:“嘿,生活在汗臭垢腻的眠床上,让淫邪熏没了心窍,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第三幕第四场)

鬼魂的话对哈姆莱特的影响。

“可是无论你怎样进行复仇,你的行事必须光明磊落,更不可对你的母亲有什么不利的图谋,她自会受上天的裁判和她自己内心中的荆棘的刺戳。”(第一幕第五场)从下文看,哈姆莱特除了在言语上对母亲进行侮辱外行动上的确是没有什么动作的,也就做到了使“她自己内心中的荆棘的刺戳”。还有在王后寝宫里,鬼魂又对哈姆莱特说:“可是瞧!你的母亲那副惊愕的表情。啊,快去安慰安慰她的正在交战中的灵魂吧!最柔弱的人最容易受幻想的激动。去对她说话,哈姆莱特。”(第三幕第四场)之后哈姆莱特果然遵从鬼魂的话去抚慰她的母亲了。

哈姆雷特对其父亲以及叔父的描写

“瞧这一幅图画,再瞧这一幅;这是两个兄弟的肖像。你看这一个的相貌多么高雅优美:太阳神的鬈发,天神的前额,像战神一样威风凛凛的眼睛,他降落在高吻穹苍的山巅的神使一样矫健的姿态;这一个完善卓越的仪表,真像每一个天神都曾在那上面打下印记,向世间证明这是一个男子的典型。这是你从前的丈夫。现在你再看这一个:这是你现在的丈夫,像一株霉烂的禾穗,损害了他的健硕的兄弟。你有眼睛吗?你甘心离开这一座大好的高山,靠着这荒野生活吗?嘿!你有眼睛吗?你不能说那是爱情,因为在你的年纪,热情已经冷淡下来,变驯服了,肯听从理智的判断;什么理智愿意从这么高的地方,降落到这么低的所在呢?知觉你当然是有的,否则你就不会有行动;可是你那知觉也一定已经麻木了;因为就是疯人也不会犯那样的错误,无论怎样丧心病狂,总不会连这样悬殊的差异都分辨不出来。那么是什么魔鬼蒙住了你的眼睛,把你这样欺骗呢?有眼睛而没有触觉、有触觉而没有视觉、有耳朵而没有眼或手、只有嗅觉而别的什么都没有,甚至只剩下一种官觉还出了毛病,也不会糊涂到你这步田地。羞啊!你不觉得惭愧吗?要是地狱中的孽火可以在一个中年妇人的骨髓里煽起了蠢动,那么在青春的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了吧。当无法阻遏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呢。”

推荐第5篇: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1.人文主义: (humanism)

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2.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

历史剧:

《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 《理查三世》《约翰王》

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3.剧情简介

丹麦王驾崩,但幽魂不散,将被害真情告于哈姆雷特王子。王子叔父克劳狄斯服丧未满二个月,即霸占先王后并继承王位。

丞相波罗尼斯依附奸贼,强迫女儿奥菲莉娅与王子绝交,奥菲莉娅之兄雷欧提斯亦从中作梗。

王子装疯卖傻骗过所有的人,为证实幽魂所言真假,导演一场老王被毒杀无言短剧,请新王和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

皇后与王子对话,丞相躲在幕后偷听,为王子所误杀。奥菲莉娅难忍情人发疯及失父之痛落水而死,引起雷欧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狄斯共谋陷害王子。

比剑时在剑锋放毒,并在赏酒时下剧毒,皇后误饮毒酒。雷欧提斯背后攻击王子,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一切皆为新王所设计,王子报了仇,死前托咐友人霍拉旭将真相告白于天下。

4.想一想为什么节选部分读起来如此扣人心弦,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设置悬念

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

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5.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个片段,激烈紧张,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说说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几个主要人物:哈姆莱特、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雷欧提斯。

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是不共戴天的对手。

乔特鲁德夹在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关键时候爱子心切(隐约意识到国王将对儿子不利);

雷欧提斯被克劳狄斯利用,不过由于他不习惯使用阴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事先向他作了诚恳的表白,因此他既仇恨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 这两个人的态度和言行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展。

比剑第一二回合,雷欧提斯由于一时不能下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因此出手比较犹豫,被哈姆莱特占了上风。克劳狄斯迫不及待要致哈姆雷特于死地,在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取胜后,就用毒酒为他祝贺。哈姆莱特谢绝了这种伪装的善意,而往后乔特鲁德或者想缓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的关系,也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这杯酒有问题,因此不听劝阻替哈姆莱特喝下了这杯酒。

在克劳狄斯的压力下,雷欧提斯终于向哈姆莱特全力发起进攻,以染有剧毒的利剑刺中王子,而哈姆莱特愤慨之下也夺剑刺中他。 临死前,雷欧提斯后悔自己不该参与克劳狄斯的诡计,向众人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得以抓住最后的机会杀死克劳狄斯,为父报仇。

6.在课文节选部分里(也可结合你对全剧的了解),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他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种结局,你认为哈姆莱特能否避免?

善良忧郁的王子愁容满面

沉默寡言忧郁厌世软弱迟疑优柔寡断 聪明机智,敢爱敢恨,对待朋友非常坦诚 性格也有明朗的一面,诙谐幽默

1.课文主要内容所述两件事,前一件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敏感、机智;后一件表现了他草率、冒失,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2.王子的对手是高居王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阴谋诡计的克劳狄斯,他答应比剑,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一些变数,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前用毒剑刺死克劳狄斯。

7.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

主观原因: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8.写作特色

(1)动作化的语言

(2)个性化的语言

莎士比亚剧作语言特点

1、语言生动精炼,一方面运用书面语言和口语,一方面也广泛采用民间谚语和俚语,灵活丰富。

2、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形象化。

3、大量运用修辞格,善于形象譬喻,语言具有音韵节奏之美,充满诗意。

推荐第6篇:哈姆雷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读后感

09通信雷敏09110003217

很早以前就拜读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哈姆莱特》,而再次阅读,却让我生出了不一样的想法。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莱特》就是一幕极具震撼力的悲剧。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这是剧作中的经典名句。 这个创作于1600~1601年的剧本整整被推崇了几个世纪,就是现在,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它的震撼人心,而这震撼不只来源于情节,也不仅仅是出色的文学手法,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来的思想。

《哈姆莱特》的作者,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兼诗人威廉.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中部风景秀丽的艾汶河畔斯特拉福镇,他的父亲是一个经营羊毛、皮革的商人,后因父亲破产,莎士比亚不到十六岁就自谋生活。他1585年离开家乡,到伦敦谋生。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一般被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创作历史剧与喜剧;第二阶段主要写悲剧;第三阶段主要写传奇剧。他一生写了37部剧作,154首十四行诗。《哈姆莱特》与《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并称四大悲剧,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创作于1601年,是四大悲剧之首,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和创作成就,被誉为莎翁戏剧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颗钻石,是莎士比亚的骄傲。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沙克索.格拉马提卡斯的《丹麦史》,16世纪末,曾被改编为戏剧,以复仇为主题,流行一时。莎士比亚将这一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变为一出反映特定社会矛盾的杰出悲剧。故事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人文主义思想中心威登堡大学求学,父死回国送葬,回国后,他见到的是叔父篡夺王位并与母亲匆匆结婚,满朝文武向新王谄媚,他深深感到抑郁和痛苦。这时,父亲鬼魂出现,告诉他自己实际上是被自己的兄弟所谋杀。王子为了证实鬼魂的话和逃避仇人的监视,假装精神失常。篡位者对此十分怀疑,就派哈姆莱特的两个老同学和御前大臣的女儿--他的情人去试探他的隐秘,这都被哈姆莱特一一识破了。为了证实谋杀者的罪行,哈姆莱特安排了一场“戏中戏”,剧情与其父被谋杀的情形十分相似。这是谋杀者惊惶失措,因而暴露了自己。这时,王后受其夫指示,找王子谈话,谈话间,哈姆莱特发现帷幕后有人偷听,就把剑将他刺死,原来是御前大臣,他情人的父亲。无辜的姑娘既失去了父亲,又失去了王子的爱情,应此疯癫,坠河而死。新王决心除掉哈姆莱特,设计派他出使英国,以便借刀杀人。但这一阴谋也被王子识破,他中途折回丹麦。新王又生一计,让御前大臣之子与王子比剑,暗中备下毒剑毒酒。比赛中,哈姆莱特被毒剑刺中,又用毒剑刺中了新王和御前大臣之子,王后也因误饮毒酒身亡,四人同归于尽。哈姆莱图临死前嘱咐好友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

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我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嫩的花朵的花瓶里。”哈姆雷特,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

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就是那个“花瓶”;那个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树”。一旦“橡树”的根须膨胀开来,“花瓶”就非给挤破不可,这就是悲剧。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残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这个独特的性格在内涵方面显得致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显得博大而深广。哈姆莱特就是这样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但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他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心机换来的鄙视”。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

“To be ,or not to be”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这一问题很难完全译成中文,它包含着“活着还是死去”、“生存还是毁灭”、“忍受下去还是反抗”等种种含义。正是由于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哈姆莱特才长期踌躇和拖延着他早应采取的复仇行动,关于这种说法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和争论。有人说,这是由于他“生性犹豫,缺乏行动,所以失败”;有人说他“天生患有忧郁症”,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由于他“软弱性,缺乏魅力”;俄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则认为:“哈姆莱特天生纯粹是内在的、冥想的、主观的、生来富于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变要求它的,却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动;召唤他从空想的世界中走出来,到现实世界中去,到和他的精神气质完全不同的行动的世界中去。”其实,以上这些都是复仇行动所以延宕的原因。此外,恐怕还应加上他对母亲的下意识的眷恋,对杀死叔父后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的恐惧等等。

《哈姆莱特》表现出对于颠倒混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呼唤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社会理想。表达了莎翁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向往、对现实中被欲望和罪恶玷污的人性的深刻批判。人文主义理想信念的根本在于“人”!高贵文雅,纯洁优美,勇敢坚强,兼具热情和理智,拥有平等和尊严。但在残酷的现实中,人性是那么邪恶,那么卑鄙,那么脆弱,那么善变,那么孤独,那么„„“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但忧郁的哈姆莱特毕竟没有丧失人文主义对“人”这个“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信念,而且为这个永恒的信念献出了生命。这个信念就是我们一代代人而且奋斗的理由。

其实哈姆莱特这种人他或许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人,哈姆莱特的变化过程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吗?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当我们在幼年,童年,没有踏入真实社会中的时候,我们都是快乐的王子。在我们的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就算那时有一点不顺心之事也会忘记。当我们慢慢成长起来到了青春年少的时候开始变得忧郁,遇到一些不顺的事情也是如此,更何况我们在这个时候是比较敏感与心萌动的时代,对有些事情仍然抱有美好的憧憬,当事情的结局不如自己的梦想之中,或理想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郁郁寡欢,甚至是自暴自弃,那时周围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那么的丑陋与讨厌,让我觉得社会与世界特别的黑暗。当我们经历一些残酷的事情之后,则会顾虑太多,到头来错过一次又一次的机会,错过机会之后还会给我们自己找借口来摆脱我们大家内心的失望与空虚。 而克劳狄斯的弑杀夺位的事在任何时候都是无法避免的,现代的社会是文明的社会,做任何事情都有法律的约束。有些人或许会表面上放弃这种念头,可他们的心里能够真正的放下吗?现在提倡什么“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美德。可是,在这么残酷的社会,又怎么可能消失这些呢?所以,人本身就是个矛盾体。

文中最令人同情的就是悲惨的配角奥菲利娅,她柔弱、沉静、腼腆又天真无邪,可她那脆弱的身心被爱和恨一起挤压着、煎熬着。她不幸、痛苦、无助,却都逆来顺受地忍受了它,最终还是迷失了自己,陷入精神错乱,最终失足落水溺毙。 在此,我想说的是无论做什么事之前,我们都必须思而后行,可这并不等于犹豫不决,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切鲁莽行事,而误了自己的大事,以至于赔了夫人又折兵。悲剧《哈姆莱特》是剧作家这种现实主义戏剧观的生动体现,也是对现实社会中人的真实写照。

推荐第7篇: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这本书在表《永别了武器》

一个告别了武器的人,不是敌人的俘虏,就是爱的俘虏.我不是不善于自我保护,实在是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数据库,已经不需要进入的密码,随时都可以打开全部程序,可以读出全部的文件.我说的俘虏,就是这个意义上的俘虏.当我把自我放到阳光下的时候,我明白从此不能有所伪装,隐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当我意识到抗拒的无奈,有多少时间无可挽回,有多少记忆渐渐从内心淡出.说到底,俘虏就是一个不能抵挡伤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够的勇气放弃希望,必须承受生存的全部压力.本来,在属于个人的空间,可以沉浸于独自的幻想,可以从尘埃里开出虚拟的花朵.而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是连欺骗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断地

净化内心世界。

面情节上与历史的传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讲的还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剧中人霍拉旭所说: 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曲折选宕的情节,紧紧围绕着复仇而展开。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与叔叔克劳迪斯的婚礼,这已使哈姆莱特疑窦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哀诉,这桩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为,并要他为父报仇.至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

推荐第8篇:哈姆雷特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

常常给学生上英国文学课的第一课时,就会问他们,你们最熟悉的英国作家是谁,他们都会说是莎士比亚,不管你对英国文学了解多少,但是一提到莎士比亚,或多或少你都可以说一点东西出来。而再问你知道他的哪部作品时,他们通常会说,《罗密欧与茱丽叶》,或者《威尼斯商人》。也不是说这两部作品就不重要,它们也同样是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之二,但若问莎士比亚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就不得不说《哈姆雷特》了。

我们先来说一下作者莎士比亚。当然你可以去看《莎翁情史》这部影片,里面很多的内容还是比较契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但是,你知道,电影总是有虚构和夸张的部分,所以,如果你知道想对莎士比亚做一般性的了解,那么你完全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就好了,但你如果想知道的更多一些,还是得看他的相关书籍,研究,和作品。 相比较他的个人经历,我觉得其他伟大作家对他的评价更能让我们了解他。

雨果说“莎士比亚这种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整个社会焕然一新。他的光辉照耀着全人类,从时代的这一个尽头到那一个尽头。”

歌德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一生都属于他了。读完第一部,我就像一个生下来的盲人,一只奇异的手在瞬间使我的双眼看到了光明……感谢赐我智慧的神灵。”

歌德还在论莎士比亚时指出:“使莎士比亚伟大的心灵感到兴趣的,是我们这世界内的事物:因为虽然像预言、疯癫、梦魇、预感、异兆、仙女和精灵、鬼魂、妖异和魔法师等这种魔术的因素,在适当的时候也穿插在他的诗篇中。可是这些虚幻形象并不是他著作中的主要成分,作为这些著作的伟大基础的是他生活的真实和精悍,因此,来自他手下的一切东西,都显得那么纯真和结实。”

从这两位文学巨匠的话语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来说他的这部最重要的作品《哈姆雷特》。

如果你看过《武林外传》,里面那个吕秀才的经典台词就是:“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这么有哲理,这么深邃的语言,你千万不要以为是他自己发明的,这来自《哈姆雷特》,是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段内心独白的第一句话。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 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故事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迪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迪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迪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迪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迪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莎翁有句名言: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因此要读懂哈姆雷特,或者说要读懂莎翁实在是很难。每个立场不同的人都能读出完全不同的意境。

《哈姆雷特》这部剧,为什么是一部伟大的悲剧,是因为哈姆雷特的性格弱点造就了他的悲剧。

哈姆雷特的性格的复杂性有多重原因,可以总结为: 1.哈姆雷特是一位优柔寡断的王子; 2.哈姆雷特有强烈的恋母情结; 3.哈姆雷特是不幸的。 我们分作条目来说每一个原因:

1.他的犹豫是出了名的,那句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是大文豪朱生豪翻译的,对了,在这里提一点,如果你要读莎士比亚全集,首先推荐朱生豪的译本。从这句话我们就知道,他常常处于犹豫不决中。这是他性格的弱点,也让他错失了很多好的报仇的机会。

2.他的恋母情结在文本中出现很多次具体的场景。很多研究者认为他的痛苦在于他那样爱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却嫁给了他的叔叔,这也让他无法拥有正常的恋爱,那么奥菲利亚的死亡也是注定的。 3.他的不幸可以说是命运造成的,也有一部分是他的性格造成的。如果一个人无法控制或者削弱自己的弱点,那么总会被它控制。 我的评述十分简单,也有两个比较好的电影版本,一个是黑白的老版本,一个是较新的彩色版,个人更喜欢黑白的,因为和原著最为贴近。当然,最后,还是那句话,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如果想知道得更为详细,还是要读读原著。

推荐第9篇: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读后感

通过读完《哈姆雷特》,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戏一开头,就展示给我们一个丑陋的又非常真实的社会背景,现任国王通过阴谋杀死了老国王,接着又用他的巧舌如簧娶了原先的嫂子,美名曰“虽然我们亲爱的王兄新丧未久,我们应充满悲痛,可是后死者责任的重大,不能不违逆性情,所以在一种悲喜交情的情续下,让幸福和忧郁分据了我的两眼,殡葬的挽歌和结婚的笙乐同时并奏,用盛大的喜悦抵消沉重的不幸”。整个世界仿佛充满了污浊。

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让原本善良、豁达、开朗、正义的他成了时代的牺牲品,因为他对父亲的爱使他无法忘记杀父之仇。从最初的无奈“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恶、陈腐、乏味而无聊啊!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草”到后来的被世俗逼迫的不得不执行他的使命“我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复仇,我这做儿子的却像一个下流女人似的,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活动起来吧我的脑子。我要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于是他装疯卖傻,通过骗过世人的眼光来完成他的使命。最后他虽然杀死了国王但自己也牺牲了。

哈姆雷特的形象可歌可泣,他身上的正义感,对朋友的真诚,在那个等级观念深入人心的时代,他可以把仆人当好朋友看待跟他平起平坐。对爱情的专一,当奥菲莉亚死后入葬时他不顾自己危险的处境跳入墓中与她拥抱等等都值得我们学习。

正如这篇作品的作者莎士比亚说,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让我们看出了社会,看出了自己,看出了他人。

这部剧虽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类似的事件,看似离奇可真实的存在,许多人因为贪图更多的权和利,做出了伤天害理的事,致使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哈姆雷特》这部剧充满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它用悲剧警示着后人应怎样做人,如何做人!我们应该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人情味,人与人之间少一分算计,多一分真诚,做一个善良、正义的人!

推荐第10篇: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阅读练习题(教案)

一.填空题

1.落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2.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3.《哈姆雷特》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该剧有三条复仇情节的线索交织在一起,以哈姆雷特为父复仇为主线,因而本剧又名《王子复仇记》。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写了哈姆雷特和奥菲莉亚之间的不幸爱情;哈姆雷特与霍拉旭之间真诚的友谊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雷特友谊的背叛;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

4、哈姆雷特提出了一个哲学的基本命题,也是本剧最为大家熟知的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5.哈姆雷特最终与雷欧提斯比剑中毒后,和弑君夺位的野心家克劳狄斯同归于尽,王后则误饮毒酒而死。

二.判断题

1.“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是对男女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肯定。(错)

2.克劳狄斯对王子的疯病充满怀疑,于是派出哈姆雷特曾经的朋友去打探虚实,但哈姆雷特从未当他们是朋友,当面拆穿了他们的谎言。(错)

3.看了《捕鼠机》后,克劳狄斯煞有介事地跪地忏悔,哈姆雷特从他背后经过却犹豫不决,错过了最好的复仇机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对)

4.剧本最后写到哈姆雷特潜回王宫,路经墓地时,听见两个掘坟人的对话,从这段对话可以反衬出贵族的道貌岸然。(对)

5.当看到掘坟人扔出一个骷髅, 哈姆雷特想:不论他或她生前是富贵或贫穷,是好人还是坏蛋,死后只好给人们当木头一样抛着玩.说明他已看破红尘,看透了生命的无常。(对)

6.哈姆雷特为父报仇是出于父仇子报的封建观念,而不是出于铲除邪恶,重整乾坤的目的。(错)

三.选择题

1.下列有关《哈姆雷特》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哈姆雷特》讲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杀死叔父,并最终在宫廷决战中中毒剑身亡的故事。

B.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故意装疯,疏远了心上人奥菲利亚,后来又误杀了奥菲利亚的哥哥,以致痛苦中的奥菲利亚溺水而亡。

C.《哈姆雷特》全剧共五幕二十场。最后一场全剧达到高潮:哈姆雷特中了剑毒并用毒剑刺中了篡位的叔父,王后也误饮毒酒身亡。

D.哈姆雷特的悲剧不是单纯的复仇悲剧,而是一个被莎士比亚深化了的性格悲剧。而哈姆雷特则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下面是对剧本《哈姆雷特》情节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姆雷特为报父仇,为了“重整乾坤”,同以克老迪斯为代表的宫廷集团展开一系列斗争。

B、哈姆雷特面对整个封建集团,他势单力薄,孤军奋战,不得已才装疯卖傻,斩断情丝,

以免使自己的恋人卷入复仇的旋涡。

C、剧本通过对宫廷腐朽生活的描述,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权和新兴无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D、剧本真实的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的矛盾,突出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

9、有关莎士比亚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和两首叙事长诗。

B、莎士比亚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主要作品大都是悲剧。

C、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李尔王》。

D、莎士比亚的悲剧深刻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10、有关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奥菲利娅眼里,哈姆雷特曾经是个高贵而伟大的人,奥菲利娅为他的发疯而深感痛惜和伤心。

B、人的尊严和理性是哈姆雷特的追求,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

C、哈姆雷特在探索社会出路时,往往把这种探索转为寻找摆脱个人精神痛苦的途径,因而他的探索总是个体行为,没有取得他人的支持。

D、来自宫廷的过大的压力迫使哈姆雷特放了复仇的愿望,从而变得忧郁厌世,最终发疯。

二、阅读训练:

?

(一)阅读下列段落,然后回答问题:

哈姆莱特上。

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①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②;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③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奥菲利娅我的好殿下,您这许多天来贵体安好吗?

哈姆莱特谢谢你,很好,很好,很好。

奥菲利娅殿下,我有几件您送给我的纪念品,我早就想把它们还给您;请您现在收回去吧。

哈姆莱特不,我不要;我从来没有给你什么东西。

奥菲利娅殿下,我记得很清楚您把它们送给了我,那时候您还向我说了许多甜言蜜语,使这些东西格外显得贵重;现在它们的芳香已经消散,请您拿回去吧,因为在有骨气的人看来,送礼的人要是变了心,礼物虽贵,也会失去了价值。拿去吧,殿下。

11、对①处“生存还是毁灭”中的“生存”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A、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

B、甘于久困于患难之中。

C、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

D、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

12、②处的“这个缘故”指的是:()

A、要是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自己的一生,那么谁都不愿意忍受人世无涯的苦难。

B、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

C、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

D、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

13、③处的“所不知道的痛苦”指的是:()

A、在烦劳的生命的压力下呻吟流汗。

B、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

C、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

D、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

14、对这段独白所体现的哈姆雷特的性格形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这段独白揭示了哈姆雷特忧郁厌世、软弱迟疑、优柔寡断的个性。

B、造成哈姆雷特软弱迟疑性格的原因是:一方面,克劳迪斯为代表的整个封建统治集团势力非常强大,哈姆雷特想“重整乾坤”面临着重重困难;另一方面,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常把探询社会出路转变成摆脱个人的精神痛苦,体现了他身上的局限性。

C、哈姆雷特想“重整乾坤”,但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他预感到自己无法胜任历史的使命,因而精神上变得极端痛苦。

D、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热衷于空想,对从事社会实践则不太感兴趣。

15、奥菲利娅来此和哈姆雷特见面的原因是:()

A、受克劳迪斯等人的欺骗,来此探听哈姆雷特是不是真疯。

B、奥菲利娅自己也很想知道,哈姆雷特病成什么样子了。

C、因为哈姆雷特疯了,奥菲利娅来和他解除恋爱关系。

D、想利用自己在哈姆雷特心中的特殊地位帮他恢复原状。

(二)阅读下列这段文学评论,然后回答问题:

如果说古希腊悲剧可以称作是一个把身居高位的人引向死亡的异乎寻常的灾难的故事,那么整个莎士比亚剧作中,人们可以强烈地感觉到,灾祸是不可避免地来自人们自己的行动,而这行动的起因则是由他自己性格决定的,所以有人说他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哈姆雷特》就是性格悲剧的典型代表。哈姆雷特作为剧中的悲剧主人公,其性格是相当复杂的。这性格的突出表现就是他有着很强的自主意识。他的犹豫,他的忧郁,他那穿透力极强的想象力,我们都可以活生生的感受到他的独特。世界上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但一百个人眼中却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正说明他鲜活复杂的个性吗?在世人的眼里,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①自己却认为:“我的墨黑的外套、礼俗上规定的丧服、难以吐出来的叹气、象滚滚江流一样的眼睛、悲苦沮丧的脸色,以及一切仪式、外表和忧伤的流露,都不能表示出我的真实的情绪„„可是我的郁结的心事却是无法表现出来的”姆雷特性格的多重性和矛盾性,使他具有了强烈的个体自主意识。而这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悲剧的诞生。

强烈的个体主体自主意识推动西方悲剧主人公追求较高层次的境界或是维护自己心目中和谐的伦理理想②。哈姆雷特起先是个乐观的王子,对世界和人类的美好希望,对朋友和下属

的平和仁爱,对事物的敏感和寻思,他曾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在智慧上多么象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父亲没死的时候,一切事物在他眼里都是那么的美好。可是父亲的突然去世和母亲的迅速再嫁,而且嫁给一个杀父仇人,他心目中的人伦理想破灭了。“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来,我们一块儿去吧。”一个快乐王子最终成了忧郁的复仇王子。他该如何行事?他犹豫,动摇并驻足于无尽头的思考,此时似乎表现得意志薄弱。他骂自己:“我真是个蠢材!我的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复仇,我这做儿子的却象个一个下流女子似的,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学起泼妇骂街的样子来,在我已经是了不的了!”他的个性不允许他这样犹豫下去,别林斯基说:“哈姆雷特本性是坚强的。他那辛辣的讽刺,刹那间的忿怒,他和父母谈话时的狂暴的语言,他对叔父的傲慢、鄙视、和毫不隐讳的憎恨──这一切都证明了他的精力和博大的心灵。”哈姆雷特最后知道了永远活在犹豫怀疑之中是不可能的,“生存还是毁灭”必须择其一。是苟活在这混乱象监狱一样的世上,还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他犹豫过,徘徊过,但最后他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生命来祭奠了他所钟爱的美妙理想。

(节选自《悲剧之现:张扬或内敛——和〈窦娥冤〉中的悲剧精神比较》作者萧云疆)

??、①处所引用的这句话,在原作中是谁说的:(?)

A、克劳迪斯B、奥菲利娅

C、波洛涅斯D、乔特鲁德

17、作者认为哈姆雷特是性格悲剧的典型,原因是(多项选择):()

?、哈姆雷特性格是相当复杂的,突出表现就是他有着很强的自主意识。

B、哈姆雷特总是追求较高层次的境界或是维护自己心目中和谐的伦理理想。

C、可是父亲的突然去世和母亲的迅速再嫁,而且嫁给一个杀父仇人,哈姆雷特心目中的人伦理想破灭了,一个快乐王子最终成了忧郁的复仇王子。

D、哈姆雷特用自己的行动完成了复仇的使命,杀死了杀父仇人。

18、②处哈姆雷特“追求较高层次的境界,维护自己心目中和谐的伦理理想”体现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划分下面这句话的句子成分:

他那辛辣的讽刺,刹那间的忿怒,他和父母谈话时的狂暴的语言,他对叔父的 傲慢、鄙视、和毫不隐讳的憎恨──这一切都证明了他的精力和博大的心灵。

20、对这段文字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分析了哈姆雷特性格中的种种矛盾冲突,指出他是“性格悲剧的典型代表”。

B、这段文字分析了哈姆雷特的性格发展的历史,指出他最终“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生命来祭奠了他所钟爱的美妙理想”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

C、这段文字分析了以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的忧郁厌世、软弱迟疑个性的生成原因。

D、这段文字着重分析了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但一百个人眼中却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第11篇: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重要的是独特的解读

众所周知,疯子是舞台上最难塑造的角色之一。原因何在?第一,疯子没有逻辑,表面上看怎么演都行,其实是怎么演都不行。因为当观众无法理解一个人物为什么疯,只会表现出不解甚至嘲笑。第二,一个正常人演疯子基本都会给人感觉在装疯卖傻,演的痕迹太重,观众不相信。《哈姆雷特》里有两个疯子,一个真疯,一个假疯。

先说说这假疯的。王斑这次的表演实在有失他的水平。我看过他在《北京人》里饰演的曾文清,也读过他自己写的《生命的空壳——“曾文清”创作手记》,我认为这是个懂得去琢磨戏的演员,更是个能钻入人物灵魂的演员。然而,在《哈姆雷特》里,王斑可以说基本未能驾驭角色,甚至出现了性格的“断层”,这不免让人有些失望。

作为莎士比亚笔下最著名的人物,哈姆雷特想必是几乎所有男演员都想饰演的角色。虽然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要分析王斑这个哈姆雷特,就首先要明白他想塑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哈姆雷特。无疑,这部戏中王斑想要塑造的是普遍意义上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的确因为优柔寡断而纠结矛盾,但他表面上给人的感觉绝不该是发狂。只是因为哈姆雷特平时一直是个宠辱不惊的王子,所以只有当他心情处于极度波澜的时候才会表现出一些反常,但绝不会是暴躁。哈姆雷特在最后杀死叔父之前,心中一直应该有一种“巨大的隐忍”。他对母亲的不满,对叔父的恨以及对奥菲利亚的矛盾心理,都应该在一种“巨大的隐忍”之下表现出来。而王斑饰演的哈姆雷特从开场起,就被灌入了急躁的气息。而且,他的表演太多时候都比较过火,情绪外露过于严重,更像是另一个冲动派雷欧提斯。

另外,关于哈姆雷特装疯的情节,想必很多观众都看得疑惑。疑惑在于这个哈姆雷特装疯的时候心里到底有数没数?怎么感觉装疯的时候就真像是个傻子呢?问题出在演员没有抓住哈姆雷特装疯时候的心理状态。哈姆雷特装疯是为了消除叔父对他的怀疑,为了在出其不意中将其置于死地。然而他此时仍是刚刚丧父,而且还目睹尊敬的母亲沦为娼妓,进而对爱情也失去信念。所以他在装疯的背后是隐忍着极大痛苦的。他不想在奥菲利亚面前说那么多下流话啊!可是他要说,因为他要让奥菲利亚对他彻底死心。但是当奥菲利亚真的误解他的时候,他又本能地变作正常人去解释。所以他的忽而疯,忽而又正常,确属人之常情。如果不能让观众感觉到哈姆雷特装疯时候的痛苦,观众就只会觉得哈姆雷特演技太差,甚至感觉哈姆雷特是不是自己还没想好下一步该怎么办。所谓刚刚说王斑的哈姆雷特性格的“断层”,也是在说前后的表现差异太大,没有捋顺人物转变的逻辑,缺少充实的心理支撑。

再说说真疯的奥菲利亚。奥菲利亚为什么疯?因为疯可以让她减轻痛苦。当一个人痛苦得无法自拔的时候,不是疯就是死。而很遗憾的是,我看不到这个奥菲利亚的痛苦。而一旦观众看不到她的痛苦,她疯起来就不值得人们同情和思考。的确,奥菲利亚这个人物某种程度上说比哈姆雷特更难演。因为奥菲利亚的人物形象过于单薄,往往只会给人留下美丽纯情的印象。而且,奥菲利亚的那段独白也是极其难处理的一个情节。目前看过的版本里,没有一个让人满意的。或许这个情节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不处理,而是将上下文的情境处理得当,让观众陷入对戏的思考。观众到奥菲利亚这或许不是来听她到底说了什么疯话,更多的是同情这个美丽善良的女孩,或者思考到底是什么毁了她。

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从人物气质上进行把握。首先,奥菲利亚一定是忧郁的。哈姆雷特绝不会爱上一个活泼得过了头,“很傻很天真”的现代女孩。其次,奥菲利亚应该是害羞内向,这是大部分所谓圣洁女子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对于像受过良好家教的奥菲利亚来说,更是如此。再次,奥菲利亚的声音应该是轻柔深情的,而绝非明亮甚至尖厉。这个演员的调门过高了,整体总显得有些故作不食人间烟火实则是被宠坏了的千金大小姐。

正因为两个人之前都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得过于粗糙和平凡,所以当哈姆雷特问奥菲利亚:“你贞洁吗?你美丽吗?”我周围的学生群体会感到好笑,而当哈姆雷特对奥菲利亚说“进尼姑庵去吧”,观众更是笑成一片。原因就在于他们觉得不过是两个普通的青年男女,至于

这么故作深情,发狠发狂吗?

波洛涅斯,成为了演得最到位的一个人物。不知怎的,张万昆似乎总能把带一些油嘴滑舌的人物演出味道来。比如鲁贵和江泰。这或许与他的声音条件有关,高亢中带着些许嘶哑,再加上抑扬顿挫的语气,就立马让人物变得有滋有味了。

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就是这个戏几乎所有对制造情境有帮助的背景音乐都用在了幕间,即换景的时候。把音乐放在幕间我只能看到两个作用,其一是可以为下一场铺垫情绪,其二就是为了能让换景不突兀,观众等待不无聊。而相反,所有矛盾冲突最激烈的情节反而被导演处理得很安静,全靠演员自身表演来撑起场子。比如最后霍瑞修的独白,为何背景音乐放得那么蹑手蹑脚?都到最后了,烘托一下悲壮气氛不过分吧?结果结尾就在几个闷屁一样的炮声中结束了。说句玩笑话,我真为哈姆雷特死得冤啊!

关于这个戏的舞美,的确有可圈可点的地方。首先,这个具有纵深感的舞台就很有新意,拓宽了有限的戏剧舞台空间;第二,舞台中后部的两侧有立式的大镜子,台上人物以及观众都可以看到镜像;第三,观众眼睁睁地看着舞台中间出来一个大深坑作坟墓,就设计本身来说,也是不错的。然而,虽然有了不错的想法,却没有好好利用,给人的感觉好似舞美与剧情和导演构思无关,只是一个舞美设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罢了。对于第一个,虽然几根白色线条以及略微向上倾斜的舞台看起来让空间延伸了,但是这只让观众在戏还没开始的时候发出赞叹,一旦戏开始了,这个舞台就成了摆设。第二点,镜子戏没出来。凡是敢在戏剧或者电影里放镜子的导演,他必须得有点自己独特的想法,使镜子用得巧,用得妙。而这个戏似乎也让镜子成了摆设。比如哈姆雷特对奥菲利亚说他厌恶女人涂脂抹粉的时候,哈姆雷特只是在舞台中间走了两步,表示照了镜子,这个表现力度似乎远远不够。最后,那个看似设计得不错的坟墓,配上两个如同上台打酱油来的仆人,简直快成了与整个戏不搭调不相干的情节。所以,舞美设计有灵感,可是没有与戏相融,让人看着就有些游离于戏外了。

总的来说,导演对这部戏的手法算是非常保守的,几乎没有什么有冲击力的导演构思。除了舞美几个亮点之外,导演的作用似乎只是让演员照本宣科。与其说导演了一部戏,不如说更像是在完成任务,因为我在全戏都找不到一个感情爆点,更没有感受到导演想要强烈表达的一个东西。

最后说说观众。很明显,这是一个学生公益场。或许效果与预期差距这么大,与此密切相关。不过有一点,虽然学生群体或许对剧本一知半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创作者往往可以从这些年轻人身上得到最真实最直接的反馈。他们不会像老观众那样,因为了解剧本,所以会在舞台气氛不对的时候主动思考为什么不对,他们会直接表现出不解地笑。而观众笑,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没有入戏。所以,非个别观众在不该笑的地方笑,导演和演员应该先从自身找问题。伟大的演员应该是把观众从观众席中吸进戏里来,而不是把观众推得更远。

《哈姆雷特》是戏剧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原因就在于它可以被不同的人解读出不同的意义。但唯有一个问题,就是导演必须要表现出自己的解读。倘若只是想排一个中规中矩的戏,就不要选这样一个经久不衰而开放性又如此之高的作品,给人一种导演无法驾驭剧本的错觉。

第12篇: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知识点归纳(教师版)

知识链接:

1.《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作者:英国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2.《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

“四大悲剧”。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愁。同时,哈姆雷特也是该剧主人公丹麦王子的名字。

3.该剧写于17世纪初,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

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

4.《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悲剧之一。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犹豫、懦弱、多疑、没有决心的性格人物。 5.复仇故事它有三条线索:主线是哈姆雷特为父被谋杀篡权复仇,副线是雷欧提斯为被哈姆雷特无意

杀死的父亲波洛纽斯复仇和福丁布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

6.哈姆莱特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7.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得知一切,从法国归来为父报仇。奸王利用这个机会,挑拔、怂恿雷欧提斯

用毒剑与哈姆莱特比试,并秘密备下毒酒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双方交战时,哈姆莱特对阵受伤,却在无意中与雷欧提斯调换了利剑,刺中了雷欧提斯。王后看到儿子剑法如此高超,举杯祝贺,结果饮毒酒暴死。

8.哈姆莱特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贡扎古之死》叫戏班子演出,来试探

叔父。那出戏讲的是发生在维也纳的一件谋杀公爵的案件。开头便是公爵贡扎古和他妻子白普蒂丝姐的谈话

9.王子临终嘱托好友霍拉旭把他的行事始末根由昭告世人,并嘱咐让有雷厉风行性格的福丁布拉斯继立

为王。 10.克劳狄斯谋杀老国王之后,还写了四重误杀:哈姆雷特误杀波洛涅斯、英国国王误杀克劳迪斯的两位

使者、克劳迪斯误杀王后葛露特、哈姆雷特误杀雷欧提斯。四重误杀显示了人和命运之间无奈而尴尬的局面。

11.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的两句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哈姆莱特对生死的

严肃思考,后成为人们面对两难抉择时的共同心声。“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哈姆雷特对人

的礼赞,成为人文主义最经典的宣言。“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莱特对母亲在厄运面前表现出的屈从的揶揄,涵盖了女性在命运面前常常表现出来的脆弱的性格弱点,这成为世人对女性的共性认识。 主要问题:

1.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

答:第

一、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哈姆雷特与克劳狄的斗争,构成剧中主人公所处的外部冲突;与此同时,他还进行着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第

二、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每当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他的怀疑。

2.请举出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的两句经典台词,并作简要赏析。答: 见填空11

3.哈姆雷特》这一著名悲剧有哪几条线索?

答:主要线索是哈姆雷特为父报仇。在这一主要线索推进的过程中又有两条类似的线索,一是贵族青年莱阿替斯的父亲为哈姆雷特所杀,一是挪威王子福丁勃拉斯的父亲为哈姆雷特的父亲所杀,按照封建法规,两人都有为父报仇的义务。三条线索主次分明,主要线索引出次要线索,次要线索围绕着主要线索,为它的发展服务,三者水乳交融地汇集在一起。

4.奥菲莉娅在剧中的出场次数仅有5次,直接对白有56次,间接描写有5次。并不是一个主要人物,在这样铁血复仇的情节中,你认为美丽柔弱的奥菲莉娅形象在剧中有何作用?(5分)

答:一方面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如她的死引起了哈姆莱特跟她哥哥雷欧提斯的决斗;另一方面,她的死加重的本剧的悲剧性,第三方面,她的出现使得充满男性刚强气味的《哈姆莱特》有了女性柔情的滋润。) 5.试简述哈姆雷特悲剧的主要原因。

答:哈姆雷特“重整乾坤的责任”没能完成,这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看,处于萌芽时期的先进力量面对的还是强大的反动势力;从主观方面看,以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相信的是个人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不相信群众,只迷信孤军奋战,而“重整乾坤的责任”却又不是个别人的力量所担负得起来和完成得了的。

6.哈姆雷特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重任,他为什么有意装作疯子?

答: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对手克劳狄斯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强大而又阴险,哈姆雷特怕不小心泄漏了心事,反遭敌人的毒手);迷惑对方,寻找复仇时机(借装疯既可以躲过对方的耳目,也可借此试探对方);借疯言疯语,发泄对当前黑暗现实的不满。 7.哈姆雷特并非“完人”,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一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8.简析《哈姆雷特》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及其意义。

答:《哈姆雷特》中主要的戏剧冲突是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王后的冲突,这一冲突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9.请简要分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主要性格特征。

答: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为父报仇过程中优柔寡断,由于复仇任务的艰巨和自身力量的不足,同时出于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他找不到复仇和变革的途径,这使得他长于思考,行动迟缓。

10.请写出《哈姆莱特》中国王克劳狄斯的第三个阴谋,并指出其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答:安排剑术高超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让雷欧提斯偷偷换上利剑,并且准备好毒酒庆祝哈姆莱特胜利,双管齐下,确保杀死哈姆莱特。这个阴谋是矛盾冲突的高潮。

11.为了突出古希腊悲剧中的基本主题:人无法抗拒命运,人物与环境之间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导致阴差阳错的悲惨结局,《哈姆雷特》也写到四组误杀,请用简洁的语言举出一二则。

答:四组误杀,英国国王误杀丹麦派来的信使;哈姆雷特误杀波洛纽斯和后来的雷欧提斯;克劳狄斯误杀王后。

12.请说说《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指的是什么情节?

答:王子利用戏中戏——叫向他献技的伶人演一本跟父王被害情节相似的戏《捕鼠机),使亲临剧场的凶手露出马脚。

第13篇: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1.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答:第

一、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哈姆雷特与克劳狄的斗争,构成剧中主人公所处的外部冲突;与此同时,他还进行着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第

二、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每当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他的怀疑。

2.请举出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的两句经典台词,并作简要赏析。

答:“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莱特对母亲在厄运面前表现出的屈从的揶揄,涵盖了女性在命运面前常常表现出来的脆弱的性格弱点,这成为世人对女性的共性认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哈姆莱特对生死的严肃思考,后成为人们面对两难抉择时的共同心声。“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哈姆雷特对人的礼赞,成为人文主义最经典的宣言。

3.哈姆雷特》这一著名悲剧有哪几条线索?

答:主要线索是哈姆雷特为父报仇。在这一主要线索推进的过程中又有两条类似的线索,一是贵族青年雷欧提斯的父亲为哈姆雷特所杀,一是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父亲为哈姆雷特的父亲所杀,按照封建法规,两人都有为父报仇的义务。三条线索主次分明,主要线索引出次要线索,次要线索围绕着主要线索,为它的发展服务,三者水乳交融地汇集在一起。

4.试分析哈姆雷特的个性特点。

答: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形象之一。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他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去看待和赞美自然,给人以崇高的评价。他认为人生应该充满活力和创作,反对士兵对他的忠诚是出于“尽忠”的封建观念,要求朋友和他平等交往,还以平等的观念对待爱情。他为父报仇也不是出于父仇子报的封建观念,而是把它和铲除封建社会罪恶,“重整乾坤”的任务结合起来。这一切都说明,哈姆雷特虽有着王子的身份,其思想观念却表现为一个新人。不过,由于他的出生、经历,以及接受新思想、形成新观念的独特途径,使他的思想危机较一般人文主义者都严重。

5.试简述哈姆雷特悲剧的主要原因。

答:哈姆雷特“重整乾坤的责任”没能完成,这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看,处于萌芽时期的先进力量面对的还是强大的反动势力;从主观方面看,以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相信的是个人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不相信群众,只迷信孤军奋战,而“重整乾坤的责任”却又不是个别人的力量所担负得起来和完成得了的。

6.哈姆雷特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重任,他为什么有意装作疯子?

答: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对手克劳狄斯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强大而又阴险,哈姆雷特怕不小心泄漏了心事,反遭敌人的毒手);迷惑对方,寻找复仇时机(借装疯既可以躲过对方的耳目,也可借此试探对方);借疯言疯语,发泄对当前黑暗现实的不满。

7.哈姆雷特并非“完人”,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一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8.简析《哈姆雷特》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及其意义。

答:《哈姆雷特》中主要的戏剧冲突是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王后的冲突,这一冲突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9.请简要分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主要性格特征。

答: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为父报仇过程中优柔寡断,由于复仇任务的艰巨和自身力量的不足,同时出于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他找不到复仇和变革的途径,这使得他长于思考,行动迟缓。

10.克劳狄斯谋杀老国王之后,还写了四重误杀。清说出是哪四重?

答:四重误杀是:哈姆雷特误杀波洛涅斯、英国国王误杀克劳迪斯的两位使者、克劳迪斯误杀王后葛露特、哈姆雷特误杀雷欧提斯。四重误杀显示了人和命运之间无奈而尴尬的局面。

11.请写出《哈姆莱特》中国王克劳狄斯的第三个阴谋,并指出其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答:安排剑术高超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让雷欧提斯偷偷换上利剑,并且准备好毒酒庆祝哈姆莱特胜利,双管齐下,确保杀死哈姆莱特。这个阴谋是矛盾冲突的高潮。

12.《哈姆雷特》精心结构。作为一个复仇故事,它有三条线索,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请列出三条线索,并分出主次。 答:三条线索:哈姆雷特为父被谋杀篡权复仇;雷欧提斯为被哈姆雷特无意杀死的父亲波洛纽斯复仇;福丁布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三条线索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其它两条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

13.为了突出古希腊悲剧中的基本主题:人无法抗拒命运,人物与环境之间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导致阴差阳错的悲惨结局,《哈姆雷特》也写到四组误杀,请用简洁的语言举出一二则。答:四组误杀,英国国王误杀丹麦派来的信使;哈姆雷特误杀波洛纽斯和后来的雷欧提斯;克劳狄斯误杀王后。

14.请说说《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指的是什么情节?答:王子利用戏中戏——叫向他献技的伶人演一本跟父王被害情节相似的戏《捕鼠机),使亲临剧场的凶手露出马脚。

第14篇: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授课的内容是《哈姆雷特》。

一、说教材

《哈姆雷特》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戏剧单元),是著名戏剧学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全文以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之间的斗争为线索,通过对哈姆雷特的不懈斗争与反抗的描写,凸显对美好理想的坚持,对重整乾坤,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人性美的歌颂,对人的价值、人的力量的一种再次定位与认识。因为时代、背景、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学生对于《哈姆雷特》的了解可能会有一些难度,但是通过对此篇经典的阅读,不仅可以增长他们的文学知识,对莎士比亚大师以及文艺复兴时代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人性的塑造,优秀人格的追求也很有意义。

二、教学目标、难点、重点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了解莎士比亚以及《哈姆雷特》的基本故事情节;

欣赏国外戏剧的语言艺术;

学会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艺术形象。

能力目标:掌握通过跌宕的情节与尖锐的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哈姆雷特这一形象的意义;

通过对哈姆雷特的解读,正确的认识自己。

(二) 教学重点

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与精彩的人物对白来把握对人物形象是塑造;

品味戏剧语言。

(三) 教学难点

哈姆雷特形象的典型性。

三、教学教法

学生初次接触外国的戏剧作品,在时代背景、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有一定的难度,应该指导学生在把握一些基本的舞台剧欣赏方法的基础上,做好预习工作。通过多媒体视频与图片的播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文是节选,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一知半解的感觉,因此初读时,要帮助学生了解前因后果,理清故事发展脉络,然后反复阅读,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对于文章的语言特色可以通过反复阅读以及分角色朗读的方法逐步加深理解,对于文章的情节、冲突、人物性格可以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四、教学过程

本课设置为1个课时。

(一) 名言导入

恩格斯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这句话,同学们都很熟悉,这句话是根据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得出的,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的品评。为什么《哈姆雷特》这篇文学作品会使得一代巨人得出这样的话呢,下面我们走进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来品味一下。

(二) 作者与作品介绍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著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白》。本·琼

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莎士比亚和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被人们尊称为“莎翁”。

《哈姆雷特》是莎翁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又名《王子复仇记》。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愁,此剧颇负盛名,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和越剧、京剧等艺术作品不断在世界各地上演。

(三) 剧情结构,人物梳理

1、全剧情节介绍: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父亲突然死去,母亲匆匆改嫁给了他的叔父——新王克劳狄斯。克劳狄斯谋杀老国王,哈姆雷特肩负着为父亲报仇、重整朝纲的重任。哈姆雷特一时鲁莽误杀了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口保护哈姆雷特,立即打发他去英格兰,想借助英格兰国王之手杀掉他。哈姆雷特识破了他的诡计,半路上逃了回来。波洛涅斯是哈姆雷特的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奥菲莉娅受到情人“变心”和父亲被杀的双重打击后,精神恍惚,落水而亡。奥菲莉娅的各个雷欧提斯对哈姆雷特极其怨恨,克劳狄斯趁机拉拢他,两人合谋用计杀害哈姆雷特。

本剧为五幕剧:

第一幕:老国王的鬼魂出现,告诉哈姆雷特自己是被克劳狄斯害死的,介绍复仇的起源。

第二幕:新国王克劳狄斯对哈姆雷特心怀鬼胎,派哈姆雷特的好朋友试探他。

第三幕:克劳狄斯进一步利用奥菲莉娅试探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佯装疯癫,证实了克劳狄斯的罪行,并为了复仇而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

第四幕:克劳狄斯为了免除后患,设计迫使哈姆雷特去英格兰,想要借英格兰国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被其识破,哈姆雷特逃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莉娅落水而亡,她的兄长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比剑,哈姆雷特在王后误服毒酒死亡、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克劳狄斯的害人阴谋后,将克劳狄斯杀害,同时自己也中剑身亡。

2、课文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 不要作声!谁来了?”)

从英国逃回来的哈姆雷特向朋友们说明事情真相以及共商复仇大计。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

奸臣奥斯里克诱骗哈姆雷特比剑。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3、剧中人物梳理:

哈姆雷特丹麦王子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

葛特露德王后,哈姆莱特之母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

奥菲莉娅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王子挚友

罗森格兰兹王子同学,后背叛王子

吉尔登斯吞王子同学,后背叛王子

福丁布拉斯挪威王子

(四) 分析鉴赏

1、分析整个剧本,全剧围绕什么样的矛盾冲突展开剧情?

主要围绕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之间的矛盾来展开故事情节,节选部分的矛盾主要包括两个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之间的杀父霸母之仇,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之间的杀父“害”妹之仇,两个矛盾不断升级、碰撞,最后在比剑与毒酒中达到了高潮。其中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之间的矛盾是文章的主要矛盾。

2、文章在语言的应用上有什么特点?

动作化语言与个性化语言。

(1)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 :(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

(哈姆雷特:得意,纳闷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

雷欧提斯 :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奥斯里克 :两边都没有中。

(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

国王: 我怕你击不中他。

(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哈姆雷特的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

(2)个性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五)拓展探究

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分析

1、忧郁

A.忧郁之源----理想破灭忧郁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变突然发生,打破了他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义的幻想。人类,并不美好,下贱的克牢狄斯一旦爬上王位,很多人对他阿谀逢迎,\"如今诚实的人,一万个人中也没有一个! \" 为了篡权,弟弟居然暗杀自己的哥哥 ---- \"人,不过是泥土捏成的生命!\"人间,是长满恶毒莠草的荒原。世界,就是一座大监狱,而丹麦,又是其中最坏的一间。爱情,也不坚贞,父王死去不到两个月,母亲的孝鞋还没有穿旧,居然匆匆地改嫁奸王,钻进乱伦的衾被, 就是畜牲也会比这悲哀得长久些吧?友谊,也不可靠,一个个好友,为了一己的私利,甘做奸王的暗探来窥视行踪;就连信誓旦旦的情人,也不自觉成为篡权者的工具。纵目四望,奸王邪恶、群臣昏聩、朝廷腐败、上层堕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理想破灭,使他承受不了这超负荷的压力,陷入于精神危机,产生了忧郁。

B.忧郁之久忧郁 ---- 贯穿剧目的始终。从他穿着丧服登场,到古堡待父,到破相装疯,到戏中作戏,到后宫劝母,到海上窥奸,到墓场葬礼,到宫庭比武,一直到他最后毁灭,忧郁一直没有离开过他。因而, 没有忧郁,也就没有哈姆雷特。

2、犹豫

A.犹豫原因犹豫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主观)犹豫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反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客观)

B.犹豫表现拙于行动 ---- 他是哲学家而不是实干家,他敏于思索而拙于行动,他在没有切实可行、十拿九稳的办法之前,只会冥思苦想,他从思考到行动需要一个比常人更为复杂的过程。不知如何行动 ---- 他决心行动而又不知如何行动, 他很不容易等到一个杀掉奸王的机会,克牢狄斯在祈祷,只需抽刀一击,就能为父报仇,然而,灵魂进入天堂还是滚入地狱的无用考虑又使他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 “不,那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抱怨了。”“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于是,再次推迟了报仇大计.C.犹豫结果等待时机,而时机不来,一旦到来,又坐失良机;幻想行动,却一拖再拖,空有报国之心,而无匡世之策,只落得个苦闷彷徨,忧郁犹豫。结果,行动的犹豫,导致了他的毁灭。

哈姆雷特形象的意义

A、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斗争的残酷性;

B、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

C、起到了唤起民众,奋起反抗封建势力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

《哈姆雷特》是悲剧性的,无论是善良的人还是满怀罪恶的人都遭到了毁灭,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莎士比亚故意超越时代放置到了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之中,借助哈姆雷特之口,无情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平,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是《哈姆雷特》也体现了当时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悲剧,这个悲剧带有深刻的社会内涵与时代意义。

(七)作业布置

观看舞台剧《哈姆雷特》

任选剧中一个角色,为其写一篇自传。

五、板书设计

跌宕起伏

1、回忆逃亡上天注定人文主义者

扣人心弦

2、答应比剑落入圈套悲惨的英雄

3、阴差阳错同归于尽抗争的青年

第15篇:哈姆雷特

读哈姆雷特之感想

初读《哈姆雷特》,也许你会觉得,这就是一部爱情戏剧,或者是以爱情为主题的一部英雄剧,然而当看完这部剧我们才发现,哈姆雷特最终没能成为温柔美丽的奥菲利亚的丈夫,也不是剧终最后的英雄。

《哈姆雷特》作为一部悲剧,使我最有感触的即是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这背负无奈的使命和多舛的人生。从这部剧,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贪婪和人的贪欲在与道德和命运冲突下的悲剧世界。

当我们细读这部戏剧的时候我们不禁对剧中的哈姆雷特所经历的人生而感慨万分。人们拿起这部戏剧总会为其主角所面对的这些惊心动魄而又无不关乎其命运的抉择所牵动。作为王子的哈姆雷特几乎和我们是出于同一年龄的,然而他的命运却又是如此的多舛。他,身为王子,却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控不了,穿着华丽的衣服,却不得不忍受来自继父的排斥和暗算。他是那么的爱奥菲利娅,可是现实却让他不能与自己心爱的姑娘在一起。

“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阳会移转;你可以一心真理是谎话;可是我的爱永没有改变。”为了实现自己的使命,躲避国王的暗算,哈姆雷特于是不得不装疯卖傻,可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忍不住向自己心爱的奥菲利娅坦露心怀。哈姆雷特对奥菲娅的爱是真挚而又热烈的,但是这一切注定不能为他所拥有。

“生存或是毁灭,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

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加高贵?”命运之无常,正常的情况下,哈姆雷特也许是应该健康成长,最后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可是现在他却在考虑些什么问题呢?是的,这每一个抉择都是他人生中最惊心动魄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将与他生死攸关,每一个选择都是他必须完成的使命。我们姑且不看他亲王被害,母亲背叛的命运,单看在他用自己单薄的身体来面对这些选择是我们的心中都将升起一股悲壮。

哈姆雷特在这风云变幻的宫廷之中,小心的实现着自己的愿望,或者也可以说成是他的使命。我们在旁边看着他作着这些无奈的决定。也许,他做出的这样一个个决定是偶然事件,但是当我们想起他的这段人生经历,或许他这样的决定在其父王被害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

《哈姆雷特》再描写人物形象是,心里描写十分的丰富。再描写哈姆雷特装成疯子的时候,他“满口荒唐言”就像本发出来的火花,在不知不觉中哈姆雷特的形象跃然脑中,而克劳迪斯那阴阳怪气的语言则照映出他口蜜腹剑的丑态。波罗涅斯爱用诗体语言,则给人一种滑稽可笑的形象。我们再体会这部著作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时,也不禁领略了沙翁对人物形象刻画的高超手法。

我们来回看这部小说,哈姆雷特的悲剧人生,在其幼小的童年,在其父王被害的那一刻也许就已经造就了。本天真善良的哈姆雷特却背负了这沉重的复仇使命,整日痛苦无限,而他的母亲则因为对儿子的爱和对先王的悔恨而整日忧心。国王处心积虑,为了维护自己的来的王位而想杀死哈姆雷特。老国王的鬼魂看着人世间这一幕幕丑恶而

悲愤不堪。而最终的结局:老国王被杀,王后,哈姆雷特,雷欧提斯也相继死去,就连那单纯善良的奥菲利娅也在对爱人的呼唤中悲惨死去,不能不说,这部剧是一部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悲剧。而就这样的悲剧在现实生活中却也屡屡上演,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做出的行为,使一个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像《哈姆雷特》一样的悲剧中,他们终究是要承担这些行为的后果。

我们不禁对莎翁对人性的透析和揭露而触动,对社会黑暗和不公而感慨,对人世的坎坷而同情不已。作为整个社会中的单个组成,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深入思考的。

第16篇: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读后感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

就人物性格的内在表现来看,《哈姆雷特》是最令人觉得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其中如父王为恶叔所弑,王位被篡,母后与凶手乱伦而婚,王储试图复仇而装疯卖傻等情节,均可见于古老的北欧传说,特别是丹麦历史学家所著的《丹麦史》中。这些尘封已久的原始资料,本来只记载着一些粗略的情节和苍白的姓名,毫无性格于动作可言,但是在莎士比亚的笔下,读者却发现自己生活在一群鲜活的人群中间,几乎和他们休憩相关,祸福与共。特别不可思议的是,其中出现了一个几百年来令世人叹为观止而有莫测高深的光辉典型。围绕这个主人公,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假疯?这个性格的典型意义在哪里?这些问题都不是单凭剧情就可以解决的。

要充分认识和正确评析本剧的中心人物,必须全面照顾他的性格和环境相矛盾的复杂性,认识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绝望的叹息的全部心里背景。实际上,哈姆雷特的尴尬在于以一个纤弱而又明达的心灵肩负着与其行为能力不相称的重任。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我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嫩的花朵的花瓶里。”哈姆雷特,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就是那个“花瓶”;那项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树”。

一旦“橡树”的根须膨胀开来,“花瓶”就非给挤破不可,这就是悲剧。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残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这个独特的性格在内涵方面显得致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显得博大而深广。正是这样,有的专家便声称,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过时的角色,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他的戏剧就象灿烂星空中的北斗,为人们指引着方向。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他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哲学的基本命题。因为刚刚发生在他身上的这些事引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诸事顺逆的时候,他是不会考虑到这个问题的,那时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时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而现在,突如其来的这场悲剧迫使他正视生活阴暗的一面和人性丑陋的一面。

可以说,哈姆雷特对人生中阴暗的那一面还是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的。过去他对这一切只是视而不见而已。如今残酷的现实迫使他面对这一切。他预感到,自己已经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个悲剧的命运中。如果他父亲真是被害死的,那么为父报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他的敌人又是当今的国王,要想杀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无论多么困难,杀父之仇是不能不报的,而他当前的任务是要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来核实他的叔父是否杀害了他的父亲。阴谋,暗算与残杀,这些是违背哈姆雷特善良纯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复仇的使命所必须的。处在人生中花样年华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复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满仇恨,使他内心阴暗而沉重,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渊。

对于死亡的“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的。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哈姆雷特在生死问题上的疑惑也预示着他在未来复仇行动上的犹豫不决,放过了一个轻而易举的复仇机会。那仅仅因为在复仇祈祷的时候,杀死他有可能使他进入天堂,那就太便宜了他。

这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人生无法解答的根本问题哲理的思考,这个问题可以说对整个人类,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哈姆雷特一直在装疯装傻来蒙蔽叔父让他放掉戒心,同时他的疯话无时无刻不在尖锐地讽刺着、批判着、指责着,他的疯话往往能点出社会缺失的地方。

王后:哈姆雷特,你把你父亲大大得罪了 (你把现在的父王给得罪了,惹他不高兴了)

哈姆雷特:母亲,你把我父亲大大的得罪了(母亲的改嫁把我真正的父亲给得罪了,是对不起先王的)。

王后:好了,好了,你的回答真是瞎扯 (就是简单的没有其他含义的指责)

哈姆雷特:得了得了,你的问话别有居心 (母亲是受叔父的旨意来探我的话的吧)

王后:怎么了,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什么又怎么了

王后:你忘了是我_

哈姆雷特:我没有忘,没有!你是皇后,你丈夫弟弟的妻子。我真但愿你不是我的母亲。 (你丈夫弟弟的妻子就是很严厉很讽刺地指责母亲,希望做了这对不起先王事情的人不是自己的母亲,他甚至以母亲为羞)

王后:好,我去叫会说话的跟你说 (谁是会说话的?我不太懂..) 哈姆雷特:来来,你坐下来,你不许动。我要在你面前竖一面镜子叫你看一看你的内心的最深处。 (表面拿面镜子照亮母亲内心,实质是想让母亲在镜子面前看到最真实的自己,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对得起“美德”王后,接着就下面的文章跟母亲摊牌)

综上,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想说明的过渡时期的人物典型,他只能提出现实世界是不合理的,但他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出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哈姆莱特的人物构筑在于他能勇敢地揭露世界上存在的种种丑恶,而不在于他如何去消灭这些罪恶。他所代表的新生力量,还处在幼稚的阶段。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改革显示,消灭罪恶。哈姆莱特的结局反映了封建势力下新生力量的斗争,和他们的悲剧命运。他的精神面貌没有被拔高,胜利也没有被虚构。

哈姆莱特是一个理想人物式的悲剧英雄,这是我最后的总结。

第17篇:哈姆雷特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分析哈姆雷特的恋母情节

《哈姆雷特》讲述了青年王子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仇,最后与仇人同归于尽的故事。这部剧作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它把西方对于不可抗拒的命运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冲突推向了极至,被命运控制着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同时又感无力反抗,哈姆雷特在剧中处处体现了这种悲剧精神。

剧目一开始,主人翁哈姆雷特就面临三大猛烈打击:父王的猝死,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一下把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梦想的年轻王子置于一个不堪的现实,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

从哈姆雷特剧目一开头的独白中可以看到,面对人生突然出现的三大打击,对其最有力的打击不是父王的死去,也不是王位的丢失,而是母亲的改嫁。哈姆雷特的这段独白中有一半以上是对母亲改嫁而发出的愤慨,看得出这件事比另外两件更难以接受,为什么呢?

300多年后的心理学分析专家弗洛伊德提出了种“俄狄浦斯情结”,即世上的男孩内心都有杀父娶母,女孩都有杀母嫁父的情结。弗洛伊德还认为,人在儿童时期稍懂事起,便因社会的压力,力比多冲动不能得到随时满足,常常被压抑,在无意识中形成“情结”。这是一种带有情感力量的无意识集结。所有的男孩都有恋母嫉父、弑父娶母的心理倾向,即具有“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而多数人都能将力比多冲动转移方式释放出来,比如撒谎,斗殴等等。哈姆雷特我们在上面那段独白里的一句名言:“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这句话几百年来有各种各样的诠释。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哈姆雷特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一个明显的力比多冲动的释放。

之后,哈姆雷特在通过与父亲灵魂的对话中知道了父亲的死因进而开始了其复仇的过程,在情节的一路发展过程中,哈姆雷特处处体现了他性格中孤独多虑的缺点,因过多的思考而缺乏果断的行动力,导致多次错失了杀死克劳狄斯的良机。他总在行动前思考一些与复仇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例如这段著名的独白: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一般评论认为,对于类似敏感多虑的哈姆雷特性格的人来说,生活总是一成不变该多好,那样处于安全的状态下的他们,细腻的情感就是一种值得玩味的遐思,可以最大程度享受这种思维的快乐而不受其折磨。“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一再困扰着哈姆雷特,当然这里所述不仅仅是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而是连带着每件事的价值评判,到底做还是不做,去还是不去,牺牲还是不牺牲?理性的思维能够指导行动,但是过多的思虑就会延误时机,多虑的人内心往往是懦弱的,对后果太多的顾虑导致其不愿作出重大决定。

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小矛盾与大矛盾冲击的因素。首先,困扰哈姆雷特的最大痛苦,是母亲的改嫁。其次是他的“自恋”情节。虽然“俄狄浦斯情结”等对每一个人都有极重要的作用。除了俄狄浦斯情结之外,每一个儿童都有程度不同的“自恋”倾向,即对自身的爱恋,他成为他自己的第一个与最后一个爱的对象。这是因为,儿童与生俱来的“力比多”,需要在机体外部找到一个出口,由于最初找不到这个出口,以致被迫滞留在内部,形成“自恋”。俄狄浦斯情结和自恋倾向得不到合理解决,常常会导致心理失常或精神疾病。那么,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敏感多虑便是由这个“自恋”导致的。

那么,弗洛伊德进一步指出,俄狄浦斯情结是作家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原始动机。弗洛伊德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有爱母恨父的感情,这在作家艺术家的童年表现得更加明确。《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都是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所不同者,“在《俄狄浦斯王》中,作为基础的儿童充满欲望的幻想正在梦中展现出来,并且得到实现。在《哈姆雷特》中,幻想被压抑着。”①弗洛伊德断定,莎士比亚创作《哈姆雷特》是出于俄狄浦斯情结,并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为父报仇时再三延宕,也是出干恋母情结—— 哈姆雷特可以做任何事情,就是不能对杀死他父亲、篡夺王位并娶了他母亲的人进行报复,这个人向他展示了他自己童年时代被压抑的欲望的实现。这样,在他心里驱使他复仇的敌意,就被自我遣责和良心的顾虑所代替了,他之所以迟迟未能痛下决心,动手杀死他的仇敌叔父克劳狄斯,乃是因为哈姆雷特本人也有弑父恋母情结,这种情结终于把他束缚得失去了行动的能力,他对叔父的复仇行动的犹疑延宕乃是对自我本能的认识和态度的表征,即他深感自己其实并不比他要惩罚的那个罪犯更好。②

弗洛伊德进一步指出,《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三部世界大学名著,分别出现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度,可反映的主题都是一个,即“为一个女人进行情杀”,也即恋母仇父、瓶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可见,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情绪不仅适合于说明每一个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同时,俄狄浦斯情结对于说明整个人类童年时代的普遍精神倾向也很有意义,人类的一切文化创造无不发源于俄狄浦斯情绪。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宣称:“我可以肯定地说,宗教、道德、社会和艺术之起源都系于伊底帕斯症结上。”

有时候,潜抑的俄狄浦期症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了。不过它们是以仿造形式出现的,以艺术形式出现的时候最多,这样的形式显然比较不会被我们所反对。哈姆雷特的内心冲突或许更接近于一般的神经症患者的俄狄浦斯冲突。俄狄浦斯情结作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组织,即个体自身,所爱的客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将在人类社会中继续其作用,并为我们社会创造一定意义上的神经症式的冲突。而伟大的艺术作品表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俄狄浦斯情结,所以能感动千千万万的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欣赏者,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也犹豫但他的犹豫时非典型性的西式犹豫在没有确凿证据、对方力量强大及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下哈姆莱特犹豫不决但西方“有我”传统思想中的独立个人意识终将在某一特定时刻介入幵以猛烈的形式爆収完成家族或民族赋予他的个人使命。 “恋母情结”是一种儿童早期的心理固结是儿童初步认识父母亲及肯定他们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家庭地位意识的一个观念时期其不成熟

同样是表现“杀父娶母”的主题,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却以另一种形式将其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该剧叙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当时在德国维登堡大学读书,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毒死老哈姆莱特,篡夺了王位,并霸占了哈姆莱特的母亲。哈姆莱特回国后,通过父亲的鬼魂,叙说自己致死的原因。他遵照鬼魂嘱咐,决定为父报仇,这时叔父国王克劳狄斯,开始对哈姆莱特产生了怀疑。在大臣波洛涅斯的策划下,利用其女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去试探他,又指使哈姆莱特两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前去打探,都被哈姆莱特识破。哈姆莱特利用剧团在宫廷演戏的机会,准备杀死国王。结果他误杀了情人奥非利娅的父亲,奥菲利娅因为父亲被哈姆莱特杀死,疯癫自尽。国王乘机挑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以比剑为名,设计用毒剑刺死了哈姆莱特,该剧的结尾,哈姆莱特、国王、王妃、雷欧提斯同归于尽。 《哈姆莱特》一剧,与其说哈姆莱特替自己报了杀父之仇,倒不如说是克劳狄斯帮助他杀死了父亲,从而解除了他自幼以来一直患有的一块心病。因为当哈姆莱特下决心替父亲报仇时,竟然犹豫不觉了,准备工作做的那样拖拉草率,内心斗争又如此激烈,以至于几次险些使计划落空。最后,他虽然杀死了父亲的仇敌克劳狄斯,但是伴随着这一成功来临的却是母子双亡的悲剧性结局。 作品中父亲老哈姆莱特的灵魂告诉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劳狄斯害死的,让哈姆莱特给他报仇。在哈姆莱特面前,一边是出众的,理想化了的,高尚的——他的父亲,另一边则是卑劣低下的对象——克劳狄斯这个杀兄娶嫂的罪人。虽然哈姆莱特对自己的母亲也有欲望。但是,在这样的两个人面前,哈姆莱特是无从选择的。然而哈姆莱特与俄狄浦斯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哈姆莱特是“知情”的,因此,作品中哈姆莱特的洋装疯癫,似乎也是可以解释的。 纵然哈姆莱特已相信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暗杀了父亲却仍然犹豫不觉,迟迟拖延,不愿立即向他的叔父复仇。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我认为是哈姆莱特无意识中“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式的欲望,阻止了他的行动。哈姆莱特也对母亲怀有乱伦的渴望,同时对父亲也怀有仇恨的心理。既是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当克劳狄斯杀死了哈姆莱特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与他的母亲发生了乱伦的关系,取代了哈姆莱特的父亲而成为一中父亲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哈姆莱特杀死他就意味着杀父,于是杀死克劳狄斯也就意味着杀死他自己。因为哈姆莱特自己也有类似的渴望,这个人向他展示了他童年时代被压抑愿望的实现,而使自己认同克劳狄斯,于是杀死克劳狄斯也就意味着杀死他自己,因此自我谴责和良心顾虑阻碍了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哈姆莱特的性格中有其坚强的一面,也有其软弱的一面。他生性乐观热情,但是宫廷的血性斗争动摇了他对人性善良的信念。由热情而变为忧郁,当他通过戏班证实:叔父克劳狄斯就是自己的杀父仇人时就决定了报仇。但是由于自己的性格使他耽误了良机。在作品第三幕第一场中他自己也曾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⑽经历了“生存还是毁灭”“忍受还是反抗”之间的一系列动摇和斗争,也是其迟迟拖延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当哈姆莱特终于下定决心行动起来的时候,然而由于他的急躁,误杀了御前大臣而招致放逐。最后,虽然

第18篇: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读后感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时,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斯迪。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是被其叔克劳斯迪所害的真相,并要求儿子为他报仇,但不许伤害他的母亲,要让她受到良心的责备。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他整天穿着黑色的丧服,一心想着复仇。一天,他去见自己的恋人首相的女儿奥菲利娅,他又想求爱又想复仇,行为怪诞。奥菲利娅把王子的情况告诉了首相,首相又报告了克劳斯迪。克劳斯迪虽然不知道老国王鬼魂出现的事,但他心中有鬼,派人试探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一方面想复仇,一方面又碍于母亲的面子,同时他也不十分确定父亲鬼魂的话,非常苦恼。哈姆雷特决定要证实克劳斯迪的罪行,正好这时宫中来了一个戏班子,他安排了一出戏,内容是一个维也纳的公爵被他的一个近亲在花园里毒死,不久这个凶手还骗取了公爵夫人的爱。戏演时,他在旁边注意观察克劳斯迪,见克劳斯迪坐立不安,中途就离去。哈姆雷特确认了父亲鬼魂的话,决定复仇。一天,克劳斯迪独自一人的忏悔,哈姆雷特本可以杀死他,可又觉得忏悔中的人被杀后会进入天堂结果罢手。克劳斯迪派王后劝说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与母亲发生争执,误杀了躲在帏幕后偷听的首相。克劳斯迪以首相的儿子要复仇为由,要将哈姆雷特送往英国,准备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识破克劳斯迪的诡计,中途返回丹麦。当时,奥菲利娅受刺激发疯,落水身亡,哈姆雷特回国时,正赶上她的葬礼。克劳斯迪挑拨奥菲利娅的哥哥同哈姆雷特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哈姆雷特第一会合获胜,克劳斯迪假意祝贺送上毒酒,但哈姆雷特没喝。哈姆雷特第二回合获胜,王后非常高兴,端起原准备给哈姆雷特的毒酒喝了下去。决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击中了对方。王后中毒死去,奥菲利娅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斯迪的阴谋。哈姆雷特用最后的一点力气用手中的毒剑击中了克劳斯迪,自己了毒发自亡。

哈姆雷特如此悲惨地死了,令人惋惜。如果他还在世的话,我相信他会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在我心目中,哈姆莱特聪颖过人,用语言戏耍众臣,用计策揭示丑陋真相;胆识过人,敢只身面对不明鬼魂,敢孤胆对付各类佞臣。他拥有让人敬重的高尚的心,他满腔的仇恨皆因他对国王的忠诚、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虚情假意的国王王后、阿谀奉承的大臣面前,哈姆莱特不得不装疯以掩盖他内心强烈的情感,防止它们爆发。但是,哈姆莱特理智十分清晰,他的热嘲冷讽都那么绝妙。小牛、海绵、泥土,这些比喻用在那群可敬的大臣身上是多么恰当。当他们不停推搪不会吹笛子时,哈姆莱特说:那跟说谎一样容易。我想此时的哈姆莱特是说,你们既然说谎技巧高超,又怎不会吹笛子呢? 哈姆莱特承受了多少折磨!以他的聪颖、勇敢、正直、善良,他本应是圣洁的化身,

然而一个阴谋,让仇恨与杀心充斥了他的身心,如同一盒黑墨水倒入了澄清的大海——总会又一部分被玷污了!我不愿哈姆莱特失去完整美好的灵魂,但我更不愿哈姆莱特容忍假恶丑与他同在!他肩负着报仇的重任;他要与伪善的人斗争;他以阴谋对付阴谋,让吉、罗二臣去送死;他临死前仍不忘使尽全力完成使命,送国王入地狱在哈姆雷特的复仇过程中,有些遗憾的是奥菲利娅的死。哈姆雷特在这方面没有考虑周全,以致于奥菲利娅因为无法忍受失去父亲和爱人的痛苦而发疯,最终坠河身亡。

其实哈姆莱特这种人他或许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人,哈姆莱特的变化过程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吗?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当我们在幼年,童年,没有踏入真实社会中的时候,我们都是快乐的王子。在我们的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就算那时有一点不顺心之事也会忘记。当我们慢慢成长起来到了青春年少的时候开始变得忧郁,遇到一些不顺的事情也是如此,更何况我们在这个时候是 比较敏感与心萌动的时代,对有些事情仍然抱有美好的憧憬,当事情的结局不如自己的梦想之中,或理想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郁郁寡欢,甚至是自暴自弃,那时周围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那么的丑陋与讨厌,让我觉得社会与世界特别的黑暗。当我们经历一些残酷的事情之后,则会顾虑太多,到头来错过一次又一次的机会,错过机会之后还会给我们自己找借口来摆脱我们大家内心的失望与空虚。

而克劳狄斯的弑杀夺位的事在任何时候都是无法避免的,现代的社会是文明的社会,做任何事情都有法律的约束。有些人或许会表面上放弃这种念头,可他们的心里能够真正的放下吗?现在提倡什么“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美德。可是,在这么残酷的社会,又怎么可能消失这些呢?

在此,我想说的是无论做什么事之前,我们都必须思而后行,可这并不等于犹豫不决,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切鲁莽行事,而误了自己的大事,以至于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19篇:哈姆雷特

情感与理智激荡中的失败者哈姆雷特

|The loser in the confliction of emotion and ration--Hamlet

河南工程学院 杨一宁

摘 要:本文就哈姆雷特性格中的两个层面——情感与理智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作者个人的眼光探讨了哈姆雷特人生悲剧的本源。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two different aspect of the character of Hamlet, i.e.emotion and ration, and discued the origin of the tragedy of Hamlet’s life in the author’s own point of view.

关键字: 性格 人生观 复仇 冲动 愿望 激情 理智 冥想 绝望 悲剧

Key words: character philosophy impulse wish revenge paion ration meditation desperation tragedy

前苏联文艺学家,批评家阿尼克斯特(A.A.Anikst)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哈姆雷特》这出悲剧牵涉到三个同样面临复仇问题的人:哈姆雷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这三个人“完成的方式却是各按其性格,人生观和各自的情况而有所不同”他分析了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对复仇的截然相反的态度,用相当长的篇幅分析了哈姆雷特在复仇一事上的复杂态度。但是他是把这三个人物分别看待的,而没有注意到三个人的复仇态度有一种关联。

雷欧提斯一旦得知父亲波罗涅斯被杀,便怒不可遏,原以为是国王克劳迪斯杀了他父亲便纠集民众冲进王宫找他算账,复仇是他的至高的,也是唯一的使命:什么良心,什么礼貌,都给我滚下无底的深渊里去!我要向永劫挑战,我的立场已经坚决:今生怎样,来生怎样,我一概不顾,只要痛痛快快地为我父亲复仇。„„除了我自己的意志之外,全世界也不能阻止我。”(第四幕第五场)当他得知是哈姆雷特杀了其父波罗涅斯,便又与国王妥协共同设计对付哈姆雷特,终于置哈姆雷特于死地。他是一个受激情支配的复仇者;政治的,宗教的,伦理的,道德的因素都被摒弃在复仇之外,对他来说,复仇便意味着赤裸裸的,血淋淋的行动。 与雷欧提斯的有仇必报,不择手段相反,福丁布拉斯则是个极其理智的王子。他也曾招募兵马,想替以死的父王报仇,夺回失地,但是一经叔父的职责,劝道,便打消了兴兵复仇的念头。他敢为一块毫无价值的土地兴师动众,而且认准就做显然是一个行事果敢的人,但他在实力和道义不允许他复仇的情况下没有轻举妄动,二手理智地打消了复仇的觉醒。

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代表着人类精神上的两个极端,即:做与不做。前者听凭热情与冲动而行动,后者听凭理智而犯规内心,而哈姆雷特的典型意义便在于他代表着人类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游移,摇摆的复杂情形,他的性格的复杂性便在于他忽而受激情支配忽而又在冷静的冥想中丧失了行动的过感觉性。情感与理智在他内心激荡着;当他决心去复仇时,理智则劝他要寻找证据,不可落不忠不孝之名;当他沉溺于冥想,感怀生命无常,寻求彼岸和灵魂安慰时,激情又斥责他的踌躇,懦弱与审慎。哈姆雷特在激情与理智的冲突中体现出的内心的复杂性,矛盾性,焦灼感,正是人类自身面临重大抉择时的精神状况的真实写照。

一.复仇的冲动

当忧郁的哈姆雷特从鬼魂那里得知国王克劳迪斯是杀父凶手时,他的心中充斥着悲痛和愤怒。他说道:“我要从我的记忆的碑版上,拭去一切琐碎愚蠢的记录,一切书本上的格言,一切陈言套语,一切过去的印象,我少年的阅历所留下的痕迹,只让你的命令留在我的脑筋的书卷里,不掺杂一些下贱的废料,是的,上天为我作证!”(第一幕第五场)他的一切考虑与图谋都集中在复仇这一点上了。

请国王看戏,发现了他内心的秘密后,哈姆雷特的心中又燃起复仇的火焰:“现在是一夜之中最阴森的时候,鬼魂都在此刻从坟墓里出来,地狱也要向人世吐放疠气;现在我可以痛饮热腾腾的鲜血,与那白昼所不敢正视的残忍的行为。”(第三幕第二场)波罗涅斯在帷幕后偷听哈姆雷特和母后的谈话,被哈姆雷特发现,哈姆雷特误以为是国王,便痛下杀手,这一冲动的做法使国王克劳迪斯心神不宁,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哈姆雷特很快便被打发到英国去。克劳迪斯想借英王之手杀了他。哈姆雷特在路上察觉这一阴谋,便把公文掉了包,把以往的同学好友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送上了死路。一旦哈姆雷特受到感情的支配,他的脑海中便充斥着流血的念头,并会在行动中杀人除障。但是哈姆雷特的激情与冲动也将他一步步领入危险之中;他的行为使国王坐卧不安,想方设法尽一切可能除掉哈姆雷特。这种危险性在悲剧的结尾处明显可见,哈姆雷特处在几重阴谋的算计中(比剑,毒药,毒剑)并最终死于这些阴谋。他一旦得知身中毒剑,命之将亡,得知了国王的种种阴谋,便不再考虑其他,奋然拔剑出击并把毒酒灌入了国王口中,让对手在这几重阴谋中与他同赴死亡。莎士比亚显然是不赞同轻率冲动的行为的。他曾写道:“要是屈辱可以使我们杀人,那么为了气愤而冒着生命的危险,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在其悲剧中不乏听凭感情的冲动并最后归于死亡的例子(如李尔王,奥赛罗)尽管哈姆雷特完全可以杀死克劳迪斯而无生命危险,单莎士比亚显然不满意这种处理方式,哈姆雷特在剧中大部分活动都是苦思冥想,激情占上风的时候并不多,莎士比亚要表现的,正是哈姆雷特内心思考,探索的失败过程,要揭示一种“复杂的,扩散性的毁灭”哈姆雷特的精神实质和悲剧根源,都需要到他的心灵冲突,理智活动中去寻找,发掘,因为狂热的心一旦稍稍平静,他便冲情感的一端向理智一端游移。

二.理智的冥想

我们可以说,哈姆雷特在复仇问题上呈现出两种状况:行动与思索。他的情感支持他不顾一切投身行动,而他的理智则告诫他要图谋复仇的彻底,圆满,无损自己的名誉,并能得到世俗的拥戴,解决关于宗教的,哲学的终极问题。

1.残酷愿望:想象中的彻底复仇

哈姆雷特要进行的复仇不是简单地将克劳迪斯一杀了之,而是要彻底地操纵仇敌的的命运。他要审慎地寻求使克劳迪斯在一切方面及一切时空条件下都无法摆脱煎熬,超度肉体与灵魂的机会。因此他没有在克劳迪斯祈祷时下手,因为他认为:“一个恶人杀死了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要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抱怨了。„„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束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之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待着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当他在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乱伦纵欲的时候,在赌博,咒骂或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第三幕第三场)这无疑凝聚着哈姆雷特狂热的宗教情感,这种复仇愿望显然比雷欧提斯的要残酷的多,彻底得多。

克劳迪斯想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公文被哈姆雷特发现后,他立即拟了一份,指令英王“立刻把那两个传书来使处死,不让他们有从容忏悔的时间。”(第五幕第二场)哈姆雷特并没有直接迁怒于国王,而是毫不迟疑地让从前的同学好友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去送死。而这两个人只不过是受人利用,对于国王的阴谋是丝毫不知的。哈姆雷特的残酷复仇愿望,只是存留在他的想象中,并没有直接地,尽快地诉诸对国王克劳迪斯的复仇行动,这不仅导致了罪恶的肆虐,泛滥;而且使更多的人陷入灾难与死亡。除了他,国王以及前面所述的两人外,波罗涅斯,奥菲利亚,雷欧提斯一家和哈姆雷特的母后先后死去,他的残酷复仇的愿望使这出悲剧笼罩着死亡的阴影,这惨象固然与笼罩丹麦朝野的罪恶有关,但我们却也不能说与哈姆雷特残酷的复仇愿望无关。哈姆雷特的各种计谋与留学的决心的结合,使他太沉湎与具有自慰意义的图谋策划,而不是直接走向仇人的复仇行动,从而导致事态恶化。

2.走向世俗:从复仇到重整人伦

哈姆雷特希望其复仇技能得到自我思想,理智的认同,又能得到世俗的支持,而这是颇为艰难的。他必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搜取国王的罪证。他从父王被杀,知道丹麦充斥着罪恶,他也知道与众多的罪恶较量是危险的。但是他的良知,孝心使他不能无动于衷;他的善良品德与理智都催促他不能坐视罪恶的泛滥。他必须清楚罪恶,为父报仇,伸张正义,必须以一己之力来采取行动。“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第一幕第五场)因此,他每每在激情汹涌时,很快地便游移与理智。他说:“上帝造下了我们来,使我们能够这样高谈阔论,瞻前顾后;当然要我们利用他能赋予我们的这一种能力和灵明的智慧,不让它们白白废掉。”(第四幕第四场)他还在墓地上向霍拉旭称扬理性:“我觉得这三年来,人人都变得越来越精明,庄稼汉的脚趾头已经接近朝廷贵人的脚后跟,可以磨破那上面的冻疮了。”(第五幕第一场)他还主张控制情绪,要“取得一种节制,免得流于过火”(第三幕第二场)因此,当他的激情激励他愤然出击时,理智又劝他冷静下来,三思而行,现弄明白国王是否是真凶,以免收到魔鬼的诱惑,寻找证据的欲望在理智的引导下盖过了复仇的欲望,他叫出来了的无非是这样一句话:

活动起来吧,我的脚筋!

而不是双手,不是复仇的利剑。

哈姆雷特不愿意为复仇而丧失荣誉。在他看来,“少量的邪恶足以勾销全部高贵的品质,害的人声名狼藉。”(第一幕第四场)相反,他是为荣誉,为理想而复仇的:“真正的伟大不是轻举妄动,而是在荣誉遭遇危险的时候,既是为了一根稻杆之微,也要慷慨力争。”(第四穆斯四场)他要在复仇的过程中确立,展示他的美德,成为人伦的典范,世俗的楷模,这也正是他迟迟不投身行动的原因。

为了使他的复仇行动成为善的,正义的行动,在没有恰当的时机与条件的时候,他一直掩饰自己的复仇目的。听完鬼魂告知的事实真相,他要霍拉旭发誓不得泄露此事,并告诉他们说:“我今后也许有时候要故意装出一副疯疯癫癫的样子。”他借装疯来诅咒罪恶,挖苦卑俗的朝臣,抒发心中忧郁的情感,并掩人耳目。连圆滑的波罗涅斯都不得不承认他话中的深刻性:“他的回答有时候使多么的深刻!疯狂的人往往能够说出理智清明的人所说不出来的话”(第二幕第二场)他在装疯的同时,也逐步寻找克劳迪斯杀兄夺嫂的证据,以“发掘国王内心的隐秘”。在第三幕第三产,他指令演出与其父被害情况相同的戏《贡扎古之死》。国王克劳迪斯大为惊慌,匆匆离席。哈姆雷特对自己设计验证了鬼魂的话而欣欣然,

他他还得意地向霍拉旭自夸自己念词的本领。由此不难看出,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他查知了凶手,至于复仇,则是另外一回事。赫士列特颇为深刻地指出,哈姆雷特“满足于他的怀疑得到了证实,满足于他的实验的成功,而不是行动起来。”

他对仇敌的阴谋并不放在眼里,因为他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将要做我先驱,引导我钻进什么圈套里去,我倒要瞧瞧他们的能耐,开炮的要是给炮轰了,也是一件好玩的事;他们会埋地雷,我要比他们埋得更深,把他们红到月亮里去,啊!用诡计对付诡计不是顶有趣的吗?”(第三幕第四场)他的策略是:以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同对手较量,在与对手兜完圈子后再下手一击。这种兜圈子的过程,可以使对手饱受恐惧,痛苦的折磨,它因而构成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哈姆雷特期待罪恶的充分暴露,这样他便会得到世俗的认可,这便使他倾向于查证而暂时不去行动,而国王克劳迪斯为了自己的安全则欲早日除掉哈姆雷特;“我必须知道他已经不在人世,我的脸上才会浮起笑容。”

哈姆雷特一次次顺从了国王的旨意(其实是阴谋),对他的母后,他也只有口头上的指责,而无行动上的冒犯:“让我做个凶徒,可是不要做一个逆子。„„无论在言语上给他多么严厉的谴责,在行动上却要做的丝毫不让人家指摘。”(第三幕第二场)他以为行动上的对国王与母后的忤逆有损于他的名誉,会致使世俗的诋毁。在他最后击杀国王后,他知道自己即将死去,便恳劝霍拉旭活下来,向世人陈说真相:“我一死之后,要是世上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蒙受着怎样的损伤!”(第五幕第二场)他孜孜追求的是通过复仇获得世俗的支持与赞可,建立人间的正义与秩序。然而,他付出了生命,罪恶却并未根除,由愤怒和真相激起的复仇的决心,在理智的调停下,变成了一个世俗化的劝善,重整人伦规范的愿望。

3.理智的绝望:命运与彼岸

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里,凝聚着他的宗教情感和形式上的思索。他一方面求索生命的形式上的意义,一方面又祈求命运的指引,服从于命运的判决。

他知道复仇便意味着毁灭,意味着付出生命,因而他不断地思索生命的意义,寻求灵魂的归宿与慰藉,他坦白了: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凡人回来过的神秘王国“所以才使我们宁愿人寿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些重重的顾虑真是他一次次为自己的怯懦感到不安的原因:“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这种对彼岸世界的不可知的惶惑,折磨着他,使他不能贸然行动。卡之琳曾指出,莎士比亚并不强调“哈姆雷特行动的外在困难,而使哈姆雷特意识到自己的斗争形势牵涉到社会矛盾的深处和广处,斗争行动中所碰到的自己在人生观世界观上的严重危机。”他在这种精神危机中,一方面想参透生死,一方面又皈依命运。在墓地,他从人生的荣誉到死后被随意践踏摆弄事故的变化中,“看透了生命的无常”(第五幕第一场)他从对死亡的惶惑疑虑转向对死亡的揶揄,从中还感受到生命的渺小,虚幻,并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它布置好了。”“一直雀子的生死,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随时准备着就是了。”他放弃了对自己勇力与智慧的自信,低头接受命运的指引,他的行动与复仇的理想,再次失去了全部亮色,成为一团虚空。

三.结语

情感与理智,通过哈姆雷特的复仇,惊心动魄地在这出悲剧中激荡,冲突,

哈姆雷特在情感与理智的两个端点间游走着,挣扎着,他的激情导致了血淋淋的一个个人物的死亡,发疯。他的理智使他一次次限于思索而使复仇延宕。他的激情在参杂着智谋的情况下使其复仇行为比雷欧提斯更为残酷,彻底;他的理智因情感的奔涌而比福丁布拉斯更为复杂。他的情感与理智的纠缠,冲突使他焦躁,烦恼,痛苦自责,使其悲剧的命运更为强烈地震撼了人类的心灵。

在这出悲剧中,最具有激情的雷欧提斯死路,在情感与理智的激荡中挣扎着的哈姆雷特死了,活下来的主要人物是这么两个人:福丁布拉斯和霍拉旭;前者最具理智又不乏勇毅,执掌了王权;至于后者,哈姆雷特常称赞他“能够把感情和理智调整的那么适当”(第三幕第二场),莎士比亚也赋予了他今后在人间传播,评议这个悲剧故事的权利。《哈姆雷特》所展示的,正是哈姆雷特由于情感与理智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而最终死亡的悲剧。

参考文献:

1.阿尼克斯特《论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品论汇编》中国社会科2.

3.

4.

5.学出版社1979年版,下册。501页 基托《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品论汇编》下册 449页 赫士列特《莎士比亚戏剧人特伦》上册 214页 卡之琳《论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剧论痕》三联书店1989年版 史雷格尔《论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品论汇编》 上册 312页

第20篇:哈姆雷特观后感

哈姆雷特观后感

《哈姆雷特》是一篇既具有虚幻色彩,又有真实社会生活写照的小说。虽情节没有像大海之汹涌澎湃,湖水之淡雅柔情。但也能深入人心,这是一场一个天使与一群恶魔的斗争,就像腐朽的社会中总有些正能量在独自顽强地反抗。

他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阅读时,仿佛身旁有一曲哀乐轻轻地被天使奏响而那响声就像一批没有终点的音符不断的跳动……

人物角色被自然地分成几类,他们各自是社会中某些人的虚影抑或真正的化身。现丹麦国王克劳迪斯是一个阴险毒辣,虚伪狡作,笑里藏刀的篡权者的典型,为夺王位不念亲情,为夺王位不顾道义。只因私欲而走上双手沾满鲜血,杀人不眨眼的邪恶之路。两任王后葛特露是一个水性杨花,迷恋于荣华富贵的人。她表现出来的是懦弱和无耻,一心醉于金钱与名利之中,甚至对前任国王没有一丝留恋,一丝愧疚。甚至连儿子都无法保护,作为一个母亲太失职了。她简直是女性中的一大耻辱。御前大臣普隆涅斯的一些话语表露了他的腐朽透顶,极端自私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他的种种处事风格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儿子勒替斯。包括那同流合污的大臣,他们全是恶魔,是统治阶层中不同类的罪恶人物的代表。前丹麦国王之子哈姆雷特为帮助自己最尊敬的父亲报仇,经历重重困难,只身一人与同一宫殿下的人作斗争。最终有4人相继死去,而他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机智聪明,正义勇敢,永远坚定一个信念,永远遵守人道主义。倘若他成为国王,那么恶魔将会被扼杀在刀锋下,因为在天使般纯洁的世界里,容不得一粒细微“丑陋”的尘埃。当然,阿姆雷特复仇是没有拥有仁爱之心,而是变得残酷,对于敌人绝不手软,他亲手刺杀了普隆涅斯和克劳迪斯。在这场战争中,“先下手为强”。不生则死。一场生命的游戏,岂容儿戏?岂容犹豫?

全篇小说以对话的形式呈现,而最大的亮点就属语言了。莎士比亚对语言的见解很深,对语言的运用很巧妙。全文既有高雅的诗句又有粗俗的散文。但每字每句都带有挑衅的味道,浓浓的火药味好像一触即发,可却迟迟没有被点破。使之仇恨愈积愈深。终在某次爆发到分裂,以至于无法弥补。

这虽是一个封建社会事件的影子,却同样引发我们现代人的深思,不要助长恶势力;在混乱年间,更应该保持高贵无上的理智。看似简单的复仇,书中的故事。却让我们感到人心的冷漠,世界的千疮百孔世间的沧桑。

我们唯有抛开一切,仔细想想: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我想这就是《哈姆雷特》给我们最有价值的人生考题!

哈姆雷特摘抄
《哈姆雷特摘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