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登快阁黄庭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8 09:07:3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登快阁

登快阁

登快阁是由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写的七言律诗。选自《山谷全集》,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被评论家们作为代表作。

译文

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难道不是更好的归宿。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泰和县(今江西泰和县)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被评论家们作为代表举例。

作品鉴赏

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诗。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4]

\"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5]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6]

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

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7]

5作者简介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黄庭坚(4张)

[2]黄庭坚是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 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8],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

推荐第2篇:登快阁 原创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学设计

谢 之 于

教学目标:

1.品诗。把握以象传意和用典言志写作手法。

2.味人。理解“山谷”内涵,感受诗人狷介自持的生命气质、“和而不同”的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

兴象相合 教学难点:

体味“和而不同”的出世智慧 教学方法:

诵读——启发——探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高山流水”曲)

一、导入 提问:(3分钟)

有谁知道我们的家乡彭水最早建立的宾馆叫什么名字么? 你还会联想到哪一个同名的地方呢? 为何它们均以“山谷”命名呢?

(纪念山谷。山谷二字代表了山谷遗风、山谷精神) 师:一千多年以前,黄庭坚被贬谪黔州(今彭水),从此,失意的诗人便与这一方灵秀的山水草树结下情缘。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山谷,感受山谷遗风。 (竖向板书:登快阁 黄庭坚) PPT展示学习目标

二、品诗(板书:品诗)

(一)读(5分钟)

(PPT展示出已划分节奏的诗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示范读,同桌点评 学生齐读

(二)品(17分钟) 整体感知,并填空。

古人登高登阁,或览胜,或寄远……

杜少陵登高,他看见了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他想到了命途多舛、国运艰难。 辛弃疾登亭,他看见了楚天秋水、遥岑断鸿,他感叹道流年易逝、报国无门。 那么,

黄山谷登阁,他看见了

,他想到了

。 (学生思考并完成,教师巡视)

启发型提问:

1、诗人为何要去登快阁?

2、诗中,诗人情感有何变化?

3、诗人最后做了怎样的抉择?

(择适当时机,板书:象、典、意)

(三)悟(5分钟)

小组讨论交流:厌倦官场,选择隐沦,你还会想到谁? 问:他和诗人完全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区别陶潜式决绝与黄山谷的“同流而不合污”,引出“和而不同”)

三、味人(板书:味人) 练习(7分钟):

一个是才子,一个是美人;一个被权贵挤出了京城,一个被奸佞送离了皇宫;一个流落西南,一个远嫁大漠;一个病死湘江一叶孤舟,一个向着黄昏独留青冢。 师:同学们知道他们是谁吗?

纵然时光阻隔,杜甫终于找到了与他的命运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昭君。或许,昭君就是他的知音。

问:黄诗中提到了“朱弦已为佳人绝”,那么,请你从中国古代群星璀璨的星河中,为黄山谷寻一位知音?并写下你的理由。

(给予4分钟左右时间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期间教师巡视、督促)

(理想回答:黄庭坚与苏轼。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结语(2分钟):

黄山谷在乱世浊俗中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骨气,狷介自持。他“出淤泥而不染”,与世俗同流而不合污。黄山谷“和而不同”,并以此巧妙地度过了一生。同学们,“和而不同”的山谷之风也是我们应该秉承的。

十多年以后,黄山谷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于黔州。黄山谷仕途失意,生活却富有诗意。摩围山麓、乌江江畔,留下了太多的山谷印记。他在这灵山秀水间参禅悟道、诗酒会友。时光荏苒,今天,彭水人用自己方式永久地记住了山谷,山谷遗风也在这一方山水之间,传承流芳。(山谷居、山谷公园背景图)

四、作业安排(1分钟)

周末的时候,如果你是漫无目的地逛街,或是百无聊赖地窝在公寓、宅在家里。那么,就请挤出一点点儿时间,去山谷公园走走看看,读读黄庭坚的文字,把感悟与友分享。

板书设计:

黄庭坚

推荐第3篇:《登快阁 》阅读训练及答案

《登快阁》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写的七律。此诗作于作者在太和令任上。百姓的困苦,官吏的素餐,使作者有志难展,于是产生孤独寂寞之感。现小编整理了《登快阁 》的阅读训练,一起来学习下吧。

登快阁①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睛。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②。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释】

①此诗是黄庭坚于元丰五年(1082)知吉州太和县时作,公事之余,诗人常到县东澄江之上的快阁览胜。“痴儿”,作者自指。②朱弦:《吕氏春秋》记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青眼:《世说新语》载阮籍能为青白眼,青眼指眼珠在中间,对人表示好感,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诗,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高远明净的秋景图。上句写群山树叶飘落,天空显得辽阔远大;下句写清澈的江水在月光的辉映之下,犹如一道白练。

(2)前两句从“了却公家事”到“倚晚晴”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五六句巧用伯牙、阮籍的典故写出了诗人的无可奈何、孤独无聊;后两句“归船弄长笛”与“与白鸥盟”表明自己意欲归隐。(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

[《登快阁 》阅读训练及答案]相关文章:

推荐第4篇:杜甫《登岳阳楼》《阁夜》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 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撩情,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 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

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1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2 ②“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③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③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3 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总结全诗 1.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4 2.艺术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七、课后练习

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②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阁夜》教学设计

按新课标要求设计教案,三维教学目标明确,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探讨杜甫诗的风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5 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过程与技能: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诗的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涵咏 探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蜀相》、《登高》、《登岳阳楼》这三篇律诗,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思想工作情感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蜀相》一诗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与仰慕之情,也对自己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登岳阳楼》一诗,作者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的感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阁夜》,这是他晚年客居夔州西阁时所写的。 二.朗读感知

6 1.学生自读。感知全诗的情感基调。

诵读提示:此诗对仗工稳,音节齐整。读时要注意把握作者情感。 师问:《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沉郁顿挫)

2、对照课文注释,感知内容。

3、师问;这首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所见所闻和所想?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总结:

见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 听到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

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

4、生再次感情诵读。

三、合作探讨,赏析诗文 分四个小组分别探讨四个问题。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说说其妙处。

3、颈联“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合作交流后,小组代表上交流成果。 教师指点,补充后明确如下:

明确1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情。 明确2: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五更时分,

7 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于《东坡志林》所言“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明确3: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 “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忧国忧民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明确4: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就像诗中所说,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歌”。

三、总结

明确: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四、带着情感朗读全诗

五、作业 1.背诵全诗。

2.将此致诗与《旅夜抒怀》对比阅读,分析两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推荐第5篇:《清平乐》(黄庭坚)版

《清平乐》(黄庭坚)教案

清平乐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庭坚。

2.掌握意境分析题与手法鉴赏题的技巧。3.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古代诗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大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

二、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2.写作背景:徽宗崇宁二年(1103),党祸已起,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有诗题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诸,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这“十二月”是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

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此词的内容是“惜春”,而实际是影射时局。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文本赏析:

(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思考1】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惜春。

【思考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思考3】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鉴赏1】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鉴赏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鉴赏3】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清平乐》(黄庭坚)教案

2 【鉴赏4】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三)三读诗歌,总结归纳。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上片开首两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责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连个踪影也没有,一个“归”字,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两句,转而询问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要让他把“春天”给叫喊回来。这是一种设想,是有意用曲笔来渲染惜春的程度。使词情跌宕起伏,变化多端。

下片过头两句,把思路引到物象上,“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既然无人能知道春天的去处,看来只好去问黄鹂了,因为黄鹂是在春去夏来时出现,它应该知道春天的消息。这种想象也极为奇特,极富情趣。后两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这是对现实的描述。上面想象春天踪迹,也许黄鹂可以知道,然而嘤嘤鸟语,谁人能解?它不过也是自然中的一小生物而已,仅看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蔷薇花那边去了。于是春之踪迹,终于无法找寻,而心头的寂寞也就更加重了。

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全词构思新颖委婉,思路回环反复;笔情跳脱,风格清奇;语言轻巧,淡雅饶味;有峰回路转之妙,有超轶绝尘之感。

(四)【总结】黄庭坚词的特色:

A平淡朴实 ,委婉含蓄。 B构思新奇巧妙。 C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附:板书设计

理清思路 思春(归何处)

由现实到幻觉

惜春(无行路)

唤春(归来住)

清平乐

寻春

惜春

问春(知踪迹)

由幻觉到现实

解春(蔷薇开)

惜春(不复归)

推荐第6篇:苏轼黄庭坚吃面条

典型写作案例:“苏轼与黄庭坚吃面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数度转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于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还是慢慢咀嚼,慢慢下咽;苏轼却极为快速地把面条吃完了。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九三郎,你何必去咀嚼它呢?”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苏轼大笑着起身而去。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哲学意蕴的片断,在这里,吃面条只是个表象,据此可见苏轼与黄庭坚两人体悟人生的不同态度。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其实,这则材料的下面已给出了这则材料的题旨提示:“吃面条只是个表象,据此可见苏轼与黄庭坚两人体悟人生的不同态度。”据此可知,文章的立意应是“体悟人生的态度”。在构思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材料的限制性——要求理解材料,以“两人体悟人生的不同态度”为切入点,不能脱离“人生态度”这个中心。二是它的开放性——既可以从黄庭坚的角度肯定“咀嚼”苦难的人生态度,也可以从苏轼的角度肯定旷达的人生态度;还可以辩证地看待,客观地评价两人的人生态度。

不管从哪个角度构思,都要求独立思考,力求使作文能成“一家之言”;立意要有积极意义;内容尽量写出“真我”,不写“假大空”。

佳作示例一:

1

接受,是一种豁达

浩淼的大海接受了波涛的汹涌与厮杀,于是更显出包容与深邃;广袤的草原接受了冬天的凛冽与肃杀,于是更显出坦然与祥和;同样,人只有接受了苦难的磨炼与洗礼,方能升华精神,平息灵魂。

接受,是一种豁达。

一粒沙,无意间进入了贝的体内。撕裂的剧痛和割心的难受,贝,没有拒绝。月升了,又落了;潮涨了,又退了。贝躺在软软的河床上,微微地翕张着,没有悔恨,没有怨言,只有一份淡定的接受。终于,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贝,吐纳了一个关于珍珠的故事。

一粒沙,便是一支关于苦难的心曲。一份从容的接受,便成了一段珍珠的传奇。

在这个世界上,成功与苦难总是并存的。人总是在一次次接受苦难的过程中成长的。

喜欢看史铁生的书,对他的印象是定格在那一方地坛中。那个喜欢摇着轮椅去地坛看树、听风、静默的年轻人,双腿残疾,他也曾失落,也曾感到不公和无助。

看了他的《设计命运》,才若有所悟。苦难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才会使人格和境界有一个质的跃升。

那个喜欢在海棠树下张望的男孩,那个曾经易怒而对母亲肆意发火的青年,那个摇着轮椅在北京城寻找逝去童年痕迹的史铁生,把苦难当作一剂良药,接受,咽下,于是活出了一份生命的豁达。

喜欢看雨洗后的青山。暴雨来临之际,乌云密布,天地昏暗,偶尔有归家燕子的剪影和低低的鸣叫。一阵乌云翻滚过后,暴雨霎时倾泻而下,紧一阵,疏一阵,拍打着青山。而青山的无言与坦然常常令我感动。风雨逝去,纵然折断了几根枝,吹落了一些叶,青山却更显青翠。它以接受的姿态,显示了它的不惧与坚守。于是,山更青,树更绿„„

人,要像这青山。

请接受生活吧!包括所有的不快与痛苦。相信,它终将使你的人生更从容,更淡定,

2

更豁达。

评点

这是一篇从肯定黄庭坚“咀嚼”苦难的人生态度角度构思的习作。贝舍沙最终孕育出珍珠、史铁生接受苦难活出了一份生命的豁达和青山接受暴风雨的洗礼更显青翠几个事例的成功运用使文章颇具说服力。此外,对事物的独特感悟,以及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的灵活运用也使得文章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佳作示例二:

让苦难,随波而去

每一朵花都将经历风雨,一阵摇曳震荡之后,有的或许会跌下枝头,与叹息一同归于尘土;有的则仍旧傲立枝头,将微笑留给果实。

同样,每一条人生之路,也可能迂曲多阻,或遇虎豹当道,或遭骇浪当头。只是,当一些人抱着山石哭泣悲伤之时,另一些人已经挺起胸膛,撇下苦难,向着更光明的方向迈进。

苦难是人生的分水岭,乐观的人翻越而去,不再回头;悲观者则抱膝长叹,迍邅不前。其实,其间不管多么巉峻多么艰险,只要翻过这些山峰,背面就可能有山路,或蜿蜒曲折或笔直如箫,通向成功。

是的,山的那头,夕阳下,黄昏的天地金黄灿烂;就在天际,那青山与红霞相交处,正在演绎凤凰的涅槃,正在上映浴火的重生。

然而,就是这么一道道坎,伤透了多少人的心?它们的阴霾遮住了多少人的视线?有多少人没能挣出纠缠的曲线,又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抑郁彷徨!

福克纳在他的小说中说道:他们在苦熬。许多人确实在苦熬、、他们幻想,假如架起柴火,把苦难放在瓮里煮烂,也许就会做出一道生命的好汤——可是,他们错了。他们用一生的心血熔化苦难,最终的结果是,苦难称心如意地将他们沦为钳奴,他们的生命,只不过是永不停歇地为苦难本身编织嫁衣。

3

走出苦难!

正像罗马一位诗人所说的:昨日之余,积于身,累于心,

既如此,何不抛开苦难,忘记心中的痛楚!

《红楼梦》描绘了一个悲剧的世界,可是并非所有人都似黛五那般弱不禁风。在一片花丛当中,我们也找到了湘云这朵笑傲风霜的花儿。她的身世并不比黛玉好,不仅襁褓之中父母违,还受青春守寡之磨难。然而,我们从她的风谈玩笑当中,看不到忧愁的影子、接踵而至的苦难并不能改变这个豪爽的女子,她始终坦然潇洒地笑对人生。

回眸历史,雨井烟垣,也诈,我们真该比苦难随波而去。就像苏东坡吃面条的慨叹:九三郎,你何必去咀嚼它呢?花落就落了吧,抛下苦难,放一声旷达的仰天长啸!

评点

这是与前一篇立意不同的习作、就像本文所肯定的苏东坡旷达的人生态度一样,文章的內容也有一种大气、洒脱的特点,读采让人产生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罗马诗人名言和《红楼梦》内容的引用,给文章增添了说服力。不少句子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如“他们幻想,假如架起柴欠,把苦难放在瓮里煮烂,也许就会做出一道生命的好汤——可是,他们错了他们用一生的心血熔化苦难,最终的结果是,苦难称心如意地将他们沦为钳奴,他们的生命,只不过是永不停歇地为苦难本身编织嫁衣”,比喻贴切、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笑对人生

沧海横流,白浪翻涌,自信的海涛不再念念不忘那翻越崇山峻岭的艰辛,只为汇入汪洋的峥嵘岁月,无垠的海为它提供编织未来的舞台。

流连花丛,翩然起舞,多姿的蝴蝶不再唠叨化蝶那一瞬间的苦痛,湛蓝的天空任她自由飞翔,勾勒华美的人生曲线。

4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智慧的人们不再咀嚼过去的挫折,美好的明天又是新的开始。聪明的人们总把自己放在最佳状态,笑对人生,迎接生命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明白生命真谛的人们才能书写大我的风采,那么,请笑对人生吧!

笑对人生,需要有直面困苦的勇气。需要我们将看似惨淡的人生经营得熠熠生辉!

面对那碗粗砺涩口的面条,他坦然咽下;面对人生的无数次贬谪,他长笑以对。这是怎样的一种豁达!被贬黄州,他东坡煮酒;被贬儋州,他赋诗和陶。得志时,他兴修西湖水利为国为民;失意时,他饮酒赋诗自得其乐。这是怎样的一种从容!苏轼以其笑对人生的淡定态度赢得了人们的认同和尊敬。

她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告别多彩的童年,她因遭遇车祸而下半身完全瘫痪,她因遭遇破产而产生过轻生的念头,但这些都已经褪为历史。如今的李丽是广为大家学习的“湖南张海迪”!坚强与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之歌。在丽爱天空下,她用爱心绘出最美的轨迹。李丽的生命因她的笑容与勇气而愈发精彩!

智者是不怕苦难的,因为他们用豁达与从容洗去了一切悲苦。

笑对人生,还需要有超然物外的心胸,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还记得那位与老马与山歌为伴的邮递员么?那执著于平凡的岗位在艰苦条件下一干便是20年的王顺友。他的笑容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他纯朴的歌声承载的不是寂寞而是对生命的满足。谁说伟人一定要在卓越的岗位成就非凡的事业!王顺友用他坚定的信念与敬业精神诠释:平凡也能成就伟大,笑容终能战胜苦难!

5

笑对人生,更需要我们有坚定执著的信念,迎接未来,回报社会。

笑容,是苗乡的月亮,照亮李春燕行医在大山的路;笑容,是党的理论精髓,指引方永刚从北国漠河到南疆哨卡传播自己的信仰;笑容,是飘扬的军旗,让杨业功披千里冷月寒星,望一路鼓角莲营,即使身在关山外,梦里犹伴兵车行;笑容,是心中厚重的道德支持成龙为公益事业奉献的激情。

笑对人生,涤荡出最澄澈的心灵;

笑对人生,谱写出最绚丽的未来;

笑对人生,成就至真、至诚、至善的真我风采!

6

推荐第7篇:清平乐黄庭坚的教案

导语:黄庭坚的《清平乐》,写的是一首伤春词,全词通过对春光的喜爱表达词人对理想事物的向往。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黄庭坚《清平乐》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黄庭坚在词中流露惜春、恋春思想感情。

2、鉴赏本次曲折新颖的结构、清新的风格。

3、了解词人轻巧、活泼、清新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理解黄庭坚在词中流露惜春、恋春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次曲折新颖的结构、清新的风格。

教学难点:

鉴赏本次曲折新颖的结构、清新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写作背景:

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词的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四、总结

1、内容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2、词的特色:

A平淡朴实 ,委婉含蓄。

B 构思新奇巧妙。

C 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课堂训练

阅读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回答问题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1)词中所写的春日景物较少,只选了“黄鹂”和“蔷薇”,请说出“黄鹂”在表达作者的惜春之情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这首词是怎样表现惜春主题的?

推荐第8篇:快阁的紫藤花阅读题答案

篇1:快阁的紫藤花阅读题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8分) 快阁的紫藤花 徐蔚南

⑴细雨蒙蒙,百无聊赖之时,偶然从《花间集》里翻出了一朵小小的枯槁的紫藤花,花色早褪了,花香早散了。啊,紫藤花!你真令人怜爱呢!岂仅怜爱你,我还怀念着你的姊妹们——一架白色的紫藤,一架青莲色的紫藤——在那个园中静悄悄地消受了一宵冷雨,不知今朝还能安然无恙否?

⑵啊,紫藤花!你常住在这诗集里吧,你是我前周畅游快阁的一个纪念。

⑶快阁是放翁饮酒赋诗的故居,离城西南三里,正是鉴湖绝胜之处,去岁初秋,我曾经去过了,寒中又重游一次,前周复去是第三次了。但前两次都没有给我多大印象,这次去后,情景不同了,快阁的景物时时在眼前显现——尤其使人难忘的,便是那园中的两架紫藤。 ⑷快阁临湖而建,推窗外望,远处是一带青山,近处是隔湖的田亩。田亩间分出红黄绿三色:红的是紫云英,绿的是豌豆叶,黄的是油菜花。一片一片互相间着,美丽得远胜人间锦绣。东向,丛林中,隐约间露出一个塔尖,尤有诗意,桨声渔歌又不时从湖面飞来。这样的景色,晴天固然极好,雨天也必神妙,诗人居此,安得不颓放呢!放翁自己说:“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是的,确然天叫他称放翁的。

⑸阁旁有花园二,一在前,一在后。前面的一个又以墙壁分成为二,前半叠假山,后半凿小池。池中植荷花,如在夏日,红莲白莲,盖满一地,自当另有一番风味。池前有春花秋月楼,楼下有匾额曰“飞跃处”,此是指鱼言。其实,池中只有很小很小的小鱼,要它跃也跃不起来,如何会飞跃呢?

⑹园中的映山红和踯躅都很鲜艳,但远不及山中野生的自然。 ⑺自池旁折向北,便是那后花园了。

⑻我们一踏进后花园,便有一架紫藤呈在我们眼前。这架紫藤正在开最盛的时候,一球一球重叠盖在架上的,俯垂在架旁的尽是花朵。花心是黄的,花瓣是洁白的,而且看上去似乎很肥厚的。更有无数的野蜂在花朵上下左右嗡嗡地叫着——乱哄哄地飞着。它们是在采蜜吗?它们是在舞蹈吗?它们是在和花朵游戏吗?„„

⑼我在架下仰望这一堆花,一群蜂,我便感觉这无数的白花朵是一群天真无垢的女孩子,伊们赤裸裸地在一块儿拥着,抱着,偎着,卧着,吻着,戏着;那无数的野蜂便是一大群的男孩,他们正在唱歌给伊们听,正在奏乐给伊们听。他们是结恋了。他们是在痛快地享乐那阳春。他们是在创造只有青春,只有恋爱的乐土。

⑽这种想象绝不是仅我一人所有,无论谁看了这无数的花和蜂都将生出了种神秘的想象来。同我一块儿去的方君看见了也拍手叫起来,她向那低垂的一球花朵热烈地亲了个嘴,说道:“鲜美呀!呀,鲜美!”她又说:“我很想把花朵摘下两枝来挂在耳上呢!”

⑾离开这架白紫藤十几步,有一围短短的冬青。绕过冬青,穿过一畦豌豆,又是一架紫藤。不过,这一架是青莲色的,和那白色的相比,各有美处。但是就我个人说,却更爱这青莲色的,因为淡薄的青莲色呈在我眼前,便能使我感得一种和平,一种柔婉,并且使我有如饮了美酒,有如进了梦境。

⑿很奇异,在这架花上,野蜂竟一只也没有。落下来的花瓣在地上已有薄薄的一层。原来这架花朵的青春已逝了,无怪野蜂散尽了。 ⒀我们在架下的石登上坐了下来,观看那正在一朵一朵飘下的花儿。花也知道求人爱怜似的,轻轻地落了一朵在膝上,我俯下看时,颈项里感得飕飕地一冷,原来又是一朵。它接连着落下来,落在我们的眉上,落在我们的脚上,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在这又轻又软又香的花雨里几乎睡去了。 ⒁猝然“骨碌碌”一声怪响,我们如梦初醒,四目相向,颇形惊诧。即刻又是“骨碌碌”地响了。 ⒂方君说;“这是啄木鸟。”

⒃临去时,我总舍不得这架青莲色的紫藤,便在地拾了一朵夹在《花间集》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每取出这朵花来默视一会儿。 7.联系下文看,首段的作用是 。(2分)

8.写紫藤花之前,作者为什么要先介绍快阁和阁旁的花园?(2分)

9.在作者笔下,白色紫藤呈现出_______的景象,青莲色紫藤呈现出_______的景象。(2分)

10.从上下文看,与⒀段划线句相呼应的句子应该是 。(2分)

11.下列对本文的赏析评论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这篇有很浓厚的文化色彩,《花间集》、放翁、快阁、鉴湖等等都是文化,但因不是本文中心所在,所以作者未作深入挖掘。

b.“诗人居此,安得不颓放呢”一句,既引出放翁的词句,揭示一定的文化内涵,又从侧面突出快阁风景的优美。

c.第⑼段作者运用联想和对比,描绘出一幅花盛蜂忙,花蜂相恋的幸福动人场景。

d.⑿⒀两段,作者在写青莲色紫藤花朵凋零、青春已逝、野蜂散尽时,流露出无尽的伤感。 e.啄木鸟的叫声以声写静,也写出了环境的清冷。

f.本文作者通过描写快阁的紫藤花,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对文化、对青春、对爱情的一种真切体验,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12.这篇散文的很有特色,任选一角度进行赏析。(4分)

答案:

7.(2分)①自然引出下文回忆;②使富有诗意,表达作者对紫藤花的珍视与怜爱之情;③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8.(2分)交代紫藤花生长的环境,为下文正面写紫藤花作铺垫;用环境来衬托紫藤花,突出作者对紫藤花由衷的喜爱。 9.(2分)繁茂热闹 凄清萧条

10.(2分)因为淡薄的青莲色呈在我眼前,便能使我感得一种和平,一种柔婉,并且使我有如饮了美酒,有如进了梦境。

11.(6分)c d(答对一个3分,多答0分)

12.(4分)①词语运用:较多地使用叠音词,具有音韵美,增强文章的抒情色彩;②句式: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增强文章的节奏感;③修辞:大量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增加的表现力;④语言风格:一些文言词语的恰当运用,使语言显得典雅,富有情趣。

1.本文作者是怎样引起对紫藤花的记叙的? 2.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谈起前两次去快阁,其目的是什么? 3.读了本文后,你认为文章的结尾和开头有何联系?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是由偶然间与一朵干枯的紫藤花邂逅,由此联想到了盛开的紫藤花架,在清风冷雨后是否花开依旧? 作者两次去快阁无非是对藤萝花的思念与眷恋,可见他是个爱花之人,他无法忘怀快阁中枯槁的紫藤花.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作者怜悯那架青莲色的紫藤,与其让它零落成泥不如让它永远地躺在《花间集》里.13.阅读第①自然段,说说作者开头的写作方法.14.本文重点写紫藤花,为什么先交代紫藤花生长的处所环境? 15.作者介绍白色的紫藤架有哪些特点?突出了白色紫藤怎样的景象? 16.作者描写白色的紫藤时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17.找出描写白色的紫藤所运用的修辞方法.18.青莲色紫藤呈现怎样景象?此时啄木鸟的叫声给青莲色紫藤增添了怎样的色彩? 19.作者为什么更喜欢这架青莲色的紫藤(用原文回答)?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 20.作者看到花在架下落下的情景时,心情怎样? 21.结尾又提到《花间集》里一朵紫藤,这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3.从《花间集》中所夹的枯槁的紫藤花引出了下文.14.不会给人以突然之感.15.一球一球重叠盖在架上,俯垂在架旁的尽是花朵.花心是黄的,花瓣是洁白的,看上去似乎很厚的.突出白色紫藤的繁花、热闹的景象.16.想象 17.答案不统一,找出即可.18.凄清萧条的景象,鸟的声更衬托了环境的幽静.19.因为淡薄的青莲色呈在我眼前,便能使我感到一种平和,一种柔婉,并且使我有如饮了美酒,有如进了梦境.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倾慕和平、温柔婉约的情趣.20.作者对青莲紫藤的痴情,活现了他的个性.21.首尾照应,结构严谨.)篇3:快阁的紫藤花阅读题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21分)快阁的紫藤花徐蔚南⑴细雨蒙蒙,百无聊赖之时,偶然从《花间集》里翻出了一朵小小的枯槁的紫藤花,花色早褪了,花香早散了。啊,紫藤花!你真令人怜爱呢!岂仅怜爱你,我还怀念着你的姊妹们——一架白色的紫藤,一架青莲色的紫藤——在那个园中静悄悄地消受了一宵冷雨,不知今朝还能安然无恙否? ⑵啊,紫藤花!你常住在这诗集里吧,你是我前周畅游快阁的一个纪念。 ⑶快阁是放翁饮酒赋诗的故居,离城西南三里,正是鉴湖绝胜之处,去岁初秋,我曾经去过了,寒中又重游一次,前周复去是第三次了。但前两次都没有给我多大印象,这次去后,情景不同了,快阁的景物时时在眼前显现——尤其使人难忘的,便是那园中的两架紫藤。 ⑷快阁临湖而建,推窗外望,远处是一带青山,近处是隔湖的田亩。田亩间分出红黄绿三色:红的是紫云英,绿的是豌豆叶,黄的是油菜花。一片一片互相间着,美丽得远胜人间锦绣。东向,丛林中,隐约间露出一个塔尖,尤有诗意,桨声渔歌又不时从湖面飞来。这样的景色,晴天固然极好,雨天也必神妙,诗人居此,安得不颓放呢!放翁自己说:“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是的,确然天叫他称放翁的。 ⑸阁旁有花园二,一在前,一在后。前面的一个又以墙壁分成为二,前半叠假山,后半凿小池。池中植荷花,如在夏日,红莲白莲,盖满一地,自当另有一番风味。池前有春花秋月楼,楼下有匾额曰“飞跃处”,此是指鱼言。其实,池中只有很小很小的小鱼,要它跃也跃不起来,如何会飞跃呢? ⑹园中的映山红和踯躅都很鲜艳,但远不及山中野生的自然。 ⑺自池旁折向北,便是那后花园了。 ⑻我们一踏进后花园,便有一架紫藤呈在我们眼前。(a)这架紫藤正在开最盛的时候,一球一球重叠盖在架上的,俯垂在架旁的尽是花朵。(b)花心是黄的,花瓣是洁白的,而且看上去似乎很肥厚的。(c)更有无数的野蜂在花朵上下左右嗡嗡地叫着——乱哄哄地飞着。(d)它们是在采蜜吗?(e)它们是在舞蹈吗?(f)它们是在和花朵游戏吗?„„ ⑼我在架下仰望这一堆花,一群蜂,我便感觉这无数的白花朵是一群天真无垢的女孩子,伊们赤裸裸地在一块儿拥着,抱着,偎着,卧着,吻着,戏着;那无数的野蜂便是一大群的男孩,他们正在唱歌给伊们听,正在奏乐给伊们听。他们是结恋了。他们是在痛快地享乐那阳春。他们是在创造只有青春,只有恋爱的乐土。 ⑽这种想象绝不是仅我一人所有,无论谁看了这无数的花和蜂都将生出了种神秘的想象来。同我一块儿去的方君看见了也拍手叫起来,她向那低垂的一球花朵热烈地亲了个嘴,说道:“鲜美呀!呀,鲜美!”她又说:“我很想把花朵摘下两枝来挂在耳上呢!” ⑾离开这架白紫藤十几步,有一围短短的冬青。绕过冬青,穿过一畦豌豆,又是一架紫藤。不过,这一架是青莲色的,和那白色的相比,各有美处。但是就我个人说,却更爱这青莲色的,因为淡薄的青莲色呈在我眼前,便能使我感得一种和平,一种柔婉,并且使我有如饮了美酒,有如进了梦境。 ⑿很奇异,在这架花上,野蜂竟一只也没有。落下来的花瓣在地上已有薄薄的一层。原来这架花朵的青春已逝了,无怪野蜂散尽了。 ⒀我们在架下的石登上坐了下来,观看那正在一朵一朵飘下的花儿。花也知道求人爱怜似的,轻轻地落了一朵在膝上,我俯下看时,颈项里感得飕飕地一冷,原来又是一朵。它接连着落下来,落在我们的眉上,落在我们的脚上,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在这又轻又软又香的花雨里几乎睡去了。 ⒁猝然“骨碌碌”一声怪响,我们如梦初醒,四目相向,颇形惊诧。即刻又是“骨碌碌”地响了。 ⒂方君说;“这是啄木鸟。” ⒃临去时,我总舍不得这架青莲色的紫藤,便在地拾了一朵夹在《花间集》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每取出这朵花来默视一会儿。【小题1】联系下文看,首段的作用是。(2分)【小题2】第⑷段的写景状物较有特点,请具体说明。(3分)【小题3】写紫藤花之前,作者先介绍快阁和阁旁的花园,这样写的好处是。(2分)【小题4】第⑻段如果分二层,应怎样分?请用“/”在下面划出。(2分)(a)(b)(c)(d)(e)(f)【小题5】从上下文看,与⒀段划线句相呼应的句子应该是。(2分)【小题6】下列对本文的赏析评论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a.这篇散文有很浓厚的文化色彩,《花间集》、放翁、快阁、鉴湖等等都是文化,但因不是本文中心所在,所以作者未作深入挖掘。b.“诗人居此,安得不颓放呢”一句,既引出放翁的词句,揭示一定的文化内涵,又从侧面突出快阁风景的优美。c.第⑼段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出一幅花盛蜂忙,花蜂相恋的幸福动人场景。d.⑿⒀两段,作者在写青莲色紫藤花朵凋零、青春已逝、野蜂散尽时,流露出无尽的伤感。e.啄木鸟的叫声以声写静,也写出了环境的清冷。f.本文作者通过描写快阁的紫藤花,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对文化、对青春、对爱情的一种真切体验,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小题7】这篇散文语言很有特色,试从词语运用、句式、修辞和语言风格中,任选二方面举例说明。(4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欺骗 闫岩 范长寿这些天感觉浑身没劲.正赶上单位就要搞职称考试.这是关系到他前途命运的大事.一点都马虎不得.所以一点小病他也不在乎.考试完后.他才去找他的妹妹长英看病.他的妹妹是市医院的医生.长英给哥哥检查后笑着说对哥哥说.没什么大事.给你开点药.吃了就没事了.长寿和长英是同父异母的兄妹.长寿的亲妈死了后父亲娶了现在的母亲.然后生了妹妹.后来父亲得了尿毒症.那时医术还没那么高明.不能换肾.就病死了.后来.继母没有再外嫁.就带着8岁的长寿和4岁的长英一起生活.继母没有外看他.把他当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养着.他和妹妹都为母亲争了光.上了大学有了出息.如今母亲和长英住在一起.长寿一家人星期天过去团聚.几天后.长英突然给长寿打来电话.说母亲病了.是肾衰竭.和父亲一样需要换肾.她的肾不匹配.正在想办法找和母亲匹配的肾.长寿马上赶到医院.看到躺在病床上的母亲.焦急万分.问妹妹找到合适的肾没有.妹妹无奈地摇了摇头.长寿心里顿时思绪万千.继母含辛茹苦养育他这么多年.如今病了.他应该不顾一切地救母亲.他应该把自己的肾换给母亲.可又有一种自私的念头涌上心头.现在他正处于事业上升的阶段.如果身体状况不好了.对他的前途事业肯定有很大的影响.他翻来覆去地想.一会儿是母亲怎么疼他爱他养育他.一会儿又是自己的前途渺茫.他看着妹妹期望的眼神.最后终于下了决心.换!其实他还有一个自私的想法:他的肾也不一定能匹配母亲.可是结果一出来他就有点懵了.他和母亲的肾是匹配的.他已经别无选择.其实长英已经看出了他的心思.把他叫到一旁说.哥哥.你要想好了.换不换你自己说了算.虽然你也跟她叫妈.可她毕竟和你没有血缘关系.其实妈也不想让你换的.我是救母心切.长英的一席话让他很感动.他肯定地说.换.手术很成功.母亲醒过来躺在床上面带微笑问他:“儿子.感觉怎么样? 看到母亲欣慰的样子.长寿突然感觉有点恨母亲.他觉得母亲应该为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的捐献而感到难过.可她偏偏是在笑.他想.如果是自己的亲妈肯定不会让他这样做的.换肾后他的身体是虚了点.但还没出现什么大事.母亲一恢复便经常跑到他家里来照顾他.那天晚上.母亲在家里做饭的时候不小心摔倒在地.马上昏迷过去.在医院里抢救了两个多小时也没抢救过来.妹妹长英哭得昏天黑地.他和妻子也掉了不少眼泪.妻子埋怨他说.你做事太草率了.看.换得不值了吧?他无语以答.母亲去世一周年的时候.兄妹俩来到母亲的坟上.长英突然问:“哥.你后悔把肾换给妈吗? 长寿不知道怎么回答.长英说:“哥.有一件事我一直瞒着你.妈生前死也不肯让我对你说明白.可是我实在瞒不下去了.因为我不想让你对死去的妈有什么怨恨和不满.其实.妈身体一直好好的.没有换你的肾.而是把她的肾换给了你.长英擦了擦泪接着说.“你那次来检查身体.我知道了你的肾有了大毛病.可不敢对你说.回家和妈一说.妈也不让我把病情告诉你.妈说如果让单位的领导知道了.会影响你的前途.最后妈想了一个办法.说她病了需要换肾然后把肾换给你.开始我不同意.可是妈说如果不这样她就先死.她不能看着自己的儿子受苦.长英已经泣不成声了.长寿的头开始发涨.他想起了母亲躺在病床上那欣慰的笑容.此时他才明白过来.那曾经让他起恨的一瞬其实是世界上最伟大瞬间.选自 1.“手术很成功.母亲醒过来躺在床上面带微笑问他 这句话和后面的哪句话相照应?母亲“微笑 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1)照应的句子: (2)细节描写的作用: 2.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答: 3.为了突出母爱的朴实.圣洁和无私.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答: 4.这篇小说以“欺骗 为题.可能有作品主题.情节等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月 兰 季羡林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我蓦地发现.从我住的楼旁小土山开始.走遍了全园.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原来很少想到的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我回忆的丝缕是从楼旁的小土山开始的.这种野花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 .这个“怒 字下得真是无比地奇妙.二月兰一“怒 .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向花花不语 .花当然“不语 了.如果花真“语 起来.岂不吓坏了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春天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她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与凄凉.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 .可是在砖瓦缝里的二月兰依然开放笑对春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 .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她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钱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偎依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 .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里.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在.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还有我的虎子和咪咪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按说我早已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 的年龄.应该超脱一点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 ?什么又叫“欢 ?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复.走上了每天登临几次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选自 1.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二月兰开放的情景.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的身影.请你简述从作者对二月兰的描写中.你看到的先生人格的几个侧面.答: 2.“形散而神不散 是散文的突出特点.试以本文为例作适当的分析.答: 3.作者回首往事.浮现于眼前的并不是那些所谓最辉煌的时刻.而是那些最平凡而又最亲切的瞬间.请你概述作者想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答: 4.本文在修辞的应用上贴切自然.语言特色也十分突出.请你结合原文就修辞运用或语言特色作简要的分析.答:[来源:学 科 网z x x k]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武昌九曲亭记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陷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 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注释⑴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秦名鄂县.公元二二一年.吴主孙权自安迁者于此.改名为武昌.九曲亭:旧址在鄂城县西山九曲岭.为孙吴遗迹.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子瞻杖策载酒 杖:拄着 b.扫叶席草 席:以--为席.席坐 c.不可加以斤斧 斤斧:砍伐 d.斥其所据.得以广 广:扩大 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一组是 子瞻迁于齐安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不足以席众客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作以贻之 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a.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b.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c.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d.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4.翻译下面句子 (1)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2)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3)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篇4:快阁的紫藤花阅读题答案 快阁的紫藤花阅读答案在线等

1、文中多次提到把紫藤花夹在花间集中,分析这样写的好处.2、文中重点写紫藤花,而作者却花不少笔墨写快阁的景色,这样写是否喧宾夺主?

3、文章开头就点出两_百度作业帮 快阁的紫藤花阅读答案在线等

1、文中多次提到把紫藤花夹在花间集中,分析这样写的好处.2、文中重点写紫藤花,而作者却花不少笔墨写快阁的景色,这样写是否喧宾夺主?

3、文章开头就点出两架紫藤使人难忘,后文写了白色紫藤和青色紫藤,分析作者怎样写这两种花地又有何寄托? 语文随身礼物2014-09-17

1、这样写的好处:①自然引出下文回忆;②使文章富有诗意;③表达作者对紫藤花的珍视与怜爱之情;④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不是.交代紫藤花生长的环境,不会让人产生突兀之感;所写这些景物很美,用以衬托紫藤花,更能抒发作者的情感.3、①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写的,②白紫藤花:繁茂、热闹的景象;青莲色紫藤花:凄清萧条的景象.③作者用以赞美青春,仰慕恬淡、平和、柔美的生活情趣.篇5:快阁的紫藤花阅读题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快阁的紫藤花徐蔚南细雨,百无聊赖之时,偶然从《花间集》里翻出了一朵小小的枯槁的紫藤花,花色早褪了,花香早散了。啊,紫藤花!你真令人怜爱呢!岂令人怜爱你;我还怀念着你的姊妹们——一架白色的紫藤,一架青莲色的紫藤——在那个园中静悄悄地消受了一宿冷雨,不知今朝还能安然无恙否? 啊,紫藤花!你常住在这诗集里吧;你是我上周畅游快阁的一个纪念。 快阁是陆放翁饮酒赋诗的故居,离绍兴城西南三里,正是鉴湖绝胜之处;去岁初秋,我曾经去过了,寒假中又重游一次,上周复去是第三次了。但前两次都没有给我多大印象,这次去后,情景不同了,快阁的景物时时在眼前显现——尤其使人难忘的,便是那园中的两架紫藤。 快阁临湖而建,推窗外望,远处是一带青山,近处是隔湖的田亩。田亩间分出红黄绿三色:红的是紫云英,绿的是豌豆叶,黄的是油菜花。一片一片互相间着,美丽得远胜人间锦绣。东向,丛林中,隐约间露出一个塔尖,尤有诗意,桨声渔歌又不时从湖面飞来。这样的景色,晴天固然极好,雨天也必神妙,诗人居此,安得不颓放呢!放翁自己说:“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翁。”是的,确然天叫他称放翁的。 阁旁有花园二,一在前,一在后。前面的一个又以墙壁分成为二,前半叠假山,后半凿小池。池中植荷花;如在夏日,红莲白莲盖满一地,自当另有一番风味。池前有春花秋月楼,楼下有匾额曰“飞跃处”,此是指鱼言。其实,池中只有很小很小的小鱼,要它跃也跃不起来,如何会飞跃呢? 园中的映山红和紫竹都很鲜妍,但远不及山中野生的自然。 自池旁折向北,便是那后花园了。 我们一踏进后花园,便有一架紫藤呈在我们眼前。这架紫藤正在开最盛的时候,一球一球重叠盖在架上的,俯垂在架旁的尽是花朵。花心是黄的,花瓣是洁白的,而且看上去似乎很肥厚的。更有无数的野蜂在花朵上下左右嗡嗡地叫着——热热闹闹地飞着。它们是在采蜜吗?它们是在舞蹈吗?它们是在和花朵游戏吗?„„ 我在架下仰望这一堆花,一群蜂,我便想象这无数的白花朵是一群天真无垢的女孩子,伊们赤裸裸的在一块儿拥着,抱着,偎着,卧着,吻着,戏着;那无数的野蜂便是一大群的男孩,他们正在唱歌给伊们听,正在奏乐给伊们听。他们是结恋了。他们是在痛快地享乐那阳春。他们是在创造只有青春只有恋爱的乐土。 这种想象决不是仅我一人所有,无论谁看了这无数的花和蜂都将生出了种神秘的想象来。同去的方君看见了也拍手叫起来,他向那低垂的一球花朵热烈地亲了个嘴,说道:“鲜美呀!,呀,鲜美!”他又说:“我很想把花朵摘下两枝来挂在耳上呢!” 离开这架白紫藤十几步,有一围短短的东青,穿过一畦豌豆,又是一架紫藤。不不定期这一架是青莲色的,和那白色的相比,各有美处。但是就我个人说,却更爱这青莲色的,因为淡溥的青莲色呈在我眼前,便能使我感得一种和平,一种柔婉,并且使我有如饮了美酒,有如进了梦境。 很奇异,在这架花上,野蜂竟一只也没有。落下来的花瓣在地上已有薄薄的一层。原来这架花朵的青春已逝了,无怪野蜂散尽了。 我们坐在架下的石登上,观看那正在一朵一朵飘下的花儿。花也知道求人爱怜似的,轻轻地落了一朵在膝上,我俯下看时,颈项里感得飕飕地一冷,原来又是一朵。它接连着落下来,落在我们的眉上,落在我们的脚上,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在这又轻又软又香的花雨里几乎睡去了。 猝然“骨碌碌”一声怪响,我们如梦初醒,四目相向,颇形惊诧。即刻又是“骨碌碌”地响了。 方君说;“这是啄木鸟。” 临去时,我总舍不得这架青莲色的紫藤,便在地上拾了一朵夹在《花间集》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每取出这朵花来默视一会儿。【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啊,紫藤花!你真令人怜爱呢!”这是作者触景生情,直抒胸臆,情感抒发得真切动人。b 作者叙述自己曾经三次去过快阁,但前两次都没有多大印象,是为了突出紫藤的美丽,紫藤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回忆。c 文章第4自然段,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快阁的美景,使人如临其境。d “那无数的野蜂便是一大群男孩,他们正在唱歌给她们听,正在奏乐给她们听。他们是结恋了。他们是在痛快地享乐那阳春。他们是在创造只有青春,只有恋爱的乐土。”运用了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手法。e 文章在描写紫藤时融情于景,储蓄隽永,使全篇笼罩着由于紫藤花落而引发的凄凉心境。【小题2】文章从题目来看是要写紫藤花的,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文字写快阁周围的景物?(6分)【小题3】作者在写到快阁时,用到了陆游的典故,有什么作用?(6分)【小题4】文章开头部分就点出两架紫藤“使人难忘”,后文又写了白色紫藤花和青色紫藤花,试分析作者是怎样写这两种花的?又有何寄托?(8分)

答案【小题1】de【小题1】快阁中的紫藤令作者陶醉,可是作者在开宗明义后,宕开一笔,先描绘了快阁周围的湖光山色,为描写紫藤渲染了环境,创造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小题1】在写自然景物中运用陆游的典故,能使文章的文化底蕴丰厚,丰富作品的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小题1】①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写的(2分),②白紫藤花:繁茂、热闹的景象;青莲色紫藤花:凄清萧条的景象。(2分)③作者用以赞美青春,仰慕恬淡、平和、柔美的生活情趣。(2分)具体分析(2分) 解析【小题1】d拟人和排比。e凄凉心境错。【小题1】为言此物,先言其周围的景色,欲用烘托来表现紫藤的美,周围的美景衬托的紫藤更美。【小题1】引用在散文中的作用一般为丰富内容,或增添文采与趣味。所以答题时要结合“放翁自己说:“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翁。”是的,确然天叫他称放翁的“具体来答属于哪个方面或是多方面都有。【小题1】两架花藤一样美,但表达的情感不同,所以用对比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分析时要抓住作者的向往具体来答。

推荐第9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讲学稿(教师用稿)

第一课时

 一教学内容:  1导入新课

 2了解滕王阁和作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 3.了解时代背景  4.了解什么是骈文

 5.学习课文第一段内容,重点落实字词句 学习重点: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研读第一段

一、导入:

1、中国古代三大名楼与相关诗句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唐·崔 灏《黄鹤楼》 岳阳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滕王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 ·王 勃《滕王阁序》

2、介绍滕王阁

 滕王阁,为唐永徽四年(657)高祖子滕王李元婴为洪州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楼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建成之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等封建王朝,一千多年来毁而复建几十次。1985年10月8日又重新建成,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屹立于鄱阳湖, 赣水之滨。  关于滕王阁,历代题咏也很多,但后人的作品无有出王勃右者!如: ⑪唐代诗人钱起的《滕王阁诗》:

幽怀念烟水,长恨隔龙沙。今日滕王阁,分明见落霞。 ⑫宋代刘敏求的诗《题滕王阁》:

阁中环珮知何处,游子再游春欲暮。莺啼红树柳摇风,疑是当年旧歌舞。 古来兴废君莫嗟,君看红日西山斜。西山不改旧颜色,换尽行人吟落霞。 ⑬辛弃疾的词《贺新郎·赋滕王阁》:

高阁临江渚。访层城、空余旧迹,黯然怀古。画栋珠帘当日事,不见朝云暮雨。但遗意、西山南

浦。天宇修眉浮新绿,映悠悠、潭影长如故。空有恨,奈何许。

王郎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骛,竞传佳句。物换星移知几度,梦想珠歌翠舞。为徙倚,阑干凝伫。目断平芜苍波晚,快江风,一瞬澄襟暑。谁共饮?有诗侣!

⑭明朝洪武年间的解缙有联语:

滕王阁,阁藏鸽,鸽飞阁不飞。扬子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⑮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则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三王”中,王仲舒的“记”与王绪的“赋”均已失传,唯王勃此“序”独存。

二.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亦“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举为神童,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触怒了唐高宗而被逐。后补虢州叁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累贬为交趾令。后来,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

《滕王阁序》1 上当地都督阎某在腾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腾王阁序》。两个月后,他渡海溺水,惊悸而死,英年早逝。

三、介绍背景: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闻之,沉吟不言。等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新唐书》)

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新唐书·王勃传》

《滕王阁序》成为千古绝唱,流传至今,原因何在?

明确:完美的形式(骈文) + 充实的内容 = 动人的文章 千古之绝唱

四.关于骈文

是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本义即是对偶文的意思。骈文的主要特点是:

句法结构,讲究对仗,多四六句。 在声韵上,运用平仄,音律和谐。 在内容上,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本文就是一篇骈文,有人形容骈文是: “戴着镣铐的舞蹈”.骈--两马并行.骈文讲究对偶,多注重形式技巧,在平仄和辞藻方面也有严格的要求,容易束缚人的思想。但是,就如龙归大海、鹤翔青云一样, 它反而成了展示文采的特殊形式.王勃的这篇临别赠言虽为即兴之作,但堪称古代骈文中的精品。在严格的骈体形式束缚下,作者充分发挥骈文特有表现手段,融对偶、声韵、事典、辞藻于一炉,又运散文之气于骈偶之中,严整中呈行云流水之势。 完美的形式:

①全文用对偶句②节奏有变化③对仗讲平仄 四四骈 四六骈 骈 六六骈

渔舟唱晚平平仄仄 雁阵惊寒 仄仄平平了解骈文的诵读特点 四字句的读法:

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读法: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2)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读法: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3)秋水/共长天/一色。 (4)都督/阎公/之雅望。

五、解题

(一) 序:是写在文章前面的文字,用于说明书籍写作或出版的意图、宗旨、过程、编排体例等内容。由作者本人写,也可由他人代写。

(二)初读奇文

《滕王阁序》2

1、听读课文 朗读全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粗通文意

2、初识文章音韵美,注意停顿,学会朗读

(三)检查预习

瓯越ōu 棨戟qǐ jǐ 懿范yì 襜帷chān 潦 lǎo 俨骖騑 yáncānfēi 崇阿 ē 汀 tīng 渚 zhǔ 凫 fú

绣闼 tà 雕甍méng 纡 yū 骇瞩zhǔ

闾阎lǘ 遄飞chuán

睢园suī 舛 chuǎn 簪笏 zānhù 盛筵yán

六、研读第一段

1、思考:第一段是扣住题目中哪个词来写的?

明确:扣住题目中“洪府”二字来写的

2、按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历史之久: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地域之广: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地势之美: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雄州雾列 台隍枕夷夏之交 人物之盛: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宾主尽东南之美

第一段,历叙洪州地势之雄伟、物产之珍异、人才之杰出、宾主之尊贵,扣题中“洪府’’二字。

3、课文内容讲解:

⑪“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用四字短句起笔,简捷明快,朴实无华,由古及今,道出历史的久远。 ⑫洪州都督阎公在闻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为什么“沉吟不语”?

这一段描绘了一幅山川秀美与天上星光遥相辉映的景象,视野开阔,气势宏伟。

⑬接下来的两句,具体写地理位置:“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襟”、“带’,活用为动词,生动形象,并同“控”、“引”一样,将洪州的气势写出。写“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两个四六句相对,既扩展了叙述,又升华了情感。

⑭“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两句,又转为四字短句,节奏的变换带来了文意的转折,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另辟话题,渐近本事。

⑮“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两句,写州城形胜,写宾主才美,作为过渡句,承上启下。 ⑯下文以句式写“都督阎公”和“宇文新州”大驾光临,节奏舒缓,语气雍容,给人一种和乐的感觉。 ⑰“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几句,在写法上,由平和的叙述转为抒情;在内容上,由详写到概写;在结构上,分离上下文,避免单调的罗列。

⑱“腾蛟起凤”和“紫电青霜”两句,描摹在前,引介在后,节奏急促,格调高昂,造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与前面的人物出场相对应,别有情味。

⑲最后又归于四字短句:“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这几句写自己的“闯入”,委婉含蓄。赞美而又不失身份,谦逊而又不卑不亢,恰到好处。

4、重点字词:襟、带、下、雾、星、:棨戟、襜帷、腾、起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都为意动,以······为襟、以······为带

②徐儒下陈蕃之榻:使„放下

③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都为名词作状语,像雾、流星那样用“雾”“星”以状房屋、人才之多。采: 古代卿大夫受封的土地,此义后来写作“寀”或“埰”。此处以地代官员,“俊采”即风流的官员,再引申一下,为“杰出的人才”。

④借代:A 棨戟遥临:棨戟代阎公。 B 襜帷暂驻:襜帷代车驾,实代宇文氏。 ⑤比喻夸张的手法: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极度地形容孟学士有很高的文才。 腾:腾空 起:起舞

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内容,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句,体会并赏析本段内容,背诵第二段.

2、学习课文第三段内容,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意以及他虽然失意但哀而不伤的

《滕王阁序》3 心态.注意重点词句的品析.

一、研读第二段:

(一)思考:

1、这一段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可从景物描写的视角、顺序、方位等方面进行分析)原因。可以试着用散文式的语言把你欣赏的诗句描述出来。

明确:是从不同角度欣赏景物之美色彩变化之美;远近错落之美 ;上下浑成之美;虚实相应之美。 这是一幅雨后滕王阁秋景图。登高所见的,除此自然之景外,还有人文之景——人烟之胜。

2、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讲讲原因。可以试着用散文式的语言把你欣赏的诗句描述出来。

明确:①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这两句不局限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且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

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写出了秋天滕王阁的浓淡冷暖,色彩变化之美。

②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仅用十六个字就形容出台阁建筑的壮丽。“上出重霄”“下临无地”,用夸张的笔 法突出楼之高,水之深。“翠”本是翠绿的琉璃瓦色,这里借指瓦,突出了颜色鲜艳悦目。“飞”字描绘出阁道高耸如鸟之欲飞,“流” 字形容彩画势形貌。这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这一句写出了滕王阁的视角变化,上下浑成之美

③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 体势。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这一句写出了它的层次分明,远近变化之美

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是本文最为闪光的一句。相传都督阎某拂袖而去后,闻此句矍然而起,说:“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景色。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明丽

评: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前三句子说说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 即云似岭,望水若天。 (袁宏《东征赋》)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吴均《与朱元思书》)

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 (萧绎《荡妇秋思赋》)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庾信《马射赋》) 旌旗共云汉齐高,锋锷同霜天比净 (释僧懿《平心露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

王勃把这种景象用对偶句的下句来表现,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构成色彩明丽的画面。 庾信的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超出前人甚远。

(王勃这句确实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句, 但王勃的句子较原句更真实自然,优美动人。落下在天上飘动,白鹭在空中翱翔,红白相映,色彩鲜明;晚霞原本是无生命的自然景物, 他与有生命的飞鸟并提,构成了鲜活有趣的画面。) ⑤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宕收开合,虚实相映之美

(二)第二段的重点字词、句

1潦水:雨后的积水; 2俨:通“严”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3、骖騑:驾车的马匹 俨骖騑于上路

4、舳:通“轴”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5、即:就着 即冈峦之体势。

6、销:通“消”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7、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滕王阁序》4

8、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9、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10、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长天一色。

11、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二、研读第三自然段

(一)思考:

1、第三段是扣住文章题目的哪个词来说的。这两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明确:扣住题目中的“饯别”

明确:饯别宴会场景 管弦之盛 音乐之美 宴会豪华 人物之雅 ——欢饮之乐;

(二)课文内容讲解:

开头两个四字句起过渡作用,从写登览之乐回到写宴会。“遥襟甫畅”和“逸兴遄飞”,都表明兴致高昂,情绪激动。“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用清新自然的描述,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接着,用两个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情景。这里交错迭用历史典故,暗示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含蓄凝练。

下面“四美具,二难并”两个三字短句,变换节奏,心绪也为之一转,由喜悦渐生悲慨。“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放开一笔,视野又扩展到宴会之外,感情亦随之升华,为下面的抒情张本。接着的两句,充满哲理玄想,一方面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另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由日落而想到西北的长安,由云海而想到东北的吴会。“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几个句子,透露出怀才不遇的心情,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三)名句品析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的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有感而发 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反村人之渺小) 人生无常 怀才不遇

(四)重点句

①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②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作业:背诵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四第五段内容,注意作者的用典

一、文章内容讲解:

(一)思考:

1、这一部分中抒写人生感慨的句子很多。其中感情色彩最为强烈的句子是哪些?它们各自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课文内容讲解:

第四段段转为更强烈的抒情,表达自己“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

①开头以“嗟乎”发端,从消沉中振起。“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来吭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下面用两个句拓展这层意思,申述以上观点。

②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非无”, “岂乏”,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行文活灵活现。然后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束上文,开启下文。“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③下面的短句,是自我砥砺之辞。“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出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接着,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典故随手拈来,为我所用,达到出神人化的地步。

第五段,自叙遭际,说明有幸躬逢盛会,自当应命作序,扣题中“别”字,复出“饯”字。

《滕王阁序》5 这一段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勃,三尺微命”到“奏流水以何惭”。开头自称其名,郑重言事。“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自谦

之词,如此简单地给自己定位,其复杂心情一言难尽。下面仍借古写怀。先以终军自比,表示请缨无路;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达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这两句,都暗示了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接着以平稳的语气含蓄地叙述了自己弃官事父,“路出名区”,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人生际遇。最后,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叹怀才难用和知己难遇。

第二层以“呜呼”开端,比前面第四段开头的“嗟乎”更具伤感意味。“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寥寥数语,写尽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归结到写诗做序的本事上来,从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感慨中回到现实情境。“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是说自己不避浅近,先写了序和诗,“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是期望在座的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全文在这种礼让中结束,不失分寸,非常得体。

(三)名句品析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通常,“东隅”已逝,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的提出了“桑榆非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此句现在已经成了很多有志之士的的座右铭。

(四)重难点:研读四五两段,探讨作者的思想情感

1、研读第四段:作者一直在感慨生不逢时吗?

明确: 豁达乐观的情怀;对理想人格境界的追求。

言自己虽时运不济,但因之自勉,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2、研读第五自然段:

写自己报国无门之情怀:勃------慕宗悫之长风

写路过滕王阁的原因及与会的喜悦:舍簪笏于百龄------喜托龙门 借典故表明自己愿意作诗:杨意不逢------奏流水以何惭 再赞盛会表作序旨意:呜呼------各倾陆海云尔

3、思考讨论:怎样看待王勃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就应联系王勃的际遇。他外露的才华和不羁的作风,被时人看作露才扬己、恃才傲物,因而为社会所不容。所以他的不遇之悲,是对社会(“盛世”)现实的控诉和揭露。他慨叹宇宙无穷,表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不就的感伤;他悲悼盈虚有数,表明自己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他引用众多典故,从各方面说明自己的困顿处境,在这里既表现出嗟悲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又感情急转,表示自己壮怀白首不移,清操愈厉,困而弥坚。这样,文笔跌宕,写失意的悲哀,成为对时代的抨击;又写积极的壮怀,表现出一种用世的乐观。

(五)本文主题:

《滕王阁序》结构宏伟,意境壮阔,充分体现了王文宏博壮丽的特色。作者从洪州的地域,人物与宴会写起,重点描写了滕王阁的壮观雄伟和阁外山川景色的优美,在篇末则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并表达了“不坠青云之志“的志向

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情绪。

二、课内巩固练习:

(一)、找一下,本文运用了哪些成语?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 萍水相逢 钟鸣鼎食 老当益壮 投笔从戎 天高地迥 胜友如云 达人知命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二)、找一下,文中运用了哪些典故?

(1)用典故来写物产人物:“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儒下陈蕃之榻。” (2)用典故来比拟此次滕王阁盛会:“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滕王阁序》6 (3)借典故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情:“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4)借典故来表达自己虽失意而不颓唐失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幕宗壳之长风”。 (5)借典故来表示幸遇佳宾知己:“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扬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锺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6)用典故来表示自己即去侍奉父亲:“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7)用典故来期望众宾客泼墨撰文:“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三)、本文中运用的修饰手法:比喻夸张(比喻和夸张常常套用)

(1)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用“雾”“星”以状房屋、人才之多。采:古代卿大夫受封的土地,此义后来写作“寀”或“埰”。此处以地代官员,“俊采”即风流的官员,再引申一下,为“杰出的人才”。 (2)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极度地形容有很高的文才。

(3)层峦耸翠„„声断衡阳之浦:极度地形容滕王阁的气势和周围的环境。 (4)爽籁发„„白云遏:极度形容音乐、歌唱的高雅美妙。 (5)青云之志:青云喻高尚。 (6)贪泉:喻能使人变坏的东西。 (7)涸辙:喻十分穷困的处境。 (8)谢家之宝树:喻贤能子弟。

(四)了解六个礼貌谦辞

(1)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家君,称自己的父亲。童子,王勃自称。全句意思是,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称。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

儿”。“一介” ,比喻自己很渺小。微命,指卑微的地位。全句意思是,我是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一个读书人。

(3)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趋庭,快步走过庭院,这是表示对长辈的恭敬。叨,惭愧的承受,表示自谦。鲤对,指在父辈面前接受教诲。全句意思是,过些时候自己将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五)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

1、翼轸() Yì zhěn二十星宿之一

2、襟() 三江 jīn 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动词

3、鹤汀()tīng 水边平地

4、凫()渚() fú zhŭ 凫:野鸭。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5、川泽纡()yū 迂回曲折

6、孤鹜()wù 野鸭,名词。

7、樽()zūn 古代盛酒器具

8、迥()jiŏng远

9、南溟()míng

10、胜筵()yán古代席地而坐时铺的席子

11、梓()泽 zĭ 梓树,与“桑”相连,借指故乡

(六)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 意动,以······为襟、以······为带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都为名词作状语,像雾、流星那样 屈贾宜于长沙 使动,使······屈居 窜梁鸿于海曲 使动,使······窜逃 川泽纡其骇瞩 意动,对······感到惊骇 宾主尽东南之美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七)通假字

①俨骖腓于上路 通“严”,整治

《滕王阁序》7 ②云销雨霁 通“消”,消散 ③ 青雀黄龙之轴:通“舳” ④所赖君子见机 通“几”,预兆

(八) 仿照课文中句式,写对偶句

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B :见秋水之浩淼,———————— 参考答案:A 都督宴上,盛友如云 B 望长天之明彻

(九) 填

①星分翼轸, 。 ②落霞与孤鹜齐飞, 。 ③潦水尽而寒潭清, 。

④层台耸翠,上出重霄; , ⑤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⑥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 ⑦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⑧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⑩东隅已逝,

附:

1、传记资料。《新唐书·王勃传》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趟其失。麟德初, 流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畴,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瘴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日:“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

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又谓:“王者乘土王,世五十,数尽千年;乘金王,世四十九,数九百年;乘水王,世二十,数六百年;乘木王,世三十,数八百年;乘火王,世二十,数七百年。天地之常也。自黄帝至汉,五运适周,土复归唐,唐应继周、汉,不可承周、隋短祚。”乃斥魏、晋以降非巽主正统,皆五行渗气。遂作《唐家千岁历》。

《滕王阁序》8

推荐第10篇:雁塔区月登阁小学大队辅导员述职报告

2016雁塔区月登阁小学大队辅导员述职报告

本学年在以刘校长为中心的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在校党委的亲切关怀下,在全体中队辅导员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大队部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工作计划圆满实施,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本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自身素质是做好少先队工作的基础。

为了能够更好的做好少先队工作,我坚持学习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少先队理论学习,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爱生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关心爱护每一位少先队员。工作中,我重点抓养成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设计、组织全校少先队员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使他们在少先队组织中健康成长,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继续把我校的少先队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全面抓好少先队常规工作是大队辅导员的本职。

(1) 规范升旗仪式。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工作是少先队大队的一项重要工作,本学期在各中队辅导员的配合帮助下规范了升国旗仪式,出旗、升旗等过程庄严而规范,护旗手、升旗手、指挥及主持人严肃而自豪,让队员们能够更好的受到爱国教育。并且通过“老带新”培养出来新的一批护旗手、升旗手、指挥及主持人,并安排了每周五上午第二节课后为升旗仪式小组例会。

(2)坚持队员养成性教育的培养。养成性教育的培养是艰难而又长远的工作,每周一上午我利用例会做好下周值周班级的值周动员工作,安排好本周周教师护导组的值周工作,每天组织值周班和护导教师从班级责任区卫生、教师走廊卫生、学生的行为规范、仪容仪表、迟到、两操、晨会、晨读午写、轻声慢步、放学静校礼仪等方面进行检查,量化打分,重新修订了月登阁小学量化考核打分细则,每周五放学后由值周班学生统计好分数,我和值周老师共同来评出本周纪律卫生方面表现优秀的班级,由老师将本周护导值周工作写出总结,我能做到认真审核,及时修改不足,每周周一升旗仪式时由值周老师宣读护导总结,领导为获得上周纪律卫生及学习流动红旗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对于上周护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提醒下一个护导组和值周班重点检查;积极更换校园公示栏,做好学校大队部公示工作,并利用校园公示栏对本周重点检查工作和卫生评比情况、好人好事等每天进行公示。同时号召各中队利用班级的板报对学生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文明宣传、节日教育等。

(3)认真组织好各项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在大队活动中,我认真组织各中队辅导员和队员们认真开展,积极参与。观看《开学第一课》让队员们懂得要实现个人的梦想学习的重要性;纪念“少先队建队日”活动让队员们了解少先队的历史,受到爱国教育,其中的队列队形训练还帮助学生养成身体的正确姿势,培养学生自信坚毅个性、磨练了他们的意志;“社会实践游”的开展能有益补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方面的不足,通过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动手动脑,增强感性认知,把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自我发展动力,自我发现,自我提高,培养良好的情操和意志。“学雷锋活动”的开展让队员受到助人为乐精神的熏陶等。总之,各种活动的开展,为队员们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三、培养小干部,提高队员整体工作能力。

重视培养小干部。在少先队工作中我把少先队小干部的培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视提高少先队员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我经常教给他们工作的方法,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并在本学期通过朗诵演讲竞选评出了学校大队长及四位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律委员、文体委员。

四、“爱生”是工作的源动力。

对学生的爱就要包容他们,就要有一颗无私的爱心。我像妈妈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自己的学生,把我爱的毫无保留地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爱去打开她们的心灵之门,启迪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励他们的进取心,使他们茁壮成长。

五、工作中乐于学习,勤于思考。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习惯。工作闲暇之时,便会借阅各种有关教育的书籍,充实自己,促进工作。时常与中队辅导员沟通,与同事讨论,聆听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取长补短。

辅导员的工作,是具体的,繁杂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苦有累,有甜有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吸取经验教训,用心去工作、用心去育人、用心去温暖、用心去沟通,坚持爱生理念,让自己的各项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2016年12月21日

第11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

1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

2、熟习文中典故,并掌握重要的词语的意义。

3、了解骈文及其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2、积累 “尽”、“属”等实词义项,“故”、“即”、“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3、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特色。

4、体会文中开阔视野富丽色彩的壮阔意境,通过阅读,感受骈体文对偶精工、文辞华美的特点,培养语感及对中国古典文化的领悟能力。

【情感目标】

1、体会滕王阁的壮丽和寥廓山川的壮美。

2、感受文中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重点熟读第三段,鉴赏和学习本文骈体文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抒发情感,领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1、体悟作者喷发的才情和不羁的豪情。

2、鉴赏名句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积淀着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因而名扬天下。它们是蓬莱阁(山东烟台),“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湖北武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湖南岳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江西南昌)。(后三者是江南三大名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勃为滕王阁而写的一篇优美的骈文——《滕王阁序》。(展示四大名楼的幻灯片)

关于腾王阁:

因腾王李元婴而得名。李元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弟。骄奢淫逸,毫无政绩。但他精通音律,有才情。修腾王阁以歌舞宴享。

二、了解作者及其他相关的知识。

(一)作者简介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生于书香门弟,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绩的侄孙,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之一。王勃天资超卓,才气横溢,被举为神童,与两位兄长合称“王氏三珠树”。年未及二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府修撰。当时诸王以斗鸡为乐,他为沛王戏作《檄英王鸡文》,为高宗所知,被逐出王府。22岁时任虢州参军,在这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此事,结果因此犯了死罪。幸遇大赦才得以免除死罪。这次王勃虽然捡回了一条性命,但是他的仕途生涯却因此而结束了,他的父亲也因此而受到牵连,被贬为偏远的交趾作县令(今越南境内)。26岁时,(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腾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腾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是个睥睨古今锐意改革的青年诗人,诗多率意而为天真朴茂,寄寓了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激情,显得清峻超拔,不同凡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高情壮思直追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之句(《赠白马王彪》),意气倜傥,气概雄放。他的主要作品有诗《咏风》、《山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及散文《腾王阁序》。

(二)写作背景

1、关于本文的写作:

上元二年(675)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他的女婿的才学,他让女婿事先准备豪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这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叫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道:“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唐才子传》则记载:“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2、《腾王阁序》:骈文中的优秀篇章,全题为《秋日登洪府腾王阁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大凡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应具有的内容。王勃才智横溢,文章成为绝响。文因饯别而作,但于宴会之盛数笔带过,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情,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三)关于骈文

1、什么是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俪:两匹马并驾叫“骈”,夫妻成双叫“俪”)、骈偶文,骈体文,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

四、六字句,亦称“四六文”。骈文本义即对偶文的意思。

2、其主要特点是:

①讲求对仗,②平仄相对,③多用典故,④讲究藻饰,⑤多用四六,⑥音律和谐。

3、其句子形式多为:四

四、六

六、四四六

六、四

六、五种形式。

4、骈文的朗读指导:

四字句读法(一种):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读法(五种):①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②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③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④谁悲/失路之人;气凌/彭泽之樽

⑤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栈

七字句读法(四种):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潦水尽/而寒潭清 ②龙光/射/牛斗之墟 宾主/尽/东南之美

③都督/阎公/之雅望 ④秋水/共长天/一色

三、初步感知文意。

1、朗读全文,初通文意。

(1)诵读指导:这是一篇赋体骈文,诵读时要注意韵律节奏,文中除个别字句外都是对偶句,可利用对偶来把握节奏。它的感情基调时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

(2)纠正读音

2、听录音,感受语句的节奏,体会骈文的音韵美。

四、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1、对照注释,自行阅读全文,疏通文意。

2、全文层层扣题,文思缜密,运思谋篇,无不统于题目之下。结合课文,分析文中的每一个段落紧扣题目的哪个词而写。

(1)洪府:第一段历叙洪州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2)秋日 登 滕王阁:第二段展示出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

(3)饯:第三四段正面写滕王阁宴会,由参与宴会的逸兴,引出人生遇合的感慨。

(4) 别:第五段自叙遭际,说明有幸躬逢盛会,自当应命作序。

第二课时:

讨论: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述宾主之美)

第二部分(2):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绘山川之美) 第三部分(3-4):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5):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筵难再。

赏析课文

(一)品味第一部分: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述宾主之美)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道出历史的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由天及地,写界域的广大。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具体写地理位置,“襟”和“带”是意动用法,生动形象,并同“控”、“引”一样,将洪州的气势写出。

2、“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名句:前者高度概括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说明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3、“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点的描写)

(棨戟:棨戟代阎公。襜帷:代宇文新州的车驾。)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高:尊贵的,高贵的。)(面的描写)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名句)(点的描写)

4、请按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历史之久: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地域之广: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地势之美: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雄州雾列,台隍枕夷夏之交。

人物之盛: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俊采星驰,宾主尽东南之美。

参加宴会的人物:都督阎公、宇文新州、孟学士、王将军

5、小结:紧扣“洪府”,赞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物产珍异、人才杰出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山川秀美与天上星光遥相辉映的景象,视野开阔,气势宏伟。

(二)品味第二部分: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绘山川之美)

1、朗读此段,看看这一段都描绘了哪些景。

(1)滕王阁在山水之间;(2)登高所见:人烟之胜(富庶祥和)、自然之景(雨后景色)、生活之乐

2、细品景物之美,试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景物的。

(提示:可从景物描写的视角、顺序、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

(1)景物色彩变化之美:寒潭清、暮山紫、层台耸翠、飞阁翔丹、青雀黄龙

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雨后的积水已经消尽,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上句的“寒谭清”,设色淡雅,下句的“暮山紫”,着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照之中,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色,真可谓是绝妙之笔,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飞阁翔丹”的“翔丹”,“层峦耸翠”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2)景物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趋名楼、观景色,次序井然,因而采用移动的笔法,使众多的景物纷至沓来,依序展现。

先写近景,“鹤汀凫渚(互文),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互文)。即冈峦之体势”,把腾王阁周围的景物描摹出来;其次是中景的描写,“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定语后置),极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泊的迂回、曲折;“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以下的描绘,则再现了一幅水天浩淼、无垠的远景图画。

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作者由近及远地铺展开去,把远近的诸多景物编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秋日腾王阁的全景图。

(3)景物上下浑成之美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由两组镜头剪辑而成:上由层台碧瓦攒刺云霄,下有如飞檐翼丹彩欲流。借助视觉的俯仰变化,使“上出重霄,下临无地”相映成趣,既突出了阁楼的高耸壮观,又展现了高台的绝妙景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景的千古名句,试赏析。

(傍晚的彩霞与单个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青天碧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颇为壮美;彩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互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如:“即云似岭,望水若天”、“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把这种景象用对偶句来表现,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构成色彩明丽的画面。

前人曾指出,王勃的句法出自“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但“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显得雕琢造作,意境也不如王勃的优美动人。庾信的落花和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超出前人甚远。落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静而映水,故曰一色。

(4)景物虚实相映之美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作者任凭听觉,进行联想,用虚写的手法传达了远在“彭蠡之滨”的渔歌和雁声,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如此虚实相间,使作者对景物有一种具体的感受,又引导读者开拓视野,展开联想的翅膀,登山望水,视通万里,创造出一幅脱俗、清丽、壮观的画面来。

3、欣赏此段中提到的画面,看到如此美景,你的心情如何呢?王勃又会如何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融情于景)

(三)品味第三部分: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1、学习第3段:

①“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两句起过渡作用,从写登览之乐回到写宴会。“遥襟甫畅”和“逸兴遄飞”都表明兴致高昂,情绪激动。

②哪些句子是直接写宴会欢乐的场景的?

“爽籁发而清风生„„光照临川之笔。” 写宴会欢饮娱乐场景:管弦之盛,歌声之美,人才之多。引用典故,暗示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含蓄凝练。

③“四美具,二难并”,这两个三字短句,变换节奏,心绪也为之一转,由喜悦渐生悲慨。“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放开一笔,视野又扩展到宴会之外,感情亦随之升华,为下面的抒情张本。

④登高望远,人们都不免感叹人生短暂、人之渺小。在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⑤王勃的兴致盎然并未持续多久,他很快就“兴尽悲来”,他为了什么而“生悲”呢?

为自己的失意人生(结合他的生平经历)。

作者“悲”的内容是什么?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反衬人之渺小);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⑥赏析名句“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的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

2、学习第4段:转为更强烈的抒情

①开头以“嗟乎“发端,从消沉中振起。“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两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下面用两个句拓展这层意思,申述以上观点。“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非无”、“岂乏”,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行文活灵活现。然后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述上文,开启下文。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下面的短句,是自我砥砺之辞。“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接着,微讥孟尝,非议阮藉,来说明自己坚定的意志。

③赏析名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表现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和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情怀,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的高尚的人生观。

④赏析名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东隅,日出处,比喻早年的时光。桑榆,日落处,比喻未来的日子,尤指晚年的时光。

通常,“东隅”已逝,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的提出了“桑榆非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

第三课时:

品味第四部分: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筵难再。(分为两层)

1、第一层:从“勃”到“奏流水以何惭”。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自谦,如此简单给自己定位,其复杂心情一言难尽。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仍是借古写怀,先以终军自比,表示自己请缨无路;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达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这两句,都暗示了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

接着以平稳的语气含蓄地叙述了自己被免官探望父亲,“路出名区”,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人生际遇。“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叹怀才难用和知己难遇。

2、第二层:

以“鸣呼”开头,比“嗟乎”更具伤感意味。“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寥寥数语,写今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归结到写诗作序的本事上来,从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感慨中回到现实情境。“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是说自己不避浅近,先写了序和诗。“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是期望在座的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全文在这种礼让中结束,不失分寸,非常得体。

思考:你愿意将那一句作为座右铭,说说你的理解。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精华赏读

1、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这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联之间,平仄相对。写出来的句子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藻饰是指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饰文句。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青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一来,使得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2、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抒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总结:

《腾王阁序》是一篇表现传统“登高感怀”主题的散文。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早在春秋的孔圣人就有登高赋诗的雅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可谓胸襟大矣。还有曹操临碣石山而作的《观沧海》;东晋著名的“兰亭雅集”;唐代王之涣《登黄鹤楼》,崔颢《黄鹤楼》;宋范仲淹《登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而此篇《腾王阁序》通过整齐富有节奏的文字抒发乐怀才不遇的感慨但又穷且益坚的积极进取的情怀。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扩展阅读:王勃《滕王阁诗》

腾王阁诗

腾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而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写出了位置气势、宴乐情景、秀美景色;慨叹:物是人非、世事多变。

布置作业

1、完成剩余课后练习。、背诵2-4段。、预习《后赤壁赋》。 2 3

第12篇:2004年登仙阁红酒湖南市场推广及促销策划

商务策划案

题目:登仙阁红酒湖南市场推广及促销策划案

目 录

一、登仙阁红酒湖南市场SWOT分析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析

三、客户销售促进分析与建议

四、广告宣传建议

五、销售促进方案

六、登仙阁红酒巨型蝶状风筝领养活动策划案

七、外阜市场最佳经销商评选活动策划案

八、“登仙阁红酒-神秘之旅”迎五一大型抽奖酬宾活动策划案

九、K/A客户销售终端形象店四月份促销活动方案

十、新华联开业登仙阁红酒有礼

十一、4月份登仙阁红酒餐饮渠道促销活动专案

(一)登仙阁红酒产品湖南市场SWOT分析

1) 优势S: 高品质的产品符合市场的需要.公司高层对湖南市场的重视

系统的K/A客户拜访与维护体系

较强的市场推广能力与持续的促销支持.对K/A终端良好的掌控能力 2) 劣势W: 缺乏完整的产品链,品种太少.产品价位稍显偏高.渠道尚未实现二批分销.产品口感偏酸,顾客接受性差.3) 红酒市场关键成功要素分析: 分销网络的覆盖能力 产品的质量

有竞争力的价格体系 市场推广活动 品牌与美誉度 4) 机会点O: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青睐红酒这一具有营养和保健功能的酒类.湖南红酒市场正逐步走向规范.我们可以对目前的客户实现精简并实行末位淘汰制,分出更多的精力来完善分销网络.我们可以通过激励手段来拉拢特殊客户销售点服务员协助推荐产品 我们可以适当的广告投入来引导消费者接受高品质的红酒产品.5) 威胁问题T: 红酒市场前景看好,品牌越来越多.张裕\\王朝\\长城等老品牌正在力推新品,其产品及价格体系趋于完善. 1 藏秘\\新天\\印象等新品牌正在大规模的市场扩张,他们在资金\\产品\\营销等方面也各有优势.消费者能否被引导接受偏酸型的红酒,特别是地州县市场的消费者.实现二批分销后,是否具备对价格体系的掌控能力.通过SWOT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消费者需要我们通过信息传播,抢占红酒的一些概念,引领纯正的红酒消费习惯。 必须化解偏酸型口感所带来的不利因素,把优质红酒的概念树立起来。

渠道方面需要激励,才能产生良好的市场推动力,特别是对客户终端服务员的激励。

(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析

登仙阁红酒品牌目前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形象非常模糊,虽然提起登仙阁红酒品牌,消费者有几分似曾相识(实际上有部分印象认知可能来自别的品牌,目前市场以XX阁命名的酒类不在少数).但对产品缺乏必要的了解, 登仙阁红酒的国际型红酒品质(如正宗波尔多红酒品质,18世纪法国庄园酿酒葡萄品种-玫瑰蜜)信息并未传达给消费者.消费者不了解产品,要引起其购买欲望,难度自然增大.加上登仙阁红酒自99年面市,进入湖南市场不过4年时间,消费者接受程度自然不如张裕、长城及王朝等老品牌。

另外,登仙阁红酒偏酸型的口感是导致消费者重复购买的阻碍因素。由于长期以来,广大消费者为国内甜型葡萄酒长期习惯引导(加上对食用葡萄含糖份很高的认识),误认为甜酸型口感的葡萄酒才比较纯正。很少有消费者了解定义干红的真正标准(每1升葡萄酒含糖量不超过4克)。这一点在地州县市场更加普遍。

因此,引导消费者接受正宗的葡萄酒,普及红酒知识,是登仙阁红酒广告宣传的重点,以平面广告为主,向消费者传达如下信息点:

真正意义上的红酒(纯正的红酒)口感应该是偏酸型的。 登仙阁红酒干红产品的标准:含糖量〈4G/1000ML〉 2004年度山东消费者协会授予五星级红酒称号

登仙阁红酒是正宗的波尔多国际品质的红酒。采用18世纪波尔多庄园酿酒葡萄品种---玫瑰蜜(ROSE-HONEY),精酿而成。 登仙阁红酒品质保证来自:登仙阁红酒酒业是集葡萄种植、酿造、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集团,从而能够充分保证每一瓶登仙阁红酒的优异品质。区别于市场上的勾兑劣质红酒。 以登仙阁红酒的名义倡导红酒文化,以红酒特有的小资情调吸引高生活品质者成为登仙阁红酒的忠实消费者。 首先,应该让消费者明白什么的红酒才是优质的红酒,传播的过程中消费者对登仙阁红酒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才能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购买行为。只有当消费者形成了“喝红酒就要喝登仙阁红酒”的时候,即形成良好的市场“拉力”。才能减轻我们目前必须在终端保持持续的强势促销才能保证销量的销售压力,进一步降低销售成本和市场费用。形成良性循环。

(三)K/A客户销售促进分析与建议

酒类营销的两大K/A客户销售渠道:大型餐饮点、娱乐夜场。在这些场所,消费者购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店内服务员的引导。显然光靠上专场促销来引导消费者接受登仙阁红酒显然是不够的。大部分厂商们使出“开瓶费”的招儿来刺激服务员推荐产品。我们取消开瓶费后,服务员反应比较强烈,大有不推之势。靠兑换奖品来吸引服务员对我们的销量肯定会有影响。如果没有了服务员的积极配合,对于我们在终端开展针对消费者的活动促销势必大打折扣。 取得K/A终端的服务员的配合与支持是我们客情工作的重点。开瓶费固然可以使服务员积极配合,但是由此形成的服务员与厂家良好关系是暂时的假象,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之上,最后 2 便会发展到“不给钱不配合”的恶性循环中。

建议从满足服务员们更高层次的需求出发,即发展空间和求生技能的提高,实现授以“鱼”到授以“渔”的转变,从而跳出现金刺激的恶性循环。据我的观察,大部分服务员的推酒技能相当差劲;她们对酒水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在推销技巧上也缺乏系统的培训,导致她们无法获得更多的开瓶费。同时,也很难获得晋升的机会。系统的酒水知识以及推销技巧的培训,可以让她们成为所在店的“推酒高手”,一是让她们获得更多的额外收入,二是让她们成为老板青睐的员工。如果我们能够向她们提供一个这样的培训平台,会使得她们对本公司产生好感,加深印象;同时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有意加强她们对登仙阁红酒公司及产品的了解,让其与我们的市场代表建立起友谊关系,甚至对登仙阁红酒形成一种归属感。这样,在日常推销中,她们就会主动向客人介绍登仙阁红酒,积极配合我们的市场活动;对于酒店来说,我们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了员工素质,也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通过这种服务形式的激励活动,我们将会在酒店行业特别是广大服务员中形成良好的口碑,从而确立起我们在K/A终端的强势地位。实现市场“推力”。后续可以通过“星级”服务员评选活动,晋升领班培训活动、服务员联谊会。使登仙阁红酒成为她们酒店从业生涯的良师益友。

(四)广告宣传建议

图象记忆点:在各类广宣活动中突出我们的红色的蝴蝶标志,图象信息是人脑最容易记住的信息,以红蝴蝶作为我们登仙阁红酒品牌传播中的记忆点。

文字诉求点:正宗波尔多红酒;国宴品质;蕴涵半岛独特的迷人风情。 媒体投放:以平面广告为主;报纸,杂志以及卖场POP及品酒小册等。 活动方案:登仙阁红酒巨型蝶状风筝领养活动。

(五)销售促进方案

1、渠道促进(外阜市场):

要启动地级州县市场必须找到一个好的经销商,才能保证产品能够迅速有效的铺向零售终端。登仙阁红酒产品要成为经销商非常重视的产品,就必须让经销商确信它可以给自己带来丰厚的利润。积极的配合登仙阁红酒的市场活动。

活动建议:最佳经销商评选活动。

2、渠道激励:

零售终端都会希望厂商能够在店内进行一些市场活动,给酒店带来更多的人气和销量,增加酒店的知名度。

我们的市场活动如果能够满足他们的这一特性,必然获得店家的支持。 活动方案:2004年度餐饮业“登仙阁红酒”服务之星评选活动。

3、服务员激励:

让终端的服务员为厂家积极的推荐产品是每个厂商都渴望达到的境界。在零售终端,服务员的导购作用确实不可小视。因此,获得其支持,我们需要:

1、有计划性的客情拜访,和服务员建立起良好的交际和沟通的环境。

2、激励服务员,真诚的帮助她们获得更多的利益或更高的职位,甚至工作机会。活动方案:“登仙阁红酒”推酒高手培训班活动,“登仙阁红酒”金牌服务员培训学校,“登仙阁红酒”服务员联谊俱乐部.

4、消费者促进: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很多,良好的终端陈列、富有特色的促销活动、导购人员的推荐等都可以促成消费者购买。我们必须在通常的买赠、抽奖、特价等手段中推陈出新,才能在众多的促销活动中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达成购买。

3 活动方案:

“登仙阁红酒-神秘之旅”迎五一大型抽奖酬宾活动。 “登仙阁红酒幸运数字猜”游戏----餐饮点促销活动。 “登仙阁红酒新品发布会” ----餐饮点促销活动。

(六) 登仙阁红酒巨型蝶状风筝领养活动策划案

1、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加深登仙阁红酒品牌在长沙市民心目中的印象,配合公司其他的销售活动进行。

2、活动时间:

2004年4月29号至5月2号(长沙春季房交会期间)

3、活动地点:

长沙春季房交会现场或相关楼盘现场。

4、活动对象:

长沙春季房交会现场人群、及其他市民。

5、活动构思:

房交会历来是每年吸引长沙市民的重要展会,虽然红酒与地产互不搭界,但是所面对的消费者是基本上重合的。通过活动来与房地产公司实现互动联合宣传是比较新颖的,在众多的展位中必将吸引众人的目光。同时必会引起媒体的适度关注。

6、活动创意:

制作一只长沙有史以来最大的风筝(4Mx5M,采用登仙阁红酒蝴蝶造型,印上登仙阁红酒及合作楼盘的标识)。放飞于交易会场或是楼盘。同时在展会现场与合作楼盘联合布置展台,开展“免费品尝登仙阁红酒”的现场促销活动。

7、宣传策略:

首先,通过招募领养者的方式寻找合作楼盘发展商,然后让蝶型大风筝适度暴光,让消费者产生好奇心并形成期待。(期间还可以招聘放风筝的高手,来放飞登仙阁红酒蝴蝶风筝,使蝴蝶风筝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春季房交会期间正式露面。同时在展会现场和楼盘发展商一起开展“来,咱们喝着红酒谈” 登仙阁红酒品尝促销活动。 对与我们来说,能在这样一次公众关注度很高的展会中进行品牌及产品宣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同时新颖的活动形式将会为我们带来各种媒体竞相报道的“免费广告”,可以有效的提升我们的知名度。 对于我们的合作楼盘来说,如何在众多的楼盘宣传中独树一帜是他们在房交会期间广告及活动策划的重点,我们的方案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无论是蝶型巨筝还是红酒促销这在以往的交易会上都不曾出现过。红酒独有的小资情调更能体现一个楼盘的层次和品位。

8、方案实施分解:

A、4月10号,前期准备阶段(风筝造型及活动物料准备) 前期文案宣传“招募巨蝶领养者”(寻找合作楼盘发展商)

B、4月16日,确定合作伙伴,开始具体协商,确定活动中双方各自负责的事宜。 C、4月20号,风筝制作完毕,招聘专人负责放飞。 中期文案宣传“招募长沙放风筝的高手”。(适度暴光,引起关注) D、4月29日,在房交会现场放飞蝶型巨筝,“请,让我们喝着红酒谈!”现场免费品尝促销活动。

9、活动实施问题点: 巨型风筝的制作问题。

4 春季房交会现场情况、天气情况。

红酒品尝会应注意防止出现哄抢,酒杯注意收回。

(七) 外阜市场最佳经销商评选活动策划案

1、活动目的:

寻找最佳经销商,找到比较理想的分销伙伴来实现良好的产品销售覆盖。同时,通过活动迅速提升销售终端和消费者对登仙阁红酒的品牌认知度。

2、活动地点: 地州县

3、活动对象:

地州县的酒水二级批发商;地州县酒水终端零售商。

4、活动构思:

目前地州县市场中,各种品牌的酒水纷繁复杂,经销商通常扮演等着厂家上门来要求经销的“老太爷”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想得到经销商足够的重视是不容易的,经销商的本质是惟利是图。如果我们还是传统的找经销商,必将被动,不管是在经销条款还是在今后的销售中。如果能够通过活动博得零售商和消费者对我们登仙阁红酒的信任与好感,在销售渠道中产生“拉力”。可以让我们在选择经销商上变动主动,甚至可以让经销商主动来要求经销登仙阁红酒产品。

5、活动创意:

我们联合地州县的电视台、工商会等开展一个最佳经销商的评选活动,让酒水零售商们来评选自己心目中最佳的供应商。零售商是最清楚地区供应商的信誉、网络、销售能力的。能够有机会评选自己的上游供应商,对于零售商来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更利于他们在以后的经营中选择良好的供应商。对于电视台来说开办一个这么的节目对于提高他们的收视率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提高了电视台经济类节目层次。

6、活动实施要点:

必须取得当地电视台和新闻媒体的支持合作。同时要强调评选活动对零售商的意义,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参加这个活动。

(八) “登仙阁红酒-神秘之旅”迎五一大型抽奖酬宾活动策划案

1、活动目的

通过“登仙阁红酒-神秘之旅”迎五一大型抽奖酬宾活动,来拉动处于淡季的红酒销量,提高品牌知名度。

2、活动时间: 4月初至4月26号

3、活动地点:

各大商超卖场以及娱乐夜场

4、活动内容:

买任意一款登仙阁红酒产品,即可参加“登仙阁红酒-神秘之旅”迎五一大型抽奖酬宾活动,一等奖为免费获得全免 “登仙阁红酒-神秘之旅”(双人游)优惠卡一张;二等奖为享受三折 “登仙阁红酒-神秘之旅”(双人游)优惠卡一张;三等奖为享受五折 “登仙阁红酒-神秘之旅”(双人游)优惠卡;四等奖为享受七折 “登仙阁红酒-神秘之旅”(双人游)优惠卡;五等奖为享受九折“登仙阁红酒-神秘之旅”(多人游)优惠卡。采取分批抽奖的方式,五天抽取一次。

5、活动构思:

5 五一节期间,七天长假正是旅游消费的黄金时节。对于处于淡季中的红酒销售来说,这可能是一个销售的高潮。为此,我们把市场推广活动同黄金周旅游结合在一起,推出“登仙阁红酒-神秘之旅”迎五一大型抽奖酬宾活动,来刺激消费者购买登仙阁红酒。此方法还可以用于四月份对K/A终端服务员的销售促进奖励。

6、活动策略:

实际上“登仙阁红酒-神秘之旅”活动,由我们自己来组团,利用公司总部在国内的优势,这样一来,成本费用便大大降低,可以让更多的人参加进来,扩大活动轰动效果。旅游路线为长沙-----登仙阁红酒酒庄.蓬莱市(参观烟台葡萄种植园及生产线)------烟台---长沙,共计三天两晚。通过与某旅行社挂靠(名义上是该旅行社和我们联合促销,)开辟这条旅游线路,然后从某大学招聘两名旅游专业的学生做我们的兼职导游即可

7、宣传策略

胶东半岛蓬莱仙境引人入胜的神秘风情对旅游者来说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我们的前期宣传工作中,故意不告之具体的出行线路。调足消费者的胃口(神秘之旅之神秘所在)。宣传中特别强调此次活动中奖面大,甚至优惠卡不限本人使用,凡中奖者可以免费获得九折优惠的增补名额,极大的刺激消费者的博彩心理。 媒体投放:TV、FM、报纸、卖场POP等

8、实施要点

有效控制中奖面,确定旅游团的大约人数。 获得总公司/蓬莱市旅游局的支持,(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和红酒文化旅游有可能成为蓬莱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预定招待所/酒店及火车票。

一路上举行相应的小型活动,让团员们心情愉悦。如果他们旅游愉快满意,那么他们将是登仙阁红酒重要的口碑传播者。(因为他们是烟台蓬莱酒庄的亲历者)。

(九) K/A终端形象店四月份促销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比较系统的形象店活动,激励所有K/A客户,带动销量;且让登仙阁红酒以免费品尝的方式大面积与消费者接触,尽快为消费者所熟悉和接受;同时经过有特色的促销形式,让消费者对登仙阁红酒产品形成较深刻的印象,增加登仙阁红酒的品牌认知度,也增强酒店对登仙阁红酒的信心和好感。 活动时间:

二零零四年四月份 活动地点: 神龙大酒店

活动内容: A、“海之韵” 登仙阁红酒新品尝鲜(主题)

在形象店进门位置摆放登仙阁红酒展台,在展台上做一金字塔型堆头(类似宴会上的香槟酒堆头)。凡入店者均可自取品尝,包厢内都免费预斟一杯登仙阁红酒,共食客享用。 B、“登仙阁红酒幸运玫瑰”柔情抽奖 凡在形象店内购买登仙阁红酒一瓶即可参加抽奖活动。准备一个白色精致花篮(花篮下方为实体,上方为雕花镂空)花篮中装有九朵怒放的玫瑰花,玫瑰花下端系有写好0-9数字的条子,由穿着民族特色服装的促销小姐手提有花篮,给食客抽奖。抽中0-9都可可获得相应的礼品。 C、“登仙阁红酒神秘红包”大派送

6 根据席位人数派送相应数量的演出门票(大中华、JJ或田汉大剧院),结帐时由餐厅促销小姐送上

促销物件准备:

红酒杯 件(酒杯在活动期间借于形象店,完成活动后归还本公司) 促销小礼品: 促销用红包: 免费赠票: 展台、POP 活动激励:

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适当对餐厅服务员给予小礼品及免费赠票等物质激励,还可提供一部分赠票用于他们的酬宾活动 人员安排:人事部人员 企划:企划部人员

执行协调:经理(助理) 现场执行:促销小姐

(十)

新华联开业登仙阁红酒有礼

活动目的:

五一消费旺季,新华联超市湘雅店开业,必有相应的市场活动。登仙阁红酒为配合新华联超市开业,特开展买赠活动,以扩大品牌知名度,促进产品销量。 活动时间:

5月1日至5月10日 活动地点:

新华联超市(湘雅店)

活动内容:

为庆祝新华联超市新店五一正式开业,凡在联华超市购买一瓶750ml登仙阁红酒即赠送价值10元的多功能精美开瓶器一支,购买两瓶登仙阁红酒干红即赠“登仙阁红酒专用红酒杯”两只(价值16元)和多功能开瓶器一支(价值10元)。赠品由促销小姐负责发放,或在总服务台处领取。

现场布置:

将开瓶器样品及红酒杯样品置放于陈列架,粘贴买赠活动POP。如果店家允许,我们可以适当装饰登仙阁红酒产品陈列处,使之醒目突出。

(十一) 4月份登仙阁红酒餐饮渠道促销活动专案

活动目的:

餐饮渠道是我们红酒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正因为4月份已经进入红酒销售的淡季,我们需要加大促销力度,促进销量。 活动时间: 4月份

活动地点;

长沙市各餐饮店,特别是我们的促销专场店。 活动POP内容:

7 主 题:“喝我登仙阁,买单全归我!”

细 则:凡在本店消费“登仙阁红酒”者,全席均可免费赠送“大中华歌舞厅”、“JJ大歌厅”、田汉大剧院等娱乐场所门票,免费观看精彩表演。 活动构思:

“大中华歌舞厅”、“JJ大歌厅”、田汉大剧院等娱乐场所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场内消费,由于上座率等问题这些地方每月都有大量赠票免费派送,我们只需与他们联系,承诺举办活动免费帮他们在各大餐饮点做宣传

派发赠票。应该可以免费或者象征性购买来获得他们的赠票,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我们的消费群正是他们需要的目标顾客群,这将是一个双赢策略。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吃完饭可能正愁没地方去,免费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晚上消遣的去处,应该会大感兴趣。 活动注意点:

门票以红包方式,由促销小姐或服务员奉上。事先,可让客人选择门票。为了取得店家的配合,可以提供部分赠票供店家酬宾之用;同时可以派送一些赠票给积极配合活动的服务员,以提高其积极性。 人员安排:人事部人员 企划:企划部人员 执行协调:经理(助理) 现场执行:促销小姐

第13篇:宋诗(苏轼与黄庭坚诗歌)比较

其七

(宋诗)

《初到黄州》

《次韵蓋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其一)

——谈二者的宋诗特征及风格差别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唐代的确是一个“菁华极盛,体制大备”1的时代,然面对唐诗的极盛,宋人并没有一味循其声貌体制,而是在继承吸收唐人以及前人的诗艺基础上,又另辟蹊径,形成了与唐音面貌迥然有异的宋调,并且成绩斐然,差可以与唐诗比肩。于是乎,唐宋诗之争便成为了一大公案,历来诗论家持论不一,褒贬各异,而唐宋诗之争也历经数代、争论未已。张毅主编的《宋代文学研究》中的“宋诗学研究(上)”一章中对此有一甚为详备的阐述,对南宋时期、金元时期、明代、清前后期的唐宋诗论争做了一个总括式的介绍和评说,同时也介绍了20世纪以来近现代学者对唐宋诗的研究状况2。在论争和探讨中,宋诗的特征逐渐被认知、开掘开来,宋代严羽于《沧浪诗话》中言简意赅地指出其与唐诗“直是气象不同”,并且将其特征归结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4。此说虽并不全面,且严羽是在其“诗主盛唐”的诗学思想下言及的,但“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确在很大程度言中了宋诗的特征,成为了后世论宋诗的经典。今人钱钟书先生以体性之异论唐宋诗之别,别具慧眼、甚为精到,指出“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5,并且在《全宋诗》序中称道宋诗的“流派之众多,内容之充实,艺术之精湛”;程千帆先生也提出“唐诗近风,主情,宋诗近雅,主意”7,缪钺先生在其《论宋诗》中,对唐宋诗的差异作了详细的区分“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腆;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8并以芍药海棠,寒梅秋菊等一系列物类作譬喻来说明之,并且说“盖唐人尚天人相半,在有意无意之间,宋人则纯出于有意,欲以人巧夺天工矣”,并且就“用事、对偶、句法、用韵、声调”诸端对宋诗的特征作了详细的论述。

概言之,宋诗的特征是和唐诗迥然有异的,并且也是丰富多样的,且不同时 129

63 沈德潜:《唐诗别裁·凡例》,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页

张毅主编:《宋代文学研究》之第四章:宋诗学研究(上),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3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144页 4 同上,26页 5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重排本),三联书店,2001年,第3页 6 钱钟书:《全宋诗》(钱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页 7 程千帆:《全宋诗》(程序),第5页 8 缪钺:《论宋诗》,《宋诗鉴赏辞典·代序》,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9 同上,第4页

2 期的宋诗,不同作家的宋诗,其风格特征也是不同的。而苏轼和黄庭坚皆为北宋的诗文大家,并称为“苏黄”,是宋诗的代表人物。然而,由于性格、才识、经历等不同,两人诗歌的特征也是颇为不同的,这一点,已经被历代诗论家所体认,下面,我们通过对其具体诗歌的赏析来看其差异。

初到黄州(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这首诗写于元丰二年底(1079),苏轼得脱“乌台诗案”之狱,被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并于次年抵达黄州。从此诗的题目便可以看出,这是苏轼初到黄州时所作。这个背景是甚为重要的,观苏轼一生,很早就成为了文坛领袖,并且最初在仕途上也甚为得意,然其后却在新旧党争中备受排挤倾轧,而乌台诗案则给了诗人沉重的打击,以至于一时间他甚至认为自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写下了“是处青山可买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而出狱后又被贬谪至黄州,且到了黄州之后,他所受的迫害还没有结束,在黄州,苏轼“困踬之甚,出口落笔,为见憎者所笺注。儿子自京师归,言之详矣,意谓不如牢闭口,莫把笔,庶几免矣。”残酷的文字狱已经让诗人饱尝了仕途的凶险,而贬谪之地又有严密的监控,这些都导致苏轼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张毅在《苏东坡小品》中指出“贬谪黄州,是苏东坡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可以以此为界,将其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他那种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那种经历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和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创作个性,是在贬谪黄州之后才真正树立起来的。”2而苏轼自己也在《与子明兄一首》中说到:“吾兄弟俱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3 于是这一时期,苏轼身上早期的那种豪放雄奇渐渐积淀成清旷澹和,追求平淡自适。思想的转变,反应到文学创作上,便是其创作的重心“由对社会政治的关注转向对出处生死等人生问题的思考。在社会政治危机四伏、仕途风浪险恶的情况下,庄佛思想促使1 123 苏轼:《黄州与人五首》,《苏轼文集》,卷60,中华书局,1986年版,1846页

张毅:《苏东坡小品》前言,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苏轼:《与子明兄一首》,《苏轼文集》卷60,1832页

3 作家转向心灵的自我体认,转向内省”1。而苏轼的思想又是糅合了儒释道,这让他得以超脱于世俗之上而又与人世并无阻隔,敏锐地感知人世冷暖炎凉而又不为世态丑恶凶险所击倒。对于世间的穷苦凶险磨难,苏轼感受得甚为深切、痛切,而儒家的进取、道家的齐一以及释氏的融通在他身上汇融,使他身处逆境时会感到悲伤而又不会绝望。他的感受是真切的、丰富的、复杂的,而正是这些真切的丰富的复杂的感受给了他诗文上的灵动鲜活,而哲思又带来了其境界上的超脱和清旷,于是他的诗歌往往是有着深刻的思理而又蕴含着真切深厚的感情,是一种富有情韵的议论。他诗歌的风格是很多样的,面对不同的景物和人事,他的感情是不同的,表达的方式也是各异的,面对挚友亲朋,他表现出无比的深情;面对美好的景物,他表现出热爱和赞美;而面对险恶的处境,他则往往以一种调侃的戏谑的态度来面对,这首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首句言“自笑平生为口忙”,一个“自笑”将一份无奈和自嘲用看似豁然、不在意的态度表达出来,面对“老来事业转荒唐”的打击,诗人并不是作哀凄忿怨语,而是“自笑”,自我调侃为“平生为口忙”,并且用了“平生”“老来”来追溯生平,似乎是一个暮年老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不知情者不免会认为苏轼此时已至老年,果真是“老来”,而实际上,苏轼当时仅四十多岁,正当不惑之年,然仕途险恶,让诗人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于是诗人戏称是“老来”,虽是嘲戏之语,却也不免实有一种心态的“老来”。为“口”忙,则是一语双关,暗示出自己因口舌而导致的祸端。此两句用戏谑的口气写自己所受的贬谪之灾,用语浅显易懂,感情也是内敛的,以戏谑语将不满怨愤平平常常地道出,完全不同于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的激越和震惊,而这也是和当时整个宋代士人的内敛心态息息相关的,不同于唐人面貌,体现出宋诗的平淡特征,并且又写得别有寓意、意味深长。

颔联“长江”两句,转向了对黄州地理位置的描写,“知”“觉”二字,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意识,面对被贬谪的处境,诗人所知的所觉的却是鱼之美味,笋之脆香,能于僻远的环境中发现其中美好的事物,这缘于诗人之主观情感,以我观物,物著我之色彩。

“逐客” 两句用典事而不显生硬呆板,只要稍稍知道此故事的人便会欣然 1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年,101页

4 会心,同与诗人一笑以解嘲。苏轼之于用典,是“以故为新”1的态度,《诗人玉屑》中说“东坡最善用事,既显而易读,又切当”2。这一联十分写得诙谐有趣,里面有幽默的调侃也有无奈的自嘲,“不防” “例作”将被贬谪的不满用戏语的形式写出,且由自己的被贬谪,想及历史上曾被贬谪的诗人,虽时空不同、朝代更迭,而诗人的不幸命运却总是不期然而然地重合,一种历史的大悲哀大不幸油然而出,并且又不以怨愤语道出,表达的甚是诙谐巧妙。东坡尝自得于自己的“一肚皮不和时宜”,黄庭坚亦訕其“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 3,然苏轼的“不和时宜”大都以一种幽默的诙谐的调侃的嘲讽兼自嘲的口气表达出来,且其才力宏赡,自可以随意而又恰切的资取故实,无怪乎被誉为“苏眉山天才俊逸,潇洒风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又因坡学力宏赡,无入不得。” 4

最后两句亦是以戏笔写出,写自己于世无济,徒费官家俸禄——压酒囊而已。表面上似是调侃自己的尸位素餐,而实际上则表明自己的官职只是徒有其名而已。且当时官员应得之俸禄又仅以“压酒囊”也就是废酒袋来代替,这又被苏轼巧妙地拿来幽它一默,面对己位之有名无实、所得之物的无用,诗人的心情自可想而知。

纵观全诗,语言通俗明白,风格诙谐幽默,而所用典事易懂而又恰切,增加了幽默讽刺效果,感情是平淡内敛而又别有深意的,用戏谑语写自己的贬谪遭遇,掩藏其后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悲凉悲哀,给人以自我解嘲、苦中作乐之感,有强烈的主体色彩,很具有东坡诗的特征。

次韵蓋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其一)(黄庭坚)

仕路**双白发,闲曹笑傲两诗流。故人相见自青眼,新贵即今多黑头。 桃叶柳花明晓市,荻芽蒲笋上春洲。定知闻健休官去,酒户家园得自由。

这一首诗,时间也是元丰二年(1079),当时黄庭坚35岁,仍在北京任国子监教授。首先看其题目,就有明显的宋诗特征。宋人有大量的唱和诗,并且多有用“次韵”所和的诗,也就是按原诗的韵及韵脚次序和的诗(也叫步韵),而这就需要对诗人在诗歌用韵声律等形式技巧方面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翻开黄庭坚 12 苏轼:《题柳子厚诗二首》,《苏轼文集》卷67,2019页

魏庆之:《诗人玉屑》,四库全书本,集部诗文评,1481— 3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山谷集》卷19,四库全书本,集部别集类,1113—186页 4 薛雪:《一瓢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108页

5 的诗集,可以看到里面有大量的次韵诗,由此也可见鲁直之于诗律技艺上之能事。

观鲁直的经历和其思想,则远不如苏轼之复杂,鲁直一生虽于仕途上不甚得意,但也并无受到大的打击,经历也较为简单,而他在诗艺上却甚为观点鲜明且身体力行地付诸创作实践。

鲁直自言“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1 并且在主张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同时,又强调“夺胎换骨”,并且强调要多读书、读的精深,强调学问和功力。许总在其《宋诗史》中写有“奇峭兀立的黄庭坚”一章,对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和

2其诗学理论有详细的阐述,多出新意而不循旧说,但其中也不免有过誉之嫌。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则为鲁直明确标榜的诗歌作法,在其创作中也体现的最为鲜明,从这首诗中便可窥一斑。

首先是用典。山谷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其诗歌创作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大量的用典。用典概可分为两端,一为前代旧事,一为前人诗文成辞。在本诗中,“青眼”“黑头”即为前代旧事,而“白发”“闻健”“酒户”“自由”则化用前人诗句成辞,且细细查之,的确是几乎每字都可找到其出处,诗人把这些典事巧妙地组织在一起,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不管是否做到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窃以为这首诗中的典故化用的虽不太显生硬,却并未做到此等化境),却的确在用典技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大量用典也是宋诗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是自山谷后,用典更为繁富,虽然有不少因用典恰切而生彩的佳作,但也因此出现了大量纯是堆彻典故卖弄学识的诗作。即使是山谷诗文,也不免此弊病,苏轼即在赞其诗文“如蝤蛑、江瑶柱,格韵高绝,盤飱尽废”的同时也说到“然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 3。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也对黄庭坚的用典有详细的论述,虽评价稍有贬低,但也很大程度上言及了其用典的弊病。4

其次看造句、用律及炼字。这首诗句意严谨,用字精工,如“闲曹”“诗流”等语显然为人力精心锻造而成,而“仕途**双白发”和“故人相见自青眼”又采用了拗律,而拗律是山谷诗的一大特点。颈联写的尤为典型,由写人事转向了 12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山谷集》19卷,四库全书本, 1113-186

许总:《宋诗史》第四章,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3 苏轼:《书黄鲁直诗后二首》,《苏轼文集》卷67,2122页 4 钱钟书:《宋诗选注》,三联出版社,2001版,162,163页

6 秀美的自然景物,对仗工整,且造境清新,“明”“上”两个动词的运用,使诗境变得生动,格调也明快起来,并且又巧妙地衔接了前后诗句,让整首诗都紧紧围绕“休官”这个诗题展开,而围绕诗题组织诗作的结构也是山谷诗的一大特点。

此外,这首诗的感情也是内敛沉静的,但在表达上却是一层又一层,多方有意经营,不是感情的激情熔铸倾泻,而是一种迂回曲折的“吞咽”。

整首诗很明显地体现了宋诗的以学问为诗,讲究诗艺技巧的特点,多处用典,用字精工,造语谨严,在感情上并不是婉而动人,而是一种思绪的迂折表达,没有意境上的浑融玲珑,而是以意造境。

统观这两首宋诗,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在宋诗中,那种诗歌的一唱三叹之调大大减弱甚至消失了,诗歌中的感情既不是沉着痛快,也非优游不迫,而是一种以意为主,讲究思理的深微细致,感情由外露、热烈转为内敛,平淡;造语也非浑然天成,而是多方构造组合,且用语多有出处,化用语多,自作语少(这一点以山谷为典型),且所用语多瘦硬,不再是唐诗中的那种含蓄蕴藉,而多直切,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唐宋诗的差别以及宋诗的特征。

这两首诗,一为“东坡体”,一为“山谷体”,虽然同为以意为主的宋诗,但由于诗人的性情、才力、经历不同,也造成了这两首诗风格上的差异。在诗作的结构上,苏轼更多的是以气运笔,纵横开阖,并无一定之规,而山谷则往往围绕诗题来组织结构,用力经营,颇有法度可寻。在用事用典上,苏轼“胸有洪炉,金银铅锡,皆归熔铸;其笔之超旷,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而适如意中所欲出”1,并且其所用典事多是众人所熟谙易懂者,且所用之典故恰与诗意诗境协,非纯为用典而用典,而是身处于一定的境地时,自然而然与某一典事相合,遂自然发而为诗,不但恰切更能增其神妙,如“逐客”两句便是如此;而山谷则是典事众多,几乎是“无一字无来处”,大大地提高了用典的技巧和范围,但有时候也不免造成诗意的晦涩和阻隔,纯为学者之诗,为一般人所费解。且在山谷身上,用典往往是其习惯之必然而非诗意诗境所必需,不免受人讥诮诟病。自情感言,这两首诗的感情都是平淡内敛的,所表达的内容也都是贬谪、休官之类,而二者又都不作怨愤语,但苏轼的感情是自然流露,并无遮掩,只是以一种戏谑嘲讽的口气道出,在自嘲的同时也顺带着将世事嘲讽了一番,在看似满 1 沈德潜:《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231页

7 不在乎的表面下隐藏着不满和嘲讽,是苦中作乐的自我解嘲语,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鲜明地体现了苏轼的个性,而山谷的感情则是吞咽式的,一层层表述,多方有意经营,表达得迂回曲折,虽然也有些许调侃在里面,但总体上情绪是温和的,并无太多嘲讽不满在里面,且虽然在诗句诗律上处处可见诗人的主观营造之功,但山谷的主观情绪却是幽晦不明、消隐于诗中的。

总的来说,苏轼往往是以天才笔力纵横,“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1,能做到不烦绳削而自和;而黄庭坚则是多重学识功力,“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2。而天才使气难摹,法度体制则易学,故黄庭坚开启了江西诗派,尤为明显地体现宋诗的特征,故莫砺锋在《江西诗派研究》中提出,当时诗坛上创作成就最高的是诗人是苏轼,但最突出最集中地显示宋诗特色的诗人却是黄庭坚3,此言确然。

12 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苏轼文集》卷70,2210,2211页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478页 3 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齐鲁书社,1986年版

第14篇:“黄庭坚杯”全国书法大赛获奖名单

“黄庭坚杯”全国书法大赛

获奖名单

一等奖(20人): 杨科云 赵泉有张红军 吕程王卓刘孝龙 王堂兵李良东王海龙秦朋唐龙郑权 徐公正李良东陈建国贾航陈显明 二等奖:

白井刚(四川)夏碧波(湖南)成栋(山东)陈希军(山东)陈向东(江西)陈奎元(北京)陈永君(浙江)陈永昌(广东)程晓海(黑龙江)程向阳(江西)曹秀会(河南)曹政鸿(江西)董洪涛(黑龙江)杜思吾(江西)冯建国(江苏)傅绍尉(广西)樊红山(江苏)高龙(内蒙古)高歌(福建)郭保军(山东)国利辉(河北)葛崇收(山西)黄树森(广东)黄绍进(江西)黄允斌(河南)何升明(广西)姜海龙(山东)贾伟(河南镇平)蒋香英(江西)颉江泊(甘肃)靳奉月(辽宁)娄德宝(山东)李建栋(湖南)李克谦(河南)李佳骏(广东)田伟杰(河北)李守卫(江苏)李在兵(四川)李守耕(北京)刘千书(湖北)刘文强(河南)刘国庆(辽宁)冷和平(江西)廖小丹(江西)廖红兵(广西)雷义林(青海)卢根水(江西)马刚(山东)马燕子(浙江)马德芳(北京)马永林(河北)倪俊冬(吉林)潘立船(江西)潘文志(广西)钱凯(贵州)孙泳辉(广东)孙战生(河南)苏国强(河南)史志伟(广东)滕基日(广西)陶方博(甘肃)唐绍禄(江西)唐少平(广西)王涛(湖北)王拓(陕西)王瑜(四川)王勇(湖北)王军领(重庆)王文勇(河北)王鹏辉(广西)王晓峰(河南)王志科(新疆)韦滔(广西)位科晓(北京)吴绍晖(广东)谢啟彬(广东)肖光豪(辽宁)肖朝晖(福建)肖建平(广西)杨城(河南)杨东旭(河北)袁文甲(北京)袁江涛(河南)燕力伟(辽宁)岳广军(河南)叶满宇(内蒙古)张金生(山东)张润洁(河北)张占军(河北)张忠勇(河北)赵月秋(云南)赵宏武(江苏)赵仰新(广西)赵新阁(河南)赵丰军(河南)周键(河南)、周雄(广东)周春元(湖南)朱庚先(江西)、郑丁豪(广西)钟兴旺(江西) 三等奖

白炳和(福建)鲍镇(陕西)巴特尔(内蒙古)陈家全(河南)陈敏仪(广东)陈楚毅(湖南)陈思杰(河南)陈炫光(河南)陈军(陕西)陈沸湃(广东)陈建邦(浙江)陈卫新(山西)陈高强(河南)陈兴弘(河南)陈伟(北京)陈耀东(甘肃)程北(辽宁)程星琰(四川)程启文(黑龙江)程明亮(重庆)崔鲁振(山东)崔海芳(黑龙江)崔建礼(甘肃)曹晓彬(湖南)蔡卫红(河南)邓小江(安徽)邓富霞(辽宁)杜伟(陕西)杜国志(广东)翟永旺(山西)戴坭灿(湖南)戴光辉(江西)代志德(河南)董培欣(河南)董卫平(江西)董国现(河南)冬焕涛(山东)冯东志(河南)冯光辉(广东)冯冬梅(河南)冯秀芳(河北)方圆(河北)方燕川(广东)方申奥(河南)葛长毅(河北)葛窈(湖南)高天赐(黑龙江)高恒(安徽)高鹏(辽宁)高存攀(贵州)郭顺秋(黑龙江)郭庆金郭双双(重庆)郭龙(湖南)郭淑娟(陕西)关大朋(吉林)关德柱(北京)顾巧年(江苏)黄安桂(广东)黄亚山(福建)黄志敏(山东)黄洪波(江西)黄寅想(广东)黄树森(广东)黄景春(河南)黄康新(广东)胡张梯(广东)胡鹏(安徽)胡韵(浙江)贺勇(北京)贺超(陕西)何超(江西)何鑫(辽宁)候艳如(陕西)韩存利(河南)韩世光(山西)韩华(河南)金戈(浙江)靳书义(河南)贾伟(河南汝州)蒋春民(山东)蒋日豪(江西)况冬冬(陕西)匡青海(湖南)匡志勇(湖南)亢帆(河南)孔德祥(重庆)孔雪娟(山东)练威鹏(广东)龙侃(江苏)龙隆(云南)陆研(吉林)鲁明全(四川)罗锦山(福建)罗柏发(陕西)刘建祯(甘肃)刘琳(陕西)刘红兵(重庆)刘鸿福(山东)刘国峰(四川)刘文勇(河南)刘吉强(浙江)刘涛(贵州)刘克(江苏)刘胜飞(辽宁)刘晓明(河北)刘长波(湖南)刘开彦(云南)刘保健(河南)梁正文(重庆)梁焕成(湖南)梁升娣(广东)梁万里(山东)李凌华(广西)李玉娥(山东)李颜文(内蒙古)李佑生(湖南)李大伟(河南)李伟强(江西)李继祥(安徽)李杨(广东)李萌(广西)李鹏飞(河南)李忠英(湖南)李松涛(天津)李宝众(河北)李琳(山东)李自君(上海)李传鹏(黑龙江)李明(浙江)李建南(山东)李正伦(山西)李健(甘肃)李卫华(江西)李强(山西)李大义(河北)雷俊芝(贵州)吕军(安徽)卢和华(广西)卢御景(湖北)廉海峰(河南)林斯兴(海南)劳英润(广西)郎照玉(甘肃)牟长安(浙江)

2016年6月30

第15篇:阁夜

《阁夜》导学案

【要点突破】

一、整体把握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和《登岳阳楼》两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登高》 《登岳阳楼》 2.杜甫在《旅夜书怀》中描绘雄浑阔大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万里悲秋常做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2)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3.诸葛武侯祠内有一联:“布衣吟啸足千秋,草庐频频,收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非得已也;竹帛勋名垂两代,汉祚将终,霄沉羽鹤,杜少陵沥心呕血,有由来哉。”里面暗含杜甫《蜀相》的两句诗,这两句是 , 。

答案: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二、细部探微

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结合“岁暮”“催”“天涯”“寒”等词语揣摩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

答案:寒冷孤寂的图景。“天涯”既写积雪漫无涯际,凄神寒骨,又包含客居天涯的冷落孤寂;“催”既写光阴催促每天日升月落,又指光阴催人步入暮年,时光流逝来日无多;“寒”指天寒地冻,对于贫病交加的杜甫来说,心境更为凄寒。

2.颔联上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放在一起,二者为什么能浑然融为一体?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悲壮的鼓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争频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不言而喻。 【感悟总结】

一、中心主旨

本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通过雪霁寒宵的冬夜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写作特色

1.诗中用事。

诗中用事共有三处:①“五更”句用祢衡事。②“三峡”句用汉武帝问星象事。③“卧龙”句用诸葛亮、公孙述事。诗人用事之妙在于事与诗中意境合为一体,而使人不觉得这是用事。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是中国诗歌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诗的前两联中的景物描写,所暗含的是诗人对时事的伤怀。诗人从景物写起,意在创造一个与诗人内心世界一致的情境,让读者凭借集体可感的形象,走入诗人的心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基础达标】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雪霁(jì)

侪辈(qí)

天涯(yá)

悬崖(yá) ....B.渔樵(qiáo) 挣脱(zhânɡ) 寂寥(liáo) 创伤(chuānɡ) ....C.朔漠(shuî) 回溯(sù) 攻讦(jiã) 囹圄(wǔ) ....D.泾渭分明(jìnɡ) 发酵(xiào) 信笺(jiān) 角色(juã) ....答案:B 解析:A.“侪”读chái;C.“圄”读yǔ;D.“泾”读jīnɡ,“酵”读jiào。 2.下列诗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B.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廖。 C.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D 解析:A.霄—宵;B.廖—寥;C.常—长。 3.下列加点字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岁暮阴阳催短景

景:景色 .B.天涯霜雪霁寒宵 霁:雪止 .C.人事音书漫寂寥 漫:徒然,白白地 .D.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答案:A 解析:景:日光。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4~5题。

阁 夜 杜 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诗的诗眼是什么?起到了何种作用?

答案:“声”、“影”二字。作者用“声”字传出所闻,一个“影”字传出所见,使人仿佛置身于那战鼓声声、动荡不安的情景之中,体会到诗人在战乱年代的内心感受。

5.整体感知诗作,从诗作内容与诗人感情出发简析这首诗。

答案:这是一首感时伤事之作。篇中描写了夔州西阁冬夜的所闻所见,抒发了诗人垂老自伤飘零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写阁夜的见闻和感触,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滚滚波涛写到灿烂星河,从山川写到人事,从古人写到自身。笔触驰突,气象雄阔,上天下地,俯仰古今,而篇终又接以混茫之思。感情深沉悲愤,风格阔大苍凉,情景融汇一体。 【拓展提升】

三、课堂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 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 这首诗是李白暂别杜甫后寄居沙丘时所作,表达了对杜甫深深的怀念。沙丘,大约在山东汶水流域。

6.“借景抒情”乃诗歌创作中主要手法之一,请分析李白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答案:古树、日夕、秋声这些特定的景物无疑烘托出一种近乎于哀婉凄凉的心情,由此可见,杜甫的离去使诗人此时此刻的心绪极为不佳;再有,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喻为汶水,浩浩荡荡随友而去,亦表现出此情的深远。

7.“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对杜甫的深深怀念之情的?

答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杜甫不在身边,喝酒听歌都不能解愁,由此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四、语言运用

8.下面是百度网站的首页,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它的设计特点及理念,字数在80字以内。

答案:①首页正上方是网站图标,“熊掌”图案代表百度;②用汉语拼音和汉字写出的“百度”暗用“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诗句;③中间是对话框,供搜索使用;④对话框的上方是六个信息分类,下方的“空间、更多”表明占有的信息量巨大;⑤页面不花哨,简洁明快,突显搜索、查询功能。(答出其中任意三个要点即可)

9.在下面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内容对应,句式相近,语意关联。 个性是一种魅力,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自己,昭示于人。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历史人物的个性魅力感人至深,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答案:牵挂天下寒士的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放翁 生当作人杰的易安 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第16篇:阁夜

一、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阁夜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的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

1、《阁夜》的体裁: 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

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2、押韵 押ao韵

偶句押韵

3、节拍•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节拍 2---2--3 2---2—3

4、感情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整个社会还很动荡,巴蜀地区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2、解题阁:作者寓居的西阁;夜:夜里联系背景,暗指作者是在家中彻夜未眠; 题目是指作者在战乱频仍时,孤身漂泊在外整夜不眠所做的感思。题目提示读者写作的时间和地点。

三、鉴赏指导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 “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催”:

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 “宵”:

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光阴催促着每一天的日升月落,而作者自己也被光阴催促着步入了暮年,国事家事天下事,忧心的事情很多,想做的事情很多,可是时光的流逝让人不得不产生一种来日无多的紧迫感。冰天雪地固然寒冷,对于贫病交加、飘泊天涯的杜甫来说,心境的凄寒也和这个冰天雪地的寒宵融为一体了。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写了几种感觉?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调转柔。

3、此联上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诗人将它们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课后探究·讨论三)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曹操)闻衡善击鼓,昭为鼓吏,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蹀躞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后汉书·祢衡传》 元光元年,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曰:“星摇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 ——《汉书·天文志》 联系这两个典故,此联则又有一番深意:悲壮的鼓角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这两句诗境界浑厚,格调悲怆,言外犹有深意。

5、颔联写景有什么特点? 运用了多种角度描绘景色,调动了听觉和视觉,带动读者观感,描绘出晚唐战乱频仍,四处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6、“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两句可能是作者听到“五更鼓角”之后产生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他想到在漫长的战乱期间,他曾在夜晚听到过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曾听到过有很多地方传来渔人、樵夫的歌声。而今的鼓角预示着这样的情景又要重现了。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也惟有这疏落的几处渔夫樵子的夷歌,还传递了一点生命的声息。 “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上下句形成对比,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鼓角声、哭声、歌声交织在一起,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这两句诗写得异常凄凉悲怆,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

7、颈联写景有什么特点?景物描写与上文构成了虚实结合,悲壮凄凉的景物,生动而丰富,使人感知到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8、“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用典: ①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②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

9、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旅居夔州的杜甫想到了此地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和公孙述。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豪杰,这些成就千古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一抔黄土之中,所有的风云际会最终都化作历史的尘埃。那么,今日的你争我战,今日的各路人物,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 自己曾经交好的友人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都死了,亲朋也无一字书信问候,人生是这样寂寞苦闷!寂寞苦闷也终将成为虚无,那就随它去吧。从作者的自我宽慰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位忧愤诗人的真正解脱,反而看到了他无边的寂寥和苦闷。 “卧龙跃马终黄土”这句诗把全诗的意象都贯穿起来,使全诗具有了一种深邃的历史时空感。眼前的“短景”“寒宵”“鼓角”“战伐”“野哭”都将和“卧龙跃马”一样成为历史的尘埃,也许只有三峡的星河能够永恒,只有渔樵的歌声能够呆呆延续,在悠远的历史中回荡。

10、尾联上句借什么来传达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手法? 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国事无能为力的伤感,以及自我劝解的慰藉之语。

11、尾联下句传达作者的情感?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知交寥落,亲人朋友都难以聚首,顿感人生寂寞苦闷,伤感之情无法排解又强做自我安慰的无奈。

12、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课后探究·讨论二)这首诗不是为一时一事而作,诗人饱经沧桑之后,在人生的暮年把万端感慨集于笔端。所以诗中的内蕴是相当丰富的,“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表达了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颔联和颈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整首诗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有人生、宇宙、历史、古今之悲,还有对个人命运的悲叹。 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当我们读到“野哭千家闻战伐”的时候,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也流下了揪心的泪水。

四、总结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

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 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

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第17篇:阁夜

《阁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过程与技能: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诗的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涵咏 探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在我国古代诗歌历史中有两位重要的大诗人,他们的文章为后人称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里的李杜我们都很熟悉了,指的是李白、杜甫!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李的《将进酒》,他的气度,气魄,气势,我们领略了感受了。那么,老杜的风格怎样呢?今天要学习的是有“七律千秋鼻祖”之美称的《阁夜》一诗!

2、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蜀相》、《登高》、《登岳阳楼》这三篇律诗,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思想工作情感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蜀相》一诗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与仰慕之情,也对自己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登岳阳楼》一诗,作者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的感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阁夜》,这是他晚年客居夔州西阁时所写的。

二、基础知识

作者: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更被宗代江西派奉为鼻祖,著有《杜工部集》。

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基本词汇: 阴阳:阴晴

短景:景通影,冬天日照短,故称短景。 渔樵:渔夫和樵夫。

漫寂寥:徒然感到寂寞。

三、朗读感知

1.学生自读。感知全诗的情感基调。

诵读提示:此诗对仗工稳,音节齐整。读时要注意把握作者情感。 师问:《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沉郁顿挫)

2、对照课文注释,感知内容。

3、师问;这首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所见所闻和所想?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总结:

见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 听到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

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

4、生再次感情诵读。

四、合作探讨,赏析诗文

分四个小组分别探讨四个问题。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

明确:

第一问:严冬岁暮,白昼很短,日落月升仿佛催促着白天匆匆而过。大雪初霁,皑皑白雪在月光的辉映下,使山城夔州的冬夜更显凄清寂静。

第二问:诗人的心境是凄苦悲凉的。

“岁暮”二字,明写时序,暗含自己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又着一“催”字,写出了时光荏苒、岁月不居在诗人心中所引发的强烈感受。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万里飘泊、久客不归之意。

首联两句,点出时间和地点,借诗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诗人的凄苦悲凉的心境,传达出垂老飘零的深沉悲慨。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说说其妙处。明确:

1、意境壮阔。颔联紧承“寒宵”,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时值黎明前的长夜,远处的声声鼓角,在辗转难眠的诗人听来更显悲壮;俯仰天地,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繁星和银河倒映其中,随江水摇曳不定。

2、寓情于景。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五更时分,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这鼓角之声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

3、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写景抒情。

4、对仗工整。

总结: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寓情于景,借眼前雄浑伟丽之景传达出诗人此际沉郁悲慨的心情。

3、颈联“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明确:颈联写诗人拂晓前所闻,由景物转到了人事。

荒野中此起彼伏的哀哭声,使诗人深刻地意识到战争带给人民的无穷灾难;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更使诗人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哭”而曰“千家”,正可见死者之多,灾难之重。惨痛的哭声和凄凉的歌声交汇于诗人胸中,使这位忧国忧民的仁者心情异常沉重。但自己现在是天涯羁旅、衣食不给之客,又怎么有能力去涤荡乾坤,救民水火呢?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明确:尾联就眼前的古迹生发感慨。武侯祠和白帝庙在夔州并存,使诗人产生无限感慨:忠臣若诸葛亮,逆贼如公孙述,无论贤愚忠逆,今已同归于尽,不由让人产生人生渺茫之感。而今我世路乖隔、音信断绝,但想到天底下尚有那么多处境不如自己的流离困苦的民众,我个人的遭遇又算得了什么呢?且随它去吧!

表面上,这两句是自我宽慰之辞,语含颓放。实则是愤激无奈之语。诗人拈出“卧龙”,其内蕴是想同诸葛亮一样,整顿乾坤,使国家复兴,即便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篇终的寓悲愤于挑达,突出了理想人生境界与凄凉现实处境的强烈反差,抒情深婉含蓄,味之不尽。

五、总结

1、《阁夜》的主旨:写诗人在夔州西阁中独对长夜之所见,所闻和所感,表达诗人懮国伤时的情怀。

2、《阁夜》的写作特点: 用典:星河影动 卧龙跃马 对比:以“野哭”的萧杀死气,对比“夷歌”的田野生气;以“诸葛亮”对“公孙述”,一贤一愚,两相对举、

对仗:四联均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拟人:岁暮阴阳催短景。

3、特殊句式:

野哭几家闻战伐,(倒装)

夷歌数处起渔樵。(倒装)

六、带着情感朗读全诗

七、作业

1.背诵全诗。

2.将此致诗与《旅夜抒怀》对比阅读,分析两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附板书设计:

《阁 夜》 杜 甫

悲慨 —— 悲痛—— 悲哀—— 悲叹

第18篇:阁夜

《阁夜》学习参考 整体感知

杜甫一生经历坎坷,青年时代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他经历了壮游生活的激情和梦想,也经历了十载旅居长安的悲辛,体会到了天宝中期危机四伏的社会形势。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曾经一度落入叛军手中,后被唐肃宗授官为左拾遗,很快又被贬。乾元二年(759)秋,47岁的杜甫弃官入蜀,开始了晚年漂泊西南的生活。杜甫暮年生活穷困潦倒,病痛缠身,客居天涯,心情沉郁。

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共住了一年零九个多月(765~767),先后在赤甲、西阁、瀼西、东屯居住。《阁夜》就是大历元年冬寓居西阁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整个社会还很动荡,巴蜀地区也陷入了战乱之中。永泰元年(765)闰十月,剑南节度使郭英与西山都知兵马崔旰互相残杀,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社会的苦难和个人生活的坎坷,在杜甫忧国爱民的胸怀中流淌出充满悲慨气息和深厚历史感的诗句。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岁暮时节,冬日傍晚,刚刚放晴的太阳好像被催促着似的匆匆收敛了最后一抹余辉,夜晚来临了。这是一个霜雪初停的寒夜,无边无际的霜雪好像蔓延到天边,银白色的雪光散发出阵阵寒意,衬托得这个夜晚越发冷寂了。这两句诗虽然没有一个词提到作者的心境,但是作者孤寂的心境已经蕴含其中了。“催”和“寒”两个字既是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光阴催促着每一天的日升月落,而作者自己也被光阴催促着步入了暮年,国事家事天下事,忧心的事情很多,想做的事情很多,可是时光的流逝让人不得不产生一种来日无多的紧迫感。冰天雪地固然寒冷,对于贫病交加、漂泊天涯的杜甫来说,心境的凄寒也和这个冰天雪地的寒宵融为一体了。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作者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之中已经惯于无眠,又一个寒冷的长夜在无眠中度过。五更时分军营里的击鼓声和号角声传来,在作者听来,这声音在寂静的夜空中显得异常悲壮。作者听到鼓角之声,起身走到户外,一片异常伟丽的景象出现在眼前,星光倒映在峡江中,随着水波动荡摇摆。在悲壮的鼓角声和动荡的星河之间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应,仿佛是鼓角声震动了江水,才会有星影的摇动。黎明前的鼓角之声和星河的动荡,在黑夜之中别有一番惊心动魄的效果,仿佛整个世界都被震动,静谧的气氛完全消失了。《后汉书·祢衡传》云:“(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蹀躞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汉书·天文志》云:“元光(武帝年号)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曰:‘星摇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联系这两个典故,“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之中则又有一番深意: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这两句诗境界浑厚,格调悲怆,言外犹有深意。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两句可能是作者听到“五更鼓角”之后产生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他想到了在漫长的战乱期间和这个夜晚相似的很多不眠之夜。当战争的消息传来,他曾经在夜晚听到过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曾经听到过有很多地方传来渔人、樵夫的歌声。百姓的哭声和渔樵的歌声都是乱世的音响。夔州本已地处偏远,在这战乱的岁月里哀声遍野,可见战争的残酷。当作者听到今夜悲壮的鼓角声时,曾经无数次听到过的百姓的哭喊声和渔樵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响起,鼓角声预示着这样的情景又要重现了。鼓角声、哭声、歌声交织在一起,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了。这两句诗写得异常凄凉悲怆,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最后这两句诗是作者面对种种家国的苦难而无能为力,因此作自我慰藉之语。旅居夔州的杜甫想到了此地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和公孙述。《三国志·诸葛亮传》云:“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左思《蜀都赋》云:“至乎临谷为塞,因山为障;峻塍埒长城,豁险吞若巨防。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公孙跃马而称帝,刘宗(刘备)下辇而自王。”卧龙先生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豪杰,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一抔黄土之中,所有的风云际会最终都化作历史的尘埃。那么,今日的你争我战,今日的各路人物,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自己曾经交好的友人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都死了,亲朋也无一字书信问候,人生是这样寂寞苦闷!寂寞苦闷也终将成为虚无,那就随它去吧。从作者的自我宽慰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位忧愤诗人的真正解脱,反而看到了他无边的寂寥和苦闷。“卧龙跃马终黄土”这句诗把全诗的意象都贯穿起来,使全诗具有了一种深邃的历史时空感。眼前的“短景”“寒宵”“鼓角”“战伐”“野哭”都将和“卧龙跃马”一样成为历史的尘埃,也许只有三峡的星河能够永恒,只有渔樵的歌声能够代代延续,在悠远的历史中回荡。

这首诗不是为一时一事而作,诗人饱经沧桑之后,在人生的暮年把万端感慨集于笔端。所以诗中的内蕴是相当丰富的: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天涯、老病孤独的凄寒,既有对连年战伐、百姓劳苦的痛惜之情,也有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悟。

全诗写阁夜无眠的所闻所见所思,从寒宵写到五鼓,从时局写到先贤,从山川雪野写到痛苦的生民,从国家历史写到个人命运。气象雄浑,忧思无穷。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声音来写战争,颔联和颈联通过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来渲染战争的气息,手法含蓄,情感的张力和浓度都很大,也更加痛切地表现出战争带来的灾难。这首诗还善于用事,“鼓角声悲壮”用祢衡事,“星河影动摇”用汉武帝问星象事,“卧龙跃马终黄土”用诸葛亮、公孙述事。诗人用事之妙在于不落痕迹,即使不知道典故的来历,也能够体会到诗句所传达的情感。知道典故之后,就能够有更深的体会。正如《西清诗话》所云:“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秘藏也。如子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人徒见陵轹造化之工,不知乃用故事也。” 《阁夜》是一首七言律诗,每句节奏都为“二二三”,如“岁暮──阴阳──催短景”。全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慨,故宜用低沉、顿挫的调子来诵读。首联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冬夜图景,漫天遍野的寒意从作者的心中流出。读起来语势要平缓,表达促迫之感的“催”和蕴含作者心境的“寒”字要适当重读,延长时值。颔联表现五更鼓角的悲壮之声和三峡星河的动荡之感,前句萧瑟,后句浩荡,诵读起来要语调高亢,音域放宽,表现出气象雄浑之境,“悲壮”“动摇”二词要饱含深情,力求表达出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前句写听觉,后句写视觉,诵读中要努力寻找“听”和“看”的感觉。颈联前句写百姓悲天怆地的哭声,情绪凄惨;后句写渔樵时起时落的歌声,情绪悠远。诵读时要形成对比,前句语调悲抑、沉重,饱含痛楚,后句语调平直,注意节奏的顿挫,突出悠远之感。这两句诗诉诸听觉,诵读时要寻找无眠之夜哭声、歌声、鼓角声齐集耳畔的感觉。尾联抒发人生感慨。“卧龙跃马终黄土”在精神上统摄全篇,表达人生历史的虚无感,诵读时音节要舒展,表达贯穿古今的无穷之思,音调要低沉,表现出无奈的心情。“人事音书漫寂寥”自我开解又无法解脱,“寂寥”是情绪核心,诵读时语速要慢,语调沉郁,音节顿挫。 语言品味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两句诗是流传千古的名句。《百斛明珠》云:“七言之丽者,在子美此二句后,寂寥无闻矣。”

这两句诗的妙处首先在于气象雄浑。拂晓之前,五更时分,军营里悲壮的战鼓声和号角声穿越寂静的山谷在夜空中回荡,峡江中星空的倒影随着波浪动荡摇摆。前句写听觉,后句写视觉,具有穿透力的鼓角声和峡江星河壮阔的波动使西阁的夜显得这样惊心动魄。前句明写鼓角之声,暗写军营和战争,鼓角之声里就有了人的气息;后句明写峡江景象,暗写雪后明朗的星空,天地俯仰之间都纳入了视野。静夜、鼓角之声、人的气息、山川河流、晴空、星影,组成了一幅多么开阔壮观、浑厚苍凉的图景啊!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这两句诗还有丰富的言外之意。以“五更鼓角”暗写战争,以“星河动摇”暗写星空,已属言外之意了。“鼓角声悲壮”用祢衡事,“星河影动摇”用汉武帝问星象事,更是意中有深意。悲壮之声暗指百姓情绪,正所谓“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星河动摇暗含百姓劳苦,所谓天人感应。了解此中深意后,对这两句诗悲壮雄浑的意境会有更深的理解。这两句诗读起来音韵铿锵,颇有悲壮之感。 关于练习

一背诵这首诗。 设题意图

为了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教师可结合诵读提示适当点拨诵读技巧。 参考答案 (略)

二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设题意图

意在培养学生深入把握诗词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的能力。 参考答案

此诗写了诗人多种悲慨。“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表达了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可以说万般感慨集于笔端,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有人生、宇宙、历史、古今之悲,还有对个人命运的悲叹。

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当我们读到“野哭千家闻战伐”的时候,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也流下了揪心的泪水。

不要求有统一答案,要引导学生自己体悟其中的情感内涵。 三此诗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上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诗人将它们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设题意图

本题培养学生揣摩语言、品味诗词意境的能力。 参考答案

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四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参见第二单元“推荐作品”)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设题意图

本题为比较阅读,比较意境的不同主要培养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比较章法的不同主要培养学生把握诗词内在结构的能力。 参考答案 《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抒怀》的意境高朗壮阔。在《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来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旅夜抒怀》中,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这两首诗在章法上也不同:《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当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旅夜抒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常和谐。

第19篇:阁夜

阁夜

一、作者简介

杜甫

家世背景公元712年(壬子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南瑶湾村。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幼时母亲去世,之后寄居洛阳姑姑家中,在洛阳长大成人。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为官时期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西南漂泊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广德二年(760)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

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江舟长逝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时年五十九岁。

二、注释

⑴ 阴阳:指日月。

⑵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

⑶霁(jì):雪停。

⑷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⑸影动摇:《汉书·天文志》载:“星摇者,民劳也。”此处化用该典故。 ⑹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⑺战伐:崔旰(gàn)之乱。

⑻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⑼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徒然、白白的。

三、译文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四、赏析

该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崔旰、郭英又、杨子琳等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层层铺开,步步推进,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第20篇:阁夜

阁夜

唐代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登快阁黄庭坚
《登快阁黄庭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