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现代诗歌鉴赏(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9 12:01:2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现代诗歌鉴赏

·现代诗歌鉴赏

考试说明指出,考生必须具备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从高考的实际来看,主要是鉴赏诗歌的能力,包括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两部分。

现代诗歌鉴赏

(一)测试要点 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阅读诗歌对提高文化修养和文学鉴赏水平都有很大的好处,因此,高考十分重视有关诗歌鉴赏的测试。那么,鉴赏现代现代诗歌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背景。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在狱中写成的,艾青因参加革命而被捕,在铁窗内,他看到窗外雪花纷飞,想起了自己的保姆,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对有些诗歌背景了解得不特别细致也不会影响对其内容的理解,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第二,要把握诗歌的形象。现代诗歌总会在诗中塑造艺术形象,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从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如2000年试题诗歌鉴赏题,阅读郑敏的诗《金黄的稻束》。这首诗用象征的手法塑造了“金黄的稻束”这一艺术形象。“金黄”指稻束的成熟,那么,“金黄的稻束”就是指劳动的成果和结晶了。全诗由“金黄的稻束”这一中心形象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了探寻劳动的意义,表现了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主旨。

第三,要理解诗歌的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行间。所以必须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如99年高考试题阅读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第四,要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要求凝练而概括,用最恰当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共有四个小节,每节开头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 高考现代诗歌鉴赏的考点主要也是设在以上几个方面的。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金 黄 的 稻 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颠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塑相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头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因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头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的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菏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试题分析] 1.答案为D.本题考查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E级。《金黄的稻束》这首诗,以“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置,表现了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诗歌的主体是“稻束”,是“稻束”“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头沉思”,故C项是对的;而紧接着的“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一句,只是诗人由此引发出来的感悟与思考,并非是稻束

推荐第2篇:现代诗歌鉴赏

篇一:经典现代诗歌欣赏 经典现代诗歌欣赏-63首

2.《你一定要走吗?》——泰戈尔 3.《系一根心弦》——泰戈尔

4.《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印度]泰戈尔 5.《假如我今生无缘遇到你》——泰戈尔 6.《思绪之束》——[美]卡尔·桑德堡 7.《只要彼此爱过一次》——汪国真 8.《初恋》——[日]岛崎藤村 9.《我的恋人》——戴望舒

10.《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拜伦 11.《茶的情诗》——张错[美] 12.《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舒婷 13.《沪杭车中》——徐志摩 14.《对镜》——哈代 15.《佛外缘》——郑愁予 16.《等你轻声唤我》——洛夫

17.《咏一朵枯萎的紫罗兰》——雪莱 18.《爱与痛的迁徙》——冷月如霜 19.《难道爱神是??》——食指 20.《这也是一切》——舒婷

21.《阶段》——赫曼赫塞[德国]22.《我 不 是》——何博传 23.《这 句 话》——叶志祥

24.《像这样细细地听》——茨维塔耶娃 25.《你相信爱情吗?》——佚名

26.《我已不再归去》——西梅内斯[西班牙] 27.《夜风》——慕清 28.《百年孤寂》——林夕

29.《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 30.《要怀着希望》——[西班牙]阿莱桑德雷·梅洛 31.《月下》—费特[俄] 32.《寒武纪》——林夕

33.《那不是我的天堂》——忆明珠 34.《再别康桥》——徐志摩 35.《当你》——罗洛

36.《亚玛儿菲夜曲》——[美]蒂丝黛尔 37.《两天》——许由 38.《秋天》——顾城

39.《远方》——安德鲁·怀斯 40.《独吟秋潭》——何阳

41.《淡淡的云彩悠悠地游》——汪国真 42.《原来是为了分别》——洛拜

43.《昨夜有雾》——尹玲44.《一个人》——[一禾诗社] 45.《流星》——余婷娜 46.《菊》——唐突

47.《热爱生命》——汪国真 48.《爱在身边》——[德]歌德 49.《门前》——顾城

50.《在我心灵深处》——岛崎藤村

51.《珍惜生命,尊重别人,也尊重我们自己!》——玛莎 52.《我就要沉默了》——[俄]普希金 53.《我曾经爱过你》——[俄]普希金 54.《致 凯 恩》——普希金 55.《禅意》——席慕容 56.《莲的心事》——席慕容 57.《月桂树的愿望》——席慕容 58.《一棵开花的树》——席慕容 59.《无怨的青春》——席慕容 60.《渡口》——席慕容 61.《前缘》——席慕容

62.《一见钟情》——辛波丝卡

63.《信仰》——席慕容 ------------ 旅人,你一定要走吗?

夜是静谧的,黑暗昏睡在树林上。

露台上灯火辉煌,繁花朵朵鲜丽,年轻的眼睛也还是清醒的。 旅人,你一定要走吗?

我们不曾以恳求的手臂束缚你的双足,

你的门是开着的,你的马上了鞍子站在门口。

如果我们设法挡住你的去路,那也不过是用我们的歌声罢了, 如果我们曾设法挡住你,那也不过是用我们的眼睛罢了。 旅人,要留住你我们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只有眼泪。

是什么不灭的火在你眼睛里灼灼发亮? 是什么不安的狂热在你的血液里奔腾?

黑暗中有什么呼唤在催促你?你在天空的繁星间看到了什么可怕的魔法, 是黑夜带着封缄的密讯,进入了你沉默而古怪的心? 疲倦的心呵, 如果你不爱欢乐的聚会,如果你一定要安静, 我们就灭掉我们的灯,也不再弹奏我们的竖琴。

我们就静静地坐在黑夜中的叶声萧萧里,而疲倦的月亮就会把苍白的光华洒在你的窗子上。 旅人啊,是什么不眠的精灵从子夜的心里触动了你?

你七弦琴流泻的乐声 跌宕,变幻。

琴弦向我悄悄地系上 一根心弦。

从此我的心一年四季 与你弹奏的乐曲一起 铮铮作响,

我的魂与你的旋律一起 袅袅荡漾。

你的眸子里闪耀着我的 希望之灯,

你的花香中交融着 我的憧憬。

从此白天黑夜,

在你绝世的娇颜之间篇二:现代诗歌鉴赏方法汇总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一、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了解题目背景

首先我让同学注意题目。诗歌的题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 内容物,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象杨炯的《从军行》,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杜甫的《春夜喜雨》既交待了时间节令,又表明了事情、情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喜悦。 其次看“注释”。试卷中的短短一二句注释,却是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2、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是不同方式反复诵读。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然后我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大意,通过对字词句的解释来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弄懂了语言才能欣赏到艺术。

二、细读,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主要从表达技巧上鉴赏

1、寻找意象,体味意境。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 客观物象)。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想象是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其实,无论写诗也好,写其他的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罢,都是离不开想象的。对于诗歌来讲,想象无疑是诗歌的特色之一,也是诗人写诗最重要的道具之一。谢冕老师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实际上,就是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就应该从这些问题入手: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含义?诗歌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想象,离不开诗歌语言环境。

《我爱这土地》写了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核心是鸟,借此表达作者对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主旨。从诗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从修饰语可以看出,大地遭受着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这些结论的得出,无不是通过想象,依据诗歌本身的语境解读出来的。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2、分析写作手法,体味表达技巧。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 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感悟诗歌文字表达的技巧,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抒情小诗篇幅短小,内涵丰富,鉴赏时要从诗歌表达的特点出发。诗歌语言的精炼、含蓄,诗意的跳跃与哲理性,象征、比喻、铺排的运用,结构与用语的独特等,要靠我们不断地去进行赏读训练。 3.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诗歌往往借形象与形象的组合来传情表意。阅读时,先要辨别诗中所绘形象,再抓住关键词语,细细玩味,挖掘形象的内在意蕴。如《夜》一诗通过对静谧、美丽的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现代诗歌鉴赏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也包括现代人写的旧体诗(包括诗词曲).新诗是五四新文学运 动的产儿,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的 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总的说来,一种讲究格律,谓之格律诗,一种比较自由,即自由诗.自由诗形式自由,诗行可长可短,行数可多可少,可以押韵也可不押韵,可用标点也可不用 标点;格律诗在格律方面比较讲究,但不是像旧诗那样有固定的格式,大体说来,诗行要求 有比较整齐和谐的节拍,双数诗行的末一字要求押大致相同的韵;有的诗不分节,有的诗分 为若干节,分节的诗,各节的行数要大致相等.诗歌的艺术概括力最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 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 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具体说来,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 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 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来说,新诗 采用白话文写作,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 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二)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有 些诗,通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借形象来抒发感情;有些诗,虽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形象;也有些诗,既描绘了具体形象,也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诗歌刻画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鉴赏诗歌都必须把握诗歌描绘的形象.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三)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 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 的实指性.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是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 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 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的认知活动。读者要借助诗歌的语言为媒介,把握艺术形象,感受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二)诗歌欣赏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捕捉诗歌深邃的意境美。意境被称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欣赏诗歌时,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世界的融合),也就是将诗的语言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进而唤起自己的情感。

二、品味诗歌含蓄之美。钱钟书先生曾说过:“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诗歌讲究的是曲折回环,不能把想说的全部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出来,给人以回味,这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正是其含蓄的内涵,也是我们需用心体会的地方。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含蓄美和音韵美,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三)现代诗歌欣赏

首先:应该先理解其表达的意思。 其次:斟酌其用词及句法构成。

再次:考虑“平仄”的分配是否合理,是否顺口或是通顺。

最后:以自己的观点及认知,综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及具体章法;逐一点评。 针对第三及第四点个人意见讲解如下: 如何考虑“平仄”,先总体考虑其整首诗歌是否蹩脚,是否读起来不顺畅,那么肯定是其用词或是句子构成间存在矛盾之处。然后再逐句进行斟酌,推敲具体是哪里存在问题。

注:一首好的诗歌,不仅是给人一种美丽的氛围和意境,更是读起来都让身心愉悦,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效应,给读者以新的视角及态度。

(四)如何鉴赏现代诗

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现代诗则反映了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包括了“五四”时期始创和发展起来的新诗和现代人写的旧体诗。阅读大量的现代优秀诗篇,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文学鉴赏水平大有裨益。那么,如何鉴赏现代诗呢? 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见《语文读本》),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二要把握形象。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很重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接着诗中写一遍又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我们抓准了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99年高考阅读鉴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四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像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一朵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一个“拧”,一个“掠”,多么生动传神,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五要分析技巧。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雨中》运用拟人;《我爱这土地》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发丰富的情感的。

六要重视诵读。鉴赏诗歌,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都离不开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地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 情的形象。“意”即思想感情.“象”即形象物。这也就是说,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附着在一定的物象上,二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物是情感的载体。所以,通过诗中物象的分析.可以正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可以正确解答诗歌的一些鉴赏题。请看现代诗人艾青的一诗:“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到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分析这首诗,我们就要抓住这首诗的文学语言来看。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作者把英勇献身的烈士和“苟活者”进行了对比,表达出了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充分揭示出了革命者与“苟活者”生命价值的巨大反差,前者重如泰山,后者轻如鸿毛.从而达到了歌颂烈士的目的。又如判断1999年高考第lo题d项分析是否恰当,我们也要注意分析这首诗的文学特点。诗人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描绘出了一幅激情而又深沉的意境。所以,我们要抓住比喻手法的运用情况来分析。诗中诗人把自己比喻为一只鸟,表达出了要为土地歌唱.即使死了也要腐烂在土地里的深情。通观全诗,比喻句到“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为止,最后两句已不是比喻的内容,诗人回到了直抒胸臆上。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判定.d项的说法是不恰当的,d项是该题的答案。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现代诗歌的鉴赏是高考的一项新内容,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断地探索和灵活地把握各种鉴赏方法,以达到现代诗歌的鉴赏和审美目的。

(一)测试要点 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阅读诗歌对提高文化修养和文学鉴赏水平都有很大的好处,因此,高考十分重视有关诗歌鉴赏的测试。那么,鉴赏现代现代诗歌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背景。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在狱中写成的,艾青因参加革命而被捕,在铁窗内,他看到窗外雪花纷飞,想起了自己的保姆,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对有些诗歌背景了解得不特别细致也不会影响对其内容的理解,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第二,要把握诗歌的形象。现代诗歌总会在诗中塑造艺术形象,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从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如2000年试题诗歌鉴赏题,阅读郑敏的诗《金黄的稻束》。这首诗用象征的手法塑造了“金黄的稻束”这一艺术形象。“金黄”指稻束的成熟,那么,“金黄的稻束”就是指劳动的成果和结晶了。全诗由“金黄的稻束”这一中心形象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了探寻劳动的意义,表现了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主旨。 第三,要理解诗歌的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行间。所以必须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如99年高考试题阅读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第四,要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要求凝练而概括,用最恰当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共有四个小节,每节开头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 高考现代诗歌鉴赏的考点主要也是设在以上几个方面的。

《双桅船》 作者: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篇三:现代诗歌鉴赏专题讲解与训练 现代诗歌鉴赏专题讲解与训练

第一部分 现代诗歌鉴赏讲解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和富有音乐感、形象感的艺术美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诗歌一般来说就具备如下特征:跳跃性、形象性、音乐性、抒情性等。接触了解并学会欣赏诗歌,是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之一。下边,我们就诗歌的一些特征作些总结学习。

一、诗歌是“抒情”的艺术

“抒情”是诗歌的灵魂。俗话说:“有情天地内,多感是诗人。”诗人郭沫若说:“诗人是感情的宠儿。”诗歌表达的感情应该是我们心中早就发生的,而不是诗歌自己制造出来的。 试看郭沫若的诗歌《我是一条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

诗人强烈的感情,在诗句中喷薄而出。感情是诗人的动力,是灵感的泉源,是文采的魂魄。

二、诗歌是诗人与自然的对话 在诗歌中,“人”和“自然”是一融为一体的,是“物我合一”的。在这里,自然就是人的外化,人就是自然的分子。诗歌里也讲究“比喻”和“拟人”,但这里的修辞已经没有了痕迹,甚至看不清哪是本体,哪是喻体。有人这样描述:

落日下山了,它走了,可是它留下一样东西,就是晚霞。晚霞长长的,好像落日签的名。这是大自然的景色。可是,人间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在支票上签名。签名的支票也许必须在一年之内兑现,期限是有限的。那落日签的名,签的很美,可是,也有有效期,有效期间是黄昏。黑夜来到,“签名”就不见了。所以,用人事来解释大自然,这是一种同情的模仿,一种创造的想象。

可见,诗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切。请看诗人宗白华的《春与光》: 你想要了解春么?

你的心情可有那蝴蝶翅的翩翩情致?你的歌曲可有那黄莺儿的千啭不穷?

你的呼吸可有那玫瑰粉的一缕温馨?

你想要了解光么?

你可曾同那疏林透射的斜阳共舞?

你可曾同那黄昏初现的冷月齐颤?

你可曾同那蓝天闪闪的星光合奏?

“春”与“光”,如何描述?什么颜色?什么温度?什么形状?什么质地?„„似乎很抽象,似乎也飘渺,甚或似乎很虚无。然而,只要将它与“人事”相融合,那么其颜色,其温度,其形状,其质地„„一切都跃然纸上。

再看陈敬容的《雨后》:

雨后的黄昏的天空,

静穆如祈祷女肩上的披巾;

树叶的碧意是一个流动的海,

烦热的躯体在那儿沐浴。

我们避雨到槐树底下,

坐着看雨后的云霞,

看黄昏退落,看黑夜行进,

看林梢闪出第一颗星星。

有什么在时间里沉睡,

带着假想的悲哀?

从岁月里常常有什么飞去,

又有什么悄悄地飞来?

我们手握着手、心靠着心,溪水默默地向我们倾听:

当一只青蛙在草丛间跳跃,

我仿佛看见大地在睒着眼睛。

“当一只青蛙在草丛间跳跃,我仿佛看见大地在睒着眼睛。”如此写法,是写蛙跳?还是写地睒?似乎都是,又都不是,那分明是诗人的心在跃动。

三、诗歌的建筑形式的美

闻一多在新诗创作理论中提出了“建筑美”的主张。实际上,诗歌的建筑形式美历来就是诗歌的美学特征之一。古代诗歌,尤其是律诗和绝句,呈现出的就是整齐方正的建筑美;现代诗歌的建筑美就更加丰富多样了。在诗歌的分行形式和断句排列上,诗人都煞费苦心。同学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可以特别注意一下诗人对诗歌的建筑形式的设计,或许会给我们欣赏诗歌带来更多的愉悦。

请看伊蕾的《黄果树大瀑布》:

白岩石一样砸下来

诗人为了突出瀑布的飞泻气势,用了一个“砸”字。不仅如此,还在形式上将“砸”“下”“来”三字用分行竖列的方式呈现,其外在形式就是一座“气势恢弘”的“瀑布”了。

有同学可能会认为,所谓诗歌,就是散文的分行排列。这就不对了。请看下边的文段: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撞在一株法国梧桐树上,车上四人全部死亡。 倘若分行排列如下,请读一读,感受一下和原文有无区别。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

猛撞在一株法国梧桐树上,

车上四人全部死亡。然而,如果我们做这样的排列:

昨天

在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

时速为一百公里时 猛撞

在一株法国梧桐树上

车上四人全部

死亡

如此形式,就将“时间”“事件”“结果”凸现出来了。整个诗歌的外在形式,就是一辆流线型的汽车正高速右行的样子,其动感十足的形式本身,不正加重了诗歌的主题色彩吗?

因此,诗歌的形式美,不仅是一种可以单独欣赏的美,更是一种能为诗歌主旨服务的无声力量。

四、“意象”是诗歌的生命 周国平说:“诗的使命是唤醒感觉、复活语言。内感觉的唤醒即捕捉情绪,外感觉的唤醒即捕捉意象。复活语言,就是使平常的词在一种全新的组合中产生不同寻常的魅力。所以诗就是通过语言的巧妙搭配把情绪翻译成意象。”可见,意象之于诗歌,何等意义。

我们不妨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说说“意象”之于诗歌的价值:

在这首诗中,徐志摩以“金柳”、“青荇”、“柔波”、“彩虹”、“青草”等几个意象来构成诗作的主体,这几个意象虚实相生,画面感极强,很好地体现了“新月”诗人对诗歌“图画美”的追求。同时,作者在意象熔铸上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点化传统”,作者选择了一些传统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又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从而使读者产生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阅读感受。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陌生?,使形式难懂,增进认知的难度和长度,因为感知的过程本身是以审美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延长。”

“那河畔的金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因而柳树在古典诗歌中,往往用来表现离别之情,正所谓“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歌词九首》)。《诗经·采薇》中即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秦观的“西城杨柳弄春姿,动离忧,泪难收”(《江城子》)也是如此。作者选择它来表达离情,当然是准确而富有韵味的。不过,中国古人写柳树,其色彩大多为绿色,而其形态亦多作“垂柳”,很少有把柳树写成金色、比作新娘的。这样写柳树,就在柳树意象的传统含义上涂抹上了一层异域风情,让人既能感受到作者细腻的中国式的感情,又能想象出一幅异域的康河夕照图,比起简单地写柳树,其艺术效果当然要好得多。由这一幅画面,读者又能联想到徐志摩那传奇般的爱情史,诗歌的艺术容量就更大了。

“软泥上的青荇”。《诗经》的第一篇《关雎》中即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写爱情,徐志摩也敏锐地抓住了康河中的荇草,将其点化为自己与康桥情感的化身。进一步来看,荇这种水草,在古典诗歌中还有另一种含义。唐人张籍《送友人卢处士游吴越》云:“试问渔舟看雪浪,几多江燕荇花开”,皮日休《青门闲泛》则云:“青翰虚徐夏思清,愁烟漠漠荇花平。”《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诗,林黛玉替贾宝玉题以农村风情见长的“杏帘在望”一景诗云:“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这些都是以荇写田园牧歌式的优雅生活的例子。徐志摩心中的康桥恰是如此,这种境界,与古代诗人借荇来表达的情思,颇有相通之处。

五、诗歌的凝练与跳跃性 诗歌语言是最凝练最俭省的语言,正是因为这种俭省,才铸就了诗歌的“空白美”。这种“留白”,正是诗歌的含蓄所在,读者对于诗歌的品读愉悦,也往往来酬阅读中的“补白”。 试看下边的一首小诗: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这热情)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地在我心里流过)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地流去)

(但)你仍要保存着真(挚的情意)!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一样是)满天的星,

(所有的一切都和从前一样)

只有人不见,

(我们当年会面的情景已经)梦似的挂起,

(但黑夜仍记得你说的话:“我爱你!”)

推荐第3篇:现代诗歌鉴赏

现代诗歌鉴赏<?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

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2.请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春 水

冰 心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A.“墙角的花!”这是一个称呼语,好像有人用一种温和的语调叫着花儿的名字,但绝不是单纯的枯燥空洞的称呼,而是蕴含着一种温情,一种希冀。

B.“墙角”一词在全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点明了花的生长环境,暗示了花“孤芳自赏”的客观原因,为后面对花的温婉劝诫作了铺垫。

C.“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句话形象地展示了反差强烈、对比鲜明的自然和心理两种空间。自然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任意改变,而心理空间能依据感情载体的不同心理感受而变化。

D.作者对于花草怀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既借小花以自伤,又借小花来述理,达到了刘勰所说的“喻巧而理至”的艺术境界。

3.阅读《温泉关口墓碑铭》,回答问题。

温泉关口墓碑铭

(希腊)西摩尼德斯

过路人,请传给斯巴达人

为了听从他们的嘱咐,我们躺在这里

对这一墓碑铭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表达给人一种口吻感觉,十分平易亲切,本色天成。

B.本诗的原旨是殉难者对活着的人们的富于民族意识的嘱咐,而诗人的表现却反起一笔来写。

C.诗人将生者和死者摆在同一坐标体系中,使诗的精神空间陡然增加起来,丰富起来了。

D.诗人注重语言,开头就将战争拉近,便于用写实的手法描写战争。

4.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没有一座桥比她更平常/人群中也许不能引来目光的瀑布/没有一座桥比她更神奇/通过后,你才能破译/世界与人生的许多秘密/

A.这首诗以“桥”这一意象喻指人民教师,准确形象。

B.这首诗以物喻人,赞美了一种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

C.这首诗托物言志,想象丰富,构思新奇。

D.这首诗语言质朴却意蕴无穷。“平常”与“神奇”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5.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鲁 迅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

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

颜色许好,暗里不知;

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

暗里不知,身热头痛。

你来你来!明白的梦。

选自《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5号

A.这首诗一开头,诗人就说“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这里的“黄昏”是指特定的历史时期,诗中的“梦”正如《呐喊·自序》中“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的“梦”一样,是指一种希望,一种理想。

B.这首诗中“前梦黑如墨”“后梦墨一般黑”指在那“风雨如磐”的黑暗年代各种各样的人所做的诸如“恢复汉宫威仪”、“反清革命”等好梦,这一个又一个的“梦”,没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作者对过去的彻底否定。

C.结尾两行和全诗主旨游离,诗人身处黑暗之中,就像在没有窗户的“铁屋子”里“身热头痛”,快要闷死了,因而极力呼唤“你来你来!明白的梦”,表明了诗人对光明的热切期待。

D.这首与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发表的新诗,突出的特色是以梦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一些想法,全诗既有具体的感性形式,意境含蓄但不朦胧;又有深刻的理性内容,直白却不是说教。

6.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悬崖边的树

曾 卓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

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C.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树的形象,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叹崇敬之情。

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

7.对下面一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光 明

朱自清

风雨沉沉的夜里,

前面一片荒郊。

走尽荒郊,

便是人们的道。

呀!黑暗里岐路万千,

叫我怎样走好!

“上帝!快给我些光明吧,

让我好向前跑!”

上帝慌着说:“光明?

我没处给你找!

你要光明,

你自己去追!”

1919.11.22

A.诗的开头用“风雨”“夜”“荒郊”等词语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旨在为下文写对光明的渴求作铺垫。

B.“上帝!快给我光明吧,让我好向前跑!”这几句诗中连用两个感叹号,语气非常强烈,这是一个对光明执着追求的强者对主宰万物的上帝的埋怨与责问。

C.最后四句,诗人借上帝之口,告诉人们光明只能靠自己去创造。这同《国际歌》中的歌词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思想意蕴是相通的。

D.通观全诗,有些句子似乎不那么顺口,寓意也比较单纯、直接,因此,在艺术构成上显然没有作者的散文《荷塘月色》、《绿》那样圆熟,由此也可以看出此诗写于白话新诗草创之时。

参考答案:

1.D

2.D(咏的是花草,比喻的是人事,并非以此自伤)

3.D(“礁石”在这里是一种象征,融进了作者的情感)

4.C(非托物言志)

5.C 6.C 7.B

推荐第4篇:现代诗歌鉴赏练习

现代诗歌鉴赏

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

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2.请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A.“墙角的花!”这是一个称呼语,好像有人用一种温和的语调叫着花儿的名字,但绝不是单纯的枯燥空洞的称呼,而是蕴含着一种温情,一种希冀。

B.“墙角”一词在全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点明了花的生长环境,暗示了花“孤芳自赏”的客观原因,为后面对花的温婉劝诫作了铺垫。

C.“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句话形象地展示了反差强烈、对比鲜明的自然和心理两种空间。自然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任意改变,而心理空间能依据感情载体的不同心理感受而变化。

D.作者对于花草怀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既借小花以自伤,又借小花来述理,达到了刘勰所说的“喻巧而理至”的艺术境界。

3.阅读《温泉关口墓碑铭》,回答问题。

温泉关口墓碑铭

(希腊)西摩尼德斯

过路人,请传给斯巴达人

为了听从他们的嘱咐,我们躺在这里

对这一墓碑铭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表达给人一种口吻感觉,十分平易亲切,本色天成。

B.本诗的原旨是殉难者对活着的人们的富于民族意识的嘱咐,而诗人的表现却反起一笔来写。 C.诗人将生者和死者摆在同一坐标体系中,使诗的精神空间陡然增加起来,丰富起来了。 D.诗人注重语言,开头就将战争拉近,便于用写实的手法描写战争。 4.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没有一座桥比她更平常/人群中也许不能引来目光的瀑布/没有一座桥比她更神奇/通过后,你才能破译/世界与人生的许多秘密/

A.这首诗以“桥”这一意象喻指人民教师,准确形象。 B.这首诗以物喻人,赞美了一种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 C.这首诗托物言志,想象丰富,构思新奇。

D.这首诗语言质朴却意蕴无穷。“平常”与“神奇”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5.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梦 鲁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

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

颜色许好,暗里不知;

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 暗里不知,身热头痛。

你来你来!明白的梦。

选自《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5号

A.这首诗一开头,诗人就说“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这里的“黄昏”是指特定的历史时期,诗中的“梦”正如《呐喊·自序》中“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的“梦”一样,是指一种希望,一种理想。

B.这首诗中“前梦黑如墨”“后梦墨一般黑”指在那“风雨如磐”的黑暗年代各种各样的人所做的诸如“恢复汉宫威仪”、“反清革命”等好梦,这一个又一个的“梦”,没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作者对过去的彻底否定。

C.结尾两行和全诗主旨游离,诗人身处黑暗之中,就像在没有窗户的“铁屋子”里“身热头痛”,快要闷死了,因而极力呼唤“你来你来!明白的梦”,表明了诗人对光明的热切期待。

D.这首与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发表的新诗,突出的特色是以梦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一些想法,全诗既有具体的感性形式,意境含蓄但不朦胧;又有深刻的理性内容,直白却不是说教。

6.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悬崖边的树 曾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 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C.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树的形象,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叹崇敬之情。 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 7.对下面一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朱自清

风雨沉沉的夜里,

前面一片荒郊。 走尽荒郊,

便是人们的道。 呀!黑暗里岐路万千,

叫我怎样走好!

“上帝!快给我些光明吧, 让我好向前跑!”

上帝慌着说:“光明? 我没处给你找!

你要光明, 你自己去追!”

1919.11.22 A.诗的开头用“风雨”“夜”“荒郊”等词语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旨在为下文写对光明的渴求作铺垫。 B.“上帝!快给我光明吧,让我好向前跑!”这几句诗中连用两个感叹号,语气非常强烈,这是一个对光明执着追求的强者对主宰万物的上帝的埋怨与责问。

C.最后四句,诗人借上帝之口,告诉人们光明只能靠自己去创造。这同《国际歌》中的歌词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思想意蕴是相通的。

D.通观全诗,有些句子似乎不那么顺口,寓意也比较单纯、直接,因此,在艺术构成上显然没有作者的散文《荷塘月色》、《绿》那样圆熟,由此也可以看出此诗写于白话新诗草创之时。

参考答案:

1.D 2.D(咏的是花草,比喻的是人事,并非以此自伤) 3.D(“礁石”在这里是一种象征,融进了作者的情感) 4.C(非托物言志) 5.C 6.C 7.B

一、诗歌的整体鉴赏

诗歌是作者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节奏鲜明和谐精练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式样。鉴赏诗歌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理清形式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也包括现代人写的旧体诗(包括诗词曲)。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总的说来按形式,一种讲究格律,谓之格律诗,一种比较自由,即自由诗;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与抒情诗。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这是阅读诗歌要首先把握的。 2体味意境 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3.咀嚼字词 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炼,富于表现力。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相对来说,新诗采用白话文写作,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4.明辨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例如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理解这些手法,有助于披文入情。

二、诗歌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倍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严重地烙上了作者深深的感情。 2.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肉体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如何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2题。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梁小斌 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 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 一条被太阳翻晒过的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 让河流把我洗黑 当我成熟以后被抛在地上 我仰望秋天 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 秋天的存在 使我想起在耕耘之后一定会有收获 我有一颗种子已经被遗忘 我长时间欣赏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 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1.对诗句与词语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秋天的风光“比人类存在更古老”。诗句含蓄地说明:秋天的风光有着永恒的主题。 B.“秋风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诗人选用“歌唱”一词,旨在响亮地说明秋天的风光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C.“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这里,“辉煌的屋顶”比喻的是天空,这和“天似穹庐”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思想以“荡漾”来形容,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思想”的活跃。也为诗篇增添了活泼的动感。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热爱秋天的风光》,表现了诗人的一种执着;诗篇既写出了秋天的自然之美,又赞颂了创造的永恒。 B.诗人对大地喷吐了满腔的热情——要响应土地的召唤,去收割,去磨炼,去培育新的希望。 C.因为要抒发“热爱”之情,所以诗人选择的语言多为亮色。比如“成熟”、“深沉”、“优美”、“泛着金光” D.诗篇刻意运用多种修辞格来达意抒情,平添了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河流歌唱”、“土地召唤收割”、“两岸荡漾优美思想”就是典型例句。

(三)阅读藏克家的《老黄牛》,完成1—4题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 1.“绍光”和“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几个解释,选出与诗中意思吻合的一项 ( ) 韶光:①美丽的春光 ②比喻美好的青年时代 奋:①鼓起劲来 ②摇动;举起 A.①① B.②② C、①② D、②① 2.选出对这首诗的体裁说明不正确的一项( ) A古典诗歌 B、现代诗歌 C、七言绝句 D、旧体诗 3.“老黄牛”这一形象最感人的一点是什么?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A.贵在认真 B.贵在耐劳 C、贵在惜时 D.贵在自觉 4.请选出对“老牛亦解韶光贵”理解得较好的一项( ) A、“老黄牛”知道春光易逝,不能误了农时。 B、“老黄牛”知道春耕重要,不敢有一丝怠慢。 C、“老黄牛’知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D、“老黄牛”自知服役的时间不多了,要贡献余力。

诗歌训练参考答案

(一)

1、B

2、C (二)

1、B

2、C

(三)

1、C

2、A

3、D

4、D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是新《考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热点考题是关于诗歌的鉴赏,而现代诗歌的鉴赏倍受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来解答现代诗歌的鉴赏题呢?从高考的命题实际来看,现代诗歌的测试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对艾青诗《我爱这土地》的赏析等。在具体应试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一些解题技法。

一、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例如:

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但作者决不会是在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作者显然是在以马喻人。本题A、B两项都是错误在不懂得这种技法。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见答案应为D。

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例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考题。

也许--葬歌(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c松阴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缓缓的飞。

第二节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项是 ( )

A、照 飘 树

B、弄 吹 片

C、拨 刷 伞

D、射 掠 团

细品全诗,可知:a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弄\"字显然不当,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ab两处用的是拟人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a处应选\"拨\"。\"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b处应选\"刷\"。c处,\"团\"字?quot;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只有\"伞\"字,既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当为C。

三、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

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仍以闻一多先生的《也许(葬歌)》为例(原诗见上):

①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天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 )

A.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B.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

C.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

D.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第①小题考查的是对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有些考生知道闻一多是个民主主义战士,知道他的诗集《死水》内容多抨击黑暗现实,因而在做题时不加考虑地选择B项。这是不正确的。本题题干已经提示: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天折而作。即是为亡女而作,抒发的就一定是哀痛之情。所以答案应为A。

第②小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依据上面对诗歌的分析,B项不正确。诗中有比拟,但不是这些事物都用于比拟了,A项以偏概全,也不正确。D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表现主旨偏离太远。只有C项与悼念亡女紧相联系,是正确的。

四、找矛盾,扣诗题,把握意象辩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来。例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艾青)

1938年11月17日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看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合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了。

总之,在应试中,只要我们因题制宜,灵活运用上述技法、现代诗歌的赏析题就会自如应付了。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也包括现代人写的旧体诗(包括诗词曲)。新诗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儿,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总的说来,一种讲究格律,谓之格律诗,一种比较自由,即自由诗。

自由诗形式自由,诗行可长可短,行数可多可少,可以押韵也可不押韵,可用标点也可不用标点;格律诗在格律方面比较讲究,但不是像旧诗那样有固定的格式,大体说来,诗行要求有比较整齐和谐的节拍,双数诗行的末一字要求押大致相同的韵;有的诗不分节,有的诗分为若干节,分节的诗,各节的行数要大致相等。

诗歌的艺术概括力最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具体说来,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来说,新诗采用白话文写作,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二)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有些诗,通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借形象来抒发感情;有些诗,虽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形象;也有些诗,既描绘了具体形象,也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诗歌刻画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鉴赏诗歌都必须把握诗歌描绘的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三)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十四、藏羚羊的诉说

不知道为什么?一身防寒的皮毛。竞惹柬杀身的祸。 我已退到可可西里的角落,还有追随的枪口对着我。 仅仅吃草的身躯,仅仅温柔的性格, 无情的子弹,我怎能抵得过。 我哭泣啊,我诉说啊,

为了填补几人的芙丽,我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太多。 (二) 亲密的人类啊,我多么渴望和平相处,

友好的人类啊,你热爱生活,我也热爱生活。 你们过着幸福的日子,我躲在可可西里的角落。 我们都是大自然派来的使者,我们同在一个地球, 多么渴望友好地相处,多么渴望美好的生活。

阅读上面歌词,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 十

五、献给毕业班老师的歌

有多少欣慰,有多少鼓励,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刻; 带着多少叮嘱,带着多少期望, 您把我们一一送上人生的站台,

目送着我们各自踏上远去的列车„„ 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 您用颤抖的声音鼓励着我们: 去吧——/勇敢的孩子,

向着明天,谱写新生活的赞歌!

(节选自《献给老师的花束》,作者徐鲁,有改动) 1. 写出这首诗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

2.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朗读,请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 A.急促 B.高亢 C.舒缓 D.低沉 3.请从诗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从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说明理由。 十

六、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请写出这首诗的寓意: 十

七、春水(节选)

一道小河,平平荡荡地流将下去,只经过平沙万里------自由的,沉寂的,他没有快乐的声音。

一道小河,曲曲折折地流将下去,中经达高山深谷-----险阻的,挫折的,他也没有快乐的声音。

我的朋友!感谢你解答了,我久闷的问题,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

1.这是冰心八十多年前出版的诗集《春水》中的诗句。那时的诗人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天真地,又是苦苦地探寻着世界与人生之谜的谜底。她以灵敏的感悟力从生活现象中获得了微妙的生命体悟,并且用诗的语言传递出心灵感悟的信息,那就是:

2.诗人用“平平荡荡”的河流和“曲曲折折”的河流比喻两种生活现象,一种是:

,另一种是:

3.快乐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感受和状态;快乐是一种美德,是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请你结合诗歌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 十

八、给乌兰诺娃①

——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艾青

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 人体在天空里游行;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 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是劳动的结晶。

注:①乌兰诺娃,是世界著名的前苏联芭蕾舞女演员。

1、解释诗中加点的词语。

(1)游行: (2)结晶:

2、诗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表示朗读时声音的延长。 C.表示诗中语意的跃进。

D.表示解释说明。

3、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舞蹈,能表明这一点的依据是( ) A.诗中的对比手法。B.诗中的比喻手法。 C.诗歌的副标题。D.诗中描写的作者的感受

4、诗中的点睛之笔是:

5、诗中描写芭蕾舞舞姿特点的比喻句是:

6、体现对芭蕾舞舞姿总体感受的句子是:

九、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对《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灾难。

2、选出对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它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表现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本诗表面是写马,而实际上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运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

2、选出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出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肉体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从写作手法看,这首诗对偶严整,比喻生动。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二

十、蔷薇

没有人会记得这一朵蔷薇,也许她从此就漂泊流离,要不是我把她从路边捡起,把她捡起来献给了你。只有一只蜂儿思念着她,或许还有一只蝴蝶,匆匆从远处找到这里,为的是在她胸口小憩歇息。只有一只小鸟感到惊讶,还有一阵微风悄悄叹息,叹息这朵小小的花儿,小小的花儿多么容易枯萎!

1、“小小的蔷薇”指代的是什么?蔷薇的命运预示着什么? 2、小鸟惊讶什么?微风叹息什么?

3、你认为“蔷薇”象征什么?

二十一、乡色酒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满/乡愁也满

1、诗的第一节中“你从柳梢头望我”,第二节中有“我从椰树梢闲望你”,这两次树木的变换暗

2、这首诗的主题是 什么

3、这首诗为什么脍炙人口? 二十

二、别 吴奔星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 你走了,没有和谁说起,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 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只留下一排影子,在小河里。

你走了,笑容融化在夕阳里,双眼动荡在露珠里,影子摇晃在小河里。

哪里都有夕阳,哪里都有露珠,哪里都有河水,你走了,留下了整个的你!

1、全诗找不着一个“惜别”的词语,但无处不表达出

的情怀。

2、诗人巧妙地抓住友人的形象特点,把笑容与、影子与 融合在一起,使画面形象跃然纸上。

3、在诗的前3节深情的倾诉中,读者可以想象到“我”曾与友人在

嬉戏,在 交谈,在

漫步。 4、最后一节有什么含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A、感伤、哀怨 B、欣喜、希冀

C、悲壮、深沉 D、激昂、高扬

6、这首诗押的是 韵,主要采用 修辞手法,多次向离别的友人抒怀,音韵和谐,形式整齐。

十四、①歌词构思巧,立意好。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藏羚羊哭诉与企盼的逻辑结构,形象描述了温柔哀怜的羊所处的绝境和它对自私、贪婪人类的真情告白。作者呼吁人类要节制贪欲,奉献爱心,与藏羚羊友好相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②歌词的意境悠远悲凉,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羊的无助与哀怨,人的贪婪与绝情,真是栩栩如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羊对人类的泣述与企盼,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渴望,使人读来心灵震撼,羞愧难当。③歌词的语言通俗形象,隽永哀怨,情浓意深,韵味绵长,真可谓字字溅泪滴血,声声撕心裂肺,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十五、1.刻,车,歌。2.C 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如“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理由:这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十

六、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要投身于人民大众之中才会快乐。

七、1.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2.生活中的坦途;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

3.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八、

1、(1)漂浮,行走。(2)比喻珍贵的劳动成果。

2、D

3、C 4.是劳动创造的结晶。5.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6.人体在太空里游行。十

九、

1、D 2、B

3、C

十、

1、风雨中飘摇不定的生命。弱者受到的同情,也是一种摧残。2、小鸟惊讶蔷薇顽强的生命力,微风叹息蔷薇经不住风雨的袭击。3.脆弱的情感。 二十

一、

1、暗示诗人在30年后,远离了大陆故乡,寄居于海岛台湾。2.这是一首乡愁诗,诗人借圆月抒发了对大陆、家乡的无限思念。 3.写出了生长在大陆、漂泊在海岛的游子的普遍思乡感情。

二十二、1.依依惜别 2.夕阳 露珠 河水 3.夕阳下晨露中小河边4.友人的形象无时无刻不留在记忆里。 5.A 6.“ǐ” 反复

推荐第5篇:现代诗歌鉴赏(版)

现代诗歌鉴赏

综述

诗歌的艺术概括力很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把握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品味诗歌抒发的情感,分析诗歌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具体来说,鉴赏现代诗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因为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诗歌的语言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诗歌语言形成了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而言,现代诗用白话写成,且较少用典,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是,要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并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形象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和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有些诗,通篇都通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抒发感情;有些诗,虽然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的想象;有些诗,既描绘具体形象,又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鉴赏时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想象,构建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不是实指,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情感

诗歌一般都会抒情言志,鉴赏时必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具体地讲,就是要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有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准确把握诗歌形象的内涵,以便加深对感情的理解。

诗歌总要反映一定的时代生活,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类别、风格、流派等因素。例如,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常不同。

艺术特色

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是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鉴赏诗歌时要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及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分行要求

1、句意表达已完成。

2、可独立存在的意象。

3、足够展现某种语气势态。

4、特殊和特定时间、人物或事件的交待完毕与完结。

5、作者重点强调的一个特别词汇。

分行同时承担着诗语的使命,无限制的强行撕开语法的分行和无端制造非必要性的诗行的作法不应是一个作家或诗人所采取的,否则,诗歌则成了真正无益也无意义的笑话。

(——本节内容来源于黄沙先生的文学理论《诗剖面》)

鉴赏方法抓诗眼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评家无不从这点出发赏析诗歌。

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

明虚实 社会生活无限广阔,诗人不可能把它们全部写到诗作中去。因此,诗人往往用“实”表现“虚”,或用“虚”表现“实”。虚实相生,相互映衬,是诗歌创作的一条艺术规律。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诗歌如果只写“虚”,会显得抽象空洞,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则会显得死寂而缺乏生气。

推敲手法

诗人抒情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为直抒胸臆,即在作品中直接显现个人的心绪;另一种是诗人往往略去政治背景,以渲染景物和烘托气氛的方法,如借助比兴、化用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达意。

知人论世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是说,欲解其诗,必知其人,必论作者所处的时代。

推荐第6篇:如何鉴赏现代诗歌

如何解答现代诗歌阅读题

苏锦明

2005-7-12 11:51:26

在文学鉴赏中,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情感是最难把握的。因为诗歌以抒情为主,表现较为含蓄,往往见仁见智。但诗歌的鉴赏,还是有一定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提高诗歌阅读的能力和水平。现在,结合例题,就现代诗歌的阅读谈谈几个问题。

1、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对曾卓《我遥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诗歌前后照应,\"年轻的时候\"与\"而今\",\"偶尔回头\"与\"有时回头\"相照应。

B、\"远在异国的港口\"和\"烟雾中的故乡\"分别是诗人年轻时对年老时、年老时对年轻时的两种感受和认识。 C、诗人把人生比作一段远洋航程,在寥寥数语中,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体念。

D、这首诗采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飘泊在外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分析:这首诗从两个阶段展示人生体验,一个是\"年轻的时候\",一个是年老的时候,而这两种体验是完全不同的。答案:D。

2、对诗歌意象的认识。

对艾青《煤的对话》(1937年)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A、诗中的\"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地层深处,\"我\"满怀怨愤,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

B、诗中的\"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我\"渴望火的到来,要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 C、诗中的\"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着炽烈的情感,昂扬的斗志,不甘沉沦,自强不息,\"我\"要摧毁黑暗,迎来光明。

D、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热量,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的到来。

分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准确解读诗歌,就必须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失去了昔日的荣华\"\"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等语不是\"煤\"的意象特征。答案:A。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对艾青《盼望》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 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时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看得见的图景融入了对盼望的哲理思索,构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B、两位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出他们不同的追求,暗示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C、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达了同一种愿望,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暗示生活中不同的人们可以有共同的追求目标。

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

分析:所谓意境,指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体形成的艺术境界。意象出现于诗歌文本中,而意境则需要读者去体味和感悟。《盼望》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抒情诗。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特别关注人生的起点,有人特别关注人生的终点。心态不一,并不妨碍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不同的追求\"这一说法是对诗歌意境的错误理解。答案:B。

4、对思想情感的体会。

阅读康白情《草儿》(1919年),指出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草儿在前,/鞭儿在后。/那喘吁吁的耕牛,/正担着犁鸢,/古着白眼,/带水拖泥。/在那里\"一东二冬\"地走着。

\"呼……呼……\"/\"牛啊,你不要叹气,快犁,快犁,/我把草儿给你\"。

\"呼……呼……\"/牛啊,快犁快犁。/你还要叹气,/我把鞭儿抽你\"。

牛呵!/人呵!/草儿在前,/鞭儿在后。 A、诗中的\"草儿\"对牛而言,是一种生存诱惑,而\"鞭儿\"则象征着一种威胁压迫,这是\"牛\"的主人软硬兼施的两手。

B、\"草儿在前,鞭儿在后\"这种矛盾、险恶的境遇,使人感到牛辛苦拉犁的悲壮,\"牛\"的主人隶使牲口的狡黠。

C、牛这一形象其实就是在田野上\"一东二冬\"地艰难劳作的中国穷苦农民的形象。

D、诗人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热情赞美以牛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沉默坚韧的生命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分析:诗人作于1919年的这首诗,表达了对中国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愤恨,\"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对\"牛\"有哀其不幸之心,却无\"热情赞美\"之意,D项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是不准确的。答案:D 。

5、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阅读北岛《迷途》,对诗歌象征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档住了天空/小线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

D、\"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分析:这是一首采用象征手法的朦胧诗。象征,指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意义。这是现代诗歌常用的手法,这一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迷途》按\"追寻一被阻一归宿\"的思路展开。\"湖泊\"\"你\"\"眼睛\"是同一概念,象征追寻的归宿,亦即心目中的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眼睛\"具有比喻和象征双重作用,就湖水而言,是比喻,就全诗意象而言,则是一种象征。答案:D。

6、对诗句含义的揣摩

阅读刘大白《旧梦之群》(三十六),选出对诗句含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少年是艺术的,/一件一件地创作;/壮年是工程的,/一座一座地建筑;/老年是历史的,/一叶一叶地翻阅。

A、少年时早立大志,自我设计,一次次描绘绘人生蓝图。

B、壮年时坚实施工,实现自我,一座座构筑理想大厦。

C、老年时回眸一生,心绪宁静,一页页检阅人生履历。 D、少年、壮年、老年,这是人生必由之路。回首往事,既有淡淡的喜悦,也有理不尽的哀怨。

分析:这首精警简练的小诗道尽人生真谛。老年回首往事,抒情主人公的心境是淡泊宁静的,\"一叶叶翻阅历史\",应当为少年的壮志中年的拼搏而欣喜,涌起的是一种人生无悔的情感。所谓\"理不尽的哀怨\"是一种脱离语境的分析。答案:D。

7、对诗歌语言的分析。

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选出对词语解说不准确的一项(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

A、\"邮票\"在诗中指代信件。第一个诗段写游子少时离家,凭书信宽慰乡愁。

B、\"船票\"在诗中指代船只。第二个诗段写游子和新娘各自在水一方,以船只替代鹊桥。 C、\"坟墓\"在诗中指代封闭的家园。第三个诗段写游子飘零在外,遥望大陆,不得其门而入。

D、以\"浅浅\"修饰\"海峡\",说明海峡不是阻隔两岸的障碍,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分析:\"坟墓\"指万千游子祖辈亲人安息之所,不指代\"封闭的家园\",因为\"母亲\"已长眠于\"里头\"。\"飘零在外,遥望大陆,过其门而不得人\",是一种脱离诗歌语言实际的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是实指还是虚指,应当依据诗歌内容准确理解,切忌架空分析。答案:C。

解读一首诗,是一种全方位的品味。以上分别从主题的把握、意象的认识、意境的体味、思想情感的体会、象征意义的理解、诗句含义的揣摩、语言的分析等方面进行解说,只是一种角度的切入,一个方面的鉴赏;而理解一首诗,这几个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不可能相互独立、相互割裂的。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一首诗,才能完整、准确地读懂诗的深刻内涵和艺术所在。

当然,要全面、有效地提高自己诗歌阅读的能力与水平,关键在于多读,多思,多悟。

(福建省晋江市第一中学)

推荐第7篇:现代诗歌鉴赏方法

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一、导语设计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

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 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现代诗歌鉴赏

(一)现代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押韵,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

2、饱含真情

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中有这样的诗句:

莫要跑到外面去,

去到外面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

快用鞭子打。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1 3、立意新颖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 www.daodoc.com )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王夫之说过: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

苏轼也说:

“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 ”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

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 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 :

经过一夜的不平静,

决定把这颗心,

贴上八分邮票,

寄出去就是了。

简朴自然,平中见奇。

2 4、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

会之感。如杨树林的《雄鸡》 :

高高的黑板前,

老师把祖国的版图悬起,

望着“雄鸡”他久久伫立,

我愿变成她身上的一根翎羽,

--羽毛丰满了,

她就能从地球上腾起,

一片片心湖荡起了旋律,

浪花中汇成同一个心曲。

这首诗由祖国地形图想到了雄鸡,由雄鸡想到了羽毛,由羽毛想到了“飞” ,寄托了作者

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5、跳跃自如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娓娓到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

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

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如曾卓的《我遥望》 :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3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这首诗前后两节,一节一个层面,中间一个大断层之间,如果写散文、小说的话,正是

用武之地,而写诗只能这样跨,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作为跳跃的翅膀,从年轻时跳到

六十岁,中间留给读者去思考、去补充,蕴味无穷。

6、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

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如徐志摩的《沙扬娜

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丰富的资源

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原诗十八节,诗人只选取了一个最难忘的镜头,即“一低头的温柔”

4 ,把这位日本女子内心说不出的情意、掩不住的隐秘、别离的忧愁、莫名的委屈等等都表现出来了,诗人感觉她恰似

恰似水莲花那样秀美、纯洁、娇弱而又灵动,再听她软语温存的一声“珍重”

,交织着“蜜甜”

与“忧愁”

,她把思念留给了自己,

仍把祝福给了对方,最后的那一声音译的

5 " 沙扬娜拉 " (再 见)

,更是情韵摇曳,萦回不绝。这首诗可以说凝练集中之至了。

7、节奏和谐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体会诗歌节奏展示的美感。这就要求把握好轻重感、韵律感,把作

者所要强调交代的情感重音读出来,例如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开头写道的: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通过反复品读,可以从“神” “仙” “情”

“梦”等字眼感受到桂林秀丽山水的个性:神姿

仙态,如情似梦,迷离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谁都没有见过,但云雾中影影绰绰出现的仙女

形象,唤起了人们那种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梦也是不确定的,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就

深刻地体会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节奏美,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梦境,从

风姿绰约的桂林山水图中,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读出语言美的感受。

8、形象生动

形象,

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 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 现在人们把 “形”

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

6 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

诗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凝固而成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真善

美的统一体。

如曹增书的《笑》 :

“倚着春俏丽的肩膀 / 秋,憨厚地笑了”这首诗是“春花秋实”的形象化表现,诗人妙用

拟人化手法,一倚一笑,一憨一俏,形象生动,情趣盎然,真是一幅奇妙的镜头。

9、意境优美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

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 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

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

美感。如沙鸥的《新月》 :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吗?

我在你梦中靠岸。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 www.daodoc.com )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小船似的新月勾起了诗人的怀乡之情, 爽性当真 " 乘船 " 回到了春暖花开的故乡, 故乡的亲 人正在梦中,

“我在梦中靠岸”情深意美,极写其两地相思、魂牵梦绕的情景,意味深长。

10、虚实相生

8

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切与不切、不即不离等说法不同,意思一样,都可以归结为虚实

处理问题。诗歌也一样,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

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如王小泥的《初春的家园》 :

鸡鸣起伏,

雨点儿在屋瓦上,

弹奏《十面埋伏》 ,

当雀鸟啼亮木格格小窗,

母亲已从窗外菜园里,

掐来一筲箕湿漉漉的黎明。

石磨吟唱出两桶清香小曲,

姐姐把它凝成一锅乳白的晨曦,

我举起筷子,母亲瞪我一眼,

她怕我夹碎了,

姐姐水嫩嫩的叫卖声„„

苍老的父亲,牵着水牛走向田间,

牛鞭,抽醒几声蛙鸣,

一曲山歌,在群山间回荡往复,

于最高的尖尖山上,

化为一只啸天的老鹰„„

这首诗,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通感、错觉、象征等)加以“变形” ,使语 言“陌生化”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给人以既明白可解、又新鲜别致的感觉,增强了艺术魅力。

9 除以上特点以外,还有一些特点也需要了解。如:押韵,或一韵到底,或每节换韵,韵

脚的韵母要相同。有些古诗押的是入声韵;有些新诗外表看起来并不押韵,但它符合内在情 感的逻辑停顿,读起来也不觉得不顺口。句式的排列或对仗或参差,要整齐匀称、错落有致。

还得注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规律,给人以抑扬。

(二)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

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

堰河,我的保姆》 ,是艾青 1933 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 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 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要把握形象。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

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徐志摩的 《赠日本女郎》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 ——沙扬娜拉!

”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 象很重要:

10 “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 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

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接着诗中写一遍又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

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我们抓准了

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 www.daodoc.com )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3、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

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 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

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

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

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4、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

11 动态,

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 《乡 愁》

,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

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 “船票”

“坟墓”和“海峡” ,都是乡愁

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 “窄窄的一张” “短短的 一方”

“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 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

像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 : “一朵

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 ”一个“拧” ,一个“掠”

,多么生动传神,给人无限的想

像空间。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5、

要分析技巧。

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

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

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

《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 《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 《雨中》运用拟人; 《我爱这土地》

12 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 发丰富的情感的。

6、要重视诵读。鉴赏诗歌,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都 离不开诵读。古人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 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

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

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

推荐第8篇:现代诗歌《错误》鉴赏教案

错误 郑愁予

备课人:骞春江日期:

教学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理解意向,感悟意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重点及难点:对传统意象所反映的凄美幽怨意境的理解。 授课方法:诵读感悟法 教学步骤:

o.反馈《周日反馈》。

语音:悄然翘首设身处地笨拙给予婆挲

字形:自不待言言不由衷乡言俚语娓娓动听噩耗倍感欣慰和蔼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新课导入

在古典诗歌中,有一类写思妇怀人的作品,这类诗歌在文学上被统称为“闺怨诗”,例如: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还有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花自漂流水子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类诗歌几乎无一例外地表达了女子孤独寂寞的思念之情,情感中又带着些许的埋怨和无奈,意境凄美,读之无不令人伤怀。时至今日,这类诗歌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样一首诗。台湾当代著名诗人郑愁予的《错误》。 “山深闻鹧鸪,江晚正愁予。”——辛弃疾

2.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诗中出现的生字词,停顿、语速及语调。 跫帏

3.学生自读,老师做出及时合理的评价。

可能出现的问题:停顿不当,感情把握不准,语调不合宜。 4.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提示:故事发生在哪里?什么时间?涉及到了哪几个人物?) 提问:

明确: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明确这首诗中所隐含的故事发生在春天的江南小城,有“我”和“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那个人。莲花在古典诗歌中是清纯、冰清玉洁的象征,正可用来代指女性。很明显,“等”的这个人是名女子,我是名游子,从女子的角度来看,我“是个过客”。“莲花的开落”是一个过程,从充满希望、粉面含春到希望破灭、容颜凋零、心情憔悴展现了思归少妇细腻复杂的心理历程。这两句话类似于一个小序,很清楚地给我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所涉及到的人物。 二.抓住意象,品味感情。

一个女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独守空房,莲花落了可以再开,怎奈青春却抗不住时间的流逝,盼人人不归,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又一次又一次地落空,长久的期盼换来的是一次过客的路过,希望变成失望,孤独寂寞的心灵又一次遭受打击、、、、、、女子的这种感情是通过哪些意象反映出来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诗中出现了四个意象并形成板书, 提问:“东风”、“柳絮”、“跫音”、“春帷”四个意象在形式上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些意象对刻画人物,表现意境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四个意象都是否定性的意象,而且都是跟春天密切相关的,春天本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但这四个“不”字否定了一切,这个女子什么也没有了,热闹是他们的,在反衬中更是体现了女子的寂寞、孤独。 提问:“小小的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紧掩”是三个比喻句,三个喻体与本体之间有什么相似性? 明确:“青石的街道向晚”,“向晚”在古诗中曾出现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傍晚的意思,“青”是个冷色调的词,本身就给人一种冷的感觉,江南小城的街道曲折幽深,暮色时分,行人更少,不仅走在街上的人感到清冷寂寞,看到这样景象的人也会为此感到悲凉,更兼这位女子是久等人归人不归,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小小的窗扉紧掩”,窗扉紧掩,在窗子里的人就是不与外人交流的,就是寂寞的、孤独的、忧伤的。这三个喻体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传达出一种孤独寂寞之情,这与女子的心境是相似的,这就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莲花”、“东风”、“柳絮”、“春帷”、“青石的街道”等都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意象。

小结:这一节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通过对中国化的意象的描写,使诗歌充满了东方韵味,写出了女子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意境凄美哀婉。 三.对“美丽的错误”的理解

提问:既然是“错误”又怎么说是“美丽”的?这样说矛盾吗? 学生讨论,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我达达的马蹄在瞬间给了这个久盼人归人不归的女子一个惊喜,在她心中激起了层层的涟漪,点燃了女子愿与心上人重逢的希望,所以是美丽的,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因此又不可能为女子而停留,于是女子刚刚燃起的希望突然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种落差充满了戏剧性,所以是个错误,但是个美丽的错误。 四.揣摩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五.布置作业:

体会这种意境,把这首诗歌改写成散文。 六.课后小结。

推荐第9篇:现代诗歌鉴赏方法汇总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一、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了解题目背景

首先我让同学注意题目。诗歌的题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

内容物,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象杨炯的《从军行》,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杜甫的《春夜喜雨》既交待了时间节令,又表明了事情、情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喜悦。

其次看“注释”。试卷中的短短一二句注释,却是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2、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是不同方式反复诵读。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然后我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大意,通过对字词句的解释来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弄懂了语言才能欣赏到艺术。

二、细读,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主要从表达技巧上鉴赏

1、寻找意象,体味意境。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

客观物象)。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想象是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其实,无论写诗也好,写其他的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罢,都是离不开想象的。对于诗歌来讲,想象无疑是诗歌的特色之一,也是诗人写诗最重要的道具之一。谢冕老师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实际上,就是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就应该从这些问题入手: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含义?诗歌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想象,离不开诗歌语言环境。

《我爱这土地》写了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核心是鸟,借此表达作者对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主旨。从诗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从修饰语可以看出,大地遭受着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这些结论的得出,无不是通过想象,依据诗歌本身的语境解读出来的。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2、分析写作手法,体味表达技巧。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 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感悟诗歌文字表达的技巧,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抒情小诗篇幅短小,内涵丰富,鉴赏时要从诗歌表达的

特点出发。诗歌语言的精炼、含蓄,诗意的跳跃与哲理性,象征、比喻、铺排的运用,结构与用语的独特等,要靠我们不断地去进行赏读训练。 3.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诗歌往往借形象与形象的组合来传情表意。阅读时,先要辨别诗中所绘形象,再抓住关键词语,细细玩味,挖掘形象的内在意蕴。如《夜》一诗通过对静谧、美丽的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现代诗歌鉴赏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也包括现代人写的旧体诗(包括诗词曲).新诗是"五四"新文学运 动的产儿,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的 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总的说来,一种讲究格律,谓之格律诗,一种比较自由,即自由诗.

自由诗形式自由,诗行可长可短,行数可多可少,可以押韵也可不押韵,可用标点也可不用 标点;格律诗在格律方面比较讲究,但不是像旧诗那样有固定的格式,大体说来,诗行要求 有比较整齐和谐的节拍,双数诗行的末一字要求押大致相同的韵;有的诗不分节,有的诗分 为若干节,分节的诗,各节的行数要大致相等.

诗歌的艺术概括力最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 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 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具体说来,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 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 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来说,新诗 采用白话文写作,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 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二)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有 些诗,通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借形象来抒发感情;有些诗,虽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形象;也有些诗,既描绘了具体形象,也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诗歌刻画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鉴赏诗歌都必须把握诗歌描绘的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三)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 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 的实指性.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是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 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 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的认知活动。读者要借助诗歌的语言为媒介,把握艺术形象,感受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二)诗歌欣赏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捕捉诗歌深邃的意境美。意境被称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欣赏诗歌时,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世界的融合),也就是将诗的语言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进而唤起自己的情感。

二、品味诗歌含蓄之美。钱钟书先生曾说过:“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诗歌讲究的是曲折回环,不能把想说的全部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出来,给人以回味,这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正是其含蓄的内涵,也是我们需用心体会的地方。

三、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因此,欣赏诗时要善于通过反复吟诵等手段,很好地感受诗的音韵之美,领略其节奏之感。古诗的节奏很有规律,一般说来,五言诗每句三顿。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含蓄美和音韵美,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三)现代诗歌欣赏

首先:应该先理解其表达的意思。

其次:斟酌其用词及句法构成。

再次:考虑“平仄”的分配是否合理,是否顺口或是通顺。

最后:以自己的观点及认知,综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及具体章法;逐一点评。

针对第三及第四点个人意见讲解如下:

如何考虑“平仄”,先总体考虑其整首诗歌是否蹩脚,是否读起来不顺畅,那么肯定是其用词或是句子构成间存在矛盾之处。然后再逐句进行斟酌,推敲具体是哪里存在问题。

注:一首好的诗歌,不仅是给人一种美丽的氛围和意境,更是读起来都让身心愉悦,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效应,给读者以新的视角及态度。

(四)如何鉴赏现代诗

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现代诗则反映了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包括了“五四”时期始创和发展起来的新诗和现代人写的旧体诗。阅读大量的现代优秀诗篇,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文学鉴赏水平大有裨益。那么,如何鉴赏现代诗呢?

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见《语文读本》),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二要把握形象。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很重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接着诗中写一遍又

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我们抓准了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99年高考阅读鉴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四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像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一朵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一个“拧”,一个“掠”,多么生动传神,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五要分析技巧。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雨中》运用拟人;《我爱这土地》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发丰富的情感的。

六要重视诵读。鉴赏诗歌,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都离不开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地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

情的形象。“意”即思想感情.“象”即形象物。这也就是说,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附着在一定的物象上,二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物是情感的载体。所以,通过诗中物象的分析.可以正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可以正确解答诗歌的一些鉴赏题。请看现代诗人艾青的

的向往和追求,这样,我们就可以判定备选项B是恰当的。又如要判断这一题的C项是否正确,我们也只需弄清,作者为什么愿意“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一原因。通过下文的阅读,我们发现,作者之所以愿意这样,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既然爱得深沉,为她献身也是情理中的事,所以,我们可以判定C项也是恰当的。5.以文解诗。文学性强也是现代诗歌的主要特点。现代诗歌虽然在形式、押韵方面比古诗自由,但现代诗歌也同样具有语言委婉、概括,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色。所以,鉴赏现代诗歌.不得不注意它的文字特点。例如分析纪念与“四人帮”作坚决斗争而惨遭杀害的张志新烈士的一诗:“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到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分析这首诗,我们就要抓住这首诗的文学语言来看。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作者把英勇献身的烈士和“苟活者”进行了对比,表达出了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充分揭示出了革命者与“苟活者”生命价值的巨大反差,前者重如泰山,后者轻如鸿毛.从而达到了歌颂烈士的目的。又如判断1999年高考第lO题D项分析是否恰当,我们也要注意分析这首诗的文学特点。诗人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描绘出了一幅激情而又深沉的意境。所以,我们要抓住比喻手法的运用情况来分析。诗中诗人把自己比喻为一只鸟,表达出了要为土地歌唱.即使死了也要腐烂在土地里的深情。通观全诗,比喻句到“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为止,最后两句已不是比喻的内容,诗人回到了直抒胸臆上。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判定.D项的说法是不恰当的,D项是该题的答案。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现代诗歌的鉴赏是高考的一项新内容,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断地探索和灵活地把握各种鉴赏方法,以达到现代诗歌的鉴赏和审美目的。

(一)测试要点 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阅读诗歌对提高文化修养和文学鉴赏水平都有很大的好处,因此,高考十分重视有关诗歌鉴赏的测试。那么,鉴赏现代现代诗歌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背景。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在狱中写成的,艾青因参加革命而被捕,在铁窗内,他看到窗外雪花纷飞,想起了自己的保姆,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对有些诗歌背景了解得不特别细致也不会影响对其内容的理解,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第二,要把握诗歌的形象。现代诗歌总会在诗中塑造艺术形象,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从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如2000年试题诗歌鉴赏题,阅读郑敏的诗《金黄的稻束》。这首诗用象征的手法塑造了“金黄的稻束”这一艺术形象。“金黄”指稻束的成熟,那么,“金黄的稻束”就是指劳动的成果和结晶了。全诗由“金黄的稻束”这一中心形象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了探寻劳动的意义,表现了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主旨。

第三,要理解诗歌的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行间。所以必须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如99年高考试题阅读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第四,要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要求凝练而概括,用最恰当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共有四个小节,每节开头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 高考现代诗歌鉴赏的考点主要也是设在以上几个方面的。

《双桅船》

作者: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哪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双桅船》赏析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厦门石码镇,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等。诗歌《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一)现代诗歌的写作特点

一篇优秀的诗作,一般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写作特点,即:诗歌的个体性,思想的内涵性,诗句的技巧性,诗意的画面性。

第一,诗歌的个体性。写作诗歌,要有自己的诗风和自己的风格。有的人擅长于写柔情诗,有的人擅长于写抒情诗,有的人擅长于写较有前卫意识的探索诗等等。不管怎么说,一个写诗的人应该把握好自己的特点,写出具有鲜明风格的作品,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思想的内涵性。一首诗作,无论是怎样的风格,还不是很重要,因为风格是一种个体的属性,它是和作者的阅历、气质、经验、个性息息相关的。而思想的内涵性是一个共性问题,当你的诗作一经被传播出去,作者就要肩负起社会的责任,你带给读者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理念,你想告诉读者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应该完全体现在诗歌之中,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民族的血》这样的一首诗,诗中既有个性化的色彩,又能以抒情的风格来表达思想内涵,给人以悲壮的激情,带有民族的忧患意识和社会的责任感,热爱自己的华夏民族,他写到;

民族的血/是一首无尽的诗/低沉徘徊/吟咏着千古至今苍凉的岁月/ 民族的血/是一支永恒的歌/慷慨激昂/吟唱着万里无际壮美的山河/ 民族的血/是神州的脊梁/震撼着江河的横流呀/

民族的血/是华夏的精魂/激荡着子孙儿女的心魄„„

这些句子回肠荡气,一气呵成,震撼人心,在悲鸣中又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尤其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诗的思想内涵性,最好能给人以积极的心态,诗原本是给人一种愉悦和美感,我们力求每一篇诗作都能这样,这样一来,诗歌的整体水准也就得到了提升。

第三,诗句的技巧性。一首好诗,尤其是现代比较前卫的探索诗,诗中的遣词造句很重要,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要深思熟虑,甚至要适当经过语言的技术处理,不能太白,更不能太直露,靠一般的比喻是远远不够的,它满足不了读者审美空间的延伸,为此,还需要通过一些变形的词根和跳跃的意想来图解帮助诗的饱满性,以便产生诗歌的视觉和感觉效果,使诗中的形象更为丰满,意境更为深远,从而起到诗歌的内张力和冲击力,这样的诗作才会有力度,以《苍鹰》中的几句为例:

在田鼠仓皇的眼球里

用身体拉出一道直线

一抹灰色的伤口印在夕阳唇边

狂风的呐喊中,你将乌云啄碎

自己也被染成深灰

以胜者的姿态,以乌云的眼泪

冲洗战斗的疲惫

这种意象描写很有力度,语感厚实,文字精炼,技巧也相对的有所体现。如从诗歌的语音角度中分析,节奏感和立体感一样重要,一般来说,诗句的技巧性,初学者很难把握,写的不好,就会弄巧成拙。在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现代的抒情诗和现代前卫意识较强烈的诗(或朦胧派、或探索派、或先锋派等等),在用词的技巧上是有区别的,前者以听觉产生审美艺术效果,它适合上口朗诵,故用词不要欧化,尽量避免“文字游戏”.而后者是以视觉产生审美艺术效果,尽量少用连词和副词,词根可以适当变形,换言之,算是在文字上做“游戏”,以意象取胜。

第四,诗意的画面性。一首好诗,除了掌握以上写作特点外,还需要诗的联想(或想象)的画面性,没有画面的诗是苍白的。人们常说的“诗意”,就在于读者与作者一起构造诗中的意境——即画面的形象,作者要让读者产生共鸣,首先,作者要在自己的诗作中写出具有画面动感。

比如这一首《葡萄架下》

一堆忘了生辰的碎瓷片,守着/ 那乌黑里沉睡多年的根/

新枝随着院墙蜿蜒,行进中张望/ 知了唱着泛黄的歌谣,歌声/ 出自何处,风儿也不知道/

几把蒲扇倚靠着,把夏天摇到冬天/ 陈年旧事,从老人耳朵里缓缓流出/

此段清晰的勾勒出古朴的家乡一景,画面绵绵的意境,让人产生联想的画面美学效果。

又如一首《轻烟淡水的江南》,画面语感也很出色,诗中写到:

再次追寻遥远季节的歌声/ 长橹绿水,游向朦胧的江南/ 祁一片心灵的绿地/ 幻作白色飞鸽/

连同你那苍茫的笑容/

飘摇在——江南水乡的上方„„/

整篇诗中,画面清新、明丽、素雅,不时还流露出淡淡的江南芳香,就像让人步入世外桃源,心旷神怡,神采飞扬,有点像印象派的绘画艺术,使人身临其境。

另外,诗贵含蓄也很重要。它会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别样的美,汉语自身的特点和东方素来的审美习惯注定了诗的品性是含蓄,不外露,不张扬,犹如一个颇有内涵和神韵的美人。需要一颗睿智的眼睛去发掘,去探索。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一、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了解题目背景

首先我让同学注意题目。诗歌的题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

内容物,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象杨炯的《从军行》,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杜甫的《春夜喜雨》既交待了时间节令,又表明了事情、情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喜悦。

其次看“注释”。试卷中的短短一二句注释,却是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2、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是不同方式反复诵读。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然后我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大意,通过对字词句的解释来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弄懂了语言才能欣赏到艺术。

二、细读,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主要从表达技巧上鉴赏

1、寻找意象,体味意境。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

客观物象)。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想象是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其实,无论写诗也好,写其他的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罢,都是离不开想象的。对于诗歌来讲,想象无疑是诗歌的特色之一,也是诗人写诗最重要的道具之一。谢冕老师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实际上,就是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就应该从这些问题入手: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含义?诗歌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想象,离不开诗歌语言环境。

《我爱这土地》写了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核心是鸟,借此表达作者对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主旨。从诗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从修饰语可以看出,大地遭受着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这些结论的得出,无不是通过想象,依据诗歌本身的语境解读出来的。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2、分析写作手法,体味表达技巧。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 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感悟诗歌文字表达的技巧,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抒情小诗篇幅短小,内涵丰富,鉴赏时要从诗歌表达的特点出发。诗歌语言的精炼、含蓄,诗意的跳跃与哲理性,象征、比喻、铺排的运用,结构与用语的独特等,要靠我们不断地去进行赏读训练。

3.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诗歌往往借形象与形象的组合来传情表意。阅读时,先要辨别诗中所绘形象,再抓住关键词语,细细玩味,挖掘形象的内在意蕴。如《夜》一诗通过对静谧、美丽的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本诗以海为喻,揭示日常所见与文化想象之间的反差和我们与世界真实联系的空缺。

诗的开篇就指出了全诗的中心话题:“见”和“想象”这两种与大海发生联系的方式,及两者间可能存在的冲突。“见”即亲历,是日常生活的直接体验;“想象”是虚构,是一种文化参与意义生成的方式,然后诗歌写到我们一般体验大海的方式,先想象,后亲见。从第九行开始,诗歌的叙述从两种与大海的联系方式转到主体与大海的关系,由于我们只能想或看大海,由于我们只是与大海建立了一种外部的和虚构的联系,所以我们终究无法像水手那样接近大海,因此我们也无法更多地说出大海。这样,主体与大海就构成这样两种关系,一种是见和想,它使大海成为一片审美的风景——“也许你还喜欢大海”;一种是进入大海,但结局是被淹死,事实上又形成了对大海的另一种想象,这种想象比见和想更恐怖,因为它是接触到真实就意味着死亡。所以,我们与大海之间事实上不存在任何真实的关系。

这首诗在口语式语言的运用上堪称经典,特别在语音上,它通过“你”、“见”、“想象”和“就是这样”的反复使用,造成快速的节奏和回环的旋律,表明口语词汇也能达到丰富的表达效果。从篇章上看,这首诗篇幅短小,结构简洁而意蕴丰富,它表明现代汉语也能像古代汉语那样,在简短的篇幅中容含丰富的内容。(转自《诗歌经典鉴赏》)

推荐第10篇:初中现代诗歌鉴赏浅议

初中现代诗歌鉴赏浅议

相对古体诗歌而言,现代诗歌以其手法之多样、表现力之丰富和意境之高远而似乎更难教学,这成了很多教师颇为棘手的难题。然而,我们也相信,百仞之山,取之有道,凡事都应有其行之有效的途径。那么,如何让七年级的学生学会鉴赏现代诗歌呢?我以为,现代诗歌教学应走好以下“五步”。

第一步,以相关背景为依据,把握解读诗歌的切入点初中教材中所选编的现代诗歌大都是篇章不长,文词明白,学生比较容易看得懂,正因为这样而往往就容易只读到它的表层,而忽略它内涵的一些东西。要让学生能够解读诗歌的内涵,就必不可以少地对作品背景的了解——这是能否正确解读诗歌思想的关键。藏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首优秀的现代短诗,诗中的对比是浅显易见的,诗中相对的两种人也是浅显易懂的,但对诗中两种人的行为和精神实质如果没有一定的“已知”来作为教学铺垫,就不是那么容易把握了。

所以,课前就务必先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关于鲁迅的一些情况,诸如其生平经历、作品解读、世人评价等等。于课间,尚未读文,即可集中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激发起学生对鲁迅精神的景仰。有了这个情感铺垫,教师辅之讲述作者创作此诗文的背景,教学这首诗歌就有个良好的开端了,学生对了解诗中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对人生的目标、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纪念鲁迅的意义就有了很好的依据。同样,郭沫若《天

上的街市》虽然充满浪漫色彩,但如果没有对中国“五四”过后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的了解,没有对郭沫若当时极大的愤怒、苦闷与感伤的了解,学生就很可能只读到诗中表层的美丽而很难从诗中解读出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对理想世界向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有关背景作铺垫,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诗歌中形象及思想的把握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但这只是个开端。现代诗歌教学的重头戏还在于诗文的品读过程。

第二步,以诵读为依托,欣赏诗歌的语言美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尖端。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炼、形象、富有音乐美。

余光中《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诗歌句式均匀整齐,回旋往复,一唱三叹。

指导诵读时,非但要学生读准字音节奏,且要吐字清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作者用音乐般的语言表达的对祖国和祖先的深深眷恋之情“唱”出来。虽是此,由于每个学生的审美角度与表达方式都不尽相同,诗歌诵读就应允许个人对其节奏与韵律有不同的理解,应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来诵读,而不可

“框”在一个规定的架子里遭受折腾,造就矫揉造作的“异口同声”和“整齐”,有折人性。

贺敬之《回延安》中“杜甫川唱来/柳林铺子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白肚子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其中的激动、喜悦,任由学生读得激昂强烈、一泻千里;《桂林山水歌》中“招手相问/老人山,云罩江山/几万年?——伏波山下/还环洞,宝珠久等/叩门声„„”这仿佛道不尽的沧桑历史和漫长历史中的感慨,任由学生读得低沉舒缓,犹如山间潺潺溪流„„诵读是赏析诗歌的重要依托,是诗歌意境解读的物质条件。

《乡愁》中,那承载着诗人小时候依恋母亲安慰的“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相思和依偎的一张“窄窄的船票”、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相见的一抔黄土,和象征着中华古老民族深深伤痕的“浅浅的海湾”,以及“这头”与“那头”沉重的分离,都是在诵读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有了这个基础上,再将学生引向诗歌的赏析。

第三步,以情感为主线,体会诗歌深层的意蕴可以这么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作者的感情体现在诗歌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

还以余光中《乡愁》为例:那“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小时候的依恋,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那“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往来中,诗人填补了感情

的缺口;那一抔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诗人的心灵将归往何处?„„诗人的这些浓烈的情感,无不在诗中的“斜、“窄”、“矮”、“浅”之间得到反衬。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体味作者从字里行间凸现的跌宕的情感波澜,体味诗词深层的意蕴。要指出的是,诗歌既是“言志”、“言情”的载体,其语言内涵必是丰富复杂的,所谓“诗无达诂”,那么在解读其中的“志”与“情”就应允许我们在“体情”上有主观的见地。清代的王夫之就说过:“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现代诗歌教学的鉴赏品味应建立在学生自我思考的基础上,使“诗人心中之诗”最终成为“我心中之诗”。

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开头这样写道: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诗中“神”、“仙”、“情”、“梦”等字眼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迷离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谁都没有见过,但云雾中影影绰绰出现的仙女形象,唤起了人们那种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梦也是不确定的,在教学中就需要学生有自己独立的理解和想象,允许学生以自己的审美眼光来理解“神”、“仙”、“情”、“梦”。同样,在《乡愁》赏析中学生对诗人情感还会有怎样的体验,教师都应抓住学生瞬间的灵光,捕捉学生动情的联想与想象以达到教学目的。

第四步,放飞思维的翅膀,品位诗歌的意境所谓“有意无境不

成诗”。“境”即形象,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即是壮阔、豪迈之意境。

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才能真正意义上品味出作品的诗美,从而切切实实培养起他们的艺术鉴赏力。现代诗歌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境”呢?最直接的做法是展示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就比如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雪》时,辅之展现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图景,假定词人立于皑皑高原的一个至高点上,放眼四周、所见所想,由此品味出词人在“望”所包含上、下、内、外的空间里,和“惜”所包含秦、汉、唐、宋的时间里,所表现出来的一代伟人的气魄、胸怀和人格魅力。

其次,从品味诗词语言入手,引导学生一点点地感悟到诗歌意韵之美,也是教学中能避免架空赏析的一个好方法。如赏析余光中的《乡愁》,引导学生紧扣诗人提取的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这些意象和“这”、“那”简单的词融合在一起,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紧紧联系在一起,品味那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使学生在心中产生对诗人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间奔波的强烈的共鸣,感受作者那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无尽的相思。诗歌品赏过程是需要思维的,而思维是允许开放性的、有个性的。但须注意,开放式的解读不等于随意的解读,而是切近原意的解读,所以应尽量减少曲解原意的误读。比如上文所述应把握其相关背景来解读便是避免曲解的关键依据。解读诗歌不可

丧失标准任意而为,而是对于一些具有丰富复杂内涵的诗歌作“可能的”多重解释,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合原意的解读,而不是远离或僵化地就诗论诗。读诗、品文只是在“学”的层面上,而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让学生能用语言表达生活。现代诗歌的教学亦应本着这个根本,由学至用。

第五步,以生活为蓝本,展现心中的诗情画意应该说,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对现代诗歌的创作练习上是重视不足的,许多中考作文要求就有明显的限制——“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在考试这指挥棒指引下,教师极少鼓励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生活,甚至是扼杀,不让写。初中阶段学生尝试诗歌的写作是可行的。首先,从理论上讲,应该鼓励我们的学生们“诗意”地生活着,对人间、社会、世界、生活的关怀怀有美好的愿望,让学生们懂得:我们的情感生活,是在生活中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远离粗俗、鄙陋、愚昧,走向高雅、精致、聪慧的生活; 其二,现代诗歌在文字理解的难度并不大,进入诗歌的状态也不是很困难,学生在大量的朗读,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诵后,是很容易走进创作的氛围与诗意之中的; 其三,引导学生尝试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体味生活,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抓住一些富有特征和富有意味的物象,构成美妙的图画,加以滋润灌注激-情,来表达出自己对某一事物某一事情某一对象的理解与情感。现代诗歌课堂教学的外延应和生活的内延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用诗歌的语言去感知生

活、表现生活,哪怕是悲哀、无奈和叹息。从简单的地方开始,教师要去掉畏难情绪,大胆指导学生去尝试,自己带头去即兴写诗。开始,只要冲破思想的条条框框的限制,把自己想出来的很美的句子写出来,哪怕只有一句,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再要求依据音律节奏分行排列,最后才提出适当考虑双句或小节末的字的大致押韵的问题。

苏莉

二○一二年五月

第11篇:·如何解答现代诗歌鉴赏题

·如何解答现代诗歌鉴赏题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是新《考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热点考题是关于诗歌的鉴赏,而现代诗歌的鉴赏倍受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来解答现代诗歌的鉴赏题呢?从高考的命题实际来看,现代诗歌的测试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对艾青诗《我爱这土地》的赏析等。在具体的应试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一些解题技法。

一、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例如: 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但作者决不会是在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作者显然是在以马喻人。本题A、B两项都是错误在不懂得这种技法。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见答案应为D。

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例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考题

也许——葬歌(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c松阴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缓缓的飞。

第二节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项是()

A、照 飘 树 B、弄 吹 片 C、拨 刷 伞 D、射 掠 团

细品全诗,可知:a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弄”字显然不当,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ab两处用的是拟人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a处应选“拨”。“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b处应选“刷”。c处,“团”字与“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只有“伞”字,既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当为C。

三、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仍以闻一多先生的《也许(葬歌)》为例(原诗见上): ①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天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

A.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B.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 C.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 D.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第①小题考查的是对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有些考生知道闻一多是个民主主义战士,知道他的诗集《死水》内容多抨击黑暗现实,因而在做题时不加考虑地选择B项。这是不正确的。本题题干已经提示: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天折而作。即是为亡女而作,抒发的就一定是哀痛之情。所以答案应为A。

第②小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依据上面对诗歌的分析,B项不正确。诗中有比拟,但不是这些事物都用于比拟了,A项以偏概全,也不正确。D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表现主旨偏离太远。只有C项与悼念亡女紧相联系,是正确的。

四、找矛盾,扣诗题,把握意象辩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来。

例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艾青)

1938年11月17日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看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合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了。

总之,在应试中,只要我们因题制宜,灵活运用上述技法、现代诗歌的赏析题就会自如应付了。

[巩固训练]1.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囱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

1、2月间作 选自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

A.作者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一句“啊,我年青的女郎!”喊出了蓄积已久的眷恋祖国的热烈感情。 B.这首诗,诗人把自己比作在炉中燃烧的煤,旨在比喻自己思念祖国的炽烈的感情。 C.“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是指诗人长期被黑暗社会压抑,到现在(写此诗时)才获得自由。 D.全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了诗人的深情和热望,极富美感,令人感动。

2.下面对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从不青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合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923年8月27日

A.开篇入题,诗人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作铺垫。 B.第二节四句,诗人直接点明了纸船应去的方向,表达了诗人强烈诚挚的心愿。 C.结尾“卒章显志”,点明了她祈求想象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 D.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使得感情的抒发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3.下面对何其芳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喝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1941年12月8日

A.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叙事诗,诗人通过对“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等对象的歌唱,抒发了对少男少女们的赤诚之情。 B.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体是“我”。通过全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鲜明的形象,听到他深情的歌喉。 C.最后一节,诗人用了一个绝妙的意象:“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使之与全诗起句的“歌唱”两相呼应。 D.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以优美的语言吸引人,充分显示了诗人在诗艺上的造诣之深。

4.对下列短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坚壁(田间)

1943年6月作 狗强盗, 来,我告诉你: 你要问我么: “枪,弹药, “枪,弹药, 统统埋在我的心里!” 埋在哪儿?” 注:“坚壁清野”是抗战时期,我军民对付日军“三光”政策的方法之一。指把粮食、枪弹等埋藏起来,不让敌人得到。

A.开头直呼“狗强盗”,三个字把“我”烈火般的愤怒和仇恨倾泄无遗。 B.“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儿”这个设问表示“我”已把敌人看透了,突出了“我”的自信,敌人的气急败坏。 C.“来,我告诉你”几句,是“我”面对敌人搜查时的嘲弄斥责之词,也是全民抗战的真实写照。 D.全诗采用虚拟手法塑造了“我”的形象,而对敌人却有意冷落,不费笔墨,表现了诗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蔑视和仇恨。

5.对沙鸥诗《新月》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

A.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 B.“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两句写诗人以虚当实,凭借想象踏上返回故乡之路。 C.“花香。夜暖。”一句四字,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向读者正面立体地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美景。 D.结句情深意美,诗人借新月之船,将绵绵不尽的游子之情,洒落在故乡的土地上,洒落在故乡的梦里。

6.阅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乡愁》一诗,完成后面赏析题(1)一(2)。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甲/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乙/我在这头,她在那头。

(1)诗中甲、乙两处是诗句的位置,下面选填甲、乙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乙、乡愁是一条深深的海峡 B.甲、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乙、乡愁是一条浅浅的海峡 C.甲、乡愁是一条漫长的小路 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D.甲、乡愁是一条漫长的小路 乙、乡愁是一条深深的海峡

(2)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附:参考答案]

1、C(诗人以煤的形成历史作比,主要隐喻自己长久积蓄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2.B(“直接点明”之说有误,作者在此并未明白说出,而是设置了悬念。)

3.A(主要是“叙事诗”一说有误,应为“抒情诗”)

4.D(未句分析有误。一是这里的敌人指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国民党反动派;二是作者这样剪裁的目的,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广阔天地,强化诗作的表现力。)

5.C(正面的角度应指嗅觉和触觉,无有视觉。)

6、

(1)B(甲处应填“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这是因为诗人成人后在大陆娶了新娘,是船票情系夫妻二人,而不是一条小路。乙处应填“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而不应填“深深的”。因为“浅浅”比“深深”一句更具感情色彩。那么浅浅的一湾海峡竟分裂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共同的爱。)

(2)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

第12篇: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424100 湖南省汝城县一中 袁利盛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资料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现代诗歌鉴赏

1 冷静、语气平缓。

2(一)现代诗歌的特点、分行排列 押韵,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饱含真情 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中有这样的诗句: 莫要跑到外面去, 去到外面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

快用鞭子打。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3、立意新颖

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苏轼也说:“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

经过一夜的不平静,

决定把这颗心,

贴上八分邮票,

寄出去就是了。

简朴自然,平中见奇。

4、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如杨树林的《雄鸡》:

高高的黑板前,

老师把祖国的版图悬起,

望着“雄鸡”他久久伫立,

我愿变成她身上的一根翎羽,

--羽毛丰满了,

她就能从地球上腾起,

一片片心湖荡起了旋律,

浪花中汇成同一个心曲。

这首诗由祖国地形图想到了雄鸡,由雄鸡想到了羽毛,由羽毛想到了“飞”,寄托了作者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5、跳跃自如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娓娓到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如曾卓的《我遥望》: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这首诗前后两节,一节一个层面,中间一个大断层之间,如果写散文、小说的话,正是用武之地,而写诗只能这样跨,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作为跳跃的翅膀,从年轻时跳到六十岁,中间留给读者去思考、去补充,蕴味无穷。

6、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原诗十八节,诗人只选取了一个最难忘的镜头,即“一低头的温柔”,把这位日本女子内心说不出的情意、掩不住的隐秘、别离的忧愁、莫名的委屈等等都表现出来了,诗人感觉她恰似水莲花那样秀美、纯洁、娇弱而又灵动,再听她软语温存的一声“珍重”,交织着“蜜甜”与“忧愁”,她把思念留给了自己,仍把祝福给了对方,最后的那一声音译的沙扬娜拉(再见),更是情韵摇曳,萦回不绝。这首诗可以说凝练集中之至了。

7、节奏和谐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体会诗歌节奏展示的美感。这就要求把握好轻重感、韵律感,把作者所要强调交代的情感重音读出来,例如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开头写道的: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通过反复品读,可以从“神”“仙”“情”“梦”等字眼感受到桂林秀丽山水的个性: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迷离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谁都没有见过,但云雾中影影绰绰出现的仙女形象,唤起了人们那种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梦也是不确定的,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就深刻地体会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节奏美,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梦境,从风姿绰约的桂林山水图中,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读出语言美的感受。

8、形象生动

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现在人们把“形”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

诗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凝固而成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真善美的统一体。

如曹增书的《笑》:

“倚着春俏丽的肩膀/秋,憨厚地笑了”这首诗是“春花秋实”的形象化表现,诗人妙用拟人化手法,一倚一笑,一憨一俏,形象生动,情趣盎然,真是一幅奇妙的镜头。

9、意境优美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如沙鸥的《新月》: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吗?

我在你梦中靠岸。

小船似的新月勾起了诗人的怀乡之情,爽性当真乘船回到了春暖花开的故乡,故乡的亲人正在梦中,“我在梦中靠岸”情深意美,极写其两地相思、魂牵梦绕的情景,意味深长。

10、虚实相生

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切与不切、不即不离等说法不同,意思一样,都可以归结为虚实处理问题。诗歌也一样,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如王小泥的《初春的家园》:

鸡鸣起伏,

雨点儿在屋瓦上,

弹奏《十面埋伏》,

当雀鸟啼亮木格格小窗,

母亲已从窗外菜园里,

掐来一筲箕湿漉漉的黎明。

石磨吟唱出两桶清香小曲,

姐姐把它凝成一锅乳白的晨曦,

我举起筷子,母亲瞪我一眼,

她怕我夹碎了,

姐姐水嫩嫩的叫卖声„„

苍老的父亲,牵着水牛走向田间,

牛鞭,抽醒几声蛙鸣,

一曲山歌,在群山间回荡往复,

于最高的尖尖山上,

化为一只啸天的老鹰„„

这首诗,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通感、错觉、象征等)加以“变形”,使语言“陌生化”,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给人以既明白可解、又新鲜别致的感觉,增强了艺术魅力。

除以上特点以外,还有一些特点也需要了解。如:押韵,或一韵到底,或每节换韵,韵脚的韵母要相同。有些古诗押的是入声韵;有些新诗外表看起来并不押韵,但它符合内在情感的逻辑停顿,读起来也不觉得不顺口。句式的排列或对仗或参差,要整齐匀称、错落有致。还得注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规律,给人以抑扬。

(二)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要把握形象。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很重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接着诗中写一遍又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我们抓准了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3、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4、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像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一朵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一个“拧”,一个“掠”,多么生动传神,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5、要分析技巧。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雨中》运用拟人;《我爱这土地》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发丰富的情感的。

6、要重视诵读。鉴赏诗歌,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都离不开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

三、作业设计

预习《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 长沙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教学重点

情景中的激情朗读与丰富联想,结合意象,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摆脱庸俗之气,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诵读法、赏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一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已经进入高中学习,大家有什么抱负呢?(学生自由回答)立志是成才的动力。名人少年多立志。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让我们通过学习,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推动我们早立志,早成才。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他在各个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 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2、文化常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二)信息筛选

1、听录音;根据节奏提示,齐读。

3、理清思路,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三)能力提升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由多媒体显示出来,分四步: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a.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b.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c.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d.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四)分析鉴赏

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提示:(1)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2)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3)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4)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5)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

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2、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1)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3、如何理解词下阕的最后三句?

(1)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2)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五)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峥嵘岁月稠”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3、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学生讨论后展示成果:

提示:“携来百侣曾游”一句由写景到叙事,十分自然。应注意与上阕首句比较,分别有一个表示数量的词,即上阕的“独立”之“独”,与下阕“百侣”之“百”。由“独”到“百”不仅引发了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对战友的思念,而且表明了“独立”而不孤单的原因,正是诗人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

毛泽东青年时期与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挚友一起谈论天下,探求革命道路。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读书寻求真理,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这几句集中描绘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同学少年”表明他们正值青春年少之时;“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风采才华正在旺盛之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对国事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总之,这几句表明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六)拓展探究

1、比较分析《沁园春 长沙》中“同学少年”和《沁园春 雪》中“风流人物”的形象。

2 厢记》

3呢?

感叹:

、阅读下列诗句,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纵观全词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景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因为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三、课堂小结

诗人虽在“寒秋”,虽只是独自一人,但因为心中有革命的理想,因为预见到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所以在此“寒秋”却无悲秋之叹,而是以一幅绚烂的秋景图,寄寓革命的希望,抒发青春的豪情。

下面的时间交给大家,让大家进一步感受一下作者的豪情。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和背诵,让天空也留下我们的声音吧!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要求:声音响亮,感情充沛)

四、作业设计

今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课室学习我们高中语文第一课,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全新的学习感受。今天请同学们课后熟背这首《沁园春 长沙》,再次感受诗人的情怀。同时,在我们进入高中学习这个人生新阶段之始,请以你认为最优美的语言、最诗化的语言,写下你对未来人生的理想和期望。长短不拘,但希望展现我们朝气蓬勃的青春激情。

诗两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1

2 次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2、写作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二)信息筛选

听录音朗读,提问:

1、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2、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六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

(三)能力提升

1、姑娘是怎样的一个姑娘?从诗中找出一句来概括。

明确:“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为什么说“结”着愁怨?“结”字有何意蕴?

明确:“结”字是用来写“丁香”的。古典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结雨中愁”“结愁干绪”,“结”字写出丁香花的特点。丁香花,纤小柔弱,清香幽雅。花片单薄,花蕾丛生如结,不绽放,象征情结或心结。“结”,有凝固、阴郁的特质,写出了姑娘忧郁的气质,从骨子里散发出淡淡的哀愁,弥漫周身。

3、从诗中找出姑娘的动作、神态描写。

明确:①动作:“彷徨”“彳亍”。这两个词写出姑娘的迷茫、困惑、无助。

②神态:“冷漠、凄清又惆怅”。“冷漠”一词写姑娘孤独、忧伤中却透着高贵、傲气,很不容易接近。

③神态还有一个特写,就是姑娘的眼神,用“太息”“凄婉迷茫”来写的。“太息”,即叹息,写出了姑娘的神韵。姑娘眼神会说话,会传情,很有内涵。“凄婉”的“婉”字写出了姑娘性格的另一面,“婉”即“温柔”,姑娘虽然忧伤冷漠,但眼神中却有一丝温柔。

总结:可见这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姑娘,是一个温柔忧郁的姑娘,是一个很有内涵很有气质的姑娘。

4、诗人与姑娘以怎样的方式相逢?有感情交流吗?从文中找出语言来回答。

明确:

①相逢方式:“飘过”(概括)

“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具体)

“静默地远了,远了”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

点拨:我和姑娘仅仅是擦肩而过,缘分很浅。我没有递上手中的伞,也没有缔结一段千古奇缘。

②感情交流:“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是姑娘与我进行的感情交流,是唯一的交流。尽管我和姑娘各有各的方向,但毕竟有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个眼神,诉说的是一种理解、一种友爱、一种关怀。

(四)分析鉴赏

1、为什么和姑娘以这种方式相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姑娘有什么象征意义? 点拨:

①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求。姑娘是诗人追求的那位可望不可即的伊人,“诗经﹒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句子。

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寻。姑娘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理想还很朦胧,希望还很渺茫,但毕竟透出一点点星光。

③表达了诗人对心灵慰藉的寻求。姑娘就是理解、关怀、支持自己的人。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孤独的,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人与人之间总是疏离、隔膜。对于一个在痛苦孤寂中

挣扎的人来说,多希望有一个人能和自己互吐心曲。哪怕来自路人的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关切的月光,都将成为生命的支撑。“茫茫人海心无岸”,我们需要一种心灵的依托。

总结:古人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这首诗,或许,就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泻。这是一个人在梦中流露自己的潜意识,像梦一般朦胧。

2、雨巷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戴望舒是江南人,杭州人,他少年时期就穿行于江南的这些小巷中。雨巷阴暗、狭窄、潮湿、幽深、空蒙,墙角长满了青苔,墙面已经剥落了。走在雨巷,心情很寂寥,很惆怅,也会像天气一样变得湿漉漉的。身不在雨巷,但心却可能在雨巷,我们的人生有时置于一个逼仄狭窄的境地,你会感觉路越走越窄,一片风雨凄迷,这便是我们人生的雨巷。

(五)合作探究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六)拓展探究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么就不知道珍惜呢?

(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三、课堂小结

读诗就是感受其美。上一课毛泽东的词给我们的是壮美的情感体验,今天这首诗给我们的是优美的情感熏染。都是美。

《雨巷》这首诗之所以流传至今,主要在于它艺术上的成功。诗人将外国的表现手法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妙意境,相当完美地融为了一体。所以,著名诗人、学者卞之琳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

四、作业设计

明天我们要继续创造美。今天的作业是请每一位同学为两首诗当中的一首,选择一段你认为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

课后记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冯至《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再别康桥》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播放《再别康桥》朗读带,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 浮藻zǒo 笙箫shēng

(二)信息筛选

引导启发学生自己诵读体会,师生共同总结各小节内容。

第一节:透露对康桥难分难舍的深情。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的情景。

第三节:写康河里水草随微波起伏。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和联想。

第五节:向草色深处漫溯,向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六节:在寂静的夜晚吹秦离别的笙箫。

第七节:照应开头,表现对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

(三)能力提升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作品,语言华美。尽管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但却处处流淌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韵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语言的深层意蕴的探求,我们获得的是美的感悟、情感的共鸣。请同学们运用增删调换法和联想想像法,找出你最有感悟的地方,说出你的体会。(交流品读结果,教师点拨升华)

(1)第二节诗

意象:金柳

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是“新娘”,这是什么手法?有何情味? 明确:比喻。让“金柳”幻化为美丽的新娘,这是绝美的比喻。柳宗元“一树春风万千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杨柳细、嫩、柔、软,春风吹来,万千枝条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牵扯着离人的愁绪,弄得人心烦意乱。志摩是深谙中国古典文学的,让康河畔的金柳幻化为美艳的新娘,这里一定有离情,也体现了诗人唯美的情怀。

②“荡漾”换成“浮现”,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换了,情味就变了。“荡漾”写出了一种心泉摇曳的美。心泉波动,荡起层层涟漪,写出了诗人温柔而又缠绵的情怀。那康河畔的艳影,会永存诗人的心间。我们可以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如“你的笑容荡漾在我的心间”。

(2)第三节诗

意象:青荇

①“油油的”换成“轻快的”,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油油的”,有一种光滑、细腻、随意的感觉。写出水草色浓,青翠碧绿;写出水草态美,美好轻盈。

②“招摇”换成“摇摆”“摆动”,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a“招摇”,贬义,如“招摇过市”“招摇撞骗”,张扬外露。诗中却是褒义,写出水草的无拘无束,有一种自在地狂野。诗人想做一条水草,隐身于水底,接受康河的爱抚和洗礼。b“招摇”,也有“摆手”“招手”的意思,康河里的水草向诗挥手致意,对诗人的到来表示欢迎。

③“甘心”有何情味?

明确:心甘情愿的意思。物我合一,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感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徐志摩至情至性,一生的三大追求是爱、自由与美。“甘心”二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求。

(3)第四节

意象:天上虹

①“揉碎”这个词用得好吗?是不是有点破坏情调呢?这个词换成“辉映”,可以吗? 明确:a“揉碎”一词,实际上是说天上虹辉映在拜伦潭中,但是浮藻掩映,斑驳陆离,才会形成破碎感,用得很准确。

b表面上说虹碎了,实际上是说梦碎了。拜伦潭有诗人最美好的记忆,诗人曾在榆阴下读书、乘凉、遐思。梦是美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康桥唤醒了志摩内心的浪漫和诗意,滋润他饥渴的心田。但他唯美的情怀,他浪漫的情致,在这里得到了极致的张扬。但一别数载,物是人非。“揉碎”这个词里,有世事的变迁,有人生的无奈,有岁月的沧桑,有生活的艰辛。

②“沉淀”一词好在哪里呢?有何情味?

明确:历时久远,经时间岁月的筛选,最终保留下来的,都是最真最美的记忆。“沉淀”一词,写出了梦的永存。梦虽破碎了,但残留于心底的,最终会成为晶莹璀璨的记忆。

(4)第五节

意象:星辉

①“漫溯”一词换成“漫游”,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溯,逆流而上,写出了追寻之状,《诗经?蒹葭》中就有“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句子。

②船能“载”满星辉吗?“载”字有何妙处?

明确:

“载”字写出了星光斑斓、波光闪亮、晶莹澄澈的境界。星辉可载可感,这是人的浪漫。古典诗词就有“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十里湖光”的句子。我们今天说的“你的眼中写满哀愁”“我的心中盛满忧伤”“你的眉宇之间,锁着我的爱恋”,同样也是化抽象为具体,让感情可盛可载。

(5)第一节、第七节

意象:云彩

①为什么“悄悄”“轻轻”地“来”“走”?换成“匆匆地”可以吗?

明确:

a.不忍破坏情境,不忍打破这寂静无声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温柔细致的情怀、体贴入微的心境,这种悄无声息恰恰是一种最深刻、最美丽的情感。

b.物是人非、孑然一身、形单影只的愁思。康桥已非昔日的康桥,志摩已不是先前的志摩。亲切中有些许陌生,熟悉中有些放疏远,这种感情又有多么幽微多么难言,这便是志摩的“别”。

②不带走“云彩”,有何深义?

明确:

a.连一片云都不带有,不忍惊扰康桥,这是一种温暖细致的情思。

b.感伤、眷恋,还有绝决的情感。康桥于自己,是灵魂,是归宿;但现在却有着那么遥远的距离,一切都无从寻觅,怎不让人怅然若失呢?

c.“云彩”,体现了诗人飘逸、浪漫、洒脱的情思,古典诗词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片云天其远,永夜月同孤”的诗句,其实志摩又何尝不是天边那朵飘逸的云呢?

(四)分析鉴赏

从形式上看《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试结合诗歌分析鉴赏。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从排列上、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五)合作探究

1、古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2、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六)拓展探究

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下面我们就随便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大家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①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明确: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送李端》卢纶)

明确:营造的气氛轻松。“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③设想一下,如果是我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我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结合我们自己的经验,设身处地地为徐志摩设想一下。

明确:意象的选择新颖。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三、课堂小结

《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艺术美,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十分注意诗的结构、形式的美和音乐美。如整首诗诗行长短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而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这首诗的语言,也是独具特色的。

四、作业设计

对诗歌美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的课堂毕竟有限。今天的作业是选择你最欣赏的一首诗或一句、几句诗写出自己的感受,字数不限。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理解诗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诗人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深厚感情。

2、分析诗中细节的描写和排比句式的运用及其对诗歌感情表达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朗读体会句式运用的妙处和诗人的情感。

2、合作讨论,深入探讨诗歌的深层含意。

3、思维拓展,感知不同文体的不同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细节描写、排比句式和反复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理解诗中人物形象及其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叙事诗的抒情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人,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请大家想想母亲每天都为你和一家人做了哪些事情,一年到头都为家里做着什么。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大叶荷(大堰河)的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代表性作品除了这首诗之外,还有《手推车》《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他母亲生艾青时难产,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了五年。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

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艾青后来说过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自己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诗人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第13篇:现代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 (800字)

现代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而诗歌鉴赏又是高考语文评价能力综合考试的主要题型,所以对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解题技巧方面的训练也就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了。通过这几年的高三语文现代诗歌鉴赏的教学实践,我摸索了以下几个解题技巧。

1.领会意境,综合分析,整体阅读防片面。

现代诗歌鉴赏中,有些关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答题时,应整体阅读、把握原诗、看清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分析,领会意境,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例如: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醉 汉

(台湾 非 马)

把短短的巷子/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

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

(1997年2月5日).

a.前五句诗,淋漓尽致地描写了醉汉酒后神情恍惚、走路左摇右摆的神态。

b.“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形象地说明醉汉酒后已被酒精麻醉20年,难以自拔。

c.诗的最后三句回答了人们的疑问,醉汉之“愁”的原因在于思念“母亲”,却又长时间的骨肉分离。

d.诗中“短短的巷子”喻指台湾海峡,“母亲”则指祖国,“醉汉”喻指远离祖国的游子。全诗篇幅短小,内丰涵富,表达了痛心分裂、渴望统一的感情。

“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表层意义是写醉汉的蹒跚步态,实际上是以脚步与时间的对映,形象说明回归路途之遥远与回返之艰难,这种象征蕴含的咫尺天涯的悲剧意识,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生的悲剧。所以b是不恰当的一项。

2.把握意象,咀嚼重点,深刻体味辨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与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该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意象特点,咀嚼重点,感受情感内容,辨出真伪来。

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第10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 爱 这 土 地

艾 青

假若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

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

无比温柔的黎明,

一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型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影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又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情感。形象所蕴涵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项,其中c、d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人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的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不恰当了。

3.分析技巧,品味表达,以小见大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是运用象征或其它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的技巧,抓住这些技巧和关键性的诗句,根据诗歌内容,加以比较,准确理解,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以小见大,把握全诗的主旨或诗歌的关键词语的含义,从而解答关于主旨、诗句这一类考题。例如:

对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肚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采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人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了中国人民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沉重的苦难。

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作者决不会是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作者自然是在以马喻人。本题a、b两项都是误在不懂得这种技法。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直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见答案应为d。

《给乌兰诺娃》

1.用自然界的风和云来比喻,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舞姿的轻盈、柔软

2.对比。展示了人与月相交辉,人比月更圣洁的优美意境。

3.用仙女,女神作比喻,描绘了舞蹈者圣洁、美丽的形象。

4.指出芭蕾舞艺术是劳动的成果,由对芭蕾舞艺术的赞颂,升华到对劳动创造的赞颂,深化了主题,是全篇点睛之笔。

5.都表现了一种阴柔之美,给人轻盈,柔软的感觉

中考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技巧

1.鉴赏现当代诗歌知识储备

(1)主题:是指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精粹的语言创造清新的意境,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

会生活深广的蕴涵,以及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2)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它是诗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它可以启迪人们联想,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3)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而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用南宋诗人张孝祥的话来概括,即万象皆宾客。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如徐志摩《再别剑桥》中的词句:金柳、青荇、水草、剑桥等,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诗人对剑桥的依恋之情,它们是主观情思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确切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诗人总是戴着感情的有色眼镜看世界,那世界也便有了深浅不等的各种色彩。诗歌正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

(4)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表现技巧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寓情于景等。 表现技巧有对比、夸张、衬托、反复、比喻、排比、象征、抑扬、虚实结合等。

2、诗歌阅读方法

(1)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

(2)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3)展开想象: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

(4)推敲词句: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5)品味音韵:韵律美节奏美

(6)体会意象

二、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回答问题:

四、藏羚羊的诉说 (一) 不知道为什么?一身防寒的皮毛。竞惹柬杀身的祸。 我已退到可可西里的角落,还有追随的枪口对着我。 无情的子弹,我怎能抵得过。 我哭泣啊,我诉说啊, 为了填补几人的芙丽,我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太多。 (二) 仅仅吃草的身躯,仅仅温柔的性格,

亲密的人类啊,我多么渴望和平相处,

友好的人类啊,你热爱生活,我也热爱生活。

你们过着幸福的日子,我躲在可可西里的角落。

我们都是大自然派来的使者,我们同在一个地球,

多么渴望友好地相处,多么渴望美好的生活。

阅读上面歌词,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

五、献给毕业班老师的歌

有多少欣慰,有多少鼓励,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刻;

带着多少叮嘱,带着多少期望,

您把我们一一送上人生的站台,

目送着我们各自踏上远去的列车„„

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

您用颤抖的声音鼓励着我们:

去吧--/勇敢的孩子,

向着明天,谱写新生活的赞歌!

(节选自《献给老师的花束》,作者徐鲁,有改动)

1.写出这首诗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

2.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朗读,请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a.急促b.高亢c.舒缓d.低沉 3.请从诗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从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说明理由。 十

六、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请写出这首诗的寓意:

七、春水(节选)

一道小河,平平荡荡地流将下去,只经过平沙万里------自由的,沉寂的,他没有快乐的声音。

一道小河,曲曲折折地流将下去,中经达高山深谷-----险阻的,挫折的,他也没有快乐的声音。 我的朋友!感谢你解答了,我久闷的问题,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

1.这是冰心八十多年前出版的诗集《春水》中的诗句。那时的诗人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天真地,又是苦苦地探寻着世界与人生之谜的谜底。她以灵敏的感悟力从生活现象中获得了微妙的生命体悟,并且用诗的语言传递出心灵感悟的信息,那就是:

2.诗人用平平荡荡的河流和曲曲折折的河流比喻两种生活现象,一种是:

,另一种是:

3.快乐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感受和状态;快乐是一种美德,是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请你结合诗歌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

八、给乌兰诺娃①

--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艾青

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 人体在天空里游行;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 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是劳动的结晶。 注:①乌兰诺娃,是世界著名的前苏联芭蕾舞女演员。 (1)游行:(2)结晶:

2、诗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表示朗读时声音的延长。 c.表示诗中语意的跃进。d.表示解释说明。

1、解释诗中加点的词语。

3

4

5 6

头沉重地垂下!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舞蹈,能表明这一点的依据是() a.诗中的对比手法。b.诗中的比喻手法。 c.诗歌的副标题。d.诗中描写的作者的感受、诗中的点睛之笔是:、诗中描写芭蕾舞舞姿特点的比喻句是:、体现对芭蕾舞舞姿总体感受的句子是: 十

九、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对《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灾难。

2、选出对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它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表现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本诗表面是写马,而实际上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运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

2、选出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出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肉体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从写作手法看,这首诗对偶严整,比喻生动。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十、蔷薇

没有人会记得这一朵蔷薇,也许她从此就漂泊流离,要不是我把她从路边捡起,把她捡起来献给了你。只有一只蜂儿思念着她,或许还有一只蝴蝶,匆匆从远处找到这里,为的是在她胸口小憩歇息。只有一只小鸟感到惊讶,还有一阵微风悄悄叹息,叹息这朵小小的花儿,小小的花儿多么容易枯萎!

1、小小的蔷薇指代的是什么?蔷薇的命运预示着什么?

2、小鸟惊讶什么?微风叹息什么?

3、你认为蔷薇象征什么?

二十

一、乡色酒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满/乡愁也满

1、诗的第一节中你从柳梢头望我,第二节中有我从椰树梢闲望你,这两次树木的变换暗示了什么?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3、这首诗为什么脍炙人口? 二十

二、别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 你走了,没有和谁说起,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 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只留下一排影子,在小河里。 你走了,笑容融化在夕阳里,双眼动荡在露珠里,影子摇晃在小河里。 吴奔星

哪里都有夕阳,哪里都有露珠,哪里都有河水,你走了,留下了整个的你!

1、全诗找不着一个惜别的词语,但无处不表达出的情怀。

2、诗人巧妙地抓住友人的形象特点,把笑容与、影子与融合在一起,使画面形象跃然纸上。

3、在诗的前3节深情的倾诉中,读者可以想象到我曾与友人在嬉戏,在交谈,在漫步。

4、最后一节有什么含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a

6韵和谐,形式整齐。

和车轮下飞进

、感伤、哀怨b、欣喜、希冀c、悲壮、深沉d、激昂、高扬、这首诗押的是韵,主要采用修辞手法,多次向离别的友人抒怀,音现代诗歌赏析训练题

一、阅读《美丽的夜雨》完成题目 像轻声到来的客人 打开啤酒吧,欢迎 于是,泡沫,水珠 在脚下美丽的夜雨 辛勤地擦洗大地 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 城市一下亮了 起来 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

美丽的夜雨

把情人牵到一把伞下 雨声掩住了低低的私语 从月夜下散出温暖的热气 把雨丝蒸酿成了蜜

美丽的夜 像拉着小提琴 a 滑过每一家的玻璃窗 把明天更甜的生活 飘进孩子的梦

1、这首诗主要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作者从各种角度反复设喻,用多种喻体

去说明夜雨这一本体,请具体说说这首诗用了哪些喻体? 这些喻体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诗句清新洒脱,生动形象,立足表现感觉和情绪,写人和自然的微妙关系,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试说说下面几句诗的美妙之处(重点从词语和修辞方面去品味)

“美丽的夜雨,辛苦地擦洗大地,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城市一下亮了起来,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

3、面对美丽的夜雨,你有什么体验?请用几行小诗展示你的体验。

阅读《秋晨》 (于赓虞)完成题目: 别了,星霜漫天的黑夜,

我受了圣水难洗的苦孽,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睁眼 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 双手抱住太阳的脚,看 欢迎啊,东曙,你又已复叶颤,花舞,听市声沉醉, 活! 直到落下欢欣的眼

1、这首诗分为两节,请概括每一节的意思。

2、“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中的“你”是指 ,“你已复活”中的“你”是指

3、“星霜漫天”突出了 ,“圣水难洗”说明了

4、作者他要表达怎样的情怀?

5、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

三、阅读《星星》(臧克家),完成题目: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做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 星星是它的小名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 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

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1、你认为这首诗中那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2、自己的光圈是什么意思?

3、“谁也不排挤谁”是什么意思?

4、“渺小得没有名字”说明什么?

5、读完这首诗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六、阅读《露》完成题目: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松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二,三,你数

呵,它们那么多,那么多??

一滴纯洁的甘露

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 那——又有什么要紧? 阳光妩媚的清早 我会升华成一朵 美丽的洁白的云

1、说说诗中的“露”具有什么特点?

2、文中的露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3、读了这首诗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4的甘露

、仿写: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一滴纯洁

七、阅读《祈》(傅天虹) 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 那是一串移动的音符

而我只是一粒石子,不祈求完美

也请大地至少给我一点花纹

1、怎样理解“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

2、诗中“我作为一粒石子,不求完美,还是请大地给一点花纹”你从中悟出作者怎样的追求? 3,仿照是个的第一节进行创作。

4、你认为是个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八、阅读作者宗白华的诗歌《夜》完成题目: 一时间

觉得我的微躯 是一颗小星, 莹然万星里 随著星流。

一会儿 又觉著我的心 是一张明镜, 宇宙的万星 在里面烁著

1、这首小诗题名为《夜》,是在静静的夜空下,凝望在浩瀚太空中闪闪发光的星群,但它的深意却不仅仅写夜的景致,还抒发一种思想,试做分析,阐述其内在的哲理。

2、“一时间/觉得我的微躯/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随着星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的内容,理解其寓意。

3、“一会儿/又觉著我的心/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在里面烁著”与上一节内容是不是自相矛盾?该怎样理解这首诗?

4、五四时期曾经盛行过哲理诗,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曾对五四新诗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同期另一位著名的女诗人也是以哲理小诗而享誉诗坛,她是谁?能举出她诗中的名句吗?

5、去感受夜色,带着自己的体验写几行小诗。

一、参考答案:

1、答:轻声到来的客人、辛勤洗擦大地的清洁工人、把情人拉到伞下的红娘、拉着小提琴的歌手.这首诗通过奇峭的比喻和连珠似的妙想,主要表现了生活分外美好

2、答:这节诗用了拟人(辛勤地擦洗大地)、比喻(闪光的镜子)、夸张(城市一下亮了起来)、比喻 (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修辞手法,描写夜雨十分生动形象。

二、参考答案:

1、这首诗共两节,第一节主要写告别秋的心情;第二节主要写面对秋晨的情态。

2、苦难;东曙

3、秋夜的凄冷 苦难的深沉

4、作者面对秋晨的情态,先是抱住太阳的脚,在看见叶颤、禅舞。听市声沉醉,直到喜极而泣,表达作者对光明无限渴望的感情。

5、全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简洁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三、参考答案:

1、第一句,运用拟人,形象的写出了星星在夜空中所占的位置。2指星星发出的光芒,写出了他的能力和作用。

3、说明了星星在夜空中虽然渺小,却并不受任何排挤,永远有自己的位置。

4、说明了星星在夜空中的渺小并不引人注意。

5、任何时候也不要放弃,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不要因为别人而改变自己,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

四、参考答案:

1、刻,车,歌。

2、c。

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如“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理由:这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在离别之际想到了老师的点滴生活以后对老师的依依不舍和感激之情。

5、“老师”是和蔼的,他一直鼓励学生,给予他们爱和知识,当他的学生要离开时,他会欣慰的笑,会在心中为他们祝福,老师把学生送向了光明,而他们仍然无私奉献,永远守在自己的讲台上。

五、

1、主要写诗人在田野漫步的情景。

2、色彩丰富鲜明美丽的图画。

3、开头两句都是静态描写:林子、山坡、草原。“草原上流着??烟??”一句运用动态描写,这样使画面具有美感有具有动感,富有活力。

4、“新鲜的乳液似的的烟”把烟的清新流动感、质感以及烟的美妙描绘出来了,而且可以看见可以捉摸。比喻可谓精妙。

六、

1、默默无闻、乐观、心灵纯洁

2、乐观向上

3、在生活中,即使我们很普通很平凡,或遇到困难我们仍然应该乐观向上,不要抱怨什么,应该永远保持一颗纯真善良的心。

4、例如:我不是巍峨的高山,也不是连绵的峻岭,我就是我,一座矮小的山丘。

七、

1、因为动态的飞鸟充满活力,给静态的天空带来生机。

2、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但作为人绝不能因此降低自己的要求,哪怕自己平凡得像一颗石子,总希望他有一点花纹,这是人对美的天性追求,

3、大地生动,是因为有了花朵,那是一幅缤纷的画卷。

4、是一个积极追求进取,努力奋斗,并希望自己有一番作为的人。

八、

1、抒发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无神论思想,把个人的未知与“神”等同,这是五四时期反对专制,提倡个性解放的要求。

2、伟大由渺小组成,所以渺小同时也是伟大,这一节表现诗人归随宇宙的心愿,是“万物即我”的体现。

3、不矛盾,归化宇宙,身心与万物融会,精神得到净化和升华。而一旦达到如此境界,诗人的心就如同一张明镜一般,能容下宇宙星辰。

4、冰心,她的诗集有《繁星》《春水》

5、略

诗歌阅读参考答案

一.(1)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明净。(2)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绘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二.(1)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桔,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2)因为寒冷培育了橙与桔坚韧的品格和崇高的气节。说明的人生哲理是,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三.(1)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2)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四.(1)具有奇特、壮丽、雄浑、开阔的特点。(2)直字写出了荒漠无风、孤烟直上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之感。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大漠雄奇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五.(1)冷而洁,有冷于名利而洁身自好之意。(2)作者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没有追求功名富贵的欲念,坚持玉洁冰清操守的情怀。

六.(1)苏诗着力描绘晴天和雨中景象,实写西湖之美。周诗说明月光也比不上西湖的光彩,西湖之景与别处不同,虚写西湖之美。(2)在比喻上,苏诗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不求形似,只求神似。周诗则以形比形,把西湖比成明月,把湖心亭比成月宫中的广寒宫。

七.①b、e(b.潮平应指潮涨,风正应指风顺、风和,而非停息。e.本诗所绘春色并无浓浓之意,诗人有乡愁,但说悲情言辞太过;相反,本诗颈联恰恰表现出了诗人乐观开朗的心情。这正是该诗特点所在)(答对一项给1分,每多答一项扣1分,扣完为止)

②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同为思乡之作,但王湾一改传统乡愁诗浓郁的悲凉气息,在诗歌中传达出了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波平浪静,风顺帆悬,诗人的视野和心情也因之而开朗、阔达。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取代严冬,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理趣。比照《天净沙》中的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便显得多了几分豁然。(答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给2分;结合具体诗句,至少举一例,作出合理分析,给2分。意思对即可)

③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八.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九.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十、(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

(2)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一、(1)草色遥看近却无。主旨:早春比暮春风光更好。

(2)一般性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二、①上片以孙权比况自己的英武有为。下片用冯唐一事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立功边陲的急切心情。

②用典故的作用是引起读者联想.表达含蓄委婉而意味深长。

三、1涧边幽草野渡横舟;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和闲适。

2横:写出了小舟悠然自得的横陈之态。3(略)

四、①歌词构思巧,立意好。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藏羚羊哭诉与企盼的逻辑结构,形象描述了温柔哀怜的羊所处的绝境和它对自私、贪婪人类的真情告白。作者呼吁人类要节制贪欲,奉献爱心,与藏羚羊友好相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②歌词的意境悠远悲凉,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羊的无助与哀怨,人的贪婪与绝情,真是栩栩如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羊对人类的泣述与企盼,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渴望,使人读来心灵震撼,羞愧难当。③歌词的语言通俗形象,隽永哀怨,情浓意深,韵味绵长,真可谓字字溅泪滴血,声声撕心裂肺,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五、1.刻,车,歌。2.c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如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理由:这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六、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要投身于人民大众之中才会快乐。

七、1.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2.生活中的坦途;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

3.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八、

1、(1)漂浮,行走。(2)比喻珍贵的劳动成果。

2、d

3、c

4.是劳动创造的结晶。5.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6.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九、

1、d

2、b

3、c

十、

1、风雨中飘摇不定的生命。弱者受到的同情,也是一种摧残。2、小鸟惊讶蔷薇顽强的生命力,微风叹息蔷薇经不住风雨的袭击。3.脆弱的情感。

二十

一、

1、暗示诗人在30年后,远离了大陆故乡,寄居于海岛台湾。2.这是一首乡愁诗,诗人借圆月抒发了对大陆、家乡的无限思念。3.写出了生长在大陆、漂泊在海岛的游子的普遍思乡感情。

二十

二、1.依依惜别2.夕阳露珠河水3.夕阳下晨露中小河边4.友人的形象无时无刻不留在记忆里。

四、①歌词构思巧,立意好。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藏羚羊哭诉与企盼的逻辑结构,形象描述了温柔哀怜的羊所处的绝境和它对自私、贪婪人类的真情告白。作者呼吁人类要节制贪欲,奉献爱心,与藏羚羊友好相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②歌词的意境悠远悲凉,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羊的无助与哀怨,人的贪婪与绝情,真是栩栩如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羊对人类的泣述与企盼,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渴望,使人读来心灵震撼,羞愧难当。③歌词的语言通俗形象,隽永哀怨,情浓意深,韵味绵长,真可谓字字溅泪滴血,声声撕心裂肺,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五、1.刻,车,歌。2.c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如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理由:这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六、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要投身于人民大众之中才会快乐。

七、1.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2.生活中的坦途;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

3.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八、

1、(1)漂浮,行走。(2)比喻珍贵的劳动成果。

2、d

3、c

4.是劳动创造的结晶。5.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6.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九、

1、d

2、b

3、c

十、

1、风雨中飘摇不定的生命。弱者受到的同情,也是一种摧残。2、小鸟惊讶蔷薇顽强的生命力,微风叹息蔷薇经不住风雨的袭击。3.脆弱的情感。

二十

一、

1、暗示诗人在30年后,远离了大陆故乡,寄居于海岛台湾。2.这是一首乡愁诗,诗人借圆月抒发了对大陆、家乡的无限思念。3.写出了生长在大陆、漂泊在海岛的游子的普遍思乡感情。

二十

二、1.依依惜别2.夕阳露珠河水3.夕阳下晨露中小河边4.友人的形象无时无刻不留在记忆里。

四、①歌词构思巧,立意好。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藏羚羊哭诉与企盼的逻辑结构,形象描述了温柔哀怜的羊所处的绝境和它对自私、贪婪人类的真情告白。作者呼吁人类要节制贪欲,奉献爱心,与藏羚羊友好相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②歌词的意境悠远悲凉,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羊的无助与哀怨,人的贪婪与绝情,真是栩栩如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羊对人类的泣述与企盼,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渴望,使人读来心灵震撼,羞愧难当。③歌词的语言通俗形象,隽永哀怨,情浓意深,韵味绵长,真可谓字字溅泪滴血,声声撕心裂肺,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五、1.刻,车,歌。2.c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如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理由:这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六、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要投身于人民大众之中才会快乐。

七、1.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2.生活中的坦途;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

3.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八、

1、(1)漂浮,行走。(2)比喻珍贵的劳动成果。

2、d

3、c

4.是劳动创造的结晶。5.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6.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九、

1、d

2、b

3、c

十、

1、风雨中飘摇不定的生命。弱者受到的同情,也是一种摧残。2、小鸟惊讶蔷薇顽强的生命力,微风叹息蔷薇经不住风雨的袭击。3.脆弱的情感。

二十

一、

1、暗示诗人在30年后,远离了大陆故乡,寄居于海岛台湾。2.这是一首乡愁诗,诗人借圆

月抒发了对大陆、家乡的无限思念。3.写出了生长在大陆、漂泊在海岛的游子的普遍思乡感情。

二十

二、1.依依惜别2.夕阳露珠河水3.夕阳下晨露中小河边4.友人的形象无时无刻不留在记忆里。

四、①歌词构思巧,立意好。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藏羚羊哭诉与企盼的逻辑结构,形象描述了温柔哀怜的羊所处的绝境和它对自私、贪婪人类的真情告白。作者呼吁人类要节制贪欲,奉献爱心,与藏羚羊友好相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②歌词的意境悠远悲凉,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羊的无助与哀怨,人的贪婪与绝情,真是栩栩如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羊对人类的泣述与企盼,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渴望,使人读来心灵震撼,羞愧难当。③歌词的语言通俗形象,隽永哀怨,情浓意深,韵味绵长,真可谓字字溅泪滴血,声声撕心裂肺,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五、1.刻,车,歌。2.c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如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理由:这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六、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要投身于人民大众之中才会快乐。

七、1.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或生活中有坦途,也有坎坷),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快乐面对。2.生活中的坦途;生活中的坎坷。(意思相近即可)

3.扣住愉悦、惬意、坦然、热爱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八、

1、(1)漂浮,行走。(2)比喻珍贵的劳动成果。

2、d

3、c

4.是劳动创造的结晶。5.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6.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九、

1、d

2、b

3、c

十、

1、风雨中飘摇不定的生命。弱者受到的同情,也是一种摧残。2、小鸟惊讶蔷薇顽强的生命力,微风叹息蔷薇经不住风雨的袭击。3.脆弱的情感。

二十

一、

1、暗示诗人在30年后,远离了大陆故乡,寄居于海岛台湾。2.这是一首乡愁诗,诗人借圆月抒发了对大陆、家乡的无限思念。3.写出了生长在大陆、漂泊在海岛的游子的普遍思乡感情。

二十

二、1.依依惜别2.夕阳露珠河水3.夕阳下晨露中小河边4.友人的形象无时无刻不留在记忆里。

一、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鉴:镜子。古时以铜为镜,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渠:代词,这里指方塘。 (1)上联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说理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

【注】擎雨盖:指荷叶。橙黄桔绿:秋末冬初景物。

(1)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桔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描写的塞外风光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联是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直和圆十分传神。请说说这两个字的运用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结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冰心和玉壶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说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

宜。

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西湖周起渭 天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1)两首诗开篇都赞西湖景色之美,但角度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上的不同特色。

________

[

a(2)两首诗后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描写西湖之美,请分析其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晚唐郑谷评价此诗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首联以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诗人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流露 出了人在江南而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颔联写潮落浪止、风息帆垂,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恢弘阔大的江上夜景。

c.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残旧二字交代了诗人行舟于岁暮,而日春二字又透露着春天的气息。

d.尾联两句,写诗人客旅江南,思乡心切;于是便寄望于北归的大雁,能替自己捎去寄往洛阳的乡书。

e.青山、绿水、归雁,诗中的诸多意象都展示出浓浓的春意,美景衬悲情,眼前的美好景色深深地触发了诗人的情思。

②这首唐诗与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是思乡的佳作,但二者表达的感情却有着明显差异。请就具体诗句,加以比较,分析王湾《次北固山下》表达的感情。

③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八、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季节的一种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一、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② 注:①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②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皇都指京城长安。

(1)韩愈运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早春如画的美景。诗中的一句是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才能发现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绝句耐人寻味的主旨:。

(2)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①。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③。

注:①孙郎:指三国时期被人称道为英雄的孙权。②冯唐:西汉大臣。当时魏尚守边有方,却因报功不实而获罪。冯唐为魏尚鸣不平,文帝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③天狼:星名,词中指在西部边境不断侵扰北宋王朝的辽和西夏统治者。

①这首词上下两片都引用了典故,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②这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三、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这首诗描写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深树黄鹂、春潮晚雨、这一系列的自然景物,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情趣。

2、最后一句中有一动词用得极妙,成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并品味其妙处。

3、就这首诗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作简要评析。(100字左右)

第14篇: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材料)

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练习题(2)

《川江号子》

一、积累运用 1.读写下列词语

呼号 万丈断崖 百舸争流 震荡 沉默无声 凶猛 沥血 2.文学常识填空:

蔡其矫,生于福建晋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50年代曾深入江汉、四川一带体验生活,写出了《 》、《雾中汉水》、《汉水谣》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2.川江号子

二、阅读鉴赏

㈠ 阅读蔡其矫的《川江号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碎裂人心的呼号, 一支桨四个人; 来自万丈断崖下, 我看见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 来自飞箭般的船上。 我看见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 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 我看见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 从悬岩到悬岩, 宁做沥血歌唱的鸟, 从漩涡到漩涡。 不做沉默无声的鱼; 你一阵吆喝,一声长啸, 但是几千年来 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 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 向我流来,流来。 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 我看见巨大的木船上有四支桨, 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 注:本诗写于1958年,那是中国最艰难的年份,饿殍遍野。举国诗人要么沉默,要么昧着良心高唱“形势一片大好”的赞歌。当时诗人正挂职武汉长江规划办公室政治部宣传部长,作为一名从延安走出来的革命诗人,却唱出了那个时代所谓“和谐社会”的不和谐的音符。

3.这首诗是从哪两个角度来表现“川江号子”的特点的?

3.①从听觉的角度直接描写“川江号子”的悲壮、旷远、激越。②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悬岩、漩涡、浪潮、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等意象,侧面烘托“川江号子”带给人的心灵上的震撼。

4.诗的结尾写道:“但是几千年来∕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简要谈谈你对这几句诗歌含义的理解。

4.①这几句诗写出了千年来船夫悲壮的号子无人倾听的孤寂,即使有“云”“树”“野庙”这些同情者和怜悯者,但它们都是没有话语权的。②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文坛充斥着粉饰、虚夸、歌舞升平的调子,敢说真话的人不多,所以这几句诗也暗含着诗人在当时的环境下被压抑的内心痛苦。

㈡ 阅读蔡其矫的另一首诗《雾中汉水》,回答后面的问题。 两岸的丛林成空中的草地; 只从浓雾中传来沉重的橹声, 堤上的牛车在天半运行; 看得见的 向上游去的货船 是千年来征服汉江的纤夫

1 赤裸着双腿倾身向前 用雾巾遮住颜脸, 在冬天的寒水冷滩喘息…… 向江上洒下斑斑红泪。 艰难上升的早晨的红日,

不忍心看这痛苦的跋涉, 1957年

5.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有相同情感色彩的意象?它们传递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意蕴?

5.①浓雾、沉重的橹声,纤夫,艰难上升的早晨的红日,斑斑红泪②这些意象都传递出一种现实中的沉重、艰难的感觉

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与《川江号子》一诗有何异同?

6.相同点:都刻画了江上劳动者的形象,都有一份悲凉的意味。

不同点:①《川江号子》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成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②《雾中汉水》则主要塑造了寒冬时节仍在艰难、疲惫跋涉的纤夫形象,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沉重痛苦、曲折艰难的慨叹。

三、表达交流 7.“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这两句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古今中外,历史上不乏拥有这种精神的人物,请你举出一个例子,简要说说你对这种精神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7.参考示例:①这两句诗表现了一种即使会遭遇打击、挫折,也要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精神。

②比如坚守“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范仲淹,他生性耿直,敢于向皇帝进谏,由于直言犯上,在官场上屡遭贬斥。别人劝他少说话,有些事情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他却认为宁可为“鸣”而死,也不要沉默无声的苟且偷生。我认为像范仲淹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他们“沥血歌唱”出的声音对这个世界来说如同警钟,这个世界需要这种固执的、真正有勇气的人,这种不惜以身殉道的精神,十分可佩。

第15篇:中考语文现代诗歌鉴赏技巧方法

相对古体诗歌而言,现代诗歌以其手法之多样、表现力之丰富和意境之高远而似乎更难教学,这成了很多教师颇为棘手的难题。然而,我们也相信,百仞之山,取之有道,凡事都应有其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中,笔者拟就现代诗歌教学的做法方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我以为,现代诗歌教学应走好以下“五步”。

第一步,以相关背景为依据,把握解读诗歌的切入点初中教材中所选编的现代诗歌大都是篇章不长,文词明白,学生比较容易看得懂,正因为这样而往往就容易只读到它的表层,而忽略它内涵的一些东西。要让学生能够解读诗歌的内涵,就必不可以少地对作品背景的了解——这是能否正确解读诗歌思想的关键。藏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首优秀的现代短诗,诗中的对比是浅显易见的,诗中相对的两种人也是浅显易懂的,但对诗中两种人的行为和精神实质如果没有一定的“已知”来作为教学铺垫,就不是那么容易把握了。

所以,课前就务必先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关于鲁迅的一些情况,诸如其生平经历、作品解读、世人评价等等。于课间,尚未读文,即可集中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激发起学生对鲁迅精神的景仰。有了这个情感铺垫,教师辅之讲述作者创作此诗文的背景,教学这首诗歌就有个良好的开端了,学生对了解诗中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对人生的目标、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纪念鲁迅的意义就有了很好的依据。同样,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虽然充满浪漫色彩,但如果没有对中国“五四”过后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的了解,没有对郭沫若当时极大的愤怒、苦闷与感伤的了解,学生就很可能只读到诗中表层的美丽而很难从诗中解读出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对理想世界向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关背景作铺垫,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诗歌中形象及思想的把握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但这只是个开端。现代诗歌教学的重头戏还在于诗文的品读过程。

第二步,以诵读为依托,欣赏诗歌的语言美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尖端。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炼、形象、富有音乐美。

余光中《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中考语文现代诗歌鉴赏技巧方法 诗歌句式均匀整齐,回旋往复,一唱三叹。

指导诵读时,非但要学生读准字音节奏,且要吐字清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作者用音乐般的语言表达的对祖国和祖先的深深眷恋之情“唱”出来。虽是此,由于每个学生的审美角度与表达方式都不尽相同,诗歌诵读就应允许个人对其节奏与韵律有不同的理解,应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来诵读,而不可“框”在一个规定的架子里遭受折腾,造就矫揉造作的“异口同声”和“整齐”,有折人性。贺敬之《回延安》中“杜甫川唱来/柳林铺子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白肚子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其中的激动、喜悦,任由学生读得激昂强烈、一泻千里;《桂林山水歌》中“招手相问/老人山,云罩江山/几万年?——伏波山下/还环洞,宝珠久等/叩门声„„”这仿佛道不尽的沧桑历史和漫长历史中的感慨,任由学生读得低沉舒缓,犹如山间潺潺溪流„„诵读是赏析诗歌的重要依托,是诗歌意境解读的物质条件。

《乡愁》中,那承载着诗人小时候依恋母亲安慰的“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相思和依偎的一张“窄窄的船票”、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相见的一抔黄土,和象征着中华古老民族深深伤痕的“浅浅的海湾”,以及“这头”与“那头”沉重的分离,都是在诵读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有了这个基础上,再将学生引向诗歌的赏析。 第三步,以情感为主线,体会诗歌深层的意蕴可以这么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作者的感情体现在诗歌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

还以余光中《乡愁》为例:那“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小时候的依恋,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那“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往来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那一抔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诗人的心灵将归往何处?„„诗人的这些浓烈的情感,无不在诗中的“小”、“窄”、“矮”、“浅”之间得到反衬。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体味作者从字里行间凸现的跌宕的情感波澜,体味诗词深层的意蕴。要指出的是,诗歌既是“言志”、“言情”的载体,其语言内涵必是丰富复杂的,所谓“诗无达诂”,那么在解读其中的“志”与“情”就应允许我们在“体情”上有主观的见地。清代的王夫之就说过:“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现代诗歌教学的鉴赏品味应建立在学生自我思考的基础上,使“诗人心中之诗”最终成为“我心中之诗”。

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开头这样写道: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诗中“神”、“仙”、“情”、“梦”等字眼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迷离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谁都没有见过,但云雾中影影绰绰出现的仙女形象,唤起了人们那种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梦也是不确定的,在教学中就需要学生有自己独立的理解和想象,允许学生以自己的审美眼光来理解“神”“仙”、、“情”、“梦”。同样,在《乡愁》赏析中学生对诗人情感还会有怎样的体验,教师都应抓住学生瞬间的灵光,捕捉学生动情的联想与想象以达到教学目的。 中考语文现代诗歌鉴赏技巧方法 第四步,放飞思维的翅膀,品位诗歌的意境所谓“有意无境不成诗”。“境”即形象,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即是壮阔、豪迈之意境。

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才能真正意义上品味出作品的诗美,从而切切实实培养起他们的艺术鉴赏力。现代诗歌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境”呢?最直接的做法是展示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就比如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雪》时,辅之展现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图景,假定词人立于皑皑高原的一个至高点上,放眼四周、所见所想,由此品味出词人在“望”所包含上、下、内、外的空间里,和“惜”所包含秦、汉、唐、宋的时间里,所表现出来的一代伟人的气魄、胸怀和人格魅力。其次,从品味诗词语言入手,引导学生一点点地感悟到诗歌意韵之美,也是教学中能避免架空赏析的一个好方法。如赏析余光中的《乡愁》,引导学生紧扣诗人提取的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这些意象和“这”、“那”简单的词融合在一起,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紧紧联系在一起,品味那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使学生在心中产生对诗人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间奔波的强烈的共鸣,感受作者那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无尽的相思。诗歌品赏过程是需要思维的,而思维是允许开放性的、有个性的。但须注意,开放式的解读不等于随意的解读,而是切近原意的解读,所以应尽量减少曲解原意的误读。比如上文所述应把握其相关背景来解读便是避免曲解的关键依据。解读诗歌不可丧失标准任意而为,而是对于一些具有丰富复杂内涵的诗歌作“可能的”多重解释,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合原意的解读,而不是远离或僵化地就诗论诗。读诗、品文只是在“学”的层面上,而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让学生能用语言表达生活。现代诗歌的教学亦应本着这个根本,由学至用。

第五步,以生活为蓝本,展现心中的诗情画意应该说,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对现代诗歌的创作练习上是重视不足的,许多中考作文要求就有明显的限制——“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在考试这指挥棒指引下,教师极少鼓励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生活,甚至是扼杀,不让写。初中阶段学生尝试诗歌的写作是可行的。首先,从理论上讲,应该鼓励我们的学生们“诗意”地生活着,对人间、社会、世界、生活的关怀怀有美好的愿望,让学生们懂得:我们的情感生活,是在生活中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远离粗俗、鄙陋、愚昧,走向高雅、精致、聪慧的生活;

其二,现代诗歌在文字理解的难度并不大,进入诗歌的状态也不是很困难,学生在大量的朗读,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诵后,是很容易走进创作的氛围与诗意之中的;

其三,引导学生尝试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体味生活,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抓住一些富有特征和富有意味的物象,构成美妙的图画,加以滋润灌注激情,来表达出自己对某一事物某一事情某一对象的理解与情感。现代诗歌课堂教学的外延应和生活的内延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用诗歌的语言去感知生活、表现生活,哪怕是悲哀、无奈和叹息。从简单的地方开始,教师要去掉畏难情绪,大胆指导学生去尝试,自己带头去即兴写诗。开始,只要冲破思想的条条框框的限制,把自己想出来的很美的句子写出来,哪怕只有一句,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再要求依据音律节奏分行排列,最后才提出适当考虑双句或小节末的字的大致押韵的问题。

第16篇:现代诗歌鉴赏专题讲解与训练

现代诗歌鉴赏专题讲解与训练

第一部分 现代诗歌鉴赏讲解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和富有音乐感、形象感的艺术美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诗歌一般来说就具备如下特征:跳跃性、形象性、音乐性、抒情性等。接触了解并学会欣赏诗歌,是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之一。下边,我们就诗歌的一些特征作些总结学习。

一、诗歌是“抒情”的艺术

“抒情”是诗歌的灵魂。俗话说:“有情天地内,多感是诗人。”诗人郭沫若说:“诗人是感情的宠儿。”诗歌表达的感情应该是我们心中早就发生的,而不是诗歌自己制造出来的。

试看郭沫若的诗歌《我是一条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

诗人强烈的感情,在诗句中喷薄而出。感情是诗人的动力,是灵感的泉源,是文采的魂魄。

二、诗歌是诗人与自然的对话

在诗歌中,“人”和“自然”是一融为一体的,是“物我合一”的。在这里,自然就是人的外化,人就是自然的分子。诗歌里也讲究“比喻”和“拟人”,但这里的修辞已经没有了痕迹,甚至看不清哪是本体,哪是喻体。有人这样描述:

落日下山了,它走了,可是它留下一样东西,就是晚霞。晚霞长长的,好像落日签的名。这是大自然的景色。可是,人间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在支票上签名。签名的支票也许必须在一年之内兑现,期限是有限的。那落日签的名,签的很美,可是,也有有效期,有效期间是黄昏。黑夜来到,“签名”就不见了。所以,用人事来解释大自然,这是一种同情的模仿,一种创造的想象。

可见,诗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切。请看诗人宗白华的《春与光》:

你想要了解春么?

你的心情可有那蝴蝶翅的翩翩情致?

你的歌曲可有那黄莺儿的千啭不穷?

你的呼吸可有那玫瑰粉的一缕温馨?

你想要了解光么?

你可曾同那疏林透射的斜阳共舞?

你可曾同那黄昏初现的冷月齐颤?

你可曾同那蓝天闪闪的星光合奏?

“春”与“光”,如何描述?什么颜色?什么温度?什么形状?什么质地?……似乎很抽象,似乎也飘渺,甚或似乎很虚无。然而,只要将它与“人事”相融合,那么其颜色,其温度,其形状,其质地……一切都跃然纸上。

再看陈敬容的《雨后》:

雨后的黄昏的天空,

静穆如祈祷女肩上的披巾;

树叶的碧意是一个流动的海,

烦热的躯体在那儿沐浴。

我们避雨到槐树底下,

坐着看雨后的云霞,

看黄昏退落,看黑夜行进,

看林梢闪出第一颗星星。

有什么在时间里沉睡,

带着假想的悲哀?

从岁月里常常有什么飞去,

又有什么悄悄地飞来?

我们手握着手、心靠着心,

溪水默默地向我们倾听:

当一只青蛙在草丛间跳跃,

我仿佛看见大地在睒着眼睛。

“当一只青蛙在草丛间跳跃,我仿佛看见大地在睒着眼睛。”如此写法,是写蛙跳?还是写地睒?似乎都是,又都不是,那分明是诗人的心在跃动。

三、诗歌的建筑形式的美

闻一多在新诗创作理论中提出了“建筑美”的主张。实际上,诗歌的建筑形式美历来就是诗歌的美学特征之一。古代诗歌,尤其是律诗和绝句,呈现出的就是整齐方正的建筑美;现代诗歌的建筑美就更加丰富多样了。在诗歌的分行形式和断句排列上,诗人都煞费苦心。同学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可以特别注意一下诗人对诗歌的建筑形式的设计,或许会给我们欣赏诗歌带来更多的愉悦。

请看伊蕾的《黄果树大瀑布》:

白岩石一样砸下来

诗人为了突出瀑布的飞泻气势,用了一个“砸”字。不仅如此,还在形式上将“砸”“下”“来”三字用分行竖列的方式呈现,其外在形式就是一座“气势恢弘”的“瀑布”了。

有同学可能会认为,所谓诗歌,就是散文的分行排列。这就不对了。请看下边的文段: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撞在一株法国梧桐树上,车上四人全部死亡。

倘若分行排列如下,请读一读,感受一下和原文有无区别。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

猛撞在一株法国梧桐树上,

车上四人全部死亡。

然而,如果我们做这样的排列:

昨天

在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

时速为一百公里时 猛撞

在一株法国梧桐树上

车上四人全部

死亡

如此形式,就将“时间”“事件”“结果”凸现出来了。整个诗歌的外在形式,就是一辆流线型的汽车正高速右行的样子,其动感十足的形式本身,不正加重了诗歌的主题色彩吗?

因此,诗歌的形式美,不仅是一种可以单独欣赏的美,更是一种能为诗歌主旨服务的无声力量。

四、“意象”是诗歌的生命

周国平说:“诗的使命是唤醒感觉、复活语言。内感觉的唤醒即捕捉情绪,外感觉的唤醒即捕捉意象。复活语言,就是使平常的词在一种全新的组合中产生不同寻常的魅力。所以诗就是通过语言的巧妙搭配把情绪翻译成意象。”可见,意象之于诗歌,何等意义。

我们不妨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说说“意象”之于诗歌的价值:

在这首诗中,徐志摩以“金柳”、“青荇”、“柔波”、“彩虹”、“青草”等几个意象来构成诗作的主体,这几个意象虚实相生,画面感极强,很好地体现了“新月”诗人对诗歌“图画美”的追求。同时,作者在意象熔铸上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点化传统”,作者选择了一些传统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又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从而使读者产生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阅读感受。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陌生‟,使形式难懂,增进认知的难度和长度,因为感知的过程本身是以审美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延长。”

“那河畔的金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因而柳树在古典诗歌中,往往用来表现离别之情,正所谓“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歌词九首》)。《诗经·采薇》中即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秦观的“西城杨柳弄春姿,动离忧,泪难收”(《江城子》)也是如此。作者选择它来表达离情,当然是准确而富有韵味的。不过,中国古人写柳树,其色彩大多为绿色,而其形态亦多作“垂柳”,很少有把柳树写成金色、比作新娘的。这样写柳树,就在柳树意象的传统含义上涂抹上了一层异域风情,让人既能感受到作者细腻的中国式的感情,又能想象出一幅异域的康河夕照图,比起简单地写柳树,其艺术效果当然要好得多。由这一幅画面,读者又能联想到徐志摩那传奇般的爱情史,诗歌的艺术容量就更大了。

“软泥上的青荇”。《诗经》的第一篇《关雎》中即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写爱情,徐志摩也敏锐地抓住了康河中的荇草,将其点化为自己与康桥情感的化身。进一步来看,荇这种水草,在古典诗歌中还有另一种含义。唐人张籍《送友人卢处士游吴越》云:“试问渔舟看雪浪,几多江燕荇花开”,皮日休《青门闲泛》则云:“青翰虚徐夏思清,愁烟漠漠荇花平。”《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诗,林黛玉替贾宝玉题以农村风情见长的“杏帘在望”一景诗云:“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这些都是以荇写田园牧歌式的优雅生活的例子。徐志摩心中的康桥恰是如此,这种境界,与古代诗人借荇来表达的情思,颇有相通之处。

五、诗歌的凝练与跳跃性

诗歌语言是最凝练最俭省的语言,正是因为这种俭省,才铸就了诗歌的“空白美”。这种“留白”,正是诗歌的含蓄所在,读者对于诗歌的品读愉悦,也往往来酬阅读中的“补白”。

试看下边的一首小诗: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这热情)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地在我心里流过)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地流去)

(但)你仍要保存着真(挚的情意)!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一样是)满天的星,

(所有的一切都和从前一样)

只有人不见,

(我们当年会面的情景已经)梦似的挂起,

(但黑夜仍记得你说的话:“我爱你!”)

你问黑夜要回

(“我爱你”)那句话——

(话已出口,怎能要得回去?)

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句话的)回音!

诗歌因为括号内的词句的加入,使得诗歌的空白全无,那么,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也就完全抹去了,也就使诗歌失却了含蓄的美丽。

六、诗歌的“非常态语言”鉴赏

诗歌的语言,是诗人情感的物化。这种语言,便带有诗人情感的特质。因此,在诗歌,就经常会出现一些“非常态”语言:奇妙的比喻,离奇的想象或联想,字词的活用,语序的颠倒,成分的缺失……这些,都是诗歌语言的常见特征。

请看下边的诗歌,余光中的《碧潭》:

如果碧潭再玻璃些

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

如果舴艋再舴艋些

我的忧伤就灭顶

很明显可以看出,诗节中“玻璃”和“舴艨”,都发生了词性的变化,都由名词活用成了形容词。虽看似不合语法,然而,要远比说成“如果碧潭再透明些”和“如果舴艋再小些”要好得多。

第二部分 相关训练

一、请比较下边一首诗歌的原稿和两次修改稿,体会一下作者修改的理由及其修改的效果的变化。

落红(一稿)

花瓣 使者(二稿)

慢慢凋零 花瓣 使者(三稿)

轻轻飘落 凋零 花瓣

化作春泥 飘落 飘

重回母亲怀抱 是俏皮的天使 落

带着银铃的笑 那是天使的耳朵

倾听 大地的心跳

二、根据诗歌主题和结构特点,补写一个诗节,使诗歌完整。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让我怎样感谢你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三、几篇学生诗歌习作欣赏

(赵雅楠)

一拨琴弦,搅乱了夜的寂静;

风动,树动,星未动。

云遮了月,月追着云,

是谁恋着谁?

聚了散,散了又聚,

几时方能相依?

窗前萦绕余音,

如一阵落花,

又恰似一阵冷雨……

这凄清的月啊,

怀揣着残破的梦想。

独享这夜的寂寥。

小小的雀儿,

连你也笑我迷惘的神魂?

我且收一碗星辉。

将今夜收藏……

凤凰台上忆吹箫

(龙静萍)

流苏扬,璎珞碎,

清风卷浮尘,幽烟金猊醉。

多少沧桑浸风雨,多少峥嵘煞天雷。

执子手,孤舟唱晚,

一箫,一剑,独傲江湖

何须悔?

战歌扬,山河碎,

喋血溢古道,谁管临安醉。

蝼蚁噬尽忠良血,朱门白骨孤儿泪。

逢乱世,黄花遍地,

屈指,伏尸,力挽狂澜

怎不累?

黛眉扬,愁心碎,

箫音难释然,怨笙何以醉?

碧莲溪畔护花铃,图等解铃未曾回。

试梅妆,镜中人老,

叹惋,流珠,化作金凰,

舞翩飞。

第17篇: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4)

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练习题(4)

《神女峰》

一、积累运用 1.读写下列词语

花帕 衣裙漫飞 翻涌不息 春江月明 眺望 杳鹤 煽动 2.文学常识填空:

舒婷,原名_________,是我国___代著名诗人。舒婷是_________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与北岛、顾城齐名。她的《_________》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___________________》等。

2.龚佩瑜 当 朦胧诗 致橡树 会唱歌的鸢尾花 或 双栀船

二、阅读鉴赏

㈠ 阅读舒婷的《神女峰》,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但是,心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真能变成石头吗 当人们四散而去,谁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还站在船尾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沿着江岸

高一声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低一声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注释:神女峰凝结着许多内涵不同的爱情故事,本诗主要选取了民间传说中将神女视为不嫁二男、贞节重于生命的象征。 3.“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这两句中的“杳鹤”和“春江月明”象征什么?这两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有什么深意?

3.①“杳鹤”象征虚妄的空名,无望的等候,“杳”即是远,像天边的远鹤永远无法触及。②“春江月明”指身边的月圆月缺,潮涨潮落,虽平凡但却真实,触手可及。③神女被当作异乎寻常的坚贞的化身来瞻仰,她生存的意义在于坚守那种无望的等候,却丧失了自己作为一个真实人、普通人的生活权利。这两个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使神女的形象更鲜明,更能突出她的悲哀与沉重。

4.最后一个小节中作者写到了“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 正在煽动新的背叛”,如何理解“新的背叛”在诗句中的含义?

4.诗人要背叛的不仅是神女坚贞守节成为的经典神话,要背叛的也不仅仅止于爱情,它指向一切对正常人性构成束缚的礼教锁链。

5.请找出全诗的主旨句,并简要分析其含义。

5.①主旨句是“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②这一句是全诗的抒情最高峰。 1 在诗人看来,在悬崖上展览千年,虽然可作为贞洁的典范为人礼赞,却不能享受生存的快乐,经历真实的生命过程和情感体验,只能是被风干的一个虚幻祭品。这两句诗是对生命本真的向往和呼唤,揭示出神女峰这个爱情传说的悲剧性质。

㈡ 阅读舒婷的《惠安女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野火在远方,远方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在你的琥珀色的眼睛里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唤醒普遍的忧伤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约束柔软的腰肢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啊,浪花无边无际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注:福建惠安,历史上是一个“十年九旱,十雨九涝”的地方,闭塞、贫穷、封建陈规陋习,给惠安女子带来了许多苦难。早婚、长住娘家、集体自杀,历史留下过触目惊心的记载。惠安女子社会地位底下,生存环境恶劣,但外部世界看来,惠安女子裹方巾,戴斗笠,着短褂,束银带,古老而美丽的服饰,加上自然绰约的身姿,堪称一道亮丽的风景,惠安女子由此博得世人普遍的惊异和赞赏

6.结合诗句,试分析“古老部落的银饰”有什么象征意义?

6.惠安女子婀娜的体态是来自“古老部落”的“约束”。这里,“银饰”成了一种灌注着诗人主观感情的意象,象征着当地浓郁的封建陈规陋习。

7.诗歌的第二节中,为什么将“少女的梦”比作徐徐落在海面上的“蒲公英”?

7.“蒲公英”落在在汹涌的大海里不会有什么好的命运。由此暗示了对惠安女子来说,少女虽然有向往幸福的梦想,但是却注定会被生活的洪流吞没。表现出对惠安女子而言,幸福是遥不可及的。

8.请找出诗歌最后一节出现的一些反差鲜明的词语,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8.①“优美”和“忽略”,“海天之间”和“碱滩”、“礁石”②两组反差鲜明的词语形成对比,对那种无视惠安女子真实命运的“封面和插图”表现的所谓“风景和传奇”是一种反讽和揭露,温婉却极为有力。

三、表达交流

9.在中国,千百年来人们不停颂扬的各种忠贞不二的妇女形象,与神女峰情节类似的故事,或主题相近诗歌作品还有很多,请你试举一例,谈谈你对这类故事或这种爱情观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9.【示例一】:大禹治水时,大禹的妻子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禹的归来。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我认为这种对爱人忠贞不二的感情非常感人。现代社会中,人们一直追求个性的解放,然而在遇到诱惑时,往往很难坚守住对爱人的忠贞,因此也造成了不少悲剧。所以,这种份对感情的专一显得弥足珍贵。 【示例二】:孟姜女庙后殿之后,有大石一块,上面有几个石窝窝,传说是孟姜女登石望夫留下的脚印。石上还刻有三个大字——\"望夫石\"。我认为这种对爱人的专一虽然感人,但实际上却体现了古代封建社会对女子个性的一种束缚,对女子的贞洁的宣扬,也是为了巩固男权社会中男子的地位。因此,作 2 为现代的女性,应该用于冲破这样的枷锁,自由的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第18篇:现代诗歌鉴赏《纸船冰心》(选修教学案例)

纸船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冰心(1900—1999.2.28)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赏析】

1923年夏天,23岁的冰心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到美国留学。离上海后10天,在船上,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茫茫大海上,女诗人冰心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思念母亲的诗。

第19篇:一堂经典的现代诗歌鉴赏课[优秀]

一堂经典的现代诗歌鉴赏课

——观吴丰强《雨巷》教学实录有感

九江市教科所 张青云

在许多人看来,现代诗歌是很难教的,采用的手段也就是读一读,或者声光电化热闹一番,或者照本宣科地作些粗浅解读,很难让学生有入情入境的深刻体验。吴丰强老师的《雨巷》一课则让我们幡然醒悟:一堂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原来可以这样轻松自然地造就。

一、思路清晰、步步推进

吴丰强老师从诗人姓名着手,将学生引入婉约的诗境中,然后通过朗读悟出诗的感情基调,随后又从诗的美感入手,引出‚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意象,从姑娘的裙子颜色、香气、眼神、娴静等角度品味了姑娘的动人之处,接着问这样一位姑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最后分析了本诗的节奏。比如,当需要赏析‚古典美‛的消失这一主旨时,吴老师问‚这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能不能走在东莞大道上?‛让学生明白,丁香姑娘代表的是一种古典的美,然后追问‚同学们你们现在还看得到雨巷吗?‛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种雨巷消失了,这种丁香一样的姑娘消逝了,有一种打上古典中国烙印的美消逝了。也许这是诗人戴望舒哀伤之所在吧。‛这种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很容易把学生准确地带入诗境。

整堂课看起来自然随意,但细看起来,吴老师的提问环环相扣,都是围绕‚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意象和诗的节奏来展开的,而无论是意象的品读还是节奏的感悟,都是让学生体悟到《雨巷》一诗的忧郁之美、古典之美。

二、形象启迪、体验具体

吴老师的提问方式形象具体。吴老师的提问不是大而空的,而是由表入里的、步步深入的形象发问。比如为了让学生‚雨巷诗人‛的诗风,也为了进入本诗的意境,吴老师没有一上来就问‚同学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啊?‛而是很轻松很诗意地向学生介绍了‚戴梦鸥‛和‚戴望舒‛这两个名字的由来,并幽默地说‚戴梦鸥‛这个名字是中学生取的名字,‚戴望舒‛是大学教授取的名字。这就开始接近‚雨巷诗人‛的诗风了,然后通过问学生应该读得大声一些还是低声

1 一些。这样就靠近本诗的感情基调了。再比如,鉴赏‚丁香姑娘‛这个意象,吴老师没有笼统地问:‚这个姑娘是个什么形象?‛而是问这个姑娘穿什么颜色的裙子,诗歌虽然没有直接写裙子的颜色,但是吴老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象作了准确的美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吴老师引导学生品味了‚丁香姑娘‛的美后,想要进入诗歌主旨的赏析。吴老师没有一般性地问‚这个姑娘代表了什么?‛或‚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而是问这个姑娘是从哪里来的,吴老师是这样问的:‚大家读得很有感情,现在我知道这位姑娘是从哪里来的了,你们知道吗?这位姑娘是从哪里来的?‛这样提问既亲切又富于启发性,生动具体。

吴老师的启迪方式生动可感。吴老师在与学生对话发生困难时,吴老师善于通过生活化的幽默的语言启迪学生。比如问这位姑娘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回答是从这巷子里走出来的。老师对这一回答不满意,就这样引导学生:‚好神秘!这巷子突然冒出了一位紫丁香一样的姑娘!下次我也要到巷子里走一走。‛学生笑过之后才得出更接近诗意的答案:‚是从诗人的梦里来的。‛这种启迪方式既营造了活泼的课堂氛围,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准确地想象。

吴老师的小结语言典雅动情。吴老师的教学语言是生动活泼的,生动简洁而富于情趣,但在适当的时候却又不乏典雅动情的独白。比如‚这是双会说话的眼睛。这样清湛如秋水的眼波,在望向‘我’的刹那间,流露出无限深情,却不知为了什么,又长长地叹息,流露出无限的惆怅,仿佛有无限的心事。这种眼光仿佛有情又无奈,它就这样望你一眼,让你终生魂牵梦萦。‛‚我知道。它是从古典诗歌里来的。李商隐有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有诗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位诗人以天才的想象,将丁香神髓美韵描绘了出来,让读者遐思翩翩,戴望舒显然是其中的一个。一天,当诗人彷徨于雨巷中,当‚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时候,诗人的幻象出现了,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就从古典诗词中走了出来,是那样的楚楚动人。‛‚君不见‚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怅‛。她像所有的美一样注定是要消逝的。‛这些诗意动人的语言无疑使学生在享受愉悦的课堂之余,更感受到诗境的忧郁氛围,典雅动人的小结提升了课堂的诗意美感。

三、教师引导、妙解诗心

《雨巷》一诗的主旨有很多解读方式,比较多的是解读为失恋甚至政治诗,这样的解读或失之肤浅,或失之生硬,与本诗婉约美不尽吻合。吴老师尽量选择诗意的又不乏深度的解读方式与学生对话。诗歌的本质是美和抒情的,《雨巷》一诗灵动、感伤、唯美的意蕴,如果解释为政治原因,显然是悖逆诗韵的。吴老师把《雨巷》解读为诗人对古典美消逝带来的惆怅、迷茫,这种解释既吻合文本,又符合诗歌的本质。

要获得这一诗性体验,不是靠生硬灌输,而是在教师的生动灵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入诗境,然后才有水到渠成的彻悟。所以在这堂课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挥洒。

吴老师的《雨巷》一课,于细腻中显大精神,摇曳多姿却又章法谨严,确实是一堂经典的示范课。 附:《雨巷》教学实录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吴丰强

师:1928年是中国一个幸福的年头,因为这一年诞生了两首不朽的诗,一是我们刚学了的《再别康桥》,一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雨巷》。 师:《雨巷》的作者是谁? 生:戴望舒。

师:以前他还有一个名字——戴梦鸥。(板书) 生发出赞美声。

师:你们觉得哪一个名字好? 生:戴梦鸥。

师:知道“望舒”是什么意思? 生:不知道。

师:“望舒”就是“月亮女神”的意思。(学生发出赞美声)这个“望舒”很有来头,屈原诗歌《离骚》有言:“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这“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你们认为“戴梦鸥”这个名字很美,那是中学生取的名字,“戴望舒”那是大学教授取的名字。(学生笑)

3 师:前面我们说徐志摩是“新月派”的舵主,是新诗讲究格律的领军人物;戴望舒这个月亮女神出来以后,“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同时他把西方诗歌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巧妙融合,创造了中国新诗的精品——《雨巷》,人们称他为“雨巷”诗人。 师:你们知道婉约派吗? 生:不知道。

师:就是李清照那种味道的。戴望舒和徐志摩都是婉约这一路的。 师:这首要是叫大家读,你们觉得读的时候声音是高还是低? 生:低。

师:节奏是快还是慢? 生:慢。

师:那好,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觉来齐读《雨巷》。 学生读。

师:你们读了诗歌,能不能说出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悲伤的。 生:哀伤的。 生:忧愁的。

师:悲伤的、哀伤的、忧愁的这些说法都不错。你们看,“我”撑着一把油纸伞,想遇到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她真的来了,却又走了,对“我”来讲,心情是怎样的? 生:失望的。 生:惆怅的。 生:迷茫的。

师:你们说的都对,比刚才更接近了诗歌,更像失恋人的心理。

师:这首诗写得这样哀伤,这样迷惘,这样忧愁,那你们觉得这首诗美不美? 生:美。

师:诗歌写了什么让你觉得美? 生:丁香一样的姑娘。

师: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你觉得长得美吗?

4 生:美。

师:美在哪里?在诗歌中找找看。 生:“丁香一样的颜色”。 生:“丁香一样的芬芳”。 师:大家看过丁香没有? 生:没有。

师:那没关系,只要你仔细体会诗歌,你就知道丁香是什么颜色了?你看在阴雨绵绵的巷子里,这位姑娘最好穿什么颜色的衣裙? 生:白色的。

师:感觉真好。丁香一般有两种颜色,一是紫色,一是白色。为什么你们觉得应该是白色的呢?

生:因为雨巷比较暗,白色看起来比较鲜明。 师:一位姑娘穿着白色的衣裙,给人什么感觉? 生:纯洁。

师:对,一种纯洁美。

师:那么“丁香一样的芬芳”是怎样一种香气? 生:淡的。 生:清的。

师:对,不能馥郁,不能扑鼻而来,不能令人窒息。但是清淡的花香多的是,比如兰花,那么丁香和兰香有什么不同? 学生无语。沉默。

师:看看诗歌,诗歌是怎么讲的?把这一段低声读一读,看诗人告诉了我们没有? 生低声读诗歌第二段。

师:诗歌前后文字有没有交代? 生:“忧愁”。 生:“哀怨”。

师:是的。那“忧愁”“哀怨”的花香应该是幽幽传递出来的,仿佛是有灵魂的。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位姑娘为什么给我们美的感觉,因为诗人把她的形象美和丁香的形象美结合在一起写,给人不尽想象。

5 师:这位姑娘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到她非常动人? 生:“太息般的眼光” 师:这种眼光为什么动人? 生:惆怅。

师:仅仅因为“惆怅”吗?你想象一下,那清如秋水的眼波默默地看了“我”一眼,然后长长叹息一声,“我”作为一个敏感的男子,从她的眼光读出了什么? 生:脉脉含情。

师:对。这是双会说话的眼睛。这样清湛如秋水的眼波,在望向“我”的刹那间,流露出无限深情,却不知为了什么,又长长地叹息,流露出无限的惆怅,仿佛有无限的心事。这种眼光仿佛有情又无奈,它就这样望你一眼,让你终生魂牵梦萦。 (学生作唏嘘状。)

师:这女孩还有什么动人之处。 生:静默。

师:对,她有一种娴静美。 生:飘逸。

师:为什么说“飘逸”? 生:“像梦中飘过”。

师:这姑娘确实太美了,她不仅有丁香一样的形象美,而且她娴静高雅,深情款款,飘逸神秘。这使我心中不由地要问:你从哪里来,我的姑娘?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歌,看看这位姑娘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有感情,现在我知道这位姑娘是从哪里来的了,你们知道吗?这位姑娘是从哪里来的? 生:是从这巷子里走出来的。

师:好神秘!这巷子突然冒出了一位紫丁香一样的姑娘!下次我也要到巷子里走一走。 学生笑。

生:是从诗人的梦里来的。

6 师:有道理。你看,“我”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寂寥的雨巷中,“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我的期待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出现了,正向我款款走来。 (学生笑)

师:那么,我的梦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无语,集体沉默。

师:我知道。它是从古典诗歌里来的。李商隐有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有诗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教师板书)这两位诗人以天才的想象,将丁香神髓美韵描绘了出来,让读者遐思翩翩,戴望舒显然是其中的一个。一天,当诗人彷徨于雨巷中,当“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时候,诗人的幻象出现了,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就从古典诗词中走了出来,是那样的楚楚动人。

师:同学们,我心中又有一个问题:这位姑娘后来到那里去了? 生:消逝在雨中。

师:对,君不见“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怅”。她像所有的美一样注定是要消逝的。 师:不过,诗歌还有一处写到这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消失的地方,找找看,在哪里? 生:“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

师:什么是“颓圮的篱墙”?换个说法,这“颓圮的篱墙”就是—— 生:废墟。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样美丽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飘走了,飘走了,最后在颓圮的篱墙边不见了,诗人眼睁睁地看到她与废墟合而为一了。

师:有人说,这是一首失恋之歌,从诗歌的前面文字我们确实感到了失恋的意味,但是,当人们看到这里,就不禁对“失恋”产生了一点疑问,诗歌好像还传达了另外的律音。同学们想想看,这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能不能走在东莞大道上? 生:不能。

师:那她应该走在哪里呢? 生:雨巷中。

师:为什么一定要在雨巷中?雨巷有什么特点? 生:狭窄。

7 生:悠长。 生:阴暗。

师:而且春雨淅沥,绵绵不尽!正是这样的雨巷,才走出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雨巷为丁香姑娘的行走铺展了诗行,丁香姑娘的行走为雨巷打开了画卷,二者相映相生。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看得到雨巷吗? 生:看不到。

师:还看得到丁香一样的姑娘吗? 生:看不到。

师:是的,这种雨巷消失了,这种丁香一样的姑娘消逝了,有一种打上古典中国烙印的美消逝了。也许这是诗人戴望舒哀伤之所在吧。

师:我们现在来看看诗歌的旋律与节奏。同学们看看诗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你发现了什么? 生:基本上一样。 师:这叫什么? 生:首尾呼应。

师:在诗歌中,在音乐里,是另一种说法,它是旋律的循环往复,是气氛的反复渲染,是情绪的缭绕不尽,是心丝的千千结,是歌音诗意的盘旋。

师:诗歌开头的一句很长,它是这样安排节奏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一句安排为三层,实际上是语言的断断续续,这种语言的断断续续是心思不能连贯的外在征象,和彷徨的脚步的节奏是一样的。同学们,想想看,两个“悠长”,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生:很长的感觉。

师:对。两个“悠长”,拉长了人的视线,使小巷向烟雨迷蒙中不断地延伸。 师:第二段中有这样三句:“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三句构成了一种什么修辞? 生:排比。

师:这样的诗句排列起到什么作用? 生:气势。

8 师:把一个姑娘的美说得很有气势,似乎不妥。

师:诗人盼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样的姑娘果真出现了,你说诗人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高兴。

师:这三句排列就是配合这种心情的,你如果仔细听,仿佛可以听见诗人心脏正兴奋地“砰”“砰”“砰”地跳跃。

师:诗歌第三段为什么安排两个一样的句子“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生:反复,表示十分兴奋。 师:为什么这么兴奋? 学生:和我一样。

师:“和我一样”换个说法就是知己、知音的意思,遇到知己知音当然万分激动了。

师:“她静默地走近/走近”,这一句两个“走近”为什么要分行? 学生无语。

师:当自己盼望的人儿正一步一步走近自己,那应该是什么心情? 生:紧张。

师:对,紧张,恐惧,(学生对老师这种措辞不满,老师说:“你将来就知道了。”学生笑。)有一种压迫感和窒息感。诗人仿佛觉得她的脚步越来越慢,最后一步似乎特别漫长。正因为这样,所以诗句将心情与感觉用节奏表现出来。那么同学们想想,为什么后来说她飘走了却是“她静默地远了,远了”,两个“远了”却不分行呢? 生:飘得快。

师:我们刚才挑选几个比较突出的例子,从中可以看出诗句节奏对于感情表达的重要性。欣赏诗歌不仅要抓意象,还要学会体会节奏,以期看到诗歌的里层去。

第20篇:第二章 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第二节 现代诗歌鉴赏

[第二章 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

·第二节 现代诗歌鉴赏

一、考纲要求

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二、知识结构

1.现代诗歌的范畴、类别。

2.现代诗歌的鉴赏要点。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也包括现代人写的旧体诗(包括诗词曲)。新诗是“五四”新文学运 动的产儿,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的 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总的说来,一种讲究格律,谓之格律诗,一种比较自由,即自由诗。

自由诗形式自由,诗行可长可短,行数可多可少,可以押韵也可不押韵,可用标点也可不用 标点;格律诗在格律方面比较讲究,但不是像旧诗那样有固定的格式,大体说来,诗行要求 有比较整齐和谐的节拍,双数诗行的末一字要求押大致相同的韵;有的诗不分节,有的诗分 为若干节,分节的诗,各节的行数要大致相等。

诗歌的艺术概括力最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 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 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具体说来,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 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 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来说,新诗 采用白话文写作,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 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二)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有 些诗,通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借形象来抒发感情;有些诗,虽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形象;也有些诗,既描绘了具体形象,也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诗歌刻画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鉴赏诗歌都必须把握诗歌描绘的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三)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 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 的实指性。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是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 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 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例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D。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包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对表达技巧的体味和分析。A、B、C三项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均正确。D项是考最后一节,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这点题的诗句已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这里的“我”绝不能再指喻体“鸟”,而是抒情主人公自己了。

例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杜运燮

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

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

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

每双眼睛在渴望着,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

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

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

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

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泊,他们来了!

为着撕人心肺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

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

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

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

1948年于新加坡

A.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 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

B.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

C.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

D.以“随着”“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

[2000年春季高考题(京·皖卷)]

[答案]C。

[分析]此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包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A、B、D三项 考 查的是诗歌中的形象,形象所包含的寓意,正确。而C项中“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 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因为“雷”在诗歌中已赋予了更深层的含 义,它成了一种力量的象征,破的是那个黑暗的社会,第

二、三节显然就是那个社会的反映 。

四、能力训练

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 遥 望

曾 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这是一首抒写人生感慨的诗作,真实地写出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心态。

B.第二节换韵,但“回头”与第一节联韵,这样,两节的韵等于勾连起来。如此押韵,与诗的内容相适应。

C.“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中的“故乡”写实,具体写诗人的家乡。

D.诗的两节,分别写年轻、年老时的“遥望”,更确切地讲,是前瞻与回望,二者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2.请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春 水

冰 心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A.“墙角的花!”这是一个称呼语,好像有人用一种温和的语调叫着花儿的名字,但绝不是单纯的枯燥空洞的称呼,而是蕴含着一种温情,一种希冀。

B.“墙角”一词在全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点明了花的生长环境,暗示了花“孤芳自赏” 的客观原因,为后面对花的温婉劝诫作了铺垫。

C.“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句话形象地展示了反差强烈、对比鲜明的自然和心理两种空间。自然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任意改变,而心理空间能依据感情载体的不同心理感受而变化。

D.作者对于花草怀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既借小花以自伤,又借小花来述理,达到了刘勰所说的“喻巧而理至”的艺术境界。

3.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礁 石

艾 青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A.“礁石”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更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象征。

B.作者把“礁石”当作人来描写,集中,凝炼,形象感非常强,像是一尊“诗雕塑”,形成 一种“美的凝聚”。

C.这首诗语言朴素而洗炼,韵律感也比较强。

D.作者对“礁石”做的是纯客观的描述。

4.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没有一座桥比她更平常/人群中也许不能引来目光的瀑布/没有一座桥比她更神奇/通过后 ,你才能破译/世界与人生的许多秘密/

A.这首诗以“桥”这一意象喻指人民教师,准确形象。

B.这首诗以物喻人,赞美了一种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

C.这首诗托物言志,想象丰富,构思新奇。

D.这首诗语言质朴却意蕴无穷。“平常”与“神奇”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5.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甲)

①这首诗的最后一小节赋予了“乡愁”特定而广阔深刻的内容,(甲)处最恰当的一节是:

A.而现在/乡愁是一泓蓝蓝的海水/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B.而现在/乡愁是一杯清清的海水/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C.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D.而现在/乡愁是一道深深的海峡/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

②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诗以纪实的手法,按时间顺序抒写了作者自己“少小离家”到“老大难归”的思乡情愫 。

B.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的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D.诗歌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有叠词、有变换的量词,加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

6.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悬崖边的树

曾 卓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C.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树的形象,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叹崇敬之情。

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

第二节参考答案

1.C(“故乡”是比喻的说法,把青年时代比作“故乡”,亲切,贴切)

2.D(咏的是花草,比喻的是人事,并非以此自伤)

3.D(“礁石”在这里是一种象征,融进了作者的情感)

4.C(非托物言志)

5.①C ②A(非纪实手法)

6.C(赞叹的非树,而是人)

现代诗歌鉴赏
《现代诗歌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